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古羅馬軍事
羅馬軍事包含從公元前八世紀的羅馬城邦到西羅馬帝國的軍事概況,傳統上羅馬的軍事包含羅馬陸軍以及少量羅馬海軍。羅馬軍事和現代聯邦歐洲的軍事有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曾經描述羅馬人是:「生來就準備好當軍人」,而羅馬實際上也長時間的投注在對外的軍事擴張,從羅馬悠久的歷史來看,羅馬大多擴展本身的金融以及軍事力量。羅馬战史前後長達一千三百年,幅員最東可到波斯(現代的伊朗)、最南可到阿非利加(現代的突尼西亞)和埃及、最北可到不列顛尼亞(今日的英格蘭和威爾斯東北部),羅馬的軍隊從古代的義務兵制演變到後來的專業兵制,羅馬的科技也因軍事需求而日新月異,這也就是羅馬可以不斷擴張版圖的原因。.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古羅馬軍事
大不列顛島
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Breatainn Mhòr;Prydain Fawr;Breten Veur)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岛屿,面積,是全世界第九大岛屿,也是欧洲最大的岛屿。2008年中统计人口共5,960万,在各岛屿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印尼的爪哇岛和日本的本州岛。 整个岛屿都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统治,并且联合王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在大不列颠岛,所以“大不列颠”有时被用来指代整个联合王国。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它们的首府伦敦、爱丁堡及加的夫都在岛上。 安妮女王时期的1707年5月1日,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合并组成了大不列颠王国,直到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又和爱尔兰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从中独立,王国又变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大不列顛島
大英帝國勳章
大英帝國最優秀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簡稱大英帝國勳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或譯為不列顛帝國勳章,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由英王喬治五世於1917年6月4日所創立。勳章分民事和軍事兩類,共設5種級別,分別.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大英帝國勳章
国家化身
国家化身是一个国家的人格化形象,通过拟人化或物像化的方式来代表一个国家。日本漫畫黑塔利亚以及波蘭球也是大量使用擬人化的著作,而中國大陸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就用擬動物來比喻國家。 西方国家通常采用智慧和战争之神雅典娜作为国家化身,并采用罗马帝国的行省的名称来命名,西亞國家大多使用老鷹或禿鷹的國家化身,如埃及和南葉門,東南亞和南亞則是使用老虎或大象如印度和泰國,和經濟崛起的亞洲四小虎們,遠東國家則大多使用神龍作為其國家化身,尤其是大中華地區。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南韓則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不過英文原版稱呼叫「亞洲四小虎」),整合亞洲的新亞運會旗象徵正是被老鷹和神龍雙方圍繞著,代表西亞和東亞的結合,非洲國家則大多以獅子斑馬等非洲野生動物當作他們的國家化身,或者更傳統帶有本地鮮明色彩的黑色人種。.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国家化身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旗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旗是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的官方旗幟,於1980年開始使用,長寬比是2:1。.
约翰牛
约翰牛(John Bull),是英国的拟人化形象,源于1727年由苏格兰作家约翰·阿布斯诺特所出版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主人公约翰牛是一个头戴高帽、足蹬长靴、手持雨伞的矮胖绅士,为人愚笨而且粗暴冷酷、桀骜不逊、欺凌弱小。这个形象原本是为了讽刺辉格党内阁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政策所作的。.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约翰牛
統治吧,不列顛尼亞!
統治吧,不列顛尼亞!(Rule, Britannia!)是英國著名的愛國歌曲。歌詞取自詹姆斯·湯姆森的同名詩作,由托馬斯·阿恩於1740年作曲。「不列顛尼亞」是不列顛的拉丁语旧称表达形式。 BBC每年舉辦的逍遙音樂會最後一個晚上通常都會演奏這首曲子。.
狄奧多西一世
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也被称作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晚期古典至中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狄奧多西一世
莱斯特
萊斯特(Leicester,讀音:),是英國英格蘭東米德蘭茲萊斯特郡的一座城市和單一管理區,是莱斯特郡的首府。这座城市位于索尔河边和国家森林公园的边缘处。 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莱斯特人口数量为329,839,是东米德兰兹地区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市。其相关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在英格兰排第11位,在全英国排第13位。 莱斯特是两大主要铁路线的交叉点,一条是北/南米德兰主干线,另一条是东/西伯明翰至伦敦斯坦斯特德纵贯铁路线(London Stansted Crosscountry)。莱斯特还是M1/M69高速公路和A6/A46干线的汇流处。莱斯特是莱斯特城足球俱乐部的所在地,莱斯特城足球俱乐部赢得2016年英超联赛冠军,这是数十年来第一个新的英超冠军得主。.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莱斯特
風雲羣英會
《風雲羣英會》(Spartacus)是一套1960年的美國傳記片,由史丹利·寇比力克執導,卻·德格拉斯等主演。電影以斯巴達克斯的經歷為藍本,描述他率領奴隸起義對抗羅馬人的故事。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类影片。保守派影視如90年代著名青少年電影"獨領風騷"等喜歡將此片說成是同性戀者所愛好,以減少佔人口多數的異性戀者觀看此反抗奴役的經典電影。.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風雲羣英會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西羅馬帝國
高盧戰爭
盧戰爭,是西元前58年至前52年間羅馬共和國對高盧的眾多部族所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也是凱撒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與威信所發動的遠征。在過程中,羅馬共和國也曾經入侵不列顛尼亞及日耳曼尼亞,但並未在這些地區演變為全面入侵戰爭。此戰爭決定性的高潮在於西元前52年的阿萊西亞之戰,在此役中獲得完全勝利促使羅馬共和國的國土擴張到高盧全境。 西元前60年,凱撒與龐培、克拉蘇秘密協定了前三頭同盟,以聯合對抗元老院貴族的勢力。克拉蘇是蘇拉的部將,曾平定斯巴達克斯起義,同時又是羅馬首富;龐培也是蘇拉的部將,他本人則是戰功輝煌,曾平定西班牙起義、征服小亞細亞與敘利亞、消滅地中海的海盜。“前三頭同盟”實際上是軍事獨裁者不穩固的結盟,凱撒深知必須積極培植自己的鬥爭資本——於是他看上了山南高盧總督這個職位。 前58年,凱撒出任山南高盧總督,隨即向山北高盧大舉擴張。前56年,凱撒征服了大部分高盧地區;前55年,凱撒越過萊茵河襲擊日耳曼,同年秋試圖進佔不列顛,未果;前54年,凱撒再度攻擊不列顛,儘管多次獲勝,卻未能控制該地;前53年凱撒鎮壓了高盧的多次起義;前52年,高盧各部落在维钦托利的領導下掀起了大起義,最初獲勝,後被凱撒鎮壓下來;前51年凱撒終於併吞高盧全境。 高盧戰爭後,凱撒不僅掠奪了大量財富,還建立起一支由十個軍團(一個羅馬軍團約4800~6000人)組成的強大軍隊,奠定了日後擊敗龐培、建立個人獨裁的基礎。一般認為,高盧戰爭間接加速了羅馬共和體制的瓦解。.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高盧戰爭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蘇格蘭
英伦三岛
英伦三岛一词是中文中对“英国”或“不列颠群岛”的特有别称,一般出现在非正式场合或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岛”指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它很可能是早年清代對於英國仍欠缺正確了解時,所形成之詞彙,並誤用至今日。在英文中,事實上並沒有與「英倫三島」相對應之概念或語詞。.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英伦三岛
橄欖枝
橄欖枝歷史上為新娘及處女所戴,象徵和平及勝利。源自古希臘,於西方文化尤為特出,亦多見於地中海沿岸之文化及宗教。.
查看 不列顛尼亞和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