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山堂 (臺北市)

指数 中山堂 (臺北市)

中山堂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是台灣第一個會展建築。其落成於台灣日據時期的1936年11月26日,當時稱為臺北公會堂,為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1945年,接管台灣的盟軍將公會堂更為現名,亦通稱臺北公會堂。1992年1月,該建築被中國華民國政府以「臺北公會堂」為名公告指定為第二級古蹟(今直轄市定古蹟)。.

70 关系: 南港線南海學園台北中山堂台北市中山堂台北公會堂台灣日治時期大稻埕 (電影)宋非我中山堂中山堂 (台北市)中山堂事件中山樓 (臺北市)中廣國樂團中國文藝協會中国抗日战争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中華愛國同心會中正區 (臺北市)二二八事件必娶女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員林事件王玨立法院第10屆金馬獎第11屆金馬獎第12屆金馬獎第13屆金馬獎第14屆金馬獎第15屆金馬獎第25屆金曲獎第26屆金曲獎第3屆金馬獎第4屆金馬獎第5屆金馬獎第6屆金馬獎第7屆金馬獎第8屆金馬獎第9屆金馬獎紀露霞西門地下街西門站魔法阿媽阿里山風雲蘇打綠演唱會列表蒲添生蔡瑞月臺北孔子廟臺北市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臺北市歷史臺北市文化資產臺北府城西門臺北公會堂臺灣光復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事件金馬獎金馬獎頒獎典禮金曲獎陳泗治李奇茂李幫助李抱忱板南線桑布伊欽差行臺漫畫台灣年史1982年臺灣2月24日 扩展索引 (20 更多) »

南港線

南港線為台北捷運營運中的路線,屬於高運量系統,全線皆為地下路線。南港線屬於板南線,與板橋線、土城線直通營運。.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南港線 · 查看更多 »

南海學園

南海學園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距離博愛特區約300公尺,為一匯集許多文教設施的區域。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總統蔣中正有感台北市區之文教設施空虛,並為推動民生主義之文化建設,遂指示教育部部長張其昀規畫興建五大社教機構,劃出台北植物園部分土地成立南海學園。 南海學園基地原為台北植物園前身「台北苗圃」之一部分,此外亦有建功神社、台灣工商品陳列館等日治時代建築。張其昀著手規畫後,交由蔣復璁把原來在臺中縣霧峰鄉的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中圖組遷至建功神社舊址,恢復國立中央圖書館,原台灣工商品陳列館與郵政電信宿舍則移建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此後,園區在50至60年代逐年擴張,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音樂研究所次第設立,始見規模,成為一處學術機構與政府機關林立的人文特區。今日則習將南海路園區週遭延伸的校園與各附隨機構統稱為南海學園。.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南海學園 · 查看更多 »

台北中山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台北中山堂 · 查看更多 »

台北市中山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台北市中山堂 · 查看更多 »

台北公會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台北公會堂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大稻埕 (電影)

《大稻埕》,外文名Twa-Tiu-Tiann,閩南語白話字Tōa-tiū-tiâⁿ,是2014年1月30日上映的臺灣電影,由葉天倫導演,豬哥亮、宥勝、簡嫚書、隋棠領銜主演。青睞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製作。.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大稻埕 (電影) · 查看更多 »

宋非我

宋非我(),本名宋憲章(或宋獻章連),又名宋集仁、蘭波里(或藍波里),是一位出生於臺灣臺北社子的新劇社會運動者。.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宋非我 · 查看更多 »

中山堂

中山堂是用以紀念孫文而常見的建築名稱。可以指:;臺灣.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山堂 · 查看更多 »

中山堂 (台北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山堂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中山堂事件

中山堂事件是1978年12月5日時,因為《中華民國國歌》所引發的一起政治衝突事件。其中在1978年年底臺灣將舉辦中央民意代表之選舉,當時黨外運動人士籌組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並且前往各地為黨外候選人助選;同時也提出「十二大政治建設」作為黨外候選人的共同政見,這包括有國會全面改選、省長及院轄市市長直接民選、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司法獨立和軍隊國家化等要求。之後黨外人士決定成立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總部,並且由立法委員黃信介擔任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總部的總聯絡人。在1978年12月5日下午2時,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召開「全國黨外候選人座談會及中外記者招待會」。 其中分別由立法委員黃信介、彰化縣國民大會代表候選人姚嘉文以及臺灣省議員黃玉嬌共同主持,並且邀請康寧祥、張俊宏發表題目《黨外人士對國家及人民的責任》和《新生代與民主政治》之專題演講;而參加座談會者包括有臺灣省議員、臺灣各地民意代表候選人、中外記者及各界人士,共計約有500人左右。而這次於中山堂召集全國黨外候選人座談會及中外記者招待會,成為中國國民黨撤往臺灣以後首次黨外人士一同聚集的最大規模之公開活動。然而在座談會開始並且準備唱《中華民國國歌》時,擔任司儀的蕭裕珍要求在場與會人士將歌詞中的「吾黨所宗」改為「吾民所宗」,以表示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人民共同信奉的主張、而並非只有中國國民黨擁有這一思想。 但是修改歌詞的要求隨即引起未受邀請而在場的《疾風雜誌》負責人勞政武、蕭玉井等人出面抗議,進而在中山堂內因為意識形態衝突而發生爭吵。之後勞政武因為試圖上臺發言而引起會場騷動,最後勞政武等人被一群支持黨外運動的群眾帶出場外。在這之後,黨外運動的集會活動為了避免再度發生因為修改歌詞所發生的糾紛,因此不再依照過往程序安排唱《中華民國國歌》的儀式。另外,由於黃信介在這次記者會上針對開放黨禁的正當性進行說明時,因為批評中國民主社會黨及中國青年黨是「國民黨廁所裡的花瓶」,.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山堂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山樓 (臺北市)

中山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陽明山的多功能會議設施,1965年10月動工、1966年11月12日竣工啟用,由修澤蘭設計,佔地約18,000平方公尺,外型的中式宮殿建築樣式為主要特色;樓高三層,內部設有可容納約1,800人的會議廳(中華文化堂)、與可容納2,000人的餐廳各一座。目前由國立臺灣圖書館轄下的陽明山中山樓管理所負責管理。 中華民國總統在1996年改由公民直選前,皆由國民大會代表選出,而中山樓正是國民大會遷臺後的主要開會場所;因此中山樓除歷經多次總統選舉,也是中華民國憲法歷次增修的會議所在地。中山樓建築亦常為新臺幣鈔券、郵票的主題圖像,為現版新臺幣壹百元紙鈔背面的代表圖像。.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山樓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中廣國樂團

中廣國樂團原本是中華民國最大電台廣播業者中廣公司下屬的國樂團,成立於1935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傳統國樂團,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1975年改名「中廣示範國樂團」、擴大編組為40人;2002年與中廣結束隸屬關係,部分團員另外成立「中廣新國樂團」。2007年12月底,負責人阮德君非正式地宣布中廣新國樂團停業。林正欣 (2016).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廣國樂團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藝協會

中國文藝協會,英文名稱:Chinese Writer's & Artist's Association 。是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早期相當重要的一個文藝團體。 在台灣文學史上,該協會與「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等文藝團體齊名。由張道藩、陳紀瀅、王平陵、尹雪曼,以及王藍等人發起,當時獲得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張其昀、教育部部長程天放、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蔣經國、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陳雪屏等的支持贊助,及文化界、新聞界的協力籌備,1950年5月4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召開草創成立大會。該協會長期配合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的政策,與其他親官方的民間文藝團體協力執行官方的文化政策。 該會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假臺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目的是聯合全國各地的詩人、詩刊、詩社,以推展詩道宏揚詩教為宗旨。.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國文藝協會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

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俄羅斯聯邦(通稱俄羅斯、俄國)之間的關係。1913-1949年,以俄羅斯為主體的俄羅斯帝國/蘇聯與中華民國有官方外交關係,期間多次斷交與復交。1949年10月3日,苏联是第一個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並與中华民国斷交的國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繼承苏联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但和中华民国於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雙邊在經貿等非官方的往來也如常。.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愛國同心會

中華愛國同心會,簡稱愛國同心會,是臺灣一個統派政治團體,于1993年在臺北市成立。早期稱擁護中華民國,但後來改公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一國兩制」方式統一臺灣,並反臺灣獨立、反对法轮功,支持共產黨,在各種活動拿著共產黨的五星紅旗台北市多地發生滋擾事件。每月固定於台北市西門町舉辦《和平統一論壇》,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路權,但經常受到台獨大旗隊滋擾與暴力相向,疑似台獨大旗隊佔地為王未曾申請西門町路權,台北市政府以及萬華分局漢中派出所未曾取締違法行為。.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華愛國同心會 · 查看更多 »

中正區 (臺北市)

中正區是臺灣臺北市的區之一,位於臺北市西南側,其涵蓋臺北府城大部份區域,為臺北市區較早開發的區域,也是台北都會區的核心,除了首都核心的博愛特區與中央政府機關多座落於此區外,加上本區內的臺北車站為全國最大交通樞紐,確立其政經中樞的特殊地位 2010年,臺北市政府配合舉辦花博而制定各區區花,中正區為木棉花,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中正區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必娶女人

《必娶女人》(Marry Me, or Not?),2015年東森電視自製戲劇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由邱澤、柯佳嬿、曾之喬、張懷秋領銜主演。本劇於2015年3月12日舉行開鏡儀式,6月6日至6月11日遠赴韓國釜山取景拍攝,6月14日全劇正式殺青,11月1日起於中視首播。而本劇獲得中華民國文化部103年度高畫質電視節目一般型連續劇補助新臺幣1,200萬元。.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必娶女人 · 查看更多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簡稱彰化師大、彰師大、彰師或師大,為彰化地區的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最早轉型的師範院校,前身為1971年創立的臺灣省立教育學院,共有進德校區和寶山校區兩個校區。現設有8個學院(含進修學院)、23個各學術領域之研究中心與數百個實驗室,以及附屬幼兒園、彰師大附工等附屬機構。以教育、語言科系立校,輔導、心理諮商、特殊教育與機電工程等領域則為全臺灣的發源地。該校以教育學、語言學、電機工程、運動競技等領域見長。 近年來彰師大與彰化基督教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中興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機構合作,跨足醫學研究,在分子免疫、自由基生物學以及癌症生物學等領域取得前瞻性研究成果,同時亦與臺北的國家實驗研究院在學術上有緊密的合作關係。未來也期待能夠與教育部爭取成立醫學相關科系。 彰師大在2008年設立語文中心,提供外籍人士進修華語以及本國人民修習外國語文,更辦理多益等多項語文檢定,同時也是臺灣推廣華語文的重要機構。.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查看更多 »

員林事件

員林事件,又稱員林血案,是一起在1946年發生於臺灣員林等地的衝突事件。.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員林事件 · 查看更多 »

王玨

王玨,原名王春陽,中華民國安東省安東縣人,臺灣演員、製片人暨導演。.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王玨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第10屆金馬獎

10屆金馬獎,又稱六十一年優良國語影片展覽暨金馬獎頒獎典禮,是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72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10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11屆金馬獎

11屆金馬獎,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73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11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12屆金馬獎

12屆金馬獎,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75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12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13屆金馬獎

13屆金馬獎,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76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13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14屆金馬獎

14屆金馬獎,1977年台灣與華語電影界的年度盛事之一,得獎名單於1977年9月30日公布,頒獎典禮於1977年10月30日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14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15屆金馬獎

15屆金馬獎,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78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15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25屆金曲獎

25屆金曲獎,亦稱「金曲25」,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共同主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協辦,臺灣電視公司、超級電視台和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共同承辦。參賽作品限於2013年以臺灣地區為首次發行地區之鐳射唱片(CD)或是正式公開的戲曲表演。 本屆流行音樂類獎項評審團總召集人為倪重華。2014年5月20日公布入圍名單,6月28日公布得獎名單。頒獎典禮由台視主辦,亦打算創下全數頒獎者僅為一人之先例,希望將典禮重點回歸到得獎者身上。典禮主持人為庾澄慶,星光大道主持人為楊千霈及區耕祥(DJ Dennis),黃子佼則擔任《金曲之夜》電視特輯節目主持人。本屆金曲獎開始,「入圍影片」、「舞台」視覺上突破以往的傳統方式,讓金曲獎更加好看,更是讓設計師們發揮的平台。 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獎項自本屆起移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專責辦理,原本的出版類17個獎項重新調整為出版類、戲曲表演類共13個獎項,總獎金也從原本的新臺幣215萬元提高到新臺幣250萬元,其中最佳年度演出獎獎金達新臺幣50萬元。葉綠娜、柯基良分別擔任出版類和戲曲表演類評審團總召集人。2014年6月30日公布入圍名單,8月9日於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由超視直播,曾寶儀、李小平擔任頒獎典禮主持。.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25屆金曲獎 · 查看更多 »

第26屆金曲獎

26屆金曲獎,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共同主辦。參賽限2014年臺灣地區為首次發表地區之作品。2015年5月18日公布流行音樂獎項入圍名單,台視主頻聯播新聞台的《1500整點新聞》,自當日15:05起直播入圍名單記者會。 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獎項於2015年7月2日公布入圍名單,8月1日晚間7點在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中天娛樂台於8月2日晚間6點播出頒獎典禮。.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26屆金曲獎 · 查看更多 »

第3屆金馬獎

3屆金馬獎,又稱五十四年度國語影片展覽及優良國片頒獎典禮,是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65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3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4屆金馬獎

4屆金馬獎,又稱五十五年度國語影片展覽及優良國片頒獎典禮,是由中华民国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评选活动,為1966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4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5屆金馬獎

5屆金馬獎,又稱五十六年優良國語影片展覽暨金馬獎頒獎典禮,是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67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5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6屆金馬獎

6屆金馬獎,又稱五十七年優良國語影片展覽暨金馬獎頒獎典禮,是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68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6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7屆金馬獎

7屆金馬獎,1969年中華民國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表揚年度傑出華語電影作品與電影工作者。.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7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8屆金馬獎

8屆金馬獎,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70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8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第9屆金馬獎

9屆金馬獎,由中華民國官方舉辦的國產電影評選活動,為1971年台灣與華語電影業界的年度盛事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第9屆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紀露霞

紀露霞(),台灣女歌手,擅長台語流行音樂歌曲。原名邱秋英,1961年結婚後從養父的姓改名為紀秋英。1965年獲得第二屆台語片影展最佳歌唱獎,也因金馬獎沒有設立個人歌唱獎項,使她成為臺灣唯一電影歌唱獎得主;2017年第28屆金曲獎獲頒「特別貢獻獎」。.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紀露霞 · 查看更多 »

西門地下街

西門地下街(Ximen Mall)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和中正區區界處,是臺北市境內眾多地下商店街之一。有別於一般地下街,該街目前因商店進駐率不佳,目前唯有臺北市立圖書館西門智慧圖書館使用其部分店面,主要服務功能為提供民眾圖書雜誌服務,進入民眾需使用台北市立圖書館借閱證刷卡方能進入,借還書為自行操作機器的無人圖書館,故部份指示牌已改為智慧圖書館。部份區域做為辦公室使用,如台北捷運公司行車處第二車務中心辦公室。.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西門地下街 · 查看更多 »

西門站

| 西門站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萬華區交界處,為台北捷運板南線(南港線、板橋線)、松山新店線台北捷運(新店線此時稱作小南門線區間、松山線)交會的捷運車站。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過去亦曾於此處「名義上」設有西門車站;現在設有「西門緊急停靠站」地下設施,提供列車發生事故時方便停靠疏散旅客,臺北捷運黃線可以攜帶自行車,它營運前,有攜帶自行車的旅客從板南線轉或要轉板南線的旅客,得這站轉乘,未來可以從板橋站轉乘臺北捷運環狀線。.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西門站 · 查看更多 »

魔法阿媽

《魔法阿媽》片頭將「魔」的注音符號刻意標示為「ㄇㄨㄛˊ」,而非原有的「ㄇㄛˊ」。是由王小棣所執導/監製,漫畫家麥仁-杰-負責劇中造型設計與分鏡,史擷詠擔任配樂,文英替動畫人物配音的1998年所上映台灣動畫電影。 作品預算高達4000萬,且仿效迪士尼製作方式以真人表演來進行配音後,再繪製動畫畫面。本片內容以祖孫互動與台灣民間信仰為主題,上映後在台灣社會取得迴響。.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魔法阿媽 · 查看更多 »

阿里山風雲

《阿里山風雲》,是一部由張瑛及張徹導演,上映於1949年的劇情電影。該片的插曲包含〈高山青〉等作品。.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阿里山風雲 · 查看更多 »

蘇打綠演唱會列表

本列表仅包括蘇打綠的售票演唱会,不包含跨年表演/签唱会/Live house。.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蘇打綠演唱會列表 · 查看更多 »

蒲添生

蒲添生(),是一位出身臺灣嘉義市的雕塑家。他的岳父是陳澄波。.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蒲添生 · 查看更多 »

蔡瑞月

蔡瑞月是一位臺灣的舞蹈家,也是現代舞在臺灣的倡始者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蔡瑞月 · 查看更多 »

臺北孔子廟

臺北孔子廟,又稱大龍峒孔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保安里的孔廟,由鹿港辜家、陳悅記家族獻地,自臺灣日治時期的1925年開始規劃,以替代臺北府文廟,建物占地約四千多坪,1927年動工,1939年竣工。建築為泉州風格,總工程師王益順,1990年代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國曆9月28日教師節的秋祭釋奠禮時,政府官員會派代表祭祀,並有仿效明朝制度的佾舞。.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北孔子廟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

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簡稱太平國小),原名為大稻埕公學校與太平公學校。太平國小是台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國民小學之一。.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

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簡稱蓬萊國小,是一所位在臺北市大同區的市立國民小學。該小學的最初前身大稻埕公學校女子部成立於1898年。.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歷史

臺北市歷史包括臺北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到現代國際性的大都市的歷史過程。 臺北市歷史可追溯至清代1709年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亦可从1884年臺北府城建城算起。事實上,依照考古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早在7,000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市區內的圓山與芝山岩等地已有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 約2,000年前,臺北市中山區出現了圓山文化,該文化與之後生活於臺北盆地的平埔族有極深的淵源。 而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不過,在此段時間,並沒有精確的文字記錄可供後人按年計月地細數臺北歷史史事。這種情況直至17世紀有其文字記載後,才有所改變。.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文化資產

臺北市文化資產是臺北市各級古蹟與其他文化資產。本表表列原則如下:.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北市文化資產 · 查看更多 »

臺北府城西門

臺北府城西門,正式名稱為寶成門,是臺北府城的五座城門之一。西門由於連結艋舺商圈,因此取「寶物成就」之意,盼維持艋舺的流通興旺而得名。 西門擁有臺北府城城門中最華麗的雙層樓閣,泉惠南商人捐建,也是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1905年台灣日治時代市街改正的拆牆過程,因為拆毀此門後的民意反彈,致使台灣總督府拆除其他四座城門的計劃叫停。因此西門成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唯一被拆除殆盡的城門。舊址旁設有「西門印象」裝置藝術,供民眾認識西門的歷史點滴。.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北府城西門 · 查看更多 »

臺北公會堂

#重定向 中山堂 (臺北市).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北公會堂 · 查看更多 »

臺灣光復

臺灣光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其從大日本帝國接手統治臺灣與澎湖群島的歷史事件的稱呼蘇瑤崇, ,國史館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9月,標誌著臺灣日治時期的結束、以及戰後時期的開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宣告投降。9月2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軍向同盟國投降,命令中規定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越南北部的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蔣中正將軍投降,蔣中正隨後委派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為其負責受降事宜的全權代表,何應欽則委派陳儀將軍為其在臺灣受降的代表。擔任降方代表的臺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照《一般命令第一號》之規定於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向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簽署受領文件。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為紀念,「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其詞亦有另一說法,表示是緣自1946年8月由臺灣仕紳籌組的「臺灣光復致敬團」。 「光復」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把失去的收回」,中華民國政府視此次事件為臺灣自清朝割讓予日本後復歸中國統治,因而以此稱之;非光復論者則認為當時的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軍事佔領臺灣。由於戒嚴時代結束以來臺灣的本土思想漸盛,加上二戰後台灣主權歸屬的爭議,以及從臺灣主體性出發的歷史觀點,現今對於「臺灣光復」的說法有不同的見解。.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灣光復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事件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事件是指1947年2月27日,因為圓環緝煙事件而不滿的民眾包圍專賣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遭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射擊。這次事件導致當時局勢更加惡化,原先的請願懲兇運動轉變成為對抗行政長官公署的行動,且進而激化省籍衝突。.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事件 · 查看更多 »

金馬獎

金馬獎(英語譯名:Golden Horse Awards,簡寫為GHA)是臺灣的電影獎之一,為全球第一個華語電影獎,旨在獎勵華語電影創作與發展,不僅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獎,也是華人電影業界年度最受矚目的盛會之一,同時與金鐘獎和金曲獎並稱為臺灣三大娛樂獎,合稱為「三金」。1962年創始時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Chiang Ying-ying.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金馬獎 · 查看更多 »

金馬獎頒獎典禮

金馬獎頒獎典禮,是每年10月至11月間於臺灣所舉辦的華語電影頒獎典禮,最高獎項為金馬獎。.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金馬獎頒獎典禮 · 查看更多 »

金曲獎

金曲獎(英語譯名:Golden Melody Awards,縮寫為GMA)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音樂獎,也是華人地區兼具榮譽及影響力的大型音樂獎勵活動之一,與金馬獎、金鐘獎並列為臺灣三大娛樂獎,合稱為「三金」。於1990年首次舉辦,每年頒發一次。現今獎項分為「流行音樂」(簡稱流行類)與「傳統暨藝術音樂」(簡稱傳藝類)兩大類別,兩者分開舉辦頒獎典禮,流行類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傳藝類則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金曲獎 · 查看更多 »

陳泗治

陳泗治 (),是一位出身臺北士林的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他的作品特色為其明顯的民族及鄉土色彩。他的全部作品被收錄於鋼琴教育家Maurice Hinson的著作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 (《鋼琴家演奏曲目指引》),並在其中與貝多芬、蕭邦等名家的作品並列。呂泉生曾稱他為「偉大的完人」。.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陳泗治 · 查看更多 »

李奇茂

李奇茂,()本名李雲台,1925年3月22日出生於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李家莊(今利辛縣),1949年隨國民黨軍撤退來台,畢業於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今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應用美術學系)。早年因應黨國政策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多創作具戰鬥文藝特色的作品,後陸續投入台灣民間風土與人物的采風,以及實驗性的新水墨畫創作,晚年雲遊四海舉辦畫展,獲獎無數,是台灣水墨畫界的戰後第一代代表性畫家。.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李奇茂 · 查看更多 »

李幫助

李幫助,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社子人,女權運動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也是全臺第一位女牧師與道生神學院創辦人。.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李幫助 · 查看更多 »

李抱忱

李抱忱(),筆名飽塵、疲兮,是一位出身河北保定的音樂教育家。.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李抱忱 · 查看更多 »

板南線

板南線,路線代碼為BL,路線代表色為藍色,是台北捷運一條營運中的路線。依興建期間與階段營運所使用的路線名稱,又可分為'''南港線'''、'''板橋線'''和'''土城線'''三個路段,這三個路段是以西門站、府中站為分界,西門站以東為南港線,西門站到府中站為板橋線,府中站以南為土城線。 板南線為台北捷運路網中首條東西向路線,也是全路網運量最大的路線,連結了板橋、台北、南港三座三鐵共構車站。過去台北捷運公司曾以藍線的名稱整合原本是獨立定名的南港線與板橋線,但又同時將列車實際上是直通運行的這兩條路線合稱為板南線,並在土城線通車後仍持續使用此名稱,僅在正式場合時分開敘述、或合稱南港-板橋-土城線。另外,該路線也有板土線、土板南線或板南土城線等新聞媒體或民間私下的稱呼方式。在頂埔站通車時,由於板南線的新北端已經延伸到土城頂埔,新北市長朱立倫提議是否改名城南線,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表示是否改名為土南線。 由於台北捷運的路線系統在松山線通車後路線不再有重大變革,配合此路線的通車,台北捷運公司於2014年10月11日宣布重整營運路線的名稱與編號,回歸初期規劃時的原始設計。其中「板南線」的路線名因使用已久、廣為民眾所知悉而不進行更改,但另行增加數字編號,稱為5號線。後2016年10月,再度變更路線編號,取消數字改採用英文編碼做識別,板南線依路線顏色-藍色之英文縮寫為「BL」。.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板南線 · 查看更多 »

桑布伊

桑布伊·喀達德伴·瑪法琉(卑南語:Sangpuy Katatepan Mavaliyw,漢語:盧皆興,是一位出身臺東卡大地布喀達得伴氏族瑪法琉家族的卑南族歌手。.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桑布伊 · 查看更多 »

欽差行臺

欽差行臺,是清德宗光緒18年(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zh-cn:台; zh-tw:臺-灣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而興建的行館,鄰近於臺灣巡撫衙門。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改為「籌防局」。日治時期前期充作「臺灣總督府」,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業文物館。原址位於今臺北市中山堂附近,設有「清布政使司衙門舊址」紀念石碑一座,部分建築於1932年遷至中正區南海路-zh-cn:台; zh-tw:臺-北植物園內西側,是全臺灣僅存的衙門建築,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欽差行臺 · 查看更多 »

漫畫台灣年史

《漫畫台灣年史》是台灣日治時期的在臺日本漫畫家國島水馬所畫的漫畫。最先於1931年1月17日出版發售,1940年在臺灣各地巡迴展出,之後前衛出版社於2000年推出加入臺灣史學者戴寶村解說的復刻版。本作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臺灣歷史漫畫,內容是1895年~1945年的臺灣大事紀。謝里法.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漫畫台灣年史 · 查看更多 »

1982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1982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月24日

2月24日是阳历年中的第55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310天(闰年则还有311天)。.

新!!: 中山堂 (臺北市)和2月24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