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

指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

一個中國,又稱一個中國原則、一個中國政策、一中原則、一中政策,是中華民國由中國國民黨執政時,對於一個中國的一種國際外交政策、政治意識形態用語。依據中國國民黨的觀點,中華民國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擁有中國完整主權,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但在現實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其領土上,擁有治權,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範圍稱為臺灣地區或自由地區,即國際上認知的臺灣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統治範圍稱為大陸地區或者中國大陸,即國際上認知的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皆為政治實體,雙方應以同等尊重的地位來交往。 此官方立場隨著政權轉換,亦被表述為特殊兩國論、一國兩區等不同立場。.

21 关系: 中國政治史中国台北一中各表一国两区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 (國民黨)一綱多本張善政內閣彈性外交周子瑜国旗事件獨台眼球中央電視台統派終極統一郝柏村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臺海現狀漢賊不兩立海峽兩岸關係憲法一中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就職典禮

中國政治史

中國政治史是中國政治制度发展与政治狀況的历史。.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中國政治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台北

中國台北(Taipei, China)為中華民國於亚洲开发银行之會籍名稱。因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承認「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因此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后,中华民国被迫以此名称参与亚洲开发银行相关活动。.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中国台北 · 查看更多 »

一中各表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one China with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s),简称為一中各表,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性論述,由中國國民黨所提出。這個論述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都同意一個中國,但是對一個中國的內涵,雙方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這是九二共識的詮釋之一,但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接受,中國大陆主張應以各表一中來詮釋。 1992年香港會談中,中華民國與中国大陆代表進行民間談判,但雙方未有具體結論,但形成了一些口頭默契。1995年,海基會副秘書長焦仁和首次提出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來總結香港會議的結論,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在1996年正式反駁了這項說法,拒絕以一中各表作為兩岸談判基礎,堅持以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作為談判前提。2000年以後常被九二共識這一名詞所取代,中華民國方面以一中各表作為九二共識的論述基礎。.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一中各表 · 查看更多 »

一国两区

一個中国,兩個地區,簡稱一国两区,為2012年由中國國民黨提出,對於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一個定位。「兩區」指的是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 2012年3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中國大陸參與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會談時,將一國兩區解釋為一個國家,兩個地區。此論述認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者之間並不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而是一種特殊的地區對地區的關係。吳伯雄最初的發言中,沒有明確定義一國是指哪一國。國台辦發言人宣稱這代表台灣也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國共論壇上回應,海峽兩岸確認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是兩岸互信新起點。 在台灣,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明確將一國兩區表述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參與相關會議時,中國國民黨代表則未在公開場合明確聲明其中的「一國」即是指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主張這可以被視為是九二共識與憲法一中的延伸。中國國民黨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一個架構,中華民國在當前可以被分隔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中華民國擁有這兩個區域的主權,但是治權只及於自由地區,也就是台澎金馬。根據民進黨與部分媒體的數據,臺灣約六成民意反對此說。, 自由時報, 2012-4-15, 民主進步黨, 2012-03-29, 台灣日報, 20120329, Nownews, 2012年3月29日對這樣的結果,國民黨認為是民進黨在做民調時,故意曲解馬英九立場所導致。而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白樂琦也對此說表示疑慮。.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一国两区 · 查看更多 »

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個中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意識型態、國際外交政策,以及對於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可被表述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传统不可分割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此事實上實施國家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自身憲法與《反分裂國家法》中,確立了這個基本原則。 在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北京成立,同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此後中國陷入分裂,雙方都宣稱自己擁有中國完整主權,是中國唯一代表,各自宣稱一個中國,但意義不同。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席位後,所有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国家,都採行一个中国政策,成為國際現實,各國對其實質內容的解釋,隨各國立場有所不同。在「中國代表權問題」方面,均一致「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或「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在「臺灣的主權歸屬問題」方面,對於北京方面宣稱「台灣是中國(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或一省)」的立場,各國則分別有「承认」、「認知」、「注意到」、「了解並尊重」等多種用詞表述,表達不同程度的認識。.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一個中國 (國民黨)

#重定向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一個中國 (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一綱多本

一綱多本政策,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的一部份,開放各廠商自行編寫教科書,並將選擇教科書的權力交給各國中與國小自行決定,教育部只負責設定課程大綱,以及審查廠商出版的教科書內容。在郝柏村內閣時期提出,於連戰內閣時正式推行。.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一綱多本 · 查看更多 »

張善政內閣

張善政內閣是由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張善政所領導的中華民國內閣,簡稱張內閣,也是中華民國第12、13任總統馬英九任內的第六次內閣,亦是馬英九總統任內的最後一次內閣。 2016年1月16日,毛治國請辭行政院院長且不接受慰留後,由原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代理,1月25日總統批准內閣總辭後,2016年2月1日張善政真除為院長,接替毛治國內閣。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就任後由林全內閣接任。.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張善政內閣 · 查看更多 »

彈性外交

彈性外交(Flexible Diplomacy)是中華民國外交政策之一,意指雖在理念上,堅持一個中國,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對於邦交國,堅持他們必須承認這個原則,不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外交關係,或承認其代表中國;但在國際領域上,對於非邦交國家,可以應用較寬鬆的標準,注重發展實質經貿關係,不再和北京政府競爭代表中國。彈性外交利用了台灣最佳的資產:政治民主化及經濟繁榮。.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彈性外交 · 查看更多 »

周子瑜国旗事件

周子瑜国旗事件(),是臺灣旅韓藝人、TWICE成員周子瑜因2015年底在韩国綜藝節目中手拿中华民国国旗揮舞,被臺灣统派藝人黄安在新浪微博舉報是「臺獨」而引发的一起事件。黃安微博的發文,演變成中國大陆網友抵制周子瑜的聲浪,周子瑜的手機广告代言被撤销,TWICE在中國大陆的预定演出被取消;经纪公司JYP娱乐遭到中国大陆网友抵制。1月15日,JYP娱乐安排周子瑜錄製影片公開道歉,并声明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聯合報2016年1月16日 。由于事件发生于台湾2016總統大選前夕,对选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月16日,国臺办回应此事后,事件逐渐平息。 台灣方面,有評論認為,道歉影片中的周子瑜像是ISIS俘虜一般宣讀「悔過」聲明,引起了台灣民眾反中國打壓的情緒。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及蔡英文、朱立倫、宋楚瑜三方總統候選人一致公開力挺周子瑜,國內外群起聲援周子瑜, 自由時報, 2016/01/16, 新唐人電視台, 2016年01月16日, 壹傳媒, 2016年01月16日。周子瑜事件意外使九二共識一夕之間破功。大選後台灣智庫民意調查指周子瑜事件約影響1成選票,泛綠陣營民主進步黨受益,泛橘陣營親民黨受益。 中国大陆方面,2016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在微博稱:「涉臺独周姓艺人道歉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环球时报》则稱:「这次对阵的臺独势力,大陆网友完胜」。1月16日,中国国台办回应此事为“臺湾某些政治势力挑拨两岸民众感情”的事件,《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等中国官方媒体则表示:周子瑜只是一个“无辜的祖国小女孩”,中国中央电视台也重新播放「TWICE」MV周子瑜影片,事件趨於和緩。 韓國方面,社團法人韓國多文化中心批評,JYP行為將為台灣撒下反韓感情的火苗。, BBC中文網, 2016年1月18日.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周子瑜国旗事件 · 查看更多 »

獨台

台是臺灣一種政治主張與意識型態,主張台灣在現有的中華民國國家架構下,不與存有主權爭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追求統一,實際上成為完全獨立之國家。這個意識型態常被視為臺灣獨立運動的派別之一,與「台獨派」一詞有重疊之處,但是差異點在於此思想的支持者,反對「臺灣國」或「臺灣共和國」之類帶有強烈台獨意識的稱呼為國號,不與中華民國完全切斷關連,与对岸发展对等的外交关系。在這個路線中,臺灣繼續以「中華民國」為國號,有時又被稱為「華獨」,類似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主張,被統派人士指出其實際上就是隱性台獨,与兩國論無異。 從兩國論觀點來說,一般上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國際間俗稱中國)和中華民國(國際間俗稱台灣)是兩個獨立的國家。 獨台和華獨類似,但是獨台較傾向於 一中一台路線,而華獨則較傾向於兩個中國路線,也就是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是兩個獨立的國家。 獨台認為中華民國絕對代表台灣,但不一定要代表中國,只追求台灣認同,不追求中國認同; 華獨則認為中華民國絕對代表台灣,但也承认與對岸中國大陸不同政治實體的另外一個中國或另一個獨立國家。.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獨台 · 查看更多 »

眼球中央電視台

球中央電視台是臺灣一家網上媒體,成立於2015年8月5日,主要播出「央視一分鐘」系列新聞影片,主播為視網膜(本名陳子見),新聞以反諷的形式自稱「中華民國官媒」,模仿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報導形式製作如同新聞報導的惡搞影片及串流直播,報導內容以海峽兩岸政治、公共議題與反諷保守主義為主。.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眼球中央電視台 · 查看更多 »

統派

統派是指主張中国統一、反對兩岸分治的势力、组织或人物。 根据统一方式不同,统派分为“急統”与“緩統”或“和统”与“武统”几种。与之相对的,主张“不統、不獨、不武”的则被认为是“维持现状”派;主张“台湾独立”的则称为“独派”。 根据政治立场不同,台湾社會的统派又分为红统(親中共)、蓝统(親中國國民黨)以及中間派等三種不同的派系。这仅是按一般印象来划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学分类,可能存在不同意见。.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統派 · 查看更多 »

終極統一

在臺灣,終極統一(eventual unification)是對於臺海兩岸關係的一種論述,意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狀雖為分治的兩個政府,但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將會重新統一為一個中國。衍生自台灣一個中國政策,在李登輝總統任內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取代先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策,改為終極統一。 終極統一論的立場最終目標仍然是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兩岸統一,不支持永久保持台海現狀,但對於何時開始統一與如何進行的問題則態度迴避,近於支持維持臺海現狀。終極統一論者,反對一邊一國等推動台灣獨立主張,但也反對在現狀下直接進行政治談判與統一;他們設定了條件,希望在中國大陸成為自由、民主社會之後再行統一,在大陸方面未完成民主轉型前,反對設定時程表,來達成中國統一的急統主張。.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終極統一 · 查看更多 »

郝柏村

郝柏村(),字伯村、伯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鹽城縣(今鹽城市)郝榮村人,曾獲頒卿云勋章、青天白日勳章、雲麾勳章與虎字榮譽旗,陸軍官校12期砲兵科畢業,於八年抗戰時擔任基層官兵、金門八二三砲戰時擔任最前線之砲兵指揮官,曾赴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深造,為中華民國國軍留美將領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國軍在位最久的參謀總長,退伍後擔任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與副總統候選人。是繼陳誠以後,第二位曾任參謀總長的行政院院長。前臺北市市長郝龍斌為其長子。 郝以反共急先鋒自居,支持三民主义統一中国。近年则在台灣努力倡導一個中國原则,且多次參加中國大陸官方活動,並曾大唱《义勇军进行曲》而引發爭議。他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性,并呼籲中共承認國民政府抗戰領導地位。2017年,以99歲高齡改信仰基督教,12月31日洗禮。.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郝柏村 · 查看更多 »

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為馬英九政府任內分別於2011年及2014年,由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及中國統一聯盟第一副主席(2003年四月~2013年四月)的王曉波所主導歷史及公民等課綱之修正調整,其主張微調沒有去台灣化且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然而受到部份公民團體及學生團體的質疑。陳水扁政府時代的課綱審議委員、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亦表示,關於台灣史課綱字數修改超過三成,已涉及實質修改。2016年,蔡英文政府的首任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布廢止微調課綱 。.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微調案 · 查看更多 »

臺海現狀

臺海現狀意指當前海峽兩岸的政治地位與狀態,即臺灣與中國大陆分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現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停止對金門砲擊之後,兩岸處於實質性停火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單方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以中國大陸方面為首的觀點認為,兩岸並無簽訂任何停火或停戰協議,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並在政治、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領域上仍有敵對心態。 「维持台海现状」被认为是目前暂时缓和海峽两岸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兩岸均具有廣泛民意支持,但是中國大陆、臺灣和國際社會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看法不盡相同。.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臺海現狀 · 查看更多 »

漢賊不兩立

在中華民國中,漢賊不兩立是在蔣中正總統時期,對於中華民國的外交政策與政治意識型態一種非正式表述,概括了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起源於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後,蔣中正總統在國際社會上堅持中華民國代表唯一正統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叛亂團體。.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漢賊不兩立 · 查看更多 »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海峽兩岸關係 · 查看更多 »

憲法一中

憲法一中,為「一個中國」的政治論述,用來作為海峽兩岸關係的主軸及「九二共識」的補充。所謂的憲法一中,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領土及於全中國(依固有疆域),但是目前的統治範圍只及於台灣地区(台澎金马)。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主張,兩岸不是國際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個關係是由中華民國憲法與法律規定。 這個論述只存在台灣內部,未曾經過民主程序討論,由馬英九在台灣內部的公開場合多次談論。在國共兩黨會談或是兩岸協商之中,也都不曾提出這個說法。主要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及中華民國擁有中國主權的主張;相同地,中華民國也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主權主張。在這個架構下,排除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甚至是台獨,以避免中共的不滿。這種情況下,導致兩岸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同時存在,又互相否定對方。 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也曾於2000年提出同名主張,並作為其2007-2008年競選總統時之兩岸論述基調,但為與稍後馬英九提出的論述相區隔,後改稱憲法各表。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謝長廷的主張仍然屬於兩國論,主張台灣與中國是兩個國家;但馬英九提出的主張,認為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憲法一中 · 查看更多 »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就職典禮

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於2012年(民國101年)5月20日舉行,由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在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順利連任當選後,宣誓就職,邁向第二任期。.

新!!: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就職典禮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