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伯希和

指数 伯希和

伯希和(Paul Pelliot,),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往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伯希和精通多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

100 关系: 华夷译语南方丝绸之路叶理绥吐火罗人吐火罗语吐蕃大事纪年吴哥窟向达大夏 (中亚古国)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审温·列边阿答室韦安阳王尊经尉遲達磨尉迟僧伽罗摩尉迟输罗居延漢簡岛夷志略巩珍常书鸿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师觉月于阗张歆海开封犹太人往五天竺国传保罗 (人名)保罗·戴密微地藏菩萨本愿经周达观冯承钧王圆箓秦婦吟突厥人端方罗振玉羽田亨真腊真腊风土记生肖纪年焉耆狼牙脩瀛涯胜览白行简韵图韓儒林莫高窟...靺鞨额尔德尼·巴特汗西尔万·莱维西洋番国志西洋朝贡典录香港中文大學马古烈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象郡费信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越南歷史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龙涎屿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考郑和航海图赵元任通報考古学家列表陳文玾柯立夫探险家探险家列表李朝 (越南)杜乃扬桃花石汉学家沙畹法國遠東學院活字印刷术溫泉銘星槎胜览斯调国摩尼教撒爾塔兀勒悉曇文字支那敦煌學敦煌文獻拓跋部景教景教三威蒙度讚10月26日1870年代1878年1908年1945年5月28日 扩展索引 (50 更多) »

华夷译语

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刊发的《华夷译语》抄本,这是朝廷官方使用的一部蒙古文汉文对译的辞书。 《华夷译语》狭义指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火原洁、马沙亦黑等奉命编纂的《華夷譯語》一本蒙汉对译的辞书;广义则是对明、清朝廷官方编纂的各种《译语》、《杂字》、《来文》的统称。这些《华夷译语》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附有外语原文原字以及词义,并以汉字拟音的方式为外文词汇注音。是研究近代外国文、民族文、汉文语言的重要的参考资料。.

新!!: 伯希和和华夷译语 · 查看更多 »

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古称蜀身毒道,也称交广印度两道是一条经交州、广州,通西域、印度,远至巴格达的中外丝绸贸易孔道道。其总长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包括陆道和海道,主要出口商品为丝绸。.

新!!: 伯希和和南方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叶理绥

叶理绥(Serge Elisseeff,),日文名英利世夫,法国籍俄国人,汉学家,美国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 1889年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世家。早年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学习日语和汉语。1908年-1914年前往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师从芳贺矢一、藤村作等研究日本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定居法国巴黎,成为法国巴黎学派的汉学家伯希和的得意门生。精通日语、法语、英语、德语、俄语,并可阅读汉语古籍。 1934年经伯希和推荐,赴美国出任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在哈佛推行法国式的汉学教育,倡议建立了哈佛大学东亚语言系并任系主任,还与费正清合作,建立了历史系与东亚语言系联合设立博士学位的制度。1956年由社长退休为教授,是哈佛燕京学社至今任期最长的社长。1957年返回法国。1975年逝世。 E E E E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校友 Category:東京大學校友.

新!!: 伯希和和叶理绥 · 查看更多 »

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Tocharians)是原始印欧人地處最東的一支民族,聚居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一帶。.

新!!: 伯希和和吐火罗人 · 查看更多 »

吐火罗语

吐火羅語(Tocharian languages)是印歐語系最東方的一族顎音類語言,現已滅亡。.

新!!: 伯希和和吐火罗语 · 查看更多 »

吐蕃大事纪年

《吐蕃大事纪年》(,Old Tibetan Annals),简称《大事纪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一部藏文文献。该书于11世纪左右被封存于莫高窟17号藏经洞,于20世纪初期被探险家伯希和发现。 这部史书记载了吐蕃帝国时期的许多历史大事,可以弥补藏文传统史书记载上的不足。分为内政和军事两部分,其中内政部分记载了吐蕃自650年至748年期间的内政事务,军事部分记载了743年至765年期间的一些大的战事。现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

新!!: 伯希和和吐蕃大事纪年 · 查看更多 »

吴哥窟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在暹粒市北5.5公里。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湿奴(遍入天)的神殿” 。中國元代古籍《岛夷志略》稱之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也是一座巨大的水上都市。 十二世紀的吳哥王朝國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庙山,作為吳哥王朝的太庙。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吴哥窟建成于14世纪前半。吴哥窟绝非供大群信徒朝拜的西式的教堂或东方寺院,而是一座宏伟的太庙,供奉化身为印度教之神的国王George Coedḕs Angkor An Introduction p32。 吴哥窟結合了高棉历代庙宇建筑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体庙山的多层方坛和平地庙宇的回廊Marilia Albanese p202。吴哥窟的庙山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环绕的平台組成,层层高叠,形如金字塔,象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庙山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徵须弥山的五座山峰。三道回廊象征须弥山所在地的土、水、风;庙山周边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鹹海Maurice Glaize,Monuments of Angkor,Part II, Angkor Wat p59Marilia Albanese p202。多年從事吳哥窟維修工作的法国远东学院古跡維修专家(Maurice Glaize)認為“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之雄偉、佈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优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杰出的建筑成就,而毫不遜色。”。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各地来吴哥窟观光的游客一持续增加,从1993年不到一万人次,迄至2007年已达二百万人次,吴哥窟已成为旅游胜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护工程上,以保护這份世界文化遗产。吳哥窟的造型,从1863年开始就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国旗上。.

新!!: 伯希和和吴哥窟 · 查看更多 »

向达

向达(),字觉明,号觉明居士、别署方回、佛陀耶舍。土家族,中国湖南溆浦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家,版本目录学家,翻译家。.

新!!: 伯希和和向达 · 查看更多 »

大夏 (中亚古国)

大夏是一個中亚古地名和国名,位于古希腊人所说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縛喝羅)。歐亞學研究“”主要疆域在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古希腊称Paropamisus)以北,西边与安息接壤。 目前学术界就大夏位于巴克特里亚地区这一点达成了共识,但是大夏是否就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尚未达成共识。.

新!!: 伯希和和大夏 (中亚古国) · 查看更多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乘佛教經典,一般都被歸到般若部,但也有人將其歸為密教部。主旨在於概要性的說明大乘佛教的要義,以及行菩薩道的六度萬行。.

新!!: 伯希和和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查看更多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被傅里茨·何乐模(Frits Holm)认为是了解古代中国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极为重要的石碑,他认为石碑当与罗塞塔石碑、米沙石碑、阿兹特克太阳历石同属世界上四大代表性碑刻。.

新!!: 伯希和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查看更多 »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是一本由唐代文學家白行简編撰的性學書籍。.

新!!: 伯希和和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 查看更多 »

审温·列边阿答

审温·列边阿答(Simeon Rabban Ata,或者Simeon Rabban-ata、Simeo Rabban Ara),是13世纪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高级代表 。他曾为蒙古帝国工作,如窝阔台和贵由,处理蒙古帝国统治区内的基督教事务 。他负责在蒙古统治区内建立基督教教堂,和接待来自西方基督教的使者。 于1245年,在大不里士(Tabriz)会见教皇派往蒙古帝国的使者安德·龙如美和阿思凌·隆巴儿底。他本人大约于1235年至1240年访问蒙古汗庭,然后开始沟通东西方,与教宗建立联系,例如在1247年,他通过the Jacobite patriarch Ignatius II 传送了信经(a profession of faith )。他还曾给安德·龙如美一封信,信中承认了罗马首席权(the primacy of Rome)。 1940年代,中国学者冯承钧将Simeon Rabban Ata翻译为审温·列边阿答。.

新!!: 伯希和和审温·列边阿答 · 查看更多 »

室韦

室韦,也称失韦,是指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称。他們與居住在他們南方的契丹人有緊密的親緣關係。其首領稱作「乞引莫賀咄」,曾於北齊時與中國接觸,隨後不定時向中國納貢。唐朝時為突厥附屬,突厥被回紇取代後便漸漸解體,至黠戛斯控制北漠至契丹時便融入了其他民族。.

新!!: 伯希和和室韦 · 查看更多 »

安阳王

安陽王()本名蜀泮(),原是古蜀的王子,乃為鱉靈的後裔。在秦國於西元前316年滅古蜀之後,輾轉到達現在越南北部,建立甌貉國,自稱為安陽王,建都於古螺,乃今河内近郊的東英縣。.

新!!: 伯希和和安阳王 · 查看更多 »

尊经

《尊经》是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沙鸣山石室发现并盗至巴黎的唐代景教写本之一。《尊经》是波斯景教士景净从530部贝叶梵音经书中翻译出来的三十余部写本之一。.

新!!: 伯希和和尊经 · 查看更多 »

尉遲達磨

尉遲達磨,(梵语名Visa Dharma,),尉遲输罗之子。977年至985年间任于阗国王,年号中兴。.

新!!: 伯希和和尉遲達磨 · 查看更多 »

尉迟僧伽罗摩

尉遲僧伽罗摩,(梵语名Visa Sangrāma,),尉遲達磨之子。985年至999年间任于阗国王,年号天兴。.

新!!: 伯希和和尉迟僧伽罗摩 · 查看更多 »

尉迟输罗

尉遲输罗,又作尉迟苏拉,(梵语名Visa Sura,汉语名李从德,),尉遲烏僧波之子。966年至977年间任于阗国王,年号天尊。于970年前不久,李从德率军进占黑汗王朝都城疏勒地区的数座城池,取得大胜,战利品中除妇孺金帛外,还有大象。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于阗国僧吉祥奉国书来宋,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

新!!: 伯希和和尉迟输罗 · 查看更多 »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是指1930年在內蒙古居延地區的城障、烽燧、關塞遺址發掘出的一萬餘枚漢簡,别称居延旧简。之後,於1972年至1976年間,又在居延地區發掘出土近兩萬枚漢簡。.

新!!: 伯希和和居延漢簡 · 查看更多 »

岛夷志略

《岛夷誌略》原称《岛夷誌》是由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于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为当时市舶司所在地清源县(今天泉州)的县志(《清源续志》)所著的附录。后来汪大渊将《岛夷志》简化名为《岛夷志略》,在他的故乡江西南昌刻印刻单行本。《岛夷誌略》记述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飘洋过海亲身经历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个地方的地理、风土、物产,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献。 《岛夷誌略》记述澎湖、琉求國、三岛、麻逸、无枝拔、龙涎屿、交趾、占城、民多郎、宾童龙、真腊、丹马令、日丽、麻里鲁、遐来忽、彭坑、吉兰丹、丁家卢、戎、罗卫、罗斛、东冲古剌、苏洛鬲、针路、八都马、淡邈、尖山、八节那间、三佛齐、啸喷、浡泥、明家罗、暹、爪哇、重迦罗、都督岸、文诞、苏禄、龙牙犀角、苏门傍、旧港、龙牙菩提、毗舍耶、班卒、蒲奔、假里马打、文老古、古里地闷、龙牙门、东西竺、急水湾、花面、淡洋、须文答剌、僧加剌、勾栏山、特番里、班达里、曼佗郎、喃诬哩、北溜、下里、高郎步、沙里八丹、金塔、东淡邈、大八丹、加里那、土塔、第三港、华罗、麻那里、加将门里、波斯离、挞吉那、千里马、大佛山、须文那、万里石塘、小埧喃、古里佛、朋加剌、巴南巴西、放拜、大乌爹、万年港、马八儿屿、阿里思、哩伽塔、天堂、天竺、层摇罗、马鲁涧、甘埋里、麻呵斯离、罗婆斯、乌爹 等地,共一百篇二百多个地区。.

新!!: 伯希和和岛夷志略 · 查看更多 »

巩珍

巩珍,号「养素生」,明朝应天府人,生卒年不详。士兵出身,后升为幕僚。明宣德六年(143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被提拔为总制之幕(相当于秘书)随郑和下西洋。宣德九年(1434年)著《西洋番国志》一书纪录郑和船队所经过的二十个国家。.

新!!: 伯希和和巩珍 · 查看更多 »

常书鸿

常书鸿(),满族,伊尔根觉罗氏,别名廷芳、鸿。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画家,曾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称敦煌研究院)所长。因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人称作“敦煌的守护神”。.

新!!: 伯希和和常书鸿 · 查看更多 »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ό βασίλειο της Βακτριανής,Greco-Bactrian Kingdom),是一个古代位于中亚巴克特里亞的希臘化国家欧亚学研究“”。於前三世紀中,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奥多特一世獨立自立為王,歷經120餘年至被北方游牧民族——以塞人为核心种众的大月氏滅亡為止,希臘-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中亞一個重要的希臘化文明中心。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否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张骞出使西域时所遇见的大夏,目前東西方学术界尚有爭議。.

新!!: 伯希和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师觉月

师觉月(Prabodh Chandra Bagchi)印度著名汉学家、佛教研究专家。.

新!!: 伯希和和师觉月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伯希和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张歆海

張歆海(),英文名為 Chang Hsin-hai 、 H. H. Chang 、 Hugh Ho Chang (他在四十年代出演美國电影時的名稱),字叔明,原名為張鑫海,出生於中國上海,浙江海盐县人。中華民國作家、文学家、外交官,美国哈佛大学英語文學博士。回国后,曾任教於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中央大學(前身為国立东南大学,第二度任教)等校。1940年起,張歆海全家定居美國。1947年至1948年曾短暫回到中國。1951年-1969年期間任教於美国紐約州私立长岛大学(Long Island University)、费尔利迪金森大学(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並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張歆海在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定居美國期間,著有《蔣介石:亞洲人的命運》(Chiang Kai-shek: Asia's man of destiny)、《一位中國外交官的信》(Letters From a Chinese Diplomat)、《傳奇性的姨太太》(The Fabulous Concubine)、《四海之內》(Within Four Seas)、《美國與中國》(America and China: a new approach to Asia),致力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

新!!: 伯希和和张歆海 · 查看更多 »

开封犹太人

开封犹太人是记录保存最完整的中国犹太社群。他们居住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国古代称呼他们为蓝帽回回、朮忽回回等。在中国的多民族政策上,被划分为回族或未识别的中國少數民族,但是近来有些开封犹太人提议为中国犹太後裔正名。虽然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中国人或漢族之中,但仍吸引着不时来访的欧洲游客的注意——他们对这个最遥远的犹太文化的边哨充满好奇。.

新!!: 伯希和和开封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往五天竺国传

《往五天竺国传》,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各国返回长安后所作。《往五天竺国传》全书已不存,在慧琳所著《一切经音意》中有摘录。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发现此书写本残卷,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伯希和首先指出编号“伯希和3532”敦煌写本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義》中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后经罗振玉用《一切经音義》对照敦煌写本,证明敦煌残卷“伯希和3532”,的确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本书记载吠舍厘、拘尸那、摩揭陀、伽毗罗、吐蕃、建驮罗、乌长、拘卫、览波、罽賓、犯引、吐火罗、波斯、大食、大拂临、骨咄、康国、史国、米国、安国、跋贺那、骨咄、突厥、胡密、识匿、疏勒、龟兹、于阗、安西、焉耆等四十余国。 慧超西行时已经不是玄奘西行时的和平年代,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大食(波斯)东征、突厥扩张,印度、吐蕃、唐相互较量的残酷战争。缩略本残卷虽然简短,但忠实记录了8世纪上半叶当时的情况,是印和中亚史的重要史料。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除了记载与印度佛教相关的内容,还对45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亚地区开始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目击见证,是研究8世纪中亚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 此书有日语、德语、英语、朝鲜语等翻译本。.

新!!: 伯希和和往五天竺国传 · 查看更多 »

保罗 (人名)

保罗(Paul;),又譯保祿,是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中常见男性人名。该名始自古罗马时期,源于罗马姓氏Paulus或Paullus,名人有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等。.

新!!: 伯希和和保罗 (人名) · 查看更多 »

保罗·戴密微

保罗·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法国汉学家,敦煌学著名研究学者。.

新!!: 伯希和和保罗·戴密微 · 查看更多 »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梵文:Kṣitigarbha-bodhisattva-pūrva-praṇidhāna Sūtra),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簡稱《地藏经》,大乘佛教典,是釋迦牟尼佛稱揚贊嘆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宏大願望的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目前的流通本,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明朝時則題為法燈、法炬所譯,實際上的譯者及譯出年代不詳。.

新!!: 伯希和和地藏菩萨本愿经 · 查看更多 »

周达观

周达观(约1266年-?),字草庭,号草庭逸民,漢族,南人,元朝浙江温州永嘉人,母語是溫州話,通曉高棉語或其他語言。在元朝政府擔任事務官,曾出使真臘國並短期居留吳哥城一年。 由于他在《元史》中无传,故后人对其生平所知不多。.

新!!: 伯希和和周达观 · 查看更多 »

冯承钧

冯承钧(),字子衡,湖北汉口人。中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尤精于历史地理学。 冯承钧早年留学比利时,后入法国巴黎大学,1911年获巴黎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深造。历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承钧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弗拉芒文、拉丁文、梵文、蒙古文,毕生从事中外交通史的研究,著译丰富,是中华民国早期重要的历史地理学家。著有《西域地名》、《中国南洋交通史》、《西域史地释名》等,校注作品有《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譯著有《馬可孛羅行記》、《多桑蒙古史》、《西突厥史料》等。.

新!!: 伯希和和冯承钧 · 查看更多 »

王圆箓

王圓籙(ㄌㄨˋ)(),中国清末民初道士,祖籍湖北麻城。.

新!!: 伯希和和王圆箓 · 查看更多 »

秦婦吟

《秦婦吟》是中國長篇敘事詩,是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作者是唐朝末年的韋莊。《秦婦吟》與漢代的《孔雀東南飛》北朝的《木蘭詩》合稱「樂府三絕」。.

新!!: 伯希和和秦婦吟 · 查看更多 »

突厥人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新!!: 伯希和和突厥人 · 查看更多 »

端方

端方(),托忒克氏(又作托活络氏),字午橋,號匋齋,諡忠敏,满洲正白旗人。清末政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

新!!: 伯希和和端方 · 查看更多 »

罗振玉

罗振玉(),字叔蕴,号雪堂,江苏省淮安府人,金石学家。在甲骨文和敦煌写卷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甲骨四堂之一。他的四个儿子罗福成、罗福苌、罗福葆和罗福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卒諡恭敏。.

新!!: 伯希和和罗振玉 · 查看更多 »

羽田亨

羽田亨(假名:はねだ とおる、),生于京都府京丹后市,日本东方学家、日本近代东方史学开创人之一,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文学博士(京都帝国大学、1922年)。.

新!!: 伯希和和羽田亨 · 查看更多 »

真腊

真腊(;;同时期的占婆碑铭以kmir称之)是中南半島的一个农业古国,地占今之柬埔寨北部和老挝南部,中心在老挝巴龟一带,建都。其居民是孟—高棉人的一支,据《隋书》载当地:“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 公元627年之前,真腊只是扶南的北部属国。扶南国之强盛,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是分不开的。来自地中海、印度、中东和非洲的商人经马来半岛和暹罗湾去往中国之前,总要到扶南境内的俄厄城进行休整;但是取道巽他海峡的南方航线出现后,商人们纷纷绕开扶南,利用巽他海峡的转运站将商品直接运往中国。扶南国势日衰,领土收缩,属国相继独立。公元514年,扶南国王憍陈如阇耶跋摩死后,长子留陀跋摩杀嫡弟自立,加剧了国家的内部争斗。 公元550年前后,真腊国王去世,国土由女婿拔婆跋摩(扶南王子)继承。扶南国王卒,拔婆跋摩欲再继承扶南,发军攻打扶南太子,使后者迁都以避。拔婆跋摩死,其弟摩诃因陀罗跋摩(即《隋书》所谓“质多斯那”)继位,继续用兵,死后由儿子伊奢那跋摩继位,终至627年前后灭亡扶南。伊奢那跋摩死后,拔婆跋摩二世继位,国势更加强盛;至拔婆跋摩二世的继承人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又征服了老挝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使国境北接南诏,南抵湄公河之下游,包括了今之柬埔寨、老挝以及越南南部。 阇耶跋摩一世无嗣,卒后由侄女阇耶提黛维继位,国家竟告分裂,史称水陆真腊。其中陆真腊又称文单、婆镂,割据真腊故地;水真腊则大致是昔日扶南国的疆域。(水真腊后来又有太阴王朝和太阳王朝之分,前者定都阿迪塔补罗;后者定都湄公河流域的桑比补罗。而且这两个王朝后更分裂成五个相互敌对的小国家。)公元787年前后,水真腊太阳王朝的都城桑比补罗被爪哇海盗攻陷,国王摩希婆提跋摩被杀,王子(后来的阇耶跋摩二世)被虏。水真腊由此受到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山帝王朝)统治,直至阇耶跋摩二世从爪哇逃回,称王独立。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东北约三十公里的荔枝山,先后统一了水、陆真腊,开创高棉帝国之吴哥王朝。.

新!!: 伯希和和真腊 · 查看更多 »

真腊风土记

《真腊风土记》是一部介紹位于柬埔寨地區的古國真臘歷史、文化的中國古籍。《真腊风土记》由中國元代人周達觀所著。 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吳哥,真腊迁都金边,吴哥窟被遺棄,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当地的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1819年法國J.P.A.雷慕沙首先將周達觀所著《真腊风土记》譯成法文。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奥為尋找新的熱帶動物标本,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大大肆宣扬,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真腊风土记》對當代及現代研究真臘及吳哥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存與真臘同時代者對該國的唯一記錄。中國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文義頗為賅贍,本末詳具,可補元史佚闕。”。.

新!!: 伯希和和真腊风土记 · 查看更多 »

生肖纪年

生肖纪年法,分成三种类型生肖法 、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生肖法指以十二生肖作为12周期循环的纪年法,因其简单易用,在生肖纪年法中最被广泛运用,而五行(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为西北地区独特的60周期循环纪年法。李树辉 (2006), pg.

新!!: 伯希和和生肖纪年 · 查看更多 »

焉耆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又称乌夷、乌耆、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新!!: 伯希和和焉耆 · 查看更多 »

狼牙脩

牙脩(Langkasuka)是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约位于東經101°18',北緯6°48',及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 狼牙脩在宋代称为“凌牙斯加”、元代称为“龍牙犀角”、明代称为“狼西加”。“Langkasuka”一词首见于,印度尼西亞11世纪泰米尔文碑銘作 Ilangasongam,14世纪《爪哇史颂》(Nagarakrtagama),作Langkasuka,16世纪出版的阿拉伯文《吉打纪年》(Kitab al-Minhaj al-fakhir fi-ilm al-bahr al-zakhir)作Langashuka。“Langkasuka” 的得名或来自印度文化,依照印度的佛經《枵伽經》里的記載,Lanka是傳說中一個在马来亚峰(英文:Mount Malaya)上面的山城;而在梵文中Sukha乃是“快樂世界─Sukhavati”一詞中的前半截。因此Langkasuka或取義於“快樂的马来半岛山城”。 狼牙脩建國年代约于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 狼牙脩的居民以吉蔑人為主,而統治階級是印度人。狼牙脩开始是盛行佛教,使用南印度的文字。但至元代称“龍牙犀角”时期,已不见佛教盛况,那时期伊斯兰教已传入东南亚多时。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狼牙脩是當時世界的重要航站。.

新!!: 伯希和和狼牙脩 · 查看更多 »

瀛涯胜览

《瀛涯胜览》明马欢著,成书于景泰二年(1451年)。马欢字宗道、汝钦,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回族人;明代通事(翻译官),通阿拉伯语,曾随郑和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六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马欢将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纪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定稿。.

新!!: 伯希和和瀛涯胜览 · 查看更多 »

白行简

白行简(),字知退,太原人,唐代文学家。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白行简以写作传奇著称,有《李娃传》等名篇。着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

新!!: 伯希和和白行简 · 查看更多 »

韵图

韻圖,又叫等韻圖,是古代的一種語音表,它將漢字的全部發音繪製在一套表格裏,讀圖者在表中找到某字後即可查看該字所在的行列來確定其發音。韻書中的反切所表示的讀音,都可以在韻圖中系統的表示出來。現存最古的韻圖是《韻鏡》。.

新!!: 伯希和和韵图 · 查看更多 »

韓儒林

韩儒林,,字鸿庵,生于河南省舞阳县,历史学家,蒙古学家。 幼年就读村塾,1919年考入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3年转入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同年秋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预科,1925年秋入本科,1930年本科毕业,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师。1931年出版译作《西洋文明史》(【法国】瑟诺博斯 著)。1933年赴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次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师从伯希和,研究蒙古历史,并学习突厥文等中亚文字。 1936年归国,任燕京大学历史系讲师。1937年抗战爆发后,撤退到西南,先后在华西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任教。光复后,随中大迁南京,曾任历史系主任。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65年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1970年代初,回南京。1983年4月7日在南京病逝。 著有《成吉思汗十三翼考》、《蒙古答剌罕考》、《蒙古氏族札记》、《爱薛之再探讨》、《元代阔端赤考》、《蒙古的名称》、《元朝史》、《穹庐集》等论著。.

新!!: 伯希和和韓儒林 · 查看更多 »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余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12月,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

新!!: 伯希和和莫高窟 · 查看更多 »

靺鞨

靺鞨,是活跃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一个民族,南北朝之前稱勿吉。靺鞨的一个主体部落粟末靺鞨于唐代建立了渤海国。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记载:“靺鞨,盖肃愼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新唐书》的记载略同。 隋代靺鞨大体以吉林松花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在东至今俄罗斯东部滨海边疆州,北至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的靺鞨有数十个部落,主要的部落有7个——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粟末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史称“靺鞨七部”。.

新!!: 伯希和和靺鞨 · 查看更多 »

额尔德尼·巴特汗

额尔德尼·巴特汗(Erdene Batkhaan,又名Nikita Fedorovich Batukhanov,)布里亚特人,蒙古及布里亚特知识分子,1930年代至1940年代清洗的受害者。Sanders, Alan J. K.,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ngolia, 2010.

新!!: 伯希和和额尔德尼·巴特汗 · 查看更多 »

西尔万·莱维

西尔万·莱维(Sylvain Lévi,),法国印度学家,梵文专家,法兰西公学院教授,法国远东学院荣誉会员,法国亚洲协会会长。1886年--1935年任高等研究应用学院博士生导师,1894年--1935年任法兰西公学院梵文语言文学教授。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吠陀研究、印度宗教史、佛教、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文学、戏剧、文献学等。其著述宏富,具有世界性影响。著名汉学家伯希和是他的学生之一。  .

新!!: 伯希和和西尔万·莱维 · 查看更多 »

西洋番国志

《西洋番国志》,明朝巩珍著。该书成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记述明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经过。书中记录了郑和船队经过的不同国家:占城国,爪哇国、旧港国、暹罗国、满剌加国、苏门答剌国、哑鲁、南巫里、柯枝国、小葛兰、古里国、阿丹、榜葛剌、忽鲁谟斯国、天方等二十个西洋国家;并且还收录了明永乐十八年、十九年及宣德五年的三通敕书。该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始文献。.

新!!: 伯希和和西洋番国志 · 查看更多 »

西洋朝贡典录

西洋朝贡典录是明朝黄省曾根据费信著的《星槎胜览》马欢著的《瀛涯胜览》和《針位》等书在1520年编成的。这书虽是从各书编成,但伯希和、冯承钧分别根据《西洋朝贡典录》校正了《瀛涯胜览》本的一些错误。此外《西洋朝贡典录》所据的《針位》一书 已失传,只在《西洋朝贡典录》保留下一些片断。 全书分三卷:.

新!!: 伯希和和西洋朝贡典录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新!!: 伯希和和香港中文大學 · 查看更多 »

马古烈

古烈(Georges Margouliès,)号宣波国际汉学2007(16),大象出版社,第80页,俄罗斯裔法国人,法国汉学家,文学博士。.

新!!: 伯希和和马古烈 · 查看更多 »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原籍匈牙利。曾经分别于1900年-1901年、1906年-1908年、1913年-1916年、1930年-1931年进行了四次著名的中亚考察,其考察的重点地区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期间盗取大量佛教文物。.

新!!: 伯希和和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 查看更多 »

象郡

象郡為秦代在平定百越族後所設的一個郡級行政單位。近現代有關象郡位置向有爭議,一說是在今日廣西與廣東雷州半島,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以上,一說則指象郡包含了越南境內的北圻和中圻,面積廣達30萬平方公里以上。另外,象郡於秦末為南越国所轄無可爭議,不過南越国遭西漢消滅後,西漢是否繼續在原處復設郡縣,則有所爭議。不過,可確定的是,象郡的設置,對於嶺南開發是個不可忽略的關鍵。.

新!!: 伯希和和象郡 · 查看更多 »

费信

费信,字公晓,号玉峰松岩生,明吴郡昆山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生。其兄为太苍卫。年十四,代兄参军。年少好学,因家贫常借书阅读,又自学通阿拉伯文。永乐七年(1409年)二十二岁。永乐、宣德年间曾任翻译官随三宝太监郑和四次下西洋:.

新!!: 伯希和和费信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前207年或前111年-39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統治的一個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前111年,西漢攻滅南越國後,設南越舊地為交州,並置九個郡縣: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為了便於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漢廷非常關注在肥沃的紅河三角洲的統治。在前1世紀時,漢朝在交州的統治十分寬鬆,雒越的君長在自己的部族裡依舊保持著他們世襲的權力。然而在公元1世紀後,漢朝執行同化政策,鼓勵越人與漢人通婚,並加強了稅收,將越南直接置於漢朝統治之下。公元40年(東漢建武十六年),交州爆發了由徵氏姐妹領導的越南人大起義,第一次北屬時期結束。.

新!!: 伯希和和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新!!: 伯希和和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新!!: 伯希和和越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簡稱《輔行訣》,作者題為陶弘景,可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醫著作,在唐朝之後失傳。因為近代敦煌文物的發現而重新出土,成為了解中醫早期發展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原本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損,現存傳抄本出處不明,因此也被懷疑有可能是偽作。有專家認為,此書非偽作,於臨床上有極高價值,載《湯液經法》之遺法。.

新!!: 伯希和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 查看更多 »

龙涎屿

龙涎屿因出产龙涎香得名;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屿方而平,延袤荒野,上如云坞之盘,绝无田产之利。每值天清气和,风作浪涌,群龙游戏,出没海濒,时吐涎沫于其屿之上,故以得名。涎之色或黑于乌香,或类于浮石,闻之微有腥气,然用之合诸香,则味尤清远,虽茄蓝木、梅花脑、檀、麝、栀子花、沉速木、蔷薇水众香,必待此以发之。此地前代无人居之,间有他番之人,用完木凿舟,驾使以拾之,转鬻于他国。货用金银之属博之”。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访问龙涎屿;随行通译费信在《星槎胜览》中有专章记述: “龙涎屿:此屿南立海中,浮艳海面,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沫,番人乃架独木舟登此屿,采取而归。设遇风波,则人俱下海,一手附舟傍,一手揖水而至岸也。其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大泥。或大鱼腹中剖出,若斗大圆珠,亦觉鱼腥,间焚之,其发清香可爱。货于苏门之市,价亦非轻,官秤一两,用彼国金钱十二个,一斤该金钱一百九十二个,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十文,尤其贵也。”” 《郑和航海图》十八录有龙涎屿。“苏门答腊开船,用乾戍针,十二更船平龙涎屿;龙涎屿开船过洋用丹辛针” 龙涎屿的地理位置有两种说法:.

新!!: 伯希和和龙涎屿 · 查看更多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跨越了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各地,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明永樂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餘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這段時期是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八十年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里,長度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三倍有餘。 郑和船隊曾经航行至東海、南海、泰國灣,繞過馬六甲海峡進入安達曼海及孟加拉灣,再繞過整個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湾,從亞丁灣進入紅海,亦有航行至東非馬達加斯加北部更远的海域,到达沿海三十多個國家及島嶼,包括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暹羅;印度的古裏、榜葛剌;阿拉伯半岛的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東非的木骨都束、莫桑比克贝拉港。郑和舰队的七次遠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1402年至1424年)開始,而最後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年(1425年至1435年)開始。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肯尼亚。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

新!!: 伯希和和郑和下西洋 · 查看更多 »

郑和下西洋考

《郑和下西洋考》是1934年冯承钧翻译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1933年所著法文《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上旅行》改用的书名。 伯希和这篇论述《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上旅行》是发表在《通报》1933年第30期,原文为“Les grands voyages maritimes chinois au début du 15ème siècle"。 这是伯希和的一篇重要的汉学论文,全文分四章:.

新!!: 伯希和和郑和下西洋考 · 查看更多 »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全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著番图》),原载明茅元仪编《武备志》卷二百四十。《郑和航海图》又称《茅坤图》(Mao Kun map)。《武备志》成书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而所收入的《郑和航海图》,据一些学者研究,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时所绘制发给郑和船队上的舟师的航海图,根据如下:.

新!!: 伯希和和郑和航海图 · 查看更多 »

赵元任

趙元任(Yuen Ren Chao, ),字宜仲,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武進縣)人,生於天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作曲家,被稱為漢語言學之父,中國科學社創始人之一。先後任敎於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密西根大學,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在柏克萊退休,先後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46年)、加州大學(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學(1970年)頒發榮譽博士學位,並擁有美國國籍。1982年病逝於美國麻省劍橋,享年89歲。他的六世祖趙翼是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進士。此外,亦為繼戈鯤化(Ge Kunhua)之後第二位於哈佛大學任教的華人。.

新!!: 伯希和和赵元任 · 查看更多 »

通報

《通報》(T'oung Pao,最初名为通報或者為東亞歷史、語言、地理、人種志研究服務的檔案)为第一份國際漢學期刊。.

新!!: 伯希和和通報 · 查看更多 »

考古学家列表

从19世纪到现在知名的考古学家如下。.

新!!: 伯希和和考古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陳文玾

陳文玾(,),又譯陳文甲、陳文岬,字叔玉(),越南歷史學家。.

新!!: 伯希和和陳文玾 · 查看更多 »

柯立夫

柯立夫 (,),是一位任教於哈佛大學的漢學家、作家以及歷史學者。他在該校建立了美國的蒙古學研究基礎Bettine Birge, "Yuan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 historical overview, contributions, and current trends," in Haihui Zhang.

新!!: 伯希和和柯立夫 · 查看更多 »

探险家

探险家是为了探测新事物等目的而深入危险或不为人知的地方进行探索的人。探险者通常是来自一个国家或文明最先到达某地方的人。也可以指冒险家、旅行家或者职业航海家、飞行员等等。 探险的目的因人而异,可能包括军事、商业、学术、旅行、宗教等各种因素。.

新!!: 伯希和和探险家 · 查看更多 »

探险家列表

没有描述。

新!!: 伯希和和探险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新!!: 伯希和和李朝 (越南) · 查看更多 »

杜乃扬

杜乃扬(),原名玛丽-罗白尔特·忉雷昂(Marie-Roberte Dolléans),婚后姓名为玛丽-罗白尔特·吉尼亚尔(Marie-Roberte Guignard),原法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东方文献分部主任,汉学研究专家。1911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圣埃蒂安(Saint-Etienne)城。1933年毕业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获得中文和日文大学文凭。 由于她的出色才能,1934年被派到北京图书馆外文部,负责编辑法文图书目录,而中方则派学者王重民到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东方分部,从事中文写本目录尤其是敦煌文献目录的编写。 她在北图一直工作到1939年。回到法国后,被认命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东方分部图书馆员,负责管理东方写本馆藏。1944年她与印刷文献部珍本研究馆员雅克∙吉尼亚尔结为伉俪。 在她的亲自监管下, 法图于1961年建成了东方学阅览室,给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便利的研究场所。在她的领导下,东方部出版了埃塞俄比亚、高棉、梵文藏书目录,尤其是伯希和敦煌文献目录。 她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组织了很多展览,如1948年的“历代文字与图书展”,1951年的“国家印刷局图书艺术史展”,1961年的“泰戈尔文献展”等。 她曾荣任法国亚洲协会理事会理事,并获得多项荣誉,如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法国学术界棕榈叶高等骑士(最高级别)勋章和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新!!: 伯希和和杜乃扬 · 查看更多 »

桃花石

桃花石(古突厥语:𐱃𐰉𐰍𐰲‎,Tabγač,Tabgac)是古代中亚和西亚对中国的一种称呼。可能起源自拓跋部,也有學者推測起源自唐家或大漢的音轉。.

新!!: 伯希和和桃花石 · 查看更多 »

汉学家

汉学家是专门从事汉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研究与中华文化(汉民族、中国)有关的内容。一般称为汉学家的人都是指不身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从事研究汉学的非华人(或非“中国人”)和非海外华人。但是現在海外華人參與漢學研究者越來越多,所以國外把在該領域的華人研究者也稱為"漢學家"或"華人漢學家"。 汉学家的具体研究领域可能不同,多是选择一个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业研究,例如有人研究中国音乐,有人研究中国文学,但是汉学家大多都研究一些中国历史。一般汉学家除了汉学研究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且一般都是將這个研究领域和中国联系起来研究,就变成了汉学的研究领域。 虽然精通汉语对於汉学家来说应该是必备的,但是一些非中国人的汉学家并不懂汉语,或者只会阅读汉语文献,而不会说汉语。而在中国以外的大学裡教授汉学,经常需要学习很多的语言课程,包括汉语、日语等。另外不少西方漢學家會取中文名字。.

新!!: 伯希和和汉学家 · 查看更多 »

沙畹

沙畹(本名爱德华·埃玛纽埃尔·沙瓦讷,Édouard Émmannuel Chavannes,中文名“沙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有“欧洲汉学泰斗”之誉。沙畹有汉语的字和号,字滋兰,号狮城博士。.

新!!: 伯希和和沙畹 · 查看更多 »

法國遠東學院

法國遠東學院(法语: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簡稱EFEO,,又譯作法蘭西遠東學院)是法國一所專門研究南亞、東南亞和東亞文明的國家機構,研究範圍涉及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文獻學等。.

新!!: 伯希和和法國遠東學院 · 查看更多 »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動的木刻字、金屬或膠泥字塊,用來取代傳統的抄写,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雕版印刷。.

新!!: 伯希和和活字印刷术 · 查看更多 »

溫泉銘

溫泉銘,唐太宗的书法作品。 《温泉铭》是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原来的石刻早已佚失。现存拓本仅48行,总共354个字。拓本是“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1908年,藏于甘肃省莫高窟藏经洞的拓本被伯希和发现并运往法国,现藏法國國家圖書館。 Category:流失海外的莫高窟文物 Category:唐朝书法作品 Category:甘肃书法作品 Category:唐太宗.

新!!: 伯希和和溫泉銘 · 查看更多 »

星槎胜览

《星槎胜览》又名《大西洋记》,明朝费信著。费信曾于 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十年(1412年)、 永乐十三年(1415年) 宣德五年(1430年),四次随郑和下西洋。 正统元年(1436年)费信--《星槎胜览》,纪录下西洋时所见所闻各国风土人情凡四十四国,集为二卷.

新!!: 伯希和和星槎胜览 · 查看更多 »

斯调国

斯调国南海古国。东汉杨孚《异物志》: 《異物志》又记载 《南州异物志》: 《康泰吴时外国传》: 有学者认为斯调国是私呵调的简称,指斯里兰卡的古名。美籍德国汉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认为斯调国为叶调之误,就是爪哇国,因为“摩厨”是爪哇国出产的果实maja 的对于音,其中苦的一种maja称为 maja pahit,即满者伯夷, 費瑯、伯希和、许云樵从其说。.

新!!: 伯希和和斯调国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伯希和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撒爾塔兀勒

撒爾塔兀勒,是蒙古一个氏族分布于蒙古扎布汗省。 他们最初是花剌子模国突厥穆斯林贸易商与工匠,伯希和说撒尔塔人是蒙古人称呼穆斯林的名号。他们多数是作为驱口来到蒙古。 他们对达延汗一家非常忠心,后成为喀尔喀一个氏族。他死后其中一位儿子分得唐古特与撒爾塔兀勒,他们一部分去了贝加尔湖与布里亚特人融合。他们是出名的有知识与忠诚。 Category:蒙古族支系.

新!!: 伯希和和撒爾塔兀勒 · 查看更多 »

悉曇文字

悉曇文字(सिद्धं ,意為成就或完美;或者),又称梵字,是西元約600至1200年間書寫梵語的文字。悉曇文字是對笈多王朝時使用的笈多文的改良,笈多文源於婆羅米文又是藏文等文字的祖先。名稱起源於在文首寫 或 (祝願完美)的字樣的做法。 悉曇文字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並非全音素文字,因為每個字符表示一個音節,不加輔助符號時以a為元音,加輔助符號表示其他元音、鼻化音或止韻。悉曇文字多以毛筆書寫,但亦可以竹筆或鋼筆等書寫。.

新!!: 伯希和和悉曇文字 · 查看更多 »

支那

支那(源自चीन,),亦作至那、脂那、摩訶支那、摩诃至那国等,與震旦同義,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經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古代中國有佛教徒以印度為「中國」,稱中國為「支那」。在古代,羌族稱漢人為「支那」(Tzu La)而自稱「戈拉」(Gu La),在中國的周邊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的古代佛教文獻也有使用這個詞。 使用這個词汇稱呼中國的習慣於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國的普遍非正式稱呼。在明治維新之後,該用語由日本傳回中國,中國知識份子、革命黨人重新使用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後,日本獲得兩億兩白銀賠款及台灣與澎湖,日本人因此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輕蔑,「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在中華民國建國後,日本公文書中開始使用這個名詞稱呼中國。 從1913年到1946年間,中國政府和民間多次要求日方廢除支那一稱,1913年10月16日,中國駐日代理公使奉中國政府訓令向日方要求廢除「支那共和國」稱呼,改稱「中華民國」,但被日方拒絕。在《二十一條要求》交涉、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時,中方對日方堅持使用支那一詞進行抗議,亦未獲理會。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日本公文書。1932年後,日本在外交場合中不再使用這個名詞單冠初《民國時期中國官民反對日本對華"支那"蔑稱交涉始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31卷第3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对“支那”称谓进行了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且被用於仇恨中國的演繹上。1946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亦有西方日裔歷史學者表示當今日本只有教育程度低的人以及積習難改的老年人繼續使用這個詞。 現今,在中國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稱呼中國人或海外華人為支那人,相當於在美國稱非洲裔美國人為黑鬼、尼哥(Nigger)或(Negro),以及在日本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或Jap,會被認為含有種族歧視或侮辱的意涵。.

新!!: 伯希和和支那 · 查看更多 »

敦煌學

敦煌學(Tunhuangology)是一門以敦煌為名字的學術分支,一般認為“敦煌学”一词是由1925年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所創。當中包含宗教、文學、語言、藝術、考古、科技、建築,並以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及文物為研究主體。.

新!!: 伯希和和敦煌學 · 查看更多 »

敦煌文獻

敦煌文獻,又称敦煌遺書、敦煌文书、敦煌寫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总数约5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最早的前秦苻坚甘露元年(359年),最晚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这些图书由于战乱,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只余8000余件。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另三件分别为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和赵城金藏)。.

新!!: 伯希和和敦煌文獻 · 查看更多 »

拓跋部

拓跋部,古代又稱索頭部、索虜,中國古代鮮卑的部族之一,又称中部鲜卑,以拓跋氏為中心氏族,祖庭位于大兴安岭嘎仙洞。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史称“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五胡十六国及北朝時,在中國北方建立代国,南凉,北魏等一系列政权。.

新!!: 伯希和和拓跋部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新!!: 伯希和和景教 · 查看更多 »

景教三威蒙度讚

《景教三威蒙度讚》(也称《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是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鸣沙山石室发现,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的景教写本。《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是景教徒敬拜时颂念的《荣福经》、《赞美经》;此写本是唐代僧人景净在760年翻译635年阿罗本传入中国的景教经文。“三威”指圣父阿罗诃、圣子弥施诃和圣灵淨風王三位一体。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原本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伯希和目录3847。此写卷有英译本。 该词亦被中国基督教协会收入《赞美诗(新编)》,为第385首。.

新!!: 伯希和和景教三威蒙度讚 · 查看更多 »

10月26日

10月2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9天(闰年第30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6天。.

新!!: 伯希和和10月26日 · 查看更多 »

18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伯希和和1870年代 · 查看更多 »

1878年

没有描述。

新!!: 伯希和和1878年 · 查看更多 »

1908年

没有描述。

新!!: 伯希和和1908年 · 查看更多 »

1945年

没有描述。

新!!: 伯希和和1945年 · 查看更多 »

5月28日

5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8天(闰年第14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7天。.

新!!: 伯希和和5月2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保罗·伯希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