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指数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目录

  1. 421 关系: 加里宁格勒州加里寧格勒劳动红旗勋章基洛夫州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博莱斯瓦夫·贝鲁特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勋章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州卡廷大屠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卡緬斯克州卡林娜·拉祖莫夫斯卡娅印古什自治州南薩哈林州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坦波夫省塔尔图和约塔尔图和约 (俄国-爱沙尼亚条约)塔林夏都大将 (苏联)大盧基州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外蒙古外蒙古独立奥列格·伊万诺维奇·罗伯夫奥托·尤利耶维奇·施密特奧列格·謝恩奧克薩娜·卡扎科娃奇斯托波爾州姜西娜塔莎·加爾金娜娜塔莉 (俄罗斯歌手)季莫费伊·拉普申安德烈·奧古斯都維奇·埃貝哈特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安東·葉爾欽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扩展索引 (371 更多) »

加里宁格勒州

加里宁格勒州(Kaliningradskaya oblast),又譯卡--宁格勒州,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立陶宛西方的小立陶宛。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最西部的一個行政區,面積15,10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3,300平方公里),人口941,873人(2010年人口普查),首府為加里寧格勒,该州与立陶宛、波兰接壤,和俄罗斯本土完全不相連,是俄罗斯的外飞地。該地原為普魯士的主要部份,德意志統一後成為了德意志帝國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二戰后割讓蘇聯,屬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1991年蘇聯解體后,原本屬蘇聯一部份的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脫離獨立,導致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分開,而成為該國的外飛地。這個城市看不到其德國歷史,因為很多其普魯士興盛時期興建的建築物都在二戰中被炸毀,當地僅剩是經過修復德國建築大教堂。 加里寧格勒州原是屬於東普魯士,中心城市是哥尼斯堡,二戰結束之後,根據蘇美英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協定,哥尼斯堡和東普魯士北部地區劃歸蘇聯版圖。1946年,這片土地成了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州,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該州以他的名字命名,並定為該州的首府。蘇聯政府強行將這裡的德國人遷走,並同時遷入大批俄羅斯人。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獨立,故此俄羅斯本土和加里寧格勒州被分開。該州居民現在如要前往俄羅斯,通常都要利用海空交通工具,但如果居民走陸路進出俄羅斯,就必須經過立陶宛和白俄羅斯。2004年,波蘭和立陶宛加入歐盟後,俄羅斯人必須取得歐盟的簽証才能進出加里寧格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加里宁格勒州

加里寧格勒

加里宁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拉丁字母轉寫:Kaliningrad),舊名哥尼斯堡(Königsberg,在德文中意指「國王之山」;Кёнигсберг;古普魯士語:Twangste, Kunnegsgarbs, Knigsberg;Królewiec;Karaliaučius),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首府,為濒临波羅的海的海港城市,市区面积215.7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431,402人。 此地最早是古普鲁士人的定居点,1255年条顿骑士团于北方十字军入侵期间在此建立据点,并出于对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国王的敬意取名“哥尼斯堡”。之後,该城一直是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和德国東普魯士的一部分,直到二戰末期的1945年,苏联紅軍占领整个东普鲁士為止。二戰結束後,根据《波茨坦协定》,东普鲁士约三分之一的面積划归给苏联,其余部分划归给波兰。1946年7月4日,苏联把劃归给其的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取名为加里宁格勒州,以紀念當時剛逝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加里寧,哥尼斯堡也同步更改為現名,並成為該州之首府至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加里寧格勒

劳动红旗勋章

劳动红旗勋章(背面),1943年后2型 劳动红旗勋章(Орден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Order of the Red Banner of Labour)是苏联及早期的苏维埃俄国的平民勋章,以嘉奖苏联、苏维埃俄国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人民及机构,在生产、科学、文化、文学、艺术、教育、医疗、社会等劳动及公共服务方面,对苏联及社会所作的功绩。此种勋章是颁授予有功军人的红旗勋章的平民版本。到苏联解体为止,共有120多万人及机构获颁此勋章。.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劳动红旗勋章

基洛夫州

基洛夫州(Kirovskaya oblast)位於東歐平原東部,屬伏爾加聯邦管區,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同时为「伏尔加-维亚特经济区」成员之一(参见:俄罗斯经济地区)。面積120,374平方公里,人口 1 310 636(2014年),其中75.25%为城镇人口(2013年)。 首府基洛夫,成立於1934年12月7日,因苏联领导人谢尔盖·基洛夫而得名。其它重要城市还有:基洛沃-切佩茨克、斯洛博茨科伊、维亚茨基耶波利亚内、科捷利尼奇。本州划分为39个市镇(Муниципаль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5个镇(Городской округ)以及一个从属联邦的保密行政区。 基洛夫州,在东边与彼尔姆边疆区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毗邻,在北边与科米共和国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相邻,在西边与沃洛格达州、科斯特罗马州以及下诺夫哥罗德州相接壤,而在南部,与马里埃尔共和国和鞑靼斯坦共和国相邻。 基洛夫州成立于1936年,彼时,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从基洛夫边疆区(存在于1934至1936年间,在原维亚特卡省的区域范围上成立而来)划分出来,其余部分成立了本州。基洛夫州是边界相邻数量最多的一个联邦主体。.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基洛夫州

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

本列表所列出的政權,大體給出了世界歷史上曾經存在,但不受當時國際普遍承認的已消失地緣政治實體總覽。這些政權實效上管治自身領地,是事實上的主權國家,但缺乏普遍的國際承認,或者是雖未有效控制全區但被至少一個被當時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所承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Bolesław Bierut;;;出生名:博莱斯瓦夫·贝尔纳茨基(Bolesław Biernacki),又曾改名为耶日·博莱斯瓦夫·贝拉克(Jerzy Bolesław Bielak)和博莱斯瓦夫·比尔科夫斯基(Bolesław Birkowski) Biuletyn Informacji Publicznej.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67年10月31日为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设立的勋章,頒發予“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有杰出贡献”在“和敌人作战和保卫苏联国家安全中有杰出贡献”及“努力发展苏联和其他国家关系,加强世界和平”的人,在苏联勋章中,十月革命勋章的地位仅次于列宁勋章。.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十月革命勋章

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

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俄语:Интервенция союзников в Россию)是指在1918年到1920年期间,英國、法國、加拿大、美国、日本、中国和其他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对俄國內戰进行的武装干涉。 在协约国武装干涉期间,外国军队的军事存在被布尔什维克有效地用于爱国宣传,影响了俄国人民,最终赢得了内战的胜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

卡尔梅克共和国

卡尔梅克共和国(Respublika Kalmykiya、卡爾梅克語:Хальмг Таңһч)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南部聯邦管區。東鄰裡海及阿斯特拉罕州,南部與達吉斯坦共和國接壤,西鄰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和羅斯托夫州,北接伏爾加格勒州,卡尔梅克共和国面積76,100平方公里,人口292,410(2002年),首府埃利斯塔。 卡尔梅克共和国人口中信奉藏傳佛教的卡爾梅克人佔人口53.3%,俄羅斯人佔33.5%。是歐洲大陸唯一以佛教為主的地區。 卡爾梅克人就是蒙古族的一支———西部卫拉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下游因饱受沙俄压迫而大部分历尽艰苦迁移东归到清政府辖内,既今日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留下的少部分民众即是今日俄罗斯境内的卡爾梅克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尔梅克共和国

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州

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州是苏联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地区的一个自治州。1921年成立,随后,1922年1月16日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州成立。自1924年10月16日之后属于北高加索边疆区。 1936年12月5日,该自治州从北高加索边疆区分离,并且成立了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州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杀,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卡廷事件”或“卡廷惨案”(zbrodnia katyńska;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此次屠杀起源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关于处决所有波兰军官成员的提议,正式文档于1940年3月5日由包括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在内的苏共中央政治局签署批准。遇害人数估计约为22,000人,最常见的数字为21,768人。 屠杀发生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特维尔)、哈尔科夫等地。受害者中约8,000人是1939年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俘,其余则是被指控为“情报人员、宪兵、破坏者、地主、工厂主、牧师及官员”而遭逮捕的平民。由于波兰的征兵制度规定除非获得当局豁免,所有大学毕业生必須服兵役,接受后备军官培训,苏联得以捕获大批波兰知识分子,其中还包括波兰籍的犹太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以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卡廷大屠杀具体发生在位于卡廷森林(俄罗斯斯摩棱斯克以西约19公里,临近卡廷和格涅兹多沃的村庄)的科泽利斯克战俘营。在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的命令下,除在卡廷森林外,同时发生的屠杀还有在斯塔洛柏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战俘营的处决战俘行动 以及发生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处决政治犯行动。处决地点包括设于斯摩棱斯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总部、当地一个屠场,以及加里宁、哈尔科夫、莫斯科等苏联城市的监狱。在这些屠杀之中,卡廷大屠杀规模最大。现代波兰对卡廷大屠杀的调查覆盖上述所有的屠杀。 1941年,德军入侵蘇聯並推進占领卡廷森林,蘇聯人的暴行才被軸心國發現。1943年,纳粹德国宣佈在卡廷森林发现集体墓地。德国的揭发,致使苏联与设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苏联官方一直否认卡廷大屠杀,直到1990年才承认内务人民委员部实施并隐瞒了卡廷大屠杀 Text of the original TASS communique released on April 14, 1990。俄罗斯联邦检察总长的一项调查证实苏联需要为卡廷大屠杀负责,其中确认了1,803名波兰公民的死亡,但是拒绝将其承认为战争罪行或种族屠杀BBC International Reports (Former Soviet Union) March 11, 2005, ,并以屠杀参与者已经去世为由终止了调查。俄罗斯政府拒绝承认遇难者是斯大林压迫的受害者,使他们不能得到正式死后平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廷大屠殺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арело-Ф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缩写:КФССР,Karjalais-suomalainen sosialistinen neuvostotasavalta,缩写:KSSNT)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三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二個加盟共和國。 卡累利阿-芬蘭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40年3月30日設立,並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於1956年撤銷,並重新併入俄羅斯聯邦改制降格為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名稱改爲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芬兰语:Karjalais-suomalaisen sosialistisen neuvostotasavallan kommunistinen puolue;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арело-Финск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是苏联共产党在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40年,最初起名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6年,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降格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下的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也随之降格为同一级别的苏共党组织。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啟用於1941年2月10日,至1956年2月10日被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為止。 呈圓形,中為旭日初升之象,下為當地景色。上方有紅色五角星,中為鎚子與鐮刀,象徵社會主義的勝利。外圍由麥穗和松枝裝飾。飾帶以民族圖案裝飾,並以俄語和芬蘭語書有蘇聯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和國名。 K Category:卡累利阿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Флаг Карело-Финской ССР)啟用於1940年6月9日,至1956年2月10日被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為止。 最初的國旗左上角為鐮刀和錘子,下方以無襯線體書有卡累利阿語和俄語的國名。 第二個版本啟用於1953年3月13日,為三色旗樣式,設計仿照蘇聯國旗,但在下方加上藍綠二色的橫條,比例为19:5:6。绿色代表森林资源,即国家的经济支柱。蓝色代表河流和湖泊。 蘇聯瓦解後,去掉鐮刀錘子和五角星,調整色帶寬度的新三色旗成為今日卡累利阿共和國國旗。.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r; Karjalan autonominen sosialistinen neuvostotasavalta,简写r; Karjalan ASNT ),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都位于彼得罗扎沃茨克。 1923年,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设立,为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1940年,脱离俄罗斯联邦,升格为苏联直辖加盟共和国。1956年,降格为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1991年,改为卡累利阿共和国,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是如今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的卡累利阿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时的国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卡緬斯克州

卡緬斯克州(Каме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位於今日羅斯托夫州北部,並包括沃羅涅日州和伏爾加格勒州的一小部分。面積53,600平方公里,1956年人口1,350,000人。首府卡緬斯克-沙赫京斯基。下分5市(卡緬斯克-沙赫京斯基、紅蘇林、米列羅沃、新沙赫京斯克和沙赫特)41縣。 1954年1月6日設州,1957年11月19日被撤銷。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1954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5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緬斯克州

卡林娜·拉祖莫夫斯卡娅

卡林娜·弗拉基米罗芙娜·拉祖莫夫斯卡娅(translit,)俄羅斯话剧、电影演员。 卡林娜·拉祖莫夫斯卡娅生于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列宁格勒(今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她2004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今),随即加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林娜·拉祖莫夫斯卡娅

印古什自治州

印古什自治州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仅存在于1924年到1934年。它于1924年的7月7日创建,自1924年的10月16日后,属于北高加索边疆区。该自治州在1934年1月15日与车臣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印古什自治州

南薩哈林州

南薩哈林州(Южно-Сахали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舊州,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以後。包括整個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的南部,即北緯50度以南。面積51,700平方公里。首府南薩哈林斯克。 1946年2月1日建州。1947年1月2日與北部的薩哈林州合併。全州由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管轄改為直接受聯邦管轄。.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南薩哈林州

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

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Евге́н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斯大林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的儿子。 叶夫根尼先后在加里宁苏沃洛夫军事学校、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科罗廖夫设计局军事工程师。 他参与过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的发射工作,包括苏联首位航天员加加林的航天飞行。 叶夫根尼拥有空军上校军衔,曾在军事学院任教多年。近年来,为了捍卫斯大林的声誉,叶夫根尼曾多次起诉媒体。 2015年他出版回忆录《我的爷爷斯大林,他是圣人》。此外,他还曾在电影中扮演斯大林。.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ыргыз 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設立的第九個加盟共和国,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八個加盟共和國,简称吉尔吉斯。吉尔吉斯位于苏联的中亚地区,东部和中国接壤,北部和哈薩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邻,西部是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部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连。首都是伏龙芝(今比什凯克)。 吉爾吉斯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吉尔吉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4年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后改爲自治共和國。1936年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月3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亚洲共和国 Category:193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坦波夫省

坦波夫省(Тамбов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是俄羅斯帝國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的一個州。存在于1796年-1928年间。包括坦波夫州大部、利佩茨克州東部和梁贊州東部。面積66,586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2,684,030人。首府坦波夫。.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坦波夫省

塔尔图和约

塔尔图和约是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与曾作为俄罗斯帝国一部分而独立的爱沙尼亚和芬兰签订的和平条约。他们于1920年芬兰内战后及1920年1月1日布尔什维克俄国与爱沙尼亚停战后在爱沙尼亚塔尔图和谈并签订条约。条约中俄国承认爱沙尼亚独立。和约解决了与停战相关的争议和问题,诸如边界的划分(边界协议)和财产转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塔尔图和约

塔尔图和约 (俄国-爱沙尼亚条约)

塔尔图和约(Tartu rahu,意為「塔爾圖和平」)或塔尔图条约是在爱沙尼亚独立战争战后,于1920年2月2日由爱沙尼亚和苏俄两国政府之间在爱沙尼亚當時的首都塔尔图签署的和平条约。在此条约的条款中,苏俄政府无条件的承认爱沙尼亚共和国的独立,永远性地在法理上放弃所有对爱沙尼亚领土的权利主张。.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塔尔图和约 (俄国-爱沙尼亚条约)

塔林

塔林(Tallinn)是波羅的海最內部的芬蘭灣濱的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舊稱列巴爾(德語、丹麥語: Reval),沙俄時代名為列威利(Ревель),前蘇聯時代名為塔林(Таллин)。人口約42萬。舊城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塔林歷史城區」。 2011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位於愛沙尼亞北海岸,離北方對岸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約80公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塔林

夏都

夏都,是一個在在夏季炎熱天氣下長時間內被用作行政中心的城市。這制度在現代已不太普及,因泠氣的普及也減少了定期遷移的必要性。.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夏都

大将 (苏联)

大将(Генерал армии),是苏联军衔制度的中最高级别的将军。大将低于苏联元帅与军兵种主帅,高于上将,等同于军兵种元帅。不过大将军衔一般授予合成兵司令,在多军种联合战役中指挥不同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军事主官。大将军衔是1940年5月7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而设立的。在随后的51年苏联历史中,授予了133名大将,其中32人被晋升为苏联元帅军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大将 (苏联)

大盧基州

大盧基州(Великолук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西部的一個州。首府大盧基。下轄19縣。 1944年8月22日建州,1957年10月2日撤銷,所轄市縣歸普斯科夫州和加里寧州。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194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大盧基州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大韩航空902號班機(KAL902,KE902)是一架大韓航空的波音707民航客機,于1978年4月20日在蘇聯境内的摩尔曼斯克附近被苏联国土防空軍機擊中,10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有2名乘客死亡,13人受伤,飛機最後迫降在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洛乌希以南已经冰冻的科皮亚维湖(озера Корпиярви、Korpijärvi Lake)湖面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Закавка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缩写为ЗСФСР)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四個加盟共和國,也是第二個聯邦共和國。从1922年到1936年间存在,它由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组成,在苏联它也被简称为外高加索。 外高加索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其最初的管轄區域就是今天的阿布哈茲一帶。外高加索於1922年12月30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聯邦共和國,名稱由外高加索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爲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該聯邦共和國於1936年12月5日蘇聯一級行政區改制后被撤銷。 1917年俄罗斯帝国解体后高加索地区的省份建立了一个自己名为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的联邦。但其组成部分之间的不和和与土耳其的战争于1918年4月导致了这个联邦共和国的分裂。 此后数年中这些地区被内战破坏,在苏联红军的干涉下其三个组成部分于1922年3月12日在第比利斯宣布成立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加入苏联。但是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共产党对这个联盟非常不满,因此在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影响下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又分解为其组成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分别各自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外蒙古

外蒙古()是清朝後期對漠北蒙古喀爾喀四部的稱呼,由外札薩克蒙古一詞衍生而來,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除蘇赫巴托爾省、科布多省、巴彥烏列蓋省、烏布蘇省、庫蘇古爾省以外的大部分地區。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由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賽音諾顏、札薩克圖汗二部由烏里雅蘇臺將軍(定邊左副將軍)管轄,由理藩院統籌蒙古事務。 清代初年尚無“外蒙古”之名,稱漠北為“喀爾喀”或“烏里雅蘇臺”。嘉慶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因無統一名稱可用,故將烏里雅蘇臺將軍統領的廣大地域籠統地稱為“烏里雅蘇臺統部”(烏里雅蘇臺城為烏里雅蘇臺將軍駐所)。清代中期以來,又有“卡外喀爾喀”、“外三路喀爾喀”、“外四盟蒙古”等名稱。清末,外蒙古取代“烏里雅蘇臺”等,漸成通稱。清末,外蒙古的範圍有時亦含包括科布多和內屬之唐努烏梁海。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等蒙古王公喇嘛擁立庫倫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皇帝,宣佈獨立,成立“大蒙古國”,是為外蒙古独立。中華民國拒不承認,仍稱其為外蒙古。1912年,外蒙古軍隊攻陷科布多城,佔領科布多全境,並乘勢西進阿爾泰,後來又控制達里岡厓牧場,俄國承認其獨立。1913年,中华民国與俄羅斯帝国簽訂聲明文件及另件確定,承認外蒙古自治權,自治區域為清末庫倫辦事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與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區域。俄羅斯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宗主權。1915年,外蒙古取消“獨立”,改為自治。1919年,外蒙古地方撤銷自治。1920年代,蘇聯扶植蒙古人民革命黨控制外蒙古,事實脫離中國統治。1921年,君主立憲制的「大蒙古國」成立。1924年5月,蘇聯承認蒙古為中國一部分。同年7月,大蒙古國改國號為「蒙古人民共和國」。1928年,國民政府將外蒙古改為蒙古地方。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為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建交。.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蒙古

外蒙古独立

外蒙古独立是指外蒙古于20世纪上半葉脫離中國獨立的历史事件。 中國自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實行自治。1921年在蘇聯紅軍的介入下,中華民國政府尚能掌握內蒙古,而外蒙古地區成為不受管轄處於實質獨立狀態。外蒙古前後多次宣布獨立,雖曾獲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不過於冷戰期間曾有爭議。外蒙古包括现在蒙古国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蒙古国雖是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主权独立国家,而唐努乌梁海地区则被俄国控制。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时唐努乌梁海一部分被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现俄罗斯联邦),另一部分则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庫蘇古爾省,今日俄蒙界線便因此而定。.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蒙古独立

奥列格·伊万诺维奇·罗伯夫

奧列格·伊万諾維奇·羅伯夫(Олег Иванович Лобов;1937年9月7日-)生於基輔是俄羅斯政治家,於1991年4月19日至1991年11月15日擔任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之代理第一副主席,於1991年9月26日至1991年11月6日也擔任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直到蘇聯解體後,1997年3月17日羅伯夫曾在俄羅斯國家元首與政府機構的各種能力。他的最後一個職位是俄羅斯聯邦政府副總理。羅伯夫是國際合作的非政府協會主席,也參與各種與建築相關協會與工會活動.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奥列格·伊万诺维奇·罗伯夫

奥托·尤利耶维奇·施密特

奥托·尤利耶维奇·施密特(Отто Юльевич Шмидт; 1891年9月30日 - 1956年9月7日),是一位苏联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政治家、院士,苏联英雄及苏联共产党员。.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奥托·尤利耶维奇·施密特

奧列格·謝恩

奥列格·瓦西里耶维·謝恩(Оле́г Васи́льевич Ше́ин,)出生於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阿斯特拉罕。是俄罗斯工會領袖、社運及政治人物,在2011年至2016年,他是為阿斯特拉罕地区杜马副主席。隸屬。曾撰寫數本關於历史的書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奧列格·謝恩

奧克薩娜·卡扎科娃

奧克薩娜·波利索娃·卡扎科娃 (Артур Валерьевич Дмитриев,俄語羅馬化:Artur Valeryevich Dmitriev,), 俄羅斯 花式滑冰雙人滑運動員,曾與阿圖爾·德米特里耶夫搭檔奪得1998年奧運冠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奧克薩娜·卡扎科娃

奇斯托波爾州

奇斯托波爾州(Чисто́польская область、Чистай өлкәсе)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韃靼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下的一個州。首府奇斯托波爾,另轄33縣。 1952年5月8日成立,作為在較大的自治共和國中建州的嘗試,但由於計劃證實失敗,1953年4月30日被撤銷。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韃靼斯坦共和國 Category:1952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5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奇斯托波爾州

姜西

姜西(ចាន់ ស៊ី;),也译作善希。柬埔寨政治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姜西

娜塔莎·加爾金娜

娜塔莎·加爾金娜(Natasha Galkina,Наташа Галкина,),美國模特兒,來自俄羅斯,她現在居住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是《全美超級模特兒新秀大賽》第八季亞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娜塔莎·加爾金娜

娜塔莉 (俄罗斯歌手)

娜塔莉(Натали́,),本名娜塔莉娅·阿纳托利列夫娜·卢金娜(Ната́лья Анато́льевна Ру́дина),原姓Миня́ева,俄罗斯女歌手、作曲人。 出生于苏联俄罗斯捷尔任斯克的一个工人家庭中。1980年,娜塔莉中学毕业,进入音乐学校学习钢琴。1990年,她被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发现了天赋,拍摄捷尔任斯克建城60周年的纪录电影,在电影中扮演主角。毕业后,继续从事写歌事业,1990年,加入当地的组合“Pop Galaxy”(Поп-Галактика)。1994年,她离开捷尔任斯克,独自来到莫斯科发展,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美人鱼》(Русалочк)。 娜塔莉最出名的歌曲有1997年的“”(Ветер с моря дул)和2013年的“”(О Боже, какой мужчин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娜塔莉 (俄罗斯歌手)

季莫费伊·拉普申

季莫费伊·阿列克谢耶维奇·拉普申(translit,),生于俄罗斯的冬季两项运动员,2017年起代表韩国参赛,此前代表俄罗斯参赛。 2011年12月9日,拉普申首次在冬季兩項世界盃上亮相。2018年平昌冬奥会冬季两项比赛是他首次参加冬奥会。此前,他曾在世界青少年冬季两项锦标赛上夺得银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季莫费伊·拉普申

安德烈·奧古斯都維奇·埃貝哈特

安德烈·奧古斯都維奇·埃貝哈特(Андре́й А́вгустович Эберга́рд,)是俄羅斯帝國的一位海軍上將,具瑞典血統,曾於日俄戰爭期間擔任滿洲提督的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塞耶夫的艦隊參謀長,於1908年至1911年擔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黑海艦隊司令,於1916年被撤職,由亞歷山大·高爾察克取代其艦隊司令職務。1917年曾被紅軍拘捕反革命組織的契卡逮捕,但隨後獲釋。 Category:俄羅斯帝國海軍將領.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德烈·奧古斯都維奇·埃貝哈特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Андрей Антонович Гречко,Andrei Antonovich Grechko – 1976年4月26日) 曾任苏联元帅、国防部长。.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

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安德烈·帕夫洛維奇·基里連科(Андр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ириле́нко,-1990年5月12日),冷戰時期蘇聯政治家,1906年生於俄羅斯帝國沃羅涅日省阿列克謝耶夫卡一個俄羅斯人工人階級家庭。他在1920年從當地一家職業訓練學校畢業,又在1930年代中末葉從畢業。他在1930年成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員。基里連科和很多成為黨政要員的蘇共黨員一樣,都是從「工業梯隊」晉身蘇聯統治階層;他在1960年已是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第一副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被迫辭職之後,他在1965年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並充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主將」。 基里連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勃列日涅夫的權力基礎,甚而鞏固勃列日涅夫在黨內的地位。自赫魯曉夫被廢黜至勃列日涅夫逝世期間,他是蘇共主管組織工作的首席書記。他在長期負責人事選拔事務、並詳細監督蘇共中央的經濟規劃工作。1976年,勃列日涅夫任命康斯坦丁·契爾年科為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使契爾年科能夠制衡基里連科的權力。自1970年代中末葉起,基里連科健康轉差,記憶力衰退;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後,繼任總書記的尤里·安德羅波夫則把基里連科排擠出蘇共領導層。基里連科被迫辭職,退出政壇。他在1990年5月12日死於莫斯科。.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Андр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Са́харов,姓氏也譯作--,),苏联原子物理学家,闻名于核聚变、宇宙射线、基本粒子和重子产生(Baryogenesis)等领域的研究,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是人权運動家,是公民自由的拥护者,支持苏联改革。他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为了纪念他,欧洲议会把设立的欧洲最高人权奖命名为萨哈罗夫奖。.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安東·葉爾欽

安東·維克多羅維奇·葉爾欽(Anton Viktorovich Yelchin,Анто́н Ви́кторович Ельчи́н,)是一位美國男演員。早期曾於電影《全面追緝令》(2001年)和《勿忘我》(2001年)中飾演配角。後來又在電視劇《醫師狂想曲》(2004年至2006年)中擔任常駐角色。其他著名作品如《往事情緣》(2004年)、《布魯斯威利之終極黑幫》(2006年)、《星際爭霸戰》(2009年)、《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2009年)、《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2013年)、《我的屍控女友》(2014年)和《納粹龐克》(2015年)。.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東·葉爾欽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是针对由官方宣扬像马列主义这样的官方思想的政党统治的一党制国家(人称“共产主义国家”)的行为的批评。.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對蘇聯時代的懷念

对苏联时代的怀念(Ностальгия по СССР),或称苏维埃怀念(ностальгия по советскому),指的是对苏联时代一种道德上和精神上的怀旧气氛,不论是政治、社会、文化或简单地只是美学。这种怀念在俄罗斯与前苏联加盟国家的人民中最为常见,出生在苏联但长时间生活在国外的人也一样。这通常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经历的挫败引起的。 2013年,盖洛普对前苏联加盟国家(除波罗的海国家和乌兹别克斯坦之外)进行民意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声称苏联解体对他们国家利大于弊。 2005年4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到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一个重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對蘇聯時代的懷念

尤睦佳·泽登巴尔

尤睦佳·泽登巴尔(Юмжаагийн Цэдэнбал,)蒙古族杜尔伯特部人,生于乌布苏省达布斯特(1958年划归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蒙古政治家,曾任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最高领导人)、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中国周边国家概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8页.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睦佳·泽登巴尔

尤里·康德拉图克

尤里·瓦西里耶维奇·康德拉图克(Юрій Кондратюк,Yuriy Vasilievich Kondratyuk),真名亚历山大·赫納托維奇·沙爾基(Олександр Гнатович Шаргей,Oleksandr Hnatovych Shargei,),乌克兰裔沙俄及苏联时期工程师和数学家。他是太空工程与航天学的一位先驱,理论家,和有远见卓识的学者。重力助推法和月球轨道交会法(Lunar Orbit Rendezvous,缩写为LOR),已知都是最早由他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LOR对实现从地球出发登陆月球,然后再返回地球的宇宙航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LOR法后来被实际应用于人类的首次登月。 重力助推法也在众多太空探索的宇航项目中被大量地使用。 康德拉图克的研究工作还包括了宇宙飞行与探索的许多其他方面。而他却是在战争、反复地遭遇当局迫害以及严重疾病的困境下从事他的科学发现的。 “尤里·康德拉图克”,其实是在俄国革命后被他用来隐姓埋名的冒用身份,后来他也是以这个假名为科学界所知晓。.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里·康德拉图克

尤里·科科夫

尤里·亞歷山德羅夫·科科夫(‎‎‎‎КIуэкIуэ Александр и къуэ Юрий;),是一名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政治人物,2013年起出任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首腦。.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里·科科夫

尤里·米爾納

尤里·米爾納(俄文:Ю́рий Бори́сович (Бенцио́нович) Ми́льнер))為俄羅斯企業家、風險投資者及物理學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里·米爾納

尤里·鲍里索维奇·列维坦

尤里·鲍里索维奇·列维坦(Ю́рий Бори́сович Левита́н,),苏联著名播音员、人民艺术家,犹太人,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战时广播及其著名的开场白“请注意,莫斯科在广播(Внимание, говорит Москва!)”而著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里·鲍里索维奇·列维坦

尤里·日爾科夫

尤里·瓦連季諾維奇·日爾科夫(translit,)是一位俄羅斯足球運動員。現在效力於俄羅斯球隊泽尼特,并代表俄羅斯國家足球隊參賽,司職左翼鋒或左翼衛。他的速度和技術都非常出色,因此一些人給他“俄羅斯朗拿甸奴”的綽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里·日爾科夫

尤金·斯盧茨基

尤金·斯盧茨基 (英文:Evgeny "Eugen" Evgenievich Slutsky;俄文: Евге́н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 Слу́цкий; 1880年4月7日至1948年3月10日)是一名俄羅斯統計學家暨經濟學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金·斯盧茨基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京斯基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京斯基(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ести́нский,),一译克列斯廷斯基,苏联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克列斯京斯基历任俄共(布)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财务人民委员(财政部长)、苏联驻德大使等职,1938年在大清洗中被判处死刑并枪决。.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京斯基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Ежов,)苏联政治人物,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后在政治运动中失势被处决。.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是苏联的重要理论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 布哈林是苏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生留下众多理论著作,列宁评价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少有的一位理论家。列宁死后,与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一起成为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他是斯大林执政早期的重要政治盟友,曾协助斯大林将托洛茨基开除出党,后来又在1926年协助打倒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后与斯大林发生矛盾,在1929年失势,被逐出中央政治局。大清洗发生之后,他于1938年被捕,被斯大林冠以「人民公敌、匪帮、法西斯走狗、外国间谍、谋刺列宁的杀人犯」的罪名,同李可夫一起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1988年2月4日获得平反。 布哈林同時以出色的肖像画聞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ве́рник,)蘇聯政治人物,从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15日他曾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的权力集中在苏共中央总书记兼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手中,什维尔尼克本人并没有多少权力。.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尼古拉·莫羅佐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莫羅佐夫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орозов,俄語羅馬化:Nikolai Alexandrovich Morozov;),俄羅斯花式滑冰教練、前冰舞運動員。在擔任荒川靜香教練期間,協助她奪得2006年冬季奧運會冠軍,並帶領安藤美姬贏得兩屆世界錦標賽冠軍。冰舞選手時期,他曾與搭檔,代表白俄羅斯參加1998年冬季奧運會及。更早以前,他曾與歐加·柏斯珊科娃(Olga Pershankova)搭檔,代表亞塞拜然出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古拉·莫羅佐夫

尼古拉·沃爾科夫

尼古拉·沃爾科夫(Nikolai Volkoff,),本名約瑟普·尼古拉·佩魯梭維奇(Josip Nikolai Peruzović),是一名職業摔角選手,最知名的時期是於世界摔角聯盟。尼古拉·沃爾科夫於1996年入選成為世界摔角娛樂名人堂成員。雖然尼古拉·沃爾科夫這個角色在劇情設定上是俄羅斯人,但其實他是克羅埃西亞人,而且也有著複雜的背景。.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古拉·沃爾科夫

尼科季姆

尼科季姆(Никоди́м)是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的男子教名,来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圣人尼哥底母(Νικόδημος,作为普通人名则译为尼科迪默斯或尼科迪莫斯),意为“人类的胜利”。拥有这一教名的著名人物有:.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科季姆

尼科季姆 (罗托夫)

都主教尼科季姆(Митрополи́т Никоди́м)本名鲍里斯·格奥尔基耶维奇·罗托夫(Бори́с Гео́ргиевич Ро́тов),是已故前俄罗斯正教会列宁格勒与诺夫哥罗德都主教(1963年10月9日-1978年9月5日在位),有资料显示他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潜伏在教会内部的特工。.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科季姆 (罗托夫)

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r)是一个存在于1921年1月20日至1924年7月7日苏俄北高加索地区的一个短命的 自治共和国。 该共和国的前身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由当地民族在库班州和捷列克州的部分地区建立;不过,在俄国内战期间红军征服北高加索,苏维埃的统治确立,前共和国也因此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疆域超过 ,且人口有着大约80万人。它包含6个区域(okrug):巴尔卡尔区(Balkar Okrug), 车臣区(Chechen Okrug), 卡巴尔达区(Kabardian Okrug), 卡拉恰伊区(Karachay Okrug), 纳兹兰区(Nazran Okrug) (位于印古什共和国), 和 弗拉季高加索区(Vladikavkaz Okrug) (位于奥塞梯) ,两座城市:格罗兹尼和弗拉季高加索。除此之外,还向提供了自治权,孙扎哥萨克区(Sunzha Cossack Okrug),包括一块位于印古什北部的巨大飞地,和一个与格罗兹尼接壤的小国(即) 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未维持领土完整太久。早在1921年9月1日,卡巴尔达区就从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中分离出来,独立为卡巴尔达自治区,且直接隶属于苏俄。之后的1922年1月12日,卡拉恰伊区独立为卡拉恰伊自治区;巴尔卡尔区也独立为巴尔卡尔自治区。紧接着1922年11月30日,车臣区也独立为车臣自治区。 根据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法令,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剩余的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北奥塞梯自治州和印古什自治州。在1924年10月17日北高加索边疆区成立前,孙扎哥萨克区和弗拉季高加索区都直接隶属于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但在此边疆区成立后,包括这两个地区以及此前创立的全部苏联自治共和国都不再隶属于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19世纪,这片地区最好的土地都被分配给了哥萨克的,俄罗斯的和乌克兰的军事殖民者,而许多的当地人却被赶到山上。在1920年,苏维埃政府决定驱逐,并把他们的农场给当地人。总计34637的人被驱逐到了弗拉季高加索,阿尔汉格尔斯克和顿巴斯。数以百计的当地家庭后来都成为了苏维埃政府的支持者。在1921年1月,重新安置哥萨克人的决定被迫停止,其中一些家庭回来并占据了废弃的农场,而沙皇时代的人口稠密的军事殖民点被永远从北高加索地区清除,因此当地人便可以自由的占据当地的山谷的沃土。据统计,1882年,有24.4%的印古什人居住在大山里,而到了1924年仅有2.1%。 冷战期间,许多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山地国家的解体,是苏联政府为削弱高加索人并维持莫斯科对他们的统治,而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而20世纪90年代公开的苏联档案显示情况并非如此。共和国的解体开始于1921年3月,即建国仅两个月后,卡巴尔达的领导人表达了关于成为该共和国一部分的不满,同时指出卡巴尔达人和其他山地国家的人们缺乏经济上的联系。从1921年4月到6月,卡巴尔达召开了一场代表大会,大会共有140名代表,而只有28名是布尔什维克,绝大多数代表表示不仅要成立一个自治州,而且还要求自治共和国的地位。斯大林不得不同卡巴尔达的领导人进行关于申请苏联加盟共和国地位的谈判。.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Башкир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現在是俄羅斯的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面積143,600平方公里。1992年蘇聯解體後,巴什基爾曾一度宣布獨立,後同意留在俄羅斯聯邦內。 Category:蘇聯自治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巴拉紹夫州

巴拉紹夫州(Балаш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面積38,418平方公里,人口約90萬。首府巴拉紹夫。 1954年1月6日建州,範圍包括今天薩拉托夫州、伏爾加格勒州、沃羅涅日州和坦波夫州的一部分。1957年11月19日撤。 下分5市(巴拉紹夫、鲍里索格列布斯克、烏留平斯克、新霍皮奧爾斯克、勒季謝沃)、38縣。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1954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5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巴拉紹夫州

不列顛群島 (用語)

各種用來形容不列顛群島中大不列顛島、爱尔兰岛以及其周邊島嶼的地理性與政治性(有時重疊)區域的用語容易混淆不清,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岛内的政治局面、政权组成历史上多次发生变化,其它原因还有這些實際使用用語之間的相似性,以及日常使用習慣上的不嚴謹。.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不列顛群島 (用語)

中央黑土區

中央黑土區(Центрально-Чернозёмн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28年至1934年間的行政區,包括了今日的沃羅涅日州、庫爾斯克州、別爾哥羅德州、奧廖爾州、利佩茨克州和坦波夫州。面積191,941平方公里,人口118.4萬人。首府沃羅涅日。 下分11專區。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行政区划 Category:1928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34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中央黑土區

中伏爾加邊疆區

中伏爾加邊疆區(Среднево́лжский край)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區,包括了原來的薩馬拉省、奧倫堡省、辛比爾斯克省、奔薩省和薩拉托夫省的一部份。因位於伏爾加河中游而得名。首府薩馬拉。 1928年5月14日設中伏爾加區,1929年10月20日改稱邊疆區。1935年1月27日改稱古比雪夫邊疆區,1936年12月5日改稱古比雪夫州。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疆区 Category:1929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35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中伏爾加邊疆區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俄羅斯、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罗斯联邦之間的雙邊關係。 中國和當今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唐代時已有接觸,在元朝也有交流;17世纪時,俄軍入侵中國,与清軍拔剑弩张,兩國其後订立条约,此后时有往来,並保持密切的雙邊关系,但俄羅斯亦獲得了不少中國領土。1910年代,中俄兩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國原來的君主統治(大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分別被推翻,共和政體(中華民國和蘇聯)成立。中華民國和蘇聯互相向對方示好,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站在同一戰線;同時中華民國與俄國之間陷入矛盾,因為蘇聯鼎力支持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华民國政府退到台灣。蘇聯率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又處處援助中國,派出的駐華大使羅申受到元首級接待。1950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出現分歧,更爆發軍事衝突;蘇聯撤銷一切對華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把蘇聯視為敵人,交惡30多年。中蘇關係在蘇聯將要解體時有所改善;時至今天,兩國在中亞的勢力影響上雖也存在衝突,但總體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有著友好且緊密的關係,兩國在經濟貿易、文化、軍事等方面俱有合作,這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惡化時尤甚。.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中俄关系

中國-蒙古國關係

中蒙關係(Монгол, Хятадын харилцаа)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之間的外交關係。由於蒙古人民共和國是蘇聯的衛星國,因而直至1990年前中蒙關係也長期受中蘇關係影響。自從1980年代末期中蘇關係逐漸恢復,中蒙關係亦開始改善。蘇聯解體後的1990年代起,中國成為蒙古最大貿易伙伴,不少中國企業也在蒙古經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中國-蒙古國關係

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

本列表所列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的各类重要会议。.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丹尼斯·佩特诺夫

丹尼斯·佩特诺夫(Denis Petrov,),生于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他和搭档Elena Bechke获得了1989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第三名,1991年和1992年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第二名,以及199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花样滑冰比赛双人滑第二名。 2005年7月,丹尼斯·佩特诺夫与中国著名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运动员陈露结婚,婚礼在中国深圳举办。2006年6月27日,他俩的儿子尼基塔(Nikita)在深圳出生。 目前,他是中国深圳一家以他的妻子陈露名字命名的国际滑冰俱乐部的滑冰教练。 Petrov Petrov Petrov Petrov Petrov Petrov Petrov.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丹尼斯·佩特诺夫

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俄语:Восточный фронт 或 Втор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同俄罗斯帝国(后来为苏维埃俄国)和罗马尼亚王国之间的战事。与长期呈现胶着状态的西线战事相比,东线战事的战局变化速度要快得多。德国奥匈两国军队在对俄作战中,长期处在优势状态。最后以双方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让大片领土(后来因德奥战败,苏俄拒绝履行该条约)告终。.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布古利馬州

布古利馬州(Бугульми́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Бөгелмә́ өлкәсе́)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韃靼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下的一個州。首府布古利馬。另轄18縣。 1953年2月21日成立,作為在較大的自治共和國中建州的嘗試,但由於計劃證實失敗,1953年4月30日被撤銷。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韃靼斯坦共和國 Category:1953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5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布古利馬州

布哈拉汗国

布哈拉汗国(Buxoro Xonligi,Χоноти Бухоро)是1500年至1920年间位于中亚河中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国名因16世纪中叶迁都至布哈拉而得名。布哈拉汗国共分为三个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称札尼王朝,1599年-1785年)和曼吉特王朝(又称海达尔王朝、布哈拉酋长国,1785年-1920年)。1920年,被苏维埃俄罗斯所吞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布哈拉汗国

布里亞特共和國

布里亚特共和国(Respublika Buryatiya;布里亚特语:Буряад Улас)是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屬於西伯利亞聯邦區和東西伯利亞經濟區。南鄰蒙古國,西鄰圖瓦共和國,北部與西北部與伊爾庫茨克州接壤,東鄰後貝加爾邊疆區。其官方语言为俄语和布里亚特蒙古语。面积351,300平方公里。该地区首府为乌兰乌德,重要城市有恰克图等。.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布里亞特共和國

帕夫利克·莫罗佐夫

帕维尔·特罗菲莫维奇·莫罗佐夫(Па́вел Трофи́мович Моро́зов;1918年11月14日 – 1932年9月3日),通常被称作小帕夫利克,是苏联一位被宣扬为烈士的少年。1932年,这位时年13岁的男孩向当局告发其父亲,随后被他的家人报复杀害。他的故事成为各种读物、歌曲、戏剧、一部交响诗、一部完整的歌剧和六本传记的题材,而这一热潮对数代儿童的道德准则造成了深远的影响。Orlando Figes 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2007, ISBN 0-08050-7461-9, pages 122-126.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帕夫利克·莫罗佐夫

帕維爾·普羅庫金

帕维尔·尼古拉耶維奇·普罗库金(Pavel Nikolayevich Prokudin,Pavel Prokudin;),曾任德涅斯特河沿岸总理。.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帕維爾·普羅庫金

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

帕維爾·謝爾蓋耶维奇·格拉契夫(Па́вел Серге́евич Грачёв,)是一位俄羅斯軍事人物,最高軍階為大將,於1992至1996年期間任俄羅斯聯邦國防部長,擁有蘇聯英雄榮譽頭銜。在國防部長任期裡,由於俄羅斯軍隊在車臣戰爭中的軍事無能以及其接踵不斷的貪污醜聞,致使格拉契夫飽受批評和指控。.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

下伏爾加邊疆區

下伏爾加邊疆區(Нижне-Волжский край)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區,包括了今天的卡爾梅克共和國、薩拉托夫州、伏爾加格勒州和阿斯特拉罕州。因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而得名。首府薩拉托夫。下分八區、76縣、1自治州。 1928年5月21日設下伏爾加區,7月11日改稱下伏爾加邊疆區,1934年1月10日分為薩拉托夫邊疆區和斯大林格勒邊疆區。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疆区 Category:1928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34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下伏爾加邊疆區

下諾夫哥羅德邊疆區

下諾夫哥羅德邊疆區 (Нижегородский край)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區,包括了原來的下諾夫哥羅德州、楚瓦什自治州、馬里埃爾自治州和沃特茨克自治州。首府下諾夫哥羅德,自治州以外下分七區。 1929年7月15日設立。1932年10月7日改稱高爾基邊疆區(Горьковский край),1934年12月7日析出一部份組成基洛夫邊疆區。1936年12月5日,分為高爾基州、楚瓦什自治共和國和馬里自治共和國。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疆区 Category:1929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3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下諾夫哥羅德邊疆區

下阿穆爾州

下阿穆爾州(Нижне-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屬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管轄(1938年10月20日起),位於該區的最北部。因位於黑龍江(阿穆爾河)下游而得名。首府尼古拉耶夫斯克。 1934年7月22日,由遠東邊疆區的兩個區合併而成。1956年1月23日,被併入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历史 Category:193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6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下阿穆爾州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Ўзбекистон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設立的第六個加盟共和国,於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五個加盟共和國,简称乌兹别克。 烏茲別克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25年5月13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于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28日成立乌兹别克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且加入俄羅斯聯邦。在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有一个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此外,塔吉克原本也是烏茲別克管轄下的自治共和國,後來在1928年脫離烏茲別克成爲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亚洲共和国 Category:1924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24年蘇聯建立 Category:1991年蘇聯廢除.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化

乌克兰化(Українізація)是指乌克兰政府增加乌克兰语的使用和促进乌克兰文化发展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出版,政府和宗教。 这一术语,最突出时代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同化政策,以加强对其境内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部地区的统治。乌克兰历史虽然有些不同的目标和历史背景,但乌克兰化政策在二十世纪的几个不同时期的以各种形式进行。 乌克兰化通常被认为是应对和手段,以解决消除在的许多公共生活领域对乌克兰语和文化上的同化压迫政策,最常见的为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俄罗斯化政策时代,而且还包括一些西乌克兰地区的波兰化和罗马尼亚化。 独立之后,乌克兰政府开始奉行乌克兰化政策,增加了乌克兰语的使用,同时阻止俄语,已逐渐挤压出该国的教育系统Volodymyr Malynkovych,, Politicheskiy Klass, January, 2006、政府与国家电视台,电台节目和电影之外。 乌克兰《教育法》规定乌克兰家庭(父母和子女)有权选择本土语言学校和学习本土语言。, Council of Europe (2009).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化

乌克兰铁路

乌克兰铁路(Ukrainska zaliznitsya)是乌克兰的国营铁路。铁路运输是乌克兰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国内铁路网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铁路总里程超过22,300公里,位居欧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三位。截至2009年,乌克兰铁路拥有1340个车站、129个客运枢纽车站、57个机务段和48个车辆段,承担了全国52%的货物运输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铁路系统拥有近40万职工,约占全国劳动人口的2%。 乌克兰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乌克兰基础建设部下辖的乌克兰国家铁路运输总局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网根据经济区域划分为六个铁路局,包括顿涅茨克铁路局、利沃夫铁路局、敖德萨铁路局、南方铁路局、西南铁路局和第聂伯河沿岸铁路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铁路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第三個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人口仅次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也居第三位,居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是苏联经济较为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首都开始为哈尔科夫(1918-1934),后迁至基辅。.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法铁路事故

乌法铁路事故是苏联的一起铁路事故。1989年6月4日1时15分(当地时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拉尔乌法市以东约五十公里的铁路线上发生了爆炸。这是苏联历史上最严重的铁路事故。 这次车祸并非火车自身的问题,而是离铁路线1300米的输气管道爆炸惹祸的。 (管道里主要是丙烷和丁烷)爆炸形成火花云,烧到2列火车,2列火车上都有许多孩子:一列从黑海渡假返回,另一列相反。 爆炸的规模估计为250-300吨TNT当量 到10,000吨TNT当量。 根据官方的数字,共造成575人死亡,超过800人受伤。 en 具体地点在阿沙附近。 在爆炸发生前三个小时,管道工程师注意到压力下降,但他们增加了压力,而没有检查是否有泄漏。.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法铁路事故

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

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Alexander Yevgenyevich Fersman)是前苏联著名地球化学家和矿物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19年)。.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

亚历山大·安东诺夫

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安东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Степа́нович Анто́нов,)是一位左翼社会主义革命战士,以领导了俄国内战时期的坦波夫叛乱而知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历山大·安东诺夫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蘇聯時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罗戈夫

亞歷山大·尤里耶維奇·罗戈夫(Александр Юрьевич Рогов;)是一名前俄羅斯聯邦的足球員,司職中場,曾效力莫斯科戴拿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历山大·罗戈夫

亚历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阿尔丘希娜

亚历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阿尔丘希娜(Александра Васильевна Артюхина,)她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候补书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历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阿尔丘希娜

亚历山德拉斯·阿比沙拉

亚历山德拉斯·阿比沙拉(Aleksandras Abišala 前立陶宛政治家和总理。 他目前(2007年)经营着自己名为“亚·阿比沙拉和伙伴”("A. Abišala and Partners")的商业咨询公司.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历山德拉斯·阿比沙拉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Հայաստանի ազգային պատկերասրահ Hayastani azgayin patkerasrah),亚美尼亚共和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该馆不仅藏有全球最多的亚美尼亚艺术品,还有大量俄罗斯的和西欧的艺术品。该馆也是独联体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坐落在首都埃里温共和国广场的一座八层大楼里面,这座大楼是首都的最知名的地标之一。国家美术馆只占有大楼的三到八层,最底下的两层是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

亞美尼亞文化

亞美尼亞文化,是指外高加索國家亞美尼亞的文化和風俗;當地的文化涵蓋很多元素,例如、建築、等,這些元素都是基於亞美尼亞的地理環境。 亞美尼亞在1922至1936年為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自此至苏联在1991年解體,亞美尼亞文化長期受到蘇聯的影響。除此以外,亞美尼亞文化亦受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同時感染到格魯吉亞、意大利飲食等外國文化。 苏联解體後,獨立的亞美尼亞經濟疲弱、嚴重,社會氣氛惡化,窒礙文化藝術的發展。亞美尼亞共和國設有,負責向公眾解釋和執行涉及文化的政策,當前的文化部部長為。亞美尼亞政府向年青一代推廣文化保育的工作得到國際亞美尼亞社群的支持;此外,亞美尼亞境內有超過4000件不同時期的古蹟,也有很多文藝作品,故有「露天博物館」之稱。.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文化

亞歷山大·范德貝倫

亞歷山大·范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是一名奧地利政治人物及經濟學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歷山大·范德貝倫

亞歷山大·杜金

亞歷山大·杜金 Алекса́ндр Ге́льевич Ду́гин是一名以法西斯主義著稱的俄羅斯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calls to hasten the "end of times" with all out war.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歷山大·杜金

亞歷山大·扎伊采夫

亞歷山大·根納迪耶維奇·扎伊采夫(Александр Геннадиевич Зайцев,俄語羅馬化:Alexander Gennadiyevich Zaitsev;),花式滑冰雙人滑運動員,生於列寧格勒,曾代表蘇聯參賽。與搭檔艾琳娜·羅德妮娜奪得兩屆 (1976、1980)冬季奧運會冠軍、六屆世界錦標賽冠軍,與七屆歐州錦標賽冠軍。1973至1980年,他們可說是戰無不克。他們在莫斯科先後受斯坦尼斯拉夫·祖克與塔提亞娜·塔拉索娃訓練。.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歷山大·扎伊采夫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果达(Ге́нрих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Яго́да;),苏联政治人物,他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担任内务人民委员,1938年被枪决。.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Новосёлов,Sir Konstantin Sergeevich "Kostya" Novoselov,),拥有俄罗斯、英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於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及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学博士學位畢業,為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因為「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与其導師安德烈·海姆一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康斯坦丁·尼可拉耶維奇·拉朗尼柯(Константи́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авро́ненко,)是俄羅斯男演員。2007年他因演出安德烈·薩金塞夫執導的《》而於第60屆坎城影展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人民委员部 (苏联)

人民委员部(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是1917年至1946年苏维埃俄国(1917年—1922年)、苏联、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二级自治共和国的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人民委员部 (苏联)

人民陣線

人民阵线是1930年代中期开始的不同政治集团的广泛联盟,通常由左派、中间派组成,甚至包括自由主义者( "资产阶级民主派")、社会民主党。Kermit E. McKenzie, Comintern and World Revolution, 1928-1943: The Shaping of a Doctrine. London 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人民陣線

伊布拉希姆·佳森别科夫

伊布拉希姆·佳森别科维奇·佳森别科夫 (Ибрагим Гасанбекович Гасанбеков;1969年10月25日生于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哈萨维尤尔特,1999年7月3日因车祸逝世于吉斯坦共和国首府马哈奇卡拉)阿塞拜疆职业足球运动员,他也拥有俄罗斯国籍。他在一次车祸中因驾车迎面撞上一辆卡玛兹卡车而早逝。.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布拉希姆·佳森别科夫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西拉耶夫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西拉耶夫(俄语: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Сила́ев ),俄罗斯政治家,苏维埃俄罗斯最後一任总理,也是最后一任苏联总理。.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万·斯捷潘诺维奇·西拉耶夫

伊万哥罗德

伊万哥罗德(俄语:Ивангород;爱沙尼亚语:Jaanilinn)是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的一个城镇,位于圣彼得堡以西159千米,座落纳尔瓦河右岸俄罗斯与爱沙尼亚的边境处,与爱沙尼亚城市纳尔瓦隔河相望。伊万哥罗德2002年人口11,206人,以伊万哥罗德堡垒闻名。 伊万哥罗德是一个主要的边境城镇,塔林至圣彼得堡的铁路有在该城设站。 伊万哥罗德堡垒在149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统治期间建成,堡垒以他的名字命名。它分别在1581年至1590年及1612年至1704年两段时期被瑞典人控制。从1649年到1945年,它属于纳尔瓦的一部分。 俄罗斯帝国灭亡后,新独立的爱沙尼亚共和国在1919年1月获得对纳尔瓦全市的控制权,包括伊万哥罗德,随后在1920年签订的《塔尔图条约》获苏俄承认。1944年二战期间,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当局于1945年1月把伊万哥罗德在行政上从纳尔瓦分拆出,划归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管辖,伊万哥罗德在1954年获得城镇的地位。 爱沙尼亚在1991年独立后,俄罗斯认为《塔尔图条约》中定明的边界已被苏联重新划分的政区边界所取代,于是伊万哥罗德继续作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因为俄爱两国关系紧张,新的边界协议仍未实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万哥罗德

伊琳娜·斯卢茨卡娅

伊琳娜·斯卢茨卡娅(Irina Eduardovna Slutskaya,Ири́на Эдуа́рдовна Слу́цкая,),俄罗斯花样滑冰运动员。她是七届欧洲锦标赛冠军,两届世界冠军,两次获得奥运会奖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琳娜·斯卢茨卡娅

伊西多尔·保罗维奇·那汤松

伊西多尔·保罗维奇·那汤松(Исидор Павлович Натансон;),是一名出生于瑞士的苏联数学家,是分析学中列宁格勒学派的代表人物。那汤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实变函数论和,其专著《实变函数论》和《函数构造论》影响很广。.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西多尔·保罗维奇·那汤松

伊迪特·索德格朗

伊迪特·伊蕾内·索德格朗(Edith Irene Södergran,),是芬兰瑞典语女诗人。她是瑞典语文学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她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未来主义的影响,这些可以在她的诗歌中找到证据。她一生只出版了四部诗集,31岁时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她在世时没有获得读者和文学界的认可,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她的作品的文学价值。现在,伊迪特·索德格朗被认为是北欧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影响着许多诗人,尤其是瑞典语歌词作者。.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迪特·索德格朗

伊格·伊瓦諾維奇·謝欽

伊格·伊瓦諾維奇·謝欽(Игорь Иванович Сечин,),俄罗斯政治家,是克裏姆林宮主政者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的絕對親信,长期负责能源方面的工作,其地位相當於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的米哈伊爾·安得烈耶維奇·蘇斯洛夫。.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格·伊瓦諾維奇·謝欽

伊格爾·瓦西里耶維奇·庫爾恰托夫

伊格爾·瓦西里耶維奇·庫爾恰托夫(И́горь Васи́льевич Курча́тов,)是一位蘇聯核物理學家,其最著名的是主導了。庫爾恰托夫與格奥尔基·弗廖罗夫、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沙哈諾夫等人由於在蘇聯核武開發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備受矚目,庫爾恰托夫更是獲尊稱為「蘇聯原子彈之父」。二次大戰期間,蘇聯察覺到西方盟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遂成了其本國全力投入研製核武的轉折點,歷經9年時間的秘密研發,蘇聯於1949年的第一閃電試驗中在成功試爆該國第一顆原子彈,蘇聯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核武國家。1954年,庫爾恰托夫獲得了苏联国家奖。 自1940年起,庫爾恰托夫開始投入核武開發工程,之後主張發展和平用途的核技術。1950年,庫爾恰托夫與沙哈諾夫共同研究開發氫彈的沙哈諾夫第三方法。其他庫爾恰托夫完成的工程還包括發展與裝設蘇聯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設蘇聯第一座核電廠—奧布寧斯克核電廠、於1959年完成第一艘核動力船艦列寧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格爾·瓦西里耶維奇·庫爾恰托夫

伊涅萨·阿曼德

伊涅萨·费奥多罗芙娜·阿曼德 (原名伊丽莎白-伊涅斯·史蒂芬妮·德艾本维勒;)是法裔俄罗斯共产主义政治家,布尔什维克成员,女权主义者。她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俄罗斯渡过。 阿曼德在沙皇俄国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维埃政权早期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跟列宁的特殊关系,她的事迹在斯大林时期被刻意隐瞒了,直到1990年代才得到一部分披露(至今仍有许多有关她的文件被俄罗斯列为机密)。  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逊曾如是说:“她帮助他(列宁)恢复了地位,并将布尔什维克打造为比沙皇更为集权的政治力量;与此同时,到1919年她成为了莫斯科最具权势的女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涅萨·阿曼德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И́горь Евге́ньевич Та́мм,),苏联物理学家,生於海參崴。由于在1934年发现契忍可夫輻射,塔姆在195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获奖还有帕维尔·切连科夫和伊利亚·弗兰克。1971年逝於莫斯科。.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伊戈尔·德尼索夫

伊戈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杰尼索夫(Игорь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Денисов,Igor Vladimirovič Denisov,)是一名俄羅斯足球運動員,擔任中場,現時效力俄羅斯超級聯賽球隊圣彼得堡泽尼特。 杰尼索夫助辛尼特在2008年歐洲足協盃決賽擊敗格拉斯哥流浪,進了該場首個進球,最終以2-0擊敗對手奪冠。 雖然杰尼索夫在國內聯賽表現出色,但2008年歐洲國家盃賽前他拒絕了入選國家隊的25人名單。.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戈尔·德尼索夫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是前蘇聯境內曾經存在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4年1月6日。.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书目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是俄罗斯共产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理论家。他从1917年起担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政府首脑,并从1922年起担任苏联的政府首脑直到他去世。基于马克思主义,他的政治理论被称为列宁主义。 这是弗拉基米尔·列宁书目,包括著作、演说、信件和其他。.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书目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Vladímir Vladímirovic Pútin,)是俄罗斯政治人物,出生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現任俄羅斯總統(第4任),曾任俄羅斯第7及11任總理、俄羅斯第2任總統與統一俄羅斯党主席,均沒有離開過權力核心,故被認為是俄羅斯自2000年以來實際的最高領導人。 普京最早任職於KGB,蘇聯解體後進入俄羅斯政府工作,並在1999年中獲得時任俄羅斯總統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欽任命為總理。在1999年12月31日即將踏入2000年的數小時前,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欽突然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時任總理的普京受命成為代理總統。之後,他陸續贏得2000年和2004年的總統選舉。由於憲法規定了連任的限制,普京無法參與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隨後,普京指定的候選人德米特里·梅德維傑夫當選了俄羅斯總統。2008年5月7日普京卸任總統後,被總統梅德韋杰夫提名第二度出任總理,繼續掌握國家的實權。2012年普京第三度參選總統選舉並勝出並辞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职务,第四度參選2018年大選再度連任,任期至2024年。 普京擔任總統期間的主要改革如所得稅改成13%、降低利潤稅稅率,以及制定新的土地和法律條文,利用他善於擔任特務工作的施政手段,確保國家運作的平穩。特別是普京在位期間遇上史上最高油價,俄羅斯受惠於油田出口賺進大量資金,使俄國的軍事與政治實力得以在蘇聯崩潰後恢復,政治以及法制上都獲得了穩定發展。但他在民主方面則遭到很多爭議,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號稱在普京的經濟管理下,在他任內吸引了許多外匯公司進駐俄羅斯,但國際原油價格反轉下跌後馬上又呈現經濟疲態。不過總體而言,他任內國內生產總值將近上升了72%,購買力平價也上升6倍左右;俄羅斯國內的貧窮人口則減少了一半,平均月薪從80美元增加至640美元。分析人士形容普京的經濟改革,令人印象深刻。 但同時他所帶領的政府也被反對派、外國政府或組織和人權組織質疑,特別是由於鷹派的他所主導的第二次車臣戰爭、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南奧塞提亞戰爭及敘利亞內戰,特別是人權和自由記錄等。根據媒體報導,在俄羅斯的經濟圈內出現一組新的巨商集團,並明顯地控制住俄羅斯的整體經濟情況,這包括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奧列格·德里帕斯卡、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以及尤里·科瓦利丘克等人。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新興的俄羅斯巨富,往往與普京本人有密切的關係。此外,普京也被批評於總統任期內塑造一種個人崇拜的價值觀。 普京于2009年12月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说斯大林“很难被非黑即白地评价,很难说他的一生是功是过。”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和比俄共更加亲近斯大林主义的苏联共产党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以及第三位置政党俄罗斯民族布尔什维克党,基本上都反感与厌恶普京。 美国新闻评论员罗杰·拜耶斯曾认为普京更像是一个新勃列日涅夫而不是新斯大林。.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伊留申

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伊留申(Владимир Серге́евич Ильюшин,),苏联空军少将、试飞员。航空航天工程师谢尔盖·伊留申上将之子。 他一生中花费大量时间在苏霍伊设计局测试新研发出来的军用飞机,包括(1958年)、T-5(1958年)、苏-15(1962年)、苏-17(1966年)、苏-24(1967年)、T-4(1972年)、苏-25(1975年)以及著名的苏-27(1977年)。 伊留申是橄榄球爱好者。1967年3月31日,也就是他40岁生日当天,他创立了苏联橄榄球联盟,自任主席。1975年,他将苏联橄榄球联盟并入。翌年,在创立苏联俱乐部锦标赛中扮演重要角色。2011年,俄罗斯第一次参加世界杯橄榄球赛,在俄罗斯队确定其排位的两天以后,伊留申去世。2013年,伊留申被选入。.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伊留申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亲王(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опо́ткин,),俄国革命家和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因为他父亲是俄国世袭亲王,他被人称为是“无政府亲王”,但他抛弃了贵族继承权。克鲁泡特金有许多著作,比较著名的有:《田野、工厂和工场》、《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夺取面包》,他也曾为1911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过条目。 在毛泽东青年时代创办的《湘江评论》中曾经表示中国应当学克鲁泡特金的办法,即“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有效果的炸弹革命 、有血革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

彼得罗维奇

彼得罗维奇(俄语:Петровичи)位于莫斯科西南400公里、距离俄白边境16公里,是斯摩棱斯克州的一个小村庄。 彼得罗维奇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出生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彼得罗维奇

併吞

併吞(annexation)在政治上是指一國將另一國的部分領土或全部領土完全置入自己主權統治下的狀況。與主權未完全移交的佔領、保護國及租界不同。通常情況下,併吞都是一方強制脅迫另一方達成的,有時甚至是以武力方式達到併吞的目的。.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併吞

德米特里·格魯克夫斯基

德米特里·阿列克謝耶維奇·格盧霍夫斯基(Dmitriy Alekseevich Glukhovskiy,Dmitry Alexeevich Glukhovsky;)是一名作家、新聞從業員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德米特里·格魯克夫斯基

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利扬斯基

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利扬斯基(Дми́трий Степа́нович Поля́нский),1917年10月25日 – 2001年10月8日,苏联时期俄罗斯政治人物。 他曾在1965年至1973年担任苏联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在此之前的1958年至1962年间,他曾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Category:1917年出身 Category:2001年逝世 Category: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Category:俄罗斯共产主义者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利扬斯基

俄国 (消歧义)

俄國,是俄羅斯國家的簡稱,它通常指歷史上或現存的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以下國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国 (消歧义)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国内战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

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在1990年—1991年称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Съезд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РСФСР),在1991年—1993年称为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Съезд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它是1990年—1991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立法部门和1991年—1993年俄罗斯联邦的最高立法部门。 从1991底苏联解体至1993年间,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逐渐在治国方面上与俄罗斯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产生冲突,最终在1993年10月4日酿成炮打白宫事件,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被迫向鲍里斯·叶利钦屈服,1993年12月,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被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取代。.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

俄罗斯副总统

俄羅斯聯邦副總統(1991年12月25日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副總統)是當在任的俄羅斯總統出缺(於任內死亡、辭職或者遭到彈劾),將繼任成為新任的總統的第一繼任人選。此外,在俄羅斯總統成為無法履行總統職責的情況下,俄羅斯副總統將承擔總統職責。.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副总统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是俄罗斯军事力量最主要的部分,其前身主要是苏联武装力量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驻军。1992年5月7日,由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建立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并命令俄罗斯联邦政府接管俄罗斯境内的所有前苏联军队,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正式成立。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中文语境中通常简称为「俄罗斯军队」或「俄军」。俄罗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為俄罗斯联邦总统,現任总统為弗拉基米尔·普京 。 根据俄罗斯政府的定义,国家近卫军、边防军、铁道军并不属于“武装力量”,而是定义为“其他类型军队”。目前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有102.7万人,加上国家近卫军、边防军、铁道军、联邦通信和情报信息部队等军队后总人数为201.9万人,綜合軍事實力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俄罗斯铁路运输

俄罗斯鐵路運輸(Zheleznodorozhny transport v Rossii)是世界上规模第三大的铁路运输网络,铁路网横跨11个时区。截至2010年,俄罗斯的铁路总里程达到128000公里,运营里程超过8600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3033公里,曾長年居世界首位直到2012年被中國超越。铁路是俄罗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承担了俄罗斯国内约80%的货运量和约35%的客运量。在世界范围内,俄罗斯铁路承担了全球约35%的货运量和约18%的客运量,货运量及客运量均居世界第三位,铁路运输密度仅次于中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铁路运输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Совет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иссаров РСФСР)是1917年—1922年苏维埃俄国(包括乌克兰、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和1922年—1946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包括乌克兰、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Федеративн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简称俄共(КП РСФСР),是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成立于1990年6月19日。此时,俄罗斯共产党的成员数占了苏联共产党总成员数的58%。该党成立后,成为反对戈尔巴乔夫统治的苏共左翼反对派的一个中心。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的1991年8月25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禁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的命令。 1993年2月14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第二次非常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并宣布该党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的继承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政党.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Совет Министров РСФСР)是1946年3月15日—1991年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行政机构,它受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苏维埃的领导,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相应地更名为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就此结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38年至1990年间法律上的政府,领导人为主席团主席。该主席团是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选举出来负责日常事务的。.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俄罗斯最高苏维埃

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在1938年—1991年称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РСФСР),1991年至1993年称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1938年至1990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立法机构,1993年俄罗斯宪政危机之后,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和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被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取代。.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最高苏维埃

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化是指俄罗斯族及其余生活在俄罗斯帝国、前苏联及近现代俄罗斯境内各民族的文化。.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旗帜列表

本列表为俄罗斯各类旗帜的列表。.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旗帜列表

俄罗斯总统列表

本列表包括了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只有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生效之后宣誓就职的联邦总统才被计算在内。.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总统列表

俄羅斯代理總統

俄羅斯代理總統 (Исполняющий обязанности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是一个俄罗斯联邦总统空缺时临时代理俄罗斯总统职务的职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代理總統

俄羅斯空降軍

俄罗斯空降軍(Возду́шно-деса́нтные войска́,簡稱ВДВ,英文簡稱VDV)是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中一个和陆海空三军并列的独立军种,執行空降作戰,直接受空降軍司令官指挥,由數個空降師、旅組成,是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有「一號響應力量」之稱。其前身是前苏联空降军,在冷战时代拥有高达十万兵员的惊人规模。 现任空降軍司令官是亚历山大·科尔马可夫大將(2003年9月8日至今)。俄罗斯空降军的兵员的特征是身穿和水手一样的蓝白横纹汗衫,戴天蓝色贝雷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空降軍

俄羅斯聯邦國徽

俄羅斯聯邦國徽來自於1917年俄国革命時廢除的早期俄羅斯帝國的國徽,1993年宪政危机後启用。雖然自伊凡三世(1462–1505)統治開始經過了多次修訂,但當前的國徽是直接修訂於中世紀的版本,繪有一隻拜占庭和在俄羅斯人的政權產生之前很長時間裡的先驅所使用的雙頭鷹。其色彩佈局取自15世紀早期的標準。鷹的造型可追溯到彼得大帝(1682–1725)統治時期,儘管盾徽上鷹的顔色是金色而不是傳統的黑色。.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聯邦國徽

俄羅斯聯邦國歌

《俄罗斯联邦国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拉丁轉寫:Gosudarstvenný Gimn Rossijskoj Federací)是俄罗斯在2000年採用至今的国歌。 目前的俄罗斯联邦国歌是1944年由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 作曲之苏联国歌的改编版本。歌词则由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所写,他亦是1944年及1977年版苏联国歌的词作者。蘇聯解體後,舊國歌地位被愛國歌取代,但在新的修订版本中,歌詞大幅修改,不再提及“列宁”、“共产主义”与“牢不可破的联盟”,而替代為歌颂俄罗斯故土的幅员辽阔与资源丰富等內容並重新審議。 在2000年底,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了国歌法案,决定用此新国歌(舊曲新詞的形式)替代1990年代的官方国歌《爱国歌》。在采用新国歌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自由主义团体曾对重新采用苏联歌曲表示担心,认为这会让俄罗斯重回苏联时代。.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聯邦國歌

俄羅斯聯邦國旗

俄罗斯联邦的国旗与传统的泛斯拉夫顏色重合,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蓝、红三色。 1699年彼得大帝到荷兰学习造船术时,他意识到需要为俄国的海军设计一面军旗。他因此效仿三色旗设计,但颜色是另选的(当时的荷兰国旗是橙-白-蓝三色)。彼得大帝当时选择的颜色是红、白、蓝三色,也就是后来的泛斯拉夫顏色。 1883年5月7日这面旗帜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国旗,1917年十月革命后三色旗被取代。1991年8月21日这面旗帜再次被采用,成为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旗。但当时所采用的国旗比例仍为苏联时期的1:2 而且當時配色為腥紅 天藍 白,在1993年憲政危機以后俄罗斯国旗的比例被修改为2:3配色也改回沙俄時期的配色。 俄罗斯国旗的颜色有多种象征意义,但俄罗斯官方对此并没有解释。流行的解读如下 .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聯邦國旗

俄羅斯聯邦共和國

#重定向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聯邦共和國

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

俄羅斯聯邦民防、緊急情況及消除自然災害後果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России по делам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обороны, чрезвычайным ситуациям и ликвидации последствий стихийных бедствий),或簡稱為緊急情況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о чрезвычайным ситуациям – МЧС России),國際上通稱為EMERCOM(Emergency Control Ministry的字首縮寫,意為緊急情況控制部),是俄羅斯聯邦政府的行政部門之一,由前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於1994年1月10日建立。緊急情況部的歷史可追溯至1990年12月27日,當時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國內建立了俄羅斯救援部隊,並以其作為國內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機構。 2016年時的緊急情況部部長為弗拉基米爾·普契科夫(Владимир Андреевич Пучков),他於2012年5月17日上任,取代了先前已擔任本部部長達20年之久的谢尔盖·绍伊古。.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

俄羅斯蘇維埃

#重定向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蘇維埃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啟用於1918年7月10日,與蘇聯國徽設計相似。 呈盾形,中為旭日初升之象,上方有紅色五角星和鎚子與鐮刀,象徵社會主義的勝利。頂部書有共和國的首字母。 外圍由麥穗構成的花環裝飾。飾帶以俄語書有國家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自治共和國也可使用有民族語言簡寫和以民族語言書寫的蘇聯格言的國徽,其中達吉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國徽上有11種語言之多。 1993年,以俄罗斯帝国國徽圖案為基礎的俄羅斯联邦國徽啟用。.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是苏俄和蘇聯時代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所使用的國旗。最早是一面紅旗,左上角以金色裝飾之體書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全名的縮寫РСФСР。1954年改為仿照蘇聯國旗的形式,只是左方八分一為淺藍色。1991年11月1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用类似革命前的三色旗但比例为1:2的白藍紅三色旗为俄罗斯国旗。.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俄羅斯自治區

俄羅斯的自治區(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是俄羅斯聯邦主體的類型之一,同時也是某些聯邦主體行政區劃的類型。截至2014年,俄羅斯聯邦一共被劃分為85個聯邦主體,其中有四個是自治區。但在1990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曾有10个自治区,包括泰梅爾(多爾干-涅涅茨)自治區和埃文基自治区等。.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羅斯自治區

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这是一个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列表。.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үркменистан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設立的第五個加盟共和國,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四個加盟共和國,简称土库曼。位于苏联的中亚地区,南部和伊朗相连,北部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濒里海。.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土库曼斯坦历史

土库曼斯坦的早期历史充满着神秘色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语族古伊朗部落的到来开启了这片地区的清晰历史。.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历史

土西鐵路

土西鐵路 (Турксиб),全名為突厥斯坦-西伯利亞鐵路 (Туркестано-Сибирская магистраль)是一條連接西伯利亞鐵路和中亞細亞的鐵路線。 南起塔什干附近阿雷西与中亞鐵路接轨,向東北經奇姆肯特、塔拉茲、比什凱克到哈薩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此後向北經巴爾喀什湖東端出岔的支线铁路與來自中國新疆的北疆铁路匯合,干线經巴爾瑙爾,最後在新西伯利亞連接西伯利亞鐵路。.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土西鐵路

圖瓦人民共和國

圖瓦人民共和國(图瓦语: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 或 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Тувин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Pеспублика;1921年至1926年称为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Таңды Тыва Арат Республика),为1921年至1944年间位居亚洲中部、东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图瓦于1911年前是清朝的一部分,称唐努烏梁海,不属于外蒙古,而属于不设扎萨克的内属蒙古(外蒙古于1911年宣布独立,建立博克多汗国。)。 1914年俄罗斯帝国吞并此地,称乌梁海边疆区(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1919年至1920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在此地恢复统治。1920年苏俄将其占领,于1921年建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称图瓦人民共和国。图瓦人民共和国获得了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承认,中華民國原先不承認其為俄國領土,視為主權國家。1944年图瓦人民共和国加入苏联,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圖瓦人民共和國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Тувинская АССР;Тыва Автономнуг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г Республика, Tьva Avtonomnuƣ Sovet Sotsialistiƣ Respuвlika),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個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61年10月10日。 它的前身是圖瓦自治州,在1992月3月31日,成為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 Category:苏联自治共和国 Category:圖瓦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圖瓦自治州

圖瓦自治州(Туви́н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個自治州,成立於1944年10月11日,是圖瓦人民共和國小人民呼拉爾申請加入蘇聯被接納後成立。 在1965年10月10日圖瓦自治州升格為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category:圖瓦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圖瓦自治州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北奥塞梯共和国,全稱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国(Respublika Severnaya Osetiya-Alaniya;奧塞梯語:официалон ном Республикæ Цæгат Ирыстон—Алани)位於高加索,曾爲蘇聯時期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现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俄罗斯自治共和国。是一個位於俄羅斯聯邦的北高加索地区,与印古什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南奧塞提亞共和國及格鲁吉亚毗邻而居,面积接近8000平方公里,首府为弗拉季高加索,总人口50多万人。 由于与车臣共和国接壤,这个地区近年来曾多次发生车臣恐怖份子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最为著名的是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北奥塞梯自治州

北奥塞梯自治州是一个存在与1924年到1936年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自治州。位于北高加索地区,今属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该国由1924年,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分裂而产生。在1936年成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属下的奥塞梯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北奥塞梯自治州

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Цæгат Иристоны Автономон Советон Социалистон Республикæ;Северо-Осетин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自治共和國之一,1981年1月時有人口287,000人,首府是弗拉季高加索。現在是俄羅斯自治共和国的北奧塞梯共和國。 Category:蘇聯自治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北高加索邊疆區

北高加索邊疆區 (Северо-Кавказский край)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區。首府頓河畔羅斯托夫。範圍包括今天的羅斯托夫州、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阿迪格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車臣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1924年10月17日成立。1934年1月10日,分出阿速-黑海邊疆區,首府遷至五山城(1936年再遷至奧爾忠啟尼則)。1937年改稱奧爾忠啟尼則邊疆區。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疆区 Category:192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3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北高加索邊疆區

北方邊疆區

北方邊疆區 (Северный край)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邊疆區。包括今日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科米共和國和沃洛格達州。首府阿爾漢格爾斯克。 1929年1月14日成立,1936年12月5日分為科米自治共和國和北方區。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疆区 Category:1929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36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北方邊疆區

國家安全委員會 (蘇聯)

国家安全委员会(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俄文罗马化:Komitet gosudarstvennoy bezopasnosti),通稱“克格勃”(КГБ,KG--B),是1954年3月13日-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在当时被认为是全球效率最高的情报收集机构。苏联解体後,俄罗斯境内的原KGB机关改制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其第1總局另成立俄羅斯對外情報局。白俄罗斯则完整保留境内KGB机关的建制及原有名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國家安全委員會 (蘇聯)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國家元首

國際出版商

國際出版商()是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圖書出版公司,專門出版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政治學和歷史著作。該公司1924年由A·A·海勒(A.A. Heller)和主持成立,主要資金來源則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憑藉著新經濟政策時的貿易政策獲得的龐大利潤。之後出版商持續和已經發展一陣子的美國共產黨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到了今日仍然作為美國共產黨的出版組織而在紐約持續運作著。.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國際出版商

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成立目的如《》所述,包括透過集体安全及軍備控制來預防戰爭,藉由談判及仲裁來平息國際間的紛爭。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時期的條約也提到勞動條件、對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軍備交易、公眾衛生、戰俘待遇,以及保護歐洲的少數族群。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國際聯盟达到極盛時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個。 國際聯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數百年來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國際聯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當時國際間的大国執行其決議、維持經濟制裁,或是在必要時提供軍隊,然而這些大國未必願意這麼做。經濟制裁也會傷害國際聯盟的成員,因此這些國家不願意配合。美國則因為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一開始就沒有加入國聯。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時,國際聯盟指責義大利軍隊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醫療帳篷作为攻擊目標,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應称:「國際聯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時運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時一點用都沒有」。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有顯著的成功,也有一些早期的失敗案例,但國際聯盟終究未能阻止轴心国在1930年代的侵略行爲。德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均退出了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發證實,國際聯盟無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的作用。國際聯盟歷時26年,後來被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此外,联合国繼承了一些國際聯盟成立的機構及組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國際聯盟

別廖扎戰役 (1919年)

別廖扎戰役()是波蘭第二共和國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各自武裝力量首次爆發的衝突,被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雙方在波蘇戰爭中第一次接觸。.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別廖扎戰役 (1919年)

別洛韋日協議

《別洛韋日協議》(Беловежские соглашения,Белавежскае пагадненне,Біловезькі угоди),正式名稱為《關於設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相關協議》,是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鮑利斯·葉爾辛、烏克蘭總統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維奇三人,在比亞沃維耶扎森林舉行秘密會議後,由三國領導人簽訂的一個協議。此次會議決定三國脫離蘇聯獨立,並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以取而代之。 此次協議在法律上的根據是1922年簽署的《蘇聯成立條約》以及《1977年蘇聯憲法》第72條中的「以共和國自由意志為基礎的同盟」,因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有權利自由地退出蘇聯。12月10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與批准了這個協議。12日,此協議獲得俄羅斯最高蘇維埃的批准。 此次協議的簽訂導致原本預定要簽訂《新聯盟條約》的各加盟共和國的混亂。哈薩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最初批判三國領導人的此次協議。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等中亞的加盟共和國對加入獨聯體持消極態度。但是這五個共和國在經濟上對俄羅斯依賴很強,最終在13日宣佈加入獨聯體。21日,除了喬治亞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外,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袖聚集在阿拉木圖開會,簽訂《阿拉木圖宣言》。 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最後對獨聯體的創立和蘇聯的解體表示反對,於25日辭去蘇聯總統職務。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蘇聯解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別洛韋日協議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Лев Бори́сович Ка́менев,Lev Borisovich Kamenev,)苏联著名政治家、革命家,苏联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加米涅夫在布尔什维克建党时期非常活跃,是列宁的助手之一。十月革命之后,被选举为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苏共重要领导人,但同年因为是否联合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加入新政府的问题与列宁发生矛盾,遭到列宁批判。但他后来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问题上支持列宁的观点。1923年起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列宁研究所所长职务,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贡献。列宁去世后,他与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李可夫一同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联合斯大林、布哈林,将托洛茨基逐出党中央。后因斯大林权力的不断膨胀,与季诺维也夫一起,暗中联合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最终在1926年被打倒并逐出党中央。 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对老布尔什维克发动大清洗。加米涅夫遭到逮捕,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被指控为基洛夫暗杀案中凶手的“道德同谋”。后被指控为“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反党联盟”重要成员,“阴谋刺杀斯大林以及其他苏联领导人”,1936年8月,与季诺维也夫等人一起被送上莫斯科审判的审判席。同年8月25日遭到枪决。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加米涅夫于1988年得到平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刑法第58條 (俄羅斯蘇聯)

刑法第58條(58-я статья)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條文之一,通常被稱為第58號條款。触犯该条款的行为被认为是“反革命罪行”,该条款在诞生后直至废止,被苏联政治警察大量滥用,尤其以大清洗中的大规模滥用而臭名昭著,大量无辜者因该法案被判罪。.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刑法第58條 (俄羅斯蘇聯)

切尔克斯自治州

切尔克斯自治州 (俄语:Черкес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  Čerkesskaja avtonomnaja oblast ; Черкес автономнэ область  Čérkés avtonomne oblast)或称为切尔克斯(俄语:Черкесия  Čerkesija ; 卡巴尔达语:Шэрджэс  Šerdžes 或是 Черкес хэку  Čérkés xekw )。 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该州于1926年4月26日由卡拉恰伊-切尔克斯自治州分裂而成(分裂为了卡拉恰伊自治州和切尔克斯自治州)。 该州在1928年4月前被称为切尔克斯民族州(俄语:Черкесский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округ  Čerkesskij nacional’nyj okrug)。  该州在1957年同卡拉恰伊自治州合并为卡拉恰伊-切尔克斯自治州。.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切尔克斯自治州

喬治·茨威格

喬治·茨威格(George Zweig,),美國物理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因與默里·蓋爾曼分別提出夸克模型而聞名。茨威格生於俄羅斯莫斯科一猶太家庭,原本要在理查德·費曼的指導下成為粒子物理學家,但後來轉往研究神經生物學。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及麻省理工學院任職科學研究員,但於2004年轉投金融行業。.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喬治·茨威格

喀山州

喀山州(Каза́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Каза́н өлкәсе́)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韃靼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下的一個州。首府喀山。另轄澤列諾多爾斯克和38縣。 1952年5月8日成立,作為在較大的自治共和國中建州的嘗試,但由於計劃證實失敗,1953年4月30日被撤銷。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韃靼斯坦共和國 Category:1952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5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喀山州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Қазақ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简称哈萨克斯坦,苏联設立的第八個加盟共和國,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七個加盟共和國。同時亦是蘇聯面积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国,位于中亚地区,北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东毗邻中国,南部分别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邻,面积2,717,300平方公里,1928年始建都于阿拉木图。哈薩克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宪法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宪法(哈萨克语: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ның Конституциясы,Qazaqstan Respuwblïkasınıñ Konstïtuwcïyası)是哈萨克斯坦的最高法律,共计九章九十八条。 City Montessori School Lucknow, India.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宪法

哈萨克斯坦总统

哈萨克斯坦总统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和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1990年4月24日,苏联首次设立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职务。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末任总统和独立主权国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均为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总统

哈薩克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哈薩克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Казак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内一個自治共和國,由1925年存在至1936年。 是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前身。 哈薩克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前身是是於1920年8月20日成立的吉尔吉斯自治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之後在1925年更名至哈薩克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1929年將首都定阿拉木圖。 Category:蘇聯自治共和國 Category:哈萨克斯坦历史政权 Category:1925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36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亚洲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哈薩克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唐努乌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國及外蒙古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蒙古被編為五旗,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直接管轄。唐努乌梁海不属于外蒙古(喀爾喀四部),而是不設札薩克的內屬蒙古。 唐努乌梁海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末,大批俄羅斯移民進入唐努烏梁海。 1911年外蒙古独立後,唐努烏梁海被俄羅斯帝國控制。1913年中俄聲明將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一併劃入“外蒙古自治區域”。1919年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1921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唐努烏梁海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不久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承認其為獨立國家。1944年改稱“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併入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個共和國,隸屬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 根据资料称,图瓦人目前占该地人口的82%(2010年人口统计)。图瓦人係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烏梁海人,后来迁徙至唐努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图瓦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证据包括图瓦语被公认属于突厥语族而非蒙古语族。唐代屬鐵勒中的都波,受突厥與回紇統治,元代稱禿巴,是林木中百姓。 1992年,苏联解体后,“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图瓦共和国”。由于苏联的国家主体俄罗斯联邦没有解体,该国最后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唐努乌梁海

内务人民委员部

內務人民委員部(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Narodnyy Komissariat Vnutrennikh Del,俄语缩写为НКВД ,俄语缩写拉丁转写为NKVD)是蘇聯在斯大林時代的主要政治警察机构,也是19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主要实行机关。內務人民委員部所下轄的国家安全总局是克格勃的前身。 该组织除担任常规警察的角色外,其属下部門也負責其他事務,如交通管制、消防、國境警備和国家檔案管理等。更广为人们所知的是其在大清洗期间執行過大量的法外處決,以及负责運作的古拉格,即劳动惩戒营;將本国个别少数民族和所谓“原富農”的平民流放到人煙稀少的边境;在國外進行間諜活动、政治暗殺和操纵顛覆外國政府的行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内务人民委员部

全俄社會主義勞農委員會聯邦共和國

#重定向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全俄社會主義勞農委員會聯邦共和國

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

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Ис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缩写为ВЦИК)是1917年至1922年间苏维埃俄国和1922年至193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常务机关,1917年十月革命至1922年间,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是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元首。 由于1917年至1922年间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开会的次数很少,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实际上成了苏维埃俄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是1917年至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机构,也是自1922年至1936年苏联的最高行政机构。根据1918年苏俄宪法中的规定,全俄代表大会应每年至少召开两次。1925年苏联宪法则将频率降到了每年至少一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

全俄羅斯

全俄羅斯(Triyedinyy russkiy narod),也被稱為三位一體的俄羅斯人或泛俄羅斯民族 由三個部分組成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小俄羅斯(烏克蘭的舊稱) 根據歷史學家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三國的歷史學家皆承認為其東斯拉夫人的共同祖先,後來基輔羅斯因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入侵而滅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全俄羅斯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Всесоюзный Ленински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Союз Молодёжи (ВЛКСМ) ),又译作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簡稱苏联共青团(Комсомол),是蘇聯共產黨的青年組織,成立于1918年10月29日,从1922年开始使用这个名字。.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八一九事件

共和国 (俄罗斯)

共和國(Республика),亦即是在俄羅斯聯邦下為了實現民族区域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單位,延續於原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的自治共和國,根据俄罗斯宪法第68条,自治共和国可决定自己的官方语言和自己的宪法,这项权利是州、自治区、边疆区所没有的;但俄罗斯聯邦宪法第3条明確规定共和国不享有主权。各共和國都有自己的民族,也大多存在一些主張分離的勢力。 在蘇聯解體之後,韃靼斯坦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薩哈共和國、車臣共和國都曾發表主權宣言。在車臣還引發了車臣戰爭。然而,在很多共和國,俄羅斯人及其他斯拉夫民族已經占人口的相當比例,因此分裂勢力并不是很強,聯邦政府亦擁有絕對的主權。也有些自治共和國的基幹民族主要分佈在共和國境外,如韃靼斯坦共和國就是這樣的例子。 现时俄罗斯有22个共和国。但其中的克里米亚共和国未被国际普遍承认为俄罗斯领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共和国 (俄罗斯)

共和国列表

这是一个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的列表,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通常叫做共和国。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許多共和國。一個共和國體制的政府能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政治與經濟系統,自獨裁體制到民主,以及市場經濟到計劃經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共和国列表

共產主義國家

由共产主义政党(主要是共产党)长期執政的國家,通稱共產主義國家,也称作「共產政權」,係一由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使用的名詞。該詞指那些以實現共產主義理論中的社會主義社會,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國家。這些國家通常會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爲指導思想。通常,這些國家會自稱自己爲「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數的共產主義國家都實行一黨制,或處於一黨獨大的狀態。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實現了「共產主義社會」。一個國家能否被稱爲「共產主義國家」,和它目前所處的狀態,以及它目前奉行的觀點是否遵從共產主義的觀點並沒有關係。共產主義國家這種叫法常常會引起爭論,特別是在左派之間。不少以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團體認爲,蘇聯以及效仿其政治制度的國家(即共產主義),這些國家都自稱自己實現了社會主義社會但還沒有達成「共產主義」,實際上實行的是國家資本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 M.C.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共產主義國家

关于引入俄罗斯总统职位的全俄公投

1991年3月17日,关于建立俄羅斯總統職務的公投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Nohlen, D & Stöver, P (2010)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p1642 此次公投於1991年蘇聯公投後舉行。在此之前,俄羅斯的國家元首為由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所選出之最高蘇維埃主席。在得出71.4%的同意票之後,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的總統職務創立,兩個月後葉爾辛正式當選為首任總統。.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关于引入俄罗斯总统职位的全俄公投

其米德道尔吉·冈卓里格

其米德道尔吉·冈卓里格(Chimeddorjiin Ganzorig,)蒙古族,蒙古后杭爱省Ikh Tamir县人,蒙古国政治人物。Sanders, Alan J. K.,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ngolia, 2010.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米德道尔吉·冈卓里格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半岛(又译克里木半岛;Krymskiy poluostrov;Krymskyi nivostriv;Къырым ярымадасы, Qırım yarımadası),简称克里米亚,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几乎完全被海包围的半岛。東部為刻赤半島,與大陸隔刻赤海峽相望。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人口约235万(2007年估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包含几乎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行政上与位于半岛西南方的塞瓦斯托波爾直辖市分离。自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以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于2014年3月11日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從烏克蘭獨立。首都是辛菲罗波尔,最大都市是塞瓦斯托波爾。 該自治共和國在俄軍支持下於2014年3月16日舉辦全區域性的歸屬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7日,克里米亞公投最終結果公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的投票率均超过八成,共约97%的選民支持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但烏克蘭政府、美國、歐盟以及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認此公投。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一項與克里米亞有關接納克里米亞共和國加入俄罗斯並組建新的俄罗斯聯邦主體的條約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4月11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Avtonomna Respublika Krym;Awtonom Respublikasy Krym;Avtonomnaya Respublika Krym;Qırım Muhtar Cumhuriyeti),自烏克蘭独立以来是其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国,首都為辛菲罗波尔。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位於克里米亚半岛上,面积達26,100平方公里,人口為1,973,185(2007年)。這些數字不包括塞瓦斯托波爾市人口。该市虽然也在半岛上,但在行政上與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國分離。2014年3月,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国議會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市脱离烏克蘭独立,原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国地区成立克里米亞共和国,举行公投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但未获得烏克蘭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2014年3月18日,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签署入俄条约,俄罗斯法律在克里米亚正式实施,並宣佈從即日起克里米亚半岛正式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而克里米亞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市随后被编入新设立的克里米亚联邦管区。乌克兰方面则表示永远不会承认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克里米亞州

克里米亞州(Кримська область;Крымская область;Qırım vilâyeti),先后为蘇聯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州,首府辛菲羅波爾。 本州成立於1945年6月30日,取代原来的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54年2月19日自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轉交到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1月20日經過公民投票後,在2月12日獲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恢復自治地位。1995年改稱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克里米亞歷史 Category:1945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91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亞州

克里米亞共和國

克里米亚共和国(Respublika Krym;Республіка КримRespublikasy Krym;Къырым Джумхуриети, Qırım Cumhuriyeti),是2014年3月11日從烏克蘭獨立的共和國,國土位於克里米亞半島。首都是辛菲罗波尔。在2014年3月16日舉辦歸屬公投,公投结果以97%赞成的得票率获得通过,克里米亚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并于随后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後被合併到南部聯邦管區)。但此公投并未获得乌克兰、欧盟、美国及联合国承认。.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亞共和國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現代Qırım Muhtar Sotsialisme Sovet Cumhuriyeti;克里米亞韃靼語正式名稱(西里爾字母):Qrьm Avonomjalь Sotsialist Sovet Respublikasь;Крым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1年10月18日,原來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份,首府辛菲羅波爾。官方語言為俄語和克里米亞韃靼語。 克里米亞韃靼人在當地居民中佔較大比例,但在1944年被褫奪公民和財產權並强制流放到中亞和西伯利亚。他們在憲法上的權利在1967年恢復,但直到蘇聯解體前不久才被獲准重返故土。1945年6月30日降格為州(克里米亞州),並在1954年轉到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1月20日經過公民投票後,在2月12日獲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恢復自治地位。1995年改称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2014年后改称克里米亚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勝利日 (5月9日)

胜利日,是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对苏联正式签订投降书,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苏联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纪念日。 投降书生效时欧洲中部时间为5月8日,而莫斯科时间为5月9日,因此美国及西欧国家定于每年的5月8日,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定于每年的5月9日 。 每年在这天,欧洲各地,尤其是在二次大战中胜利和曾经受纳粹德国占领和袭击的国家,都会以不同方式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勝利日 (5月9日)

因諾肯季·米哈伊洛維奇·斯莫克圖諾夫斯基

因諾肯季·米哈伊洛維奇·斯莫克圖諾夫斯基(Инноке́нт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моктуно́вский,拉丁化:Innokentiy Mikhailovich Smoktunovsky;),俄羅斯男電影演員,被譽為「蘇聯男演員之王」,1974年被授予「蘇聯人民藝術家」頭銜,1990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頭銜。代表角色有:《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王子。.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因諾肯季·米哈伊洛維奇·斯莫克圖諾夫斯基

国际妇女节

国际妇女节(中国大陆称为“三八”国际妇女节或国际劳动妇女节)是為了纪念婦女權利的運動,設在每年的3月8日的国际性節日。这个纪念日在很多国家也是法定假期。各地社會在国际妇女节亦庆祝妇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一個妇女节在紐約於1909年2月28日由美國社會黨組織舉行。在1917年3月8日,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彼得格勒,紡織女工舉行罷工及游行,遍及整個城市,也導致俄罗斯革命的開始;七日之後,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临时政府確保妇女擁有投票权。1917年,蘇俄將3月8日定為國立假期。這一日在1975年聯合國正式确认之前,慶祝的地區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及共产主义国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国际妇女节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International Young Physicists’ Tournament, IYPT)是当今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物理学竞赛之一。这一竞赛围绕每年不同的17个问题展开。参赛者组队,通过团队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比赛持续大约一周的时间。期间,有约150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队伍参加比赛。截至2012年,总计有40个国家参与过这一赛事。 与论文答辩或科学会议相似,参与者展示并讨论他们对比赛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对抗辩论的方式呈现。参赛团队们在比赛过程中的角色有正方(Reporter),反方(Opponent)和评论方(Reviewer)。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同行评审的概念。IYPT在范围和理念上与IPhO有所区别。经过多年的发展,IYPT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物理推广中心,公认的享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和推广力。 IYPT这一比赛的概念是Evgeny Yunosov于1979年最先提出的。第一届比赛在1988年举办。此后,这一比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IYPT更多地被媒体非正式地称为物理世界杯。.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

国际歌

《国际歌》(L'Internationale)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或頌歌。原法语歌词由巴黎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创作之初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法国工人党党员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曲颂赞了巴黎公社成员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气概,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遍了全球。 《国际歌》不仅仅被共产主义者所传唱,而且在很多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左派民主人士中也广泛流传,曾经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但共产国际(第三國際)並不採用《国际歌》做為會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国际歌

图瓦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Respublika Tyva;圖瓦語:Тыва Республика)是俄罗斯联邦中的一个联邦主体,是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府为克孜勒。图瓦共和国位于蒙古国西北、西伯利亚以南。 此區域亦為中華民國蒙古地方唐努烏梁海的範圍,曾是中俄爭議領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

玛丽亚·布特尔斯卡娅

玛丽亚·布特尔斯卡娅(Maria Viktorovna Butyrskaya,Мария Викторовна Бутырская;),俄罗斯花样滑冰运动员。她是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运动员中为数不多的大器晚成者之一,在1999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成为俄罗斯首位女子单人滑世界冠军,也是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女子单人滑世界冠军,在2002年欧洲锦标赛上成为年龄最大的女子单人滑欧洲冠军。.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玛丽亚·布特尔斯卡娅

玛丽亚·莎拉波娃

麗亞·尤里耶芙娜·莎拉波娃(Мари́я Ю́рьевна Шара́пова,拉丁化:Maria Yuryevna Sharapova,),生於蘇聯时期尼亞甘,簡称“莎娃”,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女子网球运动员,单打最高世界排名第一,5座大满贯女子单打冠軍得主,全世界年收入最高的女子運動員。 她在四歲開始打網球,八歲時移居到美國佛羅里達州布雷登頓,並接受專業的網球訓練。2001年開始轉為職業球員,於2004年溫布頓錦標賽以17歲年紀打敗當時世界第十、賽會一號種子兼兩屆衛冕冠軍塞雷娜·威廉姆斯奪得冠軍,從而一舉成名。由於出色的球技與出眾的外表,甫出道就被封為「天才美少女」。2005年8月首次登頂世界第一,成為WTA史上第16位登頂單打世界第一的球員,也是首位登上世界第一的俄羅斯人,並先後五次登上后座,在位時間累積21周。 職業生涯中期飽受肩傷困擾,世界排名一度跌出前一百名,也出現過大滿貫單打首輪出局的狀況。2011年開始,成績逐步回升,獲得2012年法網冠軍之後,完成了生涯大滿貫,並再度重返球后寶座。2013年下半年,再度遭受肩傷侵襲,遠離賽場半年多,至2014年傷癒復出,現今單打排名為世界第6。 2016年3月7日,莎拉波娃在洛杉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接到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通知,未能通过1月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期间的兴奋剂检测。2016年6月8日,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宣布俄罗斯网球选手莎拉波娃被禁赛两年。而後2016年10月4日,申訴成功減為15個月。.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玛丽亚·莎拉波娃

玛丽亚·阿尔卡季耶夫娜·利托夫斯卡娅

玛丽亚·阿尔卡季耶夫娜·利托夫斯卡娅(Мари́я Арка́дьевна Лито́вская,俄文拉丁化:Maria Arkad'evna Litovskaya)教授是俄罗斯文学家、批评家,1958年10月25日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个职员家庭。1980年毕业于乌拉尔国立大学语文系,1983年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同年起执教于乌拉尔国立大学语文系苏联文学教研室(今乌拉尔联邦大学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俄罗斯文学教研室)。2000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卡塔耶夫的社会艺术现象》。1998年至2007年任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考古研究所文学史研究室主任。现为乌拉尔联邦大学俄语和俄罗斯文学副博士和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秘书。.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玛丽亚·阿尔卡季耶夫娜·利托夫斯卡娅

獨立日

立日是某些國家的周年節慶,通常会庆祝结束殖民地状态或外国的控制,而获得獨立。大部分国家的独立日也是國慶日。.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獨立日

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会主义国家列表列出了過去及目前自稱實行社会主义的國家。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受到蘇聯的影響而實施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們使用大致相同的“社會主義”定義,在通往共產主義的道路上稱自己為社會主義國家。出於這個原因,西方人士大多稱之為“共產主義國家”(雖然社會主義國家本身並不使用這個名字)。事實上,“社會主義”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在許多情況下,其確切意義並不容易被解讀。 历史上共出现过几十个社会主义国家。 目前,世界上共有14個國家在憲法中規定本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其中有4个以共产党为法定执政党並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Туркестан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前蘇聯境內曾經存在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存在於1918年4月30日─1924年10月27日。.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竞技体操

技体操是体操的一种,运动员在大约30秒到90秒的时间内完成一套动作。竞技体操是夏季奥运会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竞技体操不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因为即使是入门级的动作也需要很好的身体素质和很高的技巧,另外,在很多国家,体操相对其他运动,是一项昂贵的运动。 男子竞技体操(MAG)和女子竞技体操(WAG)的主要区别在于男子体操更侧重于力量,而女子体操则侧重于艺术性,平衡感和协调性。 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制定了竞技体操的評分规则,并管理国际级的賽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竞技体操

立陶宛独立战争

立陶宛独立战争,也被称为自由抗争(Laisvės kovos),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为保卫其独立而进行的三场战争,它们分别是:与布尔什维克的战争(1918年12月-1919年8月),与西俄罗斯志愿军之间的战争(1919年6月-1919年12月)以及与波兰进行的战争(1920年8月-1920年11月)。这些战争拖延了国际社会对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承认及其管理机构的组建进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独立战争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 1918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立陶宛王国、以德国王子为国王;11月又宣布为共和国。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立陶宛部分地区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8月曾经成立过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书中的约定,立陶宛被划为苏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入侵立陶宛,同年7月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苏联正式吞并立陶宛。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分别和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被苏联吞并后,反抗苏联占领的民族主义活动时有发生。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握苏联权力后,开始进行政治改革。1988年底,立陶宛人民的“争取改革运动”(立陶宛语称为“萨尤季斯”:Sąjūdis)成立。该组织首先提出了废除1939年的苏德条约问题,否定并入苏联的合法性。1989年,萨尤季斯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民组织利用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高唱立陶宛共和国国歌、呼喊“打倒俄罗斯帝国”等口号。1990年,萨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新的苏维埃通过“关于回復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协议,宣布国家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立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萨尤季斯的独立主张遭到苏联当局的激烈反对。为镇压立陶宛独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兵占领了维尔纽斯。1991年,苏联与立陶宛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加剧。苏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务委员会于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苏联随后解体。立陶宛正式独立。 *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本部

立陶宛本部(Lithuania propria;Lietuva siaurąją prasme,tikroji Lietuva,直译:“狭义的立陶宛”,“正统立陶宛”;意第绪语:ליטע, Lite)指立陶宛大公国内的一个地区,其主要含义就是立陶宛公国,此公国被围在立陶宛大公国所扩张的领土中。这个地方可以认为是在1387年立陶宛的基督化后,在立陶宛大公国信奉异教的波罗旳民族地区上建立的一系列天主教教区。这些教区可以被分辨开,因为大公国的鲁塞尼亚地区早已昄依东正教。“立陶宛本部”一词的拉丁语形式在中世纪被广泛使用,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诸多历史地图中发现。 立陶宛本部有时也被称作大立陶宛(Didžioji Lietuva.),特别是在要与小立陶宛相对应的时候。.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本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本條目涵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期間(1918年-1939年),包含軍事衝突、外交折衝、政治角力及各式條約的簽訂等等,影響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事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蘇聯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为止,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的国家元首。.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

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Фрунзэ,),苏联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共产党人、军事家、统帅,與托洛茨基同是蘇俄軍事體系的建構者。.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

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

米哈伊尔·馬爾科維奇·鮑羅廷(Михаи́л Ма́ркович Бороди́н,),俄羅斯猶太人,原名米哈伊尔·格鲁申貝格(Михаил Грузенберг),黨內化名:Kirill,1923年至1927年期間的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及蘇聯駐中國廣州政府代表。是协助孫中山联俄容共(“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人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Соло́менцев;)是一名苏联政治人物。他出生于叶列茨附近,194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理工大学。索洛缅采夫在1963年至1964年间曾是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的一名公务员,之后在顿河畔罗斯托夫领导一个党支部到1966年。1966年被调入苏共中央委员会任书记,1971年起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1983年调入政治局直到5年后被戈尔巴乔夫剔除。.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前苏联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截至目前,他是继埃贡·克伦茨(东德)、汉斯·莫德罗(东德)、洛塔尔·德迈齐尔(东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匈牙利)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被中國网友戏称为“地图头”。.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格罗莫夫

米哈伊尔·列昂尼多維奇·格罗莫夫(Михаил Леонидович Громов,Mikhail Leonidovich Gromov,),生於博克西托戈爾斯克的俄罗斯数学家,1992年加入法国国籍。他以极富原创性的观点在“在整体黎曼几何、辛几何、代数拓扑学、几何群论和偏微分方程理论等领域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1993年沃尔夫数学奖授奖词)。 格罗莫夫最具影响力的工作包括:黎曼几何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黎曼流形的收敛性,他在这方面的一系列结果奠定了现代整体黎曼几何研究的基础;几何群论方面,描述了多项式增长群和双曲群,为离散群的研究带来全新的观点;辛几何方面,引入伪全纯曲线(Pseudoholomorphic curve)的概念,由此形成了格罗莫夫-威藤不变量(Gromov–Witten invariant)理论;偏微分方程方面,他提出的同伦原理(homotopy principle)构成偏微分方程几何理论的基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哈伊尔·格罗莫夫

米哈伊爾·尤日尼

米哈伊爾·尤日尼(俄語:Михаил Южный,Mikhail Youzhny,),俄羅斯職業網球運動員(1999年—),截至目前曾經最高單打排名為世界第8。 目前的世界排名為第64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哈伊爾·尤日尼

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

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Мирсәет Хәйдәргали улы Солтангалиев,Мирсаид Хайдаргалиевич Султан-Галиев,),伏爾加韃靼人,蘇聯共産黨高级干部。潘志平,俄国鞑靼斯坦“扎吉德”运动与近代维吾尔启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2014(3):23-34.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

維塔利·穆特科

維塔利·穆特科 (Виталий Леонтьевич Мутко;1958年12月8日-)為俄罗斯政治人物,自2016年擔任俄羅斯副總理。他在2008年至2016年擔任體育部部長。 穆特科曾是圣彼得堡泽尼特的主席,他也是俄羅斯足球總會主席。.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維塔利·穆特科

維亞切斯拉夫·卡拉什尼科夫

維亞切斯拉夫·安德烈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Вячеслав Андреевич Калашников,)是一名俄羅斯足球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維亞切斯拉夫·卡拉什尼科夫

維亞切斯拉夫·馬拉費耶夫

維亞切斯拉夫·馬拉費耶夫(Вячеслав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алафеев)是俄羅斯的一位足球運動員。在場上司職門將。他自開始足球生涯以來始終效力于聖彼得堡澤尼特隊。 Category:俄羅斯足球運動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維亞切斯拉夫·馬拉費耶夫

維克多·帕夫洛維奇·馬斯洛夫

維克多·帕夫洛維奇·馬斯洛夫(Victor Pavlovich Maslov,)是俄羅斯物理學家及數學家。他是俄羅斯科學院的成員。在1957年,他獲得了物理 - 數學科學的博士學位。他主要感興趣的領域是關於量子力學、冪等分析、非交換性分析、超流體、超導現象和相變。他是和俄羅斯數學物理學雜誌 就是以他來命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維克多·帕夫洛維奇·馬斯洛夫

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

維克托·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俄语:Виктор Фёдорович Янукович,乌克兰语:Віктор Федорович Янукович,Viktor Fedorovych Yanukovych,)是烏克蘭政治人物,前任乌克兰總統,曾經三度出任總理。2014年2月,烏克蘭國會表決通過将其革職,但逃亡到俄罗斯的他仍宣称自己是被暴力非法奪權,是合法的乌克兰總統,并为俄罗斯所承认。2015年1月12日,国际刑警组织宣布将亚努科维奇列入“红色通缉令”名单,对其全球通缉。.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统一电力系统

统一电力系统是苏联的。装机容量300GW,年发电量1.2万亿度,使用人口2.8亿。地跨8个时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统一电力系统

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

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Вита́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Воротнико́в,拉丁轉寫:Vitaly Vorotnikov,)是前苏联和现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人物。他曾于1979年至1982年间擔任蘇聯駐古巴大使,1983年至1988年间担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总理),以及于1988年至1990年间担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克塞维奇·扎伊采夫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克塞维奇·扎伊采夫(Вячеслав Алексеевич зайцев;)是前蘇聯的俄羅斯運動員,國家排球隊的二傳手。扎伊采夫生於列寧格勒,1976年成為國家排球隊成員。曾於1976年、1980年及1988年三度代表蘇聯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排球比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克塞维奇·扎伊采夫

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

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Вячесла́в Рудо́льфович Менжи́нский,Wiaczesław Mężyński;),又译明仁斯基,是一位波兰裔俄罗斯革命家、苏联政治人物。他在1926年至1934年担任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主席。緬任斯基可以流利使用朝鲜语、中文、土耳其语和波斯语。.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

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

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庫利科夫(Викто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Куликов,),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華沙公約組織最後一任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1977年-1989年)。.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

罗曼·帕夫柳琴科

罗曼·阿纳托莱维奇·帕夫柳琴科(俄语:Роман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Павлюченко,),俄罗斯足球运动员。.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罗曼·帕夫柳琴科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國旗

烏德穆爾特國旗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象徵之一,長寬比為1:2。這是一面三色旗,從左至右是黑、白、紅三色條紋。旗幟中間是一個八角形圖案。烏德穆爾特國旗啟用於2002年4月30日。 Category:俄罗斯自治共和国国旗 Category:乌德穆尔特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國旗

烏德穆爾特自治州

烏德穆爾特自治州(Удмурт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932年1月1日稱為沃特茨克自治州(Вот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早期的一個自治州,為今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前身。 面積30,400平方公里,1926年人口756,300人。首府格拉佐夫,1921年6月以後遷至伊熱夫斯克。1921年時下分五縣,1929年分為21縣。 1920年11月4日建州,1934年12月28日升格為自治共和國。 Category:烏德穆爾特共和國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治州 Category:1920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34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德穆爾特自治州

烏克蘭歷史

乌克兰是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又稱為小俄羅斯、魯塞尼亞。是中世纪东斯拉夫人文化的中心,现代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就是以基辅为基地发展起来的。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斯基泰人已經在今天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活動。以後,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约公元14世纪,乌克兰逐渐形成了现代乌克兰民族。其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几度合并,直到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917年-1921年,乌克兰经历了短暂的独立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全境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解放了乌克兰全境,并将原属波兰领土的西乌克兰划归乌克兰。1954年,赫魯曉夫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300週年紀念日的名義,将克里米亚由俄羅斯划归给乌克兰,组成了现代乌克兰的疆域。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克蘭歷史

烏蘇里斯克州

烏蘇里斯克州(Уссурий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位於今濱海邊疆區內陸地區。首府烏蘇里斯克(雙城子)。 1934年7月22日自遠東邊疆區建立,1938年10月20日歸濱海邊疆區。1943年9月18日被併入濱海邊疆區。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远东联邦管区历史 Category:滨海边疆区 Category:193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4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蘇里斯克州

烏法州

烏法州(Уфи́м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下的一個州。首府烏法。另轄十月鎮和切爾尼科夫斯克(1956年併入烏法)兩市和39縣。 1952年5月29日成立,作為在較大的自治共和國中建州的嘗試,但由於計劃證實失敗,1953年4月30日被撤銷。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Category:1952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5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法州

烏拉爾區

烏拉爾區(Ура́ль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23年至1934年間的行政區,包括了今日的彼爾姆邊疆區、秋明州、庫爾干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和車里雅賓斯克州。面積1,659,000平方公里,人口6,380,000人。首府葉卡捷琳堡(1924年起改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拉爾區

爱德华·阿纳托利耶维奇·斯特列尔佐夫

爱德华·阿纳托利耶维奇·斯特列尔佐夫(Эдуа́рд Анато́льевич Стрельцо́в,Eduard Anatolyevich Streltsov,),苏联足球运动员,曾作为前锋代表莫斯科鱼雷足球俱乐部和苏联国家队参加比赛。 斯特列尔佐夫被认为是苏联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他也赢得了“俄罗斯贝利”的昵称。英国作家乔纳森·威尔逊称他为“俄罗斯培养出的最伟大球员”,而苏联作家亚历山大·尼林说“这是一个从奇迹之地来到我们中间的男孩”。这位强大和娴熟的进攻球员率先创新出诸如脚后跟传球等足球技术动作。而脚后跟传球这一技术动作在俄罗斯更被人称为“斯特列尔佐夫传球”。尽管他有八年缺席国际足球比赛但在苏联国家足球队中的进球数仍位列第四。.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爱德华·阿纳托利耶维奇·斯特列尔佐夫

爱国歌 (俄罗斯)

《愛國歌》(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ая Песня)是自1990年11月起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及之后的俄羅斯聯邦自1991年至2000年的國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爱国歌 (俄罗斯)

結雅州

結雅州(Зей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因有結雅河而得名。首府魯赫洛沃。下轄七縣。 1934年7月22日,自遠東邊疆區建州。1937年9月26日被併入赤塔州,1948年8月2日,被改編入阿穆爾州。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阿穆尔州历史 Category:193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48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結雅州

瑪莉娜·阿妮西娜

莉娜·維亞切斯拉沃夫娜·阿妮西娜(Марина Вячеславовна Анисина,俄語羅馬化:Marina Vyacheslavovna Anissina;),俄裔法籍冰舞運動員,與搭檔關達爾·佩澤拉特代表法國奪得2002年冬季奧運冠軍、1998年冬奧季軍、2000年世錦賽冠軍,以及六屆法國錦標賽冠軍。 少年時代,她曾與伊利亞·阿韋爾布赫搭檔,代表俄羅斯與蘇聯出賽。他們曾榮獲兩屆青少年世錦賽冠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瑪莉娜·阿妮西娜

瓦列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加索夫

列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勒加索夫(Вале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Легасов,羅馬化:Valery Alexeyevich Legasov,),著名蘇聯無機化學家暨蘇聯科學院院士,其最為有名的事蹟為擔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列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加索夫

瓦列里里昂惕夫

列里里昂惕夫(俄语:Валерий Леонтьев , ),原名瓦列里里昂惕夫(Вале́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Лео́нтьев), 俄罗斯流行歌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列里里昂惕夫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

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ндриа́нов,)是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局委员、苏共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列宁格勒地区委员会第一书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узнецов;),蘇聯政治人物。曾于1982-1983年、1984年和1985年三次代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瓦迪姆·克拉斯諾謝利斯基

迪姆·尼古拉耶維奇·克拉斯諾謝利斯基(Вадим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сносельский;),是一名德涅斯特河沿岸政治人物,2016年12月當選為德涅斯特河沿岸總統。.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迪姆·克拉斯諾謝利斯基

瓜地馬拉革命

地馬拉革命(Revolución de Guatemala)是瓜地馬拉歷史中的一段時期,起於1944年獨裁者遭群眾起義推翻,迄於美國策劃的導致總統哈科沃·阿本斯下台。眾稱此時期為"十年之春"(Diez años de primavera),為瓜地馬拉自1930年至1996年內戰結束之間多年來少數有施行代議民主制的歲月,而這段時間裏實施的土地改革計劃更是對拉丁美洲影響深遠。 從十九世紀末到1944年,瓜地馬拉由一系列的威權統治者治理,他們都透過支持咖啡外銷來強化瓜地馬拉經濟。1898年至1920年間,總統給予專門貿易熱帶水果的美國公司聯合果品諸多特權,該公司並剝奪了許多原住民的公共土地。在1931年至1944年豪爾赫·烏維科任內,情勢變本加厲,不僅勞動條件更加惡化,國家更往警察國家發展。 1944年6月,一場由大學生與勞工團體主導的爭取民主群眾運動迫使烏維科下台。烏維科下台前指派組成以為首的三人軍政府取代自己原本的位置。該軍政府延續烏維科的高壓政策,不過1944年軍政府被阿本斯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該政變在當地又名"十月革命"。政變要角雖也組成軍政府,但旋即開放公開選舉。選舉由進步派哲學教授取得壓倒性勝選。阿雷瓦洛施行較溫和的社會改革,包括成功地提升識字率以減少文盲的掃盲計劃,以及改良大型自由選舉程序,儘管不識字的女性仍無投票權且共產黨仍被禁止。 阿雷瓦洛任期於1951年結束後,阿本斯也以雪崩式勝利贏得大選。阿本斯延續了阿雷瓦洛的改革,並著手進行更大膽的土地改革,稱之為。900政令內容即為,大地主未耕作的土地將被沒收並分配給貧苦農民,而地主會拿到一些補償。此政令估計約惠及50萬人左右。受惠者大多為後祖先被剝奪土地的原住民。阿本斯的政策與聯合果品公司產生嚴重衝突,後者損失不少未耕作的土地。聯合果品公司遂向美國政府進行遊說,意圖推翻阿本斯政權,而美國國務院則藉口阿本斯為共產黨員,並推動政變工程回應聯合果品的遊說。掌權成為軍政府首腦,引發瓜地馬拉內戰。內戰從1960年持續到1996年,期間美國支持的軍方,並廣泛地侵害平民人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瓜地馬拉革命

焦哈尔·杜达耶夫

哈尔·杜达耶夫(Дуди Муса кант Жовхар,Джохар Мусаевич Дудаев,Dzhokhar Musayevich Dudayev;),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前总统,车臣独立运动领袖。.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焦哈尔·杜达耶夫

白宫 (莫斯科)

白宫(Белый дом)是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政府大楼,是俄罗斯政府及总理官邸所在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宫 (莫斯科)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Дзяржаўны гімн Беларускай Савецкай Сацыялiстычнай Рэспублiкi)作为苏维埃白俄罗斯的官方国歌,使用于1955年至1991年白俄罗斯自苏联独立,词作者是米哈斯·克里姆科维奇(Міхась Клімковіч),曲作者是涅斯塔·萨卡洛夫斯基(Нестар Сакалоўскі)。 若不包括从未有过官方国歌的苏维埃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就是最晚拥有国歌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歌词用了11年才定稿,其间还产生过一个提及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版本。不过因为本国歌的歌词被官方采纳于斯大林去世后,所以最终没有提及他,因此不用像其它苏维埃国歌那样在斯大林被批判后被抹去他的名字。 如同绝大多数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歌,苏维埃白俄罗斯国歌有三段诗节,每段都被副歌跟随,需要注意的是每段副歌的最后一行歌词都不同。本作的旋律也被用于今天的白俄罗斯国歌,使用不同歌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芬蘭內戰

芬蘭內戰(Suomen sisällissota;Finska inbördeskriget)发生于1918年1月27至1918年5月15日,是芬蘭獨立後芬蘭王國政府軍與蘇俄支持的芬蘭紅軍發生的戰爭,最後以政府軍獲勝告終。.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芬蘭內戰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Татар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0年。蘇聯解體之後,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韃靼斯坦共和國。 Category:蘇聯自治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莫斯科

莫斯科审判

莫斯科审判(Московские процессы)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时期由斯大林主导的一系列“作秀公审”。此次审判的受害者包括大部分健在的老布尔什维克,以及苏联秘密警察的领导层。斯大林死后,由赫鲁晓夫揭示,莫斯科公审现今被公认为是“作秀公审”,判决皆为提前确定,并通过拷打、威胁被告人家属等方式强迫被告人认罪以便正当化。 此次审判的目的为消灭老布尔什维克等对斯大林统治构成威胁的任何潜在的政治对手。大多数被告人是以苏俄刑法第58条被指控与西方国家勾结准备暗杀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以肢解苏联,复辟资本主义。 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奥尔洛夫的苏联秘密警察,自称曾参与大清洗的行动,后来流亡美国,写下《斯大林肃反秘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lin's Crimes)一书。该书披露了大清洗的许多内幕,其中也包括莫斯科公审中如何迫使被告人在法庭上自行认罪的内幕。.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莫斯科审判

鞑靼斯坦共和国

鞑靼斯坦共和国(Respublika Tatarstan,Татар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是一个在俄羅斯境內的共和国,屬伏爾加聯邦管區。面积6.8万平方公里,人口3,779,800(2002年數據),首府喀山。.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鞑靼斯坦共和国

联合国柬埔寨过渡时期权力机构

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联柬权力机构,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uthority in Cambodia)是联合国在1992至1993年间于柬埔寨实施维和行动时成立的机构。该机构也意味着联合国第一次接手管理一个独立国家,第一次在主权国家组织实行选举(而不是监督或观察)、组建自己的电台和监狱并在国家层面负责促进与保障人权。.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联合国柬埔寨过渡时期权力机构

联邦警卫局

联邦警衛局(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охраны,俄语缩写:ФСО,拉丁语转写缩写:FSO)是俄罗斯联邦负责保护总统和其他高级别官员的机构,它继承自苏联时代的克格勃第9总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联邦警卫局

萊伊蒙茨·維尤尼斯

萊伊蒙茨·維尤尼斯(;)是一位拉脫維亞政治家。自2015年開始,他開始擔任拉脫維亞總統一職。維尤尼斯在2015年6月3日的拉脫維亞總統選舉中當選。他也曾經擔任拉脫維亞國防部長等職務。.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萊伊蒙茨·維尤尼斯

萨哈共和国

萨哈(雅庫特)共和国(Respublika Sakha (Yakutiya))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於遠東聯邦管區的一員。1922年4月27日,蘇聯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成立了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1年,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正式更名為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雅庫特是俄羅斯聯邦最大的行政區,此外,雅庫特是世界上最大的行政区划单位,它的大小如同五個法國;並且面積仅次于它隶属的俄联邦,而大于第二位的哈薩克斯坦;这也意味着它比所有非联邦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面积都要大。但是雅庫特的人口大約100萬人,是全俄羅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更低者僅有楚科奇自治區和涅涅茨自治區)。 雅庫特─是一個相具有天然經濟資源潛力的地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萨哈共和国

顿巴斯战争

顿巴斯战争指2014年2月至今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戰爭,由俄罗斯控制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與乌克兰政府軍交戰。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要求将这些地区并入俄罗斯联邦。其中,克里米亚在经过公投后宣布独立并随后加入俄罗斯联邦;而顿涅茨克州及盧甘斯克州等地亲俄民众也占领了政府建筑物并升起俄罗斯国旗,局势持续动荡,进一步引起外界担忧乌克兰爆发内战拖累全球经济。該波衝突亦間接導致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被擊落之事故。.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顿巴斯战争

西伯利亞邊疆區

西伯利亞邊疆區(Сибирский край)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25年至1930年間的行政區,包括了今日的伊爾庫茨克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新西伯利亞州、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克麥羅沃州、阿爾泰邊疆區、哈卡斯共和國和外貝加爾邊疆區北部。面積4,220,900平方公里。首府新尼古拉耶夫斯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西伯利亞邊疆區

西西伯利亞邊疆區

西西伯利亞邊疆區 (За́падно-Сиби́рски край)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區。1930年7月30日,自西伯利亞邊疆區分出。首府新西伯利亞。 1934年12月7日,西西伯利亚边疆区的西部划给新设立的鄂木斯克州。1937年9月28日,分為新西伯利亞州和阿爾泰邊疆區。 Category:西伯利亚历史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疆区 Category:1930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3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西西伯利亞邊疆區

西部區 (1917-1918)

西部區(Западн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早期的一個行政區。1917年由原沙俄的維爾紐斯、莫吉廖夫、維捷布斯克和明斯克省組成,首府明斯克。1918年4月,斯摩棱斯克省加入,區府亦遷至斯摩棱斯克。9月改稱公社。 12月23日被蘇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區,但在1919年1月1日被改組為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西部區 (1917-1918)

西部區 (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西部區(Западн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早期的一個行政區。西為白俄羅斯,南為烏克蘭,西北為拉脫維亞。1937年人口4,693,495人。首府斯摩棱斯克。 成立於1929年10月1日,1937年9月27日解散,另建斯摩棱斯克州和奧廖爾州。下分9專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西部區 (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馬里自治州

马里自治州(Марий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成立于1920年11月4日。1936年,改为马里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90年苏联解体,成为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 马里自治州人口大多为马里人。著名历史事件有和1921年马里山火。 Category:俄国内战 Category:苏联自治州.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馬里自治州

駝鹿島國家公園

駝鹿島國家公園(Лосиный Остров),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東北方,跨越莫斯科直轄市和莫斯科州,面積116平方公里。成立於1983年,是俄羅斯最早的國家公園。 最初見於14世紀的文獻,此後歷代沙皇都把這裡保護起來,此後多度受保護和破壞。1950年代環城公路把公園分成兩個部份。 建立國家公園的倡議始於1909年,1979年莫斯科市和州政府聯合建議成立國家公園,1983年8月24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正式宣佈設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駝鹿島國家公園

马克欣

克欣(俄文:МакSим,拉丁化:MakSim,1983年6月10日出生于苏联的喀山),也译为马克西姆,原名马琳娜·谢尔盖耶芙娜·阿布罗西莫娃(Марина Сергеевна Абросимова),俄罗斯著名女歌手、作者、表演者和音乐制作人。 2006年3月28日的专辑《尴尬年代》的销量超过150万张,打破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单张专辑销量纪录。她的第二张专辑《我的天堂》目前已售出超过130万份。2007年,马克欣也成为了俄罗斯最成功的歌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马克欣

马特维·扎哈罗夫

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札哈罗夫(),苏联军事家、1960年代的苏军总参谋长。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担任方面军参谋长协助科涅夫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等统帅指挥了多次重要的方面军大纵深进攻战役。1945年9月8日、1971年9月22日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59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马特维·扎哈罗夫

謝爾蓋·維塔利耶維奇·別茲魯科夫

謝爾蓋·維塔利耶維奇·别兹鲁科夫(Серге́й Вита́льевич Безру́ков,),俄羅斯電影和戲劇演員,曾獲獎俄羅斯人民藝術家勳章、俄羅斯功勳藝術家勳章、俄羅斯聯邦政府獎。.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謝爾蓋·維塔利耶維奇·別茲魯科夫

谢尔盖·布林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布林(Sergey Mikhaylovich Brin;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рин;),又譯為謝吉·布林,是一位苏联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電腦科學家與企业家,並与拉里·佩奇合作建立以搜索引擎和線上廣告技術聞名、世界最大的網路公司Google。 布林出生在苏联,大約在6歲時與父母移居至美國,之後於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上學,並沿著其祖父與父親的腳步學習数学,同時雙修了计算机科学。畢業後,謝爾蓋進入史丹佛大學。不过,布林在史丹佛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休学,與在史丹佛結識了拉里·佩奇。兩人開始使用宿舍裡廉價的主機,應用布林所設計的資料探勘系統為基礎,試圖編寫出一個卓越的搜尋引擎。隨著這項計劃越來越有成功的可能性,兩人遂先暫停其在史丹佛的大學學業,在从苏珊·沃西基(后成为Google高级副总裁)借來的車庫裡持續發展Google。.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谢尔盖·布林

谢尔盖·谢苗诺维奇·索比亚宁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蘇比雅寧(Сергей Семёнович Собянин,),俄罗斯政治家,从2010年起担任莫斯科市长一职,曾任俄总统办公厅主任、俄政府副总理和政府办公厅主任,他是普京的重要亲信之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谢尔盖·谢苗诺维奇·索比亚宁

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恰普雷金

谢尔盖·阿列克谢·恰普雷金(Серг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Чаплы́гин,)是一位俄罗斯及前苏联物理学家、数学家暨机械工程师。.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恰普雷金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p,),苏联和俄罗斯政治家,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任期为1991年至1999年。曾历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醜聞困擾。他执政時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制,但他採取「休克疗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义,卻讓俄羅斯經濟濒临崩潰,最後更曾以武力鎮壓方式消灭异见者。他在苏联解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言行举动鼓励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分离主义。车臣在其任内以类似叶利钦的方式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叶利钦被迫在任內兩次向車臣發動攻擊,此行为使叶利钦在车臣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并產生了數次死傷慘重的恐怖行動;他令苏联解体,使俄罗斯领土对比起前苏联丧失达25%,国力大减,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不再是超级大国,也動搖了他在國民心目中的領導形象。而继任的领导人包括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则对叶利钦评价颇高。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數小時前,他宣布辭職,當时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支持率仅为2%。時任總理的弗拉基米爾·普京为代总统,從此叶利钦的政治生涯便告结束。 叶利钦辞职后保持低调,尽管他偶尔公开批评他的继任者。叶利钦于2007年4月23日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鲍里斯·涅姆佐夫

鲍里斯·叶菲莫维奇·涅姆佐夫(俄语:Борис Ефимович Немцов,),俄罗斯政治家,右翼力量联盟创始人之一,曾任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国家杜马副主席(下議院副議長)。2015年2月27日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宮附近遇刺身亡。2018年2月27日,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正式將俄羅斯使館前廣場改名為「湼姆佐夫廣場」(Boris Nemtsov Plaza).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鲍里斯·涅姆佐夫

费奥多西亚

費奧多西亞(Feodossia;Феодо́сия,Feodosiya;克里米亚鞑靼语和土耳其语:Kefe),古稱卡法(Kaffa),是位於黑海北岸克里米亞半島的城市。在20世紀中期,苏联统治下的費奧多西亞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轉交給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市內人口約105,411人,有俄羅斯人(72.2%)、烏克蘭人(18.8%)、克里米亞韃靼人(4.6%)居住。原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在2014年3月16日举办归属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但基辅乌克兰政府、美国、欧盟以及大部分其它国家都未承认此公投。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而乌克兰则继续主张費奧多西亞为乌克兰领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费奥多西亚

车臣-印古什自治州

车臣-印古什自治州(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后来苏联的一个自治州,该自治州于1934年1月15日由车臣自治州和印古什自治州合并而成。 在1936年12月5日,该自治州成立了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治州 Category:车臣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93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36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车臣-印古什自治州

车臣共和国历史

车臣人的祖先阿瓦尔人起源于亚洲西部,自15世紀奥斯曼帝国入侵開始,車臣人在高加索山區不斷抵抗外來入侵。自從投向穆斯林的陣營,便緩和了與奥斯曼帝国的緊張關係,但卻與信奉基督教的格鲁吉亚人及哥薩克人及信奉佛教的卡爾梅克人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 车臣在19世纪被沙俄征服,之后一直都属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车臣继续留在俄罗斯联邦里。苏联成立后的1922年11月30日,成立车臣自治州,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34年1月15日和同属俄罗斯联邦的印古什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名为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由于在二战中,部分车臣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谋求独立,1944年,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政府撤消了车臣的自治共和国地位,将几乎整个车臣民族强行迁往哈萨克境内。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方才得以恢复。 1989年后,苏联局势急剧动荡,民族分离势力在车臣、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等高加索地区严重膨胀,车臣和北奥塞梯等自治共和国均有流血冲突发生。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联邦的不少成员,特别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国,都希望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的地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一直受到压迫,造成车臣人争取民族解放、要求民族独立和反俄罗斯的旺盛心态。 1991年,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焦哈尔·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可是得不到俄罗斯的承认。1992年12月10日印古什共和国与车臣共和国分开。1994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指派俄军大举攻打车臣,造成一场十万人死亡的屠杀惨剧。之后,双方的冲突不但一直没有平息,还让车臣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得势。结果莫斯科的恐怖襲击不断发生。 1999年,7月4日,沙米利·巴萨耶夫指挥5000人的武装部队偷袭了俄内务部队哨所。导致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第二任总统普京以较强硬的态度反驳了国内的分离主义思潮,指挥部队从两路进入车臣。以绝对优势的实力,军事压制了车臣分离主义势力。之后,双方冲突依然如前。 车臣问题是俄罗斯国内民族宗教矛盾,國際社會过问较少,有证据表明許多車臣婦女的丈夫或兒子無故失蹤,她們搜集並紀錄數百卷恐怖罪行的錄影帶,並將之偷渡入歐洲,向國際人權法庭控訴。影響所及,亦有部分車臣婦女選擇加入炸彈自殺的恐怖事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历史

车臣自治州

车臣自治州(Чечен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 或写为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 Чечни)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该自治州于1922年11月30日从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中分离出来。在1924年10月16日划分到北高加索边疆区。 在1934年1月15日,其与印古什自治州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车臣自治州

辛菲罗波尔

辛菲罗波尔(乌克兰语:Сімферополь)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中部,是俄罗斯联邦克里米亚共和国首府,也是被乌克兰当局宣称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首都,人口362,366人(2013年)。.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辛菲罗波尔

远东州

远东州是1922年11月15日至1926年1月4日苏联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行政区划。州府在赤塔,1924年迁哈巴罗夫斯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远东州

远东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ДВР)是蘇維埃俄羅斯政府在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的一个共和国。该共和国于1920年4月6日成立,虽然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是受苏俄控制,主要作用是在苏俄和被日本西伯利亞出兵行動中占领的海参崴等地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1922年11月15日,日本从海参崴撤退后,远东共和国合併到苏联苏维埃俄罗斯内。 远东共和国的地域大致为现在俄罗斯联邦的赤塔州、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在1920年10月之前它的首都是上乌金斯克(即现在的乌兰乌德),之后迁至赤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远东共和国

迈克尔·卢卡斯

迈克尔·卢卡斯(Michael Lucas,1972年3月10日-),出生時名為安德列·利沃维奇·特雷瓦斯(Andrei Lvovich Treivas),是一名俄羅斯-以色列-美國㚻片演員、Bunder, Leslie (August 18, 2006),, retrieved from www.somethingjewish.co.uk on September 3, 2006.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迈克尔·卢卡斯

露德米拉·別洛烏索娃

露德米拉·伊芙吉尼娜·別洛烏索娃(Людмила Евгеньевна Белоусова,俄語羅馬化:Ludmila Yevgenyevna Belousova;),前蘇聯花式滑冰雙人滑運動員,出身俄羅斯。她與丈夫歐雷格·普羅托波波夫搭檔,奪下兩屆冬季奧運會冠軍(1964, 1968), 四屆世界錦標賽冠軍(1965–1968)。1979年兩人移居瑞士,並在1995年成為瑞士公民。邁入七十高齡後,他們仍持續滑冰表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露德米拉·別洛烏索娃

阿历克斯·奥维琴根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亞歷克斯”·奧維琴根(Alexander Mikhailovich "Alex" Ovechkin;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Овечкин;),是俄羅斯職業冰上曲棍球選手,為國家冰球聯盟隊伍華盛頓首都隊的隊長。.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历克斯·奥维琴根

阿塞拜疆LGBT权益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LGBT)人群在阿塞拜疆面临着非LGBT居民没有经历过的法律挑战和偏见。同性性行为在阿塞拜疆合法,但以同性伴侣为户主的家庭没有资格获得异性婚姻夫妇可获得的任何法律保护。.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塞拜疆LGBT权益

阿尔苏

阿尔苏(塔塔尔语:Alsu Rälif qızı Abramova,俄语:Алсу́ Рали́фовна Абрамова,),全名阿尔苏·热力甫克孜(俄语:拉利佛夫娜)·阿布拉莫娃,塔塔尔族俄罗斯流行女歌手,生于韃靼斯坦布古利馬。.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尔苏

阿圖爾·德米特里耶夫

阿圖爾·維拉里耶維奇·德米特里耶夫(Артур Валерьевич Дмитриев,俄語羅馬化:Artur Valeryevich Dmitriev,),俄羅斯花式滑冰雙人滑運動員,曾代表蘇聯、獨立國家國協與俄羅斯參加國際賽事。他曾奪得1992、1998年兩屆奧運冠軍,前一次搭檔是 娜塔莉婭·米什庫特諾科,後一次搭檔則為奧克薩娜·卡扎科娃。在艾琳娜·羅德妮娜之外,他是唯一與不同搭檔參加奧運賽事均奪得冠軍的雙人滑運動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圖爾·德米特里耶夫

阿列克謝·納瓦爾尼

阿列克謝·阿納托利耶維奇·納瓦爾尼(Алекс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Нава́льный,),俄罗斯莫斯科人,俄罗斯律師、政治家。2009年以來,他不斷批評俄羅斯聯邦政府的腐敗,反对總統普京,2010年代初曾經常使用博客組織大规模遊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列克謝·納瓦爾尼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сыгин,Alexei Nikolayevich Kosygin,),苏联政治人物,1964年10月15日至1980年10月23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任期长达14年,是苏联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也是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任内最重要的副手之一。 柯西金1919年加入苏联红军,参加了苏联国内战争。战后,柯西金被送往列宁格勒接受培训,其后赴西伯利亚工作,1927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0年代,柯西金进入学习,毕业后成为当地一家纺织厂厂长。1938年,柯西金出任列宁格勒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市长)。 1939年,柯西金进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并担任苏联中央政府纺织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1940年,柯西金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即苏联部长会议的前身)副主席,主管消费品生产工作。1943年起,他还兼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1946年,柯西金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8年成为政治局正式委员。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而柯西金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一职,直到1980年去世前夕方才卸任。.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

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Олексій Прокопович Берест,Алексей Прокопьевич Берест,)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79步兵军第150步兵师第756团第1营战士。三名将胜利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穹顶的苏联红军士兵之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阿纳斯塔斯·霍夫漢內斯·米高扬(Անաստաս Հովհաննէսի Միկոյան,Анаста́с Ива́нович Микоя́н,)是苏联亚美尼亚人,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人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Собчак, 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Anatoly Aleksandrovich Sobchak,),俄罗斯政治家、辩论家、改革派领袖、《俄罗斯联邦宪法》起草人,聖彼得堡市長。他培养了弗拉基米尔·普京和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

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多勃雷宁

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多勃雷宁(Анато́лий Фёдорович Добры́нин,)是乌克兰人,苏联外交官,苏联驻美国大使,戈尔巴乔夫的国际事务顾问。.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多勃雷宁

阿爾伯特·傑姆琴科

阿爾伯特·傑姆琴科(Альберт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емченко,)是一位俄羅斯男子無舵雪橇運動員,從1992年開始參賽。他參加過7屆冬季奧運,在2006年杜林冬奧奪得首面獎牌,男子單人項目銀牌。2014年索契冬奧他在男子單人和混合團體項目奪得銀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爾伯特·傑姆琴科

阿爾扎馬斯州

阿爾扎馬斯州(Арзамас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面積27,200平方公里,1956年人口1,068,000人。首府阿爾扎馬斯。下轄3市32縣。 1954年1月7日自高爾基州建州,1957年4月23日撤銷,所轄市縣回歸高爾基州。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1954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5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爾扎馬斯州

阿道夫·乌尔班

阿道夫·乌尔班(Adolf Urban,),是一名已逝世的德国足球运动员。 乌尔班是一名粉刷匠,亦是德国足球队沙尔克04在20世纪30年代的传奇前锋,帮助球队五次获得德国锦标赛冠军。他在1935年至1941年之间代表德国国家足球队出场21次,射进11球。 1935年,乌尔班成为一名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卷入苏德战争,1943年5月23日,他在苏联旧鲁萨战死。他是布雷斯劳十一人中唯一一名战死沙场的球员。.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道夫·乌尔班

阿拉·普加乔娃

阿拉·鲍里索芙娜·普加乔娃(Алла Борисовна Пугачёва,),又译艾拉·普加乔娃,安娜·普加乔娃。前苏联和俄罗斯著名女歌手,俄罗斯流行音乐天后。她于1965年开始自己的职业歌手生涯,并持续至今。阿拉是前苏联音乐史中标志性的歌手,拥有创纪录的唱片销售量和知名度。1980年和1985年他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分别授予功勋艺术家和人民艺术家称号,1991年被苏联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拉·普加乔娃

阿拉木图宣言

《阿拉木圖宣言》,於1991年12月21日,由蘇聯11個共和國(波羅的海3國和喬治亞除外)的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舉行的首腦會議上所簽署之宣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拉木图宣言

蘇俄

蘇俄可以指:.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俄

蘇維埃帝國

蘇維埃帝國(Soviet Empire)是冷戰時一個非正式用語,用以形容蘇聯對一些較小國家的操控,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獨立,但若它們嘗試擺脫蘇聯操控,則會遭到軍事入侵(如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政變)。随着1990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维埃帝国由此成为历史名词。 縱然蘇聯不受皇帝統治,並自稱反帝國主義,但有論者提出它和歷史上帝國的行徑相近。一些學者認為蘇聯是一個包含多民族帝國和民族國家的混合政體,也有學者認為蘇聯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一樣奉行殖民主義。有的人认为,苏联帝国的称呼源自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蘇維埃俄國

蘇維埃俄國(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C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和北亚;陸地與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波斯、阿富汗、中华民国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国庆日为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俄國

蘇聯人權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是一個極權主義國家,並由蘇聯共產黨內的少數成員把持整個國家的權力體系。蘇聯公民的參政權、選舉權以及其他人權皆普遍遭到壓抑;整個國家的人口亦在政府的規劃下被動員起來以支持國家的意識型態與政策。獨立的政治運動在蘇聯境內是不被允許的,其中包括人民自由組織工會的權利、組織私人公司的權利、創辦未受批准的教會(或宗教)的權利,甚或是組織反對政黨等自由權利皆被蘇聯政府以零容忍政策的態度回應。蘇聯堅定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策亦大大限制了人民擁有私有財產的權利。然而蘇聯政府對於私有財產的不友善態度卻被1960年代的蘇聯人權運動家指摘為違背1936年蘇聯憲法的精神。該憲法亦明文保障人民有自由集會遊行的權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人權

蘇聯地理

蘇聯曾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其陸地面積佔地球總陸地面積的約六分之一,達2240.22萬平方公里 ,相當於美國陸地面積的兩倍半,僅略小於整個北美大陸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in the public domain。蘇聯覆蓋了亞洲北半部和東歐的大部分地區。蘇聯約四分之一的領土位於歐洲,其他部分位於歐洲。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是蘇聯最主要的加盟共和國,也蘇聯領土的最大繼承國,其面積佔蘇聯面積的約四分之三。.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地理

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

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俄語: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по планированию)是蘇聯負責計劃經濟的政府部門。舊譯高士潑林(Gosplan)來自俄語縮寫Госплан 。委員會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制訂五年計劃。.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XXII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簡稱蘇共二十三大(XXIII съезд КПСС),在1966年3月29日至4月8日期間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國家大禮堂召開,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統治蘇聯黨和國家期間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與會代表包括4619名有權表決的代表和323名有權發言的代表,他們代表了蘇共1167,3676名黨員和797403名預備黨員。到會觀摩的有86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左翼社會黨和民族民主政黨的領袖或全權代表,然而中國共產黨卻由於中蘇論戰而拒絕派代表赴會。 大會審議了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發表的蘇共中央總結報告、蘇共中央檢查委員會主席諾娜·穆拉維耶娃發表的中央檢查委員會總結報告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阿列克謝·柯西金所作的第八個五年計劃指示報告,並通過相應的決議。大會也通過了一份關於美國侵略越南的聲明。大會修訂了黨章,而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一職也在這屆黨代會上恢復「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原名,「蘇共中央總書記」也是這個職務在1922年至1955年期間用過的名稱。大會選出蘇共第二十三屆中央委員會195名正式委員和165名候補委員,以及中央檢查委員會79名委員。勃列日涅夫連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

蘇聯紅軍入侵喬治亞

蘇聯紅軍入侵喬治亞又稱為蘇聯喬治亞戰爭、蘇聯入侵喬治亞等,是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轄下的蘇聯紅軍於1921年2月15日至3月17日發動的軍事行動Debo, R. (1992).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紅軍入侵喬治亞

蘇聯經濟

蘇聯經濟是一個集國有資本、集體農業、工業製造業和行政規劃於一身的系統,特點是國家的全權控制、自給自足、公有化制度。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推行經濟自由化的政策,改革成一個近乎市場經濟的系統。這些因素對蘇聯1991年的解體起了關鍵的作用。解體前幾年的經濟停滯主要是由於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的差劣管治和計劃經濟的不足。停滯開始時間一直存在爭議,但普遍接受1960年代或1970年代初這個講法。 由1928年至1991年間蘇聯的經濟完全被一連串的五年计划所規劃。在一段長達四十年的時間,全國由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演變成一個世界三大生產國之一,其中包括大量的資產貨品、重工業產品和武器。但是由於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一直錯估輕工業產品和消費品的需求,使蘇聯一直缺乏這些貨品的出口。複雜的經濟管理和缺乏彈性的行政令這些中央決策者陷於泥沼。貪污腐敗和誇大數據是官僚用來使報告達標的慣常動作,更使危機加劇。在史達林至布里茲涅夫執政前期,蘇聯經濟達到了顛峰,其增長與美國、日本和前俄羅斯帝國看齊。 蘇聯的小型服務業只佔其全國生產總值的0.82%(1990年),但工業和農業則佔21.9%和20%(1991年)。在史達林推行大規模工業化之前,蘇聯曾經是一個農業國家。服務業是蘇聯經濟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勞動力皆投身於工業。全國的勞動力為1.523億人。主要的工業品包括 石油、鋼鐵、汽車、航太、電訊、化工、電子、食品加工、林木、採礦和國防。.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經濟

蘇聯民航103號班機空難

蘇聯民航103號班機空難發生於1957年8月15日,一架編號為CCCP-L1874的伊爾-14執行由莫斯科經里加飛往哥本哈根的SU103號班機,在哥本哈根機場準備降落時撞上一間發電廠的煙囪並墜入哥本哈根南部的海港,機上23人全部遇難。.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民航103號班機空難

蘇聯民航3352號班機空難

蘇聯民航3352號班機是一班由苏联克拉斯諾達爾飛往新西伯利亞,中停鄂木斯克的國內航班。1984年10月11日,一架編號為CCCP-85243的圖-154客機執行由克拉斯諾達爾至鄂木斯克航段時墜毀,造成機上174人及地面4人死亡,2015年以前是俄羅斯歷史上最重大空難,蘇聯第二大空難,而到目前也還是該國境內最大空難。.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民航3352號班機空難

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根据1977年颁佈的《苏联宪法》,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前期為苏联人民委員會)是苏联政府首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為国家元首。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统,主席团的主席也是国家元首代表。在苏联70年的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官方的“苏联领袖”,但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或者总书记通常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列宁的理念中,苏联的最高领导者是先锋党派的合议机构,属集体领导制。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成功地巩固权力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因为该职位同时控制着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总书记一职经斯大林废除后,又在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手中以“第一書記”之名重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再于1966年将其改回原来的名字。作为共产党首脑,总书记直到1990年都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总书记的继任程序缺乏明确指引,所以苏联领袖逝世或是遭解职后,继任者通常需要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或其他政府和政党的支持才能获取并保有权力。1990年3月建立的苏联总统一职取代总书记成为苏联的最高政治职务。 建立总统一职的同时,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还经投票废除《苏联宪法》第6条,这一条规定苏联是由共产党控制的一党制国家,让共产党在社会中拥有领导地位。废除此项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和共产党对苏联及其人民的支配地位。如果在任总统死亡、辞职或被罢免,苏联副总统将继任成为新的总统,不过这种情况尚未出现,苏联就解体了。八一九事件失败后,副总统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由选举出的苏联国务委员会委员取代。.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赤卫队 (俄国)

赤衛隊(Красная гвардия)是1917年俄国革命時期各共產主義組織建立的準軍事部隊,參與了了十月革命以及俄國內戰的首月戰事,是日後蘇聯工農紅軍的前身。.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赤卫队 (俄国)

赛佛兰娜·科契柯娃

赛佛兰娜·科契柯娃(Светла́на Ви́кторовна Хо́дченкова;)是一名俄罗斯女演员,活跃于剧院,电影,电视。.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赛佛兰娜·科契柯娃

葉爾辛效應

葉爾辛效應即謂國家元首與地方首長之民意基礎過於相近,使地方首長與國家元首的政治實力可能並駕齊驅,甚至凌駕後者之上,危及中央與地方權力均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葉爾辛效應

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年-1992年,喀尔喀蒙古语:Бv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БНМАУ),传统蒙古文:)是1924年至1992年存在于东亚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

肯笙妮雅·蘇恩諾娃

肯笙妮雅·蘇恩諾娃(英文:Ksenia Vladimirovna Sukhinova,俄語:Ксе́ния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Сухи́нова,)是2007年度俄羅斯小姐以及2008年度世界小姐冠軍得主。.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肯笙妮雅·蘇恩諾娃

锤子与镰刀

锤子与镰刀(☭,серп и молот,IPA:,又称锤子镰刀、铁锤镰刀)是一种起于俄国革命的用来代表共产主义的标志。创立时,两个工具分別代表兩種无产阶级劳动者:锤子用来敲打,象征工人;镰刀则用于收割,象征农民。两个工具结合于一体,代表工农团结、合作及反抗反动运动与外国干涉。即使在组合成一个符号之前,这两种工具都是被长期用在欧洲纹章中的传统符号。内战后,镰刀与锤子广泛用于象征苏联的和平劳动和国际无产阶级联合。冷战时期,随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間两极化和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与组织兴起,大多数与共产国际、社会主义国际有聯繫的国家与组织都以镰刀与锤子(或其变体)为标志。 在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大部分镰刀与锤子標誌被拆除或立法取締,而俄羅斯境內的部分蘇聯古蹟仍保留少數的镰刀与锤子雕刻;此外俄羅斯航空即使在蘇聯解體後,仍照舊使用鐮刀與鐵鎚作為企業標識。.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锤子与镰刀

鄂毕-额尔齐斯州

鄂毕-额尔齐斯州是苏联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1934年设立的一个州。州府在秋明。 州名中的“鄂毕”,是指鄂毕湾,不是指鄂毕河,二者在俄语中拼写不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鄂毕-额尔齐斯州

自由市慘變

自由市慘變(자유시 참변),發生於1921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阿穆爾州的斯沃博德内市(韓語別稱「自由市」),為市內朝鮮人與蘇聯紅軍發生衝突的事件,又稱黒河事變(韓語: 흑하사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自由市慘變

自治区

自治区是一種行政区划類型。一個國家的自治區,其地方政府在內部事務方面,會擁有比其他同等級行政區來得高的自主空間。通常(但不是絕對),自治區的成立是因為其範圍內的主要居住民族在該國國內屬於少數,但也有其他的設置因素,例如一個與該國大部分土地分隔開的地區,也常常會被設置為自治區(例如西亞國家亞塞拜然的納希契凡自治共和國便屬此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自治区

里加和约

《里加和约》(波兰语:Traktat Ryski,俄语:Рижский мирный договор,乌克兰语:Ризький мир)也称《里加条约》,由波兰第二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1年3月18日在今拉脱维亚里加签署,标誌着波苏战争的结束。 和约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划归波兰。波蘭立陶宛聯邦在第一及第二次瓜分波蘭時被俄羅斯分得的土地大部份仍然未能重歸波蘭所有。 另外,波蘭獲得三千萬盧布,作為波蘭在被瓜分時期向俄羅斯帝國的經濟投入的補償;蘇俄需歸還那些在1772年後被俄方掠去的波蘭藝術品及國寶;雙方放棄向對方索取戰爭賠款。 雖然由西蒙·彼得留拉領導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1920年與波蘭結為軍事同盟,此後與波蘭人並肩作戰,不過波蘭在和約談判中卻不太關注對彼得留拉的條約義務。波蘭人接受《里加和約》,其實是違反了禁止單獨談判和平的波蘭與烏克蘭的軍事同盟條款。Richard K Debo, Survival and Consolidation: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Russia, 1918–1921,, McGill-Queen's Press, 1992, ISBN 0-7735-0828-7.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里加和约

金·費爾比

哈洛德·亞德利安·羅素·金·費爾比(Harold Adrian Russell "Kim" Philby或稱H.A.R. Philby,,OBE:1946-1965)是蘇聯在冷戰時期潛伏在英國的間諜,暗中替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和KGB效力,提供情報。 蘇聯情報單位給他的代號是Stanley,和其他四個潛伏在英國的蘇聯間諜並稱為「劍橋五傑」:(代號:Homer)、(代號:Hicks)、(代號:Johnson)和另一位身份仍未確認的英國人約翰·恩克羅斯(John Cairncross)。.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金·費爾比

金正日

金正日(朝鮮語:김정일,),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世襲第二代最高領導人,生前擔任朝鮮勞動黨總書記、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務。金正日是朝鮮建國領導人金日成長子,其母為金正淑。金正日经过最高人民会议选举,擔任最高领导人,領導朝鮮長達17年。 1992年4月20日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朝鲜语称军衔为“军事称号”),2012年2月14日被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事称号。2012年4月11日的劳动党代表会议上被拥戴为“永远的总书记”,将朝鲜劳动党总最高领导人的职称改为“第一书记”;在13日的第12届最高人民会议第5次会议上被拥戴为「永远的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金正日

艾琳娜·羅德妮娜

艾琳娜·康斯坦丁諾芙娜·羅德妮娜(p,俄語羅馬化:Irina Konstantinovna Rodnina,),俄羅斯政治家、前蘇聯花式滑冰運動員,是目前為止唯一衛冕十屆世界錦標賽冠軍(1969–78)、三屆冬季奧運會冠軍(1972、1976、1980)的雙人滑運動員。2007年議會選舉中,她代表普亭所屬的統一俄羅斯黨被選入國家杜馬。作為花式滑冰運動員,她最初與阿列克謝·烏拉諾夫搭檔,後來改與亞歷山大·扎伊采夫組隊。她是史上首位與不同搭檔參加奧運皆獲得冠軍的雙人滑運動員,目前為止也只有阿圖爾·德米特里耶夫接續這項紀錄。.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艾琳娜·羅德妮娜

艾萨克·阿西莫夫

以撒·艾西莫夫(,生名:伊萨克·尤多维奇·奥济莫夫,,),出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家與生物化學教授,門薩學會會員,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艾西莫夫一生創作和編輯過的書籍超過500冊,據估計他至少寫過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類別除了哲學類以外,幾乎涵蓋整個「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艾西莫夫是公認的科幻大師,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羅伯特·海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艾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為人稱道,其它的主要著作還有「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後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歸一統,被誉为「科幻圣经」。艾西莫夫筆下產出不少短篇小說,其中《-zh-hans:日暮; zh-hant:夜幕低垂;-》(Nightfall)曾獲美國科幻作家協會票選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說。他也寫推理小說和奇幻小說,以及大量的非文學類作品,並曾用筆名保羅·法蘭西(Paul French)為青少年撰寫科幻小說「」。 艾西莫夫治學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學手法闡述科學概念,儘可能細數從頭,理性分析科學脈絡。提及某個科學家時,也會一併附上詳細的背景資料,諸如國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並以語源學和發音方式介紹科技名詞。這些特點在他的《》、三大卷的《》和《艾西莫夫的科學探索史綱》(Asimov's 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裡處處可見。 艾西莫夫參與門薩學會多年,後來有點不甘願的被拱為副會長,他說這個學會的會員都「好逞能鬥智」,相較之下,他更樂意担任的會長。小行星5020、《艾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艾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艾萨克·阿西莫夫

艾达·加里富林娜

艾达·埃米莉夫娜·加里富林娜(Аида Эмилевна Гарифуллина,)是一个俄罗斯歌剧女高音歌唱家。迪卡唱片公司签约歌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艾达·加里富林娜

苏维埃俄罗斯联邦

#重定向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俄罗斯联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СССР,羅馬字轉寫:)是苏联的国歌,其中文非正式曲名又依首句为《牢不可破的聯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具有极大的共通性,都以共产主义的代表符号镰刀锤子和红星作为主要特征,在国徽下部也全部拥有升阳标识(尽管实际上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之东,可以解释为日落),被小麦花环所围绕(卡累利阿-芬兰使用的是黑麦花环)。用各国语言和俄语写就于绶带上的苏联国家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也会缠绕于两侧。 除去这些主题外,各国国徽特征主要为地形地貌、经济特点和文化特征。 下表列出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前所使用的国徽。为了方便对比,各继承政权今日所使用的国徽也在表中展示。可以看出一些亚洲国家今日的国徽与苏维埃时期的国徽存在一些相似之處,而欧洲国家则普遍使用它们在苏维埃时期前的传统标识。白俄罗斯在1991至1995年曾使用传统的柏康理亚骑士徽章作为国徽,不过之后采用的新国徽与苏维埃时期相近。另外,自行宣布独立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被认为是摩尔多瓦共和国的一部分,不被普遍承认)的国徽是在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大多基于苏联国旗设计。除格鲁吉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使用红色的镰刀锤子以外,所有旗帜都带有金色的镰刀锤子和金边红星图案并采用红地。 直到1930年代,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仍大多是红旗,仅以左上角的金色国名缩写作为区分。1940年代起添加了镰刀锤子和红星图案。 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由于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加入联合国,为增加加盟共和国旗帜的辨识度,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47年1月20日发布了《关于联盟共和国旗帜》的决议,要求国旗以红色为主,在旗帜上添加镰刀锤子及金边红星。大部分的加盟共和国只是添加了简单的条纹。但格鲁吉亚由于五星位于蓝色太阳图案中,故去掉了红星的金边。 根据苏联宪法第八章约定的顺序,50年代以降各个加盟共和国的旗帜如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苏联历史

本条目叙述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苏联历史。.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历史

苏联宪法

苏联宪法先后共有三个版本,均建立在苏联的前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所创的1918年苏俄宪法的基础之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宪法

苏联人民

蘇聯人、苏联人民、苏维埃人民(советский народ)或稱蘇聯公民(Граждане СССР)是對居住於蘇聯者之住民總稱,最初僅非特定指涉居住在蘇聯的人民,經過政治使用,被宣示為社會主義下團結的人民群眾,是一個“新的歷史性、社會性和其有國際團結的人民群眾”。 然而自1930年代后期開始,相關的語言、文化及行政政策转向俄罗斯化,俄罗斯化政策使得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壓。俄罗斯化政策使部份非俄羅斯民族對“蘇維埃”為“俄羅斯化”的懷疑,也促成了後來蘇聯解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人民

苏联人民委员会

苏联人民委员会(Совет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миссаров or Совнарком,拉丁转写:Soviet narodnykh kommissarov 或Sovnarkom,缩写为SNK),它成立于1922年底,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在苏联成立时转化而来,在1924年苏联宪法第38条中指出,委员会的权力、功能与义务是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的,中执委同时监督人民委员会工作与立法。人民委员会所颁布的法令与决定是全联盟内绑定的。1946年3月第二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改称为苏联部长会议,各人民委员部改称为部,各人民委员也随之改称为部长。.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人民委员会

苏联人民画家

苏联人民画家(Народный художник СССР)是苏联时期授予的一个荣誉称号。此头衔授予视觉艺术工作者,包括绘画、雕刻、素描、摄影等方面的卓越艺术家。 此荣誉称号于1943年7月26日设立,最早获得此称号的人物为画家、鲍里斯·约干松,以及雕塑家、。 1991年12月20日最后一次授予。共计授予159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人民画家

苏联人民艺术家

苏联人民艺术家(Наро́дный арти́ст СССР,阴性:Народная артистка СССР),又译苏联国家艺术家,是苏联时期授予表演艺术工作者的一个荣誉称号。1936年至1991年间,共有1007人被授予此称号。.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人民艺术家

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史从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止。 为应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干涉,1918年1月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在1918年,红海军也建立了起来。1918年-1921年,苏联红军还参与了与波兰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到过中华民国、西班牙等国家。1939年,苏联红军在西方与芬兰进行战争,在东方与日本帝国在中华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上有过诺门坎冲突。1941年-1945年,苏联红军参与了伟大卫国战争,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在1945年成功占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1946年,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一起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除了苏联武装力量之外,还有内务部的内卫部队、克格勃的边防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有着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参与过朝鲜战争、中苏边界冲突、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并参与干预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由於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有各國自己的軍隊,因此一些重要裝備(如核武)的轉移是透過必須外交談判才能完成。俄罗斯分得的数量最多。.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军事史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共产党

苏联国旗

苏联国旗的左上角绘有交叉的镰刀和锤子。镰刀和锤子象征组成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根据《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法》第一条中的规定,苏联国旗为“苏联国家主权以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的牢固的工农联盟的象征”。 第一面苏联国旗在1923年11月12日制定。1955年调整了锤子的把手长度和镰刀的形状,1980年8月15日,旗面颜色被加强和明亮化。直至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此旗一直是苏联的国旗。.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国旗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红军

苏联行政区划

蘇聯行政區劃主要架構如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行政区划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解体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是苏联部长会议的最高负责人,同时是苏联的政府首脑,1946年前称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通称为“苏联总理”。苏联的首任政府首脑为列宁,他在1922年苏联缔造条约签署后就职人民委员会主席。自苏联创始至苏联解体期间,共有12人曾先后担任此职务,其中列宁与斯大林两人因自然原因在任内去世,赫鲁晓夫因“不流血政变”被强迫退休,三人主动请辞(柯西金、吉洪诺夫与西拉耶夫)。其中列宁、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三人在任苏联总理时,曾同时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赫鲁晓夫被罢免后,苏共中央通过决议禁止苏联总理兼职苏共中央总书记。柯西金为工作时间最长的主席,在任超过14年,并且是唯一一位两届苏联政府内阁领导人,他在1980年退休不久后即去世。西拉耶夫则为工作时间最为短暂的主席,仅为126天(在1991年内)。.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铁路运输

苏联铁路是一個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亦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当年完成货物运输量逾40亿吨,运送旅客43亿人。苏联铁路以仅占全世界12%的营业里程,承担全国55%的货物周转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相当于完成世界铁路运输的53%货物周转量和25%的旅客周转量。 在苏联国民经济中,铁路运输作为基础部门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苏联交通部统一管理,全国划分为32个铁路局及180个铁路分局,每个铁路局平均管辖约4000~6000公里的铁路,每个铁路分局平均管辖约700至1,000公里的铁路。苏联铁路拥有近400万职工,约占苏联全部工作人口的3.5%。除此之外,苏联八个城市的地下铁道亦属于苏联的国家铁路系统范围。.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铁路运输

苏联自治州

苏联自治州是为一些较小的国家所设立的行政单位,总计将自治权给予了15个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自治州

苏联自治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是苏联为了实现民族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单位,隶属于各加盟共和国,级别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州平级,但拥有较大的权利,有自己的宪法。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有自治共和国的国家有: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自治共和国

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

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Съезд Советов СССР)是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至1938年1月12日间苏联的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

苏联民航99号班机空难

苏联民航99号班机,是一班自列宁格勒飞往摩尔曼斯克的苏联民航定期国内航班。1965年11月11日,一架在执飞此次航班的过程中于降落阶段坠毁。机上6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32人遇难。.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民航99号班机空难

苏联成立条约

苏联成立条约是使几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形式下结成联盟的一个合法化文档,与此同时,苏联成立宣言也被签署,它可以视作条约的序言。 1922年12月29日,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代表团在一次会议上批准了《苏联成立条约》和《苏联成立宣言》。这两个文件均经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并在1922年12月30日由米哈伊尔·加里宁、米哈伊尔·茨哈卡亚、米哈伊尔·伏龙芝、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斯基和亚历山大·切尔维亚科夫等各位代表团团长分别签署。 通过条约的历届修订,新的共和国得以成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成立条约

苏治中亚

苏治中亚(Средняя Азия)在地域上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中亚地区,时间上指中亚于1918年至1991年被苏联统治的一段时期。中亚诸加盟共和国在1991年宣告易帜独立。苏治中亚在地域上几与俄罗斯帝国所征服突厥斯坦西部后建立的突厥斯坦总督区无异,该区域内的政区划分曾数次变易,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划定各加盟共和国国界,并在苏联解体后作为中亚各国国界沿用至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治中亚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Якут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雅库特语:Саха автономнай сэбиэскэ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эй республиката)是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自治共和国之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Я́ко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вердло́в,)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位领导人、苏维埃俄国官员。 为纪念斯维尔德洛夫,苏联城市葉卡捷琳堡于1924年改名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1991年葉卡捷琳堡恢复原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雅科夫·西奈

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西奈(Я́ков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Сина́й, Yakov Grigorevich Sinai,1935年9月1日 - ),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数学家。他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奈以对有序与无序之间联系的研究而知名,并以概率论、测度论研究动力系统,在遍历性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曾获沃尔夫数学奖、狄拉克奖章、阿贝尔奖等多项荣誉。.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雅科夫·西奈

Origa

ORIGA(オリガ,)是在日本活動的俄羅斯創作歌手所使用的藝名,本名為奥莉加·维塔莉耶芙娜·雅克夫列娃(Ольга Витальевна Яковлев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Origa

Russian SFSR

#重定向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Russian SFSR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重定向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投机倒把罪

投机倒把罪是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犯罪,用于惩罚破坏经济秩序的投机行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投机倒把罪

東西伯利亞邊疆區

東西伯利亞邊疆區(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ский край)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區。1930年7月30日自西伯利亞邊疆區分出,併入遠東邊疆區的兩個专區:与。首府伊爾庫茨克。 1934年12月7日,分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1936年12月5日,撤销東西伯利亞邊疆區,分為東西伯利亞州和布里亞特-蒙古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疆区 Category:1930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36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東西伯利亞邊疆區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Генна́дий Ива́нович Во́ронов;)是一位苏联政治人物,曾于1963年至1971年间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总理)。 Category: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Category: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Category:特維爾州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

格羅茲尼州

格羅茲尼州(Гро́зне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高加索地區的一個州。首府格羅茲尼。下轄2市17縣。 由於在二次大戰中車臣人與納粹德國合作,1944年3月7日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被撤銷,格羅茲尼區成立,1957年1月9日撤銷,恢復共和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格羅茲尼州

格里戈里·罗德琴科夫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罗德琴科夫(Григо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Родченков,1958年10月24日-),俄罗斯反兴奋剂实验室前主任。罗德琴科夫在2005年到2015年参与研制兴奋剂并分发给了数以千计的俄罗斯奥运选手。 他在2016年作为吹哨人協助揭发了俄罗斯复杂而广泛的兴奋剂体系,並獲得独立的证实,以致俄罗斯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遭部分禁赛并从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始遭全面禁赛。 因为羅德琴科夫很可能成為俄罗斯特工的报复目标,他正於美国接受证人保护。而包括罗德琴科夫的朋友尼基塔·卡马耶夫在内的两名主要的反兴奋剂管理者在罗德琴科夫公开他的研究之前的几个月内离奇死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格里戈里·罗德琴科夫

楚瓦什自治州

楚瓦什自治州(Чуваш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楚瓦什语:Чăваш автономи облаçĕ)是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首府切博克萨雷。成立于1920年6月24日,于1925年4月21日裁撤,成为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一部分。 楚瓦什自治州包含了许多昔日喀山省、辛比尔斯克省的县。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治州‎ Category:楚瓦什共和国 Category:1920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25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楚瓦什自治州

構成國

構成國(constituent country)是某些国家的官方用語,意指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更大的政治實體的組成部分。「構成國」這一詞並沒有法律定義,僅在不同的場合按上文下理和照字面解釋,例如一個作為聯邦、邦聯或共主邦聯一分子的國家。 構成國雖然和联邦制或邦联制下轄的「邦」或「州」很類似,但是實際上其地位不一定跟「邦」或「州」相同。後者是具有相當獨立地位的政治實體,有自己的州憲法,只要內容不違反聯邦憲法,則其行政立法聯邦政府無權干涉;但以英國的構成國為例,雖然其各自有特殊文化、政治地位,也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但實際上英國仍為一单一制國家,各構成國並沒有獲得联邦制裡的「州」的地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構成國

欧洲歌唱大赛参赛国家列表

欧洲歌唱大赛自1956年创办以来,共有52个国家曾经参加比赛,其中有26个国家曾经获得冠军。欧洲歌唱大赛由欧洲广播联盟组织,每年由一个成员国负责主办。各参赛国的联盟成员广播公司选派一名歌手(或乐队)和一首歌曲参赛,由观众和各国的评审团共同投票决定比赛名次。 原则上仅有欧洲广播联盟的正式成员国有资格参加欧洲歌唱大赛,自2015年起参加大赛的澳大利亚是唯一例外。而成为欧洲广播联盟成员国的前提是该国须位于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或是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大赛名称虽有“欧洲”的字样,但参赛国家并不局限于欧洲国家。西亚国家中,以色列自1973年起开始参赛,塞浦路斯自1981年起加入比赛,亚美尼亚自2006年起也开始参加大赛;北非国家摩洛哥参加了1980年的比赛;2015年,澳大利亚以“特殊参赛者”的身份获邀参加当年的比赛,之后在2016年成为正式参赛国。此外还有数个跨洲国家也参加了这项大赛,包括1975年首次参赛的土耳其、1994年首次参赛的俄罗斯、2007年首次参赛的格鲁吉亚和2008年首次参赛的阿塞拜疆。西亚的黎巴嫩、卡塔尔和北非的突尼斯也曾表示过参赛意愿,然而三国均未能如愿正式进入比赛。 自大赛创办以来,参赛国家数量稳步上升。1956年仅有7个国家参赛,1980年代末已有超过20个参赛国,而到2011年欧洲歌唱大赛则有43个国家参加了当届比赛。随着参赛国家越来越多,大赛也对赛制进行了改动,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国家有机会参加大赛。1993年,大赛前举办了一场预选赛,在报名的东欧国家中选出三个首次参加正式比赛。1993年的比赛之后加入新规则,要求当年比赛中得分最低的六个国家不得参加次年的比赛。O'Connor, John Kennedy (2005).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欧洲歌唱大赛参赛国家列表

歐雷格·普羅托波波夫

歐雷格·阿列克謝耶維奇·普羅托波波夫(Оле́г Алексе́евич Протопо́пов,俄語羅馬化:Oleg Alekseyevich Protopopov;),前蘇聯花式滑冰雙人滑運動員,出身俄羅斯。他與妻子露德米拉·別洛烏索娃搭檔,奪下兩屆冬季奧運會冠軍(1964, 1968), 四屆世界錦標賽冠軍(1965–1968)。1979年兩人移居瑞士,並在1995年成為瑞士公民。邁入七十高齡後,他們仍持續滑冰表演。.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歐雷格·普羅托波波夫

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歷史國家的旗幟為已不存在國家的國旗或代表旗。.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殖民主义

汉特-曼西自治区

汉特-曼西自治区(Khanty-Mansysky avtonomny okrug),舊稱尤格拉(Югра́,Yugra),2003年後稱漢特-曼西自治區 —尤格拉(Ха́нты-Манси́йс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 — Югра́,''Khanty-Mansiysky avtonomny okrug – Yugra''.),為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秋明州的民族自治區。面積534,800 km²,人口 1,532,243(2010年)。首府為汉特-曼西斯克。 當地的原住民為汉特人及曼西人,該自治區便以此得名。漢特人及曼西人均屬鄂畢-烏戈爾人,他們分別使用漢特語及曼西語,在該自治區內有特殊地位,該兩種語言極為相似,但不能互通,少數語言學家認為是鄂畢-烏戈爾諸語言是語言聯盟,即漢特語和曼西語在互相影響下逐漸同化。然而俄語仍為該自治區的唯一官方語言。 俄羅斯大部份石油產量來自于該自治區(51%),這使該自治區的經濟地位極為重要。.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汉特-曼西自治区

波丽娜·嘎嘎丽娜

波丽娜·谢尔盖耶夫娜·加加林娜(Полина Сергеевна Гагарина,Polina Sergeyevna Gagarina,)是一名俄罗斯女唱作人、女演员和商业模特。2015年,她凭借歌曲《众声》("A Million Voices")代表俄罗斯在《欧洲歌唱大赛》中获得第2名。.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丽娜·嘎嘎丽娜

波罗的海铁路局

波罗的海铁路局(Pribaltyskaya zheleznaya doroga)是苏联铁路历史上的铁路管理局之一,总部设于里加,成立于1963年2月16日,负责管辖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加里宁格勒州的铁路系统,下辖里加、陶格夫匹尔斯、叶尔加瓦、爱沙尼亚、维尔纽斯、希奥利艾和加里宁格勒铁路分局。波罗的海铁路局与十月铁路局、白俄罗斯铁路局相邻,并与西南方的波兰铁路连接。至1990年,波罗的海铁路局的营业里程超过9000公里,其中包括596.4公里的电气化铁路和211公里的窄轨铁路(750毫米轨距)。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铁路局被撤销并分拆为爱沙尼亚铁路、拉脱维亚铁路、立陶宛铁路以及加里宁格勒铁路局,其中加里宁格勒铁路局划归俄罗斯铁路。.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罗的海铁路局

波羅的聯合公國

波羅的聯合公國(Vereinigtes Baltisches Herzogtum、Balti Hertsogiriik、Jungtinė Baltijos Kunigaikštystė、Apvienotā Baltijas hercogiste)是歷史上構想的建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國家。也稱大利沃尼亞公國。 俄羅斯帝國崩潰后,德國在佔領庫爾蘭時,俄羅斯帝國的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地區的波羅的海德國人貴族階級提出了這一構想。 這一構想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按照構想,庫爾蘭、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都將因此處在德國的影響之下。 波羅的聯合公國只停留在提案階段,并沒有實際真正獨立,其他國家也並未承認。即使實際建國,也多認為將會是德國的從屬國或者傀儡政權。.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羅的聯合公國

波苏战争

波苏战争(1919年2月-1921年3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苏维埃俄国与波兰第二共和国这兩个新成立的政权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是由两国对扩张领土和扩大影响力的企图所引起。 《凡尔赛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國,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文简称:苏俄)的目标是控制同样的领土,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在这场战争中,波兰人声称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苏俄则声称波兰的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击退,认为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战后的骚乱事件:1917年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俄国内战;同盟国从东部阵线撤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的尝试。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海間聯邦」(指從波羅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經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 1919年,波兰军队控制了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在波乌战争中取得胜利,在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图上建立一个乌克兰国家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尝试未能成功。同时,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优势,并向西进攻有争议的领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条清楚的阵线。边境小型冲突逐步升级,1920年4月,毕苏斯基的向东攻入乌克兰,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几乎同时,苏俄军队已经开始反攻,最初的反攻非常成功,苏军進至波兰首都华沙附近。这时,西方国家担心苏军抵达德国边境,对波苏战争的兴趣增加。在仲夏,华沙看来即将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势再次倒转,波兰军队在华沙战役中取得了意外的、决定性的胜利。向东前进的波军節節勝利,苏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双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里加条约》,划分了波兰和苏联之间有争议的边界。这次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苏边界。.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苏战争

洛佐夫斯基

洛佐夫斯基,全名索洛蒙·阿布拉莫维奇·洛佐夫斯基(Соломон Абрамович Лозовский,),化名阿列克谢·洛佐夫斯基(Алексей Лозовский),本名索洛蒙·阿布拉莫维奇·德里佐(Соломон Абрамович Дридзо),是一名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布尔什维克革命家,苏联政府高级官员,曾担任主席团成员、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和局长。他还担任过国际关系部的主席。.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洛佐夫斯基

濱海州

濱海州(Примо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位於今濱海邊疆區沿海地區,以及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南部的部分沿海地區。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1932年10月20日,自遠東邊疆區建立,1938年10月20日,歸濱海邊疆區。1939年7月5日,被併入濱海邊疆區。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滨海边疆区历史 Category:1932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3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濱海州

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

《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Outline of the Post-War New World Map)是一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佈的地圖。.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

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

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Горно-Алтай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下的一個自治州。成立於1922年,1948年以前稱為衛拉特自治州(Ойрот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在清代原為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屬科布多。 1991年升格為自治共和國。是阿爾泰共和國的前身。 Category:阿爾泰共和國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治州 Category:1922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91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

海參崴

海參崴(a),也稱「符拉迪沃斯托克」(a),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人口達606,589人。海參崴临近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海參崴自新石器時代時起便有人類居住,原為遊牧民族居住地,後歷為渤海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領土,1860年清朝與俄罗斯帝国簽訂《清俄北京条约》,改由俄罗斯帝国統治。.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海參崴

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羅夫

斯坦尼斯拉夫·葉夫格拉福維奇·彼得羅夫(Stanislav Yevgrafovich Petrov,),出生於海參崴的前苏联国土防空军中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羅夫

斯韦特兰娜·斯米尔诺娃-马尔钦克维奇

斯韦特兰娜·谢尔盖耶芙娜·斯米尔诺娃-马尔钦克维奇(translit,),俄罗斯话剧、电影女演员。 斯韦特兰娜生于喀山,母亲伊琳娜·马尔钦克维奇(Ирина Марцинкевич)、父亲谢尔盖·斯米尔诺夫(Сергей Смирнов)都是话剧演员,亲戚中也有很多艺人。20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今),导师是。 斯韦特兰娜2007年首次在电视剧中亮相。她在第一频道的电视剧《》和《》中出任女主角之后声名大振。在《月之暗面》中,她与母亲伊琳娜·马尔钦克维奇共同饰演护士卡佳·法捷耶娃,斯韦特兰娜饰演青年卡佳,而母亲饰演中年的卡佳。 斯韦特兰娜的丈夫是俄罗斯演员、导演鲁斯兰·纳纳瓦(Руслан Нанав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韦特兰娜·斯米尔诺娃-马尔钦克维奇

斯捷爾利塔馬克州

斯捷爾利塔馬克州(Стерлитама́к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下的一個州。首府斯捷爾利塔馬克。另轄別洛列茨克和伊希姆拜兩市和25縣。 1952年5月29日成立,作為在較大的自治共和國中建州的嘗試,但由於計劃證實失敗,1953年4月30日被撤銷。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Category:1952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5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捷爾利塔馬克州

新三民主義

指毛澤東在蘇俄特使鮑羅廷「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基礎上的再詮釋。毛澤東在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中稱:「孫中山於1924年1月的廣州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區分了三民主義的兩個歷史時代,新時期革命的三民主義,就是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認爲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重要依據。蔣中正在其《中國之命運》一書中則駁斥中共將三民主義劃分為新舊之舉。 近代史學界認為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並非出自孫中山之手,這些都只是蘇聯、中國共產黨片面的自我詮釋,不符史實。.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新三民主義

新俄羅斯

新俄羅斯(Novorossiya;Novorosiya),又称人民共和国联盟,是於2014年5月22日由聲稱從烏克蘭獨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所组成的邦联。2015年5月20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共同宣布邦联停止存在。.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新俄羅斯

新聯盟條約

新聯盟條約(Новый союзный договор)是指在1991年时苏联政府公布的新的共和国联盟办法,使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成为全新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уверенны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後來又改稱“主权国家联盟”(Союз Суверен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其目的是试图保持苏联的完整,但实际上条约实施后不久,即发生了八一九事件并因此加速了苏联解体。.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新聯盟條約

摩尔多瓦历史

摩尔多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350年代。摩尔多瓦人与罗马尼亚人同宗同文,都是达契亚的子孙。13至14世纪,蒙古鞑靼人侵入该地,后沙皇俄国将摩部分领土比薩拉比亞划入俄罗斯版图。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成为新成立的罗马尼亚联合公国的一部分。20世纪初期受苏维埃俄国控制并最终加入苏联,成为其中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代独立至今,为欧洲内较为落后的国家。.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摩尔多瓦历史

愛德華·阿納托利耶維奇·吉爾

愛德華·阿納托利耶維奇·吉爾(Eduard Anatolyevich Khil,)是一名俄羅斯男中音,因主唱「I am very glad, because I'm finally returning back home」(Я очень рад, ведь я, наконец, возвращаюсь домой;此歌曲通常被稱為Trololo或俄羅斯版的瑞克搖擺)而成為網絡迷因。.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愛德華·阿納托利耶維奇·吉爾

拳擊行動

拳擊行動 (Fist punch),也被稱作是 十一天戰爭,Mawdsley (2007), p. 35 這是同盟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動的一場進攻。這也是東方戰線中最後一場大型的作戰。 由於俄國革命以及緊接而來的俄國內戰,俄國在這場戰役中無法組織起任何有效率的抵抗。因此同盟國在這場戰役裡攻佔了大片土地。包含波羅的海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最後,布爾什維克政府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以結束這場戰役。.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拳擊行動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巴洛条约 (1922年)

《拉巴洛条约》(Vertrag von Rapallo;也译做拉帕洛条约),1922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苏维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帕洛签署的条约。 《拉巴洛条约》是在上由俄罗斯苏维埃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所签署的。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7月29日,根据一项秘密协议,德国能够送军士到俄国受训,其实违反了《凡尔赛条约》。11月5日,两国在柏林签署附加协议,将条款延伸到俄国所控制之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与远东共和国的苏维埃。 条约结束了德国与俄国在一战及俄国革命之后的外交孤立。由于双方都在凡尔赛条约中失去可观的领土与政治力量,所以两国的目标是组成“反凡尔赛同盟”,抗衡西方国家。基于两国的地位提高,西方对其友好关系有所担忧。在德国,对于共和政府跟一个共产国家和解并保持良好关系,部分保守和极右人士也感到担忧。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与芬兰都因俄国地位提高而紧张。它们尝试在国防与外交增加合作,但由于各自的议会反对而没有成事。 德俄两国后来签署了重申双方良好关系,但德国后来与英国与法国改善关系后,德俄关系渐趋平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拉巴洛条约 (1922年)

拉帕洛條約

拉帕洛条约(也称为拉巴洛条约)是指一战后两项条约,同样在意大利利古里亚城镇拉帕洛签署。.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拉帕洛條約

拉乌尔·瓦伦贝格

羅爾·古斯塔夫·華倫堡(Raoul Gustaf Wallenberg,)是一位瑞典建筑师、商人、外交官和人道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成功地从纳粹占领的匈牙利拯救出数千名犹太人,使他们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因而广为人知。在1944年7月至12月间,羅爾·華倫堡是瑞典驻布达佩斯的特使,他给犹太人发放了保护护照,并在标记为瑞典领土的建筑内庇护犹太人,从而拯救了数万性命。 蘇聯红军围困布达佩斯期间,苏联当局于1945年1月17日以涉嫌从事间谍活动之名将羅爾·華倫堡拘留,随后他就失踪了。据后来报道,他在1947年7月17日去世,死时被囚禁在莫斯科的卢比扬卡,这是克格勃总部及其附属监狱的代称。苏联政府逮捕和关押華倫堡的动机,连同他死亡时的环境以及他与美国情报机构的可能关系,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拉乌尔·瓦伦贝格

拉科西·马加什

拉科西·马加什(Rákosi Mátyás; ),匈牙利共产主义政治人物,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在1945~1956年期间的实际最高领导人,担任匈牙利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人稱「匈牙利的史達林」。1892年生于现位于塞尔维亚境内的巴奇考地区奥道乡,1971年去世于苏联下诺夫哥罗德。 他是一個堅定的史達林主義者,先後任黨的總書記、第一書記、國防委員會主席,1952年兼任匈牙利總理,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為1949年以後佔上風的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錯誤的主要代表人物。1953年史達林死後,在蘇聯新任領導人赫魯雪夫干涉下被迫將總理的位置讓給具有改革思想的納吉·伊姆雷。但拉科西仍任黨的第一書記,1955年時他將納吉趕下台。由於長期堅持史達林主義和屈從莫斯科,拉科西大失人心。1956年7月匈牙利勞動人民黨中央全會,確認了1955年黨的領導重犯了1953年6月以前的部分錯誤,決定解除拉科西·馬加什的領導職務。匈牙利事件爆發,拉科西遂離開布達佩斯流亡蘇聯,之後一直僑居蘇聯直至逝世。.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拉科西·马加什

曼素子·王阿訇

曼素子·王阿訇(Манзус Ванахун,曼素子又译为满素孜、满苏子等,),东干族苏联士兵,参与了伟大的卫国战争,1943年在战场上牺牲,同年被追授苏联英雄。.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曼素子·王阿訇

普罗米修斯计划

普罗米修斯计划 (波兰语:Prometeizm)是由波兰的约瑟夫·毕苏斯基建立的政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支持居住在俄羅斯帝國,及其继承者苏联边界上的主要的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独立运动,来削弱上述两个国家。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普罗米修斯计划和毕苏斯基的另一想法“海间联邦”构成了他和他的部分政治继承者的两大互补地缘政治战略。“毕苏斯基不仅想建立一个波兰人的国度,他还想建立一个处在波兰的保护下的更大的联邦,它将取代俄罗斯作为东欧老大的地位。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会被纳入其中。他的计划需要让俄罗斯被极大削弱,这是依靠武力,而无需谈判的计划。” Richard K Debo, Survival and Consolidation: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Russia, 1918–1992,, McGill-Queen's Press, 1992年, ISBN 0-7735-0828-7.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普罗米修斯计划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Сражение под Прохоровкой)是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庫斯克會戰進行期間於庫斯克東南方87公里的普洛霍羅夫卡爆發的戰鬥,由蘇聯蘇軍第5近衛戰車軍團與德軍交戰,此戰役也是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車大戰。 1943年7月5日,德軍展開「堡壘行動」,目標是消滅駐於庫斯克突出部一帶的蘇軍部隊,以重新取回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德軍將以南北兩翼的部隊向中部挺進,進行包圍殲滅戰,德軍共投入了3個軍團實行本次作戰。第9軍團負責攻擊突出部的北側,與「」則攻擊南側,負責保護第4裝甲軍團的東面側翼之安危。則早已預先得知德軍計畫,並在後者進攻處建設了多道縱深防禦的堅強防線、進駐大量兵力對應之。蘇軍佈署了「沃羅涅日方面軍」保護南側、「中央方面軍」則負責北側,另外還在後方駐紮了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待德軍攻勢力度衰弱後展開反攻。 在德軍發動攻勢一星期後,蘇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攻。在南方的普洛霍羅夫卡一地,蘇軍投入了「草原方面軍」以阻止德軍第4裝甲軍團的推進,德蘇兩方下轄的主力裝甲(戰車)單位——第2親衛隊裝甲軍與第5近衛戰車軍團便在1943年7月12日,於普洛霍羅夫卡西部與南部綿延約20公里的弧形戰線上爆發大規模戰車戰,蘇軍第5近衛戰車軍團幾近毀滅,其物質與人力的損失遠超德軍,但成功阻止德軍佔領普洛霍羅夫卡、突破第三道防線和取得行動之自由,其損失亦能以強大的物質和人力儲備所彌補。不久,蘇軍發動全面反攻,德軍的所有部隊都撤離了普洛霍羅夫卡,蘇聯從此取得了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並再也沒有失去過。.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普洛霍羅夫卡戰役

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900年-19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17年俄国革命

1918年

1918年是一個平年,第一天從星期二開始。.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18年

1918年6月8日日食

1918年6月8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18年6月8日(亚洲大多爲6月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日本、美国、英屬巴哈馬,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東北部、北美洲絕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18年6月8日日食

1918–1919年俄國西征

俄國於1918年–1919年的攻勢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對德國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所放棄的所發起的進攻。.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18–1919年俄國西征

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

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是蘇聯的第一次全聯盟人口普查,由蘇聯中央統計局(ЦСУ СССР)負責。普查從1926年12月17日開始,在鄉村為期14日,在城市為期7日。調查項目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母語、出生地、婚姻狀況、讀寫能力、身心障礙、職業、工作狀況等。本次普查共花費7百萬盧布,1928-29年出版大部份調查結果,全56冊。 本次普查是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後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在此之前還有兩次局部人口調查,分別是1920年與1923年人口調查。1920年人口調查舉行於俄國內戰與波蘇戰爭期間,因此調查範圍並不包含大部份的外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中亞與北極地區。1923年人口調查則僅限於城市地區。在俄國革命前的唯一一次普查是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為政府提供豐富的民族誌資料,依據列寧的民族區域自治理論劃分行政區,協助俄羅斯社會從帝制轉型為蘇維埃制,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民族共同體「蘇維埃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开始于1937年1月6日,原本預定在1933年執行,但由於五年前發生的大饑荒,使得这成了苏联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被销毁,负责人被作为"破坏者"送进古拉格,同樣任何團體任意私自調查也會被當作反蘇分子而入獄,因为其结果表明苏联人口远少于预期。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СССР 1937 года.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1963年蘇聯民航圖-124涅瓦河迫降事故

1963年蘇聯民航圖-124涅瓦河迫降事故是1963年8月21日在蘇聯發生的飛機水上迫降事故,當時蘇聯民航莫斯科管理局的一架圖-124因燃料耗盡在涅瓦河迫降,機上52人無一傷亡。.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63年蘇聯民航圖-124涅瓦河迫降事故

1981年7月31日日食

1981年7月3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1年7月31日(西半球大多爲7月3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苏联,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大部、欧洲東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81年7月31日日食

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

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在該年的1月12至19日實施,是蘇聯所做的最後一次人口普查。根據這次普查的結果,蘇聯的現在人口 (實際人口)為286,730,819人。高於同時期的美國 (1990年4月1日普查結果為248,709,873人),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為當時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在1989年,蘇聯大約一半的人口居住在俄羅斯,而大約六分之一住在烏克蘭 (18%)。將近三分之二 (65.7%)的人口住在都市,而鄉村人口則占34.3%。和歷年普查比較,蘇聯的都市化程度逐年提高,從1959年的47.9%、1970年的56.3%到1970年的62.3%。, on the UN Statistics Division website.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

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

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于1991年6月12日在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举行。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进行总统直接选举。在这次总统选举中,激进改革派候选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鲍里斯·叶利钦获得45,552,041票,佔有效票總數的58.6%,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总统。.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

2012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2年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2月28日.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2012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

2014年克里米亚歸屬公投,是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政府於2014年3月16日發起的一場公投,讓克里米亞選民決定是否從烏克蘭獨立,並且加入俄羅斯聯邦。参与者包含来自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包括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的选民。在公投开始前的2014年3月14日裁定公投违宪。就在同一天,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拉達和塞瓦斯托波尔市议会就公投做出最后决定,意味着乌克兰已经丧失了在此地进行执政的能力。16日的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约97%)选民赞成脱乌入俄之动议。3月17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议会最高委员会认可了这项公民投票结果。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选民表示赞成。 大部分西方國家和烏克蘭臨時政府拒绝承认此公投。而克里姆林宮、俄羅斯聯邦政府、克里米亞政府則全部都拒絕承認烏克蘭臨時政府,並指責烏克蘭臨時政府是非法政變產生的叛亂組織,無權就公投發表任何意見。 2014年3月17日的独立宣言和公民投票的结果宣布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与塞瓦斯托波尔市一起脱离乌克兰。同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与此同时,克里米亚议会准备从速起草国际条约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8日,俄罗斯签署国际条约接收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并于21日将它们作为联邦主体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

3月18日

3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7天(闰年第7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8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3月18日

3月2日

3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1天(闰年第6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4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3月2日

4月16日

4月16日是阳历年的第106天(闰年是1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9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4月16日

5月12日

5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132天(闰年是13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3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5月12日

7月10日

7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191天(闰年是19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4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7月10日

7月16日

7月16日是阳历年的第197天(闰年是19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8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7月16日

8月30日

8月30日是阳历年的第242天(闰年是24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3天。.

查看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8月30日

亦称为 SFSR,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苏维埃俄罗斯。

對蘇聯時代的懷念尤睦佳·泽登巴尔尤里·康德拉图克尤里·科科夫尤里·米爾納尤里·鲍里索维奇·列维坦尤里·日爾科夫尤金·斯盧茨基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京斯基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尼古拉·莫羅佐夫尼古拉·沃爾科夫尼科季姆尼科季姆 (罗托夫)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巴拉紹夫州不列顛群島 (用語)中央黑土區中伏爾加邊疆區中俄关系中國-蒙古國關係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丹尼斯·佩特诺夫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布古利馬州布哈拉汗国布里亞特共和國帕夫利克·莫罗佐夫帕維爾·普羅庫金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下伏爾加邊疆區下諾夫哥羅德邊疆區下阿穆爾州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化乌克兰铁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法铁路事故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亚历山大·安东诺夫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亚历山大·罗戈夫亚历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阿尔丘希娜亚历山德拉斯·阿比沙拉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亞美尼亞文化亞歷山大·范德貝倫亞歷山大·杜金亞歷山大·扎伊采夫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康斯坦丁·拉朗尼柯人民委员部 (苏联)人民陣線伊布拉希姆·佳森别科夫伊万·斯捷潘诺维奇·西拉耶夫伊万哥罗德伊琳娜·斯卢茨卡娅伊西多尔·保罗维奇·那汤松伊迪特·索德格朗伊格·伊瓦諾維奇·謝欽伊格爾·瓦西里耶維奇·庫爾恰托夫伊涅萨·阿曼德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伊戈尔·德尼索夫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书目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伊留申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彼得罗维奇併吞德米特里·格魯克夫斯基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利扬斯基俄国 (消歧义)俄国内战俄罗斯俄罗斯历史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俄罗斯副总统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俄罗斯铁路运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旗帜列表俄罗斯总统列表俄羅斯代理總統俄羅斯空降軍俄羅斯聯邦國徽俄羅斯聯邦國歌俄羅斯聯邦國旗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俄羅斯蘇維埃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俄羅斯自治區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历史土西鐵路圖瓦人民共和國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圖瓦自治州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北奥塞梯自治州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北高加索邊疆區北方邊疆區國家安全委員會 (蘇聯)國家元首國際出版商國際聯盟別廖扎戰役 (1919年)別洛韋日協議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刑法第58條 (俄羅斯蘇聯)切尔克斯自治州喬治·茨威格喀山州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宪法哈萨克斯坦总统哈薩克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唐努乌梁海内务人民委员部全俄社會主義勞農委員會聯邦共和國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全俄羅斯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八一九事件共和国 (俄罗斯)共和国列表共產主義國家关于引入俄罗斯总统职位的全俄公投其米德道尔吉·冈卓里格克里米亚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亞州克里米亞共和國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勝利日 (5月9日)因諾肯季·米哈伊洛維奇·斯莫克圖諾夫斯基国际妇女节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国际歌图瓦共和国玛丽亚·布特尔斯卡娅玛丽亚·莎拉波娃玛丽亚·阿尔卡季耶夫娜·利托夫斯卡娅獨立日社会主义国家列表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竞技体操立陶宛独立战争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本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米哈伊尔·格罗莫夫米哈伊爾·尤日尼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維塔利·穆特科維亞切斯拉夫·卡拉什尼科夫維亞切斯拉夫·馬拉費耶夫維克多·帕夫洛維奇·馬斯洛夫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约瑟夫·毕苏斯基统一电力系统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克塞维奇·扎伊采夫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罗曼·帕夫柳琴科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國旗烏德穆爾特自治州烏克蘭歷史烏蘇里斯克州烏法州烏拉爾區爱德华·阿纳托利耶维奇·斯特列尔佐夫爱国歌 (俄罗斯)結雅州瑪莉娜·阿妮西娜瓦列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加索夫瓦列里里昂惕夫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瓦迪姆·克拉斯諾謝利斯基瓜地馬拉革命焦哈尔·杜达耶夫白宫 (莫斯科)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芬蘭內戰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莫斯科莫斯科审判鞑靼斯坦共和国联合国柬埔寨过渡时期权力机构联邦警卫局萊伊蒙茨·維尤尼斯萨哈共和国顿巴斯战争西伯利亞邊疆區西西伯利亞邊疆區西部區 (1917-1918)西部區 (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馬里自治州駝鹿島國家公園马克欣马特维·扎哈罗夫謝爾蓋·維塔利耶維奇·別茲魯科夫谢尔盖·布林谢尔盖·谢苗诺维奇·索比亚宁谢尔盖·阿列克谢耶维奇·恰普雷金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鲍里斯·涅姆佐夫费奥多西亚车臣-印古什自治州车臣共和国历史车臣自治州辛菲罗波尔远东州远东共和国迈克尔·卢卡斯露德米拉·別洛烏索娃阿历克斯·奥维琴根阿塞拜疆LGBT权益阿尔苏阿圖爾·德米特里耶夫阿列克謝·納瓦爾尼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多勃雷宁阿爾伯特·傑姆琴科阿爾扎馬斯州阿道夫·乌尔班阿拉·普加乔娃阿拉木图宣言蘇俄蘇維埃帝國蘇維埃俄國蘇聯人權蘇聯地理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蘇聯紅軍入侵喬治亞蘇聯經濟蘇聯民航103號班機空難蘇聯民航3352號班機空難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赤卫队 (俄国)赛佛兰娜·科契柯娃葉爾辛效應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笙妮雅·蘇恩諾娃锤子与镰刀鄂毕-额尔齐斯州自由市慘變自治区里加和约金·費爾比金正日艾琳娜·羅德妮娜艾萨克·阿西莫夫艾达·加里富林娜苏维埃俄罗斯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苏联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苏联历史苏联宪法苏联人民苏联人民委员会苏联人民画家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军事史苏联共产党苏联国旗苏联红军苏联行政区划苏联解体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铁路运输苏联自治州苏联自治共和国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苏联民航99号班机空难苏联成立条约苏治中亚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雅科夫·西奈OrigaRussian SFSR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投机倒把罪東西伯利亞邊疆區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格羅茲尼州格里戈里·罗德琴科夫楚瓦什自治州構成國欧洲歌唱大赛参赛国家列表歐雷格·普羅托波波夫歷史國家旗幟列表殖民主义汉特-曼西自治区波丽娜·嘎嘎丽娜波罗的海铁路局波羅的聯合公國波苏战争洛佐夫斯基濱海州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海參崴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羅夫斯韦特兰娜·斯米尔诺娃-马尔钦克维奇斯捷爾利塔馬克州新三民主義新俄羅斯新聯盟條約摩尔多瓦历史愛德華·阿納托利耶維奇·吉爾拳擊行動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拉巴洛条约 (1922年)拉帕洛條約拉乌尔·瓦伦贝格拉科西·马加什曼素子·王阿訇普罗米修斯计划普洛霍羅夫卡戰役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1918年6月8日日食1918–1919年俄國西征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1963年蘇聯民航圖-124涅瓦河迫降事故1981年7月31日日食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2012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3月18日3月2日4月16日5月12日7月10日7月16日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