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腸胃炎

指数 腸胃炎

肠胃炎是以胃和小肠炎症为特征的胃肠道病症,可导致腹泻、呕吐、腹部的疼痛和绞痛合并而成疾病表现。虽然与流感并无关系,但该病也被称为肠胃型感冒和消化道流感。 全球大部份兒童的腸胃炎是因爲受到轮状病毒感染。成年人則以轮状病毒和弯曲杆菌感染爲主,其他原因包括不同的細菌或細菌毒素,與及寄生蟲。感染途徑是進食不潔食物或飲用污染的水,或近距離接觸病人。 治疗以充分补水为基础。对于轻度或中度病例,可通过口服补液溶液来完成。对于更为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静脉补液。肠胃炎的主要患病人群是儿童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 食慾不振,感覺不到飢餓。.

80 关系: 原生動物反应性关节炎发烧大環內酯大肠大腸桿菌头痛家禽寄生小肠尿路感染丁基東莨菪鹼世界卫生组织乳糜泻乳糖乳糖不耐伤寒低血糖單醣呕吐克隆氏症灵长目碳酸饮料空肠弯曲菌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细菌真菌痢疾病毒炎症炎症性肠病甲硝唑益生菌發燒遊輪萬古黴素非甾体抗炎药靜脈注射食物中毒饮用水诺瓦克病毒鯖魚质子泵抑制剂鸦片麸质輪狀病毒霍亂阿奇霉素...闌尾炎葡萄糖肌痛脱水金黃色葡萄球菌酸奶腹痛腹瀉腺病毒艰难梭菌雨季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排泄物格林-巴利综合征母乳哺育母乳餵養毒素河魨泻药洗手洛哌丁胺消化系统温带昂丹司琼流行病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 扩展索引 (30 更多) »

原生動物

原生动物是原生生物當中較接近動物的一類,简称原虫。由单细胞所组成,异养生活,能够运动。但是有些物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如眼虫,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又能运动,并像真正的动物那样进食。动物中排除原生动物,剩下的多细胞动物被称为后生动物。后生动物中有了组织分化的被称为真后生动物。 原虫很微小,一般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但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一类有孔蟲門原蟲:en:Xenophyophores,直径可以达到20厘米,為最大的原生動物。经记录的原生动物约有50000种,其中大约有20000种为化石种。 按照支序分類學說的觀點,原生動物是真核生物除去多細胞動物、植物、真菌之外的部分,爲併系群,且區分動植物的標準——運動和光合作用均與生物演化分類無關。光合作用並非真核生物的原始屬性,而是分別通過一次或多次内共生來實現的,各個營光合作用的種類彼此間並無親緣關係。因此原生動物只是一個集合概念,而不應作爲生物分類的單元。原生動物现在被更准确地划分在一个单独的界:原生生物.

新!!: 腸胃炎和原生動物 · 查看更多 »

反应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旧名:萊特氏症候群,Reiter's syndrome)是指在感染发生后数天至数周出现的非对称性、非感染性寡关节炎,多见于有過敏症狀的成年男性,尤其是三十歲至四十歲的男性。.

新!!: 腸胃炎和反应性关节炎 · 查看更多 »

发烧

#重定向 发热.

新!!: 腸胃炎和发烧 · 查看更多 »

大環內酯

大環內酯(macrolides),或稱巨環內酯,是一組其作用在於結構內的「大環」的藥物(一般都是抗生素),這個大環亦即是一連結一個或多個脫氧糖(多是及)的內酯環。內酯環可以是由14、15或16個單元組成。大環內酯屬於天然產物中的多烯酮類。.

新!!: 腸胃炎和大環內酯 · 查看更多 »

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Intestinum crassum)是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最后一部分。大肠的作用是从肠道内剩余的可消化物质中吸取水分与电解质,将剩余的无用部分形成粪便并作暂时储存以及最终排出粪便。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以及,始于骨盆右髂骨处,即腰的右侧或略低于腰的右侧,在那里大肠衔接在小肠之后,在横贯腹腔后向下弯折延伸至直肠与肛门处。 大肠的长度约为1.5米,直径约6.5厘米,是整个肠道长度的五分之一。.

新!!: 腸胃炎和大肠 · 查看更多 »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學名:Escherichia coli,通常簡寫:E.

新!!: 腸胃炎和大腸桿菌 · 查看更多 »

头痛

#重定向 頭痛.

新!!: 腸胃炎和头痛 · 查看更多 »

家禽

家禽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如信鸽、宠物等。一般为雉科和鸭科动物,如鸡、鸭、鹅等,也有其他科的鸟类如火鸡、鸽、鹌鹑和各种鸣禽的。近年来,家禽的饲养种类越来越多,有饲养雉、孔雀、鸵鸟的大规模饲养场。.

新!!: 腸胃炎和家禽 · 查看更多 »

寄生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宿主。 寄生物若寄住在宿主體內,稱為內寄生,例如鉤蟲寄生在動物的消化道;而那些生活在表面的稱為外寄生,例如蚊子和造成足癬(俗稱:香港腳)的黴菌、吸取其他植物養分的菟絲子;若一個寄生物會殺死宿主的,便稱為擬寄生物;另外有一種寄生形式稱為竊取性寄生,寄生物偷取宿主所捕捉的或是準備好的食物。 在定義上必須特別注意「獲利」和「被害」在寄生的關係是種族性的、血統性的,並非個體性的,因此如果一個生物體由於被感染,造成身體變得較為強壯的狀況,卻失去生殖能力(例如被扁蟲寄生的蛇類)在演化的觀點上這種生物體是被傷害的,也因此稱做被寄生物。 許多內寄生物尋找宿主是透過被動的方式達成,例如一種人類小腸內寄生虫,稱做線蟲Ascaris lumbricoides,牠從宿主的消化道排出到外在環境,必須仰賴其他人,因為衛生不良而不慎攝入。另一方面,外寄生物在這方面大多有更好的方式找尋宿主上身,例如一些水生的蛭,在附著上宿主之前會先感應移動狀況,並且透過散發的體溫和化學訊息來確認目標物。 寄生物的宿主通常也演化出良好的防禦機制:植物會製造毒素來殘害寄生真菌和細菌,當然對草食性動物也有害;脊椎動物的免疫系統可以透過體液對多數的寄生物攻擊。許多寄生物,特別是微生物,為此更演化出可以適應特定宿主物種的能力,在這樣特定的互動中,這兩種生物會共同演化出相對穩定的關係,這種狀況下,宿主就不會太快或是根本不會被殺死,因為在演化上宿主的對抗也會對寄生物造成威脅,但是別忘了有一種寄生物是會殺死宿主的,那就是先前提到過的擬寄生物(如寄生蜂)。 有時候寄生物的研究可以幫忙解決系統分類學上的問題,例如過去生物學家對於紅鶴究竟和鴨、雁類還是跟鸛鳥類血緣關係較為親近,在過去一直有很多的爭議,但是由於發現紅鶴和鴨、雁類有共同的寄生物,目前一般傾向認為這兩者的血緣關係比鸛鳥類更親近。.

新!!: 腸胃炎和寄生 · 查看更多 »

小肠

小肠(英語:small intestine、Intestinum tenue)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从在胃部后面一直延伸至大肠,是进行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对于无脊椎动物而言,一般会采用消化系统或者大肠来描述整个肠道。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人类消化系统,但对于消化过程描述也适用于胎盘哺乳动物。小肠的主要作用适用于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矿物质。 例外情况主要存在于牛或与其类似的哺乳动物,关于这一类动物的消化系统请参见反刍。.

新!!: 腸胃炎和小肠 · 查看更多 »

尿路感染

#重定向 泌尿道感染.

新!!: 腸胃炎和尿路感染 · 查看更多 »

丁基東莨菪鹼

丁基東莨菪鹼(Hyoscine butylbromide),商品名補斯可胖(Buscopan),是一種用於治療腹部絞痛、、肾绞痛,以及膀胱過動症的藥物。本品也可用於時的。本品可經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給藥。 副作用包含昏睡、視覺變化、誘發青光眼,或全身型過敏性反應。但昏睡此一副作用並不常見。目前仍尚不清楚用於妊娠是否安全,本品屬於抗膽鹼類藥物,但並不會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 本品列名於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為基礎公衛體系必備藥物之一。本品在美國無法取得,在開發中國家每錠批發價介於 0.004 至 0.11 美金之間。本品合成自從東莨菪鹼,為一種存在於顛茄之中的天然物。.

新!!: 腸胃炎和丁基東莨菪鹼 · 查看更多 »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英文縮寫为 WHO;中文簡稱:世衛組織或世衛)是聯合國专门机构之一,國際最大的公共衛生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机构。根據《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是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盡可能獲得高水平的健康。該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身體,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截至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共有194個成員國。.

新!!: 腸胃炎和世界卫生组织 · 查看更多 »

乳糜泻

乳糜泻(coeliac disease),旧称非热带脂肪泻,又称乳糜腹泻、麸质引起的肠病(简称麦胶肠病)。乳糜泻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发生于小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从婴儿到各年龄段的人都有。症状包括因免疫系统攻击小肠绒毛引起慢性腹泻,生长迟滞(儿童)和疲劳,但有些人症状并不明显。乳糜泻的治疗需终身进行无麸质饮食。.

新!!: 腸胃炎和乳糜泻 · 查看更多 »

乳糖

乳糖(Lactose)是一种雙醣,由一分子β-D-半乳糖和一分子β-D-葡萄糖在β-1,4-位形成糖苷键相连。分子式C12H22O11(),摩尔质量342.3克。有两种端基异构体:α-乳糖和β-乳糖,在水溶液中可互相转化。α-乳糖很容易结合一分子結晶水。该化合物是白色,水溶性,非吸湿性固体,具有温和的甜味。它被用于食品工业。 甜度是蔗糖的约五分之一,乳中2-8%的固体成分为乳糖。幼小的哺乳动物肠道能分泌乳糖酶分解乳糖为单糖。成年动物,包括除高加索人种外的多数人类体内乳糖酶的活性大大降低。故饮用乳类可产生腹泻、腹胀等症状,称为乳糖不耐症。 成年動物若長期持續飲用乳品(初期以少量多次慢飲為宜),也可刺激腸道內乳糖酶的活性並增加一定數量,雖活性和數量不如幼兒時期,但仍能有效幫助分解乳糖。.

新!!: 腸胃炎和乳糖 · 查看更多 »

乳糖不耐

乳糖是牛奶及其它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糖。乳糖不耐(英文:Lactose Intolerance),又称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是有關乳糖的食物不耐症,是指人体内不能有效消化摄入的乳糖、并产生不良反应的一种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内缺乏水解乳糖所必需的乳糖酶。摄入一定量乳糖后,乳糖不耐的人群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泻等。 婴儿期乳糖不耐比较少见,可导致婴儿无法进食乳品而死亡。绝大多数的乳糖不耐状况是在婴儿期之后发生。成年乳糖不耐很常见,全球约65%的人成年后会出现症状,所以与其将之称作疾病,还不如说是自然状况更合适,但因為後天發育中攝取牛奶能獲得大量營養成分,例如耐受力低的亞洲人就較歐洲人矮小,因此在世界各地仍然當一種病症處理。成年乳糖不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生率在不同族群中区别很大:在东亚地区可高达90%,而在北欧只有10%。乳糖不耐不应与牛奶过敏等食物过敏混淆。.

新!!: 腸胃炎和乳糖不耐 · 查看更多 »

伤寒

傷寒(Typhoid Fever),清末時譯為腸熱症,後受日本影響,音譯為腸窒扶斯,又稱為濕溫傷寒、腸傷寒、傷寒熱。為所導致的感染症。症狀可輕可重,通常在暴露病原後6至30天後發病。常會出現逐漸發燒數日的症狀。也常出現虛弱、腹痛、便秘,以及頭痛的症狀。偶見腹瀉或嘔吐症狀,但通常不嚴重。有些患者會起玫瑰色紅疹。有些嚴重病例會有意識混亂的現象。若未妥善治療,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至數月。有些人可能會帶有傷寒桿菌,但卻沒有任何症狀,然而這些帶原者仍具有傳播病菌的能力。傷寒及副傷寒皆屬於腸熱病。 傷寒的致病原為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為腸道沙門氏菌的(Salmonella enterica)一種血清型,主要生長於消化道及血液中,且人類為其唯一宿主。本病一般經由攝入受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染。風險因子包含不完全或衛生不良。有開發中國家旅遊史者感染風險亦較高。診斷方法包含或探測血液、糞便,及骨髓中的細菌DNA,但細菌培養可能並不容易。偵測骨髓中的病原體為最準確的方法。症狀與許多感染症相當類似。值得注意的是,傷寒與斑疹傷寒為不同疾病。 傷寒疫苗可減低注射後兩年感染傷寒的機會達 30% 至 70% 。注射後七年仍有些許保護力。至疫區旅遊者,建議預防性施打傷寒疫苗,其他避免感染的方法包含給予乾淨的饮用水、做好消毒,以及養成洗手的習慣。未確定是否帶有傷寒桿菌者,不建議為他人烹調。治療可使用阿奇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等抗细菌药。但目前病原體對於上述藥物的抗藥性日益增加,使治療越來越不容易。 2015年,全球新病例數達1250萬人,當中最常見的國家為印度。孩童最容易受到感染。自1940年代起,由於衛生觀念的進步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已開發國家的傷寒發生率逐漸下降。在美國,每年新病例數約為 400 例,總患病者約 6,000 人。在2015年,傷寒共導致全球 149,000 人死亡,相較於1990年的 181,000 有下降的趨勢。傷寒若不進行治療,有高達 20% 的死亡率。若妥善治療,則死亡率可降低至 1-4% 之間。.

新!!: 腸胃炎和伤寒 · 查看更多 »

低血糖

低血糖(英語:Hypoglycemia、low blood sugar)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血糖),特别是血浆中的,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一般是治疗糖尿病时的并发症,也可能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并导致一系列临床的综合症状,就是低血糖症(Hypoglycemia)。低血糖可能會導致動作笨拙、說話困難、迷亂、、癲癇或死亡,也可能會感覺到飢餓、流汗、顫抖或虛弱等症狀。通常低血壓的症狀會快速發作。 低血壓的常見病因為服用胰島素、磺醯脲類、雙胍類等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吃得比平時少、動得比平時多以及平常在喝酒的糖尿病患者,會提升低血糖的風險其他病因包含腎功能衰竭、特定腫瘤、、甲狀腺機能低下症、饑饉、遺傳性代謝缺陷、敗血症、與服用包含酒精在內的藥物或毒品。健康嬰兒如果數小時沒有進食,也可能會引發低血糖症狀。 用來定義低血糖的血糖濃度標準,會因狀況不同而有所改變。以糖尿病患者而言,低於3.9 mmol/L(70 mg/dL)可確診為低血糖。以未罹患糖尿病的成人而言,必須以是否出現低血糖相關症狀、該症狀是否在個案血糖低落時出現、以及血糖恢復時的症狀恢復情形進行診斷。否則,可能會以空腹或運動後的血糖值低於 2.8 mmol/L(50 mg/dL)作為診斷方式以新生兒而言,如果出現低血糖相關症狀,會以血糖低於3.3 mmol/L(60 mg/dL)作為診斷標準,如果沒有則以2.2 mmol/L(40 mg/dL)作為標準。血液中的胰島素與濃度等其他檢驗,可用來測定低血糖發生的原因。高血糖的診斷則與低血糖相反。 對於糖尿病患,選擇適合的食物、充足運動與藥物使用能預防低血糖。如果病患感到血糖低落時,會建議進行。部分病患可能一開始就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此時會建議進行低血糖的頻繁常規檢驗。低血糖的治療方式包括食用有大量糖份的食物或是攝取葡萄糖,若無法用口進食,則可以用點滴補充葡萄糖。若低血糖的問題和糖尿病無關,治療時也要處理其潛在的問題,以及其缺之均衡飲食的問題。血糖有時會誤用來指,這是一種爭議的疾病,出現在飯後,但血糖濃度仍然偏低。.

新!!: 腸胃炎和低血糖 · 查看更多 »

單醣

單醣(monosaccharides (源自希臘語 monos: single, sacchar: sugar), 亦稱:simple sugars)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其結構在眾多醣分子中是最簡單的。味道甜美,能溶於水和會結晶。 單醣以糖分子內含有碳原子的數量來歸類。通常有三至七個碳原子,例子有:.

新!!: 腸胃炎和單醣 · 查看更多 »

呕吐

呕吐,俗稱反胃,是由于胃和肠道内容物(食糜)由于受到强力积压经过食道由口腔吐出的动作。.

新!!: 腸胃炎和呕吐 · 查看更多 »

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又称克罗恩病、克隆氏症候群或局部性腸炎,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影響腸胃道從口腔至肛門的任何部分。症狀通常包含:腹痛、腹瀉(如果發炎嚴重可能會呈血性)、發燒和體重減輕。其他合併症可能發生於腸胃道之外且包括:貧血、皮疹、關節炎、和倦怠 -->。可能會因為感染出現皮疹、或。也常發生,那些具有此疾病的人罹患腸癌的風險更大。 克隆氏症是由環境、免疫和細菌等因素在遺傳易感個體上的組合所引起的。它會導致慢性發炎疾病,其中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針對腸胃道的微生物抗原進行攻擊。雖然克隆氏症是一種免疫相關疾病,但它不會以自體免疫疾病的形式表現(免疫系統不被身體本身所觸發)。確切的潛在性免疫問題尚未明確;然而它可能是免疫缺陷的狀態。整體風險中約有一半和超過70個的基因相關。吸菸者罹患克隆氏症的機率是沒吸菸者的兩倍。它也時常發生於腸胃炎後。診斷是基於許多發現結果包括:組織切片和腸壁外觀、醫學影像和疾病描述。可以呈現其他的類似病症包含:腸躁症和貝賽特氏症。 目前並無任何藥物治療和手術能根治克隆氏症。的目的在於改善症狀,使病情緩解以及預防。新診斷為克隆氏症的病人通常會接受短暫的類固醇治療,使病情有顯著的改善,之後並合併滅殺除癌錠或硫嘌呤等藥物防止復發。對於有菸癮的病患來說,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戒菸。患有克隆氏症的病患中,每五位就有一位需要每年定期回醫院複診,其中約有一半的病患在發病後十年左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雖然手術並非必要的治療方式,但適用於膿瘍、某些情況下的腸阻塞以及癌症。同時也建議患者在發病的八年後,需要隔幾年接受,以檢查是否有罹患大腸癌。 在歐洲以及北美等地區,克隆氏症的盛行率約為每1000人中有3.2人罹患克隆氏症。在亞州以及非洲等地區較為罕見。就歷史的發展情形來說,克隆氏症在已開發國家較為常見。但罹患克隆氏症的人口比例自1970年以來,在開發中國家已經不斷竄升。發炎性腸道疾病在2010年造成35000例死亡案例,而罹患克隆氏症的病患的預期壽命有轻微的減少。克隆氏症好發的年齡層位於十多歲至二十多歲,但依然會在各種年齡層中出現。且不因性別有所不同。克隆氏症的名稱是用來紀念,這位腸胃科醫師和另外兩位同事在1932年於描述許多在迴腸末端以及小腸等容易受感染的部分有發炎狀況,病患的病情。 治療克隆氏症的方法有二: ! 利用TNF-α的抗體 ! 利用可調節T細胞過敏反應的interleukin-10.

新!!: 腸胃炎和克隆氏症 · 查看更多 »

灵长目

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細分原猴及簡鼻亞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灵长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大部份的灵长目至少有部份的能力。 大部份人以外的灵长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區域,只有人類可以住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地區。灵长目的體型變化很大,像體重只有30克,而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證據,最早已知的灵长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萬年以前。-->認為灵长目的分支可能起源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約六七千萬年前。 灵长目过去一般會分為二類:原猴及類人猿。原猴的特徵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及跗猴。類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類學會將灵长目分為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及簡鼻亞目(Haplorhini)。原猴亞目是指鼻部濕潤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簡鼻亞目是指鼻部乾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類人猿下目(Simiiformes)。 類人猿下目也可以分為狹鼻小目(非洲及東南亞的猿及猴)及闊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狹鼻小目包括舊世界猴(像狒狒屬及獼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屬。人類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亞及東亞以外地區繁衍的狹鼻小目動物,不過有化石證據指出其他狹鼻小目動物也曾出現在歐洲。現在仍有發現新的灵长目物種,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過25個物種,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個物種。 灵长目是適應性良好的哺乳類動物,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些灵长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主要是陆栖動物,不是树栖動物。但其他的灵长目都可以爬樹。行動方式包括從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用二隻或四隻腳行走,或是在樹枝上擺盪(.

新!!: 腸胃炎和灵长目 · 查看更多 »

碳酸饮料

碳酸飲料又稱汽水,是充入二氧化碳氣體的軟飲料,其中包括日常汽水,如七喜、可樂、碳酸水等。而工業汽水就是工廠在高溫的環境下,為了保證工人們的身體健康所提供的含有生理鹽水等礦物質成分和二氧化碳等液體。一般都是工廠自己配置,其味道口感與現在的可口可樂相似。过量饮用对身体有害。.

新!!: 腸胃炎和碳酸饮料 · 查看更多 »

空肠弯曲菌

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长1.5~5 μm,宽0.2~0.8 μm。菌体一端或两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无荚膜,不形成芽胞。微需氧菌,在含5% O2或10% CO2和85% N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最适生长温度42℃。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

新!!: 腸胃炎和空肠弯曲菌 · 查看更多 »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缩写为DMs,简称diabetes)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高血糖會造成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 、及體重下降。對於第一型糖尿病,其症狀會在一個星期至一個月期間出現,而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則較後出現。不論是哪一種糖尿病,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引發許多併發症。一般病徵有視力模糊、頭痛、肌肉無力、傷口癒合緩慢及皮膚很癢。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與;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則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臟病、、以及視網膜病變等。 糖尿病有兩個主要成因:胰臟無法生產足夠的胰島素,或者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全世界糖尿病患人數,1997 年為 1 億 2,400 萬人,2014年全球估计有4.22亿成人患有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患人數快速增加及其併發症,造成財務負擔、生活品 質下降,因此聯合國將每年的 11 月 14 日定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新!!: 腸胃炎和糖尿病 · 查看更多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為DKA),是一种可致命的糖尿病併發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嘔吐、腹痛、、排尿量增加、全身乏力、神智不清,嚴重者或會昏迷。患者的呼氣中亦可能会存在一種显著的氣味。症狀的发展期通常是較為快速。在一些病例中,患者在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後才得悉自己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發生於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但某些情況下,它亦可在患上其它類型的糖尿病的人身上發生。可能的誘發因素包括感染、不正確地使用胰島素、中風以及某些藥物,如類固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因患者體內胰島素不足,身體轉而消耗脂肪和產生酮酸而導致。它可經由這一些檢查中所發現的跡象診斷:在血糖測試中所發現的高血糖水平、血液的pH值相對較低,以及在血液或尿液測試中發現酮酸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治療程序是静脉输液以及注射胰島素。可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以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兩種方式之一去進行胰島素治療。治療過程中通常還需要補鉀,以預防低鉀血症。在治療期間,應定期檢查血糖和血鉀的水平。若患者出現潛在性感染,則可能需要服用抗生素。若患者的血液的pH值嚴重過低,則可能會施予碳酸氫鈉;然而,碳酸氫鈉的使用效果尚不明確,因此通常不推薦使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發率因地區而異。在英國每年約有4%的1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马来西亚則為約2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種醫療上的應急情況,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可能致死。它最早在1886年被文獻描述;在1920年代胰島素應用於治療前,基本上一旦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便会使患者死亡。現在若得到適當和及時的治療,其死亡率則約在1%-4%之間。高達1%病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兒童併發腦水腫。.

新!!: 腸胃炎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查看更多 »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新!!: 腸胃炎和细菌 · 查看更多 »

真菌

真菌即真菌界(学名:Fungi)生物的通称,又稱菌物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類群,包含酵母、黴菌之類的微生物,及最為人熟知的菇類。真菌自成一界,與植物、動物和原生生物相區別。真菌和其他三種生物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真菌的細胞有含幾丁質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而植物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卵菌和黏菌、水黴菌等在構造上和真菌相似,但都不屬於真菌,而是屬於原生生物。研究真菌的學科稱為真菌學,通常被視為植物學的一個分支。但事實顯示,真菌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要比和植物之間更加親近。 雖然真菌遍及全世界,但大部分的真菌不顯眼,因為它們體積小,而且它們會生活在土壤內、腐質上、以及與植物、動物或其他真菌共生。部分菇類及黴菌可能會在結成孢子時變得較顯眼。真菌在有機物質的分解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對養分的循環及交換有著基礎的作用。真菌從很久以前便被當做直接的食物來源(如菇類及松露)、麵包的膨鬆劑及發酵各種食品(如葡萄酒、啤酒及醬油)。1940年代後,真菌亦被用來製造抗生素,而現在,許多的酵素是由真菌所製造的,並運用在工業上。真菌亦被當做生物農藥,用來抑制雜草、植物疾病及害蟲。真菌中的許多物種會產生有的物質,稱為(如生物鹼和聚酮),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有毒。一些物種的孢子含有精神藥物的成份,被用在娛樂及古代的宗教儀式上。真菌可以分解人造的物質及建物,並使人類及其他動物致病。因真菌病(如)或食物腐敗引起的作物損失會對人類的食物供給和區域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 真菌各門的物種之間不論是在生態、生物生命周期、及形態(從單細胞水生的壺菌到巨大的菇類)都有很巨大的差別。人類對真菌各門真正的生物多樣性了解得很少,預估約有150萬-500萬個物種,其中被正式分類的則只有約5%。自從18、19世紀,卡爾·林奈、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及伊利阿斯·馬格努斯·弗里斯等人在分類學上有了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之後,真菌便已依其形態(如孢子顏色或微觀構造等特徵)或依生理學給予分類。在分子遺傳學上的進展開啟了將DNA測序加入分類學的道路,這有時會挑戰傳統依形態及其他特徵分類的類群。最近十幾年來在系统发生学上的研究已幫助真菌界重新分類,共分為一個亞界、七個門、及十個亞門。.

新!!: 腸胃炎和真菌 · 查看更多 »

痢疾

,是一種傳染病。依传染性的致病生物体不同而分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元朝皇帝元順帝便是死於痢疾。.

新!!: 腸胃炎和痢疾 · 查看更多 »

病毒

病毒(virus,中文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体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这些简单的有機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份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體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Collier pp.

新!!: 腸胃炎和病毒 · 查看更多 »

炎症

症反應、炎性反應,俗稱發炎,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发生的防御性为主的反应,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是生物組織受到外傷、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激發的生理反應。其中包括了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炎性反應是先天免疫系統為移除有害刺激或病源體及促進修復的保護措施,並非如後天免疫系統般針對特定病源體。炎性反應並非等同於感染,即使很多時發炎是因感染而發生,發炎是生物體對病源體之反應之一。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可以引起人体自身免疫系統的過敏,進而攻击自身的組織及細胞、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症等免疫系統過敏病症,免疫系統過敏所生成的COX-2及Interleukin-1 alpha使得軟骨組織疼痛及發炎。 長期發炎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花粉症、牙周炎、動脈粥樣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甚至癌症(如膽囊癌),因此炎性反應在正常情況下受生物體緊密監控。 炎性反應可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生物體應該有害刺激的初步反應,更多的血漿和白血球(特別是粒細胞)從血液移往受損組織。一連串的生化反應進行傳播並促成進一步的炎性反應,當中牽涉局部的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及受損組織內的各個細胞。慢性炎症引致發炎部位的細胞類型改變,組織的毀滅與修復同時進行。.

新!!: 腸胃炎和炎症 · 查看更多 »

炎症性肠病

症性肠病、發炎性腸道疾病(英语: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简称IBD)是一组特定的肠道慢性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克隆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

新!!: 腸胃炎和炎症性肠病 · 查看更多 »

甲硝唑

硝唑(Metronidazole,MNZ),目前多以咪唑尼達(Flagyl)的商品名流通,是一種抗生素和。常單獨或和其他抗生素一起使用,作為治療骨盆腔炎、心內膜炎與細菌性陰道炎的藥物。在對抗麥地那龍線蟲病、、陰道滴蟲,和上更有顯著效果。針對首次發病的輕中度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結腸炎患者,此藥更是第一優先藥物。甲硝唑可藉由口服、製成乳膏,或經靜脈注射來進行治療。 常見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口腔金屬味感、失去食慾還有頭痛,少數病患則可能會癲癇發作或產生藥物過敏。對於懷孕初期的孕婦,不應給予甲硝唑,但若是到了懷孕後期則沒有這個顧忌。特別注意的是,正在哺乳的婦女也不建議使用。 甲硝唑首先在1960年的法國開始被廣泛使用 ,它同時也名列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中。更是基礎醫療上必備的藥物,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能輕易取得。此藥物的價格非常平易近人,每顆平均價格介於0.01到0.1美元間。在美國,十天的療程大約需花費26美元。.

新!!: 腸胃炎和甲硝唑 · 查看更多 »

益生菌

生菌(Probiotics)是指一般認為食入後對宿主(如動物或人類)有正面效益的食入性微生物。 在醫學上,目前科學證據無法顯示益生菌的使用有助於改善免疫系統、改善腸道健康、緩解便秘及預防感冒等健康支持作用,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不允許這類宣稱療效的廣告。 益生菌一般來說是安全的,但在極少數個案中可能造成細菌-宿主交互作用及不良反應。 。.

新!!: 腸胃炎和益生菌 · 查看更多 »

發燒

#重定向 发热.

新!!: 腸胃炎和發燒 · 查看更多 »

遊輪

遊輪(Cruise Ship、Cruise Liner)亦稱郵輪,是一種用於娛樂航海的客轮,航程及沿途的目的地與船上的設施都是提供遊樂的一部份。運輸並不是它主要的用途,雖然有的航線是單程的,但是遊輪通常會將乘客送回啟航的地點。 严格意义上,“遊輪”并非邮轮(Mail Ship):后者指的是与邮政机构签有合约负担邮件运送任务的轮船,例如英国的皇家邮轮就是兼负皇家邮政邮运任务的船只而遊轮仅为休闲用船只,因此设计上大多注重娱乐设施多于航速要求。而邮运对速度的要求,邮轮必须拥有较快的航速。在19世纪、20世纪航空客运普及之前的时代,郵件合約交給那些擁有最快、最新式的船只的航運公司。如此一來,客輪兼具有郵政運輸的工作。因此在中文里“邮轮”变为泛指航海客运船只的褒义词,又由于“邮轮”和“遊轮”同音而变为“遊轮”的同义词。隨著航空業的迅速發展,海運人員長途運輸業務逐漸被航空業所代替,人員運送船隻逐漸變為服務於觀光旅遊業務。现役的大型遊轮中,兼为正式邮轮的只有玛丽皇后二号。.

新!!: 腸胃炎和遊輪 · 查看更多 »

萬古黴素

萬古黴素(Vancomycin,INN)是一種糖肽類抗生素,用來治療許多细菌感染的抗细菌药抗生素,治療皮膚感染、敗血症、心內膜炎, 骨關節感染以及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脑膜炎時,通常建議採用靜脈注射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而投藥時,劑量將依患者的血液濃度作調整。萬古黴素也是一種治療嚴重偽膜性結腸炎的口服藥,然而口服時藥效將會大為降低。,用來預防和治療革蘭氏陽性菌所造成的感染。傳統上,萬古黴素被用作「」,用來治療所有抗生素均無效的嚴重感染。但由於越來越多的抗萬古黴素耐藥性病菌的出現,其地位漸漸被利奈唑胺和達托黴素所取代。 常見的副作用包含注射至局部時的疼痛、过敏,有時候也可能引發聽力問題、低血壓或骨髓抑制等問題;對母乳餵養的患者似乎沒有問題,而對於懷孕患者的影響尚不明確,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會造成危害。萬古黴素係為一種糖肽類抗生素,藉由阻斷細胞壁生成來發揮作用。 萬古黴素於1954年上市,在最基本的健康照護系統中最必要的藥物清單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登錄有案,是一種常見藥物 ,一劑靜脈注射的批發價約在1.70-6美元左右;因為在美國靜脈注射劑型相當昂貴 ,靜脈注射的投藥方式可能會被取代。萬古黴素目前由土壤細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培養得來。.

新!!: 腸胃炎和萬古黴素 · 查看更多 »

非甾体抗炎药

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縮寫作NSAID),也譯作非甾体抗炎药,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效果的藥物,在施用更高劑量時也具有消炎作用。 “非類固醇”一詞用於將此類藥物與甾体藥物區分開,因類固醇類藥物也具有包括抑制花生酸生成、抗炎作用在內的諸多效果。“非類固醇消炎藥(非甾体抗炎药)”一詞首次使用於1960年,以將新藥與可能產生醫源性傷害的類固醇類藥物劃清界線。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中,屬阿斯匹靈、伊布洛芬、萘普生最為著名,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可作為非處方藥銷售。对乙酰氨基酚因其抗炎作用微弱,而通常不被歸為非類固醇類藥物,它主要通過抑制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的COX-2,以減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從而緩解疼痛,但由於COX-2在周邊組織中數量較少,因此作用微弱。 大多數的非類固醇消炎藥抑制了環氧合酶-1(COX-1)以及環氧合酶-2(COX-2),進而減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合成。一般認為,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因為抑制環氧合酶-2會有解熱鎮痛、抗發炎的效果。部分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像是阿斯匹靈,也同時抑制了環氧合酶-1(COX-1),因而容易導致腸胃道出血和潰瘍。Clive P. Page, Michael J. Curtis, Morley Sutter, Michael Walker, Brian Hoffman.

新!!: 腸胃炎和非甾体抗炎药 · 查看更多 »

靜脈注射

脈注射是一種醫療方法,即把血液、藥液、營養液等液體物質直接注射到靜脈中。靜脈注射可分短暫性與連續性,短暫性的靜脈注射多以針筒直接注入靜脈,即一般常見的「打針」。 連續性的靜脈注射則施以靜脈滴注,連接軟喉的藥水樽會倒掛於架上,俗稱「(打)吊點滴」、「(打)吊针」、「输液」、「(打)吊瓶」、「输水」(中國大陸俗稱「掛水」,香港俗稱「吊鹽水」),為將留置針插入靜脈後固定,然後接上可更換或補充的瓶裝或袋裝醫療液體。 如果短暫性靜脈注射的液體多於50毫升的話也會使用點滴的方式注入。也有吸毒者使用靜脈注射來吸食毒品。静脉注射也是死刑的行刑方式之一。.

新!!: 腸胃炎和靜脈注射 · 查看更多 »

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illness或foodborne disease),俗稱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泛指所有因為進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細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蟲、化學品或天然毒素(例如:有毒蘑菇)感染了的食物。根據如上各種致病源,食物中毒可以分為以下四类,即: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黃麴毒素、霉菌毒素与霉变食品中毒和有毒动植物中毒。 食物中毒发病为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可区别于其他食源性疾患。1994年中国卫生部颁发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从技术上和法律上明确了食物中毒的定义。 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囊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者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疾病。.

新!!: 腸胃炎和食物中毒 · 查看更多 »

饮用水

飲用水是具有一定品質控管,可供飲用或使用而不會造成立即或長期性危害的水。在多數已開發國家,即使只有極低比例的水實際使用於飲用或烹飪,常見用途包括洗滌和景觀灌溉等,但其家庭、商業和工業用水皆已達飲用水標準。 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人類未獲得足夠的飲用水取水途徑,使用水來源亦多半受到病媒、病原或過量毒素或懸浮物的汙染,不利於人體健康。一旦人類飲用或食用這種受汙染的水體,將造成大規模的急性或慢性疾病,即許多國家的主要死因。降低水傳染病發生率是現今開發中國家的重要公共衛生目標。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陈代谢的必要媒介。人体每天消耗的水分中,约有一半需要直接喝饮用水来补充,其他部分从饭食中直接获得,少部分由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成人每天至少需要补充水分1200毫升左右。運動量大的人,需1800~2400cc。.

新!!: 腸胃炎和饮用水 · 查看更多 »

诺瓦克病毒

#重定向 诺如病毒.

新!!: 腸胃炎和诺瓦克病毒 · 查看更多 »

鯖魚

鯖屬(學名:Scomber)是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鲭亚目、鲭科下的一个分类,统称为鯖魚,是一類很常見的食用魚,出沒於西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海岸附近,喜群居。平均身长30至50厘米,寿命最长可至11年,它以吞噬浮游生物及鲟鱼、鳕鱼和鲱鱼所产的卵为生。.

新!!: 腸胃炎和鯖魚 · 查看更多 »

质子泵抑制剂

#重定向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

新!!: 腸胃炎和质子泵抑制剂 · 查看更多 »

鸦片

鸦片(阿片,opium),俗称大烟、阿芙蓉(阿拉伯语:Afyūm)或福寿膏,属天然麻醉抑制剂,医学上作麻醉性镇痛药;非科学研究或非医用,则归类于毒品。 作为毒品,传统用于鸦片的吸毒工具有烟签、烟灯、烟枪等,一般将生鸦片加工成熟鸦片,然后搓成小丸或小条,在火上烤软后,塞进烟枪的烟锅裏,翻转烟锅对准火苗,吸食燃烧产生的烟;吸毒人员中烟瘾不大者每天吸食10~20次,重者每天百餘次;现在吸毒者常直接吞服鸦片小丸,或把鸦片溶于水中直接用针进行静脉注射。.

新!!: 腸胃炎和鸦片 · 查看更多 »

麸质

质,又称麸质蛋白、麦胶、麵筋、面筋蛋白、谷胶蛋白,是存在於多种谷物中的一种穀蛋白,是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谷物中最普遍的蛋白质。麸质蛋白是多个单一蛋白质的混合物,主要由醇溶穀蛋白以及穀蛋白两种蛋白质组成。醇溶穀蛋白又称“麸朊”。 谷胶蛋白遇水会形成网络,把遇水膨胀的淀粉颗粒嵌入其中,因而含有谷胶蛋白的小麦粉可以做饺子皮。而不含谷胶蛋白的玉米粉、高粱面粉虽然富含淀粉却无法做饺子皮。谷胶蛋白的拉丁文词根glute就是胶水之意。 麵糰发酵过程中,麵粉当中的麸质蛋白的硫氢键氧化为二硫键。二硫键越多,可以使蛋白质分子结合起来形成大分子网络结构,增加面团持气性、弹性和韧性。.

新!!: 腸胃炎和麸质 · 查看更多 »

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Rotavirus,簡稱RV)是一種雙鏈核糖核酸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它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最常見原因,幾乎世界上小孩在大約五歲時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至少一次。然而,每一次感染后人体免疫力會逐漸增強,因此之後再次感染的影响就会减轻,到成人階段就很少受其影響。輪狀病毒總共有八個種,以英文字母編號為A、B、C、D、E、F、G與H。其中,A種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超過90%人類輪狀病毒感染是由該種造成。 輪狀病毒是藉由糞口途徑傳染的。它會感染與小腸壁上的並且產生腸毒素(enterotoxin),腸毒素會引起腸胃炎,導致嚴重的腹瀉,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脫水而導致死亡。雖然輪狀病毒於1973年就被由澳洲的所發現,而且造成嬰兒與幼兒總計超過50%以上因為嚴重腹瀉而住院治療的案例,但是在公共衛生社群中它仍然沒有被廣泛地重視,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除了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之外,輪狀病毒也會感染動物,是家畜的病原体之一。 輪狀病毒的治療並不複雜,但每年仍有超過450,000名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為輪狀病毒的感染而死亡,而且每年有幾乎兩百萬以上的兒童因此患重病。在美國實施疫苗施打計畫之前,輪狀病毒每年造成270萬個兒童嚴重腸胃炎的案例,有近60,000名兒童需住院治療,並且每年平均有37個死亡案例.

新!!: 腸胃炎和輪狀病毒 · 查看更多 »

霍亂

霍亂(Cholera)是由霍亂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疾病 -->。症狀可能相當輕微,也可能相當嚴重。典型症狀為連續數日嚴重水瀉。可能合併有嘔吐、肌肉抽搐的現象 。霍亂所導致的嚴重腹瀉可能造成脫水及電解質失衡,甚而導致眼窩凹陷、皮膚濕冷且缺乏彈性,以及手腳出現皺紋等。脫水可能導致皮膚發紺。一般是在接觸病原體後立即會 發病。 霍亂可由多種霍亂弧菌引起,各個菌種致病力不同 -->:一些菌種可致更為嚴重的病症。霍亂弧菌最主要通過被含該細菌的人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未經徹底烹飪的海鮮也是一個常見的傳播途徑 -->。霍亂弧菌僅對人類造成影響。感染霍亂的風險因子包括衛生條件不佳、飲用水不潔、以及貧困 -->。一些學者也表示海平面上升也可能會利於該病的傳播。至今仍為霍亂實驗室診斷的金標準,現市面有試紙條供霍亂快速檢測,但其準確性不佳。 預防霍亂的方法包括使用更有效的消毒方法與提供潔淨的用水。口服的霍亂疫苗約可有半年的免疫力 -->,更有能預防由大腸桿菌所導致的其他不同種腹瀉情況 -->。優先考慮的治療方法當屬,也就是用電解質來補充流失的體液。口服補充溶液是最常被使用的 ,針對幼童霍亂患者,會考慮補充鋅。在部分病例裡,有時會需要加入靜脈注射的治療,像是施打乳酸鈉林格注射液,而抗生素對患者也有些許助益 --> ,前提是要先一步進行測試,以了解哪種抗生素能有效的對抗霍亂弧菌。 霍亂估計影響全球三百萬至五百萬人並在2010年內造成58,00-130,000人死亡。儘管霍亂常被分類為瘟疫,但它在已開發國家是少見的 -->,儿童是最易被感染的人群。霍亂可能以流行病或地區流行病出現。持續增加霍亂風險的區域包含非洲與東南亞 -->,雖然被感染後的死亡風險通常小於5%,但對沒有渠道接受治療的族群,死亡率可能高達50%。關於霍亂的歷史描述最早於西元前五世紀在梵語被發現。由約翰‧斯諾醫師在1849到1854年間對霍亂的研究成就了流行病學領域很顯著的進步。.

新!!: 腸胃炎和霍亂 · 查看更多 »

胃是人和脊椎动物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 胃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位置大约位于人体的左上腹,肋骨以下。胃主要將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較小的分子,以便進一步吸收。.

新!!: 腸胃炎和胃 · 查看更多 »

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新!!: 腸胃炎和阿奇霉素 · 查看更多 »

闌尾炎

尾炎,是指由闌尾發炎而引起的急性消化系統疾病。如不治療,死亡率會很高,主要原因是因為會引致腹膜炎、门静脉炎和感染性休克等。.

新!!: 腸胃炎和闌尾炎 · 查看更多 »

葡萄糖

葡萄糖(法语、德语、英語:glucose;又称血糖、玉米葡糖、玉蜀黍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種单糖。 因為擁有6個碳原子,被歸為己糖或六碳糖。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分子式為C6H12O6。其水溶液旋光向右,故亦称“右旋糖”。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細胞的能量來源和新陳代謝的中间产物。植物可通过行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

新!!: 腸胃炎和葡萄糖 · 查看更多 »

肌痛

#重定向 肌肉痛.

新!!: 腸胃炎和肌痛 · 查看更多 »

铋(Bismuth)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Bi,它的原子序数是83,是有银白色光泽的金属。 铋的化学性质与砷及锑类似。铋是最反磁性(又稱抗磁性)的金属,亦是除汞以外有最低热导率的金属。铋还拥有最高的霍尔系数 ,它具有较高的电阻 。当铋以極薄的层在物体表面沉积时具有半导体的性质,尽管铋是一个后过渡金属。可用于制备易熔合金及与锡融合防止锡疫。 鉍是一種脆性金屬,在自然界中,常以單質形式出現。鉍晶體的表面有時會呈現出不同顏色的色調,這是由於鉍晶體在空氣中氧化時形成的氧化層厚度不一,導致不同波長的光受到不同程度的反射,因此呈現出彩虹的顏色。 以前鉍被認爲是最重的穩定元素,然而在2003年時发现,铋唯一的天然同位素铋209可經α衰變變爲鉈-205。其半衰期為1.9×1019年左右,達到宇宙年龄的10億倍。所以,鉛被认为是質量最大的穩定元素。 與其他重金屬不同的是,铋的毒性與鉛或銻相比是相對的較低。铋不容易被身體吸收、不致癌、不損害DNA構造、可透過排尿帶出體外。基於這些原因,鉍經常被用於取代鉛的應用上(目前约铋产量的三分之一)。例如用於無鉛子彈,無鉛銲錫、藥物和化妝品上,特别是水杨酸铋,用来治疗腹泻。而铋的化合物的产量约占铋总产量的一半。.

新!!: 腸胃炎和铋 · 查看更多 »

锌(zinc)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Zn,它的原子序数是30,相对原子质量是65.39,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鋅由於形、色類似鉛,故也稱為亞鉛,古稱倭鉛。 外觀呈現銀白色,主要用途為鍍鋅,在現代工業中對於電池製造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最具代表性之用途為「鍍鋅鐵板」,該技術被廣泛用於汽車、電力、電子及建築等各種產業中,於生活中相當重要的金屬。.

新!!: 腸胃炎和锌 · 查看更多 »

脱水

脱水(dehydration)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是水合的逆过程。把水分子从物质分子中解脱出来,对于单纯的水合物来说,比较容易,一般只要加热使水脱离蒸发就可以了,如将碳酸钠水合物晶体加热,就会脱水成为碳酸钠粉末。但对于只和水分子部分结合成为新的物质,脱水就必须借助催化剂或控制其他条件,如将乙醇脱水制乙烯或乙醚等。 有时单纯的物理干燥也叫做脱水,如食物脱水以便贮藏,防止微生物繁殖引起食物腐败等。 在医学方面,脱水指人体由于病变,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时补充,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输液补充体液。按照钠和水丢失的比例,可以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三种。.

新!!: 腸胃炎和脱水 · 查看更多 »

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學名:Staphylococcus aureus)为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球型细菌。工业上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蛋白质A——抗激素化学分析中的细胞壁组成成分。.

新!!: 腸胃炎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 查看更多 »

酸奶

酸奶(英語:Youghurt或Yogurt,又称--、酸乳、優酪乳)是乳製品的一种,由动物乳汁经乳酸菌發酵而產生。優--格一词源自土耳其語的yoğurt(讀音:),引申自形容詞yoğun,意思是濃稠及豐厚,又或是另一動詞yoğurmak意思為「揉、使之濃稠」,都是製作乳酪的動作和方法。.

新!!: 腸胃炎和酸奶 · 查看更多 »

人的腹部(拉丁文:Abdomen)是骨盆和胸部之间的身体部分。在解剖学上,腹部从胸底的横隔膜直到骨盆的真假骨盆界限。真假骨盆界限从腰骶角(第5腰椎和第一骶椎之间的椎间盘)到耻骨联合,骨盆入口的边缘。在骨盆入口和橫膈膜之间的空腔称为腹腔。腹腔的边界是腹腔壁。 在功能上,腹部是大部分消化道的所在,意味着消化吸收都在这里发生。在腹腔的消化道包括下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其他重要的器官有肝、肾、胰和脾。 腹壁分为后,侧和前腹壁。它们的构造一样:最深的一层为腹膜外的脂肪,壁层腹膜,和一层筋膜,后者根据其不同的位置,覆盖物的不同有不同的名字(如腹横筋膜,腰肌筋膜)。这些结构的表层,(但后腹壁缺少)的是三层肌肉,腹横肌(tranvserse abdominal muscle)、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而且女人的肚子少部份都可以大到比孕婦大十倍以上。.

新!!: 腸胃炎和腹 · 查看更多 »

腹痛

腹痛又可稱(abdominal pain、stomach pain、肚痛、肚子疼等)泛指腹部及其周圍部分的疼痛症狀,可能的成因很多,例如腸胃炎、腹瀉時會有腹痛,此外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也會因為子宮收縮而導致腹痛,稱為經痛,而孕婦在快將臨盆時,腹部也會間歇性出現強烈的痛楚,稱為陣痛。.

新!!: 腸胃炎和腹痛 · 查看更多 »

腹瀉

腹泻(俗称拉肚子,廣東俗稱肚痾,中医称之为泄泻,diarrhea, diarrhœa來自διάρροια,包含兩個字根:「διά /dia,經過」,以及「ῥέω/rheo,流動」)的定義是在24小时之內有軟便或水便的狀況而且排便三次以上 -->,症狀常持續好幾天而且可能因為體液流失的關係而產生脫水現象 -->。如果脫水的情形繼續惡化,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排尿量減少、膚色蒼白、心跳過速、或者對外界刺激反應不佳 -->。另外,對以母乳餵養的嬰兒來說,軟便可能是正常的現象。 最常見的原因為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腸胃炎」 -->。主要是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 -->(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途徑傳染。另外也可能是全身性感染的其中一個表現。非感染性原因例如:乳糖不耐症、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大腸激躁症、急性中毒等因素 。另外依症狀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腹瀉(小於兩周)、持續性腹瀉(二至四周)、慢性腹瀉(大於四周)。急性水樣腹瀉其中一個原因為霍亂弧菌感染。出血性腹瀉,也就是糞便中帶血,又稱為「痢疾」(Dysentery)。大部分情況不需做糞便培養確定病原。 感染性腹瀉的預防方式包括:改善、確保飲用水的潔淨以及勤洗手。讓嬰兒持續哺乳至少六個月,並施打輪狀病毒疫苗也是推薦的預防方式。在治療方面,給病人服用(乾淨的飲用水加上適量的鹽、糖、以及鋅片),如果說買不到口服脫水補充液,可以參考配方自行配製,口服脫水補充療法在過去25年內拯救了五千萬名孩童免於因腹瀉造成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死亡。一般建議腹瀉患者仍可正常進食(如果是哺乳中的嬰幼兒則照常哺乳)。徜若病人出現嚴重的脫水症狀,則可能需要靜脈輸液,但這情形並不常見,絕大多數的案例都能經口補足流失的水和電解質。腹瀉的病人很少需要抗生素,但在極少狀況下仍需要依情形給予抗生素(例如腹瀉中帶血、伴隨高燒、旅行後隨即發作的嚴重腹瀉、或是在糞便檢體中見到或培養出特定的細菌或寄生蟲。)樂必寧(Loperamide)對減緩腸道運動可能有幫助,但並不被建議用在嚴重腹瀉的患者身上。 全球每年有17至50億例的腹瀉病例,尤其常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兒童身上(平均約一年3次)。2012年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死因當中腹瀉排名第二(有76萬名兒童死於腹瀉,佔11%)。經常發生的腹瀉也會造成五歲以下的兒童的營養不良及其他長期問題(如生長遲緩或智力發展遲緩)。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泻所引發的脫水現象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万孩子死于腹泻。.

新!!: 腸胃炎和腹瀉 · 查看更多 »

腺病毒

腺病毒科(Adenoviridae)是一種中型大小的病毒,約90-100nm大,是一種無外套膜的二十面體雙股DNA病毒,有核衣殼。 腺病毒有四屬:.

新!!: 腸胃炎和腺病毒 · 查看更多 »

艰难梭菌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又称难辨梭菌、难辨棱状芽孢杆菌(c-diff)或困難梭菌,属厌氧性梭菌屬细菌,一般寄生在人的肠道内。厌氧性细菌是指那些在无氧条件下要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而人的肠道正好是一个相对无氧的环境。如果过度服用某些抗生素,艰难梭菌的菌群生长速度加快,影响肠道中其他细菌,引发炎症。 艰难梭菌是梭菌属的一个成员,对氧十分敏感,很难分离培养,故得名。梭菌属成员很多,可分为几个群,其中有几个成员对人是致病性的。最著名的有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伤口气性坏疽、食物中毒、肌肉坏死、梭菌蜂窝织炎等,破伤风梭菌可引起破伤风,肉毒梭菌可引起肉毒中毒。肉毒中毒的典型临床特征是急性弛缓麻痹,先从双侧颅神经阻碍开始,包括面部、头颅和咽部的肌肉,然后对称性下降,包括喉部和肢体肌肉。由于舌或咽部肌瘫痪可引起的呼吸困难,隔膜和肋部的瘫痪可能引起死亡。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 艰难梭菌发现于1935年,但直到1977年发现本菌与临床长期使用某些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红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有关,方被重视。 艰难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生境中,如土壤、干草、沙、一些大型动物(牛、驴和马)的粪便,及狗、猫、啮齿动物和人的粪便,除此之外还大量存在于水和动物的肠道中婴儿的粪便中常含有艰难梭菌,为新生婴儿肠道中正常菌群,大约50% 12月龄婴儿的肠道中有艰难梭菌,2岁以上儿童的带菌率大约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现频率较低,无症状带菌的成人在瑞典是1.9%,在日本为15.4%,這種細菌會產生腸毒素和細胞毒素,是一种能引起伪膜性结肠炎的厭氧梭菌屬细菌,也是一種導致住院病人腹瀉的常見細菌,病徵由輕度以至嚴重的腹瀉。.

新!!: 腸胃炎和艰难梭菌 · 查看更多 »

雨季

季,指在降水量有顯著季節差異的地區,年降水量主要發生的月份,通常持續一個或多個月 。擁有雨季的地區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對於熱帶氣候,雨季定義為平均降水量60毫米以上的月份。不同的氣候類型,雨季也不盡相同。以北半球為例:東亞季風區的雨季主要為夏季;南亞季風區的雨季大約在6月~11月;熱帶莽原氣候的雨季為夏季;地中海型氣候的雨季為冬季。擁有旱季和雨季也是季風雨林的特色,熱帶雨林的降雨量則是在全年平均分佈Elisabeth M. Benders-Hyde (2003).

新!!: 腸胃炎和雨季 · 查看更多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重定向 牛津英語詞典.

新!!: 腸胃炎和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查看更多 »

排泄物

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統中任何排泄的固體或液體,通常指人類的。因此它最常被指為尿液和糞便,是這些詞語的委婉說法。它在醫療說法中最常出現。 雖然日常生活所指的「排泄」包括了排尿與排便,但是在生物學上,排泄(excretion)只包含尿液的形成,糞便則不屬於排泄的一部分,在醫學與生物學裡,排便(defecation)也可稱為排遺。 2014年11月20日,英國第1部以人類排泄物「便便」及食物廢棄物(廚餘)處理後而成的生質油料公車首次上路,其优点是碳排放较低。5個成人每年的排泄物約可製造一個油箱的生物甲烷油(生物氣體),可讓该公車行駛約186英里。.

新!!: 腸胃炎和排泄物 · 查看更多 »

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縮寫為GBS),又稱基連巴瑞症候群、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種因免疫系統損害周圍神經系統,而導致的急性肌肉癱瘓疾病。本病的典型初始症狀為痛覺異常及肌肉弱化。一般肌肉症狀會先從手腳開始進犯,之後進犯上臂及上半身。本病症狀會持續數小時至數週,在急性期間,15%的患者會進犯,可能危及生命,需要使用,有些則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導致心率及血壓異常。 此疾病的致病原因尚未明朗,病理的機制和自體免疫性疾病有關,身體內的免疫系统攻擊週邊神經,因此破壞了髓磷脂的絕緣。有時這種免疫失調會因為感染所引發,偶爾也會因為手術或疫苗接種所引發。此疾病一般會依症狀及體徵診斷,不過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也會透過測試以及檢查腦脊液來驗證。疾病可依照虛弱的部位、神經傳導測試的結果、以及是否有可以再分為幾個子類。格林-巴利综合征屬於急性的。 對於肌肉極度無力的病患,立即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進行,同時施以支持療法可有效使其中大部分恢復,患者的恢復期需數週到幾年之久,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留有終生的肌肉無力的後遺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每年十萬分之二,其全球死亡率約為7.5%。性別與地域與其發生率不存在明顯關聯格林-巴利综合征以法國神經病學醫師(Georges Guillain)與(Jean Alexandre Barré)的姓氏命名,兩位醫師與(André Strohl)醫師在1916年共同描述該疾病。.

新!!: 腸胃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 · 查看更多 »

母乳哺育

母乳哺育(Breastfeeding),亦稱哺乳、授乳或母乳餵養,指的是女性以乳房餵食婴儿母乳的行為。婴儿有吮吸反射,因此可以吮吸乳房並吞嚥母乳,專家建議在出生後一小時即可哺餵母乳,之後可持續哺乳直到嬰兒自行斷奶為止。嬰兒出生前數周大約每二至三小時即需哺乳一次 -->,每次餵食約需十至十五分鐘。嬰兒逐漸長大後,餵食頻率可以調降。母親也能預先用擠乳器抽出母乳,之後再進行餵食。有些職業婦女的小孩是由其他人照顧,但由婦女提供母乳喂小孩。哺乳相較配方奶來說有許多好處。 假設大多數嬰兒皆採母乳哺育的方式育幼,估計可以避免約820,000名嬰兒於五歲前死亡。不論發展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哺乳均可減少呼吸道感染和腹瀉的機會,還能降低哮喘、食物過敏、乳糜泻、1型糖尿病,以及白血病的風險。哺乳也可能提升嬰兒的認知能力發展及減少成人後肥胖的機會。母乳哺育可能對部分母親造成壓力,在已開發國家,將母乳以奶瓶餵食,對嬰兒的成長並無影響。 純母乳哺育六個月之後,除了餵母乳外,也可以加入適合小孩年齡的副食品,一直到二歲為止。美國小兒科協會建議在純母乳哺育的六個月後,在母親和小孩都有意願的情形下,可以再繼續餵母乳一年。 哺乳對母親的好處包含減少產後出血、加強子宫的產後收縮、減重,以及減少产后抑郁症的機會 -->。母乳哺育也能延遲月經和生育能力的回復,此現象稱為泌乳停經 -->。長期的好處包含減少乳癌、心血管疾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哺乳也能節省購買配方奶粉所花費的支出。 世界卫生组织等健康促進組織建議嬰兒出生後前六個月完全僅給予母乳,避免給予其他副食品或飲品,但可以給予適量的维生素D。六個月以後可以給予一些副食品,但還是建議持續哺乳到至少1至2歲。全球僅有38%的嬰兒在出生後六個月僅食用母乳。在美國,有75%的母親一開始餵食母乳,但只有13%持續到六個月。不允許哺乳的狀況很罕見,例如說母親使用娛樂性藥物等等。哺乳期間使用菸、少量酒品、咖啡仍建議持續哺乳。.

新!!: 腸胃炎和母乳哺育 · 查看更多 »

母乳餵養

#重定向 母乳哺育.

新!!: 腸胃炎和母乳餵養 · 查看更多 »

毒素

本文所指的毒素(英語:Toxin),是指生物體所生產出來的毒物(poison),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有機化學家路德維希(Ludwig Brieger)所提出。這些物質通常是一些會干擾生物體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質,例如蓖麻毒蛋白。由生物體産生的、極少量即可引起動物中毒的物貭。毒素在其嚴重程度差異很大,從一般輕微的急性(如蜂蜇)或是幾乎立即致命的(如肉毒毒素)。 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審查生物武器公約,“生物毒素是有毒的產品,不像生物製劑,它們是沒有生命的,而不是複製自己的能力。”和“自公約簽署後,不斷有各方面的生物製劑或毒素的定義各方沒有爭議……”.

新!!: 腸胃炎和毒素 · 查看更多 »

河魨

河魨(英語:Puffer fish),常作河豚,古名肺鱼,俗称气鼓鱼、气泡鱼、吹肚鱼、雞泡魚、青郎君、刺䲅等,一般泛指魨形目中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所屬的魚類。河魨普遍分佈在世界各地北緯45度至南緯45度之間的海水、淡水等水域。河魨普遍具有膨脹身體的能力,能夠將大量的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使身體大小膨脹數倍,以嚇阻掠食者。同時,大多數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的河魨,分別具有劇毒河魨毒素及箱魨毒素,依品種分佈於內臟、肌肉、血液、皮膚等等不同部位,毒性並隨季節有所變化。河魨肝最毒,但富含ω-3脂肪酸,而且味道可口,1975年日本傳奇歌舞伎演員八代目坂東三津五郎吃了四份河魨肝,中毒身亡,日本政府之後便下令禁吃河魨肝。中国大陆也一度禁止市场上的河魨销售,直到2016年年底方有限度解禁。.

新!!: 腸胃炎和河魨 · 查看更多 »

泻药

泻药指促进粪便排出的药物,一般用来治疗便秘。另外灌肠作为一种机械治疗便秘的方法,有时也归入泻药类。.

新!!: 腸胃炎和泻药 · 查看更多 »

洗手

洗手,是为了清除尘土、污垢和微生物而清洁手的行为。洗手可以使用水、其他液体或者肥皂来完成,也可以不使用这些东西。某些地区没有自来水,人们可以打井来使用井水,也可以将雨水保存在水缸之类的容器中,需要的时候用瓢盛出来使用。有时在没有水源和肥皂的野外,人们会用木头燃烧剩下的木灰来洗手。 洗手可以预防疾病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传播,主要医疗目的是清除可能伤害人体或导致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或病毒)和化学物质。洗手对于从事医疗工作以及食品加工工作的人尤其重要,同时对于公众来说,洗手也是重要的卫生习惯。.

新!!: 腸胃炎和洗手 · 查看更多 »

洛哌丁胺

洛哌丁胺(), 較常用的商品名是Imodium,是一種止腹瀉藥物。常用於腸胃炎、炎症性肠病、和短腸徵候群。洛哌丁胺並不適用於痢疾病人身上,大多是口服藥物。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痛、便秘、嗜睡、呕吐和口乾舌燥。藥物會增加罹患毒性巨結腸症的風險。洛哌丁胺還尚未確定,是否能安全使用於妊娠婦女,但目前並未有特定的毒性報告。目前認為即便是餵養母乳者使用都相對安全。洛哌丁胺是一種不被吸收且不穿過血腦屏障的鴉片類藥物 。洛哌丁胺的作用原理是減緩小腸蠕動,減緩腹瀉的症狀。 洛哌丁胺於1969年被合成,1976年被作為藥物使用。洛哌丁胺也被列在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上,是每個照護系統最該具備的藥物之一。洛哌丁胺也是相當平價的通用名药物。洛哌丁胺每劑批發價介於0.004到0.04美元之間。在美國的市價大約每劑是0.2美元。.

新!!: 腸胃炎和洛哌丁胺 · 查看更多 »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是多細胞生物用以進食、消化食物、獲取能量和營養、排遺剩餘废物的一组器官,其主要功能為攝食、消化、吸收、同化和排遺。其中有關排遺的部分,也可歸類到的一部分。.

新!!: 腸胃炎和消化系统 · 查看更多 »

温带

溫帶(Temperate climate、Gemäßigte Zone、Climat tempéré),在地理學上,是位於亚熱帶和極圈之間的气候带。北半球溫帶區的範圍是從北緯23.5°的北回歸線到北緯66.5°的北極圈之間。南半球溫帶區的範圍是從南緯23.5°的南回歸線到南緯66.5°的南極圈之間。温带气候即包括比较温和多雨的海洋气候,也包括四季分明和比较干燥的大陆性气候。温带的大多数地区位于西风带内。.

新!!: 腸胃炎和温带 · 查看更多 »

昂丹司琼

昂丹司瓊(Ondansetron),常見商品名 Zofran,是一種用於減少手術、化療、放射治療後,惡心嘔吐的藥物。亦可用於治療腸胃炎。但對於動暈症幾乎無治療效果。本品可經口服給藥,也可以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使用。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瀉、頭痛、嗜睡和皮膚搔癢。嚴重的話可能誘發QT波延長或是全身性過敏反應。妊娠期間用藥似為安全,但相關證據仍不足夠。此藥物是一種高專一性的血清素。並不會對或蕈鹼類受器。 昂丹司瓊在1990年首次被作為藥物使用。本品列名於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該清單紀錄了一般衛生體系最需要的藥物。目前已是學名藥。其於開發中國家的每劑注射劑型批發價約介於0.1到0.76美金。在美國,每顆藥物大約花費1.37美金。.

新!!: 腸胃炎和昂丹司琼 · 查看更多 »

流行病

流行病指可以感染眾多人口的傳染病。流行病可以只是在某地區發生,亦可以是全球性的大流行。歐洲語言中,辭源均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epidemic,法語的épidémie等。 當某一疾病之觀察值超過預期值時,就稱之為流行。而全球流行其定義為某一之。.

新!!: 腸胃炎和流行病 · 查看更多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為一種由流感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流感的症狀可輕可重,最常見者為高燒、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咳嗽和疲倦感。患者通常在接觸病毒2天後發病,症狀大多在一週內會解除,但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孩童可能會噁心和嘔吐,但這在成人並不常見;噁心和嘔吐更常發生在與流感病毒無關的感染性腸胃炎,有時會不精確地稱此為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流感可能的併發症包括病毒性肺炎、次級細菌性肺炎、鼻竇感染以及造成其他疾病惡化(如氣喘或心臟衰竭)。 可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有--三型。病毒通常由咳嗽,打噴嚏和說話產生的,近距離接觸時尤其容易發生。此外,病毒也可藉由接觸到受染污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口或眼睛後傳播。受感染的患者無論在發病前後均可能具有傳染性,喉嚨、痰液或鼻黏膜等檢體的病毒測試則可作為確診的依據。目前已有數種快篩方法,然而快篩仍有偽陰性(即使受感染,檢測結果仍顯示為未感染的陰性)的可能。而藉由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病毒RNA則是較準確的檢驗方法。 勤洗手可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因為肥皂可使病毒失去活性。配戴外科口罩亦可預防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每年接受流感疫苗注射。流感疫苗通常針對預計會流行的3至4種病毒株設計,接種疫苗很少發生嚴重的併發症。由於病毒RNA突變迅速,疫苗一般僅在當年最為有效。常作為抗流感藥物,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奥司他韦。目前普遍認為原先健康的人使用克流感(奥司他韦的商品名)似乎弊大於利,而有其他健康問題的流感患者使用克流感也沒有好處。 流行性感冒在世界各地傳播。每年的都造成約300萬至500萬件重病案例,其中有約25萬至50萬名患者死亡。流感在北半球及南半球爆發的季節主要為冬季,赤道附近的國家則會不定時爆發流行。致死的案例多半發生在小孩、老人或同時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病人。嚴重而大規模的大流行爆發並不常見。20世紀曾發生過三次極為嚴重且有記錄的全球:1918年流感大流行(因西班牙疫情最嚴重,故又稱西班牙流感)、195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中國貴州省,故又稱亞洲流感)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香港,故又稱做香港流感),三起大流行的死亡人數皆超過百萬人。而21世紀,2009年6月在墨西哥爆發的A型H1N1流感大流行經研究發現為A型流感病毒之突變種造成,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世界衛生組織將該次疫情的全球流感警告級別提高到第六級(最高等級),該次流行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流感病毒也會感染其他動物,豬、馬和鳥類等都在其列。.

新!!: 腸胃炎和流行性感冒 · 查看更多 »

普通感冒

傷風,又稱普通感冒(common cold),醫學上还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咽炎,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主要原發於鼻腔 ,但也可能進犯喉嚨以及鼻竇。症狀一般於暴露病原後兩天內開始出現,包含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頭痛、發燒等。大部分症狀通常在七到十天內會緩解,但某些症狀可能會持續三個星期以上。有其他健康問題者患感冒時可能會併發肺炎。 目前已知有逾200種病毒株會導致傷風,其中最常見的為鼻病毒。病毒會藉由空氣傳播,可能藉由接觸感染者而直接遭到傳染,或是單純在環境中因口鼻吸入病毒而感染。危險因子有前往 、睡眠不良、等。感冒病毒對於組織的破壞,其實並不足以引起傷風的那些症狀,反而大多是由身體免疫反應所導致Eccles p. 112。流行性感冒的症狀與傷風類似,但症狀一般更重。此外,流行性感冒較少造成流鼻水的症狀。 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疫苗能夠預防傷風。基本的預防方式包含洗手,不用髒手觸碰眼、鼻、口,以及避免接觸患者。有一些證據支持戴口罩也可以減少感染風險Eccles p. 209。傷風並無解藥,但可以進行症狀治療。在症狀初期補充锌可能可以縮短病程及減低嚴重度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緩解疼痛;傷風時不應使用抗生素。現有證據不能證明止咳藥有益。 傷風為人類盛行率最高的一種傳染病Eccles p. 1。成人平均每年感冒2至3次,小孩則高達6-8次 。傷風在冬季較為常見;傷風自古以來即有文獻記述。.

新!!: 腸胃炎和普通感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胃肠炎肠炎肠胃炎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