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亨利六世

指数 亨利六世

有多位历史人物可以译为亨利六世:.

目录

  1. 23 关系: 博热战役天卫三安妮·內維爾安特衛普的萊昂內爾巴黎聖母院布洛希思之役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剑桥大学王后学院国王学院礼拜堂玫瑰战争罗伊斯统治者列表韦克菲尔德战役阿拉斯会议蒙扎的历史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陶顿战役林紓条顿骑士团浦井健治拥立国王者6月24日

博热战役

博熱之戰(),發生於1421年3月22日,英軍與法國與蘇格蘭聯軍對峙於法國的昂熱東面,是英國在百年戰爭中一大敗筆。率領英軍的是蘭開斯特家族的托馬斯·克拉倫斯(),而率領法蘇聯軍的是約翰·斯圖爾特和法國元帥吉爾伯特·莫捷·代·拉 ·費耶特。英軍總人數為4000人,僅有1500人部署,而法蘇聯軍總計有5000人。.

查看 亨利六世和博热战役

天卫三

天卫三(泰坦妮亞、 )是天王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內第八大的衛星。表面也覆满了火山灰。这表明曾发生过火山活动。那儿有长达数千公里的大峡谷,可能是由于内部的水冻结、膨胀,撑裂了薄弱的外壳而形成的。它的表面也被一种黑色物质重新覆盖过,可能是甲烷或水冰。.

查看 亨利六世和天卫三

安妮·內維爾

安妮‧內維爾(英语:Anne Neville,),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的王后。 她是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內維爾(Richard Neville)與妻子安妮·比徹姆(Anne Beauchamp)的幼女,於沃里克城堡(Warwick Castle)出生。由於沃里克伯爵並無子嗣,她與其姊伊莎貝爾·內維爾(Isabel Neville)被視為沃里克伯爵的繼任者。年幼時居於米德勒姆城堡,並認識了當時寄居城堡、愛德華四世的幼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 安妮·內維爾十四歲時,沃里克伯爵因伍德維爾家族的崛起,與愛德華四世反目成仇,轉而支持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奪回王位。當時伊莎貝爾·內維爾已與愛德華四世的二弟、克拉倫斯公爵喬治成婚。為了鞏固雙方聯盟,安妮·內維爾被許配予亨利六世與安茹的瑪格麗特的獨子、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他們在1470年12月13日於法國成婚。 沃里克伯爵雖然成功使亨利六世復位,卻在巴内特戰役被約克家族殺害。其後安茹的瑪格麗特與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夫婦等人回到英格蘭,與約克家族在蒂克斯伯里展開激戰,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戰死。為了佔據沃里克的所有財產,克拉倫斯把安妮·內維爾帶至倫敦家中,喬裝成廚房女傭以掩人耳目。 格洛斯特對沃里克的財產虎視眈眈,於是從克拉倫斯家中救走安妮·內維爾。兩人於1472年成婚,婚後二人定居米德勒姆城堡,育有一子,取名愛德華。 1483年,格洛斯特以愛德華四世與王后婚姻無效、克拉伦斯因叛国被处死為由,剝奪愛德華四世的子女(如爱德华五世、约克公爵理查、约克的伊丽莎白等)和克拉伦斯的子女的繼承權,自立為王,是為理查三世,安妮·內維爾被立為王后,獨子愛德華則為威爾士亲王。 威爾士亲王愛德華於1484年4月在米德勒姆城堡病逝,安妮‧內維爾承受喪子之痛,亦於翌年病故,死後葬於西敏寺。她生前曾劝理查三世立克拉伦斯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外甥沃里克伯爵爱德华为王储,但她去世后,理查三世即废除了沃里克的王储身份。 N Category:約克王朝.

查看 亨利六世和安妮·內維爾

安特衛普的萊昂內爾

安特衛普的萊昂內爾(Lionel of Antwerp,1338年-1368年),第一代克拉倫斯公爵、第四代阿爾斯特侯爵及第五代康諾特男爵,嘉德勳章騎士,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次子,黑太子愛德華的弟弟、岡特的約翰、蘭利的埃德蒙及伍德斯托克的托馬斯的兄長,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的叔叔、亨利四世的伯父。.

查看 亨利六世和安特衛普的萊昂內爾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聖母院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這種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

查看 亨利六世和巴黎聖母院

布洛希思之役

布洛希思之役(Battle of Blore Heath)是薔薇戰爭中的第一場主要戰役,爆發於1459年9月23日,斯塔福德郡的布洛希思。這場戰役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一次,但已為英國的內戰揭幕。.

查看 亨利六世和布洛希思之役

伊丽莎白·伍德维尔

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英格蘭愛德華四世的王后,自1464年到1492年去世為止。孩提時期,家境屬中階英格蘭貴族。第一段婚姻,嫁給蘭開斯特家族的次要擁護者之一,格魯比的約翰·格雷爵士,這位爵士不幸死於第二次聖亞班士城之役,讓伊麗莎白成為帶著兩個兒子的寡婦。憑藉著自身的美貌,繼而與愛德華四世結為連理,這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即使缺少顯赫的家世與英國人身份,伊麗莎白仍然當上王后,意味著平民在玫瑰戰爭時期正逐漸興起,這場戰爭也就是堂兄弟之戰。愛德華已經是第二個貴族會議加冕的英格蘭國王,而伊麗莎白是第一個被加冕的王后。婚姻雖然提攜了親戚們的地位,卻招来華威伯爵理查·內維爾的仇視。「造王者」和眾多同盟在這個日趨分裂的皇室裡掌握極為重要的命脈。 這段婚姻被視為愛德華與第十六任華威伯爵內維爾不和的臨界點,華威因而意氣用事叛變投奔蘭開斯特。伊莉莎白仍然擁有某種程度的政治影響力,即使愛德華五世她的大兒子王權如此短命,被後來的理查三世罷黜。她在亨利七世於1485年登基加冕的事件裡,亦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代表玫瑰戰爭的結束。然而在1485年之後的幾年間,她被迫屈居於亨利的母親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之下,影響力漸微。甚至被永久趨逐出王宮,黯然遁世。 伍德維爾的小孩包含兩個被囚禁於倫敦塔的王子,以及約克的伊麗莎白。她還是亨利八世的外祖母,以及愛德華六世、英格蘭的瑪麗一世與伊麗莎白一世的外曾祖母,蘇格蘭的瑪麗女王的外高祖母。她是自亨利八世之後所有英格蘭皇室的祖先,自詹姆斯五世之後所有蘇格蘭皇室的祖先,自詹姆斯六世之後所有大不列顛皇室的祖先。.

查看 亨利六世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

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

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大多数剑桥的学生都喜欢以「Catz」的名称来称呼该学院。圣凯瑟琳学院位于剑桥城的历史中心,北面紧邻着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院建筑比较显著的特征是面向特兰平顿街的开放庭院(而不是剑桥大学学院通常使用的四方院形式)。 2011年,圣凯瑟琳学院拥有4200万英镑的捐赠基金。.

查看 亨利六世和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又名英皇學院,始建于1441年,是剑桥大学的一所学院。.

查看 亨利六世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剑桥大学王后学院

剑桥大学王后学院(英语:Queens'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王后学院由玛嘉烈·安茹(亨利六世王后)于1448年建立,又于1465年由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爱德华四世王后)再次建立。 王后学院坐落于剑河河岸两边,是南面第二座学院(剑河岸边从南至北的学院依次是达尔文学院,王后学院,国王学院,克莱尔学院,三一学堂,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和莫德林学院。)。 王后学院的院长室建于1460年,是剑河两岸最古老的建筑。女皇学院也是剑桥大学在剑河两岸都拥有建筑的两个学院之一,另一个学院是圣约翰学院。.

查看 亨利六世和剑桥大学王后学院

国王学院礼拜堂

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礼拜堂,英国哥特式垂直风格的代表作品。 其早期文艺复兴圣坛屏是1532年至1536年的作品,具有鲜明对比的风格,被尼古劳斯佩夫斯纳爵士称为“英格兰尚存最精美的一块意大利装饰”。 1440年和1441年,亨利六世创建了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两校的礼拜堂非常相似,不过伊顿公学礼拜堂未能完成。国王决定礼拜堂的尺寸。关于建筑师是谁尚有争议。 亨利本人于1446年7月25日为礼拜堂奠基。到理查三世在位末期(1485),虽然在进行玫瑰战争,还是完成了屋顶。亨利七世在1506年来访时留下了钱,使工程能在他死后继续。1515年,亨利八世在位时,建筑完成。 礼拜堂长,宽.

查看 亨利六世和国王学院礼拜堂

玫瑰战争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争夺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约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次子及第四子的後裔,蘭開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的後裔。玫瑰战争是约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继承人对兰开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继承人的王位战争。 「玫瑰戰爭」一名當時並未出現,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貴族力量在整个戰爭期間被大大削弱。例如,在戰爭爆發前的1425到1449年間,有25個家族滅絕消失,在戰爭期間的1450到1474年間,有24個家族滅絕消失。随着雄心勃勃公然叫陣的貴族們在戰爭初期大量戰死,接近戰爭後期,越來越少的貴族願意在不確定的戰爭中以他們的生命和頭銜冒險。这是貴族封建力量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进而導致了都鐸王朝統治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發展。 戰爭最終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結束,同時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威爾斯人的都鐸王朝。這也標記著在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為了紀念這場戰爭,英格蘭以玫瑰為國花,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的「都鐸玫瑰」。.

查看 亨利六世和玫瑰战争

罗伊斯统治者列表

罗伊斯家族(Haus Reuß)是11世纪位于萨克森、图林根、巴伐利亚和捷克交界处的福格特兰(Vogtland)的地方长官家族。该家族的几个分支在13至14世纪成为格莱茨、格拉等地的领主。1778年,格莱茨伯爵被封为罗伊斯长系亲王;1806年幼系诸伯爵被封为罗伊斯幼系亲王。两个亲王领地都成为德意志邦联和德意志帝国的邦国,1918年君主制覆亡,成为社会主义的罗伊斯人民共和国。.

查看 亨利六世和罗伊斯统治者列表

韦克菲尔德战役

韦克菲尔德战役(英語:Battle of Wakefield)是英格兰玫瑰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460年12月30日西约克郡的韦克菲尔德,交战双方是忠于亨利六世的兰开斯特军队和觊觎王位的约克公爵理查的军队。此前,理查已通过调解法案取代了亨利六世独子爱德华的王储地位。兰开斯特军或达18000人,而约克军充其量只有9000人。约克公爵及其次子拉特兰伯爵埃德蒙在此战中阵亡,同时被杀的还有其重要盟友沃里克伯爵理查·内维尔的父亲索尔斯伯里伯爵理查·内维尔和弟弟托马斯·内维尔,约克军死亡700-2500人,而兰开斯特军可能只损失200人。阵亡的约克公爵被戴上纸糊的王冠悬首约克城以示嘲讽。 虽然兰开斯特军杀死了敌军的首领,但玫瑰战争并未结束,约克公爵的长子爱德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约克家族新的首领。.

查看 亨利六世和韦克菲尔德战役

阿拉斯会议

阿拉斯會議(Congress of Arras)是在1435年於阿拉斯召開的外交會議。與會代表包含英國、法國以及勃艮地公國。在接近尾聲的百年戰爭中,此會議和阿拉斯條約都象徵英國的外交失敗與法國的勝利。.

查看 亨利六世和阿拉斯会议

蒙扎的历史

蒙扎的历史始于古罗马时代,正式命名为摩迪斯阿(Modicia), 但在蒙扎附近一带地区,考古证物显示有人居住的日期比古罗马更早。公元七世纪左右,蒙扎是伦哥巴度王国(Regno Longobardo)的夏季首都,在政治和艺术发展上都非常鼎盛。跟着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却能保持高度的自主权。至十一世纪,成为米兰的卫星城市。十三世纪则是一个自由市府。十四世纪被米兰的贵族家系维斯公提(Visconti)管辖。之后,受西班牙人和哈布斯堡王朝(Asburgico)统治,直到1859年成为撒丁王国(Regno di Sardegna)所属,至1861年受治于意大利王国。.

查看 亨利六世和蒙扎的历史

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11年—125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年加冕)。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腓特烈一世,1198年起),耶路撒冷国王(1225年—1228年),意大利国王和勃艮第领主。 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母为西西里的康斯坦萨(由诺曼人统治的西西里王国唯一的女继承人)。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边防区(马克)的耶西(Jesi Mark Ancona),独生子。 腓特烈二世极其注重君威,留下了大量雕塑,使今人得以猜测他的容貌。青年时,其容貌相当地俊美清秀,显得很沉静。但随着岁月增长,而越来越清瘦,表情越来越严厉,在他老年的雕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皱着双眉、似乎相当严厉的君主。 雖是被開除教籍的皇帝,但利用外交手段指導第六次十字軍,毫無死傷地進入聖地耶路撒冷,被稱為「王座上第一個近代人」(The First modern ruler)的知識份子。.

查看 亨利六世和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陶顿战役

陶頓戰役爆發於1461年3月29日(棕枝主日),在約克郡的附近,為薔薇戰爭中以至英格蘭史上最大規模及傷亡最慘重的戰役。根據編年史家的說法,該戰役中雙方投入近50,000名兵士於暴風雪中戰鬥了數小時。一份於一星期後散播的新聞消息報導超過28,000人於戰役中喪生。該戰役中,由當時為約克公爵的愛德華四世率領的約克家族獲得勝利,並順利剷弭蘭開斯特家族主要武力,改變了英格蘭的君主—愛德華四世取代亨利六世成為國王,並將蘭開斯特家族及主要支持者逐出英格蘭。 當代記述形容亨利六世愛好和平並且信仰虔誠,並不適合如薔薇戰爭這般暴力的王朝內戰。他有間歇性的精神錯亂,又有着與生俱來的的仁慈心,這令他的妻子安茹的玛格丽特必須承擔王國的控制權,而這最終導致他的垮臺。他管治上的無能誘使貴族們意圖去操縱他,最後情況惡化至引發他家族的支持者與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支持者的內戰。約克家族派在1460年抓到亨利後,英格蘭議會通過調解法案容許約克公爵與其繼承者在未來繼承亨利為王。亨利的妻子玛格丽特拒絕接受自己兒子的繼承權被奪取,於是與蘭開斯特家族的反抗者們建立起一隻軍隊與理查對抗。理查於韦克菲尔德战役被殺,他的頭銜及王位繼承權給了他最大的兒子愛德華。早前猶豫應否支持理查繼位的貴族認為蘭開斯特家族違背了早前通過的法案,因此愛德華得到足夠的支持廢除亨利並自立為王。陶頓戰役是一場以武力確立愛德華對英格蘭的統治權的戰役。 戰役中,約克派在到達戰場時發現自己的兵力寡不敵眾,他們於指揮下的部分兵力仍未到達戰場。約克派首領威廉命令弓兵利用強風造成的射程優勢來扭轉形勢。一輪弓兵互射後,蘭開斯特軍的箭矢無法射進約克軍的行列,刺激蘭開斯特的部隊放棄防禦據點。接踵而至的肉搏戰持續了數小時,令戰士筋疲力盡。諾福克下屬部隊的到來令約克軍再度振作,並在愛德華的鼓勵下擊潰敵人。許多蘭開斯特派的部隊在逃跑時被殺,其他人死於互相踐踏或溺斃在河中,傳說這導致河流被血染紅長達數日。一些人則是被俘虜後遭到處決。 蘭卡斯特家族的勢力在此戰後被大幅削弱。亨利逃離英國而他許多最強大支持者在此戰後被殺或流亡。這使得愛德華能不受干擾的統治英格蘭九年直到亨利短暫的復辟。後人對此戰的認識來自莎士比亞對亨利一生的改寫—的第二幕第五景。在1929年,陶頓十字被豎立在戰場原址上來紀念此事。在戰役發生數百年後,人們在戰場附近陸續發現了與這場戰役有關的考古遺址及萬人坑。.

查看 亨利六世和陶顿战役

林紓

林紓(),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古文家,翻譯家。.

查看 亨利六世和林紓

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Deutscher Orden),又译德意志騎士團,正式名称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现时,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守卫、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查看 亨利六世和条顿骑士团

浦井健治

浦井健治(),日本男演员,出身東京,身高181cm,血型為A型。現所属经纪公司為candid。.

查看 亨利六世和浦井健治

拥立国王者

拥立国王者(Kingmaker)是一類影響君主繼承權決定的關鍵人物或集團,他們利用政治、資本、宗教、軍事、意見領袖的勢力,成為“後座司機”,改變未來君位归属。不少拥立国王者的目的不在未來君主之位,而是欲以此換取未來政權的其它重要職位。 英文“kingmaker”一字尤指英国亨利六世时的。.

查看 亨利六世和拥立国王者

6月24日

6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5天(闰年第17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190天。.

查看 亨利六世和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