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4 关系: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印度崛起,印度经济,南海爭議,台灣歷史學會,台獨黨綱,复兴之路 (电视政论片),大国外交,大国崛起,天安门金水桥恐怖袭击案,姚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國即將崩潰,中國因素,中國製造,中国奇迹,中国威胁论,中国世纪,中国和平崛起,中国模式,中国治世,中美关系,中華人民共和國貧富懸殊,中華民國歷史,中菲关系,三一二國道,亚洲四小虎,亨利·基辛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與諾貝爾獎,伊邪那美景氣,強國人,周强,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月29日,萬人大遊行,共有核武器,四不一沒有,珠海學院,理查德·李·阿米蒂奇,纳伦德拉·莫迪,罗伯特·佐利克,美國反中情緒,美国外交,習氏狼條脊甲,華語電影,非核三原则,駐日美軍,解僱部門,马克斯·博卡斯,让美国再次伟大,... 扩展索引 (24 更多) »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是弗朗西斯·福山1992年的一部著作,根据他1989年发表在国际事务期刊《国家利益》上的论文《历史的终结?》扩充而成。福山在书中提出,西方國家自由民主制的到来可能是人类社会演化的终点、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此論點稱為「歷史終結論」。.
印度崛起
由於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以及其快速增長的經濟和軍事領域,使印度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新興的力量,是潜在超级大国。隨著印度军事实力的成长,印度已經擁有核武器、洲際彈道導彈、兩艘航空母艦,而且還成為全球第四個成功開發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印度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計劃)的國家。 在太空領域上印度也有著不少成就,例如它的月船1號和火星軌道探測器兩個太空探測器項目,都顯示印度正一步一步努力邁向世界大國之列。.
查看 中国崛起和印度崛起
印度经济
印度經濟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之一、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以IMF公佈的全球購買力平價(PPP)數據,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以美元作為貨幣單位的GDP計算,印度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並且一直保持著高速度增長。因此,許多專家均預測直至2050年印度將會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之後的經濟體,並且與美國經濟總量相等。在成長速度方面,印度在2014/15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7.3%,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藉資訊科技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援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製藥、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龐大。 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人口數量龐大,人口可能在2020至2030年間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其人均收入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龐大的人口和貧窮人口數量使印度面對嚴重的貧富懸殊。貧窮仍是印度急需解決的問題,官方估計,2006至2007年印度有25%人口屬於貧困人口。.
查看 中国崛起和印度经济
南海爭議
南海爭端指南中國海周边的幾個國家因為對於該海域的部分島嶼的主權归属、海域划分和相关海洋权利的聲索產生重疊從而發生的衝突。涉及該爭端的國家及地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汶萊、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越南。 南中國海領土爭端包括南沙群島(見南沙群島主權爭議)、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主權糾紛、北部灣海上邊界問題以及其他地區的爭議。後來有關位於印尼和馬來西亞附近的納土納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也被歸類進該爭端範圍中。各個國家出於自身利益,希望控制自己所主張擁有主權的島嶼的實際控制權,其中包括島嶼附近的專屬經濟區和捕撈地帶。由於懷疑南中國海的油氣蘊藏十分豐富,當事國也紛紛加入爭奪行列。其他一些爭奪該地區主權的理由有重要的航運通道,戰略控制等。 香格里拉對話是相關國家為解决該地區爭端和衝突的一個重要平臺。則是各國間為協調亞太地區的安全問題的另外一個重要平臺。 2013年,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案,控告中國的九段线主张和海洋执法活动違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國,日本等域外國家相繼介入,令南海爭議由地區提升至國際層面。.
查看 中国崛起和南海爭議
台灣歷史學會
台灣歷史學會成立於1995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2000年5月由內政部核准正式登記。該學會是由一群認同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之歷史學者所組成,其宗旨在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提昇歷史學研究並推廣歷史教育。該學會強調台灣的多元文化與台灣民族主義,並經常就歷史教育表達意見。現任理事長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何義麟。.
查看 中国崛起和台灣歷史學會
台獨黨綱
台獨黨綱指台灣政黨民主進步黨於1991年10月13日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通過修訂黨綱中的一個條文,其草案係由創黨黨員林濁水等起草。一般外界容易以為該條文是一個單一文件,事實上僅是黨綱中的一條,描述台海現狀,並揭示該黨追求通過公民投票,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理念。 .
查看 中国崛起和台獨黨綱
复兴之路 (电视政论片)
《复兴之路》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的一部介绍中国近代史的政论片。与《大国崛起》是姐妹篇。纪录片共六集,于2007年10月5日在CCTV-1首播。播出期间(10月8日),CCTV开通了“复兴论坛”以配合纪录片与中共十七大。與此同時,在军事博物馆還舉辦了主題為《复兴之路》的展览。.
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一词是用以形容1990年代开始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变化趋势。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查看 中国崛起和大国外交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級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50分钟。 本片播出后,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该电视片采访的名人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肯尼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耶鲁法学院教授布鲁斯·阿克曼、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马来西亚前首相馬哈迪等。 由于片中涉及诸多政治敏感内容,《大国崛起》在首播后引起巨大轰动,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创造了一个月内重播两次的纪录。韓國教育放送公社和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亦于2007年引进和播出该片。,天下杂志.
查看 中国崛起和大国崛起
天安门金水桥恐怖袭击案
天安门撞桥事件(或称金水桥事件;中国大陆官方定性后称之为“10·28”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是一起于2013年10月28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天安门城楼前的汽车袭击事件。事件中共有5人丧生,其中3人在事发吉普车内随汽车的燃烧当场死亡,其他2人分别是来自菲律宾和广东的游客。该事件之后被中国警方称为“重大事件”,并称其为北京地区发生的首宗“恐怖袭击事件”。 “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称对吉普车冲撞天安门事件负责。 2014年6月24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电视专题片《恐怖主义的网上推手》,该电视专题片首次披露了该事件的现场监控视频。.
姚人多
姚人多(),臺灣外省人,籍貫浙江,出生於臺灣臺中,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及社會學家,研究歷史社會學,主要領域為日本殖民臺灣史與傅柯理論,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姚為民主進步黨黨員,曾任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以及總統府副秘書長,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查看 中国崛起和姚人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问题,从二十一世纪长程的角度看可被视作各种全球性社会问题的缩影。尽管有过去几十年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中国所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则远没有得到缓和或解决,還有更甚者將中國發展引發的經濟問題曾引申為中國體制崩潰的依據。随着媒体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经济改革中各种新问题的出现,许多矛盾甚至显得比以前更为尖锐。中国今后是否能够成功地采取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获得稳定而持续的发展,不仅对中国本身、而且对世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巨大的意义,例如中國持續三十年不停滯的經濟成長已經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與學習浪潮。而目前與未來能見證的事件即有:政府腐敗、貧富差距與中國近期未來少子化的問題都將是中國黨國體制是否能維持的關鍵任務。.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从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执政理念,取代先前提出的“振兴中华”理念。2002年中共十六大,胡锦涛就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以后对其内容加以发展。2012年中共十八大,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在此基础时提出中國夢构想。.
中國即將崩潰
《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是2001年美籍華人章家敦發表的著作,英文版在2001年8月由藍燈書屋發行,中文版在2002年由雅言文化發行,是跟眾多的看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前景的樂觀著作成對比的聳動預言,預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體制因種種問題而將在少至五年、大至十年內崩潰,稱為「中國崩潰論」。跟日本中嶋嶺雄的「中國分裂論」論點相近。.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國即將崩潰
中國因素
中國因素,國際政治名詞,起源於外國因素一詞,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其勢力範圍內,對外國的內政干涉,利用政治與經濟力量,影響其他國家的外交與內政,因而造成對自由,人權與民主的普世價值遭到嚴重破壞,中國因素現今已影響不少亞太區國家。 21世紀後,因應中國崛起與中國模式而產生,中國政府認為這是一種反中或反華的論述。.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國因素
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MIC;又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製造,Made in Republic of China)是中國生產產品標籤。 國產一般就是指中國大陸自有品牌的產品。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政府和企業等相關主體一直努力擺脫中國製造的廉價形象。.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國製造
中国奇迹
#重定向 中国崛起.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国奇迹
中国威胁论
中國威脅論,是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霸權主義對世界各國的民主、和平、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造成嚴重威脅的論點。該論點一般認為起源於西方國家及日本。.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
中国世纪
#重定向 中国崛起.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国世纪
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的政治用语,自2003年开始面对国际对中国军力大幅提升而提出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的主点是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是对世界有利,而且中国不希望跟其它国家有军事冲突。 做為基本國策,中國有望能打破冷戰格局,一方面與美國合作,一方面支持多個大國,完成世界多極化的目標。強調大國合作而不是以大國責任為基調的崛起,歷代殖民主義者如西班牙、法國,帝國主義者如英國、日本,超級大國如蘇聯與美國均輸出人民風俗、政治體制、軍事力量、意識形態等,這也是世界首次只有中國特別提到國家沒有把以上當作目標,並強調對外關係保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則,不過因為不干涉原則會導致世界的亂局,也造成了西方認為中國是不負責任的大國、變相的封閉主義這種輿論的產生。.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一種國際上民間創造的名詞,從未有官方正式文件認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改革开放开始,尤其是在六四事件后,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模式。以計劃經濟、国家干预市场的手段保证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政治和外交领域,也有其不同于以往的发展道路中國模式也被一些學者稱為北京共識。 以西方價值觀來評斷認為民主、自由與人權受到抑制,也产生了類似西方的权贵资本主义的发展,被西方一些媒體認為是一種政治上的獨裁政體與國家資本主義的混合體。.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
中国治世
中華治世(Pax Sinica), 是指在中國霸權控制底下維持和平的時期。東亞歷史上曾出现數段中華治世時期,中國以軍事和經濟上的強勢影響力,在其勢力觸及的地域維持了相對和平。.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国治世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指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被称为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 1784年,刚获得独立不到半年的美国就派中國皇后號到中国进行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于1844年与美国签署了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此后又签了《中美天津條約》、《辛丑各國和約》等条约。1908年,美国根据《辛丑条约》退还了部分清政府的庚子赔款,该款项被用于留美预备学校的建立。1913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美国促使日本归还山东主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助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和内战。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臺湾后,因冷战继续受到美国的军事支持。而统治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与美国长期处于对立与隔绝状态,甚至在朝鲜半岛及越南爆发战争。后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逐渐“解冻”。1972年尼克松访问北京,1979年美国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宣布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断交,终止与其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82年八一七公报发表,与此前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合称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充满摩擦与坎坷的时期。但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文交流与地方合作以及国际事务等领域展开了广泛交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称其目的是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统一的中国;而美国的目的是作为全球领袖,同时保持国家安全与全球军事、经济霸权地位。因此,即使中国大陆实现改革开放,美国从中得利,但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存在。中国强大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扩散,将会威胁美国的地位。美国希望通过利用朝鲜问题、钓鱼臺争议、臺湾问题、南海争议、藏南问题以至局部经济制裁(反倾销调查)、间谍黑客攻击等多方面遏制中国崛起。 当前,两国关系十分复杂,既非完全的敌人又非正式的伙伴,敌对与合作并存。多数人认为中美两国在历史上没有领土争议的包袱,美国在科技上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但政治上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新定位和表述。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現時中國將兩國關係稱為“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而中美两国则被部分西方学者称為两国集团(G2)或中美國。.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貧富懸殊
中華人民共和國貧富懸殊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中,个人收入和财富不均衡的现象。中国曾经奉行社會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体系,在后来逐渐走向市场经济。與其他開發中國家不同,中國內地的特点是城鄉的差距明顯,都市內的貧富差異得到政策控制,因此城市貧民只集中於城中村,但也導致了物價偏高的情況,而鄉村雖然獲得普遍的扶貧補助,房價卻因為人口流出而持續低迷,加劇了經濟競爭力的低落和人口外流,居住吸引力面臨嚴重不足。.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華民國歷史
中菲关系
中菲關係即是中國和菲律賓之間的關係。菲律賓歷史上的蘇祿蘇丹國曾經和中國建立朝貢關係。菲律賓獨立後,曾與中華民國建交,並與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處於敵對狀態,北京當局也拒絕承認馬尼拉政府,並把菲律賓共產黨建立的政權稱為人民政府。直至1970年代,菲律賓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邦交,互派大使。菲律賓、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聲稱擁有南中國海(菲稱西菲律賓海)諸島的主權,雙邊關係則由於主權爭議及其相關事件(黃岩島事件、菲律賓訴中國案)而陷入低潮。.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中菲关系
三一二國道
《三一二國道》(China Road: 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a Rising Power),又稱《三一二公路》,是一本旅遊類傳記。 作者為資深英國記者齊福德()。描述作者在中國從東部繁華的上海到西部窮鄉僻壤農村,直到新疆的烏魯木齊所看到的故事,該書在路途旅行中訪問了汽車司機,性工作者,藏族,古蹟導覽,農民及維吾爾族等在中國各地所生存的人,試圖為中國的未來背後找到一系列的解答。 本書獲得台灣天下雜誌2010年好書推薦。.
查看 中国崛起和三一二國道
亚洲四小虎
亚洲四小虎(Tiger Cub Economies)是指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四国,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1990年代都像19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突飞猛进,因而得名。可惜的是,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这四小虎未能像四小龙一样打稳经济基础,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欠下国际货币基金会大笔债务,經濟成長受到制約;马来西亚则实施多项硬性保护国家金融体系的货币管制条例;而在印度尼西亚,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也间接引发了当地的排华事件,影響了外商的投資。随后几年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虽然進步显著,但與亚洲四小龙相比,亚洲四小虎仍有許多嚴峻的社會分配、政治管制、宗教和基礎建設的問題必須解決。2010年代后亞洲四小虎稱號媒體较为少用。.
查看 中国崛起和亚洲四小虎
亨利·基辛格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本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尔(Heinz Alfred Kissinger),) ,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裔外交官,与越南政治家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並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在这段时期内,他倡导缓和政策,使美苏之间紧张的关系得到缓解,並在1972年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促成了中国的开放和新的战略性的反苏中美联盟的形成。 基辛格被公认为是国际政治学均势理论大师,其理论重点关注在美苏两级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即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基辛格理论为西方在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源;典型的表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和里根的外交政策之中。.
查看 中国崛起和亨利·基辛格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與諾貝爾獎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與諾貝爾獎”,是一则經网络谣言誤導的中國历史事件。此一謠言主張「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理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成果,由於政治因素未能獲獎。 此事為当时的「中國公民無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提供了陰謀論素材,內容謬誤但廣為人知。.
伊邪那美景氣
伊邪那美景氣(いざなみ景気)是日本2002年2月開始到2008年2月間一次經濟緩步復紓的時期,但是此一時期能否稱為「景氣」經濟學界爭論很大,經濟學人雜誌認為這是一次少數資方經濟復紓,多數勞方卻經濟衰退的成長期,所以日本也使用「第十四次循環」的中性名稱為名。.
查看 中国崛起和伊邪那美景氣
強國人
强国人,是中國內地與香港矛盾時代香港流行的網絡語言,原意為「來自強權国家的人」,也被台湾人、海外华人(包括大陆背景的海外华人)用来讽刺某些中国大陆人。 此名词諷刺中國大陸政府宣傳中經常使用的字眼“強國”(包括官方媒體《人民日報》開辦“強國論壇”網站)並將此與一些大陸人在境外(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海外)出現不文明舉動、不遵守當地法律及習慣,或表達傲慢觀點的行为做為聯繫,諷刺部分大陆人認為中國已是“強權國家”而傲慢對待其他國家和地區及当地居民,卻同時表現出落後和不文明的習慣或觀點。.
查看 中国崛起和強國人
周强
周强(),湖北黄梅人,西南政法大学民法专业毕业,法学硕士。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十六至十九届中央委員。曾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中国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及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大法官。.
查看 中国崛起和周强
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月29日,萬人大遊行
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月29日,萬人大遊行」是香港的一次遊行示威活動,為一連串反國民教育科運動之一,於2012年7月29日下午3時由維園到添馬艦新政府總部,由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主辦,目的是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共有核武器
共有核武器(Nuclear weapons sharing)指無核武國家被納入有核武國家的盟邦式保護傘下,希望藉以免除被核武攻擊的可能性。名義上該有核國提供象徵性的核武共同指揮權,並在演習時有可能提供核武掛載於被保護國的武器平台上進行軍演,有可能長期佈署核武於該國的駐軍基地。.
查看 中国崛起和共有核武器
四不一沒有
四不一沒有是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第十任總統的就職典禮上發表的“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这是陈水扁政府針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重要言論,亦曾是陳水扁代表當時作為執政黨的民主進步黨對中國大陸政府就兩岸立場的明確表態。.
查看 中国崛起和四不一沒有
珠海學院
海學院(Chu Hai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簡稱CHCHE)是香港一所具有學士學位頒授資格的認可專上學院,同時與台灣、中國大陸或海外大學合辦課程,開辦一系列學士、碩士、博士課程。 因其名稱與位於廣東省的珠海市同以「珠海」一詞起名,外界容易將兩者混淆。唯據官方指出,學院1947年創校並取名珠海,乃冀學生能若「珠」之晶瑩璀璨,如「海」之浩蘊深藏,比起1979年才建市的珠海市更早起用「珠海」之名,與珠海市除名稱相近外沒有任何關係。該校更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私立大專院校。.
查看 中国崛起和珠海學院
理查德·李·阿米蒂奇
查德·李·阿米蒂奇(Richard Lee Armitage,),美国小布什政府时期任副国务卿,是當時美国国务院第二号人物。.
纳伦德拉·莫迪
纳伦德拉·达摩达尔达斯·莫迪 (નરેન્દ્ર મોદી,Narendra Damodardas Modi,),印度政治家,现任印度总理。他自2001年10月至2014年5月担任古吉拉特邦第一部長。2014年印度大选获胜,当选第14任印度总理。.
查看 中国崛起和纳伦德拉·莫迪
罗伯特·佐利克
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ruce Zoellick,)生於伊利诺伊州内珀维尔,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贸易代表、美国副国务卿和世界银行行长。.
查看 中国崛起和罗伯特·佐利克
美國反中情緒
美國反中情緒自十九世紀後期就已經存在,其中包括黃禍論和冷戰期間的麥卡錫主義。現代美國的反中情緒是中國崛起的產物。反中情緒或反華是一個政治術語,指對中國(現一般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外交政策、文化等其他領域的反對甚至敵視的態度。.
查看 中国崛起和美國反中情緒
美国外交
美國外交是指美國与世界其他国家、國際組織、企业和其他公民等交往的方针政策、过程和形成的关系。根據美國國務院簡介,美國外交的目標是要建立和維持一個更民主、更安全和更繁榮的世界,以实现美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此外,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称其政策目标为:“出口管制,包括核技术和设备的不扩散;促进与外国的商业交流和保护美国海外商贸;国际商品协定;国际教育;保护美国海外公民。”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援助一直是国内外引发争议、褒贬的主题。.
查看 中国崛起和美国外交
習氏狼條脊甲
習氏狼條脊甲(學名:Rhyzodiastes xii),一種昆蟲,屬於,在中國海南島發現。這種小型甲蟲數量稀少,有念珠狀的觸角,居住在樹皮及腐木中,食用腐化後的樹皮。命名人為王成斌博士,在2016年6月17日發表在動物學期刊Zootaxa上。種名來自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這是生物學上首次以中國國家領導人之名來命名新物種。由於名稱敏感,在中國互聯網上已無法用中文搜索到關於此甲蟲的內容。.
查看 中国崛起和習氏狼條脊甲
華語電影
華語電影是指用華語製作的電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現今華語電影發展由中國大陸、香港、澳门、台灣以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漸次形成各自系統文化。 首部華語電影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第一部黑白無聲電影《定軍山》。隨後在上海與香港有更多華語電影拍攝,其中香港(港产片)更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华语梦工场”、“东方之珠”。國際及兩岸三地間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地的華語電影也在不斷地融合、互補、發展之中。 而為了表揚大中華的電影工作者,兩岸三地每年都舉辦多個電影獎,其中:中国大陆金鸡獎、百花奖、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被視為華人電影界的三大最高榮譽。.
查看 中国崛起和華語電影
非核三原则
非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為日本政府於1967年所宣布之防衛政策。.
查看 中国崛起和非核三原则
駐日美軍
日美軍(United States Forces Japan,在日米軍,簡稱USFJ)是用以泛稱並且根據美日安保條約第六條而駐留在日本國内的美國軍隊。駐日美軍司令由美國空軍第五航空隊司令兼任,階級為空軍中將。.
查看 中国崛起和駐日美軍
解僱部門
解僱部門源自日本的特有職場現象,指企業將想開除的員工全部調至一個專屬的部門,下令每天進行折磨性或羞辱性工作,以讓勞工自行提出辭職。.
查看 中国崛起和解僱部門
马克斯·博卡斯
克斯·博卡斯(Max Baucus,),美國民主党籍政治人物,曾擔任美國參議員長達35年,前任美國駐華大使。.
查看 中国崛起和马克斯·博卡斯
让美国再次伟大
“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縮寫:MAGA)是一些美国政治家使用的競選口號。第一次是在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隆納·雷根使用。後來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又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使用。.
查看 中国崛起和让美国再次伟大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縮寫:CPTPP),原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縮寫:TPP),最初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係的自由貿易協定,旨在促進亞太區的貿易自由化。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第一條一款三項(Article 1.1.3)規定:「本組織支持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促進自由化進程,達成自由開放貿易之目的。」 2017年1月23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簽署行政命令,美國正式退出该協定。同年11月11日,该协定凍結約20條文並改組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2018年1月23日,各國代表決定將於同年3月初在智利簽署該協定。同年3月8日簽署儀式在智利聖地牙哥舉行,由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及越南11個國家共同簽署。.
蘇起
苏起(),原名永鑫,別號永昕,生於中華民國台中市,曾任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九二共識這一名詞的創造者。.
查看 中国崛起和蘇起
邓小平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后由啟蒙老師改名邓希贤。中国四川省广安州协兴乡(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人,祖籍江西吉水,在法国勤工儉讀期间参加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後留學蘇聯並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复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认领导地位。1978年至1983年,任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至1989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至1987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至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一生未担任中国国家元首、中国政府首脑,或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但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11月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一职前,普遍认为他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予以确认。直到今天他定下的政治及經濟路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仍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官方评价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称他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称以其部分政治理念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具体来说,他的提议包括“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其政策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每个中国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推动的改革还缔造了新兴超大城市深圳市。他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查看 中国崛起和邓小平
自由與繁榮之弧
自由與繁榮之弧(日文:自由と繁栄の弧;英文: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與時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於2006年所倡議已和日本同樣具有尊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基本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s)的國家進行合作的價值觀外交政策方針(Value Oriented Diplomacy)。這項構想被外界認為隱含有聯合自由民主制國家以抗衡、牽制、圍堵中國、俄羅斯等國之意涵。李明峻,,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009/秋季號,頁 51-72, 自由時報, 2007年8月23日, 自由時報, 2007年9月6日 2012年12月,再度出任首相的安倍晋三另行提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的構想,號召籌組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四國菱形連線」共同對抗中國崛起的威脅,但並未獲得美國響應。.
查看 中国崛起和自由與繁榮之弧
臺灣問題
台湾问题在台湾又称統獨議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國共內戰后,關於臺灣的政治体制及主權歸屬争议。台湾问题背景为兩個中國政權关于主權、領土以及政權合法性的争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对彼此的主权声索,彼此宣称拥有对方全境之主权,其中台澎金馬未來政治前途的争议最为尖锐。其通常被稱為“兩岸問題”,也有“台湾議题”、“台湾(政治)地位问题”等多种称呼。 台湾问题是兩岸關係的一部分,因双方皆认为海峡两岸关系的不同现状将造成不同之未来,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便曾提出「以民促官」的统战政策;而中华民国也在1990年代于李登辉总统治下提出國家統一綱領,以谋求中国的统一。 台湾问题主要幾種见解包括:维持两岸分治现状,一方将或被另外一方统一,和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面推行九二共识及盼望以一国两制统一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则主张一國良制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并以一中各表呼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民主進步黨執政時則因台灣主體性的主張而淡化統一論述,但仍強調中華民國存在於台灣的現實。.
查看 中国崛起和臺灣問題
金灿荣
金灿荣()生于湖北武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学家、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查看 中国崛起和金灿荣
金正恩
金正恩(,) 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現任第三代最高领导人,目前兼任朝鲜劳动党委员长、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和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2012年至2016年间的黨內職稱是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其军衔为元帅。 金正恩於2010年9月27日及9月28日分別就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和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在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權位僅次於父親金正日,當時的黨內排名也僅次於包括總書記金正日在內的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被認為是承繼政權的第一步。其父金正日逝世後,在完全接任金正日空缺下來的職位之前,朝鮮官方已開始稱金正恩為黨政軍的最高領導人,象徵其第三代領導人的地位確立。 金正恩於2012年4月11日和4月13日分别出任勞動黨第一書記和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並將勞動黨總書記和國防委員會委員長職務永久保留給金正日。2016年5月的朝鲜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获推举为党委员长,2016年6月的最高人民会议上获推举为国务委员会委员长。 2012年7月17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委员会、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决定,授予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金正恩有两个大学学位:金日成綜合大学的物理学学位和金日成軍事綜合大學的步兵指揮官和炮兵學学位。 金正恩自2018年3月起多次訪問中國,三個月內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陸續進行了3度會面。金正恩稱讚習近平總書記是朝鮮非常尊敬和信賴的偉大領導人。 2018年4月27日朝韓首腦會晤,金正恩於东八区時間上午8時30分跨越北緯38度的軍事分界線與韓國總統文在寅會晤,成為朝韓停戰65年後首位踏入韓國領土的朝鮮領導人。 金正恩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於2018年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的朝美首脑会议。.
查看 中国崛起和金正恩
陸柏赫
柏赫(Klaus Rupprecht,)是一名已退休的德國外交官,在30餘年的外交生涯內,曾於德國外交部及葡萄牙、巴西、美國洛杉磯、加拿大多倫多、北京及台北等海外地區的德國駐外代表機構中服務,所擔任過的職位包括駐多倫多總領事,以及德國在台協會創立後第一任處長。.
查看 中国崛起和陸柏赫
林毅夫
林毅夫(),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宜蘭縣,原名林正義,後改林正誼,後再改為林毅夫。現定居於北京,與妻子陳雲英育有兩名子女,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级副行長。 林毅夫由國立台灣大學轉入陸軍軍官學校,為第44期步兵科畢業,後於1978年取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79年擔任金門馬山連連長駐守福建金門時泅水离台至廈門,1982年取得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1993年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共同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後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毅夫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至第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十届全国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副部长级),並於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現名世界科学院)院士。.
查看 中国崛起和林毅夫
核武器擁有國列表
前全世界一共有8個主權國家已經成功試爆核武器,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內容則認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為「核武器擁有國」,其中各國成功獲得核武器的先後次序分別為美國、俄羅斯(繼承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自從1972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訂之後,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北韓3个未簽署該條約之國家也陸續展開自己的核武器計劃。北韓雖曾於1985年正式同意《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然而在2003年宣布退出協議內容。此外以色列也被廣泛認為具有核武器的存在,但以色列政府則一直拒絕證實或者否認這一消息,不過也曾經間接透露已經進行了核武器試驗。對於這些已經確認擁有核武器或者被廣泛認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時候也會將它們稱作「核武俱樂部」。.
民工
民工,也称为农民工、外来工,指的是为了工作从农村移民到城市的人。“民工”是中國改革開放前便出现的称谓,源自於九一八抗战时期中的民兵,被尊称为“民夫”、“民妇”,大陆解放(和平时期中)改稱为民工。早期民工工作时离土不离乡或短期离乡,而“农民工”称谓是由改革开放后,众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后出现,农民工长期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外来工”则带有地方色彩,由农民工所在地的本地人对他们的称谓。.
查看 中国崛起和民工
法蘭西斯·福山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美國作家、政治經濟學者。其父出生於芝加哥,為第二代日本裔,並於芝加哥大學修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其母為京都大學經濟學系創始人河田嗣郎之女儿。福山本人大學就讀康乃爾大學,並獲得文學士(主修古典文獻與政治),並於哈佛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師從塞缪尔·P·亨廷顿。.
查看 中国崛起和法蘭西斯·福山
洪哲勝
洪哲勝(英文名:Cary S. Hung,),台灣獨立運動及中國民主運動的長期參與者和支持者,出生於台灣台南縣,現旅居美國紐約市。.
查看 中国崛起和洪哲勝
湯馬斯·佛里曼
湯馬斯·洛倫·佛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是一位猶太裔美國新聞記者、民主黨人、專欄以及書籍作家,並是普利茲新聞獎的三屆獲獎者。 佛里曼出生於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的市郊,自高中時即開始編輯校刊。1975年從布蘭迪斯大學畢業,主修地中海地區事務。接著他接受馬歇爾獎學金(Marshall scholarship)的資助,東行往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學習中東政治,並取得碩士學位。其中阿拉伯裔的教授影響了佛里曼終生的觀點。目前擔任《紐約時報》Op-Ed(时事评论文章、通常放於報紙社論的隔頁)的專欄作家。他的專欄主要關切國際關係,在週三與週五刊出。佛里曼以提倡以巴和平、阿拉伯世界現代化與全球化而受到矚目,偶而會提及這些議題背後潛藏的危機。他的書從中立、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的觀點提出國際政治的不同面向。.
查看 中国崛起和湯馬斯·佛里曼
朱锋
朱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和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IISS)非居住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协会理事、北京市第9-10届青联委员。 專長國際關係理論,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1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英国杜兰大学、日本信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查看 中国崛起和朱锋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查看 中国崛起和海峽兩岸關係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英語譯名:Cross-Strait Service Trade Agreement 或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簡稱CSSTA),是海峽兩岸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第四條所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2011年3月,兩岸的經貿業務主管部門開始展開服務貿易磋商並達成共識。2012年8月9日舉行的兩岸兩會第八次高層會談上,雙方同意在達成關於該協議文本和市場開放項目的共識後正式簽署。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中國大陸上海市舉行第九次高層會談並簽署該協議,也向外界公布了开放清单。 在臺灣,由於部分人士擔憂該協議可能使臺灣在經濟與政治上更受中國大陸操縱,加上民眾對國民黨政府的政策長期傾斜中國大陸欲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疑慮和不滿,導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存查爭議與太陽花學運的發生,也使該協議在台灣社會造成廣泛的爭議和討論,2016年民進黨政府再度執政後,兩岸服貿協議被擱置至今,尚未生效。.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是德國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的經典著作。這本書是由兩篇文章組成,上篇談〈問題〉,下篇談〈禁欲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倫理觀〉,全書分成五個章節。.
日本与朝鲜半岛关系
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是指日本与朝鮮半島两地域上从古至今的政权与人民间的关系。 日本與朝鮮半島同屬漢字文化圈,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兩地人民亦交往頻繁,日本天皇也曾納朝鮮人為妃,故現時日本皇室具有百濟血統。但日本過去曾經數次入侵朝鮮,如萬曆朝鮮戰爭,而1910年到1945年間更入侵並殖民統治了朝鮮半島。由於歷史緣故,韓國人在教育上普遍仇視日本人,就算是日本和大韓民國建交以後也不例外,常有獨島等領土爭端。但另一方面由於兩國同是美國的盟友關係,對於朝鮮核問題和中國崛起等事件南韓和日本又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合作來與美國共同應付這個局面。在2002年時,日本與韓國曾共同舉辦過世界盃足球賽。.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改革由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推动,在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提出。這一決策改变了中国大陆自1949年后经济上逐渐对外封闭的情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高速发展。 1978年前,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资源。改革开放以两个阶段引进市场经济原则。第一阶段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进行,主要涉及废除农业集体制度、对外资开放本地市场和允许本地企业家开创事业,但大部分工业仍然由国家拥有和营运。第二阶段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进行,其政策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国有企业承包制度,政府不再控制物价,并废除部分保护主义政策。尽管如此,国家仍然控制银行业和石油工业等基本行业。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的市场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7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私募市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占世界经济1%到现在的15%,仅次于美国的21%,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世界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家;现在中国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查看 中国崛起和改革开放
愤青
憤青最初指中國大陸的激進中國民族主義者(尤其是年青人)。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縮寫,也是當前中國的網絡語言中的流行詞彙,另有糞青、FQ、狗糞青等變體稱呼,一般學者認為憤青是一群不滿社會現狀的網民。“愤青”亦可泛指任何持激进主张或言行激愤的年青人。 愤青最早指在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中国的叛逆青年。邵氏電影公司在1973年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這稱呼。雖然「憤怒青年」一詞略帶貶義,但也有名人承認自己是。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並在1990年代中後成為流行詞,四個字的原稱反而不常用。 憤青通常具有較強烈的本土民族主義信念,特別喜歡被稱為愛國主義信念,且具有較激進的思想(如極端民族主義)、言論或行動的人士。因互联网开放自由的本质,在网上容易见到这些人。 但在21世纪最初的两三年,网络上被称为“愤青”的人是对这个社会的负面状况不满者,其中一些人是要求变革者。这些人一般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出生的,个别是80年代初的,当时仍处于青年时期(现在多数到了中年),他们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和较强的法治观念,有时表现得激进,所以被称为“愤青”。 可是,现在“愤青”一词却演变成指称伪左派、幼稚的极端左派、极端民族主义者,其中多数还是后极权、威权统治的拥护者和捍卫者,是一些80年代及其后出生的。这些所谓“愤青”的思想观念与最初的“愤青”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这种差别是由各自所受的思想教育及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所致。.
查看 中国崛起和愤青
2016年唐納·川普競選美國總統
唐納·川普是一名商人、电视名人,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共和黨總統候选人。在2016年5月3日,他赢得了绝大多数州的共和黨代表票,在主要對手中止競選活動後,正式勝出勝選。川普在党内第一轮初选的初选和预选赢得足够的多数代表票,获得共和黨的总统提名。 川普的立场反对主要來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反對北美自由贸易協定、支持對伊斯蘭國的军事打擊,給他带来了很多白人蓝领階層的支持。在民意调查中,川普成为了共和党的領頭羊。 他的很多言论引起了其他候选人、媒体、及他的商业伙伴的争议。某些国家的领袖表达了对他当选总统的担忧。他的竞选活动被很多媒体进行了全覆盖的报道,因此省卻常用的大型竞选捐款和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的籌款形式,自行筹集竞选资金,也就因此批评了很多組建政治行動委員會籌款的政治人物,因為這些政治行動委員會獲不少金主支持,批評這些政治人物的取態受金主影響。 他針对政治正確言論的批评,成为了他竞选的主要主题,这也是他獲得支持者認同的主要原因。川普最极端的、最广泛报道的声明是他針对非法移民和边境安全的看法:他要驱逐所有非法移民,在美墨邊界建立边界墙,对外國穆斯林进入美国进行临时禁制。他稱从墨西哥边境进入美国的非法移民为美國带来犯罪问题。 川普的竞选集会都有大量群众参与,同时引起了公众的争议。有些事件就是針对川普,在芝加哥,川普的反对者破坏了川普支持者參與的一次集会。川普说他想打那些反对者来保护他的集会,但是他并不希望用武力制服反对者。川普反对目前对被指控诽谤的记者的广泛保护。 在5月3日,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赖因斯·普里巴斯在泰德·克鲁兹退出选举后,宣布唐納·川普为准總統候选人。7月21日,唐納·川普正式獲得共和黨的總統提名。 2016年11月9日,他在美國選舉人團的統計取得超過270張,贏得美國總統選舉。最終在2016年12月19日的選舉人投票中取得304張選舉人票,擊敗取得227票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特朗普獲國會主持確認選舉人票後,在2017年1月20日正式宣誓成為第45任美國總統。.
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
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又被称为2018年中美贸易战、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和2018年中美贸易纠纷)是指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贸易争端。有媒体认为,2018年的中美贸易争端是一场贸易战,但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并没有和中国进行贸易战。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为回应中国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侵犯,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涉及的商品总计可达600亿美元,这代表着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的开始。中国商务部其后作出反制措施向128种美国进口商品征税,其中包括美国向中国出口最多的货品大豆。中美双方曾于2018年5月达成暂停贸易战的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寻求和解,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仍于6月16日公布对华加征关税清单,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其后作出对等报复,中国商务部亦重启对美输华多项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21世纪
2001年1月1日至21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1世纪。 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的格局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美國依然是世界強國,但要面對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的挑戰。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的國家分別在爭奪第三世界的資源。網络的發展與電腦、手機的革新造成新的人際人脈概念的轉變,作為20世紀環保主義的延續,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重新得到審視,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保證可持續性。同時對於太空探索的商業化,自然環境的模擬等,使得宇宙移民不再是空話,新的政治模式、新一輪的民主革命運動正在醞釀。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21世紀各國文化不斷交融與創新。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的文化從未如這個時代一樣燦爛。.
查看 中国崛起和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