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乔冠华

指数 乔冠华

乔冠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庆丰镇东乔村人。曾用笔名乔木、--怀。中国政治家、外交家,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等职务。.

目录

  1. 80 关系: 午門抗緬大會史家胡同姚登山姚锦新姬鹏飞孟用潜尚传道對聯合國的批評上海市向明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國與聯合國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中国外交部长列表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战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列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列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阿富汗关系中国-阿尔巴尼亚关系中苏交恶东城区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乔姓乔宗淮乔楚儿云干班建国大业建湖县你辦事,我放心周榆瑞唐闻生四人帮王海容穆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章含之章士釗符浩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罗旭 (外交部)盐城市袁水拍风派西湖国宾馆香港達德學院马思聪高干子弟... 扩展索引 (30 更多) »

午門抗緬大會

首都红卫兵强烈抗议缅甸反动政府反华暴行大会,俗称午门抗缅大会,是1967年7月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故宫午门前的广场举行的抗议缅甸政府的大规模群众集会。.

查看 乔冠华和午門抗緬大會

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

查看 乔冠华和史家胡同

姚登山

姚登山()山西襄汾人,中国共产党官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

查看 乔冠华和姚登山

姚锦新

姚锦新()祖籍安徽省贵池县,生于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沉痛悼念姚锦新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03期。.

查看 乔冠华和姚锦新

姬鹏飞

姬鹏飞()战争时期使用“吉洛”之名,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东张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外交家。.

查看 乔冠华和姬鹏飞

孟用潜

孟用潜()原名孟坚,河北深县人。中国共产党官员。.

查看 乔冠华和孟用潜

尚传道

尚传道(),字希贤,浙江长兴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尚传道传略,载 中共长兴县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编,中共长兴党史人物,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傅润华主编,中国当代名人传,世界文化服务社,1948年,第100-101页.

查看 乔冠华和尚传道

對聯合國的批評

對聯合國的批評一直以來都是由意識形態所引起的,但其中更大一部分則是緣由對聯合國無法處理即使是小規模的國際衝突的爭議。批評者認為,現有聯合國的體制和其作為導致《聯合國憲章》根本不能有效執行,另外也有批評者指責聯合國奉行精英主義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種族滅絕政策。.

查看 乔冠华和對聯合國的批評

上海市向明中学

上海市向明中学,简称向明中学、向明,是上海市市重点中学,上海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其前身是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为震旦大学附属中学,由清朝末期的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于1902年创建,1952年改为现名。学校地处市商业旅游文化中心城区,与淮海路商业街毗邻。向明中学是上海市的老牌重点中学之一,参加上海市六校联考(原十校联考),办学成果斐然。 上海市向明中学一共有两个校区,一个是卢湾校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向明中学的所在地;另一个是浦江校区,是2002年新建的“向明世博中学”的校区,现在称为上海市向明中学浦江校区,由向明本部卢湾校区派老师进行教学管理。.

查看 乔冠华和上海市向明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務的组成部门,負責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與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間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于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查看 乔冠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Permanent 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United Nation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派驻于美国纽约、常驻联合国总部的外交代表机构,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查看 乔冠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是根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于1949年10月设置的一个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部门。.

查看 乔冠华和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香港中聯辦或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代表機構,与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中聯辦大樓正式名稱為西港中心,位於西營盤干諾道西160號,與西區警署相隔一街。因為此機構位處西環,故部分香港媒體以「西環」借代之,而被中聯辦扶植的香港非傳統親北京陣營人士則被稱為「西環契仔契女」。另外,中聯辦在上環信德中心、九龍觀塘宏基資本大廈22樓及沙田小瀝源都會廣場分別設有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工作部。 中聯辦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的三個機構之一,2000年成立,前身為「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另外分別是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負責香港对外事務)和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負責香港防務)。中聯辦在國內設有三個辦事處,分別是廣東聯絡部(地點位於廣州)、深圳辦事處及北京辦事處。.

查看 乔冠华和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國與聯合國

中國與聯合國的關係始於1945年聯合國籌建之初。中國與美,英,蘇聯是並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四巨頭,也是聯合國宣言最初的簽署國。二戰後,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中華民國”的席位参与联合国,在《聯合國憲章》第23條中明載“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是五个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自1971年後,北京和台北以各自的立場為基礎循《聯合國憲章》第33條解決政治紛爭。 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

查看 乔冠华和中國與聯合國

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

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香港工委),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香港的派出机构,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中联办)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

查看 乔冠华和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

中国外交部长列表

Category:中国中央政府官员列表.

查看 乔冠华和中国外交部长列表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又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CIPG),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所属事业单位,是承担党和国家书刊网络对外宣传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

查看 乔冠华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战俘

1953年至1954年,1954年1月23日: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将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愿意去台湾的14,715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遣送至台湾。朝鲜战争实现停战前后被遣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共三批7110人:第一批是要求遣返的伤病战俘1030人,第二批是坚持要求遣返的共5640人,第三批是在中立区经过解释或通过逃出营地或是在印度人“点名”(实质是再给一次选择机会)时要求遣返等方式遣返的440人。 志愿军遣返战俘在开城受到了热烈欢迎,并受到金日成和乔冠华接见,回国途中受到夹道欢迎,但是到了国内就被关押在了昌图志愿军归国人员管理处。这些战俘归国后,中共中央制定了“热情关怀,耐心教育,严格审查,慎重处理,妥善安排”的二十字方针。从11月中旬起,开始政审,整个过程分为动员教育、检查交待、作出结论、安置处理”。然而归管处后来下发文件,说"共产党员是不能被俘的",战俘必须交代问题,沉痛反省。战俘们开始开会检讨,自我赎罪,写检查反省投降行为。但是归管处在党籍问题上较为宽大,到1954年2月,80%战俘被恢复了党团籍和军籍。 1954年3月中共将回国战俘的91.8%开除党籍,6064人中约700人被开除军籍,4600余人仅承认被俘前军籍。只有30多名连以上干部和少数人因伤残得到转业安排工作其他人一律复员。大部分战俘被遣返回乡并在档案中注明“控制使用”,有一些因为“特务”罪名被判刑。文革爆发后,相当多战俘受到批斗迫害,并有人自杀,吴春生认为“比劳改犯都不如”。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写道:“始终心向祖国,在一些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的组织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争取遣返回到祖国”,1982年落實平反政策的時候,兩位幹部請在四川省的戰俘李正文寫份自傳,李正文誤以為是另一輪迫害的開始,因此自殺。回国后的战俘绝大部分人都受到了中共的迫害。.

查看 乔冠华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战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列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附各委员会名单。 本次全会共有来自46个单位的代表(包括候补代表)662人,正式代表510人,候補代表77人,特別邀請人士代表75人。.

查看 乔冠华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列表

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列表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195名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查看 乔冠华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列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CIIS),简称国研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头条3号(奥匈使馆旧址),是中国首家专门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机构,是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事业单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屬於黨政部門的專業智庫,對目前國際政治與世界經濟等領域進行中長期戰略研究,並分析國際事務的現實與熱點即時分析、意見與建議,供外交部決策參考。.

查看 乔冠华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国-阿富汗关系

中国-阿富汗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阿富汗(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

查看 乔冠华和中国-阿富汗关系

中国-阿尔巴尼亚关系

中国-阿尔巴尼亚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與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关系。阿尔巴尼亚是在1960年代早期中苏交恶中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唯一完全支持中国的东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亦在1958年至1978年间,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援助。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关系彻底破裂。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維爾·霍查去世后,拉米兹·阿利雅执政时两国外交关系方才恢复正常。.

查看 乔冠华和中国-阿尔巴尼亚关系

中苏交恶

中苏交恶或称中苏分裂(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是指冷战期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外交、军事关系上的疏远甚至對峙衝突。其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層面。有鑑於兩者的軍事地理及歷史關係複雜,双方的矛盾本身就基本不可避免,开始于1950年代末,在1969年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後蘇聯改革始有轉變,到1989年六四事件前关系才正常化,期间三十年的冷战時期幾乎都是分裂狀態,中蘇與其所屬社会主义陣營國家關係的改變也對世界政經局勢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查看 乔冠华和中苏交恶

东城区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

东城区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是分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51、53、55号的三所独立的宅院。1984年1月10日,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史家胡同51号、史家胡同53号、史家胡同55号分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6月13日,“东城区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作为一个项目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乔冠华和东城区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

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於1966年8月3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起草、经由毛泽东批准的一份特殊的保护高级干部的名单,被点名保护的人物因该名单而免遭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直接批斗与人身攻击。.

查看 乔冠华和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乔姓

喬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2位。.

查看 乔冠华和乔姓

乔宗淮

乔宗淮(),江苏盐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家,乔冠华和龚澎之子。 乔宗淮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芬兰大使。1997年,接替杨桂荣,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1998年,由王桂生接任。后担任驻爱沙尼亚大使。2001年8月,任外交部副部长等职位。此外,他还是中共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查看 乔冠华和乔宗淮

乔楚儿

喬楚兒(Katy Qiao),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志願者,曾為貧困家庭兒童尋求教育援助。出生在中國上海,14歲時留學英國,畢業於倫敦地區女子學校。18歲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經濟學,輔修鋼琴。精通普通話,上海話,粵語,英語,日語。擁有1/4日本血統。.

查看 乔冠华和乔楚儿

云干班

云干班是“国民革命第七十军战时步兵干部培训班”的简称,是抗日战争期间寄生于国民党第七十军的一个培养抗日军事干部的中共战斗团体。因为培训班的名誉班主任是70军军长李觉,湖南长沙人,出生在云南,字云波,该班就以云字为代号,因此又称云干班。 1938年3月,中共中央通过马子谷、梅龚彬、潘汉年、周礼、郭沫若等中间联系,由周恩来和李克农派遣在抗战初期担任新四军武汉办事处主任的70军特邀上校参议陈希周出任云干班班主任。教官中有乔冠华在德国时的同学朱江户、许德瑗、蒋宗文、作家荒芜(李乃仁)和军事教官游毓桢等中共地下党员,组成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单线领导的云干班上层党组织。 1938年3月云干班成立后,陈希周委托杨东莼和朱江户分别在长沙和武汉两地招收各地青年学生,中共湖南省工委趁机派遣很多地下党员,包括参加过广州起义的郭观梅和土地革命时期参加过井岗山斗争的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和日本留学生郑乃之等中共地下党员,组成归湖南省工委领导的云干班中共基层地下党组织。 云干班开设课程的原则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由于是在战争期间,云干班虽然在后方,但也随70军转移,从湖南的宁乡、会同,到江西的贵溪、上高等地。 云干班一共举办了三期,既招收后方学员,也培训前线将士,累计培养抗日骨干300余人,有力地充实、支援、并参加了第70军的庐山战役、武汉会战、南昌战役、湘北战役、和赣北会战。李觉军长后来回忆说,第70军在元气未复的情况下辗转作战,全赖陈希周带领的新生骨干从中支持。 1940年,当陈希周被福建省主席兼驻闽绥靖主任陈仪和军统闽北站站长严灵峰派人谋杀于福建崇安以后,又发生了上富惨案,云干班被迫解散。除一部分学员及时转移到延安和江南抗日游击队之外,很多学员或留70军中,或分散全国各地。 Y云 军 Y云.

查看 乔冠华和云干班

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慶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众多一线明星友情客串零片酬出演。该片于2009年2月初开拍,2月12日正式举行开机仪式,历经四个多月拍摄后于6月杀青,同年9月16日下午2点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讲述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描寫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影片同时再现毛泽东、蔣中正、宋庆龄、周恩来、蒋经国、李宗仁、李济深、张澜、宋美龄、蔡廷锴、冯玉祥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活动美国之音。 中国电影集团于2010年开拍该片的前传《建党伟业》,2011年6月正式公映。.

查看 乔冠华和建国大业

建湖县

建湖县位于中國江苏省中北部,是盐城市下辖的一个县。.

查看 乔冠华和建湖县

你辦事,我放心

你辦事,我放心」,據中國共產黨官方的說法,是中共領袖毛澤東生前的其中一句遺囑,這句話為華國鋒接班成為最高領導人提供了重要的合法依據。.

查看 乔冠华和你辦事,我放心

周榆瑞

周榆瑞()字予邃,福建闽侯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曾在情报界工作。.

查看 乔冠华和周榆瑞

唐闻生

唐闻生女,祖籍廣東江門恩平,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党组成员,文革后期和王海容在中国政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后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查看 乔冠华和唐闻生

四人帮

四人幫为中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6年)形成的一個政治集團的名稱,形成於197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其成員按“粉碎四人幫”時中共中央公布的顺序依次为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和姚文元。江青为毛泽东妻子,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均由毛泽东从上海提拔到中共中央并委以重任,四人在后期皆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四人帮”被公审的时候,“四人帮”被正式命名为“江青反革命集团”。.

查看 乔冠华和四人帮

王海容

王海容()女,湖南长沙人,毛泽东的表侄孙女。文革后期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查看 乔冠华和王海容

穆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

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محمد حسنين هيكل, Mohamed Hassanein Heikal )是埃及及阿拉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及时事评论员。他在1957–1974的17年间担任开罗《金字塔报》主编。他曾是埃及总统纳赛尔的知己和顾问,也是萨达特总统初期的顾问。他参与了纳赛尔时代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并一度在政府内任职,,担任总统新闻顾问。1973年,他访问中国,会见了乔冠华。从2004年起,他在半岛电视台主持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评论节目。.

查看 乔冠华和穆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

章含之

含之(1935年7月14日—2008年1月26日),上海人,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方翻译之一,毛泽东钦点英文教师,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养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前任部长乔冠华之妻,北京大学教授洪君彦前妻,北京媒体业名人洪晃之母。.

查看 乔冠华和章含之

章士釗

士釗(),字行嚴,筆名黃中黃、青桐、秋桐,生於湖南省善化縣。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查看 乔冠华和章士釗

符浩

浩(),原名符忠孝,陕西礼泉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日本、越南等国大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

查看 乔冠华和符浩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共有2885人,任期由1975年1月至1978年2月。 1970年3月1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由周恩來草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的決定》及關於四屆人大代表名額分配問題的兩個協商方案。會上,對《決定》和兩個協商方案作了說明。次日,致信毛澤東、林彪,報告政治局商議情況,並提出:代表中非中國共產黨黨員者不應少於百分之四十,愛國人士不應少於一百人,洛甫、稼祥等均需安排。同日,毛澤東批示:同意中央的部署。林彪批示:完全同意主席批示。.

查看 乔冠华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罗旭 (外交部)

罗旭()女,祖籍福建福州,生于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员、翻译家。.

查看 乔冠华和罗旭 (外交部)

盐城市

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东濒黄海,是江苏沿海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其中市辖区面积5,131平方公里,市辖区常住人口237.25万。海岸线长度为江苏省各地级市首位。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盐城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盐阜大地人杰地灵,名人数不胜数,如南宋丞相陆秀夫,《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等。.

查看 乔冠华和盐城市

袁水拍

袁水拍,江蘇蘇州人,中國詩人、作家、翻譯家、編輯,原名袁光楣,作有《馬凡陀山歌》等書。.

查看 乔冠华和袁水拍

风派

风派,文革用语,是文革后喻指没有自己立场、不坚持独立思考、谁的势力大就为谁卖命,甚至摇摆不定、忽左忽右、卖身背叛的政治投机者。他们跟随潮流而善变,翻云覆雨,今是而昨非,变幻莫测,风驰电掣,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左右逢源、善于讨好得势牟利。与“震派”、“闹派”相关、相对的,特指在文革投靠祸国殃民的极左政治势力、上了贼船的人们。 文革时政局变化频繁,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贯穿始终的计划、安排,只是在激进的中央文革秀才集团、以林彪为代表的军人集团、保障日常运转的国务院之间,进行平衡、仲裁。这一切,都是围绕保住统驭权而随机变化的实用主义游戏,没有政治逻辑的一贯性,让人们无法凭借理性去认识、预测、判断,只能竭力紧跟。“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以求政治上的安全。消极的紧跟成了人们自保的自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民族独立方面赢得的成就,政治上持不同意见者的屡次受挫,毛泽东被塑造成为高瞻远瞩的“领袖”、“统帅”、“导师”、“舵手”,使习惯于信任、崇拜毛泽东的人们,对现实政治持自觉的认同态度。 到了文革,政治高压和合法性资源、法制秩序荡然无存,造成人的尊严的匮乏,只能违心地随大流。积极的紧跟,就成了功利心强的类型的人处世方式。比消极的从众行为,更多一些追赶时髦的主动出击。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权势名利,成为从文革获益的既得利益者。是以放弃做人底线为代价的一种生存技巧。.

查看 乔冠华和风派

西湖国宾馆

西湖国宾馆,俗称刘庄,是中国浙江杭州的一处高档宾馆,位于西湖西岸杨公堤边丁家山麓。.

查看 乔冠华和西湖国宾馆

香港達德學院

香港達德學院Ta Teh Institute 是194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在香港建立的大專院校,由周恩來和董必武指導創辦。經香港政府的教育司批准下立案招生,於1946年10月10日開學,由於該校專門教導學生共产主义及社会活动的知識;從事共产主义活动、因此至1949年2月23日被港英政府撤銷註冊資格時,充公校园。前後只有兩年多。 校舍為抗日名將蔡廷鍇將軍的芳園別墅,芳園於抗日時期曾借予廣東國民大學作臨時校舍。校舍本部為一座 二層高灰色洋樓,底層為辦公室、閱覽室和醫務室,二樓為校長辦公室、大會場和教室。校舍背靠山坡面對青山灣,內有草地涼亭。現校舍原本的建築現只剩下其本部大樓,現稱馬禮遜樓,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校名取自《禮記·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該校校友創立了北京达德研修学院。.

查看 乔冠华和香港達德學院

马思聪

思聪(),中国广东海丰县人,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他于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一。 马思聪早年曾赴法国巴黎求学,并在后来考入了法国的巴黎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1932年初,马思聪由法国回到中国,并在同一年与王慕理结婚。此后陆续创作了《摇篮曲》《绥远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多部著名音乐作品。1949年12月,马思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思聪遭到了造反派的批斗。1967年1月15日晚,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和儿子马如龙出走香港,后由美国驻香港领事陪同飞抵美国。同年5月,在康生和谢富治的示意下成立的“马思聪专案组”(又名“002号专案组”)开始对马思聪出走的经过进行调查,株连马家亲属数十人。1968年,马思聪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这一罪名直至1985年才得以平反。 1987年5月,马思聪在美国接受心脏手术时手术失败,于5月20日逝世于美国费城,享年75岁。.

查看 乔冠华和马思聪

高干子弟

干子弟狭义上又被称之为「高干子女」,在民间亦常被称为「红色贵族」、「红二代」、「红三代」;目前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部、军)级以上党、政、军队、企业的高阶官员们(高级干部)的子侄、女儿和女婿、孙辈们,始自中国大陆从共产党建政以来,以和统治阶层有血缘关系进而谋取了重要职位的人群。.

查看 乔冠华和高干子弟

谢静宜

谢静宜()女,河南商丘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中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和迟群等人控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高校。1976年被撤销党内外职务。唐少杰.我们写信告迟群.炎黄春秋.2008,195(6):15.

查看 乔冠华和谢静宜

路翎

路翎()原名徐嗣兴,原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省苏州,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诗人。.

查看 乔冠华和路翎

黃作梅

黃作梅(Raymond Wong Chok-mui,),笔名黃傲霜、黃中流等,原籍福建世居廣州人,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二任社长(1949年10月-1955年4月),唯一一位以公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获得英国MBE勋章的人士。 黄作梅出生后不久即随全家移居香港,1935年毕业于皇仁書院,并获得进入香港大學的资格,但因家贫辍学,次年1月考入湾仔政府仓库工作。1937年开始参与左派活动,一度遭到逮捕。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同年底占领香港。1942年2月,黃作梅被任命为中共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国际小组负责人,负责配合英軍服務團的活动,并营救在香港的盟军人员。由于其配合英军作战有功,1947年获得英国颁发的MBE勋章。 1947年2月,黃作梅受命前往伦敦,以新华通讯社记者身份创建新华社伦敦分社。1949年,黃作梅调回香港,同年10月接替乔冠华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1955年4月11日,在前往印尼出席萬隆會議的途中,搭乘的專機克什米爾公主號被中華民國情報機構安裝炸彈炸毀,黃作梅罹難。.

查看 乔冠华和黃作梅

黄华 (政治人物)

华(),河北磁县人,中國外交家,燕京大学毕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中共第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三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查看 乔冠华和黄华 (政治人物)

龚澎

龚澎()女,原名龚维航,安徽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家。.

查看 乔冠华和龚澎

錢昌照

钱昌照(),字乙藜(一作乙黎),乳名镛,江苏省蘇州府常熟县鹿苑镇(今属张家港市)人。中華民国、中華人民共和国政治家,中华民国国营工业的创始人和组织者之一。曾任资源委员会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

查看 乔冠华和錢昌照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195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场从文艺争论到政治审判的事件,因主要人物胡风而得名。在民间和学界被广泛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文字獄。由于胡风的文艺理论被周扬认为偏离毛泽东红色文艺理论,胡风及其支持者与周扬等人的文艺争论被升级为政治批判。随着事件的发展,中共高层介入文艺争论并给予胡风“反革命”的政治定性,胡风等人也因此遭到审判。政治定性后的整个批判运动波及甚广,共清查了2100多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到1956年,共正式认定78人为“胡风分子”,其中骨干23人。该事件也与此后中国大陆发生的历次文艺批判运动息息相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场文艺界的大规模政治整肃和清洗运动。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198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发出(1988)16号文件,胡风案得到官方彻底平反。.

查看 乔冠华和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舒芜

舒芜(),原名方管,安徽桐城人,作家。.

查看 乔冠华和舒芜

關國煊

國煊(KWAN Kwok Huen,),中國近代史學家,廣東順德人,生於順德。畢業於香港仿林中學、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讀中學時,以慧、慧之、君慧、慧君筆名投稿香港《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副刊《學生園地》。1955年獲《青年文友》月刊徵文比賽高級組冠軍、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高中組冠軍。大學畢業後,返港長期任中學文史教員。課餘以本名及筆名鄭仁佳、關--昌、趙志邦在台灣《傳記文學》月刋發表《民國人物小傳》多篇。.

查看 乔冠华和關國煊

蒂宾根大学

杜賓根大學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in Tübingen)位于德国杜賓根,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都享有盛名。大學包括14個院系和30個专业,目前大約有28000名學生,男女比约為43:57。2012年入选成功第二阶段德国精英计划,成为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查看 乔冠华和蒂宾根大学

金堯如

金堯如(),浙江紹興人,前中國共產黨黨員,曾经負責在台灣組織地下黨運作推翻國民黨政府。1948年,金堯如從台灣到香港,不久擔任香港親中共報章《文匯報》總編輯,負責中共在香港宣傳和統戰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金堯如被中共召回,在广州遭受軟禁及勞動改造,直到文革結束,中共才將他調回香港復職。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金堯如等人因不滿中共暴力鎮壓學生運動,在《文匯報》社論以「痛心疾首」四個大字表達不滿。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文匯報》一等人遭到中共整頓;金其後宣告退出中國共產黨,與中共決裂,移居美國加州,但是仍經常發表評論文章,呼籲中共推行政治改革,直至2004年初病逝。.

查看 乔冠华和金堯如

艾惕思

艾惕思爵士,KCMG(,),一作艾迭思,英國外交官、「中國通」和古玩收藏家,1960年至1962年任英國駐老撾大使、1963年至1970年任英國駐菲律賓大使、1972年1月出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辦,同年3月隨中英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而出任首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至1974年退休。艾惕思熱愛中國文化,尤愛收藏明代青花瓷等中式古代瓷器。 艾惕思1938年加入外交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派駐地中海、北非和西非等地,戰後初年曾任工黨首相艾德禮的助理私人秘書。他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曾獲兩度派往中國,後期擔任過駐華代辦處參贊兼總領事,兩次在華經歷加深他對中國的認識,使他成為外交部內的中國專家。 1960年,艾惕思奉派老撾出任大使,當時印度支那地區成為冷戰格局下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陣營的角力場,北越和南越除了在1955年起全面爆發越戰以外,接壤越南的老撾也自1953年起持續爆發由該國共產主義組織巴特寮向老撾王國發動的老撾內戰。艾惕思在老撾任內代表英國聯同美國和法國等國,促成當地在1962年籌組聯合左、中、右三派的三方聯合政府,試圖以中立力量穩定該國局勢。可是,艾惕思同年卸任後,聯合政府很快就因為內部矛盾出現不和,內戰旋於翌年重燃。此後,艾惕思於1963年出任駐菲律賓大使,一任七年,到1970年調回英國。 艾惕思的仕途原本載浮載沉,但隨著中英關係改善,兩國達成協議在1972年3月建立大使級關係,這使他在1972年1月得以第三度調往中國,出任英國駐華代辦,以候任大使一職。同年3月,他終於如願以償,成為1949年中共建政後英國首任駐華大使。任內,他促進中英雙方的官方和文化交流,兩國除了在1973年1月和3月分別互派龐大的貿易代表團訪問對方外,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姬鵬飛也繼英國外相何謨爵士在1972年10月訪華以後,於1973年6月出訪英國。針對香港前途問題,他見證英方未有行使否決權,讓中方要求把香港剔出聯合國殖民地名單的建議在1972年11月獲聯合國大會通過,意味兩國就香港問題達成了一定的默契。 1974年退休後,艾惕思把主要時間專注於中國古代陶瓷。事實上,早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華任職期間,他已經開始收藏和研究中國古代陶瓷,並結識陳萬里和馮先銘等中國古代陶瓷權威。自五十年代開始,他還在英國的《東方陶瓷學會學報》發表多篇有關中國古代陶瓷的學術文章。退休以後,艾惕思多次以私人身份到訪中國,考察景德鎮、德化縣、泉州市和廈門等地的窯址和考古場地,並在當地與劉新園等不同的中國古代陶瓷學者展開交流。艾惕思退休後曾任東方陶瓷學會會長,而且是牛津大學沃弗森學院院士和大英博物館信託人,他生前於1975年把22件具高度藝術價值的明代景德鎮青花瓷捐贈予大英博物館,身後更把遺下的中國古代陶瓷藏品盡數捐給該館。.

查看 乔冠华和艾惕思

陈其瑗

其瑗(),字志璩,广东广州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教育家。 陈其瑗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采矿冶金工程科,先后做过北京政府农林秘书、交通银行秘书长,广东省公署秘书、财政厅秘书、工艺局实业司科长、铁路局总务处处长、机务处处长等职。随后授孙中山委托,担任大元帅府财政部总务厅厅长一职,后来还担任过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中国银行监理官。1926年,参与组建中山大学,并于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先后担任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常委、宣传部和青年部部长,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书记兼代秘书长、商民部部长。1927年,国共分裂后,陈其瑗因主张联共而被开除党籍流亡海外。1936年,陈其瑗与司徒美堂发起组织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并任常委、宣传部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协助护送白求恩等人抵达晋察冀军区。 1945年6月,董必武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会议,期间邀请陈其瑗回港办学。次年,回到香港,并创办香港达德学院,他出任院长,学院董事会由李济深、蔡廷锴等人组成。拥有胡绳、钟敬文、千家驹、许涤新、黄药眠、陆怡、陶大镛、章乃器等著名学者组成师资队伍。并邀请马叙伦、冯乃超、乔冠华、何香凝、茅盾、林默涵、周而复、郭沫若、夏衍、臧克家等社会名流讲学。1949年,学院被港英当局取消注册后,部分学生分批北上和到广东各游击区。此外,陈其瑗还与李济深、何香凝等人一起,从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工作。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陈其瑗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他进入北平,并参与拟定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共同纲领起草工作。9月,陈其瑗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随后,他历任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副部长、全国侨联副主席、北京市侨联第三、四届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1959年3月,在董必武和谢觉哉的介绍下,陈其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8年5月30日于北京病逝。陈其瑗著作有《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国解放区实录》、《我不断前进的道路》。.

查看 乔冠华和陈其瑗

欧阳菲

欧阳菲()女,籍贯不详,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家。.

查看 乔冠华和欧阳菲

毕相辉

毕相煇(1905年-1947年),名佩璐,字鄂华。安徽歙县县城上路街人。 父亲毕醉春,名恩桂、字雪胸,为徽州教育名宿。清末废科举办学校之初,即任教绩溪思诚学堂。其后,又应胡晋接校长之邀,任教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国文课,以对学生循循善诱、殷殷教诲闻名于时,曾与胡晋接校长同获教育部嘉和章之奖。有凡经毕老师教导,则务实求真,文字通顺之誉。休退居家后,徽歙各地殷殷来求学者,无不精心教导启迪,因材施教。母亲方啸云,善画,并擅武术,亦设塾教乡邻子女。对学子和儿孙常说“要吃就要做”,既读书也要劳动。毕相煇出生于这个家庭,耳濡目染,加之较早接受了现代进步思想,早年即养成爱国进步、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德。 毕相煇毕业于安徽二师后,考入清华大学和清华国学院。为农村经济研究会会员,在南开经济研究所研究棉花、纱布、茶叶等问题。民国20年在上海曾以共党嫌疑被关押。1935年(民国24年)以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农业经济。抗战前归国,历任福建省银行研究处、重庆国民政府花纱布管理局、农本局研究室主任和复旦大学教授兼茶叶研究室主任。留日时译成列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在重庆,与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许滌新、罗叔章等多有过从。与陶行知、孙起孟积极参与黄炎培先生民主建国会的成立。1944年(民国33年)创建国际贸易咨询所,请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局长程瀛元兼任所长,自任副所长。民国36年在宣城水东遇害。吴大琨撰文悼念,称其治学切实,待人诚实,为发展民族经济忠实,其死是中国经济学术界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

查看 乔冠华和毕相辉

毛泽东之死

毛泽东,1976年9月9日逝于北京,享年82岁。 1976年9月9日下午4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形式公布消息称:“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毛泽东是继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后,第三位于1976年去世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

查看 乔冠华和毛泽东之死

江苏人

本文列出的是祖籍江苏或者生于江苏的名人。.

查看 乔冠华和江苏人

江苏省盐城中学

鹽城中學創建于1927年,簡稱鹽中,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 在學校創立之初,鹽城中學是鹽阜地區唯一的一所省立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它被江蘇省確定為首批重點中學之一。1978年,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首批辦好的十四所重點中學之一。1997年,在江蘇省首批進入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先進行列。2004年,又被省教育廳首批轉評為“四星級學校”。.

查看 乔冠华和江苏省盐城中学

江淮民系

江淮人,即江淮民系,或為下江民系,一般指稱说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文化上,江淮文化是南方文化中最靠近北方文化区域的,兼有南北的文化特征。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查看 乔冠华和江淮民系

江淮文化

江淮文化是指以今江苏省、安徽省中部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其间居民被称为江淮民系,是使用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江淮民系具有典型的“南蠻北侉”居中心態。在文化上,江淮文化既不屬於典型的北方文化、也不屬於南方文化,而是一種南北混合的文化類型。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查看 乔冠华和江淮文化

法国使馆旧址

法国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交口处的西北角,现为东交民巷15号。清朝咸丰年间建成之初是纯亲王府(后为纯公府)的宅地,后成为法国驻华使馆。.

查看 乔冠华和法国使馆旧址

洪晃

洪晃(Hong Huang,),生于北京,籍貫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美籍华人,北京媒体业名人,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编兼出版人,中国名媛章含之与原配前夫洪君彦之女,其继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外交官乔冠华,其前夫之一为著名导演陈凯歌。.

查看 乔冠华和洪晃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简称人文社科学院,是清华大学1993年至2012年间一个学院,它于2012年10月被分解为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

查看 乔冠华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清华大学哲学系

清华大学哲学系,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下属的一个系,始建于1926年,是中国大学最早的哲学系之一。.

查看 乔冠华和清华大学哲学系

清华大学校友列表

清华大学校友列表列举部分求学或毕业于清华大学,或曾于清华大学任教和就教的著名学者、知名政治军事人物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编制的《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清华大学造就的杰出政界校友最多,恢复高考后毕业于清华的两院院士校友最多有31人,清华共培养了84名亿万富豪校友(财富合计近3000亿),荣获中国“亿万富豪摇篮”桂冠。.

查看 乔冠华和清华大学校友列表

朱江户

朱江户(),又名朱刚夫,江西省莲花县琴亭镇花塘村人。国民党议员、江西教育厅厅长朱念祖之子,清末帝师、京师大学堂监督朱益藩之侄曾孙。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茶叶专家,中国林业经济学先驱。先后于德国共产党语言小组、国民革命军七十军、莲花县立初级中学、东南茶叶研究所、中央人民政府农业计划司、中南军政委员会、北京大学、北京林学院、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等单位任职。为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市委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顾问。.

查看 乔冠华和朱江户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簡稱新華社香港分社或香港新華,是新華通訊社的香港分部兼亞太總分社。香港回歸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駐香港的官方代表機構。.

查看 乔冠华和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

文幼章

文幼章(英文名:James Gareth Endicott,音譯詹姆士·艾迪科特;),出生於中国四川省,父母均为加拿大傳教士。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的加拿大軍隊中服務,並從多倫多大學畢業,之後擔任傳教士,帶著新娘瑪麗·奧斯汀回到中國。文家在1925年落戶重慶,他很快就學會中文。.

查看 乔冠华和文幼章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查看 乔冠华和文化大革命

2008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8年1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月31日.

查看 乔冠华和2008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

谢静宜路翎黃作梅黄华 (政治人物)龚澎錢昌照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舒芜關國煊蒂宾根大学金堯如艾惕思陈其瑗欧阳菲毕相辉毛泽东之死江苏人江苏省盐城中学江淮民系江淮文化法国使馆旧址洪晃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校友列表朱江户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文幼章文化大革命2008年1月逝世人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