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何禮文

指数 何禮文

何禮文爵士,CMG,CBE,MC,ED,JP(Sir David Ronald Holmes,),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8年起在香港政府供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軍,期間參與英軍服務團,抗擊日軍及營救盟軍戰俘,屢獲英廷加獎。何禮文戰後備受港府器重,1954年受命成立徙置事務處,營建香港首批徙置公屋,後來先後出任市政事務署署長、新界民政署長及工商業管理處處長等職。何禮文在1966年接替麥道軻任華民政務司,任內香港爆發六七暴動,他以署理輔政司身份主持大局,以強硬手段對付左派滋事份子,緩和局勢。在1969年,華民政務司改組為民政司,並繼續由何禮文出任至1971年退休為止,及後改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於1977年任滿離港。 在政府供職期間,何氏亦曾先後獲委為市政局、立法局及行政局官守議員,其中於立法局前後任職長達10年。他對香港的貢獻深得港府認同,多次獲勳,在1973年更獲勳為爵士。.

21 关系: 姬達东江纵队亞皆老街集中營傅瑞憲公務員敍用委員會石智益祁禮賓祁濟時簡悅強羅弼時華樂庭香港海關香港日佔時期賴廉士鶴藪村麥道軻英軍服務團陸鼎堂民政事務局戴斯德2012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姬達

姬達爵士(Sir Jack Cater,),生於英國倫敦,1940年志願入役英國皇家空軍,於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中隊服役,亦曾在海外戰區擔當行政業務,戰後的1945年11月,以空軍少校階級前往香港加入軍政府,至民事小組工作。1946年在皇家空軍香港基地退役,加入當時的漁務處(今漁農自然護理署)做見習生,展開長達40年的公職生涯。 1967年6月港督戴麟趾爵士因病與家人返回英國休假,防衛司兼港督特別助理姬達獲任命為增設的副輔政司(特別職務),姬達、華民政務司何禮文和輔政司祁濟時三人成為香港政府應對1967年暴動的核心決策人物。由於1967年任職防衛司時,處理六七暴動表現獲認同,故當政府打算成立廉政公署,姬達便成為不二之選。1973年獲香港總督麥理浩委任為香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1974年領導香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成立;為首任廉政專員,並接管警方反貪污部工作。針對打擊警察及公務員貪污,致力洗脫瀰漫社會的賄賂歪風。當年有婦人曾跪在路上向他伸冤,也有年輕人在街頭向他鞠躬敬禮。姬達家人形容他為「香港真正的朋友及僕人。」 1978年至1981年任香港布政司。姬達爵士為香港社會的發展建設,以及帶頭在社會上樹立廉潔的風氣方面,貢獻良多。後來亦成為港督人選之一。 姬達離開政府後繼續留港工作和生活,至2001年才辭退所有工作回家鄉定居,最後一次來港是2002年,之後病情惡化遂轉往根西島專心養病。及至2006年4月14日因病辭世。 姬達在多年來以香港為家,其家人發出的訃文指姬達「在香港服務56年,以令到世界更美好為奮鬥目標」,令人懷念。 而廉署亦讚揚他是捍衛亞洲邁向廉潔之鑰匙。.

新!!: 何禮文和姬達 · 查看更多 »

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在广东东江下游的惠阳、东莞、宝安一带,以及香港和广州的周边地区,抗日战争后期还把游击区扩展到粤北山区和韩江流域。东江纵队最初起源于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击队,包括由曾生等人创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王作尧等人创立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这些队伍在1939年4月至5月间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下辖的两个大队。1940年9月这两个大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发表宣言正式公开东江纵队是由中共领导的军队。抗日战争结束之后,1946年6月30日,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序列。.

新!!: 何禮文和东江纵队 · 查看更多 »

亞皆老街集中營

亞皆老街集中營(Argyle Street Camp),也称为亞皆老街戰俘營,是一座日軍在日佔時期設於香港的戰俘營,位於亞皆老街、太子道、科發道一帶。亞皆老街集中營本用作收容難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日軍用於拘留被俘獲的同盟國軍官,其後用作拘留越南船民,現已遭到拆卸。.

新!!: 何禮文和亞皆老街集中營 · 查看更多 »

傅瑞憲

傅瑞憲,GC,MC連勳扣,JP(John Alexander Fraser,),英國殖民地官員,1919年加入香港政府任官學生(即政務官),曾經署任律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到1941年出任首任防衛司及行政局官守議員,惟同年12月香港淪陷後,他旋被日方拘禁於赤柱拘留營。淪陷期間,傅瑞憲在營內秘密從事情報活動,結果在1943年6月遭日方揭發,同年10月29日被處決,終年47歲。由於他被日方拷問時堅拒供出同伴,而且一力承擔罪名,英廷以他勇氣可嘉,因此在二戰結束後於1946年向他追贈最高民事榮譽喬治十字勳章。 在加入港府以前,傅瑞憲曾在一戰參與歐洲戰事,1916年因功獲得軍功十字勳章,翌年再獲附加勳扣。在港府擔任北約理民官的時候,他於1928年負責重新安置城門谷約855名村民,以便港府在該處修築城門水塘;另為紀念港督金文泰爵士兩訪屯門青山禪院,他與19名華人紳商還在1929年倡建香海名山牌樓,牌樓復於2010年獲政府獨立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傅瑞憲在助理律政司任內於1933年購入作自住的大埔瞭望台,後來也在2009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 何禮文和傅瑞憲 · 查看更多 »

公務員敍用委員會

公務員敍用委員會(英文: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PSC)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轄下的法定機構,於1950年根據《香港法例》第93章《公務員敍用委員會條例》成立,專門負責處理公務員銓敍事宜,包括聘用、晉升及紀律事宜等,並且向行政長官提出相關建議。.

新!!: 何禮文和公務員敍用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石智益

石智益,CMG(Patrick Cardinall Mason Sedgwick,),英國殖民地官員,1935年加入香港政府,1955年至1965年出任勞工處處長,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勞工處處長,在任內,他曾兼任行政及立法兩局官守委任議員,也曾經四度署任華民政務司一職。此外,在1948年至1954年間,他也曾經三度署任市政局主席兼市政事務署署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石智益先後任職於港府經濟戰務廳、馬來亞殖民地政府、英國經濟戰務部和中國重慶的英國駐華大使館。在二戰後期,他加入了殖民地部的香港計劃小組,參與規劃香港的戰後重建,隨後更在1945年至1946年間任職於香港的臨時軍政府。 石智益在二戰後重新加入港府,歷任多個涉及人事和經濟方面的職務,當中包括在1947年出任薪俸調查委員會秘書、1952年至1954年出任工商業管理處處長、以及在1954年參與薪俸檢討委員會的工作。在勞工處處長任內,石智益多番外訪參與勞工會議和貿易談判;在他的推動下,港府在徙置區興建不少平房式工廠大廈,鼓勵小型工業的發展,而勞工處的架構也得以重組。 卸任勞工處處長後,石智益在1965年轉任香港政府駐英專員,至1969年正式退休。退休後,他曾經在1971年和1972年先後擔任聖海倫娜島、以及福克蘭群島和毛里裘斯的薪俸調查委員會主席。.

新!!: 何禮文和石智益 · 查看更多 »

祁禮賓

祁禮賓爵士,JP(Sir Vandeleur Molyneux Grayburn,),英國及香港銀行家,1930年至1943年間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司理,1941年7月獲港府委任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在1900年加入滙豐的祁禮賓曾先後在滙豐多個遠東分行任職,至1930年起出任總司理,任內參與檢討香港幣制和稅制,以及在1931年至1935年間負責統籌重建香港滙豐銀行總行大廈的工程。在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後,雖然滙豐總行早已安然遷到倫敦,但身在香港的祁禮賓落在日軍手上,並且被強迫清算滙豐在遠東餘下的資產。此外,在沒有保證金的情況下,他被要脅簽發大批滙豐紙幣,前後總值1.198億港元。 在1943年,祁禮賓被日方指控從事諜報,以及將金錢偷運入赤柱拘留營,結果於同年6月被判入赤柱監獄勞役三個月。祁禮賓在獄中受盡折磨,而且被關進籠子內,同年8月21日因營養不良病死於赤柱監獄內,不過亦有傳言指祁禮賓是被日軍虐待致死。.

新!!: 何禮文和祁禮賓 · 查看更多 »

祁濟時

祁濟時爵士,KCMG(Sir Michael David Irving Gass,),英國殖民地官員,1965年9月至1969年1月出任香港輔政司兼行政及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1969年3月至1973年10月任英屬西太平洋高級專員。 祁濟時在1939年加入殖民地部,早年於西非黃金海岸政府供職,官至內政部常務次官。在1958年至1965年間,他調任英屬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公署布政司,此後出任香港輔政司。在輔政司任內,他與何禮文及姬達等港府官員應對六七暴動,並在1967年6月至9月期間暫代戴麟趾爵士署任港督一職,設法主持大局。在暴動期間,他對滋事的左派份子採取強硬態度,從而有效控制局勢,但也因此成為左派陣營口誅筆伐的主要攻擊對象之一。祁濟時在1969年卸任前夕獲英廷授予KCMG勳銜,以肯定他在任輔政司期間的表現。 祁濟時在1973年結束殖民地生涯,返回英國定居,晚年曾於1977年至1981年間出任森麻實郡議會議員,並熱心參與研究森麻實郡的地方歷史。祁濟時與妻子伊利沙伯·艾克蘭-胡德在1975年結婚,其妻也曾任郡議員,1998年至2015年出任森麻實郡郡尉。.

新!!: 何禮文和祁濟時 · 查看更多 »

簡悅強

簡悅強爵士,GBE,JP(,),香港政治家、銀行家和執業律師,1957年至1980年歷任市政局、立法局及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期間曾長年出任行政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與關祖堯爵士及馮秉芬爵士等人同為華人代表。簡悅強也是香港望族簡東浦家族成員,1963年至1983年在家族有份創辦的東亞銀行出任主席。 簡悅強早年先後受教於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早於二戰以前已分別在英國和香港考取得執業律師資格。戰後,他於1945年加入羅文錦爵士旗下的律師樓,而且積極參與本地政壇,除了在1949年與貝納祺等人組織香港革新會,又在1957年至1958年任香港律師會主席,以及在1957年至1961年獲港府委任為市政局非官守議員。 在行政立法兩局供職期間,簡悅強不單敢於為普羅市民發聲,且多番獲港府委以重任,當中包括在1974年與1979年分別獲港督麥理浩爵士指派草創消費者委員會及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並擔任兩個委員會的主席,以化解當時米價暴漲及公務員工潮等危機;此外,他也曾就設立廉政公署向麥理浩提供不少重要的意見。在1970年至1975年和在1979年至1983年間,他還兩獲港府委任為貿易發展局主席,任內配合香港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向各國推廣與香港貿易。 簡悅強也相當關注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他由1963年至1983年間歷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董會主席和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另又於1983年至1996年擔任中文大學首任副監督,對中文大學的發展具重要影響。簡悅強曾獲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也是兩所大學的終身校董。 在多年的公職生涯中,簡悅強經歷過不少動盪歲月。在1966年,時任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的他批准天星小輪加價,間接成為同年九龍騷動的導火線之一;在翌年的六七暴動期間,他嚴辭批評左派滋事份子,並主張港府以強硬態度加以對付,表現頗獲港府認同。簡悅強多年來深獲港府信任,屢獲英廷嘉獎。他在1972年及1979年兩度封爵,是歷來首位獲英廷賜封GBE勳銜的華人。在1975年英女皇訪港時,簡悅強更代表香港市民向女皇致歡迎辭,反映其地位深重。 簡悅強在1979年隨港督麥理浩等人出訪北京,期間與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舉行閉門會談,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從英國接收香港主權,使他對香港前景感到擔憂。簡悅強返回香港後旋於1980年辭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至1983年辭任貿發局主席及東亞銀行主席,不久更將手上東亞股票轉讓予另一主要股東李冠春家族,從此淡出香港的商界與政壇。簡悅強晚年甚少在公開場合露面,至2012年以99歲高齡逝世,他生前在一眾在世非官守太平紳士中,資歷也是最深的一位。.

新!!: 何禮文和簡悅強 · 查看更多 »

羅弼時

拿督斯里巴杜卡羅弼時爵士,KBE,SPMB,QC(Dato Seri Paduka Sir Denys Tudor Emil Roberts,),英國殖民地官員和法官,1979年至1988年任香港首席按察司,1966年至1978年歷任律政司和輔政司(後改稱布政司),期間兼任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 羅弼時於1953年加入殖民地部,歷任尼亞薩蘭檢察官、直布羅陀律政司和香港。在香港律政司任內,他協助政府制定多項涉及保障勞工權益、打擊貪污等各方面的法例;隨後在輔政司和布政司任內,他協助時任總督麥理浩爵士推動多項新政,其中包括參與籌組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以及處理金禧事件的善後工作等。 羅弼時是香港歷史上唯一一位分別擔任過香港律政司、輔政司(和布政司)、及首席按察司的人士,也是最後一位擔任首席按察司的外籍人士。他在首席按察司任內大幅擴充法院數目和法官編制,並關注香港前途問題,除了構思香港終審法院的設立,並且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後首位訪華的首席按察司。然而,他在任後期爆出多宗司法醜聞,為他的司法生涯蒙上污點。 1988年卸任香港首席按察司後,羅弼時仍擔任百慕達上訴庭庭長、汶萊首席按察司和汶萊上訴庭庭長等職務,並於1997年起任職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香港法官,到2003年正式從司法界退休。羅弼時有不少以司法和殖民地為題材的著作,也熱衷木球運動,嘗任主席。.

新!!: 何禮文和羅弼時 · 查看更多 »

華樂庭

華樂庭(John Charles Creasey Walden,),英國殖民地官員,1976年起在香港政府擔任民政署署長,任內自1977年起兼任立法局官守議員。1980年退出港府後,他一反傳統退休高官的慣例,以公共政策學者身份留港針砭港府施政,並多番批評英政府和港府在香港前途問題上的表現。 華樂庭畢業於牛津大學墨頓學院,1951年加入港府,早年曾任大埔理民官,出任民政署長前歷任新界民政署副署長、市政事務署助理署長、徙置事務處處長和房屋署副署長等職,1972年至1973年又兼任市政局官守議員。在民政署長任內,他主要負責為港府收集和分析民意,並提出建議,後來協助過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草擬地方行政改革。不過,他退休後批評任內嘗試強化民政主任計劃,但受到港府內部阻力而未能成事,而外界也有傳聞指他與港府意見不合,結果沒有選擇延遲退休。1984年底,他在報章撰文披露在民政署長任內見證港府抹黑民間論政團體香港觀察社,引起輿論熱議;可是華樂庭與港府各執一詞,事件最後不了了之。 華樂庭退休後適值中英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期間他多番抨擊中英談判排除港人參與,未能真正反映港人利益,並擔心香港主權一旦移交中國,將對自由和司法獨立等社會基石造成衝擊,因此他提倡由民間成立大聯盟,向中英雙方以至是國際社會表達港人的意見,另外還要求政府開放資訊以受市民監察。隨著英方後來在談判上節節退讓,他還猛烈譴責英政府和港府扭曲港人民意,又對「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等方針能否落實表示質疑。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他曾經呼籲英方停止對中方妥協,重新讓港人在前途問題上取得決定權,否則就不應與中方恢復有關落實《中英聯合聲明》的談判。 雖然對香港前途感到悲觀,但華樂庭始終決定留港生活,一直到主權移交後多年的2010年才返英定居,2013年在當地逝世。華樂庭的夫人擅以水彩繪畫植物插畫,1977年曾與植物學家胡秀英博士合作出版《華南暨香港四季花畫譜》一書。.

新!!: 何禮文和華樂庭 · 查看更多 »

香港海關

香港海關(Customs and Excise Department,縮寫作 C&E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轄下的紀律部隊之一,負責海關、緝毒、保障知識產權及稅收、保障消費者權益及貿易管制等。現任海關關長為鄧以海,領導近6000名人員,其中包括9名首長級人員、4843名海關部隊紀律人員、476名貿易管制主任職系人員,以及639名一般及共通職系人員。.

新!!: 何禮文和香港海關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日佔時期,又稱為香港日治時期或香港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日本帝國軍事占領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在珍珠港事件當日,日本軍隊由酒井隆指揮從寶安縣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駐港英軍、英屬印度陸軍、香港防衞隊、香港警務處、加拿大軍隊和協助駐港英軍撤離的中華民國國軍。雖然香港政府多番宣傳駐港英軍戰鬥能力,惟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加上種種原因,駐港英軍始終形勢不利。經歷香港保衛戰後,於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香港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大英帝國在香港的殖民地統治因而暫時中斷。 日本軍隊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香港占領地首任香港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本軍隊在香港濫殺無辜,又推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部份香港島、九龍主要街道及地區名稱亦被更改成為日本名,例如皇后大道中被改成「中明治通」。香港市民在安全、民生及經濟等方面皆受盡摧殘,市民對日本人反感,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本將領。至中期,更有香港市民參與東江縱隊游擊隊。 美國陸軍航空軍在日本廣島市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投下原子彈,廣島市遭到毀滅性打擊。 美國在三天後的1945年8月9日,再次以原子彈轟炸日本,摧毀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 日本於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9天後,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終戰,日本戰敗並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軍隊繼續維持香港秩序,直至同年8月月底,英國軍隊再次抵達香港,並且成立軍政府,香港重光,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新!!: 何禮文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賴廉士

賴廉士爵士,CBE,ED,JP(Sir Lindsay Tasman Ride,),來自澳洲的香港生理學家、軍人和大學行政人員。他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指揮英軍服務團,戰後在1949年至1964年出任第五任香港大學校長。 賴廉士早年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後於1919年入讀墨爾本大學,主修醫學。他在1922年以羅德學人身份前往牛津大學深造。自1928年起,賴廉士歷任香港大學生理學系主任、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和香港政府醫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他一度淪為戰俘,但旋於翌年1月成功逃脫,並在同年7月於廣東曲江(今韶關市一帶)創立英軍服務團,主要負責在華南地區蒐集情報、營救身處香港的人士、以及把藥物和其他必要物資偷運到香港的集中營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賴廉士返回香港大學任教,並在1949年至1964年間出任校長一職,是港大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校長。在任內,他協助把港大從戰後百廢待舉的局面恢復過來,使大學的規模得以急速擴展。到1961年的時候,港大學生人數增至2,000人,是1941年香港淪陷前夕的四倍。在工作以外,賴廉士興趣廣泛,且熱衷體育活動和音樂,他生前也十分關注澳門的基督教墳場,曾對場內的先人資料加以整理,他身後的骨灰也是灑落於墳場之內。 賴廉士生前曾在1942年、1944年和1962年先後獲英廷頒授OBE勳銜、CBE勳銜和爵士勳銜。在1965年,他又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和委任為終身校董,以表揚他在二戰期間和在港大校長任內的工作。.

新!!: 何禮文和賴廉士 · 查看更多 »

鶴藪村

藪村是粉嶺區的一條鄉村,位於八仙嶺郊野公園西北邊緣,建村凡四百年,村內兩大氏族劉氏和鄧氏均源自沙頭角。 相傳張保仔的部下曾藏珠寶於此,故稱為珠藪(粵音:手),藪是聚集之意;又因山巒橫抱,常有烏鶴覓食,美其名而稱鶴,兩字合併,稱為鶴藪。然而,離建村族氏發源地沙頭角不遠的深圳南澳,也有一條鶴藪村,同樣由劉氏所建,明洪武元年已有記述,粉嶺鶴藪村之名或許只是沿用南澳村名。 香港日佔時期,鶴藪村曾經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基地之一,何禮文、戴斯德及譚偉程皆曾居於此。因村落交通不便,不少村屋荒廢,其中1996年李澤鉅被張子強綁架,也是匿藏於鶴藪村一個廢置雞場。 全盛時期,鶴藪白菜(俗稱「學斗白」)與白泥蘿蔔、八鄉老薑、昂平茶葉、南涌蓮藕、打鼓嶺大頂苦瓜(俗稱「雷公鑿」)和川龍西洋菜曾經是香港農業特產。今天村內有綠田園基金的總部和農場,周邊有鶴藪水塘和鶴藪營地。.

新!!: 何禮文和鶴藪村 · 查看更多 »

麥道軻

麥道軻 (John Crichton McDouall,),英國殖民地官員,曾任華民政務司、英屬馬來亞及英屬香港社會福利處處長等職。.

新!!: 何禮文和麥道軻 · 查看更多 »

英軍服務團

英军服务团(英文:British Army Aid Group),是一支太平洋战争时期活跃于华南地区的英军情报部队,戰時屬於英军駐印度總部情報科,由軍情九處管轄香港里斯本丸協會(2009)《戰地軍魂.香港英軍服務團絕密戰記》,畫素社。英軍服務團參與營救被日军关押于集中营内的盟军战俘、收集情报、進行策反等行動。 香港重光後,英軍服務團在1945年12月31日宣布解散。.

新!!: 何禮文和英軍服務團 · 查看更多 »

陸鼎堂

鼎堂爵士,KBE,CMG,CVO(Sir Donald Collin Cumyn Luddington,),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於香港政府供職,官至新界民政署長及民政司,1969年至1973年間兼任立法局官守議員。陸鼎堂其後外調大洋州地區,1973年至1976年間歷任英屬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及所羅門群島總督,隨後再度調返香港,最初於1977年接替何禮文爵士出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後於1978年接替姬達為第2任廉政專員,直到1980年卸任退休。.

新!!: 何禮文和陸鼎堂 · 查看更多 »

民政事務局

民政事務局(簡稱民政局;Home Affairs Bureau,縮寫:HA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專門負責康樂、文化、博彩、公民教育、青年政策以及地區行政等事務。該部門於1997年7月1日繼承主權移交前的布政司署政務科(政務司為該科的首長),現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為劉江華,副局長為陳積志。.

新!!: 何禮文和民政事務局 · 查看更多 »

戴斯德

戴斯德,CMG,MC(Edmund Brinsley Teesdale,),英國殖民地官員,1963年至1965年在出任香港輔政司兼行政及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 戴斯德在1938年加入香港政府,1941年12月參與香港保衛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分別於特別行動部隊(SOE)、英屬印度陸軍、136部隊和英軍服務團服役,因表現傑出在1945年獲授軍功十字勳章。1945年香港重光後,他返回香港任職於臨時軍政府,至1946年5月恢復文官管治後,他歷任新界民政署長、市政局主席兼市政事務署長和屋宇建設委員會主席、以及副輔政司等職。 在輔政司任內,他應對香港1963年至1964年的嚴重旱災,以及參與《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的立法工作。戴斯德在1965年退休後返回英國,晚年曾任英國製藥工業協會總幹事,另外又憑藉研究16世紀根德郡和薩西克斯郡的軍械史,在1987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新!!: 何禮文和戴斯德 · 查看更多 »

2012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2年1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月30日.

新!!: 何禮文和2012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