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指数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第三個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人口仅次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也居第三位,居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是苏联经济较为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首都开始为哈尔科夫(1918-1934),后迁至基辅。.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237 关系: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劳动红旗勋章基輔基辅州十月革命勋章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卡廷大屠殺南比薩拉比亞史坦尼斯勞·萊姆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塞米昂·莫吉列維奇塔夫利省塔拉斯·库拉科夫塔拉斯·米哈利克夏都奥列格·布洛欣奥克萨娜·巴尤尔奧列·姆斯伊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安娜斯塔西亚·埃杜多芙娜·巴布洛娃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安德烈·齐卡提洛尤利·埃德尔斯坦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尤里·伊瓦先科尤里·科斯堅科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尼科季姆已不存在国家列表中國-烏克蘭關係丹尼斯·貝雷佐夫斯基东方战线 (苏联)世界人权宣言帕維爾·古巴廖夫乌克兰乌克兰大饥荒乌克兰化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乌克兰语字母乌克兰铁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乌克兰最高拉达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雅科文科亞美尼亞文化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扎哈爾琴科亞歷山大·內多維耶斯索夫... 扩展索引 (187 更多) »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

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在1772年成立,王国领土包括了今天的波兰的南部和乌克兰的西部。奥地利皇帝兼任该国的国王。克拉科夫大公国、奥斯维辛和扎托尔公国也包含在该王国内。1918年随着奥匈帝国的解体,王国被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继任,在1920年被波兰吞并,1939年,苏联趁二战占领了大部分加利西亚地区并入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又被德国占领军划入波兰总督区内,二战后,又被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部分并入波兰人民共和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

劳动红旗勋章

劳动红旗勋章(背面),1943年后2型 劳动红旗勋章(Орден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Order of the Red Banner of Labour)是苏联及早期的苏维埃俄国的平民勋章,以嘉奖苏联、苏维埃俄国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人民及机构,在生产、科学、文化、文学、艺术、教育、医疗、社会等劳动及公共服务方面,对苏联及社会所作的功绩。此种勋章是颁授予有功军人的红旗勋章的平民版本。到苏联解体为止,共有120多万人及机构获颁此勋章。.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劳动红旗勋章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基輔

基辅州

基辅州(Kyivs'ka oblast')是烏克蘭中北部的一個州,北鄰白俄羅斯。面積28,131平方公里,人口1,778,900(2005年度統計)。首府基輔(但基輔市並不受州管轄)。 1986年發生事故的車諾比核電廠位於此州的北部,鄰近白俄羅斯國界約16公里處。.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基辅州

十月革命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67年10月31日为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设立的勋章,頒發予“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有杰出贡献”在“和敌人作战和保卫苏联国家安全中有杰出贡献”及“努力发展苏联和其他国家关系,加强世界和平”的人,在苏联勋章中,十月革命勋章的地位仅次于列宁勋章。.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十月革命勋章

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

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俄语:Интервенция союзников в Россию)是指在1918年到1920年期间,英國、法國、加拿大、美国、日本、中国和其他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对俄國內戰进行的武装干涉。 在协约国武装干涉期间,外国军队的军事存在被布尔什维克有效地用于爱国宣传,影响了俄国人民,最终赢得了内战的胜利。.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杀,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卡廷事件”或“卡廷惨案”(zbrodnia katyńska;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此次屠杀起源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关于处决所有波兰军官成员的提议,正式文档于1940年3月5日由包括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在内的苏共中央政治局签署批准。遇害人数估计约为22,000人,最常见的数字为21,768人。 屠杀发生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特维尔)、哈尔科夫等地。受害者中约8,000人是1939年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俘,其余则是被指控为“情报人员、宪兵、破坏者、地主、工厂主、牧师及官员”而遭逮捕的平民。由于波兰的征兵制度规定除非获得当局豁免,所有大学毕业生必須服兵役,接受后备军官培训,苏联得以捕获大批波兰知识分子,其中还包括波兰籍的犹太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以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卡廷大屠杀具体发生在位于卡廷森林(俄罗斯斯摩棱斯克以西约19公里,临近卡廷和格涅兹多沃的村庄)的科泽利斯克战俘营。在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的命令下,除在卡廷森林外,同时发生的屠杀还有在斯塔洛柏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战俘营的处决战俘行动 以及发生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处决政治犯行动。处决地点包括设于斯摩棱斯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总部、当地一个屠场,以及加里宁、哈尔科夫、莫斯科等苏联城市的监狱。在这些屠杀之中,卡廷大屠杀规模最大。现代波兰对卡廷大屠杀的调查覆盖上述所有的屠杀。 1941年,德军入侵蘇聯並推進占领卡廷森林,蘇聯人的暴行才被軸心國發現。1943年,纳粹德国宣佈在卡廷森林发现集体墓地。德国的揭发,致使苏联与设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苏联官方一直否认卡廷大屠杀,直到1990年才承认内务人民委员部实施并隐瞒了卡廷大屠杀 Text of the original TASS communique released on April 14, 1990。俄罗斯联邦检察总长的一项调查证实苏联需要为卡廷大屠杀负责,其中确认了1,803名波兰公民的死亡,但是拒绝将其承认为战争罪行或种族屠杀BBC International Reports (Former Soviet Union) March 11, 2005, ,并以屠杀参与者已经去世为由终止了调查。俄罗斯政府拒绝承认遇难者是斯大林压迫的受害者,使他们不能得到正式死后平反"".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卡廷大屠殺

南比薩拉比亞

南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語:Bugeac烏克蘭語:Буджак)指的是位於比薩拉比亞地區南部、黑海沿岸的多瑙河下游與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地區。現屬烏克蘭的敖德薩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地區被劃入羅馬尼亞國境內。在苏德战争末期(1944年8月),羅馬尼亞被迫將南比薩拉比亞割讓給蘇聯,該地區被編入蘇聯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南比薩拉比亞位於黑海西岸,南接羅馬尼亞,北與西被摩爾多瓦包圍。 Category:烏克蘭歷史 Category:羅馬尼亞歷史.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南比薩拉比亞

史坦尼斯勞·萊姆

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ław Lem,),波蘭科幻小說作家。 他的作品常探討哲學主題:科技的影響、智慧的本質、與外星人互相理解的可能性、人類能力限制。其作品的英譯本大多由Michael Kandel翻譯。.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史坦尼斯勞·萊姆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俄语:Евгени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римаков ,Yevgeny Maksimovich Primakov,),俄罗斯政治家,曾任俄罗斯总理。.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塞米昂·莫吉列維奇

塞米昂·莫吉列維奇(烏克蘭語:Семьон Ю́дкович Могиле́вич,)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之一。莫吉列維奇是俄羅斯黑手黨的首腦,被歐美各國執法部門稱為「老大中的老大」 。他的犯罪帝國業務廣泛,從走私軍火到販賣私娼等都是他的勢力範圍。1998年,聯邦調查局破獲他的一項詐騙計劃,該計劃造成1.5億美元的投資損失,並使莫吉列維奇被列入十大通緝要犯之一。但由於美國政府與俄羅斯政府間沒有引渡協定,因此聯邦調查局至今仍無法將他逮捕。據信他目前控有俄羅斯烏克蘭能源公司,該公司涉及近年俄羅斯與烏克蘭間的天然氣糾紛。.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塞米昂·莫吉列維奇

塔夫利省

塔夫利省(Тавриче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烏克蘭語:Таврійська губернія;克里米亞韃靼語:Tavrida guberniyası)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範圍包括克里米亞、聶伯河下游、黑海和亞速海沿岸地區。 面積39,497平方公里,1906年人口1,634,700人。首府辛菲羅波爾。 成立於1802年,1921年10月18日改為蘇維埃自治共和國,北部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省名是克里米亞的希臘語的稱呼。 К Category:克里米亞歷史.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塔夫利省

塔拉斯·库拉科夫

塔拉斯·库拉科夫(Тарас Кулаков,Taras Kulakov,)是居於美國的俄罗斯YouTuber,頻道名稱為“CrazyRussianHacker”,,以他的黑客技巧(life hacks)、科学实验(或者说科学实验演示、)、测试视频和他的口号“安全第一”(Safety is number one priority)而闻名。他的频道於2012年5月18日创建,截止2017年8月17日,拥有超过20亿次观看数量及1000万人订阅,亦是YouTube前100频道之一。他估计拥有净资产500万美元。他有两只哈士奇狗Hugo和Luke,还酷爱养蜂。他还有另一個YouTube频道“Taras Kul”,于2009年10月14日创建,拥有超过260万人订阅。.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塔拉斯·库拉科夫

塔拉斯·米哈利克

塔拉斯·米哈利克(Тарас Володимирович Михалик)是烏克蘭的一名足球選手。司職後衛。他現在效力于烏克蘭足球超級聯賽球隊基輔迪納摩。他也代表烏克蘭國家足球隊參賽。他是一位多面手,在場上可勝任除門將外的所有位置 – official website of Dynamo Kyiv, 18 Nov 2008 。他在青訓時期曾司職前鋒。在2005-06賽季轉會至基輔迪納摩。在迪納摩效力期間他由中場轉型為後衛。.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塔拉斯·米哈利克

夏都

夏都,是一個在在夏季炎熱天氣下長時間內被用作行政中心的城市。這制度在現代已不太普及,因泠氣的普及也減少了定期遷移的必要性。.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夏都

奥列格·布洛欣

奥列格·布洛欣(Олег Володимирович Блохін,),是一名足球教练,具有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混合血统,现任乌克兰国家足球队主教练。他退役之前曾是苏联国家足球队的射手,是1975年欧洲金球奖(即“欧洲足球先生”)获得者。.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奥列格·布洛欣

奥克萨娜·巴尤尔

奥克萨娜·巴尤尔(Oksana Baiul,),乌克兰花样滑冰运动员,曾獲1993年世界錦標賽與1994年冬季奧運會冠軍。至目前為止,她是唯一一位代表烏克蘭奪得奧運花式滑冰金牌的選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奥克萨娜·巴尤尔

奧列·姆斯伊

奧列·史塔范維奇·姆斯伊(Олег Степанович Мусій;)是烏克蘭的一位醫生、社會運動家,曾在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期間提供醫療服務。他在2014年2月27日至2014年10月1日期間曾經擔任第一次亞紐采克內閣的醫療部長/(website has automatic Google Translate option), LIGA。在2014年烏克蘭國會選舉中,他成功連任議員。他曾是彼得·波羅申科集團成員。.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奧列·姆斯伊

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

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p;Наталія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Поклонська;),是克里米亚出身的檢察官及政治人物,現任俄羅斯国家杜马議員。她於2014年3月—2016年9月擔任克里米亞共和國总检察长。她在就任總檢察長後的記者會影片透過網路迅速流傳,因而開啟了國際知名度。网络上称她为美女检察长。.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

安娜斯塔西亚·埃杜多芙娜·巴布洛娃

安娜斯塔西亚·埃杜多芙娜·巴布洛娃(Анастасия Эдуардовна Бабурова,Анастасiя Едуардівна Бабурова ,拉丁转写:Anastasia Eduardivna Baburova,),是俄罗斯《新报》(Новая газета,拉丁转写:Novaya Gazeta)的一名记者同时也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学生。她出生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塞瓦斯托波尔市, 新报 (January 27, 2009),乌克兰总统的慰问电。(23-01-2009)。 2009年1月19日,安娜斯塔西亚·巴布洛娃与俄罗斯人权律师斯坦尼斯拉夫·马科洛夫一同在俄罗斯莫斯科市被杀,2009年11月,俄罗斯政府宣布该案已破,凶手为新纳粹分子。.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娜斯塔西亚·埃杜多芙娜·巴布洛娃

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安德烈·帕夫洛維奇·基里連科(Андр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ириле́нко,-1990年5月12日),冷戰時期蘇聯政治家,1906年生於俄羅斯帝國沃羅涅日省阿列克謝耶夫卡一個俄羅斯人工人階級家庭。他在1920年從當地一家職業訓練學校畢業,又在1930年代中末葉從畢業。他在1930年成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員。基里連科和很多成為黨政要員的蘇共黨員一樣,都是從「工業梯隊」晉身蘇聯統治階層;他在1960年已是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第一副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被迫辭職之後,他在1965年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並充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主將」。 基里連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勃列日涅夫的權力基礎,甚而鞏固勃列日涅夫在黨內的地位。自赫魯曉夫被廢黜至勃列日涅夫逝世期間,他是蘇共主管組織工作的首席書記。他在長期負責人事選拔事務、並詳細監督蘇共中央的經濟規劃工作。1976年,勃列日涅夫任命康斯坦丁·契爾年科為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使契爾年科能夠制衡基里連科的權力。自1970年代中末葉起,基里連科健康轉差,記憶力衰退;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後,繼任總書記的尤里·安德羅波夫則把基里連科排擠出蘇共領導層。基里連科被迫辭職,退出政壇。他在1990年5月12日死於莫斯科。.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

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Андр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Бу́бнов,)他是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局委员、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候补书记、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红星报》的主编。.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

安德烈·齐卡提洛

安德烈·罗曼诺维奇·齊卡提洛(Андрі́й Рома́нович Чикати́ло,Andrei Romanovich Chikatilo,),俄羅斯籍連環殺手。他在1978年至1990年之間共殺害53名女子及小童,他亦是俄羅斯最有名的殺人犯,直至另一名俄羅斯籍連環殺手亞歷山大·皮丘希金在2006年被捕為止。他報稱共殺害63人,但俄羅斯警方只能證實其中48人。 因為其大部分受害者均在羅斯托夫州遇害而有“羅斯托夫屠夫”( Butcher of Rostov)、“紅色撕裂者”(Red Ripper)及“羅斯托夫撕裂者”( Rostov Ripper)之稱。只有小部分是在蘇聯(俄羅斯前身,因事發時仍未改名為俄羅斯,因而在他被拘捕前的內容仍使用蘇聯一詞)其他州份、烏克蘭及烏茲別克遇害。.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安德烈·齐卡提洛

尤利·埃德尔斯坦

尤利·埃德尔斯坦(יולי אדלשטיין),全名尤利-约尔·埃德尔斯坦(יולי-יואל אדלשטיין, Юлий Эдельштейн, Юлiй Едельштейн;),以色列政治人物。2013年3月至今,担任以色列国会议长。.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利·埃德尔斯坦

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

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Юлія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Тимошенко,英語:Yulia Volodymyrivna Tymoshenko;),曾任烏克蘭總理。以美艷外表和政治鐵腕著稱,譽為烏克蘭的「美女總理」,為一天然氣寡頭。 季莫申科在參與政治之前是位成功但極受爭議的女企業家,並被認為是全國最富裕的人士之一。在成為烏克蘭第一位女總理前,是橙色革命的領袖之一。季莫申科是2010年烏克蘭總統大選參選人之一。 在第一輪投票中,她獲得25%的支持率,僅次於維克托·亞努科維奇。第二輪投票中,她獲得45.47%的選票,對比於48.95%的亞努科維奇,她其後拒絕承認結果。 2011年10月11日,尤莉婭·季莫申科被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家法院以在2009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中滥用职权的罪名判决7年监禁。2014年2月22日,季莫申科獲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

尤里·伊瓦先科

尤里·米克拉約夫維奇·伊瓦先科(Іващенко Юрій Миколайович,),烏克蘭天文學家。.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里·伊瓦先科

尤里·科斯堅科

尤里·瓦西里奧維奇·科斯堅科(Yurii Vasylovych Kostenko、),烏克蘭外交官,歷任駐華大使及駐日本、德國、奧地利、菲律賓大使等職。科斯堅科於1945年11月6日誕生在基輔,1968年自基輔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進入外交界供職,除駐外大使生涯外,尚曾於本部及烏克蘭駐國際組織常設代表處服務。.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尤里·科斯堅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国际音标:,,),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於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秘密报告”,对前領導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與中華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科季姆

尼科季姆(Никоди́м)是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的男子教名,来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圣人尼哥底母(Νικόδημος,作为普通人名则译为尼科迪默斯或尼科迪莫斯),意为“人类的胜利”。拥有这一教名的著名人物有:.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尼科季姆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中國-烏克蘭關係

中國-烏克蘭關係(Українсько-китайські відносини)是指歷史上的中国和烏克蘭、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之間的雙邊關係。中烏兩國在1992年1月4日宣佈建交,隨後大量的蘇聯軍事遺產轉移很大程度上強化兩國的關係,至今兩國在軍事方面合作密切,並表達明確的互信機制。烏國也是台灣問題方面,堅定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目前,中國在烏克蘭基輔設有大使館、在敖德薩設有總領事館,烏克蘭則在中國北京設有大使館、在上海設有總領事館。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愿意與烏克蘭为实现中烏人民世代友好而共同努力,而時任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亦指出烏克蘭愿意进一步加强中烏兩國之間的经贸合作。.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中國-烏克蘭關係

丹尼斯·貝雷佐夫斯基

丹尼斯·瓦連京諾維奇·貝雷佐夫斯基(Денис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Березовський;)是一位海軍少將,前總司令。2014年3月1日,乌克兰代理總統亞歷山大·圖奇諾夫任命他為烏克蘭海軍總司令,但次日他就宣布效忠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丹尼斯·貝雷佐夫斯基

东方战线 (苏联)

二战初期,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借口与目的,陆续侵略东欧诸国所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参考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2003年3月1版,2012年12月14次印刷.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东方战线 (苏联)

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夏樂宮通过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联合国大会第217号决议,A/RES/217),共有30條。宣言起草的直接原因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是第一份在全球範圍內表述所有人類都應該享有的權利的文件。其由联合国出版在其自己網站上。 《世界人權宣言》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和其他兩個可選協約一起包含在國際人權法案中,兩個公約都是在1966年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世界人权宣言

帕維爾·古巴廖夫

帕维尔·尤列维奇·古巴廖夫(Павел Юрьевич Губарев;),乌克兰亲俄政治家,乌克兰社会进步党(总部位于乌克兰东南的亲俄政党)成员。出生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顿涅茨克辛维尔顿涅克斯克。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發生後,在顿涅茨克建立独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並擔任人民政府行政长官。2014年3月6日被乌克兰国家安全局逮捕。.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帕維爾·古巴廖夫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

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Г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为“以饥饿杀死”),是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的大饥荒。據估計,大約有240萬Timothy Snyder,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figure "must be substantially low, since many deaths were not recorded.")至750萬Anatoliy Vlasyuk, Nationalism and Holodomor,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the absolute minimum killed, by looking at the population loss would be around 4.5 million, with 7.5 million being more likely, and 10 million also being possible.")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虽然同一时期在苏联各地都发生了饥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词通常用来特指在乌克兰民族聚居区内发生的饥荒。当代学者大多認為乌克兰大饥荒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在乌克兰,这次饥荒有时被认为是故意制造的、针对乌克兰民族的行动,因此當地也稱為「饥荒种族清洗」。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政府在這次大饥荒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大饥荒的后果更加惨重,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化

乌克兰化(Українізація)是指乌克兰政府增加乌克兰语的使用和促进乌克兰文化发展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出版,政府和宗教。 这一术语,最突出时代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同化政策,以加强对其境内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部地区的统治。乌克兰历史虽然有些不同的目标和历史背景,但乌克兰化政策在二十世纪的几个不同时期的以各种形式进行。 乌克兰化通常被认为是应对和手段,以解决消除在的许多公共生活领域对乌克兰语和文化上的同化压迫政策,最常见的为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俄罗斯化政策时代,而且还包括一些西乌克兰地区的波兰化和罗马尼亚化。 独立之后,乌克兰政府开始奉行乌克兰化政策,增加了乌克兰语的使用,同时阻止俄语,已逐渐挤压出该国的教育系统Volodymyr Malynkovych,, Politicheskiy Klass, January, 2006、政府与国家电视台,电台节目和电影之外。 乌克兰《教育法》规定乌克兰家庭(父母和子女)有权选择本土语言学校和学习本土语言。, Council of Europe (2009).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化

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乌克兰共产党(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Украины)是苏联共产党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18年7月17日,当时取名为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10月13日,该党改名为乌克兰共产党。八一九事件后的1991年8月26日,乌克兰当局禁止乌共活动。同月30日,乌克兰当局正式取缔乌共。 Category:乌克兰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乌克兰语字母

乌克兰语字母(українська абетка,IPA:),指乌克兰语所使用的字母系统,是西里尔字母的一种变体。乌克兰语字母表共有33个字母。.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语字母

乌克兰铁路

乌克兰铁路(Ukrainska zaliznitsya)是乌克兰的国营铁路。铁路运输是乌克兰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国内铁路网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铁路总里程超过22,300公里,位居欧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三位。截至2009年,乌克兰铁路拥有1340个车站、129个客运枢纽车站、57个机务段和48个车辆段,承担了全国52%的货物运输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铁路系统拥有近40万职工,约占全国劳动人口的2%。 乌克兰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乌克兰基础建设部下辖的乌克兰国家铁路运输总局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网根据经济区域划分为六个铁路局,包括顿涅茨克铁路局、利沃夫铁路局、敖德萨铁路局、南方铁路局、西南铁路局和第聂伯河沿岸铁路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铁路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Рада Народних Комісарів УРСР,Совет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иссаров УССР)是1919年—1946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在1919年—1938年间它对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负责,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它对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常务机构——全乌克兰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在1938年—1946年间它对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负责,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闭会期间,它对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常务机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负责。1946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改组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Рада міністрів УРСР,Совет министров УСС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Державний гімн Української Радянської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ої Республіки - Deržavný himn Ukrajinśkoji Radjanśkoji Socialistyčnoji Respubliky),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乌克兰的国歌,使用于1949年至1991年,以乌克兰语颂唱。曲作者是由安东·德米特洛维奇·莱贝迪内茨领导的一个作曲小组,而原歌词是由巴甫洛·狄青纳创作的。由于斯大林被批判,歌中有关斯大林的部分被废弃不唱。1978年, 米科拉·巴詹对国歌歌词进行了修改,删去了第二段歌颂斯大林的内容。 作为一首中规中矩的社会主义进行曲式颂歌,它毫不例外地颂扬了列宁、十月革命、共产主义和苏联共产党,以及与俄罗斯人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友谊与团结。 1992年1月15日,乌克兰共和国最高拉达通过了关于乌克兰国歌的决议,撤销此国歌,以《乌克兰仍在人间》取代。该歌曲的曲调2014年被新俄罗斯联邦用来创作国歌《存活下来,新俄罗斯!》。.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а рада УРСР,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УССР)是1938年至1991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它于1938年成立,取代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

乌克兰最高苏维埃

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可以指:.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最高苏维埃

乌克兰最高拉达

乌克兰最高拉达(Верховна Рада України),也可按照苏联旧称译为乌克兰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Украины),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8-1991)和独立后的乌克兰(1991年-)的议会,实行一院制,目前的主席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最高拉达

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雅科文科

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雅科文科(О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 Яковенко,)是一名乌克兰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雅科文科

亞美尼亞文化

亞美尼亞文化,是指外高加索國家亞美尼亞的文化和風俗;當地的文化涵蓋很多元素,例如、建築、等,這些元素都是基於亞美尼亞的地理環境。 亞美尼亞在1922至1936年為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自此至苏联在1991年解體,亞美尼亞文化長期受到蘇聯的影響。除此以外,亞美尼亞文化亦受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同時感染到格魯吉亞、意大利飲食等外國文化。 苏联解體後,獨立的亞美尼亞經濟疲弱、嚴重,社會氣氛惡化,窒礙文化藝術的發展。亞美尼亞共和國設有,負責向公眾解釋和執行涉及文化的政策,當前的文化部部長為。亞美尼亞政府向年青一代推廣文化保育的工作得到國際亞美尼亞社群的支持;此外,亞美尼亞境內有超過4000件不同時期的古蹟,也有很多文藝作品,故有「露天博物館」之稱。.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美尼亞文化

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扎哈爾琴科

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扎哈爾琴科(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Захарченко;)是現任頓涅茨克總統。 扎哈爾琴科在2014年11月2日的總統選舉成功當選,於2014年11月4日正式就任,是為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總統。.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扎哈爾琴科

亞歷山大·內多維耶斯索夫

亞歷山大·內多維耶斯索夫(Aleksandr Nedovyesov,)是一位哈薩克職業網球運動員。.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亞歷山大·內多維耶斯索夫

人民陣線

人民阵线是1930年代中期开始的不同政治集团的广泛联盟,通常由左派、中间派组成,甚至包括自由主义者( "资产阶级民主派")、社会民主党。Kermit E. McKenzie, Comintern and World Revolution, 1928-1943: The Shaping of a Doctrine. London 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人民陣線

伊万·阔日杜布

軍主帥伊万·尼基托维奇·阔日杜布(Иван Никитович Кожедуб,),是蘇聯卫国战争中诞生的一位传奇的王牌飞行员,他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年才奔赴战场,至战争结束時已打下德国飞机62架,位居苏军空战王牌飞行员首位,也是同盟国空军王牌飞行员首位,同时他还是苏军中唯一曾击落德国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员。阔日杜布是连获3枚“苏联英雄”金质奖章仅有两名飞行员中的一个。.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万·阔日杜布

伊利娅·克瓦沙

伊利娅·克瓦沙(Illya Kvasha,)生于尼古拉耶夫,是一名乌克兰男子跳水运动员。他曾参加2008年、2012年和2016年三届奥运,获得2008年奥运男子双人3跳板铜牌。.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利娅·克瓦沙

伊利亞·尼紹諾維奇·斯蒂爾曼

伊利亚·尼绍诺维奇·斯蒂尔曼(俄語:Илья Нисонович Штильман,),是一位乌克兰的艺术家、画家和教育家,1947年获得「乌克兰人民艺术家」称号;同年获得教授职位;并获得「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荣誉艺术工作者」称号。.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利亞·尼紹諾維奇·斯蒂爾曼

伊琳娜·波尔托拉茨卡娅

伊琳娜·波尔托拉茨卡娅(Irina Poltoratskaya,),俄羅斯女子手球運動員,亦是俄羅斯國家女子手球隊隊員。曾在2001、2005及2007年世界女子手球錦標賽為俄羅斯隊奪得冠軍。 2008年,波尔托拉茨卡娅代表俄罗斯參加中國北京舉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手球比賽,最終贏得一面銀牌。.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琳娜·波尔托拉茨卡娅

伊茲梅爾州

伊茲梅爾州(Ізмаїльська область、Измаи́ль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前身是阿克曼州,1940年12月7日州府遷至伊茲梅爾,州名亦跟隨改動。面積12,400平方公里。首府伊茲梅爾,下分6市(阿克曼、博爾格勒、維爾科沃、伊茲梅爾、基利亞、列尼)13縣。 1954年2月15日被併入敖德薩州。 Category: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4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茲梅爾州

伊戈爾·普羅特尼茨基

伊戈爾·韋涅季克托維奇·普羅特尼茨基(Ігор Венедиктович Плотницький;p;),是烏克蘭的政治家,自2014年8月14日起成為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國家領導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伊戈爾·普羅特尼茨基

弗谢沃洛德·纳瑟高

弗謝沃洛德·納瑟高(Vsevolod Nestayko,Всеволод Зіновійович Нестайко,)是一位烏克蘭現代兒童文學作者, Ukrayinska Pravda (17 August 2014)。他的作品深受烏克蘭人歡迎,使他本人被視為「國寶級」的作者。.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弗谢沃洛德·纳瑟高

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

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Влади́мир Анто́нович Ива́шко,Володимир Антонович Івашко,)曾于1991年8月24日至29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辞职后短暂担任苏共中央代理总书记一职。伊瓦什科于1990年7月12日当选为戈尔巴乔夫的副总书记,这一职位是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建立的。 Category:蘇聯共產黨總書記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Category:蘇聯政治人物 Category: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治人物.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

弗拉基米尔·戈尔扬斯基

弗拉基米尔·维克托罗维奇·戈尔扬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икторович Горянский,),乌克兰话剧、电视剧演员,活跃于乌克兰、俄罗斯表演界,曾获、称号。 戈尔杨斯基1979年毕业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戏剧学校(今)。毕业后,他进入表演界。1996年,他从基辅国立卡尔宾科-卡里戏剧学院(今)毕业。 戈尔杨斯基1988年起在工作。2008年,他被授予称号。他还被授予了称号、。 Category:乌克兰演员 Category:蘇聯演員 Category:友情勳章持有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弗拉基米尔·戈尔扬斯基

弗拉基米爾·阿諾爾德

弗拉基米爾·伊戈列維奇·阿諾爾德(Влади́мир И́горевич Арно́льд,),俄國數學家,生於蘇聯敖德薩(今烏克蘭境內)。1957年他19歲時就解決了希爾伯特第十三問題,此後對多個數學領域都有重大貢獻,包括動力系統理論、、拓撲學、代數幾何、古典力學、。他最著名的成果是關於可積哈密頓系統穩定性的,即。 他的學術成就深得肯定,獲頒多個獎項,如1982年的克拉福德獎,2001年的沃爾夫數學獎,2008年的邵逸夫獎等。.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弗拉基米爾·阿諾爾德

彼得·科羅爾

彼得·金德拉托維奇·科羅爾(Petro Kindratovych Korol、Петро Король,)是一名前烏克蘭舉重運動員,代表蘇聯出賽。 他出生於利沃夫。曾摘下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重比賽男子67.5公斤級的金牌 - databaseOlympics.com (Retrieved on 2008-02-23)。.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彼得·科羅爾

彼得·波罗申科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波罗申科(Петро Олексійович Порошенко Petro Oleksijovič Porošenko,),乌克兰糖果商如勝糖果集團創辦人和亿万富豪,现任乌克兰总统。.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彼得·波罗申科

德米特罗·扎瓦德斯基

德米特罗·扎瓦德斯基(Дмитрó Завáдський,),烏克蘭男子羽毛球運動員。.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德米特罗·扎瓦德斯基

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

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1883年10月3日至1959年2月22日)是乌克兰与共产国际重要活动家。.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

德羅戈貝奇州

德羅戈貝奇州(Дрогобицька область、Дрого́быч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西部的一個州,原屬波蘭利沃夫省。面積9,600平方公里,1956年人口853,000人。首府德羅戈貝奇,下分4市(博里斯拉夫、德羅戈貝奇、桑博爾、斯特雷)30縣(1940年,1959年有20縣)。 1939年12月4日建州,1959年5月21日被併入利沃夫州。 Category: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利沃夫州历史 Category:193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9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德羅戈貝奇州

德涅斯特河沿岸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Приднестровская Молдав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Придністровська Молдавська Республіка;Република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Нистрянэ),简称德涅斯特河沿岸,英語世界中通称外涅斯特里亚(Transnistria)。德涅斯特河沿岸1990年從摩爾多瓦獨立,之後引發摩爾多瓦內戰;当时國名為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该地在摩尔多瓦官方编制的行政区划中是“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领土单位”。.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德涅斯特河沿岸

俄国 (消歧义)

俄國,是俄羅斯國家的簡稱,它通常指歷史上或現存的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以下國家:.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国 (消歧义)

俄国内战中的独立运动

俄国内战中的独立运动發生於俄羅斯帝國的前疆域內,尋求在十月革命後建立非布爾什維克的民族國家。它們通常在政治上或軍事上受到一戰中協約國集團的支援。而與俄國白軍的關係中,一部分與其進行合作,一部分則與其對抗。 以下列表列出在衝突中主要的獨立運動列表.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国内战中的独立运动

俄国白军

白军(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是指1918年至1920年期间在俄国内战中對抗蘇俄工農紅軍Viktor G. Bortnevski, “White Administration and White Terror (The Denikin Period),” Russian Review, Vol.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国白军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铁路运输

俄罗斯鐵路運輸(Zheleznodorozhny transport v Rossii)是世界上规模第三大的铁路运输网络,铁路网横跨11个时区。截至2010年,俄罗斯的铁路总里程达到128000公里,运营里程超过8600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3033公里,曾長年居世界首位直到2012年被中國超越。铁路是俄罗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承担了俄罗斯国内约80%的货运量和约35%的客运量。在世界范围内,俄罗斯铁路承担了全球约35%的货运量和约18%的客运量,货运量及客运量均居世界第三位,铁路运输密度仅次于中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铁路运输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Совет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иссаров РСФСР)是1917年—1922年苏维埃俄国(包括乌克兰、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和1922年—1946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包括乌克兰、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Совет Министров РСФСР)是1946年3月15日—1991年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行政机构,它受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苏维埃的领导,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相应地更名为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就此结束。.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

俄罗斯-乌克兰关系

俄羅斯-烏克蘭關係(俄語:Российско-укра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烏克蘭語:Українсько-російські відносини),是指俄罗斯联邦和烏克蘭之間的雙邊關係。俄烏兩國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建交。俄羅斯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設有大使館,亦在烏克蘭城市哈爾科夫、利沃夫和敖德薩設領事館;烏克蘭則在俄羅斯莫斯科設大使館,在俄羅斯城市顿河畔罗斯托夫、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秋明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設領事館。.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乌克兰关系

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这是一个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列表。.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

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

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Михайлівський золотоверхий монастир,拉丁化:Mykhaylivs’kyi zolotoverkhyi monastyr)是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座修道院,位于第聂伯河西岸,圣索非亚大教堂的东北方。这一地点位于历史上的行政区上城,俯视着历史上的商业和商人 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始建于中世纪由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建造,修道院包括大教堂、圣约翰餐厅(建于1713年)、经济门(Ekonomichna vrata,建于1760年)和钟楼(建于1716–1719年)。建筑的外观在18世纪重建时改为乌克兰巴洛克风格,而内部保持了原来的拜占庭建筑风格。大教堂在1930年代被苏联政府拆除,乌克兰独立后得以重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

北方行动

北方行動,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在1951年4月1-2日對耶和華見證人信徒和他們家人發配到西伯利亞行動的代號。.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北方行动

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

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代號為:「魯緬采夫團長行動」,該名來自18世紀後期的俄國名將彼得·魯緬采夫元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實施的軍事行動之一,行動內容是由草原方面軍向別爾哥羅德地區進攻。 行動在1943年8月初展開,目的是跟進庫爾斯克會戰中南部防禦戰役對德國南方集團軍的勝利。行動開始即取得勝利及解放別爾哥羅德及卡爾可夫,1943年8月23日中午12時蘇軍沃羅湼日方面軍及草原方面軍的師團從德軍手中解放了卡爾可夫,守軍大部被徹底擊潰,這次是在德蘇戰爭中該城最後一次易手,行動迫使在烏克蘭的德軍撤過第聶伯河,從而讓蘇軍於1943年秋季解放基輔。 德軍稱本戰役為「第四次卡爾可夫戰役」。.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

別洛韋日協議

《別洛韋日協議》(Беловежские соглашения,Белавежскае пагадненне,Біловезькі угоди),正式名稱為《關於設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相關協議》,是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鮑利斯·葉爾辛、烏克蘭總統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維奇三人,在比亞沃維耶扎森林舉行秘密會議後,由三國領導人簽訂的一個協議。此次會議決定三國脫離蘇聯獨立,並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以取而代之。 此次協議在法律上的根據是1922年簽署的《蘇聯成立條約》以及《1977年蘇聯憲法》第72條中的「以共和國自由意志為基礎的同盟」,因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有權利自由地退出蘇聯。12月10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與批准了這個協議。12日,此協議獲得俄羅斯最高蘇維埃的批准。 此次協議的簽訂導致原本預定要簽訂《新聯盟條約》的各加盟共和國的混亂。哈薩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最初批判三國領導人的此次協議。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等中亞的加盟共和國對加入獨聯體持消極態度。但是這五個共和國在經濟上對俄羅斯依賴很強,最終在13日宣佈加入獨聯體。21日,除了喬治亞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外,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袖聚集在阿拉木圖開會,簽訂《阿拉木圖宣言》。 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最後對獨聯體的創立和蘇聯的解體表示反對,於25日辭去蘇聯總統職務。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蘇聯解體。.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別洛韋日協議

利沃夫

利沃夫(Львів;Lwów;Lemberg,中文译为“伦贝格”;Львов)是烏克蘭西部的主要城市,有獅城之稱,利沃夫州首府。人口860,000 (2006年),其中乌克兰人占88%,俄罗斯人占8%,波兰人占1%,另外每天有20万人从郊区进城上班。 该市是乌克兰西部主要的工业与文化教育中心,拥有许多大型工厂、乌克兰最古老的大学和著名的利沃夫歌剧与芭蕾舞剧院。利沃夫的舊城區拥有许多珍贵的建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利沃夫是烏克蘭民族文化的中心都市。利沃夫市內也有著眾多的劇場和博物館。.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利沃夫

列吉纳·托多连科

列吉纳·佩特罗夫纳·托多连科(Регіна Петрівна Тодоренко,),乌克兰歌手,在敖德薩出生。 2014年1月起,托多连科成为"Oryol & Reshka"項目的新主持人。 2015年托多连科录制了她的第一首歌"Heart's Beating",並拍攝該曲的录像。她在这一年成为俄罗斯秀"The Voice"的成员。 Category:烏克蘭歌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列吉纳·托多连科

列奥尼德·柯岗

列奥尼德·鲍里索维奇·柯岗(Леонид Борисович Коган,)是前苏联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20世纪最有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列奥尼德·柯岗

列昂尼德·帕斯特爾納克

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帕斯特尔纳克(Леонид Иванович Пасечник, Леонід Іванович Пасічник,)是自称为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代理领导人(代总统),他也履行了国家安全部长的职责。.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列昂尼德·帕斯特爾納克

分裂国家列表

分裂国家列表,列舉現存及歷史上的因国家分裂所造成的残存国家或偏安政权。.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分裂国家列表

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Чорнобиль;Чернобыль;中文意譯:艾草),是乌克兰北部基辅州城市,位處白俄罗斯边境,鄰近被廢棄的城市普里皮亚季。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于切尔诺贝利附近。.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Авария на Чернобыльской АЭС,Chernobyl disaster),或簡稱切尔诺贝利事件,是1986年4月26日於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切尔诺贝利核電站发生的核子反應爐破裂事故。該事故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最高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主因為反應爐进行供電測試时,因設計缺陷與操作人員的訓練不足,功率的劇增導致反應爐被破坏,並使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最初发生的蒸氣爆炸導致兩人死亡,接踵而至的絕大部分受害者的病因及死因都歸咎於事故中釋放的高能放射線,然而輻射塵少量放射導致的影響依舊爭論不休。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鄰近的切尔诺贝利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爐發生爆炸。連續的爆炸引发大火並釋放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這些放射性塵埃覆蓋了大面积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被核輻射塵污染的雲層飄往众多地区,包括前蘇聯西部的部分地區、西歐、東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不列顛群島和北美東部部分地區。此外,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均受到嚴重的核污染,超過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離。前蘇聯官方的報告表示 (quoting the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atastrophe at the Chernobyl NPP: 15 Years after Chernobyl Disaster", Minsk, 2001, p.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爾尼戈夫省

切爾尼戈夫省(Чернигов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範圍大致包括烏克蘭北部,包括切爾尼戈夫州、蘇梅州北部和俄羅斯布良斯克州大部。面積52,396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2,297,854人。首府切爾尼戈夫。它是1802年正式建立的。.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切爾尼戈夫省

切爾諾夫策

切爾諾夫策(Чернівці、、Tschernowitz(切诺维兹)、Czerniowce、Cernăuți、、Черновцы Chernovtsy、意第緒語:טשערנאוויץ Tshernovits)是烏克蘭西南部切爾諾夫策州的首府。位於普魯特河(多瑙河的一條支流)上游,布科維納北部地區。2001年,有人口240600人。切爾諾夫策現在與利沃夫並列為烏克蘭西部的文化中心,也是烏克蘭重要的教育與文化中心。切爾諾夫策在歷史上曾是猶太人聚居地,有“小維也納”之稱。切爾諾夫策也是一個重要的區域鐵路與公路交通樞紐,還有一個國際機場。.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切爾諾夫策

喀尔巴阡乌克兰

喀尔巴阡乌克兰(Карпатська Україна,Karpats’ka Ukrayina)原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的一个省,1938年末至1939年初成为当地居住的卢塞尼亚人自治区。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洛伐克省和喀尔巴阡-卢塞尼亚省宣布自治。当年11月,喀尔巴阡-卢塞尼亚更名为“喀尔巴阡乌克兰”(Карпатська Україна)。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在纳粹德国的扶植下宣布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成立了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次日喀尔巴阡乌克兰也宣布了独立,成立共和国。但第二天即被匈牙利吞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喀尔巴阡乌克兰先是被匈牙利占领,继而在1944年10月被德国占领,旋即被苏联红军占领。在伦敦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派出官员,在当地建立起捷克斯洛伐克的临时行政管理机构。但是苏联占领军及内务人民委员部不久之后在当地成立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民族委员会”,宣布喀尔巴阡乌克兰的人民希望脱离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1945年2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行政官员离开喀尔巴阡乌克兰。 1945年5月,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根据战后的领土划分,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11月的第一次维也纳仲裁当中割让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喀尔巴阡乌克兰则在6月20日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解体后,该地归乌克兰所有,现为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州。.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喀尔巴阡乌克兰

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

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Карпат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природний парк)地处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建成于1980年6月3日。兴建此公园是为了保护喀尔巴阡山脉的自然景观。 公园的总部位于亚列姆切。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是乌克兰首个国家公园,也是乌克兰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 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位于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西南部,地跨纳德沃尔纳亚区和Verkhovyna区,与外喀尔巴阡州相接。公园占地,其中有的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 公园建在乌克兰境内喀尔巴阡山脉的最高处、普鲁特河及黑切列莫什河流域的东面斜坡上。普鲁特河发源于公园内部,乌克兰的最高点()与公园毗邻。公园的最低点约为。 1921年,乌克兰境内的喀尔巴阡山脉最高处建立了一块自然保护区,最开始占地。1968年,这块保护区与新建成的合并。1980年,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颁布的命令下建成,占据喀尔巴阡国家保护区土地的一半左右。 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是隶属于的独立单元。 公园内的景观有高山草甸和森林。 公园内最常见的三种树种是银冷杉、欧洲山毛榉、云杉属。 公园内的是乌克兰境内喀尔巴阡山脉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还有两条湖是由冰川形成。 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所处的地区曾经是的居住地,留有许多历史及建筑纪念碑,以及木制的建筑。该公园旅游业发达,截至2012年有48条有人维护的道路通往这里。.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Харків,哈爾基夫;Харьков)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人口1,455,000(2005年),面積303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哈爾科夫州的首府,也是該國重工業、文化、教育中心。该市以俄语人口为主,并于2006年将俄语订为地区官方语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州

哈爾科夫州(Kharkivs'ka oblast')是烏克蘭東部的一個州,北界俄羅斯,东部是卢旺斯克州,东南部接顿涅茨克州,西南部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西部和西北部分别是波尔塔瓦州和苏梅州。面積31,400平方公里,相当于乌克兰总面积的5.2%,人口2,857,751(2004年)。首府哈爾科夫,曾是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 该州是乌克兰人口第三多的州,2004年人口为2,857,751人,其中一半以上(150万人)居住在州行政中心哈尔科夫市。 虽然俄语是哈尔科夫州城市的主要语言,但在其他地方,大多数居民都说乌克兰语。.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哈爾科夫州

哈薩克斯坦的波蘭人

哈薩克斯坦的波蘭人,是前蘇聯波蘭人的一部分。超過半數哈薩克斯坦的波蘭人住在卡拉干達州,另有2500人住在阿斯塔納,1200人住在阿拉木圖,其餘分散在整個國家的農村地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哈薩克斯坦的波蘭人

全俄羅斯

全俄羅斯(Triyedinyy russkiy narod),也被稱為三位一體的俄羅斯人或泛俄羅斯民族 由三個部分組成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小俄羅斯(烏克蘭的舊稱) 根據歷史學家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三國的歷史學家皆承認為其東斯拉夫人的共同祖先,後來基輔羅斯因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入侵而滅亡。.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全俄羅斯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Всесоюзный Ленински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Союз Молодёжи (ВЛКСМ) ),又译作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簡稱苏联共青团(Комсомол),是蘇聯共產黨的青年組織,成立于1918年10月29日,从1922年开始使用这个名字。.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八一九事件

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屠杀

20世纪发生在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规模屠杀被估计造成了总计8500万到1亿人之间的死亡。Courtois (1999) "Introduction" p. X: USSR: 20 million deaths; China: 65 million deaths; Vietnam: 1 million deaths; North Korea: 2 million deaths; Cambodia: 2 million deaths; Eastern Europe: 1 million deaths; Latin America: 150,000 deaths; Africa: 1.7 million deaths; Afghanistan: 1.5 million death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Communist parties not in power: about 10,000 deaths.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屠杀

共和国列表

这是一个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的列表,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通常叫做共和国。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許多共和國。一個共和國體制的政府能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政治與經濟系統,自獨裁體制到民主,以及市場經濟到計劃經濟。.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共和国列表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Avtonomna Respublika Krym;Awtonom Respublikasy Krym;Avtonomnaya Respublika Krym;Qırım Muhtar Cumhuriyeti),自烏克蘭独立以来是其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国,首都為辛菲罗波尔。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位於克里米亚半岛上,面积達26,100平方公里,人口為1,973,185(2007年)。這些數字不包括塞瓦斯托波爾市人口。该市虽然也在半岛上,但在行政上與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國分離。2014年3月,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国議會宣布联合塞瓦斯托波爾市脱离烏克蘭独立,原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国地区成立克里米亞共和国,举行公投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但未获得烏克蘭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2014年3月18日,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签署入俄条约,俄罗斯法律在克里米亚正式实施,並宣佈從即日起克里米亚半岛正式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而克里米亞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爾市随后被编入新设立的克里米亚联邦管区。乌克兰方面则表示永远不会承认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

克里米亞州

克里米亞州(Кримська область;Крымская область;Qırım vilâyeti),先后为蘇聯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州,首府辛菲羅波爾。 本州成立於1945年6月30日,取代原来的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54年2月19日自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轉交到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1月20日經過公民投票後,在2月12日獲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恢復自治地位。1995年改稱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克里米亞歷史 Category:1945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91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亞州

克里米亞共和國

克里米亚共和国(Respublika Krym;Республіка КримRespublikasy Krym;Къырым Джумхуриети, Qırım Cumhuriyeti),是2014年3月11日從烏克蘭獨立的共和國,國土位於克里米亞半島。首都是辛菲罗波尔。在2014年3月16日舉辦歸屬公投,公投结果以97%赞成的得票率获得通过,克里米亚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并于随后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後被合併到南部聯邦管區)。但此公投并未获得乌克兰、欧盟、美国及联合国承认。.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亞共和國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現代Qırım Muhtar Sotsialisme Sovet Cumhuriyeti;克里米亞韃靼語正式名稱(西里爾字母):Qrьm Avonomjalь Sotsialist Sovet Respublikasь;Крым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1年10月18日,原來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份,首府辛菲羅波爾。官方語言為俄語和克里米亞韃靼語。 克里米亞韃靼人在當地居民中佔較大比例,但在1944年被褫奪公民和財產權並强制流放到中亞和西伯利亚。他們在憲法上的權利在1967年恢復,但直到蘇聯解體前不久才被獲准重返故土。1945年6月30日降格為州(克里米亞州),並在1954年轉到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1月20日經過公民投票後,在2月12日獲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恢復自治地位。1995年改称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2014年后改称克里米亚共和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

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Кръстьо Раковски,Христиа́н Гео́ргиевич Рако́вский,),保加利亚社会主义革命家、布尔什维克政治家、苏联外交官。他也是一位记者、医生和评论家。拉科夫斯基的政治生涯贯穿巴尔干半岛到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他生涯的一部分也是一位罗马尼亚公民。 作为列夫·托洛茨基的长期合作者,拉科夫斯基是一位著名的第二国际活动家,参与保加利亚社会民主联盟、以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他曾多次因为这些政治活动被驱逐出多个国家。一战期间,成为革命巴尔干社会民主劳动联邦的成员之一,协助组织齐美尔瓦尔德会议的召开。他被罗马尼亚当局投入监狱,之后前往俄罗斯,在十月革命后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作为的领袖,他试图在罗马尼亚王国搞共产主义革命,但没有成功。其后,他为第三国际的建立者之一,出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并参加。 拉科夫斯基反对约瑟夫·斯大林,并加入了左翼反对派,因而遭到排挤,被派往英国和法国担任大使,在那里重新谈判经济问题。他在一份有争议的宣扬世界革命的托洛茨基主义纲领上签名,于1927年秋天被从法国召回苏联。在12月的联共(布)十五大上,他支持托洛茨基,批评斯大林主义是“”和“”,最后托洛茨基落败并被开除出党,拉科夫斯基也遭到放逐。1934年,他曾短暂地恢复职位,但后来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拉科夫斯基成为第三次莫斯科审判的21名被告人之一,被判处二十年劳动改造,发配到。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时,根据斯大林的命令,拉科夫斯基与超过150名政治犯一起被带出监狱枪决,此事件即为。 1988年,拉科夫斯基获得苏联政府的平反。 Category:苏联政治人物 Category:俄国革命家 Category:俄罗斯托洛茨基主义者 Category:保加利亚共产主义者 Category:大整肅受難者 Category:左翼反对派 Category:老布尔什维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

勝利日 (5月9日)

胜利日,是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对苏联正式签订投降书,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苏联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纪念日。 投降书生效时欧洲中部时间为5月8日,而莫斯科时间为5月9日,因此美国及西欧国家定于每年的5月8日,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定于每年的5月9日 。 每年在这天,欧洲各地,尤其是在二次大战中胜利和曾经受纳粹德国占领和袭击的国家,都会以不同方式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勝利日 (5月9日)

皮里柯普地峡

里柯普地峡(乌克兰语:(Перекопський перешийок,拉丁字母拼作Perekops'kyy pereshyyok; Перекопский перешеек,拉丁字母拼作Perekopskiy peresheek; 克里米亚鞑靼语:Or boyunı; Isthmus of Perekop),连接欧亚大陆和克里米亞半岛的窄长的陆地,宽约5至7千米。隔断锡瓦什湖与黑海。亚美尼亚斯克与克拉斯诺佩列科普斯克两座城镇坐落于该地峡。 在克里米亚鞑靼语当中,它的本名是Or。古代鞑靼人曾在皮里柯普地峡上修建壕沟作为防御工事,被称为“鞑靼壕沟”。 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关于克里米亚的领土和主权争端中也牵涉到了皮里柯普地峡。.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皮里柯普地峡

竞技体操

技体操是体操的一种,运动员在大约30秒到90秒的时间内完成一套动作。竞技体操是夏季奥运会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竞技体操不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因为即使是入门级的动作也需要很好的身体素质和很高的技巧,另外,在很多国家,体操相对其他运动,是一项昂贵的运动。 男子竞技体操(MAG)和女子竞技体操(WAG)的主要区别在于男子体操更侧重于力量,而女子体操则侧重于艺术性,平衡感和协调性。 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制定了竞技体操的評分规则,并管理国际级的賽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竞技体操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本條目涵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期間(1918年-1939年),包含軍事衝突、外交折衝、政治角力及各式條約的簽訂等等,影響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事件。.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

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在蘇聯歷史上亦被稱為烏克蘭右岸解放行動,戰鬥由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4日,由烏克蘭第1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及烏克蘭第4方面軍所執行的戰略攻勢,對手是德國南方集團軍,蘇軍嘗試收復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摩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被軸心國所占領的部分。蘇軍在這次行動中推進到波蘭及羅馬尼亞,摧毀了18個德意志國防軍及羅馬尼亞師,並將其餘68個師的戰力削弱到只剩下剛建立時的一半不到Willmott, p.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

米娜·古妮丝

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原名蜜拉·馬克奧薇娜·庫妮絲(Milena Markovna Kunis,Милена Маркοвна Кунис,Мілена Марківна Куніс)。美國女演员。 2010年,她憑飾演《黑天鹅》莉莉一角於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年轻女演员。.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娜·古妮丝

米拉·乔沃维奇

米拉·乔沃维奇(Milla Jovovich;Милица Јововић;Милла Йовович,) 是一位美國模特兒、女演員、音樂家、歌手及時裝設計師。 她是欧莱雅、香蕉共和國、克里斯汀·迪奥、唐娜·凱倫與范思哲等品牌的模特兒,並曾演出一些電視影片。她在電影方面因演出《第五元素》、《聖女貞德》、《3D劍客聯盟:雲端之戰》、《倒數行動》以及《生化危机》系列電影而出名。唯一的音樂專輯是《神曲》。.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米拉·乔沃维奇

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先科

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先科 (Віктор Андрійович Ющенко,),前烏克蘭總統。在2004年11月的烏克蘭總統大選中,他以「我們的烏克蘭」政黨聯盟領導人名義參選,同時也是主要的反對派候選人。在12月26日的重選點票結果當中,他以52%得票率擊敗對手亞努科維奇。而后,因为失败的经济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减少税收导致政府濒临破产,学校医院不能正常运作,又在选举中输给被推翻的亚努科维奇。.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先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维塔利·安德烈耶维奇·马索尔

维塔利·安德烈耶维奇·马索尔(乌克兰语:Віталій Андрійович Масол),),乌克兰政治人物。1994年至95年担任乌克兰总理。 马索尔1951年毕业于基辅理工学院,成为一名工程师。1971年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担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10月17日在乌克兰学生绝食抗议下被迫辞职,由维托尔德·福金接任。 by Anders Åslund,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2009, ISBN 978-0881324273 1994年6月16日,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库奇马任命马索尔担任新一届政府总理,他提出的“国有经济”的主张,受到乌克兰最高拉达多数党乌克兰共产党的支持。NYTimes.com:, accessdate: August 6, 2016之后马索尔反对库奇马的大部分改革计划和公开,并动员最高拉达反对库奇马,因此在1995年3月1日辞职。 马索尔在苏联时期获得众多的公民和国家的奖项和荣誉,包括列宁勋章(1966年和1986年)、十月革命勋章(1971年)、劳动红旗勋章(1978年)、荣誉徽章勋章(1969年)、乌克兰三级功绩勋章(1997年)和一级功绩勋章(2008年)、5级(1998年)和4级(2003年)智者雅罗斯拉夫亲王勋章。Урядовий портал:: Керівники урядів Української Радянської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ої Республіки:, accessdate: August 6, 2016.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塔利·安德烈耶维奇·马索尔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Вита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Федорчук) (1918年12月27日 – 2008年2月29日),苏联政治家,克格勃第五任主席(1982年在位)。Montgomery, Isobel (7 July 1999).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维多利亚·叶尔莫利耶娃

Viktoriya Yermolyeva(Вікто́рія Єрмо́льєва、也稱作vkgoeswild 和Vika,)是烏克蘭鋼琴家。她學習和演奏古典音樂在早期職業生涯,並贏得了數個獎項。後來,她以鋼琴cover 著名的搖滾和重金屬歌曲而聞名。.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多利亚·叶尔莫利耶娃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德孔·吉斯林

维克多·彼得连科

维克多·彼得连科(Viktor Petrenko,Віктор Васильович Петренко;),前烏克蘭花式滑冰選手,曾代表蘇聯、獨立國家國協、烏克蘭參加國際比賽。1992年彼得连科代表獨立國家國協奪得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單人滑冠軍,1994年他成為烏克蘭參加奧運的第一位掌旗官。彼得连科目前定居美國,擔任國際滑冰總會技術專家、從事職業巡演及教練工作。.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克多·彼得连科

维托尔德·帕夫洛维奇·福金

维托尔德·帕夫洛维奇·福金(Vitold Pavlovych Fokin),),乌克兰政治人物。1991年11月被任命为独立后首任乌克兰总理。 福金父亲是一名教师,出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诺沃米柯赖夫卡(Новомиколаївка),毕业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1990年维塔利·马索尔被迫辞职后,10月17日,福金被任命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1992年10月8日,福金因通货膨胀(1992年达到1210%)和乌克兰灾难性的经济而辞职。NYTimes.com:, accessdate: August 6, 2016至1994年5月,他曾任乌克兰最高拉达副议长。目前担任AOZT Devon监事会主席。.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维托尔德·帕夫洛维奇·福金

羅曼·諾伊施泰特

羅曼·諾伊施泰特(Roman Neustädter,),德裔俄羅斯足球運動員,在烏克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出生,司職中場,效力于土耳其超級足球聯賽足球會費倫巴治。.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羅曼·諾伊施泰特

烏克蘭人民運動

烏克蘭人民運動(Народний Рух України, Narodnyi Rukh Ukrajiny)是烏克蘭的一个政党。現任領導人為波利斯·塔拉修克(Borys Tarasyuk)。 該黨目前是歐洲人民黨觀察員。 在2007年9月30日舉行的議會選舉中,該黨屬於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聯盟共贏得450席中的72席。.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克蘭人民運動

烏克蘭仍在人間

《乌克兰仍在人间》(亦作“乌克兰尚未毁灭”,原文Ще не вмерла України)是乌克兰的国歌。这首歌的歌曲由西乌克兰作曲家、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之僧侣(Михайло Вербицький)作于1863年,用于配唱基辅地区一位杰出的民族志学者(Павло Чубинський)所作的一首爱国诗篇。 在1917年,这首歌成为短命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很快这个共和国被苏维埃政权所取代。苏联解体之后,在1992年,乌克兰国会重新接受了这首歌作为乌克兰国歌,取代《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在2003年,乌克兰国会通过了修改自朱宾斯基原作的新歌词。.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克蘭仍在人間

烏克蘭國旗

烏克蘭國旗 ,(Державний Прапор України)長方形,長:寬.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克蘭國旗

烏克蘭蘇維埃

#重定向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克蘭蘇維埃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啟用於1919年3月14日,在1928年11月7日、1937年1月30日和1949年11月21日做过修改,與蘇聯國徽設計相似。呈盾形,中為旭日初升之象,上方有紅色五角星和鎚子與鐮刀,象徵社會主義的勝利。外圍由麥穗構成的花環裝飾。飾帶分別以俄語和烏克蘭語書有蘇聯国家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下方以烏克蘭語書有「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Флаг Украинской ССР、Пра́пор Украї́нскої РСР)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使用的國旗。初次啟用於1919年2月10日。最後一個版本啟用於1949年11月21日。 最初的多個版本都有在左上角標有國名縮寫字母。最後一個版本仿照蘇聯國旗,但在下方三分之一加上淺藍色橫條。.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烏克蘭歷史

乌克兰是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又稱為小俄羅斯、魯塞尼亞。是中世纪东斯拉夫人文化的中心,现代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就是以基辅为基地发展起来的。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斯基泰人已經在今天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活動。以後,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约公元14世纪,乌克兰逐渐形成了现代乌克兰民族。其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几度合并,直到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917年-1921年,乌克兰经历了短暂的独立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全境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解放了乌克兰全境,并将原属波兰领土的西乌克兰划归乌克兰。1954年,赫魯曉夫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300週年紀念日的名義,将克里米亚由俄羅斯划归给乌克兰,组成了现代乌克兰的疆域。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烏克蘭歷史

瑞莎

莎(Лариса Бакурова,Larisa Bakurova;)全名拉瑞莎·巴庫洛瓦,台灣模特兒、艺人、演員,父親為乌克兰人、母親則為希臘人。學歷為乌克兰經濟學碩士。2013年,瑞莎獲得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2016年,瑞莎在過去三年申請歸化中華民國國籍受阻,使得中華民國內政部首次受理烏克蘭籍人士歸化的案子。.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瑞莎

瓦爾特·馮·賴歇瑙

特·卡爾·恩斯特·奧古斯都·馮·賴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又譯萊謝勞,)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幾乎參加了所有重大戰役,擔任指揮要職。 賴歇瑙出身貴族家庭,但未如傳統的普魯士軍人持有階級偏見,被認為是非典型的軍人。1932年經由叔叔介紹,賴歇瑙與希特勒結識,還違反軍規加入了納粹黨,在希特勒整肅衝鋒隊與軍隊的納粹化給予相當的幫助,後者兩度想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但皆因其他陸軍高級將領反對而作罷。 戰爭爆發後,賴歇瑙成了高級指揮員,擔任了軍長、軍團司令、集團軍司令等職務。由於賴歇瑙時常對希特勒的戰爭計畫提出批評,兩人關係因而逐漸疏遠,在第三次陸軍總司令出現職缺時,反而是希特勒拒絕任用賴歇瑙。蘇德戰爭期間,賴歇瑙曾發布了著名的「賴歇瑙命令」(Reichenau-Befehl),要求在其官兵屠殺蘇聯政委人員和猶太人,也曾推動聯合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抗蘇軍,但也因被希特勒否決而未果。1941年底,賴歇瑙繼任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南方集團軍總司令職務,但於1942年1月17日因心臟病逝世。.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爾特·馮·賴歇瑙

瓦莲京娜·马特维延科

莲京娜·伊万诺芙娜·马特维延科(Валенти́на Ива́новна Матвие́нко,原姓,),生于乌克兰西部赫梅利尼茨基州,俄羅斯政治人物,前任圣彼得堡市长,2011年9月21日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 RIAN,该职是仅次于总统和总理的第三号实权人物,是目前俄罗斯级别最高的女性政治人物,被喻为继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帝国女皇,1762年-1796年在位)之后又一位俄罗斯女性领导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莲京娜·马特维延科

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波尼卡罗夫

西里·安德烈耶维奇·波尼卡罗夫 (Василь Андрійович Понікаров; Василий Андреевич Поникаров) 是一位乌克兰艺术家。他曾担任会员(1971年),並曾获得荣誉(2005年)。.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波尼卡罗夫

特奥多尔·艾克

特奥多尔·艾克(德語:Theodor Eicke,1892年10月17日—1943年2月26日)是一位納粹德國黨衛隊上將(Obergruppenführer),為著名的骷髏師指揮官,同時也是納粹德國創設集中營的重要人物。他的納粹黨編號為114901,而黨衛隊編號則為2921。艾克於長刀之夜中,連同黨衛隊中校米歇爾·里貝特(Michael Lippert)一起處決了衝鋒隊領導人「恩斯特·羅姆」。.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特奥多尔·艾克

Duga远程警戒雷达

Duga远程警戒雷达(Дуга)是苏联在冷战时期所建设的超视距雷达,是苏联反弹道导弹远程警戒网络的一部分,于1976年7月至1989年12月期间服役。该系统总共部署了两套,一套位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今天的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与切尔尼戈夫附近,另一套位于东西伯利亚。 Duga雷达极为强大,峰值功率约10MW,工作在短波波段。其信号往往突然出现,发出10 Hz的尖锐敲击声,故得名俄罗斯啄木鸟。它随机的跳频干扰了正常的无线电广播、业余无线电台以及其他传输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引发了数以千计的投诉。这个干扰让世界范围内的业余无线电操作员深受其苦,并导致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研制“啄木鸟滤波器”和噪音屏蔽装置。业余无线电操作员曾经提议了一个对抗干扰的办法,那就尝试是“阻塞”这个信号,通过发送同步、未经调制的连续波信号,使用同样的脉冲频度来进行信号攻击。这个想法经过考虑后被废弃,因为其不够现实。 不明信号引起了许多猜测,诸如苏联在进行思想控制或是天气控制实验等。不过因为其独特的信号特征,很多专家以及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很快发现它是超视距雷达的信号。北约军事情报部门给它给予的北约代号为 STEEL WORK或是STEEL YARD。尽管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社区中广为人知,相关信息仍然等到苏联解体后才公布。.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Duga远程警戒雷达

E 499.0型电力机车

E 499.0型电力机车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铁路(ČSD)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由斯柯达公司于1950年代设计制造,适用于供电制式为3千伏直流电的电气化铁路。1957年至1960年间,苏联亦引进了该型电力机车,称为ChS1型电力机车(ЧС1)。1988年,捷克斯洛伐克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的建议对国内机车型号进行重新编制,E 499.0型电力机车改称140型电力机车。.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E 499.0型电力机车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是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联合国大会會議上表决通过的、关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依据此决议取得原由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擁有的中國席位與代表權;中華民國政府則在用盡阻止決議案通過的議事方法後,於提案表決前宣布退出联合国,並將此決議案稱為「排我納匪案」,現今中華民國政府則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代稱。該決議案对海峽兩岸政府国际地位、外交关系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也成为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張“一個中國”的重要依據。.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44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44號決議》是1948年4月1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77次會議通過的。就聯合國安理會42號決議的報告,這項決議正式請求聯合國秘書長為考慮巴勒斯坦未來政府的問題,召開一次專責的聯合國大會。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44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46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46號決議是1948年4月17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79次會議通過的。在參考過聯合國安理會43號決議後,並注意到英國在巴勒斯坦領土上仍有委任統治權,因此英國有責任終結這場紛爭,其他成員國亦應協助英國完成這使命。這項決議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命令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雙方社區立即停止一切暴力行動、禁止戰鬥人員入境、停止武器進口、避免所有可能對任何社區造成歧視的政治行動、與英國官方合作並避免所有可能危害各聖地安全的行動。決議更請求該區其他的國家盡可能合作,尤其是要對進入該地區戰鬥人員或軍火加強管制。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46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48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48號決議是1948年4月23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87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請求所有相關團體遵守聯合國安理會46號決議,並為此設立巴勒斯坦停戰委員會協助安理會的調停工作。 該決議在哥倫比亞、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8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48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49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49號決議是1948年5月22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02次會議通過的。由於巴勒斯坦並未遵守安理會之前的決議,軍事行動仍然在巴勒斯坦當地持續,這項決議請求所有政府機關中止在巴勒斯坦境內的一切敵對軍事行動,並為此向其軍方及單位頒布停火令,於紐約時間1948年5月24日中午生效。這項決議同時還命令於聯合國安理會48號決議所成立的停戰委員會就此決議的執行情況向安理會報告。 該決議在哥倫比亞、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8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49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51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51號決議是1948年6月3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12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重申之前與印度巴基斯坦問題有關的決議,指示於聯合國安理會39號決議中成立的委員會前往爭議地區,並盡快完成聯合國安理會47號決議中的職責。決議同時指示委員會回應巴基斯坦外相致安理會的信函。 該決議在中華民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8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51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52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52號決議》是1948年6月22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25次會議通過的。收到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份報告,這項決議指定秘書長將第二及第三份報告以及安理會就此的討論紀錄,送交聯合國大會及各會員國。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52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53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53號決議》是1948年7月7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31次會議通過的。考慮到調解專員於1948年7月5日送來的電報,這項決議緊急呼籲各方接受延長停火期限的原則,具體期限在與調解專員商量後決定。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及敍利亞棄權下,以8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53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54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54號決議是1948年7月15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38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斷定了巴勒斯坦的情況構成了聯合國憲章第39條下對和平的威脅。這項決議這項決議命令所有有關國家當局停止軍事行動,向其軍方及軍事部隊發出停火令,生效期由調解專員於三天內決定。決議亦宣布違反停火令的視作憲章第三十九條的破壞和平處理。決議為着緊急的必要,命令耶路撒冷市在下一日立即無條件停火。決議還指示調解專員繼續解除耶路撒冷市的武裝,確保市內的進出自由,調查可能違反安理會停火令的事件,並為此要求秘書長提供專員完成事務所需的人員、款項和設施。 該決議在敘利亞反對,阿根廷、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棄權下,以7票對1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54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55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55號決議是1948年7月29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42次會議通過的。考慮到斡旋委員會指出印度尼西亞的政治及貿易協商陷入僵局的報告,這項決議呼籲荷蘭政府及印度尼西亞政府嚴格遵守軍事及經濟條款,並盡早且盡量實施協議內的全部十二條軍事原則。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55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60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60號決議是1948年10月29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75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組織一個由英國、中華民國、法國、比利時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的小組委員會,負責考慮各方對S/1059文件第二修正草案的修訂與修正,並為安理會擬定一份修正決議草案。 該決議在沒有投票表決的情況下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60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61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61號決議》是1948年11月4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77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決定聯合國安理會54號決議所設立的停火令繼續有效,直到巴勒斯坦未來狀況達到和平調整為止。為此安理會命令區域內各部隊撤退至1948年10月14日的陣地,並且隊不得越過由代理調解專員所定的臨時界線。安理會亦命令各方經由談判設立中立地帶,若談判破裂則地帶由調解專員決定。此決議亦成立一委員會,由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及比利時和哥倫比亞組成,負責為調解專員提供意見;若任一方或雙方未能遵守此決議,則委員會需就聯合國憲章第七章向安理會提議所應採取的措施。 該決議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反對及蘇聯棄權下,以9票對1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61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63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63號決議是1948年12月24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92次會議通過的。為回應斡旋委員會的報告這項決議要求各方停止敵對行動,並釋放印度尼西亞總統及1948年12月18日後拘捕的其他政治犯。安理會還指示斡旋委員會盡快以電報詳盡報告1948年12月12日以後所發生的事情,並向安理會匯報各方對本決議的執行情況。 該決議在比利時、法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7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63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65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65號決議是1948年12月28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95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請求聯合國安理會30號決議上提及的各國駐巴達維亞領事代表盡快就印度尼西亞的局勢提交完整的報告,內容需包括停火令的執行情況和軍事佔領區或軍隊可能撤退區域的普遍情況。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65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66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66號決議是1948年12月29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396次會議通過的。為回應代理調解專員有關聯合國停火令期間在1948年12月22日巴勒斯坦南部發生戰事的報告這項決議要求各有關當局立刻實施聯合國安理會61號決議,並協助聯合國觀察員全面監督停戰。決議還指示由安理會61號決議所成立的委員會在1949年1月7日於紐約成功湖進行會議,考慮現時巴勒斯坦南部的局勢,並向安理會報告各方對聯合國安理會61號決議和聯合國安理會62號決議的遵行情況。決議最後邀請古巴及挪威接替委員會中於1949年1月1日任期屆滿的比利時及哥倫比亞。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美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8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66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68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68號決議》是1949年2月10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08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決定將聯合國大會192號決議送交常規軍備委員會按其規章執行。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的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68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0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0號決議》是1949年3月7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15次會議通過的。這項決議請求聯合國秘書長通知安理會一切關於託管事務的報告及請願,同時亦請求聯合國託管理事會向安理會提交關於託管對戰略區域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事務上影響的報告和提議。 該決議在埃及、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棄權下,以8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70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1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71號決議是1949年7月27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32次會議通過的。聯合國大會向安理會詢問列支敦士登成為國際法院當事國的所需條件,這項決議建議若列支敦士登接受有關當事國的規定、接受聯合國憲章第九十四條上的會員國義務、答應承擔堂費,並得到其本國政府的批准,就能成為國際法院的當事國。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71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3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3號決議》是1949年8月21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37次會議通過的。安理會對巴勒斯坦衝突各方成功簽署停戰協定表示滿意,同時亦希望各方能早日為所有未解決問題取得共識。由於任務完成,故這項決議解卸代理調解專員的職責。因為可能有繼續監督停火令及停戰協定的需要,所以此決議還請求聯合國秘書長安排停戰監察組職繼續服務。此決議亦請停戰監察組職的參謀長向就停火的執行向安理會報求。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73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4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4號決議》是1949年9月16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47次會議通過的。安理會收到並查閱了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來函及兩份決議案,因此這項決議請聯合國秘書長將該函件、兩份決議案及原子能委員會當時的討論紀錄,送交聯合國大會及各會員國。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74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5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第75號決議是1949年9月27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48次會議通過的。安理會收到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案,獲授權決定委員會副代表事宜,這項決議決定為聯合國印度尼西亞委員會及聯合國印度巴基斯坦委員的各委員國副代表補發已付的旅費及生活開支。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反對,古巴、埃及和蘇聯棄權下,以7票對1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75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6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6號決議》是1949年10月5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49次會議通過的。安理會收到駐巴達維亞領事委員會發來的電報,內容請求聯合國負責駐印度尼西亞軍事觀察員的未來費用,這項決議決定將該信函送交聯合國秘書長。 該決議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反對和蘇聯棄權下,以9票對1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76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7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7號決議是1949年10月11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50次會議通過的。安理會收到並審閱了常規軍備委員會的第二份進度報告,為此這項決議請聯合國秘書長將該報告、附錄及安理會討論紀錄送交聯合國大會。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77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8號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8號決議是1949年10月18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452次會議通過的。安理會收到並審閱了常規軍備委員會關於實施聯合國大會192號決議的建議書,為此這項決議請聯合國秘書長將該建議書,以及安理會和常規軍備委員會就該問題的討論紀錄送交聯合國大會。 該決議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棄權下,以9票對0票通過。.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安理會78號決議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英文縮寫:UNRRA,中文简称“联总”)是指1943年11月9日44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协定》,决定成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發起人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其名稱內之“聯合國”並非指後來於舊金山組成的聯合國,而是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同盟國參戰國家。 本質為福利機構的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成立目的乃於戰後統籌重建二戰受害嚴重且無力復興的同盟國參戰國家。其中,受害最嚴重的中國成為最主要被幫助國家,而施予幫助者則為美國、英國與加拿大。 1946年4月20日,聯合國成立,取代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聯合國一共有193個會員國。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都是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成員。 原則上,只有主權國家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今日聯合國所有193個成員國全部皆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過,在聯合國初創時,菲律賓、印度這2個創始會員國尚未從他們的殖民母國獨立,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为苏联加盟共和国。而美国在联合国成立之初也争取到了与苏联对等的增加两个席位的权利,却因无法在当时的48个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当时还未升级为州)中选出两个州而搁置此事。如今,美国国务院网站在介绍联合国的创建过程时,依然声称“美国至今仍保留在适当时候增加两个联合国代表席位的权利”。再者,由於所有欲申請成為會員的國家必需通過安全理事會和大會的批准,部份依照《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可視為主權國家的政治實體,因為聯合國不承認他們的主權、缺乏國際普遍承認、或是遭受特定成員國的反對,導致這些國家沒有辦法成為聯合國的會員。 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那些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只能成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觀察員可以在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能參與投票。.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列表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国的名额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一直未变,为五个,其中中國的代表权在1971年时,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由中華民國转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原苏联的代表權於1991年,由俄羅斯聯邦繼承。在1966年以前,安全理事会的非常任理事国名额为六个,1966年开始,名额增至十个国家。非常任理事国每次当选后的任期为两年,每年进行非常任理事国一半席位的选举。为了保持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平衡和每个地区的席位连续性,联合国按照地域性和一定数量将会员国分为了五个非官方性质的区域集团。.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列表

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

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Донецко-Криворож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简称顿涅茨克,是布爾什維克於1918年2月12日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建立的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此國家未獲得包括蘇俄在內的任何國家承認。首都初期設在哈爾科夫,後遷至盧甘斯克。今大致属于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2014年,在此地区成立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

顿巴斯战争

顿巴斯战争指2014年2月至今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戰爭,由俄罗斯控制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與乌克兰政府軍交戰。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俄语地区的亲俄势力要求将这些地区并入俄罗斯联邦。其中,克里米亚在经过公投后宣布独立并随后加入俄罗斯联邦;而顿涅茨克州及盧甘斯克州等地亲俄民众也占领了政府建筑物并升起俄罗斯国旗,局势持续动荡,进一步引起外界担忧乌克兰爆发内战拖累全球经济。該波衝突亦間接導致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被擊落之事故。.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顿巴斯战争

西部區 (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西部區(Западн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早期的一個行政區。西為白俄羅斯,南為烏克蘭,西北為拉脫維亞。1937年人口4,693,495人。首府斯摩棱斯克。 成立於1929年10月1日,1937年9月27日解散,另建斯摩棱斯克州和奧廖爾州。下分9專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西部區 (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香港歷史年表

马克·泰马诺夫

克·泰马诺夫(Марк Евгеньевич Тайманов,),苏联国际象棋棋手、钢琴家,出生于乌克兰哈尔科夫。 泰马诺夫于1950年获国际大师称号,1952年晋升为国际特级大师。1946年至1956年间,他是世界排名前十的棋手。他创纪录地参加过23次苏联国际象棋全国锦标赛,并于1952年、1956年两次获并列第一。而他最知名的一场对局,则是在1971年世界冠军挑战者资格赛中0:6负于美国棋手鲍比·菲舍尔。 除了国际象棋之外,泰马诺夫还是一位古典钢琴家。他与妻子Lyubov Bruk合作的作品被收录于飞利浦与史坦威合作的《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马克·泰马诺夫

马克斯·列夫琴

克斯·列夫琴(Максиміліан Левчин,Max Rafael Levchin,),乌克兰出生的IT企业家。.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马克斯·列夫琴

謝爾蓋·布卡

謝爾蓋·納札羅維奇·布卡(乌克兰语:Сергій Назарович Бубкa,英语:Sergey Bubka,),生于苏联时期乌克兰卢甘斯克,綽號「空中鳥人」,已退役的烏克蘭撐竿跳男子運動員,世界体育史上最佳撑杆跳运动员,全世界至今唯一一位撑杆跳室内及室外均6.1米及以上,尤其室外6.14米至今仍为世界纪录,世界田径锦标赛撑杆跳连续6届世界冠军。 布卡連續贏得國際田徑聯合會世界冠軍6连冠、1枚奧運撐竿跳金牌,并总计打破男子撐竿跳世界紀錄35次(17次為室外紀錄、18次為室內紀錄)。他是第一位達到6.0公尺及第一位达到6.1公尺的撑杆跳運動員,也是全世界至今唯一一位位跳過6.10公尺的撑杆跳传奇 (Indoor) (Outdoor)。布卡是男子撐竿跳室外世界紀錄的保持人,至今保持的男子撐竿跳的室外紀錄為6.14公尺,是1994年7月31日於義大利塞斯特雷創下的;而布卡於1993年2月22日在烏克蘭的頓涅茨克創下的6.15公尺的男子撐竿跳室內紀錄,直到2014年才被超越。。 而且布勃卡的一个著名特色是“几乎任何一次刷新世界纪录时都是故意每1厘米、每1厘米的"分批量、拆包式刷新”,有些人认为此举是为了持续保持悬念、长久吸引观众,至今总计35次刷新世界纪录,并曾经长达21年保持着6.15米的撑杆跳室内世界最高纪录(直到2014年2月15日,法国天才Renaud Lavillenie以6.16米刷新)。.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謝爾蓋·布卡

謝爾蓋·斯坦高夫斯基

謝爾蓋·斯坦高夫斯基(Сергій Стаховський、)是烏克蘭職業網球運動員。單打排名最高54,2008年3月1日以幸運失敗者身份在PZB薩格勒布室內賽奪得第一個冠軍。曾在2013年溫網擊敗過費德勒。.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謝爾蓋·斯坦高夫斯基

谢尔盖·阿尔布佐夫

谢尔盖·阿尔布佐夫(Сергій Геннадійович Арбузов,),乌克兰政治家,经济学家。前任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后代理担任乌克兰总理职务。曾任乌克兰国家银行行长。.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谢尔盖·阿尔布佐夫

谢尔盖·斯塔尼舍夫

谢尔盖·迪米特里耶维奇·斯塔尼舍夫(Sergey Dmitrievich Stanishev,保加利亚语:Серг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Станишев),1966年5月5日生于苏联乌克兰赫尔松市,保加利亚政治家,总理。 籍贯在希腊的库库什地区的保加利亚族社区,父亲迪米特尔·斯塔尼舍夫是保加利亚共产党公务员,母亲是俄罗斯人。斯塔尼舍夫过去是俄罗斯公民,1989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专业,1995年被任命为保加利亚社会党国际部首席专家,1996年他放弃了俄罗斯公民权并成为保加利亚公民,出任社会党国际部主任。曾做过记者。1994年,他取得了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1996年成为社会党最高委员会外交政策和国际问题首席专家。1998至2000年先后在莫斯科和伦敦进修。2000年5月当选社会党最高委员会成员(相当于过去的政治局委员)。2001年12月当选第44届社会党最高委员会主席和“保加利亚联盟”议会议员团主席,是自1990年共产党更名社会党后的第4位党主席,也是社会党第二年轻的党主席。 2005年6月25日,以社会党为首的“为了保加利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赢得国民议会240个议席中的82席。斯塔尼舍夫以极为微弱的优势通过了总理信任投票,但是议会否决了他的部长人选提名。8月15日,经过与反对党领袖、前国王、前总理西美昂·薩克森-科堡-哥達斯基的商讨, “保加利亚联盟”与 “西美昂二世国民运动”和土耳其族“争取权利与自由运动”组成联合政府,斯塔尼舍夫于8月17日正式出任总理。 斯塔尼舍夫至今未婚。但他与一位名叫埃莱娜·荣切娃的女记者長期同居。 Category:1966年出生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保加利亚政治人物 Category:保加利亚总理 Category:莫斯科國立大學校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谢尔盖·斯塔尼舍夫

鲁斯兰娜

鲁斯兰娜·斯捷潘尼维娜·雷日奇科(Лижичко Руслана Степанівна,,利沃夫),乌克兰歌手,2004年欧洲歌唱大赛冠军。 Category:烏克蘭歌手 Category:歐洲歌唱大賽冠軍 Category:歐洲歌唱大賽參賽者.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鲁斯兰娜

费奥多西亚

費奧多西亞(Feodossia;Феодо́сия,Feodosiya;克里米亚鞑靼语和土耳其语:Kefe),古稱卡法(Kaffa),是位於黑海北岸克里米亞半島的城市。在20世紀中期,苏联统治下的費奧多西亞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轉交給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市內人口約105,411人,有俄羅斯人(72.2%)、烏克蘭人(18.8%)、克里米亞韃靼人(4.6%)居住。原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在2014年3月16日举办归属公投,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正式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但基辅乌克兰政府、美国、欧盟以及大部分其它国家都未承认此公投。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而乌克兰则继续主张費奧多西亞为乌克兰领土。.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费奥多西亚

黑海艦隊

黑海舰队(俄语: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флот)是俄罗斯(以及苏联)的一支海军舰队,苏联时叫红旗黑海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ый 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флот)。这支舰队的行动范围是黑海和地中海,它在黑海和亞速海有数个基地,其主基地是位于克里米亚港口城市塞凡堡。 1954年蘇聯把克里米亚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允許继续使用这个港口作为其军事基地,在过去十数年中导致多次两国之间的外交冲突。按条约俄罗斯将于2017年撤出塞瓦斯托波爾,於2010年簽約再度延長25年。每年俄罗斯向乌克兰繳纳一亿美元作为其基地的租金。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克里米亚共和国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从乌克兰独立;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直辖市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黑海艦隊繼續控制當地。由於俄羅斯控制該區,因此中止向烏克蘭繳付租金。.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黑海艦隊

辛菲罗波尔

辛菲罗波尔(乌克兰语:Сімферополь)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中部,是俄罗斯联邦克里米亚共和国首府,也是被乌克兰当局宣称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首都,人口362,366人(2013年)。.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辛菲罗波尔

迪米特里·奥恰洛夫

迪米特里·奥恰洛夫(Dimitrij Ovtcharov,Дмитро Овчаров,),德国乒乓球运动员,蘇聯烏克蘭移民。其父曾是前蘇聯國家級球手,獲得過蘇聯冠軍 ,在奧恰洛出生後遷往德國。後來奧恰洛加入了德國隊。 隨着名將蒂莫·波爾年齡漸老及傷患頻密,奥恰洛夫肩負了德國隊第一主力的重任,亦成為了歐洲最具實力及希望的首席球員。奧恰洛夫是2012年倫敦奧運的男單銅牌得主,在世界盃桌球賽男單項目共奪得一次冠軍(2017)及兩次季軍(2013、2015)。2014年起幾乎稱霸所有的歐洲單打賽事。他擊敗過張繼科、閆安與王皓等頂尖選手,是現時中國隊最具威脅性的對手之一。 2018年1月,隨著國際桌總排名改制,奧恰洛以29歲的「高齡」升上生涯新高的世界排名第1。.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迪米特里·奥恰洛夫

迪米特里·穆塞爾斯基

迪米特里·穆塞爾斯基(Мусэрский, Дмитр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是一位俄羅斯排球運動員。出生于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马克耶夫卡。他現在效力於俄羅斯排球聯賽球隊貝爾哥羅德排球俱樂部。他也是俄羅斯國家男子排球隊的一員,代表俄羅斯參加了2012年奧運會和2014年世錦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迪米特里·穆塞爾斯基

近海外

中亚五国 近海外或俄罗斯的近邻(俄语:,直译:“近海外”、“近国外”)是俄罗斯的特有词汇,指前苏联解体后,除俄罗斯联邦以外的新兴独立的14个共和国。因这14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是俄罗斯联邦的近邻国家,且在多方面与俄罗斯有着紧密的关系,俄罗斯以半国外、半国内的眼光,统称这些国家为俄罗斯的“近海外”。这些国家除了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土库曼斯坦以外都是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员国。14个近邻共和国又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分为四组: 这些国家多与俄联邦接壤,但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不然。另外与俄联邦临近的非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日本、朝鲜、中国、蒙古、波兰、芬兰、挪威和隔海相望的美國及加拿大虽是近邻,但因其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对俄罗斯公民出入来往的限制,并不算作俄罗斯的“近海外”,而称呼为“远海外”()。波罗的海三国从苏联独立后,广泛实行脱俄政策,各方面向欧盟、美国靠拢,所以也有人将这三国称作“远海外”。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的多数俄罗斯族公民陆续遣返回俄罗斯联邦,但截至2010年底,“近海外”各个共和国境内仍然有许多俄罗斯族生活居住,甚至还有不少加入当地国籍的(或双重国籍如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的一些公司以商业投资或市场对象使用“近海外”来称呼这些国家,而俄政府的用法则出于政治辐射力的考虑。俄罗斯外交部长安德烈·弗·科济列夫()以及俄罗斯政府的其他官员都曾使用过“近海外”这个代名词。时任俄总统的普京曾声称这些国家在俄罗斯的勢力範圍之内。在“近海外”的14个国家中因“近海外”代名词附有的俄帝国主义等负面的隐涵词义而多在使用时添加双引号表示所谓。.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近海外

阿圖爾·德米特里耶夫

阿圖爾·維拉里耶維奇·德米特里耶夫(Артур Валерьевич Дмитриев,俄語羅馬化:Artur Valeryevich Dmitriev,),俄羅斯花式滑冰雙人滑運動員,曾代表蘇聯、獨立國家國協與俄羅斯參加國際賽事。他曾奪得1992、1998年兩屆奧運冠軍,前一次搭檔是 娜塔莉婭·米什庫特諾科,後一次搭檔則為奧克薩娜·卡扎科娃。在艾琳娜·羅德妮娜之外,他是唯一與不同搭檔參加奧運賽事均奪得冠軍的雙人滑運動員。.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圖爾·德米特里耶夫

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

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Олексій Прокопович Берест,Алексей Прокопьевич Берест,)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79步兵军第150步兵师第756团第1营战士。三名将胜利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穹顶的苏联红军士兵之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

阿克曼州

阿克曼州(Акерманська область、Аккерма́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州,前身是羅馬尼亞王國的南比薩拉比亞地區。1940年8月7日設州,首府阿克曼(今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12月7日州府遷至伊茲梅爾,州名因跟隨改為伊茲梅爾州。 Category: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州份 Category:敖德萨州历史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40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ru:Аккерма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克曼州

阿納托利·科爾努科夫

阿纳托利·米哈伊洛维奇·科尔努科夫大将(Anatoly Mikhaïlovich Kornukov) (Анато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рнуков) 前苏联国土防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俄罗斯空军总司令。1983年9月1日的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发生时,科尔努科夫是多林斯克-索科尔(Dolinsk-Sokol)空军基地的指挥官,下令将进了苏联领空的韩国007航班击落于库页岛西南方的公海。 科尔努科夫1959年入伍,1989年晋升中将、1998年晋升上将、2000年晋升大将。苏联时期任国土防空军集团军司令,后任俄罗斯莫斯科防空区司令、国土防空军副总司令、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总司令。 1998年1月22日鲍里斯·叶利钦总统将彼得·德涅金解职,任命科尔努科夫为俄罗斯空军司令。德涅金被迫辞职后,俄罗斯空军安托诺夫An-124货机起飞后不久坠毁在伊尔库茨克机场附近的一个公寓,超过60人死亡。 2002年1月,科尔努科夫由于身体原因,辞去俄罗斯空军总司令职务,正式退休。空军副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诺夫将军接任。 2014年7月1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2岁。曾获红星勋章、二三级为祖国服务勋章、三四级祖国功勋勋章等荣誉、军事功勋勋章、俄罗斯国家奖金等荣誉。.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納托利·科爾努科夫

阿納托利·普柳什科

阿納托利·迪米特羅維奇·普柳什科(Anatoliy Dmitrovych Pliushko、),烏克蘭外交官,為1991年該國脫離蘇聯獨立以來的第一任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當1993年12月4日舉行烏克蘭駐華大使館開館典禮之後,普柳什科遂自該年起駐華,直至1998年任期屆滿為止。.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納托利·普柳什科

阿爾謝尼·亞采尼克

阿爾謝尼·彼得洛维奇·亞采尼克(Арсеній Петрович Яценюк;Arseniy Yatseniuk或Arseniy Yatsenyuk,),有媒體也譯為阿尔谢尼亚·亚岑纽科、阿尔谢尼·亚--岑纽克,是烏克蘭經濟學學者、律師及政治家,曾任外交部长、议会议长,烏克蘭總理。.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爾謝尼·亞采尼克

阿莉安娜·薩維琴科

阿利安娜·薩維琴科(Олена Валентинівна Савченко: Olena Valentynivna Savchenko; German Romanization: Aljona Sawtschenko, in documents: Aljona Savchenko,)是烏克蘭出生的德國雙人滑運動員。她為201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冠軍和兩屆奧運銅牌得主(2010, 2014)。.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莉安娜·薩維琴科

阿拉木图宣言

《阿拉木圖宣言》,於1991年12月21日,由蘇聯11個共和國(波羅的海3國和喬治亞除外)的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舉行的首腦會議上所簽署之宣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拉木图宣言

蘇維埃帝國

蘇維埃帝國(Soviet Empire)是冷戰時一個非正式用語,用以形容蘇聯對一些較小國家的操控,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獨立,但若它們嘗試擺脫蘇聯操控,則會遭到軍事入侵(如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政變)。随着1990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维埃帝国由此成为历史名词。 縱然蘇聯不受皇帝統治,並自稱反帝國主義,但有論者提出它和歷史上帝國的行徑相近。一些學者認為蘇聯是一個包含多民族帝國和民族國家的混合政體,也有學者認為蘇聯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一樣奉行殖民主義。有的人认为,苏联帝国的称呼源自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帝國

蘇維埃俄國

蘇維埃俄國(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C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和北亚;陸地與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波斯、阿富汗、中华民国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国庆日为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維埃俄國

蘇聯入侵波蘭

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是指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39年9月17日開始沒有正式宣戰的軍事行動。這時是在納粹德國從西面入侵波蘭的16天後,蘇聯則是從東方實施入侵。入侵直至1939年10月6日結束及由德國和蘇聯瓜分和吞併整個波蘭第二共和國Gross pp.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入侵波蘭

蘇聯遣送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人

蘇聯遣送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人,發生在1940年至1951年年底,是斯大林對反蘇聯勢力的一種鎮壓。當地人被逐出然後搬到蘇聯的特別安置區。此事發生在1940年6月蘇聯佔領比薩拉比亞後不久。.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蘇聯遣送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人

里加和约

《里加和约》(波兰语:Traktat Ryski,俄语:Рижский мирный договор,乌克兰语:Ризький мир)也称《里加条约》,由波兰第二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1年3月18日在今拉脱维亚里加签署,标誌着波苏战争的结束。 和约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划归波兰。波蘭立陶宛聯邦在第一及第二次瓜分波蘭時被俄羅斯分得的土地大部份仍然未能重歸波蘭所有。 另外,波蘭獲得三千萬盧布,作為波蘭在被瓜分時期向俄羅斯帝國的經濟投入的補償;蘇俄需歸還那些在1772年後被俄方掠去的波蘭藝術品及國寶;雙方放棄向對方索取戰爭賠款。 雖然由西蒙·彼得留拉領導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1920年與波蘭結為軍事同盟,此後與波蘭人並肩作戰,不過波蘭在和約談判中卻不太關注對彼得留拉的條約義務。波蘭人接受《里加和約》,其實是違反了禁止單獨談判和平的波蘭與烏克蘭的軍事同盟條款。Richard K Debo, Survival and Consolidation: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Russia, 1918–1921,, McGill-Queen's Press, 1992, ISBN 0-7735-0828-7.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里加和约

里納特·阿克梅托夫

里納特·阿克梅托夫 (Рінат Леонідович Ахметов,Ринат Леонидович Ахметов, Ренат Леонид улы Әхмәтов;生于1966年9月21日)是一位乌克兰商人和寡头。乌克兰首富,SCM控股集团创始人和主席,截至2014年12月,他以10.8亿美元的净资产被列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第111位。乌克兰超级球队顿涅茨克矿工足球俱乐部的拥有者和主席。.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里納特·阿克梅托夫

艾伊達·尼可萊朱克

艾伊達·尼可萊朱克, 有時稱作 Nikolaichuk, 是一位乌克兰族流行歌手及模特兒。她在烏克蘭第三季X音素獲勝。她曾在節目第二季時,演唱帕丽娜·嘎嘎丽娜的Lullaby時被評判懷疑作假對嘴而打斷並要求她清唱歌曲的情況下有非凡表現,而受到注視。.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艾伊達·尼可萊朱克

苏维埃乌克兰

#重定向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乌克兰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具有极大的共通性,都以共产主义的代表符号镰刀锤子和红星作为主要特征,在国徽下部也全部拥有升阳标识(尽管实际上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之东,可以解释为日落),被小麦花环所围绕(卡累利阿-芬兰使用的是黑麦花环)。用各国语言和俄语写就于绶带上的苏联国家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也会缠绕于两侧。 除去这些主题外,各国国徽特征主要为地形地貌、经济特点和文化特征。 下表列出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前所使用的国徽。为了方便对比,各继承政权今日所使用的国徽也在表中展示。可以看出一些亚洲国家今日的国徽与苏维埃时期的国徽存在一些相似之處,而欧洲国家则普遍使用它们在苏维埃时期前的传统标识。白俄罗斯在1991至1995年曾使用传统的柏康理亚骑士徽章作为国徽,不过之后采用的新国徽与苏维埃时期相近。另外,自行宣布独立的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被认为是摩尔多瓦共和国的一部分,不被普遍承认)的国徽是在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大多基于苏联国旗设计。除格鲁吉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使用红色的镰刀锤子以外,所有旗帜都带有金色的镰刀锤子和金边红星图案并采用红地。 直到1930年代,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仍大多是红旗,仅以左上角的金色国名缩写作为区分。1940年代起添加了镰刀锤子和红星图案。 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由于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加入联合国,为增加加盟共和国旗帜的辨识度,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47年1月20日发布了《关于联盟共和国旗帜》的决议,要求国旗以红色为主,在旗帜上添加镰刀锤子及金边红星。大部分的加盟共和国只是添加了简单的条纹。但格鲁吉亚由于五星位于蓝色太阳图案中,故去掉了红星的金边。 根据苏联宪法第八章约定的顺序,50年代以降各个加盟共和国的旗帜如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苏联人民画家

苏联人民画家(Народный художник СССР)是苏联时期授予的一个荣誉称号。此头衔授予视觉艺术工作者,包括绘画、雕刻、素描、摄影等方面的卓越艺术家。 此荣誉称号于1943年7月26日设立,最早获得此称号的人物为画家、鲍里斯·约干松,以及雕塑家、。 1991年12月20日最后一次授予。共计授予159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人民画家

苏联人民艺术家

苏联人民艺术家(Наро́дный арти́ст СССР,阴性:Народная артистка СССР),又译苏联国家艺术家,是苏联时期授予表演艺术工作者的一个荣誉称号。1936年至1991年间,共有1007人被授予此称号。.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人民艺术家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共产党

苏联铁路运输

苏联铁路是一個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亦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当年完成货物运输量逾40亿吨,运送旅客43亿人。苏联铁路以仅占全世界12%的营业里程,承担全国55%的货物周转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相当于完成世界铁路运输的53%货物周转量和25%的旅客周转量。 在苏联国民经济中,铁路运输作为基础部门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苏联交通部统一管理,全国划分为32个铁路局及180个铁路分局,每个铁路局平均管辖约4000~6000公里的铁路,每个铁路分局平均管辖约700至1,000公里的铁路。苏联铁路拥有近400万职工,约占苏联全部工作人口的3.5%。除此之外,苏联八个城市的地下铁道亦属于苏联的国家铁路系统范围。.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铁路运输

苏联自治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是苏联为了实现民族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单位,隶属于各加盟共和国,级别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州平级,但拥有较大的权利,有自己的宪法。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有自治共和国的国家有: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自治共和国

苏联成立条约

苏联成立条约是使几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形式下结成联盟的一个合法化文档,与此同时,苏联成立宣言也被签署,它可以视作条约的序言。 1922年12月29日,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代表团在一次会议上批准了《苏联成立条约》和《苏联成立宣言》。这两个文件均经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并在1922年12月30日由米哈伊尔·加里宁、米哈伊尔·茨哈卡亚、米哈伊尔·伏龙芝、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斯基和亚历山大·切尔维亚科夫等各位代表团团长分别签署。 通过条约的历届修订,新的共和国得以成立。.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成立条约

蛇岛 (黑海)

蛇岛(Острів Зміїний,Ostriv Zmiinyi; Insula şerpilor)是一座位于黑海多瑙河三角洲附近的一座岛屿,现属乌克兰敖德萨州管辖。蛇岛一名是意译自罗马尼亚语,乌克兰称之为兹梅伊内岛。.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蛇岛 (黑海)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Ялтин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又称雅爾達密約,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領袖——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於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期间,在苏联克里米亚雅尔塔里瓦幾亞宫内举行之一次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方針,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局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第二次同盟國首脑会议,惟結論在1945年7至8月之波茨坦会议就有争议。許多人批评此次會議,使蘇聯及各國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东欧以及亞洲許多國家,主要是會中羅斯福以及邱吉爾都未尊重战时被佔領国家之期望,將被苏联“解放”之国家先交由聯合國代管(联合国1945年10月才成立,甚至连联合国宪章于雅尔塔会议结束2个月后才签署。且战后盟军没有任何一方将位于欧、亚的曾被占领国交由联合国代管;联合国曾托管的11个地区,其中7個在非洲、4個在大洋洲)。此外,為爭取蘇聯對日本宣戰,包括帮助中国从日本关东军手中夺取满洲国,會中部份內容“侵犯”中國權益甚大。會前其他国家並不知情,故有“雅爾達密約”之稱。 1944年6月,随着诺曼底登陆,盟军在德国西线展开大规模反攻,第三帝国已无力回天。1945年2月,美英认为有必要和苏联商讨德国战败后对欧的权力分配问题,并商讨下一步对日作战。对欧洲大陆,希望苏军加强对德攻势,基本原则以谁攻克的地区战后由谁控制,辅以对重要地区相互交换。在东南亚,美军在菲律宾开展一系列登陆战,开始把对日作战的重点从海战转向陆战;同期自1944年6月起对日本本土的B29大规模无差别轰炸效果有限,1945年2月4日李梅刚展开烧夷弹战术试验;在东亚大陆上中国军队尚与日军僵持,日军占领大片中国土地;而东北亚满洲地区则拥有大片土地,重工业设施,70万关东军尚未直接参战。因此美英希望苏联尽快转入对东北亚日军的进攻,打消日本依托东亚、东北亚,与盟国长期僵持并得以谈判的念头。.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雅尔塔会议

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雅西-奇西瑙行動 或雅西—基什尼奧夫行動Glantz, pp.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码

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166标准第一部分ISO 3166-1的二位字母表示方式,旨在为国家、属地、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建立国际认可的代码。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码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代码,被大量应用于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 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码初次发表于1974年。ISO 3166-1标准中另外两种表示方式分别是ISO 3166-1三位字母代码、ISO 3166-1数字代码。.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码

Tu-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图-160(俄语:Ty-160),北約代號:Blackjack(海盗旗),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可變后掠翼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原來用于替换Tu-22M逆火戰略轟炸機和Tu-95轟炸機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它非常類似於美國空軍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它是苏联解體前最后一个战略轰炸机計畫,同時是有史以来制造的最重的轰炸机,目前仍在生产,至少有16架正在俄罗斯空军服役。 Tu-160(海盜旗)被它的駕駛員暱稱為「白天鵝」(Белый лебедь),這不僅僅是因為它驚人的操控性能,也是它表面採用無光澤(antiflash)白色空優迷彩塗料的原因。.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Tu-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重定向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USSR (消歧義)

USSR可以是下列意思:.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USSR (消歧義)

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Людмила Михайлівна Павліченко,Людмила Михайловна Павличенко,),苏联女狙擊手,乌克兰人。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击毙309名敌人而闻名,亦因此而獲得了「死亡之女」(Lady Death)的外號。, 时代周刊 (1942年9月28日).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

構成國

構成國(constituent country)是某些国家的官方用語,意指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更大的政治實體的組成部分。「構成國」這一詞並沒有法律定義,僅在不同的場合按上文下理和照字面解釋,例如一個作為聯邦、邦聯或共主邦聯一分子的國家。 構成國雖然和联邦制或邦联制下轄的「邦」或「州」很類似,但是實際上其地位不一定跟「邦」或「州」相同。後者是具有相當獨立地位的政治實體,有自己的州憲法,只要內容不違反聯邦憲法,則其行政立法聯邦政府無權干涉;但以英國的構成國為例,雖然其各自有特殊文化、政治地位,也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但實際上英國仍為一单一制國家,各構成國並沒有獲得联邦制裡的「州」的地位。.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構成國

歐嘉·柯瑞蘭寇

歐嘉·柯瑞蘭寇(Ольга Куриленко,Olga Kurylenko,)是出生於烏克蘭的超模兼女演員。.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歐嘉·柯瑞蘭寇

歐雷·森佐夫

歐雷·和納迪也非齊·森佐夫(Олег Геннадійович Сенцов,Oleh Hennadiovych Sentsov)是一位乌克兰導演、作家。他出生於克里米亚,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為2011年的影片。在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後,他在克里米亞被逮補,遭俄國法院因策劃恐怖行動而判處20年刑期。,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June 26, 2014)這個判決大多數評論認為是羅織編造或過於跨大的。 從2018年5月14號起,他開始進行沒有約定結束期限的絕食,抗議俄羅斯監禁65位烏克蘭政治良心犯,絕食也是為了要求俄羅斯釋放這65位良心犯。.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歐雷·森佐夫

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歷史國家的旗幟為已不存在國家的國旗或代表旗。.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歷史國家旗幟列表

波利西亞

波利西亞,又譯為波列西耶(烏克蘭語:Полісся、白俄羅斯語:Палессе)是位於北烏克蘭和南白俄羅斯之間的一個歷史地區。波利西亞是斯拉夫人的發祥地,自古以來就保留了眾多東斯拉夫人的文化和傳統。19世紀之後,該地成為東歐人類学者的麥加。20世紀末,該地區受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嚴重影響。.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利西亞

波兰前东部领土

波兰前东部领土(Kresy,本意为“边疆”,也指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上的东部边界)是指波兰东部历史边界附近的一片区域,该地区现属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波兰最后一次拥有这片土地是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是第二共和国1920年从乌克兰、白俄罗斯(在波苏战争后获得)和立陶宛(直接获得)得到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才失去这片领土。在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这些领土大体与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相当。其中,寇松线是1919年12月由同名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作为波兰东部边界的,波兰人一开始接受该线,但随后又在波苏战争中越过该线。1939年9月,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占领了这些领土,并将其并入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这三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中。随后西方盟国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承认苏联拥有这些领土。苏联解体后,分到波兰原领土的三个国家获得独立,并依然保留这些土地。.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兰前东部领土

波蘭總督府

波蘭總督府(Generalgouvernement für die besetzten polnischen Gebiete)是 1939年9月波蘭戰役之後,被德國軍隊所佔領的波蘭領土中,未直接與德國合併的部分。1941年6月巴巴羅薩作戰之後,希特勒頒布法令,將部分波蘭前東部領土併入波蘭總督府Magocsi, Paul Robert (1996).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蘭總督府

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又稱「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Kampania wrześniowa,德國則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德國軍隊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發動攻擊,並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欲撤出佈署於德波邊境的部隊,將其用於首都華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條防線,等待軍事同盟國的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西方戰線發動攻擊,但擁有兵力絕對優勢的盟軍卻按兵不動。9月中旬,德軍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9月17日,東方的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而入侵波蘭,開闢了第二戰場。波蘭政府認定原先守於東方「」進行固守的計劃已不可行,遂下令撤離所有部隊至中立的鄰國—羅馬尼亞。10月6日,最後一批波蘭軍隊於科克戰役被擊潰,德蘇兩軍佔領波蘭全國。儘管波蘭從未有代表全國的政府或組織出面宣佈投降過,但也已象徵了波蘭境內戰事的結束。 10月8日,經過短暫的軍政府管理後,德國直接將波蘭西部,包括西里西亞、大波蘭、波莫查、羅茲等曾為德意志帝國領土或有大量德裔人居住的地區併吞為國土,而前但澤自由市與其餘區域則由親衛隊上將的漢斯·法郎克所領導的波蘭總督府進行管理,對內施行「德國化」政策,在德國佔領期間,納粹親衛隊於波蘭境內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關押猶太人、醫生、公務員、教會人員與地主等群眾,最後將其有系統地大量處決。在蘇聯1939年後的佔領區中,史達林則對波蘭人實行「俄羅斯化」,同樣殺害了波蘭社會精英與政治反對者,其中尤以屠殺兩萬名波蘭軍官的「卡廷森林屠殺案」最為出名。在德國佔領波蘭全國後,後者組織起地下抵抗勢力—「波蘭家鄉軍」於二戰期間進行游擊戰。逃到西方國家的數十萬波軍則另外組成一流亡政府,並加入了盟軍,於其他戰場繼續與軸心國戰鬥。二戰結束後,波蘭本土由波蘭統一工人黨所執政,與西方意識形態接近的流亡政府則無法回到波蘭,一直到東歐革命後才重回故土。 波蘭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軍的首次大規模陸上作戰,世界各國對於德軍迅速達成的勝利感到驚訝,進而產生許多誤解或有很大爭議的觀點,部份錯誤資訊仍在今日的出版品中可以見得,例如最有名的「波蘭騎兵向德國戰車衝鋒」、「德國空軍於一天內消滅波蘭空軍」等,實際上是眾多以訛傳訛的資訊加上的刻意宣传所造成的不正確印象。另外,有軍事歷史學家將本戰役視為德軍新型態作戰模式—「閃擊戰」首次使用的作戰,並視其為德軍吸收西方軍事家(B·H·李德哈特、J·C·富勒和夏爾·戴高樂等人)的戰車理論而發展的結果,同樣地,這個論點也受到了相當的批評。.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蘭戰役

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

《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Outline of the Post-War New World Map)是一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佈的地圖。.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

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

Category:战争列表 Category:20世纪战争 Category:20世纪相关列表.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俄語:«Минск»),為基輔級航空母艦(工程1143)之二號艦(工程1143.2),以前蘇聯白俄羅斯之首府明斯克命名。1978年至1993年先後服役於蘇聯太平洋艦隊和俄國太平洋艦隊。1995年出售予韓國。1998年被拖至中國大陸深圳作軍事主題公園。2013年,大连永嘉集团买下明思克号航空母艦后,与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签订航母旅游度假区投资协议。2016年4月,航艦被移往舟山進行艦體整修,5月5日停泊於江蘇南通。南通明思克航母世界将分两期开发,总投资共约100亿元。一期开发主题为航母世界,其中包括航母公园、大型水秀舞台剧、玛丽莲梦露广场;二期开发主题为梦幻世界,打造全世界最大的体验式梦幻乐园。其中,航母主题公园项目一期航母世界预计2017年开业。.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明斯克號航空母艦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拉丁化: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白俄羅斯女記者兼散文作家,2015年因“她那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英勇樹立了一座紀念碑”而获得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白俄罗斯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

二次斯摩棱斯克戰役(1943年8月7日—10月2日)是蘇聯紅軍在1943年夏季至秋季攻勢中於蘇聯西部地區實施的戰略性攻擊行動,幾乎與下第聶伯河攻勢同時進行(8月13日—9月22日)。該攻勢是共進行了兩個月及由安德烈·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及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率領的西方面軍一同實施。其目的是收復由納粹德國佔領的斯摩棱斯克至布良斯克地區,斯摩棱斯克自從1941年的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戰役後就一直被德軍佔領。 雖然德軍的防線令人欽佩,蘇軍得以逐步進行數次突破,解放了包括斯摩棱斯克和羅斯拉夫爾等幾個主要城市。這個行動的結果令蘇軍能籌劃解放白俄羅斯。但是整個進攻因德軍的頑強抵抗令進展相當有限和緩慢的,因此行動分成3個階段完成:8月7日至20日、8月21日至9月6日及和9月7日至10月2日。 雖然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斯摩棱斯克行動對第聶伯河戰役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據估計多達55個德軍師團被用來參加斯摩棱斯克行動,這些師團本來對阻止蘇軍在南面渡過第聶伯河起很重要的作用。在行動過程中,蘇軍亦最終將德軍從斯摩棱斯克陸上橋樑逐走,在歷史上這是從西方攻擊莫斯科最重大的方法。 這個戰略行動包含了一些小型行動,如:.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

新俄羅斯

新俄羅斯(Novorossiya;Novorosiya),又称人民共和国联盟,是於2014年5月22日由聲稱從烏克蘭獨立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所组成的邦联。2015年5月20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共同宣布邦联停止存在。.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新俄羅斯

新聯盟條約

新聯盟條約(Новый союзный договор)是指在1991年时苏联政府公布的新的共和国联盟办法,使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成为全新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уверенны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後來又改稱“主权国家联盟”(Союз Суверен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其目的是试图保持苏联的完整,但实际上条约实施后不久,即发生了八一九事件并因此加速了苏联解体。.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新聯盟條約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语/罗马尼亚语:Република Советикэ Сочиалистэ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Republica Sovietică Socialistă Moldovenească;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历史上的第十四个加盟共和国,设立当时为第十三个加盟共和国,在卡累利阿-芬兰被撤销后为第十二个加盟共和国,简称摩尔达维亚,现称摩尔多瓦。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东欧,南部和罗马尼亚接壤,北部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邻。 摩尔多瓦在历史上属于罗马尼亚领土的一部分。1812年,沙俄占领摩部分领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区。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组成罗马尼亚。1878年,南比萨拉比亚再次被俄国兼并。十月革命後,比萨拉比亚於1918年1月宣布独立,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1924年苏联在乌克兰境内的德涅斯特河与南布格河之间建立摩尔达维亚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ACCP)。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附加议定书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划为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法国被德国占领后,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1940年6月28日苏联出兵占领。1940年8月2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撤销,原自治共和国最西边的6个区与比萨拉比亚6个完整的县和3个小部分的县组建成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将这一地区归还了罗马尼亚,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摩尔达维亚,恢復蘇维埃政权。 1990年6月,摩尔多瓦议会按罗马尼亚语发音将国名改回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5月23日改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1991年8月27日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1日,摩尔多瓦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1993年8月5日,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否决摩尔多瓦加入独联体的决定。1994年4月8日,议会重新批准摩尔多瓦加入独联体。 在苏联时期,摩尔达维亚虽然进行过部分的工业化,不过,经济上仍然主要依靠农业。虽然仅占有前苏联的不到0.2%的领土面积,但是摩尔达维亚的农业输出几乎占苏联的2.5%(其中酒类输出占40%左右)。它也是烟草和酿酒用葡萄的大宗生产国,并且是葵花子和甜菜的主要生产地。 *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олдав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语:Република Аутономэ Советикэ Cочиалистэ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Republica Autonomă Sovietică Socialistă Moldovenească)是1924年10月12日至1940年8月20日间隶属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苏联自治共和国,位于德涅斯特河与南布格河之间。 俄国内战期间此地在红军、白军和哥萨克之间几度易手。1920年红军胜利以后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1924年3月7日成立摩尔达维亚自治州。1924年10月12日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40年8月2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撤销,原自治共和国最西边的6个区与比萨拉比亚6个完整的县和3个小部分的县组建成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其余地区划归乌克兰。.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

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是蘇聯的第一次全聯盟人口普查,由蘇聯中央統計局(ЦСУ СССР)負責。普查從1926年12月17日開始,在鄉村為期14日,在城市為期7日。調查項目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母語、出生地、婚姻狀況、讀寫能力、身心障礙、職業、工作狀況等。本次普查共花費7百萬盧布,1928-29年出版大部份調查結果,全56冊。 本次普查是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後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在此之前還有兩次局部人口調查,分別是1920年與1923年人口調查。1920年人口調查舉行於俄國內戰與波蘇戰爭期間,因此調查範圍並不包含大部份的外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中亞與北極地區。1923年人口調查則僅限於城市地區。在俄國革命前的唯一一次普查是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為政府提供豐富的民族誌資料,依據列寧的民族區域自治理論劃分行政區,協助俄羅斯社會從帝制轉型為蘇維埃制,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民族共同體「蘇維埃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开始于1937年1月6日,原本預定在1933年執行,但由於五年前發生的大饑荒,使得这成了苏联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被销毁,负责人被作为"破坏者"送进古拉格,同樣任何團體任意私自調查也會被當作反蘇分子而入獄,因为其结果表明苏联人口远少于预期。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СССР 1937 года.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1979年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撞機事件

1979年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撞機事件是兩架圖-134於1979年8月11日在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靠近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地區空中相撞。.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79年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撞機事件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指的是2014年3月,國際承認屬於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被併入了俄羅斯聯邦。自2014年3月18日併吞之後,俄羅斯事實上接管了該領土,建立了克里米亞聯邦管區,下設兩個聯邦主體——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 俄羅斯的和併吞發生於烏克蘭革命之後,屬於範圍更廣的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動亂。2月22-2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召開了一個通宵會議,與聯邦安全局的一眾部長商討解救被廢黜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會議結束時普京說:「我們一定要開始設法讓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但在克里米亞回家之路的紀錄片中有詳細說明,在烏克蘭出現親西方背後支持勱丹顏色革命的之後,包括邁丹廣場的顏色革命和狙擊手事件,還有奧德薩慘案中俄羅斯人被屠殺的事件(這次事件導致工會大樓起火俄羅斯人被殺),右區和泛納粹極端組織也打算到克里米亞去犯下流血慘案這類的事件,這時普京問社會學家說:「如果他要收回克島有多大的把握和民意支持?」社會和民族學家等智庫給出一個答案大約是75%的人支持克里米亞回歸,而如果俄羅斯公開支持民調還會更高最終以90%以上民調回歸了俄羅斯,普京在問過民族社會學家之後做下了決定:如果公投沒過那麼就讓克里米亞留在烏克蘭,如果公投過了就讓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下令黑海艦隊維護當地治序和公投正常進行,避免被右區和班德拉份子破壞,2月23日,在克里米亞城市塞瓦斯托波有親俄羅斯示威。2月27日,沒有徽章的俄羅斯蒙面部隊佔領了克里米亞最高議會並奪下克里米亞全境的戰略重地,接着在克里米亞成立親俄羅斯的阿克肖諾夫政府、宣佈克里米亞獨立和舉行一場有爭議的公投。 西方各國領導人和北約對於事件,指這是非法併吞烏克蘭領土,違反俄羅斯有份簽署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上有關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性。但俄方稱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人民可以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科索沃和南斯拉夫戰爭時西方以雙重標來看待。事件導致當時的八大工業國組織其他成員國暫時凍結俄羅斯會籍,及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美俄关系及欧俄关系自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一直得不到改善。 俄羅斯聯邦反對「併吞」的標籤,而且普京辯稱公投符合國際法。烏克蘭對此提出爭議,因為烏克蘭不承認克里米亞共和國獨立或加入俄羅斯為合法。聯合國大會也拒絕承認投票和併吞,又通過一項無約束力決議,申明「乌克兰在其国际公认边界内的领土完整」。決議也「特别指出2014年3月16日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举行的全民投票一概无效,不能成为改变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或塞瓦斯托波尔市地位的基础」。決議促请所有国家、国际组织不承认俄羅斯的併吞,也不实施任何可能被解释为承认此次吞併的行动或交往。.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

2014年克里米亚歸屬公投,是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政府於2014年3月16日發起的一場公投,讓克里米亞選民決定是否從烏克蘭獨立,並且加入俄羅斯聯邦。参与者包含来自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包括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的选民。在公投开始前的2014年3月14日裁定公投违宪。就在同一天,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拉達和塞瓦斯托波尔市议会就公投做出最后决定,意味着乌克兰已经丧失了在此地进行执政的能力。16日的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约97%)选民赞成脱乌入俄之动议。3月17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议会最高委员会认可了这项公民投票结果。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选民表示赞成。 大部分西方國家和烏克蘭臨時政府拒绝承认此公投。而克里姆林宮、俄羅斯聯邦政府、克里米亞政府則全部都拒絕承認烏克蘭臨時政府,並指責烏克蘭臨時政府是非法政變產生的叛亂組織,無權就公投發表任何意見。 2014年3月17日的独立宣言和公民投票的结果宣布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与塞瓦斯托波尔市一起脱离乌克兰。同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与此同时,克里米亚议会准备从速起草国际条约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8日,俄罗斯签署国际条约接收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并于21日将它们作为联邦主体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

3月18日

3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7天(闰年第7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8天。.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3月18日

4月26日

4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6天(闰年第11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9天。.

查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4月26日

人民陣線伊万·阔日杜布伊利娅·克瓦沙伊利亞·尼紹諾維奇·斯蒂爾曼伊琳娜·波尔托拉茨卡娅伊茲梅爾州伊戈爾·普羅特尼茨基弗谢沃洛德·纳瑟高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弗拉基米尔·戈尔扬斯基弗拉基米爾·阿諾爾德彼得·科羅爾彼得·波罗申科德米特罗·扎瓦德斯基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德羅戈貝奇州德涅斯特河沿岸俄国 (消歧义)俄国内战中的独立运动俄国白军俄罗斯历史俄罗斯铁路运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俄罗斯-乌克兰关系俄语国家和地区列表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北方行动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別洛韋日協議利沃夫列吉纳·托多连科列奥尼德·柯岗列昂尼德·帕斯特爾納克分裂国家列表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爾尼戈夫省切爾諾夫策喀尔巴阡乌克兰喀尔巴阡国家自然公园哈爾科夫哈爾科夫州哈薩克斯坦的波蘭人全俄羅斯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八一九事件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屠杀共和国列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亞州克里米亞共和國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勝利日 (5月9日)皮里柯普地峡竞技体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米娜·古妮丝米拉·乔沃维奇維克多·安德烈耶維奇·尤先科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维塔利·安德烈耶维奇·马索尔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维多利亚·叶尔莫利耶娃维德孔·吉斯林维克多·彼得连科维托尔德·帕夫洛维奇·福金羅曼·諾伊施泰特烏克蘭人民運動烏克蘭仍在人間烏克蘭國旗烏克蘭蘇維埃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烏克蘭歷史瑞莎瓦爾特·馮·賴歇瑙瓦莲京娜·马特维延科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波尼卡罗夫特奥多尔·艾克Duga远程警戒雷达E 499.0型电力机车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44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46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48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49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51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52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53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54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55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60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61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63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65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66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68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0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1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3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4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5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6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7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78號決議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聯合國會員國列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列表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顿巴斯战争西部區 (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香港歷史年表马克·泰马诺夫马克斯·列夫琴謝爾蓋·布卡謝爾蓋·斯坦高夫斯基谢尔盖·阿尔布佐夫谢尔盖·斯塔尼舍夫鲁斯兰娜费奥多西亚黑海艦隊辛菲罗波尔迪米特里·奥恰洛夫迪米特里·穆塞爾斯基近海外阿圖爾·德米特里耶夫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阿克曼州阿納托利·科爾努科夫阿納托利·普柳什科阿爾謝尼·亞采尼克阿莉安娜·薩維琴科阿拉木图宣言蘇維埃帝國蘇維埃俄國蘇聯入侵波蘭蘇聯遣送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人里加和约里納特·阿克梅托夫艾伊達·尼可萊朱克苏维埃乌克兰苏联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苏联人民画家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共产党苏联铁路运输苏联自治共和国苏联成立条约蛇岛 (黑海)雅尔塔会议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ISO 3166-1二位字母代码Tu-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USSR (消歧義)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捷克斯洛伐克構成國歐嘉·柯瑞蘭寇歐雷·森佐夫歷史國家旗幟列表波利西亞波兰前东部领土波蘭總督府波蘭戰役戰後新世界地圖綱要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明斯克號航空母艦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新俄羅斯新聯盟條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1979年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撞機事件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3月18日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