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伏尔加德意志人

指数 伏尔加德意志人

伏尔加德意志人(Wolgadeutsche / Russlanddeutsche,Поволжские немцы)是生活在俄罗斯的南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拉托夫(伏尔加河下游港口)周边及其以南的德意志族人。他们保留了德意志的文化、语言、习俗以及宗教信仰。许多伏尔加德意志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移居到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其他一些国家。20世纪后期,许多余下的德意志族人也移居回德国。.

13 关系: 叶卡捷琳娜二世乌克兰大饥荒德意志族哈卡斯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產主義黑皮書国际工人救济会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尼特凯苏联解体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二世,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762年至1796年在位),也可能是最知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出生名为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叶卡捷琳娜即位和在位时均时常依靠其宠幸贵族的协助,如和波将金。在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和乌沙科夫等将领支持之下,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及外交迅速扩张。在南方,俄罗斯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的广阔区域进行了殖民(即新俄罗斯);在西方,叶卡捷琳娜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在东部,俄罗斯开始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 叶卡捷琳娜改革行政区划,诸多新城镇在其令下建立起来。她跟随其所景仰的彼得大帝的步伐,继续根据西欧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现代化革新,但征兵制及经济仍旧以为基础,国家及地主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农奴,由此导致了多次叛乱,农民及哥萨克的普加乔夫起义即为一例。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被称为“叶卡捷琳娜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彼得三世在位时颁布,由叶卡捷琳娜确认延续的《贵族自由宣言》将贵族由强制兵役和国家公务中解放出来。叶卡捷琳娜推动诸多古典主义贵族建筑的建设,改变了俄国的面貌。她热心支持启蒙时代理念,由此获得开明专制君主一称。叶卡捷琳娜亦支持艺术事业,推动了的发展。这一时期所建立斯莫尔尼宫是欧洲首家由国家资助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Г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为“以饥饿杀死”),是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的大饥荒。據估計,大約有240萬Timothy Snyder,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figure "must be substantially low, since many deaths were not recorded.")至750萬Anatoliy Vlasyuk, Nationalism and Holodomor,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the absolute minimum killed, by looking at the population loss would be around 4.5 million, with 7.5 million being more likely, and 10 million also being possible.")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虽然同一时期在苏联各地都发生了饥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词通常用来特指在乌克兰民族聚居区内发生的饥荒。当代学者大多認為乌克兰大饥荒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在乌克兰,这次饥荒有时被认为是故意制造的、针对乌克兰民族的行动,因此當地也稱為「饥荒种族清洗」。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政府在這次大饥荒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大饥荒的后果更加惨重,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乌克兰大饥荒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族

德意志族(Deutschstämmige)指的是没有出生在德国本土,但民族上属于德意志的人,如伏尔加德意志人。纳粹德国时期曾称为德意志裔人(Volksdeutsche),两者意义相同但后者现在已不常用。另外一个需要区分的概念是“海外德国侨胞”(Auslandsdeutsche),指的是侨居于德国本土以外,有权参与德国选举的德国“公民”。 分类:海外德国人.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德意志族 · 查看更多 »

哈卡斯共和国

哈卡斯共和国(Respublika Khakasiya;哈卡斯語:Хакас Республиказы或(Хака́сия)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聯邦主體,位於西伯利亞中南部。首府阿巴坎亦是共和國內最大城市,有人口532,403人(2010年俄羅斯人口統計)。哈卡斯語與俄語在當地具有法定地位。 俄联邦最大的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在该共和国境内。.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哈卡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共產主義黑皮書

《共產主義黑皮書:罪行、恐怖、鎮壓》(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 Crimes, Terror, Repression,Le Livre noir du communisme: Crimes, terreur, répression),是一本講述共產主義政權實施的政治迫害歷史,包括、放逐,以及書中認為因實施共產主義政策所造成的人為饑荒等。該書於1997年在法國由首度出版,在美國則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德文版由出版,包括了后来成为德国总统的约阿希姆·高克所寫的一章。.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共產主義黑皮書 · 查看更多 »

国际工人救济会

国际工人救济会,或称国际工人援助会,共产国际发起的国际工人的救济组织。总部设在柏林,1933年以后迁至巴黎。宗旨是募捐以帮助各国工人的经济罢工。.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国际工人救济会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Пильня́к,)苏联作家。苏联文学奠基人之一,曾在二三十年代的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对苏联文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尼特凯

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尼特凯(Альфре́д Га́рриевич Шни́тке,),犹太裔苏联-俄罗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尼特凯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

格里戈里·葉菲莫维奇·拉斯普京(Григо́рий Ефи́мович Распу́тин,),又譯拉斯普丁、拉斯普欽或拉斯普廷,俄罗斯萨拉托夫省人,帝俄時代尼古拉二世时的神秘主义者,被認為是東正教中的佯狂者之流。因醜聞百出,引起公憤,為尤苏波夫亲王、狄密翠大公、普利希克维奇議員等人合謀刺死。.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 · 查看更多 »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新!!: 伏尔加德意志人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