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侏罗纪

指数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目录

  1. 845 关系: Ampullina劍魚魚龍屬劍龍屬劍龍科加勒比海加爾瓦龍屬加登翼龍劳亚大陆基底 (地质)厚頭龍亞目原始軟骨硬鱗魚屬原岡瓦那大陸原崖蜥原微菊石原勞亞大陸原美頜龍屬原頜龍屬原角鼻龍屬原角鼻龍科原鱷屬原鱷亞目原鱷科原蜥腳下目原雷龍屬偵察龍屬卞氏龍屬十字手龍屬卡奇布翼龍屬卡岩塔鱷屬卡索亞鱷屬卡迪山脈卡肯果卡臘套鱷屬卡洛夫龍屬南极洲南洋杉属南洋杉科南方梁龍屬古帆翼龍屬古特提斯洋古齒龍屬古蜴甲龍古蜓科古老翼鳥龍屬台灣海峽史前逃龍史托龍屬叶牙龙叉龍屬叉龍科... 扩展索引 (795 更多) »

Ampullina

Ampullina是一個已滅絕的深水海螺的屬級分類,屬於新進腹足類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這些海螺都是表生動物相(epifaunal grazers)。牠們存活的年代從侏羅紀到上中新世時代。.

查看 侏罗纪和Ampullina

劍魚魚龍屬

劍魚魚龍屬(屬名:Excalibosaurus)意為「王者之劍的蜥蜴」,又譯為神劍魚龍,是個單種屬,屬於類似於魚類的海生爬行動物魚龍目,生存於早侏儸紀錫內穆階的英格蘭,接近1億9650萬年前(上下200萬年)到1億8950萬年前(上下150萬年)。劍魚魚龍的特徵是極長的喙部,下頜長度約為上頜長度的3/4,使牠們外表類似劍魚。目前唯一種是Excalibosaurus costini。.

查看 侏罗纪和劍魚魚龍屬

劍龍屬

劍龍屬(學名:Stegosaurus)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四足動物,是裝甲亞目劍龍下目的一個屬。屬名為Stegosaurus,源自希臘文中的(stegos-;指屋頂)與(-sauros;指蜥蜴)。劍龍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與尾刺聞名。劍龍就像暴龍、三角龍以及迷惑龍一樣,經常出現在書籍、漫畫或是電視、電影當中。 劍龍生活在侏儸紀晚期,大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左右,也就是啟莫里階至提通階早期。劍龍與一些巨型蜥腳類恐龍,如梁龍、圓頂龍與迷惑龍(原名雷龍)等優勢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相同時代的相同地區。在美國與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遜組地層中,大約已經挖掘出約80具劍龍屬的身體骨骼,且其中至少可辨識出3個物種Turner, C.E.

查看 侏罗纪和劍龍屬

劍龍科

劍龍科(Stegosauridae)是装甲类(Thyreophora)剑龙亚目(Stegosauria)下的一個科,其中包含知名的劍龍。牠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分佈於北半球多處,以及少部分的非洲。.

查看 侏罗纪和劍龍科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Mar Caribe;Mer des Caraïbes;Caraïbische Zee)是位于西半球热带大西洋海域的一片海域,西部与西南部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诸国,北部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包括古巴,东部是小安地列斯群岛,南部则是南美洲。 整个加勒比海海区、西印度群岛诸岛及海域沿岸被合称为“加勒比地区”。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之一,面积达到近2,754,000平方公里(1,063,000平方英里),最深点是开曼群岛和牙买加之间的开曼海沟,深度低于海平面7,686米(25,220英尺)。加勒比地区沿岸包括许多海湾,例如戈纳夫湾、委内瑞拉湾、达连湾、帕里亚湾和洪都拉斯湾等.

查看 侏罗纪和加勒比海

加爾瓦龍屬

加爾瓦龍屬(學名:Galveosaurus)是種圖里亞龍類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化石發現於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特魯埃爾省的加爾瓦村,並以此地為名。種名是以化石發現者荷西·瑪莉亞·艾雷若(José María Herrero)為名。.

查看 侏罗纪和加爾瓦龍屬

加登翼龍

加登翼龍(Kepodactylus)為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其中一屬,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奇階到提通階,化石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Garden公園被發現,也是牠們屬名的來源。 加登翼龍的模式標本(標號DMNS 21684)包括頸部脊椎骨、肱骨、數個指骨、與蹠骨,都來自於單一個體。加登翼龍類似買薩翼龍,但是體型較大,翼展約為2.5公尺(8.2呎),而且在脊椎骨與肱骨有空洞Harris, J.D., and Carpenter, K.

查看 侏罗纪和加登翼龍

劳亚大陆

劳亚大陆(英文名:Laurasia)又譯勞拉西亞大陸,為地质史古陆之一,存在於侏儸紀到白堊紀。勞亞大陸包含現今北半球大部分陸地。由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哈薩克大陸、華北陸塊、華南陸塊構成,在侏罗纪中期由盘古大陆北端分裂而成,然後在白堊紀分裂成今天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其名稱是由勞倫大陸(Laurentia)與歐亞大陸(Eurasia)組成。.

查看 侏罗纪和劳亚大陆

基底 (地质)

在地質學中,基底(Basement)和結晶基底(Crystalline basement)是代表在沉積地台以下,或者更廣泛地指沉積岩或沉積盆地下方被覆蓋的火成岩或變質岩基岩。同樣地,在基底上方的沉積物或沉積岩則被稱為「沉積蓋層」。.

查看 侏罗纪和基底 (地质)

厚頭龍亞目

厚頭龍下目(Pachycephalosauria)又稱腫頭龍下目,希臘文意思為「厚頭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大多數已知的厚頭龍類生存在晚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厚頭龍類全是二足、草食性/雜食性恐龍,並具有厚頭顱骨。有些物種的頭顱骨呈圓丘狀,頂部有數吋厚,其他的頭部則是呈平坦或楔狀。顱頂可能環繞者骨瘤(例如:厚頭龍)、尖刺(冥河龍)、或是兩者兼有(龍王龍)。在傳統的分類法中,這些不同形狀的顱頂,代表不同的屬、科。但近年的研究多認為,不同形狀的顱頂代表者圓顱頂厚頭龍類的不同生長階段。 目前已知最早的厚頭龍類包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吉爾吉斯的齒飾費爾干納頭龍、白堊紀早期德國的狹盤龍,但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在2006年對這兩種是否為厚頭龍類提出質疑Sullivan, R.M.

查看 侏罗纪和厚頭龍亞目

原始軟骨硬鱗魚屬

原始軟骨硬鱗魚屬(屬名:Eochondrosteus)為鱘形目中已知最原始的成員,生活於晚二疊世的中國,化石於中國甘肅的馬鬃山鎮附近,方山口組(Fangshankou Formation)地層中被發現。 其屬名的意思是「比軟骨硬鱗魚還要原始(希臘文的 eos / ἠώς)」,這是因為在原始軟骨硬鱗魚被發現前,學界一向認為最早的鱘形目魚類是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軟骨硬鱗魚屬(Chondrosteus),而且原始軟骨硬鱗魚的許多特徵都與軟骨硬鱗魚相似,故而得名。這種魚全長 10 至 20 公分,在鱘形魚類中屬於小型。齒骨細長,可能有尖銳的牙齒。軀幹沒有鱗片。背鰭位於腹鰭和臀鰭之間。.

查看 侏罗纪和原始軟骨硬鱗魚屬

原岡瓦那大陸

原岡瓦那大陸(Proto-Gondwana)意為「最初的岡瓦那大陸」,是個史前大陸,存在於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原岡瓦那大陸包含岡瓦那大陸的大部分,除了南美洲與剛果克拉通以外的部份。 大約24.8億年前到24.5億年前,Kenorland超大陸分裂,原岡瓦那大陸形成。原岡瓦那大陸包含印度、澳洲、南極洲東部、以及喀拉哈里克拉通。在形成接下來一個超大陸-羅迪尼亞大陸的過程中,許多克拉通與原岡瓦那大陸聚合,例如亞馬遜古陸(現今的南美洲北部)。約在7.5億年前,羅迪尼亞大陸分裂,更多小型大陸與原岡瓦那大陸連接者。在6.5億年前,新的超大陸-潘諾西亞大陸形成,後來的岡瓦那大陸大體上已見原形。潘諾西亞大陸分裂成岡瓦那大陸與原勞亞大陸。在5.6億年前,潘諾西亞大陸分裂後不久,岡瓦那大陸東半部(澳洲與南極洲)分離;約在1000萬年後,這個分離部份重新聚合,形成後來的岡瓦那大陸。 在古生代大部分時間,岡瓦那大陸緩慢地往南極移動。在石炭紀到侏儸紀中期,岡瓦那大陸與勞倫西亞大陸聚合成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分裂成勞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在白堊紀早期,岡瓦那大陸開始分裂,形成今日的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極洲、以及澳洲。.

查看 侏罗纪和原岡瓦那大陸

原崖蜥

原崖蜥(學名:Proaigialosaurus)是種已滅絕半水生雙孔亞綱爬行動物。原崖蜥是在1958年命名,化石是一些頭骨碎片,目前已遺失。Dutchak, A.R. 2005.

查看 侏罗纪和原崖蜥

原微菊石

原微菊石(學名:Promicroceras),又名原微角石,是生存在早侏羅紀海洋中的一屬菊石。其化石分布於英國,其中模式種Promicroceras planicosta是在英格蘭發現的。.

查看 侏罗纪和原微菊石

原勞亞大陸

原勞亞大陸(Proto-Gondwana)意為「最初的勞亞大陸」,是個史前大陸。原勞亞大陸曾先後是羅迪尼亞大陸、潘諾西亞大陸的一部分。 在羅迪尼亞大陸時期,後來的勞倫大陸東側連接者華南陸塊、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此為原勞亞大陸的前身。相對於今日的北美洲,勞倫大陸(北美洲的前身)呈現順時針。今日的北美洲西岸,當時朝北;北美洲北岸則朝東。原勞亞大陸的南側接鄰者亞馬遜古陸,西南接鄰西非,西方連接剛果克拉通,北方則是南極洲-澳洲。羅迪尼亞大陸分裂成原勞亞大陸與原岡瓦那大陸,泛大洋從中間形成。原勞亞大陸旋即分裂成四個大陸:華南陸塊、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以及勞倫大陸。 約6億年前,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勞倫大陸,與剛果克拉通、原岡瓦那大陸聚合成潘諾西亞大陸。潘諾西亞大陸外形呈「V」字型,開口往東北。潘諾西亞大陸的東南部為原勞亞大陸,原勞亞大陸與亞馬遜、西非都位於南極地區,覆蓋者冰河。在元古宙晚期,潘諾西亞大陸分裂成原勞亞大陸與原岡瓦那大陸,原特提斯洋從中間開始形成。在5.45億年前,原勞亞大陸分裂成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與勞倫大陸之間形成巨神海,波羅地大陸與西伯利亞大陸間則形成漢特洋。這兩個海域在寒武紀持續擴張。經過多次的聚合後,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勞倫大陸在石炭紀聚合成勞倫西亞大陸。在二疊紀,勞倫西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聚合成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在侏儸紀分裂成勞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勞亞大陸則進一步分裂成北美洲與歐亞大陸。.

查看 侏罗纪和原勞亞大陸

原美頜龍屬

原美頜龍屬(學名:Procompsognathus)又名原細顎龍、始秀頜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約2億2200萬年前到2億1900萬年前。原美頜龍是由埃伯哈德·弗拉士(Eberhard Fraas)在1913年所命名。他根據在德國符騰堡發現的保存狀況差化石,命名了模式種三疊原美頜龍(P.

查看 侏罗纪和原美頜龍屬

原頜龍屬

原頜龍屬(屬名:Protognath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中侏儸紀的中國。模式種為炎齒原頜龍(P.

查看 侏罗纪和原頜龍屬

原角鼻龍屬

原角鼻龍屬(屬名:Procerat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中侏儸紀巴統階的英格蘭。原角鼻龍是種體型小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略小於3公尺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原角鼻龍屬

原角鼻龍科

原角鼻龍科(Proceratosauridae)是獸腳亞目的一科,可能屬於暴龍超科演化支。在2010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等人發表原角鼻龍的最新演化關係研究。他們發現原角鼻龍屬於虛骨龍類的暴龍超科,牠們的最近親是中國的冠龍。勞赫等人將原角鼻龍科的範圍定義為:獸腳亞目之中,所以親緣關係較接近於原角鼻龍,而離暴龍、異特龍、美頜龍、虛骨龍、似鳥龍、或恐爪龍較遠的所有物種Rauhut, O.W.M., Milner, A.C.

查看 侏罗纪和原角鼻龍科

原鱷屬

原鱷屬(學名:Protosuchus),意思是“第一種鱷類”,是肉食性鱷形超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原鱷是被確認為最早的鱷類的一種。原鱷身長為1公尺,重達40公斤。 身為早期鱷類,牠的頭顱特徵比較像鱷類,而非牠們的早期祖先;牠擁有短口鼻部,下頜與頭顱連結的部分寬廣,形成大表面,讓下頜肌肉附著在上面。這讓嘴部形成極大的張口,嘴部緊閉時極大的力量。這動物的齒列也類似現代鱷魚,包括嘴部緊閉時,下頜牙齒與上頜牙齒的凹槽咬合。牠們也擁有強壯的尾巴,較晚後代的尾巴演化成在水中的推進裝置。.

查看 侏罗纪和原鱷屬

原鱷亞目

原鱷亞目(Protosuchia)是群已滅絕的原始鱷形超目,體型小,身長不到1公尺,是群陸生動物。在現代種系發生學分類法裡,原鱷亞目是個並系群,包含原始鱷形超目的早期演化階段。.

查看 侏罗纪和原鱷亞目

原鱷科

原鱷科(Protosuchidae)是鱷形超目原鱷亞目的一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目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賴索托的三疊紀地層發現化石。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南非、波蘭的侏羅紀地層發現化石。白堊紀的原鱷科化石僅發現於中國。 原鱷科是群陸棲肉食性動物。原鱷科包含:滇鱷、貧齒鱷、半原鱷、原鱷…等屬。.

查看 侏罗纪和原鱷科

原蜥腳下目

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或稱原蜥腳類,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儸紀早期。牠們在三疊紀的時候,通常是所處環境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並快速地演化為大體型,身長6到10公尺;但是到了侏羅紀被真蜥腳亞目所完全取代、並且滅亡。所有原蜥腳類恐龍都有小型頭部、長頸部、前肢較後肢短、以及非常大的拇指尖爪(從槽齒龍繼承而來)可用來防衛。大部分原蜥腳類恐龍是半二足動物,但至少有一大型物種(里奧哈龍)是完全四足動物。牠們起初被認為是蜥腳下目恐龍的祖先,但現在被認為是平行的演化支。.

查看 侏罗纪和原蜥腳下目

原雷龍屬

原雷龍屬(學名Eobront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北美洲,約1億5410萬到1億507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侏罗纪和原雷龍屬

偵察龍屬

偵察龍屬(學名:Nuthete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目前被認為是疑名,是種小型掠食恐龍,可能屬於馳龍科,身長約兩公尺,體高約一公尺。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歐洲。.

查看 侏罗纪和偵察龍屬

卞氏龍屬

卞氏龍屬(學名:Bienosaurus)是早侏羅紀恐龍的一屬,屬於甲龍下目,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下祿豐組。.

查看 侏罗纪和卞氏龍屬

十字手龍屬

十字手龍屬(學名:Cruxicheiros)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英格蘭。自從化石被發現以來,曾長期被暫時性列為斑龍屬的化石,直到近年重新研究才被建立為新屬。十字手龍是最早期的堅尾龍類恐龍之一。.

查看 侏罗纪和十字手龍屬

卡奇布翼龍屬

卡奇布翼龍(屬名:Cacibupteryx,意為「天神之翼」)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古巴比那爾德里奧的哈瓜組(Jagua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中晚期。 在2004年,佐蘭·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加勒比卡奇布翼龍(C.

查看 侏罗纪和卡奇布翼龍屬

卡岩塔鱷屬

卡岩塔鱷屬(屬名:Kayentasuchus)是種原始鱷形超目動物,屬於喙頭鱷亞目,鱷形超目包含現代鱷魚與其史前近親。卡岩塔鱷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北美洲,相當於錫內穆階到普林斯巴赫階。.

查看 侏罗纪和卡岩塔鱷屬

卡索亞鱷屬

卡索亞鱷屬(學名:Calsoyasuchus)屬於中真鱷類稜角鱗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美國西部。化石是一個不完整頭骨,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納瓦約族保留區的卡岩塔組(Kayenta Formation),該地層的年代為錫內穆階到普連斯巴奇階。這個頭骨的年代非常早,但具有衍化的特徵。 在2002年,Ronald Tykowski等人將這個頭骨命名為谷頭卡索亞鱷(C.

查看 侏罗纪和卡索亞鱷屬

卡迪山脈

卡迪山脈是西班牙的山脈,位於加泰羅尼亞,長48公里、寬8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648米,由石灰岩組成的山體在侏羅紀時期形成,是略夫雷加特河的發源地。.

查看 侏罗纪和卡迪山脈

卡肯果

卡肯果(Karkenia)是一类已灭绝的银杏类植物,包括卡肯果科(Karkeniaceae)。卡肯果科下仅有一属,即卡肯果属(Karkenia)。发现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地层。.

查看 侏罗纪和卡肯果

卡臘套鱷屬

卡臘套鱷屬(學名:Karatausuchus)是鱷形超目阿吐波鱷科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牛津階到啟莫里階)的哈薩克。 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正模標本(編號PIN 25858/1)是個保存狀態差的完整身體骨骼,是個未成年個體,還保存疑似軟組織的痕跡。化石發現於哈薩克南部的卡臘套山脈。在1976年,蘇聯古生物學家Mikhail Efimov將這個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N.

查看 侏罗纪和卡臘套鱷屬

卡洛夫龍屬

卡洛夫龍屬(屬名:Callovosaurus)是種原始禽龍類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的英格蘭。如同其他禽龍類,卡洛夫龍是草食性恐龍。卡洛夫龍與以下恐龍生存在同一區域:草食性的勒蘇維斯龍與鯨龍、掠食動物如美扭椎龍與斑龍。根據其他著名鳥腳下目的行為,例如禽龍,卡洛夫龍可能以群體生存,以避免遭到掠食動物攻擊。卡洛夫龍是已知最早的禽龍類之一。目前的狀態是個疑名。 模式種是利氏卡洛夫龍(C.

查看 侏罗纪和卡洛夫龍屬

南极洲

南极洲(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半岛最北端的部分区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层覆盖着。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是唯一橫跨所有經線的洲,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内陆地区更少。到了第三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南极洲的平均温度低至-63℃,最低温度可達-89.2℃。南極洲的本地物种有各类藻類、细菌、真菌、植物(包括苔藓)、原生生物以及一些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例如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等。南极洲沒有永久居民,但每年居住在這裡的科研人员有一千至五千人。 儘管很久之前已經有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神話故事與臆想,但直至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乘着沃斯托克號和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十九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的成员国协商管辖。1959年,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随后有38个国家签署。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区,并禁止在南极洲进行的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试验以及处理放射物的行为。截至2016年,南极洲已建有135座常设科學考察站,陆续吸引了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到這裡進行科學實驗。.

查看 侏罗纪和南极洲

南洋杉属

南洋杉属(学名:Araucaria)是南洋杉科下的一个属,共有19種,主要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诺福克岛、澳大利亚东部、新几内亚、阿根廷、智利和巴西南部。.

查看 侏罗纪和南洋杉属

南洋杉科

南洋杉科(学名:Araucariaceae)是松柏纲松柏目下的一个科,包括贝壳杉属、南洋杉属、瓦勒邁杉屬、短葉杉屬(已灭绝)和南洋杉型木屬(已灭绝),共5屬41種,分佈在大洋洲、南美洲及南亞。.

查看 侏罗纪和南洋杉科

南方梁龍屬

南方梁龍屬(學名:Australodoc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坦尚尼亞,約1億5000萬年前。南方梁龍的學名意為「南方的橫樑」,意指牠們是岡瓦納大陸發現的梁龍科恐龍;種名是以當地的Boheti bin Amrani為名,他協助了德國的挖掘工作團隊,並參與了標本的製作。 南方梁龍的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當地在侏儸紀時期存在者許多恐龍,包含數種大型蜥腳類恐龍,例如長頸巨龍(布氏腕龍)、詹尼斯龍、湯達鳩龍、拖尼龍。南方梁龍的正模標本包含兩個頸椎,與其他梁龍科的頸椎相比較短,有些不同的特徵。這些化石最初在1909年由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率領的挖掘團隊所挖出,當時有四節脊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部分化石遭到轟炸摧毀,如同其他德國在非洲挖出的化石。在2007年,這些倖存的化石被建立為新屬,成為坦尚尼亞第一個發現的梁龍科化石。 南方梁龍最初被歸類於梁龍科,因為牠們的部分脊椎具有雙叉型神經棘,這是種梁龍科的常見特徵。近年研究發現南方梁龍屬於巨龍形類,可能是腕龍的近親。敦達古魯組已發現多種類的大鼻龍類恐龍,而莫里遜組則發現多眾多的梁龍科恐龍,這可能導因於生態環境差異,敦達古魯組是針葉林環境,而莫里遜組則是低矮植被的開放平原。.

查看 侏罗纪和南方梁龍屬

古帆翼龍屬

古帆翼龍屬(屬名:Archaeoistiodactylus)是翼龍目帆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 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顱骨與下頜、不完整的身體骨骼,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髫髻山組。在2010年,呂君昌、富察曉蕙將這個化石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玲瓏塔古帆翼龍(A.

查看 侏罗纪和古帆翼龍屬

古特提斯洋

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Ocean)是個史前海洋,存在於古生代到三疊紀,位於匈奴地體與岡瓦那大陸之間,位置相當於現今的印度洋與南亞地區。 在奧陶紀晚期,匈奴地體分裂成為歐匈地體及亞匈地體,並自岡瓦那大陸分離,古特提斯洋開始形成。阿瓦隆尼亞大陸也自岡瓦那大陸分離,形成瑞亞克洋。 在志留紀晚期,華北陸塊、華南陸塊自岡瓦納大陸分離,使得原特提斯洋開始縮小,古特提斯洋更為擴張。 泥盆紀,匈奴地體南方出現隱沒帶,古特提斯洋的海洋地殼開始隱沒。岡瓦那大陸往北移動。 在石炭紀晚期,華北陸塊與西伯利亞-哈薩克大陸碰撞,原特提斯洋閉合、消失。歐美大陸與歐匈地體開始碰撞,產生阿利根尼造山運動與華力西造山運動,瑞亞克洋逐漸消失,古特提斯洋西半部開始閉合。 在二疊紀晚期,辛梅利亞大陸(土耳其、伊朗、西藏、印度支那)自盤古大陸南部分裂。辛梅利亞大陸與盤古大陸東南部之間形成新的海洋,名為特提斯洋。 在三疊紀,因為辛梅利亞大陸的北移,古特提斯洋成為狹窄的海道。在侏羅紀早期,古特提斯洋閉合,其海洋地殼侵入至辛梅利亞板塊下方。黑海被認為具有古特提斯洋的海洋地殼殘餘部份。.

查看 侏罗纪和古特提斯洋

古齒龍屬

古齒龍屬(屬名:Archaeodontosaurus)是種原蜥腳下目或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的馬達加斯加。模式種是A.

查看 侏罗纪和古齒龍屬

古蜴甲龍

古蜴甲龍(學名Palaeoscincus)又名古伊犁龍,意為「古代的石龍子」,是甲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狀態為疑名。化石只有牙齒,發現於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坎帕階中期。就像其他由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所命名的屬,例如恐齒龍、強龍及糙齒龍,古蜴甲龍過去層包含許多種,但目前多被古生物學家廢棄不用。在20世紀早期,古蜴甲龍曾被廣泛地使用,而成為知名的恐龍之一。古蜴甲龍通常會被描繪成有類似埃德蒙頓甲龍的裝甲,以及甲龍科的尾槌。.

查看 侏罗纪和古蜴甲龍

古蜓科

古蜓科(Petaluridae)是差翅亞目下的一個科,其下的蜻蜓生活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5億年前的侏羅紀。 現代的古蜓科只有11個存活種,其中生活在澳大利亞的Petalura ingentissima是現存最大的蜻蜓,體長超過,翼展超過。 其幼蟲生活在河岸邊的洞穴里,不過美國的Tachopteryx thoreyi則會選擇潮濕的落葉層作為棲息地。.

查看 侏罗纪和古蜓科

古老翼鳥龍屬

古老翼鳥龍屬(學名:Paleopteryx)是一屬可疑的獸腳亞目恐龍,並被認為是疑名。牠是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於1981年命名及誤鑑。繼而於1989年由詹森本人及K.

查看 侏罗纪和古老翼鳥龍屬

台灣海峽

臺灣海峽(簡稱臺海;歐洲早期稱福爾摩沙海峽)指的是介於福建與台湾之間的狹窄海域和海峽。 由於臺灣海峽位於东海及南海之間,為東洋海洋史上貿易路線上的重要水域;位於亞洲及太平洋之間,成為近代地緣政治戰略要點。 地理學上為东海及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北以台湾新北市三貂角經釣魚臺列嶼之黃尾嶼與福建省平潭島連線;南則是以屏東縣鵝鑾鼻與福建省东山岛連線為界,南北長約300公里,平均寬度180公里。 主要以大陸棚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為70米。海域上的島嶼,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大陸島外,尚有澎湖群島與屏東縣的小琉球。.

查看 侏罗纪和台灣海峽

史前逃龍

《史前逃龍》(英語:Primeval)是一套由英國獨立電視台(ITV)和負責製作的Impossible Pictures公司,聯手打造的科幻電視劇。史前逃龍是由亞德里安·霍奇斯(Adrian Hodges)及添姆·海恩斯(Tim Haines)原創,他們以往是《與…同行》系列紀綠片的原創者,而Impossible Pictures亦有參與製作這系列的紀錄片。 史前逃龍主要內容是圍繞一組由不同人物組成的隊伍,負責處理英國境內的奇異點、從奇異點進入現代的古代或未來生物,以及對抗企圖利用這些生物的壞人。 第一次放送是於2007年2月10日的英國,逐漸吸引到全球各地的觀眾。此劇在第一、二季整體得到的評價均為正面。而且,在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台於2008年8月9日放送前,史前逃龍亦已普遍得到美國評論家們的正面評價 on Metacritic.

查看 侏罗纪和史前逃龍

史托龍屬

史托龍屬(屬名:Stokesosaurus)是種小型的早期暴龍類恐龍,身長約3到4公尺,生存於晚侏儸紀的美國猶他州。.

查看 侏罗纪和史托龍屬

叶牙龙

葉牙龍屬(屬名:Phyllodon)意為「葉狀的牙齒」,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萊里亞區的Guimarota地層,生存年代為上侏儸紀的啟莫里階。 葉牙龍的化石只有牙齒與可能的部分下頜。葉牙龍的屬名Phyllodon也被一種現代苔蘚使用中,但因為兩個屬分別屬於不同的界,不會造成使用上的問題。葉牙龍的親緣關係可能接近於同時代的北美洲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叶牙龙

叉龍屬

叉龍屬(學名:Dicraeosaurus)是一屬小型的梁龍超科恐龍,生活在晚侏羅紀的非洲,距今約1億5000萬年前。牠們與其他的蜥腳類恐龍有著許多體型和外形上的差別。不像其他的梁龍超科,叉龍的頸部較短、較寬,頭部較大。牠也沒有梁龍有的鞭狀尾巴。叉龍的體型也不同於梁龍,只有12公尺(41呎)長。叉龍的首個化石是於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發現的。叉龍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雙叉蜥蜴」,是按其頸椎背側的神經棘形狀命名的。這些脊椎與神經棘並非像梁龍超科般是直的,每一節都是呈Y型的,就像一個叉子一般。這些脊椎的神經棘是提供肌肉附著的地方。韌帶連結了這些脊椎骨,在背部形成了明顯的隆脊。叉龍是草食性動物,但是牠不會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爭奪植物來源。叉龍的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當地亦曾發現長頸巨龍及釘狀龍的化石。由此可見,叉龍與這些大型草食性恐龍生存於同一時期的同一環境,但是因牠們都各自以不同高度的植物為食,故不須互相競爭。 File:dicraeosaurus hansemanni22.jpg|叉龍的想像圖 File:Dicreosaurus headDB.jpg|叉龍的頭部重建圖 File:Dicraeosaurus BW.jpg|兩隻叉龍的想像圖.

查看 侏罗纪和叉龍屬

叉龍科

叉龍科(Dicraeosauridae)是蜥腳下目的一科,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的非洲與南美洲。目前僅有三個已承認屬:生存於侏儸紀非洲的叉龍、生存於早白堊紀南美洲的短頸潘龍、以及生存於早白堊紀南美洲的阿馬加龍;而阿馬加龍擁有獨特的頸部神經棘。依照蜥腳下目的標準,這三個屬的體型較小,擁有相對較短的頸部。 McIntosh在1990年將許多屬恐龍歸類於梁龍科的叉龍亞科,但當中的許多屬現在被分類於納摩蓋吐龍科、雷巴齊斯龍科。 叉龍科被親緣分支分類法敘述為一個基群分類單元,並被定義為:包含漢氏叉龍(Dicraeosaurus hansemanni),但不包含長梁龍(Diplodocus longus)在內的最大演化支;或者是梁龍超科當中,所有親近於叉龍,而離梁龍較遠的所有物種。.

查看 侏罗纪和叉龍科

吴哥窟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在暹粒市北5.5公里。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湿奴(遍入天)的神殿” 。中國元代古籍《岛夷志略》稱之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也是一座巨大的水上都市。 十二世紀的吳哥王朝國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庙山,作為吳哥王朝的太庙。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吴哥窟建成于14世纪前半。吴哥窟绝非供大群信徒朝拜的西式的教堂或东方寺院,而是一座宏伟的太庙,供奉化身为印度教之神的国王George Coedḕs Angkor An Introduction p32。 吴哥窟結合了高棉历代庙宇建筑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体庙山的多层方坛和平地庙宇的回廊Marilia Albanese p202。吴哥窟的庙山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环绕的平台組成,层层高叠,形如金字塔,象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庙山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徵须弥山的五座山峰。三道回廊象征须弥山所在地的土、水、风;庙山周边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鹹海Maurice Glaize,Monuments of Angkor,Part II, Angkor Wat p59Marilia Albanese p202。多年從事吳哥窟維修工作的法国远东学院古跡維修专家(Maurice Glaize)認為“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之雄偉、佈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优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杰出的建筑成就,而毫不遜色。”。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各地来吴哥窟观光的游客一持续增加,从1993年不到一万人次,迄至2007年已达二百万人次,吴哥窟已成为旅游胜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护工程上,以保护這份世界文化遗产。吳哥窟的造型,从1863年开始就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国旗上。.

查看 侏罗纪和吴哥窟

吴氏巨颅兽

吴氏巨颅兽(学名:Hadrocodium wui)被看作是最早的、目前已知的哺乳动物。这个动物的头颅只有12毫米长,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其化石早在1985年就已经在中国禄丰出土。但是由于其头骨必须经过多年的精心工作从其周围的岩石中解放出来后才能进行研究,因此这种动物在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一直到2001年才被发表。 爬行动物的下颚与颅骨相连的关节与哺乳动物不同。哺乳动物的下颚关节由齿骨和鳞骨组成,而过去爬行动物的下颚关节在哺乳动物中则演化为听小骨中的依然通过一个关节相连的槌骨和砧骨。吴氏巨颅兽已经具有哺乳动物的下颚关节了。这比学者估计的要早约4000万年。 学者估计听小骨是逐渐在演化过程中与下颚关节脱离的。比如同样在中国发现的中国锥齿兽等化石头颅中听小骨还与下颚关节相连。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的学者罗哲西认为中耳与下颚的完全脱离是脑的增大导致的。由于脑颅的扩大中耳与下颚之间的距离扩大。.

查看 侏罗纪和吴氏巨颅兽

合弓綱

合弓綱(Synapsida)意為「固定的顴弓」,也被稱成獸形綱(Theropsida),是羊膜動物的一綱,包含羊膜動物中所有與哺乳類關係較近的物種。合弓綱是羊膜動物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個演化支為蜥形綱(Sauropsida)。牠們在头骨的兩側各有一個下颞孔。 在傳統的分類法中,合弓綱曾是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綱,稱為單孔亞綱、下孔亞綱,或名似哺乳爬行動物 。 合弓綱出現在3億2400萬年前的晚石炭紀,並成為二叠纪中到晚期的優勢陸地動物,數量眾多且多樣化。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時,許多早期合弓類動物消失,少數物種存活到三叠纪,而主龍類爬行動物迅速成為三疊紀的優勢陸地動物。合弓綱在三叠纪以后渐趋绝灭,只有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現今的哺乳類是合弓綱的後代。.

查看 侏罗纪和合弓綱

合踝龍屬

合踝龍屬(學名:Syntarsus),又名堅足龍或並合踝龍,意為「接合的跗骨」,是腔骨龍科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由於牠的學名已由一種鞘翅目的昆蟲所有,故在2001年被三位昆蟲學家更名為Megapnosaurus(意為「大死亡蜥蜴」)。但是一些古生物學家並不喜歡這個名字,而這兩個名稱亦有使用。某些早期重建圖,將合踝龍畫成有羽毛恐龍,但實際上合踝龍與其近親可能都沒有羽毛。 合踝龍幾乎與腔骨龍完全一樣。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查看 侏罗纪和合踝龍屬

吉林哈达岭

吉林哈达岭,又称哈达岭,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山脉。.

查看 侏罗纪和吉林哈达岭

堅尾龍類

堅尾龍類(学名:Tetanurae)是個演化支,包含大部分的獸腳亞目恐龍(也包含恐龍的後代鳥類)。堅尾龍類首次出現於侏儸紀早期或中期。 許多著名的恐龍屬於堅尾龍類,包括:始祖鳥、異特龍、偷蛋龍、棘龍、暴龍、迅猛龍、以及所有現代鳥類。第一種被命名的中生代恐龍是斑龍,是一種基礎堅尾龍類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堅尾龍類

堅頭類

堅頭類(Stegocephalia)是一種史前的兩棲類四足動物分支,起源於泥盆纪的晚泥盆世,直到侏羅紀。其成員現時均已滅絕。堅頭類動物外貌像蠑螈,被認為是今日爬蟲綱動物的祖先。堅頭類動物得名於其化石,由於牠們的頭骨均有堅硬的骨甲。這個詞是在1868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創製,源於希臘語的“στεγοκεφαλια”,意思就是“有屋頂的頭”。.

查看 侏罗纪和堅頭類

塞比修斯基龍屬

塞比修斯基龍屬(屬名:Zby)或簡稱兹必龍,為早期的圖里亞龍類恐龍,生存於侏羅紀後期的啟莫里階晚期。化石發現於葡萄牙中西部城鎮勞爾哈的北方海岸。屬名是為了表揚已故的地質學家與古生物學家(G.

查看 侏罗纪和塞比修斯基龍屬

塔鄒達龍屬

塔鄒達龍屬(屬名:Tazoudasaurus)是蜥腳下目火山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摩洛哥亞特拉斯山脈的Toundoute逆掩斷層,年代為早侏儸紀。塔鄒達龍的化石是在2004年由Ronan Allain等人所發現,位於岩屑沉積層內,包含一個部份成年骨骸與相關的部份幼年個體。 塔鄒達龍的屬名是以發現地點Tazouda為名,而種名在阿拉伯語中意為「修長的」,意指以蜥腳下目而言,塔鄒達龍的身體很小。 塔鄒達龍的身長為9公尺,擁有相當原始的特徵,例如類似原蜥腳下目的下頜、擁有小齒的匙狀牙齒、缺乏更衍化蜥腳下目的U形頜部聯合處。牙齒有V形磨損痕跡,顯示牙齒的嚙合,以及火山齒龍科在進食時於嘴部處理食物。頸部靈活,擁有延長的頸椎,缺乏側腔,但背椎與尾椎更為硬挺。塔鄒達龍的化石為目前所發現最完整的早侏儸紀蜥腳下目化石,早侏儸紀的地層很少露出地表。塔鄒達龍的近親為火山齒龍,兩者的差別在於尾椎,塔鄒達龍也有其他屬於非真蜥腳類的特徵。.

查看 侏罗纪和塔鄒達龍屬

增生楔

增生楔(accretionary wedge),也称增生柱(accretion prism)、增生杂岩(accretion complex),是大洋板块在海沟(板块汇聚边界)处向地幔俯冲时被上盘的大陆板块(非潜没板块)刮削下来的深海沉积物(abyssal sediments或Pelagic sediments)和洋壳碎片(洋底玄武岩),连同岛弧火山喷发碎屑(Trench sediments)堆积到海沟的向陆侧而成。洋壳上的地体也可以缝合过来。例如,3.6亿年前的晚泥盆纪到早石炭纪,北美大陆西岸下面的俯冲带带来了几次地体碰撞,形成几次造山运动,使得北美大陆西岸增加了平均600km宽度。 内部结构为倾向海沟俯冲方向的叠瓦状逆冲岩片依次堆垛。因此年轻的在下,老的在上覆盖。 板块缝合处,非潜没板块从洋壳上刮下来的残块,称为仰冲(obducte).

查看 侏罗纪和增生楔

多刺甲龙科

多刺甲龍亞科(學名:Polacanthinae)或是甲龍下目甲龍科的一個亞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多年來,其分類仍有爭議,根據不同的研究人員,多刺甲龍亞科被歸類於結節龍科或甲龍科,或是獨立建立為多刺甲龍科(Polacanthidae)。.

查看 侏罗纪和多刺甲龙科

多瘤齒獸目

多瘤齒獸目(Multituberculata)為一種早期的哺乳動物,生存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最後在漸新世完全滅絕了。 多瘤齒獸類生存了超過1億年的時間,因此常常被生物學家認為是最成功的哺乳類之一。與齧齒類相似,牠們第一次出現在侏儸紀中期(約1億6000萬年前),而且在白堊紀大滅絕中存活下來,最後在漸新世早期(約3500萬年前)完全滅絕。.

查看 侏罗纪和多瘤齒獸目

多里亞巨龍屬

多里亞巨龍屬(學名:Duriatitan)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英國,約1億5000萬年前。 正模標本(編號BMNH 44635)是一個部分左肱骨,是由R.I. Smith發現於英格蘭多賽特郡的啟莫里粘土組(Kimmeridge Clay Formation)下層。在1874年,約翰·赫克(John Hulke)將這個骨頭命名為鯨龍的一個種,肱冠鯨龍(Cetiosaurus humerocristatus)。種名意指肱骨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之後,這個種曾先後被歸類於畸形龍、鳥面龍。 在2010年,保羅·巴雷特(Paul M.

查看 侏罗纪和多里亞巨龍屬

多里亞獵龍屬

多里亞獵龍屬(學名:Duriavenator)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屬於斑龍科。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南部多賽特郡,地質年代為侏儸紀中期的巴柔階,約1億7000萬年前,使牠們成為已知最古老的堅尾龍類恐龍之一。 在1974年,M.

查看 侏罗纪和多里亞獵龍屬

大城山

大城山(朝鮮語:대성산)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直轄市東北部,海拔270米,主要構成是中生代侏羅紀的砂岩,山谷下部間有頁岩。 如今大城山開闢為各種不同用途的遊園地,除高句麗遺跡大城山城外,還分佈有大城山遊樂場、朝鮮中央動物園、朝鮮中央植物園。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園也建於此。.

查看 侏罗纪和大城山

大安龍屬

大安龍屬(學名:Daanosauru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牠的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外型則有些像巧龍。 模式種是張氏大安龍(D.

查看 侏罗纪和大安龍屬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遺址,位於四川省自贡市東北郊的大山铺鎮,是现今中国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遗址之一,是世界上发掘和保存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是一个盛产一亿六千万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是中国最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成为“凝固的侏罗纪公园”。面积达17,000多平方米,有关当局仍然不断进行恐龙考古发掘,以了解恐龙在地球历史演化中的情況。1991年4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 侏罗纪和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

大山鋪龍屬

大山鋪龍屬(屬名:Dashanpusaurus)大山鋪龍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中侏儸紀。模式種是董氏大山鋪龍(Dashanpusaurus dongi),是在2005年由一群中國古生物學家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大山鋪蜥蜴」,是以化石發現處的城鎮為名;種名則是以大山鋪地區的恐龍專家董枝明為名。 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大山鋪龍是種草食性四足恐龍。大山鋪龍的正模標本是發現於中國四川省大山鋪鎮的沙溪廟組,該地層年代為侏儸紀;沙溪廟組後來成為較大的大山鋪組的一部分。大山鋪鎮離自貢市只有7公里遠,大山鋪龍的化石目前存放在自貢市。大山鋪龍的化石包含許多破碎骨頭與脊椎,以及一個部份骨盆與其他後部骨頭。除了正模標本以外,還有許多大山鋪龍的化石在當地出土。.

查看 侏罗纪和大山鋪龍屬

大地龍屬

大地龍屬(屬名:Tatisaurus)是種生存於早侏儸紀的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下祿豐組。因為化石零碎,所以對於大地龍的研究甚少。.

查看 侏罗纪和大地龍屬

大眼魚龍屬

大眼魚龍屬(屬名:Ophthalmosaurus),希臘文意思為“眼睛蜥蜴”,因為牠極大的眼睛而得名,是種生存在侏儸紀中到晚期的魚龍類,約1億65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牠擁有海豚形狀的優美外形,身長6公尺,嘴部幾乎沒有牙齒,是為了捕食魷魚的適應結果。大眼魚龍主要的化石發現於歐洲、北美洲與阿根廷。.

查看 侏罗纪和大眼魚龍屬

大眼魚龍科

大眼魚龍科(Ophthalmosauridae)是魚龍目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到白堊紀。 大眼魚龍科包含兩個支系,第一個包含阿戈爾魚龍、大眼魚龍,第二個包含短鰭魚龍(Brachypterygius)、Caypullisaurus、以及扁鰭魚龍。Fernández M. 2007.

查看 侏罗纪和大眼魚龍科

大頭鱷科

大頭鱷科(Pholidosauridae)是群已滅絕鱷類,屬於鱷形超目的中真鱷類。化石已在美國、加拿大、中國、吉爾吉斯、尼日、馬利、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西班牙等地發現。大頭鱷科出現於侏羅紀中期(卡洛夫階),在白堊紀早期(阿爾比階早期)滅絕。 肌鱷是最著名的大頭鱷科動物,身長可以超過12公尺,重量超過8公噸。鱷龍過去被歸類於大頭鱷科,目前被重新歸類於獸腳亞目恐龍中的棘龍科。.

查看 侏罗纪和大頭鱷科

大衝龍

大衝龍(學名:"Dachongosaurus")是一屬未曾被描述的恐龍,化石是至少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被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下祿豐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早期(錫內穆階至普連斯巴奇階) 。大衝龍目前是個無資格名稱,並認為是屬於蜥腳下目,可能是鯨龍科。 模式種是雲南大衝龍("D.

查看 侏罗纪和大衝龍

大顶子山 (长春)

大顶子山,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净月经济开发区、双阳区分界点,是长春市城区的最高点。海拔406米。 大顶子山属于长春市区东南部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属大黑山系。大顶子山为侏罗纪死火山,岩石为花岗岩、安山岩等。久经侵蚀,已成浑圆状。广布森林。 从新立城镇友好村的贺家屯东沟(即7社),沿着机耕道约1500米可从大顶子山西麓登顶,比高130米。从长青公路可驾驶越野车直接从大顶子山东麓登顶。大顶子山峰顶建有森林防火观测塔一座。.

查看 侏罗纪和大顶子山 (长春)

大鼻龍類

大鼻龍類(学名:Macronaria)是個蜥腳下目演化支,生存於中侏儸紀巴通階到晚白堊紀,發現於現在的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以及非洲、澳洲等地。大鼻龍類意為「大型鼻孔」,指的是頭部上方的大型鼻孔,可能作為揚聲器使用。在2005年,保羅·塞里諾重新將大鼻龍類演化支定義為:與薩爾塔龍(Saltasaurus loricatus)親近,而離長梁龍(Diplodocus longus)較遠的所有物種。大鼻龍類包含兩個主要演化支:圓頂龍科、巨龍形類。巨龍形類包含腕龍科與泰坦巨龍類,是最大型的蜥腳類生物群之一,也包含了地表上曾出現過最長、最高、最巨大的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大鼻龍類

大龍屬

大龍屬(學名:Magnosaurus)是基礎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英格蘭。牠的化石只有碎片,而且經常與斑龍混淆。.

查看 侏罗纪和大龍屬

大椎龍屬

大椎龍屬(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牠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亞利桑那州、阿根廷發現的化石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原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公尺,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椎龍是以穩定地成長,並具有類似鳥類的氣囊,而且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M.

查看 侏罗纪和大椎龍屬

大椎龍科

大椎龍科(Massospondylidae)是原蜥腳下目大腳類的一科,是群長頸部的草食性恐龍。大椎龍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的亞洲、非洲、南美洲。 過去曾有許多恐龍被歸類於大椎龍科。近年的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大椎龍科包含:科羅拉多斯龍、祿豐龍、大椎龍、可能還有冰河龍,與遠食龍。根據2011年的早期蜥腳形亞目研究,大椎龍科的有效屬包含:科羅拉多斯龍、冰河龍、祿豐龍、大椎龍、萊氏龍、祿豐龍、以及遠食龍。這個結果與前幾年的分類研究大致相同,但不包含數個近年被命名的大腳類物種,北美洲的莎拉龍、Seitaad,南美洲的懦弱龍,這點則不同於其命名研究。 同樣在2011年被命名的Pradhania,是種發現於印度的原始蜥腳形亞目,被發現是種相當原始的大椎龍科。鼠龍、細細坡龍可能也屬於大椎龍科。.

查看 侏罗纪和大椎龍科

大潭郊野公園

大潭郊野公園(Tai Tam Country Park)(劃定於1977年10月28日)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東部大潭的郊野公園,地區行政上屬於南區的赤柱及石澳(D17)。佔地1,315公頃,即是香港島面積的約五分之一。.

查看 侏罗纪和大潭郊野公園

天宇龍屬

天宇龍屬(學名:Tianyulong)是種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建昌縣髫髻山組。原本研究認為化石發現於白堊紀早期的熱河群,目前發現化石的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約1億5850萬年前Liu Y.-Q. Kuang H.-W., Jiang X.-J., Peng N., Xu H.

查看 侏罗纪和天宇龍屬

天山龍屬

天山龍屬(屬名:Tienshano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中國。 在1928年,一位中國地質學家在中國新疆發現一群蜥腳類化石,包含約30個成年個體、3個未成年個體、以及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37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奇台天山龍(T.

查看 侏罗纪和天山龍屬

天池龍屬

天池龍屬(學名:Tianchisaurus)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巴裘階至巴通階)的中國。如果天池龍是屬於甲龍科,牠們將會是最早的甲龍科。但是,天池龍沒有尾槌,並不像其他的甲龍科。 模式標本曾被不正式地稱為"Jurassosaurus",以1993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為名。模式種是明星天池龍(T.

查看 侏罗纪和天池龍屬

太西煤

太西煤产自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汝箕沟矿区,因开采地地处太原以西,故为此名。太西煤有三低(低磷、低灰、低硫)和六高(高发热量、高块煤率、高比电阻、高化学活性、高精煤回收率和高机械强度)的特点,以出口为主,是宁夏五宝之一(其余四宝为枸杞、甘草、滩羊皮、贺兰石)。太西煤是贺兰山区的侏罗纪无烟煤,自清朝便已有开采。 Category:中国煤炭 Category:宁夏经济 Category:石嘴山.

查看 侏罗纪和太西煤

太陽神龍屬

太陽神龍屬(學名:Tawa)是早期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幽靈牧場,該地區屬於欽爾組(Chinle Formation)的石化森林段(Petrified Forest Member),地質年代約為2億1500萬到2億1300萬年前。目前已經發現7個骨骼化石,是在2004到2006年期間所挖掘出土。太陽神龍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顯示恐龍起源於盤古大陸南部(現今的南美洲),並迅速地擴散到盤古大陸的各地區。此外,太陽神龍也有助於研究三疊紀晚期恐龍的演化關係。 模式種是T.

查看 侏罗纪和太陽神龍屬

央齒龍屬

央齒龍屬(學名:Cardiodon)意為「心臟牙齒」,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其化石是一顆牙齒,形狀像心臟,發現於英格蘭威爾特郡,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在歷史上,央齒龍的分類很不確定,而且經常被歸類於鯨龍,但近代研究認為牠們是不同的屬,並與圖里亞龍是近親。.

查看 侏罗纪和央齒龍屬

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

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學家,曾经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他發現並命名了許多出土於美國西部的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

奧斯尼爾龍屬

奧斯尼爾龍(屬名:Othnielia)意為「奧塞內爾的」,是一種稜齒龍科恐龍,是以最初的命名者-19世紀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為名。馬什原本在1877年命名牠們為雷克斯侏儒龍(Nanosaurus rex),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77年將牠們重新命名為雷克斯奧斯尼爾龍(Othnielia rex),而狀態為疑名Marsh, O.C.

查看 侏罗纪和奧斯尼爾龍屬

奧斯尼爾洛龍屬

奧斯尼爾洛龍屬(Othnielosaurus)意為「奧塞內爾的蜥蜴」,是種鳥臀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美國莫里遜組,年代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800萬年前。奧斯尼爾洛龍經常被歸類於稜齒龍類,一群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但近年的研究對稜齒龍類是否為獨立的演化支提出質疑。 奧斯尼爾洛龍原本是化石龍的一個種,部分化石則先後屬於侏儒龍與奧斯尼爾龍(Othniela)。這種混亂的狀態,導因於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9世紀後期的化石戰爭期間,建立了過多的物種。.

查看 侏罗纪和奧斯尼爾洛龍屬

奇尼瓜齒獸科

奇尼瓜齒獸科(學名:Chiniquodontidae)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科,屬於獸孔目的犬齒獸亞目,被認為是哺乳動物的近親之一。奇尼瓜齒獸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南美洲、歐洲,發現於非洲的Aleodon可能也屬於此科。奇尼瓜齒獸科是群肉食性動物,體型變化大,例如Gaumia的體型接近老鼠,而Belesodon的體型則接近狗。 奇尼瓜齒獸科的近親包含:生存於三疊紀晚期歐洲的Eoraetia、生存於侏羅紀早期中國的昆明獸(Kunminia)。.

查看 侏罗纪和奇尼瓜齒獸科

奇尼瓜齒獸總科

奇尼瓜齒獸總科(Chiniquodontoidea)或奇尼瓜齒獸超科是獸孔目犬齒獸類的一個演化支,親緣關係接近哺乳動物,而離Probainognathus較遠。奇尼瓜齒獸超科目前包含:奇尼瓜齒獸科、三稜齒獸科、Therioherpetidae科、以及最衍化的哺乳形類(Mammaliaformes)。.

查看 侏罗纪和奇尼瓜齒獸總科

奇翼龍

奇翼龍(學名:Yi qi),是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翼膜翅膀的小型恐龍。這是一個小的樹居(樹棲)的動物,並從樹枝滑翔到樹枝。.

查看 侏罗纪和奇翼龍

奇異龍屬

奇異龍屬(屬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蹟蜥蜴”,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龍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5到4公尺。牠們有健壯的後肢、小而寬的手掌、頭部有長而尖的口鼻部,身體背部中線可能有小型鱗甲。奇異龍被認為是種特化的稜齒龍類。過去曾有數個種被認為屬於奇異龍,但現今只有漠視奇異龍(T.

查看 侏罗纪和奇異龍屬

始奔龍屬

始奔龍屬(屬名:Eocursor)意為「開始的奔跑者」,是種新命名的原始鳥臀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的南非,約2億1000萬年前。始奔龍的化石發現於南非的下艾略特組,是最完整的三疊紀鳥臀目化石,牠們的發現有助於了解鳥臀目的起源。 始奔龍的化石是在1993年發現,但當時並沒有正式地敘述。模式種是嬌小始奔龍,是由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J.

查看 侏罗纪和始奔龍屬

始中国羽龙属

始中國羽龍屬(屬名:Eosinopteryx)是傷齒龍科下的一屬,是目前發現體型最小的恐龍,體長僅30公分,發現於中國遼寧的髫髻山組,正模標本化石編號 YFGP-T5197。 始中國羽龍的口鼻部較短,由於羽毛不發達,因此翅膀展幅不大,加上骨頭結構上有先天的缺陷,導致無法進行真正的飛行。但相反的,其足部羽毛較少,而且較短,適合在路上行走,因此始中國羽龍可能比較擅長奔跑。 根據發現的地層推測,始中國羽龍可能生活於中侏儸紀,早於始祖鳥,也早於一群被科學家們認為是現今鳥類祖先的一群早白堊紀獸腳類。始中國羽龍與近鳥龍是姊妹群,屬於傷齒龍類,始祖鳥則屬於恐爪龍下目,而這次的研究動搖了始祖鳥在鳥類分類上的地位,甚至會摧毀科學家們以往對此類生物的觀點。對於始中國羽龍的新發現,來自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古代脊椎動物學家Gareth J.

查看 侏罗纪和始中国羽龙属

始祖鳥科

始祖鳥科(學名:Archaeopterygidae)是活於侏羅紀及白堊紀的一科早期鳥類。其下包含了最為知名的始祖鳥。始祖鳥科與其他早期鳥類不同的是其長及骨質的尾巴,一些物種甚至有較長的第二趾。.

查看 侏罗纪和始祖鳥科

始祖鸟

始祖鳥屬(屬名:Archaeopteryx)是鳥翼類的一個屬,是介於有羽毛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化石。曾经被认为是最早及最原始的鳥類,屬名來自古希臘文的ἀρχαῖος(古代)和πτέρυξ(翼),故又名古翼鳥。 後來發現了比其更古老的鳥綱生物近鳥龍屬、曉廷龍屬和曙光鳥屬等。.

查看 侏罗纪和始祖鸟

始馬門溪龍屬

始馬門溪龍屬(學名:Eomamenchisaurus)是種蜥腳下目馬門溪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元謀縣,地質年代為侏羅紀中期。正模標本(編號CXMVZA 165)是一個不完整的身體骨骼,包含:八節脊椎、部分薦骨、右腸骨、右恥骨、左右坐骨、左脛骨、左右股骨。模式種是元謀始馬門溪龍(E.

查看 侏罗纪和始馬門溪龍屬

始阿貝力龍屬

始阿貝力龍屬(學名:Eoabelisaurus)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南美洲。始阿貝力龍是種二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長可能達約6.5公尺。始阿貝力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阿貝力龍科恐龍,並提供許多阿貝力龍科的早期演化資訊。.

查看 侏罗纪和始阿貝力龍屬

威廉·布克蘭

威廉·布克蘭 (William Buckland,),英國神學家,曾任西敏寺座堂主任牧師,也是一位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他撰寫了第一篇關於恐龙化石的認定論文,並將之命名為斑龍屬,更證明了柯克代尔洞(Kirkdale Cave)在史前時期就有鬣狗科聚居的論點,他為此獲頒科普利獎章。他認為遠古生態是可以透過科學分析來重新構造,還提出了以使用糞化石的方式來重構古生態系統。 布克蘭是一個支持者,他認為聖經記載的創世紀是描述一個漫長週期中的兩個獨立事件;這個觀點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提出,以此來調和聖經記錄以及地質學的關係,從而認定地球的年齡。他相信自己發現了地質證據證實大洪水曾經發生過,但後來相信大冰期的路易士·阿格西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解譯。他在推廣地理方面貢獻良多。.

查看 侏罗纪和威廉·布克蘭

孔子鸟属

孔子鸟(学名:Confuciusornis,或根據拉丁文音譯作孔夫子鸟)是一种原始鳥類,化石遗迹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組(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沟等白垩纪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並在此地層中廣泛發現了許多該鳥類的化石標本 。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類。根据出土地点的地质形成史推断,这种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1.2亿年,即西方学者所称的白垩纪早期或中国学者所称的晚侏罗紀。孔子鸟是目前已知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體型約和現今的鴿差不多,翼展約0.7公尺,體重可能在0.2至1.5公斤之間;其屬名來自中國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孔子。.

查看 侏罗纪和孔子鸟属

宁波市

宁波市,简称甬,有时亦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浙江第二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全市陆地面积9365.58平方公里。 宁波建城于738年,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宁波拥有长期的经商传统,宁波商帮是全国闻名的商帮。航运和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最远可以上溯至战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这客观上促进了宁波的近代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宁波经济由于临港产业和私营经济的带动而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寧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亦居世界前列。 目前,宁波是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处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查看 侏罗纪和宁波市

宝山区 (上海市)

宝山区是上海市北郊的一个市辖区,原为宝山县和吴淞区。位于长江以南,与上海市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普陀区、嘉定区以及江苏省太仓市毗连。区名因明代永乐年间兴筑的的烽堠土山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由嘉定县析置,其后境域几经更迭,至1988年宝山县与吴淞区合并成立宝山区至今。到2007年底,常住总人口为1,379,709人,户籍总人口为830,561人。境内有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及石洞口发电厂等大型企业。.

查看 侏罗纪和宝山区 (上海市)

宣化角龍屬

宣化角龍屬(屬名:Xuanhuaceratops)是種生存於晚侏儸紀的恐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宣化角龍屬

宣漢龍屬

宣漢龍屬(學名:Xuanhan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 模式種是七里峽宣漢龍(X.

查看 侏罗纪和宣漢龍屬

宜賓龍

宜賓龍(學名"Yibin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四川省。其屬名是以中國宜賓市來命名,但是沒有經過正式的敘述、命名,目前是個無資格名稱。 模式種周氏宜賓龍("Y.

查看 侏罗纪和宜賓龍

安德罗斯岛

安德罗斯岛(Andros Island)是巴哈马的一个群岛,虽然巴哈马国内在政治上把它视为一个岛屿。当地人经常称其为大围场(Big Yard)或“沉睡的巨人” (The Sleeping Giant)。该岛总面积5,957 km2 (2,300 sq mi),长约167 km (104 mi),宽约64 km (40 mi)。 该岛为巴哈马的第一大岛,面积超过了巴哈马其他700多个岛屿面积总和。安德罗斯全岛是西印度群岛第5大岛。如果仅考虑“北安德罗斯岛”,仍然是西印度群岛的第6大岛。不过地理上,西印度群岛的北界是海地岛与古巴岛之间的向风海峡,巴哈马不属于西印度群岛。该岛总人口约7,800。该岛上有安德罗斯镇国际机场。 安德罗斯岛由3个大岛:北安德罗斯岛、红树林珊瑚岛(Mangrove Cay)、南安德罗斯岛,以及数百个小岛、礁组成,其间是红树林河口与潮汐带滩涂。 安德罗斯岛东侧是“大洋的舌头”( Tongue of the Ocean),一个U型深海峡谷,东、中、西三面被“大巴哈马浅滩”(Great Bahama Bank )包围,北面开口与北大西洋深海平原相接,南侧深度1000米以上,北侧深度2000-3000米。安德罗斯岛属于大巴哈马浅滩一部分,在安德罗斯岛的西北、西侧、西南侧,是极浅(在2米以内)、宽度超过100千米的海域。大巴哈马浅滩在地质上是厚度超过4500米的石灰岩沉积,形成于白垩纪到早侏罗纪,作为浅水石灰岩沉积,如此惊人厚度的唯一解释是当地石灰岩地层在自身厚度下不断下沉,3.6厘米/1000年。在侏罗纪以来的冰河时期,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以上,大巴哈马浅滩成为陆地暴露与大气中,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的溶洞与沉洞。间冰期海平面上升以后,安德罗斯岛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蓝洞.

查看 侏罗纪和安德罗斯岛

安达市

安达市是黑龙江省绥化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与大庆市毗邻。安达各民族居民通用语言为汉语,属黑龙江省次方言,北方方言规范,接近普通话。面积3586平方千米,人口5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2万人。 安达市是全国著名的奶牛之乡和肉牛基地。草原面积272万亩,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同属于世界三大优质草场,以培育了中国黑白花奶牛而闻名遐迩。年产优质牧草2亿公斤,植被构成以驰名中外的羊草为主,是亚洲东部特有的建群植物种,素有"世界明珠"之称,富含奶牛所需的20多种微量元素,其粗蛋白含量比国内外同类型牧草高出2和3个百分点,大量出口日本、南韩等国。安达火车站建有黑龙江省第一个粮食外运战略装车点。.

查看 侏罗纪和安达市

寬鎖龍屬

寬鎖龍屬(學名:Eurycleidus)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蛇頸龍目上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可能是赫唐階)的英國。 如同其他上龍類,寬鎖龍的身體寬廣、頭部大,嘴部佈滿銳利的針狀牙齒,牠們可能以魚類為食。寬鎖龍的胸帶骨頭相當大,顯示牠們的前肢可以使出相當大的力氣,適合快速游泳。.

查看 侏罗纪和寬鎖龍屬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Mississippi River Delta)是一个在全新世形成的、通过密西西比河在注入墨西哥湾时沉积造成的三角洲。在过去5000年中这个沉积过程使得南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线向墨西哥湾内推进了24至80千米。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地区,它包括1.2万平方公里海岸湿地,美国40%的盐沼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包括重要港口新奥尔良。美国16%至18%的石油来自这个地区,此外16%的渔业(包括虾、螃蟹和龙虾)也位于这里。.

查看 侏罗纪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對菊石

對菊石(學名:Bifericeras),又名畢佛菊石,是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一屬菊石,生活在深度適中的海域中,以小型無脊椎動物或其他屍體為食。如同其他菊石,殼體較大的對菊石為雌性,殼體較小的對菊石則為雄性,較大的體型有利於雌性菊石的產卵及孵化。其化石僅被發現於英格蘭薩默塞特郡的。國際地層委員會將屬化石和本屬下Bifericeras donovani化石的訂為侏羅紀開始的標誌。.

查看 侏罗纪和對菊石

小坐骨龍屬

小坐骨龍屬(學名:Mirischia)是美頜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恐龍,身長估計約2.1公尺長,生存於下白堊紀阿爾布階的巴西。雖然只發現小坐骨龍的骨盆及不完整的後肢,但足以確定牠是一屬新的恐龍。系統發生學研究的發現,小坐骨龍是屬於美頜龍科,是美頜龍、極鱷龍的近親;美頜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歐洲,極鱷龍生存於下白堊紀英格蘭。.

查看 侏罗纪和小坐骨龍屬

小盾龍屬

小盾龍屬(屬名:Scutellosaurus)意為“有小盾的蜥蜴”,是草食性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北美洲,約2億年前到1億9600萬年前。小盾龍被分類於裝甲亞目,是該亞目最早期的物種之一,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裝甲類恐龍。與小盾龍最親近的物種應為腿龍,腿龍僅能以四足行走,而小盾龍是可以二足行走或奔跑。 小盾龍身長約1.2公尺,臀部高度為0.5公尺,重達10公斤。牠們擁有小型頭顱骨、長身體、纖細四肢、後肢比前肢長、臀部寬、長尾巴。小盾龍的化石包括兩個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部份骨骸,但頭顱骨部分只有發現下頷,牠們可用簡單頰齒來切斷、咬碎植物。小盾龍的頸部到背部、體側、尾巴,覆蓋者約300個鱗甲,最大的鱗甲排列在背部中線1、2排。.

查看 侏罗纪和小盾龍屬

小駝獸屬

小駝獸(屬名:Oligokyphus)是種先進草食性犬齒獸類,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晚侏儸紀。小駝獸起初被認為是早期哺乳類,現在被分類於獸孔目,因為小駝獸仍保有退化的方骨-方軛骨關節,不是哺乳類的下頜附著方式。 category:真犬齒獸下目 Category:三疊紀合弓類 Category:侏羅紀合弓類.

查看 侏罗纪和小駝獸屬

小鰭魚龍

小鰭魚龍(學名:Nannopterygius)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啟莫理階與提通階),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德國Maisch MW, Matzke AT.

查看 侏罗纪和小鰭魚龍

尖頭翼龍屬

尖頭翼龍屬(屬名:Cuspicephalus)是翼龍目單窗孔類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英格蘭。.

查看 侏罗纪和尖頭翼龍屬

將軍龍屬

將軍龍屬(Jiangjunosaurus)是劍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牛津階的中國新疆。化石出土於準噶爾盆地的石樹溝組,包含下頜、一些顱骨、7節關節仍連接的脊椎、以及2塊角板。模式種為準噶爾將軍龍(J.

查看 侏罗纪和將軍龍屬

展尾龍屬

展尾龍屬(學名:Teinur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種肉食性恐龍。展尾龍是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法國。目前只有發現尾椎,而通常被認為是疑名。模式種是T.

查看 侏罗纪和展尾龍屬

居延海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漢代稱“居延澤”,后也称“西海”,唐代以來一直稱“居延海”。西居延海称嘎顺淖尔,东居延海称苏古诺尔,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古代认为这里就是《尚书》所谓的“流沙”。目前,东居延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西汉至唐时期为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属张掖郡(甘州),西夏时期建有黑水城(喀喇浩特),明初废弃,位于嘉峪关以北,为通向草原丝绸之路的常经之地,也是军事战略要地,曾出土过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的居延漢簡。东汉曾在此建立过西海郡;东突厥复国后,安北都护府迁于此地。.

查看 侏罗纪和居延海

峨山龍 (Eshanosaurus)

峨山龍(學名:Eshanosaurus)是鐮刀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因為目前只發現一個部分下頜骨頭,所以對牠的研究甚少。牠們的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

查看 侏罗纪和峨山龍 (Eshanosaurus)

峨山龍 (Oshanosaurus)

峨山龍(屬名:"Oshanosaurus")意為「峨山蜥蜴」,是個非正式名稱,目前還沒有經過正式研究。峨山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能屬於蜥腳下目,生存於早侏儸紀的中國,屬於祿豐組下層,約1億9000萬年前。模式種為楊氏峨山龍("O.

查看 侏罗纪和峨山龍 (Oshanosaurus)

峨山龍 (消歧義)

*峨山龍可能是指:.

查看 侏罗纪和峨山龍 (消歧義)

峨嵋龍屬

峨嵋龍屬(屬名:Omeisaurus)意為「峨嵋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晚期(巴通階到卡洛維階)的中國。牠們的屬名來自於峨嵋山,峨嵋龍的化石是在1939年由楊鍾健等人在峨嵋山附近的榮縣發現,屬於沙溪廟組地層。.

查看 侏罗纪和峨嵋龍屬

峨嵋龍科

峨嵋龍科(Omeisauridae)是蜥腳下目真蜥腳類的一科,是在2002年由Jeffrey A. Wilson所建立,包含峨嵋龍與馬門溪龍兩屬。但是在1972年,由楊鍾建等人建立的馬門溪龍科,兩者的範圍可能重複,而馬門溪龍科可能有命名優先權。但是科學文獻中極少使用峨嵋龍科/馬門溪龍科這兩個名詞。 馬門溪龍科的範圍被定義為馬門溪龍與其近親,例如始馬門溪龍。另有研究將峨眉龍歸類於盤足龍科或馬門溪龍科。然而某些研究指出,盤足龍科可能不是個有效的科別。.

查看 侏罗纪和峨嵋龍科

島翼龍

島翼龍(屬名:Nesodactylus)意為「島嶼手指」,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古巴比那爾德里奧省的富戈斯地層,年代為上侏儸紀的牛津階。 在1918年,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在一個海相沉積層發現七塊帶有化石的石灰岩岩塊,但之後並沒有處理化石、清理母岩。在1966年,其他科學家使用酸性溶劑,將島翼龍的化石與石灰岩塊分開,才發現這些化石是翼龍類。 在1969年,內德·科爾伯特(Edwin Harris Colbert)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西方島翼龍(N.

查看 侏罗纪和島翼龍

川街龍屬

川街龍屬(學名:Chuanjiesaurus)是蜥腳下目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中侏羅紀的中國。川街龍是大型的草食恐龍,身長約27公尺。模式種是阿納川街龍(C.

查看 侏罗纪和川街龍屬

川東虛骨龍屬

川東虛骨龍屬(學名:Chuandongocoel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東部,所屬地層是大山鋪組的下沙溪廟組,地質年代是侏羅紀中期的巴統階或卡洛夫階。 模式種是原始川東虛骨龍(C.

查看 侏罗纪和川東虛骨龍屬

巢湖市

巢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直辖、由合肥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查看 侏罗纪和巢湖市

工部龍屬

工部龍屬(學名:Gongbu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1億60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工部龍是一類小型的草食性恐龍,但很多有關的資料都不詳。目前已有兩個物種,但由於這個屬原先是根據一根牙齒而命名,所以兩個種之間並沒有實質的證據連繫。牠的化石都是在中國發現。.

查看 侏罗纪和工部龍屬

左龍

左龍可以指:.

查看 侏罗纪和左龍

左龍屬

左龍屬(學名:Zuolong)是原始虚骨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是在2001年发现于中国新疆五彩湾的石树沟组上部,生活年代为晚侏羅紀早期(牛津階),約1億600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5912)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是一個亞成年個體,身長接近3.1公尺,體重估計約35公斤。 模式種是薩利氏左龍(Zuolong salleei),是在2001年由Jonah N.

查看 侏罗纪和左龍屬

巧龍屬

巧龍屬(學名:Bellusaurus)意為「美麗的蜥蜴」,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中侏羅紀。巧龍是種短頸的小型蜥腳類恐龍,身長約為4.8公尺。牠的化石發現於中國準噶爾盆地東北的石樹溝組。 巧龍屬的模式種是蘇氏巧龍(Bellusaurus sui),是由趙喜進在1987年所發表、命名。在同一挖掘地點共發掘出17頭蘇氏巧龍,被認為是一群巧龍被突發性的洪水溺死。一些特徵顯示牠們全是幼龍。.

查看 侏罗纪和巧龍屬

巨太龍屬

巨太龍屬(學名:Gigantosaurus)意為「巨型蜥蜴」,是種研究不多的蜥腳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模式種是巨爪巨太龍(G.

查看 侏罗纪和巨太龍屬

巨刺龍屬

巨刺龍屬(屬名:Gigantspinosaurus)意為「有巨大棘刺的蜥蜴」,是種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劍龍類恐龍。 在1985年,歐陽輝在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發現一個部份完整的身體骨骼,缺少頭顱骨(但有下頜)、後肢、以及尾巴。在1986年,高瑞祺等人將這些化石編入於沱江龍。在1992年,歐陽輝在一個演講的摘要裡,將這些標本列為新屬,模式種是四川巨刺龍(Gigantspinosaurus sichuanensis)。屬名意為「有龐大尖刺的蜥蜴」;種名則以四川為名。但沒有經過正式命名過程,當時普遍被認為是個無資格名稱,直到2006年科學文獻摘要才被認為是有效文獻。儘管巨刺龍處於無資格名稱的狀態,當時已有許多種巨刺龍的想像圖。 大眾對於巨刺龍的了解,始於2006年Tracy Ford認為牠們是個有效分類,並公佈一篇簡短的文章來重建巨刺龍。Ford認為早期的巨刺龍重建將巨刺龍的肩刺上下顛倒,他的新重建則是將肩刺稍微朝上,尾端高於巨刺龍的背部。在2006年,Susannah Maidment與魏光飚的晚侏儸紀中國劍龍類研究中,也將四川巨刺龍視為有效分類,但並未重新敘述牠們,因為該骨骸正被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研究中。在2005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彭光照等人已重新研究過巨刺龍。 正模標本(編號ZDM 0019)發現於上沙廟組,地質年代相當於牛津階。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下頜,缺少頭顱骨、後肢、尾巴末端,可能是個亞成年個體。除了身體骨頭以外,還發現骨板、尖刺、鱗甲。左肩膀保存了皮膚痕跡。自從1996年以來,正模標本的骨骼模型已在自貢市展出中。在2005年,彭光照在四川自貢市富全鎮發現第二個標本,是一個骨盆。 根據彭光照的重新研究,巨刺龍是種中型劍龍類。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查看 侏罗纪和巨刺龍屬

巨烏賊

巨烏賊(屬名:Architeuthis,英文名:Giant squid),通常棲息在深海地區,主要产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在體型上僅次於大王酸漿魷,為第二大軟體動物和無脊椎动物。最新的估計,雌性烏賊的全長大約14米,其身體長度大約為4米,觸手長度為10米甚至更長。其最大長度不超過20米。其品種劃分有爭議,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該分類中僅此物種被發現。 在過去以來,曾被認為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 (克拉肯,Kraken)。由於巨烏賊的活動領域在海中,人們對巨烏賊多半只能從其天敵抹香鯨胃中未消化的殘骸中和漁民們口耳相傳的目睹事件中拼湊猜測其生態,對於某些生物學家而言是絕對存在的。.

查看 侏罗纪和巨烏賊

巨頜鱷屬

巨頜鱷屬(学名:Macelognathus)是鱷形超目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後期的至提通階中段。化石最初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當時仍稱為懷俄明領地)的,後來在科羅拉多州西部的化石重鎮弗魯塔也有發現紀錄,這兩個地點發現的巨頜鱷化石均來自莫里遜組地層上部的 Brushy Basin 段(侏羅紀後期至末期)。.

查看 侏罗纪和巨頜鱷屬

巨齒龍 (消歧義)

以下動物可翻譯為巨齒龍:.

查看 侏罗纪和巨齒龍 (消歧義)

巨齒龍屬

巨齒龍屬(屬名:Teratosaurus)意為「怪物蜥蜴」,是勞氏鱷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諾利階的德國,化石在Stubensandstein地區的Löwenstein地層發現。巨齒龍的模式標本是由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所敘述,他根據一個附有牙齒的左上頜骨,宣稱該化石與箭齒龍並非同一種動物。 之後的研究人員,例如德國的休尼博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以及埃德溫·爾伯特(Edwin H.

查看 侏罗纪和巨齒龍屬

巨齒龍科 (消歧義)

以下數科可翻譯為巨齒龍科:.

查看 侏罗纪和巨齒龍科 (消歧義)

巨龍

巨龍可以指:.

查看 侏罗纪和巨龍

巨龍形類

巨龍形類(学名:Titanosauriformes)又譯泰坦巨龍形類,是蜥腳下目大鼻龍類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較原始的黃河巨龍、腕龍科以及較先進的Somphospondyli演化支(包含盤足龍科與泰坦巨龍類)。牠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如果腕龍科的馬達加斯加溝椎龍(B.

查看 侏罗纪和巨龍形類

巨蜥超科

巨蜥超科或巨蜥总科(学名:Varanoidea)是蜥蜴的一個超科,包含伸龍科、崖蜥科、滄龍科等半水生或完全水生的已滅絕物種,以及毒蜥科、婆羅蜥科等劇毒蜥蜴,與最著名、體型龐大的巨蜥科。 在巨蜥超科的演化過程中,牠們的身體外形、棲息地已發展出高度多樣性。巨蜥超科曾演化出最大型的水生蜥蜴,滄龍類的海王龍、滄龍,身長可達15公尺;巨蜥超科也曾演化出最大型的陸生蜥蜴,已滅絕的古巨蜥身長可達約5到6公尺;目前體型最大型的蜥蜴是科莫多龍,身長可達3公尺以上,也屬於巨蜥超科。.

查看 侏罗纪和巨蜥超科

巨腳龍屬

巨腳龍屬(學名:Barapasaurus),又名巴拉帕龍或巨腿龍,是火山齒龍科下的一個屬。屬名是由孟加拉語的「巨腿」與古希臘語的「蜥蜴」而來,因牠的大型腿骨。種名則是以印度詩人、哲學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為名。.

查看 侏罗纪和巨腳龍屬

巨板龍屬

巨板龍屬(屬名:Macroplata)是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的一屬,是種原始蛇頸龍類動物,生存於早侏儸紀,身長可達4.5公尺。如同其他蛇頸龍類,巨板龍可能以小型魚類為食,並使用牠們銳利的針狀牙齒來捕捉獵物。巨板龍的肩部骨頭相當大,顯示牠們快速游泳時,有非常巨大的前進力量。相較於更先進的上龍類,巨板龍擁有相當長的頸部,是頭顱骨的兩倍長。 巨板龍目前已有兩個已承認屬:模式種是小頭巨板龍(M.

查看 侏罗纪和巨板龍屬

巨游龍

巨游龍(Megalneusaurus)是種大型上龍類,生存於森丹斯海,年代為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600萬到1億5200萬年前。 巨游龍的正模標本是在1895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包含肋骨、脊椎、前肢、以及肩帶Knight WC.

查看 侏罗纪和巨游龍

巴塔哥尼亞龍屬

巴塔哥尼亞龍屬(屬名:Patagosaurus)是種大型、草食性、長頸部的蜥腳下目恐龍。巴塔哥尼亞龍的身長為18公尺。與其他原始的真蜥腳類類似,巴塔哥尼亞龍的體格相當重,外表類似鯨龍。目前發現了10多個巴塔哥尼亞龍的化石,但其中幾個可能屬於其他相關物種。巴塔哥尼亞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卡洛夫階的阿根廷,約1億6300萬年前到1億6100萬年前。接近同時代的阿根廷恐龍還包含皮亞尼茲基龍、神鷹盜龍、以及杏齒龍。 巴塔哥尼亞龍是由何塞·波拿巴(Jose Bonaparte)在1979年所發現、命名,模式種是法氏巴塔哥尼亞龍(P.

查看 侏罗纪和巴塔哥尼亞龍屬

巴西大龍屬

巴西大龍屬(屬名:Teyuwasu)是種三疊紀晚期的爬行動物,可能是種早期蜥臀目恐龍。 正模標本(編號1933L 53-54)是一個股骨、脛骨,發現於巴西的Paleorrota地質公園,之後由德國慕尼黑大學所保存、管理。在1938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這些化石作初步研究,當時歸類於堅蜥目的Hoplitosuchus。 在1999年,Edio-Ernst Kischlat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巴氏巴西大龍(T.

查看 侏罗纪和巴西大龍屬

上龍屬

上龍屬(學名:Pliosaurus,意為「更像蜥蜴的」)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於上龍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上龍是種大型掠食性動物,以魚類、魷魚、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為食。上龍屬過去曾有許多種,目前僅包含模式種P.

查看 侏罗纪和上龍屬

上龍亞目

上龍亞目(Pliosauroidea),意思是「有鰭蜥蜴」,是種海生爬行動物,生存於中生代的侏儸紀與白堊紀。上龍亞目屬於蛇頸龍目,起初僅包括上龍科,但現在包括其他科與屬。上龍類,與其真蛇頸龍類的近親,還有整個鰭龍超目,都不是恐龍。 相較於長頸部的蛇頸龍類,上龍類的特徵是短頸部、長頭部、體型大、呈流線型、行動快速且兇猛。上龍類是肉食性動物,長而強壯的頜部有多排銳利的牙齒,適合抓住少數、巨大的獵物。巨大的頭部大部分是嘴部,上有巨大眼睛與一對鼻孔管,鼻孔管能夠有直接的水中嗅覺,如同其他蛇頸龍類。牠們與蛇頸龍類都使用四個巨大鰭狀肢來游泳,四肢已演化成長、寬、強壯的鰭狀肢,分別位在長型身體的四角。尾巴短而逐漸變細,可能作為舵使用,如同其他蛇頸龍類。牠們可能對於深海環境適應良好。上龍類的身長介於4到15公尺。牠們可能獵食魚龍類或其他蛇頸龍類。 典型的屬包括:巨板龍、克柔龍、滑齒龍、上龍、泥泳龍。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墨西哥、南美、澳洲、接近挪威的北極地區。 許多早期(三疊紀最後一期瑞提階與早侏儸紀)的原始上龍類外表非常類似蛇頸龍類,所以過去分類於蛇頸龍科。.

查看 侏罗纪和上龍亞目

与恐龙同行

《与恐龙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是一部由BBC制作的6集电视系列片,1999年在英国上映。该片运用电脑合成技术和模型重塑方式重新构建了中生代的场景,改变了以往教育故事片中对恐龙的讲述模式,此系列片也有不少古生物学家参与其中,如Peter Dodson、Peter Larson和James Farlow(詳見影片的制作花絮Walking with Dinosaurs - The Making Of)。 英版由肯尼斯·布莱纳旁白,随后该系列片在美國探索频道上映,与北美观众见面,旁白則改為埃弗里·布鲁克斯(Avery Brooks)。CCTV也曾购买版权,在《人与自然》播出,改由赵忠祥旁白,而香港無線電視購入本片在明珠台播映時,中文名稱改為《與--龍同行》,粵語版本由陳欣及羅偉傑旁白。 根據《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该片為历史上花費最高的電視纪录片, ,每分鐘的平均成本為37654英磅。截至2016年,该记录依旧未被打破。.

查看 侏罗纪和与恐龙同行

丁赫羅龍屬

丁赫羅龍屬(學名:Dinheirosaurus),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中西部勞爾哈自治市的Camadas de Alcobaça地層,地質年代屬於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丁赫羅龍是在1999年由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與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所敘述、命名。該次挖掘是從1987年開始,並在1992年發現丁赫羅龍的化石。模式種是勞爾哈丁赫羅龍(D.

查看 侏罗纪和丁赫羅龍屬

两栖动物

兩棲動物(學名:),又名两生动物,包括所有生没有卵殼的卵,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黏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不能一生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牠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现在大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兩棲動物是冷血動物(冷血动物也就是变温动物)。.

查看 侏罗纪和两栖动物

中國龍屬

中國龍屬(屬名:Sinosaurus)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祿豐組。中國龍是種二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5.6公尺。.

查看 侏罗纪和中國龍屬

中國虛骨龍屬

中國虛骨龍屬(學名Sinocoelurus)是獸腳亞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提通階的中國四川省。中國虛骨龍是一個根據牙齒而建立的分類單元,目前的狀態是疑名。.

查看 侏罗纪和中國虛骨龍屬

中真鱷類

中真鱷類(学名:Mesoeucrocodylia)是個鱷形超目的演化支。用來取代並系群的中鱷亞目。中真鱷類出現於侏儸紀早期,並存活到現代。 長久以來,中鱷亞目被認為是個位於原始原鱷類到現存真鱷類的演化等級,Benton與Clark在1988年提出一個種系發生學研究,證實真鱷亞目(包括所有現存鱷魚物種),是包含在中鱷亞目之下的。因為古生物學家並不接受並系群,所以他們建立中真鱷類演化支來取代中鱷亞目。中真鱷類相當於鱷形動物(Crocodyliformes)除去原始的原鱷類。 目前有數個特徵可用來鑑定中真鱷類,例如:額骨互相癒合成一塊、具有初步的次生顎,由齶骨的後緣延伸形成、耳孔的後緣接觸者鱗狀骨。.

查看 侏罗纪和中真鱷類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個地质时代之一,可分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義大利地質學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當時名為第二紀(Secondary),以相對於現代的第三紀。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代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於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Age of the Reptiles)。 中生代也是板塊、氣候、生物演化改變極大的時代。在中生代開始時,各大陸連接為一塊超大陸-盘古大陆。盤古大陸後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進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氣候非常溫暖,對動物的演化產生影響。在中生代末期,已見現代生物的雛形。.

查看 侏罗纪和中生代

中華盜龍屬

中華盜龍屬(屬名:Sinraptor)又譯中國盜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儸紀的中國。儘管名稱中有盜龍兩字,中華盜龍跟馳龍科恐龍(例如伶盜龍)並沒有接近親緣關係。中華盜龍的身長經測量大約有7.6公尺,高度接近3公尺。.

查看 侏罗纪和中華盜龍屬

中鱭魚屬

中鱭魚屬(屬名:Mesoclupea,有時也被誤稱為中臍魚),是已滅絕的乞丐鱼目魚類,化石大多發現於中國的浙江地區,推測廣泛分布於其生存時期的淡水水域。.

查看 侏罗纪和中鱭魚屬

中棘龍屬

中棘龍(學名:Metriacanthosaurus)是中棘龍科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牛津階)的英格蘭,約1億6000萬年前。中棘龍以其他同時代的恐龍為食,例如卡洛夫龍及其他小型的草食性恐龍。 中棘龍的股骨長80公分。根據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查看 侏罗纪和中棘龍屬

中棘龍科

中棘龍科(Metriacanthosauridae)是獸腳亞目異特龍超科恐龍的一科,為一群大型二足的肉食性動物,某些物種的身長可超過10公尺。中棘龍科屬於肉食龍下目演化支,許多物種最初被分類於斑龍科或異特龍科。在2008年發現於中國新疆的一顆大型牙齒,可能屬於某種大型中棘龍科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中棘龍科

丹達寇龍屬

丹達寇龍屬(學名:Dandak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是在印度安得拉邦發現,年代為早侏羅紀的托阿爾階,約1億8300萬到1億7500萬年前。牠現時被分類為新角鼻龍類的未定位屬,但有可能是種角鼻龍科恐龍或基礎堅尾龍類恐龍。 模式種是印度丹達寇龍(D.

查看 侏罗纪和丹達寇龍屬

为食龙少爷

《為食龍少爺》(ムカムカパラダイス),是一部51集的日本電視動畫,1993年9月4日至1994年8月27日在日本每日放送及TBS電視首播(逢星期六下午6:00-6:30)。 此動畫於1995年在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逢星期一至五17:00-17:30首播,並於2007年4月1日至9月23日(逢周六、日)及2008年4月21日至2008年6月30日(逢星期一至五)在香港無綫收費電視兒童台重播。台灣電視公司首播期間為1997年8月8日至1998年8月21日逢星期五16:30-17:00。.

查看 侏罗纪和为食龙少爷

布羅希龍屬

布羅希龍屬(學名:Brohisaurus)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巴基斯坦,化石發現於吉爾特爾山脈(Kirthar Mountains),只有四肢骨頭。模式種是吉爾特爾布羅希龍(B.

查看 侏罗纪和布羅希龍屬

布爾諾美麗翼龍屬

布爾諾美麗翼龍屬(學名:Bellubrunn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德國。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羅氏布爾諾美麗翼龍(B.

查看 侏罗纪和布爾諾美麗翼龍屬

帆翼龍科

帆翼龍科(Istiodactylidae)是翼龍目鳥掌翼龍超科的一科。帆翼龍科是在2001年建立,模式屬是帆翼龍,科學家在發現帆翼龍不屬於聯鳥龍後,同時建立帆翼龍科、帆翼龍屬。 夜翼龍科的化石發現於英國與中國,地質年代從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在2011年命名的烏鴉翼龍(Gwawinapterus),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的加拿大,被歸類於夜翼龍科Arbour, V.M.

查看 侏罗纪和帆翼龍科

万披罗纳沙

萬披羅納沙(學名:Vampyronassa)是一種已滅絕的幽靈蛸科頭足類。生存於中侏羅紀(約1億6500萬年前至1億6400萬年前)的歐洲。 牠們和現生種的幽靈蛸不同,有較長的第一背腕、較大的漏斗管和更長的外套膜。.

查看 侏罗纪和万披罗纳沙

三叠纪

三叠纪(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查看 侏罗纪和三叠纪

三尖齒龍屬

三尖齒龍屬(屬名:Trimucrodon)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啟莫里階的葡萄牙,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但也有可能是早白堊紀的巴列姆階。三尖齒龍被分類為基礎鳥臀目恐龍,但因為只有發現牙齒化石,是只根據牙齒而建立的物種,所以狀態為疑名。 在1962到1967年之間,德國動物學家Georg Krusat在葡萄牙勞爾哈(Lourinhã)的丁赫羅港,屬於Camadas de Alcobaça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啟莫里階,約1億55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但近年研究提出該地層可能是白堊紀早期的早巴列姆階,約1億4500萬年前。 模式種是楔形三尖齒龍(T.

查看 侏罗纪和三尖齒龍屬

三工河龍

三工河龍(學名:"Sangonghesaurus")意為「三工河蜥蜴」,是甲龍下目的一個無資格名稱。三工河龍的化石被發現於中國新疆,地質年代可能是侏儸紀或白堊紀晚期。三工河龍是在1983年由趙喜進命名。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提出三工河龍可能就是天池龍。.

查看 侏罗纪和三工河龍

三巴龙

三巴龍("Sanpasaurus")是恐龍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四川省,但這些身體骨骼化石是由侏羅紀的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混合的。三巴龍的屬名是以四川省的古稱:巴縣、巴東及巴西三郡的合稱「三巴」來命名。 模式種是岳氏三巴龍("S.

查看 侏罗纪和三巴龙

三稜齒獸科

三稜齒獸科(學名:Tritheledontidae)也被稱為鼬龍類(Ictidosauria),是群小到中型的犬齒獸類,身長約10到20公分。 在1912年,南非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建立三稜齒獸科。在某些文獻中,曾被誤拼為「Trithelodontidae」。 三稜齒獸科是極度類似哺乳類且高度特化的犬齒獸類動物,但是牠們的生理結構上仍保留許多爬行動物的特徵。三稜齒獸科是從基礎真犬齒獸類動物演化而來,像是犬頜獸。三稜齒獸科主要是肉食性或食蟲性,雖然有些物種已經發展出雜食性的特徵。三稜齒獸科的化石顯示出牠們與哺乳類有接近親緣關係。三稜齒獸類是存活最久的非哺乳類獸孔目之一,從晚三疊紀存活到中侏儸紀。目前不清楚為何這群動物在侏儸紀滅絕。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牠們與其近親哺乳類的競爭失敗。大多數侏儸紀的哺乳類是肉食性動物,而且可能會捕食三稜齒獸類。一群稱為三尖齒獸目(Triconodonta)的肉食性哺乳類,首次出現在晚侏儸紀,牠們可能獵食任何小型動物,包括深處危險的三稜齒獸類。三稜齒獸科的化石發現於南美與南非,顯示出牠們存活在盤古大陸南部。.

查看 侏罗纪和三稜齒獸科

三瘤齒獸屬

三瘤齒獸屬(學名:Tritylodon)是犬齒獸亞目三瘤齒獸科的一屬,而三瘤齒獸類是最先進的犬齒獸類之一。三瘤齒獸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曾與恐龍共同存活在同一時期。三瘤齒獸擁有許多現代哺乳動物的特徵,因此過去曾被歸類於哺乳動物。但由於三瘤齒獸仍保有類似似哺乳爬行動物的下頜骨頭、頭顱結構,目前被歸類於合弓綱(似哺乳爬行動物) 。.

查看 侏罗纪和三瘤齒獸屬

三瘤齒獸科

三瘤齒獸科(學名:Tritylodontidae)又名三列齒獸科,是群體型小至中型、高度特化、極度類似哺乳類的犬齒獸類。三瘤齒獸科可被比喻為中生代的齧齒動物,外表類似現代的水貂、黃鼠狼、水獺、野兔、雪貂。.

查看 侏罗纪和三瘤齒獸科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是顯生宙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之一,發生於三疊紀與侏羅紀之間,大約是1億9960萬年前(另一說法是2億140萬年前)。這次滅絕事件的影響程度遍及陸地與海洋。在海洋生物中,有20%的科消失,包含著名的牙形石;許多大型鑲嵌踝類主龍、大部分獸孔目、以及許多大型兩棲動物也滅亡。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使當時至少50%的物種消失。這次滅絕事件造成許多空缺的生態位,使恐龍能成為侏羅紀的優勢陸地動物。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於盤古大陸分裂前,經歷時間短於一萬年。這次滅絕事件,也造成三疊紀恐龍、侏羅紀恐龍的明顯差異。在德國圖賓根發現一個化石地點,可以觀察到明顯的三疊紀-侏羅紀境界線。 統計顯示,這個時期的物種多樣性衰退,跟物種形成的減少較有關聯,而非物種滅亡的增加。 目前已有數個關於這次滅絕事件原因的理論:.

查看 侏罗纪和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三鎖龍屬

三鎖龍屬(學名:Tricleidus)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蛇頸龍目淺隱龍科的一屬。正模標本(編號BMNH R3539)是目前的唯一標本,被發現於英國的侏羅紀中期。化石在1909年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T.

查看 侏罗纪和三鎖龍屬

三角龍屬

三角龍屬(屬名:Triceratops)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龍科的一属,是種食植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馬斯垂克階)地层,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牠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長久以來,關於牠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動物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自從1887年以來,已發現大量的三角龍化石,年齡層涵蓋剛孵化幼體到成年個體,近年更發現一個完整化石標本。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已在加拿大海爾河組發現47個完整或部分的三角龍頭顱骨。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查看 侏罗纪和三角龍屬

平壤

平壤,正式名稱為平壤直轄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市区,東側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檜倉郡及南浦特别市的大安郡及龍岡郡、南側是黃海北道的黃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側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势低--的地段,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平壤”。也是平安道名稱中“平”字的來源地。城市西北部是低矮的山岭,东部是丘陵和的平原。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流经市中心。 因城内遍布柳树,平壤又稱“柳京”。朝鲜政府提倡植树造林並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平壤的山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壤市民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 平壤是传说中朝鮮族的始祖檀君在西元前1122年建都的王儉城所在地,為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有乙密台、练光亭、大同门、普通门等年代久远的古迹。虽然平壤在朝鲜战争中被毁坏几成废墟,平壤很快得到重建,20世纪70、80年代,平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

查看 侏罗纪和平壤

乌马托鳞片属

乌马托鳞片属(Umaltolepis)是一类已灭绝的银杏类植物,属于乌马托鳞片科(Umaltolepidiaceae)。生存于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

查看 侏罗纪和乌马托鳞片属

义马果

义马果(Yimaia)是一类已灭绝的银杏类植物,包括义马果科(Yimaiaceae)。义马果科下仅有一属,即义马果属(Yimaia)。发现于早侏罗世到中侏罗世的地层中。.

查看 侏罗纪和义马果

亞特拉斯龍屬

亞特拉斯龍屬(學名:Atl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是種中型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中侏羅紀(巴通階至卡洛維階)的北非。.

查看 侏罗纪和亞特拉斯龍屬

庫姆納龍屬

庫姆納龍屬(學名:Cumnoria)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位於禽龍類的原始位置。庫姆納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的歐洲。.

查看 侏罗纪和庫姆納龍屬

庫林達奔龍屬

庫林達奔龍屬(屬名:Kulindadromeus)又譯古林達奔龍或庫琳達奔龍,是一種具有原始羽毛的鳥臀目恐龍,亦為新鳥臀類的原始成員。化石發現於今西伯利亞的南部地區,出土於侏羅紀後期地層。 庫林達奔龍有別於以往發現的有羽毛恐龍,在其化石上可以同時觀察到鱗片和羽毛。這對古生物學家而言有些不尋常,但也正好可以為恐龍羽毛的研究提供進一部線索,發現有羽毛的原始鳥臀目恐龍顯示羽毛在鳥臀目恐龍中可能是很常見的構造,這個推測也可延伸至更廣的範圍:大部分的恐龍可能都帶有羽毛。.

查看 侏罗纪和庫林達奔龍屬

五彩冠龍

五彩冠龍(學名:Guanlong wucaii)是暴龍超科下的一種恐龍,屬於原角鼻龍科,是其已知最早的暴龍類恐龍之一,生活於1億60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牛津階,比牠著名的親屬暴龍要早9千2百萬年。.

查看 侏罗纪和五彩冠龍

五星海星

五星海星(學名:Pentasteria)是一屬已滅絕的海星,生存於侏羅紀早侏羅世到白堊紀早白堊世。其化石發現於歐洲。牠們可能生活在淺的沙洞中。.

查看 侏罗纪和五星海星

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县东北部的白河两岸。该公园以形成于距今1.4至1.8亿年间的上侏罗纪硅化木为特征。.

查看 侏罗纪和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建昌翼龍屬

建昌翼龍屬(屬名:Jianchangopter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亞洲。化石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與骨骼,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的髫髻山組。在2002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呂君昌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趙氏建昌翼龍(J.

查看 侏罗纪和建昌翼龍屬

建昌頜翼龍屬

建昌頜翼龍屬(屬名:Jianchangnath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6866)是一個骨骼化石,發現於遼寧省西部建昌縣的玲瓏塔。該地屬於髫髻山組。在2010年,汪筱林、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強壯建昌頜翼龍(J.

查看 侏罗纪和建昌頜翼龍屬

仙兽属

仙兽是一种来自侏罗纪时期的异兽亚纲哺乳动物。目前发现了两个物种,玲珑仙兽和宋氏仙兽,均发现于中国辽宁省的髫髻山组。 玲珑仙兽据信活着时有83克,它比宋氏仙兽和陆氏神兽体型要大,牙齿更加尖锐,上颌磨牙上有隆起。宋氏仙兽体重约40克。.

查看 侏罗纪和仙兽属

伊邪那岐板块

伊邪那岐板块是一个大洋型的古板块,现在已经全部消减于北美洲板块之下。.

查看 侏罗纪和伊邪那岐板块

伯齒龍

伯齒龍(學名︰"Beelemodon")是恐龍的一屬,有可能屬於虛骨龍類。伯齒龍的化石是一個部份身體骨骼,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生存年代為侏羅紀晚期。伯齒龍的名字是在1997年首次出現,是由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Robert T.

查看 侏罗纪和伯齒龍

伶盜龍亞科

伶盜龍亞科(学名:Velociraptorinae),是馳龍科的一個亞科,化石主要發現於北半球。白堊紀早期的化石,主要發現於美國。白堊紀晚期的化石,主要發現於中國、蒙古、羅馬尼亞。已知年代最早的物種是英國的偵察龍、北美洲的恐爪龍。近年在德國中部發現數個化石,可能也屬於伶盜龍亞科,地質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van der Lubbe, T., Richter, U.

查看 侏罗纪和伶盜龍亞科

似鯨龍屬

似鲸龍屬(學名:Cetiosauriscus)意為「類似鯨龍」,是梁龍的近親,可能屬於梁龍科。似鯨龍生活於侏羅紀中期至晚期(卡洛維階)的英格蘭,距今約1億7000萬年前。牠是四足的草食性蜥腳下目恐龍。 在1887年,約翰·赫克(John Hulke)將發現於利茲的化石(編號BMNH R.1984-1988),命名為鳥面龍的一個種(Ornithopsis leedsii)。在1905年,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發現另一個來自利茲的化石(編號BMNH R.3078),他聽從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的建議,將這兩個標本都改歸類於鯨龍的一個種(Cetiosaurus leedsi)。 在1927年,德國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這兩個標本描述、命名,建立為新屬,利氏似鯨龍(Cetiosauriscus leedsi)。在1927年,休尼將發現於瑞士的格氏鯨龍(Cetiosaurus greppini),改歸類到似鯨龍,成為第二個種,格氏似鯨龍(C.

查看 侏罗纪和似鯨龍屬

似松鼠龍屬

似松鼠龍屬(學名:Sciurumimus)是獸腳亞目斑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德國。目前僅發現一未成年個體標本,發現於下巴伐利亞的石灰岩採石場。在2012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S.

查看 侏罗纪和似松鼠龍屬

弗克海姆龍屬

弗克海姆龍屬(學名:Volkheimeria)是蜥腳下目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屬,可能屬於腕龍科 S. 383,生存於約1億6000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弗克海姆龍的化石是在阿根廷發現的。模式種是丘布特弗克海姆龍(V.

查看 侏罗纪和弗克海姆龍屬

弓鮫

弓鮫(學名Hybodus),又名弓鯊,是一屬已滅絕的鯊魚。牠們最初於二疊紀晚期出現,曾一度廣泛分佈,最終於白堊紀消失。在三疊紀、侏羅紀及白堊紀期間,弓鮫類的生存非常成功,遍佈世界各海域的淺水區。牠們消失的原因不詳。 弓鮫可以長達2米,相信是機會主義的掠食者。牠們並不怎麼大型,但保持了鯊魚流線的體型,有兩條背鰭來精確控制身體。口部亦非很大,但亦可以吃多種的獵物。牠們擁有兩種不同的牙齒,食性較廣:尖銳的牙齒用來捕捉光滑的獵物,扁平的牙齒則用來咬碎有殼的生物。另外,牠們的背鰭是骨質的,相信是有防禦功能。雄鮫有鰭腳,可以將精子插入雌鮫中來幫助繁殖,現今鯊魚也保有這個特徵。 弓鮫的身一顆牙齒化石是於1845年在英格蘭發現。自此在世界各地也不斷發現其牙齒及脊骨。.

查看 侏罗纪和弓鮫

弓鳍鱼

弓鳍鱼目是属于全骨下纲的辐鳍鱼类。目前仅存一科一属一种,与雀鳝目的亲缘关系较近,也是一种活化石。从侏罗纪的化石中就有弓鳍鱼存在,目前只生存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北美洲东部的河流、湖泊中。体长可达一米,性凶猛,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查看 侏罗纪和弓鳍鱼

彎龍屬

彎龍屬(學名:Camptosaurus)意為「可彎曲的蜥蜴」,是一屬草食性、有喙狀嘴的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至下白堊紀的北美洲與英國。由於當彎龍以四足站立時,牠的身體形成一個拱形,故取此名。.

查看 侏罗纪和彎龍屬

彎龍科

彎龍科(Camptosauridae)是鳥臀目鳥腳下目禽龍類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分布於現今的北美洲與歐洲。.

查看 侏罗纪和彎龍科

佩德弋鱷屬

佩德弋鱷屬(學名:Pedeticosaurus)是鱷形超目喙頭鱷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的克萊倫斯組(Clarens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早期。模式種是萊氏佩德弋鱷(P.

查看 侏罗纪和佩德弋鱷屬

佩拉古鱷

佩拉古鱷(學名:Pelagosaurus)意為「開放海洋的蜥蜴」,屬於鱷形超目海鱷亞目,化石發現於現今西歐,當時為淺海的陸緣海,年代為侏儸紀托阿爾階,約1億8300萬到1億7500萬年前。 長久以來,佩拉古鱷的分類處於爭議中,原先歸類於真蜥鱷科,在發現爭議後改列為海鱷亞目的未定位屬。佩拉古鱷的外表類似今日的長吻鱷,兩者應有類似的適應演化與食性。佩拉古鱷的身長估計約3公尺,體重估計約450公斤,外表類似現代長吻鱷,牠們可能有類似的演化適應、食性。.

查看 侏罗纪和佩拉古鱷

彭纳盗龙类

彭纳盗龙类(学名:Pennaraptora)是一支由Foth等人于2014年命名的演化支。其定义为:包含了嗜角偷蛋龙、平衡恐爪龙和家麻雀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它们所有的后代。这个演化支已知确切的最早成员为近鸟龙属,生活于1亿60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的中国。.

查看 侏罗纪和彭纳盗龙类

何信祿龍屬

何信祿龍(学名:Hexinlusaurus)是種原始鸟臀目恐龍,是一种小型的二足草食性恐龍,生活在侏罗纪中期,化石發現於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由成都理工大學的何信禄和蔡开基在1983年敘述及命名。 何信祿龍的正模標本(編號ZDM T6001)包含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顱骨,以及部份頭顱後骨骸,發現於大山铺的下沙溪廟組陸相沙岩層,年代可能為侏儸紀的巴柔階。副模標本(編號ZDM T6002)是一個部份頭顱骨與顱後的骨骼。 多齒何信祿龍原本為多齒鹽都龍(Yandusaurus multidens),保羅·巴雷特(Paul Barrett)等人在2005年將牠們成立獨立的屬,並認為牠們與其他基礎鳥腳類恐龍的差別在於單一獨有衍徵(Autapomorphy):眶後的側面有一個明顯的凹面。屬名是以最初的命名者何信祿為名。 其他生存於大山铺地區的恐龍包括:蜥腳下目的蜀龍、獸腳亞目的氣龍、以及劍龍下目的華陽龍。.

查看 侏罗纪和何信祿龍屬

侏儒龍屬

侏儒龍屬(屬名:Nanosaurus)是種生存於晚侏儸紀的鳥臀目恐龍,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7年所敘述、命名,但目前的研究甚少,分類傾向不確定。侏儒龍的化石是在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所發現,可能還有懷俄明州。侏儒龍經常以迷你恐龍的身分出現在大眾讀物中,而且大眾讀物所介紹的資訊遠比實際的資訊還多。大多數的侏儒龍敘述其實為奧斯尼爾洛龍(Othnielosaurus)或奧斯尼爾龍(Othniela)。.

查看 侏罗纪和侏儒龍屬

侏罗山

侏罗山(Jura),又译汝拉山。是一座位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山脉,横跨法国、瑞士和德国三国,分隔莱茵河和罗讷河。在法国,山脉主要覆盖弗朗什孔泰大区,并向南伸延至其最高峰所在地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安省以东。在瑞士,侏罗山覆盖与法国的边境州份:巴塞尔州、索洛图恩州、侏罗州、伯尔尼州、纳沙泰尔州和沃州。瑞士侏罗山地区自18世纪起实现工业化,是钟表制造业的主要中心。故此,该区在海拔较高处也有一些大城市,如拉绍德封、圣克鲁瓦等,但自约1960年起,该区人口呈下降趋势。在德国,侏罗山比较低矮,覆盖巴伐利亚。 法国的侏罗省和瑞士的侏罗州都以侏罗山命名。地質上的侏羅紀即源於此。 Jura.

查看 侏罗纪和侏罗山

侏罗纪海岸

侏罗纪海岸(Jurassic Coast)位于英国南部英吉利海峡,从东德文埃克斯茅斯奥科姆岩石群一直延伸到东多塞特斯沃尼奇老哈里巨石,总长153千米。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查看 侏罗纪和侏罗纪海岸

侏羅獵龍屬

侏羅獵龍屬(學名:Juravenator)是一屬小型的虛骨龍類恐龍,只有約75公分長,生存於1億5200萬到1億5100萬年前的德國侏羅山脈。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是一個幼年個體。侏羅獵龍的尾巴基部與後肢,發現了鱗片皮膚痕跡。.

查看 侏罗纪和侏羅獵龍屬

侏羅紀公園

《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电影,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執導,改編自迈克尔·克莱顿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侏羅紀公園》至2007年為止仍名列全球票房榜前十名之內,首集票房成功之後並發展成系列電影。1997年拍攝續集《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2001年的第三集《侏羅紀公園3》、2015年的第四集《侏羅紀世界》和2018年的第五集《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此电影在当时创下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纪录,目前则仍然保持着全球电影票房第17位(不计通货膨胀影响)以及北美电影票房第18位(不计通货膨胀影响)的纪录,同时也是斯皮尔伯格的執導生涯之中票房最高者。 《侏羅紀公園》是世上公認的經典電影之一,它是第一部廣為使用電腦繪圖來製作動物的電影,並成為電影特效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第一部使用dts音效系统的电影。另外,電影加強恐龍在流行文化中的影響,公眾對恐龍的興趣大大提升,同時關於史前恐龍的新理論也更快速的向世人傳遞(例如恐龍與鳥類之間具有演化的關係)。和先前的其它電影相比,《侏羅紀公園》對恐龍的描寫更具寫實性,這是因為有古生物學家指導此片的拍攝。 2013年4月5日,美国放映该片的IMAX 3D版,以庆祝影片上映20周年,中国则于同年8月20日上映,此次重映後最終總票房成功突破10億美元。.

查看 侏罗纪和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蝦

侏羅紀蝦(學名Laurentaeglyphea neocaledonica),是一種相信是於侏羅紀時期已經存在的蝦,屬於的侏羅紀蝦屬。過往雕蝦科曾一度被認為是於6千萬年前經已滅絕的生物。但於2006年,在澳洲及新喀里多尼亞之間的珊瑚海,發現了這品種的活蝦,並被認為是「活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侏羅紀蝦

侏羅暴龍屬

侏羅暴龍屬(屬名:Juratyrant)是種暴龍超科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的英格蘭。 目前只有模式種朗氏侏羅暴龍(T.

查看 侏罗纪和侏羅暴龍屬

依潘龍屬

依潘龍屬(學名:Epanterias)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提通階。依潘龍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78年命名,模式種是合依潘龍(E.

查看 侏罗纪和依潘龍屬

微齒龍

微齒龍(屬名:"Microdontosaurus")意為「有微小牙齒的蜥蜴」,是種未敘述的無資格名稱(Nomen nudum),化石是在1985年發現於中國。目前有至少兩個不同時代的化石被歸類於微齒龍屬。其中之一為晚白堊紀的蜥腳下目恐龍。另外一個屬於原蜥腳下目的黑丘龍科,年代為晚三疊紀或早侏儸紀。兩者都符合微齒龍的模式種("M.

查看 侏罗纪和微齒龍

德國翼龍屬

德國翼龍(屬名:Germanodactylus)又譯日耳曼翼龍,意為“德國的手指”,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晚侏儸紀的德國,包含著名的索倫霍芬石灰岩。德國翼龍曾長期被歸類於翼手龍屬。牠們是第一個被發現頭冠有軟組織覆蓋的翼龍類。.

查看 侏罗纪和德國翼龍屬

德林克龍屬

德林克龍屬(學名:Drinker)是稜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雖然牠的化石保存得較好,但被命名後的科學研究較少。.

查看 侏罗纪和德林克龍屬

保育生物學

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又稱保護--生物學,是一門研究自然及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學科,目的是要保護各種生物物種、棲息地和整個生態系統,避免其受到物種過快滅絕及生物交互作用崩潰的威脅。 它結合多個學術領域,包括科學、經濟學和。 保育倫理是基於保育生物學的發現。.

查看 侏罗纪和保育生物學

快足龍屬

快足龍屬(屬名:Podokesaurus)意為「有敏捷腳部的蜥蜴」,是種小型肉食性恐龍,最初被認為生存於晚三疊紀,現在被認為生存於早侏儸紀,是已知最早生存於美國東部的恐龍之一。快足龍是種小型、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約90公分,高度約45公分。快足龍被估計可以每小時14到19公里的速度奔跑,因此取名為快足龍。有些科學家假設快足龍與三疊紀的腔骨龍為近親。 快足龍的唯一化石,是在1911年由蒙特霍利約克學院的地理學兼地質學教授Mignon Talbot與其同事在學校附近發現。 快足龍的化石是一個保存狀態不佳、不完整的骨骸。化石證據顯示牠們可能不是獨立的屬,而其實是腔骨龍的一個種。快足龍身長1公尺,高度為0.3公尺,重量為4公斤。快足龍的化石在火災中遭到摧毀,目前只剩下位於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化石鑄型。.

查看 侏罗纪和快足龍屬

土蜗属

土蜗属(学名:Galba)为一種會呼吸空氣的淡水螺物種,屬於椎实螺科的有肺類腹足綱軟體動物。本屬最廣為人知的物種為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 本屬物種已知從侏羅紀就已出現,到現在仍有現生.

查看 侏罗纪和土蜗属

匡山 (浦城县)

匡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总面积4173公顷。又名匡山斗,因山表似匡庐而得名。最高海拔1401米,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1座。大部分岩层为侏罗纪时期火山岩,小部分为花岗岩。 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曲林、竹林、灌丛和草丛、沼泽与湿地等8个植被类型。有维管束植物175科615属1234种、蕨类植物32科60属128种。 山脚下有匡湖。 2009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匡山国家森林公园,2010年1月4日举行揭牌仪式。.

查看 侏罗纪和匡山 (浦城县)

地中海盆地

在生物地理学上,地中海盆地(也被称为地中海地区或地中海)是指地中海周围的陆地区域,属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有着颇具特色的地中海型森林、林地和灌木。作为一个,地中海盆地是旧大陆中长着橄榄树的地方。然而橄榄树也见于世界上其他为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同时,地中海周边许多不属于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并没有橄榄树的存在。.

查看 侏罗纪和地中海盆地

地爪龍屬

地爪龍屬(學名:Aardonyx)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地爪龍的前肢有許多介於原蜥腳類、蜥腳類恐龍的特徵。 根據地爪龍的後肢與骨盆結構,地爪龍應該是平常以二足方式移動,也可以用四足方式移動,類似禽龍。地爪龍也具有某些巨型蜥腳類恐龍的特徵,類如迷惑龍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1, 2009).

查看 侏罗纪和地爪龍屬

地质学

地质学(法语、德语:Geologie;Geology;拉丁语、西班牙语:Geologia;源于希腊语 γῆ 和 λoγία)是对地球的起源 探討壓力與時間、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质学(Astrogeology)。.

查看 侏罗纪和地质学

地龍 (爬蟲類)

地龍屬(屬名:Geosaurus)是種體型瘦長的海生海鱷類,屬於地蜥鱷科。地龍是種肉食性鱷類,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海中。目前還沒有發現地龍的蛋,所以對於牠們生活方式的了解非常少。其他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動物,例如蛇頸龍類或魚龍類,都直接在水中產下牠們的幼體。也不清楚地龍是在陸地上或海中交配。.

查看 侏罗纪和地龍 (爬蟲類)

地蜥鱷屬

地蜥鱷屬(學名:Metriorhynchus)意為「中等的口鼻部」,是種肉食性海生鱷類,生活於侏羅紀中期至晚期。地蜥鱷是在1830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Erich Hermann von Meyer)命名,是地蜥鱷科的模式屬。地蜥鱷的蛋或巢穴尚未被發現,所以對牠們的生態了解,比不上魚龍類與蛇頸龍類這些海洋爬蟲類,直到現在,古生物學家甚至對於牠們到底是在海裡還是在陸地上交配也還是無法確定。.

查看 侏罗纪和地蜥鱷屬

地蜥鱷科

地蜥鱷科(Metriorhynchidae)是群海生鱷類,生存於侏儸紀與白堊紀的海洋。牠們的前肢縮小並成為槳狀,與牠們現存的近親不同,地蜥鱷類失去了牠們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牠們尾巴上有類似魚的鰭,身體形狀最具流體動力學。Fraas E.

查看 侏罗纪和地蜥鱷科

地洼学说

地洼学说(diwa theory)是一种大陆地壳构造学说,由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创立。 陈国达于1950年代指出,中国东部的“中国地台”在中生代中期以前的地壳演化情况可以通过“地槽-地台学说”进行解释,然而在三叠纪末期或侏罗纪之后,“中国地台”已大部分衰亡,并转化成为新型活动区。因此,他于1956年在传统的两类大陆地壳构造单元“地槽区”(活动区)与“地台区”(稳定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类构造单元,并称之为“活化区”或“活化地台”。1959年因其主要特征为区内出现地洼盆地,于是更名为“地洼区”。 他还认为,地壳演化过程是在“活动区”与“稳定区”之间相互转化、螺旋式发展的,地洼阶段之后可能还会有其他基本构造单元,故称之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此外他还提出了地洼(递进)成矿理论,认为地洼阶段是重要的成矿阶段,并因为强烈的地质活动而常形成“多因复成矿床”。1977年,他又在原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用以解释地壳演化递进律的动力来源。.

查看 侏罗纪和地洼学说

化石翼龍屬

化石翼龍屬(學名:Laopteryx)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化石翼龍分類仍不明確,可能屬於翼龍目,或是鳥類。 化石翼龍是在1881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Marsh)所敘述、命名,當時名為「Laopteryx priscum」。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石頭翼」,種名在拉丁文意為「來自神聖時代的」。但是,馬什將種名的詞性搞錯,pteryx本身是陰性名詞,種名並沒有改為陰性。在1971年,才由其他人將種名改為陰性的「prisca」。 化石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1800)是一個頭顱骨的後段,被發現於科摩崖。除了頭顱骨以外,還發現一顆牙齒,也被編入正模標本。馬什當時認為這些化石屬於鳥類,體型相當於鷺大小,並歸類於始祖鳥科。在當時,化石翼龍被認為可能是種北美洲原始鳥類,類似始祖鳥,但可能性不高。古老翼鳥龍也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北美洲,曾被認為屬於恐龍馳龍科或是始祖鳥科。這些物種目前普片被認為是真手盜龍類恐龍。但根據中生代的鳥類化石記錄,鳥類應該起源於歐亞大陸,而非北美洲。 在2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馬什的分類遭到質疑,但由於化石過少,很少遭到研究。在1986年,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提出化石翼龍屬於翼龍類。化石翼龍有可能屬於翼手龍亞目,但因為化石過少,奧斯特倫姆無法確定其分類,只能列為翼龍目的分類未定屬。至於牙齒化石,奧斯特倫姆認為牙齒是屬於某種鱷形超目。但化石翼龍的化石過於零碎,無法建立出足夠的鑑定特徵,目前的狀態為疑名。.

查看 侏罗纪和化石翼龍屬

化石龍屬

化石龍屬(學名:Laosaurus)是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模式種是快速化石龍(L.

查看 侏罗纪和化石龍屬

圖里亞龍屬

圖里亞龍屬(屬名:Turia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 圖里亞龍被認為是歐洲所發現的最大恐龍,身長超過30公尺,重量達27到38公噸Royo-Torres, R., Cobos, A., and Alcalá, L. (2006).

查看 侏罗纪和圖里亞龍屬

圖里亞龍類

圖里亞龍類(Turiasauria)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未定位演化支,是以圖里亞龍作為名稱來源,圖里亞龍是種發現於歐洲西南部的巨大真蜥腳類恐龍。這個演化支還包括另外兩屬:露絲娜龍、加爾瓦龍。圖里亞龍的三個屬都發現於西班牙的Villar del Arzobispo組,該地層年代為晚侏儸紀提通階到早白堊紀貝利阿斯階。圖里亞龍類的定義為:真蜥腳類之中,親緣關係接近圖里亞龍,而離薩爾塔龍較遠的所有物種。 在2007年,一個針對33個物種與309個特徵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出圖里亞龍類不屬於新蜥腳類,並且形成一個單系群。這個演化支可從以下特徵來辨別:擁有垂直神經棘、背椎缺乏脊前板(Prespinal laminae)與脊後板(Postspinal laminae)、肩胛骨缺乏肩峰突、肱骨擁有明顯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肱骨近端的中度偏轉、以及尺骨尾端的明顯垂直棱線。 目前仍不清楚圖里亞龍類的生物地理與生物地層範圍,但Royo-Torres等人假設圖里亞龍類演化支可能代表一個,時間早於提通階,起源於歐洲的蜥腳下目演化輻射演化支。到目前為止,圖里亞龍類的未承認成員包括:新牙龍、央齒龍,牠們的類牙齒似圖里亞龍,被發現於侏儸紀的葡萄牙、法國、以及英格蘭。 圖里亞龍類証實巨大體型的演化,並不僅限於新蜥腳類例如梁龍與泰坦巨龍,而至少有一個支系曾獨立演化出巨大體型。 在2009年,José Barco提出露絲娜龍與加爾瓦龍都不是圖里亞龍類。同年,Francisco Gascó、Royo-Torres等人分別提出圖里亞龍類是有效演化支。.

查看 侏罗纪和圖里亞龍類

北京矿务局

北京矿务局是京西煤田矿区的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局机关位于门头沟区新桥路南大街。局属基层单位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石景山、大兴、东城、海淀及河北省三河市。包括:煤矿6座,分别为门头沟煤矿(已关闭)、杨坨煤矿(已关闭)、木城涧煤矿、大台煤矿、大安山煤矿、长沟峪煤矿;多经工厂、公司17个;生产生活服务辅助单位10个。北京矿务局于2003年改为国有昊华能源公司,是京煤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80%的一线采煤职工是农民轮换工。 京西煤田含煤面积一千余平方千米,为侏罗纪和石炭-二叠纪两个煤系,均为无烟煤。京西煤田位于祈吕系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端反射弧的内侧,其含煤层呈向斜褶皱和断层异常发育,走向和倾向倾角变化很大,走向常呈S形,倾向倾角自上而下呈现为急倾斜,甚至直立或倒转。具体表现为井田内广泛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各类褶曲破坏;断层破坏严重,常形成顶断底不断或底断顶不断现象,将煤层错成许多小块段;岩浆岩侵入使煤层变薄、分岔,使煤层结构、厚度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北京矿务局占到全国无烟煤出口的90%。同时长期为京津供煤。现在年产量500万吨左右。.

查看 侏罗纪和北京矿务局

北碚鱷屬

北碚鱷屬(學名:Peipehsuchus)是種已滅絕海鱷類,屬於真蜥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托阿爾階的中國;近年在吉爾吉斯的卡洛維階地層,也發現北碚鱷的破碎化石。模式種是長鼻北碚鱷(P.

查看 侏罗纪和北碚鱷屬

北美洲板塊

北美洲板块,或简称北美板块,是一个较大的板块,它的范围覆盖了北美洲的大部,向东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岭,向西延伸至东西伯利亚的切尔斯基山脉。它是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美洲板块的一部分。后来,美洲板块又被细分为北部的北美洲板块、南部的南美洲板块和周围的一些小板块。由于不同的板块划分方案中承认的小板块数目不同,因此北美洲板块的边界随各家观点不同而不同。例如早先多把鄂霍次克板块(在勒皮雄的六大板块划分中,这一地区属于欧亚板块)也作为北美洲板块的一部分,这样北美洲板块就向西一直延伸到鄂霍次克海和日本东北部。但最新研究表明,鄂霍次克板块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板块。 北美洲板块既有大陆地壳,又有大洋地壳。在大陆地块内部是一个范围广大的花岗岩核心,即克拉通。这个克拉通的大部分边缘与叫做地体的地壳物质碎片相邻,这些地体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通过构造运动陆续拼贴到克拉通之上的。据信,落基山脉以西的北美洲大部都由这样的地体构成。 北美洲板块的东界是离散边界,形成了中大西洋海岭的北段,其北部与欧亚板块相接,南部与非洲板块相接。其南界西段与科科斯板块相接,东段与加勒比板块相接。其西界北段是会聚边界,探险家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和戈尔达板块越过这个边界消减于其下;南段则是转换边界,通过这条边界与太平洋板块相接,这就是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北美洲板块的北界是中大西洋海岭的延伸,即中北冰洋海岭。 在北美洲板块的西界,自侏罗纪以来,古法拉龙板块的大部分已经消减于其下,而使北美洲板块现在以圣安德烈斯断层直接和太平洋板块相接。探险家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戈尔达板块、科科斯板块以及科科斯板块以南的纳斯卡板块都是法拉龙板块的残遗。 沿加利福尼亚湾的一段板块边界,现在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研究还在进行之中。加利福尼亚湾海底的主体是东太平洋海隆的北端末尾。海隆以西是太平洋板块。海隆以东,大部分构造地图标示的是北美洲板块。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东太平洋海隆向北蔓延的过程中,北美洲板块的一个碎片断裂了下来并向北移动,于是形成了加利福尼亚湾。这个断裂下来的碎片,在地质学上被命名为萨利尼安地块。但是,按照裂谷区扩张的标准模式,海隆以东和墨西哥本土海岸以西的洋壳应该是一个正开始与北美洲板块会聚的新板块,对于这一点,现在还有疑问。.

查看 侏罗纪和北美洲板塊

北泳龍屬

北泳龍屬(學名:Borealonectes)屬於上龍亞目菱龍科,化石發現於加拿大梅爾維爾島的Hiccles Cove地層,年代為侏儸紀中期(卡洛夫階),約1億65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正模標本包含頭骨、頸椎、右前肢。北泳龍是侏儸紀時期的少數北美洲上龍類之一,也是第一個發現於加拿大北極區的海生爬行動物。北泳龍是在2008年由吳肖春、Tamaki Sato命名,模式種是B.

查看 侏罗纪和北泳龍屬

圓頂龍屬

圓頂龍屬(學名:Camar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四足的草食性恐龍。牠們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類恐龍,但成年體型只有約18米長及體重18公噸。牠們生活於晚侏羅紀時期,距今約1億5500萬-1億4500萬年前。一個發現於猶他州恐龍國家保護區的圓頂龍骨盆,曾發現異特龍的齒痕"Camara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查看 侏罗纪和圓頂龍屬

圓頂龍科

圓頂龍科(Camarasauridae)是蜥腳下目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歐洲、亞洲。.

查看 侏罗纪和圓頂龍科

匙喙翼龍

匙喙翼龍(屬名:Plataleorhynch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梳頜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塞特郡的Purbeck組地層,年代為上侏儸紀提通階或下白堊紀貝里亞階。 在1995年,安德魯·米爾納(Andrew Milner)、Stafford Howse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環齒匙喙翼龍(P.

查看 侏罗纪和匙喙翼龍

利奧尼拉龍屬

利奧尼拉龍屬(學名:Leonerasaurus)是蜥腳形亞目近蜥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是一個不完整的亞成年個體,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地質年代可能是侏羅紀早期。 利奧尼拉龍是種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不屬於蜥腳下目,但同時具有原始特徵、進階型特徵,顯示牠們是個過渡物種。利奧尼拉龍的四節薦椎,可能代表朝向四足恐龍的演化趨勢。利奧尼拉龍的發現,顯示蜥腳形亞目的早期演化過程中,曾出現多個平行演化的特徵。.

查看 侏罗纪和利奧尼拉龍屬

利茲魚

利茲魚(學名:Leedsichthys problematicus)是 利茲魚屬(學名:Leedsichthys)的唯一物種及模式種;而 這個屬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巨大中生代輻鰭魚厚莖魚目的成員,生活在1億65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的海洋Liston, 2004,直到白垩纪結束。牠們代表了真骨类的一個早期分支。 本物種首個被發現的遺骸在19世紀時被認出,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硬骨魚類。在現存魚類中與利茲魚最接近的是弓鰭魚,雖然這兩種魚類之間的關係仍然距離很遠。利茲魚的名稱意為「利茲的魚」,因化石收集家於1889年在英格蘭彼得伯勒發現它的化石而得名。 利茲魚的化石可以在英格蘭的卡洛夫階、德國及法國北部、智利的牛津階及法國的啟莫里階等地發現Liston, 2008a。1999年,在智利的一次發現,學者一度以為發現了本屬的第二個物種,被曾將之命名為Leedsichthys notocetes,但事後發現這個「新物種」的遺骸無法與原有的遺骸分辨,所以認為這次發現的其實亦是原來的物種。 本屬物種的化石非常難以辨認及描述,因為牠們的化石非常破碎:其遺骸中有不少部分由軟骨組成,而這些軟骨均無法成為化石;而亦有多次這些碎片被錯誤辨認為剑龙亚目的恐龙遺骸。因此,利茲在發現它的化石後,以problematicus作為利茲魚的種小名。.

查看 侏罗纪和利茲魚

切布龍屬

切布龍屬(學名:Chebsaurus)是蜥腳下目真蜥腳類鯨龍科的一屬,是種四足的草食性恐龍。切布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阿爾及利亞。模式種是阿爾及利亞切布龍(C.

查看 侏罗纪和切布龍屬

嘉峪龍屬

嘉峪龍屬(學名:Chiayusaurus)是大鼻龍類的一屬恐龍,化石是在亞洲發現的牙齒。目前已有兩個物種。嘉裕龍的學名是取自萬里長城的嘉峪關,原先是「Chiayüsaurus」,但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不允許特別的字元,所以學名改為「Chiayusaurus」。舊有的名字仍可以在一些較舊的文獻中見到。.

查看 侏罗纪和嘉峪龍屬

嘉陵龍屬

嘉陵龍屬(學名:Chialingosaurus)是劍龍科恐龍的一屬,類似釘狀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的上沙溪廟組地層,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嘉陵龍是最早的劍龍科之一,生活於約1億6000萬年前。由於牠是草食性動物,科學家推測嘉陵龍可能以當時最豐富的蕨類及蘇鐵科為食物。牠的名字是取自中國南部的嘉陵江。嘉陵龍身長可以達4米長,體重估計約150公斤重,較其他晚期劍龍科為小。.

查看 侏罗纪和嘉陵龍屬

單窗孔類

單窗孔類(学名:Monofenestrata)是翼龍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悟空翼龍科、翼手龍亞目Lü, J., Unwin, D.M., Jin, X., Liu, Y. and Ji, Q. (2010).

查看 侏罗纪和單窗孔類

單脊龍屬

單脊龍屬(屬名:Monolophosaurus)又稱單嵴龍,是種斑龙超科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單脊龍的屬名意為「有單冠飾的蜥蜴」,意指牠們頭顱骨上的單一冠飾。 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約1億68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根據目前的唯一的很完整標本,單脊龍的身長可達6公尺(20呎),高度為2公尺(6呎),重量可達550公斤(1500磅)。單脊龍的唯一化石,有10個神經棘有斷裂的跡象,可能還有第11個神經棘也斷裂。肌腱連接至第11個神經棘Molnar, R.

查看 侏罗纪和單脊龍屬

喙嘴翼龍屬

喙嘴翼龍(屬名:Rhamphorhynchus)又譯喙嘴龍,意思是“喙狀的口鼻部”,是種生存於侏儸紀的長尾翼龍類。喙嘴翼龍與翼手龍屬生存於相同時代。牠的長尾巴上有韌帶,使尾巴僵硬,尾端呈鑽石形狀。喙嘴翼龍的頜部,佈滿向前傾的尖細牙齒。牠們可能以魚類、昆蟲為食。 目前保存最好的喙嘴翼龍化石來自於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的採石場。索倫霍芬的許多化石被發現時不僅有骨頭,還有翅膀與尾巴等軟組織。另外,英格蘭、坦尚尼亞、西班牙等地也發現許多零碎化石,可能屬於喙嘴翼龍。葡萄牙也出土許多零散化石,可能屬於喙嘴翼龍。"Rhamphorhynchu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查看 侏罗纪和喙嘴翼龍屬

喙嘴翼龍亞目

喙嘴翼龍亞目(Rhamphorhynchoidea)又名喙嘴龍亞目,是翼龍目兩個亞目之一,代表翼龍目的原始階段。喙嘴翼龍亞目是並系群,翼手龍亞目從喙嘴翼龍類演化而來,而非更直系的共同祖先。因為喙嘴翼龍亞目並非完全自然的生物群,大多數科學文獻並不使用此名詞並,但還是被某些翼龍專家用在大眾作品裡,例如大衛·安文(David Unwin)在2006年的《The Pterosaurs: From Deep Time》一書。喙嘴翼龍類是第一批出現的翼龍類,出現於晚三疊紀的諾利階Butler, R.J., Barrett, P.M., and gower, D.J.

查看 侏罗纪和喙嘴翼龍亞目

喙嘴翼龍科

喙嘴翼龍科(Rhamphorhynchidae)是群早期翼龍類,通常被分類於喙嘴翼龍亞目(目前被視為並系群)。在1870年,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建立這個分類單元,以喙嘴翼龍為名稱來源。Seeley, H.G. (1870).

查看 侏罗纪和喙嘴翼龍科

喙頭鱷屬

喙頭鱷屬(屬名:Sphenosuchus)是種喙頭鱷亞目動物,化石於20世紀早期發現於南非的艾略特組,該地年代為早侏儸紀。喙頭鱷的頭顱骨保存狀態良好,但前肢與後肢相關部位的保存狀態則沒那麼好,因此喙頭鱷的化石並不完整。喙頭鱷可能是四足動物,但在機能上允許二足方式。 喙頭鱷是在1972年由英國古生物學家艾力克·沃克(Alick Walker)首次敘述於《自然》雜誌上。沃克根據喙頭鱷與鳥類的頭顱骨,提出鱷形超目與鳥類之間也許有最近共同祖先。沃克在1985年撤回這個假設,但在1990年的論文中再度提出更詳盡的假設,並提供了到目前為止最詳盡的喙頭鱷敘述。 喙頭鱷屬的模式種是S.

查看 侏罗纪和喙頭鱷屬

喙頭鱷亞目

喙頭鱷亞目(Sphenosuchia)是鱷形超目的一個基礎亞目,首次出現在三疊紀,並且存活到晚侏儸紀。大部分體型很小、細長,四肢直立在軀體之下。.

查看 侏罗纪和喙頭鱷亞目

喙頭龍 (翼龍類)

喙頭龍(學名:Rhamphocephalus)意為「有喙嘴的頭部」,是已滅絕翼龍目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英格蘭。喙頭龍的翼展約為2公尺。目前已發現下頜、翼部的破碎化石,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牛津郡的司東費爾德板岩組(Stonesfield Slate formation)。喙頭龍被認為是早期喙嘴翼龍類、晚期翼手龍類之間的過渡物種。但在早期歷史裡,許多無法歸類的翼龍類化石,常被歸類到喙頭龍。.

查看 侏罗纪和喙頭龍 (翼龍類)

喙頸龍

喙頸龍(屬名:Rhamphinion)意為「喙狀嘴的頸背」,喙狀嘴是喙嘴翼龍科屬名中常見的詞源,而頸背指的是喙頸龍的化石來自於頭顱骨後部。喙頸龍是種翼龍類,發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北部的卡岩塔組,該地年代為下侏儸紀的錫內穆階到中普連斯巴奇階。 模式種是詹氏喙頸龍(R.

查看 侏罗纪和喙頸龍

嗜鳥龍屬

嗜鳥龍屬(屬名:Ornitholestes,意為「搶劫鳥類者」)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勞亞大陸西部,約為現在的北美洲。對於嗜鳥龍的瞭解幾乎都來自單一個化石,該化石在1900年發現於懷俄明州的科莫崖附近"Ornitholeste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查看 侏罗纪和嗜鳥龍屬

傷齒龍科

傷齒龍科(Troodontidae)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在過去數十年,傷齒龍科的化石很少發現而且零碎,因為牠們曾多次被分類於虛骨龍類的幾乎每個主要演化支裡。 最近發現了大量的傷齒龍科化石,以及許多新物種。這些新發現包含數個完整且呈天然狀態的標本,以及保存羽毛的標本、蛋巢、包含胚胎的蛋、以及完整的未成年體。 關於傷齒龍科生理結構的研究,尤其是最原始的物種如中國獵龍,證實牠們與始祖鳥、原始的馳龍科恐龍有極相似的生理結構,並證實了這些動物都是近親,共同形成近鳥類演化支。.

查看 侏罗纪和傷齒龍科

哥打龍屬

哥打龍屬(屬名:Kotasaurus)是三疊紀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大約2億800萬年前到1億8800萬年前。哥打龍的化石是在1988年發現於印度安得拉邦的Yemanapalli村附近,僅發現部分骨骸,沒有發現頭顱骨。 哥打龍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蜥腳類之一,擁有一些與原蜥腳下目的相似處(臀部骨頭)。哥打龍是四足、草食性恐龍,身長約9公尺,並擁有龐大的身體、長尾巴、長頸部 。 模式種是K.

查看 侏罗纪和哥打龍屬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查看 侏罗纪和哺乳动物

哈卡斯龍屬

哈卡斯龍屬(屬名:Kileskus)是暴龍超科原角鼻龍科恐龍一屬。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前上頜骨、上頜骨、上隅骨、以及手掌與腳掌骨頭。 在2010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K.

查看 侏罗纪和哈卡斯龍屬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優勝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是美国加州中东部横跨图奥勒米县、马里波萨县和马德拉县东部部分地区的国家公园,,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26 August 2013。该公园占地并延伸到了横跨内华达山脉西坡。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每年大约有三百八十多万游客:大部分人在七平方英里(约合十八平方公里)的约塞米蒂山谷逗留。1984年,优胜美地被选定为世界遗产,其壮观的花崗岩峭壁、瀑布、清澈的溪流、巨型红杉林和生物多樣性为国际所公认。该公园大约95%的地方被指定为。约塞米蒂虽然不是第一个指定的国家公园,但它对国家公园这个概念的发展起到了支配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像和约翰·缪尔等人的工作所起的作用。 优胜美地是内华达山脉最大而且最不分散的栖息地之一。该公园还拥有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该公园海拔从不等,还包括五个主要植被区:/橡树林地,低山地森林,高山地森林,亚高山植物和高山植物。加州7000种植物物种中,内华达山脉占了 约50%,而约塞米蒂公园内占了20%多。该公园内记载的160多种稀有植物有着合适的栖息之地,以及以这些植物中的许多植物所占据的有限范围为特征的罕见的当地地质岩层和特有的土壤。 是以花岗岩和更老的岩石残留物为特点。大约一千万年前,内华达山脉隆起而后偏斜形成西部相对平缓的山丘以及令人着迷的东部山丘。这些隆起增加了溪流和河床的陡峭程度,产生了又深又窄的峡谷岩层。约一百万年前,雪和冰积累而形成了将那些河谷往里移动的较高的高山草甸上的冰川。早期冰川时期,约塞米蒂山谷的冰的厚度可达。大块冰的下坡运动切割并雕刻了如今吸引如此之多的游客到其风景优美的U形山谷观光。 2014年被用來命名Apple電腦作業系統OS X Yosemite。.

查看 侏罗纪和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優脛龍屬

優脛龍屬(屬名:Eucnemesaurus)是種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通常被認為是優肢龍的一個異名,但亞當·耶茨(Adam Yates)的2006年研究則顯示牠們與假設的艾雷拉龍科阿里瓦龍(Aliwalia)是同種動物。 優脛龍是在1920年由Egbert Cornelis Nicolaas van Hoepen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強大優脛龍(E.

查看 侏罗纪和優脛龍屬

優腔龍屬

優腔龍屬(學名:Eucamerot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懷特島的威塞克斯組(Wessex Formation),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貝里亞階。牠的化石是一些脊椎,曾有一個部份骨骼被歸類於優腔龍,但未被學界普遍接納。在歐洲侏羅紀晚期至下白堊紀的蜥腳下目中,優腔龍與鳥面龍及畸形龍,是三個根據破碎化石而建立的分類單元。.

查看 侏罗纪和優腔龍屬

冰脊龍屬

冰脊龍屬(屬名:Cryolophosaurus,意為「冰凍的冠飾」)又名冰棘龍、冰冠龍或凍角龍,是一類大型的雙足獸腳亞目恐龍,在其頭部有一個像西班牙梳的奇異冠狀物。由於牠的頭冠像1950年代埃爾維斯·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的高聳髮型,所以亦有非正式的暱稱「Elvisaurus」。 在1991年,William Hammer博士在南極洲的早侏羅紀地層發現冰脊龍的化石。牠是首頭在南極洲發現的肉食性恐龍,且是首頭被正式命名的南極洲恐龍Hammer, W.R., and W.

查看 侏罗纪和冰脊龍屬

冰河龍屬

冰河龍屬(學名:Glacialisaurus)是種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早侏儸紀,化石發現於南極洲的南極橫貫山脈。 正模標本(編號FMNH PR1823)是一個部分後肢與腳部化石,另一個左股骨(編號FMNH PR1822)也被編入此屬。這些化石被發現於柯克帕特里克峰(Mount Kirkpatrick),屬於漢森組(Hanson Formation)下層,是個擬灰質粉砂岩與泥岩地層。在2007年,由古生物學家Nathan Smith與迪亞戈·玻爾(Diego Pol)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漢氏冰河龍(G.

查看 侏罗纪和冰河龍屬

內烏肯盜龍屬

內烏肯盜龍屬(學名:Neuquenraptor)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是在2005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是少數生存於南半球的馳龍科恐龍。身長約2.5公尺,重約30公斤,生存於白堊紀晚期。.

查看 侏罗纪和內烏肯盜龍屬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13号,一般以红岩村指代,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现隶属红岩革命纪念馆。.

查看 侏罗纪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公平龍屬

公平龍屬(學名:Ischyrosaurus)意為「強壯蜥蜴」,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其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塞特郡的啟莫里粘土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公平龍有時被歸類於下白堊紀的畸形龍,而畸形龍本身是個「未歸類物種集中地」,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這個分類法。公平龍是大型四足的草食性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公平龍屬

元謀龍屬

元謀龍屬(屬名:Yuanmou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的中國。元謀龍取名於雲南省元謀縣,是它的化石的發現所在地。不過,元謀龍的化石是一個不完整骨骼,發現於張和組。身長估計可能約17公尺。模式種是姜驛元謀龍(Yuanmousaurus jiangyiensis),是由董枝明、吕君昌等人所敘述、命名。元謀龍可能與巴塔哥尼亞龍是近親。牠們比峨嵋龍還衍化,但比巴塔哥尼亞龍原始。.

查看 侏罗纪和元謀龍屬

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

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Wyżyna Krakowsko-Częstochowska,別稱「侏羅紀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Jurą Krakowsko-Częstochowską),橫跨波蘭南部西里西亞省、小波蘭省的高地,南鄰喀爾巴阡山脈,北鄰聖十字山,鄰近大城市包括: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維隆等。 Category:波蘭地理 Category:西里西亞省地理 Category:小波蘭省地理 Category:歐洲高地.

查看 侏罗纪和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

克拉美麗龍屬

克拉美麗龍屬(學名:Klamelisaurus),又譯卡拉麥里龍、美麗龍,是侏羅紀中期的一屬恐龍。牠是屬於蜥腳下目,與巧龍相似,有可能是巧龍的成年個體。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 模式種是戈壁克拉美麗龍(K.

查看 侏罗纪和克拉美麗龍屬

兀龍屬

兀龍屬(學名:Gyposaurus)是種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及南非。牠經常被認為是其他原蜥腳下目的幼體,但中國兀龍近期卻被認為是有效的物種。牠的學名的意思是「兀鷲蜥蜴」,是因早期理論認為原蜥腳下目是肉食性恐龍而命名的。.

查看 侏罗纪和兀龍屬

剖齒龍屬

剖齒龍屬(學名:Koparion)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目前的研究甚少。模式種是道氏剖齒龍(K.

查看 侏罗纪和剖齒龍屬

剑龙亚目

劍龍亞目(拉丁名Stegosauria)是一類草食性恐龍,生存在侏儸紀與白堊紀早期。這類動物的化石大多出現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美洲與中國。牠們在地理上的起源尚未明瞭,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是在侏儸紀中期的中國出土,但是英格蘭南部也有一些零碎的殘骸。 劍龍類在侏儸紀的中晚期演化出許多物種,包含中國的沱江龍、東非的釘狀龍、歐洲的勒蘇維斯龍、以及北美洲的劍龍屬,只有少數存活到白堊紀早期。劍龍屬(Stegosaurus)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類。.

查看 侏罗纪和剑龙亚目

勞爾哈龍屬

勞爾哈龍屬(學名:Lourinh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葡萄牙埃什特雷馬杜拉的兩個挖掘地點,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勞爾哈龍的分類歷史十分複雜,這個屬是由P.

查看 侏罗纪和勞爾哈龍屬

勞氏鱷目

勞氏鱷目(學名:Rauisuchia)是群所知有限的主龍類集合群,是群生存於三疊紀的掠食動物,大多數體型很大,通常為4到6公尺長。.

查看 侏罗纪和勞氏鱷目

勾菊石亞目

勾菊石亞目(學名:Ancyloceratina)是一類多樣化的菊石,菊石目下弛菊石亞目的近親。牠們於侏羅紀晚期開始演化,至白堊紀期間非常普遍及多樣化。牠們遍佈各大洲,可以作為指準化石。大部份勾菊石亞目的殼都不是螺旋狀,故屬於異形菊石。.

查看 侏罗纪和勾菊石亞目

勒蘇維斯龍屬

勒蘇維斯龍屬(學名:Lexovisaurus)是最早被發現的該時代歐洲恐龍之一,屬於劍龍科,生存於侏羅紀中至晚期(約1億6500萬年前)的歐洲,是以法國古代的部落Lexovi為名。牠的化石是一些骨甲及四肢骨頭,發現於法國及英格蘭北部。 法國標本顯示勒蘇維斯龍可能很像劍龍。在牠的肩上或臀部可能有一對長刺,背部及尾巴都有扁平骨甲及圓尖刺。勒蘇維斯龍可能有5米長。模式種是L.

查看 侏罗纪和勒蘇維斯龍屬

四川盜龍

四川盜龍(學名:"Szechuanoraptor")是種未敘述的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巴通階到卡洛夫階)的中國,化石發現於四川省的沙溪廟組。 模式種是董氏四川盜龍("S.

查看 侏罗纪和四川盜龍

四川鱷

四川鱷(學名:Sichuanosuchus)是種已滅絕鱷形超目,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的中國。.

查看 侏罗纪和四川鱷

四川龍屬

四川龍屬(學名Szechuan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牠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牛津階至啟莫里階)的亞洲。牠的外表有點像小型的異特龍,體重約100-150公斤,身長約8公尺。化石是四顆難以鑑定的牙齒,發現於沙溪廟組,目前狀態是疑名。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四川龍是疑名,原因是雖然那些牙齒很獨特,但其他身體骨骸有可能是屬於其他的屬。.

查看 侏罗纪和四川龍屬

四川构造期

四川构造期,简称四川期,是早白垩世中期至古近纪古新世(1.35億-5千2百萬年前)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四川运动或称四川事件。.

查看 侏罗纪和四川构造期

皮亚尼兹基龙科

皮亚尼兹基龙科(Piatnitzkysauridae),是兽脚亚目斑龙超科的一科。此科包括了三属的恐龙:神鹰盗龙属,马什龙属和皮亚尼兹基龙属。其中,此科的名字来源就是皮亚尼兹基龙属 Category:斑龍超科.

查看 侏罗纪和皮亚尼兹基龙科

皮亞尼茲基龍屬

亞尼茲基龍屬(屬名:Piatnitzky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南美洲。 皮亞尼茲基龍的化石是兩個破碎的頭顱骨,以及部份的顱後骨骼。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Cañadon Asfalto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的卡洛維階。根據不同的研究,皮亞尼茲基龍被認為屬於基礎肉食龍下目,或是斑龍超科動物。皮亞尼茲基龍是種中型、二足肉食性恐龍,有粗壯的前肢,身長約4.3公尺。體重估計約275公斤或450公斤,後者是根據正模標本是亞成年體而推論的結果。 腸骨長42.3公分。腦殼類似其他斑龍超科、斑龍科的皮爾逖龍(發現於法國)。 模式種是弗氏皮亞尼茲基龍(P.

查看 侏罗纪和皮亞尼茲基龍屬

皮翼龍

翼龍(學名:Dermodactylus)意為「有皮的手指」,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到提通階)。.

查看 侏罗纪和皮翼龍

皮爾逖龍屬

逖龍屬(學名:Piveteau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卡洛夫階)的歐洲法國。牠的化石主要是一個頭顱骨,與異特龍的相似,但眼睛上方的角冠較不顯著。皮爾逖龍被估計長約11公尺及重2噸。.

查看 侏罗纪和皮爾逖龍屬

短頸潘龍屬

短頸潘龍屬(學名:Brachytrachelopan)是叉龍科恐龍的一屬,頸部非常短,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的阿根廷。正模標本(編號MPEF-PV 1716)是唯一已知的標本,是發現於阿根廷丘布特省的Cañadón Cálcero地層,來自於一個被河流侵蝕的砂岩露頭。雖然該標本是不完整,但發現時關節仍然是連接的,這些骨骼包括了8節頸椎、12節背椎及3節薦椎,以及後段頸部肋骨的近端部份、左股骨的遠端部份、左脛骨的近端部份、以及右腸骨。標本的大部份可能在發現前,就因侵蝕作用而被破壞。 模式種是梅氏短頸潘龍(B.

查看 侏罗纪和短頸潘龍屬

短鰭魚龍

短鰭魚龍(學名:Brachypterygius)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扁鰭魚龍亞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在192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命名這個新屬,模式種是Brachypterygius extremus。正模標本發現於英格蘭巴斯的啟莫里黏土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在1976年,McGowan命名格蘭道魚龍(Grendelius mordax),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諾福克郡的啟莫里階地層。在1997年,McGowan將格蘭道魚龍改歸類為短鰭魚龍的一個種(B.

查看 侏罗纪和短鰭魚龍

石化林國家公園

化石森林國家公園(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又稱石化森林國家公園為美國一座國家公園,位於亞利桑納州的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矽化木森林,大部份是南洋杉科南洋杉型木屬的南洋杉型木(Araucarioxylon arizonicum)。這些樹木曾生存於三疊紀晚期。這個國家公園成立於1962年。其前身是成立於1906年的國家紀念區。 化石森林國家公園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由一條南北向的通道來連接,而中間剛好被州際公路40號貫穿。公園內的特色除了化石木以外還有成為"彩繪沙漠"的惡地景觀和早期印地安人的遺址。北區包括了顏色多變的侏儸紀早期的秦里層(Chinle Formation),如同彩繪沙漠一般。南區則包括了鮮豔的岩層與幾個矽化木的聚集地,有幾個印第安人的岩石畫也在南區被發現。在國家公園南部的末端有一間瑪瑙屋,這是一間由矽化木所構成的美國天然的建築,曾經在1930年代被重建。 這個公園每年約有60萬人次的遊客造訪。.

查看 侏罗纪和石化林國家公園

石林彝族自治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文:)简称石林县,原名路南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的一个彝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的东南部,是昆明市下辖的一个远郊县,与曲靖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接壤。全县面积1,680平方公里,2016年估算共有26.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5.93%,彝族撒尼人是主要的原居民族。 石林县是云南省政府确定的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之一《石林彝族自治县志1989—2000》, 第15页,在1956年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现辖有3街道、3镇和1乡共7个乡级行政区。撒尼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石林县拥有“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等美誉,也是著名彝族叙事诗《阿诗玛》的故乡,彝族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撒尼刺绣、摔跤、大三弦舞和《阿诗玛》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创作地即为石林。 石林县是云南省重要的旅游县份,2017年接待游客650万人,县内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石林也是全国烤烟及奶山羊生产基地县,近年在花卉产业拥有较大发展,农业在自治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 侏罗纪和石林彝族自治县

石樹溝組

石樹溝組(Shishugou Formation)是一個位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的中生代地層。其年代可追溯至侏羅紀中晚期(巴柔階至牛津階),約1億7000萬到1億6000萬年前。已在此地發現恐龍等古生物的化石遺骸。Weishampel, David B; et al.

查看 侏罗纪和石樹溝組

矛嘴翼龍

矛嘴翼龍(Doratorhynchus)可能是屬於神龍翼龍超科,頸部的脊椎化石是由李察·歐文於英國Purbeck石灰岩層發現的,後來被確認為翼龍目,並在1870年被命名為翼手龍屬的Pterodactylus validus。但是發現的更多零散化石(包括與翅膀相連的趾骨),曾被歸類於矛嘴翼龍,但後來確認屬於其他屬,包括鳥掌翼龍(Newton 1888)與鵝喙翼龍(Owen 1870)。現在把矛嘴翼龍分類為神龍翼龍超科,但是這樣的分類還沒有確定。矛嘴翼龍的化石發現於侏儸紀與白堊紀地層的交界處。.

查看 侏罗纪和矛嘴翼龍

矛頜翼龍屬

矛頜翼龍屬(屬名:Dorygnathus)意為「長矛的頜部」,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歐洲,約1億8000萬年前,當時盤古大陸有許多淺海。矛頜翼龍的翼展約為1.69公尺寬。頭顱骨長,眼眶是頭部最大型的洞孔。他們具有小型、三角形胸骨,是飛行相關肌肉的附著處。嘴部前端有彎曲的長牙齒,當牠們咬合時,會突出於嘴部前端;嘴部後段則是筆直的小型牙齒"Dorygnathu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查看 侏罗纪和矛頜翼龍屬

王竹泉

王竹泉(),字云卿,又名宗琪,出生于河北交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 侏罗纪和王竹泉

火山齒龍屬

火山齒龍屬(屬名:Vulcanodon)意為「火山牙齒」,是種相當小的早期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唐階的非洲南部。火山齒龍是草食性恐龍,身長約6.5公尺,前肢第一指有大型指爪。 火山齒龍的化石發現於羅德西亞(目前是辛巴威)的一處火山灰。而在該發現處附近,發現了數顆短刃狀牙齒,曾被歸類於火山齒龍,使火山齒龍最初被認為是種雜食性的原蜥腳類恐龍。這些牙齒最近被發現可能屬於獸腳亞目的未鑑定屬,該獸腳類恐龍可能以火山齒龍為食。火山齒龍可能是原蜥腳下目與蜥腳下目之間的遺失環節。隨者塔鄒達龍的發現,塔鄒達龍、火山齒龍都被歸類於火山齒龍科。 模式種是卡里巴火山齒龍(V.

查看 侏罗纪和火山齒龍屬

火山齒龍科

火山齒龍科(屬名:Vulcanodontidae)是一群原始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侏儸紀,包括以下屬:資中龍、巨腳龍、塔鄒達龍、以及火山齒龍。火山齒龍科是在1984年由M.R. Cooper建立。在1995年,A.

查看 侏罗纪和火山齒龍科

獸孔目

孔目(學名:Therapsida)是合弓綱中的一目。傳統上,單孔亞綱被歸類於爬行綱的一個亞綱,並名為似哺乳爬行動物。然而單孔亞綱現在為獨立的合弓綱,是蜥形綱的姐妹分類單元,較接近哺乳動物。在親緣分支分類法中,獸孔目通常包括哺乳類,哺乳類是犬齒獸類的後代, 3rd ed., 1966.

查看 侏罗纪和獸孔目

獸齒類

齒類(Theriodontia)是獸孔目的第三個主要演化支,生存在二疊紀中期到白堊紀中期。在傳統的林奈分類法裡,獸齒類是似哺乳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目。在親緣分支分類法理,獸齒類不僅包括傳統的獸齒類,還有牠們的哺乳類後代(以親緣分支分類法的話,獸腳亞目恐龍也包括了鳥類次演化支)。 獸齒類跟異齒亞目幾乎同時在二疊紀中期出現,接近約2億6500萬年前。與同時代的恐頭獸亞目與異齒亞目相比,這些早期獸齒類更類似哺乳類。 獸齒類主要分為三類:麗齒獸亞目、獸頭亞目、犬齒獸亞目。早期獸齒類可能已經是溫血動物。早期物種都是肉食性動物,但在三疊紀幾個族群演化成草食性動物。 獸齒類的下頜比其他獸孔目更像哺乳類,因為牠們的齒骨更大,讓牠們咬合時更有效率。還有,其他下頜的骨頭(出現於爬行動物)移動到耳裡,使牠們有更好的聽力,而嘴巴可張的更開。這些特徵使獸齒類成為最成功的獸孔目。 真獸齒類(Eutheriodontia)指的是除了最原始的麗齒獸類以外的獸齒類,包括獸頭類、犬齒獸類與牠們的後代哺乳類。真獸齒類有更大的頭骨,可容納更大的大腦,且使更多下頜肌肉附著。 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之後,僅存的合弓動物僅有真獸齒類、二齒獸類。獸頭類包括草食性與肉食性動物,兩者都在早三疊紀後絕種。犬齒獸類是繼續存活的獸齒類,也包括肉食性的犬頜獸與較衍化的草食性橫齒獸科(Traversodontidae)。在三疊紀期間,橫齒獸科的體型從中型演化到大型動物(最長的物種有2公尺長),而肉食性犬齒獸類的體型逐漸縮小。到了三疊紀晚期,小型的犬齒獸類包括:類似齧齒目的三瘤齒獸科(可能是橫齒獸科的近親或是牠們的後代),還有體型迷你、類似鼩鼱的三稜齒獸科,三稜齒獸科最後演化出第一群哺乳類。三稜齒獸科在侏儸紀時期滅絕,三瘤齒獸科在白堊紀滅絕,而哺乳類則持續演化發展。在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之後,許多哺乳類存活下來,而恐龍滅亡,使哺乳類可以在地表多樣化發展。.

查看 侏罗纪和獸齒類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查看 侏罗纪和獸腳亞目

獺形狸尾獸

形狸尾獸(學名:Castorocauda lutrasimilis),是一種細小及半棲息在水中的動物,生存於侏羅紀中期1億6千4百萬年前的內蒙古,是哺乳動物的近亲,在道虎溝化石層被發現。其形态高度特化,趨同演化使其外观类似現今的半水栖哺乳動物,如河狸、水獺及鴨嘴獸等。.

查看 侏罗纪和獺形狸尾獸

班夫国家公园

班芙国家公园(英语:Banff National Park,法语:Le Parc national Banff)建于1885年,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公园。它坐落于落基山脉北段,距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以西约110-180公里处。公园共占地6641平方公里,遍布冰川、冰原、-松-林和高山。冰原公路从路易斯湖开始,一直连接到北部的贾斯珀国家公园。西面是省级森林和幽鹤国家公园,南面与库特尼国家公园毗邻,卡纳纳斯基斯镇位于其东南方。公园内主要的商业区为弓河山谷的班夫镇。它作為「加拿大落基山脈公園群」的一部分,與其它加拿大洛磯山脈的國家和省立公園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是早期通往班夫的方式,太平洋铁路集团在公园内建造了班夫温泉酒店和路易斯湖城堡酒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20世纪初期,在一战和大萧条期间,通往班夫的公路建成。1960年开始公园全年对外开放,1990年游客数量达到了500万人次。 上百万的游客通过加拿大横贯公路前往。Savage, Candace,《A Highway Runs Through It》,《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出版,2000年7/8月刊,第34–42页。由于班夫国家公园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园之一, ,加拿大公园管理局,2008年1月18日查阅。生态系统开始受到影响和破坏。1990年代中期,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启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控制游客数量,保护生态环境。.

查看 侏罗纪和班夫国家公园

珙縣龍屬

珙縣龍屬(學名:Gongxian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牠的化石在中國四川省珙縣石碑鄉的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中發現。模式種是石碑珙縣龍(G.

查看 侏罗纪和珙縣龍屬

砂龍屬

龍屬(屬名:Ammosaurus)是蜥腳形亞目近蜥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早至中期的北美洲。砂龍的身長約有4米,但與其他蜥腳形亞目恐龍相比,體型較小型。牠可以採取雙足或四足方式行走,而且可能是雜食性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砂龍屬

硬齿鱼属

齒魚屬(學名:ischyodus),是一種已滅絕的銀鮫、生存於中侏羅紀到早中新世(約1億7600萬年前到2300萬年前)、其化石發現於美洲、歐洲(包括俄羅斯)和新西蘭、已知的種類多達16種、硬齒魚屬可能類似目前的銀鮫類,他們可能捕食魚類、目前也發現過完整化石。 硬齒魚的種類多達16種、其中包括 Ischyodus bifurcatus、 Ischyodus brevirostris、 Ischyodus dolli、 Ischyodus gubkini、 Ischyodus incisus、 Ischyodus latus 、 Ischyodus lonzeensis、 Ischyodus minor、 Ischyodus mortoni、 Ischyodus planus、 Ischyodus rayhaasi、 Ischyodus thurmanni、 Ischyodus townsendi、 Ischyodus williamsae、 Ischyodus yanshini、 Ischyodus zinsmeisteri。.

查看 侏罗纪和硬齿鱼属

碳酸鹽岩

碳酸鹽岩是一種沉積岩的類別,最常見為石灰岩和白雲岩兩大類。其中石灰岩主要由霰石與方解石組成,後者則可提供白雲石。 碳酸盐岩自寒武纪已廣泛分布在全球各地,估計佔沉積岩總量的20%至25%,屬於重要礦產之一,可生產石膏、岩盐、钾盐及汞、锑、铜、铅、锌、银、镍、钴、铀、钒等,廣泛應用在冶金、建築、裝修、工藝品、化工等行業上。碳酸鹽岩亦經常儲存著石油、天然气又或地下水,世上碳酸盐岩型油氣田储量占总储量的50%,占总产量的60%。.

查看 侏罗纪和碳酸鹽岩

神鷹盜龍

鷹盜龍屬(屬名:Condorraptor)是堅尾龍類斑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中侏羅紀的阿根廷。 模式種是克氏神鷹盜龍(C.

查看 侏罗纪和神鷹盜龍

神鷹龜屬

鷹龜屬是一种已灭绝的龟屬,生存于中侏罗世至上侏罗世的阿根廷,來自卡尼亞東·阿斯法爾托地質組,其模式种是Condorchelys antiqua,亦是屬下唯一一種。.

查看 侏罗纪和神鷹龜屬

神龍翼龍類

龍翼龍超科(学名:Azhdarchoidea)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个演化支。.

查看 侏罗纪和神龍翼龍類

祿豐龍屬

祿豐龍屬(學名:Lufeng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中國西南部"Lufeng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查看 侏罗纪和祿豐龍屬

祖母暴龍屬

母暴龍屬(學名:Aviatyrannis)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晚侏羅紀啟莫里階的葡萄牙。牠是由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於2003年所命名。 在2000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在葡萄牙萊里亞區的Guimarota褐煤礦坑,發現這些早期暴龍超科的化石。勞赫最初將這些化石分類在美國的史托龍之內,標名為史托龍的未命名標本(Stokesosaurus sp.),但是牠們化石的破碎狀態令人懷疑牠們的共同性。在2003年,勞赫重新研究後,發現這些化石的獨特特徵,建立為新屬祖母暴龍(Aviatyrannis)。模式種是侏羅祖母暴龍(A.

查看 侏罗纪和祖母暴龍屬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查看 侏罗纪和禽龍屬

禽龍類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禽龍類

稜角鱗鱷屬

角鱗鱷屬(屬名:Goniopholis)又名角鱗鱷,是種已滅絕鱷類,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的北美洲、歐洲、以及亞洲。稜角鱗鱷是半水生動物,非常類似現代鱷魚。稜角鱗鱷的身長為2到4公尺之間,生活方式可能非常類似美洲短吻鱷或尼羅鱷。 稜角鱗鱷與已滅絕的鱷類祖先的親緣關係非常接近。 目前已有許多種的稜角鱗鱷被敘述。G.

查看 侏罗纪和稜角鱗鱷屬

稜角鱗鱷科

角鱗鱷科(Goniopholididae)又名角鱗鱷科,是已滅絕鱷形超目的一科,是群體型中等、半水生的動物,類似現今的鱷魚。稜角鱗鱷科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Steel R. 1973.

查看 侏罗纪和稜角鱗鱷科

稜齒龍屬

齒龍屬(屬名:Hypsilophodon,意為「高冠狀的牙齒」)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歐洲。稜齒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也有可能是雜食性。有大量的稜齒龍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稜齒龍身長約2公尺。.

查看 侏罗纪和稜齒龍屬

稜齒龍科

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或稱稜齒龍類(Hypsilophodont),名稱來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屬,意為“高冠狀的牙齒”。稜齒龍類是群小型鳥腳類恐龍,身長平均1到2公尺,被認為是行動快速的草食性二足恐龍。稜齒龍類發現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岩層間。稜齒龍類傳統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龍類的二足鳥腳下目恐龍,某些早期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稜齒龍類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稜齒龍類是並系群,並有一支系往禽龍類演化。某些研究更認為部分稜齒龍類並不屬鳥腳下目,目前唯一確定的物種是稜齒龍(Hypsilophodon)。稜齒龍科演化樹因為缺乏研究而顯得複雜。.

查看 侏罗纪和稜齒龍科

穆胡鲁

胡鲁(Muhuru)是一种生存于非洲肯尼亚的神秘生物,它通常被描述为一只四足巨型野兽,背上长着剑龙般骨板,尾部则长着一个尾锤。.

查看 侏罗纪和穆胡鲁

竊肉龍屬

肉龍屬(學名:Sarcolestes)又譯肉盜龍,是一屬早期的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英格蘭,約1億6千萬年前。 模式種是利氏竊肉龍(S.

查看 侏罗纪和竊肉龍屬

竹节石

竹节石(學名:Tentaculita)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其归类尚未明确,目前通常根据竹节石化石的壳壁结构和成分以及壳体形态,将该类动物作为软体动物门中的一纲。 牠們生活於奧陶紀早期到侏羅紀,以懸浮物為食,幾乎遍佈全球。.

查看 侏罗纪和竹节石

第戎

戎(Dijon),法国东部城市,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的首府和科多爾省的省会,也是该大区内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距离巴黎东南大约290公里。第戎历史悠久,其城市建于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为勃艮第王国(Royaume de Bourgogne)的首府,现市内留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第戎地势平坦,除武士河(l'Ouche)和勃艮第运河(Canal de Bourgogne)外,市内无大型河流。第戎总体上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因其地理位置距离海岸线较远,大陆性特征较为明显,即夏季干燥,冬季较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勃艮第也是法国四大美食之都之一,蜗牛菜、芥末、勃艮第牛肉火锅等都是第戎的传统美食,第戎附近也是法国勃艮第葡萄酒产区(AOC Bourgogne)。.

查看 侏罗纪和第戎

箭乌贼

箭烏賊(學名:Belemnotheutis)是生存於晚侏羅紀的一屬箭石,生活在中等深度的海域中,其身體特徵與現代的烏賊相似,與烏賊一樣利用從套膜後部噴水的方式在水中游動,利用帶有小鉤和吸盤的10條臂肢捕捉獵物。牠們的化石目前只被發現於歐洲。Jeletzky, J.A.

查看 侏罗纪和箭乌贼

箭石下綱

箭石類動物(學名:Belemnoidea),舊作箭石下綱,是一種已經滅絕頭足綱生物的分支,生活在泥盆紀至白堊紀之間。箭石在許多方面都與現代的魷魚相當接近,而且與現代的烏賊關係密切。箭石也擁有墨囊,不過牠們有10條大約相同長度的觸腕,其中並沒有特別長的觸腕。 箭石的學名"belemnoid"是來自於希臘文βέλεμνον(belemnon,意指「飛鏢或箭頭」),以及另一希臘字είδος(eidos,意指「形式」),即「箭頭形狀」的動物。 箭石類動物包括了箭石目、閉箭石目、溝箭石目和Diplobelida。.

查看 侏罗纪和箭石下綱

箭石目

箭石目(學名:Belemnitida)是一目已經滅絕的箭石類動物,生活在泥盆紀至白堊紀之間。箭石在許多方面都與現代的魷魚相當接近,而且與現代的烏賊關係密切。箭石也擁有墨汁,不過牠們有10條大約相同長度的觸腕,其中並沒有特別長的觸腕。 箭石在侏羅紀與白堊紀時數量相當多,所以牠們的化石在中生代的海洋岩層中相當豐富,經常伴隨著菊石類出現。不過箭石也跟菊石一起在白堊紀末期滅絕了。.

查看 侏罗纪和箭石目

簡棘龍屬

簡棘龍屬(學名:Haplocanth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的北美洲,距今約1億5500萬年至1億520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侏罗纪和簡棘龍屬

簡手龍屬

簡手龍屬(學名:Haplocheirus)是阿瓦拉慈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中國西北部,化石發現於新疆準噶爾盆地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為約1億6000萬年前。簡手龍是已知最原始的阿瓦拉慈龍超科,也是生存年代最早的阿瓦拉慈龍超科,其他阿瓦拉慈龍類都發現於白堊紀晚期的地層;簡手龍的生存年代也比著名的始祖鳥早了1500萬年。.

查看 侏罗纪和簡手龍屬

米魯龍

米魯龍(學名"Merosaurus")是侏羅紀早期的一屬恐龍,由於沒有經過正式敘述,目前是個非正式名稱,生存於1億9000萬年前的錫內穆階。 米魯龍是屬於獸腳亞目的堅尾龍類,生存於當時的英格蘭。模式種是紐曼氏米魯龍("M.

查看 侏罗纪和米魯龍

米拉加亞龍屬

米拉加亞龍屬(學名:Miragaia)是種劍龍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米拉加亞龍以牠們的長頸部而聞名,頸部具有至少17節頸椎。.

查看 侏罗纪和米拉加亞龍屬

粗沙鱗

粗沙鱗(學名:Trachyteuthis)是一屬已滅絕的頭足類。生存於中侏羅紀至晚白堊紀森諾曼期。其生活習性與烏賊相近,生活在海底,以甲殼類為食。其化石分布於德國、英國、南極洲和智利等地。.

查看 侏罗纪和粗沙鱗

糙節龍屬

糙節龍屬(學名:Dystrophae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牠們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早期,約1億557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侏罗纪和糙節龍屬

納拉寇特洞穴國家公園

納拉寇特洞穴(Naracoorte Caves)位於南澳洲東南方的石灰岩海岸(Limestone Coast)之中,就在納拉寇特鎮(Naracoorte)附近,以是得名。在 1994 年時,以其豐富的化石蘊藏而正式名列世界遺產之上。這座公園包含了 6 平方公里的植物保護區以及位於 3 平方公里世界遺產區域中的 26 個洞穴。 這座公園具備完善的觀光旅遊條件,包括露營區、露營車停車場、供團體住宿的通舖、野餐區以及簡餐店。遊客在此可以選擇多種活動:其中石灰岩洞探索之旅以及化石洞穴之旅必須由專業的導遊帶領進行;透過監視器,遊客也得以一窺位於不易進入的洞穴深處成千上萬的蝙蝠生態;此外還有一些自導式的洞穴探所以及其他多種活動可以選擇。 本處的石灰岩分成兩期:早期沉積於兩億年前(中生代的侏儸紀至三疊紀之間)、近期沉積於兩千萬年前(新生代的更新世到上新世之間),主要由珊瑚等海相生物的化石組成。之後地下水溶解與侵蝕了部分石灰岩,形成了這些洞穴。 不過,儘管這些石灰岩雖然富含海相化石,但是卻與這座國家公園的設立無關。 之所以會名列於世界遺產之上,是因為這些洞穴通常離地表不遠,因此在地表處的開口往往成了捕獵大意動物的天然陷阱;而這些被「捕捉」的動物難以逃出生天,升天之後就成了今日大量化石的來源。隨著表土被雨水和風沖刷進洞穴,沉積物圍繞著罹難動物遺體,就讓保留下來的化石依照新舊成層排列;在某些洞穴裡,這種化石層甚至厚達 20 公尺。 公園中部分區域被刻意保留下來,不繼續發掘,好讓未來的研究人員可以使用更好的定年與復原技術來處理這些化石。這些化石是研究澳洲大型動物群(Australian megafauna)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查看 侏罗纪和納拉寇特洞穴國家公園

索德斯龍屬

索德斯龍屬(屬名:Sordes)又名粗頜翼龍、毛鬼翼龍或索德斯翼龍,是種小型、原始翼龍類,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哈薩克,屬於喙嘴翼龍科。 正模標本(編號PIN 2585/3)是一個被壓碎、大製完整的骨骼,位於一塊石板。副模標本(編號PIN 2470/1)是一個相當完整的骨骼。化石發現於哈薩克南部的卡拉套(Karatau),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晚期的牛津階到啟莫里階。在1971年,蘇聯古生物學家Aleksandr Grigorevich Sharov將這個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多毛索德斯龍(S.

查看 侏罗纪和索德斯龍屬

索倫霍芬

索倫霍芬(Solenhofengraphic)是一處位於德國南部的著名採石場,該區生產的石灰岩多呈板狀,適於用作屋頂或地板;而又以其顆粒細緻,在18世紀還被大量應用在石版印刷,故得印版石石灰岩之名。在侏羅紀晚期時此處仍是亞熱帶淺海中一片由珊瑚礁包圍而成的潟湖,在缺少與海洋及河川流通的情況下,湖底沉積了大量細緻的泥漿,另外其水中鹽分也逐漸升高,除了藍藻與一些小型原生動物等之外幾乎無生命存在,而不慎落入此處的生物或因海水溢流而來的屍體則會沉入湖底,被碳酸鹽泥漿包覆、免於食腐動物的破壞,因而保存了其精細的構造,如翼龍、無脊椎動物、陸生植物,當然還有著名的始祖鳥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索倫霍芬

細細坡龍屬

細細坡龍屬(學名:Xixip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川街鄉的細細坡,屬於下祿豐組地層,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早期,約1億9700萬年前。在2010年,日本古生物學家關谷透將其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孫氏細細坡龍(Xixiposaurus suni)。屬名是以化石發現處的細細坡為名;種名則是以吉林大學的孫革教授為名。 細細坡龍的特徵包含:頭顱骨的背緣向前大幅傾斜、下頜高度大於齒骨最小高度的兩倍、第四節頸椎是最長的頸椎、恥骨柄部的寬度大於腸骨的恥骨突、股骨第四粗隆部側面具有V型切口。在祿豐地區發現的原蜥腳類恐龍之中,細細坡龍是最衍化的一屬。.

查看 侏罗纪和細細坡龍屬

約巴龍屬

約巴龍屬(屬名:Jobaria)又譯酋巴瑞亞龍,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尼日約1億64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約巴龍是以當地游牧民族神話中的一種動物「Jobar」為名。.

查看 侏罗纪和約巴龍屬

紅鱷龍屬

紅鱷龍屬(學名:Erythrochampsa)是種已滅絕鱷形超目,是原鱷亞目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南非的卡魯盆地,屬於斯托姆貝格群(Stormberg Group),是卡魯超群的最年輕地層。 在1904年,化石被建立為諾托鱷龍屬的一種,長足諾托鱷龍(Notochampsa longipes),當時還混雜其他物種的化石。但這些化石跟諾托鱷龍有差異,例如外鼻孔分隔,按照當時的觀點,這些化石應該屬於偽鱷亞目,而不是鱷目。在1924年,這些化石被建立為新屬,長足紅鱷龍(E.

查看 侏罗纪和紅鱷龍屬

綦江龍屬

綦江龍屬(學名:Qijianglong)是馬門溪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重慶的重慶綦江木化石-恐龍足跡國家地質公園,生活於侏羅紀晚期(於遂寧組發現)。.

查看 侏罗纪和綦江龍屬

維那勒斯龍

維那勒斯龍(學名:Vinialesaurus)是蛇頸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牛津階)的古巴。模式種是V.

查看 侏罗纪和維那勒斯龍

綿蟹派

綿蟹派(Dromiacea)是短尾下目下的一個節,包含240種現存的和約300已滅絕的蟹。綿蟹派和綿蟹亞派、圓關公蟹派被認為來自同一個單系群,但是形態學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證據。 綿蟹派的化石記錄最少可以追溯到侏羅紀, 如果Imocaris被確實為該節的成員,那麼其歷史便可以追溯到石炭紀。 現屬十足目歪尾派的亞科Eocarcinoidea以及其中的兩個属(Eocarcinus和Platykotta)最初也是被劃分在綿蟹派下的。.

查看 侏罗纪和綿蟹派

纺足目

纺足目是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一小类昆虫,通称足丝蚁,丝蚁。其学名Embioptera源于希腊文ἔμβιος活的,和πτερὀν翅,或谓其能快速前后翻飞的翅膀。中文名源于其能分泌丝线的前足附节,更贴切的概括了此目主要特征。 Category:新翅下綱.

查看 侏罗纪和纺足目

纖細盜龍屬

纖細盜龍屬(學名:Graciliraptor)是馳龍科小盜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 模式種是陸家屯纖細盜龍(G.

查看 侏罗纪和纖細盜龍屬

缺氧事件

缺氧事件或大洋缺氧事件指的是海洋中氧氣缺乏的一段時期,期間海水中的硫化氫()含量大幅增加。它在地質史上曾多次發生,同時伴隨而來的是生物集群灭绝。因此生物地層學上將缺氧時間當成時間劃分的一個重要指標。它的成因可能是氣候變暖、溫室氣體增加及洋流速度變緩等,而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的火山作用是其主要外部成因 絕大部分的缺氧事件絕大部分的都發生在侏羅紀、白堊紀等氣溫上升、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時期,缺氧事件中平均海水表面溫度超過,而現代則不過。氣溫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原本封存于地殼中的天然氣大規模釋放 。.

查看 侏罗纪和缺氧事件

罗什舒阿尔陨石坑

罗什舒阿尔陨石坑是一个位于法国的撞击坑,其直径约为21公里,年代估计为201±2百万年前,接近三叠纪-侏罗纪的边界但规模太小不足以造成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由于风化作用,在地表已看不見撞擊坑。 撞击坑的中心暂时定于上维埃纳省罗什舒阿尔以西4公里的小村庄,范围还包括附近的安德尔省谢拉克、夏朗德省普雷西尼亚克等市镇,在19世纪初被发现后就其是否为撞击结构争论不断,直到1969年François Kraut在这里发现了角砾岩,确认了其撞击结构。.

查看 侏罗纪和罗什舒阿尔陨石坑

美頜龍屬

美頜龍屬(屬名:Compsognathus)又稱細顎龍、美顎龍、細頸龍、新顎龍、秀顎龍,是一屬小型的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牠約有火雞的大小,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早期的歐洲,約1億5000萬年前。古生物學家已發現兩個保存良好的化石,一個於1850年代在德國發現,另一個是在將近一個世紀後於法國發現。美頜龍是幾類確知其食性的恐龍之一,在兩個標本的體內都有小型的蜥蜴化石。在葡萄牙發現的牙齒有可能也屬於美頜龍。牠的名字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κομψος」(意即美麗)及「γναθος」(意即顎或頜)。 美頜龍的兩個化石都是較為完整的骨骼。目前的已承認種只有長足美頜龍(C.

查看 侏罗纪和美頜龍屬

美頜龍科

美頜龍科(Compsognathidae)是群小型肉食性恐龍,通常有較傳統的外形,生存於侏儸紀到白堊紀。美頜龍科中有四個屬,發現了接近原始羽毛的皮膚痕跡,牠們包括:中華龍鳥、中華麗羽龍(Sinocalliopteryx)、侏羅獵龍、以及美頜龍。證據顯示中華龍鳥與中國美羽龍全身覆蓋者簡單、原始的羽毛,而侏羅獵龍與美頜龍的尾巴與後肢仍覆蓋者鱗片。羽毛可能起源於美頜龍科,而其中有些物種只有覆蓋部分羽毛。 美頜龍科在虛骨龍類裡的演化位置仍未確定,有些人主張美頜龍科是最基礎的虛骨龍類恐龍,而其他人認為牠們屬於手盜龍類。.

查看 侏罗纪和美頜龍科

美扭椎龍屬

美扭椎龍屬(學名:Eustreptospondylus)又名優椎龍,是斑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中期卡洛維階的英格蘭南部,距今約1億6500萬至1億6100萬年前,當時歐洲還是一些分散的島嶼。牠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有堅實的尾巴。牠是典型的獸腳亞目恐龍:有強壯的後肢、直立的姿勢及小型的前肢。頭顱骨有空腔,可減輕重量,手部有三根指頭。美扭椎龍的唯一標本是個未完全成長個體,身長約4.63公尺。 屬名在拉丁文意為「優美的彎曲脊椎骨」,指的是化石最初發現時的脊椎排列方式.

查看 侏罗纪和美扭椎龍屬

翼龍目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翼龍類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 。較早物種的頜部佈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目前已在某些標本的身體、部分雙翼發現絲狀結構痕跡,顯示翼龍類可能已演化出毛髮。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動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在大眾媒體、大眾讀物中,翼龍類常被當成飛行的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群中生代飛行動物通常被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這個名稱衍自於翼手龍屬(Pterodactylus)以及翼手龍亞.

查看 侏罗纪和翼龍目

翼手喙龍屬

翼手喙龍屬(屬名:Pterorhynchus)意為「翼狀口鼻部」,指的是牠們高大的頭冠。翼手喙龍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道虎溝組地層,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 翼手喙龍的正模標本(編號CAGS02-IG-gausa-2/M 608)發現於赤峰市的道虎溝組。季強認為這化石來自於燕遼生物群的海房溝組,地質年代為卡洛維階。呂君昌在2007年提出這些化石發自於年代較晚的髫髻山組。 在2002年,季強、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沃氏翼手喙龍(P.

查看 侏罗纪和翼手喙龍屬

翼手龍屬

翼手龍屬(屬名:Pterodactylus)又名翔指翼龍,是翼龍目的代表屬之一,為第一個被命名的翼龍類。生活在侏儸紀晚期,牠們是肉食性動物,可能獵食魚類與其他小型動物。如同所有翼龍類,翼手龍的翼膜由皮與肌肉構成,從牠的最後一根手指延展到牠的身體。翼的內部由膠質纖維支撐,外部由角質脊狀物支撐。化石已在歐洲、非洲等地發現。 翼手龍的學名在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指的是牠的翼由一個巨大手指支撐。.

查看 侏罗纪和翼手龍屬

翼手龍亞目

翼手龍亞目(學名:Pterodactyloide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是翼龍目兩個亞目之一,包括翼龍類的較先進物種。牠們在中侏罗紀出現,與喙嘴翼龍亞目的差別在於牠們的短尾巴,與翼上的長指骨。最先進的物種缺乏牙齒。許多物種頭顱上有發展良好的冠飾,這是一種展示物,夜翼龍與古神翼龍擁有巨大的冠飾。翼手龍類,尤其是神龍翼龍科,是白堊紀末最後存活的翼龍目動物。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翼龍類、恐龍、與大多數海生爬行動物。 目前已知最早的翼手龍類化石,發現於英國的Taynton石灰岩組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6600萬年前,相當於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這些標本極可能屬於梳頜翼龍超科。 在一般大眾的用語裡,翼手龍(Pterodactyl)通常用來稱呼翼手龍亞目動物,也可用來稱呼翼龍目動物,或是特別稱呼翼手龍屬。翼手龍類著名的屬有:翼手龍、準噶爾翼龍、無齒翼龍、風神翼龍。.

查看 侏罗纪和翼手龍亞目

真工部龍

真工部龍(學名:"Eugongbusaurus")是個無資格名稱,是種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恐龍,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真工部龍可能屬於稜齒龍類,或是較原始的鳥臀目。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的石樹溝組,年代為牛津階。.

查看 侏罗纪和真工部龍

真犬齒獸下目

真犬齒獸下目(Eucynodontia)是一個似哺乳爬行動物演化支,屬於合弓綱獸孔目的犬齒獸亞目,包含現代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與其旁系近親。其成員可分成肉食性與草食性。存在時間可能從晚二疊紀或早三疊紀,直到現代。關於真犬齒獸類的論述集中在晚三疊紀到晚白堊紀的原始哺乳類上。.

查看 侏罗纪和真犬齒獸下目

真馳龍類

真馳龍類(学名:Eudromaeosauria)是獸腳亞目馳龍科的一個演化支,牠們是群體型較大的馳龍類恐龍,是主要獵食其他陸地脊椎動物的肉食性動物。真馳龍類繁盛於白堊紀,具有高度多樣性,被推測大部分物種具有羽毛。 真馳龍類的化石幾乎只發現於北半球。根據化石紀錄,最早的真馳龍類是馳龍亞科的奧斯特羅姆氏猶他盜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早阿普第階,地質年代約1億2400萬年前。但是,發現於英格蘭的偵察龍,生存於更早的1億4300萬年前,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發現於德國的數顆無法歸類牙齒,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van der Lubbe, T., Richter, U.

查看 侏罗纪和真馳龍類

真鼻龍屬

真鼻龍屬(屬名:Eurhinosaurus)是雙孔亞綱魚龍目其中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荷蘭與比利時、德國、法國, 瑞士,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早期(普連斯巴奇階到托阿爾階)。真鼻龍是種大型魚龍類,身長超過6公尺Fischer V, Guiomar M & Godefroit P.

查看 侏罗纪和真鼻龍屬

真蜥鱷

真蜥鱷(屬名:Teleosaurus)是種真蜥鱷科鱷類,生存於侏儸紀中期,身長接近3公尺。 真蜥鱷擁有高度延長的口鼻部,使得真蜥鱷看起來類似現代長吻鱷。真蜥鱷的體型修長,可能藉由擺動尾巴,在水中前進。真蜥鱷的前肢相當短,可能會在游泳時貼近身體,以增加在水中的流線性。真蜥鱷生存於海洋中,可能以銳利、針狀牙齒捕抓魚類與頭足類。.

查看 侏罗纪和真蜥鱷

真蜥鱷科

真蜥鱷科(學名:Teleosauridae)是群海生鱷類,外型類似現代長吻鱷,生存於侏羅紀早期到白堊紀早期。牠們擁有長口鼻部,顯示食魚為生。最親近物種是地蜥鱷科,地蜥鱷科也是中生代鱷類,重返海洋中並演化出槳狀前肢與類似魚的尾巴。.

查看 侏罗纪和真蜥鱷科

真蜥腳類

真蜥腳類(学名:Eusauropoda)是蜥腳下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侏儸紀早期(托阿爾階)到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化石分佈於南極洲以外的各大陸。.

查看 侏罗纪和真蜥腳類

真雙型齒翼龍

真雙型齒翼龍(屬名:Eudimorphodon)又名真雙齒翼龍或真二形齒翼龍,是翼龍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義大利貝爾加莫,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Wellnhofer, P. (1991).

查看 侏罗纪和真雙型齒翼龍

猫王物种

猫王物种(Elvis taxon),意為古生物学上人们认为已经灭绝的某个物种,但卻在某个地方被發现疑似其殘存的後代;只是经过鉴定之後发现那其实不是灭绝物种的残留,而是另外一个僅僅外貌相似、演化上卻毫不相关(趨同演化)的物种。其相對應的词彙為拉撒路物種(Lazarus taxon),即所谓的“活化石”物种。而侏罗纪的海百合(學名:Lobothyris subgregaria)便是一种典型的猫王物种。 猫王物种得名于已故美国摇滚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即猫王。貓王物種的意義源自猫王死后,很多人多次声称看见他在某地出现,并出现了很多仿冒者。.

查看 侏罗纪和猫王物种

猶他翼龍屬

他翼龍屬(學名:Utahdactylus)意為「猶他州的手指」,是種已滅絕爬行動物,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提通階。正模標本(編號DM 002/CEUM 32588)是一個不完整、關節脫落的骨骼,分散於數塊石灰岩岩塊上,包含:顱骨碎片、一節頸椎、三節背椎、一節尾椎、肋骨、肩胛骨的鳥喙骨、以及四肢骨頭。在2002年,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與Debra Mickelson將猶他翼龍歸類於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在2007年,Chris Bennett認為這些化石沒有翼龍類的可鑑定特徵,無法做出詳細的歸類,僅知牠們是雙孔亞綱的無法歸類物種。.

查看 侏罗纪和猶他翼龍屬

猶他齒龍屬

他齒龍屬(學名:Uteodon)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位於禽龍類的原始位置。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尤因塔縣,屬於莫里遜組的Brushy Basin段,地質年代相當於侏羅紀晚期。 在2008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將人將這些化石歸類於彎龍的一種(C.

查看 侏罗纪和猶他齒龍屬

猛蛛亞目

猛蛛下目(Mygalomorphae,也稱:Orthognatha),即原蛛亞目,是蜘蛛目下的一個亞目,屬於背突蛛亞目。毒牙相對新蛛亞目來說,其區別在於毒牙為平行狀。 其下生物的壽命可達25年。.

查看 侏罗纪和猛蛛亞目

烏禾爾龍

烏禾爾龍(學名Wellnhoferia)是一屬史前鳥類,是始祖鳥的近親。牠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德國。若烏禾爾龍像始祖鳥,牠會有一條短尾巴,而第四趾比始祖鳥較短。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的Andrzej Elżanowski指這些分別是因系統發生的縮小,而非個別性的差異。 烏禾爾龍的模式種其實是始祖鳥的索倫霍芬標本(編號BSP 1999)。這個標本是於1960年代在德國近愛希施泰特發現,並於1988年由彼得·沃爾赫費爾(Peter Wellnhofer)描述成始祖鳥的其中一個標本。它現時被放置在索倫霍芬的市長穆樂博物館內。最初牠被一業餘古生物學家分類成美頜龍。 雖然Elżanowski發現了烏禾爾龍及始祖鳥的明顯分別,但傑拉爾德·梅爾(Gerald Mayr)等人的研究指烏禾爾龍其實是印石板始祖鳥的一個標本。Phil Senter及James Robins於2003年卻支持Elżanowski新屬的建議。.

查看 侏罗纪和烏禾爾龍

热河群

热河群(Jehol Group),是以中国东北部為中心的地层学单位,範圍可能從辽宁、河北和内蒙古等中國境内地区,廣布至蒙古、朝鮮半島與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附近,主要由较古老的义县组和较新的九佛堂组组成。因保存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而著稱。.

查看 侏罗纪和热河群

爬行动物

行綱(学名:Reptilia)动物通稱爬行動物、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 本分类过去傳統上包含了史前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却没有包含恐龙及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现存后代——鸟类及哺乳类,而使其成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鳄鱼与鸟类的关系更亲近,因此,现代爬行動物必须包含鸟类才能组合成单系群,再与合弓纲组成单系群羊膜动物,因此有学者一度提出以蜥形綱取代传统的爬行纲,无论如何,也有分类学者选择重新定义爬行纲,即将鸟类包含进来,而原本归类于此的古合弓类则剔除出去,使本分类成为有效的单系群分类。 除了鸟类归类于鸟纲,其他現存的爬行動物都包含在以下4個目:.

查看 侏罗纪和爬行动物

爆龍戰隊暴連者

《爆龍戰隊暴連者》(原題:爆竜戦隊アバレンジャー)是日本東映公司在2003年製作的「超級戰隊系列」第27部特攝作品。2003年(平成15年)2月16日至2004年(平成16年)2月8日於朝日電視台每週日早上7:30-8:00播出,共50集。台灣則由八大戲劇台於2005年10月30日至2006年10月8日每星期日上午09:30-10:00播出中文配音版,重播時間改為下午15:30-16:00。 本作繼1992年的《恐龍戰隊獸連者》東映第二次採用《恐龍》作為主題的戰隊。這次的恐龍比獸連者還要更加進化,除了翼手龍和異齒龍外故事內容完全都是恐龍的陣容,呈現出跟1992年《恐龍戰隊獸連者》不一樣的恐龍世界。 最初編組主要成員則為二男一女組合,顏色依序為:紅、藍、黃。.

查看 侏罗纪和爆龍戰隊暴連者

結節龍科

結節龍科(Nodosauridae)是一群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亞洲、澳洲、南極洲、歐洲等地。 在2012年,馬里蘭州綠帶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發現一個結節龍科足跡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結節龍科

絲綢翼龍屬

絲綢翼龍屬(屬名:Sericipter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晚期的牛津階。在2010年,古生物學家Brian Andres、徐星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五彩灣絲綢翼龍(S.

查看 侏罗纪和絲綢翼龍屬

絲萊龍

絲萊龍(學名:Seeleyosaurus)是蛇頸龍亞目的一屬,過去曾是蛇頸龍的一種,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歐洲。屬名是以英國古生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為名。 Category:蛇頸龍亞目 Category:侏羅紀爬行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絲萊龍

瑞士地理

士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多山的内陆小国,总面积41290平方公里,其中39770 平方公里为陆地,1520平方公里為水面。瑞士四周的邻国包括:东面是奥地利(边境长164公里)和列支敦士登(边境长41公里),西面是法国(边境长573公里),南面是意大利(边境长740公里),北面是德国(边境长334公里)。 瑞士的南部和东南部是著名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瑞士高原东西向伸展。瑞士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这个高原的小山和平地上。高原的西北部是较小的侏罗山。其北部与德国的边境沿着莱茵河,尽管莱茵河进入瑞士在沙夫豪森州附近。与德国边境的东段和奥地利边境一部分穿过博登湖。西南部与法国的部分边境也穿越日内瓦湖。 瑞士共分为23个州,其中3个还分为半州(上瓦尔登州/下瓦尔登州、巴塞尔城市州/巴塞尔乡村州、外阿彭策尔州/内阿彭策尔州)。瑞士高原各州拥有该国的大部分人口和工业,主要信仰新教。阿尔卑斯山区的各州人口稀少,经济以农业或旅游业为主,主要信仰罗马天主教.

查看 侏罗纪和瑞士地理

瑞拖斯龍屬

拖斯龍屬(學名:Rhoet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牠們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澳大利亞。瑞拖斯龍的身長估計長約12至15米。屬名以希臘神話泰坦神族之一的瑞拖斯來命名。.

查看 侏罗纪和瑞拖斯龍屬

環河翼龍

河翼龍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梳頜翼龍科的一屬,發現於中國甘肅省慶陽市,年代為晚侏儸紀。 在1982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董枝明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慶陽環河翼龍(H.

查看 侏罗纪和環河翼龍

瓦洛厄山脈

洛厄山脈(Wallowa Mountains)位於美國奧勒岡州東北部的哥倫比亞高原。它的範圍在瓦洛厄區的西南部,從西北到東南涵蓋約40英里,介於西邊藍山山脈和東邊蛇河的中間。此範圍有時被認定為是藍山山脈向東延伸的一部分,而以奧勒岡的阿爾卑斯山稱之。 此區大部分範圍被稱為鷹帽荒野(Eagle Cap Wilderness),是瓦洛厄惠特曼國家森林的一部分。.

查看 侏罗纪和瓦洛厄山脈

瓦洛厄河

洛厄河(Wallowa River)位於美國奧勒岡州東北部,為格蘭德隆德河(Grande Ronde River)的一個支流,大約 長。它在瓦洛厄山脈的北部,哥倫比亞高原(Columbia Plateau)上沖刷出一個山谷。.

查看 侏罗纪和瓦洛厄河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紀錄地球上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時間表,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之間,获得並传递新性状的过程。並解釋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种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或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查看 侏罗纪和生命演化历程

生物集群灭绝

生物集群灭绝是指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并且较大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生物数量和种类急剧下降的事件。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宏观生物,因为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很难推测和测定。据科学家推测,自地球诞生以来,曾经出现过的生物已灭绝了超过98%。每次灭绝事件所灭绝生物的比率都有较大的差别。 生物集群滅绝要滿足四個條件:.

查看 侏罗纪和生物集群灭绝

甲龍科

龍科(Ankylosauridae)是群裝甲恐龍,甲龍下目的另一科是結節龍科。甲龍科出現於1億5600萬年前,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亡。甲龍科恐龍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只發現骨頭碎片。.

查看 侏罗纪和甲龍科

甲龙亚目

龙亚目(学名:Ankylosauria,意为“僵硬蜥蜴”)是属于鸟臀目的一个演化支。甲龙亚目包含了大部分有着骨鳞片形式装甲的恐龙。甲龙亚目都是有着短而壮的腿的笨重四足动物。甲龙亚目已知最早出现在早侏罗纪的中国,直到在白垩纪灭绝。除非洲外,各个大陆都有甲龙亚目的踪迹。第一个发现于南极洲的甲龙亚目为属于甲龙科的南极甲龙属,南极甲龙在1986年发现于罗斯岛。 甲龍亚目是由于1923年所命名Obsborn, H.

查看 侏罗纪和甲龙亚目

無螯下目

無螯下目(Achelata)是十足目抱卵亚目下的一個下目。.

查看 侏罗纪和無螯下目

熱河翼龍

熱河翼龍是種小型蛙嘴龍科翼龍類,發現於中國東北部的道虎溝化石層(地層年代不確定,可能是中侏儸紀或早白堊紀),化石有毛與皮膚壓痕,以發現地點熱河為名。 模式種是寧城熱河翼龍(Jeholopterus ninchengensis),也是該屬目前惟一一種,化石來自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道虎溝化石層的一個接近完整標本。Wang, X., Zhou, Z., Zhang, F., and Xu, X.

查看 侏罗纪和熱河翼龍

營山龍

營山龍(屬名:"Yingshanosaurus")是種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四足恐龍,約1億5000萬年前。營山龍是種生存於中國的劍龍類。模式種是濟川營山龍("Y.

查看 侏罗纪和營山龍

燕山构造期

燕山构造期,简称燕山期,是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早期(2.05-1.35億年前)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燕山运动或称燕山事件。.

查看 侏罗纪和燕山构造期

異特龍屬

特龍(屬名:Allosaurus)又稱異龙或躍龙,是獸腳亞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屬。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約1億5500萬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Turner, C.E.

查看 侏罗纪和異特龍屬

異特龍屬的種

特龍屬(學名:Allosaurus)屬於恐龍的肉食龍下目,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來,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於異特龍屬,但只有少數被認為是有效種。異特龍的化石最早發現於美國西部的上侏儸紀地層莫里遜組,而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查看 侏罗纪和異特龍屬的種

異特龍科

特龍科(Allosauridae)又名躍龍科,是群體型中等到大型的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異特龍科的物種包括:食蜥王龍、異特龍、以及所知有限的腔軀龍。異特龍科恐龍演化上的新特徵包含:較圓而平坦的面孔、下頜前端適中地平坦、上頜的齒槽一路排列到後部、可擴展撐開的頭顱骨、較平順且強壯的身體、長而結實的後肢、堅挺的尾巴、以及恥骨末端的靴狀延伸。在1978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建立了異特龍科。 異特龍科的正確物種數量是有爭議的,而大部分的上侏儸紀與下白堊紀肉食龍下目恐龍,都與異特龍有接近親緣關係。無論如何,異特龍科恐龍似乎是牠們所處時代最成功的掠食者,且在數量上超過斑龍科與角鼻龍科恐龍,這些動物一同競爭者獵物。在白堊紀時期,異特龍科恐龍的地位被牠們的近親所取代,例如:南半球的鯊齒龍科恐龍、以及北半球的虛骨龍類暴龍科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異特龍科

異特龍超科

特龍超科(Allosauroidea)又譯躍龍超科,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超科或是演化支,包含以下四科:中棘龍科、鯊齒龍科、新獵龍科、以及異特龍科。目前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物種為時代龍,出現於中侏儸紀巴柔階的中國;而其中存活到最晚的物種為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齒河盜龍,屬於新獵龍科。異特龍超科擁有長而狹窄的口鼻部、大型眼眶、手部擁有三個手指、以及頭部上的角狀物與隆起物。異特龍超科之中,最著名也最為大眾所知的物種為北美洲的異特龍。.

查看 侏罗纪和異特龍超科

異齒龍 (消歧義)

以下動物可翻譯為異齒龍,都有兩種不同型態的牙齒:.

查看 侏罗纪和異齒龍 (消歧義)

畸形龍屬

形龍屬(屬名:Pelorosaurus)意為「怪異的蜥蜴」,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畸形龍是最早發現的蜥腳下目恐龍之一。畸形龍的身長約24公尺。牠們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38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牠們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葡萄牙。化石包含一個肱骨、脊椎、一個薦骨、骨盆、四肢碎片、以及皮膚痕跡;牠們覆蓋者六角形鱗片。.

查看 侏罗纪和畸形龍屬

畸齒龍屬

齒龍屬(屬名:Heterodontosaurus)又名異齒龍,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種小型草食性恐龍,擁有銳利的犬齒,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南非。畸齒龍外型與稜齒龍類類似,但牠們有犬齒形牙齒,牠們以植物為食。 現今對於畸齒龍的了解來自於南非博物館的標本。目前本屬有兩種型態,有些人認為第二個型態代表者不同的種。模式種是塔克畸齒龍(H.

查看 侏罗纪和畸齒龍屬

畸齒龍科

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又名異齒龍科,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科,經常被認為是群基礎鳥腳類恐龍,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關係密切。雖然畸齒龍科的化石很罕見,牠們從侏羅紀早期存活在全球各地,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早期。 畸齒龍科的體型如狐狸般大小,身長少於2公尺。畸齒龍科因牠們的獨特牙齒而著名,包括類似犬齒的長牙、以及適合咀嚼的頰齒,頰齒與白堊紀鴨嘴龍科的牙齒類似。畸齒龍科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

查看 侏罗纪和畸齒龍科

煤精

精(jet),又称煤精石、煤玉、黑玉、黑碳石,是一种有机宝石,为黑色或黑褐色固体,存在于沉积岩中,是远古树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分解而成。其主要产地有:英格兰北部约克郡海岸,法国的朗格多克省,西班牙的阿拉贡、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和中国的抚顺等。.

查看 侏罗纪和煤精

特維爾切龍屬

特維爾切龍屬(學名:Tehuelche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牠是以其發現地阿根廷丘布特省的原住民特維爾切人來命名。 模式種是貝氏特維爾切龍(T.

查看 侏罗纪和特維爾切龍屬

特提斯洋

特提斯洋(Tethys Ocean)又名古地中海,是個中生代時期的海洋,位於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

查看 侏罗纪和特提斯洋

牆骨龍屬

龍屬(學名:Tichosteus)是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目前只有發現脊椎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 在1877年,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命名模式種T.

查看 侏罗纪和牆骨龍屬

牛頓龍

牛頓龍(學名:"Newtonsaurus")是晚三疊紀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當時的英國。牛頓龍有可能是屬於角鼻龍下目,由於沒有經過正式描述、命名,是個非正式名稱。 模式種是崗勃牛頓龍("N.

查看 侏罗纪和牛頓龍

牛角龍屬

牛角龍屬(屬名:Torosauru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的北美洲,約6880萬到655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牛角龍屬

狹翼魚龍屬

狹翼魚龍屬(屬名:Stenopterygius)又名狹翼龍,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雙孔亞綱魚龍目狹翼魚龍科中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法國、德國、盧森堡、瑞士,生存年代為侏儸紀中到晚期(托阿爾階到阿連階),最大化石身長約4公尺Huene F.

查看 侏罗纪和狹翼魚龍屬

狹翼魚龍科

狹翼魚龍科(Stenopterygidae)是魚龍目的一科,是群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外表類似魚類。狹翼魚龍科與其他魚龍類的差別在於鰭狀肢骨頭的排列方式,以及鰭與身體的接觸面較寬。.

查看 侏罗纪和狹翼魚龍科

狹鼻翼龍

狹鼻翼龍(學名:Angustinaripterus)屬於翼龍目喙嘴翼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的大山鋪組,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 狹鼻翼龍的頭顱骨大,牙齒位在前端,可能用來抓住水中的魚類。科學家根據牙齒,認為狹鼻翼龍是矛頜翼龍的近親;但其他科學家認為其他的頭顱骨特徵,類似神龍翼龍科。.

查看 侏罗纪和狹鼻翼龍

狹蜥鱷屬

狹蜥鱷屬(學名:Steneosaurus)是種已滅絕海鱷類,屬於真蜥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托阿爾階)到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狹蜥鱷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法國、德國、瑞士、以及摩洛哥。最大型的物種是S.

查看 侏罗纪和狹蜥鱷屬

狼嘴龍屬

嘴龍屬(學名:Lycorhinus)又名狼鼻龍或萊克龍,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開普省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 正模標本(編號SAM 3606)是由M.

查看 侏罗纪和狼嘴龍屬

狼鳍鱼

鳍鱼(学名:Lycoptera)是狼鳍鱼科的一种已经灭绝的原始真骨鱼类。约生活于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

查看 侏罗纪和狼鳍鱼

盎格魯鱷屬

格魯鱷屬(學名:Anglosuchus)是種已滅絕鱷類,屬於中真鱷類的大頭鱷科。盎格魯鱷目前有兩個種,都是由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在1884年命名,當時是狹蜥鱷的兩個種。在1942年,這兩個種被建立為新屬,盎格魯鱷(Anglosuchus)。盎格魯鱷過去被歸類於真蜥鱷科,目前被重新歸類於大頭鱷科。.

查看 侏罗纪和盎格魯鱷屬

盤古大陸

古大陸(Pangaea 或 Pangea),又稱“超大陸”、“泛大陆”,原文為希臘語 Παγγαία,是 πᾶν(全部)和 γαῖα(陸地)的合字,即「全陸地」。盤古大陸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3.35-1.75亿年存在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 罗迪尼亚大陆解体形成了冈瓦纳大陆(又分为东冈瓦纳大陆包括澳洲与南极洲克拉通,与西冈瓦纳大陆),以及劳亚大陆,以及单独的西伯利亚地块、波罗的地块等。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布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墨西哥灣,南極和馬達加斯加邊界的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 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终極盤古大陸(Pangea Ultima 或 Pangea Proxima),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後形成。 包圍盤古大陸的海洋稱為泛大洋或盤古大洋(Panthalassa)。 Pangea animation 03.gif|盘古大陆分解动态示意图 Pangäa.jpg|北美、南美、非、歐四洲,可互相接和在一起.

查看 侏罗纪和盤古大陸

盤足龍屬

足龍屬(學名:Euhelopus)是蜥腳下目盤足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山東省。過去被認為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在2009年,被修正至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阿普第階,約1億3000萬到1億1200萬年前。盤足龍是大型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5公尺,重約15到20噸,前肢長於後肢。.

查看 侏罗纪和盤足龍屬

盤足龍科

足龍科(Euhelopodidae)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Somphospondyli恐龍的一科。在1956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Sherwood Romer)建立盤足龍科,當時包含一些發現於中國的蜥腳類恐龍,例如:盤足龍、嘉裕龍、峨嵋龍、天山龍。除此之外,馬門溪龍有時被歸類於盤足龍科,或者是馬門溪龍科。但是,目前對中國的侏羅紀與白堊紀蜥腳類恐龍所知甚少,且大多都沒有經過妥善的分類,因此沒有共識牠們是否形成一個演化支,目前無法確定盤足龍科是否僅包含盤足龍屬、或是其他屬。 在2012年,Michael D'Emic首次提出盤足龍科的種系發生學定義,範圍是在新蜥腳類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師氏盤足龍,而離南方內烏肯龍較遠的所有物種。根據這個定義,盤足龍科目前包含:盤足龍、橋灣龍、大夏巨龍、長生天龍、怪味龍、布萬龍等屬。.

查看 侏罗纪和盤足龍科

盧西塔尼鱷屬

盧西塔尼鱷屬(學名:Lusitanisuchus)是鱷形超目中真鱷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葡萄牙的多個挖掘地點,大部分是破碎的化石,地質年代橫跨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

查看 侏罗纪和盧西塔尼鱷屬

盧雷亞樓龍屬

盧雷亞樓龍屬(學名:Lourinhan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種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肉食性恐龍。化石是在1982年發現於葡萄牙的洛里尼揚附近,並在1998年由葡萄牙古生物學家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所敘述、命名。 模式種是安氏盧雷亞樓龍(L.

查看 侏罗纪和盧雷亞樓龍屬

直布罗陀

布罗陀(Gibraltar)是14個英國海外領土之一,也是最小的一個,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是通往地中海的入口。 直布罗陀面积約为6平方公里,北接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加的斯省。直布罗陀巨岩是直布罗陀主要的地标之一。直布罗陀的人口集中在该区域的南部,容纳了直布罗陀人和其他民族共三万多人。居民人数包括常住的直布罗陀人,一些常驻的英国人(包括英国军人的妻子和家人,未包括军人本身)和非英国居民。没有包括参观的游客和短暂停留的人士。 2009年,本地出生的人数达到23,907人,含3,129名英国移民居住者和其余民族2,395人,总人口数达到31,623人。.

查看 侏罗纪和直布罗陀

直布羅陀巨巖

布羅陀巨巖(英語:Rock of Gibraltar,或被稱為「海格力斯之柱」或其拉丁語名「Calpe」)是位於的直布羅陀境內的巨型石灰岩。 該巖高達426米(即1,396呎),而其北端鄰近直布羅陀和西班牙的邊境。該岩石是聯合王國的皇家財產,其主權隨同直布羅陀,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的1713年,根據《烏得勒支和約》,自西班牙交到英國手上。而巨巖頂部的大部分屬於一個自然保護區,作為現存250隻直布羅陀獼猴的生境。被當地人稱為「apes」的直布羅陀獼猴是歐洲唯一的野生猴子種群,它們和巨巖下面迷宮隧道網絡,都是直布羅陀的旅遊熱點,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到訪。 直布羅陀巨巖被認為是海格力斯之柱之一,並古希臘人稱為「Mons Calpe」。而另一柱則在北非,一說是位在休達的,另外一說位於摩洛哥境內的。而在古代,受腓尼基傳說的影響,這兩支柱被認為是已知世界的極限。.

查看 侏罗纪和直布羅陀巨巖

直拇指龍類

拇指龍類(Ankylopollexia)是禽龍類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的各大陸。這個演化支包含:彎龍、禽龍、豪勇龍、鴨嘴龍科。直拇指龍類是群大型草食性恐龍,某些物種可生長至15公尺,接近某些大型獸腳類恐龍,例如山東龍。 在1986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建立直拇指龍演化支,以包含彎龍科、硬棘龍類。名稱意為「堅挺的拇指」,意指圓錐狀的拇指指爪,保羅·塞里諾認為這代表這演化支的共有衍徵。.

查看 侏罗纪和直拇指龍類

盘岭

岭山脉,又称磨盘山脉。位于吉林省延边州,为珲春县、图们市与汪清县界山。.

查看 侏罗纪和盘岭

盘舌蟾科

舌蟾科(学名:Discoglossidae)是两栖纲无尾目的一个科,现存3属11种,有的时候也将铃蟾属划归本科,分布于西欧和北非地区。盘舌蟾舌头成圆盘状,不能伸出,故名。.

查看 侏罗纪和盘舌蟾科

盔蟹科

蟹科(Corystidae)是短尾下目(螃蟹)以下的一個科,原屬黃道蟹總科,現時獨立出來成為盔蟹總科(Corystoidea)。它包含有最古老的蟹派化石品種Hebertides jurassica,可追溯遠至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

查看 侏罗纪和盔蟹科

瀾滄江龍

滄江龍(學名:"Lancanjiang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羅紀的西藏。模式種是扎曲瀾滄江龍("L." cachuensis),是由趙喜進在1985年提出,其屬名是取自中國的瀾滄江,但沒有經過正式研究、敘述,目前的狀態是無資格名稱。瀾滄江龍可能與歐洲及非洲的鯨龍相似。瀾滄江龍的化石是在西藏達布卡組發現。由於長時間沒有被描述,這些骨骸有可能已命名為其他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瀾滄江龍

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

之旅叢書書目列表是法國加利瑪出版社推出的《Découvertes Gallimard》系列叢書中譯本一覽表。正體中文版由臺灣時報文化首發於1994年,至2006年共出版81冊。.

查看 侏罗纪和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查看 侏罗纪和白垩纪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K-T滅絕),又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K-Pg滅絕),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物种滅絕事件,約發生於6600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並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這個事件因為造成大部份恐龍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聞名,但是綜觀地球歷史,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地球約90%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生物集體滅絕事件。 由於國際地層委員會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而由古近紀與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可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銥的黏土層,名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僅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下層,顯示牠們在這次滅絕事件發生時(或之前)迅速滅絕。有少部份恐龍化石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上,但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因為侵蝕等作用,而被帶離原本的地點,並沉積在較年輕的沉積層。除了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等隕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發,與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時間相近,被認為最有可能與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將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闢了陽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的,而滅絕的原因是逐漸改變的海平面與氣候。.

查看 侏罗纪和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白馬谷

白馬谷(Vale of White Horse),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牛津郡的一個非都市郡區(地方第二級區政府),由阿賓登(區議會所在地)、法林登、萬蒂奇等共68個教區構成。理事会的现任领导人是马修·巴伯。 这是一个地理上不同的区域,在伯克希尔丘陵和泰晤士河之间,由青铜时代的阿芬顿·白马来命名。此区成立于1974年4月1日,根据1972年地方政府法案,从阿宾登自治市,万蒂奇市区,阿宾登农村地区,法林登农村地区和伯克希尔的万蒂奇农村地区一部分。该区大致接近南部边境的里奇韦小路,通常被称为“白马谷”。.

查看 侏罗纪和白馬谷

蚊科(学名:Culicidae)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蚊或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绝大多数蚊子中,雄蚊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蚊则外寄生于人体表面,使用刺吸式口器刺穿宿主的皮肤以吸取血液。其宿主成千上万,主要为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有些种类的蚊子还会寄生于节肢动物。吸食血液对宿主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在吸食过程中,蚊子的唾液会使宿主出现皮疹等症状。蚊子是许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蚊子会以吸食血液的方式,将疾病从一个宿主体内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体内,登革熱、瘧疾、黃熱病、寨卡病毒、、日本腦炎、西尼罗河病毒、基孔肯雅热等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快速传播,因此,蚊子被蚊蟲控制協會(英文:Mosquito Control Association)評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目前除南極洲外,各大洲皆有蚊子的廣泛分布。.

查看 侏罗纪和蚊

芦沟龙属

蘆溝龍(屬名:Lukousaurus)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下祿豐組,該地年代為早侏儸紀;化石只有小型頭顱骨中的大部分口鼻部,顯示出淚腺部位有明顯的角狀物。 蘆溝龍是由楊鍾健在1948年所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尹氏蘆溝龍(L.

查看 侏罗纪和芦沟龙属

隱鰓鯢科

隱鰓鯢科(Cryptobranchidae),為隱鰓鯢亞目下之一科。终生生活在水中,成体保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於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後肢5趾。.

查看 侏罗纪和隱鰓鯢科

隱龍屬

隱龍屬(屬名:Yinlong)意為“隱藏的龍”,是基礎角龍類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中亞。牠們是種小型、原始、二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2公尺。隱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角龍下目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隱龍屬

銳稜菊石

銳稜菊石(學名:Oxynoticeras),又名尖背菊石,是生存在侏羅紀海洋中的一屬菊石,為游速最快的菊石之一。其化石分布於歐洲及北美等地。* The Elements of Palaeontology by Rhona M. Black.

查看 侏罗纪和銳稜菊石

銳龍屬

銳龍屬(學名:Dacentrurus)意為「非常銳利的尾巴」,是種大型劍龍科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距今約1億54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

查看 侏罗纪和銳龍屬

蚌殼蕨屬

蚌殼蕨屬(學名:Dicksonia)是一屬蕨類。它們與桫欏屬有親緣關係,但卻較為原始,最少可以追溯至侏羅紀及白堊紀。它們的化石紀錄有莖、葉子及孢子。 蚌殼蕨屬包含了20-25個物種,分佈在墨西哥至烏拉圭及智利、聖赫勒拿島、新西蘭、澳洲、印尼、新畿內亞及菲律賓。在新畿內亞的物種最為多樣化,共有5個物種。所有物種中最為容易種植的是軟樹蕨。 蚌殼蕨屬最初是由Charles Louis L'Héritier de Brutelle於1788年描述,其學名是為紀念植物學家詹姆斯·迪克森(James Dickson)。Dicksonia antarctica – the soft tree fern.

查看 侏罗纪和蚌殼蕨屬

蚌殼蕨科

蚌殼蕨科是真蕨綱桫欏目的一科,現存四屬四十種 。.

查看 侏罗纪和蚌殼蕨科

芒康龍屬

芒康龍屬(屬名:Monkonosaurus)意為「芒康縣的蜥蜴」,是種劍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啟莫里階的西藏,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模式種是拉烏拉芒康龍(M.

查看 侏罗纪和芒康龍屬

蚂蚁

蚂蚁,古代又稱--或--是一種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蟲,属于膜翅目,膜翅目的其他昆蟲有胡蜂、黃蜂等。最早在1.3亿—1.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就出现了,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蚂蚁和胡蜂的主要区别是蚂蚁的触角是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而胡蜂的腹部是一个整体。 螞蟻是完全變態型的昆蟲,要經過卵、幼蟲、蛹階段才發展成成蟲,螞蟻的幼蟲階段沒有任何能力,它們也不需要,完全由工蟻喂養,工蟻要先把食物吃進去,然後再吐出來喂養幼蟲,成蟲之間也以這種方式交換食物,幼蟲的發育需要一定合適的溫度,因此工蟻經常將它們搬來搬去,維持合適的發育地點,螞蟻一般按照不同的任務分為工蟻、雄蟻和雌蟻,幼蟲發育成哪種螞蟻完全取決於幼蟲階段的喂養條件。 蚂蚁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当开花植物逐渐繁盛后,蚂蚁的种类开始多样化。 地球大部份的陸地都有原生種的蚂蚁,只有南極洲及少數一些島嶼例外。在大部份陸地的生態系中都有蚂蚁,佔生物量的15–25%。蚂蚁在許多生態系可以生存的原因是其社會化的組織,以及改變棲息地、尋找資源及自我防卫的能力。蚂蚁和其他物種的共同演化可以分為拟态、偏利共生、寄生及互利共生幾種Hölldobler & Wilson (1990), p.

查看 侏罗纪和蚂蚁

銀坑隕石坑

銀坑隕石坑(Silverpit crater)又音譯為西爾弗皮特隕石坑,是英国北海外海的海底地形,埋藏在北海海床之下,距英格蘭約克郡東岸約130公里,是以銀坑(Silver pit,北海海床的一處凹陷構造)為名。銀坑隕石坑是在一個例行石油勘探收集的地震数据的分析中被发现,並在2002年公佈消息。銀坑隕石坑最初被报道为英国首个已知的撞击隕石坑。但是,后来有科學家提出了其它的起源理論。科學家估計銀坑隕石坑的形成年代約為7,400萬年到4,5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晚期到始新世。.

查看 侏罗纪和銀坑隕石坑

韩国地理

韩国地理位置處在亚洲大陆东北部朝鮮半岛的南段,三面环海,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對海相望,东部和东南部与日本隔海為邻,是典型的半岛国家。韩国国土面积为10.0210万平方公里,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5%,人口5106.9万(2015年)。 韩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与葡萄牙、匈牙利或爱尔兰相似,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山地。纵贯韩国东海岸的太白山脉是韩国地质的脊梁。太白山脉东部受到海水侵蚀在韩国东海岸形成悬崖峭壁;西部和南部山势平缓,形成西海岸和南海岸的平原和近海岛屿与海湾。由于地势的原因,韩国的河流大多经过西部或南部的大陆坡流入黄海和韩国南海。韩国主要大的河流包括洛东江(525公里),汉江(514公里)和锦江(395.5公里)。 韩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温暖湿润;春秋两季较短。韩国降水主要集中在6至9月的雨季,冬季的降水量很小。韩国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部沿海和济州岛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地区为寒温带针叶林。 韩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但有开采价值的矿物数量很少。工业原料主要依靠进口,自给率仅为10%。由于缺乏中生代以后的海相沉积,韩国至今没有发现油田。能源矿产主要是无烟煤,但储量小。韩国储量相对较多的金属类矿物主要有金、银、铜、钼、铅、锌、镁、钨、锑、锡等。韩国非金属类矿物的储量很丰富。重晶石、云母、萤石和高岭土的储量很高。.

查看 侏罗纪和韩国地理

韩国国立公园列表

韩国国立公园(韩语:한국국립공원),是大韩民国政府为了保护和保存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以及文化景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指定并加以管理的保留区,分为“山岳公园”、“海上•海岸公园”和“历史遗迹形态公园”三类。迄今韩国政府在其境内总共划设了21座国立公园,包括16个山岳公园、4个海上•海岸和1个历史遗迹形态公园,約佔韩国國土總面積的3.9%。 受到美国国家公园和日本国立公园制度的影响,韩国1967年颁布《公园法》,建立了韩国首个,也是最大的山岳国立公园,智异山国立公园。次年,韩国建立了首个海上国立公园闲丽海上国立公园和韩国唯一的历史遗迹形态公园庆州国立公园。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韩国又先后建起鸡龙山国立公园、汉拏山国立公园、雪岳山国立公园、北汉山国立公园、泰安海岸国立公园等17个国立公园,其中包括1981年成立的韩国面积最大的国立公园多岛海海上国立公园和1988年成立的韩国唯一的半岛国立公园边山半岛国立公园。 2012年年末成立的无等山国立公园是韩国最近成立的国立公园。 韩国国立公园在《公园法》颁布初期是由韩国建设部委托地方政府管理的。由于有些国立公园横跨多个市或道引起行政管理上的问题,韩国依照《自然公园》于1987年7月1日成立了专门管理国立公园的机构国立公园管理公团。1991年4月23日,国立公园管理公团被编入韩国内务部,1998年2月开始被规划到韩国环境部。目前,除汉拏山国立公园由济州特别自治道地方政府管理外,韩国国立公园都由国立公园管理公团统一管理。 韩国国立公园成立初期对游客实行免费政策。1970年,俗离山国立公园率先开始实行门票收费制度。到1974年,韩国的大部分国立公园都取消了免门票的政策。目前只有庆州国立公园是免费的。1993年,韩国国立公园的门票收入占到了公园总收入的65%。随着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韩国政府为有效保护公园的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数量和活动进行了限制,通过预约制控制游客数量,游客野炊和宿营只能在制定区域进行,严格禁止夜间登山。除此之外,韩国还对国立公园具有高保护价值的部分地区实行自然休息年制,以避免人为破坏。.

查看 侏罗纪和韩国国立公园列表

韋爾斯溪隕石坑

韋爾斯溪隕石坑(Wells Creek)是一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隕石坑。 韋爾斯溪隕石坑的直徑約12公里,年齡約2 ± 1億年,大約是侏儸紀前後。該撞擊坑的中心有世界上顆粒最細小的破裂錐,並已有大量樣本被採集和在世界各地展示。.

查看 侏罗纪和韋爾斯溪隕石坑

莎拉龍屬

莎拉龍屬(學名:Sarahsaurus)是蜥腳形亞目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北美洲。在早期理論中,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起源於三疊紀中期或晚期的南半球,並迅速擴散到盤古大陸的各地區,持續生存到侏羅紀早期。莎拉龍的發現,顯示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從南美洲遷徙到北美洲的時間,可能在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後。.

查看 侏罗纪和莎拉龍屬

鎧甲蝦總科

鎧甲蝦總科(Galatheoidea)是十足目異尾下目鎧甲蝦類的其中一個總科,還包括瓷蟹科的物種。另外兩個被歸入鎧甲蝦類的劣柱蝦科(Chirostylidae)及奇瓦科(Kiwaidae)跟鎧甲蝦總科物種的關係較遠,現時已獨立出來另組成劣柱蝦總科。本總科物種的化石紀錄最遠可追遡至侏羅紀中侏羅世的Palaeomunidopsis屬。.

查看 侏罗纪和鎧甲蝦總科

鎧甲龍屬

鎧甲龍屬(學名:Loricatosaurus)意為「武裝蜥蜴」,屬於劍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法國,地質年代為侏儸紀中期的卡洛維階地層。 鎧甲龍的模式種為L.

查看 侏罗纪和鎧甲龍屬

莫圖塔普島

莫圖塔普島是新西蘭的島嶼,位於奧克蘭東北面的豪拉基灣,毗鄰朗伊托托島,該島在1.3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形成,面積15.09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21米,島上無人居住。.

查看 侏罗纪和莫圖塔普島

莫阿大學龍屬

莫阿大學龍屬(學名:Emausaurus)又名依矛龍,是一屬裝甲亞目恐龍。牠的化石在德國被發現,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化石只有一個頭顱骨、下頜、三個圓椎狀鱗甲、與一個尖刺。 模式種是恩斯特莫阿大學龍(E.

查看 侏罗纪和莫阿大學龍屬

莫里尼龍屬

莫里尼龍屬(學名:Morino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法國,化石發現於加來海峽省濱海布洛涅市附近的一個未命名地層,年代為啟莫里階。莫里尼龍的化石只有牙齒,有時被歸類於畸形龍,畸形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英格蘭,是個「未分類物種集中地」。 莫里尼龍是以法國北部的古老民族莫里尼人為名。.

查看 侏罗纪和莫里尼龍屬

莫里遜組

莫里遜組(Morrison Formation),或譯摩里山層,是位於美國西部與加拿大的一系列侏儸紀晚期層積岩層。是北美洲產有最多恐龍化石的地層。組成的岩石種類包括泥岩、沙岩、沙泥岩以及石灰岩,顏色呈現淺灰色、灰綠色或紅色。大多數化石出現在綠色的沙泥岩床與其下方的沙岩,屬於侏儸紀時期的河流與氾濫平原之殘留物。 莫里遜組的中心位於美國的懷俄明與科羅拉多,突出部分位於美國的蒙大拿、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內布拉斯加、堪薩斯,以及加拿大的薩克基萬、亞伯達。另有一些狹長部分位於奧克拉荷馬、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亞歷桑那、猶他與愛達荷。總涵蓋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但是其中受考古學家挖掘研究的只有小部分。其餘超過75%的區域則有不同的現況:從大草原向東仍然是掩埋的狀態;較大的一部分則在因為西邊的落磯山脈成形而受侵蝕進而摧毀。 莫里遜組之名源自科羅拉多的莫里遜(Morrison),這理也是Arthur Lakes在1877年首先發現化石的地方。同年,此地成為奧斯尼爾·馬許和Edward Drinker Cope展開骨頭大戰(Bone Wars)的地方。 除了化石以外,莫里遜組是科羅拉多、新墨西哥與猶他三州的主要鈾礦產地。.

查看 侏罗纪和莫里遜組

鞭尾類

鞭尾類(Flagellicaudata)是蜥腳下目梁龍超科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分布於美洲與非洲。.

查看 侏罗纪和鞭尾類

莱姆里杰斯

莱姆里杰斯(Lyme Regis)是英国多塞特郡的一个海滨城市,位于英吉利海峡德文郡和多塞特郡交界的莱姆湾畔。2001年城市共有人口4,406人。.

查看 侏罗纪和莱姆里杰斯

莱芜市

莱芜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东临淄博市,西、南靠泰安市,北界省会济南市。全市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35.16万。现有2个市辖区,莱城区和钢城区。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莱芜市是革命老区,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现在为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此外,莱芜市还是中国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在其境内雪野镇每两年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 在钢城区建有大型钢铁企业——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市因其盛产葱、生姜、大蒜,有“三辣之乡”的美誉。.

查看 侏罗纪和莱芜市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查看 侏罗纪和莱茵河

螃蟹

短尾下目(学名:Brachyura),是十足目中的一个类,由于节肢动物门中的分类还有争议,因此有时它也被看做一个亚目。短尾类的动物在汉语中一般通俗地被称为蟹或螃蟹,在中國古書中又寫作𧒻或蠏。这个类中的大多数动物生活在海中,但也有不少生活在淡水中或陆地上。 它们的第一对足变成了一对往往很大的钳(有的种类的钳不对称,如招潮蟹)。 螃蟹是雜食性動物,主要靠吃海藻為生,但有時也會吃微生物、蟲類等等,視乎種類而定。假如碰巧有更具營養價值的食物出現,螃蟹將會爭先恐後的搶食。例如死魚、死蝦、腐肉、釣客的魚餌、甚至人類丟棄的食物垃圾等等。.

查看 侏罗纪和螃蟹

過渡化石

過渡化石是既保留有其祖先、也保留有其演進出的後代的生命形態的生物化石。 尤其是當其演進出來的生物與其祖先完全不同時,過渡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就顯得更加重大。這種化石暗示著人類只是用自己所認定的生物劃分系統強行將一個完整的連續統給割裂開來了而已。因為化石本身的不完整性,通常無法判斷一具過渡化石與進化的分歧點有多接近。因此雖然過渡化石場被當做其祖先的模型來進行研究,但并不能假設它們就是後代們的直接祖先。 當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時,化石記錄本身亦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更勿論過渡化石。因此達爾文曾說過渡化石的缺乏是其理論最大的弱點,但同時他也認為這可以用地質記錄數據的缺乏來解釋。 實際上後來其反對者也用這“缺失的一環”來攻擊達爾文的學說。 然而在《物種起源》出版之後兩年就出土了始祖鳥的化石,而這一化石被認為是恐龍向鳥類演進的重要過渡化石。在隨後的幾百年中,又有更多的過渡化石被人類發現,現在其豐富程度已經足以證實脊椎動物的綱之間都是有關係的。.

查看 侏罗纪和過渡化石

遠食龍屬

遠食龍屬(學名:Adeopapposaurus)是種原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聖胡安省的Cañon del Colorado組,年代為侏羅紀早期。 目前已發現四個部分骨骼、兩個部分顱骨。正模標本(編號PVSJ568)包含一個顱骨、臀部後的大部分。根據上下頜的前端形狀,可得知上下頜在生前覆蓋者角質喙嘴。遠食龍是大椎龍的近親,其化石曾被當成南美洲的大椎龍化石。在2009年,Ricardo N.

查看 侏罗纪和遠食龍屬

遠距鱷

遠距鱷(學名:Teleidosaurus)意為「完整的鱷魚」,是種肉食性海生鱷類,屬於地蜥鱷科Young MT.

查看 侏罗纪和遠距鱷

聖魔大戰

《聖魔大戰》(ビックリマン)港譯「仙魔大戰」,是於1987年10月11日至1989年4月2日在朝日放送、朝日電視台聯播網全75話播映的電視動畫。以當時受歡迎的《聖魔大戰:悪魔V.S.天使貼紙》為原作。.

查看 侏罗纪和聖魔大戰

達克龍屬

達克龍屬(學名︰Dakosaurus),是地蜥鱷科下的一個屬,體型大,牙齒有鋸齒,側向扁平。達克龍是肉食性動物,大部份時間都生活於海洋中。從牠們那適應海中生活的特徵,可見牠們很可能是在海中交配。不過由於仍未有達克龍的蛋或巢被發現,究竟牠們是否如海豚及魚龍類般在海中出生,或是像龜在岸上出生,仍是未知。 達克龍是在1956年命名,由Friedrich August von Quenstedt根據數顆Th.

查看 侏罗纪和達克龍屬

達爾文翼龍屬

達爾文翼龍屬(學名:Darwinopterus)是翼龍目悟空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達爾文翼龍同時帶有早期喙嘴翼龍類、後期翼手龍類的混合特徵,有助於瞭解翼龍類演化發展的遺失環節。另外,達爾文翼龍被發現是兩性異形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達爾文翼龍屬

達瑪拉龍

達瑪拉龍(學名:"Damal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但其準確的分類卻不清楚。達瑪拉龍的化石是被發現於中國西藏,生存年代為侏羅紀中期的巴裘階,約1億7500萬至1億6000萬年前。 模式種是寬肋達瑪拉龍("D.

查看 侏罗纪和達瑪拉龍

菊石

菊石是一群已經滅絕的海洋生物總稱,隸屬於菊石亞綱(學名:Ammonoidea)。牠們約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初期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最後與恐龍、箭石等生物一起於白堊紀晚期滅絕。由於菊石的演化速度很快,分布也很廣,非常適合作為標準化石,地質學家可以使用牠們來確定含有菊石化石的地層的年代。菊石亞綱與現存的頭足綱關係最接近的可能是蛸亞綱,如章魚、烏賊和魷魚等,而不是與其外觀相似的鸚鵡螺亞綱鸚鵡螺目。.

查看 侏罗纪和菊石

菊石目

菊石目(學名:Ammonitida)是一目已滅絕的頭足類,為菊石中較高等的一類。牠們是非常好的指準化石,往往能連結起所在的地層與地質年代。菊石目的近親並非現今外觀相似的鸚鵡螺,反而是八爪魚、烏賊及魷魚等鞘亞綱。 菊石目的化石殼一般呈平旋狀,但也有呈垂直螺旋狀及非螺旋狀。老普林尼稱菊石目為「阿蒙的角」,因其殼的形狀像埃及神話阿蒙所配帶的羊角,其學名亦是以此來取的。其下的屬亦多以希臘文「角」的字根來結尾。.

查看 侏罗纪和菊石目

華陽龍屬

華陽龍屬(屬名:Huayangosaurus)是劍龍下目恐龍的一屬,存活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華陽龍的名稱來自於發現地四川省的別名「華陽」。華陽龍生存於1億6500萬年前,早於牠們居住於北美洲的著名近親劍龍屬約2000萬年。華陽龍身長約4.5公尺,體型遠較劍龍屬小。華陽龍發現於下沙溪廟組,與其他蜥腳類如蜀龍、酋龍、峨嵋龍、原頜龍,以及鳥腳類曉龍,還有肉食性氣龍,一起居住於同一塊侏儸紀中期的陸地上。.

查看 侏罗纪和華陽龍屬

華陽龍科

華陽龍科(Huayangosauridae)是裝甲亞目劍龍下目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到中期,化石已在中國、英國等地發現。華陽龍科是群小型、原始的劍龍類恐龍。頭顱骨短而高,具有眶前孔,前上頜骨具有牙齒。背部的骨板較小。前肢與後肢的長度相當。 華陽龍科包含:劍龍下目中,較接近華陽龍,而離劍龍屬較遠的物種。.

查看 侏罗纪和華陽龍科

菱龍屬

菱龍屬(屬名:Rhomaleosaurus,意為「強壯的蜥蜴」)又名彪龍或拉瑪勞龍,生活於侏儸紀早期的,距今2亿至1.95亿年前。菱龍的身長約7公尺,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菱龍屬

萊姆帕拉佛龍屬

萊姆帕拉佛龍屬(學名:Lamplughsaura)是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也有可能屬於基礎型蜥腳下目,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印度。 目前已發現一個接近完整的深體骨骼、以及四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Dharmaram組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9600萬到1億9000萬年前,相當於錫內穆階。在2007年,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L.

查看 侏罗纪和萊姆帕拉佛龍屬

萊氏龍屬

萊氏龍屬(學名:Leyesaurus)是蜥腳形亞目大椎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南美洲。萊氏龍的發現,顯示南半球的大椎龍科已具有高度多樣性,比過去研究的推論結果還要多樣性。.

查看 侏罗纪和萊氏龍屬

萨尔崔龙

薩爾崔龍("Saltri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牠的化石是在1996年發現於義大利北部的薩爾崔。有關薩爾崔龍的資料很少。牠是由克里斯提亞諾·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在2000年命名的,其屬名是取自化石發現地,薩爾崔龍目前被認為是無資格名稱。 薩爾崔龍被推測很像異特龍,是已知最古老的三指恐龍。如同異特龍,薩爾崔龍是肉食性的恐龍,重量估計達500公斤,身長約8米長及4米高,頭顱骨長70厘米。唯一發現的牙齒約有7厘米長。 自從被發現之後,目前只有發現約10%的骨骼,包括:嘴部兩側的牙齒、背部肋骨碎片、肩胛骨碎片、叉骨、肱骨、第二掌骨、指骨II-1、III-1及III-2、第三指爪、腓骨近端、第三及第四踝骨遠端。.

查看 侏罗纪和萨尔崔龙

鐮刀龍超科

鐮刀龍超科(Therizinosauroidea)是群獸腳亞目恐龍。鐮刀龍類的化石發現於蒙古、中國、以及北美洲西部等地的白堊紀早期到晚期沉積層。牠們擁有類似的前肢、頭顱骨、以及骨盆特徵。鐮刀龍超科屬於手盜龍類,牠們與鳥類有接近親緣關係。 鐮刀龍超科的名稱衍化自希臘文,therizo意為「切割」或「砍斷」,而sauros意為「蜥蜴」。而鐮刀龍超科的舊稱慢龍下目(Segnosauria),segnis在拉丁語意為「緩慢的」或「遲鈍的」。.

查看 侏罗纪和鐮刀龍超科

非洲獵龍屬

非洲獵龍屬(學名:Afrovenator)是獸腳亞目斑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非洲北部。牠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有5公分長的銳利牙齒,及手上的三隻爪。從已知的一個骨骼,可知非洲獵龍的身長約為9公尺長,體重約1.5公噸。 非洲獵龍的屬名是由拉丁文的「afro-」(意即「從非洲」)及「venator」(意即「獵人」)而來。目前只有一個種,名為阿巴卡非洲獵龍(A.

查看 侏罗纪和非洲獵龍屬

蝰神龍屬

蝰神龍屬(屬名:Vouivria)又名維維爾龍,是屬於腕龍科的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歐洲,化石發現於法國東部的丹帕希。.

查看 侏罗纪和蝰神龍屬

蝴蝶龍屬

蝴蝶龍屬(學名:Hudie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與馬門溪龍有接近親緣關係。蝴蝶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喀拉扎組(Kalazh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距今約1億6000萬年前。 模式種是中日蝴蝶龍(H.

查看 侏罗纪和蝴蝶龍屬

靈龍屬

龍屬(學名:Agili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牠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的「靈敏」的意思,是因牠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牠的脛骨比股骨較長,顯示牠是極快的雙足奔跑者,並以其長尾巴作平衡。牠覓食時可能會四足行走。牠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約1.2米長,與其他鳥臀目恐龍一樣,牠的上下頜前段形成喙嘴,可以幫助切碎植物。.

查看 侏罗纪和靈龍屬

青衣江

青衣江古称平羌江、雅水,是中国四川省的长江流域上游内的一条河流,干流全长289千米,为大渡河的最大的支流。青衣江主源发源于邛崃山脉巴朗山与夹金山之间的蜀西营,干流自北向南流经雅安市,在乐山市汇入大渡河,并与岷江在乐山市中区形成三江汇流的自然景观。青衣江通航能力差,因地势起伏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流域内建设有三座水电站。李白曾有诗句形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查看 侏罗纪和青衣江

青龍翼龍屬

青龍翼龍屬(屬名:Qinglongopter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是一個頭顱骨與骨骼,發現於中國河北省青龍縣的木頭凳鎮,屬於髫髻山组,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的中晚期。在2012年,呂君昌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郭氏青龍翼龍(Q.

查看 侏罗纪和青龍翼龍屬

頭飾龍類

頭飾龍類(学名:Marginocephalia )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包括有厚頭顱骨的腫頭龍下目,以及有角的角龍下目。牠們全是草食性恐龍,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特徵是頭顱後方有骨質隆起或裝飾物。頭飾龍類演化支在侏儸紀演化出來,繁盛於白堊紀晚期。.

查看 侏罗纪和頭飾龍類

蠻龍屬

蠻龍屬(屬名:Torvosaurus,意為「野蠻的蜥蜴」),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牠們生存晚侏儸紀的北美洲(啟莫里階中晚期)與葡萄牙(提通階)。 蠻龍的體型相當大,估計身長約9到11公尺,體重估計值約2公噸,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侏羅紀獸腳亞目恐龍之一,小於依潘龍(可能是個大型異特龍)與食蜥王龍。但葡萄牙的蠻龍標本,體型可能大於前兩者的體型。.

查看 侏罗纪和蠻龍屬

頜翼龍屬

翼龍屬(屬名:Gnathosaurus)意為「頜部蜥蜴」,是翼龍目梳頜翼龍科的一屬,目前只有一個種G.

查看 侏罗纪和頜翼龍屬

頜齒類

齒類(Genasauria)是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是較為進階的鳥臀目,臉頰兩側都有咀嚼用牙齒,齒列位於頜部內側,顱骨兩側凹陷。 頜齒類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分布於全球各地。頜齒類並不包含賴索托龍…等原始鳥臀目恐龍,目前最早的頜齒類化石是南非的畸齒龍科與北美洲的小盾龍。 頜齒類的最主要特徵是,牙齒的位置從原本的嘴部外側,移往較內側處,使得嘴部閉合時,上下頜的牙齒互相接觸,牙齒的接觸面也加大,具有咀嚼的功能。頜齒類具有頰部,可以將食物或水置於肉質頰部內,而不會溢出。頜齒類的咀嚼用牙齒,以及頰部的出現,使牠們進食時更具選擇性,與蜥腳形亞目相比更具優勢。蜥腳形亞目必須吞食胃石以協助進食,並具有大型的消化系統以消化更多食物。在頜齒類開始繁盛時,原蜥腳下目逐漸消失,蜥腳下目演化成更大的體型。.

查看 侏罗纪和頜齒類

頜鋸齒龍屬

鋸齒龍屬(學名:Priodontognathus)意為「有鋸齒的頜」,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化石可能是來自英格蘭約克郡的下鈣質粗砂岩,年代為上侏羅紀牛津階。化石只有一個上頜骨,曾被誤會是屬於禽龍類及劍龍下目,目前的狀態是疑名。.

查看 侏罗纪和頜鋸齒龍屬

類脈總目

類脈總目是由威利·亨尼希所建立的,其下有毛翅目和鱗翅目兩個目。 毛翅目和鱗翅目有許多的相同裔徵(共同衍徵),這證明了牠們有著相同的祖先:.

查看 侏罗纪和類脈總目

袁氏獸屬

袁氏獸屬(學名:Yuanotherium)是種已滅絕合弓綱動物,是獸孔目犬齒獸亞目三瘤齒獸科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新疆的侏羅紀晚期地層。模式種是小袁氏獸(Y.

查看 侏罗纪和袁氏獸屬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名開花植物或有花植物,生物學分類稱被--子植--物門,是有胚植物中為數最多且最為人所知的一種,是植物界最多樣化的種類,约有304000種。同時開花植物是現時地球上演化最先進及優勢的植物種類。開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稱為種子植物。開花植物可以由一系列的衍徵將其與其他的種子植物相區隔開來。.

查看 侏罗纪和被子植物

食蜥王龍屬

食蜥王龍屬(屬名:Saurophaganax)意為「以蜥蜴為食的專家」,是異特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西部的莫里遜組,該地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10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侏罗纪和食蜥王龍屬

食肉牛龙属

食肉牛龙(屬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在南美洲發現很多恐龍的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José Fernando 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查看 侏罗纪和食肉牛龙属

裂頭鱷屬

裂頭鱷屬(學名:Dibothrosuchus)是種原始鱷形類,屬於喙頭鱷亞目。目前已經發現數個顱骨與骨骼,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裂頭鱷是種陸生鱷類,可能具有靈敏的聽力,類似現代鱷魚。.

查看 侏罗纪和裂頭鱷屬

装甲类

裝甲类(学名:Thyreophora)或稱覆盾甲龍类、装甲总科。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θυρεος(大型盾牌)與φορεω(我帶著),意思是「我帶著護盾」。牠們是鳥臀目恐龍的其中一類,是有擁有護甲的草食性動物。生活在侏儸紀早期到白堊紀末期間。大部分裝甲類恐龍,頭部與身體的比例相當小。裝甲类恐龍是背部覆蓋者多排皮內成骨形成的骨甲。原始物種的鱗甲小、稜狀,而衍化物種則演化出尖刺、平板等複雜鱗甲。裝甲类的前肢通常短於後肢,尤其是劍龍類。裝甲类之中較為著名的是甲龍亚目(Ankylosauria)與劍龍亚目(Stegosauria)。甲龍亚目之中主要有甲龍科(Ankylosauridae)、結節龍科(Nodosauridae)和多刺甲龙科。劍龍亚目則是有劍龍屬與許多近親。在頜齒類內(Genasauria),裝甲类是角足亞目的姐妹分類單元——即同為鳥臀目。裝甲亞目演化支被定義為:所有親緣關係與甲龍較近,而離三角龍較遠的所有物種。裝甲亞目最早的恐龍被認為是小盾龍,它經過特化,皮膚裝甲型的進化為日後的甲龍科、脊椎裝甲型的進化為劍龍科。.

查看 侏罗纪和装甲类

西伯利亞大陸

西伯利亞大陸(Siberia)又名安加拉古陸(Angaraland),是個史前克拉通(穩定地塊),存在於埃迪卡拉紀到二疊紀之間。現在的中西伯利亞高原是昔日西伯利亞大陸的殘餘部份。.

查看 侏罗纪和西伯利亞大陸

西貢東郊野公園

望一尖四灣 西貢東郊野公園(Sai Kung East Country Park)位於香港東部的西貢半島,成立於1978年,北潭路以東的整個地區,包括了萬宜水庫一帶、糧船灣洲、大浪灣、北潭坳、上窰及黃石碼頭一帶,均屬於西貢東郊野公園範圍之內,面積達4477公頃,從西至東平均長約7公里,從南至北的最長處足有11公里,位列全港第四。郊野公園內的地貌和植被最為豐富多樣,其中大部份地方仍未受發展影響,風景優美,景點多不勝數,有香港後花園之美譽。.

查看 侏罗纪和西貢東郊野公園

西龍屬

西龍屬(學名Hesperosaurus)是一屬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侏羅紀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約1億50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由於牠是從莫里遜組較老的地層部份發現,所以生存年代是略早於其他莫里遜組劍龍下目恐龍。 西龍是種典型的劍龍科,牠的背部有交互的裝甲,及尾巴上有四條尖刺。牠的背部裝甲不比劍龍的高,但較長。頭顱骨較劍龍的短、寬,與銳龍最為相似。.

查看 侏罗纪和西龍屬

西蜀鱷屬

西蜀鱷屬(學名:Hsisosuchus)是種已滅絕鱷形類,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的中國,目前已發現三個種。大山舖西蜀鱷生存於侏儸紀中期,重慶西蜀鱷、周氏西蜀鱷失存於侏儸紀晚期。西蜀鱷是種中型掠食動物,身長可能小於3公尺。 重慶西蜀鱷的化石發現於重慶市附近的上沙溪廟組地層。正模標本是一個頭顱骨與尾部鱗甲。之後發現一個更完整的化石,包含部分身體骨骼,補充重慶西蜀鱷的身體特徵資訊Li J.

查看 侏罗纪和西蜀鱷屬

西湖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南北长约3.2--,东西宽约2.8--,绕湖一周近15--。 西湖平均水深2.27--,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查看 侏罗纪和西湖

馬奇莫鱷

奇莫鱷(學名:Machimosaurus)是種已滅絕海鱷類,屬於真蜥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與提通階)到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與凡藍今階)。化石發現於法國、英格蘭、葡萄牙、德國、瑞士、奧地利。Steel R. 1973.

查看 侏罗纪和馬奇莫鱷

馬屎洲特別地區

屎洲特別地區(劃定於1999年4月9日)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馬屎洲一帶的特別地區,佔地61公頃。該自然護理區是香港的第四個特別地區。 馬屎洲特別地區由馬屎洲、丫洲、洋洲以及一個距鹽田仔東北一百米俗稱烏浪頭的小島組成。特別地區內的岩石,被認為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岩石,形成時間可追溯至二疊紀及侏羅紀時期。特別地區內設有自然教育徑,讓遊人感受遠古時期香港地貌。.

查看 侏罗纪和馬屎洲特別地區

馬什龍屬

什龍屬(學名:Marshosaurus)是一屬中等身型的獸腳亞目恐龍,頭骨長60公分,身長估計有5-6米長。 正模標本包括三到四個個體的部份骨骼,發現於美國猶他州與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估計是屬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距今約1億5500萬年至1億5000萬年前。正模標本是個左腸骨,發現於猶他州的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 牠的化石顯示牠的手臂短但強壯。身體骨骼的特徵則表示了牠是屬於鳥獸腳類,這是一類外形像鳥類的獸腳亞目,如暴龍、迅猛龍及異特龍等。科學家們並不肯定馬什龍的分類,有可能是屬於肉食龍下目或虛骨龍類。在2009年,R.B.J.

查看 侏罗纪和馬什龍屬

馬門溪龍屬

溪龍屬(學名:Mamenchisaurus)为蜥臀目蜥腳下目恐龙的一属,属於馬門溪龍科。牠們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馬門溪龍的体长可达22到26公尺,而脖子占一半长度,馬門溪龍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长的动物。.

查看 侏罗纪和馬門溪龍屬

馬門溪龍科

溪龍科(Mamenchisauridae)是蜥腳下目真蜥腳類的一科。在1972年,中國古動物學家楊鍾健及趙喜進等人在命名馬門溪龍的新種時,建立了馬門溪龍科Young, C.C. and Chao, H.C. (1972).

查看 侏罗纪和馬門溪龍科

馳龍亞科

馳龍亞科(学名:Dromaeosaurinae)是馳龍科的一個亞科,大部分化石發現於美國、加拿大,例如馳龍、猶他盜龍,蒙古也有發現化石,例如阿基里斯龍、惡靈龍。在丹麥發現的似馳龍,可能也屬於馳龍亞科。在衣索比亞發現的個別牙齒,地質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提通階,可能也屬於馳龍亞科 。 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物種體型較大,猶他盜龍身長約7.5公尺,阿基里斯龍身長約6公尺。白堊紀晚期的物種體型較小,馳龍、惡靈龍的身長都不超過1.8公尺。馳龍亞科的頭顱骨較短、呈方盒狀,而其他馳龍類的頭顱骨較修長、狹窄。馳龍亞科的體型比較健壯,腿部較粗厚,顯示牠們的力氣較大,而非以速度見長。 馳龍亞科的牙齒前後側,鋸齒狀邊緣的大小相近。在伶盜龍亞科的牙齒後側,鋸齒狀邊緣較大,而前側的鋸齒狀邊緣較小,或沒有鋸齒狀邊緣。 馳龍亞科的大部分物種,生存於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馬斯垂克階。某些物種可能生存於侏儸紀晚期。.

查看 侏罗纪和馳龍亞科

馳龍科

馳龍科(学名:Dromaeosauridae)又名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牠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牠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 / δρομευς 意為「奔跑」,而sauros / 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 馳龍科的恐龍分布範圍可能極廣,化石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以及南極洲等地Case, J.A., Martin, J.E., and Reguero, M.

查看 侏罗纪和馳龍科

香港2007年3月

;(請按此參閱當天之詳細新聞內容).

查看 侏罗纪和香港2007年3月

香港史前時期

香港史前時期的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脊椎動物的活動更可以追溯至侏羅紀時期。.

查看 侏罗纪和香港史前時期

香港地理

香港位處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門、南望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UTC+8)。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17年,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6.3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可大致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有時候離島(包括大嶼山)會視作獨立區域。 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標。早在19世紀,英國人已被位處東亞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葉,英國人通過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權,從而開通港口、發展航海貿易。時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讓本地經濟通過轉口貿易以及中轉旅客而得益 。 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香港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網絡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膨脹,大量樓宇發展,逾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居住空間不足、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查看 侏罗纪和香港地理

香港地質

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珠江口的東南側,南臨南海,北邊與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接壤。陸地面積為1,104平方公里,包括與大陸相連的新界和九龍半島,以及大嶼山島、香港島等大小200多個島嶼。香港是典型的島海環境,擁有綿長的海岸綫,地勢山巒起伏,近45%的陸地高出海平面100米以上,只有零星的平原分布於沿海地帶。 香港主要由火成岩、沉積岩及变质岩構成,火成岩的出露面積最廣泛,包括火山岩(50%)及侵入岩(35%)約佔據香港面積85%,其中花崗岩更佔香港總面積約三分之一何耀生(2005年):《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香港:明報出版社。ISBN 962-8872-68-0,主要分佈在香港島、九龍半島、青山和大嶼山北部;沉積岩及变质岩分佈局限,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地區及零星散佈在赤門海峽兩岸和大嶼山島的南端。.

查看 侏罗纪和香港地質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Hong Kong UNESCO Global Geopark),前稱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Hong Kong Global Geopark),舊稱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簡稱香港地質公園,是一座位於香港新界東部和東北部的地質公園,包括新界東北沉積岩和西貢東部火山岩兩大園區等合共8大景區,佔地5,000公頃。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擁有世界一流的酸性火山岩柱,展現了5億2,000萬年至2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期間,通過沉積作用形成沉積環境的一段地質歷史,極具典型性和稀有性。其中火山岩柱為含硅質較高的酸性流紋火山岩,所佔範圍為100平方公里(部分是海域),平均直徑1.2米,不論就規模和岩石特徵皆堪稱世界罕見,更特別的是該處的火山岩同時展現凝灰岩和熔岩的特徵,對其是如何形成的,地質學家至今仍看法不一,極具科學研究價值。此外,海岸作用在此形成了多種侵蝕和沉積地貌,其中的化石對於瞭解古老的古生代環境、地理、氣候及生物進化提供了線索。 2011年9月17日,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成為中國第26個世界級地質公園,亦是罕有位於國際大都會中的世界地質公園,並更名為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及至2015年9月,公園成功通過評估,繼續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這個新標識的創立,香港地質公園於2015年11月17日再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查看 侏罗纪和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角爪龍

角爪龍(學名:Ceratonykus)是獸腳亞目阿瓦拉慈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蒙古的Baruun Goyot組,年代為白堊紀晚期。化石是一副破碎的骨骼。角爪龍的發現,科學家對於阿瓦拉慈龍科的演化關係與位置,再度產生爭議。.

查看 侏罗纪和角爪龍

角足龙类

角足亞目(学名:Cerapoda)是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或亞目。牠們是頜齒類裡,裝甲亞目的姐妹分類單元。角足亞目的特徵是下頜牙齒有一層厚琺瑯質。牠們的牙齒咀嚼時磨損不平均,並發展出銳利的脊狀,可讓角足亞目比其他鳥臀目恐龍切碎更堅硬的植物。 牠們可分為二或三個演化支。第一個是鳥腳下目。其他兩個是腫頭龍下目與角龍下目。後兩者因頭顱骨後方都擁有骨質突起,有時合稱頭飾龍類。 在1986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建立角足亞目(Cerapoda),範圍包含:沃克氏副櫛龍與恐怖三角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有數個物種難以歸類到鳥腳下目或頭飾龍類,例如白峰龍,目前被歸類於角足亞目的分類未定屬。 角足亞目與新鳥臀類(Neornithischia)的範圍相當接近。.

查看 侏罗纪和角足龙类

角鼻龍屬

角鼻龍屬(學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龍或角冠龍,是晚侏羅紀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龍,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坦桑尼亞、葡萄牙的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被發現。牠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牠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薦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的綜薦骨。在牠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

查看 侏罗纪和角鼻龍屬

角鼻龍科

角鼻龍科(Ceratosauridae)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科,屬於角鼻龍下目。本科的模式屬為角鼻龍,首次發現於北美洲的侏儸紀岩層。角鼻龍科包含兩個屬,分別為:發現於北美洲、坦尚尼亞、以及葡萄牙的角鼻龍,以及生存於晚白堊紀阿根廷的銳頜龍。除此之外,各地還發現一些可能屬於角鼻龍科的化石,來自於馬達加斯加(侏儸紀中期)、瑞士(侏儸紀晚期)、以及烏拉圭(侏儸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 。.

查看 侏罗纪和角鼻龍科

角鼻龍類

角鼻龍類(Ceratosauria)是一群獸腳亞目恐龍,被定義為:在獸腳亞目之中,與角鼻龍擁有最近共同祖先,而非與鳥類擁有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物種。目前對於角鼻龍類的鑑別特徵、物種列表,並沒有一致的共識。根據其中一個理論,角鼻龍下目包含角鼻龍、輕巧龍、阿貝力龍等生存於晚侏羅紀到晚白堊紀的獸腳亞目恐龍,主要發現於南半球。角鼻龍類的分布廣泛,而且是恐龍時代早期的主要掠食性恐龍,然而當堅尾龍類出現時,牠們逐漸在北方各大陸消失。 傳統上,角鼻龍類不僅包含以上恐龍,還加上了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的腔骨龍超科(腔骨龍、雙脊龍);這使得腔骨龍超科成為角鼻龍類的較早期分支。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腔骨龍超科並非角鼻龍下目的一個演化支,應該獨立於角鼻龍類。該研究也發現,角鼻龍類是堅尾龍類的姊妹分類單元。.

查看 侏罗纪和角鼻龍類

角龍亞目

角龍亚目(学名:Ceratopsia;意為“有角的面孔”)是群草食性、喙狀嘴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牠們的祖先出現於侏儸紀晚期。已知最早的角龍類是隱龍,生存於1億6120萬到1億557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角龍亞目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查看 侏罗纪和马达加斯加

詹尼斯龍屬

詹尼斯龍屬(學名:Janenschia)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距今1億5500萬年前)的非洲坦尚尼亞。牠的名字是為紀念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牠原先被認為是梁龍科的拖尼龍屬或重龍屬的一種,後來發現卻是關係較遙遠的泰坦巨龍類。 模式種是強壯詹尼斯龍(J.

查看 侏罗纪和詹尼斯龍屬

諾托鱷龍屬

諾托鱷龍屬(學名:Notochampsa)是種已滅絕鱷形超目,是原鱷亞目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南非的卡魯超群的艾略特組上層、以及克萊倫斯組(Clarens Formation)下層,地質年代相當於侏羅紀早期。 在1904年,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敘述、命名這些化石,模式種是伊氏諾托鱷龍(N.

查看 侏罗纪和諾托鱷龍屬

諾曼底翼龍

諾曼底翼龍(屬名:Normannognath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 在1993年,Jean-Jacques Lepage在法國上諾曼地濱海塞納省的瑟堡-奧克特維爾海岸,發現一個翼龍類的頜部化石,長約10公分,屬於Argiles d'Octeville組地層。 在1998年,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等人將這個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沃氏諾曼底翼龍(N.

查看 侏罗纪和諾曼底翼龍

高盧翼龍科

盧翼龍科(Gallodactylidae)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科,屬於梳頜翼龍超科。.

查看 侏罗纪和高盧翼龍科

高阿特拉斯山脈

阿特拉斯山脈是摩洛哥的山脈,位於該國中部,屬於阿特拉斯山脈的一部分,全長750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4,167米,由沉積岩組成的山體在侏羅紀時期形成。.

查看 侏罗纪和高阿特拉斯山脈

高棘龍屬

棘龍屬(屬名:Acrocanthosaurus,意為「有高棘的蜥蜴」)又名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屬,生活在白堊紀中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的北美洲,接近1億2500萬年前到1億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屬,高棘龍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龍(A.

查看 侏罗纪和高棘龍屬

髂鱷龍屬

髂鱷龍屬(學名Iliosuch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巴通階的歐洲,約1億6920萬至1億6440萬年前。牠的身長約有1.5公尺長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髂鱷龍屬

鬍魁蛤屬

鬍魁蛤屬(学名:Barbatia),亦作鬚蚶屬,为魁蛤科下的一个屬,是魁蛤目魁蛤科的成員。其中文名稱源於其「鬍子」一樣的足絲。 本屬物種的化石紀錄早在侏羅紀到四疊紀時(即1.67億年前到現在)就已出現,而且其化石遍佈全世界。.

查看 侏罗纪和鬍魁蛤屬

魚龍

魚龍可能是指:.

查看 侏罗纪和魚龍

魚龍屬

魚龍(屬名:Ichthyosaurus),希臘文意思為“魚類蜥蜴”,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魚龍的化石發現於比利時、英格蘭、德國、瑞士,生存年代為侏儸紀早期(赫唐階到錫內穆階)。魚龍屬於魚龍目,該目名稱來自於本屬動物。牠們是魚龍類最著名的屬。Maisch MW, Matzke AT.

查看 侏罗纪和魚龍屬

魚龍超目

魚龍超目(學名:Ichthyopterygia),意思為「魚類的鰭狀肢」,是泛指一群已滅絕的水生脊椎動物,外觀似魚或鯨類,但後來經仔細研究骸骨化石後,才發覺和爬蟲動物更相似,所以曾一度被視為像恐龍或爬蟲類的古生物。最新的分類被列入和同期並滅絕的蛇頸龍類,歸入一個包括了爬蟲和鳥類的新分支蜥形綱中。 本群是由理查·歐文爵士在1840年建立,包含當時已知的侏儸紀魚龍類,但這名詞現在包含真正的魚龍目,以及三疊紀早到中期的更原始魚龍類。 基礎魚龍超目動物比真魚龍目還早、更原始,牠們大部分體型小,身長1公尺或更少,身體長,脊椎呈長軸狀,顯示牠們以類似鰻魚彎曲的方式游泳。這讓牠們有快速的移動與機動性,讓牠們在淺水中獵食佔有優勢(藻谷亮介 2000)。即使在這早期階段,牠們已經是非常特化的動物,擁有適當的鰭狀肢,而且已不能在陸地上運動。 這些動物的分布廣泛,分布在盤古大陸北半部的沿海地帶,化石在早三疊紀(晚奧倫尼克階與早安尼西階)的日本、中國、加拿大、挪威卑爾根群島發現。到了中三疊紀晚期,基礎魚龍超目動物滅絕,由牠們的後代真正魚龍目取代。.

查看 侏罗纪和魚龍超目

鮪魚龍類

鮪魚龍類(Thunnosauria)是魚龍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早侏羅紀(赫唐階)到晚白堊紀(森諾曼階),化石分布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 在1999年,古生物學家藻谷亮介建立這個演化支,當時包含魚龍屬、狹翼魚龍屬、大眼魚龍科。學名意為「鮪魚蜥蜴」,意指牠們的外形類似鮪魚。鮪魚龍類的前鰭狀肢長度,至少是後鰭狀肢的兩倍以上。.

查看 侏罗纪和鮪魚龍類

鯊齒龍科

鯊齒龍科(Carcharodontosauridae)是群大型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31年建立鯊齒龍科,在現代古生物學中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演化支。鯊齒龍科包含某些曾出現過的最大型陸地掠食動物:南方巨獸龍、馬普龍、鯊齒龍、以及魁紂龍,上述屬在體型上與暴龍相等或者超越。.

查看 侏罗纪和鯊齒龍科

鯤鵬翼龍屬

翼龍屬(屬名:Kunpengopterus)是基礎翼龍目的一屬,屬於悟空翼龍科,生存於侏儸紀中晚期(或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東北部。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6047)是一個接近完整骨骼、頭顱骨與下頜,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建昌縣玲瓏塔鎮,該地層屬於道虎溝化石層或髫髻山組。這些地層的年代仍有爭議。這個標本遭到大幅度擠壓。除了骨頭以外,還保存軟組織,可能是消化中的魚類。在2010年,汪筱林、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敘述、命名這些化石。模式種是中國鯤鵬翼龍(K.

查看 侏罗纪和鯤鵬翼龍屬

鯨龍屬

龍屬(學名:Ceti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至晚期的歐洲英國及非洲摩洛哥,距今約1億8100萬-1億6900萬年前。牠們的身長估計約16米長,體重約24.8公噸。牠的學名的意思是由古希臘文的「κητος」(意即「海怪」,衍生出鯨魚一詞)與「σαυρος」(意為蜥蜴)而來,是因其發現者理察·奧雲(Richard Owen)原先認為牠是海中的巨大鱷魚。 鯨龍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頸長、頭小,較其他蜥腳下目原始、尾巴較短。.

查看 侏罗纪和鯨龍屬

鯨龍科

龍科(Cetiosauridae)是蜥腳下目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托阿爾階到巴柔階。鯨龍科是群原始的蜥腳類恐龍。身體粗壯,尾巴較短。脊椎沒有空腔,無法減輕體重。後期鯨龍科的身體、頸部、尾巴比例有大幅不同,頭骨與牙齒也有不同。 在過去分類歷史,許多無法歸類、親緣關係薄弱的原始蜥腳類恐龍大多被歸類於鯨龍科。鯨龍科是個並系群,部分物種演化成梁龍科、腕龍科、泰坦巨龍類…等其他蜥腳類恐龍,繼續存活到侏儸紀晚期與白堊紀。 近年有研究人員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鯨龍科是個單系群。至少有一個研究提出馬門溪龍科其實是鯨龍科的一個分支,而將牠們歸類為馬門溪龍亞科(Mamenchisaurinae)。.

查看 侏罗纪和鯨龍科

鰭龍超目

鰭龍超目(學名:Sauropterygia)也作鰭龍總目,其学名意為“蜥蜴的鰭狀肢”,是一类非常成功的海生爬行動物,繁盛於中生代。牠們因為肩膀的基本適應特徵而分類在一起,這特徵是為了支撐強壯的鰭狀肢運動。有些較晚的鰭龍超目動物,例如蛇頸龍類,骨盆也發展出類似的結構。.

查看 侏罗纪和鰭龍超目

鱷形超目

鱷形超目(Crocodylomorpha)是群重要的主龍類演化支,包括鱷魚與牠們的已滅絕近親。 在中生代與早第三紀期間,鱷形超目遠比現代鱷魚還要多樣化。三疊紀時期的物種是小型、輕型、活躍的陸生動物。牠們在早侏儸紀演變成多樣性的水生與海生爬行動物。在晚侏儸紀、白堊紀、第三紀,鱷形超目演化成更多樣性的陸生與半水生支系。現代鱷魚出現於晚白堊紀。.

查看 侏罗纪和鱷形超目

鱼龙目

龙目(学名Ichthyosauria,来自希腊语ιχθυς“鱼”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种外形类似鱼類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动物。牠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4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三叠纪中期,一群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生活,演化为鱼龙類,这个过程类似今天海豚和鲸魚的演化过程,但魚龍類的直系祖先至今没确定。在侏罗纪,牠们分布尤其广泛、繁盛;在白垩纪,牠们被蛇颈龙類取代,蛇頸龍目是白堊紀時期的海生頂級掠食動物。 魚龍超目由理查·歐文爵士在1840年建立,這名詞现常用于提及魚龍類的原始成員时。.

查看 侏罗纪和鱼龙目

鱗翅目

L * Category:卡尔·林奈命名的生物分类 鱗翅目(學名:Lepidoptera),又名蝶蛾目、螟蛉目,是昆蟲綱中第二大的目,包括各種蝴蝶和蛾類(并系群)。鱗翅目昆蟲是完全變態生物(卵、幼蟲、蛹、成蟲)。成蟲有兩對翅膀,上面覆滿鱗粉,口器則呈吸管狀。中國古統稱鱗翅目昆蟲為螟蛉。鱗翅目有46個總科、126個科及超過18萬个已被描述的物种,是昆虫纲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二大目,占到了全部已描述物种中的10%以上 。鳞翅目是世界上最广泛分布和最广为人知的昆虫目之一。鳞翅目昆虫的身体结构展现出了许多变化,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最新的研究表明,鳞翅目的实际物种数量可能比先前预计的要更多,与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并为物种数量最丰富的目。 鳞翅目主要有三大衍征,最明显的是覆盖在身上和翅上的鳞片以及长长的喙。它们鳞片实际上是一种变态的、扁平的「毛发」,这些鳞片赋予了鳞翅目昆虫在颜色和图案方面显著的多样性。绝大部分物种具有膜状的翅,少数物种有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完全消失。鳞翅目是完全变态的,成虫进行交配和产卵的过程一般在幼虫的寄主植物附近或寄主上进行。鳞翅目的幼虫俗称毛毛虫,在外观上与成虫完全不同,具有圆柱形身体,完全发育的头部和口器,三对前足以及从无到最多五对伪足。随着它们的成长,这些幼虫会在外观上发生变化,并经历一系列称为「龄期」的阶段。一旦完全成熟,幼虫就会化蛹。一部分物种会吐丝结茧,而另一些则不会。蝶蛹具有坚硬的外壳,通常没有茧。一旦蛹完成了变态,性成熟的成虫就会羽化形成。 鳞翅目拥有数百万年的历史,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翅膀图案和颜色。 因此,鳞翅目是昆虫中最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类群,许多人参与了这些昆虫的观察,研究,收集,饲养和买卖。 鳞翅目在生物圈中作为传粉者和食物链中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们的幼虫在农业中是危害作物的一大害虫,因为幼虫的主要食物来源往往是活的植物。许多鳞翅目的雌性可一产下 200 至 600 个蛋,更有甚者,这个数字可能会接近 30000 个。 从这些蛋孵化的毛毛虫可能会对大量农作物造成损害。 许多蛾类和蝴蝶物种因其作为传粉媒介、丝绸的生产者或作为害虫而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查看 侏罗纪和鱗翅目

貝里亞期

貝里亞期(Berriasian)是白堊紀第一個時期,時間為145.5 ± 4.0 百萬年前至 140.2 ± 3.0 百萬年前。接續侏羅紀的提通期之後,凡藍今期之前。 Category:白堊紀.

查看 侏罗纪和貝里亞期

鲱形目

鲱形目(学名Clupeiformes)是輻鰭魚綱中的一个目,其中包括许多在渔业上非常重要的成群鱼类如鲱鱼等。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共有400多种,其中20多种占世界捕鱼量的1/3,有生活在海中的也有生活在淡水中的,70%生活在热带,但也有20 多种只生活在北方。本目鱼一般都大量产卵,即使孵化出的幼鱼死亡率也高达99%,是各种大鱼、水鸟的食物。本目鱼大多集群,一群多达数亿尾,有每日垂直移动的习性,白天在水深处,夜晚浮出水面。.

查看 侏罗纪和鲱形目

買薩翼龍屬

買薩翼龍屬(學名:Mesadactylus)是已滅絕翼龍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梅薩縣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到提通階)。 在1989年,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凱文·帕迪恩(Kevin Padian)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Mesadactylus ornithosphyos。屬名意為「梅薩縣的手指」,;種名意為「類似典型鳥類的」,因為詹姆斯·詹森認為牠們類似古老翼鳥龍-當時被認為是鳥類。正模標本(編號BYU 2024)是數節薦椎癒合而成的一個聯合薦椎。 買薩翼龍的已發現化石包含:手臂骨頭、肩帶、頸椎、薦椎、以及股骨Jensen, J.

查看 侏罗纪和買薩翼龍屬

費爾干納頭龍屬

費爾干納頭龍屬(學名:Ferganocephale)可能是早期的厚頭龍下目恐龍。牠是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吉爾吉斯。 模式種是齒飾費爾干納頭龍(F.

查看 侏罗纪和費爾干納頭龍屬

費爾干納龍屬

費爾干納龍屬(學名:Fergana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在2003年被正式描述、命名。牠的模式種是F.

查看 侏罗纪和費爾干納龍屬

鳥獸腳類

鳥獸腳類(学名:Avetheropoda)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肉食龍下目與虛骨龍類Holtz Jr., T. R., Molnar, R. E. & Currie, P. J. 2004.

查看 侏罗纪和鳥獸腳類

鳥翼類

鳥翼類(学名:Avialae)又名初鳥類,意為「鳥的翅膀」,是個演化支,包含鳥綱以及牠們的最近恐龍近親。.

查看 侏罗纪和鳥翼類

鳥腳亞目

鳥腳亞目(Ornithopoda)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牠們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草食性動物,後來種類與體型都逐漸變大、變多,直到牠們成為白堊紀時代裡最成功的草食性恐龍之一,並成為北美洲的優勢物種。鳥腳類恐龍在演化上最主要的優點是咀嚼方式的進展,是爬行動物裡最複雜的咀嚼方式,可與現代哺乳類相比,例如牛。牠們在鴨嘴龍科時達到頂峰,而與其他恐龍一起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所有大陸都發現了牠們的蹤影,雖然在南極洲發現的化石還未命名,而牠們在南半球通常是罕見的。.

查看 侏罗纪和鳥腳亞目

鳳凰翼龍屬

鳳凰翼龍屬(屬名:Fenghuangopter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生存年代為侏儸紀中期。 正模標本(編號CYGB-0037)是一個骨骼化石,雖然遭到嚴重擠壓,但大致保持完整。化石發現於遼寧省西部的髫髻山组,地質年代相當於1億6000萬年前。模式種是李氏鳳凰翼龍(F.

查看 侏罗纪和鳳凰翼龍屬

賴索托龍屬

賴索托龍屬(屬名:Lesotho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屬。.

查看 侏罗纪和賴索托龍屬

資中龍屬

資中龍屬(屬名:Zizhongosaurus)是種原始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侏儸紀的中國。資中龍的大體型草食性恐龍,擁有長頸部。 模式種是 船城資中龍(Z.

查看 侏罗纪和資中龍屬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查看 侏罗纪和鴨嘴龍科

足羽龍屬

足羽龍屬(屬名:Pedopenna)是種小型、有羽毛的手盜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道虎溝化石層。足羽龍可能比始祖鳥還要古老,雖然道虎溝化石層的地質年代仍未確定。有些測量認為該地層屬於早白堊紀,但最近的放射性定年法顯示該地曾屬於侏羅紀中期末(1億6800萬年前),到侏儸紀晚期(約1億6400萬年前到1億5200萬年前)之間。 足羽龍的屬名Pedopenna指的是牠們蹠骨上的長正羽;種名daohugouensis則是指正模標本的發現地道虎溝。道虎溝足羽龍身長可能約1公尺,或者更小;但因為足羽龍僅有發現後肢化石,因此很難估計牠們的身長。足羽龍最初被分類於近鳥類的恐爪龍下目,近鳥類包含鳥翼類與牠們的最近親;某些研究人員提出足羽龍屬於鳥翼類,親緣關係接近於現代鳥類,而離恐爪龍下目較遠。.

查看 侏罗纪和足羽龍屬

鶴龍屬

龍屬(學名:Gerano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牠的化石只有在南非發現的頜部骨頭、破碎四肢骨頭。由於化石數量之少,鶴龍被認為是疑名。單就其頜部骨頭來分類,牠是屬於鳥臀目。 模式種是G.

查看 侏罗纪和鶴龍屬

超龍屬

超龍屬(屬名:Supersaurus)又譯超級龍,意為「超級蜥蜴」,是種梁龍科恐龍。超龍的化石是在1972年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岩層的Brushy盆地段,地質年代約1億5300萬年前,相當於侏羅紀晚期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侏罗纪和超龍屬

鷲龍屬 (馳龍科)

鷲龍屬(屬名:Buitreraptor)又名阿根廷鷲龍,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查看 侏罗纪和鷲龍屬 (馳龍科)

跳足鱷

跳足鱷(學名:Hallopus)使種史前爬行動物,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81年命名,當時被歸類於恐龍。跳足鱷可能是種史前鱷類,或可能是種更原始的鑲嵌踝類主龍,或是準噶爾鱷的近親。跳足鱷是種小型動物,身長估計約1公尺。.

查看 侏罗纪和跳足鱷

鷹爪龍

鷹爪龍(屬名:"Aetonyx")生存於侏羅紀早期赫唐階,約1億9800萬年前。屬名意為「老鷹的爪」,屬名意指牠們的爪類似老鷹。 鷹爪龍的模式種是"A.

查看 侏罗纪和鷹爪龍

鸚鵡嘴龍屬

鸚鵡嘴龍屬(屬名:Psittacosaurus)又譯鸚鵡龍,在希臘文意為「鸚鵡蜥蜴」,是角龍下目鸚鵡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年前。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其中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化石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以及一個在泰國發現的可能種。 鸚鵡嘴龍的所有種都是大小類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龍,特徵是上頜高而強壯的喙狀嘴。至少有一個種,尾巴與下背部有鬃毛狀的結構,可能作為視覺展示作用。鸚鵡嘴龍是非常早的角龍下目恐龍,牠們獨自發展出許多特徵,也有許多與較晚角龍類相同的生理結構特徵,例如原角龍以及大象體型的三角龍。 鸚鵡嘴龍不如牠的遠親三角龍廣為大眾所知,但牠們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龍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發現超過400個個體,包括許多完整骨骸。已發現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化石,從幼體到成年體都有,使得許多研究可以研究鸚鵡嘴龍的成長速度。鸚鵡嘴龍大量的化石紀錄,讓牠們成為中亞早白堊紀沉積層中的標準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鸚鵡嘴龍屬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查看 侏罗纪和鸟

鸟吻类

鸟吻类(学名:Averostra)是一个包含有着上颌骨窗孔的兽脚亚目恐龙的一个演化支,即在上颌骨的前外侧有构成上颌骨一个额外的开口。.

查看 侏罗纪和鸟吻类

鹽都龍屬

鹽都龍屬(学名:Yandusaurus)為蜥形綱鳥臀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的下沙溪廟組,年代為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约1亿6900万年前到1億6300萬年前。.

查看 侏罗纪和鹽都龍屬

鹿角翼龍

鹿角翼龍(屬名:Puntani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可能屬於準噶爾翼龍科,化石是在1972年發現於阿根廷聖路易省的La Cruz組地層,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 鹿角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PVL 3869)包含一個脛跗骨與腓骨。脛跗骨的長度為10.5公分,腓骨的長度為7公分。除此之外,還發現一節背椎、一個翼部骨頭、與腳部趾骨。 鹿角翼龍的腳部骨頭被敘述成類似南翼龍(發現於稍年輕的岩層),但鹿角翼龍的踝部擁有球形關節,脛骨末端的前後側都有刺狀突Bonaparte, J.F., and Sanchez, T.M.

查看 侏罗纪和鹿角翼龍

鹿間時夫

鹿间时夫(),日本古生物学家,專長於东亚的古生物、人类及化石的收集、研究與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曾与其他学者在中国东北辽宁省西部,朝阳县的羊山四家子发掘到后来被命名為热河恐龙足印的足印。这足印是由一种小型侏罗纪中期虚骨龙遺留,為一种蹠行动物,三趾型。他后来帮助了台湾左镇人的鉴定。他著有《日本化石图谱》、《古脊椎动物物图鉴》、《古生物学》等书籍,亦曾为日本古生物学会会长。 Category:日本生物学家 Category:東北大學校友.

查看 侏罗纪和鹿間時夫

麥利達鱷屬

麥利達鱷屬(屬名:Meridiosaurus)是中真鱷類的一屬,可能屬於已滅絕的大頭鱷科。化石發現於烏拉圭北部的塔夸倫博組(Tacuarembó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但該地層也有可能橫跨到侏儸紀末期。這些化石包含前上頜骨、大部分上頜骨。在1980年,這些化石被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瓦雷麥利達鱷(M.

查看 侏罗纪和麥利達鱷屬

麥迪遜龍

麥迪遜龍(學名:"Madsenius")意為「麥迪遜的」,是由大衛·蘭伯特(David Lambert )在1990年建立,並以古生物學家詹姆斯·麥迪遜(James H. Madsen, Jr.)為名,麥迪遜曾在1976年公佈了一份極為重要的異特龍專題論文。 麥迪遜龍目前是個疑名,其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侏儸紀晚期。麥迪遜龍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可能是異特龍的近親,或者是異特龍的一個種。其化石過去一度被歸類於異特龍或Creosaurus(通常被認為是異特龍的異名)。.

查看 侏罗纪和麥迪遜龍

黎明神龍翼龍屬

黎明神龍翼龍屬(學名:Aurorazhdarcho)又譯曙神龍翼龍,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歐洲。若不計算可能是分類存疑的矛嘴翼龍,黎明神龍翼龍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神龍翼龍超科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黎明神龍翼龍屬

黑丘龍科

黑丘龍科(Melanorosauridae)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科,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黑丘龍科最初是由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所建立。休尼並將近蜥龍科、板龍科、槽齒龍科、以及黑丘龍科歸類於原蜥腳下目。後來,這些科有多次的修改。在2004年,彼得·加爾冬與彼得·阿普徹奇將黑丘龍、萊森龍、卡米洛特龍歸類於黑丘龍科。在2007年,亞當·耶茲指出黑丘龍科是種早期蜥腳下目恐龍。里奧哈龍科的里奧哈龍、優脛龍也曾被歸類於黑丘龍科,如果兩者都屬於黑丘龍科,里奧哈龍科將成為無效的分類單元。.

查看 侏罗纪和黑丘龍科

黑色素体

黑色素体是一种包含黑色素的亚细胞结构,黑色素细胞、视网膜上皮细胞含有这种结构。仅仅靠吞噬得到黑色素体的细胞被称为噬黑色素细胞。在甲壳类的许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中,黑色素体在细胞中受激素或者神经的控制而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因此可以引起明显的颜色变化。在鱼类鳞片中,也发现了黑色素体。.

查看 侏罗纪和黑色素体

輕巧龍屬

輕巧龍屬(學名:Elaphrosaurus)又名輕龍或伊拉夫羅龍,意為「體重很輕的蜥蜴」,是種肉食性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坦桑尼亞,約1億4500萬年前。輕巧龍可能是屬於角鼻龍下目,身長約6公尺。有科學家提出輕巧龍是最晚期的腔骨龍超科,但此說法已被否定。在1920年代,輕巧龍最初被歸類於虛骨龍科。在恐龍分類的早期歷史,有許多無法歸類的小型獸腳類,被歸類於虛骨龍科。在1970年代,輕巧龍被歸類於似鳥龍科。目前較普遍的分類,把輕巧龍歸類於角鼻龍類。泥潭龍被認為是其最近親Diego Pol & Oliver W.

查看 侏罗纪和輕巧龍屬

載域龍屬

載域龍屬(學名:Atlantosaurus)意為「地圖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梁龍科恐龍,目前的狀態為疑名。模式標本是由Arthur Lakes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發現,之後由耶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877年所命名,當時被歸類於泰坦巨龍的一個種,山泰坦巨龍(Titanosaurus montanus)。馬什隨後發現這些新種恐龍,年代早於泰坦巨龍,因此個別建立為新屬,載域龍(A.

查看 侏罗纪和載域龍屬

龍獵龍屬

龍獵龍屬(屬名:Dracovenator)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南非,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顱骨,發現於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龍獵龍的身長估計值介於5.5到6.5公尺。 模式種是瑞氏龍獵龍(D.

查看 侏罗纪和龍獵龍屬

龍爪龍屬

龍爪龍屬(學名:Draconyx)意為「龍的爪」,是鳥腳下目彎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葡萄牙。龍爪龍的化石是在1991年發現於里斯本的勞爾哈(Lourinhã),並於2001年由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及馬吉爾·泰雷斯·安頓涅斯(Miguel Telles Antunes)所描述、命名。 模式種是D.

查看 侏罗纪和龍爪龍屬

龍盜龍屬

龍盜龍屬(學名:Dracoraptor)是一種原始的新獸腳類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早期的英國威爾斯。這是首次有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於威爾斯出土,同時也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久遠的侏儸紀恐龍之一。.

查看 侏罗纪和龍盜龍屬

龍胄龍屬

龍冑龍屬(學名:Dracopelta)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的葡萄牙。 當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80年敘述這些化石時,他將化石發現處Ribamar歸類於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然而,Ribamar附近的埃什特雷馬杜拉省有兩個挖掘地點,其中一個位於馬夫拉附近,年代為早白堊紀,而第二個位於勞爾哈(Lourinhã)附近,年代為晚侏儸紀。在2003年,Antunes與Mateus認為該挖掘地點比較可能是晚侏儸紀。 模式種是D.

查看 侏罗纪和龍胄龍屬

辽西满洲龟

辽西满洲龟(学名:Manchurochelys liaoxiensis)是1995年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发现的一种满洲龟化石。大约生活在1亿5000万年-1亿4500万年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 Category:曲頸龜亞目 Category:白堊紀龜類.

查看 侏罗纪和辽西满洲龟

辛梅利亞大陸

辛梅利亞大陸(Cimmeria)是個小型史前大陸,位於辛梅利亞板塊,包含現今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西藏、中南半島、馬來亞等陸塊。 在晚石炭紀時期,辛梅利亞大陸自盤古大陸南部分裂出來,並往北移動。在晚三疊紀,辛梅利亞大陸開始與盤古大陸北部、華南陸塊碰撞。在侏儸紀,辛梅利亞大陸成為勞亞大陸的一部分,並形成造山運動。而辛梅利亞板塊已經侵入到勞亞大陸之下。.

查看 侏罗纪和辛梅利亞大陸

龙岗山

龙岗山,是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山脉,北起吉林省桦甸市松花江畔,南至辽宁省新宾,龙岗山为辉发河与浑江的分水岭。.

查看 侏罗纪和龙岗山

迪布勒伊洛龍屬

迪布勒伊洛龍屬(學名:Dubreuillosaurus)是獸腳亞目斑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法國。 最初在2002年時,牠們被歸類於雜肋龍的一個新種,P.valesdunensis。在2005年,同一研究人員將牠們建立為新屬,模式種迪布勒伊洛龍(D.

查看 侏罗纪和迪布勒伊洛龍屬

迷齿亚纲

迷齿亚纲(學名:Labyrinthodontia)為兩棲綱之下已滅絕的一支,見於泥盆紀後期或石炭紀早期,興盛於石炭紀至二疊紀。舊屬堅頭類,現時重成分類作迷齿亚纲。因牙齒基部,包圍齒髓腔的琺瑯質和齒質,形成複雜如迷路的褶襞而得名。主要為水棲或半水棲。 包括三目:.

查看 侏罗纪和迷齿亚纲

迷惑龍屬

迷惑龍屬(学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牠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長約26公尺,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迷惑龍屬

近鳥類

近鳥類(学名:Paraves)或直接稱為近鳥型,是個演化支,包含恐龍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鳥類而離偷蛋龍下目較遠的所有物種,例如鳥翼類(始祖鳥、熱河鳥和現代的鳥類)以及恐爪龍下目的馳龍科與傷齒龍科。.

查看 侏罗纪和近鳥類

近鳥龍屬

近鳥龍屬(學名:Anchiornis)又名近鳥,是種小型有羽毛恐龍,屬於手盜龍類的傷齒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生存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或晚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羽毛獸腳亞目恐龍。 近鳥龍原本被認為是種原始的鳥翼類(Avialae),填補了恐龍演化至鳥類的形態學空白階段。在新的標本被發現後,近鳥龍被改歸類於傷齒龍科,是種原始近鳥類(Paraves)。由於近鳥龍與馳龍科的小盜龍有許多相似特徵,這縮短了原始近鳥類之間的形態差距。 根據近年的詳細研究,近鳥龍是目前第一個幾乎被詳細檢驗過身體顏色的中生代物.

查看 侏罗纪和近鳥龍屬

近蜥龍屬

近蜥龍屬(屬名Anchisaurus)又譯安琪龍,是蜥腳下目近蜥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普林斯巴階到托阿爾階,約2億到1億8800萬年前。近蜥龍過去曾被歸類於原蜥腳下目。近蜥龍的名稱是代替原先所定的名稱「Amphisaurus」及「Megadactylus」,這兩個名稱都已被其他動物所使用。屬名是由希臘文的「接近」及「蜥蜴」結合而成,是根據馬什的說法,他認為近蜥龍是一種較原始的恐龍(Palaeosaurus,目前是個無效名稱)與進階型恐龍的過渡型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近蜥龍屬

近蜥龍科

近蜥龍科(Anchisauridae)是早期蜥腳形亞目的一個科,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85年所命名的。近蜥龍科演化支包含近蜥龍的牠們的近親,但不確定包含哪些屬,許多恐龍曾屬於近蜥龍科,但被移動到其他科。然而在現在恐龍的分類上,近蜥龍科有時並沒有被包括在內。近蜥龍科曾經被認為是屬於原蜥腳下目,不過新的研究顯示牠們很有可能是原始蜥腳下目恐龍的近親。.

查看 侏罗纪和近蜥龍科

近蜥龍類

近蜥龍類(学名:Anchisauri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近蜥龍類是由古生物學家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在書籍《The Dinosauria》的第二版提出。加爾東與阿普徹奇將近蜥龍科與黑丘龍科歸類於近蜥龍類,近蜥龍與黑丘龍是其中最著名的屬。而更常見的原蜥腳類恐龍如板龍、大椎龍,被列入其姐妹演化支板龍類。 但是,最近的證據指出近蜥龍較類似早期蜥腳類恐龍,而離原蜥腳下目的關係較遠。根據這個研究,近蜥龍類將包含蜥腳下目。在2007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將近蜥龍、雲南龍歸類於近蜥龍類。.

查看 侏罗纪和近蜥龍類

近滑齒龍

近滑齒龍(屬名:Plesioliopleurodon)意為「接近滑齒龍」,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近滑齒龍屬於上龍亞目,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近滑齒龍是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命名。化石是一個完整的頭骨、下頜、頸椎、右鳥喙骨,發現於懷俄明州的貝爾富什頁岩層,年代為森諾曼階下層。卡彭特認為近滑齒龍的最近親是殘酷滑齒龍(化石發現於歐洲的牛津階),故得名。 近滑齒龍具有8對牙齒,牙齒的橫剖面接近圓形,牙齒的外側平滑,頸部的肋骨只有單頭(侏儸紀上龍類具有兩個頭),鳥喙骨之間有修長的胸間骨棒。.

查看 侏罗纪和近滑齒龍

蜥結龍屬

蜥結龍屬(屬名:Sauropelta)又名楯甲龍、蜥肋螈,屬名意為「蜥蜴甲盾」,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有一個已命名種,愛氏蜥結龍(S.

查看 侏罗纪和蜥結龍屬

蜥目魚屬

蜥目魚屬(學名:Sauropsis)是生活在侏羅紀的硬骨魚類,化石發現於西歐和古巴。其屬名的意思是「蜥蜴的眼睛」(sauros/σαυρος 意指「蜥蜴」,ops/οπς 意指「眼睛」).

查看 侏罗纪和蜥目魚屬

蜥鳥亞綱

蜥鳥亞綱的動物是從恐龍演化出來的,是最原始的鳥類,亦是所有現存鳥類的祖先。由於牠們非常原始,牠們會長出翼爪,顯示牠們非常古老,並存在許多恐龍有的特徵。有時候由於始祖鳥與恐龍關係密切,有生物學家會把始祖鳥當成一種爬蟲類。.

查看 侏罗纪和蜥鳥亞綱

蜥蜴

蜥蜴(Lacertilia)是对属于有鱗目蜥蜴亞目的物种的總稱,是一群分布广泛的爬行动物,有超过六千个物种。蜥蜴在全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大陆上均有分布,此外也生活在大洋洲的岛链上。蜥蜴属于並系群,因为它并不包含蛇、蚓蜥这两个有鳞目。蜥蜴有大有小,体长小至几厘米长的變色龍、壁虎,大可到三米长的科摩多巨蜥。 大部分蜥蜴都是四足动物,奔跑时会左右摇摆。其他的则没有腿,而是有着像蛇一样长长的身躯。一些蜥蜴(比如栖居在森林的飞蜥)甚至可以滑翔。许多蜥蜴有领土意识,雄性会互相打架,并会使用明亮的颜色去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吓走对手。大部分蜥蜴是肉食性的,多数属于。体型较小的蜥蜴会食用昆虫,而科摩多巨蜥则会猎食像水牛一般大小的哺乳动物。 蜥蜴有着许多——用毒、偽裝、,以及断尾逃生。.

查看 侏罗纪和蜥蜴

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学名:Sauropoda)又稱蜥腳亞目、龍腳下目、真蜥腳亞目,在希臘文裡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下目,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Marsh, O.C. (1878).

查看 侏罗纪和蜥腳下目

蜥腳形亞目

蜥腳形亞目(学名:Sauropodomorpha,或譯作蜥腳亞目)意為「蜥蜴般的腳」與「形態」,是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蜥腳下目、與其祖先近親(原蜥腳下目,可能是並系群)。蜥腳下目是一群長頸部、長尾巴、大體型的草食性恐龍,最後演化成完全四足行走,並且為出現過的最大陸地動物。原蜥腳下目的生存年較早,體型較小,在生理上能夠以二足方式行走。蜥腳形亞目是三疊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的優勢草食性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蜥腳形亞目

露絲娜龍屬

露絲娜龍屬(學名:Losill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至白堊紀之間的。模式種是巨大露絲娜龍(L.

查看 侏罗纪和露絲娜龍屬

茂名市

茂名市(邮政式拼音:Mowming),別称南方油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临南海。全市陆地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海域面积75平方公里。茂名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广东省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全市户籍人口747.17万人(2010年末),常住人口681.78万(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市辖区常住总人口121.77万人,城市人口61.16万人,通用粤语、普通话,黎话、客家话为部分地区通用语,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

查看 侏罗纪和茂名市

蜀龍屬

蜀龍屬(學名:Shunosaurus)是種獨特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巴通階到卡洛維階)的中國四川省,約1億7000萬年前。.

查看 侏罗纪和蜀龍屬

胡顿银杏

胡頓銀杏(學名:Ginkgo huttoni),是銀杏科銀杏屬下一個已絕滅的物種,生存在侏羅紀。.

查看 侏罗纪和胡顿银杏

胄甲龍屬

胄甲龍屬(屬名:Panoplosaurus)意為「裝甲蜥蜴」,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結節龍科。結節龍科屬於甲龍下目,是草食性恐龍,並存活了1億2000萬年。最早的結節龍科恐龍出現於1億8500萬年前的中侏儸紀。胄甲龍出現於1億年後的晚白堊紀,並存活到白堊紀末。 胄甲龍生存於北美洲,目前已在蒙大拿州、亞伯達省發現化石。牠們身長5.5到7公尺,而尾巴長達2公尺。胄甲龍重量約3.5噸。胄甲龍的頭部覆蓋者頭盔狀的骨板,但尾巴沒有骨槌。從背部到尾巴覆蓋者骨板,上有多排針狀物。肩膀處有方形鱗甲,身體兩側有大型尖刺。 胄甲龍有狹窄的口鼻部,可能以低層植物為食。前肢粗壯,顯示牠們可能行動迅速,也許會採許現代犀牛的防衛方式,以尖刺造成敵人傷害。.

查看 侏罗纪和胄甲龍屬

舊鯊齒龍屬

舊鯊齒龍屬(学名:Veterupristi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属,屬於鯊齒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坦尚尼亞,是已知生存時代最早的鯊齒龍科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舊鯊齒龍屬

與海怪同行

《與海怪同行》(Sea Monsters – A Walking with Dinosaurs Trilogy)是英國BBC的一個電視紀錄片,利用電腦視覺效果來重現史前地球的海洋。 在這個系列中,英國的野生動物節目主持人奈傑爾·馬文往返過去的7大海洋,依年代排列為:.

查看 侏罗纪和與海怪同行

阿吐波鱷屬

阿吐波鱷屬(學名:Atoposaurus)是鱷形超目新鱷類的一屬,是阿吐波鱷科的模式屬。目前已有兩個種,化石發現於法國的德國的侏羅紀晚期地層。 阿吐波鱷的最獨特處,是缺少背部鱗甲,而是這是鑲嵌踝類主龍的最常見特徵。阿吐波鱷缺少背部鱗甲、體型小,身長約17公分、顱頂顳上窩(Supratemporal fossa)狹窄、枕骨寬、眶後骨棒薄細、外表裝飾物平滑,某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阿吐波鱷可能是其他阿吐波鱷科動物的未成年個體,很有可能是Alligatorellus。 在1863年,荷蘭泰勒斯博物館向波恩的化石挖掘者Adam August Krantz買下阿吐波鱷的正模標本,同時還買下喙嘴翼龍、翼手龍屬、Sapheosaurus、Homaeosaurus的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阿吐波鱷屬

阿吐波鱷科

阿吐波鱷科(Atoposauridae)是鱷形超目新鱷類的一科,是群外表類似鱷魚的主龍類,生存於晚侏羅紀到晚白堊紀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德國、哈薩克、英國、美國、喀麥隆、泰國。.

查看 侏罗纪和阿吐波鱷科

阿布山组

阿布山组是位于中国西藏阿布山一带的上白垩世地层,1986年由西藏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吴瑞忠等命名。该地层以红色砂岩、砾岩为主,间夹砂砾岩、泥灰岩等。.

查看 侏罗纪和阿布山组

阿爾布期

阿爾布期(Albian)又稱阿爾比期,是早白堊紀最後一個時期,時間為112.0 ± 1.0 百萬年前至 99.6 ± 0.9 百萬年前,位於阿普第期之後,森諾曼期之前。 阿爾布期是根據法國香檳-阿登大區奧布省(Albien)而來,由法國古生物學家阿爾西德·道比尼(Alcide d'Orbigny)在1842年所提出。有孔蟲門Rotalipora globotruncanoides在阿爾布期首次出現,古生物學家根據牠的化石來劃分森諾曼期與阿爾布期。.

查看 侏罗纪和阿爾布期

阿爾哥龍屬

阿爾哥龍屬(學名:Algoasaurus)意為「阿爾哥亞灣蜥蜴」,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至下白堊紀凡藍今階的南非。化石發現於開普省的Upper Kirkwood地層。阿爾戈龍屬於新蜥腳類,經常被歸類於其中的泰坦巨龍類Romer, A.S.

查看 侏罗纪和阿爾哥龍屬

阿瓦隆尼亞大陸

阿瓦隆尼亞大陸(Avalonia)是個遠古微大陸或地體,存在於寒武紀到志留紀,範圍包含現今的西歐、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以及部份美國東岸地區。其名稱來自於加拿大紐芬蘭省東南部的阿瓦隆半島。.

查看 侏罗纪和阿瓦隆尼亞大陸

阿瓦拉慈龍科

阿瓦拉慈龍科(Alvarezsauridae)是群充滿謎題的小型、長後肢、善於奔跑的恐龍。牠們起初被認為代表原始的無法飛行鳥類,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牠們是群原始的手盜龍形類。阿瓦拉慈龍類恐龍有高度特化的特徵,前肢適合挖掘或撕裂、頜部延長、以及微小的牙齒。牠們已演化成以群居昆蟲為食,例如白蟻。阿瓦拉慈龍科通常可從以下特徵辨別出來:形狀平滑的修長頭部、短而強壯的手臂、以及一個大型指爪。 阿瓦拉慈龍科與阿瓦拉慈龍等名詞,都以歷史學家阿瓦拉慈博士(Don Gregorio Alvarez)為名,而非以更著名的物理學家路易斯·阿弗雷茲(Luis Alvarez)為名;路易斯·阿弗雷茲曾提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假說,並由撞擊事件所造成。.

查看 侏罗纪和阿瓦拉慈龍科

阿瓦拉慈龍類

阿瓦拉慈龍超科(Alvarezsauroidea)是群小型手盜龍類恐龍。阿瓦拉慈龍超科、阿瓦拉慈龍科等名詞,都以歷史學家阿瓦拉慈博士(Don Gregorio Alvarez)為名,而非以更著名的物理學家路易斯·阿弗雷茲(Luis Alvarez)為名;路易斯·阿弗雷茲曾提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假說,並由撞擊事件所造成。在2010年,J.N.

查看 侏罗纪和阿瓦拉慈龍類

阿騰伯洛龍屬

阿騰伯洛龍屬(學名:Attenborosaurus)是蛇頸龍類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英格蘭多塞特郡。模式種是康氏阿騰伯洛龍(A.

查看 侏罗纪和阿騰伯洛龍屬

阿貝力龍科

阿貝力龍科(Abelisauridae)又譯亞伯龍科,意為「阿貝爾的蜥蜴」,是獸腳亞目角鼻龍下目的一個科或演化支。阿貝力龍科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到白堊紀的岡瓦納大陸,目前牠們的化石發現於非洲與南美洲,以及印度、馬達加斯加等地。 如同大部分獸腳亞目恐龍,阿貝力龍科恐龍是肉食性二足恐龍。牠們的特徵是粗壯的後肢,與頭顱骨的表面凹凸不平。較晚期的阿貝力龍科恐龍,例如食肉牛龍,前肢開始退化縮小,頭顱骨較短,眼睛上方發展出骨質裝飾物。大部分的阿貝力龍科恐龍身長範圍是5到9公尺之間。在早期的相關研究中,阿貝力龍科的化石曾被歸類於南美洲的暴龍科"Abeli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查看 侏罗纪和阿貝力龍科

阿貝力龍超科

阿貝力龍超科(Abelisauroidea)是群角鼻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除了南歐的塔哈斯克龍以外,都發現於南半球。著名的屬包括:阿貝力龍、食肉牛龍、以及瑪君龍。 在白堊紀時期,阿貝力龍類繁盛於南半球。牠們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侏羅紀中期,當時的地理分佈比較廣泛;已知最早的阿貝力龍類化石,發現於澳洲與南美洲,約1億7000萬年前。到白堊紀時期,阿貝力龍類已在北美洲、亞洲消失,可能因為與暴龍超科的競爭失敗。阿貝力龍科持續繁盛於南方各大陸,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Martín D.

查看 侏罗纪和阿貝力龍超科

阿根廷龍屬

阿根廷龍屬(學名:Argentinosaurus)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個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可能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体型最巨大的陆地动物。牠們在勞亞古陸侏羅紀的近親(如迷惑龍)滅絕後,才於白堊紀中期的南美洲出現,即距今約1億年前。.

查看 侏罗纪和阿根廷龍屬

阿戈爾魚龍

阿戈爾魚龍(屬名:Aegirosaurus)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的一屬,是種類似魚類的海生爬行動物,生存於晚侏儸紀與早白堊紀交界時期的歐洲.

查看 侏罗纪和阿戈爾魚龍

鵝喙翼龍屬

鵝喙翼龍(屬名:Cycnorhamphus)意為「天鵝的喙嘴」,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梳頜翼龍超科的其中一個屬,生活在侏羅紀的法國與德國。目前已經有兩個種被確認出來。鵝喙翼龍在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名稱為高盧翼龍。.

查看 侏罗纪和鵝喙翼龍屬

赫伯斯翼龍屬

赫伯斯翼龍屬(學名:Herbstosaurus)是翼龍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赫伯斯翼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阿根廷。至今为止唯一已知的化石来自于阿根廷内乌肯省的提通階地層。 牠最初被認為是似美頜龍的小型虛骨龍類恐龍。模式種是小赫伯斯翼龍(H.),是於1974年被描述、命名的。至今为止只有一具化石被发现,它主要由骨盆部分和大腿的骨头组成。起初它被当作是獸腳亞目的一种。它可能是最早在南半球被发现的翼龙類。.

查看 侏罗纪和赫伯斯翼龍屬

赛泰龙属

塞泰龍(屬名:Seitaad)是蜥腳形亞目大腳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美國猶他州。 赛泰龙是从正模标本编号UMNH VP 18040的颅后骨架而得知。该骨架缺少了头部,颈部和尾巴。该骨架发现于早侏罗纪普连斯巴奇期地层的格伦峡谷组,靠近圣胡安县。.

查看 侏罗纪和赛泰龙属

開江龍屬

開江龍屬(學名:Kaijiang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中國,是種類似斑龍的恐龍。牠的化石包括:部份頭顱骨、頸椎、肩帶與四肢的骨頭。由於化石的狀態破碎,目前無法確定是堅尾龍類的哪個演化支,有可能是種原始肉食龍下目恐龍Holtz, Thomas R.

查看 侏罗纪和開江龍屬

闊堅齒鱷屬

闊堅齒鱷屬(學名:Eutretauranosuchus)屬於中真鱷類的稜角鱗鱷科。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花園公園、乾梅薩採石場,以及懷俄明州的科摩崖。目前已發現數個標本。 闊堅齒鱷的模式種是E.

查看 侏罗纪和闊堅齒鱷屬

藏匿龍屬

藏匿龍屬(學名:Cryptosaurus意为隐藏的蜥蜴)是甲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羅紀的英格蘭。 藏匿龍的化石是一根部份的右股骨,由地質學家Lucas Ewbank發現於牛津黏土组(Oxford Clay Formation),並捐給劍橋大學Woodwardian博物館。英國古動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Seeley)當時正在整理劍橋大學Woodwardian博物館的化石,並分門歸類。在1869年,哈利·絲萊將這股骨敘述、命名,模式種是C.

查看 侏罗纪和藏匿龍屬

藏北高原

羌塘(),或称藏北高原,青藏高原大部分,是指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昆仑山以及可可西里山等众多山脉所环绕的高原。范围大致包括那曲地区西北大部(那曲、安多、班戈、申扎、尼玛五县)、阿里地区东部(改则县、措勤县和革吉、日土两县东部)、日喀则市北方小部(仲巴县全境和其他几县部分地区)、拉萨市当雄县和青海省西南小部(格尔木市西部和治多县西部)。 羌塘,英文一般譯為Changtang,意思是北方平原。面积超过70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查看 侏罗纪和藏北高原

门 (生物)

(英文:動物界的門為Phylum,植物界的門為Division)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界和纲之间,有时在门下也分亚门。目前動物界擁有35個門,植物界則擁有16個門。现有系统发生学研究不同门的生物之间的关系,許多門的種類繁多,例如蜕皮动物與有胚植物。.

查看 侏罗纪和门 (生物)

葡萄牙巨龍

葡萄牙巨龍屬(屬名:Lusotitan)是種蜥腳下目腕龍科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葡萄牙。葡萄牙巨龍的前肢長,是腕龍科的特徵之一。 在1947年,葡萄牙地質調查所的Manuel de Matos,在葡萄牙的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發現一個大型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的提通階。在1957年,De Lapparent與Zbszewski將這些化石命名為腕龍的一個新種,阿塔拉腕龍(Brachiosaurus atalaiensis)。種名是以化石發現處的阿塔拉(Atalaia)為名。在2003年,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馬吉爾·泰雷斯·安頓涅斯(Miguel Telles Antunes)將這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阿塔拉葡萄牙巨龍( Lusotitan atalaiensis),屬名意為「Luso的泰坦」,Luso是勞爾哈的拉丁文。 葡萄牙龍的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骸,目前仍沒有發現頭顱骨與數節脊椎,身長估計為25公尺。De Lapparent與Zbszewski當初命名新種時,並沒有選定正模標本。在2003年,馬特烏斯將身體骨骼選定為選模標本。.

查看 侏罗纪和葡萄牙巨龍

葡萄牙龍屬

葡萄牙龍屬(屬名:Lusitanosaurus)意為“葡萄牙蜥蜴”,是種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原始恐龍。葡萄牙龍屬於裝甲亞目,可能是比腿龍還原始的物種。 葡萄牙龍的模式種是里阿斯葡萄牙龍(Lusitanosaurus liasicus),是在1957年由艾伯特·拉伯(Albert Lapparent)、與Zbyszewski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盧西塔尼亞的蜥蜴」,盧西塔尼亞是該地區的古地名;種名則是以里阿斯群(Lias Group)為名。 正模標本是目前唯一的化石,是一個部份左上頜骨與七顆牙齒,被認為是疑名。由於化石的發現地點仍不確定,難以估計牠們的生存年代,可能發現於São Pedro de Moel,屬於侏儸紀早期的錫內穆階。如果屬實,葡萄牙龍將是葡萄牙所發現的最早恐龍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葡萄牙龍屬

鑲嵌踝類主龍

鑲嵌踝類主龍(Crurotarsi)是一個主龍類演化支,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1991年建立,用來取代舊的偽鱷亞目。塞里諾在2005年作出更準確的種系發生學定義:親緣關係較親近於尼羅鱷,而離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也就是親緣關係較親近於鱷魚,而離鳥類較遠的所有物種。所以,鑲嵌踝類主龍是鳥頸類主龍(親緣關係較親近於鳥類,而離鱷魚較遠)的姐妹演化支。與舊式的傳統分類相比,鑲嵌踝類主龍或多或少符合槽齒目去掉古鱷亞目,再加上鱷目。.

查看 侏罗纪和鑲嵌踝類主龍

葉菊石亞目

葉菊石亞目(學名Phylloceratina)是一類生存於下三疊紀至上白堊紀的菊石目。它們一般都很粗壯及極度捲曲,中心細小,縫合線有很多碎屑裝飾。所有其他侏羅紀及白堊紀的菊石目,包括菊石亞目、弛菊石亞目及勾菊石亞目都是衍生自葉菊石亞目。 Category:葉菊石亞目 Category:菊石目.

查看 侏罗纪和葉菊石亞目

葉齒鱷

葉齒鱷(學名:Phyllodontosuchus)是種原始鱷形類動物,屬於喙頭鱷亞目。目前已發現一個顱骨、下頜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年代為侏羅紀晚期。葉齒鱷的牙齒形狀為葉狀,類似草食性恐龍的牙齒,顯示牠們是草食性動物,與其他鱷形類動物不同。.

查看 侏罗纪和葉齒鱷

邁摩爾甲龍屬

邁摩爾甲龍屬(屬名:Mymoorapelta)意為「邁摩爾的盾」,是以發現牠的化石的採石場為名。邁摩爾甲龍是種甲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科羅拉多州西部的莫里遜組,年代為晚侏儸紀啟莫里階到提通階。化石包含一個關節脫落的部份頭顱骨、三個不同部位的骨骸、以及其他顱後身體部位。莫里遜組的邁摩爾甲龍化石,發現於第4到第5地層帶Foster, J.

查看 侏罗纪和邁摩爾甲龍屬

邪靈龍屬

邪靈龍屬(屬名:Daemonosaurus)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屬,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北美洲。邪靈龍的頭顱骨短,牙齒長、向前突出,這在早期獸腳類恐龍中是相當獨特的。邪灵龙是原始形态的二足獸腳亞目恐龍,是三疊紀恐龙和侏罗纪时期的進階型恐龙之间的过渡物种,有助於研究最早期恐龍之間的演化關係。.

查看 侏罗纪和邪靈龍屬

肯尼亚地理

肯尼亚的地理差異很大,肯尼亚有靠印度洋的海岸線,其中包括的沼澤,肯尼亚也有广阔的平原及众多的丘陵。 中肯尼亚和西肯尼亚的地理特徵有肯亞大裂谷、肯亞最高的肯尼亚山及位在肯亞及烏干達邊界的埃爾貢山。西肯尼亚的是東非雨林的遺跡。的大小比卡卡梅加森林大很多,是東非最大的複合林。非洲最高的乞力马扎罗山也在肯尼亚。.

查看 侏罗纪和肯尼亚地理

肉食龍類

肉食龍下目(学名:Carnosauria)是群大型掠食性恐龍,生存於侏儸紀到白堊紀。肉食龍下目最初包含許多種類的大型獸腳亞目恐龍,但這些物種彼此之間並沒有接近的關係,而成為複系群;肉食龍下目後來被定義為只包含異特龍超科與牠們的近親。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一些非常大型的肉食龍下目恐龍,例如南方巨獸龍與魁紂龍,牠們屬於鯊齒龍科,是最大型的掠食性恐龍之一。 肉食龍下目的明顯特徵包括:大型眼睛、長而狹窄的頭顱骨、以及大幅改變的腿部與骨盆結構(例如股骨比脛骨還長)。.

查看 侏罗纪和肉食龍類

肉龍屬

肉龍屬(學名:Sarcosaurus)意為「肌肉蜥蜴」,是種原始的獸腳亞目恐龍,屬於腔骨龍超科或原始角鼻龍下目,身長約3.5公尺。肉龍生存於早侏儸紀的錫內穆階,約1億9600萬年前。目前發現的肉龍化石包括一個部份骨骸,發現於英格蘭的下里阿斯地層。模式種是伍氏肉龍(S.

查看 侏罗纪和肉龍屬

蓝猫淘气3000问·恐龙时代

《蓝猫淘气三千问·恐龙时代》(简称《蓝猫恐龙系列》)为蓝猫淘气3000问第三部作。该系列续前一系列的情节。外星人将数种恐龙基因重组培育出破坏性极强的恐龙,想以此摧毁地球。为了打败这些恐龙保卫地球,蓝猫等人前往恐龙时代取恐龙的原始基因,然后再通过感应器收集恐龙资料以安排变种恐龙适合的居住环境。打败外星人后,蓝猫等人又开始了在中生代三纪的冒险。.

查看 侏罗纪和蓝猫淘气3000问·恐龙时代

银川市境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本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子列表,列举在银川市境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不包括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

查看 侏罗纪和银川市境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银杏

銀杏(学名:Ginkgo biloba),落葉喬木,壽命可達3000年以上。又名公孙树、鴨腳樹、鴨腳子等,其裸露的種子稱為白果。属裸子植物銀杏門唯一現存物種,和它同門的所有其他物種都已灭绝,因此被称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被发现在化石追溯到2.7亿年前。銀杏原產於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全世界,并被早期引入人类历史。它有多種用途,可作為傳統醫學用途和食物。.

查看 侏罗纪和银杏

银杏属

银杏属是银杏科下唯一现存的一个属,主要产于中国和日本。银杏属下仅存银杏(Ginkgo biloba)一个种和数个变种。因为曾经发现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的化石中的植物与其存在亲缘关系,所以该属被认为是远古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银杏属

银杏科

银杏科(学名:Ginkgoaceae)是裸子植物的一科,落叶乔木。 银杏科出現於中生代侏羅紀時期,曾包含多個屬,侏羅紀及白堊紀分佈廣泛,白垩纪后逐渐衰落。第四紀冰河時期后僅存一属一種——银杏属銀杏(Ginkgo biloba),殘留于中国南部地区,因此被視為活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银杏科

银杏目

银杏是一类种子植物,最早出现在晚古生代早二叠世,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最为繁盛,此后逐渐衰落。现在,银杏(Ginkgo biloba)是银杏类植物的唯一成员。.

查看 侏罗纪和银杏目

铃蟾属

铃蟾属(学名:Bombina)是两栖纲无尾目铃蟾科的一属,根据不同的文献现存五种或者八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部地区。是一种小型蛙类,成蛙腹部颜色鲜艳,起到警告色的作用。遇到危险时会将腹部朝上,并分泌毒液。从进化历史的观点上它们属于比较原始的无尾目动物,属于无尾目中的始蛙亚目。.

查看 侏罗纪和铃蟾属

醒龍屬

醒龍屬(屬名:Abrictosaurus)意為「不眠的蜥蜴」,是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南部非洲。醒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身長接近1.2公尺,重量少於45公斤。 醒龍的化石只有兩個個體,發現於南非開普省與賴索托加查斯內克區的上艾略特組。上艾略特組的年代被認為是早侏儸紀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接近2億到1億9000萬年前Norman, D.B., Sues, H.-D., Witmer, L.M., & Coria, R.A.

查看 侏罗纪和醒龍屬

重龍屬

重龍屬(屬名:Barosaurus)又名重型龍或巴洛龍,是蜥腳下目梁龍科的一屬,是種有長頸、 長尾巴的巨大草食性恐龍,與較著名的梁龍為近親。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莫里遜組(Morrison Formation),同地區發現的還有梁龍、迷惑龍、圓頂龍、腕龍及簡棘龍,以及獵食性的異特龍、裝甲恐龍的劍龍。莫里遜組的重龍化石,發現於第2到第5地層帶Foster, J.

查看 侏罗纪和重龍屬

重慶龍屬

重慶龍屬(學名:Chungkingosaurus)是劍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羅紀時期的中國,化石發現於四川省的上沙溪廟組。.

查看 侏罗纪和重慶龍屬

自貢龍屬

自貢龍屬(學名:Zigong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的沙溪廟地層,年代為侏羅紀中至晚期。由於對中國的侏羅紀蜥腳下目所知有限,對自貢龍的分析也有困難,有些學者提出自貢龍應屬於峨嵋龍或馬門溪龍,有些則認為牠們是獨立的屬。.

查看 侏罗纪和自貢龍屬

自貢恐龍博物館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遗址类博物馆,也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化的專業性恐龍博物館,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東北郊的大山鋪鎮238号。于1984年4月开始建设,建於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之上,1987年1月15建成并对外开放,现占地面积为7万平方千米。1991年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成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在2002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查看 侏罗纪和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贡市

自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偏南。市境东临泸州市,南接宜宾市,西邻乐山市,北界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低山丘陵区,沱江纵贯市境东部,于东南部与釜溪河汇合,岷江支流越溪河流经西部。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人口277.02万。 自贡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和“美食之府”之称,为中华民国最早建制的二十个市之一,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现已发展为一座百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自贡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省区域中心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自贡市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自贡市因盐而得名--自贡其实就是自流井和贡井两个著名产盐区的合称。举凡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市政,以及城市的职业构成、社会意识、政治风云、生活方式等,无不深刻地打上盐业经济的烙印。正是盐塑造了自贡这座城市。自贡盐业生产起源于东汉章帝年间,素有「千年盐都」美称,一度成为中国井矿盐的中心和最大的手工工场。自贡市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自贡因盐业的鼎盛而「富庶甲于蜀中」,被誉为「川省精华之地」,曾经为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为抗日战争中捐款额度全国最高的城市,记录于国民政府军方资料中,釜溪河北岸的石刻“还我河山”就是当年国军将领冯玉祥为自贡富商捐款之善举所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自贡市成为三线建设中重要的化工城市。在“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视角下的城市排名”中,自贡市位列市级行政区中成长竞争力前十强的第一位。自贡市区也是罕见的天然太极城,半城青山半城楼,釜溪河绕城而过,并在代家坝和樊家坝形成了S形河床,组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案。未来的自贡将以“太极城”为中心,将老城区、汇东新区(含南湖)、沿滩新城、东部新城连接成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

查看 侏罗纪和自贡市

里奧哈龍屬

里奧哈龍屬(屬名:Riojasaurus)意為「里奧哈蜥蜴」,是種草食性原蜥腳下目恐龍。里奧哈龍是以阿根廷拉里奧哈省為名,牠們是由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所發現、命名。里奧哈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牠們身長約10公尺"Rioja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查看 侏罗纪和里奧哈龍屬

里阿斯龙

里阿斯龍("Liassaurus")是侏羅紀早期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當時的歐洲,有可能是屬於角鼻龍下目。模式種是休尼氏里阿斯龍("L.

查看 侏罗纪和里阿斯龙

里斯本鱷屬

里斯本鱷屬(屬名:Lisboasaurus)是中生代鱷形超目的一屬,是種小型動物,身長約40公分。化石的保存狀態不良好,只有牙齒與下頜碎片。目前已經有兩個種被敘述。里斯本鱷曾被認為是中侏儸紀的初鳥類、傷齒龍科、蛇蜥類( Anguimorph)的蜥蜴。兩個種目前都被歸類於鱷形超目,其中一種則被歸類於盧西塔尼鱷。 在1960年代,柏林自由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葡萄牙萊里亞附近的Guimarota褐煤礦找到新的脊椎動物化石地點。在1991年,Milner與Evans將這個褐煤礦的年代,定年於中侏儸紀巴統階到晚侏儸紀牛津階。在2004年,Schwarz與Fechner則將該地區,定年為晚侏儸紀。該地發現了大量的化石碎片。 Seiffert將里斯本鱷敘述成鱗龍超目蛇蜥類的一屬,包含兩個種:L.

查看 侏罗纪和里斯本鱷屬

釘狀龍

钉状龙(屬名Kentrosaurus)又名肯氏龍,為劍龍科(Stegosauridae)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生存年代為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釘狀龍與北美洲的劍龍屬(Stegosaurus)是近親,但是體型大小、身體靈活度、與防禦用的板甲形狀不同。成年釘狀龍的身長約4.5公尺,釘狀龍的後背到尾巴分佈者尖刺,而非板甲。肩膀或臀部兩側可能有尖刺。 釘狀龍是在1915年由德國古動物學家Edwin Hennig命名。Kentrosaurus之中的kentron/κεντρον源自希臘文中的κεντρον(kentron),意思是「尖刺的」;而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而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處為名。晚白堊紀的角龍下目尖角龍的屬名(Centrosaurus),也是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但尖角龍字首改為"C",以避免混淆。.

查看 侏罗纪和釘狀龍

金山龍屬

金山龍屬(學名:Jingshan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牠的化石是一組接近完整包括有頭顱骨的骨骼,是在中國雲南祿豐縣的金山鎮發現的。 模式種是新窪金山龍(J.

查看 侏罗纪和金山龍屬

金鳳鳥屬

金鳳鳥屬(學名:Jinfengopteryx)是手盜龍類恐龍的一屬,身長約55厘米。屬名是以中國神話中的金鳳凰來命名。 化石是發現於中國河北省的花吉营組(Huajiying Formation)的橋頭段,地層年代不詳。在地質上,花吉营組是在下白堊紀的義縣組之下,所以被認為是屬於下白堊紀或侏羅紀晚期。近年研究發現橋頭段的地質年代,可能接近於更著名的義縣組,約1億22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Jin, F., Zhang, F.C., Li, Z.H., Zhang, J.Y., Li, C.

查看 侏罗纪和金鳳鳥屬

金沙江龍屬

金沙江龍屬(屬名:Chinshakiangosaurus)意為「金沙江的蜥蜴」,是早侏儸紀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現今的中國。金沙江龍被分類於蜥腳下目,但所知有限。模式種是中和金沙江龍(屬名:C.

查看 侏罗纪和金沙江龍屬

長城翼龍屬

長城翼龍屬(屬名:Changchengopterus)是基礎翼龍目的一屬,不屬於翼手龍亞目。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北省的青龍縣,該地屬於髫髻山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Lü, J. (2009).

查看 侏罗纪和長城翼龍屬

長鎖龍

長鎖龍(屬名:Leptocleidus)又名細鎖龍或纖鎖龍,在希臘文中意為「修長的鎖骨」,是蛇頸龍目上龍亞目長鎖龍科的一屬Smith AS, Dyke GJ.

查看 侏罗纪和長鎖龍

長頸巨龍屬

長頸巨龍屬(屬名:Giraffatitan)意為「長頸鹿泰坦」,是蜥腳下目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到提通階)的東非。長頸巨龍最初被视为腕龍屬的一個種,而被称为布氏腕龍(Brachiosaurus brancai)。過去幾十年來,大部分關於腕龍的科學研究,其實是來自於長頸巨龍,包含身長與體重的估計值、頭顱骨的特徵。而位於柏林洪堡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腕龍骨架模型,是世界上最高的骨架模型,其實是屬於長頸巨龍的。.

查看 侏罗纪和長頸巨龍屬

長齒蛇龍屬

長齒蛇龍屬(學名:Macrodontophion)意為「有長牙齒的蛇」,是種史前爬行動物,化石是一顆牙齒,發現於烏克蘭,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晚期。長齒蛇龍是在1834年由Zborzewsky所敘述、命名,當時並沒有建立種名,目前的狀態是疑名。長齒蛇龍可能屬於肉食龍下目恐龍、蛇頸龍類、或是鱷魚。.

查看 侏罗纪和長齒蛇龍屬

長臂獵龍屬

長臂獵龍屬(學名:Tanycolagreus)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虛骨龍科,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北美洲。正模標本發現於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的Bone Cabin採石場,該地屬於莫里遜組,年代為牛津階到提通階。長臂獵龍的詞源來自於古希臘文,tany意為「長」,kolon意為「四肢」,agreus意為「獵人」,意指牠們長的前肢;種名是以George Top Wilson為名。 正模標本(編號TPII 2000-09-29)是一個部份骨骸,包含不完整的顱骨、下頜、大部分顱後骨骸。另外還發現了兩個副模標本,其中一個不完整手部,原先被歸類為赫氏嗜鳥龍(Ornitholestes hermanni),也是發現於Bone Cabin採石場;另一個是前上頜骨,原先被歸類於克里夫蘭史托龍(Stokesosaurus clevelandi),發現於猶他州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莫里遜組發現長臂獵龍化石,發現於第2地層帶,第5地層帶曾發現一些化石,可能也屬於長臂獵龍Foster, J.

查看 侏罗纪和長臂獵龍屬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查看 侏罗纪和长江

镇海区 (宁波市)

镇海区,古称蛟川,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市辖区,為宁波重要的工业区和港区。镇海区位于宁波市域东面,宁绍平原东端,甬江下游,北与慈溪市相邻,南隔甬江与北仑区相望,西与江北区相接,东隔海与舟山市相望,全区陆域面积245.9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23.46平方千米。 镇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越国,五代时始建县,1985年成为宁波市辖区。历史上,镇海是宁波的海防门户,曾经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抗日战争等多次战事,因而有“海天雄镇”之称。镇海的航海与经商传统浓厚。镇海商人是宁波商帮的重要一支,同时镇海也是宁波商帮最大的聚居地,因而镇海也有“商帮故里”的称号。甬江口有长久的通航历史,镇海港区是宁波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临港工业是镇海经济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查看 侏罗纪和镇海区 (宁波市)

腿龍屬

腿龍屬(屬名:Scelidosaurus)又稱肢龍、稜背龍,在希臘文意為「腿蜥蜴」Liddell & Scott (1980).

查看 侏罗纪和腿龍屬

腿龍科

腿龍科(Scelidosauridae)是鳥臀目裝甲亞目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亞洲、歐洲、北美洲。 腿龍科是群原始鳥臀目恐龍,接近劍龍下目與甲龍下目的共同祖先。Lambert D (1993).

查看 侏罗纪和腿龍科

腔骨龍屬

腔骨龍屬(學名:Coelophysis)又名虛形龍,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牠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查看 侏罗纪和腔骨龍屬

腔骨龍科

腔骨龍科(學名:Coelophysidae)是一群原始的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大部分的腔骨龍科恐龍體型相當小。牠們繁盛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 在1998年,利用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將腔骨龍科定義為:包含鮑氏腔骨龍(Coelophysis bauri)與三疊原美頜龍(Procompsognathus triassicus),與牠們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兩者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腔骨龍科屬於腔骨龍超科。快足龍科(Podokesauridae )雖然早於腔骨龍科14年成立,應該擁有優先權,但因為快足龍科的模式標本在火災中遭到破壞,以致於無法與其它新發現化石做比對,所以快足龍科現在已廢棄不用,並被認為是腔骨龍科的異名。.

查看 侏罗纪和腔骨龍科

腔骨龍總科

腔骨龙超科是群生存于晚三叠纪至早侏罗纪较常见的恐龙 它们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可能生存于每个大陆。腔骨龙超科恐龙是肉食性动物,体型修长,外表类似虚骨龙类,有些种的头顶有易碎的冠饰;腔骨龙超科之前被分类于虚骨龙类。腔骨龙超科恐龙的身长范围从1到6公尺。目前仍不清楚腔骨龙超科恐龙的外表覆盖物,不同的艺术家将它们绘画成布满鳞片,或是覆盖者羽毛。在某些挖掘地点发现了众多的个体化石聚集在一起,因此有些种被推测可能以小群体方式生活。 著名的腔骨龙超科恐龙包括:腔骨龙、原美颌龙,以及理理恩龙。大多数原先被分类于快足龙科的恐龙,现在被分类于腔骨龙超科。.

查看 侏罗纪和腔骨龍總科

腔棘魚科

腔棘魚科(学名:Coelacanthidae)是腔棘魚目下的一科,化石分布於全世界,起源於古生代二疊紀,然後在中生代侏儸紀時完全滅絕。 現存的矛尾魚經常被認為是腔棘魚科的成員,不過事實上,牠們是屬於比較進化的矛尾魚屬,一直到三疊紀才出現。.

查看 侏罗纪和腔棘魚科

腕龍屬

腕龍屬(学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的北非。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牠的前肢長於後肢。腕龍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最聞名的恐龍之一。腕龍的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東非的布氏腕龍(B.

查看 侏罗纪和腕龍屬

腕龍科

腕龍科(学名:Brachiosauridae)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牠們是群草食性四足恐龍,前肢長於後肢,並擁有45度角傾斜的長頸部。儘管腕龍科恐龍的外表有獨特特徵,但牠們的分類仍有爭論,腕龍科到底是獨立的一科,或是基礎巨龍形類恐龍的集合群。因此,關於哪些屬該分類於腕龍科也有所爭論。 腕龍科恐龍的重量範圍從20公噸到90公噸,牠們長而挺立的頸部可讓牠們接觸到樹梢上的樹葉,而這範圍是其他蜥腳類恐龍所接觸不到的。頸椎約在14個左右,內部中空,可減輕牠們的重量。牠們的牙齒長、呈匙狀,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相比(例如梁龍),更能處理較堅硬的植物。有些古生物學家推測如果牠們能夠以後肢站立,那牠們能夠接觸到更高層的樹枝。然而,牠們的短尾巴與後肢使牠們的重心位在相當前面的部位,將使牠們很難以後肢站立。 腕龍科恐龍存活到到晚坎潘階才滅亡(8300萬年前到7100萬年前),因為在墨西哥發現了一個屬於該地質年代的腕龍科尾椎。腕龍科的化石在20世紀初期首次發現於北美洲,之後在歐洲、非洲、南美洲、亞洲等地也發現了腕龍科化石。在2001年,中東發現了亞洲第一個腕龍科化石,但僅發現了少數牙齒。 全世界最大型的已架設骨骸位在德國柏林的亨波特博物館,屬於腕龍科的長頸巨龍屬。.

查看 侏罗纪和腕龍科

酋龍屬

酋龍屬(學名:Datousaurus),又名大頭龍、巴蜀龙,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的下沙溪廟組,地質年代為中侏羅紀。生存於同時期、同地區的蜥腳下目有蜀龍、峨嵋龍及原頜龍,鳥腳下目的有曉龍、早期劍龍科的華陽龍,以及肉食性的氣龍。牠是由董枝明等人於1984年正式描述,其學名是來自馬來語的「酋長」或是中文的「大頭」。.

查看 侏罗纪和酋龍屬

艾德瑪龍屬

艾德瑪龍屬(學名:Edmarka)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艾德瑪龍是蠻龍的近親,甚至有可能是蠻龍的次異名。化石是一個部份身體骨骼,是在美國懷俄明州的科摩崖發現的。 模式種是雷克斯艾德瑪龍(E.

查看 侏罗纪和艾德瑪龍屬

苏铁属

苏铁属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苏铁目中苏铁科的唯一属,是一種裸子植物。苏铁,又称为铁树、凤尾铁、凤尾蕉。苏铁类植物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起源於古生代的印度次大陸,迄今为止已有2.8亿年的历史。到侏罗纪至白堊紀時期達至巔峰,遍及全球,成为恐龙的主要食物。及至白堊紀結束時,當非鳥類的恐龍都滅絕時,北半球大多數的蘇鐵類物種亦同時滅絕。 苏铁“Cyca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椰子树名,苏铁类植物常被误认为棕榈树或是蕨类植物。.

查看 侏罗纪和苏铁属

苏铁目

苏铁目(学名:Cycadales)統稱蘇鐵,是苏铁纲(Cycadopsida)中一个唯一目,共有3科,10至12屬約305种,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科植物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典型特徵是茎粗壮,多數有羽状叶集生于茎干顶部,孢子叶球也生于茎顶部,為雌雄异株植物。蘇鐵類植物常會被誤認為棕櫚或蕨類植物。 由于多数生长在人迹罕见的热带森林中,最近25年才逐渐被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种,可能尚有许多品种没有被人们发现。蘇鐵被發現橫跨許多世界各地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蘇鐵在南美洲和中美洲有最多樣性,其餘分佈在墨西哥,安的列斯群島,美國東南部,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日本,中國,東南亞,印度,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等地則至少有65 種。有些蘇鐵可以生存在半沙漠、氣候惡劣、乾旱、潮濕的熱帶雨林環境下。 苏铁纲植物传统分类被分到裸子植物门,但后来发现裸子植物门是个并系群(被子植物也是起源于裸子植物祖先),且各种裸子植物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最新的分类方法将其拆分,单独列为一个苏铁门(Cycadophyta)。.

查看 侏罗纪和苏铁目

離片錐目

離片錐目(Temnospondyli)是原始兩棲類的重要但極度分化的分類,在石炭紀、二疊紀及三疊紀非常繁盛。當中有一些一直掙扎求存至白堊紀。在牠們的演化歷史中,牠們適合生活在很多不同的環境,包括淡水、半水、兩棲、陸地及近岸的海洋,而牠們的化石遺骸在每一個大洲中都有發現。學者們並不認同一些獨特的離片錐目是現今一些兩棲類的祖先,或整個離片錐目在沒有後裔下完全滅絕。.

查看 侏罗纪和離片錐目

離龍目

離龍目(学名:Choristodera)是群半水生雙孔類爬行動物,出現時期為侏儸紀中期,滅亡時期為始新世早期;但三疊紀晚期已出現離龍類的可能化石。離龍目的化石已在北美、歐洲、亞洲等地發現。最常見的化石來自晚白堊紀到早始新世之間。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牠們位在基礎雙孔動物到基礎主龍形下綱動物之間;但以種系發生學研究的話,離龍目的位置仍未確定。也有研究認為牠們是群基礎鱗龍形下綱動物。最近,大部分研究人員將離龍目歸類於主龍形下綱。.

查看 侏罗纪和離龍目

難覓龍屬

難覓龍屬(學名:Dysloc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生存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學名的意思是「難以分類的蜥蜴」。 模式種是D.

查看 侏罗纪和難覓龍屬

雨含果属

含果属(学名:Yuhania)是一种已灭绝的植物,于中国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的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中被发现。其模式种为道虎沟雨含果(Yuhania daohugouensis)。 学界目前对于侏罗纪时是否已出现被子植物尚存争议。雨含果被认为可能是一种被子植物,不过亦有学者对此存有异议。.

查看 侏罗纪和雨含果属

雲南龍屬

雲南龍屬(屬名:Yunnan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到中期;雲南龍是最晚存活的原蜥腳下目恐龍之一。雲南龍與祿豐龍有接近親緣關係。雲南龍目前已知兩個有效種,其中最大的一種身長可達7公尺,而高度可從2公尺到3公尺。.

查看 侏罗纪和雲南龍屬

雷盜龍

雷盜龍(學名:"Brontoraptor")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的莫里遜組,是個非正式名稱。牠是屬於獸腳亞目的堅尾龍類,有可能是斑龍超科,生存於現今的美國懷俄明州。 雷盜龍未被正式發表,是在1990年代由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Robert T.

查看 侏罗纪和雷盜龍

雷龍

雷龍(屬名:Bront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879年命名(brontē/βροντη 在古希臘文裡意為「雷聲」,而 sauros/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這名稱曾經在1974年遭到廢除,而由早了兩年命名的迷惑龍所取代。如今,根據刊登於「PeerJ」期刊的一項研究,過去15年來,許多新的恐龍化石陸續出土,葡萄牙和英國的學者運用統計分析,比較雷龍和迷惑龍之間數百個骨骼特徵後,發現兩者有許多重大差異,足以讓雷龍自成一「屬」。根據「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網站報導,原始的研究報告長達300頁,前後歷時5年,作者群走訪了無數次歐美各大博物館,一共分析了81個蜥腳亞目恐龍標本的477種不同生理特徵,進而得出雷龍確實曾經存在過的結論。.

查看 侏罗纪和雷龍

雜肋龍屬

肋龍屬(屬名:Poekilopleuron)是一屬基礎堅尾龍類恐龍,屬於斑龍科。雜肋龍的身長9米,體重達1公噸。牠們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巴統階),約1億6800萬到1億6500萬年前。牠的化石是部份的骨骼,最初於1824年在法國發現,並被命名為斑龍的一個種。牠於1923年才被更名為雜肋龍。這副骨骼是最先發現的雜肋龍化石,但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由於原有的化石已被破壞,而至今未有發現其他的化石,加上牠曾更名,故雜肋龍的分類上有很大的爭議而未能解決。 雜肋龍最特別的地方是其大手臂,是較為原始的特徵。牠不像後期的獸腳亞目的手臂很小,而是長及強壯的。雜肋龍的前臂短而粗壯,而年代較晚期的北美洲近親蠻龍也有類似跡象。 過去曾有一個顱骨被歸類於雜肋龍的新種,名為P.

查看 侏罗纪和雜肋龍屬

蛇是一类無足的爬蟲類動物,是蛇亚目(学名:Serpentes)的通称,属于爬行纲,另有其它無足的爬虫類如蚓蜥、蛇蜥等并不属于蛇亚目。 又有虵、虺、螣、蚦、蜧、蜦、长虫等別稱,根據種類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正如所有爬蟲類有鱗目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以至最長的蟒科及蚺科。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 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蛇的另一個特徵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現代蛇類的分類研究,大概可追溯至古新世時代。目前紀錄中最巨型的蛇類是活於古新世的泰坦巨蟒,長度達13米長,其化石被發現的年份是2009年;目前體型最細小的蛇類是卡拉細盲蛇,長度約只有10公分。 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查看 侏罗纪和蛇

蛇嘴魚龍

蛇嘴魚龍(學名:Leptonectes)是種已滅絕魚龍目,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瑞提階)到侏儸紀早期(普林斯巴赫階),化石發現於比利時、英格蘭、德國。Maisch MW, Matzke AT.

查看 侏罗纪和蛇嘴魚龍

蛇嘴魚龍科

蛇嘴魚龍科(学名:Leptopterygiidae)是魚龍目的一科,體型中至小型,大部分具有類似劍魚的長口鼻部。長口鼻部可能作為武器使用,或是穿越大量的魚群。 Category:魚龍目.

查看 侏罗纪和蛇嘴魚龍科

蛇螺屬

蛇螺屬(學名:Vermetus)是一個海螺的屬,屬於蛇螺科的海洋腹足綱軟體動物。 蛇螺屬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物種的屬:早在侏羅紀到四疊紀期間(約1.647億年前到現在)的地層就已發現牠們的化石。.

查看 侏罗纪和蛇螺屬

蛇頸龍 (消歧義)

蛇頸龍可能是指:.

查看 侏罗纪和蛇頸龍 (消歧義)

蛇頸龍屬

蛇頸龍屬(屬名:Plesiosaurus)是種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屬於鰭龍超目,存在於早期的侏儸紀,身長約3到5公尺。在德國與英國的里阿斯統(Lias)發現了接近完整的骨骸。牠們的特色在於小頭、細長的頸部、像烏龜般寬闊的身體、短尾巴,與兩對大且細長的鰭狀肢。 牠的名字後來成為蛇頸龍目的名稱來源,但蛇頸龍本身年代相當早,是該目典型的屬。.

查看 侏罗纪和蛇頸龍屬

蛇頸龍亞目

蛇頸龍亞目(Plesiosauroidea)是一群肉食性水生爬行動物,大部分是海生。牠們的化石被發現後,在某種程度上被幻想為 「」,但其實牠們沒有殼。在一般用語裡,蛇頸龍類(Plesiosaur)有兩種範圍,一為蛇頸龍目,另一為蛇頸龍亞目。短頸、大頭的蛇頸龍類稱為上龍亞目,是中生代的頂級掠食動物;蛇頸龍亞目同時包含長頸(薄板龍科)與短頸(雙臼椎龍科)。蛇頸龍類的種類很多,但並非全部如薄板龍般巨大。 蛇頸龍類首次出現於早侏儸紀,並且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而滅絕。雖然牠們與恐龍同為中生代爬行動物,牠們並非恐龍。 蛇頸龍亞目的屬名在希臘文裡,plesios/πλησιος意為接近,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

查看 侏罗纪和蛇頸龍亞目

蛇頸龍目

蛇頸龍目(Plesiosauria),希臘文意思是“接近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目。牠們首次出現在三疊紀中期,在侏儸紀特別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蛇頸龍類有兩個不同的意思:蛇頸龍目、以及單指長頸的蛇頸龍亞目。後者成為大眾想像中的尼斯湖水怪。在本頁面,蛇頸龍類通常指的是蛇頸龍目。.

查看 侏罗纪和蛇頸龍目

雙型齒翼龍屬

雙型齒翼龍屬(屬名:Dimorphodon)又譯雙型齒龍或二形齒翼龍,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屬,是種中型翼龍類,生存於早侏儸紀的歐洲,約2億年前到1億8000萬年前。近年在北美洲也有發現化石,但生存年代晚了3000萬年。雙型齒翼龍是由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在1859年所命名。屬名在古希臘文的意思是“兩種形式的牙齒”,指的是牠頜部有兩種形式的牙齒,這種狀況在爬行動物裡很少見。.

查看 侏罗纪和雙型齒翼龍屬

雙型齒翼龍科

雙型齒翼龍科(Dimorphodontidae)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儸紀早期。 在1870年,英國古生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建立雙型齒翼龍科(當時名為Dimorphodontae),當時唯一屬是雙型齒翼龍。 在2003年,翼龍類專家大衛·安文(David Unwin)替雙型齒翼龍科提出演化支定義:雙型齒翼龍、蓓天翼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根據這個定義,雙型齒翼龍科只包含這兩個屬。在翼龍目內,雙齒型翼龍科的演化位置略比沛溫翼龍衍化;在Macronychoptera演化支內部,雙型齒翼龍科是Caelidracones的姊妹演化支。 根據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的研究,雙型齒翼龍、蓓天翼龍並非近親。如果這理論屬實,雙型齒翼龍科將成為無效的分類單元。.

查看 侏罗纪和雙型齒翼龍科

雙孔翼龍屬

雙孔翼龍屬(屬名:Parapsicephal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約克夏惠特比的明礬頁岩層,年代為下侏儸紀的早托阿爾階。雙孔翼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部份頭顱骨,雖然缺少口鼻部,但有詳細的腦殼部分。儘管如此,雙孔翼龍仍為一所知有限的屬。 雙孔翼龍是的化石在1880年代,由Reverend D.W.

查看 侏罗纪和雙孔翼龍屬

蛙嘴龍屬

蛙嘴龍屬(學名:Anurognathus)又譯無顎龍、無尾頜翼龍,是種小型翼龍類,屬於喙嘴翼龍亞目蛙嘴龍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提通階)的歐洲,接近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000萬年前。 蛙嘴龍是在1923年由路德維希·杜特萊因(Ludwig Döderlein)敘述、命名Döderlein, L.

查看 侏罗纪和蛙嘴龍屬

蛙嘴龍科

蛙嘴龍科(学名:Anurognathidae)是群小型翼龍類,大部分成員缺少尾巴,並在侏儸紀時期分布於全世界,例如蛙嘴龍與蛙頜翼龍。牠們與翼手龍亞目擁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短而固定的尾部骨頭。如果蛙嘴龍科不是翼手龍亞目的祖先,那牠們應該有接近親緣關係。 Category:喙嘴翼龍亞目.

查看 侏罗纪和蛙嘴龍科

雙節頜獸

雙節頜獸(Diarthrognathus)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犬齒獸亞目的三稜齒獸科,化石發現於南非。屬名意為「兩種關節的下頜」。雙節頜獸的下頜同時具有哺乳類與爬行動物的特徵,下頜關節同時由爬行動物的方骨與關節骨、以及哺乳動物的鱗狀骨、齒骨組成。.

查看 侏罗纪和雙節頜獸

蛙頜翼龍屬

蛙頜翼龍屬(屬名:Batrachognath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年代為晚侏儸紀的牛津階到啟莫里階。 模式種是飛行蛙頜翼龍(B.

查看 侏罗纪和蛙頜翼龍屬

雙脊龍屬

雙脊龍屬(屬名:Dilophosaurus),又名雙棘龍、雙嵴龍或雙冠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早侏羅紀的,約1億9300萬年前。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雙冠蜥蜴」,因牠的頭頂有兩個冠狀物。第一個標本是在1954年所敘述,但直到十幾年後才被命名為雙脊龍。雙脊龍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侏羅紀恐龍之一,但是相關研究相當少。 雙脊龍曾多次出現在大眾文化之中,最著名的是在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被描述為像褶伞蜥一样拥有夸张颈部、會噴毒液、像小狗一样大小的恐龍。此外還在眾多的電玩遊戲中登場。但這些作品中的雙脊龍形象纯属虚构,跟古生物學的觀點有很大的出入。.

查看 侏罗纪和雙脊龍屬

雙脊龍科

双脊龙科或者双冠龙科(学名:Dilophosaurus)为一群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早期的大型肉食性恐龙。.

查看 侏罗纪和雙脊龍科

雙臼椎龍屬

雙臼椎龍屬(學名:Polycotylus)是種已經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亞目雙臼椎龍科。雙臼椎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俄羅斯、澳洲海洋。有一個雙臼椎龍的成年個體化石,其體內保存一個大型胎兒化石,這顯示雙臼椎龍是卵胎生動物,此繁衍模式在爬行類中相當獨特。 模式種是寬鰭雙臼椎龍(P.latippinis),是由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在1869年命名,除此之外還有11個已命名種。屬名意為「多凹處的脊椎」,意指其脊椎形狀。.

查看 侏罗纪和雙臼椎龍屬

雙腔龍屬

雙腔龍屬(學名:Amphicoelia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包括了已知體型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A.

查看 侏罗纪和雙腔龍屬

通安龍屬

通安龍屬(學名:Tonganosaurus)意為「通安的蜥蜴」,是蜥腳下目馬門溪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的易門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早期,約1億8000萬年前。其化石包含:二十一節脊椎、前肢、肩胛骨、部份骨盆以及一隻完整的後腳。模式種是何氏通安龍(T.

查看 侏罗纪和通安龍屬

速蜥鱷屬

速蜥鱷屬(學名:Cricosaurus)是種肉食性海生鱷類,屬於地蜥鱷科。速蜥鱷是在1858年由Johann Andreas Wagner命名,根據三個發現於德國的頭骨命名,年代為侏儸紀晚期的提通階。屬名在希臘文意為「環鱷魚」。 這三個頭骨分別歸類到不同種。速蜥鱷的相關資訊很少,先後有科學家認為速蜥鱷是地蜥鱷、地龍、達克龍的次異名。Steel R.

查看 侏罗纪和速蜥鱷屬

老岭

老岭山脉,纵贯吉林省集安县,为鸭绿江与浑江、头道江分水岭。.

查看 侏罗纪和老岭

老爷岭

老爷岭山脉,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中部,蛟河与永吉、舒兰的县界。长约100公里,宽30公里。.

查看 侏罗纪和老爷岭

老松岭

老松岭山脉,位于吉林省汪清县东部。为图们江支流嘎呀河与穆棱河、绥芬河的分水岭。.

查看 侏罗纪和老松岭

耀龍屬

耀龍屬(学名:Epidexipteryx)意為「炫燿的羽毛」,是種小型手盜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寧城縣的道虎溝化石層,年代為侏羅紀中期或晚期,約1億6800萬到1億5200萬年前Zhang, Fucheng; Zhou, Zhonghe; Xu, Xing; Wang, Xiaolin and Sullivan, Corwin.

查看 侏罗纪和耀龍屬

虎鲨目

虎鲨目(學名Heterodontiformes),又稱為異齒鮫目,是板鳃亞綱中的一个比较小的目,包含一個虎鯊科、一個虎鯊屬。.

查看 侏罗纪和虎鲨目

陆氏神兽

陆氏神兽(學名:Shenshou lui)是一种生活在约1億6000万年前的小型哺乳动物,其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的髫髻山组地层。该动物体重约300克。有2对门齿、3对前臼齿、4对臼齿,多个尖点。神兽栖息于树上,体型轻巧,善于攀爬。.

查看 侏罗纪和陆氏神兽

虛骨龍屬

虛骨龍屬(學名:Coelurus)又譯空尾龍、空骨龍,是虛骨龍科下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至提通階,距今約1億53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虛骨龍是種小型、二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為2.4公尺,體重最大可達20公斤。 如同許多早期命名的恐龍,虛骨龍有複雜的分類歷史,有數個種被建立,而後被建立個別的屬,或是被廢除。模式種是脆弱虛骨龍(C.

查看 侏罗纪和虛骨龍屬

虛骨龍科

虛骨龍科(Coeluridae)是群小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該分類在過去是個複系群分類。許多年來,任何沒有分類的小型侏儸紀與白堊紀獸腳亞目恐龍,都被分類於虛骨龍科,使得虛骨龍科有許多彼此沒有關係的屬。過去曾被錯誤分類於虛骨龍科的恐龍包括:傷齒龍科的細爪龍、西北阿根廷龍科的福左輕鱷龍、偷蛋龍科的小獵龍。原始的虛骨龍類恐龍,例如:嗜鳥龍、原角鼻龍、以及棒爪龍,過去曾被分類於虛骨龍科,但沒有證據顯示牠們與虛骨龍、以及其他虛骨龍類的科,共同形成一個演化支。 在2003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將虛骨龍科重新定義為:包含虛骨龍(晚侏儸紀北美洲)、美頜龍(晚侏儸紀歐洲)、中華龍鳥(早白堊紀亞洲)、以及類似美頜龍的小坐骨龍(早白堊紀南美洲)。勞赫認為虛骨龍科是個單系群,是個基礎虛骨龍類演化支;特徵是脊椎的某些方面有逆轉演化現象,類似原始的獸腳亞目。但他與其他科學家還無法驗證的個分類法。在2007年,菲力·森特(Phil Senter)的長臂獵龍研究中,森特提出虛骨龍與長臂獵龍,是原始暴龍超科動物的近親。.

查看 侏罗纪和虛骨龍科

虛骨龍類

虛骨龍類(学名:Coelurosauria)又名空尾龍類,是群多樣性的獸腳亞目恐龍,包含許多次演化支,例如:暴龍超科、似鳥龍下目、以及手盜龍類(也包含鳥類)。虛骨龍類的範圍為:獸腳亞目中,所有親緣關係接近鳥類,而離肉食龍下目較遠的物種。目前的有羽毛恐龍幾乎都屬於虛骨龍類,使許多科學家認為大部分虛骨龍類擁有某種程度的羽毛。.

查看 侏罗纪和虛骨龍類

抱球蟲目

抱球蟲目(Globigerinida)為有孔蟲門的一個常見群組,以浮游生物的姿態出現(其他群組主要為底棲區(benthic zone)生物)。她們製造透明的石灰質外殼,最早期的化石在侏羅紀後出現。此群組包括100多種屬 (生物)及400多種物種,其中30種物種為尚存的。其中一種最重要的屬為抱球蟲(Globigerina);大範圍的海床被抱球蟲軟泥(由約翰·莫瑞(John Murray)及阿方斯·弗朗索瓦·赫諾(Alphonse Francois Renard)在1873年所命名)所覆蓋,主要為浮游有孔蟲的外殼。 G.

查看 侏罗纪和抱球蟲目

暴盜龍類

暴盜龍類(学名:Tyrannoraptora)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分布於北美洲、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以及澳洲.

查看 侏罗纪和暴盜龍類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查看 侏罗纪和暴龍

暴龍超科

暴龍超科(学名:Tyrannosauroidea)是肉食性恐龍的一個超科或演化支,屬於獸腳亞目的虛骨龍類,並包含暴龍科與其更原始的近親。暴龍超科最初出現於侏儸紀的勞亞大陸。到了白堊紀,牠們已經成為北半球的大型優勢掠食動物,暴龍則是當中最大型的物種。暴龍超科的化石已發現於西歐、北美洲、中亞以及東亞等地,可能還有澳大利亚。 如同大部分的獸腳類恐龍,暴龍超科是群二足、肉食性恐龍,並具有許多的共有衍徵,尤其是頭顱骨與骨盆。在暴龍超科剛出現時,牠們是群小型掠食動物,前肢細長,有三根手指。晚白堊紀物種的體型更為龐大,有數種則成為有史以來陸地上最大型的掠食動物之一;但大部分後期物種的前肢很小,並具有兩指。帝龍是種早期的暴龍超科動物,出土於中國,已發現具有原始羽毛,其他暴龍超科可能也具有羽毛。許多暴龍超科的頭部具有骨質冠,形狀與尺寸變化很大,可能具有視覺辨識功能。.

查看 侏罗纪和暴龍超科

暴龍標本

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目前已有數個著名的標本,這些標本因為它們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或是大眾媒體的報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

查看 侏罗纪和暴龍標本

暴泳鱷

暴泳鱷屬(學名:Tyrannoneustes),是地蜥鱷科最古老的物種,其學名的意思為「殘暴的水中生物」,生活於中侏羅紀,化石發現於英國。.

查看 侏罗纪和暴泳鱷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是指能减缓或防止氧化作用的分子(常专指生物体中)。氧化是一种使电子自物质转移至氧化剂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可生成自由基,进而启动链反应。当链反应发生在细胞中,细胞受到破坏或凋亡。抗氧化剂则能去除自由基,终止连锁反应并且抑制其它氧化反应,同时其本身被氧化。抗氧化剂通常是还原剂,例如硫醇、抗坏血酸、多酚类。 抗氧化剂也是一种汽油中重要的添加剂。它可以防止油料在储存过程中氧化变质形成胶质沉淀从而妨碍内燃机的正常运转。Werner Dabelstein, Arno Reglitzky, Andrea Schütze and Klaus Reders "Automotive Fuels" in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2007, Wiley-VCH, Weinheim.

查看 侏罗纪和抗氧化剂

抓頜龍

抓頜龍(學名:Harpactognathus)是種已滅絕翼龍目,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的莫里遜組的Salt Wash段,年代為侏羅紀晚期。 抓頜龍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顱骨(包含口鼻部),在1996年出土於Bone Cabin採石場。屬名意為「抓住的頜部」;種名是以Joe Gentry為名,他曾贊助猶他州的Western Paleontological Laboratories機構。Carpenter, K., Unwin, D.M., Cloward, K., Miles, C.A., and Miles, C.

查看 侏罗纪和抓頜龍

柏柏爾龍屬

柏柏爾龍屬(Berberosaurus)是種獸腳亞目阿貝力龍超科恐龍,化石發現於摩洛哥瓦爾扎扎特省阿特拉斯山脈的Toundoute地層,年代為下侏儸紀的普林斯巴赫階到托阿爾階。模式種是里阿斯柏柏爾龍(B.

查看 侏罗纪和柏柏爾龍屬

柱齒獸

柱齒獸(學名Docodon)是侏羅紀的一種哺乳動物。牠們生存於約1億5000萬至1億440萬年前的墨西哥北部及美國南部。對於柱齒獸所知有限,發現的只有一些牙齒化石。這些化石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於1880年發現的,位於地層帶2-6。估計柱齒獸的高度只有10厘米。.

查看 侏罗纪和柱齒獸

柄眼類

柄眼類(学名:Stylommatophora,来自希腊语,意为“眼睛长在柄上”),舊作柄眼目,是腹足綱之下的一個分類支序,包括有會呼吸空氣的蝸牛和蛞蝓。本分支舊屬肺螺亚纲,皆為能持久生活在陆地上的物種,本為一個目級或下目級的分類,現時為不分等支序。本分類是所有蝸牛和陸生蛞蝓的主流分類。 它们与生活在淡水中的基眼目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基眼目只有一对触角,而柄眼目有两对可伸縮的触角,其中后面的那对的尖端長着眼睛。除此之外,其肉足的表皮內長有一條長長的腺体,叫做足腺(pedal gland)。這兩個都是柄眼類物種的重要衍徵。另外,本分類有多個科的物種都會在交配時伸出名為戀矢(love dart)的交配器插進對方的生殖孔,以交換精子。 柄眼類生物從白垩纪(Cretaceous)開始就已存在,直到現在。 柄眼目动物通过密布血管的肺腔呼吸。为了避免脱水干枯它们需要特殊的水管理系统。为此它们分泌大量粘液来防止过度蒸发。此外它们中许多有一个提供保护的壳。壳退化了的蛞蝓避免日光直射。但是即使在水份大量丧失(50-80%)的情况下,柄眼目动物可以生存数日。一些特别耐旱的物种拥有非常厚的石灰壳,甚至生活在沙漠裡。.

查看 侏罗纪和柄眼類

果齒龍屬

果齒龍屬(屬名:Fruitadens,意為「弗魯塔的牙齒」)又名夫魯塔齒龍或弗魯塔齒龍,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提通階。目前已發現四個個體的部分顱骨與骨骼,分別屬於不同的生長階段。 果齒龍是已知最小型的鳥臀目恐龍,成年個體的身長估計為65到75公分,體重估計為0.5到0.75公斤。果齒龍被推測為雜食性恐龍,也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畸齒龍科恐龍之一。.

查看 侏罗纪和果齒龍屬

掘奔龍屬

掘奔龍屬(學名:Oryctodromeus)意為「挖掘的奔跑者」,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東南部的Blackleaf組地層、蒙大拿州東南部的Wayan組地層,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約9,500萬年前。掘奔龍是種行動敏捷的小型恐龍,也是第一個發現有穴居生活證據的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掘奔龍屬

掘頜龍

掘頜翼龍屬(屬名:Scaphognathus)又名管頜翼龍、桶頜翼龍或船頜翼龍,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屬,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德國地區。牠們的翼展約1公尺。掘頜翼龍屬於喙嘴翼龍科,與本科其他屬相比,掘頜翼龍擁有較寬廣的嘴部,與較短的翼與尾巴。.

查看 侏罗纪和掘頜龍

恐爪龍下目

恐爪龍下目(Deinonychosauria)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的演化支,存活於晚侏儸紀到白堊紀。恐爪龍類是群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因為牠們的第二腳趾類似彈簧刀而著名。這個演化支還可進一步分為兩科:馳龍科、傷齒龍科。其中最大的物種可能是猶他盜龍,身長約7公尺;而其中最小的是近鳥龍,身長估計為34公分。恐爪龍類、鳥類是近親,兩者有最近共同祖先。.

查看 侏罗纪和恐爪龍下目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查看 侏罗纪和恐龙

恐龙生理学

恐龍生理學一直是個高度爭議的領域,尤其是體溫調節。在恐龍的早期研究中,恐龍被重建為大型、四足、慵懶的爬行動物。自19世紀中期之後,科學界對於恐龍的生活方式、代謝、體溫調節等層面的理論,有過多次的變動。開始於1960年代的恐龍文藝復興,對於恐龍生理學的理論,產生巨大的影響,幾乎涵蓋到每個層面,尤其是恐龍溫血理論、鳥類起源自恐龍理論。近年的許多新證據,使科學家得以研究恐龍的生理特徵,包含代謝、體溫調節方式、呼吸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恐龍溫血動物說逐漸成主流理論,牠們被視為活躍的動物,至少具有相當穩定的體溫。目前的爭論多在於牠們的體溫調節機制,以及牠們與鳥類、哺乳類的代謝率相近程度。 備註:本條目中的「恐龍」一詞,並不包含鳥類在內。.

查看 侏罗纪和恐龙生理学

提通期

提通期是地質學上的地層年代。時間為侏儸紀晚期,大約是150.8 ± 4百萬年前到145.5 ± 4百萬年前。名稱來自希臘神話人物提托諾斯(Tithonus)。 category:侏羅紀.

查看 侏罗纪和提通期

杏齒龍屬

杏齒龍屬(學名:Amygdalodon)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一種長頸的四足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侏羅紀的巴裘階。杏齒龍約為15公尺長,4公尺高。体形中等,體重約達24公噸。 模式種是巴塔哥尼亞杏齒龍(A.

查看 侏罗纪和杏齒龍屬

東非龍屬

東非龍屬(學名:Ostafrikasaurus)是獸腳亞目棘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東非,目前只有唯一種,厚鋸齒東非龍(O.

查看 侏罗纪和東非龍屬

松葉蕨綱

松葉蕨綱是蕨類植物的一綱。依 Smith et al.

查看 侏罗纪和松葉蕨綱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查看 侏罗纪和板块构造论

板鱷屬

板鱷屬(學名:Platysuchus)是種已滅絕海鱷類,屬於真蜥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托阿爾階)的德國。.

查看 侏罗纪和板鱷屬

格西龍

格西龍(學名:"Ngexisaurus")是虛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中國。模式種是達布卡格西龍("N.

查看 侏罗纪和格西龍

格雷纳果

格雷纳果(Grenana Samylina,1990)是一类已灭绝的银杏类植物,属于银杏科。发现于中亚的侏罗纪地层。.

查看 侏罗纪和格雷纳果

桨叶属

桨叶属(Eretmophyllum Yokoyama,1889),是银杏类植物的一个营养叶的形态属,分布在侏罗纪到白垩纪的地层。 桨叶的叶柄较明显。叶呈狭舌形,不分裂,顶端钝圆。叶脉较粗,在基部两歧分叉。叶上下表皮具有气孔器,或仅下表皮具气孔器。 Category:银杏目 Category:化石 Category:古植物.

查看 侏罗纪和桨叶属

桫椤科

桫椤科(学名:Cyatheaceae)属于蕨类植物门真蕨纲,本科植物都是树形蕨。.

查看 侏罗纪和桫椤科

桑塔納盜龍屬

桑塔納盜龍屬(學名:Santanaraptor)是獸腳亞目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南美洲,相當於阿爾比階或阿普第階。某些古生物學家認為,桑塔納盜龍屬於暴龍超科,是第一個發現於南方各大陸的暴龍類恐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桑塔納盜龍屬

梁龍屬

梁龍屬(学名:Diplodoc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龙,牠的第一副化石是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牠的屬名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77年所命名,是從古希臘文的「διπλόος」(意即「一雙」)及「δοκός」(意即「橫樑」)衍生的新拉丁語而來。這是因牠在尾巴下側有雙叉形的人字骨。這些骨頭最初被認為是梁龍獨有的特徵,但是之後在其他梁龍科及非梁龍科(如馬門溪龍)恐龍也有發現這個特徵。 梁龍生活於侏羅紀末期的北美洲西部。梁龍是在莫里遜組上層的最為常見化石之一,莫里遜組上層的地質時代可追溯至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約1億5500萬至1億4800萬年前;梁龍的生存年代,可縮小至1億54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Turner, C.E.

查看 侏罗纪和梁龍屬

梁龍科

梁龍科(Diplodocidae)是群蜥腳下目恐龍,梁龍、迷惑龙(雷龙)都是屬於梁龍科的恐龍。梁龍科中包括數種頸部、尾部極長的恐龍,例如梁龍和超龍,體型可長達34公尺。而只有發現一節脊椎的雙腔龍,被估計身長可達40到60公尺。.

查看 侏罗纪和梁龍科

梁龍超科

梁龍超科(Diplodocoidea)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超科,包含了某些地表上曾出現過最長的動物,例如:超龍、梁龍、迷惑龍、以及雙腔龍。大部分的梁龍超科恐龍擁有非常長的頸部、以及鞭狀的長尾巴,四肢與體型細長,頭部形狀類似馬頭,釘狀牙齒只位於頜部前部;然而,叉龍科是蜥腳下目之中,唯一一科重新演化成為短頸部的恐龍,牠們的短頸部被推論為以低高度植被為食的適應演化。這種短頸部的適應演化在短頸潘龍身上達到高度特化。 一個針對梁龍超科的口鼻部外形、牙齒磨損狀況的研究,提出迷惑龍、梁龍、尼日龍、雷巴齊斯龍具有方形的口鼻部、牙齒有大面積的凹處、牙齒有接近平行的磨損痕跡,顯示牠們是以接近地面、無特定食物來源的植被為食;而叉龍、春雷龍、拖尼龍的口鼻部狹窄,叉龍的牙齒磨損痕跡粗糙,顯示牠們是以中等高度植被、特定植物為食。 梁龍超科與腕龍科的關聯性低,因為牠們的脊椎的排列方式可以減輕重量,並接受極大的壓力。梁龍超科在晚侏儸紀與白堊紀早期分布於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歐洲。.

查看 侏罗纪和梁龍超科

梧桐山

梧桐山,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东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國家森林公園。梧桐山由羅湖區、鹽田區和龍崗區圍繞,南临莲塘及香港,西臨深圳水庫,山頂向東及東南俯瞰鹽田港和沙頭角,向西盡覽深圳城區覆蓋面積為31.82平方公里。 梧桐山主峰大梧桐高達海拔943.7米(一说973.7米),比香港的鳳凰山(934米)高,稍遜於香港大帽山頂峰(957米),是深圳市的最高點。山西麓有仙湖植物園和著名的佛教寺廟建築群弘法寺。 1993年5月,梧桐山被廣東省政府授予省級風景名勝區,山上建有廣播電視發射塔,有盤山公路相通。梧桐山管理處,, 2011年02月12日.

查看 侏罗纪和梧桐山

梳頜翼龍屬

梳頜翼龍屬(屬名:Ctenochasma)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目前該屬已發現三種:羅氏梳頜翼龍(C.

查看 侏罗纪和梳頜翼龍屬

梳頜翼龍科

梳頜翼龍科(Ctenochasmatidae)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梳頜翼龍超科的一科。生存年代最早的梳頜翼龍科化石,發現於英國的司東費爾德板岩組(Stonesfield Slate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1億6600萬年前,相當於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

查看 侏罗纪和梳頜翼龍科

梳頜翼龍類

梳頜翼龍类(Ctenochasmatoidea)屬於翼龍目的翼手龍亞目一个演化支。.

查看 侏罗纪和梳頜翼龍類

棘刺龍屬

棘刺龍屬(學名:Spinophor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尼日的Irhazer組地層的下層,目前難以確定該地層的地質年代,可能屬於侏儸紀中期的巴柔階或巴通階,或者更早期。棘刺龍的唯一化石相當完整,是目前非洲所出土的最完整原始蜥腳類恐龍化石,只有中國、南美洲的數個原始蜥腳類化石比棘刺龍還完整。.

查看 侏罗纪和棘刺龍屬

棘龍科

棘龍科(Spinosauridae)是群獨特的獸腳亞目恐龍。是一群群獸腳類恐龙,比較有名的棘龍生活在下阿爾布到白堊紀森諾曼阶段,约112至97百万年前。牠們是群相當大型的二足掠食動物,擁有修長、類似鱷魚的頭顱,上有圓錐狀的牙齒,這些牙齒有非常小的鋸齒狀邊緣,或者沒有鋸齒狀邊緣。齒骨的前部牙齒往外突出,成為這群動物的外表特徵。棘龍科的名稱來自於棘龍的背部帆狀物,由多條神經棘構成。這些帆狀物的功能仍在爭論中,但普遍的解釋是做為調節體溫使用、用來威嚇可能的攻擊者、或是視覺辨識物。有些古生物學家更提出,這些神經棘支撐者由肌肉、脂肪構成的隆肉Bailey, J.

查看 侏罗纪和棘龍科

棘椎龍

棘椎龍(屬名:Spinostropheus)是種小型角鼻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尼日。棘椎龍最初被認為是輕巧龍的近親。保羅·賽里諾(Paul Sereno)等人的2004年研究發現,棘椎龍較接近於阿貝力龍超科。但在2008年,棘椎龍被認為是種原始角鼻龍類,是輕巧龍的近親,如同最早的研究。.

查看 侏罗纪和棘椎龍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查看 侏罗纪和植物

植龍目

植龍目(学名:Phytosauria)是群大型半水生掠食動物,身長2到12公尺,繁盛於晚三疊紀。植龍目屬於主龍類,只有一科植龍科(Phytosauridae)或稱副鱷科(Parasuchidae)。植龍目具有長口鼻部與厚重鱗甲,在體型、外表、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與現代鱷魚類似,這是一個平行演化或趨同演化的例子。植龍目的名稱 「Phytosauria」意為「植物蜥蜴」,容易被人誤解為草食性動物,但牠們用來猛咬的頜部顯示出牠們是掠食動物。但首次敘述植龍目的人,誤以為他所研究的標本是草食性動物。 雖然植龍目並非真正的鱷魚,牠們與鱷魚有接近親緣關係,因為植龍目與原始鱷魚擁有共同的鑲嵌踝類主龍祖先。但廣為大眾所知的鱷魚首次出現在侏儸紀早期,而植龍目已在數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末滅亡了。 植龍目的分佈廣泛,化石已在歐洲、北美洲(尤其是亞伯達省)、印度、摩洛哥、泰國、以及馬達加斯加等地發現。.

查看 侏罗纪和植龍目

楚雄龍屬

楚雄龍屬(學名:Chuxiongosaurus)是基礎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東亞。 正模標本(編號CMY LT940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與下頜。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楚雄市祿豐縣中村鎮的下祿豐組。在2010年,呂君昌、小林快次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祿豐楚雄龍(C.

查看 侏罗纪和楚雄龍屬

槽齒龍屬

槽齒龍屬(屬名:Thecodontosaurus)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與瑞提階。槽齒龍的化石大部分發現於南英格蘭與威爾斯的三疊紀地層。這個時期的地球氣候較為溫暖、乾燥。晚三疊紀的優勢肉食性動物仍為勞氏鱷目等鑲嵌踝類主龍,而非剛出現的小型肉食性恐龍;而蜥腳形亞目恐龍已取代二齒獸類,成為優勢草食性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槽齒龍屬

樹翼龍屬

樹翼龍屬(學名:Dendrorhynchoides)屬於翼龍目蛙嘴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炒米店子組( Chaomidianzi-Formation),化石年代仍不確定,可能屬於侏羅紀晚期的提通階,或是白堊紀早期的歐特里夫階。樹翼龍的化石是在1995年發現,當時被分類於有長尾巴的喙嘴翼龍科;Ji S.-A., and Ji Q.

查看 侏罗纪和樹翼龍屬

樹息龍屬

樹息龍屬(學名:Epidendrosaurus)是中生代中期的恐龍,屬於手盜龍類擅攀鳥龍科。牠是非鳥類恐龍中,第一類明顯是完全或半棲息於樹上的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樹息龍屬

樂山龍屬

樂山龍屬(屬名:Leshan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中國,化石發現於四川省的沙溪廟組。模式種是犍為樂山龍(L.

查看 侏罗纪和樂山龍屬

橡树龙属

橡樹龍(學名Dryosaurus)又名磔齒龍、槲龍及樹龍,其拉丁語學名意為“橡樹蜥蜴”,因其頰齒形狀類似橡樹而得名。橡樹龍是種生活在晚侏羅紀的恐龍,約1億5000萬年前。橡樹龍原先屬於鳥腳下目的稜齒龍類,現在被歸類於禽龍類。 化石首次發現於19世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目前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等地發現化石。荒漠龍、Dysalotosaurus過去都曾被歸類於橡樹龍的種。.

查看 侏罗纪和橡树龙属

橡樹龍科

橡樹龍科(Dryosauridae)是鳥臀目鳥腳下目禽龍類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分布於北美洲、非洲與歐洲。.

查看 侏罗纪和橡樹龍科

橫齒獸科

橫齒獸科(學名:Traversodontidae)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科,屬於獸孔目犬齒獸亞目的犬頜獸類。在1936年,Friedrich von Huene將發現於巴西的物種建立為橫齒獸科。.

查看 侏罗纪和橫齒獸科

歐姆殿龍屬

歐姆殿龍屬(學名:Ohmden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屬於火山齒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托阿爾階)的德國。牠的體型非常小型,約只有4米長。牠的化石只有三根在巴登-符騰堡發現的四肢骨頭。牠的模式種是早侏羅歐姆殿龍(O.

查看 侏罗纪和歐姆殿龍屬

歐美大陸

歐美大陸(Euramerica)又名勞倫西亞大陸(Laurussia)、老紅砂岩大陸(Old Red Continent )是個史前大陸,形成於泥盆紀時期,由勞倫大陸與波羅地大陸碰撞、合併而成(造成加里東造山運動)。 在二疊紀,包含歐美大陸在內的各大陸,形成一個超大陸-盤古大陸。在侏儸紀時期,盤古大陸分裂為南北兩個部份,勞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在白堊紀,勞亞大陸分裂為北美洲與歐亞大陸。原本的勞倫西亞大陸成為現在北美洲的主體,而波羅地大陸則是歐亞大陸的一部分。.

查看 侏罗纪和歐美大陸

歐羅巴龍屬

歐羅巴龍屬(屬名:Europasaurus)是種原始大鼻龍類恐龍,屬於蜥腳下目,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牠們生存於上侏儸紀啟莫里階的德國北部,地質年代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歐羅巴龍屬

正模標本

正模標本是多个可能的生物型中的一个。一个生物型是把一个名称归为一个分類單元。正模標本是一个种被第一次描述的时候所使用的单一物种个体。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标本,也可以是多个标本中的一个,但是这个被专门列为正模標本。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正模標本是多个中的一个。 比如蝴蝶Plebejus idas的正模標本位于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 正模標本不一定是该分类单元的典型个体,但是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是。有时一个仅一个个体的部分是一正模標本,比如一副少见的化石。比如侏儸紀早期的草食性恐龙畸形龙的正模標本是一块在伦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储藏的肱骨。虽然此后发现了更好的化石,但是正模標本已经被占据了。 假如正模標本丢失了的话,另一个个体可以被选为正模標本,至于哪个被选则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植物命名法規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在定义生物型的时候类似,但是虽然它们的用词是一样的,但是其概念却是不同的。 比如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均定义没有原始正模標本且后来定义的型为新型。但是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假如原来的正模標本缺乏能够用来把这个物种与相似物种区分开来的辨别特征的话委员会可以使用一新型来取代正模標本。比如类似鳄的主龍類爬行动物Parasuchus hislopi是使用一块前上颚骨来描写的,但是这块正模標本不足以用来区分这个种与其近亲。这样一来这个种的名称就不清晰了。因此古生物学家建议使用一个整个的化石作为新的正模標本。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考虑了这个情况并同意使用新的正模標本。 近年来有过数次因为原来的正模標本还活着因此没有被捕捉而消失,因此需要确定新的正模標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能够用来作为比较的标本,假如在辨别物种的时候发现有不清晰的地方作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确定一个新的正模標本。法规规定要确定一个新物种的话需要基于“一个被认可的科学或者教育研究所所拥有”的物理原型,但是对正模標本却没有这个要求。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可以确定额外和解释用的标本。在这里法规的定义非常明确和非常严格。.

查看 侏罗纪和正模標本

氣龍屬

氣龍屬(學名:Gasosaurus)是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在中國四川省的大山鋪鎮,當地屬於下沙溪廟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與卡洛維階,距今約1億6400萬年前。 氣龍有強壯的腳及短的手臂,是中型肉食性恐龍。氣龍的身長約3.5到4米,臀部高1.3米,體重約150公斤。但是因對牠所知甚少,有些估計指牠的體重達400公斤。 牠的屬名意指「天然氣蜥蜴」,是為紀念發現氣龍化石的天然氣公司。.

查看 侏罗纪和氣龍屬

氣腔龍屬

氣腔龍屬(學名:Aerosteon)是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氣腔龍的化石是在1996年發現於門多薩省的Anacleto組地層,地質年代約8400萬年前,相當於桑托階。氣腔龍的化石具有類似鳥類的呼吸系統。 氣腔龍目前只有唯一種,里約科羅拉多氣腔龍(A.

查看 侏罗纪和氣腔龍屬

水龍獸屬

水龍獸屬(學名:Lystrosaurus)意為「鏟子蜥蜴」,是獸孔目二齒獸下目的一屬,存活在二疊紀晚期到三疊紀早期,約2億5000萬年前,化石分佈於南極洲、印度、南非。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曾有許多種被歸類於水龍獸屬,但目前僅有4到6個已承認種。 水龍獸是種體型笨重、中等大小的草食性動物,有短胖的四肢,不同種類的水龍獸的大小有著及其大的差異,小的接近現代的豬、大的甚至有6米長足以和當時的獵食者法索拉鱷抗衡。水龍獸的嘴裡只有兩顆長牙,自上頜延伸出來。上下頜前端可能有喙狀嘴,用來切碎植物。根據肩膀與臀部的關節結構,顯示水龍獸採取往兩側半延展的步態。由於前肢比後肢粗壯,水龍獸被認為是一種擅長挖掘的穴居動物。在三疊紀早期,大氣層的氧氣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高。 水龍獸是已知三疊紀早期的最常見陸地脊椎動物,全世界各地都有牠的化石。水龍獸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牠們的祖先體型嬌小、動作靈活而且居住在地下,比其他大型動物更快適應滅絕事件後的環境。近年的研究顯示,水龍獸雖然存活過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切三疊紀的陸地動物化石中至少有45%的化石是由水龍獸構成,但三疊紀早期的水龍獸數量仍然比二疊紀晚期的數量少了很多。.

查看 侏罗纪和水龍獸屬

水怪

水怪(Sea monster,或称“海怪”以特指海洋中的水怪)是指生活在水里的神话传说和未知名的生物。普遍认为,在海中大约1000米深的地方,有许多大型未知生物,体长约在18-20米之间。 水怪形式多样,如龙、海蛇及长有多支手的怪物等。.

查看 侏罗纪和水怪

永川龍屬

永川龍屬(学名:Yangchuanosaurus)是一种兽脚类恐龙,生存在晚侏罗纪的中国,化石发现于四川省大山鋪組的上沙溪庙地层,地質年代約為1億6000萬年前。是当时該地的大型掠食動物,外表與體型類似同時代北美洲的異特龍。除了永川龍以外,當地同時代的恐龍還有蜥腳下目的峨嵋龍與馬門溪龍,以及劍龍下目的嘉陵龍、沱江龍、重慶龍。永川龍目前包含兩個種:模式種上游永川龙(Y.

查看 侏罗纪和永川龍屬

永康市

永康市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中部。三国吴时置永康县,1992年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金华市管辖。由于五金产业民营经济活跃,有“五金之都”之称,现为中国最大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 同时,永康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

查看 侏罗纪和永康市

江油市

江油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县级市,由绵阳市代管。江油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长江支流涪江的上游,总人口88万,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5万。江油在新石器时期便存在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江油曾作为三线建设基地建设了大量重工业和军工企业。江油的铁路交通发达,宝成铁路、西成客运专线(含成绵乐城际铁路)贯穿江油,境内拥有江油站、江油北站和青莲站等三座高铁站。.

查看 侏罗纪和江油市

汝拉州

汝拉州(又譯侏羅州,法語、德語:Jura;意大利語、羅曼語:Giura)是瑞士西北部的一個州。於1979年自伯恩州分出成立,是瑞士的26個州中最年輕的一個州,首府為德萊蒙(Delémont)。 汝拉州東鄰索洛圖恩州、巴澤爾鄉村半州,南面是伯恩州,西北與法國杜省、贝尔福地区以及上莱茵省接壤。官方名稱是“République et Canton du Jura”,即“汝拉州暨共和國”。官方語言為法語。.

查看 侏罗纪和汝拉州

沱江龍屬

沱江龍屬(屬名:Tuojiangosaurus)意為「沱江的蜥蜴」,是種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劍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大山鋪鎮的上沙溪廟岩層。沱江龍在生理上類似北美洲的劍龍屬,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中國劍龍類。沱江龍身長約7公尺,臀高2公尺,體重約4噸,體型比劍龍小。.

查看 侏罗纪和沱江龍屬

沼澤鳥龍屬

沼澤鳥龍屬(學名: Elopteryx)是手盜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的狀態破碎,發現於羅馬尼亞,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早到中期,約7100萬年前到6800萬年前。 模式種是諾普喬氏沼澤鳥龍(E.

查看 侏罗纪和沼澤鳥龍屬

沉重龙类

沉重龙类(学名:Gravisauria)为蜥脚下目的一个演化支。其包含了火山齿龙属和真蜥脚类。Allain, R. and Aquesbi, N. (2008).

查看 侏罗纪和沉重龙类

波塞東龍屬

波塞東龍屬(屬名:Sauroposeidon)又名蜥海神龍,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波塞東龍是種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前肢長於後肢,身體形態類似現代長頸鹿。白堊紀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已出現數量衰退、體型縮小的跡象,而波塞東龍是北美洲最晚出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波塞東龍是目前已知最高的恐龍,經估計有17公尺高;而身長接近30到34公尺,體重被估計為50到60公噸之間。 目前已發現數個標本,正模標本由4個頸椎構成,在1994年發現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之後在懷俄明州、德州也發現化石與足跡化石,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該地區過去是史前墨西哥灣的三角洲。由於之前很少發現該時代的北美洲巨型蜥腳類化石,這些化石曾一度被認為是矽化木。.

查看 侏罗纪和波塞東龍屬

波羅的大陸

波羅的大陸(Baltica)是個史前大陸,存在於晚元古宙到早古生代,包含現今的東歐克拉通(芬挪斯堪地盾、伏爾加-烏拉爾克拉通、與薩爾馬提亞克拉通)。波羅的大陸的原始部份形成於18億年前,在這之前,這三個陸塊是分開的。波羅的大陸位於波羅地板塊(寒武紀到石炭紀)之上,直到波羅的板塊與歐亞板塊合併,形成烏拉爾山脈。.

查看 侏罗纪和波羅的大陸

泥泳龍屬

泥泳龍屬(屬名:Peloneustes)是鰭龍超目爬行動物的一屬,屬於上龍亞目上龍科。泥泳龍的身長為3公尺,是最小的上龍類之一。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的牛津黏土層,年代為侏儸紀中期(卡洛夫階)。 如同牠們的大型近親,泥泳龍擁有短頸部與長頜部,能夠獵食大型獵物。泥泳龍的流線形體型允許牠們追捕快速的獵物,例如魷魚。與牠們的近親相比,泥泳龍擁有較少、較鈍的牙齒,泥泳龍被認為主要以堅硬的獵物為食,例如菊石。泥泳龍、滑齒龍的化石常發現於相同環境。.

查看 侏罗纪和泥泳龍屬

泥潭龍屬

泥潭龍屬(學名:Limu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種沒有牙齒的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西部準噶爾盆地的石樹溝組上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的牛津階。牠們是唯一發現於在亞洲東部及中國的角鼻龍下目。據此估計當時亞洲及其他大洲之間有陸地連接,使動物群可以越過土爾介海遷徙。.

查看 侏罗纪和泥潭龍屬

泰坦巨龍類

泰坦巨龍類(Titanosauria),也稱為泰坦龍類、巨龍類、偉龍類,是蜥腳下目的一個多樣性演化支,包括薩爾塔龍與伊希斯龍,也包括一些地球上最重的陸行動物,例如阿根廷龍、潮汐龍;巨體龍被推測體重可達100公噸(雖然存在著許多質疑)。古生物學家以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族泰坦命名這個超科,泰坦神族的地位高於奧林匹斯十二主神。 泰坦巨龍類與腕龍科等相近物種,屬於範圍較大的巨龍形類演化支。.

查看 侏罗纪和泰坦巨龍類

泰曼魚龍屬

泰曼魚龍屬(屬名:Temnodontosaurus)又譯切齒魚龍或離片齒龍,是種已滅絕魚龍類,化石在英國與德國被發現,生存年代為早侏羅紀的赫唐階到托阿爾階。泰曼魚龍是種大型魚龍類,身長超過12公尺Maisch MW, Matzke AT.

查看 侏罗纪和泰曼魚龍屬

泰曼魚龍科

泰曼魚龍科(Temnodontosauridae)是魚龍目的一科。泰曼魚龍科目前只包含泰曼魚龍一屬。.

查看 侏罗纪和泰曼魚龍科

法布爾龍屬

法布爾龍屬(學名:Fabrosaurus)是原始鳥臀目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海塔其階至錫內穆階)的非洲南部,距今約1億9900萬至1億8900萬年前。由於牠的化石只有一根部份的下頜骨頭,與三根牙齒,所以法布爾龍的狀態是疑名,而且有可能就是萊索托龍。 法布爾龍的身長約有1米長,高度約0.3米高,體重約15公斤。從這麼少的化石不能推測出更多的資料。牠是由古生物學家金茲堡(Leonard Ginsburg)於1964年命名的。模式種是南方法布爾龍(F.

查看 侏罗纪和法布爾龍屬

法布爾龍科

法布爾龍科(Fabrosauridae)是群原始鳥臀目恐龍,牠們生存於侏儸紀早到中期。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法布爾龍科並非天然的演化支,包含者彼此沒有親緣關係的屬。.

查看 侏罗纪和法布爾龍科

法拉龙板块

法拉龙板块是一个古代的大洋板块,早在侏罗纪泛大陆解体的时候,就开始隐没于北美洲板块的西海岸之下,最初的隐没带位于今美国犹他州,以后随着北美洲板块的不断增生而逐渐向西推移。它是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科西边不远处的法拉龙群岛命名的。 当法拉龙板块的隐没开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心部分陆续隐没于北美洲板块的西南部分之下,现在已经全部隐没。法拉龙板块是东太平洋海隆形成的,由于东太平洋海隆被一些巨大的转换断层切分为许多相距甚远的段落,这些转换断层的东部也已经隐没,所以现在法拉龙板块的残余部分已经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小板块和微板块。自北向南依次是:探险家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戈尔达板块(这三者都隐没于北美洲板块的北部);里维拉板块,科科斯板块(这二者隐没于中美洲之下);以及隐没于南美洲板块之下的纳斯卡板块。 据研究,法拉龙板块的大部分最初以是以一个很小的角度俯冲到北美洲(尤其是美国西部和加拿大西南部)之下的,从而造就了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山地(特别是美国境内的落基山脉)。据信,法拉龙板块的一个大碎片现今已经位于北美洲之下的地幔中。另据推测,法拉龙板块已经隐没的扩张中心并未停止活动,它的扩张,可能是美国西部盆山相间区形成的原因。 另外,法拉龙板块还把古老的岛弧和来自其他遥远的板块的各式各样的大陆地壳碎块搬运到北美洲,使北美洲板块不断增生。这些从其他地方搬来的碎块称为地体(有时也更强调地叫作“外来地体”)。北美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是由这些增生的地体构成的。.

查看 侏罗纪和法拉龙板块

深椎龍屬

深椎龍屬(學名:Bathyspondylus)是蛇頸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啟莫里階)的英格蘭。 深椎龍的化石是在1774年發現,在1982年命名>。深椎龍的化石只有脊椎,因此古生物學家無法確定深椎龍的歸類。 Cladistic Analysis of the Plesiosauria (Reptilia: Sauropterygia)Adam Stuart Smith, Supervised by M.

查看 侏罗纪和深椎龍屬

淺隱龍屬

淺隱龍屬(屬名:Cryptoclidus)又稱短尾龍或隱鎖龍,是海生爬行動物蛇頸龍類的一屬,生存於中侏儸紀的英格蘭。.

查看 侏罗纪和淺隱龍屬

淺隱龍科

淺隱龍科(Cryptoclididae)是蛇頸龍目中的一個科,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淺隱龍科的體型中等,擁有修長的頸部、寬且扁平的頭部、與多又密集的牙齒。牠們以小型魚類與甲殼類為主食。淺隱龍曾經出現在BBC的電視節目《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 在2010年,獵章龍(Kaiwhekea)被改歸類於長鎖龍科,Aristonectes被改歸類於薄板龍科。以下演化樹來自於同份研究:.

查看 侏罗纪和淺隱龍科

渝州上龍

渝州上龍(屬名:Yuzhoupliosaurus)是蛇頸龍目的一屬,生存於中侏儸紀。渝州上龍的化石通常是在中國發現,包含一個下頜、一個脊椎骨、以及一個胸帶的碎片。渝州上龍被認為生存於淡水區域。.

查看 侏罗纪和渝州上龍

湯達鳩龍屬

湯達鳩龍屬(屬名:Tendaguria)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儸紀的非洲。 湯達鳩龍的正模標本(編號MB.R.2092.1、MB.R.2092.2)發現於坦尚尼亞湯達鳩山(Tendaguru Hill)東南15公里的Nambango,該地屬於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或提通階;正模標本由兩個前段背椎所構成,目前存放於柏林自然博物館。湯達鳩龍的脊椎骨是後凹型,與其他蜥腳類脊椎骨的差別在於牠們的神經棘非常矮小,幾乎不存在;這些神經棘並未構成骨頭的的大部分,也沒提昇棘弓(Neural arch)的高度,橫突(Transverse processes)並未連續,而軸肌可能轉而連接到橫突的背部表面。 湯達鳩龍是種高度衍化的蜥腳下目恐龍,目前並不清楚牠們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的關係;但一個頸椎(Cervical vertebra)顯示出牠們與圓頂龍的相似處。 湯達鳩龍是種大型蜥腳下目恐龍,身長被證實約20公尺長。模式種是坦尚尼亞湯達鳩龍(T.

查看 侏罗纪和湯達鳩龍屬

溝牙龍屬

溝牙龍屬(學名:Alocodon)是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中侏羅紀的葡萄牙。正模標本(編號LPFU P X 2)只有牙齒化石。有關溝牙龍的研究全是根據牙齒化石而來,所以溝牙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溝牙龍的模式種是「Alocodon kuehnei」,是在1973年由Richard Thulborn所敘述、命名的。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alox」及「odon」組合而成,分別指「溝」及「牙」的意思,故中文譯名為溝牙龍;種名是以德國古生物學家Kühne為名。 溝牙龍有類似鳥臀目恐龍的牙齒,牙齒上有垂直的溝。溝牙龍最初被認為是法布爾龍科,之後被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歸類於稜齒龍科,保羅·賽里諾(Paul Sereno)認為牠們是鳥臀目中的分類未定屬。有近年研究認為牠們有可能是屬於裝甲亞目。.

查看 侏罗纪和溝牙龍屬

溝椎龍屬

溝椎龍屬(學名:Bothriospondylus)是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歐洲。成年溝椎龍估計可達15-20公尺長,介於腕龍與側空龍之間。 模式種是B.

查看 侏罗纪和溝椎龍屬

準噶爾翼龍科

準噶爾翼龍科(Dsungaripteridae)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科。在1964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建立準噶爾翼龍科,以包含準噶爾翼龍屬,之後被命名的湖翼龍、驚恐翼龍,也被歸類於準噶爾翼龍科。 在2003年,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提出準噶爾翼龍科的演化支定義,包含:準噶爾翼龍、湖翼龍、驚恐翼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Kellner, A.W.A., 2003.

查看 侏罗纪和準噶爾翼龍科

準噶爾翼龍超科

準噶爾翼龍超科(Dsungaripteroidea)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已知最早的物種是諾曼底翼龍,化石發現於法國諾曼底地區的Argiles d'Octeville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Buffetaut, E., Lepage, J.-J., and Lepage, G. (1998).

查看 侏罗纪和準噶爾翼龍超科

準噶爾鱷

準噶爾鱷(學名:Junggarsuchus)是種已滅絕鱷形超目動物,屬於喙頭鱷亞目,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中國。模式種是J.

查看 侏罗纪和準噶爾鱷

滑蹠蟾科

滑蹠蟾科(学名:Leiopelmatidae)是两栖纲无尾目的一个科,现存1属4种,有时也将北美洲尾蟾属列入其下。滑蹠蟾科是世界上最原始的蛙类,滑蹠蟾属现仅分布于新西兰,也是新西兰唯一的两栖动物。生活在近水的潮湿地带,雌蛙将卵产在地面,由雄蛙负责保护直至孵化,卵孵出的时候已经长有四肢,接近完成变态。.

查看 侏罗纪和滑蹠蟾科

滑齒龍屬

滑齒龍屬(屬名:Liopleurodon),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大型、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裡的短頸部上龍亞目。滑齒龍的兩個種生存於中侏儸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俄羅斯滑齒龍則生存於侏儸紀晚期。滑齒龍是侏羅紀中到晚期的歐洲海洋的頂級掠食動物。.

查看 侏罗纪和滑齒龍屬

滇中龍屬

滇中龍屬(學名:Dianchungosaurus)是鱷形超目中真鱷類中已滅絕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中國。牠原先被認為是屬於恐龍,但於2005年被保羅·巴雷特(Paul Barrett)與徐星重新分類為中真鱷類。 牠們可能與Tianchungosaurus是同一種動物。模式種是祿豐滇中龍。.

查看 侏罗纪和滇中龍屬

滇鱷屬

滇鱷屬(學名:Dianosuchus)是種已滅絕鱷形超目動物,是原鱷科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組的下層,地質年相當於侏羅紀早期的錫內穆階。與其他原鱷類相比,滇鱷的口鼻部相當平坦。滇鱷的牙齒呈圓錐狀、缺乏鋸齒狀邊緣,眶前孔非常小。.

查看 侏罗纪和滇鱷屬

漱珠岗

漱珠岗位于中国广州河南五凤乡(今海珠区瑞康路),是侏罗纪时期火山岩石垒成的山岗,因河水侵蚀,使石块成为光溜圆滑的石珠,因此得名。 古时的漱珠岗是珠江中的一个孤岛,后来因河道淤积变成陆地。在宋代以前名为猪鬣岗,岗上长满松树,逐渐改称万松岗,岗顶则名为凤凰台。清朝道光年间,道士李明彻在此兴建纯阳观。 S漱 S漱.

查看 侏罗纪和漱珠岗

澳洲盜龍屬

澳洲盜龍屬(屬名:Ozraptor)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澳洲。澳洲盜龍、瑞拖斯龍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澳洲恐龍,也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阿貝力龍超科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澳洲盜龍屬

朝陽龍屬

朝陽龍屬(學名:Chaoyangsaurus)是角龍下目的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中國,約1億5080萬到1億455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侏罗纪和朝陽龍屬

朝陽龍科

朝陽龍科(Chaoyangsauridae)是恐龍的一科。牠們是第一群出現的頭飾龍類,出現於約1億4800萬年前的晚侏儸紀。牠們有銳利的喙狀嘴,可切斷樹葉以食用。牠們的頭顱後擁有非常小的頭盾。關於朝陽龍科屬於腫頭龍下目、角龍下目、或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始祖演化支,仍在爭論中。 朝陽龍科目前有兩屬:朝陽龍、宣化角龍,牠們比鸚鵡嘴龍科原始。.

查看 侏罗纪和朝陽龍科

有孔蟲門

有孔蟲門(学名:Foraminifera),為變形蟲狀原生生物的大分類。牠們擁有的網狀假足及幼細線狀細胞質會分散及融合而形成動態的網,它們會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室的外殼,部分在結構上有高度發展。牠們大部分大小小於一毫米,但部分則較大,紀錄中最大的樣本大小達19厘米。 雖然現尚未有形態學上相關的支持,分子資料強力提出因為有孔蟲門與絲足蟲類(Cercozoa)及放散蟲門(Radiolaria)都為變形蟲狀及有複習外殼,所以有密切關係。這三類形成有孔蟲界(Rhizaria)。但有孔蟲門與其他類別的實際關係還不是完全清楚。.

查看 侏罗纪和有孔蟲門

有羽毛恐龍

有羽毛恐龙(Feathered dinosaurs)具有毛状衍生物和羽毛可能是兽脚类恐龙甚至是整个恐龙类比较普遍的一个特征。一般情况下羽毛的痕跡比较難被發現,到目前為止,相对于已发现的恐龙属种只有为数不多的恐龍被鑑定出具有羽毛。雖然有羽毛恐龍僅發現於全球少数化石特异埋藏地區,但可能當時全球各地都出現了有羽毛恐龍。除少数地区(如中国辽西)各地的化石紀錄只有很少有羽毛痕跡的有羽毛恐龍,一个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化石化的過程中,皮膚與羽毛一类的皮肤衍生物等部份,较難被保留下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还不完善,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有可能重新发现一些恐龙的羽毛痕迹。有羽毛恐龙不是一个严密的用于特定分类类群的专门用语。例如驰龙科的许多成员发现了羽毛痕迹,但恐爪龙化石却没有发现羽毛痕迹(由于恐爪龙的近缘种类发现了羽毛痕迹,所以它覆盖羽毛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样鸟类也不用于这个概念。现在的一般认为,恐龙中除鸟类以外的,在化石中确认了羽毛存在痕迹的种类被称为“有羽毛恐龙”。本项目是羽毛得到确认的非鸟类恐龙的记述。.

查看 侏罗纪和有羽毛恐龍

有鱗目

有鱗目(學名:Squamata)是現今爬蟲綱中最大的目,包括蜥蜴、蛇和蚓蜥。.

查看 侏罗纪和有鱗目

有胚植物

有胚植物,又称为高等植物,是那些最熟悉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门、地钱纲、角苔纲、蕨类、石松、裸子植物、开花植物等,但不包括绿藻。有胚植物都是具有专门的生殖器官的复杂多细胞真核生物,除极少例外,都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如吸收光,从二氧化碳中生成养料。有胚植物具有的特化的生殖器官中有非生殖性的组织,这一点可以与多细胞藻类相区分。有胚植物主要是适应陆地的生活环境,虽然有些再一次进入水中生活,这样,有胚植物也被称为陆生植物。.

查看 侏罗纪和有胚植物

惡地

惡地(Badlands)是指鬆軟沉積岩和富含黏土的土壤大範圍的被風和水侵蝕的後的乾燥地勢"Badlands" in Chambers's Encyclopædia.

查看 侏罗纪和惡地

惡靈龍屬

惡靈龍屬(學名:Adasaurus),又名惡魔龍或阿達龍,是馳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亞洲。牠是小型的雙足肉食性恐龍,在後腳第二趾上有鐮刀狀的爪。根據2008年的估計值,成年的惡靈龍的身長約為1.8公尺長。Holtz, Thomas R.

查看 侏罗纪和惡靈龍屬

惡魔龍屬

惡魔龍屬(學名:Zupay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南美洲的阿根廷,年代為三疊紀晚期(雷蒂亞階)到侏羅紀早期(赫塘階)。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惡魔龍被認為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长達4米。牠的鼻端有著兩個平行的冠狀物。.

查看 侏罗纪和惡魔龍屬

戟龍屬

戟龍屬(學名: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戟龍的頭盾延伸出四或六個長角,兩頰各有一個較小的角,以及一個從鼻部延伸出的角,這個單獨的角約60公分長、15公分寬。這些角狀物與頭盾的功能已經爭論很多年。 戟龍是種大型恐龍,身長5.5公尺,高度約1.8公尺,重量約3噸。戟龍擁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體。戟龍的尾巴相當短。牠們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顯示牠們是草食性恐龍。如同其他角龍類,戟龍可能是群居動物,以大群體方式遷徙,這理論從屍骨層可以透露出來。 戟龍是由勞倫斯·賴博在1913年命名,是尖角龍亞科的物種。戟龍目前只有一個種:亞伯達戟龍(S.

查看 侏罗纪和戟龍屬

春雷龍屬

春雷龍屬(屬名:Suuwassea)意為「古代的雷聲」,是蜥腳下目梁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上侏儸紀。這些化石是在1999年到2000年的挖掘活動中挖掘出來的,並由J.D. Harris與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在2004年所敘述。這些關節脫落的化石是部份骨骸,包括部分脊椎與四肢骨頭。 因為化石發現於美國原住民的阿布薩羅卡族的古代領地,因此春雷龍是以該族語言中的Suuwassa為名,意為「春天的第一道雷聲」,suu意為「雷聲」,而wassa意為「古代」。種名emilieae是以挖掘活動的贊助者為名。 春雷龍是種基礎梁龍超科恐龍,身長估計為14到15公尺,牠們的頭顱骨與脊軸與叉龍科、梁龍科相比較為原始,而不能歸類於這兩個演化支。這種草食性恐龍與叉龍科的差別在於未癒合固定的額骨,與梁龍科的差別在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周圍骨頭的排列方式,但春雷龍與梁龍科擁有較多的相似處。 相較於莫里遜組南部所發現的大型動物,埃米莉春雷龍與其他莫里遜組北部的中等蜥腳下目化石發現於同一時期。這些體型上的差異可能導因於森丹斯海在中侏儸紀時期往北延伸。一個蜥腳下目的系統發生學研究對叉龍科與梁龍科的自新徵提出懷疑,認為這些特徵可能是不同科所保有的不同祖徵。叉龍科所保有的勞亞大陸梁龍超科特徵,也增加了梁龍超科祖先同時起源於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的可能性。.

查看 侏罗纪和春雷龍屬

显生宙

显生宙,或稱顯生元、顯生代,是距今5.41亿年以来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现的时期。 顯生宙表示在這個時期地球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統稱隱生宙或前寒武紀。 顯生宙的上一個宙是元古宙。.

查看 侏罗纪和显生宙

昌都龍

昌都龍("Changdusaurus"或"Changtusaurus")是劍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儸紀的中國,是個非正式名稱。模式種是"C.

查看 侏罗纪和昌都龍

易门龙

易門龍(屬名:Yimen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在中國雲南省易門縣發現了數個個體的化石,模式種是楊氏易門龍(Y.

查看 侏罗纪和易门龙

昆卡獵龍屬

昆卡獵龍屬(學名:Concavenator)又譯駝背龍,是獸腳亞目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約1億3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昆卡獵龍是種相當特殊的獸腳類恐龍,臀部前段的兩節特別高,生前可能形成臀部的隆肉,可能具有視覺展示物或調節體溫的功能。昆卡獵龍的前肢尺骨帶有類似羽莖瘤的結構,這代表羽毛可能演化自更原始的獸腳類恐龍。但近年也有其他研究人員質疑這些結構是否屬於羽莖瘤。.

查看 侏罗纪和昆卡獵龍屬

昆明龙

昆明龍(學名:"Kunmingosaurus")是原始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牠的化石是在1954年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下祿豐組,包含骨盆、後肢、脊椎。但由於沒有經過正式研究、描述,所以目前的狀態是無資格名稱。 模式種是武定昆明龍("K.

查看 侏罗纪和昆明龙

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奧陶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裡,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

查看 侏罗纪和海百合

海鰻龍屬

海鰻龍屬(屬名:Muraenosaurus)意為「鰻魚蜥蜴」,是淺隱龍科的一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英格蘭與法國。海鰻龍的身長約6公尺,頸部為身長的一半,由44節頸椎構成,擁有一個較小的頭部,長度為37公分。海鰻龍具有短而不靈活的身體、強壯的鰭狀肢Seeley, HG.

查看 侏罗纪和海鰻龍屬

海鱷亞目

海鱷亞目(學名:Thalattosuchia)是一個海生鱷形超目演化支,生存於早侏儸紀到早白堊紀,並且分佈到全球。 海鱷亞目是由Fraas在1901年命名。學者對海鱷類的分類有不同意見,海鱷類可能是中鱷亞目裡的下目,也可能是亞目。然而,中鱷亞目因為本身是個並系群,所以不再使用。為了尋求一致,海鱷類依舊是個亞目,但所處的目,目前還沒有命名。 在1982年,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證實早期的地蜥鱷科與真蜥鱷科擁有共同的特徵,牠們構成海鱷亞目的兩個科。Buffetaut, E.

查看 侏罗纪和海鱷亞目

海鲢目

海鲢目是辐鳍鱼类中的一个目,其中包括大眼海鲢、海鲢。其下分2科:.

查看 侏罗纪和海鲢目

海蜥龍屬

海蜥龍屬(學名:Maresaurus)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蛇頸龍目上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侏羅紀中期(巴柔階)地層。模式種是高卡海蜥龍(M.

查看 侏罗纪和海蜥龍屬

海膽

海膽是棘皮动物門分類下的一個綱,其正式學名是海膽綱(Echinoidea),意思是「像豪豬般的動物」),又名「海刺蝟」。海膽生活在海洋中,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海洋,從潮間帶至數千公尺的深海底都可發現其蹤跡。全世界現存約有1000種海膽,化石700種以上。.

查看 侏罗纪和海膽

海洋龍

海洋龍(屬名:Thalassiodracon)意為「海洋的龍」,是種小型蛇頸龍類,生存於晚三疊紀瑞提階到早侏儸紀赫唐階的歐洲。模式標本是一個完整骨骸(編號BMNH 2018),是由化石收集者Thomas Hawkins發現於英格蘭森麻實郡。模式種T.

查看 侏罗纪和海洋龍

海星

海星是棘皮动物下的一个纲的动物的名称。一般海星有五条腕,从身体中间伸出。海星的骨骼不能动,靠牠的移动。在牠胳膊上的水管系统上有很多凸出的小,用来吸水和抓食物。海星缺乏腦部的構造。大約1500種海星出現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洋的海床上,從熱帶到寒帶極地水域。牠們被發現從在潮間帶向下到在海洋表面之下6000米(20,000英尺)的深淵。 海星的嘴在身体下面。牠的消化系统包括两个胃,其中一个可以从身体里面射出,在体外包住并且消化食物。有的海星靠着牠的水管系统的韧性,可以打开贝壳,然后把胃插入贝壳里直接消化壳里的肉。海星这种外部消化的功能使牠可以吃比牠嘴大很多的动物,包括各种贝类和海參,节肢动物和小鱼。半消化的食物送入体内的另一个胃继续消化吸收。因为海星需要很大的消化能力,牠们的胳膊裏也有很多消化管。 海星屬於能迅速再生的動物之一。如果一隻海星的一隻觸手被切斷的話,過一段短時間,海星便能長回觸手,而少数海星切下的觸手本身也會長成一隻海星,具有与蚯蚓、蜥蜴、龍蝦、水螅纲生物、蝸牛和再生力最強大的涡虫等生物的特点。有時海星更加會故意甩掉觸手作防衛之用。 另外,有小部分人誤解海星的身體很堅硬,但其實海星的身體是軟的。.

查看 侏罗纪和海星

斯基瑪薩龍屬

斯基瑪薩龍屬(學名:Sigilmassasaurus)是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北非。目前的資料所知甚少,但可以確定的牠像其他獸腳亞目,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 斯基瑪薩龍的化石是發現於摩洛哥的塔菲拉勒特綠洲,接近斯基瑪薩古城的位置,屬名是以發現地為名。在1996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命名了斯基瑪薩龍。唯一的物種被命名為短頸斯基瑪薩龍(S.

查看 侏罗纪和斯基瑪薩龍屬

斯基龍屬

斯基龍屬(学名:Segisaurus),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腔骨龍超科,身長接近1公尺。目前唯一的標本是在1933年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Tsegi峽谷地層,地質年代屬於早侏儸紀。斯基龍的屬名是以發現地Tsegi峽谷為名。斯基龍是該地區所出土的唯一恐龍。這些化石由古生物學家Charles Lewis Camp在1936年所敘述、命名。斯基龍的化石為破碎的骨骸,包含部分四肢、骨盆、以及脊椎,但沒有發現頭顱部份。斯基龍的親緣關係似乎接近於更著名的腔骨龍。兩者的差別在於,斯基龍擁有堅固的骨頭,而腔骨龍的骨頭為中空的。這特徵導致某些科學家質疑斯基龍是否為獸腳亞目恐龍。在2005年,一個針對斯基龍骨盆的研究,使得科學家們認為斯基龍其實較接近於原美頜龍。.

查看 侏罗纪和斯基龍屬

斯科舍島弧

斯科舍島弧(Scotia Arc),或名南安的列斯島弧(Southern Antilles),是一個島弧系統,环抱着斯科舍板块与南桑德维奇板块,形成了斯科舍海的北、東及南邊界。岛弧全长约4,350公里,是太平洋之外少数几个岛弧之一。.

查看 侏罗纪和斯科舍島弧

斯托姆博格龍屬

斯托姆博格龍屬(屬名:Stormbergia)是種早期鳥臀目恐龍,化石發現於南非與賴索托的上艾略特組,年代為早侏儸紀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斯托姆博格龍目前只有一個已命名種,當氏斯托姆博格龍(S.

查看 侏罗纪和斯托姆博格龍屬

新牙龍屬

新牙龍屬(學名:Neosodon)是蜥腳下目圖里亞龍類的一屬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末期的法國加來海峽省。新牙龍沒有被正式命名種小名,但模式種的先驅新牙龍(N.

查看 侏罗纪和新牙龍屬

新鱷類

新鱷類(学名:Neosuchia)是中真鱷類的一個演化支。 新鱷類是在1998年被提出,目前有多種不同版本的定義範圍。根據2001年的研究,新鱷類的定義為:鱷形超目之中,親緣關係接近尼羅鱷,而離諾托鱷較遠的所有物種。因此也包含現代鱷魚。 新鱷類是個非常多樣性的演化支,可能是個複系群。新鱷類首次出現於侏羅紀早期,已知最早的新鱷類是稜角鱗鱷科的卡索亞鱷,生存於錫內穆階到普連斯巴奇階。.

查看 侏罗纪和新鱷類

新鳥臀類

新鳥臀類(Neornithischia)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屬於頜齒類,是裝甲亞目的姊妹分類單元。新鳥臀類的特徵是下頜牙齒有一層不對稱的厚琺瑯質。牠們的牙齒咀嚼時磨損不平均,並發展出銳利的脊狀,可讓角足亞目比其他鳥臀目恐龍切碎更堅硬的植物。.

查看 侏罗纪和新鳥臀類

新蜥腳類

新蜥腳類(学名:Neosauropoda)是個蜥腳下目的单系群演化支,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于1986命名。其目前的定义为:包含护甲萨尔塔龙、长梁龙及其他与其为共同祖先的直系后代。新蜥脚类主要分成两大类:梁龙超科和大鼻龙类。新蜥脚类出现于晚侏罗纪,直到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其包含了主要的蜥脚下目恐龙,如迷惑龙属、腕龙属和梁龙属。 除此之外,还有大型的阿根廷龙属和波塞东龙属。 当波拿巴首次命名新蜥脚类时,他将其描述为包含侏罗纪晚期的蜥脚下目的演化支。而新蜥脚类的确出现在侏罗纪时期,直到白垩纪晚期灭绝。新蜥脚类后来由Upchurch、Paul Sereno和Jeffrey A.

查看 侏罗纪和新蜥腳類

施迈斯内果

施迈斯内果(Schmeissneria Kirchner and Van Konijenburg-Van Cittert,1994)是一类已灭绝的银杏类植物。 施迈斯内果属是施迈斯内果科下唯一的一属,生存于的早侏罗世。.

查看 侏罗纪和施迈斯内果

斑龍屬

斑龍屬(屬名:Megalosaurus)又名巨龍、巨齒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蜥蜴」,斑龍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巴通階的歐洲(英格蘭南部、法國、葡萄牙),約1億6600萬年前。斑龍是最早以科學方式敘述、命名的恐龍。.

查看 侏罗纪和斑龍屬

斑龍科

斑龍科(Megalosauridae)又名巨龍科、巨齒龍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科,屬於蜥臀目。牠們是群肉食性恐龍,體型範圍從小到大,擁有銳利的牙齒,每個手掌有3個指爪。著名的物種包括:斑龍、美扭椎龍、扭椎龍、以及蠻龍。斑龍科僅存活於侏儸紀中期到晚期,化石發現於目前的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等地。斑龍科被大多數研究人員,例如塞里諾、奧利舍夫斯基、霍爾茲…等人,認為是棘龍科的近親。.

查看 侏罗纪和斑龍科

斑龍超科

斑龍超科(Megalosauroidea)又譯巨龍超科,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個超科,牠們生存於中侏儸紀到中白堊紀。棘龍科可能屬於斑龍超科。斑龙超科的定义为:和巴氏斑龙有比脆弱异特龙和家麻雀较远的最近共同祖先的物种。 该演化支包含了棘龙属、斑龙属和蛮龙属。.

查看 侏罗纪和斑龍超科

文雅龍屬

文雅龍屬(學名Abrosaurus)是大鼻龍類恐龍的一個屬,生活在中侏羅紀的現今亞洲,化石是在中國四川省的大山鋪地層發現的。牠的名字來自古希臘語的「αβρος」和「σαυρος」,意即「精緻的蜥蜴」。如同其他蜥腳下目的恐龍,文雅龍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但體型卻略為小型,身長不大於9米長。牠的頭呈方型,在頭頂上有高出的拱形物,以包含鼻孔。.

查看 侏罗纪和文雅龍屬

无尾目

无尾目(学名:Anura)是属于两生纲的动物,成体基本无尾,卵一般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两生纲生物要先进,虽然多数已经可以离开水生活,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卵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因此不如爬行纲动物先进,爬行纲动物已经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

查看 侏罗纪和无尾目

摩爾根獸

摩爾根獸(Morganucodon)為早期的哺乳動物,生活在三疊紀,最早出現在2億500萬年前。化石大部分在英國的威爾斯被發現,但是在中國也發現過牠們的化石(Morganucodon oehleri)。對於摩爾根獸是否屬於哺乳類,生物學家有很長的爭論,有時牠們會被歸入哺乳形類(Mammaliaformes)。 Category:三疊紀哺乳類 Category:摩爾根獸目.

查看 侏罗纪和摩爾根獸

摩洛袞隕石坑

摩洛袞隕石坑(或摩洛袞狀及構造)是在喀拉哈里沙漠的摩洛袞附近,這是波札那共和國邊界南非省西北方的一座城鎮。 這個隕石坑是由一顆直徑5-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直徑至少有70公里,而年齡大約在1億450萬± 80萬年,相當於侏儸紀和白堊紀交替的時期,在1994年發現時,它並未暴露在表面,是由磁場和重力測量調查發現的。核心的樣本顯示,它是由一顆L球粒隕石的小行星撞擊形成的。 在2006年5月,一群科學家在該處挖掘,在770公尺(2500英呎)深處發現一個直徑25公分(9.8英吋)的原始的小行星碎片,同時在其它的深度也發現了一些直徑只有幾毫米的小碎片。這項發現令大家很意外,因為以前在這麼大的撞擊坑的鑽探從未發現這樣的碎片,因此認為小行星幾乎完全都被蒸發掉了。在倫敦的科學館側翼的展示廳可以看見一些碎片。.

查看 侏罗纪和摩洛袞隕石坑

悟空翼龍屬

悟空翼龍屬(屬名:Wukongopterus)是基礎翼龍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道虎溝化石層,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悟空翼龍同時擁有長頸部、長尾巴。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5113)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缺少背部、頭顱骨中段,化石曾遭到擠壓。在死亡前,這個化石的脛骨曾斷裂過。翼展估計約73公分。悟空翼龍被推測後肢之間有翼膜。 在200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汪筱林、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李氏悟空翼龍(W.

查看 侏罗纪和悟空翼龍屬

悟空翼龍科

悟空翼龍科(学名:Wukongopteridae)是翼龍目的一科,是群基礎翼龍類。到目前為止,化石都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道虎溝化石層或髫髻山組,這些地層的年代仍有爭議,某些地質年代研究認為相當於侏羅紀中期Lü, J., Unwin, D.M., Jin, X., Liu, Y.

查看 侏罗纪和悟空翼龍科

擬蛙鱷

擬蛙鱷屬(學名: Batrachomimus),是已滅絕鱷形超目動物,化石發現於南美洲的巴西東北部。.

查看 侏罗纪和擬蛙鱷

擅攀鳥龍屬

擅攀鳥龍屬(学名:Scansoriopteryx;意為「攀爬的翼」)是種手盜龍類恐龍,牠們擁有獨特的適應演化特徵,並過者樹棲生活。目前僅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發現一個未成年個體化石。擅攀鳥龍擁有獨特的、延長的第三手指,在恐龍之中只有擅攀鳥龍的近親樹息龍擁有相同的特徵。擅攀鳥龍的模式標本也包含了羽毛壓痕Czerkas, S.A., and Yuan, C.

查看 侏罗纪和擅攀鳥龍屬

擅攀鳥龍科

擅攀鳥龍科(学名:Scansoriopterygidae)又名攀龍類,是群手盜龍類恐龍,在中國遼寧省的道虎溝地層發現了保存良好的化石,生存年代為侏儸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 擅攀鳥龍與樹息龍是已發現的非鳥類恐龍中,第一群已明顯適應樹棲生活或半樹棲生活的動物,牠們可能有大部分時間待在樹上。目前所發現的標本顯示這些個體都是未成年,這使得很難確認擅攀鳥龍科與恐龍、鳥類間的關係。直到2008年,才發現了第一個成年標本,屬於耀龍Czerkas, S.A., and Yuan, C.

查看 侏罗纪和擅攀鳥龍科

懦弱龍屬

懦弱龍屬(學名:Ignavusaurus)是基礎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賴索托。化石發現於上艾略特組(Upper Elliot Formation),地質年代可能屬於赫唐階。 正模標本(編號BM HR 20)是一個關節仍連階的部分身體骨骼。根據這個標本,懦弱龍的身長估計約為1.5公尺,體重約為25.5公斤。根據股骨與肱骨的組織學,顯示懦弱龍是個成長快速的個體,研究人員推測,正模標本個體的年齡可能少於一歲。 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拉氏懦弱龍(I.

查看 侏罗纪和懦弱龍屬

懷俄明翼龍

懷俄明翼龍(學名:"Wyomingopteryx")意為「懷俄明州的手指」,是翼龍目的一個無資格名稱,沒有被正式敘述過。懷俄明翼龍只有出現在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於1994年的一個莫里遜組研究。Bakker, R.T. (1994) Unearthing the Jurassic.

查看 侏罗纪和懷俄明翼龍

懷俄明盜龍

懷俄明盜龍(學名"Wyomingraptor")是異特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晚期的莫里遜組,是個非正式名稱。懷俄明盜龍的化石相當少,過去曾以異特龍的名稱存放於泰特博物館。在1997年,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發現這些化石,並提出了新的名字。但是由於沒有經過正式研究、描述,這個名字只是一個無資格名稱。.

查看 侏罗纪和懷俄明盜龍

敦達古魯翼龍

敦達古魯翼龍(Tendaguripterus)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生活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姆特瓦拉區。 在1909年到1913年之間,一個德國挖掘團隊前往德屬東非挖掘化石,Hans Reck發現一些翼龍類化石。在1999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Wolf-Dieter Heinrich將這些翼龍類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雷氏敦達古魯翼龍(T.

查看 侏罗纪和敦達古魯翼龍

数量级 (时间)

本页按时间长短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时间长度的概念,比较时间单位的数量级区别。.

查看 侏罗纪和数量级 (时间)

扁卷螺屬

扁卷螺屬(學名:Planorbis)是一種會呼吸空氣的淡水螺,屬於扁卷螺科扁卷螺亞科扁卷螺族。本屬所有物種都有左旋的螺殼。.

查看 侏罗纪和扁卷螺屬

扁鰭魚龍亞科

扁鰭魚龍亞科(Platypterygiinae)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的一個亞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的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物種是短鰭魚龍。 扁鰭魚龍亞科的特徵是齒根橫剖面呈方形、枕骨基部的外骨髁大幅萎縮、肱骨有明顯的背側與腹側粗隆部、坐骨與腸骨缺少閉孔。.

查看 侏罗纪和扁鰭魚龍亞科

扁鼻強龍屬

扁鼻強龍屬(學名:Simolestes)又名西蒙雷斯特龍,是種已滅絕上龍類,生存於侏儸紀中到晚期,身長超過10公尺。目前已發現三個種:.

查看 侏罗纪和扁鼻強龍屬

扁腳類

扁腳類(Eurypoda)是鳥臀目裝甲亞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劍龍下目、甲龍下目,扁腳類與其他原始物種構成裝甲亞目。 扁腳類生存於侏儸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目前發現最早的扁腳類是華陽龍,生存於約1億6500萬年前。劍龍下目分布於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繁盛於侏儸紀晚期,在白堊紀早期滅亡。甲龍下目分布於北美洲、歐洲、亞洲、澳洲、南極洲,出現於侏儸紀晚期(不計算腿龍科),並繁盛於白堊紀。 原始的裝甲亞目恐龍仍以二足方式移動,而扁腳類的鱗甲厚重,所以採四足方式移動,而牠們的後肢大多長於前肢。牠們的手部與腳部骨頭短,缺乏第四趾。恥骨的後突部分短。牙齒短、呈葉狀。身上有皮內成骨(Osteoderms)形成的甲板,劍龍下目的甲板位在背部到尾巴,以兩排平行排列,甲龍下目的甲板則覆蓋在身體上方。 扁腳類是由保羅·塞里諾在1986年提出,範圍是包含大面甲龍與狹臉劍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以下分類表示參考兩份2011年的甲龍類分類研究:.

查看 侏罗纪和扁腳類

扬子克拉通

揚子克拉通,又名扬子陆块、华南陆块、華南克拉通,是個史前大陸或克拉通,目前是华南板块的一部分,範圍包含今日的长江中下游、中國西南部。華南陸塊先後為羅迪尼亞大陸、潘諾西亞大陸、岡瓦那大陸、盤古大陸、勞亞大陸、歐亞大陸的一部分。 大約10億年前的元古宙晚期,羅迪尼亞大陸形成。此時華南陸塊北鄰米洛維亞洋,東接西伯利亞大陸,西為澳洲,南為勞倫大陸。約7.5億年前,羅迪尼亞大陸分裂,華南陸塊成為獨立的大陸。 約1億年後,各大陸聚合成潘諾西亞大陸。華南陸塊連接者華北陸塊、岡瓦那大陸東部(澳洲)。潘諾西亞大陸分裂後,華南陸塊與華北陸塊連接者岡瓦那大陸東部。在志留紀,華南陸塊與華北陸塊個別與岡瓦那大陸東部分離,使原特提斯洋縮小,古特提斯洋形成。石炭紀晚期,華北陸塊與西伯利亞-哈薩克大陸開始連接,原特提斯洋閉合,華南陸塊仍是獨立的大陸。在二疊紀,華南陸塊位於熱帶地區,繁盛於石炭紀的大型石松大部分已滅絕,但仍存在於華南陸塊。辛梅利亞大陸(包含西藏、伊朗、土耳其)自岡瓦那大陸脫離,向北方移動,古特提斯洋縮小,特提斯洋形成。 三疊紀中期,辛梅利亞大陸東半部與華南陸塊碰撞。侏儸紀早期,華南陸塊與盤古大陸(華北陸塊部分)碰撞,形成今日的中國。.

查看 侏罗纪和扬子克拉通

扭椎龍屬

扭椎龍屬(屬名:Streptospondylus)意為「反轉的脊椎骨」,是獸腳亞目斑龍超科的一個屬,狀態為疑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英格蘭,約1億5000萬年前。扭椎龍起初被敘述成鱷類,曾經有5個已命名種,但其中3個(S.

查看 侏罗纪和扭椎龍屬

托阿爾階滅絕事件

托阿爾階滅絕事件(Toarcian extinction)又名普林斯巴赫階-托阿爾階滅絕事件(Pliensbachian-Toarcian extinction)、早侏羅紀滅絕事件(Early Jurassic extinction),發生於侏羅紀早期的普林斯巴赫階與托阿爾階之間,約1億8300萬年前。 托阿爾階滅絕事件對於海生生物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菊石等軟體動物。全球許多地層可發現當時滅絕的證據,例如日本鄰海、安第斯盆地、以及前特提斯洋的殘留海床。證據顯示當時的海水深層有缺氧事件發生,可能是這次海洋生物滅絕的原因。而另一可能原因,則是卡魯-費拉火山爆發,卡魯-費拉火成岩省位於南非與南極洲,並遍及南美洲、印度、澳洲、與紐西蘭,發生時間為約1億8300萬年前,這個時間也對應到海洋缺氧事件。.

查看 侏罗纪和托阿爾階滅絕事件

手盜龍形類

手盜龍形類(学名:Maniraptoriformes)是個虛骨龍類演化支,包含似鳥龍下目與手盜龍類。這個演化支是由托馬斯·霍爾特(Thomas R. Holtz Jr.)所提出,他將手盜龍形類定義為:似鳥龍與鳥類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兩者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大部分物種的前肢可能覆蓋者正羽。.

查看 侏罗纪和手盜龍形類

手盜龍類

手盜龍類(学名:Maniraptora)是個虛骨龍類演化支,在種系發生學上包含鳥類,以及與牠們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手盜龍類主要包含:恐爪龍下目、偷蛋龍下目、鐮刀龍下目、以及鳥翼類;有時也會包含嗜鳥龍、阿瓦拉慈龍超科。手盜龍類是似鳥龍下目的姐妹分類單元,兩者共同組成手盜龍形類演化支。手盜龍類在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於侏儸紀(峨山龍),並存活到現代,現今有超過9000種的鳥類繼續存活著。.

查看 侏罗纪和手盜龍類

手齒龍屬

手齒龍屬(屬名:Manidens)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巴塔哥尼亞。.

查看 侏罗纪和手齒龍屬

拖尼龍屬

拖尼龍屬(屬名:Tornieria)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坦尚尼亞。拖尼龍擁有非常複雜的分類歷史。.

查看 侏罗纪和拖尼龍屬

拉伯龍屬

拉伯龍屬(學名:Lapparentosaurus)又名拉巴倫特龍,是一屬侏羅紀中期的恐龍。牠是屬於腕龍科,且與腕龍、長頸巨龍是近親。牠的化石發現於馬達加斯加。 在19世紀末,馬達加斯加的馬任加盆地(Majunga Basin)發現一些化石,來自於伊薩魯第三組(Isalo III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的提通階。在1894年,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這些化石歸類於溝椎龍的新種,B.

查看 侏罗纪和拉伯龍屬

拉撒路物種

在古生物学中,拉撒路物种(Lazarus taxon)意思是那些在化石纪录中突然消失又出现的物种。其中拉撒路一词来源于《新约圣经》中的《约翰福音》,他是耶稣的好友及门徒,在其病死之后被耶稣复活。 也指在被认定为绝灭之后又再次发现的物种。例如:南秧鸡。.

查看 侏罗纪和拉撒路物種

曲頜形翼龍屬

曲頜形翼龍屬(屬名:Campylognathoides)意思為“彎曲的頜部”,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德國巴登-符騰堡的侯茲馬登頁岩層(Holzmaden shale),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早期,第一個化石由翅膀碎片構成,最初被歸類於翼手龍屬的一種。之後發現更多保存良好的化石,Felix Plieninger根據這些新化石,建立為新屬"Campylognathoide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查看 侏罗纪和曲頜形翼龍屬

曲頜形翼龍科

曲頜形翼龍科(Campylognathoididae)是群早期翼龍類,通常被分類於喙嘴翼龍亞目(目前被視為並系群)。在1967年,Oskar Kuhn建立這個分類單元,以曲頜形翼龍為名稱來源,最初被分類成一個亞科。.

查看 侏罗纪和曲頜形翼龍科

曲颈龟亚目

曲頸龜亞目(学名:Cryptodira)是龟鳖目下的一个亚目,又称潜颈龟亞目、隐颈龟亞目,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海洋均有分布,包含了大多数龟鳖类,其中现存的物种大都生活在淡水中。曲頸龜亞目与侧颈龟亚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曲頸龜亞目回缩头部时是S形弯折颈部後直接缩回壳内,而侧颈龟亚目则是将颈部侧向折回壳内。.

查看 侏罗纪和曲颈龟亚目

曉廷龍屬

曉廷龍屬(學名:Xiaotingia)是種小型有羽毛恐龍,屬於手盜龍類的傷齒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国遼寧省西部,生存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或晚期,目前只有一個種,鄭氏曉廷龍(X.

查看 侏罗纪和曉廷龍屬

曉龍屬

曉龍屬(屬名:Xiaosaurus)又名膮龍或小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股骨長11公分,被推測身長約1公尺。曉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巴提階的中國四川盆地,接近1億6900萬年前到1億6300萬年前。 在1979到1980年,四川省大山鋪鎮發現小型草食性恐龍化石。在1983年,董枝明與唐治路敘述、命名這兩個化石,模式種是大山鋪曉龍(Xiaosaurus dashanpensis),屬名意為「黎明蜥蜴」,種名則是以大山鋪鎮為名。 曉龍的兩個化石發現於沙溪廟組下層,地質年代仍未確定,可能屬於巴柔階、或是巴通階與卡洛夫階交接時期。正模標本(編號IVPP V6730A)包含:下頜、牙齒、4節尾椎、肱骨、部分左股骨、完整右肢。副模標本(編號IVPP V6730B)包含:2顆牙齒、右股骨、1節背椎、2節薦椎、1塊指骨。 在1992年,彭光照將多齒靈龍(Agilisaurus multidens)改歸類為曉龍的第二個種,多齒曉龍(Xiaosaurus multidens) 。這個種目前被建立成獨立屬,何信祿龍。 因為曉龍化石過於破碎,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分類。董枝明當時將曉龍同時歸類於鳥臀目的法布爾龍科、稜齒龍科,他認為曉龍是賴索托龍、稜齒龍的演化連結。曉龍有時被認為是疑名,目前是鳥臀目的分類未定屬,可能是角足亞目或頭飾龍類的原始物種。但在2006年,Barrett等人認為曉龍暫時是有效屬,因其肱骨的中央向兩邊筆直,是種自衍徵。.

查看 侏罗纪和曉龍屬

曙光鳥屬

曙光鳥屬()為已經絕滅的侏羅紀恐龍其中一個屬,目前該屬僅有一個已知物種徐氏曙光鳥(Aurornis xui)。徐氏曙光鳥被認為可能是迄今已知的恐龍演化成鳥類過程中重要的基群之一,同時也是這一階段所發現最為古老的化石證據。依據親緣關係學來看徐氏曙光鳥被視為比近鳥龍屬、巴拉烏爾龍屬、脅空鳥龍屬和曉廷龍屬等還要早的鳥翼類物種,甚至比大約生活在1億年前的始祖鳥來得更早,但是研究人員根據骨骼系統則認為黎明鳥屬可能與近鳥類、擅攀鳥龍科與始中國羽龍屬較無直接的發展關係。對此一些科學家認為其是絕大部分鳥類最古老的直系物種,然而也有科學家認為僅能夠將其視為類似鳥類的有羽毛恐龍之先祖。.

查看 侏罗纪和曙光鳥屬

怪嘴龍屬

怪嘴龍屬(學名:Gargoyleosaurus)又名承霤口龍,是已發現較完整化石的甲龍科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早的物種。牠的頭顱骨長約29厘米,身體全長估計有3-4米,牠的體重估計約有1噸。正模標本是在美國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的莫里遜組中被發現,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第二早期的甲龍科是澳洲昆士蘭州的敏迷龍,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模式種是G.

查看 侏罗纪和怪嘴龍屬

晚侏罗世

晚侏罗世(Late Jurassic)是侏儸紀的第三個時期,也被稱為上侏罗统(Upper Jurassic)地層,在歐洲又名麻姆世(Malm);其地質年代在161.2(± 4.0)百萬年前至145.5(± 4.0)百萬年前。.

查看 侏罗纪和晚侏罗世

智利龙属

智利龙属(屬名:Chilesaurus)是一种植食兽脚亚目恐龙,生活于大约1亿4500万前侏罗纪晚期的智利。 智利龙属是一种单型属,智利龙属只包含了一个种,即模式种迭戈苏亚雷斯智利龙(Chilesaurus diegosuarezi)。.

查看 侏罗纪和智利龙属

時代龍屬

時代龍屬(學名:Shidai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基礎堅尾龍類。時代龍的正模標本(編號DML-LCA 9701-IV)缺失大部分尾椎、肋骨、肩帶、以及四肢骨頭,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上祿豐組,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時代龍是在2009年由吳肖春、菲力·柯爾(Philip J.

查看 侏罗纪和時代龍屬

吴哥窟吴氏巨颅兽合弓綱合踝龍屬吉林哈达岭堅尾龍類堅頭類塞比修斯基龍屬塔鄒達龍屬增生楔多刺甲龙科多瘤齒獸目多里亞巨龍屬多里亞獵龍屬大城山大安龍屬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大山鋪龍屬大地龍屬大眼魚龍屬大眼魚龍科大頭鱷科大衝龍大顶子山 (长春)大鼻龍類大龍屬大椎龍屬大椎龍科大潭郊野公園天宇龍屬天山龍屬天池龍屬太西煤太陽神龍屬央齒龍屬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奧斯尼爾龍屬奧斯尼爾洛龍屬奇尼瓜齒獸科奇尼瓜齒獸總科奇翼龍奇異龍屬始奔龍屬始中国羽龙属始祖鳥科始祖鸟始馬門溪龍屬始阿貝力龍屬威廉·布克蘭孔子鸟属宁波市宝山区 (上海市)宣化角龍屬宣漢龍屬宜賓龍安德罗斯岛安达市寬鎖龍屬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對菊石小坐骨龍屬小盾龍屬小駝獸屬小鰭魚龍尖頭翼龍屬將軍龍屬展尾龍屬居延海峨山龍 (Eshanosaurus)峨山龍 (Oshanosaurus)峨山龍 (消歧義)峨嵋龍屬峨嵋龍科島翼龍川街龍屬川東虛骨龍屬巢湖市工部龍屬左龍左龍屬巧龍屬巨太龍屬巨刺龍屬巨烏賊巨頜鱷屬巨齒龍 (消歧義)巨齒龍屬巨齒龍科 (消歧義)巨龍巨龍形類巨蜥超科巨腳龍屬巨板龍屬巨游龍巴塔哥尼亞龍屬巴西大龍屬上龍屬上龍亞目与恐龙同行丁赫羅龍屬两栖动物中國龍屬中國虛骨龍屬中真鱷類中生代中華盜龍屬中鱭魚屬中棘龍屬中棘龍科丹達寇龍屬为食龙少爷布羅希龍屬布爾諾美麗翼龍屬帆翼龍科万披罗纳沙三叠纪三尖齒龍屬三工河龍三巴龙三稜齒獸科三瘤齒獸屬三瘤齒獸科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三鎖龍屬三角龍屬平壤乌马托鳞片属义马果亞特拉斯龍屬庫姆納龍屬庫林達奔龍屬五彩冠龍五星海星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建昌翼龍屬建昌頜翼龍屬仙兽属伊邪那岐板块伯齒龍伶盜龍亞科似鯨龍屬似松鼠龍屬弗克海姆龍屬弓鮫弓鳍鱼彎龍屬彎龍科佩德弋鱷屬佩拉古鱷彭纳盗龙类何信祿龍屬侏儒龍屬侏罗山侏罗纪海岸侏羅獵龍屬侏羅紀公園侏羅紀蝦侏羅暴龍屬依潘龍屬微齒龍德國翼龍屬德林克龍屬保育生物學快足龍屬土蜗属匡山 (浦城县)地中海盆地地爪龍屬地质学地龍 (爬蟲類)地蜥鱷屬地蜥鱷科地洼学说化石翼龍屬化石龍屬圖里亞龍屬圖里亞龍類北京矿务局北碚鱷屬北美洲板塊北泳龍屬圓頂龍屬圓頂龍科匙喙翼龍利奧尼拉龍屬利茲魚切布龍屬嘉峪龍屬嘉陵龍屬單窗孔類單脊龍屬喙嘴翼龍屬喙嘴翼龍亞目喙嘴翼龍科喙頭鱷屬喙頭鱷亞目喙頭龍 (翼龍類)喙頸龍嗜鳥龍屬傷齒龍科哥打龍屬哺乳动物哈卡斯龍屬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優脛龍屬優腔龍屬冰脊龍屬冰河龍屬內烏肯盜龍屬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公平龍屬元謀龍屬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克拉美麗龍屬兀龍屬剖齒龍屬剑龙亚目勞爾哈龍屬勞氏鱷目勾菊石亞目勒蘇維斯龍屬四川盜龍四川鱷四川龍屬四川构造期皮亚尼兹基龙科皮亞尼茲基龍屬皮翼龍皮爾逖龍屬短頸潘龍屬短鰭魚龍石化林國家公園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樹溝組矛嘴翼龍矛頜翼龍屬王竹泉火山齒龍屬火山齒龍科獸孔目獸齒類獸腳亞目獺形狸尾獸班夫国家公园珙縣龍屬砂龍屬硬齿鱼属碳酸鹽岩神鷹盜龍神鷹龜屬神龍翼龍類祿豐龍屬祖母暴龍屬禽龍屬禽龍類稜角鱗鱷屬稜角鱗鱷科稜齒龍屬稜齒龍科穆胡鲁竊肉龍屬竹节石第戎箭乌贼箭石下綱箭石目簡棘龍屬簡手龍屬米魯龍米拉加亞龍屬粗沙鱗糙節龍屬納拉寇特洞穴國家公園索德斯龍屬索倫霍芬細細坡龍屬約巴龍屬紅鱷龍屬綦江龍屬維那勒斯龍綿蟹派纺足目纖細盜龍屬缺氧事件罗什舒阿尔陨石坑美頜龍屬美頜龍科美扭椎龍屬翼龍目翼手喙龍屬翼手龍屬翼手龍亞目真工部龍真犬齒獸下目真馳龍類真鼻龍屬真蜥鱷真蜥鱷科真蜥腳類真雙型齒翼龍猫王物种猶他翼龍屬猶他齒龍屬猛蛛亞目烏禾爾龍热河群爬行动物爆龍戰隊暴連者結節龍科絲綢翼龍屬絲萊龍瑞士地理瑞拖斯龍屬環河翼龍瓦洛厄山脈瓦洛厄河生命演化历程生物集群灭绝甲龍科甲龙亚目無螯下目熱河翼龍營山龍燕山构造期異特龍屬異特龍屬的種異特龍科異特龍超科異齒龍 (消歧義)畸形龍屬畸齒龍屬畸齒龍科煤精特維爾切龍屬特提斯洋牆骨龍屬牛頓龍牛角龍屬狹翼魚龍屬狹翼魚龍科狹鼻翼龍狹蜥鱷屬狼嘴龍屬狼鳍鱼盎格魯鱷屬盤古大陸盤足龍屬盤足龍科盧西塔尼鱷屬盧雷亞樓龍屬直布罗陀直布羅陀巨巖直拇指龍類盘岭盘舌蟾科盔蟹科瀾滄江龍發現之旅叢書書目列表白垩纪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白馬谷芦沟龙属隱鰓鯢科隱龍屬銳稜菊石銳龍屬蚌殼蕨屬蚌殼蕨科芒康龍屬蚂蚁銀坑隕石坑韩国地理韩国国立公园列表韋爾斯溪隕石坑莎拉龍屬鎧甲蝦總科鎧甲龍屬莫圖塔普島莫阿大學龍屬莫里尼龍屬莫里遜組鞭尾類莱姆里杰斯莱芜市莱茵河螃蟹過渡化石遠食龍屬遠距鱷聖魔大戰達克龍屬達爾文翼龍屬達瑪拉龍菊石菊石目華陽龍屬華陽龍科菱龍屬萊姆帕拉佛龍屬萊氏龍屬萨尔崔龙鐮刀龍超科非洲獵龍屬蝰神龍屬蝴蝶龍屬靈龍屬青衣江青龍翼龍屬頭飾龍類蠻龍屬頜翼龍屬頜齒類頜鋸齒龍屬類脈總目袁氏獸屬被子植物食蜥王龍屬食肉牛龙属裂頭鱷屬装甲类西伯利亞大陸西貢東郊野公園西龍屬西蜀鱷屬西湖馬奇莫鱷馬屎洲特別地區馬什龍屬馬門溪龍屬馬門溪龍科馳龍亞科馳龍科香港2007年3月香港史前時期香港地理香港地質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角爪龍角足龙类角鼻龍屬角鼻龍科角鼻龍類角龍亞目马达加斯加詹尼斯龍屬諾托鱷龍屬諾曼底翼龍高盧翼龍科高阿特拉斯山脈高棘龍屬髂鱷龍屬鬍魁蛤屬魚龍魚龍屬魚龍超目鮪魚龍類鯊齒龍科鯤鵬翼龍屬鯨龍屬鯨龍科鰭龍超目鱷形超目鱼龙目鱗翅目貝里亞期鲱形目買薩翼龍屬費爾干納頭龍屬費爾干納龍屬鳥獸腳類鳥翼類鳥腳亞目鳳凰翼龍屬賴索托龍屬資中龍屬鴨嘴龍科足羽龍屬鶴龍屬超龍屬鷲龍屬 (馳龍科)跳足鱷鷹爪龍鸚鵡嘴龍屬鸟吻类鹽都龍屬鹿角翼龍鹿間時夫麥利達鱷屬麥迪遜龍黎明神龍翼龍屬黑丘龍科黑色素体輕巧龍屬載域龍屬龍獵龍屬龍爪龍屬龍盜龍屬龍胄龍屬辽西满洲龟辛梅利亞大陸龙岗山迪布勒伊洛龍屬迷齿亚纲迷惑龍屬近鳥類近鳥龍屬近蜥龍屬近蜥龍科近蜥龍類近滑齒龍蜥結龍屬蜥目魚屬蜥鳥亞綱蜥蜴蜥腳下目蜥腳形亞目露絲娜龍屬茂名市蜀龍屬胡顿银杏胄甲龍屬舊鯊齒龍屬與海怪同行阿吐波鱷屬阿吐波鱷科阿布山组阿爾布期阿爾哥龍屬阿瓦隆尼亞大陸阿瓦拉慈龍科阿瓦拉慈龍類阿騰伯洛龍屬阿貝力龍科阿貝力龍超科阿根廷龍屬阿戈爾魚龍鵝喙翼龍屬赫伯斯翼龍屬赛泰龙属開江龍屬闊堅齒鱷屬藏匿龍屬藏北高原门 (生物)葡萄牙巨龍葡萄牙龍屬鑲嵌踝類主龍葉菊石亞目葉齒鱷邁摩爾甲龍屬邪靈龍屬肯尼亚地理肉食龍類肉龍屬蓝猫淘气3000问·恐龙时代银川市境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列表银杏银杏属银杏科银杏目铃蟾属醒龍屬重龍屬重慶龍屬自貢龍屬自貢恐龍博物館自贡市里奧哈龍屬里阿斯龙里斯本鱷屬釘狀龍金山龍屬金鳳鳥屬金沙江龍屬長城翼龍屬長鎖龍長頸巨龍屬長齒蛇龍屬長臂獵龍屬长江镇海区 (宁波市)腿龍屬腿龍科腔骨龍屬腔骨龍科腔骨龍總科腔棘魚科腕龍屬腕龍科酋龍屬艾德瑪龍屬苏铁属苏铁目離片錐目離龍目難覓龍屬雨含果属雲南龍屬雷盜龍雷龍雜肋龍屬蛇嘴魚龍蛇嘴魚龍科蛇螺屬蛇頸龍 (消歧義)蛇頸龍屬蛇頸龍亞目蛇頸龍目雙型齒翼龍屬雙型齒翼龍科雙孔翼龍屬蛙嘴龍屬蛙嘴龍科雙節頜獸蛙頜翼龍屬雙脊龍屬雙脊龍科雙臼椎龍屬雙腔龍屬通安龍屬速蜥鱷屬老岭老爷岭老松岭耀龍屬虎鲨目陆氏神兽虛骨龍屬虛骨龍科虛骨龍類抱球蟲目暴盜龍類暴龍暴龍超科暴龍標本暴泳鱷抗氧化剂抓頜龍柏柏爾龍屬柱齒獸柄眼類果齒龍屬掘奔龍屬掘頜龍恐爪龍下目恐龙恐龙生理学提通期杏齒龍屬東非龍屬松葉蕨綱板块构造论板鱷屬格西龍格雷纳果桨叶属桫椤科桑塔納盜龍屬梁龍屬梁龍科梁龍超科梧桐山梳頜翼龍屬梳頜翼龍科梳頜翼龍類棘刺龍屬棘龍科棘椎龍植物植龍目楚雄龍屬槽齒龍屬樹翼龍屬樹息龍屬樂山龍屬橡树龙属橡樹龍科橫齒獸科歐姆殿龍屬歐美大陸歐羅巴龍屬正模標本氣龍屬氣腔龍屬水龍獸屬水怪永川龍屬永康市江油市汝拉州沱江龍屬沼澤鳥龍屬沉重龙类波塞東龍屬波羅的大陸泥泳龍屬泥潭龍屬泰坦巨龍類泰曼魚龍屬泰曼魚龍科法布爾龍屬法布爾龍科法拉龙板块深椎龍屬淺隱龍屬淺隱龍科渝州上龍湯達鳩龍屬溝牙龍屬溝椎龍屬準噶爾翼龍科準噶爾翼龍超科準噶爾鱷滑蹠蟾科滑齒龍屬滇中龍屬滇鱷屬漱珠岗澳洲盜龍屬朝陽龍屬朝陽龍科有孔蟲門有羽毛恐龍有鱗目有胚植物惡地惡靈龍屬惡魔龍屬戟龍屬春雷龍屬显生宙昌都龍易门龙昆卡獵龍屬昆明龙海百合海鰻龍屬海鱷亞目海鲢目海蜥龍屬海膽海洋龍海星斯基瑪薩龍屬斯基龍屬斯科舍島弧斯托姆博格龍屬新牙龍屬新鱷類新鳥臀類新蜥腳類施迈斯内果斑龍屬斑龍科斑龍超科文雅龍屬无尾目摩爾根獸摩洛袞隕石坑悟空翼龍屬悟空翼龍科擬蛙鱷擅攀鳥龍屬擅攀鳥龍科懦弱龍屬懷俄明翼龍懷俄明盜龍敦達古魯翼龍数量级 (时间)扁卷螺屬扁鰭魚龍亞科扁鼻強龍屬扁腳類扬子克拉通扭椎龍屬托阿爾階滅絕事件手盜龍形類手盜龍類手齒龍屬拖尼龍屬拉伯龍屬拉撒路物種曲頜形翼龍屬曲頜形翼龍科曲颈龟亚目曉廷龍屬曉龍屬曙光鳥屬怪嘴龍屬晚侏罗世智利龙属時代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