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任劍輝

指数 任劍輝

任劍輝(Yam Kim Fai,),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人,粵劇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有「戲迷情人」的美譽。 其堂妹任冰兒亦為粵劇演員,隨陳艷儂學習得推車功架自然流暢,深得行內人稱譽,所以替代「仙鳳」正花推車、指導「雛鳳鳴」的表演功架,但是1976年在新加坡急上馬的一位例外。 「阿刨」龍劍笙叫1979年6月11日,在筲箕灣戲棚,政治部伴著,與陳笑風等探雛鳳鳴劇團班 。「爹爹」的誼父羅品超說,自己是好仔,任是活躍好女,於新舞台(香港)由陳皮鴨丈夫介紹認識。〖鑑哥與任姐和阿刨〗圖文:朱侶(歿 - 不涉存在個人利益衝突) 羅品超說最記得當年同任劍輝分手時,由尖沙咀碼頭,一直行去佐敦道,當時還下著毛毛雨,真有點孔雀東南飛的味道。.

86 关系: 吳美筠娛樂唱片小人國3之小人三國小燕飛尤敏帝女花一年一度燕歸來九天玄女 (粵劇)任姓任冰兒仙鳳鳴粵劇團余慕蓮徐人心唐寅唐滌生再世紅梅記六一八雨災皆大歡喜 (時裝電視劇)石燕子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粵劇粵劇電影列表粵語長片紫釵記 (粵劇)羅艷卿無綫電視節目列表牡丹亭驚夢白雪仙花木兰 (消歧义)芳艷芬莊雪娟衛駿英香港香港2006年2月香港电影史香港電影香港殯儀館香港文化博物館謝雪心譚倩紅譚蘭卿變裝鳳凰女賈寶玉黃飛鴻題材影視作品龍劍笙迈克 (作家)胡楓開心大派對薛仁貴...關德興關國煊關海山蓋劍奎金像獎歌曲頒獎典禮1987英麗梨難兄難弟 (1997年電視劇)雛鳳鳴劇團陳寶珠陳皮鴨 (演員)陳皮梅 (粵劇演員)陳艷儂TVB戲曲台林甦李小龙李後主 (電影)李後主之去國歸降桂名揚梁山伯與祝英台梅雪詩楊乃武與小白菜江端儀洛神港督最後一個保鑣游龍戲鳳 (消歧義)漢字文化圈藝人本名列表星光大道 (香港)春香傳新会区文武生11月29日1989年1989年香港1989年逝世人物列表1月18日2月4日 扩展索引 (36 更多) »

吳美筠

吳美筠,八十年代崛起的香港著名女詩人,在大專院校教授中國文學及創作,曾任職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嶺南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播道神學院客座講師,也曾兼教於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及信義宗神學院,以及曾於香港大學中文系及香港浸會大學教授中文傳意,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2005年在澳洲悉尼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其論文研究範圍為清代女詩人。研究專長為古典詩、中國女性書寫、現代文學與基督教、現代詩等。 2013年10月以文學界別與盧偉力(藝術評論)、梅卓燕(舞蹈)、鍾小梅(藝術行政)組成「藝術3+1」,參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推選活動,四人皆高票當選,吳美筠為歷來文學界別最高票數的當選者,成為香港藝文界佳話。2014年開始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並任文學委員會主席、藝術支援組主席、策略委員會及管理委員會委員,倡議文學閱讀者的建立及發展,及倡議成立香港文學館。在任期間,推動檢討資助機制及藝發局界別代表選舉機制,打破過往把藝術消費調查撇除文學藝術的慣例,促成文學閱讀消費調查,並建議推行文學閱讀人口調查。策展首次由藝發局主辦的大型文學節「文學串流」,鼓勵文學多元展演,破天荒串連不同文藝團體及作家,成功以香港文學作為主體,帶入大眾視野,所出版的《文學串流講座及研討會紀錄集輯》反映多項重要的香港文學議題。 吳美筠是少兼擅創作、學術研究及文學行政及活動策展的本土作家。早年以女性視覺書寫女性內在暴力的詩人,羈魂認為其作品情貌多變,作品語言成熟。葉維廉指出她第一部詩集已有語言的自覺。除了新詩,也擅寫小說、藝術評論。1987年與林夕、洛楓、飲江及李焯雄(筆名朔方)創辦《九分壹詩刊》、擔任《詩雙月刊》、《詩網絡》編委及香港書獎、青年文學獎、湯清文藝獎、基督教金書獎等評判。曾為多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IATC香港分會創會董事,2014年11月創辦香港文學評論學會,該會正式在2015年成立始她一直擔任該會主席。在九十年代開始活躍撰寫演藝評論,曾於1998年3月與許樹寧合作,負責現代式單位混媒體演出「前前後後左左右右」”的文本創作。 早年任職編輯,所撰寫社會專題、人物專訪、專題採訪、文化觀察散見於突破雜誌,社會專題編採見於Recruit、明報,藝術現象觀察及採訪見於越界演藝文化周報及藝術訊息。曾為快報、星島日報、時代論壇、Elegance撰寫專欄。用筆名已涼、吳國基等。 其著作收入香港、大陸、台灣、澳洲等地出版之文學書籍,出版詩集《我們是那麼接近》獲第一屆香港中文文學書獎新詩組推薦獎。詩作被翻成英語,選入由牛津出版社出版之英語詩集“From the Bluest Part of the Harbour”及澳洲出版詩集“Footprints on Paper”等。.

新!!: 任劍輝和吳美筠 · 查看更多 »

娛樂唱片

娛樂唱片(Crown Records Limited)是一家香港已清盤的唱片公司,1958年成立,2011年清盤。該公司擁有2,000多首名曲的版權,包括《紫釵記》、《帝女花》、《再世紅梅記》等任白粵曲瑰寶,還有《狂潮》、《家變》、《輪流轉》、《京華春夢》、《小李飛刀》、《書劍恩仇錄》等家喻戶曉的經典劇集主題曲。.

新!!: 任劍輝和娛樂唱片 · 查看更多 »

小人國3之小人三國

《小人國3之小人三國》(英文:Little Hong Kong Season 3) 是W創作社主辦、風車草劇團協辦於2011年在葵青劇院公演的舞台劇,是W 創作社第二十部作品,亦是香港舞台劇界最受歡迎喜劇系列之一《小人國》的第三集,由黃智龍編導,梁祖堯、邵美君、湯駿業、白只、黃呈欣、鄧智堅及歐珮瑩主演,更特別邀請著名演員謝雪心加入演出,十三場門票一早全部售罄。 一如《小人國》之前數集,眾演員的反串演出依舊大受注目,梁祖堯中性打扮的基米高、湯駿業及白只的Christine Law及Heidi,還有心姐謝雪心的江氏,著名文化人鄧小宇亦表示:「點名讚的是身材肥胖的白只在其中一節反串演幼稚園校長,那型格、語氣、舉止皆像極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某一類女性,加上恰到好處的誇張,既生動又傳神……神來之筆是謝雪心反串演無良地產商,一套白西裝,來一個風流倜儻扮相,完全是任劍輝/梁無相再加上一些寶塚feel,還有那一陣陣奸笑,確是妙不可言。」 但有別於《小人國》系列嘲諷香港小人的一貫風格,第三集主要嘲諷香港的社會現象,內容包括地產霸權、怪獸家長、港孩、無能高官,所以名字也另叫《小人三國》,而非《小人國3》。雖然部份觀眾認為此集不及第1,2集般爆笑,但有部份觀眾則欣賞今集的社會批評性比以往尖銳。.

新!!: 任劍輝和小人國3之小人三國 · 查看更多 »

小燕飛

小燕飛(Siu Yin Fei,),原名馮燕萍,別名馮燕飛;有「撈家萍」、「天堂小島」的稱號。小燕飛十多歲已成名,有「子喉聖手」又或是「子喉仙子」的美譽。.

新!!: 任劍輝和小燕飛 · 查看更多 »

尤敏

尤敏(),香港女演員,原名畢玉儀。粵劇名伶白玉堂是她的父親,任劍輝則是其表姑。.

新!!: 任劍輝和尤敏 · 查看更多 »

帝女花

《帝女花》是著名的粵劇戲寶,而在粵劇裡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由梁金棠原創編寫,於1934年10月25日首演,由廣東省廣州市的散天花劇團的廖夢覺、楚賓及林少梅等,在香港九龍普慶戲院演出,迄今只餘殘篇。 現時普遍通解的版本是第二個版本,也有分為原著版本及修訂版本兩種。原著版本是唐滌生參考清朝戲曲家黃燮清(1805-1864)編寫的崑劇作品而改編,後來由著名粵劇演員任劍輝及白雪仙組成的仙鳳鳴劇團於1957年6月7日在香港利舞臺作首演。由於演出成功,此劇於1959年被改編及拍成電影,香港娛樂唱片公司又於1960年把全劇錄成四張唱片發行。 白雪仙為了紀念首演五十週年紀念,在2006年已經開始著手籌備紀念演出,並開始為《帝女花》在歷史、用詞等作出修訂;2007年,由白雪仙作藝術總監,龍劍笙及梅雪詩主演,先後在香港及澳門演出。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為配合「粵劇國際研討會﹕情尋足跡二百年」,及紀念《帝女花》劇本誕生五十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於2007年9月籌演《帝女花》(青年版)。青年版由阮兆輝、葉紹德及李奇峰修改唐氏劇本,並由梁淑明、李沛妍、陳鴻進、梁煒康、關凱珊、黃葆輝及王潔清主演。.

新!!: 任劍輝和帝女花 · 查看更多 »

一年一度燕歸來

一年一度燕歸來可以指:.

新!!: 任劍輝和一年一度燕歸來 · 查看更多 »

九天玄女 (粵劇)

《九天玄女》乃唐滌生的一部粤剧作品,其詞句非常優美動人。.

新!!: 任劍輝和九天玄女 (粵劇) · 查看更多 »

任姓

任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58位。此姓氏(임)在韓國亦有分佈。.

新!!: 任劍輝和任姓 · 查看更多 »

任冰兒

任冰兒為香港粵劇名伶,乳名「細女」,行內人稱「細女姐」,廣東南海人,1931年出生,其堂姐為粵劇紅伶任劍輝,夫婿為名伶石燕子。 在十一歲那年開始她從粵劇最低微的角色─-梅香做起,之後即按部就班升至「二幫花旦」。 四十年代中期,加入任劍輝與陳艷儂的「新聲粵劇團」,是由鄧碧雲僱用才(有機會)升為「二幫花旦」。1956年,任劍輝、白雪仙組成著名的「仙鳳鳴劇團」,她首部演出劇目為《牡丹亭驚夢》,直至「仙鳳鳴」在1970年解散為止。 任冰兒與當時另外八位著名「二幫花旦」朱日紅、李香琴、梁素琴、黎坤蓮、金影憐、許卿卿、英麗梨及譚倩紅結義成金蘭姊妹,合稱九大姐。 1977年,她在其堂姐的遊說下加入「雛鳳鳴劇團」,演出至2007年12月六場於澳門的《帝女花》為止。於2012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傑出藝術貢獻獎」。.

新!!: 任劍輝和任冰兒 · 查看更多 »

仙鳳鳴粵劇團

仙鳳鳴劇團,香港粵劇劇團,成立於1956年,由任劍輝和白雪仙所創。後來並邀請靚次伯與梁醒波擔任武生及--生之職,更邀得唐滌生為劇團劇務主任,可惜唐滌生於「仙鳳鳴」第八屆上演《再世紅梅記》時,不幸逝世,「仙鳳鳴」在第八屆後便停演了兩年,任白更冒起退隱之意。第九屆演出的劇目《白蛇新傳》是唐滌生生前準備已久的劇目,任白把他已搜集的資料,交與九位編劇家整理,當中包括現今著名編劇家葉紹德先生。.

新!!: 任劍輝和仙鳳鳴粵劇團 · 查看更多 »

余慕蓮

余慕蓮(Mo-Lin Yu,),原名余志雅,暱稱--毛等,前香港無綫電視藝員、電影甘草演員,以飾演醜婦而知名。2012年轉投香港電視,一年半後因不滿只被安排飾演負面角色而賠錢解約。.

新!!: 任劍輝和余慕蓮 · 查看更多 »

徐人心

徐人心,廣州市粵劇花旦,香港及美國電影明星。原名:徐漱芳,;粵劇風騷艷旦關影憐的徒弟,因為初演粵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時,飾演「人心」,因活潑可愛引起觀眾注意,因此用『徐人心』為藝名。她的徒弟是香港的蘇韻琴小姐。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和陸飛鴻到菲律賓演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徐人心與任劍輝是全女班時代的廣州市拍檔,她們拉箱到澳門演出,後來徐人心應聘到美國登臺。.

新!!: 任劍輝和徐人心 · 查看更多 »

唐寅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直隸吴县人,吳中四才子之一。在畫史上又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或「吳門四家」。民间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传说,最為人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曾多次被改編成戲劇,以及拍成電視劇及電影,也宣传、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间的形象。唐寅出生于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畫、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

新!!: 任劍輝和唐寅 · 查看更多 »

唐滌生

唐滌生(),原名唐康年,廣東香山(今珠海市唐家湾)人,著名粵劇劇作家。他能糅合文學與電影藝術,為粵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新!!: 任劍輝和唐滌生 · 查看更多 »

再世紅梅記

《再世紅梅記》是仙鳳鳴粵劇團的第八屆劇目,劇本改編自明朝周朝俊之紅梅記,於1959年9月14日在香港利舞臺首演。《再世紅梅記》是唐滌生的最後作品,唐氏死於觀賞此劇首演時之第四場「脫穽救裴」。.

新!!: 任劍輝和再世紅梅記 · 查看更多 »

六一八雨災

六一八雨災(或稱六一八水災、壬子水災、壬子雨災,事發當年為壬子年)是指香港於1972年6月18日因為持續暴雨而導致山泥傾瀉的嚴重災難事故。當日,在九龍觀塘區翠屏道木屋區及香港島半山區旭龢大廈先後發生的山泥傾瀉及大廈坍塌慘劇,造成共156死、117傷,成為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水災、山洪暴發及山泥傾瀉意外。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間,香港連日大雨(三日總降雨量達652.3毫米),成為引發此次慘劇的主要成因。.

新!!: 任劍輝和六一八雨災 · 查看更多 »

皆大歡喜 (時裝電視劇)

《皆大歡喜》(Virtues of Harmony II),香港無綫電視的一個長篇處境喜劇,共兩輯,於2003年5月5日至2005年1月21日每晚9時至9時30分於翡翠台播出。前輯為《皆大歡喜》(古裝版本)。兩輯合共768集。 這劇於2011年8月15日至次年7月2日期間逢星期一至五14:50-15:50在翡翠台重播,每天播出兩集。及於2017年9月1日起在翡翠台重播。.

新!!: 任劍輝和皆大歡喜 (時裝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石燕子

石燕子( ),原名麦志胜,香港著名粤剧演员。 新派武狀元,文武兼併,擅演傳統排場戲目,1930年代成名,40至50年代在舞台上紅極一時,在香港拍了很多武俠電影和粵劇電影。70年代他和妻任冰兒的燕新聲劇團是香港頗有威望的猛班,在六國大封相紀錄片中可一睹他武狀元之風采。 雖然石燕子年齡比何非凡還要年輕兩歲,但何非凡也要拜他為師學藝,稱他為師父,羅家寶亦曾經是他旗下之員。不過他1980年代在香港電台《紅伶訴心聲》專訪節目中曾經給對方一些評價,說何非凡和羅家寶都只是專注唱腔,忽略了粵劇在表演各方面等等全面演、打、翻、唸的五功、五法藝術。 石燕子晚年嗜好騎術和國畫,生活多彩多姿。1986年7月24日,石燕子與朋友打麻將後因突發性腦中風送入九龍伊利沙伯醫院,其後轉送聖德肋撒醫院,入院第一個星期尚清醒,可與探病的朋友交談,粵劇名伶任劍輝及白雪仙曾多次探望。第二個星期後病情惡化,每日處於半昏迷狀態,左邊身亦癱瘓,直至9月9日上午9時45分病逝,終年66歲。9月12日於九龍殯儀館以佛教儀式出殯,隨即奉柩葵涌政府火葬場火化。.

新!!: 任劍輝和石燕子 · 查看更多 »

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95年4月2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頒發,一共頒發了17個獎項。頒獎典禮司儀為岑建勳和林建明;典禮由亞洲電視有限公司取得播映權。.

新!!: 任劍輝和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查看更多 »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艺术瑰宝,隨著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任劍輝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粵劇電影列表

香港粵劇電影.

新!!: 任劍輝和粵劇電影列表 · 查看更多 »

粵語長片

粵語長片,指香港20世紀40至70年代製作的粵語長篇電影,其中多為黑白畫質,劇情則以民間傳說和市井生活為主,節奏相當緩慢。 粵語長片乃起源於粵地引入有聲電影之時,自20世紀30年代已有所出;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於1933年开拍首部有声粤语片《白金龙》,由薛觉先主演,导演邵醉翁(邵逸夫长兄)与汤晓丹,香港首映一月票房超过十万元,大获成功。开创了粤语片先河。1935-1937年香港拍摄了157部电影,全部是粤语片。国民政府属下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宣布从1937年7月1日起禁止拍摄及上映方言电影,粤语片首当其冲。多家电影公司组成的华南电影协会,发起大规模的「粤语片救亡运动」,迫使国民政府同意延迟三年执行。后抗日战争爆发,有关禁令不了了之。 40年代為發展期;50、60年代為鼎盛之時,星光熠熠、人才輩出、佳作紛陳,每年攝製量達二、三百部,差不多每天便有一部粵語片誕生,產量非常驚人;70年代急劇轉下。1973年,楚原重拍《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纪录,之后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喜剧大受欢迎,粤语片才全面走向复苏,甚至反过来压倒国语片,成为港产片的主要语言。粵語長片亦成為當時的「港產片」。 限於當時的技術、成本,粵語長片多為黑白畫質,部分以彩色畫質的,都冠以「七彩」二字於片名前,如《七彩胡不歸》、《七彩滿天神佛》等。 粵語長片多以人生百態、市井生活等為題材,能反映當時低下層人民生活的境況,故事中的主角為人正直,遭小人多番陷害,吃了苦頭,得到同事、好友的同情、支持,最後雨過天青,受人敬重。亦有道德教育理念在其中,因而備受百姓歡迎。因這些片子能勾起市民美好的回憶,所以至今仍有人對粵語長片念念不忘。 因為粵語長片,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影壇巨星,如謝賢、呂奇、蕭芳芳、陳寶珠、薛家燕、馮寶寶、雪妮、曾江、胡楓、周驄、張英才、林鳳、李香琴、南紅、嘉玲等,至今仍有部分演員活躍於娛樂圈。 早年無線電視翡翠台有於深夜時分甚至上午部分時段播放粵語長片,但目前已經沒有這樣的安排,現在只有無綫網絡電視 TVB粵語片台 24小時不間斷播放。對於說粵語的長者而言,粵語長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如同一日三餐,不可或缺。而部分港產片(如《新難兄難弟》)、港劇(如《難兄難弟》)等,亦常借鑒於粵語長片的經典元素。.

新!!: 任劍輝和粵語長片 · 查看更多 »

紫釵記 (粵劇)

紫钗记是在1956年唐滌生根據明代湯顯祖原著崑劇改編的粵劇,共八齣,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

新!!: 任劍輝和紫釵記 (粵劇) · 查看更多 »

羅艷卿

羅艷卿(Law Yim-Hing,),原名羅大紅, 廣東順德人,為20世紀50-60年代香港粵劇名伶及粵語片紅星,是 薛覺先的徒弟。 1953年6月7日星期日嫁與名伶何非凡,當晚在石塘嘴萬國酒家設宴,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圍觀。但期後於1957年5月離異。 曾組織過艷堂皇劇團、鳳求凰劇團 、千紅劇團及寶艷紅劇團並拍攝電影,多與紅線女、馬師曾、文覺非、新馬師曾、羅劍郎、何非凡、任劍輝合作,經典作品包括《梟雄虎將美人威》、《夢斷香銷四十年》、《箭上胭脂弓上粉》、《雙龍丹鳳霸王都》、《蓋世雙雄霸楚城》、《燕歸人未歸》、《孟麗君》、《楊貴妃》、《江山錦繡月團圓》、、《乞米養狀元》、《劉金定斬四門》、《樊梨花》、《十兄弟》、《璇宮艷史》及《夜光杯》等。 羅艷卿上世紀40年代開始活躍於香港梨園舞台,1949年開展其銀色旅途,從影和舞台藝術生涯形象百變,戲路縱橫,堪稱多產量和票房號召力非凡,20年間主演了超過300多部電影。 其端莊艷麗的外型,紮實的粵劇舞台技藝,加上自然流露的演技成功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 作為華語影壇第一位以扮演女俠著名的電影明星,羅艷卿演活了梁羽生筆下《白髮魔女傳》的練霓裳,金庸名著《碧血劍》裡的溫儀,以及一系列《七劍十三俠》的武俠電影。 憑著宜古宜今的扮相開創了時裝粵曲歌舞片的潮流,其《璇宮艷史》和《歷盡滄桑一美人》裡華麗摩登的女王形象引領時尚,風靡了萬千影迷。 偶像魅力與演技兼具讓羅氏戲路作多方面發展,在時裝和武俠片以外同時主演了無數深受歡迎的倫理,神怪和傳統戲曲電影,當中包括《夜光杯》,《十兄弟》,《大冬瓜》,《非夢奇緣》,《代代扭紋柴》,《西河會妻》,《大紅袍》,《狄青》,《寒江關》等,堪稱香港粵語片殿堂級女演員。 1978年先在麗的電視演出該台首套長篇劇《追族》,年中再在佳藝電視拍攝劇集《名流情史》。 1986年與吳仟峰、任冰兒、阮兆輝等完成金龍劇團演出後,短暫休息三年。1989年與羅家英組成春秋劇團,於香港大會堂演出。1990年再與羅家寶組成寶艷紅劇團,間有演出,至九十年代中期始淡出舞台。 羅艷卿曾与鄧碧雲(藍牡丹)、鳳凰女(紅牡丹)、余麗珍(紫牡丹)、吳君麗(白牡丹)、于素秋(黑牡丹)、南紅(綠牡丹)、林鳳(黃牡丹)七位粵劇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羅為其中之銀牡丹。.

新!!: 任劍輝和羅艷卿 · 查看更多 »

無綫電視節目列表

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一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為無綫電視(TVB),是香港規模最大的電視公司,亦是香港電視節目的主要生產者,由於慣性收視關係,故此他們的節目收視亦經常比其他香港電視台的節目高,即由1960年代開台以來所有製作的節目對香港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不少。 本條目只列出香港無綫電視所有製作的電視節目。 註:節目名稱前的為該節目於無綫電視的首播日期及頻道,節目名稱後的為該節目的結束播放日期(如有)。.

新!!: 任劍輝和無綫電視節目列表 · 查看更多 »

牡丹亭驚夢

仙鳳鳴粵劇團第二屆劇目,唐滌生作品,其劇本改編自明朝戲曲大作家湯顯祖所著的傳統崑劇《牡丹亭》(又名「還魂記」)。.

新!!: 任劍輝和牡丹亭驚夢 · 查看更多 »

白雪仙

白雪仙(本名陳淑良,),出生於廣東廣州黃沙區,祖籍廣東順德,粵劇名伶「小生王」白駒榮之女,於家中排行第九,故行內人愛稱她為「九姑娘」,香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

新!!: 任劍輝和白雪仙 · 查看更多 »

花木兰 (消歧义)

以下是花木兰的相关作品:.

新!!: 任劍輝和花木兰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芳艷芬

芳豔芬(),原名周東仕,又名梁燕芳,出生於廣東恩平縣東成南坑瓏村,著名粵劇表演家,外號「花旦王」。.

新!!: 任劍輝和芳艷芬 · 查看更多 »

莊雪娟

莊雪娟 (Chong Suet Kuen),籍貫:廣東省普寧縣,活躍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期的香港電影女明星及潮劇文武生。.

新!!: 任劍輝和莊雪娟 · 查看更多 »

衛駿英

衛駿輝,又名衛駿英,是香港粵劇藝人,新界原居民,她自小酷愛粵劇,善演武場,是粵劇新一代文武生,中文傳媒及觀眾常與之跟任劍輝等比較。衛駿輝畢業於八和粵劇學院,拜任大勳師父練北派。.

新!!: 任劍輝和衛駿英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任劍輝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6年2月

没有描述。

新!!: 任劍輝和香港2006年2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电影史

香港电影史介绍了从1897年以来香港电影的发展过程。.

新!!: 任劍輝和香港电影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作為華語電影的一部分,是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香港在戰後五十年代開始形成具規模的電影工業,至八十年代迎來一段黃金年代,往後作為大中華地區的一個重要電影基地,被譽為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日本東京齊名的全球四大電影制作基地,香港更成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 在上世紀戰後,香港社會在政治及經濟上相對自由,電影業相比於其他大中華地區,例如新加坡、中國內地及台灣,更不受規範,自由的環境得以孕育出具規模的電影工業。1946年,中国内战重啟,戰亂致使华语电影業南移至香港。1949年,大批中國電影制作人由上海轉移到香港,繼承上海的藝術事業,使國語電影於1970年代及以前成為香港主流,香港亦逐渐成为主要的华语电影生产基地,五十年代九龙城一带是香港电影片场的集中地,除了位於钻石山的永华片场和大观片场、土瓜湾的南洋片场(邵氏前身)以外,世光片场、万里片场、友侨片场、九龙国家片场等都集中在這裏,因此九龙半島東部、獅子山以南一帶可被視為港產片的發祥地。這時期香港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電影出口,近至東南亞、遠至五大洲都有華語電影踪迹,但由于翻译難度,加上早年华语电影業者並不重視对作品的翻译工作,因此华语电影只局限于世界各地的华语社区。直至1963年,香港政府當局通過一條廣播法例,使出品的港產片都配有英文字幕,以便於政治監察。英文字幕的出現反而幫助港产電影打入英語世界。港產片早年多是以國語電影的形式出現,如邵氏兄弟、國際電影懋業等電影業巨頭早年皆以制作國語電影為主。直到以粵語爲母語香港新一代的電影人出現,粤语电影才在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取代国语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電影業在八十年代迎來黃金年代,由於不少港產片演員主演美國好萊塢的英語電影,在英語世界電影業的主舞台成名,並令華人文化得到英語世界的推崇,港產片亦隨之受到英語世界的更多關注,並開始流行對其他华语电影作品進行翻译。後來港產片更傳播至日語世界、俄語世界。八十年代港產片電影業總產值更超越以制作英語電影為主的印度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另一個英語電影制作基地美國好萊塢,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制作基地。該年代的港產片在制作質量、藝術性、題材的創新性上,均有不凡的成就。往後幾十年,香港一直維持全球第二大電影制作基地的地位,港產片在國際仍然保持著魅力。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香港電影與大多數的商業電影一樣,有一套完善的明星制度,而這個制度之下的影星亦與香港電視產業和香港樂壇的領域重疊。.

新!!: 任劍輝和香港電影 · 查看更多 »

香港殯儀館

香港殯儀館(英語:Hong Kong Funeral Home),俗稱香港大酒店,是香港首間兼香港島目前唯一的殯儀館,座落於鰂魚涌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香港殯儀館於1930年代初在灣仔道216號創立,初時屬簡陋竹棚搭建,及後改建為水泥建築物。1950年被有「殯儀大王」之稱的蕭明收購,因政府需要發展灣仔,1950至60年代殯儀館陸續結業或遷出灣仔,1963年8月蕭明以200萬港元投得鰂魚涌新館地皮,並於1964年正式動工,至1966年9月5日遷往新建成的鰂魚涌現址,灣仔原址則經營多一年至1967年才拆卸,其後改建為籃球場及休憩處。香港殯儀館收費較高,但交通方便,且不少名人富豪均居於港島區,所以成為城中名人富豪之喪禮首選。.

新!!: 任劍輝和香港殯儀館 · 查看更多 »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市中心,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和文化等範疇。博物館耗資超過8億港元興建,2000年12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設有12個展覽場館,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米,為香港最大型的博物館。2009/10年度總參觀人數達到479,000人次。 博物館透過常設展覽館及專題展覽館的多元化展覽及節目,讓參觀者在欣賞文物之餘,還可以參與其中活動,寓學習於消閒。博物館亦出版季度博物館通訊、製作教學資源冊及工作紙,同時也舉辦相關講座、學校節目、親子/兒童活動、劇院節目和導賞服務等,鼓勵不同社群學校參與博物館活動。 香港鐵路博物館、三棟屋博物館及上窰民俗文物館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分館。.

新!!: 任劍輝和香港文化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謝雪心

謝雪心(Susan Tse,),原名孔令馥,人稱心姐。籍貫山東曲阜,是孔子第76代後人,與台灣嘻哈歌手孔令奇為同輩之孔子後人,同為「令」字輩。香港著名粵劇演員,為1990年代最搶手神功戲粵劇花旦,著名電視女演員。90年代末曾經是亞洲電視女藝員之一,2007年重返無綫電視為基本藝人合約女藝員。11歲成為任劍輝、白雪仙的門徒。配偶為陳啟亨。曾應邀香港華仁書院創辦的英語粵劇演出。.

新!!: 任劍輝和謝雪心 · 查看更多 »

譚倩紅

譚倩紅(Tam Sin Hung,),粵劇艷旦,祖籍廣東江門市新會區。 她拜京劇名師粉菊花及吳惜衣的徒弟;因此是陳好逑的師姐。譚倩紅為「花旦皇」芳艷芬的副車,公認是勤力及易於相處。她由任劍輝小姐在1947年引薦進入粵劇行業香港電影風騷艷星,經周詩祿導演引薦接拍銀幕處女作《恨海芳魂》(1953年)。1961年與任冰兒、朱日紅、金影憐、許卿卿、黎坤蓮、英麗梨、李香琴及梁素琴,義結金蘭姐妹,組成九大姐。 至近作《基佬40》(1997年,客串「劍笙輝劇團」團員),參演約160齣電影,年青時的角式多屬風騷艷婦或刁蠻十三點小姐。晚年復出參演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的肥皂劇,形象則多為小女人及慈祥長者。.

新!!: 任劍輝和譚倩紅 · 查看更多 »

譚蘭卿

譚蘭卿(),原名譚瑞芬,陳寶琳(1907年-1983年1月14日)夫人,原籍廣東省順德,工花旦,後轉工女丑生。於1921年加入粵劇界,戲行中人尊稱她為「六姑」,她的徒弟有關海山及陳好逑。.

新!!: 任劍輝和譚蘭卿 · 查看更多 »

變裝

變裝(Cross-dressing, CD)是人類一項受予複雜解釋的行為,指任何人為任何理由、動機穿著「被視為屬於另一個性別」的服裝,有時也會搭配化妝。成語「易弁而釵」就是男扮女裝的意思。而實際是男性的偽娘雖不一定要變裝,但也常透過這樣的裝扮來表現自己或更突顯女性美。如果連容貌也改變成特定的異性,則進入到易容的範疇。 有異裝行為的人,可概稱為較中性用語的異裝者(變裝者、易裝者);而喜歡異裝或有此癖好者,則被稱為異裝癖(易服癖、變裝癖、易裝癖、異性裝扮癖)或戀異性裝癖。許多行為雖然看似相同,但因人而異而常會有不同的成因理解和行為解釋,因此這些稱呼其明確的定義頗為模糊。常見的狀況為工作於特定職業的反串行為(尤其是演員)、跨性別者基於性別認同而成為「異裝者」,或是對異性服裝的戀物情節所產生的異裝。.

新!!: 任劍輝和變裝 · 查看更多 »

鳳凰女

鳳凰女(),原名郭瑞貞,廣東三水人,港澳著名粵劇名伶。.

新!!: 任劍輝和鳳凰女 · 查看更多 »

賈寶玉

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第一主角,与江南甄家甄宝玉同名同形,作者以「甄」、「賈」之姓暗喻「真」、「假」。為榮國府二老爺賈政和王夫人所生的二子,出場時其兄賈珠已死,故為賈政唯一嫡親兒子。他有一同父同母的大姐賈元春貴為妃,以及同父異母的弟弟賈環和妹妹賈探春,均為趙姨娘所生。賈府中下人稱其寳二爺,在大觀園詩社中又有別號怡紅公子、絳洞花王、富貴閒人。情榜評為『情不情』。.

新!!: 任劍輝和賈寶玉 · 查看更多 »

黃飛鴻題材影視作品

黃飛鴻系列影視是以中國清末民初時期真實人物黃飛鴻為主題的電影及電視劇系列。截至2013年,以黃飛鴻為主題拍攝的電影已達103部,黃飛鴻系列電影更是世界上集數最多的電影系列。.

新!!: 任劍輝和黃飛鴻題材影視作品 · 查看更多 »

龍劍笙

龍劍笙(英文名:Sabrina,),原名李菩生,昵稱阿刨,祖籍廣東中山,生于1944年, 農曆九月十九,香港粵劇演員(女文武生)、金漆班牌雛鳳鳴唯一主帥,超過半世紀在粵劇行中衣箱標記為--- 龍 ---一字。她在家中排行第四,家有長兄,2姊及4妹。.

新!!: 任劍輝和龍劍笙 · 查看更多 »

迈克 (作家)

邁克()是一名香港文化人,長年寫作,文字涉獵電影、文學、性、人文、表演藝術,亦為各地電影作字幕翻譯,現為自由撰稿人。.

新!!: 任劍輝和迈克 (作家) · 查看更多 »

胡楓

胡楓(Bowie Wu,),原名胡繼修,香港實力派演員,現為無綫電視基本藝人合約藝員。他1953年考入大成公司,並開始他的電影生涯。第一部作品是《男人心》,也是令他一夜成名的作品。及後與多位當紅女星合作,1960年代後期與蕭芳芳合作過不少歌舞片,舞藝精湛,有「舞王修」之稱,至今仍為人賞識。 胡楓至今在影視圈地位崇高,人緣極佳,80歲時無綫電視為其舉行《人生80勁楓Show》,獲得多名影視明星及名人撐場。.

新!!: 任劍輝和胡楓 · 查看更多 »

開心大派對

《開心大派對》(Happy Party)為新城知訊台的一個集娛樂資訊於一身的電台節目,內容包括主持人暢談一個星期以來的娛樂新聞,邀請嘉賓作現場訪問,與聽眾玩遊戲大派禮物。 節目在2016年1月9日下午於知訊台首播,並安排於9小時後即翌日凌晨重播。 從同年2月13日開始,下午的首播時段安排與新城數碼音樂台聯播,歷時約8個月,直至播出10月8日的一輯後停止與數碼音樂台聯播,這是由於新城電台於10月13日起進行結束數碼聲音廣播前的過渡期安排,所有知訊台節目改為與沒有節目製作的新城數碼生活台全日同步聯播。.

新!!: 任劍輝和開心大派對 · 查看更多 »

薛仁貴

薛仁贵,名礼,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

新!!: 任劍輝和薛仁貴 · 查看更多 »

關德興

德興,MBE(),香港著名粵劇和電影演員、粵劇編劇及武術家。以演出黃飛鴻系列電影而享譽藝壇。 他在家族排行第二。早年跟小武靚就學戲,故入班後取藝名「新靚就」。與新馬師曾齊名。.

新!!: 任劍輝和關德興 · 查看更多 »

關國煊

國煊(KWAN Kwok Huen,),中國近代史學家,廣東順德人,生於順德。畢業於香港仿林中學、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讀中學時,以慧、慧之、君慧、慧君筆名投稿香港《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副刊《學生園地》。1955年獲《青年文友》月刊徵文比賽高級組冠軍、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高中組冠軍。大學畢業後,返港長期任中學文史教員。課餘以本名及筆名鄭仁佳、關--昌、趙志邦在台灣《傳記文學》月刋發表《民國人物小傳》多篇。.

新!!: 任劍輝和關國煊 · 查看更多 »

關海山

海山(),原名關銘覺見2006-9-15香港的星島日報,祖籍中國廣東南海縣(目前劃歸為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又名關寧,人稱「蝦叔」,香港資深演員、粵劇老倌,曾參與超過300多部電影及電視劇演出,為199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得主。.

新!!: 任劍輝和關海山 · 查看更多 »

蓋劍奎

蓋劍奎(),原名:余志麗,任劍輝的徒弟,雛鳳鳴劇團的文武生。母親是電影艷星鄧美美,胞姊是著名電影、電視藝員余慕蓮(余志雅)。1972年5月19日(星期五)與粵劇紅伶:「香港實驗粵劇團」的始創人之一的李奇峰之胞弟李志勇先生在九龍太子道聖德肋撒堂舉行天主教婚禮,當晚在美麗華太和殿設聯婚宴筵。2007年6月10日(星期日)在新界汀九橋三車連環相撞車禍裡重傷垂危,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中午12時48分不治。.

新!!: 任劍輝和蓋劍奎 · 查看更多 »

金像獎歌曲頒獎典禮1987

金像獎歌曲頒獎典禮1987,是無線電視在金像獎歌曲頒獎典禮1986之後,於1987年再度製作的同一搞笑電視節目,在綜合性節目歡樂今宵中播出。 節目由多名搞笑藝員,以歌曲頒獎典禮形式模仿歌手、電影、電視界藝人。由於1986年首播後觀眾反應良好,所以自今屆起所有「歌手」演唱的歌曲皆由去屆的半首延長為唱出一整首。2004年,無綫電視曾將此節目1986, 1987及1988年三輯製作成一套VCD出售。.

新!!: 任劍輝和金像獎歌曲頒獎典禮1987 · 查看更多 »

英麗梨

50年代香港粵語電影演員,是紅線女的非正式弟子。與李香琴、任冰兒、梁素琴、黎坤蓮、金影憐、許卿卿、朱日紅及譚倩紅九位二幫花旦結義成金蘭姊妹,對外自稱『九大姐』。 英麗梨祖籍廣東新會,家中排行第十,人稱為「十姐」。14歲時隨姊姊英麗明入戲行,15歲已是劇團第三花旦。1950年代初跟任劍輝的弟弟任培結婚,1959年離異,後與子女移民加拿大的卡加利生活 。 1956年加入仙鳳鳴劇團,由第一屆《紅樓夢》開始,到第七屆《西樓錯夢》止,她都參與演出。 Category:香港粵語片演員 category:粵劇演員 Category:香港粵劇演員.

新!!: 任劍輝和英麗梨 · 查看更多 »

難兄難弟 (1997年電視劇)

《難兄難弟》(Old Time Budd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懷舊喜劇電視劇,全劇25集,監製鍾澍佳,此劇為《難兄難弟系列》第一輯。 此劇橫跨及見證了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全劇平均收視34點,約198.9萬人次收看,是該年香港三部最高收視的電視劇之一;結局篇平均收視35點,約205萬人次收看,大結局平均收視更達39點,約228萬人次收看,刷新了當時的收視紀錄。獎項方面,本劇成為萬千星輝賀台慶年度最佳劇集,男主角羅嘉良亦憑此劇首次奪得最佳男主角,女主角張可頤亦憑此劇奪得1999年度萬千星輝賀台慶的我最難忘的女主角。 故事以輕鬆幽默的方式演繹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娛樂圈,此外還惡搞了不少電影和無綫電視劇經典場面;劇情包含不少歌舞場景,歌曲是改編或重唱當年紅極一時的歌曲或改編當時的流行歌曲,如改編自《唐山大兄》的《奇哥》,改編自《榴槤飄香》的《蝶兒雙雙》,另有《望兩望笑一笑》、《姑娘十八似花嬌》、《莫負青春》、《情花開》等,電視台為劇集推出原聲大碟,反應不俗。 由於本劇大受歡迎,其後還開拍了電影版《精裝難兄難弟》。 此劇於1999年1月13日,2006年2月2日,2017年11月9日在翡翠台,2007年7月及2017年1月在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2008年3月29日、2012年9月15日在TVB星河頻道、2017年6月12日在TVB經典台重播。.

新!!: 任劍輝和難兄難弟 (1997年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雛鳳鳴劇團

'雛鳳鳴劇團'是一個香港粵劇演出團體,於一九六三年由任劍輝及白雪仙所創立。最初,劇團的成員只以興趣形式加入。並於一九六四年起,首次作公開演出。除了任白,主要成員都是任白的徒弟,由出道至一九九二年間,領導的是發言人龍劍笙、朱劍丹 、蓋劍奎、江雪鷺 、梅雪詩、言雪芬及謝雪心,在那個年代,行內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有「雛鳳鳴劇團」才可以訂「一個月」那麼長的台期。別的成員只是到一九八九年任劍輝出殯時及逝世周年紀念再聚集。.

新!!: 任劍輝和雛鳳鳴劇團 · 查看更多 »

陳寶珠

陳寶珠(Connie Chan Po-chu,),籍貫廣東新會外海,著名粵劇演員及電影演員。有“影迷公主”之稱的陳寶珠是七公主成員之一,並且出身自粵劇世家,為粵劇名伶陳非儂、宮粉紅的養女,師傅任劍輝更是香港粵劇史上最受歡迎的女文武生,亦是「銀壇鐵漢」曹達華的乾女兒。.

新!!: 任劍輝和陳寶珠 · 查看更多 »

陳皮鴨 (演員)

陳皮鴨 ,原名胡淑賢,於1940年代在廣州市與黃侶俠、任劍輝、徐人心、上海妹、宋竹卿、梁小平等所組成的坤班鏡花艷影劇團,在大新公司的天臺演出,她是著名的「女丑生皇」。晚年在「廣州粵劇院」當教師,1976年退休。她亦是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的香港電影女明星。.

新!!: 任劍輝和陳皮鴨 (演員) · 查看更多 »

陳皮梅 (粵劇演員)

陳皮梅(),原名麥靜芝(當作胡淑英),著名粵劇女文武生,有「女薛覺先」之稱,後得薛覺先正式收為徒弟,學習文場戲;武場戲則向白筱樓學習。陳皮梅是粵劇坤班「鏡花艷影」的文武生,與胡蝶影、關影憐、倩影儂、譚蘭卿、任劍輝等在廣州市大新公司天臺演出。陳皮梅曾與黃曼梨、黎灼灼、李倩蘋、徐意、甘露、鄭文霞、李月清、馬笑英、容玉意、黎雯、高偉蘭結義金蘭組成「十二金釵」。.

新!!: 任劍輝和陳皮梅 (粵劇演員) · 查看更多 »

陳艷儂

陳艷儂(Chan Yim Nung,),籍貫為廣東省東莞縣,廣州市出生,原名陳淑嫻,她的丈夫是粵劇文武生沖天鳳。陳艷儂是粵劇刀馬旦,擅長打真軍的武劇,有「女武狀元」的美譽,在「新聲劇團」擔任正印花旦,與任劍輝合演。此外她在武場粵劇《女霸王》裡表演「踩砂煲」的武功而令觀眾有深刻印象。 她在加入「耀榮華劇團」時,曾與陳錦棠、黃千歲及歐陽儉等粵劇紅伶在1956年10月於香港島利舞臺演出潘一帆編撰的粵劇《鐵膽鴛鴦未了情》。後來她參加「昇平劇團」時,在1957年12月27日晚上於九龍東樂戲院,陳艷儂反串掛鬚坐車先演《六國大封相》;續演班政家袁一飛與周憲薄編撰的元朝宮闈歷史倫理粵劇《血滴龍鳳杯》,陳艷儂飾演蒙冤落難皇后、鬚生梁少平飾演昏君、金劍鋒飾演落難太子、麥炳榮飾演忠心候爺、譚倩紅飾演奸妃、羅家權飾演奸險國舅、區家聲飾演奸太子。尚演《龍爭虎鬥鳳凰鳴》、《盜御馬》、《楊六郎罪子穆桂英下山》、《蘇武牧羊惺惺追舟》及《真假孟麗君》等劇目。 1958年10月時,陳艷儂在到美國登臺後就歸化美國國籍,最初兩年與黃千歲合演,劇目包括《穆桂英》、《劉金定》、《呂布》、《十三妹大鬧能仁寺》、《無敵女英雄》及《陳宮罵曹》(陳艷儂反串文武生)等,而在黃千歲獨自返回香港後,陳艷儂改為反串作文武生與秦小梨、雪艷梅、黃金愛、張舞柳、伍丹紅、艷群芳等花旦合作,亦與黃超武及鄧偉凡合演,逗留美國五年多後返回香港,途經夏威夷州檀香山並停留了一個星期,還在當地遇見開設「天天餐館」的70高齡粵劇名伶肖麗章。 在1964年7月8日回到香港的她與在加利福尼亞州大學唸化學碩士課程的兒子溫棨霖前往探望因病住進法國醫院的78歲母親及女兒。此時陳艷儂住在九龍何文田。而除了探望親人之外,她在該年7月13日晚上應羅艷卿之邀前往九龍塘秀竹園道的香閨宴請陳艷儂,受邀者還有鄧碧雲、祁筱英及余麗珍。此外在7月24日下午時她和祁筱英一起到香港島中環「戲服大王」關秋的服裝店訂購戲服、到「就記頭笠店」購買頭笠假髮,並採購500個砂煲準備運到舊金山以表演她的絕技「踩砂煲」之用。而隔天下午3時她又應曾向她學習粵劇的鳳凰女(鳳凰女是在她的的開山師傅紫蘭女到美國演出的期間跟隨陳艷儂學習粵劇)之邀前往雍雅山房,隨行有陳錦棠、羅艷卿、祁筱英,三部轎車前往,吃了午膳及晚宴之後在8月14日時她亮相於香港麗的映聲,接受梁紹恆訪問講述她在美國的趣事,後來8月17日晚上 香港八和會館在九龍油麻地彌敦道「平安酒樓」,為陳艷儂擺3檯酒席作洗塵宴,出席粵劇紅伶包括陳錦棠、鳳凰女、梁醒波、黃千歲、白龍珠、祁筱英、關海山、蕭仲坤、華雲峰、梁玉崑、李若呆、王者師等。最後在9月16日晚上,陳艷儂的徒弟吳漢英在九龍油麻地西貢街119號「中英飯店」為陳艷儂設餞行宴,而陳艷儂在席間向編劇家潘一帆徵求粵劇劇本。 陳艷儂在1964年9月21日下午4時20分搭乘日本航空公司JL052號航班離開香港時,香港粵劇紅伶空群到啟德機場送行,計有任劍輝、鳳凰女、羅艷卿、祁筱英、林家聲、魏筱靈(紅荳子)、陳錦棠、白玉棠、吳漢英、蘇少棠等。而在離開香港後,她先是在東京逗留兩天,再轉飛到加拿大溫哥華停留三天,取道西雅圖,才返回舊金山籌備「艷陽天劇團」,並在隔年2月2日(農曆乙巳蛇年大年初一)於舊金山「大明星戲院」演出粵劇。.

新!!: 任劍輝和陳艷儂 · 查看更多 »

TVB戲曲台

戲曲台(Chinese Opera Channel)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旗下一條以播放中國戲曲(京劇和粵劇)和台灣歌仔戲為主題的頻道,2017年6月12日啓播。該頻道通過OTT平台myTV SUPER第98頻道播放。.

新!!: 任劍輝和TVB戲曲台 · 查看更多 »

林甦

林甦(Lam So,),籍貫廣東省新會縣,畢生從事粵劇及電影工作達50多年的資深演員。林甦最初演出粵劇,1948年開始演出電影至1974年,屬香港八和會館會員。除演出外,曾擔任梁醒波、任劍輝及白雪仙等粵劇伶人之經理人,亦擔任劇務、製片等工作,有「劇務王」的渾號。退休後,常為「老人中心」作義工。林甦在1989年8月6日(星期日)病逝,享年83歲。1989年8月13日(星期日)在九龍紅磡萬國殯儀館設靈吊唁;1989年8月14日(星期一)大殮出殯。.

新!!: 任劍輝和林甦 · 查看更多 »

李小龙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Bruce Jun Fan Lee,),國際著名華人武術家、武打演員、導演。香港粵劇丑生李海泉之子。截拳道創始人。 李小龍生於三藩市唐人街東華醫院,年少時期在香港九龍生活,是詠春拳宗師葉問的門生,並且參與演出多部香港電影。1959年,18歲的李小龍到美國留學、主修哲學,留學期間,他開展武館授徒邊磨煉武術,又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他的努力改变了亚洲人在美国影片中的形象。1970年,李小龍獲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邹文怀邀请,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而大获好評,李小龍迅速展開其知名度。此后他主演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此4部半动作电影震撼了整個影坛,而且在国际上迅速声名鹊起。 32歲的李小龍於1973年7月20日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猝死於丁佩在香港九龍西九龍塘的家中,事件引起極大震撼,其死因至今依然充满争议。然而,李小龍去世後其聲威依然不減,他的銀幕形象對全球華人以至世界各地均有影響力,他的名字是武打電影甚至是中國武術的象徵,電影亦帶有中華民族主義色彩。李小龙亦带领了香港电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香港电影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技术和观众,使得香港电影在1980年代開始风靡全球、为成为东方荷里活奠定了基础。.

新!!: 任劍輝和李小龙 · 查看更多 »

李後主 (電影)

是一部以粵劇形式製作的粵語歌唱電影,是一套七彩闊銀幕宮闕鉅片,於1968年1月30日公映(農曆正月初一),此電影由1964年開始籌備,1967年完成,,投資額150萬元,動用逾千演員。創下粵語片最大製作,最長映期和最高收入的紀錄。 本片是「仙鳳鳴影片公司」的唯一出品,也是當時粵語歌唱電影有史以來最大型製作的歷史故事。該片於1990年重映,紀念任劍輝逝世,並為「任白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籌集資金。而葉紹德的粵劇《李後主》則據《五代十國志》及本片改編而來。.

新!!: 任劍輝和李後主 (電影) · 查看更多 »

李後主之去國歸降

《李後主之去國歸降》是粵劇編劇家葉紹德於1964年編撰的經典粵曲,是粵劇《李後主》的一節,由任劍輝、 白雪仙領導雛鳳鳴劇團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首次演唱。此曲曾於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4次獲得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最廣泛演出金帆獎(戲曲)」獎項。 《李後主之去國歸降》由任白演唱,有兩個版本,第二版本為六一八雨災任白義唱的版本,第一個版本亦較第二版本長。.

新!!: 任劍輝和李後主之去國歸降 · 查看更多 »

桂名揚

桂名揚(),生於廣東省南海縣,祖籍浙江寧波,原名桂銘揚,著名粵劇老倌。父親桂東原,叔父桂南屏,都是清末的所謂「經學家」。 桂名揚在11歲開始學戲,他的師傅姓潘,是「優天影」班的管事,雖不出名,但舞臺藝術知識很豐富,所以桂名揚的基本功學得極好。他擅長飾演小武戲,馬師曾在組成“大羅天”班後,看到桂名揚造詣不差,便以他充三幫小武。他能把馬師曾、薛覺先的表演藝術融會貫通並自成一家,人稱“馬形薛腔”。他所演的趙子龍,其威勢及風度大大超過馬師曾。他的表演頓挫鮮明,氣勢威猛,節奏緊湊,創造了一種名為“鑼邊滾花”,用高亢急驟的鑼鼓音樂配合上場身段的程式,讓人耳目一新,現已成為粵劇常用的出場程式。 1931年桂名揚率“大中華男女劇團”在美公演,大受歡迎,紐約安良堂贈他一面十四両重的金牌,上鎸“四海名揚”四字,開粵劇界男伶在美國獲贈金牌先河。 ”1932年桂名揚從美洲回來,便和廖俠懷、曾三多、陳錦棠組成「日月星」班,一登臺便得到廣大觀眾讚賞。演出《火燒阿房宮》等劇,更獲得很高的聲譽。一些文武生如任劍輝、麥炳榮、呂玉郎、羅家寶,桂名揚的徒弟有盧海天、梁蔭堂、祁筱英等,都對桂名揚的表演藝術均有借鑒或學藝。桂名揚對徒弟要求十分嚴格,梁蔭棠也勤學苦練。 桂名揚於1957年10月26日(星期六)早上,與么子桂仲川、徒弟鍾惠芳(12歲),從香港移居廣州市。當晚已立刻去看馬師曾演出的《鬥氣姑爺》。廣東粵劇團在1957年10月28日(星期一)開會歡迎剛從香港移居廣州的「金牌武生」桂名揚,由馬師曾、紅線女等都在會上致詞表示歡迎。桂名揚移居廣州後即在廣東粵劇團任職藝術指導,指導該劇團每齣劇的排演,並將整理他過去30多年來演出的首本戲,例如:《冷--皇夫》、《狄青三取珍珠旗》、《情放莽將軍》等,準備將來給該團演出。桂名揚住在他的養女粵劇花旦劉美卿(原名:桂美寶)在西關的家。廣東粵劇團以桂名揚旅途勞頓,特地給假讓他休息一個時期。在休假期間,桂名揚白天多是在家裡休息,中午到廣州酒家暍茶,晚上去看粵劇。 桂名揚長期患肺結核、心臟病、胃病等,1957年10月26日移居廣州後,廣東粵劇團為照顧他的健康,送他入醫院療養,經數月醫治,於1958年6月15日晚上9時45分因患肺結核在廣東省幹部療養院病逝,享年49歲。桂名揚病逝後,廣州市文化局、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廣東粵劇團以及廣州市粵劇人士及桂名揚生前友好已組成治喪委員會,為他料理後事,定1958年6月17日(星期二)上午11時出殯。治喪委員會委員名單:丁波、衛少芳、文覺非、白駒榮、白超鴻、關子光、李門、李翠芳、呂王郎、陳小茶、林榆、林韻、羅品超、鄭達、郎筠玉、馬師曾、紅線女、陸雲飛、梁國風、梅重清、黃不滅、黃寧嬰、崔子超、曾三多、新珠、靚少英、靚少佳、譚玉真。.

新!!: 任劍輝和桂名揚 · 查看更多 »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四大民间傳說之一,是一個口頭傳承的傳說故事,故事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悲劇性的愛情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03年將梁祝傳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 任劍輝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 查看更多 »

梅雪詩

梅雪詩,原名馮麗雯,英文名Mandy,1941年7月20日出生,祖籍廣東恩平,香港 著名粵劇演員,花名『阿嗲』。出道於1960年,當時往「仙鳳鳴」投考青年女演員。首次演出就是「仙鳳鳴」的新作《白蛇新傳》。因此是任劍輝及白雪仙的徒弟。梅雪詩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聲音嘹亮,悅耳動人,加上苦心鑽研,故此深得白雪仙的韻味。後來曾與林錦棠合組“慶鳳鳴劇團”。在2005年11月,與龍劍笙合演《西樓錯夢》,2007年再演帝女花。中途曾因病失聲。 category:香港電影演員 category:香港粵劇演員.

新!!: 任劍輝和梅雪詩 · 查看更多 »

楊乃武與小白菜

楊乃武與小白菜,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同治年间,楊乃武與葛畢氏被懷疑通姦殺夫,在刑求後認罪,身陷死牢,含冤莫雪。此案驚動朝廷,在數度更審後雖還予清白,然而兩人受盡酷刑折磨的悲慘遭遇仍令人不勝唏噓,也盡顯清末官員貪腐無能至極的醜態。事件經過後來多番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新!!: 任劍輝和楊乃武與小白菜 · 查看更多 »

江端儀

江端儀(),1940年代-1950年代香港電影明星(藝名梅綺),新約教會的創始人。.

新!!: 任劍輝和江端儀 · 查看更多 »

洛神

洛神(名为宓妃(fú fēi),又叫作洛嫔)是中国神话裡伏羲氏(宓羲)的女儿,其因为于洛水溺死 ,而成为洛水之神,故稱洛神。.

新!!: 任劍輝和洛神 · 查看更多 »

港督最後一個保鑣

港督最後一個保鑣(Bodyguards of Last Governor)是1996年香港電影,是以當時香港的過渡期為背景的政治喜劇。.

新!!: 任劍輝和港督最後一個保鑣 · 查看更多 »

游龍戲鳳 (消歧義)

游龍戲鳳,可以指:.

新!!: 任劍輝和游龍戲鳳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漢字文化圈藝人本名列表

此列表列出漢字文化圈藝人本名。很多藝人都用藝名演出,這裡列出他們的本名。有部份為更改出生時名稱後的名稱。 排列方式:.

新!!: 任劍輝和漢字文化圈藝人本名列表 · 查看更多 »

星光大道 (香港)

星光大道(Avenue of Stars)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東部的尖沙咀海濱花園,於2003年5月23日由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宣佈贊助4,000萬港元,由旅遊事務署、香港旅遊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支持及全面性建設。星光大道於2004年4月27日舉行開幕典禮,於翌日開幕予公眾,由香港政府部門管理。2015年10月8日起,星光大道需封閉至2018年年底以進行擴建工程。2018年3月宣佈星光大道需封閉到由本來的2018年年底延長至2019年2月。 星光大道是為了表揚香港電影業界的傑出人士的特色景點,仿傚美國-zh:好莱坞;zh-hans:好莱坞;zh-hk:荷里活;zh-tw:好萊塢;-星光大道建造,傑出電影工作者的芳名與掌印均鑲嵌在經過特別製作的紀念牌匾上,依據年代及次排列在星光大道上。目前,星光大道可以容納1000塊紀念牌匾.

新!!: 任劍輝和星光大道 (香港) · 查看更多 »

春香傳

《春香傳》(춘향전)是朝鮮半島著名的愛情故事,數百年來一直都在當地乃至东亚地区流傳。春香歌是朝鲜半岛传统说唱艺术盘索里的代表节目之一,也曾多次改編成電影。中國亦曾把此劇改寫成為京劇及越劇等诸多艺术形式。.

新!!: 任劍輝和春香傳 · 查看更多 »

新会区

新會(新會(會城)話:,汉语拼音:Xīnhùi),簡稱新或會,古稱冈州,因盛產蒲葵而别稱葵乡,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潭江下游匯合處,名稱來自新會郡,現為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市轄區,下轄1街道10鎭,全區總人口为86萬,市区人口38萬。當地居民以漢族的四邑族群為主,母語為粤語四邑片新会話。新会建置於东晋末年,迄今近一千六百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從明代起新会的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举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在近現代史上,新会位列广东最迟開放通商的两個城市之一。這裡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独具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這裡是梁启超、陳献章、陳垣、劉德華等名人的故鄉,同時又作為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新会還是70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广东一大僑鄉。 新会市史志办公室,1999.3.

新!!: 任劍輝和新会区 · 查看更多 »

文武生

文武生是粵劇中的獨有行當,是生角的一種,把小武小生合併而成,負責表演文戲及參加武打場面。 由於要能文能武,對演員要求很高。現代粵劇有很多「女文武生」演出,為了讓身材變得魁梧,常常在戲服內加穿棉衣。高高的文武鞋也協助製造昂床七尺的將帥形象。.

新!!: 任劍輝和文武生 · 查看更多 »

11月29日

11月2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3天(闰年第33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2天。.

新!!: 任劍輝和11月29日 · 查看更多 »

1989年

没有描述。

新!!: 任劍輝和1989年 · 查看更多 »

1989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任劍輝和1989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89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89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新!!: 任劍輝和1989年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1月18日

1月18日是公历年的第1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7天(闰年是348天)。.

新!!: 任劍輝和1月18日 · 查看更多 »

2月4日

2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0天(闰年是331天)。 亦南北半球春秋季開始.

新!!: 任劍輝和2月4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任婉儀任麗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