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指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李登輝於1988年1月繼任中華民國總統後,蔣家執政時代結束,臺灣人首次出任國家元首,臺灣社會要求政治民主化呼聲日益高漲。1990年,第1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總統時引發三月學運,中華民國政府在1991和1992年完成國會議員全面改選後,民主進步黨與李登輝總統即開始推動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但因國民黨內保守派阻撓而未能實現。幾經折衝後,為避免於1994年12月即將首度民選的「臺灣省省長」引發葉爾辛效應,乃於1994年7月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而於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亦使直選總統與行政院長之權責關係類似法國第五共和之雙首長制。1996年3月23日,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即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總統之首次直接選舉。,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光華雜誌, 2000.6.

57 关系: 南蒙古大呼拉尔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總統直選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海峽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寧靜革命寶島春夢中华民国第一夫人列表中华民国政府沿革中山樓 (臺北市)中國政治史中国统一中華民國史的分期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九六共識五權憲法彭明敏在臺香港人公民教育無綫新聞台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香港移民潮許信良謝聰敏魏廷朝間接選舉臺灣問題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臺灣選舉臺灣選舉地理臺灣民主化林義雄李煥李登輝李登輝政府江炳興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90年代臺灣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電視辯論689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南蒙古大呼拉尔

南蒙古大呼拉尔(Southern Mongolia Congress),或稱南蒙古大呼拉爾台,蒙古語意指「世界南蒙古(人)會議(大議會)」(源於成吉思汗時代經過選舉的貴族民主制度),是經流亡海外的南蒙古人於2011年、2013年、及2015年1月倡議,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6-11-14, 本土新聞, 2016年11月12日、2015年3月組成「南蒙古大呼拉爾籌備委員會」、2016年11月10日由内蒙古人民党、蒙古自由联盟党、内蒙古民主党、南蒙古自由民主运动基金、南蒙古青年联盟以及青旗協会等南蒙古人政黨和團體共同成立的組織。, 自由亞洲電台, 2016-11-10.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南蒙古大呼拉尔 · 查看更多 »

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或稱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是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論述之一。 台灣地位未定之說出現於二戰戰後初期,至遲由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羅伯特·卡度於1946年提出該論述。美國國務院喬治·凱南與副手保羅·尼采、美國國務院特別政治事務辦公室主任迪安·魯斯克等人都在1948年提出过台灣地位未定的議論。1949年3月更有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表示:「在對日和約簽定之前,台灣仍屬於盟軍總部」;同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新聞事務特別助理公開表示台灣與戰時的庫頁島一樣,「其最后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麥克德莫特之言是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表明台灣地位未定。 随着1948年底國共內戰情勢逆轉,美國對於可能被中共佔領的台灣進行政策檢討。1949年,美國以外交與經濟手段保衛台灣的結果均告失敗,認為台灣終將落入中共之手。在國務院掌握決策優勢下,美國為擺脫介入國共內戰失敗的責任,決定從中脫身。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草擬一聲明並說服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受。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出面發表該聲明: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介石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艾奇遜當日稍後也闡釋杜魯門的說法表示:中國管理台灣已達四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台灣被納為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對我們是不友好的,而那個勢力,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因此他們就主張:「好,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聲明「美國太平洋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蘇聯得知後決定支持並軍事援助北韓的統一朝鮮以及中共的攻佔台灣計劃。2月14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艾奇遜拉攏中共離間蘇聯的計畫宣告失敗,轉變成積極圍堵政策。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中共佔領台灣,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實施台海中立化,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後世普遍將此聲明解讀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依國際法而言,戰爭的始末是從宣戰到和平條約生效為止,所有經過協議後的權利義務須在和平條約生效以後才能產生法律關係。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但是在這些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 《舊金山和約》簽訂時,絕大多數簽約國代表的共識為台灣的地位暫時未定,應在適當時機依照《聯合國憲章》的住民自決原則,經由公民投票由住民決定,但是現今尚未為解決此問題而舉辦公民投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政府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聯合聲明》或《中日和約》來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各自主張擁有台灣與澎湖的主權。而美國則視《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中關於台灣的部份為從未正式執行的意向聲明,且視《中日和約》未處理台灣地位,並認為台灣地位未定。美國政府在《中美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聲明了美國「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後表示「認知」不代表認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認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義。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意為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張,亦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統直選

#重定向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灣總統直選 · 查看更多 »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乃是1964年9月由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彭明敏與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所印製的一份宣言。.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灣自救運動宣言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族主義

台灣民族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或稱台灣國族主義,是一種存在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此主義涉及了台灣人在各種層面的複雜思想體系。其宗旨在於建立一個由台灣人彼此認同且內聚的台灣國族,以台灣人自身的自主意識為思想的中心點,進而追求民族的最大利益並且擺脫來自任何境外國家及民族的直接束縛及影響。與建立在種族主義之上的族群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不同的是,台灣民族主義是建構在理性主義與自由主義傳統之上的公民民族主義,僅僅強調台灣人應認同台灣這個國家,並無關乎血緣、祖先及文化及種族或族群層面的認同。本主義內涵的民族並非特指和獨尊特定的台灣族群,而是指任何認同台灣價值的台灣公民。因此,台灣民族主義係由原住民、閩南裔、客家裔、戰後移民裔及新住民等所有族群所共同擁有的。.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灣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台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本土化運動(Taiwanization)是指臺灣強調在地的歷史、地理、文化、及主體意識的一種運動,以發揚臺灣本土文化和文化層面的去殖民化為主要宗旨。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發展期間,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有著不同層面的意涵,但自從1980年代末期解嚴以來的一連串發展尤為明顯,直到今日仍在進行中。影響層面擴及台灣的文化發展、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變遷,官方或民間自行發起的各種活動都促成此種變化快速的推廣。另一方面,反對者指稱該運動事實上是一種「去中國化」,認為其目的是想促使台灣從基本的文化社會根源脫離中國的影響,並常將其與臺灣獨立運動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台灣本土化運動是將漢文化視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並非全盤去除。.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灣本土化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海峽

臺灣海峽(簡稱臺海;歐洲早期稱福爾摩沙海峽)指的是介於福建與台湾之間的狹窄海域和海峽。 由於臺灣海峽位於东海及南海之間,為東洋海洋史上貿易路線上的重要水域;位於亞洲及太平洋之間,成為近代地緣政治戰略要點。 地理學上為东海及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北以台湾新北市三貂角經釣魚臺列嶼之黃尾嶼與福建省平潭島連線;南則是以屏東縣鵝鑾鼻與福建省东山岛連線為界,南北長約300公里,平均寬度180公里。 主要以大陸棚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為70米。海域上的島嶼,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大陸島外,尚有澎湖群島與屏東縣的小琉球。.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灣海峽 · 查看更多 »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又称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1996年台海危機)。海峽兩岸關係自19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以经济交流为重本已日趋缓和,1990年代初因东欧及苏联巨变,美国不再需要拉拢中共对抗苏联,转为拉拢台湾对抗中共,激起两岸矛盾,两岸政治关系日趋紧张,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两岸经济关系并未受到实质影响。 1995年至1996年間台湾政界提高了对中華民國“正统性”的诉求,引发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准备武力攻台的軍事演習,行動引發危機。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队和南京軍區分別向台灣外海試射飛彈,舉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美國則緊急調動兩個航艦戰鬥群进入海峡,台海一时戰雲密佈。 台北政府認為北京政府试图"以恫嚇行為干涉中華民國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但最終適得其反",李登輝順利當選連任。中共方面则原已作好在台超越底线后对台实施一定规模战术打击的准备,后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中間諜問題(即劉連昆案)取消了原计划。 而即便经历了此次危机,两岸经济关系也未出现大的变动。.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 查看更多 »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

#重定向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 · 查看更多 »

寧靜革命

這場運動並沒有發生流血衝突或者革命顛覆,而是透過修改憲法以及國會改革來進行,前後歷經了約二十年。該場改革主要進行了六次憲法增修、國民大會虛級化、臺灣省虛級化、凍結刑法第一百條、終止動員戡亂,並且舉行了台北市、高雄市兩直轄市市長和省長民選,國會全面改選,以及首次總統民選。在此期間,中華民國的思想、新聞和學術等政治束縛一一解放,自由、人權也受到保障。身為本次運動主導者的李登輝總統也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民主先生」。.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寧靜革命 · 查看更多 »

寶島春夢

《寶島春夢》(Taiwan Evocation)是香港亞洲電視拍攝的一齣15集政治諷刺劇,諷刺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後中華民國的政局。這劇集如此公開的諷刺政治事件和人物,在香港電視史上相當罕見。 這劇集曾引起不少風波,曾有非正式統計指此劇播映時,在廣東省東莞市曾創下九成收視率;而時任亞洲電視總顧問的中華民國時事評論員沈野,在2000年4月7日中華民國TVBS電視節目《2100全民開講》中被中華民國一些民眾批評強烈醜化剛當選總統的陳水扁。.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寶島春夢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第一夫人列表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配偶,即是中华民国的第一先生或第一夫人。.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华民国第一夫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政府沿革

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市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直到現今在臺灣执政的蔡英文政府。.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华民国政府沿革 · 查看更多 »

中山樓 (臺北市)

中山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陽明山的多功能會議設施,1965年10月動工、1966年11月12日竣工啟用,由修澤蘭設計,佔地約18,000平方公尺,外型的中式宮殿建築樣式為主要特色;樓高三層,內部設有可容納約1,800人的會議廳(中華文化堂)、與可容納2,000人的餐廳各一座。目前由國立臺灣圖書館轄下的陽明山中山樓管理所負責管理。 中華民國總統在1996年改由公民直選前,皆由國民大會代表選出,而中山樓正是國民大會遷臺後的主要開會場所;因此中山樓除歷經多次總統選舉,也是中華民國憲法歷次增修的會議所在地。中山樓建築亦常為新臺幣鈔券、郵票的主題圖像,為現版新臺幣壹百元紙鈔背面的代表圖像。.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山樓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中國政治史

中國政治史是中國政治制度发展与政治狀況的历史。.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國政治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统一

中國統一,是指將中國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現今主要的「中國統一」意即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與中華民國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個別管制領域)統合成一个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國家政權,即中國,結束自1946-1949年國共內戰及1949年中共建政造成的海峽兩岸分治局面。.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国统一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史的分期

中華民國史的分期是指歷史學研究當中對中華民國不同時期的區分。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是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於1992年首先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他用來描述「中華民國台灣化」這個趨勢的其中一個特點。一般來說,由1988年李登輝上台開始,台灣開始第二共和時期。蔣中正、嚴家淦和蔣經國時期(1928年至1988年),則是第一共和時期。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有另一種說法:指中華民國的第二個時期(國民政府,1928年至1949年),由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教授所提出。.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史的分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簡稱中選會)是中華民國全國選舉事務的主管委員會,為受行政院監督的獨立機關。 過去的地方選舉委員會組織架構有臺北市選委會、高雄市選委會、臺灣省選委會、福建省選委會以及各縣市選委會;今地方選舉委員會有6個直轄市選委會與16個縣市選委會,各地方選委會主委通常由各地方直轄市長、縣市長、副直轄市長、副縣市長、直轄市秘書長或縣市秘書長兼任;如臺北市由副市長兼任臺北市選委會主任委員,臺南市由秘書長兼任臺南市選委會主任委員,花蓮縣由縣長兼任花蓮縣選委會主任委員。.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民主化與1990年三月學運的壓力下於同年7月召開國是會議。1991年5月1日國民大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等法律即失其效力)、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從此於選舉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院立法委員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自1947年起即由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及其遞補人、1948年起即由第一屆立法委員及其遞補人持續延任、長期擔任國會議員的方式,終止因強調「法統」象徵而主要由資深民代組成「萬年國會」的現象,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經臺灣人民長期持續抗爭而修憲後,在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國民大會代表全面改選於1991年首次辦理,立法委員全面改選則於1992年首次辦理。,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目前,監察院已不再由臺灣省議會間接選出,國民大會原有的職權亦全數轉移至其他機構或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院成為中華民國在台灣唯一的常設國會,國會議員選舉之正式名稱為「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這次與之後的國會選舉不但讓中華民國的中央民意代表在臺灣擁有更強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也象徵中華民國邁向民主國家、在政治層面落實台灣本土化運動。直接民選的總統、國會、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政黨輪替與和平轉移政權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

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是依照《公民投票法》,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台澎金馬)為範圍實施的公民投票。投票以普通、平等、直接、不記名等方式進行。截至2017年12月為止,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成案、並舉行投票的全國性公民投票已有六案,但六案全部因投票人數未達50%門檻而遭到否決。這六次公投的結果對中央政府雖無拘束力,但政府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2017年12月,立法院通過修正公投法部分條文大幅降低公投限制,提案門檻從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總數5/1000,調降到1/10000;連署門檻則從5%降到1.5%;通過門檻則從選舉人總數1/2降為1/4,且有效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武裝最高總司令),直接任命行政院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院長,交由立法院(國會)行使同意權。除身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之外,也在慣例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等中華民國政府外圍民間機構的領銜職。.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重定向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整理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歷屆來在各地的得票分布,並將臺灣選舉地理以圖表形式整合呈現。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1948年第一任至1990年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依當時之《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產生,並分別舉行,先選總統,再選副總統。而依1947年施行之《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唯1960年國民大會過修正《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規定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限一次。 而自1996年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起,依1992年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副總統改由自由地區公民直選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1995年制定公布之《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則規定,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採聯名登記,以候選人得票數最多之一組為當選,且候選人依法須經政黨推薦或取得一定公民人數之連署。.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黨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截至2017年10月28日共有334個登記政黨存在,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民政司。 目前立法院以民主進步黨為第一大黨,中國國民黨為最大在野黨,尚有時代力量、親民黨、全民參政大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擁有部分席次;而地方議會除上述政黨外,另有台灣政黨全民參政大聯盟、台灣團結聯盟、民國黨、新黨、綠黨、劳动党、台灣第一民族黨、樹黨擁有席次。.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政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簡稱憲法增修條文)是中華民國政府為回應台灣民主化的呼聲與本土化等政治情勢而新增的《中華民國憲法》條文。增修條文與憲法本文分開,在不變更原有憲法架構的原則下,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條文。自民國80年(1991年)首次修訂以來,目前為第七次增修版本(2005年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制定,在中華民國歷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其序言載明增修憲法之目的,係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條文中也未對省制、領土變更等涉及法統的內容予以大幅度的修改或凍結;但其中將台澎金馬等實際管轄領土稱為「自由地區」、省虛級化、正副總統直選、中央公職人員僅由自由地區之國民選出等條文,使中華民國憲法定義在自由地區順利運行。.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查看更多 »

九六共識

九六共識是由中華民國前副總統呂秀蓮所提出的一項建議性共識,其內容是指:臺灣在1996年3月23日首次民選總統之後,就已明確確立為一主權國家,不為其他國家所控制,因為只有主權國家的人民才有權以自由民主的方式選舉出自己的國家元首。.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九六共識 · 查看更多 »

五權憲法

五權憲法,由孙中山創立的憲法理論,基於三民主義理論,被中國國民黨採納,列入中国国民党党纲,後來成為《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理論。孙中山在十九世纪就有这种酝酿,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和其他三權分立的憲法不同,在於其政府的三個分支之外(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設有獨立的考試權及監察權,是為五權分立。世界憲法學家Albert P. Blaustein認為,許多現代憲法追隨《中華民國憲法》的設計,設立相對映的獨立機構,如公務員敍用委員會(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主計審計長(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行政監督察(Ombudsman)等等見《世界憲法》第32頁。.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五權憲法 · 查看更多 »

彭明敏

彭明敏(),國立臺灣大學退休教授,為國際法權威及台灣獨立運動領袖之一,祖籍高雄市,生於台中大甲,為基督徒。客家與平埔族混血兒,林媽利教授的遺傳學研究指出彭氏的父系祖先有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血統,母系則具有北亞的血統,且有客家血統。.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彭明敏 · 查看更多 »

在臺香港人

在臺香港人或港籍臺灣人是指居住在臺灣的香港人,其中包括前往臺灣就學、就業、與臺灣人結婚及移民臺灣的香港人。這些在臺香港人有的是短期居留、有的已經獲得長期居留資格、也有部份已經取得國籍身份,從而成為中華民國國民,為台灣新住民的來源之一。 2018年,中華民國陸委會拍攝短片「臺港交流」,前香港歌手蔣雅文用廣東話,說出臺灣魅力在於,「大家可以更加暢所欲言,自由自在做自己」。.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在臺香港人 · 查看更多 »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指培養個人作為公民或国民,行使義務與權利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相關教材與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公民所應具有的權利與義務、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及相關的民主、尊重、守法等的公民素養有基本了解和認識。 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實施和公民權及公民身份密不可分,和民主一詞有一樣長久的歷史脈絡,是從「我到我們」群我關係的政治教育天下雜誌 486期 2011-11-30 。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公民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开展,在传统公民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会加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無綫新聞台

無綫新聞台(TVB News Channel)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旗下一條以高清格式播放的新聞頻道,前稱TVB新聞台(收費頻道)、互動新聞台(免費頻道),提供24小時新聞資訊。 無綫電視表示,該台發展數碼電視以「廣播」(大眾化)為原則,但互動新聞台定位則較為,並非綜合性的大眾頻道,具特定的觀眾群,開設頻道旨在「服務社區」,亦是全港唯一24小時免費新聞頻道。 本頻道早於2004年已在無綫電視的收費平台啟播,免費版本則在200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以互動新聞台的名義試播,2009年1月1日正式啟播。啟播時的官方口號為「互動新聞台 發揮最強新聞力量」。2012年6月30日起改以高清廣播。 2017年8月15日起,本頻道更名為無綫新聞台,同日原先的J5台亦置換為無綫財經台(再於2018年1月20日亦置換為無綫財經·資訊台),以確立兩頻道品牌及定位。 該頻道的主要競爭對手為香港有線電視擁有的新聞台及now寬頻電視擁有的新聞台。.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無綫新聞台 · 查看更多 »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常簡稱為特殊兩國論或兩國論,是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關係現狀的一個主張,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台北時間1999年7月9日下午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時提出,即1991年修憲後,中華民國政府已將國家領土範圍限定於台、澎、金、馬,正副總統與國會議員也僅由台灣選出,並也承認中共在大陸的合法性。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早就已經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內部關係,因此無需宣布獨立。 1998年8月,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召集多位年輕法政學者參與研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華民國主權如何與一個中國脫鉤』,研究報告於1999年5月完成。這篇報告,在前言中以歷次修憲來論述中華民國自成一個主權國家的法理基礎,並提出一步一步該如何實現維護台灣主權的整套計劃,包括修憲、修法與廢除國統綱領。此思想是台灣獨立運動一大流派之一,不過並未脫離「一個中國」的法理現狀,使部分台獨人士也表態反對,不過,此思想有利於此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以台灣前途決议文中承認台灣為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名為中華民國作為基調。.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 查看更多 »

香港移民潮

香港移民潮是指香港居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67年六七暴動後以及1989年六四事件後的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數十萬人移民往外國之熱潮。其中高峰是六四事件後之五年,1990至1994年共有約30萬人移民外地,為香港重光以來最大規模,不少人才及資金外流,對香港人口結構造成重大影響。.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香港移民潮 · 查看更多 »

許信良

許信良(),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今桃園市中壢區)。许信良是台湾早年反对派运动重要領導人与代表人物之一。许信良曾先后担任台湾省议会议员、桃園县縣長、民主进步党主席和总统府资政。.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許信良 · 查看更多 »

謝聰敏

謝聰敏(),臺灣政治人物,《台灣人民自救宣言》起草人,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前民主進步黨籍。.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謝聰敏 · 查看更多 »

魏廷朝

魏廷朝(),祖籍桃園龍潭烏樹林,出生於今桃園市八德區八德國小旁的一間民宅,桃園客家人,他的父親是小學老師,對日本統治台灣極為憤慨,遂將兒子取名「廷朝」,朝廷的顛倒,意為「顛覆朝廷」。臺灣的人權工作者與政治人物,被稱為「人格者」。其弟魏廷昱,亦為活躍之人權與政治人物,台灣民主運動時期黨外人士稱兄弟二人為「大魏」、「小魏」,頗受敬重。為魏侃夫系十八代魏飛龍之後,族譜記載一世祖為南京江寧魏侃夫。.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魏廷朝 · 查看更多 »

間接選舉

間接選舉,簡稱間選,即政府首腦或立法機關的議員是由民眾先選擇一些代表,再由這些代表投票而產生。因此,選民不會直接投票予他們支持的參選人。相對概念為「直接選舉」(直選)。.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間接選舉 · 查看更多 »

臺灣問題

台湾问题在台湾又称統獨議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后,關於臺灣的政治体制及主權歸屬争议。台湾问题背景为兩個中國政權关于主權、領土以及政權合法性的争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对彼此的主权声索,彼此宣称拥有对方全境之主权,其中台澎金馬未來政治前途的争议最为尖锐。其通常被稱為“兩岸問題”,也有“台湾議题”、“台湾(政治)地位问题”等多种称呼。 台湾问题是兩岸關係的一部分,因双方皆认为海峡两岸关系的不同现状将造成不同之未来,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便曾提出「以民促官」的统战政策;而中华民国也在1990年代于李登辉总统治下提出國家統一綱領,以谋求中国的统一。 台湾问题主要幾種见解包括:维持两岸分治现状,一方将或被另外一方统一,和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面推行九二共识及盼望以一国两制统一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则主张一國良制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并以一中各表呼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民主進步黨執政時則因台灣主體性的主張而淡化統一論述,但仍強調中華民國存在於台灣的現實。.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問題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即臺灣省虛級化,通常簡稱凍省或精省,是中華民國政府根據民國86年(1997年)第四次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三項的規定,於民國87年(1998年)將省移除「地方自治團體」地位,並將臺灣省政府縮編改組為行政院之派出機關的政策及過程。.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 查看更多 »

臺灣選舉

中华民国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其中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第17條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此外,該法並在國民大會、立法、監察、地方自治制度、省縣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母法根源。1991年4月起,臺灣歷經7次修憲,修憲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成為臺灣選舉的另一法理基礎。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直接民選的總統與國會與公投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 · 查看更多 »

臺灣選舉地理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台灣的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等行政區做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的傾向。族群背景、統獨議題、社會階級等因素是影響選舉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但隨著長期的族群融合、社會流動及公民意識的深化演進,這些已並非絕對。 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南綠北藍」或「(北)藍天(南)綠地」,以及「搶攻(決戰)中台灣」、「搶攻桃竹苗(客家票倉)」、「跨越濁水溪」、「搶攻中間選民」等用詞,用以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主化

臺灣民主化,是指臺灣由非民主政體轉型到自由民主制的過程,其中包括以追求民主化與鞏固民主為目標的社會運動與政治改革。在乙未戰爭期間,曾成立台灣民主國,但並未建立民主政體。追求民主政體的運動,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台灣民眾要求擁有與日本人平等的政治民主權利。至中華民國時期,最早有二二八事變,隨後發生一系列的政治抗爭,包括黨外運動、橋頭事件、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等,最終中華民國政府解嚴,解除黨禁,國民大會及立法院全面改選。.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民主化 · 查看更多 »

林義雄

林義雄()是台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自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後擔任律師。1976年承辦國民黨選舉舞弊官司後開始接觸政治,1977年進一步以無黨籍身分當選臺灣省議會議員,在1970年代的臺灣黨外運動中發揮極大影響力。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後遭到中國國民黨逮捕,隔年軍事審判期間遭遇林宅血案,母親和雙胞胎女兒遇害,長女林奐均重傷。林義雄最後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出獄後前往美國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林義雄成立了慈林教育基金會以培養社會運動人士,並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長期關注核電廠問題。1996年參與民主進步黨黨內總統初選,但被彭明敏擊敗。1998年4月18日當選第一位由黨員直接選舉的民主進步黨主席。在其任內陳水扁在2000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完成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林義雄於同年4月20日辭去主席職位,轉而關注公眾議題,特別是核四公投和立委席次減半運動等。2004年時以禁食抗議方式促使陳水扁政府推動修憲案,進而讓立法委員席次減半。2006年時因堅持理念離開當時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2014年時林義雄籌組成立新政團,成為公民組合的推動者之一。林義雄長期號召「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在2014年時以禁食抗議的方式迫使馬英九政府宣布龍門核能發電廠停工,常在反核遊行時戴斗笠,因此又被鄉民稱為斗笠人。.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林義雄 · 查看更多 »

李煥

李煥(),字錫俊,漢口市人,曾經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總統府資政、教育部部長,並負責籌辦國立中山大學的在臺復校事宜,並任復校後首任校長等職,為中國國民黨的資深黨員,長期受到蔣經國的提拔。涉入國民黨二月政爭,失敗後淡出政壇。.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李煥 · 查看更多 »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李登輝 · 查看更多 »

李登輝政府

李登輝政府是指李登輝在擔任中華民國第7(繼任)、8-9任總統期間的中華民國政府,一般民眾及台灣媒體稱為李政府。執政時間為1988年1月13日-2000年5月20日。五院院長及內閣成員之中,除少數無黨籍者外,絕大部分成員皆為中國國民黨黨員。 該時期內發生兩岸恢復交流、二月政爭、鄭南榕自焚身亡、野百合學運、結束動員戡亂、國會全面改選、兩次辜汪會談、總統直選等攸關國家前途的重大事件,李登輝與連戰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由公民直選之總統、副總統,徹底實現國家的民主化;之後接續執政的陳水扁政府,則實現台灣與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 在李登輝政府就任的行政院院長,包含前任蔣經國政府末期的俞國華及李煥、郝柏村、連戰、蕭萬長等共歷任五任五位。其中,連戰的第二任行政院長任期為副總統兼任。俞國華在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後仍繼續擔任行政院院長一年半,直至1989年6月才下台。.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李登輝政府 · 查看更多 »

江炳興

江炳興(),臺灣臺中大里人,畢業於臺中一中,陸軍軍官學校第33期學生,基督教徒。因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入獄,後因策畫與其他政治犯共同劫械越獄(許多獄中政治犯與支持者稱為「起義」)、並聯合獄外人士武裝革命推翻國民黨政府而再次遭逮捕,後由總統蔣中正親自批示槍決,是為「泰源事件」。這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第一件已達付諸行動階段的武裝革命,也是臺灣戰後時期繼1958年海軍士官學校校友臺獨案、1958年黃埔軍校臺籍校友臺獨案、1961年「蘇東啟案」等大小案件後再一次計畫以武力號召臺灣獨立的事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 自由時報, 2011-7-4 江炳興被資深臺灣獨立運動人士史明等讚為「革命烈士」、「建國烈士」或「泰源烈士」等。由台灣文史政治學界以紀念為台灣付出、犧牲生命的義人為宗旨的「台灣英雄館」即將其列入。參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口述訪談的黨外文史工作者林世煜則將其譽為「自高中時代就決死志,歷十數年不動搖的人格者。」林世煜,, 想想 Thinking Taiwan, Oct 16, 2012.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江炳興 · 查看更多 »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臺灣戰後時期地方自治的開始,在蔣中正於1950年3月宣布「復行視事」回任總統、6月韓戰爆發後,即由留學美國的政治學博士、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吳國楨推動。這項選舉也是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於1947年3月7日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提解決問題之《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中政治方面根本處理的要求之一「縣市長於本年六月以前實施民選」的遲來回應。 這項全臺首屆縣市長選舉將臺灣省各縣市分成八期辦理,共選出縣市長21人,任期3年。投票作業於1950年8月12日至1951年7月29日期間在全臺灣省各地投票所進行,投票率高達79.6%。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花蓮縣縣長選舉由中國民主社會黨的楊仲鯨勝出,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等3席由無黨籍人士贏得,而其餘17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不少這次選舉的當選人與參選人成了各縣市地方派系形成的代表人物。 這是繼日治時期1935年與1939年的臺灣頭兩次地方選舉後再度舉行以全臺為規模之選舉,也是第一次不限資格的普選,自此定期舉行的改選與1954年起的臺灣省議會議員選舉也為爾後的黨外運動提供平台,奠定了日後1969年首次國會議員增補選、1991年-1992年國會在臺全面定期改選、1994年首次省長暨直轄市長選舉、1996年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直接民選、2004年公民投票等民主化進程的基礎。.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0年代臺灣

1990年代的臺灣,在政治、經濟及民生上有了不少重大的變化。 在經濟上,1990年2月的台灣加權指數以2160億元的天量創下歷史新高12682.41點,之後台股在一年之內一路跌到2485點。 在政治上,1991年5月1日,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2月21日,全面改選國民大會,萬年國代全部退職。1992年11月7日,廢止金門、馬祖戒嚴及戰地政務實驗。1994年12月3日,舉辦首屆直轄市及省長公民直選選舉,同年也實施了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選舉投票。1998年12月21日,實行精省,將台灣省政府虛級化。李登輝當選,成為台灣首任民選總統。 在外交上,台灣與大韓民國宣佈斷交,與布吉納法索復交,連戰出訪宏都拉斯與巴哈馬並以總統特使身分出使薩爾瓦多與瓜地馬拉。李登輝前往菲律賓、泰國、印尼進行度假外交,同時也進行17年來元首首次拜訪邦交國的出訪,先後前往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南非與史瓦濟蘭,並在1995年前往美國訪問 在軍事上,1997年7月1日,李登輝主導開始正式實施精實案,中華民國國軍總兵力從60萬以上裁減至只剩38萬人,其中以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影響最大。 在兩岸關係上,1990年7月,中华民国军警以“越界偷渡”为由逮捕并虐待中国大陆渔民,致使25人死亡。1993年4月27日進行辜汪會談。1994年3月31日,臺灣旅客在千島湖被劫,其中24人被殺。199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挑起臺灣海峽飛彈危機。1996年,總統選舉前夕,中共設置飛彈瞄準臺灣,引發臺灣民眾恐慌。 在民生上,臺北首條捷運線木柵線在1996年年3月28日通車。新中部橫貫公路也在1991年正式通車,南迴鐵路正式營運,全民健康保險法三讀通過。 在天災上,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921大地震。.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1990年代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於2012年(民國101年)1月14日舉行,選出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及第八屆立法委員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1年4月19日。此次選舉為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將總統與國會議員合併選舉,亦是第一次出現女性總統候選人。 此次選舉包含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與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總統選舉上獲勝、馬英九成功連任總統,立法委員選舉則取得過半席次、繼續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但不再擁有立法院議案表決的絕對優勢;而身為最大在野黨的民主進步黨,無論是在總統選舉的得票率、或是立法委員選舉的席次上均較前次增加。此外,身為泛藍政黨的親民黨在此次選舉不再與中國國民黨合作,自行推出總統與立法委員候選人,但僅在立法委員選舉上當選3席,總統選舉更僅取得不到5%的得票率。.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於2012年1月14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與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共同構成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該次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五次總統、副總統公民直選,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 該次選舉共有三組候選人,依號次排序分別為:民主進步黨推薦提名的蔡英文與蘇嘉全(簡稱「英嘉配」)、中國國民黨推薦提名的馬英九與吳敦義(簡稱「馬吳配」)、以及親民黨提名但以聯署方式登記參選的宋楚瑜與林瑞雄(簡稱「宋林配」)。其中馬英九以時任(第十二任)總統身份競選連任、吳敦義為時任行政院院長,蔡英文與宋楚瑜則皆以在野黨黨魁身份參選,蘇嘉全時任民主進步黨秘書長,林瑞雄則是唯一不具任何政黨職務的候選人。此次選舉中,兩岸關係、經濟民生與候選人的個人操守成為競選期間的主要議題。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在2012年1月14日21時54分宣布開票結果,馬吳配以6,891,139票勝出,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得票率51.6%;英嘉配獲得6,093,578票次之,得票率45.6%;宋林配則以369,588票墊底,得票率2.77%。當選人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職。 中華民國總統1996年開放直選後,除李登輝未競選連任外,陳水扁和馬英九均於第二任參選(2004年和2012年)時連任成功。.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於2016年(民國105年)1月16日舉行,選出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及第九屆立法委員。此次選舉為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有史以來第二次將總統與立法委員合併選舉。.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於2016年1月16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其與中華民國第九屆立法委員選舉共同構成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該屆選舉為中華民國第六次總統、副總統公民直選,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 本屆選舉總共有三組候選人,依號次排序分別為:中國國民黨推薦的朱立倫與王如玄(簡稱「朱玄配」)、民主進步黨推薦的蔡英文與陳建仁(簡稱「英仁配」)、及親民黨推薦的宋楚瑜與徐欣瑩(簡稱「宋瑩配」)。三黨均推薦不具該黨籍的副總統候選人,其中王如玄、陳建仁皆為無黨籍,徐欣瑩則為民國黨籍。本屆選舉,朱立倫同時以執政黨領袖及新北市長身份帶職參選,蔡英文、宋楚瑜、徐欣瑩皆以在野黨領袖身份競選,徐欣瑩同時亦是立法委員,王如玄曾任行政院勞委會主委,而陳建仁則在登記前辭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本屆選舉呈現繼上屆選舉以來,三黨主席二度同台角逐的局面;同時,亦是總統開放民選以來,首度出現正副搭檔皆屬不同黨籍、性別,及首次未有曾擔任過首都臺北市長的總統候選人。而中國國民黨在選前三個月廢止提名原先通過初選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更創下國內政黨總統提名人撤換的首例。本屆選舉中,兩岸關係、經濟民生、與候選人的個人誠信問題皆成為競選期間的主要議題。競選期間全國民意調查顯示,英仁配以穩定幅度的差距保持領先態勢。 中央選舉委員會在1月16日下午4時開票,隨著最後一票在基隆市安樂區投票所開出,在夜間10時多正式宣布選舉結果。英仁配最終以689萬4,744票當選為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得票率56.12%;朱玄配獲得381萬3,365票次之,得票率僅31.04%;宋瑩配則以157萬6,861票墊後,但比上屆多獲得超過120萬票,得票率大幅上升10.07%至12.84%,打開民主進步黨第二次執政的局面,並創下該黨歷年最高得票,民進黨各縣市得票與對手的差距皆是所有選舉最高的。然而也是中華民國歷屆全民直選總統大選投票率最低的一次。 本屆選舉不僅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三次政黨輪替,同時蔡英文也成為台灣史上首位女性最高統治者,中華民國首位女性、未婚、客家裔的總統,東亞史上繼韓國总统朴槿惠以來的第二位女性民選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陳建仁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任。.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電視辯論

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電視辯論,於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及2016年1月2日,由三立電視、公共電視台、《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中央通訊社、沃草、及Google聯合舉辦。.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電視辯論 · 查看更多 »

689

689是688与690之间的自然数。.

新!!: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689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華民國(臺灣)總統副總統之人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臺灣)總統副總統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