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交收东三省条约

指数 交收东三省条约

《交收東三省條約》,又稱《俄國撤兵條約》,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4月8日(俄曆3月26日)簽訂,為關於俄國願意從中國東北撤出佔領軍的條約。中文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14 关系: 南京市金陵中学大韓帝國中国东北地区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庚子俄难张庆桐俄羅斯駐中國大使列表黃俄羅斯計劃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满洲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1902年4月8日

南京市金陵中学

南京市金陵中学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始创于1888年,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全国体育红旗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又名南京大学实验中学,在2016年中国内地高中美国留学排行榜上位居第二十。.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南京市金陵中学 · 查看更多 »

大韓帝國

大韩帝国(,1897年10月12日-1910年8月29日)是朝鲜王朝末期所使用的国号。国土与原朝鲜王朝相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与中国为界),国都同為汉阳(今首爾),其皇帝高宗亦为原朝鲜國君主。大韩帝国是朝鲜王朝历史的一部分,只是國號由「朝鮮國」改為「大韩帝国」,得名於古時的三韓。 1897年,亡命俄羅斯駐朝公使館的高宗回到德寿宫称帝。大韩帝国历经兩代十四年,至1910年8月被日本併吞而滅亡。由於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的分裂,大韓帝國也是迄今最後一個實際統治整個半島的主權國家。.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大韓帝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個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中國東北在永乐遷都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廣義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所构成的地区,狭义上则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总量33367亿元,占中国全国的8.38%,人口1.2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三省是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为0.74至0.76,仅为世代更替水準的三分之一。.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中国东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於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签订的有关东三省的不平等条约,日本方面称为《满州善後条約》。在日俄《朴茨茅斯和约》签订后不久,日本于1905年11月派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来到中国北京,与清政府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外务部尚书瞿鸿禨、直隶总督袁世凯交涉“东三省善后事宜”,12月22日正式签订了该条约。《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包括《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于1906年1月23日在北京交换批准。通过此条约日本实际上将东三省南部纳入其势力范围。條約正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 查看更多 »

庚子俄难

庚子俄难是1900年7月17日至21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俄罗斯帝国以义和团破坏东清铁路为借口,对海兰泡和清朝管辖下的江东六十四屯两地中国居民进行的大屠杀,共造成约7000名中国无辜居民死亡。庚子俄难的称呼来源自周继功的《庚子俄难》一文,该文被收录于《瑷珲县志·第八卷》。因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所以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被合称为庚子俄难。 自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海兰泡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江东六十四屯虽然保留了中国居民的永久居留权和清政府对居民的管辖权,但清朝并无此地的主权。早期由于俄国移民对于当地中国居民的经济依赖,双方尚能融洽相处。但随着俄国移民的增加以及俄方对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不断蚕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致使冲突不断。最终,俄国以黑龙江事件为导火索,在两地进行屠杀,酿成惨案。.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庚子俄难 · 查看更多 »

张庆桐

张庆桐()字凤辉,江苏上海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他也是第一位和列夫·托尔斯泰通信的中国人,曾获得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发勋章。阎国栋,沟通中俄文化的先驱——张庆桐生平事迹补苴,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02期.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张庆桐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駐中國大使列表

本列表為俄羅斯帝國、蘇聯、俄羅斯聯邦駐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列表。.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俄羅斯駐中國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黃俄羅斯計劃

俄罗斯计划(Жёлто Россия, Украина),簡稱黃俄,是指19世紀末俄羅斯在兼併外滿州後進一步併吞中國領土的計畫,由俄皇尼古拉二世制定,从中俄边境的海参崴到新疆乔戈里峰划一条直线,將直线以北的土地併入俄国,即中国北部(新疆、河西走廊、蒙古、东北)纳入其侵吞的计划,其中特別垂涎東北。 該計劃在帝俄被布爾什維克推翻後停止,但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俄羅斯息息相關,使得「黃俄」一詞在今日,被用做對中國共產黨的蔑稱。.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黃俄羅斯計劃 · 查看更多 »

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

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是指沙俄(俄罗斯沙皇国和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通过一系列条约、军事或者外交手段割占大清帝国及中华民国的领土。 俄罗斯帝国与大清帝国两国本不接壤,17世纪,沙俄东越乌拉尔山,征服西伯利亚后,两国成为邻国。自彼得一世开始,沙俄将扩张范围指向蒙古地区、黑龙江流域和中国西北地区。大清帝国通过签订《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暂时遏制了沙俄的扩张势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逐渐走向衰落,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外东北和外西北约154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华民国时期,在苏联的支持下,外蒙古独立,唐努乌梁海则被苏联兼并。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和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签订边界条约,暂时解决了边界问题;而中华民国因為在現實上無法統治中國大陸,為尊重國際社會的共識,也擱置了部份領土爭議。.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 · 查看更多 »

满洲

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及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傳統意義下的滿洲的面積(不包括朝鮮半島),約為八十三萬平方英里,比現時法國、英國及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满洲这一地名虽因满洲族而得名,但在满语中仅作部族名解释,并无地名之含义。“满洲”二字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此后更因为俄国和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但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仍然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例如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匯和“東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和军区分别设置东、南、西、北满分局及东、南、西、北满军区。 现如今,在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三省”或“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级行政区,但有时谈论东北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不佔人口的多数,而且满洲已经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因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受日軍控制的满洲国,被中国人普遍视为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的傀儡,满洲一词会使一些人首先联想到“伪满”这个词语,而并非满族或满洲地区。在历史遗留的專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專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韩国、北韓、日本和俄国等接近满洲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很常见。.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满洲 · 查看更多 »

朴次茅斯和约

《樸茨茅斯和约》(Treaty of Portsmouth,ポーツマス条約或日露講和条約,Портсмутский мирный договор)是由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於1905年9月5日在美国缅因州基特里的樸茨茅斯海军基地(因离新罕布什尔州的樸茨茅斯市不远而得名)签署的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 《樸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重新瓜分。条约签订后,日本派代表与清国政府代表交涉“东三省善后事宜”,通过《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日俄《樸茨茅斯和约》中给予日本的各项权利。.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朴次茅斯和约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1902年

没有描述。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1902年 · 查看更多 »

4月8日

4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8天(闰年第9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7天。.

新!!: 交收东三省条约和4月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交收東三省條約俄國撤兵條約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