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91 关系: 劉存厚,劉鎮華,劉顯世,劉通 (福州),劉湘,劉文島,埃姆登号小巡洋舰 (1908年),博文女校,卢师谛,南京市金陵中学校友列表,反袁運動,反袁鬥爭,古应芬,叶石荪,吳嵎,吳稚暉,吳適,吴忠信,吴铁城,吴醒汉,向岩 (人名),吕大森,吕超,复旦大学,大地恩情,天津马厂,女子参政同盟会,孫娫,孫岳,孫中山,孫道仁,孙中山 (1986年电影),孙震 (中华民国将领),孙铭武,宁武 (人名),宁波历史,宝山区 (上海市),安徽历史,安徽省 (中華民國),宋嘉澍,宋靄齡,宋教仁,寧調元,對孫中山的評價,屠寬,居正,岳维峻,岑春煊,川军,左汝霖,... 扩展索引 (341 更多) »
劉存厚
劉存厚()字積之,四川省成都府簡州(今簡陽市)人,清朝及中華民国军事将领,川軍领导人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劉存厚
劉鎮華
劉鎮華(),字雪亞,出生於河南省巩縣,早年为镇嵩军的统领,后为國民革命軍上將。.
查看 二次革命和劉鎮華
劉顯世
劉顯世()字如周,号经碩,貴州省兴义县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黔軍领导人之一,黔军興義系首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劉顯世
劉通 (福州)
劉通()原名开通,字伯瀛,号漫叟,福建福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中医学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劉通 (福州)
劉湘
劉湘(),又名元勋,法号玉宪,汉族,生於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鎮。四川大邑人,字甫澄。中華民國军事将领,川军领导人之一。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死後獲追贈陆军一级上将。.
查看 二次革命和劉湘
劉文島
刘文岛()字塵蘇,别号率真,湖北省黄州府广济县人,中華民国政治家、外交官。.
查看 二次革命和劉文島
埃姆登号小巡洋舰 (1908年)
埃姆登号轻巡洋舰(SMS Emden)(台灣譯名:恩登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一艘轻巡洋舰。埃姆登号于1914年下半年在印度洋上袭击协约国舰船,在被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悉尼号轻巡洋舰击成重伤而搁浅前,共击沉和捕获30艘协约国商船和战舰。.
博文女校
博文女校,位于上海市白尔路(后称蒲柏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是中华民国时期存在的一家私立女子学校。1921年中共一大曾将该校作为会场和代表住地。.
查看 二次革命和博文女校
卢师谛
卢师谛()字心臣,号锡卿,祖籍江西南康唐江镇卢屋村,生于四川成都,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卢师谛
南京市金陵中学校友列表
一百多年以来,南京市金陵中学培养了五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出类拔萃的校友数以百计。他们以其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勇于创新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科学院原主席团执行主席和名誉主席、杰出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厉以宁,微分几何学界世界青年领袖田刚,生物学家傅新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社会学家柯象峰,美学大师宗白华、文史学家程千帆等人文学者。因此,金陵中学被誉为“英才摇篮”。 校友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校友会,并编印了报刊《金陵中学校友通讯》。.
反袁運動
反袁運動可以指:.
查看 二次革命和反袁運動
反袁鬥爭
反袁鬥爭可以指:.
查看 二次革命和反袁鬥爭
古应芬
古应芬()字勷勤、湘芹,广東省广州府番禺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古应芬
叶石荪
叶石荪(或叶麐,)中國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诗人。 四川兴文人。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師範大學、中央陆军学校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查看 二次革命和叶石荪
吳嵎
吳嵎(1893年-1955年),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海軍高級將領,中將軍銜,著名的中山艦前艦長。字杲明,浙江奉化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吳嵎
吳稚暉
吳敬恆(),一名脁,字稚暉,以字行,原籍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出生於江蘇武進和无锡交界處的雪堰橋。中華民國開國元老、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隨國民革命却不入公家。1947年,在原籍江蘇省武進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吳稚暉工書法,著作有《荒古原人史》、《天演圖解》、《上下古今談》、《朏盦客座談話》等。.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吳稚暉
吳適
吳適(),字任之,號南國。清福建連江人。早年隨孫中山奔走革命,辛亥革命時陷獄,民國建立後生還。工畫山水,宗王叔明,卒年八十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吳適
吴忠信
吴忠信(),字禮卿,一字守堅,號恕庵。安徽省合肥縣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名人傳(第三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年,第109-128页沈荆唐「吴忠信.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吴忠信
吴铁城
吴铁城()祖籍广東省广州府香山县,生于江西省九江府,中国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军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吴铁城
吴醒汉
吴醒汉()又名基培,字厚斋。湖北黄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吴醒汉
向岩 (人名)
向岩()原名寿荫,字少蒨,湖北汉川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向岩 (人名)
吕大森
吕大森()字槐庭,号怀天,土家族,湖北建始猫几坪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吕大森
吕超
吕超()字漢群,号平林,四川省叙州府宜賓县人,祖籍湖南省,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吕超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復旦,旧称復旦公學、國立復旦大學。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位于中国上海市,中國著名大學,名列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名单。现已发展成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复旦”的字面意思是“旦复旦兮(日复一日)”,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始设大学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2000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今天的复旦大学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中山、华山等11家附属医院以及复旦附中等若干所附属学校。.
查看 二次革命和复旦大学
大地恩情
《大地恩情》是麗的電視(即亞洲電視前身)1980年播映的經典電視劇(三部曲、共七十集)。當年其收視率不逊無綫電視劇集《輪流傳》(六比四),導致《輪流傳》仅播放15集就被腰斬。此事至今仍為香港電視歷史上的热门话题。本劇也奠定多位藝員的地位,如劉志榮、岳華等等。 《大地恩情》以清末民初廣東省的農村作為背景,刻劃農民楊家的困苦生活;年輕一代受五四運動的衝擊而引出的遭遇,楊家在民初時期南遷澳門的生活(並至澳門多個景點取景),楊九斤被「賣豬仔」到金山的故事(並到加拿大取景),可說是一部描寫中國近代南方農民典型生活的歷史劇。 本劇在拍攝期間原命名為「血淚中華」和「根」,及後才易名大地恩情,並計劃開拍二百集及在中華電視公司協助下在台灣取景。本劇策劃蕭若元先生在2006年7月6日其主持的香港人民廣播電台節目《風蕭蕭》中表示,该劇本來沒有規劃結局,甚至可以寫至文化大革命,而他則希望將故事延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查看 二次革命和大地恩情
天津马厂
天津马厂,著名军营,位于天津以南约60公里的河北省青县马厂乡,青县以北约8公里处的北运河岸边。因為青縣在清代隸屬直隸省天津府,所以稱天津馬廠。 原为淮军军营,后根据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之后的《天津条约》规定,清政府在平津周围20里内,驻兵不得超过300人,所以该军营马厂镇成为清政府在天津的重要军事基地,津浦铁路在马厂设有车站。是清末陆军第四镇的驻地。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所在地。 1913年二次革命,第四镇进驻淞沪,马厂改由新编陆军第八师驻扎。1917年7月段祺瑞率领第八师官兵,誓师马厂,再造共和,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查看 二次革命和天津马厂
女子参政同盟会
女子参政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妇女政治团体。1912年4月8日在南京成立,由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上海女子后援会、上海女子尚武会、金陵女子同盟会、湖南女国民会五团体联合组成。在上海、长沙、武昌、苏州、杭州设分会。以争取妇女参政权为宗旨,要求男女平权,提高女子学识,从事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解体。 Category:中华民国社会团体.
查看 二次革命和女子参政同盟会
孫娫
孫娫(),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之長女。 1894年春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時值廣東起義失敗,在襁褓中隨母避難檀香山。1907年隨母遷居香港九龍。1910年隨母赴檳榔嶼與父親團聚,後留居檳城。 辛亥革命勝利後,與家人一起赴南京與父親團聚,後在父親巡視全國時伴隨左右。1912年與兄妹一起留學美國,就讀於加州柏克萊大學。在美讀書期間,勤奮好學,成績優異。1913年3月因身染重病回澳門母親處治療。6月下旬病危時,父親曾專程來澳門探望。父離澳門不久,即於6月25日病逝。.
查看 二次革命和孫娫
孫岳
孫岳,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隶省高陽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孫岳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查看 二次革命和孫中山
孫道仁
孫道仁()字退庵,號靜山(又作靜珊),湖南省澧州慈利县人。中華民國军事将领,陆军中將加上將銜。黄国盛「孫道仁.
查看 二次革命和孫道仁
孙中山 (1986年电影)
《孙中山》,1986年上映于中国大陆的传记片,讲述了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导演丁荫楠,主演刘文治、张燕、王咏歌。.
孙震 (中华民国将领)
孫震(),譜名定懋,後改名孫楙,再改名孫震,字德操,別號夢僧。中華民國軍事人物,原籍浙江紹興楊家壠(今齊賢鎮),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生於四川綿竹。他是秦漢父親孫元良的叔父。.
孙铭武
孙铭武(),字述周,汉族,辽宁清原县清原镇中寨子村人。1931年10月成立辽东血盟抗日救国军,后任总司令。 同年被时任满洲国奉天省警备司令官于芷山于吉林省通化市三源浦设下“鸿门宴”将其杀害。.
查看 二次革命和孙铭武
宁武 (人名)
宁武()学名宁良志,曾用名宁梦岩、宁孟言,生于奉天府海城县响堂乡苗官屯,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宁武 (人名)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始建句章城。秦朝时,宁波属会稽郡,下辖鄞、鄮、句章3县。六朝时,佛教传入宁波,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与当代宁波城市格局相近的城市规格也在那时形成。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发展了宁波的经济。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本土的四明学派开始出现。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明代,倭寇的进犯和海禁政策使得宁波的航运开始衰败,而宁波商帮也在此时作为重要的商业力量在中国出现。清代,宁波出现了全国闻名的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此时,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上海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宁波经历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宁波靠近台湾,因而成为对台作战的前哨和东海舰队驻地,经济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在众多优惠政策和海内外宁波帮人士的帮助下开始迅速发展。.
查看 二次革命和宁波历史
宝山区 (上海市)
宝山区是上海市北郊的一个市辖区,原为宝山县和吴淞区。位于长江以南,与上海市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普陀区、嘉定区以及江苏省太仓市毗连。区名因明代永乐年间兴筑的的烽堠土山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由嘉定县析置,其后境域几经更迭,至1988年宝山县与吴淞区合并成立宝山区至今。到2007年底,常住总人口为1,379,709人,户籍总人口为830,561人。境内有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及石洞口发电厂等大型企业。.
安徽历史
安徽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 安徽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这就是安徽名称的由来。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分屬漢地徐、揚二州地域.
查看 二次革命和安徽历史
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皖」。.
宋嘉澍
宋嘉澍(1863年2月或1861年10月17日-1918年5月4日),字耀如,另有洋名查理(Charles)。廣東省海南島文昌人,本姓韓,過繼宋姓,晚清著名傳教士、富商及革命家,鼎力支持辛亥革命的大金主;民國四大家族之一宋家的家祖,子女有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良、宋子安。.
查看 二次革命和宋嘉澍
宋靄齡
宋霭齡,又写作宋蔼齡(英語:Nancy Ai-Ling Soong,),祖籍海南文昌县,生于江苏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孔祥熙之妻,宋庆龄、宋美龄的姐姐,是宋氏家族的核心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宋靄齡
宋教仁
宋教仁,字鈍初,號敦初。漁父是其筆名。出生於中國湖南省桃源县。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责任內閣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唐紹儀內閣的農林部總長、也是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1913年3月20日,时任國民黨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老北站)遭黑道分子枪击,3月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歲。.
查看 二次革命和宋教仁
寧調元
寧調元()字仙霞,号太一,笔名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湖南醴陵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南社诗人。宁调元,宁调元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寧調元
對孫中山的評價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近代中國革命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中國國民黨之主要領導人。孫早年創立三民主義,為革命運動制定綱領。国共两党的宣传称,1911年,孫領導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帝制,創立中華民國。晚年復吸納新思想,賦予三民主義以新解釋,推動國民革命發展。策劃反清起義,策動反袁、護法,致力打倒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獨立、自由和統一而奮鬥。各界對他評價不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對孫中山的評價
屠寬
屠寬()字元博,江苏常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屠寬
居正
居正()原名之駿,字覺生,號梅川,湖北省黄州府廣濟县(今武穴市)梅川镇居杠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國政治家、法學家。萧棟梁「居正.
查看 二次革命和居正
岳维峻
岳维峻(),字或号为西峰,陝西省同州府蒲城县人,宋朝名将岳飞后裔。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查看 二次革命和岳维峻
岑春煊
岑春煊,字云阶,广西西林人,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岑春煊
川军
川军,民国军阀派系之一。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一样的地方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劉文輝、鄧錫侯、楊森、劉湘等人各據一方,其中较大者則為刘湘。.
查看 二次革命和川军
左汝霖
左汝霖()字雨农,号施普,山东莱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左汝霖
上海自治运动
上海自治运动是指中国近代以来谋求上海获得地方自治的思潮及相关实施情况。在20世纪前期的上海清末及民国时期,上海就有实行地方自治的实践 。2006年后,上海复旦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的部分学者也一再提出让上海建立类似于香港的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构想并引发关注。之后,因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上海导致本地居民的权益受损,上海市民发出希望上海实行地方自治和“沪人治沪”的诉求,并多集中于保护本地人权益、母语及文化 。新华词典中自治一词的含义: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自治不是独立,也不是分裂。.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上海自治运动
丁佛言
丁佛言(),原名丁世峄,字桐生、息斋、芙缘,号迈钝,山东登州府黄县城关镇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字学家、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丁佛言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是指1913年至1925年期间间断召开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国会议员任期長達十三年,因该届国会议员于民国元年(1912年)选举,故俗称“民元国会”;相对于第二届国会(俗称“新国会”)而言,又被称为“老国会”。该届国会的法理依据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是中華民国三年(1914年)5月1日由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憲法,取代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當時又稱作《民國三年約法》,簡稱《民三約法》。中國國民黨也稱之為“袁记约法”。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成立中华帝国时廢除,之后一直未再恢复。.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是孙中山在广州于1921年5月5日与1923年2月21日第二次護法時的职任名称。.
中國大學
中国大学,中华民国时期设在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的一所私立大学,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国民党人士创办于1912年。 1949年学校停办,其附属中学后更名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办学至2008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國大學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主席
中國國民黨主席 (簡稱國民黨主席)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自2001年起由中國國民黨全體黨員直選。《黨章》第19條規定「主席之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從第七任黨主席開始將根據2013年中國國民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九全)修改的《中國國民黨黨章》第十七條規定「主席之選舉,應於任滿當年應召開之全國代表大會舉行之3個月前,與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之選舉同時辦理」及「主席之任期為4年」。此外,黨章同時規定在執政黨的時期,總統將會兼任黨主席。 依現行《中國國民黨黨章》,黨主席也是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之主席。 現任主席是吳敦義。最近一次的選舉為2017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國國民黨主席
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是指中國國民黨從1894年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成立後而至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至臺灣前的歷史。.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
本條目是關於中國大陸通行的網絡用語的列表。.
中国国民党历史
中國國民黨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國民黨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中国国民党从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起,至1948年改组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国共内战中失利,从中国大陆撤守至台湾。.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国国民党历史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国战争列表
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為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創立的革命組織,黨員多為原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1912年成立的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華革命黨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於1912年至1949年期間統治中国大陆地區,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满洲国及台湾澎湖,1949年之後退出中國大陸,實際管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東沙群島和南沙太平島等島嶼。.
中華民國外交史
中華民國外交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12年中華民國建國至1949年中共佔領中國大陸,第二阶段自中华民国政府遷往台湾地區至今日海峡兩岸分治。 中华民国历史上经历过几波“断交潮”,第一波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及东欧国家、英国、以色列、挪威、瑞典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断交,中华民国邦交国数量在一年内从52国降至38国。1952年起中华民国乘中共被國際孤立拓展国际空间,1969年邦交国達70国,期間在1964年與法國斷交。第二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及美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华民国邦交国数量迅速减少,日本、澳大利亞在1972年與至1978年與美國斷交後,僅22國(但與韓國、南非等重要反共國家維持邦交)。 不过从1989年1月开始,李登辉政府的外交政策轉採主動,一改兩蔣時期不外訪的政策,開拓台灣的國際空間,同時外訪突顯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李登輝以總統身份出訪邦交國及非邦交國,包括新加坡、南非及美國。到1992年,達到30個邦交國。不過,李總統任內亦與韓國、南非等重要國家斷交。 陈水扁政府实行全民外交,邦交国降至23國。不過,陳總統任內与聖盧西亞恢復邦交,並成功以總統身份出訪羅馬和教廷,出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葬禮。 马英九政府时期,2013年11月与冈比亚断交。馬總統任內兩度訪問新加坡,並與中国大陆领导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会面,是66年來首度兩岸領導人會面。 蔡英文政府時期,2016年12月与圣多美普林西比断交,2017年6月與巴拿馬斷交。蔡總統任內曾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唐納·川普進行通話,是台美斷交以來的首例,但因當時川普並未正式成為美國總統,故並無影響中美關系。 2018年5月1日,多米尼加共和國宣佈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2018年5月24日,布基納法索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 並於2018年5月26日宣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華民國外交史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是中華民國國務院的首長,也是北洋政府時期的政府首腦。有些國務總理名義上曾代行大總統職權,但實權卻握在軍閥手上。 此外,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時,曾將國務總理職銜改稱為「政事堂國務卿」,此處亦一併收錄。.
中華民國空軍
中華民國空軍(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缩写为 ROCAF)是中華民國國軍的空中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空軍司令部,下轄空軍作戰指揮部、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空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空軍保修指揮部、空軍軍官學校,各作戰聯隊及基地指揮部等單位,員額約30,000人左右,是東亞地區重要航空部隊之一。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之中指出中華民國空軍的任務是:「平時負責臺灣海峽偵巡、維護臺海空域安全,堅實戰備整備及部隊訓練任務,充實戰力完成戰備,主動協助災害防救;戰時全力爭取制空,並協同陸、海軍遂行各類型聯合作戰,以有效發揮空軍作戰之效能,擊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華民國空軍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政府首腦列表
本表列出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國至今的歷任政府首腦,包括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等,國民政府時代的行政院院長,以及行憲後的行政院院長。需要注意的是,本表所列不僅限於具正式職務者,亦包含各種形式的代理政府首腦。有關背景信息另見具體條目及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政黨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截至2017年10月28日共有334個登記政黨存在,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民政司。 目前立法院以民主進步黨為第一大黨,中國國民黨為最大在野黨,尚有時代力量、親民黨、全民參政大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擁有部分席次;而地方議會除上述政黨外,另有台灣政黨全民參政大聯盟、台灣團結聯盟、民國黨、新黨、綠黨、劳动党、台灣第一民族黨、樹黨擁有席次。.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華民國政黨
席正銘
席正铭(),貴州省思南府沿河司(現沿河縣)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席正銘
中日关系史
中日關係史是指歷代中國和日本的历史。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近代,日本对中国影响巨大。特别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中日间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及全面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日关系史
中日盟约
《中日盟约》是指1915年2月5日孙文与日本人签订的非正式秘密條約。中、日文一式两份。《中日盟约》是近代史上的一個疑案。在海內外一直存在著「主真派」和「主偽派」,「主偽派」以孫學權威南開大學俞辛焞教授和王耿雄學者為主,認為《中日盟約》是偽造的。「主真派」則以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研究所為大本營,包括邱捷、桑兵等學者。 主真派:以日本學者藤井昇三所提出,至於中國大陸方面則由陈锡祺主编、由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邱捷等七位学者合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对《中日盟约》則為贊同。,但編者之一的林家有所長則在1998年的《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中,改持中立並抱持懷疑的態度 主偽派:以日本方面久保田文次教授提出該盟約為偽造,大陸方面南開大學俞辛焞教授和王耿雄學者、台灣方面則有陳在俊以及陳鵬仁教授皆等人比照簽名及語法等諸多方面後提出疑點。.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中日盟约
万国商团
万国商团,又稱上海義勇隊(Shanghai Volunteer Corps),是上海公共租界内的一只准军事组织。成立于1853年,当时为抵御太平军侵入,由英、美领事组织成立的外国侨民民兵武装。1854年泥城之战成为万国商团成立后首次参加的战役。此后在四明公所事件、上海光复、五卅运动、「一·二八」事件、淞沪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上,万国商团都曾出勤。1941年,日军进驻上海公共租界;1942年,日本控制下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下令将该团解散。.
查看 二次革命和万国商团
广州报纸列表
本表列出了在广州市发行的报纸。.
查看 二次革命和广州报纸列表
于右任
--右任(),陕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别署“髾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右任早年係中國同盟會成員,民國成立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尤其擔任監察院院長長達34年,是歷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同時也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右任長髯飄飄,是其一大特徵。.
查看 二次革命和于右任
康寳忠
康宝忠(),字蝶庵,一字心孚。祖籍陕西城固,生于四川。中國民主革命家、法學家、社會學家、記者。.
查看 二次革命和康寳忠
庸言 (杂志)
《庸言》杂志创刊于1912年12月,由梁启超等人在天津创刊。吴贯因、黄远生先后担任编辑人,梁德酞担任发行人。第1卷第1号至第24号为半月刊,1914年第2卷起改为月刊,同年6月5日停刊。《庸言》杂志是中国封建帝制结束后,梁启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以政论为主,内容分建言、译述、译林、佥载等四大部,其办刊目的在于宣传进步党的政治见解。.
查看 二次革命和庸言 (杂志)
应德闳
应德闳()浙江永康芝英镇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应德闳
五色旗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執政的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所採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分別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
查看 二次革命和五色旗
井勿幕
井勿幕(),乳名回寅,名泉,字勿幕,後以字為名,易字文淵。曾用筆名俠魔、大無畏等。中國陝西蒲城縣三合鄉人,祖籍廣陽鎮(今屬銅川市)井家原。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政治人物,被孫中山譽為革命的「後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
查看 二次革命和井勿幕
廣西省 (中華民國)
廣西省為中華民國過往的省分之一,係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7省之一,簡稱為「桂」。.
任後昌
任後昌(),字克卿,四川省鄰水縣人,清國子監太學生,順慶師範傳習所畢業生,川東法政學校修業。民國二年(1913年)癸丑討袁世凱之役時,任城口縣知事,為他黨所陷遇害。其次子任時貞,即任純儒,又名任逖猷。.
查看 二次革命和任後昌
廖進平
廖進平(),臺灣臺中人,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學校(今中興大學)畢業,曾在早稻田大學修業,自臺灣日治時期即投身民主運動多年,二二八事件中被國民黨政府殺害。.
查看 二次革命和廖進平
廖承志
廖承志(),曾用名何柳华,中國廣東惠陽人。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子,中國共產黨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家。 1949年前多數时间在国统区工作,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国共产党党团书记、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長等职,参与长征,曾七次被捕,七次獲釋;1949年後,历任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主席、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侨办主任,港办主任等职。長期是中国共产党海外統戰工作負責人。廖承志是中國战后中日关系、人民外交及对港澳、對臺、僑務工作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廖承志
张培爵
张培爵()字列五,号智涵,别署志韩,四川省荣昌县荣隆场(今属重庆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培爵
张君劢
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以字行,江苏宝山人(今上海市宝山区)。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领袖。.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君劢
张东荪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中国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1949年以后留在中国大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控向美国泄漏国家机密情报,死于狱中。.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东荪
张仁奎
张仁奎()字锦湖(又字镜湖),山东滕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上海青帮『大』字辈人物。韩荣钧、吴善中,张仁奎生平考略,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仁奎
张凤翙
张凤翙(),字翔初,陕西咸宁(今西安)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凤翙
张炳华
张炳华()四川人,清末民初甘肃官员,曾护理甘肃都督兼民政长。.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炳华
张百麟
张百麟(),字石麒,原籍湖南长沙,生于贵州省貴陽府贵筑县(今贵阳市)。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政治家、记者。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百麟
张耀曾
张耀曾(),中华民国的政治家、法学家。字鎔西,云南大理人。白族。.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耀曾
张文光 (清末民初)
张文光()字绍三。云南腾越(今腾冲县)人。清末民初革命家。在云南辛亥革命中,领导滇西起义。.
张敬尧
张敬尧()字勳臣,安徽省颍州府霍丘县人。中华民国及满洲国军事将领,被國民政府軍事調查統計局(軍统)刺殺身亡。范春荣「張敬尧.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张敬尧
張宗昌
張宗昌()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人。中华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军事将领,奉系要人。20年代前期奉系軍閥用於作戰重型鐵甲列車為張宗昌建立,為中華民國史上建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戰績突出的部隊,有中國裝甲列車之父之稱。黄徳昭「張宗昌」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300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張宗昌
張勳
張勳(),原名张和,字少軒,號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官至江南提督(署兩江總督)、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皇帝復辟,自任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兼首席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失敗後避居天津租界,北洋政府將他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1923年病逝,前清宣統帝谥之為忠武。 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凯曾任命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1917年張勳復辟失败后,定武军也解除番號。.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張勳
張知本
張知本()字怀九,号龙甲,别名礼恭,湖北省荆州府江陵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国政治家、法学家、教育家。汪洪「張知本.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張知本
張繼 (中華民國)
張繼。原名溥,字溥泉。河北滄县人,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張群
張群(),字岳軍,是一位出生於四川省華陽縣的政治人物。他是中國國民黨的元老成員之一,也是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政學系的元老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張群
張靜江
张静江(),谱名增澄,字静江、人杰,别号饮光、卧禅,是中国国民党首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張靜江
張鈁
张钫( ),字伯英,号友石。河南新安铁门镇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西安市志第七卷,西安:西安出版社,2006年,第474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張鈁
張我華
張我華()安徽省鳳陽府鳳陽县人,中華民国政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張我華
但燾
但焘(),字植之,别号天囚、天囚居士、观复道人等,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诗人、翻译家。陈玉堂,中国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但燾
但懋辛
但懋辛(),字怒刚,四川荣县方家冲人,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但懋辛
何香凝
何香凝(),中國女性革命家、政治家、妇女运动先驱,国画家,号双清楼主,籍貫廣東省南海县(今广州市荔湾区东漖棉村),生于香港,中国国民党改革派元老。 何香凝是廖仲恺的夫人,二人均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何香凝提倡男女平等,并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庆祝国际妇女节的活动。1925年,廖仲恺遇刺,这使得何香凝在接下来的20年中远离党派政治,但仍积极组织支援抗日战争。1948年,何香凝参与共同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众多高阶政府职务。 何香凝是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作品被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采用。何香凝美术馆收藏、陈列及研究何香凝的书画作品。.
查看 二次革命和何香凝
何高俊
何高俊醫生,OBE(,),香港醫生,1907年加入華民政務司署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轄下的東約公立醫局擔任醫務官,雖然在翌年轉為私人執業,但此後長時間提供義診服務,至1949年方告從醫局退休。 何高俊早年受教於皇仁書院和香港西醫書院,與孫中山同為西醫書院校友。他在1901年畢業後展開行醫生涯,但也響應孫中山的號召投身反清革命活動,至清廷覆亡後獲起用為廣東省衛生司副司長,但革命黨人與袁世凱決裂後一度遭到拘禁,此後返回香港。何高俊在港期間一直堅持在東約公立醫局為貧苦大眾提供義診,並在1911年成功向香港政府爭取在石水渠街興建醫局新址,以及在1919年為醫局增設產房。1941年香港淪陷以後,何高俊仍隻身留守醫局,且不惜變賣家財以維持醫局營運,使醫局服務不致中斷。香港重光後,港府特於1949年向他頒授OBE勳銜(名譽),以誌其義舉。 除東約公立醫局的工作外,何高俊曾在1908年參與創辦體育學校、1910年參與籌組中華游樂會,以及在1922年至1923年出任香江養和園(養和醫院前身)首任董事會主席。何高俊也是虔誠的基督徒,與香港開埠初年的華人牧師何福堂同宗,他的女兒何中中博士則為香港教育家,嘗任香港真光中學校長。.
查看 二次革命和何高俊
何成濬
何成濬,又名季刚(亦说季哲),派名光镛。字雪竹,初字雪舟。湖北随州厉山何家畈龚家湾人。1882年6月20日(清光緒八年五月初五)出生。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和杂牌军的天才领袖。與劉鎮華(字雪亞),陳調元(字 雪暄)并稱為“三雪”。.
查看 二次革命和何成濬
何海鳴
何海鳴(1884年~1944年),原名時俊,字一雁,筆名衡陽一雁、求幸福齋主。衡陽人。文学“鸳鸯蝴蝶派”重要人物。 15歲時至湖北,入两湖书院,与黄兴同学。不久因無力支付學費,改投湖北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一標一營,由列兵升副目、兼司書幫寫,加入群治學社、振武學社。後轉入武漢報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任《商務日報》編輯。宣統二年(1910年)加入文学社,和詹大悲为湖北富商胡为霖創辦的《大江報》做主笔,1910年4月被查封。12月参与创办《大江白话报》,後易名为《大江报》。1911年3月又遭到查禁,清廷以“淆乱政体,扰害治安”的罪名將之逮捕入狱。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被釋放,任汉口军政分府参谋处处长,另组《新汉报》。11月与胡瑛等五人作为武昌军政府临时代表前往上海,参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次革命時,在南京策动讨袁。在黄兴离开南京之后,率领起义士兵坚持抗敌20天。失敗後,混入乱民中逃脱,流亡日本。1915年3月回上海,办《爱国报》。同年到广东汕头组织讨袁起义未成,潜居香港。 1926年任张宗昌直鲁联军宣传处长。1928年因张宗昌被北伐军击败,脱离部队,落魄辽宁,后寓居上海,穷困潦倒,以卖文为生。所作小说多为“鸳鸯蝴蝶派”作品。 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后期,任汪伪政府宪政实施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办《爱国晚报》、《民权报》、《侨务》杂志,还自编《海鸣丛书》。1944年病死于南京。.
查看 二次革命和何海鳴
余立奎
余立奎(),安徽肥东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1910年,毕业于安徽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1921年,参与组织王亚樵的斧头帮、铁血锄奸团,组织刺杀刺杀宋子文、汪精卫、白川义則等案,指挥上海虹口公园爆炸案。1924年,任建国湘军独立旅旅长,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役。北伐战争期间,担任国民革命军48军第1师师长。1921年,因参与反蒋介石,后被俘关押于陆军监狱。1931年出狱后,参加广州独立战争,任17军军长。1932年,组建淞沪抗日义勇军,后改为救国决死军,其担任司令,负责前方指挥。后改为19路军补充团,任团长。 1933年,参加福建反蒋活动。1935年,因参加行刺汪精卫案,在香港被捕。1936年,被引渡至南京后,被南京国民政府判处死刑,1948年释放。1950年,任南京救济分会监委会副主任,并由李济深先生介绍,担任民革南京分部常务委员。1951年回安徽,历任皖北行署委员、安徽省人名政府委员,省政协第一、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查看 二次革命和余立奎
徐堪
徐堪()原名徐代堪,字可亭,四川省三台县人,中華民國官員,歷任糧食部部長、財政部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國共內戰後期,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
查看 二次革命和徐堪
徐宗漢
徐宗汉(),女,原名佩萱,一名清。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徐宗漢
徐圣禅
徐圣禅(1882年—1958年),民国时期金融家、银行家、实业家,江浙财团代表人物之一。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北仑区)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徐圣禅
徐元誥
徐元誥()字寒松,号鹤仙,江西吉水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法官、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徐元誥
徐謙
徐谦(),字季龙,教名乔治,晚年自署黄山樵客,安徽歙县徐村人。中国現代法学家、政治家。清光緒進士,入翰林,受命考察歐美法務,參與清末司法改革。民國間曾任法務總長,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在南北政壇活躍多年。徐謙为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贡献颇多,著有《民法总论》和《刑法丛编》等法學專著。.
查看 二次革命和徐謙
徐連勝
徐連勝(1881年—1918年),名名淵,字遠運,號捷卿,湖南桂陽太和鄉地界人。少年喪父,17歲輟學務農,常去廣東挑鹽謀生。19歲赴粵為生。宣統元年(1909)升為管帶兼哨官,兩年後任廣東新兵巡房營長。時以陳炯明、鄧鏗為首的中華革命軍東江第一軍進駐廣東惠州,徐連勝與洪兆麟聯合參加循城起義,投奔革命。與清軍作戰,連戰連勝,因名「連勝」,並以軍功升第五標統,補陸軍中校。 民國二年七月,「二次革命」爆發,廣東宣佈獨立。連勝隨鄧鏗赴三水作戰,討伐袁世凱軍。八月,討袁失敗,廣東為龍濟光所據,鄧鏗被通輯,連勝率部退至增城。民國三年被龍所收編,任增城防軍統領。因不發一彈解決「湘南兵變」,被授予陸軍少將、四等文虎勛章。民國四年四月,鄧鏗兩次潛入增城,策劃連勝率兩個營起義,佔據仙村、石灘,旋取石龍、博羅。徐部駐石龍,擁鄧鏗為中華革命軍東江總司令,徐連勝為第一旅旅長,與廣州、惠州、東莞三面之敵苦戰月餘,擊潰數倍于己之敵。 民國五年,調任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六月,袁世凱死,龍濟光逃離廣州,桂系軍閥陸榮廷部據粵,歧視排擠革命軍,徐又與廣東省長朱慶瀾政見不合,於是憤而去職返鄉,與家鄉父老共辦興賢會、積谷會,獎勵學子,救濟貧困,受到地方群眾讚許。 民國六年,徐連勝奉孫中山急電返粵,任護法軍粵軍游擊司令,並於廣州司後街與孫中山、宋慶齡合照留念。 民國七年,受命為粵軍警備司令,領少將銜。六月,援閩粵軍初戰勝利。後敵軍增援,攻勢受挫,徐率部星夜馳援洪兆麟,很快突破敵陣,粵軍力克閩西南二十餘縣。後,徐在攻永定戰鬥中中彈殉職,時年僅三十八歲。 徐連勝死後,鄧鏗上書孫中山:「今捷卿因克復永定陣亡,失此良將,非僅粵軍不幸,本黨亦失一健將也」。孫中山聞耗,痛惜不已,特派員護送遺體回鄉,葬荷葉鋻塘村蔣家後山,並為之刻石立碑。國民政府撥撫金一萬元(銀元),後又每月發三百元家屬撫恤費,頌發「少將第」鍍金匾。 徐妻劉淑卿在其夫生前好友李濟深、蔡廷鍇等倡導和支持下,從香港回桂陽創辦捷卿中學(今湖南省桂陽縣第三中學),其子徐廣麟亦在澳門、廣東坪石、廣州創辦連勝中學、名淵中學作紀念。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事人物 L L L L.
查看 二次革命和徐連勝
北洋陆军第七师
北洋陆军第七师,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政府新组建的一支部队。 1913年二次革命前夕,陆军第六师(原清朝北洋陆军第六镇)一部分开赴前线,留下一部分扩编为陆军第七师,驻地北京南苑。张敬尧首任师长 ,冯玉祥曾为该师14旅旅长。 Category: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军队 Category:北京军事史 Category:北京军事组织 Category:1913年建立.
查看 二次革命和北洋陆军第七师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查看 二次革命和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时期是指中华民国由北洋政府统治的历史时期。.
查看 二次革命和北洋政府時期
國民革命
國民革命,是中華民國國父與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所創設的專有名詞,用以含括孫中山與其革命人士(宋教仁、黃興、蔡元培……等),在清末民初所領導的政治、社會與經濟革命運動。.
查看 二次革命和國民革命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查看 二次革命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黨 (1912年)
國民黨由宋教仁於民國元年(1912年)主導成立,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一個主張內閣-制-的重要政黨。國民黨係由中國同盟會和其他黨派合併而成,與日後孫中山成立的中華革命黨,以及由其改組而來的中國國民黨淵源頗深。雖然國民黨的理事長孫文及部分成員後來另立了中華革命黨,然而是否應將國民黨視為中華革命黨及中國國民黨之前身,仍存在諸多爭議。.
刘古香
刘古香(),原名起今,字古香,广西马平人。 刘古香为清末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后就读于柳州府学、广州广雅书院、广东将弁学堂。后前往日本,并于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建立柳州同盟会组织。1909年发动柳城太平起义失败,1911年参加三二九起义再次失败。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任广东都督府秘书长。后回柳州,任右江军总司令、右江水陆统领、广西陆军第五军统领等职。二次革命中,因部下沈鸿英叛变而被捕,后遇害。.
查看 二次革命和刘古香
刘仲文
刘仲文(),譜名耀瑸,又名柄標、树湘,一名湘,後改名公,字仲文,人稱刘仲文,以字行,湖北襄阳人,辛亥革命首义先驱。.
查看 二次革命和刘仲文
刘建藩
刘建藩(),字崑涛,湖南醴陵人。 刘建藩曾就读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骑兵科,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毕业后,曾任广西学兵营骑兵队队长、学兵营同盟会支部部长、骑后营管带。武昌起义后任第八师骑兵团团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后,任湖南营产清理处处长、零陵镇守使。1917年9月18日与衡宝镇守使林修梅共同起义,宣布湖南独立,拥护护法,推程潜为湖南护法军总司令。1918年5月5日与北洋军张敬尧作战中落水身亡。广东护法军政府后追赠其陆军中将衔。.
查看 二次革命和刘建藩
刘伯承
刘伯承(),名明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曾用名刘伯坚。中国现代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 刘伯承早年从军,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右眼负伤致残。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刘伯承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开辟晋冀鲁豫边区,并参加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他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指挥淮海战役等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等职。1958年,刘伯承因所谓“教条主义”被彭德怀等批判,此后淡出军界,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病逝。.
查看 二次革命和刘伯承
刘彦 (政治人物)
刘彦(),字式南,湖南省醴陵县美田桥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 罗文华,刘彦和他的外交史著作,求索1987年05期.
刘冠雄
刘冠雄()字子英(又作资颖),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中华民国海军上将。陳貞寿・劉传標「劉冠雄」徐友春主編『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查看 二次革命和刘冠雄
刘震寰
刘震寰(),原名瑞廷,字显臣、显承,广西马平人。 刘震寰毕业于广西优级师范学校,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在柳州起义,任右江国民军第一支队司令。翌年被任命为广西陆军第五路帮统。二次革命中在柳州担任讨袁军总司令,以失败告终。后前往日本,1915年返国后任粤桂联军总司令。1917年投奔旧桂系陈炳焜,被任命为广西巡防营副司令。1920年其暗地与粤军相通,被委为广西陆军第一师师长。1921年粤桂战争中倒戈反桂,结束了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翌年出任广西绥靖处督办。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后,刘被孙委任为中央直辖桂军第二路总司令,讨伐陈炯明,后又出任西路讨贼军总司令。1923年1月击败陈炯明,2月迎请孙中山回广州。 1924年1月,当选国民党第一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同年被任命为广西省省长,但因新桂系李宗仁、黄绍竑的反对未能赴任,后改任建国军桂军第三军军长。1925年刘震寰支持唐继尧就职广东大元帅府,被国民党拒绝,並且击败,失败后赴香港。其后曾到昆明任云南省政府顾问,1937年晉升陆军中将,1945年又返香港。1972年在港病逝。.
查看 二次革命和刘震寰
刘恩格
刘恩格(),字鲤门,号怀园,奉天府遼陽州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刘恩格
善后大借款
善後大借款是1913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的一次大借款,款項高達二千五百萬鎊,年息五厘,分47年偿清,以解決政府的國庫空虛問題。善后大借款當時未經參議院同意以鹽稅、海關稅抵押,並將鹽務交給外人交辦,引發爭議,认为是丧国辱权的行为。.
查看 二次革命和善后大借款
周駿彥
周駿彥(),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功臣。周骏彦曾任黄埔军校军需部主任,后主管主管民国政府三军军饷。为蒋中正的恩师和心腹。.
查看 二次革命和周駿彥
周鲠生
周鲠生(),原名周览,湖南省長沙府長沙县人,中華民国及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国际法学家、外交史家、教育家。主要在武漢大学从事学術活動,因严厉批判李顿调查团的報告書而著称。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虞崇勝「周鲠生.
查看 二次革命和周鲠生
周淡游
周淡游(),名声德,中国浙江省奉化县大桥东门村人。民初政治人物。蒋介石的同乡好友。.
查看 二次革命和周淡游
呂志伊
吕志伊(),原名占东,字天民,别署侠少、旭初、金马。云南思茅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他是“中国国民党”這一黨名的建議者。清代人物传稿(下編·第八卷),瀋陽: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呂志伊
唐元湛
唐元湛()字露园(又作路园),广东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人。中国电报业先驱、中华民国银行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唐元湛
唐繼堯
唐繼堯(),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他於1915年宣佈雲南獨立,发动护国战争,被視為袁世凱下臺原因之一。一度與國民黨合作,1925年欲討伐國民黨,但半途遭到桂系的李宗仁擊敗,勢力大減,1927年部下龍雲、胡若愚等發動兵變而被禁錮,尋病卒,一說被龍雲處死。.
查看 二次革命和唐繼堯
冷遹
冷遹(),本名晓岚,字御秋,别署雨秋,江苏省丹徒县黄墟镇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冷遹逝世,人民日报1959年8月20日,第4.
查看 二次革命和冷遹
凌霄 (民国人物)
凌霄(),原名时雍,字汉周,贵州贵定县城关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凌鉞
凌鉞()名钺,字子黄,河南省固始县南乡樟柏岭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凌鉞
凌毅
凌毅(),字蕉庵,安徽定远县城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凌毅
商震
商震,字啓予(又作起予),祖籍浙江省紹興县,生于直隶省順天府大城县(一说保定府),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陆军二级上将。張小曼「商震.
查看 二次革命和商震
公民黨 (1913年)
公民黨是中華民国初期的公開政党,成立于1913年(民国2年)9月18日。.
共戴
共戴(),是1911年蒙古国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宣布独立时所采用的年号,行用时间自1911年12月16日至1915年6月9日,以及1921年2月21日至1924年11月26日。 1911年12月16日,大蒙古国在俄罗斯帝国支持下宣布独立,以八世哲布尊丹巴为“日光皇帝”,开始使用独立年号,驱逐中国清朝驻当地官员。1912年11月25日,中华民国袁世凯政府外长陆徵祥声明“外蒙古领土主权完全属于中华民国”,并与俄国外交代表在北京谈判。1913年,中国发生二次革命,袁世凯政府无力北顾,遂于1913年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文件》,在文件中双方“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中国政府为自治蒙古的宗主”,并约定中俄蒙三方将于蒙古境内举行谈判以解决蒙古最终地位。這是對俄國最有益的,因為如蒙古真正獨立,就會與外國建交,不再是俄國勢力範圍,因此不及在中國的自治下控制那麼有利;加上內有革命問題,外有可能受干涉,因此同意和談。 1915年6月7日,三方在恰克图签订中俄蒙协约,根据该协约,蒙古国取消独立,并于6月9日停用共戴年号。1921年,苏联红军以追击恩琴反政府武装为名进入蒙古,并击败中国驻军,重新扶植蒙古国独立(博克多汗先是革委會主席,後是立憲君主),继续使用共戴年号。1924年5月20日,八世哲布尊丹巴去世。6月13日,执政的蒙古人民革命党宣布哲布尊丹巴不再转世,改国号为“蒙古人民共和国”,11月26日,宣布不再使用共戴年号。 Category:20世纪年号 Category:1910年代政治 Category:1920年代政治 Category:蒙古国政治史.
查看 二次革命和共戴
石德純
石德纯()字寅生、厚斋。安徽寿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及军事人物。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石德純
石青陽
石青陽(),名蘊光,字青陽,以字行,四川省巴縣南里彭家鄉人,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查看 二次革命和石青陽
王占元
王占元()字子春,中國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南馆陶镇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曾經为湖北省的统治者,与李純、陳光遠并称“长江三督”。.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占元
王天杰
王天杰(),字了骧,四川荣县旭阳镇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8月任容县民团训练所督办。9月7日,保路风潮中发生成都血案。9月15日王在五宝镇召集民团千余人,以保路名义,进军成都。失败后,退回荣县。荣县知县李肸春弃职逃亡。9月25日,与吴玉章等人宣布荣县独立。辛亥革命后,任四川临时省议会议员。1913年二次革命时响应讨袁,驰援重庆,被俘遇害。 W W T天杰.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天杰
王侃 (民国)
王侃()字補宣,江西省東鄉县人《政府公報》之459號,民國二年八月十五日;《江西文獻》,第14、26期;《申報》,民國二年二月九日,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律师。江西省志: 江西省人物志,方志出版社,2007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侃 (民国)
王秋湄
王秋湄(),名王薳,字秋湄,号秋斋,亦名君演,世仁。清末至民国前期文人,书法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秋湄
王翰章
王翰章()直隶清苑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陆军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翰章
王用賓 (法政部長)
200px 王用賓(),字利臣、理成,号太蕤,别号鹤村,室名半隐园,山西猗氏縣(今临猗縣)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王试功
王试功(),字啸云,直隶怀来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王试功于1907年自直隶高等学堂毕业后,进入北洋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教于朝阳中学。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于1912年当选为直隶临时省议会议员。次年,又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参议员。二次革命后,任教于宣化中学校。1916年国会恢复时,继续出任参议员。次年,当选护法国会议员。1922年国会二度复会后,还任参议员。1923年,出任中华民国国务院参议。1924年,调署平政院评事。其后不详。.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试功
王震 (画家)
王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山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上海青浦,清末民初著名画家、买办。.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震 (画家)
王铭章
王铭章(1893年7月4日-1938年3月14日),字之鐘,川军将领,出生于大清帝国四川省新都县(今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王铭章在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铭章
王金发
王金发(),原名王逸、谱名敬贤,字季高,号孑黎,浙江嵊县人,革命烈士,孙中山称其为“东南第一英杰”。 王金发于1905年时加入绍兴大通学堂,同年留学日本大森体育学校,并加入光复会。返国后,回大通学堂任教,1907年被清廷通辑。武昌起义后,王金发参与光复上海、杭州、绍兴,后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二次革命时,任浙江驻沪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到杭州时被浙江都督朱瑞抓获。同年6月2日,于杭州陆军监狱被枪杀。.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金发
王陵基
王陵基,字方舟,四川省嘉定府樂山县人。中华民國時期军事將領。.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陵基
王柏齡
王柏齡(),字茂如,法名慧常,江蘇省扬州府江都县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佛教居士。國民革命軍,師史總攬,知兵堂出版社,2008年6月.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柏齡
王正廷
王正廷(),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官、体育活动家,基督教人士,欧美同学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创始人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正廷
王法勤
王法勤(),字励斋,笔名高阳酒徒,河北高阳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法勤
王有蘭
王有蘭()字孟迪,江西省興國縣埠頭鄉楓林村草坪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段云章、马庆忠,孙中山词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6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有蘭
王承斌
王承斌,(),字孝伯,满族,奉天省寧遠州(今辽宁兴城)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他是政治家吴景濂的表弟,亦是漫畫《老夫子》作者王家禧的父親。.
查看 二次革命和王承斌
祁耿寰
祁耿寰()字醒尘,辽宁省辽中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祁耿寰
福州历史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埠,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福州历史
福州历史年表
这是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有关的历史年表。 具体参见:福州历史.
查看 二次革命和福州历史年表
福州市
福州市(ipa(福州話讀音)),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当时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裡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5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万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福州市
福建历史
福建历史為福建省的歷史:汉地的一部份。福建在上古时代原為百越人聚居地,屬揚州;秦在福建設置閩中郡是第一個在福建設立行政機構的中國政權,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權作為秦的實際藩屬國而存在。 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漢朝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越王,封福建為閩越國,其形式仍為藩屬國,都城設於东冶。三國時期,孫吳於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設侯官縣。.
查看 二次革命和福建历史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目前僅由金門與連江(馬祖)兩縣,以及原屬莆田縣的烏坵鄉(今託金門代管)所組成和原屬长乐县的白犬列岛(莒光乡)(今託連江代管),緣此其常被稱為「金馬地區」。金馬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在中國大陸擁有主權的意義與象徵。在政府用語中亦將臺澎金馬稱作「臺閩地區」,即示為實質統治之臺灣與福建二省之地區。 因國共內戰爆發,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潰敗於中共解放軍。鑒於形勢,福建省政府自1949年8月隨國軍從福州市遷駐金門。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曾多次進攻該地而未捷,而國軍亦無能力反攻。進而形成福建由兩政治實體割據一方的格局。1956年7月因為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辦公,省政府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且不設省議會。 福建省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省份,概念上為「大陸福建」與「金馬福建」,前者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後者由中華民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政府。 由於金門西距廈門島不到10公里,而東距台灣島則有277公里。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元旦起實施金馬小三通,金馬地區開始展開與大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
租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查看 二次革命和租界
程定國
程定国(),名正瀛,字定国,以字行。湖北鄂州泽林镇大山村下庄屋人,清末湖北新军陆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士兵,参加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組織。 1911年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製作炸彈失敗,造成爆炸,俄籍巡捕立刻搜查,清朝官方於是得知革命行動。1911年10月10日,新軍革命黨人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在东辕门被斩殺,部隊開始搜捕潛伏軍中的革命黨人,黨人人心惶惶。 1911年10月10日傍晚,该营第二排排长陶启圣前来查营,見到程定国與班长金兆龙抱著步槍睡覺,且身上私藏有子彈,陶启圣大罵:「爾謀反耶?」金兆龍對陶不滿,答曰:「反!反!即反矣!」陶启圣大怒,掌摑金兆龍,金兆龍還擊,與陶扭打在地,陶启圣佔上風,程定国以枪托偷襲陶启圣,從陶启圣背後開槍,將陶打成重傷,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前隊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八營代理管帶阮榮發先後趕來鎮壓,卻皆被程定國擊斃,此時共進會總代表熊秉坤立即鳴笛,宣布起義,程定国被編入敢死队,奋勇杀敌。 二次革命之后,参与镇压革命党,1916年被革命党人贾正魁抓获,沉入江中而死。.
查看 二次革命和程定國
程家檉
程家柽(),字韵荪,一字下斋。安徽休宁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张继称:“中山(孙中山)提倡革命者也,克强(黄兴)实行革命者也,韵荪(程家柽)组织革命者也。”.
查看 二次革命和程家檉
程德全
程德全(),字纯如,号雪楼,法名寂照。四川省夔州府云阳县人。清朝末年曾任黑龙江将军,中华民国初期任江苏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后出家为佛教僧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程德全
程璧光
程璧光(),字恒啟,號玉堂,廣東香山人;清末至民國初年中國海軍將領。程璧光原為廣東水师廣丙號艦管帶,曾參加甲午戰爭。北洋艦隊覆沒後,由程--日軍提交降書。事後程被革職,轉而參加革命。民國成立後,一度任北洋政府下之海軍總長。同乡老友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後,程率艦隊南下廣州支持護法。後於廣州被暗殺。.
查看 二次革命和程璧光
程潛
程潛(),字頌雲,中国湖南醴陵人,同盟會元老,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北伐战争時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抗戰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時曾參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但未成當選。 1949年年中在長沙向共產黨投诚,同年出席北京全国政协。其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員長,湖南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1968年4月5日病逝北京。.
查看 二次革命和程潛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查看 二次革命和章太炎
章勤士
勤士()原名士戛,字陶严,筆名运甓、甓勤斋,湖南省善化縣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二次革命和章勤士
竺培基
培基(1900年—1970年),中华民国高级将领,中华民国陆军少将军衔。浙江奉化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竺培基
竖三民
三民在新闻史上是指于右任从1909年起陆续创办的三份革命派报纸:《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查看 二次革命和竖三民
第一次粤桂战争
一次粤桂战争,又称两广战争。是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与效忠孙中山,由陈炯明所指挥的建国粤军,在1920年至1921年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主要作战地域为广东、广西两省。.
查看 二次革命和第一次粤桂战争
田頌堯
堯()又名光祥、見龍,四川簡陽龍泉驛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田頌堯
田桐
桐(),字梓琴,号恨海,晚号玄玄居士、江介散人,湖北蕲春漕河镇田家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田桐
申圭植
申圭植(신규식;),又名申柽(chēng),字睨观,别号青丘、一民、余胥等,韩国独立运动家,诗人、文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参加辛亥革命的唯一外国人,也是参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位韩国人,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政议院副议长、代国务总理兼法务总长、外务总长、财务总长和劳动总办。 申圭植出生于朝鲜忠清北道文义郡桂山里的一个书香门第望族家庭,早年曾从事义兵运动和教育救国。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他于1911年流亡中国,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他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当时中国的革命党人领袖关系密切,相互支持,友谊深厚。为培养韩国独立运动人才,他在上海组建了和博达学院,并资助韩国学生到中国大学、军校学习或留学欧美。为宣传韩国独立运动,他于1920年10月在上海创办《震坛》周刊。 申圭植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发展有特殊贡献。1921年5月,在李承晚离开上海回美国后,他担任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代国务总理兼法务总长、外务总长、财务总长和劳动总办,实际负责掌管临时政府事务。1921年10月3日,申圭植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特使的身份到访孙中山在广州刚刚成立的广州中华民国政府,双方相互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大大提高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和孙中山护法政府的国际地位,成为中韩近代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申圭植留有《韩国魂》和诗文集《儿目泪》。.
查看 二次革命和申圭植
熊十力
十力,湖北黄冈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家、学者。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1968年5月23日,因反对文化大革命绝食患病,逝于上海虹口第一医院。.
查看 二次革命和熊十力
熊希齡
希齡 ,字秉三,号明志閣主人、双清居士。法号妙通。湖南省鳳凰直隸廳(今凤凰县)镇竿镇(今沱江镇)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学者、教育家、实业家、慈善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熊希齡
熊希齡內閣
希齡內閣,指民國2年(1913年)7月31日成立,民國3年(1914年)2月12日結束的以進步黨领袖熊希龄為國務總理的中華民國政府内閣。内閣組閣於1913年9月11日,1914年2月12日被袁世凯總統解散,由孙宝琦临时内阁取而代之,前后共存在約5个月。.
查看 二次革命和熊希齡內閣
熊克武
克武()字錦帆,祖籍湖南省麻陽县(今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生於四川省井研縣鹽井灣。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他是川軍的领导人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熊克武
熊秉坤
秉坤(),原名祥元,又名忠炳,字載乾,湖北省江夏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修元鄉熊家灣人,後遷石嘴袁家河楠木廟村。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及政治人物。武昌起义领导人,後授予少將軍銜。.
查看 二次革命和熊秉坤
熊越山
越山()廣東梅縣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熊越山
熊雄
(),江西宜丰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查看 二次革命和熊雄
盧慕貞
盧慕貞(),廣東香山外堂村人,孫中山元配夫人。 盧慕貞出生於累世積善的書香門第之家,父親盧耀顯曾至美國檀香山經商致富。盧慕貞與一般傳統中國女性一樣裹小腳,自小勤快、擅女紅,以孝敬長輩而聞名鄉里,其与孫中山的婚事亦属媒妁之言。1885年5月26日,盧慕貞18歲時,與孫中山在翠亨村結婚,並誕下三名子女─孫科、孫娫及孫婉。由於孫中山需為革命到處奔波,兩人共處時間很少。 盧慕貞並無受過西方先進教育,在思想上與孫中山有很大的距離。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遭袁世凱之北洋政府通緝逃亡日本,翌年 (1914年) 孫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繼續討袁,遭黃興等黨內人士反對,一時之間失去了革命意識的團結力量;在孫的低潮期,英文秘書宋靄齡也要回國結婚而辭去秘書之職,而宋靄齡的父親宋嘉澍牧師,是向來支持孫中山革命的友人,又從上海派自己另一位 21 歲女兒宋慶齡來日本擔任孫的英文秘書,與孫朝夕相處,日久生情,兩人相約成婚;宋慶齡回上海與父母談及與孫的婚事,不料宋嘉澍夫婦以兩人年齡差距太大 (相差 27 歲) 而極力反對,揚言女兒若與孫成婚,將斷絕父女關係與孫的朋友關係,並且從此不再支持孫的革命事業。宋慶齡迫於無奈以及與孫的無悔愛情,遂決定連夜私奔返回日本,自行與孫結婚。 辛亥革命成功後,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1912年2月15日,盧慕貞攜兩女孫娫、孫婉、侄女孫順霞搭乘英國「亞舍號」郵船自南洋檳榔嶼到上海,受到滬軍都督陳其美等人的熱烈歡迎,被譽為“中華民國國母”,下榻滄州別墅。2 月20日,盧慕貞母女在鄧澤如和孫科的護送下抵達南京,與孫中山團聚。 盧慕貞無心當第一夫人,亦感未能輔助孫中山主理國事。在宋庆龄婚事问题上,尽管她接受丈夫納妾,但孫中山堅持一夫一妻制,於是決定跟無感情基礎的盧慕貞離婚。1915年 9 月,孫派人接盧慕貞到日本商談離婚事宜,雙方離婚協定後,盧慕貞回到澳門。同年10月25日下午,49 歲的孫中山與 22 歲的宋慶齡在梅屋莊吉家舉行婚禮。1915年4月14日,盧慕貞於美國夏威夷成為基督徒,9月,盧和孫中山正式離婚(同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 盧慕貞晚年定居於澳門文第士街一號(現在是澳門國父紀念館),信仰虔誠,熱心幫助貧困。1933年,被澳門浸信教會按立為該會第一任會佐。1952年9月7日逝世,安葬於澳門舊西洋墳場,後於1973年遷葬於氹仔孝思永遠墓園。2005年,應中國廣東省中山市當局的要求,盧氏再遷葬於中山市。.
查看 二次革命和盧慕貞
盛宣怀
盛宣怀(),字杏荪(杏生、荇生)、幼勖,号補樓愚齋、次沂、止叟等,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國立交通大學)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 盛家直到現代仍聲勢顯赫,如香港亞洲電視前執行董事盛品儒為盛宣懷直系後人,盛品儒堂兄、亞視電視主要投資者王征(又名盛承宗)為其堂弟的曾孫。值得一提的是,盛宣懷也是臺灣政商界聞人辜振甫的姑父。.
查看 二次革命和盛宣怀
癸丑报灾
丑报灾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当局对于对报业的查禁和整顿,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事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镇压二次革命时,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时有发生。同时国民党系报纸被全部查封。上海地区的《民立报》、《天铎报》虽因在租界未被查封,但也因在上海地区禁止销售而被迫停刊。民国元年全国报刊约500家,北京占1/5。“二次革命”后,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新闻出版遭受重大打击。1913年正逢农历癸丑年,当时新闻出版人将这一事件为“癸丑报灾”。.
查看 二次革命和癸丑报灾
白逾桓
白逾桓(),字楚香,湖北京山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及报界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白逾桓
韓莊戰鬥
韓莊戰鬥發生於1913年的二次革命,也是於中國袁世凱執政之中華民國時期,地點則是在江蘇徐州韓莊一帶。.
查看 二次革命和韓莊戰鬥
韓恢
韓恢(),字复炎,今中國江蘇省泗陽縣史集鄉韓圩村人。中華民國軍事人物,曾擔任討袁軍江北總司令。.
查看 二次革命和韓恢
韋寶珊
韋寶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名廷俊,小名玉,字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以及在1891年成功協助設立團防局委員會。韋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間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1842年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韋爵士任內曾協調英國與新界鄉民,使新界成功於1898年納入香港版圖,他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亦擔任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及革命軍胡漢民之間的保證人,具有一定聲望。 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韋爵士早於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查看 二次革命和韋寶珊
韋愨
韦悫(),原名乃坤,别号捧丹,笔名普天。广东香山县翠微乡(后广东省中山县翠微村,现广东省珠海市翠微村)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1914年赴英国留学,翌年转往美国。1918年获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文学士学位,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秘书兼外交部秘书,上海教育局局长,上海青年会中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商务印书馆编审部主任等。进入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任新四军江淮大学校长,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华东大学校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华侨大学代理校长,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查看 二次革命和韋愨
莱比锡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莱比锡号(SMS Leipzig)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六号舰,以德国城市莱比锡命名。它由不来梅的承建,于1904年开始、1905年3月、至1906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节。 莱比锡号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东亚基地度过;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它正在墨西哥沿岸巡航。重返东亚分舰队后,它前往南美海域参加,随分舰队在那里战胜并击沉了两艘英国装甲巡洋舰。一个月后,它又参与了,这一次则是东亚分舰队遭摧毁。莱比锡号在受到英国巡洋舰和的追击后沉没;其大部分船员在战斗中罹难,仅18人生还。.
革命和叛亂列表
這是一個歷史上世界各地革命和叛亂的列表。.
查看 二次革命和革命和叛亂列表
顏德基
德基()名应纯,字德基,以字行,四川省开江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顏德基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查看 二次革命和袁世凯
袁克定
袁克定(),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外号袁大瘸子,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原配--氏所生。弟弟袁克文。.
查看 二次革命和袁克定
袁长坤
袁长坤()字静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电报业先驱,清朝及中华民国电政官员。.
查看 二次革命和袁长坤
馬曉軍
晓军()字翰东,广西省容县松山镇慈堂村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容县招商网,于2013-06-26查阅.
查看 二次革命和馬曉軍
馮國璋
馮國璋(),字华甫,直隶省河间府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直系领袖,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大總統。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165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馮國璋
馮自由
馮自由(),原名懋龍,字健華,祖籍廣東省南海縣,生于日本横滨。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历史学家。冯自由回忆录——革命逸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作者简介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8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馮自由
覃振
覃振(),原名道让,字理鸣,湖南桃源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覃振
討袁運動
討袁運動可以指:.
查看 二次革命和討袁運動
許崇灝
許崇灝(),字晴江,號公武。廣東番禺人,生於北京。江南陸軍學堂步兵科畢業。二次革命時任江蘇討袁軍參謀長、總司令。1916年任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參謀、粵桂滇贛聯軍兵站總監。1917年任陝西省長公署參議。1918年起歷任粵贛湘邊防督辦參謀長、粵漢鐵路督辦、總理、粵漢鐵路護路總司令、粵軍總司令部顧問等職。1923年任大本營參議。1924年任廣東財政委員會委員。1928年任考試院秘書。1929年代考試院秘書長。1932年真除。1941年起任國民政府委員、顧問等職。中共建國後曾任上海市參事室參事、上海市政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
查看 二次革命和許崇灝
許崇智
許崇智(),字汝為,生於廣東番禺,建國粵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許崇智
許德珩
許德珩,原名许础,字楚生,生於江西九江。中國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学社创始人,曾任水產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查看 二次革命和許德珩
马君武
君武(),名「和」,字「君武」,广西桂林人,中国教育家、翻译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夏大学首任校长,广西大学的创建人。短暫出任廣西省省長。柏林大學工程物理學博士。.
查看 二次革命和马君武
马玉仁
玉仁()原名日仁,字伯良,江苏盐城人。中華民國軍事将领,官至陆军中將,為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將領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马玉仁
马文车
文车(),号心竹,浙江东阳马宅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马文车
詹大悲
詹大悲,原名培瀚,一名瀚,字質存,湖北蘄春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
查看 二次革命和詹大悲
高剑父
剑父(),名崙,字爵廷,号剑父,广东省番禺县人(今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员岗村),同盟会会员,知名画家、教育家。他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与高奇峰、陈树人并称“岭南三杰”。.
查看 二次革命和高剑父
謝百城
謝百城(),名書麟,四川省中江縣今長安鄉人,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查看 二次革命和謝百城
魏斯炅
魏斯炅()字阜欧,江西省金溪县呜山乡东京村魏家(今属石门乡)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魏斯炅
護國戰爭
護國戰爭(又稱護國戰役、護國運動、反帝戰爭、反帝制戰爭;民國四至五年,即1915年至1916年)是發生在中華民國的政變,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佈接受君主立宪帝制,蔡锷、唐繼堯、李烈鈞等宣布雲南獨立,並且发动反北洋政府的内战。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佈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佈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病逝。.
查看 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指由孫文領導,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因陳炯明反對孫文後失敗並向段祺瑞主持的北洋政府和談而結束。在中國國民黨歷史中,亦稱為「三次革命」。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的臨時憲法)。.
查看 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
鮑貴卿
鮑貴卿(),字霆九,奉天府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清末、中華民国軍事將領、政治人物。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奉系軍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鮑貴卿
讀音統一會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13年2月15日至5月22日召開「讀音統一會」,通過「國音標準」以及拼注國音的「注音字母」。.
查看 二次革命和讀音統一會
谭人凤
谭人凤(),字有府,号石屏,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中国湖南隆回县鸭田镇人,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初年著名政治军事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谭人凤
谭延闿
譚延闓(),幼名寶璐,字組庵,或作祖庵、組安、祖安,別號無畏,齋號切齋,湖南茶陵人,民國初年政治人物,曾任湖南都督,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亦長於詩法、書法、槍法,綽號「譚三法」,當年與陳三立、譚復生並稱「湖湘三公子」。 父親譚鍾麟曾任清戶部左侍郎、工部尚書、閩浙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他镇压了1895年孙中山第一次广州起义。.
查看 二次革命和谭延闿
谭熙鸿
谭熙鸿(),号仲逵,江苏吴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国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物学系首任系主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首任院长。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谭伯鲁,回忆先父谭熙鸿,钟山风雨2009年第6期。.
查看 二次革命和谭熙鸿
谭浩明
譚浩明()字月波,壮族,广西省太平府龙州厅(今龙州县)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政治家。桂軍领导人之一,旧桂系成员,陆荣廷的義弟(其姐姐是陆荣廷的妻子)。.
查看 二次革命和谭浩明
黨國體制
國體制(简称黨國),政治學名詞,是一黨制政府的政治理想,由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而全面控制國家機器的政體。黨國與憲政主義國體之根本不同,在於前者的主權直接屬於黨組織而非後者的國民,即使國家憲法亦清楚表明服務黨組織。國民若希望參政,得先成為黨員甚至幹部。除非黨章特別規定,否則法律在理論上無權規範黨員;一旦黨組織介入,司法及執法機關不得審訊、偵緝甚至調查相關人士。因此黨國體制下並無所謂三權分立,因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權力只是隸屬黨組織的不同部門而已。 黨國體制現時主要在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實行,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以及前共產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此外,在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厄立特里亞國、德涅斯特河沿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以及南蘇丹共和國等,也有類似的體制出現。歷史上奉行法西斯主義的納粹德國及其傀儡國,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統治下的中華民國,以及二戰時期的日本也多數為黨國一體的行政體制。.
查看 二次革命和黨國體制
黃強
黃強(),字莫京,廣東省龍川縣附城鎮人,中華民國政治、軍事人物。曾任廈門市長、高雄市長等職。.
查看 二次革命和黃強
黄士龙
士龙()广东花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黄士龙
黄兴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著名的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黃興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興集》、《黃克強先生全集》、《黄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查看 二次革命和黄兴
黄郛
黃郛(),原名紹麟,字膺白,號昭甫,浙江省紹興府上虞县百官镇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黄郛
黄明堂
明堂()字德新,广东钦县(今广西钦州)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493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黄明堂
龚镇洲
龚镇洲()名振鹏,字镇洲,以字行。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龚镇洲
龚澎
龚澎()女,原名龚维航,安徽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龚澎
龍毓峻
龙毓峻(),字鐵元,自署桀廣,晚號桀叟。湖南攸縣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龍毓峻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查看 二次革命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电视剧)
《辛亥革命》(Xin Hai Ge M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纪念辛亥革命百年(1911-2011)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本剧有众多明星加盟演出,2011年9月27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
龙济光
龙济光(),字子诚(亦作紫丞、子澄),哈尼族,云南省臨安府蒙自县逢春嶺納更土司(今其辖地属元阳县)。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曾任广西提督,广东安抚使、都督兼署民政长,两广巡阅使。.
查看 二次革命和龙济光
进步党 (中国)
进步党是中华民国初期的一个政党,成立于1913年5月29日。.
錢永銘
錢永銘(),字新之,晩号北監老人。江蘇省松江府上海县人。中華民国实业家、銀行家、政治家。属于浙江財閥。.
查看 二次革命和錢永銘
范光启
范光启(),字鸿仙,笔名孤鸿,安徽合肥县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軍事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范光启
范贤方
范贤方(1877年—1917年),民国司法人物、辛亥革命人物。字仰乔,又字仰峤,号仲壶,谱名贤梓。浙江鄞县县城(今属宁波市海曙区)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范贤方
胡秉柯
胡秉柯(),字質齋。湖北潛江太和場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胡秉柯
胡瑛
胡瑛(),字经武,号萱庵,中国湖南省常德府桃源县上乡下白石村人,中國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胡瑛
胡毅生
胡毅生()名毅,字毅生,号隋斋,以字行,广东番禺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胡毅生
胡漢民
胡漢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清末民初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區)人。自稱汉民,意为不做滿清臣民,做大汉之民。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胡漢民
胡景伊
胡景伊(),字文瀾。四川省重慶府巴县人。中华民国四川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胡景伊
郑祖荫
郑祖荫(),字兰荪,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中国革命家,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国民党党员。.
查看 二次革命和郑祖荫
郑汝成
郑汝成()字子敬,直隶省静海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海军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郑汝成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是中國大陸一部近代史電視連續劇,共六十集(内容等同于海外68集版《满清末代王朝》),但中国大陆地区观众只能看到五十九集。由張黎執導。中国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开机拍摄,2003年出品。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廿年間的中國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庚子後新政、預備立憲、丁未政潮、孫中山革命起義、宋教仁案與二次革命、洪憲帝制、張勳復辟等史事。敘事主要圍繞以下六位主角發展: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袁世凱、孫中山。該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一次後即被停止重播,其影碟仍被允许发行。該劇第59集中,孫文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演说,在第一次播出時被刪剪。2003年,該劇在臺灣由緯來綜合台及中視以《滿清末代王朝》之名先後播出。2005年,香港無綫電視購得該劇集之播映權。 《走向共和》是中國歷史劇突破舊思維的一種嘗試,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與迴響。传言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播出該劇時刪除了一些情節(如第59集末尾孙文在上海大礼堂的讲演),雖然事實上央视在播出的时候确实播放了最后孙文的演讲,但是只播放了部分内容而刪減了許多孫文痛批專制的部分,甚至被許多文章認為是在諷諭目前中共當權者;而整部戲裡在中國被删减了许多民主憲政發展的镜头,完整版在台灣的「滿清末代王朝」始可見全貌。除此之外海外未刪減正體中文版的「走向共和」亦也可見全貌。.
查看 二次革命和走向共和
赵又新
赵又新()名复祥,字又新,以字行,号凤阶,云南顺宁(今凤庆县)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滇军指挥官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赵又新
赵恒惕
赵恒惕(),字夷午、彝五,号炎午。湖南衡山人。1920~1926年湖南军政首领,聯省自治擁護者。二次革命和國民黨內反孫中山派系的代表人物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赵恒惕
赵欣伯
赵欣伯(),满族,順天府宛平县人,中華民国、满洲国的政治人物、法学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赵欣伯
赵正平 (汪精卫政权)
趙正平(),字厚生,齋號仁齋,中國江蘇省寶山縣(今上海市寶山區)人。汪精衛政權政治人物,曾任教育部長以及國立上海大學校長。.
藍天蔚
藍天蔚,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中国民主革命家。 張奇林「藍天蔚」『民国人物传 第11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書局、2002年。ISBN 7-101-02394-0。.
查看 二次革命和藍天蔚
董显光
董显光(),浙江省宁波鄞县茅山乡董家跳村人。著名报人、作家、外交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董显光
葉夏聲
叶夏声()字竞生,又字兢生。广东省番禺县江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葉夏聲
葉惠鈞
葉惠鈞()初名增铭,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清朝及中华民国商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葉惠鈞
葛敬恩
葛敬恩(),字湛侯,浙江嘉兴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葛敬恩
钮传善
钮传善(),字元伯,江西九江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Who's Who in China 3rd ed,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Shanghai), 1925, p.617-618.
查看 二次革命和钮传善
钮永建
《最新支那要人传》中的钮永建照片 钮永建(),字惕生,江蘇省松江府上海县马桥镇俞塘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楊克義「鈕永建.
查看 二次革命和钮永建
钱化佛
钱化佛()原名钱苏汉,号玉斋,别号化佛,江苏常州人,海派京剧丑角,电影及话剧演员暨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钱化佛
邵元沖
邵元沖,初名驥,字翼如。浙江省紹興府山阴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国政治家。曾任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的第一任杭州市市長、立法院副院長、代院長。他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作詞者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邵元沖
邵飘萍
邵飘萍(),原名邵新成,字振青,号飘萍,学名锡康,后改作镜清。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中共秘密黨員,著名新闻工作者,1918年创办《京报》。被称为新闻界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根据他的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26年,被北洋政府处决。.
查看 二次革命和邵飘萍
肇和號巡洋艦
肇和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肇和級防護巡洋艦首舰。本舰为中华民国所继承,加入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1937年虎门保卫战期间在虎门要塞附近与日本海军舰艇互相炮击,而这也是中日双方在战争中仅有的一次水面舰艇对射的战斗。其后本舰遭日军空袭重创坐沉。 本舰根据装甲防护方式可以划分为防护巡洋舰;根据设计时的预定用途则可以划分为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查看 二次革命和肇和號巡洋艦
蓝建枢
蓝建枢(),字季北,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朝和中华民国初年海军中將。.
查看 二次革命和蓝建枢
蔡公时
蔡公时(),字公时,别号虎痴、公痴、痴公,江西九江人。中華民國外交官員。清末時追隨孫中山参加革命。北伐戰爭時,隨國軍任外交主任,1928年5月3日於濟南被日軍殺害,稱五三慘案。.
查看 二次革命和蔡公时
蔡突靈
蔡突靈()又名复灵,名少钧,号少黄,江西省宜丰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蔡突靈
蔡鍔與小鳳仙
《蔡鍔與小鳳仙》(In The Chamber Of Bliss)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民初劇集,由劉松仁及周海媚領銜主演,並由林嘉華、馬國明、田蕊妮、湯盈盈及梁靖琪聯合主演,監製黃偉聲。此劇為2009年節目巡禮劇集之一及2009無綫節目精選第二季劇集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蔡鍔與小鳳仙
蔡锷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祖籍原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今邵阳市大祥区),出生成长于原寶慶府武冈州山门(今属邵陽市洞口县)。清末民初政治家、军事家。曾經响应辛亥革命,後來發動反對袁世凱复辟帝制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以维护宪政,被称为护国大将军,被誉为军神。.
查看 二次革命和蔡锷
蔡济民
蔡济民()原名国桢,字幼襄(又作幼香)。湖北黄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武昌起义领导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蔡济民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查看 二次革命和蔣中正
鄧鏗
鄧鏗(),又名仕元,字仲元。廣東惠陽人。中國軍人,陸軍上將,革命家,中華民國建國元勳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鄧鏗
鄧青陽
邓青阳(),原名宪甫,字秀吉,广东三水白坭中灶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鄧青陽
鄧澤如
邓泽如()原名邓恩,号愚翁,生于广东新會,马来西亚华侨,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鄧澤如
鄧文翬
鄧文翬()原名文辉,号翥青,江西省峡江县仁和乡北泉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章开沅,辛亥革命辞典,武汉出版社,1991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鄧文翬
鄭愾辰
鄭愾辰()原名德元,号慨尘,福建省福清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鄭愾辰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列表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驻上海总领事(British Consul General in Shanghai),简称英国驻沪总领事,前身为英国驻上海领事、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和英国驻华代办处派驻上海侨务专员。是联合王国派驻上海及周围地区处理外交、侨民、签证等事务的全权代表,始设于1842年,最初名为钦命驻扎上海管理英国事务管事官。1880年,驻沪领事升格为总领事。首任领事为乔治·巴富尔爵士,现任总领事为吴侨文先生。总领事办公场所为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现址位于北京西路嘉地中心内。.
雷奋
雷奋(),字继兴,清朝江苏省松江府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清朝至中華民國初期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雷奋
雷震春
雷震春(),字朝彦,安徽宿州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雷震春
通濟號練習艦
通济号练习舰是清朝末期建造的一艘训练舰。本舰原建造目标为兵商两用巡洋舰,后由北洋水师接收并改装为练习舰。1911年本舰参加了辛亥革命,此后长期作为中華民國海軍的练习舰而使用,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1937年为防备日军沿长江进攻,本舰自沉于江阴要塞附近长江航道上,成为江阴封锁线的一部分。 本舰的分类在不同资料中有不同说法。改建前有中等快船(中等巡洋舰)、炮舰、运输舰等说法,改建后有练船(训练舰)、练习巡洋舰等。 本舰原名“建靖”,乃是按福建水师为成对军舰命名的惯例,以“福建”拆字并搭配一个字而来陈悦,#近代国造舰船志,位置4256。调拨给北洋水师后,北洋方面按照练习舰的命名方式,改名为“通济”陈悦,#近代国造舰船志,位置4267。民国时代中央海军官兵大多都在本舰上受训过,与本舰有深厚感情,常昵称本舰为“老通济”、“通伯”陈悦,#近代国造舰船志,位置4385或“济伯”王晓华,#国殇7,88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通濟號練習艦
逸仙公園
逸仙公園位於台灣台北市台北車站附近,又名國父史蹟紀念館。該公園為紀念孫中山的小巧公園。中華民國選擇此處作為紀念該國國父的公園之一,主要原因是該地為孫逸仙於1913年來台時下榻的料亭。該料亭亦為當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與孫逸仙會談政情的場所。現址為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46號,北靠市民大道一段、東靠中山北路一段、西靠台北車站。.
查看 二次革命和逸仙公園
耿伯钊
耿伯钊()字觐文,湖北安陆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耿伯钊
陳家鼎
陳家鼎()字汉元,湖南宁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陳家鼎
陳中孚 (1882年生)
中孚()字奇曽,江蘇省蘇州府吴县人,中華民国政治人物。;;.
陳其美
陳其美,字英士,浙江吳興人。中华民国早期政治人物,青幫代表人物,暗殺了陶骏保、陶成章、夏瑞芳、郑汝成等异己,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文的左右股肱,後遭暗殺身亡。弟陈其采,字蔼士。兄陈其业,字勤士。陳其美有兩侄,陳果夫及陳立夫,二人由陳其美引介於蔣中正,與蔣中正關係密切,後來兄弟俱成為國民黨內大員,主管黨務,被廣稱為CC系。陳其美與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于孫文。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陳其美
陳其采
陳其采()字藹士,别号涵廬,浙江省湖州府(今吴兴区)人,清末、中華民国軍事将领、政治家、銀行家、实业家。陈其业、陳其美的弟弟,陳果夫、陳立夫兄弟(陈其业之子)的叔父。.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陳其采
陳繼承
继承()别号武民,江苏靖江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蒋介石的嫡系。.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陳繼承
陳述經
陳述經(1896-1978),廣東省澄海縣人。南京國民政府參軍處少將,歷任中華民國廣東省議會副議長及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省代表。中國國民黨內中央俱乐部(CC)派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陳述經
陳果夫
陳果夫(),名祖燾,字果夫。浙江吳興東林澤河里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陳果夫及其弟陳立夫與蔣介石關係密切,在大陸時期為蔣所倚重,負責國民黨內組織及黨務,有「二陳」、「CC系」之稱。.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陳果夫
陳景華
陳景華(),自署無恙生,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人。曾任廣西桂平縣、贵县(今广西贵港)知縣,為酷吏,任內劫掠財物、濫殺無辜、殺人如麻,被兩廣總督岑春煊判死刑,後脫逃到南洋,成為同盟會重要幹部。因為支持二次革命,1913年被袁世凯亲信龙济光誘殺。.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陳景華
陸榮廷
陆荣廷(),原名亚宋,字干卿,广西省思恩府武缘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壮族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军事将领,旧桂系首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陸榮廷
陈劭先
劭先(),原名陈承志,清江县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其早年就读于南京两江师范学院。1919年,加入共进会,后并入同盟会,当选江苏省同盟会支部干事、樟树镇分部部长。1912年,当选省议会议员,次年参加二次革命,随后失败流亡日本。随后加入中华革命党,协助朱执信等人在云南起义,并任江西省议员、滇赣联军第四军顾问、军需处长。1922年,协助孙中山赴赣南召广东北伐军各部回粤。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一军总参谋长,进军浙沪,随后参加桂系反蒋活动。1936年,遭特务绑架押解南京,后经营救释放。抗日战争期间,应李宗仁邀请至桂林。历任广西绥靖公署顾问、广西省政府顾问、广西建设研究会驻会常委,随后与中共地下党进行联系,掩护邹韬奋、范长江、李克农脱险,保护柳亚子、何香凝、茅盾等人来桂工作。随后与中共中央南方局等人在昭平县招募部队进行抗日活动。1947年,离开广西往香港,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建工作,负责出版《文汇报》。1949年,与李济深、柳亚子、马寅初等人北上,拥护中共立场,并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陈劭先
陈岱础
岱础(),福建闽侯人,出生于上海,其父陈模为二次革命烈士。 陈岱础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欧美留学,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后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专员、秘书。1943年起,历任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等秘书、参事,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顾问,外交部代理亚西司司长,美洲司司长。195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館公使。1959年返台任外交部顾问。1962年又出任中华民国驻利比里亚大使。1967年调回后任教于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从1971年起至1979年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为止任驻美国大使馆公使。后又曾任亚太国会议员联合会副秘书长、淡江大学教授、世界反共联盟中华民国分会顾问、行政院新闻局顾问、外交部顾问等职。.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陈岱础
陈炯明
炯明(),字競存,绰号「阿--」,惠州府海豐縣人,曾經出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及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主政广东期间推动广东建设,设立广州市。陈炯明為無政府主義者,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他反对以武力統一北方,并且因此驅逐其曾經支持的孫中山。最后陈炯明被孫中山打敗,退居香港。.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陈炯明
陈炳焜
炳焜(),字舜琴,广西省柳州府马平县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旧桂系要人之一,与岑春煊、陆荣廷并称广西“前三杰”。劉立道「陳炳.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陈炳焜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陈独秀
陈赞贤
赞贤()字子襄,江西省南康县(今赣州市南康区)东山镇人,中华民国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党员。.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陈赞贤
陈陶遗
陶遗(),原名公瑶,更名剑虹,一名水,字止斋,一字卧子,别字淘夷、陶怡,号道一、天真道人,中国江苏省金山县松隐镇(今属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陈陶遗
陆军第六镇
陆军第六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的新军编制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师的规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组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起,十二月袁世凯奏请以武卫右军主力和张之洞的南洋自强军主力,加上从第三镇抽调步队各标第二营(共四营)等合编组成。次年正月成镇。初为北洋第四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全国军队统一编号,改称陆军第六镇。驻北京南苑。辖第11协和第12协。历任统制有段祺瑞、王士珍、赵国贤、吴禄贞、李纯。徐树铮曾任段祺瑞的参谋。 武昌起义爆发时,其统制是吴禄贞。11协协统李纯,12协协统吴鸿昌,参谋官张联棻。1911年11月7日,吴禄贞被马步周暗杀。之后,李纯接任六镇统制,参加南下镇压辛亥革命军事行动。 民国之后改名为陆军第六师,李纯任师长,1913年率部进入江西参加镇压二次革命,后任江西都督,再后江苏都督。李纯为冯国璋的嫡系。 李纯都江西后,马继曾继任六师师长。护国战争时期六师进军湘西,因遭贵州护国军强烈,马继曾兵败,于湖南省麻阳县自杀,第11旅旅长周文炳升任。不久周亦兵败,患上精神病,乃由第12旅旅长齐燮元升任。.
查看 二次革命和陆军第六镇
柏文蔚
柏文蔚(),字烈武,安徽省鳳陽府寿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政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柏文蔚
柳大任
柳大任(),原名扬谷,字聘农,也作病农,湖南长沙粱梨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他是华兴会的骨干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柳大任
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縣(今临澧縣)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查看 二次革命和林伯渠
林修梅
林修梅()名祖坤,字浴凡,今湖南省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孙中山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陆军上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林修梅
林直勉
林直勉(),原名培光,字紹軒,晚号鲁直。在与朋友的通信中,曾落款林畲、林虞、林愚。廣東東莞石龍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书法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林直勉
林虎
林虎(),原名荫清,字隐青,广西省陆川县人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2010年2月1日初版。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早年为革命派人士,后属旧桂系。李微「林虎.
查看 二次革命和林虎
李厚基
李厚基() ,字培之,祖籍江苏省徐州府铜山县大王楼村(今属丰县梁寨镇)。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张绍祖、张建虹,寓居津门的福建督军李厚基,载 李正中主编,近代天津名人故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北洋政府时期全威将军、建武将军,是李鸿章直隶总督署卫队管带、北洋陆军第四镇第七协协统、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四师第七旅旅长、福建镇守使和护军使、福建督军兼巡抚,掌管福建省军政大权。.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厚基
李家钰
李家鈺(),字其相,四川省蒲江县大興鄉窗子壩村人,清光緒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892年4月25日)生,中華民國軍人。他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军衔最高的將領之一,逝世后追授為陸軍上將。.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家钰
李廷玉
李廷玉()字实忱,直隶天津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廷玉
李章达
李章达()字南溟,广东省东莞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章达
李經羲
李經羲()字仲仙、仲轩,号悔庵、蜕叟。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人,清末民初政治家。清末历任各地巡抚、总督,中华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他是李鸿章三弟李鹤章之子。.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經羲
李纯 (民国)
李纯(),字秀山,直隶天津河北水梯子人,直系将领,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和王占元、陳光遠合称「長江三督」。.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纯 (民国)
李烈钧
李烈钧()字协和,号侠黄,江西省南昌府武宁县罗溪人。清末及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政治家。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成员,孫文(孫中山)的亲信。李直「李烈鈞.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烈钧
李煜堂
李煜堂(,又名文奎),原籍廣東省新寧縣(今台山市)。 同盟會李自重之父親。 李煜堂是廣東實業家、香港富商、廣東實業集團董事。在1902年,先後創立多間保險公司:聯益、康年,聯泰、羊城、聯保等,分店遍佈中國口岸及南洋諸島。民國前六年秋,李煜堂曾經集資及贊助《中國日報》,渡過難關。.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煜堂
李鼎新
李鼎新()字承梅,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中華民國海軍上將,曾任海軍總長。.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鼎新
李锡九
李锡九(),原名永声,又名立三,直隶(今河北)安平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锡九
李根源
李根源(),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高黎贡山人,出生于云南省腾越厅(今梁河县)九保街,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政治家、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根源
李湛阳
李湛阳() ,字--,云南昭通府魯甸廳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商界领袖、军事及政治人物《约法会议纪录》第131页 。.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湛阳
李準 (清朝)
李--(),四川省邻水县太安鄉太安里柑子舖李家壩人(今柑子乡活水沟桅子湾人)。 原名繼武,派名新業,亦名木,字直繩,又字志萊,號恒齋、默齋,別號任庵、平叔。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初六日子时生。是百年來維護南海諸島主權最力的海軍高級將領。 李--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李徵庸(人称李铁船)是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官至钦差督办四川矿务商务大臣,头品顶戴,三品卿衔。李--17岁时前往父亲在广东的任所,但两次应试均不第。1895年,其父捐其为监生、同知衔候补道员。 1895年冬,李--奉张之洞委派,前往湖北赈捐,受其赏识,被保以知府补用。1898年,实任广东钱局提调,次年兼任海防善后局提调和广东省厘金局总办。1902年,李--为两广总督岑春煊赏识,由文入武,任广东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镇压洪全福起事,捕获巨盗林瓜泗。因此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授予南澳镇总兵一职,赏头品顶戴和“果勇巴图鲁”称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召见李--,升任广东水师提督。 李在广东水师提督任内,先后率舰巡查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再次宣示了中国对该两处群岛的主权,为纪念他的功绩,今日南沙群岛内尚命名有李準滩。 李由于长期率部在广东镇压革命党起事,深为革命党所恨,数次遭到刺杀,先后两次重伤。1911年,革命党发动黄花岗起义,李--率部镇压之,但旋即遭到两广总督张鸣岐猜忌,遂转而靠近革命党,与胡汉民秘密联络。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率部响应,迎接胡汉民前往广州就任都督。 1912年,李--应袁世凯邀请,前往北京出任高等军事顾问,後由段祺瑞政府封直威将军。二次革命后,李被任命为广东宣慰使,前往调停广东局势,1916年去职,其后隐居天津,以研习书法、撰写剧本度日。晚年成为书法名家,曾为《大公报》题写报名。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1936年11月22日) 病逝于天津。 李--所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至今仍是中国政府用以证明其对东沙、西沙等海岛主权的重要文献。.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準 (清朝)
李文範
李文範()字君佩,广東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李文範
杨希闵
杨希闵() ,字绍基,云南省大理府宾川州平川街人,中华民国滇军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杨希闵
杨庶堪
杨庶堪()名先达,字品璋,后改字沧白,号庶堪,晩号邠齋,以号行世,四川省重庆府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杨庶堪
杨虎
杨虎(),字啸天,中国安徽省寧国府宁国县杨山乡人,国军陆军中将,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杨虎
杭辛斋
杭辛斋(),清末民初办报人、易学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杭辛斋
杜鍚珪
杜鍚珪(),字慎丞、慎臣,号石鍾,福建省福州府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华民国海军将领、政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杜鍚珪
梁钟汉
梁鐘漢(),字瑞堂,湖北汉川马口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梁钟汉
楊森
杨森()旧名淑泽、伯坚,字子惠,四川省順慶府广安州龙台寺(在今广安市广安区)人。国民革命军將領,川军高级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楊森
欧事研究会
欧事研究会,民国初年的政治团体,国民党党史中的一个阶段。1914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查看 二次革命和欧事研究会
欧阳煜
欧阳煜(),原籍四川省遂宁县,寄居贵州省铜仁县,中国民主革命家、军事将领。陆军第三师报告书,载 近代史资料1980年第2期,第152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欧阳煜
欧阳武
欧阳武(),江西省吉水縣枫江林桥村人。 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欧阳武
殷汝驪
殷汝驪(),字鋳夫。中国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国政治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殷汝驪
殷汝耕
殷汝耕(),浙江温州平陽人(今属苍南),字亦農。中國的財稅官僚與近代政治人物,並曾出任日本扶植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要職。.
查看 二次革命和殷汝耕
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國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為中華民國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和領導人。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查看 二次革命和段祺瑞
段芝貴
段芝貴(),字香巖,安徽合肥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段芝貴
民立报
《民立报》是于右任1910年在上海创办的报纸,到1913年9月4日停刊,发行时间为3年。1911年,被同盟会定为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对辛亥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当时国内影响較大的一份日报。.
查看 二次革命和民立报
江亢虎
江亢虎(),原名绍铨,号洪水、亢庐,祖籍安徽省旌德县江村,生于江西省广信府弋阳县陶湾。中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者,中国社会党创始人,后担任汪精卫政权的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副院长等职。.
查看 二次革命和江亢虎
江西省議會
江西省議會,是自民國元年(1912年)2月1日由江西諮議局改立為江西臨時議會為始,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北伐軍進駐江西為終的這段時期中,江西地區的最高的民意機構。.
查看 二次革命和江西省議會
汤化龙
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法学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汤化龙
汤芗铭
汤芗铭(),字铸新,湖北省黄州府蕲水县(今浠水)南凉人。清朝海军军官、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将领及政治家、佛经翻译家。佛教居士。 兄汤化龙,曾任民元國會衆議院議長、教育部總長、內務部總長。.
查看 二次革命和汤芗铭
汪精卫
汪兆銘,表字季新,別號精卫(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人物、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柯桥区),生于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被捕。本应处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对日求和,與日本合作,建立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为名的傀儡政权。.
查看 二次革命和汪精卫
汪瑞闓
汪瑞闓()安徽省泗州盱眙县人,中華民国政治家。曾任中華民国維新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浙江省省長。.
查看 二次革命和汪瑞闓
河南省 (中華民國)
河南省,為中華民國的一省,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豫」。.
沈嘉炎
沈嘉炎()字竹白,号明甫,祖籍浙江绍兴,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沈嘉炎
沈翔雲
沈翔雲(),字虬齋,一字心岫,浙江乌程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沈翔雲
沈鴻英
沈鴻英()原名亞英,字冠南,廣西省雒容县(今柳州市鱼峰区雒容镇)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属于旧桂系。.
查看 二次革命和沈鴻英
沈振亚
沈振亚(1892年-1948年,一说1975年),中华民国军事人物,少将军衔。别号东平,浙江余姚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沈振亚
沙淦
沙淦()字宝琛,别号憤憤。江蘇省通州興仁鎮李観音堂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无政府主义者。.
查看 二次革命和沙淦
洪兆麟
洪兆麟()字湘丞,湖南宁乡西冲山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洪兆麟
洪承點
洪承點(),字醒黄,江苏仪征人。中國民主革命家、軍事人物。與巴泽宪並稱“洪巴”。.
查看 二次革命和洪承點
湘军
湘军,或称湘勇,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由湖南(湘)长沙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国藩姻亲罗泽南家族、新宁江忠源家族等统领的乡勇合并而成的軍隊。 初创时募水勇五千人,分为十营,其中在湘潭募水军四营,以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为营官,衡州募六营,以成名标、褚殿元、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为营官;陆勇五千余人,以塔齐布、周凤山等为营官。水路以褚汝航为各营总统,陆军以塔齐布为诸将先锋,合计员弁兵勇夫役一万七千余人。后期名将包括李续宾、李续宾长子李光久、鲍超、吳大澂。曾国藩统领湘军与清廷湖南巡抚骆秉章是合作的关系。左宗棠原是骆秉章麾下,后自成一军,与曾国藩湘军、湖北胡林翼军队并列,被视为广义上的湘军。 湘军历经太平天国、捻军、甲午战争,1895年3月被日軍第一軍及第二軍於牛莊鎮、田庄台镇围歼,李光久只身逃出牛庄,湘军后逐渐解散。.
查看 二次革命和湘军
湖南省 (中華民國)
湖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湘」。.
滿蒙問題
满蒙问题()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为攫取在中国东北(即满洲)和内蒙古的利益而制造的一些列事件的统称。是日本在完成对朝鲜半岛的殖民地化后,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查看 二次革命和滿蒙問題
潘鸿钧
潘鸿钧()字子和,河南鲁山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原属张怀芝、郑士琦部,后投归吴佩孚。来新夏,北洋军阀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87页.
查看 二次革命和潘鸿钧
朱卓文
朱卓文()名仕超,又名式武,字卓文,以字行。广东省香山县张家边区西桠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国早期飞行员之一。.
查看 二次革命和朱卓文
朱山 (四川江安)
朱山(),字云石,四川江安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清朝记者,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朱紹良
朱绍良(),字一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福建省福州市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朱紹良
朱瑞 (1883年)
朱瑞(),字介人,中国浙江海盐武原镇人。清末民初軍人、革命家、政治家。清末光復会成員。中华民国初期浙軍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朱宗震「朱.
朱熙
朱熙(),字琛甫,湖南汉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朱熙
朱葆诚
朱葆诚(),男,字一之,江苏昆山玉山镇人。中国清朝至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朱葆诚
朱溥恩
朱溥恩()字稚竹,江苏常州三井乡长沟村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朱溥恩
朱执信
朱执信(),名大符,字执信,以字行。广州人,祖籍浙江萧山,出生于廣東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区豪賢路)。中国近代革命家、理论家。是孙中山的文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朱执信
惠又光
惠又光()名思温,字又光(又作有光、幼光、友光),以字行。陕西清涧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惠又光
戢翼翹
戢翼翘()字勳臣,一字勁成李毓澍、陳存恭,戢翼翹先生訪問纪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湖北省房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戢翼翹
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
Category:战争列表 Category:20世纪战争 Category:20世纪相关列表.
海容级巡洋舰
海容级巡洋舰是清朝海军於甲午戰爭後向德国採購的防护巡洋舰,共有海容、海筹、海琛三艘同级舰。 三舰均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每艘造价为16万3千英镑。1898年三舰陆续返回大沽,由直隶总督裕禄验收。1937年9月抗日战争期间,三舰都奉命在江阴自沉入长江,以延缓日本海军循长江而上的作战意图。.
查看 二次革命和海容级巡洋舰
海容號防護巡洋艦
海容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海容级巡洋舰首舰。辛亥革命后本舰参加革命,加入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最终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在江阴要塞附近自沉。 清末总理衙门主持海军建设时期,所购军舰均以“海”字开头。本舰作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海军重建时期新购主力军舰之一,舰名寓意“布局有容”。.
海琛號防護巡洋艦
海琛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海容级巡洋舰三号舰。辛亥革命后本舰参加革命,加入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最终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在江阴要塞附近自沉。 清末总理衙门主持海军建设时期,所购军舰均以“海”字开头。本舰作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海军重建时期新购主力军舰之一,舰名寓意“成果昭著”。.
海籌號防護巡洋艦
海筹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海容级巡洋舰二号舰。辛亥革命后本舰参加革命,加入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最终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在江阴要塞附近自沉。 清末总理衙门主持海军建设时期,所购军舰均以“海”字开头。本舰作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海军重建时期新购主力军舰之一,舰名寓意“筹划海防”。.
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1910年代末期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運動,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五四运动。新文化運動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中国共产党根据毛主席语录坚称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近代马列史學家把這一階段的文化運動稱為五四文化運動。1924年4月1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黨和團的組織開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誕辰),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都肯定五四文化運動,但是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新文化運動」和與之相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均產生了大影響。.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方策
方策()字定中,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方策
方聲濤
方聲濤(),字韻松,中國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政治人物。胡健國,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1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方聲濤
方覺慧
方覺慧()原名方士楷、方学惠,字子樵,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方上湾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张梁森,蕲春籍国民党将军人物小传,载 蕲春文史第15辑,政协蕲春县文史教文卫委员会,2003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方覺慧
方远照
方远照(),字曜亭、化名方觉,山东郯城人,辛亥革命烈士。 1909年,他曾就读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期间,受丁惟汾介绍而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当选山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翌年,又入读山东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二次革命失败后被靳云鹏抓捕,后被杀害。.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方远照
方楚囚
方楚囚(),原名楚乔,安徽寿县人。1898年入邑庠,后参军。1908年参加安庆起义失败后前往香港,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其后,又先后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三二九起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1917年,在广州大元帅府任职。1930年,担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纂修。.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方楚囚
方振武
方振武()名运策,字叔平,安徽省鳳陽府寿州瓦埠镇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方振武
文羣
文羣(1884年-1969年),字詔雲,江西萍鄉县城花庙前人,江西議會的合羣社主要成員之一。 1905年,文羣東渡日本留學,初入早稻田大学,后转入中央大学研读经济,其間加入同盟會擔任革命雜志《江西》的主編職務。於1911年從日本中央大學畢業。 1911年10月底,文羣回贛參與策劃江西獨立事宜。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出任临时参议院江西省议员,參與了《臨時約法》的制訂工作,隨後當選國會眾議院議員。二次革命時期參與討袁行動,革命失敗後逃亡日本。 1916年返國出任北洋政府的農商部次長,次年代理總長。1924年,為响應江西「贛人治贛」的主張,返昌出任江西財政廳長。1931年任江西省政府委員。1933年,調任國民政府南昌行營第二廳第二組組長,負責「剿匪」工作。1935年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合戰事業委員會委員。1938年8月任國民政府內政部禁煙委員會委員。1936年9月至1945年11月任江西省財政廳長。抗戰勝利后,調任東北行轅財政處長。1948年10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員。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往臺灣,1969年冬逝于台北。.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文羣
文斐
文斐(),字牧希,一字幻园。湖南醴陵东堡土埠桥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二次革命和文斐
政學系
政學系,前身為歐事研究會,是中國國民黨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內部派系,是一個較鬆散的集團,以民意代表及行政官員為主體。可分為北洋政府時期的政學系,以及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的新政學系。.
查看 二次革命和政學系
應瑞號巡洋艦
应瑞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肇和級防護巡洋艦二号舰。本舰为中华民国所继承,加入民国海军,在军阀混战时代长期属于中央海军。1937年抗日战争淞沪会战期间,在南京附近遭受空袭沉没。 本舰根据装甲防护方式可以划分为防护巡洋舰;根据设计时的预定用途则可以划分为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查看 二次革命和應瑞號巡洋艦
應桂馨
應桂馨(),字夔丞,辛亥革命元勋,清末民国军政人物,青幫大佬。應桂馨是陈其美亲信,也是宋教仁遇刺案的主要嫌疑人之一。曾任江苏巡查总长。宁波鄞县人。.
查看 二次革命和應桂馨
曹浩森
曹浩森名明魏,字浩森,以字行,号浩笙,江西省南康府都昌县周溪乡牌楼曹村人,中华民国江西省政府主席,陆军上将。.
查看 二次革命和曹浩森
曾宗鑒
曾宗鑒()字镕圃,福建闽侯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官。.
查看 二次革命和曾宗鑒
曾昭文
曾昭文 (),字可楼,河南新县新集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二次革命和曾昭文
1910年代
1910年代,是指二十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查看 二次革命和1910年代
3月25日
3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4天(闰年第8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1天。.
查看 二次革命和3月25日
7月12日
7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193天(闰年是19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2天。.
查看 二次革命和7月12日
9月12日
9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255天(闰年是25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0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12日。.
查看 二次革命和9月12日
,上海自治运动,丁佛言,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中國大學,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主席,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大陆网络用语列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国战争列表,中華革命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中華民國外交史,中華民國國務總理,中華民國空軍,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民國政府首腦列表,中華民國政黨,席正銘,中日关系史,中日盟约,万国商团,广州报纸列表,于右任,康寳忠,庸言 (杂志),应德闳,五色旗,井勿幕,廣西省 (中華民國),任後昌,廖進平,廖承志,张培爵,张君劢,张东荪,张仁奎,张凤翙,张炳华,张百麟,张耀曾,张文光 (清末民初),张敬尧,張宗昌,張勳,張知本,張繼 (中華民國),張群,張靜江,張鈁,張我華,但燾,但懋辛,何香凝,何高俊,何成濬,何海鳴,余立奎,徐堪,徐宗漢,徐圣禅,徐元誥,徐謙,徐連勝,北洋陆军第七师,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時期,國民革命,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黨 (1912年),刘古香,刘仲文,刘建藩,刘伯承,刘彦 (政治人物),刘冠雄,刘震寰,刘恩格,善后大借款,周駿彥,周鲠生,周淡游,呂志伊,唐元湛,唐繼堯,冷遹,凌霄 (民国人物),凌鉞,凌毅,商震,公民黨 (1913年),共戴,石德純,石青陽,王占元,王天杰,王侃 (民国),王秋湄,王翰章,王用賓 (法政部長),王试功,王震 (画家),王铭章,王金发,王陵基,王柏齡,王正廷,王法勤,王有蘭,王承斌,祁耿寰,福州历史,福州历史年表,福州市,福建历史,福建省 (中華民國),租界,程定國,程家檉,程德全,程璧光,程潛,章太炎,章勤士,竺培基,竖三民,第一次粤桂战争,田頌堯,田桐,申圭植,熊十力,熊希齡,熊希齡內閣,熊克武,熊秉坤,熊越山,熊雄,盧慕貞,盛宣怀,癸丑报灾,白逾桓,韓莊戰鬥,韓恢,韋寶珊,韋愨,莱比锡号小巡洋舰,革命和叛亂列表,顏德基,袁世凯,袁克定,袁长坤,馬曉軍,馮國璋,馮自由,覃振,討袁運動,許崇灝,許崇智,許德珩,马君武,马玉仁,马文车,詹大悲,高剑父,謝百城,魏斯炅,護國戰爭,護法運動,鮑貴卿,讀音統一會,谭人凤,谭延闿,谭熙鸿,谭浩明,黨國體制,黃強,黄士龙,黄兴,黄郛,黄明堂,龚镇洲,龚澎,龍毓峻,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电视剧),龙济光,进步党 (中国),錢永銘,范光启,范贤方,胡秉柯,胡瑛,胡毅生,胡漢民,胡景伊,郑祖荫,郑汝成,走向共和,赵又新,赵恒惕,赵欣伯,赵正平 (汪精卫政权),藍天蔚,董显光,葉夏聲,葉惠鈞,葛敬恩,钮传善,钮永建,钱化佛,邵元沖,邵飘萍,肇和號巡洋艦,蓝建枢,蔡公时,蔡突靈,蔡鍔與小鳳仙,蔡锷,蔡济民,蔣中正,鄧鏗,鄧青陽,鄧澤如,鄧文翬,鄭愾辰,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列表,雷奋,雷震春,通濟號練習艦,逸仙公園,耿伯钊,陳家鼎,陳中孚 (1882年生),陳其美,陳其采,陳繼承,陳述經,陳果夫,陳景華,陸榮廷,陈劭先,陈岱础,陈炯明,陈炳焜,陈独秀,陈赞贤,陈陶遗,陆军第六镇,柏文蔚,柳大任,林伯渠,林修梅,林直勉,林虎,李厚基,李家钰,李廷玉,李章达,李經羲,李纯 (民国),李烈钧,李煜堂,李鼎新,李锡九,李根源,李湛阳,李準 (清朝),李文範,杨希闵,杨庶堪,杨虎,杭辛斋,杜鍚珪,梁钟汉,楊森,欧事研究会,欧阳煜,欧阳武,殷汝驪,殷汝耕,段祺瑞,段芝貴,民立报,江亢虎,江西省議會,汤化龙,汤芗铭,汪精卫,汪瑞闓,河南省 (中華民國),沈嘉炎,沈翔雲,沈鴻英,沈振亚,沙淦,洪兆麟,洪承點,湘军,湖南省 (中華民國),滿蒙問題,潘鸿钧,朱卓文,朱山 (四川江安),朱紹良,朱瑞 (1883年),朱熙,朱葆诚,朱溥恩,朱执信,惠又光,戢翼翹,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海容级巡洋舰,海容號防護巡洋艦,海琛號防護巡洋艦,海籌號防護巡洋艦,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方策,方聲濤,方覺慧,方远照,方楚囚,方振武,文羣,文斐,政學系,應瑞號巡洋艦,應桂馨,曹浩森,曾宗鑒,曾昭文,1910年代,3月25日,7月12日,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