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假羊肚菌

指数 假羊肚菌

假羊肚菌(False morel)是對一些子囊菌門真菌的非正式稱呼,這些真菌包括鹿花菌屬(Gyromitra)、馬鞍菌屬(Helvella)與鐘菌屬等的部分物種,因為它們的外表與真羊肚菌(羊肚菌屬)非常相似。這些真菌都隸屬於盤菌目,包括了屬於羊肚菌科、平盘菌科(Discinaceae)和馬鞍菌科(Helvellaceae),彼此間不一定相關的物種。 假羊肚菌的可食性最近遭到質疑,長久以來被認為美味的假羊肚菌──鹿花菌被發現在生吃時是具有毒性的,1990年代的報導還顯示就算經適當烹調後毒素依然存在。雖然許多食用假羊肚菌的人沒有產生明顯的症狀,有些人在食用後會發生急性中毒,甚至有證據顯示可能對健康造成長期傷害。.

目录

  1. 4 关系: 圆锥钟菌皺蓋鐘菌鹿花菌蕈類中毒

圆锥钟菌

圓錐鐘菌(學名:Verpa conica、bell morel、thimble fungus),是羊肚菌科的一種真菌,有時會與羊肚菌混淆。本種是一種假羊肚菌,特徵為菌蓋為頂針狀且與只與菌柄頂端相連。.

查看 假羊肚菌和圆锥钟菌

皺蓋鐘菌

蓋鐘菌(學名:Verpa bohemica)是羊肚菌科的一種真菌,屬於假羊肚菌的一種。這種蕈類的菌蓋為淺黃色至棕色,呈頂針狀,直徑為2-4公分,長2-5公分,表面有如腦狀的皺褶與迴旋。菌柄較為脆弱,為淺色,可長達12公分,厚1-2.5公分。在顯微鏡下,這種蕈類的特徵為大型的孢子,足有60-80微米長、15-18微米寬,且每個子囊只有兩個孢子亦是其特色(一般的子囊菌每個子囊具有八個孢子)。 在野外,本種可以菌蓋和菌柄的連接方式和真羊肚菌區別,皺蓋鐘菌的菌柄上的菌蓋是完全和菌柄游離的。雖然被許多人認為皺蓋真菌可食,但仍不建議食用,有報導指稱它對部分過敏的人是有毒的,中毒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和肌肉失去協調。皺蓋真菌分布於北美洲、歐洲與亞洲。在早春融雪後,在木頭上產生子實體,比羊肚菌還早出現。歐洲的真菌學家常以異名Ptychoverpa bohemica稱呼本種。.

查看 假羊肚菌和皺蓋鐘菌

鹿花菌

鹿花菌(學名Gyromitra esculenta),又名鹿花蕈或河豚菌,是鹿花菌屬下的假羊肚菌,分佈在歐洲及北美洲。它們生長在針葉林的沙質土壤,於春天及初夏長成。子囊果的菌蓋呈不規則的腦狀及深褐色,高10厘米及闊15厘米,蕈柄長6厘米及是白色的。 吃下鹿花菌是可以致命的,但在斯堪地那維亞、東歐及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區鹿花菌是一種著名的美食。在西班牙是禁止售賣鹿花菌,而在芬蘭卻在有足夠的警告及指示下則是可以出售的。它們可以作為西式蛋餅或湯的材料,或是可以嫩煎來吃。 一般在處理鹿花菌前會將之煮成半熟,但研究發現這個方法並不能確保安全食用。鹿花菌內含的鹿花菌素水解後會成為有毒的一甲基肼。一甲基肼會影響肝臟、中央神經系統及腎臟。中毒的徵狀包括在食用後幾小時出現嘔吐及腹瀉,接著是頭昏、昏睡及頭痛。嚴重的可以導致譫妄及昏迷,5-7日後可能會死亡。.

查看 假羊肚菌和鹿花菌

蕈類中毒

蕈類中毒(Mushroom poisoning)是指因為攝取有毒蕈類後因為其毒性物質()造成的中毒反應。症狀輕微的話,可能只有腸胃不適,而嚴重時也會致命。蕈類中的毒素是真菌產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蕈類中毒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將有毒蕈類誤認成其他食用蕈,誤食所造成。而許多有毒蕈類及可食用蕈類在顏色和形態上也相當類似。.

查看 假羊肚菌和蕈類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