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元史

指数 元史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纪传体史書,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二十四史之一。.

832 关系: 功德寺加異勒劉因劉秉忠劉耕孫城堡历史学家列表十三翼之战十六天魔舞占城占天曆占婆史卫州危素卜兰奚卜答失里 (皇后)卜颜帖木儿卜鲁罕南宁县 (元朝)南丰州 (元朝)南康路南必皇后南充縣南甸府南阿不剌南苑囿台南沙群岛主权争议南海爭議南海诸岛史天倪史弼 (元朝)叶李叙州 (四川)吴王吾魯真同州合州合不勒合丹吕文焕君不花塞兰塔失帖木儿塔失帖木儿 (平章政事)塔察儿塔察儿 (丞相)塔察儿 (许兀慎氏)塔出 (唐兀氏)塔出 (札剌亦儿氏)塔剌海皇后...塔海塔思塔思不花 (丞相)夏末帝大寒大元大一統志大元通制大石佛寺大秦寺大羅城天順帝太子洗马太不花太师太平奴太平讷失列门失烈门失邻失怜答里奥鲁赤女人国奴兀倫公主奴罕奉元路奉聖州妙应寺姚里氏威遠州婺州路孟州 (古代)孟杰路孔克堅孔邈 (五代)孔思晦孛兒帖孛剌合真皇后孛秃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 (高昌人)孛羅帖木兒 (散只兀氏)孛鲁欢孙威定住宁夏府路宿遷縣完颜永济完者完者帖木儿完泽完泽 (鲁国长公主)宗王安南志略安南国王安禿安西府 (元朝)安西路安泽县宋僖宋恭帝宋濂宋會要察合台汗國察罕 (唐兀氏)察罕 (薛亦氏)察罕 (色目人)寬徹普化导江县尚文 (元朝)小高句丽小薛小暑尼夫赫人屈出律岁哥都崖门海战崔瑀崔斌崇德县崇德州巩昌等处都总帅府巴巴哈尔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上都路不忽木不答失里不答昔你不花不花 (唐兀氏)不鲁罕公主严忠嗣严忠范严忠济中國古典典籍列表 (依內容分類)中國瘟疫史中國發明中國軍費史中國旱災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770中国年号列表中国伊斯兰教中国疆域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中興路临朝称制丽江路东夏希福 (赫舍里氏)东西洋考东辽国布伯 (元朝)布达干公主丘邻察帖睦爾普化帖里帖木儿帖木儿不花 (广宁王)帖木儿不花 (答答里带人)帖木儿不花 (淮王)丑妮子帕木竹巴三宝奴三公也只里也孫真也先帖木儿也立安敦也里可溫教也速也速不花也速儿乞台普济平缅路平江路 (元朝)平涼府乾宁安抚司乾道曆广南西路宣抚司广宁路广寧府广平王广善寺 (北京西城)广通县 (云南)乌头门乌孜别克族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乌蒙路乌撒路乃蠻真乙未籍户亚伯拉罕·康斯坦丁·穆拉德热亚·多桑床兀儿于阗亦不剌金亦納勒術亦黑迷失亦集乃路亦摄思连真亦思巴奚兵乱亦思馬因亦怜真 (元朝帝师)庭州康里巎巎二十二史劄記二十四史云州 (元朝)云龙甸府云锣五行志应昌路庆元路庆童仁獻章聖皇后仲康日食延祐復科建昌路 (四川)廿二史考異什長传统蒙古文张起岩张镇孙张适张恭张易张昇 (元朝)张文谦伯顏忽都 (元順帝皇后)伯要兀真伯雅倫弘吉剌張宣張弘範張瑄 (元朝)張盂兼張雄飛張桓張榮張文海 (明朝)張思明众家奴归德府余阙徐世隆循吏德昌路律历志保安州 (元朝)信诃沙里信苴福俺巴孩忻都忽察忽帖尼皇后忽必烈忽哥赤忽睹都忽鲁忽答忽都台忽都答儿忽都鲁帖木儿忽里模子忽林失必罕必赤合忙哥台忙哥剌土土哈土地公地理志化州路北京孔庙北京都城隍廟國立故宮博物院別里古台别儿怯不花制能制蓬峩制旻刘伯林刘国杰刘通 (东平)刘通 (亳州)刘整列傳刑法志嘉兴路咸淳府和尚 (乃蛮台部)和尚 (义王)和尚 (伯牙吾台氏)和礼霍孙储政院傅恕哈丹秃鲁干哈剌察兒哈剌哈孙哈麻哈雷彗星唆兒哈罕农桑辑要净州路允丹藏卜全宁路八卜叉公主八不罕八不沙八哩丹八的麻亦兒間卜八林昔黑剌秃合必畜八月十五殺韃子八思巴字母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公哥儿监藏班藏卜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六安州六安軍兰州 (元朝)元史人物列表元史譯文証補元史本證元大都元中都元仁宗元典章元爪战争元英宗元武宗元清非中國論元朝元朝公主列表元朝的职业等级制度元朝行政区划元朝藩王列表元朝民變元朝治藏歷史元惠宗元成宗元明宗元昭宗元文宗元日战争兀剌真公主兀剌海路兀鲁赤兀都思不花囊家台囊家真因陀罗跋摩六世囉哩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等人制倭寇倒剌沙皇国史观石原道博石天应石抹宜孫石抹也先石抹明安石抹明里玉龙答失玉河玉昔帖木儿王寿 (元朝)王彝王利用王磐王禪王禕 (明朝)王綧王錡王錡 (明朝)王著 (元朝)王艮 (元朝)王雍 (高麗)王恽 (元朝)王汗王溫 (承化侯)王文统火不思火鲁灭里班秃礼乐志祥哥剌吉福州 (广西)禡禡禾忽禿堅不花秃坚帖木儿秃忽鲁秃剌窝阔台筠连州答剌海答纳失里答里也忒迷失答耳麻八剌剌吉塔管道昇箭內亙籛吉粘合重山紐璘紐林·的斤红史纪传体线真绛州缥甸府翁独健真哥真腊风土记烤全羊爪哇岛爪都爱不花爱牙赤瑞州路瓦利松戈甘州 (古代)甘州路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甕吉剌䚟無為州燕不邻燕帖古思燕王畏答儿留守司特睦格圖牙忽都独木干狄道县益蘭州益里海雅相家班瀋王白藤江之战 (1288年)白浮泉隆州 (元朝)韓性鎮原州聖子 (中華文化)聖母 (東亞文化)荊門軍荆王荆门州荆门府荆湖占城行中书省荆湖北道宣慰司鐵哥靖恭王顏無繇顺州 (唐朝)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衛生紙風后西夏西宁州 (北宋)西宁王西会清真寺西使記西藏独立运动西藏歷史年表西沙群岛西游录西湖马姓马祖常马来族马札儿台马札罕骨嵬高州 (四川)高啟高兴 (元朝人物)高遜志高麗君主世系圖高麗元宗高泰祥高昌高智耀謝徽謙州譚麟魏初魏觀案许谦 (元朝)许有壬豪州鲁王買的賈昔剌贝勒 (汉学家)贺惟一贵由越南歷史越州 (云南)趙璧趙范 (南宋)趙汸軍戶黑龙江历史黄华 (元)辽史辽朝君主列表达鲁花赤辇真监藏龙州 (四川)连州 (连县)迭里彌實迭里哥兒不花茫部路茫施路茶倫茶法胡三省胡翰 (明朝)郭守敬郭侃郭狗狗胜纳哈儿胆巴興隆 (張致)阳安县 (西魏)阿合馬阿剌忒纳答剌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阿剌真阿剌海别吉阿勒塔伦阿纳失失里阿魯圖阿鲁秃阿鲁辉帖木儿阿里不哥阿里八䚟阿里海牙阿速台阿老瓦丁阿沙不花阿木哥阿撒罕阔列坚阔阔伦皇后阔阔出阔里吉思 (平章政事)阔里吉思 (弘吉剌部)赡思赤古起輦谷赵复赵州 (云南)赵州 (河北)赵良弼赵承禧薩迦巴開南州開成州薛只干闊出闊端闊闊出 (唐兀氏)闊闊倫公主董文忠董文炳董文用董文蔚董摶霄钱大昕蒲松龄蒙古帝国史蒙古秘史蒙古遊牧記蒙古語文字蒙哥蒙光路蒙兀路蒙莱路蒙越戰爭邁來迪那木罕邱细春肃州 (隋朝)肃王肖乃台蓟州 (古代)铁蔑赤铁木儿塔识铁木迭儿蔚州 (北魏)蔡州之战蔣丙鄧文原脫脫灰脫歡 (鎮南王)脱古思帖木儿脱儿赤颜脱脱脱脱 (札剌亦儿人)脱虎脱脱欢 (唐兀氏)脱欢 (札剌儿氏)脱欢 (斡剌纳儿氏)鄖縣鄂州路臨洮府至元新格至正条格金冊 (蒙古文獻)金部 (部首)金洋州蕭拜住長安縣长山县 (隋朝)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镇康路腦忽苏天爵英德州雪别台雪雪·的斤雲遠路雷伊 (伊朗)雄州 (后周)集賢院蛇节通州 (北京)通事通事舍人通惠河速哥八剌速哥答里老的耶律厮不耶律古乃耶律希亮耶律乞奴耶律喊舍耶律统古与耶律薛阇耶律金山耶律楚材耶律收国奴考異虎都鐵木祿虎林赤陳友定陳吊眼陳仁宗陳國瓚 (越南陳朝)陳繹曾陳煚陳聖宗陳興道陳英宗陳朝 (越南)陳明宗陳憲宗陳思謙陶凱陸涼州陈祖仁陈空崖投石機柏興府探马赤探马赤 (太保)林桂芳恩州 (1048年—1369年)揭傒斯搠思班搠思监李孟李善長李冶李公蘊李齐李邦寧李若訥杨桓 (元朝)杨振龙杨惟中杭州路東平路 (元朝)松山 (梁王)松山州杜可用杜寅桑哥桂阳州 (元朝)梁陟楊克楚王樊楫正史武昌路歹罗甸路军民府殷弼水達達路永宁州 (丽江路)永宁路永昌路江州 (北宋)江州路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江陵路汝城县汪古部汪家奴汪寿昌汪世显汪德臣汪忠臣汪克寬汪良臣汪惟孝汪惟和汪惟勤汪惟贤汪惟能汪惟正汉地汉阳府沁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河间王沈阳市沙州路沙蓝答里泰定帝泰尔梅兹泰州路泗州洪崖門洪钧洪洞趙城地震淮安路淳祐曆淄州温州路清代蒙古清凉寺 (八大处)清河县 (江苏省)湖州路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溝洫志滁州路满姓满者伯夷潮州路澎湖寨巡檢司濮州末哥末罗瑜本天曆札剌亦兒术安朱右朱兆莘朱光卿朱清朴不花月魯月鲁帖木儿 (高昌王)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月赤察儿朵奔篾儿干朵带朵儿只朵儿只 (札剌亦儿人)朵儿只班公主朵爾直班按塔出按竺迩按赤台惠州 (北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成天曆成遵明史明里帖木儿昂灰皇后昔班 (畏兀儿)昔里吉昆氏家族济南路海南歷史海都汗海陵县 (古代)浑都帖木儿斡兀立·秃忒迷新州 (南梁)新元史文獻昭聖皇后无为县日本國王旭烈兀旭迈杰旺出兒監藏撒馬爾罕撒里台撒敦敦必乃扬州路拨绰拜占庭帝国拜姓忽兒拖雷招差术曲靖路曲樞曾魯思可法普定府普纳公主普顏怯里迷失晋宁路1267年1290年直隸地震 扩展索引 (782 更多) »

功德寺

功德寺,位于今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功德寺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新!!: 元史和功德寺 · 查看更多 »

加異勒

加异勒,印度古港口名,在今印度南部东岸的卡异尔(Cail)镇,位北纬八度三十九分。科摩林角东北之卡亚帕塔纳姆(Kayalpatanam),塔姆纳帕尔尼河畔土提科林以南的丹勃拉帕尼河口附近。 加一见于中国元朝史籍,明朝又译为加异城、加益。《郑和航海图》作翼城。为东西方商人来往必经之地。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于1288和1299年先后二次访问该城。公元13世纪时,是往来波斯湾、红海和中国间的船只靠泊之处,又为采珠业中心之一。.

新!!: 元史和加異勒 · 查看更多 »

劉因

劉因(1249年-1293年),字夢吉,號靜修、樵庵,又號雷溪真隱。保定容城(今屬河北)人,元代詩人。 天資過人,3歲能識字,過目即能記誦。6歲寫詩,7歲作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苟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喜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 至元十九年(1282年)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藉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後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

新!!: 元史和劉因 · 查看更多 »

劉秉忠

劉秉忠(),金國瑞州(今遼寧省綏中縣前衛鎮)人,原名侃,敕賜名秉忠,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元朝忽必烈可汗宰相。諡文正,贈太傅、常山王。.

新!!: 元史和劉秉忠 · 查看更多 »

劉耕孫

刘耕孙,字存吾,茶陵州人。元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有弟劉燾孫、劉三吾。 至顺元年进士,授承事郎、桂阳路临武县尹,建造學校、并教導農業,后升任建德、徽州、瑞州三路推官。至正十二年春,抵擋蕲黄民亂,鎮守茶陵。至正十五年,转儒林郎、宁国路推官。后琐南班、程述、谢玺等進攻宁国,劉耕孙鎮守數日兵敗遇害。.

新!!: 元史和劉耕孫 · 查看更多 »

城堡

城堡是中世纪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一种武装建筑,一般特指作为领主和贵族私人住所的武装建筑,而非作为一个城镇公共防御设施的要塞。由于建筑时期和地点的不同,城堡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及特征,但一般来说都建有城墙和垛口等防御性工事。 城堡最初起源于公元9世纪至10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卡洛林王朝倒台导致其领土分属于不同的领主和亲王。城堡被贵族们用来控制周围邻近的土地,作为发动袭击和对敌防御的基地,因此同时是攻击性和防御性的建筑。除了其军事用途外,城堡还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和权利的象征而存在。城镇中的城堡常常用于控制当地百姓及重要的通行路线。而乡下的城堡则常常位于对周边群落的生活十分关键的自然或建筑设施附近,例如磨坊和肥沃的土地。 许多城堡最初使用泥土和木材建造,中央的高塔為領主居住的地方,四周僅有些矮牆。因其防禦不足,後來往往用石材重修了防御工事。早期的城堡多数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防御并只有中央城楼,缺乏塔楼和垛墙这样的防御工事。在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人们开始了对城堡防御的科学研究。这一研究强调了侧面的火力,在其影响下人们开始在城堡中设置大量的塔楼。因此,新的城堡常常呈多边形,且拥有一套可以同时集中火力的防御工事。这些防御工事的改进也受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十字军的城堡建设方式和古罗马要塞的启发等。城堡建筑的元素并非全部用于军事,像护城河这样的设计也逐渐从最初的防御目的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而一些大型城堡则特意设计了漫长蜿蜒的入口结构以在景观上显得雄伟而重要。 虽然火药在14世纪已经传入欧洲,但在15世纪的大炮威力强大到足以击碎城堡的石製城墙之前并没有对城堡建筑产生显著的影响。虽然进入16世纪以后人们仍然兴建城堡,但是为了对抗强大的大炮火力所采用的技术使得城堡不再适宜居住。因此,真正的城堡开始逐渐消亡,并被没有行政管理功能的火炮要塞和不具备防御功能的乡间别墅所代替。18世纪以后,作为浪漫主义的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一部分,人们开始重新对于城堡感兴趣,并开始建造仿城堡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已经不再具有军事用途。.

新!!: 元史和城堡 · 查看更多 »

历史学家列表

下面依生卒年份次序列出較知名的历史学家,華人史家的研究範圍只是依其大概或傑出領域做分類,並無絕對性。而斷代的划分是依照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的分法。.

新!!: 元史和历史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十三翼之战

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役之一。1189年,被各部推举为首领的铁木真与札木合发生军事冲突,札木合於次年集合三万人进犯。铁木真将自己所属三万人分为十三翼,迎战于答阑巴勒主惕。这次战役铁木真虽然失败,但因札木合残杀俘虏,引起部下不满,并归附铁木真,反而增强了他的实力。.

新!!: 元史和十三翼之战 · 查看更多 »

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舞蹈。十六天魔舞與唐代西域傳入中原的「胡旋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

新!!: 元史和十六天魔舞 · 查看更多 »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新!!: 元史和占城 · 查看更多 »

占天曆

《占天曆》,是中国古代曆法,北宋使用的第九部历法,屬於陰陽曆。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姚舜辅修成《占天曆》。从崇宁三年(1104年)颁布施行,取代黄居卿修成的《觀天曆》。积年25501937,日法28080。曆家认为此法历成于私人家之手,不经考验,不可施行。姚舜辅重新编造新的曆法,崇宁五年(1106年)编成《紀元曆》。大观元年(1107年)颁布施行,《紀元曆》通行了二十一年。.

新!!: 元史和占天曆 · 查看更多 »

占婆史

《'''占婆史'''》中譯本書影 《占婆史》(法文:Le royaume de Champa),亦稱《占婆王國》《東南亞歷史詞典 ·「馬斯伯樂,喬治」條》,30頁。,是一部關於占婆國 (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的歷史文獻,由法國人喬治·馬司培羅(又譯馬伯樂)於1910年至1913年間发表。除有關占婆歷史外,該書亦是研究越南歷史的一部重要史書。.

新!!: 元史和占婆史 · 查看更多 »

卫州

卫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在今河南省境。 西晋永嘉四年(310年)为漢趙刘渊所攻陷汲县,于汲县设立殷州及卫州。汉昌元年(318年)石勒得此地,废卫州、殷州等州,复立汲郡,治汲县,领汲、朝歌、共、林虑、获嘉、脩武六县。 北周宣政时置卫州。隋朝大业年间,天下州改郡,改为汲郡。唐朝武德初,天下郡改州,复为卫州。武德四年(621年),义州废,汲县改属卫州。贞观元年(627年),治所由卫县迁移至汲县。贞观十七年(643年),清淇县并入卫县,同年,黎阳县改属卫州。土贡:绫、绢、绵、胡粉。户四万八千五十六,口二十八万四千六百三十。下领五县:汲县、卫县、共城县、新乡县、黎阳县。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所辖卫县隶安利军。熙宁三年(1070年),安利军废为县,属卫州。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安利军,后为浚州。崇宁时,卫州户三万三千二百四,口四万六千三百六十五。贡绢、绵。终北宋一朝,卫州下领一监:黎阳监,四县:汲县、新乡县、获嘉县、共城县。 元朝中统元年(1260年),升为卫辉路,明朝时,为卫辉府。.

新!!: 元史和卫州 · 查看更多 »

危素

危素(),字太樸,一字雲林。江西金溪縣黃通高橋人,一作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唐代撫州刺史危全諷之後。少通五經,博學多才,師從吳澄、范槨。元至正年間,以薦授經筵檢討,參與修宋、遼、金三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洪武二年(1369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與宋濂等同修《元史》,王著說危素是亡國之臣,謫居和州。工書法,擅楷、行、草,尤精楷书,《書史會要》稱:“危素善楷書,有釋智永、虞永興典則。”作品有《陳氏方寸樓記楷書卷》。有弟子宋璲、杜环、詹希元等。洪武五年(1372年)卒。著有《說學齋稿》四卷,《雲林集》二卷,又有《草廬年譜》。 W S.

新!!: 元史和危素 · 查看更多 »

卜兰奚

卜兰奚,元朝公主,元宪宗蒙哥的孙女,父亲不详。 元世祖忽必烈命卜兰奚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忽怜,忽怜是札忽儿臣之子、锁儿哈之孙、孛秃曾孙。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侖、火臣别吉的驸马)。忽怜原娶蒙哥之女伯雅倫公主(卜兰奚的姑姑)。札忽儿臣娶按赤台的女儿也孫真,忽怜之子阿失驸马先娶撒儿塔陈公主,之后娶元成宗之女益里海雅,之后再娶蒙哥的曾孙女(卜兰奚的侄女)買的公主。.

新!!: 元史和卜兰奚 · 查看更多 »

卜答失里 (皇后)

卜答失里(;),弘吉剌氏,元文宗皇后,父驸马鲁王雕阿不剌,母亲是元武宗的妹妹鲁国公主桑哥剌吉。她是元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新!!: 元史和卜答失里 (皇后) · 查看更多 »

卜颜帖木儿

卜颜帖木儿(),元朝唐兀人。吾密氏,字珍卿。 历事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时为江浙行省平章。至正十二年(1352年)率军镇压徐寿辉部,在安庆江州等地作战。次年,攻破徐寿辉根据地蕲水,1356年,他在池州军中去世。因为常骑花马,人称花马平章。.

新!!: 元史和卜颜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卜鲁罕

卜鲁罕(;),巴牙惕氏,元成宗铁穆耳受册宝皇后,驸马脱里思之女。.

新!!: 元史和卜鲁罕 · 查看更多 »

南宁县 (元朝)

南宁县,元朝时设置的县。在今云南省曲靖市境。 元朝时,为千户,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南宁州。二十二年(1286年),降为南宁县。属曲靖路,为倚郭县。明朝初年,曲靖路改为曲靖府,仍为曲靖府倚郭县。清朝时,仍属曲靖府,评价冲,难。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1913年4月,裁曲靖府,保留南宁县,改名为曲靖县。.

新!!: 元史和南宁县 (元朝) · 查看更多 »

南丰州 (元朝)

南丰州,元朝时设置的州。 唐朝设立南丰县,隶抚州。宋朝改隶建昌军。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为南丰州,直隶江西行省。户二万五千七十八户,一十二万八千九百口。明朝改为南丰县,属于建昌府。.

新!!: 元史和南丰州 (元朝) · 查看更多 »

南康路

南康路,中国元朝的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南康军为南康路,治所在星子县(今江西省星子县)。下辖建昌州和两县(星子县、都昌县)。户九万五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七万八千三百九十。包括今江西省星子县、永修县、都昌县等地。明朝洪武年间改为西宁府、南康府。1912年废除南康府。.

新!!: 元史和南康路 · 查看更多 »

南必皇后

南必皇后(;),弘吉剌氏,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二任皇后,纳陈孙仙童之女。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纳为皇后,继察必皇后守正宫。当时元世祖年老,宰相、大臣常常不得与皇帝相见,南必皇后就颇能干预朝政,宰臣都通过皇后奏事。南必皇后有子一人,名叫铁蔑赤,是忽必烈最年幼的兒子。.

新!!: 元史和南必皇后 · 查看更多 »

南充縣

南充县,中国旧县名。在今四川省南充市市辖三区范围。.

新!!: 元史和南充縣 · 查看更多 »

南甸府

南甸府,元朝的府。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 大理国时代南甸府属于腾冲府。南甸府北近腾冲府,南临茫施路。西邻镇西路,东接柔远路。明朝改为南甸宣抚司。清朝为南甸司。.

新!!: 元史和南甸府 · 查看更多 »

南阿不剌

南阿不剌,又作喃哥不剌,元朝公主,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女儿。 南阿不剌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蛮子台,蛮子台是斡陈之子,按陈之孙,特薛禅曾孙。特薛禅是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父亲。按陈是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父亲。蛮子台先娶元世祖的女兒囊家真(南阿不剌的姑姑)。囊家真死后,蛮子台再娶南阿不剌。元成宗时,封南阿不剌为鲁国大长公主,蛮子台为济宁王。蛮子台征战笃哇、海都有功,五十二岁卒。.

新!!: 元史和南阿不剌 · 查看更多 »

南苑囿台

南苑囿台,是北京市的皇家园林南苑内的囿台,现存两座,分别为晾鹰台、三台山的南台。.

新!!: 元史和南苑囿台 · 查看更多 »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华民国、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與印度尼西亚之间关于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争议 。其中中國方面與越南宣稱擁有該群島完整的主權,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則宣稱擁有部分島嶼的主權,而印度尼西亚則是宣稱擁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南海諸島最早記載於中國漢代,一直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傳統捕漁場。19世紀末,中國清朝政府正式把南海納入中國版圖,並由廣東水師負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巡防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派遣軍艦收回被日軍所佔據的南海諸島,並劃入其十一段線之內,稱其為中華民國在南海的疆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承了中華民國在南海的權利,改定九段線。 1970年以後,南海被發現蘊含大量資源,適逢中國大陸政局不穩無暇兼顧,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乘機進佔領中華民國政權所聲索的南海島礁。1974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爆發西沙海戰,前者戰勝,並取得西沙群島全部控制權,適逢中美蜜月期,中國大陸的做法沒有受到太多的批評。198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爆發赤瓜礁海戰,前者再度戰勝,並取得赤瓜礁等7個島礁的控制權,鞏固了主權。進入二十一世紀,越南、中國等多國分別展開填海造陸。 2013年發生黃岩島對峙事件,在一次颱風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沙黃岩島控制權,此後菲律賓單方面向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PCA)提出南海仲裁,控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侵犯菲律賓的海洋權益(詳見: 南海仲裁案),在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院提出仲裁後,美國調整亞洲的美軍軍事部署,加強菲律賓的關係,以軍艦巡邏協防南海,確保菲律賓在南海的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則決定在南沙群島開展太平洋最大規模的人工造陸活動,宣示主權。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在中国缺席的情況下作缺席審判,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的九段線「無效」,否定其對南海的歷史權利。此外認為南沙群島無一島嶼能夠產生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南海島嶼遭到降格。當中最大的、由中華民國控制的太平島不是島嶼,沒有專屬經濟區。此次仲裁被認為是菲律賓的完全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侵犯了菲律賓的主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认为仲裁庭沒有管轄權,因此不接受、不承認裁決,并于当天对美济礁、渚碧礁的新建机场进行了校验飞行,遭到美國為首的國家以南海非軍事化回應,區域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

新!!: 元史和南沙群岛主权争议 · 查看更多 »

南海爭議

南海爭端指南中國海周边的幾個國家因為對於該海域的部分島嶼的主權归属、海域划分和相关海洋权利的聲索產生重疊從而發生的衝突。涉及該爭端的國家及地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汶萊、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越南。 南中國海領土爭端包括南沙群島(見南沙群島主權爭議)、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主權糾紛、北部灣海上邊界問題以及其他地區的爭議。後來有關位於印尼和馬來西亞附近的納土納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也被歸類進該爭端範圍中。各個國家出於自身利益,希望控制自己所主張擁有主權的島嶼的實際控制權,其中包括島嶼附近的專屬經濟區和捕撈地帶。由於懷疑南中國海的油氣蘊藏十分豐富,當事國也紛紛加入爭奪行列。其他一些爭奪該地區主權的理由有重要的航運通道,戰略控制等。 香格里拉對話是相關國家為解决該地區爭端和衝突的一個重要平臺。則是各國間為協調亞太地區的安全問題的另外一個重要平臺。 2013年,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案,控告中國的九段线主张和海洋执法活动違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國,日本等域外國家相繼介入,令南海爭議由地區提升至國際層面。.

新!!: 元史和南海爭議 · 查看更多 »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或南海群岛是指南海南北约1800公里、东西约900多公里范围内诸多群岛、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北起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另一说为海马滩)。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東沙群島、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四大群岛,但通常不包含同樣位於南海海域內的印尼阿南巴斯群島與納土納群島,以及亞洲大陸的沿岸島嶼等(如海南島、香港島、新加坡島等)。 南海诸岛总面积约164.74km²。其中东沙群岛约1.74km²,西沙群岛约10km²,中沙群岛约150km²,南沙群岛约3km²,由於各國進行填海造陸,可能會隨時間有差異。.

新!!: 元史和南海诸岛 · 查看更多 »

史天倪

史天倪(),字和甫,永清(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 史天倪是史秉直长子。他家是真定地区的有力军阀,本来侍奉金国,1213年乘著金国受蒙古帝国猛攻,内纷困扰之际降于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史天倪开始为万户,随从木华黎略地三关,至东海,所过之地,城池皆破。他组织一万人为义兵,号称清乐军。所向无敌,占领三河、蓟州。1215年,奉命南征,围攻平州,进真定府、围攻大名府。1216年,在乐安击败降金的清州监军王守约,平州推官合达。1225年,被武仙用计杀害。弟弟史天泽。儿子史楫、史权。.

新!!: 元史和史天倪 · 查看更多 »

史弼 (元朝)

史弼(),字君佐(若佐),蒙古名塔剌渾,元朝政治人物,原為蠡州博野縣(今河北省蠡縣)人。 史弼會蒙古語,至元十年(1273年),隨軍攻打樊城,為副萬戶,隨伯顏駐守瓜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史弼攻下揚州城,任揚州路達魯花赤,為萬戶。轉任黃州路宣慰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平定杜可用起義,史弼歷任浙西、淮東、浙東宣慰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平定楊鎮龍起義。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和高興等將南征爪哇。至大三年(1310年)為同知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右丞。延祐五年(1318年),史弼為平章政事,又加银青荣禄大夫,封鄂国公。不久去世。 早期蒙古帝国汉军万户。能举着数百斤重的石狮行走,武勇绝伦。随伯颜南征时,表现非常突出。.

新!!: 元史和史弼 (元朝) · 查看更多 »

叶李

葉李,字舜玉,又字太白,南宋富陽慶護里(今環山鄉)人。 南宋理宗時為太學生,與同學康棣、朱清等八十三人伏阙上書,揭露賈似道禍國殃民。葉李被誣,流放漳州。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被贬,葉李遇赦返。朱清迎之於江上,歸隱富春山中。至元十四年(1277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詔求江南遺逸,授葉李爲奉訓大夫、浙西道儒學提擧。至元二十三年,官至御史中丞。至元二十九年,以病告歸,南歸時病殁於山東臨清縣。.

新!!: 元史和叶李 · 查看更多 »

叙州 (四川)

叙州,北宋时始置,辖区在今四川省境内。治所在今宜宾市。 政和四年(1114年)改戎州置为叙州,治所在宜宾县(今宜宾市东北),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徙治登高山。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郭汉杰挈城归附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还旧治三江口。属梓州路,后属潼川府路,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宜宾、南溪、屏山等市县地。 至元十八年(1281年)升为叙州路。领二州(富顺州、高州),四县:宜宾县、庆符县、南溪县、宣化县。明朝洪武六年六月,改为叙州府。清朝时管辖四川省大凉山和雷波县以东,富顺县以南,隆昌县和兴文县以西。1913年废除。.

新!!: 元史和叙州 (四川) · 查看更多 »

吴王

吴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吴王 · 查看更多 »

吾魯真

吾魯真,元朝公主,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 吾魯真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不花是锁郎哈之兄、锁儿哈之孙、孛秃曾孙。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仑、火臣别吉的驸马),锁儿哈娶阔出的女儿安秃,锁郎哈娶秦王忙哥剌的女儿奴兀倫公主(吾魯真的侄女)。.

新!!: 元史和吾魯真 · 查看更多 »

同州

同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华州置同州,治所在武乡县(今陕西省大荔县)。唐朝同州属关内道。辖境约今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澄城县、白水县等县市地。曾改为冯翊郡,又复为同州。宋朝时为定国军。金朝时沿袭。元朝时仍为同州,属奉元路。下领五县:朝邑县、白水县、郃阳县、澄城县、韩城县。 明朝时,属西安府,仍领五县:朝邑县、郃阳县、韩城县、澄城县、白水县。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同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升为同州府。.

新!!: 元史和同州 · 查看更多 »

合州

合州,中国古代的州。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治所在石镜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因涪江、嘉陵江在合州南合流得名。隋文帝开皇末年,改为涪州。隋炀帝大业初年,改为涪陵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合州。天宝、至德时一度曾改巴川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武胜县和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县、大足区等区县地。宋朝改州治石镜县为石照县。属潼川府路。因受元军围攻,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移治钓鱼山(今合川市东)。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蒙哥汗死于此。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1283年),为散郡,并录事司、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1285年),改为州,隶重庆路。领三县: 铜梁县、定远县、石照县。明朝时,属重庆府。洪武时,省石照县入合州。清朝仍属重庆府,为不辖县的散州。1913年废合州改为合川县。.

新!!: 元史和合州 · 查看更多 »

合不勒

合不勒(;《元史》作葛不律汗),蒙古孛儿只斤氏的可汗,也速该的祖父,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可汗曾经多次击败金国的入侵,金国当时全力攻打南宋,不得不暂时拉拢合不勒汗。在一次款待合不勒汗时,喝得酩酊大醉的合不勒汗竟去捋金太宗完颜晟的胡须。1148年金熙宗册封他为蒙兀国王(见蒙兀国)。他有七个儿子,但是他把汗位传给了泰赤乌部从弟俺巴孩。.

新!!: 元史和合不勒 · 查看更多 »

合丹

合丹,元太宗窝阔台的第六子。.

新!!: 元史和合丹 · 查看更多 »

吕文焕

呂文煥,南宋末年宿州安縣(今安徽省壽縣)人,襄陽守將呂文德六弟,戍守居城襄陽十五年。曾任南宋荊襄制置使。1273年樊城遭元軍砲帥阿里海牙攻陷,襄陽城孤立無援,呂文煥於3月14日歸降蒙軍總司令伯顏,深受元世祖忽必烈重用,入元後歷任參知政事、行江東道宣慰使、中書左丞、江淮行省右丞等美官,1286年辭官回故鄉養老安終。.

新!!: 元史和吕文焕 · 查看更多 »

君不花

君不花,蒙古帝国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孙子,孛要合之长子。 孛要合三子,都是侍妾所生:君不花、爱不花、拙里不花。君不花娶元定宗之女叶里迷失公主。跟随元宪宗蒙哥攻打南宋合州。有个宋朝兵士在城壁後大骂蒙古军,君不花一箭射杀了他。君不花死后,谥忠襄。有三子:囊家台,丘邻察,安童。.

新!!: 元史和君不花 · 查看更多 »

塞兰

塞兰市(Сайрам,Sayram 或 Sairam),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奇姆肯特市东13公里处,人口约四万余。塞兰河从市中流过。塞兰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古老的城市,有三千年历史。古时曾是丝绸之路上阿尔马立克与撒马尔罕之间必经之地。波斯历史学家拉施德丁(Rashid Eddin 1247年- 1318年) 认为塞兰古时称为Kary Sailam, 是一座规模 宏大的古城,周围共有40道大门,横贯全城需要足足一天时间。 元朝炮水手元帅,薛塔剌海,从元太祖成吉思汗攻赛兰(即塞兰),以炮立功。 常德《西使记》和《长春真人西游记》都提到塞兰。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苑马寺清河监副李暹出使西域,前往帖木儿帝国首都哈烈时,曾取道阿力马力、哈拉乌只、赛兰城、达失干、沙鹿黑叶、撒马儿罕等帖木儿帝国属地。陈诚记录:“塞兰城在达失干之东,西去撒马儿罕一千三百里,城周回二三里,四面俱平原,略无险要,人烟稠密,树木长茂,流水环绕,五谷繁殖。秋夏间,草中生小黑蜘蛛,为毒滋甚……头足被其伤者,多翻滚就地而死”。出香草可辟蠹虫”。 1419年11月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庞大的代表团会访中国,取道撒马儿罕, 达失干、赛兰,入吐鲁番,到哈剌和卓,受到中国官员迎接。.

新!!: 元史和塞兰 · 查看更多 »

塔失帖木儿

塔失帖木儿,又译达识帖睦迩、答失铁木儿。元朝大臣,元泰定帝时中书右丞相。 元仁宗时,塔失帖木儿以驸马知枢密院事。元英宗即位,封为蓟国公,泰定二年(1325年),任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泰定四年(1327年),和左丞相倒剌沙同领内史府四斡耳朵事。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倒剌沙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立阿剌吉八为天顺帝,奉命与梁王王禅等引军分道攻打在大都(今北京)称帝的元文宗,被元文宗属下的燕帖木儿率军击溃,塔失帖木儿归降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任御史大夫,改知枢密院事。监察御史弹劾他依附倒剌沙,与王禅举兵犯阙,于是罢官。.

新!!: 元史和塔失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塔失帖木儿 (平章政事)

塔失帖木儿,字原理,燕只吉䚟氏,又译达世帖木而、答失帖木儿、塔世帖木儿。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右丞相别儿怯不花的儿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任中书省右丞,奉命统一指挥西山寨大小十一处民团,分守要害,来抵抗反元红巾军。至正二十年(1360年),任平章政事。次年,孛罗帖木儿和察罕帖木儿争夺冀宁路(今山西省太原市),奉命劝双方罢兵。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出任上都留守。改任大司农,因为孛罗帖木儿拥兵京师,塔失帖木儿没有敢赴任。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塔失帖木儿复任中书平章政事,奉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之命,分省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便宜行事。孛罗帖木儿派秃坚帖木儿攻上都,塔失帖木儿与达礼麻识理一起抵御。.

新!!: 元史和塔失帖木儿 (平章政事) · 查看更多 »

塔察儿

塔察儿(Taghachar),斡赤斤兀鲁思第二任汗。只不--之子,祖父是成吉思汗四弟铁木哥斡赤斤。.

新!!: 元史和塔察儿 · 查看更多 »

塔察儿 (丞相)

塔察儿(),元朝丞相,蒙古族人。 他的父亲在蒙哥时为千户长,中统二年(1261年),为中书平章政事,率领武卫军一万人随世祖北征,在昔木土脑儿大胜阿里不哥。和右三部尚书怯烈门、平章政事赵璧率军追击阿里不哥。中统四年(1263年),任中书左丞相,后为中书右丞相。至元五年(1268年),设立御史台,他为第一任御史大夫,元世祖让他直言无隐。至元七年(1269年),奉命同知枢密院事。.

新!!: 元史和塔察儿 (丞相) · 查看更多 »

塔察儿 (许兀慎氏)

塔察儿(),许兀慎氏,又名倴盏,蒙古帝国将领,博尔忽之次子(一说从孙)。 他以骁勇善战著称。开始任宿卫,侍奉成吉思汗。拖雷监国时期,受命和耶律楚材一起整治燕京的治安,有政绩。1230年,随窝阔台伐金朝,担任行省兵马都元帅,统率宿卫军和诸王的军士攻取河东诸州,攻打潼关。1231年,破河中府。1232年,和速不台围攻汴京,使金哀宗求和,派曹王完颜讹可为人质。塔察儿镇守河南。因为金国杀死蒙古使臣,再次攻打汴京,多次击败金军在南薰门。1233年,围攻蔡州,和南宋大将孟珙南北配合夹攻金国。1234年,蔡州破,金国灭亡。他镇守河南,遏制南宋军。1236年,攻拔南宋息州、光州,窝阔台赐他息州百姓三千户,1237年,在军中去世。.

新!!: 元史和塔察儿 (许兀慎氏) · 查看更多 »

塔出 (唐兀氏)

塔出(),党项族唐兀氏,元朝大将,布兀剌之子。 塔出幼年孤,善骑射。1264年,侍奉元世祖忽必烈。1270年,为昭勇大将军,山东统军使,镇守莒州、密州、胶州、沂州,扼守宋军。1272年,改佥枢密院事。攻略涟海,收降宋朝将领蒋德胜。1273年,改任佥淮西等处行枢密院事,驻守正阳。1274年,以镇国上将军、淮西行省参知政事,攻打安丰、庐州、寿州,击败宋朝夏贵,解围正阳。1275年,随丞相伯颜以水师和宋军大战,顺长江拿下池州、太平、建康、丹徒、江阴、常州,官至淮东左副都元帅。1276年,领淮西行中书省事,训练士卒,禁止掠夺人民,境内安然。任江西都元帅,平定广东。1277年,加赐双虎符,为江西宣慰使,后为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1280年,入京朝觐,去世。.

新!!: 元史和塔出 (唐兀氏) · 查看更多 »

塔出 (札剌亦儿氏)

塔出,蒙古帝国札剌亦儿部人,撒里台之子。 初为龙虎卫上将军、东京等路行中书省右丞。知道乃颜谋反後,他派人上告元世祖,领军一万和皇子爱牙赤一起防备。在咸平路(今辽宁省开原市)大败乃颜同党太撒拔都儿。他护送皇子渡辽河,驻军懿州。追击乃颜余党到金山,大胜。1291年,征讨哈丹秃鲁干,攻打建州,袭击高丽。官至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在任上去世。.

新!!: 元史和塔出 (札剌亦儿氏) · 查看更多 »

塔剌海皇后

塔剌海,元朝人物。 氏族不详。大蒙古国薛禅汗忽必烈(元朝皇帝元世祖)的皇后(可敦、哈屯,汉译皇后)。元朝的后妃只有两等,汉人称之为皇后与妃子。元世祖以后只有得到策宝的皇后才算正宫皇后。《元史》、《新元史》记载的忽必烈的第三斡儿朵的皇后。没有生下子女,只有第二斡儿朵的察必、南必两为皇后,先后得到皇后册宝。.

新!!: 元史和塔剌海皇后 · 查看更多 »

塔海

塔海,元朝大臣。哈剌鲁氏。铁迈赤之孙。虎都铁木禄的侄儿。开始在土土哈属下充当哈剌赤。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随从元世祖平定乃颜之乱。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担任博儿赤(司膳)。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任中书直省舍人,迁客省副使。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进和林行省理问,由同知和林等处宣慰使事迁中书右丞。八月,加太尉、平章政事。至大三年(1310年),任枢密副使。历任佥通政院事、和宁路总管、汴梁路总管。上书朝廷免征虚粮二十二万石,民赖以安。改任庐州总管,当年饥荒,开仓粜粮。官至资善大夫。在职期间注意反映实情、开仓减税。天历元年(1328),任佥书枢密院事,守潼关、河中,抵御支持元天顺帝的山南道廉访使铁木哥军和阔不花军。冬,率军在南阳击败铁木哥等西军的进攻。升大都督。.

新!!: 元史和塔海 · 查看更多 »

塔思

塔思(),蒙古帝国札剌亦儿部人。 木华黎之孙,孛鲁长子,1229年,嗣位为国王。镇守西京大同。窝阔台派他救援潞州,被金朝将领移剌蒲阿击败。和额勒只吉歹会合,再取潞州。1230年,随窝阔台伐金,扼守潼关,阻挡金国援军。1232年,三峰山之战,和拖雷一起大败金军,擒拿移剌蒲阿。和忽都虎攻略河南,招降邳州。1233年,随贵由征辽东,擒拿蒲鲜万奴。1234年,金朝灭亡,他和阔出一起攻打宋朝。1235年,破枣阳,攻打郢州。1236年,得东平路三万九千余户为食邑。1237年,攻下光州,攻打大苏山。1238年,攻取北峡关。1239年,在西京去世。.

新!!: 元史和塔思 · 查看更多 »

塔思不花 (丞相)

塔思不花,元朝大臣,元武宗时中书右丞相。 大德八年(1304年),御史中丞、太仆卿塔思不花改任中书右丞。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任御史大夫,遥授左丞相,进为右丞相。奉命自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还京师大都治安西王阿难答党。奏请重视监察官员的权力,凡有弹劾,旁人不得干预。元武宗下诏依从。七月,实任左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升右丞相。五月丙子,授右丞相塔思不花上柱国,监修国史。至大二年(1309年),塔思不花以大德六年至至大元年,禁中玺书应近臣要求不经中书省直下者凡六千三百余道,严重干扰地方司法及经济事务,奏准日后玺书未经中书省,不得随意下达。当时议立尚书省,他力主与老臣再议,不同意乐实、保八请求设立尚书省和改行新钞的建议,武宗不从。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驾崩,元仁宗罢尚书省,又奉命治罪尚书省的官员脱虎脱、三宝奴等人。改任御史大夫。.

新!!: 元史和塔思不花 (丞相) · 查看更多 »

夏末帝

李睍(),夏献宗侄,父清平郡王,夏獻宗病危時被推舉為帝,史稱「末帝」。.

新!!: 元史和夏末帝 · 查看更多 »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在1月19至21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300°。由於受到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影響,東亞地區通常是一年中的最冷時期。近年氣象觀測記錄顯示,中國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

新!!: 元史和大寒 · 查看更多 »

大元大一統志

《大元大一統志》,简称《大一统志》是中国元代官方修的地理總志。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一部輿地書。.

新!!: 元史和大元大一統志 · 查看更多 »

大元通制

《大元通制》是元朝的法律之一。 《大元通制》是继《至元新格》之后元朝政府颁布的第二部法律,内容包括了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之前元朝历代帝王发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一系列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 《大元通制》大部分已经失传,目前只有条格的一部分幸存于世,名为《通制条格》,《通制条格》内容包括元太宗六年(1234年)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80多年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新!!: 元史和大元通制 · 查看更多 »

大石佛寺

大石佛寺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辟才胡同北侧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在已不存在。.

新!!: 元史和大石佛寺 · 查看更多 »

大秦寺

大秦寺是在中国的景教寺院(教堂)的通称。景教即传到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唐朝时,在长安的大秦寺很有名。.

新!!: 元史和大秦寺 · 查看更多 »

大羅城

大羅城(Đại-la thành)又作羅城(Tác-la thành),即今越南河内。大羅城前稱宋平縣(Tống-bình huyện),是唐代交州的治理中心,又稱紫城(Xưng-tử thành),是靜海軍駐地。.

新!!: 元史和大羅城 · 查看更多 »

天順帝

元天顺帝阿剌吉八(;),是元朝第七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一位大汗,元泰定帝之子。1328年10月至1328年11月14日在位,在位大约一个月。.

新!!: 元史和天順帝 · 查看更多 »

太子洗马

太子洗马,也简称为:“冼马”、洗马,是一个中国古代官职,属于太子官属,即东宫官,是太子的随从官员,最早设立于汉朝。洗,读音(xiǎn)(亦有人读音为(xiān),认为通假于“先”,偏旁与读音的误差,可能是传承中造成的误差),洗马也就是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

新!!: 元史和太子洗马 · 查看更多 »

太不花

太不花,又译泰不花。元朝大臣,蒙古族弘吉剌氏,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 弘吉剌氏世为外戚,太不花先后任云南行省右丞,通政使,上都留守,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在丞相太平的推荐下,入朝为中书平章政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加太尉,镇压河南反元义军。先后攻占南阳、汝宁、唐州、随州、安陆、德安等地。至正十四年(1354年),升任河南行省左丞相,脱脱被贬後,他负责节制山东、河北诸军。他和太尉月阔察儿总统各军,征伐高邮张士诚。至正十五年(1355年),因为不遵守朝命,放纵军队掠夺百姓,被监察御史也里忽都弹劾他慢功虐民之罪,于是官职被罢免,到军前效力自赎。不久任湖广行省左丞相,镇压沔阳、湖广等处起义军。对朝廷复起用太平为相,非常怨恨,拥兵不进,轻慢朝命,纵军剽掠。至正十八年(1358年),韩宋红巾军北伐至山东,威逼京畿,元顺帝命太不花出任右丞相,总兵镇压山东义军。他奏请左丞相太平到军中筹备粮饷,想要借机杀害。又排挤分省参知政事卜颜帖木儿、张晋,陷害知枢密院事完者帖木儿。被监察御史迷儿只海等弹劾,以缓师拒命的罪名削其官职,夺其兵权。他求救于原部将、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刘哈剌不花。刘哈剌不花原来受到过他的排挤,于是将太不花父子缚送京师,途中依太平之命,将他父子杀害。.

新!!: 元史和太不花 · 查看更多 »

太师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新!!: 元史和太师 · 查看更多 »

太平奴

太平奴,是高昌回鶻亦都護紐林·的斤之子。 1283年左右,察合台汗国大汗都哇又攻哈密力,火赤哈儿·的斤被杀。高昌地区失陷于察合台汗国。紐林·的斤流亡甘肃永昌。元世祖将元太宗孙女不鲁罕、八卜叉嫁给紐林·的斤。八卜叉有二子帖睦爾普化、籛吉。八卜叉死后,又娶安西王之女兀剌真,生太平奴。1318年,紐林·的斤去世,帖睦爾普化嗣位。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帖睦爾普化以旧官勋封拜中书左丞相。三月,加太子詹事;十月,拜御史大夫。帖睦爾普化让籛吉嗣为亦都护高昌王。籛吉在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让位于其弟太平奴。次年去世。太平奴之后月鲁帖木儿、桑哥、雪雪的斤,世系不详,雪雪的斤的儿子朵儿的斤改封荆南王。.

新!!: 元史和太平奴 · 查看更多 »

太平讷

太平讷,元文宗第三子,阿剌忒纳答剌、燕帖古思的弟弟。 太平讷本名宝宁。天历元年(1329年),改名太平讷。元文宗命大司农买住把太平讷养在自己家中。太平讷早早去世,无后。.

新!!: 元史和太平讷 · 查看更多 »

失列门

失烈门,《元史》作失列门,译名又作实理门。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蒙古族。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年),失列门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奏请派遣四怯薛和爱马官员子弟按例入蒙古国子监。後任知枢密院事,兼太府监卿,分院济宁。至正十七年(1357年),失列门以中书分省右丞守济宁(今山东省巨野县),被起兵响应毛贵起义的元朝镇守黄河义兵万户田丰赶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拜中书平章政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任御史大夫。复为知枢密院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为岭北行省左丞相,提调分通政院。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拜为中书左丞相。明朝大军逼近大都,元惠宗想要弃城北徙。他和知枢密院事黑厮极力劝阻,元惠宗不听。于是失列门跟随惠宗北迁。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元惠宗卒后,失列门先后奉事爱猷识理达腊及脱古思帖木儿,官居丞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在捕鱼儿海遭到明朝大将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围攻,北元八万人被俘。失列门和脱古思帖木儿、太子天保奴、枢密知院捏怯来等数十骑突围,想要到和林与丞相咬住会合。到土拉河,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袭击,失列门和脱古思帖木儿十六骑溃逃出来,遇到咬住等三千人来迎。也速迭儿再来袭击,脱古思帖木儿、天保奴父子被杀。失列门不愿意投靠也速迭儿,十月和捏怯来归顺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春,明朝允许他的部下在大宁和应昌一带居牧屯种。四月,明朝设全宁卫,授捏怯来为指挥使,失列门不受职务。七月,明太祖命礼部召他入朝,他称病不去。明朝另设应昌卫,安置失列门。八月,失列门反明,劫持捏怯来,投靠也速迭儿的佥院安达纳哈出,杀死了捏怯来。后事不详。.

新!!: 元史和失列门 · 查看更多 »

失烈门

失烈门(; ? - 1252年),又作昔列門,《史集》表記شيرامون(Shīrāmūn),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元太宗)的第三子阔出太子之子。 窝阔台有意立阔出为继承人。阔出在1236年2月南征南宋时去世。窝阔台指定失烈门为继承人。1241年窝阔台去世,太宗昭慈皇后(乃马真后)临朝称制,剥夺了失烈门的继承权,终使她的儿子贵由在1246年登基成为大汗,贵由于1248年去世,生前未立继承人。他的可敦钦淑皇后(海迷失后)抱失烈门临朝称制。1251年,宗王们在庫利爾臺大會中拥立拖雷嫡长子蒙哥登基成为大汗,海迷失后暗中策动窝阔台系的宗王,并且施巫术暗害蒙哥,1252年夏天,事情败漏,海迷失后被蒙哥下令投入河中溺死,失烈门被牵连,也被处死。《史集》中阔出有三子失烈门、孛罗赤、苏沙,《元史》认为孛罗赤是失烈门的儿子,元朝的靖远王(金镀银印龟纽王)哈歹、襄宁王(金印驼纽王)阿鲁灰、也速不--是失烈门的后裔。.

新!!: 元史和失烈门 · 查看更多 »

失邻

失邻,元朝公主,元宪宗蒙哥之女,斡兀立·秃忒迷皇后所生长女。 失邻嫁给了弘吉剌部斡勒忽讷氏的首领术真伯(又称扎兀儿薛禅),术真伯是泰出驸马之子、成吉思汗的母亲訶額侖的外甥的驸马。泰出驸马娶成吉思汗和孛儿帖所生幼女阿勒塔伦(按塔伦)。失邻死后,术真伯又娶失邻的妹妹必赤合。.

新!!: 元史和失邻 · 查看更多 »

失怜答里

失怜答里(Шилийндалай),弘吉剌氏,元成宗铁穆耳的追册皇后,斡罗陈之女。 生卒不详,失怜答里早薨。大德三年(1299年)十月,追册为皇后。生皇子德寿。大德九年(1305年)五月,德寿被正式立为皇太子,十二月太子病逝。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追尊谥贞慈静懿皇后。 册文是:.

新!!: 元史和失怜答里 · 查看更多 »

奥鲁赤

奥鲁赤(Auruyvci,),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七子,封西平王。 至元六年(1269年)十月,封西平王,赐驼纽鋈金银印。九年(1272年),奥鲁赤奉命讨建都蛮,诸王阿鲁帖木儿、秃哥,南平王秃鲁各率所部跟随奥鲁赤。都元帅也速答儿和忙古带所领欲速公弄等吐蕃十八族之兵,都听从奥鲁赤节度。第二年(1273年)十月,擒建都酋下济等四人。建都降,留忙古带统新旧军一万五千戍守。十二年(1275年),奥鲁赤率安西王忙哥剌、诸王只必帖木儿、驸马昌吉等征吐蕃,赐部下戍守鸭池的马人三匹。二十二年(1285年),与诸王阿只吉抵抗叛王笃哇,失利。三十年(1293年),以所部九千人给万户张邦瑞。西讨笃哇。元贞元年(1295年),陇北道廉访司逮捕张邦瑞。奥鲁赤包庇张邦瑞,元成宗命谕。以诸王出伯所统探马赤红祆军各千人隶属于他的麾下。二年(1296年),奉命驻夏上都。 大德七年(1303年),赐南思州一万三千六百有四户为食邑。不久,奥鲁赤卒。.

新!!: 元史和奥鲁赤 · 查看更多 »

女人国

女人国,中国东南的一个古国,屡见中国宋、元、明、清古籍;《元史》还有女人国进贡的记录。.

新!!: 元史和女人国 · 查看更多 »

奴兀倫公主

奴兀倫,元朝公主,秦王忙哥剌之女,元世祖忽必烈之孙。 奴兀倫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锁郎哈,锁郎哈是不花之弟、锁儿哈之孙、孛秃曾孙。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侖、火臣别吉的驸马),锁儿哈娶阔出的女儿安秃,不花娶忽必烈的女儿吾魯真。奴兀倫和锁郎哈的女儿,是元武宗(奴兀倫的侄子)的仁献章圣皇后寿童,仁献章圣皇后生元明宗(元宁宗、元顺帝的父亲)。.

新!!: 元史和奴兀倫公主 · 查看更多 »

奴罕

奴罕,元朝人物。 氏族不详。大蒙古国薛禅汗忽必烈(元朝皇帝元世祖)的皇后(可敦、哈屯,汉译皇后)。元朝的后妃只有两等,汉人称之为皇后与妃子。元世祖以后只有得到策宝的皇后才算正宫皇后。《元史》、《新元史》记载她是忽必烈的第三斡儿朵的皇后。没有生下子女,只有第二斡儿朵的察必、南必两为皇后,先后得到皇后册宝。.

新!!: 元史和奴罕 · 查看更多 »

奉元路

奉元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户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数)。下领录事司、十一县、五州,州领十五县。治所在咸宁县、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十一县:咸宁县、长安县、咸阳县、兴平县、临潼县、蓝田县、泾阳县、高陵县、鄠县、盩啡县、郿县,五州:同州(朝邑县、白水县、郃阳县、澄城县、韩城县)、华州(华阴县、蒲城县、渭南县)、耀州(三原县、富平县、同官县)、乾州(醴泉县、武功县、永寿县)、商州(洛南县)。包括今陕西省永寿县、周至县以东,铜川市、韩城市以南,镇安县、山阳县以北。奉元路为陕西行省的治所。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新!!: 元史和奉元路 · 查看更多 »

奉聖州

奉圣州,辽朝时设置的州。 原为唐朝的新州,后唐庄宗以其弟李存矩为当地团练使,后来军队哗变杀死李存矩,拥立大将卢文进降辽。但庄宗又派李嗣源夺回此地,并于同光二年升为威塞军。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辽,新州亦为其中之一。 辽太宗天显十一年(936年),改威塞军设置奉圣州,属于西京道,治所在永兴县(今河北省涿鹿县)。下辖今河北省涿鹿县、宣化县、怀来县和内蒙古兴和县以北,河北沽源县、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内蒙古商都县、察哈尔右翼前旗以东,镶黄旗、正蓝旗、多伦县以南的广大地区。 金朝大安元年(1209年)升德兴府。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改回奉圣州,属于宣德府,只辖涿鹿县、怀来县、延庆县。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因为地震奉圣州改为保安州。.

新!!: 元史和奉聖州 · 查看更多 »

妙应寺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藏式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新!!: 元史和妙应寺 · 查看更多 »

姚里氏

-- 姚里氏,耶律留哥之妻,耶律留哥建立东辽国,曾经封她为王后。1220年,留哥卒,姚里氏奏请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当时成吉思汗西征,皇太弟承制以姚里氏佩虎符,权领其众七年。1226年,成吉思汗还师,姚里氏携次子耶律善哥、耶律铁哥、耶律永安及侄子耶律塔塔兒、孙耶律收国奴,到河西阿里湫城参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赞叹道:“雄鹰飞不到的地方,你这个女人居然能到达!”赐酒以慰劳。姚里氏回奏:“我丈夫耶律留哥已经去世,契丹官民无主,留哥的长子耶律薛阇已经扈从多年,愿以次子耶律善哥替代他,使耶律薛阇回来袭爵。”成吉思汗说:“薛阇现在已经是蒙古人了,他跟着我西征,搭救太子,积功为拔都鲁,不可遣回,应当令耶律善哥袭其父爵。”姚里氏拜谢而泣:“薛阇是留哥前妻所生,是嫡子。善哥是我生的,若立善哥,是利己而蔑天伦,婢子窃以为不可。”成吉思汗赞叹她的贤德,赐给她河西俘人九口、马九匹、白金九锭,币器皆以九计,允许以耶律薛阇袭爵,而留下了耶律善哥、耶律塔塔兒、耶律收国奴,只让她的幼子耶律永安跟着她东归辽东。.

新!!: 元史和姚里氏 · 查看更多 »

威遠州

威遠州,歷史上存在於滇西地區的一個土州,疆域約為今日的中國的雲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大理国时为威楚郡。中统三年(1262年),归降元朝政府。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开南州及威远州,隶威楚路。知《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威遠州東至新化州界,南至孟璉長官司界,西至孟定府界,北至景東府界。.

新!!: 元史和威遠州 · 查看更多 »

婺州路

婺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婺州置,治所在金华县(今浙江省金华市)。下辖一司、一州及六县。录事司,一州为兰溪州,六县分别是金华县、东阳县、义乌县、永康县、武义县和浦江县。辖境约今浙江省金华、兰溪、永康、义乌、武义、浦江、东阳等市县地。户二十二万一千一百一十八,口一百七万七千五百四十。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浙东道宣慰司。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改为宁越府。.

新!!: 元史和婺州路 · 查看更多 »

孟州 (古代)

孟州,唐朝时始置,辖区在今河南省境内。今河南省孟州市由此得名。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设置孟州,治所在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南,金朝移至今孟州市)。相当于今天济源市、孟州市、温县和黄河南岸的荥阳市汜水镇、广武镇。时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的驻地,是洛阳的北门户。元朝孟州缩小。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改为孟县。.

新!!: 元史和孟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孟杰路

孟杰路,元朝时设置的路。在今泰国清迈。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5年),八百媳妇蛮请元朝设官守,在其地设置木安、孟杰二府。.

新!!: 元史和孟杰路 · 查看更多 »

孔克堅

孔克堅(),字璟夫,山東曲阜人,孔思晦之子,孔子五十五代嫡長孫。生於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少聰敏,能日誦千言,通《左傳》,工樂府。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襲封衍聖公,授嘉議大夫。至正八年(1348年)晉中泰大夫,賜二品銀印。十五年(1355年),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使,攝太常卿。十八年(1358年),流賊毛貴攻大都,廷議遷都關中。孔克堅以天子當與社稷宗廟共存亡,不可輕棄。元惠宗從其言,亂兵果退。十九年(1359年),遷禮部尚書。累官國子監祭酒。二十二年(1362年),謝病還家,後起為集賢學士、山東廉訪使,皆不赴。元亡,徐達於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攻下濟寧,明太祖下旨召見。孔克堅稱疾不赴,遣子孔希學前往南京。明太祖敕諭「稱疾則不可」,遂來朝,見明太祖於謹身殿。卒於洪武三年(1370年),年55歲。.

新!!: 元史和孔克堅 · 查看更多 »

孔邈 (五代)

孔邈(),曲阜人,孔子四十一代孫,后唐时为文宣公。 唐昭宗乾寧五年登进士第,历校书郎、万年县尉,充集贤校理,为獨孤損為其舅。 孔邈當任文宣公時,《元史·孔思晦传》記載期間發生孔末亂孔。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八月﹐以吏部郎中、襲文宣公孔邈為左諫議大夫。年老,以谏议大夫致仕。天成四年四月,襲文宣公孔邈卒。 孔邈錄入二十四史列傳,但在歷代孔府谱书孔邈皆记为无传、失传,《子孫著聞者考》不錄孔邈,《闕裡文獻考‧世系考》不提孔邈襲爵文宣公。.

新!!: 元史和孔邈 (五代) · 查看更多 »

孔思晦

孔思晦(),字明道,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四代孫。生於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少年天姿穎秀,從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張篆,講求義理,尊尚德行,不拘泥於詞章之學。至元二十年(1283年),其父孔浣去世,家貧,下田親耕而不廢學業,深受張篆器重。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遊學於京師,得國子監祭酒耶律有尚賞識,欲舉為官,以老母年高為由,謝絕耶律氏好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居母喪期滿,薦為孝廉,授范縣(今屬河南)儒學教諭。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轉任宁阳县(今屬山東)教諭,儉約自律,盡職盡責,深受生員愛戴。 當時,孔氏族人以衍聖公孔思誠乃孔元用之後,不屬嫡系,上書朝廷請求罷免。元仁宗詳覈孔氏族譜,以為孔思晦係孔子家族北宗长支之后,當襲封。遂罷免孔思誠。於延祐三年(1316年)授孔思晦以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給四品印。襲爵後,孔思晦請求朝廷新置典籍、管勾、司樂3人,分掌書籍音樂,錢穀出納。廟宇、碑刻、祭器、禮器等皆整飭一新。編修孔氏譜牒,刻譜于石,以垂永久。得朝廷之命,恢復尼山祭田150畝,歲收入粟48石,又獲命增置尼山書院,重開鄒縣子思書院。元英宗至順元年(1330年),他上書請追封孔子之父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顏徵在為啟聖王夫人。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議大夫,改給三品銀印。卒於元惠宗元統元年(1333年),終年67歲。.

新!!: 元史和孔思晦 · 查看更多 »

孛兒帖

孛兒帖(;),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皇后,弘吉剌氏,成吉思汗正妻,父親特薛禪,母親名叫速壇。.

新!!: 元史和孛兒帖 · 查看更多 »

孛剌合真皇后

孛剌合真,元太宗窝阔台的皇后(哈屯、可敦),是正宮第一斡兒朵皇后。由于后来的贵由大汗是六皇后乃馬真氏·脫列哥那所生,所以后来太宗和定宗贵由之间是摄政,而真正的正宮皇后孛剌合真却默默无闻。.

新!!: 元史和孛剌合真皇后 · 查看更多 »

孛秃

孛秃,又译孛徒、不图、不秃。大蒙古国开国功臣、亦乞列思部首领。居也儿古纳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 孛秃善于骑射。原依附泰赤乌部。因以礼厚待铁木真(成吉思汗)使者,铁木真把妹妹帖木伦嫁给他,故称“古列坚”(驸马)。1189年,获悉札只剌部札木合纠集泰赤乌、亦乞列思部首领,将袭击铁木真的消息,即遣人告变。铁木真击败亦乞列思部,他继为部长。帖木伦去世後,他又娶铁木真之女火臣别吉。曾大败脱也等人的进攻,又大战哈儿八台,尽杀其众。1203年,奉命率部灭乃蛮。1206年,以功封左翼二千户之长。蒙古攻金朝,孛秃同木华黎略地辽东、辽西,得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后在征伐西夏时,去世。进封昌王,谥忠武。.

新!!: 元史和孛秃 · 查看更多 »

孛羅帖木兒

孛羅帖木兒可以指:.

新!!: 元史和孛羅帖木兒 · 查看更多 »

孛羅帖木兒 (高昌人)

孛罗帖木儿(),元朝高昌畏兀儿人,字国宾。 孛罗帖木儿由宿卫补官,转任江东廉访副使,为襄阳路达鲁花赤。至正十一年(1351年),孛罗帖木儿参与镇压汝州、颍州田端子领导的红巾军。次年,襄阳被义军攻下后,他领兵退至监利县。转战石首、潜江,后被义军活捉,处死。.

新!!: 元史和孛羅帖木兒 (高昌人) · 查看更多 »

孛羅帖木兒 (散只兀氏)

孛罗帖木儿()又作孛罗铁木儿,元朝末年将领。蒙古族散只兀氏(撒勒只兀惕氏、珊竹带)人。.

新!!: 元史和孛羅帖木兒 (散只兀氏) · 查看更多 »

孛鲁欢

孛鲁欢(),蒙古帝国大臣,丞相,蒙古怯烈氏,又作孛鲁海、不鲁欢、孛鲁合、不鲁花。昔剌斡忽勒之子,也先不花之父。 孛鲁欢自幼侍从拖雷为宿卫,任必阇赤。1236年,窝阔台以河北束鹿为食邑。后来,侍唆鲁禾帖尼为千户长。1251年,他拥立拖雷的儿子蒙哥为大汗,担任大(也可)必阇赤,掌管发号施令、朝觐纳贡、内外奏闻,主管色目人官制。和大断事官忙哥撒儿同掌国政。1253年,忙哥撒儿死后,孛鲁欢独掌国政,汉人称之为中书右丞相,1258年,蒙哥攻打南宋,他留守和林。次年,蒙哥去世,他拥立阿里不哥为大汗,和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和阿里不哥归降,被忽必烈处死。元武宗至大年间,追封孛鲁欢为云王,谥号庄愍。.

新!!: 元史和孛鲁欢 · 查看更多 »

孙威

孙威(),金朝末元朝初山西浑源人,善制铠甲。 他创制的提筋翎根铠,经过成吉思汗的亲自试射,箭不能透甲。蒙古人提拔他为顺天等路工匠都总管。儿子孙拱继承父职,制作铠甲,还制作迭盾,盾不用时可以折叠,便于携带。.

新!!: 元史和孙威 · 查看更多 »

定住

定住,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 至正元年(1341年),定住任中书参知政事。后来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受命提调会同馆事。至正十四年(1354年),拜中书左丞相。至正十五年(1355年),进中书右丞相,加太保。诏命中书一切事务,悉听总裁。至正十六年(1356年),定住与平章政事桑哥失理等劾左丞相哈麻兄弟之罪,使他们都被贬杖而死。定住任同知枢密院事,与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引军击败红巾军李武、崔德。次年,听说李武占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攻武关,取七盘,据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于是赶去镇压。至正十八年(1358年),任中书平章政事,与察罕帖木儿等于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击败红巾军李喜喜,驻军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担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之后被李思齐袭杀。.

新!!: 元史和定住 · 查看更多 »

宁夏府路

宁夏府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中兴府置,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属西夏中兴行省。元贞元年(1295年)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后又属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下领三州:灵州、鸣沙州、应理州。辖境相当今宁夏银川平原。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宁夏府。.

新!!: 元史和宁夏府路 · 查看更多 »

宿遷縣

宿迁县,中国古县名。 唐朝时本宿预县,隶泗州。宝应元年(762年),改名宿迁县,当是为避唐代宗李豫名讳,隶徐州。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徐州下邳县置淮阳军,并以宿迁县属之。元朝时,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宿迁县,属淮安府。十四年,分置桃园县。十五年,属邳州。明朝时,属淮安府。清朝雍正时,属邳州直隶州。州废,隶徐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属江苏省。抗日战争至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以西属泗宿县。1946年,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1949年5月,中共政权以宿迁、沭阳、东海、邳县四县边区置新安县,即今徐州市新沂市。同年,属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中国国务院批准撤消宿迁县,设立宿迁市(县级市)。1996年,升为地级市。.

新!!: 元史和宿遷縣 · 查看更多 »

完颜永济

完颜允济(?—1213年9月11日),小字興勝,金章宗時避章宗父完顏允恭諱改為完颜永济。他是金朝第七位皇帝(1208年12月29日—1213年9月11日在位),被篡位後降封衛王,卒諡「紹王」,在位5年。.

新!!: 元史和完颜永济 · 查看更多 »

完者

完者,元朝大臣,畏兀儿人,又作完泽。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叶仙鼐之子。 元武宗时,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太子,完者为太子詹事。至大元年(1311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任中书平章政事。和李孟奏请擢用儒生任国学、翰林、儒学提举等职。皇庆二年(1313年),由宣徽院使改任知枢密院事。后来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他和御史大夫铁失等人在南坡(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刺杀元英宗和丞相拜住。他和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等奉皇帝玺绶,迎接晋王也孙铁木儿为皇帝,即元泰定帝。他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十月,以弑杀英宗谋逆之罪被处决。.

新!!: 元史和完者 · 查看更多 »

完者帖木儿

完者帖木儿,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蒙古族。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完者帖木儿由御史中丞迁中书右丞,知枢密院事。因为他任右丞时曾弹劾中书右丞相太不花骄慢拒命,为太不花所恨。于是以失误专制之罪名,改官征至军中。太不花失败後,完者帖木儿免于受害。至正二十年(1360年),元顺帝拜完者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为知枢密院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升中书右丞相,知大抚军院事,掌内外诸王、驸马、各处总兵、统兵、行省、行院、宣慰司等军情。.

新!!: 元史和完者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完泽

完泽(),元朝丞相,蒙古土别燕氏,都元帅土薛的孙子,中书右丞相線真之子。 完泽最初侍从太子真金,任詹事,参与谋议,执掌环卫,深受器重,太子真金称他为难得之才。真金死后,他辅佐皇孙铁穆耳两次安抚北方,平定乃颜、合丹之乱。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担任尚书省右丞相,因为尚书省和中书省并立,于国于民不利,请求罢黜尚书省,事务合并到中书省,遂任中书省右丞相。他革除桑哥的弊政,罢黜钩考钱粮,蠲免积欠租税,节约赏赐,一时称为贤相。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他和诸王在忽里台大会拥立铁穆耳为元成宗。继续任宰相,因为是东宫旧臣,很受倚重。宗藩内外官吏人等,咸听丞相完泽约束。奏罢征安南的战争。上祖宗尊谥庙号。他排挤太傅伯颜、平章不忽木出中书省。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任哈剌哈孙为中书左丞相,以分其权。大德四年(1300年),加太傅,录军国重事,鼓励元成宗南征八百媳妇。完泽死后追封兴元王,谥号忠宪。.

新!!: 元史和完泽 · 查看更多 »

完泽 (鲁国长公主)

完泽,元朝公主。下嫁弘吉剌部。 完泽下嫁弘吉剌部的首领斡罗真,斡罗真是斡陈之子,按陈之孙,特薛禅曾孙。特薛禅是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父亲。按陈是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父亲。斡罗真的女儿失怜答里嫁给了元成宗铁穆耳,生子德寿。完泽公主死后,斡罗真续娶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囊家真(元成宗的姑母)。1277年,斡罗真被弟弟只儿瓦台杀死。完泽被追封鲁国长公主。.

新!!: 元史和完泽 (鲁国长公主) · 查看更多 »

宗王

宗王是元朝及以后蒙古地区各部之首领封号之一,类似于亲王爵位。.

新!!: 元史和宗王 · 查看更多 »

安南志略

《'''安南志略'''》書影 《安南志略》(),越南古代史書,黎崱(越南語:Lê Tắc)所撰,現存19卷(原書20卷,末卷已佚),約成書於14世紀30年代。該書內容,涉及越南古代政治、社會、制度、文化、軍事及對外關係等多個範疇,是研究越南古代史的重要典籍。.

新!!: 元史和安南志略 · 查看更多 »

安南国王

安南国王()是越南在中世和近世時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稱號。.

新!!: 元史和安南国王 · 查看更多 »

安禿

安禿,元朝公主,元太宗皇子阔出的女儿。 安禿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锁儿哈,锁儿哈是孛秃之子。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侖、火臣别吉的驸马)。锁儿哈的先后尚安秃公主及宗室女不海罕公主。安秃公主生女为元宪宗皇后。其子札忽儿臣娶按赤台的女儿也孫真。锁儿哈死后,被元朝朝廷赠追赠宣忠保大翼运开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驸马都尉、上柱国、昌王、谥忠定。.

新!!: 元史和安禿 · 查看更多 »

安西府 (元朝)

安西府,元朝时设置的府。 宋朝时分陕西为永兴路、秦凤路、熙河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金朝并陕西为四路。元朝中统三年(1262年),立陕西四川行省,治所在京兆府。至元初年,并云阳县入泾阳县,栎阳县入临潼县,终南县入盩啡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治所在咸宁县、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中部西至眉县,东北至韩城市,东南至商洛市一带。次年改为安西路。 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移云南行台于此,为陕西行台。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户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壬领一司、十县一、五州。州领十五县。.

新!!: 元史和安西府 (元朝) · 查看更多 »

安西路

安西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安西府置,治所在咸宁县、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中部西至眉县,东北至韩城市,东南至商洛市一带。皇庆元年(1312年)改称奉元路。.

新!!: 元史和安西路 · 查看更多 »

安泽县

安泽县在山西省南部、黄河支流沁河中上游,是临汾市下辖的一个县。安泽古为春秋时期荀子的故乡,人口约8万三千人。.

新!!: 元史和安泽县 · 查看更多 »

宋僖

宋僖,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学者,初名元禧,字元逸,号庸庵,浙江余姚人。.

新!!: 元史和宋僖 · 查看更多 »

宋恭帝

宋恭帝趙㬎(),南宋第七代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在位2年,得年53岁,宋度宗六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之弟,宋末帝赵昺兄,即位前封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端宗为兄弟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无庙号。1276年2月領宋室投降元朝后,封为「瀛國公」,又被迫剃髮出家,最後被賜死。.

新!!: 元史和宋恭帝 · 查看更多 »

宋濂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諡文憲,浙江浦江县人。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學家。方孝孺之師,曾任翰林,修《元史》。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明太祖謫死蜀地。.

新!!: 元史和宋濂 · 查看更多 »

宋會要

宋會要,宋代史學發達,特設有“會要所”,專職修撰會要。有宋一朝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餘卷,包括:.

新!!: 元史和宋會要 · 查看更多 »

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国(1222年-1570年/1680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孙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2年,于14世纪中叶(1346年)分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实际上亡於帖木兒帝国,至1402年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此时为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可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可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赛德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1570年吞并吐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亦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至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历史彻底结束。察合台汗国后来形成中亚广泛使用的察合台语(后发展为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

新!!: 元史和察合台汗國 · 查看更多 »

察罕 (唐兀氏)

察罕(),蒙古帝国大将,本名益德,唐兀乌密氏(即党项嵬名氏),西夏大臣曲也怯律之子。 察罕庶出,他的生母不被嫡母接纳。察罕少年牧羊,勇武过人,懂礼仪,被铁木真收为养子。长大后,赐蒙古姓,妻子是宫人弘吉剌氏。随铁木真攻略云中和桑干河。以功为御帐前首千户。征西域布哈拉、撒马尔罕,击败花剌子模札蘭丁。攻打西夏,攻克肃州、甘州、灵州,击败西夏军十万。到中兴府诏谕西夏皇帝。1227年,铁木真驾崩,诸将擒杀夏末帝,想要屠杀中兴府,被察罕劝住。他入城安集西夏遗民。窝阔台即位,他参与攻打金朝河南。1235年,随阔出攻打南宋,为斥候。随口温不花攻取枣阳军、光化军。1238年,任马步军都指元帅,攻取滁州、寿州、泗州。1246年,贵由任命他开拓江淮之地。1251年,以都元帅兼领尚书省事,赐户二万余。1255年,察罕死后,封河南王。谥号武宣。.

新!!: 元史和察罕 (唐兀氏) · 查看更多 »

察罕 (薛亦氏)

察罕(),元朝薛亦氏,哈八儿秃之子。 他的父亲死在伐宋战争中,察罕随从大军攻打樊城、江陵。从塔察儿攻打樊城西门,领扬州等处游击军与南宋兵士交战,有功。至元十一年(1274年),随从忽都帖木儿攻江陵东南城堡,随从阿剌罕在阳逻堡之南击败宋兵。阿剌罕选他为本万户府副镇抚。至元十二年(1275年),分隶脱脱总管,出广德游击军,击败宋兵,被元世祖赐给白金酒器。攻打浙江独松关、千秋、拨出等关及诸山寨,被元世祖赐白金一百两。至元十三年(1276年),中书省命他为瑞安县达鲁花赤。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忠显校尉、管军总把,领新附军五百人。至元十六年(1279年),授银符、忠武校尉、管军总把。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赐金符,授承信校尉、蒙古卫军屯田千户。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进武义将军、本所达鲁花赤。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升左翼屯田万户府副万户。大德五年(1301年)察罕卒。子太纳袭爵。.

新!!: 元史和察罕 (薛亦氏) · 查看更多 »

察罕 (色目人)

察罕,元朝西域板勒纥(今阿富汗巴尔赫)人,芮国公伯德那之子。 察罕博闻强记,通晓各国语文。开始任行军万户府奥鲁千户。至元年间,任湖广行省、蒙古都万府知事,辅佐平章奥鲁赤裁决政事。1287年,随镇南王脱欢征安南陈朝。1291年,行枢密院经历。随奥鲁赤治江西。1300年,元成宗任命他为武昌路治中,河南行省郎中。1308年,元武宗命他为太子府正,加昭文馆大学士,和囊加台掌管东宫右卫。元仁宗即位后,历任中书参知政事、平章政事。他晚年在德安白云山别墅修养,元仁宗赐他“白云先生”之号。他把《贞观政要》、《帝範》翻译成蒙古文,《脱必赤颜》翻译成汉文,汉文本叫《圣武开天记》、《太宗平金始末》。另著《纪年纂要》。.

新!!: 元史和察罕 (色目人) · 查看更多 »

寬徹普化

寬徹普化,又作寬徹不花,元朝宗室,忽必烈之孙,鎮南王脫歡之子。 1326年,封威顺王,镇武昌。1328年,怀王图帖睦尔召见他,还京师大都。奉怀王为元文宗,还镇武昌。1345年,他放纵部下宿卫侵扰百姓,被太师伯颜召回贬官。脱脱任丞相後,放回了他。1351年,率军在金刚台大战徐寿辉,战败,儿子别帖木儿被俘。1352年,丢失武昌,被夺王印。湖广行省参知政事阿鲁辉收复武昌、汉阳,他於1354年还镇武昌。1356年,他和宣让王帖木儿不花领兵镇守怀庆路,后来率领水陆军和徐寿辉部将倪文俊激战,在汉川县兵败,投奔陕西。1365年,回大都,被李思齐阻止,受命屯田成州。.

新!!: 元史和寬徹普化 · 查看更多 »

导江县

导江县,中国古县名。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以原汶山县置盘龙县,寻更名。武德三年(620年),导江县与九陇县、绵竹县置濛州。贞观二年(628年),濛州废。贞观中,改县名曰灌宁县。仪凤二年(677年),析导江县、九陇县和郫县置唐昌县。开元中复为导江县。唐朝时,隶属于彭州曾属濛阳郡。 唐朝时,以导江县灌口镇置镇静军。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改镇静军为永安军,彭州所属导江县及蜀州青城县归永安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永安军改为永康军。熙宁五年(1072年),永康军废为砦;九年,复即导江县治置永康军使,隶彭州。元祐初年,如故。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户少,与青城县同省入灌州。.

新!!: 元史和导江县 · 查看更多 »

尚文 (元朝)

尚文(),字周卿,元朝祁州深泽人。 至元六年(1269年),经过太保刘秉忠推荐,参与制定朝仪。至元七年(1270年),朝仪成,任右直侍仪使,司农都事。至元十九年(1282年),进户部郎中。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御史台都事,行台御史,吏部侍郎,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为刑部尚书。元贞元年(1295年),任中台侍御史。元贞二年(1296年),为河北河南肃政廉访使。大德元年(1297年),黄河决口,建议防河之策。大德三年(1299年),任山东行台御史,历任行省参知政事,行御史台中丞。大德七年(1303年),为中书省左丞。浙西饥荒,他募民赈济。山东饥荒民变,他依法治理。奏罢云南佛教白云宗。和百姓平均赋役。延祐六年(1319年),为太子詹事。泰定三年(1326年),为中书平章政事致仕。次年,卒,年九十二岁。.

新!!: 元史和尚文 (元朝) · 查看更多 »

小高句丽

小高句丽是日本学者日野開三郎在其著述《小高句麗国の研究》中描述的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王族后代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建立的复兴政权。但是由于史料较少,而日野開三郎的猜测成分太大,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新!!: 元史和小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小薛

小薛,元泰定帝第三子,元天顺帝的弟弟。 泰定三年(1326年),因为小薛在夜夜啼哭,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赐给他高年钞来克制。小薛早逝无后。.

新!!: 元史和小薛 · 查看更多 »

小暑

小暑,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05°。.

新!!: 元史和小暑 · 查看更多 »

尼夫赫人

尼夫赫人(Нивхи、吉里迷)舊稱吉利亚克人,是西伯利亞東南地區原住民族,分布於黑龍江下游至入海口以及庫頁島北部,即今俄羅斯聯邦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萨哈林州。這一地區多為稀疏針葉林帶,夏季溫和,冬季寒冷多雪,尼夫赫人長期以捕魚、狩獵、養犬為生,夏季居於沿海,冬季則遷至內陸。Gall, pp.2-4 學者認為,尼夫赫人可能源于更新世后期從外貝加爾山脈地區遷徙至此的新石器居民。千百年來,他們歷經其他民族的影響,從通古斯人的移民,到中國滿清的統治,至19世紀中葉,沙俄哥薩克兼并了尼夫赫人的土地并在此殖民,使他們成為常被忽略的少數民族。Bassett, p.1Jesup Exhibition: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New York, New York尼夫赫人信仰薩滿教,在冬季“熊祭”期間尤其重要;也有一些人皈依了俄羅斯東正教。現在,尼夫赫人居住在俄式風格的房屋中,飲食也俄化。Chaussonnet, pp.

新!!: 元史和尼夫赫人 · 查看更多 »

屈出律

屈出律(Хүчлүг,),《元史》作曲出律,《蒙古秘史》作古出鲁克,乃蠻王太陽汗之子,西辽末代君主。.

新!!: 元史和屈出律 · 查看更多 »

岁哥都

岁哥都,元睿宗拖雷的第十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的弟弟。 根据《元史·宗室世系表》岁哥都有子速不歹,速不歹之子脱脱木儿、哈鲁孙,脱脱木儿之子也速不坚。根据《史集》,岁哥都的儿子是脱脱木儿,或作脱脱帖木儿。.

新!!: 元史和岁哥都 · 查看更多 »

崖门海战

厓门海战(古文作「厓」,目前中國大陸多作「崖」,港臺則續用「厓」),又称厓山海战、厓门战役、厓门之役等,是南宋末年宋军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牽涉到南宋的存亡。相傳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餘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此战之後,南宋正式滅亡,原有領土成為元朝的一部份。 厓門在廣東新會。因東有厓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厓門。.

新!!: 元史和崖门海战 · 查看更多 »

崔瑀

崔怡(),是高丽王朝崔氏政权第二任独裁者。原名崔瑀。 崔瑀是高丽权臣崔忠献之子。崔瑀17岁时其父杀死李義旼,目睹崔忠献如何夺取并操纵大权。在崔忠獻掌權的時候,契丹的殘餘勢力入侵高麗,崔瑀在開京宣義門外進行閱兵。高麗的官軍不堪戰鬥,崔忠獻的私兵強盛,擊退了契丹兵。1219年,崔忠獻得病將死,自知死後將有人叛亂,秘密叮囑崔瑀勿來探望。於是崔瑀也稱病不出,令女婿金若先侍疾。果然在崔忠獻死後,將領崔俊文、池允深、柳松節、金德明等密謀暗殺崔瑀,欲擁立幼子崔珦,遣使請崔瑀前往探病。崔瑀再三不至,因此他們前往崔瑀的府邸邀請。崔瑀將他們逮捕,殺死了崔俊文,並將其他人流放海島,隨後將崔珦及其黨羽全部殺害,成功掌權。 根據《高麗史》的記載可以看出,与崔忠献相比,崔瑀更显仁慈。為了獲得更多人的支持,他将崔忠献收藏的金銀珠寶進獻給了高麗高宗,將崔忠獻奪占的田地退還原主,同時將搜刮的钱财发放给人民。崔忠獻統治期間,賣官鬻爵現象十分嚴重;崔忠獻本身亦是貪財之人,以賄賂多少來任命官職。崔瑀一改其作風,以才能來任命官職,同時又誅殺了一些不守法度的官員。正因為如此,在崔瑀的统治期间,高麗人开始逐漸願意接受軍政统治。 1221年,高麗高宗冊封崔瑀為晉陽侯,但崔瑀辭去了這個封號。不久進叅知政事吏兵部尚書判御史臺事。而崔瑀執政的時候正值蒙古帝國崛起之時,1225年,成吉思汗派遣使者這可要求高麗朝貢,但被崔瑀拒絕,將使者禮送出境。成吉思汗當時正在征討西夏,無暇顧及此事;而崔瑀也大肆調兵前往北部邊境,並修築北方的要塞以防備蒙古。同年崔瑀將百官朝見的場所改設於自己府邸的政房之中,所有奏章經崔瑀批復後才告知高麗高宗,高宗完全成為了一個傀儡和擺設。 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派撒禮塔入侵高丽。崔瑀亲自率兵抵御蒙古的入侵。為了增強高麗軍隊的實力,崔瑀派人重金誘使山賊、僧兵等為之效力,但最終蒙古騎兵兵臨開京城下的時候,崔瑀將自己的私兵全部用於保衛自己,守城的軍隊皆老弱之卒。另一方面,遣使赴蒙古營中請求講和,但使者被拘禁。次年崔瑀發现無法抵抗蒙古軍後,將開京洗劫一空,把高麗王室、大臣和百姓遷移到江華島。由于蒙古軍不擅水戰,因此高麗王室在崔氏政权滅亡後仍能安然无恙。 1235年,因遷都之功,崔瑀被高宗封為晉陽侯。此後又進爵為公。 1249年崔瑀病故。高麗高宗為之罷朝三日,諡匡烈,葬禮十分隆重。後來又將其靈位配享於康宗之廟。不過在1258年崔氏政權覆滅之後,其靈位被撤去,其繪於朝堂之上的壁上功臣形象也被抹去。 崔瑀沒有嫡子,只有嬖妓瑞蓮為他生下了兩個兒子萬宗、萬全。崔瑀最初希望傳位給女婿金若先,因此讓兩個兒子出家,崔萬宗住在斷俗,崔萬全住在雙峯。但此二子皆聚僧為亂,打家劫舍,各州縣都十分畏懼,無可奈何。刑部尚書朴暄認為這是禍害,建議崔瑀將二子召回,同時派按察使清剿並囚禁為亂的僧眾。崔瑀聽從了建議並照著做了。但崔萬宗、崔萬全回到京城之後,反誣告朴暄離間父子關係,於是崔瑀將朴暄流放黑山島,釋放了僧眾。令萬全還俗,改名崔沆。在崔瑀死後,崔沆順理成章地继承了其权位。.

新!!: 元史和崔瑀 · 查看更多 »

崔斌

崔斌(),朔州馬邑县(今山西省朔州市)人,字仲文,是元朝初年的大臣,蒙古名為燕帖木兒。 開始崔斌是淮南戍軍參佐,襲父親總管之職。中統元年(1260年),安童向忽必烈推薦崔斌為西京參議宣慰司事。至元四年(1267年),崔斌出任東平路總管。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為河南宣慰使,負責為南征南宋籌集軍需。至元十二年(1275年),崔斌為河南行省參知政事,和阿里海牙攻下宋朝的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崔斌改為行省左丞。至元十五年(1378年),彈劾宰相阿合馬,轉任江淮行省左丞,不久,阿合馬以擅自任命官吏等罪誣陷崔斌,崔斌被下獄處死。.

新!!: 元史和崔斌 · 查看更多 »

崇德县

崇德县是浙江省境内已经撤销的一个县。 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三年(938年),吴越国析嘉兴县西南的崇德、南津、语儿、千乘、积善、石门、募化七乡,置崇德县,属于秀州。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崇德州。 明朝洪武初年,复为县。成化年间,崇德县东北分设桐乡县。 清朝时,为避年号讳改名石门县。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湖南省石门县重名复名崇德县。1958年撤销,辖区并入桐乡县;1993年,撤县设桐乡市(仍然为县级市)。驻地在今崇福镇。.

新!!: 元史和崇德县 · 查看更多 »

崇德州

崇德州,元朝时设立的州。 元贞元年(1295年)升崇德县置,治所在今浙江省桐乡市西南崇福镇,属嘉兴路。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桐乡市西南部。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

新!!: 元史和崇德州 · 查看更多 »

巩昌等处都总帅府

巩昌等处都总帅府,元朝陕西行省所辖地方统治机构。 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金朝巩昌府便宜总帅汪世显投降蒙古帝国,统辖巩昌等五府,秦州、陇州等27州。其后,都总帅府仅仅统辖巩昌路和平凉府、临洮府、庆阳府和秦州、陇州等十五州。管辖包括甘肃省东南部等地。.

新!!: 元史和巩昌等处都总帅府 · 查看更多 »

巴巴哈尔

巴巴哈尔公主,元朝公主,是贵由的女儿,是也立安敦、阿剌真之后又一个被许嫁高昌回鹘亦都护的公主。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的曾孙火赤哈儿·的斤,抵抗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到大都朝觐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嘉奖他坚守火州,在1276年左右。把侄女巴巴哈尔公主嫁给他,赏赐了十二万钞锭,赈济畏兀儿百姓。至元十四年(1277年),海都、都哇的军队袭击高昌、哈密,火赤哈儿的斤战死于哈密。但火赤哈儿的斤与巴巴哈尔公主的联姻,巩固了蒙古对西域的控制,提高了亦都护的政治地位。.

新!!: 元史和巴巴哈尔 · 查看更多 »

巴而朮·阿而忒·的斤

巴而朮·阿而忒·的斤,是13世纪初高昌回鶻的亦都护。早年臣服西辽,在蒙古帝国强盛後,1209年,杀辽之监国叛辽投靠成吉思汗,次年,被成吉思汗册封,被铁木真认作仅次于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的第五子。1211年,巴而朮阿兒忒的斤朝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将女儿也立安敦许嫁于他,在别失八里设尚书省和达鲁花赤。之后随蒙古军攻打花剌子模、波斯、西夏,他在窩阔台时去世,其子乞失马思即位。.

新!!: 元史和巴而朮·阿而忒·的斤 · 查看更多 »

上都路

上都路,元朝的路。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在开平府设置上都路。至元五年(1268年),撤销开平府。治所即元上都。辖境相当今东至河北省承德市、滦河,西至山西省广灵县、灵丘县、南至河北省涞源县、长城,北至内蒙古多伦县、正蓝旗等地。明太祖洪武年间改为开平衛。.

新!!: 元史和上都路 · 查看更多 »

不忽木

不忽木(),中国元朝政治人物,康里人。又名时用,字用臣。元世祖侍从燕真之子,不忽木跟王恂、许衡学习儒学,历仕元世祖、元成宗两朝,官居中书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后为平章军国事,行御史中丞,後病亡。他汉化较深,主张兴建学校,重视儒学,反对任用敛财之臣阿合马、桑哥等。其子康里巎巎。.

新!!: 元史和不忽木 · 查看更多 »

不答失里

不答失里,元朝畏兀儿人,是高昌回鶻亦都護,帖睦爾普化之子。 祖父是纽林的斤。他的叔叔太平奴死后,不答失里袭位为高昌王、畏兀儿亦都护。元顺帝初年,入朝担任中书省平章政事。高昌之地已经沦入察合台汗国的领地。他到中年病逝。他的事迹见于《宋文宪公全集》卷15《故怀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司事和赏公坟记》。娶也先忽都公主。脱欢有子也叫不答失里。.

新!!: 元史和不答失里 · 查看更多 »

不答昔你

不答昔你,元朝公主,元明宗女儿,祖父元武宗,曾祖父答剌麻八剌,高祖父真金(忽必烈的太子)。 不答昔你的婚姻情况史书没有记载。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乙亥,泰定帝赐公主不答昔你媵户钞四千锭。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二月乙未,元惠宗(顺帝)加封皇姊不答昔你为明惠贞懿大长公主。至正九年(1349年)秋七月,元惠宗赐公主不答昔你平江田五十顷。.

新!!: 元史和不答昔你 · 查看更多 »

不花

不花,元朝大臣,元仁宗、元英宗时中书参知政事。兀速儿吉部人。大司农曷剌的儿子。 不花早年任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宿卫。元仁宗即位,特授中书直省舍人,转任典瑞太监,改任左司员外郎、参议中书省事。延祐三年(1316年),升中书参知政事。后为同知宣徽事、典瑞院使。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为翰林学士,负责东蕃诸部奏事。至治三年(1323年),御史大夫铁失等发动政变,袭杀元英宗和右丞相拜住,他也被杀害。泰定二年(1325年),元泰定帝追赠功臣号和阶勋爵谥。.

新!!: 元史和不花 · 查看更多 »

不花 (唐兀氏)

不花,()元朝官员。唐兀氏。杨朵儿只之子。 不花幼有礼自持,有才气,好读书,善于书法。初为元仁宗召见。想要任命他为翰林直学士,他坚辞不就。其父被杀,更加好学,後荫补武备司提点,任河东廉访司事。遇到河东百姓饥荒,捐款赈济。天历初年,为通政院判。后见陕西诸军抗拒诏命,郡县守吏,率民逃跑,他率众出御,晓之以理,被杀。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礼部尚书。.

新!!: 元史和不花 (唐兀氏) · 查看更多 »

不鲁罕公主

不鲁罕,元朝公主,父亲不详,祖父元太宗窝阔台,曾祖父成吉思汗。 不鲁罕嫁给了高昌王、高昌回鹘亦都护紐林·的斤,紐林·的斤是高昌王,所以不鲁罕被封为高昌公主。不鲁罕公主嫁给纽林·的斤。高昌地区失陷于察合台汗国,纽林·的斤流亡甘肃永昌。元世祖将元太宗孙女不鲁罕嫁给他。不鲁罕死后,妹妹八卜叉公主又嫁给了纽林·的斤。.

新!!: 元史和不鲁罕公主 · 查看更多 »

严忠嗣

严忠嗣,元朝泰安州长清县人。 严实的第三子。1255年,严忠嗣担任东平路行管军万户。多次跟随哥哥严忠济领兵攻打宋朝。中统四年(1263年),召入京师,免职在家闲居。至元十年(1273年),严忠嗣去世。.

新!!: 元史和严忠嗣 · 查看更多 »

严忠范

严忠范,元朝泰安州长清县人。 严实的第四子。开始以世侯之子作为人质在忽必烈潜邸。1255年,加东平一万户。中统二年(1261年),他取代兄长严忠济为东平总管。参与平定李璮之乱。至元二年(1265年)担任兵刑部尚书,不久改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领兵攻打宋朝四川。至元九年(1272年),战役失利,逮入京师,被赦免。至元十二年(1275年),攻克建康府,出使南宋行在临安府。在独松关被宋将杀害。.

新!!: 元史和严忠范 · 查看更多 »

严忠济

严忠济,元朝泰安州长清县人。字紫芝,又名严忠翰。 严实的第二子。1240年,窝阔台命他袭东平路行军万户、管民总管。1259年,跟随忽必烈领兵攻打宋朝。中统二年(1261年),召入京师,其弟严忠范取代兄长为东平总管。至元三十年(1294年),严忠济去世。.

新!!: 元史和严忠济 · 查看更多 »

中國古典典籍列表 (依內容分類)

没有描述。

新!!: 元史和中國古典典籍列表 (依內容分類) · 查看更多 »

中國瘟疫史

瘟疫,亦稱大流行,最常見的是鼠疫,又稱黑死病,有腺型、肺型和敗血症型三種,在人類歷史上有過三次跨洲際的傳染力。最早在《舊約聖經》中已出現類似鼠疫侵襲亞述軍的記載。首次的大流行發生於西元6世紀,疫情持續了五十多年;14世紀歐洲爆發“黑死病”,發病1至3日之內死亡,大約死亡一千七百萬至兩千八百萬條生命,死亡人數占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義大利、英國死者半數,據稱是由中國商人和蒙古軍隊傳入。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60年,正值中國清朝後期。其它的疫疾還有痘疹(天花)、大頭瘟、羊毛瘟、疙瘩瘟、吐血瘟。.

新!!: 元史和中國瘟疫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發明

中国是世界上部分重要发明的发源地,包括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包括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下表包括四大发明以及其他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发明。中国人独创的发明涉及机械学、水力学、数学,这些学问应用在计时、冶金、天文、农业、工程、乐理、工艺、导航、以及军事上。时至战国时期(前403年至前221年),中国已拥有先进的冶金技术,包括高炉和熔铁炉,而工匠至汉朝(前202年至220年)才掌握百炼钢与铣铁重熔的技巧。后来在宋朝(960年至1279年),复杂经济制度的崛起促使了如纸币的发明。中国人至少在10世纪之前发明的火药引发了一系列独一无二的发明的诞生,如火枪、地雷、水雷、手铳、爆炸炮弹、多节火箭、以及带气动翼及爆炸酬载物的火箭弹。中国古航海家靠著十一世纪发明的指南针及一世纪发明的尾舵等的帮助,让船隻得以穿越远洋到达非洲东部和埃及。至于水力钟表机构,古代中国人自8世纪起已使用擒纵机械,而自11世纪起使用环状传动链条。中国亦建造了由水车舵轮驱动的大型木偶剧院,以及由明轮所驱动的侍酒机器人。 于约前7000年形成的裴李岗文化及彭头山文化代表了最古老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Bellwood (2006), 106.

新!!: 元史和中國發明 · 查看更多 »

中國軍費史

軍費又名国防预算(Military budget)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持武装力量而支出的费用。中國自古戰亂頻频,軍費支出一直是個很大的項目。 军事费用,往往是很大的负担,一旦有战争发生,军费开支往往直线上升,所謂“军旅一兴,费靡巨万”。古代以田赋出兵,故称兵车为“赋舆”。.

新!!: 元史和中國軍費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旱災史

中國自古經常飽受天災、旱災、水災、瘟疫襲擾。鄧拓編著的《中國救荒史》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風、疫、地震、霜、雪等災害,自商湯十八年(前1766年)至紀元後1937年止,計3703年間,共達5258次,平均約每6個月強便有災荒一次。”其中,旱災共1074次,平均約每3年4個月便有1次。袁林在《西北灾荒史》中统计出隋至民国(581—1949年)期间陕西发生旱灾652次,甘宁青地区有601次。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陈达在《人口问题》中统计,自汉初到1936年的2142年间,水灾年份达1031年,旱灾年份达1060年。旱災(drought)其實即是缺乏水,農產品因此而枯萎,導致饑荒。乾旱大部分發生在中國北方地區。水災則多在江南地區。.

新!!: 元史和中國旱災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史学史

中國史學之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古代史學史,包括先秦、秦漢、唐朝、清朝乾嘉時期,中唐以後設置史館,纂修實錄,並形成修史制度。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傳統史學引入西學史學方法。.

新!!: 元史和中国史学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770

没有描述。

新!!: 元史和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770 · 查看更多 »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新!!: 元史和中国年号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伊斯兰教

中国伊斯兰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因历史上信奉此教的民族被中国人称为“回回”,故在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教也被稱為回教。在公元7世纪即已有阿拉伯穆斯林侨居中國,这样算来,伊斯兰教出现在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元代,在明代开始本土化。在700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已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中国伊斯兰文化也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 元史和中国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中国疆域史

中国疆域史是關於從古至今中國領土變化過程的歷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夏朝起迄中華民国的秋海棠葉形狀,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的又有改變。 基於中國的疆域不斷變遷,因此中國的領土主張受到爭論,部分領土是否曾經被中國統治,亦存爭議。.

新!!: 元史和中国疆域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境內各民族所採取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政策早期主要使用蘇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方式來進行相關的民族政策,以居住在中國的人民和各民族形成社會主義革命群眾為主。從毛澤東於1976過世後,「中華民族」一詞漸漸回復並影響後來的民族政策。 然而在「單一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相關民族政策上,關於相關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是一個學術理論熱點」;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的中央級綜合性報紙《中國民族報》及相關的民族理論與政策的學術及文化討論,在2000年以來有要求在法律及政策上確立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 學者胡鞍钢、胡联合与马戎推的所謂用“第二民族政策”取代“第一民族政策”的訴求,旨在「淡化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號稱效仿「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模式」要求「平等的向每个民族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政治上推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及「文化上坚决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对每个民族进行文化改造,强制推行普通话,防止宗教极端主义」。.

新!!: 元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 · 查看更多 »

中興路

中兴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天历二年(1329年),以元文宗潜籓,改江陵路为中兴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领司一、七县: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县、松滋县、枝江县、潜江县、监利县。辖境相当今湖北省荆州市以南,石首市以北,枝江市、松滋市以东,潜江市、监利县以西等地。下辖等州县。朱元璋于龙凤十年(1364年)改为荆州府。.

新!!: 元史和中興路 · 查看更多 »

临朝称制

临朝称制是指古代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称国王,日本称天皇)执掌国政,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 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的吕后所开创,自有临朝称制以来,基本所有皇朝都有此现象,惟独明朝未有一位皇太后在皇帝年幼時进行临朝称制, 这与自明太祖所制定的《皇明祖训》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 元史和临朝称制 · 查看更多 »

丽江路

丽江路,元朝的路。 汉朝至隋唐皆为越巂郡西徼地,贞元中,其地归南诏。元宪宗三年,征大理。四年春,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1271年),立宣慰司。十三年(1276年),改为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1285年),罢军民总管府,于通安州、巨津州之间立宣抚司。辖境相当今云南省怒江流域以东,兰坪县、丽江市、永胜县、华坪县以北等地。 丽江路领一府(北胜府)、七州(顺州、蒗蕖州、永宁州、通安州、兰州、宝山州、巨津州)。另巨津州领一县(临西县)。明太祖洪武年间,改为丽江府,治所在通安州(今云南省丽江市)。.

新!!: 元史和丽江路 · 查看更多 »

东夏

东夏是13世纪时蒲鮮萬奴在中國东北建立的一个国家。原称大真国,后改称东夏国,也称东真国。 蒲鲜万奴原为金朝将领,担任辽东宣抚使讨伐反叛的契丹首领耶律留哥。他于贞祐三年(1215年)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金朝在东北的诸猛安谋克多响应。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势力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省阿城境内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丹东境内九连城)以及部分辽东半岛区域,东南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郡)与恤品路(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 东夏前期的政治中心在咸平(今辽宁开原北),复国后移至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蒲鲜万奴在国内依照金朝官制设立诸官,军队则按猛安谋克组织。 1233年,窝阔台派皇子贵由率领左翼蒙古军征讨蒲鲜万奴,在东京(今辽宁辽阳)擒之,东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灭亡,但其后蒙古仍任命万奴子孙镇守原地,为其藩属。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东夏故地建立辽阳行省。.

新!!: 元史和东夏 · 查看更多 »

希福 (赫舍里氏)

希福(z;),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号“巴克什”。.

新!!: 元史和希福 (赫舍里氏) · 查看更多 »

东西洋考

《东西洋考》明张燮著,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代的東洋乃是指南海東部及附近諸島,反之則稱西洋。.

新!!: 元史和东西洋考 · 查看更多 »

东辽国

東遼(1213-1269年),金宣宗时期契丹人以今中国東北部为中心建立的君主制政权。.

新!!: 元史和东辽国 · 查看更多 »

布伯 (元朝)

布伯()元朝军官。亦思馬因之子,世袭亦思馬因职务。 色目人。西域旭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人。 元军渡江,宋朝军队屯兵南岸,拥舟师迎战,布伯于北岸使用回回炮将宋军军舰全部击沉。后来每战用之,皆有功。至元十八年(1281年),佩三珠虎符,加镇国上将军、回回砲手都元帅。次年,改军匠万户府万户。改任刑部尚书,不久又改任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司宣慰使,赐钞二万五千贯,养老。.

新!!: 元史和布伯 (元朝) · 查看更多 »

布达干公主

达干,元朝公主,元成宗的妹妹。 门达干,又译“布达干”。元成宗把她嫁给了萨迦巴达尼钦波桑波贝,达尼钦波桑波贝的长子索南桑布(《元史》英宗本纪作唆南藏卜,释老传作琐南藏卜),元英宗封他为白兰王,并将公主门达干嫁给他。元顺帝封桑波贝的小儿子贡噶勒巴迥乃坚赞为白兰王,赐给金印和管领吐蕃三个却喀的诏书,并将以前的白兰王索南桑布的妻子门达干公主嫁给他。门达干和贡噶勒巴迥乃坚赞的儿子索南洛追坚赞贝桑布担任帝师、扎巴坚赞贝桑布担任白兰王。.

新!!: 元史和布达干公主 · 查看更多 »

丘邻察

丘邻察,元朝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曾孙,孛要合之孙,君不花的次子。 君不花生有三子:囊家台、丘邻察、安童。娶宗王阿只吉之女回鹘公主,封赵王。死后谥康僖。阿只吉是察合台曾孙,木阿秃干之孙,不里之子。.

新!!: 元史和丘邻察 · 查看更多 »

帖睦爾普化

帖睦爾普化(),又作铁木兒补化、帖木儿不花,是高昌回鶻亦都護紐林·的斤之子,高昌王,元朝丞相。 1283年左右,察合台汗国大汗都哇又攻哈密力,火赤哈儿·的斤被杀。高昌地区失陷于察合台汗国。紐林·的斤流亡甘肃永昌。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紐林·的斤被元武宗册封为亦都護。延祐三年(1316年),紐林·的斤又被元仁宗册封为高昌王,紐林·的斤虽然想恢复故土,但是力不从心。元世祖忽必烈将元太宗窝阔台的孙女不鲁罕、八卜叉嫁给紐林·的斤。八卜叉有二子帖睦爾普化、籛吉。八卜叉死后,又娶安西王之女兀剌真,生太平奴。 1318年,父亲紐林·的斤去世,帖睦爾普化在大都任职,想让叔父钦察台继承高昌王。钦察台力辞,帖睦爾普化嗣为亦都护高昌王。至治年间,领甘肃诸军,仍治其部。泰定年间召还大都,与威顺王宽彻不花、宣靖王买奴、靖安王阔不花分镇襄阳。不久拜开府仪同三司、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元文宗召至京师,助文宗登基。当时湖广左丞陷害帖睦爾普化,诏命诛杀左丞。帖木兒补化为他申请:“是诚有罪,然不至死。”时人服其雅量。天历元年(1328年),拜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知枢密院事。第二年正月,以旧官勋封拜中书左丞相。三月,加太子詹事;十月,拜御史大夫。让其弟籛吉嗣为亦都护高昌王。 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太师伯颜擅权之日,郯王彻彻都、高昌王帖木儿不花皆以无罪杀。”《庚申外史》认为是至正十一年(1351年),脱脱将他杀死。.

新!!: 元史和帖睦爾普化 · 查看更多 »

帖里帖木儿

帖里帖木儿,译名又作帖里帖穆尔。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蒙古族。 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帖里帖木儿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之后,分省济宁,后转任江浙行省左丞,率军攻方国珍起义军。帖里帖木儿招谕方国珍,刘基说方氏兄弟首乱,不诛不足以惩后。方国珍害怕,厚赂刘基,刘基不受。至正十四年(1354年),升任为中书平章政事。至正十六年(1356年),受命提调国子监,与参知政事成遵等人议行钞法。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御史大夫。至正十九年(1359年),出京担任陕西行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以太尉为中书添设左丞相,不久,升左丞相,知大抚军院事,十一月丁酉,元顺帝命帖里帖木儿监修国史。.

新!!: 元史和帖里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帖木儿不花 (广宁王)

帖木儿不花,元朝宗室,按浑察的儿子,彻里帖木儿的孙子,瓮吉剌台的曾孙,别勒古台儿子口温不花的曾孙。 其父按浑察至顺元年(1330年)封广宁王,至正十三年(1353年)薨。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正月初九壬申,元顺帝命帖木兒不花袭封广宁王,赐钞一千锭。元顺帝时有三位帖木儿不花:广宁王帖木儿不花;宣宁王、丞相帖木儿不花;宣让王、淮王帖木儿不花。.

新!!: 元史和帖木儿不花 (广宁王) · 查看更多 »

帖木儿不花 (答答里带人)

帖木儿不花,元朝将领,蒙古族人,答答里带人。其父帖赤,其兄帖木脱斡。 中统初年帖木儿不花入备宿卫。至元七年(1270年)从攻襄阳,在灌子滩大胜南宋将领范文虎,以功擢益都新军万户。后从丞相伯颜渡长江,在阳罗堡(今湖北省武汉市附近)大败宋将夏贵。沿江东下,取建康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又入福建、广东等郡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追宋将张世杰于香山岛,张世杰死後,其众数千人投降帖木儿不花。后累官至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中书左丞,都元帅等职。.

新!!: 元史和帖木儿不花 (答答里带人) · 查看更多 »

帖木儿不花 (淮王)

帖木儿不花,孛儿只斤氏,元朝宗室,忽必烈之孙,鎮南王脫歡之第四子。.

新!!: 元史和帖木儿不花 (淮王) · 查看更多 »

丑妮子

丑妮子。元朝大兴县(今属北京)人。 賈昔剌之子。丑妮子幼时,忽必烈很喜欢他,曾让他坐在御席傍。随从忽必烈征云南,跃马入水,斫战船,破大理国军,忽必烈对他的勇敢称奇,劝他戒轻浮急躁。1259年,从伐南宋,自鄂州会还,卒。追封临汾郡公,谥号显毅。泰定帝时,加赠其父賈昔剌推忠翊运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太保,进封绛国公;丑妮子崇德效节功臣、仪同三司、太傅、柱国,追封绛国公;其子虎林赤推诚宣力守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进封临汾王;其孙禿堅不花推忠宣力守谅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忠隐,后进封冀安王。.

新!!: 元史和丑妮子 · 查看更多 »

帕木竹巴

帕木竹巴(),簡稱帕竹,是14—16世紀統治今西藏中南部地區的政权。帕木竹巴兴起于中国元、明之際,元代譯作“伯木古魯”,明代作“怕木竹巴”。今譯作帕木竹巴,又稱“帕竹第悉”或“帕竹政權”。元朝和明朝朝廷曾分别封其頭目為大司徒、灌頂國師闡化王,故又稱“帕木竹巴闡化王”。帕木竹巴之名來源於藏傳佛教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因其在帕木竹建寺傳教,被稱為帕木竹巴·多吉傑布(1100-1170;phag mo gru pa rdo rje rgyal po;Phagmo Drupa Dorje Gyalpo)。後來“帕木竹巴”名號被當地的朗氏家族繼承,以烈伍棟(今乃東縣澤當鎮)為統治中心,建立了西藏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

新!!: 元史和帕木竹巴 · 查看更多 »

三宝奴

三宝奴,元朝大臣,元武宗时尚书左丞相。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次年,封渤国公,遥授右丞相,加录军国重事。至大二年(1309年),设立尚书省,命三宝奴为平章政事,不久升为左丞相。他和脱虎脱等人主持更新庶政,变易新法。请求不拘先例,任用宿卫、品秩未至及未历任者担任为尚书省官员,以便更新庶政。他印发“至大银钞”,导致至元旧钞贬值,民受其害。奏请将蒙古建国以来所行政令九千余条,删除繁冗,使归于一,编为定制。至大三年(1310年),赐号答剌罕,受清州(今河北省沧州市青县)食邑。自达鲁花赤而下,并听举用。元武宗命他和脱虎脱主持百司朝政。改封楚国公,以常州路为分地。当时武宗病弱,建议改立皇子和世㻋为皇太子,以取代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被阿沙不花劝阻。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驾崩,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罢黜尚书省,以变乱旧章之罪处死三宝奴。当时有人作诗讽刺他“受尽君恩弄进权,富倾御府贵熏天。奴才自许齐三宝,主寿谁能保万年”。元武宗的儿子元文宗即位,在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三宝奴为郢城王,谥号荣敏。.

新!!: 元史和三宝奴 · 查看更多 »

三公

三公是古代東亞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次高官员。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新!!: 元史和三公 · 查看更多 »

也只里

也只里,元朝宗室,成吉思汗同母三弟哈赤温的曾孙,按赤台之孙,济南王。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颜反元世祖,他不与通谋,被乃颜的同党火鲁火孙攻打,皇孙铁穆耳率军来援助而获救。铁穆耳即位为元成宗,派他率军五千戍守兀鲁斯。元贞二年(1296年),他随晋王甘麻剌驻守客鲁涟河。元成宗驾崩,他与安西王阿难答计划奉卜鲁罕皇后称制,被即位的元武宗海山诛杀。.

新!!: 元史和也只里 · 查看更多 »

也孫真

也孫真,元朝公主,成吉思汗侄子按赤台(合赤温之子)的女儿。 元太宗窝阔台让侄女也孫真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札忽儿臣,札忽儿臣是锁儿哈之子、孛秃之孙。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侖、火臣别吉的驸马)。锁儿哈的夫人是元太宗皇子阔出之女安禿。也孫真和札忽儿臣的儿子忽怜娶元宪宗之女伯雅倫公主,之后娶元宪宗之孙女卜兰奚,也孫真和札忽儿臣的孙子阿失驸马先娶撒儿塔陈公主,之后娶元成宗之女益里海雅、元宪宗曾孙女買的公主。札忽儿臣死后被元朝朝廷赠推诚靖宣佐运赞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驸马都尉、上柱国,袭封昌王,谥忠靖。.

新!!: 元史和也孫真 · 查看更多 »

也先帖木儿

也先帖木儿(),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之子。.

新!!: 元史和也先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也立安敦

也立安敦,元朝公主,是成吉思汗的女儿。《新元史》作阿勒可敦、阿勒屯别吉(Altun Beki)。 也立安敦被成吉思汗许嫁高昌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巴而术正妃妒忌,正妃死,窝阔台在位,遵照其父遗命,将也立安敦许配给他;巴而术尚未抵达宫廷,也立安敦就死了。过了些时候,窝阔台又将阿剌真别吉(Alajin Beki)下嫁与巴而术,但在把阿剌真送给巴而术之前,巴而术已不在人世。.

新!!: 元史和也立安敦 · 查看更多 »

也里可溫教

也里可溫教,即元代時對於基督教各派的總稱。文字紀錄見於《元史》之中,為中国基督教史上第二次傳入中國。(第一次為唐代之景教。).

新!!: 元史和也里可溫教 · 查看更多 »

也速

也速,元朝丞相,蒙古人,月阔察儿之子。 也速由宿卫为官,历任尚乘寺提点,宣政院参议。随丞相脱脱南征,因功为同知中政院事,官至知枢密院事。转战各地,攻打反元义军。为辽阳行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七年,为中书省右丞相,分省于山东。明军北伐,他率军北逃。.

新!!: 元史和也速 · 查看更多 »

也速不花

也速不花,元朝公主,拖雷之女,母亲唆鲁禾帖尼。兄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旭烈兀。 也速不花嫁给弘吉剌部的斡陳驸马(拖雷母亲孛兒帖侄子),1236年,窩闊台封给她濟寧路三萬户(中原五户丝户),1281年,忽必烈封給她汀州路四萬戶(江南戶鈔戶)。.

新!!: 元史和也速不花 · 查看更多 »

也速儿

也速儿(),弘吉剌氏,元宪宗蒙哥的皇后,贞节皇后忽都台的妹妹,曾祖德薛禅,姑祖母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皇后孛儿帖,父忙哥陈。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元宪宗六年(1256年),姐姐忽都台皇后去世,也速兒继之为皇后。.

新!!: 元史和也速儿 · 查看更多 »

乞台普济

乞台普济(),又音奇塔特布济克,元代党项(唐兀)人。姓史氏。元武宗时中书右丞相。乞台普济的祖父是拉吉爾威,宿衞太祖成吉思汗。 他是算智尔威次子。算智尔威充忽必烈藩府宿卫,从征大理国,攻南宋。世祖即位后,从征阿里不哥,任蒙古唐兀军民达鲁花赤。乞台普济自幼从父出入世祖帷幄。至元三年(1266年)选侍皇子燕王真金,充宿卫近二十年。后奉诏保育鞠视保育真金的孙子海山(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皇曾孫幼學,其子也克吉兒侍讀。有时游戲廢學,他就打也克吉兒来训誡。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海山镇抚北庭时,他扈从总兵北边,主持军事。大德四年(1300年),入朝取印信。大德十一年(1307年)海山即位为元武宗,特授中书平章政事,加太尉,封庆国公。至大元年(1308年)二月,加太子太傅,录军国重事,拜中书左丞相。元武宗诏命内外大小事务并听中书省裁处,诸王、公主等毋得干预。十一月,乞台普济升为中书右丞相。奏准汰冗官、节财用、整治各处屯田等。至大二年(1309年),与丞相塔思不花奏请玺书不得越过中书省,直下翰林院干预田土、词讼、户口、钱谷、选举等事务。同年设立尚书省,乞台普济进太傅,为尚书右丞相。至大三年(1310年),解除相位,赐给他安吉州五百民户。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被封为安吉王。.

新!!: 元史和乞台普济 · 查看更多 »

平缅路

平缅路,元朝的行政区划——路。今云南省陇川县。 平缅路北近柔远路。其地有骠炎,罗必四庄,小沙摩弄,骠炎头,住在那里的是白夷。中统初年,内附蒙古,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为平缅路,隶宣抚司。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平缅府。.

新!!: 元史和平缅路 · 查看更多 »

平江路 (元朝)

平江路,元朝时设置的一个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平江府为平江路,治所在吴县、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下辖二县四州:吴县、长洲县、常熟州、昆山州、嘉定州、吴江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常熟市,和上海市嘉定区等地区。元末,吴王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政权改为苏州府。.

新!!: 元史和平江路 (元朝) · 查看更多 »

平涼府

平涼府,金朝时设置的府。 宋朝时为泾原路。金朝置平凉府,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归属凤翔路,治所在平凉县,下领:五县(平凉县、潘原县、崇信县、华亭县、化平县),五镇,一寨元朝元朝初年,潘原县并入平凉县,化平县并入华亭县,属于巩昌总帅府,下领导三县:平凉县、崇信县、华亭县 明朝洪武三年五月,直隶行省。下辖三个州,七个县:平凉县、崇信县、华亭县、镇原县、隆德县、泾州(领灵台县)、静宁州(领庄浪县)、固原州。隶属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故废。.

新!!: 元史和平涼府 · 查看更多 »

乾宁安抚司

乾宁军民安抚司是元朝时设置的安抚司,位于现在的海南省。 唐朝以崖州之琼山置琼州,又为琼山郡。宋朝为琼管安抚都监。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元统二年(1334年)十月,元文宗以潜邸所幸,改乾宁军民安抚司。七万五千八百三十七户,一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四口。 本路屯田二百九十余顷。 领七县:琼山县、澄迈县、临高县、文昌县、乐会县、会同县(今琼海市)、定安县。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改为琼州府。二年(1369年)降为琼州。三年(1370年)仍升为琼州府。.

新!!: 元史和乾宁安抚司 · 查看更多 »

乾道曆

《乾道曆》,是中国古代曆法,南宋使用的第三部历法,屬於陰陽曆。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光州人刘孝荣发现《紀元曆》、《統元曆》的缺陷,修成《乾道曆》。从乾道四年(1168年)颁布施行,礼部员外郎李焘對此保持異議。积年91645937,日法30000。至淳熙四年(1177年),被刘孝荣再次編寫的《淳熙曆》取代。.

新!!: 元史和乾道曆 · 查看更多 »

广南西路宣抚司

广南西路宣抚司,元朝时设置的宣抚司。今云南省广南县。 宋朝属于羁縻的特磨道。侬智高後裔居之。至元年间,立广南西路宣抚司。原领五州:路城州、上林州、罗佐州、安宁州、富州。后析路城、上林、罗佐三州隶来安路。广南西路西邻广西路、临安路。下辖富州(今云南省富宁县)、安宁州。明朝改为广南府。.

新!!: 元史和广南西路宣抚司 · 查看更多 »

广宁路

广寧路又作广宁府路,中国古代的路。 金朝时为广寧府。辖境为今辽宁省辽河以西,阜新、彰武以南,医巫闾山以东。元朝时,封成吉思汗异母弟孛鲁古歹为广宁王,旧立广宁行帅府事;后以地远,迁治临潢,立总管府。至元六年(1269年),以户口单寡,降为东京路总管府属郡。十五年(1278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有医巫闾山为北镇,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顺时(1330年—1333年),钱粮户数四千五百九十五。下领二县:闾阳县、望平县。明朝洪武时,改为广宁卫,九边之一的辽东镇在广宁卫。清朝废除。.

新!!: 元史和广宁路 · 查看更多 »

广寧府

广寧府,中国古代的府。 金朝天辅七年(1123年)升显州为广寧府,府治所在山东县(1189年改为广寧县,今辽宁省北镇市),辖境为今辽宁省辽河以西,阜新、彰武以南,医巫闾山以东。隶于北京路。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再度改为广宁府路,隶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明朝洪武时,改为广宁卫,九边之一的辽东镇在广宁卫。清朝废除。.

新!!: 元史和广寧府 · 查看更多 »

广平王

广平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广平王 · 查看更多 »

广善寺 (北京西城)

广善寺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宝产胡同15号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

新!!: 元史和广善寺 (北京西城) · 查看更多 »

广通县 (云南)

广通县,中国旧县名。 夷名为路睒,杂蛮居之。南诏阁罗凤曾置路睒县。元宪宗七年(1257年),高长寿内附,立路睒千户。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广通县,隶南安州。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之,后改属楚雄府。清时,仍属楚雄府。1913年,与定远县分置盐兴县。1950年起,属楚雄专区。1957年起,属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盐兴县并入。1960年,撤消广通县,并入禄丰县。.

新!!: 元史和广通县 (云南) · 查看更多 »

乌头门

乌头门是唐宋时代体现官阶等级的大门建筑,只有官阶在五品以上(唐朝)或六品以上(宋朝)的官员才可以建立乌头门。宋朝允许乌头门传子孙。.

新!!: 元史和乌头门 · 查看更多 »

乌孜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又稱乌孜别克族(اوزبیکلار / Oʻzbeklar),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族群,此外亦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中國境內,也有少数分布于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蒙古、西欧及北美。其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约为1.2万(2000年)。在现代汉语中,对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一般记作乌孜别克族,对分布于中国境外的一般记作乌兹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的使用語言為乌孜别克语,属於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和维吾尔语十分接近。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人亦多通用维吾尔语。乌孜别克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新!!: 元史和乌孜别克族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斯坦历史

-zh-hans:乌兹别克斯坦; zh-hant:烏茲別克-位於中亞的心臟,地處阿姆河、錫爾河之間,具有悠久且多彩多姿歷史傳承。古代貫通歐、亞文明的絲綢之路上,幾個重要的歷史名城都在烏茲別克境內,包括撒馬爾罕、布哈拉,以及希瓦。當俄羅斯在19世紀下半葉將其帝國邊界拓展至中亞時,烏茲別克落入帝俄手中,其後也變成蘇聯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烏茲別克才脫離控制,成為獨立國家。.

新!!: 元史和乌兹别克斯坦历史 · 查看更多 »

乌蒙路

乌蒙路,元朝的行政区划——路。今云南省昭通市。 大理国时属乌蒙部。元朝为乌蒙路。属于云南行省乌撒乌蒙宣慰司。西邻建昌路、东临茫部路、南邻东川路。明朝改为乌蒙府。.

新!!: 元史和乌蒙路 · 查看更多 »

乌撒路

乌撒路,元朝的行政区划——路。属于云南行省,治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在中庆路东北七百五十里,辖六部: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乌蛮之裔折怒强大,尽得其地,以远祖乌撒为部名。蒙哥征大理国,乌撒不降。至元十年(1273年)始附元朝。十三年(1276年),立乌撒路。十五年(1278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年),改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

新!!: 元史和乌撒路 · 查看更多 »

乃蠻真

乃蠻真皇后,蒙古帝国人物。 乃蠻真氏,名字不详。大蒙古国大汗贵由(元定宗)的后妃(可敦、哈屯,汉译皇后),其所守斡儿朵未详。没有生下子女。《元史》和《新元史》没有记载。其母昭慈皇后乃马真氏的妹妹,应是贵由的姨母。.

新!!: 元史和乃蠻真 · 查看更多 »

乙未籍户

乙未籍户,是1235年(乙未年)元朝太宗窝阔台在位期间对汉地(华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户籍清理。.

新!!: 元史和乙未籍户 · 查看更多 »

亚伯拉罕·康斯坦丁·穆拉德热亚·多桑

亚伯拉罕·康斯坦丁·穆拉德热亚·多桑(Abraham Constantin Mouradgea d’Ohsson,),亚美尼亚人,生于奥斯曼帝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瑞典东方学家、外交官。多桑 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新!!: 元史和亚伯拉罕·康斯坦丁·穆拉德热亚·多桑 · 查看更多 »

床兀儿

床兀儿(),元朝钦察人,土土哈第三子。 早年为宿卫。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跟随玉昔帖木儿征伐乃颜,为左卫亲军都指挥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跟随忽必烈征海都,为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大德元年(1297年),袭封父职,统兵戍边。率兵在杭爱山击败海都。大德三年(1299年),佥枢密院事。击败海都、笃哇。历任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拥立元武宗,拜平章政事。至大二年(1309年),进封句容郡王。延祐元年(1314年),击败也先不花。延祐四年(1293年),回朝,兼知枢密院事。议事中书省。儿子燕帖木儿、撒敦、答里。.

新!!: 元史和床兀儿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元史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亦不剌金

亦不剌金()元朝军事人物。亦思馬因之子,布伯的弟弟,色目人。西域旭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人。 布伯任刑部尚书时,他任万户,佩元降虎符,官广威将军。致和元年(1328年)八月,枢密院命其所部军匠至京师,赐钞二千五百贯、金绮四端,与阿老瓦丁的孙子马哈马沙造回回炮。天历二年(1329年),病故。子亚古世袭。.

新!!: 元史和亦不剌金 · 查看更多 »

亦納勒術

亦納勒術(Inaldjouc,?—1220年),中亚花剌子模國訛答剌城守將,康里人。拉施德丁的《史集》把他寫作亦納勒出黑(inalcuq),可以是一種爵位:郡王,也可以是稱號:心腹、寵臣。元史記載為哈只兒只蘭禿 (蒙古語:Qajar jinaltuq),是他的汗號與稱號所組成,是突厥裔欽察語方言轉引入蒙古語之後的變音。 史集說亦納勒術是圖兒干合敦的親人,老花剌子模王塔乞失下詔稱其為“吾兒”。他可能是阿拉烏丁·摩訶末沙的異母弟,或是表兄弟。其突厥名為牙罕·脫黑迪,意思是大象降生。伊斯蘭教名是塔札丁。他被封為訛答剌城的海兒汗(Qadir Qan 哈迪兒汗),即是有權力而可怕的汗。 一次一个由回回人組成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商隊途经訛答剌城,其領頭是一個印度商人。這人不稱亦納勒術為海兒汗,仍稱呼他為亦納勒術。亦納勒術見財起意,將商人誣陷為奸細,下令拘捕全部商人,并報告蘇丹。蘇丹命他拘留,但海兒汗自作主張殺了商人,沒收貨物並送到布哈拉轉售,但有一位駱駝伕僥倖逃回蒙古。 成吉思汗要求花剌子模交出海兒汗,但因为海兒汗是太后的侄兒,所以成吉思汗的要求被拒絕。史家認為,是海兒汗殺死商隊而引起蒙古帝国的西征。 後來訛答剌城在1220年2月破城,成吉思汗在撒馬爾罕附近的闊克薩萊用被熔化的銀液灌進亦納勒術的眼睛,為商隊報仇,訛答剌也成了廢墟。.

新!!: 元史和亦納勒術 · 查看更多 »

亦黑迷失

亦黑迷失,又作也黑迷失,元朝航海家。 畏兀儿人,原是元世祖的宿卫,至元九年(1272年),屡次出使僧伽剌(斯里兰卡)、马八儿(印度东南)等国家。各国使者带着贡品药材随他回到元朝。后来又到占城、南巫里(苏门答腊西)、速木都剌(苏门答腊)。官至平章政事、集贤院使、领会同馆事。元仁宗时去世。.

新!!: 元史和亦黑迷失 · 查看更多 »

亦集乃路

亦集乃路是元朝西北一下路,屬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亦集乃,又译亦即纳,。原为西夏黑水城,为西夏西北部军事重镇,十二监军司之,黑水镇燕监军司治所。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于此置亦集乃路,辖境约当今额济纳旗境。元朝政府于此开凿合即渠,屯田90余顷。为元代自河西走廊通往漠北地区驿路上的重要枢纽。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哈拉浩特古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意为“黑城”。其为现存在丝绸之路上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遗址之一。该城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 公元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城后遭废弃,但至今城内还埋藏着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贵文书。20世纪初,俄国人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1863-1935)和英国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1862-1943)先后来此城遗城盗掘,发掘出大量西夏文资料及大批佛画。黑水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50米,南北宽380米,城垣高9米。东西两面开城门,并建瓮城,四面城墙均筑马面。 近年来,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流沙侵蚀黑城,许多遗址已埋于沙下。目前,黑城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一期、二期都已经完工。.

新!!: 元史和亦集乃路 · 查看更多 »

亦摄思连真

亦摄思连真(ye-shesrin-chen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文名“意希仁钦”,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史和亦摄思连真 · 查看更多 »

亦思巴奚兵乱

亦思巴奚兵乱,是發生於元朝末年1357年至1366年間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長達近10年、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波斯戍兵之亂;由於古泉州人称色目人为番客,因此又称番客之乱。在兵亂期间,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且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占领了福州,还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引发了福建沿海的多個派別參加的大规模混戰,后来又与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对抗,最後被元朝將領陳友定平定。这场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及興化等地方,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由于连年战争破坏了泉州港的安定局面,大批乔居穆斯林逃离,重创了泉州及兴化一带的社会秩序及经济貿易,更導致了時為世界最大港口的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随着泉州港衰落,泉州伊斯蘭教势力也被驱离。.

新!!: 元史和亦思巴奚兵乱 · 查看更多 »

亦思馬因

亦思马因,()元朝军人。回回人,西域旭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人。善造回回炮,至元八年(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大都。1273年,随元军攻襄阳不克,亦思马因将重一百五十斤的回回炮置于城东南隅,发射,造成重大破坏,入地七尺。南宋安抚吕文焕因恐惧献城投降。亦思马因以功赐银二百五十两,命为回回砲手总管,佩虎符。1274年病故。儿子布伯世袭。.

新!!: 元史和亦思馬因 · 查看更多 »

亦怜真 (元朝帝师)

亦怜真()藏文名“仁钦坚赞”(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意为“宝幢”),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黄春和,白塔寺,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128-130页.

新!!: 元史和亦怜真 (元朝帝师) · 查看更多 »

庭州

庭州,又名別失八里(Bechbaliq或Beshbalik)、别石把、亦力把力,是中亚古城,原为车师后部王庭所在,因为该王庭由五座城市组成,故称为别失八里,意为“五城之地”,城址位于今吉木萨尔之北。.

新!!: 元史和庭州 · 查看更多 »

康里巎巎

康里巎巎 (naonao)(1295—1345),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字子山,色目康里部人,康里今属哈萨克人。幼年时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正书学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献。草书多得锺王笔意,劲圆毫雄,极具个性。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其学书极其用功,传说可以“日写三万字”。《元史·列传》载:“巎巎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有为推崇他“奇崛独出”。其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柳宗元梓人传》、《十二月十二日帖》等。.

新!!: 元史和康里巎巎 · 查看更多 »

二十二史劄記

《二十二史劄記》,清代趙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每卷以類相從,並各立標題,總計條目約六百零九題,於乾隆六十年三月出版。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其中涉及当时尚未明确为正史的《舊唐書》及《舊五代史》,雖名为二十二史,但實涉及全部二十四史。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新!!: 元史和二十二史劄記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纪传体编写。“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 元史和二十四史 · 查看更多 »

云州 (元朝)

云州,元朝时设的置州。 原为古望云川地,辽朝置望云县。元朝中统四年(1263年),升县为州,治所在望云县。至元二年(1265年),州存县废。属上都路。二十八年(1291年),复升宣德县之龙门镇为望云县,隶云州。领一县:望云县。.

新!!: 元史和云州 (元朝) · 查看更多 »

云龙甸府

云龙甸府,元朝的行政区划——路。今云南省云龙县。 大理国置云龙赕。治所在今云南云龙县西南四十二里旧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掌云龙甸少数民族地方军民政务。属云南行省。泰定二年(1325年)前改云龙甸军民总管府置云龙州。属大理路。《方舆纪要》卷117云龙州:云龙甸在“州东北七十里。甸广衍宜畜牧。有巡司戍此”。《云南备征志》卷19载王凤文《云龙记往序》:“其名得之浪洽江,江为蒙诏时四渎之一,或曰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明朝、清朝属大理府,正统年间一度属蒙化府。.

新!!: 元史和云龙甸府 · 查看更多 »

云锣

云锣是一种源自中国的打击乐器,並傳至東亞其他地區,古代《元史》礼乐志中就有过记载,也叫云璈,或九音锣。 云锣是由大小一样但厚薄不同,所以音高也不同,但音高固定的一组小锣组成的,小锣用铜制造,由三根绳悬挂在木框上,用木槌敲击演奏。铜锣面数不等,有10面、13、14、15、24、38面等,悬挂方式也不固定,有横向两排的,有三排的等,木框有带架的,也有带柄手执的,面数多的可以双手用两个槌演奏。音域也不尽相同。.

新!!: 元史和云锣 · 查看更多 »

五行志

五行志,中国正史中记载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志书。包括自然物发生灾变、天灾人祸祥异、各种福瑞、谶应现象,日蚀、月蚀、星体变异和各种灾害以及阴阳学说。中国古代纪传体断代史书志书之一。 东汉班固撰《汉书》始创《五行志》。后历代正史承袭。例如《晋书》、《宋书》、《南齐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均有《五行志》。五行志大多记载符瑞、灾异,宣扬天命论。但其中也保存了一些有关地震和彗星的资料。包括大风、雷电、冰雹、水涝、干旱、冬暖、霜雪等各种反常自然灾害。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有关火灾问题。《汉书》在每一个灾变之后,还要记上引起该灾变的人或事。唐宋以后,儒教理论转变。改为只记灾变,一般不再指出相应的人事。.

新!!: 元史和五行志 · 查看更多 »

应昌路

应昌路是元朝一个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路,属“腹里”(即中心之地)。 应昌路与全宁路属弘吉剌部。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应昌府升为应昌路。仅领一县:应昌县。應昌城即元朝末年的政治中心。.

新!!: 元史和应昌路 · 查看更多 »

庆元路

庆元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庆元府置,治所在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境)。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下领司一、州二(奉化州、昌国州)、县四(鄞县、象山县、慈溪县、定海县)。辖境相当今浙江省舟山市大部、余姚市和慈溪市东部、宁波市区等区域。大德六年(1302年)为浙东道宣慰司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政权改为明州府。.

新!!: 元史和庆元路 · 查看更多 »

庆童

庆童,元朝丞相,康里人,字明德,斡罗思之子。 庆童开始是元仁宗的宿卫,为大宗正府掌判。后为上都留守,历任辽阳行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江南行省御史大夫。召拜中书平章政事。出为陕西行省左丞相,在任三年后再回大都。元顺帝北逃时,庆童被留下担任中书省左丞相,和淮王帖木儿不花留守京城。明朝大军在徐达带领下进入大都,庆童被杀。.

新!!: 元史和庆童 · 查看更多 »

仁獻章聖皇后

亦乞烈妃子,名寿童,元武宗海山的妃子,元明宗的生母(元宁宗、元顺帝的祖母)。亦乞烈妃子的母亲是安西王忙哥剌的女儿奴兀伦公主。元武宗的皇后真哥没有儿子,武宗死后,他的弟弟元仁宗、侄子元英宗、堂兄泰定帝相继即位,直到1328年,皇位回到了元武宗的儿子元明宗、元文宗兄弟手中。天历二年(1329年),元明宗追册母亲为仁献章圣皇后。.

新!!: 元史和仁獻章聖皇后 · 查看更多 »

仲康日食

仲康日食(又称书经日食)被认为是发生于约公元前20-前22世纪夏朝仲康年间的一次日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先于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不过对于此次日食发生的具体时间历来众说纷纭,同时也有人对此次日食是否真正发生存有质疑。.

新!!: 元史和仲康日食 · 查看更多 »

延祐復科

延祐復科,是元朝于元仁宗在位时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1312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将王約恢复科举的建议列为令甲。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都城大都(今北京)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本次科举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及其后的历次科举均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元朝的科举自延祐復科开始每三年舉辦一次,一直延续到1368年元惠宗(元顺帝)在明朝军队的北伐下逃离大都、元朝灭亡为止,除了1336年和1339年因故曾停辦兩屆外,其它各届均照常舉辦,共舉行過十六次。.

新!!: 元史和延祐復科 · 查看更多 »

建昌路 (四川)

建昌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南诏在9世纪设置建昌府,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析其地置五总管府、二十三州,建昌路为其中一路,设罗罗宣慰司以总之。治所在建安州(今四川省西昌市),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冕宁县、西昌市、普格县以东,大凉山、金沙江以西等地区。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建昌府与建昌卫,为四川行都指挥使司的治所。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改为宁远府。.

新!!: 元史和建昌路 (四川) · 查看更多 »

廿二史考異

《二十二史考異》又名《廿二史考異》,清代錢大昕撰,100卷,附三史拾遺五卷、諸史拾遺五卷。.

新!!: 元史和廿二史考異 · 查看更多 »

什長

什长,中国古代基层官名。.

新!!: 元史和什長 · 查看更多 »

传统蒙古文

传统蒙古字,又稱畏兀兒蒙古字、畏兀字、畏吾字等,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於源自粟特字母的回鶻字母。.

新!!: 元史和传统蒙古文 · 查看更多 »

张起岩

張起巖(),字梦臣,号华峰。元朝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祖先為章丘人,五世祖时迁至禹城(今山东省禹城县),高祖张迪徙至历城。起巖為延佑二年(1315年)左榜进士第一名。历官侍御史。泰定时,为监察御史,與丞相倒剌沙不合。文宗时,拜礼部尚书,再转中书参议。至元年间,擔任南台御史,後入中台,再转為燕南廉访使。至正十三年(1353年)卒。.

新!!: 元史和张起岩 · 查看更多 »

张镇孙

张镇孙(),南宋学者。字鼎卿,号粤溪。广东南海人(宋代南海熹涌,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熹涌),入籍番禺河南龍尾鄉,家居住在广州城内。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科状元,宋朝唯一籍贯为岭南的状元。.

新!!: 元史和张镇孙 · 查看更多 »

张适

張適,字子宣,一作子宜,明代苏州人,明初十才子之一。 張適7岁時即过目成诵。13歲舉於鄉,時人稱之神童。洪武初年,宋濂推荐他修《元史》。後授水部郎中。又嘗任官於雲南,自稱滇池老漁。不久辞归。其妻沈氏。著有《甘白集》六卷。 C Z张 S.

新!!: 元史和张适 · 查看更多 »

张恭

历史上有数个名为张恭的人:.

新!!: 元史和张恭 · 查看更多 »

张易

张易,一名启元,字仲一。籍贯不详。 张易與刘秉忠、张文谦、王恂、郭守敬合稱“紫金五傑”。历任宣抚使,中书右丞,枢密院副使。性刚烈,因受真金太子合誅權臣阿合马的牽連。後與王著同時獲罪被殺。.

新!!: 元史和张易 · 查看更多 »

张昇 (元朝)

张昇,中国元朝政治人物,字伯高,平滦路(治今河北卢龙)人。祖先定州人,后徙平州。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预修《世祖实录》。出知汝宁府,政绩为诸郡第一。后历任治书侍御史、淮西道廉访使、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河南行省左丞等职。泰定二年(1325年)迁辽东道廉访使时,遇永平大水,他请朝廷发海道粮食十八万石,钞五万缗,以赈济饥民,并减免赋税。张昇六十九岁致仕。至顺二年(1331年),起复为集贤侍讲学士。元统元年(1333年)元顺帝即位,他条陈十事。死后谥号文宪。.

新!!: 元史和张昇 (元朝) · 查看更多 »

张文谦

张文谦(),字仲谦(促卿),元初名臣。 祖居沙河盖里,出生于河南邓县。父张英,曾为邢州军资库使。文謙幼年聪敏,善於记诵,長大後不愿仰衣食於父母,打算學習吏事,为其父阻止,後专志于儒学,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並同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合称为“邢州五杰”。元宪宗元年由刘秉忠推荐进入忽必烈幕府,當時忽必烈受刑州分地,邢州地处要冲,各种赋役繁重,百姓难以忍受。文謙諫以整飭邢州吏治。入元,担任中书省中书左丞、宣抚使、大司农卿,以及枢密院枢密副使,并参与制定授时历。为人刚明简重,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

新!!: 元史和张文谦 · 查看更多 »

伯顏忽都 (元順帝皇后)

伯颜忽都(;),弘吉剌氏,元惠宗(元顺帝)第二任皇后,宣慈惠圣皇后真哥的侄子毓德王孛罗帖木兒之女。 元统三年(1335年),皇后答纳失里的兄長唐其勢谋反,皇后答纳失里也被毒死。至元三年(1337年)三月,元惠宗册封伯颜忽都为皇后,册文是: 伯颜忽都生皇子真金,二岁夭折。伯颜忽都性情节俭,不妒忌,动不动就以礼法自持。本来元惠宗打算立他一向宠爱的高丽人奇氏为皇后,只是丞相伯颜硬行劝阻,元惠宗只好立了伯颜忽都为皇后(伯颜忽都跟伯颜并无特殊关系)。奇氏居兴圣西宫,元惠宗很少去皇后的东内,奇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爱猷识理达腊,更加赢得了元惠宗的欢心,1340年,元惠宗册立奇氏为第二皇后。 一次伯颜忽都跟从元惠宗巡上京,走到中道,元惠宗遣宦官传旨,欲临幸皇后,皇后推辞:“暮夜非至尊往来之时。”宦官多次往复传达,皇后竟拒之不纳,元惠宗更加尊重她。元惠宗问皇后:“中政院所支钱粮,皆传汝旨,汝还记之否?”皇后回答:“妾当用则支。关防出入,必己选人司之,妾岂能尽记耶?”伯颜忽都居坤德殿,终日端坐,未尝随便出门。至正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丁未日(1365年9月7日),伯颜忽都皇后驾崩,享年42岁。奇皇后见其所遗衣服弊曰:“正宫皇后,何至服此等衣耶!”一个月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从冀宁回京,哭皇后哭得很悲痛。.

新!!: 元史和伯顏忽都 (元順帝皇后) · 查看更多 »

伯要兀真

伯要兀真,元朝人物。 许兀慎氏,功臣博尔忽之女。大蒙古国薛禅汗忽必烈(元朝皇帝元世祖)的皇后(可敦、哈屯,汉译皇后)。元朝的后妃只有两等,汉人称之为皇后与妃子。元世祖以后只有得到策宝的皇后才算正宫皇后。《元史》、《新元史》记载她是忽必烈的第四斡儿朵的皇后。没有生下子女,只有第二斡儿朵的察必、南必两为皇后,先后得到皇后册宝。生子镇南王脱欢、爱牙赤。.

新!!: 元史和伯要兀真 · 查看更多 »

伯雅倫

伯雅倫,又作伯牙鲁罕、巴牙伦,元朝公主,元宪宗蒙哥之女,忽都台皇后所生。 蒙哥命伯雅倫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忽怜,忽怜是札忽儿臣之子、锁儿哈之孙、孛秃曾孙。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侖、火臣别吉的驸马)。札忽儿臣娶按赤台的女儿也孫真。脱黑帖木儿劫北平王那木罕叛忽必烈,忽怜击败脱黑帖木儿。忽必烈令忽怜尚蒙哥孙女卜兰奚公主(伯雅倫的侄女)。忽怜死后追赠效忠保德辅运佐理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驸马都尉、上柱国,追封昌王,谥忠宣。.

新!!: 元史和伯雅倫 · 查看更多 »

弘吉剌

弘吉剌()突厥语解释为褐色的马匹,迭列斤蒙古的一个部落,以出美女盛名。.

新!!: 元史和弘吉剌 · 查看更多 »

張宣

張宣(),字藻仲,江蘇江陰人,明朝政治人物、詩人。 張端之子,洪武初年,以考禮徵召。洪武三年(1370年),預修《元史》。太祖親自書寫其名,召對殿廷,即日授翰林院編修,稱呼為“小秀才”。奉詔歸娶,年已三十歲。洪武六年(1373年),坐事謫守濠梁,卒於途中。宋濂有〈送张藻仲归聚诗〉。有《張藻仲詩卷》傳世。 C C X.

新!!: 元史和張宣 · 查看更多 »

張弘範

张弘範(),字仲畴,元朝名将,易州定兴(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曾参加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征宋,最后在厓山海战中带领元军灭亡南宋。.

新!!: 元史和張弘範 · 查看更多 »

張瑄 (元朝)

張瑄(),元朝嘉定人。 年少时和朱清贩卖私盐作海盗,后来一起归附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張瑄和朱清向朝廷建议漕粮海运,每年向大都运江淮粮米三百余万石,以供应元朝皇室和高官的用度。張瑄最后任江南行省右丞。因为他十分富有,引来权贵嫉妒,在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朝廷捕杀。.

新!!: 元史和張瑄 (元朝) · 查看更多 »

張盂兼

張盂兼(),名丁,浙江金华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新!!: 元史和張盂兼 · 查看更多 »

張雄飛

张雄飞,字鹏举,元朝沂州临沂县人。 至元二年(1265年),廉希宪推荐他担任同知平阳路转运使司事。张雄飞建言立太子,设立御史台。元世祖准奏,授侍御史。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安抚司为总管府。张雄飞为达鲁花赤。为荆湖北路宣慰使。又商人逃税和伤人者,贿赂张雄飞的部属,张雄飞加重了惩罚。说是为了除去宋朝的蔽政。至元十六年(1279年),为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的儿子中书右丞忽辛有罪,御史台拿问,忽辛问诸御史,是不是都使过他们家的钱,众人不语。只有张雄飞反问,忽辛说惟公独否。于是张雄飞治罪忽辛。因为得罪了权臣阿合马,改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司。阿合马死后,回朝为参知政事。他的儿子张师野宿卫东宫,荆湖行省平章政事阿里海牙想请张师野为荆南总管。张雄飞为副相,不愿儿子出任地方官。张雄飞刚直清廉,元世祖赐给他白银二千五百两,黄金五百两,宝钞二千五百两和金酒器。他被阿合马余党陷害,又矫诏夺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罢官。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卒于任上。.

新!!: 元史和張雄飛 · 查看更多 »

張桓

張桓(生卒年不詳),字彥威,真定藁城人氏,中國元代官員。.

新!!: 元史和張桓 · 查看更多 »

張榮

張榮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元史和張榮 · 查看更多 »

張文海 (明朝)

張文海,字不詳,生卒年亦不詳。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学者,鄞(今浙江宁波)人。 大约于元惠宗至正中前後在世。洪武二年(1369年)與同里傅恕奉詔修纂《元史》。.

新!!: 元史和張文海 (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思明

张思明(),字士瞻,元朝辉州人。 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侍仪舍人辟御史台掾,后为尚书省掾。元贞元年(1295年)为中书省检校,户部主事。大德年间,为左司都事。大德十年(1306年)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至大三年(1310年)任两浙盐运使。入参议枢密院事,改中书省左司郎中。皇庆元年(1312年),复为两浙盐运使。次年为户部尚书。延祐元年(1312年)参议中书省事。三年,为中书参知政事。元仁宗时,依附权臣哈散,为中书左丞。元英宗时依附铁木迭儿。拜住为左丞相,张思明免官。天历元年(1328年),为江浙行省右丞。当时陕西饥荒,中书省让江浙盐运司一年课税十万锭赈济,当时课税已经交到中央,张思明把下年还没有上交的十万锭送到陕西。次年为中书左丞。在慈仁殿向元文宗奏选贤任能、安民定国之道。后年老辞官。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卒,年七十八岁。谥号贞敏。张思明不畜财,有钱购书三万七千卷。和谢仲和、曹鼎新被誉为三绝。.

新!!: 元史和張思明 · 查看更多 »

众家奴

众家奴,元朝大臣,元顺帝时的太傅。 泰定二年(1325年)九月戊申朔,泰定帝分天下为十八道,遣使分道宣抚。时任陕西盐运使的众家奴和中书断事官韩庭茂到云南。天历二年(1329年)五月壬申,元明宗封亦怜真八为柳城王,八即剌为陕西行台御史大夫,众家奴为御史中丞。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丁丑,元顺帝命知枢密院事众家奴,加太傅衔。.

新!!: 元史和众家奴 · 查看更多 »

归德府

归德府,辖区在今河南省商丘市。金朝改北宋应天府置。 归德府本唐朝的宋州。北宋升为南京应天府。入金后,改为归德府,隶南京路。六县:睢阳县(宋城县)、宁陵县、下邑县、虞城县、谷熟县、楚丘县。 元朝时,归德府隶河南江北行省,亲领四县:睢阳县、永城县、下邑县、宁陵县,领四州:徐州、宿州、邳州、亳州。徐州领一县:萧县,宿州领一县:灵璧县,邳州领三县:下邳县、宿迁县、睢宁县,亳州领三县:谯县、鹿邑县、城父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降归德府为归德州,隶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升为归德府。亲领六县:商丘县、宁陵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县、虞城县,领一州:睢州。睢州领二县:考城县、柘城县。 清沿明制,归德府仍领一州八县,隶開歸陳許鄭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考城县改隶卫辉府。光绪元年(1875年),考城县复隶归德府。 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归德府废。.

新!!: 元史和归德府 · 查看更多 »

余阙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號青陽先生,河南廬州(今安徽合肥),籍貫甘肅武威,唐兀族,元末政治人物、榜眼,進士及第。 父沙剌臧卜因在廬州(今安徽合肥)當官,遂卜居於此。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历任泗州同知、翰林学士、监察御史,参与编纂《宋史》。至正十三年(1353年)守安庆,为都元帅,淮南行省右丞。至正十七年(1357年)冬,陈友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城破,余阙自杀。余阙爱兵,注《易经》,元朝赠爵豳国公。著有《青阳集》六卷。.

新!!: 元史和余阙 · 查看更多 »

徐世隆

徐世隆,字威卿,元朝陈州西华县(今河南省西华县)人。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中进士,任县令。被严实征辟到东平路幕府。中统元年(1260年)任燕京等路宣抚使,至元元年(1264年)为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至元七年(1270年)为吏部尚书,撰写《选曹八议》。上书请元世祖不要东征日本。文天祥入狱,徐世隆作诗:“当今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他通晓前代典故,精通律令。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上奏便宜九事。著作有《瀛洲集》百卷。.

新!!: 元史和徐世隆 · 查看更多 »

循吏

循吏是二十四史中称呼因奉职守法、清廉贤能的人物。《史记》、《汉书》、《后汉书》、《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有循吏列传,《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旧唐书》、《辽史》、《元史》有良吏列传。.

新!!: 元史和循吏 · 查看更多 »

德昌路

德昌路,元朝时设置的路,属于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等级下路。相当于今四川省米易县、德昌县。 汉朝属于邛都县,唐朝地没入南诏。德昌路在建昌路西南,所居蛮人为屈部。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内附。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今四川省德昌县南)十五年,置威龙州。二十三年(1286年),废除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所在本州葛鲁城。下领四州:德州、昌州、普济州、威龙州。本路有军民屯田。.

新!!: 元史和德昌路 · 查看更多 »

律历志

律曆志,纪传体史书中记载一个朝代乐律和历法内容的篇章。 古时以为十二音律与历象相应,故史书有《律历志》,把乐律和历法制度合为一篇。《史记·律书》:“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史记》分《律书》和《历书》,到了《汉书》将它们合编为《律历志》。《汉书》十志中的律曆志。记载汉代的音律、度量衡及历法。以后正史多沿用。《后汉书》、《魏书》、《晋书》、《隋书》、《宋史》等都有《律历志》。在《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元史》、《明史》中称《历志》,《新五代史》中称《司天考》,《辽史》中称《历象志》,就是只有历志,没有律志。.

新!!: 元史和律历志 · 查看更多 »

保安州 (元朝)

保安州,元朝时设置的州。 唐朝时为新州。辽朝改奉圣州。金朝为德兴府。元朝初年,沿袭旧制。旧领四县:永兴县(即今河北省涿鹿县)、缙山县、怀来县、矾山县。至元二年(1265年),省矾山县入永兴县。三年(1266年),省缙山县入怀来县,改为奉圣州,隶宣德府。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改属顺宁府,领一县:永兴县。五年,复置缙山县。延祐三年(1216年),以缙山县、怀来县仍隶大都路。 明朝洪武初省。永乐十三年(1415年)复置保安州,直隶京师顺天府。景泰二年(1451年),移治今河北省怀来县西北新保安,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涿鹿县、怀来县西部、张家口市东南部及宣化县一小部分地。清朝复徙旧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往属宣化府。1913年省。.

新!!: 元史和保安州 (元朝) · 查看更多 »

信诃沙里

信诃沙里是于1222年及1292年间存在于东爪哇的一个王国,忽必烈遣使要求其归降,但被拒绝,最终被元朝海军所灭。 十三世紀時信訶沙里國開始於爪哇島上崛起。 1290年,信訶沙里國王將三佛齊逐出爪哇。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女婿羅登·韋查耶創立強大的滿者伯夷王朝,以滿者伯夷城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 隨後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被叛將殺害。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聯合信訶沙里王女婿克塔拉亞薩攻打信訶沙里國叛將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里國。滿者伯夷國王羅登·韋查耶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元史稱滿者伯夷為「麻偌巴歇」,是爪哇國的國都。.

新!!: 元史和信诃沙里 · 查看更多 »

信苴福

段信苴福,大理国贵族,原名段福,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的叔父(一作季弟)。 1254年,蒙古将军兀良合台率军攻破鄯阐城,在昆泽(今云南省宜良县)俘虏段兴智,大理国灭亡。次年,他和段兴智被兀良合台押送觐见元宪宗蒙哥,被释放,获赐金符。奉命归国,安抚大理。1256年,他和段兴智向蒙哥献大理国地图,请平定诸部,奏治民立赋之法。奉诏率领爨僰军队(寸白军,以白族为主的大理军)。不久,和段兴智率领爨僰军二万为前锋,引导兀良合台讨平没有服从蒙古的各部,攻打交趾(大越国)。1258年,蒙古发动灭宋战争,他奉命率领爨僰军,随同兀良合台出征,经过广西,直捣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配合忽必烈攻打湖北。次年,和忽必烈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会师。1260年,和段兴智北行,要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段兴智在路上去世。次年,段福率领爨僰军回到云南,他著有《征行集》。.

新!!: 元史和信苴福 · 查看更多 »

俺巴孩

俺巴孩(;),《元史》作咸补海罕或罕布海,是蒙古诸部落统一前蒙兀国的“合罕”(即“汗”)之一。俺巴孩是成吉思汗曾祖父合不勒汗的堂兄弟和继承者。他原本是泰亦赤兀惕系的首领。《元朝秘史》和《拉施特书》将其尊称为“汗”。 在合不勒汗时期,蒙古同塔塔儿因为一个巫医引发的事件发生冲突。或为平息冲突,俺巴孩登上汗位后,答应将其女儿嫁给一个塔塔儿的部落(主因人)首领,但在护送时和合不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一起被塔塔儿人抓住,送与金朝獻給金熙宗。俺巴孩被抓住后曾托人对合达安太子说:“今后以我为戒,你每将五个指甲磨尽,便坏了十个指头,也与我每报仇。”熙宗将俺巴孩钉在木驴上处死,这是“专惩治游牧叛人”的刑罚。 之后成吉思汗在讨伐金国之前曾祭腾格里时曾说,讨伐金国是为了报其祖先俺巴孩等人的仇恨。 据《元朝秘史》记载,俺巴孩死后,汗位由侄子忽图剌继承。.

新!!: 元史和俺巴孩 · 查看更多 »

忻都

忻都(;生卒年不詳),《高麗史》中又作忽敦,是元朝初年的一位將領,負責為元朝經略高麗,其在元朝征討日本的戰役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铁木哥斡赤斤六世孙。 忻都在1270年被忽必烈任命為鳳州經略使,以防備在高麗發動叛亂的三別抄軍,並為進攻日本作準備。1271年,三別抄軍的首領裴仲孫請求以全羅道之地投降元朝,但被忻都拒絕了。不久忻都率忽林赤、王國昌等部,聯合高麗的金方慶部攻打三別抄軍的根據地珍島,一舉奪下了該島,殺死了裴仲孫及其擁立的承化侯王溫,餘黨逃往耽羅。高麗元宗欲讓被三別抄軍擄至珍島的百姓回到故鄉與家屬團聚,忻都不聽。最終在忽必烈的干涉下方才讓這些人重返故鄉。 1273年,忻都率鄭溫、洪茶丘等部攻打耽羅,一舉殲滅三別抄軍殘餘勢力。 1274年,忽必烈命令鳳州經略使忻都、安撫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一萬五千人遠征日本,史稱文永之役。但最終元軍因遭遇颱風而全軍覆沒,忻都逃回高麗。 1277年,洪茶丘誣陷高麗官員金方慶謀反,忻都與洪茶丘逮捕金方慶及其子金忻。但後來被證明系被誣告,將其釋放。 1280年,日本鐮倉幕府殺死了元朝前往勸降的使者杜世忠等人,時任征東元帥的忻都請求再次征討日本,但忽必烈下令暫緩。同年高麗忠烈王到遠元大都,提出高麗將以三萬大軍遠征日本。於是忻都被任命為中書右丞,計劃再征日本。次年正月,忻都、洪茶丘率元軍再次遠征日本,史稱弘安之役。但再次遭遇颱風而全軍覆沒。 忻都是元朝負責監視和統治高麗的官員,因此高麗朝廷對其極為禮待,凡是議事的時候都坐在高麗國王的左邊。其妻子都享受王族待遇。但是高麗王對忻都十分猜忌,試圖削弱忻都的權力。忻都也對高麗國王此舉十分不滿,與高麗王的政見多有不和。在誣陷高麗忠烈王所重用金方慶事件中,忻都逮捕金方慶,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新!!: 元史和忻都 · 查看更多 »

忽察

忽察,元定宗贵由的长子。 忽察以贵由长子觊觎汗位,而众望不服。拔都定议,立蒙哥,忽察不平,计划反对蒙哥。蒙哥即位,会盟诸王,忽察与弟腦忽、从兄失烈门,藏兵器在车中,载以至。事法,审问得实,忽察、脑忽免死,安置和林西失剌豁罗罕之地。忽察子亦儿监藏、完者也不--。脑忽无子。.

新!!: 元史和忽察 · 查看更多 »

忽帖尼皇后

忽帖尼,蒙古帝国人物。元太宗窝阔台的皇后(哈屯、可敦),是第三皇后,其为乞里吉思氏。为窝阔台生二子:阔端、灭里。1252年,蒙哥让忽帖尼住在阔端所居地之西。.

新!!: 元史和忽帖尼皇后 · 查看更多 »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新!!: 元史和忽必烈 · 查看更多 »

忽哥赤

忽哥赤(),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封云南王。 至元四年(1267年)八月,封云南王,赐驼纽鋈金银印。九月,置大理等处行六部,以阔阔带、柴桢并为尚书,兼王傅府尉,宁源为侍郎,兼司马。忽哥赤出镇,奉诏抚谕大理、鄯阐、察罕章、示秃哥儿、金齿等处,编户籍,出赋役,置达鲁花赤统治。当时大理等处三十七部宣慰都元帅宝合丁忌哥赤来,八年(1271年)二月,宴忽哥赤中毒,晚上去世。宝合丁贿赂王傅阔阔带及阿老瓦丁、亦速失等隐瞒其事。王府文学张立道秘密派人到京师告发,元世祖派断事官博罗欢、吏部尚别帖木儿到云南审查,宝合丁及阔带等皆伏诛。忽哥赤卒,以元太宗孙禾忽之子南平王秃鲁镇云南。.

新!!: 元史和忽哥赤 · 查看更多 »

忽睹都

忽睹都,元睿宗拖雷的第二子。 忽睹都是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元世祖忽必烈、伊利汗国创始人旭烈兀、阿里不哥的哥哥。忽睹都早逝,没有留下后代。.

新!!: 元史和忽睹都 · 查看更多 »

忽鲁忽答

忽鲁忽答,元朝驸马。又作忽剌兀带、呼噜古岱。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忽鲁忽答被封为太傅。延祐四年(1317年)十二月丁巳,元仁宗赐诸王秃满铁木儿等及驸马忽剌兀带各部,金一千二百两、银七千七百两、钞一万七千七百锭、币帛二千匹。.

新!!: 元史和忽鲁忽答 · 查看更多 »

忽都台

忽都台(Хутугтай,),弘吉剌氏,元宪宗蒙哥的皇后,曾祖曾祖德薛禅,姑祖母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皇后孛儿帖,父忙哥陈。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元宪宗六年(1256年)卒,妹妹也速兒继之为--。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为忽都台上谥号为贞节皇后。.

新!!: 元史和忽都台 · 查看更多 »

忽都答儿

忽都答儿,蒙古族八剌忽䚟氏,唵木海的孙子,忒木台儿之子。元朝将领。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命忽都答兒袭砲手总管。至元十四年(1277年),忒木台儿、忽都答儿父子镇守平江府常熟。当时常熟地区的农民起义,拥众自号太尉,行省会诸军讨伐镇压,与忽都答兒父子自为一军,斩杀戴太尉,擒朱太尉,元世祖嘉赏他们父子的功劳。忽都答兒后升砲手万户,改授达鲁花赤,之后病卒。.

新!!: 元史和忽都答儿 · 查看更多 »

忽都鲁帖木儿

忽都鲁帖木儿,元世祖忽必烈的庶子。 忽都鲁帖木儿没有像七位兄长一样被封为王:燕王→皇太子真金(镇大都)、安西王忙哥剌(镇长安)、北安王那木罕(镇西域)、云南王忽哥赤(镇大都)、西平王奥都赤(镇吐蕃)、宁王阔阔出(镇漠北)、镇南王脱欢(镇江南)。他的事迹不详。其子阿八也不--,皇庆元年(1312年)赐泉州路南安县13604户为食邑。阿八也不--之子八鲁朵儿只。.

新!!: 元史和忽都鲁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忽里模子

忽里模子(Ormuz)是一个10世纪到17世纪位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的古国,是10世纪由阿拉伯贵族建立,1262年成为波斯的附属国,后来又成为葡萄牙帝国的附庸。其同名首都、港口忽里模子在今波斯湾东口霍尔木兹海峡内的霍尔木兹岛,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地,商业繁盛。马可·波罗(1293年)、郑和(1414年)等都曾到过该地。1515年到1622年期间,该地被葡萄牙占领。1622年,伊朗萨非王朝的沙阿阿拔斯一世在英国舰队的帮助下从葡萄牙手中夺回了此地。该地并入伊朗。“忽里模子”一名见于《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明史·外国列传》和《星槎胜览》中译作“忽鲁谟斯”,《瀛涯胜览》中译作“忽鲁谟厮”。.

新!!: 元史和忽里模子 · 查看更多 »

忽林失

忽林失,元朝将领。蒙古族八鲁剌思氏。甕吉剌䚟子。 元世祖至元年间,任宿卫,事皇孙铁穆耳(元成宗)。后以千户随从北征乃颜和其同党哈丹等,驰马奮戈,冲击敌营,身受三十三处伤口,以功受忽必烈汗赏赐,领太府监。之后从宁王阔阔出、海山(元武宗)出战海都、笃哇。以功拜翰林承旨。旋改万户,大战斡罗思、察八儿。元武宗至大年间,被拜为司徒,之后又出仕元仁宗。.

新!!: 元史和忽林失 · 查看更多 »

志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部分,與本紀、列傳、表不同,重點是擺在社會制度與學術演變上。不過在《史記》裡不用「志」這個名稱,取而代之的是「書」這個名稱,《東觀漢記》則因避漢桓帝劉志名諱,以「意」這個名稱取而代之,《新五代史》則以「考」這個名稱取而代之,華嶠《漢後書》則用「典」這個名稱,郝經《續後漢書》則用「錄」這個名稱。.

新!!: 元史和志 · 查看更多 »

必罕

必罕,弘吉剌氏,元朝第六代皇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妃子。一说是皇后。 必罕的父亲是买住罕,被封为衮王。买住罕是按陈(成吉思汗的内弟)的裔孙,娶大长公主拜塔沙,必罕的妹妹速哥答里也是泰定帝的妃子。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在上都驾崩,泰定帝与八不罕皇后之子阿速吉八即位,即元天顺帝。不久,大臣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拥立元武宗海山的次子怀王图贴睦尔为帝,是为元文宗,战争之后,天顺帝不知所终,必罕被安置在东安州。.

新!!: 元史和必罕 · 查看更多 »

必赤合

必赤合,元朝公主,元宪宗蒙哥之女,斡兀立·秃忒迷皇后所生之女。 必赤合嫁给了弘吉剌部斡勒忽讷氏的首领术真伯(又称扎兀儿薛禅),术真伯是泰出驸马之子、成吉思汗的母亲訶額侖的外甥的驸马。泰出驸马娶成吉思汗和孛儿帖所生幼女阿勒塔伦(按塔伦)。术真伯之前娶必赤合的姐姐失邻,失邻之后,术真伯又娶必赤合。.

新!!: 元史和必赤合 · 查看更多 »

忙哥台

忙哥台,元朝公主,元世祖忽必烈女儿,祖父拖雷,曾祖父元太祖成吉思汗。 忙哥台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昌吉,昌吉是爱不哥之子。昌吉死后,嫁给昌吉的弟弟脱铁木而。《高丽史》记载1278年,高丽忠烈王和王妃齐国大长公主朝见元世祖,元世祖派皇女忙哥台在开平府东门迎接高丽王。大德十年(1306年)五月,元成宗封驸马脱铁木而为濮阳王,赐以金印,公主忙哥台为鄄国大长公主。皇庆元年(1312年)四月丙子,元仁宗封鄄国大长公主忙哥台为大长公主,赐金印。延祐四年(1317年)四月乙亥,加封大长公主忙哥台为皇姑大长公主,给金印。七月庚辰,赐皇姑大长公主忙哥台金百两、银千两、钞二千锭、币帛各百匹。.

新!!: 元史和忙哥台 · 查看更多 »

忙哥剌

忙哥剌(Mangγala,),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母察必皇后。 至元九年(1272年)十月,封安西王,赐螭纽金印,以京兆路为属地,驻于六盘山。设置王相府,以商挺、李德辉为王相。第二年,册立真金为皇太子。忙哥剌进封秦王,再赐兽纽金印。王府两府并置,在长安称为安西路,在六盘称为开成路。京兆尹赵炳兴建宫室,冬、夏分驻两地。十四年(1277年),兀剌孩土番火石颜谋反,忙哥剌从六盘率师讨平。改相府铜印为银印,征发四川七千蒙古军、三千新附军隶属于王府,命四川行省右丞汪良臣为安西王相,改李德辉为行省左丞。同年冬天,忙哥剌到漠北平昔里吉之叛。十七年(1280年)冬十一月,忙哥剌去世,罢王相府。忙哥剌王妃派商挺向朝廷请命,子阿难答嗣位。阿难答在元成宗死后,谋夺帝位,被杀,其子月鲁帖木儿。.

新!!: 元史和忙哥剌 · 查看更多 »

土土哈

土土哈(1237-1297)欽察人。祖先是蒙古的伯岳吾部,也有人說是庫莫奚,這字在突厥語有都督的意思。居住在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即是內蒙古赤峰一帶,在遼朝末年離開位於熱河的奚地,前往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之間的玉里伯里山居住。其始祖曲年,高祖唆末納,曾祖亦納思曾包庇蔑兒乞人。其祖玉里伯里山欽察人忽魯速蠻前往蒙古見元太宗。父班都察投降蒙哥,隨忽必烈,征叛王阿里不哥有功,被任命為怯薛,土土哈隨征,亦有功。馬伽特曾經說,伯岳吾部離開奚地是金朝滅遼朝引起的。 班都察死,土土哈襲官,長期征戰於漠北,至元十四年,蒙哥子昔里吉,脫脫木等叛王發兵越阿爾泰山,漠北大帳被掠,當年在土拉河,土土哈敗叛王,奪回大帳。忽必烈把大帳賜給他。十五年,越阿爾泰山,擒叛將扎忽台,殺敵甚多,二十年征乃顏,二十九年征海都。因欽察軍英勇善戰,忽必烈下令徵募散在外各地的欽察人隸屬土土哈,組織欽察軍,選勇健者入宿衛。元置欽察衛親軍指揮司,後擴大為欽察親軍大都督府。隆镇卫2000人,在右钦察卫1万人,龙翊卫9000人,东路蒙古元帅府(后改为东路钦察万户府)1万人,计16万人。 1289年征叛王海都,在阿爾泰山進攻,獲三千帳,1290年,攻叛軍所據之益蘭州、謙州。1297年,封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同知樞密院事,授欽察親軍都指揮使。 元成宗即位,仍重用之,知土土哈善戰,命鎮守北方。1297年,病逝。他死後,追封為公,升句容郡王。其子床兀兒襲官,領北征諸軍。多次打敗都哇。.

新!!: 元史和土土哈 · 查看更多 »

土地公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伯、福德公伯、土地神、地主爺、土地爺、社神、社公等。琉球稱為土帝君。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臺灣民間信仰之中,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定正月初五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為開工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即土地神年終的牙祭日,商家或機關在此日宴請員工。.

新!!: 元史和土地公 · 查看更多 »

地理志

地理志,记述一个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状况及其历史演变过程的专志。以某一特定的区域为对象,全面系统地记述阐明该区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志是记载山川地理沿革之书。东汉班固撰《汉书》时沿袭《史记》体例,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古史无地理专章,自《史记》撰《河渠书》后,班固独创其体例,将记载典章制度的各篇统名为志,增写“地理志”,记述地方建置沿革。其州国郡县山川夷险时俗之异,经星之分,风气所生,区域之广,户口之数,各有条叙,与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按郡国记录汉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县道、山川河流、神祠及各地区物产、社会风俗等。为研究西汉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其后历代官修史书多所沿用。《漢書》卷二十八为地理志,《後漢書》志第十九至第二十三为郡國志,《晋书》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地理志,《宋書》卷三十五至卷三十八为州郡志,《南齐书》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州郡志,《魏書》卷一百六为地形志,《隋書》卷二十九至第三十一为地理志,《旧唐书》卷三十八至卷四十一为地理志,《新唐书》卷三十七至卷四十三为地理志,《旧五代史》卷一百五十为郡縣志,《新五代史》卷六十为職方考,《宋史》卷八十五至卷九十为地理志,《辽史》卷三十七至卷四十一为地理志,《金史》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为地理志,《元史》卷五十八至卷六十三为地理志,《明史》卷四十至卷四十六为地理志,《清史稿》卷五十四至卷八十一为地理志。 在地方志中,一般把它列在卷首大事之后,其他各专志之前。地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其记述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阔,除记述特定地方的山川形势、气候、物产、风土人情外,也记述地区的人物传记等文化历史资料。地理志主要是地方志中记述有关地理的那部分内容。其中有自然地理的知识,也有人文地理的知识。自然地理研究自然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所辖范围内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诸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自然资源,以及其它地理环境。.

新!!: 元史和地理志 · 查看更多 »

化州路

化州路是中国元朝时设置的一个路,位于现在的广东省。 唐朝置罗州、辩州。宋朝废罗州入辩州。复改辩州为化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化州安抚司。十七年(1280年),改化州路总管府。属海北海南道。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户,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口。 本路屯田五十五顷有余。 领三县:石龙县(今化州市)、吴川县、石城县(今廉江市)。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为化州府。七年(1374年)十一月降为化州,以化州治石龙县省入。.

新!!: 元史和化州路 · 查看更多 »

北京孔庙

北京孔庙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中国第二大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场所,除了三代皇帝,袁世凯在自封为中華帝國皇帝之后也曾前往北京孔庙祭孔。 孔庙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四进院落。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建筑从自南向北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孔庙内收藏有自元以来各代科举进士题名碑、乾隆年间仿制的西周石鼓以及由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手书的十三经碑林189块。.

新!!: 元史和北京孔庙 · 查看更多 »

北京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是舊北京城的城隍庙,創建於元至元七年(1270年)。明代重建。清同治十年(1871年)廟毁於火,後修复寢祠(後殿)及儀門。现唯存寢祠五間,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於西城区成方街33号,為研究元大都地理方位的重要遗蹟。.

新!!: 元史和北京都城隍廟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新!!: 元史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 查看更多 »

別里古台

別里古台(;生卒年月不详)是也速該與速赤吉勒所生,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异母弟,蒙古帝国建国时的一名大将。 另有一兄別克帖兒,幼年時別里古台與別克鐵兒友好,兩人與铁木真失和,爭奪獵物,铁木真刺殺之,從此別里古台順服铁木真。 据《元史》记载他为人忠厚,不喜欢喧哗,但同时领兵带将足智多谋,勇武过人。铁木真征服蒙古各部之前有一次他会宴手下各部。有人刺杀別里古台,重伤他的臂膀。铁木真要纠察凶手。別里古台劝铁木真不要这样做,以免挑拨不和。蒙古帝国建立后別里古台被封为王,领三千户,以及广宁路(今辽宁省西部)和恩城。后又加封信州路和铅山州。 別里古台有三个儿子:罕禿忽、也速不花(子爪都)和口溫不花(孙广宁王彻里帖木儿、曾孙定王薛彻干)。.

新!!: 元史和別里古台 · 查看更多 »

别儿怯不花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蒙古族燕只吉氏,又译别里怯不花。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其曾祖忙怯秃,曾任千户跟随宪宗蒙哥伐南宋。父亲丞相阿忽台。 元武宗至大年间,侍元明宗于藩邸。后入国子学。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随周王(元明宗)镇云南,至大同还京,入宿卫,侍仁宗。元英宗时,授怀远大将军,出为八番宣抚司达鲁花赤,能宣布国家恩信,使峒民感悦。泰定三年(1326年),授同知太常礼仪院事。旋拜监察御史,泰定四年(1327年),任中书右司郎中,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升参议中书省事。至顺元年(1330年),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掌海路由江浙至京之漕米运。后历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宣徽使、御史大夫、知经筵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听闻杭州城遭受火灾,随即赴镇,进行救灾,减少课税。至正四年(1344年)任中书左丞相。别儿怯不花有学识,参与纂修《金史》、《宋史》。又善书法,以大字著称。至正七年(1347年)官至右丞相。六月,以治理失宜,被御史弹劾。至正八年(1348年)他被贬至渤海县。至元十年(1350年)正月,别儿怯不花忧郁成疾,不治而死。别儿怯不花被朝廷追赠为弘仁辅治秉文守正寅亮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冀王,谥忠宣。其子塔失帖木儿。.

新!!: 元史和别儿怯不花 · 查看更多 »

制能

制能(;生卒年不詳),又作制陀阿婆粘(),制能一名,見於,陳明宗大慶五年八月條(Image 14);制陀阿婆粘一名,見《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陳紀·英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393頁。即闍耶僧伽跋摩五世(Jayasimhavarman V),占婆第十二王朝末代君王。制能的王兄制至於1312年被大越國陳朝所俘,制能被越人立為新君。其後制能與大越國交戰,最終失敗逃亡。.

新!!: 元史和制能 · 查看更多 »

制蓬峩

制蓬--(,),又作制蓬峨,或即占婆歷史傳說裡的比那索爾(占語:Binasuor)占婆歷史傳說裡有「比那索爾」之名(G·賽代斯《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十四章,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譯本,395頁)。,中國明代典籍稱作阿答阿者或阿--阿者,是占婆國(占城)第十三王朝(1318年-1390年)的重要君王,被視為「英雄國君」,約1360年至1390年在位。即位後,制蓬峩矢志收復越南(大越國)以往奪取的占婆土地,整頓國內軍力,利用來自大越國的降叛者,多次發動對越戰爭,曾三度攻陷越都昇龍(1371年、1377年、1378年),擊斃過一位越南君主陳睿宗(1377年)。此外,制蓬峩與中國明朝建立友好旳外交關係,雙方使節往來頻繁。到1390年,制蓬峩最終戰死於對越交鋒中。.

新!!: 元史和制蓬峩 · 查看更多 »

制旻

制旻(;)即闍耶僧伽跋摩三世(Jayasimhavarman III),《元史》中寫作孛由補剌者吾。占城後十二王朝第四代國王。 制旻在位期間,蒙古帝國正在崛起,並不斷對外擴張,威脅鄰國。1282年,忽必烈試圖通過向安南、占城借道以攻擊爪哇,但兩國都拒絕了這一要求。同年11月,元朝設置占城行省並遣軍至占城,制旻據守木城對抗元軍。次年,元將陳仲達、劉金攻佔木城,制旻棄其都城逃亡山中,隨後向元軍投降。1284年,元朝撤兵,制旻率軍追擊元軍。1285年,元朝再遣五十萬大軍南下討伐安南和占城,但未能成功。 安南君主陳英宗為了結好占城,於1306年將其妹玄珍公主嫁給制旻。作為聘禮,安南得到了占城的烏、里二州(今廣平省、廣治省及承天順化省)。次年制旻逝世。玄珍公主沒有遵循占城人的薩蒂習俗,而是回到了安南。這使占城人感到恥辱,並引發了後來占越之間的戰爭。.

新!!: 元史和制旻 · 查看更多 »

刘伯林

刘伯林(),金国、大蒙古国官员。济南历城人。有侠义思想,善于骑射,金朝末年为威宁防城千户。1212年,成吉思汗围困威宁,刘伯林知道无法抵抗,就缒城请降。成吉思汗派秃鲁花等与他入城受降。成吉思汗问他在金国为何官,对曰:“都提控。”就命他继续担任该职,并选士卒为一支军队,协助太傅耶律秃怀,招降山后诸州。 元太祖北还,刘伯林屯兵天成,遏制金兵,前后数十战。进攻金西京有功,赐金虎符,以本职充金西京留守,兼兵马副元帅。1213年从征山东,攻克梁门、遂城。1215年同国王木华黎攻破燕京。1217年参与攻下山东诸州。在木华黎推荐下,获赐名马二十匹、锦衣一袭。1218年参与攻克太原、平阳。1219年,攻破潞州、绛州及火山、闻喜等州县。当时有人建议迁徙闻喜居民到天成,刘伯林认为北地丧乱,人艰于食,全力建议否决该建议。其部下俘虏几万人,刘伯林全部释放。他在威宁十几年,让人民安居乐业,务农修养,使威宁与周边地区人民不得温饱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他曾说:“吾闻活千人者后必封,吾之所活,何啻万余人,子孙必有兴者乎!”1221年病死,累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顺。 儿子刘黑马。.

新!!: 元史和刘伯林 · 查看更多 »

刘国杰

刘国杰(),元朝青州益都人,字国宝,女真乌古伦氏之后,汉姓刘。 从军卒升任益都新军千户,先后跟随张弘范、伯颜攻打宋朝,赐号拔都,人称刘二拔都。任汉军都元帅,北征反王。担任湖广行省左丞时,镇压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反元起兵。元成宗时为湖广行省平章事,镇压贵州彝族首领蛇节。刘国杰患瘴病而死。.

新!!: 元史和刘国杰 · 查看更多 »

刘通 (东平)

刘通(),字仲达,东平府齐河县(今山东省齐河)人,元代将领。 刘通开始跟随严实归附元太祖铁木真,相继攻取濮州、曹州、相州、潞州、定陶、楚丘等地。刘通被木华黎任为齐河总管,升上千户。后在齐河城奋勇击败南宋将领彭义斌。官至济南府知府、德州等处二万户军民总管。元宪宗六年(1256年)刘通去世。.

新!!: 元史和刘通 (东平) · 查看更多 »

刘通 (亳州)

刘通,元代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刘通家贫务农。他的母亲卜氏,先后音乐,每次眩技者的表演者吹箫敲鼓至他家的门口,他一定让他们停下娱侍,或者自己歌舞,来让母亲开心。卜氏双眼失明,刘通立誓不吃酒肉,祈祷三十年不懈。卜氏八十五岁时,双眼复明。.

新!!: 元史和刘通 (亳州) · 查看更多 »

刘整

劉整(1211年~1275年),字武仲,原為金國陝州鳳翔(今陝西省寶雞市)人士,曾於金末投靠宋朝、反抗金軍,因積累戰功成為駐守南宋西區邊防四川的一員猛將,然其本性桀驁不馴、倨傲不恭,遭到其他宋室宿將夏貴、高達、王堅等人的嫉恨。 1257年,元憲宗蒙哥率領蒙古十萬大軍進攻四川,劉整在衛城瀘州堅守無力,但在蒙古軍隊撤退後,他則被評為下等功而破口大罵。宋室四川制置使俞興及荊湖策應大使呂文德得知後,便召其急赴制置司。劉整認定俞興等鎮將欲加害於己,遂在投訴無門的慘況下毅然率領部眾以衛城瀘州全區轄境投降元廷,受元帝忽必烈冊封為潼川漢軍都元帥。 至元七年(1270年),替元朝打造精良船艦、訓練水師,並與蒙軍征南大元帥伯顏圍攻荊湖軍事重鎮襄樊。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中书左丞刘整死于无为军(即今安徽无为县)。.

新!!: 元史和刘整 · 查看更多 »

列傳

中國之正史,即為二十四史,皆為紀傳體,二十四史每本皆有本紀與列傳兩種體例(或稱本紀為紀,列傳為傳,各史不盡相同),其中本紀為該朝帝王生平之傳記,而列傳相對而言,為該朝大臣與其他知名人物生平之傳記。.

新!!: 元史和列傳 · 查看更多 »

刑法志

刑法志,中国古代对于各该朝代刑事立法与司法制度的概括叙述,中国古代纪传体断代史书志书之一。 刑法志是对各该朝代刑法史的概括叙述,记载各该朝代的律令和司法制度方面的创始和演变情况以及作者的评语。专记一朝或数朝法律政令制度及其沿革、变化之事。其内容一般包括:礼与刑的关系;法、刑的起源、目的、作用;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重要罪名、刑种和刑罚制度的创制与变革;审判制度与司法实际情况;监狱制度。 东汉班固的《汉书》首创这一体例,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沿革及汉代律令,为有关法律史的重要典籍。后为各代史书所沿袭,如二十四史中的《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及《清史稿》都有“刑法志”,其中《魏书》称“刑罚志”。各篇篇幅不等,但其内容大致相同。近代人丘汉平所编《历代刑法志》,就是将各朝代史书中的刑法志汇集在一起。.

新!!: 元史和刑法志 · 查看更多 »

嘉兴路

嘉兴路,元朝的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嘉兴府改置,治所在嘉兴县(今浙江省嘉兴市),领录事司、一县:嘉兴县、两州:海盐州和崇德州。户四十二万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二。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杭州湾以北(海宁市除外)、桐乡市以东地区。元朝末年,即龙凤十二年(1366年)十一月,又改为嘉兴府,直隶京师。.

新!!: 元史和嘉兴路 · 查看更多 »

咸淳府

咸淳府,中国古代的府。 原为忠州,属夔州路,治所在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领五县:临江县、垫江县、南宾县、丰都县、龙渠县。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八月,因为宋度宗原为忠王,忠州作为名义上的潜藩之地,升为咸淳府(咸淳即度宗年号),迁府治于皇华洲(皇华城)。元朝复为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属重庆路。.

新!!: 元史和咸淳府 · 查看更多 »

和尚 (乃蛮台部)

和尚,蒙古乃蛮台部人。元朝官员。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和尚随从乞住率军,镇压江西宁都蔡五九领导的民变。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随燕帖木儿活捉乌伯都剌。后战通州,夺红桥、取白浮、在昌平栗园破敌。和尚在石槽大战亚失帖木儿,在檀州南桑口击败秃满台儿。数有战功,领八卫把总金鼓都镇抚司事。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和尚任中书参知政事。与史惟良掌建言之事。后为御史中丞。因贪污受贿,贱买县官屋,被御史秦起宗弹劾,解职归籍。.

新!!: 元史和和尚 (乃蛮台部) · 查看更多 »

和尚 (义王)

和尚,元朝宗室,元世祖曾孙。祖镇南王脱欢,父威顺王宽彻普化。 和尚被封为义王,侍从元顺帝左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掌管国家政权,肆意淫虐。和尚曾受顺帝密旨,与徐士本、上都马、金那海等人密谋刺杀孛罗帖木儿,交结勇士伯颜达儿等。次年,利用孛罗帖木儿上奏之机,刺杀成功。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顺帝北逃,诏和尚辅佐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守京城。明军破城前亡走,不知所终。.

新!!: 元史和和尚 (义王) · 查看更多 »

和尚 (伯牙吾台氏)

和尚,玉耳别里伯牙吾台氏。元朝官员。 和尚初袭父职。蒙哥汗九年(1259年)和尚随从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和尚随军讨李璮,因功升任阿剌罕万户府经历。至元五年(1268年),和尚随都元帅阿术攻打襄阳。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尚从丞相伯颜攻南宋,在柳子、鲁洑,新滩、沌口大败宋军,因功受到忽必烈嘉奖。后随从阿里海牙攻克岳州,取沙市,至江陵,围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潭州城破,诸将欲屠其城,和尚力持不可,一城赖以全活。后官常德路达鲁花赤,又入广西、攻破静江(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官至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使。在官任上去世,年四十九岁。追封沇国公,谥号庄肃。.

新!!: 元史和和尚 (伯牙吾台氏) · 查看更多 »

和礼霍孙

和礼霍孙,又译火鲁火孙、和鲁火孙、和鲁霍孙、火礼霍孙。元朝大臣。元世祖时中书右丞相。 他早年是元世祖的宿卫。至元五年(1268年),任翰林待制兼起居注。升翰林学士承旨。至元九年(1272年),建议选汉官子弟与怯薛、蒙古官员子弟同入蒙古国子学,学习新制蒙古字。至元十年(1273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会同馆事,主朝廷咨访,降臣奏请。接待各族降臣入觐、表奏及朝廷咨访事宜,受命与伯颜审定史天泽、姚枢所定律例《至元新格》。至元十二年(1275年),主持翰林兼国史院修国史、典制诰事。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礼霍孙写太祖御容,翌年复命写太上皇御容与太宗旧御容,俱置翰林院供祀。1953年前北京历史博物馆征得一幅成吉思汗画像,系元代早期工笔重彩画精品,或为《元史·祭祀志》所说和礼霍孙所作。至元十七年(1280年),他和高和尚率兵同赴北边。至元十八年(1281年),兼守司徒,建议在扬州、隆兴路、鄂州、泉州四地设置蒙古提举学校官各两名。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被刺杀。和礼霍孙受命集合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官员审议阿合马管理的财赋政策,元世祖任命他为中书右丞相。他裁撤冗官,撤销司徒府和农政院,於中书省庶务有所更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率百官奉玉宝,上尊号。奏请开科举,但是没有实行。当时元世祖想要启用卢世荣理财,和礼霍孙和卢世荣当廷辩论朝政,和中书右丞麦朮丁被世祖罢免,谥号文忠。.

新!!: 元史和和礼霍孙 · 查看更多 »

储政院

储政院,元代官署名。专门负责皇太子的宫廷供奉事宜,兼领皇太子分地租税。 原稱作詹事院,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為改储政院,下置院使六员,正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佥院二员,从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司议二员,从五品;长史二员,正六品;照磨二员,管勾二员,俱正八品;掾史一十二人,译史四人,回回掾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新!!: 元史和储政院 · 查看更多 »

傅恕

傅恕,明朝初年学者,字如心,鄞(今浙江宁波)人。 學通經史,與同郡烏斯道、鄭真皆有文名。洪武二年(1369年)上陳“治道十二策”,曰:正朝廷、重守令、馭外蕃、增祿秩、均民田、更法役、黜異端、易服制、興學校、慎選舉、罷榷鹽、停榷茶。明太祖朱元璋嘉奖并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任命他修编《元史》,與同乡張文海併入史館。修史事畢,授博野知縣,後坐累死。 F傅 F傅 S.

新!!: 元史和傅恕 · 查看更多 »

哈丹秃鲁干

哈丹秃鲁干(Qadan),亦称哈丹,按赤台之子,祖父是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拉施德丁《史集》记载,按赤台之后,合赤温后王由察忽剌、忽剌忽儿、哈丹、胜纳哈儿继任。据《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月,根据桑哥奏请,胜纳哈儿的册宝皇侄贵宗之宝改为济南王印。是因此哈丹秃鲁干很可能并非本兀鲁思汗。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哈丹和斡赤斤后王乃颜反叛元世祖忽必烈。约时在岭北行省的胜纳哈儿一同起事。岭北的元军大将土土哈得知,奏请皇帝命胜纳哈儿入京面觐。五月,忽必烈亲征乃颜。哈丹与乃颜盘踞在大兴安岭东西两麓。六月,在不里古都伯塔哈叛军主力元军战败,乃颜被俘。哈丹退守那兀江(今嫩江)上游地区,在元军追击下,投降。元军回军,哈丹再叛。二十五年(1288年)春,哈丹渡那兀江大举南下。皇孙铁穆耳、大将玉昔帖木儿统率大军,在贵烈河(今归流河)、托吾儿河(今洮儿河)一线与哈丹所部会战。哈丹大败。元军追击至黑龙江两岸。二十七年(1290年),哈丹又乘辽西地震再次南下,失败后率部向东南移动到从合兰河(今图们江)到宋瓦江(今松花江)上游的山地中。冬天,哈丹渡合兰水,到达海阳(今朝鲜吉州郡)、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兴)一带,攻陷和州(今朝鲜通州)、登州(今朝鲜安邊郡)。高丽军不能击败哈丹。元军进入高丽,追击哈丹。二十八年(1291年)正月,哈丹至交州道(今韩国江原道),败军。三月,进攻王京(今朝鲜开城),被高丽和元朝联军击退。五月,元军在禅定州、青州(今朝鲜北青郡一带)大败哈丹,哈丹之子老的被元军捕杀,哈丹下落不明。乃颜发起的东道诸王叛乱,在二十九年(1292年)亦终于完全平定。.

新!!: 元史和哈丹秃鲁干 · 查看更多 »

哈剌察兒

哈剌察兒,元太宗窝阔台的第四子。 哈剌察儿本人事迹不详。哈剌察儿之子脱脱,1252年,蒙哥分析窝阔台西域分地与其子孙,脱脱得叶密里河上游。脱脱从蒙哥伐蜀,留营帐于河西。中统初年,被浑都海攻掠。二子:月别吉、沙蓝朵儿只。.

新!!: 元史和哈剌察兒 · 查看更多 »

哈剌哈孙

哈剌哈孙(,),斡剌纳儿氏,元朝大臣。蒙古开国功臣启昔礼之曾孙。 哈剌哈孙于至元九年(1272年)任怯薛百夫长,并袭号“答剌罕”。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出任大宗正府札鲁忽赤。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荣禄大夫,出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二年(1298年),改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并升左丞相。次年奉召还朝,出任中书左丞相。大德七年(1303年),晋升为中书右丞相。其时因元成宗多病,朝中大权由哈剌哈孙与卜鲁罕皇后执掌,两派明争暗斗。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去世后,为防卜鲁罕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安西王阿难答等人夺权,哈剌哈孙派使节前往漠北召怀宁王海山与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入京,先发制人将卜鲁罕、阿忽台等一网打尽。海山即位任元武宗后,哈剌哈孙因“定难”之功加太保、录军国重事,不久又加太傅。此后因反对秃剌封越王而遭其谮言,改任和林行省左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受赐大帐如亲王制。同年闰十一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至大二年(1309年),追赠推诚履正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顺德王,谥忠献。.

新!!: 元史和哈剌哈孙 · 查看更多 »

哈麻

哈麻,元朝大臣,字士廉,回回康里人,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 他的父亲叫秃鲁,母亲是元宁宗懿璘质班的乳母。哈麻早年与弟雪雪充顺帝宿卫,有口才,深受顺帝宠幸,元顺帝经常在内殿与哈麻同玩双陸这种赌博游戏,君臣关系格外融洽。他与其妹婿秃鲁帖木儿阴进顺帝房中术,君臣宣淫,丑不堪闻。因恃势谋害大臣脱脱,贬南安。历任礼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转而趋附丞相脱脱,升中书右丞,与左丞相太平等结怨。至正九年(1349年),被弹劾,以欺君受贿罪削官。后脱忽思皇后庇护,劾奏者被禁锢。不久太平等获罪,脱脱复执政,他再被宠用。至正十二年(1352年),复为中书添设右丞。至正十三年(1353年),任中书右丞,后因与脱脱亲信汝中柏有隙,被脱脱贬官,出为宣政院使。自此对脱脱变亲为仇。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领大军讨高邮张士诚,他乘间又复为中书平章政事。进而挑拨奇皇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顺帝与脱脱关系。指使别人奏劾脱脱兄弟罪恶,劳师费财,致使脱脱免职贬逐而死,国家大权悉集其手。至正十五年(1355年),任中书左丞相,其弟雪雪为御史大夫。至正十六年(1356年),与其弟雪雪密谋奉皇太子践位,事发,被杖杀。.

新!!: 元史和哈麻 · 查看更多 »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正式名稱是1P/Halley)是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76年就能從地球上看見,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週期彗星,人一生中可能经历两次他的来访。其他能以裸眼观察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可能要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 至少在西元前240年,或許在更早的西元前466年,哈雷彗星返回內太陽系就已經被天文學家觀測和記錄到。在中國、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英國人愛德蒙·哈雷最先使用開普勒第三定律估算出他的週期,1758-1759年彗星再次来临的时候,這顆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以纪念哈雷的工作。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 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時,人类第一次用太空船詳細觀察彗星,得到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髮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彗星結構的假設,如弗雷德·惠普的「髒雪球」模型比较正確地预测了哈雷彗星是揮發性冰——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宇宙塵埃的混合物。資料使科学家建立了更准确的模型;例如,哈雷彗星的表面大部分是宇宙塵埃,沒有揮發性物質,並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

新!!: 元史和哈雷彗星 · 查看更多 »

唆兒哈罕

唆兒哈罕,蒙古帝国(元朝)公主,太宗窝阔台之女。与窝阔台的母亲孛儿帖的家族弘吉剌部通婚。 也速不花嫁给弘吉剌部的纳合驸马,纳合是孛兒帖兄弟按陳的孙子。元太宗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五月,鲁国公主唆儿哈罕和驸马纳合差使臣赵国安并妻马氏向地方山西官员宣懿旨:于玄中寺作水陆会三昼夜,告天祈福。并将懿旨交付惠信长老收执,仰其余官员人等,并不得故意作闹,无得违错。旨意刻石后安置于玄中寺山门。.

新!!: 元史和唆兒哈罕 · 查看更多 »

农桑辑要

農桑輯要,全書共有七卷,由元朝大司農司根據《齊民要術》、《務本新書》等書編撰,至元十年(1273年)成書。 《農桑輯要》主要敘述中國北方的農桑技術,一般認為孟祺历史书上就是这么说的、暢師文和苗好謙等曾參與編修,共有六萬五千多字。《農桑輯要》共分十門:典訓、耕墾、播種、裁桑、養蠶、瓜菜、果實、竹木、藥草、孳畜。內容引自《齊民要術》、《士農必用》、《務本新書》、《四時纂要》、《韓氏直說》等書,去其迷信無稽之說,取其精華。至元二十三年和延祐五年(1286年~1318年)暢師文和苗好謙先後修訂,增添了南方的栽桑育蠶技術。 本書在元代重刊多次,北方甚為流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詳而不蕪,簡而有要,於農家最為善本。”日本學者天野元之助將此書和《齊民要術》、《王祯农书》、《授時通考》、《農政全書》合稱為“中國五大古農書”。目前流行版本是清代編修《四庫全書》時輯自《永樂大典》,但錯漏頗多,應以元刊本為準。石聲漢有校注本。.

新!!: 元史和农桑辑要 · 查看更多 »

净州路

净州路,中国元朝时设置的路。 金朝时,设置净州。元朝改为净州路,治所在天山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西北城卜子村)。包括今内蒙古四子王旗附近。明朝初年,废除净州路。 净州路故城现为内蒙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元史和净州路 · 查看更多 »

允丹藏卜

允丹藏卜,元泰定帝第四子,元天顺帝的弟弟。 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元泰定帝命令允丹藏卜出镇北边。第二年,元泰定帝驾崩,元天顺帝失踪。允丹藏卜早逝无后。.

新!!: 元史和允丹藏卜 · 查看更多 »

全宁路

全宁路是一个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路,属“腹里”(即中心之地)。 大德七年(1303年)升全宁府为路,治所在全宁县(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仅领一县:全宁县。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以南、赤峰市阴河以北。与应昌路皆属弘吉剌部。明朝洪武中废。.

新!!: 元史和全宁路 · 查看更多 »

八卜叉公主

八卜叉,元朝公主,父亲不详,祖父元太宗窝阔台,曾祖父成吉思汗。 八卜叉嫁给了高昌王、高昌回鹘亦都护紐林·的斤,紐林·的斤是高昌王,所以八卜叉被封为高昌公主。八卜叉公主嫁给纽林·的斤。高昌地区失陷于察合台汗国,纽林·的斤流亡甘肃永昌。元世祖将元太宗孙女不鲁罕公主嫁给他。不鲁罕死后,妹妹八卜叉公主又嫁给了纽林·的斤。八卜叉公主生下帖睦尔普化和篯吉。八卜叉死后,安西王阿难答的女儿兀剌真公主嫁给了紐林·的斤。阔端孙女朵儿只思蛮公主嫁给了帖睦尔普化,朵儿只思蛮公主也就是八卜叉的堂侄女。.

新!!: 元史和八卜叉公主 · 查看更多 »

八不罕

八不罕(Бабухан),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皇后。 她的父亲是按陈的孙子斡留察兒。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立为皇后。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在上都驾崩,泰定帝与八不罕皇后之子阿速吉八即位,即元天顺帝,八不罕为太后摄政。不久,大臣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拥立元武宗海山的次子怀王图贴睦尔为帝,是为元文宗,战争之后,天顺帝不知所终,八不罕太后与泰定帝的后妃统统被燕铁木儿纳为妻妾。.

新!!: 元史和八不罕 · 查看更多 »

八不沙

八不沙(Бабуша,),元明宗的皇后。寿宁公主(甘麻剌女儿、元成宗侄女)之女。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侍封明宗于潜邸,于1326年生元宁宗。天历二年(1329年),设立宁徽寺,掌管明宗皇后八不沙的宫事,以万锭宝钞、币帛二千匹,来供后宫费用。八月,明宗暴亡。十一月,八不沙请即位的元文宗为明宗资冥福,元文宗命帝师率诸僧在大天源延圣寺作佛事七日,道士在玉虚、天宝、太乙、万寿四宫,及武当山、龙虎山建醮。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敕令有司供给八不沙等明宗的后宫二百匹币帛。这年四月,八不沙被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所害。.

新!!: 元史和八不沙 · 查看更多 »

八哩丹

八哩丹,一作把儿坛把阿秃儿(),蒙古合不勒汗的次子,成吉思汗的祖父,也速该的父亲。合不勒死前,传位给了堂弟俺巴孩,俺巴孩之后,合不勒的四子忽图剌继位。八哩丹只是乞颜部的首领(把阿秃儿,baghatur)。.

新!!: 元史和八哩丹 · 查看更多 »

八的麻亦兒間卜

八的麻亦儿间卜(Бадамрэгжийбуу),元泰定帝次子,元天顺帝的弟弟。 八的麻亦儿间卜在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以皇子嗣封晋王。四年,元泰定帝敕右丞相塔失帖木儿、左丞相倒剌沙兼领晋王内史四斡儿朵事。八的麻亦儿间卜早逝无后。.

新!!: 元史和八的麻亦兒間卜 · 查看更多 »

八林昔黑剌秃合必畜

八林昔黑剌秃合必畜,一作巴林失亦剌秃合必赤,蒙古孛儿只斤氏的始祖孛端察儿的长子,成吉思汗的九世祖。孛端察儿和原配妻子生的儿子。生子咩撚笃敦(篾年土敦,海都汗的祖父)。.

新!!: 元史和八林昔黑剌秃合必畜 · 查看更多 »

八月十五殺韃子

八月十五殺韃子,是在中國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 元朝末年,汉人不堪蒙古人(韃子)的殘暴統治,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軍控制嚴密,義軍無法傳遞消息,適逢中秋節將至,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互贈的月餅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有些版本作「月圓殺韃」的字條藏在月餅裡分發給其他人,紛紛約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

新!!: 元史和八月十五殺韃子 · 查看更多 »

八思巴字母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转写:mongxol tshi,意为“蒙古文字”;дөрвөлжин үсэг,转写:dörvöljin üseg,意为“方体字”;,意为“蒙古新字”。),也常被称为八思巴文,是蒙古元朝忽必烈時,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种文字,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蒙古文字。然而此時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已經分裂為大元和四大汗國各自為政,因此八思巴字一直只有元朝採用,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符號。被明朝推翻之後,八思巴字遂废弃不用,但還在北元通行過一段時期。到了明末,蒙古高原的蒙古人被其他國蒙古民族同化,转而重新採用蒙古文字。.

新!!: 元史和八思巴字母 · 查看更多 »

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

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藏文名“贡噶勒贝迥乃坚赞贝桑布”(Kun-dgahlegs-pahihbyung-gnasrgyal-mtshandpal-bzang-po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史和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 · 查看更多 »

公哥儿监藏班藏卜

公哥兒监藏班藏卜(),藏文名“贡噶坚赞贝桑布”(Kun-dgah-rgyal-mtshandpal-bzang-po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史和公哥儿监藏班藏卜 · 查看更多 »

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

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藏文名“贡噶洛追坚赞贝桑布”(Kun-dgah blogrosrgyalmtshandpal-bzang-po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史和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 · 查看更多 »

六安州

六安州,是元朝时设置的州。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六安军归附,二十八年(1291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州。下领二县:六安县、英山县。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州治六安县省入州。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属庐州府。下领两县:英山县、霍山县。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六安直隸州。.

新!!: 元史和六安州 · 查看更多 »

六安軍

六安军,中国宋朝时设置的军。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设置六安军,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省六安市)。包括今安徽六安市、霍山县等地。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归附,二十八年(1291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六安州。清朝雍正年间改为六安直隶州,1912年废州为县。.

新!!: 元史和六安軍 · 查看更多 »

兰州 (元朝)

兰州,元朝时设置的州。在今云南省境。 属丽江路,在兰沧水(今澜沧江)之东。东汉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兰沧水,置博南县(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唐朝时,为卢鹿蛮部。至段氏大理国时,置兰溪郡,隶大理。元宪宗四年内附,隶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兰州。明清时期属丽江路。.

新!!: 元史和兰州 (元朝) · 查看更多 »

元史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元史和元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史譯文証補

元史譯文証補是清朝洪钧撰写的关于元朝(包含蒙古帝国)的史书,是中国第一部靠翻译外国史料撰写的元朝历史书。共三十卷,书未成,洪钧就去世了,故有十卷只有目录没有内容。.

新!!: 元史和元史譯文証補 · 查看更多 »

元史本證

《元史本證》,清人汪輝祖撰,50卷。錢大昕有序。.

新!!: 元史和元史本證 · 查看更多 »

元大都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即“可汗之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为元朝京師。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南至长安街一线,东西至北京二环路一线。.

新!!: 元史和元大都 · 查看更多 »

元中都

元中都,元太祖十年(1215年)五月,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

新!!: 元史和元中都 · 查看更多 »

元仁宗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见《黄金史纲》;,)是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一共在位9年。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阿裕爾巴里巴特喇,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早年助兄长海山即位,被海山立为皇太子(元朝的皇位继承人一律称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后嗣位,年號皇慶、延祐。 他去世后,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蒙古語稱號普顏篤皇帝《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记载:“群臣上谥曰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国语曰普颜笃皇帝。”《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延祐七年五月“乙未,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延祐七年八月“丙辰,祔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庄懿慈圣皇后于太庙,铁木迭儿摄太尉,奉玉册行事。”苏天爵《国朝文类》卷十《册文》中的《仁宗皇帝谥册文》(作者:张士观),册文内容记载元仁宗获得谥号和庙号的时间是延祐七年八月十日(丙辰日)(;又譯巴顏圖可汗。他的名字实源自梵文Āyur-parvata,意为“寿山”,正好与哥哥元武宗的名字“海山”相應。.

新!!: 元史和元仁宗 · 查看更多 »

元典章

《元典章》原称《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代官修政書,内容包括元太宗六年(1234年)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大约90年间各地地方官吏会抄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分为前集和新集,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新!!: 元史和元典章 · 查看更多 »

元爪战争

元爪战争,指元朝元世祖晚年对爪哇岛的入侵战争。 13世纪爪哇岛上信诃沙里国崛起。1290年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Kertanagara)将三佛齐逐出爪哇。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亚萨(Kertarajasa)创立强大的满者伯夷王朝,以满者伯夷城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随后信诃沙里国王克塔纳伽拉被叛将贾亚卡特望(Jayakatwang)杀害。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从福建行省泉州渡海,登陆爪哇岛,联合满者伯夷王克塔拉亚萨攻打信诃沙里国叛将贾亚卡特望,灭信诃沙里国。满者伯夷国王克塔拉亚萨随后反戈,打退元军,统一爪哇。《元史》称满者伯夷为“麻偌巴歇”,是爪哇国的国都。.

新!!: 元史和元爪战争 · 查看更多 »

元英宗

元英宗硕德八剌(见《黄金史纲》;;),是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在位,在位3年零5个月,是元仁宗之子。 1321年11月28日,群臣为硕德八剌上汉语尊号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去世后,谥号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紀二》:“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諡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四月,上國語廟號曰格堅。”(或)。.

新!!: 元史和元英宗 · 查看更多 »

元武宗

元武宗海山(;),是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位大汗,在位4年,自1307年6月21日至1311年1月27日。乃元世祖之曾孫、太子真金之孫、答剌麻八剌之子、元成宗之侄。 1309年2月17日,群臣为海山上汉文尊号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他去世后,謚號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蒙古语称曲律皇帝()《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紀二):“夏五月乙未,文武百官也先鐵木兒等上尊諡曰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國語曰曲律皇帝。”。.

新!!: 元史和元武宗 · 查看更多 »

元清非中國論

元清非中國論,或稱滿蒙非中國論,是一種有關中國朝代的歷史觀點,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在中國歷史裡非起源於中原地區且不是由漢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王朝、認為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當時中國是蒙元和滿清的殖民地,認為大元及大清疆域非中國領土、其擴張史非中國榮光,成吉思汗非中國英雄。 該觀點對清末革命黨人的意識形態有所影響,相關理論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具有學術與政治緊密結合特色的日本學術界中興起。當時有日本學者通過「清非支那」、「支那非國」及「滿蒙非支那」等理論,發表「清朝非中國」、「滿蒙不屬中國」以及「中國應當放棄對滿蒙地區的控制」的主張,為日本大陸政策的實踐作鋪墊,並且為1930年代日本侵華提供倫理上的根據和政治理由,當時中國史學界為了維護傳統史學體系及國家利益,對日方的相關理論作出駁斥。 現代諸如西藏流亡政府、某些漢民族主義者及日本右翼史家等則採用該理論;另一方面,美國新清史派學者則向其批評者澄清其學術理論並無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與二戰前主張滿蒙非中國論的具有政治陰謀的日本學者不同。.

新!!: 元史和元清非中國論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元史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元朝公主列表

元朝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元史》、《新元史》及相關史料所載之公主一覽:.

新!!: 元史和元朝公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朝的职业等级制度

元朝的职业等级制度相傳如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之說主要出自兩部書,分別是謝枋得的《疊山集》及鄭思肖的《心史》,前者承認此說只是「滑稽之雄」,是演戲的人對儒士所開的玩笑,且明朝編纂的《元史》以及元代的官方政書和法律條文也沒有相關記載,而且儒生在元代實際上亦擁有相當的地位且被朝廷優待。「九儒十丐」這一說法被近代學者證實是以訛傳訛之說。.

新!!: 元史和元朝的职业等级制度 · 查看更多 »

元朝行政区划

元朝开始实行行中书省制。「行中书省」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国的行尚书省。开始它和金国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新!!: 元史和元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元朝藩王列表

元朝的封藩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三部分:.

新!!: 元史和元朝藩王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朝民變

元朝民變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时期所发生的民變。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郭子兴起义及张士诚起义等。.

新!!: 元史和元朝民變 · 查看更多 »

元朝治藏歷史

元代治藏歷史是指元朝建立,至1368年灭亡、明朝建立前這期間的蒙古帝国與西藏的關係史。 從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總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开始,萨迦派五祖八思巴借助于元朝的政府机制建立起隶属于元朝的政教合一的自治政权薩迦巴(薩迦王朝)以統治整个西藏地区。而元朝则在西藏驻扎军队,设立各级官府和驿站,以保证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和政令的推行。这种情况直到元末帕木竹巴正式取代了薩迦巴在西藏的領導地位才告结束。不久后元朝也被推翻,明朝正式成立。.

新!!: 元史和元朝治藏歷史 · 查看更多 »

元惠宗

元惠宗妥懽貼睦爾(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清刊《元史》、清修《續資治通鑑》改譯托歡特穆爾,元朝廟號為惠宗,蒙古語稱號烏哈噶圖汗(;或),明朝諡號為順皇帝,又稱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之後以他為首的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新!!: 元史和元惠宗 · 查看更多 »

元成宗

元成宗铁穆耳(;),是元朝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在位,在位14年。元世祖孙、太子真金第三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特穆爾,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他去世后,谥号钦明广孝皇帝,庙号成宗,蒙古語号完澤篤可汗()。《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紀四):“是年九月乙丑,諡曰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國語曰完澤篤可汗。”.

新!!: 元史和元成宗 · 查看更多 »

元明宗

元明宗和世㻋(;;),是元朝第九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三位大汗,1329年2月27日至1329年8月30日在位,在位185天。元武宗長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和實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他去世后,谥号翼獻景孝皇帝,庙号明宗,蒙古语称忽都篤皇帝()。 1340年10月25日,元惠宗為元明宗上汉语尊号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

新!!: 元史和元明宗 · 查看更多 »

元昭宗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或愛猷識里達臘,,),是北元的第二位君主,第十六位蒙古大汗,蒙古文称号必里克圖汗()。他的在位時間是從1370年5月27日至1378年5月10日,在位8年,年號宣光。父為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母親是高麗貢女奇皇后。.

新!!: 元史和元昭宗 · 查看更多 »

元文宗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二位大汗,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後復位,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4年,他是元武宗的次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圖卜特穆爾,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1330年5月25日,群臣为图帖睦尔上汉语尊号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他去世后,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记载,元统元年十一月,“辛亥,江西、湖广、江浙、河南复立榷茶运司。追谥札牙笃皇帝为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时寝庙未建,于英宗室次权结彩殿,以奉安神主。”,蒙古語称札牙篤皇帝()。.

新!!: 元史和元文宗 · 查看更多 »

元日战争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战争;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襲来」,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鎌倉、室町時代呼称(蒙古襲来、異賊襲来、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凶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当时元朝舰队是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艦隊。 1259年(正元元年・元宪宗9年)、高麗抵抗蒙古勢力武人政权倒台,1260年(文应元年、中統元年)忽必烈上台,对高麗方針由武力征服变更为怀柔政策。高麗成为后来元朝侵略日本的協力者。 蒙古帝國滅金朝以後,负责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麗成为其东藩,而且蒙古帝國又與高麗結盟。1271年忽必烈以易經「大哉--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

新!!: 元史和元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兀剌真公主

兀剌真,《新元史》作兀鲁真,元朝公主,父亲阿难答,祖父秦王忙哥剌,曾祖父元世祖忽必烈。 兀剌真嫁给了高昌王、高昌回鹘亦都护紐林·的斤,紐林·的斤是高昌王,所以兀剌真被封为高昌公主。窝阔台孙女八卜叉公主嫁给纽林·的斤生下帖睦尔普化和篯吉。兀剌真的儿子是太平奴,八卜叉公主也就是兀剌真的堂姑。.

新!!: 元史和兀剌真公主 · 查看更多 »

兀剌海路

兀剌海路,元朝时设置的路,属于甘肃行省。 兀剌海山就是蒙古语黑山的音译,西夏在此建立黑山威福军,蒙古帝国攻西夏,多次经过该城。1209年,成吉思汗由黑水城北兀剌海西关口入河西,获西夏将高令公,克兀剌海城。兀剌海路的治所在今河套北狼山隘口附近城址(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巴彦淖尔市等地。.

新!!: 元史和兀剌海路 · 查看更多 »

兀鲁赤

兀鲁赤,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第六子,母亲不详。 兀鲁赤早夭折,没有像阔列坚乃至金帐汗国的始祖术赤、察合台汗国的创始人察合台、元太宗窝阔台、元睿宗拖雷,成为一方霸主。.

新!!: 元史和兀鲁赤 · 查看更多 »

兀都思不花

兀都思不花(),元仁宗庶子,元英宗弟。 延祐二年(1315年),封安王,赐兽纽金印。四年(1317年),置王傅。五年(1318年),以湖州路为分地,其户数参照魏王阿木哥。元英宗即位,降封顺阳王,不久赐死。遣怯辞歹定住查收王府资财,纳入章佩监。.

新!!: 元史和兀都思不花 · 查看更多 »

囊家台

囊家台(),元朝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曾孙,孛要合之孙,君不花的长子。 君不花生有三子:囊家台、丘邻察、安童。囊家台娶亦怜真大长公主,封赵王。死后谥忠烈。其子马札罕。.

新!!: 元史和囊家台 · 查看更多 »

囊家真

囊家真,元朝公主,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 囊家真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斡罗真,斡罗真是斡陈之子,按陈之孙,特薛禅曾孙。特薛禅是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父亲。按陈是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父亲。斡罗真夫人完泽公主死后,斡罗真续娶囊家真。1277年,斡罗真被弟弟只儿瓦台杀死,斡罗真的儿子阿不歹(雕阿不剌)后来娶答剌麻八剌(元世祖孙子)的女兒祥哥剌吉。囊家真改嫁斡罗真的弟弟帖木儿。帖木儿死后,1290年,囊家真改嫁帖木儿的弟弟蛮子台。囊家真死后,蛮子台再娶南阿不剌。囊家真被追封鲁国大长公主。.

新!!: 元史和囊家真 · 查看更多 »

因陀罗跋摩六世

因陀罗跋摩6世(Indravarman IV、),占城国13世紀的国王(在位:1266年 -1287年)。 因陀罗跋摩六世原名释利诃梨提婆,1266年,杀死舅舅阇耶因陀罗跋摩六世即位。闍陀罗跋摩六世国王多次进贡越南,1278年,元朝使者来占城,因陀罗跋摩6世表示服属,而被元世祖任命为荣禄大夫、封占城郡王。1280年,送返元朝使者并朝貢。占城不同意为元朝攻打爪哇让路,1282年11月,元朝设占城行省南征占城国,忽必烈的属下的指挥官唆都攻下毘闍耶港,打败了因陀罗跋摩六世,蒙古人推进到热带雨林山区被占城的游击队击败。因陀罗跋摩6世的儿子制旻築木城主導抵抗。1283年1月,元朝陳仲達、劉金破木城,制旻捨弃王都逃亡山中。因陀罗跋摩6世向元朝投降。制旻继续抵抗,1284年3月,元軍撤兵。.

新!!: 元史和因陀罗跋摩六世 · 查看更多 »

囉哩人

囉哩人是多姆人的一個分支。目前主要生活在中亞的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語言和吉普賽語接近。信伊斯蘭教。其内部社會對外族封閉。 中國史書對他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元史》,稱之爲“囉哩回回”。還有中國史書又稱之爲“羅里”、“剌里”、“盧里”、“柳里”等。.

新!!: 元史和囉哩人 · 查看更多 »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四川”或“四川省”,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四川省、四川行省。四川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四川省全部、甘肃省南部、陕西省南部等,南与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接壤。.

新!!: 元史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是近代部分學者對元朝時期不同民族享有不同權利的情況作出的概括。指出元朝的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了維護國家統治而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为蒙古族、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汉人是指曾經在金朝管治下的漢族、女真族、契丹族等各族臣民,南人多指南宋管治下的漢族及其他南方少數民族等各族臣民。 學者韓晗說,「四等人制」一詞實際上並不存在於元代官修政書《元典章》中,亦無相關法令頒布,元朝並沒有就「四等人」做過明確和系統的規定,亦無「四等人」一詞的提法,只是在一些具體政策當中,體現出國民因族屬差別而受到不同待遇,例如一些對非蒙古人不准提拔至某些機要位置以及不准擁有特定武器的規定,但亦存在非蒙古人當上高層階級及在民間買賣武器的例外情況。學者李翀說,終元之世,始終奉行蒙古至上主義,優待色目人,輕視漢人、尤其歧視南人。 史學界在研究元代的民族及階段關係,相關政策的實施以及實際情況等議題上有多種見解。例如有學者說,被認為是排擠到最下層的南人並沒有遭受到特別殘酷的虐待;亦有學者說,元朝實行族群歧視政策的目的是凸顯蒙古人之優越地位,並壓制被征服各族群。.

新!!: 元史和四等人制 · 查看更多 »

倭寇

倭寇(倭寇)是东亚地區对东亚海盗的贬称,一般是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海盜,这些海盗被抓拿后一般報稱自己為日本人,故此又说是為日本海盗,惟歷史上倭寇来源众多,成分复杂,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 倭寇不一定都是來自日本的海盜。前期的倭寇,以日本人为主体,被称为「真倭」;戚繼光《紀效新書》倭寇的盔甲、武器、劍術戰法描述的非常清楚,和官府對決的戰鬥確實以精湛的日本劍術,甚至能做到一攻五。後期的倭寇,出現了以中国人为主体、其他東亞族裔為輔,被称为「假倭」,《明史日本傳》有云:「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朝鮮正史《世宗實錄》(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記載「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

新!!: 元史和倭寇 · 查看更多 »

倒剌沙

倒剌沙,元朝大臣,元泰定帝时中书左丞相,回回人。 开始倒剌沙为晋王也孙铁木儿的晋王府内史,深受信任。元英宗时,他的儿子哈散事奉丞相拜住,入为宿卫。哈散常以朝廷事机侦察出告之晋王。暗中与宣徽使探忒等朝官相接纳。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御史大夫铁失与哈散及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谋发动政变,弑杀英宗立晋王,并以其事告知。英宗遇害,九月,晋王即位为泰定帝,授中书平章政事,升为中书左丞相。泰定二年(1325年)十月,改任御史大夫。十一月,再任左丞相,加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泰定四年(1327年),受命和右丞相塔失帖木儿领内史府四斡耳朵(帐殿)事。曾经建言凡蒙古人、色目人效汉法丁忧之人,全部除名。他在任引用亲朋,庇护回回商贾,引起蒙古大臣不满。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他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立皇子阿速吉八为皇帝。当时,燕帖木儿在大都拥立图帖睦尔为元文宗。他诛杀暗附文宗的诸王满秃,派梁王王禅等人率军攻打大都,兵败。十月,大都军围上都,他肉袒奉皇帝宝玺出降,不久被文宗处死。.

新!!: 元史和倒剌沙 · 查看更多 »

皇国史观

皇国史观是日本以天皇為中心,評斷歷史人物、事件之於天皇屬於忠誠或是叛逆之觀點而出發的思想。其肇始者為日本南北朝時期,隸屬南朝的北畠親房為了發揚南朝之正統性所著之《神皇正統記》。江戶時代,水戶學之《大日本史》亦繼承其觀點,設立叛臣、逆臣傳,瘩罰謀逆之人。一如《大日本史·逆臣》傳序「弒逆,人神所共憤,而天地所不容也。一有弒逆之臣,則人人得而誅之。其得保首領、老死牅下,乃幸而免耳。異邦之史,臣弒其君者,歷世不絕。故歐陽脩創例於《唐書》,《元史》臣論列於遼、金二史,皆本《春秋》之意,而使生者膽落,死者骨驚,抑又嚴矣。」 明治维新後,其史觀變成主流,卻隨著一部分國粹思想主義之國學者如大國隆正之流,而演變成類似中国民族主义般,自命為高人一等之天朝的變質局面。此者於二战時期达到顶峰,卻也因二战敗而被視為禁忌。如今隨口提起則恐有遭人側目之虞。然而,在少部份右翼势力中仍然相当有其影響力,與左派進行意识形态相爭。 上述變質後的“皇国史观”之核心思想是:神化大和民族、日本天皇和日本宗教及文化;不顧日本二戰時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一面,單純宣揚“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圣战”、“正义之战”之說。大東亞共榮圈亦將侵略战争中的犧牲者看作是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 二战后,“皇国史观”这种军国主义历史观,在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民主改革中已被否定。但随着美國與蘇聯进入冷战,美国占领当局认为,日本反军国主义的政治势力大多属于日本左翼力量;于是,为了压制左翼,美国占领当局改变了对日政策:一方面改变原先废除天皇(美国當時认为天皇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总代表)的想法,以压制日本的左翼及减少日本右翼势力对美军占领的抵制;另一方面,又解除对日本的二战战犯及高官的清洗令,允许日本发展军备;遭到“整肃”的前战犯,例如岸信介,重新出现、活跃在日本政界。 Category:大日本帝國 Category:日本歷史認識問題.

新!!: 元史和皇国史观 · 查看更多 »

石原道博

石原道博(),是一位日本歷史學者。茨城大學名譽教授。.

新!!: 元史和石原道博 · 查看更多 »

石天应

石天应(),字瑞之,金朝兴中府永德(今辽宁朝阳南)人。 石天应善於騎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的部下木华黎南下攻打金朝,石天应率众迎降,任兴中府尹。後來从木華黎南征,石天应镇守燕京。他从木华黎大小百余战,經常身先士卒,善於製造战攻器具,他的旌旗使用黑色,人称“黑军”,官至迁右副元帅。1221年,从木华黎攻陕西,攻打葭芦城,升任陕西河东路行台兵马都元帅。1222年驻军河中,與金軍激戰,他奮身力戰,最後战死。侄子石佐中、次子石安琬。.

新!!: 元史和石天应 · 查看更多 »

石抹宜孫

石抹宜孙(),字申之,是元朝末年将领。.

新!!: 元史和石抹宜孫 · 查看更多 »

石抹也先

石抹也先(),又作石抹阿辛,金朝末年契丹人,回鶻系契丹迪烈部出身,库烈儿的孙子,脱罗华察儿次子。 石抹也先十岁,立志恢复辽国,勇力过人,善于骑射,多智谋。被金朝征为奚族部长,他让给他兄长赡德纳,自己藏匿在北野山。听说成吉思汗起兵,匹马投奔,建言攻取金国创基之地东京辽阳府。1215年,作为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先锋进攻东京,在路途中杀死金国新任东京留守,夺其诰命,以新留守之名,以计取东京。收降金国守臣寅答虎四十七人,定三十二城。继而攻破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劝蒙古人不要屠城。于是任御史大夫,领北京达鲁花赤。收降兴中府土豪石天应。之后奉命攻克燕京周围未下州县。追杀图谋背叛蒙古的张鲸,进上将军,以御史大夫提控诸路元帅府事。1217年,跟随木华黎讨伐张鲸的弟弟张致,攻打蠡州北城,先登城上,中石而死。后裔有石抹宜孫。.

新!!: 元史和石抹也先 · 查看更多 »

石抹明安

石抹明安(),契丹石抹氏,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人,是金朝末年和蒙古帝國的大臣。 石抹明安作為金國大臣出使蒙古。1211年,蒙古佔領撫州(今河北省張北),石抹明安到蒙古軍營談判,成吉思汗收买石抹明安投降,石抹明安向成吉思汗提供金军情报,為野狐嶺戰役蒙古取得勝利立下功勞。石抹明安率軍攻下大同,略河北州縣。1215年,石抹明安率軍攻佔通州,參與攻克金中都。因功為兼管蒙古漢軍兵馬都元帥,加太保,世稱明安太保。1216年,石抹明安去世。.

新!!: 元史和石抹明安 · 查看更多 »

石抹明里

石抹明里,元朝典膳官。契丹族。姓石抹,世典内膳。祖父石抹曷鲁,为元太祖近臣。 中统元年(1260年)奉命侍奉太子真金,典膳事,后随忽必烈北讨,论功赐白金百两。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为典膳令。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加他为朝列大夫,令他的儿子们入宿卫,假礼部尚书。元武宗海山即位,以历事帝后之功,授荣禄大夫、司徒,妻子梅仙封为顺国夫人。.

新!!: 元史和石抹明里 · 查看更多 »

玉龙答失

玉龙答失(),蒙哥第三子,忽都台大皇后所生。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玉龙答失支持阿里不哥。中统末年,玉龙答失与弟昔里吉、兄长阿速台降忽必烈。阿里不哥失势,部众多弃阿里不哥跟从玉龙答失。阿里不哥藏起来蒙哥玉玺,玉龙答失索取得到。至元元年(1264年),奉玺归附忽必烈,忽必烈大喜,赐玉龙答失印,并赏给他先朝猎户。三年(1266年),以阿速台原赐卫辉路为他的分地。不久,玉龙答失去世,有二子:撒里蛮,卫王完泽。撒里蛮随昔里吉叛元,完泽二子:郯王彻彻秃、卫王宽彻哥。.

新!!: 元史和玉龙答失 · 查看更多 »

玉河

玉河,古称御河,是今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河流。.

新!!: 元史和玉河 · 查看更多 »

玉昔帖木儿

玉昔帖木儿(Usutemur,),又作玉速帖木儿、玉速鐵木儿,蒙古阿兒剌部,博尔术之孙。 袭封右翼万户长,统领阿尔泰山部众。他担任怯薛宝儿赤长,被元世祖赐名月吕鲁那颜。至元十二年(1275年),玉昔帖木儿为御史大夫。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玉昔帖木儿与乃颜作战。第二年,击败哈丹秃鲁干。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玉昔帖木儿代替丞相伯颜镇守杭爱山,防御海都去世。之后辅佐皇孙铁穆耳巡视北边。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去世,在玉昔帖木儿的辅佐下铁穆耳即位为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十一月,于大都去世。大德五年(1301年),赠功臣封号,追封为广平王,谥号贞宪。子木剌忽、脱脱哈。木剌忽子阿鲁图。.

新!!: 元史和玉昔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王寿 (元朝)

王寿,字国宾,号仁卿。元朝官员。雄州新城县(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南旧新城)人。 王寿因通晓蒙古文字得为中书省掾吏,又以朝臣举荐侍奉太子真金。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授兵部员外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出为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官至御史台侍御史。上疏陈指时弊,论事切直,奏请选贤廉,抑豪族。大德九年(1305年),为参议中书省事。次年,改任吏部尚书等职。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任御史中丞。一度改任中书省右丞。至大三年(1310年),迁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在任上去世。追赠蓟国公,谥文正。.

新!!: 元史和王寿 (元朝) · 查看更多 »

王彝

王彝(?—1374年),字常宗,別號媯蜼子。明代詩文家。 其先蜀人,本姓陳氏,父王事元,為崑山州儒學教授,遂徒嘉定(今屬上海)。少孤貧,讀書於天台山,從學於孟夢恂,故其文特醇雅。時楊維楨以文雄於東南,從遊者甚眾。王彝作《文妖》一篇詆之。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布衣與鄉人杜寅及張簡同被召修《元史》,旋入翰林,以母老乞归,賜金幣遣還。洪武七年(1374年),因蘇州知府魏觀事,與高啟同誅於南京。著有詩文集《三近齋稿》、《媯雌子集》,輯成《王常宗集》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未清初經學家朱彝尊曾為王彝作傳,收錄於曝書亭集。.

新!!: 元史和王彝 · 查看更多 »

王利用

王利用,字国宾,号山木。元朝官员。通州潞县(今北京通州区)人。 开始奉事忽必烈于潜邸。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为翰林待制,兼兴文署。中统、至元年间,历太府内藏官、安州、肃州等四州知州、监察御史、翰林直学士、四川提刑按察使等,又为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曾监铸百司印章、同修实录、惩治四川不法豪强官吏。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历任安西路、兴元路两路总管。在兴元,减职田租额,在他郡征役站户被废除。为太子宾客,上疏论十七事,劝成宗抚爱百姓,卒年七十七。追封潞国公,谥文贞。.

新!!: 元史和王利用 · 查看更多 »

王磐

王磐,字文炳,号鹿庵。永年(今属河北)人。 父王禧,金末輸財以興軍務,补进义副尉。王磐為金朝正大四年進士,任归德府录事判官。金亡后去山东讲学。入元后,历任益都等路宣慰副使、参议行中书省事、翰林直学士、翰林承旨、太常少卿等。八十餘歲,退休回到東平,“京師有以木庵陪飯、竇太師陪鍼、王状元陪口,作三陪圖”。諡文忠。著有《鹿庵集》。.

新!!: 元史和王磐 · 查看更多 »

王禪

王禪(),元朝宗室,曾祖父太子真金,祖父甘麻剌,父亲松山,叔父元泰定帝。 元英宗即位,封云南王,继其父任。泰定帝即位,诏赴阙廷。泰定元年(1324年),赐车、帐、驼、马。十月,进封梁王,食益阳州六万五千户,以其子帖木儿不花袭封云南王,代他镇云南。三年(1326年),命他与武宁王彻彻秃镇抚北边。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崩,奔丧上都。八月,与丞相塔失帖木儿等分兵讨大都元文宗。九月,与燕铁木儿弟撒敦在榆林战败。分兵袭破居庸关,前锋与燕铁木儿战于榆河,塔失帖木儿逗遛不进,王禅大败。十一月,被文宗所杀。至顺元年(1330年),流放帖木儿不花等到吉阳军。.

新!!: 元史和王禪 · 查看更多 »

王禕 (明朝)

王禕(),字子充,號華川,義烏鳳林鄉(今尚陽鄉)來山人。明初歷史學家。 依外祖遷居青岩傅,幼敏慧,從祖父王炎澤學,師從柳貫、黃溍。元至正八年(1348年)遊大都時,上八千言書,陳述時弊。至元十八年,朱元璋取婺州,受征召,为中书省掾。至元二十一年進《平江西颂》,受到朱元璋赞赏,说:“吾固知浙东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至元二十三年召授江南儒學提舉,官至漳州府通判,上《祈天永命疏》,建言“均徭薄赋”、“藏富于民”。洪武二年(1369年)為參修《元史》總裁官。後升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 王禕在歐陽修“正統學說”的基礎上,批評正統的“妄”與“偏”等弊端,提出“四絕四續”的正統論。洪武五年正月,奉诏书前往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被元旧臣脱脱所殺。臨死前脫脫欲屈禕,禕叱曰:「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爝火余燼,敢與日月爭明邪!且我與汝皆使也,豈為汝屈!」有人勸脫脫曰:「王公素負重名,不可害。」脫脫攘臂曰:「今雖孔聖,義不得存。」禕顧王曰:「汝殺我,天兵繼至,汝禍不旋踵矣。」遂遇害。建文中,谥“文节”,正统六年(1441年),改谥“忠文”。洪武二十九年,祎子王紳到云南找父遗骸,未得,作《滇南恸哭记》。著有《王忠文公集》、《卮辞》、《大事記續編》。.

新!!: 元史和王禕 (明朝) · 查看更多 »

王綧

王綧()是高麗王朝的一位宗室,封永寧公,官拜尚書令。後入侍元朝,受蒙哥汗的重用。 王綧是清化侯王璟的次子,也是平壤公王基(高麗顯宗子)的第七世孫。根據《高麗史》和《元史》的記載,王綧「美容儀,慷慨有志略,善騎射,讀書通大義」。1241年,蒙古入侵高麗。高麗高宗派王綧冒充王子,送入蒙古作人質,住在東京總管洪福源的家中。1253年,由於高麗權臣高令公反叛蒙古,蒙哥派遣耶虎大王(《高麗史》作也窟大王)攻打高麗,圍攻忠州。此戰中王綧隨軍前往,因此高麗高宗送信給王綧曉之以忠孝。在王綧的斡旋下,蒙古軍從高麗撤退。 次年蒙哥汗知道了王綧並非高宗之子,但由於信任王綧的緣故,奪阿母侃馬三百匹賜之,凡是有投降蒙古的高麗人,都令王綧統轄之。王綧又跟隨撒禮塔進攻高麗,至尚州而還。王綧下屬的郎將蔡取和計劃逃歸高麗,被王綧發現,追而斬之。 雖然王綧初到蒙古的時候與洪福源交情甚厚,但逐漸對洪福源反對高麗朝廷地方行為心生不滿。1258年,王綧與其蒙古人妻子一起告發洪福源用巫術詛咒蒙哥汗。蒙哥汗大怒,將洪福源殺死。王綧因此引起了洪福源之子洪茶丘的仇恨。 1260年,授金符總管,昇佩虎符,兼領軍民。1262年,率兵征討濟南李璮。1266年,高麗武臣政權掌權者林衍反抗元朝,忽必烈派遣頭輦哥前往討伐,王綧率領一千三百戶高麗軍民隨行。同年王綧被洪茶丘誣陷與真金太子謀奪帝位,被罷官蟄居。 1283年,王綧病逝,享年61歲。.

新!!: 元史和王綧 · 查看更多 »

王錡

王錡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元史和王錡 · 查看更多 »

王錡 (明朝)

王錡(1433年—1499年),字元禹,明代長洲(今蘇州吳縣)人。 生於宣德八年(1433年),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於史學,曾任《元史》的編修工作,一生不仕,自号苇庵处士,別號夢蘇道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卒。著有《寓圃雜記》。 W W W.

新!!: 元史和王錡 (明朝) · 查看更多 »

王著 (元朝)

王著,元朝益都千户。 權臣阿合馬倒行逆施,民怨沸騰。至元十九年,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並密鑄大銅鎚,趁元世祖北往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時密謀殺之。是年三月三月十七日(戊寅),詐稱太子南還,並假傳太子之命召喚留守大都的阿合馬,然後設計將阿合馬刺殺。事後王著被忽必烈處以極刑,同謀的高和尚及張易,皆棄市。王著臨刑大呼:“王著為天下除害。今死矣,異日必有為我書其事者。”.

新!!: 元史和王著 (元朝) · 查看更多 »

王艮 (元朝)

王艮元朝浙江諸暨人,字止善,齋名止止齋,人稱王止齋。 為人有氣節,讀書務求明理,學以致用。曾任廬州錄事判官。淮東宣慰司召其為令史,止齋以廉能稱道。後再調峽州總管府知事,又被召為江浙行省掾史。後,元朝廷又設置諸市舶司,止齋隨著中央官員到閩南泉州,並建言:「如果買舊有之船來交付舶商,則節省金錢並容易召集工人,還能杜絕官吏居中牟利。」中書省隨其言行事,省了公費五十多萬緡錢。著有《止止齋稿》。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他的學生。.

新!!: 元史和王艮 (元朝) · 查看更多 »

王雍 (高麗)

信安侯王雍(신안후 왕옹;),13世紀高麗的宗室,元朝的武將。.

新!!: 元史和王雍 (高麗) · 查看更多 »

王恽 (元朝)

王惲(),字仲謀,衛州(元代為衛輝路)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人,是元朝的官員和文學家。為元好問弟子,為文不蹈襲前人,獨步當時。其書法遒婉,與東魯王博文、渤海王旭齊名。.

新!!: 元史和王恽 (元朝) · 查看更多 »

王汗

王汗(《元史》作汪罕,,),名脱里或脫斡鄰(),是克烈末代首领,因受金國册封为王,故称王汗。 王罕为了争夺克烈部族的汗位,在也速该的帮助下,战胜了自己的弟弟、叔叔。为了感谢也速该,王汗与蒙古首领也速该结为安答,也速该死后,其子铁木真与蔑儿乞部发生冲突,向其求援。王汗认铁木真为义子,与札木合合兵击败蔑儿乞部。后亦多次聯同铁木真联军对抗塔塔兒、蔑儿乞、札木合和乃蛮。 1203年,王汗因铁木真的势力迅速扩大而感到不安,于春季派遣其子桑昆进攻其部落。铁木真初卑辞请和,待王汗等人沉醉酒宴,不设防备时,予以突袭。秋,王汗被彻底击败,逃至乃蛮,死于当地邊將火力速八赤之手。 后裔有奇旺是土尔扈特的祖先。 由於王汗是景教徒,所以可能是祭司王約翰的雛形之一。.

新!!: 元史和王汗 · 查看更多 »

王溫 (承化侯)

王溫(),高麗王朝的一位王族,封承化侯。 王溫是清化侯王璟的長子,也是平壤公王基(高麗顯宗子)第七世孫。1270年,高麗元宗在元朝的授意下欲解散三別抄軍。這引起三別抄軍的強烈不滿,發動叛亂。三別抄軍的首領裴仲孫在江華島擁立承化侯王溫為王,公開與高麗朝廷對抗。不久放棄了江華島,改以珍島為據點。 1271年,蒙古、高麗聯軍一起進攻珍島的三別抄軍。當時王溫的弟弟王綧在蒙古當人質,並且與忽必烈關係不錯。忽必烈派遣王綧的兒子信安侯王雍、光化侯王熙前往征討。王綧囑咐王雍、王熙,要求設法保存王溫的性命。但第一個攻陷珍島的卻是洪茶丘部,洪茶丘殺死了王溫及其兒子王桓。.

新!!: 元史和王溫 (承化侯) · 查看更多 »

王文统

王文统(),字以道,元朝政治人物,原為金國北京路大定府人,后遷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約生於明昌、承安年间(1190年代)。 王文統為李璮的幕僚,將女兒嫁給李璮。1259年,南宋贾似道督军守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宋军一夜间树起木栅环城,阻挡住蒙军进攻,忽必烈十分赞赏,以为贾似道之能,对扈从诸臣说:“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刘秉忠和张易向忽必烈推薦王文統。次年,忽必烈即位,命王文統為中書省平章政事。王文統主持制度建設,设置十路宣抚司;完善政府机构;改革五户丝制度,限制投下权利;钞法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和漢化改革。窦默、姚枢、許衡等儒學派的官員不同意王文統過分重視功利。中統三年(1262年)山東李璮反元,济南路万户兼总管(世侯)张宏舉報王文統參與謀反,二月廿三,王文統被處死。.

新!!: 元史和王文统 · 查看更多 »

火不思

火不思(古蒙语),又叫库布孜(哈语)、忽必丝(蒙古语)、和必斯、渾不似,是亞洲中部弦樂器,似琵琶,但較細長,半蒙蠎皮。通常長2尺7寸。有四弦,但古代多兩弦或者三弦。清朝時,屬番部合奏樂。 火不思見於突厥化各族,由中國到土耳其皆有使用。哈萨克叫Qobız(),黠戛斯叫Komuz,或寫qomus(黠戛斯話:комуз; );阿塞拜疆叫Gopuz;土耳其叫Kopuz,都是一音之轉。.

新!!: 元史和火不思 · 查看更多 »

火鲁

火鲁,又作火雷、豁雷罕、大鲁罕,孛儿只斤氏,蒙古帝国公主。她是成吉思汗长子朮赤之女。 火鲁的哥哥拔都把她嫁给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之子亦纳勒赤(哈答)为妻。有子兀勒都,兀勒都的儿子尼克台、阿忽帖木儿在肃王宽彻军中为将。另有说法认为她是嫁给忽都合别乞另一子脱劣勒赤。火雷公主在丙申年(1236年),分撥延安府五戶絲九千七百九十六戶。.

新!!: 元史和火鲁 · 查看更多 »

灭里

灭里,元太宗窝阔台的第七子,母忽帖尼皇后。 灭里是阔端太子的同母弟,本人事迹不详。其子脱忽,《史集》中记载他有六子:秃满、秃干不花、秃干察儿、秃干、秃儿坚、忽特鲁赫托赫迷失。灭里的曾孙秃满被封为阳翟王。.

新!!: 元史和灭里 · 查看更多 »

班秃

班秃(),元宪宗蒙哥长子,母大皇后忽都台。 1257年,班秃与弟玉龙答失、昔里吉从蒙哥车驾渡大漠,至玉龙杰赤。1258年,班秃在吉河之南去世,无子。泰定三年(1326年),元泰定帝诏以宪宗明里忽都鲁皇后守班秃营帐。《史集》记载蒙哥有四子,无辩都,《元史·宗室世系表》有辩都,疑为班秃误记。.

新!!: 元史和班秃 · 查看更多 »

礼乐志

乐志,中国《二十四史》中记载历代礼仪制度、音乐典章制度及记述宫廷音乐发展状况的篇章。 《汉书》有《礼乐志》 一卷,即《汉书》卷二十二。记述西汉礼乐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详细记载汉乐歌词。《新唐书》有《礼乐志》十二卷,即卷十一至卷二十二。其中前十卷介绍唐代的礼仪制度,后二卷两卷篇幅介绍唐代的乐舞情况。开卷序言简述三代至隋的礼仪发展历史,然后记载唐代 “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 的制订和沿革过程。礼仪部分用五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为顺序。乐两卷,上卷历述唐雅乐律、钟悬制度、八音乐器、郊庙乐、最后简略燕乐;下卷专叙俗乐。《元史》有《礼乐志》五卷,即卷六十七至卷七十一。先介绍制朝仪的始末,然后分别介绍元正受朝、天寿圣节受朝、郊庙礼成受贺、皇帝却位受朝、群臣上皇帝尊号礼成受朝贺的礼仪和各种册封、摄行告庙、国史院进先朝实录等仪式。郊祀其他正史《礼志》和《乐志》分别记述。.

新!!: 元史和礼乐志 · 查看更多 »

祥哥剌吉

祥哥剌吉(),以作桑哥剌吉,元朝公主,真金孙女,答剌麻八剌之女。兄元武宗海山,弟元仁宗。 大德十一年(1307年)嫁给弘吉剌氏阿不歹,封为皇妹鲁国大长公主,赐永平路为分地。至大三年(1310年)其夫去世,祥哥剌吉没有随蒙古习俗,再嫁丈夫的弟弟,一直守节。元仁宗即位,封皇姐鲁国大长公主。元文宗即位后,祥哥剌吉之女卜答失里为元文宗皇后。于是被加封徽文懿福贞寿大长公主。多次受到丰厚赏赐,资财雄厚,超过元朝历代公主。她对汉族文化有浓厚兴趣,收藏歷代字画。与虞集、柳贯、朱德润相交,对当时文艺、宗教、教育很有影响。.

新!!: 元史和祥哥剌吉 · 查看更多 »

福州 (广西)

福州,古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羁縻州。 唐朝置,治所在今河池市南丹县西罗富。为黔州所领羁縻州;辖境即相当今南丹县西一带。宋朝仍为羁縻州,属广南西路。元朝属于湖广行省,后废。.

新!!: 元史和福州 (广西) · 查看更多 »

禡禡

禡禡,元世祖时的平章政事、右丞相。 禡禡在元宪宗时在燕京受命行六部。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他和赵璧、董文炳任燕京路宣慰使,七月,元世祖忽必烈以燕京路宣慰使祃祃行中书省事,燕京路宣慰使赵璧平章政事,张启元参知政事。中统二年(1261年),为中书省平章政事。中统三年(1262年),奉命祃祃和廉希宪、参政商挺、断事官麦肖,行中书省于陕西、四川。.

新!!: 元史和禡禡 · 查看更多 »

禾忽

忽,元定宗贵由的第三子。 禾忽袭贵由大名路岁赐,时称大名王,其分地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也是贵由原来的分地。阿里不哥称汗,禾忽胁从,当时禾忽还是想归附忽必烈。1262年,迁到忽只儿之地,与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合兵抗拒阿里不哥。不久,还叶密立。阿里不哥兵至,迁到孛劣撒里,辗转至不剌城,妻子辎重留在彻彻里泽剌山。阿里不哥将哈剌不花来袭,禾忽与阿鲁忽合兵击败,斩杀哈刺不花,函首告捷。1263年春,阿里不哥兵至,禾忽与阿鲁忽在浑八升城拒战,失利。阿里不哥粮尽回军,与禾忽、阿鲁忽议和。1264年,禾忽与诸王八剌同时被忽必烈赐帛六万匹。海都叛乱,禾忽归附,被丞相安童所袭击,尽失其辎重。子南平王秃鲁、察拔特。.

新!!: 元史和禾忽 · 查看更多 »

禿堅不花

秃坚不花,即贾秃坚不花,又作贾秃坚里不花。元朝大兴县(今属北京)人。 賈昔剌之曾孙,虎林赤之子。袭职为尚药、尚食局提点。征乃颜,在杭海击走敌军,升任同佥宣徽事。元成宗即位,担任任同知宣徽院事。元武宗即位於上都,遥授秃坚不花为平章政事,商议宣徽院事,行金复州新附军万户府达鲁花赤。至大二年(1309年),奉命出使北边犒赏诸军,升为宣慰使。元英宗时,因铁失进谗,被处死。后追封冀国公,谥号忠隐。.

新!!: 元史和禿堅不花 · 查看更多 »

秃坚帖木儿

秃坚帖木儿,元顺帝时中书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秃坚帖木儿任知枢密院事。当时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拥兵数十万,在木儿古彻儿之地反元。秃坚帖木儿讨伐,兵败,单骑逃回上都。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和御史大夫老的沙得罪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都投奔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躲入孛罗帖木儿营中。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与孛罗帖木儿举兵入居庸关,进逼京师,向元顺帝诉冤,逼迫顺帝贬斥右丞相搠思监、宦官资政院使朴不花。秃坚帖木儿任中书平章政事。回军大同。扩廓帖木儿奉皇太子之命来攻大都,秃坚帖木儿改任御史大夫。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扩廓帖木儿攻上都,孛罗帖木儿被刺杀,秃坚帖木儿逃到八儿思之地。十二月,被擒杀。.

新!!: 元史和秃坚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秃忽鲁

秃忽鲁(),元朝大臣,字亲臣,康里人。亚礼大石之子。 自幼奉事忽必烈,随许衡学习。常在宴会中向忽必烈讲述古今治乱政要。以湖南、湖北地区民变,秃忽鲁向哈剌哈孙进言,杀其首领,“群盗”自息。后又提出“因蛮攻蛮”策略,主张招募当地弩士去镇压辰州地区少数民族起义。后历任兵部郎中佥太史院、中书右司郎中、吏部尚书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经哈剌哈孙推荐任湖广行省右丞。元成宗即位后迁江浙行省右丞。大德四年(1300年)中书平章不忽木去世后,遂自江浙召回授枢密副使。大德七年(1303)病逝。赠赵国公,谥文肃。.

新!!: 元史和秃忽鲁 · 查看更多 »

秃剌

秃剌(),孛儿只斤氏,元朝宗室。他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玄孙,威远王阿只吉之子,以勇力著称。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后,卜鲁罕皇后、左丞相阿忽台等人准备立安西王阿难答为帝。秃剌受怀宁王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命,入宫捉拿阿忽台将其处死,并与诸王拥立海山即位为元武宗。他也因功被封为越王,赐绍兴路为封地。其时右丞相哈剌哈孙反对秃剌封越王,由此导致两人不和,于是秃剌向武宗进言,使哈剌哈孙被罢相。他因自感功高赏薄而心怀怨愤, 还曾对武宗出言不逊。武宗疑其有谋逆之心,于至大二年(1309年)命楚王牙忽都、丞相脱脱、平章赤因铁木儿审问秃剌,秃剌服罪后被赐死。 秃剌之子为越王阿剌忒纳失里。.

新!!: 元史和秃剌 · 查看更多 »

窝阔台

窝阔台汗(;),又作斡歌歹、和歌台、倭闊岱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子,大蒙古国大汗。他是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他登基时接受大汗(又译合罕,)的称号,和诸汗()相区别。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新!!: 元史和窝阔台 · 查看更多 »

筠连州

连州,元朝时设置的州。 至元中以唐、宋羁縻筠州、连州置,治所在腾川县(今四川省筠连县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筠连县地。属永宁路。明朝洪武初年,废腾川县入州,又降州为县。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为县,属叙州府。.

新!!: 元史和筠连州 · 查看更多 »

答剌海

剌海,元朝丞相,博尔忽的玄孙,月赤察儿长子。 答剌海初为皇太子真金的侍臣,至元三十年(1293年),官居左都威卫、使佩金虎符,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授他为徽政使兼前职,四年(1300年)兼枢密副使,六年(1302年)升同知枢密院事,八年(1304年)兼宣徽使,十年(1306年)升知枢密院事。十一年(1307年)五月元武宗即位,拜中书省左丞相,仍领枢密、徽政、宣徽和怯薛长;之后加太保、拜中书右丞相,为中书枢密怯薛等之首,荣宠显贵之极。至大元年(1308年)再加领中政使后去世。.

新!!: 元史和答剌海 · 查看更多 »

答纳失里

纳失里(Данашири,),钦察部人,元惠宗(元顺帝)第一任皇后,太师、太平王燕铁木儿的女儿。 至顺四年(1333年)立为皇后。元统二年(1334年)受册宝。册文曰: 元统三年(1335年),其兄御史大夫唐其势因谋叛乱被杀,其弟塔拉海因牵连密藏后宫,皇后用衣服掩蔽,其弟被发现后,答纳失里被赶出皇宫,在开平民舍被丞相伯颜用酒毒死,答納失里逝去時年約15歲或是16歲。.

新!!: 元史和答纳失里 · 查看更多 »

答里也忒迷失

里也忒迷失(Дарамшир,),弘吉剌氏,元宁宗的皇后。至顺三年(1332年)十月,嫁给七岁的宁宗,立为皇后,两个月后,宁宗驾崩。答里也忒迷失皇后之后寡居三十六年,于元朝灭亡的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去世,宁宗的哥哥元惠宗将她升祔宁宗庙。.

新!!: 元史和答里也忒迷失 · 查看更多 »

答耳麻八剌剌吉塔

耳麻八剌剌吉塔(Dharmapala-rakshita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文名“达玛巴拉”(达玛巴拉·热格希达),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答耳麻八剌剌吉塔”,《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序》作“达哩麻八罗阿罗吃答” ,与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合。此名为梵语,意为“法护佑”。.

新!!: 元史和答耳麻八剌剌吉塔 · 查看更多 »

管道昇

管道昇(),是元朝女文人畫畫家。字仲姬、瑤姬。一說為吳興人、一說為泖西小蒸人。父母為管申與周氏,趙孟頫之妻。在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封為魏國夫人,世稱「管夫人」。擅畫四君子之墨竹、梅花、蘭花。又工山水畫、佛像、詩文、書法等。.

新!!: 元史和管道昇 · 查看更多 »

箭內亙

箭內亙,日本近代東亞史學家、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其領域主要涉及蒙元制度史和歷史地理學,主要著作有《遼金乣軍及金代兵制考》、《元朝制度考》、《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等。他的次子箭內健次也是一名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歷史學家。.

新!!: 元史和箭內亙 · 查看更多 »

籛吉

籛吉(),是高昌回鶻亦都護紐林·的斤之子。 1283年左右,察合台汗国大汗都哇又攻哈密力,火赤哈儿·的斤被杀。高昌地区失陷于察合台汗国。紐林·的斤流亡甘肃永昌。元世祖将元太宗孙女不鲁罕、八卜叉嫁给紐林·的斤。八卜叉有二子帖睦爾普化、籛吉。八卜叉死后,又娶安西王之女兀剌真,生太平奴。1318年,紐林·的斤去世,帖睦爾普化嗣位。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帖睦爾普化以旧官勋封拜中书左丞相。三月,加太子詹事;十月,拜御史大夫。帖睦爾普化让籛吉嗣为亦都护高昌王。籛吉在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让位于其弟太平奴。次年去世。.

新!!: 元史和籛吉 · 查看更多 »

粘合重山

粘合重山,蒙古帝国大臣,女真贵族出身。 粘合重山开始在蒙古为质子,后来归降蒙古,为宿卫官必闍赤,从平各国有功。元太宗设中书省,命他为左丞相。作为耶律楚材的副手。1235年,伐南宋,于军前行中书省事,死后谥号忠武。其子南合,官至中书平章政事。.

新!!: 元史和粘合重山 · 查看更多 »

紐璘

紐璘(),蒙古帝国将领,蒙古散只兀氏。 孛罗带的孙子,都元帅太答儿之子。他开始随父亲征战,以智勇善谋,被大家信服。1257年,随大汗蒙哥的军队征伐南宋四川。1258年,和宋朝制置使在遂宁江箭滩渡,攻至成都,因功受赏。都元帅阿答胡死后,被众将推举为首领。率军在灵泉山大败宋军,攻克云顶山城,平定成都、彭州、汉州、怀州、绵州,收附威州、茂州。因功为都元帅。当年冬天,兵至重庆,封锁重庆江面,绝宋朝援军,声援蒙哥大军。1259年,攻打思州、播州,在涪州击败南宋吕文德。因为士兵水土不服,于是退兵。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纽璘应忽必烈之召,镇守秦州、巩州。1261年,援助宋朝降将刘整击败吕文德,但是不愿刘整受宠,遇事阻挠刘整。1263年,被刘整进谗言,逮到上都按问,后来获释,回到昌平,他死在归途中。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追封蜀国公。.

新!!: 元史和紐璘 · 查看更多 »

紐林·的斤

紐林·的斤(),是高昌回鶻亦都護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玄孙,火赤哈儿·的斤之子。 1283年左右,察合台汗国大汗都哇又攻哈密力,火赤哈儿·的斤被杀。高昌地区失陷于察合台汗国。紐林·的斤流亡甘肃永昌。1308年(元朝至大元年),紐林·的斤被元武宗册封为亦都護。1316年(延祐三年),紐林·的斤又被元仁宗册封为高昌王,紐林·的斤虽然想恢复故土,但是力不从心。元世祖将元太宗孙女不鲁罕、八卜叉嫁给他。八卜叉有二子帖睦爾普化、籛吉。八卜叉死后,又娶安西王之女兀剌真,生太平奴。1318年,紐林·的斤去世,帖睦爾普化即位。.

新!!: 元史和紐林·的斤 · 查看更多 »

红史

《红史》,又名《乌兰史册》,是一部西藏史书,由蔡巴·贡噶多吉(《元史》作公哥朵儿只)所作。 蔡巴·贡噶多吉原为蔡巴万户长,后逊位于其弟而出家为僧,并开始撰写《红史》。红史始撰于1346年,成书于1363年,记载了西藏自世界开创至14世紀的历史,以及还记录佛教史,以及印度、中原汉地、西夏、蒙古的历史,以及萨迦派、噶当派和噶举派的传承历史。.

新!!: 元史和红史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元史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线真

线真,元朝大臣。元世祖时中书右丞相。蒙古族克烈部人,土别燕氏。蒙古都元帅土薛之子。 开始在忽必烈潜邸任宿卫,为博尔赤(司膳),负责皇帝的膳食。中统二年(1261年),随从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掌右翼,大败敌军于昔木土脑儿(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南部),出任宣徽使。中统四年(1263年),任中书右丞相,与老臣宿儒议定立国制度法规,商定朝廷立国制度。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恃宠专横,线真屡与之发生争执,至元元年(1264年),因此罢相,还领宿卫事。至元四年(1267年),再任宣徽使。至元七年(1270年),改任光禄卿。受命查处参议枢密院事费正寅密谋私通南宋之事,将其绳之以法。至元十八年(1281年),解职。死后追赠太师,谥号忠憲。其子完泽。.

新!!: 元史和线真 · 查看更多 »

绛州

绛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置,治所在龙头城(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后徙治柏壁城(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南),建德六年(577年)又徙治玉壁城(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徙治临汾县(后改为正平县,即今新绛县)。大业三年(607年),改为绛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绛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绛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绛州。属辽东道。户八万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一。下领七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绛县、闻喜县、垣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曲沃、稷山、绛县、新绛、翼城、万荣、河津、襄汾、夏县、垣曲、闻喜等县市地。 金朝兴定二年(1218年)升为晋安府。元朝初年,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后改晋宁路)。下领七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 明朝初年,省正平县入州。属平阳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绛州直隶州。1912年废州,改本州为新绛县。.

新!!: 元史和绛州 · 查看更多 »

缥甸府

缥甸军民总管府,元朝的行政区划——土司。 大理国置缥甸,属腾冲府。在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陇川坝子。元朝设缥甸军民总管府。《元史·地理志》有“缥甸军民府”,但无注。《新元史·地理志》谓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设置缥甸散府。《元史·爱鲁传》:“至元五年(1268年)从云南征金齿诸部,蛮兵万人,绝缥甸路”。根据《元史·缅国传》,其地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至缅甸途中,大致在缅甸孟密以北,新街(八莫)以南,为傣族聚居区。後改平缅路。.

新!!: 元史和缥甸府 · 查看更多 »

翁独健

翁独健(),原名翁贤华,福建省福清县人。中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在蒙元史研究领域成就尤为突出。.

新!!: 元史和翁独健 · 查看更多 »

真哥

真哥皇后(Жэнгэ,),弘吉剌氏,元武宗海山的皇后,脱怜子迸不剌之女。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至大三年(1310年)四月,立为皇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设立长秋寺,掌皇后宫政,官秩三品。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真哥皇后驾崩,上尊谥号宣慈惠圣皇后,升祔武宗庙。其从妹速哥失里(元世祖察必皇后之父按陈的从孙哈兒只之女),也是元武宗的一个皇后。.

新!!: 元史和真哥 · 查看更多 »

真腊风土记

《真腊风土记》是一部介紹位于柬埔寨地區的古國真臘歷史、文化的中國古籍。《真腊风土记》由中國元代人周達觀所著。 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吳哥,真腊迁都金边,吴哥窟被遺棄,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当地的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1819年法國J.P.A.雷慕沙首先將周達觀所著《真腊风土记》譯成法文。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奥為尋找新的熱帶動物标本,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大大肆宣扬,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真腊风土记》對當代及現代研究真臘及吳哥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存與真臘同時代者對該國的唯一記錄。中國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文義頗為賅贍,本末詳具,可補元史佚闕。”。.

新!!: 元史和真腊风土记 · 查看更多 »

烤全羊

全羊(تونۇر كاۋىپى tonur kawipi)是新疆、蒙古等地区著名的羊肉食品,也是蒙古族用于接待贵宾的一道菜,中国各地均有餐厅制作烤全羊,价格不菲。.

新!!: 元史和烤全羊 · 查看更多 »

爪哇岛

哇岛的地图(18世纪初) 爪哇島(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语:ᮏᮝ;Java),位於印度尼西亚,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則位于爪哇西北。 爪哇岛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全島面積126,700平方公里,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約1700萬,而且還在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是世界前十密度最高的地方。.

新!!: 元史和爪哇岛 · 查看更多 »

爪都

都,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孙子,也速不花之子。 1260年,他和诸王拥立忽必烈为汗,随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1262年,封广宁王。1276年,赐金印螭纽,后来和忽必烈之子北平王那木罕在阿力麻里备边。1277年,他追随河平王昔里吉叛乱劫持北平王那木罕,谋叛。元朝大将伯颜统兵征讨,他归降,元世祖忽必烈念他有拥戴之功,被削去王爵,夺取兵权,贬谪到边地。.

新!!: 元史和爪都 · 查看更多 »

爱不花

爱不花,蒙古帝国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孙子,孛要合之次子。 孛要合三子,都是侍妾所生:君不花、爱不花、拙里不花。爱不花娶元世祖幼女月烈公主。中统初年,征讨阿里不哥,在按檀火尔欢击败阔不花。中统三年(1262年) 随亲王拨绰、诸王帖哥于济南围李璮,独当城南一面。李璮军队多次出南门,就被爱不花所隙。李璮伏诛,又从丞相伯颜征西北,于孔古烈大败撒里蛮。贈懷忠竭力效勇定遠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駙馬都尉、追封趙王,謚武襄。爱不花四子,都是月烈公主所生:阔里吉思、也先海迷失,早卒、阿里八䚟、术忽难。爱不花死后,阔里吉思嗣。.

新!!: 元史和爱不花 · 查看更多 »

爱牙赤

爱牙赤,元世祖忽必烈的第六子。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世祖赐爱牙赤银印。二十四年(1287年),叛王势都儿攻打咸平,爱牙赤率宣慰使塔出,从沈州北讨,命宣慰使亦力撒合分兵到达懿州,势都儿逃走。后爱牙赤病卒。元贞初年,爱牙赤子孛颜帖木儿入朝,元成宗赐金帛如诸王大会例。所部在兀剌海路,地贫瘠,泰定元年(1324年),移镇阔连东部。孛颜帖木儿之兄阿木干,阿木干之子也的古不花,泰定年间亲信用事,皇帝到上都,他与中书省臣兀伯都剌等居守大都。.

新!!: 元史和爱牙赤 · 查看更多 »

瑞州路

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唐朝时,改建成县为高安县,即其地置靖州,又改筠州。宋朝时,为高安郡,又改瑞州。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瑞州路,领一司、三县。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高安县(今江西省高安市)。辖境约当今江西省高安、上高、宜丰三市县地。元贞元年(1295年),升新昌县为新昌州。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二,口七十二万二千三百二。领录事司、二县(高安县、上高县)、一州(新昌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瑞州府。.

新!!: 元史和瑞州路 · 查看更多 »

瓦利松戈

九圣(Wali Sanga或Wali Songo),又音译为瓦利松戈,是指在爪哇岛传播伊斯兰教的九个穆斯林,因其于中的影响力而被尊为圣人。.

新!!: 元史和瓦利松戈 · 查看更多 »

甘州 (古代)

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民風尚武,八声甘州為著名悲壮詞牌。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因为甘峻山得名。治所在永平县(隋朝改为张掖县,即今甘肃省张掖市)。下辖张掖郡和酒泉郡。管理今甘肃省嘉峪关市以东弱水上游。唐朝永泰之后入吐蕃,大中之后属于甘州回鹘。 北宋仁宗时西夏占领,改为宣化府。蒙古帝国灭西夏,复为甘州。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肃路。八年(1271年),改为甘州路。明朝设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清朝雍正年间改为甘州府,1913年废除甘州府。1985年,张掖县改为张掖市(县级)。2002年3月,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原县级张掖市改设甘州区。.

新!!: 元史和甘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甘州路

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554年,西魏改西凉州为甘州,西夏改为宣化府。蒙古帝国恢复甘州,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甘肃路为甘州路。为甘肃行中书省治所,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省祁连县等地。明朝洪武初年,甘州路废,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设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清朝雍正年间改为甘州府。.

新!!: 元史和甘州路 · 查看更多 »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中书省、甘肃行省、甘肃省或甘肃,是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甘肃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青海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省北部的部分地区。南与四川行省等接壤。.

新!!: 元史和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甕吉剌䚟

甕吉剌䚟,元朝大臣,译名又作瓮吉剌带,蒙古族八鲁剌思氏。 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甕吉剌䚟被元世祖任命为中书右丞相。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降职为上都留守,同佥枢密院事,和礼霍孙继任丞相。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甕吉剌䚟接替耶律铸为中书左丞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罢相。其子忽林失。.

新!!: 元史和甕吉剌䚟 · 查看更多 »

無為州

無為州,元代設置的州。 屬廬州路。《元史·地理志二》:「無為州:唐初隸光州。宋始以城口鎮置無為軍,思與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無為路。二十八年(1291年),降為州,罷巢州為縣以屬焉。領3縣:無為縣、廬江縣、巢縣。清代屬廬州府。.

新!!: 元史和無為州 · 查看更多 »

燕不邻

燕不邻,元朝大臣,元顺帝时的太保。 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元文宗在大都自立为帝,任命岭北行省左丞燕不邻知枢密院事。天历二年(1329年)九月壬午,元文宗复位后,封知枢密院事燕不邻为兴国公,大司农卿燕赤为司徒。至顺元年(1330年)二月初二癸未,加知枢密院事燕不邻开府仪同三司。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二月初七乙丑,燕不邻为太保,置僚属。.

新!!: 元史和燕不邻 · 查看更多 »

燕帖古思

燕帖古思,孛儿只斤氏,元朝皇族。元文宗图帖睦尔的次子,母親是卜答失里皇后。原名古纳答剌,至顺三年三月廿四癸巳(1332年4月19日),古纳答剌更名燕帖古思。元统元年(1333年),元惠宗继位,在卜答失里皇后、燕铁木兒的策划下,冊立堂弟燕帖古思為太子。至元六年六月十四丙申(1340年7月9日),元惠宗下诏撤文宗庙主,太皇太后卜答失里放逐到东安州安置,流放太子燕帖古思到高丽。七月十六丁卯(1340年8月9日),燕帖古思在流放途中去世。.

新!!: 元史和燕帖古思 · 查看更多 »

燕王

燕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燕王 · 查看更多 »

畏答儿

畏答儿(,),又作忽亦勒答儿、愠里答儿、畏答而等,忙兀氏,蒙古帝国开国功臣。 畏答儿是忙兀儿之六世孙,原为忙兀部首领,归附于札木合。十三翼之战后他率部归附铁木真,并折箭誓忠。铁木真嘉其忠诚,便赐其“薛禅”(贤者)之号,还与其结为安答。此后跟随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战功卓著,后于1203年在与克烈部作战时身受重伤而死。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后被追封为千户长,并由其子孙世袭。1236年,窝阔台因念其功而赐其子忙哥泰安州二万户。.

新!!: 元史和畏答儿 · 查看更多 »

留守司

留守司,是中國宋朝到明朝在陪都设置的官署。 宋朝留守官署被称为留守司。辽朝、金朝均设。辽朝五京留守司,设立留守行府尹事、副留守、知留守事、少尹、同知留守事、同签留守事、留守判官、留守推官。金朝五京设立,每个留守司设留守一人、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同知留守一人、带同知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副留守一人、带本府少尹兼本路兵马副都总管;下设判官、推官、司狱。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设立上都路总管府。至元三年(1266年),给留守司印。十八年(1281年)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正二品,下设留守、同知、副留守、判官。十九年(1282年),大都路也设留守司如上都。留守司是掌管守卫宫阙、都城,调度本路供应事务,营缮内府诸邸、都宫原庙、尚方车服、殿庑供帐、内苑花木,及皇帝行幸、汤沐、宴游之处,门禁关钥启闭等。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置中都留守司,设留守、左右副留守各一。嘉靖十八年(1539年),在荆州设立兴都留守司。设官司如中都,掌管防护皇陵。.

新!!: 元史和留守司 · 查看更多 »

特睦格圖

特睦格圖(;Temegtu,)汉名汪睿昌,字印侯,蒙古族,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旗王府大西沟(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大西沟村)人。中国蒙古文、满文、藏文铅字的创造者,出版家、翻译家。.

新!!: 元史和特睦格圖 · 查看更多 »

牙忽都

牙忽都(),又作牙忽秃、雅忽秃、押忽秃,元睿宗拖雷第八子拨绰之孙,其父薛必烈杰儿。 牙忽都十三岁时袭祖父拨绰职务统军。1275年,随北平王那木罕北征,不从昔里吉叛乱。1276年,被昔里吉囚禁。1277年,趁元朝大将伯颜北征之机,他作为内应,于是脱逃。1281年,元世祖赐他耒阳州五千三百四十七户为食邑。1284年,他和土土哈一起讨伐海都。1287年,在克鲁伦河讨伐乃颜的党羽也不干。1290年,被海都所败,妻儿尽失,和十余人逃归,被世祖抚慰,封为镇远王。1307年,元成宗驾崩,他和诸王拥立海山为元武宗。元武宗封他为楚王。.

新!!: 元史和牙忽都 · 查看更多 »

独木干

木干,元朝公主,拖雷幼女,母亲唆鲁禾帖尼。兄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旭烈兀。 独木干嫁给弘吉剌部的聂古台驸马。聂古台是独木干的姑姑阿剌海別吉和第二任丈夫汪古部首领镇国所生的兒子。1257年,蒙哥封给她平陽路一千一百户(中原五户丝户),1281年,忽必烈封給她梅州程鄉縣一千四百戶(江南戶鈔戶)。聂古台征南宋死於軍中,赐兴州民千余户给葬,聂古台死后她被夫弟察忽所收继。.

新!!: 元史和独木干 · 查看更多 »

狄道县

道县,中国旧县名。古狄道长期为陇西郡治所。 秦穆公用由余之计,向西开拓,西戎八国臣服于秦,陇坻以西緜诸、绲戎、翟豲之戎,相继为秦所征服,并在当地设“县”、“道”管理。狄道就是狄人居住的地方。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今天水一带)、冀县(今甘谷县)、豲道(今武山县)、緜诸道(今天水)、狄道等。汉代设狄道县,故城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有蛮夷曰道”。南北朝及隋唐时,与成纪县同为陇西李氏祖籍而知名。 元朝时,属臨洮府。明朝,仍属臨洮府,为其治所。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升狄道县为狄道州,属兰州府。民国初年,狄道州于1913年废为狄道县。狄道之名一直沿用至1929年1月,才改为临洮县。.

新!!: 元史和狄道县 · 查看更多 »

益蘭州

蘭州,中國元代州名。益蘭是突厥語,意為蛇。因州境山中“見一巨蛇,長數十步,从穴中出飲河水,腥聞數里”,遂以為州名。其地在唐麓嶺(今唐努山)北麓,謙河(今葉尼塞河上游小葉尼塞河)南岸。元仁宗以後隸屬于嶺北行省。今屬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州治所在今圖瓦共和國首都克孜爾西南。.

新!!: 元史和益蘭州 · 查看更多 »

益里海雅

里海雅,元朝公主,元成宗铁穆耳的女儿。 益里海雅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阿失,阿失是忽怜之子、札忽儿臣之孙、锁儿哈曾孙、孛秃玄孙。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侖、火臣别吉的驸马)。阿失驸马先娶撒儿塔陈公主,之后娶益里海雅。益里海雅生二女:元英宗(益里海雅的堂侄)皇后速哥八剌、泰定帝(益里海雅的堂兄弟)正后亦怜真八剌。元武宗即位,封阿失为昌王,赐金印。.

新!!: 元史和益里海雅 · 查看更多 »

相家班

家班()藏文名“桑结贝”(sangs-rgyasdpal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史和相家班 · 查看更多 »

瀋王

瀋王是元朝的一個世襲的王爵,由高麗王族擔任。瀋王的封地在瀋陽路,為金印獸紐王。 至元三年(1266年)二月,元世祖設置瀋州,以其地安置高麗降民。1296年,改为瀋陽路。1307年或1308年,高麗王世子王璋由於擁立元武宗有功,被元朝朝廷封為瀋陽王。當時的瀋陽路,轄今瀋陽、遼陽等地,是當時交通上、軍事上、經濟上極為重要的要地。在高麗蒙古戰爭期間,元朝將大量投降和被俘的高麗人安置到這裡。考慮到這些高麗人可能威脅元朝的統治,因此將王璋封於此地。 同年高麗忠烈王逝世,王璋繼承了高麗王位,是為忠宣王,仍然兼任瀋陽王之爵。1310年改爵位名為瀋王。1316年,忠宣王將瀋王的爵位讓給了延安君王暠。這是由於忠宣王十分寵愛王暠,將其當做親生兒子看待的緣故。 1325年,忠宣王逝世,其子忠肅王繼任高麗國王之位。王暠對高麗的王位有野心,圖謀藉助元朝的力量登位。元朝利用瀋王為道具,巧妙地牽制高麗朝廷。雖然王暠最終沒有登上高麗王位,但此後瀋王和高麗王互相爭鬥,高麗王始終處於劣勢。 王暠死後,瀋王之爵由高麗王兼任,直至1351年忠定王因不滿元朝統治而被廢黜王位。元朝讓忠定王的叔父恭愍王繼任高麗王之位。瀋王之位則由王暠之孫脫脫不花繼承。1354年,由於恭愍王殺害了元朝奇皇后兄長奇轍一族,奇皇后便同皇太子愛猷識里答臘、瀋王脫脫不花合謀,封德興君塔思帖木兒為高麗王,攻打高麗。恭愍王發兵抗拒,擊退了元朝的進攻。 1368年元朝退往北方之後,高麗改為支持明朝。1374年恭愍王被宦官崔萬生、幸臣洪倫刺殺之後,高麗朝廷擁立禑王,但北元試圖讓脫脫不花登上高麗王位,脫脫不花的支持者安師琦發兵叛亂,迎脫脫不花歸國,但最終失敗。脫脫不花死後,瀋王一爵自此廢除。.

新!!: 元史和瀋王 · 查看更多 »

白藤江之战 (1288年)

1288年白藤江之戰()指的是元朝軍隊與越南陳朝於1288年發生的戰役,因該役以白藤江為戰場而得名。這場戰役是元越戰爭的一部分。.

新!!: 元史和白藤江之战 (1288年) · 查看更多 »

白浮泉

白浮泉,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化庄村东、京密引水渠北岸,原是元朝元大都的水源。 1990年,“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白浮泉遗址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

新!!: 元史和白浮泉 · 查看更多 »

隆州 (元朝)

隆州,元朝时设置的州。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建昌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隆州之地内附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立千户。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千户为隆州。隆州在建昌路西南。治所在大隆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0年)三月隆州属建昌府,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后,建昌府、隆州都被废除,并入建昌卫。.

新!!: 元史和隆州 (元朝) · 查看更多 »

韓性

韓性(1266年—1341年),字明善。元代紹興(今屬浙江)人。浙東理學家。 七歲開始讀書,“數行俱下,日記萬言”,9歲通《小戴禮》,及長,精通性理之學,元代之大儒。以講學為業,受業者甚多,據說他曾收王冕為徒,授以《春秋》。卒於元順帝致正元年(1341年),朝廷賜諡號「莊節先生」,著有《竹齋記》。《元史·儒學傳》有傳。 韓性曾題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殘稿:「其以牘背起稿,可見其儉;字必端謹,可見其誠;事而書之,該以一二字,可見其博;紙尾謝狀詞,雖平常字,亦出於手書,可見其遇事之不苟也。」 Category:元朝人.

新!!: 元史和韓性 · 查看更多 »

鎮原州

镇原州,元朝州名,在今甘肃省镇原县。 镇原州本是唐朝内迁的原州。宋朝、金朝沿置。元朝改镇原州,以镇戎州的东山、三川二县来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例并州县,以临泾、彭阳及东山、三川四县入镇原州。屯田四百二十六多顷。明朝洪武初年,降镇原州为镇原县,属平凉府,至今沿袭未改。.

新!!: 元史和鎮原州 · 查看更多 »

聖子 (中華文化)

聖子,意為聖王之子,后来用來專指皇帝的儿子。 在近代,该词汇被用于宗教用词或者译词中,如基督教中的聖子。 聖子專指皇帝的兒子,有時稱皇帝的孫子為「神孫」,「聖子神孫」指皇帝的子孫,如《明史》(志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吉禮五 廟制):「子孫之身乃祖宗所依,聖子神孫既親奉祀事於此,則祖宗神靈自當陟降於此。」;文獻(按時間順序).

新!!: 元史和聖子 (中華文化) · 查看更多 »

聖母 (東亞文化)

聖母,本是對孔子等聖者的母親的尊稱,後代常常專指皇帝的母親。也是一些女神的尊稱,如把媽祖稱為「天后聖母」。 在近代,一些宗教也借用聖母一詞來稱該宗教中認為的神聖的母親,如基督教称玛利亚(或译为麦尔彦等)为圣母。;文獻(按時間順序).

新!!: 元史和聖母 (東亞文化) · 查看更多 »

荊門軍

荆门军,中国五代十国时设置的一个军。 五代十国荆南改荆门县设置荆门军,治所在荆门县(今湖北省荆门市)。北宋开宝年间将长林县属入。包括今湖北省荆门市、当阳市。南宋端平年间治当阳县。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荆门府,后降为荆门州。.

新!!: 元史和荊門軍 · 查看更多 »

荆王

荆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荆王 · 查看更多 »

荆门州

荆门州,中国元朝到清朝的州。 五代十国荆南改荆门县设置荆门军。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降为荆门州。治所在荆门县(今湖北省荆门市)。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领两县:长林县、当阳县。包括今湖北省荆门市、当阳市。明朝洪武年间将长林县省入。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为荆门直隶州,辖区扩展到湖北省远安县。1912年废除荆门州。.

新!!: 元史和荆门州 · 查看更多 »

荆门府

荆门府,中国元朝时短暂的设置一个府。 五代十国荆南改荆门县设置荆门军。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荆门府,治所在当阳县(今湖北省当阳市)。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治所为长林县(今湖北省荆门市),降为荆门州。清朝乾隆年间改为荆门直隶州。1912年废除荆门州。.

新!!: 元史和荆门府 · 查看更多 »

荆湖占城行中书省

荆湖占城行中书省是元朝对越南作战时设置的一个军事化的特殊行中书省。.

新!!: 元史和荆湖占城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荆湖北道宣慰司

荆湖北道宣慰司,元朝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元朝在中兴路置司,分管中兴路(治湖北省荆州市)、峡州路(治湖北省宜昌市)、安陆府(治湖北省钟祥市)、沔阳府(治湖北省仙桃市西南)、德安府(治湖北省安陆市)、荆门州(治今湖北省荆门市)。辖境在今湖北省西南。.

新!!: 元史和荆湖北道宣慰司 · 查看更多 »

鐵哥

鐵哥,元朝大臣,元武宗时中书右丞相。译名又作帖可、铁可、铁柯,姓伽乃氏,西域筑乾国(迦叶弥儿、怯失迷儿,今克什米尔)人。善书法。 鐵哥是怯失迷儿万户斡脱赤之子,宪宗国师那摩之侄。宪宗蒙哥派斡脱赤领怯失迷儿万户,前往招降筑乾国,被筑乾国主所杀。他生于浑源(今山西浑源),四岁随叔父入觐蒙哥汗。习学蒙古畏兀字。受忽必烈命,隶属于丞相孛罗,为宿卫。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任正议大夫、尚膳监使,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同知宣徽院事。次年,任司农寺达鲁花赤、大司农。任内,赈恤桓州饥民。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从世祖忽必烈征乃颜,在撒儿都用计使塔不台率兵退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拜中书平章政事。元成宗即位后,又多次负责赈济灾民。大德三年(1299年),乞解机务。仍命议中书省事。大德七年(1303年),复拜平章政事。后丁母忧去职。大德十年(1306年),再任平章政事。元武宗即位,遥授中书右丞相,为宁王阔阔出辩诬,使其免死。至大二年(1309年),兼领度支院。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傅、录军国重事。卒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忠穆。后来改封延安王,谥号忠献。.

新!!: 元史和鐵哥 · 查看更多 »

靖恭王

靖恭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靖恭王 · 查看更多 »

顏無繇

顏無繇(司馬遷著,《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家語·卷九·七十二弟子解》 ),一名由,字路,一字季路。春秋魯國人,顏回之父,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司馬遷著,《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唐玄宗尊之为“杞伯”,宋真宗加封为“曲阜侯”。元文宗天曆三年(1330年),被封為杞國公,諡號文裕。另外,他的妻子也在同時追封為杞國夫人宋濂著,《元史·本紀第三十六·文宗五》。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颜氏”。.

新!!: 元史和顏無繇 · 查看更多 »

顺州 (唐朝)

顺州,唐朝设置的州。明朝时废。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将内附的契丹部落设置顺州,属營州都督府,治所在賓義縣(今遼寧省朝陽市柳城鎮十二台營子)。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內遷到幽州城內(今北京市西南),次年改為思順州,屬於幽州都督府。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升爲順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顺义郡,安祿山時稱顺州。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恢复称顺州,史思明時稱顺义郡。安史之亂後,降為羈縻州。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改治故燕州城(今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西新城村古城)。唐武宗會昌年間,廢入归顺州。唐僖宗乾符年間,分归顺州復置顺州,治賓義县(今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鎮),後晋時为燕云十六州之一。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改顺州为顺义县,隶属北平府(后顺天府)。.

新!!: 元史和顺州 (唐朝) · 查看更多 »

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

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元朝时设置的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省贵阳市。后废。 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讨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贵州宣抚司。 《通志》:元初为罗甸鬼国。寻改罗甸军民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顺元军民安抚司。二十年,于司治北增置亦奚不薜总管府。二十四年,复增置顺元路,并贵州于司治内,以统降附者。《元志》皆不载。.

新!!: 元史和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 · 查看更多 »

衛生紙

卫生紙、手纸、廁紙、紙巾指的是一種薄且软的紙張,提供人們入廁後擦屁股以及日常生活中清潔皮膚、物品使用。形狀有單張四方型的抽取式衛生紙,或者捲成滾筒形狀的。通常由木漿製造,跟一般紙的製造過程差不多,但是極薄極脆弱。脆弱使得衛生紙遇水就爛,以免在廁所內造成堵塞。製造目的跟外觀極其類似的面紙大不相同(滾筒式則可能與廚房紙巾搞混)。如果把面紙誤當成衛生紙使用,很容易導致廁所堵塞。一般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

新!!: 元史和衛生紙 · 查看更多 »

風后

--,中國古代遠古時期人物。山西運城解州人,為黃帝的宰相,風姓部落(有名領袖太昊)的首領,於諸臣中位居首席,與黃帝是亦師亦臣的關係,精通天文曆法及兵法,一說亦為指南車的發明者《太平御覽·卷十五·天部十五·霧》:「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風后發明指南車和八陣圖,死後葬於風後陵,即現在山西運城的風陵渡。.

新!!: 元史和風后 · 查看更多 »

西夏

西夏(1038年-1227年),国号大夏、邦泥定国(西夏文:,拉丁轉寫:phôn¹ mbın² lhi̯ə tha²)或白高大夏國(西夏文:)等,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原地區的西北方,國土佔據黃河中上游,史稱西夏。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陕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占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蒙古帝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8月28日亡於蒙古。 西夏屬於番漢聯合政治,以党項族為主導,漢族與其他族群為輔。制度由番漢兩元政治逐漸變成一元化的漢法制度。西夏的皇權備受貴族、母黨與權臣等勢力的挑戰而動盪不安。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铁鹞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輔助。經濟方面以畜牧業與商業為主力,對外貿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響,壟斷河西走廊與北宋的歲幣為西夏經濟帶來很大的幫助。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新!!: 元史和西夏 · 查看更多 »

西宁州 (北宋)

西宁州,北宋时设置的州。 唐朝时置鄯州,理湟水县,上元年间没于土蕃,号青唐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鄯州置,治所在今青海省西宁市。属秦凤路。辖境相当今青海省西宁市及大通、互助、湟中等县地。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地入西夏。元朝初年,为章吉驸马分地。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立西宁州等处拘榷课程所。二十四年,封章吉为宁濮郡王,以镇其地。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改为西宁卫。.

新!!: 元史和西宁州 (北宋) · 查看更多 »

西宁王

西宁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西宁王 · 查看更多 »

西会清真寺

西会清真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地区西会村。 2013年1月,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为“西会清真寺”立有“北京市朝阳区普查登记文物”牌。.

新!!: 元史和西会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西使記

《西使記》,一卷,元代劉郁作,成书于中统四年(1263年)三月。西使记实分两部分,前半部记述常德西使的行程,后半部记述被旭烈兀攻陷、征伐、或自行归降的几个中亚国家。.

新!!: 元史和西使記 · 查看更多 »

西藏独立运动

西藏独立运动,簡稱藏獨運動或者藏獨,是主张西藏地區成为一個主權國家的一系列運動。西藏與中原王朝在歷史上有不同程度上的交往和聯繫,在部分時期亦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統治。在清朝中期西藏开始被朝廷直接管治,然而到了清末,在英國影響下西藏主權意識逐漸抬頭,爭議也日囂塵上。中華民國建政後宣稱繼承及擁有西藏主權,遭到達賴喇嘛、英國、蘇聯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第245頁、中國共產黨董樹藩,民國48年西藏反共抗暴後達賴喇嘛言行之研析,(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1986年3月,第40頁的反對。北洋政府及后续的国民政府虽有派驻拉萨的蒙藏事务机构,但对西藏行政中央噶厦鲜有實際影响。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推翻了最早提出的尊重民族自决,推動西藏「民族獨立」或者建立「民主自治邦」的革命理念(建立中華聯邦)。195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与噶厦谈判破裂后在昌都发生战斗,西藏流亡政府及部分西方媒體稱之為中國入侵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北京稱之为昌都戰役,部分西方學術著作稱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吞併西藏。藏軍于该役戰敗投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實質統治西藏(北京稱為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4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前往北京,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條協定》。 1987年爆發大規模血腥事件,不久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官方的壓力使對立再度升高。另一方面,西藏流亡政府被質疑為了得到國際間的同情和支持而過度放大中國共產黨等中國官方的傷亡數據,以及作出一些誇張或不實的指控(例如對西藏的「種族屠殺」或「文化滅絕」等描述),而北京當局也被指對西藏的實際狀況作出失實的報導。當前世界主流國家並不承認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藏人內部尚且沒有建立起一致的獨立或自治共識,惟西藏獨立運動仍然存有一定的影響力。.

新!!: 元史和西藏独立运动 · 查看更多 »

西藏歷史年表

没有描述。

新!!: 元史和西藏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印歐語系國家又稱之為帕拉塞爾群島(Paracel Islands。“Paracel”一詞來自古代葡萄牙語的parcel或pracel,意为“礁”),越南称黄沙群岛(),是南中国海上的四大群岛之一,中國古稱万里石塘。 西沙群岛主体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海岸线总长518公里。2012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将西沙群岛划归海南省三沙市管辖,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群岛永兴岛。越南则将西沙群岛划归岘港市黄沙岛县管辖,中華民國政府將其置於高雄轄下,但均没有实际控制西沙群岛中的任何一个岛屿。 由于国共内战后国民政府败退至台湾,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军力量薄弱,西沙群岛中的珊瑚岛自1956年起由南越控制,1974年1月17日越军又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战随即爆发,中国军队收回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三岛,南越军队被驱逐出整个西沙群岛。北越在統一越南前,曾經承認中國擁有西沙群島主權,但在統一越南後,對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於1997年开放西沙群岛旅游。.

新!!: 元史和西沙群岛 · 查看更多 »

西游录

《西游录》元代湛然居士著。湛然居士是成吉思汗左右員外郎耶律楚材的法号。1219年-1224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波斯,耶律楚材写下随军报告,记录所经之地,在1228年成书,1229年刊行。1221年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到西域晋见成吉思汗,长春真人在西域不时向湛然居士讲解道教,二人虽然时常有诗歌唱和,但耶律楚材笃信佛教,二人在信仰上实际上格格不入。《西游录》分两上下册,上册记述成吉思汗大军所过之地,下册以居士和客人对话形式,借此批驳长春真人。.

新!!: 元史和西游录 · 查看更多 »

西湖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南北长约3.2--,东西宽约2.8--,绕湖一周近15--。 西湖平均水深2.27--,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元史和西湖 · 查看更多 »

马姓

姓是一個中文姓氏,为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4位。.

新!!: 元史和马姓 · 查看更多 »

马祖常

常,出生于元代基督徒世家(聂思脱里教派),属于色目人,祖先为西域雍古族,其为当时著名的汉语诗人。 據《元史·列传第三十三》所载,马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净州天山(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城卜子村)。有锡里吉思者,于祖常为高祖,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以节死赠恒州刺史,子孙因其官,以马为氏。曾祖月合乃,从世祖征宋,留汴,掌馈饷,累官礼部尚书。.

新!!: 元史和马祖常 · 查看更多 »

马来族

来族(马来语:Etnik Melayu;英语:Malays),习惯上多称为马来人,旧时又译为巫来由人,故当地华语常以巫为族名简称,分布于东南亚。马来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分布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南部及苏门答腊东南部的一个民族,该民族在马来西亚人口最多。而广义上,马来族有时候也用来指馬來語(印尼語)族群甚至整个南島語系族群。 从15世纪馬六甲蘇丹王朝始,大量马来人由古代印度教转為皈依伊斯蘭教(除了峇里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賓和大洋洲等。菲律賓的马来人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除了摩洛人)。 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除此之外,南島語系民族還分佈在非洲的南非與馬達加斯加。.

新!!: 元史和马来族 · 查看更多 »

马札儿台

札儿台,元朝大臣,蒙古族蔑儿乞氏,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谨只儿之子,伯颜的弟弟。 马札儿台开始扈从元武宗,继侍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潜邸,任典用太监,办事敏达,深受宠信。元仁宗延祐、元英宗至治年间,马札儿台历任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典瑞院使,迁大都路达鲁花赤等,领虎贲亲军都指挥使。泰定四年(1327年),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因为关陕饥荒,赈货不足,捐私财赈济贫民。次年,泰定帝卒,倒剌沙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辅立皇子阿剌吉八为元天顺帝,与大都(今北京市)称帝的元文宗图帖睦尔相峙,马札儿台作为陕西行台台臣起兵响应上都。上都兵败,获罪,因为兄长伯颜有功,于是免罪。继任上都留守、太府卿。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拜御史大夫,领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达鲁花赤,迁知枢密院事,加镇守海口侍卫亲军屯储部都指挥司达鲁花赤。至元三年(1337年),加太保,当时其兄伯颜专权,他辞谢王爵,分枢密院,出镇北边。至元六年(1340年),伯颜罢黜后,马札儿台为中书右丞相。同年,因病辞位。次年,封忠王,子脱脱为右丞相。至正七年(1347年)因右丞相别儿怯不花向元顺帝谗言,马札儿台被安置在甘肃。是年病逝。.

新!!: 元史和马札儿台 · 查看更多 »

马札罕

札罕,元朝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玄孙,孛要合的曾孙,君不花之孙,囊家台之子。 囊家台娶亦怜真公主,生子马札罕,马札罕娶晃火帖木儿之女桑哥八剌大长公主、□难公主。晃火帖木儿是蒙哥之孙,昔里吉之子。泰定元年(1328年),封赵王,泰定帝驾崩,马札罕起兵讨伐大都元文宗,兵败被执而死。.

新!!: 元史和马札罕 · 查看更多 »

骨嵬

嵬,元朝时库页岛土著居民,隔鞑靼海峡与尼夫赫人相邻。骨嵬的族源未有一定说法,一般認爲是唐朝史书所记的黑水靺鞨窟说部(阿伊努人)。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8年),因归附蒙古帝国的尼夫赫人前来投诉受到骨嵬的袭扰,元世祖命塔匣剌率军征讨,因海流难渡而罢。至元十年(1278年),塔匣剌得知,冬季鞑靼海峡结冰后,方可进兵,但元世祖不准其发兵。至元二十一年(1289年),再次诏命征东招讨司进讨骨嵬,至元二十三年(1291年),驻奴尔干的征东招讨使塔塔儿带、杨兀鲁带率兵万人、船千艘征骨嵬。元成宗大德年间,骨嵬人多次越海劫掠奴尔干,招讨司官军无法击败。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元朝军队彻底击败骨嵬,骨嵬首领遣人来请求归降,每年缴纳贡品,元朝将其纳入辽阳行省的管辖范围。.

新!!: 元史和骨嵬 · 查看更多 »

高州 (四川)

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开元以后置高州,治所在今四川省高县南,为羁縻州。属泸州都督府。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废高州。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复置高州,治所在今四川省高县北。属叙州路。明朝洪武初移治今高县,洪武五年(1372年)降为高县,属叙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年)复升为高州,清朝顺治初年,又改高县。.

新!!: 元史和高州 (四川) · 查看更多 »

高啟

啟(,37歲),字季迪,號青丘,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初十才子之一。和宋濂、劉基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因得罪明太祖,以魏觀案累文字獄,處腰斬。.

新!!: 元史和高啟 · 查看更多 »

高兴 (元朝人物)

兴,元朝大将,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开始是南宋的将领,1275年投降元朝,跟随伯颜灭宋。驻守东南,攻下衢州、浙江东阳、玉山、福州、漳州。1280年,和完者都镇压陈吊眼起义,1281年,擒获陈吊眼。其后,继续镇压福建头陀军、温州林雄等人的起事。元武宗时,他官至左丞相。.

新!!: 元史和高兴 (元朝人物) · 查看更多 »

高遜志

遜志,字士敏,蕭縣人,元末僑寓嘉興。 好學問,師從貢師泰、周伯琦、鄭元祐,“文章典雅,成一家言”。洪武三年明太祖再次下詔重修《元史》,二月六日重開史局,以宋濂、王禕為總裁,以高遜志、李懋、張宣、李汶、張簡等十五人為纂修官。是年七月一日,纂成順帝一朝本紀十卷,志五卷、表二卷、列傳三十六卷。入翰林,累遷試吏部侍郎。建文初年,召為太常少卿,與董倫同主會試,提拔胡靖、吳溥、楊榮、金幼孜、楊溥、胡濙、顧佐等人。靖難之役時,燕王入京,生死不明。.

新!!: 元史和高遜志 · 查看更多 »

高麗君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朝鮮半島高麗的家族世系。.

新!!: 元史和高麗君主世系圖 · 查看更多 »

高麗元宗

麗元宗(;)諱王禃(),是高麗王國的第24代君主(1260年-1274年在位),初名王倎()。死後廟號元宗,諡號忠敬順孝大王(),葬於韶陵。元宗由忽必烈扶植继位,是高丽最后一个使用庙号的高丽君主。他有親蒙古帝國(元朝)傾向,之後高麗分成附元與反元兩派。.

新!!: 元史和高麗元宗 · 查看更多 »

高泰祥

泰祥(),是13世纪大理国点蒼山蓮花峰芒湧溪人氏,高升泰后裔,末代中国公。 大理孝义帝段祥兴时,他与弟弟高泰和(高禾、高逾城和)共掌朝政。道隆六年(1244年),蒙古帝国从吐蕃南侵大理,高泰和在丽江九河战死。南宋遣使祭奠高禾。天定三年(1253年),蒙古忽必烈从吐蕃与南宋治下四川交界处南下,攻克大理城。高泰祥與皇帝段兴智逃走。十二月,蒙古军攻克姚州(高泰祥兄弟属于逾城派,根据地在姚州弄栋府,又称統矢府,即今姚安),活捉高泰祥,被押回大理,斩杀于五华楼下。高泰祥叹道:“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忽必烈感念其忠,命高泰祥幼子高琼世代为官,长子高长寿被任命为威楚万户。.

新!!: 元史和高泰祥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新!!: 元史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高智耀

智耀,字显达。西夏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人。 西夏进士,西夏灭亡后,隐居贺兰山。元宪宗蒙哥召见他,他请蒙哥重用儒士,元宪宗下令免除汉地和河西儒士的徭役。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请命释放被俘为奴的淮蜀儒士,得数千人。至元五年(1268年)建议设立御史台。出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奉命报聘西北藩王,解释采用汉法之因。最后在上都病故。.

新!!: 元史和高智耀 · 查看更多 »

謝徽

謝徽,字元懿,長洲人。 博學工詩文,與高啟齊名。弟謝恭亦能詩。洪武二年(1369年)參與編修《元史》,史成,授翰林國史院編修。不久擢吏部郎中,與高啟同時辭官歸--。洪武六年復起國子助教,卒。.

新!!: 元史和謝徽 · 查看更多 »

謙州

謙州,一作謙謙州,元代州名。元世祖初年置。因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的小葉尼塞河)而得名。元仁宗以後屬嶺北行省。其地在唐麓嶺(今唐努山)以北,謙河西南。東接益蘭州,西北與吉利吉思部為鄰。主要區域在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元初有數千戶人口,主要居民是葉尼塞吉爾吉斯人、蒙古人、畏兀兒人。至元初年,劉好禮為吉利吉思、昂可剌、撼合納、謙州、益蘭州等五部斷事官,曾遷內地漢人工匠移居謙州、益蘭州。.

新!!: 元史和謙州 · 查看更多 »

譚麟

谭麟(),元朝初期江西民变首领,以白莲教起家。元朝灭亡南宋不久,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谭麟随都昌(今江西省都昌)人杜可用举旗反元,义军达万余人,杜可用自号杜圣人,称天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元朝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率军镇压,杜可用、譚麟与骨干数十人被俘杀。.

新!!: 元史和譚麟 · 查看更多 »

魏初

魏初(),字太初,号青崖,弘州顺圣(今河北阳原县)人。 金末翰林修撰魏璠的从孙,父魏思廉是金朝的甄官署令。魏初幼好读书,尤長於《春秋》,師從元好问学習。中统元年(1260年),入中书省,被聘为椽史,掌文书记录。後以母老辭官。至元七年(1270年)授國史院編修官,遷升為監察御史,歷官陝西、河東按察副使,行台揚州,終官江西按察使,许有壬说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当。道无不为,为无不力。高风劲节,人能道之”。工於詩,《送杨季海》一诗有“交亲零落鬓如丝,兩袖清風一束诗”之句,是【兩袖清風】之典故。有《青崖集》十卷。.

新!!: 元史和魏初 · 查看更多 »

魏觀案

魏觀案發生於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藉蘇州知府魏觀“濬河道”與“修府治”等事,報復詩人高啟等人,將他們處死。.

新!!: 元史和魏觀案 · 查看更多 »

许谦 (元朝)

许谦(),字益之,宋元之际学者、理学家、教育家。晚年自号“白云山人”,世称“白云先生”。浙江婺州东阳人,其先京兆(今陕西西安)人,许谦六世祖许宝徙至金华。.

新!!: 元史和许谦 (元朝) · 查看更多 »

许有壬

许有壬(),元朝河南汤阴人。字可用。 延祐进士。至治年间以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行部广东,弹劾治理不法官僚豪绅。元顺帝时为中书参知政事。历任自元仁宗至顺帝七朝,将近五十年。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至正十七年(1357年)致仕。有文集《至正集》《圭塘小稿》人。.

新!!: 元史和许有壬 · 查看更多 »

豪州

豪州,中国古代的州。.

新!!: 元史和豪州 · 查看更多 »

鲁王

鲁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鲁王 · 查看更多 »

買的

買的,元朝公主,元宪宗蒙哥的曾孙女,父亲不详。 益里海雅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阿失,阿失是忽怜之子、札忽儿臣之孙、锁儿哈曾孙、孛秃玄孙。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侖、火臣别吉的驸马)。阿失驸马先娶撒儿塔陈公主,之后娶元成宗之女益里海雅,之后再娶買的公主。大德五年(1301年),元成宗派阿失跟随晋王甘麻剌、海山讨伐察合台汗国笃哇,在哈剌答山射中笃哇之膝,海山解衣赐给他。成宗加赐珠衣。.

新!!: 元史和買的 · 查看更多 »

賈昔剌

賈昔剌,元朝大兴县(今属北京)人。 1224年,通过近臣入见拖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从拖雷到和林,典司御膳。因为胡须黄色,被赐名昔剌,非常被亲幸。忽必烈派他到弘吉剌之地从迎皇后,开始参与谋划帷幄。忽必烈即位,任提点尚食局、尚药局事,兼领进纳御膳生料。北方乞禄伦(克鲁伦河)部大雪,贾昔剌请买驼、马,补其死损,内府出衣币。贾昔剌死后,追封闻喜郡侯,谥敬懿。后来进封绛国公。.

新!!: 元史和賈昔剌 · 查看更多 »

贝勒 (汉学家)

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Emil Bretschneider,),汉名贝勒,著名俄罗斯汉学家。原波罗的海德国人。早年入学爱沙尼亚塔尔图以德语教学的塔尔图大学攻读医学。后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德黑兰医生。1866年-1883年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清朝北京医生。 1866年正逢苏格兰汉学家亨利·裕尔的《东域纪程录丛》出版,引起贝勒对汉学的浓厚兴趣。但他发现西方汉学包括家亨利·裕尔因不识汉语,很少直接引用中文典籍。当时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拥有一个经多年收集因而中西文藏书丰富图书馆。贝勒利用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图书馆提供的优越条件,潜心研究中世纪中国古典中外交通史文献和中国古代药草和植物学文献。贝勒还结识当时东正教北京传道团驻京修士大司祭巴拉第·卡法罗夫,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和英国驻华外交官梅辉立(William Fredrick Mayers)等著名汉学家。.

新!!: 元史和贝勒 (汉学家) · 查看更多 »

贺惟一

賀惟一(),名惟一,字允中,元朝陝西鄠縣(今户县)人,初賀姓,奉帝敕,賜姓名為拓拔太平,人稱賀太平。元惠宗时代丞相,後忤皇后奇氏,被貶,后賜死。 祖父賀仁傑、其父賀勝,皆元朝功臣。.

新!!: 元史和贺惟一 · 查看更多 »

贵由

貴由汗(;),大蒙古国第三任大汗,孛儿只斤氏,窩闊台長子,乃馬真后所生,1246年8月24日—1248年4月20日在位,计2年。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追尊庙号定宗,谥简平皇帝,在宗庙中列祭于第七室,排在忽必烈之父托雷后、忽必烈之兄蒙哥前。.

新!!: 元史和贵由 · 查看更多 »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新!!: 元史和越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越州 (云南)

越州,中国古代的州,位于今云南省曲靖市。 其川名鲁望,普麽部蛮世居。元宪宗四年(1254年)内附。六年(1256年),立千户,隶末迷万户。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越州,隶曲靖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越州,治所在今云南省曲靖市南越州镇。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越州卫。.

新!!: 元史和越州 (云南) · 查看更多 »

趙璧

赵璧(),字寶臣,元朝政治人物,雲中懷仁縣(今山西省懷仁縣)人。 1242年,入見忽必烈,法名聘請中原儒學名士王鶚等人,學習蒙古語,為忽必烈講解儒經。蒙哥即位,命趙璧和塔察兒到燕京撫慰軍民。1252年,趙璧和史天澤都擔任河南經略使,他們在邊境屯田,準備攻打南宋。1259年,趙璧隨從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宋朝大臣賈似道請和。趙璧與之談判。元世祖即位,以趙璧為燕京宣慰使、中書省平章政事,征伐阿里不哥、山東李璮,趙璧為行山东等路中书省事。至元四年(1267年)趙璧為樞密副使,至元六年(1269年)趙璧和阿朮攻打宋朝襄陽樊城。同年,高麗王王禃被林衍廢黜,趙璧行東京中書省事,駐守平壤,送王禃復位。趙璧轉任中書右丞,再為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趙璧去世。.

新!!: 元史和趙璧 · 查看更多 »

趙范 (南宋)

--(),字武仲,南宋軍事人物,宋理宗朝主要将領之一。.

新!!: 元史和趙范 (南宋) · 查看更多 »

趙汸

趙汸(1319年-1369年),字子常。安徽休寧人。 生於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讀朱子《四書》,多所疑難,乃盡取朱子書讀之。師事黃澤,專攻《春秋》《易》象之學。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學,思想可見於《对江右六君子策略》,主張“澄心默坐,涵養本源,以為致思之地”,而後“凡所得於師之指及文字奧義有未通者,必用向上功夫以求之”。 趙汸生於亂世,淡泊名利,隱居著述,作“東山精舍”以奉母,學者稱東山先生,邑人建商山書院,聘趙汸、朱升為書院山長。洪武二年(1369年)召修《元史》,完成初稿159卷。半年後乞還東山。未幾,以病卒。著有《葬書問對》、《東山存槁》、《周易文詮》、《春秋集傳》等。《明史·儒林傳》有傳。.

新!!: 元史和趙汸 · 查看更多 »

軍戶

軍戶制度,是中國明代為求確保軍隊的永續戰力,因而制定確保軍源的制度。 所謂的軍戶就是其戶籍種類屬於軍籍的軍人。明代的軍戶制度原則上是承襲元代戶籍的分類而來的。《元史》,卷九八,〈兵制一〉云:「天下既平,嘗為軍者定入尺籍伍符,不可更易。」所以元代有軍人專屬之「軍戶」。明代的戶籍分類,依《明史》〈食貨志〉「戶口」云:「凡戶三等,曰民、曰軍、曰匠。民有儒,有醫,有陰陽。軍有校尉,有力士,弓、舖兵。匠有廚役、裁縫、馬、船之類。瀕海有鹽、竈,寺有僧,觀有道士。畢以其業著籍,人戶以籍為斷。」所以有專為軍人而設之「軍戶」。除非成为兵部尚书,否则也要世世做军。 Category:明朝军事制度 Category:兵役制度 Category: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新!!: 元史和軍戶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历史

今黑龙江省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为东北亚诸多民族活动的场所。黑龍江最早的居民是古亞細亞人,後受通古斯人壓力,只分布於黑龍江下游,代表性民族是尼夫赫人。他們發展出發達的定居捕魚與海獸文化。.

新!!: 元史和黑龙江历史 · 查看更多 »

黄华 (元)

黃華(),元朝初期福建民变首领。元朝灭亡宋朝不久,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在崇安举旗反元,恢复宋朝祥興年号,称祥興五年。十月,被元征東行省左丞劉國傑擊敗,自焚而死。.

新!!: 元史和黄华 (元) · 查看更多 »

辽史

《辽史》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列传四十五,此外还有〈國語解〉一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新!!: 元史和辽史 · 查看更多 »

辽朝君主列表

辽国君主列表如下:.

新!!: 元史和辽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一作“達嚕噶齊”,是蒙古语,意为“掌印者”,是蒙古帝国歷史上一种特殊的职官称谓,與它同源的有另一字答魯合剌禿孩,意謂「提調」,另有宣差,持節之意。 达鲁花赤最初为成吉思汗所设,曾广泛通行于蒙古帝国和元朝。达鲁花赤原意为“掌印者”,后来成为长官或首长的通称。在元朝的各级地方政府裡面,均设有达鲁花赤一职,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在元朝中央政府裡面,也有某些部门设置达鲁花赤官职。达鲁花赤一般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这种做法被认为具有强烈的民族主義差別待遇色彩。但是,也有其他民族的人担任达鲁花赤的记载。在金帳汗國,他們與八思哈有關,但有不同。 明朝以后,达鲁花赤官职被废除。.

新!!: 元史和达鲁花赤 · 查看更多 »

辇真监藏

辇真监藏()藏文名“仁钦坚赞”(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意为“宝幢”),《红史》作“绛漾仁钦坚赞”,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史和辇真监藏 · 查看更多 »

龙州 (四川)

龙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在今四川省绵阳市、广元市境。.

新!!: 元史和龙州 (四川) · 查看更多 »

连州 (连县)

连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州市。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设置连州,治所在桂阳县(今广东省连州市)。唐朝辖境相当今广东省连州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阳山县等地。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抚司,直隶行中书省。十七年(1280年),废安抚司,升为连州路。十九年(1282年),降为散州,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朝时隶广州府。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升为连州直隶州。1911年,连州改为连县。.

新!!: 元史和连州 (连县) · 查看更多 »

迭里彌實

迭里彌實,字子初,元朝回回人,正式說是阿兒渾人。他的名稱正寫是德爾維希。因為忠於元朝而被收錄於《元史》中。 迭里彌實因為侍奉母親,不忍離開母親,一直到40歲都還不出仕為官。年老後,出仕為官,先任行宣政院崇教,幾次升官後到漳州任達魯花赤。 後來,明朝軍隊攻打下福州之後,興化、泉州都投降於明軍,迭里彌實聽到消息之後說:「吾不材,位三品,國恩厚矣,其何以報乎!報國恩者,有死而已。」(我沒什麼才能,卻位居三品高位,國家的恩情這麼大,我要怎麼報答呢?能夠報答國恩的,也只有一死而已。)當明軍招降的使者到達時,迭里彌實穿著公服,到官廳,先把印、文用斧頭砍壞,在手寫「大元臣子」幾個大字,端坐在座位上,用佩刀割喉自殺。死了以後,他還拿著刀,按著膝蓋,坐在座位上。漳州民眾在庭中哭泣,收殮他的屍體,葬在東門外。.

新!!: 元史和迭里彌實 · 查看更多 »

迭里哥兒不花

迭里哥兒不花(),忽必烈曾孙,真金之孙,甘麻剌第三子,元泰定帝三弟。 1307年,武宗即位,封北宁王,赐螭纽银印。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让阿速卫五百人隶属于他,命他驻和林。四年(1311年),改封湘宁王,换金印,食邑为湘乡州宁乡县六万五千户。至治末年(1323年),迭里哥兒不花去世。子八剌失里袭湘宁王。.

新!!: 元史和迭里哥兒不花 · 查看更多 »

茫部路

茫部路军民总管府,元朝的行政区划——路。今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 茫部路西近乌蒙路、南近乌撒路。宋朝属于茫布部。茫部路军民总管府属于下路,下辖益良州(下州,今云南省彝良县)、强州(下州)。元朝前期隶属于乌撒乌蒙宣慰司,后直隶于云南行省。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芒部府。.

新!!: 元史和茫部路 · 查看更多 »

茫施路

茫施路,元朝的行政区划——路。今云南省芒市。 茫施路北近柔远路之南,泸江之西,大枯炎,小枯炎。即唐朝的茫施蛮。元世祖中统初年,内附蒙古,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为茫施路,隶宣抚司。明朝改为芒市司。.

新!!: 元史和茫施路 · 查看更多 »

茶倫

茶倫,元朝公主,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 茶倫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帖里干,帖里干是锁儿哈之弟、孛秃之子。孛秃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仑、火臣别吉的驸马),锁儿哈娶阔出的女儿安秃。帖里干先娶亦乞列思公主,后娶茶倫,茶倫被封为昌国大长公主。.

新!!: 元史和茶倫 · 查看更多 »

茶法

中國好飲茶,唐代始有茶法,由於利潤萬巨,宋、元、明、清皆实行茶叶专卖制度。.

新!!: 元史和茶法 · 查看更多 »

胡三省

胡三省(),原名滿孫,字身之,又字景參,號梅澗,寧海中胡村人,中国南宋末年、元代初年历史学家,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竹素園集》一百卷及《江東十鑑》、《四城賦》,然已散迭不可得見,今存《资治通鉴音注》294卷,《通鉴释文辩误》12卷。.

新!!: 元史和胡三省 · 查看更多 »

胡翰 (明朝)

胡翰(),字仲申、號仲子,浙江金華人,明朝政治人物。 早年求学于吳師道、吳萊、許謙,善于文学,其文章与宋濂、王禕不相上下。朱元璋占领金华后,召見,授衢州府教授。洪武初年(1368年)修撰元史、后归乡。著有《仲子集》、《胡仲子集》、《長山先生集》、《春秋集義》、《信安集》等。.

新!!: 元史和胡翰 (明朝) · 查看更多 »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邢台人,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

新!!: 元史和郭守敬 · 查看更多 »

郭侃

郭侃(),原籍陕西华州,蒙古西征將領,曾隨旭烈兀帶兵攻打至西亞。後出任元朝官員。是在元朝的種族歧視下官階至高層的漢人之一(因被貴族收養,不列入「南人」部。).

新!!: 元史和郭侃 · 查看更多 »

郭狗狗

郭狗狗,中國元朝平陽翼城人,因為幼年時勇敢保護家人而被記載到《元史》中。 郭狗狗的父親郭寧是欽察先鋒使首領官,戍守大良平。宋朝將領史太尉率領軍隊攻打大良平,攻陷之後俘虜了郭寧全家。史太尉要殺郭寧,當時年僅5歲的郭狗狗告訴史太尉:「勿殺我父,當殺我.」(不要殺我父親,要殺就殺我。)史太尉感到驚奇,問郭寧說:「是兒幾歲耶?」(這孩子幾歲?)郭寧回答:「五歲。」史太尉說:「五歲兒能為是言,吾當全汝家。」(五歲就能說這樣的話,我要保全你全家。)於是史太尉派人送郭寧等人到合州去。.

新!!: 元史和郭狗狗 · 查看更多 »

胜纳哈儿

胜纳哈儿,又作胜纳合儿、胜剌哈,元朝宗室,成吉思汗同母三弟弟合赤温的曾孙,按赤台之孙,忽剌忽儿(忽剌忽)之子。 1260年,和东道诸王一起拥立忽必烈为汗,因功受到厚赐,得银五千两、文帛各三百匹。嗣位济南王。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王府官,从北安王那木罕镇守漠北。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颜反元世祖,他与之通谋,想要执拿诸将发难。事发,被召入朝中,夺去王爵,收缴“皇侄贵宗之宝”印,罢济南王府署官。.

新!!: 元史和胜纳哈儿 · 查看更多 »

胆巴

胆巴(),一名“功嘉葛剌思”,又名“庆喜称”,尊称“阿尼胆巴”,藏族,西番突甘斯旦麻(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人,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国师,后追封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史和胆巴 · 查看更多 »

興隆 (張致)

興隆,《元史·太祖本紀》作興龍,为中国金朝时期起事者張致的年号,1216年—1217年,前后共2年。.

新!!: 元史和興隆 (張致) · 查看更多 »

阳安县 (西魏)

阳安县,中国古县名。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牛鞞县为阳安县,为武康郡治所。治所在今四川省简阳市。隋朝仁寿三年(603年),为简州治。唐朝时复置简州(唐朝时曾改为阳安郡),仍为州治。元朝时,仍为简州附郭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简州。.

新!!: 元史和阳安县 (西魏) · 查看更多 »

阿合馬

阿合馬(阿拉伯语:、Ahmad Fanākatī,),元朝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時的近臣之一,出生於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境內),官至宰相。.

新!!: 元史和阿合馬 · 查看更多 »

阿剌忒纳答剌

阿剌忒纳答剌,孛儿只斤氏,元朝皇族。元文宗图帖睦尔的长子,母親是卜答失里皇后。原封燕王。至顺元年十二月初五辛亥(1331年1月13日),元文宗冊立他為太子。至顺二年正月十五辛卯(1331年2月22日),阿剌忒纳答剌去世。之後,元文宗以为太子之死,是因为他误信居心險惡的臣子燕铁木儿而被其迫使杀死大哥元明宗的报应,所以他死后皇位由明宗的儿子元寧宗、元順帝繼承。.

新!!: 元史和阿剌忒纳答剌 · 查看更多 »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蒙古帝国开国功臣、军事人物。汪古部首领,又译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 “阿剌兀思”为名,“剔吉”、“忽里”均为官号,一说“剔吉”为突厥语“特勤”之音变,“忽里”为金官职“忽鲁”之音变,为“统数部之长”。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世为部长,率部驻牧阴山北金朝边壕一带(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北)。原臣服于金朝,隶属于西北路招讨司,为金朝驻守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北边壕。1203年,乃蛮部太阳罕密约其联兵夹攻蒙古部,他没有答允,并以其谋告知铁木真,遂互结“安答”(义兄弟、盟友)。次年,并助成吉思汗灭乃蛮。1206年,蒙古帝国建国后,被封为千户长,受命管领汪古部五千户,娶成吉思汗女阿剌海公主。元太祖六年(1211年)引蒙古军南出界垣,作为蒙古的向导。之后奉命留镇本部,后被汪古部反对归镇的人所杀。后追封为高唐王。有三子:不颜昔班、孛要合,侄子镇国。.

新!!: 元史和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 查看更多 »

阿剌真

阿剌真别吉(Alajin Beki),元朝公主,是窝阔台的女儿。 成吉思汗之女也立安敦被许嫁高昌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但没有出嫁,也立安敦就死了。过了些时候,窝阔台又将阿剌真下嫁与巴而术,但在把阿剌真送给巴而术之前,巴而术已不在人世。窝阔台又把女儿阿剌真公主嫁给了巴而术的儿子怯失迈失。怯失迈失成为第一位真正与蒙古皇室通婚的亦都护。怯失迈失不久就去世了,阿剌真公主与怯失迈失的婚姻也很短暂。因为怯失迈失娶了窝阔台之女,他弟弟萨仑·的斤死心塌地支持窝阔台系。.

新!!: 元史和阿剌真 · 查看更多 »

阿剌海别吉

阿剌海别吉(),又作阿里黑、曳剌海、阿剌罕等,孛儿只斤氏,蒙古帝国公主,成吉思汗与孛儿帖之三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将阿剌海别吉赐予汪古部,可能先后嫁给过阿剌兀思、镇国、不颜昔班、孛要合等多位汪古部首领。她因为曾掌管汪古部事而被称为“监国公主”,其统治汪古部至少有近20年之久。大德九年(1305年),元成宗追封其为“齐国大长公主”。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后又加封她为“赵国大长公主”。 关于阿剌海别吉曾嫁给过哪几位汪古部首领,史料有如下记载:.

新!!: 元史和阿剌海别吉 · 查看更多 »

阿勒塔伦

阿勒塔伦,又作阿勒塔鲁罕、阿儿答鲁黑、按塔伦,元朝公主,成吉思汗幼女,母亲孛儿帖。兄朮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阿勒塔伦嫁给斡勒忽讷兀惕部(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仑的娘家)的泰出(又作塔出)驸马,1252年,蒙哥封给她真定府二百七十户(中原五户丝户)。有子术真伯(又作扎兀儿薛禅),术真伯先后娶元宪宗蒙哥之女失邻公主和必赤合公主。.

新!!: 元史和阿勒塔伦 · 查看更多 »

阿纳失失里

阿纳失失里(Раднашири,),弘吉剌氏,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后,生元英宗硕德八剌。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1302年生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册阿纳失失里为皇后,上册宝,遣官员在南郊及太庙祭告天地。改典内院为中政院,官秩正二品。延祐七年正月二十一日(1320年3月1日),仁宗驾崩。1320年4月19日,英宗即位,上阿纳失失里尊号皇太后,册文是: 第二天,皇太后于兴圣宫受百官朝贺。 至治二年(1322年)阿纳失失里驾崩,元英宗上谥号为庄懿慈圣皇后,升祔仁宗庙。其册文是: 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元泰定帝改谥宣慈惠圣皇后。.

新!!: 元史和阿纳失失里 · 查看更多 »

阿魯圖

阿魯圖是元順帝年間的中書右丞相,曾被指派擔任《遼史》、《金史》、《宋史》的編修都總裁,但不諳漢字。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順帝下令修遼、金、宋三史。本來由脫脫作為都總裁,然而於正四年五月(1344年)脫脫辭職,阿魯圖被指派繼任成為都總裁。同時期,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于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

新!!: 元史和阿魯圖 · 查看更多 »

阿鲁秃

阿鲁秃,又作阿鲁忽都、阿剌忽都,元朝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玄孙,孛要合之曾孙,爱不花之孙,术忽难之子。 延祐元年(1314年)三月丙午,元仁宗封驸马阿鲁秃为赵王。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赐赵王阿鲁秃金五十两、银五百两、钞千锭。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十七日,元顺帝于圜丘亲祀昊天上帝,以太祖皇帝铁木真配享,如旧礼。太师、右丞相马札儿台、右丞相脱脱为亚献官,太尉、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知院泼皮、翰林承旨老章为助奠官,御史大夫伯撒里为摄司徒,枢密知院汪家奴为大礼使,中书平章也先帖木儿、铁木儿达识二人为侍中,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中书右丞太平二人为门下侍郎,宣徽使达世帖睦尔、太常同治李好文二人为礼仪使,宣徽院使也先帖木儿执劈正斧。.

新!!: 元史和阿鲁秃 · 查看更多 »

阿鲁辉帖木儿

阿鲁辉帖木儿(),元朝宗室,元太宗窝阔台第七子灭里后裔,袭封阳翟王。 早年屯守北方,至正二十年(1360年),见元朝日将崩溃,在岭北行省木儿古彻兀拥兵几十万,逼迫北方宗王叛乱。逼元顺帝交出玉玺,击败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第二年,战败被部下脱欢抓获,送到元大都,被杀。.

新!!: 元史和阿鲁辉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約1219年-1266年),又譯阿里布哥,蒙古貴族,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幼子,根据《元史》,拖雷有十一子,正妻唆鲁禾帖尼生蒙哥(长子)、忽必烈(第四子)、旭烈兀(第六子)、阿里不哥(第七子)四子。也就是說,他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之弟。他们四人的生母都是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

新!!: 元史和阿里不哥 · 查看更多 »

阿里八䚟

阿里八䚟,元朝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曾孙,孛要合之孙,爱不花的第三子。 爱不花生有四子,都是元世祖之女月烈公主所生:阔里吉思、也先海迷失、阿里八䚟、术忽难。也先海迷失早卒,阔里吉思嗣父亲爱不花之位。阿里八䚟娶完泽之女奴伦公主。完泽封卫王,是元宪宗蒙哥之孙,玉龙答失之子。.

新!!: 元史和阿里八䚟 · 查看更多 »

阿里海牙

阿里海牙,Ariq Qaya,后代称贯氏,畏兀儿人。中国元朝初年的军事家和政治人物。 阿里海牙自幼聪敏善辩。后随世祖忽必烈。1258年,随忽必烈攻南宋。至元五年,签河南行省事,与元帅阿朮等攻宋取襄阳破樊城,后与丞相伯颜、元帅阿术等拔沙洋、新城,降复州、汉口、鄂州、汉阳。至元十二年镇鄂州,并攻取江陵。至元十三年取湖南,进兵广西。至元二十三年初,为湖广行省左丞相,五月,病死于上都。后追封为楚国公。 其子忽失海牙官至湖广行中书省左丞相。.

新!!: 元史和阿里海牙 · 查看更多 »

阿速台

阿速台,元宪宗蒙哥次子,母奎帖尼贵妃。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阿速台支持阿里不哥。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大败阿里不哥将哈剌不花,于是恃胜轻敌,还驻亦剌八里,不设防。阿速台率所部袭击阿鲁忽,入自铁门,夺阿力麻里城。至元元年(1264年),阿速台与弟昔里吉、玉龙答失降忽必烈,忽必烈赦免了他。《史集》记载有阿速台四子,《元史》107卷记载阿速台无子。.

新!!: 元史和阿速台 · 查看更多 »

阿老瓦丁

阿老瓦丁()元朝色目回回军人,专造回回炮。.

新!!: 元史和阿老瓦丁 · 查看更多 »

阿沙不花

阿沙不花,元朝大臣。康里人。 父亲是康里牙牙,随母亲迁居到和林。康里牙牙在元定宗统治下入充宿卫昔宝赤,后从元宪宗攻南宋。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四岁时,入侍元世祖,赐以田土人户,以兴和路天成为家,以谨守臣职,受命掌门卫。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颜叛乱,他奉命说东道诸王纳牙不要从叛,归附朝廷,并率领千户从征乃颜。至元三十年(1293),从皇孙铁穆耳(成宗)抚军北方,逾金山,与海都作战。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死,大臣阿忽台、八都马辛等谋拥皇后卜鲁罕摄政,他与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定计先发制人,执安西王阿难答及阿忽台等,至野马川,迎海山入上都。海山即位为元武宗,任中书平章政事,加太尉。直言进谏,要武宗节奢止淫。至大元年(1308年),进中书右丞相,行御史大夫,又改行平章政事、录军国重事,封康国公。同年,为广武康里卫亲军都指挥使,迁知枢密院事。至大二年(1309年)卒于官,年四十七岁。善书法。当时不以书名,而后世丛帖却存其书。如《述德堂帖》即收其《奏稿》。.

新!!: 元史和阿沙不花 · 查看更多 »

阿木哥

阿木哥(),真金太子次子答剌麻八剌庶长子,母郭氏,元武宗、元仁宗的大哥。.

新!!: 元史和阿木哥 · 查看更多 »

阿撒罕

阿撒罕,元朝大臣,元仁宗时的太师。 《元典章》刑部列出延祐二年(1315年)五月元朝的中枢官员:阔出司徒、阿撒罕太师、帖木迭儿丞相、塔失帖木儿知院、伯忽大夫、哈散丞相、灭怯秃丞旨、完泽知院、也先帖木儿知院、朵歹院使、章闾平章、帖木儿脱也同知、阔彻别丞旨、买馿同知、床火儿副枢、阔阔出答剌罕、十得同签。延祐四年(1317年),监察御史黄肯播上奏铁木迭儿违背元世祖的制度,括江南之地,致使汀州漳州民叛。阴夺阿撒罕太师,导致关陕不靖。.

新!!: 元史和阿撒罕 · 查看更多 »

阔列坚

列坚(),成吉思汗之子,母亲忽兰皇后。 阔列坚因为忽兰皇后被成吉思汗宠爱,也被太祖成吉思汗爱如嫡子,与金帐汗国的始祖术赤、察合台汗国的创始人察合台、元太宗窝阔台、元睿宗拖雷同等待遇。1235年,从拔都伐俄罗斯,中流矢而死。子忽察被封为河间王,后裔为安定王。.

新!!: 元史和阔列坚 · 查看更多 »

阔阔伦皇后

伦,元朝人物。 氏族不详。大蒙古国薛禅汗忽必烈(元朝皇帝元世祖)的皇后(可敦、哈屯,汉译皇后)。元朝的后妃只有两等,汉人称之为皇后与妃子。元世祖以后只有得到策宝的皇后才算正宫皇后。《元史》、《新元史》记载她是忽必烈的第四斡儿朵的皇后。没有生下子女,只有第二斡儿朵的察必、南必两为皇后,先后得到皇后册宝。.

新!!: 元史和阔阔伦皇后 · 查看更多 »

阔阔出

出(),元世祖忽必烈的第八子,封宁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始封宁远王,赐龟纽鋈金银印。三十年(1293年),从侄子皇太孙铁穆尔备兵北边。第二年(1294年),铁穆尔入嗣大统为元成宗,以北边军事托付于阔阔出,师久无功。大德三年(1299年),命海山在军中代替他。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海山即位,以阔阔出翊戴之功,进封宁王,换兽纽金印。至大三年(1310年),三宝奴告发阔阔出图谋不轨,元武宗命楚王牙忽都等审问他们下狱。平章察乃铁哥廷辨,诬告得释,还是流放高丽,其妃完者被赐死,称畏兀儿僧铁里等二十四人为同谋或者知而不告,都凌迟处死。审问的官员升秩二等,赐牙忽都金千两、银七千五百两,三宝奴赐号答剌罕,把阔阔出清州食邑赐给他。皇庆元年(1312年),铁哥奏:世祖皇子只有宁王健在,宜赐还。元仁宗同意了。第二年(1313年)二月,阔阔出卒。二子:薛彻秃,阿都赤。.

新!!: 元史和阔阔出 · 查看更多 »

阔里吉思 (平章政事)

里吉思,又作阔儿吉思、阔儿吉司,元朝大臣。 早年侍奉元武宗,天历二年(1329年),元明宗即位,任中书左丞。至顺三年(1332年),元宁宗即位,由宣政使复为中书右丞。宁宗死后,奉命到静江路迎立妥懽贴睦尔为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任平章政事。次年七月,知枢密院事。和右丞相伯颜平定左丞相唐其势的政变,封宜国公,兼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卒年五十五岁,谥号忠襄。.

新!!: 元史和阔里吉思 (平章政事) · 查看更多 »

阔里吉思 (弘吉剌部)

闊里吉思(),元朝大臣,蒙古弘吉剌部人,燕只斤氏。 他本来是侍卫,为博尔赤(司膳官)。建康路达鲁花赤药失谋的儿子。在1288年为司农少卿,升为司农卿。1291年,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和右丞廉希恕率兵攻打海南黎族部落。1298年,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1300年,为征东行省平章政事,建议革除高丽的弊政,裁汰冗员。元成宗没有想干预高丽的国政。1301年再为湖广行省平章。1302年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以贪赃免职。1311年死后,追封晋宁王,一说卒年六十六岁。.

新!!: 元史和阔里吉思 (弘吉剌部) · 查看更多 »

赡思

赡思(),字得之,元朝大食人,官员。.

新!!: 元史和赡思 · 查看更多 »

赤古

赤古,又作赤窟,姓孛思忽兒,弘吉剌氏,特薛禪的孙子,按陈的长子,孛儿帖的内侄,成吉思汗的女婿。 他和父亲随从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蒙古建国,他因功被封为千户长。娶成吉思汗的第三女秃满伦,被称为古列坚(驸马)。后来跟随攻打金国。1212年,和拖雷攻克德兴,尽下境内诸城堡。1236年,得到了东平府内民户为食邑。死后追封为宁濮郡王。.

新!!: 元史和赤古 · 查看更多 »

起輦谷

起輦谷是《元史》中提到的一处地名。根据《元史》记载,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历代君主都葬于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型的帝王陵墓。 元代皇家秘葬制度,帝王陵墓不封丘,包括随葬品也不能封丘,葬毕还要以万马踏平。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保护陵墓,防止被盗。 起輦谷的位置至今仍未被确定,但国际上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位于蒙古國不儿罕合勒敦山中。 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不儿罕山旁有一座名为“古连勒古”的山。学者亦邻真认为,“起辇谷”是“古连勒古”的汉语雅译。而在肯特省有一处名为“”的地区,方圆240平方公里。根据蒙古人的传说,进入此地的人会遭报应死亡,而此处正位于不儿罕山中。蒙古政府长期封锁了这一区域,直到近20年才向西方考古学家们开放。 此外,还有说法认为起辇谷位于大金川北边的梭磨河大峡谷,或者坐落在河北宣化大仓盖乡马儿山。.

新!!: 元史和起輦谷 · 查看更多 »

赵复

赵复,字仁甫,中国宋末元初德安府(治今湖北省安陆市)人。学者称为江汉先生。.

新!!: 元史和赵复 · 查看更多 »

赵州 (云南)

赵州,元朝时设置的州,属大理路。 昔为罗落蛮所居地。南诏蒙氏立国,有十睑,赵川睑是其中之一。夷语中,睑若州。皮罗阁置赵郡,阁罗凤改为赵州,段氏大理国改天水郡。元宪宗七年立赵睑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为赵州,又于白崖睑立建宁县,隶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1288年),革除建宁县入赵州,隶大理路。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大理路改为大理府,赵州改赵喜州,不久复赵州。领一县:云南县。.

新!!: 元史和赵州 (云南) · 查看更多 »

赵州 (河北)

赵州,中国古代的州,在今河北省境。 汉朝时,其地有平棘县,故城在平棘县南。北魏于昭庆县,设置殷州,北齐时,改为赵州。隋朝废赵州,复置赵郡于平棘县。武德元年(618年),张志昂以赵郡投降唐朝,改为赵州,治所在柏乡县,领十二县(平棘县、高邑县、赞皇县、元氏县、廮陶县、栾城县、大陆县、柏乡县、房子县、禋城县、鼓城县),其年,以禋城县归属廉州,以鼓城县属深州。武德四年(621年)徙治平棘县,同年,改大陆县为象城县。五年(622年),更名栾城,贞观初年,恢复旧名。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赵州。户六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八。领八县:平棘县、宁晋县(原廮陶县)、昭庆县(原象城县)、柏乡县、高邑县、临城县(原房子县)、赞皇县、元氏县。旧领九县。 宋朝时改为庆源军。金朝改沃州。元朝仍为赵州,属真定路。旧领九县:平棘县、临城县、栾城县、元氏县、高邑县、赞皇县、宁晋县、隆平县、柏乡县。元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县、元氏县隶真定路。领七县。明朝时,属真定府。领六县。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真定府改为正定府。二年,赵州升为趙州直隸州。改赞皇县隶正定府。领五县:柏乡县、隆平县、高邑县、宁晋县、临城县。.

新!!: 元史和赵州 (河北) · 查看更多 »

赵良弼

赵良弼(),本姓术要甲。女真人,元朝大臣。 父赵悫,中进士。1259年,做忽必烈的参军。1260年,五劝忽必烈夺取汗位,因功被任命为参陕西四川宣抚司。1270年,赵良弼到王氏高丽屯田。1272年,以秘书监的职务出使日本,国书没能交给国王,被幕府迁至对马岛。次年,赵良弼回国。至元十一年(1274年),被任命为佥书枢密院事,献策伐宋,但不同意元军同时攻打日本。1286年,赵良弼病死,追封韩国公。.

新!!: 元史和赵良弼 · 查看更多 »

赵承禧

赵承禧字宗吉,元末明初晉寧(今山西臨汾)人。 至順元年(1330年)三甲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曾官御史。至元二年奉敕撰成《憲臺通紀》二十四卷。累官河間太守。好作詩,《全宋诗》卷3768錄有其詩。.

新!!: 元史和赵承禧 · 查看更多 »

薩迦巴

薩迦巴(),簡稱薩迦(),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八思巴借助于元朝的政府机制在全西藏建立起来的隶属于元朝的政教合一的自治政权,是西藏历史上各教派統治時期的第一个政权,也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政权,也稱薩迦王朝。该王朝统治范围位于宣政院辖地。 薩迦巴开始於1253年八思巴掌教薩迦派,结束於1358年薩迦派失势於帕木竹巴,共105年。.

新!!: 元史和薩迦巴 · 查看更多 »

開南州

开南州,元朝时设置的州,属于下州。在今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 开南州在威楚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庄蹻为滇王,汉武帝开西南夷,诸葛孔明定益州,都没有涉及其境。至南诏蒙氏兴,设立银生府,后被金齿、白蛮攻陷,移银生府治到威楚,开南被生蛮所据。自南诏至大理国段氏,都是徼外荒僻之地。中统三年(1262年)平定,以所部隶属于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开南州。至顺二年(1331年),改为景东府。.

新!!: 元史和開南州 · 查看更多 »

開成州

开成州,元朝的州。 开成州本是唐朝的原州。宋朝为镇戎军。金朝为镇戎州。元朝初年,仍为原州。至元十年(1273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立开成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仍视上都,号为上路。至治三年(1323年),降为开成州。领开成县、广安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降开成州为县,改名开城县。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开城县为固原州。.

新!!: 元史和開成州 · 查看更多 »

薛只干

薛只干,元朝公主,祖父成吉思汗,父亲史书没有记载,不知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薛只干嫁给弘吉剌部的纳陈驸马,纳陈驸马是按陈之子,特薛禅之孙。薛只干祖母孛兒帖侄子,薛只干兄弟忽必烈皇后察必的兄弟。纳陈家族被封为鲁王,薛只干称为鲁国公主。纳陈的儿子斡罗陈娶完泽公主、囊家真公主。斡罗陈的儿子谛瓦不剌娶祥哥剌吉公主。.

新!!: 元史和薛只干 · 查看更多 »

闊出

闊出(),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元太宗)的第三子。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阔出是贵由大汗和阔端的弟弟,被称为阔出太子,窝阔台有意立阔出为继承人,但他在1236年2月南征南宋时去世。窝阔台遂指定阔出之子失烈门为继承人。《史集》中阔出有三子失烈门、孛罗赤、苏沙,《元史》认为孛罗赤是失烈门的儿子。.

新!!: 元史和闊出 · 查看更多 »

闊端

闊端(Köden,《史集》 كوتان Kūtān,1206年—1247年或1251年),元太宗窝阔台第二子,忽帖尼皇后所生。 1235年,蒙古帝国分兵三道伐南宋,阔端将大军从秦、巩入蜀。十一月,攻石门,金将汪世显降蒙。当时金朝亡两年,都总管郭虾蟆据金州、兰州、定州、会州四州,坚守不下。阔端派裨将按竺迩攻克会州,郭斌死,三州降。遂入南宋沔州,俘获知州高稼。 1236年,大举伐蜀,阔端率汪世显出大散关,分兵命末哥率领按竺迩等出阴平会师成都。九月,阔端与宋朝利州统制曹友闻在阳平关大战,获胜,招降利州路、潼川府路。十月,入成都。1239年,蒙古回师,成都被南宋收复。1241年,阔端再派汪世显,按竺迩等袭克成都府。当年,元太宗去世,乃马真后称制,蒙古停止攻势。1242年,宋朝命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大使,收复了蒙军占领的部分州县。宋军坚守,蒙军停止进攻。 阔端到西凉府(凉州,今中国甘肃武威市)开府,承制行专封拜。听从河西人(西夏)高智耀的建议,消除儒生的役籍。1246年,其兄贵由即位。1247年,吐蕃诸部宗教界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属于萨迦派,简称萨班)与阔端在凉州议定了吐蕃归附的条件,其中包括呈献图册,交纳贡物,接受派官设治,吐蕃地区纳入大蒙古国(蒙古帝国)治下,史称“凉州会盟”。 阔瑞去世时,西域女巫法特玛(法蒂瑪)用巫蛊术诅咒阔端,撒马尔罕人希雷揭发其事,阔端临死也遣使禀告大汗自己为法特玛所害。丞相镇海审理法特玛,法特玛被处以极刑。不久,又有人告希雷厌禳诅咒皇子忽察,希雷也伏诛。 阔瑞五子:灭里吉歹,蒙哥都,只必帖木儿,帖必烈,曲烈鲁(后裔为汾阳王、荆王)。其女卜鲁罕、八不叉嫁高昌回鹘亦都护纽林·的斤,孙女朵儿只思蛮嫁给高昌王帖睦爾普化(八卜叉之子)。.

新!!: 元史和闊端 · 查看更多 »

闊闊出 (唐兀氏)

闊闊出,元朝官员,唐兀氏(即党项族),朵罗台的弟弟。 祖父小丑,父亲塔儿忽台,都以制弓为业,管理行营工匠。闊闊出继承家族事业,把制造的弓献给忽必烈,忽必烈见他魁伟能射,以他为近侍。后为大同路广胜库达鲁花赤,管理贮藏兵器。尽心尽责,管理很好。1297年,为大同路武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诸军事。又监建州、利州,改为佥四川道廉访司事。后为监察御史、中大夫、大宁路总管。在任上去世。.

新!!: 元史和闊闊出 (唐兀氏) · 查看更多 »

闊闊倫公主

闊闊倫,元朝公主,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 闊闊倫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脱罗本,脱罗本父亲不详,祖父是特薛禅。特薛禅是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父亲。而闊闊倫的父亲元仁宗是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的曾孙。辈分差距很大。.

新!!: 元史和闊闊倫公主 · 查看更多 »

董文忠

董文忠,字彦诚,真定府藁城(今河北省藁城县)人,元朝大将。董俊第八子。 1252年,以世侯子弟作为人质,到忽必烈幕府。中统元年(1260年),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宿卫,符宝郎。多次向忽必烈提出自己的建议。至元十八年(1281年),为典瑞卿,佥书枢密院事。同年去世。.

新!!: 元史和董文忠 · 查看更多 »

董文炳

董文炳,字彦明,真定府藁城(今河北省藁城县)人,元朝大将。 董俊长子。 1235年,作为藁城县令。1253年,跟随忽必烈灭大理国。1259年,参与攻打南宋。中统二年(1261年),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中统三年(1262年),参与灭李璮,为山东东路经略使。至元三年(1266年),取代史天泽家族两万户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河南等路统军副使。至元十年(1273年),为参知政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跟随伯颜灭南宋,为中书左丞。至元十五年(1278年)去世。.

新!!: 元史和董文炳 · 查看更多 »

董文用

董文用,字彦才,真定府藁城(今河北省藁城县)人,元朝官员。 董俊第三子。 1250年,作为世侯子为人质,为忽必烈立文书,召儒生。1253年,跟随忽必烈灭大理国。1259年,参与攻打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忽必烈即位后,张文谦推荐他为大名宣抚司左右司郎中。历任西夏中兴路行省郎中、山东劝农使、工部侍郎、卫辉路总管。至元十九年(1282年),作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转任翰林院、集贤院学士,知秘书监。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反对东征日本。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担任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即位,为知制诰兼修国史,主持修纂《世祖实录》。大德六年(1302年)告老,六月去世。.

新!!: 元史和董文用 · 查看更多 »

董文蔚

董文蔚,字彦华,真定府藁城(今河北省藁城县)人,元朝大将。董俊次子。 1235年,大哥董文炳作为藁城县令,董文蔚总管家事。1241年,率领民兵随蒙军攻打南宋。1254年,为藁城等处行军千户,镇守邓州。修筑光化、毗阳、枣阳。1259年,随蒙哥攻打四川。中统二年(1261年),率领邓州军马加入武卫军千户,屯守元上都。中统三年(1266年),在济南城南围困李璮。至元五年(1268年),在上都炭山去世。.

新!!: 元史和董文蔚 · 查看更多 »

董摶霄

董抟霄,元朝磁州人。字孟起。.

新!!: 元史和董摶霄 · 查看更多 »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新!!: 元史和钱大昕 · 查看更多 »

蒲松龄

蒲松齡(,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是中国清代志怪小说作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族裔有争议),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平时喜好收集怪异的民间故事,死后以短篇故事集《聊斋志异》闻名于世,塑造了诸如聂小倩、青凤、婴宁和莲香等不少有代表性的狐仙和女鬼艺术形象。蒲松龄热衷于求取功名,但科举成绩并不如意,创作《聊斋志异》除了满足猎奇趣味,也成为他寄托个人思想的方式。.

新!!: 元史和蒲松龄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史

蒙古帝国史(法语:L'Empire mongol)是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所著的关于蒙古帝国的著作。该书主要取材于《蒙古秘史》《史集》和《元史》。.

新!!: 元史和蒙古帝国史 · 查看更多 »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或稱《元朝秘史》、“脫卜赤顏”,共十五卷,成書於1252年,作者不詳。自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兒帖赤那、豁埃馬闌勒,至窩闊臺可汗十二年(1240年)為止。被譽為蒙古史三大要籍之首。咸豐、同治年間,廣東順德人李文田感《元朝秘史》多滋葛,為之作注。.

新!!: 元史和蒙古秘史 · 查看更多 »

蒙古遊牧記

《蒙古遊牧記》清朝張穆著,全书16卷,詳述自古至道光年間蒙古各部歷史沿革。 張穆因校勘祁韵士的《藩部要略》,有感于《元史》错误極多,而有寫一本《蒙古遊牧記》的想法,目的是“缀古通今,稽史迹,明边防”。道光二十六年《蒙古遊牧記》全书初成,詳述蒙古各部历史沿革、地理形势、会盟地址、朝贡通道、山川河流等,後四卷未及脫稿而卒,由清代學者何秋濤历时十年整理刊出。咸丰九年(1859年),被俄羅斯學者巴拉第·卡法罗夫(--)首先譯為俄文,又有日文本,英国蒙古史权威巴德利高度评价此书。.

新!!: 元史和蒙古遊牧記 · 查看更多 »

蒙古語文字

蒙古文字是蒙古人用来记录蒙古语的文字。從蒙古人開始紀錄自己的语言以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使用过多种文字体系。.

新!!: 元史和蒙古語文字 · 查看更多 »

蒙哥

蒙哥汗(,),大蒙古国第四任大汗,也是大蒙古国分裂前最後一個受普遍承認的大汗。他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窝阔台的养子,由窝阔台的昂灰皇后抚养长大。1251年7月1日登基,在位8年零2个月。其间长期主持对南宋、大理的战争,为其弟忽必烈最终建立元朝奠定坚实基础。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桓肃皇帝 。.

新!!: 元史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蒙光路

蒙光路,元朝的行政区划——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军事行政区(土司)。属乌撒乌蒙宣慰司,隶云南行省。 元朝设置蒙光路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缅甸北部孟拱。辖境约当今缅甸的孟拱以北地区,地近西天和西番。《招捕总录》云南条中记有元贞二年(1296年)九月征乞蓝事,“蒙光路军民总管……两寨,自来不曾投降,云南省差道奴攻破之”,并有“蒙光路军民总管府答面”之名,同书西番条中记载云南蒙光路土官䚟罕所言情况,其地与云远路相邻,当即明代孟拱土司地。为傣族、掸族居地。《元史·卷六一》、《广舆图·卷二》有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蒙光府。后废入孟养。.

新!!: 元史和蒙光路 · 查看更多 »

蒙兀路

蒙兀路,元朝的行政区划——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军事行政区(土司)。 蒙兀路隶属云南行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对《元史》的解释认为其属乌撒乌蒙宣慰司,而《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属大理金齿宣慰司。蒙兀路治所在今老挝北部孟乌再。辖境约当今老挝孟乌怒、孟乌再周围地区。后废除,地入彻里路。.

新!!: 元史和蒙兀路 · 查看更多 »

蒙莱路

蒙莱路,元朝时设置的路。今缅甸杰沙东。 蒙莱路军民府。本蒙莱甸,与蒙怜路同时设置。管理邦毛甸。北为云远路、东为蒙怜路。.

新!!: 元史和蒙莱路 · 查看更多 »

蒙越戰爭

蒙越戰爭(),或元越戰爭、蒙古越南戰爭、蒙古侵越戰爭、越南抗蒙戰爭,是指歷史上蒙古(元)對越南陳朝的侵略戰爭。越南對抗蒙元的戰爭共有三次,分別發生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在每次戰爭前后,雙方均進行過外交活動。 如今,越南視抗蒙戰爭為其历史上对外抗战最为光辉的一页。越南陈朝共有三代皇帝经历了此次战争,分别是陈太宗、陈圣宗和陈仁宗。.

新!!: 元史和蒙越戰爭 · 查看更多 »

邁來迪

邁來迪(),罕禄鲁氏(葛逻禄人),元惠宗妥懽贴睦尔的生母。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郡王阿儿厮兰之後裔。祖名阿里术兀,父名帖木迭儿,元明宗的皇后。她不知何時嫁给明宗,为周王妃。延祐七年(1320年),她生下元惠宗就去世了。 元惠宗即位,在至元二年(1336年)追封她諡號貞裕徽聖皇后。.

新!!: 元史和邁來迪 · 查看更多 »

那木罕

那木罕(Nomuγan,《史集》表記 نوموغان Nūmūghān,),元世祖忽必烈第四子,母察必皇后。 至元元年(1264年),以高道为那木罕说书官。三年(1266年),封北平王,赐螭纽金印。四年(1267年),忽必烈派那木罕率军驻西北阿力麻里。七年(1271年),讨察合台汗国君主聂古伯。当时聂古伯与海都相攻战死,那木罕乘势击败其兵。第二年,给军中一千甲,又赏立功将士。十四年(1277年),诸王药木忽儿、撒里蛮等合谋夜劫营那木罕,抓住那木罕及丞相安童,奉河平王昔里吉叛元。昔里吉把那木罕、阔阔出兄弟送往术赤后王(金帐汗国)忙哥帖木儿处,撒里蛮擒获昔里吉及药木忽儿,献于元朝自首。十九年(1282年),那木罕从西北金帐汗国派札剌忽奏事。这年,进封北安王。二十二年(1285年),那木罕归元朝,赐北安王螭纽金印,出镇北边。二十三年(1286年),分临江路六万五千户为食邑。二十四年(1287年),设置都总管府以领北安王民匠、斡端大小财赋。设置王傅,领军需和本位下之事。二十九年(1292年),那木罕去世。延佑七年,追谥号归定王。无子。元泰定帝即位,命会福院在高良河寺中奉其画像。.

新!!: 元史和那木罕 · 查看更多 »

邱细春

邱细春(),元朝初期福建民变首领,南剑(今福建省南平)人。元朝灭亡南宋不久,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和陈吊眼举旗反元,自号行镇国开国大王,年号昌泰。元朝派军镇压,邱细春被杀。.

新!!: 元史和邱细春 · 查看更多 »

肃州 (隋朝)

肃州,隋朝时始置,辖区在今甘肃省境内。今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由此得名。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设置肃州,治所在福禄县(今甘肃省酒泉市)。大业初废,改为酒泉郡。唐朝武德二年(619年),甘州的福禄县、瓜州的玉门县置设肃州。曾改名酒泉郡。土贡:麸金、野马革、苁蓉、柏脉根。户二千二百三十,口八千四百七十六。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下领三县:酒泉县、福禄县、玉门县。管理今甘肃省疏勒河以东、高台县以西的地区。 8世纪后期到9世纪中叶肃州归属吐蕃。之后为归义军和甘州回鹘的交界处。11世纪中叶归属西夏。又称蕃和郡。元朝设置肃州路,明朝改为肃州卫。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肃州直隶州。管辖今天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高台县、嘉峪关市。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3年废除肃州,改本州为酒泉县。.

新!!: 元史和肃州 (隋朝) · 查看更多 »

肃王

肃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肃王 · 查看更多 »

肖乃台

肖乃台,蒙古帝国克烈部土别干氏,蒙古大将。 开始随成吉思汗统一漠北,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隶属于左翼万户木华黎帐下先锋。随从伐金朝。1213年,破涿州,收降史秉直和史天倪、史天泽父子。1225年,和史天泽讨伐真定的叛将武仙,击败武仙的将领葛铁枪。攻克中山府,攻取无极县、赵州,击走武仙,收复真定。擒杀南宋将领彭义斌,克大名府、东平府。1227年,随孛鲁定益都,受命屯驻济州、兖州防备南宋。1232年,攻略汴京,在睢州斩杀完颜庆山奴。1234年,配合大军攻破蔡州,灭金国。统帅史天泽等三万户镇守东平。1236年,以功赐东平三百户为食邑。在任上去世。.

新!!: 元史和肖乃台 · 查看更多 »

蓟州 (古代)

蓟州,中国古代的州。 唐朝开元十八年(730年)析幽州置,治所在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土贡:白胶。户五千三百一十七,口万八千五百二十一。下辖三县:渔阳县、三河县、玉田县。辖境约今天津市蓟县,河北省三河、遵化、兴隆、玉田、大厂等市县和唐山市丰润、丰南区地。天宝元年(748年),天下改州为郡,故为渔阳郡,后复。五代后晋时,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蓟州即在此列。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金朝将之归还。北宋赐郡名曰广川郡。下领三县:渔阳县、三河县、玉田县。宣和六年(1124年),以玉田县为经州。宣和七年(1125年),蓟州、经州复为金朝所占。 金朝时,蓟州属中都路,金朝以后蓟州西部辖境缩小。贞祐三年(即元太祖十年,1215年),元军攻克金中都及其附近地区。其地仍为蓟州,下领五县:渔阳县、丰闰县、玉田县、遵化县、平谷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设置大都路,为其所辖。明朝洪武初年,明军攻克元大都。蓟州属北平府,省渔阳县入州,后北平府改顺天府,仍隶之。沿袭至清朝,不辖县。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是为蓟县,2016年7月28日改为蓟州区。.

新!!: 元史和蓟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铁蔑赤

铁蔑赤,元世祖忽必烈的幼子,母南必皇后。 忽必烈晚年宠爱南必,在察必皇后去世后,把皇后的册宝给了她。南必生下铁蔑赤。铁蔑赤早卒,缺乏历史事迹叙述。他也没有像七位兄长一样被封为王:燕王→皇太子真金(镇大都)、安西王忙哥剌(镇长安)、北安王那木罕(镇西域)、云南王忽哥赤(镇大都)、西平王奥都赤(镇吐蕃)、宁王阔阔出(镇漠北)、镇南王脱欢(镇江南)。.

新!!: 元史和铁蔑赤 · 查看更多 »

铁木儿塔识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康里氏人,又译帖睦尔达世、帖木尔达识、帖木儿达失(塔识)、铁木儿达识。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父亲康里脱脱。 铁木儿塔识年轻时入国子学,后事元明宗于藩邸。元文宗时,历任同知都护府事、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陕西行台侍御史、奎章阁侍书学士、大都留守、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拜中书右丞,至正元年(1341年),升平章政事。他赞辅顺帝理政,谏以治道。建议在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储米百万斛以供岭北酷寒之地的边饷。又减免江浙行省盐额年十三万引。至正二年(1342年)高丽国奏称,有日本商人100多人遇风飘流到高丽,铁木儿塔识说:“间谍在敌国之间是历来有之的,现在天下统一,国力强盛,有什么好刺探的?如果有,恰恰可以让他好好地看看中国的强盛,回去告诉国王,使其学习我们。”至正五年(1345年),任御史大夫,建言废除大臣获罪株及妻孥族里之刑。奏请出赃罚钞籴米万石,赈济京城近畿饥民。他对伊、洛诸儒的书,深有研究。参预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史,任总裁官。铁木儿塔识又下令分漕运来的粮食40万石置于沿运河两岸各处的官仓,以备饥荒之年。又曾遣官坐市肆,打击贪民利用购买民众赋筹获取高利的活动。至正六年(1346年),任平章政事,建议恢复科举,征用贤才。至正七年(1347年),任左丞相,修饰纲纪,置仓备荒,兴办国学。后得暴病去世,追封为冀宁王,赠右丞相,谥号文忠。.

新!!: 元史和铁木儿塔识 · 查看更多 »

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蒙古人,元朝权臣,祖父卜邻吉带、父亲木儿火赤。 元成宗时,担任同知宣徽院事,兼通政院使。元武宗即位,因他和太后答己亲善,任宣徽使,至大元年(1308年)夏四月,加右丞相。后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同年,又迁云南行省左丞相。在云南,铁木迭儿搜刮民脂民膏,被弹劾,铁木迭儿逃回大都。元仁宗即位,在太后的干预下,铁木迭儿为中书省右丞相。铁木迭儿倡导在预买盐引、括田江南,号称延祐经理,引起蔡五九起义。 延祐二年(1315年)七月,太后降旨,铁木迭儿又被任命总宣政院事。十月,又晋封为太师。延祐三年(1316年)春,铁木迭儿上奏议立仁宗之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延祐五年(1318年),被御史杨朵儿只、萧拜住、贺胜弹劾罢相。不久,起复太子太师。 元仁宗去世后,铁木迭儿为了报复,将杨朵儿只、萧拜住、贺胜等人陷害致死。元英宗以拜住为左丞相,牵制铁木迭儿。至治二年(1322年),铁木迭儿病死。英宗追夺其官爵及封赠制书,籍没其家。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其子锁南与义子铁失在南坡之变弑杀英宗。.

新!!: 元史和铁木迭儿 · 查看更多 »

蔚州 (北魏)

蔚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魏永安中以怀荒、御夷二镇置,后徙治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北。北周徙治灵丘县(今属山西省)。隋朝大业二年(606年)省。 唐朝武德六年(623年)复置蔚州。侨治阳曲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七年侨治繁峙县(今山西省繁峙县西),八年又侨治恒州城(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贞观五年(631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丘县。天宝初年移治安边县(至德二载757年改兴唐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年复兴唐县,后晋初改为灵仙县,即今河北省蔚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灵丘、广灵、天镇及河北省蔚县、阳原、涞源等地。 后晋向辽朝献地,升忠顺军,后更为武安军。统和四年(986年),蔚州入北宋,寻复之,降刺史,隶奉圣州,升观察,复忠顺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辽朝开始,蔚州辖境有缩小。下统五县:灵仙县、定安县、飞狐县、灵丘县、广陵县。金朝时仍为蔚州。元朝时,属上都路。至元二年(1265年),省蔚州为灵仙县,隶弘州。其年,复改为蔚州,隶宣德府(后改为顺宁府)。领五县:灵仙县、灵丘县、飞狐县、定安县、广灵县。 1913年省州改为蔚县。.

新!!: 元史和蔚州 (北魏) · 查看更多 »

蔡州之战

蔡州之戰是金朝與蒙古帝国最後一場戰役,金朝經多次挫敗,元氣大傷,根本無力抵抗蒙軍。蒙古军队和南宋军队在蔡州城合围金哀宗,数月后攻占蔡州城。最终此戰之後,金朝滅亡,蒙古疆域擴張至河南地區。.

新!!: 元史和蔡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蔣丙

蔣丙(),元朝道州瑶族人。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四月初一丁丑(4月16日),聚众反元,攻克江华县。十一月丙子,何仁甫聚众起事,联合蔣丙,瑶民二百余寨响应。至正二年(1342年),元朝湖广行省平章事巴布勒镇压,重创瑶民起事军。九月,蔣丙被推举为顺天王,在连州、桂州(今广西桂林)、靖州、浔州(今广西桂平)一带活动,到了至正六年(1346年)十月,蔣丙起事失败。.

新!!: 元史和蔣丙 · 查看更多 »

鄧文原

鄧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綿州(今四川省綿陽縣)人,著有《編類運使復齊郭公敏行錄》、《巴西集》十卷、《素履斋稿》等作品。工書與趙孟頫齊名。《巴西集》《元史·鄧文原傳》《新元史·鄧文原傳》.

新!!: 元史和鄧文原 · 查看更多 »

脫脫灰

脫脫灰,又作妥妥辉,元朝公主,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女,父亲不详。 脫脫灰嫁给了瓦剌的秃满答儿。乃颜叛乱后,秃满答儿(秃绵答儿)参与哈鲁孙的叛乱,暗伯将他击败,秃满答儿被杀。元统二年(1334年),元顺帝封妥妥辉为皇姑英寿大长公主。说明脫脫灰当时依然在世。.

新!!: 元史和脫脫灰 · 查看更多 »

脫歡 (鎮南王)

脱欢(;),《大越史記全書》作脫驩,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封镇南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六月,封镇南王,赐螭纽金印。七月,奉命征占城,假道越南陈朝。十二月,至越南,大越上皇陳圣宗陈日烜派从兄与陈兴道将兵拒元。脱欢谕令陈兴道退兵,陈兴道不从。于是分军六道进攻越南。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转战到富良江,大败越南水军。陈日烜為爭取御敵的時間,便將最小的妹妹送予脫歡。陈日烜弃城而走。脱欢入王京,不屯富良江北,唆都等人从占城来会。水陆分兵,追击陈日烜。五月,左丞李恒在安邦海口差点擒获陈日烜。当时暑雨疫作,粮运不继,诸将议退军。脱欢听从。五月二十,元军在册江结筏安浮桥渡河,越軍林中伏兵斬元將唆都。李恒殿后,毒矢贯穿膝盖,且战且行,仅卫脱欢出境。至思明州,士马亡失过半。元世祖得知,敕留蒙古军百人,汉军四百人为脱欢宿卫,其他诸军各回驻地。 第二年(1286年)春,召征东宣慰都元帅来阿八赤与阿里海牙至大都讨论伐安南,立征交趾行尚书省,以阿里海牙为左丞相,来阿八赤右丞,奥都赤为平章政事,乌马儿、樊楫等为参知政事,并受脱欢节制。征发江淮、江西、湖广三行省蒙古、汉军七万人,战舰五百艘,云南兵六千人,海外四州黎兵一万五千人,海道万户张文虎等运粮十七万石,水陆军一共十万。 湖广行省奏请缓师,诏阿里海牙返回。十一月,脱欢到达思明州,命右丞程鹏飞与奥鲁赤等分道并进,来八赤率领万人为前锋。脱欢到达界河,来阿八赤击败安南军。诸军会于万劫。十二月,脱欢到达茅罗港,攻破浮山寨,率诸军渡富良江,进逼大越王京升龙。陳圣宗、陳仁宗父子退到啖南堡,诸军攻下。二十五年(1288年)正月,陳圣宗入海,元军追之不及,还军。军中粮尽,脱欢派乌马儿至安邦海口迎张文虎的粮船。二月,元军退到安劫。三月,退到内旁关。安南军截击元军归路,万户张均率所部三千人力战,元军出关。陳圣宗率兵三十万扼守女儿关及邱急岭,脱欢从单已县经过盝州回到思明州。来阿八赤、樊楫、万户张玉都阵亡。 元世祖以脱欢丧师辱国,命他终身不许入觐。开始,脱欢始受封命镇鄂州,因为在南征军中所以没有镇守鄂州。二十八年,镇守扬州。大德五年(1301年),脱欢卒。六子:镇南王老章,镇南王脱不花(子孛罗不花、孛罗不花子大圣奴),威顺王宽彻普化,淮王帖木兒不花,文济王蛮子,安德王不答失里。.

新!!: 元史和脫歡 (鎮南王) · 查看更多 »

脱古思帖木儿

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是北元第三位君主,第十七位蒙古大汗。史称北元后主,或以他的年号天元称为天元帝。或根据明朝史籍记载,他是愛猷識理達臘的弟弟。明代王世貞《北虜始末志》記載,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前是益王。1378年5月13日—1388年11月1日在位,在位10年。 根据继承的次序推断,脱古思帖木儿应该就是蒙古语史料中的兀思哈勒可汗()或烏薩哈爾汗()。《蒙古源流》和《新元史》等史料记载他是必里克图可汗(愛猷識理達臘)的弟弟,但是这和《元史》中愛猷識理達臘弟弟早亡的记载不符。他的蒙古文称号是烏薩哈爾汗,无汉文廟號与諡號。.

新!!: 元史和脱古思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脱儿赤颜

脱儿赤颜,元朝丞相,博尔忽的玄孙,月赤察儿三子。母亲是斡赤斤孙女抹开公主所生。 脱儿赤颜幼年服侍元武宗、元仁宗兄弟;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以仁宗为皇太子,脱儿赤颜任太子府四怯薛长;历任徽政使、右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兼尚服使,加中政使,拜太师兼前卫亲军都指挥使、阿速卫指挥使、左都威卫使;二年(1309年),兼知枢密院事;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承嗣月赤察儿的怯薛长;皇庆元年(1312年),袭封淇阳王。.

新!!: 元史和脱儿赤颜 · 查看更多 »

脱脱

脱脱(,,清代以後改譯托克托或托托帖木兒,蔑兒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曾出任御史大夫和中書省右丞相。任內恢復科舉制度、反正前丞相伯顏時的冤案,減輕剝削、放寬稅政,乃元朝末年有為的高級官员,後世稱為「脱脱更化」。脱脱汉文化修养极高,亦是二十四史中《宋史》、《辽史》、《金史》的主编。.

新!!: 元史和脱脱 · 查看更多 »

脱脱 (札剌亦儿人)

脱脱(,),元朝札剌亦儿部人。 高祖父木华黎,曾祖父孛鲁,祖父速浑察。脱脱少年为元世祖忽必烈宿卫,喜欢和儒生谈论诸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参与征讨乃颜。次年,随忽必烈征哈丹秃鲁干,大败敌军。元成宗即位,担任上都留守、通政院使、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大德三年(1299年),脱脱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脱脱在官任上去世。.

新!!: 元史和脱脱 (札剌亦儿人) · 查看更多 »

脱虎脱

脱虎脱(,),中国元朝官员,又作脱脱,畏兀氏族。 1307年,元成宗驾崩,元武宗即位,以脱虎脱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来改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加太尉。九月,设立尚书省,分管财务,脱虎脱受命为尚书省臣下。领宣政院。1309年,任为尚书省左丞相,后来升右丞相,主持更定钞法。领卫率府事。1310年,下诏总治诸司庶务。加太师,录军国重事,封义国公。1311年,元仁宗即位,以脱虎脱“变乱旧章、流毒百姓”,将他论罪处死。.

新!!: 元史和脱虎脱 · 查看更多 »

脱欢 (唐兀氏)

脱欢(生卒年不詳),中国元朝官员,党项族,元朝称唐兀氏,其父朵罗台。 初值宿卫,历任御史台译史,拜监察御史,转任四川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四川廉访司佥事、枢密院都事,升任断事官。任内,上书请停止修建寺庙,减省供佛饭僧的用度;建议回回富商大贾一起服役,公平负担,禁止回回色目人买卖珍贵的宝物,以虚国用。他的言辞恳切,被当时的人所称道。.

新!!: 元史和脱欢 (唐兀氏) · 查看更多 »

脱欢 (札剌儿氏)

脱欢(生卒年不詳),中国元朝官员,蒙古族札剌儿氏,其父千户脱端。 初袭父亲的职位,加武略将军。屡次随阿术攻打南宋,攻取鄂州、汉州等地,击破建康府、太平府,有功。奉命守卫扬子江桥堡,多次击败宋朝将军姜才,攻打扬州。在泥湖夺得宋军战船三十余艘。1276年,夺得高邮。1277年,授怀远大将军、太平路总管府达鲁花赤。随军北征只魯斡带。1278年,随河间王忽鲁歹、丞相孛罗西征,官至定远大将军、福州路达鲁花赤,在武昌路达鲁花赤任上去世。.

新!!: 元史和脱欢 (札剌儿氏) · 查看更多 »

脱欢 (斡剌纳儿氏)

脱欢,中国元朝官员,蒙古族斡剌纳儿氏,其父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 自幼好学,1307年,元武宗即位,以其父拥戴之功,入宿卫。后为太子宾客(太子即皇弟后来的元仁宗)。1311年,仁宗即位,任御史中丞,世袭答剌罕的称号,号称脱欢答剌罕。1313年,进封御史大夫。1316年,和御史大夫伯忽拯治台纲。元英宗时,历任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1325年,任江浙行省左丞相,兼领行宣政院。奉命疏通吴淞江。1328年,和户部尚书李家奴等人议定修治盐官州海塘之方,不久在任上去世。.

新!!: 元史和脱欢 (斡剌纳儿氏) · 查看更多 »

鄖縣

鄖縣,中国旧县名,始建制于元朝,为今天湖北省十堰市的主体。.

新!!: 元史和鄖縣 · 查看更多 »

鄂州路

鄂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鄂州置,治所在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辖境相当今赤壁、通城以东,长江以南,鄂城、崇阳以西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大德五年(1301年)改为武昌路。.

新!!: 元史和鄂州路 · 查看更多 »

臨洮府

临洮府,金朝至清朝乾隆初年的府。 金朝皇统二年(1142年),改熙州为临洮府。元朝,属巩昌总帅府,下领两县:狄道县、渭源县。泰定元年(1324年)九月改为临兆路。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改为府,治所在狄道县,下辖两州(兰州、河州)、三县(狄道县、渭源县、金县)。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移治,改为兰州府。.

新!!: 元史和臨洮府 · 查看更多 »

至元新格

《至元新格》 是元朝的法律之一。 《至元新格》是元朝政府颁布的第一部法律,1271年前元朝使用的主要是金章宗年间颁布的《泰和律》。.

新!!: 元史和至元新格 · 查看更多 »

至正条格

《至正条格》是元朝的法律之一。 《至正条格》是继《大元通制》之后元朝政府颁布的第三部法律,内容包括了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之前元朝历代帝王发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一系列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 《至正条格》在明初已经只有残本23卷,到了清朝中期之后已经彻底失传,2002年在韩国发现元刊残本《至正条格》两册,包括“条格”、“断例”各一册,一共25卷。《至正条格》重现于世。 现存残本《至正条格》内容包括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到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80多年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新!!: 元史和至正条格 · 查看更多 »

金冊 (蒙古文獻)

金冊(),或音译阿勒坛·迭卜帖儿,是現已失傳的蒙古人早期歴史書,与《圣武亲征录》,《史集》,《元史》,《蒙古秘史》皆存有关联。 拉施德丁编译史集的蒙古史部分曾利用此书。有认为《圣武亲征录》是《金册》的蓝本。.

新!!: 元史和金冊 (蒙古文獻) · 查看更多 »

金部 (部首)

金部,為漢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個部首中的第一百六十七個(八劃的則為第一個)。就繁體和簡體中文中,金部歸於八劃部首,而簡體中文則歸在五劃。金部只以左方、下方為部字。且無其他部首可用者將部首歸為金部。.

新!!: 元史和金部 (部首) · 查看更多 »

金洋州

金洋州,元朝时的州。 金洋州本为隶兴元路(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的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洋州(今陕西省洋县),1238年,有雷、李二将挈民户归附蒙古帝国,窝阔台大汗令迁至成州(今甘肃省成县),自行金洋州事。元朝建立后废除金洋州。.

新!!: 元史和金洋州 · 查看更多 »

蕭拜住

萧拜住(),契丹石抹氏,是元朝中期的大臣。 曾祖父丑奴歸降成吉思汗,家族世為宿衛,萧拜住從元成宗北征,任檀州知州。元武宗時,被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所賞識。入朝為禮部郎中,歷任戶部尚書、御史中丞、中書省平章政事。和楊朵兒只揭發彈劾權臣铁木迭儿。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去世,铁木迭儿將誣陷他處死,元泰定帝時,為蕭拜住昭雪。.

新!!: 元史和蕭拜住 · 查看更多 »

長安縣

長安縣,中國古縣名。 漢代初年置,其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市區。隸屬於京兆尹。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唐等朝代曾定都於此。明清時期,長安縣與咸寧縣两县同城而治,為西安府府治。2002年,長安縣被撤销,设立西安市长安区。长安县之名经历两千两百年未改,西安之名是由唐宋的京兆府、元朝的安西路、奉元路而改,不是长安。.

新!!: 元史和長安縣 · 查看更多 »

长山县 (隋朝)

長山縣,中国旧县名,治所在于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东南,亦有部分在今淄博市境。.

新!!: 元史和长山县 (隋朝) · 查看更多 »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1984年7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为3386.4平方公里,2007年户籍人口为417,681人。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县政府驻地在龙舟坪镇。.

新!!: 元史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镇康路

镇康路,元朝时设置的路。今云南省镇康县、永德县。 镇康路在柔远路之南,兰江以西。其地为石炎,住在那里的是黑僰。中统初年,内附蒙古,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为镇康路,隶宣抚司。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镇康府。.

新!!: 元史和镇康路 · 查看更多 »

腦忽

腦忽,元定宗贵由的次子。 贵由死后,拔都定议,立蒙哥,贵由的儿子们和窝阔台的后代不服,计划反对蒙哥。蒙哥即位,会盟诸王,脑忽与兄忽察、从兄失烈门,藏兵器在车中,载以至。事法,审问得实,忽察、脑忽免死,安置和林西失剌豁罗罕之地。忽察子完者也不干。脑忽无子。.

新!!: 元史和腦忽 · 查看更多 »

苏天爵

苏天爵,元朝大臣,字伯修,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

新!!: 元史和苏天爵 · 查看更多 »

英德州

英德州,中国元朝时设置的州。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改英州为英德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归附。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降为散州。1300年到1308年一度再为英德路。治所在英城(今广东省英德市)。大德五年(1301年),置翁源县,为其辖县。辖境包括今广东省英德市、翁源县等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

新!!: 元史和英德州 · 查看更多 »

雪别台

雪别台,元睿宗拖雷的第十一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的弟弟。 根据《元史·宗室世系表》雪别台有孙子月鲁木儿、买闾也先,都没有封王。.

新!!: 元史和雪别台 · 查看更多 »

雪雪·的斤

雪雪的斤,元朝畏兀儿人,是高昌回鶻亦都護,火赤哈儿·的斤之子,是纽林的斤的哥哥。 他的父亲太平奴死后,不答失里袭位为高昌王、畏兀儿亦都护。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十月,以前缅中行省平章政事雪雪的斤为中书省平章政事。雪雪的斤后来回到高昌为王。三十一年(1294年)六月,元成宗赐雪雪的斤公主钞千锭。雪雪的斤之后,弟弟纽林的斤。子朵儿的斤,驸马都尉、江浙行省丞相,封荆南王。朵儿的斤子伯顏不花的斤。.

新!!: 元史和雪雪·的斤 · 查看更多 »

雲遠路

雲遠路军民总管府,元朝的行政区划——路。今缅甸克钦邦中部。 云远路军民总管府,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北为蒙光路、东为蒙怜路、南为蒙莱路。.

新!!: 元史和雲遠路 · 查看更多 »

雷伊 (伊朗)

雷伊(ری,Ray),又名拉格斯(Rhages,Ῥάγαι,Rhagai;Rhagae或Rhaganae),古称阿尔萨西亚(Arsacia),是伊朗的城市,位於該國北部,由德黑蘭省負責管轄,距離首都德黑蘭15公里,海拔高度1,058米,該地區自公元前6000年左右有人類居住,1996年人口約250,000。 在《元史》等有关元朝的史书中称为“剌夷”,本是中世纪伊朗地区的中心城市,因遭到蒙古入侵,导致该城衰落,而临近位置的德黑兰取而代之。.

新!!: 元史和雷伊 (伊朗) · 查看更多 »

雄州 (后周)

州,中国五代十国时设置的州。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北伐契丹收复关南地于瓦桥关置雄州,治所在归义县(北宋改名归信县,即今雄县)。宋朝时,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雄县、容城县地。属河北东路。金朝时,属中都路。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割雄州3县属顺天路。至元十年(1273年)改属大都路。元朝时,后改属保定路。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降为雄县。属保定府。.

新!!: 元史和雄州 (后周) · 查看更多 »

集賢院

集賢院,又名集賢書院、集賢殿書院,中國古代收藏典籍之所。 集賢書院與漢、隋、唐諸朝以來的天祿閣、文德殿、文林館、麟趾殿、觀文殿等一脈相傳。唐代開元十三年(725年)四月,詔改“麗正殿”為集賢院,有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等十八人,集賢院成為唐代最大的圖書典藏機構,兼有修撰、侍讀之功能。 宋朝創立史館、昭文館、集賢書院,合稱“三館”,賜名崇文院。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建有秘閣,專收善本。元代圖籍歸秘書監,雖仍有集賢院,秩從二品,但已不再是宮廷文人的活動中心。明清兩朝則徒有集賢院之名,清中葉以後,米萬鍾寓所勺園舊址改為集賢院。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圆明园前,集贤院一度是囚禁英法俘虏的地方,後與圓明園同毀於大火。.

新!!: 元史和集賢院 · 查看更多 »

蛇节

蛇节(),元成宗时候贵州彝族土司的妻子。 丈夫死后她继任亦奚不薛总管府总管。大德四年(1300年)元朝出征八百媳妇,沿途勒索地方财物作为军需。强征四川云南百姓从军。第二年,云南土官宋隆济起兵反抗,进攻贵州。冬,蛇节反对供输烦劳号召各族人民起兵,乌撒路(贵州威宁)、乌蒙路(云南昭通)、东川路(云南会泽)、芒部路(云南镇雄)等地举兵响应。蛇节攻下贵州。元朝派湖广行省平章事刘国杰率军攻打蛇节。1302年,武定路、威远州、普安路也起兵反抗。元朝再派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也速带儿和汪惟勤率川陕军队与刘国杰会攻。大德七年蛇节失败,被俘遇害。.

新!!: 元史和蛇节 · 查看更多 »

通州 (北京)

通州,中國古代的州,金、元、明、清四朝行政區劃。前身為唐、宋的潞縣。.

新!!: 元史和通州 (北京) · 查看更多 »

通事

通事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元史和通事 · 查看更多 »

通事舍人

通事舍人始置於東晉,是中國及朝鮮古代官制。 通事最早是管理外交之事務,《周礼·秋官·掌交》郑玄注:“通事,谓朝觐聘问也。”東晉時置通事舍人,用於传达皇帝旨意。唐朝時,通事舍人隶屬中书省。《元史·百官志五》:“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 category:中國古代官制 Category:朝鮮古代官制.

新!!: 元史和通事舍人 · 查看更多 »

通惠河

通惠河位于北京,是元代為征高麗挖建的漕运河道,為通濟渠北段之北端,金代稱為宫左流泉,原长82千米,自昌平至北运河,现长20千米,自东便门至北运河。.

新!!: 元史和通惠河 · 查看更多 »

速哥八剌

速哥八剌(Сугабал,),亦启烈氏,元英宗硕德八剌的皇后,母亲是元成宗的女儿昌国公主益里海涯。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至治元年(1321年)十二月册立为皇后。在皇后的大力推荐下,拜住为丞相,成为英宗的得力助手。但是英宗过于年青气盛、急切推行新政,速哥八剌劝英宗不要操之过急,先要多栽培一些亲信,之后再行事改革。至治三年(1323年)南坡之变,反对改革的御史大夫铁失弑杀元英宗,速哥八剌失去皇后地位。泰定四年(1327年)六月速哥八剌驾崩,八月定谥号庄静懿圣皇后。.

新!!: 元史和速哥八剌 · 查看更多 »

速哥答里

速哥答里,弘吉剌氏,元朝第六代皇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妃子。一说是皇后。 速哥答里的父亲是买住罕,被封为衮王。买住罕是按陈(成吉思汗的内弟)的裔孙,娶大长公主拜塔沙,速哥答里的姐姐必罕也是泰定帝的妃子。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在上都驾崩,泰定帝与八不罕皇后之子阿速吉八即位,即元天顺帝。不久,大臣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拥立元武宗海山的次子怀王图贴睦尔为帝,是为元文宗,战争之后,天顺帝不知所终,速哥答里被安置在东安州。.

新!!: 元史和速哥答里 · 查看更多 »

老的

老的,元朝宗室,曾祖父元世祖忽必烈,祖父西平王奥鲁赤,父亲镇西武靖王铁木儿不花,弟弟搠思班。 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命老的代营王也先帖木儿镇云南,赐以云南王驼纽鋈金银印。元仁宗即位,八百媳妇与大小彻里犯边,老的率行省右丞阿忽台等讨伐。皇庆元年(1312年),玺书招谕,八百媳妇与大小彻里投降以驯象方物贡献。延祐二年(1315年),老的入朝,以元明宗、脱脱先后镇守云南。四年(1317年),脱脱因扰民召还,以按灰取代。老的四子:阿忒思纳失里、答儿麻、乞八、亦只班。.

新!!: 元史和老的 · 查看更多 »

耶律厮不

耶律厮不(),一作耶律斯布,契丹人,耶律留哥的弟弟。金朝贞祐元年(1213年),在辽东与耶律留哥反金,耶律留哥封他为郡王。贞祐三年(1215年),耶律留哥攻占了金东京(今辽阳),不久众人劝留哥称帝,留哥拒绝。耶律留哥投靠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仍封他为辽王。 成吉思汗不满耶律留哥的副手可特哥娶了蒲鮮萬奴之妻,打算向可特哥问罪,可特哥惧,与耶律厮不等人宣布留哥已死,举兵背叛。1216年,耶律厮不杀死了蒙古300使者,在澄州(今辽宁海城)称帝,国号辽,史称后辽,年号天威。后来不久,耶律厮不为其下所杀,丞相耶律乞奴监国。.

新!!: 元史和耶律厮不 · 查看更多 »

耶律古乃

耶律古乃(),大蒙古国行广宁府路总管军民万户府事耶律收国奴的长子。1259年,收国奴逝世,耶律古乃嗣位。中统元年(1260年),古乃征讨河西;三年(1262年),征讨李璮,攻破峄山,因功皆受赏。至元六年(1269年),大蒙古国朝廷将广宁并于东京,古乃去职,东辽国附属政权完全灭亡。这年古乃卒,年三十六。.

新!!: 元史和耶律古乃 · 查看更多 »

耶律希亮

耶律希亮(),字明甫,元朝政治人物。.

新!!: 元史和耶律希亮 · 查看更多 »

耶律乞奴

耶律乞奴(),契丹人,1215年,跟随耶律留哥反抗金朝、以图恢复辽朝,乞奴被任命为大夫。1215年,耶律留哥投靠了成吉思汗。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厮不杀死蒙古使者,于1216年在澄州(今辽宁海城)称帝,国号辽,史称后辽,以耶律乞奴为丞相。后辽内讧不断,耶律厮不只在位一个月,就被部下所杀,耶律乞奴监国,年号天祐。金宣宗派兵来攻,耶律乞奴战败,东渡鸭绿江,被耶律金山所杀。.

新!!: 元史和耶律乞奴 · 查看更多 »

耶律喊舍

耶律喊舍(),契丹人,后辽最后一个王。在金国和蒙古帝国的打击下,后辽东渡鸭绿江,直至高丽西京平壤,渡大同江。1217年,耶律统古与杀死了自称大辽收国王的耶律金山,自立为王。旋即耶律喊舍又杀耶律统古与,亦自立为王。1218年,投靠蒙古人的契丹首领耶律留哥引蒙古、契丹军及东夏国元帅胡士兵十万,围攻耶律喊舍。高丽也助兵四十万,大败耶律喊舍,1219年春,耶律喊舍自杀,后辽灭亡。蒙古将后辽民众徙于西楼。.

新!!: 元史和耶律喊舍 · 查看更多 »

耶律统古与

耶律统古与(),契丹人,1216年,和耶律乞奴、耶律金山在澄州(今辽宁省海城市)拥立耶律厮不为帝,国号辽,史称后辽。之后,后辽内讧不断,耶律厮不和继立的監國耶律乞奴先后被杀。由于后辽意图复兴辽国,所以遭到金国和蒙古帝国的双重打击,后辽东渡鸭绿江,直至高丽国西京平壤,渡大同江。1217年,统古与杀死自称大辽收国王、夺取耶律乞奴权力的耶律金山,自立为王。旋即耶律喊舍又杀统古与,亦自立为王。.

新!!: 元史和耶律统古与 · 查看更多 »

耶律薛阇

耶律薛阇(),耶律留哥的嫡长子,耶律留哥投靠大蒙古国之后,留耶律薛阇扈从成吉思汗,作为人质。薛阇跟着成吉思汗西征,搭救太子,积功为拔都鲁。1226年,耶律留哥之妻姚里氏请成吉思汗同意耶律薛阇回辽东袭爵。成吉思汗最后同意了。耶律薛阇东归辽东,成为东辽国的君主。1227年,成吉思汗召薛阇对他说:“当年女真猖獗,你父起兵,自辽东与朕会师,又能割爱,以你来扈从朕,其情贞悫可嘉。后来奸人耶律厮不叛乱,人民离散。想吃你们父子的肉人,今天难道就没有了吗!而朕把你父看做兄弟,那你就像我儿子一样。你父已经死了很久了,你可以与我弟弟別里古台一起统辖军马,为第三千户。”薛阇领命。1229年,薛阇跟从窝阔台汗南征金国,有功,被赏赐马四百、牛六百、羊二百。1230年,窝阔台命薛阇与撒兒台东征,收纳耶律留哥的遗民,薛阇移镇广寧府,行广宁路都元帅府事。自1230年至1237年,连征高丽与东夏,又收纳六千多户契丹。1238年,薛阇卒,年四十六岁。.

新!!: 元史和耶律薛阇 · 查看更多 »

耶律金山

耶律金山(),契丹人,本来是耶律留哥的部属。1215年,耶律留哥投靠了成吉思汗,而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厮不杀死蒙古使者,于1216年在澄州(今辽宁海城)称帝,国号辽,史称后辽,年号天威。后来不久,耶律厮不为其下所杀,丞相耶律乞奴监国。金国派兵来攻,耶律乞奴战败,东渡鸭绿江,被耶律金山所杀。耶律金山在高丽境内自称大辽收国王,年号天德(一作天成)。高丽国王王皞派金就砺在延州将耶律金山击败。耶律金山转至高丽西京平壤,渡大同江。1217年,被部下统古与杀害。.

新!!: 元史和耶律金山 · 查看更多 »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又作耶律楚才,字晋卿,號湛然居士、玉泉老人。金末元初人,契丹族,仕蒙古三十年,窝阔台汗在位时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是推行汉法的积极倡导者。.

新!!: 元史和耶律楚材 · 查看更多 »

耶律收国奴

耶律收国奴(),耶律留哥的孙子,耶律薛阇的儿子,1226年,作为人质留在大蒙古国汗庭。1238年,薛阇卒,收国奴袭爵,被封为行广宁府路总管军民万户府事,改名石剌,南征高丽王朝,有功。1251年,蒙哥以石剌三代为国效力,命益金再造所佩的虎符,赐给他。让他辅佐诸王也苦、扎剌台控制高丽。1259年,收国奴卒,年四十五。长子耶律古乃嗣位。.

新!!: 元史和耶律收国奴 · 查看更多 »

考異

考異考订史實或书籍版本的异同。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時,著《通鉴考异》三十卷,“参诸家异同,正其谬误而归于一。”。朱熹作《昌黎先生集考异》。胡克家主要作品《文选考异》則師法《昌黎先生集考异》,並著重於考因、内证、训释的方法。清朝钱大昕又有《二十二史考異》。《二十二史考異》系統地考證二十二部正史,尤以《元史》費力極多。1974年出版《文心雕龍考異》。.

新!!: 元史和考異 · 查看更多 »

虎都鐵木祿

虎都铁木禄()元朝官员。合鲁氏。铁迈赤之子,塔海的叔叔。.

新!!: 元史和虎都鐵木祿 · 查看更多 »

虎林赤

虎林赤。元朝大兴县(今属北京)人。 賈昔剌之孙,丑妮子之子。虎林赤通晓诸族语言。中统元年(1260年),将家中名马出助元世祖的军队,从世祖征阿里不哥,在和林击走敌军。至元初年,袭祖父职,担任提点尚食、尚药二局,兼领进纳御膳生料。后官至佥宣徽院事,领尚膳使兼司农。元世祖问他治天下何为本、何为先,他回答:“重农为本。用贤为先。用贤则天下治,重农则百姓足。”卒年四十三岁,进封临汾王。.

新!!: 元史和虎林赤 · 查看更多 »

陳友定

陳友定(),也有作陈有定,字國安,又说字安国、永卿,元末福建福州府福清县玉涧人,少年时流转至汀州府清流县务农务工,后加入元朝政府军,元末明初参与了镇压元末民变的战争,因战功而最终升为福建最高长官,作为忠于元朝政府的官员掌控福建,曾平定福建战乱,最后因败于朱元璋,自杀未遂而被押赴南京处决。.

新!!: 元史和陳友定 · 查看更多 »

陳吊眼

吊眼(),宋朝漳州人。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张世杰与陈宜中拥立赵昰为皇帝,张世杰与部将陈吊眼、许夫率领诸畬兵攻打蒲寿庚,不克。宋朝灭亡後,改元昌泰,陈吊眼聚党十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攻打元朝汀、漳诸路。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月,枢密副使孛罗请命完者都讨陈吊眼,收降黄华。十八年(1281年)闰八月初一癸巳,阿塔海乞率领戍守三海口的军队攻击陈吊眼,大将高兴攻破其十五寨,陈吊眼逃至千壁岭。十九年(1282年)三月,完者都和高兴上至半山,诱陈吊眼说话,擒获,在漳州斩首,余党都被镇压。.

新!!: 元史和陳吊眼 · 查看更多 »

陳仁宗

陳仁宗(,)是越南陳朝第三代君主,1278年至1293年在位。名陳昑(),《元史》作陳日燇。他是陳聖宗的長子,元聖天感皇后所生。 1278年接受父親陳聖宗的禪位,稱孝皇,尊奉父親為太上皇。 1280年,沱江道鄭角密發動叛亂,陳仁宗命昭文王陳日燏前去招安。鄭角密投降,入京朝見了陳仁宗,並留其子為人質。1281年,派遣宗室陳遺愛出使元朝,元朝以陳朝皇帝「不請命而自立」為由,立陳遺愛為安南國王,派柴椿以兵千人護送歸國。 1282年,陳朝殺死陳遺愛及其同黨。元朝以此為藉口,遣安南行省右丞唆都領兵五十萬,進攻諒山。陳仁宗同太上皇一起來到陳舍灣指揮抗元。副都統軍、仁惠王陳慶餘擊敗了元軍。此後,越軍又於1284年和1288年兩次擊退了元軍的進攻。 1290年,因牛吼蛮在哀牢(老挝)支持下不服陳朝統治,陳仁宗御駕親征討伐哀牢。1293年,陳仁宗禪位給皇太子陳烇,是為陳英宗。其本人則出家,研究佛學,但仍執掌朝政。英宗即位後,尊仁宗為憲堯光聖太上皇帝。元朝遣兵部尚書梁曾至越,要求陳仁宗入朝。仁宗託病,遣陶子奇出使元朝。元朝又欲進攻越南,但因忽必烈的逝世而放棄了出征的計畫。 1308年,陳仁宗病逝。諡號法天崇道應世化民隆慈顯惠聖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葬德陵。 陳仁宗愛好詩詞。他對佛學也頗有造詣,自稱竹林大士,人稱佛皇。他是越南禪宗流派竹林安子的開創者。禪僧法螺是他的弟子。.

新!!: 元史和陳仁宗 · 查看更多 »

陳國瓚 (越南陳朝)

陳國瓚(;)是越南陳朝將領,封懷文侯()。 1279年,元軍在崖山之戰中攻滅南宋,轉而開始攻打南方的大越(陳朝)和占城。1282年,感覺到威脅的太上皇陳太宗以及皇帝陳聖宗在平灘召集宗室和文武百官,討論禦敵之策。當時的陳國瓚只有16歲,太上皇認為他年幼,沒有讓他參加會議。陳國瓚感到十分恥辱,以至於捏碎了手中的橘子。最終陳國瓚自行組建了一千餘人的軍隊抗擊元軍,其軍旗上書「破強敵,報皇恩」六字。 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陳國瓚的軍隊異常勇猛,元軍遇上他只能退卻。1285年陰曆四月,陳國瓚在陳日燏的麾下作戰,於鹹子關擊敗唆都率領元朝水軍。陰曆五月,陳國瓚跟隨陳光啓,在章陽大敗脫歡主力,隨後陣斬唆都,迫使脫歡自昇龍撤離,退回元境。 《大越史記全書》中沒有提到陳國瓚是如何死去的。根據《元史·安南傳》的記載,陳國瓚與元軍在如月江(今梂江)激戰,最後陣亡。當時陳國瓚年僅18歲。 得知陳國瓚的死訊後,聖宗下令將他晉封為懷文王。 今日的越南人一直把陳國瓚當作一位年輕的愛國英雄,並流傳著他的不少故事。 越南共和國海軍有一艘護衛艦以「陳國瓚」的名字命名。.

新!!: 元史和陳國瓚 (越南陳朝) · 查看更多 »

陳繹曾

陳繹曾(生卒年不詳),字伯敷,一作伯孚,處州(今浙江麗水)人。元朝政治人物,官至國子助敘。學識淵博,擅書法,真、草、篆、隸俱通習之,各得其法。.

新!!: 元史和陳繹曾 · 查看更多 »

陳煚

陳煚(,;另又作陳日煚;對蒙古帝國上表奉貢時名為陳光昺;初諱陳蒲),越南陳朝開國皇帝。陳煚原出生於李朝末年的權貴家庭,從叔陳守度把持國政。陳煚被安排侍奉李昭皇(李朝末代女帝),不久後李昭皇退位,陳煚登基,開創陳朝。陳煚在位33年,其間成功抵禦蒙古帝國入侵;於1258年讓位予兒子陳晃,自稱上皇,仍然影響國政,於1277年去世,享壽60歲,後世稱之為陳太宗()。.

新!!: 元史和陳煚 · 查看更多 »

陳聖宗

陳聖宗(;)是越南陳朝的第二代君主,初代君主陳太宗的兒子,諱陳晃(),《元史》作陳日烜或陳威晃,年號紹隆和寶符。 1258年父親太宗讓位,因而即位。但事實上,作為太上皇的父親仍然大權在握。 元世祖忽必烈要求陳朝向元朝稱臣,聖宗拒絕,並向元朝擺出抗戰的姿勢。1278年聖宗讓位與兒子仁宗,退居太上皇,仁宗為他上尊號光堯慈孝太上皇帝。但陳聖宗的政治生涯並未完結。他在四年後的1282年披甲上陣,指揮抵抗入侵元軍的战争,這無論在蒙古、中國或是周邊國家都是非常罕見的,他有两个儿子:陈仁宗和佐天大王陈德诘。 1290年陳聖宗駕崩,諡號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

新!!: 元史和陳聖宗 · 查看更多 »

陳興道

陳興道(,),名陳國峻(),因受封為「興道王」()而得名陳興道。越南陳朝南定美祿縣即墨鄉人,皇族出身,並且是陳朝重要將領。他曾於13世紀率領陳朝軍隊,成功擊退蒙古軍隊的兩次入侵,成為越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此外,陳國峻對於古代越南的軍事學甚有建樹,撰有《檄將士文》、《兵書要略》等軍事作品。.

新!!: 元史和陳興道 · 查看更多 »

陳英宗

陳英宗(,)是越南陳朝第四代君主,1293年至1314年在位,年號興隆。名陳烇(),《元史》作陳日㷃、陳日𤊞。 陳英宗在位期間,致力於與元朝修好外交關係,使得大越與元朝之間長期保持和平。他同時幾次對占城和哀牢用兵,並取得了勝利。 1314年,在禪位給兒子陳明宗之後,英宗被尊為太上皇,並繼續執政六年直至逝世。.

新!!: 元史和陳英宗 · 查看更多 »

陳朝 (越南)

陳朝(Nhà Trần),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1225年底(或1226年初),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至1400年終結,国号「大越」,首都位於昇龍(今河內)。因该朝君主姓「陳」,故历史上称为「陳朝」。 陳朝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被史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開國至1293年、第二階段為1293年至1341年、第三階段為1341年至1400年。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階段裡在陳守度、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等統治者的經營下,內政得以鞏固及調整,採取太上皇主政的方式,以及近親通婚,以妨大權落入外戚之手;學術文教亦得以發展,如科舉的沿用、越南首部官方史籍《大越史記》的編撰等等。對外方面,蒙古帝國(元朝)於13世紀曾三度出兵攻越(分別為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但在陳朝君主及名將陳興道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成功撃退蒙古軍,陳朝與元朝保持朝貢關係,元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第二階段裡,陳英宗、陳明宗、陳憲宗等保持祖業,但亦未能化解國內的社會分歧,時治時亂。在第三階段,陳裕宗縱情享樂,朝綱紊亂,其後出現楊日禮被立及被廢內亂局面。陳藝宗、陳睿宗、陳廢帝時長期受占城國王制蓬峩的侵寇,國家元氣衰弱。陳朝晚期適值中國明朝建立,明廷繼續冊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陳順宗、陳少帝時,權臣黎季犛把持朝政。最後,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新君主,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新!!: 元史和陳朝 (越南) · 查看更多 »

陳明宗

陳明宗(,)是越南陳朝第五代君主,1314年至1329年在位。名陳奣(),《元史》作陳日爌。陳明宗是陳朝太平盛世的最後一位皇帝,他任命了一些優秀的士人執掌朝政。 在禪位給兒子陳憲宗之後,陳明宗被尊為太上皇,執掌朝政。1341年憲宗逝世,裕宗繼位。明宗繼續執政,直至1357年逝世。陳明宗是陳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太上皇,共執政29年。他的逝世標誌著139年太平盛世的結束,陳朝衰弱時期開始。.

新!!: 元史和陳明宗 · 查看更多 »

陳憲宗

陳憲宗(,)是越南陳朝第六代君主,1329年至1341年在位。名陳旺(),《元史》作陳日㷆。 1329年接受父親陳明宗的禪位,成為大越皇帝,當時年僅十歲。尊明宗為太上皇,由明宗執掌朝政。 憲宗在位期間,國力開始衰弱,陳朝進入了多事之秋。1341年,23歲的陳憲宗逝世,無嗣。由陳明宗指定陳暭繼承皇位,是為陳裕宗。.

新!!: 元史和陳憲宗 · 查看更多 »

陳思謙

陳思謙,字景讓,祖籍趙州寧晋(今河北省寧晋縣),元朝人,官至御使中丞、榮祿大夫,追封魯國公,諡通敏。 祖父陳祐,元世祖時擔任浙東道宣慰使,被新昌縣鄉盜所害。陳思謙早年喪父,隨母遷徙到山東滕州西部濱湖平原,為滕州陳氏始祖,在其居所建有【天嶽神宇,子孫皆在此地居住。元末,天嶽神宇遭起義軍破壞。明朝初年燕王南征時,其孫陳友、陳牛兒(後更名陳猷)因戰功分別升為濟寧州金吾衛副千戶、正千戶。曾孫陳庸,明朝永樂十八年鄉試中舉,任碭山縣儒學訓導。玄孫陳輔,天順四年以歲貢任胙城縣知縣。五世孫陳福、陳祿、陳祥,分別遷徙到今滕州市濱湖鎮南陳莊村、界河鎮萬家院、二十里鋪、大塢鎮休城、卓莊、和福、黃橋等村。 《元史》、《新元史》、《元史新編》均有傳記。《滕志》、《趙州志》、《寧晋縣志》也有其傳記。 Category:元朝政治人物 Category:宁晋县人.

新!!: 元史和陳思謙 · 查看更多 »

陶凱

陶凱(),字中立,臨海(今臨海市)人。 至正年間中舉,授永豐教諭,推辭不就,同輩張仲舉、朱昌齡等人有往來,朱元璋曾慕名拜訪取策,陶凱曰:“群雄所據地,未可與爭,元雖有地,政衰民怨,是空地耳,取之易也”。洪武初年(1368年)至南京,與汪克宽、胡翰、宋僖、陈基、曾鲁、高启等同修《元史》。書成,授翰林應奉,又纂《大明集禮》,於大本堂教導楚王讀經。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與崔亮並為禮部尚書,各有敷奏。定“军礼及品官坟茔之制”,又“定科举式”。崔亮死後,陶凱獨任。洪武四年,任会试主考官。洪武五年(1372年),上奏:“汉、唐、宋时皆有会要,纪载时政。今起居注虽设,其诸司所领谕旨及奏事簿籍,宜依会要,编类为书,庶可以垂法后世。下台省府者,宜各置铜柜藏之,以备稽考,俾无遗阙”与张筹等编集《昭鉴录》。洪武六年(1373年)為湖廣參政,八年(1374年),起為國子祭酒。 洪武初期,陶凱隨侍於朱元璋左右,明太祖稱“一時詔令、封冊、歌頌、碑碣、多出其手”,又稱“措辭陳義,各當其體,沛然為一代之用。”,又修《洪武正韵》等。李贄說他“姿性過人,才高學博,識見卓遠,為文千言立就”。晚年自号“耐久道人”,朱元璋以為影射自己杀戮功臣,曰:“自去爵祿之名,怪稱曰‘耐久道人’,是其自賤也”,“坐在禮部時朝使往高麗主客曹誤用符驗”,被处死,生前朱元璋曾贈以“丹書鐵券”,仍不免一死。有《陶尚书集》,今不傳。.

新!!: 元史和陶凱 · 查看更多 »

陸涼州

涼州,元朝时设置的州,在今云南省境。 陆凉州,蠻名休納,又名瓦子,訛為瓦作。南有古城曰魯昌,乃漢代同勞縣,即同樂也。南詔蒙氏為阿彥甸,大理段氏為落溫部。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陸涼州,領二縣:曰阿納縣、曰芳華縣。洪武十五年(1382年)屬明,初仍其舊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民稀少,革其縣以並於州,属曲靖府。清朝时仍属曲靖府,评价疲,难。民國2年(1913年),陸良鄉紳牛星輝以「陸涼」義近荒涼,且文不雅,倡改「陸涼」為「陸良」,寄託「陸地良好之願望」經都督府批准,改「陸涼州」為陸良縣。.

新!!: 元史和陸涼州 · 查看更多 »

陈祖仁

仁(),字子山,號控齋,河南開封人,生於江蘇武進(今常州),元朝政治人物、狀元。.

新!!: 元史和陈祖仁 · 查看更多 »

陈空崖

崖(),宋朝末年元朝初年温州人。大德元年(1297年),陈空崖自称恢复宋朝,改元正治,十月十二辛丑,元朝以妖言将他诛杀。.

新!!: 元史和陈空崖 · 查看更多 »

投石機

投石機或稱拋石機、--或--,是遠古時代與中古時代出現的攻城武器,可把石彈、巨石或爆裂物投到敵方的城牆、城內或者兵陣內而造成破壞。 漢語的「--」便是古汉语动词“抛”的名词形式,这种通过声调改变词性的手段被称为四声别义。「--」原指投石機與其彈,唐後也指由投石機發射的燃燒物,宋後也指由投石機發射的縱火物與爆裂物,明後也指大型管身火器。宋代之前「--」與「--」不同義,「--」只有「燒烤」的意思,宋代之後「--」逐漸有「--」的意思。就連「火砲」一詞最初也是指發射燃燒物或爆裂物投石機與其砲彈,明後才也指大型管身火器。.

新!!: 元史和投石機 · 查看更多 »

柏興府

柏兴府,元朝时设置的府。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置柏兴府。治所在闰盐县(今四川省盐源县),领两县:闰盐县、金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盐源县、盐边县等地。明朝洪武年间改为柏兴州。后改为千户所、盐井卫。.

新!!: 元史和柏興府 · 查看更多 »

探马赤

探马赤(),元朝将领。秃立不带氏。 探马赤开始随从没赤征伐四川。元宪宗八年(1258年),随纽璘攻涪州(治今重庆市涪陵区),率军二千于马湖江击败南宋水军。于横江、嘉定、宣化三县建造浮桥,军队直达成都。以才干受命领兵千人,从万户昔力答攻碉门、黎州、雅州、吐蕃等地。中统四年(1263年),授蒙古汉军万户。至元九年(1272年)从也速带儿征建都,独率锐卒一千五百人与建都兵战于梅子岭(今四川西昌附近),大破建都兵,建都势蹙请降。又随从汪田哥、忽敦等攻占嘉定、重庆、泸州、叙州等地,以功授崇庆府达鲁花赤。.

新!!: 元史和探马赤 · 查看更多 »

探马赤 (太保)

探马赤,元朝大臣。元顺帝时太保。 泰定帝时,探马赤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任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总制境内军马。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广西瑶民起义,攻全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探马赤率军二万镇压,至元四年(1338年),探马赤入京,拜为中书平章政事,至元六年(1340年),探马赤任知枢密院事、加太保。.

新!!: 元史和探马赤 (太保) · 查看更多 »

林桂芳

林桂芳,《元史》作林桂方,广东新会人,原南宋琼州知州林获次子。至元二十年(1283年)三月,林桂芳与宋宗室后裔趙良鈐兄弟在泷水县罗旁起义,抗元复宋。号称罗平国,改元延康。不久被元军镇压,林桂芳等人被杀,起义失败。.

新!!: 元史和林桂芳 · 查看更多 »

恩州 (1048年—1369年)

恩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宋朝平定王则之乱,改贝州之名为恩州,将岭南的恩州改名南恩州。治所在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故城、清河二县,山东省武城县及平原县、德州市部分地。金朝初徙治历亭县(今山东省武城县东北旧城)。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省历亭县入恩州。辖境缩小,仅相当今山东省平原县西部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降恩州为恩县,属东昌府高唐州。.

新!!: 元史和恩州 (1048年—1369年) · 查看更多 »

揭傒斯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著有《揭文安公集》,《元诗选》编为《秋宜集》,另有今人李梦生整理《揭傒斯全集》。 幼时家贫而读书刻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祐元年(1314年)由布衣授为翰林国史院编修,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天历二年(1329年)任奎章阁授经郎,极为元文宗所亲重。至顺元年(1330)与修《经世大典》。顺帝朝初期,历迁翰林待制、集贤学士。后至元六年(1340年),授奎章阁供奉学士,改翰林直学士。至正元年(1341)兼经筵官,至正二年(1342)升翰林侍讲学士。至正三年(1343),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之一。《辽史》已进,《金史》垂成,因感染寒疾卒于史馆,年七十一。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 与虞集、杨载、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新!!: 元史和揭傒斯 · 查看更多 »

搠思班

搠思班,元朝蒙古宗王。孛儿只斤氏。元世祖曾孙,西平王奥鲁赤之孙,铁木儿不花之子。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袭父爵,受封为镇西武靖王,出镇吐蕃,以吐蕃为世袭领地。持驼纽金镀银印,镇抚吐蕃地方。曾率大军前往乌思藏,在江孜山下击败了参与止贡(《元史》作必里公)之变的西蒙古军。大德十年(1306年)二月,率蒙古军讨吐蕃各地叛乱。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招降茂州。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讨平察合台后王怯别。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征伐参卜郎。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安定阶州的蕃民。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搠思班和行知枢密院事跃里帖木儿出征云南,平定秃坚之乱。在安宁州和中庆路获胜。不久去世。其女亦怜真班封德宁公主,嫁高丽忠惠王为王妃,生高丽忠穆王。.

新!!: 元史和搠思班 · 查看更多 »

搠思监

搠思监,元朝末年大臣。蒙古族克烈氏,其祖父也先不花,其父亦怜真。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 少年时的搠思监性情宽厚,沉默寡言,人们都以远大之器期望他。其家世代为官,泰定初年,袭长宿卫,为必阇赤怯薛官。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任内八府宰相。元顺帝元统初年,授福建宣慰使都元帅。至元三年(1337年)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掌至京师的漕米海运,当时元朝廷钱粮所用,主要倚重自江南而来的漕运。这年,搠思监被委任全权负责此项事务,他处置果断,措施得力,应运送的300多万石漕米全部按期抵达京师,耗折甚少。至元六年(1340年),迁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又改为江浙行省右丞,整顿福建盐法。至正元年(1341年),任山东肃政廉访使、中政使。至正四年(1344年),历任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右丞。至正六年(1346年),任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至正九年(1349年),任中书右丞。至正十年(1350年),任中书平章政事。至正十一年(1351年),任御史大夫、知枢密院,至正十二年(1352年)以中书平章政事,随丞相脱脱镇压徐州红巾军芝麻李。至正十四年(1354年),统军镇压淮南红巾军。至正十五年(1355年),再为中书平章政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搠思监弹劾左丞相哈麻谋立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为帝,以顺帝为太上皇。哈麻被处死,顺帝任命搠思监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七年(1357年)为中书右丞相。至正十八年(1358年),加太保。他收受贿赂,匿报军情,卖官鬻爵,声名狼藉。他用私人印造伪钞,后来又杀人灭口,被监察御史燕赤不花所劾,被解职。至正十九年(1359年),为辽阳行省左丞相,至正二十年(1360年),再为右丞相,与资政院使朴不花互相勾结,使顺帝禅位于皇太子,对四方警报、将臣功奏皆匿而不奏。与拥兵在外的中书平章扩廓帖木儿相结,排斥异己,奋其私仇,诬陷他人,使内臣遭陷,外臣失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称兵犯阙,必欲除搠思监方休,迫顺帝将其交出。顺帝不得已才逮捕他,搠思监被孛罗帖木儿所杀。.

新!!: 元史和搠思监 · 查看更多 »

李孟

李孟(),字道复,号秋谷,元代中叶政治家。后唐皇室后裔。潞州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人。 李孟博闻强记、通晓经史。元世祖时,在四川做幕宾。元成宗即位,以布衣擢升太常少卿,随爱育黎拔力八达居怀孟路,教授汉学。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李孟协助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夺位,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兄海山即位为元武宗,李孟避嫌隐居许昌。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入见,以定策之功,特授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至大四年(1311年)闰七月,加封秦国公。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以李孟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孟建言整顿吏治、昭雪冤狱、罢黜僧道官。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开科举,李孟为监考官。七月,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勋上柱国,改封韩国公。因为权贵弄权,延祐四年(1317年)李孟称病引退。元英宗即位,李孟被铁木迭儿诬陷,降职为集贤侍讲学士,至治元年(1321年)四月,李孟在大都病逝。.

新!!: 元史和李孟 · 查看更多 »

李善長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開國功臣,曾任中書省丞相。 李善长早年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曾担任掌书记、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平章、参知政事、吴国左相国,被比肩萧何。明朝建立后,任中书省左丞相,受封韩国公,并位居开国功臣之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卷入胡惟庸案,被朱元璋赐死。.

新!!: 元史和李善長 · 查看更多 »

李冶

李冶(),原名李治,字仁卿,號敬齋,谥号文正,真定欒城(今河北省栾城县)人,中國金代、元代文学家、數學家。他的主要著作为《測圓海鏡》,其中改进了前人的解方程方法,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天元术”(设未知数并列方程的方法),用以研究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和旁切圆的性质。李冶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新!!: 元史和李冶 · 查看更多 »

李公蘊

李太祖(;)諱李公蘊(),是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1009年至1028年在位。年號順天,廟號太祖,諡號神武皇帝(),葬於壽陵。.

新!!: 元史和李公蘊 · 查看更多 »

李齐

李齐(),字公平,元朝祁州蒲阴(今河北省安国市)人。 元统元年(1333年)李齐中左榜状元。担任河南淮西廉访司事、高邮府知事。至正十年(1350年),盗贼突然闯入府驿站,掠十二匹马而走。李齐奋起追杀之。至正十一年(1351年),州民秦观保造兵仗武器,想要进行抢劫掠夺。被李齐抓获诛杀。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作乱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李齐去招安,被张士诚扣压。张士诚军攻破高邮,他被杀害。.

新!!: 元史和李齐 · 查看更多 »

李邦寧

李邦宁,字叔固,元朝宦官。本名李保宁,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初任宋朝小黄门,宋亡后归元,从宋恭帝入见元世祖忽必烈。为给事内庭,因为警敏得到元世祖的赏识。他学习蒙古文,日渐亲任,历任御带库提点、章佩少监、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事。元成宗即位,进位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元武宗即位,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他推辞不接受,加尚服院使,遥授行省丞相。武宗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丞相三宝奴等用事,担心爱育黎拔力八达英明,李邦宁揣知其意,劝武宗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后,有人请仁宗谋杀李邦宁。仁宗以邦宁为三朝元老,反而加封他开府仪同三司、集贤殿大学士。不久李邦宁因病而死。.

新!!: 元史和李邦寧 · 查看更多 »

李若訥

李若訥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元史和李若訥 · 查看更多 »

杨桓 (元朝)

杨桓,元朝文字学家。字武子,号辛泉。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 杨桓为诸生。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补济州教授。后由济宁路教授召为太史院校书郎,奉命撰《仪表铭》、《历日序》等书。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迁监察御史。元成宗即位,他上疏时务二十一事。不久,擢为秘书少监,预修《大元一统志》。秩满辞官归兖州。大德三年(1299年),以国子监司业召还朝中,未赴,病卒,年六十六岁。 杨桓平生博极群书,精通篆、籀之学。对古文字有专门研究,成就卓著。著有《书学正韵》36卷,今亡佚。另著有《六书统》20卷、《六书溯源》20卷,传于世。《六书统》二十卷,以“六书”统诸字,分为六目: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形声、假借。前四目仿戴侗《六书故》例,后两目则其自制。字体排列以古文、大篆、钟鼎文、小篆为序。立说多主观臆测,但于六书理论却颇有见识。.

新!!: 元史和杨桓 (元朝) · 查看更多 »

杨振龙

杨振龙(),又名杨镇龙,元朝初期浙江民变首领,以白莲教起家,宁海(今浙江省宁海)人。元朝灭亡南宋不久,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举旗反元,攻克宁海,义军达十二万余人,自号大兴国皇帝,年号安定。其所部称大兴国军,分兵进攻东阳、义乌、嵊县、新昌、天台、永康等地,冬季攻克东阳(今永康市东北)。未几,战败被俘牺牲,余部至次年失败。.

新!!: 元史和杨振龙 · 查看更多 »

杨惟中

杨惟中,蒙古帝国大臣,弘州(河北阳原县)人,字彦诚。 杨惟中少事奉太宗窝阔台,出使西域。跟随阔出伐宋,得到数十个名士,在燕京设立太极书院。讲授理学。后来继承耶律楚材担任中书令。宪宗蒙哥继位,出任河南道经略使,主持屯田。1259年,跟随忽必烈伐南宋,回师时,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去世。.

新!!: 元史和杨惟中 · 查看更多 »

杭州路

杭州路,中国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正十五年(1278年),改南宋的临安府为杭州路。杭州路作为江浙行省的治所。治所在钱塘县和仁和县两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下辖钱塘县、仁和县、余杭县、临安县、-於-潛縣、新城县、昌化县、富阳县、海宁州、崇德州。包括今浙江省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东南地区、杭州湾北海宁市等地。韩宋龙凤十二年(1366年)吴王朱元璋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新!!: 元史和杭州路 · 查看更多 »

東平路 (元朝)

东平路,元朝时设置的路,在今山东省境。 东平路即唐朝的郓州,宋朝改为东平府,金国东平府隶属于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严实以彰德府、大名府、磁州、洺州、恩州、博州、浚州、滑州等三十万户归蒙古,成吉思汗以严实为东平行台,领州县五十四。严实死后,子严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州县如旧。至元五年(1268年),以东平为散府。至元九年(1272年),改下路总管府。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户,五万一百四十七口。领六县:顺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复为东平府。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东平州。.

新!!: 元史和東平路 (元朝) · 查看更多 »

松山 (梁王)

松山(),忽必烈曾孙,真金之孙,甘麻剌庶长子,元泰定帝兄长。 至元三十年(1293年),松山以皇曾孙出镇云南,赐以其父梁王印。元贞二年(1296年),命属下的怯薛讨伐降元江贼。大德五年(1301年)五月,云南土官宋隆济叛元,派行省平章政事幢兀儿、参知政事不兰奚讨伐,斩杀首领月撒。不久,有人作流言,并以符谶之说进献给松山。事发,此人伏诛。九年(1305年)三月,元成宗下诏松山不再参与云南行省事,仍赐钞千锭抚慰。松山抑郁不乐,渐成风疾。至大二年(1309年),封诸王老的罕为云南王。不久,松山卒。子王禅。.

新!!: 元史和松山 (梁王) · 查看更多 »

松山州

松山州,辽朝的头下军州。 本为辽泽大部落,横帐普古王牧地。有松山。北至上京一百七十里(上京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五百户。开泰年间(1012年-1021年),设置松山州胜安军松山县(治所在今河北省平泉县境)。金朝天辅七年(1123年)置观察使。皇统三年(1143年)废州为县隶属大定府。承安三年(1198年)隶属高州,泰和四年(1204年)后隶属北京路大定府。元朝中统三年(1262年),升为松州,仍存松山县。至元二年(1265年),省松山县入松州。明朝沿置,后地入蒙古,废除松州。.

新!!: 元史和松山州 · 查看更多 »

杜可用

杜可用(),又名杜万一,元朝初期江西民变首领,以白莲教起家,都昌(今江西省都昌)人。元朝灭亡南宋不久,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举旗反元,义军达万余人,自号杜圣人,称天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率军镇压,杜可用与骨干数十人被俘杀。.

新!!: 元史和杜可用 · 查看更多 »

杜寅

杜寅,字彥正,明代吳縣(今江蘇省苏州市)人,明初十才子之一。 與高啓有交往。洪武三年(1370年)徵修《元史》,次年書成,授官歧寧衛知事。洪武八年(1375年),與經歷熊鼎並賜狐裘,是年六月,西部邊民朵兒只班(多爾濟巴)既降復叛,與熊鼎俱遇害。帝命葬於黃羊川。.

新!!: 元史和杜寅 · 查看更多 »

桑哥

桑哥(,藏语中意思是“狮子”,),又譯作桑葛,藏族人,元朝宰相。.

新!!: 元史和桑哥 · 查看更多 »

桂阳州 (元朝)

桂阳州,元朝时设置的州。在今广东省境。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桂阳县置,割连州阳山县来属,为蒙古忽都虎郡王分地,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阳山县和连州市东部地。先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宣慰司,后改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宣慰司。户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万五千六百五十五。领一县:阳山县。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并入连州。.

新!!: 元史和桂阳州 (元朝) · 查看更多 »

梁陟

梁陟,字(或號)斗南,金代大兴府良乡县人。 生卒年不詳。金章宗明昌年間進士及第。歷官司农少卿,长于吏事,累官至同知南京路(河南)都转运使,有“梁都运”之稱。梁陟為一介儒士,向來排斥佛教。入元,定居燕京,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召儒士梁陟充长官”,又與王万庆、赵著等人“进讲东宫”。.

新!!: 元史和梁陟 · 查看更多 »

楊克

杨克又名知章,字焕然。乾州(今陕西乾县)人。 进士久不中,元好问曾推薦他,被任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十年後以老病辭,人称紫阳先生。著《还山集》六十卷、《大典近鉴》、《正统书》等,皆失佚。明人輯有《还山遗稿》。.

新!!: 元史和楊克 · 查看更多 »

楚王

楚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楚王 · 查看更多 »

樊楫

樊楫(),元朝军事人物。 樊楫是冠州(今山东聊城市冠县)人。他最早是军吏,跟随参政阿里海牙攻打南宋的鄂州、江陵,有功,以行省命为都事。南宋灭亡后被征召入朝,任命为员外郎。后跟随阿里海牙攻下广西,升官为郎中。他还参加了崖山海战,战后,进封参议行中书省事、同知湖南宣慰司事。 至元二十一年,被提拔为佥荆湖占城行中书省事,跟随阿里海牙攻打安南,无功而返。二十四年,元世祖再度下令攻打安南时,任命他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当时元朝陆军兵分两路,镇南王脱欢与右丞程鹏飞分别攻打永平和女儿关,樊楫则与参知政事乌马儿一起带领水军入海,与安南战船在安邦口遭遇,斩首四千余级、俘虏百余人,到万劫山与脱欢会合。十二月攻打安南首都昇龍,陈日烜逃入海中。 安南人把粮食全部藏起来逃跑,而督运粮草的元将张文虎一直不来,安南暑气又重,元军被迫撤军。樊楫与乌马儿沿水路撤退,在白藤江遭到安南军队的伏击而大败,全军覆没。《元史·樊楫传》称他被乱箭射伤,最后力战而死。《大越史记全书》则称他被安南将军杜衡俘虏,与乌马儿等人一起被献俘于陈太宗的昭陵;后来在遣返回国的途中遭遇兴道王陈国峻的谋害,将船凿沉而被溺死。 至顺元年,赠推忠宣力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江浙行省右丞、上党郡公,谥忠定。.

新!!: 元史和樊楫 · 查看更多 »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新!!: 元史和正史 · 查看更多 »

武昌路

武昌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治所在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下领一司(录事司),七县:江夏县、咸宁县、嘉鱼县、蒲圻县、崇阳县、通城县、武昌县。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洪湖县以东长江以南,鄂城区、咸宁市、通城县以西等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抄籍数,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元朝末年,朱元璋政权改为武昌府。.

新!!: 元史和武昌路 · 查看更多 »

歹罗甸路军民府

歹罗甸路军民府,元朝的行政区划——路。今云南行省。 歹难邻近“通西”及“江头城”。一些版本称为“歹滩”或“夕滩”,或与通西相连而称为“'歹滩通'西”。《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作“歹难路”,整理者注引大德本作“歹难甸总管府”;《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癸集卷上·地舆类作“大难甸总管府”;《广舆图》的〈舆地总图〉作“可难”,其〈云南舆图〉作“可滩”;《元史·地理志》作“六难路甸军民府”;《新元史·地理志》作“歹罗甸路军民府”。.

新!!: 元史和歹罗甸路军民府 · 查看更多 »

殷弼

殷弼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元史和殷弼 · 查看更多 »

水達達路

水達達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大德年间,划开元路部分区域设置水达达路,隶属于辽阳行省。水达达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元朝初年设五个军民万户府,分领混同江(今松花江)南北之地。相当于今松花江依兰县以下黑龙江沿岸直至库页岛,还有乌苏里江流域,齐齐哈尔市以东和肇东市肇源以北。其居民都是水达达、女直。元朝并在黑龙江下游设置征东元帅府。.

新!!: 元史和水達達路 · 查看更多 »

永宁州 (丽江路)

永宁州,元朝时设置的州。 此地原属大理国。元宪宗三年,和字内附。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楼头赕为永宁州,治所在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北永宁。属丽江路。明朝时,属鹤庆府。永乐四年(1406年)升为永宁府。.

新!!: 元史和永宁州 (丽江路) · 查看更多 »

永宁路

永宁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南番总管府置,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县西南。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下领一州:筠连州(领腾川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叙永、古蔺、筠连等县地。至正中改为永宁宣抚司。.

新!!: 元史和永宁路 · 查看更多 »

永昌路

永昌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治所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属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永昌、民勤、武威、古浪、天祝、永登、皋兰等市县地。明朝洪武初年废,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置永昌卫。.

新!!: 元史和永昌路 · 查看更多 »

江州 (北宋)

江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宋时,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东部设立的羁縻州——江州,属于邕州。所领。元朝时,归思明路。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州直隶广西布政司。东有归安水,西有绿眉水,下流俱合於丽江。领罗白县。距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清朝属太平府,又称为土江州。.

新!!: 元史和江州 (北宋) · 查看更多 »

江州路

江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江州为路,治所在德化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下辖五县:德化县、瑞昌县、彭泽县、湖口县、德安县。辖境相当今江西省九江、瑞昌、德安、湖口、彭泽等市县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为九江府。.

新!!: 元史和江州路 · 查看更多 »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西行中书省、江西行省、江西省或江西),是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为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之一,,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江西省、江西行省。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江西省大部、湖南省部分,广东省一部分及 福建省小部,而今江西省东北地区则隶属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管辖。 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等路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江西行省并入福建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年),仍置省于龙兴府,而福建自为福建行省,省会治泉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福建行省并入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一年后,福建转入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统有十八路,后改为13路和2直隶州。 元末,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释出几个行省。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江西行省辖广东一部分被重新划分出来,并与其他地方合并,并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新!!: 元史和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江陵路

江陵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大德中置,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省)。辖境约当今湖北省枝江市以东,潜江市以西,荆门、当阳二市以南地区。天历二年(1329年),以元文宗潜籓,改名中兴路。.

新!!: 元史和江陵路 · 查看更多 »

汝城县

汝城位于中国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隶属郴州市管辖,属县级行政区域,汝城在文化上屬於客家地區,通行客家話。 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又因县境内的江河水分别流入湘江、赣江和珠江,故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面积为2401平方公里,人口约36万(2002年)。县治卢阳镇。.

新!!: 元史和汝城县 · 查看更多 »

汪古部

汪古部(突厥语wak,又譯瓦克;,意为守边塞的人),或译雍古、王孤、瓮古、旺古、汪骨、汪古惕,是12世纪至13世纪活动于漠南的一個操突厥语或蒙古语的部落,大致在今阴山山脉大青山以北地区,又称白鞑靼或熟鞑靼,与漠北的黑鞑靼或生鞑靼相对。他们开化较早,文明,回紇人称其祖先為卜古可汗,汪古人也奉為祖先,两者关係密切。汪古部长期为金朝属部,防守北方长城沿边。金章宗明昌年间蒙古兴起,在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之北筑起一道新长城,据考证金熙宗初年就开始筑金界壕,到了金世宗大定间更大事兴筑;而净州这一段是金章宗时所筑,所以称为“新长城”。周清澍 (2001), p.48-130.

新!!: 元史和汪古部 · 查看更多 »

汪家奴

汪家奴,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汪家奴为宣政院使,加金紫光禄大夫,后为枢密院同知。至元六年(1340年),任中书平章政事。之后历任知枢密院事、宣徽使。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和其弟也先帖木儿罢职,汪家奴继任为御史大夫,加太傅。至正十五年(1355年),拜中书右丞相,他擅权用事,执掌权柄。后来被监察御史普庵撒里弹劾,于是罢相。死后追封兖王,谥号“忠靖”。.

新!!: 元史和汪家奴 · 查看更多 »

汪寿昌

汪寿昌,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汪世显曾孙,汪德臣之孙,汪惟正的次子。 元成宗时担任巩昌府等处便宜都总帅。泰定帝为陕西行御史台御史中丞。元文宗时,为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至顺元年(1330年),从征云南伯忽之乱,奉命调配马匹兵器,粮草和军官薪俸。最后官至江南行省御史中丞。.

新!!: 元史和汪寿昌 · 查看更多 »

汪世显

汪世显,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字仲明,家出汪古部。 1214年,因战功被金朝升为千户。历任同知平凉府事、陇州防御使、巩昌府治中。1232年,担任巩昌府总帅。1234年,金朝灭亡,汪世显据地自守。1235年,汪世显投降蒙古帝国。跟随蒙古攻打南宋播州、思州。1238年,攻打葭萌关,夺取嘉定府、峨眉、资州。1241年,率军攻打成都,杀死宋朝将领陈隆之。1243年,为都总帅,领秦州、陇州等20州军事。同年去世。子汪忠臣、汪德臣、汪良臣。.

新!!: 元史和汪世显 · 查看更多 »

汪德臣

汪德臣,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字舜辅,家出汪古部。又名田哥,汪世显之子。 年少入侍阔端,1243年,袭封为巩昌府都总帅,领兵入四川。1248年,从蒙古攻打西羌。1251年,从汉中攻打隆庆府(今陕西省略阳县)。1253年,驻守益昌,筑城屯田而守,多次击败宋军。1258年,攻打宋朝成都府,攻克苦竹寨、长宁寨、青居寨。1259年,随蒙哥率军攻打合州钓鱼城,战斗中阵亡。其子汪惟正、汪惟贤、汪惟和、汪惟能。.

新!!: 元史和汪德臣 · 查看更多 »

汪忠臣

汪忠臣,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字汉辅,家出汪古部。汪世显长子。 汪世显投降蒙古帝国,汪忠臣作为人质在窝阔台身边。1242年,攻破吐蕃叠州,赐银符。第二年,汪世显去世,阔端命其弟汪德臣袭父官,为巩昌府元帅、知府。1252年,代行都巩昌府总帅,在临洮见忽必烈。奉令督粮嘉陵江,供应驻军利州的汪德臣。1258年,随蒙哥攻打四川。1260年,为巩昌府便宜副都总帅,佐汪惟正守清居山(今四川南充市南)。1266年去世。.

新!!: 元史和汪忠臣 · 查看更多 »

汪克寬

汪克寬(),字德輔,一作仲裕,亦作德一。中國元代、明代人物,祁門(今屬安徽)人。 生於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延祐四年(1317年),鄉里傳閱鄉試考題,克寬揮筆成篇,鄉人驚呼“天才”,隨名師吳仲迂學於州學。泰定三年(1326年)中舉人,次年春晋京参加会,與主考官不合而落榜,後在宣州、歙州讲学,盡力於經學,學者稱環谷先生。 洪武二年(1369年),应诏赴京助宋濂编修《元史》,事毕,明太祖授以官职,以老疾力辞,赐白金、彩缎以歸。大学士程敏政评价:“六经皆有说,而春秋独盛;平生皆可师,而出处尤正。其道足以觉人,其功足以卫圣。”卒於洪武五年(1372年),年六十九歲。著有《经礼补逸》、《易经程朱传义音考》、《诗经集传音义会通》、《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作义要诀》、《通鉴纲目凡例考异》、《春秋诸传提要》、《周礼类要》、《六书本义》、《左传分纪》、《环谷集》。.

新!!: 元史和汪克寬 · 查看更多 »

汪良臣

汪良臣,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汪世显之子。 随兄长汪德臣出征。1253年,汪良臣为元帅,率部屯田白水。1258年,回到巩昌府,办理军需。1260年,在甘州耀碑谷击败阿里不哥,杀死阿蓝答儿,权便宜都元帅。1261年,灭火里,同佥便宜都总帅。后任征南都元帅、东川副统军、枢密使副使。1274年,率军攻打南宋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市)。1276年,击败宋朝将领杨立。1278年,击败张钰,为四川行省左丞。1281年去世,长子汪惟勤。.

新!!: 元史和汪良臣 · 查看更多 »

汪惟孝

汪惟孝,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字公善。汪世显之孙,汪直臣之子。 至元九年(1272年),为巩昌路总管,知府事,佩金虎符。历任兴元路总管,巩昌平凉等24处军前便宜都总帅,潼川路、四川东道宣慰使。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四川南道、四川西道宣慰使,兼宣慰使巩昌平凉等处万户,佩三珠虎符。二十七年(1290年),为四川行省右丞兼万户。次年,为行中书省右丞。三十年(1293年),为巩昌平凉等24处军前便宜都总帅兼府尹。元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去世。.

新!!: 元史和汪惟孝 · 查看更多 »

汪惟和

汪惟和,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汪世显之孙,汪德臣第三子。 袭封巩昌路等处便宜都总帅,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率部万人北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巩昌等处宣慰使,兼便宜都总帅、巩昌府尹。三十年(1293年),攻打吐蕃,戍守瓜州、沙州,为昭文馆大学士。.

新!!: 元史和汪惟和 · 查看更多 »

汪惟勤

汪惟勤,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汪世显之孙,汪良臣長子。 元成宗時為陝西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兼四川宣慰使。大德六年(1302年),奉旨與平章政事也速帶兒率領川陝軍隊鎮壓亦奚不薛起義。和湖廣行省平章劉國傑會師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擊退蛇節十萬軍。官至雲南行省平章政事。.

新!!: 元史和汪惟勤 · 查看更多 »

汪惟贤

汪惟贤,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字安卿。汪世显之孙,汪德臣次子。 弱冠之年为巩昌路等24处军前便宜都总帅,历任中书吏部尚书,江淮等处行省左丞、平章政事,最後官至榮祿大夫、大司徒。.

新!!: 元史和汪惟贤 · 查看更多 »

汪惟能

汪惟能,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汪世显之孙,汪德臣第五子。 初为管軍萬戶。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為征西都元帅,率領所部北征。大德十年(1306年),為雲南行省右丞,率兵鎮壓羅雄州軍火主阿邦龍少等人。.

新!!: 元史和汪惟能 · 查看更多 »

汪惟正

汪惟正,元朝巩昌府盐川镇(今甘肃省漳县)人,字公理。汪世显之孙,汪德臣之子。 汪德臣死后,继任巩昌府便宜都总帅。支持忽必烈即位。1271年,取代汪良臣主持四川对南宋作战事务。1277年,在六盘山平定土鲁叛乱。1280年,为中书省左丞,行秦蜀中书省事,在四川分省。1285年,为陕西行省左丞。同年去世,次子汪寿昌。.

新!!: 元史和汪惟正 · 查看更多 »

汉地

漢地,是漢族地區的簡稱,指中國漢族聚居地,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區別。五岳五鎮四瀆都分布在漢族地區境內。相近的用詞則有「九州」及「中國本土」(China Proper)。 漢地除了是漢族對本民族原住地區的稱呼外,也是非漢族群對漢族原住地區的稱呼,而非漢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區是在九州之外。又名漢境、漢疆。.

新!!: 元史和汉地 · 查看更多 »

汉阳府

汉阳府,元朝时设置的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汉阳军置,治所在汉阳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领汉阳县、汉川县。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迁都于此。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降为汉阳州,十三年(1380年)复为府。下领两县:汉阳县、漢川縣。 清朝时属湖北省,轄漢陽縣、漢川縣、孝感縣、黃陂縣、沔陽州、夏口廳。1912年废。清代辖境约当今湖北省长江以北,武汉市黄陂区以西,孝感、汉川二市以南,仙桃市以东地区。.

新!!: 元史和汉阳府 · 查看更多 »

沁州

沁州,隋朝时设置的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大业初年废除。唐朝初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名阳城郡。五代十国时仍称沁州。宋朝时置威胜军。金朝时仍为沁州,户一万八千五十九。下领四县、一镇:铜鞮县、武乡县(南关镇)、沁原县、绵上县。元朝时属于晋宁路,治所在铜鞮县,下领三县:铜鞮县、沁源县、武乡县。 明朝洪武初年,以州治铜鞮县。洪武二年(1369年),直属于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直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改属汾州府。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仍然直属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时,仍为沁州直隶州。.

新!!: 元史和沁州 · 查看更多 »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河南江北”或“河南江北省”,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河南省、江北行省。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江苏,安徽北部、河南全境、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部、南与江浙行省,湖广行省接壤。.

新!!: 元史和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河间王

河间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史和河间王 · 查看更多 »

沈阳市

沈阳市,简称--,旧称奉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副省级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平原南缘,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两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829.2万,按城镇人口计算,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2017年7月14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由原来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联合国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沈阳市教育指数得分达到了中国大陆最高分,是唯一超过0.8的城市。沈阳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沈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沈阳于汉代建侯城,经辽金元明历朝增筑,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z)。清朝入关后,沈阳转型为清朝的陪都直至民国。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建设规模曾位居亚洲前列,并发展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新!!: 元史和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沙州路

沙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唐朝贞观七年(633年)改西沙州为沙州,西夏废除。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恢复沙州,十七年(1280年)改为沙州路。属甘肃行中书省,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安西县以西、敦煌市、肃北、阿克塞等地。明朝洪武初年废,永乐年间置沙州卫。正统年间废除。.

新!!: 元史和沙州路 · 查看更多 »

沙蓝答里

沙蓝答里,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河西人。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沙蓝答里任中书平章政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正月,沙蓝答里进为左丞相,兼知枢密院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以本官分省大同(今属山西)。十一月,去世。.

新!!: 元史和沙蓝答里 · 查看更多 »

泰定帝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是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在位5年,自1323年10月4日至1328年8月15日。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伊蘇特穆爾,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他去世后不久,其子元天顺帝被元文宗打败,以致於他沒有庙号和谥号,遂以其年號稱為泰定帝。.

新!!: 元史和泰定帝 · 查看更多 »

泰尔梅兹

泰尔梅兹又译铁尔梅兹(乌兹别克语:Termiz,英语:Termez,俄语:Термез)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尔汉河州(Surxondaryo Viloyati)首府,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边境阿姆河口北岸,是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两国之间的交通要道。泰尔梅兹土地肥沃,农业发达。.

新!!: 元史和泰尔梅兹 · 查看更多 »

泰州路

泰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泰州置,治所在海陵县(今江苏省泰州市)。下辖海陵县和如皋县,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泰州市和如皋市(今属南通市)地。二十一年(1284年)复为泰州,隶扬州路。.

新!!: 元史和泰州路 · 查看更多 »

泗州

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间的州,辖地大概在今天的泗县、天长、盱眙、明光、泗洪一带,最后州府在现在的泗县城。.

新!!: 元史和泗州 · 查看更多 »

洪崖門

洪崖門,是重慶的一座城門,毗鄰嘉陵江在臨江、千斯門二門之間,宋代修築。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巴縣知縣孔毓忠將重慶城分為29坊15廂。洪崖門內外,分別為洪崖坊、洪崖廂。 洪崖門在臨江門之東約四百公尺處,戴鼎築城時列為閉門。此地臨江崖壁上有一天然崖洞,就叫洪崖洞,門因洞而得名。此洞為舊時名勝。 乾隆時王爾鑒知巴縣,主修《巴縣誌》時定「巴渝十二景」,其中就有「洪崖滴翠」,並作《小記》以贊之, 其文曰:.

新!!: 元史和洪崖門 · 查看更多 »

洪钧

洪钧,字陶士,号文卿,中国清朝江苏苏州府吴县人,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传奇人物,又是知名学者。.

新!!: 元史和洪钧 · 查看更多 »

洪洞趙城地震

洪洞趙城地震是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公元1303年9月17日),晚8時許(UTC+8)在中國山西洪洞、趙城一帶發生的特大地震,震級8級。這是中國根據歷史文獻確定的第一個8級大地震。破壞面積沿汾河流域分佈,南北長500公里,東西寬250公里,極震區烈度達11度。此次地震給平陽路、太原路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傷亡人數「不可勝計」、「靡有孑遺」。.

新!!: 元史和洪洞趙城地震 · 查看更多 »

淮安路

淮安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新!!: 元史和淮安路 · 查看更多 »

淳祐曆

《淳祐曆》,是中国古代曆法,南宋使用的第八部历法,屬於陰陽曆。 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李德卿修成《淳祐曆》。淳祐十一年(1251年),颁布施行,取代鲍澣之修成的《開禧曆》。积年一亿二千二十六万七千六百七十七,日法三千五百三十。次年,被《會天曆》取代。.

新!!: 元史和淳祐曆 · 查看更多 »

淄州

淄州,隋朝时设置的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贝丘县(后改为淄川县,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大业初年省。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仍治淄川县,下领四县:淄川县、长山县、高苑县、邹平县。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邹平、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部分地。天宝元年(742年)改置为淄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淄州。 北宋时,淄州属河南道。金朝时,属山东东路。元朝初年,置新城县。中统四年(1263年),蒲台县由滨州改属淄州,五年(1264年)升为淄州路.

新!!: 元史和淄州 · 查看更多 »

温州路

温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瑞安府置,治所在永嘉县(今浙江省温州市)。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辖境同温州。领录事司、二县(永嘉县、乐清县)、二州(瑞安州、平阳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温州府。.

新!!: 元史和温州路 · 查看更多 »

清代蒙古

清代蒙古囊括了現今蒙古族居住的絕大部分地區。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就與附近的蒙古諸部會盟、聯姻。天命九年(1624年),蒙古科爾沁部首先成為後金的藩屬《皇朝藩部要略》卷一內蒙古。“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降。於是正其疆界,悉遵約束。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及定鼎後,錫以爵祿,俾得世及。每歲朝貢以時,奔走率職惟謹,設理藩院以統之。”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內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爾梅克由俄罗斯帝国統治,其餘各部均納入清朝版圖,乾隆帝作詩曰:“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清代蒙古分為八旗蒙古、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實行盟旗制與札薩克制。八旗蒙古於天聰九年(1635年)從八旗滿洲中分出,是與八旗滿洲、八旗漢軍性質相同的軍事組織。此後建旗、划界,旗逐渐成为整個蒙古地區的社会组织方式,旗亦演变成至今仍在使用的行政單位。內屬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員治理,與內地的州、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並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在中央,則由理藩院統管蒙古事務。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即內蒙古,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並隨清軍征伐各地,“多從龍功臣”,不但政治地位較高,還保留了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歸附的各部稱為外札薩克,雖然也享有較高的封爵,但其兵權統歸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薩克蒙古中的喀爾喀四部後來成為外蒙古。.

新!!: 元史和清代蒙古 · 查看更多 »

清凉寺 (八大处)

清凉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为石景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类别为古遗址。.

新!!: 元史和清凉寺 (八大处) · 查看更多 »

清河县 (江苏省)

清河县是清代以前江苏省的一个旧县名。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以泗州清河口(泗水口)设立清河军(属淮南路),下辖清河县,县境完全位于淮河以北。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废清河军为县,属淮安路管辖。泰定(1324年—1328年)年间,清河县城被黄河冲毁,于是徙治淮河以南的淮阴县故城,因此县境达到淮河以南。 明、清时期,清河县均属于淮安府管辖。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河县城再次被黄河冲毁,于是江苏巡抚奏请朝廷,割山阳县重镇、河道总督驻地清江浦为清河新县城。1914年,因为与直隶省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

新!!: 元史和清河县 (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湖州路

湖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安吉州置,治所在烏程、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轄境相當今浙江省湖州市全境。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领录事司、五县(乌程县、归安县、安吉县、德清县、武康县)及长兴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廢,改置湖州府。.

新!!: 元史和湖州路 · 查看更多 »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湖广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市武昌)。 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北南部、湖南、贵州大部及广西、海南全省、广东雷州半岛、重庆东南部,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管辖。.

新!!: 元史和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溝洫志

沟洫志,东汉班固撰。继《史记·河渠书》之后中国第二部水利通史。 班固所著《汉书》中的“十志”之一,即《汉书》卷二十九。记西汉河渠水利之事。撰著年代约在建初八年(83年)前。本书全文共5317字,叙述结构可划为29段,前半部分1—12段除引漳溉邺等个别史实外,基本基本同与《史记·河渠书》,记述禹治洪水到汉武帝兴水利的史实;后半部分13—29段则系统记述了汉元鼎六年至元始四年(前111年—公元4年)间的水利史实,记载了历代众多水利工程,对黄河防洪问题尤为重视。着重记叙黄河洪灾及其治理规划、方略和工程措施,几乎涉及后世工程技术的所有门类。其后《宋史》、《金史》、《元史》、《明史》和《清史稿》中都有《河渠志》。.

新!!: 元史和溝洫志 · 查看更多 »

滁州路

滁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滁州置,治所在清流县(今安徽省滁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滁州市和全椒、来安等县。二十年复降为滁州,隶扬州路。领三县: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

新!!: 元史和滁州路 · 查看更多 »

满姓

满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1位。.

新!!: 元史和满姓 · 查看更多 »

满者伯夷

满者伯夷(爪哇语:Madjapahit;马来语:Majapahit)是13世纪时东爪哇的一個印度教王国,位於今日泗水的西南,《元史》称为麻喏巴歇,《明史》称为满者伯夷。从1293年至1500年,满者伯夷王国曾统治马来半岛南部、婆罗洲、苏门答腊和巴厘岛。于西元1350年至1389年期間,國王哈亞·烏魯克(Hayam Wuruk)和首相加查·馬達在位時期勢力達于巔峰,其領土範圍甚至遠至泰國南部、菲律賓、東帝汶。 德国东方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认为“maja pahit”来自印尼的一种果树木橘(Aegle marmelos)的名字。.

新!!: 元史和满者伯夷 · 查看更多 »

潮州路

潮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潮州置,治所在海阳县(今广东省潮州市),下领三县: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辖境相当今广东省丰顺、揭西等县以东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潮州府。.

新!!: 元史和潮州路 · 查看更多 »

澎湖寨巡檢司

澎湖寨巡檢司,或稱澎湖巡檢司,設置於澎湖群島。設治時間以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的考證最為早,也就是根據一般史書及《元史》、《新元史》,考定:「蒙元世祖遠征日本因風失敗,迂迴台灣,道經澎湖設治澎湖,企圖進取台灣,作為征日本之準備。」 該地方區劃隸屬於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為澎湖寨巡檢。隨後擊敗元朝取得中原政權的明朝仍依循前例於澎湖設置該官署,直至1384年因為實施封海政策,予以廢除。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明朝復設澎湖寨巡檢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蘭進取澎湖為止。.

新!!: 元史和澎湖寨巡檢司 · 查看更多 »

濮州

州,中国古代的州,在今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境。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鄄城县(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大业初年,废。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下领五县:鄄城县、濮阳县、范县、雷泽县、临濮县,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鄄城及河南省范县及濮阳市南部地。天宝初年,全国州改郡,改为濮阳郡。乾元初年,全国郡改州,复为濮州。 北宋时,属京东西路。崇宁时,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七,口五万二千六百八十一。贡绢。下领四县:鄄城县、雷泽县、临濮县、范县。元朝时,初隶东平路,后割大名路的馆陶县、朝城县,恩州的临清县,开州的观城县来属。至元五年,析隶省部。户一万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四千二百九十三。下领六县:鄄城县、朝城县、馆陶县、临清县、观城县、范县。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州治鄄城县省入,属东昌府。故城在东,景泰二年(1451年)移治王村(今河南范县西南濮城镇)下领三县:范县、观城县、朝城县。其间辖境屡有伸缩。清朝时,不辖县。雍正七年(1730年),濮州升为濮州直隶州,领范县、观城县、朝城县,属济东泰武临道。十三年(1735年),濮州直隶州降为散州,属曹州府,考语:繁,疲,难。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1913年改为濮县。.

新!!: 元史和濮州 · 查看更多 »

末哥

末哥,元睿宗拖雷的第九子。 贵由死后,末哥与拔都等定议立蒙哥为汗。从蒙哥伐南宋,末哥别将一军,由洋州入米仓关,得到便宜行事的权力,速哥、李庭诸将都受他节制。 蒙哥在合州死后,忽必烈正在围攻鄂州,末哥密使来告蒙哥之死,请他北还。忽必烈班师至卫州,遣赵良弼到京兆府,访察秦蜀的人情向背。赵良弼报称末哥竭心翼戴,可以将六盘及东西川军事委任给他。忽必烈即位,推恩宗室,赐末哥银三千五百两。不久,末哥卒。子永宁王昌童。.

新!!: 元史和末哥 · 查看更多 »

末罗瑜

末羅瑜(Melayu)或末羅遊为古代(大约4世纪-13世纪)苏门答腊岛上一个信奉婆羅門教的古国(现改为占碑),后来末罗瑜被苏门答腊岛上的另一个著名古国三佛齐所并吞。 唐代以后又出现了木剌由、麻里予兒、巫来由、無来由等,这些地名都指向同一个末羅瑜。清代的著述把马来亚(Malaya)翻译为“无来由”或“巫来由”。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一向自称“巫来由人”(Orang Melayu)。.

新!!: 元史和末罗瑜 · 查看更多 »

本天曆

《本天曆》,是中国古代曆法,南宋使用的第十一部曆法,屬於陰陽曆。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南宋国都临安府被元朝攻陷。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為宋端宗,走海上,元朝停止使用宋朝的《成天曆》,使用金朝開始通用的《重修大明曆》。宋端宗命礼部侍郎邓光荐与蜀人杨某等作曆法,赐名《本天曆》,1277年—1279年使用,一直到宋朝完全滅亡。.

新!!: 元史和本天曆 · 查看更多 »

札剌亦兒

札剌亦兒(),属于蒙古迭列斤里面的一个部落。.

新!!: 元史和札剌亦兒 · 查看更多 »

术安

术安,元朝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玄孙,孛要合的曾孙,爱不花之孙,阔里吉思之子。 阔里吉思死后,因为术安年幼,元成宗诏阔里吉思弟术忽难袭高唐王。术忽难教养术安超过自己得儿子。至大元年(1308年),术忽难进封赵王。当时术安年长,术忽难把王位让给他。术安袭封赵王,娶晋王甘麻剌之女阿剌的纳八剌公主。术安召王傅脱欢、司马阿昔思,对他们说想要迎回父亲的灵柩。二人把事情告诉知枢密院事也里吉尼,元武宗得知后,说:“术安孝子也。”赐阿昔思黄金一瓶,与脱欢子失忽都鲁、术忽难子阿鲁忽都、断事官也先等十九人,去迎接阔里吉思的灵柩,再赐跟随之人钞五百贯。淇阳王月赤察儿等派兵六百人,护其行至殡所。贈繼志樂善全節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駙馬都尉,追封趙王,謚簡穆。.

新!!: 元史和术安 · 查看更多 »

朱右

朱右(1314年-1376年),字伯賢,自號鄒陽子。臨海人。明朝歷史學家。 生於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學於陳德永,元末從陳叔夏、林景和遊,又從李孝光習文法,尤长《书》《礼》《春秋》。歷官慈溪教諭、蕭山主簿、江浙行省照磨,至正二十年(1360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轉員外郎。洪武三年(1370年)續修《元史》,史成,以病辭歸。又有《元史拾遗》。洪武六年(1373年)由于宋濂的推荐,再度赴京修《日歷》、《皇明寶訓》,授翰林編修。遷晉府右長史。洪武九年(1376年)卒官。宋濂說:“吾友朱先生伯賢,以純篤之資,而留萬方數據意於辭章,先秦、兩漢以至近代諸文,無不周覽,用功之久,灼見是非之真”。著有《元史補遺》、《唐宋文衡》、《八先生文集》。.

新!!: 元史和朱右 · 查看更多 »

朱兆莘

朱兆莘()字鼎青,广东省花县赤坭黄沙塘村(今为巴江村)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外交官。.

新!!: 元史和朱兆莘 · 查看更多 »

朱光卿

朱光卿(),元朝后期广东民变首领。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市)人。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正月,与石昆山、钟大明等率众起义,占领增城,建国号大金国,年号赤符。同时,惠州归善县的聂秀卿、谭景山等制造军器,起兵响应。元朝命指挥狗札里、江西行省左丞沙的前往镇压。七月,朱光卿被俘杀,起义失败,是为元末民变的先声。.

新!!: 元史和朱光卿 · 查看更多 »

朱清

朱清(),元朝崇明县人,字澄叔。 宋朝末年贩卖私盐为海盗,熟悉海路状况。朱清和张瑄被巡盐官吏逮捕,同时被逮捕的有十八人,投入平江军狱,于法当死。后浙西提刑洪起畏监刑,感叹国家乱世,青壮年应该为朝廷效力,遂释放了他们。元廷率先招降朱清,授予行军千户职。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朱清、张瑄奉命率部攻入松江。南宋灭亡,奉伯颜之命,用船把图籍帑藏从海路北运大都。1283年,朱张二人从元帅阿塔海东征日本,至八角岛,无功而返。次年,复与出征占城、交趾。至元二十年(1283年)为中万户,管理海路运粮,每年向大都运送江淮粮米三百余万石。官至江南行省左丞。后来因行贿被捕进京,自杀而死。.

新!!: 元史和朱清 · 查看更多 »

朴不花

朴不花(),高丽人,不花()是其蒙古名字。又名王不花。是元顺帝最为宠幸的一名太监。.

新!!: 元史和朴不花 · 查看更多 »

月魯

月魯,元朝公主,元明宗之女。 蒙哥命伯雅倫嫁给了亦乞列思的首领沙蓝朵儿,沙蓝朵儿是八剌失里之子、阿失之孙、忽怜曾孙、札忽儿臣(父锁儿哈、祖父成吉思汗的妹夫兼女婿、帖木侖·火臣别吉的驸马孛秃)玄孙。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赐公主月鲁金五百两、银五千两。遣使往西域,赐诸王不赛因绣彩币二百四十匹。至元五年(1339年)秋七月丁丑,元顺帝封皇姊月鲁公主为昌国大长公主。.

新!!: 元史和月魯 · 查看更多 »

月鲁帖木儿 (高昌王)

月鲁帖木儿(),元朝畏兀儿人,是高昌回鶻亦都護,太平奴之子。 曾祖父火赤哈儿·的斤,祖父是纽林的斤。他的父亲太平奴死后,不答失里袭位为高昌王、畏兀儿亦都护。高昌之地已经沦入察合台汗国的领地。不答失里之后,月鲁帖木儿继承高昌王。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己酉,亦都护高昌王月鲁帖木儿薨于南阳军中,命其子桑哥袭亦都护高昌王爵。.

新!!: 元史和月鲁帖木儿 (高昌王) · 查看更多 »

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

月鲁帖木儿,元朝大臣。蒙古族朵鲁班氏,其父肃政廉访使普兰奚。.

新!!: 元史和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 · 查看更多 »

月赤察儿

月赤察儿(Ochicher,),蒙古许兀慎部人,博尔忽的曾孙。 至元十七年(1280年),作为第一怯薛。第二年为宣徽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弹劾桑哥,推荐哈剌哈孙为丞相。至元三十年(1293年),兼知枢密院事。元成宗即位,加太保。大德四年(1300年),进封太师,协助甘麻剌督师北边。大德四年,拜太师。初,金山南北,叛王海都、笃娃据之,不奉正朔,垂五十年,时入为寇。恒命亲王统左右部宗王诸帅,屯列大军,备其冲突。五年,朝议北师少怠,纪律或失,命王亚晋王以督之。是年,海都、笃娃入寇,我为五军,王将其一,锋交,军颇不利。王视之怒,披甲持矛,身先陷阵,一军随之,出敌之背,五军合击,敌大崩溃,海都、笃娃遁去,王亦罢兵归镇。赏功诛罪,恩威服于敌人。厥后笃娃来请臣附,时武宗亦在军,王遣使与武宗及诸王将帅议曰:「笃娃请降,为我大利,固当待命于上,然往返再阅月,必失事机。事机一失,为国大患,人民困于转输,将士罢于讨伐,无有已时矣。笃娃之妻,我弟马兀合剌之妹也,宜遣报使,许其臣附。」众议为允。既遣,始以事闻,上曰公深识机宜。既而马兀合剌复命,由是叛人稍稍来归。 。第二年,击败海都、笃哇。大德十年(1306年),迫使察八儿投降。至大四年(1311年),入朝后去世。长子塔剌海,第三子脱儿赤颜。.

新!!: 元史和月赤察儿 · 查看更多 »

朵奔篾儿干

蒙古黄金家族的始祖。《元史》中作脫奔咩哩犍,清高宗時修訂《元史》譯名,改譯托本黙爾根,《蒙古秘史》中作朵奔蔑儿干。与妻子阿阑豁阿育有两个儿子不古讷台和别勒古讷台。.

新!!: 元史和朵奔篾儿干 · 查看更多 »

朵带

朵带,元朝大臣,译名又作朵台、朵䚟。 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任命时任侍御史的朵带为中书参知政事。后来历任徽政使、太常礼仪院使。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朵带加太傅。元泰定帝即位,命为太子詹事,进拜太师。泰定帝多召朵带商议国事。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太师朵带与中书左丞相倒剌沙等辅佐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上都即位,燕帖木儿拥立图帖睦尔与他们抗衡,最后天顺帝兵败,朵带出降。.

新!!: 元史和朵带 · 查看更多 »

朵儿只

朵儿只,元世祖忽必烈的长子,母察必皇后。 朵儿只在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前,就已经去世,没有留下子女,所以忽必烈立朵儿只的二弟真金为燕王,后为皇太子;三弟忙哥剌为安西王、后为秦王;那木罕为北安王。这四子都是察必的嫡出。.

新!!: 元史和朵儿只 · 查看更多 »

朵儿只 (札剌亦儿人)

朵儿只(),元朝札剌亦儿部人。 高祖父孛鲁(木华黎之子),曾祖父速浑察,父亲脱脱。朵儿只四岁丧父,少年为宿卫,1322年,元英宗任命他为集贤学士。次年随元英宗到元上都,八月,南坡之变,元英宗被铁失杀害。朵儿只被擒,他的侄子朵尔直班求免脱难。1329年,世袭木华黎家族的国王之位。到辽阳就国。1337年,国王之位被乃蛮台所袭,次年,为辽阳行省左丞相。1340年,任河南行省左丞相。1344年,为江浙行省左丞相,镇压汀州的起义军,元顺帝亲赐九龙衣。1347年为御史大夫,中书左丞相、右丞相,能举贤,不以权谋私。1349年,罢相,再袭国王之位。1354年,从丞相脱脱南下镇压张士诚,击破六合县,留守扬州。次年,在扬州去世。.

新!!: 元史和朵儿只 (札剌亦儿人) · 查看更多 »

朵儿只班公主

朵儿只班,元朝公主,曾祖父元世祖,祖父真金太子,答剌麻八剌的女儿。 朵儿只班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阿里嘉室利。至大三年(1310年)雕阿不剌去世,次年,阿里嘉室利袭封鲁王。阿里嘉室利是朵儿只班姐姐祥哥剌吉的儿子。至顺年间,元文宗加号朵儿只班肃雍咸宁公主。元统元年(1333年),阿里嘉室利去世,弘吉剌部世系:特薛禅→按陈→斡陈→斡罗真→雕阿不剌→阿里嘉室利。特薛禅是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父亲。按陈是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父亲。.

新!!: 元史和朵儿只班公主 · 查看更多 »

朵爾直班

朵尔直班(),字惟中,元朝蒙古族札剌亦兒氏,木华黎七世孙,别里帖木儿的儿子。 好读书,通晓汉文。开始任宿卫,元文宗时任工部郎中。元统元年(1333年),为监察御史,上书奏时政五事:一,疏远邪佞,专任忠良;二,亲祀宗庙;三,博选勋旧之后,端谨正直之人;四,中枢大臣赏罚必公;五,安弭盗贼,赈济饥民。丞相伯颜、御史大夫唐其势专权害民,唐其势的从子马马沙在陕西不法,被朵爾直班捕获。唐其势大怒,朵说自己只知道奉法,不知其他。至正元年(1341年),为翰林学士,升任资善大夫、知经筵事。将前代名臣言论,编成四卷。一为《学本》,包括明道、厚伦、制行、稽古、游艺等目。二为《君道》,包括敬天、爱民、知人、纳谏、治内等目。三为《臣职》,包括宰辅、台察、守令、将帅、执御等目。四为《国政》,包括兴学、训农、理财、审刑、议兵等目。元顺帝赐名《治原通训》。至正五年(1345年)为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提调宣文阁。至正十一年(1351年),为中书平章政事。元末民变,上书反对屠杀汉人。出任陕西行台御史大夫。收复商州,招募百姓为兵,非常精锐。弹劾丞相脱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改任湖广行省平章事,负责供给军粮。百姓知道他的清廉,乐于上交谷米充军饷。他得风疾,在黄州兰溪驿卒,年四十岁。.

新!!: 元史和朵爾直班 · 查看更多 »

按塔出

按塔出,又作按答出,元朝大臣,泰定帝时的太师。 按塔出原任内史,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被弑杀,晋王也孙铁木儿被拥立为皇帝,即泰定帝。十月壬申,泰定帝任命内史按答出为太师、知枢密院事。按塔出任太师至泰定二年(1325年)。.

新!!: 元史和按塔出 · 查看更多 »

按竺迩

按竺迩(),蒙古帝国将领,蒙古雍古氏。 幼年时被外祖父术要甲抚养,讹称赵家。开始事奉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他以骑射著称,深受器重。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七年,因功升为千户长。1226年,征西夏,1227年,攻打金边郡,攻克积石州,围临洮,攻破德顺、巩昌。窝阔台即位後,任元帅,镇守察合台的分地删丹州。开辟从敦煌到玉门关的驿道,直通察合台的驻地。1231年,攻克凤翔、西和州、平凉、庆阳。1232年,随拖雷在三峰山之战大破金军。1234年,攻破蔡州,灭金国。然后,攻下金州、兰州、定州、会州,招降巩州,功拜征行大元帅。赐号拔都儿。1236年,随阔端攻打蜀地,作为末哥的属下的先锋,攻破宕昌,侵扰阶州、文州,最后破成都。1238年,随都元帅塔海绀卜再次攻打蜀地,攻克隆庆府,攻打重庆府,围攻万州。1241年,连破二十余城。1260年,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战争中,随宗王哈丹击败阿里不哥,斩杀其将阿蓝答儿、浑都海。1263年,按竺迩卒。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追封秦国公。.

新!!: 元史和按竺迩 · 查看更多 »

按赤台

按赤台(Alchidai),又译阿勒赤台、按只歹。成吉思汗同母弟合赤温之子。合赤温早卒,按赤台掌理家族。成吉思汗分封诸弟诸子,由按赤台领受合赤温系的份额。份民最初编为两个千户,后调整为三个千户。自1214年以后,合赤温系份地位于斡赤斤份地之南,以兀鲁回河流域为中心,南接弘吉剌部。 1203年,按赤台随伯父铁木真争战王罕。1230年秋,随窝阔台南征金朝。十月,按赤台随木华黎之孙塔思国王攻克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十一月随窝阔台西征关中,1231年春攻克凤翔。蒙古军分兵两路,拖雷南下取道南宋汉中,攻唐州、邓州。按赤台随窝阔台所率主力回河东北路,在怀州、孟州一线渡黄河。1232年春,窝阔台命按赤台与塔思先行,接应拖雷。按赤台与拖雷在钧州(今河南禹州)之三峰山会师,三峰山之战大败金军,金朝精锐几乎全灭。1233年,按赤台随皇子贵由、国王塔思东征东夏王蒲鲜万奴。1235年,皇子阔端和阔出分别率军两路攻宋。第二年冬,阔出死于军中,职务由按赤台出任。蒙哥即位时,按赤台参与拥戴。 忽必烈继任大汗时,其子忽剌忽儿与其他东道诸王塔察儿、移相哥、爪都参加库里台大会。中统元年(1260年)十二月定诸王岁赐额,诸王按只带(按赤台)、忽剌儿、合丹、忽剌出、胜纳合儿银各五千两,文绮帛各三百匹,金帛半之。 按赤台有子:.

新!!: 元史和按赤台 · 查看更多 »

惠州 (北宋)

惠州,中国宋朝时设置的州。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治所在归善县(今广东省惠州市)。属广南东路。辖境相当今广东省罗浮山以东的东江流域及螺河水流域以西沿海地区。宋置阜民钱监及淡水等盐场。宋以来产铁、锡。明清时有棉布、土绸等织造业。元朝至元十六年(1276年),改为惠州路。明朝时,改为惠州府。.

新!!: 元史和惠州 (北宋)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根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元史·祭祀三·宗庙上》记载,至元十三年,元朝太庙中元太祖的牌位上写的是“成吉思皇帝”,原文是:“是岁,改作金主,太祖主题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皆题名讳。”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皇帝”这一称呼,还见于元朝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正文中和书后面附录记载的圣旨中对元太祖的称呼也是“成吉思皇帝”。具体内容可参见: 1998年12月,一块“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发现于河北廊坊,上面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其意:速、走马,或快马。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可汗民國以前的漢文蒙古史料中除史集及新元史本紀外都以成吉思可汗及成吉思皇帝稱呼,成吉思汗稱呼為民國自西方翻譯而來。(元朝秘史記載為成吉思皇帝,蒙古秘史漢文版是現代翻譯。)為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可汗)。名铁木真(),满清官译为特穆津。也有其他译法忒没真。奇渥温·孛儿只斤氏(满清官译全称为却特.博尔济吉特.特穆津)(),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合罕。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为太祖,《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二年,“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尊皇祖为太祖。”节选自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为聖武皇帝。《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更敕牒旧式。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申禁京畿畋猎。”节选自《新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二》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大都。太庙成,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廷议,定太庙为八室。 ”节选自《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节选自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諡號变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大二年“十二月乙卯,亲享太庙,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祖圣武皇帝尊谥曰法天启运,庙号太祖,光献皇后曰翼圣。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圣,庙号睿宗,庄圣皇后曰显懿。”节选自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为国主,欽定窩闊台为继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選拔,担任监国两年后,1229年,拖雷和宗王们一起拥戴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灭金朝军队精锐主力后,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帝國灭金朝,為將來忽必烈揮軍南下南宋打下基礎。.

新!!: 元史和成吉思汗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街镇甘德尔敖包的伊金霍洛草原上,属窟野河上游。成吉思汗陵清朝初年迁至伊金霍洛,抗日战争期间陵墓八白室迁至甘肃,后于1949年迁至青海塔尔寺。1954年又迁回,现有建筑修建于1955年至1956年。陵内有成吉思汗生平功业绘画及其坐像、遗物,并陈列有元代文物。1982年,成吉思汗陵正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元史和成吉思汗陵 · 查看更多 »

成天曆

《成天曆》,是中国古代曆法,南宋使用的第十部历法,屬於陰陽曆。 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浙西安抚司准备差遣臧元震发现《紀元曆》、《統元曆》的缺陷,于是朝廷派官與臧元震与太史局辨正,太史词穷,臧元震转官,判太史局邓宗文、谭玉等降官。宋度宗命陈鼎造新历《成天曆》,试礼部尚书冯梦得作序;咸淳六年正月辛酉,行《成天历》。积年71758157,日法7420。一直用到南宋國都臨安府被元朝攻陷。.

新!!: 元史和成天曆 · 查看更多 »

成遵

成遵(),南阳穰县人,字谊叔,是元朝末年的大臣。 元统进士,为将仕郎。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参与修纂泰定、明宗、文宗三朝实录。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为应奉翰林文字。至正二年(1342年),为监察御史,多次指摘时弊,弹劾权贵。第二年以工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以母亲患病辞官归乡。至正十年(1350年),任工部尚书,视察黄河。至正十一年(1351年),上奏黄河故道不能恢复,反对脱脱、贾鲁治河方案。改任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使。至正十四年(1354年),转任武昌路总管。至正十七年(1357年),为中书左丞,分司彰德。至正十九年(1359年),因和太平友善,被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所恨,至正十九年(1359年),成遵被下狱,被杖杀而死。.

新!!: 元史和成遵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元史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里帖木儿

明里帖木儿(Melig-Temür,),阿里不哥之子。 1276年,随昔里吉反抗忽必烈,叛军内讧时,支持以撒里蛮(玉龙答失之子)为主取代昔里吉,昔里吉失败后投靠海都。大德十年(1306年),弃察八儿投降元朝海山。第二年正月,随安西王阿难答入朝大都。元成宗驾崩,伯岳吾皇后和左丞相阿忽台等谋立阿难答为帝,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杀死阿忽台,废伯岳吾皇后。明里帖木儿和阿难答同党,对抗海山兄弟。明里帖木儿兵败,押到上都,与阿难答都被元武宗海山赐死。明里帖木儿的曾孙阿儿巴,继承伊利汗国(旭烈兀后王)不赛因的汗位。.

新!!: 元史和明里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昂灰皇后

昂灰,元太宗窝阔台的皇后(哈屯、可敦),是第二皇后,其氏族不详。窝阔台未即位前,在潜邸,以弟拖雷长子蒙哥为养子,命昂灰皇后抚育他。.

新!!: 元史和昂灰皇后 · 查看更多 »

昔班 (畏兀儿)

昔班,元朝大臣,畏兀儿坤闾城(新疆库尔勒)达鲁花赤阙里别斡赤的儿子。 开始教窝阔台长子合失读书,后任忽必烈藩邸担任必阇赤长。1260年,担任真定路达鲁花赤。元世祖讨阿里不哥命他都督粮草援助河西军,听说万户阿失铁木儿附阿里不哥,规劝他率军二万入朝归附,被世祖嘉奖。海都反元,他奉命出使海都处招谕。1276年为中书右丞,尚宗王女不鲁真公主。第二年,再次出使海都,前后两次三年出使,风沙使眼睛失明。七十岁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八十九岁去世。.

新!!: 元史和昔班 (畏兀儿) · 查看更多 »

昔里吉

昔里吉(Shiregi),又译失列吉、昔列吉、習列吉。元宪宗蒙哥第四子。蒙哥妃巴牙兀真氏所生。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昔里吉支持阿里不哥。至元四年(1267年)秋,昔里吉与兄长玉龙答失、阿速台降忽必烈。次年,封为河平王。平定阿里不哥后,诸王臣服忽必烈,只有海都不朝。忽必烈派第四子北安王那木罕,率军驻西北,昔里吉随军。那木罕和忽必烈派第八子阔阔出统辖中军(忽必烈属民),蒙哥和阿里不哥的子侄统率右翼。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东进,被那木罕军击败,那木罕在阿力麻里立帐。 至元十二年(1275年),那木罕的辅佐安童突袭贵由子大名王禾忽之军,禾忽叛元控制河西走廊,占有斡端(于阗)和可失哈耳(喀什噶尔),察合台汗国都哇兵临火州城下。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灭南宋后,大军队开赴西北,击败禾忽。至元十三年秋,因安童对给养分配不公,脱脱木儿率部叛逃,昔里吉去讨伐。脱脱木儿劝说昔里吉叛元。昔里吉于是发动兵变,拘禁那木罕、阔阔出和丞相安童。叛乱诸王拥戴昔里吉为王。脱脱木儿袭击谦州,谦州的万户晃豁坛氏伯八阵亡。昔里吉把那木罕、阔阔出送往术赤后王(金帐汗国)蒙哥帖木儿处,而安童被送往海都处。海都坐山观虎斗,让拖雷家族自相残杀。 至元十四年(1277年),昔里吉、脱脱木儿、药木忽儿、撒里蛮分道东进,攻打岭北。撒里蛮深入今河套北,被爱不花所率的汪古部军、土土哈所率的钦察军击败;昔里吉、脱脱木儿、药木忽儿等抵土兀剌河流域,想和弘吉剌叛军会师。元军擒获弘吉剌部反叛的折儿瓦台。伯答儿、土土哈在土兀剌河畔大败了药木忽儿和脱脱木儿,和伯颜统帅的大军会师。由于后方空虚,于是同年冬天,驻西安的安西王忙哥剌到漠北平叛,驻守陕西行省的六盘(今宁夏固原县南)的贵由之孙南平王秃鲁响应昔里吉,被元朝平定。十五年(1278年)正月,土土哈擒获叛将扎忽台。五月,别乞列迷失击败外剌、宽彻哥思联军。年底,征宋前线大批汉军调回,集结和林一带。十六年(1279年)四月,元将别乞列迷失采纳刘国杰建议,趁脱脱木儿进袭杭海山之东,率大军攻取谦州。脱脱木儿回军时又被元军击败。 脱脱木儿和撒里蛮(玉龙答失之子)逼迫昔里吉退位,以撒里蛮为主,遣使告知金帐汗国和海都,得到阿里不哥幼子明-里-帖木儿的支持。阿里不哥之长子药木忽儿反对撒里蛮为主。药木忽儿击败擒获脱脱木儿,与昔里吉商议后,将脱脱木儿杀死。撒里蛮自愿去汗号,被昔里吉削去兵权,夺去属民,送往术赤系宗王火你赤处。撒里蛮逃脱后,袭击昔里吉的辎重,投降忽必烈,1282年,昔里吉和药木忽儿最终被擒。药木忽儿中途逃脱。忽必烈礼遇撒里蛮,放逐昔里吉到南方海岛,不久昔里吉去世。 昔里吉三子:兀鲁思不花,并王晃火帖木儿,嘉王火儿忽。.

新!!: 元史和昔里吉 · 查看更多 »

昆氏家族

昆氏家族(,《元史·释老传》作款氏),是西藏古老的贵族,昆是藏族远古六大姓氏之一,亦为萨迦法王的种姓。 据藏族史籍《萨迦世系史》记载,传说中天界有基仁、裕仁、裕赛三昆仲,其中裕仁来到人间娶穆萨登木普为妻,他们的幼子玛桑与托嘉乌摩生子巴卧达,巴卧达则娶鲁嘉擦玛为妻生子鲁擦达布沃坚。鲁擦与孟萨错木杰生子于雅(石山)与邦(草山)之间,故为雅邦杰。雅邦杰后与森波迦仁茶麦作战,最后将其杀败并夺其妻雅珠斯礼玛娶为己有。雅邦杰与雅珠斯礼玛生下一子,取名为昆巴杰(意为“仇生”),昆氏家族遂由此得名。 昆巴杰的后代昆贝波且在吐蕃法王赤松德赞时期成为朝廷大臣,娶译师朗康巴之妹朗萨尼琼玛为妻。其子昆·鲁易旺波后成为吐蕃史上最早剃度出家的预试七人之一,鲁易旺波之弟(一说是其侄)昆·多杰仁波且则是莲花生之弟子。多杰仁波且的九世孙昆·官却杰布于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立萨迦寺并创立了萨迦派。萨迦五祖(贡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贡噶坚赞、八思巴)皆为其子孙,至此之后薩迦法王便通过昆氏家族世代传承。.

新!!: 元史和昆氏家族 · 查看更多 »

济南路

济南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元朝初年,元朝政府以济南府改置,治所在历城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属中书省。原领淄州和陵州。中统三年(1262年),长山县归般阳府路。至元二年(1265年),淄州划入淄莱路,陵州划入河间路,临邑县又划河间路,长清县划入泰安州,禹城县划入曹州,齐河县划入德州。棣州、滨州属济南路,淄州的邹平县则重新归属济南路,置总管府。终元一朝,济南路下领一司、四县、两州。四县两州分别是: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济阳县、棣州(厌次县、商河县、阳信县、无棣县)、滨州(渤海县、利津县、沾化县)。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泰山山脉以北,齐河、商河、惠民以东,邹平、济阳、利津以西,北至海及河北省海兴部分地。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仍改为济南府。.

新!!: 元史和济南路 · 查看更多 »

海南歷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的主要组成部份是海南岛,又称琼州,陸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與歐洲的比利時相若。海南島的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属大陆岛,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除了海南岛外,西沙,中沙,南沙等群岛也属于海南省。 海南省于1988年建省,同时成立海南经济特区,它是中国第23个省和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人口將近800万。.

新!!: 元史和海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海都汗

海都汗,最初的蒙古部可汗,蒙古孛儿只斤氏的始祖孛端察儿的玄孙,八林昔黑剌秃合必畜的曾孙,成吉思汗的六世祖。祖父咩撚笃敦(篾年土敦)生有七子,被札刺亦兒部屠杀。只有海都年幼被乳母藏在积木中,幸免于难。他长大后,得到了作为赘婿没有被杀的七叔纳真把阿秃儿的支持,击败了押剌伊而部,四周部族归附,成为蒙古部真正的第一代首领。。.

新!!: 元史和海都汗 · 查看更多 »

海陵县 (古代)

海陵县,中国古代的县,在今江苏省境。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即有此县。新朝时,曰亭间县。在今江苏省泰州市。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属临淮郡。三国时废。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南北朝时曾为海陵郡治所。隋朝开皇初年,海陵郡废,属南衮州。又并入建陵县,后析置江浦县,大业初年省入。终属江都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属扬州。武德三年(620年),改名吴陵县,归于吴州,七年(624年)复为海陵县。景龙二年(708年),分置海安县。开元十年(722年),海安县再度并入海陵县。五代南唐时设立泰州,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明朝洪武初年,废入泰州。.

新!!: 元史和海陵县 (古代) · 查看更多 »

浑都帖木儿

浑都帖木儿,是元朝贵族的名字,可以指:.

新!!: 元史和浑都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斡兀立·秃忒迷

斡兀立·秃忒迷,蒙古帝国人物。 斡兀立氏,名秃忒迷。大蒙古国大汗蒙哥(元宪宗)的后妃(可敦、哈屯,汉译皇后),《史集》记载的蒙哥的第二皇后。没有生下子女。《元史》和《新元史》没有记载。她和元定宗贵由的钦淑皇后海迷失的都是出自斡兀立部(即后来的瓦剌、卫拉特),为忽都合别乞之女。.

新!!: 元史和斡兀立·秃忒迷 · 查看更多 »

新州 (南梁)

新州,中国南北朝时南梁设置的州。 南梁梁武帝置新州,治所在新兴县(今属广东省)。隋朝大业初年废。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新州。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新兴县及云浮市东南地。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新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新州。宋朝时,属广南东路。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为新州路,至元十九年复为新州。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省入肇庆府。.

新!!: 元史和新州 (南梁) · 查看更多 »

新元史

《新元史》,由中国清末民初人柯劭忞所作,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民国九年刊為正史,為二十五史中最晚列入者,二十四史中未包含此書。 由於明代《元史》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歷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拉施特《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新元史》於1920年脫稿,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明令列入正史,內容比《元史》正確詳備。《新元史》还纠正了《元史》的错误。《元史》中存在有一人两传的缺失,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新元史》则纠正了这个错误。《新元史》中增補了許多列傳,像元末革命中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新元史》皆一一列傳。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 但《新元史》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藝文志》,而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以致後人研究元史時,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此外,《新元史》循旧史观念,一味求简,删掉元史部分史料。还盲目迷信外国史料和野史,以讹传讹。.

新!!: 元史和新元史 · 查看更多 »

文獻昭聖皇后

文獻昭聖皇后,元武宗海山的妃,元文宗的生母。 《元史》称她为唐兀氏,生平没有记载,从“唐兀”推断为党项后裔。她在1304年生下元文宗。元武宗的皇后真哥没有儿子,武宗死后,他的弟弟元仁宗、侄子元英宗、堂兄泰定帝和兒子天順帝相继即位,直到1328年,皇位回到了元武宗的儿子元明宗、元文宗兄弟手中。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追册母亲为文献昭圣皇后。.

新!!: 元史和文獻昭聖皇后 · 查看更多 »

无为县

无为县是中國安徽省芜湖市下辖的一个县。全县总面积2413平方公里,人口130.8万,辖全县辖20个镇:无城镇、石涧镇、襄安镇、陡沟镇、姚沟镇、严桥镇、开城镇、蜀山镇、牛埠镇、刘渡镇、泥汊镇、高沟镇、福渡镇、泉塘镇、红庙镇、赫店镇、鹤毛镇、十里墩镇、昆山镇、洪巷镇。.

新!!: 元史和无为县 · 查看更多 »

日本國王

日本國王是日本掌握政權者(尤其是武家政權的統治者)在中世紀和近世時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稱號。 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接受了明朝「日本國王」的封號後,日本國王成為室町幕府將軍的外交稱謂。江戶幕府的將軍則多自稱「日本國大君」。.

新!!: 元史和日本國王 · 查看更多 »

旭烈兀

旭烈兀(,名字意为“战士”,),蒙古人,伊儿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之兄。旭烈兀的军队大大拓展了蒙古帝国的西南疆界。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摧毁了伊斯兰文明的两大中心: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使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开罗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

新!!: 元史和旭烈兀 · 查看更多 »

旭迈杰

旭迈杰,译名又作旭灭杰。元朝大臣,元泰定帝时中书右丞相。 旭迈杰原为晋王也孙铁木儿藩府旧僚。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也孙铁木儿即位为泰定帝,任命旭迈杰为宣政院使,十月,拜中书右丞相,奉命至大都(今北京)处死弑杀元英宗的御史大夫铁失及其党羽。后兼阿速卫达鲁花赤。泰定元年(1324年),奏请采纳江浙省臣建议,兴工疏浚吴淞江。又以国家财用匮乏和饥荒,请求泰定帝减少厩马、裁撤卫士,节制赏赐,停止上都营建工程。泰定帝下诏听从。泰定二年(1325年)八月,罢相,不久故去。.

新!!: 元史和旭迈杰 · 查看更多 »

旺出兒監藏

旺出兒监藏(dBang-phyugrgyal-mtshan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史和旺出兒監藏 · 查看更多 »

撒馬爾罕

撒马尔罕(Samarqand Самарқанд;سمرقند;Самарканд)是中亞地區的歷史名城,也是伊斯蘭學術中心,現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舊都兼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的首府,首任總統伊斯拉木·卡里莫夫生於此城。“撒马尔罕”一词在粟特语中意为“石城”或“石要塞”、“石堡垒”;另根据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新!!: 元史和撒馬爾罕 · 查看更多 »

撒里台

札剌儿·撒里台(;)其名《元史》译做札剌、札剌兒帶、札剌台;《新元史》译做札剌亦儿台或撒礼塔;《高丽史》译做车罗大、束里大,蒙古札剌亦儿人,其以姓为名,初为成吉思汗怯薜兵里的弓箭手,号“豁儿赤”(《元史》譯作「火兒赤」)。.

新!!: 元史和撒里台 · 查看更多 »

撒敦

撒敦,译名又作合散、哈散。元朝大臣,钦察人,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床兀儿第四子,燕铁木儿的弟弟。 撒敦在蒙古语是亲戚、亲属的意思。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死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撒敦奉兄长燕铁木儿之召,从上都还大都(今北京市),共同拥戴元武宗子怀王图帖睦尔为帝,即元文宗。与即位上都的元天顺帝阿剌吉八对峙,随燕铁木儿率军于榆林、蓟州、白浮、檀子山等地连败上都王禅、不花、塔失帖木儿统帅之兵。以功历任宣徽使、知枢密院事等职,赐号答刺罕。至顺三年(1332年),元宁宗即位,任御史大夫。元统元年(1333年),元顺帝即位,为中书左丞相、太傅,受封荣王,食邑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元统二年(1334年)四月,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至元元年(1335年),撒敦卒,至元二年(1336年),侄子唐其势逆谋罪暴露,撒敦被籍没家财。.

新!!: 元史和撒敦 · 查看更多 »

敦必乃

敦必乃,一作屯必乃薛禅。 蒙古部海都汗的孙子,拜姓忽兒的长子,成吉思汗的高祖父,生子札黑速、八林西博尔术、合出里、撒木哈术、巴特盖尔齐、合不勒(《元史》作葛不律寒)、兀都尔伯颜、不鲁勒札儿、乞塔台斡赤斤 。 蒙古部开始壮大,敦必乃生活在12世纪初,合不勒生活在金朝初年。合出里是帖木儿祖先,不勒鲁札儿是杜格拉特部祖先。 據說蒙兀兒帝國的開基皇帝帖木耳,也是他的子孫。.

新!!: 元史和敦必乃 · 查看更多 »

扬州路

扬州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扬州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滁州路为滁州,隶扬州路。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泰州、南通、通州、仪征、江都、姜堰、泰兴、海安、如皋、如东、海门、启东、六合,安徽省滁州、来安、全椒和上海市崇明等市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名淮海府。.

新!!: 元史和扬州路 · 查看更多 »

拨绰

拨绰,元睿宗拖雷的第八子,又译作不者克、哈必赤。母乃马真氏。骁勇善射。 从拔都征钦察。其别部酋八赤蛮为大军所败,逃到亦的勒河林麓中,迁徙无常。蒙哥与拨绰,各率小舰百艘,艘载百人,穷搜两岸。见一老妇询问得知八赤蛮已逃入海岛,因无船只将返。忽大风起,卷海水去,大军涉水至岛中,生擒八赤蛮。八赤蛮请蒙哥手刃自己,蒙哥命拨绰斩杀,回师。拨绰与昔班、不里再侵钦察的蔑里姆部,论功以拨绰与速不台最高,赐号拔都儿。1260年,阿里不哥在和林称汗,其将阿蓝答儿率部与浑都海合兵。忽必烈命拨绰与合丹率领汪良臣讨伐,斩杀阿蓝答儿、浑都海。1261年冬,阿里不哥渡漠南下,拨绰从忽必烈亲征,在昔木土淖尔大败阿里不哥。1262年,赐行军印及金、银海青符各两个,率领诸军讨伐李璮。李璮退保济南,自四月至七月筑长围困,城破,获杀李璮。1266年,赐金素币及银钞。不久,拨绰卒。其子薛必烈杰儿,早卒。薛必烈杰儿之子楚王牙忽都。.

新!!: 元史和拨绰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元史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姓忽兒

拜姓忽兒,一作伯升豁儿多黑申,蒙古海都汗的长子,成吉思汗的五世祖,生子敦必乃。拜姓忽兒死后,他的妻子又嫁给了拜姓忽兒的弟弟察剌孩领忽,生有一个儿子,名为别速歹。.

新!!: 元史和拜姓忽兒 · 查看更多 »

拖雷

拖雷(;意为“镜子”;)又译图垒,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幼子,排行第四,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拖雷和正妻唆鲁禾帖尼生有四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据《元史》,拖雷一共有子十一人。1227年8月25日至1229年9月13日担任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监国,历时二年。.

新!!: 元史和拖雷 · 查看更多 »

招差术

招差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高次内插法。秦九韶称为“招法”,“招差”一词为元代数学家、历法家王恂首创。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多次使用招差术。卷中《如像招数》第五问给出世界上最早的四次内插公式孔国平 439-444。.

新!!: 元史和招差术 · 查看更多 »

曲靖路

曲靖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所在南宁县(今云南省曲靖市)。为曲靖宣慰司治。下领一县:南宁县,五州:陆凉州、越州、罗雄州、马龙州、沾益州。州领六县。辖境相当今云南省陆良、罗平两县以北,牛栏江上游以东地区。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曲靖府。.

新!!: 元史和曲靖路 · 查看更多 »

曲樞

曲枢,又作曲出,哈剌鲁氏,元朝大臣。质理花台之子。 曲枢七岁时就失去父母。元世祖时,为真金太子妃阔阔真(又名伯蓝也怯赤)宫臣,后为真金孙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保傅。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随从仁宗出居怀州(今河南沁阳)、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驾崩,劝答己母子入朝,迎武宗即帝位。元武宗即位,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以侍从之功拜平章政事,行大司农,领太子詹事院事,封应国公。至大元年(1308年),加太子太保,领典医院事,兼集贤大学士。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授为太保、录军国重事,领崇祥院、司天台。病逝于位。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追封广阳王,谥号忠惠。.

新!!: 元史和曲樞 · 查看更多 »

曾魯

曾魯(),字得之,江西新淦人。元末明初人。 自幼聰敏好學,博學古今,元末舉進士不第。善于文书,曾纂修《元史》,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授禮部主事,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修成《禮書》,明太祖賜名《大明集禮》。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升任禮部侍郎,八月奉旨主持京畿乡试,入院之后忽然吐血,不久以疾致仕,十二月十九日(1373年1月13日)歸舟至南昌石岐潭而卒,年五十四岁。著有《守約齋集》、《六一居士集考異》、《南豐類稿辨誤》等。.

新!!: 元史和曾魯 · 查看更多 »

思可法

思可法(),又译思可发,《元史》作死可伐,《孟卯古代诸王史》作思汗法、思汉法;《缅史》作多基法;《华人莅缅记》作思钦法,元朝孟卯(今云南瑞丽)土司。他是傣族人刹远的女婿,继承麓川土司之位。趁元朝梁王和大理段氏在云南争权时,占据滇西。1345年,元朝讨伐,无功而返。之后思可发占领威远、远干。被元朝封为麓川平缅宣慰使。他是阿豪姆王国始祖蘇卡法的姪子。.

新!!: 元史和思可法 · 查看更多 »

普定府

普定府,元朝时设置的府。 本普里部,元朝军队进入贵州后归附,改普定府。治所在今贵州省安顺市杨武。辖有今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等地。隶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时,已隶云南三十余年。大德七年(1303年)改为普定路。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普定府,属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年)废。.

新!!: 元史和普定府 · 查看更多 »

普纳公主

普纳,元朝公主,元成宗铁穆耳的女儿。 普纳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桑哥不剌,桑哥不剌是帖木儿之子、斡陈之孙、按陈曾孙、特薛禅玄孙。特薛禅是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父亲。按陈是元世祖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父亲。帖木儿娶忽必烈的女儿囊家真。桑哥不刺在元成宗时,娶普纳公主,至顺间封郓安大长公主,赐桑哥不剌金印,封郓安王,职千户。元统元年(1333年),授万户。元统二年(1334年)桑哥不刺被加封为鲁王,郓安大长公主普纳同时被加封为皇姑鲁国大长公主。进封桑哥不剌鲁王。.

新!!: 元史和普纳公主 · 查看更多 »

普顏怯里迷失

普顏怯里迷失(Буянхэрмиш),弘吉剌氏,元朝晉王甘麻剌的王妃。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的长子。他作晉王时,纳普顏怯里迷失为晉王元妃。 至元三十年(1293年)十月二十九日,在漠北草原的晋王府,普顏怯里迷失生皇重孙也孙铁木兒(元泰定帝)。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杀,九月元泰定帝在漠北草原登基称帝。 至治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324年1月7日),泰定帝追尊其母亲普顏怯里迷失为皇后,为普顏怯里迷失上谥号宣懿淑圣皇后,升祔皇考显宗庙。 册文是:.

新!!: 元史和普顏怯里迷失 · 查看更多 »

晋宁路

晋宁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改晋州为平阳府。元世祖时,改平阳府为平阳路。大德九年(1305年),因地震以平阳路改名,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户一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一司、六县、一府、九州。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石楼、介休、和顺等市县以南地区。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平阳府。.

新!!: 元史和晋宁路 · 查看更多 »

1267年

没有描述。

新!!: 元史和1267年 · 查看更多 »

1290年直隸地震

1290年直隸地震,发生于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9月27日,震中位于元代直隸武平路(今内蒙古宁城县)。此次面波震級估计为6.8Ms,此次地震的麦加利地震烈度为IX。據《元史·赵孟頫传》記載,约10万人遇难。.

新!!: 元史和1290年直隸地震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