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倪元璐

指数 倪元璐

倪元璐(),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書法家,進士出身。與黃道周、王鐸並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合稱「晚明五大家」。.

目录

  1. 34 关系: 台静农坤舆格致孙之獬崇禎帝上虞区三朝要典徐倬侯方域來宗道倪姓倪元珙倪元璐王元翰王鐸 (天啟進士)王思任绍兴市罗万藻补子許士柔黄道周蔣德璟蔣臣陞官圖李之椿東林黨爭楊廷麟楊龍友戶部尚書明史明史人物列表明朝七卿年表明朝諡號列表明朝歷史拙政园

台静农

臺靜農(),本姓澹臺,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長期寫作,精於書法,笔名青曲、闻超、孔嘉、释耒等。.

查看 倪元璐和台静农

坤舆格致

《坤舆格致》由李天经主持,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与杨之华、黄宏宪等一起合作翻译而成,全书共有四卷。原著是德国矿冶学家格奥尔格·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1494-1555)于1550年撰写的德文巨著《论矿冶》(De re Metallica),论述了当时欧洲矿藏的开采和冶炼的技术。《论矿冶》共分十二卷,由拉丁文写成.

查看 倪元璐和坤舆格致

孙之獬

孫之獬(),字龍拂,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明末清初官員,同進士出身。 孫之獬是明清鼎革之際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明崇禎初年,身在翰苑的孫之獬力爭禁毁《三朝要典》,被歸為閹黨,削籍返鄉。清軍入關後,他主動剃髮,投靠清廷,官至禮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講學士,自請前往江西招撫,不久又因事奪官。順治四年(1647年),孫之獬在家鄉被山東謝遷抗清民軍折磨、肢解而死。然而,清廷最終因其已經削籍,沒有下達任何旌表與撫恤。孙启新,《孙之獬事功述评》,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查看 倪元璐和孙之獬

崇禎帝

明思宗朱由檢(),或稱崇禎帝,明朝第十七代、末代皇帝。 思宗为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五歲時,其母劉氏獲罪,被時為太子的光宗下令杖殺,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撫養至成人。於天启二年(1622年)年被兄長明熹宗册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8月)駕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登基,时年十八歲。次年改元崇禎,是为明思宗。 思宗一生操勞,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崇祯年間,与萬曆、天啟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即位之初就大力铲除阉党,曾六度下诏罪己,惜其生性多疑,能力不足,无法挽救衰微的明朝。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發生甲申之變,李自成攻破北京,思宗在煤山一树上吊身亡,终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七年。 南明予其庙号「思宗」,后改「毅宗」、「威宗」,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朝追谥「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端皇帝」,庙号「怀宗」;后去庙号,改谥为「庄烈愍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查看 倪元璐和崇禎帝

上虞区

上虞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市辖区。上虞区综合竞争能力2010年位居浙江省县(市)的第十位,全国百强县(市)的第四十三位。2009年GDP总量368亿元(折合54亿美元)。全区辖域面积为1,427.5平方公里,年末户籍总人口77.42万人(2009年)。.

查看 倪元璐和上虞区

三朝要典

《三朝要典》,共二十四卷,初名《從信鴻編》,又稱《三大政紀》,内阁大学士顧秉謙、黃立極、馮銓等編撰。 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初十,給事中霍維華上疏數千字,抨擊劉一璟、韓爐、孫慎行、張問達、周嘉謨、王之寀、楊漣、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魏大中、顧大章等人,全盤推翻“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的結論。魏忠賢看了說:“這本條議一字不差!”時人論說:“此疏乃一部三朝要典也”。 魏忠賢為了加速陷害東林黨人,開館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維華的基礎上,派遣顧秉謙、黃立極、馮銓等三人為總裁,礼部侍郎施凤来、杨景辰,以及詹事府詹事姜逢元等任副总裁,纂輯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有關三大案的檔案資料,加上案語而成,王鐸與黃錦、鄭之玄等人則拒絕參與。《三朝要典》剛成書不久,熹宗駕崩,崇禎即位,清除閹黨,倪元璐上疏求毀《要典》,孙之獬、霍維華等力言不可,至五月上旬,下詔毀《三朝要典》,曰:“自今以后,官方不以此事定臧否,人材不以此书定进退,惟是三朝原无遗议,绍明前烈,注意编摩。诸臣各宜捐去成心,勿滋异论,务衷朕清平之治。”南明弘光時,阮大鋮等人打算重修《三朝要典》,不久清兵渡江,遂作罷。清代修《四庫全書》,《三朝要典》曾被列入禁毀書目。.

查看 倪元璐和三朝要典

徐倬

徐倬(),字方虎,號蘋村,浙江德清人。 天启三年出生。十七歲遊會稽,受教於倪元璐。康熙十二年(1673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翰林院侍讀。以老乞歸。與錢秉鐙、柴紹炳、陸圻酬唱,跟呂留良有深交。曾參與編著《明史紀事本末》。晚年繕錄《全唐詩錄》一百卷進呈,深得康熙褒奖,亲撰序文,赐钱刊印,擢禮部侍郎。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年九十岁。著有《修吉堂文稿》八卷、《應制集》二卷,《寓園小草》一卷,《燕台小草》一卷,《梧下雜鈔》二卷等,統稱《蘋村類稿》三十卷。.

查看 倪元璐和徐倬

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號雪苑、杂庸子,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與汪琬、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與陳貞慧交情尤深。孔尚任《桃花扇》戲劇,即方域愛情故事。.

查看 倪元璐和侯方域

來宗道

來宗道(),字子繇,號路然,浙江蕭山人,祖籍河南鄢陵,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累官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天启年間,與魏忠賢黨人有來往,與楊景辰等編《三朝要典》,把東林黨人打倒。崇禎時,翰林院編修倪元璐請求毀去《三朝要典》,庚午,毀《三朝要典》。東林人士紛上疏彈劾來宗道,壬子,來宗道、楊景辰致仕。.

查看 倪元璐和來宗道

倪姓

倪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

查看 倪元璐和倪姓

倪元珙

倪元珙(),字賦汝,號三蘭,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查看 倪元璐和倪元珙

倪元璐

倪元璐(),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書法家,進士出身。與黃道周、王鐸並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合稱「晚明五大家」。.

查看 倪元璐和倪元璐

王元翰

王元翰(),字伯舉,寧州(今雲南華寧縣)人。明代東林黨政治人物。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九月九午时出生,十四歲补诸生,二十四歲,中萬曆戊子鄉試。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選庶吉士。萬曆三十四年,任吏科给事中,以敢言聞名,極言時政敗壞,他的奏疏写道:“云南大害,莫甚于贡金、榷(征)税二事。民不堪命,至杀税使而征榷如故。贡金请减,反增益之。众心愤怒……”“举朝咸畏其口。”贬为刑部检校,湖廣按察知事。後因皇帝不理政務,遂罷去。天启初年(1621年),升任刑部主事。时奸宦魏忠贤专权,又遭罢免。《明史》有傳。.

查看 倪元璐和王元翰

王鐸 (天啟進士)

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癡庵、東臯長、癡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癡仙道人、蘭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岩漫士等,河南孟津县(今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明末清初官員,书画家。.

查看 倪元璐和王鐸 (天啟進士)

王思任

王思任(),字季重,號謔菴,浙江山陰縣(今屬浙江紹興市)人。明朝作家,官員。與李之椿、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合稱天崇五才子。.

查看 倪元璐和王思任

绍兴市

绍兴市(普通话:Shào Xīng;吴语:Zau Shin),简称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浙江第四大城市。旧称会稽、山阴,越文化中心。现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纺织业与小电机、节能光电工业的中心。 绍兴是浙江的文化中心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绍兴风景秀丽、人才辈出,著名的文化古迹包括兰亭、禹陵、鲁迅故里(包括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百草园等)、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名人故居,东湖、沈园、吼山、新昌大佛寺等,古代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绍兴纺织业、小电机、节能照明、生物酿造业极发达,纺织业出口产品占世界纺织面料交易额的60%,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另外,绍兴出产的黄酒(又称绍酒)更是闻名遐迩,成为国宴专用酒。根据酿制工艺和口感不同,绍兴黄酒又分加饭酒、花雕酒、善酿酒等。.

查看 倪元璐和绍兴市

罗万藻

羅萬藻(),字文正。明代江西临川腾桥人。 早年師從湯顯祖,博览群书。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中举。祭酒倪元璐極賞識他,薦其入朝,堅辭不就。南明時,官上伉知縣禮部主事。與艾南英、章世純、陳際泰等倡導唐宋文風,结“豫章社”,世稱艾、章、羅、陳。顺治四年,艾南英死,万藻痛哭,为他料理丧事,數月後亦卒。有《此观堂集》12卷、《十三经类语》14卷。.

查看 倪元璐和罗万藻

补子

补子又稱胸背,簡稱補,指明朝及清朝、朝鮮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國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的补子用猛兽。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补子随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补子起源于唐(武周)盛行于明、清。.

查看 倪元璐和补子

許士柔

許士柔(),字仲嘉,南京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縣)人,明朝官员,同進士出身。許汾之孙、許嶲之子。.

查看 倪元璐和許士柔

黄道周

道周(),字幼玄(又作幼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十三》、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齋,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人称石齋先生,閩南、台灣尊稱為「助順將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銅山(清屬詔安,今東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学者、书法家、藝術家。明亡後抗清,被俘殉國。.

查看 倪元璐和黄道周

蔣德璟

蔣德璟(),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祖籍直隸歙县,明朝政治人物,曾任內閣首輔。.

查看 倪元璐和蔣德璟

蔣臣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蔣臣,字一介,又字一个。初名姬胤,字子卿。安徽桐城人。 明末秀才,与元来有交往,崇禎十六年六月举贤良至北京。戶部尚書倪元璐向他請教,蔣臣提出行鈔建議。荐为户部司务,又升为户部主事。著有《桐變日錄》。生平见《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七》,《江南通志》卷一三五。 J.

查看 倪元璐和蔣臣

陞官圖

陞官圖又名選格、彩选格、选官图、陞卿圖或百官鐸,是中國傳統的選格遊戲,並傳到朝鮮半島,相傳由明代倪元璐所創,其原型為張居正在內閣所創的「職官屏」。然而,根據清代曾任宮廷教師的汪師韓所著的《談書錄》,由於陞官圖採用明代官制,人們才誤以為它是明代產物,實際上陞官圖自唐代已有。為了證明這點,他引了宋代人方千里於《骰子選格》的序言:「開成三年春,…… 遇二三子號進士者,以穴骼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數。」陞官图是一种依靠转动四面陀螺赌赛的图版游戏,参与者在一幅标志着各种官衔的图板上游戏,从白丁起始,依照转动陀螺获得的判语升迁贬黜,以最先升任最高官制者为胜。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最流行的陞官图是依照明代官制编写的,依清代官制编制的也有很多,民国之后,还出现了从小学生到大总统的陞官图游戏,此外,还有依据小说《红楼梦》编制的陞官图,此外也有八仙过海主题的陞官图。各种陞官图游戏虽然形式不同,旦基本规则和玩法卻是完全一样的。.

查看 倪元璐和陞官圖

李之椿

李之椿(),字大生,號徂徠,直隶如皋县人。明末官員。 明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與王思任、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合為“天崇五才子”。授行人,升吏部主事,因直言見忌,歸里築指樹園閒居。明亡後長期從事抗清活動,順治四年與如皋人赵云、李七等举兵反清。兵败被逮捕入獄。 顺治六年(1649年),大赦出獄,暗中与海上鲁王通信。其子李旦被任命为御史。後因家童謝庭蘭告密被捕。李之椿绝食七日死,李旦被斩于西市,同死者有48人。李之椿妻许氏被关于嘉兴玄妙观,亦绝食亡。著有《徂徕集》、《指树园集》、《霞起楼诗集》等。.

查看 倪元璐和李之椿

東林黨爭

東林黨爭是指明末東林黨與閹黨以及其他政壇派别之間的争斗,“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東林黨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在東林黨之外,還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統稱為齊楚浙黨(後多加入閹黨),東林黨爭幾乎是東林黨與全國朋黨集团之爭。.

查看 倪元璐和東林黨爭

楊廷麟

楊廷麟(),字伯祥。江西清江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其性勤學好古,聞名翰林,充講官兼直經筵,與黃道周、倪元璐並以文章節義名天下,稱為「三翰林」。 當時清兵之患正熾,廷麟力爭主戰,曾上疏痛斥朝廷中主和的大臣。楊嗣昌恨之,謊稱廷麟知兵,改授以兵部職方主事。贊盧象昇軍。象昇得廷麟竟大喜,即令廷麟往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負責運送軍糧。崇禎十一年(1639年1月)十二月十一日盧象昇兵進駐巨鹿(今屬河北)的賈莊,僅剩五千殘卒,已斷糧數日。象昇派遣楊廷麟求助太監高起潛於雞澤。高起潛置之不理,盧象昇軍中大哭。楊廷麟在保定往真定路上忽聞象昇全軍覆沒,放聲大哭。而嗣昌本以為廷麟亦死,及聞廷麟正好奉使在外,悵恨久之,再貶到江西。李自成陷北京,廷麟聞之慟哭,募兵勤王。復知福王被擁立乃止。 唐王時授以兵部尚書,協同守將萬元吉據贛州(忠誠府)。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十四日清兵攻贛州,廷麟死守半年,五月,部將張安在城東梅林與清軍激戰失敗,六月,廣東兵支援贛州。十月初三日,清軍副將高進庫、馮君瑞攻南門,副將劉伯祿、賈熊、白元裔、何鳴陛攻東門,副將徐啟仁、楊武烈、崔國祥攻西門,副將李士元等攻龜尾。至四日深夜,清軍登城拆垛,蜂擁入城,城陴和巷戰死者如麻,黎明,清軍佔領贛州城。萬元吉投貢江而死,廷麟整戎佩刀赴城西清水塘投水而死,清將賈熊歎道:「忠臣也!」以四扇門為棺,葬於南門外。.

查看 倪元璐和楊廷麟

楊龍友

楊龍友(),名文驄,號山子,生於貴陽城南郊的石林精舍。金陵九子之一。.

查看 倪元璐和楊龍友

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高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長,雅称“司徒”、“司農”、「民曹」、「地官」。.

查看 倪元璐和戶部尚書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查看 倪元璐和明史

明史人物列表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该史也包括部分朱元璋起兵时至立国号前的一些人物故事,但内容不完全涉及南明王朝一些史事人物。.

查看 倪元璐和明史人物列表

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尚書與都御史年表。.

查看 倪元璐和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諡號列表

本表列舉明朝朝廷賜諡號以及獲諡人物:.

查看 倪元璐和明朝諡號列表

明朝歷史

明朝历史,在中國歷史學家的定義,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稱帝為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的历史情況 。但是明朝的餘絮有1662年滅亡的南明諸王與1683年滅亡的臺灣明鄭王朝。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中原,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初年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万贞儿及閹宦汪直國力日衰。明孝宗統治的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 到了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革新的局面,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穆宗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 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诛殺袁崇煥,後金軍隊突破長城,五入關內燒殺搶掠。又遇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明朝仍取得了寧遠大捷擊傷努爾哈赤,取得料羅灣海戰的勝利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隨後清朝軍隊在原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擊敗大順軍,但由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延續了數十年,忠於明朝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得臺灣作為反清基地,是謂明鄭王朝。直到1683年清軍佔臺,明廷餘絮完全滅絕。.

查看 倪元璐和明朝歷史

拙政园

拙政园,是中国江南一座著名的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初為御史王獻臣改佛寺以建。它是苏州园林的代表,1997年,与其它数座园林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拙政园管理处」辖地面积约83.5亩(5.6公顷,含苏州园林博物馆及新馆,不包括原为拙政园住宅的苏州博物馆及新馆),扣除花圃9.8亩及售票办公处约1亩,开放面积约73亩。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今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即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而历史上作为拙政园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园南两处建筑群,自1950年代开始便与园林割裂分治,其一为晚清八旗奉直会馆住宅部分(面积约12亩),今以「忠王府」名义幸存,1960年起属苏州博物馆,其二为晚清张履谦补园住宅部分(面积约9-10亩),在遭到长期蚕食破坏后于2003年11月被苏州市当局铲平,辟为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虽然遭到割裂、破坏,目前拙政园园林中部和西部仍不失古园遗意。尤其是中部(晚清八旗奉直会馆园林)格局,虽然亭台桥梁多系因袭乾嘉以后甚至晚清的位置,建筑面貌亦均系于晚清,但池山形势仍保持16世紀初王獻臣拙政园之大概。西部则为晚清补园,基本保持着光绪初的原貌,而水池形势亦略存明代拙政园的遗意。拙政园居闹市而能延续其山水格局长达五百年,在苏州园林中决系罕见,即在世界,亦属不多。其遗产价值非同寻常。.

查看 倪元璐和拙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