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2 关系: 南北朝行政區劃,司馬蕤,司马冏,孟達,东汉行政区划,三国行政区划,後趙州郡列表,北周行政區劃,刘备,王堂 (東漢),荆州 (古代),西晉梁州行政區劃,錫郡,蔣琬,桓豁,房陵郡,新城郡 (曹魏),新豐縣 (消歧義),扶猛,曹魏,曹魏行政區劃,晉朝行政區劃。
南北朝行政區劃
南北朝行政区划,南北朝行政区划都实行州、郡、县三级区划,和东晋一样,南北朝政权将自己没有统治的州郡也常常在境内设置。南朝将东晋的侨州郡县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在6世纪南梁和北魏设置州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州的实质与汉晋时代的郡基本相同。最终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区划,为州(郡)、县两级区划。.
查看 上庸郡和南北朝行政區劃
司馬蕤
司馬蕤(),字景回,西晋人。齐献王司馬攸的庶長子。其叔父遼東王司馬定國早死,司馬攸以司馬蕤作為其繼嗣,继辽东王之位。太康四年(283年)五月,改封東萊王,元康年间历任步兵、屯骑校尉。 司馬蕤生性凶殘,好嗜酒,数次凌辱弟弟齐王司马冏,司马冏因他是自己兄长而包容他。皇叔祖赵王司马伦篡位,司马冏起兵讨伐他,司马伦收捕司马蕤及其弟北海王司马寔下廷尉狱,将要诛杀他们。太子中庶子祖纳劝谏保全司马蕤兄弟。正好司马伦心腹孙秀被司马冏等讨伐而死,司马蕤等得以幸免。司马冏率众入洛阳,司马蕤在路上迎接,司马冏不立即相见,司馬蕤愤然说:“吾坐尔殆死,曾无友于之情!” 司马冏推翻司马伦后以大司马身份執政,任司马蕤为散騎常侍,加大將軍、領后军、侍中、特進,增邑满二万户。司马蕤向司马冏请求开府,司马冏说:“武帝子吴王、豫章王尚未开府,你应该在他们之后。”司马蕤因此愈发怨恨,秘密上表司马冏专权。永寧元年(301年)六月,司馬蕤與左衛將軍王輿謀廢司馬冏,八月事敗後被廢為庶人,徙居上庸,王輿被灭族。司马蕤又被改封微阳侯。当月,司馬冏指使上庸内史陈锺秘密殺死司马蕤。晋惠帝下诏诛杀陈锺,复司马蕤封爵,以王礼改葬。 子司马遵继嗣,后又出继成都王司马颖。后来翊军校尉李含奔长安诈称受密诏,唆使河间王司马颙诛杀司马冏,司马颙就上表称司马蕤知道司马冏的逆行,上表陈说,反被诬陷获罪罢黜迁徙。太安元年(302年)十二月,司马冏伏诛,司马蕤另一子司马照被封为齐王。.
查看 上庸郡和司馬蕤
司马冏
齊王司馬冏(),字景治,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文帝司馬昭次子齊獻王司馬攸之子,生母賈荃是惠帝皇后賈南風的異母姊姊(賈充元配李婉所生二女之長者)(參《晉書》司馬冏見賈后情狀)。.
查看 上庸郡和司马冏
孟達
孟達(),字子敬,为避刘备叔父讳而改为子度,東漢司隶右扶风人,三国时期人物。.
查看 上庸郡和孟達
东汉行政区划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时确定,基本沿用西汉行政区划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为交州。.
查看 上庸郡和东汉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查看 上庸郡和三国行政区划
後趙州郡列表
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的南匈奴貴族劉淵麾下,屢立戰功,勢力強盛,控有晉朝的冀州,名義上臣屬於匈奴漢國,實際上已經割據自立。漢昌元年(318年),國丈靳準殺死隱帝劉粲奪權,自立為漢天王。十月,鎮守長安的劉曜北上討伐靳準,族滅靳氏,遷都到長安。與此同時,石勒亦參與討伐靳準,後來試圖挑起城中變亂促其投降的計劃失敗,導致靳明掌權並倒向劉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陽城。光初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稱王,稱趙王元年,史稱後趙。 趙王五年(323年),石勒派石虎攻滅割據青州的曹嶷,盡有青州。六年(324年)後趙擴展至淮河流域,東晉退至淮水之濱,徐州淮水以北陷於後趙。七年(325年)東晉司、兗2州全境及豫州大部全入後趙,太和元年(328年)南侵東晉至淮南及沔水流域一帶。同年劉曜親征洛陽,為石勒所擒;二年(329年)石勒滅前趙,關隴地區大部和弘農、上洛郡等地為後趙所有。次年(330年)石勒稱帝。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從子石虎篡位,335年,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建武四年(338年)燕王慕容皝與後趙帝石虎聯軍滅段部鮮卑,幽州之地全入後趙。史稱後趙強盛之時,「其地南逾淮、漢,東濱於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 石虎在位時期,東晉復奪沔水流域一帶。太寧元年(349年),後趙爆發梁犢領導的雍涼戍卒舉兵,一度攻克後趙長安,有眾40餘萬。石虎卒,其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盡殺石氏子孫及羯胡,控有洛、豫、徐、荊4州及魏尹、廣平郡、冀州南部。次年自立為帝,建立冉魏。與此同時雍、秦2州及汲郡、河內郡、黎陽等為前秦控制,幽、營2州及冀州西部入前燕,青州入段龕,涼州入前涼,朔州復為羌胡佔據,淮南入東晉。後趙僅能控制司隸的襄國郡、并州、兗州、豫州、徐州、荊州、冀州部分地區。永寧二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殺,後趙亡。永興三年(352年)四月,前燕俘虜冉閔,冉魏亡。.
查看 上庸郡和後趙州郡列表
北周行政區劃
北周開國之初招徠南中(中國西南地區),置寧州(即南寧州)。北周武帝滅北齊,取南朝陳江淮之地,領土大大擴充。北周時實行總管制,負責數個州郡軍事與行政的政區單位,總管一般兼任駐州刺史,並以所駐之州為名。.
查看 上庸郡和北周行政區劃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查看 上庸郡和刘备
王堂 (東漢)
王堂,字敬伯,廣漢郡郪人。東漢將作大匠。《後漢書·王堂傳》.
查看 上庸郡和王堂 (東漢)
荆州 (古代)
荊州,是中國古代的ㄧ個行政區劃,最早由漢武帝依據九州分區而設置。.
查看 上庸郡和荆州 (古代)
西晉梁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永嘉二年(308年)至五年(311年)州治在新城(今湖北省房縣)。其範圍相當今陝西省留壩、佛坪等縣以南,西鄉、鎮巴以西,重慶市大部,四川省川北地區,及貴州省桐梓、道真、正安等縣地,後期擴大至湖北省西北部。永寧元年(301年)以後梁州各地陸續淪陷,建興元年(313年)流人楊武攻陷梁州州治南鄭,西晉末梁州轄域僅剩今湖北省西北部一隅。.
查看 上庸郡和西晉梁州行政區劃
錫郡
锡郡,中国三国时设置的郡。 曹魏太和二年(228年)设锡郡,辖三县:锡县(今陕西省白河县)、上庸县(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安富县(今湖北省郧县西南)。景初元年(237年)废,锡县还魏兴郡,上庸县、安富县还上庸郡。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陕西的郡 Category:湖北的郡 Category:安康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十堰行政区划史.
查看 上庸郡和錫郡
蔣琬
蔣琬(),字公琰,三國時代蜀漢的重臣,是劉敏、潘濬表兄。荊州零陵湘鄉(今湖南省双峰縣)人,蜀汉四英之一。初随刘备入蜀,诸葛亮卒后封大将军,辅佐刘禅,主持朝政,统兵御魏。采取闭关息民政策,国力大增。官至大司马,蜀漢安阳亭侯,諡號恭。.
查看 上庸郡和蔣琬
桓豁
桓豁(),字朗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朝重要將領,桓彝之子,大司馬桓温之弟。桓豁於桓溫內鎮姑孰後接替他任荊州刺史,任內努力助東晉抵抗前秦,在前秦多場對荊州、蜀地或前涼的戰事中都有出兵抵抗或支援。.
查看 上庸郡和桓豁
房陵郡
房陵郡,中国古代的郡。.
查看 上庸郡和房陵郡
新城郡 (曹魏)
新城郡,中国三国时设置的郡。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合房陵、上庸等郡置,治所在房陵县(今湖北省房县)。属荆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房县、保康、南漳、竹溪、竹山等县地。其后分西部置上庸郡,辖境缩小。南朝齐改为南新城郡。梁复为新城郡。属岐州。北周改为光迁郡。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晋朝的郡 Category:刘宋的郡 Category:南齐的郡 Category:南梁的郡 Category:西魏的郡 Category:北周的郡 Category:湖北的郡 Category:十堰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襄阳行政区划史.
查看 上庸郡和新城郡 (曹魏)
新豐縣 (消歧義)
新豐縣可以指:.
扶猛
扶猛(),字宗略,上甲黃土人《周書·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六》:扶猛字宗略,上甲黃土人也。其種落號白獸蠻,世為渠帥。猛,梁大同中以直後出為持節、厲鋒將軍、青州刺史,轉上庸新城二郡守、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封宕渠縣男。及侯景作亂,猛乃擁眾自守,未有所從。《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扶猛,字宗略,上甲黃土人也。其種落號白獸蠻。猛仕梁,位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封宕梁縣男。,南梁、西魏及北周官员。 扶猛祖上世代為白獸蠻渠帥,他在南梁大同年間擔任持節、厲鋒將軍、青州刺史,轉官上庸新城二郡守、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封宕渠縣男。及後侯景作亂,扶猛聚眾自守,不從屬任何人。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大將軍王雄平定魏興,扶猛和部下據險建立碉堡,只遣使偷偷转达馈赠。魏廢帝元年(552年),魏興郡發生叛乱,王雄逐一擊破,扶猛於是投降。宇文泰考慮他世代據守該處,決定加以招納,授官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復爵宕渠縣男。割二郡為羅州,任命他為刺史;宇文泰又下令他率令部下千多人跟隨開府賀若敦討伐信州,賀若敦就吩咐他由岔路攻打白帝。往白帝的路途人跡罕至,路途不通,扶猛和部眾攀山越嶺、手抓葛藤;在深達七尺雪地中難以運糧,他獎勵士兵連夜趕路,終於到達白帝城。當地刺史向鎮侯列兵迎戰,扶猛打敗他入城,撫慰民众,無不心悅誠服。 譙淹與西魏軍戰敗,打算乘船沿江東下投靠南梁,扶猛與賀若敦夾擊而打敗他。還師後,扶猛以功進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信州蠻夷造反,他再次跟從賀若敦討平,又率領水軍於汶陽擊破蠻帥文子榮,進爵臨江縣公,增邑一千戶。武成年間,南陳將領侯瑱逼近湘州,他又隨同賀若敦赴救,除授武州刺史,回歸後改任羅州刺史。保定(563年)三年,轉任綏州刺史,跟隨衛公宇文直支援陳將華皎。當時大軍不利,只有扶猛部眾保全。他又從屬田弘攻破漢南諸蠻,前後十多次戰事積下戰功,進大將軍,不久病死。.
查看 上庸郡和扶猛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查看 上庸郡和曹魏
曹魏行政區劃
曹魏行政區劃,為東漢末年至265年晉代魏的45年期間,曹魏統治區的行政區變化情形的過程。.
查看 上庸郡和曹魏行政區劃
晉朝行政區劃
晉朝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政區制度承襲東漢末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於三國曹魏時期有司、豫、兗、青、徐、冀、幽、--、雍、涼、荊、揚十二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晉代曹魏後,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後分益州地設寧州,後分幽州地設平州。280年滅孫吳後得荊、揚、交、廣四州,並將荊、揚兩州與原曹魏荊、揚兩州合併,共十九州。秦州、寧州曾經廢止,後來復置。291年分荊、揚州地設江州,307年分荊、江州地設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國。晉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詳見晉朝藩王列表)。但諸王僅得租稅,王國如同郡縣。諸王的軍權,主要來自鎮守之地。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查看 上庸郡和晉朝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