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侦察机

指数 侦察机

偵察機泛指所有擔任情報與資料蒐集的軍用機種,這些情報與資料包括光學與非光學的訊息與蒐集手段,偵查的對象包含作戰中的敵人部隊,交戰中的敵對國家內部或者是其他與本國國家利益有關係的其他國家內部的相關情報。最初發想是利用飛機飛行高度優勢對地面狀況進行探查以打破戰爭迷霧的飛機,最古早的飛機投入戰場就是為了偵查用途,後來為了擊落敵方偵察機才有戰鬥機的發明,由於人造衛星的發明;專業偵查機有被取代一部分功能但是依然具有戰場價值在需要取得天候不良地區或更近距離的照片時。 偵察機所取得的畫面由早期的黑白照片進步到數位化的高解析彩色照片、影片,紅外線與雷達影像等等。.

252 关系: A-12侦察机A-5攻击机AEG B.I侦察机AGM-114地獄火飛彈AIM-4飛彈Ar 196水上侦察机Ar 234轟炸機偵察偵察直升機印度空軍台风泰培 (1979年)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卜力工作室坚忍行动堑壕战多用途戰機奥罗拉 (航空器)威廉·阿杰·莫菲特宇宙戰士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少女前线巴格拉基昂行動不列顛戰役中島譽發動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一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国军用飞机列表中美撞机事件中華民國空軍軍備布洛姆-福斯三菱Ki83戰鬥機三軍棋一〇式艦上偵察機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九二式偵察機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九四式偵察機二式陸上偵察機五级太平洋飓风列表彩雲 (消歧義)彩雲艦上偵察機德国空军第51战术联队保加利亞空軍信長之槍俄罗斯海军航空兵地道戰利根型重巡洋艦喬治·華盛頓號彈道潛艇军事技术与装备...八八式偵察機剑鱼式鱼雷轰炸机Bf 109戰鬥機玻-2王偉 (飛行員)珍珠港事件科曼多尔群岛海战空军空戰立飛企業第251海軍航空隊 (日本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战粉嶺機場红旗-3中程防空导弹绕岛巡航美国现役军机列表眼牆置換循環瓜達爾卡納爾海戰無人航空載具狼群戰術百式司令部偵察機Do 24水上偵察機E-3空中預警機EC-121击落事件蚊式轟炸機韦策机场韓國軍事萨博萨师俊風眼颱風南施 (1961年)颱風妮娜 (1975年)颱風薇拉 (1959年)颱風艾達 (1958年)颱風歐莉芙 (1952年)颱風海倫 (1972年)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颶風琳達 (1997年)颶風貢薩洛颶風迪安飞鱼反舰导弹飓风埃里卡 (2003年)飓风埃洛伊塞飓风卡罗尔飓风多格飓风威尔玛的气象历史飓风布雷特飓风乔治的气象历史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飓风伊莎贝尔飓风伊迪丝 (1971年)飓风哈蒂飓风米奇飓风米奇的气象历史飓风莱尼飓风费法飓风黑兹尔飓风黛安飓风阿道夫飓风肯纳飓风艾琳娜飓风艾瑞丝飓风格特飓风格洛丽亚飓风拉斐尔飛行第10戰隊 (日本陸軍)飛行第15戰隊 (日本陸軍)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騎龍觀音像護國丸事故鴿子攝影軍事航空黑蝙蝠中隊霍克獵手戰鬥機霧社事件航空航空器航空自衛隊航空母舰航空潛艦防空識別區自卫队艦載機零式水上偵察機零式水上觀測機電子作戰飛機雅克-130陸軍飛行戰隊 (日本陸軍)F-101戰鬥機F-104星式戰鬥機F-111C战斗轰炸机F-16戰隼戰鬥機F-4幽靈II戰鬥機F-5戰鬥機F-8戰鬥機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Fi 167魚雷轟炸機Fw 189偵察機Fw 200偵察機He 115水上轟炸機Il-28轟炸機J.I攻擊機Ju 88轟炸機Ki-70試作司令部偵察機Me 264轟炸機O2U海盜式偵察機P-38閃電式戰鬥機P-43戰鬥機PQ-17船团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RQ-11渡鴉式無人偵察機RQ-4全球鷹偵察機S-200导弹S-75导弹SR-71黑鳥式偵察機SR-72偵察機Su-24戰鬥轟炸機T-4偵察機Tu-22轟炸機U-2偵察機U2U2樂團VFA-131X-20試驗機X-飛機XB-70戰神侍婢式轟炸機YF-23戰鬥機東所羅門海戰橫廠式水上偵察機水上飛機母艦汪克爾引擎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沙田機場法国空军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最大风速半径最大持续风速戰鬥妖精雪風戰機世界战斗机戒備狀態 (遊戲)海鹞战斗攻击机无线电日本海中部海域不審船事件攔截機曾厝垵飞机场景雲陸上偵察機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1960年U-2擊墜事件1961年飓风黛比1972年热带风暴卡丽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1973年飓风弗兰1973年飓风艾娃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1985年飓风凯特1985年飓风鲍勃1986年飓风查利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1991年卡瓦格博峰山难1991年大西洋飓风季1993年热带风暴辛迪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1994年飓风艾米利亚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1997年飓风吉列尔莫1997年飓风丹尼1998年飓风莱斯特2001年热带风暴尚塔尔2001年热带风暴巴里200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2002年热带风暴爱德华2002年热带风暴汉娜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2003年热带风暴奥德特2003年热带风暴格雷斯2003年飓风克劳德特20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2006年1月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2006年热带风暴阿尔贝托2006年飓风约翰2006年飓风莱恩2006年飓风戈登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2007年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2007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2007年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2007年热带风暴奥尔加2007年热带风暴巴里2010年第二号热带低气压2010年第五号热带低气压2011年11月中國2011年2月臺灣2012年热带风暴贝里尔2013年芦山地震2015年日本7月7日 扩展索引 (202 更多) »

A-12侦察机

洛克希德A-12(Lockheed A-12)是美国的一架由洛克希德著名的臭鼬工厂为中央情报局(CIA)制造的侦察飞机,由设计家克拉伦斯·“凯利”·约翰逊操刀设计。A-12产于1962年到1964年,于1963年到1968年进入现役。单座舱设计,于1962年4月首飞,是双座的美国空军洛克希德YF-12原型截击机和著名的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的前身。飞机的最终任务是在1968年5月飞空执行,并且该机于那一年的6月份退役。官方秘密保守了40多年,A-12计划最终于2007年被中央情报局开始解密。.

新!!: 侦察机和A-12侦察机 · 查看更多 »

A-5攻击机

A-5民团团员攻击机(A-5 Vigilante)是一种为美国海军设计的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设计之初主要是为了进行战术核打击,而后期则改为战术侦察机使用,曾经在越南战争之中承担战术侦查战果确认等任务。.

新!!: 侦察机和A-5攻击机 · 查看更多 »

AEG B.I侦察机

AEG B.I侦察机是德国的双座双翼侦察机,于1914年小批量生产。它为AEG公司更成功的后继机型——B型和C型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新!!: 侦察机和AEG B.I侦察机 · 查看更多 »

AGM-114地獄火飛彈

AGM-114地獄火飛彈(AGM-114 Hellfire)是一種多平台、多目標的美國製飛彈,主要用於反戰車。.

新!!: 侦察机和AGM-114地獄火飛彈 · 查看更多 »

AIM-4飛彈

AIM-4 隼(Falcon)是美國空軍第一種空對空飛彈,除了搭配F-102與F-106戰鬥機负责美國本土的防空任務以外,也曾經與F-4D一起使用於越戰,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新!!: 侦察机和AIM-4飛彈 · 查看更多 »

Ar 196水上侦察机

Ar 196是一种由德国阿拉多飞机制造厂设计生产的舰载型水上侦察机。Ar 196由1936年起开始生产,并于1937年在德国海军的招标中胜出,自此成为纳粹德国海军舰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标准舰载水上飞机。.

新!!: 侦察机和Ar 196水上侦察机 · 查看更多 »

Ar 234轟炸機

Ar 234「閃電式」轟炸機(Arado Ar 234 Blitz)是世界上首種實用化的噴射動力轟炸機,由德國阿拉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時所製造。在實際運用上,Ar 234大部分是擔任偵察機的角色,僅少數擔任轟炸機角色,它的速度性能,使它幾乎不可能被敵機攔截。「閃電」(Blitz)是Ar 234普遍被人熟知的別名,起緣來自於Ar 234B-2轟炸機型的非正式名稱「閃電轟炸機」(Blitz-Bomber,指非常快速的轟炸機)。另一個別名「狗魚」(Hecht),則來自於其中一個裝備此機的單位「狗魚」特殊轟炸機單位(Sonderkommando Hecht)。 直到戰爭結束時,僅有約210架Ar 234完成。.

新!!: 侦察机和Ar 234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偵察

偵察(reconnaissance),原本是軍事術語,指“利用目視觀測或其他偵測方法,以獲取有關之敵情,天然及地形等情報資料,以為作戰及戰鬥指導之依據。” 中國古時之於偵察的同義字很多,如『詗』、『瞷』、『候』、『覘』、『斥』等;而對於負責偵察的人員也有多種不同稱呼,如『探馬』、『哨探』、『斥候』等。.

新!!: 侦察机和偵察 · 查看更多 »

偵察直升機

偵察直升機是和偵察機一樣,擔任情報與資料蒐集的軍用機種。偵察直升機擔任近距離或者是接近戰場地區的情報蒐集工作,和戰術偵察機一樣,主要是擔任軍方支援的偵蒐角色。由於直升機可以懸停在敵人探測不到的地方進行情報與資料蒐集, 偵察直升機現時仍是主要的情報與資料蒐集的軍用機種之一。.

新!!: 侦察机和偵察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印度空軍

印度空軍 (IAF; Devanāgarī: भारतीय वायु सेना, Bharatiya Vāyu Senā) 是印度軍隊的空中武裝力量。其基本職責為保衞印度領空 以及在與其他武裝發生衝突時作出空中戰爭。印度空軍於1932年10月8日建立,當時作為大英帝國的一支輔助空軍。1945年,印度空軍獲加授「皇家」名銜,以表彰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貢獻。1947年印度自英國獨立後,皇家印度空軍負責保衞新建立的印度聯邦,而在1950年印度共和國建立後,皇家名銜被撤去。印度獨立以降,印度空軍參與了三次印巴戰爭及一場與中國的戰事。其他主要行動包括吞併萄屬果阿、、及。除了應付對外衝突外,印度空軍亦積極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任務。 印度總統自動兼任印度最高統帥,亦是名義上印度空軍的最高首長。但統領整個空軍的空軍總司令是空軍總參謀長(Chief of the Air Staff),由一位四星等階的空軍上將擔任。印度空軍軍中同時間內不會有多於一人擁有空軍上將頭銜。空軍元帥(Marshal of the Air Force)一銜則只曾在2002年授予給阿爾瓊·辛格一人,他也是首位擁任五星等階的將領。 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表的《2010年軍力平衡》報告估計印度空軍現有127,000名現役人員,但不同來源提供的數據都有很大差別。就估計2013/2014年度印度空軍就有1,499架軍機服役。 Flightglobal.com.

新!!: 侦察机和印度空軍 · 查看更多 »

台风泰培 (1979年)

台风泰培(--)是有纪录以来全世界最强烈的热带气旋,源于10月4日澎贝岛附近季风槽产生的扰动天气,是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19场风暴和第12场台风。泰培的发展和移动起初受到西北方向一场热带风暴的不利影响,但该风暴之后向北移动,泰培于是得以增强。掠过关岛后,气旋得以爆发性增强,于10月12日达到风速每小时305公里的最高强度,海平面气压低至870毫巴(百帕,25.69英寸汞柱),刷新世界纪录。台风在此强度下的风场直径长达2,220公里,又创下覆盖范围最广的热带气旋纪录。泰培接下来继续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之后因受低压槽逼近的影响转向东北,并在这一过程中缓慢减弱。10月19日,气旋登陆日本南部,不久后便转变成温带气旋。 美国空军气象局派出60架次侦察机飞入泰培内部执行观测任务,这场台风因此成为近距离观测次数最多的热带气旋之一。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日本神奈川县开展的训练营因泰培间接引发火灾,致使13人遇难,68人受灾。该国其他地区还因这场台风引发大范围洪灾,导致42人丧生,海上还有许多船只沉没,至少44人死亡或失踪。.

新!!: 侦察机和台风泰培 (1979年) · 查看更多 »

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法定劃定的34個省級行政區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上的两个岛屿省份之一,其轄區包括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岛等地。但由於第二次国共内战以來的海峡两岸分治格局,現階段屬於「法定設置」而尚未實施实际统治。.

新!!: 侦察机和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吉卜力工作室

,是一家日本的动画工作室。其動畫作品以高品質著稱,其細膩又富有生气、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全世界獲得極高的评价。 吉卜力工作室現今位於日本東京都近郊的小金井市,佔地300多坪,目前約有300多名員工。工作室标识为其代表作品角色《龙猫》來設計的。 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主要由宮崎駿、高畑勳負責創作,鈴木敏夫擔任行銷。作曲家久石让亦为许多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制作过电影音乐。該工作室的影像作品由迪士尼發行。.

新!!: 侦察机和吉卜力工作室 · 查看更多 »

坚忍行动

坚忍行动(Operation Fortitu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的一个准备活动。这项军事欺骗是通过试图使德军相信,盟军将会攻击诺曼底地区以外的地方,从而阻止德军在诺曼底部署大量兵力。另外,阻止德军组织士兵反扑诺曼底地区也是这项行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行动取得了成功,最后德军甚至认为诺曼底的登陆是一次佯攻。.

新!!: 侦察机和坚忍行动 · 查看更多 »

堑壕战

堑壕战(又稱戰壕戰或壕溝戰)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参战双方都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火力大大提高,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至1865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都出现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 的堑壕战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新!!: 侦察机和堑壕战 · 查看更多 »

多用途戰機

多用途戰機(multirole combat aircraft,缩写MRCA)是指一款軍用飛機不需要透過大幅度修改就可以執行多種類別的任務,而非僅限於單一任務。可以擔任戰鬥機、攻擊機、偵查機、轟炸機、電子作戰機其中兩類任務(含以上)者。 多用途戰機可能是在設計階段就可以納入規劃,像是英國蚊式轟炸機與美國F/A-18戰鬥機,或者是在服役階段透過改良,加裝其他設備,擴充可以擔負的任務種類。譬如F-14雄貓式戰鬥機戰鬥機在後期服役生涯也可以擔任轟炸任務,許多國家將原先擔任空優任務的MiG-21戰鬥機改裝擔任對地攻擊的任務。.

新!!: 侦察机和多用途戰機 · 查看更多 »

奥罗拉 (航空器)

SR-91(Aurora,據稱其正式編號為SR-91 Aurora),為美国航空界和军事界最负盛名的传说之一,據說此機種為美国研发的高超音速侦察机。目前外界推測奥罗拉最高时速可以达到6倍音速,飞行高度达到了3.88万米,在1980至90年代服役取代日漸老朽的SR-71黑鳥式偵察機。英國國防部在2006年6月的報告指出美軍在生產計劃優先順序中計畫生產速度4~6馬赫的極音速偵察機;2007年9月,美國空軍與國防高等研究計劃局簽署諒解備忘錄,內容為製造最高速度可達六馬赫的無人機,此台無人機的名稱為Blackswift。但美国军方至2006年一直否认它的存在,虽然大量航空爱好者目击或拍摄到可能是奥罗拉的形象。.

新!!: 侦察机和奥罗拉 (航空器) · 查看更多 »

威廉·阿杰·莫菲特

威廉·阿杰·莫菲特(William Adger Moffett,),美国海军少将,是美国海军航空兵的缔造者。.

新!!: 侦察机和威廉·阿杰·莫菲特 · 查看更多 »

宇宙戰士

《宇宙戰士巴爾迪歐斯》(原題:宇宙戦士バルディオス)是日本葦Production與國際映畫社(現已放棄本片著作權)共同製作,自1980年6月30日至1981年1月25日間於東京電視台(當時:東京12チャンネル)每週一18:45~19:15(至第13集止)、19:00~19:30(第14~18集)、週日7:00~7:30(自第19集起),於無線電視上播出31集(原本總共預定製作39集,實際卻只製作至第34集)的機器人動畫。 台灣於1990年(民國79年)7月6日至1991年(民國80年)3月1日間,由中視引進於每週五下午5:30~6:00時段,連同日本首播時未播出的集數一起播放;並在1997年至1998年間,曾在有線頻道東視育樂台及中都卡通台以《太空勇士》之名重播,之後由潛力精緻影音有限公司以「聽音辯字」的方式,將國語錄音版本重新打上字幕在市面上發售「雙語」版本VCD(外盒標示為『全套34集』,但內容卻未收錄第11集,僅有33集而已),近年來更自2008年內開始於中華電信MOD平台上的靖天卡通台再度重播。.

新!!: 侦察机和宇宙戰士 · 查看更多 »

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

没有描述。

新!!: 侦察机和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 · 查看更多 »

少女前线

《少女前线》是散爆网络开发的的手机游戏。该游戏以第二次世界大戰至現代的槍械之萌擬人化為主題。Android版已经于2016年5月20日以不删档内测的形式在中国大陆正式上线。.

新!!: 侦察机和少女前线 · 查看更多 »

巴格拉基昂行動

巴格拉基昂行動(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將軍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4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並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其屬下3個軍團包括第4軍團、第3裝甲軍團及第9軍團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說:「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軍的崩潰後,德軍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在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軍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新!!: 侦察机和巴格拉基昂行動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戰役

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又名英倫空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英国發動的大規模空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大英國協的紐西蘭、加拿大、澳洲、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歐洲國家,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與英國併肩作戰,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與德國空軍一起戰鬥。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納粹德国的失败告终,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

新!!: 侦察机和不列顛戰役 · 查看更多 »

中島譽發動機

中島譽發動機(ほまれエンジン)乃日本中島飛機公司和海軍航空技術廠共同研發製造的氣冷式星型飛機用活塞發動機,採複列18汽缸、底置凸輪軸(over head valve,縮寫成OHV)、離心式機械增壓的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獲得大日本帝國陸軍和大日本帝國海軍普遍採用,搭載於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等。「譽」是海軍的命名,中島內部代號為「NK9」;陸軍則稱呼為Ha-45(ハ45)。至於生產數量,1943年(昭和18年)約200具,1944年共5,400具,1945年則有3,150具。.

新!!: 侦察机和中島譽發動機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北京俗称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9号,地处长安街西延长线上,隶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为副军级单位。.

新!!: 侦察机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一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一师(简称空一师;代号为解放军93056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组建的的首支航空兵部队,成立于1950年6月19日。在朝鲜战争和国土防空作战中,曾先后击落击伤敌机92架,在解放军空军作战史上首创空战、近战、夜战歼敌等多项第一,并且也是空军航空兵中唯一一支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周年、10周年、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参加国庆阅兵的航空兵部队。该师原属沈阳军区空军,现属北部战区空军,师部驻沈阳,下设空一团(驻鞍山)、二团(驻赤峰)及三团(驻鞍山)。.

新!!: 侦察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一师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上武裝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大军兵种之一。从其前身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之时起,解放军海军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国共内战、西沙海战等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解放军海军過去主要擔負近海的防卫工作,但已在過去25年裡取得長足進展,中國海軍目前擁有1艘航母、4艘兩棲運輸艦、31艘驅逐艦(截至2018年4月)、92艘護衛艦、18艘核潛艇和大約57艘常規攻擊型潛艇。当前,解放军海军除了反恐、反海盜、護漁、海難搜救等多樣化任務之外,也逐步建立完善海上力量投射能力,寻求建构一支足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地区和平稳定的藍水海軍。人民海军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海军的综合实力第二强的海上军事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新型航空母舰、新型驱逐舰、新型潜艇、新型战斗机为代表的新一代主战装备,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新型导弹、鱼雷、舰炮,电子战装备等武器系统陆续交付使用。人民海军已经拥有大型区域防空舰、核动力潜艇、AIP潜艇等世界先进武器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现已装备了轰炸机、巡逻机、电子干扰机、水上飞机、运输机等勤务飞机。海防导弹形成系列,不仅有岸对舰导弹、舰对舰导弹,还有舰对空导弹、空对舰导弹、空对空导弹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现役军人约24万人,舰船300余艘,飞机600余架,现役舰艇总吨位仅次于美国,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规模的海上武装力量。.

新!!: 侦察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军用飞机列表

中国軍用飛機型號列表:.

新!!: 侦察机和中国军用飞机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美撞机事件

中美撞机事件,又稱81192撞机事件,美国称海南岛事件(英语:Hainan Island incident),是于2001年4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岛专属经济区上空,中美两国军机发生的一起空中相撞事故。 当日,一架美国海军EP-3型偵察機在南中国海专属经济区上空执行侦查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僚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上空因採取逼迫式驅離作法与突然转向的美机發生碰撞,导致王偉驾驶的解放軍战斗机墜毀,飞行员王偉跳伞下落不明,后被中国政府确认死亡,年仅32岁。而美國的軍機則迫降海南岛陵水機場。 中国指责美国侦察机故意撞向歼-8战斗机,并且在没有通知和许可的情况下降落于中華人民共和国领土,并就此严厉谴责美方。美国则认为EP-3是被失控的歼-8战斗机所撞击,中方应负主要责任。 中美双方就事件责任僵持不下,更演变成為了一场外交危机。经过談判,事件最终以美国表示遺憾,中国大陸释放人员、交还飞机告终。至今,中国社会上依然有对王伟的非官方纪念和缅怀活动。.

新!!: 侦察机和中美撞机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空軍軍備

中華民國空軍軍備羅列出中華民國空軍退役及現役的軍事裝備。.

新!!: 侦察机和中華民國空軍軍備 · 查看更多 »

布洛姆-福斯

布洛姆-福斯(Blohm + Voss,又曾名為Blohm & Voss)是一間德國造船及工程公司,現隶属于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蒂森克虜伯於2011年12月宣布把布洛姆-福斯建造民用船隻的部門售予英國獨立投資基金管理公司(STAR Capital Partners),並正等待監管機構批准。該公司在二戰前及二戰期間透過漢堡飛機製造公司生產飛機。.

新!!: 侦察机和布洛姆-福斯 · 查看更多 »

三菱Ki83戰鬥機

Ki83(キ83)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開發的戰鬥機,開發跟製造都由三菱重工業負責,設計者是久保富夫。 Ki83是二戰期間日本速度最快的戰鬥機,其極速達到762公里/每小時。.

新!!: 侦察机和三菱Ki83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三軍棋

三軍棋,亦稱陸海空三軍棋、三軍戰鬥棋,是台灣流行的軍棋類遊戲。.

新!!: 侦察机和三軍棋 · 查看更多 »

一〇式艦上偵察機

一〇式艦上偵察機,機體編號C1M。由三菱重工業開發,為舊日本海軍1924年正式採用的艦上偵察機。.

新!!: 侦察机和一〇式艦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

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簡稱為九七司偵,編號Ki-15,是日本帝國陸軍使用的雙座偵察機。由三菱重工業設計製造,設計負責人為河野文彥。盟軍代號「Babs」,也是首架飛至歐洲的日製飛機。自1936年到1941年為止,共生產437架。.

新!!: 侦察机和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九二式偵察機

九二式偵察機是珍珠港事件前舊日本陸軍使用的偵察機。由三菱重工業設計製造,為首度搭載日本國產引擎之軍用飛機。.

新!!: 侦察机和九二式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

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簡稱為九八式直協偵察機或九八直協,正式標號ki-36,美軍代號為「Ida」。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舊日本陸軍使用的偵察機,由立川飛機公司設計製造。.

新!!: 侦察机和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九四式偵察機

九四式偵察機由日本中島飛機設計製造,正式編號為ki-4,是舊日本陸軍使用的偵察機。.

新!!: 侦察机和九四式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二式陸上偵察機

二式陸上偵察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舊日本海軍所使用過的偵察機。.

新!!: 侦察机和二式陸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五级太平洋飓风列表

五级飓风指的是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达到五级的大西洋和東太平洋飓风,这一强度属地球上飓风强度的最高等级。有记录以来,东太平洋形成五级飓风的次数很少,经常每数年才会发生,而且往往在同一年内形成多个,如1994(3个)、1997(2个)和2002年(3个)等年份。由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总体会向西面行进,所以这些风暴中登陆的例子很少。 依据“飓风”的定义,本条目只列出在东太平洋范围内达到五级强度的热带气旋。“飓风”指的是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强烈热烈气旋,这其中的东太平洋指的是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的太平洋。在这些海域达到五级强度的飓风,即为五级飓风。西北太平洋(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同类热带气旋则称为“台风”或“超级台风”。达到萨菲尔-辛普森强度等级中的五级的台风通常在每个台风季都会出现多场,相对而言更为常见。一个热带气旋可能会在移动过程中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类的热带气旋将会(在强度符合“飓风”与“台风”的标准的前提下)在处于东太平洋的时间段内被称为飓风,在位于西北太平洋期间被称为台风,例如1994年的飓风约翰。本条目根据“飓风”的定义,对于生成于或移入过东太平洋范围,但仅在西北太平洋达到过五级强度的热带气旋不予收录。例如前述1994年的飓风约翰因为在东太平洋范围内达到五级飓风强度,故被收录在本条目内;而1997年达到五级强度标准的超级台风柏加和超级台风奥利华,以及2014年的超级台风吉纳维芙不会被收录在本条目中,因为这三个热带气旋虽然都是于东太平洋形成并获得命名,但都是在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后才达到五级强度标准。.

新!!: 侦察机和五级太平洋飓风列表 · 查看更多 »

彩雲 (消歧義)

彩雲可以指:.

新!!: 侦察机和彩雲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彩雲艦上偵察機

彩雲艦上偵察機(さいうんかんてい)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使用的艦載偵察機,亦為二戰時期日製艦載機中最快的機型,乃中島飛機的巔峰代表作。日本海軍內部代號為C6N,盟軍代號為Myrt。.

新!!: 侦察机和彩雲艦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德国空军第51战术联队

德国空军第51“英麦曼”战术联队(Taktische Luftwaffengeschwader 51 „Immelmann“,缩写为TaktLwG 51 „I“),在2013年10月1日前被称为第51「英麦曼」侦察机联队(Aufklärungsgeschwader 51 „Immelmann“,缩写为AG 51 „I“),是德国联邦国防军的一个荣誉侦察机联队(以馬克斯·英麥曼命名)。它也是德国空军最年轻的飞行联队以及唯一具备载人或无人战术空中侦察能力的部队。其驻地分设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境内的凯-乌维·冯哈塞尔军营(Kai-Uwe-von-Hassel-Kaserne)和。该联队装备有20架旋风ECR电战机、5架旋风IDS攻击机、数码光学、移动分析装置和无人航空载具。 该联队也是所谓的“老虎协会(Tiger Association)”成员,因此曾在2004年和2014年两度承办了。.

新!!: 侦察机和德国空军第51战术联队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空軍

保加利亞空軍(Военновъздушни сили, ВВС)為保加利亞軍隊三大分支之一。其主要任務是捍衛保加利亞領空、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空中搜救及災難支援等。自2004年保加利亞加入北約起,保加利亞空軍參與成員國之間的聯合軍事演習。2016年1月14日,保加利亞國會審議國防及武裝部隊修正案,就允許空軍聯同北約成員於國內領空聯合巡邏一事辯論。最終經國會內122名議員贊成、41名反對及1名棄權下通過首讀。 同年2月5日,修正案獲國會在席96名議員贊成、34名反對及13名棄權下通過。空軍可選擇單獨或聯合空中巡邏,保障自身空域安全。.

新!!: 侦察机和保加利亞空軍 · 查看更多 »

信長之槍

,是日本漫畫家的作品,曾於《Comic Earth Star》连载。2013年5月宣布改編為電視動畫,2014年1月5日於東京都會電視台開始播放。.

新!!: 侦察机和信長之槍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海军航空兵

俄罗斯海军航空兵(Aviatsiya Voenno Morskogo Flota sily Rossii)是隶属俄罗斯海军的一个兵种。由于俄罗斯海军被划分为四大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因此,四大舰队都有附属的海军航空兵部队。规模比四大舰队小得多的里海分舰队虽然有海军航空兵部队,但是只有运输飞机和一些直升机。 俄罗斯海军中战略地位比较重要的舰队,如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拥有Tu-22M3 Backfire-C轰炸机,可搭载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远程轰炸机Tu-142 Bear-F和中程轰炸机Il-38 May。 战略地位相对比较低的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则只有Su-24 Fencer C/D和一些反潜/攻击直升机。而在湖泊中作战的里海分舰队,只有An-26运输机和Mi-8直升机,部分Ka-27、Ka-29和Mi-24武装直升机。现任俄罗斯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是尤里·安提波夫少将。.

新!!: 侦察机和俄罗斯海军航空兵 · 查看更多 »

地道戰

地道戰是一種以地道為策略應用的陸軍步兵戰術,又名坑道戰。常常與城鎮戰同時出現。進攻方使用地道來破壞防守方的防禦工事,並侵入其領土。防守方也可藉地道埋伏或進行遭遇戰以加強自身優勢,或是將部分部隊秘密運至其他地方。迄今最早的游击式地道战出现于古罗马时代的日耳曼尼亚。.

新!!: 侦察机和地道戰 · 查看更多 »

利根型重巡洋艦

利根型重巡洋艦(とねがたじゅうじゅんようかん)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同型艦2艘。於太平洋戰爭開戰前竣工。艦上能配備6架水上偵察機,為十分重視航空索敵能力的艦型,同型2艦均參加過中途島海戰與雷伊泰灣海戰等大規模的海戰。福井静夫將利根型評為與理想最接近的巡洋艦。.

新!!: 侦察机和利根型重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喬治·華盛頓號彈道潛艇

喬治·華盛頓號彈道核子潛艇(USS George Washington SSBN-598,簡稱華盛頓號),又常暱稱為喬治魚(Georgefish),是一艘於1959年至1985年之間服役於美國海軍的核子動力潛艇,為5400噸排水量的喬治·華盛頓級的一號艦,也是美國海軍乃至於全世界第一艘成軍的戰略彈道飛彈潛艇(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以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為名的喬治·華盛頓號是美國海軍曾經操作過的第三艘同名艦艇,也是第一艘專為作戰用途建造的同名艦(之前的兩艘喬治·華盛頓號都是以普通船隻轉做軍事用途)。.

新!!: 侦察机和喬治·華盛頓號彈道潛艇 · 查看更多 »

军事技术与装备

军事技术与装备,簡稱軍備,羅列了古今各式各樣的武器、技術,甚至理論,為軍事學中重要的一環。.

新!!: 侦察机和军事技术与装备 · 查看更多 »

八八式偵察機

八八式偵察機是珍珠港事件前舊日本陸軍使用的偵察機。由川崎重工業設計製造,為昭和時代初期舊日本陸軍代表性的軍用機。.

新!!: 侦察机和八八式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剑鱼式鱼雷轰炸机

費瑞·剑鱼式(Fairey Swordfish)鱼雷轰炸机由菲尔利航空器制造公司设计制造,二战时期的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使用的主要机型之一,1936年开始投入使用。剑鱼式轰炸机虽然是老式的双翼飞机,但在战争中有赫赫战功,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在塔蘭托戰役中重创意大利海军以及在围歼俾斯麦号时用鱼雷命中俾斯麦号战列舰尾舵造成后者无法正常行进。英国的海军航空兵称呼她为“细绳袋”(Stringbag)。在服役初期,剑鱼式装备于航母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而到了战争中后期,剑鱼式飞机被改装为反潜和训练机。尽管剑鱼式轰炸机设计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但她仍然得以使用直到1945年二战在欧洲地区战火熄灭。.

新!!: 侦察机和剑鱼式鱼雷轰炸机 · 查看更多 »

Bf 109戰鬥機

梅塞施密特Bf 109是納粹德國空軍於1930和40年代使用的單座戰鬥機。在當時它的多項特點,使它屬於新一代的戰鬥機,如:下单翼(機翼位於機身下方)、全罩式座艙、可收放起落架以及全金屬製造的機身與機翼。 此機於1935年5月首次飛行,一直到大戰結束,此機與1941年中開始服役的Fw 190,成為納粹空軍的標準戰鬥機。此期間多國空軍採用此機,包括芬蘭、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義大利、瑞士。此機的應用超越其最初設計的目的,在戰爭中,此機衍生機型包括戰鬥轟炸機、夜間戰鬥機、和偵察機。是歷史上生產數量最多的戰鬥機。 它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大(不算戰後生產的,超過三萬架),生產時間最久(德國本身從1936年生產到1945年初),產生空戰王牌最多(世界三大空戰王牌皆是駕駛Bf-109出身:埃里希·哈特曼擊落352架敵機世界第一,格爾哈德·巴克霍隆擊落301架敵機為第二,京特·拉爾擊落275架敵機為第三)的戰鬥機。Bf 109也是德國空軍最重要的日間戰鬥機,不僅僅是液冷式引擎戰鬥機的傑作之一,也是二戰時期最有名的機種之一。 最常與Bf 109放在一起比較的要算是英國的噴火戰鬥機,這兩架戰鬥機不僅從大戰初期較勁到結束,戰場從北非到蘇聯,戰後還在中東交過手。而最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無常之處要算是Bf 109在戰後曾經改用對手噴火所使用的英國梅林液冷式發動機(西班牙授權製造的版本,型號為HA-1112),並且參加1960年代的英倫空戰電影不列顛之戰的拍攝,在其中擔任德國戰機的角色。雖然如此,但噴火(包括戰後的最後型號-MK-24)仍不能打破戰時BF-109(BF-209 V1/ME-209 V1)所創下的速度記錄。.

新!!: 侦察机和Bf 109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玻-2

玻-2(ПО-2),初期称烏-2(У-2),是苏联玻利卡爾波夫设计局设计的的一种多用途双翼機,苏联称之为“玉米”(Кукурузник,来自俄语中“玉米(кукуруза)”一词),北约代号为“骡”(Mule)。 该机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作为多种用途,如农用机、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等。该机是历史上产量第三多的飞机,也是產量最多的雙翼機,总产量达40,000架以上。.

新!!: 侦察机和玻-2 · 查看更多 »

王偉 (飛行員)

王伟(),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

新!!: 侦察机和王偉 (飛行員) · 查看更多 »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新!!: 侦察机和珍珠港事件 · 查看更多 »

科曼多尔群岛海战

科曼多尔群岛海战(Battle of the Komandorski Islands,アッツ島沖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不寻常的海战之一,1943年3月27日发生在前苏联科曼多尔群岛附近的北太平洋海域。.

新!!: 侦察机和科曼多尔群岛海战 · 查看更多 »

空军

軍是涉及軍事航空之軍種,任務在於利用飛機與其他在空中飛行的武器系統進行武力投射,保護我方空域的充分使用,壓--作戰另外一方對於我方空域的干擾與使用他們自己的空域,支援其他軍種達到戰術與戰略目標的執行。 空軍是現代化三軍(陸軍、海軍及空軍)當中成立最晚的一支,許多國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有獨立的空軍出現。 許多國家的編制上,空軍必須支援陸軍作戰的需求,包括對地面目標的攻擊,空運,空投以及其他相關的任務。即使這些國家的陸軍擁有自己的飛機,通常在任務或者是飛機的型態上與空軍是有所區別。有些國家的空軍同時也指揮彈道飛彈與防空飛彈兵力與系統。也有的國家在空軍的編制內有進行陸上作戰的特種部隊或者是空降部隊。.

新!!: 侦察机和空军 · 查看更多 »

空戰

戰是利用軍用飛機和其它飛行器進行的航空作戰。在18世紀,人類已經發展沒有動力的監察熱氣球,從此空戰成為高科技的事業並導致了許多技術的躍進,譬如推進力、雷達和碳纖維等等。.

新!!: 侦察机和空戰 · 查看更多 »

立飛企業

立飛企業(立飛企業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不動產租賃業公司,總公司位於東京都立川市。立飛企業的前身是立川飛行機(立川飛行機株式会社),自成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一家飛機製造商,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生產陸軍用航空器。 新立川航空機是立飛企業的關係企業,兩家公司互相持有對方的股權。.

新!!: 侦察机和立飛企業 · 查看更多 »

第251海軍航空隊 (日本海軍)

251海軍航空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之大日本帝國海軍之一航空部隊。.

新!!: 侦察机和第251海軍航空隊 (日本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侦察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粉嶺機場

粉嶺機場(Fanling airstrip)曾經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軍地馬場裡的小型簡易機場,1949年由從英屬馬來亞調派到香港的英國皇家砲兵團建造,供輕型雙座位偵察機(spotter aircraft)使用,以監視集結在香港邊境的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動向。期後因為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緩和,停止使用,其跑道原址現在屬香港高爾夫球會的範圍裡的9號賽道(fairway)。.

新!!: 侦察机和粉嶺機場 · 查看更多 »

红旗-3中程防空导弹

红旗三号是中國国防科委与解放軍空军于1960年代在红旗一号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種性能提升改良版。設計需求上着重提高机动性和高空高速性能,射高增加到30千米,主要假想目标是美國空軍使用的SR-71偵查機。這個計劃在研發過程中就被終止。.

新!!: 侦察机和红旗-3中程防空导弹 · 查看更多 »

绕岛巡航

绕岛巡航,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针对台独势力,开展的海上方向实战化军事训练,内容为出动多型多架战机绕台湾岛巡航。.

新!!: 侦察机和绕岛巡航 · 查看更多 »

美国现役军机列表

本文列明了美国空军、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5个军种的现役军机,包括飞机、直升机、短距起降飞机、垂直起降飞机和无人机等各类型飞机。.

新!!: 侦察机和美国现役军机列表 · 查看更多 »

眼牆置換循環

置換循環(),又稱為眼壁更替週期,是一種發生於高強度之熱帶氣旋中心的現象,在原眼牆外,形成新眼壁,並逐步移入中心,取代舊有的內眼壁。眼牆置換會自然發生於強烈的熱帶氣旋,一般發生在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大於的熱帶氣旋,亦即發展非常成熟之颱風或颶風,相當於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三級颶風(大型颶風)或以上級別。 熱帶氣旋在出現「眼牆置換循環」前,首先會發展出多個眼牆的結構(如雙眼牆)。一個外眼壁在中心密集雲團形成,並緩慢收縮,逐漸奪走舊有內眼壁繼續保持所需要的水分和角動量。因為熱帶氣旋的眼牆風力最大,所以在眼牆置換的過程中熱帶氣旋通常會減弱。內眼壁逐漸被外眼壁「扼殺」,最終內眼壁將會消失,外眼壁則繼續收緊。 眼牆置換循環中出現的不一定是雙眼牆,曾經有熱帶氣旋出現過不只兩層眼牆,例如2001年出現「三眼牆」(三重眼壁),但他仍會先後合併為雙眼牆,內層眼牆終將消失,完成眼牆置換循環。.

新!!: 侦察机和眼牆置換循環 · 查看更多 »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

達爾卡納爾海戰,有時被稱為第3次和第4次薩沃島戰役、所羅門群島戰役、黑色星期五戰役,日本方面稱為,發生於1942年11月12日至15日,是盟軍(主要是美國)和大日本帝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在所羅門群島進行長達一個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一系列決定性的海戰,双方围绕着日军试图增援瓜岛守军、运送补给的行动而展开了長達四天的海戰和空戰,其中大部分战斗都发生在瓜達爾卡納爾岛(简称瓜岛)附近。 美军在战争中仅有的两名在水面战斗中阵亡的海军高级军官均是在此役中丧生。 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部隊,於1942年8月7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並攻佔了一座日軍正在建設中的機場,後來被稱為亨德森機場。隨後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幾次用艦隻把增援部隊運送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企圖奪回機場,但都歸於失敗。1942年11月初,日本組織了一支運輸艦隊将7,000名步兵部隊及其裝備運輸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企圖奪回機場。數艘日本軍艦被分派炮轟亨德森機場,藉以摧毀威脅日本艦隊的盟軍飛機。由於獲悉日本增援部隊即將到達,美國軍機和軍艦先行發動攻擊以保衞該機場,并阻止日军的增援。 戰鬥結束時,雙方在兩次慘烈的夜間水面戰鬥中均失去許多軍艦,而日本比美國遭受更多的損失。美軍成功阻止日本軍隊使用艦炮轟擊亨德森機場。盟軍飛機也擊沉大多數日本運兵船,阻止了日本的大批部隊和裝備到達瓜達爾卡納爾島。此役日本最后一次试图夺回瓜岛和图拉吉岛,同时也导致了美國及盟军的戰略性勝利,最终决定了瓜岛战役的结局。 这次战役使得日本军隊丧失了在瓜岛海域的夜间通行自由度,同时也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丧失制海权的开端。.

新!!: 侦察机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 · 查看更多 »

無人航空載具

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縮寫:UAV)或稱無人飛機系統(Unmanned Aircraft System,縮寫:UAS),俗稱無人飛機、無人機、無人航空載具、蜂型機,廣義上為不需要駕駛員登機駕駛的各式遙控飛行器,一般特指軍方的無人偵察飛機。至於無人駕駛作戰飛機則是具備類似攻擊機的性能,而且成本低。.

新!!: 侦察机和無人航空載具 · 查看更多 »

狼群戰術

群戰術(德語:Rudeltakti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對大西洋上的盟軍商船和美國對太平洋上的日本運輸船所使用的潛艇戰術,戰術是以多艘潛艇集結攻擊,使得通商破壞戰的成果大幅提昇。起初,德國稱其為集結戰術,而英國稱其為狼群戰術(Wolf pack)。.

新!!: 侦察机和狼群戰術 · 查看更多 »

百式司令部偵察機

式司令部偵察機,又稱百式司偵、新司偵,正式編號Ki-46,為日本帝國陸軍運用之偵察機。百式司偵由三菱重工業設計製造,設計負責人為久保富夫工程師。作為九七式司令部偵查機的後繼機種而從1940年開始使用,盟軍官方綽號Dinah。自1941年服役至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為止,百式司偵為日本帝國陸軍的主力戰略偵察機種;.

新!!: 侦察机和百式司令部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Do 24水上偵察機

Dornier Do 24是服役於1930年代納粹德國空軍的一款三引擎式飛艇,由針對與海空搜救等需求設計出來的。 根據都尼爾記錄顯示,某些Do 24飛艇在服役期間總共營救12,000人員。在1937年-1945年期間總共量產279架。.

新!!: 侦察机和Do 24水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E-3空中預警機

E-3哨兵式預警機(又譯為--)是波音公司生產的全天候空中預警機(AWACS),主力提供管制、控制、通訊、偵蒐等功能。美國、英國、沙烏地阿拉伯、法國、北約組織等國家或組織都有使用,1992年生產線關閉前一共生產了68架。.

新!!: 侦察机和E-3空中預警機 · 查看更多 »

EC-121击落事件

1969年4月15日,美國海軍一架洛克希德EC-121偵查機在朝鮮咸鏡北道的清津市東南方向的日本海上空,偵察飛行過程中被朝鲜兩架米格-17戰鬥機擊落,31名機組人員全部喪生,一度造成美國和朝鮮關係高度緊張,當時美國尼克森總統曾經考慮動用核武器報復朝鲜,但事後雙方並未再進一步發生武裝衝突。.

新!!: 侦察机和EC-121击落事件 · 查看更多 »

蚊式轟炸機

蚊式轟炸機(Mosquito)是英國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服役的一款雙發動機轟炸機。因為機身結構以木材為主,又有木製奇蹟(Wooden Wonder)的綽號。除了擔任日間轟炸任務以外,還有夜間戰鬥機、偵察機等多種衍生型。.

新!!: 侦察机和蚊式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韦策机场

韦策机场(Flughafen Weeze,)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内靠近荷兰边境克莱韦县辖下的韦策,其正式名称为下莱茵商用机场(Verkehrsflughafen Niederrhein),由原英国皇家空军的拉尔布鲁赫空军基地改造而成。亦目前在此提供航班服务的包括廉价航空公司瑞安航空,因此机场也被后者称为“杜塞尔多夫(韦策)机场(Düsseldorf (Weeze))”。2009年,机场共处理超过240万人次的客运量,比上一年度增长了57%。自2007年以来,机场已先后开通飞往非洲、亚洲和欧洲三个大洲的航点。机场的运营商“下莱茵机场股份有限公司(Flughafen Niederrhein GmbH)”持有该机场99.93%的股权,荷兰商人布尔曼持有0.04%,克莱韦县和韦策则持有其余的0.03%。.

新!!: 侦察机和韦策机场 · 查看更多 »

韓國軍事

韩国军事介紹韓國建國以來的軍事概況,該國軍隊大韓民國國軍是东北亚地区一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朝鲜半岛局势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韩国目前仍然实行义务兵役制,并维持着相当规模的军队。据韩国《2014年国防白皮书》,韩国常备军有63万,预备役部队297万。这相对于韩国5000万的人口是个庞大的数字。2015年,韩国的国防预算为37亿韩圆。 韩国实行三军联合体制,总统是軍隊的最高统帅。国防部是在总统统率之下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自大韩民国成立以来,韩国军事相对于朝鲜一直处于绝对劣势,依靠韩美军事同盟来对抗北方军事威胁。1969年,尼克松主义出台后,韩国开始进行“自主国防”建设。20世纪70和80年代,韩国先后实施了第一、第二期栗谷计划和90年代的防御力量改善计划。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并顺应世界军事新军事变革趋势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开展了军事变革与转型。1994年12月1日,韩国收回了除战时指挥权之外的军事主权。驻韩美军由主导角色转变为支援角色。双方商定韩国将于2020年代中期收回战时指挥权。.

新!!: 侦察机和韓國軍事 · 查看更多 »

萨博

萨博集团(Saab AB)是位于瑞典的一家航空及武器制造商,成立于1937年的Trollhättan。它的名字來自於瑞典飞机有限公司(Svenska aeroplan aktiebolaget)的缩写。在1939年,SAAB同总部位于林雪平的飞机制造商ASJA公司合并,并将总部搬迁到林雪平,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公司所有权的更变,名称变为SAAB AB。 从上世纪40年代末起,SAAB为了在商业上更加多样化,产品从原有的飞机扩展至汽车,汽车分公司Saab Automobile的总部位于Trollhättan。1969年萨博公司兼并了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公司,在1969至1995期间,这个公司被称为萨博-斯堪尼亚公司(Saab-Scania AB)。.

新!!: 侦察机和萨博 · 查看更多 »

萨师俊

萨师俊(1896年—1938年),字翼仲,是中華民國海軍軍官,生于清朝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今福州市市區)的雁門薩氏家族,祖籍山西代縣,以中華民國海軍中校軍銜擔任中山艦艦長,1938年10月24日在指揮中山艦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武漢會戰時陣亡於長江江面上,是抗戰中陣亡軍銜最高的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後被追授海軍上校軍銜,進靈中華民國忠烈祠,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兩方都對其贊譽有加。.

新!!: 侦察机和萨师俊 · 查看更多 »

風眼

风眼是强烈热带气旋中心一片天气情况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呈圆形,直径大多在30到65公里之间,其周围由眼壁环绕,后者是一片环状的强烈雷暴区域,通常是气旋中天气最恶劣的地方。风眼中通常拥有整个气旋的最低气压,可比风暴外的气压低15%。 强烈热带气旋中的风眼通常云淡风轻,四面八方均环绕着密集、均匀的风眼墙。相对较弱的热带气旋中风眼界线较为模糊,并且有可能会被中心密集雲團——一种高厚云层区域,在卫星图像上显示成亮区——掩盖。强度更弱或是组织结构紊乱的风暴中也可能存在风眼墙,但不足以完全闭合将风眼环绕起来,或是风眼区域内会出现暴雨。不过无论是哪种风暴,风眼都是气压最低的区域,并且又以接近海平面处气压最低。.

新!!: 侦察机和風眼 · 查看更多 »

颱風南施 (1961年)

颱風南施(英語:Typhoon Nancy,國際編號:6118,中國大陸編號:612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8W)是1961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個热带气旋,风暴在9月7日形成,在9月17日消散,维持了10天。南施在日本本州登陆之前,影响了關島、日本和琉球群岛,並為該區造成巨大損失。南施的一分鐘最高平均風速為約345公里每小时(215英里每小时)或185節,可能成為全球有紀錄以來風速最高的熱帶氣旋(但一般認為當時的氣象機構傾向高估熱帶氣旋的風速,因此南施的風力數據仍有爭議)。由於南施為日本帶來嚴重破壞,故日本氣象廳為它命名為第二室戶颱風(第二室戸台風),是為氣象廳8個命名颱風其中之一。.

新!!: 侦察机和颱風南施 (1961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妮娜 (1975年)

颱風蓮娜(Typhoon Nina,國際編號:750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4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Bebeng)是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三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風暴於7月30日形成,8月8日消散,維持了約九日。受到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妮娜為中國河南省等地帶來暴雨,最終引致河南「75·8」潰壩事件的發生,造成約229,000人罹難,令妮娜成為西北太平洋引致第二多人死亡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881年海防颱風(約30萬人死亡)。.

新!!: 侦察机和颱風妮娜 (197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薇拉 (1959年)

颱風薇拉(英語:Typhoon Vera,國際編號:5915,中國大陸編號:590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39W)是1959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個热带气旋,风暴在9月21日形成,在9月28日消散,维持了一星期。薇拉影响了日本本州,並為該區造成巨大廣泛破壞及水浸。是次風災共造成4,697人死亡、401人失蹤、32,285人受傷。 由於薇拉為日本本州,特別是名古屋市附近的伊勢灣沿岸帶來嚴重破壞,故日本氣象廳為它命名為伊勢灣颱風,是為氣象廳8個命名颱風其中之一。薇拉帶來的風災亦是日本明治時代以来最大的颱風災害,也是日本戰后到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期間,造成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災害,與室戶颱風、枕崎颱風并列為昭和三大颱風。.

新!!: 侦察机和颱風薇拉 (1959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艾達 (1958年)

颱風艾達(Typhoon Ida,國際編號:5822,台灣編號:5815,中國大陸編號:5827)是1958年太平洋台风季中最強的热带气旋,風暴於9月20日在關島附近形成,在9月27日消散,维持了約一周。艾達在日本本州神奈川縣登陸之前,曾經錄得一分鐘最高平均風速約為,最低氣壓為877百帕斯卡,成為當時全球最強的熱帶氣旋,直到1975年被颱風裘恩打破。艾達為日本靜岡縣伊豆半島和關東地方等地,特別是狩野川周圍帶來嚴重破壞,造成逾1900宗泥石流、1269人喪生及約5000萬美元的財產損失。後來日本氣象廳為它命名為狩野川颱風,是為氣象廳8個命名颱風其中之一。.

新!!: 侦察机和颱風艾達 (1958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歐莉芙 (1952年)

颱風歐莉芙(Typhoon Olive,國際編號:5213,中國大陸編號:52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3W)是1952年太平洋台风季中最強的熱帶氣旋之一(以最高持續風速計算,另一個為超級颱風威爾瑪),也是該年第十三個熱帶氣旋及第九個颱風。它於9月13日在檀香山西南約1,600英里(2,575公里)處附近形成,翌日達致熱帶風暴的強度,並於9月15日增強成颱風,後來颱風再急劇增強和掠過威克島。由於其巔峰強度高達185英里每小時(298公里每小時),故此能夠具備現今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制度下五級颱風的威力。 歐莉芙在9月21日轉化為溫帶氣旋,维持了約八日。它為威克島帶來顯著的破壞,造成了廣泛水浸,大部分建築物亦倒塌。幸而當地的受傷報告並不多,也沒人在風災中罹難,島上的設施已在1953年被修復。縱然如此,它仍是至今影響該島最嚴重的熱帶氣旋之一。.

新!!: 侦察机和颱風歐莉芙 (1952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海倫 (1972年)

颱風海倫(英語:Typhoon Helen,國際編號:7220,台灣編號:7219,中國大陸編號:72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菲律賓氣象局:Paring)是1972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熱帶氣旋之一,風暴於9月11日形成,9月21日消散,維持了約十日。海倫在日本又被稱為昭和四十七年颱風第二十號,亦是該年影響日本最嚴重的熱帶氣旋。它在本州和歌山縣登陸之前曾是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制度下的三級颱風,登陸後更為主要地方造成豪雨,伴隨而來的強風也加重了當地的災情。最終造成4,213間房屋倒塌、146,547間房屋受損、322艘船隻破損或者擱淺,另有87人死亡、15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為1.02億美元(以1972年計)。.

新!!: 侦察机和颱風海倫 (1972年) · 查看更多 »

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

飓风古斯塔夫(Hurricane Gustav)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七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一个飓风,于2002年9月沿美国东岸平行移动,强度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第二级。古斯塔夫起初是位于巴哈马以北的一个亚热带低气压,之后以热带风暴强度在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略微偏东海域经过,然后转向北上并两次以一级飓风强度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登陆。风暴直接造成一人死亡和1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主要发生在北卡罗莱纳州,另外飓风与一股西南气流相互作用产生的狂风又在新英格兰造成了2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不过在计算风暴损失的报告中,这些没有归入古斯塔夫的损失范围。 系统早期属于亚热带风暴,是这类风暴中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命名的。在此以前从未有过亚热带风暴获得命名。此外,本气旋还是继1941年以来在一个自然年中形成时间最晚的飓风。.

新!!: 侦察机和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 · 查看更多 »

颶風琳達 (1997年)

截至2015年10月,颶风琳达(Hurricane Linda)是有纪录以来第二强烈的太平洋飓风。风暴源于1997年9月9日的一股东风波,之后稳步增强,并在经过36小时的发展后达到飓风强度。接下来系统迅速加强,风速达到每小时298公里的最高值,其中心气压估计低至902毫巴(百帕,26.6英寸汞柱)。气象预测部门曾短暂认为风暴会朝南加州进发,但系统实际上转朝海上行进,于9月17日消散。 接近最高强度的飓风琳达在索科罗岛附近经过,对当地的气象仪器造成损坏。风暴给墨西哥西南沿海带去了巨浪,迫使五个港口暂时关闭。如果琳达像气象部门曾经预测的那样在加利福尼亚州登陆,那么它将成为继1939年加利福尼亚热带风暴以来第一个在该州登陆的热带气旋。虽然最终有惊无险地远离,但风暴还是给该地区带去了轻到中度降雨,并在圣戈尔戈尼奥荒野引发泥石流和洪水,摧毁了两套房屋,另有77套受损,总计经济损失为320万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虽然风暴强度很高,但由于没有造成较大的损失,所以其名称“琳达”(Linda)没有予以退役。.

新!!: 侦察机和颶風琳達 (1997年) · 查看更多 »

颶風貢薩洛

飓风贡萨洛(Hurricane Gonzalo)是一场强劲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于2014年10月对背风群岛和百慕大构成灾难性破坏。贡萨洛是繼2010年的飓风伊戈尔后最强烈的大西洋飓风,在飓风费伊偷袭百慕大不到一周后袭击该岛,2014年由此成为有纪录以来百慕大首次在一年中遭受两场飓风袭击。系统于10月12日经小安的列斯群岛以东的一股东风波发展形成,先以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一级飓风强度登陆安地卡岛、圣马丁岛和安圭拉,并对邻近多个岛屿构成破坏。安提瓜和巴布达遭受了4000万美元损失,背面群岛北部有大量船只严重受损或被毁。圣马丁和圣巴泰勒米有3人因风暴丧生。气旋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增强成四级飓风,成为自2011年的飓风奥菲莉亚以来大西洋上空形成的第一场大型飓风。接下来飓风结构和强度虽因眼墙置换产生波动,但贡萨洛还是于10月16日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强度。 百慕大在贡萨洛来袭数天前刚因飓风费伊导致大规模停电,岛上居民不得不仓促进行防灾准备。银行、商户、学校和政府办事处在风暴袭击前关闭,英国皇家海军“阿盖尔号”护卫舰从加勒比赶往百慕大提供紧急援助。气旋逐渐减弱,于协调世界时10月18日凌晨0点30分以二级飓风强度直接登陆该岛,岛上受到时速高达232公里的阵风摧残,成百上千的树木倒塌,大量屋顶受损。风暴期间,全岛3.6万电力用户中有约3.1万失去供电,直至11月上旬才完全恢复。许多道路在飓风过后无法通行,很多地方已无法分清破坏是由贡萨洛还是费伊导致。百慕大团的军人与阿盖尔号船员承担了岛上部分早期清理和修复工作,据初步评估,风暴导致的破坏程度还不足以和2003年的飓风法比安相提并论。灾害模拟公司估计,百慕大遭受的损失总额高达4亿美元,破坏程度虽大,但岛上没有出现人员丧生或重伤。 离开百慕大后,飓风加速向北大西洋水域前进,经过纽芬兰岛东南近海后于10月19日转变成温带气旋。阿瓦隆半岛东南部因阵风和暴雨引发停电和轻度洪灾。贡萨洛的残留形成新的天气系统,于10月21日袭击不列颠群岛和中欧,造成英国3人遇难,交通受严重影响。系统之后还在巴尔干半岛上空引发倾盆大雨,导致希腊和保加利亚爆发严重洪灾。.

新!!: 侦察机和颶風貢薩洛 · 查看更多 »

颶風迪安

飓风迪安(Hurricane Dean)是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也是自2005年的飓风威尔玛以来最强烈的北大西洋飓风,在有纪录以来所有大西洋飓风中也可以排到第七位,还能在所有登陆过的大西洋飓风中排名第三。这股佛得角型飓风于2007年8月13日形成,从大西洋东部向西北偏西方向穿越圣卢西亚海峡进入加勒比海。系统接下来逐渐增强成大型飓风,并在8月20日从牙买加南部近海经过前不久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强度。8月21日,迪安以强劲的五级风暴强度在尤卡坦半岛登陆,穿越半岛进入坎佩切湾后虽有大幅削弱,但仍然达到飓风强度。系统接下来又有小幅增强,于8月22日在韦拉克鲁斯州实现二度登陆。之后迪安朝西北方向漂移,逐渐减弱成残留低气压,最终在美国西南部上空消散。 这场飓风产生的狂风、巨浪、暴雨和风暴潮导致十个国家共计有至少45人死亡,经济损失估计达到16.6亿美元(200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最先受到其冲击的是小安的列斯群岛,迪安给途经加勒比地区的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特别是在马提尼克和牙买加。风暴在朝墨西哥逼近的过程中仍然有五级飓风强度,但幸运的是没有袭击人口稠密的地区,结果迪安登陆时虽然强度远高于途经加勒比地区岛屿的二级,但造成的破坏程度却要小得多,而且也没有导致任何人员丧生。 受影响地区的清理和重建工作花费数月时间才完成。多个国际救援组织筹集资金,与国有基金一起对道路清理、房屋重建和被毁农作物补植提供援助。受破坏最为严重的牙买加在之后超过一年的时间里也未能恢复风暴来袭前的香蕉产量。墨西哥的旅游业也是如此,花费近一年的时间重建受损的游船基础设施。 迪安是继飓风安德鲁于1992年8月24日登陆以来大西洋盆地第一个在登陆时仍然有五级强度的飓风,不过由于登陆区域地广人稀,因此其规模虽然比安德鲁大得多,但造成的破坏却远远不及。尽管如此,这场飓风仍然造成大范围且持久的破坏,世界气象组织因此将其名称予以退役,今后都不会再在大西洋风暴命名中使用。.

新!!: 侦察机和颶風迪安 · 查看更多 »

飞鱼反舰导弹

飛魚式反艦飛彈(Exocet)是一款由法國研發製造的反舰导弹,擁有艦射、潛射、空射等多種不同的發射方式,而除了潛射型版本外,飞鱼导弹可以接近音速及接近水面5公尺不到的高度飞行避開軍雷達偵測,加強對水面艦艇的突防能力。 飛魚飛彈的首個型號MM38於1973年在法國海軍服役,五年後空射型AM39裝備於法國空軍,隨後還發展出潛射型SM39裝備於法國海軍的潛艇。歷經許多實戰經驗,是一種整體性能評價優異的反艦飛彈系統。.

新!!: 侦察机和飞鱼反舰导弹 · 查看更多 »

飓风埃里卡 (2003年)

飓风埃里卡(Hurricane Erika)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一场强度较弱的飓风,也是该季第8个热带低气压、第5场热带风暴和第3场飓风,于这年8月中旬吹袭墨西哥最东北部、德克萨斯州和塔毛利帕斯州边境附近地区。由于初步数据表明埃里卡在达到的最高风速为每小时115公里,因此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起初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将风暴归类为飓风。该机构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气旋已经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一级飓风标准。系统源於一股不具备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的低气压区,行进5天后于8月14日在墨西哥湾东部发展。受高气压天气系统影响,系统快速西进,并因外界环境有利而增强。8月16日,埃里卡以飓风强度登陆墨西哥东北部,然后在陆地上空迅速消散。 系统尚处扰动天气区时行经佛罗里达州,给当地带去倾盆大雨。德克萨斯州南部出现中等强度大风,风速为每小时80至95公里并伴有小雨,引起该州局部地区受到轻度风害。埃里卡给墨西哥东北部带去中等程度降水,引发泥石流和洪灾,洪水卷走了一辆汽车,导致车裡两人遇难。.

新!!: 侦察机和飓风埃里卡 (2003年) · 查看更多 »

飓风埃洛伊塞

飓风埃洛伊塞(Hurricane Eloise)是1975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最具破坏性的热带气旋,也是本季第5场热带风暴、第4场飓风和第2场大型飓风,于9月13日由维尔京群岛以东的一片热带低气压发展而成。低气压向西行进,并在经过波多黎各以北海域期间增强成热带风暴。此后不久,埃洛伊塞达到飓风标准,但强度很快就在登陆伊斯帕尼奥拉岛后回落到热带风暴水平。接下来,强度较弱并且结构混乱的气旋进入加勒比海北部开放水域,然后在袭击尤卡坦半岛北部期间转向北上并开始强化。系统在墨西哥湾迅速发展,于9月23日成为三级飓风,然后沿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以西的巴拿马城登陆,再朝内陆进发穿越阿拉巴马州,于9月24日消散。 风暴途经波多黎各和伊斯帕尼奥拉岛期间产生倾盆大雨,引发特大洪灾,导致超过40人死亡并对地方构成严重破坏。许多社区被淹,成千上万的居民因此无家可归。气旋接下来向西行进,所以对古巴产生的影响较轻。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有约10万居民在飓风来临前疏散。埃洛伊塞登陆佛罗里达州期间产生了时速高达249公里的阵风,当地数以百计的建筑物被毁。风暴产生的狂风巨浪和风暴潮致使许多海滩、码头以及其它沿海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远至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的内陆地区都受到了气旋的风害影响。美国东岸沿线暴雨成灾,洪灾规模前所未有,并且影响的持续时间也很长,这其中又以中大西洋各州情况严重。除佛罗里达州外,美国其他地区共有17人死于淡水洪灾,对基础设施和地质产生的影响则可以与多年前的飓风艾格尼丝相提并论。全美一共遭受了价值约5.6亿美元(197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破坏。整场风暴一共夺走了80人的生命。由于风暴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名称“埃洛伊塞”(Eloise)因此从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新!!: 侦察机和飓风埃洛伊塞 · 查看更多 »

飓风卡罗尔

飓风卡罗尔(Hurricane Carol)是有纪录以来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构成影响最恶劣的热带气旋之一,源于1954年8月25日巴哈马附近的一股东风波,然后在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缓慢增强。8月27日,系统风速一度达到每小时165公里,但又在转朝西北方向移动后减弱。一个强烈的低压槽令飓风转向东北,卡罗尔随后增强成大型飓风。气旋沿中大西洋各州和美国东南部沿岸平行移动,产生的狂风和汹涌海浪导致北卡罗莱纳州、弗吉尼亚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特拉华州和新泽西州出现轻度沿海洪灾,还有许多房屋受到轻度破坏。风暴加速向东北偏北前进,于8月31日以接近最高强度登陆纽约长岛和康涅狄格州。次日清晨,卡罗尔在新罕布什尔州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 狂风导致长岛近千套房屋受损,27.5万人失去供电,大量树木倒塌,还出现了严重的农作物损失。拉瓜地亚机场和蒙托克公路被风暴潮淹没,切断了长岛东部同外界的交通。新英格兰也受到卡罗尔产生的狂风和巨浪冲击,整个地区约有15万人家中停电,电话服务也被切断。1545套房屋被毁,另有9720套受损。约3500辆汽车和3000艘船毁于一旦。新英格兰一共有65人丧生,1000人受伤。风暴还造成加拿大两人遇难,损失数额约100万加拿大元。飓风卡罗尔一共造成72人死亡,经济损失总额达4.62亿美元(1954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刷新了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飓风的新纪录。其名称“卡罗尔”因此成为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的第一个名称,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新!!: 侦察机和飓风卡罗尔 · 查看更多 »

飓风多格

飓风多格(Hurricane Dog)是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强烈的飓风,也是该季第四个获得命名的风暴,于8月30日在安地卡島以东形成。风暴经过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北海域后转向北上并增强为四级飓风,在大西洋公海上空达到风速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强度,然后开始有所减弱,在距马萨诸塞州鳕鱼角不到320公里的海域经过。之后于9月12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多格给背风群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它被认为是安地卡岛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飓风。岛上刚在数星期前受到飓风贝克的沉重打击,这场飓风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建筑物被毁,数千人无家可归。飓风在美国一些沿海。新英格兰东南部因强风而出现大面积停电。新斯科舍有12人失踪,推定已经死亡。飓风先进路途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约为300万美元(1950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飓风多格 · 查看更多 »

飓风威尔玛的气象历史

飓风威尔玛是有纪录以来大西洋最强烈的热带气旋,其气象历史于2005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有一片大规模的扰动天气形成并笼罩了加勒比海大部分海域上空,然后逐渐在牙买加西南方向洋面组织起来。10月15日晚,系统的组织程度已经达到标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因此将其归类为第二十四号热带低气压。 低气压向西南方向漂流,在有利的外界环境下于10月17日增强并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因此将之命名为“威尔玛”(Wilma)。风暴中的对流稳步增长,不过由于规模庞大,系统起初的发展速度较慢。从10月18日开始一直到19日,风暴在加勒比海开放水域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在30个小时的时间里,系统的中心气压从982毫巴(百帕,29英寸汞柱)降至882毫巴(百帕,26.05英寸汞柱),创下了西半球热带气旋的最低气压纪录,其风速也提高到了每小时298公里。威尔玛在最高强度时的风眼直径约为3.7公里,这个尺寸也创下了大西洋飓风的最小风眼纪录。经过一轮眼墙置换,飓风的内层风眼消失并减弱为四级强度,于10月21日以每小时240公里风速强度在科苏梅尔岛和墨西哥本土登陆。 威尔玛在尤卡坦半岛上空减弱,之后进入墨西哥湾南部,然后加速朝东北方向前进。虽然遇到的垂直风切变不断增强,但飓风仍然得以再度强化并以大型飓风强度先后袭击了巴哈马和佛罗里达州。风暴在快速穿越该州的过程中弱化,从朱庇特附近进入大西洋,然后又一次得到强化,直到冷空气和风切变侵入对流的内部核心为止。10月26日,风暴转变成温带气旋,威尔玛的残余也于次日由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上空的另一股温带风暴吸收。.

新!!: 侦察机和飓风威尔玛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布雷特

飓风布雷特(Hurricane Bret)是1999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发展形成的第一场四级飓风,也是继1989年的飓风杰里以来第一个以飓风强度登陆德克萨斯州的热带气旋。布雷特源于8月18日的一股东风波,在坎佩切湾缓慢发展,并受到弱转向气流影响。8月20日,风暴开始北上,并于次日进入爆发性增强期。经过这段快速增强期后,该风暴系统达到中心气压944毫巴(百帕,27.88英寸汞柱)、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强度。当天晚些时候,飓风减弱到三级强度并登陆德克萨斯州的帕德雷岛。此后不久,布雷特进一步减弱,登陆24小时后就降级成了热带低气压。风暴残留最终于8月26日清晨在墨西哥北部上空消散。 布雷特对德克萨斯州沿海多个城市构成威胁,18万居民因此疏散。这些地区开设了多个避难所,并将监狱犯人转移。风暴到达数天前,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发布了多份飓风观察预警,之后又向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边境附近区域发布了飓风警告。多条通往屏障岛城镇的主要道路予以封闭,以防居民在飓风来袭期间试图穿越桥梁。附近的墨西哥有约7000人在风暴袭击前离开沿海地区。墨西哥政府在该国北部开设了数百个避难所,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洪灾。 气旋最终登陆的区域人烟稀少,因此造成的破坏小于预期,但还是夺走了7人的生命,其中德克萨斯州4人,墨西哥3人。大部分人员丧生都是因道路湿滑引发的交通事故导致。飓风登陆期间给德克萨斯州马塔戈达岛带去了高达2.7米的风暴潮。德克萨斯州的最高降雨量达335毫米,估计墨西哥局部区域要超过360毫米。受到影响的地区有许多民房受损或被毁,导致约150人无家可归。整场风暴共计造成了1500万美元(1999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经济损失。.

新!!: 侦察机和飓风布雷特 · 查看更多 »

飓风乔治的气象历史

飓风乔治的气象历史从1998年9月15日开始,同年10月1日结束,一共持续了17天。飓风乔治源于1998年9月中旬离开非洲海岸的一股东风波,系统向西移动,于两天后催生出低气压区并很快强化成热带低气压。9月16日,低气压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乔治”,并且次日就达到飓风强度。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风暴中发展出风眼,周围有持续存在的深层大气对流围绕。飓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此期间因强烈的外流和温暖的海面温度而继续强化,于9月20日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50公里的最高强度,仅略低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标准,气压也降至937毫巴(百帕,27.67英寸汞柱)。 接下来的5天时间里,乔治行经大安的列斯群岛并先后5次登陆,其中4次有三级飓风强度,一次为一级飓风强度。进入加勒比海后不久,风暴略有减弱,但又在穿越波多黎各前重新增强成大型飓风。经过又一次小幅减弱后,气旋在多明尼加共和国附近迅速组织,重新发展出清晰的风眼和良好的外流,令乔治在登陆前达到风力时速195公里强度。途经伊斯帕尼奥拉岛期间,系统对流受到严重扰乱,但乔治仍然保持着飓风强度。9月23日,风暴以飓风最低标准强度从古巴东南部登陆。 到了9月25日,乔治已进入墨西哥湾并增强成二级飓风。风暴在海湾内重新组织,再度形成完整的风眼,环流中心也有深层对流围绕。9月27日,飓风风速达到每小时175公里。次日再度登陆前数小时,风暴略有减弱,从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附近以风力时速165公里强度上岸。乔治的前进速度在登陆后减缓,并短暂形成顺时针环形路径,然后保持向东飘流。气旋逐渐减弱,到9月29日下午时已降级成热带低气压。两天后,乔治在佛罗里达州大西洋近海完全消散。.

新!!: 侦察机和飓风乔治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所有热带气旋中持续最久的一个,从8月末一直延续到9月下旬。这场飓风源于8月31日离开非洲海岸的一股东风波,由于受到高压脊的影响而向西行进,进入热带大西洋深处后由于外界环境有利而在9月2日发展成热带低气压。气旋逐渐增强,到9月5日时又开始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还创下了当时位置最偏南部的大型大西洋飓风新纪录。 由于遇到干燥的空气,伊万迅速减弱,但又逐渐地重新组织起来,于9月7日以大型飓风强度在格林纳达以南近海掠过,然后又在中加勒比海达到五级强度。接下来的数日时间里,风暴因以眼墙置换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强度波动,以风速略低于五级飓风标准强度从牙买加以南近海,开曼群岛以及古巴西部经过。接下来伊万转向北上,因外界环境变得不利而逐渐减弱,于9月16日以每小时195公里风速强度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格尔夫海岸登陆。风暴在转向东北的行进过程中迅速减弱成热带低气压,于9月18日转变為温带气旋。 伊万的残留转向南下,后又转至西南,于9月21日穿过佛罗里达州后开始重新获得热带系统特征。9月22日,系统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方向再次成为热带低气压,之后还达到了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热带风暴强度,然后再逐渐减弱并以热带低气压强度沿路易斯安那州西南方向登岸,其环流于9月25日进入德克萨斯州境内后消散。.

新!!: 侦察机和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莎贝尔

飓风伊莎贝尔(Hurricane Isabel)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最强烈,造成损失最惨重,死亡人数最多的飓风,也是该季第9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5个飓风和第2个大型飓风,于9月6日在大西洋热带海域的佛得角附近由一股东风波形成。系统朝西北方向前进,进入一片水温较高,风切变很弱的环境后稳步加强,于9月11日达到风速每小时270公里的最高强度。经过四天的强度波动后,飓风逐渐减弱,于9月18日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外滩群岛以风速每小时165公里的强度登陆。风暴登陆后迅速减弱,于次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转变为温带气旋。 伊莎贝尔产生的风暴潮在北卡罗莱纳州冲走了哈特拉斯岛(Hatteras Island)的一部分,这里形成了新的水湾,并非正式地命名为伊莎贝尔水湾。外滩群岛受到了最为沉重的打击,成千上万的民宅受损甚至被完全摧毁。因这场飓风造成死亡人数最多,遭受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弗吉尼亚州,特别是在汉普顿锚地区域以及多条河流沿岸,甚至向西面和北方远至里士满和美国首都哥伦比亚特区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整个风暴导致的人员伤亡有68%发生在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经济损失则有约64%。弗吉尼亚州多个地区供电服务中断了数天之久,一些农村地区停电时间更长达几个星期,还有局部地区的水灾导致了数千美元损失。 从大西洋沿岸远至西弗吉尼亚州都遭受了中到重度的损失。美国东部约有600万居民因飓风产生的狂风而失去电力供应。风暴产生的降雨从南卡罗莱纳州一直延伸到缅因州,并向西延伸至密歇根州。伊莎贝尔给沿途共计造成了约53.7亿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的经济损失,全美共计有来自7个州的16人直接因这场飓风遇难,还有6个州以及加拿大一个省的35人间接因风暴而丧生。.

新!!: 侦察机和飓风伊莎贝尔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迪丝 (1971年)

飓风伊迪丝(Hurricane Edith)是1971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最强烈的飓风,于9月5日由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然后迅速在加勒比海增强至飓风强度。风暴在9月9日快速增强并以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强度在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登陆。然后短暂进入洪都拉斯湾并穿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后在中美洲上空快速减弱。风暴在途经墨西哥湾时因受到一个低压槽的影响而转向东北,并在加速朝陆地进发的同时再度增强,于9月16日以风速每小时170公里强度在路易斯安那州登陆。之后系统稳步减弱,于9月18日在乔治亚州上空消散。 飓风在阿鲁巴附近经过时导致两人丧生。伊迪丝以五级飓风强度袭击中美洲,摧毁了成百上千户民宅,至少导致35人遇难。德克萨斯州因涨潮导致沿海地区出现洪灾,但没有造成严重损失。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区因风暴而引发山洪和龙卷风爆发,导致了中到重度损失。巴吞鲁日出现的一场藤田级数达到F3的龙卷风摧毁了多所房屋,还令多人受伤。向东远至佛罗里达州都出现了龙卷风爆发,几幢小型建筑物被完全摧毁。整个美国因这场飓风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2500万美元(1971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

新!!: 侦察机和飓风伊迪丝 (1971年) · 查看更多 »

飓风哈蒂

飓风哈蒂(Hurricane Hattie)是1961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最强烈且最致命的热带气旋,其最高强度可以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达到五级飓风标准,也是该季的第9场热带风暴和第7场飓风兼大型飓风。哈蒂源于10月27日西南加勒比海上空一片增强成热带风暴的低气压区,起初总体向北移动并很快达到飓风强度,于次日增强成大型飓风。接下来风暴在牙买加以西海域转向西进并增强至五级飓风标准,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60公里,然后在减弱成四级飓风--于10月31日从伯利兹市以南登陆。气旋转向西南,在中美洲的山岭地区上空迅速减弱,于11月1日消散。 哈蒂首先对加勒比海西南部产生影响,圣安德列斯岛有一人死亡,并且遭遇了飓风强度的狂风。起初的预报认为风暴会继续北上吹袭古巴,岛上因此进行了疏散。但气旋实际上却向西转向,给大开曼带去倾盆大雨,降雨量高达290毫米。当时尚未独立的英属洪都拉斯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领地首府伯利兹市受到狂风和强烈风暴潮引发洪水的沉重打击,据总督估算,全城有约70%的建筑物受损,导致上万居民无家可归。由于受到的破坏太过严重,首府也不得不迁往貝爾墨邦。这场飓风共计造成英属洪都拉斯307人丧生,经济损失达到6000万美元(196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虽然从经济损失上看,飓风哈蒂远比1931年伯利兹飓风要严重,但由于事先获得了警告,因此遇难人数与后一场飓风的2500人相比少了很多。除英属洪都拉斯外,这场飓风还导致危地马拉11人死亡,洪都拉斯1人丧生。.

新!!: 侦察机和飓风哈蒂 · 查看更多 »

飓风米奇

飓风米奇(Hurricane Mitch)是1998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强烈且最具毁灭性的飓风,也是飓风季的第13场热带风暴,第9场飓风和第3场大型飓风,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90公里。飓风米奇创下了10月大西洋飓风强度的新纪录,保持了7年后才被2005年的飓风威尔玛超越。这场飓风当时还是有纪录以来第4强烈的大西洋飓风,不过截至2017年已跌至第8位。 1998年10月22日,米奇在西加勒比海形成,之后经过非常有利于发展的外界环境后得以爆发性增强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最高的五级状态。风暴接下来向西南方向飘移,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减弱,以飓风的最低标准强度袭击了洪都拉斯。穿越中美洲后,气旋在坎佩切湾重新形成,最终以强劲热带风暴的标准吹袭佛罗里达州。 10月29日至11月3日,飓风米奇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因此给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带去了创历史纪录的降水,非正式报告中的降雨量高达1900毫米。灾害性的洪水使米奇成为历史上致死人数第二多的大西洋飓风,截至1998年底已统计有近1.1万人死亡,超过1.1万人失踪,此外还有270万人无家可归。洪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济损失估计达到60亿美元(199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飓风米奇 · 查看更多 »

飓风米奇的气象历史

飓风米奇的气象历史从1998年10月下旬开始,11月上旬结束,持续时间超过半个月。系统源于10月10日离开非洲西海岸的东风波,于10月22日在加勒比海西南部上空发展成第十三号热带低气压。系统的前进方向形成小规模环路,并在此期间增强成热带风暴米奇。由于高压脊出现薄弱环节,气旋缓慢转向北上。风暴组织结构一度因附近上层低气压产生的风切变而变得混乱,但很快就因水温升高、外流格局改善等多种利好因素影响迅速强化,于10月24日升级成飓风并发展出风眼。转向西进后,米奇快速增强,于10月25日成为大型飓风,并在次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最高的五级飓风标准。 达到最高强度后,米奇在洪都拉斯北面近海保持高达每小时285公里的最大持续风速,飓风猎人侦察机测得的最低气压低至905毫巴(百帕,26.7英寸汞柱),刷新10月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的最低气压纪录,并且也和1969年的飓风卡米尔并列成为当时气压第四低的大西洋飓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和多个热带气旋预测模型都预测,风暴会转向北上,对尤卡坦半岛构成威胁。但米奇实际上却因受高压脊影响而南下,气象机构当时没有发现这个高压脊。风暴因与陆地相互作用而减弱,于10月29日以风力时速130公里强度登陆洪都拉斯。气旋转向西进,在陆地上空缓慢弱化,但仍在附近海域上空保留有深层对流。经过中美洲山区后,米奇的表面环流于11月1日消散。次日,系统残留到达墨西哥湾,于11月3日重新组织成热带风暴。气旋加速向东北方向的冷锋逼近,穿过尤卡坦半岛后又于11月5日吹袭佛罗里达州西南部。此后不久,米奇转变成温带气旋,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继续追踪至11月9日止。.

新!!: 侦察机和飓风米奇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莱尼

飓风莱尼(Hurricane Lenny)是有纪录以来在11月形成的第二强烈大西洋飓风,也是1999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2场热带风暴、第8场飓风和第5场四级飓风,于11月13日在西加勒比海形成,其存在期间一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从西向东移动路线。系统于11月15日在牙买加以南达到飓风强度标准,并在接下来数天里先后经过伊斯帕尼奥拉岛南部和波多黎各。11月17日,莱尼在加勒比海东北部快速强化,在美属维尔京群岛的圣克洛伊岛以南约34公里海域达到每小时250公里的最大风速。飓风在途经背风群岛期间逐渐减弱,最终于11月23日在大西洋开放海域上空消散。 行经小安的列斯群岛前,莱尼产生的大浪夺走了哥伦比亚北部两人的生命。狂风暴雨导致波多黎各东南部的农作物严重受损。飓风以最高强度从圣克洛伊岛经过,该岛出现大范围洪灾和侵蚀,但破坏只达到“中等程度”。美属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一共遭受了3.3亿美元(1999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降雨量最高的是圣马丁岛法国领地的警察局,达867毫米。该岛有3人遇难,超过200套物业被毁。附近的安提瓜和巴布达也有1人丧生,暴雨还污染了当地水源。向南远至格林纳达也受到这场风暴的严重破坏,大浪导致多个城镇和首都之间的联系中断。由于风暴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名称“莱尼”因此从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新!!: 侦察机和飓风莱尼 · 查看更多 »

飓风费法

飓风费法(Hurricane Fefa)是1991年太平洋飓风季的一场大型飓风,虽然风暴基本没有造成破坏,但其名称仍然退役,永远都不会再在东太平洋风暴命名时采用。气旋源于7月29日卡波圣卢卡斯东南偏南方向约1575公里海域的一股东风波,是本季第6场热带风暴、第4场飓风和第2场大型飓风。系统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因外界总体环境有利而增强,于8月2日达到风力时速195公里的最高强度。费法转朝西面的夏威夷州前进,然后逐渐减弱,最终在夏威夷岛附近逐渐消散。 途经夏威夷期间,费法产生强烈的拍岸浪、中等强度阵风和局部暴雨,但没有报道表明飓风有造成人员丧生或财产损失。风暴还产生闪电,导致夏威夷岛上两人受伤。.

新!!: 侦察机和飓风费法 · 查看更多 »

飓风黑兹尔

飓风黑兹尔(Hurricane Hazel)是1954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惨重的飓风。这场风暴夺走了海地多达1000人的生命,然后又以四级飓风强度从南、北卡罗莱纳州边境附近袭击美国,造成95人丧生。之后黑兹尔转变成温带风暴,但仍然致使81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来自多伦多。由于风暴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名称“黑兹尔”因此从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黑兹尔摧毁了海地40%的咖啡树和50%的可可作物,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持续了数年之久。飓风在南、北卡罗莱纳州登陆,冲击点附近的大部分海滨住宅被毁。气旋从北卡罗莱纳州沿大西洋海岸北上,先后影响了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特拉华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州,产生的阵风时速有近160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8亿美元(1954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气旋在宾夕法尼亚州上空与一股冷锋合并,然后朝西北方向的加拿大进发,以温带风暴形式吹袭安大略,多伦多市内及周边有许多溪流溢出,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位于当地冲积平原的许多居民区之后只能改造成公园用地。加拿大遭受的损失达到1.35亿加拿大元。 由于缺少应对热带气旋的经验,加上风暴强度的保持时间异常之长,多伦多所受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黑兹尔在陆地上行进了超过1110公里,但在逼近加拿大的过程中因与一股强劲冷锋融合而得到强化。风暴在进入大多伦多地区上空后移动速度大幅减缓,其性质上虽已属温带气旋,但强度仍然相当于一级飓风标准。当地召集了800名军人协助清理工作,还建立了飓风赈灾基金,分发了510万加拿大元的援助金。.

新!!: 侦察机和飓风黑兹尔 · 查看更多 »

飓风黛安

飓风黛安(Hurricane Diane)是1955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袭击北卡罗莱纳州的三场飓风之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创下了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的新纪录。该天气系统源于8月7日小安的列斯群岛和佛得角之间的一股东风波,形成后起初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基本保持稳定,之后转向东北偏北并开始爆发性增强。8月12日,飓风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70公里的最高强度,可以在如今的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达到二级飓风标准。风暴回转向西后逐渐减弱,于8月17日以飓风最低标准强度从北卡罗莱纳州威尔明顿附近登陆,该地区刚在5天前受到飓风康妮的袭击。气旋进入陆地上空后进一步减弱,这时美国气象局指出,黛安造成进一步破坏的可能性已经减少。系统接下来转朝东北方向前进,在大西洋温暖海水的影响下,风暴给整个美国东北部带去了创纪录的降雨量。8月19日,气旋从纽约东南部进入大西洋,于次日转变成温带气旋,再在8月21日完全消散。 北卡罗莱纳州出现沿海洪灾,但因风雨而遭受的破坏很小。风暴在弗吉尼亚州上空减弱后水分仍然保留,并因蓝岭山脉的地形举升影响产生大量降水,波托马克河沿岸许多道路和低洼地区都受到洪水的影响。特拉华州最北部也出现淡水洪灾,但与邻近多个州相比程度要轻得多。宾夕法尼亚州东部普降暴雨,引发了创纪录的严重洪灾,特别是波科诺山和特拉华河沿线。汹涌的洪水冲毁了约150座公路或铁路桥梁,还突破或摧毁了30个水坝。暴涨的布洛德海德溪几乎把一处夏令营完全淹没,夺走了37人的生命。整个宾夕法尼亚州共有101人因这场灾难丧生,造成的破坏估计价值达到7000万美元(195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邻近的新泽西州西北部也出现局部洪灾,摧毁了多座桥梁,还迫使数以百计的居民撤离。纽约州东南部也受到风暴破坏,但程度较轻。 康涅狄格州是受黛安打击最沉重的州,托灵顿的降雨量达到全州最高的428毫米。该州遭受的洪灾严重程度创下新纪录,摧毁许多桥梁并切断通讯,将全州隔成两个区域。该州所有的主要河流和山谷都被洪水淹没,有30个河水标尺记录下历史最高水位。康涅狄格河位于哈特福附近河段水位达到9.3米,在该河的历史水位中可以排到第3位。洪水摧毁了利奇菲尔德县温斯特德(Winsted)市中心的大片地区,这些地区之后大部分都没有再进行重建。罗德岛州文索基特也因创纪录的潮水及多条河流泛滥受到严重破坏。马萨诸塞州的洪水水位超过了1938年新英格兰飓风期间水位,突破了许多水坝,淹没邻近城镇和道路。整个新英格兰共有206个水坝受损或被毁,约7000人受伤。全美至少有184人死亡,813套房屋被毁,另有1.4万套严重受损。经济损失总额达7.547亿美元(195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如果再加上商业和个人收入损失,数额将突破10亿美元(195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飓风过后有8个州成为联邦灾区,风暴名称“黛安”也因此从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新!!: 侦察机和飓风黛安 · 查看更多 »

飓风阿道夫

飓风阿道夫(Hurricane Adolph)是有纪录以来首场在5月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四级飓风标准的东太平洋热带气旋,也是2001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1个热带低气压、第1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第1场飓风以及首场大型飓风。虽然风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其名称之后还是因与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相近而退役,今后不会再在东太平洋风暴命名时采用。 系统于5月25日成为热带低气压,3天后达到飓风标准。经过快速增强,阿道夫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强度,和同年的飓风朱丽叶并列成为本季最强烈的飓风。行经水温较低海域后,气旋于6月1日消散,只对陆地构成很短暂的威胁。.

新!!: 侦察机和飓风阿道夫 · 查看更多 »

飓风肯纳

截止2015年10月,飓风肯纳(Hurricane Kenna)仍是有纪录以来袭击过墨西哥西海岸的第四强太平洋飓风,也是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16个热带低气压,第13个热带风暴,第7个飓风,第6个大型飓风和第3个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达到五级的飓风。这场风暴于10月22日在墨西哥南部由一股东风波形成,气象部门对其增强程度的几次预测均远小于最终达到的实际数值。在进入一片上层环境有利于系统强化,并且海洋表面温度也较高的区域后,肯纳快速增强,于10月25日在哈利斯科州巴亚尔塔港西南方向约410公里附近达到每小时265公里的最高风速。之后风暴在转朝东北方面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减弱,以每小时225公里的风速强度袭击了纳亚里特州的圣布拉斯(San Blas)附近地区,最后于10月26日在西马德雷山脉上空消散。 肯纳给墨西哥造成了1.01亿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导致4人死亡,是从纳亚里特州圣布拉斯到哈利斯科州的巴亚尔塔港之间所遭受过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上百人因飓风受伤,数千户民房和商户受损或被毁。圣布拉斯的建筑物中有95%受损,巴亚尔塔港沿岸地区有数百幢建筑物被毁。由于风暴造成的严重影响,其名称“肯纳”(Kenna)之后予以退役。.

新!!: 侦察机和飓风肯纳 · 查看更多 »

飓风艾琳娜

飓风艾琳娜(Hurricane Elena)是一场于1985年8月末到9月初对美国墨西哥湾中部沿岸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热带气旋。这场飓风在劳动节周末期间对多个热门旅游景点构成威胁,由于其行踪动向飘忽不定,气象部门的预测准确度很低,因此引发了空前程度的撤离行动。风暴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到路易斯安那州东部之间地区肆虐,给这些地区的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外还有多个州受到影响。艾琳娜于8月28日在古巴附近发展形成,以纵向经过该岛期间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接下来系统进入墨西哥湾并继续增强。起初的预测认为气旋将袭击美国墨西哥湾中部沿海地区,但飓风却于8月30日出人意料地调头向东,其移动速度在佛罗里达州锡达礁以西约80公里海域减缓。气象部门又预计风暴会继续东进穿越佛罗里达州,但艾琳娜却又调头朝西,最终于9月2日以三级的大型飓风强度从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附近登陆。风暴登陆后迅速减弱,于9月4日消散。 飓风出人意料地数次改变前进方向,导致美国的撤离人数创下和平时期的新纪录。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的风暴位置,各地政府官员多次发出疏散建议或强制撤离令,墨西哥湾沿岸部分地区的大量居民和游客在几天的时间里被迫两次从所在地区离开。单佛罗里达州就有约125万人逃离,整个地区的撤离人数达到近200万。防灾准备工作总体上进行得井然有序,但风暴避难所包括住宿在内的各种资源都已捉襟见肘,许多灾民试图无视政府的撤离令返回家园。多个地区收到了热带气旋警告,气象部门在风暴来袭数天前就特别强调了其巨大破坏力。 艾琳娜在佛罗里达州西部近海缓慢移动,导致了严重的海滩侵蚀,许多沿海建筑、道路和海塘受损,特别是那些老旧失修的建筑物。包括锡达礁和多格岛在内的多个岛屿以及沿海地区所受破坏最为严重,飓风还在内陆催生了多场龙卷风,对移动房屋和社区构成破坏。这场飓风对阿巴拉契科拉湾的牡蛎产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导致大量牡蛎死亡,其赖以生存的许多珊瑚礁也被摧毁,数以千计的工人因此失业。阿拉巴马州的多芬岛经受了时速高达210公里的阵风和强烈风暴潮的摧残,该岛是受这场风暴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有成百上千的房屋受损或被毁。阿拉巴马州的其他沿海地区也遭受了程度相当可观的破坏,该州和密西西比州内陆的美洲山核桃和大豆作物受到沉重打击。 密西西比州有超过1.3万套房屋受损,约200套被彻底摧毁。该州与阿拉巴马州边界上包括帕斯卡古拉在内的多个城市暂时封闭,许多民宅、学校和企业经受了大范围破坏,杰克逊县戈蒂埃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格尔夫波特地区的破坏程度明显因多场龙卷风而加剧,但这些龙卷风的存在没有得到证实。远至路易斯安那州东部的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风害的影响。共计有9人因飓风遇难,其中德克萨斯州有两人被离岸流卷走,佛罗里达州3人,路易斯安那州2人,阿肯色州1人,还有一人是在墨西哥湾因事故丧生。全美的经济损失总额达到13亿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有55万人受到停电的影响。艾琳娜过去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宣布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和佛罗里达州部分地区成为联邦灾区,当地灾民因此可以获得临时住房和财政援助。由于风暴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名称“艾琳娜”因此从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新!!: 侦察机和飓风艾琳娜 · 查看更多 »

飓风艾瑞丝

飓风艾瑞丝(Hurricane Iris)是继1961年的飓风哈蒂以来对伯利兹破坏最严重的一场飓风,也是2001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仅次于飓风米歇尔的第二强风暴。艾瑞丝是该飓风季第9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5场飓风和第3场大型飓风,源于10月4日巴巴多斯东南方向近海的一股东风波。系统向西穿越加勒比地区,于10月5日在波多黎各以南海域增强成热带风暴,再于次日达到飓风强度。艾瑞丝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南洋面经过时给该国带去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8人丧生。之后飓风从牙买加以南掠过,摧毁了两套房屋。进入加勒比海西部时,气旋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飓风的规模很小,风眼直径仅为11公里,达到风速每小时230公里强度后不久于10月9日从托莱多区的猴河镇附近登陆伯利兹南部。气旋在中美洲上空迅速消散,不过其残留对东太平洋的热带风暴曼努埃尔形成有促进作用。 伯利兹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损失数额达2.5亿美元(200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由于的飓风覆盖面较小,因此其造成的破坏主要是托莱多区72%的房屋和斯坦克里克区50%的房屋。这场风暴一共令该国3718套房屋受损或被毁,该国最贫困地区的35个村有95%的民房毁于一旦。艾瑞丝导致约1.5万人无家可归,其中许多人获得了政府和当地红十字会分会的援助。狂风还破坏了大片森林和农作物,香蕉产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这场气旋一共夺走了伯利兹24人的生命,其中有20人是在比格克里克附近因潜水船沉没丧生。风暴还造成附近的危地马拉8人遇难,约2500套房屋受损,之后还给墨西哥南部带去暴雨,当地也有两人死亡。.

新!!: 侦察机和飓风艾瑞丝 · 查看更多 »

飓风格特

飓风格特(Hurricane Gert)是1993年9月一场在墨西哥和整个中美洲引发严重洪灾的大规模热带气旋,也是1993年大西洋飓风季第7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3场飓风,源于9月14日西南加勒比海上空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的热带低气压。次日,气旋短暂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从尼加拉瓜登岸,经过洪都拉斯后于9月17日在洪都拉斯湾再次达到热带风暴标准,但次日进入伯利兹上空后就减弱成热带低气压。穿过尤卡坦半岛后,格特接触到坎佩切湾的温暖水域,令其得以在9月20日强化成二级飓风。飓风以每小时165公里的最大持续风速从韦拉克鲁斯州的图斯潘附近登陆墨西哥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崎岖的地形很快打断了气旋的结构,格特于9月21日从纳亚里特州进入太平洋时已降级成热带低气压。系统在太平洋中有过短暂的发展,一度拥有少许强烈雷暴,最终于5天后在开放水域上空消散。 格特的大规模环流给整个中美洲带去了大范围且持久的暴雨,这些地区刚在一个月前受到热带风暴布雷特的袭击,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出现了大规模洪灾,给财物和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虽然风暴的最强风力出现在登陆墨西哥时,但该国所受破坏仍以降水引发的洪水最为严重。多条主要河流溢出或决口,导致韦拉克鲁斯州和塔毛利帕斯州大量区域被水淹没,成千上万的居民被迫撤离。降雨量最大的是深入内陆的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山区,局部降雨量高达798毫米。灾难发生后,多个国家交通和通讯受到严重扰乱,成千上万的居民流离失所,国际社会纷纷主动提供援助。这场风暴共计夺走了至少90人的生命,还有至少43人失踪,经济损失达1.7亿美元(199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飓风格特 · 查看更多 »

飓风格洛丽亚

飓风格洛丽亚(Hurricane Gloria)是继1972年的飓风艾格尼丝以来第一个袭击美国东北部的大型天气系统,也是自1960年的飓风唐娜以来第一个直接影响纽约和长岛的大型飓风。这股强烈的佛得角型飓风于1985年9月16日由东部大西洋的一股东风波形成,起初几天里强度一直很弱,之后于9月22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北海域增强成飓风。这段时间里风暴总体向西行进,但也因一片逐渐减弱高压脊的影响向西北转向。9月24日,格洛里亚快速强化,于次日达到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风速。接下来飓风有所减弱,于9月27日吹袭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当晚,系统又分别在长岛和康涅狄格州西部登陆,于9月28日在新英格兰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余经过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后,最终于10月2日消散。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格洛丽亚登陆前先后向南卡罗莱纳州到缅因州之间的美国东海岸地区发布过飓风警告。数十万居民因此撤离,这场飓风也得到了一个“世纪风暴”的名号。总体而言,格洛丽亚的最强风力保持在中心以东,因此北卡罗莱纳州到新泽西州都在很大程度上幸免,并且由于风暴途经时正逢退潮,因此降低了风暴潮的高度。格洛丽亚途经大部分地区的持续和阵风风速都达到飓风强度,刮倒了大量树木,还令许多供电线路中断,导致超过400万人失去电力供应,创下康涅狄格州历史上因自然灾害导致停电户数的新纪录。停电区域一直延伸到了长岛,受影响人数一度达到150万,长岛照明公司因而关闭,由一家公众公司取代。飓风共造成14人遇难,其中有6人是被倒塌的树木砸死。 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沿岸有大量房屋因巨浪受损,还出现了严重的海滩侵蚀。整个中大西洋各州到处都有码头、船只和船坞遭到大浪的破坏。多条高速公路因洪水封闭,宾夕法尼亚州有数以千计的居民被迫离开家园。风暴潮摧毁了长岛上的48户民宅,还有更多房屋的屋顶因狂风受损。风暴还破坏了大范围农作物,经济损失约为2000万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飓风格洛丽亚给美国造成了约9亿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不过这个数字仍然小于预期。风暴残留进入加拿大领空后在新不伦瑞克造成小规模停电,但由于风暴到来引发的混乱,该国建立了加拿大飓风中心。.

新!!: 侦察机和飓风格洛丽亚 · 查看更多 »

飓风拉斐尔

飓风拉斐尔(Hurricane Rafael)是2012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17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9场飓风,对加勒比海东北部地区构成轻度破坏。系统源于10月12日圣克洛伊岛东南偏南方向约370公里海域的一股东风波,由于其风速已经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因此气象机构没有将之归类为热带低气压,而是直接升级成热带风暴并命名。受中等强度风切变的影响,气旋结构起初杂乱无章,但随着风切变减少,降雨和雷暴活动到10月14日时已有显著发展。次日清晨,风暴朝西北偏北移动并增强成一级飓风。美国东岸近海存在的冷锋令系统转向北上,到10月16日时又已转向东北,拉斐尔也在这时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50公里的最高强度。由于气旋接下来进入的海域大气环境渐趋稳定,海面温度也逐渐降低,飓风开始转变成温带气旋,并于次日下午完成转变。 气旋在加勒比海东北部行进期间虽然杂乱无章,但还是在当地引发严重洪灾。小安的列斯群岛多地的降雨量达到300毫米,引起泥石流、山体滑坡及河流泛滥,对当地农作物构成重创。圣马丁岛测得的阵风时速接近飓风标准,许多岛屿的风速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强烈的雷暴引发闪电,造成多起火灾并导致停电。瓜德罗普一位女性试图驾车穿过洪水淹没的道路,但却被水卷走而遇难。拉斐尔以飓风强度从百慕大以东近海掠过,当地降下小雨,时速超过85公里的阵风还令数以百计的房屋失去供电。新斯科舍沿海地区因气旋温带残留产生的大型涌浪而受到严重破坏,许多道路被冲毁或是堆满垃圾,但总体损失数额不高。.

新!!: 侦察机和飓风拉斐尔 · 查看更多 »

飛行第10戰隊 (日本陸軍)

飛行第10战隊(ひこうだいじゅうせんたい、飛行第十戰隊)是大日本帝国陸軍的飛行战隊之一。通称号为誠第九六二四部隊,軍隊符号为10F。.

新!!: 侦察机和飛行第10戰隊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飛行第15戰隊 (日本陸軍)

(偵察) |人員.

新!!: 侦察机和飛行第15戰隊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馬恩河戰役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侦察机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騎龍觀音像

《騎龍觀音像》,又稱《乘龍觀音像》,是指1959年之後流傳於台灣民間信仰,供佛教、道教、儒教、齋教、一貫道等民間宗教信士膜拜用之觀世音菩薩(慈航觀音)像。 《騎龍觀音像》來源說法頗眾,其中最流行說法則為1959年台灣發生八七水災所留觀世音聖蹟影像。不過由台灣最高法院2003年的判決書內容顯示,該圖像較早來源是未署名者以黑白攝影技術翻拍19世紀日籍畫家原作《騎龍觀音》油畫之攝影作品,而另有彩色版本則為台灣畫家蔡仲勳於1984年臨摹所作。1990年代起,台灣畫家蔡仲勳也因曾臨摹該作品而聲稱擁有作品之著作權,並控告多位來自台灣宗教界之該作品翻印者,其結果各有勝負。.

新!!: 侦察机和騎龍觀音像 · 查看更多 »

護國丸事故

護國丸事故,是指1944年11月10日,-在古志岐島()附近,被美國潛艦(Barb,編號SS-220)擊沉的事故,共造成約324人死亡,當中包括了212名的台灣海軍特別志願兵。 護國丸是日本海軍運輸船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時,受到盟軍攻擊而沉沒的其中一艘;但因其中陣亡者大多數為台籍日本兵,顯示了當時日軍受到全面封鎖,已無法將兵力迅速且有效調度至各地的事實。事故發生後,日本海軍就沒有再將台灣海軍特別志願兵載離台灣的記載,一直到日本投降。.

新!!: 侦察机和護國丸事故 · 查看更多 »

鴿子攝影

鴿子攝影(Pigeon photography)是1907年由德國藥劑師尤里烏斯·諾伊布龍納(Julius Neubronner)所發明的空中攝影技術,他也曾使用鴿子來遞送藥品。他將信鴿配戴上鋁製的胸部鞍座,鞍座上可以裝置一個輕型、具有間隔攝影功能的微型相機。諾伊布龍納在德國的專利申請起初被否絕,但於1908年十二月,在他拍攝了一批經認證是由鴿子攝影的照片之後,專利才被批准。他於1909年德勒斯登國際攝影展公開了這項技術,並在法蘭克福國際航空展、以及1910與1911年的巴黎國際航空太空展中出售了一些附上鴿子攝影照片的明信片。 起初,利用鴿子攝影進行空中偵察的軍事潛力似乎十分吸引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測試中也得到了令人振奮的成果,但受到最大衝擊的還是「行動鴿舍」的配套技術。由於戰爭期間航空技術的快速成熟,鴿子攝影的軍事利益逐漸消褪,諾伊布龍納也放棄了他的實驗。1930年代,這個發想才又被一名瑞士的鐘錶匠短暫復甦了一陣子,同一期間,德軍與法軍也有類似的使用報告。雖然軍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廣泛部署,但是否有使用鳥類進行空中偵察,以及使用到什麼程度,仍不是很清楚。美國中央情報局後來開發了一種由電池供電,專為諜報工作設計的鴿子用相機,但其相關的使用細節仍屬機密。 鴿子攝影最主要的挑戰是製造一個夠小、夠輕、具有計時機制的相機,以及馴服、訓練鳥類能攜帶所需的負重,還有拍照時鴿子的位置、行進方向、以及速度等操控方面上的限制。2004年,英國廣播公司使用微型電視攝影機裝在隼和蒼鷹身上以取得實況畫面。現在一些研究人員、熱心人士、以及藝術家也同樣在各種野生或馴養動物的身上安裝小型數位相機或攝影機。.

新!!: 侦察机和鴿子攝影 · 查看更多 »

軍事航空

軍事航空,是透過軍用航空器進行軍事行動的手段,包括透過國家的空運(貨物)能力,以運送部隊投入戰場,或提供前線的後勤支援。為進行這樣的空中戰爭,足夠的空中力量是必要的,包括運輸和作戰用飛機。有各種各樣的軍用航空器,包括轟炸機、戰鬥機、運輸機、教練機和偵察機。這些不同類型的飛機可以用於完成各種軍事目標。 各國軍隊的空軍為負責軍事航空的軍種,而部分國家的陸軍航空兵或海軍航空兵亦有分擔此一機能。.

新!!: 侦察机和軍事航空 · 查看更多 »

黑蝙蝠中隊

黑蝙蝠中隊為中華民國空軍秘密偵察部隊——前空軍34中隊的別稱,使用的隊徽即為「黑蝙蝠」。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进行冷戰期間配合美國中央情報局(新竹市東大路辦公大樓)執行深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空的低空夜間電子偵測任務。.

新!!: 侦察机和黑蝙蝠中隊 · 查看更多 »

霍克獵手戰鬥機

霍克獵手(港譯豪客獵人)是英國於20世紀50年代研發的亞音速噴氣機。不僅作為單座高機動戰鬥機,獵手也在服役期間經歷的大大小小的衝突當中扮演了戰鬥轟炸機和偵察機的角色。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獵手的雙座型號仍在英國皇家空軍和英國皇家海軍擔任二線出擊部隊和教練機的角色。作為廣泛出口的機型,獵手曾在21個國家的空軍服役。2014年,最後一架獵手從黎巴嫩空軍退役,結束了長達50年服役週期。 1953年9月7日,經過修改的第一架獵手原型機就創下了當時噴氣機的平飛速度記錄,達到了727.6英里(1,171公里)的時速。鑑於優異的飛行性能,皇家空軍甚至為此成立了正式的飛行表演隊。1956年皇家空軍的第一個正式飛行表演隊成立,全機的黑色塗裝使其得到黑箭之稱,成立之初全部採用獵手戰鬥機,創下22架編隊飛行的世界紀錄。隨後成立的藍鑽表演隊也配有16架獵手戰鬥機。包括授權生產,一共有1,972架獵手被製造出來,大部分外銷其他國家。在英國本土服役的獵手隨時間推移漸漸由閃電、鷂(後者同為霍克·西德利生產)和F-4幽靈II戰鬥機取代。.

新!!: 侦察机和霍克獵手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臺灣在日治時期1930年(昭和5年)發生的原住民武裝抗日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賽德克族原住民不滿日本統治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由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聯合起事,襲擊由日方建立的樣板聚落霧社,趁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日方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起事的賽德克族人雖在襲擊成功後即回撤備戰,但仍不敵日方的強大武力,身為起事領袖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幾遭滅族,數百位族人在寧死不屈下集體自縊,餘生者則被日方強制遷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與管理 。該事件爆發震驚日本政府與國際社會,除了使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戰,並造成時任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高層官員引咎去職。 霧社事件是臺灣人在日治時代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漢人在西來庵事件後已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雖然在1896年日本領台至192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但仍以日後發生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以及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新!!: 侦察机和霧社事件 · 查看更多 »

航空

航空(Aviation)狭义上则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广义上航空一词也指进行航空活动所必须的科学,同时也泛指研究开发航空器所涉及的各种技术。人类自古以来便有像鸟儿一样翱翔天空的愿望,但直到18世纪后期载人热气球在欧洲升空后才首度实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人类的航空事业得以迅速发展。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人类第一架重于空气、带有动力、受控并可持续滞空的飞机,开启了现代航空的新纪元。航空是21世纪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科学技术的水平。.

新!!: 侦察机和航空 · 查看更多 »

航空器

航空器(Aircraft)是飞行器中的一个大类,是指通过机身与空气的相对运动(不是由空气对地面发生的反作用)而获得空气动力升空飞行的任何机器。 任何一种航空器都必须产生出與自身重力相同的升力来,才能进入空中。根据升力的产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类: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前者依靠空气之静浮力升空;后者依靠空气动力克服自身重力升空。 由构造特点不同,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有着不同的特点。轻于空气的航空器主体为一个气囊,内部一般充入密度比空气较小的气体,如氢气和氦气,借着大气中的静浮力使航空器能够滞留于空中。在重于空气的航空器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是飞机,它由装有提供拉力或推力的动力设备、产生升力的机翼和控制飞行姿态的操纵设备等构成。.

新!!: 侦察机和航空器 · 查看更多 »

航空自衛隊

航空自衛隊(航空自衛隊(こうくうじえいたい),Japan Air Self-Defense Force),簡稱空自(JASDF),是日本自衛隊的航空部隊,全體武職人員稱「航空自衛官」。由於受限到戰後和平主義崛起、現行日本國憲法等等的限制,因此其編制跟武器都是偏重防衛,不配備具侵略性的戰略轟炸機、彈道飛彈、巡弋飛彈以及核生化武器,人力、兵器彈藥庫存也較短精實用,即節省下來的預算可以充分投入民用。雖然因為戰後憲法的規定而不能稱作為日本空軍,相對於大國而言雖有不足,但在實際上與世界各國的空軍並無多大的差異性,空自訓練精銳、技術先進,再加上與美軍有相當密切的交流,使得日本航空自衛隊成為東亞地區的一支重要空中武力。 日本航空自衛隊成立於1954年7月1日,它的成立象徵以往分屬於陸海軍的航空隊正式成為獨立軍種。自蘇聯解體後,隨著攸關日本海空交通線之台海問題與中日領土爭議升溫,日本的空防重心從北方南移至九州與琉球群島以加強地區防衛力量。.

新!!: 侦察机和航空自衛隊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新!!: 侦察机和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航空潛艦

航空潛艦(Submarine aircraft carrier,潜水空母)是指可以搭載艦載機進行偵查或攻擊的潛艇,由於此艦種多在冷战前研發,因此搭載的艦載機多是水上飛機。他們擁有較大的噸位,以及有可整備艦載機的設計,可說是結合航空母舰與潛艇的艦種(但實際上目前沒有做出接近航空母艦戰力的)。從冷戰開始至今沒有再成功研發出一艘航空潛艦。.

新!!: 侦察机和航空潛艦 · 查看更多 »

防空識別區

防空識別區(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縮寫:ADIZ),是指的是一國基於空防需要,单方面所劃定的空域,以利軍方迅速定位管制,最先由美國提出。防空識別區與飛航情報區並不一樣,所劃定的區域也不一定相同。 防空識別區是國家依自身安全需要劃分,沒有國際法效力,其範圍大於領空,飛行器若是進入某國防空識別區內,需要進行識別、告知動作。這個國家則判斷飛行器有無攻擊、危險性質,若無危險性且停留時間短,則會進行勸告、了解動作;若是停留時間長,則有可能驅離。一般而言,一国对飞行器的定位、监视和管制,是在飞行器进入该国防空识别区之后,而非之前。通常情况下,若飞行器进入一国的防空识别区,该国可以采取某种方式,如起飞战斗机监视飞行器,但在飞行器进入该国领空前,无权迫降、击落該飞行器,否则将严重违反国际法。.

新!!: 侦察机和防空識別區 · 查看更多 »

自卫队

自衛隊(;The Japan Self-Defense Force,簡寫為JSDF)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至今的武裝部隊,成立於1954年7月1日,由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等3個部門組成,全體武職人員稱「自衛官」,共约23万人,全由防衛省統籌管轄,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统帅。根据日本憲法第9條,日本放棄與他國以軍事手段解決爭端的權力,因此自衛隊在名義上不是軍事組織,但實際上的功能等同其他國家的軍隊,只是在法理與預算上受限。日本於2014年時的防務支出位居世界第7位,原因是需要負擔駐日美軍基地部分維護所致。 自衛隊的主要功能是維持日本的自我防衛能力,而踏進21世纪後,自衛隊對於海外维和任務的參與愈來愈積極,除了參與了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的維和任務外,亦在2004年派遣「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協助美伊戰爭後的重建與安全維護。因應朝鮮核武問題、中國軍事威脅等周邊局勢,日本國內存有修改日本憲法第9條、並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的聲浪;日本政府也透過制定安保法案,試圖為自衛隊施行集體自衛權解套。.

新!!: 侦察机和自卫队 · 查看更多 »

艦載機

艦載機(carrier-based aircraft)是配備在航空母艦上的主要武器,其性能決定著航空母艦的戰鬥能力,載機數量越多者實力也相對越強,航空母艦本身也是為了讓飛機起降、維修以及使其能長期作戰而存在,相較於傳統最大攻擊距離僅有40公里的戰艦艦砲武器,现代艦載機有著1,0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径,還可以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航程,並能在攻擊完後回到航艦上裝載彈藥,再度起飛攻擊,其作戰持續性和任務多樣的作戰能力也是艦載機與巡弋飛彈在海戰所扮演的角色最大的不同。.

新!!: 侦察机和艦載機 · 查看更多 »

零式水上偵察機

零式水上偵察機是愛知飛機研發的水上偵察機,編號E13A,簡稱零式水偵,盟軍代號「Jake」。為日軍在二戰初主力艦載水上飛機,可負擔偵查與對地攻擊任務。 同時期還有另一款名為的機種服役量產,但兩者並非同型機。.

新!!: 侦察机和零式水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零式水上觀測機

零式水上觀測機是三菱重工業研製的水上觀測機·偵察機,為日本帝國海軍委託研製的最後一款雙翼機。日軍內部代號F1M1與F1M2,簡稱「零觀」(ゼロカン),盟軍代號Pete,為日本帝國海軍開戰後最知名也是僅此一型之艦載雙翼水上飛機。.

新!!: 侦察机和零式水上觀測機 · 查看更多 »

電子作戰飛機

電子作戰機(簡稱電戰機)是專門執行電子戰的軍用飛機,主要有電子偵察機、電戰支援機、電子干擾機等不同類型,電戰機的研製與生產需要非常高的技術,目前僅有少數先進國家能自製,其中以美國技術最為領先,國外向其購買的電戰機也最多。 電戰機的功能也被用在其他機種如:反潛機、運輸機、轟炸機、直昇機、偵察機上,美國也特別創立專職類別的電戰機,如:海軍的EA-6、空軍的EF-111A等。 主要任務有電子收集情報、干擾、反電戰、支援和破壞敵方電子設備。.

新!!: 侦察机和電子作戰飛機 · 查看更多 »

雅克-130

雅克-130(Як-130、Yak-130、北約代號:Mitten),是雅克列夫設計局設計的一型次音速雙座高級噴射教練機/輕型攻击机或先導型戰鬥教練機。雅克-130於1991年開始研發,在1996年4月26日進行首飛。於2005年,它獲得了俄羅斯政府的軍用教練機招標,並於2009年第一架飛機開始進入俄罗斯空军服役。作為一種先進的教練機,雅克-130是能夠複製擁有一些"4+世代"戰機和第五代T-50戰鬥機的特點。它也可以執行輕型攻擊和偵察任務,可攜帶3000公斤的戰鬥負載 。.

新!!: 侦察机和雅克-130 · 查看更多 »

陸軍飛行戰隊 (日本陸軍)

軍飛行戰隊(りくぐんひこうせんたい、陸軍飛行戰隊)是大日本帝国陸軍的航空部隊,等同別國的陸軍航空兵。通称为飞行战队、战队。帝国陸軍內部隊簡寫FR,但有些則直接稱F,屬於日本帝國陸軍空中武力的基礎戰術佈署單位。 各部隊詳情請參閱大日本帝國陸軍飛行戰隊列表一項。.

新!!: 侦察机和陸軍飛行戰隊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F-101戰鬥機

F-101是美國麥克唐納公司在1950年代末期生產的一款雙引擎超音速戰鬥機。雖然原始設計用途是擔任轟炸機護航任務的長程戰鬥機,後因戰略思想調整使得計畫生變。轉變為擔任核子攻擊的戰鬥轟炸機、全天候攔截機以及戰術偵察機等更多用途的戰機。曾經服役於美國空軍、加拿大皇家空軍與中華民國空軍,F-101是全世界首架具有水平飛行速度超過1600公里/時高速性能的量產型戰鬥機(作為特定用途的實驗機早前已有好幾款達到此速度,但並未大量生產),也創下戰術偵察機最高時速任務的紀錄(A-12與可達到三馬赫級的SR-71偵察機屬於戰略偵察機)。.

新!!: 侦察机和F-101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104星式戰鬥機

F-104星式戰鬥機(F-104 Starfighter)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所設計的第二代戰機。由美國軍火工業的傳奇人物凯利·约翰逊所領導的臭鼬工廠操刀設計,該單位同樣也設計了U-2偵察機等知名的軍機作品。F104的設計一反當時美國空軍朝向更大更重的趨勢,強調輕盈與簡單,被認為是韓戰經驗的總結作品(越戰經驗總結則被認為是F-16)。F-104是世界上第一架擁有兩倍音速的戰機,並在1960年代長期保持升速、航高(10萬英尺)的紀錄。除了美國使用,也外銷到許多國家,並成為北約會員國的主要戰術核子武器投射力量。F-104因強調高速飛行的性能,外型非常特別,擁有「有人飛彈」的暱稱,美國總計生產了2,580架各型F-104戰機。目前最後一個使用國家義大利已經將所有的F-104S退出現役,結束星式戰鬥機超過50年的生涯。 F104的高坠机率使其在“Starfighter”星战机的正名之外又获得“Widowmaker”寡妇制造机、「有人飛彈」等别称。其坠机率有:西德32%,荷兰31%,比利时37%,意大利37%,加拿大45%,日本15%,美国未公开。作为美国海外的F104最大用户西德空军,拥有2578架制造总数中的916架,已知损失也最大。总共损失298架含6架地面损失,116名飞行员丧生含8名美国空军飞行员,171名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含8名在F104上弹射逃生两次的飞行员。 美国于1960年开始向台湾出售F104,持续数十年名曰“阿里山计划”。整个60年代F104在全球各地坠机率即已居高不下,1970年后美国转为着重向台湾推销各国“除役”的二手F104,如阿里山6、7来源美国空军,阿里山8来源西德空军,阿里山9来源日本航空自卫队。对台解释是这些二手机实为各国现役机,打除役机的名义以逃避武器輸出規範,“美國則利用規範漏洞轉讓給中華民國,實際上這批飛機可能根本連封存廠都沒進去過”。最终在台达成46%的坠机率。.

新!!: 侦察机和F-104星式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111C战斗轰炸机

F-111C(General Dynamics F-111C 绰号“小猪”)是F-111“土豚”中程封锁舰和战术攻击机的变种,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以为满足澳大利亚的需求而开发的。设计是基于F-111A型,但是包括更长的机翼和强化了的底盘。在1963年,澳大利亚政府下令为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购买了24架F-111C,但是飞机由于长时间运行的技术问题而不能兑现,直到1973年。在1979年和1980年期间,这四个飞机转换为RF-111C侦察型。有四架前美国空军(USAF)的F-111A是由澳大利亚购买并转换为F-111C的标准以用来取代在1982年期间因为意外事故而毁坏了的F-111C。澳大利亚也在1993年和2007年之间购买了15架F-111G型,其主要用于转换训练。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剩余的F-111C已于2010年12月全部退役。 此机原本计划一直服役到2020年後再退役,但F-111机队已由24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取代,且同样用于取代它并且等待交付中的F-35“闪电II”目前也在发展当中。.

新!!: 侦察机和F-111C战斗轰炸机 · 查看更多 »

F-16戰隼戰鬥機

F-16戰隼(F-16 Fighting Falcon)是由通用動力公司(現為洛克希德馬丁)所研製。原先設計為一款輕型戰鬥機,輔助美國空軍主流派心目中的主力戰機F-15,形成高低配置,後來演化為成功的多功能飛機。在战机世代上为第四代战机(美国标准为第三代战机)。 F-16戰隼的優異的性能是他在外銷市場成功的原因,現在於26個國家服役中。它是現役西方戰鬥機當中產量最大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機種,已經製造超過4,500架。儘管美國空軍的訂單已經生產完畢,但是仍然繼續為外銷而生產。 据悉,戰隼的原始設計針對越戰的經驗並且強調視距內的纏鬥能力,許多設計像是第一次集中在這架飛機上,包括:側置操縱桿、傾斜座椅以及線傳飛控系統。也是美国第一种有能力进行9G过载机动的战斗机。F-16的官方名稱是「戰隼」,但飞行员以1970年代的電視劇《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中出現的毒蛇星際戰鬥機(Viper Starfighter)之名,為其取了「毒蛇」(Viper)的綽號。.

新!!: 侦察机和F-16戰隼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4幽靈II戰鬥機

F-4鬼怪II(F-4 Phantom II)是一種雙座雙發全天候遠程超音速截擊機/戰鬥轟炸機,最初是由美國麥克唐納飛行器公司為美國海軍研制的。由於受到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期望海空軍採用共通機體的壓力,美國空軍在1961年同意測試之後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軍同時採用,成為美國少見同時在海空軍服役的戰鬥機。越南戰爭期間,F-4除了作為海空軍的主要的制空戰鬥機以外,也在對地攻擊、戰術偵察與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等任務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F-4於1960年服役,1970和1980年代成為美國空中力量的主力。取代F-4的是新一代的戰鬥機,如空軍的F-15「鷹」式戰鬥機、F-16「戰隼」式戰鬥機,海軍的F-14「雄貓」式戰鬥機,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F/A-18「大黃蜂」式戰鬥攻擊機。美國空軍使用的F-4G 野鼬機與RF-4C偵察機參加了波斯灣戰爭,稍後於1996年退役,一部分F-4在退役之後改裝為QF-4無人靶機。此外,F-4曾經出口到11個國家,以色列空軍的F-4參加了多次中東戰爭,伊朗空軍的F-4參加了兩伊戰爭。F-4目前仍在7個國家的空軍擔任一線作戰任務,。 F-4的生產從1958年一直到持續到1981年,總產量5,195架,在西方戰鬥機中僅次於F-86「軍刀」式戰鬥機(產量約10,000架)。.

新!!: 侦察机和F-4幽靈II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5戰鬥機

F-5A/B自由鬥士(Freedom Fighter)與F-5E/F虎II式(Tiger II)是美國诺斯洛普公司於1962年推出的輕型戰機系列,受到諸多美國盟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採用,各類衍生型從最早僅有對地攻擊能力的F-5A,到強化空對空作戰能力的F-5E,以及戰術偵察型RF-5等。.

新!!: 侦察机和F-5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8戰鬥機

F-8戰鬥機是美國海軍第一架真正超音速艦載機,最後一架以機炮為主要武器的海軍戰鬥機。1962年三軍通用編號實施以前,F-8的編號為F8U,名稱是十字軍(Crusader)。.

新!!: 侦察机和F-8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McDonnell Douglas F/A-18 Hornet)是美國海軍所使用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對地全天候多功能艦載機,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以諾斯洛普所開發的YF-17「眼鏡蛇」原型機為基礎進一步開發而成,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對於空間有限、承載機隊數量不多的航空母艦而言,像F/A-18這種角色多變的泛用機種,是非常優秀的配屬選擇,自1983年開始佈署後就逐漸成為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艦載機種。在战机世代上,按照原先的欧美标准被归类为第三代战机(现在已和俄罗斯标准统一为第四代战机)。.

新!!: 侦察机和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Fi 167魚雷轟炸機

費舍爾Fi 167是德國於1930年代計畫服役於新式航空母艦上面的雙翼魚雷轟炸機與偵察機。.

新!!: 侦察机和Fi 167魚雷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Fw 189偵察機

福克-沃爾夫 Fw 189 “鴞鷹”(Focke-Wulf Fw 189 "Uhu")是隸屬於納粹德國空軍一種三人座型、戰術性偵察機與联络机。它的首型Fw 189 V1於1938年進行首飛,並於1940年進入部隊服役,生產作業到1944年中期結束。雖然與亨克的He 219戰鬥機同名但是兩者的功能相差甚鉅。.

新!!: 侦察机和Fw 189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Fw 200偵察機

福克-沃爾夫Fw 200兀鷹式(德語:Focke-Wulf Fw 200 Condor)是納粹德國的一種全金屬4引擎單翼機,由福克-沃爾夫所研製。原先作為客機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空軍用做远程偵察機、海軍轟炸機與運輸機。由於該機在德國對英國的大西洋海戰中表現出色,重创英国运输船,导致英军资源匮乏,无法与德军作战,溫斯頓·邱吉爾稱其為「大西洋的禍害」(Scourge of the Atlantic)。.

新!!: 侦察机和Fw 200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He 115水上轟炸機

亨克爾 He 115,是水上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空軍的一款具有3個座位的水上飛機。它可當作魚雷轟炸機使用,也可以執行一般水上飛機的任務,例如偵察、佈放水雷。.

新!!: 侦察机和He 115水上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Il-28轟炸機

伊尔-28(Ил-28,英文:Il-28)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在1940年代末研製的一種噴氣式前线戰術轟炸機,也是苏联第一种投入大量生产的同类轰炸机。 由于其设计極度成功,除了苏联外,中国也按照许可证大量制造,称为“轰-5”。北约组织为Il-28轰炸机,Il-28R侦察机和Il-28T鱼雷轰炸机所取的共同代号是“Beagle(小猎犬)”,但将Il-28U教练机单独命名为“Mascot(吉祥物)”。对于该机产量的估计有很大起伏,包括从2000架到6000架以上。除了苏联和中国以外,该机还服役於其他国家的空军。进入九十年代后,仍然有几百架该型号飞机留在现役中。而这时距该机首次出现已经间隔了40年的时间。.

新!!: 侦察机和Il-28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J.I攻擊機

J.I攻擊機(製造廠商將其定為「J 4」,以防止與1915年開發的「J 1」機混淆)是德意志帝國陸軍航空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的一款地面攻擊機、偵察機和連絡機,由容克斯所研製,屬德國「J系列」裝甲航空機之一。J.I機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量產的全金屬製飛機,它的金屬結構機身和厚實的裝甲可有效抵禦戰場輕武器的攻擊。.

新!!: 侦察机和J.I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Ju 88轟炸機

容克斯Ju 88(Junkers Ju 88)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空軍(Luftwaffe)所使用的雙活塞式引擎中型軍用機,從1939年開始服役到1945年。於1930年代中期由容克斯飛機與發動機製造廠的總設計師胡戈·容克斯(Hugo Junkers)親手設計出來。 Ju 88是納粹德國空軍在二次大戰期間所使用的標準戰鬥用飛機之一。在戰爭中擔任過許多不同的任務,被暱稱為全方位工作機(The Maid of all Work),又被稱為萬能博士。它在大戰期間成功地服務於多種目標,是用途最廣泛的飛機之一。最初目標是作為快速轟炸機與俯衝轟炸機。後續的多種修改讓它成為長程轟炸機、魚雷轟炸機、水雷佈雷機、海面或長程偵察機、氣象觀察機、戰鬥轟炸機、驅逐機、夜間戰鬥機、坦克殺手、地面攻擊機等角色,在戰爭末期甚至曾改裝為飛行炸彈。儘管在開發過程受到種種的延誤,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總生產了14,882架Ju 88,其生產數量遠超過德國任何其它雙引擎軍用機。Ju 88成為德國空軍寶貴資產,也是德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武器生產計劃之一。 整個生產過程中,儘管Ju88有幾十種衍生機種,但其基本架構卻始終未曾更動,證明其原始設計品質的優越性。.

新!!: 侦察机和Ju 88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Ki-70試作司令部偵察機

Ki-70試作司令部偵察機,為舊日本陸軍的試作偵察機,由立川飛機公司設計製造。為百式司令部偵察機的後繼機種,但因性能達不到軍方的要求而終止開發。.

新!!: 侦察机和Ki-70試作司令部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Me 264轟炸機

梅塞施密特Me 264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研發的四引擎長程重型轟炸機及偵察機,設計目標是能夠自德國飛越大西洋轟炸美國本土(主要是紐約),在1942年12月23日進行首飛,但由於後期戰局惡化,計劃在1944年取消,以使梅塞施密特能集中資源製造戰鬥機。.

新!!: 侦察机和Me 264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O2U海盜式偵察機

O2U海盜式偵察機於1925年由錢斯沃特研製的偵察機、教練機和水上飛機,此機又可大約被分成早期型的O2U和後期型的O3U,兩者皆被稱為海盜式,此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錢斯沃特公司另一款有名的艦載戰鬥機F4U戰鬥機同名。.

新!!: 侦察机和O2U海盜式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P-38閃電式戰鬥機

P-38“闪电”式战斗机是二战时期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一款雙引擎战斗机。为了满足美国陆军航空軍(USAAF,美國空軍前身)的要求,P-38的两具发动机分别装設在機身兩側並連結至雙尾椼,飞行员与武器系统則設置在中央的短机身里。这架飞机的用途十分廣泛,可執行多種任务,包括远程的攔截,制空及护航战斗机,偵查,对地攻击,俯冲轰炸,水平轰炸等 2007年1月21日造访。P-38在西南太平洋战场得到了最广泛也最成功的应用,其最為知名成功的一役,便是1943年4月18日,被日軍稱為“双胴惡魔”的P-38在一趟精心策劃的長距離跨海攔截任務中,成功擊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 P-38對於美國航空科技史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它擁有許多第一的紀錄,包括:.

新!!: 侦察机和P-38閃電式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P-43戰鬥機

P-43戰鬥機(Republic P-43 Lancer)是種單引擎,全鋁合金,低主翼的戰鬥機,由共和飛機公司製造。該機設計自P-35戰鬥機改良而來,在1940年被美國陸軍航空隊採用,但只生產稀少數量後停產;但P-43配備的新設計、新科技為P-47戰鬥機的成功打下基礎。 P-43整體性能表現差強人意,但因擁有良好的高空運動性能與配有供氧系統,加上高航程特性所以美軍常將它用於高空偵照任務,之後才由F-4/F-5 Lightnings (P-38閃電式戰鬥機偵照版本)接續其任務。.

新!!: 侦察机和P-43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PQ-17船团

PQ-17船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冰洋戰區中的盟軍援助蘇聯物資的一支船團,PQ-17船團在1942年7月駛往蘇聯的途中,遭到德國海軍與空軍持續1星期的大規模進攻,船團的34艘船中有22艘沉沒 ,蘇聯失去的軍物資足以武裝1個軍團,且之後盟軍的北極船隊延到夏季結束才繼續啟航。攻擊行動中,雖然德國水面艦隊發起跳馬行動(德語:Unternehmen Rösselsprung),企圖與盟軍直接交戰,但因為種種問題而沒有接戰,大部份的商船是由潛艇和飛機所擊沉,水面艦則僅有作為存在艦隊的影響力。.

新!!: 侦察机和PQ-17船团 · 查看更多 »

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

RBS 70(,直譯:機械人系統 70)是一個最初由瑞典國防承包商波佛斯防務公司設計和生產(自2000年開始則是由紳寶波佛斯防務公司生產及持續改進)的全部候區域、幾乎沒有來自其他外力支援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統。它發射的RB 70導彈也在許多其他的瑞典导弹系統上使用。.

新!!: 侦察机和RBS 70便攜式防空飛彈 · 查看更多 »

RQ-11渡鴉式無人偵察機

RQ-11「渡鴉」式(RQ-11 "Raven")是一種手持發射的輕型偵察用無人飛行載具(UAV),由(AeroVironment Inc.)替美國軍方發展製造,於2002年時開始實際軍事部署,主要用於戰場上的低空偵察、監視與目標辨識用途。透過機上的航電系統與衛星定位導航的幫助,RQ-11能根據需要以人工遙控或自動導航的方式飛行。利用RQ-11這類的遙控飛行載具,戰場上的士兵不需要實際冒險進入敵境就能進行偵察工作,因而降低行蹤暴露並遭攻擊導致傷亡的可能。.

新!!: 侦察机和RQ-11渡鴉式無人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RQ-4全球鷹偵察機

RQ-4全球鷹(Global Hawk)是由诺斯洛普·格鲁门所生產製造的無人飛行載具(UAV),主要服役於美國空軍與美國海軍。 該機角色上類似1950年代叱吒風雲的洛克希德U-2偵察機。它可以提供後方指揮官綜觀戰場或是細部目標監視的能力。它裝備有高解析度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看穿雲層和風沙還有光電紅外線模組(EO/IR)提供長程長時間全區域動態監視。白天監視區域超過100,000平方公里(40,000平方英哩)例如要監視洛杉磯一樣大的城市,可以從緬因州遙控環球之鷹,拍攝370 x 370公里(230 x 230英哩)區域的洛杉磯市區24小時,然後悠閒的飛回家。 它還有潛在能力可以進行波譜分析的諜報工作,提前發現全球各地的危機和衝突。也能幫忙導引空軍的飛彈轟炸。使誤擊狀況降低。 「R」開頭的名稱是美國國防部命名偵察(reconnaissa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Q」指無人機;「4」是指無人機計畫第4架作品。「A」或「B」則是兩種不同的衍生版本。 全球鷹是第一架得到美國聯邦航空局(FAA)認證可以在美國民航機領空飛行的無人機。"." Space Daily.

新!!: 侦察机和RQ-4全球鷹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S-200导弹

S-200(北約代號:SA-5)中高空超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是由苏联金刚石中央设计局(Almaz NPO) 设计,担负国土防空打击敌高空战略轰炸机(如XB-70)与超高空战略侦察机(如SR-71黑鸟)。苏联型号为S-200“安加拉河”。北约命名为“甘蒙”或意译为“腌猪腿”("Gammon")。 1967年前西方认为的SA-5系统实际上是指RZ-25/5V11 "Dal"反弹道导弹,北约命名为"Griffon",西方后来认识到这是苏联故意披露的一种战略欺骗武器,实际上该型号因研制失败已经取消。.

新!!: 侦察机和S-200导弹 · 查看更多 »

S-75导弹

S-75(北約代號:SA-2)是苏联第一代实用化的防空导弹系统,1954年10月由拉沃奇金设计局设计,1957年莫斯科五一节阅兵式公开。主要用于拦截敌轰炸机执行要地防空,取代了130毫米与100毫米高炮。.

新!!: 侦察机和S-75导弹 · 查看更多 »

SR-71黑鳥式偵察機

SR-71“黑鳥”(英文:SR-71 Blackbird)是美國空軍所使用的一款三倍音速長程戰略偵察機,洛克希德以A-12為基礎,同系列的另一款機型是YF-12攔截機。SR-71是由美國軍火工業的傳奇人物凯利·约翰逊所領導的臭鼬工廠操刀設計,該單位同樣也設計了U-2偵察機等知名的軍機作品。A12/SR-71上使用了大量當時的先進技術,如半冲压引擎,钛合金机体,低可偵測性设计,A12/SR-71是美國第一代低雷達反射截面積飛機。虽然这些当时尚未成熟的新技术给A12带来诸多麻烦,改进为SR71后仍困扰多年,如燃料泄漏和引擎易熄火等问题,隐身性能也很有限,但于60年代初期率先达到同时代领先的高速,能以3馬赫摆脱敵機與防空导彈的追击,所以在苏联Mig25和SA5防空体系成军之前,多次深入苏联领空。 60年代末期,随着中苏防空体系的增强,为避免重蹈U2被击落飞行员被俘的尴尬,SR71不再以中苏为目标,转战于朝鲜越南中东。其间开发了由A12的另一改型M21搭载使用Marquardt RJ43-MA冲压引擎的D21无人侦察机,试图以缩小版的无人机延续对中苏的3馬赫掠过式侦查。M21的发展因1966年在与D21超音速下分离时相撞机毁人亡而先行中止,随后D21改用较保守的方法继续测试,由B52挂载,附加助推火箭以达到冲压引擎启动速度。D21经多年测试于1969年用于实战,任务为飞临中国罗布泊进行空气尘埃采样,于1969年11月至1971年3月4次侵入中国领空,但因各种原因均失败,此项目也随之取消,这也是D21所有的4次实战任务。.

新!!: 侦察机和SR-71黑鳥式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SR-72偵察機

SR-72(英語:SR-72)是美國洛克希德·马丁所設計研發的一種無人高超音速戰略侦察机概念項目,用於監視、偵察和收取他國情報等的用途,並且接替已退役的SR-71黑鳥式偵察機。 SR-72的設計將有更優於SR-71的性能,集隱形、高超音速和高空侦察能力於一身,可輕易躲避大部份的防空導彈和攔截機,其最大速度可達六倍音速,是SR-71的兩倍。由於SR-71黑鳥式偵察機一直輕易進入他國領空卻未曾被擊落Landis and Jenkins 2005, pp.

新!!: 侦察机和SR-72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Su-24戰鬥轟炸機

苏-24(Су-24),北約代號击剑手(Fencer),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双座双發動機变后掠翼設計之低高度長程多用途攻擊/戰鬥轟炸機,主要用以取代老舊的。除了攜帶傳統的空對地飛彈等武裝進行攻擊任務外,苏-24也可携帶小型,進行縱深打擊。 苏-24首次被派駐蘇聯國外的紀錄,則是在1979年被派駐到當時東德的劍師B型。其後最為西方媒體頻繁報導的則是於1984年被派到阿富汗進行作戰任務期間。後來苏-24更於1989年少量出口至利比亞,及其後的伊拉克。目前相信直到2004年還有约800架該機種在俄罗斯空军中服役,。 後期苏-24更衍生出作為偵察機及電子作戰設計的劍師E型及劍師F型機種。.

新!!: 侦察机和Su-24戰鬥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T-4偵察機

T-4 (Project 100)/Sotka 「畝式」為前蘇聯超音速偵查/攔截/打擊機。不過由於受限當時技術與材料限制,加上製造經費有如天文數字,因此完成原型機並且進行少數試飛以後,整個計畫就被取消,T-4也就被改為靜態展示機種。由於當初計畫編號為一百號 (Project 100),因此也被誤稱為Su-100。事實上SU-100為蘇聯在二戰期間以T-34坦克為底盤開發出來的驅逐戰車。.

新!!: 侦察机和T-4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Tu-22轟炸機

Tu-22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後改名為圖波列夫公司)所設計的一種超音速轟炸機。除了擔任轟炸任務以外,Tu-22也擔負偵查、電子作戰與攻擊航空母艦戰鬥群等任務。.

新!!: 侦察机和Tu-22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U-2偵察機

洛克希德U-2,外號蛟龍夫人(Dragon Lady),是美國空軍一種單座單發動機的高空偵察機。能不分晝夜於70,000英尺(21,336米)高空執行全天候偵察任務。在和平時期、危機、小規模衝突和戰爭中為決策者提供重要情報。此機亦用於電子感應器研發、確認衛星資料和校準。 雖然首飛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但U-2仍然活躍於面对第三世界的前線,服役期較他於1998年退役的繼承者,速度達3馬赫的SR-71更長。U-2生產線曾於80年代重開。一份於2005年12月23日由美國國防部核准的機密預算文件中,要求U-2計畫最遲於2011年結束,並於2007年初將部份U-2除役。U-2很可能會由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製造的全球鷹無人飛行載具所取代。.

新!!: 侦察机和U-2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U2

U2可指下列事物:.

新!!: 侦察机和U2 · 查看更多 »

U2樂團

U2是一支在1976年成立於都柏林的愛爾蘭四人制搖滾樂樂團,自1980年代竄起走紅之後,一直到了21世紀的今天,仍活躍於全球流行樂壇。音樂風格上,除了傳統的流行硬式搖滾之外,U2在1990年代也曾嘗試過一陣子較為實驗性的電子音樂作品。U2在創作內容方面涉獵非常廣泛,尤其不避諱政治性的話題,人權問題就是U2常常著墨的一種主題。由於其廣泛知名度與良好形象,U2成為愛爾蘭重要的國家象徵之一。 U2目前全球至少賣出超過1億4500萬張的專輯,並且榮獲22項格莱美獎殊榮,是當今的樂團紀錄保持人。滾石雜誌名列U2為「百年百大音樂家」中的第22位 《滾石雜誌》 (2004-3-24).

新!!: 侦察机和U2樂團 · 查看更多 »

VFA-131

131“野猫”战斗攻击机中队是驻扎在奥西安纳海军航空基地的一个美国海军战斗机中队。该中队的无线电呼号是“Cat”,飞机尾号是“AG”。.

新!!: 侦察机和VFA-131 · 查看更多 »

X-20試驗機

X-20“Dyna-Soar”(“动力倍增器”的英文缩写)是美国空军开发的一款航天飞机,它可以执行多种任务,包括侦察、轰炸、太空营救,保养卫星和破坏敌人卫星。这个计划从1957年10月24日一直持续到1963年12月10日。它总共花费了6.6亿美元,而且就在NASA的太空飞机计划开始后不久就被终止了。 与当时其它太空计划(例如水星计划和东方计划)不同的是,Dyna-Soar的降落过程会由宇航员操纵,而且会在一个预定好的地点降落,而不是简单地沿弹道弧线下落。这使它比同时期其它的载人太空计划先进得多。Dyna-Soar计划中搜集到的数据极大地帮助了后来太空飞机的设计工作。.

新!!: 侦察机和X-20試驗機 · 查看更多 »

X-飛機

X-飛機(X-planes)是一系列的美國試驗飛機和直升機(及部分火箭)以用於測試尖端新技術。部分X-飛機被大力宣傳及用作破紀錄,但同時大部分X-飛機在開發的過程中都保持高度的機密。 首部X-飛機--貝爾X-1因首次突破音障而知名。後来的X-飛機都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火箭動力飛機北美X-15在1960年代成名。絕大多數的X-飛機都不會進行全面生產,通常只作少數生產。例外的是X-35試驗機,在擊敗競爭對手波音X-32後即以F-35的编号投入生產。 大多數的X-飛機由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即美國太空總署的前身)經營,部分聯同美國空軍經營。但並非所有美國試驗機都被称为X-飛機。.

新!!: 侦察机和X-飛機 · 查看更多 »

XB-70戰神侍婢式轟炸機

XB-70「戰神侍婢式」轟炸機(XB-70 "Valkyrie" Bomber,又譯為「女武神式」)是一架美國空軍在冷戰時代開發的實驗性三倍音速超高空戰略轟炸機。雖然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概念與驚人的實力,但卻因為戰爭型態的改變與意外,只實際生產了兩架原型機即宣告計畫中斷結束。 战争形态的改变并没有阻止美国对超音速轰炸机的需求,同期提出的以低空突防避开苏联对高空的包括施以防空核弹的严密封锁,是为美國「戰略鐵三角」(陸基長程洲际弹道导弹、潛射式弹道导弹、長程戰略轟炸機)的重要一员。美国空军研究过XB70低空突防的可能性,结果因XB70糟糕的机械强度使美国空军甚至取消了原定的原型机3号,转为寻求另其它替代方案,最终于1971年选中了洛克威尔的B1。B1开发费用仍很昂贵,通过降低速度要求,以铝合金制造,最终在机械强度、重量和单位造价上取得了令美国空军更为满意的综合性能。.

新!!: 侦察机和XB-70戰神侍婢式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YF-23戰鬥機

YF-23(Northrop/McDonnell Douglas YF-23)戰鬥機是由美國諾斯洛普與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兩家公司共同設計,競標先進戰術戰鬥機(ATF)合約的機型。美國空軍於1991年4月23日宣布YF-22獲選優勝。YF-23一共只有生產兩架原型機,目前都已經不再飛行。.

新!!: 侦察机和YF-23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東所羅門海戰

東所羅門海戰(也稱為斯圖爾特島戰役,在日本方面,稱為,發生在1942年8月24日——1942年8月25日,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第3次航母戰役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美國海軍與日本帝國海軍之間的第2大戰鬥。自從珊瑚海和中途島以來,雙方的艦艇即未曾在目視距離內交戰。反之,雙方所有的攻擊均是由艦載機或陸基飛機實施。 美國和日本帝國的海軍戰鬥水面艦艇在多次空襲中都蒙受損失,之後退出戰區,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美國與其盟友顯然比日本獲得了更大的戰術和戰略優勢,因為盟軍部隊遭受較日軍為少之損失,而日軍失去了大量的飛機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此外,日本用於增援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部隊遭到阻延,且最後是由軍艦而非運輸船運送,給予了盟軍更多的時間應付日軍的反攻和阻止日軍卸下重型火砲、彈藥、和其他後勤物資,大大地幫助盟軍的陸上戰鬥。.

新!!: 侦察机和東所羅門海戰 · 查看更多 »

橫廠式水上偵察機

橫廠式水上偵察機,原名橫廠式ロ號甲型水上偵察機,為橫須賀海軍工廠為舊日本海軍開發的單機複葉複座雙浮舟式水上偵察機。1923年12月改名為橫廠式水上偵察機。.

新!!: 侦察机和橫廠式水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水上飛機母艦

水上飛機母艦是專門使用來運送水上飛機的軍艦。而能支援運送飛行艇的軍艦則稱為飛行艇母艦,雖然水上飛機母艦與它有不少明顯的分別,但亦為水上飛機母艦的一種。通常,它們擁有搭載、整備水上飛機的施設,有些裝有飛機彈射器。.

新!!: 侦察机和水上飛機母艦 · 查看更多 »

汪克爾引擎

-- 汪克爾引擎(Wankel engine)屬於無活塞迴旋式四行程內燃機的一種,香港也有人翻譯成運高引擎。由於1960年代起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苦心鑽研改良,陸續推出數款高性能車種,並以「轉子引擎」(rotary engine)打響名號,世人遂將其與轉子引擎劃上等號。事實上,無活塞迴旋式引擎還有許多截然不同的設計形式,不能一概而論。.

新!!: 侦察机和汪克爾引擎 · 查看更多 »

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

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Hans-Ulrich Rudel,)曾是一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飞行员。鲁德尔最出名的地方是他是在战争中被授勋级别最高的德国人 。他得到为他特制的德军最高荣誉勋章:特一級的鑽石金橡葉金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伴随着他的斯图卡飞机,他摧毁了敌人不计其数的地面和海上交通工具。他号称总共击毁了超过500辆坦克和少量的军舰。.

新!!: 侦察机和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 · 查看更多 »

沙田機場

沙田機場(英文:Sha Tin Airfield),原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白鶴汀村,為小型混凝土單跑道飛機場,現已關閉,原址已發展為沙田新市鎮及沙田市中心。.

新!!: 侦察机和沙田機場 · 查看更多 »

法国空军

法国空军(法语:Armee de l 'Air,簡稱ALA,英语:French Air Force)是法国武装部队的空軍。它在1909年成立,初名「航空勤務隊」,當時是隶属於法国陆军,于1933年成为一个独立的军事部门。法国空军目前为欧洲规模最大的空军,其操作的机种多达658架。.

新!!: 侦察机和法国空军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澳洲皇家空軍(Royal Australian Air Force,縮寫为RAAF)是澳洲國防軍的空軍部隊,前身為於1912年3月成立的澳洲飛行隊(Australian Flying Corps),為世界上第二支空軍,於1921年3月獨立成軍。 澳洲皇家空軍參與過20世纪中許多重大軍事衝突,包括兩次世界大戰、韓戰和越南戰爭,以及近年的伊拉克戰爭。在皇家澳洲空軍的盾徽上印有拉丁文座右銘:「Per Ardua ad Astra」,意思是「Through Struggle to the Stars」。.

新!!: 侦察机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 查看更多 »

最大风速半径

最大风速半径(radius of maximum wind,简称RMW)指的是气旋中心到其最强烈风带之间的距离,是一个用于大气动力学和热带气旋预测的参数。热带气旋的最大风速半径内降雨量通常也最高。使用这个参数,可以对气旋的最大潜在强度和所产生风暴潮的规模做出估算。随着最大持续风速的提高,最大风速半径通常会减少。近年来,这个参数已经开始在龙卷风的描述中使用。此外,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防止因气压变化而出现损伤时,也可以调用最大风速半径来进行计算。.

新!!: 侦察机和最大风速半径 · 查看更多 »

最大持续风速

热带气旋对应的最大持续风速(Maximum sustained wind)是一个用于衡量风暴强度的常见指标。一个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其最大持续风速可以在风眼墙中探测出来。与阵风不同的是,持续风速是根据采样一段时间内的风速计算平均值来得出。对速的测量已经制订了全球统一的标准,在距地球表面10米处进行,而最大持续风速则代表了热带气旋内部任何位置在一分钟或十分钟时间段内的最高平均风速。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的磨擦,风速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如果热带气旋位于陆地上空的山峰或山脉附近也同样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对于海上的热带气旋,可以利用卫星图像来确定其最高持续风速。如果有陆地、船只、飓风猎人侦察机的观察报告以及雷达图像,那么气象部门同样可以对最大持续风速做出估算。这个数值可以通过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加以应用,有助于对热带气旋可能造成的破坏作出预计。.

新!!: 侦察机和最大持续风速 · 查看更多 »

戰鬥妖精雪風

《戰鬥妖精雪風》(戦闘妖精雪風)是由動畫公司GONZO DIGIMATION製作的OVA,以神林长平所著的科幻小说《戰鬥妖精·雪風》(戦闘妖精・雪風)系列為基礎改編而成。其原著小說始於1979至1983年間旗下《》(S-Fマガジン)斷續發表的一系列短篇作品,1984年這些短篇增補修訂后以《戰鬥妖精·雪風》(戦闘妖精・雪風)為題出版。1992年后該雜誌陸續刊出續篇,於1999年合併為《GOOD LUCK—戰鬥妖精·雪風》(グッドラック―戦闘妖精・雪風)出版,之後作者對第一部小說稍作修改以符合後續發展,於2002年以《戰鬥妖精·雪風〈改〉》(戦闘妖精・雪風〈改〉)為題再次出版。2006年后陸續發表的續篇於2009年以《UNBROKEN ARROW 戰鬥妖精·雪風》(アンブロークンアロー 戦闘妖精・雪風)為題出版。動畫改編版本曾在2006年的第五屆东京国际动画展中獲得原创动画(Original Video)部门最优秀作品奖。.

新!!: 侦察机和戰鬥妖精雪風 · 查看更多 »

戰機世界

是一款以軍事航空黃金時代為背景的大型3D大型多人線上空戰遊戲。烏克蘭遊戲開發工作室 Persha Studia 開發,由戰遊網發行營運。2013 年 11 月正式推出於獨立國協、歐洲、北美 該遊戲為戰遊網旗下戰爭三部曲之一,遊戲背景從 1930 至韓戰期間,玩家將可以操控雙翼飛機到噴射機等多樣戰機,與其他玩家一同爭奪制空權而進行激烈的駁火空戰。 透過 戰遊網 旗下平台 Wargaming.net ,可以與《戰艦世界》以及《戰車世界》使用同一帳號遊玩並共用虛擬貨幣(金幣)。.

新!!: 侦察机和戰機世界 · 查看更多 »

战斗机

戰鬥機(Fighter aircraft)係一種空對空戰鬥用的軍用飛機,主要用以對抗敵方的航空器,攻擊空中目標,奪取、維護戰場上的制空權,故其設計著重於提升機動力與運動性能。戰鬥機通常也被視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空中戰力。 史上第一款名義上的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法國人率先實現了在螺旋槳上安裝鋼鐵製子彈偏導片,使機槍子彈不會擊中螺旋槳。這個系統讓飛行員可專​​心駕駛飛機並進行射擊,同時也無須額外配置機槍手,但會使機槍的射速變慢。 過往的戰鬥機根據用途又細分為殲擊機與攔截機(Interceptor)。殲擊機即大眾熟知的傳統戰鬥機,用途是消滅敵方軍用飛機、控制空域,掌握制空權可避免己方地面受到攻擊,亦有利於己方攻擊敵方地面。由於殲擊機隨時可能進行空中纏鬥,對機動力、運動性能的要求遠高於其他機種。攔截機的用途則是在敵方轟炸機和偵察機進入己方空域前,以其速度和爬升能力爭取時間及高度優勢並將其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飛行高度較高的轟炸機與偵察機,在設計上以爬升率和飛行速度為優先。二次大戰後,有鑑於原子彈的威脅,許多國家一度將攔截機視為與殲擊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由於飛彈科技的成熟,以及超音速巡航的出現,攔截機的功能已可通過殲擊機配備飛彈來滿足,成為現今趨勢之多用途戰機,不再發展專門的攔截機。.

新!!: 侦察机和战斗机 · 查看更多 »

戒備狀態 (遊戲)

《戒備狀態》(DEFCON)是一個由英國遊戲開發商Introversion軟件開發的即時戰略遊戲。這個遊戲取名自美國國家防禦等級的衡量方式「--」,並令人聯想起冷戰時期一觸即發的核戰。 這個遊戲自2006年9月起便可經Introversion的網上商店和Steam購買。並分別於2007年6月15日和2007年4月5日於英國和美國公開發售。.

新!!: 侦察机和戒備狀態 (遊戲) · 查看更多 »

海鹞战斗攻击机

英国宇航海鹞(British Aerospace Sea Harrier)是一种海军的垂直起降/ STOVL喷气式战斗机,兼并侦察和攻击机双重任务,是由霍克西德利鹞式飞机发展而来的。它首先开始服役于皇家海军是在1980年4月,名为FRS1海鹞,并得到了非正式的名称“莎尔”。在不寻常的时代作为海军和陆基空中优势战斗机,但且只拥有亚音速巡航能力的海鹞,作为这一重要角色肩负着皇家海军的航空母舰防空体系。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對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又名"福克蘭群島戰爭")令海鷂一戰成名。.

新!!: 侦察机和海鹞战斗攻击机 · 查看更多 »

无线电

無線電,又稱无线电波、射頻電波、電波,或射頻,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電磁波,在電磁波譜上,其波長長於紅外線光(IR)。頻率範圍為300 GHz以下 ,其對應的波長範圍為1公釐以上。就像其他電磁波一樣,無線電波以光速前進。經由閃電或天文物體,可以產生自然的無線電波。由人工產生的無線電波,被應用在無線通訊、廣播、雷達、通訊衛星、導航系統、電腦網路等應用上。 無線電發射機,藉由交流電,經過振盪器,變成高頻率交流電,產生電磁場,而經由電磁場可產生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像磁鐵,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現象。同類電子會互相排斥,因此當無線電波射出時,會將前方電波往前推,當連續電波一直射出來時,電波就會在空氣中傳播。 無線電技術是通過無線電波傳播信號的技術,其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製可將信息加載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通過解調將訊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資訊傳遞的目的。 麥克斯韋最早在他遞交給英國皇家學會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理論》中闡明了電磁波傳播的理論基礎。他的這些工作完成於1861年至1865年之間。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在1886年至1888年間首先通過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爾的理論。他證明了無線電輻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並發現電磁場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達,通常稱為波動方程。 1906年聖誕前夜,范信達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採用外差法實現了歷史上首次無線電廣播。范信達廣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誦《聖經》片段。位於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開播世界上第一個定期播出的無線電廣播娛樂節目。.

新!!: 侦察机和无线电 · 查看更多 »

日本海中部海域不審船事件

日本海中部海域不審船事件(日本海中部海域不審船事件),是發生於2002年9月4日至9月5日凌晨的衝突事件,北朝鮮派遣的工作船在日本海海面上被發現,接著日本派遣巡視船與偵查機尾隨,最後以工作船離開防空識別區而告終。.

新!!: 侦察机和日本海中部海域不審船事件 · 查看更多 »

攔截機

閃電式戰鬥機(Lightning) 攔截機(Interceptor)係一種特別強調以飛行速度和爬升率來攔截敵方轟炸機与侦察机等高空機種的军用飞机,通常被視為戰鬥機的一個類別。攔截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隨著1960年代弹道飛彈的成熟,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下降;加上戰鬥機逐漸擁有超音速巡航,攔截機的功用已由一般的防空飛彈或多用途戰鬥機取代,目前很少有國家还在繼續研發專門的攔截機。.

新!!: 侦察机和攔截機 · 查看更多 »

曾厝垵飞机场

曾厝垵飞机场又称曾厝垵海军机场,是厦门市历史上的第一座官办机场,位于厦门岛南端的曾厝垵(现环岛路音乐广场、海港城、佳丽海鲜一带),距离厦门大学约1公里。机场于1929年1月兴建直至1938年2月废弃,在用期间隶属于厦门海军航空处。.

新!!: 侦察机和曾厝垵飞机场 · 查看更多 »

景雲陸上偵察機

景云陆上侦察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简称空技厂)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研发的陆基高速远程侦察机。它采用极其罕见的并联发动机中置布局,但也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机械故障,最终在战争结束前仅生产了两架。海军编号R2Y,无盟军代号。.

新!!: 侦察机和景雲陸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900年-19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侦察机和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

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是大西洋飓风数据库中对大西洋盆地生成风暴命名的第一个大西洋飓风季,所使用的名称来自海陆军联合拼音字母,第一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名为“艾伯”(Able,指代“A”),第二个为“贝克”(Baker,指代“B”),以此类推。这一季相对来说非常活跃,共形成了16个热带风暴,其中11个发展到了飓风强度,并且按照现代用于为飓风强度分级的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其中又有6场飓风的最大持续风速达到了三级或更高标准,即属大型飓风。本季第12场风暴起初没有获得命名,也没有纳入年度汇总,另外还有3场风暴是经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飓风研究部的大西洋飓风再分析计划才发现。在这次再分析计划以前,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气旋能量指数曾创下新纪录,一直保持到21世纪才由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打破。但现代研究人员经重新审核后认为,这年的多场风暴强度要弱于预期,这样飓风季的气旋能量指数指也就要低于起初的计算。 本季的热带气旋共计造成88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3850万美元(1950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8月12日形成的飓风艾伯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命名的大西洋飓风,这场风暴擦过北卡罗莱纳州海岸,之后又穿越了加拿大大西洋省份。飓风多格是本季最强烈的飓风,其强烈达到了五级飓风的标准,给背风群岛造成严重破坏。本季有两个大型飓风对佛罗里达州产生了影响,飓风依兹创下了美国历史上24小时降雨量的新纪录;飓风金袭击了迈阿密闹市区,造成2775万美元(1950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一年中有两场大型飓风登陆,使1945至1950年成为历史上首次在5年间有5场大型飓风登陆美国,这一纪录一直保持了半个世纪才被2000至2005年追平。全年最后一个气旋是场没有命名的热带风暴,于11月13日消散。.

新!!: 侦察机和1950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5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5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59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侦察机和1959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60年U-2擊墜事件

1960年U-2擊墜事件發生在冷戰期間的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國洛克希德U-2偵察機在蘇聯領空遭擊落。最初以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為首的美國政府否認該機製造目的以及該趟任務性質,但當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為首的蘇聯政府向外界展示被俘機師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和U-2偵察機殘骸(整體架構尚存)時,美方終於承認該機進行了秘密的間諜活動。由於兩個禮拜後,東西方首腦將會於巴黎舉行四國首腦會談,這件事讓美方極為尷尬,也使美蘇關係降到冷戰以來的低點。.

新!!: 侦察机和1960年U-2擊墜事件 · 查看更多 »

1961年飓风黛比

飓风黛比(Hurricane Debbie)是有纪录以来于9月袭击爱尔兰岛最强烈的一场气旋,并且很可能是仅有的一个吹袭不列颠群岛的热带气旋。黛比是1961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第四个获得命名的风暴,源于8月下旬首次发现时还位于中非上空的一片组织结构良好的热带扰动天气。系统逐渐向西行进,于9月5日离开塞内加尔海岸进入大西洋。估计系统这时已经成为热带风暴,但气象部门要一直到两天后才开始发布公告。9月6日晚,黛比以强烈热带风暴或是飓风的最低标准强度从佛得角南部经过,引起一架飞机失事,导致群岛上有60人丧生。离开群岛后的几天时间里,风暴先是向西北偏西前进,之后又转向北上,但在连续几天里由于数据缺乏,系统的具体情况难以确定。一直到9月10日一架商用客机遇到风暴后才确定了其位置。次日,黛比达到最高强度,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95公里,属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三级飓风标准。 飓风在最高强烈下保持了超过一天时间,然后逐渐减弱,前进速度也渐渐放缓。到了9月13日,黛比因受到西风带的影响而开始向东北偏东方向加速行进。9月15日,系统以飓风的最低标准强度从亚速尔群岛西部上空经过。但气象部门无法确定风暴这时是仍属热带气旋还是已转变成温带气旋。接下来黛比在逼近不列颠群岛的过程中得以强化,于9月16日在西爱尔兰海岸掠过。之后不久,系统经确认已转变成温带气旋并继续向东北进发。风暴残留之后转向东进,先后袭击了挪威和俄罗斯,于9月19日消散。 袭击爱尔兰岛时,黛比仍然是一场强烈的风暴,岛上大部分地区的风速都创下新纪录,近海纪录下时速183公里的最强阵风。狂风造成大范围破坏和干扰,刮倒了数以万计的树木,还有大量供电线缆中断。不计其数的建筑物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许多较小的建筑物被毁。大面积的大麦、玉米和小麦作物毁于一旦。黛比共计夺走了整个爱尔兰岛18人的生命,其中爱尔兰共和国12人,北爱尔兰6人。爱尔兰共和国遭受的经济损失约为4000到5000万美元(196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到美元),北爱尔兰也有至少400万美元(196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大不列颠岛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时速超过160公里狂风的摧残。.

新!!: 侦察机和1961年飓风黛比 · 查看更多 »

1972年热带风暴卡丽

热带风暴卡丽(Tropical Storm Carrie)是于1972年9月上旬对美国东岸产生影响的一场强烈热带风暴,也是197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3个热带气旋。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8月中旬进入大西洋的一股东风波,經過一系列的复杂气象事件综合作用最終在8月29日形成。这场风暴存在期间总体保持北上趋势,起初所达到的最高强度在热带风暴标准中属中等水平,然后又减弱到接近热带低气压强度标准。卡丽朝向西北转向后因斜压环境的影响开始再度增强,并在转变成温带风暴过程中达到超越热带系统最高强度的每小时110公里风速。卡丽的温带残留掠过新英格兰东部,再于9月4日登陆缅因州,最终于两天后在圣罗伦斯湾上空消散。 新英格兰以南的美国东岸受这场风暴的影响很小,仅限于涌浪、阵风和小雨。新英格兰东南部的情况较为严重,阵风时速达到135公里,降雨量超过300毫米。沿海及略靠内陆的区域所受破坏最为严重,马萨诸塞州因风暴导致轮船暂停服务,数以千计的居民因此被困在近海岛屿上。卡丽总体上造成的破坏较轻,共计导致4人死亡,经济损失约为178万美元(197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1972年热带风暴卡丽 · 查看更多 »

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

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于1973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之间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太平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飓风艾娃是本季最重要的天气系统,其强度刷新了太平洋飓风的纪录。 A guide on how to read the database is available.

新!!: 侦察机和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73年飓风弗兰

飓风弗兰(Hurricane Fran)最初又名亚热带风暴布拉沃(Subtropical storm Bravo),是1973年10月的一场一级飓风,虽然行进路径很长,但基本没有造成破坏。系统源自10月1日伊斯帕尼奥拉岛近海的东风波,在十月首周缓慢发展,到4日时已形成下层低气压区,对流活动也有增长。10月8日,系统成为亚热带低气压,不久后再升级成亚热带风暴布拉沃。气旋继续强化并发展出越来越明显的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经过10月10日侦察机确认,风暴已转变成热带气旋,并在升级成飓风的同时获名“弗兰”。 受西风带中的低气压区影响,飓风快速朝东北移动。到了10月11日,弗兰已在绕过亚速尔群岛后达到风力时速130公里、最低气压978毫巴(百帕,28.88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由于行经洋面水温逐渐降低,风暴在逼近法国海岸期间于10月12日转变成温带气旋。抵达陆地前不久,系统被冷锋吸收。整场风暴自始至终对陆地的影响都很小。.

新!!: 侦察机和1973年飓风弗兰 · 查看更多 »

1973年飓风艾娃

飓风艾娃(Hurricane Ava)是有纪录以来东北太平洋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之一,也是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首场获命名的风暴。系统于6月上旬成形,并很快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强度,成为有纪录以来第一个在6月形成的五级太平洋飓风,也是一年中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级太平洋飓风。气旋的中心气压创下太平洋飓风的新低。虽然强度很高,但艾娃自始至终都在远离陆地的海上活动,没有造成显著影响。 为了研究这场风暴,人类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测量和侦察手段。他们不但启动多次侦察飞行任务,还试验了多种气象仪器。天空实验室计划的宇航员还从太空拍下这场飓风的照片。.

新!!: 侦察机和1973年飓风艾娃 · 查看更多 »

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5年太平洋颶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侦察机和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从1983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传统上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这次飓风季的活跃度创下53年来大西洋飓风季的新低,一共只形成七个热带低气压,其中四个达到热带风暴或以上强度。这也令飓风季的累积气旋能量指数创下1950年以来(至今)的最低值,只有17。 飓风季开始的时间就比往年正常情况要晚,直到7月29日才形成第一个热带低气压,第二个则在7月31日形成,这两个都很快消散,没有得到显著增强。8月15日形成的第三号热带低气压很快就在次日增强为飓风艾丽西亚,并于8月18日登陆德克萨斯州,给该州造成了超过20亿美元(198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巨额损失。飓风巴里由8月25日形成的热带低气压发展而成,该低气压在穿越佛罗里达州后达到飓风强度,之后在德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附近登陆,最终于8月30日在陆地上空消散。 本季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飓风尚塔尔(Chantal)于9月10日形成并增强为飓风,但一直没有接近陆地,于9月15日被一股锋吸收。第六号热带低气压于9月19日形成,给加勒比地区带去了暴雨,再在9月21日退化成东风波。热带风暴迪安是本季的最后一场风暴,9月26日形成期间起初向北行进,达到每小时85公里的最大风速后于9月29日在德玛瓦半岛登陆,次日便在弗吉尼亚州沿海地区上空消散。.

新!!: 侦察机和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85年飓风凯特

飓风凯特(Hurricane Kate)是1985年袭击美国的最后一场热带气旋,也是有纪录以来在一个日历年中以最晚日期登陆该国的飓风。凯特是1985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第11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7场飓风和第3个大型飓风。这一天气系统源于11月15日波多黎各东北方向一股东风波和一片上层低压槽的相互作用。系统起初行动路线很不稳定,之后由于北面的高压区逐渐增强而转向西进。11月16日,系统因外界大气格局有利而增强成飓风,并在3天后进一步达到二级飓风强度。11月19日晚,凯特吸收了一股强度略有不及的风暴后不久以二级飓风强度在古巴北部海岸进行了首次登陆。离开陆地后,飓风开始快速强化,于次日成为三级飓风并达到风速每小时195公里的最高强度。11月21日,一股冷锋行经密西西比河,令气旋先转向北上,之后又再转至东北,接下来风暴以风力时速160公里强度从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海滩登岸,这一强度仍属二级飓风的下限。凯特在沿美国东南部海岸线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减弱,于11月22日离开北卡罗莱纳州海岸,再于次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古巴针对这场飓风疏散了36万人。该国因强降雨引发了多场泥石流和洪灾,致使10人丧生,还导致了严重的农业损失。超过飓风强度的阵风引起大规模停电,还令建筑物和农作物严重受损。该国遭受了约4亿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凯特也因此成为近百年间对该岛破坏最为严重的飓风。气象部门预先发布了许多飓风警告和观察预警,数十万居民予以疏散,佛罗里达州州长宣布该州多个县进入紧急状态,但因之后风暴造成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而取消,各地还开设了多个避难所。飓风凯特是继1975年的飓风埃洛伊塞以来首场登陆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的飓风。风暴潮和暴雨引发的洪水摧毁了许多牡蛎产业,许多人在风暴过后的数星期里失业。时速超过160公里的阵风导致树木倒塌、建筑物受损,风雨交加之下还有许多电线杆倒塌。美国东南部其它许多地区都因降雨引发洪灾,导致道路受损,大量树木也受到破坏。这场飓风共计导致15人遇难,经济损失达7亿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1985年飓风凯特 · 查看更多 »

1985年飓风鲍勃

飓风鲍勃(Hurricane Bob)是一场于1985年7月影响了美国东南部的飓风,也是198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2场热带风暴和首场飓风,于7月21日由墨西哥湾东部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系统起初向东移动,以弱热带风暴强度袭击佛罗里达州西南部,接下来转向北上并迅速增强,于7月24日达到飓风强度。次日,鲍勃在南卡罗莱纳州博福特附近登陆,成为这年飓风季吹袭美国的首场飓风。气旋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于7月26日被西弗吉尼亚州东部上空的一片锋面槽吸收。 鲍勃一共间接导致5人遇难,经济损失达到2000万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风暴给佛罗里达州带去暴雨,降雨量最高的大沼泽地市达508毫米。不过,这些降水缓解了许多地方持续已久的干旱,所以对大部分地区都是有利的。飓风最后一次登陆是在南卡罗莱纳州,当地所受影响很小,但气旋在弗吉尼亚州催生了3场龙卷风,其中1场摧毁了两套房屋。.

新!!: 侦察机和1985年飓风鲍勃 · 查看更多 »

1986年飓风查利

飓风查利(Hurricane Charley)是1986年大西洋飓风季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三场热带风暴和第二场飓风,源于8月13日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沿线的亚热带低气压区。进入南卡罗莱纳州近海后,系统转变成热带气旋,再于8月15日增强成热带风暴。之后查利达到飓风强度标准,然后从北卡罗莱纳州经过。气旋在北大西洋上空逐渐减弱,于8月20日转变成温带气旋。风暴残留之后一个多星期里一直保持着相当强度,最终于8月30日穿越不列颠群岛的过程中消散。 这场风暴给美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带去轻到中度降水,缓解了喬治亞州和南卡罗莱纳州的旱情。飓风在北卡罗莱纳州登陆,造成的主要影响包括潮汐洪灾和树木断裂。气旋给弗吉尼亚州东南部带去狂风,导致11万人失去供电。大西洋海岸向北直至马萨诸塞州都受到了轻度破坏。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各有一人因交通意外丧生,马里兰州还有一架飞机坠毁,导致三人遇难。整个美国一共遭受了约1500万美元(198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此外纽芬兰岛有一人溺亡。 成为温带气旋后,查利给英国和爱尔兰带去狂风暴雨,造成至少11人死亡。爱尔兰的24小时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并且超过200毫米的降水也刷新了该国的单日降雨量纪录。爱尔兰因这些降水引发大规模洪灾,造成两条河流溢出,都柏林地区有451幢建筑被淹,部分水深达2.4米。英国国内多条河流泛滥,输电线缆受损,树木被吹断。.

新!!: 侦察机和1986年飓风查利 · 查看更多 »

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活跃程度属中等水平,但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大西洋飓风季,共有多达15场热带气旋直接对陆地产生影响。飓风季从1988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早在5月30日时就有热带低气压在加勒比海发展形成,提前拉开了这年热带天气活动的序幕。不过,第一个获得命名的热带风暴阿尔贝托却要到飓风季开始两个多月后的8月8日才形成,比通常情况要晚一个多月。热带风暴基斯是全年的最后一场风暴,于11月24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本季共计产生19个热带低气压,其中12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有一场热带风暴在起初的实际操作中归类为热带低气压,但之后经再度分析后重新归入热带风暴。共有5个热带气旋达到飓风强度,其中又有3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 颶風吉爾伯特是全季最具影响的气旋,创下当时最强烈大西洋飓风的新纪录。这场飓风途经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对墨西哥和许多岛屿国家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其中又以牙买加特别严重。风暴沿途共计造成超过3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墨西哥,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198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以四级强度袭击尼加拉瓜的飓风琼也导致超过200人丧生,经济损失约20亿美元(198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这场飓风之后还进入东太平洋并因此重新归类、命名为热带风暴米利安。.

新!!: 侦察机和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91年卡瓦格博峰山难

1991年卡瓦格博峰山难是中日联合登山队于1991年1月在攀登卡瓦格博峰时发生的山难,这是迄今為止發生的世界第二大山難(仅次于1990年列宁峰山难)。此次山难中有包括中方6人、日方11人在内共计17人遇難。在当地居民以及京都大学学生登山协会摄影师小林尚礼的努力下,16具遇难者遗体已被找回。.

新!!: 侦察机和1991年卡瓦格博峰山难 · 查看更多 »

1991年大西洋飓风季

1991年大西洋飓风季是24年来首个没有任何一场飓风是由东风波发展而成的大西洋飓风季,而大部分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的源头都是东风波。本次飓风季于6月1日正式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由于整个大西洋上空的风切变以往年要高,这一飓风季是四年来活跃程度最低的。第一个风暴安娜(Ana)于7月2日在美国东南部近海形成,但没有造成较大影响就已消散。本季形成的另外两个热带风暴丹尼(Danny)和埃里卡(Erika)没有对陆地构成显著影响,其中丹尼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以东消散,而埃里卡则在穿越亚速尔群岛后转变成温带气旋。此外,本飓风季还形成了四个没有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热带低气压,其中第二个低气压吹袭了墨西哥并带去了大范围降雨。 飓风鲍勃是本飓风季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风暴,也是当时美国历史上造成损失最大的十场飓风之一。这场飓风在掠过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和纽约州长岛后在罗得岛州登陆,共计造成了高达15亿美元(1991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的损失,还导致17人死亡,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马萨诸塞州。本飓风季最强烈的飓风是克劳德特,在百慕大附近达到每小时215公里的最高风速,不过风暴虽然在百慕大附近经过,但没有造成任何损失。热带风暴法比安是本季唯一穿过或接近古巴和佛罗里达州的热带风暴,虽然产生了暴雨,但也没有造成任何损失。飓风格雷斯是本季最后一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其本身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但给一股东北风暴发展成强烈飓风提供了能量,后一场飓风之后由一位作家命名为完美风暴。这场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超过2.08亿美元(1991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还导致13人丧生。高达10米的海浪袭击了从加拿大到佛罗里达州以及更东南部的波多黎各海岸线,超过38000人家中停电,沿海巨浪导致道路和建筑物被淹,新英格兰部分地区受到的损失比两个月前的飓风鲍勃还要严重。风暴之后在墨西哥湾暖流上空转变成飓风,最后于11月2日在新斯科舍上空消散。.

新!!: 侦察机和1991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93年热带风暴辛迪

热带风暴辛迪(Tropical Storm Cindy)是一场强度较弱但却异常潮湿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于1993年8月在马提尼克大片地区引发了灾难性的洪灾和泥石流。辛迪于8月14日在马提尼克以东海域形成,成为199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第3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由于外界大气环境不利,系统在穿越东北加勒比海期间的组织结构一直很混乱。达到每小时75公里的最大持续风速后,风暴开始因与伊斯帕尼奥拉岛高原地区的相互作用而减弱。8月16日,气旋以热带低气压强度从多米尼加登陆,次日便在当地上空消散。 虽然辛迪的云层结构较为混乱,但却给东北加勒比海许多地区带去了瓢泼大雨。马提尼克岛在24小时里的降雨量就高达305毫米,许多北方乡村和公社受到影响。勒普雷舍(Le Prêcheur)因大范围的土石流而变得满目疮痍,许多建筑被整幢冲走,经济损失达到270万美元(199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岛上共有两人丧生,数百人流离失所。途经伊斯帕尼奥拉岛期间,辛迪给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带去了大浪和中等程度降水。多明尼加共和国有两人因倾盆大雨引发的洪水遇难,不过准确的损失数额仍不得而知。.

新!!: 侦察机和1993年热带风暴辛迪 · 查看更多 »

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

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于1994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时间段。整个飓风季一共产生了7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其中有三个达到飓风强度,这两个数量都低于大西洋飓风季的平均水平。热带风暴阿尔贝托是本季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于6月30日发展形成,最后一场风暴是11月21日消散的飓风戈登。除了产生的风暴数量低于平均水平外,本季也没有产生大型飓风,即没有任何一个气旋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三级飓风强度,最强烈的飓风佛罗伦萨所达到的最高风速为每小时180公里,达到二级飓风水平。除了飓风佛罗伦萨、飓风克里斯和飓风戈登外,其他风暴都没有超出热带风暴强度。 热带风暴阿尔贝托给美国东南部带去了暴雨并引发洪灾,有超过18,000户民宅受损或被毁。到了8月,热带风暴贝丽尔又给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南卡罗莱纳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带去了倾盆大雨,还有其他多个州也出现了中等程度降水。贝丽尔还致使多人受伤,其中大部分都是因风暴催生的一场龙卷风导致。9月,热带风暴黛比在加勒比地区导致9人丧生。飓风戈登是本季造成影响最为严重的风暴,其前后共有六次登陆,给从哥斯达黎加到北卡罗莱纳州之间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构成破坏和人员伤亡,单海地就有1,122人因戈登产生的严重洪灾和泥石流死亡。此外,1994年12月的一场东北风暴也可能存在热带气旋特征,但由于这一特征未能确认,所以没有将其归类为热带天气系统。.

新!!: 侦察机和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94年飓风艾米利亚

飓风艾米利亚(Hurricane Emilia)是1994年太平洋飓风季第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也是这年首场五级飓风。系统源于7月16日夏威夷州东南方向的一片低气压区,成为热带低气压数小时后就强化成热带风暴。进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预警责任区后,艾米利亚于17日升级成飓风,然后进入爆发性增强期,不到两天后就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260公里,最低气压926毫巴(百帕,27.34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创下中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新纪录,也成为首场在该海域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五级飓风标准的风暴。不过这一强度纪录只保持了几天就被飓风吉尔玛打破,之后又被2006年的飓风伊欧凯超越。 风暴强度出现小幅波动,然后在7月21日因受上层低压槽的影响转向西北,并于随后开始减弱。气旋因行经海域的垂直风切变增多、水温降低导致进一步弱化。次日,艾米利亚从夏威夷大岛以南约270公里洋面经过,于7月24日降级成热带低气压,再于25日完全消散。这场飓风始终没有登陆,虽然给夏威夷群岛带去大浪和阵风,但没有造成严重损失,各地降雨量也维持在适中水平。.

新!!: 侦察机和1994年飓风艾米利亚 · 查看更多 »

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

截至2015年,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仍是有纪录以来最后一个没有热带气旋在8月形成的大西洋飓风季,这个月份通常来说都是大西洋盆地一年中热带天气活动最强烈的。飓风季于1997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本季的活跃程度很低,一共只形成7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此外还有1个热带低气压和1场未编号的亚热带风暴,这也是继1961年以来大西洋盆地首次在8月完全没有热带气旋活动。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活跃程度很低,但同年的东太平洋飓风季和西太平洋台风季都很活跃,分别形成了19和29场风暴,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强烈的圣婴-南方振荡现象影响。与存在该现象的过往年份一样,大西洋热带海域的热带气旋形成受到限制,北纬25°以南只形成两场热带风暴。 6月1日,巴哈马以北海域发展出亚热带风暴,再于次日消散,没有对陆地产生影响,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当时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发现这场风暴,所以也就没有为其编号。6月30日,热带风暴安娜在南卡罗莱纳州近海形成,再于7月4日消散,对北卡罗莱纳州有轻微影响。本季首场飓风比尔从7月11日持续到13日,给纽芬兰岛带去小雨。热带风暴克劳德特在比尔消散时发展形成,致使北卡罗莱纳州近海波涛汹涌。飓风丹尼是全季最具破坏性的风暴,引起大规模洪灾,其中又以阿拉巴马州受灾最为严重。丹尼一共夺走了9条人命,经济损失约有1亿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飓风埃里卡的外围雨带令小安的列斯群岛受到强烈海浪和阵风的冲击,导致两人死亡,经济损失约1000万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热带风暴格雷斯的前身天气系统在波多黎各引发轻度洪灾。第五号热带低气压和热带风暴费边都没有对陆地产生显著影响。合并计算,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所有风暴一共造成12人丧生,引起的破坏总价值约为1亿1146万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97年飓风吉列尔莫

飓风吉列尔莫(Hurricane Guillermo)是有纪录以来第九强劲的太平洋飓风,其最高风速达到每小时260公里,气压低至919毫巴(百帕,27.14英寸汞柱)。吉列尔莫于1997年7月30日由一股位于墨西哥瓦哈卡州萨利纳克鲁斯以南约555公里的东风波形成,这股东风波之后在稳步朝西北偏西方向行进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于8月1日达到飓风强度,并于次日开始快速强化。这一强化阶段结束时,风暴已经达到最高强度,成为五级飓风。8月5日下午,风暴开始减弱,于8月8日降级为热带风暴。进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管辖区域后,系统曾短暂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之后又重新强化至热带风暴状态。8月15日,风暴进入北纬41.8度海域,对于热带气旋来说这一纬度异常之高,隨后转化成温带气旋。风暴残余先往东北方向移动,之后转朝南面,再转而向东,一直持续了超过一星期后才于8月24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近海被一个更大的温带系统吸收。 这场飓风自始至终没有对任何一块大陆构成威胁,对陆地的影响很小。不过由于其强度较高,在太平洋产生的海浪对从夏威夷到墨西哥的海岸都产生了影响。沿美洲的太平洋海岸一共有三人在巨浪中淹死,其中两人在下加利福尼亚州,一人在加利福尼亚州。吉列尔莫达到最高强度时曾是有纪录以来第二强的太平洋飓风,但自那以后已经先后被另外四个风暴超越,其中包括同年晚些时候的飓风琳达。由于风暴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其名称吉列尔莫(Guillermo)也就没有予以退役。.

新!!: 侦察机和1997年飓风吉列尔莫 · 查看更多 »

1997年飓风丹尼

飓风丹尼(Hurricane Danny)是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唯一登陆美国的飓风,也是全季第4场热带风暴和第2场飓风。系统于7月17日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创下大西洋飓风季中形成时间最早的第5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纪录,直到2005年才被飓风艾米莉打破。与本季前4场热带或亚热带气旋相同,丹尼的起源也不属热带天气系统,而是源自一股由低压槽催生后进入墨西哥湾温暖水域上空的对流。由于两个高气压的影响,系统向东北方向穿过墨西哥湾,这样的前进方向和路径对于7月中旬的热带气旋来说非常罕见。丹尼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登陆,然后经过美国东南部,最终还给新英格兰部分地区带去了风和雨。 飓风产生了极端降水和多场龙卷风,沿途造成大规模破坏,共导致9人死亡,经济损失1亿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风暴在阿拉巴马州产生的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其中多芬岛高达932毫米。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许多地区出现洪灾、停电和侵蚀,救援工作也只能通过被洪水淹没的道路展开。气旋催生的龙卷风对美国东岸造成重大损失。全部9名遇难者中阿拉巴马州近海1人,乔治亚州4人,南卡罗莱纳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各2人。.

新!!: 侦察机和1997年飓风丹尼 · 查看更多 »

1998年飓风莱斯特

飓风莱斯特(Hurricane Lester)是1998年太平洋飓风季形成的第15个热带气旋,第12场获命名的风暴和第八场飓风。系统源自9月29日离开非洲西海岸进入大西洋的东风波,由于外界环境不利,直至10月15日才成为热带低气压。气旋当天就升级成热带风暴,次日又达到飓风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度波动,莱斯特达到风力时速185公里的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已属三级飓风标准。风暴此后逐渐减弱,于10月26日降级成热带风暴,并在不久后完全消散。 气旋自始至终没有登陆,但10月18日行进至距陆地最近的位置时产生暴雨和中等强度风力。降水引发泥石流,夺走两名孩童的生命,风暴整体引起的损失数额缺乏统计。.

新!!: 侦察机和1998年飓风莱斯特 · 查看更多 »

2001年热带风暴尚塔尔

热带风暴尚塔尔(Tropical Storm Chantal)是2001年大西洋飓风季的一场在8月穿越了加勒比海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尚塔尔于8月14日由热带大西洋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快速向西移动,退化成东风波后穿越了向风群岛。尚塔尔在加勒比海两次达到时速110公里的最高风速,并且气象部门两次都预测风暴将达到飓风强度,但风切变和之后与陆地的相互作用都令风暴没能强化成飓风。到了8月21日,尚塔尔移动到了墨西哥和伯利兹边界海岸附近登陆,并于次日消散。 风暴在向风群岛引发的闪电导致特立尼达岛有两人间接死亡。尚塔尔给行进路途上的各地带去了小到中等程度的降雨,其中墨西哥的金塔纳罗奥州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泥石流。伯利兹因大浪、狂风和降雨所受到的经济损失共计为400万美元(2001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总体上这场风暴所造成的损失很小。.

新!!: 侦察机和2001年热带风暴尚塔尔 · 查看更多 »

2001年热带风暴巴里

热带风暴巴里(Tropical Storm Barry)是一个于2001年8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登陆的强劲热带风暴,也是2001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三个热带气旋和第二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巴里源于7月24日离开非洲海岸的一股东风波,这股东风波于7月29日进入加勒比地区并催生出一片低气压区,然后在8月3日组织形成热带风暴。经过强度和行进路径的波动后,风暴在墨西哥湾上空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110公里的最高强度,然后向北前进并沿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登岸,最终于8月7日消散。 巴里造成的影响远远小于本季的第一个风暴阿利森,一共有9人死亡,其中古巴6人,佛罗里达州3人。风暴给塔拉赫西带去了高达230毫米的降雨量,该市遭遇的阵风时速达到127公里,是这场风暴产生的最大风速。系统即便还只是东风波时也令佛罗里达州南部普降大雨,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结构性的破坏。该州西北部的狭长地带也出现了中等程度的洪水和风力破坏。之后风暴残留持续北上朝内陆进发,在密西西比河部分河段降下小雨。整场风暴共计造成了约3000万美元(200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

新!!: 侦察机和2001年热带风暴巴里 · 查看更多 »

200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

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Tropical Storm Cristobal)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3个热带低气压,也是第3场热带风暴,其强度相对较弱,在西大西洋蜿蜒行进数天后就被锋区天气系统吸收。系统源于之前催生出热带风暴伯莎的同一条低压槽,于8月5日在南卡罗莱纳州近海形成。气旋起初缓慢向东南方向移动,组织结构较为混乱。8月7日,克里斯托瓦尔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85公里的最高强度,但次日就失去热带天气系统特征。风暴残留给百慕大带去中等程度降水,并与高气压系统共同影响,导致纽约州长岛有3人因遭遇离岸流遇难。.

新!!: 侦察机和2002年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 · 查看更多 »

2002年热带风暴爱德华

热带风暴爱德华(Tropical Storm Edouard)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五个热带风暴,也是9月第一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这个月共有多达八个热带气旋获得命名,创下了单月的新纪录。爱德华于9月1日从佛罗里达州以东的一片对流区和冷锋发展成热带气旋,在弱转向气流的影响下,系统向北漂移并沿顺时针路径循环向西移动。虽然有中等到较强风切变的不利影响,风暴还是在9月3日达到风速每小时约100公里的最高强度,但又在接下来向西行进的过程中快速减弱。9月5日,爱德华在佛罗里达州东北部实现登陆,并在穿越该州后于9月6日消散,其残留被热带风暴费伊的环流吸收。 热带风暴爱德华给佛罗里达州带去了中等程度降水,其中该州西部降雨量超过175毫米。虽然登陆时系统仍有热带风暴强度,但其在陆地上行进时的风速很小。此外虽有多条道路被雨水淹没,但此次风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总体破坏也很小。.

新!!: 侦察机和2002年热带风暴爱德华 · 查看更多 »

2002年热带风暴汉娜

热带风暴汉娜(Tropical Storm Hanna)是一个对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和东南部地区构成影响的中等强度热带风暴,也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0个热带气旋和第9个获得命名的风暴。汉娜由表面槽、东风波、上层低气压系统和上层大气扰动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于协调世界时9月12日0点经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归类为热带低气压。风暴在其整个持续时间里的组织性一直很混乱,不过还是达到了热带风暴强度,最低气压为1001毫巴(百帕,29.56英寸汞柱),最大风速为每小时100公里。汉娜穿过路易斯安那州东南边界后,沿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边界进行了第二次登陆。 由于风暴相关的大部分对流活动都位于环流中心东部,因此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所受到的破坏程度很轻。但阿拉巴马州的多芬岛情况就糟得多,风暴造成的沿海洪灾令道路封闭,居民也被迫撤离。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强风和强降雨,大浪导致三位泳者丧生,该州2万户居民家中停电。乔治亚州也出现了暴雨并导致严重洪灾。大量农作物受损,约335幢建筑因洪水而受损。风暴总计造成了约2000万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

新!!: 侦察机和2002年热带风暴汉娜 · 查看更多 »

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于美国时间2003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但本次飓风季无论是在正式时间段之前和之后都存在热带天气系统活动,热带风暴安娜早在4月20日开始形成,这时离飓风季正式开始还有超过40天的时间,全年的风暴活动一直持续到了12月11日。 本季是有纪录以来最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之一,共计产生21个热带低气压,其中16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因此获得命名,7个达到飓风强度,3场成为大型飓风,还有1场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最高的五级强度。全季最具影响的风暴分别是飓风法比安、伊莎贝尔和胡安,其名称也因飓风造成的严重破坏而退役。飓风季期间的所有风暴一共夺走至少92条人命,还造成44亿美元的破坏。.

新!!: 侦察机和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 查看更多 »

2003年热带风暴奥德特

热带风暴奥德特(Tropical Storm Odette)是2003年12月对加勒比地区构成影响的一场罕见的淡季热带风暴,也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15场热带风暴,于飓风季正式结束几天后在巴拿马近海形成,最终以中等热带风暴强度登陆多米尼加共和国。 风暴在12月产生异常浓烈的暴雨,多米尼加共和国因此受到重创。不过该国在风暴前有所准备,所以只造成8人死亡,14人受伤。经济损失总额缺乏统计,但多米尼加共和国单在农作物方面就损失了超过800万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2003年热带风暴奥德特 · 查看更多 »

2003年热带风暴格雷斯

热带风暴格雷斯(Tropical Storm Grace)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吹袭德克萨斯州的一场弱热带风暴,是该季第11个热带低气压和第7场热带风暴,也是全季强度最弱的热带风暴,由8月30日墨西哥湾西部的一股东风波发展形成。受西侧的上层低气压影响,格雷斯存在期间的组织结构一直很混乱。风暴向西北方向移动,从德克萨斯州东南部登陆,然后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于9月2日与冷锋合并而消散。 受风暴影响,德克萨斯州降下暴雨,引起山洪爆发,造成轻度破坏。冷锋吸收风暴残留后给德州至中大西洋地区带去中到大雨。印第安纳波利斯爆发的洪灾最为严重,创纪录的降水对700余户民居构成影响。整体而言,风暴沿途虽然产生强降雨,但导致的破坏程度很轻。.

新!!: 侦察机和2003年热带风暴格雷斯 · 查看更多 »

2003年飓风克劳德特

飓风克劳德特(Hurricane Claudette)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三个热带风暴和第一个飓风,也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当长的大西洋飓风。克劳德特源于加勒比以东洋面一股快速向西移动的东风波,掠过尤卡坦半岛后转向西北穿过墨西哥湾。风暴起初一直保持着热带风暴强度,但就在其登陆德克萨斯州卡尔霍恩县沿海非建制地区奥康纳港前快速增强到了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一级飓风标准。对于这场飓风走向和强度的预测一直无法确定,导致风暴沿途大范围地区都做了大量的防灾准备工作,并且很多最终都是毫无必要的。 克劳德特是继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飓风丹尼以来首个在7月登陆美国的飓风,在德克萨斯州造成一人死亡和中等程度的破坏,其中大部分是因狂风导致,同时还出现了大范围的海滩侵蚀。飓风造成的损失促使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德克萨斯州南部为联邦灾区,受到影响的灾民因此可以申请联邦援助。克劳德特还以热带风暴强度给墨西哥的金塔纳罗奥州带去了暴雨,造成了轻微损失,并且发展为热带气旋以前还对圣卢西亚造成了轻度破坏。.

新!!: 侦察机和2003年飓风克劳德特 · 查看更多 »

20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4年8月13日至8月29日在希腊雅典举行。是21世紀所舉行的首屆夏季奧運會。 这屆奧運會主題曲為「Oceania」。.

新!!: 侦察机和20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于2005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由于风暴实际活动的持续存在,飓风季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1月。 截至2014年,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仍然是有纪录以来最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屡次打破历史纪录。全季共形成28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其中又有15场成为飓风,两项数字都创下新纪录。这些飓风中又有7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5场成为四级飓风,4场达到五级飓风标准,这其中四级飓风数量追平历史纪录,五级飓风数量创下新纪录。全部4场五级飓风中,飓风威尔玛则是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 本季最具影响的风暴分别是飓风丹尼斯、飓风艾米莉、飓风卡特里娜、飓风丽塔和飓风威尔玛,其中除丹尼斯是四级飓风外,另外4场都是五级飓风,此外,飓风斯坦也造成了显著影响。这些风暴先后12次以大型飓风强度登陆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造成至少2048人丧生,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200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 查看更多 »

2006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侦察机和2006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于2006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本季的活跃程度与前一年相比远远不及,是继2001年以来第一个没有任何飓风在美国登陆的大西洋飓风季,也是继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以来首次在整个十月份都没有热带气旋形成。起初气象学家预计在极其活跃的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后,2006年的活跃程度应该只会略低。然而,2006年迅速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大西洋热带海域上空的撒哈拉空气层,以及以百慕大为中心的亚速尔高压这一强大二级高气压的持续存在,都令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活动程度大幅降低。从10月2日以后一直到飓风季结束都完全没有热带气旋形成。 热带风暴阿尔贝托登陆佛罗里达州,间接造成两人死亡;飓风埃内斯托在海地产生暴雨,直接导致该国和美国至少7人遇难。埃内斯托之后一共还形成了4场飓风,其中包括全季最强的海伦和戈登。整个飓风季一共造成14人丧生,经济损失约5亿美元(200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此外,2005年12月底形成的热带风暴泽塔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1月初,成为有纪录以来第二个跨日历年的大西洋风暴。虽然其存在时间不在任何一年飓风季的正式时间段里,但仍然可以视为2005和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一部分。.

新!!: 侦察机和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6年热带风暴阿尔贝托

热带风暴阿尔贝托(Tropical Storm Alberto)是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一个热带风暴,于6月10日在加勒比地区西北部形成。风暴总体向北移动,达到风速每小时110公里的最高强度后有所减弱,于6月13日在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中部登岸,接下来先后途经乔治亚州东部和北卡罗来纳州,再以热带低气压强度经过弗吉尼亚州,最后于6月14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风暴给加勒比地区西部带去倾盆大雨,造成了轻微的破坏。佛罗里达州出现中等程度风暴潮,在沿海地区引发洪水,造成破坏,气旋的外围雨带还催生了多场龙卷风。风暴间接导致坦帕湾近海有两人溺毙。北卡罗莱纳州因暴雨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严重的洪灾,富兰克林县有一位孩童淹死。阿尔贝托的残留还给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带去狂风并导致4人失踪,不过整场风暴总体造成的破坏很小。.

新!!: 侦察机和2006年热带风暴阿尔贝托 · 查看更多 »

2006年飓风约翰

飓风约翰(Hurricane John)是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11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7场飓风和第5个大型飓风,于8月28日由墨西哥以南海域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由于外界环境有利,风暴得以迅速增强,于8月30日达到风速每小时215公里的最高强度。接下来飓风因眼墙置换周期以及与墨西哥西部陆地间的相互作用而减弱,于9月1日以风速每小时180公里强度在南下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登陆。约翰在向西北方向穿越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的过程中缓慢减弱,于9月4日消散。风暴残留的湿气之后进入了美国西南部。 这场飓风对墨西哥西海岸许多地区构成威胁,当地政府为此紧急疏散了数以万计的居民。狂风吹倒了墨西哥西部沿海地区的许多树木,暴雨还引发了泥石流。约翰对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构成中等程度破坏,超过200套房屋和数千间较为单薄的棚屋被毁。该国共有5人丧生,遭受的经济损失达到6.63亿墨西哥比索(2006年墨西哥比索,相当于2006年的6080万美元和年的美元)。风暴的残留湿气给美国西南部带去了倾盆大雨,缓解了德克萨斯州北部多地的旱情,但也给该州和墨西哥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新!!: 侦察机和2006年飓风约翰 · 查看更多 »

2006年飓风莱恩

飓风莱恩(Hurricane Lane)是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期间第13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9个飓风以及第6场大型飓风,也是继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中的2002年飓风肯纳以来在墨西哥登陆最强劲的太平洋飓风。莱恩由9月13日墨西哥以南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之后朝西北方向与墨西哥海岸平行移动,并在进入一片有利于其进一步强化的区域后不断增强。向东北转向后,莱恩达到每小时205公里的最高风速,并以最高强度在锡那罗亚州登陆。9月17日,风暴迅速弱化并消散,之后其残余还给美国德克萨斯州南部地区带去了降水。 这场飓风共计造成墨西哥境内四人丧生,经济损失超过2亿美元(200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其中以风暴登陆的锡那罗亚州所受损失最为惨重,许多地方电力中断,道路受损,该州农业也受到沉重打击。整个墨西哥有超过4000户家庭、24.8万人受到风暴影响。阿卡普尔科的道路和机场都遭遇了洪水,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泥石流。.

新!!: 侦察机和2006年飓风莱恩 · 查看更多 »

2006年飓风戈登

飓风戈登(Hurricane Gordon)是继1992年以来第一个对亚速尔群岛产生影响时仍然保持着热带特征的热带气旋,也是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八个热带风暴,第三个飓风和首个大型飓风,于9月10日在大西洋热带海域形成。系统在北上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飓风,于9月14日在位于百慕大东南方向约925公里海域达到风速每小时195公里的最高强度。之后飓风持续了一段时间几乎没有移动,然后强度明显减弱,在飓风的最低强度标准范围徘徊一阵后加速向东行进,并重新增强。之后戈登因进入海水温度较低的海域而再度减弱,于9月20日经过亚速尔群岛。此后不久风暴转变成温带气旋,其后对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产生了影响。 亚速尔群岛是戈登作为热带系统时期影响到的唯一陆地,不过圣玛丽亚岛上虽然遭遇了飓风强度的阵风,但整个群岛受到的影响很小。转变成温带风暴后,系统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西班牙西北沿海遭受的阵风风速高达每小时183公里,约10万人家中停电,还有5人因风暴受伤。风暴给更北面的爱尔兰和英国带去了一股热带空气,部分地区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北爱尔兰有12万人家中因强风而断电,另外还有一人受伤。.

新!!: 侦察机和2006年飓风戈登 · 查看更多 »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一共形成了17个热带气旋、15场热带风暴、6场飓风和两场大型飓风。飓风季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是本季首场风暴,于5月9日形成;最后一个气旋热带风暴奥尔加则在12月13日消散。飓风迪安是全季最强烈的风暴,截至2013年仍是有纪录以来第七强烈的大西洋飓风和登陆时第三强烈的大西洋飓风。本季是有纪录以来仅有的4个拥有多于一场五级飓风的大西洋飓风季之一,也是第二次有大西洋飓风和太平洋飓风在同一天登陆,分别是飓风费利克斯和飓风亨丽埃特。这年9月一共形成了8场风暴,追平了历史最高纪录,不过其中大部分的强度都比较弱,持续时间也较短。除了迪安和费利克斯外,其它所有气旋都未能超越一级飓风的强度标准。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季前预报中估计会形成1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7场会增强成飓风,3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之后也发布了初步预测,估计会有13到17场命名风暴,7到10场飓风和3到5场大型飓风。对形成风暴的数量进行多次修订后,两个机构都在季中预报里降低了估计数字。 全季多场风暴有过登陆或是直接对陆地构成影响。飓风迪安和飓风费利克斯均以五级飓风强度登陆,分别对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地区构成沉重打击。飓风诺埃尔以热带风暴强度先后四次登陆,对加勒比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其名称也与迪安和费利克斯一起予以退役,此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美国一共受到五场气旋的影响,但大部分登陆时强度都比较弱,除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和飓风温贝托以外,另外三个都只有热带低气压强度。加拿大有直接受到三场风暴影响,但破坏程度都很轻微。全季所有风暴一共造成至少423人死亡,经济损失约30亿美元(200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侦察机和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7年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

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Subtropical Storm Andrea)是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一个亚热带气旋,也是第一个获得命名的风暴,于5月9日在佛罗里达州代托纳比奇东北方向约240公里海域由一片非热带低气压发展而成,而飓风季还要在3星期后才正式开始。由于接触到干燥空气和强烈的垂直风切变,气旋于5月10日减弱成亚热带低气压并且几乎停止前进,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于5月11日清晨停止针对系统发布公告。安德烈亚是继2003年4月的热带风暴安娜以来第一个在飓风季开始前形成的风暴,也是继1981年的热带风暴阿琳以来第一个在5月获得命名的大西洋风暴。 风暴给佛罗里达州到北卡罗莱纳州沿海带去强烈的海浪,导致海浪侵蚀和少许破坏。部分区域被海浪侵蚀掉的沙滩有6米高,导致70户民房面临倒塌的威胁。北卡罗莱纳州近海出现10米高的狂浪,加上热带风暴强度的大风共同作用,导致3艘船只受损,船上的9名乘客都受了伤,但幸运的是他们均获海岸警卫队解救。沿海局部出现小雨,风暴总体造成的破坏很小,但共计导致了6人溺毙。.

新!!: 侦察机和2007年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 · 查看更多 »

2007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

十号热带低气压(Tropical Depression Ten)是一场持续时间很短,于2007年9月登陆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的热带气旋。该天气系统的前身是9月21日在墨西哥湾东北部由一股东风波、一片冷锋的末端以及一股上层低气压相互作用形成的亚热带低气压。气旋中的环流起初组织混乱,雷暴活动时断时续,之后其中心上空的对流有所增多并转变成热带低气压。低气压向西北方向移动,于9月22日清晨在佛罗里达州华尔顿堡滩附近登岸,之后不久便在阿拉巴马州东南部上空消散。 气象部门起初预计低气压会以热带风暴强度的最低标准登陆,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因受到威胁而进入紧急状态。低气压也因此成为继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毁灭性的飓风卡特里娜以来第一个威胁到新奥尔良地区的热带气旋。系统总体上造成的影响很小,基本局限为小雨。但是,其前身天气系统在佛罗里达州尤斯蒂斯催生出一场破坏性的龙卷风,摧毁了20套房屋,另有超过30套受损。.

新!!: 侦察机和2007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 · 查看更多 »

2007年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

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是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间一个存在时间较为短暂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七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穿过北卡罗来纳州后进入大海。加布里埃尔是由9月8日距北卡罗莱纳州了望角东南部约625公里海域的一个亞熱帶氣旋发展而成,风暴持续期间一直受到不利其发展的风切变影响,不过由于风切变中的气温上升,气旋还是发展成了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于9月9日以每小时90公里的风速在北卡罗莱纳州外灘群島的了望角国家海岸登陆,再转朝东北方向移动,之后很快弱化并于9月11日消散。 风暴登陆前,气象部门已向沿海地区发布熱帶氣旋警告,救援队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处于待命状态。风暴给登陆地点附近区域带来了强降雨,但其它地方受到的影响很小。北卡罗莱纳州海岸有出现大浪、激流和风暴潮的报告,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局部性的洪涝灾害。强劲的阵风也时有出现,不过没有其造成损害的报告。佛罗里达州海岸有一人淹死,不过风暴造成的总体损害很轻微。.

新!!: 侦察机和2007年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 · 查看更多 »

2007年热带风暴奥尔加

热带风暴奥尔加(Tropical Storm Olga)是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于小安的列斯群岛最北部以东的低气压区,形成时飓风季已经正式结束超过1星期。低气压缓慢获得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于12月10日晚将位于波多黎各以北近海的天气系统归类成亚热带风暴奥尔加,并且很快就成为2005年的热带风暴泽塔后首场在飓风季正式结束后形成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也由此成为历史上第4个在正式时间段之前和之后都有风暴形成的飓风季。12月11日,奥尔加从多米尼加共和国最东端登陆,并在不久后转变成热带风暴。气旋经伊斯帕尼奥拉岛进入加勒比海,然后在强烈风切变和干燥空气的不利影响下于12月13日清晨退化成残留低气压。 奥尔加影响的许多地区在1个月前还曾经受过热带风暴诺埃尔的摧残。波多黎各降下中等程度雨量,造成1人死亡。多米尼加共和国确认有37人丧生,其中单圣地亚哥省的水坝泄洪就导致35人遇难。海地也有两人死亡,将风暴导致的遇难人数提升到40。奥尔加不但是有纪录以来为数不多的几场在飓风季结束后登陆的大西洋热带气旋之一,也是造成人员丧生最多的一场。.

新!!: 侦察机和2007年热带风暴奥尔加 · 查看更多 »

2007年热带风暴巴里

热带风暴巴里(Tropical Storm Barry)是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二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它在6月初迅速形成后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这股风暴于6月1日由墨西哥湾东南部的一片低压槽发展而成,然后迅速向东北方向移动,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每小时95公里的最大风速,然后又逐渐减弱,以热带低气压强度在坦帕湾附近登陆。由于风切变的不利影响,巴里内部的大部分对流都已消退,到6月3日时已完全转变成温带气旋。这片温带残余继续向美国东岸行进,于6月5日被一片更大规模的温带气旋吸收。 风暴的低压槽前身令整个加勒比海西部普降大雨,古巴的非正式数据显示降雨量达到200毫米。系统的外围雨带令比那尔德里奥省有三人受伤,55套房屋受损。巴里产生的中等程度降水缓解了佛罗里达州的干旱,其中局部降雨量最高的有178毫米。大雨导致路面湿滑,一些区域出现洪水,引发的交通事故致使两人丧生,属于风暴的间接伤亡,此外皮尼拉斯县也有一位冲浪者因遇上汹涌的海浪而遇难。然而,巴里产生的降雨同時帮助了佛罗里达州和乔治亚州的消防员控制严重的山火,风暴总体上造成的破坏很小。.

新!!: 侦察机和2007年热带风暴巴里 · 查看更多 »

2010年第二号热带低气压

二号热带低气压(Tropical Depression Two)是活跃程度很高的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2个热带气旋,其持续时间很短,对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部分地区构成轻度影响。系统源于非洲西海岸的一股东风波,穿越大西洋期间没有得到发展。进入墨西哥湾西部后,系统因外部环境有利而开始发展,于协调世界时7月8日早上6点成为第二号热带低气压。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起初预计气旋会增强成热带风暴,但由于所处海域接近陆地,低气压未能达到热带风暴标准。气旋从德克萨斯州卡梅伦县南帕诸岛登陆,于7月9日退化成残留低气压,最终在次日逐渐消散。由于这一天气系统强度很弱,所以没有出现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因风害导致损失的报道,但是,仅1周前受飓风亚历克斯重创的墨西哥北部虽然降水不多,但仍然加重了灾情。.

新!!: 侦察机和2010年第二号热带低气压 · 查看更多 »

2010年第五号热带低气压

五号热带低气压(Tropical Depression Five)是一个持续时间仅有12小时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但其残留之后却持续存在了近一个星期。系统源于佛罗里达州以东海域上空一片不具备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的低压槽,于2010年8月10日在墨西哥湾东南部形成,是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5个热带低气压。气旋于次日退化成残留低气压,残余环流之后进入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上空,产生倾盆大雨并引发洪灾。低气压在佛罗里达州沿海地区产生大浪,导致两人丧生。气旋残留一度行进至阿拉巴马州中部后转向南下。8月16日,系统在返回墨西哥湾后再度发展至接近热带气旋强度,但由于结构混乱而未达标准,然后转向北上再度进入密西西比州。受此低气压影响,英国石油公司修筑减压井对抗深水地平线号漏油事故的工作被迫两次延迟。.

新!!: 侦察机和2010年第五号热带低气压 · 查看更多 »

2011年11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侦察机和2011年11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1年2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侦察机和2011年2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2年热带风暴贝里尔

热带风暴贝里尔(Tropical Storm Beryl)是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一个在淡季形成、并曾登陆美国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系统源于5月26日北卡罗莱纳州近海的一片低气压天气系统,起初属亚热带气旋,之后因行经海域水温升高,并且垂直风切变逐渐减少而缓慢发展出热带天气系统特征。5月27日晚,气旋在距佛罗里达州北部不足190公里洋面转变成201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2个热带气旋。次日清晨,贝里尔以风力时速100公里的最高强度从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海滩附近登岸。风暴很快减弱成热带低气压,在缓慢行经美国东南部期间降下倾盆大雨。受冷锋影响,气旋转向东北,于5月30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贝里尔尚处亚热带气旋阶段时就在古巴降下暴雨,引发多起洪灾和泥石流,导致两人丧生。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巴哈马同样受到倾盆大雨的影响。成为热带气旋后,风暴产生的大浪对美国东南海岸沿线造成冲击,南卡罗莱纳州的富丽海滩有1人失踪。贝里尔登陆佛罗里达州期间产生狂风,导致约3万8000人失去供电。大量降水缓解当地旱情的同时,也帮助扑灭了气旋沿途的许多山火。南卡罗莱纳州奥兰治堡县有1名男子被倒塌的树木砸死。贝里尔还在北卡罗莱纳州东南部催生出改良藤田级数为EF1级的龙卷风,加特利县佩莱蒂耶有部分树木被刮断,数十套民宅受损。风暴总体导致的损失数额不高,估计只有14万8000美元(2012年美元)。.

新!!: 侦察机和2012年热带风暴贝里尔 · 查看更多 »

2013年芦山地震

2013年芦山地震(媒体起先称之为雅安地震,中国地震局定名为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是一场发生于中國標準時間(UTC+8)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上午8时02分46秒的强烈地震,震中位於中國四川省雅安市芦山縣龙门乡马边沟,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00公里。中国地震局测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7.0,震源深度13公里。美国地质调查局,欧洲与地中海地震中心和日本气象厅均测定此次地震的矩震级为Mw6.6,深度15公里。中国科学院评估此次地震的烈度为IX度,受灾范围约15,720平方公里(按照地震烈度6度区域计算)。此次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逆冲型地震。除了雅安市及成都市外,四川省其他地区及周边的重庆市、甘肃省、陕西省、贵州省及云南省也有震感。 地震造成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851.71亿元,灾区的地貌、水利、生态、通讯、 电力、 交通、 铁路、 航空、 公路、文物古迹等亦受到影响或破坏。 震后的头七,四川省人民政府设立全省哀悼日。.

新!!: 侦察机和2013年芦山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5年日本

没有描述。

新!!: 侦察机和2015年日本 · 查看更多 »

7月7日

7月7日是公曆年的第188天(閏年的第189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7天。.

新!!: 侦察机和7月7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偵察機偵查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