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二使君時期
十二使君時期,又稱十二使君之亂(),為越南歷史中的一段時期。在吳朝開國者吳權去世後,大臣楊三哥篡奪吳朝繼承者吳昌岌的王位,爆發十二使君之亂,越南歷史進入十二使君時期。地方豪強紛紛割據,自稱使君。雖然吴权的次子吴昌文擊敗楊三哥,重建吳朝。但由於未能平定諸使君,所以在十二使君之亂後已非吳朝時期。越南北部直到丁部領崛起後方統一,並建立丁朝。.
查看 丁公著和十二使君時期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別名吏侍、二銓、小天官、小宰、天官之貳、天官貳卿、倅天官、藻鏡,掌管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吏部」乃六部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今日,这一职位相当于中华民国銓敘部、考選部次長、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
查看 丁公著和吏部侍郎
尚书右丞
尚书右丞,尚书台和后来的尚书省的属官。.
查看 丁公著和尚书右丞
丁朝
丁朝()是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其立國期間為968年─980年。其建立者丁部領先後擊敗了割據越南北部的十二使君勢力,於968年統一全國並稱帝,建國號大瞿越。越南於10世紀以前,長期受北方鄰國中國統治。丁朝開國之後訂立制度,逐漸具有國家規模。外交上,丁朝向中國的宋朝通好,遣使朝貢,並首次被中國承認為藩屬而不是領土。 丁朝歷丁先皇(丁部領)、丁廢帝(丁璿)兩位君主。979年丁部領政變遇害後,繼任的皇帝丁璿年幼,由十道將軍黎桓獨掌朝政。宋太宗得知後,欲趁亂南下攻滅交趾。此事傳至交趾,黎桓被軍隊推戴為帝,丁朝遂被前黎朝取代。此後,黎桓率軍在白藤江之戰中擊退了宋朝的進犯。 後世歷史學者,視丁朝為越南建國的創始階段,史家黎嵩稱「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大越史記全書》卷首(黎嵩《越鑑通考總論》),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87頁。,可見它在歷史發展裡的重要地位。.
查看 丁公著和丁朝
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約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长(次長),始置于隋大業三年。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俗稱兵侍、小司馬、佐司馬、夏卿之亞。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后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后為職事官。 「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於三國曹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至民国取消。即今之國防部。「侍郎」,近似于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近似于部長。.
查看 丁公著和兵部侍郎
驩州
驩州,隋朝時設置的州,唐宋明仍置。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德州置,治所在九德縣(今越南乂安省榮市)。轄境相當今越南河靜省和乂安省南部。唐朝武德五年(622年)改名南德州,八年又改名德州。貞觀元年(627年)復名驩州。其後轄境縮小。戶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萬八百一十八。下轄四縣:九德縣、浦陽縣、越裳縣、懷驩縣。1036年越南李朝改名義安州。.
查看 丁公著和驩州
苏州状元
苏州状元列表列出自中国隋代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苏州地区(包括隋代以来至今的苏州城区和下属的县级行政区)有记载的获得文、武进士科第一名(俗称“状元”)的人物,共计文状元54位、武状元6位,合60位,数量之多遥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苏州也因此被称为“状元之乡”或“状元之城”,状元甚至被称为苏州的土产、特产。徐有贞曾在《苏州儒学兴修记》中写道:“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
查看 丁公著和苏州状元
楊廷藝
楊廷藝(,,部份文獻寫成「楊延藝」()),越南史上亦稱為「楊正公」,交趾愛州人,原為靜海節度使曲氏將領,當其主曲承美被中國南漢灭亡後,楊廷藝奮起抵抗,奪取了交趾的統治,因而被視為是越南自立建國的重要人物之一。.
查看 丁公著和楊廷藝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丁公著和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