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佛堂門天后古廟

指数 佛堂門天后古廟

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主奉天后媽祖,是香港最著名和最古老的天后廟,也是廣東沿岸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並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 古廟位於新界西貢區清水灣半島以南的大廟灣地堂咀,鄰近佛堂門及布袋澳。該廟屬於三開間單進設計,大殿供奉天后娘娘,右偏殿則有一座銅鐘及龍床。 由於廟宇三面環山,而且那些山區都是郊野公園範圍,所以如要循陸路進入,必須在大廟坳一帶的大坳門路經過一條不明顯的行山徑前往。然而該廟大部份信眾都是清水灣布袋澳一帶的村民,他們自己都會有船隻前往,並可在廟宇對出的碼頭停泊,所以一直以來,該廟對外的陸路交通都一些未有進行完善的開發。直至清水灣鄉村俱樂部落成後才稍作改善。.

19 关系: 大廟大廟灣大廟灣刻石天后寶誕媽祖媽祖廟布袋澳佛堂門華人廟宇委員會西貢區香港天后廟列表香港太平清醮香港宗教與風俗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蒲崗釣魚翁郊遊徑東龍洲沙田車公廟新界區專線小巴16線

大廟

大廟,意思是設施雄偉或富於香火的宗教建築,亦可指「陽廟」(與「陰廟」相對者),其可以指:.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大廟 · 查看更多 »

大廟灣

大廟灣(英文意譯Joss House Bay,或音譯Tai Miu Wan /)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新界東西貢區清水灣半島的南部,東至佛堂角和佛堂門,西至觀仔和鐵篸洲。海灣的東南方有東龍洲,北面的岸上有稱為「大廟」的佛堂門天后古廟,大廟灣亦因此得名。 大廟建於南宋理宗年間,現已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大廟後有大廟灣刻石,為香港法定古蹟。刻石刻於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記載了當時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遊覽,以及大廟的歷史。大廟灣或者佛堂洲可能还有古碑, 大廟前有一空地,並有大廟灣碼頭,為一公眾碼頭。碼頭末端設有香港天文台的大廟灣潮汐站。 Category:清水灣半島.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大廟灣 · 查看更多 »

大廟灣刻石

大廟灣刻石,又名地堂咀刻石,是香港最早有紀年的刻石,位於新界西貢區清水灣半島南部的大廟灣地堂咀,鄰近佛堂門一帶。石刻刻於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記載了當時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即東龍洲和大廟灣)遊覽,以及該處附近的佛堂門天后古廟的歷史。該刻石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大廟灣刻石於1955年由一名叫余謙的建築師發現。石刻長約10呎、高約5呎,厚約5吋,刻有108字,分為9行,每行12字。.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大廟灣刻石 · 查看更多 »

天后寶誕

天后寶誕,也稱為天后誕、媽祖誕、天妃誕、媽祖生、天妃祭,是慶祝天后誕辰的東亞傳統文化節日,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相傳天后能保佑人們海上平安。天后是广州、香港、澳門、汕尾、汕头(南澳)、三水、閩東、閩南、臺灣等沿海地區常見供奉的海神,更是莆田的鄉土神,因此每年的天后寶誕都有很多善男信女匯集到各個天后廟慶祝。.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天后寶誕 · 查看更多 »

媽祖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tsoó͘;閩東語:Mā-cū)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琉球)及東南亞沿海地區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75頁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后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媽祖 · 查看更多 »

媽祖廟

媽祖廟是主要奉祀海神媽祖的廟宇,另又稱天后宮、天妃宮、天后祠、天后寺、天后廟、聖母廟等,日本又稱天妃神社,常見於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如日本、琉球、越南等地以及東亞裔人士(主要為華人)之海外聚居地,臺灣則是除中國大陸本土之外,目前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四川盆地内的天后宫,又名福建会馆,多係湖廣填四川时,来自福建之客家先民所建,而天后媽祖也從海神演化成水運之神,甚至是無所不能的萬能神靈。從華南、華東以至全中國的海岸都有拜媽祖的信仰,認為可保航海順利,所以天后廟大多其正門都朝海。 相傳,媽祖於宋代建隆元年(960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泉州莆田县(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泉州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入兴化军)的湄洲岛,出生時已有特殊徵兆:紅光滿室,香氣四溢;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故取名林默。林默自童年起即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常於海難發生時前往救人,雍熙四年(987年)27歲時於鄉間湄洲峰上羽化升天。 其後每多顯靈,於海濱救人無數,於是沿海鄉民紛紛立廟祀奉,歷代君主都賜以頭銜,尊為天妃,直至康熙22年(1683年)福建水師施琅攻打台灣鄭克塽,因戰船擱淺,清朝軍人乃向天妃禱告因而脫險。康熙帝知道後將天妃改加為「天后」,此後天后成為中國及東南亞華人社會裏漁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護神,有些漁民更會把孩子和天后「上契」。現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認同天后是他們的祖先。.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媽祖廟 · 查看更多 »

布袋澳

布袋澳(Po Toi O)是香港新界的一個海灣,位於清水灣半島的南部(以及清水灣海灣東南偏南),田下山及清水灣郊野公園的東面,大廟灣及佛堂門天后廟(大廟)的北面,清水灣的南面,清水灣鄉村俱樂部高爾夫球場的西面。布袋澳海灣的入口在北部,入口的東面和西面分別為石尾頭和下角頭。布袋灣內有魚排養殖場,鄰近有大坳門路及布袋澳村路可以到達布袋澳村,此村村民多以高、張、劉、鄧氏客家原居民,經營海鮮生意及本地旅遊為業。 布袋澳三面環山,北西出海口較窄,就像布袋一樣,布袋澳因而得名。.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布袋澳 · 查看更多 »

佛堂門

佛堂門是香港海峽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東南部,大廟灣(又稱北佛堂)與東龍洲(又稱南佛堂或南堂島)之間。 佛堂門在古時是香港水上交通要道之一。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佛堂門便建立了海關,現時仍存有古稅關的遺址。 到了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其中的中路「自東莞縣南頭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佛堂門顯然屬於中路的防禦範圍。 天啟二年(1622年),有荷蘭東印度公司軍艦闖入佛堂門,當時的新安縣知縣陶學修率領軍民將荷蘭人擊退。 本地佛堂門大廟主奉天后,是香港最古老的天后廟。.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佛堂門 · 查看更多 »

華人廟宇委員會

華人廟宇委員會(英文:Chinese Temples Committee)簡稱廟委會,是香港政府民政事務局轄下的諮詢及法定組織,按照香港法例第153章《華人廟宇條例》第7條成立的非牟利組織,目標是改善香港的華人廟宇的經營管理,以現代化公司的方式管理。華人廟宇委員會的會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4樓。 華人廟宇委員會其下有華人廟宇基金,收入來源自香港24間廟宇的司祝費、解籤費、眾善信的香油錢奉獻等。華人廟宇委員會會視乎情況,從基金撥款予合適的香港華人慈善機構。.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華人廟宇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西貢區

西貢區(Sai Ku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面積12,680公頃,當中包括東面水域內的70多個島嶼,傳統的市鎮中心爲西貢市,不過自198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於西貢區南部的將軍澳開發新市鎮後,西貢區的城市化和商業活動都集中在將軍澳新市鎮,而西貢市維持較低程度的開發狀態。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統計,西貢區人口有461,864人,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南面的將軍澳新市鎮。自西貢區西南部大上托的安達臣道石礦場於2013年底停止營運後,政府啟動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計劃,在石礦場原址進行城市發展。 由於西貢區大部份地方都未開發,維持原來的自然郊野狀態,多年前開始已被譽爲「香港後花園」,成為市民日常郊遊的好去處;而除了西貢市、將軍澳和即將開發的安達臣道石礦場以外,西貢區較爲集中的居住區還包括蠔涌和清水灣半島東岸。.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西貢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天后廟列表

香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天后崇拜較早傳入的地區之一,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時期。在台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的地方稱之為「亞媽」、「娘媽」、「媽娘」或「天后媽」等。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布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天后亦是閩民系的信仰,香港以及中國沿海的天后廟大多是閩民系在歷代因航海和貿易保平安建立的。 香港的天后廟規模不大,部分更在傳統的廟宇宗教建築加入現代建築方法及模式,廟與廟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其中以大廟和元朗天后廟神誕活動的規模最大。而不少歸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在香港有很多--在較內陸位置,是因為歷年來的填海工程所致。.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香港天后廟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在香港一般簡稱為「打醮」,而亦有稱為「安龍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祈安醮,用以保境祈陽、許願酬還。香港的太平清醮定期舉行,周期由最短1年以至長達60年,普遍的漁業社區每2年或7年舉行一次,多選在農曆四、五月;而農業社區則每5年、10年或前後10年(9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大多選在農曆十月進行。醮期由一日一夜至五日六夜不等。.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香港太平清醮 · 查看更多 »

香港宗教與風俗

香港宗教與風俗相當多元化。根據《香港基本法》第32和141條,以及香港法例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並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等。香港大約有43%的人口信仰某种宗教。兩种最主要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儀式常在同一座廟宇中進行。据一位和主要宗教派別有聯繫的當地學者估計,香港約有200萬名佛教徒和道教徒、48萬名基督教新教徒、38萬名羅馬天主教徒、約2萬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教徒、30萬穆斯林、10萬印度教徒、2000-3000名錫克教徒以及3000-4000名猶太教徒。許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外,也興辦學校、提供衞生福利設施等。.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香港宗教與風俗 · 查看更多 »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Grade 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一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政府於2008年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為香港法定古蹟。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162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8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170幢。 此列表不包括已列為法定古蹟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 查看更多 »

蒲崗

蒲崗(Po Kong),又寫作莆崗或蒲岡,是香港一個已消失的地名,也是一條已消失的原居民村落,位於九龍北部,現時港鐵觀塘綫鑽石山站附近。「蒲」是莆田的簡稱,爲開村之林氏祖籍,而「崗」則是指村莊所在的山崗,故「蒲崗」即「來自莆田的人居住的山崗」。 由於蒲崗村早於二戰時因啟德機場擴建工程被日軍下令拆毀,村民散居各地,加上九龍群鄉在香港戰後市區發展中逐漸被清拆而消亡,而與蒲崗村有關的史料也甚爲缺乏,曾經到過蒲崗村且尚在世的人極少,故蒲崗村原址確實位置存在爭議,一說其原址在現今鳳德邨一帶,然而該地在興建公共屋邨前爲鑽石山石礦場的一部分,而且遠離啟德機場,並不在日軍擴建的機場範圍以內,故此說存疑。 根據衙前圍村吳氏廿五世傳人、母親爲蒲崗村林氏族人的吳佛全老人所繪製的九龍鄉村地圖,蒲崗村原址應在現今彩虹道遊樂場。按照吳佛全的說法,蒲崗村原本背靠一座大山,即「蒲崗」之山,日軍佔領香港期間曾驅使戰俘削平該山填海,蒲崗僅餘小丘,日軍更在山上設置高射炮台,曾擊落一架盟軍戰機,但駕駛該戰機的美籍機師被抗日遊擊隊所救。吳佛全老人對蒲崗村位置的描述較能與其他史實匹配。二戰結束後該地於1965年至1982年期間曾建成設有機動遊戲的啟德遊樂場,遊樂場結業後被政府改建爲公共設施彩虹道遊樂場及彩虹道體育館,現時遊樂場內隆起之處就是蒲崗山丘的尚存部分。.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蒲崗 · 查看更多 »

釣魚翁郊遊徑

釣魚翁郊遊徑是香港的一條郊遊徑,位於清水灣郊野公園之內,亦為該公園中其中一條漁農自然護理署認可的行山路徑(另一條為龍蝦灣郊遊徑)。釣魚翁郊遊徑建於清水灣半島眾山的山脊和山腰上,北起五塊田,南至大廟坳,途經上洋山、下洋山、廟仔墩、釣魚翁、岩下堂、蝦山篤和田下山。 郊遊徑大部分路段相當平坦好走,惟末段需登上田下山及下降到大廟坳,較需費勁。由於五塊田至蝦山篤一段的部分路段跟釣魚翁越野單車徑重疊,遊人如在山徑上遇到單車的話要小心和禮讓。郊遊徑中途有多個退出點,可返回清水灣道、孟公屋和大坳門道。路徑的沿途流動電話網絡接收良好。遊人如中途感到體力不支或不適,可自行提早離開或致電求救。 釣魚翁郊遊徑沿途景觀開揚,東面可見西貢區牛尾海至清水灣一帶的優美風景,西面則為將軍澳的市區景色,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在登上田下山的一段,可近距離看到大赤沙運作中的新界東南堆填區,令該段郊遊徑失色不少。雖然郊遊徑並未途經廟仔墩和釣魚翁的山頂,但途中有支路可達。不過由於那些是沒有維修的山徑,漁農自然護理署於山徑入口處豎立了「懸崖危險,切勿前進」警告牌,作出免責聲明。釣魚翁山脊上的山徑崎嶇難行,只宜有經驗及裝備良好的人士前往,天氣惡劣時切勿嘗試,需加倍小心。 雖然並非釣魚翁郊遊徑的一部分,遊人到達大廟坳後,多會順道參觀大廟灣旁俗稱「大廟」的佛堂門天后古廟,或到布袋澳享用海鮮。.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釣魚翁郊遊徑 · 查看更多 »

東龍洲

東龍洲又名東龍島或者南堂島(英文:Tung Lung Island),是香港西貢區最南端的島嶼,位於清水灣半島以南,香港島小西灣之東南,島嶼面積達2.42平方公里。 由於東龍洲位於佛堂門以南,古時被稱為南佛堂。島嶼西南的南堂海峽(今多寫作藍塘海峽)也是因為南堂島的名稱而得名。另一方面,其北部的海峽被稱為佛堂門,後來因為填海關係,佛堂門以北的佛堂洲(北佛堂)已經與清水灣半島連陸。.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東龍洲 · 查看更多 »

沙田車公廟

沙田車公廟又稱大圍車公廟,通常簡稱為車公廟,是香港新界沙田區大圍一座紀念車公的廟宇,其中在現有廟宇建築物後舊廟為一座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現時向公眾開放的車公廟建築,在1991年開始重建,1994年完成,全部費用達5,000多萬港元。新廟總面積達5,350平方米,比原來的大得多。原有的車公廟則位於新建築之後,建於17世紀,曾於19世紀重建,並不開放給市民入內參拜。 每年農曆年初三,車公廟就會人頭湧湧、香火鼎盛,各男女善信上香朝拜後多會轉動壇前的銅風車,祈求新一年轉出好運新機。車公誕原為農曆年初二,蓋因年初三是「赤口」,不宜拜年,男女善信於是改於年初三拜車公了,有部分還會於每年農曆3月27日、6月6日和8月16日等到廟祭祀。據華人廟宇委員會指,車公廟每年參拜人數達50萬人次。.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沙田車公廟 · 查看更多 »

新界區專線小巴16線

新界區專線小巴16線是香港一條來往寶林和布袋澳的小巴路線,由順亞投資有限公司營運,亦是首條往來將軍澳至清水灣的公共交通服務,同時是布袋澳首條正式兼唯一公共交通服務。現時更是前往佛堂門天后古廟唯一專線,需在清水灣鄉村俱樂部前下車右方沿旁邊石級而下,步行約10分鐘到達。 本線駛經的布袋澳為香港境內僅有的漁村,因為該帶極少甚至沒有發展,所以其水質非常乾淨,故一直都維持著漁村風情,因此布袋澳的海鮮一直都十分出名,不少名人都會慕名到此吃海鮮,但因為布袋澳交通工具一直都十分缺乏,故其知名度相比西貢市及鯉魚門一帶為低。在本線開辦前,民眾如欲前往布袋澳,除駕駛私家車、騎單車或搭乘的士外,就只能在清水灣泳灘步行半小時以上才能到達。.

新!!: 佛堂門天后古廟和新界區專線小巴16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佛堂門大廟佛堂門天后廟佛堂门天后古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