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埃博拉出血热
伊波拉出血熱(又名:伊波拉病毒病;通稱:伊波拉)是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之人畜共患傳染病。罹患此病的人會在2天至3週內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及出疹等症狀。病情後會進一步惡化為肝、腎衰竭。步入此階段,病人或會出現體內、外出血的現象,並可能在首個症狀出現後的6至16天内,因血容量過低或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伊波拉患者多因接觸了帶有病毒的體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間接觸摸到最近受污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夠證據,顯示病毒能經空氣微粒在靈長動物間傳播。患者的精液或母乳在其康復後的數週至數月内,仍可能載有病毒。果蝠被認為是伊波拉病原體的,能在自身不受影響的狀況下將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乎醫療界以及一定程度的社區配合。前線醫學措施包括了快速的病例偵測、實驗室診斷、、正確看護、謹慎處理醫療廢物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屍體。減少接觸受感染的個體為社區防疫的一大重點。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應穿著完整的連身型防護衣物,並勤加洗手。叢林肉易沾染病毒,故需在徹底煮熟後方能進食;在處理這類產物時,也需佩戴醫用手套。 盡可能撇除其他諸如瘧疾、霍亂、腦膜炎、其他病毒性出血熱等可造成近似症狀的疾病,為診斷伊波拉出血熱的首要工作。血液樣本中之抗病毒體、病毒的核糖核酸或病毒本身均為鑑定的指標。目前尚未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各方亦正致力研發安全、可供廣泛使用的疫苗及藥物。病人大多接受或靜脈注射等,可提高存活率的舒緩性療法,以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傷害及併發症的風險。深切治療則能進一步應付器官衰竭的問題。根據一直以來的疫情,此出血熱可造成高達25-90%(平均約五成)的綜合臨床致死率。 此病在1976年首次出現於當時的蘇丹及薩伊,並常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爆發。直至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一共公佈了1,716宗確診個案,合計24次爆發。最嚴重的一次流行,為肆虐西非的2013-16年疫症;是次爆發最終感染了人,奪取了人之性命。.
查看 便血和埃博拉出血热
十二指腸懸肌
十二指腸懸肌(Musculus suspensorius duodeni),又稱屈氏韌帶(Ligament of Treitz)。為一連接和周邊結締組織之間的薄型肌肉。該肌肉最常連接於十二指腸的第三和第四部份,以及十二指腸空腸曲,但詳細位置會因人而異。十二指腸懸肌同時也是十二指腸和空腸定義上的分界線,同時也是臨床醫學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分界線。 十二指腸懸肌源自於中胚層,並在胚胎學的腸道摺疊過程中,給予腸道一個固定點。該肌肉也拉寬了十二指腸空腸曲的夾角,幫助食糜通過。若該懸肌先天過短,會造成上消化道阻塞,稱為,不過並不常見。.
查看 便血和十二指腸懸肌
呕血
呕血(hematemesis)是指患者呕吐出血液的症状,血液的来源为上消化道(即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也属于上消化道)。呕血经常和咯血(呼吸道出血)相混淆,咯血相对比较多见。.
查看 便血和呕血
火鍋
火鍋是以水或湯導熱锅来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其特色為邊煮邊吃,由于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因此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主要在東亞洲盛行。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肉片、豆腐、香菇、丸子、冬粉、蔬菜等等,將其放入煮開的鍋底燙熟後食用。有些吃法還會蘸上調味料。.
查看 便血和火鍋
繡球屬
繡球屬,又名紫陽花、七變化、洋繡球、粉團花,原产于中国四川一帶及日本。原學名八仙花由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根據其日本妻子的名字-楠本瀧所命名。为山茱萸目绣球花科绣球属(学名:Hydrangea)落叶灌木,花几乎全为无性花,所谓的“花”只是萼片而已。早期“花”为白色,后变为蓝色或粉红色。 其性喜阴湿,且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抗性强。不可接受过强之直射阳光,否则叶片易灼伤。绣球花的花色可随土壤的pH值而改变。若在酸性土壤種植(pH值比7小),花色是藍色;若在中性土壤種植(pH值大約等於7),花色是乳白色;若在鹼性土壤種植(pH值比7大),花色是紅或紫。因此可通过调节土壤的pH值来改变花色。可用扦插法繁殖。 其全株有毒,误食会导致疝痛、腹痛、腹泻、呼吸急促、呕吐、便血等中毒症状。.
查看 便血和繡球屬
痔疮
垫(Haemorrhoids),是位于的组织,在正常情形下可協助控制排便。但当它或发炎时,会呈现病态或变成痔瘡(hemorrhoid,與痔墊為同一英文字)。痔瘡的症狀依其發生位置及種類而定。內痔通常無痛,但在排便時會產生鮮紅色的便血。外痔則通常會造肛門周圍疼痛或腫脹,且通常顏色較深。症狀通常會於數日後改善,但外痔癒合後可能會形成。 造成痔瘡的明確原因至今尚未明朗,但有些會增加腹腔壓力的因素可能會提高發生痔瘡的風險。這些風險因子包含便秘、腹瀉,或如廁過久等等,妊娠期間發生痔瘡的比例也較高。診斷方法為肛門指診及視診。許多人會誤將任何發生於肛門周圍的疾病稱為痔瘡,因此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可能更危險的潛在因子。及可以協助排除其他更危險的因子。 一般來說,痔瘡通常會自行改善,此類患者不需特別治療。可以多攝取膳食纖維、多補充流質。若有疼痛則可給予非甾体抗炎药並多休息。可以給予外用藥膏塗抹,但療效缺乏證據支持。若症狀持續無法改善,則可考慮進行手術。 約 50% 至 66%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時期會罹患痔瘡,且男女罹患比例相當。罹患痔瘡的年齡一般介於45至65歲之間。富人罹患此病的比例較高,且預後一般相當良好。目前已知關於痔瘡的最古老紀載是在西元前1700年的古埃及莎草纸上。.
查看 便血和痔疮
甲骨文
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但大部分还没有被释读出来。 商代文字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西周文字,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現代成熟的今文字或說楷書即由商代文字漸漸演變而來。除了甲骨文,商代文字也包括商代金文,是通常比甲骨文更正式的書體。 一般認為,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甲骨文的發現,促進了各國學者對中國上古史和古文字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并開創了一門嶄新學科——甲骨學。 2006年時,有考古學者、古文學者指出,陶文可與甲骨文同爭中國及東亞最早文字。.
查看 便血和甲骨文
胃及十二指肠潰瘍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peptic ulcer,簡稱PUD),又稱胃及十二指肠潰瘍。這是指胃、小腸前段(十二指肠)或幽门,有時也包含了食道下端的黏膜損傷(潰瘍)。在胃發生的潰瘍稱作胃潰瘍(stomach ulcer),在小腸的開頭部分所發生的潰瘍則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是會因為吃東西而改善的上腹痛,或者晚上因肚子痛而醒來。胃潰瘍的疼痛大多被用「燒灼感」或「悶痛」描述,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打嗝、嘔吐、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胃口不佳,但年紀較大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完全沒有症狀 。胃潰瘍若不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出血、、或是,出血的發生率約為15%。 常見的致病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其他較少見的致病因子包括抽煙、嚴重疾病造成的壓力、貝賽特氏症、、克隆氏症以及肝硬化等。高齡者服用非固醇類抗發炎藥更容易造成潰瘍。當臨床症狀出現時,可以進行內視鏡以及鋇劑吞嚥檢查法進行檢查。臨床上可以抽血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進行、進行糞便檢查或進行胃活組織檢查來診斷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造成類似症狀的其他病症包括胃癌、冠狀動脈心臟疾病、胃粘膜發炎以及膽囊發炎。 對引起或預防潰瘍的層面而言,飲食內容並非重要的影響因子。較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戒菸、戒酒、停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簡稱NSAIDs),以及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常見的治療藥物像是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pump inhibitor,簡稱PPI)或H2受體阻抗劑(H2 antagonist,俗稱H2 blocker),通常建議的基本用藥療期為四週。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通常會以安默西林(Amoxicill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與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作為藥物組合治療;但因抗生素抗藥性與日俱增,此療法並非絕對有效。出血性潰瘍有時會以內視鏡進行治療,而外科手術只會在內視鏡治療無法處理時進行。 胃潰瘍的盛行率大約為4%。大約有10%的人會在一生中得過胃潰瘍。胃潰瘍1990年造成全世界327,000人死亡,2013年時死亡人數降低,造成301,000人死亡。胃潰瘍穿孔在1670年因英國的亨麗埃塔公主患病而第一次有相關述。幽門桿菌是在1981年由巴里·馬歇爾以及罗宾·沃伦發現。.
查看 便血和胃及十二指肠潰瘍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是多細胞生物用以進食、消化食物、獲取能量和營養、排遺剩餘废物的一组器官,其主要功能為攝食、消化、吸收、同化和排遺。其中有關排遺的部分,也可歸類到的一部分。.
查看 便血和消化系统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 (GI bleed)、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口腔至直腸之間任何部位的消化道出血。當短時間內大量出血時,可能導致的症狀包含嘔血、、便血,或 -->。長期的小量出血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而造成疲倦或心絞痛。其他症狀則包含腹痛、呼吸困難,或昏厥。有時候小量出血並不會有任何症狀產生。 消化道出血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者肝硬化和肝癌容易合併的,也都可能成為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而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則通常是痔瘡、癌症及炎症性腸病造成的。過去病史、理學檢查和血液檢查 -->,都可以幫助診斷腸胃道出血。少量的出血可以透過來判斷 -->,而內視鏡則可以定位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出血區域 -->。在不清楚病情的情況下,醫學影像也是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 初步的治療主要關注在上如靜脈注射與輸血,通常要血紅蛋白量以低於70-80g/L以下才會採取輸血急救。在某些案例中會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與抗生素。如果其他方法都無效,則可能可以推測為食道靜脈屈張,並以治療。一旦發現有消化道出血的狀況發生,建議在24小時內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以及照影,並進行治療。 上消化道出血比下消化道出血要常見。上消化道出血每年每十萬人約發生50到150次。下消化道出血則是每年每十萬人約發生20到30次。在美國,消化道出血造成每年30萬次住院人次。消化道出血致死率為 5% 到30% 之間。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在男性較高,也隨著年紀而上升。.
查看 便血和消化道出血
亦称为 Hematochez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