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20 关系: 加賀之潛戶,十二使徒岩,堆積作用,大地艺术,大欖郊野公園,天然拱,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阳系最高山峰列表,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尖頂國家公園,岩屑堆,岩石,丹霞山,希普罗克峰,丘陵,帕米爾公路,乐声安峰,人口過多,应用材料,五老峰,伦敦拱桥,俄罗斯地理,土壤保護,地形图,地球,地表逕流,喀斯特地形,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冬季服務車輛,冲沟,农作物,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效应,犁,班夫国家公园,磐石,美国国家公园列表,群岛海,热带风暴布伦达,热带风暴阿利森,热带风暴泰米,片侵蝕,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韶关市,順向坡,風,風化作用,颱風查特安,颶風伊尼基,飓风埃丝特,... 扩展索引 (70 更多) »
加賀之潛戶
加賀之潛戶(加賀の潜戸、かかのくけど)乃日本島根縣松江市北部(舊)面向日本海的海岸觀光勝地。「加賀」是聚落的名稱,亦可用加賀潛戶表示。此地歸屬大山隱岐國立公園管轄,1927年被指定為國家名勝和天然紀念物時,皆登錄成「潛戶」之名。 此地的神話色彩濃厚,與日本神道關係頗深,為佐太大神(主祭神)的出生地。.
查看 侵蚀作用和加賀之潛戶
十二使徒岩
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又譯十二門徒石,是一系列自然形成的石灰岩的组合,目前存有八块 蘋果日報,2009年09月27日。它们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大洋路边上,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十二使徒岩是维多利亚州的著名景点,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 BBC新闻。最初这些石头被称为“母猪和小猪”,在20世纪50年代,它们的名字被改成更加吸引人的十二使徒岩(这个名字来自耶稣的十二个使徒),尽管那时仅存有九块石头。 在2000年代初,当地政府在大洋路边建造了访客中心,其设施包括停车场和厕所等。另外,旅游者可以选择搭乘直升机,俯瞰十二使徒岩附近的景色。.
查看 侵蚀作用和十二使徒岩
堆積作用
堆积作用(Deposition)是指岩石受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物质逐渐沉淀、堆积的过程。 在流水的沉积过程中,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形成宽广平坦的冲积平原,如長江在流出長江三峽之後,水流速度變慢,就在湖北等地形成了廣大的沖積扇平原,而華北大平原則是由海河、淮河與黃河沖積而成的,這種沖積扇倘若形成於河流的出海口就是三角洲,如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非洲的尼羅河三角洲、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都是很有名的例子。 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障碍物,风沙便沉积下来,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颗粒细小的粉砂粘土,被风挟带出沙漠区,随着风力减弱,在外围形成黄土沉积。如中國的黄土高原等。.
查看 侵蚀作用和堆積作用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Land art, Earthworks 或 Earth art)也叫地景艺术,是一种始发于美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一种艺术运动,其表现为大地景观和艺术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時这也是一种在自然界创作的艺术形式,创作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环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机材料,以及水等。 同时,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时常作为改变地景的工具出现在创作过程中。 大地艺术的创作旨在对地景的讨论,其作品经常出现在对公众开放,远离都市文明的地区,大地艺术作品时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变,侵蚀的客观属性,从而导致很多早期作品,仅仅短暂地存在,而如今只能在纪录片或者照片档案中找到。.
查看 侵蚀作用和大地艺术
大欖郊野公園
大欖郊野公園(Tai Lam Country Park)是香港新界的一座郊野公園,佔地達5,370公頃,於1979年2月23日劃定,地區行政上大部份屬於元朗區。公園毗鄰錦上路、屯門、深井及青龍頭,園內有田夫仔和清快塘兩個鄉村,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郊野公園。公園範圍東至荃錦公路,南面為屯門公路以北一帶,北面至石崗、河背水塘引水道及大棠等地,而西面為屯門及藍地水塘。.
查看 侵蚀作用和大欖郊野公園
天然拱
天然拱,又称天然桥,是一种有天然通道穿过下方的岩石拱形构造(地形)。大多数的天然拱形成于狭窄的山脊和悬崖的薄壁上,因为此处易受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变得狭窄。悬崖层下方较软的岩石层逐渐被侵蚀,直到侵蚀出的岩屋凿穿了石桥的下方,从而形成了石拱。天然拱通常形成在易受海水、河流或风化作用侵蚀的地方;对岩石侵蚀的过程在短期内虽然很弱,但长此以往的侵蚀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直到有所突破。 ,天然拱桥学会对此下的定义为天然桥是主要由水成作用形成的拱形构造。与此同时,《地质术语词典》则定义天然桥为“跨越山谷由侵蚀而成的天然拱”。.
查看 侵蚀作用和天然拱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缩。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並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盤,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稱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随后的发展與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開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與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並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经常遷移,某些行星间已經彼此易位。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並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狀星云,並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重力卷走。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太阳系最高山峰列表
以下为太阳系各星球上已知的最高山峰列表,羅列星球上的各類型之最高峰。位於火星上高达22公里的盾状火山-奥林帕斯山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的最高山峰。在1971年它被发现之后的40年中,奥林帕斯山一直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高峰。 然而在2011年发现小行星灶神星的雷亚希尔维亚盆地的具有與其相仿的高度。.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是针对由官方宣扬像马列主义这样的官方思想的政党统治的一党制国家(人称“共产主义国家”)的行为的批评。.
尖頂國家公園
尖顶国家公园(Pinnacles National Park)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以东,是美国在2013年成立的最新国家公园。公园地处索莱达以东约8公里,圣荷西东南约130公里(1.5小时车程)。 公园的地貌成形于侵蚀作用:一座原处于加州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死火山,在侵蚀作用的影响下逐渐往东迁移,并最终成为加州太平洋海岸山脉的一部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公园的大部分地区标记为。 公园整体被岩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以步道相连。然而,公园两侧的入口之间并不存在道路连接。公园中部蔚为壮观的尖峰石阵常年吸引着大批攀岩者。此外,公园内的岩洞也非同寻常:至少13种不同种类的蝙蝠在其中定居。夏季的公园酷热难当,春秋两季是最适合游览的季节。公园是的主要栖息地;同时也是的圈养孵化地。 尖峰石阵國家紀念區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08年成立。2012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将尖峰石阵升级为国家公园的提案,并由2013年1月10号起正式由巴拉克·奥巴马签署通过。.
查看 侵蚀作用和尖頂國家公園
岩屑堆
岩屑堆(Scree)是通过所毗邻的崖面周期性崩塌,聚集在悬崖、山脉峭壁、火山或谷地底部的碎裂岩石堆。与这些地层相关的地貌通常被称为“塌砾堆”或“塌砾坡”。当岩屑堆的倾斜度达到颗粒平均直径的最大休止角时就会形成典型的凹面结构 岩屑堆(scree)这一术语来自古诺尔斯语中的山崩(skriða)一词 ,而塌砾(talus)在法语的意思是指斜坡或堤坎。.
查看 侵蚀作用和岩屑堆
岩石
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礦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有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等。没有一定外形的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以及松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其中,长石是地壳中最重要的造岩成分,比例达到60%Feldspar.
查看 侵蚀作用和岩石
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中国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仁化县,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丹霞山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丹霞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查看 侵蚀作用和丹霞山
希普罗克峰
希普罗克峰(shiprock)也称船岩,是位于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纳瓦霍族保留地沙漠平原内的一座孤山,其平均约有1,583英尺(482.5米)高。希普罗克峰海拔约为。该山峰位于以希普罗克镇西南方向,并以此命名为希普罗克峰。 希普罗克峰为纳瓦霍族保留地所管理,并位于四角落区域,对纳瓦霍族的传统、文化和神话传说产生了重要作用。希普罗克峰位于被阿那萨吉人(美国西南部史前的美洲土著人种)所占领的区域的中心处。希普罗克峰是登山爱好者和摄影师常关注的地方之一,就连某些电影与小说也中也常出现希普罗克峰的身影。希普罗克峰是新墨西哥州西北部最著名的地标。.
查看 侵蚀作用和希普罗克峰
丘陵
丘陵或丘陵地是一种高度在平原和山地之间,並由眾多小丘連綿而成的地形。各地对丘陵的定义不十分一样。相对而言,比较平坦的地方高度差50米就可能可以被称为丘陵,而在山地附近可能在高度差100到200米以上才会被称为丘陵。.
查看 侵蚀作用和丘陵
帕米爾公路
M41公路,又稱帕米爾公路(Памирский тракт)為在中亞的一條公路,途經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國家。此公路是地勢險峻的帕米爾山區當中唯一一條連續的公路,也是塔吉克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主要的供給道路。此公路已有數千年歷史,曾經是連絡丝绸之路的道路之一。此公路的編號「M41」由蘇聯所訂,惟現時公路沿線標誌已不再標示公路編號,僅列出沿著公路可以前往的地點。.
查看 侵蚀作用和帕米爾公路
乐声安峰
乐声安峰(Roxy Ann Peak)坐落在美国俄勒冈州杰克逊县梅德福的东部边缘,高1090米,是西喀斯喀特山脉的一部分。山峰拥有多个地质层,大部分都是由火山岩组成,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渐新世早期。乐声安峰的下山坡主要由橡树稀树草原和开阔草原覆盖,到了上山坡和峰顶则混有针叶林。虽然山峰的相对高度较低,只有230米,却比梅德福高了670米,在罗格谷大部分地点都可以看到。该峰是梅德福最重要的视域、游憩和休闲所在。 乐声安峰的首批定居者是美国境内原住民部落拉特加瓦人(Latgawa)的祖先,他们于8000到10000年前来到这里。19世纪50年代初,罗格河战争导致大量不是原住民的人口来此定居。战争结束后,拉特加瓦人被迫离开这一地区前往保留地。这座山峰就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以最早的其中一位土地所有者乐声·安·博文命名。 1883年,梅德福市在乐声安峰西面建成,并在两年后注册成立。1930至1933年间,该市分别从国际狮子会和美国联邦政府获得了大量土地,并于1937年建立了占地704公顷的普雷斯科特公园。乐声安峰的上层山坡和峰顶的大部分区域都位于这座公园的保护范围,并且很大程度上没有经过人类的开发。山峰的南部山麓有一些快速扩张的独户住宅区。.
查看 侵蚀作用和乐声安峰
人口過多
人口爆炸(又稱人口過剩)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人类数量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环境承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人口过剩也可被视为不可再生能源大幅耗尽或环境承载能力降低,无法支持人口数量。 词汇人口过多讨论的是整个人类数量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球或较小的地理区域,如国家。人口过多可以由出生率增加、死亡率降低、移民涌入、生物群系不可持续或资源枯竭造成。如果某一贫瘠之地难以为生,虽然人数稀少但也可能会人口过多(如荒漠)。支持人口适度的说法常引述生活质量、环境承载力及饥荒风险来反驳持续高人口增长,支持人口下降。科学家认为人口过多、 过度消费和技术应用导致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地球进入新的地质世,即人类世。.
查看 侵蚀作用和人口過多
应用材料
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簡稱應材,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和服务供应商。应用材料公司创建于1967年,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应用材料公司1984年进入中国,目前在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无锡等地有办事处或仓库,在西安设有太阳能开发中心。1993年9月在台灣設立「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服務台灣眾多半導體產業客戶。 应用材料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芯片制造相关类产品,例如原子层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电镀、侵蚀、离子注入、快速热处理、化学机械抛光、测量学和硅片检测等。应用材料公司每年的研究经费达到约10亿美元。 2013年9月24日應用材料宣布将透過換股方式,作價90億美元收購主要競爭對手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合併後的新公司市值約290億美元,應材將持新公司68%股權,東京電子持其餘32%股權。 2015年4月28日,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应用材料与东京电子表示将取消业务合并计划,理由是该计划未获得美国司法部认可。.
查看 侵蚀作用和应用材料
五老峰
五老峰是中國江西省廬山东南部的一座山峰,海拔1358米,为庐山第二高峰,东临鄱阳湖。五老峰东北的山谷中有三叠泉瀑布,东部山麓有白鹿洞书院。 五老峰为庐山地块抬升形成的南翼,由于存在4组横节理,受侵蚀形成5个山峰,遠看似五位老人端坐,由此而得五老峰之名。其中以四峰最高、三峰最险。 李白曾在《望庐山五老峰》一诗中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五老峰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尤以三峰为多,其中有许世昌书“近日云低”、郭友龙书“星聚层峦”、徐坦书“去天尺五”、沈瑛书“目无障碍”等。 五老峰摩崖石刻已被列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老峰下的海会寺是当地佛教中心,距离海会寺500米就是蒋介石1933年办的军官训练团,陈诚当时是教育长,汤恩伯是学员,有30多栋房子,后来被日軍炸毀,只剩下3栋,成为1958年办的“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庐山分校”的校址;以后划为“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星子分校”白鹿洞书院也安排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个班级。1969年由九江市的三所中学(九江市甘棠中学,红旗中学,庐山中学)合并到五老峰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五老峰面对鄱阳湖,面对东面,日出时候十分壮美。.
查看 侵蚀作用和五老峰
伦敦拱桥
伦敦拱桥 (或伦敦桥、伦敦断桥,英语:London Arch)是一座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坎貝爾港国家公园的离岸天然拱桥。这座拱桥是维多利亚州大洋路的著名景点之一。这座蚀柱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在1990年之前,这座天然拱桥是以双拱桥的形式存在的,而非现在的离岸单拱桥。.
查看 侵蚀作用和伦敦拱桥
俄罗斯地理
俄罗斯跨越北纬50~70°的欧亚大陆大部地区,南北宽2500~4000公里,东西长9000公里,海岸线长约3.4万公里。.
查看 侵蚀作用和俄罗斯地理
土壤保護
土壤保護乃防止土壤因土地過度利用產生土壤侵蚀、降低土壤生產力、酸化、鹽化或其他類型的土壤污染而造成土壤流失的一種保護措施。 在一些未開發的國家中,火耕以及其他無法永續發展的耕作技術在自給農業中經常使用。濫伐森林通常很容易出現大規模的土壤侵蚀、土壤養分流失,甚至有時還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 可改善土壤的技術包含輪作、、保育耕作、栽植防風林以及其他能影響土壤侵蝕以及土壤生產力的技術等。植物和樹木死亡時腐化,逐漸成為土壤中的一部分。.
查看 侵蚀作用和土壤保護
地形图
地形图是一种以大比例尺及地形的定量表达为特征的地图。在过去制图时,可能用到很多不同的方法。现代制图则常使用等高线。对地形图的传统定义对和人造的地形特征都要进行表达。 地形信息中心(The Centre for Topographic Information)提供了地形图的定义:“地形图是用于表达地面的人文和自然特征的详细且准确的地图。(A topographic map is a detailed and accurate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features on the ground.)”.
查看 侵蚀作用和地形图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查看 侵蚀作用和地球
地表逕流
地表逕流是指雨水或是冰雪融化後的水流經地表產生的水流。表面逕流可能是因為土壤已經吸飽水,無法再吸收水份,或者是一些不透水的表面(例如屋顶或是)使水流到周圍的土壤。地表逕流是水循環中重要的一部份,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還沒進入水道之前的表面逕流也稱為。若非點源中含有人造污染物或是天然污染物(例如腐爛的葉子),則稱為。若一個區域的逕流會匯流到某一點,此區域稱為流域。當逕流流過地面時,會帶走土壤中石油、殺蟲劑或是肥料等土壤污染物,形成非點源污染。 城市径流除了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污染外,也是造成市區淹水的原因之一,會造成財物的破壞、地下室的潮濕及泥濘,以及街道的積水。.
查看 侵蚀作用和地表逕流
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又稱溶蝕地形、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經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嶇、土壤十分貧瘠,不利農業發展,因此在雲貴高原有「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両銀」的俗諺。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卻十分受到觀光客青睞。目前巴爾幹半島及中國重庆、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2016年11月24日,陕西省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汉中发现世界级的超级天坑1个,大型天坑17个,常规天坑31个。 該種地形得名自克羅埃西亞的喀斯特高原,地理學家最早在該地做有系統的岩溶地貌研究。喀斯特是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部河谷以南,並延伸到義大利東北角大城鄰近狹長地帶的一片高地。因為該地區絕大部份位於斯洛維尼亞境內,所以簡述為位於斯洛維尼亞是可以接受的。.
查看 侵蚀作用和喀斯特地形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優勝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是美国加州中东部横跨图奥勒米县、马里波萨县和马德拉县东部部分地区的国家公园,,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26 August 2013。该公园占地并延伸到了横跨内华达山脉西坡。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每年大约有三百八十多万游客:大部分人在七平方英里(约合十八平方公里)的约塞米蒂山谷逗留。1984年,优胜美地被选定为世界遗产,其壮观的花崗岩峭壁、瀑布、清澈的溪流、巨型红杉林和生物多樣性为国际所公认。该公园大约95%的地方被指定为。约塞米蒂虽然不是第一个指定的国家公园,但它对国家公园这个概念的发展起到了支配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像和约翰·缪尔等人的工作所起的作用。 优胜美地是内华达山脉最大而且最不分散的栖息地之一。该公园还拥有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该公园海拔从不等,还包括五个主要植被区:/橡树林地,低山地森林,高山地森林,亚高山植物和高山植物。加州7000种植物物种中,内华达山脉占了 约50%,而约塞米蒂公园内占了20%多。该公园内记载的160多种稀有植物有着合适的栖息之地,以及以这些植物中的许多植物所占据的有限范围为特征的罕见的当地地质岩层和特有的土壤。 是以花岗岩和更老的岩石残留物为特点。大约一千万年前,内华达山脉隆起而后偏斜形成西部相对平缓的山丘以及令人着迷的东部山丘。这些隆起增加了溪流和河床的陡峭程度,产生了又深又窄的峡谷岩层。约一百万年前,雪和冰积累而形成了将那些河谷往里移动的较高的高山草甸上的冰川。早期冰川时期,约塞米蒂山谷的冰的厚度可达。大块冰的下坡运动切割并雕刻了如今吸引如此之多的游客到其风景优美的U形山谷观光。 2014年被用來命名Apple電腦作業系統OS X Yosemite。.
冬季服務車輛
冬季服務車輛(winter service vehicle,缩写:WSV)或称为除雪車、除雪机、鏟雪車,这种车辆的用途是清除道路上的冰雪。冬季服務車輛通常使用自動傾卸卡車底盘,外加裝配專門除雪設備。而不少政府機構也會利用較小型的車輛来清除人行道、小路与單車徑的積雪。溫帶或是極地區域负责道路維護的管理機構和承包商往往擁有若干冬季服務車輛,这样可以在冬季期间投入它们來確保道路上冰雪的清除以及行车的安全。機場則利用冬季服務車輛來清除飛機表面、跑道和滑行道上的冰雪。因为除了危及飛機起降外,冰雪还會對飛機的氣動性造成干擾。 尽管早在1862年已有馬拉雪犁(鏟雪車)和噴灑車的記載,但最早的冬季服務車輛却是積雪滾軋車(雪道整理車),它用于维护路面的光滑平整,以供人们使用雪橇。而随着20世紀早期汽車运输和航空的增长,运用发动机技术的现代大型冬季服務車輛不断地發展普及。.
查看 侵蚀作用和冬季服務車輛
冲沟
冲沟(gully),或称蚀沟,为流水在侵蚀作用下在土壤中形成的地形,一般会在丘陵的山坡上形成。冲沟很像一个缩小版的山谷,但是通常深度、宽度不过十米上下。冲沟形成时,若體積流率足够大,水流便会深深地切入土壤之中。.
查看 侵蚀作用和冲沟
农作物
農作物,或常被稱為作物,又称农艺作物,俗称庄稼,是泛指在大量培植供人食用或做工业原料的物種,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植物约1500种,依其應用及研究方式不同,常見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例如食用作物、特用作物、雜用作物等。 广义上农作物可分为大田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所有栽培植物,如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观赏、药用植物,林木等。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上农作物专指大田作物(field crops),即在田间进行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对这种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查看 侵蚀作用和农作物
全球变暖
--,或稱--,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变暖效应。 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全球暖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這點,在學術界當中是沒有爭議且有著強烈的共識的,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據資料顯示 ,大氣中一氧化二氮(N2O)的含量比18世紀中葉(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從275ppbv增加到310ppbv,二氧化碳(CO2)的含量從280ppmv增加到360ppmv,甲烷(CH4)從700ppbv增加到1720ppbv,這些增長趨勢主要緣于人類的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变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高。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八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 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学家在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氣溫上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英国東安格-里-亞大學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带来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氣候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变暖。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查看 侵蚀作用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的效应
人们预测中的全球变暖的效应对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活影响深远。它首要表现为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并且引发一系列次级效果,例如海平面上升、农业分布的改变、恶劣气候的增加以及热带疾病疫情的扩大。这种效应已经能够在某些例子中观察到,虽然目前还很难将这些特定的现象归因于全球变暖。 这些影响的程度及其可能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议题,并且在细节上仍然是不确定的科学问题。对于可能的效应以及目前认知水平的汇总可以参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小组的报告,对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可以参见第一工作小组。 2007年,IPCC报告包括了预计效应的总结。.
查看 侵蚀作用和全球变暖的效应
犁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用途是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犁也可以將較深層的土翻到表面上。犁是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犁的材質可以是木頭或是鐵,自有信史以來,犁就是人類使用的工具之一,而且也是農業上的一大進步。 犁的功用是將較較深層的土壤翻到土地的表面,並且可以蓋住雜草及以前的作物並讓其自行分解。當犁劃過土壤時,產生了有肥沃土壤的長溝。現在犁過的土地會先讓其乾燥,用耖破碎土塊並平整後再種植植物。犁地及土壤的處理約會影響土壤上層的12至25公分。在許多土壤中,植物的細根會出現在犁過的上層土壤。 最早的犁是用人力來帶動,但後來發現用動物來帶動會更加有效率。最早的動物用犁是用公牛來帶動,後來有許多地區改用馬(多半是)及骡,也有用各種役用動物來帶動犁。工業化國家中,最早帶動犁的機械是用蒸氣驅動的或,而後來漸漸的被內燃機所取代。 現在一些地方因為土壤流失及沖蝕,犁田的比例漸漸下降,多半改用較淺的犁田方式及其他的水土保持耕作技術,不過仍有一些犁田的愛好者,像每年在愛爾蘭進行的即為一例。 自然農法提倡不犁田,只有在有需要用犁田方法處理時才會犁田,因此新生成的土壤生物可以更快速且更深入的成長及繁殖。因為不犁田,有益的菌類及微生物會將空氣帶進土壤中,再配合不同作物的,可以自然的減少雜草及害蟲並保留雨水,因此可以避免在耕作中密集的使用水、石油、肥料及除草劑。耕作過的土地會更隨時間更肥沃也更有生產力,而犁過的田因著每次耕作時土壤及營養的流失,生產力會漸漸的下降。樸門的支持者聲稱這是在化石燃料漸漸短少下唯一可行的耕種方式。但另一方面,需要定期犁田的農業方式其好處是允許大規模單一作物的種植,而且用機械化設備來取代人力。.
查看 侵蚀作用和犁
班夫国家公园
班芙国家公园(英语:Banff National Park,法语:Le Parc national Banff)建于1885年,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公园。它坐落于落基山脉北段,距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以西约110-180公里处。公园共占地6641平方公里,遍布冰川、冰原、-松-林和高山。冰原公路从路易斯湖开始,一直连接到北部的贾斯珀国家公园。西面是省级森林和幽鹤国家公园,南面与库特尼国家公园毗邻,卡纳纳斯基斯镇位于其东南方。公园内主要的商业区为弓河山谷的班夫镇。它作為「加拿大落基山脈公園群」的一部分,與其它加拿大洛磯山脈的國家和省立公園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是早期通往班夫的方式,太平洋铁路集团在公园内建造了班夫温泉酒店和路易斯湖城堡酒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20世纪初期,在一战和大萧条期间,通往班夫的公路建成。1960年开始公园全年对外开放,1990年游客数量达到了500万人次。 上百万的游客通过加拿大横贯公路前往。Savage, Candace,《A Highway Runs Through It》,《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出版,2000年7/8月刊,第34–42页。由于班夫国家公园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园之一, ,加拿大公园管理局,2008年1月18日查阅。生态系统开始受到影响和破坏。1990年代中期,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启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控制游客数量,保护生态环境。.
查看 侵蚀作用和班夫国家公园
磐石
磐石(Monolith)是指巨大的石頭,例如一些山,但更常說的情況是單獨的大片石頭,通常為火成岩或變質岩。磐石的形成多數為因侵蝕作用使得岩脈裸露。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磐石,一般都是在海邊。 Category:地貌学 Category:户外雕塑 Category:岩石 Category:地形 Category:侵蚀.
查看 侵蚀作用和磐石
美国国家公园列表
美国共有59处国家公园保护区,由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运作。国家公园需经国会立法建立。1872年,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签署法案,设立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之后又于1875年设立麦基诺国家公园(于1895年取消国家公园地位),再于1890年设立岩溪公园(之后并入首都公园)、美洲杉国家公园和优胜美地国家公园。1916年,国会通过管理构成法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来保护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及其中的野生动植物,为人们提供休闲享受,同时保持它们不受损伤,留给子孙后代。”许多国家公园在国会立法设立前都经总统根据古迹法划为国家纪念区保护。7个国家公园配有国家保护区(其中6个在阿拉斯加州)。虽然国家公园和国家保护区都是一起管理,但两者分属不同的单位,下方表格中的国家公园面积也不会包括保护区的面积。2013年设立的尖顶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年轻的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的入选标准包括自然风光、独特的地质地貌、不同寻常的生态系统和人们在此娱乐休闲的可行性(不过并非所有标准都会同时考虑)。与之相比,国家纪念区通常会根据历史或考古学方面的意义来选择景点。 全美有27个州、以及美属萨摩亚和美属维尔京群岛拥有国家公园。这其中加利福尼亚州以9个居首,阿拉斯加州以8个紧随其后,接下来分别是犹他州(5个)和科罗拉多州(4个)。阿拉斯加州的朗格-圣伊利亚斯国家公园占地面积超过3.2万平方公里,大于美国面积最小的9个州,也是最大的国家公园,面积排第2至第4的国家公园同样位于阿拉斯加州。阿肯色州的温泉国家公园占地面积不足24平方公里,是最小的国家公园。所有国家公园的面积总和约有21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3620平方公里,不过中位数只有1280平方公里。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位于北卡罗莱纳州和田纳西州境内的大烟山国家公园是造访人数最多的国家公园,这年有超过1000万游客到访,其次是游客人数超过470万的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与之相比,位置偏远的阿拉斯加州北极门国家公园同年仅接待游客1.2万人。截至2014年,美国已有14个国家公园入选世界遗产。 以下表格中列出美国现有的国家公园。对于已经取消的国家公园,或是属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其他类型保护区不会列入下表。.
群岛海
群島海(Saaristomeri,Skärgårdshavet)是波羅的海的一部份。位於波的尼亞灣和芬蘭灣之間的芬蘭領海。群島海中的島很小,而且聚集在一個細小的區域;但是以島的數量計,群島海是世界最大的多島海。群岛海的地貌主要由冰川作用构造而成。 海域中较大的一些岛屿有居民居住,并有轮渡和桥梁连接。包括本海域中一些较大岛屿的奥兰群岛是芬兰的一个自治区域。其它的岛屿则属于西南芬兰区管辖。群岛海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查看 侵蚀作用和群岛海
热带风暴布伦达
热带风暴布伦达(Tropical Storm Brenda)是1960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二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于7月28日在墨西哥湾东北部形成,然后在从佛罗里达半岛登陆期间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获名“布伦达”。气旋加速沿美国东岸前进,最终在达到风力时速97公里的最高强度后经过中大西洋地区和新英格兰,于7月31日在加拿大南部上空消散。 风暴在佛罗里达州造成中等程度破坏,是继1950年的飓风依兹以来对当地破坏最严重的热带气旋,还在向北远至纽约的广大地区产生暴雨。布伦达造成的损失数额约为500万美元(1960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虽然没有直接造成人员死亡,但仍间接导致一人死亡。.
查看 侵蚀作用和热带风暴布伦达
热带风暴阿利森
热带风暴阿利森(Tropical Storm Allison)是2001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于6月对德克萨斯州东南部构成灾难性打击的一场热带风暴。作为飓风季的首场风暴,阿利森的持续时间在6月风暴中异常之长,保持热带或亚热带气旋状态达15天之久。系统于2001年6月4日由墨西哥湾北部的一股东风波发展形成,之后不久就袭击了德克萨斯州北部海岸。气旋向北飘移穿越该州后转向南下,再度进入墨西哥湾。风暴继续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登陆路易斯安那州后穿越美国东南部和中大西洋各州。阿利森是继1998年的热带风暴弗朗西丝以来第一个吹袭德克萨斯州北部海岸线的风暴。 风暴沿途普降暴雨,德克萨斯州的最高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休斯敦爆发了最严重的洪灾,成为受阿利森打击最沉重的地区。洪水淹没了超过7万套房屋,还摧毁了2744套民宅,导致3万人无家可归。休斯敦市区也被洪水淹没,对多家医院和商户构成严重破坏,全州共有23人死亡。阿利森沿途一共造成41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55亿美元(200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除德克萨斯州以外,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分别是路易斯安那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 风暴过去后,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阿利森沿途的75个县成为灾区,以便灾民申请援助。由于风暴造成的灾难性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其名称“阿利森”因此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截至2013年,这仍然是唯一一场未达飓风强度但却导致名称退役的大西洋风暴。.
查看 侵蚀作用和热带风暴阿利森
热带风暴泰米
热带风暴泰米(Tropical Storm Tammy)是2005年10月上旬一个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热带气旋,也是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9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气旋只对美国东南部构成轻微影响,但其残留之后同冷锋合并而产生大量降水,促使美国东北部爆发严重洪灾。 气旋于10月5日在佛罗里达州近海由不具备热带特征的天气系统发展而成,起初在距海岸线不远处向北移动一段时间,再于当天晚上登陆。风暴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到次日便已消散。泰米的残余环流朝墨西哥湾方向南下,其水分在此期间被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冷锋吸收。泰米没有直接导致人员丧生,但风暴残留同第二十二号热带低气压共同影响,间接致使10人遇难。整场风暴共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000万美元。.
查看 侵蚀作用和热带风暴泰米
片侵蝕
#重定向 侵蚀作用.
查看 侵蚀作用和片侵蝕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K-T滅絕),又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K-Pg滅絕),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物种滅絕事件,約發生於6600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並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這個事件因為造成大部份恐龍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聞名,但是綜觀地球歷史,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地球約90%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生物集體滅絕事件。 由於國際地層委員會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而由古近紀與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可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銥的黏土層,名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僅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下層,顯示牠們在這次滅絕事件發生時(或之前)迅速滅絕。有少部份恐龍化石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上,但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因為侵蝕等作用,而被帶離原本的地點,並沉積在較年輕的沉積層。除了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等隕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發,與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時間相近,被認為最有可能與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將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闢了陽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的,而滅絕的原因是逐漸改變的海平面與氣候。.
韶关市
韶关市(官方音译:Shaoguan,传统外文:Shiuchow、Shaokwan,粤音外文:Siu Kw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广东、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城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广东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广州后,韶关曾成为广东临时省会。.
查看 侵蚀作用和韶关市
順向坡
opl kl;;;kl;kl;l 順向坡(Dip slope),又稱傾斜坡、傾向坡,是一種地質環境,表示一個波面的沈積堆疊方向,較逆向坡容易發生山崩,常見於遭侵蚀作用的地层(例如,)。.
查看 侵蚀作用和順向坡
風
风是大规模的气体流动现象。在地球上,风是由空气的大范围运动形成的。在外层空间,太阳风是气体或带电粒子从太阳到太空的流动,而行星风则是星球大气层的轻分子经释气作用飘散至太空。风通常可按、速度、力度、肇因、产生区域及其影响来划分。在太阳系的海王星和木星上,曾观测到迄今为止于星球上产生的最为强烈的风。 在气象学中,经常用风的強度和风的方向来描述风。短期的高速的风的爆发被成为阵风。极短时间内(大约1分钟)的强风被称为。长时间的风可根据它们得平均强度被称呼不同的名字,比如微风、烈風、风暴、飓风、台风等。风发生的时间范围很大,有--持续几十分钟的雷暴气流,有可持续几小时的因地表加热而产生的局地微风,也有因地球上不同气候区内吸收太阳能量不同而产生的全球性的风。大尺度大氣環流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是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所受不同的加热,以及行星的旋转(科里奥利效应)。在热带,热低压和高原可以驱动季风环流。在海岸地区,海陆风循环在局地的风中占主要。在有起伏地形的地区,山谷风在局地风中占主要。 在人类文明历史中,风引发了神话,影响过历史,扩展了运输和战争的范围,为机械功,电和娱乐提供了能源。风推动着帆船在地球的大海中航行。热气球利用风可作短途旅行,动力飞行可以利用风来增加升力和减少燃料消耗。一些天气现象引发的风切变区域可以导致航空器处于危险的境况。当风变强时,会毁坏树木和人造建筑。 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风成过程(比如沃土的形成,黄土的形成)和侵蚀作用改变地表形态。盛行风可以将大沙漠的黄沙从源头带到很远的地方;粗糙的地形可以将风加速,因为对当地的影响很大,世界上一些区域的和沙尘暴相关的风都有自己的名字。风可以影响野火的蔓延。 很多种植物的种子是依靠风来散布,这些物种的生存和分布受风影响很大。一些飞行类昆虫的种群大小也受风影响。当风和低温同时发生时,对家畜会有不利影响。风还可以影响动物的食物的储存,以及它们的捕猎和自保的策略。.
查看 侵蚀作用和風
風化作用
化作用為岩石、土壤及其礦物等與地球大氣層接觸而分解。風化作用發生在當地或無包含物體移動,所以不能和侵蝕作用互相混淆。侵蝕作用包括岩石和礦物經由媒介如水、冰、風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動與瓦解。不是風對地表的侵蝕力量 風化作用可以分為兩種。機械性或物理性的風化作用包括因為大氣情況如熱力、水、冰及壓力导致岩石及土壤的分解。化學性的風化作用包括與大氣化學物的直接反應,或與生物產生的化學物反應,最終令岩石、土壤及礦物分解。 岩石分解後的物質與有機物質結合製成土壤。土壤的礦物成分取決於母質,所以由一種岩石形成的土壤常常會缺乏一種或多種肥沃土壤所需的礦物質,而由多種岩石混合形成的土壤(如冰川、風成或沖積沉積物)常常會形成肥沃土壤。.
查看 侵蚀作用和風化作用
颱風查特安
台风查特安(Typhoon Chataan,国际编号:020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8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loria,菲律賓華語譯名:格洛丽亚)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楚克州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系统于2002年6月28日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附近成形,之后多天一直蜿蜒行进并在当地产生暴雨。楚克州的24小时最高降雨量达506毫米,超过当地月均降雨总量。降水引发深度达1.5米的洪水,导致岛上各地发生多起山体滑坡,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所受损失总额超过1亿美元。 袭击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后,查特安逐渐增强并开始向西北方向前进。7月4日,台风的风眼从关岛以北近海掠过,风眼墙则在该岛上空经过并降下暴雨。关岛南部的降雨量最高,达536毫米,引发的洪灾和山体滑坡导致1994套房屋不是被毁就是受损严重。整个关岛一共受到价值6050万美元的破坏,还有23人受伤。气旋还在北马里亚纳群岛的罗塔岛产生阵风和小雨。7月8日,风暴达到风力时速175公里的最高强度,然后在转向北上期间逐渐减弱,降级成热带风暴后于7月10日吹袭日本东部。查特安在日本产生暴雨,最高降雨量为509毫米,导致1万零270套房屋被淹,该国一共受到约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风暴名称“查特安”源自关岛上的查莫罗语,有“下雨天”之意。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在台风行进至该国附近时以“格洛丽亚”为其命名。.
查看 侵蚀作用和颱風查特安
颶風伊尼基
飓风伊尼基(Hurricane Iniki)于1992年9月5日形成,是有纪录以来吹袭夏威夷州的最强飓风。1990至1995年间,受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太平洋的热带天气活动非常活跃,伊尼基便是在此期间形成,是1992年太平洋飓风季的11个中太平洋热带气旋之一。9月8日,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次日又进一步强化成飓风。伊尼基转向北上,于9月11日以最高强度吹袭考艾岛,其风速达到每小时230公里,已属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不但是1982年的飓风伊娃过后首场袭击夏威夷州的飓风,还是1959年的飓风多特之后首场吹袭该州的大型飓风。9月13日,伊尼基在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之间的中途海域消散。 气旋共造成6人死亡,经济损失约有18亿美元(1992年美元),是美国历史上造成破坏最严重的飓风之一,也是有纪录以来东太平洋造成破坏最大的飓风之一。伊尼基来袭数周前,飓风安德鲁刚刚袭击佛罗里达州,创下单场热带气旋损失数额的新纪录。 中太平洋飓风中心未能提前24小时发出任何热带气旋警告或观察预警,但考虑到缺乏预警,风暴的致死人数并不多。考艾岛受灾程度最重,有1400余套房屋被毁,另有5000余套严重受损。气旋的风眼虽未直接从欧胡岛上空经过,但该岛仍因狂风和风暴潮遭受中等程度破坏。.
查看 侵蚀作用和颶風伊尼基
飓风埃丝特
飓风埃丝特(Hurricane Esther)是第一个经卫星地图发现的热带气旋,也是1961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5个热带气旋、第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5场飓风,于9月10日由佛得角群岛最南端西南偏西方向数百英里海域的一片扰动天气区域发展形成。低气压向西北方向移动,于9月11日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获命名为“埃丝特”(Esther),并在次日增强为飓风。9月13日清晨,埃丝特蜿蜒向西移动并强化成大型飓风。接下来4天的时间里,风暴都保持在三级飓风强度,并逐渐朝西北偏西转向。9月17日晚,埃丝特增强成四级飓风,并于次日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强度。9月19日,风暴在北卡罗莱纳州近海向东北偏北蜿蜒行进,并在逼近新英格兰的过程中开始减弱,于9月21日降为三级飓风。次日清晨,埃丝特转向东进并迅速减弱成热带风暴。 接下来系统的行进路径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气旋环,再与9月25日迂回北上。次日清晨,埃丝特吹袭鳕鱼角,再在几小时后进入缅因湾。9月26日晚,风暴在缅因州东南部登陆,然后减弱成热带低气压,并在魁北克东南部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留之后还持续存在了约12小时,于9月17日清晨消散。北卡罗莱纳州和新泽西州受到的影响很小,主要局限于强风和轻度海滩侵蚀,还有因风暴潮引发的沿海洪灾。纽约州因狂风而遭受了严重的农作物损失,还有超过30万电力用户失去供电。大浪造成沿海洪灾并令多艘游艇受损。马萨诸塞州也出现了与纽约州类似的情况。此外,有些地区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导致地下室、地势低洼的道路和地下通道被淹。总体而言,埃丝特造成的损失较小,共计约为600万美元(196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但是,风暴还造成美国海军的一架飞机在百慕大以北约190公里的大西洋海域坠毁,导致7人丧生。.
查看 侵蚀作用和飓风埃丝特
飓风埃里卡 (2003年)
飓风埃里卡(Hurricane Erika)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一场强度较弱的飓风,也是该季第8个热带低气压、第5场热带风暴和第3场飓风,于这年8月中旬吹袭墨西哥最东北部、德克萨斯州和塔毛利帕斯州边境附近地区。由于初步数据表明埃里卡在达到的最高风速为每小时115公里,因此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起初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将风暴归类为飓风。该机构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气旋已经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一级飓风标准。系统源於一股不具备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的低气压区,行进5天后于8月14日在墨西哥湾东部发展。受高气压天气系统影响,系统快速西进,并因外界环境有利而增强。8月16日,埃里卡以飓风强度登陆墨西哥东北部,然后在陆地上空迅速消散。 系统尚处扰动天气区时行经佛罗里达州,给当地带去倾盆大雨。德克萨斯州南部出现中等强度大风,风速为每小时80至95公里并伴有小雨,引起该州局部地区受到轻度风害。埃里卡给墨西哥东北部带去中等程度降水,引发泥石流和洪灾,洪水卷走了一辆汽车,导致车裡两人遇难。.
飓风宝莲
飓风宝莲(Hurricane Pauline)是有纪录以来登陆墨西哥的最强太平洋飓风之一,也是最致命的太平洋飓风之一。系统源于1997年9月16日离开非洲西海岸的一股东风波,穿越南美洲后进入太平洋,是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第16场热带风暴,第8场飓风和第7场大型飓风。系统于10月5日发展成热带低气压,次日清晨达到热带风暴标准,10月7日又达到飓风强度。气旋起初向西移动,之后转向西北并迅速增强,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215公里的最高强度。沿墨西哥海岸不远处平行移动了一段时间后,风暴有所减弱,于10月9日从安赫尔港附近登陆,最终在次日消散。 飓风宝莲在墨西哥海岸沿线产生倾盆大雨,最高降雨量达930毫米。墨西哥最为穷困的部分地区遭遇严重的洪灾和泥石流,夺走230至500人的生命,风暴因此成为有纪录以来最致命的东太平洋风暴之一。气旋途经地区有数以万计的房屋受损或被毁,导致3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4亿4780万美元(1997年美元)。.
查看 侵蚀作用和飓风宝莲
飓风丽丽
飓风丽丽(Hurricane Lili)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造成人员丧生和财产损失均仅次于飓风伊西多尔的热带气旋,两场飓风间隔仅有一星期,影响的区域基本相同,并且是本季最强烈的两场风暴。丽丽源自9月21日大西洋开放海域上空的热带扰动,是本季第12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第4场飓风和第2场大型飓风。系统向西移动,以热带风暴强度吹袭小安的列斯群岛,然后进入加勒比地区。受古巴南部的风切变影响,气旋在西进期间一度消散,之后又在垂直风切变减弱后再生。风暴转向西北,于10月1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二级飓风标准,再于当天两次从古巴西部登陆,然后进入墨西哥湾。10月2日,丽丽急剧强化,于当天下午达到四级飓风强度。此后气旋迅速减弱,于10月3日以一级飓风强度吹袭路易斯安那州,在朝内陆行进期间逐渐减弱,最终于10月6日消散。 飓风在途经加勒比地区期间引发大范围破坏,其中农作物和建筑质量欠佳的民宅灾情最重。泥石流在多山岛屿相当常见,并以海地和牙买加最为典型。丽丽导致美国在墨西哥湾的石油开采中断,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区受到严重破坏,该州南部近海的多个屏障岛或湿地也受到重创。气旋自始至终一共夺走15条人命,损失总额高达9.25亿美元(2002年美元)。.
查看 侵蚀作用和飓风丽丽
飓风布雷特
飓风布雷特(Hurricane Bret)是1999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发展形成的第一场四级飓风,也是继1989年的飓风杰里以来第一个以飓风强度登陆德克萨斯州的热带气旋。布雷特源于8月18日的一股东风波,在坎佩切湾缓慢发展,并受到弱转向气流影响。8月20日,风暴开始北上,并于次日进入爆发性增强期。经过这段快速增强期后,该风暴系统达到中心气压944毫巴(百帕,27.88英寸汞柱)、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强度。当天晚些时候,飓风减弱到三级强度并登陆德克萨斯州的帕德雷岛。此后不久,布雷特进一步减弱,登陆24小时后就降级成了热带低气压。风暴残留最终于8月26日清晨在墨西哥北部上空消散。 布雷特对德克萨斯州沿海多个城市构成威胁,18万居民因此疏散。这些地区开设了多个避难所,并将监狱犯人转移。风暴到达数天前,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发布了多份飓风观察预警,之后又向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边境附近区域发布了飓风警告。多条通往屏障岛城镇的主要道路予以封闭,以防居民在飓风来袭期间试图穿越桥梁。附近的墨西哥有约7000人在风暴袭击前离开沿海地区。墨西哥政府在该国北部开设了数百个避难所,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洪灾。 气旋最终登陆的区域人烟稀少,因此造成的破坏小于预期,但还是夺走了7人的生命,其中德克萨斯州4人,墨西哥3人。大部分人员丧生都是因道路湿滑引发的交通事故导致。飓风登陆期间给德克萨斯州马塔戈达岛带去了高达2.7米的风暴潮。德克萨斯州的最高降雨量达335毫米,估计墨西哥局部区域要超过360毫米。受到影响的地区有许多民房受损或被毁,导致约150人无家可归。整场风暴共计造成了1500万美元(1999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经济损失。.
查看 侵蚀作用和飓风布雷特
飓风乔治对路易斯安那州的影响
飓风乔治对路易斯安那州的影响一共造成3人丧生,经济损失约3010万美元(199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飓风乔治源于大西洋上空的一股东风波,于1998年9月20日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50公里的最高强度。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风暴行经大安的列斯群岛,于9月28日进入墨西哥湾,接下来以二级飓风强度登陆密西西比州后,于10月1日消散。路易斯安那州有约50万生活在低洼地区的居民在飓风登陆前疏散。新奥尔良市长宣布该市进入紧急状态,以便灾民获得联邦援助。政府部门呼吁沿海地区生活的近150万居民撤离,官员称这一撤离规模可能创下了当地的新纪录。 乔治产生的风暴潮导致大量位于防洪堤以外的民房被淹,庞恰特雷恩湖畔的85个垂钓营地被毁。估计有16万居民因乔治导致家中停電,飓风缓慢的移动速度也导致了严重的海滩侵蚀。全州以博加卢萨的降雨量最高,有约76毫米,阵风时速则达到132公里。飓风过去后,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在全州开设了67个避难所。路易斯安那州因热带风暴弗朗西丝和飓风乔治所受损失一共获得了5600万美元(199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救灾款。此外,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一共还支付了1415万零532美元(199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补偿,其中包括向波多黎各和密西西比州提供的援助金。.
飓风米奇
飓风米奇(Hurricane Mitch)是1998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强烈且最具毁灭性的飓风,也是飓风季的第13场热带风暴,第9场飓风和第3场大型飓风,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90公里。飓风米奇创下了10月大西洋飓风强度的新纪录,保持了7年后才被2005年的飓风威尔玛超越。这场飓风当时还是有纪录以来第4强烈的大西洋飓风,不过截至2017年已跌至第8位。 1998年10月22日,米奇在西加勒比海形成,之后经过非常有利于发展的外界环境后得以爆发性增强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最高的五级状态。风暴接下来向西南方向飘移,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减弱,以飓风的最低标准强度袭击了洪都拉斯。穿越中美洲后,气旋在坎佩切湾重新形成,最终以强劲热带风暴的标准吹袭佛罗里达州。 10月29日至11月3日,飓风米奇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因此给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带去了创历史纪录的降水,非正式报告中的降雨量高达1900毫米。灾害性的洪水使米奇成为历史上致死人数第二多的大西洋飓风,截至1998年底已统计有近1.1万人死亡,超过1.1万人失踪,此外还有270万人无家可归。洪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济损失估计达到60亿美元(199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查看 侵蚀作用和飓风米奇
飓风莱尼
飓风莱尼(Hurricane Lenny)是有纪录以来在11月形成的第二强烈大西洋飓风,也是1999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2场热带风暴、第8场飓风和第5场四级飓风,于11月13日在西加勒比海形成,其存在期间一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从西向东移动路线。系统于11月15日在牙买加以南达到飓风强度标准,并在接下来数天里先后经过伊斯帕尼奥拉岛南部和波多黎各。11月17日,莱尼在加勒比海东北部快速强化,在美属维尔京群岛的圣克洛伊岛以南约34公里海域达到每小时250公里的最大风速。飓风在途经背风群岛期间逐渐减弱,最终于11月23日在大西洋开放海域上空消散。 行经小安的列斯群岛前,莱尼产生的大浪夺走了哥伦比亚北部两人的生命。狂风暴雨导致波多黎各东南部的农作物严重受损。飓风以最高强度从圣克洛伊岛经过,该岛出现大范围洪灾和侵蚀,但破坏只达到“中等程度”。美属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一共遭受了3.3亿美元(1999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降雨量最高的是圣马丁岛法国领地的警察局,达867毫米。该岛有3人遇难,超过200套物业被毁。附近的安提瓜和巴布达也有1人丧生,暴雨还污染了当地水源。向南远至格林纳达也受到这场风暴的严重破坏,大浪导致多个城镇和首都之间的联系中断。由于风暴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名称“莱尼”因此从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查看 侵蚀作用和飓风莱尼
飓风艾琳 (1999年)
飓风艾琳(Hurricane Irene)是1999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对佛罗里达州构成较大破坏的一场飓风,也是该季第9场热带风暴和第6场飓风,于10月13日由西加勒比海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系统起初向北行进,以热带风暴强度吹袭古巴西部后达到飓风标准。艾琳以一级飓风强度袭击佛罗里达州,穿过该州后向北到达墨西哥湾暖流上空,风暴一度逼近南、北卡罗莱纳州,但一直位于近海没有登陆。接下来气旋向东转向并迅速强化,达到二级飓风标准后由于所经海域水温较低而转变成温带气旋。风暴在穿越古巴西部期间产生暴雨,造成4人遇难和一定程度的破坏。艾琳是所有在10月影响佛罗里达州的飓风中较为潮湿的一个,这和--的多场飓风类似。迈阿密大都会区的降雨量达255至510毫米,造成继1981年的飓风丹尼斯以来最严重的城区洪灾。虽然登陆佛罗里达州时只有一级飓风强度,但艾琳却间接造成该州8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8亿美元(1999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飓风造成巴哈马西北部发生洪灾,还导致一人丧生。艾琳给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带去的降雨量超过255毫米,两州之前已因飓风丹尼斯和弗洛伊德爆发洪灾,这些降水更是雪上加霜。洪水导致许多道路封闭、多条河流溢出,不过这些地区总体上所受破坏相对较轻。.
飓风艾琳娜
飓风艾琳娜(Hurricane Elena)是一场于1985年8月末到9月初对美国墨西哥湾中部沿岸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热带气旋。这场飓风在劳动节周末期间对多个热门旅游景点构成威胁,由于其行踪动向飘忽不定,气象部门的预测准确度很低,因此引发了空前程度的撤离行动。风暴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到路易斯安那州东部之间地区肆虐,给这些地区的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外还有多个州受到影响。艾琳娜于8月28日在古巴附近发展形成,以纵向经过该岛期间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接下来系统进入墨西哥湾并继续增强。起初的预测认为气旋将袭击美国墨西哥湾中部沿海地区,但飓风却于8月30日出人意料地调头向东,其移动速度在佛罗里达州锡达礁以西约80公里海域减缓。气象部门又预计风暴会继续东进穿越佛罗里达州,但艾琳娜却又调头朝西,最终于9月2日以三级的大型飓风强度从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附近登陆。风暴登陆后迅速减弱,于9月4日消散。 飓风出人意料地数次改变前进方向,导致美国的撤离人数创下和平时期的新纪录。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的风暴位置,各地政府官员多次发出疏散建议或强制撤离令,墨西哥湾沿岸部分地区的大量居民和游客在几天的时间里被迫两次从所在地区离开。单佛罗里达州就有约125万人逃离,整个地区的撤离人数达到近200万。防灾准备工作总体上进行得井然有序,但风暴避难所包括住宿在内的各种资源都已捉襟见肘,许多灾民试图无视政府的撤离令返回家园。多个地区收到了热带气旋警告,气象部门在风暴来袭数天前就特别强调了其巨大破坏力。 艾琳娜在佛罗里达州西部近海缓慢移动,导致了严重的海滩侵蚀,许多沿海建筑、道路和海塘受损,特别是那些老旧失修的建筑物。包括锡达礁和多格岛在内的多个岛屿以及沿海地区所受破坏最为严重,飓风还在内陆催生了多场龙卷风,对移动房屋和社区构成破坏。这场飓风对阿巴拉契科拉湾的牡蛎产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导致大量牡蛎死亡,其赖以生存的许多珊瑚礁也被摧毁,数以千计的工人因此失业。阿拉巴马州的多芬岛经受了时速高达210公里的阵风和强烈风暴潮的摧残,该岛是受这场风暴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有成百上千的房屋受损或被毁。阿拉巴马州的其他沿海地区也遭受了程度相当可观的破坏,该州和密西西比州内陆的美洲山核桃和大豆作物受到沉重打击。 密西西比州有超过1.3万套房屋受损,约200套被彻底摧毁。该州与阿拉巴马州边界上包括帕斯卡古拉在内的多个城市暂时封闭,许多民宅、学校和企业经受了大范围破坏,杰克逊县戈蒂埃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格尔夫波特地区的破坏程度明显因多场龙卷风而加剧,但这些龙卷风的存在没有得到证实。远至路易斯安那州东部的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风害的影响。共计有9人因飓风遇难,其中德克萨斯州有两人被离岸流卷走,佛罗里达州3人,路易斯安那州2人,阿肯色州1人,还有一人是在墨西哥湾因事故丧生。全美的经济损失总额达到13亿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有55万人受到停电的影响。艾琳娜过去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宣布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和佛罗里达州部分地区成为联邦灾区,当地灾民因此可以获得临时住房和财政援助。由于风暴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名称“艾琳娜”因此从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查看 侵蚀作用和飓风艾琳娜
飓风艾瑞丝
飓风艾瑞丝(Hurricane Iris)是继1961年的飓风哈蒂以来对伯利兹破坏最严重的一场飓风,也是2001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仅次于飓风米歇尔的第二强风暴。艾瑞丝是该飓风季第9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5场飓风和第3场大型飓风,源于10月4日巴巴多斯东南方向近海的一股东风波。系统向西穿越加勒比地区,于10月5日在波多黎各以南海域增强成热带风暴,再于次日达到飓风强度。艾瑞丝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南洋面经过时给该国带去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8人丧生。之后飓风从牙买加以南掠过,摧毁了两套房屋。进入加勒比海西部时,气旋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飓风的规模很小,风眼直径仅为11公里,达到风速每小时230公里强度后不久于10月9日从托莱多区的猴河镇附近登陆伯利兹南部。气旋在中美洲上空迅速消散,不过其残留对东太平洋的热带风暴曼努埃尔形成有促进作用。 伯利兹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损失数额达2.5亿美元(200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由于的飓风覆盖面较小,因此其造成的破坏主要是托莱多区72%的房屋和斯坦克里克区50%的房屋。这场风暴一共令该国3718套房屋受损或被毁,该国最贫困地区的35个村有95%的民房毁于一旦。艾瑞丝导致约1.5万人无家可归,其中许多人获得了政府和当地红十字会分会的援助。狂风还破坏了大片森林和农作物,香蕉产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这场气旋一共夺走了伯利兹24人的生命,其中有20人是在比格克里克附近因潜水船沉没丧生。风暴还造成附近的危地马拉8人遇难,约2500套房屋受损,之后还给墨西哥南部带去暴雨,当地也有两人死亡。.
查看 侵蚀作用和飓风艾瑞丝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查看 侵蚀作用和马达加斯加
高岛
岛(Kao)是汤加的一座岛,也是该国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该岛上有一座成层火山,火山海拔,是汤加的最高点。该火山上次的喷发时间目前还不能确定,也没有熔岩遗迹,但是经过侵蚀作用形成的小峡谷和高的海崖可以证明该地在最近有火山喷发。高岛在托富阿岛北部。.
查看 侵蚀作用和高岛
谷地
谷、谷地,由两侧正地形夹峙的狭长负地形,常有坡面径流、河流、湖泊发育,陡峻的谷地可能有泥石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一组向高处突出的等高线。.
查看 侵蚀作用和谷地
霍顿平原国家公园
霍顿平原国家公园(Horton Plains National Park)是一座位于斯里兰卡中部高地的保护区,海拔,是馬哈威利河、凱拉尼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公园内的植被可分为云雾森林和山地草原两个类别,生物多样性丰富,最常见的大型哺乳动物是一种水鹿。公园面临着多种环境威胁,其中包括入侵物种和等。 霍顿平原于1969年建立自然保护区,1988年建立国家公园,201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霍顿平原国家公园是斯里兰卡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以著称。.
茶叶悖论
茶叶悖论描述的现象是茶叶在茶杯中的茶当被搅动后,茶叶回游到杯底的中央,而非预想的在螺线型离心力作用下被推动到杯底的边缘。最初的解释来自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6年一篇用于解释河岸侵蚀问题(拜尔定律)的论文。, accessed 2008-12-28.
查看 侵蚀作用和茶叶悖论
胡夫金字塔
古夫金字塔(هرم أكبر,Πυραμίδες της Γκίζα)又稱吉薩大金字塔,是位于埃及吉萨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中最为古老也是最大的一座。同时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最为古老和唯一尚存的建筑物。 根据一间墓室墙上关于工头和埃及第四王朝胡夫法老的记号, London: James Fraser, Regent Street.
查看 侵蚀作用和胡夫金字塔
阿贝环形山
阿贝环形山(Abbe)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1840年-190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看 侵蚀作用和阿贝环形山
阿杰尔高原
阿杰尔的塔西利即阿杰尔高原(柏柏尔语:TasiliñAjjer,意为「有河流過的高原」,阿拉伯语:طاسيليناجر),是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处高原,位于阿尔及利亚与比利亚和尼日尔的交界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以其地质构成形态与史前岩洞艺术群闻名。阿杰尔高原国家公园即位于此。阿杰尔高原西起 ,东南直至,面积约72000平方千米。最高点位于阿法奥山(Adrar Afao), 高约2158米()。.
查看 侵蚀作用和阿杰尔高原
肥料
肥料是任一天然或合成的一種或多種植物成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約30%~50%的作物產量增加是來歸因於天然或無機化學合成的商業肥料。市面上出售的肥料種類及品牌極多,依成分可分為無機肥料和有機肥料,肥料通常直接用於土壤,或噴灑於葉片。.
查看 侵蚀作用和肥料
肯尼亚山
肯尼亚山(Mount Kenya)为肯尼亚第一高峰及非洲第二高峰,仅次于乞力马扎罗山。最高主峰为巴蒂安峰()、内利恩峰()及勒纳纳峰()。肯尼亚山位于肯尼亚中部,赤道以南约,首都内罗毕东北偏北约。肯尼亚共和国国名即来源于肯尼亚山。 肯尼亚山为一复式火山,于三百万年前随东非裂谷带形成而产生。冰期到来前其海拔为。过去数千年来其为冰帽所覆盖,由此导致其极度侵蚀的山坡 及自中心发散的诸多峡谷。目前肯尼亚山共有11座小型冰川。山坡植被覆盖率高,为肯尼亚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 自山脚至山顶有诸多植被带 ,山坡下部由多种树林覆盖。诸多高山植物为肯尼亚特有,如巨型半边莲、黄菀及当地亚种蹄兔。肯尼亚山中部面积的地区被指定为国家公园,于1997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国家公园每年访客量超过16,000人。 Category:肯亞地理 Category:肯雅山峰.
查看 侵蚀作用和肯尼亚山
鄱阳湖大坝
鄱阳湖水利枢纽(普通话:pó yáng hú shuǐ lì shū niǔ)工程,简称鄱阳湖大坝(英文:Poyang Lake Dam),位于庐山东麓,是中国长江中游段与鄱阳湖入江水道交汇处规划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鄱阳湖入长江的狭窄水道上,大坝位于九江市星子县、庐山区海会镇与湖口县屏峰乡三地交界处,屏峰山卡口与长岭山卡口之间,并同其上游的三峡大坝、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九江市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江西省也是中国有史以第一次在国内最大淡水湖建设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和湖控工程。 鄱阳湖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蓄水能力可达200亿立方米,共安装8台单机容量1.15万千瓦灯泡贯流式机组,经测算,总装机容量9.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33亿度。大坝轴线总长2986米,规划有泄水闸108孔。其中左岸设通航标准达2000吨级的三线船闸,右岸设216级阶梯式鱼道。 它所引发的环境、移民、防汛、航运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伴随着“建坝之争”,与鄱阳湖枯水期面临的“鄱阳湖之痛”相互映衬。 See also.
查看 侵蚀作用和鄱阳湖大坝
艾克納方程
艾克納方程是質量守恆的定理,是有關河流中沉積物的質量守恆。最早是由奧地利氣象學家及沈積物學家费利克斯·马力亚·埃克斯纳開始研究,艾克納方程因此而得名。 艾克納方程的重要性在於水深與斜度會影響其剪應力,從而引起地區侵蝕及堆積作用。.
查看 侵蚀作用和艾克納方程
雅拉河
雅拉河(英語:Yarra River)是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中部偏东的一条河流。1835年在它的下游墨爾本建城。今天它的下游主要由大墨尔本都市地区组成。它发源于雅拉山,沿雅拉谷向西流242千米,进入今天大墨尔本都市地区所在的平原。最后它在菲利普港的最北端注入哈伯森氏湾。 在史前的时候雅拉河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和集会场所。欧洲移民到达后不久剩下的原住民居民就被从河边驱逐走了。原来住在当地的乌兰德杰瑞人把它叫做Birrarung。今天的名称来源于从另一个乌兰德杰瑞人词Yarra Yarra的错误翻译。 早期欧洲移民主要用雅拉河作为农业灌溉。从1835年至今河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河床逐渐被破坏,在一些地方被加宽。今天众多跨越雅拉河的桥梁中的第一座是王子桥(Princes Bridge)。在维多利亚淘金热时期里它的两岸被大量开矿,形成了今天在沃兰代特的Pound Bend隧道和沃伯顿上游的大小半岛隧道。水坝和扩宽如上雅拉蓄水池帮助纺织墨尔本免受洪水泛滥。伐木也对上游造成了影响。最后工业化导致了雅拉河和玛列拜朗河交汇处以及西墨尔本科德岛周围沼泽地的破坏。 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之南,基本上墨城是沿着本河而興建的。雅拉河的沿岸本來有數十條鐵路通過,但經過1990年代的都市更新計劃,市政府將原設建置於市中心的路線重整以後,原來的鐵路軌道所佔用的空間,用來興建市民公園。 今天雅拉河被澳大利亚最繁忙的港口墨尔本港用作集装箱船码头。墨尔本市内的河段无法使得大船通过,被越来越多地被运输(摆渡)和体育(划船和游泳)使用。近年来由于下游污染越来越严重体育活动受到影响。上游依然比较卫生。 每年的蒙巴节庆祝雅拉河对墨尔本文化越来越大的重要性。.
查看 侵蚀作用和雅拉河
造山運動
造山運動(Orogeny)是指地殼結構因為板塊運動產生劇烈變化,屬地殼變動的一種。這種作用會產生岩石高度變形的帶狀區域,稱為造山帶(Orogens或Orogenic belts)。“Orogeny”來自希臘語,“oro”是山,“geny”是“genesis”的略語,誕生或起源的意思。造山運動是造成各大陸山地的主要機制;當大陸地殼因為造山運動產生褶皺和厚度增加時就形成山脈。涉及大範圍的地質作用統稱造山運動 。.
查看 侵蚀作用和造山運動
考溪 (蒙大拿州)
考溪,又称母牛溪(英语:Cow Creek)。它是密苏里河的一条支流。它长约,位置在美国蒙大拿州中北部。考溪发源于布莱恩县西部的(“熊爪群山”)南部的山麓丘陵之中,先向东流,之后向南流,注入了密苏里河。考溪是在一个峡谷中向下流入密苏里河的。这个峡谷穿过了。密苏里断裂处是被严重侵蚀了的恶地。它在密苏里河的两侧伸出。考溪峡谷的底下是一条可供旅行的路径。从考溪北部的蒙大拿平原,经过这条路径可以向下到达密苏里河。考溪溪口的考岛使得从密苏里河涉水而过更加轻松。密苏里河南岸,即是考溪相对于密苏里河的另一边。这里有一条大起大落但很短的小道。这条小道和考溪峡谷的路径一同组成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连通了蒙大拿平原北部到其中部和南部。迁徙的北美野牛和游牧的美洲原住民们几个世纪以来都在使用这条考溪峡谷路径。在密苏里河的汽船时代期间,当水位较低以至于内河轮船无法逆水航行到本顿堡(Fort Benton)时,考溪溪口就会成为轮船的乘客登陆处和货站,而考岛小道(Cow Island Landing)至此开始。货物继续通过这条小道,先逆着考溪向北而行,之后向西,一直被运输到本顿堡。在1877年,逃往加拿大的内兹珀斯印第安人部落在考溪沿岸有过几场小规模战斗,其中包括“考岛战斗”。而几天后,当内兹珀斯人在考溪旁扎营时,他们认为他们此时已经到了美国陆军的可及范围之外,于是他们决定慢下来,而不坚持奔向加拿大边境。这一决定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今天,有现代的公路从考溪旁经过,而野牛和游牧的印第安人则已经消失了。在名为“蒙大拿州密苏里断裂处”的这一广大区域中,考溪位于其中位置最偏僻的偏远地区之一。这里的活动已经暂停了。.
耗散
耗散是出現在非勻相熱力學系統中不可逆過程的結果。耗散過程是指能量(內能、動能或勢能)由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而且後者可以作的功少於前者。例如將能量轉換為熱是一種耗散過程,因為熱會由較熱的物體轉移到較冷的物體,二者的溫度差會減少,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様會使二者物體所組成系統可作的機械功減少。 熱力學的耗散過程在本質上就是不可逆的,此過程以固定的速率。若一個過程的溫度都有明確的定義,單位體積內溫度乘以熵的變化率即為單位體積耗散的能量。 不可逆過程包括:.
查看 侵蚀作用和耗散
陵夷作用
陵夷作用,又稱均夷作用,指地球表面遭受风化、侵蚀等自然營力,使得總體的落差得到平衡的結果。在這種過程裡,有时可看作是剥蚀作用的同义词,或用作剥蚀作用的结果。 据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則稱為“凌夷作用”,也称“陵削作用”,其定义为:“流水通过自身的侵蚀作用,对河底、河岸或斜坡表面不断地磨蚀、削平,使河床或斜坡表面高程不断地降低。”.
查看 侵蚀作用和陵夷作用
暗礁
暗礁是指一种类似岩石的物质,常常出现在沙洲或其他位于水面以下,在低水位时的深度通常不超过。许多暗礁由非生物过程形成——沙的沉积、水波侵蚀岩石的凸出部分以及其他自然过程——但最著名的是热带海域通过生物过程由珊瑚和其他石灰质藻类形成的珊瑚礁。人们有时会建造例如利用沉船形成的人工暗礁来使寻常的沙质水底变得复杂,以增进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鱼。 * Category:地层学.
查看 侵蚀作用和暗礁
杰内大清真寺
杰内大清真寺(Grande mosquée de Djenné,Great Mosque of Djenné)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巨型土坯建筑。该清真寺位于马里杰内市巴尼河的河漫滩上。该地的首座清真寺始建于13世纪左右,但现今的这座建筑只可追溯到1907年。该建筑是杰内市的城区中心建筑,也是非洲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物之一。1988年,这座清真寺与同城的杰内古塔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 侵蚀作用和杰内大清真寺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分为26卷,又《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因為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查看 侵蚀作用和梦溪笔谈
水力学
水力學是研究液体机械相關特性的学科,是流體力學的一部份。.
查看 侵蚀作用和水力学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也被称为侵蚀作用或土壤侵蚀)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冰融等外力的磨损,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地表土壤的现象,使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受到破坏和损失,影响到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
查看 侵蚀作用和水土流失
气旋奥森
强烈热带气旋奥森(Severe Tropical Cyclone Orson)是澳洲地区有纪录以来第4强烈的气旋,源于1988年4月17日的一股热带低气压,并在向西行进的过程中逐渐增强。4月20日,气旋达到五级强度,然后开始南下并加快移动速度。次日,气旋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50公里,最低气压904毫巴(百帕)的最高强度。保持此强度近两天之久后,奥森在西澳大利亚州丹皮尔附近登陆。进入陆地上空后,气旋加速向东南方向移动并迅速减弱,于4月22日进入大澳洲湾后消散。 奥森的强度虽高,但由于其袭击的是西澳大利亚州人烟稀少的地区,因此造成的破坏程度相对而言很轻。风暴共导致海上5人丧生,经济损失约2000万澳大利亚元(相当于1989年的1680万美元和年的美元)。海上一个可能已探测到新油田的天然气平台因气旋受损,据信该油田蕴藏有近3200万立方米石油,这次风暴的影响导致石油开采计划延迟了近两星期。西澳大利亚州的潘纳旺尼卡(Pannawonica)受灾最重,有70套民房受损。风暴过去后的清理成本达到500万澳大利亚元(相当于1989年的410万美元和年的美元)。由于风暴的猛烈程度,其名称“奥森”(Orson)在气旋季过后予以退役,此后都不会再在澳州地区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
查看 侵蚀作用和气旋奥森
气旋乔伊
强烈热带气旋乔伊(Severe Tropical Cyclone Joy)于1990年末袭击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州洛坎普顿引发了当地有纪录以来第三严重的洪灾。该气旋源于所罗门群岛附近一股微弱的热带低气压,起初向西面行进,于12月18日获命名为“乔伊”(Joy),成为1990-1991年澳大利亚海域热带气旋季期间第二个获得命名的风暴。转向西南后,乔伊发展出层次分明的风眼,并在逼近凯恩斯的过程中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165公里强度。凯恩斯受到狂风吹袭,风暴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减弱并转朝东南方向前进,之后又蜿蜒折回西南,于12月26日在昆士兰州的汤斯维尔附近登陆。乔伊于次日消散,其残留水分继续在昆士兰州上空产生倾盆大雨并持续了两周之久。 气旋在澳大利亚东北近海飘流期间给凯恩斯带去了时速约124公里的阵风,引起部分地区停电。风暴在麦凯催生出龙卷风,导致40套民房受损,该市以南持续瓢泼大雨共计产生的降雨量超过2米之多。乔伊引发的大部分破坏都是由严重的洪灾造成,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洪灾持续了数周之久。许多河流水位大幅上涨,菲茨罗伊河开闸泄洪,在25天内共向吉宝湾排放了约18万亿升的洪水,致使大堡礁珊瑚褪色、盐度降低,生态环境大受影响。菲茨罗伊河位于罗克汉普顿河段水位上涨至9.3米,迫使大量居民离开家园,一些滞留人员只能由救援直升机送来食品维生。风暴对澳大利亚其他地区有所助益,降水缓解旱情的同时,还帮助扑灭了悉尼附近的森林火灾。乔伊一共夺走了6人的生命,造成价值约3亿澳大利亚元的破坏(相当于1990年的2亿3419万美元和年的美元)。风暴过去后,昆士兰州宣传全州三分之一地区沦为灾区,气旋名称“乔伊”也在气旋季过后予以退役,今后都不会再在澳州地区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
查看 侵蚀作用和气旋乔伊
气旋西纳
强烈热带气旋西纳(Severe Tropical Cyclone Sina)是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期间在南太平洋发展形成的唯一一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系统起初是瓦利斯岛以西南太平洋辐合区内的弱低气压,接下来3天里,系统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并在发展成热带气旋后获名“西纳”。此后几天系统进一步增强,并在蜿蜒朝斐济逼近的过程中发展出眼状特征。11月28日,西纳达到最高强度,然后在从斐济群岛上空经过期间逐渐减弱。11月29日,风暴从汤加的汤加塔布岛以北近海掠过,再于次日从纽埃以南约160公里海域和南库克群岛附近经过。此后气旋急剧减弱,于12月1日转变成温带气旋,最终于12月4日在南纬50°附近洋面被逐渐逼近的低压槽吸收。 西纳没有造成人员丧生,但在斐济、汤加、纽埃和南库克群岛导致价值超过1850万美元的破坏。风暴来袭前,数百名度假游客从斐济外围岛屿上的度假村转移到大陆的酒店。楠迪国际机场和多个地方机场因狂风暴雨被迫关闭。西纳经过该群岛期间导致部分房屋及其他建筑物受损或被毁,还将树木连根拔起,供电和电话线路因此中断。瓦努阿岛上有一座铁路桥被冲毁,这座桥本是将甘蔗送往拉巴萨制糖厂的必经之路,种植者们别无选择,只能从某村庄借路通过。但是,当地卫理公会教会对这些种植者在周日工作不满,甚至一度以没有遵守星期日法令为由攻击种植者,因此许多工人拒绝在没有得到警察保护的情况下冒然进入村庄。汤加受到的影响较小,只有树木、香蕉种植园,以及强度较差的建筑物受到轻度破坏,此外输电和电话线路也受到影响。纽埃和南库克群岛只有部分农作物和建筑物受到轻微损伤。.
查看 侵蚀作用和气旋西纳
沟壑
沟壑(ravine)是一种比峡谷窄的地形,一般是溪流在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at Merriam-Webster沟壑的规模一般介乎于冲沟和谷地之间。沟壑横截面一般较宽,坡度一般在20%至70%之间。沟壑中可能会有流动着的活水,顺着形成沟壑的下坡通道流下来,但是沟壑大部分都是间歇性干涸的,因为本地的地质规模原因可能无法支撑起所需水流。.
查看 侵蚀作用和沟壑
河漫滩
河漫滩,又稱氾濫平原或洪泛平原,通常位于河流中下游,指由于河流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大片堆积体,是河流堆积地貌的一种。常在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在丰水季节又常被淹没。河漫滩一旦形成,在河流不改道的情况下会因河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而不断扩大,直至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而被废弃。河漫滩可分为堰堤型河漫滩、汊道型河漫滩、河曲型河漫滩等。其发育的最终结果常为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Goudie, A.
查看 侵蚀作用和河漫滩
河流形态学
河流形态学(River morphology)及其同義的河流作用地貌學(fluvial geomorphology)都在描述河流的形狀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河流的形態是許多作用及環境條件下的結果,包括河床及河岸的組成成份(沙、黏土、)及、上面的植被及植物成長的速度、是否有沉積物、其大小及組成、的速率,河漫滩及沙洲的形成速率,以及因為地層下陷及產生的區域性及陵夷作用。.
查看 侵蚀作用和河流形态学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侵蚀作用和法国
溝渠
沟渠是一种小型至中等的用来导水的洼地。沟渠可用于排水——从低洼地或沿公路、田野排水,或者将水从较远的地方引来灌溉作物。而壕沟是指狭长的沟渠。水沟常常能在耕地周围看到,特别是在需要排水的地区,例如英格兰东部和荷兰大部的沼泽。 路边的沟渠可能会对驾车者和骑车者造成危险,他们的车辆可能会冲进沟渠,并造成损坏、翻车或卡住,尤其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在乡村地区。.
查看 侵蚀作用和溝渠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危世界遗产名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1条第4项规定列出,包含所有“需要采取重大活动加以保护并为根据本公约要求给予援助的”世界遗产。这些遗产面对的威胁包括“蜕变加剧、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城市或旅游业迅速发展计划造成的消失威胁;土地的使用变动或易主造成的破坏;未知原因造成的重大变化;随意摈弃;武装冲突的爆发或威胁;灾害和灾变;严重火灾、地震、山崩;火山爆发;水位变动、洪水和海啸等”。这份名单旨在提高应对这些威胁的国际意识,鼓励各国采取保护行动。.
月球地質
月球地质(有时称为月质学,或涵盖范围更广的月球科学)与地球地质学差别明显。月球表面缺少会产生侵蚀的大气层与水体,现在也没有板块构造活动。由于月球的总质量远远小于地球,其重力加速度较低,冷却得也更快。月球表面复杂的月貌形成于各种因素的组合,特别是撞击坑和火山活动。月球的壳层、月幔层、月核与地壳、地幔和地核明显不同。 月球的地质研究主要依据地球上望远镜观测、探月航天器观测、月岩样本及地球物理数据等手段的组合。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阿波罗计划和前苏联的月球计划的多艘登月航天器直接从月球几处地点进行了采样,共带回约380千克(838磅)的月岩和月壤。长期以来,月球是唯一一颗人类直接采样以了解其构造的外星天体。在地球上已识别出少量的月球陨石,但它们来自月球上哪座陨坑却是未知。月球表面有相当大的部分还没被勘察过,很多地质问题仍没有答案。.
查看 侵蚀作用和月球地質
惡地
惡地(Badlands)是指鬆軟沉積岩和富含黏土的土壤大範圍的被風和水侵蝕的後的乾燥地勢"Badlands" in Chambers's Encyclopædia.
查看 侵蚀作用和惡地
成土作用
成土作用是土壤形成的过程,也稱為成土过程,這也是母質產生肥力而轉變成土壤的過程。母質又是岩石的風化產物。因此從母岩變成土壤,實際上包括兩個相互關聯的不同過程,即從母岩形成母質的風化過程和由母質形成土壤的成土過程。成土過程是在生物因素參與下發生的,它只能發生在地球上出現生命(特別是綠色植物)之後,成土過程一經發生,便不可能再孤立,它一定與風化過程同時進行,因為岩石開始風化也就開始了成土過程,因此兩個過程是無法分離的。所以土壤的形成和發育過程,可以看作是以母質為基礎,與各個自然的要素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 成土作用是作为土壤学的一个分支被研究,是研究土壤在它的自然环境中的研究。其他分支的研究是和的研究。对成土作用的研究对于了解当前(土壤地理學)和过去()地质时期的土壤分布模式很重要。.
查看 侵蚀作用和成土作用
海蚀柱
海蚀柱是一种地质地貌形态,它位于海中靠近海岸处,由一个或多个陡峭的、往往是垂直的柱状岩石组成,这是由海岸侵蝕造成的。海蚀柱在风、水和沿海地貌效应的共同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当海岬的一部分被(海洋或水流冲刷岩石的力)侵蚀时,就形成了海蚀柱。水力削弱了岬中的裂缝,导致它们后来崩塌,而形成独立的海蚀柱甚至小岛。在水并不持续存在的地方,天然拱在重力作用下坍塌,及效应如 风蚀,也会形成海蚀柱。侵蚀导致拱崩塌,剩下的坚硬石柱与海岸分离,就形成了海蚀柱。最终,侵蚀会造成海蚀柱崩塌,剩下一个石堆。海蚀柱可以为海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也有许多成了攀岩胜地。.
查看 侵蚀作用和海蚀柱
断崖
断崖是一种陡坡或长悬崖,因断层或侵蚀引起,将两片相对平整的陆地隔开形成不同的海拔。.
查看 侵蚀作用和断崖
摩尔比尔吉国家公园
摩尔比尔吉国家公园(Mols Bjerge National Park), 位于丹麦日德兰半岛南部的南久斯兰自治市境内,是丹麦的第二个国家级自然公园,由丹麦环境部部长于2008年1月17日提议创建,于2009年8月29日正式成立。丹麦当局以公园所在地的摩尔山为该国家公园命名。摩尔比尔吉国家公园占地约180平方千米。摩尔山山区的海拔约为137米,摩尔山也是公园的中心,山区面积约为25000平方千米(2500公顷)。据考察,超过半数的丹麦的野生植物物种生长于该国家公园境内。.
撞击盆地
东方海盆地(月海自身是中间暗黑区),它是一座最典型的多环撞击盆地,也是月球上最年轻,保存最好的盆地。图像宽度1300公里。 同一区域高程图(红色-山丘,蓝色-低地) 撞击盆地(Impact basin)或撞击池(Impact pool)是一种大型撞击坑,通常被称作复杂结构陨石坑(拥有双重或多重环形山脊或壁架),其特征是直径一般都在150-200公里以上。该术词在不同文章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特别用来指圈数不详且已严重损毁的大撞击坑,有时将所有直径超过300公里的撞击坑都称为盆地。 所有已知的盆地都很古老:它们一般出现在所在天体形成后的最初8亿年中(绝大部分形成于大约40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期中),因此,许多盆地都已严重损毁。它们几乎都没有特定的地貌外观,在照片中也无法看到,只有通过精确的测高数据才能检测到它们的存在,有时,甚至要涉及到引力数据。不管,目前许多盆地仍为假想。 “盆地”一词是在1962年由冯·哈特曼(V.Hartmann)和杰拉德·柯伊伯提出的。针对月球上,其内部坐落了环绕着同心环和径向断层月海的大型撞击结构(相对于只有一圈环和没有辐射状地貌的狭义撞击坑)。 虽然通过小型望远镜可看到月球上多座多环结构盆地,但在20世纪中叶,它们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对撞击盆地的研究不仅通过观察,而且还通过建模来进行探究。但尽管如此,有关盆地的构造仍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查看 侵蚀作用和撞击盆地
拱
拱為常見建築结构之一,型態定義為中央上半成圓弧曲線。拱早期經常運用於跨逕大的橋樑或門首。又可分為箱形拱、圆弧拱、雙曲拱、肋拱、桁架拱、剛架拱等。近年來,各國於諸如拱橋的設計上,除了講究安全實用外,也強調拱軸線優化,連拱計算、拱式建築荷載橫向分佈,使各種形式拱式建築於完善。 拱最早是出現在公元前二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的磚建築,不過一直到古羅馬時期才開始有系統的將拱應用在許多建築結構中。.
查看 侵蚀作用和拱
曲流
曲流(又稱河曲或河套或蜿蜒型河流)是指河流的彎曲。曲流多見於下游。河道的外彎水流較快,河岸受侵蝕;內彎則水流較慢,沉積物累積形成新的河岸。河道因此越來越彎,河谷亦越來越寬。當曲流過彎而脫離主河道,該段曲流就會變成牛軛湖。 Category:湖沼學 Category:流水地貌 Category:地貌学 Category:河流 Category:水流 Category:侵蚀.
查看 侵蚀作用和曲流
1917年新赫罗纳飓风
1917年新赫罗纳飓风(1917 Nueva Gerona hurricane)是1995年的飓风欧帕尔以前吹袭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的最强热带气旋,也是191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四个热带风暴和第二场飓风,最初是9月20日小安的列斯群岛以东海域出现的一场热带风暴。经过群岛后,气旋进入加勒比海,于9月21日达到飓风强度,之后又成为二级飓风,于9月23日登陆牙买加北岸。9月25日清晨,风暴达到四级飓风标准,并在不久后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40公里的最高强度。飓风当天从古巴比那尔德里奥省东部登陆,此后不久就进入墨西哥湾并略有减弱。气旋回转北上,短暂对路易斯安那州构成威胁,但很快又转朝佛罗里达州前进。9月29日清晨,风暴以持续风速每小时185公里强度从佛罗里达州华尔顿堡滩附近登陆。进入陆地上空后,飓风急剧弱化,转变成温带气旋后于9月30日逐渐消散。 小安的列斯群岛包括多米尼克、瓜德罗普和圣卢西亚在内的多个岛屿遭遇狂风暴雨。飓风对牙买加的香蕉和椰树种植园构成重创,荷兰湾的通讯受到干扰,该岛北半部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安东尼奥港有九人遇难。新赫罗纳许多建筑质量很好的建筑也被狂风摧毁,全城仅有十户民房留存。青年岛一共受到价值约200万美元的损失,还有至少20人丧生。比那尔德里奥省部分果园和庄稼毁于一旦。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所受整体影响较小,基本局限于农作物和木材林受损,路易斯安那州有十人淹死。更东面的阿拉巴马州莫比尔有部分树木和房屋的屋顶受损,街道上散落着各种垃圾。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的通讯中断,许多小船搁浅,多个码头、船坞及船库受到影响。彭萨科拉地区的损失总额估计为17万美元左右。佛罗里达州共有五人死亡,并且全部发生在克雷斯特韦。飓风及其残留还在乔治亚州、北卡罗莱纳州和南卡罗莱纳州产生降水。.
1928年奥基乔比飓风
奥基乔比飓风(Okeechobee hurricane),又名圣费利佩二世飓风(San Felipe Segundo hurricane),是有纪录以来造成美国人员丧生第二多的热带气旋,仅次于1900年加尔维斯敦飓风;也是1928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4个热带气旋,第3场飓风和唯一的大型飓风;于9月6日在西非近海发展而成。这一天气系统起初只是一股热带低气压,但在当天晚些时候从佛得角群岛以南海域经过后不久就增强成热带风暴。之后的增强速度较为缓慢,并于9月7日一度中止。但过了约48小时后,风暴开始继续增强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一级飓风强度。气旋持续西进,于9月12日袭击瓜德罗普前达到四级飓风标准,该岛受到“毁灭性的巨大破坏”,有多达1200人丧生。马提尼克、蒙塞拉特岛和尼维斯也遭受了破坏和人员伤亡,但远不及瓜德罗普严重。 9月13日中午左右,风暴增强成五级飓风并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260公里的最高强度,再在仅6小时后吹袭波多黎各,成为有纪录以来仅有的一场以五级强度袭击该岛的飓风。极其强劲的狂风给当地造成严重破坏,全岛有2万4728套民房被彻底摧毁,另有19万2444套受损,导致超过50万人无家可归。强降水还令植被和农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风暴在穿越该岛进入大西洋期间小幅减弱至四级强度,于9月16日开始行经巴哈马。由于做了相对较为充分的准备,当地遭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都比较小,一共报告有18人遇难。 9月17日清晨,风暴以每小时233公里风速从佛罗里达州西棕榈滩附近登陆,市内有超过1711套房屋被毁。棕榈滩县其他地区中以奥基乔比湖(Lake Okeechobee)周边所受冲击最为严重。风暴潮令湖水从南部边缘决堤而出,淹没了数百平方英里的陆地,水深高达6.1米。贝尔格莱德、卡纳尔波因特(Canal Point)、帕霍基和南湾等多地都有大量房屋和建筑物被洪水冲走。全州有至少2500人溺亡,经济损失估计达到2500万美元。飓风在穿越佛罗里达州的过程中大幅减弱,到9月17日晚已降至一级飓风强度。系统蜿蜒向东北偏北方向前进并于9月18日短暂进入大西洋,但很快又以每小时140公里风速从南卡罗莱纳州埃迪斯托艾兰(Edisto Island)附近登陆。次日清晨,气旋减弱成热带风暴,几小时后在北卡罗莱纳州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这一天气系统共计造成了至少4078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1亿美元(192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1960年大西洋飓风季
1960年大西洋飓风季是1952年后活跃程度最低的大西洋飓风季。本季从1960年6月15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15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6月22日,坎佩切湾发展出全季第一个天气系统,这场未命名风暴在德克萨斯州东南部引起严重的局部洪灾,部分城镇出现1945年遭飓风袭击以来最严重的灾情。风暴在美国本土上空行进了近一周后才于6月29日逐渐消散。7月,飓风艾比对背风群岛构成轻度破坏,然后又对几个中美洲国家产生影响。同月底,热带风暴布伦达在美国东岸大范围地区引发洪灾。接下来的飓风克莱奥虽然距陆地很近,但没有任何报道表明風暴有造成影响。 飓风唐娜是全季最具影响的风暴,其最高强度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强度,当时还是美国历史上造成损失最大的十场飓风之一。系统前身在塞内加尔引发致命空难,之后风暴又在小安的列斯群岛引起严重洪灾。唐娜以四级飓风强度登陆佛罗里达州,并向东北方向移动,袭击北卡罗莱纳州和纽约州长岛,并且这时强度仍然达到飓风标准。气旋夺走至少227条人命,经济损失9亿美元(1960年美元)。接下来的飓风埃塞尔也是场五级飓风,但在登陆密西西比州前迅速减弱,只造成1人死亡和150万美元损失。热带风暴佛罗伦萨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于9月17日形成,系统强度一直偏弱,在古巴和佛罗里达州上空的前进方向很不稳定,只引起轻度洪灾。1960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所有热带气旋一共造成至少250人丧生和9亿1074万美元损失。.
1983年热带风暴迪安
热带风暴迪安(Tropical Storm Dean)是1983年9月在美国东岸部分沿海地区引发轻度洪灾的一个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也是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7个热带低气压和第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于9月26日巴哈马东北方向的锋面低气压,起初属亚热带气旋,然后在缓慢向东北偏北方向前进期间逐渐发展出热带天气系统特征。9月27日,系统重新归类为热带风暴迪安,并于次日北上期间达到风力时速100公里的最高强度。此后不久,气旋蜿蜒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缓慢下滑。9月29日,仍在逐渐减弱的热带风暴迪安从德玛瓦半岛登陆弗吉尼亚州,然后在陆地上空急剧减弱,到了10月1日清晨便已不再属于热带气旋。 风暴产生的涌浪在弗吉尼亚州近海致使一艘拖船搁浅,导致两人受伤。海浪还在海岸沿线引发海滩侵蚀,其中又以弗吉尼亚州和北卡罗莱纳州情况严重。内陆区域受到的影响很小,基本局限于小雨。北卡罗莱纳州12号公路被淹,上百名正在外滩群岛露营的居民被迫疏散。虽然弗吉尼亚州和北卡罗莱纳州沿海地区都受到接近飓风强度的狂风洗礼,但因此遭受的破坏很小。气旋残留在新英格兰部分地区带去降水,其中康涅狄格州局部地区降雨量达到117毫米。预计整场风暴造成的损失程度很轻,但具体数额缺乏统计。.
1985年飓风胡安
飓风胡安(Hurricane Juan)是一场规模庞大且动向飘忽不定的热带气旋,蜿蜒行进期间曾两度逼近路易斯安那州,引起大范围洪灾。作为1985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0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于10月下旬在墨西哥湾中部成形,然后向北移动,起初属亚热带气旋,覆盖范围非常大。10月27日,风暴升级成飓风,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40公里。受上层低气压影响,胡安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近海的移动路线形成环路,于10月29日从摩根城附近登陆。在陆地上空减弱成热带风暴后,气旋回转东南返回开放水域上空并经过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接下来胡安又转向东北,于10月31日从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以西不远处登陆。气旋登陆后继续快速北上,最终被逐渐逼近的冷锋吸收,其湿气之后还在中大西洋地区促成造成多人伤亡和沉重经济损失的重大洪灾。 胡安是继8月的丹尼和9月初的艾琳娜过后全季第3场(也是最后1场)从路易斯安那州登岸的飓风。系统在墨西哥湾北部快速成形,导致人们没有足够时间开展充足的防灾准备工作,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也无法及时撤离。受此影响,有9人因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遭遇事故丧生。风暴在陆地上产生瓢泼大雨,路易斯安那州拉福什堂区加利亚诺的降雨总量达452毫米。暴雨和强烈的风暴潮共同影响,导致该州南部约5万套房屋和许多社区被淹,还对农业造成大范围破坏。单路易斯安那州的损失数额就达10亿美元(1985年美元)。气旋还在德克萨斯州引发洪灾,多条道路被迫封闭,密西西比州南部有也农作物和房屋因暴雨受损。胡安的外围雨带在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催生出15场龙卷风,造成价值超过100万美元的破坏。整场风暴一共在美国直接造成15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成为有纪录以来对美国破坏最严重的飓风之一,另外还有12人死亡,尚不计风暴残留之后在中大西洋地区引发的洪灾。.
1986年飓风查利
飓风查利(Hurricane Charley)是1986年大西洋飓风季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三场热带风暴和第二场飓风,源于8月13日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沿线的亚热带低气压区。进入南卡罗莱纳州近海后,系统转变成热带气旋,再于8月15日增强成热带风暴。之后查利达到飓风强度标准,然后从北卡罗莱纳州经过。气旋在北大西洋上空逐渐减弱,于8月20日转变成温带气旋。风暴残留之后一个多星期里一直保持着相当强度,最终于8月30日穿越不列颠群岛的过程中消散。 这场风暴给美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带去轻到中度降水,缓解了喬治亞州和南卡罗莱纳州的旱情。飓风在北卡罗莱纳州登陆,造成的主要影响包括潮汐洪灾和树木断裂。气旋给弗吉尼亚州东南部带去狂风,导致11万人失去供电。大西洋海岸向北直至马萨诸塞州都受到了轻度破坏。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各有一人因交通意外丧生,马里兰州还有一架飞机坠毁,导致三人遇难。整个美国一共遭受了约1500万美元(198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此外纽芬兰岛有一人溺亡。 成为温带气旋后,查利给英国和爱尔兰带去狂风暴雨,造成至少11人死亡。爱尔兰的24小时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并且超过200毫米的降水也刷新了该国的单日降雨量纪录。爱尔兰因这些降水引发大规模洪灾,造成两条河流溢出,都柏林地区有451幢建筑被淹,部分水深达2.4米。英国国内多条河流泛滥,输电线缆受损,树木被吹断。.
1990年热带风暴马可
热带风暴马可(Tropical Storm Marco)是1990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唯一在美国登陆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13个获得命名的风暴。马可由10月9日古巴北部沿岸的一股冷心低气压形成,之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并穿越东墨西哥湾。由于大部分环流位于佛罗里达州西部上空,热带风暴马可给半岛带去了时速100公里的狂风。不过在移动到锡达礁附近前,风暴已经减弱为热带低气压。气旋与一股冷锋和飓风克劳斯的残余相结合,给乔治亚州、南卡罗莱纳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带去强降雨。随后它与附近的飓风丽丽进行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后继续北上,直至10月13日被一股冷锋最终吸收而消解。 这场风暴在佛罗里达州导致部分房屋和道路被洪水淹没。其行进路途上降雨量最高的是乔治亚州的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高达505毫米,还有多个地点降雨量超过250毫米。风暴和降雨引发的洪水共计造成12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因溺水而亡,此外还造成了约57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1990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1990年飓风伯莎
飓风伯莎(Hurricane Bertha)是1990年7月底至8月初对美国、百慕大和加拿大大西洋省份构成轻度破坏的一场一级飓风,也是1990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3个热带气旋,第2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首场飓风。系统源于7月24日北卡罗莱纳州近海的锋面低气压区,一度发展成亚热带气旋,再于先后转朝东南和西南方向前进期间缓慢获得热带天气系统特征,到7月27日清晨已成为热带低气压。转变成热带气旋后,系统继续增强,于7月28日升级成热带风暴伯莎。风暴接下来蜿蜒向东北方向前进并快速增强,于7月29日清晨达到飓风标准,但当天又回落至热带风暴强度。次日,伯莎再度升级成飓风,于7月31日达到风力时速130公里的最高强度。 8月2日清晨,伯莎从新斯科舍的悉尼附近登陆,在此期间逐渐减弱并转变成温带气旋。美国东岸受到大浪冲击,北卡罗莱纳州海岸沿线出现7.6至15.2米的狂浪。佛罗里达州有两人因海况恶劣溺毙,救生员还从海上救回至少200人。“科拉松”号货船在鳕鱼角附近沉没,导致6人淹死,另外还有一艘船有1人落水后溺亡。百慕大受到的影响很小,基本局限为热带风暴强度阵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农作物因狂风遭受中等程度损失,新斯科舍还有一座悬索桥倒塌,降水在该国引发轻度洪灾。总体而计,飓风伯莎一共造成9人丧生,经济损失约391万美元(1990年美元)。.
1993年热带风暴辛迪
热带风暴辛迪(Tropical Storm Cindy)是一场强度较弱但却异常潮湿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于1993年8月在马提尼克大片地区引发了灾难性的洪灾和泥石流。辛迪于8月14日在马提尼克以东海域形成,成为199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第3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由于外界大气环境不利,系统在穿越东北加勒比海期间的组织结构一直很混乱。达到每小时75公里的最大持续风速后,风暴开始因与伊斯帕尼奥拉岛高原地区的相互作用而减弱。8月16日,气旋以热带低气压强度从多米尼加登陆,次日便在当地上空消散。 虽然辛迪的云层结构较为混乱,但却给东北加勒比海许多地区带去了瓢泼大雨。马提尼克岛在24小时里的降雨量就高达305毫米,许多北方乡村和公社受到影响。勒普雷舍(Le Prêcheur)因大范围的土石流而变得满目疮痍,许多建筑被整幢冲走,经济损失达到270万美元(199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岛上共有两人丧生,数百人流离失所。途经伊斯帕尼奥拉岛期间,辛迪给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带去了大浪和中等程度降水。多明尼加共和国有两人因倾盆大雨引发的洪水遇难,不过准确的损失数额仍不得而知。.
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
截至2015年,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仍是有纪录以来最后一个没有热带气旋在8月形成的大西洋飓风季,这个月份通常来说都是大西洋盆地一年中热带天气活动最强烈的。飓风季于1997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本季的活跃程度很低,一共只形成7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此外还有1个热带低气压和1场未编号的亚热带风暴,这也是继1961年以来大西洋盆地首次在8月完全没有热带气旋活动。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活跃程度很低,但同年的东太平洋飓风季和西太平洋台风季都很活跃,分别形成了19和29场风暴,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强烈的圣婴-南方振荡现象影响。与存在该现象的过往年份一样,大西洋热带海域的热带气旋形成受到限制,北纬25°以南只形成两场热带风暴。 6月1日,巴哈马以北海域发展出亚热带风暴,再于次日消散,没有对陆地产生影响,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当时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发现这场风暴,所以也就没有为其编号。6月30日,热带风暴安娜在南卡罗莱纳州近海形成,再于7月4日消散,对北卡罗莱纳州有轻微影响。本季首场飓风比尔从7月11日持续到13日,给纽芬兰岛带去小雨。热带风暴克劳德特在比尔消散时发展形成,致使北卡罗莱纳州近海波涛汹涌。飓风丹尼是全季最具破坏性的风暴,引起大规模洪灾,其中又以阿拉巴马州受灾最为严重。丹尼一共夺走了9条人命,经济损失约有1亿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飓风埃里卡的外围雨带令小安的列斯群岛受到强烈海浪和阵风的冲击,导致两人死亡,经济损失约1000万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热带风暴格雷斯的前身天气系统在波多黎各引发轻度洪灾。第五号热带低气压和热带风暴费边都没有对陆地产生显著影响。合并计算,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所有风暴一共造成12人丧生,引起的破坏总价值约为1亿1146万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1997年飓风埃里卡
飓风埃里卡(Hurricane Erika)是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强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热带气旋,源于这年9月3日的一股东风波,在向西北偏西方向穿越热带大西洋期间逐渐增强,于9月4日达到飓风强度,成为该季第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3场飓风。埃里卡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北近海掠过,之后受逐渐副近的低压槽影响而转向北上。飓风迅速强化,成为本季唯一的大型飓风,于9月8日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205公里的最高强度。在最高强度下保持了约24小时后,系统因行经海域水温降低而减弱,之后转向东进,先减弱成热带风暴,最终在经过亚速尔群岛后转变成温带气旋。 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因这场飓风降下小雨,风力也不大。蒙塞拉特岛上的苏弗里埃尔火山曾于飓风经过数星期前喷发,埃里卡将火山灰云带到安地卡岛上空,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飓风产生的大浪在波多黎各北部引起海滩侵蚀,还导致两名冲浪者遇难。中等强度阵风令背风群岛和波多黎各数以千计的居民失去供电,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一共遭受了1000万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损失。亚速尔群岛同样出现阵风和小雨。埃里卡是1997年8至9月间大西洋盆地仅有的热带气旋,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则要追溯到超过60年前的1929年。.
1997年飓风丹尼
飓风丹尼(Hurricane Danny)是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唯一登陆美国的飓风,也是全季第4场热带风暴和第2场飓风。系统于7月17日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创下大西洋飓风季中形成时间最早的第5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纪录,直到2005年才被飓风艾米莉打破。与本季前4场热带或亚热带气旋相同,丹尼的起源也不属热带天气系统,而是源自一股由低压槽催生后进入墨西哥湾温暖水域上空的对流。由于两个高气压的影响,系统向东北方向穿过墨西哥湾,这样的前进方向和路径对于7月中旬的热带气旋来说非常罕见。丹尼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登陆,然后经过美国东南部,最终还给新英格兰部分地区带去了风和雨。 飓风产生了极端降水和多场龙卷风,沿途造成大规模破坏,共导致9人死亡,经济损失1亿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风暴在阿拉巴马州产生的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其中多芬岛高达932毫米。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许多地区出现洪灾、停电和侵蚀,救援工作也只能通过被洪水淹没的道路展开。气旋催生的龙卷风对美国东岸造成重大损失。全部9名遇难者中阿拉巴马州近海1人,乔治亚州4人,南卡罗莱纳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各2人。.
2002年飓风埃尔南
飓风埃尔南(Hurricane Hernan)是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共计3场五级飓风中的第2场,也是该季第12个热带气旋,第10个获命名的风暴和第6场飓风。系统源于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一股东风波,催生出低气压系统后于8月30日组织成热带低气压,再于8月31日成为热带风暴,当晚达到飓风标准。埃尔南迅速强化,最高强度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标准。气旋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最高强度下保持了8个小时。9月2日,飓风因进入海域水温降低而开始减弱。到9月6日时,系统已退化成残留低气压区。 埃尔南是本季第二强烈的飓风,并且在五级强度下持续的时间也是第二长,两项数据都仅次于飓风肯纳 A guide on how to read the database is available.
2004年飓风亚历克斯
飓风亚历克斯(Hurricane Alex)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也是首场获命名的风暴、首场飓风和大型飓风。气旋成型日期相对较晚,是1954年后所有大西洋飓风季中形成日期第五晚的首场风暴。系统源自7月31日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以东海域上层低气压区同下层弱低压槽的相互影响,成型后朝东北方向移动,增强至持续风速160公里强度后从距外滩群岛海岸不足16公里近海掠过。亚历克斯接下来进一步强化,在新英格兰近海达到风力时速195公里的最高强度,成为有纪录以来北纬38度线以北出现的两场大型飓风之一。风暴以飓风强度直接袭击北卡罗来纳州的外滩群岛,这里还曾在不到一年前受到飓风伊莎贝尔的沉重打击。 飓风在外滩群岛产生狂风并引发洪灾,造成轻度破坏。岛上有上百套房屋受损,许多汽车因洪水抛锚。亚历克斯还在美国东岸沿线产生大浪和离岸流,导致一人遇难,多人受伤,整场风暴造成的损失总额约为750万美元(2004年美元)。.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于2005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由于风暴实际活动的持续存在,飓风季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1月。 截至2014年,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仍然是有纪录以来最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屡次打破历史纪录。全季共形成28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其中又有15场成为飓风,两项数字都创下新纪录。这些飓风中又有7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5场成为四级飓风,4场达到五级飓风标准,这其中四级飓风数量追平历史纪录,五级飓风数量创下新纪录。全部4场五级飓风中,飓风威尔玛则是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 本季最具影响的风暴分别是飓风丹尼斯、飓风艾米莉、飓风卡特里娜、飓风丽塔和飓风威尔玛,其中除丹尼斯是四级飓风外,另外4场都是五级飓风,此外,飓风斯坦也造成了显著影响。这些风暴先后12次以大型飓风强度登陆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造成至少2048人丧生,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200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2005年飓风艾米莉
飓风艾米莉(Hurricane Emily)是活跃程度创下新纪录的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一场五级飓风,对加勒比海到墨西哥之间的广大地区构成严重破坏。风暴于2005年7月10日在大西洋中部形成,属佛得角型飓风,于7月14日穿越向风群岛。系统总体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经过加勒比海期间逐渐强化,于7月16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标准,创下自然年中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级飓风纪录。气旋随后以四级强度登陆尤卡坦半岛,迅速穿越该半岛后又进入墨西哥湾重新组织。7月20日,风暴以大型飓风强度吹袭塔毛利帕斯州,然后迅速减弱,不到24小时后便已消散。 7月16日,艾米莉的中心气压降至929毫巴,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60公里,打破飓风丹尼斯仅6天前创下的纪录,成为一年中8月前形成的最强烈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截至2014年,艾米莉仍然是有纪录以来大西洋盆地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级飓风,将飓风艾伦保持的纪录提早了近3周,而且也是唯一一场在8月前形成的大西洋五级飓风。.
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是2000年后最活跃的太平洋飓风季,一共形成了19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18场是在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形成,属美国国家飓风中心预警责任范围,1场是在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的太平洋)形成,属中太平洋飓风中心责任范围。全部19场命名风暴中有11场达到飓风强度,6场成为大型飓风。飓风季于2006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6月1日从中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太平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 飓风伊欧凯是全季最强的风暴,在中太平洋达到五级飓风强度;气旋先后从约翰斯顿环礁附近和威克岛经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幸运的是没有导致人员丧生。本季最致命的风暴是飓风约翰,袭击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后一共夺走了6人的生命,飓风莱恩则是造成损失数额最高的气旋,在墨西哥西南部导致了价值2.03亿美元的破坏(200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5月下旬在墨西哥西南近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阿莱塔是本季首场风暴,接下来整个6月里一共只形成了一个热带低气压。7月一共形成了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包括全季次强的飓风丹尼尔。8月也形成了6场风暴,其中包括飓风伊欧凯和飓风约翰。9月相对而言较为平静,一共只产生两场风暴,其中包括飓风莱恩。10月和11月分别形成了三场和两场风暴,这也是有纪录以来11月首次有多于一场热带风暴形成。.
2006年热带风暴阿尔贝托
热带风暴阿尔贝托(Tropical Storm Alberto)是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一个热带风暴,于6月10日在加勒比地区西北部形成。风暴总体向北移动,达到风速每小时110公里的最高强度后有所减弱,于6月13日在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中部登岸,接下来先后途经乔治亚州东部和北卡罗来纳州,再以热带低气压强度经过弗吉尼亚州,最后于6月14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风暴给加勒比地区西部带去倾盆大雨,造成了轻微的破坏。佛罗里达州出现中等程度风暴潮,在沿海地区引发洪水,造成破坏,气旋的外围雨带还催生了多场龙卷风。风暴间接导致坦帕湾近海有两人溺毙。北卡罗莱纳州因暴雨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严重的洪灾,富兰克林县有一位孩童淹死。阿尔贝托的残留还给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带去狂风并导致4人失踪,不过整场风暴总体造成的破坏很小。.
2010年瓜地马拉市沉洞
2010年瓜地马拉市沉洞是在危地馬拉危地馬拉省瓜地马拉市佐纳2区出現的一个约20米宽、30米深的灾难性沉洞,該沉洞吞噬了一幢三层楼高的工厂和一位保安,造成至少15人死亡。这个沉洞的形成有多个不同的原因,其中包括2010年的热带风暴阿加莎、帕卡亚火山爆发,以及下水管道的破裂和泄露等。多位地质学家要求危地马拉政府加大对下水道系统的检查频率,并对沉洞的填充提出了新的方案。.
2010年飓风奥托
飓风奥托(Hurricane Otto)是2010年10月令加勒比地区东北部普降暴雨并持续数天的一场飓风。系统源于10月6日在波多黎各以北徘徊的亚热带气旋,于次日转变成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5个热带气旋。风暴加速向东北方向前进,于10月8日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40公里的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属一级飓风标准。由于周围环境不利,气旋开始减弱,于10月10日在亚速尔群岛以西转变成温带气旋。奥托是2008年的热带风暴劳拉以来首场由亚热带风暴转变而成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 奥托及其前身天气系统在加勒比地区东北部飘流了数天,给背风群岛、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带去旷日持久的降水,引发大面积洪灾和多起山体滑坡。整场风暴没有导致人员丧生,但一共造成价值2200万美元(2010年美元)的破坏,其中又以道路、房产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奥托之后回转向东北方向移动,逐渐穿越大西洋开放水域,没有再对其它陆地构成影响。.
亦称为 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