目录
21 关系: 同治苏州府志,何士祁,徐寿兹,元和,袁学澜,袁学澜故居,许治,蘇泰 (官員),邓贤芬,鄒福保,长洲县,苏州 (隋至北宋),苏州城,苏州府,苏州状元,陸潤庠,江蘇省 (清),江苏历史,治所同城,沈炳垣 (桐乡县),清朝状元列表。
同治苏州府志
同治苏州府志为清代同治年间编修的苏州府志。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共计八十册,一百五十卷。首三卷。 李铭皖字薇生,河南夏邑人。进士,官资政大夫,苏州知府。冯桂芬字景亭,右春坊右中允。是志始修于同治八年(1869),因故中辍,至光绪三年(1877)成书。体例仿乾隆志并稍有变通。首载苏州府九邑全图,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崑山县、新阳县、常熟县、昭文县、苏城及太湖等十二图,康熙、乾隆十二次南巡及御制诗文三卷。.
查看 元和县和同治苏州府志
何士祁
何士祁,字仲景,号竹芗,浙江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進士。任元和知县。道光十二年(1832年)擢任川沙厅事,创纂《川沙厅志》。咸豐元年(1851年)接替顾兰徵任江苏松江府知府一职。任内曾将徐璋遗作《松江邦彦画像》藏於府学。.
查看 元和县和何士祁
徐寿兹
徐寿兹()字受之,一字袖芝,號亢庵,江蘇省元和县(今蘇州市)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官员。中華文史論丛 第9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327页.
查看 元和县和徐寿兹
元和
元和可以是:.
查看 元和县和元和
袁学澜
袁学澜,字文绮,号春巢。清代元和人。 袁易之後人。诸生,与叶廷管、吴嘉诠等交游,參加科舉,八次未中,遂绝意进取。咸丰二年(1852年),斥资修建双塔影园。太平天國兵燹后迁居吴中。著有《吴郡岁华纪丽》十二卷、《吴俗箴言》一卷附《吴俗讽喻诗》一卷等。.
查看 元和县和袁学澜
袁学澜故居
袁学澜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官太尉路15、17、17-1号,2009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袁学澜(1804-1879年),字文绮,号春巢,元和县人,著有《吴郡岁华纪丽》十二卷、《吴俗箴言》一卷附《吴俗讽喻诗》一卷等。 袁学澜故居原为卢氏旧宅,1852年被袁学澜买下,因毗邻罗汉院双塔,故称双塔影园。.
查看 元和县和袁学澜故居
许治
许治,字均宁,湖北云梦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许治曾为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进士。乾隆三十年任荆溪縣知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任华亭县知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调任元和县知县。.
查看 元和县和许治
蘇泰 (官員)
蘇泰,江南省江阴县籍,元和县人《臺灣采訪冊·台湾道宪》苏泰 江苏常州府江阴县籍、苏州府元和县人,贡生捐纳知县,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护任,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卸事。。人,中國清朝官員。 以贡生捐纳知县。后任吉州直隸州知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山西應州知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任福建建寧府知府。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他奉旨擔任台灣知府並兼署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為台灣清治時期這階段的地方統治者。1782年-1783年台灣彰化嘉義台北發生漳泉械鬥,治事無方的他被福建巡撫楊魁與來台平亂的黃仕簡參革,境孥交刑部治罪。.
查看 元和县和蘇泰 (官員)
邓贤芬
邓贤芬,字子华,安徽泗州人,清朝政治人物。 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江苏元和县知县。咸丰八年(1858年)署南汇县知县。.
查看 元和县和邓贤芬
鄒福保
鄒福保(),字詠春,号芸巢。江蘇元和(今屬蘇州)人。晚清翰林。.
查看 元和县和鄒福保
长洲县
长洲县是江苏省苏州市历史上的一个县,因吴王阖闾所建的园林长洲苑而得名。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部分置长洲县,两县同城而治,同属于苏州管辖。宋朝时属平江府。元朝时,属平江路。 清朝,长洲县下设吴塔巡司,初设今常熟市辛庄镇常南村,雍正九年(1731年)移驻浒墅关。雍正二年(1724年),由于长洲县人口、赋税繁多,分出其南部设立元和县(东南),与吴县(西南)、长洲县(东北)3县同治于府城内,同为苏州府的附郭县。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长洲县、元和县,均并入吴县。 长洲县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17位状元,占苏州全市的四分之一多。.
查看 元和县和长洲县
苏州 (隋至北宋)
苏州,隋朝时始置,辖区在今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境内。今江苏省苏州市由此得名。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消灭南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军平定江南,改吴郡为苏州。为江南东道治所,丝织手工业中心。下辖七县:吴县、长洲县、嘉兴县、昆山县、常熟县、海盐县、华亭县。包括今天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以东,浙江省桐乡市、海盐县东北和上海市。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最终钱镠在898年占领苏州。五代十国时,为吴越国辖州。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国析吴县置吴江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吴越国于嘉兴县建开元府。吴越王钱镠去世,废开元府,各县归杭州、苏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析嘉兴县置崇德县,同时置秀州,嘉兴县、海盐县,华亭县及崇德县隶之。因此在后晋之后只剩下上述江苏部分和上海的宝山区、嘉定区。下辖五县:吴县、长洲县、常熟县、昆山县、吴江县。 978年,末代吴越王钱俶向北宋纳土。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改为平江府,元朝为平江路,明朝、清朝时为苏州府,近代以来为苏州市。.
苏州城
苏州城或称苏州古城、姑苏城,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现为苏州市主城区所在,明清时又称苏州府城。.
查看 元和县和苏州城
苏州府
苏州府是明、清两代的一个府,在今苏州市、上海市境,辛亥革命后废。.
查看 元和县和苏州府
苏州状元
苏州状元列表列出自中国隋代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苏州地区(包括隋代以来至今的苏州城区和下属的县级行政区)有记载的获得文、武进士科第一名(俗称“状元”)的人物,共计文状元54位、武状元6位,合60位,数量之多遥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苏州也因此被称为“状元之乡”或“状元之城”,状元甚至被称为苏州的土产、特产。徐有贞曾在《苏州儒学兴修记》中写道:“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
查看 元和县和苏州状元
陸潤庠
潤庠(),字凤石,号云洒,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民国废并入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查看 元和县和陸潤庠
江蘇省 (清)
江苏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查看 元和县和江蘇省 (清)
江苏历史
江苏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江苏北部屬徐州,而南部屬揚州。三千年来,经济文化都处于中国的前列。江苏省会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做過十二個朝代的都城,一直被視為中華正朔。「無錫」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蘇州」作為吳文化最為代表城市,名揚海外。而境内的扬州、徐州在历史上也曾经为各割据政权的首都。.
查看 元和县和江苏历史
治所同城
治所同城是指中国古代不同层级的治所设置于一处城池内。以没有独立县城而将治所附设于上级政区(府、州、郡、军等)城郭之内的县最为常见,称之为附郭县或倚郭县。一般一府有一个附郭县,较大的府城或省城常有两个甚至三个附郭县。在一城之内,既有府衙,也有县衙,并有各自的配套机构如学宫文庙等。住在府城内的居民,其籍贯只写县,而不写府。.
查看 元和县和治所同城
沈炳垣 (桐乡县)
沈炳垣,原名潮,字鱼门,号晓沧。浙江省桐乡县人。清朝道光年间官员。 嘉庆十五年(1810年)举人,道光四年后,任娄县知县。道光十年(1830年)任上海县知县。其后历任南汇县、元和县、崇明县知县。后任苏州府督粮水利同知。道光十八年,署太仓直隶州知州。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任松江府海防同知。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处理青浦教案。同年秋,丁忧去任。后卒于家,年七十二。.
清朝状元列表
中國科舉狀元全覽請見中國狀元列表。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取狀元114名。.
查看 元和县和清朝状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