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上颌骨

指数 上颌骨

上頜骨(maxilla),又稱車頷骨,是成對的聯合形成口上部的骨。除了下頜骨外,臉部的所有骨都與它形成關節。上頜骨可以分為體部、齒槽突、腭突、額突和顴突。.

192 关系: 加斯帕里尼龍屬埃德蒙頓龍屬厚唇鱷原鳥形龍屬原蜥腳下目原鵝龍假鯊齒龍屬卡岩塔鱷屬卡索亞鱷屬卡拉瓦亞龍屬南似鴨龍屬古鴨龍屬双庙龙合弓綱合踝龍屬多智龍屬大椎龍屬大洋龍亞科奧古斯塔龍屬奧伊考角龍屬奧沙拉龍屬奔山龍屬奇異龍屬始蜥龍科始阿貝力龍屬宁远龙属小貴族龍屬嶼峽龍屬工部龍屬巨齒龍屬巨龍形類巴克龍屬丁氏鳥屬中国似鸟龙中華麗羽龍屬布爾諾美麗翼龍屬帕克氏龍屬帕拉克西龍下斜肌平原馳龍屬平頜鱲座狼鱷屬康納龍屬人中人体骨骼列表伶盜龍屬似傾齒龍屬似鳥身女妖龍屬似鵜鶘龍屬引鱷科...彎嚼龍屬佩羅鱷佛舞龍屬侏羅獵龍屬德國翼龍屬地爪龍屬分支龍屬喙頭龍目咬合哈卡斯龍屬優脛龍屬克拉瑪依龍屬前人四足類犬齒鱷屬皺褶鱷矛頜翼龍屬玩具翼龍屬獠牙祖母暴龍屬福井龍屬禽龍屬科瑪繪鱷科稻大鼠空枝翼龍屬糙齒龍屬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纖細盜龍屬羅塞爾龍翼腭窝真骨类眼轮匝肌眾神花園龍屬烏克提納翼龍屬烏鴉翼龍屬烏拉嘎龍屬絲路龍屬瑪君龍屬熱河翼龍熱河龍屬異特龍屬畸齒龍科特暴龍屬特提斯龍屬狼嘴龍屬白峰龍屬隱面龍屬銳頜龍屬蚜虫聖胡安龍屬達拉斯蜥蜴屬萊氏龍屬鐮齒龍屬蠻龍屬頜鋸齒龍屬额骨颅骨食肉牛龙属裂頭鱷屬西貝鱷屬馬里龍屬馬普龍馳龍屬角鼻龍屬角鼻龍科諸城暴龍屬諾曼底翼龍高棘龍屬鮑比·波提斯鯊齒龍科貧齒鱷鲨齿龙属鳥嘴翼龍屬賴氏龍屬鶴形龍屬趾龍屬鸚鵡嘴龍屬的種鹽都龍屬麥利達鱷屬黃昏鳥黑丘龍屬鼻中隔軟骨鼻竇龍爪龍屬龍骨齒龍屬郝氏翼龍屬阿古哈角龍屬阿穆爾龍屬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阿比杜斯龍屬阿斯坦龍屬资阳人葡萄牙龍屬邪靈龍屬肯尼亞古猿铃蟾属醒龍屬醉猿野蠻盜龍屬重怪龍屬長鎖龍长阳人艾沃克龍屬雪豹雷留圖龍屬蛇髮女怪龍雙型齒翼龍屬雙脊龍屬陰道口暴龍暴龍科暹羅齒龍屬捻船頭翼龍屬板龍屬格罗弗·克利夫兰棘刺龍屬棘齒龍屬棘龍屬楚雄魚屬楚雄龍屬楔齒龍類槍頜翼龍永川龍屬波斯特鱷屬洛馬鱷屬湖北鱷目湖角龍屬準噶爾翼龍科滄龍亞科挺足龍屬惡魔角龍屬惡魔龍屬昆杜爾龍屬海王龍亞科新鱷類日本龍屬撕蛙鱷屬懼龍屬曲頜形翼龍屬曲鼻龍屬怪獵龍屬 扩展索引 (142 更多) »

加斯帕里尼龍屬

加斯帕里尼龍屬(學名:Gasparinasaura)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在發現南方稜齒龍之前,加斯帕里尼龍是唯一發現於南美洲的稜齒龍類恐龍。.

新!!: 上颌骨和加斯帕里尼龍屬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頓龍屬

埃德蒙頓龍屬(學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500萬年前。成年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平均體重約6-8噸,最大体重13.6吨,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牠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 埃德蒙頓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艾伯塔省的馬蹄峽谷組。模式種是帝王埃德蒙頓龍(E.

新!!: 上颌骨和埃德蒙頓龍屬 · 查看更多 »

厚唇鱷

厚唇鱷(學名:Pachycheilosuchus)意為「有厚嘴唇的鱷魚」,是種已滅絕中真鱷類,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美國德州。厚唇鱷是原先俗稱的「玫瑰谷物種」(Glen Rose form)的一部分。 厚唇鱷的脊椎屬於前凹型,前方關節為杯狀,後方關節為圓形,只有真鱷類具有這個特徵。其他特徵包含:上頜骨的邊緣厚,也是其名稱來源、頸部的6塊鱗甲癒合成一塊大型鱗甲。.

新!!: 上颌骨和厚唇鱷 · 查看更多 »

原鳥形龍屬

原鳥形龍屬(屬名:Archaeornithoides)是獸腳亞目手盜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國。.

新!!: 上颌骨和原鳥形龍屬 · 查看更多 »

原蜥腳下目

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或稱原蜥腳類,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儸紀早期。牠們在三疊紀的時候,通常是所處環境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並快速地演化為大體型,身長6到10公尺;但是到了侏羅紀被真蜥腳亞目所完全取代、並且滅亡。所有原蜥腳類恐龍都有小型頭部、長頸部、前肢較後肢短、以及非常大的拇指尖爪(從槽齒龍繼承而來)可用來防衛。大部分原蜥腳類恐龍是半二足動物,但至少有一大型物種(里奧哈龍)是完全四足動物。牠們起初被認為是蜥腳下目恐龍的祖先,但現在被認為是平行的演化支。.

新!!: 上颌骨和原蜥腳下目 · 查看更多 »

原鵝龍

原鵝龍(學名:"Procheneosaurus")意為「在鵝龍之前」,過去因為其小型頭骨與眼睛前方的低矮顱頂,而被分類於鴨嘴龍科。原鵝龍目前被視為是無效的恐龍,而其化石被認為屬於不同賴氏龍亞科的幼年個體。 在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在1975年研究中,首次將原鵝龍的原有化石歸類於冠龍與賴氏龍;後來的研究,另增加了亞冠龍。原鵝龍過去有5個種,包含:P.

新!!: 上颌骨和原鵝龍 · 查看更多 »

假鯊齒龍屬

假鯊齒龍屬(屬名:Shaochilong)是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烏梁素海組(Ulansuhai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白堊紀中期(土侖階),約9,200萬年前。模式種是毛兒圖假鯊齒龍(S.

新!!: 上颌骨和假鯊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卡岩塔鱷屬

卡岩塔鱷屬(屬名:Kayentasuchus)是種原始鱷形超目動物,屬於喙頭鱷亞目,鱷形超目包含現代鱷魚與其史前近親。卡岩塔鱷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北美洲,相當於錫內穆階到普林斯巴赫階。.

新!!: 上颌骨和卡岩塔鱷屬 · 查看更多 »

卡索亞鱷屬

卡索亞鱷屬(學名:Calsoyasuchus)屬於中真鱷類稜角鱗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美國西部。化石是一個不完整頭骨,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納瓦約族保留區的卡岩塔組(Kayenta Formation),該地層的年代為錫內穆階到普連斯巴奇階。這個頭骨的年代非常早,但具有衍化的特徵。 在2002年,Ronald Tykowski等人將這個頭骨命名為谷頭卡索亞鱷(C.

新!!: 上颌骨和卡索亞鱷屬 · 查看更多 »

卡拉瓦亞龍屬

卡拉瓦亞龍屬(學名:Callawayasaurus)是種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亞目薄板龍科。卡拉瓦亞龍的化石最初由Samuel Paul Welles在1962年發現,原本被歸類為Alzadasaurus的一個種,在1999年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建立為新屬Carpenter, K. 1999.

新!!: 上颌骨和卡拉瓦亞龍屬 · 查看更多 »

南似鴨龍屬

南似鴨龍屬(屬名:Willinakaqe)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里奧內格羅省,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與馬斯垂克階。 目前已發現數個非天然狀態的化石,包含成年、未成年個體,發現於Allen地層的下段。正模標本(編號MPCA-Pv SM 8)是一個右上頜骨。在另一個挖掘地點,還發現一些化石。這些化石已足夠拼湊出南似鴨龍的全貌。最大型個體的身長約9公尺。南似鴨龍的骨盆、尾巴基部具有長神經棘。 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薩利特拉爾南似鴨龍(W.

新!!: 上颌骨和南似鴨龍屬 · 查看更多 »

古鴨龍屬

古鴨龍屬(學名:Huehuecanauhtlus)意為「古老的鴨」,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提奎丘古鴨龍(H.

新!!: 上颌骨和古鴨龍屬 · 查看更多 »

双庙龙

雙廟龍(屬名:Shuangmiaosaurus)是鳥臀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阿爾比階)的中國,約1億年前Carpenter, K. and Ishida, Y. (2010).

新!!: 上颌骨和双庙龙 · 查看更多 »

合弓綱

合弓綱(Synapsida)意為「固定的顴弓」,也被稱成獸形綱(Theropsida),是羊膜動物的一綱,包含羊膜動物中所有與哺乳類關係較近的物種。合弓綱是羊膜動物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個演化支為蜥形綱(Sauropsida)。牠們在头骨的兩側各有一個下颞孔。 在傳統的分類法中,合弓綱曾是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綱,稱為單孔亞綱、下孔亞綱,或名似哺乳爬行動物 。 合弓綱出現在3億2400萬年前的晚石炭紀,並成為二叠纪中到晚期的優勢陸地動物,數量眾多且多樣化。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時,許多早期合弓類動物消失,少數物種存活到三叠纪,而主龍類爬行動物迅速成為三疊紀的優勢陸地動物。合弓綱在三叠纪以后渐趋绝灭,只有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現今的哺乳類是合弓綱的後代。.

新!!: 上颌骨和合弓綱 · 查看更多 »

合踝龍屬

合踝龍屬(學名:Syntarsus),又名堅足龍或並合踝龍,意為「接合的跗骨」,是腔骨龍科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由於牠的學名已由一種鞘翅目的昆蟲所有,故在2001年被三位昆蟲學家更名為Megapnosaurus(意為「大死亡蜥蜴」)。但是一些古生物學家並不喜歡這個名字,而這兩個名稱亦有使用。某些早期重建圖,將合踝龍畫成有羽毛恐龍,但實際上合踝龍與其近親可能都沒有羽毛。 合踝龍幾乎與腔骨龍完全一樣。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於1993年曾建議將合踝龍與腔骨龍合併。在2005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提出合踝龍可能是腔骨龍的異名Yates, A.M. (2005).

新!!: 上颌骨和合踝龍屬 · 查看更多 »

多智龍屬

多智龍屬(屬名:Tarchia)又譯腦龍,是甲龍科恐龍一屬,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亞洲甲龍科恐龍。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標本,包含兩個完整頭顱骨,與一個接近完整的顱後骨骸。多智龍同時也是已知最大型的亞洲甲龍下目恐龍,身長估計為4到6.2公尺,頭顱骨長度為40公分,寬度為45公分,重量可能為3100公斤。.

新!!: 上颌骨和多智龍屬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屬

大椎龍屬(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牠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亞利桑那州、阿根廷發現的化石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原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公尺,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椎龍是以穩定地成長,並具有類似鳥類的氣囊,而且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M.

新!!: 上颌骨和大椎龍屬 · 查看更多 »

大洋龍亞科

大洋龍亞科(Halisaurinae)屬於滄龍科,由Bardet等人於2005年所創立,是群多樣化的海生有鱗目動物,生存於晚白堊紀。大洋龍亞科的詞源來自於大洋龍(Halisaurus),在希臘文中意為「海蜥蜴」。 Bardet等人將大洋龍亞科鑑定為:滄龍類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大洋龍,而離莫那龍較遠的所有物種。大洋龍亞科的明確特徵為:前上頜骨與上頜骨之間的縫合處前部垂直,中間傾斜,後部水平、顱頂骨與鱗狀骨之間的接觸面傾斜、橈骨的軸前隆起佔了長度的2/3、脛骨與腓骨長而修長,末端稍微擴張。大洋龍亞科的不明確特徵則包含:額骨前2/3部分有背側中央隆起、額骨腹側有突起物、頂孔(Parietal foramen)由腹側突起物包圍、方骨有大型蹬下突、方骨的蹬下突與蹬上突合併、沒有椎弓突(Zygosphene)-椎弓凹(Zygantrum)複合體、以及癒合的脈棘。 在過去數十年來,大洋龍亞科的命名因為模式屬大洋龍的關係而造成許多混淆,尤其是H.

新!!: 上颌骨和大洋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塔龍屬

奧古斯塔龍屬(學名:Augustasaurus)是鰭龍超目蛇頸龍目的一屬。奧古斯塔龍與皮氏吐龍都屬於皮氏吐龍科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新!!: 上颌骨和奧古斯塔龍屬 · 查看更多 »

奧伊考角龍屬

奥伊考角龍屬(学名:Ajka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纪的歐洲,當时相當於西特提斯群島,距今约8600萬到8400萬年前。奥伊考角龍的最近親位於亞洲,牠們的祖先可能藉由多個群島而從亞洲遷徙而來。.

新!!: 上颌骨和奧伊考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奧沙拉龍屬

奧沙拉龍屬(屬名:Oxalaia)是獸腳亞目棘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南美洲。奧沙拉龍是目前在巴西發現的最大型獸腳類恐龍,被認為關係較接近於非洲的棘龍科,而與巴西當地的棘龍科關係較遠。 正模標本(編號MN 6117-V)是一個癒合的前上頜骨,來自於一個非常大型的個體;還發現一個不完整的左上頜骨(編號MN 6119-V)化石。這些化石都是在2004年發現於巴西東北部馬拉尼昂州的Cajual島,屬於伊塔佩庫鲁群(Itapecuru Group)的阿爾坎塔拉組(Alcantara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9800萬年前,相當於森諾曼階早期。當地除了發現這兩個標本,之前還發現許多棘龍科的牙齒與破碎骨頭。 在2011年,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這兩個標本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歌倫波奧沙拉龍(O.

新!!: 上颌骨和奧沙拉龍屬 · 查看更多 »

奔山龍屬

奔山龍屬(屬名:Orodromeus)是稜齒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的蒙大拿州,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新!!: 上颌骨和奔山龍屬 · 查看更多 »

奇異龍屬

奇異龍屬(屬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蹟蜥蜴”,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龍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5到4公尺。牠們有健壯的後肢、小而寬的手掌、頭部有長而尖的口鼻部,身體背部中線可能有小型鱗甲。奇異龍被認為是種特化的稜齒龍類。過去曾有數個種被認為屬於奇異龍,但現今只有漠視奇異龍(T.

新!!: 上颌骨和奇異龍屬 · 查看更多 »

始蜥龍科

始蜥龍科(Eothyrididae)是群原始合弓綱動物,生存於二疊紀早期的北美洲。始蜥龍科是食蟲性動物,上頜骨具有犬齒型牙齒。 始蜥龍科與卡色龍科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徵,例如口鼻部、外鼻孔的型態,卡色龍科可能演化自始蜥龍科。這兩個科組成卡色龍亞目。 目前已確定有兩個屬;始蜥龍、腫面蜥。始蜥龍只有發現頭骨,沒有發現身體部份。頭骨長度接近6公分,身長估計接近1公尺。始蜥龍科的頭骨寬而平坦,具有大型洞孔。始蜥龍的頜部大,上頜有犬齒型牙齒。腫面蜥已發現三個部分頭顱骨、一些四肢骨頭。腫面蜥的犬齒型牙齒較不明顯。其餘的牙齒較小、大小一致、銳利。科學家推測始蜥龍科是肉食性或食蟲性動物。 始蜥龍科的化石都發現於北美洲的二疊紀早期地層。始蜥龍科與卡色龍科組成卡色龍亞目,卡色龍亞目是群原始合弓類,是真盤龍類的姐妹演化支。.

新!!: 上颌骨和始蜥龍科 · 查看更多 »

始阿貝力龍屬

始阿貝力龍屬(學名:Eoabelisaurus)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南美洲。始阿貝力龍是種二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長可能達約6.5公尺。始阿貝力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阿貝力龍科恐龍,並提供許多阿貝力龍科的早期演化資訊。.

新!!: 上颌骨和始阿貝力龍屬 · 查看更多 »

宁远龙属

寧遠龍(學名:Ningyuansaurus)是一种原始的偷蛋龙类。其包含了一种:王氏宁远龙(Ningyuansaurus wangi),王氏宁远龙的化石标本发现于1亿2400万年前,早白垩纪阿普第期的中国辽宁西部义县组。宁远龙曾基于其长头骨和相对于其它偷蛋龙类的牙齿数量,而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偷蛋龙类。王氏宁远龙的属名意为“宁远”,兴城市的古名,种名是为纪念其标本捐献者。目前其标本被放置在兴城市的孔子鸟博物馆。.

新!!: 上颌骨和宁远龙属 · 查看更多 »

小貴族龍屬

小貴族龍屬(學名:Kritosaurus),又名克里托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300萬年前。小貴族龍身長10公尺,體重2到3公噸,牠的化石並不齊全,但在分類歷史上卻很重要。牠的學名意思是「分離的蜥蜴」,但卻有時因牠的鷹鈎鼻而誤譯為「貴族蜥蜴」,最初標本被發現時,鼻部是關節脫落的碎片,因此原先被重建成扁平的。牠的分類歷史很曲折,涉及了格里芬龍、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這個分類的混亂狀況需要發現更多小貴族龍的化石才能解決。除了缺乏化石外,牠亦一直被認為是格里芬龍的異名,故牠要到1990年代才出現在書本之上。.

新!!: 上颌骨和小貴族龍屬 · 查看更多 »

嶼峽龍屬

嶼峽龍屬(學名:Labocania)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屬於暴龍超科。化石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生存於7千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坎帕階。 在1970年夏季,國家地理協會與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聯合挖掘團隊,由地質學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J. Morris)率領,前往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進行挖掘工作。他們在當地發現一個獸腳類身體骨骼,並花了兩年挖掘出來Molnar, R.E., 1974, "A distinctive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aja California (Mexico)",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48(5): 1009-1017。 模式種是反常嶼峽龍(L.

新!!: 上颌骨和嶼峽龍屬 · 查看更多 »

工部龍屬

工部龍屬(學名:Gongbu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1億60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工部龍是一類小型的草食性恐龍,但很多有關的資料都不詳。目前已有兩個物種,但由於這個屬原先是根據一根牙齒而命名,所以兩個種之間並沒有實質的證據連繫。牠的化石都是在中國發現。.

新!!: 上颌骨和工部龍屬 · 查看更多 »

巨齒龍屬

巨齒龍屬(屬名:Teratosaurus)意為「怪物蜥蜴」,是勞氏鱷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諾利階的德國,化石在Stubensandstein地區的Löwenstein地層發現。巨齒龍的模式標本是由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所敘述,他根據一個附有牙齒的左上頜骨,宣稱該化石與箭齒龍並非同一種動物。 之後的研究人員,例如德國的休尼博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以及埃德溫·爾伯特(Edwin H. Colbert),將原蜥腳下目的埃弗拉士龍的顱後部份歸類於巨齒龍,使得埃弗拉士龍被認為是種非常原始的獸腳亞目恐龍。許多20世紀的大眾書籍遵循這個錯誤,將巨齒龍敘述成最早的大型、二足、肉食性恐龍,並獵食原蜥腳下目恐龍。巨齒龍被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是侏儸紀肉食性恐龍的三疊紀祖先。 在1985年與1986年,彼得·加爾冬(Peter Galton)與麥可·班頓(Michael Benton)分別指出巨齒龍其實屬於勞氏鱷目,是種大型掠食性主龍類,與恐龍共同生存於晚三疊紀Galton, P. M. (1985).

新!!: 上颌骨和巨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巨龍形類

巨龍形類(学名:Titanosauriformes)又譯泰坦巨龍形類,是蜥腳下目大鼻龍類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較原始的黃河巨龍、腕龍科以及較先進的Somphospondyli演化支(包含盤足龍科與泰坦巨龍類)。牠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如果腕龍科的馬達加斯加溝椎龍(B.

新!!: 上颌骨和巨龍形類 · 查看更多 »

巴克龍屬

巴克龍屬(學名:Bactrosaurus)意為「棍棒蜥蜴」,是草食性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東亞,距今約7000萬年前,被認為是最早的鴨嘴龍超科之一。雖然化石不夠完整,巴克龍是研究最多的早期鴨嘴龍類之一"Bactr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上颌骨和巴克龍屬 · 查看更多 »

丁氏鳥屬

丁氏鳥屬(學名:Dingavis)為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真鳥類,體長約25至30公分(無明顯尾羽化石因此長度不計),屬名是為了紀念中國地質學之父丁文江,以表彰他在中國近代地質學上的貢獻。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的朝陽市四合當鎮,屬於白堊紀早期的義縣組地層。模式種為長頜丁氏鳥(D.

新!!: 上颌骨和丁氏鳥屬 · 查看更多 »

中国似鸟龙

中國似鳥龍屬(屬名:Sinornithomimus,意為「中國的鳥類模仿者」)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似鳥龍科。.

新!!: 上颌骨和中国似鸟龙 · 查看更多 »

中華麗羽龍屬

中華麗羽龍屬(屬名:Sinocalliopteryx)又名中國美羽龍、中華美羽龍,意為「中國的美麗羽毛」,是美頜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義縣組尖山溝層,年代為下白堊紀,約1億2460萬年前。中華麗羽龍與近親華夏頜龍相似,但牠們的體型較大,身長2.37公尺,是已知最大的美頜龍科物種。.

新!!: 上颌骨和中華麗羽龍屬 · 查看更多 »

布爾諾美麗翼龍屬

布爾諾美麗翼龍屬(學名:Bellubrunn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德國。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羅氏布爾諾美麗翼龍(B.

新!!: 上颌骨和布爾諾美麗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帕克氏龍屬

帕克氏龍屬(屬名:Parks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馬蹄峽谷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帕克氏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關節相連的部份頭顱骨與部分骨骸,顯示牠們為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帕克氏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約7000萬年前,是該時期北美洲地區的非鴨嘴龍科鳥腳類恐龍中,較少被敘述的物種之一。.

新!!: 上颌骨和帕克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帕拉克西龍

帕拉克西龍(學名:Paluxysaurus)是種原始巨龍形類恐龍,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胡德郡的雙子山組地層,年代為下白堊紀的晚阿普第階到早阿爾比階,約1億1200萬年前。目前已在當地的屍骨層中,發現至少四個個體的化石。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帕拉克西龍是種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具有小型頭部與長頸部。在2012年的一個重新研究,顯示帕拉克西龍、波塞東龍是相同動物,較晚被命名的帕拉克西龍成為波塞東龍的一個次異名。.

新!!: 上颌骨和帕拉克西龍 · 查看更多 »

下斜肌

下斜肌(英语:Inferior oblique muscle 或 obliquus oculi inferior)是個薄薄的、狹長的肌肉位於眼窩底部腹側的邊緣,附著於上頜骨(肌肉起端)和眼睛腹側、下方、外側的表面(插入),受動眼神經(CN III)的下分支所支配。.

新!!: 上颌骨和下斜肌 · 查看更多 »

平原馳龍屬

平原馳龍屬(學名:Pampadromaeus)是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南美洲,是最早期的恐龍之一。平原馳龍是種小型、二足善奔動物。在數個分類學研究裡,平原馳龍位於原始蜥腳形亞目的位置,但缺乏數個蜥腳形亞目的典型特徵,而具有某些獸腳亞目的特徵,這是早期恐龍的鑲嵌演化結果。.

新!!: 上颌骨和平原馳龍屬 · 查看更多 »

平頜鱲

平頜鱲(學名:Zacco platypus),又名寬鰭鱲,俗稱溪哥仔(幼魚及雌魚)、青貓(雄魚)、日本溪哥,为輻鰭魚綱鯉形目鲤科鱲屬的鱼类,分布於中國大陸東部至北部、韓國半島、日本與台灣北部至西部,體長可達20公分,成魚是常見於溪流與河川且水流湍急的地方,屬雜食性,以浮游動物、小型甲殼動物、藻類、小魚與碎屑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上颌骨和平頜鱲 · 查看更多 »

座狼鱷屬

座狼鱷屬(學名:Wargosuchus)是種已滅絕中真鱷類,屬於波羅鱷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化石是個破碎的頭骨,發現於內烏肯省的Bajo de La Carpa組,年代為桑托階。模式種是南方座狼鱷(W.

新!!: 上颌骨和座狼鱷屬 · 查看更多 »

康納龍屬

康納龍屬(學名:Kangnasaurus)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南非。康納龍的化石只有一顆牙齒,可能還有一些身體部分的骨頭,故通常被認為是疑名。康納龍被分類在類似橡樹龍的橡樹龍科。.

新!!: 上颌骨和康納龍屬 · 查看更多 »

人中

人中(;字源於φίλτρον,意为“愛的部份”)是解剖學上的一個名詞,又稱上巴。指上顎骨左右兩部份在鼻下接合的部份。中國傳統針灸在人中有人中穴,屬於督脈。「人中」這個名詞雖然有「人」字,但基於相近的生理結構,其實大多數哺乳類動物均有「人中」,均指從鼻子到上唇間的部份。.

新!!: 上颌骨和人中 · 查看更多 »

人体骨骼列表

一具标准成年人的骨骼包括下面206块: (标示黑体的数字与右边图示相对照).

新!!: 上颌骨和人体骨骼列表 · 查看更多 »

伶盜龍屬

伶盗龙属(屬名:Velociraptor,拉丁文中意为「敏捷的盗贼」)或盜伶龍屬,在中文語圈中俗稱迅猛龍,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馳龍科恐龙的一屬,大约生活于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階。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V.

新!!: 上颌骨和伶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似傾齒龍屬

似傾齒龍屬(學名:Campylodonisc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阿根廷。似傾齒龍可能屬於泰坦巨龍類。某些研究人員提出似傾齒龍是疑名。 似傾齒龍的化石發現於Sierra de San Bernardo,包含一個上頜骨與其牙齒。在1929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這化石進行描述、命名,模式種是Campylodon ameghinoi。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καμπυλος」(意即「彎曲或傾斜的」)及「οδους」(即牙齒)組合而成。種名則是以阿根廷古生物學家Florentino Ameghino為名。在1961年,Oskar Kuhn發現某種魚類已經優先使用這個屬名,依此將其改名為Campylodoniscus。 似傾齒龍的生存時期未定,可能是7000萬年前的坎帕階至麥斯特裡希特階之間,或是9500萬年前的森諾曼階。似傾齒龍的身長估計約20公尺。.

新!!: 上颌骨和似傾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似鳥身女妖龍屬

似鳥身女妖龍屬(學名:Harpymimus)是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的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蒙古。不像較後期、更衍化的似鳥龍下目,似鳥身女妖龍仍然具有牙齒,但似乎只限於在下頜的齒骨。.

新!!: 上颌骨和似鳥身女妖龍屬 · 查看更多 »

似鵜鶘龍屬

似鵜鶘龍屬(學名:Pelecanimimus)是種原始、基礎似鳥龍下目恐龍,發現於早白堊紀的西班牙。似鵜鶘龍的牙齒數量比其他似鳥龍類恐龍還多,大部分的似鳥龍下目恐龍缺乏牙齒。.

新!!: 上颌骨和似鵜鶘龍屬 · 查看更多 »

引鱷科

引鱷科(Erythrosuchidae)意思是“紅色鱷魚”,是主龍形下綱的一科,是群大型肉食性動物,生存於早三疊紀(奧倫尼克階)到中三疊紀(安尼西階)。到目前為止,引鱷科的化石在南非卡魯盆地的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俄羅斯彼爾姆地區、中國等地發現。牠們是該時代的頂級掠食動物,身長約2.5到5公尺。在最晚的物種裡,例如引鱷,頭顱可長達1公尺。 同時代大型的二齒獸類肯氏獸科,應該是牠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然而,第一個出現在化石記錄的引鱷科動物,年代稍早於肯氏獸科,所以牠們被推測也獵食其他動物。.

新!!: 上颌骨和引鱷科 · 查看更多 »

彎嚼龍屬

彎嚼龍屬(屬名:Angulomastacator)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目前只有發現一個標本。正模標本(TMM 43681–1)是一個部分左上頜骨。這塊上頜骨的前端往下彎曲,高達45度角,上面的齒列也跟者彎曲,與其他近親不同。由於上頜骨的獨有特徵,研究人員提出阿古哈組的恐龍已發展出地方特殊性。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大彎曲國家公園的阿古哈組(Aguja Formation)的上層,該地層的上方緊鄰 Javelina地層。研究人員根據相同年代的火成岩,認為該處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約7,690萬前。由於化石發現處是個頁岩層,並發現零碎的植物、動物、貝類化石,該地點被認為是個小型河道的沉積層。 彎嚼龍被歸類於賴氏龍亞科,牠們是一群缺乏中空頭冠的鴨嘴龍類恐龍。模式種是達氏彎嚼龍(A.

新!!: 上颌骨和彎嚼龍屬 · 查看更多 »

佩羅鱷

佩羅鱷(屬名:Peirosaurus)是中真鱷類佩羅鱷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佩羅鱷的化石發現於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的烏貝拉巴,屬於Marília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晚期。化石包含一個部分頭顱骨、脊椎、數塊皮內成骨。阿根廷的Bajo de la Carpa組地層,也有發現佩羅鱷的化石。在1955年,這些化石被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Peirosaurus tormini。在1982年,許多生存於南方各大陸的史前鱷類,被建立為佩羅鱷科,模式屬是佩羅鱷。 佩羅鱷的齒列非常特徵,接近異齒型。前上頜骨牙齒呈圓錐狀,上頜骨、下頜後段牙齒有鋸齒狀邊緣。口鼻部的側向扁平。前上頜骨、上頜骨之間有凹處,當咬合時,下頜的大型牙齒會與上頜凹陷互相咬合。外鼻孔稍微朝上、朝前突出。背部鱗甲(皮內成骨)有低矮縱向稜脊,腹部鱗甲較小、表面缺少稜脊 烏貝拉巴鱷的化石也發現於巴西的烏貝拉巴,兩者互為近親。佩羅鱷、烏貝拉巴鱷有許多類似特徵,例如:類似的牙齒型態模式、前上頜骨有大型前突。烏貝拉巴鱷的口鼻部較狹窄,而佩羅鱷的口鼻部略寬。.

新!!: 上颌骨和佩羅鱷 · 查看更多 »

佛舞龍屬

佛舞龍屬(屬名:Shanag)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蒙古國。 模式種是S.

新!!: 上颌骨和佛舞龍屬 · 查看更多 »

侏羅獵龍屬

侏羅獵龍屬(學名:Juravenator)是一屬小型的虛骨龍類恐龍,只有約75公分長,生存於1億5200萬到1億5100萬年前的德國侏羅山脈。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是一個幼年個體。侏羅獵龍的尾巴基部與後肢,發現了鱗片皮膚痕跡。.

新!!: 上颌骨和侏羅獵龍屬 · 查看更多 »

德國翼龍屬

德國翼龍(屬名:Germanodactylus)又譯日耳曼翼龍,意為“德國的手指”,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晚侏儸紀的德國,包含著名的索倫霍芬石灰岩。德國翼龍曾長期被歸類於翼手龍屬。牠們是第一個被發現頭冠有軟組織覆蓋的翼龍類。.

新!!: 上颌骨和德國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地爪龍屬

地爪龍屬(學名:Aardonyx)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地爪龍的前肢有許多介於原蜥腳類、蜥腳類恐龍的特徵。 根據地爪龍的後肢與骨盆結構,地爪龍應該是平常以二足方式移動,也可以用四足方式移動,類似禽龍。地爪龍也具有某些巨型蜥腳類恐龍的特徵,類如迷惑龍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1, 2009).

新!!: 上颌骨和地爪龍屬 · 查看更多 »

分支龍屬

分支龍屬(屬名:Alioramus),又名歧龍、阿利奧拉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分支龍是由蘇聯古生物學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種是遙遠分支龍(A.

新!!: 上颌骨和分支龍屬 · 查看更多 »

喙頭龍目

喙頭龍目(Rhynchosauria)是一群雙孔類爬行動物,生存在三疊紀,跟主龍類有接近親緣關係。牠們是草食性動物,擁有矮胖結實的身體與強壯的喙狀嘴。喙頭龍類曾經非常興盛,在某些化石挖掘現場,有40%~60%的化石屬於喙頭龍目。.

新!!: 上颌骨和喙頭龍目 · 查看更多 »

咬合

咬合,又稱(Occlusion),是牙科術語,即是牙齿对应;通常是指上頜骨與下頜骨的牙齒對應,當咀嚼或休息時兩者的接觸時間。𬌗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第二任院長鄒海帆在1920年代、1930年代創造。如果有咬合不良的情況,則會對牙齒及肌肉等造成問題。.

新!!: 上颌骨和咬合 · 查看更多 »

哈卡斯龍屬

哈卡斯龍屬(屬名:Kileskus)是暴龍超科原角鼻龍科恐龍一屬。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前上頜骨、上頜骨、上隅骨、以及手掌與腳掌骨頭。 在2010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K.

新!!: 上颌骨和哈卡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優脛龍屬

優脛龍屬(屬名:Eucnemesaurus)是種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通常被認為是優肢龍的一個異名,但亞當·耶茨(Adam Yates)的2006年研究則顯示牠們與假設的艾雷拉龍科阿里瓦龍(Aliwalia)是同種動物。 優脛龍是在1920年由Egbert Cornelis Nicolaas van Hoepen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強大優脛龍(E.

新!!: 上颌骨和優脛龍屬 · 查看更多 »

克拉瑪依龍屬

克拉瑪依龍屬(學名:Kelmayisaurus)是獸腳亞目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牠是以發現地附近來命名,即中國新疆盛產石油的克拉瑪依市。.

新!!: 上颌骨和克拉瑪依龍屬 · 查看更多 »

前人

前人(学名:Homo antecessor),又名先驅人,是已滅絕的人屬品種,是歐洲中最古老之一,其中以德馬尼斯的最為古老。最完整的化石是在西班牙發現的一個上頜骨,相信是屬於一個10歲大的個體。經測年後估計是屬於78-85.7萬年前。他的腦部平均約有1000立方厘米大。於1994年至1995年間,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卡共發現了80個來自6個個體的化石,可能是屬於前人的。在這個位點發現的很多骨頭都有切口,估計他們可能是同類相食的。很多人類學家相信前人是與60-25萬年前歐洲海德堡人同一人種,或是其直系祖先。有指前人就是尼安德塔人及智人的最後共同祖先。現時在非洲並沒有發現前人的標本。.

新!!: 上颌骨和前人 · 查看更多 »

四足類

四足類(学名:Tetrapoda)是擁有四肢或附屬肢體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包括恐龍)、鳥類及哺乳動物都是四足類,而甚至沒有腳的蛇亦是從四足類演化而來。最早期的四足類是於泥盆紀由肉鰭魚類適應輻射成為呼吸空氣的兩棲類。.

新!!: 上颌骨和四足類 · 查看更多 »

犬齒鱷屬

齒鱷屬(屬名:Cynodontosuchus)是鱷形超目波羅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Bajo de la Carpa地層組,地質年代約為桑托階,以及Pichi Picun Leufu地層組,地質年代約為康尼亞克階與桑托階。在1896年,古生物學家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命名犬齒鱷屬,當時歸類於西貝鱷亞目(Sebecosuchia),是當時第一個發現的非新生代西貝鱷類。 正模標本是一個不完整口鼻部、關節連接的下頜。上頜骨的第二顆牙齒大型、呈鐮刀狀。前上頜骨、上頜骨牙齒之間有齒縫,當犬齒鱷咬合時,下頜的大型牙齒會嵌入上頜的齒縫裡。根據這些特徵,犬齒獸被歸類於波羅鱷科。近年有些研究,提出犬齒獸是波羅鱷的次異名。但犬齒鱷有5顆上頜牙齒、口鼻部較扁,這些特徵與波羅鱷不同。.

新!!: 上颌骨和犬齒鱷屬 · 查看更多 »

皺褶鱷

褶鱷(學名:Rugosuchus)是種已滅絕中真鱷類,屬於新鱷類,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化石包含:一個大部分頭骨、一個大部份的骨骼、另一副則包含部份骨盆與脊椎。皺摺鱷是由吳肖春等人在2001年命名,模式種是農安皺摺鱷(R.

新!!: 上颌骨和皺褶鱷 · 查看更多 »

矛頜翼龍屬

矛頜翼龍屬(屬名:Dorygnathus)意為「長矛的頜部」,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歐洲,約1億8000萬年前,當時盤古大陸有許多淺海。矛頜翼龍的翼展約為1.69公尺寬。頭顱骨長,眼眶是頭部最大型的洞孔。他們具有小型、三角形胸骨,是飛行相關肌肉的附著處。嘴部前端有彎曲的長牙齒,當牠們咬合時,會突出於嘴部前端;嘴部後段則是筆直的小型牙齒"Dorygnathu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Dinosaurs and Other Prehistoric Creatures. London: Salamander Books, Ltd. Pp. 292-295.。矛頜翼龍具有不同型態的牙齒,是種異型齒動物;許多原始翼龍類是異型齒動物,而現代爬行動物則相當少見異型齒動物。研究人員推測,矛頜翼龍是以魚類為食。矛頜翼龍的後肢第五腳指較大型,朝向側方。較大第五腳指的功能未明,但第五腳指、尾巴之間可能支撐者翼龍膜,如同兩翼與身體之間的翼膜。翼龍類學家大衛·安文(David Unwin)認為矛頜翼龍與晚侏儸紀的喙嘴翼龍有接近親緣關係,並與曲頜形翼龍生存於相同環境。.

新!!: 上颌骨和矛頜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玩具翼龍屬

玩具翼龍屬(學名:Ludodactyl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西塞阿臘州的克拉圖組(Crato Formation),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在2003年,埃伯哈德·弗雷伊(Eberhard Frey)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席氏玩具翼龍(L.

新!!: 上颌骨和玩具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獠牙

牙是一些哺乳动物上颌骨或下颌骨上长出来的发育非常强壮的、没有牙根的、不断继续生长牙齿。这些牙齿远远伸出这些动物的颚。有些动物的獠牙是門齒,有些是犬齒。獠牙没有确定的解剖学定义。 许多不同的动物有獠牙。象、猛犸象和乳齒象的獠牙是极端延长和向外移动位置的上颌门牙(乳齿象也包括下颌门牙)。最长的象的獠牙长3.49米(沿弯曲的外缘测量),来自扎伊尔,今天收藏在美国纽约动物协会的布朗克斯动物园。最长的史前獠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象Hesperoloxodon antiqus germanicus的,长5米。这些象生活在200万年前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最重的獠牙也是象的,于1900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来自当时的达荷美王国(今天贝宁),重117千克。最重的化石獠牙是一种猛犸象的,它最粗的地方周长89厘米,长3.58米,重150千克。 一角鲸的獠牙也是门牙。最长的一角鲸獠牙可能保存在德国美因河畔奥芬巴赫德国皮革博物馆中,长2.74米。在中世纪和近代初期人们以为它是独角兽的角。海象的獠牙则是上颌的犬齿。.

新!!: 上颌骨和獠牙 · 查看更多 »

祖母暴龍屬

母暴龍屬(學名:Aviatyrannis)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晚侏羅紀啟莫里階的葡萄牙。牠是由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於2003年所命名。 在2000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在葡萄牙萊里亞區的Guimarota褐煤礦坑,發現這些早期暴龍超科的化石。勞赫最初將這些化石分類在美國的史托龍之內,標名為史托龍的未命名標本(Stokesosaurus sp.),但是牠們化石的破碎狀態令人懷疑牠們的共同性。在2003年,勞赫重新研究後,發現這些化石的獨特特徵,建立為新屬祖母暴龍(Aviatyrannis)。模式種是侏羅祖母暴龍(A.

新!!: 上颌骨和祖母暴龍屬 · 查看更多 »

福井龍屬

福井龍屬(學名:Fukuisaurus)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日本。 福井龍的化石是一個頭顱骨,是在1989年被發現於福井縣勝山市北谷町,屬於北谷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模式種是手取福井龍(F.

新!!: 上颌骨和福井龍屬 · 查看更多 »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新!!: 上颌骨和禽龍屬 · 查看更多 »

科瑪繪鱷科

科瑪繪鱷科(Comahuesuchidae)是鱷形超目諾托鱷類的一科,目前包含:科瑪繪鱷、鴨鱷。 科瑪繪鱷科的外鼻孔位於口鼻部末端。上頜、下頜最前段的牙齒,牙齒間有齒隙。當科瑪繪鱷、鴨鱷咬合時,上頜骨牙齒會突出於下頜之外。 近年數個種系發生學研究,將鴨鱷歸類於科瑪繪鱷科之外,甚至是諾托鱷類之外。如果這個分類屬實,科瑪繪鱷科將只剩下科瑪繪鱷屬。.

新!!: 上颌骨和科瑪繪鱷科 · 查看更多 »

稻大鼠

稻大鼠(學名:Oryzomys palustris)是北美洲一種半水生的齧齒類。牠們主要分佈在美國東部及南部,由新澤西州及肯薩斯州南部至科羅拉多州及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最東北端。;其分佈地以往擴展至更西及更北的地方,與當地的玉米種植片利共生。牠們一般出沒於潮濕的環境,如沼澤及鹽沼。牠們重40-80克,屬於中等身型,外觀像黑鼠及褐鼠。牠們的上身一般呈灰褐色,但科羅拉多州群落的上身是赤色的。牠們的後腳擁有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徵。頭顱骨很大及扁平,前部很短。 約翰·巴克曼(John Bachman)牧師於1816年發現稻大鼠,於1937年才有正式的描述。稻大鼠有幾個亞種,主要都是來自科羅拉多州,但其有效性受到質疑。在佛羅里達礁島群的群落有時會被看為另一物種:銀色稻鼠(Oryzomys argentatus)。另外,庫氏稻鼠與稻大鼠一同在塔毛利帕斯州及德克薩斯州南部出現。 稻大鼠是夜間活動的,以莎草及草來築巢,有時巢會有通道。牠們的食性很多樣化,會吃植物、真菌及多種動物。群落的密度一般在每公頃10隻以下,地盤大小為0.23至0.37公頃不等。妊娠期為25天,每次可以生3至5隻幼鼠,主要都是在夏天出生。幼鼠出生時依赖性很强,要到幾星期后才斷奶。倉鴞等都會掠食稻大鼠,在野外的稻大鼠一般都不能活过一年。多種的寄生蟲會寄生在稻大鼠之中,而牠們也帶有一種可以感染人類的漢他病毒。牠們並非保育的對象,但仍有一些群落受到威脅。.

新!!: 上颌骨和稻大鼠 · 查看更多 »

空枝翼龍屬

枝翼龍屬(屬名:Caviram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曲頜形翼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瑞士北萊姆斯通阿爾卑斯山脈的科森組(Kössen Formation)下層,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與雷蒂亞階交界。 在2006年,Nadia Fröbisch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謝薩普拉納空枝翼龍(C.

新!!: 上颌骨和空枝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糙齒龍屬

糙齒龍屬(屬名:Trachodon)也稱為粗齒龍,為鳥臀目鴨嘴龍科的一個疑名,其化石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朱迪思河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坎潘階Leidy, J. (1856).

新!!: 上颌骨和糙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

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學名:Narambuenatitan)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岩盔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在白堊紀晚期,泰坦巨龍類是南方各大陸的優勢草食性恐龍,但大部分物種的化石材料不完整、破碎,因此難以確定泰坦巨龍類的內部演化關係。近年在南美洲發現的許多新物種,有助於建立、釐清泰坦巨龍類的內部分類、演化關係。.

新!!: 上颌骨和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 · 查看更多 »

纖細盜龍屬

纖細盜龍屬(學名:Graciliraptor)是馳龍科小盜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 模式種是陸家屯纖細盜龍(G.

新!!: 上颌骨和纖細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羅塞爾龍

羅塞爾龍(學名:Russellosaurus)是種原始、小型滄龍類,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羅塞爾龍是根據一個頭骨化石(編號SMU 73056)所描述的,頭骨發現於美國德州南部達拉斯縣的頁岩層,由一位達拉斯古生物學會的成員於1992年所發現。現在存放在位於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的舒勒古生物博物館中。其他零碎的羅塞爾龍化石,則是在達拉斯另外兩個地區的石灰岩層發現的,年代較模式標本古老。.

新!!: 上颌骨和羅塞爾龍 · 查看更多 »

翼腭窝

在人類解剖學中,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或sphenopalatine fossa)為人類顱骨中一個窩狀構造。翼腭窝共有一對,為颞下窝内侧的一個圓錐狀凹窩。該窩位於上颌骨後方。翼顎窩位於內側,通往,可通向鼻腔、口腔、顳下窩、眼眶,及咽,另有8個孔通向中顱窩。 翼腭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藉眶下裂通眶面,向内藉腭骨于蝶骨围成的蝶腭孔通鼻腔,向后藉圆孔通颅中窝,藉翼管通颅底外面,向下移行至腭大管,继而经腭大孔通口腔。.

新!!: 上颌骨和翼腭窝 · 查看更多 »

真骨类

真骨下纲(学名:Teleostei)或真骨部是輻鰭魚綱的演化支之一。此一多樣的類群誕生於三疊紀,有兩萬多個現存物種,分佈在40個目之中。輻鰭魚綱的另外兩個下綱(全骨下綱和軟骨硬鱗下綱)是併系群。.

新!!: 上颌骨和真骨类 · 查看更多 »

眼轮匝肌

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为构成眼皮的主要肌肉,围绕眼睛外周,能使发生闭眼的动作。它起源于鼻部分的额骨,从额上颌骨前的泪沟开始,包括眼睑内侧韧带,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薄层。眼睑的一部分肌肉较薄且为白色,源自不同的眼睑内侧韧带,并形成一系列同心曲线,插入到侧睑中缝的眼部外眼角中。内环部分较厚和且为红色,它的纤维形成一个完整的椭圆没有中断。在侧眼睑的连合纤维区域,上部的这部分配合額肌和皱眉肌。.

新!!: 上颌骨和眼轮匝肌 · 查看更多 »

眾神花園龍屬

花園龍屬(學名:Theiophytalia)又譯神園龍,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地質年代約1億12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交界。.

新!!: 上颌骨和眾神花園龍屬 · 查看更多 »

烏克提納翼龍屬

烏克提納翼龍屬(屬名:Uktenadactylus)是翼龍目古魔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化石最初被歸類於科羅拉多斯翼龍的一個種,隨者近年的重新研究,發現這個化石是獨立屬。.

新!!: 上颌骨和烏克提納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烏鴉翼龍屬

烏鴉翼龍屬(屬名:Gwawinapterus)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最初被認為屬於翼龍目的帆翼龍科,近年研究顯示牠們可能是不屬於翼龍類的其他爬行動物。.

新!!: 上颌骨和烏鴉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烏拉嘎龍屬

烏拉嘎龍屬(學名:Wulagasaurus)是鴨嘴龍科櫛龍亞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黑龍江省,年代為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地質年代約6550萬年前Godefroit, P., Lauters, P., Van Itterbeeck, J., Bolotsky, Y. and Bolotsky, I.Y. (2011).

新!!: 上颌骨和烏拉嘎龍屬 · 查看更多 »

絲路龍屬

絲路龍屬(屬名:Siluo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甘肅省的新民堡群,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到阿爾比階。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1117 (1-2))是兩個牙齒,屬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絲路龍是研究不多的屬,自從被敘述後,並沒有任何研究有更多牠們的論述。.

新!!: 上颌骨和絲路龍屬 · 查看更多 »

瑪君龍屬

君龍屬(屬名:Majungasaurus,意為「馬哈贊加蜥蜴」)又譯瑪宗格龍,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目前僅有一個已確認種,凹齒瑪君龍(M.

新!!: 上颌骨和瑪君龍屬 · 查看更多 »

熱河翼龍

熱河翼龍是種小型蛙嘴龍科翼龍類,發現於中國東北部的道虎溝化石層(地層年代不確定,可能是中侏儸紀或早白堊紀),化石有毛與皮膚壓痕,以發現地點熱河為名。 模式種是寧城熱河翼龍(Jeholopterus ninchengensis),也是該屬目前惟一一種,化石來自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道虎溝化石層的一個接近完整標本。Wang, X., Zhou, Z., Zhang, F., and Xu, X. (2002).

新!!: 上颌骨和熱河翼龍 · 查看更多 »

熱河龍屬

熱河龍屬(屬名:Jeholo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熱河龍是小型、原始的鳥腳類恐龍,屬於稜齒龍類(目前被視為並系群)。 目前已經發現兩個標本,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上園鎮的陸家屯,該地屬於義縣組,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阿普第階早期。這些化石位於凝灰岩層,被推測遭到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所掩埋,火山灰覆蓋半徑50到60公里的範圍。模式種是上園熱河龍(J.

新!!: 上颌骨和熱河龍屬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屬

特龍(屬名:Allosaurus)又稱異龙或躍龙,是獸腳亞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屬。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約1億5500萬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新!!: 上颌骨和異特龍屬 · 查看更多 »

畸齒龍科

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又名異齒龍科,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科,經常被認為是群基礎鳥腳類恐龍,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關係密切。雖然畸齒龍科的化石很罕見,牠們從侏羅紀早期存活在全球各地,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早期。 畸齒龍科的體型如狐狸般大小,身長少於2公尺。畸齒龍科因牠們的獨特牙齒而著名,包括類似犬齒的長牙、以及適合咀嚼的頰齒,頰齒與白堊紀鴨嘴龍科的牙齒類似。畸齒龍科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

新!!: 上颌骨和畸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特暴龍屬

特暴龍屬(学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科。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特暴龍的化石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新!!: 上颌骨和特暴龍屬 · 查看更多 »

特提斯龍屬

特提斯龍屬(學名:Tethysaurus)是滄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土侖階)的非洲摩洛哥。化石發現於摩洛哥梅克內斯-塔菲拉勒特大區,已發現三個標本,包含一個接近完整、關節仍連接的頭顱骨、下頜、脊椎、以及部分四肢骨頭。 特提斯龍的鑑定特徵包含:頭顱骨的前額呈明顯拱形、頂骨呈三角形、頂骨的後兩側位於上枕骨上方、顴骨的升枝大而寬、基枕骨的髓板有三個穿孔、夾骨的背中側突大且有缺口、上隅骨的腹側接觸下頜骨冠、上頜骨有19到20顆牙齒、翼狀骨有15到19顆牙齒、齒骨至少有19顆牙齒、脊椎有大型副椎弓突與副椎臼。 目前的唯一種是諾普喬特提斯龍(T.

新!!: 上颌骨和特提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狼嘴龍屬

嘴龍屬(學名:Lycorhinus)又名狼鼻龍或萊克龍,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開普省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 正模標本(編號SAM 3606)是由M.

新!!: 上颌骨和狼嘴龍屬 · 查看更多 »

白峰龍屬

白峰龍(學名:Albalophosaurus)是鳥臀目角足亞目的一屬恐龍。化石是在1997年由小林快次發現於日本石川縣的白川市,屬於手取群(Tetori Group)的桑島組(Kuwajim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模式種是山口白峰龍(A.

新!!: 上颌骨和白峰龍屬 · 查看更多 »

隱面龍屬

隱面龍屬(學名:Kryptops)又譯隱臉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化石包含部分頭骨、部分骨骼,發現於尼日的Gadoufaoua,屬於Elrhaz組,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隱面龍是在2008年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與Stephen Brusatte所命名,模式種是古隱面龍(K.

新!!: 上颌骨和隱面龍屬 · 查看更多 »

銳頜龍屬

銳頜龍屬(學名:Genyodectes)是角鼻龍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南美洲。正模標本(編號MLP 26-39)是一個完整的鼻端,包括前上頜骨、部份上頜骨、右及左齒骨、一些牙齒、左夾板骨碎片及部份冠突骨。這些都是在阿根廷丘布特省發現的。這些化石都保存得較差,而有一些仍保持連接的關節。銳頜龍的前上頜骨有相對較大及向前傾的牙齒,牠的學名亦是因這些牙齒而得來。.

新!!: 上颌骨和銳頜龍屬 · 查看更多 »

蚜虫

蚜虫(aphid,又称腻虫或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種類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十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Bugs of the World, George C. McGavin,, 1993, ISBN 0816027374,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aphid midge larvae)、蟹蛛,康乃爾大學、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含绿僵菌)。 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且其物种多样性在热带比在温带要低得多。蚜虫可以进行远程迁移,主要是通过随风飘荡的形式来进行扩散;例如莴苣蚜虫被认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新西兰传播到塔斯马尼亚。而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进行运输的过程。.

新!!: 上颌骨和蚜虫 · 查看更多 »

聖胡安龍屬

聖胡安龍屬(屬名:Sanjuansaurus )是艾雷拉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阿根廷,是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龍之一,是艾雷拉龍、南十字龍的姊妹分類單元。.

新!!: 上颌骨和聖胡安龍屬 · 查看更多 »

達拉斯蜥蜴屬

達拉斯龍屬(學名:Dallasaurus)又名達拉斯蜥蜴,是種原始滄龍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達拉斯龍與羅塞爾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北美洲滄龍類。達拉斯龍是種小型、半水生似蜥蜴的滄龍類,身長短於1公尺;而海王龍、滄龍等衍化滄龍類,身長都超過15公尺。就外表上,達拉斯龍似現代科莫多龍,兩者互為遠親。達拉斯龍被發現後,被視為是滄龍類與其陸生蜥蜴祖先的失落連結。.

新!!: 上颌骨和達拉斯蜥蜴屬 · 查看更多 »

萊氏龍屬

萊氏龍屬(學名:Leyesaurus)是蜥腳形亞目大椎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南美洲。萊氏龍的發現,顯示南半球的大椎龍科已具有高度多樣性,比過去研究的推論結果還要多樣性。.

新!!: 上颌骨和萊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鐮齒龍屬

鐮齒龍屬(屬名:Zanclodon)意為「鐮刀牙齒」,化石其實來自於至少兩屬恐龍,年代為三疊紀中晚期,約2億4500萬1億9960萬年前 。Parrish在1993年,Nesbitt在2005年,以及Nesbitt與Norell在2006年,提出鐮齒龍屬於恐龍,並分類於Suchia的分類未定屬。鐮齒龍原先被分類於獸腳亞目的巨齒龍科。但巨齒龍科現在被歸類於勞氏鱷目 模式種是Zanclodon laevis,化石是一塊左上頜骨,目前只能確定屬於主龍類,但無法確定詳細的分類位置。 鐮齒龍是在1846年被敘述、命名,最初被命名為Smilodon,但哺乳類斯劍虎已使用這個學名,因此被重新命名為Zanclodon。鐮齒龍一度有接近10個種,目前多半被歸類於板龍、牛頓龍或蜥腳形亞目的分類未定位屬。鐮齒龍有非常複雜的分類歷史,曾經被歸類為板龍、巨齒龍的次異名,或是疑名、不確學名(Nomen vanum)。鐮齒龍的分類也有爭議,曾經先後被歸類於蜥蜴亞目、斑龍科、板龍科、鐮齒龍科(Zanclodontidae)、以及近蜥龍類。.

新!!: 上颌骨和鐮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蠻龍屬

蠻龍屬(屬名:Torvosaurus,意為「野蠻的蜥蜴」),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牠們生存晚侏儸紀的北美洲(啟莫里階中晚期)與葡萄牙(提通階)。 蠻龍的體型相當大,估計身長約9到11公尺,體重估計值約2公噸,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侏羅紀獸腳亞目恐龍之一,小於依潘龍(可能是個大型異特龍)與食蜥王龍。但葡萄牙的蠻龍標本,體型可能大於前兩者的體型。.

新!!: 上颌骨和蠻龍屬 · 查看更多 »

頜鋸齒龍屬

鋸齒龍屬(學名:Priodontognathus)意為「有鋸齒的頜」,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化石可能是來自英格蘭約克郡的下鈣質粗砂岩,年代為上侏羅紀牛津階。化石只有一個上頜骨,曾被誤會是屬於禽龍類及劍龍下目,目前的狀態是疑名。.

新!!: 上颌骨和頜鋸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顎(Jaw),在解剖學中,指在嘴部入口處相對的鉸接式結構,最常見的用途是用來進食與咀嚼食物。在大多數的動物身上,都擁有這個解剖結構。在人體解剖學中,又称颌,指嘴部的上下骨骼與關節,形成了上顎,與下顎。在口語中,顎為臉部下半部的概稱,大致是嘴部以下的位置,俗稱下巴。.

新!!: 上颌骨和顎 · 查看更多 »

额骨

额骨(Frontal bone),组成颅骨的29块骨头之一。位于前额处。它由可分为三部分: 额鳞:大而垂直,在前额。 眶部:环状或水平,对眼眶顶部和鼻腔的形成至关重要。 鼻部:与鼻骨和颌骨的额突在鼻根部形成关节。 它前与筛骨和鼻骨相连,后通过冠状缝与顶骨相连。额骨内前下方有称为额窦的空腔。.

新!!: 上颌骨和额骨 · 查看更多 »

颅骨

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 擁有頭骨的動物稱為有頭動物。.

新!!: 上颌骨和颅骨 · 查看更多 »

食肉牛龙属

食肉牛龙(屬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在南美洲發現很多恐龍的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José Fernando 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新!!: 上颌骨和食肉牛龙属 · 查看更多 »

裂頭鱷屬

裂頭鱷屬(學名:Dibothrosuchus)是種原始鱷形類,屬於喙頭鱷亞目。目前已經發現數個顱骨與骨骼,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裂頭鱷是種陸生鱷類,可能具有靈敏的聽力,類似現代鱷魚。.

新!!: 上颌骨和裂頭鱷屬 · 查看更多 »

西貝鱷屬

西貝鱷屬(學名︰Sebecus)是鱷形超目諾托鱷類西貝鱷科的一屬,生存於始新世的南美洲。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如同其他西貝鱷類,西貝鱷是陸棲肉食性動物。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S.

新!!: 上颌骨和西貝鱷屬 · 查看更多 »

馬里龍屬

里龍屬(學名:Maleevus)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馬里龍身長估計約6米,生存於上白堊紀的森諾曼階至土侖階,距今約9400萬年至7300萬年前。.

新!!: 上颌骨和馬里龍屬 · 查看更多 »

馬普龍

普龍屬(屬名:Mapusaurus)、又稱為地龍,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馬普龍的化石是在1997到2001年期間,由一群阿根廷與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團隊,在阿根廷的Canadon de Gato所挖掘出來;該地屬於Rio Limay群的烏因庫爾組(Huincul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森諾曼階。在2006年,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與菲力·柯爾(Phil Currie)將這些化石正式敘述、命名。 馬普龍的體型接近與牠們的近親南方巨獸龍。在2006年,科里亞、科爾根據編號MCF-PVPH-208.203標本,估計馬普龍的身長約10.2公尺。馬普龍的其他零散骨頭來自於更大個體,體型接近於南方巨獸龍,而科里亞、科爾估計南方巨獸龍約12.2公尺。因此馬普龍的身長約10.2到12.2公尺。體重則是根據編號MCF-PVPH-208.234標本的股骨,重量接近3公噸。.

新!!: 上颌骨和馬普龍 · 查看更多 »

馳龍屬

馳龍屬(屬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龍, 是一類獸腳亞目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與美國西部,約7,600萬到7,200萬年前。.

新!!: 上颌骨和馳龍屬 · 查看更多 »

角鼻龍屬

角鼻龍屬(學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龍或角冠龍,是晚侏羅紀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龍,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坦桑尼亞、葡萄牙的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被發現。牠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牠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薦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的綜薦骨。在牠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

新!!: 上颌骨和角鼻龍屬 · 查看更多 »

角鼻龍科

角鼻龍科(Ceratosauridae)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科,屬於角鼻龍下目。本科的模式屬為角鼻龍,首次發現於北美洲的侏儸紀岩層。角鼻龍科包含兩個屬,分別為:發現於北美洲、坦尚尼亞、以及葡萄牙的角鼻龍,以及生存於晚白堊紀阿根廷的銳頜龍。除此之外,各地還發現一些可能屬於角鼻龍科的化石,來自於馬達加斯加(侏儸紀中期)、瑞士(侏儸紀晚期)、以及烏拉圭(侏儸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 。.

新!!: 上颌骨和角鼻龍科 · 查看更多 »

諸城暴龍屬

諸城暴龍屬(學名:Zhuchengtyrannus)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暴龍亞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東亞。.

新!!: 上颌骨和諸城暴龍屬 · 查看更多 »

諾曼底翼龍

諾曼底翼龍(屬名:Normannognath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 在1993年,Jean-Jacques Lepage在法國上諾曼地濱海塞納省的瑟堡-奧克特維爾海岸,發現一個翼龍類的頜部化石,長約10公分,屬於Argiles d'Octeville組地層。 在1998年,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等人將這個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沃氏諾曼底翼龍(N.

新!!: 上颌骨和諾曼底翼龍 · 查看更多 »

高棘龍屬

棘龍屬(屬名:Acrocanthosaurus,意為「有高棘的蜥蜴」)又名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屬,生活在白堊紀中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的北美洲,接近1億2500萬年前到1億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屬,高棘龍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龍(A.

新!!: 上颌骨和高棘龍屬 · 查看更多 »

鮑比·波提斯

鮑比·波提斯(英語:Bobby Portis,1995年2月10日-)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目前效力於NBA聯盟的芝加哥公牛,場上位置為大前鋒。大學時期就讀於阿肯色大學。2015年NBA選秀中被芝加哥公牛以第一輪第二十二順位選中。.

新!!: 上颌骨和鮑比·波提斯 · 查看更多 »

鯊齒龍科

鯊齒龍科(Carcharodontosauridae)是群大型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31年建立鯊齒龍科,在現代古生物學中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演化支。鯊齒龍科包含某些曾出現過的最大型陸地掠食動物:南方巨獸龍、馬普龍、鯊齒龍、以及魁紂龍,上述屬在體型上與暴龍相等或者超越。.

新!!: 上颌骨和鯊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貧齒鱷

貧齒鱷(學名:Edentosuchus)是種已滅絕鱷類,屬於鱷形超目的原鱷亞目,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吐谷魯群,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目前已經發現兩個部分顱骨,以及數節頸椎;除此之外,一個呈天然狀態的顱後骨骼,也可能屬於貧齒鱷。 貧齒鱷是在1973年由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所命名,模式種是天山貧齒鱷(E.

新!!: 上颌骨和貧齒鱷 · 查看更多 »

鲨齿龙属

齿龙屬(屬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噬齒龍、噬人鯊龍,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白堊紀的阿爾比階晚期到森諾曼階早期,約1億到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大。 鯊齒龍的屬名意為「擁有鯊魚牙齒的蜥蜴」,是以鯊魚的屬名Carcharodon為名;carcharo意為「鋸齒狀的」,odonto意為「牙齒」,而saurus意為「蜥蜴」Stromer, E. (1931).

新!!: 上颌骨和鲨齿龙属 · 查看更多 »

鳥嘴翼龍屬

鳥嘴翼龍屬(屬名:Ornithostoma)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鳥嘴翼龍有曲折的命名、分類歷史,曾被多次建立模式種,並被認為與無齒翼龍是相同動物。由於化石材料破碎,鳥嘴翼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新!!: 上颌骨和鳥嘴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賴氏龍屬

賴氏龍屬(屬名:Lambeosaurus)又名蘭伯龍,意為「蘭伯的蜥蜴」,是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採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頭冠而著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賴氏龍是中等大小鳥臀目恐龍。在墨西哥發現的寬尾賴氏龍(L.

新!!: 上颌骨和賴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鶴形龍屬

形龍屬(學名:Hexing)是似鳥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東北部。不含幼年個體化石在內,鶴形龍的唯一化石是目前最小型的似鳥龍類化石。.

新!!: 上颌骨和鶴形龍屬 · 查看更多 »

趾龍屬

趾龍屬(學名:Dactylosaurus)是種海生爬行動物,屬於幻龍目的腫肋龍科。趾龍與阿納爾龍(Anarosaurus)是已知最早的歐洲腫肋龍類之一 Palaeos.com.

新!!: 上颌骨和趾龍屬 · 查看更多 »

鸚鵡嘴龍屬的種

鸚鵡嘴龍屬(Psittacosaurus)屬於鳥臀目的角龍下目,自從在1923年由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命名以來,已有18個已命名種被歸類於鸚鵡嘴龍,但其中只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Xu Xing & Zhao Xijin.

新!!: 上颌骨和鸚鵡嘴龍屬的種 · 查看更多 »

鹽都龍屬

鹽都龍屬(学名:Yandusaurus)為蜥形綱鳥臀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的下沙溪廟組,年代為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约1亿6900万年前到1億6300萬年前。.

新!!: 上颌骨和鹽都龍屬 · 查看更多 »

麥利達鱷屬

麥利達鱷屬(屬名:Meridiosaurus)是中真鱷類的一屬,可能屬於已滅絕的大頭鱷科。化石發現於烏拉圭北部的塔夸倫博組(Tacuarembó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但該地層也有可能橫跨到侏儸紀末期。這些化石包含前上頜骨、大部分上頜骨。在1980年,這些化石被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瓦雷麥利達鱷(M.

新!!: 上颌骨和麥利達鱷屬 · 查看更多 »

黃昏鳥

黃昏鳥(學名Hesperornis)是生活於白堊紀(桑托階-坎帕階)已經滅絕,而且具有牙齒的鳥類,主要生活在北半球的海域與近海地區,以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為主食。 雖然有一些體型較小的種類可能具有飛行能力,但是其他大部分的種類是不具有飛行能力的,因為牠們的翅膀已經退化了。一些學者認為黃昏鳥類必須滑動腹部才能在陸地上移動,在岸上的行動顯得笨拙,而且因為腳呈現槳狀,適合游泳與潛水,所以推測在大部分的時間裡,牠們很有可能是生活在水中的。.

新!!: 上颌骨和黃昏鳥 · 查看更多 »

黑丘龍屬

黑丘龍屬(屬名:Melanorosaurus)又名梅蘭龍、美蘭龍,黑丘龍身長12公尺,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蜥臀目蜥腳下目黑丘龍科,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南非。牠們擁有巨大身體與健壯的四肢,顯示牠們以四足方式移動。四肢骨頭巨大而沉重,類似蜥腳類的四肢骨頭。如同大部分蜥腳類的脊椎骨,黑丘龍的脊椎中空,以減輕重量。 屬名在希臘文意為「黑色山脈蜥蜴」,melano-/μελανο-意為黑色,oros/ορος意為山脈,sauru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

新!!: 上颌骨和黑丘龍屬 · 查看更多 »

鼻中隔軟骨

鼻中隔軟骨(septal nasal cartilage)是由所組成 。某些地方看起來像四邊形,其邊緣比中間還要厚實。鼻中隔軟骨把前面鼻腔的中間部分給分成左右兩邊,形成兩個鼻孔。 鼻中隔軟骨的前緣之上連接著鼻骨一直到鼻翼小軟骨的前緣;前緣之下連接到鼻翼大軟骨的內側纖維組織。 鼻中隔軟骨的後緣連接著篩骨垂直板;其下緣與犁骨及上頜骨的連在一起。.

新!!: 上颌骨和鼻中隔軟骨 · 查看更多 »

鼻竇

鼻竇(Paranasal sinuses),又名鼻旁窦,位於人的頭顱,在頭骨之間、鼻腔周圍的顱骨與臉骨之內。鼻竇共有四對,平時,在鼻腔附近。在眼睛下方,額竇在眼睛上方,在兩眼之間,在眼睛後方。人臉部的竇是根據附近的來命名的。.

新!!: 上颌骨和鼻竇 · 查看更多 »

龍爪龍屬

龍爪龍屬(學名:Draconyx)意為「龍的爪」,是鳥腳下目彎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葡萄牙。龍爪龍的化石是在1991年發現於里斯本的勞爾哈(Lourinhã),並於2001年由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及馬吉爾·泰雷斯·安頓涅斯(Miguel Telles Antunes)所描述、命名。 模式種是D.

新!!: 上颌骨和龍爪龍屬 · 查看更多 »

龍骨齒龍屬

龍骨齒龍屬(屬名:Carinodens)是滄龍科的ㄧ屬,身長約3.5公尺,是最小型的滄龍類之一。 大部分頭骨化石發現於荷蘭。在1924年,這些化石被命名為Compressidens,但某個軟體動物已先使用這名稱。在1969年,被重新命名為龍骨齒龍(Carinodens),屬名意為「龍骨牙齒」。龍骨齒龍被普遍認為是圓齒龍的姊妹分類單元。牠們的牙齒鈍、呈圓形,可用來壓碎貝殼等硬殼動物。 近年在約旦的馬斯垂克階最末期地層發現唯一的身體骨骼化石,缺少頸椎、背椎、前肢。這個新標本的頭顱骨有至少24顆牙齒,牙齒仍未脫落。除了前上頜骨、上頜骨、齒骨具有牙齒,翼骨也有數顆小型牙齒。根據這個約旦化石,龍骨齒龍是種異型齒動物。根據這個身體骨骼化石,可知龍骨齒龍是種體型修長、呈流線型、泳速快的小型滄龍類,牠們可能有良好視力、動作靈活,可能藉此逃離相同環境的大型海生掠食動物。.

新!!: 上颌骨和龍骨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郝氏翼龍屬

郝氏翼龍屬(屬名:Haopterus)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超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在2001年,汪筱林、呂君昌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秀麗郝氏翼龍(H.

新!!: 上颌骨和郝氏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阿古哈角龍屬

阿古哈角龍屬(屬名:Agujaceratops)是種最近發現的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坎潘階,約7500萬年前到7350萬年前。最初是開角龍的一個種,近年建立為新屬。.

新!!: 上颌骨和阿古哈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阿穆爾龍屬

阿穆爾龍屬(學名:Amurosaurus)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白堊紀最末期的東亞,約6550萬年前Godefroit, P., Lauters, P., Van Itterbeeck, J., Bolotsky, Y. and Bolotsky, I.Y. (2011).

新!!: 上颌骨和阿穆爾龍屬 · 查看更多 »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屬名:Atlascopcosaurus)是稜齒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澳大利亞,但目前的研究資料不多,只能知道牠們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牠的身長約有2到3公尺長,體重約125公斤重。由於化石材料、研究資料有限,阿特拉斯科普柯龍目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正模標本(編號NMV P166409)是在1984年發現於維多利亞州的恐龍灣,屬於Eumeralla組地層,地質年代屬於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挖掘過程由阿特拉斯科普柯工業集團(Atlas Copco)提供器材協助挖掘。總共發掘了85件化石骨骼碎片。所發現的化石是大部份不完整的骨骼。正模標本只有一塊部分上頜骨及牙齒。由於此次發現,開始恐龍灣地區的化石挖掘活動,而阿特拉斯科普柯與其他公司繼續展開挖掘,十年間共挖掘了約60公尺長的隧道。 模式種是洛氏阿特拉斯科普柯龍(A.

新!!: 上颌骨和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 · 查看更多 »

阿比杜斯龍屬

阿比杜斯龍屬(学名:Abydosaurus)是蜥脚下目腕龙科的一属恐龙,生存於下白堊紀的美國猶他州。阿比杜斯龍是少數發現完整頭顱骨的蜥腳類恐龍之一,也是第一個被發現完整頭顱骨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大部分蜥腳類恐龍只發現顱後骨骼的個別骨頭。此外,阿比杜斯龍的牙齒狹窄,其他早期腕龍科的牙齒較寬。.

新!!: 上颌骨和阿比杜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阿斯坦龍屬

阿斯坦龍屬(學名:Arstanosaurus)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哈薩克的Bostobinskaya地層,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桑托階至坎帕階。牠有著很混亂的分類歷史,曾被認為是鴨嘴龍科或角龍科,甚至是兩者的嵌合體。.

新!!: 上颌骨和阿斯坦龍屬 · 查看更多 »

资阳人

資陽人是發現於在中國四川省資陽縣黃鱔溪橋下的智人化石,於1951年發現,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大約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 出土的化石是一個頭骨,並保存有上頜骨的部分。伴隨其出土的化石主要有鬣狗、虎、馬、中國犀、麂、水鹿、大額牛和東方劍齒象等。判斷這些化石的年代為中更新世與晚更新世不等。.

新!!: 上颌骨和资阳人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龍屬

葡萄牙龍屬(屬名:Lusitanosaurus)意為“葡萄牙蜥蜴”,是種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原始恐龍。葡萄牙龍屬於裝甲亞目,可能是比腿龍還原始的物種。 葡萄牙龍的模式種是里阿斯葡萄牙龍(Lusitanosaurus liasicus),是在1957年由艾伯特·拉伯(Albert Lapparent)、與Zbyszewski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盧西塔尼亞的蜥蜴」,盧西塔尼亞是該地區的古地名;種名則是以里阿斯群(Lias Group)為名。 正模標本是目前唯一的化石,是一個部份左上頜骨與七顆牙齒,被認為是疑名。由於化石的發現地點仍不確定,難以估計牠們的生存年代,可能發現於São Pedro de Moel,屬於侏儸紀早期的錫內穆階。如果屬實,葡萄牙龍將是葡萄牙所發現的最早恐龍化石。.

新!!: 上颌骨和葡萄牙龍屬 · 查看更多 »

邪靈龍屬

邪靈龍屬(屬名:Daemonosaurus)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屬,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北美洲。邪靈龍的頭顱骨短,牙齒長、向前突出,這在早期獸腳類恐龍中是相當獨特的。邪灵龙是原始形态的二足獸腳亞目恐龍,是三疊紀恐龙和侏罗纪时期的進階型恐龙之间的过渡物种,有助於研究最早期恐龍之間的演化關係。.

新!!: 上颌骨和邪靈龍屬 · 查看更多 »

肯尼亞古猿

肯尼亞古猿(Kenyapithecus)是路易士·利基(Louis Leakey)於1961年在肯雅特南堡發現的猿化石。化石包括了上頜骨及牙齒,可以追溯至1400萬年前。 有指肯尼亞古猿可能是所有類人猿的共同祖先。另外,亦有研究認為肯尼亞古猿是較類人猿原始,且比原康修爾猿近期的動物。 威克肯尼亞古猿是其中一種向非洲以外擴展的猿。.

新!!: 上颌骨和肯尼亞古猿 · 查看更多 »

铃蟾属

铃蟾属(学名:Bombina)是两栖纲无尾目铃蟾科的一属,根据不同的文献现存五种或者八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部地区。是一种小型蛙类,成蛙腹部颜色鲜艳,起到警告色的作用。遇到危险时会将腹部朝上,并分泌毒液。从进化历史的观点上它们属于比较原始的无尾目动物,属于无尾目中的始蛙亚目。.

新!!: 上颌骨和铃蟾属 · 查看更多 »

醒龍屬

醒龍屬(屬名:Abrictosaurus)意為「不眠的蜥蜴」,是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南部非洲。醒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身長接近1.2公尺,重量少於45公斤。 醒龍的化石只有兩個個體,發現於南非開普省與賴索托加查斯內克區的上艾略特組。上艾略特組的年代被認為是早侏儸紀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接近2億到1億9000萬年前Norman, D.B., Sues, H.-D., Witmer, L.M., & Coria, R.A. 2004.

新!!: 上颌骨和醒龍屬 · 查看更多 »

醉猿

醉猿(Dionysopithecus)是一屬史前的靈長目,生存在中新世的中國及巴基斯坦。.

新!!: 上颌骨和醉猿 · 查看更多 »

野蠻盜龍屬

野蠻盜龍屬(學名:Atrociraptor)是馳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Currie, P. J. and D. J. Varicchio (2004).

新!!: 上颌骨和野蠻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重怪龍屬

重怪龍屬(學名:Peloroplites)是種結節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艾麥里縣,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重怪龍的身長約5到5.5公尺,與同時代的蜥結龍相當,是已知最大型的結節龍科恐龍之一。.

新!!: 上颌骨和重怪龍屬 · 查看更多 »

長鎖龍

長鎖龍(屬名:Leptocleidus)又名細鎖龍或纖鎖龍,在希臘文中意為「修長的鎖骨」,是蛇頸龍目上龍亞目長鎖龍科的一屬Smith AS, Dyke GJ.

新!!: 上颌骨和長鎖龍 · 查看更多 »

长阳人

长阳人,中国华中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属早期智人,距今年代约为19.5万年,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末期年代相当,是中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也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长阳人”是世界人类进化发展于古人阶段的典型代表,填补了人类考古学“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时空两个空白,也进一步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

新!!: 上颌骨和长阳人 · 查看更多 »

艾沃克龍屬

艾沃克龍屬(學名:Alwalkeria)是原始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三疊紀晚期的印度。牠是小型的雙足雜食性恐龍。.

新!!: 上颌骨和艾沃克龍屬 · 查看更多 »

雪豹

雪豹(學名:Panthera uncia ),在中國也被称为艾葉豹、荷葉豹、草豹、伊尔毕斯(西部少数民族),有“雪山之王”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 雪豹敏感、机警、喜欢独行、夜间活动、远离人迹和高海拔的生活特性使其行为特征难以为人所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雪豹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因其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而由于非法捕猎等多种人为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是1990年代,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的痛心呐喊。 与此同时,对雪豹的一系列研究和保护工作也正在進行。2012年6月,青海三江源地区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引发了较大关注。.

新!!: 上颌骨和雪豹 · 查看更多 »

雷留圖龍屬

雷留圖龍屬(屬名:Revueltosaurus)又譯瑞維托龍,是鑲嵌踝類主龍爬行動物的一屬,化石已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與北卡羅萊納州,生存年代相當於晚三疊紀(晚卡尼階到中諾利階)。 過去曾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雷留圖龍,大部分只有牙齒化石。雷留圖龍目前共有三個種,過去都曾被歸類成原始鳥臀目恐龍。近年發現雷留圖龍的較完整身體骨骼後,才發現雷留圖龍其實是鑲嵌踝類主龍。.

新!!: 上颌骨和雷留圖龍屬 · 查看更多 »

蛇髮女怪龍

蛇髮女怪龍屬(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髮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牠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蛇髮女怪龍的最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蛇髮女怪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蛇髮女怪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蛇髮女怪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蛇髮女怪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氾濫平原。蛇髮女怪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及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牠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牠們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蛇髮女怪龍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描述、命名。模式種是平衡蛇髮女怪龍(G.

新!!: 上颌骨和蛇髮女怪龍 · 查看更多 »

雙型齒翼龍屬

雙型齒翼龍屬(屬名:Dimorphodon)又譯雙型齒龍或二形齒翼龍,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屬,是種中型翼龍類,生存於早侏儸紀的歐洲,約2億年前到1億8000萬年前。近年在北美洲也有發現化石,但生存年代晚了3000萬年。雙型齒翼龍是由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在1859年所命名。屬名在古希臘文的意思是“兩種形式的牙齒”,指的是牠頜部有兩種形式的牙齒,這種狀況在爬行動物裡很少見。.

新!!: 上颌骨和雙型齒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雙脊龍屬

雙脊龍屬(屬名:Dilophosaurus),又名雙棘龍、雙嵴龍或雙冠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早侏羅紀的,約1億9300萬年前。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雙冠蜥蜴」,因牠的頭頂有兩個冠狀物。第一個標本是在1954年所敘述,但直到十幾年後才被命名為雙脊龍。雙脊龍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侏羅紀恐龍之一,但是相關研究相當少。 雙脊龍曾多次出現在大眾文化之中,最著名的是在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被描述為像褶伞蜥一样拥有夸张颈部、會噴毒液、像小狗一样大小的恐龍。此外還在眾多的電玩遊戲中登場。但這些作品中的雙脊龍形象纯属虚构,跟古生物學的觀點有很大的出入。.

新!!: 上颌骨和雙脊龍屬 · 查看更多 »

陰道口

道口(vaginal orifice)是陰道開口的縫隙,位在二片小陰唇之間,尿道開口的下方,其大小和處女膜的面積有關,處女膜蓋住的面積越大,陰道口則越小。.

新!!: 上颌骨和陰道口 · 查看更多 »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and Clark, D. (2002).

新!!: 上颌骨和暴龍 · 查看更多 »

暴龍科

暴龍科(学名:Tyrannosauridae,意指「暴君蜥蜴」)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暴龍超科的一科,包含艾伯塔龍亞科與暴龍亞科,共計六個屬,但某些科學家認為只有三個屬。暴龍科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化石可見於北美以及東亞,各地物種不盡相同。 暴龍科演化自原始的暴龍超科,牠們通常是所處生態系統的頂級掠食動物,位於食物鏈的頂端。其中最大的物種是暴龍,是地表上出現過最大型的掠食者之一,身長可達13公尺Brochu, C.R. 2003.

新!!: 上颌骨和暴龍科 · 查看更多 »

暹羅齒龍屬

暹羅齒龍屬(學名:Siamodon)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東南亞。暹羅齒龍等原始鴨嘴龍超科恐龍的發現,支持鴨嘴龍超科起源於亞洲,並擴散到其他大陸的理論。.

新!!: 上颌骨和暹羅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捻船頭翼龍屬

捻船頭翼龍屬(屬名:Caulkicephal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南部的威特島。.

新!!: 上颌骨和捻船頭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板龍屬

板龍属(屬名:Plateosaurus)是蜥臀目蜥脚形亚目植食性恐龙的一属。板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到瑞提階的歐洲,約2億1600萬年前到1億9900萬年前。目前已有兩個已承認種:恩氏板龍(P.

新!!: 上颌骨和板龍屬 · 查看更多 »

格罗弗·克利夫兰

史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是第22和第24任美国总统,至今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度当选且任期不连续的总统。他连续3次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得多数普选票——分别是1884、1888和1892年——并且也是共和党在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1861至1933年间除伍德罗·威尔逊以外唯一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民主党人。 克利夫兰是亲商派波旁民主党的领袖,反对征收高额关税、自由铸造银币、通货膨胀、帝国主义以及对企业、农民和退伍军人提供补贴。对政治改革和财政保守主义的强烈批判立场使他成为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克利夫兰因其诚实、自强、正直,以及对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坚持而获得赞誉。他毫不留情地打击政治腐败、裙带关系和政党领袖对政治事务的插手。事实上,他身为改革者的威望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共和党中志趣相投的独立派在1884年大选中选择支持他而不是自己党派的候选人,使他最终赢得选举。 克利夫兰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后,美国受到1893年大恐慌的强烈冲击并出现严重经济衰退,总统无法扭转困境,这也导致民主党在1894年的选举中惨败,并且民主党中主张土地所有权再分配、支持自由铸造银币的一派占据了上锋。这一局面引发的政治重组结束了第三党系,拉开了第四党系和进步时代的序幕。 克利夫兰敢于做出艰难的决策,并因此招致许多批评。1894年,他插手干预普尔曼大罢工,以求保持铁路运输畅通,此举不但激怒了全美的工会组织,还让伊利诺伊州的民主党人感到不满;他支持金本位、反对自由铸造银币的立场也导致与党派中支持自由铸造银币一派的疏远。此外,还有批评人士指责他缺乏远见、对自己第二个任内全国性的经济灾难——衰退和罢工——表现得不知所措。即便如此,经过困难重重的第二个任期,他仍然有着诚信和品行良好的声誉。克利夫兰的传记作者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写道:“格罗夫·克利夫兰的伟大之处较为典型,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特质。其他普通民众通常不会有的那些秉赋,在他身上也没有。他诚实、勇敢、坚定、独立,并且拥有足够的常识,但是,他对这些品格的坚持程度是他人所不及的。”.

新!!: 上颌骨和格罗弗·克利夫兰 · 查看更多 »

棘刺龍屬

棘刺龍屬(學名:Spinophor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尼日的Irhazer組地層的下層,目前難以確定該地層的地質年代,可能屬於侏儸紀中期的巴柔階或巴通階,或者更早期。棘刺龍的唯一化石相當完整,是目前非洲所出土的最完整原始蜥腳類恐龍化石,只有中國、南美洲的數個原始蜥腳類化石比棘刺龍還完整。.

新!!: 上颌骨和棘刺龍屬 · 查看更多 »

棘齒龍屬

棘齒龍屬(學名:Echinodon)是種小型恐龍,生活在下白堊紀貝里亞階的歐洲,約1億4000萬年前,最初名為Saurechinodon。牠的名字古希臘文意思是「多刺的牙齒」,源自於牠的牙齒化石有著很多的刺。.

新!!: 上颌骨和棘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棘龍屬

棘龍屬(屬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6500萬年前。棘龍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锥、头冠等身体部分的化石。目前仍不完全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新!!: 上颌骨和棘龍屬 · 查看更多 »

楚雄魚屬

楚雄魚屬(屬名:Chuhsiungichthys),是生存於白堊紀時期的乞丐鱼目魚類,已知生活在當時中國雲南和日本九州的淡水水域中。屬名意思是「楚雄的魚」,因為化石最初發現地位於中國雲南省的楚雄縣(今楚雄市)。.

新!!: 上颌骨和楚雄魚屬 · 查看更多 »

楚雄龍屬

楚雄龍屬(學名:Chuxiongosaurus)是基礎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東亞。 正模標本(編號CMY LT940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與下頜。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楚雄市祿豐縣中村鎮的下祿豐組。在2010年,呂君昌、小林快次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祿豐楚雄龍(C.

新!!: 上颌骨和楚雄龍屬 · 查看更多 »

楔齒龍類

楔齒龍類(学名:Spenacodontia)是個演化支,包括楔齒龍科與牠們所有後代(包括哺乳類)。牠們首次出現於晚賓夕法尼亞紀。共有衍徵包括:上頜骨的內部變厚、大型的犬齒型牙齒、前上頜骨的牙齒位在齒槽裡。所有其他(姐妹分類單元與更原始的物種)合弓動物演化支的牙齒都位在淺的齒槽裡。 基礎的楔齒龍類構成早期盤龍目到獸孔目祖先的演化過渡階段。有研究認為楔齒龍類是原始獸孔目動物。.

新!!: 上颌骨和楔齒龍類 · 查看更多 »

槍頜翼龍

槍頜翼龍(學名:Lonchognathosaurus)意為「長矛頜部的蜥蜴」,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Lianmuxin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爾比階。 在2004年,Michael Maisch、Andreas Matzke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尖喙槍頜翼龍(L.

新!!: 上颌骨和槍頜翼龍 · 查看更多 »

永川龍屬

永川龍屬(学名:Yangchuanosaurus)是一种兽脚类恐龙,生存在晚侏罗纪的中国,化石发现于四川省大山鋪組的上沙溪庙地层,地質年代約為1億6000萬年前。是当时該地的大型掠食動物,外表與體型類似同時代北美洲的異特龍。除了永川龍以外,當地同時代的恐龍還有蜥腳下目的峨嵋龍與馬門溪龍,以及劍龍下目的嘉陵龍、沱江龍、重慶龍。永川龍目前包含兩個種:模式種上游永川龙(Y.

新!!: 上颌骨和永川龍屬 · 查看更多 »

波斯特鱷屬

波斯特鱷屬(屬名:Postosuchus)又譯後鱷龍,是種基礎主龍類爬行動物,屬於鑲嵌踝類主龍的勞氏鱷目,是現代鱷魚的早期遠親。牠們生存於三疊紀中到晚期的北美洲,約2億2800萬年前到2億200萬年前。波斯特鱷是該地區三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體型比當時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還大(例如腔骨龍)。波斯特鱷可能獵食其他較小型的爬行動物。 波斯特鱷是種四足爬行動物,擁有寬廣的頭顱骨與長尾巴,以及大型彎曲指爪。牠們身長可達約4公尺,身體由圓柱狀四肢支撐者,圓柱狀四肢在爬行動物中相當獨特。口鼻部類似鱷魚,充滿大型匕首狀牙齒,用來殺死牠的獵物。波斯特鱷背部覆蓋者多排骨板,形成保護。.

新!!: 上颌骨和波斯特鱷屬 · 查看更多 »

洛馬鱷屬

洛馬鱷屬(屬名:Lomasuchus)是中真鱷類佩羅鱷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洛馬鱷的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的Bajo de la Carpa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但無法確定實際年代,可能是康尼亞克階或桑托階。 洛馬鱷的口鼻部狹窄、上下高,這些是佩羅鱷科的特徵。牙齒的側向扁平、帶有鋸齒狀邊緣。洛馬鱷的口鼻部狹窄,前上頜骨、上頜骨之間有凹處,當咬合時,下頜的大型牙齒會與上頜凹陷互相咬合;烏貝拉巴鱷也有這些特徵。洛馬鱷、烏貝拉巴鱷的差異在於數個頭部特徵,例如眼眶形狀。 在2004年的佩羅鱷科種系發生學研究,在佩羅鱷科之內建立洛馬鱷亞科(Lomasuchinae)、馬任加鱷族(Mahajangasuchini)。洛馬鱷亞科的模式屬是洛馬鱷,而馬任加鱷族包含馬任加鱷、烏貝拉巴鱷。馬任加鱷目前被歸類於馬任加鱷科。.

新!!: 上颌骨和洛馬鱷屬 · 查看更多 »

湖北鱷目

湖北鱷目(Hupehsuchia)是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個目,南漳龍科(Nanchangosauridae)是目前的唯一科。根據目前的化石紀錄,湖北鱷目的生存年代非常短暫,相當於三疊紀早期的奧倫尼克階晚期,只存在數百萬年時期。湖北鱷目是以中國湖北省為名,許多化石發現於湖北省。湖北鱷目是群外形獨特的海生爬行動物,外形介於魚龍類、鱷魚之間,已高度適應水生環境。湖北鱷目與最早期魚龍類有許多相似處,湖北鱷目可能演化自魚龍類的近親。.

新!!: 上颌骨和湖北鱷目 · 查看更多 »

湖角龍屬

湖角龍屬(學名:Kul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牠生存於下白堊紀的阿爾布階,是當時的少數角龍類恐龍之一。湖角龍的化石很少,只有在中亞發現的上頜與牙齒碎片,所以被認為是疑名。湖角龍屬於古角龍科,古角龍科包含一群基礎角龍類恐龍。.

新!!: 上颌骨和湖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準噶爾翼龍科

準噶爾翼龍科(Dsungaripteridae)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科。在1964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建立準噶爾翼龍科,以包含準噶爾翼龍屬,之後被命名的湖翼龍、驚恐翼龍,也被歸類於準噶爾翼龍科。 在2003年,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提出準噶爾翼龍科的演化支定義,包含:準噶爾翼龍、湖翼龍、驚恐翼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Kellner, A.W.A., 2003.

新!!: 上颌骨和準噶爾翼龍科 · 查看更多 »

滄龍亞科

滄龍亞科(Mosasaurinae)是有鱗目滄龍科的一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 在1967年,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將滄龍亞科定義為具有以下特徵:前上頜骨前方的喙小,或是沒有、齒骨與上頜骨具有14顆以上的牙齒。第五、六、七對腦神經穿越耳後的兩個孔、枕骨底部或基蝶骨沒有基底動脈的血管溝、方骨的上鐙骨突末端擴張、至少有31節薦前椎,多為42到45節、薦前的脊椎總長,長於薦後的脊椎總長、後端尾椎的神經棘長,形成尾鰭、四肢關節的表面平順、距骨與腕骨高度骨化。 在1997年,G.

新!!: 上颌骨和滄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挺足龍屬

挺足龍屬(學名:Erectopus)是異特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法國。挺足龍的化石材料是在19世紀晚期被發現於法國東部默茲省的一處地層,這個帶有磷酸鹽地層的年代為阿爾比階,這個地層也同時發現了蛇頸龍類、魚龍類及鱷魚的化石。.

新!!: 上颌骨和挺足龍屬 · 查看更多 »

惡魔角龍屬

惡魔角龍屬(學名:Diabloceratops)是角龍下目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Kirkland, J.I. and DeBlieux, D.D. (2010).

新!!: 上颌骨和惡魔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惡魔龍屬

惡魔龍屬(學名:Zupay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南美洲的阿根廷,年代為三疊紀晚期(雷蒂亞階)到侏羅紀早期(赫塘階)。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惡魔龍被認為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长達4米。牠的鼻端有著兩個平行的冠狀物。.

新!!: 上颌骨和惡魔龍屬 · 查看更多 »

昆杜爾龍屬

昆杜爾龍屬(學名:Kundurosaurus)是鴨嘴龍科櫛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西伯利亞,可能是馬斯垂克階晚期Godefroit, P.; Bolotsky, Y. L.; Lauters, P. (2012).

新!!: 上颌骨和昆杜爾龍屬 · 查看更多 »

海王龍亞科

海王龍亞科(Tylosaurinae)是滄龍科的其中一個亞科,是群多樣化的海生有鱗目動物,生活於晚白堊紀Williston, S. W. 1897.

新!!: 上颌骨和海王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新鱷類

新鱷類(学名:Neosuchia)是中真鱷類的一個演化支。 新鱷類是在1998年被提出,目前有多種不同版本的定義範圍。根據2001年的研究,新鱷類的定義為:鱷形超目之中,親緣關係接近尼羅鱷,而離諾托鱷較遠的所有物種。因此也包含現代鱷魚。 新鱷類是個非常多樣性的演化支,可能是個複系群。新鱷類首次出現於侏羅紀早期,已知最早的新鱷類是稜角鱗鱷科的卡索亞鱷,生存於錫內穆階到普連斯巴奇階。.

新!!: 上颌骨和新鱷類 · 查看更多 »

日本龍屬

日本龍屬(屬名:Nipponosaurus)屬於鴨嘴龍科的賴氏龍亞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 正模標本(編號UHR 6590,登記於北海道大學名內)是在1934年11月發現於樺太廳(現在的庫頁島),川上炭鑛在建設一家醫院時發現這些化石,而在1937年夏季發現了另外的化石。在1936年,北海道大學的長尾巧教授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薩哈林日本龍(N.

新!!: 上颌骨和日本龍屬 · 查看更多 »

撕蛙鱷屬

撕蛙鱷屬(屬名:Batrachotomus)是三疊紀鑲嵌踝類主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德國,地質年代相當於2億3100萬到2億2800萬年前,相當於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撕蛙鱷是種大型肉食性動物,四足採直立步態,因此牠們行動較為靈活;而現代爬行動物的四肢則是往兩側延展。撕蛙鱷的背部中線有兩排平坦鱗甲(皮內成骨)。撕蛙鱷可能是迅猛鱷的近親,迅猛鱷生存於較晚時期,與最早的恐龍生存於相同時期。 撕蛙鱷被命名時,被推測會以同時代的大型兩棲動物為食,因此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青蛙撕裂」。.

新!!: 上颌骨和撕蛙鱷屬 · 查看更多 »

懼龍屬

懼龍屬(學名:Daspletosaurus)又名惡霸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萬-7400萬年前。目前有兩個有效物種:強健懼龍(D.

新!!: 上颌骨和懼龍屬 · 查看更多 »

曲頜形翼龍屬

曲頜形翼龍屬(屬名:Campylognathoides)意思為“彎曲的頜部”,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德國巴登-符騰堡的侯茲馬登頁岩層(Holzmaden shale),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早期,第一個化石由翅膀碎片構成,最初被歸類於翼手龍屬的一種。之後發現更多保存良好的化石,Felix Plieninger根據這些新化石,建立為新屬"Campylognathoide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Dinosaurs and Other Prehistoric Creatures.

新!!: 上颌骨和曲頜形翼龍屬 · 查看更多 »

曲鼻龍屬

曲鼻龍屬(學名:Sinusonasus)又譯竇鼻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屬於傷齒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 模式種是巨齿曲鼻龍(S.

新!!: 上颌骨和曲鼻龍屬 · 查看更多 »

怪獵龍屬

怪獵龍屬(學名:Teratophoneus)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化石是一個不完整的頭顱骨、身體骨骼,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Kaiparowits組地層,地質年代約7500萬年前,相當於坎潘階晚期。在2011年,湯瑪斯·卡爾(Thomas Carr)、湯瑪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柯瑞氏怪獵龍(T.

新!!: 上颌骨和怪獵龍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上頜骨上顎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