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仇外

指数 仇外

仇外或排外,指對外族人、外國人、外地人乃至陌生人恐懼或不滿,产生排斥心理。其英文名字“xenophobia”來源自希臘語“ξένος (xenos)”,意指「外來者」;“φόβος(phobos)”,意指「恐懼、隔離」。在虛構作品中,仇外主義可指對人工智慧、外星生物或其他非人類存在的恐懼與憎惡。 與所有恐懼症一樣,當事人對恐懼的感覺有意識,並相信引起這種感覺的人是外國人;這與種族主義和一般偏見不同,因為外國人與自己不同國籍,但不同種族的人不一定是不同國籍。引起種族主義的是種族和血統,但引起仇外的可以是不同因素。其一是一個社會中不被視為屬於該社會的一群,一般是外來的移民,但他們有可能已定居數世紀。這種仇外可以引起敵意和暴力反應,甚至大屠殺。其二是文化因素。所有文化都受外來文化影響,文化層面的仇外針對外來的文化,如外來用語影響本土語言。這種形式的仇外較少針對個人,但可以引發淨化文化和語言的政治運動。值得注意的是,孤立主義並不等於仇外。.

75 关系: 占海特事件南京事件 (1927年)南非南斯拉夫解體反川普抗议活动反德反華反恐戰場反斯拉夫情緒反日右派外國人外傭居港權爭議外来语學業壓力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寶琳·韓森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承認左膠上海外来人口问题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中国之命运中国民族主义人民协会-金色黎明仇恨伊斯兰恐惧症在特會北斗神拳冰島-巴勒斯坦關係军国主义凱末爾主義借屍還魂 (異世奇人)玛丽·居里种族主义第一次接触 (科幻)簡錫堦纳粹主义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瑞典民主黨生化奇兵 无限白人優越主義非法移民行为免疫系统香港歷史訴諸恐懼象牙海岸革命戰爭鲍里斯·约翰逊越南裔柬埔寨人黑色百人团...赫苏斯·希尔蒼色騎士自由民主制长城骗局老外逆向歧視退步左派陳果仁Vice新聞Xenophobia恐懼症列表歐洲移民危機歧视语民族主義沙文主义清朝漢服運動斯蒂芬·班農斯洛伐克民族黨新納粹主義新法西斯主義文立彬進食煙肉三文治 (照片)日惹原則悬疑片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占海特事件

占海特事件发生于2012年下半年,当时就读上海市新竹园中学的非上海户籍初中生占海特因其家人違反中國大陸計劃生育規定和做生意违法逃税,使得占海特無法就讀上海的普通高中,占海特認為此規定妨碍了她的个人私利。在事件中,双方围绕占海特家庭触犯法律法规的情况、占海特家庭是否自我炒作、上海本地市民利益保护、中国教育政策等情况发生激烈的争论。 占海特出生于广东珠海,有江西省户籍。她自称“少年公民”,呼吁教育公平,要求在上海参加中考;并主张就地中高考政策不应与考生父母的职业、纳税与社保等信息相关联。2012年6月,她在新浪微博发声伊始便吸引了許多上海外来族群前来响应。 以“守沪者联盟”为代表的反对方宣称自己并非“排外”,而是维护“契约精神”以及“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社会规则,并认为:上海的教育资源来自于上海市民数十年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法规所积累,占家超生、涉嫌偷漏税等违规违法行为才是导致其不能在上海中考的原因,占海特只是其背后团体的一颗棋子而已。双方在线上与线下展开了多轮辩论与争吵。2012年12月8日,占海特一家在上海人民广场进行集会,與前往阻止的上海市民发生冲突,最终,占海特父亲被警方以“非法集会”逮捕。.

新!!: 仇外和占海特事件 · 查看更多 »

南京事件 (1927年)

南京事件,是1927年國民黨北伐军队攻占南京時發生的暴力排外事件。.

新!!: 仇外和南京事件 (1927年)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仇外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解體

南斯拉夫解體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使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的過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領土自中歐延伸到一個歷史上多次發生民族衝突的地區「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大致按照民族界線分為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共和國和自治省的界線大致按照民族分佈來劃分。在1990年代,南斯拉夫分裂為數個獨立的國家。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波黑的人口結構中,塞爾維亞人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三十多,克羅地亞人所占比例为17%左右,雙方都試圖擁有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大部份的主權,從而展開了紛爭,引發了南斯拉夫內戰。.

新!!: 仇外和南斯拉夫解體 · 查看更多 »

反川普抗议活动

反川普抗议活动(英文:Protests against Donald Trump/Anti-Donald Trump protests)是針對美國商人唐納·川普自2015年6月16日競選美國總統、贏得共和黨的總統提名、贏得總統選舉、就職的一連串抗議運動。 很多反川普人士主要是民主黨支持者、無黨派及少部分共和黨的支持者,他們反對川普一系列言论和立场,包括被指針對非法移民,涉及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仇外及反伊斯蘭等言論。在川普當選後,他們不認為他是合法的總統,其中民主黨大本營的加州居民甚至因此掀起名为Yes California的獨立運動,當地民調支持獨立上升至30%左右。.

新!!: 仇外和反川普抗议活动 · 查看更多 »

反德

反德(Deutschenfeindlichkeit;Germanophobia)是一種心理普遍仇視德國人和有關德國事務的排外情緒。過去主要是基于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例如以色列與中東、東歐等,但現時則指是德國在歐洲聯盟所主導的角色,批評德國過度強硬的外交態度,蠻橫地干涉及操縱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政策,例如現時德國針對希臘等債務高築的國家,要求那些國家實行嚴格苛刻的緊縮政策以給予貸款償還債務,並削減赤字。.

新!!: 仇外和反德 · 查看更多 »

反華

反华、排华或恐华,在不同情境及時空脈絡下指反對、排斥或歧視華裔、华人、中國人或中国政府的簡要代稱。由於這兩字的實質內容取決於是「誰」(非華主流社會、反對中国政府政體或政策人士)反對「什麼」(華裔、华人、中國人或中国政府),因此在政治論述中當被用來對华人、中國人或中国政府進行政治權益或正當性辯護,在不同的時空情境下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詮釋。反华并不等于反共。 在非華人主導的社會情境下,反華一詞指的是華裔及华人為少數族裔的情境下受到主流社會的反對或排斥表現及政策。因此非漢人/華人主流社會對华人及華裔做為少數族裔產生的反对、排斥、歧視、仇视或恐惧的情绪或具體反华或排华現象,乃為族群矛盾政治緊張關係的表現, 有時和種族主義或仇視外來移民相關。這未必和在国际关系及中國外交政策上的反中或恐华相關的所謂「境外反華勢力」的政治宣傳及論述相等。.

新!!: 仇外和反華 · 查看更多 »

反恐戰場

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美國驚悚動作電影,由彼得·柏格執導,傑米·福克斯、克里斯·庫柏與珍妮佛·嘉納等人主演。電影背景設定於沙烏地阿拉伯,其劇情大致根據1996年的與2003年的改編而成。該片於2007年9月28日在美國上映。.

新!!: 仇外和反恐戰場 · 查看更多 »

反斯拉夫情緒

反斯拉夫情緒,或反斯拉夫主義(Anti-Slavism,或稱Slavophobia、Anti-Slavic sentiment),是歧視或仇外的一種,通常指對斯拉夫人的諸多負面情緒,以斯拉夫人相較其他族群更加低劣的論調爲主。這一理論往往與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納粹德國宣佈斯拉夫人(尤其是與德國接壤之波蘭民衆)爲次等人類、計劃滅絕其絕大多數成員之行徑的出現,反斯拉夫主義一度達到高峰。.

新!!: 仇外和反斯拉夫情緒 · 查看更多 »

反日

反日為對於日本、日本人、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存在不滿意、不信任以至仇恨的負面情緒或者行為表現,相似詞彙有「仇日」和「排日」,相反詞彙為「崇日」、「哈日」和「親日」。依據各個地區歷史差異,因為可能受到日本侵略、殖民統治、日本政府、日本軍隊及日本企業等負面言行舉止所影響,產生對於日本戒備、反感、憤慨甚至仇視或者排斥的態度;關於這點,又能夠稱之為反日情感、反日情緒或者反日主義。相關的情緒表現亦經常涉及對於日本民族、日本文化及日本天皇等等與日本相關的文化符號及習慣。 近代因為殖民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因素,在美國、大中华地区、朝鲜半岛等交戰國或殖民地區中,曾有明顯與集體的反日輿論發表和行為,比如:美國和中國等主要交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製作並散佈反日的戰爭宣傳,和當時的親日戰爭宣傳形成宣傳戰 。另外,美國戰後1980年代因日本汽車工業興起挑戰美國汽車工業,也發生少數日製車遭公開毀損的事件。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陳果仁還因美国的反日情绪遭美国人圍殴打致死。1990年起因歷史教科書、靖國神社和慰安婦等事件,在東亞諸國也有不少從抗議或反對日本政府作為的抗爭遊行,而其部份情緒的表現包括從對日本政府特定行為的不滿,轉化或延伸為對對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本質或種族的仇恨。.

新!!: 仇外和反日 · 查看更多 »

右派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新!!: 仇外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外國人

外國人是指非本國籍的公民或人民,反義詞為本國人(國民)。中文里该词在汉朝时已经出现。在中文中,有時也稱作「洋人」,雖然字面上的意義為隔海的異國人民,但由於西方文化的強勢,多數是指來自歐美的白種人。.

新!!: 仇外和外國人 · 查看更多 »

外傭居港權爭議

外傭居港權爭議指在香港連續工作滿七年(假設忽略政府規定每次合約完結後需離開香港的短暫期間)的外籍家庭傭工,是否可以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24條而擁有資格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爭議。 2011年的外傭居港權司法覆核案引起香港社會廣泛關注,因為如果外傭一方勝訴並成為案例,有可能引致數以十萬計的外傭及其家人取得永久居港權,動搖香港當前的外傭政策,甚至改變香港的人口結構。如果特區政府最終敗訴後不採取「截龍」措施限制外傭連續工作年期,符合資格取得居港權的外傭人數將會不斷增加。 2013年3月25日,香港終審法院在外傭居港權案的主要訴訟「Vallejos訴人事登記處處長」判決政府勝訴。.

新!!: 仇外和外傭居港權爭議 · 查看更多 »

外来语

外來語,又稱爲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新!!: 仇外和外来语 · 查看更多 »

學業壓力

學業壓力,是心理壓力的一種,源自社會家庭外界和自我對學術成績目標的追求。 當現實成績與期望目標差距大,學業壓力也成正比。 面對學業壓力學生有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反應,由行為中表達,例如逃學、真假生病、流淡汗、耳鳴、有幻覺、失憶、失眠、胡思亂想、精神發病。.

新!!: 仇外和學業壓力 · 查看更多 »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是2011年7月22日發生的2011年挪威爆炸和槍擊事件之行凶者。在此次恐怖襲擊中,挪威奧斯陸市中心首相辦公室附近的汽車炸彈被引爆,造成8人死亡,30人受傷。随后,在奥斯陆郊外於特島上,布雷维克持枪袭击了挪威工黨青年營的參與者,打死69人,打傷66人。由此,布雷维克实施了史上最嚴重的連環槍殺案。於2011年7月,有多個媒體來源指出,布雷維克極有可能會被發監至哈爾登監獄服刑。但是實際上,從被判決的次日(2012年8月25日)起,布雷維克就被關押在挪威的伊拉監獄。 從2015年8月起,奧斯陸大學開始向他透過遠端數位教學授課,布雷維克正式成為奧斯陸大學的學生,但是獄方保證不會讓他有進入校園的機會,也不會讓他接觸任何學生或是教職員工。.

新!!: 仇外和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 · 查看更多 »

寶琳·韓森

2006年的寶琳·韓森 寶琳·韓森(Pauline Hanson,)澳大利亚政治人物,极右派政党單一民族黨创始人和党魁,1996-1998年任国会议员。先任昆士兰州参议员。政治理念是右翼、保守、反有色人种移民、反对多元文化,反对新移民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保持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反对给予少数族裔政治上的优待。此党人数较少但坚定的支持者群体,支持保衛欧裔白人在澳大利亚的主体地位。2006年,她曾被《时代》杂志選為100個最具影響力的澳洲人之一。.

新!!: 仇外和寶琳·韓森 · 查看更多 »

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承認

下表列出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國家、地方政府或國際組織。截至2015年7月17日,28個主權國家的國家元首或議會已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澳洲、英國、西班牙和美國有部分地方政府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但國家元首和議會均沒有表示承認。一些國家和地方政府訂立了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紀念日,也有部分國家禁止國民。.

新!!: 仇外和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承認 · 查看更多 »

左膠

左膠(Leftard) 是2010年後出現於香港媒體及網路社群的政治術語,常泛指不現實的左翼分子或只講理想的左翼分子,而不是指傳統親中共的香港親共人士。他們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和非粗口(簡稱「和理非非」)。有批評者說,左膠思想被指理想崇高,有時會因追求平等大愛而放棄社會公義,不考慮現實世界的不完美,被指抱著不切實際的思想。左膠亦可應用於西方國家的左翼及自由派,類似詞彙有中國大陸的「白左」、英式英語的「香檳社會主義者」(Champagne socialist)等。 左膠一詞也套用於世界各地的左派,特別是西方右派民粹主義崛起後,左翼成為了右翼及保守派攻擊、嘲諷及批判的對象,「左膠」引起了共鳴,例如,2015年歐洲移民危機急劇惡化後,一些西方國家的左翼及自由派政治人物和民間社會運動人士無任歡迎難民或移民湧入自己國家定居,且無視國民安全(尤其是婦女安全)、國家安全和身份認同受到威脅,被香港媒體及網絡形容為「左膠」。此詞目前在台灣網路社群也非常流行,用以譴责左派中为理想而要求大眾犧牲者,也可以用來嘲笑一些左派推動逆向淘汰。 在詞源方面,「膠」源自香港網絡術語「硬膠」,帶有愚蠢、思維僵化之意,而「硬膠」是廣東粗口「戇鳩」的諧音,故該詞帶有貶義。另外,左膠非絕對性詞彙,而是相對性詞彙,具主觀性。左膠一詞已被用作囊括不少主流泛民主派政黨及傳媒,因此學者認為此詞語已被濫用以貶低異見者,「左膠」背後的意義可任人解說,更有污名化、標籤性成份,只要彼此意見不同,就容易被人視作「左膠」抗命時代的日常 - 何式凝 P.136,因此難有一個確實的定義。而香港的「左膠」與西方國家的「左膠」相比,立場及行為相對比較溫和,且政治環境不同。.

新!!: 仇外和左膠 · 查看更多 »

上海外来人口问题

上海外来人口问题是指自2000年代后期以来,因大量低素质外来人口蜂拥入上海市的而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主要包括外来人口过多、外来人口犯罪率较本地居民为高、文化和价值取向冲突、城市资源负担加重、本地文化和本地語言势微,及由以上所导致的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相互批评、对立、网络口水战等。.

新!!: 仇外和上海外来人口问题 · 查看更多 »

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

1911至1941年間,中國和德國之間從合作到交惡宣戰的關係,有重要歷史意義。中德合作使兩國结成一定程度之联盟,密切的合作使中国的工业和军备迅速進步,尤其是在中国抗日战争之前。此時期的中华民国一直在民国军阀割据與列强环伺下艰难生存。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国民革命军北伐,雖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抬頭。有鉴于此,中华民国急需現代军备和国防工业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则需要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促成兩國於20至30年代合作。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结束,僅不足4年,而且實質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例如組建了國軍德械師。.

新!!: 仇外和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 · 查看更多 »

中国之命运

《中国之命运》为蒋中正于中国抗日战争期間所著,发表于1943年3月,一般认为是蔣中正與陶希圣共書而成。日文版由翻譯、出版,英文版由王寵惠翻譯、林語堂寫序、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出版。.

新!!: 仇外和中国之命运 · 查看更多 »

中国民族主义

中國民族主義(Chinese nationalism),也稱中華民族主義、中華國族主義、大中國主義、大中華主義,是一種在近代中國出現的民族主義政治主張與意識型態,主張在中國領土中的所有民族,應該融合成一個單一民族(中華民族),建立單一民族國家(中國),共同成為中國人(或華人),一起抵抗外敵。起源於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經清朝採納後成為國家政策,並且在立憲運動後推行。後來取代清朝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沿續了這個意識形態。.

新!!: 仇外和中国民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人民协会-金色黎明

人民协会-金色黎明(Λαϊκός Σύνδεσμος – Χρυσή Αυγή),簡稱金色黎明(Χρυσή Αυγή,罗马化:Chrysi Avgi),希腊极右翼政黨,於1993年正式成立。 该党现任领导人为尼古拉斯·米哈羅里亞可斯(Νικόλαος Γ. Μιχαλολιάκος)。當地学者与媒体指出该党具有新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色彩,但是该党拒绝承认。.

新!!: 仇外和人民协会-金色黎明 · 查看更多 »

仇恨

仇恨、怨恨、憎惡,是一種感到強烈的敵意與反感、針對性不滿的情緒。仇恨是由受傷害或受冒犯的感受所產生。 仇恨是人在自己的感情或尊嚴被損害時產生的正常反應,並尋求反撲及復仇的行為。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認為恨是一種束縛的感覺,且是無法被定義的。 仇恨發生當下,只要在當天睡眠以前,尋求適當的管道途徑發洩,大部份都能緩解並消失。 一旦經過許多晚上的睡眠後,日後只要一看到相關的人、事、物,都會立即牽動仇恨情感,情感強度並有可能日漸加重。 這是一個人的人性中被歸類防衛與求生的基本技能。 ※比如發現另一半劈腿,把情緒發洩在物品上。再冷靜的找對方淡判,這就是一種自我控制的手段。.

新!!: 仇外和仇恨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恐惧症

伊斯兰恐惧症,是指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的偏見、反对、仇恨、非理性的恐懼及种族偏见,但相關用詞有爭議。, published by Forum för levande historia.

新!!: 仇外和伊斯兰恐惧症 · 查看更多 »

在特會

不允許在日外國人特權市民會(,簡稱「在特会」()是日本一個右翼團體,由社會運動家櫻井誠領導,主張廢除在日韓國人的特權、並視他們為普通的外國人看待http://www.zaitokukai.info/。在特會近年已演變成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團體,經常向外國人(包括中韓菲等亞洲國家的人)示威,亦曾與左翼團體發生衝突和舉辦反華遊行。.

新!!: 仇外和在特會 · 查看更多 »

北斗神拳

《北斗神拳》(日文:北斗の拳),日本格斗漫画,武论尊原著,原哲夫漫画。1983年至1988年間於《少年Jump週刊》連載。單行本全27卷由集英社出版,並曾經改編成動畫和電玩遊戲。故事風格架構深深受到澳大利亞1981年上映的末日幻想動作片《衝鋒飛車隊2》(MAD MAX 2)影響,講述在人類文明毀於核子戰爭的未來,存活下來的人類過著弱肉強食的生活,直到出現了一個胸口帶著北斗七星狀傷痕,古老中國神秘暗殺拳法——北斗神拳的傳人——拳四郎(也译作健次郎等,由前传《苍天之拳》得知其汉字名称应为拳志郎)成為救世主。系列漫畫的世界累計發行量已超過一億冊。.

新!!: 仇外和北斗神拳 · 查看更多 »

冰島-巴勒斯坦關係

冰島-巴勒斯坦關係,是指冰島與巴勒斯坦國兩國之間的關係。冰島是第一個承認巴勒斯坦獨立的北歐國家。雙方已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冰島在自國首都雷克雅維克的設有負責巴勒斯坦事務的非駐地大使,而巴勒斯坦駐挪威大使館則冰島事務。.

新!!: 仇外和冰島-巴勒斯坦關係 · 查看更多 »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新!!: 仇外和军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凱末爾主義

凱末爾主義(Kemalist İdeoloji, Kemalizm, Atatürkçülük, Atatürkçü Düşünce)亦即「六矢」(Altı Ok),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基本特徵,是由土耳其國民運動及其領袖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衍生出來的。凱末爾主義可於阿塔土克改革裡找到其意義,即尋求締造一個現代、民主及世俗的國度。凱末爾主義基於實證主義、理性主義及啟蒙時代的科學及教育進程所引導的。.

新!!: 仇外和凱末爾主義 · 查看更多 »

借屍還魂 (異世奇人)

《借屍還魂》(The Unquiet Dead)是英國電視劇《異世奇人》系列1的第3集,於2005年4月9日在BBC One首播。本劇的編劇為馬克·加蒂斯,伊雲·羅蘭茲負責執導。演員方面,除了常設的基斯杜化·艾克斯頓飾演博士和比莉·派佩飾演羅斯·泰勒(Rose Tyler)外,西蒙·卡洛串演著名的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本集的內容講述博士和泰勒回到1896年的英國,二人先遇上狄更斯和在殯儀館工作的女子格溫妮斯,其後又接觸到靈魂。然而,博士最終發現這些的靈魂其實是意圖入侵地球的外星人,格溫妮斯最終與外星人同歸於盡。這集是自《異世奇人》復活版播出後首次回到過去。劇集的執行製作人拉塞爾·T·戴維斯表示,這集最初打算以靈媒為主題,並選取較為嚴肅的方式進行,但最後劇組放棄了此概念。另外,儘管這集的背景是發生在卡迪夫,但考慮到這城市的建築缺乏維多利亞時代的色彩,這集的真正取景地點是在鄰近的斯旺西。 劇集在首播時共有886萬在英國觀看,雖然有觀眾投訴此集過於恐怖而不適合兒童收看,也有人認為本集帶有排外成份,但影評人大都給予正面的評價。.

新!!: 仇外和借屍還魂 (異世奇人) · 查看更多 »

玛丽·居里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Curie,),通常稱為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獲得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第一人(另一位為鲍林,獲得化學奖及和平奖)及唯一的女性,是唯一獲得二種不同科學類诺贝尔奖的人。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成为第一位凭自身成就入葬先贤祠的女性。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生于当时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的华沙,即现在波兰的首都。她在华沙地下读书,并开始接受真正的科学训练。她在华沙生活至24岁,1891年追随姊姊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读书。她在巴黎取得学位并在毕业后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可勒尔共同獲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是她造的词,她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釙(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肿瘤。她在巴黎和华沙各创办了一座居里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至今仍是重要的医学研究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创办了第一批战地放射中心。 雖然玛丽·居里是法國公民,人身在異國,但也从未忘记她的祖国波兰。她教女兒波蘭文,多次帶她們去波蘭。她以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她所发现的第一种元素釙。 第一次世界大战時期,瑪麗·居里利用她本人发明的流動式X光機協助外科醫生。1934年病逝於法國上薩瓦省療養院,享年66岁。.

新!!: 仇外和玛丽·居里 · 查看更多 »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Schaefer.

新!!: 仇外和种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接触 (科幻)

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在科幻作品中是指人類和外星生物初次接觸,或是遇到其他有高智能種族的情況。 題材時常運用在人類學的第一次接觸的情況,例如仇外、超驗主義和自然語言學習地球以外的文化。「第一次接觸」的概念可延伸到哲學領域,特別是探討人類如何面對這些事的時候。.

新!!: 仇外和第一次接触 (科幻) · 查看更多 »

簡錫堦

簡錫堦(),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黨外運動十八飛鷹之一,曾任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政協委員,亦曾代表民主進步黨以全國不分區當選為第三、四屆立法委員。.

新!!: 仇外和簡錫堦 · 查看更多 »

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納粹」音譯自 Nazi,本身是縮寫,來自德語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纳粹”这个词在德语中的含义並不具有極為明確的意涵,然而,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是“屬於一個民族的”,也称为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之民族觀乃主张國家权力之絕對集中化,即极权主义,但其則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法西斯主义,但納粹與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執政者墨索里尼最終成為明確的盟友。 阿道夫·希特勒乃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的领袖。納粹黨執政时期的德国通称为「纳粹德国」、「第三帝國」,而正式國號乃「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 Reich)。纳粹主义的追隨者称为纳粹主义者。目前仍有纳粹主义者即新纳粹在各国活动,否认和淡化猶太人大屠杀及其对其他纳粹行径进行宣传(例如称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有犹太人的参与等),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并以极端之民族主义、種族主義和排外暴力为主要宣传内容。 1919年1月5日納粹的前身,德國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正式成立,創立者是安東·德萊克斯勒"Nazi Part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vervi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Britannica.com webpage:.

新!!: 仇外和纳粹主义 · 查看更多 »

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

许多作家做出了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对比,其中他们考虑过这两种意识形态是否相近或不同、这些结论怎样影响人們对20世纪历史的理解、这两种制度之间存在什么聯繫,以及为何两者在同一时期声名显赫的问题。有关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被争论过。Geyer (2009).

新!!: 仇外和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 · 查看更多 »

瑞典民主黨

典民主黨(Sverigedemokraterna),是瑞典右派民粹主義政黨,瑞典國會第三大黨。.

新!!: 仇外和瑞典民主黨 · 查看更多 »

生化奇兵 无限

是2013年由Irrational Games開發、2K Games發行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遊戲於2013年3月26日登陸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Xbox 360平台,2013年8月29日登陸MacOS平台,2015年3月17日登陸Linux平台,包含本作和前兩部作品的《生化奇兵:合集》於2016年9月13日登陸PlayStation 4、Xbox One、Microsoft Windows平台。《生化奇兵:無限之城》是生化奇兵系列的第三部作品,雖然它不是前作劇情的一部分,但有類似的遊戲概念和主題。遊戲的概念和設定由Irrational Games的創始人設計,靈感來自於20世紀之交的兩個歷史事件。 劇情設定在1912年的美國例外論增長期間,遊戲的主角布克·迪威特()被派遣至浮空城市哥倫比亞去找一位被關押的女孩伊莉莎白(),布克營救了伊莉莎白後卻遭到兩個交戰派別的追捕;力求讓城市屬於純美國人的排外主義者與精英階層,和代表普通民眾的反叛組織人民呼聲。布克發現伊莉莎白是此次衝突的核心,並發現她有操控空間裂境的特殊能力從而破壞了哥倫比亞。 玩家將在遊戲中控制布克,由AI控制的伊莉莎白會與玩家合作,跟前作一樣玩家可以使用各種武器以及利用活素產生的能力。伊莉莎白的能力也可以用來幫助玩家。與空間有限的水下城市極樂城相比,開放式的哥倫比亞提供了更多的戰鬥挑戰,包括搭乘類似過山車的天軌。 遊戲一經推出好評如潮,認為可以跟生化奇兵相媲美甚至超越了它。尤其是遊戲的劇情和視覺美感,對戰鬥系統反應不一,有讚美其新內容也有批評其簡單。其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主題,以及使用過度暴力的畫面也引發爭議。《生化奇兵:無限之城》在期間贏得了無數預發獎,包括的展會最佳獎。.

新!!: 仇外和生化奇兵 无限 · 查看更多 »

(學名:Canis lupus),或稱為灰狼,哺乳綱,犬科,在生物學上與狗為同一物種,為現生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狼這個物種曾是地球上分佈地區最廣的哺乳動物,包括北美和歐亞大陸,但如今在西歐、墨西哥與美國大部份地區已然絕跡。它們主要棲息在荒野或偏遠地區,但並不限於此。由於人類蓄意厌恶狼對豢養牲畜不顧一切的獵捕行為、以及害怕被狼攻擊的恐懼、棲息地大量的破壞,其棲息地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一。 目前,狼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北美和中東(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它們是生態系統原有的一部分,各地不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反映了狼這個物種的適應能力。這其中包括而不限於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 雖然就整個物種而言,狼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絕種威脅程度最小的等級,然而在某些地區,不同亞種的狼被列為瀕臨絕種或是受絕種威脅的動物。現今在很多地區,狼仍然因為運動或是被視為對牲口威脅的原因,而遭受捕獵。 狼是社會性的獵食動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及其子女,有時也包括收養的未成年幼狼。狼屬於典型的食物鏈上層掠食者。在它們的棲息地中,只有人類和老虎對它們構成實質威脅。它們通常群體行動,由於狼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紐芬蘭狼等都已經絕種,雖然有一些其它亞種已經確認,但亞種的確切數量仍舊未定。 在人類文化與狼並存的區域,狼經常出現在這些民俗的傳聞中,正面和負面的都有。.

新!!: 仇外和狼 · 查看更多 »

白人優越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張白色人種族裔優越於其他族裔。大眾普遍認為,白人優越主義與種族主義,特別是歧視非白人和反猶太主義有關連。白人優越主義往往充滿偏見和歧視,被此思想排斥為「劣等」的人種包括印度人、亞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墨西哥人、猶太人、黑人、和拉丁美洲族裔膚色較深的人、美洲原住民和其他。 白人優越主義者常主張某類歐洲人是優等人種,膚色與優等程度直接關聯。但僅有北歐人種(即雅利安人種後代的其中一支),才擁有白裡透紅的膚色,而其他白色人種的膚色皆是米白色或黃色,與現今東北亞人種(即蒙古人種的一種)的膚色無異,因此部份較極端的白人優越主義者,認為僅純正的雅利安人種後代才是真正的白色人種,其他的東南歐與東亞的人即使擁有淺膚色也不算在內。 在美國重建時期前後幾十年間,白人優越主義在政治、文化和經濟上盛行;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時代和纳粹德国統治下的歐洲,這一思想也是同樣盛行。 白人優越主義的範疇、性質,和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一直引起爭議。一些狹義優越主義者認為,白種人優越於其他人種,因此白種人更應統治其他人種。而白人分離主義和白人國家主義組織通常使用更狹窄的定義,希望以此區別於其他白人優越主義者。不過他們的觀點通常重疊。 白人優越主義,像其他一樣,根植於民族優越感和對霸權的慾望。它有著不同程度的種族主義和仇外傾向。白人優越主義通常與種族清洗和種族隔離結合,但並不一定是從其而來。他們會說「黑鬼」歧視性用語。.

新!!: 仇外和白人優越主義 · 查看更多 »

非法移民

非法移民,又稱偷渡客、黑民、無證移民根據《紐約時報》引述資深記者解釋:自由派傾向用「無證移民」(undocumented immigrants),保守派傾向用「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s)甚至「非法黑民」(illegal aliens)。但「alien」一詞由於可以解釋為「外星人」而被《紐約時報》形容為「聽起來居心叵測」。,是指非本國公民透过非法或逾期居留的方式跨越邊境的「移民」。在美國,澳洲,加拿大等移民國家,“無證移民”泛指一個人在不具備所在居留國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居住,生活以及工作,在當地接受教育,既包括那些以非法渠道进入发达国家的偷渡客,也包括那些以合法渠道进入发达国家,超過可停留時間后沒有返回原本居住国家的人。 非法移民衍生許多社會问题。如經濟、社會福利、教育、犯罪、公共福利、健康保險、人權等。如果某个“移民”通过各種渠道(比如,非法居留期间获得所在国的大赦)获得所在国的合法居留权,则称为“洗白”。.

新!!: 仇外和非法移民 · 查看更多 »

行为免疫系统

行为免疫系统指人类和动物的一种心理机制,会检测所在环境中拥有致病寄生虫的物体或生物的潜在存在,并避免与之接触。有理论指出,这种机制是避免致病病原体的基本防线。 此机制包括感官系统对存在寄生虫感染线索(比如恶臭的气味、粉刺和皮膚病的样子)的感知,以及一系列厌恶情绪、感知和行为反应(比如,产生恶心感觉,自动加强对疾病线索的感知,以及避免接触的行为)。.

新!!: 仇外和行为免疫系统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新!!: 仇外和香港歷史 · 查看更多 »

訴諸恐懼

訴諸恐懼(拉丁語:argumentum ad metum)是一種邏輯謬誤,同時也是一種宣傳與廣告的技巧,意圖讓人產生恐懼或偏見,進而採取某些抵抗恐懼的措施、或接受某些信念。 恐懼是一種人類最原始的情感之一,也是人類生存的一種直覺反應,當人類感到恐懼的時候,經常會做出一些可怕或不尋常的事情。正由於這種天性,恐懼是最常被宣傳者使用的技巧之一,而且十分有效。.

新!!: 仇外和訴諸恐懼 · 查看更多 »

象牙海岸革命戰爭

象牙海岸革命戰爭是一場從2002年9月19日開始、位於科特迪瓦的內戰。儘管這場戰爭在2004年尾時已差不多結束,但國家依然分成兩部份,當中北部為叛軍所控制,而南部則為政府所控制。 之後法軍決定介入幫助象牙海岸穩定局勢,卻導致敵意增加和攻擊外國士兵與平民事件增多。2006年局勢進入最緊張,許多謠言說法軍和聯合國已經無法控制內戰爆發。聯合國維和行動在局勢緩和時介入,但是他們發現得面對複雜情勢和眾多暴民、叛軍。2007年3月的和平協定看似終止了衝突,期望能藉由選舉解決衝突,重新整合國家。在經過6次的延期後,2010年10月終於舉行大選。.

新!!: 仇外和象牙海岸革命戰爭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约翰逊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又譯莊漢生;)是英國政治人物、、作家及記者。他自2016年7月13日起擔任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以及自2015年起為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擔任國會議員。他曾於2001年至2008年為亨利選區擔任國會議員,及於2008年至2016年擔任大倫敦市長。他是保守黨黨員,一國保守主義者,支持經濟自由及社會自由的政策。 他在紐約市出生,父母均為英國人,家境富裕。約翰遜曾於、及伊頓公學就讀,並於牛津大學修讀古典學,於1986年當選。約翰遜曾於《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擔任記者,於《每日電訊報》撰寫歐洲懷疑主義的文章。他於1999至2005年在《旁觀者》擔任主編輯。加入保守黨後,他於2001年在亨利當選國會議員,並於夏偉明和大衛·金馬倫領導下加入影子內閣。他的政治立場大部分與保守黨相同,不過在如LGBT權利等問題上的立場則偏向自由主義。他經常在電視上露面,並繼續撰寫書籍和專欄,是英國最受注目的政客之一。 約翰遜於中擊敗肯·利文斯通成為大倫敦市長,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他首个任內實行禁止在公共交通公具內飲酒、支持金融業發展和建設公共交通設施包括新伦敦巴士、桑坦德自行车和泰晤士河缆车。2012年他,任內舉行2012年倫敦奧運。他於2015年英國大選於堊橋及南雷士廉選區當選國會議員。2016年卸任市長後,於脫歐公投中支持脫離歐洲聯盟,並成為脫離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約翰遜於英國是一名備受爭議的人物。支持者指他性格幽默,能吸引非傳統保守黨選民。但他亦同時被批評奉行精英主義、排外、任人唯親、懒惰和不誠實。他是數本傳記的传主和虛構小說中的主角。.

新!!: 仇外和鲍里斯·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越南裔柬埔寨人

越南裔柬埔寨人(យួន,發音:Yuon)即在柬埔寨定居的越南人。首批越南人在19世紀初廣南國時期到當代柬埔寨領土定居,而在移居柬埔寨的越南人當中,又以在法國殖民時期和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時期抵達當地的移民居多。他們曾在1960年代成為柬埔寨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 越南人也是1970年代高棉共和國和赤柬當權時期大規模種族屠殺的目標,在此期間,當地越南人當中被殺者數以千計,而到越南逃難的人則更多。高棉人和越南人這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很差,而自1990年代起,越南人也成為了反對黨仇外攻擊的對象。當地大部分越南人都是無國籍的柬埔寨居民,因此他們在接受教育、就業和置業這幾方面都遇到困難。.

新!!: 仇外和越南裔柬埔寨人 · 查看更多 »

黑色百人团

黑色百人团(Черносотенцы)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运动团体。该组织是罗曼诺夫皇室坚定的支持者,拒绝皇室独裁统治的任何退让。黑色百人团以极端的俄罗斯民族优越学说、仇外、反犹太主义和煽动反犹骚乱而著称。 1907年以后,黑色百人团的因组织分裂而被削弱,在1917年俄国革命和后来的俄国内战中,黑色百人团加入白军,继续从事反犹太运动。在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上,黑色百人团主张进行种族清洗和大屠杀,后来纳粹党的反犹主义思想颇受此影响。 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后,黑色百人团与资产阶级、东正教教会都是布尔什维克的镇压对象,从此以后黑色百人团逐渐消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新纳粹主义团体也受到黑色百人团思想的影响。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治组织 Category:俄罗斯民族主义 Category:反犹太主义 Category:君主主义 Category:极右派政治.

新!!: 仇外和黑色百人团 · 查看更多 »

赫苏斯·希尔

格雷戈里奧·赫苏斯·希尔-希尔(Gregorio Jesús Gil y Gil, (12 March 1933 – 14 May 2004) 是一名西班牙商人和政治家。他在1991年到2002年間曾擔任馬貝拉市長以及擔任西班牙俱樂部馬德里競技主席超過16年。.

新!!: 仇外和赫苏斯·希尔 · 查看更多 »

蒼色騎士

《蒼色騎士》是2008年GONZO和Nitro+合作推出的原创动画,2008年4月5日起播出。「蒼色騎士」是此次GONZO和Nitro+合作推出的跨媒體製作(MEDIA MIX)計畫,包括电视动画与漫画在内。2007年11月下旬,企划官网曾经推出过先行PV。.

新!!: 仇外和蒼色騎士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主制

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意思接近「自由主義的民主」,是民主在21世紀的主導形式,為政體之一。它採取了代議民主制,由人民選出的民意代表行使決策權力,其權力則受到法治的監督和限制,通常還會採納保障個人及少數派權利和自由的宪法,同時也限制了多數派及其選出的領導人的權力。 自由民主制所保障的權利和自由是相當多樣化的,但通常都會包含以下的成分:要求合法程序的權利、隱私權、私人財產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權利、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宗教自由。在自由民主制中這些權利(也被稱為「自由權利」)可能是直接經由憲法賦予,或是透過一般法規和判例法賦予。 自由民主制通常也有著寬容和多元的特色;多元的社會和政治觀點—即使是極端或偏激的觀點亦然,在遵守民主規範的情況下都會被允許存在。自由民主制定期舉行選舉,不同政治觀點的團體都有機會藉此角逐政治權力。 「自由民主制」中「自由」一詞遵從自由主义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制最初是在啟蒙時代由擁護自由的哲學家們所創立的現代自由民主制框架,強調透過宪法保障個人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

新!!: 仇外和自由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长城骗局

长城骗局(英语:Great Wall of China hoax)是一则由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的记者伪造的报道,1899年6月25日刊登在美国报纸上,内容为美国商人想竞标一份拆掉长城并在原处建设道路的合約。 1939年,一名丹佛的作曲家哈利·李·韋伯(Harry Lee Wilber)在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声称1899年的这个报道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索。事实上,合約不曾存在過;而且在此报道之前的1899年3月,义和团运动因抗击德国入侵山东而变得愈发激烈。沒有中國的歷史文獻將這個伪造的报道和义和团运动拉上關係。 这个说法成为都市传说广为流传,后经过改编被纳入讲道书《舌头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tongue)中用来说明谎言的巨大后果。文化史學家卡洛斯·羅哈斯評論指,原來的一個謠言透過另一個更大的謠言去廣泛流傳,說明長城有能力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有截然不同的意思」。.

新!!: 仇外和长城骗局 · 查看更多 »

老外

老外是一个用于描述“外国人”的常用中文词汇。有关它的用法以及它是否含贬义的问题,有一些讨论。.

新!!: 仇外和老外 · 查看更多 »

逆向歧視

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是一種藉由優惠少數群體,以對抗主流群體固有優勢的差別性待遇措施。群體由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族群、性傾向或其它因素來界定。相較一般的歧視概念(即「弱勢團體」或少數群體的成員因其身份受到不利對待),逆向歧視是指「強勢團體」或多數群體的成員會因其身份失去或減少過去結構性的優勢待遇。這種情況比較可能發生在執行積極平權措施,如美國少數族裔學生的公立大學入學率偏低,大部分公立大學會為「非白人學生」設下保障名額。此類特別保護措施,力度有輕有重,然而,隨著近年少數族裔學生的入學比率大幅上升,這些舉措惹來許多白人不滿,直斥平權政策,使歧視方向逆轉,反令他們受到差別對待,部分成績稍遜的白人學生反因為其種族因素而失去入學的機會。.

新!!: 仇外和逆向歧視 · 查看更多 »

退步左派

退步左派(regressive left),也译作反动左派,有时也被称作“退步自由派”(regressive liberals),是一种用来形容一部分左派的负面称呼。这些左派被指责在政治上持一种反动观念,因認同文化多元和相对主义,容忍限制個人權利的意识形态(比如伊斯兰主义),但同時繼續攻擊右派和保守主義支持者,並限制他們發表意見的言論自由,如2017年部分左翼人士成功阻止部分另類右派支持者在學院進行演講。此外,批評者指責他們為捍衞自身的道德高地,會把不认同他們立場的人稱呼為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主義者,仇外,恐同,恐伊斯蘭等。 類似的左派在中国大陆网络语言中被称为“白左”、其中最惡劣者甚至被稱為“聖母婊”,在香港被稱為「左膠」,在日本則稱為「和平白癡」;這些左派也是因為對敵對勢力友善而遭譏諷。.

新!!: 仇外和退步左派 · 查看更多 »

陳果仁

陳果仁,中国广东出生的美籍華人。1982年6月23日,在美國反日情绪高潮时期于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飛地高地公園郡(Highland Park)被克萊斯勒公司一名車間主管羅納德·艾班斯(Ronald Ebens)及其繼子邁克爾·尼茲(Michael Nitz)利用棒球棍乱棍打死。雖然這兩名男子認罪,但法官卻輕判了這起謀殺案,由此引發了民眾大規模的不滿和抗議。因為兩名兇手利用棒球棒毆打陳果仁的行為非常符合仇恨罪的定義。Henry Yee and the Estate of Vincent Chin (deceased) vs.

新!!: 仇外和陳果仁 · 查看更多 »

Vice新聞

VICE新聞(VICE News)是一個Vice媒體屬下的新聞媒體,創立於2013年12月,在紐約、倫敦、柏林、墨西哥城、聖保羅、洛杉磯、伊斯坦堡、莫斯科、北京和喀布爾等地擁有超過100名新聞工作人員,分屬於35個。Vice新聞與同一集團屬下的Vice雜誌一樣以Y世代為目標觀眾對象,希望能使年輕一代提升對世界時事的關注度,而其付出也受到了肯定。 截至2015年4月,Vice新聞的YouTube頻道每月影片瀏覽量平均達二千五百萬。.

新!!: 仇外和Vice新聞 · 查看更多 »

Xenophobia

#重定向 仇外.

新!!: 仇外和Xenophobia · 查看更多 »

恐懼症列表

恐懼症列表列出以下各式各樣的恐懼症。恐懼症(phobia)是一種精神官能症,特徵為發病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產生莫名的恐懼。.

新!!: 仇外和恐懼症列表 · 查看更多 »

歐洲移民危機

歐洲移民危機,或者稱歐洲難民危機,指自從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後,數量激增的難民或是經濟移民,從中東、非洲和南亞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數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厄利垂亞。 歐洲的難民危機已在歐洲引發嚴重的社會及經濟的危機,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嚴厲批評歐盟的難民政策,認為歐盟長年的人口自由流動及開放邊界的政策嚴重影響歐洲的國家安全,導致滲入了伊斯蘭恐怖主義、伊斯蘭教法推行者,而引致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新!!: 仇外和歐洲移民危機 · 查看更多 »

歧视语

歧视语是語言中出于貶低、嘲讽、歧视或侮辱等目的,对具有某些特征的人或人群(如民族、阶级、國籍、體型、性别有差异者,残障人士及某些特定疾病的罹患者,特定职业者等等)所使用的俚语、俗语和脏话。歧视语在某些情況下也会用于戏谑、自我解嘲等目的。.

新!!: 仇外和歧视语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仇外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 )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義也囊括其他領域,主要指盲目熱愛自己所處的團體,並經常對其他團體懷有惡意與仇恨。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有可能是位文藝上杜撰的)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則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後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還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於“男性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子主义”)。英語中有一個對等的詞,是Jingoism。所以經過演变,如今“沙文主義”這個詞在英語中更多場合中指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尤其是後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新!!: 仇外和沙文主义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仇外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自21世紀初以來發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傳統主義和民族主義社會運動。2003年,有漢服運動支持者建立了一個名為「漢網」的民族主義網站,以推廣漢族優越主義和其認為的宋明兩朝「傳統漢族服飾」,2004年,中国社会開始出现了有关「汉服」的讨论、争议和旨在构建「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該運動的支持者主張讓中國官方承認他們所定義的「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和鼓勵民眾多穿「漢服」,認為參與該運動是對祖先的尊敬和促進中華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運動參與者亦通過穿著他們心中的漢族傳統服飾、復興儒家及反西方文化情緒以塑造出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Kevin Carrico, "The Great Han Race, Nationalism, and Tradition in China Today", UC Press, 2017, ,以恢復和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之純潔和優越。 有海外華人媒體和法輪功媒體說,該運動是80後展現個性與愛國主義的象徵,評論該運動是弘揚「真正的中國傳統及中國文化」,以及去共化的表現。又認為該運動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也是一些漢人努力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結果,又表示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直面令人辛酸的漢服消亡的歷史」新紀元周刊第46期: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亦有支持者認為,日本人和朝鮮人節慶時都會穿上屬於自己的傳統服裝,但漢族沒有,又認為國學、古文、書法、京劇有一定門檻,需要長年深入摸索,但漢服卻能令年輕人即時玩「穿越」,親近傳統漢文化。 亦有學者說,「漢服」本身是一個成問題的概念和「虚构出来的图腾」,指出漢服運動參與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並不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漢語中,又指出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布關於「漢服」的「既非官方又非學術的標準」,該運動的支持者意圖通過復興儒家、穿著他們所定義的民族服飾以及排外情緒等行為和思想去復興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以及強調穿著特定類型的衣服對復興他們所定義的「正統中國」的重要性,認為漢服運動不是民族意識的回歸,而是退化,又認為該運動歸根結底不是一場弘揚傳統的文化運動,而是一場漢本位民族主義運動。 一些漢服運動支持者反對排除運動中的漢本位、民族主義、民族身份認同以及政治權力等因素,亦有一些運動參與者表示他們僅僅通過穿著那種服飾來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對該運動一些領導者所宣傳及提倡的民族主義並不關心。.

新!!: 仇外和漢服運動 · 查看更多 »

斯蒂芬·班農

斯蒂芬·凱文·「史蒂夫」·班農(Stephen Kevin "Steve" Bannon;)是美國的一位媒體人,曾任白宮首席策略師兼美國總統顧問。 他曾在美軍服役七年,並曾在高盛等企業服務。他和另類右派(alt-right)思潮有著緊密的關係See, e.g..

新!!: 仇外和斯蒂芬·班農 · 查看更多 »

斯洛伐克民族黨

斯洛伐克民族黨(Slovenská národná strana,縮寫SNS)是斯洛伐克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政黨。民族黨成立於天鵝絨革命之後,目前斯洛伐克第二長历史的政黨。該黨主張其存在是延續過去的斯洛伐克民族黨。該黨在天鵝絨分離後的主要議題為「收復故土主義」的危險。任何讓斯洛伐克少數民族取得更廣泛權利的行動或改變,特別是相當大的匈牙利族,都被視為是獲取領土自治的動作。 1990年起,民族黨就一直在國民議會佔有議席,只有2002年和2012年兩屆是例外。 2006年至2010年期間成為執政聯盟一員。2006年他們與羅伯特·菲佐的方向社會民主黨組成執政聯盟,導致方向社會民主黨遭到歐洲社會黨停權。歐洲社會黨認為斯洛伐克民族黨是「煽動或企圖挑起種族或民族偏見與種族仇恨的政黨」。, 歐洲社會黨, 12 October 2006然而,2008年方向社會民主党向欧洲社會党保证对联合政府的主導权后(如同2000年時奧地利自由黨加入联合政府,執政奧地利人民黨向欧洲人民党保证对联合政府的主導权),社會黨停止處分。 2012年斯洛伐克國會選舉,民族黨未能跨越百分之五門檻,失去所有席次。 2016年斯洛伐克國會選舉該黨得票8.6%獲得15席,其後再次加入联合政府。.

新!!: 仇外和斯洛伐克民族黨 · 查看更多 »

新納粹主義

新納粹(Neo-Nazism)是二戰後歐洲一些為了使當時的納粹和法西斯復辟所出現的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新納粹運動基本上以納粹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的「繼承人」自居,延續其国家社会主义使命,以及支持纳粹主义、反猶太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等。這些組織因經常以报复製造事端(例如塗污猶太人的墓碑,近年反猶已大大減少,转而攻擊穆斯林移民),而引起警察的關注。他們大多是極右派,包括國家主義者。.

新!!: 仇外和新納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新法西斯主義

新法西斯主義(Neofascism)是用以稱呼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並擁有某些或眾多法西斯主義成份的運動。新法西斯主義運動混合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運動。 近年部分通過合法民主選舉所產生的政府,被指具新法西斯主義的特色,包括反對移民、排外、反猶太主義,並有打壓傳媒的新聞自由和破壞法院的司法獨立等。.

新!!: 仇外和新法西斯主義 · 查看更多 »

文立彬進食煙肉三文治 (照片)

2014年5月,時任英國工黨黨魁-zh-hans:埃德·米利班德; zh-hant:艾德·米勒班; zh-hk:文立彬-在競選活動期間進食煙肉三文治時被拍下一張照片,其入鏡時的怪異吃相令照片迅速在網上瘋傳,同時引起英國媒體廣泛引用報導和評論。.

新!!: 仇外和文立彬進食煙肉三文治 (照片) · 查看更多 »

日惹原則

关于将国际人权法应用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相关事务的日惹原则是與性取向和性別認同有關的一套原則,旨在實施國際人權法的標準以解決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别(LGBT)以及雙性人(簡要提及)的虐待。這些原則的製定是為了加強主觀身份的個人主權,這是一系列國際人權法中闡明的主體,其保護個人身份和主權的真實現實不受國家或國家集體主義意識形態的法律虛構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世界各地的土著人民,性別和宗教認同社區的鬥爭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

新!!: 仇外和日惹原則 · 查看更多 »

悬疑片

悬疑片是一种电影类型,其故事情节围绕着解决一个问题或侦破一项犯罪行为。其核心通常是侦探,包括私家侦探和业余侦探,借助于线索、调查和聪明的推理,来努力解决一个问题的神秘状况。 剧情往往集中在侦探们在试图揭开犯罪或谜团的过程中,通过拼接线索和环境、寻求证据、询问证人和追踪罪犯,展现他们的推理能力、英勇、信心、或尽职。 悬疑片中往往要维持一个悬念,作为重要的情节元素。这可以借助于使用音乐、摄影机角度、重阴影和令人惊讶的大逆转。希区柯克曾使用所有这些技术,但有时会在并不恐怖的时候观众,然后在公布真相的一刻取得戏剧效果。 这种类型片涵盖了从早期的神秘传说、虚构的或文学的侦探故事,到经典的希区柯克悬疑惊悚,以及经典的私人侦探片。一个相关的电影子类型是。.

新!!: 仇外和悬疑片 · 查看更多 »

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

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Patriotische Europäer gegen die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缩写PEGIDA;或譯歐洲愛國者抵制西方伊斯蘭化)是2014年从德國興起的一個歐洲右派民粹主義的政治運動,由盧茨·巴赫曼(Lutz Bachmann)於2014年10月在德累斯頓發起,爭取保護德國及欧洲社會的猶太教-基督教文化。 PEGIDA自稱不支持種族主義、不支持仇外並反對極端主義。.

新!!: 仇外和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仇外主義排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