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元仁宗

指数 元仁宗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见《黄金史纲》;,)是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一共在位9年。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阿裕爾巴里巴特喇,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早年助兄长海山即位,被海山立为皇太子(元朝的皇位继承人一律称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后嗣位,年號皇慶、延祐。 他去世后,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蒙古語稱號普顏篤皇帝《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记载:“群臣上谥曰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国语曰普颜笃皇帝。”《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延祐七年五月“乙未,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延祐七年八月“丙辰,祔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庄懿慈圣皇后于太庙,铁木迭儿摄太尉,奉玉册行事。”苏天爵《国朝文类》卷十《册文》中的《仁宗皇帝谥册文》(作者:张士观),册文内容记载元仁宗获得谥号和庙号的时间是延祐七年八月十日(丙辰日)(;又譯巴顏圖可汗。他的名字实源自梵文Āyur-parvata,意为“寿山”,正好与哥哥元武宗的名字“海山”相應。.

224 关系: 劉秉忠历代帝王庙卧龙岗卜颜帖木儿卜鲁罕南坡之变台灣年號列表塔失帖木儿塔失海牙塔思不花 (丞相)夏鲁寺大元通制大隆善护国寺天順帝天津经济史奇皇后奉元路妙应寺媽祖孝經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孔克堅孔思誠孔思晦孛罗孛罗 (冀王)完者安王宋恭帝察罕 (色目人)尚书令不花不花 (唐兀氏)中國皇太弟列表中國皇儲列表中国历史中国君主列表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中国年号列表中国皇太后列表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寿命列表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中国科举制度东亚史三宝奴三月初四也先不花也先铁木儿乞台普济...广通寺 (北京)亦黑迷失庆童庙号仁宗仁德王后仁獻章聖皇后延祐延祐復科张天师张柔伯忽 (太师)伯答沙伯颜察儿弘吉剌張弘範張育張思明彌勒教征东等处行中书省德壽 (太子)忽鲁忽答忽林失忽思慧忙哥台忙哥撒儿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别儿怯不花刘元 (元朝)刘景周分地和尚 (乃蛮台部)哈姓哈剌哈孙哈拉和林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元史元史人物列表元典章元英宗元武宗元朝元朝和鞑靼世系图元朝公主列表元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元朝科举元朝藩王列表元惠宗元成宗元明善元明清历史年表元文宗元應兄终弟及兀都思不花皇庆王約王約 (元朝)王振鹏砂井总管府祥哥剌吉秃剌秃鲁科举窝阔台答己答剌麻八剌紐璘紐林·的斤真哥爱薛甘麻剌燕帖木儿益蘭州相家班白云宗白莲宗白蓮教白渠鐵哥順妃許氏額勒伯克顺阳王袁桷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马祖常马札儿台高丽忠宣王謙州许谦 (元朝)许有壬越王都来帖木儿胆巴興和路阿失歹儿阿忽台阿剌海别吉阿纳失失里阿鲁秃阿沙不花阿木哥阿撒罕阔阔出起輦谷闊闊倫公主藍仁蒙古大汗蒙古高原君主列表铁木儿不花 (宣宁王)铁木迭儿蔡五九脫歡脱儿赤颜脱虎脱脱欢 (斡剌纳儿氏)释普度至大釋妙文釋德富釋德謙釋達益巴集宁路老的虎都鐵木祿陳朝 (越南)搠思班李孟李邦寧来安路杨赛因不花欧阳玄正和 (日本)武侯祠 (南阳)比干庙汉服对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河南元氏世系图 (昭成帝系)泰宁路泰州 (辽朝)淨土宗清凉寺 (八大处)朝鮮半島公主列表月即别月鲁帖木儿 (安西王)月鲁帖木儿 (齐王)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朵带朵儿只班公主按竺迩明里帖木儿昌州 (金朝)浑都帖木儿新元史文保文獻昭聖皇后文昌帝君文曲星改革應長曲樞曹國公主怀庆路晃火帖木儿11月1日1285年1310年代1311年1312年1314年1320年1320年代14世纪3月1日4月9日 扩展索引 (174 更多) »

劉秉忠

劉秉忠(),金國瑞州(今遼寧省綏中縣前衛鎮)人,原名侃,敕賜名秉忠,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元朝忽必烈可汗宰相。諡文正,贈太傅、常山王。.

新!!: 元仁宗和劉秉忠 · 查看更多 »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中国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新!!: 元仁宗和历代帝王庙 · 查看更多 »

卧龙岗

卧龙岗古称卧龙冈,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街道,古代该地岗弯起伏,曲折回旋,势若卧龙而得名,又因為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处而著称,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纪念地,岗上有建于魏晋时期的武侯祠以及近代中国最大的汉画像石陈列馆南阳汉画馆。在文化带动经济的背景下,以“智谋天下、传奇卧龙”为核心理念的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被南阳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新!!: 元仁宗和卧龙岗 · 查看更多 »

卜颜帖木儿

卜颜帖木儿(),元朝唐兀人。吾密氏,字珍卿。 历事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时为江浙行省平章。至正十二年(1352年)率军镇压徐寿辉部,在安庆江州等地作战。次年,攻破徐寿辉根据地蕲水,1356年,他在池州军中去世。因为常骑花马,人称花马平章。.

新!!: 元仁宗和卜颜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卜鲁罕

卜鲁罕(;),巴牙惕氏,元成宗铁穆耳受册宝皇后,驸马脱里思之女。.

新!!: 元仁宗和卜鲁罕 · 查看更多 »

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是发生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的一次政变。元英宗即位后重用拜住,清除五朝权臣铁木迭儿的势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联合对元英宗改革不满的蒙古贵族发动了政变,在上都以南不远的南坡杀死了元英宗和拜住,奉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即元泰定帝。不久铁失被元泰定帝处死。.

新!!: 元仁宗和南坡之变 · 查看更多 »

台灣年號列表

臺灣歷史上,自1662年明鄭王朝開始至今,不同政權所使用過的年号索引。.

新!!: 元仁宗和台灣年號列表 · 查看更多 »

塔失帖木儿

塔失帖木儿,又译达识帖睦迩、答失铁木儿。元朝大臣,元泰定帝时中书右丞相。 元仁宗时,塔失帖木儿以驸马知枢密院事。元英宗即位,封为蓟国公,泰定二年(1325年),任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泰定四年(1327年),和左丞相倒剌沙同领内史府四斡耳朵事。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倒剌沙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立阿剌吉八为天顺帝,奉命与梁王王禅等引军分道攻打在大都(今北京)称帝的元文宗,被元文宗属下的燕帖木儿率军击溃,塔失帖木儿归降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任御史大夫,改知枢密院事。监察御史弹劾他依附倒剌沙,与王禅举兵犯阙,于是罢官。.

新!!: 元仁宗和塔失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塔失海牙

塔失海牙,又译塔失海涯、答失海牙。元朝大臣,任中书平章政事。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由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入朝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大三年(1310年),受命主持招募民工疏浚会通河之事。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拜御史大夫。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即位,再任为中书平章政事。次年,因为受赃被弹劾,杖责免官。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他和燕帖木儿等人拥立元文宗,于是由太子詹事升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来改任大司农。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加太尉,第四次任平章政事,领都水监、度支监。至元六年(1340年),进太傅。.

新!!: 元仁宗和塔失海牙 · 查看更多 »

塔思不花 (丞相)

塔思不花,元朝大臣,元武宗时中书右丞相。 大德八年(1304年),御史中丞、太仆卿塔思不花改任中书右丞。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任御史大夫,遥授左丞相,进为右丞相。奉命自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还京师大都治安西王阿难答党。奏请重视监察官员的权力,凡有弹劾,旁人不得干预。元武宗下诏依从。七月,实任左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升右丞相。五月丙子,授右丞相塔思不花上柱国,监修国史。至大二年(1309年),塔思不花以大德六年至至大元年,禁中玺书应近臣要求不经中书省直下者凡六千三百余道,严重干扰地方司法及经济事务,奏准日后玺书未经中书省,不得随意下达。当时议立尚书省,他力主与老臣再议,不同意乐实、保八请求设立尚书省和改行新钞的建议,武宗不从。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驾崩,元仁宗罢尚书省,又奉命治罪尚书省的官员脱虎脱、三宝奴等人。改任御史大夫。.

新!!: 元仁宗和塔思不花 (丞相) · 查看更多 »

夏鲁寺

夏鲁寺,藏语称“夏鲁贡巴”()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區甲措雄乡,是一座藏传佛教夏鲁派寺院,也是夏鲁派的祖寺。.

新!!: 元仁宗和夏鲁寺 · 查看更多 »

大元通制

《大元通制》是元朝的法律之一。 《大元通制》是继《至元新格》之后元朝政府颁布的第二部法律,内容包括了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之前元朝历代帝王发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一系列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 《大元通制》大部分已经失传,目前只有条格的一部分幸存于世,名为《通制条格》,《通制条格》内容包括元太宗六年(1234年)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80多年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新!!: 元仁宗和大元通制 · 查看更多 »

大隆善护国寺

大隆善护国寺,俗称护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佟洵 主编,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9-211页.

新!!: 元仁宗和大隆善护国寺 · 查看更多 »

天順帝

元天顺帝阿剌吉八(;),是元朝第七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一位大汗,元泰定帝之子。1328年10月至1328年11月14日在位,在位大约一个月。.

新!!: 元仁宗和天順帝 · 查看更多 »

天津经济史

天津经济史是天津经济的发展过程。.

新!!: 元仁宗和天津经济史 · 查看更多 »

奇皇后

奇皇后(),是元朝皇帝元惠宗(元顺帝)的第三任皇后。蒙古名字完者忽都()。高丽人。谥号为普顯淑聖皇后。.

新!!: 元仁宗和奇皇后 · 查看更多 »

奉元路

奉元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户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数)。下领录事司、十一县、五州,州领十五县。治所在咸宁县、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十一县:咸宁县、长安县、咸阳县、兴平县、临潼县、蓝田县、泾阳县、高陵县、鄠县、盩啡县、郿县,五州:同州(朝邑县、白水县、郃阳县、澄城县、韩城县)、华州(华阴县、蒲城县、渭南县)、耀州(三原县、富平县、同官县)、乾州(醴泉县、武功县、永寿县)、商州(洛南县)。包括今陕西省永寿县、周至县以东,铜川市、韩城市以南,镇安县、山阳县以北。奉元路为陕西行省的治所。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新!!: 元仁宗和奉元路 · 查看更多 »

妙应寺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藏式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新!!: 元仁宗和妙应寺 · 查看更多 »

媽祖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tsoó͘;閩東語:Mā-cū)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琉球)及東南亞沿海地區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75頁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后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元仁宗和媽祖 · 查看更多 »

孝經

《孝經》是儒家講授孝道的書,全書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經中篇幅最短,但依然為一獨立的經書。可見儒家對孝道的重視程度,視之神聖,故孝經在古代亦常獲賦予宗教意味,而用於祈禱,驅邪,治病等。.

新!!: 元仁宗和孝經 · 查看更多 »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少典至孔子父叔梁紇,歷超过五十世。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國初衍聖公孔令貽,孔子世家大宗歷七十六代。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於1920年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後由國民政府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2009年就任。.

新!!: 元仁宗和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 查看更多 »

孔克堅

孔克堅(),字璟夫,山東曲阜人,孔思晦之子,孔子五十五代嫡長孫。生於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少聰敏,能日誦千言,通《左傳》,工樂府。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襲封衍聖公,授嘉議大夫。至正八年(1348年)晉中泰大夫,賜二品銀印。十五年(1355年),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使,攝太常卿。十八年(1358年),流賊毛貴攻大都,廷議遷都關中。孔克堅以天子當與社稷宗廟共存亡,不可輕棄。元惠宗從其言,亂兵果退。十九年(1359年),遷禮部尚書。累官國子監祭酒。二十二年(1362年),謝病還家,後起為集賢學士、山東廉訪使,皆不赴。元亡,徐達於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攻下濟寧,明太祖下旨召見。孔克堅稱疾不赴,遣子孔希學前往南京。明太祖敕諭「稱疾則不可」,遂來朝,見明太祖於謹身殿。卒於洪武三年(1370年),年55歲。.

新!!: 元仁宗和孔克堅 · 查看更多 »

孔思誠

孔思誠,字致道,元朝曲阜县(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五十四代孫,孔拂玄孙,孔元用曾孙,孔之全之孙,孔治之子。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孔治为奉训大夫、单州防御使。孔思誠继承为曲阜县尹。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十二月十五,孔治去世,孔思誠袭封衍圣公。孔氏族人说孔思誠不是孔子嫡裔,请求朝廷任命孔思晦为衍圣公。元仁宗查阅孔氏谱牒,延祐三年(1316年),孔思誠只担任曲阜县尹,由孔思晦袭封衍圣公的爵位,之后孔思诚历任国子监、安庆路推事、知恩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朝列大夫知濮州。其子孔克钦,世袭曲阜县尹。后代为仙源户、南泉户、齐王户、盛果户。.

新!!: 元仁宗和孔思誠 · 查看更多 »

孔思晦

孔思晦(),字明道,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四代孫。生於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少年天姿穎秀,從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張篆,講求義理,尊尚德行,不拘泥於詞章之學。至元二十年(1283年),其父孔浣去世,家貧,下田親耕而不廢學業,深受張篆器重。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遊學於京師,得國子監祭酒耶律有尚賞識,欲舉為官,以老母年高為由,謝絕耶律氏好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居母喪期滿,薦為孝廉,授范縣(今屬河南)儒學教諭。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轉任宁阳县(今屬山東)教諭,儉約自律,盡職盡責,深受生員愛戴。 當時,孔氏族人以衍聖公孔思誠乃孔元用之後,不屬嫡系,上書朝廷請求罷免。元仁宗詳覈孔氏族譜,以為孔思晦係孔子家族北宗长支之后,當襲封。遂罷免孔思誠。於延祐三年(1316年)授孔思晦以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給四品印。襲爵後,孔思晦請求朝廷新置典籍、管勾、司樂3人,分掌書籍音樂,錢穀出納。廟宇、碑刻、祭器、禮器等皆整飭一新。編修孔氏譜牒,刻譜于石,以垂永久。得朝廷之命,恢復尼山祭田150畝,歲收入粟48石,又獲命增置尼山書院,重開鄒縣子思書院。元英宗至順元年(1330年),他上書請追封孔子之父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顏徵在為啟聖王夫人。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議大夫,改給三品銀印。卒於元惠宗元統元年(1333年),終年67歲。.

新!!: 元仁宗和孔思晦 · 查看更多 »

孛罗

孛罗(),又名孛罗丞相,是元朝驻伊儿汗国使者。他也曾幫助拉施特编辑史集。.

新!!: 元仁宗和孛罗 · 查看更多 »

孛罗 (冀王)

孛罗,元朝宗室,元睿宗拖雷的曾孙,阿里不哥第三子乃剌忽不花的儿子。 孛罗在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因为诬告济南王也只里,被贬谪到四川八剌军中效力。大德七年(1303年),孛罗因为破贼之功,征召回到京师大都。大德十年(1306年),被封为镇宁王,赐金印。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把他进封为冀王。.

新!!: 元仁宗和孛罗 (冀王) · 查看更多 »

完者

完者,元朝大臣,畏兀儿人,又作完泽。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叶仙鼐之子。 元武宗时,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太子,完者为太子詹事。至大元年(1311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任中书平章政事。和李孟奏请擢用儒生任国学、翰林、儒学提举等职。皇庆二年(1313年),由宣徽院使改任知枢密院事。后来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他和御史大夫铁失等人在南坡(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刺杀元英宗和丞相拜住。他和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等奉皇帝玺绶,迎接晋王也孙铁木儿为皇帝,即元泰定帝。他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十月,以弑杀英宗谋逆之罪被处决。.

新!!: 元仁宗和完者 · 查看更多 »

安王

安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也是中國君王(國王或諸侯王)的諡號。.

新!!: 元仁宗和安王 · 查看更多 »

宋恭帝

宋恭帝趙㬎(),南宋第七代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在位2年,得年53岁,宋度宗六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之弟,宋末帝赵昺兄,即位前封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端宗为兄弟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无庙号。1276年2月領宋室投降元朝后,封为「瀛國公」,又被迫剃髮出家,最後被賜死。.

新!!: 元仁宗和宋恭帝 · 查看更多 »

察罕 (色目人)

察罕,元朝西域板勒纥(今阿富汗巴尔赫)人,芮国公伯德那之子。 察罕博闻强记,通晓各国语文。开始任行军万户府奥鲁千户。至元年间,任湖广行省、蒙古都万府知事,辅佐平章奥鲁赤裁决政事。1287年,随镇南王脱欢征安南陈朝。1291年,行枢密院经历。随奥鲁赤治江西。1300年,元成宗任命他为武昌路治中,河南行省郎中。1308年,元武宗命他为太子府正,加昭文馆大学士,和囊加台掌管东宫右卫。元仁宗即位后,历任中书参知政事、平章政事。他晚年在德安白云山别墅修养,元仁宗赐他“白云先生”之号。他把《贞观政要》、《帝範》翻译成蒙古文,《脱必赤颜》翻译成汉文,汉文本叫《圣武开天记》、《太宗平金始末》。另著《纪年纂要》。.

新!!: 元仁宗和察罕 (色目人) · 查看更多 »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新!!: 元仁宗和尚书令 · 查看更多 »

不花

不花,元朝大臣,元仁宗、元英宗时中书参知政事。兀速儿吉部人。大司农曷剌的儿子。 不花早年任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宿卫。元仁宗即位,特授中书直省舍人,转任典瑞太监,改任左司员外郎、参议中书省事。延祐三年(1316年),升中书参知政事。后为同知宣徽事、典瑞院使。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为翰林学士,负责东蕃诸部奏事。至治三年(1323年),御史大夫铁失等发动政变,袭杀元英宗和右丞相拜住,他也被杀害。泰定二年(1325年),元泰定帝追赠功臣号和阶勋爵谥。.

新!!: 元仁宗和不花 · 查看更多 »

不花 (唐兀氏)

不花,()元朝官员。唐兀氏。杨朵儿只之子。 不花幼有礼自持,有才气,好读书,善于书法。初为元仁宗召见。想要任命他为翰林直学士,他坚辞不就。其父被杀,更加好学,後荫补武备司提点,任河东廉访司事。遇到河东百姓饥荒,捐款赈济。天历初年,为通政院判。后见陕西诸军抗拒诏命,郡县守吏,率民逃跑,他率众出御,晓之以理,被杀。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礼部尚书。.

新!!: 元仁宗和不花 (唐兀氏) · 查看更多 »

中國皇太弟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中國皇太弟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國皇儲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经正式册封的储君,与君主关系中未标明头衔者皆为皇太子,并仅限于君主头衔为皇帝的政权。北魏孝明帝元詡的女儿女帝元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储。.

新!!: 元仁宗和中國皇儲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元仁宗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新!!: 元仁宗和中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中国君主母系一览:.

新!!: 元仁宗和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新!!: 元仁宗和中国年号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太后列表

中国皇太后,本表列出秦始皇统一中國後,历任受封的皇太后。.

新!!: 元仁宗和中国皇太后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新!!: 元仁宗和中国皇帝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在中国历史上有記載的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活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壽87岁(虚岁89)。 活过80岁以上的皇帝还有南越武帝趙佗,享壽103歲、梁武帝萧衍(实岁84或85/虚岁86)、武则天武瞾(实岁81/虚岁82)、宋高宗趙構(实岁80/虚岁81)。活过70岁以上的有11个,60岁及以上的有30个。 以下列表以及本文中所载岁数,如无说明,可能多为虚岁(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加一岁)。.

新!!: 元仁宗和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登基年龄列表,所列是皇帝年龄可考者,年龄都是虚岁,而非周岁:.

新!!: 元仁宗和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举制度

中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 。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1905年),持續了1300多年。中国現代社會的公務員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

新!!: 元仁宗和中国科举制度 · 查看更多 »

东亚史

東亞史是指以東亞為整體的歷史,涉及地域包括东亚及周边的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圈。东亚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中原王朝和地方性政权历史)、蒙古地区的历史、日本群岛的历史和朝鲜半岛历史,以及越南北方王朝的歷史,今日一般指中日韓三國。 东亚地区的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蒙古地区、印度支那等地。在大陆,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并在公元前211年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受到中国的统治和影响。日本在隋唐之际屡次派出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于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开始大修长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隔离并且冲突频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後來滿族(滿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尤其显著,其中蒙古族和女真族曾一度统治整个中国。然而由于中华文明根深柢固且汉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汉地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而被认为是完全或部分融入所谓中华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但最终扩张了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东亚国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唯独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与其他邻国和地区发生战争。 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相对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又成为世界的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中華民國、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发展机遇和矛盾并存,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另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日矛盾也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 元仁宗和东亚史 · 查看更多 »

三宝奴

三宝奴,元朝大臣,元武宗时尚书左丞相。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次年,封渤国公,遥授右丞相,加录军国重事。至大二年(1309年),设立尚书省,命三宝奴为平章政事,不久升为左丞相。他和脱虎脱等人主持更新庶政,变易新法。请求不拘先例,任用宿卫、品秩未至及未历任者担任为尚书省官员,以便更新庶政。他印发“至大银钞”,导致至元旧钞贬值,民受其害。奏请将蒙古建国以来所行政令九千余条,删除繁冗,使归于一,编为定制。至大三年(1310年),赐号答剌罕,受清州(今河北省沧州市青县)食邑。自达鲁花赤而下,并听举用。元武宗命他和脱虎脱主持百司朝政。改封楚国公,以常州路为分地。当时武宗病弱,建议改立皇子和世㻋为皇太子,以取代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被阿沙不花劝阻。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驾崩,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罢黜尚书省,以变乱旧章之罪处死三宝奴。当时有人作诗讽刺他“受尽君恩弄进权,富倾御府贵熏天。奴才自许齐三宝,主寿谁能保万年”。元武宗的儿子元文宗即位,在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三宝奴为郢城王,谥号荣敏。.

新!!: 元仁宗和三宝奴 · 查看更多 »

三月初四

三月初四,农历三月第四天。.

新!!: 元仁宗和三月初四 · 查看更多 »

也先不花

也先不花(Esen Buqa I,),察合台汗笃哇之子。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大汗,早年住在大都,1308或1309年在一次宴会上都哇的幼子怯别将察合台汗塔里忽暗杀。1310年召集忽里台大会,推举也先不花为可汗。也先不花开始和元朝关系和谐,后来因为边界问题,与元朝和伊利汗国发生冲突。受到元仁宗和伊利汗国完者都的夹击。1320年,也先不花死后,弟弟怯别复位。 《也先不花传》 与蒙哥撒儿(即忙哥撒儿)密赞谋议。 秃鲁(《三公》、《宰相表》并作秃忽鲁,按:秃鲁,谥清献,史失书),历事四朝。追封广阳王。 子阿荣,由宿卫起家。 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新!!: 元仁宗和也先不花 · 查看更多 »

也先铁木儿

也先铁木儿,又作也先帖木儿。元朝大臣。博尔忽玄孙,淇阳王月赤察儿第五子。 也先铁木儿初任宿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也先铁木儿任知枢密院事兼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兄卒,嗣爵淇阳王。累官知枢密院事。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八月,与御史大夫铁失等勾结晋王府内史倒剌沙,乘英宗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南还驻南坡之机,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援,杀丞相拜住,在行帐弑英宗。与诸王按梯不花等奉皇帝玺绶,北迎晋王也孙铁木儿。九月,于龙居河(今克鲁伦河)拥晋王即位为元泰定帝。任中书右丞相。十月,以弑君罪被诛。.

新!!: 元仁宗和也先铁木儿 · 查看更多 »

乞台普济

乞台普济(),又音奇塔特布济克,元代党项(唐兀)人。姓史氏。元武宗时中书右丞相。乞台普济的祖父是拉吉爾威,宿衞太祖成吉思汗。 他是算智尔威次子。算智尔威充忽必烈藩府宿卫,从征大理国,攻南宋。世祖即位后,从征阿里不哥,任蒙古唐兀军民达鲁花赤。乞台普济自幼从父出入世祖帷幄。至元三年(1266年)选侍皇子燕王真金,充宿卫近二十年。后奉诏保育鞠视保育真金的孙子海山(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皇曾孫幼學,其子也克吉兒侍讀。有时游戲廢學,他就打也克吉兒来训誡。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海山镇抚北庭时,他扈从总兵北边,主持军事。大德四年(1300年),入朝取印信。大德十一年(1307年)海山即位为元武宗,特授中书平章政事,加太尉,封庆国公。至大元年(1308年)二月,加太子太傅,录军国重事,拜中书左丞相。元武宗诏命内外大小事务并听中书省裁处,诸王、公主等毋得干预。十一月,乞台普济升为中书右丞相。奏准汰冗官、节财用、整治各处屯田等。至大二年(1309年),与丞相塔思不花奏请玺书不得越过中书省,直下翰林院干预田土、词讼、户口、钱谷、选举等事务。同年设立尚书省,乞台普济进太傅,为尚书右丞相。至大三年(1310年),解除相位,赐给他安吉州五百民户。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被封为安吉王。.

新!!: 元仁宗和乞台普济 · 查看更多 »

广通寺 (北京)

广通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高梁桥斜街,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为北京外八刹之一。现已无存。.

新!!: 元仁宗和广通寺 (北京) · 查看更多 »

亦黑迷失

亦黑迷失,又作也黑迷失,元朝航海家。 畏兀儿人,原是元世祖的宿卫,至元九年(1272年),屡次出使僧伽剌(斯里兰卡)、马八儿(印度东南)等国家。各国使者带着贡品药材随他回到元朝。后来又到占城、南巫里(苏门答腊西)、速木都剌(苏门答腊)。官至平章政事、集贤院使、领会同馆事。元仁宗时去世。.

新!!: 元仁宗和亦黑迷失 · 查看更多 »

庆童

庆童,元朝丞相,康里人,字明德,斡罗思之子。 庆童开始是元仁宗的宿卫,为大宗正府掌判。后为上都留守,历任辽阳行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江南行省御史大夫。召拜中书平章政事。出为陕西行省左丞相,在任三年后再回大都。元顺帝北逃时,庆童被留下担任中书省左丞相,和淮王帖木儿不花留守京城。明朝大军在徐达带领下进入大都,庆童被杀。.

新!!: 元仁宗和庆童 · 查看更多 »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新!!: 元仁宗和庙号 · 查看更多 »

仁宗

仁宗作为庙号,可以指下列君主(按时间顺序):.

新!!: 元仁宗和仁宗 · 查看更多 »

仁德王后

仁德王后(,朝鮮語:인덕왕후)孛兒只斤氏,即魯國大長公主,元惠宗初封承懿公主,漢名王佳珍(왕가진),蒙古名寶塔失里(,朝鮮語:보르지긴 보타슈리)。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她是元朝宗室之女,後封公主。1349年(元惠宗至正9年,高丽忠定王元年),在元大都與恭愍王成婚,嫁入高麗(時為元朝征東行省)為恭愍王的王妃。仁德王后是元世祖忽必烈玄孫女,元代皇族魏王阿木哥(元武宗、元仁宗的兄弟,元顺帝的叔祖父)的孫女(阿木哥之子孛羅帖木兒的女儿)。1365年,寶塔失里死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元惠宗賜谥號仁德恭明慈睿宣安徽懿鲁国大长公主(朝鲜語:인덕공명자예선안휘의노국대장공주)。仁德王后的死使恭愍王变得很消沉,无心理政,将国事托付给了高丽和尚辛旽。.

新!!: 元仁宗和仁德王后 · 查看更多 »

仁獻章聖皇后

亦乞烈妃子,名寿童,元武宗海山的妃子,元明宗的生母(元宁宗、元顺帝的祖母)。亦乞烈妃子的母亲是安西王忙哥剌的女儿奴兀伦公主。元武宗的皇后真哥没有儿子,武宗死后,他的弟弟元仁宗、侄子元英宗、堂兄泰定帝相继即位,直到1328年,皇位回到了元武宗的儿子元明宗、元文宗兄弟手中。天历二年(1329年),元明宗追册母亲为仁献章圣皇后。.

新!!: 元仁宗和仁獻章聖皇后 · 查看更多 »

延祐

延祐(元年:1314年 - 末年:1320年)是元朝时元仁宗的年号,共计7年。 延祐七年二月元英宗即位沿用。.

新!!: 元仁宗和延祐 · 查看更多 »

延祐復科

延祐復科,是元朝于元仁宗在位时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1312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将王約恢复科举的建议列为令甲。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都城大都(今北京)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本次科举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及其后的历次科举均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元朝的科举自延祐復科开始每三年舉辦一次,一直延续到1368年元惠宗(元顺帝)在明朝军队的北伐下逃离大都、元朝灭亡为止,除了1336年和1339年因故曾停辦兩屆外,其它各届均照常舉辦,共舉行過十六次。.

新!!: 元仁宗和延祐復科 · 查看更多 »

张天师

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 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系道教流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新!!: 元仁宗和张天师 · 查看更多 »

张柔

张柔(),字德刚,金末元初易州定兴(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元朝名将。.

新!!: 元仁宗和张柔 · 查看更多 »

伯忽 (太师)

伯忽,元朝大臣,元仁宗时太师。 皇庆二年(1313年)正月甲午,察罕脑儿等处宣慰使伯忽担任御史大夫。四月辛巳,元仁宗加御史大夫伯忽开府仪同三司。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壬子,元仁宗命御史大夫伯忽、脱欢答剌罕整治台纲,诏谕内外。延祐四年(1317年)十月壬寅,元仁宗派遣御史大夫伯忽赈济成纪县灾民。延祐六年(1319年)闰八月壬申,太傅、御史大夫伯忽为太师。.

新!!: 元仁宗和伯忽 (太师) · 查看更多 »

伯答沙

伯答沙(),元朝政治人物,札剌亦儿部人。 伯答沙的高祖父搠阿是木华黎的堂弟,祖父忙哥撒儿为蒙哥的最高断事官(汉文称丞相)。其父帖木儿不花。元武宗时伯答沙任宣徽院使,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拜中书右丞相。元英宗即位后(1321年),伯答沙以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出镇北方,泰定四年(1327年),伯答沙拜太保,天历元年(1328年),拥立元文宗有功,伯答沙升太傅兼宗正大札鲁忽赤,至顺三年(1332年),伯答沙去世,追封咸平王。.

新!!: 元仁宗和伯答沙 · 查看更多 »

伯颜察儿

伯颜察儿,回回人,又译伯颜察而。元朝大臣,任中书平章政事。他是赛典赤之孙,纳速剌丁之子。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即位,伯颜察儿为参议中书省事。大德九年(1305年),复立云南屯田,受命兼领主持其事。元仁宗延祐末年,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延祐七年(1320年)十二月,以贪污免官。泰定帝即位,复起用。泰定元年(1324年),加太保。泰定三年(1326年),任中书平章政事。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八月,为燕帖木儿所执,流于远州,籍没其家。次年回归乡里。元顺帝至元四年(1344年)追封奉元王,谥号忠献。.

新!!: 元仁宗和伯颜察儿 · 查看更多 »

弘吉剌

弘吉剌()突厥语解释为褐色的马匹,迭列斤蒙古的一个部落,以出美女盛名。.

新!!: 元仁宗和弘吉剌 · 查看更多 »

張弘範

张弘範(),字仲畴,元朝名将,易州定兴(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曾参加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征宋,最后在厓山海战中带领元军灭亡南宋。.

新!!: 元仁宗和張弘範 · 查看更多 »

張育

张育(),東晉蜀人,因尊奉晉朝,自称蜀王,起事反抗前秦苻坚而壯烈犧牲。後被奉為「雷澤龍王」,又傳說其為梓潼神之化身,因四川地區信奉梓潼神能保佑科舉金榜題名,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朝廷封梓潼神为文昌帝君,司文事,管理士人學子的考試事項,保佑文運。.

新!!: 元仁宗和張育 · 查看更多 »

張思明

张思明(),字士瞻,元朝辉州人。 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侍仪舍人辟御史台掾,后为尚书省掾。元贞元年(1295年)为中书省检校,户部主事。大德年间,为左司都事。大德十年(1306年)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至大三年(1310年)任两浙盐运使。入参议枢密院事,改中书省左司郎中。皇庆元年(1312年),复为两浙盐运使。次年为户部尚书。延祐元年(1312年)参议中书省事。三年,为中书参知政事。元仁宗时,依附权臣哈散,为中书左丞。元英宗时依附铁木迭儿。拜住为左丞相,张思明免官。天历元年(1328年),为江浙行省右丞。当时陕西饥荒,中书省让江浙盐运司一年课税十万锭赈济,当时课税已经交到中央,张思明把下年还没有上交的十万锭送到陕西。次年为中书左丞。在慈仁殿向元文宗奏选贤任能、安民定国之道。后年老辞官。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卒,年七十八岁。谥号贞敏。张思明不畜财,有钱购书三万七千卷。和谢仲和、曹鼎新被誉为三绝。.

新!!: 元仁宗和張思明 · 查看更多 »

彌勒教

彌勒教,奉彌勒菩薩為救主的一種民間秘密宗教,源自佛教彌勒信仰而來。漢傳佛教相信兜率天內院的彌勒菩薩日後當會下凡成佛,繼承釋迦如來的救世之責,普渡眾生,因為此預言,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被救度的寄託,不斷有人宣稱「彌勒下凡救世」,而意圖推翻政府或者起兵造反。 彌勒教推崇南北朝的佛教大師傅大士為他們的創始祖師,但實際上彌勒教是由不斷吸收佛教、道教、摩尼教、羅教等融合著諸教不同教義而成,元代以後的白蓮教也接納了許多彌勒教的教義。.

新!!: 元仁宗和彌勒教 · 查看更多 »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一般简称为征东行中书省(정동행중서성)或征东行省(정동행성),又称日本行省(일본행성)或征日本行省(정일본행성),为元朝政府曾经在朝鲜半岛设立的一个特殊的行中书省,与元朝其它的行中书省不同的是,其设立于高丽王国所在的朝鲜半岛。1287年行省重设后成为具有羁縻特点的特殊行政区建制。高丽国并没有因征东行省的设立而消失,因此保持很强的独立性。行省次官左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因此,征东行省仅在名义上受到元朝的直接管辖,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

新!!: 元仁宗和征东等处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德壽 (太子)

德寿,孛儿只斤氏,元朝皇族。元成宗铁穆耳的獨生子,母親是失怜答里。 大德九年六月初五庚辰(1305年6月27日),元成宗冊立他為太子。十二月十八庚寅(1306年1月3日),德寿去世。之後,元朝的皇位由元成宗的大哥甘麻剌的後代元泰定帝、元天順帝,二哥答剌麻八剌的後代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元明宗、元寧宗、元惠宗(元順帝)繼承。.

新!!: 元仁宗和德壽 (太子) · 查看更多 »

忽鲁忽答

忽鲁忽答,元朝驸马。又作忽剌兀带、呼噜古岱。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忽鲁忽答被封为太傅。延祐四年(1317年)十二月丁巳,元仁宗赐诸王秃满铁木儿等及驸马忽剌兀带各部,金一千二百两、银七千七百两、钞一万七千七百锭、币帛二千匹。.

新!!: 元仁宗和忽鲁忽答 · 查看更多 »

忽林失

忽林失,元朝将领。蒙古族八鲁剌思氏。甕吉剌䚟子。 元世祖至元年间,任宿卫,事皇孙铁穆耳(元成宗)。后以千户随从北征乃颜和其同党哈丹等,驰马奮戈,冲击敌营,身受三十三处伤口,以功受忽必烈汗赏赐,领太府监。之后从宁王阔阔出、海山(元武宗)出战海都、笃哇。以功拜翰林承旨。旋改万户,大战斡罗思、察八儿。元武宗至大年间,被拜为司徒,之后又出仕元仁宗。.

新!!: 元仁宗和忽林失 · 查看更多 »

忽思慧

忽思慧,又译和斯辉,生卒年不详,元朝蒙古族或回回人,中医营养和食疗学家。元仁宗延祐年间忽思慧充饮膳太医,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撰成《饮膳正要》一书。 《饮膳正要》“虞集序”称,忽思慧曾经作为赵国公常普兰奚的关系密切的下属。延祐二年(1315年)常普兰奚加金紫光禄大夫、徽政院使,掌侍奉皇太后诸事,忽思慧此时被选任饮膳太医,入侍仁宗之母兴圣太后答己。忽思慧以饮膳太医之职侍奉皇太后与皇后。《饮膳正要》成书后,进呈中宫供览,受命担任刊刻、校正者《饮膳正要》多数都是和中宫密切的人物:拜住为中政院使,张金界奴为内宰、隆祥总管等。“虞集序”褒颂“圣后”,忽思慧当时在中宫以膳医侍奉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

新!!: 元仁宗和忽思慧 · 查看更多 »

忙哥台

忙哥台,元朝公主,元世祖忽必烈女儿,祖父拖雷,曾祖父元太祖成吉思汗。 忙哥台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昌吉,昌吉是爱不哥之子。昌吉死后,嫁给昌吉的弟弟脱铁木而。《高丽史》记载1278年,高丽忠烈王和王妃齐国大长公主朝见元世祖,元世祖派皇女忙哥台在开平府东门迎接高丽王。大德十年(1306年)五月,元成宗封驸马脱铁木而为濮阳王,赐以金印,公主忙哥台为鄄国大长公主。皇庆元年(1312年)四月丙子,元仁宗封鄄国大长公主忙哥台为大长公主,赐金印。延祐四年(1317年)四月乙亥,加封大长公主忙哥台为皇姑大长公主,给金印。七月庚辰,赐皇姑大长公主忙哥台金百两、银千两、钞二千锭、币帛各百匹。.

新!!: 元仁宗和忙哥台 · 查看更多 »

忙哥撒儿

忙哥撒儿(Monggeser,),元宪宗蒙哥的最高断事官。 札剌亦儿部人,忙哥撒儿的曾祖赤老温恺赤,和兄孔温窟阿(木华黎之父)、弟者卜格都是合不勒的长支主儿乞部的属民。忙哥撒儿祖搠阿属成吉思汗。父那海,事太宗窝阔台。 忙哥撒儿于年从拖雷攻凤翔,立功。1235年,忙哥撒儿从拖雷长子蒙哥西征钦察、阿速、斡罗思。定宗贵由时,升任藩府札鲁忽赤。定宗贵由死后,1249年,忽里台大会,拔都推戴蒙哥,定宗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派使者八剌提出,太宗窝阔台有遗命以失烈门(太宗第三子阔出之子)为汗位继承人。忙哥撒儿反驳八剌,太宗皇后脱列哥那却立其长子贵由为大汗,且窝阔台说过蒙哥“可以君天下”,忙哥撒儿据此反驳八剌。1251年夏,宗王奉蒙哥登基,是为元宪宗。忙哥撒儿被任命为最高断事官(汉文称丞相)。失烈门和定宗之子脑忽、太宗第四子哈剌察兒之子脱脱、察合台之孙也孙脱密谋对抗蒙哥。忙哥撒儿奉命与旭烈兀、木哥等堵截调查,将失烈门、脑忽等人逮捕。审讯后,将按只台等77位官员处死。随后到达的也孙脱、不里(察合台之孙)还有定宗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及其大臣合答、镇海、八剌、畏兀儿亦都护萨仑·的斤等,都被忙哥撒儿审判处死,不里送给拔都处决,失烈门被流放南方军前,最终被害。蒙哥对忙哥撒儿“委任益专”,1253年冬,忙哥撒儿饮酒得病,不久死去。至顺四年(1333年),追封兖国公。他当政期间,刑法苛严,诛杀甚多,虽兄弟姻亲亦不获免,因而众人无不怨恨。死后,仇家咒骂他“你也有死的时候!” 忙哥撒儿有四子。长子脱欢为万户,随蒙哥南征四川,无嗣。幼子帖木儿不花之子伯答沙在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拜中书右丞相。.

新!!: 元仁宗和忙哥撒儿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數量與種類眾多,重要者如舊藏於南薰殿的歷代159幅帝王像、59幅皇--像、202幅先聖名臣像 ,以及70件限展書畫和已登錄為中華民國國寶的各類品項。截至2017年5月31日為止,藏品總計有696,476件冊。.

新!!: 元仁宗和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 · 查看更多 »

别儿怯不花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蒙古族燕只吉氏,又译别里怯不花。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其曾祖忙怯秃,曾任千户跟随宪宗蒙哥伐南宋。父亲丞相阿忽台。 元武宗至大年间,侍元明宗于藩邸。后入国子学。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随周王(元明宗)镇云南,至大同还京,入宿卫,侍仁宗。元英宗时,授怀远大将军,出为八番宣抚司达鲁花赤,能宣布国家恩信,使峒民感悦。泰定三年(1326年),授同知太常礼仪院事。旋拜监察御史,泰定四年(1327年),任中书右司郎中,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升参议中书省事。至顺元年(1330年),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掌海路由江浙至京之漕米运。后历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宣徽使、御史大夫、知经筵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听闻杭州城遭受火灾,随即赴镇,进行救灾,减少课税。至正四年(1344年)任中书左丞相。别儿怯不花有学识,参与纂修《金史》、《宋史》。又善书法,以大字著称。至正七年(1347年)官至右丞相。六月,以治理失宜,被御史弹劾。至正八年(1348年)他被贬至渤海县。至元十年(1350年)正月,别儿怯不花忧郁成疾,不治而死。别儿怯不花被朝廷追赠为弘仁辅治秉文守正寅亮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追封冀王,谥忠宣。其子塔失帖木儿。.

新!!: 元仁宗和别儿怯不花 · 查看更多 »

刘元 (元朝)

刘元(),又作刘銮,字秉元,今天津市宝坻区刘兰庄人,中国元朝雕塑家。 刘早年为道士,从青州杞道录学艺,至元七年(1270年)应招入大都,后从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的阿尼哥学习塑像技艺,成为塑像名家,元仁宗曾向刘元下令“非有旨,不准擅自为人造像”。刘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监卿等。 L L L L L L Y.

新!!: 元仁宗和刘元 (元朝) · 查看更多 »

刘景周

刘景周,宁都(今江西省宁都)人。元朝中期江西抗元领袖。 元仁宗延祐年间,在江南地区采取的清查田亩的措施。官府增加田亩赋税,史称延祐经理。延祐二年(1315年),赣州宁都民蔡五九起兵反元,反对延祐经理。后来蔡五九被镇压。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因政府征括新租,赣州宁都县人刘景周再一次聚众反抗,迫使朝廷免征新租。旋即被元朝平定。.

新!!: 元仁宗和刘景周 · 查看更多 »

分地

元朝建立后,皇帝按照蒙古的习惯,将大量的土地连同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分封给诸王、皇后、皇太后、驸马和重臣,这些土地就称之为分地。分地的领主自置官府管理,领主自置的官吏经中书省奏准后,列入国家正式政府和官吏序列,如人匠总管府、怯怜口民匠总管府和提领所等机构。 分地的人民不缴纳国家税赋,但是要向领主缴纳地租、人头税,服各种劳役,负担较其他地区的人民较重,故逃亡甚多。 分地最为集中的地方位于漠北。元武宗即位后为有效管辖诸王,正式在漠北设立了和林行省,后元仁宗将其改名为岭北行省。 Category:中国古代制度 Category:元明清.

新!!: 元仁宗和分地 · 查看更多 »

和尚 (乃蛮台部)

和尚,蒙古乃蛮台部人。元朝官员。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和尚随从乞住率军,镇压江西宁都蔡五九领导的民变。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随燕帖木儿活捉乌伯都剌。后战通州,夺红桥、取白浮、在昌平栗园破敌。和尚在石槽大战亚失帖木儿,在檀州南桑口击败秃满台儿。数有战功,领八卫把总金鼓都镇抚司事。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和尚任中书参知政事。与史惟良掌建言之事。后为御史中丞。因贪污受贿,贱买县官屋,被御史秦起宗弹劾,解职归籍。.

新!!: 元仁宗和和尚 (乃蛮台部) · 查看更多 »

哈姓

哈姓為回族姓氏之一,現代標準漢語讀第三聲hǎ,是指中國中原地區的姓氏標準,即漢字「哈」姓。它不是各少數民族或外國人名字中,音譯時,有「哈」的發音。也不是伊斯蘭教的經名,例如:「哈三」、「哈散」、「哈桑」等。 元明時期,很多從西域來華的人,名字中有「哈」發音,統統說成是今天的「哈」姓是錯誤的,事實上他們的後人,絕大多數都不姓「哈」。回回入附中原之前大多是沒有姓氏,只有名字的。明朝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是禁止入附的少數民族隨意改易原來姓氏的,即所謂的「以嚴夷夏之辨」。「土木之變」以前,《明實錄》和其他明代的歷史文獻,尚未查證到改姓名時以「哈」為姓的,中原地區的「哈」姓,源於明中期「土木之變」後。 明代的「哈」姓,分為「南京哈」,與「河間哈」。哈剌卜達是「南京哈」的始祖,哥哥哈剌卜丁是「河間哈」的始祖。現在的獻縣、肅寧、瀛州(河間市),歷史上統歸河間府管轄,稱河間人。.

新!!: 元仁宗和哈姓 · 查看更多 »

哈剌哈孙

哈剌哈孙(,),斡剌纳儿氏,元朝大臣。蒙古开国功臣启昔礼之曾孙。 哈剌哈孙于至元九年(1272年)任怯薛百夫长,并袭号“答剌罕”。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出任大宗正府札鲁忽赤。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荣禄大夫,出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二年(1298年),改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并升左丞相。次年奉召还朝,出任中书左丞相。大德七年(1303年),晋升为中书右丞相。其时因元成宗多病,朝中大权由哈剌哈孙与卜鲁罕皇后执掌,两派明争暗斗。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去世后,为防卜鲁罕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安西王阿难答等人夺权,哈剌哈孙派使节前往漠北召怀宁王海山与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入京,先发制人将卜鲁罕、阿忽台等一网打尽。海山即位任元武宗后,哈剌哈孙因“定难”之功加太保、录军国重事,不久又加太傅。此后因反对秃剌封越王而遭其谮言,改任和林行省左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受赐大帐如亲王制。同年闰十一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至大二年(1309年),追赠推诚履正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顺德王,谥忠献。.

新!!: 元仁宗和哈剌哈孙 · 查看更多 »

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Karakorum)(),又称哈剌和林,簡稱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爱省西北角,曾是蒙古首都。.

新!!: 元仁宗和哈拉和林 · 查看更多 »

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

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藏文名“贡噶洛追坚赞贝桑布”(Kun-dgah blogrosrgyalmtshandpal-bzang-po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仁宗和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 · 查看更多 »

元史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纪传体史書,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二十四史之一。.

新!!: 元仁宗和元史 · 查看更多 »

元史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元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典章

《元典章》原称《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代官修政書,内容包括元太宗六年(1234年)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大约90年间各地地方官吏会抄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分为前集和新集,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新!!: 元仁宗和元典章 · 查看更多 »

元英宗

元英宗硕德八剌(见《黄金史纲》;;),是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在位,在位3年零5个月,是元仁宗之子。 1321年11月28日,群臣为硕德八剌上汉语尊号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去世后,谥号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紀二》:“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諡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四月,上國語廟號曰格堅。”(或)。.

新!!: 元仁宗和元英宗 · 查看更多 »

元武宗

元武宗海山(;),是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位大汗,在位4年,自1307年6月21日至1311年1月27日。乃元世祖之曾孫、太子真金之孫、答剌麻八剌之子、元成宗之侄。 1309年2月17日,群臣为海山上汉文尊号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他去世后,謚號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蒙古语称曲律皇帝()《元史》卷二十三(武宗本紀二):“夏五月乙未,文武百官也先鐵木兒等上尊諡曰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國語曰曲律皇帝。”。.

新!!: 元仁宗和元武宗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元仁宗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元朝和鞑靼世系图

北元、鞑靼的世系很不明确。据明朝史料,愛猷識理答臘和脱古思帖木儿有可能是父子,不是兄弟。而卓里克圖可汗并非脫古思帖木兒的儿子,而是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 《蒙古源流》等史书记载有“恩克卓里克图汗”,是兀思哈勒可汗的长子,1389年—1392年年在位。但是根据罗氏《黄金史》,卓里克图可汗、恩克可汗是两代可汗。波斯文史料也记载有两代可汗,名称接近也速迭儿和恩克。根据明朝史料,也速迭儿是阿里不哥后裔,他杀死了脱古思帖木儿(即兀思哈勒可汗)及其长子天保奴。另外,根据明朝史料,从脫古思帖木兒到坤帖木兒是“五代”可汗,这也是卓里克图可汗和恩克可汗是两代可汗的佐证。 薄音湖、乌兰等学者综合各种史料推断,卓里克图可汗正是也速迭儿,他杀死兀思哈勒可汗篡夺汗位,而不是继承汗位。兀思哈勒可汗死后,恩克可汗继位。根据波斯文史料,恩克可汗是也速迭儿之子。;不属于黄金家族.

新!!: 元仁宗和元朝和鞑靼世系图 · 查看更多 »

元朝公主列表

元朝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元史》、《新元史》及相關史料所載之公主一覽:.

新!!: 元仁宗和元朝公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元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元朝所有的君主配偶。.

新!!: 元仁宗和元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朝科举

元朝科举,为元朝的科举制度。元朝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除了元惠宗初年因丞相伯颜擅权并执意废科举,故于1336年和1339年科举停办两届外,其余各届均照常举办,一直延续到元朝灭亡。.

新!!: 元仁宗和元朝科举 · 查看更多 »

元朝藩王列表

元朝的封藩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三部分:.

新!!: 元仁宗和元朝藩王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惠宗

元惠宗妥懽貼睦爾(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清刊《元史》、清修《續資治通鑑》改譯托歡特穆爾,元朝廟號為惠宗,蒙古語稱號烏哈噶圖汗(;或),明朝諡號為順皇帝,又稱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之後以他為首的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新!!: 元仁宗和元惠宗 · 查看更多 »

元成宗

元成宗铁穆耳(;),是元朝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在位,在位14年。元世祖孙、太子真金第三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特穆爾,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他去世后,谥号钦明广孝皇帝,庙号成宗,蒙古語号完澤篤可汗()。《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紀四):“是年九月乙丑,諡曰欽明廣孝皇帝,廟號成宗。國語曰完澤篤可汗。”.

新!!: 元仁宗和元成宗 · 查看更多 »

元明善

元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元朝政治家。 任安丰、建康两地的学正。后在枢密院任职。元仁宗时,迁翰林侍制。 著有《龙虎山志》3卷,今佚。 Y元 M.

新!!: 元仁宗和元明善 · 查看更多 »

元明清历史年表

元明清历史年表為元明清三朝的历史年表。.

新!!: 元仁宗和元明清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元文宗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二位大汗,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後復位,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4年,他是元武宗的次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圖卜特穆爾,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1330年5月25日,群臣为图帖睦尔上汉语尊号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他去世后,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记载,元统元年十一月,“辛亥,江西、湖广、江浙、河南复立榷茶运司。追谥札牙笃皇帝为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时寝庙未建,于英宗室次权结彩殿,以奉安神主。”,蒙古語称札牙篤皇帝()。.

新!!: 元仁宗和元文宗 · 查看更多 »

元應

元應(1319年四月二十八日至1321年二月二十三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花園天皇與後醍醐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守邦親王,執權為北條高時。.

新!!: 元仁宗和元應 · 查看更多 »

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是一種继承的制度。兄終弟及的情況除出現於君權之承繼,也適用於某些可以世襲的官爵承繼權。在中國清朝時,顏回後人就多次以兄終弟及之例,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新!!: 元仁宗和兄终弟及 · 查看更多 »

兀都思不花

兀都思不花(),元仁宗庶子,元英宗弟。 延祐二年(1315年),封安王,赐兽纽金印。四年(1317年),置王傅。五年(1318年),以湖州路为分地,其户数参照魏王阿木哥。元英宗即位,降封顺阳王,不久赐死。遣怯辞歹定住查收王府资财,纳入章佩监。.

新!!: 元仁宗和兀都思不花 · 查看更多 »

皇庆

皇庆(元年:1312年 - 末年:1313年)是元朝时元仁宗的年号,共2年。.

新!!: 元仁宗和皇庆 · 查看更多 »

王約

王約,可以指:.

新!!: 元仁宗和王約 · 查看更多 »

王約 (元朝)

王约(),元代名臣,字彦博,号豫斋,官至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荣禄大夫,元授文定公、梁国公。生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卒于元惠宗至顺四年二月十五日(1333年3月1日),享年八十二岁。祖父王通为汴京人,宋末避乱迁真定(河北正定)。曾为元仁宗儒师,官太子詹事,多所匡正。 元英宗(1320年—1323年在位)曾经想废除征东行省,改设制度类似其他行省的三韩行省。这一提案被皇帝下发到中书省进行讨论。王约反对,说:“高丽距离京师四千里,土地贫瘠,人民贫困,风俗杂尚,并非中原可比;万一改制无法推行下去,国力耗费在这上面不是国家的幸事,不如保留祖宗旧有的制度。”丞相赞同他的观点,向皇帝上奏不实施设立三韩行省的提案。高丽人知道这件事后,为王约画像并且带回高丽设祠供奉,说:“使国祚不致断绝的是王公啊。” 《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 羅振玉舊藏本《陽春白雪》中的散曲家「王大學士」即指王約,是现存两套《仙吕·点绛唇》的作者。.

新!!: 元仁宗和王約 (元朝) · 查看更多 »

王振鹏

王振鹏(生卒年不详),字朋梅,浙江温州人。元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元仁宗赐号为「弧云处士」,并官至漕运千户。.

新!!: 元仁宗和王振鹏 · 查看更多 »

砂井总管府

砂井总管府,中国元朝的行政区划。 砂井总管府和德宁路、集宁路、净州路都是汪古部领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十一月,在净州路治所天山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西北城卜子村)北八十里砂井县设置砂井总管府。包括今内蒙古四子王旗附近。明朝初年废除砂井总管府。 Category:元朝行政区划 Category:内蒙古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乌兰察布行政区划史.

新!!: 元仁宗和砂井总管府 · 查看更多 »

祥哥剌吉

祥哥剌吉(),以作桑哥剌吉,元朝公主,真金孙女,答剌麻八剌之女。兄元武宗海山,弟元仁宗。 大德十一年(1307年)嫁给弘吉剌氏阿不歹,封为皇妹鲁国大长公主,赐永平路为分地。至大三年(1310年)其夫去世,祥哥剌吉没有随蒙古习俗,再嫁丈夫的弟弟,一直守节。元仁宗即位,封皇姐鲁国大长公主。元文宗即位后,祥哥剌吉之女卜答失里为元文宗皇后。于是被加封徽文懿福贞寿大长公主。多次受到丰厚赏赐,资财雄厚,超过元朝历代公主。她对汉族文化有浓厚兴趣,收藏歷代字画。与虞集、柳贯、朱德润相交,对当时文艺、宗教、教育很有影响。.

新!!: 元仁宗和祥哥剌吉 · 查看更多 »

秃剌

秃剌(),孛儿只斤氏,元朝宗室。他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玄孙,威远王阿只吉之子,以勇力著称。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后,卜鲁罕皇后、左丞相阿忽台等人准备立安西王阿难答为帝。秃剌受怀宁王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命,入宫捉拿阿忽台将其处死,并与诸王拥立海山即位为元武宗。他也因功被封为越王,赐绍兴路为封地。其时右丞相哈剌哈孙反对秃剌封越王,由此导致两人不和,于是秃剌向武宗进言,使哈剌哈孙被罢相。他因自感功高赏薄而心怀怨愤, 还曾对武宗出言不逊。武宗疑其有谋逆之心,于至大二年(1309年)命楚王牙忽都、丞相脱脱、平章赤因铁木儿审问秃剌,秃剌服罪后被赐死。 秃剌之子为越王阿剌忒纳失里。.

新!!: 元仁宗和秃剌 · 查看更多 »

秃鲁

秃鲁(),译名又作秃忽鲁,元朝大臣。元仁宗时中书右丞相。蒙古族克烈氏。湖广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次子。 元成宗时,秃鲁任宗正府札鲁花赤(大断事官),元武宗即位,任中书右丞,加司徒。至大元年(1308年),转任知枢密院事。至大二年(1309年),遥授中书左丞相。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以太府卿代替铁木迭儿任任中书右丞相。延祐元年(1314年),罢相。改知枢密院事。延祐三年(1316年),以遥授中书左丞相从武宗子周王和世㻋(后来的元明宗)常侍府常侍,随他出镇云南。走到延安,周王西走金山(今阿尔泰山)。于是秃鲁改任陕西行省左丞相。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被弑杀,泰定帝即位,任命秃鲁为御史大夫,泰定二年(1325年),加太保。泰定四年(1327年),为太傅,录军国重事。不久去世,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追封广阳王,谥号清献。.

新!!: 元仁宗和秃鲁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元仁宗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窝阔台

窝阔台汗(;),又作斡歌歹、和歌台、倭闊岱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子,大蒙古国大汗。他是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他登基时接受大汗(又译合罕,)的称号,和诸汗()相区别。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新!!: 元仁宗和窝阔台 · 查看更多 »

答己

昭獻元聖皇后答己(;),又译塔济,弘吉剌氏,是元朝的一位被追尊的皇太后,她是忽必烈之孫答剌麻八剌(后追谥元顺宗,未曾成為皇帝)的妻子,元武宗海山及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母親,出身于蒙古弘吉剌部,答己是按陳之孫渾都帖木兒之女。辅助儿子海山登位。.

新!!: 元仁宗和答己 · 查看更多 »

答剌麻八剌

剌麻八剌(;),元朝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之次子,元武宗、元仁宗之父,娶蒙古弘吉剌部出身的答己为正妃,娶郭氏为偏妃。 1286年真金太子去世后元世祖本打算立答剌麻八剌为皇太子,但他因病1292年去世,1307年答剌麻八剌的儿子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元武宗追尊答剌麻八剌为皇帝,为答剌麻八剌上廟號順宗,汉文諡號昭聖衍孝皇帝。.

新!!: 元仁宗和答剌麻八剌 · 查看更多 »

紐璘

紐璘(),蒙古帝国将领,蒙古散只兀氏。 孛罗带的孙子,都元帅太答儿之子。他开始随父亲征战,以智勇善谋,被大家信服。1257年,随大汗蒙哥的军队征伐南宋四川。1258年,和宋朝制置使在遂宁江箭滩渡,攻至成都,因功受赏。都元帅阿答胡死后,被众将推举为首领。率军在灵泉山大败宋军,攻克云顶山城,平定成都、彭州、汉州、怀州、绵州,收附威州、茂州。因功为都元帅。当年冬天,兵至重庆,封锁重庆江面,绝宋朝援军,声援蒙哥大军。1259年,攻打思州、播州,在涪州击败南宋吕文德。因为士兵水土不服,于是退兵。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纽璘应忽必烈之召,镇守秦州、巩州。1261年,援助宋朝降将刘整击败吕文德,但是不愿刘整受宠,遇事阻挠刘整。1263年,被刘整进谗言,逮到上都按问,后来获释,回到昌平,他死在归途中。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追封蜀国公。.

新!!: 元仁宗和紐璘 · 查看更多 »

紐林·的斤

紐林·的斤(),是高昌回鶻亦都護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玄孙,火赤哈儿·的斤之子。 1283年左右,察合台汗国大汗都哇又攻哈密力,火赤哈儿·的斤被杀。高昌地区失陷于察合台汗国。紐林·的斤流亡甘肃永昌。1308年(元朝至大元年),紐林·的斤被元武宗册封为亦都護。1316年(延祐三年),紐林·的斤又被元仁宗册封为高昌王,紐林·的斤虽然想恢复故土,但是力不从心。元世祖将元太宗孙女不鲁罕、八卜叉嫁给他。八卜叉有二子帖睦爾普化、籛吉。八卜叉死后,又娶安西王之女兀剌真,生太平奴。1318年,紐林·的斤去世,帖睦爾普化即位。.

新!!: 元仁宗和紐林·的斤 · 查看更多 »

真哥

真哥皇后(Жэнгэ,),弘吉剌氏,元武宗海山的皇后,脱怜子迸不剌之女。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至大三年(1310年)四月,立为皇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设立长秋寺,掌皇后宫政,官秩三品。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真哥皇后驾崩,上尊谥号宣慈惠圣皇后,升祔武宗庙。其从妹速哥失里(元世祖察必皇后之父按陈的从孙哈兒只之女),也是元武宗的一个皇后。.

新!!: 元仁宗和真哥 · 查看更多 »

爱薛

爱薛(Ngai-Sie),又译海薛或也薛,叙利亚景教教徒,元朝政治家。.

新!!: 元仁宗和爱薛 · 查看更多 »

甘麻剌

麻剌(;),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裕宗真金的長子、成宗鐵穆爾之長兄、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之父。母亲是阔阔真王妃徽仁裕聖皇后,弘吉剌氏,娶弘吉剌部的普顏怯里迷失为正妻王妃。1290年被封为梁王,出镇云南,1292年改封晋王,移镇漠北,1302年2月8日去世。 1323年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刺杀,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登基称帝,是为元泰定帝,1324年,元泰定帝追尊其父亲甘麻剌為皇帝,为甘麻剌上庙号显宗,汉文谥号光圣仁孝皇帝,升附太庙。.

新!!: 元仁宗和甘麻剌 · 查看更多 »

燕帖木儿

燕帖木儿(;),又作燕铁木儿,元朝时期钦察人,是土土哈孙,床兀儿的儿子,历任同知宣徽院事、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佥书枢密院事。.

新!!: 元仁宗和燕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益蘭州

蘭州,中國元代州名。益蘭是突厥語,意為蛇。因州境山中“見一巨蛇,長數十步,从穴中出飲河水,腥聞數里”,遂以為州名。其地在唐麓嶺(今唐努山)北麓,謙河(今葉尼塞河上游小葉尼塞河)南岸。元仁宗以後隸屬于嶺北行省。今屬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州治所在今圖瓦共和國首都克孜爾西南。.

新!!: 元仁宗和益蘭州 · 查看更多 »

相家班

家班()藏文名“桑结贝”(sangs-rgyasdpal白寿彝,中国通史(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页),藏族,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仁宗和相家班 · 查看更多 »

白云宗

白云宗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支派,由孔清觉在北宋宋徽宗大观年间创建于浙江杭州白云庵,一度势力冠于江南。明朝成立后被禁止。 白云宗以华严经为经典,号召儒、释、道三教归一,孔清觉自称孔子后代,将原佛教四果位发展成为“四果十地”,反对禅宗思想,被禅宗视为邪教,起初一度遭禁。 南宋时白云宗获得合法地位,以提倡菜食、不娶妻子为主要教义,吸引在家信众。之后在流行过程中,白云宗戒律趋于松弛,一些上层分子勾结权势,并借故敛财。宋宁宗庆元、嘉泰年间,再一次遭到禁止。 元朝灭南宋后,白云宗势力进一步发展,徒众多达数十万人,皆以出家为名不纳赋税。于是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中央政府令白云宗田产依例输租,徒众与民一体负担赋役。经过整顿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白云宗再次获得合法地位。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白云宗宗主沈明仁一度被授予荣禄大夫、司空等荣职。但不久,元朝政府再度出手打击白云宗。延祐六年(1319年),沈明仁坐罪入狱。延祐七年(1320年),朝廷诏籍白云宗僧者还俗。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又籍没白云宗田。 明朝成立后白云宗被严禁,不久瓦解,其徒众部分加入白莲教。 category:華嚴宗.

新!!: 元仁宗和白云宗 · 查看更多 »

白莲宗

白蓮宗是南宋至元朝流行的一個佛教淨土宗支派,以茅子元為開創者,是佛教世俗化的一种尝试。但随着历史发展,白蓮宗渐渐在元朝演变成秘密宗教组织白蓮教。.

新!!: 元仁宗和白莲宗 · 查看更多 »

白蓮教

白蓮教,是跨越多个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内容,但一般认为主源是源于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莲宗。因其教徒禁食葱乳,受持五戒,不杀生不饮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白蓮教作为一個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在历史上发动多次民变,屡次受到镇压。 在元朝時,白莲教与明教、红巾军、彌勒信仰有關。元末白蓮教和明朝建國的關係亦有專書介紹。在明朝以後,接受了羅思孚的「無生父母」思想,成為了羅教系統的秘密宗教。.

新!!: 元仁宗和白蓮教 · 查看更多 »

白渠

白渠,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因渠水來自涇河,明代開始又叫涇渠。.

新!!: 元仁宗和白渠 · 查看更多 »

鐵哥

鐵哥,元朝大臣,元武宗时中书右丞相。译名又作帖可、铁可、铁柯,姓伽乃氏,西域筑乾国(迦叶弥儿、怯失迷儿,今克什米尔)人。善书法。 鐵哥是怯失迷儿万户斡脱赤之子,宪宗国师那摩之侄。宪宗蒙哥派斡脱赤领怯失迷儿万户,前往招降筑乾国,被筑乾国主所杀。他生于浑源(今山西浑源),四岁随叔父入觐蒙哥汗。习学蒙古畏兀字。受忽必烈命,隶属于丞相孛罗,为宿卫。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任正议大夫、尚膳监使,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同知宣徽院事。次年,任司农寺达鲁花赤、大司农。任内,赈恤桓州饥民。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从世祖忽必烈征乃颜,在撒儿都用计使塔不台率兵退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拜中书平章政事。元成宗即位后,又多次负责赈济灾民。大德三年(1299年),乞解机务。仍命议中书省事。大德七年(1303年),复拜平章政事。后丁母忧去职。大德十年(1306年),再任平章政事。元武宗即位,遥授中书右丞相,为宁王阔阔出辩诬,使其免死。至大二年(1309年),兼领度支院。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傅、录军国重事。卒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忠穆。后来改封延安王,谥号忠献。.

新!!: 元仁宗和鐵哥 · 查看更多 »

順妃許氏

順妃許氏(韓文:순비 허씨,),高麗忠宣王之妃。.

新!!: 元仁宗和順妃許氏 · 查看更多 »

額勒伯克

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汗(,),第19代蒙古大汗,1393年或1394年—1399年在位,在位6年。 《蒙古源流》认为額勒伯克是兀思哈勒可汗的次子,但是《明史·韃靼列传》记载,脱古思帖木儿(即兀思哈勒可汗)次子地保奴被明军俘获,后流放琉球。蒙古史专家宝音德力根认为他是元昭宗之子,被明所俘虏后放归的买的里八剌。 1388年,脱古思帖木儿长子天保奴与其父一同被杀,次子地保奴又被明廷流放到琉球。至此,在蒙古脱古思帖木儿后裔已绝。据《黄史》,额勒伯克尼古坍苏克齐可汗三十三岁时即位,在位四年;佚名《黄金史纲》说他在狗年(1394年)即位。由此可以知,额勒伯克尼古坍苏克齐可汗生于1362年,他不可能是1350年出生的脱古思帖木儿之次子。从额勒伯克尼古坍苏克齐可汗的生年、名字以及明人的有关记载来看,他应是买的里八刺:一,额勒伯克尼古坍苏克齐可汗与买的里八刺生年相同,均生于1362年。二,两人的名字:词义相同。额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Elbeg nigülesügči)是“买的里”(Maidari,源自梵文Maitriya,为菩萨名,汉文音写“弥勒”,译“慈氏”,因“修得慈交弃味,故称为慈氏”)的蒙古语意译。“额勒伯克”(Elbeg)意为“富有·富于”,修饰意为“慈心”的“尼古埒苏克齐”一词,两词结合表示“富有慈心”。至于买的里八刺这个名字的后半段“八刺”(源自梵文Bala,汉文音写“婆罗”,译“愚夫”)则未译出。(蒙元大汗、皇帝名字梵文、蒙文互通对译的情况屡见不鲜,元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既是“寿山”一词的梵语音译,“本雅失里”(Buniyasiri)也是个梵文名字,意为“福德吉祥”。本雅失里的汗号“完者秃”,正是他名字后半段“siri”的蒙古语意译。) 額勒伯克於1399年被殺,原因是,额勒伯克在瓦剌首领浩海达裕的建议下,霸占了美貌的弟媳(或儿媳)豁阿哈屯,杀死了弟弟(或儿子)哈尔古楚克都古楞特穆尔鸿台吉。豁阿哈屯为夫报仇,请求大汗杀死了浩海达裕。这个举动引起了瓦剌人的报复,大汗安抚了浩海达裕的儿子巴图拉,但是土尔扈特部首长乌格齐哈什哈攻杀了大汗。他死後乌格齐哈什哈立坤帖木兒於1400年繼位。.

新!!: 元仁宗和額勒伯克 · 查看更多 »

顺阳王

顺阳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可以指:.

新!!: 元仁宗和顺阳王 · 查看更多 »

袁桷

袁桷,1266年-1327年,字伯长,号清容居士,晚号见一居士。庆元鄞县(今属浙江宁波海曙区)人,元朝重要史学家、文学家、藏書家。袁桷亦是一位书法家。袁桷是浙东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 元仁宗和袁桷 · 查看更多 »

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

自秦朝攻佔香港地區後,中原政權開始統治香港。從秦朝起直至元朝,隨著黃河流域的不斷戰亂,而使中原文化向南播遷,香港地區文明逐漸被同化。香港地區最初屬番禺縣管轄,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改屬寶安縣管轄,至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再改屬東莞縣管轄。 《城市論壇》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八日論題: 沙中發現宋古蹟 發展保育兩得益? 自唐朝開始,香港地區成為海上交通要衝,亦發展採珠、鹽池。新界原居民開始在香港定居。.

新!!: 元仁宗和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 · 查看更多 »

马祖常

常,出生于元代基督徒世家(聂思脱里教派),属于色目人,祖先为西域雍古族,其为当时著名的汉语诗人。 據《元史·列传第三十三》所载,马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净州天山(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城卜子村)。有锡里吉思者,于祖常为高祖,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以节死赠恒州刺史,子孙因其官,以马为氏。曾祖月合乃,从世祖征宋,留汴,掌馈饷,累官礼部尚书。.

新!!: 元仁宗和马祖常 · 查看更多 »

马札儿台

札儿台,元朝大臣,蒙古族蔑儿乞氏,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谨只儿之子,伯颜的弟弟。 马札儿台开始扈从元武宗,继侍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潜邸,任典用太监,办事敏达,深受宠信。元仁宗延祐、元英宗至治年间,马札儿台历任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典瑞院使,迁大都路达鲁花赤等,领虎贲亲军都指挥使。泰定四年(1327年),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因为关陕饥荒,赈货不足,捐私财赈济贫民。次年,泰定帝卒,倒剌沙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辅立皇子阿剌吉八为元天顺帝,与大都(今北京市)称帝的元文宗图帖睦尔相峙,马札儿台作为陕西行台台臣起兵响应上都。上都兵败,获罪,因为兄长伯颜有功,于是免罪。继任上都留守、太府卿。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拜御史大夫,领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达鲁花赤,迁知枢密院事,加镇守海口侍卫亲军屯储部都指挥司达鲁花赤。至元三年(1337年),加太保,当时其兄伯颜专权,他辞谢王爵,分枢密院,出镇北边。至元六年(1340年),伯颜罢黜后,马札儿台为中书右丞相。同年,因病辞位。次年,封忠王,子脱脱为右丞相。至正七年(1347年)因右丞相别儿怯不花向元顺帝谗言,马札儿台被安置在甘肃。是年病逝。.

新!!: 元仁宗和马札儿台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宣王

麗忠宣王(;),是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諱王璋(),初名王謜()。高麗忠烈王王賰长子。其母为高麗莊穆王后、元朝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

新!!: 元仁宗和高丽忠宣王 · 查看更多 »

謙州

謙州,一作謙謙州,元代州名。元世祖初年置。因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的小葉尼塞河)而得名。元仁宗以後屬嶺北行省。其地在唐麓嶺(今唐努山)以北,謙河西南。東接益蘭州,西北與吉利吉思部為鄰。主要區域在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元初有數千戶人口,主要居民是葉尼塞吉爾吉斯人、蒙古人、畏兀兒人。至元初年,劉好禮為吉利吉思、昂可剌、撼合納、謙州、益蘭州等五部斷事官,曾遷內地漢人工匠移居謙州、益蘭州。.

新!!: 元仁宗和謙州 · 查看更多 »

许谦 (元朝)

许谦(),字益之,宋元之际学者、理学家、教育家。晚年自号“白云山人”,世称“白云先生”。浙江婺州东阳人,其先京兆(今陕西西安)人,许谦六世祖许宝徙至金华。.

新!!: 元仁宗和许谦 (元朝) · 查看更多 »

许有壬

许有壬(),元朝河南汤阴人。字可用。 延祐进士。至治年间以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行部广东,弹劾治理不法官僚豪绅。元顺帝时为中书参知政事。历任自元仁宗至顺帝七朝,将近五十年。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至正十七年(1357年)致仕。有文集《至正集》《圭塘小稿》人。.

新!!: 元仁宗和许有壬 · 查看更多 »

越王

越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元仁宗和越王 · 查看更多 »

都来帖木儿

都来帖木儿(Duwa Temür),察合台汗笃哇的幼子。察合台汗国第十六代大汗,在也先不花和元仁宗的战争中他曾经投降过元朝。1329年,燕只吉台去世,都来帖木儿继位。1330年,元文宗颁布《经世大典》,附图上说明察合台汗国的可汗是都来帖木儿。.

新!!: 元仁宗和都来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胆巴

胆巴(),一名“功嘉葛剌思”,又名“庆喜称”,尊称“阿尼胆巴”,藏族,西番突甘斯旦麻(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人,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元朝国师,后追封元朝帝师。张羽新、刘丽楣、王红,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 张羽新、刘丽楣、王红,藏族文化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新!!: 元仁宗和胆巴 · 查看更多 »

興和路

兴和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所在高原县(今河北省张北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张北、怀安县,山西省天镇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区、太仆寺旗之间。下辖宝昌州、高原县、威宁县、怀安县、天成县等州县。明朝洪武年间,改为兴和府。后改为兴和守御千户所,与开平并立。永乐二十年(1422年),蒙古阿鲁台攻陷,兴和迁到宣府,清朝废除。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河北的路 Category:山西的路 Category:内蒙古的路 Category:张家口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大同行政区划史 Category:乌兰察布行政区划史.

新!!: 元仁宗和興和路 · 查看更多 »

阿失歹儿

阿失歹儿(),元朝中期中书省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人。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阿失歹儿和同乡覩海、塔海等聚众反元起事,踏践田禾,射死田主许大。这支义军在南到黄河,北至大宁的范围,往来流动,抵抗抗元朝官军,将宽彻大王射杀。十一月,阿失歹儿、覩海、塔海等被元朝政府捕获,元朝将他们三人肢解处死。.

新!!: 元仁宗和阿失歹儿 · 查看更多 »

阿忽台

阿忽台(,),燕只斤氏,元成宗时期的大臣。 阿忽台于大德五年(1301年)出任知枢密院事。大德七年(1303年)升任中书左丞相。成宗晚年多病,朝中大权由卜鲁罕皇后与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执掌。阿忽台追随卜鲁罕,同哈剌哈孙一派明争暗斗。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逝世后,卜鲁罕与阿忽台等人合谋,企图先以卜鲁罕摄政,再拥立忽必烈之孙安西王阿难答为帝继位。而哈剌哈孙则派人迎怀宁王海山与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前来大都发动政变。爱育黎拔力八达到达后将阿忽台、卜鲁罕、阿难答等人逮捕。阿忽台后以“乱祖宗家法”之罪名被处决。.

新!!: 元仁宗和阿忽台 · 查看更多 »

阿剌海别吉

阿剌海别吉(),又作阿里黑、曳剌海、阿剌罕等,孛儿只斤氏,蒙古帝国公主,成吉思汗与孛儿帖之三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将阿剌海别吉赐予汪古部,可能先后嫁给过阿剌兀思、镇国、不颜昔班、孛要合等多位汪古部首领。她因为曾掌管汪古部事而被称为“监国公主”,其统治汪古部至少有近20年之久。大德九年(1305年),元成宗追封其为“齐国大长公主”。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后又加封她为“赵国大长公主”。 关于阿剌海别吉曾嫁给过哪几位汪古部首领,史料有如下记载:.

新!!: 元仁宗和阿剌海别吉 · 查看更多 »

阿纳失失里

阿纳失失里(Раднашири,),弘吉剌氏,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后,生元英宗硕德八剌。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1302年生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册阿纳失失里为皇后,上册宝,遣官员在南郊及太庙祭告天地。改典内院为中政院,官秩正二品。延祐七年正月二十一日(1320年3月1日),仁宗驾崩。1320年4月19日,英宗即位,上阿纳失失里尊号皇太后,册文是: 第二天,皇太后于兴圣宫受百官朝贺。 至治二年(1322年)阿纳失失里驾崩,元英宗上谥号为庄懿慈圣皇后,升祔仁宗庙。其册文是: 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元泰定帝改谥宣慈惠圣皇后。.

新!!: 元仁宗和阿纳失失里 · 查看更多 »

阿鲁秃

阿鲁秃,又作阿鲁忽都、阿剌忽都,元朝驸马。汪古部人,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玄孙,孛要合之曾孙,爱不花之孙,术忽难之子。 延祐元年(1314年)三月丙午,元仁宗封驸马阿鲁秃为赵王。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赐赵王阿鲁秃金五十两、银五百两、钞千锭。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十七日,元顺帝于圜丘亲祀昊天上帝,以太祖皇帝铁木真配享,如旧礼。太师、右丞相马札儿台、右丞相脱脱为亚献官,太尉、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知院泼皮、翰林承旨老章为助奠官,御史大夫伯撒里为摄司徒,枢密知院汪家奴为大礼使,中书平章也先帖木儿、铁木儿达识二人为侍中,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中书右丞太平二人为门下侍郎,宣徽使达世帖睦尔、太常同治李好文二人为礼仪使,宣徽院使也先帖木儿执劈正斧。.

新!!: 元仁宗和阿鲁秃 · 查看更多 »

阿沙不花

阿沙不花,元朝大臣。康里人。 父亲是康里牙牙,随母亲迁居到和林。康里牙牙在元定宗统治下入充宿卫昔宝赤,后从元宪宗攻南宋。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四岁时,入侍元世祖,赐以田土人户,以兴和路天成为家,以谨守臣职,受命掌门卫。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颜叛乱,他奉命说东道诸王纳牙不要从叛,归附朝廷,并率领千户从征乃颜。至元三十年(1293),从皇孙铁穆耳(成宗)抚军北方,逾金山,与海都作战。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死,大臣阿忽台、八都马辛等谋拥皇后卜鲁罕摄政,他与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定计先发制人,执安西王阿难答及阿忽台等,至野马川,迎海山入上都。海山即位为元武宗,任中书平章政事,加太尉。直言进谏,要武宗节奢止淫。至大元年(1308年),进中书右丞相,行御史大夫,又改行平章政事、录军国重事,封康国公。同年,为广武康里卫亲军都指挥使,迁知枢密院事。至大二年(1309年)卒于官,年四十七岁。善书法。当时不以书名,而后世丛帖却存其书。如《述德堂帖》即收其《奏稿》。.

新!!: 元仁宗和阿沙不花 · 查看更多 »

阿木哥

阿木哥(),真金太子次子答剌麻八剌庶长子,母郭氏,元武宗、元仁宗的大哥。.

新!!: 元仁宗和阿木哥 · 查看更多 »

阿撒罕

阿撒罕,元朝大臣,元仁宗时的太师。 《元典章》刑部列出延祐二年(1315年)五月元朝的中枢官员:阔出司徒、阿撒罕太师、帖木迭儿丞相、塔失帖木儿知院、伯忽大夫、哈散丞相、灭怯秃丞旨、完泽知院、也先帖木儿知院、朵歹院使、章闾平章、帖木儿脱也同知、阔彻别丞旨、买馿同知、床火儿副枢、阔阔出答剌罕、十得同签。延祐四年(1317年),监察御史黄肯播上奏铁木迭儿违背元世祖的制度,括江南之地,致使汀州漳州民叛。阴夺阿撒罕太师,导致关陕不靖。.

新!!: 元仁宗和阿撒罕 · 查看更多 »

阔阔出

出(),元世祖忽必烈的第八子,封宁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始封宁远王,赐龟纽鋈金银印。三十年(1293年),从侄子皇太孙铁穆尔备兵北边。第二年(1294年),铁穆尔入嗣大统为元成宗,以北边军事托付于阔阔出,师久无功。大德三年(1299年),命海山在军中代替他。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海山即位,以阔阔出翊戴之功,进封宁王,换兽纽金印。至大三年(1310年),三宝奴告发阔阔出图谋不轨,元武宗命楚王牙忽都等审问他们下狱。平章察乃铁哥廷辨,诬告得释,还是流放高丽,其妃完者被赐死,称畏兀儿僧铁里等二十四人为同谋或者知而不告,都凌迟处死。审问的官员升秩二等,赐牙忽都金千两、银七千五百两,三宝奴赐号答剌罕,把阔阔出清州食邑赐给他。皇庆元年(1312年),铁哥奏:世祖皇子只有宁王健在,宜赐还。元仁宗同意了。第二年(1313年)二月,阔阔出卒。二子:薛彻秃,阿都赤。.

新!!: 元仁宗和阔阔出 · 查看更多 »

起輦谷

起輦谷是《元史》中提到的一处地名。根据《元史》记载,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历代君主都葬于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型的帝王陵墓。 元代皇家秘葬制度,帝王陵墓不封丘,包括随葬品也不能封丘,葬毕还要以万马踏平。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保护陵墓,防止被盗。 起輦谷的位置至今仍未被确定,但国际上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位于蒙古國不儿罕合勒敦山中。 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不儿罕山旁有一座名为“古连勒古”的山。学者亦邻真认为,“起辇谷”是“古连勒古”的汉语雅译。而在肯特省有一处名为“”的地区,方圆240平方公里。根据蒙古人的传说,进入此地的人会遭报应死亡,而此处正位于不儿罕山中。蒙古政府长期封锁了这一区域,直到近20年才向西方考古学家们开放。 此外,还有说法认为起辇谷位于大金川北边的梭磨河大峡谷,或者坐落在河北宣化大仓盖乡马儿山。.

新!!: 元仁宗和起輦谷 · 查看更多 »

闊闊倫公主

闊闊倫,元朝公主,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 闊闊倫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脱罗本,脱罗本父亲不详,祖父是特薛禅。特薛禅是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父亲。而闊闊倫的父亲元仁宗是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的曾孙。辈分差距很大。.

新!!: 元仁宗和闊闊倫公主 · 查看更多 »

藍仁

蓝仁(),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明朝福建崇安人。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生。任武夷书院山长,後迁邵武尉,拒不赴。元亡後绝意科举,终生未仕,专力为诗。其弟蓝智亦能作詩,時称“崇安二蓝”。兄弟二人多咏景赠答之作,为闽派诗先驱。洪武十九年(1386年)尚在世。著有《蓝山集》。.

新!!: 元仁宗和藍仁 · 查看更多 »

蒙古大汗

蒙古大汗(Монголын хаан),是蒙古汗國的最高首领的称号,即可汗或称大汗,类似于中国的皇帝称号。该称号从13世纪蒙古帝国时期开始,直到20世纪时结束。相对的,蒙古四大汗国以及其它蒙古汗国的首领则称为汗,相当于中国的王之称号,级别上低于大汗。.

新!!: 元仁宗和蒙古大汗 · 查看更多 »

蒙古高原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蒙古高原君主。.

新!!: 元仁宗和蒙古高原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铁木儿不花 (宣宁王)

铁木儿不花,又作帖木儿不花(帖木儿不华)。元朝大臣,蒙古族人。 元成宗时,任通政院使兼武备卿。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任知枢密院事。奉命以汉军万人,别立一卫,来完备五卫之制,遥授为左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加录军国重事。至大三年(1310年),任知枢密院事。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立,罢尚书省,铁木儿不花奉仁宗命,与中书右丞相塔思不花审理尚书省丞相脱虎脱及三宝奴等变乱之事。受封宣宁王。改任宗正札鲁花赤。延祐六年(1319年),为御史大夫。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即位,复知枢密院事。至治元年(1321年),因为军士贫乏,奉诏整治军政。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再为御史大夫,加银青光禄大夫。至元二年(1336年),升任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以脱脱为右丞相,铁木儿不花为中书左丞相,并录军国重事。元顺帝称他为嘉绩著闻。.

新!!: 元仁宗和铁木儿不花 (宣宁王) · 查看更多 »

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蒙古人,元朝权臣,祖父卜邻吉带、父亲木儿火赤。 元成宗时,担任同知宣徽院事,兼通政院使。元武宗即位,因他和太后答己亲善,任宣徽使,至大元年(1308年)夏四月,加右丞相。后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同年,又迁云南行省左丞相。在云南,铁木迭儿搜刮民脂民膏,被弹劾,铁木迭儿逃回大都。元仁宗即位,在太后的干预下,铁木迭儿为中书省右丞相。铁木迭儿倡导在预买盐引、括田江南,号称延祐经理,引起蔡五九起义。 延祐二年(1315年)七月,太后降旨,铁木迭儿又被任命总宣政院事。十月,又晋封为太师。延祐三年(1316年)春,铁木迭儿上奏议立仁宗之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延祐五年(1318年),被御史杨朵儿只、萧拜住、贺胜弹劾罢相。不久,起复太子太师。 元仁宗去世后,铁木迭儿为了报复,将杨朵儿只、萧拜住、贺胜等人陷害致死。元英宗以拜住为左丞相,牵制铁木迭儿。至治二年(1322年),铁木迭儿病死。英宗追夺其官爵及封赠制书,籍没其家。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其子锁南与义子铁失在南坡之变弑杀英宗。.

新!!: 元仁宗和铁木迭儿 · 查看更多 »

蔡五九

蔡五九(),元朝江西赣州人。元朝政府以抚田为名,侵占农民土地、房屋。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六月,蔡五九聚众起事,围攻宁都,焚烧四关。七月,元军救援,宁都之围解除。但义军转而攻下福建宁化县,自立为王。元仁宗停止抚田政策,派江浙行省平章事章律镇压。九月,蔡五九被俘杀,起事失败。.

新!!: 元仁宗和蔡五九 · 查看更多 »

脫歡

脫歡,可能是下列幾個人其中之一:.

新!!: 元仁宗和脫歡 · 查看更多 »

脱儿赤颜

脱儿赤颜,元朝丞相,博尔忽的玄孙,月赤察儿三子。母亲是斡赤斤孙女抹开公主所生。 脱儿赤颜幼年服侍元武宗、元仁宗兄弟;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以仁宗为皇太子,脱儿赤颜任太子府四怯薛长;历任徽政使、右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兼尚服使,加中政使,拜太师兼前卫亲军都指挥使、阿速卫指挥使、左都威卫使;二年(1309年),兼知枢密院事;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承嗣月赤察儿的怯薛长;皇庆元年(1312年),袭封淇阳王。.

新!!: 元仁宗和脱儿赤颜 · 查看更多 »

脱虎脱

脱虎脱(,),中国元朝官员,又作脱脱,畏兀氏族。 1307年,元成宗驾崩,元武宗即位,以脱虎脱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来改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加太尉。九月,设立尚书省,分管财务,脱虎脱受命为尚书省臣下。领宣政院。1309年,任为尚书省左丞相,后来升右丞相,主持更定钞法。领卫率府事。1310年,下诏总治诸司庶务。加太师,录军国重事,封义国公。1311年,元仁宗即位,以脱虎脱“变乱旧章、流毒百姓”,将他论罪处死。.

新!!: 元仁宗和脱虎脱 · 查看更多 »

脱欢 (斡剌纳儿氏)

脱欢,中国元朝官员,蒙古族斡剌纳儿氏,其父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 自幼好学,1307年,元武宗即位,以其父拥戴之功,入宿卫。后为太子宾客(太子即皇弟后来的元仁宗)。1311年,仁宗即位,任御史中丞,世袭答剌罕的称号,号称脱欢答剌罕。1313年,进封御史大夫。1316年,和御史大夫伯忽拯治台纲。元英宗时,历任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1325年,任江浙行省左丞相,兼领行宣政院。奉命疏通吴淞江。1328年,和户部尚书李家奴等人议定修治盐官州海塘之方,不久在任上去世。.

新!!: 元仁宗和脱欢 (斡剌纳儿氏) · 查看更多 »

释普度

释普度()俗姓蒋,今江苏丹阳人。汉传佛教白莲宗僧人。邢东风,北京广通寺小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新!!: 元仁宗和释普度 · 查看更多 »

至大

至大(元年:1308年—末年:1311年)是元武宗的年号。元朝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 至大四年三月元仁宗即位沿用。.

新!!: 元仁宗和至大 · 查看更多 »

釋妙文

釋妙文(1237年-1319年),蔚州人士,俗姓孫,幼年即出家為僧,為元朝 京都寶集寺沙門。.

新!!: 元仁宗和釋妙文 · 查看更多 »

釋德富

釋德富(),保定易縣(今中國河北省保定市易縣)人,俗姓謝, 元朝保定興聖寺沙門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年七歲時力求出家,父母因作了奇異的夢才心中不捨的准許法師入興聖寺,依真空和尚剃度出家後受具足戒,深究佛法。一日顧經行間忽得見性大悟,自此聲明遠播。 元仁宗皇慶初年(1312年),萬山寺壽和尚奉旨啟建水陸大法會延請德富法師開堂說法,七眾佛弟子咸來與會,德富法師升座說偈時,忽於法座上大放光明,遍照虛空顯現諸多瑞相,良久後方逐漸隱沒,朝廷聞訊後頒賜「通辯大師」封號及金僧伽黎衣給德富法師。法師於皇慶二年(1313年)圓寂,圓寂時有白光從法師頭頂射出照耀四方,荼毘 後拾得舍利子數十顆,建塔供奉。.

新!!: 元仁宗和釋德富 · 查看更多 »

釋德謙

釋德謙(1267年-1317年),號福元,俗姓楊,寧州定平縣(今中國雲南省華寧縣)人,為元朝京都崇恩寺沙門。.

新!!: 元仁宗和釋德謙 · 查看更多 »

釋達益巴

釋達益巴(),封號弘法普濟三藏大師,西域人,元朝國師八思巴的弟子,為元朝京都慶壽寺沙門。.

新!!: 元仁宗和釋達益巴 · 查看更多 »

集宁路

集宁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元仁宗前置,治所在集宁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东南土城子)。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和察哈尔右翼前旗东部地。明朝洪武中废。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内蒙古的路 Category:乌兰察布行政区划史.

新!!: 元仁宗和集宁路 · 查看更多 »

老的

老的,元朝宗室,曾祖父元世祖忽必烈,祖父西平王奥鲁赤,父亲镇西武靖王铁木儿不花,弟弟搠思班。 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命老的代营王也先帖木儿镇云南,赐以云南王驼纽鋈金银印。元仁宗即位,八百媳妇与大小彻里犯边,老的率行省右丞阿忽台等讨伐。皇庆元年(1312年),玺书招谕,八百媳妇与大小彻里投降以驯象方物贡献。延祐二年(1315年),老的入朝,以元明宗、脱脱先后镇守云南。四年(1317年),脱脱因扰民召还,以按灰取代。老的四子:阿忒思纳失里、答儿麻、乞八、亦只班。.

新!!: 元仁宗和老的 · 查看更多 »

虎都鐵木祿

虎都铁木禄()元朝官员。合鲁氏。铁迈赤之子,塔海的叔叔。.

新!!: 元仁宗和虎都鐵木祿 · 查看更多 »

陳朝 (越南)

陳朝(Nhà Trần),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1225年底(或1226年初),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至1400年終結,国号「大越」,首都位於昇龍(今河內)。因该朝君主姓「陳」,故历史上称为「陳朝」。 陳朝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被史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開國至1293年、第二階段為1293年至1341年、第三階段為1341年至1400年。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階段裡在陳守度、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等統治者的經營下,內政得以鞏固及調整,採取太上皇主政的方式,以及近親通婚,以妨大權落入外戚之手;學術文教亦得以發展,如科舉的沿用、越南首部官方史籍《大越史記》的編撰等等。對外方面,蒙古帝國(元朝)於13世紀曾三度出兵攻越(分別為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但在陳朝君主及名將陳興道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成功撃退蒙古軍,陳朝與元朝保持朝貢關係,元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第二階段裡,陳英宗、陳明宗、陳憲宗等保持祖業,但亦未能化解國內的社會分歧,時治時亂。在第三階段,陳裕宗縱情享樂,朝綱紊亂,其後出現楊日禮被立及被廢內亂局面。陳藝宗、陳睿宗、陳廢帝時長期受占城國王制蓬峩的侵寇,國家元氣衰弱。陳朝晚期適值中國明朝建立,明廷繼續冊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陳順宗、陳少帝時,權臣黎季犛把持朝政。最後,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新君主,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新!!: 元仁宗和陳朝 (越南) · 查看更多 »

搠思班

搠思班,元朝蒙古宗王。孛儿只斤氏。元世祖曾孙,西平王奥鲁赤之孙,铁木儿不花之子。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袭父爵,受封为镇西武靖王,出镇吐蕃,以吐蕃为世袭领地。持驼纽金镀银印,镇抚吐蕃地方。曾率大军前往乌思藏,在江孜山下击败了参与止贡(《元史》作必里公)之变的西蒙古军。大德十年(1306年)二月,率蒙古军讨吐蕃各地叛乱。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招降茂州。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讨平察合台后王怯别。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征伐参卜郎。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安定阶州的蕃民。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搠思班和行知枢密院事跃里帖木儿出征云南,平定秃坚之乱。在安宁州和中庆路获胜。不久去世。其女亦怜真班封德宁公主,嫁高丽忠惠王为王妃,生高丽忠穆王。.

新!!: 元仁宗和搠思班 · 查看更多 »

李孟

李孟(),字道复,号秋谷,元代中叶政治家。后唐皇室后裔。潞州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人。 李孟博闻强记、通晓经史。元世祖时,在四川做幕宾。元成宗即位,以布衣擢升太常少卿,随爱育黎拔力八达居怀孟路,教授汉学。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李孟协助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夺位,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兄海山即位为元武宗,李孟避嫌隐居许昌。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入见,以定策之功,特授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至大四年(1311年)闰七月,加封秦国公。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以李孟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孟建言整顿吏治、昭雪冤狱、罢黜僧道官。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开科举,李孟为监考官。七月,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勋上柱国,改封韩国公。因为权贵弄权,延祐四年(1317年)李孟称病引退。元英宗即位,李孟被铁木迭儿诬陷,降职为集贤侍讲学士,至治元年(1321年)四月,李孟在大都病逝。.

新!!: 元仁宗和李孟 · 查看更多 »

李邦寧

李邦宁,字叔固,元朝宦官。本名李保宁,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初任宋朝小黄门,宋亡后归元,从宋恭帝入见元世祖忽必烈。为给事内庭,因为警敏得到元世祖的赏识。他学习蒙古文,日渐亲任,历任御带库提点、章佩少监、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事。元成宗即位,进位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元武宗即位,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他推辞不接受,加尚服院使,遥授行省丞相。武宗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丞相三宝奴等用事,担心爱育黎拔力八达英明,李邦宁揣知其意,劝武宗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后,有人请仁宗谋杀李邦宁。仁宗以邦宁为三朝元老,反而加封他开府仪同三司、集贤殿大学士。不久李邦宁因病而死。.

新!!: 元仁宗和李邦寧 · 查看更多 »

来安路

来安路军民总管府,元朝时在广西设置的路。 原为宋朝来安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知来安军李维屏、知来安军兼知冻州事岑从义降元,来安军升为来安路。治所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续文献通考》记载来安路有程县、上林长官司、安隆长官司、罗博州、俟州、龙川州、安德州、归仁州、乐归州、顺隆州、昭假州、训州、路城州。《翰墨全书》记载又有七源州、唐火洲、回城州。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来安路总管岑世兴叛元,据唐火州。明朝分为安隆司(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和泗城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管辖。.

新!!: 元仁宗和来安路 · 查看更多 »

杨赛因不花

杨赛因不花(),汉名杨汉英,字熙载,号中斋,中国元朝时播州土司首领,祖籍山西太原。.

新!!: 元仁宗和杨赛因不花 · 查看更多 »

欧阳玄

歐陽玄(),字元功,號圭齋,因避清諱,其名又作歐陽元,其先家庐陵,为欧阳修之后,后迁居浏阳,故为瀏陽人。 生於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祖籍江西,後遷居湖南瀏陽。其父歐陽龍生,入元後仕至道州路教授。歐陽玄自幼聪明,八岁能成诵,年十四下笔辄成章。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中式第三名进士。曾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元统六年(1333年),任翰林院直学士,奉诏编修《泰定帝实录》、《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和《宁宗实录》。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編有《辽史》、《金史》、《宋史》三史。又编有《太平经国》、《至正条格》、《经世大典》。至正十七年(1357年)病逝大都。赠大司徒、柱国,封楚国公,谥曰“文”。有《圭斋文集》15卷、《睽东记》傳世。.

新!!: 元仁宗和欧阳玄 · 查看更多 »

正和 (日本)

正和(1312年3月20日至1317年2月3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花園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守邦親王、執權為北條宗宣、北條熙時、北條基時與北條高時。.

新!!: 元仁宗和正和 (日本) · 查看更多 »

武侯祠 (南阳)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而兴建的大型祠堂群。是中国目前尚保存的九处武侯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

新!!: 元仁宗和武侯祠 (南阳) · 查看更多 »

比干庙

比干庙,為殷商宗室比干之廟,位于中国河南省卫辉市西北,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干墓为周武王所封国神,北魏太和十八年建庙,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都對比干廟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 比干庙坐北朝南,前庙后墓,占地44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山门、二门、三门、享殿、日月坊、墓冢等建筑。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墓冢直径50米,高6米,周围广植古柏。 比干庙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庙,比干墓又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故被称为天下第一墓,比干庙有孔子用剑刻的碑,上书有“殷比干莫”几个字,是孔子留在世上的惟一真迹,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新!!: 元仁宗和比干庙 · 查看更多 »

汉服对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

由于华夏儒教王道文化的传播,漢服對周邊地區服飾的影響深远,周边地區的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

新!!: 元仁宗和汉服对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 · 查看更多 »

河南元氏世系图 (昭成帝系)

Category:元魏皇族世系图.

新!!: 元仁宗和河南元氏世系图 (昭成帝系) · 查看更多 »

泰宁路

泰宁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泰宁路原是铁木哥斡赤斤后代辽王领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八月,把原金朝泰州(今吉林省白城市东南)设置泰宁府。延祐四年(1317年)二月,改为泰宁路,以泰宁县为属县。包括今大兴安岭以东至吉林省白城市等地。明朝初年在此地建立泰宁卫。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吉林的路 Category:内蒙古的路 Category:白城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兴安行政区划史.

新!!: 元仁宗和泰宁路 · 查看更多 »

泰州 (辽朝)

泰州,辽朝到元朝设置的州。 泰州是遼兴宗内迁通化州设置泰州德昌军节度使,治所在乐康县(今黑龙江省泰来縣西北56里塔子城鎮)。还下辖兴国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西131里)。金太祖天辅元年(1117年)被金朝奪得。五年(1121年)设置泰州路都统。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设德昌军节度使,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降为防御州。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迁到长春县(原长春州,今吉林省白城市东南55里德顺乡),仍为德昌军节度使。还下辖金山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北15里乌兰哈达镇)。泰和八年(1208年)為下等节度州。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廢棄于蒙古。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八月,把泰州改设置泰宁府,延祐四年(1317年)二月,改为泰宁路。.

新!!: 元仁宗和泰州 (辽朝) · 查看更多 »

淨土宗

淨土宗,簡稱淨宗、蓮宗、佛土宗等,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個宗派。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韓國、越南等地,至今不衰,其“净土崇拜”的观念对民间宗教白莲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禅宗一样,净土宗的历史渊源传自古印度佛教,不过,在古印度净土信仰和念佛法门并未成为一个专门宗派。在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中,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典中有近百种佛经专门或者兼带谈到净土念佛法门。净土法门在中国起步于汉晋时代的东林寺之慧遠大师,始于北魏曇鸞,经唐代善导法师发扬光大。东林寺、玄中寺、香積寺等被奉為淨土宗祖庭。日本淨土宗的總本山在知恩院。.

新!!: 元仁宗和淨土宗 · 查看更多 »

清凉寺 (八大处)

清凉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为石景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类别为古遗址。.

新!!: 元仁宗和清凉寺 (八大处) · 查看更多 »

朝鮮半島公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朝鮮半島歷史上所有的王女以及封公主者。.

新!!: 元仁宗和朝鮮半島公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月即别

月即別,全名穆罕默德·月即别(Mohammed Öz-Beg Khan,),又译烏茲別克汗,是欽察汗國第九代汗,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欽察汗国君主(1312年至1341年在位)。烏孜別克族即由月即別而得名。.

新!!: 元仁宗和月即别 · 查看更多 »

月鲁帖木儿 (安西王)

月鲁帖木儿,元朝宗室。蒙古族孛儿只斤氏,安西王阿难答之子。 元武宗即位,以安西王位下分地及江西吉州户钞赐给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有的大臣请以月鲁帖木儿袭封安西王,詹事丞王结上奏:“安西王以何罪诛?今复之,何以惩后?”于是月鲁帖木儿没有封爵。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遇弑,月鲁帖木儿参预铁失逆谋。泰定帝即位,命月鲁帖木儿袭封安西王。后来追论逆党,流放月鲁帖木儿到云南。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四月,月鲁帖木儿与畏兀僧人你达八的剌版的、国师必剌忒纳朱里沙律爱护持等谋反,于是伏诛。.

新!!: 元仁宗和月鲁帖木儿 (安西王) · 查看更多 »

月鲁帖木儿 (齐王)

月鲁帖木儿,元朝宗王。蒙古族孛儿只斤氏,合撒儿的五世孙。 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封为恩王。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嗣位齐王,封地在也里古纳河(今额尔古纳河)、海剌尔河(今海拉尔河)一带。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他帮助在大都(今北京)即位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反对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即位的天顺帝阿剌吉八,率兵围上都,迫使丞相倒剌沙奉皇帝玺出降,执杀辽王脱脱,因功受到元文宗的赏赐。.

新!!: 元仁宗和月鲁帖木儿 (齐王) · 查看更多 »

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

月鲁帖木儿,元朝大臣。蒙古族朵鲁班氏,其父肃政廉访使普兰奚。.

新!!: 元仁宗和月鲁帖木儿 (朵鲁班氏) · 查看更多 »

朵带

朵带,元朝大臣,译名又作朵台、朵䚟。 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任命时任侍御史的朵带为中书参知政事。后来历任徽政使、太常礼仪院使。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朵带加太傅。元泰定帝即位,命为太子詹事,进拜太师。泰定帝多召朵带商议国事。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太师朵带与中书左丞相倒剌沙等辅佐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上都即位,燕帖木儿拥立图帖睦尔与他们抗衡,最后天顺帝兵败,朵带出降。.

新!!: 元仁宗和朵带 · 查看更多 »

朵儿只班公主

朵儿只班,元朝公主,曾祖父元世祖,祖父真金太子,答剌麻八剌的女儿。 朵儿只班嫁给了弘吉剌部的首领阿里嘉室利。至大三年(1310年)雕阿不剌去世,次年,阿里嘉室利袭封鲁王。阿里嘉室利是朵儿只班姐姐祥哥剌吉的儿子。至顺年间,元文宗加号朵儿只班肃雍咸宁公主。元统元年(1333年),阿里嘉室利去世,弘吉剌部世系:特薛禅→按陈→斡陈→斡罗真→雕阿不剌→阿里嘉室利。特薛禅是成吉思汗夫人孛儿帖的父亲。按陈是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父亲。.

新!!: 元仁宗和朵儿只班公主 · 查看更多 »

按竺迩

按竺迩(),蒙古帝国将领,蒙古雍古氏。 幼年时被外祖父术要甲抚养,讹称赵家。开始事奉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他以骑射著称,深受器重。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七年,因功升为千户长。1226年,征西夏,1227年,攻打金边郡,攻克积石州,围临洮,攻破德顺、巩昌。窝阔台即位後,任元帅,镇守察合台的分地删丹州。开辟从敦煌到玉门关的驿道,直通察合台的驻地。1231年,攻克凤翔、西和州、平凉、庆阳。1232年,随拖雷在三峰山之战大破金军。1234年,攻破蔡州,灭金国。然后,攻下金州、兰州、定州、会州,招降巩州,功拜征行大元帅。赐号拔都儿。1236年,随阔端攻打蜀地,作为末哥的属下的先锋,攻破宕昌,侵扰阶州、文州,最后破成都。1238年,随都元帅塔海绀卜再次攻打蜀地,攻克隆庆府,攻打重庆府,围攻万州。1241年,连破二十余城。1260年,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战争中,随宗王哈丹击败阿里不哥,斩杀其将阿蓝答儿、浑都海。1263年,按竺迩卒。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追封秦国公。.

新!!: 元仁宗和按竺迩 · 查看更多 »

明里帖木儿

明里帖木儿(Melig-Temür,),阿里不哥之子。 1276年,随昔里吉反抗忽必烈,叛军内讧时,支持以撒里蛮(玉龙答失之子)为主取代昔里吉,昔里吉失败后投靠海都。大德十年(1306年),弃察八儿投降元朝海山。第二年正月,随安西王阿难答入朝大都。元成宗驾崩,伯岳吾皇后和左丞相阿忽台等谋立阿难答为帝,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杀死阿忽台,废伯岳吾皇后。明里帖木儿和阿难答同党,对抗海山兄弟。明里帖木儿兵败,押到上都,与阿难答都被元武宗海山赐死。明里帖木儿的曾孙阿儿巴,继承伊利汗国(旭烈兀后王)不赛因的汗位。.

新!!: 元仁宗和明里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昌州 (金朝)

昌州,金朝到明朝设置的州。 辽朝的头下昌州,金太祖天辅七年(1123年)降为建昌县,属于桓州。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年)重新设置昌州,属于西北路招讨使,后来改属于奉圣州。治所在宝山县(今河北省沽源县西116里九连城镇)。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年)廢棄于蒙古。元初昌州隶宣德府,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隶兴和路,置盐使司。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改为宝昌州。.

新!!: 元仁宗和昌州 (金朝) · 查看更多 »

浑都帖木儿

浑都帖木儿,是元朝贵族的名字,可以指:.

新!!: 元仁宗和浑都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新元史

《新元史》,由中国清末民初人柯劭忞所作,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民国九年刊為正史,為二十五史中最晚列入者,二十四史中未包含此書。 由於明代《元史》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歷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拉施特《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新元史》於1920年脫稿,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明令列入正史,內容比《元史》正確詳備。《新元史》还纠正了《元史》的错误。《元史》中存在有一人两传的缺失,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新元史》则纠正了这个错误。《新元史》中增補了許多列傳,像元末革命中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新元史》皆一一列傳。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 但《新元史》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藝文志》,而且書中所引用的新資料,都沒有註明出處,以致後人研究元史時,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此外,《新元史》循旧史观念,一味求简,删掉元史部分史料。还盲目迷信外国史料和野史,以讹传讹。.

新!!: 元仁宗和新元史 · 查看更多 »

文保

文保(1317年二月三日至1319年四月二十八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花園天皇與後醍醐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守邦親王、執權為北條高時。.

新!!: 元仁宗和文保 · 查看更多 »

文獻昭聖皇后

文獻昭聖皇后,元武宗海山的妃,元文宗的生母。 《元史》称她为唐兀氏,生平没有记载,从“唐兀”推断为党项后裔。她在1304年生下元文宗。元武宗的皇后真哥没有儿子,武宗死后,他的弟弟元仁宗、侄子元英宗、堂兄泰定帝和兒子天順帝相继即位,直到1328年,皇位回到了元武宗的儿子元明宗、元文宗兄弟手中。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追册母亲为文献昭圣皇后。.

新!!: 元仁宗和文獻昭聖皇后 · 查看更多 »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即文昌武烈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文昌帝君是蜀王張育、梓潼神亞子與文昌星君等三個神靈合併而成的神明。時人認為「蜀王張育」即為梓潼神「亞子」的轉世化身,梓潼神為文昌星君轉世,三神合併,故稱其「張亞子」,受士人學子敬奉。文昌帝君與大魁帝君、朱衣帝君、純陽帝君、關聖帝君,合稱為「五文昌」。 巴蜀地區(今四川、重慶),認為文昌帝君為武神、境主神、克瘟之神。.

新!!: 元仁宗和文昌帝君 · 查看更多 »

文曲星

中國神話傳說將文曲星視為主管文運與考試的星宿。富於文筆,任職朝廷為大官的,多被指為文曲星下凡。.

新!!: 元仁宗和文曲星 · 查看更多 »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 元仁宗和改革 · 查看更多 »

應長

應長(1311年四月二十八日至1312年三月二十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花園天皇、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為守邦親王、執權為北條師時與北条宗宣。.

新!!: 元仁宗和應長 · 查看更多 »

曲樞

曲枢,又作曲出,哈剌鲁氏,元朝大臣。质理花台之子。 曲枢七岁时就失去父母。元世祖时,为真金太子妃阔阔真(又名伯蓝也怯赤)宫臣,后为真金孙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保傅。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随从仁宗出居怀州(今河南沁阳)、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驾崩,劝答己母子入朝,迎武宗即帝位。元武宗即位,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以侍从之功拜平章政事,行大司农,领太子詹事院事,封应国公。至大元年(1308年),加太子太保,领典医院事,兼集贤大学士。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授为太保、录军国重事,领崇祥院、司天台。病逝于位。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追封广阳王,谥号忠惠。.

新!!: 元仁宗和曲樞 · 查看更多 »

曹國公主

曹国公主(1317年—1351年),元朝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二姐,朱世珍的次女,名朱佛女,她于延佑四年(1317年)出生。她嫁给了李贞,生下一子李文忠,却去世得很早,1351年,李文忠12岁时公主就去世了,年三十六。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追封姐姐为孝亲公主,洪武三年(1370年),改封为陇西长公主。洪武五年(1372年),因曹国公李文忠的缘故,加册曹国长公主。.

新!!: 元仁宗和曹國公主 · 查看更多 »

怀庆路

怀庆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北魏天安二年(467年)设置怀州,隋朝改治所野王县名为河内县,金朝一度改为南怀州。1257年,元宪宗改为怀孟路。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改为怀庆路,治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修武县、武陟县以西和黄河以北等地区。下辖河内县、孟州河阳县、济源县、温县、修武县、武陟县等州县。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怀庆府。1913年废除怀庆府。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河南的路 Category:焦作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1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36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元仁宗和怀庆路 · 查看更多 »

晃火帖木儿

晃火帖木儿,元朝蒙古宗王。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的玄孙,拖雷的曾孙,蒙哥之孙,昔里吉之子。 晃火帖木儿在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封嘉王,赐兽纽金印。泰定二年(1325年),改封并王,仍赐兽纽金印,泰定帝以嘉王之印赐给他弟弟火儿忽。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以安陆府为并王食邑。至元元年(1335年),燕帖木儿的儿子唐其势阴谋废元顺帝而立晃火帖木儿。事发,唐其势伏诛,晃火帖木儿自杀,朝廷贬晃火帖木儿的子孙戍边。第二年,元顺帝赐其母答里钞千锭。至正二年(1342年),他的儿子彻里帖木儿被赦免,封为抚宁王。.

新!!: 元仁宗和晃火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11月1日

11月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5天(闰年第30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0天。.

新!!: 元仁宗和11月1日 · 查看更多 »

1285年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1285年 · 查看更多 »

131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1310年代 · 查看更多 »

1311年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1311年 · 查看更多 »

1312年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1312年 · 查看更多 »

1314年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1314年 · 查看更多 »

1320年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1320年 · 查看更多 »

132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元仁宗和1320年代 · 查看更多 »

14世纪

1301年1月1日至1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4世紀。14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时期。.

新!!: 元仁宗和14世纪 · 查看更多 »

3月1日

3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0天(闰年第6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5天。.

新!!: 元仁宗和3月1日 · 查看更多 »

4月9日

4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9天(闰年第10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6天。.

新!!: 元仁宗和4月9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巴顏圖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