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指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目前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來規範行政區劃制度。如按照現行法律定義區劃層級,一級行政區為省、直轄市,二級行政區為縣、市,三級行政區為鄉、鎮、縣轄市(僅限臺灣省)、區,四級行政區為村、里,五級行政區則為鄰 。 依照1999年制定之《地方制度法》規定,一、二、三級行政區具有公法人地位,四、五級行政區則為附屬於上級行政區的編組單位,不具有公法人身分。而具有實施地方自治功能之行政區(公法人)稱為「地方自治團體」,目前包括直轄市、縣、市與鄉、鎮、縣轄市。省原為地方自治團體,在《地方制度法》施行後被剔除,成為不具公法人身分的行政區單位;省政府原直接監督縣與市的地方自治,改為受行政院指揮下監督其境內縣市的地方自治,但在部分法律與戶籍、國民身分證等政府文書上全稱依然是使用「○○省○○縣(市)」。此外,行政院為了便於地方民眾接洽中央業務,增設3個派出機關「區域聯合服務中心」,由各部會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取代省政府原有之功能。由於直轄市、縣、市為最主要的行政區劃及基層政權單位,因而常合稱為「縣市」。.

162 关系: 基隆市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县长南門區區 (中華民國)台北希望廣場台灣天主教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塞北大中華大竹區天主教台中教區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天主教嘉義教區天主教花蓮教區天主教金門、馬祖宗座署理區太平島安徽省 (中華民國)寧夏省 (中華民國)川邊特別區巴达赫尚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列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中国大陆中国一级行政区中国省级行政区人类发展指数列表中国行政区划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人口列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面積表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中華民國地方性公民投票中華民國國歌中華民國疆域中華民國行政區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華民國財政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中華民國村里列表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民國歷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歷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歷屆縣市長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歷屆省市長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中洲礁...东亚市 (中華民國)一句話大賽一级行政区交通部觀光局京兆地方廣東省 (中華民國)彰南區彰北區彰西區地址地方 (中華民國)地方政府区长北鎮區北門區 (嘉義市)國慶日 (中華民國)嘉興里內政部移民署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八獎區公所 (中華民國)四川省 (中華民國)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福建金門地方法院福建連江地方法院竹圍區綏遠省 (中華民國)縣 (中華民國)縣轄區 (中華民國)经济发达镇省 (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局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辖市華人地區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西康省西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門區高雄市行政區劃警察局貴州省 (中華民國)葉瑋庭臺南市行政區劃臺中市行政區劃臺北市行政區劃臺灣臺灣同性婚姻臺灣外省人臺灣地區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臺灣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政府警政廳臺灣選舉地理臺灣行政區劃臺灣西部臺灣東部臺灣政治史金馬獎蕃地雲南省 (中華民國)陝西省 (中華民國)陕甘宁边区ISO 3166-2:CNISO 3166-2:TW東山區 (嘉義市)東北新省區方案東門區東沙島村里桃園市行政區劃民国行政区划江西省 (中華民國)江蘇省 (中華民國)河南省 (中華民國)河北省 (中華民國)港尾里 (臺中市)湖南省 (中華民國)湖北省 (中華民國)漢字文化圈浙江省 (中華民國)新南區新北區 (嘉義市)新北市立三重高級中學新北市行政區劃新西區新東區慈濟基金會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1999專線2008年10月臺灣2008年6月臺灣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2009年6月臺灣2009年8月臺灣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2010年9月臺灣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2010年臺灣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2012年臺灣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815全臺大停電 扩展索引 (112 更多) »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公告疆域區劃,為1936年後至2005年間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所頒佈之行政區劃。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喪失對大陸地區各省的實際治理權;但宣稱在「法統」上仍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故政府遷都臺北後,仍依照定都南京時之行政區繪製《中華民國全圖》,最新版由內政部於1998年繪製出版,之後未再對大陸地區行政區劃進行發佈;相關政府機關對大陸地區之行政代號亦逐步廢止,行政院主計處主管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於2005年10月3日公告停止適用;行政院新聞局所發表之《中華民國年鑑》也於2006年起不再將大陸地區列於「土地」一章之中,故2005年是最後一次納入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年鑑:。此後政府文獻中僅列出實際統治區(即台灣地區)之行政區域,教科書亦然。.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縣,在汉语中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在中国先秦时代作为地名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演变为行政区名称,并沿用至今。成为漢字文化圈传统意义上和法律地位上的地方行政單位名稱,歷史悠久。不過在今日的日本,縣是國家最高等級行政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县 · 查看更多 »

县长

縣長為县的行政长官。大中華地區以外之國家地區,如有類似於「縣」的行政區劃,通常也會將其最高首長的予以套用。縣長的對應英文翻譯為「Magistrate」,意思為裁判官或長官。.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县长 · 查看更多 »

南門區

南門區,原稱為南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南門」二字乃源自於區內的南門圓環遺址,為舊嘉義縣城南門所在地而得名《嘉義市志·人文地理志》,124頁。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八獎區合併為新南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南門區 · 查看更多 »

區 (中華民國)

區是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類型之一,為直轄市及市(前身為「省轄市」)下轄的行政區。其層級與縣下轄的鄉、鎮及縣轄市相同,但並不具地方自治團體身分,但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例外,後者於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地方自治團體、具有公法人地位。 直轄市及市的區長,一般由所屬之直轄市市長或市之市長指派,僅設置「區公所」作為行政機關(依法為直轄市/市政府之派出機關),不設立法機關。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例外,於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後,由區民選舉區長,並設置區民代表會,由區民選舉區民代表會代表。 區之下轄里,--之下轄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區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台北希望廣場

台北希望廣場(Taipei Hope Plaza Farmer Market)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01年專門為九二一大地震重建區的相關縣市成立的農特產品展售會場,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49號,位居新生南路與八德路交界,緊鄰光華商場,由新北市農會管理營運。本意是希望藉由此展售地的成立,帶給九二一災區的農業一股希望;其後,此地也固定成為各縣市農會在台北市展售各地農特產的會場,並且會在每週六、日進行展售。 2015年5月24日,台北希望廣場結束營業,其產銷地位暫時會由台北市花博公園與新北市市民廣場取代,但也因此被台灣媒體戲稱「沒『希望』」;2015年11月20日,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公告,由勞工保險基金持有的台北希望廣場舊址地上權預定於2016年1月25日進行招標。 2015年8月13日,台北希望廣場於臺北市中正區成功段一小段120之3地號及120地號等「行政專區(六)」土地(林森北路與北平東路交界)開始興建,由新北市農會負責籌建及營運,預定以「台北新希望廣場」名義營運。 台北希望廣場歷經搬遷與長時間的重新整建之後,2015年12月6日於臺北市中正區華山大草原以新名稱「希望廣場農民市集」(The Hope Plaza Farmers' Market)開幕,位於林森北路與北平東路交界,建築由李灼明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仍由新北市農會管理營運。.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台北希望廣場 · 查看更多 »

台灣天主教

台灣信仰天主教的人口逾24萬人 ,派別屬於羅馬公教,其中包括神父6百多人、修士與修女各約1百人與1千8百人,分佈在8百個教堂及各種教會機構;此外共有14位主教,並設有主教團做為最高領導機構。雖然天主教的信仰人口僅佔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1,但天主教會在台灣的社會服務、醫療與文教等公益方面的貢獻上,有著相當高的影響力。.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台灣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台灣維基媒體協會

團法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Wikimedia Taiwan)簡稱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維基台灣分會,原名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是中華民國(臺灣)的非營利全國性社會團體。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為經美國維基媒體基金會授權在臺灣的維基媒體分會組織,負責推廣如維基百科、維基新聞等各項維基媒體基金會所屬的維基媒體計劃,及推動相關的合作專案。 2006年,臺灣在地的維基媒體使用者開始進行組織籌備程序,最早共有35位創始會員參與。2007年,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於臺北市註冊,報經中華民國內政部立案成立,在同年7月4日正式獲得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在地分會認可。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的會址曾先後設在新北市淡水區、臺北市萬華區,於2017年11月遷至臺北市大安區。從2018年1月起,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分別由張遠及陳瑞霖出任理事長和監事長,底下並有2名雇員。.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台灣維基媒體協會 · 查看更多 »

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法定劃定的34個省級行政區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上的两个岛屿省份之一,其轄區包括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岛等地。但由於第二次国共内战以來的海峡两岸分治格局,現階段屬於「法定設置」而尚未實施实际统治。.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塞北

塞北,又称塞外,是過去中國的一個地理區位名詞,現已罕用。.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塞北 · 查看更多 »

大中華

大中華(Greater China)是概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概念,此概念目前尚有爭議。部份人士認為此概念包含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另一部份人士認為還包含新加坡,更有人認為包含東南亞、美洲、歐洲的海外華人。最早於1930年由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所提出。 「大中華」不對包含地區的政治地位做出明顯政治判斷,支持者認為可以避免兩岸關係中的政治及主權爭議,以降低政治與意識形態的衝突,同時避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此用詞可以把臺灣、港澳、蒙古等地與中國大陸區別出來,同時也不等於指這些地域等同獨立國家。該詞也用於經濟與商業領域,如台灣經濟學家鄭竹園提出的「大中華共同市場」構想和「大中華經濟圈」概念。.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大中華 · 查看更多 »

大竹區

大竹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彰化市行政區之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大竹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台中教區

天主教台中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中部設置的教區,成立於1951年,1962年4月16日升格為教區,涵蓋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縣市。現任台中主教為蘇耀文主教,副主教為徐世昭神父,教區內共有約300位神父及600位修女服務,分布在5個總鐸區、54個堂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天主教台中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北部設置的教區,也是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唯一的總教區,成立於1949年,涵蓋範圍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等縣市。教區主教名銜為台北總主教。現任主教為洪山川總主教,副主教則為周繼源神父與孫志青神父。教區內共有約300位神父及400位修女服務。此外,金馬宗座署理區也由台北總主教兼管。 由於台北市為台灣首善之區,國共內戰後,隨著中國大陸的政權易手,更成為了中國大陸天主教人士及團體來台主要的聚集地。台北總教區成立後,台灣主教團、台灣總修院、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輔仁大學等教會重要機構陸續於台北創立或恢復,加上許多男女修會、善會與教友團體皆有派駐或設置總部於台北,使得台北總教區成為全台灣教會資源最豐沛的區域。.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嘉義教區

天主教嘉義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西南部設置的一個教區,成立於1962年,涵蓋範圍包括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等縣市,橫跨閩南人聚集的嘉南平原地帶和鄒族聚集的阿里山山區。目前教區主教為鐘安住主教,教區內共有約60位神父及60位修女服務。.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天主教嘉義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花蓮教區

天主教花蓮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東部設置的教區,成立於1963年,涵蓋範圍包括花蓮縣、台東縣等東部縣市。現任花蓮主教為黃兆明主教,輔理主教為曾建次主教,教區內共有約55位神父及120位修女服務。由於東台灣的原住民比例較高,故本教區的教友以原住民居多。.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天主教花蓮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金門、馬祖宗座署理區

天主教金門、馬祖宗座署理區(簡稱金馬宗座署理區)是天主教會在中華民國福建省設置的教會管區,也是台灣地區唯一的宗座署理區,成立於1968年,涵蓋範圍包括中華民國福建省現今僅有的兩個行政區劃,即金門縣與連江縣(馬祖)。宗座署理由台北總主教兼任。轄有2處堂區,各位於金門與馬祖南竿。.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天主教金門、馬祖宗座署理區 · 查看更多 »

太平島

太平島(Itu Aba Island / Taiping Island,Ligaw / Ligao,),位居南海南沙群島北部中央鄭和群礁西北角,位在南海西側航道的東邊,面積0.51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天然島嶼。東距中洲礁約3.1海浬(約6公里)、敦謙沙洲約7.1海浬(約13公里),西南距南薰礁16海浬(約30公里)。目前由中華民國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實際控制與管轄,與高雄港相距約1,600公里。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越南皆主張擁有太平島主權。 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院控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請「南海紛爭仲裁」,常設仲裁法院於2016年7月12日之菲律賓控告中國案仲裁書當中指出,南沙群島是岩礁而非島。事後中華民國對於該仲裁表示不承認、不接受。.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太平島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皖」。.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安徽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寧夏省 (中華民國)

寧夏省,簡稱寧,是中華民國大陆時期新置的13個省份之一,屬於塞北四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於1954年廢除該省。.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寧夏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川邊特別區

川邊特別區為中華民國的一個歷史政區,1939年該地設置西康省。.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川邊特別區 · 查看更多 »

巴达赫尚省

巴达赫尚省(د بدخشان ولاي,ولایت بدخشان),又譯巴達克山,位於阿富汗東北角,包括瓦罕走廊地区,與塔哈爾省、潘傑希爾省、努爾斯坦省等省份及塔吉克、中國和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相鄰,是巴达克山地区的一部分。中华民国政府曾經宣称瓦罕走廊应该属于中华民国版图,属中华民国新疆省的一部分(详见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巴达赫尚省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2018年2月16日造訪。.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之后建立的行政区划体系,历经多次调整。现行体系主要包括四级结构: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 作为一级行政区的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四类,自1999年12月20日之后共有34个一级行政区,即23省(其中台湾省从未实际管治)、4直辖市、5自治区和2特别行政区。 省和自治区之下通常被划分为地级市(包括副省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等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之下划分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市辖区等县级行政区(另有林区和特区各一个特例),县级行政区之下划分为镇、乡、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街道办事处等乡级行政区,形成四级区划体系。但部分省存在省略地级行政区直辖县级行政区的三级体系的情况。另有省略县级行政区的三级体系或增加某一级别的五级体系的极少特例。 直辖市之下不设地级行政区,直接划分为县级行政区(包括副省级市辖区),形成三级区划体系。 特别行政区辖域范围小,根据《基本法》不设政权性区域组织,又根据一国两制沿用故有的区域划分旧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行政区划仅包含省、县和乡三级,不包括“地区”。但在实际情况中,中国大陆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沿用国民政府管理方式,地区大量保留存在,并逐渐实体化为地级行政区。此外,部分地方以管理区、开发区等形式设置各种非标准行政区,其相当等级通常由负责设置的上级行政区决定。.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国一级行政区

中国的一级行政区,或稱“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指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划,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稱呼。.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国一级行政区 · 查看更多 »

中国省级行政区人类发展指数列表

中国省级行政区人类发展指数列表列出中國各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与特别行政区)根据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表。数据来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根据2014年份的数据整理。该报告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也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实际统治的台灣。上述三地的数据分別参照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中華民國內政部在2014年的统计数据(由于联合国于2010年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各地区数据普遍有明显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发展倒退。)。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大体可分为三个梯次:.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国省级行政区人类发展指数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历代多有所变更。而且除了中原王朝外,往往还同时存在着許多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其行政区划制度各不相同。.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沿革,主要講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過程。.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人口列表

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總人口約有457,111,000人(1947年下半年)。以下是省、特別行政區、地方及直轄市總人口的排名表(1947年下半年),資料來源為中華民國年鑑社出版的《中華民國年鑑》(頁19-21,1952年出版)。.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人口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面積表

中華民國大陆时期法理行政區域陸地總面積為11,418,194平方公里,是全球名義上的第2大國。以下是省、特別行政區、地方及直轄市總面積的排名表。.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行政區面積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

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指的是兩岸分治後位於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將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由臺北市遷移到其他都市的議題。.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在臺遷都議題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地方性公民投票

中華民國地方性公民投票是依照《公民投票法》,在中華民國各直轄市、縣、市為範圍實施的公民投票。投票以普通、平等、直接、無記名等方式進行。截至CURRENTYEAR年CURRENTMONTH月為止,經由中華民國各地方選舉委員會公告成案、並舉行投票的地方性公民投票已有5案,其中有4案遭到否決,1案同意。.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地方性公民投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歌

中華民國的國歌自1912年建國以來共有4個版本;現行使用版本定於1937年,又因為歌词第一句为“三民主義”,有時又被稱為「三民主義歌」,以與過往的中華民國國歌作區別。此歌曲先有詞而後有曲。歌詞又名「黃埔軍官學校訓詞」或「總理訓詞」,為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舉行的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對該校師生發表的訓詞;1928年底,當時已透過國民革命軍北伐統一全國的中國國民黨決定將總理訓詞定為黨歌、並對外徵求曲譜,最終由程懋筠的作品獲選。國民政府在1930年決議先以「中國國民黨黨歌」代用為國歌,之後對外徵求創作,但均定為「從缺」,國民黨黨歌遂於1937年正式定為國歌,沿用至今。.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國歌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疆域

中華民國的疆域曾有多次變化,建國時繼承自清朝,以中國本土為疆域的核心;但經過國共內戰後,憲法中的中國大陸地區已經被中共佔領控制,現今實際的有效管轄範圍僅涵蓋臺灣、澎湖群島、福建的金門、馬祖與部分南海諸島,即「臺灣地區」。另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文書中還存有所謂「法定領土」,例如《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並未明文定義其範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是臺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疆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行政區

#重定向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行政區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是中華民國主管公共衛生、醫療與社會福利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同時監督各縣市政府衛生與社會局(處)。其前身為1971年成立的「行政院衛生署」,2013年升格為部並改為現名。.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財政部

財政部是中華民國全國公共財政的最高主管機關,也是中華民國最早設置的中央政府部門之一。除掌理中央政府的公共財政外,並負責監理各地方政府的財政事務。.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財政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鄉鎮市區是對中華民國的直轄市、縣、市所管轄的下級行政區之總稱,為中華民國的基層政權單位,包括直轄市、市的區(含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以及縣所管轄的鄉、鎮、縣轄市。.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村里列表

村--為中華民國之第四級行政區劃名稱;亦是最基層之地方自治單位。隸屬於區、縣轄市、鎮者稱為--;隸屬於鄉者稱為村。 以下列出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村里列表:.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村里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版圖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歷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版圖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歷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屆縣市長選舉政黨版圖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歷屆縣市長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屆省市長選舉政黨版圖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1994年第一屆省市長選舉依據當年公布施行之《省縣自治法》及《直轄市自治法》,省市長首次由公民直選產生。1997年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案,將省政府改為行政院之派出機關,凍結省級地方自治選舉。2010年,行政院核定原臺灣省轄部份縣市改制直轄市。.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歷屆省市長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整理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歷屆來在各地的得票分布,並將臺灣選舉地理以圖表形式整合呈現。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1948年第一任至1990年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依當時之《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產生,並分別舉行,先選總統,再選副總統。而依1947年施行之《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唯1960年國民大會過修正《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規定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限一次。 而自1996年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起,依1992年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副總統改由自由地區公民直選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1995年制定公布之《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則規定,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採聯名登記,以候選人得票數最多之一組為當選,且候選人依法須經政黨推薦或取得一定公民人數之連署。.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

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整理了中華民國各主要政黨歷年來在各地的最高的票率,其中中國國民黨自2000年起計,其他政黨則自創黨起計。自第二屆國民大會及立法院起(國會在臺全面定期改選),共有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時代力量等七個政黨,先後在中華民國國會成立黨團。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本條目羅列臺灣各政黨在各地的最高得票紀錄,將臺灣選舉地理以圖表形式整合呈現。.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 · 查看更多 »

中洲礁

中洲礁,位於南沙群島的一個小型珊瑚島礁。中華民國在2000年以後實際控制至今,由太平島守軍直接監控。中華人民共和國及越南均宣稱擁有其主權。.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中洲礁 · 查看更多 »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东亚 · 查看更多 »

市是一個國家之行政区划单位,通常運用於城市,有時會另稱「建制市」以便與地理學或文化(約定俗成)上的都市區別。市建制基本反应其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化发展趋势。一個市通常會劃分為數個行政區,以方便政府之治理。 以下主要敘述漢字文化圈內之地區所定義的「市」。日本自1888年起在具有城市規模的地方實施市制,中國在民國建立後亦跟進採用,目前已廣泛使用於漢語環境之中。.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市 · 查看更多 »

市 (中華民國)

市是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单位之一,主要設置於城市地帶,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行政層級及自治權限。今日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中所指稱的「市」為設置於省之下,與縣同級之第二級行政區。過去法規中稱為「省轄市」;省虛級化後由中央政府在實務上直轄。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中,市制分為以下層級,均為地方自治團體。.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一句話大賽

一句話大賽,是由翻白眼吧!溫蒂妮小姐。舉辦的恐怖故事大賽,引發的網路現象。是舉辦在Facebook上的一種網路活動類型,由活動發起人決定主題,例如「一句話○○○大賽」,參與者要用一句話來回應主題。大部分參與者的留言內容,會引用朋友、情人、客戶、同事或上司等等的犀利話語,以達到訴苦、自嘲和反諷那些口出惡言的人為目的;也有留言內容是捏造的,以達到幽默惡搞為目的;或是分享工作經歷等等,形成了臺灣Facebook使用者之間的網路爆紅現象,進而衍生出「○○○鬼話大賽」和「○○○經典語錄大賽」。.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一句話大賽 · 查看更多 »

一级行政区

一级行政区是指直接受國家直轄、或獨立政权管辖的行政区划,属于相对概念。在漢語環境中,直属中央政府管辖之行政区称为「省级行政区」(或「国家一级行政区」)。以下所列为世界各国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汉语译名和英文名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一级行政区 · 查看更多 »

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簡稱觀光局)是中華民國觀光事務的最高執掌機關,附屬於交通部之下。除了負責規劃、執行並管理觀光旅遊事務之外,同時肩負起向外推廣臺灣觀光的工作。觀光局也是各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的主管機關。.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交通部觀光局 · 查看更多 »

京兆地方

京兆地方是1914年到1928年间中華民國袁世凱政權及北洋政府時期的行政區劃,為當時之國都。 京兆地方成立於1914年(民國三年),其範圍及規格大致沿襲民國初肇建前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劃與清朝行政區劃中的順天府或之後的北平市或北京市。.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京兆地方 · 查看更多 »

廣東省 (中華民國)

廣東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六省之一。簡稱為「粵」。.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廣東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彰南區

彰南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彰化市行政區之一。是當時彰化市的市政中心。.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彰南區 · 查看更多 »

彰北區

彰北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彰化市行政區之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彰北區 · 查看更多 »

彰西區

彰西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彰化市行政區之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彰西區 · 查看更多 »

地址

地址,是一串的字符,內含國家、省份、城市或鄉村、街道、門牌號碼、屋邨、大廈等建築物名稱,或者再加樓層數目、房間編號等。一個有效的地址應該是獨一無二,有助郵差等物流從業員派送郵件,或者上門收件。 除了物流業,其它例如朋友聚會、登門拜訪、求職招聘、公司註冊登記等,也必須有一個地址。 由於文化差異,世界各地的地址字符順序有所不同。例如中式地址順序如上,而英式的順序剛好是倒轉,即是先寫房號、門牌號數,最後是寫出國家名稱。.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地址 · 查看更多 »

地方 (中華民國)

地方是中華民國曾设置第一級行政區劃单位,由行政院直轄,僅設於外蒙古和西藏,上述兩地因為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特殊,所以不設省而設「地方」,實行高度自治。.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地方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廣義的定義係指管理特定行政區域內公共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狹義的定義則專指地方或地區行政機關。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對稱。 由於現代國家,通常會賦予地方對於轄區內的一部分公共事務有自治權限,「地方政府」也被作為處理地方自治事務的政府組織的總稱,於此涵義下,中央政府派駐各地方的政府機關,就算有特定管轄範圍,亦不能稱之為地方政府。在聯邦制國家,由於聯邦是由若干分子國(如美國的各州、德國的各邦)所組成,這些分子國具有準國家性質,其政府組織,一般不稱為地方政府。.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地方政府 · 查看更多 »

区长

區長為區的行政長官。.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区长 · 查看更多 »

北鎮區

北鎮區,原稱為北社尾區,前身為嘉義市轄下的北社尾(平假名:ほくしゃび)大字(平假名:おおあざ),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北門區合併為新北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北鎮區 · 查看更多 »

北門區 (嘉義市)

北門區,原稱為北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北門」二字乃源自於區內的北門圓環遺址,為舊嘉義縣城北門所在地而得名《嘉義市志·人文地理志》,124頁,為當時嘉義市主要的行政中樞,市政府等主要公家機關均坐落於此。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北鎮區合併為新北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北門區 (嘉義市) · 查看更多 »

國慶日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又稱雙十節、雙十國慶、雙十慶典、武昌起義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日等,定於1911年武昌起義的發動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起事後的兩個月內,中國各地的革命行動陸續成功,最終成功推翻清朝,並於隔年(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華民國,成為東亞第一個獲普遍承認的共和國。 國慶日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假日之一,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以來,每年皆舉行慶典,臺北總統府前廣場會舉辦升旗典禮以及國慶慶祝大會(全稱為「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國慶大會」),並有各式遊行及表演隊伍,在蔣中正總統任內更是每年舉行國慶閱兵;晚間則有國慶煙火施放。.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國慶日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嘉興里

嘉興里是在南投縣南投市轄下設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位於南投市的西南方,八卦山脈東緣,北連嘉和里,西靠永興里,東鄰千秋里,南接名間鄉。.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嘉興里 · 查看更多 »

內政部移民署

內政部移民署(簡稱移民署)是中華民國有關入出國境及移民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隸屬於內政部,成立於2007年。在全國各縣市皆設有服務站,為民眾辦理入出國及移民相關手續,並在臺北松山國際機場、桃園國際機場、臺中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花蓮機場、臺東機場、馬公機場、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高雄港、花蓮港、金門水頭港、馬祖福澳港、馬祖白沙港、澎湖馬公港等口岸設有入出境旅客證照查驗點;亦在海外派設有26個工作組,服務海外僑民辦理入出境諮詢、服務事項。.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內政部移民署 · 查看更多 »

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簡稱全中運),是中華民國(台灣)專為國民中學與高級中學學生舉辦的全國性運動會,宗旨為發展中等學校體育活動,促進青年身心健康,提高中等學校學生運動技術水準。指導單位為教育部體育署,主辦單位則由全國各縣市輪值。.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 查看更多 »

八獎區

八獎區,原稱為下路頭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八獎」二字乃源自於區內的八掌溪流域(八掌溪,昔稱八獎溪)而得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南門區合併為新南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八獎區 · 查看更多 »

公所 (中華民國)

公所為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鄉、鎮、縣轄市和區的行政機關名稱。目前鄉、鎮、市公所為地方自治團體,可施行地方自治。過去,區公所原本均為直轄市政府與市政府(原「省轄市政府」)的派出機關,僅能執行上級機關所交付的政務。但在2014年《地方制度法》修正後準用鄉鎮市相關規定,原由山地鄉改制的山地原住民區恢復地方自治團體的法人地位。 公所的建制,最早隨著國民政府改革地方政府架構而成立。目前台灣的鄉鎮市區公所,則是由日治時期的街役場、--役所改制而來。.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公所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四川省 (中華民國)

四川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簡稱為「川」。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華中七省之一。現行的四川省、重慶市比當時中華民國法定省區範圍略大。.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四川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

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是中華民國的二級法院之一,屬於普通法院,原福建高等法院廈門分院。行政組織上因中華民國現無福建高等法院本院之設,因此直屬司法院,並受該院之監督;而審判事務上則係以最高法院為上級審法院。 本院位於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的福建省金門縣,通常又被簡稱為金門高分院。.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 · 查看更多 »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是中華民國的三級法院之一,位於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的福建省金門縣,屬於普通法院,通常又被簡稱為金門地方法院或金門地院。.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福建金門地方法院 · 查看更多 »

福建連江地方法院

福建連江地方法院,是中華民國的三級法院之一,屬於普通法院。組織上因中華民國現無福建高等法院本院之設,因此直屬司法院,並受該院之監督。 位於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的福建省連江縣,通常又被簡稱為連江地方法院或連江地院。.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福建連江地方法院 · 查看更多 »

竹圍區

竹圍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西門區合併為新西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竹圍區 · 查看更多 »

綏遠省 (中華民國)

綏遠省,簡稱綏,為中華民國時的塞北四省之一,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廢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綏遠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縣 (中華民國)

縣是中華民國的第二級行政區劃,下分鄉、鎮、縣轄市。縣隸屬於省,原由省管轄,省虛級化後改由中央政府在實質上直轄。行政首長為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四年選舉一次,以領導縣政府之運作;立法機關為縣議會,其議員亦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與縣長同,惟可連選連任。截至2016年6月,中華民國第一大縣為彰化縣(1,288,803人),亦是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縣。.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縣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縣轄區 (中華民國)

縣轄區是中華民國曾經存在的行政區劃類型之一,介於縣與鄉、鎮之間,不具地方自治團體身分,僅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關。最高首長為區長,由所屬縣之縣長指派;行政機關則稱為「區署」。 縣轄區在國民政府於1929年中國大陸改革縣的行政區劃後開始設置,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也開始將日治時期的郡改制而為縣轄區,直至1950年台灣實施地方自治後,即廢除縣轄區制度。 1949年中共建政後,中國大陸的縣轄區繼續延續中華民國的縣轄區制度,但在1990年前後已陸續大量撤銷,今日全中國大陸已經幾乎少有,僅存两個縣轄區(南山区及奎依巴格区)。.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縣轄區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经济发达镇

鎮級市是中国大陆对十二五規劃施行後試辦的新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撤镇设市”的曲解,建设“镇级市”所指“市”并非行政区划上的建制市,而是以镇的属级建设现代化小城市。2010年4月,经报中央编委批准,中央编办会同中央农办、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在15个省份确定了29个经济发达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体上将部分县的管理职责下放到经济发达镇,推动城镇向城市转型。由于部分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镇级市”一词,这是对“撤镇设市”的曲解和行政区划建制的错误表述,设立所谓县辖或市辖“镇级市”的提法,是违反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等11部委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发改规划2960号)中,关于“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撤镇设市设区试点”,指的是撤镇设立县级市、市辖区,并非设立所谓“镇级市”。 201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当中明确指出:符合法定标准、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显著的经济发达镇可稳妥有序推进设立市辖区或县级市工作。.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经济发达镇 · 查看更多 »

省,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省 · 查看更多 »

省 (中華民國)

省是中華民國之第一級行政區劃,由行政院直轄,下設縣、市。建國時設22省,後增至35省,1949年因國共內戰失去大陸領土導致兩岸分治後數量銳減,至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僅餘2省迄今,分別為臺灣省、以及僅實際管轄金門與連江兩縣的福建省。在兩岸分治前,省是中華民國最主要的一級行政區。由於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僅限於臺澎金馬,中華民國政府在1999年將省制「虛級化」,移除其地方自治團體的地位;原有的省級政府機關,省議會改制為省諮議會,省政府則改組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兩者均無施行地方自治的能力。.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環境保護局

境保護局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環境保護局 · 查看更多 »

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特別行政區(簡稱特區)為中華民國曾存在之第一級行政區劃,由行政院直轄,通常作為行政區預備改制前的過渡性單位。.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直轄市 (中華民國)

轄市是中華民國之第一級行政區劃,與省平級,行政院直轄;根據《地方制度法》的規定,在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置之。目前共設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俗稱「六都」。 直轄市之下設區,屬於第三等級(鄉級)行政區劃,而直轄市與區之間不設第二等級(縣級)的行政區劃;這是沿用民國19年(1930年)頒布的《市組織法》之規定,但臺北市曾管轄的陽明山管理局為唯一的例外。區之下設里,里之下再設有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直轄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直辖市

轄市是許多单一制国家的一级行政区之一,多設置於城市地區。此名稱主要由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鮮、韩国、越南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採用。其字面上的意義为:直接由中央政府所管轄、建制的都市。.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直辖市 · 查看更多 »

華人地區

華人地區是指以華人聚居為主的地方,狹義的僅指華人主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香港、澳門两个特别行政区)、中華民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汶莱部分地區、聖誕島,以上地方基本广泛使用中文,并且拥有华人社团及华文教育;廣義上也包括有些许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泰國、印尼、越南、加拿大卑诗省列治文市(2011年华裔人口占49%)及各地的「唐人街」等。 由於馬來西亞和汶莱的社會重心仍以馬來人為主體,以國家來說不被納入華人地區。然而部分地方的城市华人人口較多,並且通用華語、粵語、閩語、客語及潮语等漢語方言,在这里依据城市群劃定為華人地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華人地區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簡稱南服中心,於1998年6月1日成立,原服務高雄市、澎湖縣、屏東縣、臺南市、嘉義縣、嘉義市,2012年嘉義、臺南與原中服中心服務的雲林縣劃出成立雲嘉南服務中心,現服務範圍涵蓋高雄市、屏東縣和澎湖縣三個縣市,其範圍等於臺灣日治時期高雄州與澎湖廳的服務範圍,總人口371萬,總面積5,721平方公里。 南服中心定位以「服務」、「協調」為主,各事項涉及決策部份仍應循行政程序,由各主管機關或提報中華民國行政院決定。中華民國行政院為加強服務南部地區民眾、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及協調地方重要建設,於是設置南服中心。主要提供單一窗口以加強服務南部地區。促進南北均衡發展,協調地方重大建設事項之推動。.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

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簡稱中服中心)是中華民國行政院設於臺灣中部黎明新村的聯合服務中心,2003年5月14日成立,服務範圍涵蓋直轄市臺中市及苗栗縣、彰化縣及南投縣(除苗栗縣外相當於臺灣日治時期的臺中州轄區),總面積9216平方公里,總人口510萬人;原服務之雲林縣自2012年改由雲嘉南服務中心負責。 中服中心主要代替在台北的行政院,以單一窗口之方式加強服務中部地區民眾,促進區域均衡發展。中心主任為名義上的負責人,實際上由執行長運作中心事務。.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

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簡稱東服中心,於2007年9月29日成立,服務範圍涵花蓮縣及台東縣兩縣,總人口56萬人,總面積8,144平方公里。由前行政院長張俊雄於2007年6月16日宣布成立。於2007年9月29日正式成立運作。主要提供單一窗口以加強服務東部地區。促進東西均衡發展,協調地方重大建設事項之推動。.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 · 查看更多 »

西康省

西康省,簡稱康,為中華民國的一省,中華民國所設置的13省之一,成立於民國28年(1939年),為華西三省之一。 民國38年(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都臺北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继续管轄西康省,並廢除西康省。基本相當於藏文化中的康區,多數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西康省 · 查看更多 »

西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康省,簡稱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攻占中华民国西康省、灭西康省政府后沿袭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的省份。於1955年9月底被撤銷,辖境划归西藏自治区、四川省。.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西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西門區

西門區,原稱為西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西門」二字乃為舊嘉義縣城西門所在地而得名《嘉義市志·人文地理志》,124頁。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竹圍區合併為新西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西門區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行政區劃

市經過縣市合併改制後,目前共有38個行政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高雄市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警察局

警察局,简称警局,指地方政府層級的警察機構,亦指其所在之建築物。警察局為辖区內各個基層警察組織(派出所)的總部,其內部除了辦公室以外,通常還會有警務人員的宿舍、更衣室、車庫,以及執行勤務所需之短期拘留室、偵訊室等設施。 在中華民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設警察局,掌理各該管區之警察行政及業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類似的組織為公安機關,包括省、自治區的公安廳;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縣級市、旗的公安局;盟、地區的公安處等層級。.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警察局 · 查看更多 »

貴州省 (中華民國)

貴州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六省之一。簡稱為「黔」。.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貴州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都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都 · 查看更多 »

葉瑋庭

葉瑋庭(排灣語:Uni,),是華語流行音樂女歌手。葉瑋庭畢業於中華藝術學校影劇科。葉瑋庭的聲音渾厚,沉穩壯闊,2007年在中視的第二屆《超級星光大道》中成名,並於總決賽中得到季軍。2016年3月18日上映的電影《只要我長大》中飾演孫秀蘭一角,這是她第一次參與演出的首部電影作品,並以此片在2016年7月16日榮獲第18屆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獎』。.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葉瑋庭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行政區劃

臺南市行政區劃歷經過多次的改變,目前的臺南市為2010年縣市合併原省轄臺南市、縣後,成立之直轄市。本條目以2010年後,即現今的臺南市37區為範圍,記述這些地區設置過的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南市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行政區劃

臺中市現劃分為29區,由原臺中省轄市的8區、以及臺中縣的3縣轄市、5鎮、13鄉改制而來,共有29區、625里、12,522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中市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行政區劃

臺北市的行政區劃有過多次變化,現今的轄區範圍確立於1968年升格直轄市之時,當時設置16個區,之後在1990年調整成現行的12個區,其中中正、大同、中山、松山、大安、萬華、信義等7區是最初臺北市的轄區範圍,屬於市中心;士林、北投、內湖、南港、文山等5區則為後來由臺北縣劃入台北市的轄區,位置較為外圍。.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北市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同性婚姻

臺灣的同性婚姻議題與相關社會運動,起始於1980年代末期祁家威提出同性婚姻法制化的請願。現行婚姻規範法源於中華民國《民法》親屬編,當中沒有承認同性婚姻或同性結合的法律地位。 為了使同性婚姻在台灣合法化,同志團體自2012年起積極推動《多元成家立法草案》,並就現行《民法》條文不允許同性婚姻提請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反对人士擔心法制化後危及現行婚姻概念,故大力反對以修改《民法》的方式讓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享有相同的婚姻法源,部分認為可以另立專法來處理同性婚姻,但支持同婚的民法派認為如此形同隔離政策。现時台灣主流政党包括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及時代力量均支持同婚。 2016年11月8日,執政民主進步黨控制的立法院一讀通過《民法》親屬,亦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並於12月26日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初審通過,全案須送朝野協商。 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现行《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已屬违宪,要求行政和立法机关两年内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以保障同性婚姻的权利,成為亞洲首例。.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同性婚姻 · 查看更多 »

臺灣外省人

臺灣的外省人族群,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80年代末期海峽兩岸重啟交流期間,從臺灣以外之中國大陸各省移民至臺灣的人士及其後裔。尤其以1949年後因國共戰爭使得大陸地區為中國共產黨佔領,此時隨中華民國政府遷進臺灣的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外省」一詞為相對概念,對應詞為「本省人」,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結束以前就已定居台灣的人。此外日治時期來台者的地位介於本省人跟外省人之間。 臺灣外省人是一個複雜的群體,其中同為福建廣東等地區的閩南人、客家人,便因為移民時期不同,在外省族群遍也存在。也有部分並非漢族,如蒙古族、滿族、回族等中華民國法定境內的少數民族。而1980年代末期兩岸重啟交流後移民來臺的中國大陸公民,因實為不同政府所轄,則不再被稱呼外省人,轉而稱之為「大陸人」。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觀點而言,居住在台灣的外省人與本省人皆視為「臺灣居民」,並不承認中華民國官方登記的任何「省籍」,來往大陸地區須按規定辦理暫住登記。.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外省人 · 查看更多 »

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歷次版本中稱為自由地區,亦称臺澎金馬地區、臺澎金馬、臺閩地區,是指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之後迄今,中華民國有效管理的領土,與1949年國共內戰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大陸地區」相對。涵蓋範圍包括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以及存有主權爭議的釣魚臺列嶼,全由島嶼構成。由於臺灣為最主要的組成領土,因此得名。.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地區 · 查看更多 »

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

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之主要目的在於協助郵政人員方便信件分類、加快傳遞的效率,其所列郵遞區號適用於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本表與郵遞區號制度於1970年3月20日由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今中華郵政)公布實行。 本表幾經修訂,起初是郵政總局於1969年的第5期4年經濟計畫中所提出的郵件處理機械化方案,其主張將信封規格標準化及推行3位數郵遞區號。當時為了配合行政區及吻合運輸路線,於是將全臺灣由北至南劃分為9區,以轉口局為中心由西向東順時針方向編號。這套制度雖然便於郵政人員記憶及加快郵件分類速度,卻因代碼必須寫得端正合乎標準才能被購自日本的第一代郵件自動處理系統所辨識,致使分類作業多半仍交由人工處理。後來郵件量伴隨臺灣經濟成長與日俱增,郵政人員難以單靠人力有效解決郵件分類與投遞,所以1985年7月1日改實施5位數郵遞區號,在原先3碼郵遞區號後加上2碼投遞段編號,讓郵件透過機器分類到投遞段以節省二次分類的人力及時間,並結合地址將郵遞區號改書於鄉、鎮、市、區之後,街路名稱之前。但過多代碼不容易記憶,以及使用直式信封必須轉為橫向才能書寫郵遞區號等做法都未能提高民眾的書寫意願。於是又在1991年2月1日改為現行的3加2位數郵遞區號,並在信封的右上及左下方設置書寫欄。.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省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簡稱行政長官公署、長官公署、省署)是臺灣交由中華民國治理初期的最高行政機關,1945年9月1日成立、1947年4月22日解散。最高首長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僅有陳儀一人擔任過此職。陳儀本人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身,還身兼軍事大權,被民眾詬病為新總督。影響臺灣後世甚鉅的二二八事件即發生於該機關設置之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中接管與統治臺灣、並設為省份,但並非與其他省份相同設置省政府,而是設置「行政長官公署」此一特別行政組織,並同時負責南海諸島的接收工作, 海洋國家公園, 2010年03月;但由於長官公署統治政策錯誤與種種倒行逆施,政治腐敗、貪污橫行,以及民不聊生之下,導致臺灣在1947年2月爆發二二八事件,各地民眾群起反抗政府。有鑑於多數臺灣住民對以陳儀為首的行政長官公署強烈不滿,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平息後廢除此機關,改組為臺灣省政府。.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政府警政廳

臺灣省政府警政廳(簡稱警政廳或慣稱舊名警務處),隸屬臺灣省政府,受內政部警政署指揮監督,掌理臺灣省警察行政及業務,並指揮、監督各縣(市)警衛之實施。前身為警務處,1997年1月16日改制為警政廳。1999年7月1日配合精省,所屬人員及業務併入內政部警政署。.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省政府警政廳 · 查看更多 »

臺灣選舉地理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台灣的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等行政區做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的傾向。族群背景、統獨議題、社會階級等因素是影響選舉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但隨著長期的族群融合、社會流動及公民意識的深化演進,這些已並非絕對。 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南綠北藍」或「(北)藍天(南)綠地」,以及「搶攻(決戰)中台灣」、「搶攻桃竹苗(客家票倉)」、「跨越濁水溪」、「搶攻中間選民」等用詞,用以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臺灣行政區劃

臺灣的行政區劃範圍包含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與澎湖群島,起始於荷蘭與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人於北台曾設有3個省區。現今主要根據中華民國相關法律規定,劃分為1個省(即臺灣省)、6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3個市。.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臺灣西部

臺灣西部,或稱西臺灣、臺灣西部走廊,是指臺灣西半邊的地理區域,包括北臺灣(不含宜蘭縣)、中臺灣與南臺灣的非山地地帶,瀕臨臺灣海峽,佔臺灣本島總面積約二分之一,為臺灣經濟發展重心。此地帶包含臺灣五個都會區與二個次都會區,分別為臺北都會區、桃園中壢都會區、臺中彰化都會區、臺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新竹次都會區與嘉義次都會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西部 · 查看更多 »

臺灣東部

臺灣東部,或稱東臺灣、臺灣東部走廊,是指臺灣東半邊的地理區域,包含臺灣北部、臺灣東部與臺灣南部的山地地帶,瀕臨太平洋,佔臺灣島總面積約二分之一,為臺灣經濟發展重心。此地帶除宜蘭為大台北都會區外,另有二個都會區,分別為花蓮都會區、台東都會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東部 · 查看更多 »

臺灣政治史

台灣政治史起始可遠自17世紀中期的大肚王國,期間歷經荷西時期、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臺灣政治史 · 查看更多 »

金馬獎

金馬獎(英語譯名:Golden Horse Awards,簡寫為GHA)是臺灣的電影獎之一,為全球第一個華語電影獎,旨在獎勵華語電影創作與發展,不僅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獎,也是華人電影業界年度最受矚目的盛會之一,同時與金鐘獎和金曲獎並稱為臺灣三大娛樂獎,合稱為「三金」。1962年創始時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Chiang Ying-ying.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蕃地

蕃地為臺灣日治時期實施的特殊行政區劃,為今日原住民鄉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的前身。1920年至1945年共有下述各蕃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蕃地 · 查看更多 »

雲南省 (中華民國)

雲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6省之一,其管轄範圍與大陸地區的雲南省略大。簡稱為「滇」。.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雲南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陝西省 (中華民國)

陝西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陝」。.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陝西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50年之间,在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第二次国共内战起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50年1月改组为西北军政委员会。.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陕甘宁边区 · 查看更多 »

ISO 3166-2:CN

ISO 3166-2:CN是用來定義中國地理區碼的ISO標準。它是ISO 3166-2子集。編碼範圍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称并未實際統治的台灣。 ISO 3166目錄中,將代表台湾的“中国台湾省”(TW)脫離並於中國之外单独列出,把台灣的名稱列為聯合國使用的地區名:英文名為「Taiwan, Province of China」,而法文名為「Taïwan, Province de Chine」。但是,在ISO 3166-2:CN中,也編入了“台湾省”,編碼為CN-71,從而使台灣同時出現於ISO 3166-1及ISO 3166-2中出現。 由於聯合國在1971年以後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政府,ISO 3166-2:CN現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單位負責維護;而中華民國相關單位僅負責維護其實際統治區內的編碼ISO 3166-2:TW。.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ISO 3166-2:CN · 查看更多 »

ISO 3166-2:TW

ISO 3166-2:TW是用來定義台湾地理區碼的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它是ISO 3166-2的子集,範圍是中華民國目前實際控制的領土(臺澎金馬),即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直轄市與臺灣省、福建省下各縣市。 ISO 3166目錄中,将代表台湾的“中国台湾省”(TW)與“香港”(HK)及“澳門”(MO)并列在“中國”(CN)下设有子編碼。其中“臺灣省”在ISO 3166-2:CN中,也被編碼為CN-71,從而使台灣同時出現於ISO 3166-1及ISO 3166-2中出現。臺灣地區在聯合國以及ISO 3166-1所使用的名稱是英文「Taiwan, Province of China」以及法文「Taïwan, Province de Chine」,意為「臺灣,中國的省」或者「中國臺灣省」;此外,該編碼納入了由中華民國實質統治的金馬地區,但海峡两岸雙方都認為其歸屬福建省而非臺灣省。 目前中華民國政府尚無應用此標準,而是採用內政部戶政司編制之戶役政資訊系統資料代碼。.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ISO 3166-2:TW · 查看更多 »

東山區 (嘉義市)

東山區,原稱為山子頂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東門區合併為新東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東山區 (嘉義市) · 查看更多 »

東北新省區方案

東北九省,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民國36年(1947年)6月5日公佈的中国东北地区行政區劃方法。.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東北新省區方案 · 查看更多 »

東門區

東門區,原稱為東區,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東門」二字乃源自於區內的東門圓環,為舊嘉義縣城東門所在地而得名《嘉義市志·人文地理志》,124頁。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與東山區合併為新東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東門區 · 查看更多 »

東沙島

東沙島是南海上東沙群島的主島,是南海数百个岛礁中最大的岛屿之一。由中華民國管轄。因为岛屿形状如牙,俗名月牙岛,但因位居珠江口“南澳”之外,所以在中国“古航海图”中称为“南澳气”,又名大东沙。有清代中国渔民建造的渔村和庙宇,如大王庙,毁后重建为天后宫。岛上曾有气象台、无线电台和灯塔,便利海上航行。.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東沙島 · 查看更多 »

村是指人類群居之地,通常以一個地理區或社區為範圍;在英文的定義中,規模通常略大於村鎮,而小於市鎮,與集鎮類似。現代多作為行政區劃單位。.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村 · 查看更多 »

村里

村(--)為中華民國之第四級行政區劃名稱。隸屬於區、縣轄市、鎮者稱為--;隸屬於鄉者稱為村。村和--下還有「鄰」之編組。.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村里 · 查看更多 »

桃園市行政區劃

桃園市是中華民國最新成立的一個直轄市,由臺灣省桃園縣在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12月25日升格改制而來。 本市行政區劃目前分為12個區和1個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這些區之下又分為495個里。升格前為桃園縣的6個縣轄市、1個鎮、5個鄉、1個山地鄉,以及360個里、135個村。.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桃園市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民国行政区划

#重定向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民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中華民國)

江西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贛」。.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江西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江蘇省 (中華民國)

江蘇省,為原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是原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的所在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江蘇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中華民國)

河南省,為中華民國的一省,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豫」。.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河南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中華民國)

河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河北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港尾里 (臺中市)

港尾里是在臺中市西屯區轄下設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位於西屯區東北方邊陲,面積約3,065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6084人,共有一九九七戶,北邊為大雅區馬崗厝、潭子區東寶里,西邊和廣福里、西墩里、西平里相鄰,南接大石里、逢甲里、東鄰北屯區之四張犁。 港尾里古原地名永興庄(其公廳為港聖宮-主神關聖帝君、天官大帝、註生娘娘),舊時也稱叫做港尾仔。 大臺中市西屯區港尾里守望相助隊,總部的地址為臺中市西屯區港尾里中康二街16號,總部電話為04-24260048.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港尾里 (臺中市)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中華民國)

湖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湘」。.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湖南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中華民國)

湖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鄂」。.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湖北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Sinosphere)有時稱為東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華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共同使用漢字、文言文作為書面語之文化圈。日-zh-hans:朝;zh-hant:韓-越大多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語言交流媒介,故漢字文化圈範圍大於漢語圈(Sinophone)。 涵蓋國家包括中國以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王朝朝貢之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冊封體制,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中華法系,並發展出相似之文化和價值觀,但與中國保持著相對政治獨立。漢字文化圈所覆蓋地域與現代劃分之東洋地區很大程度重合,包括了中國大陸、澳門、香港、臺灣等漢語地區,古代的越南(京族)、朝鮮半島(朝鮮族)、日本列島(大和族)、琉球群島(琉球族)等。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提出之「東亜(東洋)世界論(冊封體制論)」,形成了歷史學上之「文化圈」概念模型。 漢字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蒙古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稱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但漢字文化圈並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媒體。另外,有些遊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在現代-zh-hans:朝鲜;zh-hant:韓-語、越南語和日本語中,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另外日本假名和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半島諺文雖為自創文字但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和漢字一同混合使用。東洋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曾經使用過漢字。聯合國成立後,中文為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之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漢字文化圈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中華民國)

浙江省,為原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浙」。.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浙江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新南區

新南區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新南區 · 查看更多 »

新北區 (嘉義市)

新北區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是當時嘉義市的市政中心。.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新北區 (嘉義市)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立三重高級中學

新北市立三重高級中學(),簡稱三重高中、重中,為新北市一所完全中學,設有普通班、美術班(國中部與高中部)、體育班(高中部)、語文實驗班(高中部),國中部及高中部普通班、資源班、特教班、才藝班、體育班、國中部及高中部社團。 2014年11月與日本兵庫縣蘆屋高校簽訂互相友好協定。 2016年11月30日與日本兵庫縣蘆屋高校締結姐妹校。.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新北市立三重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行政區劃

本文敘述新北市的行政區劃概況及其歷史。新北市現劃分為29區,由台北縣時期的10個縣轄市、4個鎮及15個鄉改制而來。.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新北市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新西區

新西區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新西區 · 查看更多 »

新東區

新東區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舊省轄市嘉義市行政區之一。.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新東區 · 查看更多 »

慈濟基金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英文: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Foundation),於中華民國(臺灣)以外之國家或地區稱作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Taiwan Buddhist Tzu-Chi Foundation),簡稱慈濟基金會,是臺灣證嚴法師創辦,經中華民國內政部社會司(今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立案的一個全球性慈善及宗教團體,其總部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的靜思精舍。慈濟成立初期,即開始從事社會救助事業。.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慈濟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是中華民國臺灣省之省長及省議員與兩個院轄市(臺北市、高雄市)之市長及市議員的直接選舉,於1994年12月3日進行投票 ,中央選舉委員會。此次選舉包括首次進行的臺灣省省長直選與升格為院轄市後首次進行的臺北市市長及高雄市市長選舉,是歷來第一次全臺的一級行政區首長同時普選(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屬二級行政區首長選舉),因而意義重大,但在省市長選舉及省市議員選舉方面皆沒有牽涉到已被虛級化的福建省。.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9專線

1999專線為台灣部份地方縣市政府目前廣為使用的民眾服務專線,主要功能為解決民眾對於各種政策上的疑惑所推出的單一電話號碼撥號服務,簡化了原本使用0800受話方付費電話及整合各單位電話,以一支號碼方便記憶,提供民眾解決各種非緊急事務,如申訴、諮詢、查詢公車動態等。.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1999專線 · 查看更多 »

2008年10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08年10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8年6月臺灣

這裡紀錄的是 2008年6月臺灣 所發生的事。.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08年6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

本列表為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各選舉區候選人和得票數的列表。本表列出的各項資訊,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選舉結果為主。.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9年6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09年6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9年8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09年8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

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及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議員選舉是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又稱2009年三合一選舉)的一部份。 17位縣市長席次中,中國國民黨取得臺灣省之基隆、桃竹苗、彰投等濁水溪以北縣市及嘉義市、臺東、澎湖與福建省之金門與連江,共12席;民主進步黨則取得宜蘭及雲林、嘉義縣、屏東等濁水溪以南縣份共4席;泛藍背景的傅崐萁勝選之花蓮縣則是惟一由無黨籍人士取得的席次。 587席縣市議員中,中國國民黨取得近半的289席、民主進步黨則取得128席、台灣團結聯盟取得3席、親民黨及勞動黨各獲1席、無黨籍人士則取得170席。綠黨及台灣國民黨雖均推出候選人,惟未能取得席次。.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09年中華民國縣市長暨縣市議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0年9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10年9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

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俗稱五都改制、五都升格、或逕稱為縣市合併,為中華民國政府調整其行政區劃,將原臺灣省轄部份縣市改制、合併改制或與原有直轄市改制為新直轄市的措施,於2010年12月25日實施。這也是臺灣在1950年設置5市16縣後,首次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 · 查看更多 »

2010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10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

本列表為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各選舉區候選人和得票數的列表。本表列出的各項資訊,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選舉結果為主。.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2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12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

本列表為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各選舉區候選人和得票數的列表。本表列出的各項資訊,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選舉結果為主。.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 · 查看更多 »

815全臺大停電

815全臺大停電是指2017年8月15日16時51分起在臺灣本島各地發生的大規模無預警停電事件,肇因於臺灣中油對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意外停止運作,導致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進而造成全臺電力備轉容量不足,供電系統避免全面崩潰啟動保護措施而分區停電,最終於同日23時始恢復正常供電。 該停電事件發生前,全臺電力的備轉容量為3.17%,屬於供電警戒橘燈狀態。臺灣中油在停電後第一時間調查事故原因,定調為「承攬商更換計量站控制系統的電源供應器時誤觸,導致氣閥關閉停止供氣」。此次停電事件間接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傷,使得受影響之供電分區內的許多商家暫停營業、道路照明無法運作,影響區域擴及人口聚集的西部都會地帶,加上停電發生於通勤尖峰時間,造成人民生活不便。.

新!!: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和815全臺大停電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中華民國行政區域中華民國行政劃分四省兩特區雙首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