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 关系: 反社會行為,反阿拉伯主義,同性戀恐懼,對女性的暴力行為,人权战线,仇恨團體,种族主义,种族灭绝,美国的犯罪问题,白人優越主義,LGBT迫害,LGBT權利運動,杰西·华盛顿私刑事件,2015年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槍擊案。
反社會行為
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指的是一種故意或非故意、不顧他人觀感,而且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無法增進公眾福祉的行為,可涉及破壞、强姦、盜竊、傷害他人身體、殺人或殘酷虐待動物。反社會行為也可以指反建制思想或行為,具反社會行為者往往被稱為不合群的人物、仇視現有法律及執法人員,包括警察及保安等制服人員,甚或仇恨當權的政府當局,反對現政府。 反社會嚴重者常被「建制內的人」稱為「犯罪份子」(Criminals)、「極端分子」(Extremists),甚至是「恐怖分子」(Terrorists)。因此世界各國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訂反制反社會行為的條文。 在精神病學上,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持續性的反社會行為可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則將其定義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查看 仇恨罪行和反社會行為
反阿拉伯主義
反阿拉伯主義,或稱阿拉伯恐懼症,是指對阿拉伯人的偏見或敵視。反阿拉伯主義常與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混淆,其實阿拉伯人當中也存在非伊斯兰宗教团体和非主流伊斯兰教派,特別是阿拉伯基督徒和勢力更小的伊斯蘭德魯茲派。.
查看 仇恨罪行和反阿拉伯主義
同性戀恐懼
同性戀恐懼(homophobia)簡稱恐同,是指對同性戀的排斥,包括涉及反感、鄙视、厭惡、仇恨、偏見和歧視,可能是基于恐惧,有时也涉及到受宗教信仰的影響。.
查看 仇恨罪行和同性戀恐懼
對女性的暴力行為
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英文:Violence Against women,缩写:VAW)泛指针对女性或对女性产生影响的暴力行为。有时,这种行为属于一种仇恨罪行,指针对某一特定性别的犯罪行为。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是带有性别歧视的,也就是说,施暴者因为施暴对象是女性而对其实施暴力,或是由于父系社会的观念。联合国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表明:“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是历史上男女权利不平等关系的一种表现”“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是严酷的社会机制之一,它迫使妇女陷入从属于男子的地位” 前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6年发布在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英文: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Fund of Women,缩写:UNDFW)网站上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对妇女、女童的暴力行为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女性都遭受到不同的程度上的暴力行为,包括毒打、强奸,熟识者的暴力行为。Moradian, Azad.
人权战线
人权战线(英语:Human Rights Campaign,缩写HRC)是美国最大的LGBT民事权利倡导团体和政治游说组织。.
查看 仇恨罪行和人权战线
仇恨團體
仇恨團體(Hate group)是針對某些人士的種族、民族、膚色、國籍、宗教、文化、語言、腔調、階級、職業、外貌、性別、性取向、性別認同及性別氣質等而憎恨、討厭、敵視或者訴諸暴力的有組織集團。 美國有兩個監察仇恨團體的主要組織,分別是反誹謗聯盟及南方貧困法律中心。除此之外,這些仇恨團體都被聯邦調查局追踪。此外,美國還有宗教性質的仇恨團體,相當一部分有基督新教極端主義背景,包括3K黨、天軍、威斯特布路浸信會等。.
查看 仇恨罪行和仇恨團體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查看 仇恨罪行和种族主义
种族灭绝
族滅絕(genocide)或群體滅絕,是指人為的、系统性地、有计划地對一个或一些人種、民族、宗教或國民团体進行全體性或局部性的屠殺。但法律學者對于種族滅絕中局部性的程度,仍存在爭議。该词最早由波兰籍犹太法律学者拉斐爾·萊姆金在1944年提出。其中“genos”来源于希腊语“génos”,意思为部落或家庭;后缀“-cide”来源于拉丁语“cidium”或法语“cide”,意思为杀害《牛津英语词典 》2004年第二版。 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60A號決議《防止及懲治灭绝種族罪公約》,简称CPPCG條約。该条约于1951年1月12日生效,其中第二条对种族灭绝行为定义如下 :.
查看 仇恨罪行和种族灭绝
美国的犯罪问题
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统计局每年都会发布美国犯罪数据统计,联邦调查局每年都会将各个执法机构的案件汇集起来,发布成《》。考虑到有些受害者不愿意报案,美国司法统计局每年还发布一份《》,将犯罪案件(有些是没有向警方报案的)的受害情况统计出来。 根据美国司法部对犯罪案件受害者的统计,美国每年至少有660万犯罪案件(凶杀、强奸、抢劫、偷盗、蓄意伤害等)发生。根据联邦调查局的《》,美国在2012年有14,827人死于凶杀,有84,376人被强奸,另外跟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统计,2009年在美国死于谋杀的人有20%是被枪杀的。.
查看 仇恨罪行和美国的犯罪问题
白人優越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張白色人種族裔優越於其他族裔。大眾普遍認為,白人優越主義與種族主義,特別是歧視非白人和反猶太主義有關連。白人優越主義往往充滿偏見和歧視,被此思想排斥為「劣等」的人種包括印度人、亞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墨西哥人、猶太人、黑人、和拉丁美洲族裔膚色較深的人、美洲原住民和其他。 白人優越主義者常主張某類歐洲人是優等人種,膚色與優等程度直接關聯。但僅有北歐人種(即雅利安人種後代的其中一支),才擁有白裡透紅的膚色,而其他白色人種的膚色皆是米白色或黃色,與現今東北亞人種(即蒙古人種的一種)的膚色無異,因此部份較極端的白人優越主義者,認為僅純正的雅利安人種後代才是真正的白色人種,其他的東南歐與東亞的人即使擁有淺膚色也不算在內。 在美國重建時期前後幾十年間,白人優越主義在政治、文化和經濟上盛行;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時代和纳粹德国統治下的歐洲,這一思想也是同樣盛行。 白人優越主義的範疇、性質,和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一直引起爭議。一些狹義優越主義者認為,白種人優越於其他人種,因此白種人更應統治其他人種。而白人分離主義和白人國家主義組織通常使用更狹窄的定義,希望以此區別於其他白人優越主義者。不過他們的觀點通常重疊。 白人優越主義,像其他一樣,根植於民族優越感和對霸權的慾望。它有著不同程度的種族主義和仇外傾向。白人優越主義通常與種族清洗和種族隔離結合,但並不一定是從其而來。他們會說「黑鬼」歧視性用語。.
查看 仇恨罪行和白人優越主義
LGBT迫害
LGBT迫害,即對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人士的迫害(英文:Persecution of lesbians, gays, bisexuals, and transgenders),指一个人因为是或被认为是同性恋、雙性戀或跨性別人士而受到政府、團體或個人的迫害。針對被攻擊的對象,英文中又有對男同性戀的攻擊(gay-bashing)、對女同性戀的攻擊(dyke-bashing)、對跨性別人士的攻擊(trans-bashing)、對酷兒的攻擊(queer-bashing),或者簡單的攻擊(bashing)等說法。法律界和媒體界往往以仇恨犯罪、仇恨暴力稱之。 打壓的方式包括誹謗、言語恐嚇、肢體攻擊與殴打、性骚扰、强奸、折磨與谋杀,目前絕大多數個案中的加害人是男性。在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打壓會在法律上被認為是仇恨犯罪。打壓也包括了攻擊對自己進行性暗示的同性戀者,有論點認為這種在程度上不對等的回應方式,應該是由於攻擊者自身的恐同症使然。這個名稱常常會被當成一種隱喻或誇張手法來使用,用來指稱那些批評、詆毀或反對同性戀的行為(這其中的例子有恐同防衛、單純的歧視言論和仇恨言論等等。) 打壓的現象可在當事人十分幼小時就發生。在今日大部分社會裡,當兒童表現出單純性別不一致性(gender non-conformity)的行為,就會遭到父母師長的惡言批判或不合理的責罰,進而引發同儕的欺凌。這些兒童通常被冠上俗稱的娘娘腔和男人婆等稱號,而娘娘腔受害的情形往往比男人婆嚴重甚多。成年人的打壓行為往往是出自其成年前所接觸來自自身或他人的欺凌經驗;因為這個緣故,一些單純在外表、言行或個性上顯得斯文的男性──無關其性傾向──甚至也會遭到攻擊(例如被罵是娘娘腔,或被以鄙視的態度附會為男同性戀者)。 女性主義學者的觀點認為,LGBT迫害與性別歧視一樣,源自於純粹男性群集中始終盛行的霸權陽剛特質(hegemonic masculinity)。這種特質不僅鼓勵男性直接歧視女性,更強烈鼓勵男性掃除個人與群集內的女性素質,因而促成了對男同性戀和娘娘腔的恐懼與憎恨、進而演化成暴行。 在一些國家或社會狀態中,霸權陽剛特質、父權思想或性別刻板印象與當地盛行信仰、命理學或政治意識形態(如麥卡錫主義)緊密結合,助長了地方文化將打壓合理化的可能性(不論法律是否懲戒)。女性加害人幾乎都與此有關。.
查看 仇恨罪行和LGBT迫害
LGBT權利運動
LGBT權利運動(又稱同志權利運動、同志社會運動)是指一批鬆散結合的公民權利團體、人權團體、支持LGBT權利的團體、政治行動者或社會運動人士,以追求性別少數群體(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雙性人)達到,以及獲得法律上的基本權利為目標。參与者不一定為該群體,也包括順性別以及異性戀者。.
杰西·华盛顿私刑事件
1916年5月15日,一位名叫杰西·华盛顿(Jesse Washington)的非裔美国少年雇农在德克萨斯州韦科遭私刑处死,这一事件成为美国广为人知的一起以种族为动机的私刑案例。华盛顿被控在德克萨斯州麦克伦南县羅賓遜的鄉間强奸并谋杀了白人雇主的妻子露西·弗赖尔(Lucy Fryer)。这起案件没有目击证人,但经麦克伦南县警长审讯后,他在供罪书上簽了字,还描述了藏匿凶器的地点。 华盛顿在韦科以谋杀罪名受审,法庭内满是愤怒的当地人,他当庭认罪并且很快就被判处死刑。死刑宣判后,华盛顿被旁聽者拖出法庭,并在韦科市政厅前遭私刑处死,有包括市政官员和警察在内的上万人赶来围观。现场还有庆祝活动的气氛,许多孩童都在午餐时间前来观看。暴徒将华盛顿阉割,切断他的手指,再把他吊起来,下面点燃篝火。在大火上炙烤的两个小时里,他被放低并抬高数次,以便大火能够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大火熄灭后,华盛顿已遭烧焦的躯干被拖着在镇内各处游行,还有部分尸块被当成纪念品出售。一位专业摄影师在事件发生期间拍下了许多照片,对私刑的过程提供了罕有的图像记录。这些照片还在韦科经打印后当成明信片出售。 许多韦科市民对这起私刑事件表示支持,但全美各地的报纸都对之表示谴责。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聘请伊丽莎白·弗里曼(Elizabeth Freeman)展开调查,在许多市民都不愿意谈及这起事件的情况下,她仍然在韦科进行了细致的探查。拿到弗里曼有关私刑的报告后,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危机》雜誌(The Crisis)主编W·E·B·杜波依斯在杂志上发表了深度报告,其中还附有华盛顿被烧焦的尸体照片,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也将华盛顿的死融入反私刑运动宣传。韦科当时已属进步的现代化城市,但这起私刑事件却表明这里仍然支持种族暴力,事件也被人稱為“韦科恐怖”(Waco horror)。韦科从此被冠上种族主义的恶名,该市的领导人在之后几十年里都努力制止暴力事件再度发生。历史学家指出,华盛顿的死有助于改变人们对私刑的看法,对事件的宣传也削弱了其群众基础,人们开始将私刑视为野蛮行径,而不再是司法正义可以接受的实现方式。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部分韦科市民期望给这起私刑事件竖立纪念碑,但没能得到全市的广泛支持。.
2015年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槍擊案
2015年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槍擊案,是指發生於2015年6月17日,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的一起重大槍擊案。一名白人在當地的一座黑人教堂開槍,造成九人死亡,包括了一名議員。 案件發生於當地時間17日晚上,一座伊曼紐爾非裔衛理公會教堂(Emanuel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遭到一名年約20歲的白人男子亂槍掃射,多人當場死亡;嫌犯開槍後逃逸,警方对他进行全面通緝。案發後14小時,他在北卡羅萊納州被捕。 2015年9月,南卡羅來納州的州檢察官求處兇嫌死刑。2016年12月,被告人迪倫·盧福被判33項罪名成立,2017年1月10日被判處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