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中国断代史系列

指数 中国断代史系列

中国断代史系列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断代史系列专著,该套书始编于20世纪50年代,系列书籍涵盖了自中国史前文化至清朝,被称为“断代体裁的完璧之作,跨越世纪的历史巨著”。.

目录

  1. 21 关系: 南炳文夏朝宋朝屠蜀岳飞中国君主列表中国传说时代三皇五帝三苗二里岗文化二里頭文化商朝王玉哲穆天子傳西周鲧禹治水資治通鑒胡厚宣河南龙山文化有仍氏

南炳文

南炳文(1942年1月—),河北省廣宗縣人。明史研究專家。 19年歲全縣高考第一名,1966年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先後在中國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南開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工作。1971年至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主持中國通史陳列明清史部分之內容設計。198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至2000年任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客座教授。現為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天津市政協常委。著有《南明史》、《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等。 N.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南炳文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夏朝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宋朝

屠蜀

屠蜀,是指中國明末清初之際四川人口的驟減現象,戰亂是重要原因。南明兵部职方司郎中欧阳直在其著作《欧阳氏遗书》中云:「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这是农民军領袖張獻忠和入关之后的满清军队在四川的连年征战有关。根據《燼餘錄》記載:「今統以十分而論之,其死於獻賊(張獻忠)之屠戮者三,其死於搖黃之擄掠者二,因亂而相殘殺者又二,飢而死者及二,其一則死於病也。」四川人口被大規模滅絕,是農民軍、清軍、明軍和張獻忠等勢力混戰的最終惡果。 清初時以「湖廣填四川」來解決四川人口的缺口。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曹树基博士指出,從崇禎初年起,四川全省陷入無休止的戰亂當中,在這個過程中大約有685萬人死亡,50萬人殘存。.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屠蜀

岳飞

岳飛,字鹏举,中國相州汤阴(今中國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谥武穆、後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與金军進行過数百次大小战斗。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紹興和議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皆被害。宋孝宗即位后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元修《宋史》記載: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岳飛傳》。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高宗「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著有詞作《滿江紅·寫懷》。其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岳飞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中国君主列表

中国传说时代

传说时代,又稱傳疑時代,是指依靠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在汉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到后來才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中国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三皇五帝

三苗

三苗,出自缙云氏,是中国漢族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古國名,也被称为有苗、有苗氏、苗民,是炎黃集團的平民。 三苗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戰國時人認為上古三苗部落位於古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战国策·魏策》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但也有观点认为上古三苗位于今河南省境内,钱穆在其书《国史大纲》中言至三苗:“……后被舜、禹征伐,驱至甘肃境内,魏策吴起之言曰:“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后世误谓在湖湘之间。惟洞庭、彭蠡地位既左右互易,又古衡山不指湖南,且不当在三苗北。古河域亦有名彭蠡者(见吕氏春秋爱类、淮南人间训)。江北汉水流域亦有名洞庭者(楚辞所咏洞庭是也)。春秋河东有茅戎,又有陆浑蛮氏,亦称戎蛮子。杜注云:“在河南新城县。”苗与茅、蛮同声。古三苗疆域大率南北以此为度,正与虞、夏壤地杂处。舜、禹驱逼苗民,渐迁而西,所谓“竄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也。若三苗在湖湘间,不应驱至今甘肃境。旧说又谓:三苗,姜姓之别。尚书吕刑言及苗民制刑,吕国河南南阳,正古代四岳姜姓居地,本古昔苗土,顾引以为戒尔。(范氏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其国近南岳。”汉人多指南阳衡山为南岳也。)”。王玉哲-《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 三苗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时,三苗部落就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了堯的部落聯盟。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驩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尧时,因為三苗反对尧禅位于舜,於是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又有不服,舜于是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传说中三苗是一个较为先进的部落,三苗就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墨子·兼爱下》载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时的誓师之词。禹又与不服的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便鲜见三苗的活动了。.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三苗

二里岗文化

二里岗文化又作二里冈文化,是以代表遗址,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考古文化。二里岗遗址又称郑州商城,最早發現於1951年。二里岗分为下层、上层二层,下层为早、上层为晚,二层以下又各分为早、晚二期,总共四期。二里岗文化的绝对年代晚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夏中后时期文化)以及偃师商城遗址(先商或早商文化),而早于安阳殷墟遗址的晚商文化。多数观点认为二里岗文化是先商文化(即成汤灭夏前的商部族),少数观点认为二里岗文化是夏文化。 後續研究發現,二里崗遺址的城牆為周長約為,牆基厚度推估約為,高度約。城外有大型工作坊,包含骨匠坊、陶藝坊,和兩間銅作坊。可能與新石器時期的龍山文化一脈相承。 二里崗文化的銅藝技術衍生自早期二里頭文化,其銅器的使用範圍較二里頭文化廣,品質也較均一。.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二里岗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是以中国中原地区為核心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该史前文化分布于晋南、豫西,时间跨度约为前21世纪~前17世纪。其中一期至二期(前2080年~前1590年)属新石器时代,而三期至四期(前1590年~前1300年),属青铜时代或早商(约成汤时期)时期。 二里頭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北直山西省臨汾—晋城一線,東南至安徽省阜陽一帶,南抵湖北省北緣隨棗走廊,西達陜西省丹水、渭南乃至西安地區。.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二里頭文化

弃,姬姓,名弃,又称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后人称之为农稷帝君、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稷神,是中国歷史上周部落的姬姓始祖。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相传今陕西咸阳市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另外赐姓姬氏。 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所以他叫“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相传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中条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後人称之为农稷帝君、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稷神,是中国传统史籍记载的周人姬姓始祖。周人崇后稷为「祖靈」、「稷神」,以郊礼祭祀。.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弃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商朝

王玉哲

王玉哲(),字维商,河北衡水深县人。先秦史专家。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北大文科研究所硕士。曾受聘于华中大学,湖南大学等,50年代以后一直执教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弟子中不乏专家学者,如朱凤翰等。 王玉哲是中国著名的先秦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上古史纲》、《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古史集林》等。 W W Y.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王玉哲

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又名《周王遊行》,作者不詳,约成書于战国时期,記周穆王巡遊事。西晉時出土,經當時人整理分為五卷,今本將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一卷併入,共六卷。《穆天子傳》是《汲塚書》中唯一流傳至今的一種。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不凖盜掘先秦魏國古墓(可能是魏襄王或魏安釐王之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竹書。經荀勖、衛恆、束晳等人整理成《汲冢書》七十五篇。《穆天子傳》前五卷詳細記載周穆王在位時率師南征北戰的盛況,也記述了周穆王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等八匹好馬,御者造父,伯夭作嚮導,在十三年至十七年進行了一次西--崑崙山的遠行,越過漳水,行程九萬里,以觀四荒,北絕流沙,見到西王母,又驱驰陰山、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葱岭等地,最後一卷抒寫了周穆王對其美人盛姬的執著情愛和刻骨相思,稱《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穆天子傳》有別於《左傳》的歷史傳記體裁,以日月為序,雖名為傳,實屬編年,是以周穆王的活動為中心的實錄性散文。《隋書·經籍志》最早歸列為“起居注類”。但神話色彩強烈,胡應麟稱之“小說濫觴”。姚际恒以為《穆天子传》为伪书,法国学者沙畹甚至以为穆天子并非周穆王,而是指秦穆公。西晉時著作佐郎郭璞為《穆天子传》作注,清檀萃有《穆天子传注疏》,丁谦有《穆天子传地理考证》,顾实有《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初稿曾由孙文“披览笔削,允为题序行世”,岑仲勉评论谓:“其书瑕瑜参半,欧陆之拟议,无非强书本就己见,不足据也。”今人王貽樑、陳建敏有《穆天子傳匯校集釋》。 据历史学家杨宽考证,穆天子傳源自于西方河宗氏少数民族传说,后被魏国史官整理成书,其内容历史和神话混杂。但随着对西周青铜器金文的研究,证明书中许多内容有历史依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穆天子傳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西周

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中国漢族先民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授命于舜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鲧禹治水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資治通鑒

胡厚宣

胡厚宣(),河北保定望都县人,著名甲骨文学家、殷商史学家。.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胡厚宣

河南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是指河南省境内的龙山文化,按照当今地理政区范围划分考古文化的名称。虽然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但因龙山文化覆盖面积大、跨越年代广、文化内涵丰富、内部类型的分歧争议较多,这种中立性的称呼还是一直被考古学界采用。河南龙山文化的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发展。 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有洛阳王湾(王湾类型)、临汝煤山(煤山类型)、登封王城岗、陕县三里桥 、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岗、安阳后冈等。可以按照在河南省内的位置分成豫西、豫中、豫东、豫北、豫南五类。其中豫北、豫东类型与冀南河北龙山文化和鲁西山东龙山文化相似,豫西、豫中与晋中、晋南的山西龙山文化相似。在河南地区发现的陶鬶、磨光黑陶折腹盆、罐形杯、鬼脸足鼎等器物,都显示出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而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譬如方格纹、绳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也被山东龙山文化所吸收。 河南省北半部处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屡历洪水灾难,在龙山文化晚期,黄河泛滥,洪水对下游的影响比中游要大,豫北、豫东河南龙山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等下游文化在这个时期出现文明退化现象,城郭规模缩减,制陶技术退化。而黄河中游的豫西、豫中河南龙山文化以及晋中、晋南山西龙山文化转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其Ⅱ、Ⅲ期类型被认为是二里头文化的雏形,因此被王玉哲、晁福林等学者归入夏文化中。.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河南龙山文化

有仍氏

有仍氏又作有任氏,上古“任”、“仍”通假,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到的氏族部落。 夏朝君主相的妻子缗来自有仍氏。夏朝的“无王”四十年时期,相遭到东夷族首领寒浞之子浇的杀害。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牆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有仍氏相传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另说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

查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和有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