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九卿

指数 九卿

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九个主要的官职,通常也以此来表示整个朝廷。分别是:奉常(汉景帝改太常)、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时复旧)、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汉改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汉武帝时改大司农)、少府。 魏晋起,九卿职任转轻,政务转由尚书台诸曹办理。梁武帝在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

160 关系: 十二卿卫尉卿 (官制)南朝大司農、司農卿列表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南朝太僕卿列表南朝宗正卿列表南朝少府、少府卿列表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南朝光祿勳、光祿卿列表南朝衛尉、衛尉卿列表南朝鴻臚卿列表協和門史繼偕多山夏修恕大司農大禮議大清律例太宰太守太常郡太仆太仆寺孫嘉淦孔昱宗姓宗正宗政姓察举寧親公主尹岑尹翁归少府岑昏崔约崔钧中央集权中国历史中国古代职官中西星名對照表主客东汉官制三国官制三国演义三清茶九卿 (消歧义)九卿 (星官)...九寺九游龙飞云车真命天子郑朝康紹鏞五监五鹿充宗廷議制度张延寿张道源張騫張歐彭家屏何休何桂清御史中丞修容修儀修華匡咸北朝官制國淵刘士泾刑部嗣圣周舉周金簡傛華品秩冯常冯怀商輅公孫弘六部先农充華光祿大夫光祿勳前115年勞榦皇帝石奋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福泉县 (清朝)秦始皇秦朝秦朝官制程昱章邯給事中甲申之變隋朝官制韓嵩韓暨項忠衛既齊養廉銀西汉西汉官制西漢經學傳承列表觟陽鴻許商马防諸侯相诏狱賈兆鳳麻勒吉軍機處郡县制胡廣 (漢朝)郑系阿山 (伊拉哩氏)葛嵩蒯越邸报蔣伊长安右门耗羡歸公陳德 (清朝)陳矯陳本陆康捐納李孜省李光弼東林黨爭楊廷和樊叔略歐陽地餘汪直擅政汲黯汉阳陵汉朝汉朝宗正、宗伯列表河南巡撫朱雲朱桂楨成家明朝明朝官職表明朝七卿年表明朝内阁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昭華新朝新朝官制文立文明 (唐朝)晏斯盛景運門晋朝 扩展索引 (110 更多) »

十二卿

#重定向 九卿 Category:中国名数12.

新!!: 九卿和十二卿 · 查看更多 »

卫尉

卫尉,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秩禄中二千石。掌管宫门警卫,汉朝时主管驻守未央宫的南军,北军由中尉主管。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除了軍事性質外還兼掌司法職能,漢代仍有封建遺風,文武分途還不明顯,貴族即便身為軍事職官,對於行政、法律事務亦要有一定的掌握。魏晋南北朝沿置,但宿卫功能逐渐缩减,晋时武库令改隶卫尉则使其职能往兵器制造管理方面演变。北齐设立卫尉寺,卫尉改称卫尉寺卿或卫尉卿,副官称卫尉少卿,隋唐两宋相沿,为九寺之一,掌管仪仗帐幕及兵器管理制造,一直延续到南宋被并入工部。.

新!!: 九卿和卫尉 · 查看更多 »

卿 (官制)

卿為中國官制之一。 商朝、周朝时为卿士,执掌国政。秦朝、汉朝,相当于部长一级的官员称之为卿,即所谓九卿。自隋朝、唐朝一直到明朝、清朝,六部尚书成为了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九寺主要有光祿寺、太仆寺等輔助部門的從官称之为卿,明清时品等約在從三品。而之上有兼管寺務的王宮大臣,轄下有少卿、主簿等官職。.

新!!: 九卿和卿 (官制) · 查看更多 »

南朝大司農、司農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裁撤大司農,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復置。大司農主管九穀六畜之供膳羞者,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大司農寺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太倉令、導官令、籍田令。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大司農為司農卿,位居春卿之末,位視散騎常侍,官班十一,主管農功倉廩。屬官有太倉令、導官令、籍田令、上林令、樂遊丞、北苑丞、左右中部倉丞、莢庫丞、荻庫丞、箬庫丞、湖西諸屯主、勸農謁者。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司農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大司農、司農卿。.

新!!: 九卿和南朝大司農、司農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太常位居九卿之首,掌管禮儀,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太常寺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博士(太學博士)、國子祭酒、國子博士、國子助教、總明觀祭酒、太廟令、明堂令、太祝令、太史令、廩犧令、太樂令、陵令、乘黃令。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太常為太常卿,位居春卿之首,位視金紫光祿大夫,官班十四。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太常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太常、太常卿。.

新!!: 九卿和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太僕卿列表

太僕為漢魏九卿之一,主管輿馬。東晉或置或省,南朝前期不常置,郊祀時臨時設置太僕執轡,事畢即省。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置十二卿,其中太僕卿位居夏卿之末,位視黃門侍郎,官班十,主管輿馬,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南馬牧丞、左牧丞、右牧丞、龍廄丞、內外廄丞。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太僕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太僕卿。.

新!!: 九卿和南朝太僕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宗正卿列表

宗正為漢魏九卿之一,晉哀帝時裁撤宗正,其職責併入太常。南朝前期沿襲晉制,不置宗正。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設置宗正卿,屬於春卿,位視列曹尚書,官班十三,主管皇室外戚之籍,由宗室擔任。宗正卿的僚佐有丞、五官、功曹、主簿。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宗正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宗正卿。.

新!!: 九卿和南朝宗正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少府、少府卿列表

南朝宋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少府主管天子私庫手工業製造,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少府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左尚方、右尚方、東冶、平准(染署)、上林等令丞。南朝齊時,少府屬官增置鍛署丞、御府令丞、南冶令丞。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少府為少府卿,屬於夏卿,位視尚書左丞,官班十一。少府卿主管天子私庫手工業製造,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材官將軍和左尚方、中尚方、右尚方、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稅庫、東冶、西冶、中黃、細作、炭庫、紙官、柒署等令丞。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少府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少府、少府卿。.

新!!: 九卿和南朝少府、少府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廷尉主管刑辟,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廷尉寺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廷尉正、廷尉監、廷尉評、廷尉律博士。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廷尉為廷尉卿,屬於秋卿,位次少府卿,官班十一。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廷尉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廷尉、廷尉卿。有括號者為再任,附注“(兼)”者為兼任。.

新!!: 九卿和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光祿勳、光祿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光祿勳主管宮殿門戶,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光祿勳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光祿勳為光祿卿,位居冬卿之首,位視太子中庶子,官班十一。光祿卿主管宮殿門戶,屬官有守宮令、黃門令、華林園令、暴室令、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光祿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光祿勳、光祿卿。.

新!!: 九卿和南朝光祿勳、光祿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衛尉、衛尉卿列表

衛尉為漢魏九卿之一,掌管宮門屯兵,西晉時改掌冶鑄,東晉不置。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復置衛尉,掌管宮門屯兵,第三品,秩中二千石,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衛尉為衛尉卿,位居秋卿之首,位視侍中,官班十二。衛尉卿掌管宮門屯兵,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衛尉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衛尉、衛尉卿。.

新!!: 九卿和南朝衛尉、衛尉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朝鴻臚卿列表

大鴻臚為漢魏九卿之一,主管導護贊拜。東晉初年裁撤,有事則臨時設置兼官,事畢即省,南朝前期沿襲晉制。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大鴻臚為鴻臚卿,屬於冬卿,位視尚書左丞,官班九。鴻臚卿主管導護贊拜,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鴻臚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鴻臚卿。.

新!!: 九卿和南朝鴻臚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協和門

協和門,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

新!!: 九卿和協和門 · 查看更多 »

史繼偕

史繼偕(),字世程,號聯岳,一說蓮岳,福建晉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鯉城區西街)人,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明朝政治人物、榜眼 。.

新!!: 九卿和史繼偕 · 查看更多 »

多山

多山(a,),博史克氏,字饒峰。蒙古正藍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九卿和多山 · 查看更多 »

夏修恕

夏修恕(),字渾初,又字渾夫,號森圃。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九卿和夏修恕 · 查看更多 »

大司農

大司農為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有治粟內史,掌理國家財政,至漢景帝時改名大農令,漢武帝時再改為大司農,為漢代九卿之一,其屬官有五個單位,各設一令一丞,其中太倉掌米穀庫儲,均輸掌物資供應,平準掌物使調節,都內管理國庫,籍田皇管皇帝躬耕事宜。此外後來漢武帝新設的鹽鐵專賣也歸大司農管理。曹魏司农王思宏作水碓,免归田里。 魏晉南北朝時,各朝亦多設大司農,以掌管財政事宜,地位重要,北魏時另設了太倉尚書分大司農之權,其後大司農只掌理管布帛和賦稅的單位。隋代以後此官改为司農寺卿。元代有設大司農司,但職掌已較為不同。 清代常雅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新!!: 九卿和大司農 · 查看更多 »

大禮議

大禮議,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鬥争,發生於嘉靖帝登基不久之時。當時,嘉靖帝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正德舊臣們之間,群臣認為嘉靖帝繼承了明武宗的帝位,理應以武宗之父孝宗為尊,故要求嘉靖帝承認自己是過繼給明孝宗,要認孝宗為嗣父,世宗卻只認孝宗為伯父,故如此造成了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親),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統問題发生了鬥爭。 大禮議歷時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嘉靖帝施加皇權壓迫獲勝而告終。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廷議追尊朱祐杬為睿宗献皇帝,祔於太廟,並改其陵墓名為顯陵。反對一方的官員被悉數削職致仕。.

新!!: 九卿和大禮議 · 查看更多 »

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原名《大清律》(a),是清朝的法典。 大清律例草創於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以《大明律》為基础,再加以修飾。前後經歷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訂後才定型。及後《大清律例》一直都在清朝版圖內奉行,直到清朝灭亡为止。 不過,部分《大清律例》的條例在清朝滅亡後依然繼續在香港通用,這是由於香港割讓予英國之後,基於香港跟隨英國奉行的習慣法模式,使大清律例中的部分法例在沒有其他法例可供參考的情況下,繼續成為唯一的參考對象。直到1971年,最後一條有關婚姻習俗的法律由香港的成文法取代之後,大清律例歷史使命終於完成,歷327年。.

新!!: 九卿和大清律例 · 查看更多 »

太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周礼·天官冢宰》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新!!: 九卿和太宰 · 查看更多 »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新!!: 九卿和太守 · 查看更多 »

太常郡

“太常郡”,即由太常管理的郡,是中國西漢時期專門管理皇家陵縣的一個特殊行政區,位於長安縣附近的三輔境內,與漢代的其他郡、國平級。 按照西漢前期的制度,皇帝下葬後,在其陵園周圍地區設縣,縣名與帝陵之名相同,後世稱之為陵縣。又遷各地豪族子弟到陵縣居住,以供奉帝--陵園。因九卿中的太常掌管宗廟祭祀之事,陵縣也由太常管理。這些陵縣實際上組成了一個“太常郡”,在史書中常與諸郡並稱。就其管理民政而言,太常郡也與普通的郡沒有區別。但太常郡所轄諸縣散布在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境內,而且轄縣會隨時間推移不斷增加,因此太常郡被稱為一個“隱形郡”。 西漢太常領縣的制度不知起源於何時,至遲在漢武帝時已有。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廢除了陵縣制。此後皇帝陵園不再單獨置縣,原有的九個陵縣分別歸三輔各郡管理。 漢文帝之母薄太-后-、漢昭帝之母趙婕妤也有陵縣。漢高帝為其父太上皇之陵所置的萬年縣與漢宣帝為其父史皇孫之陵所置的奉明縣是否也屬太常管轄已不可考。后世效仿于此,有因黄帝陵而改名黄陵县,酃县因炎帝陵改名炎陵县。.

新!!: 九卿和太常郡 · 查看更多 »

太仆

太仆,中国古代官名。春秋时代开始设置。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秩禄中二千石。掌管皇帝的车马和马政。南朝不常设,北齐设立太仆寺,太仆改称太仆寺卿,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新!!: 九卿和太仆 · 查看更多 »

太仆寺

太僕寺,亦作冏寺,中國古代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周穆王任命伯冏擔任周的太僕正,史官寫了冊書,名爲〈冏命〉。.

新!!: 九卿和太仆寺 · 查看更多 »

嬪,又稱皇嬪,是中國古代皇帝妃嫔的一種位号,亦見於東亞其他地區,如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嬪最早見於上古時期周禮中的記載:「一--(嫡妻)、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而在之後的朝代對於嬪的使用仍時有可見:.

新!!: 九卿和嬪 · 查看更多 »

孫嘉淦

孫嘉淦(),字錫公,號懿齋,又號靜軒,諡文定,山西興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九卿和孫嘉淦 · 查看更多 »

孔昱

孔昱(),字世元,鲁国鲁县(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二十代孙。.

新!!: 九卿和孔昱 · 查看更多 »

宗姓

宗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76位。.

新!!: 九卿和宗姓 · 查看更多 »

宗正

宗正為中國古代官名,秦朝時起設立,為皇室親屬之近官,為管理皇族事務的官員。 汉朝,宗正是九卿之一,一般由刘氏同族出任,西汉时期的宗正多由楚元王刘交后代出任,刘郢客、刘礼、刘辟彊、刘德、刘向、刘庆忌皆担任过“宗正”一职,這是由於宣帝時霍光拉拢宗室,拜刘辟彊为光禄大夫,“徙为宗正”,其子刘德则“待诏丞相府”,又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刘向更因此捲入外戚许嘉、史高和宦官弘恭、石显的政治斗争中,班固称其“奕世宗正”。漢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為宗伯。王莽時期,宗正合併為秩宗,東漢時復稱宗正。宗正下設都司令空丞,內官長丞等職。 宗正一職於南朝曾廢除,後期恢復,改名为宗正卿、宗正寺卿(宗正寺的主管长官)。明清時期,改稱宗人府,到清朝時仍不廢。宗正星官共由二星組成,在現在通用的88星座中屬於蛇夫座。.

新!!: 九卿和宗正 · 查看更多 »

宗政姓

宗政姓本作宗正姓,是漢字复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423位。在现代他是极罕见的姓氏。.

新!!: 九卿和宗政姓 · 查看更多 »

察举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確立。察举制不同于以先秦的世袭和後來隋唐的科举制,主要特徵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後,再任命為官职。 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制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孝廉科是汉代最主要官员来源。 从察举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注重声名取士。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察举制是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它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选官制度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隋唐时期,察举演变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新!!: 九卿和察举 · 查看更多 »

寧親公主

宁亲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第八女。她的生母元獻皇后杨氏。 初封兴信公主,开元十六年(728年)徙封宁亲公主,获实封五百户,嫁给宰相張說的次子张垍。开元十八年(730年)四月初八日,唐玄宗幸宁亲公主府第看望女儿。张垍在安史之乱时投靠安祿山,死在叛军中。宁亲公主改嫁唐中宗驸马裴巽的孙子卫尉卿、驸马都尉裴颍。裴颍去世后,公主又嫁隋炀帝的五世孙(杨行基的曾孙)、驸马都尉、太仆卿同正员杨敷。大曆三年(768年)五月十二日,唐代宗为弟弟建宁王李倓平反,追赠承天皇帝,与宁亲公主已死的第十四女张氏冥婚,追赠恭顺皇后,合葬顺陵。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宁亲公主改封齐国公主,贞元年间去世。.

新!!: 九卿和寧親公主 · 查看更多 »

尹岑

尹岑(),字子河,尹翁归少子,西汉河东郡平阳(郡治今山西省临汾市)人。 其父尹翁归清廉自守,死後家无余财。汉宣帝嘉赏他,赐他和兄弟黄金百斤。尹岑在汉朝为官,也有父亲之风,历位九卿,有治国之名。前13年,護羌校尉尹岑转任执金吾。前12年,尹岑官至后将军。他的兄弟二人也都担任为郡守。前10年,尹岑去世。.

新!!: 九卿和尹岑 · 查看更多 »

尹翁归

尹翁归(),字子兄,西汉河东郡平陽(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后来迁到杜陵。 尹翁归幼年丧親,和叔父同住。开始作为獄吏,明法律,喜欢擊劍,他人不能相當。当時,大将軍霍光掌权,霍氏家族在霍光故乡平陽街市不法,市吏不能禁止,尹翁归為市吏,霍氏家族不敢侵犯。廉洁不受礼物,商人都敬畏他。 尹翁归辞吏回家,田延年擔任河東太守,親自召見故吏五六十人,善文者居東,善武者居西站立。尹翁归自己跪著不肯起,說:“翁歸文武兼備,不知站在哪邊。”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傲岸不遜,田延年於是看重尹翁歸,任用為卒史,後來轉任督郵。尹翁歸監察得当,後昇進縣尉,歷任郡中丞、尉,官至弘農都尉。 朝廷征召任命尹翁归為东海太守,尹翁归拜辞廷尉于定国。于定国故鄉是东海郡,想把同乡两个后辈托付给尹翁归,就让这两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同乡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尹翁归明察東海郡吏民良恶和犯罪行為。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東海大豪强郯县許仲孫為姦猾,尹翁歸诛杀许仲孫棄市。東海郡大治。 因为尹翁归治績優秀,元康元年(前65年)改任右扶風。尹翁归在右扶風待平民以宽,待豪族以严,右扶風大治。 尹翁归为政治虽然好用刑罰,但为官清廉,温和不驕慢,在朝廷有贤名。元康四年(前62年)在任上去世。家無余財,漢宣帝下詔褒扬,賜尹翁归子黄金一百斤。 尹翁归子3人任太守,其中尹岑官至九卿、後将軍。.

新!!: 九卿和尹翁归 · 查看更多 »

少府

少府,中國古代中央官名,历代职掌不一,唐朝以后多称少府监,元朝始废。在漢代,少府也是地方官吏職位,亦作「小府」。.

新!!: 九卿和少府 · 查看更多 »

岑昏

岑昏(),三国时期东吴人,吴末帝孙皓的佞臣。.

新!!: 九卿和岑昏 · 查看更多 »

崔约

崔约(),字道恭,十六国后赵政治人物。.

新!!: 九卿和崔约 · 查看更多 »

崔钧

崔钧(),一名均,字元平,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是東漢太尉崔烈的兒子,崔州平的哥哥,东汉官员。 汉灵帝时,朝廷打开鸿都门出榜贩卖官爵,三公九卿、州牧郡守下至配铜印黄绶的官位卖价各有等级差别。崔烈当时担任廷尉,通过汉灵帝的保姆程夫人交给朝廷五百万钱,得到了司徒的官职。崔烈拜官的当天,汉灵帝来到屋檐下的平台上,百官全都在场。汉灵帝回头对自己亲近宠信的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有吝啬点,居然五百万就把司徒卖了,应该是一千万的。”程夫人在旁边回应说:“崔公是冀州的名士,怎么会买官?他靠我得到司徒的官职,反而不知道美吗?”崔烈因此声誉锐减,心境长久不安,他不慌不忙的对儿子崔钧说:“我位居三公,议论的人怎么看?”崔钧说:“父亲大人年轻时就有英名,历任太守和九卿,议论的人不会说您不该担任三公。但如今您担任司徒,天下人都很失望。”崔烈问:“这是为什么?”崔钧答道:“议论的人嫌您有铜臭味。”崔烈大怒,举起拐杖打崔钧。崔钧当时担任虎贲中郎将,头戴武士的帽子,帽子上插着鹖鸟尾毛,狼狈的逃走。崔烈骂着说:“该死的兵卒,父亲打就跑,你这是孝顺吗?”崔钧说:“舜侍奉父亲的时候,挨小拐杖打就接受,挨大拐杖打就逃,并不是不孝顺。”崔烈感到惭愧,就停下来了。 崔钧年轻时结交英雄豪杰,名声在外,后出任西河太守。汉献帝初年,崔钧与袁绍都在山东起兵,董卓因此将崔烈投入郿县监狱,用铁索将他关押起来。董卓被杀后,崔烈被任命为城门校尉。李傕攻入入长安时,崔烈为乱兵所杀。崔钧一直想要报父仇,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崔钧的后代是博陵崔氏中的博陵安平房。.

新!!: 九卿和崔钧 · 查看更多 »

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名。丞,通“承”、有辅佐的意思。官职中带丞字的为次官或更低级的辅佐官。很少的例外是汉哀帝废除御史大夫后,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后代沿习不改;另清朝的驿站长称驿丞。 汉朝九卿的次官均称丞,汉唐中央官署各署正官称令、次官称丞。唐以后,丞比较少作为官称,存在的有御史中丞、县丞、驿丞。清朝公文中习惯称府同知为丞。 * Category:职事辅官.

新!!: 九卿和丞 · 查看更多 »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并迅速衰落。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现在中央集权并没有消失,许多单一制国家仍旧实行中央集权制。.

新!!: 九卿和中央集权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九卿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新!!: 九卿和中国古代职官 · 查看更多 »

中西星名對照表

中西星名對照表將中國星名對應到現代星名,並列出所有星區、星官以及星名的中西譯名,分為32天區,有306星官,共1511星。由於星數眾多,按北天、南天、東方、北方、西方、南方共六個星區分別列表,又獨立出二十八宿部分以方便瀏覽。.

新!!: 九卿和中西星名對照表 · 查看更多 »

主客

主客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九卿和主客 · 查看更多 »

东汉官制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藉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的官制基本上沿襲了西汉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董卓任相国、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新!!: 九卿和东汉官制 · 查看更多 »

三国官制

三国时期的官制大多与东汉制度类似。历史上留存比较完备的是曹魏的制度,因为曹魏的继承者西晋统一了当时的中国,所以曹魏的制度作为正统得以很好的保存。而由於蜀汉、孫吴為废国,故其制度逐渐散逸了。.

新!!: 九卿和三国官制 · 查看更多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國志通俗演义》,又稱作《三國志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歷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演義以史为据,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講述汉末黃巾之亂至魏、蜀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近百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该书叙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百川书志》。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但也让许多人误以为《三国演义》的内容就是三国正史。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渔有言曰:“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新!!: 九卿和三国演义 · 查看更多 »

三清茶

三清茶是清乾隆帝最为喜爱的的饮品,是以梅花、松实、佛手为料,用雪水泡制成的。“三清”是指三种泡茶的药材,乾隆在其诗《三清茶》后注曰:“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乾隆爱此茶,不仅因为三清茶色、香、味清绝宜人,还可能是因乾隆认为三清各为清高节操之象征。 乾隆帝还数次举办“三清茶宴”,,目的在于“示惠联情”,自乾隆八年起固定在重华宫,因此也称重华宫茶宴。“三清茶宴”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日举行,参加者多为词臣,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每次举行时,须择一宫廷时事为主题,群臣联句吟咏。 另有专为品饮此茗而御制的三清茶碗,样式是乾隆亲自制定。.

新!!: 九卿和三清茶 · 查看更多 »

九卿 (消歧义)

九卿可以指:.

新!!: 九卿和九卿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九卿 (星官)

九卿是中国古代星官名,属三垣之中的太微垣。九卿是中国秦汉时期的主要官职,通常也以此来表示整个朝廷,这里是指天庭的九位高官。九卿星官由三颗星组成,在现在通用的88星座中属于室女座。.

新!!: 九卿和九卿 (星官) · 查看更多 »

九寺

九寺,秦漢到宋元,中国官制中九个中央政府事務執行機关。.

新!!: 九卿和九寺 · 查看更多 »

九游龙飞云车真命天子郑朝

九游龙飞云车真命天子郑朝,简称真命天子郑朝、真龙天子郑朝、郑朝,是指1958年至1959年期间在福建福州等地,由郑仁金为首成立的一个秘密结社政权。.

新!!: 九卿和九游龙飞云车真命天子郑朝 · 查看更多 »

康紹鏞

康紹鏞(),字蘭皋,又字鎛南。山西省太原府興縣(今屬呂梁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九卿和康紹鏞 · 查看更多 »

五监

五監,中国古代官制,主要是隋、唐、两宋中央政府的事務執行機关。 在秦漢形成形成的没有列入九卿、九寺的執務機关。与九寺一様管理事务与尚書省六部重叠,而经常成为六部实际意义上的的属官,明清时只剩下国子監。.

新!!: 九卿和五监 · 查看更多 »

五鹿充宗

五鹿充宗(),氏五鹿,名充宗,字君孟,代郡人。他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受学于弘成子,梁丘賀派《易》學及《齊論語》傳人,心辨善辭,汉元帝時貴幸。汉成帝即位后,石显失势,五鹿充宗也因此被贬为玄菟太守,牢梁则被免官。 汉元帝時中書令石顯掌權,石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其後五鹿充宗即因石顯之力高昇爲九卿之一的少府,故《漢書·佞幸傳》又言:顯與中書僕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元帝建昭元年癸未(公元前38年)朱云与五鹿充宗辩《易》,五鹿充宗善梁氏《易》,朱云曾从白子友受《易》,元帝令诸儒考诸家《易》之异同。《资治通鉴》系此事于永光元年。“元帝时。五鹿充宗与石显皆贵幸。治梁丘易。帝令诸易家考合异同。充宗乘贵口辨。诸儒莫敢与抗。皆称疾不会。有荐云能说易者。云摄齐升堂。抗辞而请。音动左右。既论。连折充宗。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

新!!: 九卿和五鹿充宗 · 查看更多 »

廷議制度

廷議制度,簡稱廷議,是漢字文化圈歷朝的一個政治制度,用意乃使朝廷大臣聚而論政,此制自秦朝開始直至清朝滅亡。 廷議中,不分官職大小,眾臣皆可自由發言,以廣納言路。廷議的權限甚大,甚至能夠否決皇帝一些政策的執行。明朝自朱元璋起由九卿(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卿、通政使)、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廷議;有關官員陞補任用之擬議,則謂之廷推。明朝萬曆期間,就曾因萬曆帝的儲君安排被廷議否決,而導致萬曆帝與朝臣鬥氣、30年不上早朝,史稱「萬曆怠政」。清代皇帝大權獨攬,君權之高為歷代之最,又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分權,廷議並沒發揮制約君權之功能,徒有其名。 廷議之重大事項,舉述如下:.

新!!: 九卿和廷議制度 · 查看更多 »

张延寿

张延寿(),西汉京兆尹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御史大夫张汤之孙,张安世的次子。.

新!!: 九卿和张延寿 · 查看更多 »

张道源

张道源,并州祁县复礼乡至孝里人,唐朝初年政治人物。.

新!!: 九卿和张道源 · 查看更多 »

張騫

張騫()字子文,西漢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險家。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军队俘虏囚禁,历时13年终于逃回长安复命,从而成功开拓了絲绸之路。因此伟大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取“广博瞻望”之意),故又稱張博望,封地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为漢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新!!: 九卿和張騫 · 查看更多 »

張歐

張歐,西汉大臣,又名張叔,漢高祖功臣安丘侯張說之子。漢文帝時,以治刑名侍奉太子劉啟。漢景帝時,深受尊重,為九卿太常。漢武帝元狩年間,替代韓安國為御史大夫,治獄謹慎,後來告老,居家而終。.

新!!: 九卿和張歐 · 查看更多 »

彭家屏

彭家屏(),字樂君,號青原。河南省歸德府夏邑縣(今屬商丘市)人,清朝政治人物,乾隆年間,因文字獄被賜自盡。.

新!!: 九卿和彭家屏 · 查看更多 »

何休

何休,字邵公,東漢任城樊(鄰近曲阜)人。父何豹,曾任九卿之中的少府,何休依據漢代官員子弟可蔭任為中低層官吏的制度開始任官。 何休的學問淵博,時人譽之“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對孔子遺留下的經書有十分精闢的瞭解。當時的帝師陳蕃邀請何休擔任幕僚,由於陳蕃在宮廷鬥爭中失敗,何休黨錮之禍中被禁錮而禁止任官,返歸家鄉。 何休被禁錮在家時,開始註解孔子的經書,目前僅存的唯一文本是他歷時十七年才寫成的《春秋公羊解詁》。.

新!!: 九卿和何休 · 查看更多 »

何桂清

何桂清(),字根雲。雲南省雲南府昆明縣(今雲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新!!: 九卿和何桂清 · 查看更多 »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中国古代官名,為一種御史。秦始置。類似於近代:督察處、政風廉潔處、最高人民检察院、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新!!: 九卿和御史中丞 · 查看更多 »

修容

修容是中國、越南帝王妃嬪称号。始於中國三國時代,魏文帝开始设置修容之号,爵比亭侯。.

新!!: 九卿和修容 · 查看更多 »

修儀

修儀是中國、越南帝王妃嬪称号。始於中國三國時代,魏明帝开始设置修儀之号,爵比关内侯。.

新!!: 九卿和修儀 · 查看更多 »

修華

修華是中國帝王妃嬪称号。 晋武帝开始设置修華之号,位列九嫔,视为九卿。历南朝沿袭晋朝制度,依然为九嫔。隋炀帝时,为正二品,列九嫔。唐朝后宫二品是九嫔包括昭仪、昭容、昭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華。.

新!!: 九卿和修華 · 查看更多 »

匡咸

匡咸,字子期,西汉东海郡承县(治今山东省兰陵县)人,匡衡之子。 匡咸的兄弟匡昌为越骑校尉,酒醉杀人,入狱。但是皇帝未对匡衡追究事责。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被贬为庶人回乡。所以匡咸没有袭封父爵。匡咸继承其父匡衡儒学,举明经、位历九卿。汉平帝元始三年(3年),匡咸继承张嘉担任左馮翊,元始四年(4年),孫信继任匡咸担任左馮翊。以后匡家世代多以通儒经为博士。.

新!!: 九卿和匡咸 · 查看更多 »

北朝官制

北朝官制,南北朝时北朝的官制。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出现了许多新制度,如军事上的“府兵制”,官阶上的正从“品级制”,地方政权上的“三长制”等,都是新制度,都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的产物。这些制度对当时、对后世部有很大影响。.

新!!: 九卿和北朝官制 · 查看更多 »

國淵

國淵(),字子尼,樂安郡益县人,三國時期曹魏官吏。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的高足,曾跟從管寧、邴原避亂遼東,後來歸魏為臣。.

新!!: 九卿和國淵 · 查看更多 »

刘士泾

刘士泾,唐朝官员,汴州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顺宗的驸马。刘昌之子。 刘士泾在唐德宗时娶太子李诵之女云安公主,李诵即位为唐顺宗,拜刘士泾驸马都尉,官至少卿十余年,家富积财。交结宦官、权贵。唐宪宗时,转任太府卿、太仆卿。制下,给事中韦弘景等封还制书,称刘士泾交结幸臣,不当官居九卿,言辞激切。唐宪宗对韦弘景说:“刘士泾的父亲刘昌有功于国,刘士泾又是戚属,尚公主,官少卿已十余年,制书宜下。”韦弘景奉诏。刘士泾善奏胡琴,多游权幸之门,以他们帮助自己,时论很鄙夷他。.

新!!: 九卿和刘士泾 · 查看更多 »

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之一,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其長官為刑部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長。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刑部,其長官為刑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刑曹,長官改稱刑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刑部的機構。.

新!!: 九卿和刑部 · 查看更多 »

嗣圣

嗣圣(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是唐中宗李哲 第一次在位时所改的唯一的年号,使用时间共计2个月不到。由于该年号使用期间武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实际大权,所以有些史书把它作为武则天的年号,不过大部分史书还是把它作为唐中宗的年号。该年号仅仅使用1个月又6天(即嗣圣元年二月初六,684年2月26日)后,唐中宗就因一句戏言被母后武则天抓住把柄而废黜,第二天(即嗣圣元年二月初七,684年2月27日)唐睿宗继位,改元文明,“嗣圣”年号随之废止。 “嗣圣”年号的废止和“文明”年号的建立,标志着武则天“圣衷独断”的时代开始,始称“则天朝”。.

新!!: 九卿和嗣圣 · 查看更多 »

周舉

周舉,字宣光,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人。《後漢書·周舉傳》:周舉字宣光,汝南汝陽人,陳留太守防之子。東漢光祿大夫、侍中、大鴻臚。.

新!!: 九卿和周舉 · 查看更多 »

周金簡

周金紳(),字大酉,號燕巖。江蘇省常州府無錫縣(今屬江蘇省無錫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九卿和周金簡 · 查看更多 »

傛華

傛華,又作容華,是中國、越南帝王妃嬪称号。漢朝始設。.

新!!: 九卿和傛華 · 查看更多 »

品秩

品秩又稱品位,是官僚制度當中,用以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的級化/量化方式。東亞地區中,以中國先行創立採用,後傳至東亞其他地區如朝鮮半島和日本等。.

新!!: 九卿和品秩 · 查看更多 »

冯常

冯常,王莽建立的新朝时代的官员。 王莽改西汉九卿之一的大司农为羲和,后来改为纳言,一卿属下设置大夫三人,一大夫属下设置元士三人。冯常担任纳言。公元10年,王莽设“六筦”之令,对酒、盐、铁、铸钱、名山大泽、五均赊贷等六类与民生物资或经济活动进行管制。所谓五均是对丝、绵、布、帛、五谷等的价格管制。公元17年,再次强调六筦之令。担任纳言的冯常劝谏王莽,反对六筦,王莽大怒,免除了冯常的官职。任命严尤担任纳言。.

新!!: 九卿和冯常 · 查看更多 »

冯怀

冯怀,字祖思,中国东晋官员。官至黄门侍郎、侍中、太常、护军将军。 咸和二年(327年)任旭卒,太守冯怀上疏称应该赠任旭九卿,当时苏峻作乱,事情没有实行。蔡谟、谢沈、丁纂、冯怀议论:“降一等的大功之服,也可以嫁女。” 咸和年间,陆晔请求归乡扫墓。有司上奏,旧制给假六十日。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反驳:“陆晔内含至德,意志专一,受先帝托付之重,居於台司之位,既蒙诏书许他归省扫墓,大臣之义本来就在忘己,岂能有期限就回来,无期限就不回呢。我们以为应该回来的时候自会回来,不须规定日期。”晋成帝听从,陆晔于是回家。 当时议论元旦朝会日皇帝应不应该礼敬司徒王导。博士郭熙、杜援等以为礼没有君拜臣的记载,说应该免除行礼。侍中冯怀议论:“天子制定礼仪,没有比辟雍讲学更大的了。在那一天,还要拜三老,何况是先帝师傅。应该极尽恭敬。”事情交到门下省,荀奕议论:“元旦朝会是三朝之首,应该明确君臣之体,不应该君拜臣。如果他日小会,自然可以极尽敬礼。至尊给公写手诏说‘顿首言’,中书写诏书称‘敬问’,散骑册命时则称:‘制命’。如今诏文还有不同,何况大会和小会,按理怎能相同!”晋成帝下诏听从荀奕。 当时人议论王导是皇帝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应当为他降节行礼。太常冯怀问颜含, 颜含回答:“王公名位虽高,没有偏敬的道理,降节行礼的话,可能是诸君的事情。鄙人已老,不识时务。”颜含既而告诉他人:“我听说进攻国家不问仁者。冯祖思向我问奉承巴结的事,难道我的德行不正吗?” 咸康三年(337年),国子祭酒袁环、太常冯怀上疏请求设立国子学。咸康七年(341年),卫将军虞潭认为武悼皇后杨芷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已经追复尊号,但是别立庙祭祀,现在应该配享晋武帝。护军将军冯怀和会稽王司马昱、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尚书令诸葛恢、尚书谢广、光禄勋留擢、丹杨尹殷融、散骑常侍邓逸等都附和虞潭的议论,於是武悼皇后配享晋武帝。 咸康年间,太常冯怀上表提出奉还到西储夹室,称之为祧。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七月,有司上奏:“十月殷祭进行,京兆府君(司马防)当迁入祧室。之前征西将军(司马钧)、豫章府君(司马量)、颍川府君(司马儁)毁去神主,中兴之初权居天府,在庙门之西,怀疑冯怀当年之论不合礼制。现在京兆府君迁入,是为皇帝的四世远祖,位在太祖(司马懿)之上。之前周朝太祖世代久远,于是迁走有所归宿。现在晋庙以宣皇帝(司马懿)为主。而四祖放在一边,是委屈祖先迁就孙子;殷祭祫祭放在上面,就是替代太祖。”这时转任护军将军的冯怀议论:“礼,无庙的祖先设坛祭祀,可立别室来藏神主,到殷禘时则祭祀在坛上。”于是京兆府君的神主迁入西储,一起称为祧,就像前三祖迁主的礼仪一样,于是正室还是十一个。.

新!!: 九卿和冯怀 · 查看更多 »

商輅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一作素菴,谥文毅,浙江淳安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爲內閣首輔,是明朝一代重臣。.

新!!: 九卿和商輅 · 查看更多 »

公孫弘

公孫弘,字季,菑川薛縣人。西漢大臣,武帝時曾擔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平津侯。漢武帝罷黜百家,杜塞言路,雖然首倡儒術為董仲舒,而公孫弘作為丞相對后世負有很大責任。.

新!!: 九卿和公孫弘 · 查看更多 »

六部

六部(地方及藩属国的称六曹),中国、朝鮮、越南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以上六部,最高領導長官稱為尚書,所以分別有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各部首長。六部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東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明成祖永樂遷都,國都雖在北京,但依舊設置南京六部,清末,新設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新!!: 九卿和六部 · 查看更多 »

先农

先农是中国的传统农业神祇。“先农”本是秦人首创的农业神,后来逐渐与神农、炎帝等并为一谈。 先农信仰即是以先农为对象的信仰、崇拜和祭祀行为的总和。先农祭祀与后稷祭祀、灵星祭祀同为中国传统的农神祭祀。.

新!!: 九卿和先农 · 查看更多 »

充華

充華是中國帝王妃嬪称号。 晋武帝开始设置充華之号,位列九嫔,视为九卿。历南朝依然为九嫔。隋炀帝时,为正二品,列九嫔。唐朝后宫二品是九嫔包括昭仪、昭容、昭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後改為充媛。.

新!!: 九卿和充華 · 查看更多 »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

新!!: 九卿和光祿大夫 · 查看更多 »

光祿勳

光祿勳,中国古代官名。 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称郎中令。秦朝相沿,为九卿之一,掌管宿卫侍从之官,汉武帝时改为光祿勳,东汉末年一度称郎中令,魏晋再改为光祿勳。據錢穆考證,光祿勳三字本為光麓閽之音借,乃指皇家門房。开始的时候,大夫、仆射、郎中、侍郎、常侍都是郎中令的属官,而汉朝行察举制,诸郡国秀才孝廉俱得先补光禄所辖五官署、左署、右署之中郎、侍郎、郎中,俗谓“三署郎”,经过培养考核后方得任官,此制使得光禄俨然有了后世吏部的职权。九卿职权渐为尚书省六曹侵吞以后,至南北朝光禄已不常设。晋朝时管理皇室膳食的太官署始隶光禄,北齐据此设立光禄寺,光祿勳改称光禄寺卿(南梁称光禄卿),职权仅剩管理皇室的膳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新!!: 九卿和光祿勳 · 查看更多 »

前115年

没有描述。

新!!: 九卿和前115年 · 查看更多 »

勞榦

勞榦(Kan Lao,),字贞一,生於陕西省商县,籍貫湖南省长沙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

新!!: 九卿和勞榦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九卿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石奋

石奋,西汉大臣,赵国人。為人恭谨,举朝不及,遵守禮法,闻名天下。.

新!!: 九卿和石奋 · 查看更多 »

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為1684年-1727年;台灣道的正式官職名稱,為台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清治時期初期的這階段,台灣西部為福建省所管轄,按照清朝官員迴避本籍的制度,各地主官皆為外地輪調。.

新!!: 九卿和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 · 查看更多 »

福泉县 (清朝)

福泉县,是清朝时期江蘇省松江府下辖的一个存时极短的县,雍正时从青浦县分出,乾隆初年撤销,复归青浦县。.

新!!: 九卿和福泉县 (清朝)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九卿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九卿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秦朝官制

国的政治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之后,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秦朝官制,这些体系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的汉魏等朝延袭,其监察官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朝政权机构的构成:.

新!!: 九卿和秦朝官制 · 查看更多 »

程昱

程昱(),字仲德,三國時期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聊城市東阿縣)人,三國時魏國將領和政治家。原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日,被曹操更名程昱。220年逝世,終年八十歲,諡肅侯。.

新!!: 九卿和程昱 · 查看更多 »

章邯

邯(),秦末名將。在陳勝、吳廣發動大澤之變之後,章邯率秦軍擊滅周章、田儋、魏咎、鄧說、伍逢、蔡賜、陳勝、項梁(項羽的叔父)等。在前207年的鉅鹿之戰中,蘇角、王離被楚將項羽諸侯聯軍擊敗後,章邯率秦軍主力向項羽投降,歸順西楚。秦國滅亡之後,項羽把關中封給章邯及其部將司馬欣、董翳(史稱三秦),章邯為雍王,定都廢丘。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在關中展開三秦戰役,章邯被漢軍水淹廢丘击败,被俘後不屈,自刎而死。.

新!!: 九卿和章邯 · 查看更多 »

給事中

給事中,中國古代官職之一。秦時,給事中是附加的銜稱;任何官職如將軍、列侯、九卿,加上給事中之頭銜,可出入宮庭,常侍皇帝左右。漢魏相沿。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吏部設給事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給事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再改回給事中。.

新!!: 九卿和給事中 · 查看更多 »

甲申之變

申之變,指明朝崇禎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大順军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的事件。因1644年為甲申年,故稱甲申之變。此年李自成、張獻忠、明朝、滿清军队互相交战,北京百姓多有死傷,並引發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來清朝黃燮清以此事變作背景,並以周世顯和長平公主作主角,描寫出帝女花。.

新!!: 九卿和甲申之變 · 查看更多 »

隋朝官制

隋朝官制,上承魏晋南北朝的制度,而有大幅度之改革,在组织上比较完备。职掌、品级、俸、禄的规定也比较具体,是秦汉以来官制的一个总结。对于之后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官制有重大影响。但是,中枢虽五省分设,除了尚书省无事不总以外,其他各省,职掌并不十分明确,直到唐太宗的时候,才建立了分工明确的三省制度。.

新!!: 九卿和隋朝官制 · 查看更多 »

韓嵩

韓嵩(),字德高,荊州義陽郡(今河南省桐柏縣)人,是東漢末年的治政人物。他在侍奉荊州牧劉表時,曾任別駕、從事中郎。後被劉表疑懷存有貳心,故曾被收監囚禁。劉琮歸降曹操後,被拜為九卿之一的大鴻臚。.

新!!: 九卿和韓嵩 · 查看更多 »

韓暨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秦末將領韓王信的後代。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新!!: 九卿和韓暨 · 查看更多 »

項忠

項忠(),字藎臣,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興府嘉興縣(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刑部尚書、兵部尚書。.

新!!: 九卿和項忠 · 查看更多 »

衛既齊

衛旣齊(),字伯嚴,號爾錫。山西猗氏縣(今臨猗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康熙初以同進士出身入翰苑,後任外官多年,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累官貴州巡撫,因事罷職。.

新!!: 九卿和衛既齊 · 查看更多 »

養廉銀

養廉銀,又稱養廉錢,是中國清朝官員的俸祿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為清朝特有。雍正元年(1723年),清世宗創立了這種薪給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污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但是,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後,清政府將所有稅收(包括酒醋稅等地方稅)改歸朝廷所有,致使地方財政困難,看似高薪養廉,實際上將地方行政費用歸於地方首長所有,導致清朝地方貪腐情況為史上之最。 越南阮朝初年,明命帝為了防止官員貪污,從中國引進了養廉銀制度。.

新!!: 九卿和養廉銀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九卿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西汉官制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实行封建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汉初,天下五十余郡,汉朝直辖的仅十五郡而已。所以,汉朝的官制中王国、侯国官制有自己的特点。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设立了内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这种内外分治的制度伴随着相权与皇权此消彼长的整个历史过程,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新!!: 九卿和西汉官制 · 查看更多 »

西漢經學傳承列表

《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第五十八》載中國西漢經學重要人物及傳承。玆据此傳撰成下表。籍貫及人名等皆本該傳原文。“皇帝”指與官職對應者;官職采人物的最高官職,待查者暫錄儒林傳所舉官職於此。《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亦載有儒家早期傳承情況,讀者可加以參考。.

新!!: 九卿和西漢經學傳承列表 · 查看更多 »

觟陽鴻

觟阳鸿,字孟孙,姓觟阳,名鸿。中国东汉名士。中山国(今河北省定州市)人。 觟阳鸿传习《孟氏易》。孟氏易是西汉孟喜所创立的学派。觟阳鸿以《孟氏易》教授徒弟。他与洼丹同时,知名于世。汉明帝永平年间,觟阳鸿官至九卿中的少府。但是他没有关于《易经》的著作传于后世。.

新!!: 九卿和觟陽鴻 · 查看更多 »

許商

许商,字长伯,西汉经学家、数学家、历算家、治水专家。长安(治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人。 许商是周堪弟子。从周堪学《尚书》,治大夏侯尚书学(夏侯勝)。许商精通天文计算,长于核算管理。汉元帝时四至九卿,所教授弟子众多,也像孔子一样分为四科:沛国唐林(字子高)为德行,平陵吴章(字伟君)为言语,重泉王吉(字少音)为政事,齐国炔钦(字幼卿)为文学。今文尚书大夏侯学,从此分成孔、许之学。 汉成帝时许商与师丹、郑宽中、张禹同为皇帝老师,史称“许商能商功利”。建始元年(前32年)为博士。河平三年(前26年)为将作大匠。清河都尉冯逡奏请浚治屯氏河,以防河患。许商奉命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当时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来黄河决口,将作大匠许商与光禄大夫王延世等主持治理黄河、开凿滴河等工程,几次奉命视察黄河下游治河工程。后为河堤都尉。大兴水利,为民造福。 许商后为詹事,附从丞相翟方进。永始三年(前14年)为少府。后一年为侍中光禄大夫。绥和元年(前8年)由侍中升任为大司农,数月后为光禄勋。王莽时,唐林、王吉为九卿,吴章、炔钦为博士,大夫、博士、郎、吏为许商的门生的,多至数百人,会车数百辆,曾荣耀一时。《汉书·艺文志》术数类著录他所写《许商算术》二十六卷,及《五经论历》等书。他的《许商算术》和同时代的《杜忠算术》可能就是《九章算术》成书的根据。.

新!!: 九卿和許商 · 查看更多 »

马防

防(),东汉初期大臣。字江平,东汉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為马援次子。 永平十二年(69年)马防为黄门侍郎,汉章帝继位,为中郎将。建初二年(77年),为车骑将军,攻打金城郡、陇西郡诸羌。封颍阳侯,位在九卿之上。因为妹妹是太后,兄弟贵盛,刺史、太守、县令多出于马家。他牧马厚敛羌人,被汉章帝禁止。建初八年(83年),他侄子马豫谤政事,被参奏马氏兄弟奢侈逾制,全部免官就国。他被封为翟乡侯,到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赴任。嫌江南潮湿,上书乞求回乡。永元十三年(101年)马防去世。其子翟乡侯马钜。.

新!!: 九卿和马防 · 查看更多 »

諸侯相

諸侯相,亦稱為國相,簡称为相,指中国漢朝、魏晋南北朝時代諸侯王或公侯領地的宰相,漢朝為郡國並行制,疆域內設有郡也設有封國,後諸侯王或列侯是虛位元首,封國內實際執政的其實是國相,國相可分「王國國相」與「侯國國相」兩個等級,王國國相,比照一個郡,與太守相同。「侯國國相」亦稱列侯相,列侯所封的封國也設列侯相,職掌和县的行政長官,如县令或县長相同。.

新!!: 九卿和諸侯相 · 查看更多 »

诏狱

詔獄,又稱天牢,是中國古代的高等監獄,罪犯多屬九卿、郡守等一級高官,需皇帝親自下詔書定罪的案子。 西汉后宫中设有掖庭,其中掖庭狱,或称掖庭秘狱,囚禁有罪的妃嫔、宗室。漢末刘恭自以为罪恶深重,故“自系诏狱”,漢灵帝时派遣侍御史“行诏狱亭部,理冤枉,原轻系,休囚徒”,宋人张方平说“汉有乱政而立黄门北寺之狱”,武则天时,重用周兴、来俊臣等人,“诏狱”屡兴,成為恐怖世界,人心惶惶。王明清《揮麈錄馀話》中稱岳飛獄案為“詔獄全案”。漢代有北軍獄,唐代有北軍獄又稱內侍獄,知名的仇士良即管理北軍獄兼領神策軍,洛陽寺亦是知名詔獄。 明代大理寺並沒有自己的監獄,都察院臺獄司獄司,只是九品小官,管不了在朝廷上仍有同僚的朝臣,大部分下詔逮捕又經言官給事中僉簽的案件本就不歸刑部掌管,而锦衣卫擁有自己的監獄,稱詔獄,或是「錦衣獄」,, 稱「人間地獄」,可直接拷掠,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無權過問,獄中“水火不入,疫癘之氣充斥囹圄”,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史称:“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嘉靖时刑科都给事中刘济有谓:“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万曆年间,临江知府錢若賡被明神宗投入詔獄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其子钱敬忠向明神宗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神宗終於將他釋放。瞿式耜曾道:“往者魏、崔之世,凡属凶网,即烦缇骑,一属缇骑,即下镇抚,魂飞汤火,惨毒难言,苟得一送法司,便不啻天堂之乐矣。”沈家本《历代刑法考》言:“恂一代秕政,为古今所无者。”.

新!!: 九卿和诏狱 · 查看更多 »

賈兆鳳

賈兆鳳,清朝翰林,直隸高陽縣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聖祖詢問九卿,編修楊緒為人如何,九卿上奏其為人不端。上諭楊緒革職回籍,交與地方官在家禁錮。聖祖又令九卿舉出其他類似翰林院官員,侍講錢名世、修撰王式丹、編修賈國維及賈兆鳳被舉出,結果四人均被革職。.

新!!: 九卿和賈兆鳳 · 查看更多 »

麻勒吉

麻勒吉(),一作麻尔吉,汉名马中骥,字谦六,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是清朝第一位满洲状元,曾任学士、江南江西总督、步军统领等职。他还参与编修清太祖、太宗圣训,是清世祖遗诏的起草者之一。.

新!!: 九卿和麻勒吉 · 查看更多 »

軍機處

辦理軍機事務處(a),簡稱軍機處,前稱軍需房、軍機房。是清朝中後期的中央機關,專責參與機務,以皇帝為中心,討論國家大事。.

新!!: 九卿和軍機處 · 查看更多 »

郡,是中国、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內地區使用的一個行政區劃單位,起源於中國戰國時代。汉语中,也常常将某些外国的二、三级行政区划翻譯為为郡。 郡,由秦朝起,曾作为第一或第二级行政区划,唐朝之后已经不使用,宋朝人雅稱州為郡,明代以後,士人雅稱府為郡。.

新!!: 九卿和郡 · 查看更多 »

郡县制

郡縣制,指對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類似於現在的行政區劃)。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

新!!: 九卿和郡县制 · 查看更多 »

胡廣 (漢朝)

胡广(),字伯始,中国东汉中期的大臣,南郡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人。汉安帝时,举孝廉。奏章号称天下第一。历任尚书郎、尚书仆射。阳嘉元年(132年),胡广出任济阴郡太守,後又入朝为大司农。汉安元年十一月初七壬午日(142年12月12日),汉顺帝擢升胡广为司徒。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一(146年7月26日),汉质帝被梁冀所杀。闰六月初五(7月30日),任命司徒胡广为太尉。建和元年(147年)六月,太尉胡广被免职。七月,胡广被封为安乐侯。十月,胡广又被任命为司空。元嘉元年(151年)十月,胡广致仕。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常。 永兴元年(153年)十月,胡广为太尉。永兴二年九月初一(154年9月25日),出现日食,胡广被免太尉官。延熹元年(158年),胡广第三次担任太尉。延熹二年(159年),梁冀倒台,胡广被免为平民。之后又为九卿之太常。延熹九年(166年)五月,汉桓帝以太常胡广为司徒。建宁元年(168年)九月,曹节等宦官诛杀窦武、陈蕃之后,汉灵帝以司徒胡广为太傅,录尚书事。建宁五年(172年)三月初八,太傅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胡广历仕六朝,五落五起,前后主政十余年。当时洛阳有谚语:“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陈蕃等人都是他的故吏。但他依附当权者(先为梁冀、后为诸宦官),没有忠直之风。.

新!!: 九卿和胡廣 (漢朝) · 查看更多 »

郑系

郑系,十六国后赵、冉魏政治人物。.

新!!: 九卿和郑系 · 查看更多 »

阿山 (伊拉哩氏)

阿山(p;),伊拉哩氏。滿洲鑲藍旗人。中國清朝官員,.

新!!: 九卿和阿山 (伊拉哩氏) · 查看更多 »

葛嵩

葛嵩(),字鐘甫,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進士,授行人,后改禮科給事中。調查薊州軍儲時,彈劾權貴外戚所占民田,并歸還百姓。正德初年,因厘營弊病與權貴抵抗,并阻勸射獵、彈劾魏國公徐俌,之後又因與六部九卿聯名彈劾劉瑾,而招致劉瑾大怒,被斥為奸黨罷免。.

新!!: 九卿和葛嵩 · 查看更多 »

蒯越

蒯越(),字異度,東漢末年荊州南郡中廬人,蒯良之弟。為人足智多謀,魁杰並有雄姿。是荊州牧劉表的重要謀士,被劉表譽為臼犯之謀。.

新!!: 九卿和蒯越 · 查看更多 »

邸报

邸报,又稱邸抄、邸鈔、朝報、條報、雜報,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報紙,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最早出现於中国的漢代。邸报的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是在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其重點在傳達朝政消息,凡天子詔敕、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 由於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亦互相传报,使知朝政。”,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實際上即為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新!!: 九卿和邸报 · 查看更多 »

蔣伊

蔣伊(),字渭公,號莘田,江南省蘇州府常熟縣(今屬蘇州市)人,清朝翰林、政治人物、詩人。.

新!!: 九卿和蔣伊 · 查看更多 »

长安右门

长安右门,又称西长安门,原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上,是北京皇城城门之一,与长安左门相对,现已无存。.

新!!: 九卿和长安右门 · 查看更多 »

耗羡歸公

耗羨歸公又稱火耗歸公,中國歷史上,地方官向民眾徵收稅金時,會以運送與鎔鑄等耗損為由,多徵銀兩,更稱為火耗或耗羨,但耗羨的範圍大於火耗,耗羨還包含雀鼠耗等。 徵納運京的米穀,被雀鼠偷食损耗,稱為雀鼠耗。漢朝時,每缴粮食一石,加耗两斗,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 此後耗羨作爲中國歷代官員的陋規收入近乎一種公開狀態。清代康熙後期虧空嚴重。康熙帝一方面宣布“永不加赋”,一方面对官吏税外收费只能默許。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御史袁橋彈奏山西巡撫噶禮“縱庇貪婪”,“通省錢糧,每兩索火耗銀二錢,除分補大同、臨汾、洪洞、襄陵、翼城、臨晉、聞喜、崞縣、長治、介休諸處虧空外,入己銀共四十余萬兩。”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二月,直省虧空銀九百一十三萬兩,米谷二百四十二萬余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川陝總督年羹堯和陝西巡撫噶什圖最早提出耗羨歸公建議,但遭到了康熙帝的斥責而未果。雍正時山西巡撫諾岷、布政使高成齡請提解火耗歸公。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正式實施耗羡归公,最早在山西推行,當年就有湖廣、河南、山東等省份奏報實施耗羨歸公。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正式推廣至全國,将明朝以降的“耗羨”附加税改為法定正税,並制度養廉銀,用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耗羡归公終究是陋規合法化成為正稅的結果,難免有“加賦”之嫌。乾隆帝继位,对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政策頗有異議,與臣下商讨是否继续实行政策。有官员表示希望恢复耗羡私征制度,但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坚持。钱陈群认为耗羡提解以来,“吏治肃清,民亦安业”。兵部主事彭端淑亦称耗羡归公是“万世不易之法”。最後乾隆表示:“此事当从众议,仍由旧章。.

新!!: 九卿和耗羡歸公 · 查看更多 »

陳德 (清朝)

陳德(),又名陳岳,祖籍河南泰縣。清朝刺客。 父陳莊投山東青州海防同知、鑲黃旗人松年門下為奴。陳德曾在內務府當差,輾轉在五戶人家當雜役,後來是城北方家--孟明家的一名廚師,經常出入宮門,對紫禁城非常熟悉。嘉慶六年(1801年)陳德的老婆不幸病故,岳母癱瘓在床。嘉慶八年(1803年)二月二十五日,陳德因喝酒鬧事,被孟明辭退。 同年,閏二月二十日,陳德打算刺殺皇帝,在紫禁城門口行刺嘉慶帝,當時神武門的侍衛見狀竟呆若木雞,無人敢救駕,唯有六位大臣上前護駕,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乾隆帝第七女,嘉庆帝同母姊固伦和静公主之夫)撲上前去抱緊陳德,御前侍衛扎克塔爾、珠爾杭阿也向刺客撲去,乾清門侍衛丹巴多爾濟被砍三刀,最後刺客束手就擒。嘉慶帝命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会审,但陳德只说:“若事成,则公等所坐之处,即我坐处也。” 閏二月二十四日己丑(1803年4月15日)嘉慶帝下旨,陳德在菜市口法场被凌遲處死。為斬草除根,其二子15歲陳祿兒和13歲陳對兒被絞死。神武門護軍統領阿哈保與貞順門護軍副統領苏冲阿被罷黜,京城侍衛統領革職發配熱河。嘉庆帝下旨,赏救驾有功的定亲王绵恩和额驸拉旺多尔济御用补褂,绵恩之子奕绍封为固山贝子,拉旺多尔济之子巴彦济尔噶勒封为奉恩辅国公;封御前侍卫扎克塔尔为世袭三等男,珠尔杭阿、桑吉斯塔尔为世袭骑都尉,珠尔杭阿加授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晋封乾清门侍卫喀喇沁公丹巴多尔济为多罗贝勒,御前行走。.

新!!: 九卿和陳德 (清朝) · 查看更多 »

陳矯

陳矯(),字季弼,東漢廣陵東陽(今安徽天长市)人。本为广陵刘氏,与广陵厉王刘胥的后代刘颂为近亲,因過繼與母族而改姓陳,三國時曹魏重臣。.

新!!: 九卿和陳矯 · 查看更多 »

陳本

本,字休元,广陵郡东阳县(治今安徽省天长市)人,三国时曹魏官员。 陈本嗣袭父爵东乡侯。历任郡守、九卿。在任重视纲领,能举大体,能使属下尽力效命。有统御才能,不亲自处理小事,不读法律而得廷尉之称,比司马岐等优越,精练文理。后来在任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去世后,儿子陈粲嗣东乡侯。陈本弟弟陈骞,咸熙年间为车骑将军。晋朝建立,官至太傅,封高平郡公。.

新!!: 九卿和陳本 · 查看更多 »

陆康

陆康(),字季宁,东汉末年人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是吴郡陆氏子弟,忠于东汉朝廷,有相当显著的政绩。.

新!!: 九卿和陆康 · 查看更多 »

捐納

捐納,又稱捐官、捐輸、捐例、貲選、開納,是中國、越南古代政府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糧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屬於賣官的一種形式。另有罪犯贖刑、捐贖的規定。.

新!!: 九卿和捐納 · 查看更多 »

李孜省

李孜省,南昌人,在布政司吏任上,由於貪贓事發而藏匿不歸。當時明憲宗好方術,李孜省學五雷法並巴結宦官梁芳、錢義,於是得以進用。.

新!!: 九卿和李孜省 · 查看更多 »

李光弼

李光弼(),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人,唐朝著名将领。.

新!!: 九卿和李光弼 · 查看更多 »

東林黨爭

東林黨爭是指明末東林黨與閹黨以及其他政壇派别之間的争斗,“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東林黨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在東林黨之外,還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統稱為齊楚浙黨(後多加入閹黨),東林黨爭幾乎是東林黨與全國朋黨集团之爭。.

新!!: 九卿和東林黨爭 · 查看更多 »

楊廷和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輔。 楊廷和早年登進士,入翰林,參與修撰《明憲宗實錄》、《大明會典》。正德年間,進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明武宗後期擔任內閣首輔,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與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勢力對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時期政弊。武宗駕崩後無嗣,楊廷和與內閣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訓》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并出臺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楊廷和與其子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因極力反對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歸鄉。.

新!!: 九卿和楊廷和 · 查看更多 »

樊叔略

樊叔略(),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新!!: 九卿和樊叔略 · 查看更多 »

歐陽地餘

歐陽地餘,字长宾,西汉经学家。千乘郡(治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人。居延漢簡作歐陽餘。 他是欧阳生后裔,歐陽高之孙,《欧阳尚书》传授者。歐陽地餘通《尚书》。汉宣帝时,担任太子中庶子,以《尚书》教授太子刘奭。后为经学博士,参加石渠阁讨论儒经,讨论《五经》同异。刘奭即位为汉元帝,歐陽地餘为侍中贵幸,官至少府。从此《尚书》有欧阳氏学。在官任上去世。临终遗戒子孙,勿受他人赠送财物:“我死後,官属即送给你财物,谨慎不要接受。你是九卿儒者子孙,要以廉洁自成。”歐陽地餘死後,少府属官果然送钱百万,歐陽地餘之子不接受。.

新!!: 九卿和歐陽地餘 · 查看更多 »

汪直擅政

汪直擅政,又稱汪直亂政、汪直用事、汪直專權,是指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十九年(1483年)間,太監汪直通過西廠控制、擾亂朝政的時期。雖然汪直擅政沒有像王振擅政一樣導致明朝政權有顛覆的危險,但其卻打開了宦官通過警察特務系統與朝廷官員勾結的先例。.

新!!: 九卿和汪直擅政 · 查看更多 »

汲黯

汲黯(?—前112年),西漢濮陽(今濮陽西南)人,字長孺。漢景帝時汲黯為太子洗馬(太子家宦,太子出入时为先导),漢武帝時任中大夫;因常規勸武帝,武帝不耐,調為東海郡太守,繼為主爵都尉,是漢代著名的直諫之臣。.

新!!: 九卿和汲黯 · 查看更多 »

汉阳陵

汉阳陵是西汉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是咸阳原西汉诸帝陵中最东的一座,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和西安市高陵县三地。景帝驾崩于公元前141年,15年(公元前126年)--王皇-后-薨,方合葬陵内。汉阳陵为2001年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在西汉帝陵内),西安考古所曾于1998年发掘了10余条陪葬坑。2004年,西安考古研究所对陵区内的丛葬坑(部分)、陪葬墓园、祭祀建筑等进行了发掘,目前已于原址建立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葬坑保护展示厅等作保护参观之用。.

新!!: 九卿和汉阳陵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九卿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朝宗正、宗伯列表

宗正,是汉朝九卿之一,为中央政府管理皇族相关事务的职官。汉高祖七年二月,汉朝初次设置宗正官,掌管宗室和外戚的属籍,并参与宗室犯罪的审理,皇帝、皇后的废立,参与皇室婚丧仪式。汉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为宗伯,王莽新朝时期改为秩宗,东汉建立后又恢复为宗正。汉朝宗正大多以刘氏宗室出任,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在西汉多次出任宗正,甚至因此改姓宗政姓。.

新!!: 九卿和汉朝宗正、宗伯列表 · 查看更多 »

河南巡撫

河南巡撫,全称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管河道提督軍務,为明朝、清朝设置的负责河南地区的巡撫職位。.

新!!: 九卿和河南巡撫 · 查看更多 »

朱雲

朱雲,字游,原居魯國,後移居平陵,當過陝西槐里縣縣令、博士官,以直言極諫著稱。.

新!!: 九卿和朱雲 · 查看更多 »

朱桂楨

朱桂楨(),字幹臣,號樸庵,晚年號覺修。江蘇省江寧府上元縣(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諡莊恪。.

新!!: 九卿和朱桂楨 · 查看更多 »

成家

成家(25年-36年,又称“大成”或“成”)是两汉之交在中国四川地区存在的一个独立政权,定都成都。成家由公孙述创立,鼎盛时期据有西汉所置益州大部分地区,即蜀郡、巴郡、广汉郡、犍为郡、越嶲郡、汉中郡全境和武都郡、南郡部分地区。成家成立之初推行了一些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局势下,力保巴蜀太平,受到了蜀地人士拥护。但由于成、汉实力悬殊,公孙述治国失误等原因,成家最终为东汉所灭,前后历时12年。 成家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出现的第一个独立政权,也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完整占据巴蜀地区的政权。之后蜀地政权多纳入汉中盆地,北抵秦岭、东至三峡的格局也由此形成罗开玉,《四川通史》第二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ISBN 978-7-220-08058-6,其在四川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 九卿和成家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九卿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官職表

明朝官职表,旨在列舉明朝洪武年以後的官職及秩品,本表依個部門排序。 超品秩的明朝公爵、侯爵、伯爵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明朝公爵列表、明朝侯爵列表、明朝伯爵列表、明朝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列表等。.

新!!: 九卿和明朝官職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尚書與都御史年表。.

新!!: 九卿和明朝七卿年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新!!: 九卿和明朝内阁 · 查看更多 »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

新!!: 九卿和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 查看更多 »

昭華

昭華,是中國帝王妃嬪称号。始於中國三国时代。 曹魏魏明帝曹睿開始設置,在夫人、淑妃之下,爵比乡侯。南朝时,位列九嬪,位比九卿。唐朝后宫二品是九嫔,包括昭仪、昭容、昭華、修仪、修容、修華、充仪、充容、充華。.

新!!: 九卿和昭華 · 查看更多 »

新朝

新朝(9年-23年),又稱新莽,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朝代,為當時權臣王莽所建立,僅王莽一代,建都常安(即原長安)。 西漢末年,人民被豪強欺壓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讖緯學說認為將改朝換代,當時漢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獲得人民與儒者的支持,使他以偽造符瑞的方式於9年1月10日篡位稱帝,國號為「新」,西漢亡。 王莽稱帝後進行許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變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買賣、五均六筦(國營事業、所得稅與借貸)及改革幣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禮》等古制,沒有明確的解決問題。新制政令繁雜,名稱不斷變動。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當,改革最終失敗。17年因為天災不斷,而人民因為改革失敗而經濟破產,最後爆發新末民變,赤眉軍、綠林軍等等民變軍相繼而起。新莽軍相繼在成昌之戰、昆陽之戰慘敗。23年劉玄成立玄漢,即更始帝。同年绿林军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即漢光武帝。同年赤眉軍攻入長安,玄漢亡。漢光武帝擊潰赤眉軍後,最後於36年一統天下。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透過篡位取得政權的先例。王莽積極推動古制,也使得古文經持續發展。而王莽的失敗代表復古思想的破滅,使得漢儒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至此消失,漸變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 上冊》第六章〈漢帝國的盛世〉,四〈外戚政治與王莽篡位〉,第146頁-第154頁。。東漢班固所寫的《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资治通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而且傳統史觀鄙棄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權。所以後世史學家對王莽的評價皆差。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逐漸中立。.

新!!: 九卿和新朝 · 查看更多 »

新朝官制

新朝官制是中國新朝的官制。由於新朝正值王莽改制,而官制亦為改制的重點,故新朝官制多變,官名及職責也十分複雜。新朝官制上承西漢官制,下启东汉官制,故欲了解该朝官制,必先对两汉官制有所了解。对于一些基本官职及相关知识,请见西漢官制及东汉官制。玆依序擇要介紹如下。.

新!!: 九卿和新朝官制 · 查看更多 »

文立

文立 ,字廣休,巴郡臨江人(今重慶市忠縣人)。西晉散騎常侍。.

新!!: 九卿和文立 · 查看更多 »

文明 (唐朝)

文明(684年2月27日—684年10月18日),是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在位时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使用时间共计8个月不到。由于该年号使用期间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掌握实际大权,所以有些史书把它作为武则天的年号,不过大部分史书还是把它作为唐睿宗的年号。该年号才使用8个月不到(即文明元年九月初五,公元684年10月18日),武则天便以自己的名义发下敕令,改元光宅,并改革官制、旗帜、服色等,“文明”年号随之废止。 “文明”年号的废止和“光宅”年号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武则天时代正式开始了。.

新!!: 九卿和文明 (唐朝) · 查看更多 »

晏斯盛

晏斯盛(),字虞際,號一齋,室名楚蒙山房。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今新余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經學家,專長易經。.

新!!: 九卿和晏斯盛 · 查看更多 »

景運門

景运门,位于紫禁城乾清门前广场东侧,是紫禁城内廷与外朝东路的重要通路。.

新!!: 九卿和景運門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九卿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