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中度颱風

指数 中度颱風

中度颱風(Typhoon(moderate intensity))是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的一種颱風分級,其強度介於「輕度颱風」與「強烈颱風」之間。中度颱風的分級相當於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颱風至強颱風的等級,即中心持續風速達每秒32.7公尺(每小時118公里)至每秒50.9公尺之間;每秒32.6公尺或以下則為輕度颱風,每秒51公尺(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則為強烈颱風。中度颱風的風力未及強烈颱風,但對陸地造成的破壞亦不容小覷。 要注意的是,雖然此分級有官方英文譯名,但是中央氣象局在英文版本颱風發佈上卻未有使用,而是直接採用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的英文分級名稱。而此級則對應世界氣象組織建議之「颱風」,因此英文發佈上會顯示為「Typhoon」。 Category:按强度分类的热带气旋.

目录

  1. 61 关系: 中央氣象局有發佈警報的颱風列表八八水災熱帶低氣壓熱帶氣旋警告颱風卡努 (2017年)颱風南瑪都 (2011年)颱風夏浪 (2014年)颱風天兔 (2013年)颱風威馬遜 (2014年)颱風尼伯特 (2016年)颱風尼莎 (2017年)颱風巨爵 (2015年)颱風巴蓬 (2014年)颱風布拉萬 (2012年)颱風彩虹 (2015年)颱風利奇馬 (2013年)颱風哈洛拉颱風獅子山 (2016年)颱風珊瑚 (2017年)颱風納坦 (2016年)颱風紅霞 (2015年)颱風美莎克 (2015年)颱風燦鴻 (2015年)颱風白海豚 (2015年)颱風莎莉嘉 (2016年)颱風莫蘭蒂 (2016年)颱風菲特 (2013年)颱風馬鞍 (2011年)颱風鮎魚 (2016年)颱風鸚鵡 (2014年)颱風麥德姆 (2014年)颱風黃蜂 (2014年)颱風黑格比 (2014年)颱風范斯高 (2013年)颱風蘭恩 (2017年)颱風蘇力 (2013年)颱風蘇迪羅 (2015年)颱風薔琵 (2015年)颱風薇拉 (1977年)颱風蒲公英 (2016年)颱風暹芭 (2016年)颱風杜鵑 (2015年)颱風泰利 (2017年)颱風派比安 (2018年)颱風浪卡 (2015年)颱風海馬 (2016年)颱風海高斯 (2002年)颱風海高斯 (2015年)颱風海鷗 (2014年)颱風海葵 (2012年)... 扩展索引 (11 更多) »

中央氣象局有發佈警報的颱風列表

列表為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發佈警報的颱風列表。.

查看 中度颱風和中央氣象局有發佈警報的颱風列表

八八水災

八八水災,又稱莫拉克風災、八八風災,是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間發生於台灣中南部及東南部的一起嚴重水災,肇事主因是由颱風莫拉克侵襲台灣所挾帶破紀錄的降雨量(許多地方2日的降雨量,相當於1整年份的量)。是台灣自1959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嚴重的水患,期間臺灣多處淹水、山崩與土石流。其中以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小林部落滅村事件最為嚴重,造成474人活埋。 據中華民國政府統計,此次水災共造成681人死亡、18人失蹤。中華民國行政院宣佈8月22日至24日全國為死難者降半旗致哀。台灣各界紛紛指責政府防災救援不力,引發廣泛民怨,使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政府聲望大幅滑落。最後更因追究政治責任的呼聲,直接導致劉兆玄內閣於同年9月初宣布總辭。.

查看 中度颱風和八八水災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查看 中度颱風和熱帶低氣壓

熱帶氣旋警告

熱帶氣旋警告(Tropical cyclone warnings and watches)是指全球各處常常受熱帶氣旋影響的地區,於風暴侵襲時發出的警告,用以通知當地居民及民防組織採取適當的防禦或撤離措施。這些警告涉及警告範圍內可能遭受的災害,而不是單純重複熱帶氣旋的預測路徑及強度,對於保障人命及財產安全尤為重要。.

查看 中度颱風和熱帶氣旋警告

颱風卡努 (2017年)

颱風卡努(Typhoon Khanun,國際編號:17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Odette)是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0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卡努」(ขนุน)由泰國提供,意為波羅蜜果。此名字為第3次使用,前兩次使用分別在2005年和2012年。.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卡努 (2017年)

颱風南瑪都 (2011年)

颱風南瑪都(Typhoon Nanmadol,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42011,國際編號:1111,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ina)為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1個被命名的風暴。 「南瑪都」一名乃由米克羅尼西亞提供,為米克羅尼西亞澎貝島(Pohnpei)一個著名遺跡南馬都爾。.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南瑪都 (2011年)

颱風夏浪 (2014年)

颱風夏浪(Typhoon Halong,國際編號:14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Jose)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一個被命名的風暴。「夏浪」(Hạ Long)一名是由越南提供,即當地--名風景區下龍灣。.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夏浪 (2014年)

颱風天兔 (2013年)

颱風天兔(Typhoon Usagi,國際編號:131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7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Odette)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17個被命名的風暴。「天兔」(ウサギ)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天兔座。 天兔是當年西北太平洋風季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熱帶氣旋,其強度相當猛烈,除韓國氣象廳外,其餘官方氣象部門均評定其最大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00公里或以上。天兔的爆發性增強成為其最大特徵,引起國際關注,被形容為「怪獸風暴」、「暴力兔」、「魔兔」等;同時其路徑亦對華南沿岸構成重大威脅,使閩粵地區,特別是汕頭、汕尾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嚴陣以待。.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天兔 (2013年)

颱風威馬遜 (2014年)

颱風威馬遜(Typhoon Rammasun,國際編號:14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lenda)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風暴。「威馬遜」(รามสูร)一名是由泰國提供,是指當地神話的雷神。 威馬遜兩度出現臨岸急劇增強的情況,分別在橫過菲律賓中部及中國海南島前出現。按照登陸時強度計算,由於威馬遜以顛峰強度登陸海南,根據中國中央氣象台資料,威馬遜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風暴;而按照香港天文台資料,威馬遜則是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的最強風暴,亦平1979年颱風荷貝紀錄,成為吹襲華南(包括港澳地區)的最強風暴之一。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的七洲列島實測過程最低海平面氣壓為899.2百帕斯卡,為亞洲地區有史以來實測最低氣壓記錄,威馬遜以絕對優勢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此外,按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數據,威馬遜亦是首個於南海上空增強至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最高級別「五級颱風」的熱帶氣旋。 由於雷馬遜在菲律賓和中國造成嚴重傷亡和重大損失,所以在第47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在次年第48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通过由「博羅依」取代,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將格倫達除名。.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威馬遜 (2014年)

颱風尼伯特 (2016年)

颱風尼伯特(Typhoon Nepartak,國際編號:160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2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Butchoy)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個被命名的風暴。「尼伯特」一名是由密克罗尼西亚提供,是科斯雷著名的戰士。 尼伯特在2016年7月2日才生成、翌晨獲得命名,是自1998年熱帶風暴妮蔻兒以來,該區域最晚出現的全年首個獲命名熱帶氣旋。寂靜大半年的西北太平洋積聚極大能量,讓尼伯特不斷吸收,從而導致其強度爆發,終使這個西北太平洋年內首個獲命名風暴一躍成為該年第1個同時達到日本氣象廳颱風分級之「猛烈的」程度、韓國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強度的熱帶氣旋,屬最少近60年以來最強全年首個獲命名風暴。尼伯特以接近頂峰強度肆虐臺灣,令當地繼前一年的颱風杜鵑後,連續2年遭受達到臺灣中央氣象局「強烈颱風」級別之熱帶氣旋橫掃;此外尼伯特也刷新上一年颱風蘇迪羅的紀錄,成為中國福建省經濟損失最嚴重的風災,但此紀錄維持僅2個半月便旋即再遭颱風莫蘭蒂打破。.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尼伯特 (2016年)

颱風尼莎 (2017年)

颱風尼莎(Typhoon Nesat,國際編號:17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Gorio,菲律賓華語譯名:格里歐,--)是2017年第16個熱帶氣旋,也是第9個被命名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尼莎」(នេសាទ,國際音標:neisaːt)一名乃由柬埔寨所提供,意指捕魚,此名稱第3次使用,前兩次分別為2005 年及2011年,尼莎活躍於七月底,在菲律宾東方海面形成後,成為當年首個登陸臺灣的熱帶氣旋,之後經臺灣海峽進入中國大陸華南地區並減弱消散。.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尼莎 (2017年)

颱風巨爵 (2015年)

颱風巨爵 (Typhoon Koppu,國際編號:152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ndo,菲律賓華語譯名:蘭度)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4個被命名的風暴。「巨爵」(コップ)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巨爵座。 巨爵是一個強度相當猛烈,而路徑難以預測的熱帶氣旋。巨爵在登陸菲律賓呂宋前兩度快速增強,對當地構成重大威脅,而西風槽卻在巨爵橫掃呂宋之時打擊副熱帶高壓脊,結果原先高速逼近的巨爵登陸後卻緩慢移動,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風力之餘,更使當地暴雨連綿不斷,造成嚴重水災。北半球入秋後的西風槽向來詭譎難測,令巨爵於橫過呂宋時的路徑倍添變數,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巨爵穿越菲律賓時的預測路線落差巨大及搖擺不定,甚至在巨爵整個生命史內,從未出現路徑近乎一致的集合預報,每一次集合預報顯示的預測路線皆極為分散。各官方氣象報門預計巨爵肆虐呂宋後會北上侵襲臺灣,然而這預測未有實現,原因正是巨爵長時間徘徊呂宋附近一帶,導致其結構不斷遭當地地形磨蝕,而最終巨爵在呂宋海峽上空減弱為低壓區,其殘餘低壓區重返西北太平洋,並移至硫磺島附近後消散。由于巨爵在菲律宾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壞,所以在第48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被永久退役,由小熊替代,是指小熊座。.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巨爵 (2015年)

颱風巴蓬 (2014年)

颱風巴蓬(Typhoon Phanfone,國際編號:14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8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Neneng)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八個被命名的風暴。「巴蓬」一名是由老撾提供,是當地的一種動物。.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巴蓬 (2014年)

颱風布拉萬 (2012年)

颱風布拉萬(Typhoon Bolaven,國際編號:12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2,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Julian)為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五個被命名的風暴。「布拉萬」(ບໍລະເວນ)一名由老撾提供,是高原名稱,指老撾東南邊境與越南接壤的布拉万高原。.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布拉萬 (2012年)

颱風彩虹 (2015年)

颱風彩虹 (Typhoon Mujigae,國際編號:15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Kabayan)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0個被命名的風暴。「彩虹」(무지개)由北韓提供,正是指彩虹這種光學現象。 彩虹於路徑方面是一個典型的西進風暴,於菲律賓以東海域形成後,橫過呂宋並進入南海北部,吹襲華南,不過強度上則比各官方氣象部門預期猛烈,原先預計只達強烈熱帶風暴上限或颱風下限強度,最終彩虹卻發展為一股成熟颱風,更成為1949年以來,10月登陸中國的最強風暴,超越1964年颱風黛蒂之紀錄,並為海南島、廣東西部等地帶來嚴重破壞,「彩虹」一名因而在第48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上被通過永久退役,並改名為「舒力基」。強烈厄爾尼諾現象改變大氣環流,令南海北部於2015年風季自從7月颱風蓮花之後沒有熱帶氣旋活躍,香港、澳門、廣東西部、廣西、海南島等地罕有於夏季出現接近3個月不受熱帶氣旋吹襲的「空窗期」(當中香港更是1946年有紀錄以來首個8月至9月皆沒有風暴吹襲的風季),直至彩虹的來襲才令空窗期結束;而那一段空窗期亦成為彩虹強度超出各部門預測的原因,在這段空窗期中,南海積聚大量能量,彩虹受惠於這些能量,橫過南海時強度爆發。「彩虹」一名對上一次使用是在2009年,當年的熱帶風暴彩虹也是侵襲南海北部和華南地區,並同樣為港澳地區帶來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但強度就遠遠不及。.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彩虹 (2015年)

颱風利奇馬 (2013年)

颱風利奇馬(Typhoon Lekima,國際編號:132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82013)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十六個被命名的風暴。「利奇馬」()一名由越南提供,是樹名,其果實祇有一顆種子,果肉呈黃色,看來像一個蛋黃。.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利奇馬 (2013年)

颱風哈洛拉

颱風哈洛拉(Typhoon Halola,國際編號:1512,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01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Goring)為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五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二個風暴,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首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亦是自2000年來,繼2002年颱風伊利、颱風胡高、2006年颱風伊歐凱、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佩娃及熱帶風暴烏娜拉、2014年颶風金娜薇後,第七個以熱帶風暴以上強度從中北太平洋跨區至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哈洛拉

颱風獅子山 (2016年)

颱風獅子山(Typhoon Lionrock;國際編號:161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2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Dindo)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0個獲得命名的熱帶氣旋。「獅子山」一名由香港提供,是香港位於九龍和沙田之間的一座山,其山峰貌似獅子而得名。 獅子山是該年8月於西北太平洋至華南出現的巨大「季候風渦旋」系統下第6個生成的風暴、兩週內第4個吹襲日本的熱帶氣旋,而其形成位置在北緯33.1度,是21世紀以來生成位置最北的風暴,也是自1951年以來形成緯度第9高的熱帶氣旋;但與此同時,獅子山由日本以南海域以偏西南路徑移近琉球群島,與侵襲琉球群島後改向東北移近日本的典型轉向熱帶氣旋路徑剛剛相反,於西北太平洋上實屬罕見。獅子山南下期間曾與正在北上吹襲日本的颱風蒲公英產生「藤原效應」導致出現不規則行徑,巧合地上一次使用此風暴名稱的2010年同名風暴也受到「雙颱效應」影響而採取異常移動路線。於琉球群島東南面海域滯留期間,獅子山穩定增強為一成熟颱風,是該「季候風渦旋」內最強大的風暴;隨後獅子山急轉彎向東北推進,「回馬槍」再襲日本本州,最終成為睽違103年以來首個登陸日本東北地方東岸、直接侵襲東北地方的熱帶氣旋,登陸點更是史上所有登陸本州東岸的所有熱帶氣旋當中最北者,打破1913年三陸地方颱風之紀錄,獅子山挾帶之豪雨更在當地和北韓引發嚴重水災,北韓因而有過百人喪命。.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獅子山 (2016年)

颱風珊瑚 (2017年)

颱風珊瑚(Typhoon Sanvu,國際編號:17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72017)為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5個被命名的風暴。此名(粵拼:Saan1 Wu4,國際音標:)由澳門提供,顧名思義是居住在大海裡的海洋生物珊瑚,珊瑚乃一種堅硬物質,常用於裝飾物中。它是由無數細小的海產動物的骨骼積聚而成。.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珊瑚 (2017年)

颱風納坦 (2016年)

颱風洛坦(Typhoon Nock-ten,國際編號:162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30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Nina,菲律賓華語譯名:妮娜,)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此名稱由寮國提供,是一種鳥的名字。洛坦是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最後一個命名風暴,於12月下旬形成後急劇增強直趨菲律賓,並以較原先預期更高的強度,在圣诞节當日橫掃菲律賓中部,成為史上最晚達到相當於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五級颱風」強度的西北太平洋風暴。洛坦在菲律賓肆虐後移入南海中部,但強烈冬季季候風南下,結果不敵季候風而轉向西南並快速減弱。由於洛坦在菲律賓造成嚴重損失,所以已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新名稱由「軒嵐諾」取代之。.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納坦 (2016年)

颱風紅霞 (2015年)

颱風紅霞(Typhoon Noul,國際編號:15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6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Dodong)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風暴。「紅霞」(노을)一名是由北韓所提供,是指日落時紅色的天空。 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紅霞於5月4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第二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6號熱帶氣旋,僅次於1971年熱帶風暴貝貝的5月3日升格紀錄。而紅霞在5月9日傍晚被香港天文台升格為該部門之超強颱風,連同2月的颱風海高斯和3月至4月的颱風美莎克,這意味著2015年風季是2009年香港天文台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首個於5月或之前出現3個超強颱風的風季;紅霞亦是年內第2個達到日本氣象廳之「猛烈的」評級,和第3個達到「超級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紅霞的路徑符合「轉向型」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沿副熱帶高壓脊西行逼近菲律賓呂宋,之後繞過該高壓脊西側和改向東北直衝,掠過琉球群島及日本;但紅霞在轉向後的移速飆升至每小時90公里,是其西行速度的大約5倍,只消30小時便由臺灣東南面海域直達日本本州,速度之快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非常罕有。.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紅霞 (2015年)

颱風美莎克 (2015年)

颱風美莎克(Typhoon Maysak,國際編號:15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hedeng)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風暴。「美莎克」(ម៉ៃសាក់)一名由柬埔寨提供,即柚木,屬於脣形科柚木屬,闊葉喬木植物的一種,原產於南亞、東南亞等地,是世界知名的珍貴硬木,有「萬木之王」的稱號。 美莎克是北半球有氣象紀錄以來,1至4月最強的熱帶氣旋,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超越1989年颱風安迪的紀錄,中心氣壓亦比安迪低。美莎克亦是日本氣象廳有記錄以來,惟一一個在3月及4月達到「猛烈」颱風評級的熱帶氣旋。若依香港天文台評級,美莎克是當年第2個達到超強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第1個為2月颱風海高斯),顯示當年是香港天文台於2009年使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級別以來,首個於4月或之前出現兩個超強颱風的風季。雖然美莎克的移動路徑符合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的「西進型」風暴,由西北太平洋長驅直進,經菲律賓移入南海;但是這種路徑一般在6月至10月出現,美莎克於4月採取這種路徑,情況甚為罕見。結果美莎克成為2008年以來首個於4月進入南海北部的風暴,而當時的南海環境惡劣,危害熱帶氣旋的發展,美莎克最終在南海北部上空被東北季候風擊潰而減弱消散,情況類近於11月進入南海北部的熱帶氣旋。.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美莎克 (2015年)

颱風燦鴻 (2015年)

颱風燦鴻(Typhoon Chan-hom,國際編號:15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alcon)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号被命名的風暴。「昌鴻」(ຈັນຫອມ)一名是由老撾提供,即檀香,一種半寄生性植物,它獨特的安撫作用可以使人清心、凝神、屏除雜念,是修生養性的輔助工具。.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燦鴻 (2015年)

颱風白海豚 (2015年)

颱風白海豚(Typhoon Dolphin,國際編號:15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7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風暴。「白海豚」一名是由香港所提供,在此是特指中華白海豚,是當地的吉祥物之一,主要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白海豚生成初期走向飄忽不定,但隨後開始呈現西北太平洋「轉向型」風暴的路徑,先沿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北偏西移動,到達其西側後再轉向東北,直撲阿留申群島一帶,期間受冷空氣入侵而轉化為溫帶氣旋。 白海豚於5月9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最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7號熱帶氣旋,打破熱帶風暴解拉於1971年5月19日被命名的紀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5月16日將白海豚升格為該部門之「超級颱風」分級,翌日更評估白海豚的強度等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五級強度的標準,同時成為2015年第4個達到「超級颱風」的熱帶氣旋;白海豚與紅霞皆在5月達到5級強度,這也是有紀錄以來首次。此外香港天文台亦於當日評估白海豚達到該部門之「超強颱風」分級,連同紅霞、美莎克及海高斯,這使2015年風季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的風季。.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白海豚 (2015年)

颱風莎莉嘉 (2016年)

颱風莎莉嘉(Typhoon Sarika,國際編號:16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Karen,菲律賓華語譯名:凱倫,--)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1個被命名的風暴。「莎莉嘉」(សារិកា)一名由柬埔寨所提供,意指爪哇八哥。莎莉嘉是10月第2個影響華南地區的熱帶氣旋,先在菲律賓以東近海急劇增強並橫過呂宋,再於南海中部重新組織和掠過海南。此後其外圍雨帶與偏東氣流在珠江口一帶匯聚,更導致香港受豪雨影響,香港天文台自1992年設立暴雨警告系統以來,首次需要在10月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由於莎莉嘉在菲律賓造成嚴重傷亡和重大損失,所以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上遭除名,新名稱由「翠絲」取代之。.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莎莉嘉 (2016年)

颱風莫蘭蒂 (2016年)

颱風莫蘭蒂(Typhoon Meranti,國際編號:16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erdie)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莫蘭蒂」(Meranti)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意指柳桉樹,是一種高大的樹,木質較軟,是常用的建築材料。 莫蘭蒂是2016年西北太平洋最強的熱帶氣旋,更是21世紀西北太平洋海域第三強風暴,僅次於2013年颱風海燕和2010年颱風鮎魚。初時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均預期莫蘭蒂在臺灣以東海域轉向,然而隨後兩三日預報大幅向西調整,結果莫蘭蒂以海燕後最強颱風的姿態直撲呂宋海峽,成為又一個於中秋節前後重創臺灣、菲律賓巴丹群島、中國東南沿岸的熱帶氣旋,導致福建破200億人民幣經濟損失,打破同年較早前颱風尼伯特之紀錄,成為福建史上經濟損失最嚴重之風災。由於莫蘭蒂在臺灣和中國大陸造成嚴重損失,所以已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新名稱由「妮亞圖」取代之。.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莫蘭蒂 (2016年)

颱風菲特 (2013年)

颱風菲特(Typhoon Fitow,國際編號:132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Quedan)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十一個被命名的風暴。「菲特」一名由密克羅尼西亞提供,是一種美麗芬芳的花朵。該颱風對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達623.3億人民幣,僅次於颱風賀伯。由於菲特形成的倒槽降水使浙江全境出現罕見洪澇災害,所以在第46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遭除名,隔年決定由「木恩」取代之,其意為六月。.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菲特 (2013年)

颱風馬鞍 (2011年)

颱風馬鞍(Typhoon Ma-on,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82011,國際編號:110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neng)為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風暴。 “馬鞍”一名由香港提供,意指香港的馬鞍山,為香港的一座山峰,同時亦是香港沙田新市鎮之擴展部份。此風暴於被命名及發展為熱帶風暴,較為罕見,最近一次出現於2009年颱風環高。.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馬鞍 (2011年)

颱風鮎魚 (2016年)

颱風鮎魚(Typhoon Megi,國際編號:161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0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elen,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7個被命名的風暴。「鮎魚」(메기)一名是由南韓所提供,是一種在河流或湖泊裏常見的魚,嘴旁有長鬚,魚身大,它的出現令人聯想到快要下雨。此名稱為第3次使用,對上一次獲給予此名的2010年颱風--鮎魚曾經問鼎21世紀西北太平洋最強風暴,但3年後遭颱風海燕超越;該年鮎魚亦以頂峰強度橫掃菲律賓呂宋並造成嚴重破壞,但此名稱未被申請除名。此風暴成為繼颱風莫蘭蒂和颱風馬勒卡後,連續第3個影響關島和臺灣的熱帶氣旋,橫掃臺灣後再於中國福建省大舉破壞。.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鮎魚 (2016年)

颱風鸚鵡 (2014年)

颱風鸚鵡(Typhoon Nuri,國際編號:14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0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eng)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0個被命名的風暴。「鸚鵡」(Nuri)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是指一種身上有藍色冠羽的鸚鵡。 鸚鵡是一個巨大而又強烈的熱帶氣旋,是當年太平洋颱風季乃至全球的最強烈的熱帶氣旋之一。但由於系統離陸地較遠,所以對陸地的影響並不大,主要是在溫帶氣旋時期。系統源於關島附近的一個大型低壓區,10月28日20時,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其96W的擾動編號。系統又於10月30日發展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於10月31日發展為熱帶風暴,11月1日發展為颱風。系統於11月2日爆發式增強,迅速清空一個半徑不到15千米的細小風眼,並於當天晚上達到超強颱風強度,次日淩晨達到最高強度。鸚鵡於11月3日開始眼墻置換,強度逐漸減弱。系統於11月7日轉化為一股溫帶氣旋,又於11月8日早上再次增強至颶風程度風力,氣壓迅速下降至924百帕斯卡,七級風圈半徑逾3300千米,是全球史上最大風暴之一。溫帶氣旋鸚鵡的殘余雲系將寒潮帶到北美,導致北美出現歷史同期罕見的低溫極寒天氣。.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鸚鵡 (2014年)

颱風麥德姆 (2014年)

颱風麥德姆(Typhoon Matmo,國際編號:141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0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enry)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個被命名的風暴。「麥德姆」一名是由美國提供,是關島查莫羅語的大雨。.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麥德姆 (2014年)

颱風黃蜂 (2014年)

颱風黃蜂(Typhoon Vongfong,國際編號:141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9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Ompong)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九個被命名的風暴。「黃蜂」一名是由澳門提供,即黃蜂,一種長有翅膀且身體黑黃相間的昆蟲。由於被牠的螫針刺中會令人感到疼痛,所以人們都像恐懼颱風侵襲一樣害怕牠。.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黃蜂 (2014年)

颱風黑格比 (2014年)

颱風黑格比(Typhoon Hagupit,國際編號:14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Ruby),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十二個被命名的風暴。「黑格比」(Hagupit)一名是由菲律賓提供,即「鞭打」之意。.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黑格比 (2014年)

颱風范斯高 (2013年)

颱風范斯高(Typhoon Francisco,國際編號:132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6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Urduja)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十五個被命名的風暴。「范斯高」一名由美國提供,是查莫羅男人的名字。范斯高是2013年維持時間最長的颱風。.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范斯高 (2013年)

颱風蘭恩 (2017年)

颱風蘭恩(Typhoon Lan,國際編號:17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5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olo),是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1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蘭恩」一名由美國提供,是馬紹爾語的風暴之意。此名字為第一次使用,取代與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命名表產生同名衝突的韋森特。.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蘭恩 (2017年)

颱風蘇力 (2013年)

颱風蘇力(Typhoon Soulik,國際編號:13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7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uaning)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七個被命名的風暴。「蘇力」一名由密克羅尼西亞提供,是波納佩島傳統將領的銜頭。.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蘇力 (2013年)

颱風蘇迪羅 (2015年)

颱風蘇迪羅(Typhoon Soudelor,國際編號:15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3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anna)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命名的風暴。「蘇迪羅」一名是由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所提供,是波納佩島傳說中的酋長。 蘇迪羅是2015年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最強風暴,大多數官方部門均評定蘇迪羅比同年3月至4月的颱風美莎克及5月颱風紅霞更強,是日本氣象廳年內第3個評定達「猛烈的」程度的颱風,亦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年內第6個超級颱風,以及香港天文台於年內第7個超強颱風。其生命史內兩度發展「雙重眼壁」,對近年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而言甚為罕見。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蘇迪羅是繼1983年颱風艾比後,首個於8月份經日本氣象廳評估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達115節以上的熱帶氣旋。蘇迪羅橫掃塞班島及臺灣期間造成嚴重破壞,而隨後登陸中國福建省時亦為當地及鄰近的浙江省帶來破紀錄雨量;與此同時,港澳地區受蘇迪羅外圍的下沉氣流影響,令本已持續數日的熱浪加劇,香港更出現破紀錄的酷熱天氣。由于苏迪罗在北馬里亞納群島、臺灣和中國大陸造成严重伤亡及破壞,因此在第48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永久退役,並於翌年的第49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由「沙德爾」取代。.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蘇迪羅 (2015年)

颱風薔琵 (2015年)

颱風薔琵 (Typhoon Champi,‎國際編號:152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52015)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5個被命名的風暴。「薔琵」一名是由寮國所提供,取代2009年於東南亞造成重大傷亡的凱薩娜。.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薔琵 (2015年)

颱風薇拉 (1977年)

颱風維娜西太平洋自1959年至1989年間共有11個名為薇拉(Vera)的熱帶氣旋,本文僅指於1977年生成者。(Typhoon Vera,國際編號:77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ulang)是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 薇拉形成於北緯25度以北,是少處在此處生成又發展為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2006年後中國氣象局之超強颱風級別(最大持續風速可達51m/s)的熱帶氣旋;此外,薇拉於短短的48小時內由熱帶性低氣壓快速增強為強烈颱風,其環流面積極小(相當於半個臺灣)、發展迅速程度及V字型的路徑,亦均屬少見。《民國六十六年颱風調查報告》,1978年12月,中央氣象局《薇拉颱風行徑怪異 打破八十年來紀錄》1977年8月1日 中央日報.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薇拉 (1977年)

颱風蒲公英 (2016年)

颱風蒲公英(Typhoon Mindulle,國際編號:16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02016)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風暴。「蒲公英」一名為第3次使用,上兩次分別在2004年和2010年。此名(민들레)是由北韓提供,為一種盛產於朝鮮半島及日本關東地區的菊科蒲公英屬的植物。 在獅子山发展期間並移向日本前,西北太平洋再出現另一熱帶氣旋蒲公英。初時,蒲公英只是一個低壓區,加上受到附近的強烈垂直風切影響,令其發展緩慢。然而,當蒲公英離開了強烈垂直風切區時,蒲公英逐漸增強,繼續北上日本。這迫使仍在發展中的獅子山產生「雙颱效應」,使獅子山往南折返。最後,蒲公英以颱風的級別吹襲日本,重創關東地方及北海道等地,造成至少2死59傷。.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蒲公英 (2016年)

颱風暹芭 (2016年)

颱風暹芭(Typhoon Chaba,國際編號:16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1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gme)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8個被命名的風暴。「暹芭」(ชบา)一名為第3次使用,上兩次分別在2004年和2010年。此名由泰國所提供,指的是朱槿——一種生長於熱帶地區的花。.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暹芭 (2016年)

颱風杜鵑 (2015年)

颱風杜鵑 (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1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1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enny)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由中國所提供,指杜鵑花。此名稱為第3次使用,對上兩次使用分別是在2003年和2009年,當中2003年颱--風杜鵑曾肆虐華南並造成嚴重破壞。 杜鵑形成初期的發展非常遲緩,結構惡劣之餘更一度出現高低層分離的現象,但杜鵑在徘徊西北太平洋的同時重整環流,之後逐步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颱風,更是年內第10個達到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分級、第4個達到日本氣象廳颱風分級之「猛烈的」程度的熱帶氣旋。而杜鵑形成後不久,各個官方氣象部門均預測杜鵑轉向北上,移至日本以南海域,詎料不消多久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的預測便告翻盤,最終杜鵑以西北至西北偏西的移動路線直撲臺灣及中國東南部,並成為繼2008年颱風薔薇後,首個以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等級登陸臺灣的風暴。杜鵑橫掃臺灣及福建的路徑與同年8月的颱風蘇迪羅非常接近,但減弱速度卻遠超預期,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杜鵑登陸福建後3小時內便把杜鵑連降兩級。.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杜鵑 (2015年)

颱風泰利 (2017年)

颱風泰利(Typhoon Talim,國際編號:17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0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nnie,菲律賓華語譯名:拉妮)为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8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泰利」(Talim,國際音標:taˈlim)一名由菲律賓提供,意思為尖銳及鋒利。此熱帶氣旋是日本自1951年有紀錄以來,首個先後登陸本土4島(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的風暴。.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泰利 (2017年)

颱風派比安 (2018年)

颱風巴比侖(Typhoon Prapiroon,國際編號:18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8,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Florita)為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七個被命名的風暴。「派比安」(พระพิรุณ)一名由泰國提供,意思是雨神。.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派比安 (2018年)

颱風浪卡 (2015年)

颱風浪卡(Typhoon Nangka,國際編號:15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1個被命名的風暴。「浪卡」(Nangka)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意為波羅蜜。.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浪卡 (2015年)

颱風海馬 (2016年)

颱風海馬(Typhoon Haima,國際編號:16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5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win)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2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此名由中國大陸提供,是一種海洋動物。海馬是2016年吹襲菲律賓的最強風暴之一,也是10月第3個影響華南地區的熱帶氣旋。海馬導致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首次需要發出五號風暴信號,亦引致香港天文台及澳門氣象局21年以來首次在10月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為海馬在菲律賓和中國大陸造成嚴重損失,所以此名稱已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新名稱由「木蘭」取代。.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海馬 (2016年)

颱風海高斯 (2002年)

颱風海高斯(Typhoon Higos,国际编号:022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5W)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來影響东京第三強的熱帶氣旋,也是2002年的第21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海高斯發展於9月25日在北馬里亞納群島以東的熱帶擾動;在發展前幾天穩定向西北西方向移動,在9月29日達到巔峰;隨後海高斯減弱並轉向東北往日本移動,於10月1日在該國神奈川縣登陸,它在穿越本州島時減弱,並且在穿越北海道不久之後,10月2日海高斯轉化為溫帶氣旋,隨後通過库页岛,於10月4日消散。 在影響日本之前,海高斯在經過北馬里亞納群島北方時對該地產生強風,導致有兩個島嶼中斷所有對外交通;後來,海高斯在日本產生每小時161公里的陣風,共造成608,130棟房屋停電,有兩人颱風的侵襲中罹難;颱風使日本降下了346毫米的大雨;水淹沒了房屋,25艘船受大浪影響,造成一人罹難,該國的經濟損失為21.4億美元;總計該國共有五人罹難,隨後轉化後的海高斯繼續前往庫頁島,又造成七人罹難。.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海高斯 (2002年)

颱風海高斯 (2015年)

颱風海高斯(Typhoon Higos,國際編號:150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2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個被命名的風暴。「海高斯」(Higo)一名是由美國所提供,即查莫羅語之无花果(該詞彙之根源語言是西班牙語)。   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海高斯打破自1951年起,2月8日至13日這段「無颱空窗期」的紀錄。海高斯的最低氣壓亦超越1970年颱風南施的紀錄,成為有氣象紀錄以來北半球二月份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而海高斯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亦超越南施的每小時220公里(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  .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海高斯 (2015年)

颱風海鷗 (2014年)

颱風海鷗(Typhoon Kalmaegi,國際編號:14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uis)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海鷗」(갈매기)一名是由北韓提供,即海鷗。.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海鷗 (2014年)

颱風海葵 (2012年)

颱風海葵(Typhoon Haikui,國際編號:12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22012)為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一個被命名的風暴。「海葵」一名由中國提供,意思為一種形狀如花朵的海洋動物,此名字為第一次使用,替代2005年在中國造成嚴重災害而除名的颱風龍王。.

查看 中度颱風和颱風海葵 (2012年)

輕度颱風

輕度颱風(Tropical storm)是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對於熱帶氣旋的一種分級,即中心風速每秒17.2公尺(每小時65公里)至每秒32.6公尺之間,低於每秒17.2公尺的熱帶氣旋則稱為熱帶性低氣壓。此級別相當於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的熱帶風暴及強烈熱帶風暴。再進一級為中度颱風,亦即其他部門使用的颱風。 要注意的是,雖然此分級有官方英文譯名,但是中央氣象局在英文版本颱風發佈上卻未有使用,而是直接採用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的英文分級名稱。此級可對應世界氣象組織建議之「熱帶風暴」或「強烈熱帶風暴」,因此英文發佈上會因應熱帶氣旋的實測強度,顯示為「Tropical Storm」或「Severe Tropical Storm」。.

查看 中度颱風和輕度颱風

龍泉溪堰塞湖

龍泉溪堰塞湖為一座位於台灣台東縣池上鄉龍泉地區的一座天然湖泊,該湖泊屬於堰塞湖類型,現湖水已流放結束,回歸溪流狀態。.

查看 中度颱風和龍泉溪堰塞湖

蘇澳鎮 (台灣)

蘇澳鎮位於台灣宜蘭縣,在宜蘭縣的東南方,瀕臨太平洋,是著名的蘇花公路及臺灣鐵路管理局北迴線起點,也是蔣渭水高速公路的終點,是往東台灣必經的城鎮。有著名的冷泉——蘇澳冷泉。蘇澳港位於境內,供散裝貨輪以及中華民國海軍168艦隊使用。蘇澳鎮的南方另外還有南方澳漁港,是台灣重要的近海及遠洋漁業港口。 在北迴鐵路於1980年2月1日通車之前,蘇澳是聯繫北部地區與花東地區的交通輻輳。由於當時蘇花公路交通仍不甚便利,許多路段為單線雙向管制通車,往來花蓮耗時甚繁。因此,位於中繼點的蘇澳,成為重要的休息站,許多商家、旅館開設於蘇澳車站一帶,往花蓮方向的旅客在此休息,第二天換搭公路局(國光客運的前身)的班車。 北迴鐵路開通後,蘇澳面臨了經濟蕭條與人口外流的問題,人口數由全盛時期的六萬人一路移出至現今的數量。 然而,蘇澳得天獨厚的觀光資源,以及重要的軍港之戰略地位,也帶來了另一波的商機。拉法葉艦建軍後,海軍帶來龐大的消費力;冷泉、南方澳、白米木屐村的宣傳成功,更促使每年夏天可觀的觀光人潮。尤其蔣渭水高速公路通車之後,蘇澳成為高速公路終點,使得觀光客更是絡驛不絕。.

查看 中度颱風和蘇澳鎮 (台灣)

1969年太平洋颱風季

196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6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6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69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中度颱風和1969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1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1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11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在本條目中,「熱帶氣旋」章節列出所有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其他熱帶氣旋」章節則列出沒有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包括熱帶低氣壓,但不包括熱帶擾動)。本文中或許涉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熱帶擾動發出的編號(9xW)及評級,自2011年6月1日起,以往的評級POOR、FAIR及GOOD會改為LOW、MEDIUM及HIGH,因此6月1日之前的熱帶擾動採用前者,之後則採用後者。.

查看 中度颱風和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2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12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中度颱風和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5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中文譯名,而臺灣當地之中文譯名可能與其有所不同,故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中文名稱。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5年風季的熱帶氣旋明顯較強,該年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共13個),以及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風季。.

查看 中度颱風和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7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国大陆、香港、澳門所採用的中文譯名與臺灣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的資訊會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熱帶氣旋 |align.

查看 中度颱風和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颱風奧鹿

颱風奧鹿(Typhoon Noru,國際編號:17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72017,--)是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5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奧鹿」(노루,國際音標:no̞ɾu)一名由南韓提供,即東方狍,是一種性善良,體積細小,生活在荒野的森林裡的鹿隻,主要分布於在歐洲東部及亞洲的溫帶地區。奧鹿發展自2017年7月中旬於日本以東的一個低壓區,初期在良好環境下快速發展,於19日增強為熱帶低氣壓,3日後增強為熱帶風暴。其後奧鹿受東面的熱帶氣旋玫瑰牽制而逆時針轉向,但無阻奧鹿於23日增強為颱風。奧鹿吞併玫瑰後恢復西移路徑,強度一直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颱風和二級颱風下徘徊,直到31日急劇增強為五級颱風。 奧鹿以維持20日之久,成為西北太平洋有氣象史以來第三長壽的風暴,僅次於1972年超強颱風麗妲的25天紀錄及1986年颱風韋恩的23天紀錄。其活躍期間有另外6個風暴陸續形成,超越1967年颱風歐珀活躍時另有5個風暴形成的舊紀錄,成為西北太平洋有氣象史以來,風暴活躍期間周遭其他風暴形成最多者;而活躍期間有另外6個風暴陸續消散,為西北太平洋有氣象史以來,風暴活躍期間周遭其他風暴消散最多者。.

查看 中度颱風和2017年颱風奧鹿

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8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8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國大陸與臺灣採用的中文譯名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查看 中度颱風和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8年颱風杰拉華

颱風杰拉華(Typhoon Jelawat,國際編號:180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32018,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aloy,--),是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杰拉華」(Jelawat,國際音標:d͡ʒəlawat)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屬於淡水-鯉魚-類,常見於大河流。杰拉華在3月形成,配合2月的熱帶風暴三巴、1月的熱帶風暴布拉萬,成為自1965年及2015年以來,西北太平洋首次1至3月均有獲命名熱帶氣旋出現。杰拉華的強度大起大落,它曾經快速增強,在24小時內從熱帶風暴加強為超級颱風,風速急升130公里,更一躍成為有紀錄以來3月第4強熱帶氣旋。但其後又不敵風切變而急速減弱,一日內風速急降120公里,隨後逐漸轉化為溫帶氣旋。.

查看 中度颱風和2018年颱風杰拉華

亦称为 中颱。

輕度颱風龍泉溪堰塞湖蘇澳鎮 (台灣)1969年太平洋颱風季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2017年颱風奧鹿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2018年颱風杰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