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8 关系: 华东军政委员会,南沙群岛,南沙群岛岛礁列表,南沙群岛主权争议,南海爭議,太平島,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島嶼列表,中華民國疆域,中華民國政治,中洲,中洲岛,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世界主權爭端領土列表,领土收复主义,高雄市,高雄市 (1979年-2010年),高雄市行政區劃,高雄地理,郑和群礁,臺灣,臺灣地區,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臺灣行政區劃,臺灣政治史,旗津區,敦謙沙洲。
华东军政委员会
华东军政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至1952年设立的管辖华东大行政区行使地方政权机关职能的机构。.
查看 中洲礁和华东军政委员会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亦称斯普拉特利群岛,Spratly Islands)是南海中南海诸岛的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组群岛,地理上位于北纬3度40分到11度30分和东经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间,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总面积82万平方海里,由230多个岛、洲、礁、沙和滩组成,露出水面的約占总数的1/5,目前已定名的約192个,總陸地面積约11平方公里。 南沙群島也是爭議最多的島嶼群,多達七個國家聲稱各自拥有島礁主权并且互相對峙。.
查看 中洲礁和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岛礁列表
南沙群島地理上位於北緯3度40分到11度30分和東經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間,南北長500多海里,東西寬400多海里,總面積82萬平方海里,由230多個島、洲、礁、沙和灘組成,露出水面的約佔總數的1/5,目前已定名的約192個,總陸地面積僅8平方千米。.
查看 中洲礁和南沙群岛岛礁列表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华民国、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與印度尼西亚之间关于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争议 。其中中國方面與越南宣稱擁有該群島完整的主權,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則宣稱擁有部分島嶼的主權,而印度尼西亚則是宣稱擁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南海諸島最早記載於中國漢代,一直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傳統捕漁場。19世紀末,中國清朝政府正式把南海納入中國版圖,並由廣東水師負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巡防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派遣軍艦收回被日軍所佔據的南海諸島,並劃入其十一段線之內,稱其為中華民國在南海的疆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承了中華民國在南海的權利,改定九段線。 1970年以後,南海被發現蘊含大量資源,適逢中國大陸政局不穩無暇兼顧,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乘機進佔領中華民國政權所聲索的南海島礁。1974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爆發西沙海戰,前者戰勝,並取得西沙群島全部控制權,適逢中美蜜月期,中國大陸的做法沒有受到太多的批評。198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越南爆發赤瓜礁海戰,前者再度戰勝,並取得赤瓜礁等7個島礁的控制權,鞏固了主權。進入二十一世紀,越南、中國等多國分別展開填海造陸。 2013年發生黃岩島對峙事件,在一次颱風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沙黃岩島控制權,此後菲律賓單方面向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PCA)提出南海仲裁,控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侵犯菲律賓的海洋權益(詳見: 南海仲裁案),在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院提出仲裁後,美國調整亞洲的美軍軍事部署,加強菲律賓的關係,以軍艦巡邏協防南海,確保菲律賓在南海的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則決定在南沙群島開展太平洋最大規模的人工造陸活動,宣示主權。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在中国缺席的情況下作缺席審判,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的九段線「無效」,否定其對南海的歷史權利。此外認為南沙群島無一島嶼能夠產生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南海島嶼遭到降格。當中最大的、由中華民國控制的太平島不是島嶼,沒有專屬經濟區。此次仲裁被認為是菲律賓的完全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侵犯了菲律賓的主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认为仲裁庭沒有管轄權,因此不接受、不承認裁決,并于当天对美济礁、渚碧礁的新建机场进行了校验飞行,遭到美國為首的國家以南海非軍事化回應,區域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
查看 中洲礁和南沙群岛主权争议
南海爭議
南海爭端指南中國海周边的幾個國家因為對於該海域的部分島嶼的主權归属、海域划分和相关海洋权利的聲索產生重疊從而發生的衝突。涉及該爭端的國家及地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汶萊、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越南。 南中國海領土爭端包括南沙群島(見南沙群島主權爭議)、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主權糾紛、北部灣海上邊界問題以及其他地區的爭議。後來有關位於印尼和馬來西亞附近的納土納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也被歸類進該爭端範圍中。各個國家出於自身利益,希望控制自己所主張擁有主權的島嶼的實際控制權,其中包括島嶼附近的專屬經濟區和捕撈地帶。由於懷疑南中國海的油氣蘊藏十分豐富,當事國也紛紛加入爭奪行列。其他一些爭奪該地區主權的理由有重要的航運通道,戰略控制等。 香格里拉對話是相關國家為解决該地區爭端和衝突的一個重要平臺。則是各國間為協調亞太地區的安全問題的另外一個重要平臺。 2013年,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案,控告中國的九段线主张和海洋执法活动違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國,日本等域外國家相繼介入,令南海爭議由地區提升至國際層面。.
查看 中洲礁和南海爭議
太平島
太平島(Itu Aba Island / Taiping Island,Ligaw / Ligao,),位居南海南沙群島北部中央鄭和群礁西北角,位在南海西側航道的東邊,面積0.51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天然島嶼。東距中洲礁約3.1海浬(約6公里)、敦謙沙洲約7.1海浬(約13公里),西南距南薰礁16海浬(約30公里)。目前由中華民國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實際控制與管轄,與高雄港相距約1,600公里。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越南皆主張擁有太平島主權。 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院控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請「南海紛爭仲裁」,常設仲裁法院於2016年7月12日之菲律賓控告中國案仲裁書當中指出,南沙群島是岩礁而非島。事後中華民國對於該仲裁表示不承認、不接受。.
查看 中洲礁和太平島
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主张的领土面积达960多万平方公里,實際統治領土則約957萬平方公里,兩者均居全球第三位,其中领陆面积为世界第二位;主张领海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陆界长22,457公里,從東北部到南部,与以下14国依次接壤: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沿海岛屿有5400多个,总面积3.87万平方公里。根据官方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领陆疆域图呈“雄鸡”形状,若加上领海则呈“火炬”形状。.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中洲礁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島嶼列表
本文敘述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區域內的島嶼。.
查看 中洲礁和中華民國島嶼列表
中華民國疆域
中華民國的疆域曾有多次變化,建國時繼承自清朝,以中國本土為疆域的核心;但經過國共內戰後,憲法中的中國大陸地區已經被中共佔領控制,現今實際的有效管轄範圍僅涵蓋臺灣、澎湖群島、福建的金門、馬祖與部分南海諸島,即「臺灣地區」。另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文書中還存有所謂「法定領土」,例如《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並未明文定義其範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是臺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
查看 中洲礁和中華民國疆域
中華民國政治
中華民國政治是指於1912年創建中華民國政府,期間在大陸時期經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並在行憲後於1948年正式改組,1950年遷至臺灣地區後運作至今。.
查看 中洲礁和中華民國政治
中洲
中洲可以指:.
查看 中洲礁和中洲
中洲岛
中洲岛可以指:.
查看 中洲礁和中洲岛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根据世界各国或者地区实际行政区域(包括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也包括了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和海外属地、自治区与其他特殊政区)总面积大小所排列,列表内的数值单位均为平方公里(數據或者因為計算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非主权国家的实体或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用斜体标示。.
世界主權爭端領土列表
世界主權爭端領土列表列出世界上存在主权争议的地区。边界争端根据成因可分为位置性的边界争端(Positional Boundary Disputes)和领土性的边界争端(Territorial Boundary Disputes),前者因已签订条约文本的缺陷而形成纷争,后者为在达成边界条约之前围绕边境领土主权发生的争论。.
领土收复主义
领土收复主义(irredento;Irredentism)或譯收復故土主義、民族统一主义,是人文地理學及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名词。收復故土主義倡議,以各種不同實質或宣稱的共同民族或其他擁有權記錄,將另一國政府所管轄的土地合併(annexation),其乃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 、地缘文化及地缘政治特征之一。由于歷史上的帝國国界和民族生活領域常有变化,部分政府在領土及國界問題上,常以這意識型態想法,有時以民族主義運動為動員力量,以收回的失去的故土(失地)的訴求,向邻国提出要求领土。 在現代民族國家為主的國際關係體系形成時,原來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歷下下的行政及勢力分界,使得部份現代國家在立国时遇到國界與實質或宣稱的民族傳統生活領域不相同的问题。如很多非洲現代国家的边界,並非是以單一民族國家劃定,而是由欧洲的殖民势力划定。其结果是有不少民族被現代国界分开。伊博人就被尼日利亚、喀麦隆和赤道几内亚分隔着。 由於現代國際關係體系及國界相對穩定,全球化人口移動及地域經濟整合等等因素, 有爭議的领土已有其他在動員民族统一主义或收復故土主義來合併他國政府土地的作法之外的其他作法。.
查看 中洲礁和领土收复主义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查看 中洲礁和高雄市
高雄市 (1979年-2010年)
1979年至2010年間為升格後到高雄縣市合併前的高雄市。1979年7月1日原為臺灣省之省轄市的高雄市將高雄縣小港鄉併入,同時升格為直轄市。其後至2010年12月25日與高雄縣合併,成為新的直轄市,而舊高雄市的公法人地位則被取代。.
高雄市行政區劃
市經過縣市合併改制後,目前共有38個行政區。.
查看 中洲礁和高雄市行政區劃
高雄地理
市位於台灣西南部,是中華民國的六個直轄市之一,也是台灣三大城市。現今的高雄市行政區面積共2946.2671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77萬。共分38個行政區,其中11個屬於原高雄市,27個屬於原高雄縣。 高雄市境內高山土地面積佔1555.0398平方公里(52.78%),丘陵和平原土地面積佔1391.2273平方公里(48.22%),全市佔全國總面積8.14%。 高雄市的經緯度位置為北緯22°28′到23°28′;東經120°10′32″到121°01′15″之間。另外,位於台灣本島西南方的東沙群島,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16度24'至116度55',北緯20度35'至47'之間;而南沙群島中太平島的經緯度為北緯10度22分38秒,東經114度21分59秒。.
查看 中洲礁和高雄地理
郑和群礁
鄭和群礁是位於南沙群島北部的第四列環礁,在道明群礁正南方。由太平島、中洲礁、敦謙沙洲、舶蘭礁、安達礁、鴻庥島、南薰礁等組成,是南沙群島最大的群礁。.
查看 中洲礁和郑和群礁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中洲礁和臺灣
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歷次版本中稱為自由地區,亦称臺澎金馬地區、臺澎金馬、臺閩地區,是指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之後迄今,中華民國有效管理的領土,與1949年國共內戰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大陸地區」相對。涵蓋範圍包括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以及存有主權爭議的釣魚臺列嶼,全由島嶼構成。由於臺灣為最主要的組成領土,因此得名。.
查看 中洲礁和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
臺灣地區郵遞區號一覽表之主要目的在於協助郵政人員方便信件分類、加快傳遞的效率,其所列郵遞區號適用於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本表與郵遞區號制度於1970年3月20日由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今中華郵政)公布實行。 本表幾經修訂,起初是郵政總局於1969年的第5期4年經濟計畫中所提出的郵件處理機械化方案,其主張將信封規格標準化及推行3位數郵遞區號。當時為了配合行政區及吻合運輸路線,於是將全臺灣由北至南劃分為9區,以轉口局為中心由西向東順時針方向編號。這套制度雖然便於郵政人員記憶及加快郵件分類速度,卻因代碼必須寫得端正合乎標準才能被購自日本的第一代郵件自動處理系統所辨識,致使分類作業多半仍交由人工處理。後來郵件量伴隨臺灣經濟成長與日俱增,郵政人員難以單靠人力有效解決郵件分類與投遞,所以1985年7月1日改實施5位數郵遞區號,在原先3碼郵遞區號後加上2碼投遞段編號,讓郵件透過機器分類到投遞段以節省二次分類的人力及時間,並結合地址將郵遞區號改書於鄉、鎮、市、區之後,街路名稱之前。但過多代碼不容易記憶,以及使用直式信封必須轉為橫向才能書寫郵遞區號等做法都未能提高民眾的書寫意願。於是又在1991年2月1日改為現行的3加2位數郵遞區號,並在信封的右上及左下方設置書寫欄。.
臺灣行政區劃
臺灣的行政區劃範圍包含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與澎湖群島,起始於荷蘭與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人於北台曾設有3個省區。現今主要根據中華民國相關法律規定,劃分為1個省(即臺灣省)、6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3個市。.
查看 中洲礁和臺灣行政區劃
臺灣政治史
台灣政治史起始可遠自17世紀中期的大肚王國,期間歷經荷西時期、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
查看 中洲礁和臺灣政治史
旗津區
旗津區是臺灣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市區西南部的旗津島上,與鼓山區、前鎮區及小港區隔高雄港相望。位於南海的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及中洲島亦劃歸該區轄管。 原本旗津島是一個沙洲半島,南部與台灣本島相連,1967年因高雄港第二港口的興建而被截斷。連接旗津和前鎮的高雄港過港隧道是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以沉箱式工法興建,1984年完工通車。同樣位於旗津的中洲污水處理廠是高雄市第一座污水處理廠,1987年完工啟用,每天可以處理約75萬公噸的污水,仍是高雄市容量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旅客可以在旗津搭乘觀光三輪車,享受微風輕拂在臉龐的美妙。.
查看 中洲礁和旗津區
敦謙沙洲
敦謙沙洲,南沙群島中的一個有領土爭議的沙洲。1974年,中華民國原本有軍隊駐守,在當年颱風經過之下,在中華民國軍隊為了躲避颱風警報撤回太平島時,越南派兵占領至今,越南當局將該沙洲改稱「山歌島」()。目前由越南實際控制,但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聲稱對此島擁有主權。.
查看 中洲礁和敦謙沙洲
亦称为 中洲島 (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