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京城

指数 京城

京城,又稱為京師,是漢字文化圈(中国大陆、臺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或地區)中,对于首都的称呼,多见于近古以前。陪都(具有与首都相似地位的城市)不稱京師。 京城可以指:.

701 关系: 劉吳龍劉吉劉宗敏劉宇亮劉寵 (樂安王)劉之宸劉伉劉稹劉紹灝劉義慶劉璟 (長史)劉聚劉楗劉正宗劉源濬 (順治進士)劉澍 (順治進士)劉濞劉星煒劉春霖劉於義劉日純城隍埔里地區歷史年表原伯魯华允诚十三經注疏卢俊义卢镗卢渥卜大順卜鲁罕卖油郎独占花魁南京 (消歧义)南京国子监南皮县南浡里召信臣叶向高司徒煦司馬師司马懿叔鞅叔青吳保初吳兆騫吳光悅吳應熊吴三桂吴兑吴杰 (医家)...向文琳吕永吉均輸法士鲂壬寅宮變大刀王五大內裏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韓民國氣象廳大順 (政權)大顺国天津港太极宫奎林奕譞奕𧷨姚延著姚文田姚文燮姜宸英姜晟孝廉孝端顯皇后孝文竇皇后孫家鼐孫元化孫繼魯孫瑞珍孫銘恩孫楫孫毓溎孔奮孔尚任孔彦缙孙堪孙毓汶定州 (北魏)定州市定本制度宣府卫宣府巡抚宮鴻曆官場現形記宇文纯宇文盛 (越王)宇文达宇文逌安国市宋太宗宋纁宋用臣宋牧民宋景寶鋆富峪卫尚之孝尚泰王尹吉儿察尹繼善岳州府岳樂岳映斗崔琦 (東漢)崔碧巡撫左宗棠左小娥左鈺帝京景物略帝都两京严景耀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尉 (古代官制)中國同性戀史中國的稱號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中華民國警察丰台区举人东汉官制七国之乱丘逢甲市易法万全都指挥使司万言九品芝麻官乡试平城京乾隆帝于敏中亦思巴奚兵乱京城獵人京官京兆尹京兆地方京都 (消歧义)府 (行政区划)二郎神五木寬之井在井睦建州三衛建都之议任化邦伊特勿失可汗伊洛之戎伍雲张家口市张廷玉张百熙张歆张汤张昇 (外戚)伯舆弘昇弘曙弘普弘晌張堪張居正張師孟張九徵張玭張羽 (明朝)張銘勳張達 (明朝)張鳳 (明朝尚書)張霸張恂張潤身張文炳張悅張承詔开封 (消歧义)佐久川寬賀彭玉琳彭蕴章何凌漢徐學詩徐州 (三国至明朝)徐世光徐世昌徐乾學徐嗣曾徐元夢徐日升侯保徽班保定府保安州 (元朝)匡超人北京城墙北京历史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行政区划史北京战犯管理所國大妃王氏初彭龄刺史刺客聶隱娘刘全 (汉朝)刘翼刘邦嘉兴路喬一琦喻长霖善燾周婴周亮工周延儒周冕 (成化進士)周祖培周罗睺周新咸平之治和珅傅大士傅希摯傅恒唐玄宗唐灭薛延陀之战唐通唐昭宗唐才常冯元飏冯玉凌云 (明朝)凌禮文允礽允禔內史 (秦漢行政區)公安派公車公車 (漢朝)公鼒六波羅探題兴安 (明朝)元大都元宵節 (華人)元举元会兵馬司克捫回子佐领四庫全書倪元璐值年旗皆川博子石三畏石重乂石重胤石重英玉堂春王叔陈生王大用 (宦官)王天君王孝傑王家楨 (明朝)王守仁王守規王安國 (雍正進士)王业泰王世懋王佐 (正統舉人)王傅 (成化三甲進士)王光祖 (明朝)王珝王珩 (成化進士)王稷 (唐朝)王继勋 (外戚)王献臣王熙 (順治進士)王遴王聖 (漢朝)王鳌永王點王鼎 (清朝)王艮 (泰州)王来王松 (五代)王步青王淑妃 (後唐明宗)王懿荣王承宗琴學入門琉球国外交神医喜来乐禁軍福康安福敏租庸調制秦祖襄秦裕伯秀才愛上兵程伟元程文德程應權穆和藺窦广国章太炎章嘉呼图克图竇妙善第17方面軍 (日本陸軍)第一次定海之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米萬鍾紀季姜紀昀練子寧约法会议绿林军绵课缠足羊來如羯猎颠羅生門 (小說)翟鵬翟鑾翁同龢翁大立翁王瑾烏重胤烏拉布統領田弘遇田景賢申佳胤熊开元熊浹熊文燦番子佐领留后留守 (官職)牧野四郎牛运震独孤怀恩狄青狀元餅盧楠盛昱癸酉之变白莲宗白鹿禅师白蓮教白洪锡花姓韩邦靖韓培森韓太湖韓朝宗莊培因莊大中莊搢莽蘇爾遥辇屈列聶豹鍾同萬轅萬承風鐵雲藏龜靖难之役顏繼祖衡水市顧蒓顺德府行在行省袁宗儒袁绍袁甲三袁曉園複都制西京西关西园八校尉西王母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西門君遂西苑铁路西汉西汉官制馬季良馬光 (東漢)馬永馮盎覺羅良弼首都討伐董卓之戰马廖詹天佑 (电影)詹天佑铜像及墓高啟高光夔高麗恭愍王高阳县高雄市歷史高桂 (順治進士)謝榛魏忠贤魏元烺许绅鮑之鍾谷永鲍承先貢生費瓛賈楨趙世居趙國麟趙襄子趙時春鸡足山大乘教鹿善繼鹿祐麟魁麟慶麻勒吉黃子澄黃巾之亂黃鏞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黃鉞 (乾隆進士)齊如山轮班匠龍鳳店迎恩门 (山海关)霍韬霍鸿范钦范應期范景文郎世寧郝傑 (崇禎進士)胡侍胡德濟胡統虞胡雪巖郭子仪郑国渠郑注航空公司蘊端阮葵生阿布·塔马姆阿什坦阿桂赵左赵咨 (东汉)赵继元閔洪學薄彥徽藍玉藤原明子董卜韓胡宣慰使司董卓董份董潮董方 (明朝)蒋一葵蒙古八旗邊鏞邊憲邸报邵自镇蓋勳蔡大鼎蔡紅亨蔡政蔣兆鯤蔣琬 (明朝)蔣益澧蔣貴蔣赫德鄢懋卿鄭宗仁鄭弘 (西漢)鄭其仁鄭用錫鄭洛鄭成功鄭成功家族鄭懷德 (阮朝)鄒一桂醫女金玉 (明朝)金紹城釋真節蕭嶷長福镇江之战 (1842年)苏逢吉苏武電視廣播城雅州 (羁縻州)通许县耿仲明耿精忠陳協陳名夏陳增陳介祺陳循陳忠陳兆崙陳迪 (宣城)陳良謨陳演陳昌 (南北朝)陶澍陸奧圓明流外傳 修羅之刻陈宏谋陈桥兵变陆以庄陆军中学堂暗杀 (2015年电影)查理·义律柳升柳寬順柴大紀柴守禮推官林世功林世榮 (電視劇)林传甲林灵素林碩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李偉 (明朝)李坦 (正德進士)李威 (前秦)李定 (北宋)李師敏李东阳李之芳 (唐朝)李從益李後主 (電影)李保李善 (漢朝)李周 (宋朝)李光洙李克用李国昌李瑗 (庐江郡王)李璬李養志李養沖李賓 (明朝)李鴻章李育 (儒家)李自成李桂官李標 (明朝)李欽湊李毓芬 (光緒進士)李惟岳李斗李文彩李敏 (永樂舉人)李思行杨名时杨士聪杨约杨维祯杨静 (演员)杨恭仁杨慎東方圖書館杜堮杜审言杜宽杜翰格竹桑显和桂萼桂良桓玄梁夢龍梁实秋梁儲梁維樞梁維本梁清遠楊宜楊守謙楊終楊諒楊鳴玉楊景宗樊皮武庚武狀元蘇乞兒武成達殷正茂殿試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毕沅毛昶熙永寧縣 (隆慶州)永乐迁都永忠永揚汪直 (宦官)汪文言汾酒汉军八旗汉惠帝沐劍屏沐斌沧州市沈垚沈德符沈維鐈沈近思洛陽伽藍記淳于意清代蒙古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武進士列表清軍入越戰爭清朝状元列表清朝文学清明上河圖湯金釗湯斌湖州市湖北省溥傑滏阳河满哥帖木儿滿洲八旗滿洲歷史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潘世恩朝鮮日治時期朝鲜半岛朝阳区 (北京市)木嵚朱仕玠朱元璋朱高煦朱鳳標朱贊儀朱軾朱江 (岷源)朱滔惠範成基命成德節度使戰車第3師團戴名世戴珊戴衢亨戈瑄我的野蠻奶奶明初四大案明經明鄭時期明武宗明朝明朝午門血案明朝吏部尚書明朝歷史明朝民變明成祖昭統帝新乐市新京方岳貢方俊官方法 (明朝)文昌帝君无极县愍太后教授 (官名)慕容宣昌慕田峪长城扬州府扬雄曹化淳曹雪芹曹欽程曹毓瑛曹振鏞曹操曾国藩景暘智果寺晉武公 扩展索引 (651 更多) »

劉吳龍

刘吴龙(),字绍闻,江西南昌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劉吳龍 · 查看更多 »

劉吉

劉吉,字祐之,明朝京師保定府博野縣(今河北省博野縣)人。政治人物,憲宗成化年間著名的“紙糊三閣老”之一。明孝宗初期還為明朝首輔。贈太師,諡文穆。.

新!!: 京城和劉吉 · 查看更多 »

劉宗敏

劉宗敏(),明末民變李自成軍主將。陝西藍田人,鍛工出身。.

新!!: 京城和劉宗敏 · 查看更多 »

劉宇亮

劉宇亮(),字季龙,号蓬玄,四川綿竹人,明朝內閣首輔,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登進士,授庶吉士,改翰林院檢討。天啟二年(1622年)參與修撰《明熹宗實錄》,后授南京光祿寺卿、左春坊贊善、右春坊右諭德。崇禎年間,兼任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少詹事,嘉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后升任吏部左侍郎。崇禎十年(1637年)擔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次年改文淵閣大學士,督察各鎮援兵。后兼任兵部尚書。 在京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受徐光啟的影響,接受了西方科學文化和天主教信仰。崇禎十四年(1641年)邀請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在「天官府」傳道,並率先領洗入教,成為綿竹奉教的第一人。綿竹的天主教会(今属天主教成都教区)也成了川南貴三省天主教会的母教會。.

新!!: 京城和劉宇亮 · 查看更多 »

劉寵 (樂安王)

刘宠(),一名伏胡,汉章帝长子千乘贞王劉伉的儿子。永元五年(93年)正月廿四,刘伉去世,刘宠袭封千乘王位。永元七年(95年),改国名乐安国,刘宠为乐安王。在位二十八年,122年于京师薨逝,谥号为夷,葬于洛阳。子劉鴻嗣位,刘鸿的儿子就是汉质帝。另一子刘得嗣平原王,永宁元年(120年)卒,无子。少子劉延平为清河王,劉延平的儿子就是刘蒜。.

新!!: 京城和劉寵 (樂安王) · 查看更多 »

劉之宸

劉之宸(),字罕峯。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劉之宸 · 查看更多 »

劉伉

刘伉,汉章帝长子,建初四年(79年)封千乘王。汉和帝即位,他是汉章帝的第四子,都是庶出。以刘伉为长兄,甚见尊礼。千乘王刘伉在位十五年,永元五年(93年)正月廿四,刘伉于京师薨逝,谥号为贞,葬于洛阳。子刘宠嗣位,刘宠的孙子就是汉质帝。.

新!!: 京城和劉伉 · 查看更多 »

劉稹

劉稹(),唐代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之侄。因發兵抵抗朝廷,引發了澤潞之戰,事敗,被部下所害。.

新!!: 京城和劉稹 · 查看更多 »

劉紹灝

劉紹灝(,道光十年十月初五日午時-光緒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亥時),又名濬,字蓉生,又字容深,號子景,又號視齋。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劉紹灝 · 查看更多 »

劉義慶

刘义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劉宋宗室,武帝劉裕之侄,襲臨川王。任官各地清正有績,後因疾病還京師,卒年四十一。曾集士人門客作《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文筆簡潔,為世人所推重。 義慶本長沙王劉道憐之子,過繼給劉裕另一弟弟劉道規,世襲臨川王,劉義慶為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先後任尚書省左僕射,出為荊州刺史,再轉任南兗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 義慶為人恬淡寡欲,愛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匯集門客,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多散佚,存《世說新語》一書,大傳於世。梁代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引書四百多種,與《世說新語》並行。 《世說新語》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期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始於德行,終於仇隙。每門皆收名人遺聞軼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故事。每則故事文字多寡不同,大抵以簡短雋永為主,長篇數行而盡,短言僅有三二十字,但均甚有可觀之處,皆可吟詠。.

新!!: 京城和劉義慶 · 查看更多 »

劉璟 (長史)

劉璟(),字仲璟,又字孟光,号易斋,明朝开国元勋劉基(劉伯溫)的次子,明朝政治人物。 劉璟在弱冠之年就通曉經學。明太祖想念劉基,就招其入殿,说话如同一家人。洪武二十三年,命其袭父爵,但是劉璟推卻,說是有兄长劉璉的长子劉廌在世。朱元璋于是特设閤门使给他,并任命其为谷王府左长史。劉璟善于言谈,尤其喜欢用兵。当时温州葉丁香反叛,延安侯唐勝宗向其请教退兵之策,后来果然有效。朱元璋大喜道:“劉璟真是刘基的儿子啊!” 一度与燕王朱棣对弈,朱棣问道:“您不让一让嗎?”劉璟正色回答道:“可讓的地方我就讓。不可讓的地方,我不敢讓啊。”朱棣懂得話中之意,所以沉默。后朱棣起兵靖難,劉璟随谷王归京师,劉璟上了十六道策略,朝廷不用。命其作為李景隆的參军事,兵败后上书,不省,回乡。。 朱棣打敗建文帝,即位,召见劉璟,劉璟称病不去。后被逮捕到京师,還是称「殿下」,不肯稱「陛下」。劉璟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因此下狱,狱中自縊身亡。法官想要迎合皇帝諭旨,上奏请求连坐其家屬,朱棣以其父是劉基之故,未予批准。.

新!!: 京城和劉璟 (長史) · 查看更多 »

劉聚

劉聚(),京師大名府清豐縣(今河南省清豐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寧晉伯。 劉聚為太監劉永誠從子,后為金吾指揮同知。奪門之變中有功,升任都指揮僉事,復超擢都督同知。后與征討曹欽,進右都督。成化六年,以右副總兵從朱永赴延綏,追賊黃草梁。中伏擊,鏖戰傷頦,麾下力捍以免。頃復與都督范瑾等擊寇青草溝,后擊敗寇軍出境。論功進左都督,以內援特封寧晉伯。成化八年,代替趙輔為將軍,總陝西諸鎮兵,接連擊敗數次入寇,給予世券。此後去世,贈侯,謚威勇。.

新!!: 京城和劉聚 · 查看更多 »

劉楗

劉楗(),京師順天府大城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二年,中舉;順治三年,登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次年,改兵科右給事中、吏科左給事中。順治十年,任兵科左給事中。順治十一年,任福建鄉試副考官。順治十三年,任山西河東道。順治十五年,任河南鹽驛道。順治十六年,任湖廣按察使。順治十七年,任湖廣右布政使。康熙二年,任江西布政使。康熙十四年,升任太常寺卿。康熙十六年,任大理寺卿。康熙十七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同年升任刑部尚書。.

新!!: 京城和劉楗 · 查看更多 »

劉正宗

劉正宗(),字可宗,號憲石,賜號中軒,山東安丘縣城里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崇禎元年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明亡仕清,在翰苑多年,累官文華殿大學士,監管禮部尚書。.

新!!: 京城和劉正宗 · 查看更多 »

劉源濬 (順治進士)

劉源濬,京師大名府滑縣(今河南省滑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三年,登進士,后任太和縣知縣。順治七年,改山東濟南府濟陽縣知縣。順治十三年,改陝西鞏昌府伏羌縣知縣,后升任刑部陝西清吏司主事、刑部山東司員外郎。順治十五年,任雲南道監察御史。順治十七年,巡按河南、并帶管屯田。后任廣西道監察御史、饒南九江道參議。.

新!!: 京城和劉源濬 (順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劉澍 (順治進士)

劉澍,京師順天府永清縣(今河北省永清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三年,登進士。順治八年,任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后升任工部虞衡司員外郎。順治十二年,督理江南蘆政。后升任工部郎中。次年改江南安盧道僉事;次年改陝西洮岷道僉事。后任河南按察司僉事、管河道專管修河事務。.

新!!: 京城和劉澍 (順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劉濞

劉濞(濞,注音ㄆ一ˋ,拼音pì;),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漢高帝劉邦之侄,劉邦兄長劉喜之長子。因为参与平定英布叛乱有功,被劉邦封為吳王,在位42年。漢景帝時,發動七國之亂謀反,兵敗后被东瓯国人杀死。.

新!!: 京城和劉濞 · 查看更多 »

劉星煒

劉星煒(),字映榆,號圃三,室名思補堂。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駢文家。.

新!!: 京城和劉星煒 · 查看更多 »

劉春霖

劉春霖(),字润琴,号石筼。直隶省河間府肃宁縣(今河北肃宁)付佐乡北石宝村人。近代书法家,中國科舉制度中最後一位狀元。.

新!!: 京城和劉春霖 · 查看更多 »

劉於義

劉於義(),字喻旃,號蔚岡。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劉一夔之子,劉復之父,武進西營劉氏第十一世。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學者。.

新!!: 京城和劉於義 · 查看更多 »

劉日純

劉日純(Lâu Ji̍t-sûn;),表字子安,生卒年不詳,臺南柳營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為一位台灣清治時期的販糖商人兼慈善家。.

新!!: 京城和劉日純 · 查看更多 »

城隍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民間信仰中的城池的守護神,亦為陰間司法體系的職司。.

新!!: 京城和城隍 · 查看更多 »

埔里地區歷史年表

埔里地區之地理位置位在臺灣本島之中央,東側為中央山脈,西側有國姓之深谷,南邊憑日月潭為界,北邊倚關刀山為屏障,地形十分險要,加上四季溫和,其豐富的自然環境提供了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距離今約三千年前,已有人類陸續在埔里盆地周邊臺地地區建立家園;從其史前遺址所發現的石器、陶器,可發現該時期之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但不知原因為何,這些史前人類又像謎一樣的消失。直到很久以後,才有埔社布農人與眉社泰雅人各自分別居住在埔里的南北兩側,成為埔里近代歷史之最早主角。 漢人大量進入埔里的最早紀錄是在1815年;當時,一千多名墾戶在郭百年等人率領下強行進入埔里。由於這次的移民行動沒有經過官府准許,再加上隨意殺害埔社及眉社原住民,終於引來當局關注;隔年,漢人被澈底驅逐,郭百年等墾首被依法懲治。埔社與眉社的原住民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對漢人因而產生不好的觀感;但也正因經過這些衝擊,他們才更加了解漢人的社會文化,激起其放棄狩獵並從事農耕的想法。 1825年,分散居住在臺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的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他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陸續進入埔里。 平埔族族群進入埔里後,一開始以埔社與眉社的佃田為生,後來依恃其農耕技術較當地族群進步,逐漸獲得當地大多土地,當地原居民因此逐漸撤往山區居住。後來,漢人也隨著逐漸鬆弛廢除的內山開墾禁令陸續前來開墾居住。1875年,埔里地區之開發大致完成。 沙連堡成立於清朝乾隆年間,其範圍包括今部份水里鄉、魚池鄉、國姓鄉、埔里鎮及仁愛鄉一帶;而埔里正是水沙連六社的重要地區,當初稱為蛤美蘭社,亦稱埔裡社(埔裏社)。道光年間,平埔族遷居至該地,並建立三十多個部落。光緒年間,總兵吳光亮建立大埔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在此設立隸屬南投縣之埔里鎮,位於臺灣省的地理中心一帶及南投縣轄境之北,其東側為仁愛鄉,西側為國姓鄉,南面魚池鄉,西距草屯鎮38公里,西北距臺中58公里,南距日月潭約17公里,是通往臺灣中部各主要風景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鎮內所轄面積約162.227平方公尺,人口約87,000人,包含泰雅族、平埔族、閩南人、客家人及外省人各族群;除商業活動之外,居民大多從事農林業,全區沒有大型工廠。.

新!!: 京城和埔里地區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原伯魯

原伯鲁,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原国国君。 前524年六月,参加会葬曹平公的鲁国使臣见到原伯鲁,与他交谈,发现原伯鲁不喜学习。回国告知闵子马,闵子马表示王室要动乱了。前513年三月十三,京师里杀死了召伯盈、尹氏固。原伯鲁已死,于是杀了原伯鲁的儿子。.

新!!: 京城和原伯魯 · 查看更多 »

华允诚

華允誠(),字汝立,號鳳超。直隸无锡人。明末忠臣,官至吏部員外郎。清初,因不肯剃髮被殺。.

新!!: 京城和华允诚 · 查看更多 »

十三經注疏

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經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書注疏》、《毛詩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漢至唐一千多年中經學的總結性成果。各部注、疏成書最早者在西漢(西元前206年-後8年),最晚者在南宋(1127-1279)。在明朝(1368-1644),十三部經書及其注疏首次一同刻板印刷,并獲得帝王朝廷的肯定,從而使“十三經注疏”成熟、確立為一個整體性概念。程蘇東,再論“十三經”的形成與《十三經注疏》的結集,收入《國學研究(第二十五卷)》,257-29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

新!!: 京城和十三經注疏 · 查看更多 »

卢俊义

盧俊義,是《水滸傳》中的人物,外號「玉麒麟」,梁山泊排名第二,地位僅次於宋江。祖居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大名县),是當地家大業大的富豪,也是聞名遐邇的槍棒名家。被迫加入梁山泊與朝廷對抗。 後來歸順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可是蔡京等奸臣妒才,又傳召盧俊義回到京城汴梁,把水銀放在皇帝御賜的飯菜中,盧俊義吃了以後背痛失足落水溺死。.

新!!: 京城和卢俊义 · 查看更多 »

卢镗

卢镗(),字聲遠,一字子鳴,浙江麗水人,祖籍河南羅山,明朝抗倭將領。.

新!!: 京城和卢镗 · 查看更多 »

卢渥

卢渥(),字子章,唐代诗人,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二房,卢词子。.

新!!: 京城和卢渥 · 查看更多 »

卜大順

卜大順(),字達夫,號簠泉,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今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吏部郎中。.

新!!: 京城和卜大順 · 查看更多 »

卜鲁罕

卜鲁罕(;),巴牙惕氏,元成宗铁穆耳受册宝皇后,驸马脱里思之女。.

新!!: 京城和卜鲁罕 · 查看更多 »

卖油郎独占花魁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短篇拟话本小说,收录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讲述了才貌双全、名噪京城、称为“花魁娘子”的名妓莘瑶琴,最终嫁给了作小本生意的卖油郎秦重的故事。这篇小说后来被多次改编为话本以及多种剧本、电影等。.

新!!: 京城和卖油郎独占花魁 · 查看更多 »

南京 (消歧义)

南京意思為南方的京城。可能指:.

新!!: 京城和南京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南京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是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奉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建成的明代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初名国子监,设于直隶京师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鸡笼山以南。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改称南京国子监,常代称以“南监”、“南雍”,与“北监”北京国子监并立。南京国子监在永乐年间达到极盛,一度有学生九千余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清军占领南京后逐渐衰败。 清军顺治七年(1650年)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南京国子监故址的核心部分在今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

新!!: 京城和南京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南皮县

南皮縣,河北省滄州市下辖的一个县,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

新!!: 京城和南皮县 · 查看更多 »

南浡里

南浡里(Lambri),13世纪至15世纪苏门答腊岛西的一小国,《爪哇史颂》作Lamuri,《马可波罗游记》作Lambri,宋代《诸蕃志》作兰无里、《岛夷志略》作喃诬哩、《瀛涯胜览》作南浡里、《西洋番国志》作南巫里。 南浡里国,东接黎代,西与北临大海,海中有帽山(今韦岛),山之西是南浡--海;国南边是山,山之南又临海。15世纪初,南浡里全国仅千余户,信奉伊斯兰教,国王也信奉伊斯兰教。国王居所用大木架高三四丈,楼下放牛羊等牲口。明永乐七年(1409年)南浡里王曾率领臣下数十人,随郑和宝船到京师,进贡降真香等物品。 16世纪中叶,南浡里改名为亚齐,在今印尼亚齐区,亚齐河口哥打拉贾(Kutaraja)。.

新!!: 京城和南浡里 · 查看更多 »

召信臣

召信臣,字翁卿,西漢九江郡壽春(今安徽省寿县)人。水利專家。.

新!!: 京城和召信臣 · 查看更多 »

叶向高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萬曆十一年進士。崇禎年間官至內閣首輔。.

新!!: 京城和叶向高 · 查看更多 »

司徒煦

司徒煦(),字開曙,號春埜,又號心竹,廣東省肇慶府開平縣赤坎滘堤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司徒煦 · 查看更多 »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新!!: 京城和司馬師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新!!: 京城和司马懿 · 查看更多 »

叔鞅

叔鞅(),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是魯文公之子叔肸的玄孫,子叔声伯的曾孙、叔老之孙、叔弓之子。 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到京师,参与安葬周景王,叔鞅从京师回到鲁国,说起王室动乱,闵马父说:“王子朝必不能得胜,亲附他的人,都是上天所弃的。” 前519年(鲁昭公二十三年)正月癸丑,叔鞅卒。.

新!!: 京城和叔鞅 · 查看更多 »

叔青

叔青,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是叔弓的玄孙、定伯阅曾孙、西巷敬叔之孙、叔還之子。 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冬,周敬王驾崩,叔青到京师洛邑去会葬。前472年(鲁哀公二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五年)秋八月,叔青到越国,为鲁国第一次出使越国。越国的诸鞅来鲁国聘问,回聘叔青的访问。.

新!!: 京城和叔青 · 查看更多 »

吳保初

吳保初(),字彥復,又字君遂,號嬰公、北山,安徽廬江人,曾任主事,支持戊戌維新,維新四公子之一。女兒吳若男,女婿章士釗。 父親吳長慶為淮軍名將,曾任浙江提督。.

新!!: 京城和吳保初 · 查看更多 »

吳兆騫

吳兆騫(),明末清初詩人。字漢槎,號季子。江南吳江人。以“丁酉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康熙二十年(1681年)納資放歸。.

新!!: 京城和吳兆騫 · 查看更多 »

吳光悅

吳光悅(),原名廷燮,字星乙,又字星一,號見樓,室名瑞芝堂。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吳光悅 · 查看更多 »

吳應熊

吳應熊(),明末清初将领吴周建立者吳三桂之子。.

新!!: 京城和吳應熊 · 查看更多 »

吴三桂

吳三桂(),吴周开国皇帝,汉族,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辽西(今辽宁绥中县人)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絞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並於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尊之為周太祖高皇帝。.

新!!: 京城和吴三桂 · 查看更多 »

吴兑

吴兑(),字君泽,号环洲,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吴兑 · 查看更多 »

吴杰 (医家)

吴杰,明代医生。中医学家。字士奇,自号旸谷。明代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明孝宗弘治年间,吴杰因精于医术应召至京师,惯例高等入御药房,次入太医院。吴杰经礼部试入御药房,因怜悯一起考试的医生被遣还,吴杰愿辞御药房,请同入太医院,尚书允许了。正德年间,武宗得喉疾,吴杰上清丸一服而武宗痊愈,于是擢为御医。后又治愈武宗被虎惊、口出血以及御马监卒腹痛等症。而每治愈一疾辄进升一官,官至太医院使。明武宗每次出行,必让吴杰随行。江彬执意请武宗行幸宣府。吴杰担心将有不测,对武宗身边的近侍说:“疾极矣,仅可还大内。倘至宣府有不讳,辈宁有死所乎?”经近侍百般解劝,武宗始决意回京。武宗回京后崩逝,江彬伏诛,遂使朝野内外太平晏然。吴杰精通脉理,开方用药多以脉象为依据,而不固守成方,每获良效。卒年七十八岁。.

新!!: 京城和吴杰 (医家) · 查看更多 »

向文琳

向文琳(真壁里之子親雲上朝顯,1769年-1824年或1825年)琉球國武術家,擅長於琉球國的武術「手(ティー)」。真壁御殿三世向元輔(真壁按司朝義)第四子。童名思良金。 向文琳自幼就展現出其武術天賦,十五六歲時臂力兼人,琉球二十村中無人能與他相匹敵。1794年12月,向文琳隨琉球進貢使團前往清朝,其間曾向京師善撲營的教官學習刀槍、拳法等武術。 向文琳特別擅長的腿功「騰空踢腿」,據說是他在京師學到的「查拳」拳術中的一種技法,其運動量大,難度高,威力巨大。向文琳將這種技法帶回琉球,為唐手拳(即後來的空手道)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Category:1769年出生 Category:琉球武術家 Category:第二尚氏王朝人物 Category:真壁御殿 W文.

新!!: 京城和向文琳 · 查看更多 »

吕永吉

吕永吉,隋朝济南郡人,隋文帝舅舅家的表兄弟。.

新!!: 京城和吕永吉 · 查看更多 »

均輸法

均輸法,此法行之有年,早在西漢桑弘羊時試行,唐代以後各郡置均輸官,達到「斂不及民而用度足」。北宋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亦曾推行均輸法。.

新!!: 京城和均輸法 · 查看更多 »

士鲂

士鲂(),彘季、彘恭子,士会之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下军佐。 前573年正月,欒書和荀偃殺死晉厲公,派荀罃和士鲂到東周京師洛邑去迎接孫周,孫周即位為晉悼公,念及士會、士燮的功業命士鲂為下軍佐。楚國入侵宋國,韓厥派士鲂到魯國请求出兵助战。臧武仲建議季文子按照當年荀罃乞师的規模出兵。前570年,士鲂与候奄(官职)张老阻止晉悼公懲罰因執法處死晉悼公弟弟揚干車夫的魏絳。前568年春,戎人入侵王畿,周灵王派王叔陈生到来晋国控诉。晋国卻把王叔陈生拘捕,派士鲂到京师,稟奏周灵王其實是王叔陈生勾结戎人。前564年十月,晋国率领诸侯伐郑国,栾黡、士鲂领下军及滕国、薛国军队攻郑国北门。前563年,晋国修筑虎牢关附近的梧城、制城,命士鲂、魏绛率军驻守。郑国只好再次与晋讲和。前562年,秦国由庶长鲍、庶长武率军伐晋,下军佐士鲂轻敌出击庶长鲍,庶长武掩杀,士鲂大败。前561年夏,士鲂聘问鲁国,拜谢去年鲁国相助出兵伐郑。冬,鲁襄公至晋国,答谢士鲂聘问。前560年春,荀罃、士鲂去世,晋悼公将四军八卿改为三军六卿。.

新!!: 京城和士鲂 · 查看更多 »

壬寅宮變

壬寅宫变是发生在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六名宮女和两名妃嫔意圖殺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敗事件。由於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稱之為“壬寅宫变”。.

新!!: 京城和壬寅宮變 · 查看更多 »

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享年56,清朝末年侠客、武術家。本名王正谊,字子斌,乳名安子,祖籍河北沧州,回族。由于王五於李凤岗师门中排行第五,绰号“小五子”,善用大刀,因此江湖称其为「大刀王五」。位列晚清武林十大高手之首,武功蓋世。.

新!!: 京城和大刀王五 · 查看更多 »

大內裏

大内裏,為日本平安京內的宮城,因平安京「規劃」為二重城制度,所以也相當中文語意境的皇城,而「內裏」、「皇居」才相當中國的宮城;實際上,平安京直至幕末都未起造城墎,故大內裏應視同京城,平安京淪為山城國的一部分。自12世紀以降,平安京大內被燒燬後,天皇遷居土御門東洞院殿(即京都御所),其周遭亦定有大內裏的「區域」,而天皇居住的內宮稱「内裏」不再稱為「大内裏」。14世紀後,因大內裏區域漸漸模糊消失,基於現實,"天皇所居的宮城統稱為「大内裏」",成為一般化的說法。原大內裏東西約1.2km、南北約1.4km,較明朝行宮鞏華城稍大。 大内裏的宮城門有:.

新!!: 京城和大內裏 · 查看更多 »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台北霞海城隍廟,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上,是台北市的直轄市定古蹟。該廟廟地十分狹窄,面積約只有46坪大,卻是大稻埕一帶地區的重要民間信仰中心,與法主真君廟、慈聖宮媽祖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也是大台北相當重要的廟宇之一。 一般來說,霞海城隍廟所屬宗教應為道教或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城隍信仰,屬多神教。該廟除了主祀霞海城隍外,也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另外,該小廟現容納有600多尊各式神像,也是該廟的特色之一。.

新!!: 京城和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 查看更多 »

大韓民國氣象廳

大韓民國氣象廳(대한민국 기상청、Kore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MA),大韓民國環境部下属的一個行政機關,負責氣象及地震、火山有關的觀測、預報和研究等事務。在1990年12月27日,從中央氣象台升格為氣象廳。地址為首爾銅雀區汝矣大方路16巷61。.

新!!: 京城和大韓民國氣象廳 · 查看更多 »

大順 (政權)

大順(1644年—1649年),或称李顺,是中國歷史上於明朝末年由農民軍闖王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建立的政权,但之后又被清朝击败,最后被南明政权和清朝所灭。.

新!!: 京城和大順 (政權) · 查看更多 »

大顺国

大顺国,是指1950年在北京等地,由九宫道首领李懋五为首图谋成立的一个秘密结社政权。.

新!!: 京城和大顺国 · 查看更多 »

天津港

天津港,也称天津新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海河的入海口和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沿海岸线,处于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天津港是在淤泥质浅滩上挖海建港、吹填造陆建成的人工深水港。目前,天津港主航道水深已达21米,可满足30万吨级原油船舶和国际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船进出港。2013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准箱,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5亿吨港口。2014年1月1日,中国第一条人工开挖的复式航道在天津港正式通航。.

新!!: 京城和天津港 · 查看更多 »

太极宫

太极宫,隋朝時稱大宮,是隋唐兩代的皇宫,政治中心所在。 宫城建于隋初开皇二年至三年(582年—583年),时称大宫。位于宫城的中央,东临东宫,西连掖庭宮及內侍省,南接皇城,北抵西内苑。唐朝建立后,改称太极宫。皇帝在京师长安城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或大内;又因其位置在大明宫之西,亦称西内。 宫城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1米,面积1.9平方公里,约相当今北京明清故宫的二點六倍。史料記載,玄武門之變時李淵於太極宮中的北海池上泛舟,卻未能聽見戰鬥的聲響,可見太極宮之大。.

新!!: 京城和太极宫 · 查看更多 »

奎林

奎林(v,),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字鍾山、直方,號竹谿,室名靜怡軒、瑤圃、幽棲堂。諡武毅。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新!!: 京城和奎林 · 查看更多 »

奕譞

醇賢親王奕譞(a;),字樸菴,別稱竹窗、蘭陽,室名為九思堂、思謙堂、退省齋、退潛別墅。清道光帝第七子,故一般稱他為七王爺;母为道光帝莊順皇貴妃乌雅氏(1822年-1866年),兄为咸丰帝,谥贤。詔定稱號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皇帝本生祖考醇賢親王。 奕譞的嫡福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與她所生的第二子载湉後來成为光绪帝。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奕譞的長孫溥儀为清朝末代皇帝,即宣統帝。奕譞是清朝皇室任命的名义上的清末海军及北洋水师最高统帅,实际上指挥权属于李鸿章及淮军丁汝昌。.

新!!: 京城和奕譞 · 查看更多 »

奕𧷨

已革庄親王奕𧷨(),滿洲愛新覺羅氏。庄襄親王绵课第十三子,為第6任庄親王(1826年-1839年)。 1826年袭親王,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帝以宝华峪地宫入水,追论绵课罪,降奕𧷨郡王,并夺其兄奕貹,奕叡,奕腆爵。道光十八年(1838)九月,他因与辅国公溥喜赴尼寺食鸦片,夺爵,尼寺的广姑子则归刑部判罪发遣。庄親王改由族叔父辅国公绵护袭爵。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又被发往吉林,“又娶民女为妾”,二十三年(1843)改戍黑龙江,三十年(1850)正月奉旨释回。咸丰十年(1860)十一月二十九日卒,年47岁。.

新!!: 京城和奕𧷨 · 查看更多 »

姚延著

姚延著(),字象懸,號榕似,浙江乌程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順治六年(1649年)與其兄姚延啟同登己丑科進士,除廣西慶遠府知府。官至江南按察使。順治十八年(1661年)爆發通海案,姚延著「不欲于無事中生事」,僅判處知縣任體坤一人。王重、袁大受不甘心,疏通京城御史馬騰蛟,以為「不速殺此十生,金壇禍端百出,而蠆先中於鄉紳矣!」。姚延著因“疏縱”之罪,被處以絞刑。《清史稿》有傳。.

新!!: 京城和姚延著 · 查看更多 »

姚文田

姚文田(),字秋農,號梅漪。浙江歸安縣(今浙江吴兴)人。清朝政治人物、狀元。官至禮部尚書。.

新!!: 京城和姚文田 · 查看更多 »

姚文燮

姚文燮(),字经三,号羹湖,又号黄蘖山樵、听翁、泳园,室名无异室、乐耕室。江南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前期画家、文学家、学者、官员。.

新!!: 京城和姚文燮 · 查看更多 »

姜宸英

姜宸英(),字西溟,號淇園,又號韋間,明末清初書法家、史学家。浙江慈谿縣(今慈溪市)人。.

新!!: 京城和姜宸英 · 查看更多 »

姜晟

姜晟(),字光宇,號杜薌,江蘇元和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姜晟 · 查看更多 »

孝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員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新!!: 京城和孝廉 · 查看更多 »

孝端顯皇后

孝端顯皇后(),王姓,名喜姐,籍貫余姚(今浙江余姚),生於京師,父永年伯王偉。王喜姐是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間唯一一位親自冊立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在皇后位最长的一位皇后,正位中宫共四十二年。.

新!!: 京城和孝端顯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文竇皇后

竇皇后(前205-前135年),中国西汉時期皇族女性,為汉文帝皇后、漢景帝生母,出身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儘管《史记》和《汉书》均未提及她的名字,但東漢趙歧在《三輔決錄》有提到其名為“猗”《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趙歧》:「(趙)歧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於時。」。另外,唐代司马贞撰写的《史记索隐》中,提到西晋皇甫谧称窦皇后的名字为“猗房”。她掌握政權橫跨景帝、武帝兩代,主張黃老之術,成為西漢初年道家「無為而治」的忠實執行者及維護者。雖然她不如呂太后、衛子夫般為人熟悉,但是她對西漢的政治影響不可少覷。.

新!!: 京城和孝文竇皇后 · 查看更多 »

孫家鼐

孫家鼐(),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今淮南市壽縣)人,晚清狀元、政治家。.

新!!: 京城和孫家鼐 · 查看更多 »

孫元化

孫元化()字初陽,一字火東,大明南直隶松江府嘉定县高桥何家弄(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人,天主教基督徒,聖名依納爵(Ignacio),明末官员、数学家、火器专家,徐光启的学生。.

新!!: 京城和孫元化 · 查看更多 »

孫繼魯

孫繼魯(),字道甫、號松山,諡清愍,雲南都指揮使司雲南右衞(今雲南省昆明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靖二年(1523年),登進士,授澧州知州,因事連坐而改國子助教。此後歷任戶部郎中,監通州倉、外任衞輝府、淮安府知府。此後因與織造中官對抗,而被誣陷逮捕入京,之後大學士夏言救免。然而孫繼魯不謝,后夏言不悅。改為補黎平府知府。此後升任湖廣提學副使,進山西參政。嘉靖二十三年,任山西按察使。后改任陝西右布政使。 嘉靖二十六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撫。其與當時總督都御史翁萬達發生衝突,兩人相互上疏。當時恰逢嘉靖帝依賴翁萬達,於是大怒孫繼魯私自上疏引往事議君上。而夏言亦厭惡孫繼魯,遂逮捕其下詔獄。久之疽發於項部病死。明穆宗即位后,贈兵部左侍郎,賜祭葬,廕一子,諡清愍。.

新!!: 京城和孫繼魯 · 查看更多 »

孫瑞珍

孫瑞珍(),字儲英,號符卿,晚號安敦老人,山東濟寧州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孫玉庭之子。嘉庆十五年(1810年)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历大理寺少卿、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戶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官至戶部尚書,因病免職。卒諡文定。长子孙毓珠,次子孫毓汶。.

新!!: 京城和孫瑞珍 · 查看更多 »

孫銘恩

孫銘恩(),字蘭檢,清代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咸豐初年官至安徽學政。太平軍攻佔太平府城後被俘,不屈被殺。.

新!!: 京城和孫銘恩 · 查看更多 »

孫楫

孫楫,字濟川,號駕航,山东济宁人,清朝政治人物。 户部尚书孙瑞珍之孙,兵部尚書孫毓汶之侄。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二甲二十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内阁中书。历礼部主客司郎中记名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广东按察使、盐运使、广东雷州府知府、广州府知府、广西右江兵备道、湖南按察使、扬州知府等职,官至顺天府府尹。光緒二十八年卒于京师寓次。.

新!!: 京城和孫楫 · 查看更多 »

孫毓溎

孫毓溎,清代狀元,字犀源,号梧江。山东济宁人,体仁阁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庭之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孫毓溎位列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六年出任云南学政、后任山西按察使调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布政使,积劳成疾,遂乞假归。同治六年卒于京邸。.

新!!: 京城和孫毓溎 · 查看更多 »

孔奮

孔奮,字君魚,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東漢武都太守。孔子第十六代孫。.

新!!: 京城和孔奮 · 查看更多 »

孔尚任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一号雲亭山人,山東曲阜縣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歷官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员外郎,清朝戲曲作家,著有《桃花扇》,與《长生殿》作者洪-昇-齊名,俗謂“南洪北孔”。.

新!!: 京城和孔尚任 · 查看更多 »

孔彦缙

孔彦缙(),字朝绅,山東曲阜人,孔子第五十九代嫡孫。 孔公鑑之子。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十三生,名與字皆為當時的燕王世子朱高熾命名,次年,其父孔公鑑因病去世,被母亲胡氏抚养教育。 永樂八年(1410年)襲封衍聖公。剛滿十歲,明成祖命他在國子監讀書學習,不久後便回到曲阜。因年纪比較小,在宗族管理和宗廟祭祀等方面沒有經驗。就经常向叔父曲阜縣知县孔公镗请教。永樂九年(1411年)孔彥縉請求維修孔廟,工部准奏。此工程歷時五年,共維修廊、廡、樓、閣二百七十餘間,令孔廟面貌煥然一新。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即位,孔彥縉赴京朝賀。仁宗對侍臣說:「外藩貢使皆有公館,衍聖公假館民間,非崇儒重道意。」於是,賜予府邸在東安門外。宣德四年(1429年)為充實孔廟藏書,孔彥縉咨文禮部,同意到福建購書賜予孔廟。不久,又上書朝廷,說明孔廟雅樂及樂舞官服的損壞情況,明宣宗命有司修治。 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到國子監視察。孔彥縉率孔、顏、孟三氏學子入京觀禮,賜座彝倫堂聽講。皇帝每次視察國子監時,都詔衍聖公前去觀禮,自此形成定製。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赐正一品朝服、公服、常服。 孔彥縉自幼失怙,能夠獨立自主,然而卻與族人相處不睦。景泰六年(1456年)與族祖克昫等人相訐,代宗將相訐之事擱置一旁,不予過問。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王直为其撰写墓表。孔彦缙有四子三女:孔承慶(夏氏所生)、孔承吉(江氏所生)、孔承泽(郭氏所生)、孔承源(牙氏所生),長子孔承慶早逝,长孙孔弘绪袭爵。 File:Kong Yanjin - bixi - P1060193.JPG|孔彦缙墓.

新!!: 京城和孔彦缙 · 查看更多 »

孙堪

孙堪(),明朝军事人物。忠臣孫燧长子。嘉靖五年武状元。字伯子,号志健,浙江余姚人。.

新!!: 京城和孙堪 · 查看更多 »

孙毓汶

孫毓汶(),字萊山,號遲盦,山東濟寧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孙毓汶 · 查看更多 »

定州 (北魏)

定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魏皇始二年(397年)攻克后燕的首都弗违后,将附近的原冀州属地析置安州,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为定州,辖五郡:中山郡、真定郡、博陵郡、巨鹿郡、北平郡。 隋朝废州,原定州核心区域划为博陵郡,郡治鲜虞县;唐朝改博陵郡为定州,属河北道;宋朝属河北西路,宋徽宗年间升为中山府;金朝仍称中山府,属中都路。 元朝中山府属中书省真定路;明朝改中山府为定州,属京师真定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省的定州直隶州;1913年废。 Category:北魏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清朝的州 Category:河北的州 Category:保定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石家庄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邢台行政区划史 Category:40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724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京城和定州 (北魏) · 查看更多 »

定州市

定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直接管辖的县级市,位于保定市和石家莊市之间,北纬38°14ˊ至38°40ˊ,东经114°48ˊ至115°15ˊ之间,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

新!!: 京城和定州市 · 查看更多 »

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是宋代对邸报实行的新闻检查制度,是一种事先检阅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检查制度。进奏院每5日将编好的邸报稿样送达枢密院,审查合格的称为“定本”;再将定本作为标准,由进奏院抄写后传至各地。.

新!!: 京城和定本制度 · 查看更多 »

宣府卫

宣府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防御蒙古,设立宣府左、右、前三卫。治今河北省宣化县。为近被防卫要地。正统时,瓦剌也先进攻宣府,京师为之震动;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从太原绕道由此直取京师。.

新!!: 京城和宣府卫 · 查看更多 »

宣府巡抚

宣府巡撫,全稱巡撫宣府地方贊理軍務。明正統元年始設,或兼理大同,不專一鎮,至成化十四年始定設,后加贊理軍務。 下轄口北分巡道、口北分守道、懷隆兵備道等三道;以及直隸的延慶州、保安州,山西布政司的蔚州、廣昌縣,萬全都司的萬全右衛等十四衛,興和等七所;昆都力哈諸部貢市。.

新!!: 京城和宣府巡抚 · 查看更多 »

宮鴻曆

宮鴻歷(),字友鹿,別字恕堂,江蘇泰州人(一說直隸靜海人)。 生於清世祖順治十三年,少以詩聞名。廪贡生,四十歲以後游京師,在蕭寺中讀書。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二甲十八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卒年不詳。著有《恕堂诗》。.

新!!: 京城和宮鴻曆 · 查看更多 »

官場現形記

《官場現形記》,晚清譴責小說,共60回。作者李寶嘉(1867年-1906年),字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 本書體裁仿《儒林外史》,由一系列獨立人物故事連接而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於《世界繁華報》連載,至光绪三十一年止。直指封建官僚胥吏習性與官場黑暗腐敗。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劉鶚的《老殘遊記》、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新!!: 京城和官場現形記 · 查看更多 »

宇文纯

惑王宇文纯(),字堙智突,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九子。 武成初年,封陈国公,食邑万户。保定年间,拜岐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使突厥迎阿史那皇后,拜大将军,进位柱国。出为秦州总管,转陕州总管,督鴈门公田弘攻克北齐宜阳等九城。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陈王。四年(575年),东伐北齐,宇文纯为前一军总管。因周武帝寝疾,班师。五年(576年),再东伐北齐,宇文纯为前一军总管。率步军二万守千里径。平并州,进位上柱国,拜并州总管。宣政元年(578年),进雍州牧,迁太傅。大象元年(579年)五月,下诏以济南郡食邑万户给宇文纯,宇文纯出就国。二年(580年),朝京师。与其子世子宇文谦、扈公宇文让、宇文议为大丞相杨坚所害,国除。.

新!!: 京城和宇文纯 · 查看更多 »

宇文盛 (越王)

宇文盛(),字立久突,越野王,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十子。 武成(559年—560年)初年,封越国公,食邑万户。天和(566年—572年)年间,进柱国。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越王。五年(576年),东伐北齐,宇文盛为后一军总管。次年,攻克高显等数城,平并州,进位上柱国。平邺城,拜相州总管。宣政元年(578年),拜大冢宰。汾州稽胡刘爱逻干反周,宇文盛率诸军讨平。大象元年(579年),迁大前疑,转太保。下诏以丰州武当、安富二郡食邑万户给宇文盛,宇文盛出就国。二年(580年),朝京师。其秋,杨坚诬告其与赵王宇文招谋反,与其子宇文忱、宇文悰、宇文恢、宇文懫、宇文忻等五人被害,国除。.

新!!: 京城和宇文盛 (越王) · 查看更多 »

宇文达

宇文达(),字立久突,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十一子,代奰王。.

新!!: 京城和宇文达 · 查看更多 »

宇文逌

宇文逌(),字尔固突,滕闻王(一作滕简王),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十三子。 少好经史,解属文。武成(559年—560年)初年,封滕国公,食邑万户。天和(566年—572年)末年,拜大将军。建德初年,进位柱国。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滕王。六年(577年),宇文逌为行军总管,与齐王宇文宪征稽胡。宇文逌破其首领穆友等,斩首八千级。还为河阳总管。宣政元年(578年),进位上柱国。伐南陈,宇文逌为元帅,节度诸军事。大象元年(579年)五月,下诏以荆州新野郡食邑万户给宇文逌,宇文逌出就国。二年(580年),朝京师。冬,与其子怀德公宇文祐、箕国公宇文裕、宇文礼、宇文禧为隋文帝所害(墓志称其病亡),国除,诏赠滕国公。宇文逌所著文章,颇行于世。 宇文逌谥闻,与其他被杨坚所害的四位兄弟一样,都是恶谥。但本人墓志题名、正文所载谥号为“间”,通“简”,《隋书·经籍志》又收有“滕简王集”,且宇文逌一生并无失德之举,文才出众,又是皇帝叔祖父,“简”可能是宇文逌最初的谥号,在杨坚篡位后才改为恶谥。 宇文祐母为宇文逌姬妾马称心。马称心后为隋朝女官。.

新!!: 京城和宇文逌 · 查看更多 »

安国市

安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保定市代管,素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與安徽亳州同為南北中藥材集散地。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安国主要指祁州镇。.

新!!: 京城和安国市 · 查看更多 »

宋太宗

宋太宗趙炅(),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1年,享年58岁。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本名趙匡義,字廷宜,其兄长赵匡胤登基後為避諱,改名趙光義,即位時又改名趙炅(音炯)。 宋太宗文治有為,但不善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之后又灭亡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次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980年又试图兼併交趾,但惨败,使交趾(越南)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

新!!: 京城和宋太宗 · 查看更多 »

宋纁

宋纁(),字伯敬,號栗菴、栗亭,諡莊敬(一说莊敏),明朝政治人物。河南商丘人。同进士出身,官至吏部尚書、戶部尚書。.

新!!: 京城和宋纁 · 查看更多 »

宋用臣

宋用臣(),北宋宦官,字正卿,开封府人。 宋用臣以父荫供职内省。宋神宗时,兴建东、西府、筑京城,建尚书省、太学,立原庙,导洛水通汴河,这些大工程,都是宋用臣掌理。官至登州防御使、加宣政使。宋哲宗元祐初年,降为皇城使,贬谪为监滁州、太平州酒税。与王中正、李宪、石得一被旧党视为“四凶”。元祐四年(1089年),主管灵仙观。绍圣初年,召为内侍押班,宋徽宗即位,转任蔡州观察使、入内副都知。为永泰陵修奉鈐辖,卒赠安化军节度使,谥号僖敏。.

新!!: 京城和宋用臣 · 查看更多 »

宋牧民

宋牧民(),字耑愚,京師保定府容城縣(今河北省容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顺治三年,登进士,授中书舍人,擢戶科給事中。顺治十二年,升任戶科右給事中。顺治十三年,改河南按察使司副使、汝南兵備道。.

新!!: 京城和宋牧民 · 查看更多 »

宋景

宋景(),字以賢,號南塘,江西奉新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宋景 · 查看更多 »

寶鋆

寶鋆(),字佩蘅,索綽絡氏,滿洲鑲白旗人,晚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 寶鋆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咸丰时曾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时,任军机大臣,并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與恭親王、文祥等自同治初年掌管樞務,是洋务运动时中央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光绪年间,为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文靖”。.

新!!: 京城和寶鋆 · 查看更多 »

富峪卫

富峪卫,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升富峪千户所置,治今河北省平泉县北,属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年)徙京师(即今北京市),后废。 Category:明朝卫所.

新!!: 京城和富峪卫 · 查看更多 »

尚之孝

尚之孝(),汉军镶蓝旗人,平南王尚可喜次子,初为平南藩下都统,三藩之乱爆发后,率部与广东叛军作战。因尚可喜厌恶长子尚之信所作所为,尚之孝获袭平南王爵,但之孝害怕之信不满,旋即辞去爵位。康熙帝以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统兵平叛。此后,尚之信反清,尚之孝的兵权被剥夺,闲居广州。尚之信归顺清廷后,尚之孝被召还京师,授内大臣,后再授宣义将军,南下江西平叛,多有斩获。江西平定后,尚之孝上书朝廷请求归葬其父于海城并为之守墓,不久,因事革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尚之孝病死于海城。.

新!!: 京城和尚之孝 · 查看更多 »

尚泰王

尚泰(;)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九代國王,也是最後一位琉球國中山王。1848年至1879年在位。.

新!!: 京城和尚泰王 · 查看更多 »

尹吉儿察

尹吉儿察,明朝初年,吐鲁番首领。永樂二十年(1422年),尹吉儿察与哈密国一起向明朝贡马1300匹,被明成祖赐赉有加。不久,尹吉儿察为东察合台汗国歪思汗驱逐,尹吉儿察逃到京师。明成祖怜悯他,命他为都督佥事,把他遣还故土。尹吉儿察感谢中国之德,洪熙元年(1425年),亲自率部落来朝。宣德元年(1426年),也是如此。明宣宗非常厚待,回国之后病卒。.

新!!: 京城和尹吉儿察 · 查看更多 »

尹繼善

尹繼善(v,),字元長,號望山,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尹泰之子。清朝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新!!: 京城和尹繼善 · 查看更多 »

岳州府

岳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岳州路置,治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属湖广行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 降为州,十四年又复为府。辖境相当今湖南省岳阳、平江、临湘、华容、安乡、南县等市县地。三十年辖境扩大,包有今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桑植、张家界等市县地。清属湖南省。雍正七年(1729年)澧水流域分置澧州直隶州,辖境缩小。1913年废。.

新!!: 京城和岳州府 · 查看更多 »

岳樂

岳樂(z;),一名岳洛。清太祖之孫,饒餘郡王阿巴泰第四子。清初宗室、親王。.

新!!: 京城和岳樂 · 查看更多 »

岳映斗

岳映斗,字匡大,陝西三原人。明末清初官員。 映斗為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進士,次年甲申之變,京師陷於流賊;清兵入關後,仕清。順治三年(1646年),補選內翰林國史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侍讀學士。.

新!!: 京城和岳映斗 · 查看更多 »

崔琦 (東漢)

崔琦,字子瑋,涿郡安平縣(今屬河北省)人,和濟北相崔瑗同宗。著賦、頌、銘、誄、箴、吊、論、《九咨》、《七言》,共十五篇。.

新!!: 京城和崔琦 (東漢) · 查看更多 »

崔碧

崔碧(),字仲玉,京師永平府昌黎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永樂十九年,登進士,授交趾道監察御史,后改江西道監察御史。后升任山東按察使司僉事,死於任內,享年49歲。.

新!!: 京城和崔碧 · 查看更多 »

巡撫

巡撫,尊稱為撫臺、撫軍。為中國14世紀-20世紀初的地方官制名稱,統治區域可能由從數千平方公里至數十萬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長,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清朝巡抚多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頭銜,副都御史俗稱御史中丞,故习称巡抚为中丞。 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职官制度,设有巡抚一职。.

新!!: 京城和巡撫 · 查看更多 »

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 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將領。一生亲历了討伐太平天國、洋务运动、陕甘回变、新疆之役等重要中國历史事件。然在中法戰爭馬尾海戰後,以欽差大臣之名重整湘軍督辦福建、臺灣海疆防務期間,壯志未酬病逝於福州,享年 73 歲。 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於舉人,转而遍读群书,留意水利、農業,钻研舆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後在征討阿古柏時,光緒帝破格敕賜進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京城和左宗棠 · 查看更多 »

左小娥

左小娥,犍为郡人,是东汉清河王刘庆的宠妾,生汉安帝刘祜。小娥是表字。.

新!!: 京城和左小娥 · 查看更多 »

左鈺

左鈺(),字廷珍,京師河間府阜城(今河北阜城縣阜城鎮)人,明朝政治人物、举人出身。 乡试中举后,选授监察御史,后升任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僉事,后晋升为陕西按察使,后官至山西巡撫右僉都御史。因言官弹劾归乡,弘治三年去世。.

新!!: 京城和左鈺 · 查看更多 »

帝京景物略

《帝京景物略》,明劉侗、于奕正同撰,周損編輯成書。主要記述明北京地區的山川園林、庵廟寺觀、橋臺泉潭、歲時風俗。崇禎八年(1635年)冬初版刊行http://youa.baidu.com/item/8ffb93b8427ee416601fac42 帝京景物略/明清小品叢刊 - 圖書商城。.

新!!: 京城和帝京景物略 · 查看更多 »

帝都

帝都,亦稱皇都,是指帝国的正式首都,與行在意義相對,一般是皇帝、皇宮與朝廷所在之地。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都有此用法。 秦王政統一中國後定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自稱始皇帝,因此咸陽也被稱之為帝都。唐代李白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李商隱詩:「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以上兩處帝都均指當時國都長安(今西安)。《稱謂雜記》·帝都:「燕王永樂奪其侄,十九載返燕京,以都之。洪熙欲帝都洪武金陵,故以燕京為行在,崩而事已。」 日本在大日本帝國時期,常以帝都來稱呼首都東京,而部分以東京為營業據點的企業,其名稱中也帶有「帝都」一詞,如京王帝都電鐵(今京王電鐵)、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今東京地下鐵)、帝都自動車交通(此為計程車公司)等。而昔時日本文人時常會有「帝都東京」、「帝都倫敦」(大英帝國首都)、「帝都柏林」(德意志帝國首都)、「帝都维也纳」(奧匈帝國首都)、「帝都君士坦丁堡」(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首都)等说法。史量才《稱謂雜記》·帝都:「睦仁既知舊都平安京之窒礙不可行,來治幕府江戶,以遷都於舊京師東,稱『帝都東京』,此日本王政復古之稱,實在幕府都城也。」 另外,在中国大陆ACG爱好者口中,帝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的诙谐说法。.

新!!: 京城和帝都 · 查看更多 »

两京

两京可以指:.

新!!: 京城和两京 · 查看更多 »

严景耀

严景耀(),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社会活动家。浙江余姚人。严景耀与妻子雷洁琼都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创建人之一。.

新!!: 京城和严景耀 · 查看更多 »

中央政府所在地

中央政府所在地,又称中央部会所在地,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包括管理全国事务的国家机构)所位于的地方。中央政府所在的首要城市往往具有首都的地位,世界上多数国家亦会将该城市定为首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憲法即规定该国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首都北京。然而一国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与首都亦可能处于不同的城市,例如荷兰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为海牙,但该国的法定首都却为阿姆斯特丹。或馬來西亞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為布城,但該國的法定首都卻為吉隆坡。.

新!!: 京城和中央政府所在地 · 查看更多 »

中尉 (古代官制)

中尉是武官名。战国时为赵国初置,为中军副将。 秦朝中央官制,將中尉提昇為指挥禁卫軍武裝部隊,负责京师保安的高级军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中尉掌京師治安、兼管消防,是首都的衛戍長官。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千牛等官佐。屬官有武庫令、武庫丞,掌兵器製造、貯存;有靜室令,皇帝出巡時負責擔任清道夫。 秦朝以衛尉掌皇宮諸門屯兵,中尉掌京師駐禁軍,至漢代延襲為南、北二軍。漢代,以衛尉統率南軍守備宮城,中尉統率北軍屯衛帝都。.

新!!: 京城和中尉 (古代官制) · 查看更多 »

中國同性戀史

男子同性間的情慾,自中國很早以來就有所紀錄,稱之為男色或男風。古代中國的史書即傳有「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的說法,將美男與女色相提並論,用以勸諫君王離美色遠讒言。在春秋戰國時期,弥子瑕與衛君分桃而食、龍陽君向魏王泣魚固寵,及至兩漢時期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断袖而起,這些事蹟不但是當時士人藉以著書立說的事例,亦成為後世常用於詩詞文章的男風典故。 明朝法律嚴禁官員狎妓,清朝狎妓更是严禁的,但狎男优可以通融,官吏可以招伶人陪酒唱曲。著名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金瓶梅》對於當時好男風的現象同樣有所描寫,此外還出版專門敘述男男歡好性事的中篇小說集《宜春香質》、《弁而釵》、《龍陽逸史》,文雅讚美男風情誼的小說《品花宝鉴》。馮夢龍《情史·情外類》選錄了歷代的同性愛情故事,記載的人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歌伶市民。。相較於男風,中國歷史上關於女性間情誼的記載較為隱密少見。大抵而言,古代中國社會,對於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或同性愛,沒有像中古世紀和近代西方社會那樣廣泛而嚴厲的懲罰,對於同性情慾雖有讚賞之詞,但也有非議的言論。 到了民国时期,「同性戀」一詞和圍繞在該詞的醫學理論傳播至中國和華人地區,逐漸促成對同性戀的。當時被譯介至中國的西方性學家,包括赫希菲爾德、艾利斯、布洛赫、、佛洛伊德和等人。在這些翻譯作品中,不只有病理化的論述,也呈現了卡本特把同性愛當作一種高貴情感的觀點,而在1920年代之後,讚頌同性之愛的論述變得愈來愈弱,負面觀點的論述則佔據了主流地位。在法律條文上,清末頒布的《大清刑律草案》、民國時期的《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中華民國刑法》和1979年後頒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都未專門針對同性性行為定罪。 儘管無法律明文定罪,在兩岸分治時期,政府對於同性間情慾或性行為的司法管制仍真實存在,中國共產黨政府將之視為流氓罪中的「其他流氓行為」,中國國民黨政府則時以「違警罰法」中的「妨害風俗」之名予以拘留(主要對象是同性戀運動團體)。到了1991年,中華民國政府終止動員戡亂廢止「違警罰法」,警察權力逐步限縮。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廢除了流氓罪,政府的司法管制才逐步放鬆。2001年,同性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中華精神科學會診斷手冊名單中刪除。2009年,中國大陸地區舉辦第一個同志自豪活動:上海驕傲周。由於官方對同性戀採取「不支持、不反對、不提倡」的態度,使得相關議題在中國變得有些敏感和邊緣化。.

新!!: 京城和中國同性戀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的稱號

中国一词是对位于亚洲东部,。“中国”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而“中国”一词本身有多種不同的含义。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天子所在的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及附近地区,后来中原王朝的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或指统辖中原之国,《晋书·宣帝纪》:“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也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在统一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常自称为“中国”;而分裂时期,“中国”也能指稱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或延續正統的王朝。《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此處「中国」指三國時期于華北地區的魏国,原因是魏繼承漢的正統。 此外,古時「中國」一詞也具有單獨代指漢民族的用法。 秦漢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統治領域的泛稱或正統王朝通称,基本上涵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 宋朝對待海外人士已自稱為中國,如宋太宗召見僧人奝然,日本僧書寫以中國稱之。 。元朝忽必烈在予日本的通牒上以中國自居,在大都接見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亦以中國自稱:“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 明朝在對外官方文件上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與,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皆是使用「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先後有隨行人員寫了出國見聞錄,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多次以中國自稱。做為國體意義上以「中國」實行現代主權國家的權利,則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上。。1909年,清朝明確地在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中以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條約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約定,如何在條約中稱呼自己則體現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從晚清開始,中國與外國的傳統朝貢關係開始由條約關係逐漸取代,在通常情況下,清朝以「中國」和「中華」代表國家,以「大清」代表政府。.

新!!: 京城和中國的稱號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

本條目是關於中國大陸通行的網絡用語的列表。.

新!!: 京城和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警察

中華民國警察是中華民國政府立法設置,以維持社會治安為主要目的之公務人員制度。依《中華民國憲法》及《警察法》規定,警察之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平時維護國家治安、反恐任務,戰時成為後備軍事力量。其由內政部警政署管理和指揮,但廣義上其他以維護社會治安為目的之政府機構也會被稱為「警察」,如水上警察(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國境警察(內政部移民署國境事務大隊)、軍法警察(國防部憲兵指揮部)、司法警察等。本文以敘述普通警察(即內政部警政署主管者)為主。.

新!!: 京城和中華民國警察 · 查看更多 »

丰台区

丰台区是北京市的城六区之一,也是北京四个近郊区之一,位于北京市南部,东面与朝阳区接壤,北面与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接壤,西北面与门头沟区,西南面与房山区,东南面与大兴区接壤。.

新!!: 京城和丰台区 · 查看更多 »

举人

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孝廉」、「發解」、「發達」、「鄉進士」、「鄉先進」、「鄉進」等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zh-hant:公車;zh-hans:公车-。明清時俗稱「老爺」。.

新!!: 京城和举人 · 查看更多 »

东汉官制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藉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的官制基本上沿襲了西汉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董卓任相国、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新!!: 京城和东汉官制 · 查看更多 »

七国之乱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 七王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新!!: 京城和七国之乱 · 查看更多 »

丘逢甲

丘逢甲(),譜名秉渊,字仙根,一字吉甫,号蛰仙、仲阏、华严子、痛哭生、海东遗民、南武山人,齋號蛰庵、柏莊、自強不息齋、嶺雲海日樓。晚號倉海君,又作滄海君。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籍屬彰化縣。清朝官員、诗人和教育家。.

新!!: 京城和丘逢甲 · 查看更多 »

市易法

市易法是王安石變法的主題之一,即漢武帝時「平準法」的擴大。 王韶最早倡「為緣邊市易」之說,平民魏繼宗上書,認為汴京的物價波動極大,建議以內藏庫錢帛置市易務于京師,王安石接受這種想法。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市易司),在平價時收購商販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向商販發放貸款,以財產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納息二分。用以達到「通有無、權貴賤,以平物價,所以抑兼併也。」。市易法的實施過於急操,魏繼宗「憤惋自陳,以謂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議,都邑之人不勝其怨。」 Category:王安石变法 Category:經濟史 Category:中国的改革 Category:宋朝經濟.

新!!: 京城和市易法 · 查看更多 »

万全都指挥使司

万全都指挥使司,简称万全都司,明朝在今河北西北部地区设立的军政机构。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设置万全都司,治所在宣府卫(今河北省宣化)管辖今河北省内外长城中间的赤城、怀来以西和宣化、阳原以北地区。位于京师顺天府门户居庸关以外,在开平卫、兴和卫等迁徙废除后,地位非常重要,分屯设军,几倍于其他军镇。清朝初年废除。.

新!!: 京城和万全都指挥使司 · 查看更多 »

万言

万言(1637年—1705年),清朝初年史学家、经学家。字贞一,号管村,浙江鄞县人。.

新!!: 京城和万言 · 查看更多 »

九品芝麻官

《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Hail the Judge),是香港演员周星驰於1994年主演的喜劇电影,當時由於臺灣連續劇《包青天》爆紅,香港各家電視台紛紛欲加入轉播,王晶於是惡搞,創造一個「新的包青天故事」,電影的香港原名為《--》,副標題「白--包青天」中的「白--」即「白臉」,原因是周星驰扮演北宋名臣包龍圖(包拯,人稱「包青天」)的後人包龍星,只不過包拯是黑臉的,包龍星卻是白臉的。包龍星是一個小官,为了幫一名含冤被判處死刑的女子伸冤,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打敗了犯罪者與背後的惡勢力,告大白於天下。 该影片延续了周星驰一贯的搞笑风格,尤其片中臺詞十分詼諧逗趣,属其电影的经典之作。.

新!!: 京城和九品芝麻官 · 查看更多 »

乡试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又稱為「大比」。参加考試人員,需有庠生、贡生等諸生資格。考三场,每场三日。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前五名稱為「經魁」。.

新!!: 京城和乡试 · 查看更多 »

平城京

平城京是日本奈良时代的京城,地处今奈良市西郊。710年(和銅三年),元明天皇迁都于此。选择定都於此,是受到道教思想「藏风得水」的风水觀念影响。平城京模仿唐朝都城长安和北魏都城洛阳。其规模东西约6.3公里,南北约4.7公里。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 原城内的一些古建筑在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京城和平城京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新!!: 京城和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于敏中

于敏中(),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清朝政治人物。江南鎮江府金壇縣(今江蘇省常州市金坛区)人。狀元及第,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諡文襄。《清史稿》有傳。.

新!!: 京城和于敏中 · 查看更多 »

亦思巴奚兵乱

亦思巴奚兵乱,是發生於元朝末年1357年至1366年間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長達近10年、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波斯戍兵之亂;由於古泉州人称色目人为番客,因此又称番客之乱。在兵亂期间,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且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占领了福州,还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引发了福建沿海的多個派別參加的大规模混戰,后来又与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对抗,最後被元朝將領陳友定平定。这场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及興化等地方,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由于连年战争破坏了泉州港的安定局面,大批乔居穆斯林逃离,重创了泉州及兴化一带的社会秩序及经济貿易,更導致了時為世界最大港口的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随着泉州港衰落,泉州伊斯蘭教势力也被驱离。.

新!!: 京城和亦思巴奚兵乱 · 查看更多 »

京可以指:.

新!!: 京城和京 · 查看更多 »

京城獵人

《京城獵人》是台灣一部電視武俠喜劇,永真電視電影製作,中國電視公司於1989年7月4日至同年8月10日播出,共28集。.

新!!: 京城和京城獵人 · 查看更多 »

京官

京官指于京師任官的官员,一般是朝廷中央政府的官員。与任職于首都之外地方的外官相对。 現代中國亦以北京為首都及政治中心,所以稱中央官員為京官。 在唐朝,官员分为京官和外官两个系统;京官的薪水由太府寺(后改由度支)。外官的俸禄则就地征集。唐初的时候,外官的待遇比京官要低。但是在节度使权重时,则比京官要高。 在宋朝,京官为选人之上,朝官之下的一个文官等级。 清朝的京官聚宴习以为常,“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于人数”。由於京官日常開支大,俸祿極微薄,“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常需要地方官的冰敬與炭敬。又如李慈铭于光绪十年接受李鸿章的邀请,主持北学海堂山長,每年的束修是1200两银子,李慈铭的日記也記載接受礼品,总类相當丰富,有茶叶、烟草、火腿、鱼翅、笋干、糕点、水果以及毛笔、书籍等。冰敬與炭敬之外,還有别敬,“光(绪)、宣(统)之际,公行贿赂,专重权贵,末秩闲曹愈难沾丐矣”。。即使廉潔如曾國藩也無法完全拒絕額外的收入。.

新!!: 京城和京官 · 查看更多 »

京兆尹

京兆尹,中國古代官職,相當於今日首都地區的行政首長。三國以後改稱京兆郡。.

新!!: 京城和京兆尹 · 查看更多 »

京兆地方

京兆地方是1914年到1928年间中華民國袁世凱政權及北洋政府時期的行政區劃,為當時之國都。 京兆地方成立於1914年(民國三年),其範圍及規格大致沿襲民國初肇建前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與清朝行政區劃中的順天府或之後的北平市或北京市。.

新!!: 京城和京兆地方 · 查看更多 »

京都 (消歧义)

京都是漢語對首都的雅稱之一,與京師、京城同義。現代漢語中則常直指日本的京都。 下列是以「京都」命名的事物:.

新!!: 京城和京都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府 (行政区划)

府是东亚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中国自唐朝至民国初年,设置的二级行政区划单位称作“府”。同属东亚文化圈中的日本和韩国则使用“府”作为一级行政区单位。另外,府亦是泰國的第一級行政區(จังหวัด,changwat)的译名。.

新!!: 京城和府 (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二郎神

二郎神,又称:川主、顯聖二郎真君、昭惠靈顯王、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江神、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農耕、防止水災、旱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一般認為二郎神居於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 二郎神信仰起源于唐朝之前四川地区对于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并在北宋时期便流行于中国全国。然而元朝之后,受到戏曲话本小说的大肆渲染,中国全国范围内的二郎神信仰中的治水成分受到削弱。因而仍然基于治水传说的巴蜀地区二郎神信仰产生了分化,并在明清发展成为了川主信仰,川主(二郎神)被认为是四川和重庆的鄉土神。.

新!!: 京城和二郎神 · 查看更多 »

五木寬之

五木寛之(いつき ひろゆき、),舊姓松延,是日本小說家・隨筆家・作詞家。.

新!!: 京城和五木寬之 · 查看更多 »

井在

井在(),字存士,號鐵潭,京師順天府文安縣(今屬河北省)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

新!!: 京城和井在 · 查看更多 »

井睦

井睦,京師順天府文安縣(今河北省文安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登進士,官內閣中書。外任浙江衢州府同知,署金華知府、嘉興知府,官至河南府知府。.

新!!: 京城和井睦 · 查看更多 »

建州三衛

建州三衛是中國明代為統治東北建州女真所居地區而設立的三個衛,包括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其首領大多為女真族世襲領袖。 其中建州衛建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以胡里改部属地设置,位於今綏芬河流域,以胡里改部首领火儿阿万戶阿哈出(赐名李承善)为指挥使。其後在永樂年間又以依附于胡里改部的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衛,以斡朵里部首领孟特穆为指挥使。二者位置均曾多次遷移,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又從建州左衛中分出建州右衛,孟特穆之子董山为指挥使。三衛的首領多由世襲產生,但须经明朝政府认可后方生效,并且须按规定前往京师北京朝贡。 建州三衛的統治範圍大致上由東北至圖們江流域、東南至鸭绿江、西至開原及遼東邊牆一帶,早期歸屬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废除后改属遼東都司。 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各部反明,並於萬曆44年(1616年)建國號金,建州三衛的建制廢除。 Category:明朝女真 Category:明朝衛所 Category:中國地域政治並稱.

新!!: 京城和建州三衛 · 查看更多 »

建都之议

建都之议是明朝初期洪武年间,明廷关于定都去向的争论。.

新!!: 京城和建都之议 · 查看更多 »

任化邦

任柱(),字化邦,安徽蒙城人,太平天国与東捻軍将领,賴文光封任為魯王。 1864年天京失陷後,賴文光把本部太平軍北上與捻军合併;日後捻军一分為二,與賴文光成為東捻军首领。.

新!!: 京城和任化邦 · 查看更多 »

伊特勿失可汗

伊特勿失可汗,名咄摩支(在突厥蒙古語中解探馬赤軍)。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的侄子,末代可汗。 多弥可汗拔灼入侵唐朝,被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领的唐军击败。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其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与仆骨和同罗反叛并袭杀了拔灼,屠戮他们找到的薛延陀的王族成员。在回纥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领土後,许多薛延陀人向唐军投降。 剩下的7万薛延陀人支持夷男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以图恢复薛延陀。唐太宗派大臣崔敦礼安抚,但回纥等敕勒部落都不愿重建薛延陀,唐太宗派李世勣进攻咄摩支的驻地,指示:“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李世勣至郁督军山,其酋长梯真达官帅众来降。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李世勣派遣通事舍人萧嗣业前往招慰,咄摩支投降萧嗣业。其部落犹持两端,李世勣纵兵追击,前后斩首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七月,咄摩支至京师长安,拜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灭亡。咄摩支死在唐太宗之前,被厚葬.

新!!: 京城和伊特勿失可汗 · 查看更多 »

伊洛之戎

伊洛之戎,先秦西戎的一支,亦称伊洛戎。 东周周平王末年,戎部落渐强,逼迫诸夏,自陇山以东往往有戎人,居住于伊水、洛水一带(河南省卢氏、嵩县、汝阳等地)之戎,统称伊洛之戎。伊洛之戎日益强盛,周惠王时,曾先后攻掠曹国、鲁国。周襄王三年(前649年),乘周王室内讧,联合附近扬拒、泉皋之戎附周襄王异母弟叔带同伐京师、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入王城,焚东门。周襄王出奔于郑国,向秦国、晋国求救,秦国、晋国出兵救周,伊洛之戎始退。二年后,再次侵周,齐桓公会集诸侯保卫周王室。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19年),伊洛之戎想要东伐鲁,鲁国公子遂与伊洛之戎在暴地结盟。周简王元年(前585年)伊洛之戎助晋国伐宋国。后依附于晋国。战国时为韩国、魏国所并。.

新!!: 京城和伊洛之戎 · 查看更多 »

伍雲

伍雲(),京師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其以荊州護衛指揮同知跟随征讨交阯,攻破坡壘、隘留、多邦等城,在攻占东西都的战役中均有功,后调任昌江衛指挥使。明仁宗初期,跟随方政在茶籠讨伐黎利中,深陷阵中战死。.

新!!: 京城和伍雲 · 查看更多 »

张家口市

张家口市(汉语拼音:Zhāngjiākǒu Shì,邮政式拼音:Kalg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公里、东西最大距离约228公里,是京包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京张高速公路的终点,是河北与内蒙古的交通要冲,是连通中国西北、蒙古和北京的重要通道和货物集散地、军事要地与陆路商埠。著名的大境门是长城的主要关口。 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屏翰神京”的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俗称京都的“北大门”。在经济上,曾是中国北方汉蒙贸易的商业都会,是冀、京、晋、内蒙古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有“陆路商埠”之称。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张家口成为沟通中原与北疆,连接东部京津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与中西部资源产区的重要纽带《张家口地理》 海南出版社。 2015年7月31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第128屆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奧委會決定由北京和張家口共同承辦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新!!: 京城和张家口市 · 查看更多 »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號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乾隆年间,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遗命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漢族大臣。.

新!!: 京城和张廷玉 · 查看更多 »

张百熙

张百熙(),字--秋,一作冶秋,室名潜斋、退思轩。湖南长沙人。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张百熙以进士出身入仕,在京为官多年,历任吏部、户部等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职,官至邮传部尚书。身后获赠太子少保,谥文达。他思想开明,主张施行新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時有“大学之父”之譽。.

新!!: 京城和张百熙 · 查看更多 »

张歆

张歆,字敬让,东汉时期人物,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 张歆官至大司农。建和三年(149年)十月,太尉赵戒免职,汉桓帝以袁汤为太尉,张歆继承袁汤为司徒。元嘉元年(151年)夏,京师洛阳大旱,任城、梁国大饥,人相食,许栩因此免职,吴雄继任。.

新!!: 京城和张歆 · 查看更多 »

张汤

張湯(),西漢杜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東南)人,是留侯張良的同宗遠親。汉武帝时期著名酷吏。曾任長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 張湯墓於长安区郭杜一带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的基建工地被发现,墓中有一枚铜印印文为“张汤 臣汤”,一枚印文为“张汤 张君信印”,证明此墓为张汤之墓。.

新!!: 京城和张汤 · 查看更多 »

张昇 (外戚)

张昇,中国明朝政治人物、外戚,字叔晖,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永城县人。 明仁宗张皇后之季兄(明史中誤載為其弟),父亲张麒,母親仝氏,兄长张旭、张昶。随从明成祖起兵靖难,以守北平之功,授义勇卫千户,历羽林卫前指挥佥事。永乐十二年(1414年),随明成祖北征蒙古。明仁宗即位,任大舅子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宣德四年(1429年),明宣宗特许舅舅张昇参与朝中大政议决,宣德九年(1434年)明宣宗北征,命他掌管都督府事,留守京师。明英宗即位,太皇太后令他不得参与朝政,杨士奇称他贤能。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封惠安伯,赐诰券,子孙世袭。次年,得病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张昇历事四朝,身居显官,能自尊自爱。每遇大事,倾听大家的建议。.

新!!: 京城和张昇 (外戚) · 查看更多 »

伯舆

伯舆,中国春秋时期周朝的卿士。 鲁成公十一年,周公楚厌恶惠王、襄王后裔族人的势力过于强大。而且他想和伯舆争夺执政地位。斗争不胜,怒而出奔。王派人请周公楚回来,三天后,又出奔到晋国。 周灵王九年、鲁襄公十年(前563年),伯舆和王叔陈生争夺执政地位。周灵王支持伯舆,王叔陈生逃到黄河之边。晋国派范宣子到京师调解伯舆和王叔陈生的关系。王叔陈生的家臣说不能让小门小户凌驾王室(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伯舆的家臣瑕禽说伯氏是周平王东迁的功臣,王叔家族以收受贿赂执掌朝政。最后王叔陈生逃到晋国。.

新!!: 京城和伯舆 · 查看更多 »

弘昇

恭恪贝勒品级弘昇(v;),康熙帝孙,恒温親王允祺长子,母侧福晋刘佳氏,其父為刘文焕。 他在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四月初六日未时出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二月封为世子,照贝子品级。雍正年间曾管理上驷院、镶白旗事务,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因办理旗务时“并不实力效力”,被革去世子,交付其父允祺“在家严加训诲”。乾隆帝即位后,任命弘升为火器营都统。乾隆四年(1739年),他因为与弘晳结党事发受到惩处。但在晚年重受信任,任头等侍卫、领侍卫内大臣等职。 乾隆十九年甲戌四月二十二日(1754年)他去世,虛齡五十九岁。朝廷追封他为贝勒,谥号恭恪。乾隆五十五年五月(1790年),他的三子永泽成为恒亲王系第五代的贝子。.

新!!: 京城和弘昇 · 查看更多 »

弘曙

已革淳亲王世子弘曙(),淳度親王允祐长子,母侧福晋纳喇氏,其父為韩楚翰。他在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十二月初十日申时生,雍正元年(1723年)封世子,曾与允禵出征策旺阿喇布坦,允禵被宗人府劾奏后自景陵撤还,削爵拘禁于寿皇殿,弘曙随之失势被拘禁,1727年夺爵,雍正帝改封其弟弘暻为世子,乾隆元年(1735年)获释,到乾隆三年(1738年)他去世时也未恢复任何爵位,终年41岁。.

新!!: 京城和弘曙 · 查看更多 »

弘普

追封和硕庄亲王弘普(),庄恪親王允禄次子,母是侧福晋李氏,杨达色之女。 他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六月十九日申时生,因其长兄始生而薨,弘普实际上是允禄的长子,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封贝子,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掌管銮仪卫,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任镶蓝旗满洲都统。乾隆四年(1739年),他因为与弘晳结党事发受到惩处,夺贝子爵,解銮仪卫任,但当月即封为奉恩镇国公,翌年十一月授宗人府右宗人。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癸亥三月二十二日酉时薨,年三十一岁,追封世子,赐谥恭勤,长子永瑺继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允禄死后,永瑺成为庄親王。他又被追封为和硕庄亲王。.

新!!: 京城和弘普 · 查看更多 »

弘晌

弘晌(v,),直郡王胤禔第十二子,母妾高氏,高登科之女。 乾隆三十五年正月(1770年2月)授福州将军,乾隆三十九年(1773年)接替被夺爵的侄子奉恩辅国公永扬成为直郡王第四任,但因为直郡王并非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他的封爵只是奉恩将军。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事被革福州将军一职,同年三月奏准往大凌河马场设屯垦荒,乾隆四十四年四月(1779年5月)授绥远城将军,乾隆四十五年三月(1780年4月)署理盛京将军,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五日(1781年4月)卒,时年六十四岁。 其二儿子永琴,出继六伯父二等侍卫弘晗,字桐枝,号雅乐道人,授一等侍卫,侍卫班领。能指画,其画被《八旗画录》、《读画辑略》记载。.

新!!: 京城和弘晌 · 查看更多 »

張堪

張堪,字君游,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南陽縣志》:張堪,字君游,南陽宛人,早孤,讓先父遺財數百萬與兄子,年十六受業長安東漢蜀郡太守、張衡祖父。.

新!!: 京城和張堪 · 查看更多 »

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新!!: 京城和張居正 · 查看更多 »

張師孟

張師孟(),號泰巖,字浩之,京師廣平府曲周(今河北曲周縣曲周鎮),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萬曆三十五年,登進士。后擔任山陽縣知縣,后官至太僕寺少卿。卒年六十一。.

新!!: 京城和張師孟 · 查看更多 »

張九徵

張九徵(),字公选,號湘曉,江南丹徒人。清朝官員。.

新!!: 京城和張九徵 · 查看更多 »

張玭

張玭(),山西石州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張玭 · 查看更多 »

張羽 (明朝)

張羽,字來儀,號靜居。元末明初潯陽(今江西九江)人,與高啟、楊基、徐賁稱為“吳中四傑”,又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 張羽早年隨父宦江浙,後與徐賁約定僑居吳興,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於吳中(今江蘇蘇州)。元末時張羽曾官至太常丞。明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師,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嶺南,未半道召還,投龍江而死。 張羽生平好著述,文辞典雅,詩深思冶煉,樸實含華,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著有《靜居集》四卷。.

新!!: 京城和張羽 (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銘勳

張銘勳(),顺天府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張銘勳 · 查看更多 »

張達 (明朝)

張達(),字時達,江西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張達 (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鳳 (明朝尚書)

張鳳(),字子儀,京師真定府晉州安平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 張鳳父亲張益,官至给事中,永乐八年跟从明成祖北征时阵亡。宣德二年(1427年),張鳳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正统三年,升刑部右侍郎。正统六年,改为户部。随后改为南京户部尚书。负责淮河盐运,之后兼管南京粮草储备。因执法严格,号称“板張”。景泰二年,为南京户部尚书,景泰四年,改为南京兵部尚书,參贊軍務。次年,替任去世的戶部尚書金濂。夺门之变后,張鳳回调南京户部尚书,天顺五年二月去世。.

新!!: 京城和張鳳 (明朝尚書) · 查看更多 »

張霸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東漢侍中。.

新!!: 京城和張霸 · 查看更多 »

張恂

張恂(),字穉恭,号壶山,清初官员, 陕西泾阳县人。.

新!!: 京城和張恂 · 查看更多 »

張潤身

張潤身,字佩德,京師廣平府成安(今河北成安縣),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進士,授戶科給事中,轉兵科都給事中。升平陽府知府,有聲望。.

新!!: 京城和張潤身 · 查看更多 »

張文炳

張文炳,京師河間府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三年,登進士,后授中書科中書舍人。順治五年,任陝西鄉試副考官。順治九年,任江西道試監察御史,后巡視西城、督理京通二倉、巡視通惠閘河糧運事務。后任江西道御史。順治十一年,任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河西道。順治十三年,任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分巡上湖南道。次年,改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河西道。順治十六年,任山東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沂州兵備道。順治十七年,任江西布政使司參政,后兼任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湖西道。后改任廣東布政使司參議。.

新!!: 京城和張文炳 · 查看更多 »

張悅

張悅(),字時敏,京師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天順四年,登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成化年間,出任江西僉事,改督浙江學校。后升四川副使,進按察使。后遭喪服闋,任湖廣按察使。當時太監尚銘負責東廠,張悅不依附,而招致忌恨。尚銘事敗后,召拜為左僉都御史。明孝宗繼位后,升任工部右侍郎,轉為吏部左侍郎。后轉為南京右都御史、改南京吏部尚書。弘治九年,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之後累疏乞休。詔加太子少保,馳傳歸。卒贈太子太保,謚莊簡。.

新!!: 京城和張悅 · 查看更多 »

張承詔

张承诏(),字献可,号笃棐,江西分宜縣钤阳镇泗水张家人。明末政治人物。 张承诏自幼聪颖过人,读书一目数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丁酉科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己未科进士。授苏州府推官,为官廉正,当地士民为其建立专祠。天启元年(1621年)任辛酉科南闱同考官,天启三年(1624年)考选入京,同年接替卓迈任嘉定县知县一职,次年由谢三宾接任。天启四年(1625年)至京,因不依附魏忠贤,遭到排挤,返乡候任礼部主事。在家三年,亲自教授儿孙。 明熹宗驾崩,魏忠贤倒台。张承诏于崇祯二年(1629年)出任户科给事中,任内猛烈抨击《三朝要典》,参劾阉党官员,历转吏部右给事中,礼部左给事中,升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南京通政使。累官刑部右侍郎,随即转任刑部左侍郎。任内勘问宦官邓希诏,疏报忤旨,与左都御史钟炌同被罢免。后复出,崇祯十一年(1638年)署刑部尚书,辞职返乡。崇祯十四年(1641年)八月十三无疾而终,享年七十。.

新!!: 京城和張承詔 · 查看更多 »

开封 (消歧义)

开封可以指:.

新!!: 京城和开封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佐久川寬賀

佐久川寬賀(;)是琉球王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的武術家,為現代空手道的始祖,被譽為唐手佐久川()。 早年寬賀領照屋為地頭,位階為筑登之親雲上,因此被稱作照屋筑登之親雲上寬賀,日本名本稱為照屋寬賀。他的漢姓為易氏,唐名不詳,是易樂水(浦添親方寬安)的第九世後裔,約於18世紀末期出生於首里赤田村(今那霸市首里赤田町)。 佐久川寬賀最初拜久米村的毛國棟(嵩原親雲上安執)為師學習武藝達6年之久。此後,在1756年中國冊封使來到琉球的時候,經毛國棟介紹,拜中國使團的侍從武官公相君學習拳法。 約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間,佐久川寬賀前往中國京師。其間所乘船只遭襲,佐久川用棒子擊退了海賊。佐久川在京師拜堇海川為師,學習中國武術,並將中國武術帶回國中,結合琉球傳統武術琉球手,創立了唐手。1835年,他接受了八重山的佐久川地頭,日本名改為「佐久川寬賀」。 佐久川寬賀曾數次隨進貢使團赴中國,最後一次去清朝的時間為1836年。佐久川寬賀於次年染病,病逝於京師,葬於京師的外蠻墓地。其部分遺骨由弟子松村宗棍帶回國中。1942年,佐久川寬賀的第七代孫佐久川朝昭訪問北平,確認了佐久川在外蠻墓地的墳地地點。 Category:琉球武術家 Category:第二尚氏王朝人物 Category:易姓.

新!!: 京城和佐久川寬賀 · 查看更多 »

彭玉琳

彭玉琳(),明朝初年,福建僧人。洪武十五年(1386年)五月,行脚至新淦,以白莲教聚众反明,自称晋王,年号天定,知县率兵捕获,送至京师南京处斩。.

新!!: 京城和彭玉琳 · 查看更多 »

彭蕴章

彭蘊章(),字琮達,一字詠莪,號小園,别號澗東墨客,晚號詒谷老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

新!!: 京城和彭蕴章 · 查看更多 »

何凌漢

何凌漢(),字雲門,號仙槎,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清朝政治人物、藏書家,探花。.

新!!: 京城和何凌漢 · 查看更多 »

徐學詩

徐學詩(),字以言,號龍川,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徐應豐族弟。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登甲辰科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历职刑部江西司郎中。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逼近京师。在蒙古軍退去后,明世宗下诏邀廷臣陈述退敌之策。诸臣大多捡拾琐细小事以应付;然而徐学诗愤然表示:“大奸人掌管国家政权,是祸乱的根本。乱本不除,能攘外患吗?”于是他上疏称: 明世宗在看过奏章后很感动;但方士陶仲文则向皇上密言称,严嵩是孤立尽忠,而徐学诗是以己恨打击报复。明世宗于是发怒,将徐学诗投入诏狱。严嵩感到不自安,以退为进,得到世宗慰留。徐学诗竟然被削籍归乡。與葉經、謝瑜、陳紹合稱“上虞四諫”。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起用为南京通政使司右參議。未上任先去世,后赠大理寺少卿。著有《石龍菴集》、《石龍庵詩草》。.

新!!: 京城和徐學詩 · 查看更多 »

徐州 (三国至明朝)

徐州,中国古代的州。 秦朝时属泗水郡。 西汉武帝时,置徐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辖楚国(彭城郡)、泗水国、东海郡、临淮郡、琅邪郡、鲁国(薛郡)、江都国、广陵国凡三郡三国,治所在彭城县(今徐州市区)。 东汉时徐州辖东海国(东海郡)、琅邪国(琅邪郡)、彭城国(楚郡、楚国)、下邳国(临淮郡)、广陵郡、利城郡、城阳郡、东莞郡、东安郡、东城郡凡五国六郡,治所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 三国曹魏时徐州辖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琅邪郡、城阳郡凡两国三郡,并移治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 西晋时,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东海国、淮陵国、琅邪郡、东莞郡、广陵郡、临淮郡、兰陵郡、东安郡四国六郡,治所在彭城县(今徐州市区)。 东晋初失淮北地于后赵,治所南迁。义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晋末收复原徐州,改原来的徐州为北徐州,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为南徐州,恢复北徐州为徐州。六朝时徐州辖区变更频繁,东晋、北朝以后辖境缩小。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后,置徐州,辖彭城、鲁、琅邪、东海、下邳凡五郡。 唐朝时,属河南道。又曾改为彭城郡。户六万五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七万八千六百七十六,下辖七县:彭城县、萧县、丰县、沛县、滕县、宿迁县、下邳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割下邳县置淮阳军,并以宿迁县属之。原属京东路,元丰元年(1078年),割属京东西路。崇宁时户六万四千四百三十,口一十五万二千二百三十七。贡双丝绫、、绢。下辖五县:彭城县、沛县、萧县、滕县、丰县;二监:宝丰监、利国监。 地入金朝后,徐州属山东西路,贞祐三年(1215年)九月,改隶河南路。户四万四千六百八十九。辖三县:彭城县、萧县、丰县。 元朝至正时升为徐州路,后又降为武安州,属归德府,领一县:萧县。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属中都临濠府,十四年(1471年)十一月置徐州直隶州,直属直隶京师,永乐后属南直隶,辖四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治所位于今徐州市区。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直隶州改为徐州府,辖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铜山县、睢宁县、宿迁县、七县,1散州邳州,治所位于今徐州市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市区和萧县、砀山县。 中华民国初年废徐州府,以清末徐州府区域置徐州道,治所在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辖铜山、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县、宿迁、睢宁凡八县。 汪伪政权始设徐州市。 今为江苏省的地级市。.

新!!: 京城和徐州 (三国至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世光

徐世光(),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政治人物。字友梅,号少卿,天津人,祖籍浙江宁波鄞县。擅书法国画诗词。.

新!!: 京城和徐世光 · 查看更多 »

徐世昌

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又号水竹邨人、弢斋。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汲縣(今河南省卫辉市),远祖为浙江鄞县人,祖籍天津,逝世于天津市,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官僚,曾任慶親王內閣的協理大臣(副總理)。馮國璋代理黎元洪辭職所餘第一任大總統任期後,1918年,徐世昌獲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支持,選舉為第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是袁世凯支持者,亦是稱帝的反對者,與北洋軍閥關係密切。.

新!!: 京城和徐世昌 · 查看更多 »

徐乾學

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江南崑山縣人。清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刑部尚書。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外甥。.

新!!: 京城和徐乾學 · 查看更多 »

徐嗣曾

徐嗣曾(),字宛東,浙江海寧人,清朝官員。.

新!!: 京城和徐嗣曾 · 查看更多 »

徐元夢

徐元夢(),字善長,號蝶園。舒穆祿氏。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学者、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徐元夢 · 查看更多 »

徐日升

徐日升(Tomás Pereira;Thomas Pereira;),字寅公,葡萄牙人,清康熙朝来华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康熙十一年(1672年)先抵达澳门,1673年,经南怀仁推荐,得以进入北京,在宫廷协助南怀仁修订历法,同时兼任宫廷西洋乐师。1688年,南怀仁病殁,徐日升署理钦天监监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时,他担任中方拉丁文翻译。1691年,任耶稣会巡阅司铎。得悉浙江兰溪新建教堂被禁案,上书康熙皇帝,陈述西洋传教士在办理外交、制造军器等等功绩,恳求弛禁。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诏谕“各处天主堂照旧存留,凡进香供奉之人照常行走,不必禁止”。1705年,反对教皇克雷芒十一世(Pope Clement XI, 1700年-1721年在位)要求中国天主教徒禁绝中国礼仪的禁约。1706年担任耶稣会中国省副省会长,1708年在北京去世。 著有《南先生行述》(1688年印行),《律吕纂要》(?年编注,1936年在北平图书馆发现抄本),《律吕正义》第五卷(1713年北京印行)。澳門氹仔有一條馬路以其命名,名為徐日昇寅公馬路 Avenida Padre Tomás Pereira。.

新!!: 京城和徐日升 · 查看更多 »

侯保

侯保(),京師真定府趙州贊皇縣(今河北省贊皇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侯保出身國子監生,后歷任襄城、贛榆、博興三縣知縣。明朝攻佔安南后,在交趾設縣,其任交州府知府,后升爲右參政。永樂十八年,黎利謀反,其以黃江要害築堡守衛,后力拒數月后出戰而亡。.

新!!: 京城和侯保 · 查看更多 »

徽班

徽班是中国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扬州一带为最盛,因艺人多来自安庆等地,而得名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以高朗亭为首的扬州「三庆班」受闽浙总督伍拉纳推荐,入京为乾隆帝庆祝八十大寿,引起轰动,后遂长留燕京表演。随后各大徽班也纷纷入京,其中尤以“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著名,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 由于徽班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京師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后,带来了楚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逐渐演变为今日的“京剧”。 Category:科班 Category:京剧 Category:昆曲演员.

新!!: 京城和徽班 · 查看更多 »

保定府

保定府,明、清两代的府, 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置,治所在清苑县(即今河北省保定市),属京师。下辖:清苑、满城、安肃、定兴、新城、唐县、雄县、容城、庆都、博野、蠡县、完县等县和安州、易州、祁州三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潴龙河、唐河、拒马河之间。 清沿置,唯因雍正帝泰陵所在,而升易州为直隶州,为直隶总督驻地、直隶省治、清河道驻地。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3年废。.

新!!: 京城和保定府 · 查看更多 »

保安州 (元朝)

保安州,元朝时设置的州。 唐朝时为新州。辽朝改奉圣州。金朝为德兴府。元朝初年,沿袭旧制。旧领四县:永兴县(即今河北省涿鹿县)、缙山县、怀来县、矾山县。至元二年(1265年),省矾山县入永兴县。三年(1266年),省缙山县入怀来县,改为奉圣州,隶宣德府。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改属顺宁府,领一县:永兴县。五年,复置缙山县。延祐三年(1216年),以缙山县、怀来县仍隶大都路。 明朝洪武初省。永乐十三年(1415年)复置保安州,直隶京师顺天府。景泰二年(1451年),移治今河北省怀来县西北新保安,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涿鹿县、怀来县西部、张家口市东南部及宣化县一小部分地。清朝复徙旧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往属宣化府。1913年省。.

新!!: 京城和保安州 (元朝) · 查看更多 »

匡超人

匡超人,是中國古典小說《儒林外史》的虛構人物之一,,人民網,2015-01-14。名匡迥,号超人。 他原本是浙江省温州府乐清县纯朴善良的乡村少年,事亲至孝,因家贫失学,到省城杭州柴行学生意,后流落在城隍山測字混穷,偶遇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纯上),获赠银两,回乡白日做小买卖,夜间用功读书,又得到知县李本瑛的赏识,提携他中了秀才。不料知县被摘印,匡超人逃到到杭州避风头。 在杭州,匡超人结识了一群附庸风雅的假名士,头巾店老板景兰江、赵雪斋、盐商支剑峰、浦墨卿等,刻诗集,结诗社,又结交衙门包揽词讼的潘三爷,伪造朱签,捉刀代考、并娶妻郑氏。此时潘三突然被捕,匡超人将妻子郑氏送回家乡,前往京師投奔已经平反并升为给諫的李本瑛,并另娶李本瑛的外甥女,郑氏则已在乡下去世。.

新!!: 京城和匡超人 · 查看更多 »

北京城墙

北京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京师顺天府的城墙,是明清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京城和北京城墙 · 查看更多 »

北京历史

北京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它历史悠久,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來,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边防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順天府等等。.

新!!: 京城和北京历史 · 查看更多 »

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

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是一家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主场为工人体育场,现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球队。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2年12月29日,是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和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创始会员,也是目前仅有的参加了所有年份的中国顶级联赛的三支球队之一。在竞技方面,北京国安自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长期位居积分榜前列,其中在2009赛季,获得了队史上首个中国顶级职业联赛的冠军;截至2016年,俱乐部已三次夺得中国足协杯冠军、两次参加亚洲优胜者杯、七次参加亚洲冠军联赛。 北京国安的口号是“永远争第一”,该口号不仅成为其投资方之一中信国安集团公司所推崇的“国安精神”,同时也令俱乐部在北京的球迷和媒体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 2016年12月30日,该俱乐部完成增资扩股,中赫置地取代中信股份成为了俱乐部的第一大股东,该俱乐部也成为了中国职业足球顶级联赛创始球队中最后一家更换股东的俱乐部。.

新!!: 京城和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第四中学

北京市第四中学,简称北京四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分为高中本部、东校区(原北海中学、原北海小学、原北京实用美术学校北海校区)和金融街国际校区,是北京市示范性高级中学。 北京四中是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六月由当时顺天府出资筹建的,当时名为顺天中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北京四中由京师学务局管辖,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

新!!: 京城和北京市第四中学 · 查看更多 »

北京行政区划史

北京行政区划历史条目介绍北京行政区划的变更。.

新!!: 京城和北京行政区划史 · 查看更多 »

北京战犯管理所

北京战犯管理所,俗称功德林一号,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功德林路1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押和改造战犯的监狱。.

新!!: 京城和北京战犯管理所 · 查看更多 »

國大妃王氏

國大妃 王氏,是高麗第34代恭讓王王瑶的母亲,定原府院君王鈞的夫人,曾祖父是忠烈王,為延德府院大君王埙之女,封福寧宮主,尊为三韓國大妃,尊号慈睿貞明翼聖思齊惠德三韓國大妃。 王氏生年不详,史书记载她的生日是正月十七,她是忠烈王的曾孙女,高丽仁宗是她的九世祖,原为福寧宮主。她的丈夫定原府院君王鈞,是高丽仁宗的八世孙。她的儿子王瑶于1389年被李成桂拥立为高丽国王(恭讓王)。1390年四月,恭讓王尊母福寧宮主王氏爲慈睿貞明翼聖思齊惠德三韓國大妃,号貞明殿。1391年二月,國大妃从南京至开京。七月,尊國大妃父亲延德大君王塤爲良孝公,母亲趙氏爲安懿妃,祖考父江陽公王滋爲靖康公。1392年三月,世子王奭从明朝京師应天府回還,國大妃、王妃、世子嬪受到厚賜。其后,國大妃的事迹没有记载,七月,恭讓王禅位给李成桂,高丽灭亡。.

新!!: 京城和國大妃王氏 · 查看更多 »

初彭龄

初彭龄(),字颐园,山东莱阳市姜疃镇北黄村人。清代政治人物。官至工部尚書。.

新!!: 京城和初彭龄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京城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是臺灣導演侯孝賢執導的武俠電影作品,改編自唐代作家裴鉶的傳奇小說《聶隱娘》,於2012年開拍,2014年1月13日殺青。該片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是侯孝賢第7次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的作品,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林強則是以配樂獲得坎城影展會外賽「電影原聲帶獎」(Cannes Soundtrack Award)的肯定。此外,該片還入圍第52屆金馬獎11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造型設計、最佳音效等5個獎項成为大贏家。.

新!!: 京城和刺客聶隱娘 · 查看更多 »

刘全 (汉朝)

平春悼王刘全,汉章帝第二子,生母不详。建初四年(79年)四月辛卯,被立为平春王。当年就薨逝了,谥号悼,葬在京师,无子,国除。.

新!!: 京城和刘全 (汉朝) · 查看更多 »

刘翼

刘翼(),汉章帝第六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儿子,其母赵氏。汉桓帝刘志的父亲。 永宁元年(120年),邓太后召刘翼入京,奇翼美仪容,故封刘翼为平原王,奉汉和帝长子怀王刘胜祀,留京师。次年,太后驾崩,汉安帝乳母王圣与中常侍江京等诬陷邓骘兄弟和刘翼谋图不轨,汉安帝贬刘翼为都乡侯,遣归河间。刘翼于是闭门谢客。永建五年(130年),刘开上书,愿分蠡吾县以给儿子刘翼,汉顺帝从之。 刘翼去世,妾匽明所生子刘志嗣位。146年,汉质帝死后,大将军梁冀立刘志为汉桓帝。梁太后诏追尊河间孝王刘开为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庙曰清庙,陵曰乐成陵;蠡吾先侯刘翼曰孝崇皇,庙曰列庙,陵曰博陵。 建和二年(148年),汉桓帝封弟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留博陵,奉父亲刘翼后。尊刘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 刘翼还有一子蠡吾侯刘悝,亦为汉桓帝弟,封渤海王,出继刘鸿。还有一女为桓帝妹,封长社公主,嫁河东太守隃麋侯耿援。一女益阳公主,嫁寇荣从兄之子。.

新!!: 京城和刘翼 · 查看更多 »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新!!: 京城和刘邦 · 查看更多 »

嘉兴路

嘉兴路,元朝的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嘉兴府改置,治所在嘉兴县(今浙江省嘉兴市),领录事司、一县:嘉兴县、两州:海盐州和崇德州。户四十二万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二。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杭州湾以北(海宁市除外)、桐乡市以东地区。元朝末年,即龙凤十二年(1366年)十一月,又改为嘉兴府,直隶京师。.

新!!: 京城和嘉兴路 · 查看更多 »

喬一琦

乔一琦,字原魏,号伯圭,時人稱“乔公子”。松江府上海县西乡(今上海长宁区)人。明朝將領、書法家。祖居法华镇高封桥。.

新!!: 京城和喬一琦 · 查看更多 »

喻长霖

喻长霖(),字志韶,浙江台州黄岩人,清末榜眼、名士,学者。.

新!!: 京城和喻长霖 · 查看更多 »

善燾

宗室善燾(a,,嘉慶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子時-咸豐十一年正月初五日酉時),原名圖山,字溥泉。清朝遠支宗室鑲白旗第三族奕字輩,清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善燾 · 查看更多 »

周婴

周婴,字方叔,福建莆田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卒年不详。弱冠時即有才名,博极群书,尝撰有〈五色鹦鹉〉一文,巡抚朱运昌很看重他。後为诸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以貢入京,赐进士出身,特授上猶知縣。去职後,家居淡泊,终老鄉里。撰《卮林》十卷,補遺一卷。《卮林》收入《四库全书》。另有《远游篇》十二卷,著名的《东番记》即卷十二,有介紹台灣風貌。.

新!!: 京城和周婴 · 查看更多 »

周亮工

周亮工(),字元亮,號減齋,明末清初文人。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人。.

新!!: 京城和周亮工 · 查看更多 »

周延儒

周延儒(),字玉繩,號挹齋,直隶宜興縣宜城鎮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进士,東閣大學士,因貽誤軍機,被賜死。.

新!!: 京城和周延儒 · 查看更多 »

周冕 (成化進士)

周冕(),字文中,京師保定府安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进山東鄉試第三十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參加乙未科會試,得貢士第八十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五名。授束鹿縣知縣,后推薦為太僕寺丞。 曾祖父周子中。祖父周原瑛。父亲周昭,曾任長史。.

新!!: 京城和周冕 (成化進士) · 查看更多 »

周祖培

周祖培(),字叔滋,號芝臺,河南商城(現屬安徽金寨湯家匯鎮)人,祖籍江西婺源,晚清大臣,歷仕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恩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督陝甘學政,歷侍讀學士、詹事、內閣學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擢禮部侍郎,調工部,又調刑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偕戶部尚書賽尚阿查勘江南江防善後事宜,校閱江蘇、安徽、江西營伍。咸豐元年(1851年)擢刑部尚書。咸豐三年(1853年)要犯劉秋貴死於獄,承審官未得實情,周祖培坐降三級調用,授左副都御史,歷工部、吏部侍郎。咸豐四年(1854年)連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咸豐六年(1856年)加太子太保,調吏部。咸豐八年(1858年)會辦五城團防,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署戶部。咸豐九年(1859年)調戶部尚書,兼署吏部。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師戒嚴,咸豐帝避走熱河,命周祖培留京辦事,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戶部。咸豐十一年(1861年)帝駕崩,命總理喪儀,兼辦定陵工程。及同治帝奉兩宮回鑾,疏言「祺祥」年號意義重復,請更正。周祖培加入了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訢的祺祥之變,消滅肃顺的顧命八大臣集團,又與大學士賈楨、尚書沈兆霖、趙光等疏議,列舉歷代皇后協助幼帝的歷史,由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請東西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同治元年(1862年)調管刑部。同治六年(1867年)卒於北京,贈太子太保,諡文勤。.

新!!: 京城和周祖培 · 查看更多 »

周罗睺

周罗睺,字公布,南朝陈、隋朝将领。九江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新!!: 京城和周罗睺 · 查看更多 »

周新

周新,字志新,一字日新,南海(今廣東南海縣)人,明朝司法官,善於決獄,判案廉直義正,後得罪權貴,被明成祖處死,後成祖封之為杭州城隍。.

新!!: 京城和周新 · 查看更多 »

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指的是宋真宗統治時期(997年-1022年),咸平以及景德、大中祥符年间北宋政府一系列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繁荣和国家管理完善,也为后来的宋仁宗盛世打下基础。.

新!!: 京城和咸平之治 · 查看更多 »

和珅

和珅(a;)钮祜祿氏,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原名善保,一作善宝,滿洲正紅旗人,清朝乾隆年間政治家、商人、詩人。官至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兼領軍機大臣,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權傾天下紀連海著《歷史上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的豪商,也是歷史上最貪婪的官員(按年代市值率比較)。 和珅善於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位,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使馬戛爾尼也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讚賞見馬戛爾尼回憶錄中文版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為政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經歷與成就豐富,故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么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並用賄賂、迫害、恐嚇、暴力、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舖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成為後世口中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和珅亦同時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以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翰林院编修范衷、軍機大臣王杰、戶部尚書董誥、禮部侍郎朱珪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五日之後,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大清歷朝實錄》《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二十多年中,其资产包括二千萬至三千多萬兩白银(其中大部分为其違法工商经营所得,清代規定旗人不得經商,和珅利用內務府包衣奴才,藉公務之便以皇室之名,借勢巧取豪奪,雖說經商,在大清律下仍是貪瀆的犯行)、兼併全國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二一九間房产。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劉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和珅所聚敛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擁有的黃金白銀與古玩珍寶,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以一条白綾賜和珅自盡。和珅在被賜死之前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新!!: 京城和和珅 · 查看更多 »

傅大士

傅大士(497-569年),原名翕,字玄風,自號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南北朝梁武帝時人,著名的佛教居士,與達摩、寶誌禪師合稱梁代三大士。《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

新!!: 京城和傅大士 · 查看更多 »

傅希摯

傅希摯,號後川,京師真定府衡水縣(今河北省衡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傅希摯 · 查看更多 »

傅恒

傅恒(z;),一作富恒,字春和,富察氏,孝賢純皇后之弟,清朝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官至軍機大臣、大學士。諡文忠。 傅恒早年歷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乾隆三十四年,傅恒以经略征缅甸,三路出师,清兵因不適應當地瘴癘之疾,死伤惨重。阿里衮病亡,傅恒本人也染上瘴癘之疾病倒。三月,回京,七月即病逝。乾隆帝親至其府宅祭奠,赐謚“文忠”。子福康安,曾平定臺灣林爽文起事、西藏廓爾喀事變等,封嘉勇郡王。.

新!!: 京城和傅恒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新!!: 京城和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新!!: 京城和唐灭薛延陀之战 · 查看更多 »

唐通

唐通(),字达轩,陕西泾阳人。明思宗崇禎時總兵將軍,曾守山海關、居庸關,是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內幕疑雲重重、極關鍵人物。.

新!!: 京城和唐通 · 查看更多 »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姓李諱晔,原名--,即位後改名為敏,又改名曄。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Category:李姓.

新!!: 京城和唐昭宗 · 查看更多 »

唐才常

唐才常(),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與譚嗣同同鄉,同师于欧阳中鹄,并称为“浏阳二杰”,因發動唐才常起義,被張之洞逮捕,斬首。.

新!!: 京城和唐才常 · 查看更多 »

冯元飏

冯元飏(),字爾賡,又字元冲、元仲,号留仙,浙江慈溪(今慈城)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冯元飏 · 查看更多 »

冯玉

冯玉(),字璟臣(景臣),后晋末年宰相,定州人。其父邺都副留守冯濛。 冯玉年少時举进士不中。冯赟为河东节度使,征辟他为推官。冯玉入拜监察御史,迁至礼部郎中,为盐铁判官。晋出帝石重貴纳馮玉姊为中宫皇后,冯玉受到恩宠甚厚,以馮皇后的外戚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冯玉不識书文,當時和殷鹏同为舍人,制诰常派殷鹏代作。之後,馮玉出为颍州团练使,歷任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迁枢密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當时,冯皇后掌權,军国大务,决斷于馮玉。馮玉善于承迎帝意,于是更加有宠。一次有病在家,晋出帝對诸宰相說:“自刺史以上,等到冯玉病好任事,才能任命。”冯玉任命中书舍人卢价为工部侍郎,桑维翰以卢价资望浅,不同意,于是馮玉与桑维翰有隙,桑维翰于此罢相。馮玉为相,四方贿赂,积赀巨万,因此朝政日坏。冯玉为枢密使,有朝使马承翰有口才,一天持名刺来拜見馮玉,馮玉看看名刺開玩笑說:“马既有汗,宜卸下鞍。”马承翰应声答道:“明公姓冯,可谓死囚逢狱。”馮玉自以失言,於是向马承翰道歉。 契丹灭后晋,张彦泽先以兵入京师開封府,兵士争先入馮玉家,家财巨万,一夕被掠奪而尽。第二天馮玉见張彦泽,還是谄笑,自稱愿持后晋玉玺献給契丹,希望再得到遼太宗的恩奖重用。張彦泽不纳。馮玉从晉出帝北迁,玉从入契丹,契丹命冯玉为太子太保。周太祖广顺二年,其子馮杰從幽州沒有告知父親亡归後周,馮玉害怕受到谴责,於是在遼國鬱鬱而終。.

新!!: 京城和冯玉 · 查看更多 »

凌云 (明朝)

凌云,生卒年不详,字汉章,号卧岩。明代著名医生、针灸学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归安县双林镇(归安县是北宋年间置,与乌程县同城而治,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凌云早年北游泰山时,遇一道士以针灸抢救人命,他跟从道士学针刺术,治病无不效验。吴江一产妇临产三日而胎未下,经凌云针扎,婴儿即落地。他精于针灸经脉之学,明孝宗听说凌云医道高超,召他至京师,太医官出铜人,蔽衣而试,凌云所刺穴位无不中,于是赐任太医院御医。享年七十七岁。著有《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经学会宗》、《子午流注图说》等书传世。撰写的《流注辨惑》一卷,未传。流传抄本有《集英撮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等。其弟子聂莹,后人凌千一、凌瑄、凌贞候等均传其术,海内称归安凌氏针法。.

新!!: 京城和凌云 (明朝) · 查看更多 »

凌禮文

凌禮文(),香港著名甘草演員,出生於香港,曾於佳藝電視、麗的電視(後易名亞洲電視)及無線電視演出,也常替香港電台電視部拍攝教育電視,同時拍攝不少廣告等模特兒角色。凌先生於1970年代曾加入遠東劇藝團(1969年-1986年)的戲劇組,並於2010年1月1日出席了遠東劇藝團42周年紀念晚宴。2010年2月19日,凌禮文因病於九龍醫院離世。.

新!!: 京城和凌禮文 · 查看更多 »

允礽

允礽(a;),幼名保成,清朝宗室,康熙帝時的废太子。原名胤礽(a),后避其弟雍正帝之諱,改名允礽。允礽是康熙皇帝唯一公布天下中外親自册封禮的皇太子。爾後康熙帝不再公開立太子,恢復舊有祖制以遺詔的形式立太子。.

新!!: 京城和允礽 · 查看更多 »

允禔

允禔(a;),本名胤禔(a)。康熙帝子,母為惠妃那拉氏,其弟雍正帝登基後,因避諱而奉命改「胤」字為「允」,因而官書均書「允禔」。 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1672年3月12日)《中國考古集成》第2篇,第1卷,第20期,第928頁「為聖祖仁皇帝玄燁與惠妃納喇氏所生,按照封建禮法稱為庶出。在成年諸子中他年齡最大,生於康熙十一年壬子二月十四日午時,死於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一日卯刻。依固山貝子品級治喪。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為直郡王。允提深受康熙寵愛。」,排行第五,因康熙帝前四子皆夭殤,依規定不序齒,故允禔為康熙實際上的長子。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命允禔為裕親王福全(康熙之兄長)的副將共同抵禦蒙古噶爾丹,因二人不協調,允禔被召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跟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允禔被封為直郡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在塞外行圍時太子允礽被廢,允禔十分得意。康熙帝器重允禔,讓他負責監視允礽,從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允禔認為時機已到,便向其父皇進言,要求殺死允礽。此舉引起康熙的反感。後來皇三子允祉告發允禔用蒙古喇嘛魘術廢太子之事,康熙對允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直斥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允禔直郡王爵位,幽禁高牆,嚴加看守。 允禔於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735年1月7日)逝世,然時間與《中國考古集成》所述出入,享年62歲。雍正帝以固山貝子之禮殯葬。次子弘昉襲爵為鎮國公。 直郡王府旧址,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前半壁街。.

新!!: 京城和允禔 · 查看更多 »

內史 (秦漢行政區)

內史原本為周代官名,秦代時延襲,並掌管治理京畿地區(即京師),後逐漸掌握地方行政,並軟此而成為地方行政區名。秦內史地位相當於西漢時的三輔(即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治所咸陽。漢初分置為渭南郡、河上郡、中地郡,至高帝九年(前198年)合為內史。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左、右內史。漢武帝時右內史改置京兆尹,左內史改置左馮翊、右扶風。.

新!!: 京城和內史 (秦漢行政區) · 查看更多 »

公安派

公安派,中國明末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三袁籍贯在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 公安派重要成员尚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該派主張文章不可盡復古,也就是反對前後七子如王世貞、李攀龍等人之擬古、復古說法,主張是「學其意,不必拘泥字句」。 另,該派亦主張文學重性靈、貴獨創,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

新!!: 京城和公安派 · 查看更多 »

公車

公車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京城和公車 · 查看更多 »

公車 (漢朝)

--,漢朝時察舉的士人入京師接受考核,皆由公家配備馬車來回接送,以示禮遇,「公家馬車」簡稱「公車」《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公車」成為後代「舉人上京赴試」的代稱。如清末康有為、梁啟超於燕京,串聯內地十八省與臺灣、滿洲等地一千二百餘舉人,因反對馬關條約,上書光緒皇帝,史稱「公車上書」。.

新!!: 京城和公車 (漢朝) · 查看更多 »

公鼒

公鼒,字敬与,号浮来先生,山东蒙陰縣人。明朝诗人,万历后期山左诗坛的主盟人物。.

新!!: 京城和公鼒 · 查看更多 »

六波羅探題

六波羅探題是日本歷史上鎌倉幕府的一個官職。.

新!!: 京城和六波羅探題 · 查看更多 »

兴安 (明朝)

兴安,安南人,明朝宦官。 明英宗即位,他和司礼监太监金英都受宠信。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天,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请他和兴安召集朝臣商议国事。侍读徐珵倡议南迁,遭到兴安斥责:“敢言迁者斩”。他入告孙太后,劝郕王任命于谦准备战守之事。瓦剌首领也先围困京师,至德胜门,即位为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钰命兴安和李永昌会同于谦、石亨总理军务。也先遣使议和,想要送回明英宗。廷議出使的使臣。明代宗讓他出來對群臣說:“公等欲報使,孰可者?孰為文天祥、富弼。”王直說他斥呼群臣不當,興安語塞。派都給事中李寔為報使,敕書沒有提到迎回太上皇。李寔大驚,到內閣詢問,路上遇到興安。興安說:“你奉詔行事即可,不要管其他事。”後來代宗要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眾人懷疑他參與密謀。興安有品德節操,知道于謙之賢,力加保護。明英宗復辟,殺死代宗信用的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人,說他們更易太子,和于謙、王文謀立外藩。給事中、御史說興安和王誠、舒良同黨,應該同罪,明英宗加以寬免,只是奪職。.

新!!: 京城和兴安 (明朝) · 查看更多 »

元大都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即“可汗之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为元朝京師。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南至长安街一线,东西至北京二环路一线。.

新!!: 京城和元大都 · 查看更多 »

元宵節 (華人)

元宵節活動在全世界華人社會有悠久歷史,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又稱為元宵(台羅,下同:guân-siau)、元宵節(guân-siau-tseh)、上元(siōng-guân)、正月半(tsiann-gue̍h-puànn)。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華人傳統會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亦是春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青年男女外出觀燈並趁機結識、相會,所以也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為天官大帝(民間相傳即為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新!!: 京城和元宵節 (華人) · 查看更多 »

元举

元举(),字景昇,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

新!!: 京城和元举 · 查看更多 »

元会

元会,中国古代每年岁首由皇帝举行的庆祝活动,又称作正旦元会或者正会。虽然元会的时间理论上讲都是定在岁首,但是由于历代的历法有变化,岁首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所以实际情况中也有元会并不在一月一日的情况。在元会上皇帝会接见诸侯、百官与地方官员的代表,所以元会也是古时候重要的礼仪与政治活动。也有可能是指汉末曹植所作的元会诗。.

新!!: 京城和元会 · 查看更多 »

兵馬司

兵馬司,中國古代朝廷的軍事機構之一。 明初,明廷在南京置五城兵马司,永乐迁都,北京亦置五城兵马司。在清朝,主要從事京城(北京,但是不包含紫禁城)的治安。該兵馬司轄下軍隊分駐京城各地,主管為文官建制的兵馬司指揮使。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

新!!: 京城和兵馬司 · 查看更多 »

克捫

克捫(z;,乾隆四十年七月十四日巳時-道光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亥時),爱新觉罗氏,字號不詳。清朝京師(今北京市)右翼鑲紅旗遠支宗室永字輩,清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克捫 · 查看更多 »

回子佐领

回子佐领(z)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西域迁回京师的回人所组成的佐领,隶属于内务府正白旗第五参领下,共有一个佐领。佐领下人可任五品以下武职,不能担任文官,其粮饷也另有规制。.

新!!: 京城和回子佐领 · 查看更多 »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據文溯閣本79897卷),36304册,近230萬頁,约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眾多古籍,也收入和存目了西洋傳教士參與撰述的著作,包括從西洋傳入中國的數學、天文、儀器及機械等方面的著作。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有部分書籍由於政治或質疑儒家經典的原因而被列为禁书,称之四库禁书,另一方面亦尋回和修復了不少早已失傳的中國古籍。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包括《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説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歐洲人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新!!: 京城和四庫全書 · 查看更多 »

倪元璐

倪元璐(),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書法家,進士出身。與黃道周、王鐸並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合稱「晚明五大家」。.

新!!: 京城和倪元璐 · 查看更多 »

值年旗

值年旗(v),為清朝八旗制度驍騎營體系中掌管八旗共同事務並負責上奏皇帝、方便向各旗傳遞政令訊息之行政機關, 雍正六年(1728年)始設當月旗,八旗輪值,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稱值年旗。值年旗衙門的主管官員為值年旗大臣,共八人,值年旗下轄值年旗參領、章京、筆帖式,由值年旗大臣於各旗人員中委任,衙門中各類事務並由各大臣所屬副都統以下官員兼理。值年旗衙門位於京師地安門外雨兒胡同,正門向南,建築前後四層,共房屋四十楹。.

新!!: 京城和值年旗 · 查看更多 »

皆川博子

川博子(みながわ ひろこ、1929年12月8日或1930年1月2日 - )是一位日本小說家,作品受到中井英夫、赤江瀑等人的影響。.

新!!: 京城和皆川博子 · 查看更多 »

石三畏

石三畏(),字子知,號欽承,直隸交河(今河北泊頭)人,回族,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歷任山東曹縣、文登縣知縣,為人徇私納賄,以貪財著稱。御史陳九疇薦入京城遞補,吏部尚書趙南星卑視其人,僅授王府長史職。 後依附魏忠賢,成為“十孩儿”之一。官至御史,立即上疏攻擊趙南星及李三才、顾宪成、孙丕扬、曹于汴、汤兆京、王宗贤、張問達、王圖、胡忻、王元翰、王淑抃、王允成、涂一榛、王象春等十五人,“锻成杨、左之狱,咆哮特甚”。後因醉酒時下令伶人演出《刘瑾酗酒》一剧,魏良卿將此事回報,忠賢大怒,削其職。忠賢死後,石三畏反以此为功,官復原職,又被揭發真相,再被削职。.

新!!: 京城和石三畏 · 查看更多 »

石重乂

壽王石重乂(《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字弘理,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第三子。他自幼好讀書,看兵法,石敬瑭很喜愛他。後來石敬瑭即位,自北京皇城使拜左骁卫大将军,以为河南尹,石敬瑭幸汴州,又加石重乂檢校司空、權東都留守。《旧五代史》卷九十三不久,鄴都的範延光叛變,被任为魏府四面副都部署兼诸军都虞候的前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亦叛,与范延光合谋,杀石重乂於河南府,《旧五代史》卷八十九《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新五代史》卷八《新五代史》卷五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年十九歲。石敬瑭在偏殿发丧,輟朝三日,贈太傅。同年十月,以庄宅使張穎辦他的喪事,葬於河南府萬安山。天福七年,再赠太尉,追封為壽王。《旧五代史》卷八十八年,在赠太傅虢王的基础上再赠太师。《旧五代史》卷八十一石重乂无子。王妃虢国夫人李氏,汾州刺史李騱之女,石重乂死後當尼姑,《旧五代史》卷七十八開運年間在京師去世。《旧五代史》卷八十七《新五代史》卷一十七.

新!!: 京城和石重乂 · 查看更多 »

石重胤

石重胤(),一名石重裔,后晋宗室,宋朝避讳作石重允,本来是石敬瑭的弟弟,但史书不明是否是亲弟弟,石敬瑭喜欢他,以石重允为养子,在名加“重”字辈与自己的诸子同列序齿。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时,石重英为右卫上将军,石重胤为皇城副使,住在京师。听说石敬瑭举事,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从珂抓到他们,清泰三年(936年)七月初三己丑,于诛杀了他们,并且族灭民家。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为二子发丧,都赠为太保,天福七年(942年)正月,加赠太傅,追封石重胤郯王(一作剡王)。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京城和石重胤 · 查看更多 »

石重英

石重英(),后晋宗室,高祖石敬瑭长子。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时,石重英为右卫上将军,石重胤为皇城副使,住在京师洛阳。听说石敬瑭举事,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从珂抓到他们,清泰三年(936年)七月初三己丑,诛杀了他们,并且族灭民家。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为二子发丧,都赠为太保,天福四年(939年)四月追封石重英虢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京城和石重英 · 查看更多 »

玉堂春

《玉堂春》是中国各种戏剧中常见的一齣剧目,其中尤以京剧著名。玉堂春即为故事女主角苏三的花名,其中女起解是剧中最为著名的唱段。.

新!!: 京城和玉堂春 · 查看更多 »

王叔陈生

王叔陈生,中国春秋时期周朝的卿士。周灵王四年、鲁襄公五年(前568年),周灵王派王叔陈生到晋国,晋国扣留他。士鲂到京师,奏明周王说王叔陈生和戎人勾结。周灵王九年、鲁襄公十年(前563年),伯舆和王叔陈生争夺执政地位。周灵王支持伯舆,王叔陈生逃到黄河之边。晋国派范宣子到京师调解伯舆和王叔陈生的关系。王叔陈生的家臣说不能让小门小户凌驾王室(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伯舆的家臣瑕禽说伯氏是周平王东迁的功臣,王叔家族以收受贿赂执掌朝政。最后王叔陈生逃到晋国。.

新!!: 京城和王叔陈生 · 查看更多 »

王大用 (宦官)

王大用,字惟賢,京師順天府霸州大城人,明朝宦官。 正德年間,擔任禦馬監太監。嘉靖年間,出任遼府承奉,輔嗣王,為人忠誠。.

新!!: 京城和王大用 (宦官) · 查看更多 »

王天君

王天君,又稱王靈官、灵官王元帅、隆恩真君、都天豁落靈官、豁落火车王灵官、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玉枢火府天将 等,是道教镇守山门之神,雷部、火部天将及护法神,为道教诸多护法神中最受崇奉的护法神之一。額間一目,以金鞭為武器。扶鸞的信眾則時常稱之為王恩主,與關帝君、呂祖師、岳鄂王、張灶君、合稱為「五恩主」,其與李天王、張天師、趙真君同為玉皇上帝身旁的四大護法。 明宣宗封王灵官为“隆恩真君”。明清道教宫观常以王灵官为护法神,道观内或山门前塑其像,通常为红面赤髮,披金甲,右手高舉金鞭,左手掐「靈官訣」,或稱為「通天指」,意指可以上達天聽。 供奉王天君為主神的廟宇並不常見,高雄鳳山喚善堂、台南南區豁落院仁慈堂、宜蘭頭城喚醒堂、宜蘭蘇澳砲台山天君廟、宜蘭五結正勉堂、和彰化田中贊天宮應是目前全台相當罕見以其為主神的廟宇,其他多是將其作為玉皇上帝的配祀神,供奉於凌霄寶殿。.

新!!: 京城和王天君 · 查看更多 »

王孝傑

王孝傑,京兆新丰人,唐朝和武周的名将,参加对吐蕃、后突厥、契丹的战争。在武则天时代一度为相,在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的战斗中阵亡。.

新!!: 京城和王孝傑 · 查看更多 »

王家楨 (明朝)

王家桢(),北直隸長垣縣(今屬河南省)人。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二甲进士。天启年间,历官左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因军功升任户部右侍郎,转左侍郎。 崇祯元年(1628年),摄理户部事。因为财政困难,边关军饷不能按时发放,辽东兵士不满,巡抚毕自肃自缢身亡。崇祯帝大怒,将王家桢削籍。后追叙在甘肃之功,复其冠带。 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皇太极带兵骚扰京师,王家桢被起用为兵部左侍郎,不久,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理河南、湖广、山西、陕西、四川、江北军务,代替卢象升讨伐反明军队。适逢河南巡抚陈必谦罢职,王家桢即兼任巡抚。当时流贼四出,王家桢虽竭力征讨,崇祯帝却颇为不满,次年四月即命熊文灿 总理军务,令家桢专任河南巡抚。同年秋,刘国能进攻开封,裨将李春贵等战殁。朝廷议罪,家桢遭撤职,回乡闲住。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派兵据守长垣,家桢与其子王元炌自缢殉国。《明史》有傳。有《王少司馬奏議》。.

新!!: 京城和王家楨 (明朝) · 查看更多 »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 京城和王守仁 · 查看更多 »

王守規

王守规,真定府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人。北宋宦官。入内都都知王守忠弟。 宋仁宗明道年间,为小黄门。宫中夜半起火,他首先发现,从寝殿到后苑都击去其锁,侍奉宋仁宗和太后至延福宫,回看所经过的地方已成灰烬。因功入内殿头。选任他治理京师的水患,在公贾村开决汴河,在四里桥开决蔡河,水害遂停息。宋仁宗命加带御器械。官至宣庆使、康州防御使、内侍右班副都知,六十七岁卒。赠昭武军留后。.

新!!: 京城和王守規 · 查看更多 »

王安國 (雍正進士)

王安國(),字書城,號春圃。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新!!: 京城和王安國 (雍正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业泰

王业泰(?—1646年?),字士和,浙江余姚人,王阳明玄孙,南明军事将领,末任新建伯。.

新!!: 京城和王业泰 · 查看更多 »

王世懋

王世懋(),字敬美,號麟州,又號損齋,或曰牆東生。直隸太倉(今屬江蘇省)人。明朝政治人物。南京刑部尚书、史學家王世貞之弟。.

新!!: 京城和王世懋 · 查看更多 »

王佐 (正統舉人)

王佐字汝学,号桐乡。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临高县蚕村都(今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透滩村)人。因其家乡多刺桐,又称为王桐为。明代海南著名诗人。.

新!!: 京城和王佐 (正統舉人) · 查看更多 »

王傅 (成化三甲進士)

王傳(),字元臣,異名王傅,京師順天府通州寶坻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进順天府鄉試第一百八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參加乙未科會試,得貢士第二百七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八十名。后授城武縣知縣、升任監察御史,四十四歲時去世。 曾祖父王福慶。祖父王寧,曾任司獄。父亲王縉,曾任聽選官。,有子王元正。.

新!!: 京城和王傅 (成化三甲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光祖 (明朝)

王光祖(),字子孝,祖籍京師大名府魏縣(今河北魏縣駐地魏城鎮),山西黎城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靖二十三年,登进士,授夏津縣知縣,改陽信縣,升任监察御史,汝宁府知府。官終陜西參政,卒年六十四。.

新!!: 京城和王光祖 (明朝) · 查看更多 »

王珝

王珝,字汝溫,號灤江,京師永平府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弘治十二年,登进士,授兵科給事中,正德四年,陞刑科都给事中,歷順天府丞。正统九年,担任山西巡撫,因禦寇失利貶為浙江左參政,后官至兵部右侍郎。.

新!!: 京城和王珝 · 查看更多 »

王珩 (成化進士)

王珩(),字美器,京師真定府趙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进順天府鄉試第七十七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參加乙未科會試,得貢士第六十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七十八名。授工科給事中,歷任通政司右通政,官至南京工部侍郎。 曾祖父王成甫。祖父王翥。父亲王惟政。.

新!!: 京城和王珩 (成化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稷 (唐朝)

王稷(),王鍔之子,唐朝官员。 王鍔在藩鎮時,王稷常留在京師。历任至鸿胪少卿。父亲王锷在815年死後,奴僕向朝廷舉發,說王稷偷換王鍔遺表,由於裴度的保護,奴僕被處死。長慶二年(822年),王稷任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陵縣)刺史,帶了許多財物赴任,橫海軍節度使李全略貪圖他的財貨,殺王稷,屠其家。王稷未嫁的女兒被李全略充作女妓。有子王叔泰。.

新!!: 京城和王稷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继勋 (外戚)

王繼勳,五代末、北宋初将领,邠州新平县(今陕西省彬县)人。.

新!!: 京城和王继勋 (外戚) · 查看更多 »

王献臣

王献臣,表字敬止,号槐雨。中國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家世南直隸苏州人,隶籍锦衣卫,因而落籍京师順天府(今北京)。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历任行人、御史、上杭县丞、都许驿丞、永嘉知县,以高州府通判致仕。正德年間,曾返居蘇州,強佔佛寺,改建為拙政園,乃江南知名園林。.

新!!: 京城和王献臣 · 查看更多 »

王熙 (順治進士)

王熙(),字子雍,一字胥廷,號慕齋。明末清初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市城區)人。清初重臣。 王熙為清禮部尚書王崇簡之子。於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三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累遷右春坊諭德。召直南苑。顺治十五年,擢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顺治十八年,受命撰写遗诏。康熙时命专管密本,为汉臣与闻军机之始。累遷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康熙二十一年,拜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四十年,詔許致仕,晉少傅。諡文靖。雍正中,入祀贤良祠。有《王文靖集》。《清史稿》有傳。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称之“宛平相国”。.

新!!: 京城和王熙 (順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遴

王遴(),字繼津,號繼津,諡恭肅,京師順天府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人,明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进士出身。.

新!!: 京城和王遴 · 查看更多 »

王聖 (漢朝)

王聖,漢安帝乳母,東漢野王君。.

新!!: 京城和王聖 (漢朝) · 查看更多 »

王鳌永

王鳌永(),字克巩,号蘅皋,又号涧溯,山东淄川罗村镇窎桥村人。 天启五年(1625年)中進士,曾任湖北宜城县令。累官通州巡抚。李自成陷京師,鰲永被拷索輸銀後釋放。降清後官戶部侍郞兼工部侍郞,招抚山东、河南。清兵占领北京后,派王鳌永至青州(益都),任山东总督,招抚明朝残余势力。李自成裨将赵应元占领青州,鳌永罵不絕口,被肢解而死,史稱青州之变。一生凡三娶,原配刘氏早亡,继配范氏;還有侧室刘氏,生王樛。.

新!!: 京城和王鳌永 · 查看更多 »

王點

王點(),字肖曾,號完虚,京師大名府魏縣(今河北省邯鄲市魏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王光世之子。 萬曆三十五年,登進士,授鄒平縣知縣,后擔任戶部主事,轉任兵部,歷員外郎、郎中,天啟二年,出任山西副使。天啟五年,擔任山西按察使。天啟六年,擔任大同巡撫,之後因得罪閹黨,被迫閑居。清兵入關后,啟用為山東右布政使。順治三年,擔任山西左布政使。有子王錫命。.

新!!: 京城和王點 · 查看更多 »

王鼎 (清朝)

王鼎(),字定九,號省厓,陝西同州府蒲城縣(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人,清朝大臣。.

新!!: 京城和王鼎 (清朝) · 查看更多 »

王艮 (泰州)

王艮(),原名王銀,字汝止,号心斋,明朝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稱王泰州。思想家王陽明弟子,泰州学派創始人。.

新!!: 京城和王艮 (泰州) · 查看更多 »

王来

王来,明朝大臣。字原之,浙江慈溪人。.

新!!: 京城和王来 · 查看更多 »

王松 (五代)

王松,字梦祯。五代十国京兆杜陵人。 王松之父王徽,是唐僖宗时宰相。王松举进士,后唐时,官至刑部郎中。石敬瑭镇守太原,征辟王松为节度判官。石敬瑭即位建立后晋,拜为右谏议大夫,官至工部尚书。契丹灭后晋,将晋末帝石重贵北迁,辽太宗在京师开封府立许王李从益,任命王松为左丞相。刘知远即位为后汉高祖,入洛阳,下诏焚毁李从益所授伪命。王松以郭子仪自喻,听说的人都笑了。他的儿子王仁宝跟随李守贞谋反,王松上书谢罪,刘知远可怜他,只是把他解职。王松在城东有田产,每年往来于京师,后来病亡。.

新!!: 京城和王松 (五代) · 查看更多 »

王步青

王步青(),字漢階,又字罕皆,號後村、己山,別稱己山先生。江蘇省鎮江府金壇縣(今屬常州市金壇市)人。清朝政治人物、經學家、理學家。.

新!!: 京城和王步青 · 查看更多 »

王淑妃 (後唐明宗)

王淑妃(),中国五代十国后唐第二代明宗皇帝李嗣源宠妃,被称作五代第一美女,永安公主生母,許王李从益養母。.

新!!: 京城和王淑妃 (後唐明宗) · 查看更多 »

王懿荣

王懿榮(),字正孺,號廉生,山東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区)人。晚清翰林,曾三任國子監祭酒。八國聯軍之役拜京師順天團練大臣,不願投降洋人,自殺殉國。追贈侍郎、榮祿大夫,諡文敏。王懿榮精通金石學,被普遍認為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

新!!: 京城和王懿荣 · 查看更多 »

王承宗

王承宗(),契丹人。成德節度使王士真之子,官副太使。 元和四年三月(809年),王士真病死,承宗自稱留後,奉德州(山東陵縣)、棣(山東惠民)二州。不久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出來挑撥,王承宗後悔,囚禁德州刺史薛昌朝。憲宗勸諭承宗放薛昌朝還鎮,承宗不奉詔。元和四年下詔削奪王承宗爵。元和五年(810年),憲宗遣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六镇对其进行讨伐,以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計伐王承宗的唐軍二十萬無功,左神策大將軍酈定進戰死,盧從史暗中和王承宗互通聲氣。 元和十年(815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暗中派遣刺客,於六月三日拂曉在靖安坊東門將宰相武元衡殺死於上朝途中,取首,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成重傷。但朝野一直认为是王承宗所为。 元和十一年(816年)王承宗勾结吴元济,宪宗发六道兵以十万兵力进行讨伐,两年无功,宪宗被迫罢兵。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奉敕討伐王承宗,命何進滔率精騎千余,奔襲鎮州(今河北省正定地區),大勝成德軍。 元和十二年(817年)田弘正大破王承宗於南宮,承宗勢蹙請降,“自陳為盧從史所離間,乞輸貢賦,請官吏,許其自新。 ”并送二子王知感、王知信到京師为人质。唐廷亦因久戰乏力,以承宗為成德節度使。 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定;王承宗迫于形势献地谢罪;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戰敗,被部將謀殺。史稱元和中興。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順朝廷。 王承宗女王循嫁王承宗甥承务郎行同州白水县尉李景裕;第三女(815年—829年6月2日)后为王承元所养,王承元任凤翔节度使后随行,卒于凤翔,有墓志。还有一女嫁薛昌朝。.

新!!: 京城和王承宗 · 查看更多 »

琴學入門

《琴學入門》,古琴譜,清同治三年張隺撰。.

新!!: 京城和琴學入門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外交

琉球国外交與不少東亞國家(如越南及朝鮮)一樣,受到中国(明清两朝)的册封,属于明清的藩属國。1609年,薩摩藩入侵後,琉球国亦--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琉球与朝鲜的贸易关系也非常频繁,仅次于中国,日本。除此以外,琉球还与週邊國家如暹羅、佛大泥、巡達、三佛齊、爪哇国、蘇門答臘、滿剌加、占城、安南、呂宋等國,以及更遠的土耳其、巴基斯坦地區进行外交和贸易交往,Sakamaki, Shunzō.

新!!: 京城和琉球国外交 · 查看更多 »

神医喜来乐

《神医喜来乐》是一部中国古装电视剧,2003年春节期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次播映。该剧讲述了清朝末年沧州的一个民间郎中喜来乐(李保田饰)运用自己神乎其技的医术悬壶济世,遭遇了人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该剧获得了第2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百部优秀作品等奖项。.

新!!: 京城和神医喜来乐 · 查看更多 »

禁軍

禁軍,直轄屬於帝王或元首(如監國、太后等),擔任護衛元首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新!!: 京城和禁軍 · 查看更多 »

福康安

福康安( a;),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鑲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皇后侄,大學士傅恒子。.

新!!: 京城和福康安 · 查看更多 »

福敏

福敏(v,),字龙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官员,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卒謚文端。.

新!!: 京城和福敏 · 查看更多 »

租庸調制

租庸调制,唐朝一度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穀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併,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新!!: 京城和租庸調制 · 查看更多 »

秦祖襄

襄(),字汝翼,浙江慈谿縣(今慈溪市)人。明末官员,崇禎末科進士。弘光時官至徽州府知府。.

新!!: 京城和秦祖襄 · 查看更多 »

秦裕伯

裕伯(),字惟鏡、一字景容,號葵齋、蓉卿,元末淮揚府(今江蘇揚州)人,後遷上海,宋代詩人秦觀八世孫。元朝、明朝文人,後被奉為上海城隍神。.

新!!: 京城和秦裕伯 · 查看更多 »

秀才愛上兵

《秀才愛上兵》(英文:The Gentle Crackdown II),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的一套以中国明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一角於最後一集出現)為背景的古裝電視劇,為《秀才遇著兵》之姊妹兄弟劇,由馬浚偉及鄭希怡領銜主演,由夏雨、黎耀祥及羅冠蘭聯合主演,並由李力持特別演出,監製劉家豪、編審張華標。本劇為無綫電視2008年賀歲劇。.

新!!: 京城和秀才愛上兵 · 查看更多 »

程伟元

程伟元(),字小泉,清朝苏州人,因科场失意,一生未仕,乾隆末,寓居京师(今北京)。嘉庆五年至七年冬(1800年至1802年)为盛京将军晋昌幕僚,佐理奏牍,时相唱和,并替晋昌编纂《且住草堂诗稿》,后留居辽东,并终卒于此。 他在京师与高鹗相识,自述曾以数年时间,广泛收集曹雪芹《石头记》原著前八十回抄本,并陆续购得后四十回续稿残抄本,和高鹗共同修编,以活字印刷本发行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有别于此前八十回的《石头记》,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在1791年和1792年又有两个不同的版本,被称为“程甲本”和“程乙本”。 程伟元完成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整理编辑出版,对这部伟大作品的广泛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到了1920年代,胡适等学者通过当时发现的“脂批本”考证,認為《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作。但目前没有过硬的文本证明这一点。 关于程伟元的历史记载很少,大都只能从时人的诗文和后人的传说中找到一些线索,一般认为他在书画方面有一定造诣,也有一定文学功底。.

新!!: 京城和程伟元 · 查看更多 »

程文德

程文德(),字舜敷,初號益齋、後號質庵、復號松溪,学称“松溪先生”,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永康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翰林院學士、南京國子監祭酒。.

新!!: 京城和程文德 · 查看更多 »

程應權

程應權(,乾隆五十三年九月初十日卯時-?年),字子衡,號小莊,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詞人。.

新!!: 京城和程應權 · 查看更多 »

穆和藺

和藺(?-1796年),全名為烏雅穆和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1782年擔任台灣道。.

新!!: 京城和穆和藺 · 查看更多 »

窦广国

广国(),字少君。西汉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人,孝文窦皇后的弟弟。 竇廣國在四五岁时,因家境贫困,被人掳走,贩卖到外地,四處成為奴工,後又被转卖了十几户人家,最後到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进山挖石炭。一天黄昏,山崖边有一百多人在睡觉,突然山崩,睡在崖边的人都压死了,只有窦广国脱险逃生。不久,他跟随主人到了京師,听说姐姐成為皇后了,竇廣國还记得与姊姊一起採桑叶,从树上摔下来的情景。他把这些事详细地写下来後,託人转交给窦皇后。窦皇后见到了这一封信後,大驚,即刻把窦少君召来,并详细问了其他一些情况,果然是她的亲弟弟。皇后还要窦少君回忆一些过去的情景,少君回忆道:「姊姊离我西去,我记得在驿站分别时,讨来米汤给我洗头,临走时又给我吃了饭才走的。」窦皇后泣不成声,緊握著窦少君的手。 大臣周勃、灌婴等以吕氏之乱为戒,因窦氏兄弟出身寒微,特选有德行的长者作为他们的师傅,所以窦广国兄弟都不敢以富贵骄人。窦氏兄弟与士人同住,由此成为谦让君子,德才兼备,群臣敬服。文帝想要让窦广国做丞相,窦皇后不允。窦氏姊弟所为,朝野赞誉,对形成文景之治起了重要作用。 汉文帝后七年(前157年)汉景帝即位,封窦广国为章武侯。汉景帝六年(前151年),窦广国去世,谥号景,其子窦完继位为恭侯,窦完之后,窦常继位。.

新!!: 京城和窦广国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京城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章嘉呼图克图

嘉呼图克图(;),也稱為章嘉活佛、張家活佛,藏传佛教内蒙古地区最高活佛,与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古两大呼圖克圖(活佛)。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齐名的藏传佛教的四大领袖之一。.

新!!: 京城和章嘉呼图克图 · 查看更多 »

竇妙善

竇妙善,京師崇文坊(今北京市)人。十五歲時就嫁給工部主事餘姚姜榮當妾。.

新!!: 京城和竇妙善 · 查看更多 »

第17方面軍 (日本陸軍)

17方面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中之一方面軍。 1945年(昭和20年)2月6日朝鮮軍廢止後創設,主要佈署在朝鮮方面進行守備任務。第17方面軍司令官・參謀長及參謀副長,由朝鮮軍管區司令官・參謀長及參謀副長同時兼任。 8月9日蘇聯對日參戰時,指揮系統編入天皇直隷之關東軍隷下,直至終戰。.

新!!: 京城和第17方面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定海之战

一次定海之戰發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为攻打定海与清军发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事最终以定海陷落英军获胜而告终,定海总兵张朝发,知县姚怀祥等先后殉职。定海之战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军队第一次占领中国领土的战斗。.

新!!: 京城和第一次定海之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新!!: 京城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笑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达。一般情况下笑更多的用来表达高兴和快乐,由脸部肌肉动作为表现方式。它大都是由于人体感官(尤指眼睛、耳朵)接触外界的事物或语言,转变为信息传入大脑皮层,而后通过大脑对脸部甚至全身的肌肉发出运动的命令而产生的。笑有时不仅会使肌肉发生运动,声带也会随之振動,由此产生笑声。目前心理学家们认为笑是人类之间交流的古老的方式的一种,但之前人们更多地认为笑仅是幽默感的表现。笑也常被当作对他人调情的一种方式。 很多动物都会笑,一些哺乳动物露出牙齿则是挑衅以及威慑的表现形式。 亦有一種化學物質一氧化二氮被俗稱為“笑氣”,這是因為人在吸入氦氣體後會不自主地發笑,但這種物質對人體有害。.

新!!: 京城和笑 · 查看更多 »

米萬鍾

米萬鍾(),字仲詔,號友石,明朝政治人物、書畫家。順天宛平(今北京市)人。官至太僕寺少卿。.

新!!: 京城和米萬鍾 · 查看更多 »

紀季姜

纪季姜,是东周第二代天子周桓王的王后,原是纪国君主之女,姜姓。前704年,周朝派祭公到纪国娶迎接纪季姜。前703年正月,纪季姜到京师洛邑,嫁给周桓王,作了王后。.

新!!: 京城和紀季姜 · 查看更多 »

紀昀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字晓岚,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晓岚。清代直隸獻縣(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卒谥文达。 纪昀文采超群,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新!!: 京城和紀昀 · 查看更多 »

練子寧

練子寧(),名安,字子寧,以字行,号松月居士。江西新淦縣(今江西新淦縣金川镇东山村)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父練伯尚,工詩,洪武初年,當過起居注的史官,因直言外放,官終鎮安通判。練子寧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式乙丑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时年27(状元丁显28岁,进士花纶26岁)。授翰林院修撰,建文帝时官御史大夫。当时李景隆北败而还,练子宁上朝大呼请求诛杀李,明惠帝不听。燕王朱棣攻破京师(今江苏省南京市),子寧不肯屈服,在朝中出言不遜,被割下舌頭。朱棣說,我是要傚法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練子寧以手蘸舌血在地上書寫:“成王安在?”最後凌遲致死。全族被殺死一百五十多人,姻亲戍边。侄子嘉定知县练大亨闻讯,和妻子沉刘家河自杀。弘治年間,王佐刻其遗文為《金川玉屑集》。.

新!!: 京城和練子寧 · 查看更多 »

约法会议

约法会议是1914年至1915年中华民国召开的一个旨在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会议。.

新!!: 京城和约法会议 · 查看更多 »

绿林军

绿林军,指中国新朝末年主要的一支反对王莽政权的军队,由因旱災和蝗災造成的饑民所組成,主力起兵於荊州的綠林山(位於今湖北省京山县)而得名,稱為绿林起义。绿林军的活动几遍大半个中国,影响十分巨大,此后绿林一词成为了中国黑社会的代名词之一。.

新!!: 京城和绿林军 · 查看更多 »

绵课

庄襄亲王绵课(),滿洲愛新覺羅氏。清圣祖第十六子庄恪亲王允禄的曾孙,弘普之孙,三等奉国将军永珂之子,為第5任庄亲王(1788年-1826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袭其伯父庄慎亲王永瑺之爵为庄親王,历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嘉庆十八年(1813年),林清领导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宫门,绵课持械反击,射伤一人,得旨意议叙。嘉庆帝木兰秋狝,不称上旨,罢兼任职务,罚俸。道光二年(1828年),道光帝因为他承办修建裕陵隆恩殿工程草率,降为郡王。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工程完毕,恢复亲王,道光六年(1826年)绵课薨,谥号襄。.

新!!: 京城和绵课 · 查看更多 »

缠足

纏足,又称裹脚、纏小腳、裹小腳、紮脚(广东),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习俗。具体始于何时何处不可考,仅知北宋已有纏足。此风俗至民国初年,逐渐消失。 惟认为宋朝人以女子小腳為美,北宋元豐後是开始流行的时期。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並要求足形弓弯,如江苏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出土的花缎凤首尖足鞋、南昌明代宁靖王朱奠培夫人吴氏墓出土的缎面弓鞋皆长20-23厘米左右,頭向上翹,穿上後顯得足形弓彎。清代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還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要小至三寸古代女性的三寸金莲《齐鲁晚报》2004年07月07日。清末民初,社會普遍認為缠足是陋习。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亦主张废除此習俗,此后缠足遂逐漸消失。二十世紀後期,在華人社會仍能看到一些上年紀的缠足老婦。.

新!!: 京城和缠足 · 查看更多 »

羊來如

羊來如,山東萊州府即墨縣(今属青岛市)人,本姓楊,名澤,字存仁,化名羊來如。明末道人、武術家,是在理教的創祖,尊稱為「羊祖」。祀奉白衣觀音,自己也穿著白衣,提倡素食,不喫菸、不飲酒,信眾皆效之,故人稱在理教為「白衣齋」。.

新!!: 京城和羊來如 · 查看更多 »

羯猎颠

羯猎颠,唐朝龟兹将领。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派他和宰相那利率军五万,抵挡唐朝阿史那社尔的前锋韩威。兵败退守拨换城(今阿克苏)。社尔围城40天后攻克,俘虏白诃黎布失毕和羯猎颠。社尔以白诃黎布失毕弟弟白叶护为新国王,将白诃黎布失毕和羯猎颠带到长安,被赦免。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复封诃黎布失毕为龟兹王,与那利、羯猎颠还国。那利与诃黎布失毕的妻子阿史那氏通奸,658年,唐高宗召那利与诃黎布失毕至京师,囚那利,护遣诃黎布失毕还国。羯猎颠遣使降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不让诃黎布失毕回国,诃黎布失毕悒悒而死。唐高宗派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擒拿羯猎颠,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更立诃黎布失毕之子白素稽为王,授右骁卫大将军,为龟兹都督。.

新!!: 京城和羯猎颠 · 查看更多 »

羅生門 (小說)

《羅生門》(),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1915年11月發表于杂志《帝国文学》上。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的想像完成的。.

新!!: 京城和羅生門 (小說) · 查看更多 »

翟鵬

翟鵬(),字志南,號聯峰,別稱翟青天,中書省永平府撫寧衛(今河北省撫寧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新!!: 京城和翟鵬 · 查看更多 »

翟鑾

翟鑾(),字仲鳴,號石門,直隸京師人,錦衣衛籍,祖籍山東諸城,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新!!: 京城和翟鑾 · 查看更多 »

翁同龢

翁同--(),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中国江蘇常熟人,晚清政治人物、书法家。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新!!: 京城和翁同龢 · 查看更多 »

翁大立

翁大立(),字元本,又字儒参、道生,號見海,浙江余姚(今宁波)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翁大立 · 查看更多 »

翁王瑾

翁王瑾(),字亦懷,福建侯官人,為清朝書畫家。 翁王瑾年僅九歲已成孤兒,後依其外家翁氏,故得其翁姓。翁王瑾之外王父時官京師,正值靖南王耿精忠起事作亂而寄拏江蘇常熟,瑾亦於是順就居於常熟。 後畫家王譽昌愛瑾之淳厚謹誠,於是許配其女予瑾。王譽昌亦善繪畫山水,瑾盡得其傳,後再得蔡天涯之教授,令瑾之畫學更見進步。翁王瑾除善書畫,亦善篆刻。.

新!!: 京城和翁王瑾 · 查看更多 »

烏重胤

乌重胤(),字保君,封张掖郡公,后进为邠国公,谥懿穆。唐朝将领、使相。.

新!!: 京城和烏重胤 · 查看更多 »

烏拉布

烏拉布(z;),沙濟富察氏,字紹雲,又字紹庭、少雲。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新!!: 京城和烏拉布 · 查看更多 »

統領

統領,中日朝之稱號中一.

新!!: 京城和統領 · 查看更多 »

田弘遇

弘遇(),陝西人,亦稱廣陵人。.

新!!: 京城和田弘遇 · 查看更多 »

田景賢

景賢(),號西郭,字宗儒,京師順天府涿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成化十一年,登進士,授戶科給事中,上疏論貴戚周壽竊權亂政,受廷杖,不久明憲宗醒悟,升任通政參議,累遷禮部尚書。劉瑾擅國時,淩虐大臣,田景賢為官簡靜自持,劉瑾不能中傷,正德九年致仕,七十四歲去世。 曾祖父田行簡。祖父田文質,曾任贈戶部主事。父亲田寬。.

新!!: 京城和田景賢 · 查看更多 »

申佳胤

申佳胤(),字孔嘉,又字濬源,號素園。北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人。明末政治人物、詩人、經學家,甲申之變時自殺殉國,年四十二。南明追贈太僕寺少卿,謚節愍。清順治賜諡端愍。清雍正年間避諱清世宗改稱佳允、佳蔭、佳印。.

新!!: 京城和申佳胤 · 查看更多 »

熊开元

开元(),字玄年,號魚山,湖广嘉鱼(今湖北)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熊开元 · 查看更多 »

熊浹

浹(),字悅之,號北源,江西南昌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熊浹 · 查看更多 »

熊文燦

文燦(),貴州永寧衛(今四川敘永)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尚書,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因圍剿張獻忠不力,被崇禎帝下獄處死。.

新!!: 京城和熊文燦 · 查看更多 »

番子佐领

子佐领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金川迁回京师的藏人所组成的佐领,隶属于内务府正白旗,共有一个佐领,但次年(1777年)即并入满洲正黄旗第四参领下,由内务府包衣佐领抬入旗份佐领之中。.

新!!: 京城和番子佐领 · 查看更多 »

留后

留後,中國歷史上的軍官名,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以親信為留后,處理本藩之軍政。 唐代安史之乱后,地方勢力逐漸形成,河朔三镇和淄青节度使、淮西节度使等藩鎮在臨終前多遗表上京師,请以子弟为留后。又如武寧軍副节度使王智兴驅逐节度使崔羣,自称留后。 對於這些自命為留後的有力軍人,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不承認時往往會發生战争。例如柳亚子《诸将》诗之三:“却怜代将纷紜日,留后居然节度风。”.

新!!: 京城和留后 · 查看更多 »

留守 (官職)

留守是古代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官職之一,本指「留置駐守」之意。中国隋代以後,臨時駐守京師、陪都或險要地區之職,以其義稱「留守」,其業務即以軍事武力鎮守,並被賦予臨時的行政權責。.

新!!: 京城和留守 (官職) · 查看更多 »

牧野四郎

牧野四郎()為日本陸軍軍人。最終階級為陸軍中將。.

新!!: 京城和牧野四郎 · 查看更多 »

牛运震

牛运震(),字阶平,号真谷,人称空山先生,山东滋阳马青(今兖州市新兖镇牛楼村)人,清朝政治人物、文学家,同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牛运震 · 查看更多 »

独孤怀恩

孤怀恩,隋唐两朝的外戚,唐高祖李渊母元贞皇后之弟独孤整之子。 怀恩幼年,被姑妈即隋文帝独孤皇后养于宫中。曾任雩县县令,以疾免。李渊平京师长安,拜长安县令,颇严明,如职而办。唐高祖受禅,擢升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唐高祖给他开玩笑:“表弟的几个姑姑的儿子都当皇帝了,该轮到你了吧。”独孤怀恩接替韦义节击蒲州尧君素,数战无功,士气丧沮,诏书切责,独孤怀恩怨望。当时,刘武周使宋金刚攻略浍州,唐高祖发关中军给秦王李世民,屯柏壁。于是独孤怀恩与麾下元君宝、刘让、解令荣静与王行本、刘武周连和,割河东、取永丰仓,绝秦王粮道,长驱三辅。尧君素死後,而王行本得其兵,吕崇茂杀县令响应刘武周。唐高祖命怀恩与永安王李孝基、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攻打吕崇茂,为宋金刚、尉迟敬德所擒。秦王李世民派秦叔宝在美良川打败刘武周,独孤怀恩逃归,唐高祖命率师攻蒲州。元君宝说:“王者不死,果其然!”唐俭听到了。刘武周归还刘让求罢兵,告发独孤怀恩之谋。王行本投降,独孤怀恩勒兵入城,唐高祖渡黄河时,刘让至,得知独孤怀恩之谋。唐高祖召他来,怀恩不知,单舟而来,被捕,缢死在狱中,籍没其家。.

新!!: 京城和独孤怀恩 · 查看更多 »

狄青

青(),字漢臣。北宋河東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阳)人。唐朝宰相狄仁杰之后。北宋名將,因樣貌清秀,因此打仗時常戴面具,曾討伐西夏、广西侬智高,驍勇善戰,立下不少戰功,官至枢密使,諡武襄,追贈中書令、尚書令。於民間有著武曲星下凡之說,與文曲星「包拯」共同輔佐宋仁宗治國治民,是為宋朝的一代傳奇。.

新!!: 京城和狄青 · 查看更多 »

狀元餅

元餅,是一種江南特產,口感爽脆。源自於元朝盛行於明朝之後流傳至今。.

新!!: 京城和狀元餅 · 查看更多 »

盧楠

盧楠,字少楩,大名濬縣(河南省淇县东北)人。 國學生,廣五子之一,受到王世贞的赞賞。万恭赞其诗作“激烈悲怆,有古先秦汉策士之风”。恃才傲物,好使酒罵座。嘉靖二十一年因得罪縣令而下狱,被嚴刑烤打,致臀踵溃烂。谢榛至京师为其称冤,幸好县令已罢官,平湖陆光祖代之,冤案始得昭雪。嘉靖三十年出狱。卢楠出狱后,到彰德拜谢谢榛。隆庆三年(1569年)因嗜酒而死。有《蠛蠓集》等。.

新!!: 京城和盧楠 · 查看更多 »

盛昱

宗室盛昱(,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巳時-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丑時),字伯希,又字伯熙、伯兮、伯羲、伯韞,號韻蒔,室名意園、鬱華閣、栘林館。清朝遠支宗室鑲白旗第三族。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新!!: 京城和盛昱 · 查看更多 »

癸酉之变

酉之变,或稱天理教之乱、天理教起事、八卦教之乱、八卦教起事,指中国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的一次天理教(秘密宗教八卦教的一派)军队进攻北京紫禁城的事件。其餘魯、豫各地亦有起事,皆隨即被官兵平定。.

新!!: 京城和癸酉之变 · 查看更多 »

白莲宗

白蓮宗是南宋至元朝流行的一個佛教淨土宗支派,以茅子元為開創者,是佛教世俗化的一种尝试。但随着历史发展,白蓮宗渐渐在元朝演变成秘密宗教组织白蓮教。.

新!!: 京城和白莲宗 · 查看更多 »

白鹿禅师

白鹿禅师,广西桂林人,原名元康,中國唐代的高僧,曾在京师讲法。相传一只外国进贡给唐玄宗的白鹿见到元康便跪下不肯离去,玄宗于是将它赐给元康,并封元康为白鹿禅师。 白鹿禅师回到桂林后住持尧山裏的尧庙,后该庙以他为名,称白鹿禅寺。 B白 B白.

新!!: 京城和白鹿禅师 · 查看更多 »

白蓮教

白蓮教,是跨越多个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内容,但一般认为主源是源于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莲宗。因其教徒禁食葱乳,受持五戒,不杀生不饮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白蓮教作为一個秘密民间宗教组织,在历史上发动多次民变,屡次受到镇压。 在元朝時,白莲教与明教、红巾军、彌勒信仰有關。元末白蓮教和明朝建國的關係亦有專書介紹。在明朝以後,接受了羅思孚的「無生父母」思想,成為了羅教系統的秘密宗教。.

新!!: 京城和白蓮教 · 查看更多 »

白洪锡

白洪錫(백홍석;)日本名德川榮一。朝鮮人,日本陸軍軍人。大日本帝国陸軍士官学校第27期毕业。日本陸軍少佐。韓国陸軍准将。韩国在乡军人会初任会長。 在朝鲜日治时期的朝鲜族日本陸軍将校里,除了王公族軍人外、是继洪思翊中将、金錫源大佐外最高军階級(中佐)。.

新!!: 京城和白洪锡 · 查看更多 »

花姓

花姓(陰平音或去聲韻,與華作為姓氏時的念法相同)是一個漢字姓氏,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宗族人數在當代大中華地區排名第285位,約18餘萬人,其中多居住於遼寧省。 花姓在宋人所編纂的《百家姓》序列中位列於第55位,反映出在唐宋時期花姓已成為華夏地區的著名姓氏之一。 花字的起源甚晚,在魏晉以前,中國文字裡沒有花字,只用--字,後因同音而通用華字,華原來專指華夏,因同花使用,而出現了華美、華麗等意。.

新!!: 京城和花姓 · 查看更多 »

韩邦靖

韓邦靖(),字汝度,號五泉,朝邑(今陕西渭南市大荔縣)人。 韓邦奇之弟。生於弘治元年(1488年),幼年聰悟。十四歲即舉於鄉。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进士。由工部主事进员外郎,正德九年(1514年)京师地震,乾清宫火毁,因為触怒明武宗,被下诏狱,最後削职为民。正德十三年(1518年)应朝邑知县王道约之请,撰《朝邑县志》。 嘉靖初年,起任山西左参议,分守大同。時山西大饑,邦靖为饑民请粮上疏未果,遂乞歸,嘉靖二年(1523年)正月,回归故里,军民夹道相送,四月病卒。著有《韓邦靖詩集》,韓邦奇的《宮女行》詩有“更寵番僧取活佛,似欲清淨超西天。”之句,一說“活佛”之語始於此。.

新!!: 京城和韩邦靖 · 查看更多 »

韓培森

韓培森(),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清朝光緒十二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后官至江西道監察御史。義和團亂時,巡城積勞,八國聯軍攻破京師后,絕食而死。.

新!!: 京城和韓培森 · 查看更多 »

韓太湖

韓太湖(1570-1598),小名飄高,號弘陽,自號太湖居士,北直隸廣平府曲周縣(今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人。 幼年遭遇旱災,流寓河南、南直,習醫為生。十九歲出家,掛單各伽藍苦修,想要印証佛法,一度在太湖山閉關,坐禪三年,一無所得。卻接觸羅教中人,讀羅教義理,深為感動,拜羅教中人為師。 萬曆廿二年(1594年)宣佈悟道,自稱自己是羅教創祖羅思孚再臨,爾後又說自己是無生老祖(混元老祖)和無生老母之子,是乾坤陰陽之氣的會合,要來渡化萬千眾生,創立弘陽教(或作洪陽教、宏陽教、紅陽教、紅蓮教等),在永年、雞澤、邢台、衡水、保定等地都有信眾。 次年韓太湖進入京師,相傳他求見東廠、司禮監等,並以沏茶予宦官們喝,宦官們喝完精神大振,百病全消。爭相皈依,成為其大檀越,贊助甚多,但正當教派發展,韓太湖即重病死去,享年僅廿九歲,信眾稱「羅祖復歸」。 Category:宗教創始人 Category:明朝宗教人物 Category:曲周人.

新!!: 京城和韓太湖 · 查看更多 »

韓朝宗

韓朝宗(),京兆長安人,中國唐朝政治人物,其父親是韩思复,任官至吏部侍郎,孫子是韓佽,任官至工部侍郎。 韓朝宗最早擔任左拾遺。唐睿宗想要下令推廣乞寒胡戲,韓朝宗跟皇帝勸阻。皇帝覺得他的意見很好,就封他為中上考。唐睿宗想要傳位給兒子唐玄宗,韓朝宗與將軍龐承宗勸阻他說:「太子雖然很聰明,但需要一點時間培養品德。」唐睿宗沒有接受。他後來被任命為荊州長史。開元十八年(730年)7月25日,唐玄宗命令範安及與韓朝宗疏濬瀍水與洛水,並設置水門防止水患。 開元二十二年(732年),唐朝在十道設「採訪使」一職,韓朝宗擔任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採訪使。襄州南楚的故城長沙有一個井叫做「昭王井」,傳說喝那個井的井水會死,很多人即使沒水喝也不敢喝那個井的水,韓朝宗就寫文章並求神,之後喝那個井的水就沒有事了,大家就改稱那個井為「韓公井」。他想要將孟浩然推薦給朝廷,所以就約他見面,但是孟浩然在約定的那個時間正跟朋友喝酒,沒有赴約。韓朝宗很生氣的走了,孟浩然事後也沒有後悔。開元二十四年(734年),因為放任下屬官員任意課稅,被貶為洪州刺史。在離開襄州時,孟浩然作了一首詩《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送給韓朝宗。 天寶元年(742年),皇帝將韓朝宗召回長安擔任京兆尹。天寶二年(743年)四月,韓朝宗渭水分流,使河水流入金光門,累積成池子,來儲存西市的木材。 開元年間,當韓朝宗擔任按察使時,通州刺史李適之很有能力,韓朝宗特別寫信推薦他,讓他升任秦州都督。到了天寶元年,李適之已經是左相兼兵部尚書。但是因為李適之、韋堅與李林甫、楊慎矜不合,李林甫、楊慎矜找機會讓皇帝殺死韋堅,貶職李適之,與李適之等人友好的韓朝宗也被貶職為高平太守。 開元末年時,有謠言會有戰爭,聰明人應該要躲避戰事,而當時還是京兆尹的韓朝宗聽到了這樣的謠言就在南山建了房子。這件事情後來讓長安尉霍仙奇知道了,告訴了唐玄宗,唐玄宗聽到了很生氣,就命令御史王鉷去告訴他,把他從高平太守再貶為吳興別駕。後來韓朝宗就死於任上。 韓朝宗任官時喜歡提拔後進,曾經推薦崔宗之、嚴武與蔣沇等人於朝廷,受到當時其他人的尊敬。 在張嘉貞當宰相時,曾經推薦還是萬年縣主簿的韓朝宗升職為監察御史。而到了張嘉貞死後十幾年了,韓朝宗擔任京兆尹時,曾經跟皇帝說:「您所用的宰相都很優秀,過世之後,子孫依舊都在朝廷服務,只有張嘉貞晚年的一個兒子,到今天都還沒有當過官。」皇帝聽了就將張嘉貞的兒子召來朝廷,賜名為張延賞,任命他當左內率府兵曹參軍。.

新!!: 京城和韓朝宗 · 查看更多 »

莊培因

莊培因(),字本淳,江苏武进人。狀元彭啟豐的女婿。.

新!!: 京城和莊培因 · 查看更多 »

莊大中

莊大中(,康熙五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初一日),字正子,號鏡堂。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今屬蘇州市)人,祖籍常州府武進縣(後分設陽湖縣,今屬常州市),清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

新!!: 京城和莊大中 · 查看更多 »

莊搢

莊搢(),字書采,直隸常州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康熙五年(1666年)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歷任山西臨縣知縣,升騰越州知州。之後擔任戶部員外郎、刑部郎中。再外任陝西榆林道、湖廣武昌道。后經刑部尚書王士禛舉薦,進入京師,擔任刑部律例馆纂修。.

新!!: 京城和莊搢 · 查看更多 »

莽蘇爾

莽蘇爾(),一譯滿蘇爾,博爾濟吉特氏,中國吐魯番(今新疆吐魯番地區)人,蒙古族。莽蘇爾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後裔,察合台第二十三世孫,葉爾羌末代汗王速檀阿哈瑪特之子。清軍平定準噶爾後,莽蘇爾入居京師,編入八旗蒙古。.

新!!: 京城和莽蘇爾 · 查看更多 »

遥辇屈列

遥辇屈烈(),《辽史》作遥辇屈列,不知其世系,是契丹遥辇氏的第一任可汗。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李邵固,立屈烈为王(遥辇洼可汗),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唐玄宗下诏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出击。再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在京城及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分道招募壮士,拜忠王李浚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为副,率领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等八总管领兵征讨契丹。李浚没有成行。开元二十年(732年),命礼部尚书信安王李祎为行军副大总管,领众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又来犯边,幽州长史薛楚玉、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率一万骑兵和奚族攻击,战于渝关都山之下。可突于引来突厥兵,奚人害怕,临阵脱逃。郭英杰、吴克勤阵亡,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珪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是诈降,然后又想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新!!: 京城和遥辇屈列 · 查看更多 »

聶豹

聶豹(),字文蔚,號雙江,學者稱雙江先生,江西永豐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聶豹 · 查看更多 »

鍾同

鍾同(),字世京,江西永豐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探花鍾復之子。官至監察御史,景泰年間因上疏立儲之事下獄身死。.

新!!: 京城和鍾同 · 查看更多 »

萬轅

萬轅(),字蒼仙,又字昌先。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萬轅 · 查看更多 »

萬承風

万承风(),字卜东,一字和圃,江西义宁(今属修水)人。 万承风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甲第一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館授检讨。直上书房,教授绵宁(即道光帝)读书。乾隆六十年(1795年)典试云南。累迁翰林院侍读。嘉庆三年(1798年)大考降为检讨。嘉慶四年(1799年)督广东学政。累迁侍讲学士,任满还京,直上书房,提拔为詹事。督山东学政。荐举提拔为礼部侍郎,命还京。 嘉庆十二年(1807年),督学江苏,任内因清江浦、荷花塘工程取势太直,屡筑屡圮,奏请恢复原状,并得到许可。之後调兵部任职。嘉慶十四年(1809年),嘉庆帝五旬万寿,万承风请求解任还京祝寿,遭降诏严斥,左迁内阁学士。调任安徽学政,期间调解定远士子与凤阳胥役争议。擢兵部侍郎,还京,仍直上书房,充经筵讲官。嘉慶十七年(1812年),引病归乡,不久卒,入祀乡贤祠。道光帝即位後,怀念旧师,追赠万承风礼部尚书衔,谥文恪。道光十二年(1832年),晋赠太傅,并加恩任用其子方楙。 著有《赓飏集》、《思不辱斋文集》等。.

新!!: 京城和萬承風 · 查看更多 »

鐵雲藏龜

《鐵雲藏龜》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刘鹗辑,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 1903年,刘鹗向故京師順天團練大臣王懿榮家族,購買了大量殷商甲骨,从他所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鐵雲藏龜》六册。原刊本有罗振玉序、吴昌绶序和刘鹗自序。 Category:清朝典籍.

新!!: 京城和鐵雲藏龜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京城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顏繼祖

顏繼祖(),字繩其,號同蘭,福建龍溪縣(今福建省龙海市)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曆末進士,官至山東巡撫。崇禎十一年冬,清軍入關,攻破濟南,顏繼祖因此論斬。.

新!!: 京城和顏繼祖 · 查看更多 »

衡水市

衡水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面积8,837平方公里,人口443.54万。衡水以近衡漳水而得名。衡水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首都经济圈的“1+9+3”计划的京南区内,是河北省仅次于省会石家庄的第二大交通枢纽城市,铁路交通十分发达,京九铁路、石德铁路、邯黄铁路、青太客运专线、京九高铁、石津城际高铁、衡潢铁路、朔黄支线八条铁路或规划铁路途经衡水,组成了完整的、覆盖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被社会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

新!!: 京城和衡水市 · 查看更多 »

顧蒓

顧蒓(),字南雅,江蘇吳縣人。清朝文學家,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顧蒓 · 查看更多 »

顺德府

顺德府,为元朝时设置的府。 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置,治所在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内丘、隆尧以南,巨鹿、广宗以东,沙河、南和以北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为顺德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府。属京师。清朝时,属直隶省。1913年废。.

新!!: 京城和顺德府 · 查看更多 »

行在

行在(漢語拼音:xínɡ zài;古譯:Quinsay),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指在名义上并非帝都,但实际上是皇帝、皇宫和朝廷所在并行使首都职能的地方。因帝權年代以皇帝為中心,被称为行在的地方是彼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例如圓明園、或咸豐北狩熱河時的避暑山莊,而陪都、行宮则未必。舊唐書·卷一八五·良吏傳下·呂諲傳:「肅宗即位于靈武,諲馳赴行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僖皇行在住于成都,令孜與敬瑄相與交結,事盜國柄,人皆畏威。」 舊時皇帝巡幸的行宮亦稱為行在,鞏華城沙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乾隆眾多行宮等,只要是皇帝所在皆稱之。陪都成為行在后,反而經常成為政治中心。.

新!!: 京城和行在 · 查看更多 »

行省

行省为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的简称,民间简称“省”。.

新!!: 京城和行省 · 查看更多 »

袁宗儒

袁宗儒(),字醇夫、號靜菴、靜庵,京師保定府雄縣(今河北省雄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祖父袁亨,父親袁安。 弘治十一年(1498年),鄉試中舉。正德三年(1508年),登進士,授江西道監察御史。正德十二年,反對明武宗外巡。正德十三年,進諫反對明武宗南巡。后升任大理寺丞。嘉靖三年,大禮議事件中反對明世宗,被廷杖,后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吏部尚書桂萼降職,遂解職歸鄉。不久,起用為鄖陽巡撫,后改任山東巡撫,因下屬賑災饑荒無力,而被牽連免職。之後因舉薦,擔任左副都御史。嘉靖十七年,擔任戶部右侍郎、后改任戶部左侍郎。.

新!!: 京城和袁宗儒 · 查看更多 »

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新!!: 京城和袁绍 · 查看更多 »

袁甲三

袁甲三(),字新斎,号午桥,河南项城人,清朝後期官員,袁世凯的从叔祖父。.

新!!: 京城和袁甲三 · 查看更多 »

袁曉園

袁曉園(),本名行潔,曉園是其別名。晚號吐絲園主、偏不老。是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官暨女稅務官;曾參予中國文字改革,提出漢字現代化方案,創立「袁氏拼音漢字字母」,但與現今廣泛使用的『漢語拼音』并無關聯。.

新!!: 京城和袁曉園 · 查看更多 »

複都制

複都制,是指一个国家设置两个以上的首都的制度。拥有广阔的领土的国家很多采用複都制,拥有两个首都的常被称为「两都制」或「两京制」。(相对的,只设一个都城的叫做「单都制」)。另外,也包括把首都功能分别发放到多个城市的制度。关于现代意义上的複都制,请参考首都#特殊情況。 在中央集权国家的複都制,皇帝常驻的京或都常被称为「上京」、「上都」、「皇都」、「京师」、「正都」等,其他的都叫「陪都」。但是,「陪都」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无对应的西方词汇,此为东方特有的概念(陪都制)。日本历史上所说的難波遷都等,正确的解释是天皇的陪都巡守或是皇都升格,与迁都不同。 当皇帝在行在而不在正都时,国政由其他人代理,在权限限制的基础上由太子代理被称为「太子监国制」,由信赖的大臣代理被称为「留守官制」。.

新!!: 京城和複都制 · 查看更多 »

西京

西京意為位处西方的京師,通常是用来对比所处其他方位的都城,其称谓在各地和各时期有不同的用法,可能是指:.

新!!: 京城和西京 · 查看更多 »

西关

西關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個傳統區劃,可視之等同於荔灣區,範圍大致為:北到西村,東至人民路,西、南瀕珠江邊,是明、清時期對廣州城西門外一帶的統稱,該名沿用至今。.

新!!: 京城和西关 · 查看更多 »

西园八校尉

西园八校尉,或称西园军,是东汉末年在首都雒阳建立的一支军事力量的代称,对于此时期动荡的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国时期的两大诸侯袁绍和曹操都在八名校尉之列。.

新!!: 京城和西园八校尉 · 查看更多 »

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女仙。最初的形象是豹尾虎齿善啸的怪物。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之称,有论者认为这指的就是西王母。在后代逐漸演變為道教上古神灵,成為中國神話中最重要的女神之一。近代由於羅教系民間秘密宗教的盛行,許多人把無生老母(同一人)與西王母視為同一神,號稱「母娘」。又稱“西王金母”,“王母娘娘”,“瑤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靈太妙龜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等,全称为“上聖白玉龟台九灵太真無極聖母瑤池大聖西王金母無上清靈元君統御群仙大天尊”。 关于西王母的姓名,唐代段成式作《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记载“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故西王母姓名为杨回、字婉妗。 《八仙上寿宝卷》与沪剧《庵堂相会》的唱词中说王母是上八仙中的一柱。.

新!!: 京城和西王母 · 查看更多 »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

,是依據中國古典神怪小說《西遊記》所改編拍摄的香港電影。本片为第二部,第一部是《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新!!: 京城和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 · 查看更多 »

西門君遂

西門君遂(),為唐昭宗手下宦官,曾任神策軍護軍中尉、觀軍容使等職。.

新!!: 京城和西門君遂 · 查看更多 »

西苑铁路

西苑铁路,原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和北海公园内,是中国第一条皇家专用铁路,现已无存。.

新!!: 京城和西苑铁路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京城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西汉官制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实行封建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汉初,天下五十余郡,汉朝直辖的仅十五郡而已。所以,汉朝的官制中王国、侯国官制有自己的特点。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设立了内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这种内外分治的制度伴随着相权与皇权此消彼长的整个历史过程,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新!!: 京城和西汉官制 · 查看更多 »

馬季良

季良,字元之,中国北宋开封府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新!!: 京城和馬季良 · 查看更多 »

馬光 (東漢)

光,字叔山,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馬援三子。東漢許侯。.

新!!: 京城和馬光 (東漢) · 查看更多 »

馬永

永(),字天錫,京師永平府遷安縣(今河北省遷安縣)人,明朝军事将领。.

新!!: 京城和馬永 · 查看更多 »

馮盎

馮盎(),字明達,南朝人,高州良德人。北燕馮氏后裔、唐朝高力士的曾祖父。唐朝越國公。.

新!!: 京城和馮盎 · 查看更多 »

覺羅良弼

覺羅良弼(),字赉臣,滿洲镶黄旗,紅帶子,清末立憲派大臣、宗社党首领,官至旗軍副都統,辛亥革命後,遭同盟會京津分會成員彭家珍以自殺攻擊刺殺身亡。.

新!!: 京城和覺羅良弼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京城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討伐董卓之戰

讨伐董卓之战是東漢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組織地方联軍對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长官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参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联軍起了內訌,盟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在董卓被杀后,徐州刺史陶谦、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再次推举朱儁为太师(盟主)讨伐董卓的继承者李傕、郭汜,但李傕一纸诏书将朱儁召回朝廷,第二次讨伐战胎死腹中。.

新!!: 京城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马廖

廖(),字敬平,东汉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县)人,是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长子,明德马皇后的长兄。 年少时,马廖主攻《易经》。因父职而为郎官。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其妹被立为皇后,马廖被封为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汉明帝逝世后,他受遗诏掌管宫禁门卫,成为卫尉。马皇后的养子汉章帝即位后,马皇后成为马太后,汉章帝更是重用马廖,皆委以要职。马太后以身作则,提倡一切从简,马廖思虑此举难成气候,遂建议太后实行德政。 马廖为人谨小慎微,洁身自好,不好权势名声,朝廷多次请封外戚,马廖都婉辞不就。但在马太后的劝说下,马廖终于在建初四年(79年)受封为顺阳侯。马太后逝世后,马氏家族逐渐失势。马廖忙于政务,平时对自己的子女疏于管教。他的儿子步兵校尉马豫,对自己所受的限制不满,向朝廷投书抱怨,又因两个弟弟马防和马光树立党羽,拉帮结派,豪华奢侈,有关单位以马豫、马防、马光衣食住行,超过他们的身份,污染圣明的礼教为由,全都遣返封国,建初八年(83年)马廖被遣返封地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一带),马豫也被免官,后来汉章帝下诏特准许马廖回到京师洛阳。永元四年(92年),马廖逝世。汉和帝以马廖为汉章帝舅舅的缘故,厚加赗赙,派使者吊祭,王主会丧,谥曰安侯。.

新!!: 京城和马廖 · 查看更多 »

詹天佑 (电影)

《詹天佑》,中国大陆电影,导演孙道临、姚寿康,主演冯淳超、孔祥玉、高明、卢奇、林连昆、戴兆安、惠娟艳。.

新!!: 京城和詹天佑 (电影) · 查看更多 »

詹天佑铜像及墓

詹天佑铜像及墓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铜像和墓,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青龙桥 ,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京城和詹天佑铜像及墓 · 查看更多 »

高啟

啟(,37歲),字季迪,號青丘,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初十才子之一。和宋濂、劉基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因得罪明太祖,以魏觀案累文字獄,處腰斬。.

新!!: 京城和高啟 · 查看更多 »

高光夔

光夔,京師順天府文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進士,改庶吉士,順治八年任內翰林弘文院編修。後任揚州道。 Category:高姓.

新!!: 京城和高光夔 · 查看更多 »

高麗恭愍王

丽恭愍王(;),是高丽王朝第31任君主(1351年—1374年在位),諱王颛(),原名王祺(),蒙古名伯顏帖木儿()。高丽忠肃王次子,高丽忠惠王之弟。諡号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新!!: 京城和高麗恭愍王 · 查看更多 »

高阳县

阳县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县政府驻高阳镇西大街2号。.

新!!: 京城和高阳县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歷史

有所記載的历史可遠溯至荷屬時期前的明朝,而高雄原名包括有打狗與打鼓等,在明代與清代兩朝文獻中上述二種用法都曾被採用;至於「高雄」一詞,則是在日治時期所命名。 14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西拉雅(Siraya)族的分支馬卡道(Makatau)族的居住地。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以遍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荷蘭東印度公司則稱此地為Tankoya,稱打狗港為Tancoia;此外日本古代稱呼台灣為「高砂」,也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台灣日治時期後,因「打狗」(Ta-kau)音近京都附近的的日文發音,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原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據目前考古調查,打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紀錄可追溯到在約7000年前。而正式明文記載的文獻則是出現在1603年(明神宗萬曆卅一年),當時明朝將軍沈有容,率水師到澎湖台灣追剿倭寇,隨軍福建人陳第著《東番記》,稱高雄為「打狗嶼」。.

新!!: 京城和高雄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高桂 (順治進士)

桂,字南華,京師保定府清苑縣(今河北省保定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三年,登進士,后授吏科右給事中、禮科都給事中。順治九年,任會試同考官。.

新!!: 京城和高桂 (順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謝榛

謝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明朝作家。 嘉靖二十一年卢楠因得罪縣令而下狱,被嚴刑拷打。谢榛至京师为其称冤,卢楠在狱中度过了十多年,幸好县令已罢官,平湖陆光祖代之,冤案始得昭雪。嘉靖三十年卢楠出狱后,到彰德拜谢谢榛。 身為明朝後七子之一的謝榛是著名作家,也是明朝研究詩體詩格的重要學者,所著的《四溟詩話》為明朝論述詩歌的本質特徵有相當深入的見解。其論點對詩歌構思,創作方式與鑑賞角度對於後世文壇十分重要。.

新!!: 京城和謝榛 · 查看更多 »

魏忠贤

魏忠贤(),原名魏四,入宮後改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復姓,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後,復姓魏,改名忠賢,表字完吾。中国明朝末期宦官。直隶肃宁县(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在天啟年間與東林黨人爆發激烈的東林黨爭,拉攏齊楚浙黨官吏加入自己一方,是為閹黨。崇禎帝即位後遭整肅、流放,畏罪自殺,崇禎帝依然憤怒,將其屍體凌遲。.

新!!: 京城和魏忠贤 · 查看更多 »

魏元烺

魏元烺(),字實夫,號麗泉,直隸永平府昌黎縣(今河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魏元烺 · 查看更多 »

许绅

许绅,明朝医生,字大章,又字大绅。京师(北京)人。世医出身,为明代以医术任官职最高之人。 祖父许忠、父许观,都以行医知名。许绅性资聪慧,承袭家业。早年任太医院医士,嘉靖时升御医,供事御医房。因治疗有功,得明世宗赏识,升任通政司右通政。又因治愈皇太子病之功,升通政司使。嘉靖十七年(1538年)皇太子朱载壡册立,升礼部右侍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升工部尚书,仍主管太医院事。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宫廷婢女杨金英等用丝帛勒缢嘉靖帝,世宗皇帝已然气绝,但经许绅以峻药急救,辰时下药,未时皇帝忽然作声,吐出紫血数升,于是能说话,又数剂竟痊愈。世宗皇帝因褒奖许绅救命有功,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并予以丰厚的赏赐。但是,由于他在急救世宗皇帝时,承受着“不效必杀身”的巨大压力,不多久,许绅得了病,卧床不起,嘉靖帝来看望他。他说:“吾不起矣,曩者宫变,吾自度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病卒,赐谥恭僖。.

新!!: 京城和许绅 · 查看更多 »

鮑之鍾

鲍之钟(),字雅堂,一字礼凫,号论山。江蘇丹徒人。清朝詩人、官員。 鲍之钟为鲍皋之子,少年即负才名,文采秀逸高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进士,官至户部郎中。晚年流连诗酒以终。 之钟工诗,在京师时与洪亮吉、吴锡麒、赵怀玉多有唱酬,被法式善称为“诗龛四友”。 著有《论山诗稿》。.

新!!: 京城和鮑之鍾 · 查看更多 »

谷永

谷永(),西汉大臣,字子云,原名并,长安人。 少年时博通经书。汉元帝时为太常丞,汉成帝时历任光禄大夫、安定郡太守,凉州刺史,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给事中,北地郡太守,大司农。多次上书解释灾异。与王氏的四位大司马王凤、王音、王商、王根多有交情。.

新!!: 京城和谷永 · 查看更多 »

鲍承先

鲍承先,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山西应县人,后入汉军正红旗。 原是明朝副将,万历年间为参将,天启二年(1622年),他投降后金,仍为副将。天聪三年(1629年)入文馆,随皇太极攻打明朝京师顺天府。据说他参与反间计诛杀袁崇焕。八年(1634年)为二等轻车都尉,崇德元年(1636年),被改国号为清的皇太极授为内秘书院大学士,三年(1638年),为吏部右参议,五年(1640年)为明朝锦州,畏缩退避被论罪,因病解任。顺治二年(1645年),鲍承先去世。.

新!!: 京城和鲍承先 · 查看更多 »

貢生

貢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员)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贡士不同於貢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至於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新!!: 京城和貢生 · 查看更多 »

費瓛

費瓛(),京師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崇信伯。.

新!!: 京城和費瓛 · 查看更多 »

賈楨

賈楨(),字筠堂,山東登州黃縣人,晚清官員。 贾允升长子。道光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十六年,入直上書房,授皇六子奕訢讀。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左都御史、禮部、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咸豐年間,兩拜體仁閣、武英殿大學士。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犯京師,帝命賈楨留守,日危坐天安門,阻外軍不令入。翌年,咸豐駕崩,授命顧命八大臣輔導新君,東太后與西太后發動祺祥之變,賈楨與周祖培、沈兆霖、趙光上疏,請東西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贈太保,諡文端。.

新!!: 京城和賈楨 · 查看更多 »

趙世居

趙世居(),中国宋朝宗室,宋太祖玄孙,南阳侯赵从贽之子。 历任右羽林大将军、秀州团练使。蓬州术士李士宁在京师私入睦亲宅和他交游,赠给他金龙刀。趙世居大喜,馈赠丰厚。沂州百姓朱唐告发前余姚主簿李逢有逆谋,事连赵世居。 宋神宗命御史和台谏官审理,捕拿赵世居和医官刘育,下狱御史台。搜索出他家中的图谶书简等,刘育处死,赵世居被赐死。子孙免死除名,派御史台推直官监视他到普安院缢杀。宦官冯宗道监视掩埋。.

新!!: 京城和趙世居 · 查看更多 »

趙國麟

趙國麟(),字仁圃,山东泰安人。中國清朝政治人物。 趙國麟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授直隶长垣知县。雍正二年(1724年),擢永平知府。三迁至福建布政使,調河南。雍正八年(1730年)升任福建巡抚。後調安徽。 乾隆三年(1738年),國麟升任刑部尚書,调礼部,兼领国子监。四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乾隆六年(1741年)請求引退,被乾隆帝挽留。不久被彈劾,降職為礼部侍郎。乾隆七年(1742年),又升尚书。国麟又欲引退,未被允許;數月後,再次申請,乾隆帝不悦,夺其官職,改在咸安宫效力。直到乾隆八年,方準許國麟返回故里。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京师為乾隆帝祝壽,赐礼部尚书頭衔。次年卒。.

新!!: 京城和趙國麟 · 查看更多 »

趙襄子

趙襄子(),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毋卹、無恤,春秋戰國之際晉國的大夫。生年不詳,任內與韓康子、魏桓子結盟,三家滅智,瓜分了正卿智伯所有食邑。卒於前443年。 卒諡襄,史稱趙襄子。 《史記》中所引趙襄子的紀年,在位為33年(前457至前425年)清華簡系年為前475年至443年。.

新!!: 京城和趙襄子 · 查看更多 »

趙時春

趙時春(),字景仁,號浚谷,甘肃平涼人。明朝官員、文學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其父曾对亲友说:“此儿有异”。嘉靖元年(1522年)中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中進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户部主事,移刑部河南司主事,调兵部武库司。寫《上崇治本疏》以進,被罷黜为民。三十歲時再起用為翰林院编修,歷官司經局校書,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同罗洪先、唐顺之联名上疏,请太子于翌年正旦临文华殿受群臣朝贺,被嘉靖帝黜为庶民。後鞑靼犯京师,再次起用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升按察使司副使,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鞑靼进犯神池(今山西省西北部),明军在大虫岭中伏,总兵李涞战死,全军覆没,时春仅以身免。晚年编纂《平凉府志》13卷。.

新!!: 京城和趙時春 · 查看更多 »

鸡足山大乘教

鸡足山大乘教,又称为“张保太大乘教”,为清朝康熙年间由张保太在云南鸡足山创立的羅教系的秘密宗教组织,被清政府列为邪教。.

新!!: 京城和鸡足山大乘教 · 查看更多 »

鹿善繼

鹿善繼(),字伯順,號乾岳,晚號江村漁隱,直隸定興(今河北)人,蒙古族寶格氏,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鹿善繼 · 查看更多 »

鹿祐

鹿祐(),字有上,號蘭皋。江南潁州城內南關人(今阜陽潁州區)。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康熙二十一年(1692年)壬戌科進士,初授浙江西安縣知縣,廣設學校。歷官江南道监察御史,遇事敢言,不畏強暴,彈劾山西富紳李蟋龙,時稱“一本参三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蟠、姜宸英任順天鄉試主副考官,事後傳聞作弊,落第士子憤怒,文揭貼遍京城,鹿佑彈劾之。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河南大水,奉命救撫災民,鹿佑亲临现场,督促检查。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河南大旱,两次奏请朝廷,减免河南田赋。官至大理寺少卿,太仆太常正卿。著有《天方礼经》。.

新!!: 京城和鹿祐 · 查看更多 »

麟魁

麟魁(),字梅谷,索綽羅氏,滿洲鑲白旗人,晚清大臣。.

新!!: 京城和麟魁 · 查看更多 »

麟慶

麟慶(z,),完顏氏,字伯餘,又字振祥,號見亭、佛寮,室名凝香室、蓉湖草堂、瑯環妙境、永保尊彝之室、退思齋、拜石軒、雲蔭堂、近光樓、知止軒、水木清華之館、流波華館。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金世宗的第二十四世孫,清朝政治人物、詩人。.

新!!: 京城和麟慶 · 查看更多 »

麻勒吉

麻勒吉(),一作麻尔吉,汉名马中骥,字谦六,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是清朝第一位满洲状元,曾任学士、江南江西总督、步军统领等职。他还参与编修清太祖、太宗圣训,是清世祖遗诏的起草者之一。.

新!!: 京城和麻勒吉 · 查看更多 »

黃子澄

黃子澄(),江西分宜县(今大冈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員,官至翰林学士。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历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讀東宮。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結果引發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後,將黃子澄逮捕并处死。.

新!!: 京城和黃子澄 · 查看更多 »

黃巾之亂

巾之亂,又称黄巾起义、黃巾民變、黄帢贼乱,是中国東漢灵帝時的大规模民變,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太平道)組織的暴动之一,開始於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由張角、张宝、张梁等人領導,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漢末三國時期一干著名群雄幾乎都有直接、間接參與討伐黃巾軍作為爭霸天下的起點。.

新!!: 京城和黃巾之亂 · 查看更多 »

黃鏞

镛,字洪振,明朝驸马都尉,徽州府休宁县人,明英宗第八女嘉祥公主的丈夫。 明仁宗在东宫时,黄镛的姑祖母选侍,后册封庄靖妃。黄镛以外戚居住在京师。成化十三年(1477年)嘉祥公主下嫁驸马黄镛。曾经奉册宝充正使册封楚王,所过之地不扰百姓官民。他的性情喜好宾客,重视文士。正德五年(1510年)九月初二黄镛卒,明武宗辍视朝一日,命有司给棺椁、斋米,营葬事如例。授其子黄曾为锦衣卫百户。.

新!!: 京城和黃鏞 · 查看更多 »

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

是由动作影星--主演的一部影片,拍摄于1992年,导演为徐克。 以「黃飛鴻」為主題的系列影片有數部,本影片是該系列影片的第三部。.

新!!: 京城和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 · 查看更多 »

黃鉞 (乾隆進士)

黃鉞(),字左田,號左君,又號盲左,安徽太平府當塗縣人,清朝大臣,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著名的教育家、画家、艺术评论家。.

新!!: 京城和黃鉞 (乾隆進士) · 查看更多 »

齊如山

齊如山(),直隶省保定府高陽县人,中国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历史学家阿声,〈齐如山与梅兰芳:戏曲知音千古绝响〉,《当代人》2008年第10期,將京劇称为“国剧”。.

新!!: 京城和齊如山 · 查看更多 »

轮班匠

轮班匠,明代官府手工业中服劳役的手工匠。 明初工匠分为:.

新!!: 京城和轮班匠 · 查看更多 »

龍鳳店

2010年8月19日上映于香港的古装爱情片。.

新!!: 京城和龍鳳店 · 查看更多 »

迎恩门 (山海关)

山海关迎恩门是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古城的西门,外与通往京城的御道西关相通,是过关之人的必经之路。清朝皇帝曾经多次出入此门。 迎恩门上的箭楼规格与山海关东门的第一关相同。迎恩门外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瓮城内,建有一座供守城士兵祭拜的关帝庙。西门瓮城内在明清时期是处决死刑犯的刑场。辛亥革命后,枪决取缔砍头刑后,刑场被移到爬神庙一带。.

新!!: 京城和迎恩门 (山海关) · 查看更多 »

霍韬

霍韜(),字渭先,號兀崖,後改渭厓,廣東南海石頭鄉(今佛山市禅城区瀾石鎮)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霍韬 · 查看更多 »

霍鸿

霍鸿(),西汉末年长安附近的农民起义领袖。右扶风槐里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人。 西汉居摄二年(7年)九月,三辅(今陕西省中部地区)长安附近从茂陵(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到汧县(陕西省陇县南)二十三县人民听说东郡太守翟义起义反对王莽摄政,纷纷响应起义。其中槐里人赵明(一作赵朋)、霍鸿最为强大。赵明、霍鸿自称将军,攻打焚烧官府,击杀右辅都尉、斄令等官吏,声势浩大,谋攻京师长安,起义发展到十万余人。起义军向长安进攻,在未央宫前殿都可以望见火光。王莽派卫尉王级为虎贲将军,与阎迁率兵西击,没有获胜。居摄三年(8年),王邑等击灭翟义,还师与甄邯、王奇等率兵与王级合兵进攻,起义失败,霍鸿和赵明战死。.

新!!: 京城和霍鸿 · 查看更多 »

范钦

范欽(),字堯卿,一字安卿,號東明,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人。明朝政治人物、藏书家、學者。嘉靖年間,范欽以進士出身入仕,宦遊各地三十餘年,官至兵部右侍郎。范欽酷愛藏書,晚年在鄉里建立浙東第一的藏書樓——天一閣,至今尚存。.

新!!: 京城和范钦 · 查看更多 »

范應期

范应期(),字伯楨,號屏麓,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范應期 · 查看更多 »

范景文

范景文(),字夢章,號思仁,直隸吳橋縣(今河北吳橋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人稱『二不尚書』:不受囑,不受饋。.

新!!: 京城和范景文 · 查看更多 »

郎世寧

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義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及中國宮廷畫家,寫實畫風紀錄了清朝初期的中國宮廷人物與景色。.

新!!: 京城和郎世寧 · 查看更多 »

郝傑 (崇禎進士)

郝傑,京師順天府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郝惟訥之父。 明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登進士。明亡仕清。 清順治元年(1644年),授戶科給事中。順治二年,改兵科右給事中、兵科左給事中。順治三年,再升兵科都給事中。順治五年,改通政使司右參議。順治九年,改光祿寺少卿。次年升大理寺少卿。順治十一年,升大理寺卿;同年改戶部右侍郎。.

新!!: 京城和郝傑 (崇禎進士) · 查看更多 »

胡侍

胡侍(),字奉之,一字承之,號瀠溪,陝西都指揮使司寧夏衛(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祖籍直隸溧陽(今江蘇),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胡侍 · 查看更多 »

胡德濟

胡德濟,字世美,祖籍不详,明朝初期军事将领。胡大海养子。 德濟跟随养父胡大海追随朱元璋,并在攻占婺州时候担任誘兵,活捉元将季彌章。后攻下信州,升任行樞密院同僉,并守卫信州。后陳友諒部下李明道进攻,胡德濟与其父合力进攻,并活捉李明道、王漢二。后因为其父胡大海被蔣英所杀,张士诚率领其弟张士信进攻。胡德濟则发动夜袭张士信,后升任浙江行省參知政事,移守新城。后张士诚部下李伯升进攻新城,胡德濟坚守并请李文忠救援,此后合力攻破围困。 当时胡德濟部下有人偷偷转移家人到新城,李文忠怀疑其为胡德濟指使。李诛杀其都事羅彥敬來恐嚇德濟,当时将领纷纷盛怒并向胡德濟告狀。胡则赞同李文忠做法,并要求属下禁止再议,說羅彥敬自有過失。后朱元璋得知后,表彰胡德濟、指责李文忠,称自己度量不如胡德濟。后胡德濟升任江行省右丞,后改左丞,移鎮杭州。此后跟随徐达征战定西,由于他的部队战敗,徐達斬殺了他的幾個部將,並把他绑入京师。朱元璋念其旧功,而將他释放。此后任命其为都指揮使,镇守陕西。.

新!!: 京城和胡德濟 · 查看更多 »

胡統虞

胡統虞(),字孝緒,號此菴,湖南武陵人。明末清初理學家、官員。.

新!!: 京城和胡統虞 · 查看更多 »

胡雪巖

胡雪巖(),名光墉,字雪巖,以字行,幼名顺官,安徽绩溪人,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现在在杭州鼓楼有修复过的胡雪巖故居。.

新!!: 京城和胡雪巖 · 查看更多 »

郭子仪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新!!: 京城和郭子仪 · 查看更多 »

郑国渠

鄭國渠,中国战国时,韓國著名水利学家「郑国」(鄭氏,名國),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为秦所筑河渠,長三百里,位於今日中國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為紀念工程師鄭國,称“郑国渠”。.

新!!: 京城和郑国渠 · 查看更多 »

郑注

鄭注(),絳州翼城縣(今山西省翼城縣)人。唐朝政治人物。 本姓魚,又冒姓鄭氏,时号“魚鄭”,人目之为“水族”。為人狡險無雙,處世微賤,以醫術得寵於襄陽節度使李愬,又轉識王守澄。大和八年(834年)九月,唐文宗身患风疾,王守澄推薦給唐文宗,病情好轉,十二月任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歷任昭義節度副使等職。大和九年(835年)迁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后助文宗杀王守澄,出为凤翔节度使。 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权力,並與李训秘商,圖舉消灭宦官势力。甘露之變時,鄭注率亲兵500人赶赴京城,不久傳出李训败死,倉皇逃返凤翔,被监军张仲清和押牙李叔和設宴所杀,屍體送往京师,枭首兴安门。南宋羅大經在撰寫《鶴林玉露》時以其為小人并與韓琦做對比。.

新!!: 京城和郑注 · 查看更多 »

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是以各种航空飞行器为运输工具为乘客和货物提供民用航空服务的企业,它们一般需要一个官方认可的运行证书或批准。航空公司使用的飞行器可以是它们自己拥有的,也可以是租来的,它们可以独立提供服务,或者与其它航空公司合伙或者组成联盟。 航空公司的规模可以从只有一架运输邮件或货物的飞机到拥有数百架飞机提供各类全球性服务的国际航空公司。航空公司的服务范围可以分洲际的、洲内的、国内的,也可以分航班服务和包机服务。 航空公司可以按多种方式分类:.

新!!: 京城和航空公司 · 查看更多 »

蘊端

已革勤郡王蘊端(),字正子,一字兼山,号玉池生,别号红兰室主人,东风居士。是和硕安和親王岳乐第十八子,母三继福晋赫舍里氏,赫舍里·索尼之女,勤郡王第一代。 他在康熙九年庚戌十二月二十一日戌时生,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封多罗勤郡王,但在康熙二十九年二月,降为固山贝子,三十七年四月,又缘事革去固山贝子,四十三年甲申三月初四日亥时卒,他去世時也未恢復任何爵位,虚岁三十五岁。 蘊端擅诗,其《春郊晚眺》诗“西岭生云将作雨,东风无力不飞花。”是当时的名句,此外他还著有诗集《玉池生稿》,《红兰集》,《蓼汀集》,《出塞诗》,《无题诗》以及戏曲《扬州梦传奇》。.

新!!: 京城和蘊端 · 查看更多 »

阮葵生

阮葵生(),字寶成,號吾山,江蘇山陽縣(今淮安)人。.

新!!: 京城和阮葵生 · 查看更多 »

阿布·塔马姆

哈比卜·本·奥斯·本·哈里斯·塔伊(حبيب بن أوس بن الحارث الطائي,),以阿布·塔马姆(阿拉伯语:)之名闻名于世,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叙利亚诗人,原为基督徒,后为逊尼派穆斯林。.

新!!: 京城和阿布·塔马姆 · 查看更多 »

阿什坦

阿什坦(),完顏氏,異名阿什壇、何錫談,字金龍,又字海龍,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初年政治人物、儒學者,專長翻譯。.

新!!: 京城和阿什坦 · 查看更多 »

阿桂

阿桂(z;),字广廷,章佳氏,初為清满洲正藍旗人,以平回部駐伊犁治事有勞,改隸正白旗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新!!: 京城和阿桂 · 查看更多 »

赵左

赵左,本名赵佐,字文度,明朝画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赵左工诗文,早年入京师,以《秋草诗》得名。终于浙江塘栖,名其楼“大愚庵”,以布衣终老。他擅画山水、人物、楼阁、花卉,无不精妙。山水画与徐懋晋都受业于宋旭,徐懋晋挥洒自得,而赵左惜墨构思,不轻涉笔。画师宗董源,得黄公望、倪瓒两家笔意。画云山似米芾又非米芾,所画山水,笔墨清甜,善于用干笔焦墨,长于烘染,风格雅秀,名盛一时。与董其昌为笔墨交,常为董其昌代笔。为“苏松派”首创人之一,“松江派”的主要画家。其绘画美学思想,强调气势与意味。认为“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他的画流传至今的有《秋山红树图》、《山水》、《寒江草阁图》、《长江叠翠图》、《林峦深秀图》、《富春大岭图》、《秋山幽居图》、《溪山无尽图》、《竹院逢僧图》。著有《大愚庵集》,合著《赵宋乐府》、《名山胜概图》(九卷)。.

新!!: 京城和赵左 · 查看更多 »

赵咨 (东汉)

赵咨,字文楚,东汉经学家,东郡燕县(今河南省延津东北)人。 其父赵畅,为经学博士。赵咨早年丧父,孤贫,以孝行闻名乡里。州郡征召他举孝廉,他不应孝廉之举。曾遭遇劫盗,他敛物奉送,劫盗惭愧而服。延熹元年(158年)被大司农陈奇荐举他至孝有道,为经学博士。汉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所杀,他愤而称病去官。后来再举高第,太尉杨赐请他入幕府,转任敦煌郡太守,因病免官,率子孙躬耕度日。后拜东海国相,居官清廉,计日受俸,豪强害怕他的俭节。征为议郎,在京师洛阳去世。他批评汉代的厚葬之风,不合华夏传统,违背“自然之数”。推崇“王孙裸葬,墨夷露骸”的主张, 并在自然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裸葬论。临死遗令薄葬:“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当时人称他明达。.

新!!: 京城和赵咨 (东汉) · 查看更多 »

赵继元

趙繼元(),字梓芳,號養齋,安徽太湖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趙文楷之孫,趙畇长子,二妹趙繼蓮(1838年-1892年)嫁李鴻章。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貢,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散馆考试,列三等,出京擔任知县。後捐補道員。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江苏督署营务处。出京為江寧特用道節制督標,加按察使司銜。晚年定居江寧棉鞋营。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卒。 馮煦评价其作品:“詩質而不野,麗而不纖,出入于眉山、剑南间,而能自摅。”著有《静观堂遗集》二卷。妻王夢蘭著有《三十六鴛鴦舫存稿》,今不存。有子趙曾重、趙曾裕。趙曾裕是赵朴初的祖父。.

新!!: 京城和赵继元 · 查看更多 »

閔洪學

洪學,字周先,号曾泉,浙江烏程織里鎮晟舍人,祖籍山東濟寧。 閔洪學為闵如霖曾孙,闵梦得是其從弟。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為参政。天启元年(1621年)乌撒(今昭通)土酋安效良串通永宁宣抚使奢宗明、水西土舍安邦彦同叛。天啟二年(1622年)洪學任雲南巡撫,重用土司沙源、龙在田、王显祖、吾必奎等四人平定叛亂,“用兵五年,大小数千百战”,天啟七年(1627年)以軍功得以入京。又與温體仁同鄉,受到提拔,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吏部尚书王永光罢官,由闵洪学替补,對此洪学感恩戴德,唯以阿谀奉。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职方员外郎华允诚上疏,疏陳“三大可惜,四大可憂”,言闵洪学徇私数事,“造門請命,夜以為常”。八月初二日,帝遂罢闵洪学。著有《抚滇奏草》十二卷,此書已佚,日本内阁文库有此者。有子閔及申。.

新!!: 京城和閔洪學 · 查看更多 »

薄彥徽

薄彥徽(),字舜美,山西陽曲(今太原)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薄彥徽 · 查看更多 »

藍玉

藍玉(),南直隶定遠(今属安徽)人,与胡惟庸同乡,常遇春妻弟,明初名将,洪武十二年秋封永昌侯,二十年拜征虜大將軍。二十一年拜大將軍、涼國公。後遭疑謀反,被明太祖處決,株連一萬五千人,是為明初之「藍玉案」。.

新!!: 京城和藍玉 · 查看更多 »

藤原明子

藤原明子(ふじわら の あきらけいこ/めいし),日本平安時代人物,父太政大臣藤原良房,母源潔姬。為文德天皇女御,惟仁親王、賀茂齋院儀子内親王之母。.

新!!: 京城和藤原明子 · 查看更多 »

董卜韓胡宣慰使司

董卜韓胡宣慰使司是明朝藏区土司机构名称。 永乐十三年(1415年)六月设置,治所在今四川省大小金川境内。永乐九年(1411年),酋长南葛派使者朝贡,以答隆蒙、碉门两个招讨司,多次侵扰自己,阻碍道路,请求讨伐,明朝廷不许。建立宣慰司之后,明成祖让南葛为宣慰使,赐给银印冠带袭衣。为此,亲自到京城朝贡。永乐十六年(1418年)九月,又派头目禳儿进贡谢恩,请赐佛像佛经,明成祖都应允。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南葛派儿子奔卜喇嘛贾恩叭僧结进贡马匹和方物,奏请退休,以长子领僧人,次子治百姓。明宣宗采纳,让他的长子班丹也失为喇嘛,次子克罗俄监灿代为宣慰使。正统三年(1438年),明英宗赐给克罗俄监灿诰命、冠带,正式就任宣慰使。命班丹也失为妙智通悟国师。正统七年(1442年),克罗俄监灿派人入朝,求封王爵,明英宗拒绝升任他为镇国将军都指挥使同知,掌宣慰司使,给诰命。景泰三年(1452年),进克罗俄监灿为都指挥使。他派人馈赠四川巡抚李匡金珀、银翠,求御制大诰和周易、尚书、毛诗、小学、方舆胜览、成都记等。朝廷同意按唐朝赐给吐蕃毛诗、春秋的例子,同意他的申请。景泰六年(1455年),克罗俄监灿去世,子札巴坚灿藏卜袭职。被任命为都督同知。天顺元年(1457年),奏请封王,赐金印,明英宗不从。进秩都指挥使。成化六年(1470年),札巴坚灿藏卜去世,子绰吾结言千袭职。弘治二年(1489年)九月,绰吾结言千子日墨札思巴旺丹巴藏卜派遣国师、禅师等朝贡珊瑚树、盔甲,说父亲绰吾结言千已死,请求袭职。获准。弘治九年(1496年),日墨札思巴旺丹巴藏卜卒,子喃呆袭职。弘治十六年(1503年),派国师入贡,赐袭职诰命。不久,喃呆卒,子容中短竹袭职,在嘉靖七年(1528年)入贡,明朝准许他比年一贡。到天启六年(1626年),朝贡不绝。.

新!!: 京城和董卜韓胡宣慰使司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新!!: 京城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董份

董份(),字用均,一字體化,號泌園,又號潯陽山人,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董份 · 查看更多 »

董潮

董潮(),字曉滄,號東亭,又號臞仙。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詩人、詞人、書畫家、駢文家、史學家。.

新!!: 京城和董潮 · 查看更多 »

董方 (明朝)

董方(),字中矩,京師順天府通州漷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天府鄉試第五十五名。正統十年(1445年),參加乙丑科會試,得貢士第九十六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六十九名,授大理寺副,后升任至刑部左侍郎、右都御史。成化年間,官至刑部尚書。 曾祖父董友才。祖父董興。父亲董政。.

新!!: 京城和董方 (明朝) · 查看更多 »

蒋一葵

蔣一葵,字仲舒,號石原,直隸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明朝政治人物,舉人出身。.

新!!: 京城和蒋一葵 · 查看更多 »

蒙古八旗

蒙古八旗(a),本称八旗蒙古,简称蒙古或蒙古旗。旗下之人称蒙古、蒙古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八旗旗分中人口最少的,主要由科尔沁、喀喇沁等临近后金之地的漠南蒙古内附降人所组成。在后金对蒙古各部和明朝的战争中,蒙古八旗常常担任向导全军的角色,这是其的重要性的直接体现。.

新!!: 京城和蒙古八旗 · 查看更多 »

邊鏞

邊鏞(),字克振,京師河間府任邱(今河北任丘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邊永之子。 景泰四年(1453年)癸卯科舉人,選授監察御史。成化年间,在辽东担任武靖伯趙輔的监军。出征胜利后,成化十八年,担任右僉都御史,巡抚山西。并成功伏击入侵大同的蒙古部队。后以南京刑部右侍郎离职,弘治十四年去世。有子邊憲、邊寭。.

新!!: 京城和邊鏞 · 查看更多 »

邊憲

邊憲(),字汝成,號桂巖,京師河間府任邱(今河北任丘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邊永之孫,邊鏞之子。 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進士,授山東青州府推官,升監察御史,按察山西,歷任浙江按察使、布政使,正德年間,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及寧夏,在花馬池紅兒山與蒙古交兵,五日間七次獲勝。累官至左都御史,享年六十一。.

新!!: 京城和邊憲 · 查看更多 »

邸报

邸报,又稱邸抄、邸鈔、朝報、條報、雜報,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報紙,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最早出现於中国的漢代。邸报的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是在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其重點在傳達朝政消息,凡天子詔敕、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 由於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亦互相传报,使知朝政。”,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實際上即為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新!!: 京城和邸报 · 查看更多 »

邵自镇

邵自镇,清中期儒学者、诗人。字尹东,号笠塘,宛平人。.

新!!: 京城和邵自镇 · 查看更多 »

蓋勳

蓋勳,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人,東漢潁川太守。.

新!!: 京城和蓋勳 · 查看更多 »

蔡大鼎

蔡大鼎(;)和名伊計親雲上汝霖(),字汝霖,是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的政治運動家、詩人。 蔡大鼎出生在久米村,其祖先是漢人移民的後裔。1848年,蔡大鼎與鄭良佐(與儀親雲上)、蔡呈禎(翁長里之子親雲上)前往清朝的福州,學習風水地理和修葺王陵之法。1867年,擔任署長史一職的蔡大鼎與楊光裕(平良親雲上)等人前往迎接冊封使趙新、于光甲的冊封船隻。 1875年,日本強迫琉球停止向清朝朝貢。次年12月10日,琉球國王尚泰與三司官向居謙(浦添親方朝昭)商議,秘密派遣紫巾官向德宏(幸地親方朝常),假借探問未歸國的進貢使毛精長(國頭親雲上盛乘)的名義前往清朝求救。蔡大鼎、林世功等19人亦隨同前往。《中山世譜·尚泰王》一行人從北山名護間切的湖邊底(今名護市許田地區湖邊底)出發,經過太平山(今八重山群島),於1877年4月抵達福州,將求救密信交給閩浙總督何璟,由其輾轉送達清廷。一行人依照清廷的命令居住在福州的柔遠驛中等候消息,但此後清廷並未作出任何回應。 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沖繩縣。見事情緊急,向德宏一行決定剃髮易服扮作商販,前往京師交涉。八月十四日蔡大鼎、林世功等人隨向德宏一起,從福州河口萬壽橋(今福州台江區南公園附近)附近的渡口出發,經由海路到達天津,請求李鴻章向日本交涉。其間,蔡大鼎將自己北上的經歷,寫成《北上雜記》一書。向德宏為了躲避日本特務的追殺留在了天津,受到李鴻章的庇護;同時也為琉球使臣一行傳達動態。蔡大鼎、林世功等其餘人則前往京師。他們與進貢使毛精長一起,上書總理衙門、禮部等處,要求清廷同日本交涉。 1880年,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斡旋下,清方代表李鴻章與日方代表竹添進一郎進行談判。清朝方面曾一度欲接受日本將宮古、八重山兩處劃歸中國的建議,準備在此處恢復琉球王國;但蔡大鼎、毛精長、林世功等人上書指出兩島土地貧瘠,萬萬不可接受。最終由於清日間的分歧以及清廷大臣對琉球案觀點的不同而被擱置。林世功甚至在總理衙門前自殺以抗議日本的吞併。慈禧太后認為林世功是忠臣,將其屍首厚葬,但琉球案依舊被長期擱置。蔡大鼎、毛精長拒絕回國,不斷為琉球問題而奔走,最終在清朝客死。毛精長死於京師;蔡大鼎的逝世地不詳,可能是京師,也可能是福州。 蔡大鼎也是一位詩人,其著作除了《北上雜記》之外,還有《程公寵文傳副》等文章,以及《閩山遊草》《續閩山遊草》《北燕遊草》等詩集。此外還有《漏刻樓集》,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焚毀失傳。.

新!!: 京城和蔡大鼎 · 查看更多 »

蔡紅亨

蔡紅亨(),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閩人三十六姓蔡姓後裔,生活於明朝萬曆年間。父親為琉球國耳目大夫蔡金城。蔡紅亨精通刺繡,她巧织龙袍入贡明朝,萬曆帝賞識她的才藝,在她死後追封她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她的事蹟在琉球及中國的典籍如《蔡氏家譜(儀間家)》、《蔡氏家譜(上原家)》、《蔡氏家譜(具志家)》、《蔡氏家譜抄(具志頭家)》、《長樂縣志》、《闽都别记》等均有記載,她曾經進明朝京師燕京,進京原因有獻藝說及选秀說兩種。傳說她能神游海上,在長樂被陳靖姑收為徒弟,死後成仙,在海上救人無數,又能降魔伏妖,被琉球人及褔建長樂人視為神明並建廟供奉,尊稱為蔡姑婆、蔡夫人、蔡媽夫人、蔡媽娘娘、蔡奶夫人。後來亦被移民的福州人帶到臺灣,成為臺灣民間信仰之一。.

新!!: 京城和蔡紅亨 · 查看更多 »

蔡政

蔡政(?-1668年),字拱樞,生於泉州府同安縣金門,族裔閩南人,為臺灣鄭氏王朝開國初期的重要文臣。.

新!!: 京城和蔡政 · 查看更多 »

蔣兆鯤

蔣兆鯤,字瀚槎,號南溟,一號茗仙。江蘇豐縣人。清朝翰林。.

新!!: 京城和蔣兆鯤 · 查看更多 »

蔣琬 (明朝)

蔣琬(),京師揚州府江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明朝軍事將領、定西侯。 因其父蒋义有病,蔣琬直接繼承其祖父蔣貴的侯爵。天順年末,佩平羌將軍印,總兵甘肅,築甘州沙河諸屯堡。成化八年,召還,協守南京,兼督操江。兩年后,入督十二團營,后兼總管神機營兵。成化十三年,帥京軍防秋大同、宣府。成化二十年,佩將軍印,出禦邊寇。寇退班師,累加太保兼太子太傅。死後,贈涼國公,謚敏毅。 其子蔣驥繼承爵位。.

新!!: 京城和蔣琬 (明朝) · 查看更多 »

蔣益澧

蔣益澧(),字芗泉,湖南湘鄉人,清朝湘軍人物,參與征討太平天國戰事,曾任浙江巡撫、廣東巡撫等官。.

新!!: 京城和蔣益澧 · 查看更多 »

蔣貴

蔣貴(),字大富,京師揚州府江都人。明朝軍事將領、定西侯。.

新!!: 京城和蔣貴 · 查看更多 »

蔣赫德

蔣赫德(),初名蔣元恆,字九貞、諡文端,京師順天府遵化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天聰三年,清太宗攻克遵化,其入文館。崇德元年,授秘書院副理事官。次年,任內翰林國史院學士。順治二年,任明史副總裁官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5675號。次年,教習庶吉士。順治四年,任殿試讀卷官。順治六年,任纂修太宗實錄副總裁官、教習庶吉士。順治十一年,任國史院大學士。順治十二年,加太子太保。順治十四年,任聖訓總裁官。順治十五年,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順治十五年,任殿試讀卷官。順治十六年,加少保、往封朝鮮國王世子李棩為朝鮮國王。順治十八年,任內弘文院大學士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8卷。康熙元年,起任弘文院大學士;次年調任內國史院大學士。.

新!!: 京城和蔣赫德 · 查看更多 »

鄢懋卿

鄢懋卿(),字景修,號劍泉,江西豐城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鄢懋卿 · 查看更多 »

鄭宗仁

鄭宗仁(),字體元,京師河間府任丘縣(今河北任丘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鄭宗仁 · 查看更多 »

鄭弘 (西漢)

鄭弘,字稚卿,西漢泰山郡剛县人,官至御史大夫。 鄭弘和兄长鄭昌(字次卿)都是好学之人,精通经書、法律。鄭昌历任太原太守、涿郡太守,鄭弘任南陽太守,都有優良的治績。鄭昌多用刑罰,不如鄭弘公平持正。鄭弘为淮陽相,因成績優秀于初元三年(前46年)被举为右扶風,京师的人都称道他。永光二年(前42年),韋玄成由御史大夫昇進为丞相,鄭弘继任御史大夫。京房提出新的官吏評定法時,鄭弘最初反对,後来赞成。京房说中書令石显、丞相韋玄成应当退位,推薦鄭弘取代韋玄成。京房失势获罪后,查出京房以前上奏涉及鄭弘,建昭二年(前37年),罷免鄭弘为庶人。《漢書·百官公卿表下》称鄭弘自殺,《漢書·鄭弘传》、《漢書·京房传》只说罷免。.

新!!: 京城和鄭弘 (西漢) · 查看更多 »

鄭其仁

鄭其仁(),表字彭年,號靜齋,臺灣清治時期臺灣府臺灣縣西定坊人。鄭其仁為幫助清廷平息林爽文事件的軍事人物,並戰死於動亂中。朝廷聞訊後,追加賜予都司軍銜,並將他入祀京師昭忠祠,封爵雲騎尉。.

新!!: 京城和鄭其仁 · 查看更多 »

鄭用錫

鄭用錫(Tīnn Iōng-sik;),譜名文衍,又名蕃,字在中,號祉亭,清朝政治人物,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祖籍福建省同安縣浯江(今金門縣)。道光初以科舉入仕,有「開臺進士」之譽。官至禮部員外郎,後因功誥授二品通奉大夫,葬於竹子坑。.

新!!: 京城和鄭用錫 · 查看更多 »

鄭洛

鄭洛(),字禹秀,號範溪,諡襄敏,京師保定府安肅縣(今河北省徐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新!!: 京城和鄭洛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新!!: 京城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家族

鄭成功家族,又稱臺灣鄭氏,簡稱鄭氏,為一個對東亞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家族。鄭氏源自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是闽南人。鄭氏的興起可以追溯到發跡於日本平戶的大海商鄭芝龍,他所建立的龐大家業是日後明鄭軍閥的濫觴。其子鄭成功繼承他的海上事業,用以號召反清復明、反滿復漢,並藉著與荷蘭的戰爭在台灣開闢了新的領土。三世鄭經與四世鄭克塽持續在台灣經營,直到澎湖海戰後降清,鄭氏家族才在歷史舞台上沒落。 鄭氏家族在東亞的歷史上有許多重要的事蹟,包含建立明鄭勢力、攻占台灣、將漢文化引入台灣、參與清朝的三藩之役以及澎湖海戰戰敗影響台灣近代史等。.

新!!: 京城和鄭成功家族 · 查看更多 »

鄭懷德 (阮朝)

鄭懷德(;),又名安,字止山,號艮齋,越南阮朝官員、文學家、詩人,受封安全侯。.

新!!: 京城和鄭懷德 (阮朝) · 查看更多 »

鄒一桂

邹一桂(),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南无锡(今江苏)人,清朝政治人物、画家,進士出身。 邹一桂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自幼受家庭熏陶,攻读经书,且酷爱绘画。雍正五年(1727年)登丁未科进士,殿试高居二甲第一名(传胪),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十年(1732年)任云南道监察御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贵州学政期间,上疏整治科场弊端。乾隆七年(1742年)转任给事中。后历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官至内阁学士。 邹一桂为官履职之余,酷爱绘画,其山水效宋人,花卉学恽南田,清润秀逸,别具一格。他曾精心描绘百科花卉,并各题一诗,集成《百花卷》,进呈乾隆帝,乾隆帝深为赞赏,且亦为《百花卷》题写绝句百首。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邹一桂辞职回乡。乾隆帝南巡时,曾赐起“画禅颐寿”匾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赴京贺皇太后寿辰,加尚书衔。第二年回乡,卒于途中,年八十六。 传世诗、画作品有《春华秋实图》、《百花诗卷》、《秋山萧寺图》、《五君子图》、《小山画谱》、《小山诗钞》等。.

新!!: 京城和鄒一桂 · 查看更多 »

醫女

醫女是朝鮮王朝職業,負責醫治宮廷女性。因為朝鮮王朝受程朱理學影響,故要嚴設男女之防。宮廷女性生病時,多由醫女診斷,再由醫官處方,因為醫官不能親自診斷女性。.

新!!: 京城和醫女 · 查看更多 »

金玉 (明朝)

金玉(),京師應天府江浦縣(今江蘇省江浦縣)人,明朝軍事將領。惠安伯。 其襲父官為羽林衛百戶,調任燕山護衛。靖難之役中,跟隨朱棣起兵有功,累升至河南都指揮使。永樂三年,晋升都督僉事。永樂八年,任鷹揚將軍,跟隨明成祖北征。永樂十四年,討伐山西妖賊劉子進,后論功,封惠安伯,祿九百石。十九年卒。.

新!!: 京城和金玉 (明朝) · 查看更多 »

金紹城

金绍城(Kungpah T. King,),一名城,字拱北,一字--,号北楼,又号藕湖,浙江吴兴南浔人。清末民初推事(法官)、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任佥事、议员、秘书、参事等。亦是书画家。.

新!!: 京城和金紹城 · 查看更多 »

釋真節

釋真節(),號素庵,襄陽人,俗姓鍾,明朝應天棲霞寺沙門。.

新!!: 京城和釋真節 · 查看更多 »

蕭嶷

豫章文獻王蕭嶷(),字宣儼,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高昭皇后劉智容。.

新!!: 京城和蕭嶷 · 查看更多 »

長福

長福(),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满洲正黄旗人,列爵奉恩将军、工部員外郎候補,清末官员。.

新!!: 京城和長福 · 查看更多 »

镇江之战 (1842年)

镇江之战发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六月(1842年7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是英国远征军为进攻清朝战略要地镇江同清军进行的一场战役。此战是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次作战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也是伤亡最为重的一次。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此战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新!!: 京城和镇江之战 (1842年) · 查看更多 »

苏逢吉

苏逢吉(),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後漢高祖称帝后以节度判官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為宰相)。.

新!!: 京城和苏逢吉 · 查看更多 »

苏武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漢郎中、栘中廄監、中郎将、典属国、右曹典属国。.

新!!: 京城和苏武 · 查看更多 »

電視廣播城

電視廣播城,又稱無綫電視城、將軍澳電視廣播城(TVB City)位於香港新界將軍澳大赤沙將軍澳工業邨駿才街77號地段,毗鄰邵氏影城,現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及旗下部份公司的總部所在。電視廣播城是香港科技園公司最大的租客,佔用土地面積超過93,000平方米,無綫更是首間進駐該處的服務行業機構。 電視廣播城早於1998年便開始籌劃興建,以取代舊有位於清水灣、不敷應用的電視城。2000年3月8日,電視廣播城舉行動土儀式。2002年8月8日,第一間戲劇錄影廠啟用,同時戲劇錄影廠大樓的5間戲劇錄影廠正式運作。2003年4月起,位於綜藝錄影廠大樓的10個綜藝錄影廠陸續啟用,及至2003年9月21日新聞及資訊部全面搬入電視廣播城,整個工程歷時3年多。2003年10月12日,電視廣播城正式啟用,而無綫電視就於當日下午4時30分舉行開幕儀式。.

新!!: 京城和電視廣播城 · 查看更多 »

雅州 (羁縻州)

雅州,唐朝时设置的羁縻州。 雅州为下州,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处生羌置西雅州。八年(634年),去“西”字。约治今四川省阿坝县南,领三县,与州同置:新城、三泉、石陇。至京师长安西南二千六百六十里。唐高宗时地入吐蕃。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Category:阿坝行政区划史.

新!!: 京城和雅州 (羁縻州) · 查看更多 »

通许县

通许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开封市下属的一个县, 位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之内。目前下辖6个镇、6个乡:城关镇、朱砂镇、玉皇庙镇、四所楼镇、长智镇和竖岗镇,邸阁乡、练城乡、冯庄乡、厉庄乡、大岗李乡和孙营乡。全县共有309个行政村,611个自然村。 截至2011年全县总人口为60万人。民族汉族居多,占99.2%,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0.8%。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2011年,全县GDP为142.7亿人民币 。.

新!!: 京城和通许县 · 查看更多 »

耿仲明

耿仲明(),明末遼東蓋州(今遼寧蓋州)人,字雲臺。崇禎初年為登州參將。清初三藩之一。.

新!!: 京城和耿仲明 · 查看更多 »

耿精忠

耿精忠(),中国清朝靖南王,三藩之一。 耿精忠為耿仲明之孫、耿繼茂的長子。耿家先世為山東人,被遷至遼東蓋州衛。耿仲明先為毛文龍轄下參將,毛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後轉投孫元化,孫元化為明廷所殺後,轉降努爾哈赤,順治初從多爾袞入關,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子耿繼茂襲爵。1671年耿繼茂卒,耿精忠襲靖南王爵。 耿精忠與肅親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碩額駙。繼位後,左右由於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耿精忠便勸令部署將士以待變。1673年聞尚可喜將撤藩歸遼東,耿精忠與吳三桂為試探朝廷態度亦具疏請撤,康熙帝允許。吳三桂起兵時,招耿精忠共同起事,於是耿精忠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易冠服,於福州虜殺福建總督范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並且邀台灣鄭經由海道取沿海郡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 耿精忠叛亂時,康熙命康親王傑書、將軍賴塔分由浙江、衢州討之。鄭經以耿精忠未遵守約定,逕取漳州、泉州二州,納其降將。耿精忠見大勢已去,遂降清。1680年鄭經敗回臺灣,耿精忠請入覲,康熙令三法司按治囚禁。1681年雲南平定後,次年耿精忠被磔於市,范承謨子范時崇分割其肉祭墓。.

新!!: 京城和耿精忠 · 查看更多 »

陳協

陳協(),字念盡、念藎,京師順天府文安縣(今河北省文安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三年,登進士,任中書科中書舍人。順治八年,升任戶科給事中。順治十年,任戶科右給事中、任禮科左給事中。次年改工科都給事中。順治十五年,任太僕寺少卿。順治十六年,任鴻臚寺卿、通政使司左通政、宗人府府丞,兼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順治十七年,任兵部督捕右侍郎。順治十八年,任總督倉塲戶部左侍郎。.

新!!: 京城和陳協 · 查看更多 »

陳名夏

陳名夏(),字百史,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江南溧陽縣(今属江苏常州溧阳市)人。明末科探花,官翰林院編修兼都給事中。李自成破京師,授職弘文院編修。隨即降清,官至秘書院大學士。順治中捲入南北黨爭,得罪寧完我,以反對薙髮令之名處絞。《清史稿》有傳。.

新!!: 京城和陳名夏 · 查看更多 »

陳增

陳增(),明朝宦官,明神宗萬曆年間礦稅太監。 萬曆二十年(1592年),哱拜之亂,寧夏用兵耗金二百餘萬。朝鮮之役前後八年,耗金七百餘萬。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宮、坤寧宮失火。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皇極殿失火。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用兵播州楊應龍,用金二三百萬。國庫由此空虛,礦稅大興,明神宗派宦官四處收稅。陳增奉命到山東徵收礦稅,多為不法,迫害地方官民。山東巡撫尹應元上奏他有二十條罪狀,被罰銀。陳增仗勢欺人,黨羽到浙江,稱奉密旨挖寶,讓人告密,迫害數百大商巨賈。鳳陽巡撫李三才彈劾他。他的同黨程守訓坐贓。陳增於是搜出程守訓私藏的珍寶贓銀四十余萬,奏問朝廷。被押到京師處死。陳增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死。.

新!!: 京城和陳增 · 查看更多 »

陳介祺

陳介祺(),字壽卿,又字酉生,號伯潛,山東濰縣(今濰坊)人,清朝官员,金石學家,。.

新!!: 京城和陳介祺 · 查看更多 »

陳循

陳循(),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景泰年间重臣。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新!!: 京城和陳循 · 查看更多 »

陳忠

陳忠(),京師鳳陽府臨淮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陳忠初为寬河卫副千戶,后因参加靖难之役,任卫指揮同知,之后因事连坐戍边广西,后跟从征讨交趾,自己率部偷袭黎季犛水寨,并率先登入多邦城。后调任交州左衛,屡有战功,晋升都指挥同知。黎利进攻清化时,战死。.

新!!: 京城和陳忠 · 查看更多 »

陳兆崙

陳兆崙(),字星齋,號句山,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經學家,工詩文。.

新!!: 京城和陳兆崙 · 查看更多 »

陳迪 (宣城)

陳廸(),字景道,京師寧國府宣城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陳迪 (宣城) · 查看更多 »

陳良謨

良谟(),字士亮,一字宾日,室名娑蘿園,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末官员。.

新!!: 京城和陳良謨 · 查看更多 »

陳演

陳演(),字發聖,號讚皇,四川井研人,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

新!!: 京城和陳演 · 查看更多 »

陳昌 (南北朝)

陳昌,字敬业,陳高祖陈霸先第六子。南梁太清末年,陈霸先南征李贲,命陈昌与母亲章要儿随沈恪回吴兴。陈霸先东讨侯景时,陈昌与章要儿、陈蒨都为侯景囚禁。侯景之乱被平定後,梁元帝拜陳昌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陳昌时年十六。 陳昌容貌伟丽,神情秀朗,雅性聪辩,明习政事。陈霸先派遣陈郡谢哲、济阳蔡景历辅佐陈昌,又派吴郡杜之伟教授陈昌经书。陈昌读书一览成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后来与陈顼一起去荆州,梁元帝以他为员外散骑常侍。荆州陷落,又和陈顼一起被俘虏到关右,西魏因为陈霸先的原因,对这些政治人质很礼遇。 陈霸先即位,频频遣使请北周释放陈顼及陈昌,北周许诺而未遣。陈高祖陈霸先驾崩後,陈国无皇嗣,皇侄陈蒨接任了皇位,北周欲给陈制造内乱,反而立即将陈昌放还。当时南梁残余势力王琳据守长江中游,陈昌不得还,居住在安陆。王琳被南陈所平后,天嘉元年二月,陈昌从安陆出发。 陈昌自恃是陈霸先嫡子,在途给嗣兄陈蒨写信,言辞非常不客气,要求陈蒨让位。陈蒨很不高兴,说:“太子快回来了,我只好找个地方当藩王去养老。”其心腹大臣侯安都说:“自古岂有被代天子?”陈昌由鲁山济江,三月入陈境。陈蒨遂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渡江时,由侯安都于无人时将陈昌推入长江淹死,对外宣布陈昌在江中因船隻故障而溺死。四月庚寅,丧柩至京师,陈蒨亲出临哭,追谥号献,风光大葬,又以子陈伯信为其后嗣。.

新!!: 京城和陳昌 (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陶澍

陶澍(),字子霖,號雲汀,自稱桃花漁者,印心石屋主人,晚歲自稱髯樵。湖南安化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身後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毅。.

新!!: 京城和陶澍 · 查看更多 »

陸奧圓明流外傳 修羅之刻

《陸奧圓明流外傳 修羅之刻》(『陸奥圓明流外伝 修羅の刻』),簡稱《修羅之刻》,為所創作之日本歷史與格鬥漫畫,曾改編為動畫與小說。是川原正敏另一部漫畫作品《修羅之門》之外傳。由1989年講談社《月刊少年Magazine-7月號》開始不定期連載,直至2016年2月號,《陸奧圓明流外傳-修羅之刻》已經發展至43話(17+1單行本)。《陸奧圓明流外傳 修羅之刻》記錄著「陸奧」家族與日本歷史上每個強者的相遇及格鬥的事蹟。.

新!!: 京城和陸奧圓明流外傳 修羅之刻 · 查看更多 »

陈宏谋

陳宏謀(),原名弘謀,後避諱乾隆帝,改名宏謀,字汝諮,號榕門,廣西臨桂縣(今桂林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陈宏谋 · 查看更多 »

陈桥兵变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宗發生在顯德七年(960年)的軍事政變。後周禁軍效仿後漢乾和八年(950年)軍士擁立郭威登基稱帝的澶州兵變,於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拥戴赵匡胤为帝。此次兵變导致了後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亦標誌著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時期的結束。.

新!!: 京城和陈桥兵变 · 查看更多 »

陆以庄

陆以庄(),字履康,号平泉,浙江萧山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少从王宗炎游,砥行修学,嘉庆元年(1795年)登丙辰科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他曾与汤金钊等人同起同坐,同朝议事,得到过嘉庆、道光两朝皇帝的恩宠。道光七年(1827年)卒于京邸,谥文恭。.

新!!: 京城和陆以庄 · 查看更多 »

陆军中学堂

陆军中学堂为清廷于光绪年间设立的新式陆军学堂,为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未设立)、大学堂二级四等体制的一部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管理陆军部事务奕劻等奏拟《陆军中学堂章程》,在全国设立四所陆军中学堂,归陆军部管理,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后,作为陆军入伍生分入步、马、炮、式、辎重各队。 四所中学堂分别为:.

新!!: 京城和陆军中学堂 · 查看更多 »

暗杀 (2015年电影)

《暗杀》(암살,Assassination)是一部在2015年上映的以韩国独立运动为背景的韩国电影。.

新!!: 京城和暗杀 (2015年电影) · 查看更多 »

查理·义律

海軍上將查理·義律爵士,,(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英國軍人和殖民地官員,1836年至1841年擔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後因鴉片貿易問題,使得英國對清廷宣戰,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外,並率先在1841年1月26日派兵佔領香港。.

新!!: 京城和查理·义律 · 查看更多 »

柳升

柳升(),一作柳--,字子漸,南直隸安慶府懷寧縣(今安徽省安慶市怀宁县)人,明朝军事将领,封爵為安遠侯。死後谥襄愍。.

新!!: 京城和柳升 · 查看更多 »

柳寬順

柳寬順(유관순/류관순,)被譽為大韓民國的聖女貞德。她原是梨花學堂(今日梨花女子大學)的學生。1919年3月1日在京城(今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參與韓國獨立運動,並簽署獨立宣言,成為獨立運動家。之後她把獨立的信息帶返家鄉,並主導多次社會運動。她後來被捕,並被判處7年徒刑。這刑期在33位獨立宣言簽署人當中,刑期最高。基於這個理由,她要求上訴,並被移送至京城。在京城她没有得到減刑,其後更在西大門刑務所內因為嚴刑拷打及營養不良而死,得年只有17歲。.

新!!: 京城和柳寬順 · 查看更多 »

柴大紀

柴大紀(),字肇修,號東山,浙江江山人,清朝軍事將領,同武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柴大紀 · 查看更多 »

柴守禮

柴守礼(),字克让,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柴氏的兄長,世宗柴荣的生父。.

新!!: 京城和柴守禮 · 查看更多 »

推官

推官,唐代設置,最早是節度使、觀察使等官的屬官,多掌理司法,不繫京職,後期成為對法官的雅稱。清末,改稱推官為「推事」,民國初年仍稱法官為「推事」。在英國司法體系,「推事」則是一種職權低于「法官」的司法官員。.

新!!: 京城和推官 · 查看更多 »

林世功

林世功(;),字子敘,號春傍。和名名城里之子親雲上春傍()。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士族、親清派政治家。 林世功出生在琉球久米村的林氏新垣家,為閩人三十六姓林胤芾八世孫。林世功也是若秀才林奕保與鄭氏思鶴的次子。 1865年,23歲的林世功因精通詩文而被選為官生(官費留學生),人稱「官生新垣」()。1868年10月,與毛啓祥、葛兆慶、林世忠一起,作為琉球國4名官生的一員前往清朝留學,并於次年到達京師(今北京),入學國子監。在國子監期間,林世功的師傅是徐干。林世功的詩文為儒者孫衣言所賞識,孫衣言稱讚他的詩作「詳雅有中朝館閣氣象」、詩意「新穎絕倫」、「音節壯闊格律渾成」、「語語雅切亦細密亦大方」。4年後學成歸國。 1874年,剛剛歸國的林世功就被任命為久米村詩文官話經書師匠,同年12月轉任久米村文組主取。次年6月,林世功擔任琉球王府的國學大師匠;9月又成為中城王子尚典的講解官。當時由於林世功世子師的身份,當時普遍認為在未來尚典繼位的時候林世功會被昇為國師并執掌朝政。林世功自己也滿懷為國貢獻的抱負。 然而,與林世功官運亨通相對地則是琉球處境的危險。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日本強迫琉球停止向清朝朝貢。琉球多次向日本交涉,皆被日本拒絕。因此在1876年12月,琉球國王尚泰與三司官向居謙(浦添親方朝昭)商議,秘密遣向德宏(幸地親方朝常)赴福州,假借探問未歸國的進貢使毛精長(國頭親雲上盛乘)的名義,向清朝交涉。林世功以陈情通事的身份隨同前往。一行共19人,從北山名護間切的湖邊底港(今名護市許田地區的湖邊底)出發,在伊江島遭遇颱風,險些觸礁沉沒。在經過八重山群島之後,次年到達福州,被安置於柔遠驛。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將尚泰王的秘密書信轉交給閩浙總督何璟,輾轉送達清廷。但清政府並未對此作出任何反應。 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沖繩縣,史稱第二次琉球處分。尚泰王和王世子尚典被遷往東京。尚典在臨行前飛書傳信到柔遠驛,要求向德宏、蔡大鼎、林世功等人立即前往京師交涉。隨即向德宏、林世功一行薙髮易服扮作商販,從福州河口萬壽橋(今福州台江區南公園附近)附近的渡口出發,經海路於八月二十七日(西曆10月2日)到達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清朝就此事向日本交涉。向德宏由於擔心受到日本特務的追殺,留在了天津李鴻章處尋求庇護;林世功等其他人則前往京師求救。他們於八月十四日同毛精長聯名,將請願書送交總理衙門,請求出兵救援琉球。但清廷未作出反應;最後他們絕食的方法请求清廷向日本交涉。 清廷通過駐日本公使何如璋,向日本表示抗議,日本因此派遣宍戶璣為公使,前來京師談判。清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即包括沖繩本島在內的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復琉球國,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五島劃歸日本。但這受到日本方面的拒絕。最終,日本駐天津領事竹添進一郎提出「分島改約案」,即割宮古、八重山兩島給清方,由清方擁立向德宏為琉球王。李鴻章對此表示滿意,建議總理衙門接受這個條件;總理衙門在與宍戶談判後,初步達成共識。李鴻章徵詢向德宏的意見;向德宏認為兩島土地貧瘠無法生存,分島改約案與亡國無異,萬萬不可接受,又「伏地大哭不起」。但李鴻章卻對向德宏的忠義印象深刻,更加傾向於將向德宏立為王。 身處天津的向德宏托人將自己探聽到的談判消息告訴了身處京師的毛精長、林世功一行。毛精長、林世功等人也多次上書反對,但沒有結果。眼看這個條約即將簽訂,林世功決定以死來阻止。十月十八日(西曆11月20日), 他向清廷寫下了奏摺,隨後留下絕命詩二首,在北京總理衙門前揮劍自殺。他的奏摺則被琉球使臣蔡大鼎上呈清廷。22日,得知此事的慈禧太后認為林世功是琉球王室的忠臣,贈白銀200兩,厚葬於通縣張家灣立禪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立禪庵村)。 林世功自殺後,清廷宣佈推翻與日本達成的「分島改約案」,拒不簽字。日本公使宍戶璣以清國毀約為由拒絕繼續談判並歸國。清朝的大臣們也對是否支持琉球復國產生了爭論,從此琉球問題被擱置。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一些日本學者曾前來當地考察,後來林世功等13名琉球人的墳墓被仇日的村民誤當作日本人墓拆毀洩憤,直至今日仍沒有修復的跡象。 《琉球詩錄》集徐幹所評林世功《古琉球吟》等作品,其絕命詩兩首:「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老淚憶兒雙白髮,又聞噩耗更傷神。.

新!!: 京城和林世功 · 查看更多 »

林世榮 (電視劇)

《林世榮》(Simply Ordinary;台灣譯名《一代屠神》)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清末民初武打電視劇。.

新!!: 京城和林世榮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林传甲

林传甲(),号奎腾,福建闽县(今屬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学者、漢學家、教育家、地理学家、方志学家。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福海归程记》、《湖南驿程记》、《满蒙回藏地名释义》、《黑龙江最新地图》、《辽金元三史蒙拾》、《筹笔轩读书日记》等。.

新!!: 京城和林传甲 · 查看更多 »

林灵素

林灵素是一名北宋末著名道士,道教神霄派的核心人物。初名靈噩,一作靈蘁,字岁昌,一說字通叟。温州永嘉人。.

新!!: 京城和林灵素 · 查看更多 »

林碩

林碩(),字懋弘。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閩縣(今屬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林碩 · 查看更多 »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或者步軍統領,是清朝的驻燕京武官,主要负责京师守备和治安,类似今天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但职权更大。九門提督统合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从一品。.

新!!: 京城和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 查看更多 »

李偉 (明朝)

李偉(),字世奇,別號毅齋。漷縣人,明朝外戚。孝定太后的父親、明穆宗的岳父、明神宗的外祖父。 万历年间任武清伯,万历十年加封武清侯,萬曆十一年卒,追赠太傅、安國公,謚莊簡。孝定太后能約束其母家,李偉嘗有過,太后召入宮切責之,不以父故骫祖宗法。.

新!!: 京城和李偉 (明朝) · 查看更多 »

李坦 (正德進士)

李坦(),字公循、號濡濱,京師河間府任邱(今河北任丘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李坦 (正德進士) · 查看更多 »

李威 (前秦)

李威,字伯龙,十六国汉阳(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苻坚母苟夫人姑姑的儿子。 李威少年时与苻坚父苻雄结刎颈之交,李威与表姐苟夫人有染。苻坚待以父执之礼。苻生屡次欲杀苻坚,李威时任左卫将军,极力营救,苻坚得免。苻坚杀苻生,李威与苟太后都参预其谋。苻坚即位。李威敬重王猛,知王猛之贤,劝苻坚以国事托付给王猛,王猛因以兄事之。苻坚率兵讨伐曹毂时,李威担任卫大将军,和王猛辅太子守长安,讨斩淮南公苻幼,以功拜太尉,加侍中,封建宁公。苻坚出征,常使李威辅太子苻宏留守京师。375年,李威去世,谥号“烈”。.

新!!: 京城和李威 (前秦) · 查看更多 »

李定 (北宋)

李定,字資深,揚州(今江蘇揚州市)人。宋朝官員。 曾受教於王安石,進士及第,任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县尉,秀州(今浙江省嘉興市)判官。 熙寧二年由孫覺举荐,召至京师開封,谏官李常问他:“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如何?”李定说:“民优之,无不喜者。”後由王安石薦於皇帝,歷官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此次擢拔眾議汹汹,宋敏求、苏颂、李大临等抵制不從,御史陈荐劾“定所生母亡,不解官持丧”,此議遂罷。三年,被擢为崇政殿说书时,御史林旦、薛昌朝反對奏说,李定不服母丧不孝,曰:“不宜以不孝之人居劝讲之地。”。四年,改集賢院校理、檢正中书吏房公事。 元丰初年,召拜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进知制诰,官御史中丞,上《國子監敕式令》並《學令》凡百四十條。 元豐二年(1079年)同舒亶製造了“烏臺詩案”(以“過眼青錢轉手空”為榜樣的典型文字獄),蘇軾入獄幾乎論死。 宋哲宗時,司馬光執政,新法人士先後被貶,知青州,移江宁府,谪居滁州。 元祐二年卒。李定於宗族有恩,分财振赡,家無餘資。是故死之日,诸子皆布衣。.

新!!: 京城和李定 (北宋) · 查看更多 »

李師敏

李師敏(),原名本杞,字仲堅,號允堂,中國山東惠民縣人,清朝官員,同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李師敏 · 查看更多 »

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葉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茶陵縣(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衛軍籍。.

新!!: 京城和李东阳 · 查看更多 »

李之芳 (唐朝)

李之芳,唐朝宗室,唐太宗的玄孙,蒋王李恽的曾孙,蔡国公李煌的孙子,李承祖的儿子。 李之芳有令誉,安禄山表奏他为范阳司马。安禄山反,自己逃回京师。历任工部侍郎、太子右庶子。广德初年(763年),唐代宗诏命他兼御史大夫出使吐蕃,被留二年乃得回国。后拜礼部尚书,改太子宾客。其子奉天皇帝庙丞李佇。.

新!!: 京城和李之芳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從益

李从益(),中国五代十国后唐第二代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幼子。.

新!!: 京城和李從益 · 查看更多 »

李後主 (電影)

是一部以粵劇形式製作的粵語歌唱電影,是一套七彩闊銀幕宮闕鉅片,於1968年1月30日公映(農曆正月初一),此電影由1964年開始籌備,1967年完成,,投資額150萬元,動用逾千演員。創下粵語片最大製作,最長映期和最高收入的紀錄。 本片是「仙鳳鳴影片公司」的唯一出品,也是當時粵語歌唱電影有史以來最大型製作的歷史故事。該片於1990年重映,紀念任劍輝逝世,並為「任白慈善基金有限公司」籌集資金。而葉紹德的粵劇《李後主》則據《五代十國志》及本片改編而來。.

新!!: 京城和李後主 (電影) · 查看更多 »

李保

李保,唐朝皇子,是唐懿宗的第六子,生母不详。 咸通十三年(872年),李保被他父亲唐懿宗封为吉王,吉王李保在兄弟中为最贤。唐僖宗去世,吉王李保最长,将立他为皇帝,杨复恭独以唐昭宗为嗣。文德元年(888年)八月初九日,吉王李保被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仍加食邑三百户。乾宁元年(894年),李茂贞带兵入京师,计划废帝立吉王,李克用率兵驱逐王行瑜,事情中止。   .

新!!: 京城和李保 · 查看更多 »

李善 (漢朝)

李善,字次孫,南陽郡淯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人,東漢太子舍人。.

新!!: 京城和李善 (漢朝) · 查看更多 »

李周 (宋朝)

李周,字纯之,北宋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人。 李周中进士,任长安县尉,转任洪洞县令、云安县令。在云安免盐井之税百万。后来在施州担任通判,后来改任判西京(洛阳)国子监。宋哲宗即位後,召入京师,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后来李周历任秘书少监、陕西路转运使、太常少卿,知陕州、集贤殿修撰。.

新!!: 京城和李周 (宋朝) · 查看更多 »

李光洙

李光洙,號春園、孤舟,字寶鏡,韓國近代小說家和詩人,獨立運動家。創氏改名時的日本名是香山光郎()。.

新!!: 京城和李光洙 · 查看更多 »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新!!: 京城和李克用 · 查看更多 »

李国昌

李國昌,沙陀人,原名朱邪赤心,或曰名赤衷,唐朝將領,朱邪鐵勒的後代,朱邪執宜之子。唐朝賜名李國昌。子晉王李克用。.

新!!: 京城和李国昌 · 查看更多 »

李瑗 (庐江郡王)

李瑗,字仲宝,唐朝宗室、庐江郡王、官员。 唐高祖李渊的七叔李蔚的孙子,父亲李悊。武德元年(618年),历任信州总管,封庐江王。武德九年(626年),累迁幽州大都督。朝廷遣右领军将军王君廓辅助他典兵事。玄武门之变后,王君廓因李瑗和李建成关系好,挑拨李瑗谋反,然后,王君廓再擒李瑗缢杀,年四十一岁,传首京师,绝其属籍。 李瑗曾杀一名女子的丈夫,而后纳她为妾。李瑗被处决后,女子籍没入宫,成为唐太宗的后宫。.

新!!: 京城和李瑗 (庐江郡王) · 查看更多 »

李璬

李璬(),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三子,母为高婕妤。 本名李澐,读书有文词。开元十三年(725年),封为颍王。十五年(727年),遥领安东都护、平卢军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娶独孤礼第十二女为王妃。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因安史之乱至蜀,任命李璬为蜀郡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杨国忠为副使。玄宗至蜀,令御史大夫魏方进为置顿使,先发出通牒至蜀,托以颍王之籓,令设储供。玄宗至马嵬坡,魏方进被杀,随令李璬先赴本郡,以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使。李璬性格俭率,将渡绵州江,登舟见彩席作为地毯,命撤去。李璬初奉命,因为仓促没有受节,绵州司马史贲说:“大王是帝子,且为节度大使。今到籓地而不持节,单骑径进,人们怎么看?请建大槊,蒙上油囊,做成旌节状,先驱道路,足以威众。”李璬大笑:“我为真王,还用什么假旌节?”将至成都,崔圆迎接,拜于马前,李璬不制止,崔圆大怒。玄宗到成都后,李璬管事两月,人民安定。后来被崔圆所奏,罢居内宅。后玄宗令他到彭原宣慰肃宗李亨,遂从回京师。 建中四年(783年),李璬薨逝。享年六十六岁,唐德宗辍朝三日。.

新!!: 京城和李璬 · 查看更多 »

李養志

李養志,字聶許,京師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萬曆三十二年,登進士,授章鄴縣知縣,后升任監察御史,巡按陜西,治理貪吏,后官至大理寺丞。有兄李養沖。.

新!!: 京城和李養志 · 查看更多 »

李養沖

李養沖(),字知白,,京師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萬曆三十五年,登進士,任池州府推官,后升任兵部主事,后擔任兵部右侍郎、巡撫宣府。崇禎二年,被罷免官職,御史吳玉彈劾他侵盜撫賞銀七萬,及冒功匿敗等罪。論死,在獄中去世。有弟李養志、李養廉,子李芳蕴、李芳莎 。.

新!!: 京城和李養沖 · 查看更多 »

李賓 (明朝)

李賓(),字廷用,號敬菴,諡襄敏,京師順天府順義(今北京順義縣),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順天鄉試第四十一名。正統十年(1445年),參加乙丑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九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二十四名。登进士,授监察御史,后升任右副都御史提督永平山海軍務。英宗夺门之变后,升任大理寺卿。参与平曹石之变,后進左都御史,調南京兵部尚書。 曾祖父李福受。祖父李仁敬。父亲李容,曾任海寧縣知縣。.

新!!: 京城和李賓 (明朝)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京城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李育 (儒家)

李育,字元春,扶風郡漆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人。東漢侍中。.

新!!: 京城和李育 (儒家) · 查看更多 »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费密《荒书》记载,“自成产时,其父梦一黄衣人入其土窑,故小名黄娃子。”《明季实录》所收米脂县知县边大绶塘报稿中说:“闯贼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又冯苏《见闻随笔》云:自成“小字磑生”;《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条,记“李自成,初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陕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皇帝。 原是陕北驿卒。崇祯帝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李自成参与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稱闖王、李闖,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率起义军于河南歼灭明军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进攻明都北京,与崇禎帝谈判破裂后,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

新!!: 京城和李自成 · 查看更多 »

李桂官

李桂官,字秀章,清代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為戲曲男演員,因與畢沅交好而被戲稱為「狀元夫人」。 畢沅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年)中進士;根據趙翼與袁枚的記載(趙袁二人均與畢沅熟識),李桂官在畢沅中進士之前就已經認識,李桂官服事畢沅最為殷勤,生病時為他「稱藥量水」,出入都跟從。 畢沅及第之後,帶著李桂官赴櫻桃宴(新進進士的宴會),史貽直(1700年進士,也是庚辰年)在座中聽說李桂官到場,笑著說:「我揩老眼,要一見狀元夫人。」 趙翼與袁枚均有詩歌描述李桂官與畢沅之間的情感:趙翼作《李郎曲》,而袁枚為李桂官的《勸畢公習字》一文作序時也寫了長歌。.

新!!: 京城和李桂官 · 查看更多 »

李標 (明朝)

李標(),字汝立、號建露、建霞,京師真定府高邑縣(今河北省高邑縣)人,明朝内阁首辅。.

新!!: 京城和李標 (明朝) · 查看更多 »

李欽湊

李欽湊(?-755年),安禄山大將,收為義子。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時,欽湊軍隸常山郡,遣高邈往幽州。二十二日夜,顏杲卿派使袁履謙、參軍馮虔、縣尉李棲默、手力翟萬德等攜酒食妓樂前往慰勞,會飲既醉,杲卿令袁履謙與馮虔、李棲默、翟萬德等殺之,以其首級與高邈、何千年二人,獻於京師。 L.

新!!: 京城和李欽湊 · 查看更多 »

李毓芬 (光緒進士)

李毓芬(),字少如。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屬福州市閩侯縣)人,晚清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李毓芬 (光緒進士) · 查看更多 »

李惟岳

李惟岳(),河北范阳(今北京保定一帶)奚族人。唐代成德节度使李寶臣之子。 生年没有记载,其父李宝臣拥兵十万,形同割據,以其子李惟岳为成德行军司马。李寶臣晚年多猜忌,擔心李惟岳勢弱,屬下不服,故誅殺大將辛忠義等人。李寶臣死,軍中推李惟岳為留後。唐朝政府不准,李惟岳打算叛亂,舅父谷从政勸他稍安勿躁,惟岳不聽。 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节度使,与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張孝忠破李惟岳於鹿城(今河北辛集)。契丹籍的成德兵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

新!!: 京城和李惟岳 · 查看更多 »

李斗

李斗,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乾隆年间人,生卒年不详。.

新!!: 京城和李斗 · 查看更多 »

李文彩

李文彩(),清代廣西永淳(今横县)壯族人,太平天國將領。.

新!!: 京城和李文彩 · 查看更多 »

李敏 (永樂舉人)

李敏(),京師保定府新安縣(今河北省安新縣),明朝政治人物。 永樂十五年,鄉試中舉。宣德四年,授直隸鳳陽府同知。宣德四年,改河南汝寧府知府。正統五年,為應天府府尹。景泰二年,升戶部右侍郎,巡撫南直隸。景泰五年授戶部尚書。.

新!!: 京城和李敏 (永樂舉人) · 查看更多 »

李思行

李思行(),赵州人 ,出自赵郡李氏西祖。 曾经在太原避仇。李渊起兵之前,派他到京城打探动静,回来之后,回答的头头是道,深中李渊之意,授为左三统军。从军破宋老生,平京城,封骠骑将军。为唐朝开国免一死的十四个功臣的第十三位。武德年间,任齐王李元吉府护军,玄武门之变後,在磁州被捉住,押解京城,宣慰大使魏徵以李世民大赦为依据,赦免了李思行。李思行官至嘉州刺史,封乐安郡公。永徽初年去世,赠洪州都督,谥号襄。.

新!!: 京城和李思行 · 查看更多 »

杨名时

杨名时(),字宾实,号凝斋,江南江阴人。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三甲进士。深为李光地所器重,从之受经学。后授翰林院检讨。四十一年督顺天学政,寻迁侍读。康熙四十四年,任满,命河工效力。后因父母丧,而丁忧守制。五十一年,服除,候补。五十三年,直南书房,后充陕西考官,五十六年授直隶巡道。五十八年迁贵州布政使,五十九年擢云南巡抚。雍正三年擢兵部尚书,改授云贵总督,仍管巡抚事。四年,转吏部尚书,仍以总督管巡抚。后因事遭罪,宽免,留云南待后命。清高宗即位,召诣京师。乾隆元年,赐礼部尚书衔,兼领国子监祭酒,兼直上书房、南书房。二年,卒,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赐谥文定。《清史稿》有傳。.

新!!: 京城和杨名时 · 查看更多 »

杨士聪

杨士聪(),字朝彻,又字非闻,号凫岫,山东济宁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累官至詹事府左谕德。“甲申之变”时,投靠李自成大顺政权,授兵政府少堂(一说为户政府少堂)。清兵入关之后,被举荐起用,仍为谕德。著有《玉堂荟记》、《甲申核真略》等书。.

新!!: 京城和杨士聪 · 查看更多 »

杨约

杨约(),字惠伯,杨素异母弟,弘农郡华阴人。性情沉静,内心狡诈,好学强记。幼时因爬树摔伤失去生育能力。杨素与他感情很好,有事总是和他商量后才办。北周大象初年(580年),以杨素军功,受封为安成县开国公。隋朝建立,隋文帝任命他为长秋卿,升任大理少卿。他跟随兄长杨素平定江南、高智惠、泉州贼帅王国庆等,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修武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二百户。后出任使持节鄀州诸军事、鄀州刺史。不久迁任伊州刺史,任内伊州民杨陀罗为他立碑,歌功颂德。杨广想谋求太子之位,贿赂杨约,通过他说服杨素废黜杨勇,杨广被立为太子后,杨约任太子左庶子,进位大将军,为宗正卿。杨广即位为隋炀帝,拜他为内史令,进位金紫光禄大夫,炀帝在洛阳召见他去京师享庙,行至华阴,去其兄杨素墓哭拜,因错过日期被免官,后复官为淅阳郡太守,大业五年,天下各郡国刺史、太守至洛阳朝见隋炀帝,杨约也被征入京师,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洛阳游艺里家去世,年六十。以杨素之子杨玄挺为后。.

新!!: 京城和杨约 · 查看更多 »

杨维祯

楊維楨(),又作维祯,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楊維翰之弟。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生,少時讀書於鐵崖山,其父楊宏在鐵崖山麓築樓,樓上藏書萬卷,周圍種數百株梅樹,將梯子撤去,令其專心攻讀,楊維楨苦读五年,每日用辘皿傳遞食物。泰定四年(1327年)中進士,授天台縣尹,杭州四務提舉。維楨為人倔強,詩文奇詭,喜做翻案文章,如《炮烙辞》一詩支持纣王。又以擬古樂府見稱於時,是當時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獨領風騷。元末天下大亂,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張士誠屢召不仕,迁苏州、松江等地,隐居不出,和文人“笔墨纵横,铅粉狼藉”,沉溺声色。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召至京师,议订礼法。晚年有肺疾。後請歸鄉里,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洪武三年庚戌五月二十五日逝世。宋濂为他写《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有學生盧熊、宋禧、王璲、張憲。 炮烙辭 炮烙復炮烙,是不還是不。終殺讒人虎,不殺羑中囚!.

新!!: 京城和杨维祯 · 查看更多 »

杨静 (演员)

杨静(),蒙名德勒格尔玛,内蒙古科左后旗人。蒙古族,中国资深女演员,曾演出多部电视剧及电影。與香港甘草演员周驄是好友,丈夫是于洋。.

新!!: 京城和杨静 (演员) · 查看更多 »

杨恭仁

楊恭仁(),名綸(墓志上名为温),以字行,爵位觀孝公,中国隋唐时期政治人物、唐高祖的宰相。.

新!!: 京城和杨恭仁 · 查看更多 »

杨慎

杨慎(),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諡文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雲南,終老於戍地。现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

新!!: 京城和杨慎 · 查看更多 »

東方圖書館

東方圖書館是一座首創以私家藏書開放公眾閱覽的圖書館,原位于闸北区宝山路。1925年於中國上海成立,毀於1932年之「一二八事變」。.

新!!: 京城和東方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杜堮

杜堮(),字石樵,山東濱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禮部侍郎。諡文端。 子杜受田,官至協辦大學士。孫杜翰,官至工部侍郎。.

新!!: 京城和杜堮 · 查看更多 »

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唐朝著名诗人、官员。杜审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新!!: 京城和杜审言 · 查看更多 »

杜宽

杜宽,字务叔,京兆郡杜陵县人。三国时曹魏学者。杜畿第三子,杜恕之弟。 杜宽清虚玄静,聪敏喜好古典。以出身名门,年轻时在京师长大,笃志博学,喜欢学习而抗拒俗务。他的意志探赜索隐,于是显名,多交友当权的士人。举孝廉,官至郎中。四十二岁去世。精通经学,多有论驳,都是草创没有完稿,只有删集《礼记解》及《春秋左氏传解》流行于世。.

新!!: 京城和杜宽 · 查看更多 »

杜翰

杜翰(),字鴻舉,號繼園,山東濱縣(今濱城區)人,晚清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帝師杜受田長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登甲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咸豐三年(1853年)咸丰帝念其父劬勞,擢杜翰為工部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辦理京城巡防事宜,甚受倚重。咸豐十年(1860年)随咸丰帝逃熱河。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病重,遺命杜翰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反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同年,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先到達北京,發動祺祥之變,罷免八大臣職務,賜死載垣、端華,斬殺肅順。杜翰反對垂簾最積極,惟因杜受田子免死革職,流放新疆,後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同治五年(1866年)卒。.

新!!: 京城和杜翰 · 查看更多 »

格竹

格竹,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早年以竹子为例探究事物本源的思想事件,又称阳明格竹或守仁格竹,是王守仁心学思想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新!!: 京城和格竹 · 查看更多 »

桑显和

桑显和,隋朝虎牙郎将,作为屈突通的部将,镇守河东。617年九月,屈突通派桑显和率几千名骁果乘夜袭击唐公李渊的部将王长谐的营地。王长谐不胜,孙华、史大奈率领游骑,从后面袭击桑显和。桑显和大败,逃回城里,拆掉黄河桥梁。屈突通和刘文静相持了一个多月,又派桑显和率兵夜袭刘文静军营。刘文静和段志玄力战,桑显和兵败逃走,刘文静将桑显和的部下全部俘获。屈突通听说长安已失守,就留下桑显和镇守潼关,率军准备奔往洛阳。屈突通一走,桑显和就献出潼关,投降刘文静。刘文静派窦琮与桑显和去等人率领轻骑追上屈突通。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说,他命令身边的人用弓箭射屈突寿。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队伍说:“如今京城已失,你们都是关中人,打算去哪里?”屈突通的士兵都投降,屈突通大哭:“臣力屈至此,非敢负国,天地神祇实知之。”屈突通被押送到长安,李渊任命他为兵部尚书。.

新!!: 京城和桑显和 · 查看更多 »

桂萼

桂萼(),字子實,號古山,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省餘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年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新!!: 京城和桂萼 · 查看更多 »

桂良

桂良(v,),姓瓜爾佳氏,字燕山,滿洲正紅旗人,清朝重臣。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文华殿大学士、軍機大臣。.

新!!: 京城和桂良 · 查看更多 »

桓玄

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東晉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後更消滅了掌握朝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個月後劉裕就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但後再遭西討的義軍擊敗。試圖入蜀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費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因曾襲父親「南郡公」之爵,故世稱「桓南郡」。.

新!!: 京城和桓玄 · 查看更多 »

梁夢龍

梁夢龍(),字乾吉、乹吉,號鳴泉,諡貞敏,京師真定府真定縣(今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兵部尚書。.

新!!: 京城和梁夢龍 · 查看更多 »

梁实秋

梁實秋()(光緒二十八年臘八節──民國七十六年),名治华,字实秋,号均默,以字行。另有笔名子佳、秋郎、程淑、希臘人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評論家、翻譯家,華人世界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餘杭区),出生于京师。.

新!!: 京城和梁实秋 · 查看更多 »

梁儲

梁儲(),字叔厚,號厚齋,别號鬱洲居士。廣東順德縣(今廣東順德市石肯村巷口坊)人,祖籍福建泉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內閣首輔。.

新!!: 京城和梁儲 · 查看更多 »

梁維樞

梁維樞(),字慎可,號西韓生,京師真定府真定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梁夢龍曾孫、梁志之子。 崇禎年間,擔任內閣撰文中書舍人,工部主事。入清后,擔任營繕司郎中、山東按察司僉事 、武德道。著有《玉劍尊聞》、《性譜日箋》、《內閣小識》、《群玉直譽》。 有子梁清遠、梁清恭、梁清傳、梁清尚、梁清芳、梁清烈、梁清泰。.

新!!: 京城和梁維樞 · 查看更多 »

梁維本

梁維本(,字立甫,京師真定府真定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梁夢龍曾孫、梁忠之子。 天啟元年,鄉試中舉。清軍入關后歸順,順治元年,擔任中書舍人。順治二年,任禮科給事中。順治三年,任刑科右給事中,次年任會試同考官、戶科左給事中,升任禮科都給事中。有子梁宏明。.

新!!: 京城和梁維本 · 查看更多 »

梁清遠

梁清遠(),字邇之、葵石、無垢,號癭冠道人、雕丘、祓園,京師真定府真定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梁夢龍之曾孫。 崇禎十五年,中舉。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出身,授刑部主事。次年任稽勳司主事,后升文選司員外郎、考工司郎中,調文選司郎中、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譯館。順治十一年(1654年),任大理寺卿、兵部督補右侍郎。順治十三年(1656年),任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局,同年改吏部左侍郎。.

新!!: 京城和梁清遠 · 查看更多 »

楊宜

楊宜,字伯時,號裁菴,京師真定府衡水縣(今河北省衡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嘉靖二年(1523年),登進士,授知縣明實錄:世宗實錄,119卷。嘉靖九年,任山東道試監察御史,后改河南道御史明實錄:世宗實錄,235卷。嘉靖十九年,提調南直隸學校,嘉靖二十三年,任大理寺右寺丞。嘉靖二十四年,任大理寺右少卿。嘉靖二十五年,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明實錄:世宗實錄,312卷,總理南京糧儲,后任山東右布政使明實錄:世宗實錄,368卷。嘉靖二十九年,任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兼管巡江。嘉靖三十二年,任巡撫河南。嘉靖三十三年,任南京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明實錄:世宗實錄,431卷。嘉靖三十四年,任南京兵部右侍郎明實錄:世宗實錄,423卷、右僉都御史,總督南直隸浙福軍務。嘉靖三十五年,因戰敗,而革任回籍閒住,由胡宗憲代任。.

新!!: 京城和楊宜 · 查看更多 »

楊守謙

楊守謙(),字允亨、號次村,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長沙府長沙縣(今湖南省長沙市)人,明朝兵部左侍郎、进士出身。楊志學之子。 嘉靖八年(1529年)登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历任兵部職方司郎中。出任陝西按察司副使,改陝西提調學校。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拜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同年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鴈門等關巡撫山西。此后改廵撫延綏。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任右副都御史、保定巡撫。不久俺答汗入犯,其率领部队援助,嘉靖帝大喜,命其在崇文門外扎营。恰逢当时副總兵朱楫,參將祝福、馮登亦各自率兵抵达,人心稍微平定。之后俺答汗率兵游騎散掠枯柳諸村,距京城二十里。其率兵在東直門扎营,并同仇鸞調度京城及各路援兵。此后因防御有功,升兵部左侍郎。后因尚书丁汝夔采用坚壁之策而不愿出战,楊守謙亦不戰,流言傳入皇宮,兩人被逮捕并連坐斬殺。隆慶初年(1567年)贈兵部尚書,諡恪愍。.

新!!: 京城和楊守謙 · 查看更多 »

楊終

楊終,字子山,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東漢校書郎,著《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字。.

新!!: 京城和楊終 · 查看更多 »

楊諒

楊諒(),字德章,一名傑,隋文帝楊堅第五子,母独孤皇后。因不滿隋煬帝楊廣,起兵造反,被楊素率兵擊敗,被囚至死。.

新!!: 京城和楊諒 · 查看更多 »

楊鳴玉

楊鳴玉(),原名楊金,字儷笙,號鳴玉,乳名娃子,因排行第三,人稱楊三,清代江蘇揚州人,知名戲劇界人物。 年少即至蘇州,學習崑曲,以身段柔軟,動作滑稽聞名。後入燕京,改唱京劇,也受到喜愛,時稱「蘇--第一」,武戲也非常傑出,名震京師。 楊鳴玉過世後一年,正值甲午戰爭失利,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從此臺灣割讓予日本,有人以輓聯一副輓之:“楊三已死無蘇--,李二先生是漢奸”。這個無情對廣傳天下,上聯輓楊鳴玉,下聯卻是諷刺人稱「李二」的李鴻章。也有說法「楊三」是名丑劉羊三的訛寫。.

新!!: 京城和楊鳴玉 · 查看更多 »

楊景宗

杨景宗,字正臣,北宋益州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宋真宗章惠皇后从父弟。少年时赌博、无赖,客居京师。 杨氏入宫为美人,他官任补茶酒班殿侍、西头供奉官、閤门袛候。因故降职,后来官复为东染院副使。杨氏为太后,他进官崇仪使,领连州刺史、扬州兵马钤辖、舒州团练使、兵马总管。杨太后去世,他改任成州防御使,在皇仪殿失礼,贬出东京开封为兖州总管,后来改任天雄军副都总管。他恃宠犯法,贬郓州鈐辖、齐州都监,改居卫州。杨景宗性情贪婪暴虐,所任地区为当地人愤恨,屡起屡贬。后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均州安置,起复为汝州鈐辖。 最后官至建宁军留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期間遭遇坤寧宮事變。他死后赠官安武军节度使兼太尉,谥号庄定。.

新!!: 京城和楊景宗 · 查看更多 »

樊皮

樊皮,又稱樊仲皮,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樊国国君。 前665年,樊皮叛周惠王。 前664年春,周惠王派虢公讨伐樊皮。夏四月十四丙辰,虢公攻入樊國,捕拿樊仲皮,帶回京师。.

新!!: 京城和樊皮 · 查看更多 »

武庚

武庚,史記中又稱作祿父,父親為紂王,後母為妲己,商代滅亡後,受封於殷地,周武王死後,聯合周朝宗室「三監」,管霍蔡,反抗周公,是為三監之亂,被周公東征打敗,武庚被斬。 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演義》裡,僅在朝歌被周兵攻陷時被俘的橋段登場。.

新!!: 京城和武庚 · 查看更多 »

武狀元蘇乞兒

是一部1992年的香港電影,由陳嘉上導演,周星馳、張敏、吳孟達主演。.

新!!: 京城和武狀元蘇乞兒 · 查看更多 »

武成達

武成達(;)是活躍于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和日本沖繩縣時期的唐手武術家。他被後世追認為琉球王國時代最偉大的武術家,有「武士松村」、「琉球的宮本武藏」之稱。 武成達號雲勇,日本名字為松村宗棍(),位階筑登之親雲上,因此在第二尚氏王朝時期,他被稱作松村筑登之親雲上宗棍()。武成達的先祖是第一尚氏王朝國王尚泰久的第五子尚武(江洲按司)的後代。松村家則是其第九世武揚宗(嘉陽親雲上宗勝)次子武得良(松村--之子親雲上宗應)的後裔。 武成達幼年即具有很高的武術天賦,並拜佐久川寬賀學習唐手,在武術上逐漸嶄露頭角。成年後,武成達前往日本薩摩藩在琉球館任職。在此期間,他拜師學藝,從伊集院彌七郎處學得了示現流劍術,獲得「雲輝四段」的稱號,成為一名劍術家。1836年,他追隨師父佐久川寬賀前往清朝,拜京師王宮的武術教官違伯為師,學習中國武術。約一年後,武成達盡得其妙歸國。 歸國後,武成達當任琉球王宮的御側守役(要人警護職),曆仕尚灝王、尚育王、尚泰王三朝。 琉球處分後,武成達在首里崎山町的王家別邸御茶屋御殿教授唐手。1899年,武成達在首里逝世,享年91歲,葬於那霸市古島。著有《松村宗棍遺訓》。 武成達的弟子多為空手道名人,其中包括了牧志朝忠、安里安恒(毛氏)、糸洲安恒(馮氏)、知花朝章、伊志嶺某、多和田某、本部朝勇和本部朝基兄弟、屋部憲通(蘇氏)、喜屋武朝扶(喜屋武朝德之父)、桑江良正、向明德(義村朝義)等人。 Category:空手道 Category:琉球武術家 Category:日本武术家 Category:第二尚氏王朝人物 Category:琉球人 C成.

新!!: 京城和武成達 · 查看更多 »

殷正茂

殷正茂(),字養實,號石汀。直隸歙縣上里村(今安徽)人,祖籍直隸丹陽(今江蘇),同進士出身。.

新!!: 京城和殷正茂 · 查看更多 »

殿試

殿试是古代中國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由唐高宗首創于显庆四年(西元659年),但规模不大。后来武则天于天授元年(西元690年)“策贡士于洛成殿”。后于宋开宝六年(西元973年)成为定例,由皇帝親自在皇宮中主持;有時皇帝會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這種形式傳至朝鮮、越南,也由當地的君主或親自、或派大臣主持。通過殿試錄取的就是進士,其中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新!!: 京城和殿試 · 查看更多 »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是1912年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将领向清廷发出的两封要求宣統退位,实行共和的电报,即第一電《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與第二電《乞共和第二電》。两封电报威胁了清朝隆裕太后與擁護帝制的王公、大臣,对清廷的逊位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华民国统一全国,为袁世凯掌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封电报均为段祺瑞的幕僚徐树铮起草。.

新!!: 京城和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 · 查看更多 »

毕沅

沅(),字纕蘅,號秋帆,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縣(今太倉市)人。清朝狀元、學者、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毕沅 · 查看更多 »

毛昶熙

毛昶熙(),字旭初,號鏡海。河南武陟人。晚清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毛昶熙 · 查看更多 »

永寧縣 (隆慶州)

永寧縣,洪武十二年九月置永寧衞,永樂十二年三月置永寧縣於衞城,屬北京行部隆慶州。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直隸京師。隆慶元年隆慶州改名延慶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裁撤併入延慶州。.

新!!: 京城和永寧縣 (隆慶州) · 查看更多 »

永乐迁都

永樂遷都,即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應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迁往北京順天府,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新!!: 京城和永乐迁都 · 查看更多 »

永忠

永忠(),恂郡王胤禵孙,恭勤贝勒弘明长子,字良辅,号渠仙,又署臞仙、栟榈道人、延芬居士。获封三等辅国将军,是一位被时人称为“少陵、昌陵之后,惟东坡可与论比”的诗人。他最大爱好为藏书,尤喜奇书异籍,对《红楼梦》认识深刻,有不少题作。喜书,遇奇书异籍,虽典衣绝食必购之归。诗、画、琴、书,皆精妙入格。书法犹劲,颇有晋人风味。墨梅、竹石,及小景颇佳。.

新!!: 京城和永忠 · 查看更多 »

永揚

已革辅国公永扬(),镇国公弘昉第九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接替父弘昉成为直郡王第三任,但因为直郡王并非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他的封爵只是辅国公,他在第二年就被夺爵,由十二叔弘晌继承爵位,1777年卒,时年31岁。 Category:奉恩辅国公 Category:满洲镶蓝旗人.

新!!: 京城和永揚 · 查看更多 »

汪直 (宦官)

汪直(),是明朝成化年間的知名宦官,首創西廠,广西桂平西北大藤峡人,瑤族。.

新!!: 京城和汪直 (宦官) · 查看更多 »

汪文言

汪文言(),譜名守泰,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縣)人。明朝官員。官至中書舍人,與李漕撫(李三才)被稱為「漕汪二賢」,朝有李漕撫,野有汪文言。又與黃尊素並稱「黃汪」,又稱「東林黨二智囊」,在東林黨爭中,汪遭魏忠賢下獄,魏黨的錦衣衛指揮使許顯純將他拷打而死。.

新!!: 京城和汪文言 · 查看更多 »

汾酒

汾酒,一種中國燒酒,為高粱酒,以高粱為主要製酒原料。是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的大曲清香型酒,以清澈干净、幽雅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

新!!: 京城和汾酒 · 查看更多 »

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a或 a,乌真超哈),本称八旗汉军,简称汉军,旗下之人称汉军、汉军人或汉军旗人,外八旗旗分的一种,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汉军八旗的前身主要为早期满洲八旗中的汉姓人丁,起初地位不高。在崇德年间,因铸造和使用火炮的能力而被清太宗皇太极独立编旗,开始在八旗中扮演“炮兵部队”的角色。除了火炮技能外,汉军八旗在入关后在熟悉地形、收集情报、招降纳叛等方面也有先天优势,因此成为了清朝问鼎中原的急先锋。清朝中期,随着八旗人口的不断增长,生计问题开始凸显,清廷遂强令资历最浅的、入关后归附清廷的汉军旗人脱离八旗组织以缓解旗内生存压力,只有入关前归附的辽东“陈汉军”获得了保留。至清中后期,八旗族裔界限消逝,汉军旗人也早已被满洲所影响、同化。因此,民国以后,汉军旗人及其后裔在民族意识方面多认同满族。.

新!!: 京城和汉军八旗 · 查看更多 »

汉惠帝

漢惠帝劉盈(前210年—前188年9月26日),字满,汉朝开国皇帝汉高帝刘邦和皇后吕雉之子。西汉第二代皇帝,於前195年6月23日—前188年9月26日在位,在位7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惠帝」,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皇帝所立的「皇太子」(扶蘇被訛稱為秦「皇太子」,事實上只是長子,秦始皇未立之。胡亥在秦始皇死后诈立为皇太子)。 惠帝在位期间,以温柔敦厚的个性,积极推行黄老学说,注重国家的休养生息和无为而治,放松文化专制政策,修筑长安城,为巩固西汉政权,安定社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惠帝在位时朝政深受母亲呂后干预,呂后具有压制性的影响力,並成为實際统治者,因此司马迁《史记》未设孝惠本纪,反而设〈吕太后本纪〉。 由于受到有限的历史史料,加上其被呂后控制,史官为提高其異母弟汉文帝的地位,长期以来将惠帝视为一位“仁弱”君主,由司馬遷開始,古代学者稱在位时深受呂后臨朝聽政控制,对惠帝往往不太注意,且他所有的兒子都被誅滅諸呂的陳平、周勃、夏侯嬰等大臣們殺死滅口,更無子嗣可提,故只有偶爾宣揚其仁慈友愛的性格。 近世学者所著秦汉史更常直接对其略而不提,而对他的研究也屈指可数,近年有少数学者将他重新审视,稱其統治時與呂后配合,採用黃老之道,能與民休息,但另外的學者則稱,政治上建樹基本上屬於呂后的發揮,惠帝甚至不如部分东汉皇帝通過宦官與外戚大臣鬥爭而掌握实权,故评价不高。 惠帝之後的漢朝和西晉皇帝諡號中都有一「孝」字(除漢光武帝、晉武帝、劉辯,不含追封),故常省略。.

新!!: 京城和汉惠帝 · 查看更多 »

沐劍屏

沐劍屏,金庸小說《鹿鼎記》裡的一個虛構人物。在鹿鼎記裡面,她是明朝沐王府的郡主、沐英後人、沐天波幼女,到了京城,被天地會的人抓到皇宮裡送給韋小寶,跟韋小寶經歷了許多事,最後成了韋小寶的妻子之一。她自小就受到過度的保護,使她過度單純、不經世事,是一個可愛和天真的女孩。 韋小寶稱沐劍屏為「小小老婆」或「好妹妹」,被韋小寶要求稱他為「好哥哥」。 在多部電視劇中,沐劍屏曾經由毛舜筠、應曉薇、鄺文珣、張茜、劉芸、吳倩等飾演。 M沐 M沐 K.

新!!: 京城和沐劍屏 · 查看更多 »

沐斌

沐斌(),明朝军事人物,字文辉,原名沐俨,字可观。黔宁昭靖王沐英之孙,祖籍安徽定远。 沐斌是沐晟之子,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幼年的沐斌袭封黔国公,但居住在京师顺天府,以他叔父沐昂代理镇守云南。正统十年(1445年),沐昂卒。沐斌开始镇守云南,当时缅甸执送思任发到京师,其子思机发来袭,沐斌将他击却。思机发再据孟养。十三年(1448年)思机发大发兵,派王骥等讨伐,沐斌为后拒,督饷不缺漏。景泰元年(1450年)沐斌卒,赠太傅,谥荣康。先娶張輔之長女,蚤卒,繼室徐氏,生子沐玘、沐琮,女嫁魏國公徐顯宗。.

新!!: 京城和沐斌 · 查看更多 »

沧州市

沧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偏南。北界天津市、廊坊市,西北接保定市,西南连衡水市,东南邻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东临渤海。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地势平坦。南运河、子牙新河流经境内。全市面积1.43万平方公里,人口744.3万。沧州盛产海盐,并拥有丰富石油资源,亦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新!!: 京城和沧州市 · 查看更多 »

沈垚

沈垚(),浙江烏程(今浙江吴兴)人,字子敦。 清嘉慶三年生,受张履影响,早年即有文名。沈维鐈视学东南,与沈垚结交。久試不中,當時科场“非贿属公行,即择取吏胥俗书”,主司“竟评以稚弱无力”。道光十二年(1832年),何凌汉主持浙江乡试,经常听徐松谈及沈的学问,故使沈垚成爲優貢生。年四十三,入京師,館於徐松家。子敦足不出乡里,“游览所及,远不过百里,近才数十里”,但“尤精于舆地之学”,與程同文、龔自珍等同爲道咸以降西北、蒙古史地學之先驅;又主張從當時流行之漢學入手,別闢蹊徑,以扭轉瑣碎考據風尚,庶幾爲史學與史識並具者。凡此,對沈曾植之學術路徑皆甚有影響。撰有《新疆私议》一卷、《元史西北地蠡测》二卷、《地道記》十卷、《西游记金山以东释》一卷、《漳北滱南诸水考》一卷等,其中《新疆私议》撰成于道光八年,是其代表作,徐松在拜讀《新疆私议》之後叹說:“吾谪戍新疆,诸水道咸所目击,犹历数十年之久始知曲折。”。1840年,沈垚患肺病,何凌汉病故,张穆一人守护沈垚。道光二十年客死北京,沈维鐈、徐松、姚元之为其治丧。身後遺稿本散亂,或蠹或缺,張穆裒其遺著爲《落帆樓稿》。 附沈曾植《沈子敦先生遺書序》。.

新!!: 京城和沈垚 · 查看更多 »

沈德符

沈德符(),字景倩,又字虎臣,浙江布政司嘉兴府秀水县人,明朝文學家,舉人出身。.

新!!: 京城和沈德符 · 查看更多 »

沈維鐈

沈維鐈(),字子彝,一字鼎南,號梦酴,又号小湖,浙江嘉兴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沈維鐈为沈曾植之祖父,沈叔埏之侄。幼時家贫,受知於叔父的经训堂,曾于鸳湖书院山长段玉裁门下受业。嘉慶七年(180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历任司业、洗马,参纂《全唐文》、《西巡盛典》、《大清一统志》等。累迁侍读学士。 道光帝即位,参修《仁宗实录》,道光二年(1822年)主福建乡试,留任学政。道光八年(1828年)历官顺天、道光十二年(1832年)安徽学政,以“绝苞苴,禁请托”闻名,林则徐、陈庆镛出自门下。授工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耳疾离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南归,曾主杭州敷文书院、松江敬业书院讲席,人称“小湖先生”。曾国藩是他的学生。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时,沈维鐈以耳疾免工部左侍郎职,留京养病,林则徐告訴座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因禁煙被罢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充军伊犁,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最後破格复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卒,曾國藩爲沈維鐈撰行狀。 通经学、音韵、训诂学、爱藏书,“排签插架,坐拥百城”,並以汪士钟书“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對聯,挂于室内。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

新!!: 京城和沈維鐈 · 查看更多 »

沈近思

沈近思(),字位山,号闇斋,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余杭區)人,中國清朝官員。.

新!!: 京城和沈近思 · 查看更多 »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的名著,在《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簡稱《伽藍記》,為北魏人楊衒之所撰,成書於東魏孝靜帝時。書中歷數北魏洛陽城的伽藍(佛寺),分城內、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卷敘述,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廟宇的建制規模及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記載詳核。與酈道元《水經注》一同,歷來被認為是北朝文學的雙璧。.

新!!: 京城和洛陽伽藍記 · 查看更多 »

淳于意

淳于意()臨淄(今山東淄博)人,漢初著名醫學家,因其曾任太倉令(或曰太倉長),故世稱「倉公」。 倉公曾拜公孫光為師,學習古代的醫學典籍和臨床經驗。公孫光又推薦倉公去向公乘陽慶學醫。公乘陽慶年邁無子,收倉公為徒後,將己藏的黃帝、扁鵲脈書傳授給他。數年後,倉公苦練得成,成為名醫。 倉公不喜奉承,不輕易為王公貴族治病,得罪了不少世家貴冑,「病家多怨之者」,後被顯貴誣告,倉公被判有罪,要到長安受刑。 倉公無子,生有五女,當朝廷詔其進京受刑時,他感傷「生女不生男,緩急無所益」,於是其幺女緹縈隨入京城、並上書皇帝,願以己身為官婢,以贖父罪。漢文帝被感動,赦免了倉公,甚至廢除了肉刑。 倉公不吝其道,廣傳醫術,門下出了宋邑、高期、王禹、馮信、杜信、唐安以及齊丞相府的宦者平等人,是秦漢授徒數目相當不少的一位醫學人士。 在龍山石窟中,奉祀倉公為十大醫神之一,稱先醫太倉公淳于真人。.

新!!: 京城和淳于意 · 查看更多 »

清代蒙古

清代蒙古囊括了現今蒙古族居住的絕大部分地區。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就與附近的蒙古諸部會盟、聯姻。天命九年(1624年),蒙古科爾沁部首先成為後金的藩屬《皇朝藩部要略》卷一內蒙古。“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降。於是正其疆界,悉遵約束。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及定鼎後,錫以爵祿,俾得世及。每歲朝貢以時,奔走率職惟謹,設理藩院以統之。”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內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爾梅克由俄罗斯帝国統治,其餘各部均納入清朝版圖,乾隆帝作詩曰:“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清代蒙古分為八旗蒙古、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實行盟旗制與札薩克制。八旗蒙古於天聰九年(1635年)從八旗滿洲中分出,是與八旗滿洲、八旗漢軍性質相同的軍事組織。此後建旗、划界,旗逐渐成为整個蒙古地區的社会组织方式,旗亦演变成至今仍在使用的行政單位。內屬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員治理,與內地的州、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並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在中央,則由理藩院統管蒙古事務。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即內蒙古,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並隨清軍征伐各地,“多從龍功臣”,不但政治地位較高,還保留了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歸附的各部稱為外札薩克,雖然也享有較高的封爵,但其兵權統歸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薩克蒙古中的喀爾喀四部後來成為外蒙古。.

新!!: 京城和清代蒙古 · 查看更多 »

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武進士列表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甲辰武科 九月,會試於京师。.

新!!: 京城和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武進士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軍入越戰爭

清軍入越戰爭此名称见于《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编,第518页指的是1788年底至1789年初中国清朝與越南西山朝之間發生的戰爭。 1788年,西山朝北伐,攻破後黎朝的都城昇龍(今越南河內市)。後黎朝的昭統帝逃往保祿山,派大臣阮輝宿向清朝求救。乾隆帝便派孫士毅為主帥攻入安南境內,欲讓黎昭統帝復位。在戰爭初期,清朝軍隊勢如劈竹,佔領了昇龍(今越南河內市);但後來西山朝皇帝阮惠自富春(今越南順化)率軍反擊,戰局迅速得到逆轉。阮惠趁清軍慶祝春節之機,對駐守玉洄(今河內市青池縣玉洄社)、棟多(今河內市棟多郡)等地的清軍發起突襲,清軍大敗,退回邊境以內。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乾隆帝同意講和並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 中國人將這場戰爭稱為清越戰爭、清軍入越戰爭或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李光濤,「记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6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年.

新!!: 京城和清軍入越戰爭 · 查看更多 »

清朝状元列表

中國科舉狀元全覽請見中國狀元列表。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取狀元114名。.

新!!: 京城和清朝状元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文学

清朝文學多元發展,兼容並包歷代之文學特色。明朝以前的文學發展多表現在聲韻、格律、句法、結構的因襲或創變;清朝承接各代文學成果,先後形成許多學派,將各種在明朝以前已式微的文體重新復興,並繼明末進一步發展各類小說、戲曲;另外,因不同地區、民族互動而呈現出語言風格多樣化之文學面貌,於古體詩、近體詩、駢體文、散文、賦、詞、曲、小說、戲曲皆然。由於語言轉變較微妙,往往被人忽視,造成清朝文學缺乏明顯特徵與創造力的一般印象。整體而言,清代文學面向相當複雜多樣,但質量上也良莠不齊。.

新!!: 京城和清朝文学 · 查看更多 »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爲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原畫長528公分,高24.8公分,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描绘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約莫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這幅畫作對於各種形態的幾乎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爲“中華第一神品”。.

新!!: 京城和清明上河圖 · 查看更多 »

湯金釗

汤金钊(),字敦甫,又字勗兹,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政治人物。有清名。.

新!!: 京城和湯金釗 · 查看更多 »

湯斌

湯斌(),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清朝政治人物、理學家暨書法家,官至工部尚書,卒諡文正。.

新!!: 京城和湯斌 · 查看更多 »

湖州市

湖州市(拼音: Hú zhōu,吳語湖州音:Ghẽw Cie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浙江北部,處在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安徽省宣城市中間,太湖南岸,是中國環太湖城市之中,唯一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總面積5,820平方公里,人口295萬。 湖州是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14個重點城市之一。2006年被央視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城之一。湖州是全國著名的蠶鄉,也是世界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綢都之一,素有湖絲衣天下之說。湖州也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2014年该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京城和湖州市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京城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溥傑

溥傑(a;),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弟。.

新!!: 京城和溥傑 · 查看更多 »

滏阳河

滏阳河古称釜水、滏水,中国河北地区的一条自然河流,也是北方典型干旱缺水型河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海河流域中子牙河水系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滏山南麓,由元宝泉、黑龙洞泉、广盛泉等72个泉群汇流而成。 滏阳河流经磁县、邯郸市区、永年县、平乡县、巨鹿,汇入邢台的大陆泽,原是从黑龙洞到大陆泽的一段河流,后来大陆泽干涸,经过对河道得疏通,滏阳河河道得以延长为流经邯郸、邢台、衡水的一条重要河流。而历史上,滏阳河曾经是漳河的一条支流。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滏水脱漳,形成滏阳河道雏形,后经历代疏通改造逐步形成当下的滏阳河。由于上游流经山地、丘陵地区,河水挟带大量泥沙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后,河道窄小,水流放缓,淤积大量的泥沙,逐步堵塞河道,成为地上河,一遇大雨,不易排泄,很容易形成水患。 滏阳河在雨水充足的年代里,水面一般宽40到50米,水深可达5—7米,可以航行50到100吨的木帆船,在滏阳河上千年的航运历史中,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漕运交通线,也造就了沿河流域的李家庄、南故城、零藏口、圈头、龙店等数十多个河运码头。沿线水美鱼肥,绿柳成荫,货轮穿梭,艄公号子不断,其本身的河灯文化在华北地区也是独树一帜。但是,1949年以来由于上游工农业用水急剧增加,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河道淤积并且日益萎缩,还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日益衰落,除汛期外时有断流发生,彻底丧失航运功能,再加上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受片面经济发展观的影响,滏阳河成为沿线各类工农业企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直排沟,清澈的河水变成了污水沟。虽然近几年沿线城市加强对滏阳河的治理,但是仍未恢复到之前的水质,现在的滏阳河对沿岸地区提供排洪、灌溉、发电、养鱼、供水、排污等功能。.

新!!: 京城和滏阳河 · 查看更多 »

满哥帖木儿

满哥帖木儿,明朝初年西域吐鲁番首领。其父尹吉儿察为东察合台汗国歪思汗驱逐,尹吉儿察逃到明朝京师。明成祖把他遣还故土,之後,尹吉儿察两次亲自到明朝朝贡。宣德三年(1428年),满哥帖木儿来朝见明宣宗。.

新!!: 京城和满哥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滿洲八旗

满洲八旗(a),本称八旗满洲,简称满洲或满洲旗,旗下之人称满洲、满洲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明朝末年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部分东海女真所组成,是八旗制度的最原始成员和主干。.

新!!: 京城和滿洲八旗 · 查看更多 »

滿洲歷史

满洲歷史,可以被概括成三部份,分別是上古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上古满洲眾居着數個民族,包括游牧民族東胡、鮮卑;女真人的祖先肅慎及後來的挹婁;漢族;濊貊、扶餘、高句麗。中世满洲相繼經歷唐、遼、金、元、及明皇朝的統治,其中元明兩代更在歷史上首次統一整個滿洲。明朝末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满洲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象徵着满洲近世史的開端。一六四四年,清軍入關,隨後全面佔領华北及华南地區。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軍陆续消灭華北的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其後更將大清領土擴張至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迎來康雍乾盛世,滿洲被稱為「龍興之地」,即是清皇室的發源地的意思。 直至1911年清朝滅亡,1915年袁世凱稱帝後,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曾策劃滿蒙獨立運動,但由於局勢變化而未能實現。之後,奉系軍閥張作霖成為滿洲地區的實際控制者。日本在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滿洲國滅亡,滿洲地區被蘇軍佔領。因苏联遲遲归还满洲予中华民国及运走大量满洲国遗留之物资设备,导致中国爆发反苏运动,苏联最终于1946年5月撤出內满洲,并將其歸還給中國。1948年,国民政府在辽沈战役中失利,內滿洲地区被中國共產黨控制,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三省。現在滿洲分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管治,中国境內的滿洲地區稱內滿洲;俄羅斯境內的滿洲地區稱外滿洲。 「满洲」这个名称从十七世纪开始被使用。《满洲源流考》的作者把朝鲜半岛的古代族群也列为满洲分支。.

新!!: 京城和滿洲歷史 · 查看更多 »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伯爵(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Дибич-Забалканский),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帥,冬宮六十四元帥之一,曾任俄軍總參謀長。1785年5月13日生於Wielka Lipa(位於下西里西亞),1831年6月10日逝世于普烏圖斯克附近。.

新!!: 京城和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 查看更多 »

潘世恩

潘世恩(),字槐堂,號芝軒,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清朝政治人物。 潘世恩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状元。嘉庆年间,历任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年间,担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潘世恩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

新!!: 京城和潘世恩 · 查看更多 »

朝鮮日治時期

朝鮮日治時期,韓國稱為日帝強佔期,日本稱為日本統治時代,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間大日本帝國統治朝鮮半島的時期。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总理李完用與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内正毅簽訂日韓合併條約,8月27日大韓帝國正式滅亡,成為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併入大日本帝國,由朝鲜总督府管治。朝鮮總督府所在地為京城府(今首爾特別市)。主张韩国独立运动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19年在上海法租界成立。 日本统治朝鲜共35年。初期采用强硬手段统治。后因民族主义运动不断,在三一运动发生后,日本开设学校,开办报章,加强皇民化运动促进内鲜一体。1940年代起,由于中日战争旷日持久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开始在朝鲜征召士兵并投入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并撤出朝鲜半岛。朝鲜半岛被美国和苏联分为南北两块分别占领,并分别建政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日本殖民者将朝鲜半岛纳入其经济计划体系,在学校、铁路以及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使朝鲜实现了高速工业化。然而由于工业化目的为服务日本本土,因此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剥削朝鲜半岛人民。 2010年8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日韩合并条约》签署100周年发表首相谈话,就日本过去对韩国实行的殖民统治表示反省和道歉:“韩国人民因违背本意受到殖民统治,民族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对于殖民统治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痛苦,日本政府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新!!: 京城和朝鮮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京城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朝阳区 (北京市)

朝阳区是北京市的一个市辖区,属于城六区之一,位于北京城的东面、东北面和东南面,介于北纬39°48'至40°09'、东经116°21'至116°42'之间。东与通州区接壤,西与海淀、西城、东城等区毗邻,南连丰台、大兴两区,北接顺义、昌平两区。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近郊区,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7公里,土地总面积470.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77.2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近400万。.

新!!: 京城和朝阳区 (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木嵚

木嵚(),字惟高,号峻乔,纳西族名阿地阿习(A-ti A-hsi),丽江第十一代土司,官拜丽江知府。 木嵚是木森的长子,1442年继父职为丽江土司。1451年,蕃族进攻巨津州,木嵚亲征击退了他们。翌年,兰州知州罗文凯被贼人罗好暗杀,木嵚奉命前往讨伐,将罗好等十人捉拿归案。1455年,击败蕃族土匪刀日卜他、阿俗父子,迫使其投降。1460年,阿俗再叛,被木嵚击败。同年遣使赴京师朝贡,被册封为太中大夫、丽江知府。其妻高氏善亦受封为淑人。 1462年,征服剌宝、鲁普瓦寨、鼠罗、你罗、和析普瓦等地,1470年,又征服你那、维西等地,1483年征服中甸等地。.

新!!: 京城和木嵚 · 查看更多 »

朱仕玠

朱仕玠(),字璧豐,又字璧峰,號筠園,福建建寧縣人。 少遊太學,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拔貢生。通經史百家之書,与弟朱仕琇同游京师,在京聲名籍甚,沈德潛、黄叔琳十分欣賞朱仕玠。黄说:“吾师新城先生殁后,不见些调久矣!”後屢試不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從德化教諭調任臺灣鳳山教諭。次年夏天,因丁母憂回鄉。后被任命为河南内黄知县,未到任而逝。著有《小琉球漫誌》、《筠園詩稿》3卷、《和陶》3卷、《谿音》10卷、《音別》4卷、《龍山漫錄》20卷等。 Category:清朝縣儒學教諭 Category:清朝內黃縣知縣 Category:清朝經學家 Category:台灣語言學家 Category:建宁人 S.

新!!: 京城和朱仕玠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京城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高煦

朱高煦,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封漢王,後謀反失敗,被明宣宗炮烙而死。.

新!!: 京城和朱高煦 · 查看更多 »

朱鳳標

朱鳳標(),字桐軒,號建霞,浙江蕭山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新!!: 京城和朱鳳標 · 查看更多 »

朱贊儀

朱贊儀(),明朝第二代靖江王,祖籍安徽鳳陽,祖父為明朝開國功臣朱文正,文正是明太祖侄,父靖江王朱守謙,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明太祖詔令朱贊儀拜訪秦、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歷陝西,抵河南、山西、北平,東至大寧、遼陽,從山東回京師。朱贊儀恭慎好學,習得治國之道。建文二年(1400年)襲封,因靖難之役於永樂元年(1403年)才復藩到封地,蕭用道為長史輔佐朱贊儀。永樂六年薨,諡悼僖。.

新!!: 京城和朱贊儀 · 查看更多 »

朱軾

朱軾(),字若瞻,號可亭,江西省瑞州府高安縣艮下村(今屬高安市村前鎮)人。.

新!!: 京城和朱軾 · 查看更多 »

朱江 (岷源)

朱江(),字岷源,廣州駐防漢軍旗人,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中舉人,官至內閣中書。清廷遜政後,奔走前陝甘總督升允,密謀匡複清朝。1913年(民國二年)春,朱江返回北京,仍與升允信息往還,蹤跡漸露。同年夏,升允在庫倫舉事,傳檄內地,以抗民國。北京政府派員四處搜查,朱江攜家小避往趙州,終為邏者偵悉,及逮送京師執法處,楚毒備嘗,不屈被害。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年)6月25日(閏五月初三日),遜帝溥儀贈諡“貞愍”。.

新!!: 京城和朱江 (岷源) · 查看更多 »

朱滔

朱滔(),幽州昌平人,朱泚之弟。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朱希彩為部下所殺,眾推朱泚為留後,後為幽薊節度使。 大曆九年(774年),朱泚赴京師,以朱滔留管州務。 朱滔起初响应朝廷参与平定自称成德节度使的李惟岳等,但唐德宗不将深州划给他,而将尚在叛将自称淄青节度使李纳治下的德州、棣州划给他,引起他的不满。李纳及其盟友魏博节度使田悦趁机策反他和斩杀李惟岳却未被德宗如约任为成德节度使的王武俊。建中三年(782年),朱滔謀反,朱泚被軟禁在京城。朱泚後來被推為帝,國號「大秦」,為涇原兵變,朱滔為幽薊節度使,被朱泚封为冀王、太尉、尚书令、皇太弟。朝廷为笼络朱滔,还封他为通义郡王。朱滔抓壮丁当兵,但不抓士族。興元元年(784年),李晟克長安,朱泚逃往寧州彭原,為部將梁廷芬等所殺。朱滔为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和魏博节度使田绪所败,回军幽州,担心被留守军部的表兄刘怦暗算,彷徨不敢入,但刘怦闻讯后组织军队夹道二十里以仪仗迎他回府。 朱滔回府后上表待罪,愈发郁闷成病,军事都委托给刘怦。貞元元年(785年)六月,朱滔病死。军士推刘怦继任。.

新!!: 京城和朱滔 · 查看更多 »

惠範

惠範(),唐朝婆羅門僧人。 據說會邪蠱巫術,能夠預言禍福。武則天認為他是聖僧,賞賜非常多。太平公主把他當成大梵天王化身來供奉。唐中宗時,他時常騎乘官馬,出入皇宮。唐睿宗也時常賜給他綾羅綢緞、金銀器物。 因依附太平公主,先天之變中被唐玄宗斬殺,京師民眾稱快。.

新!!: 京城和惠範 · 查看更多 »

成基命

成基命(),字靖之,号毖予,北直隶大名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内阁首辅。为官清廉,有“清白相公”之称。.

新!!: 京城和成基命 · 查看更多 »

成德節度使

成德節度使,又称恒冀節度使、镇冀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成德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最稳定的一个藩镇,160年來的統治者,只有三個家族更迭。.

新!!: 京城和成德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戰車第3師團

戰車第3師團(せんしゃだいさんしだん)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機甲師團之一。最初由4個戰車聯隊、1個機動歩兵聯隊、1個機動砲兵聯隊等部隊所構成。.

新!!: 京城和戰車第3師團 · 查看更多 »

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又號懮庵。安徽桐城人,人称南山先生,又稱“潛虛先生”。為“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知名文學家。康熙四十八年榜眼,因文字獄“南山案”被斬。.

新!!: 京城和戴名世 · 查看更多 »

戴珊

戴珊(),字廷珍,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戴珊 · 查看更多 »

戴衢亨

戴衢亨(),字荷之,號蓮士,室名震無咎齋,江西大庾人,祖籍安徽休宁隆阜。清朝政治人物、状元。.

新!!: 京城和戴衢亨 · 查看更多 »

戈瑄

戈瑄(),字廷玉、良玉,京師河間府景州(今河北景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中举順天府鄉試第七十一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參加乙未科會試,得貢士第三十八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十二名。授監察御史,后歷任浙江、江西布政使,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曾祖父戈惟善。祖父戈本。父亲戈寧。.

新!!: 京城和戈瑄 · 查看更多 »

我的野蠻奶奶

《我的野蠻奶奶》(Wars of In-Laws;又名《野蠻家族》、大陸譯名《我的野蠻婆婆》)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清裝電視劇,全劇共20集,由汪明荃、胡杏兒及黃宗澤領銜主演,監製關永忠,此劇為《野蠻奶奶系列》第一輯。 故事講述在清朝嘉慶年間,一個野蠻奶奶(本身是格格)為兒子娶了一個媳婦,豈料媳婦經常不聽奶奶的說話,鬧出不少婆媳糾紛的趣事。 此劇時裝版本──《野蠻奶奶大戰戈師奶》於2007年開拍,並於2008年1月1日播出。.

新!!: 京城和我的野蠻奶奶 · 查看更多 »

明初四大案

明初四大案,亦称洪武四大案,是指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消滅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殺;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九年或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進行大规模的镇压。據周敬心書,此外尚有洪武四年錄天下官吏,十九年逮官吏積年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朱元璋都大戮官民,不分臧否。.

新!!: 京城和明初四大案 · 查看更多 »

明經

明經,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開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龔遂、翟方進等皆以明經入仕。 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後須通過射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漢時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為郎官。漢代設置這一科,為儒生進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明代以後,士大夫雅稱貢生為明經。.

新!!: 京城和明經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新!!: 京城和明鄭時期 · 查看更多 »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或稱正德帝,明朝第11代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年号「正德」。十六年(1521)崩,享年30歲,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武宗追求解放,為人嬉乐胡鬧,荒淫无度,寵信宦官、建立豹房,強徵處女、娈童入宮,有時也搶奪有夫之婦,逸遊無度,還化名為朱壽,自封為「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領兵打仗,又信仰密宗、回教等,自稱忽必烈(蒙古名,元世祖之名);沙吉熬爛(波斯語,回教蘇菲派的蘇菲師)、大寶法王(藏密名,白教首領),施政荒誕不經,任內暴虐無道,宮中內璫亂政,宗室叛亂四起。另一方面,他為人刚毅果断,寸斬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寧王之亂,在应州大捷中打败達延汗,是個世間少見、多采多姿的皇帝。.

新!!: 京城和明武宗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京城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午門血案

明朝午門血案,是發生在明朝正統十四年八月癸酉(1449年9月12日,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八月廿六日)北直隸京師午門的一起血案,此案為朝廷官員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當著監國郕王朱祁钰的面,錘死锦衣卫指揮同知馬順等三人,此血案為明朝歷史上唯一的一起惡性朝堂鬥毆事件。因兵部侍郎于謙的急中生智,參與此事的官員均沒有受到懲罰。.

新!!: 京城和明朝午門血案 · 查看更多 »

明朝吏部尚書

明朝吏部尚書,常雅称天官、冢宰、塚宰、太宰,為明朝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負責掌管官員的任免、封賞、考核等《明史》(卷72):“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勳、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塚宰之職,視五部為特重。侍郎為之貳。”,正二品。 14世紀中國的明朝吏部尚書,相當於當今西方各國的人事部長、人力資源部長,或中華民國五權憲法下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與考試院銓敘部部長。 明朝吏部尚書中,既有蹇義、王直等一代名臣,亦有詹徽等謀權諂媚的官僚。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南京吏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新!!: 京城和明朝吏部尚書 · 查看更多 »

明朝歷史

明朝历史,在中國歷史學家的定義,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稱帝為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的历史情況 。但是明朝的餘絮有1662年滅亡的南明諸王與1683年滅亡的臺灣明鄭王朝。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中原,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初年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万贞儿及閹宦汪直國力日衰。明孝宗統治的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 到了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革新的局面,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穆宗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 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诛殺袁崇煥,後金軍隊突破長城,五入關內燒殺搶掠。又遇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明朝仍取得了寧遠大捷擊傷努爾哈赤,取得料羅灣海戰的勝利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隨後清朝軍隊在原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擊敗大順軍,但由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延續了數十年,忠於明朝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得臺灣作為反清基地,是謂明鄭王朝。直到1683年清軍佔臺,明廷餘絮完全滅絕。.

新!!: 京城和明朝歷史 · 查看更多 »

明朝民變

明朝民變收录了明代主要的起事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從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叛亂军与明军作战开始,直至清朝顺治年间才结束的一场战争,被称为明末农民战争。.

新!!: 京城和明朝民變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新!!: 京城和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昭統帝

黎愍帝(;)是越南後黎朝第二十五代皇帝和最後一代君主,1786年至1789年在位。本名黎維(,一作黎思謙),即位後改名黎維祁()。 他是黎顯宗黎維祧之孫,皇太子黎維禕之子,即位後年號昭統,因此又被後世稱為黎昭統()。.

新!!: 京城和昭統帝 · 查看更多 »

新乐市

新乐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石家庄市代管。位于河北西部,沙河流经境内。.

新!!: 京城和新乐市 · 查看更多 »

新京

新京(郵政式拼音:Hsinking,)是满洲国的首都,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新京坐落在满洲国中部,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43°55′,东经125°18′,市内主要河流为松花江支流伊通河,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新京市域面积在1942年达到444.19km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县沦陷。1932年1月1日,长春县改为长春市。1932年3月9日,满洲国正式成立。召开的满洲国执政典礼,前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长春就职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翌日3月10日,满洲国国务院宣布定都长春,设立长春特别市,3月14日改名为新京,成立新京特别市,隶属满洲国国务院,是满洲国当时唯一的特别市,与省同级。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前,日本投资开展对新京的大规模的建设,完成两次国都建设计划。在1931年12月末统计时人口合计13万多人,在满洲国覆灭前的1944年人口达到86万多人。1945年4月5日苏联单方面宣布不再延长中立条约并秘密备战,两国之间的战争在同年的8月8日爆发,8月17日,日本关东军投降、满洲国瓦解。8月20日苏军占领新京,并实行军事管制;12月20日,新京復名長春。.

新!!: 京城和新京 · 查看更多 »

方岳貢

方岳貢(),字四長,湖廣谷城人。明朝末年官員。.

新!!: 京城和方岳貢 · 查看更多 »

方俊官

方俊官,清代伶人,幼時即以色藝擅場,為清代士大夫所讚賞,與狀元莊培因關係密切,人稱「狀元夫人」。老時以販鬻古器為生,時常來往北京。嘗覽鏡自歎曰:「方俊官乃作此狀,誰信曾舞衫歌扇,傾倒一時耶?.

新!!: 京城和方俊官 · 查看更多 »

方法 (明朝)

方法(),字伯通,京師安慶府桐城縣(今安徽桐城)人,明朝政治人物。 建文元年,其中应天府乡试举人,主考官为方孝孺。后任四川都司斷事,诸位官员上表祝贺明成祖朱棣登基,方法拒绝署名,投笔而出。后被逮捕,拜望江时称“得望我先人廬舍足矣”,遂跳河自杀。.

新!!: 京城和方法 (明朝) · 查看更多 »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即文昌武烈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文昌帝君是蜀王張育、梓潼神亞子與文昌星君等三個神靈合併而成的神明。時人認為「蜀王張育」即為梓潼神「亞子」的轉世化身,梓潼神為文昌星君轉世,三神合併,故稱其「張亞子」,受士人學子敬奉。文昌帝君與大魁帝君、朱衣帝君、純陽帝君、關聖帝君,合稱為「五文昌」。 巴蜀地區(今四川、重慶),認為文昌帝君為武神、境主神、克瘟之神。.

新!!: 京城和文昌帝君 · 查看更多 »

无极县

无极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524平方千米,213个行政村,人口53万,位于石家庄东北、滹沱河的下游。滹沱河在该县南部,是无极与晋州市、藁城市的分界河。在公元697年(武则天时期)定名无极,延用至今。 皮革加工业是无极第一大支柱产业;制药业是无极传统企业之一;装饰家居业是无极新兴企业。 无极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温室黄瓜和韭菜生产基地。 无极剪纸在2006年被河北省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极特色美食有无极饸烙、缸炉烧饼、无极扒糕等。.

新!!: 京城和无极县 · 查看更多 »

愍太后

愍太后(;),名阮氏玉素,黎昭統帝生母、皇后、皇子之名在越南史料皆無記載。越南史料稱其生母為「愍太后」、皇子為「元子」,皇后無記載。但據同時期清代孫永清的奏摺《奏為查明安南國王眷屬內投、暫為安插並防範關隘緣由摺》可知,昭統帝的生母名「阮氏玉素」,皇子名「黎維詮」,皇后名「阮氏玉端」。是越南後黎朝末位皇太后。.

新!!: 京城和愍太后 · 查看更多 »

教授 (官名)

教授,即儒學教授,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在清朝之位階為正七品。教授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配置於京師、外省各府,京府的儒學教授職有分滿人、漢人教授之別。職務為官學之儒学教師與行政人員。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新!!: 京城和教授 (官名) · 查看更多 »

慕容宣昌

慕容宣昌(),字煞鬼,唐朝吐谷浑人。慕容忠之子。诺曷钵和弘化公主之孙。 慕容宣昌於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出生,封政乐王,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正月,唐朝还都长安,慕容宣昌入朝到长安参见唐中宗,染病在京师去世。九月十五,葬於凉州神鸟县天梯山野城里阳晖谷之原。.

新!!: 京城和慕容宣昌 · 查看更多 »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其中著名一段,位于首都北京市怀柔区的军都山中,是明长城北京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旅游的一个胜地,2002年被评为4A级景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仍有一部分尚未开发,不对游客开放。每年都会有大量中外游客慕名攀登。.

新!!: 京城和慕田峪长城 · 查看更多 »

扬州府

扬州府,中国明清时设置的府。清朝时,扬州府的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宝应县以南、长江以北,东台市以西、仪徵市以东地。当运河交通冲要,为明清两淮盐运中心。1912年废。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龙凤十二年(丙午年,1366年)正月,朱元璋政权改维扬府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明朝建国后,属京师,永乐后属南直隶。在明代,扬州府是今江苏长江以北仅有的2个府之一(另一个是淮安府),下辖高邮州、泰州、通州3州和江都县、仪真县(今仪徵市)、宝应县、兴化县、泰兴县、如皋县和海门县7县,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南部以及安徽省天长市东南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编户一十二万三千九十七,人口七十三万六千一百六十五。弘治四年(1491年),户一十万四千一百四,口六十五万六千五百四十七。万历六年(1578年),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 清朝扬州府范围有所收缩,评价:冲,繁,疲,难。隶淮扬海道。两淮盐运使驻。初年,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扬州府归属江苏省。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县坍塌于海,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避雍正帝讳,改仪真县为仪徵县。三年(1725年),通州升为通州直隶州,如皋县、泰兴县属通州直隶州。九年(1731年)析江都县置甘泉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析泰州置东台县。宣统元年(1909年),避宣统帝讳,改仪徵县为扬子县。下辖高邮州、泰州2州和江都县、甘泉县、扬子县(今仪徵市)、宝应县、兴化县、东台县6县。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2年废扬州府。.

新!!: 京城和扬州府 · 查看更多 »

扬雄

扬雄(),一作杨雄,字子雲,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新!!: 京城和扬雄 · 查看更多 »

曹化淳

曹化淳(),字如,號止虛子,武清王慶坨(今屬天津市)人,明代崇禎朝宦官。 生於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家境寒微,十二歲淨身入宮,接受良好教育,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深受司禮監太監王安賞識。後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孫朱由檢,極受寵信。1628年朱由檢繼帝位,是为崇禎帝,曹化淳負責處理魏忠賢時的冤案,平反昭雪兩千餘件。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由居庸關入迫燕京,擔任居庸關守關太監杜之秩銜李自成命令回紫禁城向曹說降,谈判破裂。三月十八日下午三時,曹化淳開彰義門(廣安門)投降,農民軍立即進佔外城。當晚崇禎帝登煤山自縊於山腰下。 另有一說,甲申三月,曹化淳人根本不在京師。崇禎十二年二月,曹化淳告老還鄉,其時已鄉居六年。清兵入關後,楊博、楊時茂等分別上疏彈劾曹化淳“開門迎賊,賊入城,挺身侍從,今清入都,又復侍從,此賣國亂臣,雖萬斬不足服萬民心”。曹化淳極力上疏辯誣。曹化淳閱讀野史筆記,仍有“捏誣之語”,題寫《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詩:“報國愚衷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并信從前史不真。”康熙元年五月十四日去世,臨終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由後代傳抄,極力為自己辯誣。.

新!!: 京城和曹化淳 · 查看更多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生于大清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阳,清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出身。有人認為他是三國時代軍事家曹操的後代。.

新!!: 京城和曹雪芹 · 查看更多 »

曹欽程

曹钦程,字念坤,江西德化县人。明末政治人物。.

新!!: 京城和曹欽程 · 查看更多 »

曹毓瑛

曹毓瑛(),字子瑜,號琢如,江蘇江陰人,晚清大臣。 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貢,授兵部七品小京官,升主事,充軍機章京。二十三年順天府舉人。咸豐年間,端華、肅順擅政,曹毓瑛獨不附。十一年,英法聯軍兵犯京師,咸豐帝避走熱河,欲擇一章京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曹毓瑛資歷最深,惟自甘退讓,焦祐瀛遂越次擢用。辛酉政變中,向恭王奕訢等人輸誠,扳倒肅順等顧命大臣,立下大功。十一年,以鴻臚寺少卿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遷大理寺卿。同治元年,去「行走上學習」字。二年,遷工部左侍郎。二月,轉兵部左侍郎。四年,遷左都御史。十一月,轉兵部尚書。五年卒,贈太子少保,諡恭愨。.

新!!: 京城和曹毓瑛 · 查看更多 »

曹振鏞

曹振鏞(),字儷笙,又字懌嘉,安徽歙縣人。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重臣。 曹振镛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嘉庆年间,担任少詹事、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年间,历任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晋封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死后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新!!: 京城和曹振鏞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京城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新!!: 京城和曾国藩 · 查看更多 »

景暘

景暘(),字伯時,直隶儀真縣(今江蘇仪征)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及第。 弘治十一年(1498年)鄉試中舉。正德三年(1508年)會試第三十四名。殿試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此後出任北京國子監司業,因梁儲舉薦,擔任左春坊左中允,官至南京國子監司業。其善於書法,與同鄉蒋山卿、赵鹤、朱应登并称“江北四子”。正德十二年(1517年)因母喪丁憂致仕。嘉靖二年(1523年)除服后返京途中得病去世。生前著有《前溪集》十四卷。.

新!!: 京城和景暘 · 查看更多 »

智果寺

智果寺位于中国陝西省漢中市轄洋縣城西12公里处的谢村镇智果村。.

新!!: 京城和智果寺 · 查看更多 »

晉武公

晉武公,姬姓,名稱,谥为“武”,曲沃桓叔成師之孫、曲沃莊伯鱓之子。前716年繼承父位,成為曲沃的君主,在吞併晉國前稱曲沃君、曲沃伯。 晉哀侯八年(前710年),曲沃與陘廷聯兵攻晉,與晉國對抗。更在哀侯九年(前709年)春,曲沃攻伐晉京師翼城,久留在陘廷,以公子萬駕戎車、梁弘為車右,追逐哀侯到汾河,大敗晉軍。是夜俘虜了晉哀侯,後來又指使公子萬殺了哀侯。 晉小子四年,曲沃誘殺了晉小子侯,由於周桓王使虢仲出兵討伐曲沃。武公回曲沃,周天子遂立晉哀侯之弟晉侯緡為晉的國君,曲沃未能吞併晉國。 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年),曲沃出兵終於滅了晉,是為曲沃克晉。魯莊公十六年(前678年),武公把掠奪來的晉國寶器,賄賂周僖王,天子喜,封曲沃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武公統治晉國後,封公子萬為韓大夫,是為韓武子,為戰國時代韓國之祖。 受周僖王敕封為晉侯後不久,晉武公便出兵攻打東周朝廷,殺害周夷邑大夫詭諸,周朝執政大臣周公忌父逃奔虢國。.

新!!: 京城和晉武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京師京师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