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4 关系: 华记,多伦多华埠,大漢公報,中澳关系,康有为,伍宪子,徐佛蘇,徐勤,保皇黨,知新報,王昌 (刺客),馮自由,黃伯英,辛亥革命,走向共和,鄭螺生,自立軍起義,陈景韩,李大明,梁启超,梁朝傑,戊戌变法,托雷翁大屠殺,7月20日。
华记
华记,马来西亞合法組織,俗称‘四窿’是早期海山公司演变而来,有另一说法华记源自中国.源於何時,無資料可查。与香港的三合会有密切的联系。著名的派系有十八仔,小华记,四海華青和四窿仔等。.
查看 保皇会和华记
多伦多华埠
多伦多华埠(Toronto Chinatown)泛指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及其周邊城鎮(大多倫多地區)華人居民和商戶林立的地區。華人從1870年代起遷移到多倫多,到了1900年市内約有200名華人和95家華人商戶,並出現多倫多首個华埠。位於多倫多市中心登打士西街夾士巴丹拿道的中區華埠在1960至70年代成型,而隨著中區華埠的房價上揚,部分華人於1970年代遷至多倫多市東部河谷區(Riverdale),從而形成東區華埠。1980和90年代的香港移民潮為大多倫多地區帶來更多華人,東面的士嘉堡和北面的萬錦和列治文山亦成為華人的熱門聚居地點,並構成現時大多倫多地區擁有多個華人聚居地和商業區的局面,而部分機構(如多倫多旅遊局)亦將這些市中心以外的新興華人社區稱為華埠或唐人街。 現時大多倫多地區约有40多万华人,是北美有最多華人居住的都會區之一。.
查看 保皇会和多伦多华埠
大漢公報
《大漢公報》(英語:The Chinese Times)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一份已停刊的中文報章,於1907年由洪門致公堂創立,,《大漢公報》,1992年9月18日。於2010年4月18日查閱。當時稱為《大漢報》,其後一度改稱《大漢日報》(The Chinese Daily News),再於1915年改稱《大漢公報》。該報是洪門的機關報,旨在宣揚當年中國革命事業,並從1910年起由馮自由主編,與由梁啓超於1903年創辦的保皇會刊物《日新報》(即全加拿大首份中文報刊)展開筆戰。此外,該報亦報道溫哥華(舊譯雲高華,又稱雲埠或雲城)華人社區所關注的本地、國内和國際新聞。 《大漢公報》發行多年,一直以溫哥華華埠和東區一帶的老華僑為目標讀者群。隨著來自中港台三地的移民於20世紀後期陸續湧入大溫地區,《大漢公報》亦逐漸顯得與轉型中的本地華人社群脫節。移民潮進行的同時,亦惹來港資和台資傳媒機構注意海外華人移民群衆,望於此迅速增長的市場中分一杯羹。《星島日報》、《世界日報》和《明報》遂於1980和90年代陸續進駐溫哥華,讓新移民緊貼原居地最新動態,並動搖了《大漢公報》在溫哥華中文媒體中的地位。徐新漢、黃運榮,《加拿大華文傳媒發展綜述》,於2010年4月18日查閱。 《大漢公報》於1980年代改以柯式印刷,每天開紙六大張,但亦逐漸抵受不住競爭,最終於1992年10月3日停刊,為其85年歷史寫上句號。該報至今仍是加拿大發行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刊物。 卑詩大學的亞洲圖書館收藏了1914年至1992年間發行的《大漢公報》,而這系列收藏從2008年起由西門菲沙大學主導的「Multicultural Canada」網站計劃陸續數碼化並放上網站。 《大漢公報》的報社早期設於華埠卡路街443-445號,後於1939年遷至附近的片打東街1號。片打東街1號報社建於1902年,樓高兩層,由建築師W.T.
查看 保皇会和大漢公報
中澳关系
中澳關係(Australia–China relations)是指中國和澳洲之間的外交關係。上述關係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當時已有華人移居澳洲,中國革命黨人也曾在澳洲進行活動。中華民國建立後,它和澳洲在1941年建立起公使級外交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澳洲政府拒絕承認之,並繼續和播遷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保持聯繫。及至1972年,澳洲政府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之建交。自此兩國政府的高層經常互訪,兩國的貿易也漸趨頻繁。截至2012年,中國是澳洲第1大貿易夥伴,而澳洲則為中國第8大貿易夥伴。.
查看 保皇会和中澳关系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查看 保皇会和康有为
伍宪子
伍宪子(),名庄,别名文琛,字宪子、宪庵,号梦蝶,笔名雪铁、博浪楼主,广东南海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保皇会和伍宪子
徐佛蘇
徐佛苏()字运奎(又作应奎),号佛公,笔名心斋、文福兴等。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华民国政府官员。.
查看 保皇会和徐佛蘇
徐勤
徐勤()字君勉,号雪庵。广东三水人。清末民初学者、政治人物。林振勇、任流、陈春陆编,佛山历史文化辞典,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查看 保皇会和徐勤
保皇黨
保皇黨,原意是指「保護皇帝的政黨」,本意是指在君主制國家裏,支持某個特定的君主或某個王朝作為國家元首。保皇黨與君主主義者並不同,後者擁護、支持保留和延續君主制,但不一定擁護某個特定的君主。.
查看 保皇会和保皇黨
知新報
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知新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
查看 保皇会和知新報
王昌 (刺客)
王昌(),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二区石门乡人。早年在香港做工,后来参加革命,赴加拿大充任侨工,刺杀了汤化龙。.
查看 保皇会和王昌 (刺客)
馮自由
馮自由(),原名懋龍,字健華,祖籍廣東省南海縣,生于日本横滨。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历史学家。冯自由回忆录——革命逸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作者简介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8页.
查看 保皇会和馮自由
黃伯英
伯英()籍贯不详,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保皇会和黃伯英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查看 保皇会和辛亥革命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是中國大陸一部近代史電視連續劇,共六十集(内容等同于海外68集版《满清末代王朝》),但中国大陆地区观众只能看到五十九集。由張黎執導。中国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开机拍摄,2003年出品。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廿年間的中國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庚子後新政、預備立憲、丁未政潮、孫中山革命起義、宋教仁案與二次革命、洪憲帝制、張勳復辟等史事。敘事主要圍繞以下六位主角發展: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袁世凱、孫中山。該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一次後即被停止重播,其影碟仍被允许发行。該劇第59集中,孫文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演说,在第一次播出時被刪剪。2003年,該劇在臺灣由緯來綜合台及中視以《滿清末代王朝》之名先後播出。2005年,香港無綫電視購得該劇集之播映權。 《走向共和》是中國歷史劇突破舊思維的一種嘗試,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與迴響。传言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播出該劇時刪除了一些情節(如第59集末尾孙文在上海大礼堂的讲演),雖然事實上央视在播出的时候确实播放了最后孙文的演讲,但是只播放了部分内容而刪減了許多孫文痛批專制的部分,甚至被許多文章認為是在諷諭目前中共當權者;而整部戲裡在中國被删减了许多民主憲政發展的镜头,完整版在台灣的「滿清末代王朝」始可見全貌。除此之外海外未刪減正體中文版的「走向共和」亦也可見全貌。.
查看 保皇会和走向共和
鄭螺生
鄭螺生()福建同安人,马来亚怡保华侨,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保皇会和鄭螺生
自立軍起義
自立軍起義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時期,由唐才常所發起之起事,又稱唐才常起義,目標是推翻慈禧,建立光緒君主立憲政府,普選國會議員;結果事敗。此事件激發了維新黨人同情革命,是革命歷史轉捩點之一。 1900年,华北發生义和拳之乱,八国联军6月进攻北京,东南互保形成。谭嗣同的生前挚友、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生、唐才常在1900年初,於東亞同文會的支持下秘密組織了「正氣會」,對外則託名「東文譯社」,1900年3月改名自立會,因他的激進派立場遂能同時號召維新派、清軍士兵、革命黨、以及興漢會裡的各會黨人員。 這支力量中軍人方面由秦力山、吳祿貞等人領導,會黨方面則由身為哥老會龍頭的畢永年來聯繫,康有為與梁啟超負責向海外華僑募集餉糈,用以接濟義師。1900年7月26日,在上海愚園召開了中國議會,投票選出容閎為議長,嚴復為副議長,唐才常、汪康年、鄭觀應等十人為幹事,決定以自立會為基礎成立自立軍,訂在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時起事,北上營救光緒皇帝,建立滿人天子,漢族執政的君主立憲國家。 唐才常事前获得孙文兴中会的支援,收攬了孫文的部份人手如畢永年、林圭、秦力山、吳祿貞、與「哥老會」等,最後卻没有得到康有为原先許諾的金錢資助。由于张之洞向清廷输诚,英国又放弃了支持起义从而促成张之洞独立的阴谋,致使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袖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自立軍起義還未全面展開,便被張之洞徹底消滅,更使得興中會來不及在廣東發難響應。隨後孫文等人於惠州起義,亦失敗。.
查看 保皇会和自立軍起義
陈景韩
景韩(),又作景寒,又名陈冷,笔名冷、冷血、不冷、华生、无名、新中国之废物。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曾任职于《大陆报》、《时报》与《申报》,担任主笔与笔政,以峭拔冷峻的笔锋,冷血辛辣的时评著称于世。.
查看 保皇会和陈景韩
李大明
李大明()广东省台山县人,美国华侨,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保皇会和李大明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查看 保皇会和梁启超
梁朝傑
梁朝傑()字伯隽,号文夫,别号出云馆主人,广东省台山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保皇会和梁朝傑
戊戌变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量初由慈禧太后默許、光緒帝主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帝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且有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建議將慈禧太后囚禁、暗殺等傳聞,惹怒慈禧,加上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當權保守勢力擔心變法中的「合邦」計畫最終會導致中國被日本和英國瓜分,步朝鮮乙未事變的後塵,因而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入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陸續被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重新當政,引發了民間輿論支持孫文和黃興等更為激烈的革命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查看 保皇会和戊戌变法
托雷翁大屠殺
托雷翁大屠杀,又称托雷翁惨案或莱苑惨案,是指1911年5月13日-15日发生于墨西哥科阿韦拉州城市托雷翁(当地华人称“莱苑埠”)的一场针对华人的大屠杀。托雷翁是墨西哥革命期间,夺取的最后一座大城。革命武装在弗朗西斯科·伊·马德罗(1873年-1913年)的领导下,向托雷翁发起了一场进攻。当政府军撤退之时,造反派在清晨入城并在入城后对当地的商业阶级进行了十个小时的洗劫与屠杀。由于当地商业阶级多为华人商户,故有300多名华人居民当场被杀死,大量华人家庭与机构被掠夺与摧毁。 这一事件触发了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一场外交危机。中方索要3000万比索作为赔偿。甚至还一度有流言说,中国已经派遣了一艘战舰驶往墨西哥水域。最终中方没有得到任何赔偿。对这场大屠杀的调查推断出,这是一场出于种族仇恨的、未受挑衅便发起的行为。.
查看 保皇会和托雷翁大屠殺
7月20日
7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1天(闰年是20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4天。.
查看 保皇会和7月20日
亦称为 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保救大清皇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