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ㄩ
是注音符號中仅有的三個介母之一,可兼作聲母和韻母使用。ㄩ的字形取自「𠙴」字(注音:ㄑㄩ,拼音:qū,柳製的飯器),發音則取「𠙴」的韻母。ㄩ的發音會根據位置不同,做韻母時發為閉前圓唇元音//,亦即ㄧ的圓唇音;作為聲母時,則可能弱化為子音,發為濁圓唇硬顎近音//,並影響後方母音變圓唇;例如「ㄩㄝ」,後方的ㄝ原本發半開前不圓唇元音//,接在ㄩ後面就會變成圓唇的半開前元音//。 在汉语拼音中,作声母时则写作;作韵母的时候,若聲母可接ㄨ也可接ㄩ時(如ㄌ)写作,其餘寫作(例如ㄐ不可能接ㄨ,所以ㄐㄩ寫作而非),鍵盤無法輸入時,以代替;若譯作外語而外語字母不支援時(如英語無此符號),則寫為,例如「呂」寫為。在通用拼音中,不管位置如何,全寫為,並不使用。在威妥瑪拼音中,作聲母全寫作,作韻母全寫作;但如同威妥瑪拼音的送氣符號在外語中會省略,在外語中常會省略兩點。 此外還有例外是「ㄩㄥ」,該音並非發為「ㄩ+ㄥ」(),而是發為「ㄧ+ㄨ+ㄫ」,詳見ㄥ;對應的拼音,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前不接聲母時寫為,若接聲母則寫為;而威妥瑪拼音則是前者寫為,後者寫為。.
查看 ㄌ和ㄩ
臺灣盲文
臺灣盲文(Taiwanese Braille)又称臺灣凸字、國語點字、注音符號點字,是以在臺灣使用的中華民國國語為基礎所制定的盲文。雖然是以為主要參考來發展的,然而主要的輔音字母已被重新再設定;臺灣盲文和中国大陆的现行盲文、汉语双拼盲文一樣,都是半音節文字,均屬於汉语盲文。.
查看 ㄌ和臺灣盲文
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原名注音字母,簡稱注音,是標準漢語標音系統之一,以章太炎編創的「紐文」、「韻文」為藍本,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1930年改為現名。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現代標準漢語)的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8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新華字典》等標準漢語工具書虽然也会使用注音符号进行標音,不過基本上仍以汉语拼音为主流。.
查看 ㄌ和注音符號
摩尔斯电码
摩尔斯电码(Morse code)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數--字和标点符号。是由美國人艾爾菲德·維爾與萨缪尔·摩尔斯在1836年发明。 摩尔斯电码是一种早期的數碼化通信形式,但是它不同於现代只使用0和1两种状态的二进制代码,它的代码包括五种:.
查看 ㄌ和摩尔斯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