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世族

指数 世族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目录

  1. 107 关系: 半山仔南北朝史才吴敬梓士大夫安定胡氏察举寒林院中國后妃選納中國姓氏中国历史中国北方与南方中行氏东亚史东汉东晋三家分晋下宮之難九品中正制五胡十六国庆氏归有光何法倪侯方域土斷地藏菩萨刘宋冒姓 (行為)典签囊氏国氏 (齐国)知氏王长琅邪王氏社会板结秦婦吟紳士階級羊舌氏田氏代齐牛李党争隰氏隋朝韩国 (战国)韓康子鎮之以靜政策頭銜衣冠顾炎武袁枚西晋... 扩展索引 (57 更多) »

半山仔

半山仔(白話字:;台羅:;Pan-sân-è),簡稱半山,是台灣政治術語,指日治時代前往中國本土旅居、戰後返台從政的台灣籍人士,大多為國民黨員。此詞的原意為「半唐山的本省人」,「唐山」是台語對中國本土的代稱之一,當時本省人稱外省人為「唐山仔」()、「阿山仔」(),故稱這種長居中國大陸的本省人為「半山仔」。 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喪失中國大陸治權而遷移至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為了有效管理台灣本島,需要提拔台灣世族,卻又對台灣人不信任,因此起用不少半山人士擔任高級公務員。台灣歷史上,由於半山人士早年在台灣的政治與經濟領域擁有特權,導致本省人對其有一定意見,例如作家吳濁流在其作品內(如《台灣連翹》)有暗示一些半山人士的劣行,至今還有部分台灣人對半山人士及其家族仍有不良印象。 著名的半山人士有連震東、陳守山、黃朝琴、謝東閔、黃國書、林頂立、游彌堅、李萬居、吴三连等人。.

查看 世族和半山仔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世族和南北朝

史才

史才(?—1162年),南宋大臣、诗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查看 世族和史才

吴敬梓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滁全椒人,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又因自故乡安徽全椒移居江苏江寧(今南京市),所以自称“秦淮寓客”。《儒林外史》作者。儒林外史為中國第一本諷刺小說。兒子是吳烺。.

查看 世族和吴敬梓

士大夫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與者,同时又是社會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查看 世族和士大夫

安定胡氏

安定胡氏,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世族。 安定胡氏乃西周胡公滿的後裔,至西漢時居住安定郡,西晉時期成為望族。魏車騎將軍胡遵為安定臨涇人,他有六子都很知名,最傑出者當屬胡奮、胡烈,胡奋女兒胡芳為晉武帝的貴嬪。胡義周、胡方回父子為安定臨涇人。胡國珍官至北魏司徒,其女為著名的宣武靈皇后。國珍兄胡真一門亦隆盛於世。.

查看 世族和安定胡氏

察举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確立。察举制不同于以先秦的世袭和後來隋唐的科举制,主要特徵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後,再任命為官职。 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制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孝廉科是汉代最主要官员来源。 从察举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注重声名取士。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察举制是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它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选官制度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隋唐时期,察举演变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查看 世族和察举

寒林院

寒林院,或作翰林院、寒林所。中元節時,廟宇設法會普渡亡靈,亦用紙紮一房舍,上書「寒林院」,以供各路貴族、世族、士紳、官吏與陣亡軍人等的孤魂在法會時棲身之處,兩旁各設「男堂」、「女室」,一般相較於安奉平民孤魂的同歸所,多半較為豪華,屋頂多加一小樓,號曰「清風亭」。 寒林院中設一神位,大多書曰:「有德士婦正感覺靈諸位香座」、「各代官爵文章秀雅節烈丕顯覺靈香座」、「各代文哲武烈鄉賢國殤及孝廉節烈英魂香座」、「累朝帝王公侯將相后妃嬪娥夫人及各路賢哲等眾香座」、「歷代君王公卿與文武聖賢英哲節烈等眾香座」、「累代文武忠孝賢達節義英士烈婦等眾香座」、「累代明君賢臣儒林文苑茂才孝廉貞女節婦暨三軍捐軀報國護鄉將士香座」等類字樣。.

查看 世族和寒林院

中國后妃選納

中国后妃選納,是中国皇室为皇帝挑选后妃的活动。亦有为其他男性皇族成员(皇子、宗室)选择妻妾而举行类似的活动。宋代之前的后妃選納多限於貴族、大臣之女,宋代起開始大規模從民間選女為后妃。.

查看 世族和中國后妃選納

中國姓氏

中国的姓氏,一般是以一个汉字为姓。也有少数的是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的姓,其中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的音译。.

查看 世族和中國姓氏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查看 世族和中国历史

中国北方与南方

中國北方與中國南方是指中國內部的兩大塊地理區域。中国地理以秦岭-淮河线为界,也常以淮河或長江爲界,将中国分为南部和北部。 南方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区。北方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平原交通便利,風俗文化比較統一,氣候寒冷而不適於稻米栽種(雖說今日已由現代科技克服)。南方則由為河谷所切割的青翠山脈所組成,溫暖而多雨,為稻作文化區。秦岭-淮河线是江河冬季结冰分界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以北属温带。其中,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大河在歷史上都長期很大程度地連結人口、文化、貿易、軍事的往來,特別是東亞這種在地理上與文化上非常豐富的國家,雖然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造成交流上的困難與衝突,不過也正因為這種現象,江南和長江以北形成了內部顯著的經濟、文化、習俗、語言的區別。今日狹義的南方文化絕大部分僅存在與長江以南的幾個省份,各民系加起來總人口約三到五億,保留了很多以前中古時期的民俗殘存,引起了現代文史工作者、學者的研究與保護、傳承意識。.

查看 世族和中国北方与南方

中行氏

中行氏,子姓,晋国世族,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查看 世族和中行氏

东亚史

東亞史是指以東亞為整體的歷史,涉及地域包括东亚及周边的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圈。东亚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中原王朝和地方性政权历史)、蒙古地区的历史、日本群岛的历史和朝鲜半岛历史,以及越南北方王朝的歷史,今日一般指中日韓三國。 东亚地区的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蒙古地区、印度支那等地。在大陆,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并在公元前211年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受到中国的统治和影响。日本在隋唐之际屡次派出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于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开始大修长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隔离并且冲突频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後來滿族(滿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尤其显著,其中蒙古族和女真族曾一度统治整个中国。然而由于中华文明根深柢固且汉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汉地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而被认为是完全或部分融入所谓中华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但最终扩张了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东亚国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唯独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与其他邻国和地区发生战争。 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相对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又成为世界的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中華民國、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发展机遇和矛盾并存,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另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日矛盾也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查看 世族和东亚史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世族和东汉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查看 世族和东晋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東周時代,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晉大夫勢力所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一般情況以本年作為戰國元年。.

查看 世族和三家分晋

下宮之難

下宮之難,知名中国歷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晋国,是晋国世族趙氏被陷害滅亡,而趙武復興趙氏的故事。被改編成了著名小說、戲劇、电影《赵氏孤儿》。.

查看 世族和下宮之難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吏部尚书陳群提出。该制度在隋文帝时期由科举制度取代。《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查看 世族和九品中正制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查看 世族和五胡十六国

庆氏

庆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世族,根据郑樵的《通志》,庆氏是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的后裔。 公子无亏的儿子庆克有宠于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庆克的儿子庆封,于前548年与崔杼杀死齐庄公,立齐景公。庆封被任命为左相。前546年,庆封灭崔氏在齐国执政。前545年,鲍氏、高氏、栾氏攻灭庆氏,庆封逃到吴国,前538年,被楚灵王杀死。高氏(齐文公之后)、国氏、管氏(管仲家族)、鲍氏(鲍叔牙家族)、隰氏(隰朋家族)、崔氏、庆氏、高氏(齐惠公之后)、栾氏、晏氏、陈氏(田氏)先后在齐国执政。.

查看 世族和庆氏

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一字开甫,南直隸崑山縣(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朝著名文學家,早年因老家在崑山项脊泾(今属太仓),自號項脊生,晚年居于震澤(太湖的雅稱)附近,人稱震川先生。因曾任南京太僕寺丞,又稱歸太僕。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詩文唱和,合称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與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是為“唐宋派”。归有光又与当时浙江德清的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并列《明史·列传·文苑》。.

查看 世族和归有光

何法倪

何法倪(),廬江灊縣人。晋穆帝司马聃的皇后。父何准,是当时的名士。哥哥何惔。伯父是晉穆帝初年當政的骠骑将军何充。由於晉穆帝早逝,何皇后年輕守寡,並一直活到東晉末年桓玄篡位之時,並曾隨晉安帝等在桓玄逼迫下西遷。劉裕率領討伐軍擊敗桓玄,何皇后亦得以回京,不久去世。.

查看 世族和何法倪

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號雪苑、杂庸子,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與汪琬、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與陳貞慧交情尤深。孔尚任《桃花扇》戲劇,即方域愛情故事。.

查看 世族和侯方域

土斷

土斷是一種把新來的移民編入戶籍的行動,最早執行於晉朝,華北世族時為各種動亂而遷居江南,遷徙而來的世族並未有當地的戶籍,仍稱原本的籍貫。 此外,當時華北來的流民,使用流動戶口:「白籍」,並未有當地的戶籍:「黃籍」,故繳稅上發生了問題,土斷是指撤銷僑郡僑縣,以所居土地为斷,故名。 西晉,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建議使用土斷,這是土斷最早的開始。 東晉時共有四次土斷,咸和二年(327年)開始整理户籍,被称为“晋籍”。咸和三年晉成帝下令實行土斷,咸康七年(341年)四月,晋成帝下令第二次实行土断,胡三省在注釋令文“實編戶,王公己下皆正土斷白籍”時誤解第二次土斷為第一次土斷。晋哀帝興寧二年(364年),大司马桓温推行第三次土断以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斷。义熙九年(413年),太尉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王化所以未純,民瘼所以猶在”,決定再實行土断,是為第四次土斷。 南北朝時亦有土斷措施,由於“吏貪其賄,民肆其奸”,效果並不昭著,齊武帝永明四年,整理戶籍引起唐寓之聚白籍叛亂,人稱白賊之亂。.

查看 世族和土斷

地藏菩萨

地藏菩薩(क्षितिगर्भ ),常稱幽冥教主地藏菩薩,音譯為「乞叉底蘗婆」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地藏」條目。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即在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之梵文名「क्षितिगर्भ」(Kṣitigarbha),音譯為「乞叉底檗婆」,「ksiti」(乞叉底)有大地之意,「Garbha」(檗婆)有胎藏或含藏之意,故云「地藏」。其梵文名字原無「王」字,或為尊稱而加。.

查看 世族和地藏菩萨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世族和刘宋

冒姓 (行為)

冒姓,即冒用他人之姓氏。在古代,使用母姓一般算是冒姓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是,不只後來的氏,先秦的姓亦有冒姓現象,如與杞國同為姒姓的越國、與秦國同為嬴姓的徐國等。.

查看 世族和冒姓 (行為)

典签

典签,亦称典签帅或签帅、主帅。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南齐时置。王府、军府、州郡属官,后为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 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前叙所论事,后书某官某签,府州皆置典签掌管。本为地方州、府行政衙门中处理文书的佐吏,权力不大。南朝宋将军、诸州刺史和诸王出镇,在府内置典签。如抚军典签、领军典签、晋熙王府典签、江州典签、定州刺史典签、前军典签,通称典签。南朝宋初始用士人,呈事传教,类似汉代的主簿,为刺史亲近之职,原为刺史自辟的属吏。诸王大多位处方面重任,并配置长史、典签等僚属管理地方军政。诸王往往威胁中央,骨肉相残之事史不绝书。自宋中叶以后,出镇诸王多年龄幼冲,多是十一二岁的皇子,不能真正行使职权,而长史以上均为世族子弟充任,无心吏治。为加强控制,皇帝派寒门出身的亲信出任典签,辅助诸王处理政事,代诸王处理军政事务;对成年诸王,典签则负监管之责,出纳教命。典签监视出任方镇的宗室诸王和各州的刺史,密报方镇行藏。典签品阶虽不高,实权在长史之上,有时亦可带县令。出任者多为寒人,每州、府员数人,奉密旨处置方镇,一年中轮番回京城向皇帝汇报当地情况,成为地方长官升黜的依据。刺史多为其所制名为掌管文书的典签,掌握州镇实权,典签职权遂重,故有“签帅”或典签帅之称,军府诸吏皆仰其鼻息。南齐时典签权任最重,委以方面之权任,得以制约诸王言动。齐明帝免其奏报之制,典签职权渐轻。南朝梁中期以后渐废。 北朝北齐诸州也设典签,上州从八品、中州九品、下州从九品。北周国公府、丞相府也设。隋唐时,诸州或诸王府也设典签,为王府的低级官吏,掌传送王命、仅掌文书、宣行教令,权势与南朝大异。隋朝亲王府的典签从八品,上州正九品、中州从九品上、下州从九品;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的典签正九品;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的典签从九品。唐朝只有亲王府有典签,二人,从八品下。宋朝以后废除。元朝也设典签为奎章阁学士院首领官,二员。明朝初年,王相府典签司简称典签。.

查看 世族和典签

囊氏

囊氏,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世族,是楚庄王的后代,著名人物有囊瓦。 始祖公子贞(子囊)是楚庄王的儿子,担任令尹,子囊之子郄尹,郄尹之子囊瓦(子常),囊瓦在楚昭王时担任令尹。.

查看 世族和囊氏

国氏 (齐国)

国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世族。 国氏是齐国的公族,与高氏为周天子策命世袭的齐国上卿,号称天子二守。国归父与崔夭率齐国军队作为晋国盟军参加了城濮之战。前574年,齐国内乱,国佐杀死庆克。前573年,齐灵公杀死国佐。前489年,陈乞、鲍牧杀安孺子,驱逐国惠子、高昭子。齐简公之后,高氏、国氏完全被陈氏(田氏)驱逐,最后田氏代齐。.

查看 世族和国氏 (齐国)

知氏

知氏,又称智氏,子姓,晋国世族,六卿之一,起於知莊子。 傳至知伯瑤,一度大振,前453年的晉陽之戰中,被韓氏、魏氏、趙氏三家大夫合攻,敗亡,宗族被夷滅。.

查看 世族和知氏

王长

王長可以指:.

查看 世族和王长

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琅邪”一作“琅琊”),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以琅邪郡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查看 世族和琅邪王氏

社会板结

“社会板结”,是指以特定特征为标准的社会群体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社会板结會導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结果只会让社會階層差距更大,例如:公职世袭和萝卜招聘,或者出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社會现象。如果一個社会上中下層群体间的流动停滞,金字塔型式的社会结构就会更加固化,形成所谓的“社会板结”。这一共同体像封建社会裡的世族一样,会阻碍他人的进入,進而影响社会财富的流動。 中國大陸现在有十大阶层以及1838种职业,中产阶层正在形成,但是贫富悬殊正在拉大,“部分人富起来”之后,成为与公众争利的利益集团。這使得低收入阶层憑藉著努力晉升到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晉升到富有阶层的机会越来越渺茫。阶层落差將會在有意與無意間的把一些觀念過渡到富二代和穷二代,财富和贫穷都可能被世袭,阶层对立与人與人之間的被剝奪感會日益加重。社会板结给一個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可能会导致社会的金字塔M型化以及贫富差距加大。.

查看 世族和社会板结

秦婦吟

《秦婦吟》是中國長篇敘事詩,是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作者是唐朝末年的韋莊。《秦婦吟》與漢代的《孔雀東南飛》北朝的《木蘭詩》合稱「樂府三絕」。.

查看 世族和秦婦吟

紳士階級

紳士指一種社會階級。.

查看 世族和紳士階級

羊舌氏

羊舌氏,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世族,是晋武公之子伯侨的后裔。 羊舌氏是晋国的公族。伯侨的曾孙羊舌职有五个儿子,都成了晋国的名大夫,前514年,羊舌氏被晋国六卿所灭,杨食我的后裔成为杨姓的始祖。.

查看 世族和羊舌氏

田氏代齐

氏代齐,又称田成子取齐,指中国歷史上战国初年田氏篡奪姜姓成为齐国諸侯的事件。前386年,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宗廟绝祀,被田齐完全取代。.

查看 世族和田氏代齐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爭權,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倾軋,争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结束,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的黨爭命名為“牛李黨爭”。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查看 世族和牛李党争

隰氏

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世族,是齊莊公 (購)的后代,著名人物有隰朋。 始祖公子廖是齊莊公 (購)的儿子,公子廖之子戴仲,戴仲之子隰朋,隰朋的曾孙有隰鉏,隰鉏的儿子隰党。.

查看 世族和隰氏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世族和隋朝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查看 世族和韩国 (战国)

韓康子

韓康子,姬姓,韓氏,名虎,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韓氏世族的領袖,韓莊子之子。曾與魏桓子、趙襄子合滅了晉國執政智伯。.

查看 世族和韓康子

鎮之以靜政策

鎮之以靜政策,是在東晉初期由宰輔王導推行的政策。他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針穩固政局、安撫百姓及抵抗外敵。他為政寬簡,對世族息事寧人,自奉較儉約,協助司馬睿政權遷至人生地不熟的江南,使得東晉得以立國。而後東晉的權臣桓溫、謝安亦依循他的方針。淝水之戰獲勝的基礎也是建立於該政策。然而,因為鎮之以靜政策強調安定,往往不受治史者注意,甚至從誤解到否定。.

查看 世族和鎮之以靜政策

頭銜

頭銜(title)是附著在一個人名当中,用以表達對该人物的敬仰或用以標誌該人物所具備的某種身分、專業或學术資格。在不同的语言中,头衔在人名中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上会采用前綴或后綴的方式,也有少部分的頭銜是采用中綴的方式(例如:德语的Graf、天主教的樞機或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Ter等)。此外,一些屬于皇族、貴族或者世族的頭銜是世襲的。.

查看 世族和頭銜

衣冠

衣冠可以指:.

查看 世族和衣冠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查看 世族和顾炎武

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時稱隨園先生,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年廿四中進士,曾官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不到卅八歲即辭官還鄉,致仕之後因投資地產有道,家財萬貫。 袁枚擅長詩、賦、制藝,能寫駢文、小品文、筆記,乾隆時期為诗坛盟主,又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亦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其喜好廣泛,甚至編寫食譜、志怪小說,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祭妹文》等。書信亦有名,其《小倉山房尺牘》與許葭村《秋水軒尺牘》、龔未齋《雪鴻軒尺牘》,人稱「清代三大尺牘」。 袁枚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也提倡女性文學,廣收女弟子。不喜理學、漢學,追求自由,反對統一思想,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故被當時的許多文人嚴厲批判,袁枚依然悠哉度日,在文壇享有盛名。.

查看 世族和袁枚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查看 世族和西晋

驸马

,全称为驸马都尉,是中國、越南、朝鮮官职名称,「駙馬」又作附馬、付馬,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由於駙馬經常成為公主之夫或授此官職予公主之夫,後來就變成公主之夫專有的稱謂。又因為中國的皇女一般在出嫁前皆封公主,因此國婿、帝婿往往都是駙馬。清代改稱額駙。.

查看 世族和驸马

高氏 (二守)

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世族,是齐文公之子公子高的后裔。 高氏是齐国的公族,与国氏为周天子策命世袭的齐国上卿,号称天子二守。齐桓公时,在上卿高傒的支持下,下卿管仲执政几十年。前574年,齐灵公和高无咎、高弱父子爆发高氏之战。前545年,高虿(惠公之后的高氏)与栾灶驱逐高止,由高傒曾孙高酀继承高氏。前489年,陈乞、鲍牧杀安孺子,驱逐国惠子、高昭子。齐简公之后,高氏、国氏完全被陈氏(田氏)驱逐,最后田氏代齐。.

查看 世族和高氏 (二守)

高氏 (二惠)

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世族,与欒氏号称二惠,在齐景公时取代崔氏、庆氏掌握齐国政权。 始祖公子祁是齐惠公的儿子,齐桓公的孙子,齐顷公的弟弟。公子祁字子高,所以后代以高为氏。前545年,公子祁之子子尾和栾氏的子雅,诛杀了害死齐庄公的庆氏掌握了齐国政权。前532年,陈氏(田氏)发动政变,将子尾的儿子--(子良)和高氏的第三代栾施驱逐到了鲁国,陈氏成为齐国第一世族。栾氏为卿,仅传三代。.

查看 世族和高氏 (二惠)

高智慧

智慧(),南陈末年隋朝初年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江南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大,执行不严,世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隋灭南陈以后,尚书右仆射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读,士民抱怨。高智慧起兵造反,自称天子,设置百官。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高智慧据守浙江东岸以为营垒,连绵百余里,战船布满江面。杨素进军攻打,来护儿请命于杨素自率奇兵数千人,偷渡浙江,袭击高智慧后方营垒,杨素听从。来护儿率领数百艘轻船,登上浙江东岸,攻破高智慧的大营,火烧营垒。杨素乘机率军进攻,大败敌军,高智慧逃入海中,退保闽、越地区。杨素秘密派人劝说王国庆,让他除掉高智慧自赎。王国庆于是抓获高智慧交给隋军,杨素在泉州将高智慧斩首。.

查看 世族和高智慧

謝小娥傳

《謝小娥傳》是一篇唐傳奇,李公佐所著。敘述俠女謝小娥,父親與夫婿被強盜所殺,並託夢訴冤,小娥苦思報仇,終於李公佐的幫助下,為父、夫雪恨的故事。.

查看 世族和謝小娥傳

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拓跋焘(),鮮卑本名佛狸伐。佛狸是官號,突厥語狼büri或böri的音譯。伐或bä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長孫,在位28年,谥号太武皇帝。.

查看 世族和魏太武帝

魏道武帝

魏道武帝拓跋珪(),又名涉--、--翼圭、翼圭、開,北魏开国皇帝,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獻明帝拓跋寔和贺夫人的兒子(一說為--翼犍的兒子)。.

查看 世族和魏道武帝

魏桓子

魏桓子(?─前446年),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氏世族的領袖,魏襄子魏侈之子。曾與韓康子、趙襄子合滅了晉國執政智伯,是為三家滅智。 智伯威逼魏桓子、韓康子割讓領地一百里得手後,卻向趙襄子索地遭拒。於是智伯命韓康子與魏桓子出兵,合攻趙襄子,水淹趙氏。但卻因為受到智伯的恐嚇威脅,加上趙氏家臣張孟談的說詞,韓魏兩家於是倒戈,幫助趙氏,敗滅智伯,瓜分了智伯的食邑,是為晉陽之戰。晉陽之戰亦是日後「三家分晉」之基礎。.

查看 世族和魏桓子

谢姓

谢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姓谢人口约占中國大陆總人口的0.79%,在中國姓氏人数中排第23位。谢姓人士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江蘇、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各省。以及台湾、马来西亚、香港、和東南亞等國家與地區。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诗中“谢”系指东晋望族陈郡谢氏。明朝朱元璋曾對遠封的諸王說:「朕為天子自有弓馬,豈賴謝家!」就是以晉朝仰賴謝家子弟為例,訓勉諸王自己努力防禦外敵。.

查看 世族和谢姓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查看 世族和貴族

賴素如

賴素如,臺北市北投區石牌人,律師,中國國民黨籍(停權中)政治人物。曾任臺北市議會議員,曾經被視為馬家軍核心成員、華岡藝術學校董事。2016年8月31日賴素如遭臺灣高等法院依收受賄賂罪, 判刑9年徒刑、褫奪公權9年。.

查看 世族和賴素如

贵族等级

貴族等級制度是國家區分各类貴族身份尊卑、特权大小的体系,常为多种制度的复合体,一般主要包括针对世袭贵族的爵位制度,针对官僚阶层(文官及军官)阶层的“勋位制度”、“虚衔加恩制”等,如英国勋位中“世袭贵族”以外的封号,因不能世袭,均属于“勋位”;又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十二转”赠勋制度,用于嘉奖有功劳的官员;中国唐朝时则采取“虚衔”制度表示尊荣。.

查看 世族和贵族等级

黃龍誨機

黃龍誨機,唐代清河郡人,知名禪宗大師。出於世族清河張氏,玄泉山彥禪師法嗣,原參巖頭全豁禪師,後又詣玄泉,開悟禪理。天祐年間,至鄂州黃龍山弘法創寺,鄉民無不崇信,得節度使舉薦朝廷,天子敕封「超慧大師」。相傳曾與呂洞賓真人討論禪理,《指月錄》有《呂祖謁黃龍》一篇。.

查看 世族和黃龍誨機

黄巢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時人。初為鹽幫首領,售私鹽為業,後成民變軍首领,曾自立为帝,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国号大齐,年號金統,史稱黄巢之亂。黃巢退敗時死於部下之手。野史有稱「黃巢殺人八百萬」惡名。.

查看 世族和黄巢

郤氏

郤氏,姬姓,晋国世族,为晋国公室后裔,与栾氏共同诬陷赵氏造成了下宫之难,势力膨胀,一度拥有三卿五大夫,最终因得罪了栾书和晋厉公,被栾书借晋厉公、胥童之手铲除。.

查看 世族和郤氏

舍人

舍人,古代官称。原為旅店的主人或貴族家裡左右親信或門客,後來成為官職,前冠以頭衔,名称及职权不同。 舍人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是国君的亲近属官。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書舍人。《唐書‧職官志》列有中書舍人、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太子通事舍人。宋、元時稱顯貴子弟為「舍人」。明代稱應襲衛所職位的武官子弟為「舍人」或中書舍人。 宋朝以後,以「舍人」及「舍」稱官宦、世族、士紳、地主之家的子弟,,閩南則冠以「阿」字為首,故稱「阿舍」。.

查看 世族和舍人

阳氏

阳氏,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世族,是楚穆王的后代,著名人物有阳匄。 始祖王子阳是楚穆王的儿子,王子阳之子尹,尹之子阳匄,阳匄的儿子有阳令终、阳完、阳佗。.

查看 世族和阳氏

赵氏孤儿 (电影)

《趙氏孤兒》(Sacrifice)是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一部古装电影,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而成。于2010年12月4日在中国上映。剧组在浙江省象山县象山影视城建筑的春秋战国城内拍摄。.

查看 世族和赵氏孤儿 (电影)

閩南裔臺灣人

閩南裔臺灣人(Hoklo Taiwanese)是臺灣最大的族群,泛指擁有漢族閩南人血統並承襲且認同閩南文化的漢族臺灣人,其所使用的主要語言為中華民國國語及臺灣閩南語。在臺灣人的組成中,祖籍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以及漳州的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其餘為廣東省海陸豐的海陸豐人以及潮汕移民後裔。 由於閩南語讀寫方法、文化認同與意識形態的不同,對於自我族群和使用語言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今日的臺灣閩南人若以中華民國國語自稱,多慣用「臺灣人」、「閩南人」、「本省人」等用法。桃園市政府使用閩南人一詞,並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節。若以臺灣話自稱時,多以臺灣儂(Tâi-uân-lâng)、河老儂(Hô-ló-lâng)或本省儂(Pún-síng-lâng)自稱。儘管如此,隨著族群對立的消弭以及台灣本土意識的發展,無論國語或閩南語,走向自我認同為「臺灣人」的趨勢愈漸主流。至於語言方面,多數臺灣人多以臺語(Tâi-gí/Tâi-gú)或臺灣話(Tâi-uân-uē)自稱,在國語意境裡也會以閩南語稱呼之。 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閩南人或閩南裔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閩南人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閩南移民後裔,通常歸類在外省人的行列中,如文學家林語堂等;不過,廣義而言,後者也是閩南裔的臺灣人。.

查看 世族和閩南裔臺灣人

蒙毅

蒙毅,為秦朝大臣蒙恬之弟,主掌刑罰及監察朝臣(廷尉)。.

查看 世族和蒙毅

蓮池祩宏

蓮池袾宏(),明代杭州仁和人,俗姓沈,法名祩宏,字佛慧,法号蓮池,故常被稱為蓮池大師,又因常在雲棲寺居住而被称为雲棲蓮池,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他提倡禪宗淨土宗兩者兼修的理論。.

查看 世族和蓮池祩宏

蔡牵

蔡牵(),一作蔡騫,福建同安出身的河洛人。清乾嘉年間的一名海賊領袖,活躍並稱霸於台灣海峽,受眾人尊稱為「大出海」。後來遂於滬尾(今臺灣臺北淡水區)建立政權,年號光明,號鎮海威武王,並持有「光明正大」玉璽。建國之後,長期與清軍交戰,然先盛後衰,最終在與清將王得祿、邱良功的一場海戰中徹底敗陣,以自己的火炮炸船自殺。 蔡牽對當時華南與台灣的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力,許多地方土豪、世族都向他繳交保護費,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例如艋舺的張得寶、清水的蔡源順、臺南府城的林朝英、金門的黃俊以及鼓浪嶼的黃旭齋(黃勗齋)等地方首富皆持有蔡牽給予的通行憑証,或者是署名蔡牽題的「媽祖令牌」,或者黃色「免劫令旗」,頗具有統治者諭令的意味。.

查看 世族和蔡牵

蔡道人

蔡道人,南陈末年隋朝初年乐安(今浙江省仙居县)人。 江南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大,执行不严,世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隋朝平陈以后,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侩起兵造反,都自称天子,设置百官。蔡道人、蒋山人李枝、饶州人吴世华、温州人沈孝徹、泉州人王国庆、杭州人杨宝英、交州人李春等都自称大都督,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汪文进任命蔡道人为司空,守乐安,汪文进、蔡道人全都被杨素率军平定。.

查看 世族和蔡道人

蔭客制

蔭客制,包含蔭親屬及蔭客。占田制中即規定官吏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蔭庇親屬、客戶,多者可以至九族,少者可以蔭三世,此為蔭親屬制。宗室、國賓、先賢後人及士人的子孫待遇相同。官吏還可以蔭庇食客及佃客,此為蔭客制。食客部分,六品以上可以蔭庇三人,七、八品二人,九品及御前護衛可蔭一人。至於佃客,一二品可蔭庇五十戶,三品十戶,四品七戶,五品五戶,六品三戶,七品二戶,八、九品一戶。 雖然蔭客制限制蔭客的數量,但是各大族完全沒有遵守限額。西晉建立不久,世族大戶就擁有超額的奴客量。如王戎「性好興吏,廣收八方田園,水碓周遍天下;積實聚錢,不知紀極」。石崇水碓三十餘區,蒼頭八百餘人;刁協、孫逵有田萬頃,奴婢數千人;謝混一門兩封,田業十餘處,僮僕千人。皆超過限制數量。 由於官吏自身及被蔭庇者皆不需向國家賦稅,朝廷收入減少。最後由一般編戶齊民負擔賦稅,這使得本身負擔不輕的農民紛紛投靠在大地主名下。久之世族掌握了經濟特權,與朝廷分庭抗禮,最後朝廷採取檢括戶籍的方式壓抑世族蔭客數。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南北朝。 Category:中国税务史 Category:晋朝政治.

查看 世族和蔭客制

自鴆

自鴆,即服毒、仰藥,是一種自殺的方法,指自殺者服用「鴆」(毒藥的雅稱)自殺。 鴆是傳說中的鳥類,以毒蛇為食,其羽毛紫黑色,有劇毒,故古人將其羽毛放在酒中,製為毒酒,是為「鴆酒」,後以「鴆」雅稱各種毒藥。古代賜死的方法中,由於自鴆不會見血,被視為有尊嚴的執行方法,常用於古代王公、世族之上。 西洋也有這樣的例子,二次大戰中,德國大將隆美爾涉入720密謀案,希特勒迫令其自鴆,對外宣稱其因被盟軍擊傷,心臟衰竭而死。 自鴆一般是服用「含有劇毒的藥物」,藥物過量則是服用大量的「一般藥物」,兩者略有差距。.

查看 世族和自鴆

臺北城

臺北府城(Tâi-pak Siânn/Tâi-pak Siâⁿ)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後期於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為是臺北府所在,又稱為臺北府城,是清朝在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有別於臺北城外的已開發聚落,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Siânn-lāi)或「城中」,是臺北三市街之一;此稱呼也沿用至今,臺北市的「城內次分區」與昔日的城中區即以此取名。 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進入日治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與西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這四座城門現以「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名稱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2014年,適逢臺北建城130周年,臺北市政府於西門舊址北方、捷運西門站四號出口旁設置鋼構裝置藝術品「西門印象」,以重現昔日西門之意象。 雖然現今臺北城的城廓幾已不存,但原城內之街區仍延續建城當時的行政中心功能,無論是日治時期、還是現今,臺北城內一直都是臺灣許多重要政府機關與公共設施的所在地,今日臺灣的政治中樞博愛特區大部分範圍即落於此區域內。.

查看 世族和臺北城

臺灣文庫

台灣文庫,成立於1901年,是日治時代台灣第一座公共圖書館,也被視為目前國立臺灣圖書館最早的前身。 台灣自清代以來就有大家世族的私人藏書,不過並未對外開放。1898年,當時的台灣日報記者栃內正六,動了創立圖書館的念頭。該報社社長守屋善兵衛大為贊同,並且聲明願意提供其本身所藏圖書以資贊助。於是官民多人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官邸開了「台北圖書館發起人會」。當時之發起人共有官民:石塚英藏、藤田嗣章、堀內文次郎、松岡辨、木村匡、町田則文、栃內正六、草場謹三郎、守屋善兵衛、木下新三郎、大島邦太郎、兒玉善八等八位。他們認為,台灣當時民智未開,公共道德落後;要矯正弊端,必須由研究自修開始。「所謂研究自修途徑,唯有設置公共圖書館,也別無他途」。於是會中議決通過「創辦圖書館案」,並於隔年以慶祝日本皇太子嘉仁之名義,向民眾捐募基金、現款、圖書,其中一部份書籍,為日後創立石坂文庫的石坂莊作所贈與,石坂莊作也被稱為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的開山祖師。1901年,台灣文庫在淡水館正式開幕。 台灣文庫一開始藏書有6000餘冊,後擴展至一萬多冊。台灣文庫為了維持圖書館的正常運作,援引日本圖書館舊例,訂出了普通及特別閱覽的收費標準,收費金額分別為三錢、五錢,士兵與巡察(警察)半價優惠。不過因為台灣當時的生活水準普遍低落,因此利用率不高。1901年全年,台灣文庫的閱覽人數1680人;1902年全年更降到762人,平均每天只有2個人到館。加上日後的「市區改正」及房屋腐朽,1906年8月16日淡水館被拆除,「臺灣文庫」關閉,圖書移交「東洋協會臺灣支部」來保管。該批圖書本來收藏在新公園中的「天后宮」,後來移動到大稻埕六館街板橋富豪林本源商號所有之房屋內,日後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接收。目前剩餘約三千冊的圖書,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保管,為重要的日治時代史料。.

查看 世族和臺灣文庫

雍齒

雍齒(),秦末漢初泗水郡沛縣人。原为沛县世族。 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劉邦反秦称沛公,雍齒随从,但雍齿素轻刘邦。翌年,在劉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齒献出了丰邑投靠了魏国周市,刘邦大怒,数攻丰邑而不下,只好到薛(今山東滕州)投奔项梁,劉邦因此对雍齒非常痛恨。後雍齒属趙,再降劉邦。 高祖六年(前201年),漢高祖劉邦恩賞功臣封為列侯。但聽說有人不服,天天發牢騷,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陛下最恨誰就先賞誰,這樣眾臣就不會擔心自己沒封賞了。」劉邦於是封雍齒為什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戶。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雍齒去世,谥号肃侯。 三國時代武將雍闓,是雍齒的後裔。.

查看 世族和雍齒

陳能通

陳能通(),臺灣臺北人,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科畢業,曾任淡江中學校長。二二八事件時,遭到國民黨政府殺害。.

查看 世族和陳能通

陶侃

陶侃(),字士行。江州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晋朝名将。出身寒門的陶侃自討平張昌叛亂開始以其戰功一直升遷,最終當上太尉之位,並掌握重兵,都督八州軍事並任荊江兩州刺史;在世族壟斷高位的東晉是一個例外。陶侃不單對東晉的建立與維持在軍事上作出貢獻,本身亦甚有治績,治下荊州太平安定,路不拾遺,亦深受人民愛戴。曾建杉庵讀書於嶽麓山。.

查看 世族和陶侃

林文察

林文察(閩南語:林文察 / Lîm Bûn-Tshat;),字密卿,臺灣清治時期彰化縣阿罩霧莊(今臺中市霧峰區)人,霧峰林家第五代的族長,清代著名臺灣籍將領,曾協助平定小刀會、戴潮春事件,並於福建、浙江與江西等地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於福建漳州萬松關陣亡,贈太子少保振威將軍,諡剛愍。.

查看 世族和林文察

李党

李党,指的是唐朝后期著名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中的李党,源于李党领袖李德裕。 牛李党争发生在九世纪的前半叶,两派的斗争持续了四十余年之久。李党以裴度、郑覃、李德裕为首,李党成员多来自世族,与来自地方藩的牛党相互倾轧,直至唐宣宗大中初年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相继病死任上,牛李党争才告一段落,余波延续到咸通年间。当时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亦牵连其中。 李党早期领袖可以认为是裴度(765-839年),与之针锋相对的李逢吉(758-835年)可认为是牛党魁首,双方活跃于唐宪宗、穆宗、敬宗之时;李党中期领袖是李德裕(787-849年),同为李党首领的包括郑覃(?-842年)、李绅(772-846年),对应的牛党领袖为李宗闵(787-846年)、牛僧孺(779-847年)等,双方活跃于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之时;晚期以白敏中(792-863年)、令狐綯(795-872年)为首的牛党活跃于唐宣宗之时,相继秉政十余年,李党成员多在地方任职,无公认领袖;唐懿宗之初,牛党宰相相继被贬,李党后进人士也有拜相的,但牛李党争已经淡去。 Category:唐朝政治.

查看 世族和李党

李炳南 (居士)

李炳南(),名豔,字炳南,號雪廬,法號德明,別署雪僧、雪叟,以字行,中国大陸山東濟南人, 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主任秘書,著名中醫師、台灣佛教居士,創辦臺中市佛教蓮社。他與廣欽法師、煮雲法師被認為是台灣淨土宗興起,成為台灣佛教主流,最主要的三位推手之一。對於中臺灣佛教界有著重大的影響力。.

查看 世族和李炳南 (居士)

栾氏 (齐国)

栾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世族,与高氏号称二惠,在齐景公时取代崔氏、庆氏掌握齐国政权。 始祖公子坚是齐惠公的儿子,齐桓公的孙子,齐顷公的弟弟。公子坚字子栾,所以后代以栾为氏。前545年,公子坚之子子雅和高氏的子尾,诛杀了害死齐庄公的庆氏掌握了齐国政权。前532年,陈氏(田氏)发动政变,将子雅的儿子栾施(子旗)和高氏的第三代高彊驱逐到了鲁国,陈氏成为齐国第一世族。栾氏为卿,仅传三代。.

查看 世族和栾氏 (齐国)

桓荣

桓荣,字春卿,沛郡龍亢人,東漢時期官員。東晉世族譙國桓氏的遠祖。.

查看 世族和桓荣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查看 世族和梁武帝

检籍

检籍是指中國南北朝時,劉宋後期至南齐中期,江東政權推行的清检士籍的政策。 东晋以后,世族衰落,但是他们仍然保有许多特权。当时的世族均有籍状,籍上有名者即为世族。宋中期以后,许多人通过贿赂官员、冒充死亡等等来假造士籍使自己成为世族,这样使得国家的租调收入、役源短缺。故最早從461年,劉宋就開始把不合乎最低操守的士族貶黜為服役的將吏(與商人通婚或私下經商的士族),等於是開除其士族資格,學者認為這是「檢籍」的先聲。不過正式檢察偽造士籍的檢籍政策,是從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開始的,當時記載,自467年至476年,揚州九郡的黃籍上,被檢查出詐註戶籍的就有七萬一千餘戶。 南齐在479年建国后為了增加直接控制的戶口,提高賦稅收入,擴大徭役的負擔面,更是大力推行检籍工作,规定以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的户籍为准,凡不合格者,一律改正,称为“却籍”。齊高帝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480年),專門設立校籍官,置令史,指派虞玩之主持黃籍的清查。齊武帝蕭頤即位後,繼續清查,鑑定士族的真偽。核查出本應服役納賦而戶籍上造假的,便恢復原來的戶籍,繼續承擔賦役,稱為「正」籍。後來甚至要把被卻籍者罰充遠戍。但是由于检籍官员贪污收賄,激起唐寓之率領民众起事,到490年齐武帝被迫下令停止。.

查看 世族和检籍

欒氏 (晉國)

欒氏,晋国世族,前636年成立,前550年敗亡。 家族有「欒書缶」遺世,成為研究金文的重要材料之一。.

查看 世族和欒氏 (晉國)

歐思邦

--,(George Gideon Oliver Osborne,),英國保守黨政治家,2001年至2017年任下議院塔頓(Tatton)選區議員。2010至2016年任卡梅倫內閣的財政大臣。 奥斯本曾在《每日电讯报》工作,后加入保守党中央研究部,任政治组的组长。1995年他成为农业、渔业和食品大臣的特别顾问,并在唐宁街10号,以及首相约翰·梅杰的1997年大选竞选团队工作,然后成为梅杰党领袖的继任者威廉·黑格的撰稿人兼政治秘书。 2001年,奥斯本当选为塔顿的国会议员,成为下议院中最年轻的保守党议员。他于2004年被保守党领袖迈克尔·霍华德任命为影子财政部首席秘书。2005年,他负责戴维·卡梅伦成功的竞选领袖运动。随后卡梅伦任命奥斯本为影子财政大臣,并在2010年大选后,保守党 - 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中任财政大臣。 作为财政大臣,奥斯本奉行旨在减少英国国债的财政紧缩政策。在保守党意外赢得2015年大选后,奥斯本在卡梅伦的第二届政府中留任财政大臣,并获得了第一国务大臣的额外头衔。在2016年脱欧公投和卡梅伦辞职后,奥斯本被新首相特蕾莎·梅解雇,回到了后座。 2017年3月,奥斯本獲《倫敦標準晚報》聘用為下一任編輯。2017年4月19日,奥斯本宣佈辭去下議院議席。.

查看 世族和歐思邦

武家

武家是對日本歷史上掌握軍事權力的家族或族系的通稱,一般用來指幕府將軍家族,而後除了幕府與御家人之外,也用來做為武士階層的通稱。.

查看 世族和武家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世族和武则天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上古時代的母系社会,子女隨母姓,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会後,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氏會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後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古代的姓、氏是完全不同的。如知名的儒家始祖孔子,是殷商的宗室後裔,故姓子,為孔氏。正確定義上,孔子的姓絕對不是孔。.

查看 世族和氏

永明之治

永明之治是指南齊在齊武帝蕭賾在位时代出現的治世(482年—493年)。由於齊武帝年號永明,所以稱為永明之治。當時南齊建立四年後齊高帝去世,太子蕭賾即位,即齊武帝。他十分關心內政,提倡教育。並且繼承齊高帝風格,力行節儉。由於與北魏通好,使得邊境較為安定,減少軍事調動。使得在齊武帝在位的十一年期間,政治清明,國內社會安定,帶動经济文化的發展,替齊國帶來一个小康的安定局面。《南齊書·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即提到:「永明之世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袨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蓋以百數。」可惜在齊武帝去世後,繼位的蕭昭業奢侈荒戲而使得朝政漸亂。政事漸由輔政的蕭鸞一手掌握,不久就發生弑君篡位,宗室內鬨的慘事並導致南齊滅亡。.

查看 世族和永明之治

汝南袁氏

汝南袁氏为东汉时期的著名袁姓世族,祖籍在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北宋时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将汝南袁氏先祖袁良与陈郡袁氏先祖袁良混为一人,至今仍有错误流传。.

查看 世族和汝南袁氏

汪文進

汪文進(),南陈末年隋朝初年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人。 江南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大,执行不严,世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隋朝平陈以后,尚书右仆射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读,士民抱怨。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侩起兵造反,都自称天子,设置百官。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汪文进任命蔡道人为司空,守乐安,杨素率军进讨,汪文进、蔡道人全都被平定。.

查看 世族和汪文進

汉姓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漢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如朝鮮族、京族等)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複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但現在一般人只有姓與名,部分人或會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

查看 世族和汉姓

河南窦氏

河南窦氏,中国古代世族,以扶风郡為籍貫,先祖窦宾为沒鹿回部落大人,故稱沒鹿回氏,代國時改称紇豆陵氏,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恢復為竇氏。長期與皇室通婚,在北魏至唐朝間有很大影響力。.

查看 世族和河南窦氏

沈孝徹

沈孝徹,南陈末年隋朝初年温州(今浙江省温州市)人。 江南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大,执行不严,世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隋朝平陈以后,尚书右仆射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读,士民抱怨。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侩起兵造反,都自称天子,设置百官。乐安人蔡道人、蒋山人李枝、饶州人吴世华、温州人沈孝徹、泉州人王国庆、杭州人杨宝英、交州人李春等都自称大都督,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杨素首先抓获沈玄侩,击败高智慧,平定汪文进、蔡道人。又率军在温州打败了沈孝彻,由陆路向天台山,直指临海县。王国庆抓住高智慧投降,江南平定。.

查看 世族和沈孝徹

沈玄侩

沈玄侩,南陈末年隋朝初年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江南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大,执行不严,世族凌驾于寒门庶族之上。隋朝平陈以后,尚书右仆射苏威撰写了《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熟读,士民抱怨。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侩起兵造反,都自称天子,设置百官。乐安(今浙江省金华市)人蔡道人、蒋山人李枝、饶州人吴世华、温州人沈孝徹、泉州人王国庆、杭州人杨宝英、交州人李春等都自称大都督,隋文帝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杨素率水军从杨子津进入江南,攻打在京口打败朱莫问。随后平定晋陵人顾世兴、无锡人叶略。沈玄侩兵败逃走,被杨素率军追上抓获。.

查看 世族和沈玄侩

泉漳械鬥

泉漳械鬥或稱漳泉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的台灣(台湾清治時期),祖籍福建的两大閩南語族群(泉州人與漳州人)間的武裝衝突。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話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故泉州話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 清代官員李逢時(生卒:1829-1876,字泰階,噶瑪蘭廳人)於1860年代,特作七言古詩〈漳泉械鬥歌〉,表達對台灣歷來許久漳泉火拼現象的感慨。 〈漳泉械鬥歌〉詩云:「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終日紛紛列械鬥,田園廬舍相侵漁。臺灣自昔稱樂土,漳人泉人久安處。邇來強悍風氣殊,更望何人固吾圉。甯長敬,林國芳,挾富挾貴無王章。艋川搖動鯨鯢竄,蟲沙猿鶴罹奇殃。我聞干豆有古寺,土人於此驗災異。今年鐵樹又開花,械鬥從中有天意。天意冥冥不可解,紅羊換劫總堪駭。殺人如草死如眠,骷髏屯積血飄灑。君不見,漳人泉人鷸蚌持,粵人竟得漁人利,漳人是豬泉亦豬。又不見,長敬國芳號令行,漳泉各受二人制,泉人是驢漳亦驢。.

查看 世族和泉漳械鬥

新義安

新義安(坊間亦有俗稱老新)香港三合會組織,是香港最有經濟能力的三合會,由向前在1919年成立,1980年代,會員人數達20萬的社團,1990年代開始,不少成員向中國大陸擴展,現時為香港第一最強大的黑幫,成員估計約有25,000人。除香港外,新義安一般活躍於英國、比利時、法國和荷蘭、東南亞等,以及廣東。.

查看 世族和新義安

新義安人物列表

向前家族不少成員包括其子女身邊經常總會有保鏢跟隨保護,成員包括:.

查看 世族和新義安人物列表

族可以指:.

查看 世族和族

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又稱為曲沃代晉、曲沃克晉。是春秋時代早期一次晉國長達近70年的內戰,最後,前679年,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晉都翼城(今屬山西省臨汾市),打敗了晉侯緡,取代了晉國的君主,小宗篡奪大宗,成為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標事件。.

查看 世族和曲沃代翼

智姓

智姓是中文姓氏之一,智氏人口约为8.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0065%,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为第392位。因智古文同知,故史书也作知氏,得姓始祖为知庄子。知氏为晋国世族,六卿之一,公元前453年被韓氏、魏氏、趙氏三家大夫合攻,敗亡,宗族被夷滅,公元前452年(秦厉共公二十五年)晋国大夫智开率其知姓邑人投奔秦国,公元前448年(秦厉共公二十九年)晋国大夫知宽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知果为避祸改为辅氏,知徐吾则以涂为氏,其后为涂氏,知珏仍然以知为氏。.

查看 世族和智姓

晉簡文帝

晉簡文帝司馬昱(),字道萬。東晉第八代皇帝。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少子,母郑阿春。自 永和元年(345年)開始一直以會稽王輔政,掌握朝廷的實權,但其時權臣桓溫的勢力亦一直增強。52歲時於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372年1月6日)被桓溫擁立为帝,改年号为咸安。次年七月己未(372年9月12日)病逝。在位期間只有250日,期間朝政完全在桓溫控制之下。.

查看 世族和晉簡文帝

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發生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晉國四大世族大夫,智伯瑤(知伯瑤)、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之間的一場戰爭,又稱三家滅知、三家滅智。最後智伯瑤被後三者圍剿而死。.

查看 世族和晉陽之戰

驸马高氏 (二守)高氏 (二惠)高智慧謝小娥傳魏太武帝魏道武帝魏桓子谢姓貴族賴素如贵族等级黃龍誨機黄巢郤氏舍人阳氏赵氏孤儿 (电影)閩南裔臺灣人蒙毅蓮池祩宏蔡牵蔡道人蔭客制自鴆臺北城臺灣文庫雍齒陳能通陶侃林文察李党李炳南 (居士)栾氏 (齐国)桓荣梁武帝检籍欒氏 (晉國)歐思邦武家武则天永明之治汝南袁氏汪文進汉姓河南窦氏沈孝徹沈玄侩泉漳械鬥新義安新義安人物列表曲沃代翼智姓晉簡文帝晉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