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空间望远镜列表

指数 空间望远镜列表

这是一个空间望远镜列表。这里列表是按电磁波谱的主要频段分类的,即自高频至低频分为伽玛射线区、X射线区、紫外线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微波区和无线电区。有些望远镜工作在上述中的多个频段,它们会在每一个频段中都被列出。对于采集粒子(如宇宙射线原子核、电子等)的空间望远镜,以及探测引力波的空间望远镜(主要是LISA)也在这个表中列出。对于探测任务仅局限于太阳系,包括太阳、地球以及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探测器则被排除在外,关于这些探测器请参见太阳系探测器列表。 当望远镜处在地心轨道上时,关于它的高度的两个参数会以千米为单位给出,分别为初始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即望远镜与地球质心(准确说是望远镜与地球构成的两体系统的质心)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类似的,如果望远镜处在日心轨道上,这两个参数也会相应地给出,但此时的单位是天文单位(AU)。.

106 关系: AKARI加州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可见光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同步辐射天文單位太阳太阳同步轨道太阳系太阳风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線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射电望远镜中子星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乌呼鲁卫星亚毫米波天文卫星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以色列航天局伦琴卫星伽玛射线轻型探测器伽玛射线暴伽马射线引力透镜引力波天文学依巴谷卫星微波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地心轨道地球哈勃空间望远镜光子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BeppoSAX卫星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空间望远镜紫外线紅外線天文衛星红外线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美國能源部美國海軍...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爱因斯坦卫星甚长基线干涉电子盖亚任务白矮星行星视宁度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質子質心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超大质量黑洞超新星超新星遗迹軌道天文台黑洞轫致辐射远地点远紫外分光探测器近地点赫雪爾太空望遠鏡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脉冲星重力波 (相對論)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雨燕卫星電磁波譜雙星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pektr-RSPICAX射线X射线联星XMM-牛顿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恒星核光谱望远镜阵列棕矮星欧洲空间局活动星系核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激微波激光干涉空间天线朱雀卫星月球星座-X天文台星云星系团星系演化探测器星爆星系无线电无线电波拉格朗日点普朗克卫星 扩展索引 (56 更多) »

AKARI

AKARI(日文:あかり,ASTRO-F)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欧洲、韩国部分机构合作开发的红外线空间望远镜卫星,于2006年2月21日协调世界时21:28在日本鹿儿岛县的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由M-V火箭发射至太阳同步轨道。 AKARI的设计工作开始于1996年,根据日本人造卫星的排序命名,其最初的名字是ASTRO-F;而由于它主要用于红外的巡天观测,所以又被称为IRIS(Infrared Imaging Surveyor,红外成像巡天设备)。发射后,它被正式命名为AKARI(あかり),日文中是“光”的意思。.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AKARI · 查看更多 »

加州理工学院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加州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簡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是一所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创办于1919年,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中的第二所大学,目前擁有约30,000名本科生与12,000名研究生,提供包括学士、硕士与博士在内331种不同的学位课程(其中学士学位124个;硕士学位98个;博士以及专业学位共109个)。UCLA是全美国申请人数最多的学校,2015年,有超过112,000人申请入学UCLA,是全美录取率最低的公立大学之一。 UCLA是美國享譽盛名的高等学府,在各种大学排名中均有驕人成绩。洛杉矶加州大学先後共有24名校友、教授和研究人员获得诺贝尔奖。洛加大同时也因其学生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而闻名于世。.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 查看更多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縮寫:,,缩写:)是印度的国家航天机构,创建于1972年,总部位于印度班加罗尔,雇佣约2万名员工,主要从事与航天和空间科学有关的研究。负责人為K.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 查看更多 »

可见光

可見光(Visible light)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看見(感受得到)的部分。這個範圍中電磁輻射被稱為可見光,或簡單地稱為光。人眼可以感受到的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390到700nm。對應於這些波長的頻率範圍在430–790 THz。但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到780nm之间的电磁波。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nm的电磁波最为敏感,这种电磁波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可见光 · 查看更多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003年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同步辐射

同步辐射是带电粒子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v≈c)在电磁场中偏转时,沿運動的切線方向发出的一种电磁辐射,最先在电子同步加速器上发现,故得此名,又称同步加速器辐射。它与回旋辐射(由回旋加速器产生的辐射)类似,区别是同步辐射中的电子速度更高,已接近光速,要考虑相对论效应。 由于重子的静止质量比电子大三个數量级以上,即使在TeV级的质子同步加速器中,因同步辐射造成的能量损失依然是不重要的。而对MeV级的电子同步加速器,同步辐射已十分显著。同步辐射使粒子在横向和纵向的振荡阻尼,并与量子起伏达到平衡态。这也是为什么电子同步加速器中束流易于稳定和束流发射度较小且不依赖于入射束性能的原因。 由于同步辐射造成的能量损失是阻碍电子同步加速器能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又发现它具有宽阔的连续光谱、高度的准直性和偏振性等特点,加上高功率和高亮度,使电子储存环成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强光源而得到广泛应用。同步辐射又是天体物理中的一种重要辐射机制。.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同步辐射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太阳同步轨道

太陽同步軌道(Sun-synchronous orbit或简写成SSO,有時被錯誤的稱為另一種 heliosynchronous orbit)是一種結合高度和傾角的近地軌道,使這個物體無論在升交點、降交點或軌道上任何的一點,在地球表面同一個點的上方時都在相同的平太陽時,即表面每次都接近相同的照明角度。這種在可見光或紅外線波長上有著一致光源的地球影像(例如氣象和間諜衛星)和其它的遙測衛星(例如攜帶遙測海洋和大氣,需要陽光的遙測儀器衛星)是有用的衛星特徵。例如,一顆太陽同步衛星一天可以在升交點越過地球赤道12次,而每次都約在地方平時15:00經過。這獲得一個相對於地球在天球上環繞著太陽公轉的平面每天向東約一度的進動(旋轉)密切的軌道。 太陽的角度通過交點退行的調節獲得一致性-軌道自然的進動-每年完整的繞行一圈。因為地球自轉,它稍微有一點扁(相較於一個理想的球體,赤道稍微長一點),同時接近赤道的多餘質量造成太空船傾角軌道的進動:軌道在太空中相對於遙遠的恆星不是固定的,但是慢慢的繞著地軸旋轉,進動的速度取決於軌道的高度和衛星的傾角。通過這兩種效應的平衡,是可能與進動的速率匹配。典型的太陽同步軌道高度大約在600至800公里,週期在96至100分鐘,傾角大約在98度(也就是輕微的逆轉,與地球自轉的方向比較,0度代表是赤道的軌道,90度是極軌道。)。 子/午軌道是一個特殊的太陽同步軌道,大約在地方平時的中午或子夜時分在經線上穿越赤道;晨/昏軌道則是在日出或日落時分穿越赤道經線的軌道,所以衛星都在分割白天和夜晚的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在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對於主動雷達衛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始終被陽光照到,不會進入地球的影子內。對於一些測量的結果會受到陽光影響或限制的被動式儀器,它也很有用處,可以讓儀器始終朝向地球夜晚的方向。晨/昏軌道曾經使用在陽光衛星、TRACE和日出衛星等觀測太陽的科學衛星,使它們幾乎能持續不停的連續觀測太陽。 對其它的行星,例如火星,也可以有太陽同步軌道。.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太阳同步轨道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风

太陽風(solar wind)特指由太阳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非出自太陽的类似带电粒子流也常稱爲“恆星風”。 在太陽日冕层的高温(几百万開氏度)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陽的外围,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認為在太阳极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极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场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太陽的磁場的活动是會變化的,週期大約為11年。 太陽風一词是在1950年代被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證實了它的存在。長期觀測發現,當太陽存在冕洞時,地球附近就能觀測到高速的太陽風。因此天文学家認為高速太陽風的產生與冕洞有密切的關係。太阳表面的磁场及等离子体活动对地球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太阳发生强烈的活动时,大量的带电粒子随着太阳风吹向地球的两极,就会在两极的电离层引发美丽的极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太阳风 · 查看更多 »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簡稱WMAP)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人造衛星,目的是探測宇宙中大爆炸後殘留的輻射熱,2001年6月30日,WMAP搭载德尔塔II型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由於宇宙間殘存著大霹靂的熱輻射(即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WMAP的目的就是測量這些熱輻射的極小差異。這計畫由查爾斯·本內特教授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領導,與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及普林斯頓大學合作。WMAP太空船在2001六月30日七點46分46秒於佛羅里達升空,是COBE太空任務的繼承者之一,也是中級探索者系列衛星的一員。2003年,為了紀念曾為研究計畫一員的宇宙學家大衛·威爾金森,MAP更名為WMAP。WMAP在圍繞日-地系統的L2點運行,離地球1.5×106公里。2012年十二月20日,研究團隊發佈了WMAP九年數據及相關影像。 WMAP的測量在建立最近的宇宙標準模型(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或稱ΛCDM模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是是一種以宇宙常數型態表示的暗能量為主導的宇宙模型,這模型與WMAP數據及其他宇宙學數據吻合,並且緊密的相互趨近。在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中,宇宙年齡為137.72 ± 0.059億年。由金氏世界記錄鑑定,WMAP的任務使宇宙的年齡精確度優於1%。現在的宇宙膨脹速率(見哈伯常數)為69.32 ± 0.80 (公里/秒)/百萬秒差距。宇宙的組成中有 4.628 ± 0.093%的一般重子物質,有24.02+0.88−0.87%既不吸收也不放射光的的冷暗物質(CDM),有71.35+0.95−0.96% 使宇宙加速膨脹的的暗能量。而微中子在宇宙含量中佔不到1%,但WMAP的測量發現其存在。該團隊於2008年首次發現,證實了宇宙微中子背景輻射的存在,微中子的有效種類為3.26 ± 0.35。尤拉平面幾何的曲率(Ωk)為-0.0027+0.0039−0.0038。WMAP的測量在很多方面也支持宇宙是平坦的,包括平坦測量。 根據「科學」雜誌,WMAP在2003年有重大突破。這任務的成果論文榮登2003年後超熱門科學文章排行榜的第一及第二名。在 INSPIRE-HEP數據庫中,物理與天文學引用最多次的論文只有三篇是在2000年以後發表的,而這三篇皆由WMAP發佈。在2010年三月27日,貝內特、來曼、大衛榮獲2010年的邵逸夫獎,以褒揚他們WMAP對天文界的貢獻。 2010年十月,WMAP太空船經過九年的運作,終於功成身退,安息在日心軌道上。天文學及物理高級審查小組在2010年九月於美國太空總署核准了總共九年的WMAP作業,所有WMAP的數據都會仔細檢查並公諸於世。 有些宇宙標準模型的數據型態不同於一般的統計。例如極大角度的測量中,四極矩的數據可能小於模型所預測的,但此不一致性並不顯著。比較小的角度,如大的冷班點及其他數據特徵等,在統計數據上反而較為明顯,而研究將會繼續往這些方面進行。.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重定向 宇宙微波背景.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查看更多 »

宇宙線

宇宙線亦稱為宇宙射线,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射線這個名詞源自於曾被認為是電磁輻射的歷史。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但是,有非常少的比例是穩定的反物質粒子,像是正電子或反質子,這剩餘的小部分是研究的活躍領域。 大約89%的宇宙線是單純的質子,10%是氦原子核(即α粒子),還有1%是重元素。這些原子核構成宇宙線的99%。孤獨的電子(像是β粒子,雖然來源仍不清楚),構成其餘1%的絕大部分;γ射線和超高能微中子只佔極小的一部分。 粒子能量的多樣化顯示宇宙線有著廣泛的來源。這些粒子的來源可能是太陽(或其它恆星)或來自遙遠的可見宇宙,由一些還未知的物理機制產生的。宇宙線的能量可以超過1020 eV,遠超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以達到的1012至1013 eV,使許多人對有更大能量的宇宙線感興趣而投入研究。 經由宇宙線核合成的過程,宇宙線對宇宙中鋰、鈹、和硼的產生,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它們也在地球上產生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像是碳-14。在粒子物理的歷史上,從宇宙线中發現了正電子、緲子和π介子。宇宙線也造成地球上很大部份的背景輻射,由於在地球大氣層外和磁場中的宇宙線是非常強的,因此對維護航行在行星際空間的太空船上太空人的安全,在設計有重大的影響。.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宇宙線 · 查看更多 »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縮寫:JAXA),簡稱宇宙機構、宇宙航空機構,為負責日本航空太空開發政策的國家研究與發展法人,包括研究、开发和发射人造卫星入地心轨道。其它任务包括探测小行星和未来可能的登月工程。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隸屬於文部科學省,2003年10月1日由3個與日本航太事業有關的政府機構:文部科學省宇宙科学研究所(ISAS)、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NAL)、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合組而成,總部設於原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總部。首任執行長為的川泰宣。.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 查看更多 »

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是一个专门的天线和无线电接收机,在射电天文学用来接收天空中从天文射电源的无线电波。射电望远镜的外形差别很大,有固定在地面的单一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能够全方位转动的类似卫星接收天线的射电望远镜,有射电望远镜阵列,还有金属杆制成的射电望远镜。 1931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央斯基用天线阵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随后美国人格羅特·雷伯在自家的后院建造了一架口径9.5米的天线,并在1939年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并且根据观测结果绘制了第一张射电天图。射电天文学从此诞生。雷伯使用的那架天线是世界上第一架专门用于天文观测的射电望远镜。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了四项非常重要的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被称为“四大发现”。这四项发现都与射电望远镜有关。 天文望远镜的极限分辨率取决于望远镜的口径和观测所用的波长。口径越大,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由于无线电波的波长要远远大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远远低于相同口径的光学望远镜,而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又不能无限做大。这在射电天文学诞生的初期严重阻碍了射电望远镜的发展。 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马丁·赖尔(Ryle)利用干涉的原理,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大大提高了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其基本原理是:用相隔两地的两架射电望远镜接收同一天体的无线电波,两束波进行干涉,其等效分辨率最高可以等同于一架口径相当于两地之间距离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赖尔因为此项发明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射电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中子星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变反應中耗盡,当它们最终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的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的過程中恒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餘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由於其磁軸和自轉軸並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等各种辐射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時稱作脈衝星。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質量越大半徑收縮得越小),也就是太陽半徑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公分8×1013克至2×1015克間,此密度大約是原子核的密度。 緻密恆星的質量低於1.44倍太陽質量,則可能是白矮星,但质量大於奧本海默-沃爾可夫極限(3.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会继续發生引力坍縮,則無可避免的將產生黑洞。 由於中子星保留母恆星大部分的角動量,但半徑只是母恆星極微小的量,轉動慣量的減少導致轉速迅速的增加,產生非常高的自轉速率,周期從毫秒脈衝星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中子星的高密度也使它有強大的表面重力,強度是地球的2×1011到3×1012倍。逃逸速度是將物體由重力場移動至無窮遠的距離所需要的速度,是測量重力的一項指標。一顆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大約在10,000至150,000公里/秒之間,也就是可以達到光速的一半。換言之,物體落至中子星表面的速度也將達到150,000公里/秒。更具體的說明,如果一個普通體重(70公斤)的人遇到中子星,他撞擊到中子星表面的能量將相當於二億噸TNT當量的威力(四倍於全球最巨大的核彈大沙皇的威力)。.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中子星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航天局

#重定向 国家航天局.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中国国家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独立為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在技術科學部的基礎上及國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并称“两院”。.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中国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乌呼鲁卫星

乌呼鲁卫星(Uhuru),原名“X射线探测卫星”、“探险者42号”或“小型天文卫星1号”(SAS-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由美国于1970年12月12日在肯尼亚发射升空。发射当天正值肯尼亚独立7周年纪念日,因此得名Uhuru(兹瓦西里语意为“自由”)。乌呼鲁卫星的运行轨道近地点为520公里,远地点560公里,轨道倾角3度,周期96分钟。卫星上安装了两个相互反向的X射线正比计数器,能段范围为2-20keV,每个探测器接收面积为840平方厘米,用机械准直的方法分别构成0.5°×0.5°、5°×5°的视场,利用卫星周期为10分钟的自转对天空进行了扫描,确定了339个X射线源,包括X射线双星、超新星遗迹、星系团、塞弗特星系等等,还有第一个黑洞候选天体——天鹅座X-1。它还发现了星系团的弥散X射线辐射源。乌呼鲁卫星于1973年3月停止工作。这颗卫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认为是X射线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乌呼鲁卫星 · 查看更多 »

亚毫米波天文卫星

亚毫米波天文卫星(Submillimeter Wave Astronomy Satellite,缩写为SWAS)是1998年12月5日发射的一颗天文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的一部分。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和高达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人员分别设计了其望远镜和探测器。 该卫星检测太空中水分子、氧气分子、碳原子发出的波长为487–556 GHz的亞毫米波段輻射。 亚毫米波天文卫星设计观测到2004年7月21日。2005年6月,为了观测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效应,在经过一年的待机之后,卫星被重新激活3个月。.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亚毫米波天文卫星 · 查看更多 »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Compton Gamma Ray Observatory,缩写为CGRO)是美国宇航局于1991年发射的一颗伽玛射线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第二颗卫星。它以在伽玛射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观测天体的伽玛射线辐射。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于1991年4月5日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搭载升空,运行在45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上,为的是避免范艾伦辐射带的影响。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重约17吨,其中天文仪器重约7吨,在当时是用航天飞机发射的最重的民用航天器。卫星上搭载的主要观测仪器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是NASA的紅外線空間望遠鏡,於2009年12月14日發射。WISE搭載口徑40公分的紅外線望遠鏡,以3至25微米的波長,六個月的時間進行巡天。WISE的紅外線偵測器比之前的紅外線巡天太空望遠鏡,如IRAS、AKARI、COBE靈敏一千倍以上。一般預期WISE一天可以發現數十顆小行星。 WISE預定將拍攝全天99%的影像,且同一區域影像至少將拍攝八幅以增加精確度。WISE將位於526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並至少運行10個月。預估WISE將拍攝約150萬幅影像,平均每11秒拍攝1幅。每幅影像的視野是47角分。每個區域將被觀測過至少10次。WISE的影像將拍攝太陽系、銀河系以及宇宙深處的影像。在這些影像中將可增進我們對小行星、棕矮星和主要輻射紅外線的星系的認識。 WISE同時也是用來取代1999年3月發射失敗的廣角紅外線探測器。 2010年10月WISE的制冷劑用完,NASA Planetary division 出資進行不使用制冷劑的搜尋近地天體延伸任務,NEOWISE(Near-Earth Object WISE)。.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航天局

以色列航天局(,缩写为 ;,缩写为 )是一个政府航天机构,以色列科学技术部的一部分,以色列的所有空间研究方案,协调与科学和商业目标。它成立于1983年,目前由主要将军(已退役)教授伊扎克·本选票。以色列為具備本土發射能力的最小的国家。.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以色列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伦琴卫星

伦琴卫星(Röntgensatellit,缩写为ROSAT)是德国、美国、英国联合研制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为纪念发现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而命名。.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伦琴卫星 · 查看更多 »

伽玛射线轻型探测器

伽瑪射線輕型探測器(義大利語:Astro‐rivelatore Gamma a Immagini LEggero, AGILE)是義大利太空總署(義大利語:Agenzia Spaziale Italiana, ASI)用來觀測伽瑪射線和X射線的天文衛星。衛星本體由米蘭的卡罗·加瓦兹航太公司等公司製造,發射重量352公斤。 AGILE的科學儀器都是用來觀測宇宙中遙遠天體發射的伽瑪射線和X射線。 AGILE於2007年4月23日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開發的PSLV-C8型火箭發射成功。 AGLIE的地面接收站位在肯亞馬林迪,以太陽指向模式操作。.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伽玛射线轻型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伽玛射线暴

伽玛射线暴(Gamma Ray Burst,缩写GRB),又称伽玛暴,是来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持续时间在0.01-1000秒,辐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段。伽玛暴发现于1967年,数十年来,人们对其本质了解得还不很清楚,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恒星级天体中的爆发过程。伽玛暴是目前天文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曾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列。.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伽玛射线暴 · 查看更多 »

伽马射线

伽瑪射線(Gamma ray),或γ射線是原子衰變裂解時放出的射線之一。此種電磁波波長在0.01奈米以下,穿透力很強,又攜帶高能量,容易造成生物體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斷裂進而引起細胞突變,因此也可以作醫療之用。 1900年由法國科學家P.V.維拉德(Paul Ulrich Villard)發現,他將含鐳的氯化鋇通過陰極射線,從照片記錄上看到輻射穿過0.2毫米的鉛箔,拉塞福稱這一貫穿力非常強的輻射為γ射線,是繼α射線、β射線後發現的第三種原子核射線。1913年,γ射線被證實為是電磁波,波長短于0.2 埃,和X射線特性相似但具有比X射線還要強的穿透能力。γ射線通過物質並與原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和正負電子對效應。γ射线即使使用较厚材料阻挡一般也仍然有部分射线泄漏,所以通常只能用半吸收厚度来定量材料的阻隔效果。半吸收厚度是指入射射线强度减弱到一半时阻隔物体的厚度。半吸收厚度其数值d(1/2).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伽马射线 · 查看更多 »

引力透镜

引力透镜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根據廣義相對論,就是當背景光源发出的光在引力场(比如星系、星系團及黑洞)附近經過時,光线會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光线弯曲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引力场的强弱。分析背景光源的扭曲,可以帮助研究中间作為“透镜”的引力场的性质。根据尺度与效果的不同,引力透镜效应可以分为强引力透镜效应和弱引力透镜效应。 一般从数学上来讲,面质量密度(\kappa)大于1的为强引力透镜区域,小于1的为弱引力透镜区域。在强透镜区域一般可以形成多个背景源的像,甚至圆弧(又称“爱因斯坦环”,Einstein Ring),而弱透镜区域则只产生比较小的扭曲。强透镜方法通过对爱因斯坦环的曲率和多个像的位置的分析,可以估计测量透镜天体质量。弱透镜方法通过对大量背景源像的统计分析,可以估算大尺度范围天体质量分布,并被认为是现在宇宙学中最好的测量暗物质的方法。 1980年,天文学家观测到类星体Q0957+561发出的光在它前方的一个星系的引力作用下弯曲,形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类星体的像。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引力透镜效应。.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引力透镜 · 查看更多 »

引力波天文学

引力波天文学(Gravitational-wave astronomy)是观测天文学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基础是广义相对论中引力的辐射理论在各类相对论性天体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传统天文学主要是使用电磁波來觀測各種天體系統,而引力波天文学則是通过引力波来观测发出引力辐射的天体系统。由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相比强度十分微弱,引力波的直接观测需要利用到當今最高端科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於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隔年他又在理论上预言引力波的存在。然而,在之後一世紀時間,引力波都未能在实验上直接被检测到。間接的觀測最早是1974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的脉冲双星,PSR 1913+16,其軌道的演化遵守引力波理論的預測,兩人因此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又觀測到很多其它脈衝雙星,它們的軌道的演化都符合引力波理論的預測。 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於華盛頓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宣布人類對於重力波的首個直接探測結果。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來源於雙黑洞併合。兩個黑洞分別估計為29及36倍太陽質量,這次探測為物理學家史上首次由地面直接成功探測重力波。同年6月15日,LIGO團隊宣布,第二次直接探測到重力波。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也來源於雙黑洞併合。兩個黑洞分別估計為14.2及7.8倍太陽質量,之後,又陸續確認探測到多次重力波事件。巴里·巴里什,莱纳·魏斯及基普·索恩因领导此项工作而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引力波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依巴谷卫星

依巴谷卫星(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缩写为Hipparcos),全称为“依巴谷高精視差測量衛星”,是歐洲太空總署发射的一颗天体测量卫星,用以測量恆星視差和自行,以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的名字命名。 依巴谷卫星於1989年8月8日由亞利安4號火箭運載升空。它本應於地球同步軌道上運作,但因助推火箭失效,衛星只到達近地點507千米、遠地點35,888千米的狹長橢圓軌道。儘管如此,它仍能完成85%的原任務目標。與該衛星的通訊於1993年8月15日中止。 整個計劃分「依巴谷實驗」和「第谷實驗」兩部分。前者目標是測量120,000顆恆星的五個天文測量參數,精度達2至4毫角秒;後者目標是測量另外400,000顆恆星的天文測量參數及B-V色指數,但位置精度稍遜(20─30毫角秒)。 1996年8月,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正式完成,並於1997年6月由歐洲太空總署出版。這兩個星表的資料用來編製千禧年星圖,包含全天百萬餘顆暗至11等的恆星,以及一萬餘個非恆星天體。 曾有人指出依巴谷卫星的測量數據中,至少在某些天區有大約1毫角秒的系統誤差。利用依巴谷卫星數據所推算的昴星團距離,比採用其他量天方法得出的距離要短10%。直至2004年,這爭論還未有結果。.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依巴谷卫星 · 查看更多 »

微波

微波(Microwave,Mikrowellen)是指波长介于红外线和無線電波之间的电磁波。微波的頻率范围大约在 300MHz至300GHz之間。所對應的波長為1公尺至1mm之间。微波频率比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而对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 微波在雷达科技、ADS射线武器、微波炉、等离子发生器、无线网络系统(如手机网络、蓝牙、卫星电视及無線區域網路技术等)、传感器系统上均有广泛的应用。 在技术领域协定使用的四个频率分别为800MHz、2.45GHz、5.8GHz和13GHz。微波炉使用2.45GHz,此频率亦被作为ISM頻段(工業、科學及醫學用波段),使用在航空通讯领域。.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微波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重定向 俄羅斯航太.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地心轨道

地心轨道(Geocentric orbit)是指绕地球旋转的物体的轨道,舉例說:月球或人造卫星的軌道。根据半径的不同,又分为近地轨道、中地球轨道和高椭圆轨道等。 1997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根据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信息,目前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上,共有2465颗人造卫星以及6216片太空垃圾,而過往曾有超過16,291件物件發放到地球的大氣層,但現時已在返回地球途中燒毀。.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地心轨道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為名,在地球軌道的望遠鏡。哈勃望远镜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美国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内)的指令并将各种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球。由于它位于地球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受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且无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学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则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 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康普頓γ射線天文台、錢德拉X光天文台、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都是美國太空總署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一部分。哈勃空间望远镜由NASA和ESA合作共同管理。.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哈勃空间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光子

| mean_lifetime.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光子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克卜勒任務(Kepler Mission)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使用NASA發展的太空光度計,預計將花3.5年的時間,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觀測10萬顆恆星的光度,檢測是否有行星凌星的現象(以凌日的方法檢測行星)。為了尊崇德國天文學家-zh-cn:开普勒; zh-tw:克卜勒; zh-hk:開普勒-,這個任務被稱為克卜勒任務。 克卜勒是NASA低成本的發現計畫聚焦在科學上的任務。NASA的是這個任務的主管機關,提供主要的研究人員並負責地面系統的開發、任務的執行和科學資料的分析。克卜勒任務進度的處理是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執行,負責克卜勒任務飛行系統的開發。 克卜勒太空船於2009年3月6日22:49:57UTC-5發射,已确认了130多个系外行星和发现了超过2700颗候选行星。 2013年5月15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由於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尋系外行星任務。 同年8月15日,NASA宣布放棄兩個故障的反應輪,以替代計畫使用剩下兩個正常的反應輪重新開始工作。.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

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International Gamma-Ray Astrophysics Laboratory,缩写为INTEGRAL)是欧洲宇航局研制的伽玛射线天文卫星,于2002年10月17日在俄罗斯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用质子号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近地点9,000公里、远地点155,00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该卫星是美国宇航局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的继任者,主要工作是在软X射线波段进行巡天,并获取伽玛射线源的高分辨率图像。卫星上同时安装了X射线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以便对目标进行多波段联合观测。 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的卫星平台采用了与XMM-牛顿卫星相同的构造,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了成本。卫星上携带的主要科学仪器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BeppoSAX卫星

BeppoSAX是一颗意大利和荷兰合作研制的X射线天文学人造衛星。这颗卫星的结构和控制系统是由多个意大利和荷兰公司制造的,其科学仪器则由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研究所研制。BeppoSAX卫星以意大利天文学家朱塞佩·奥基亚利尼的昵称Beppo命名,SAX是X射线天文卫星(Satellite per Astronomia i raggi X)的缩写。 BeppoSAX的一个重要成就是辨认了许多与伽玛射线暴相关联的银河系外天体。 BeppoSAX是1996年发射的,本来计划运行两年,但是实际上一直运行到2002年4月30日,此后该卫星的轨道跌落太快,一些亚系统开始失灵。最后于2003年脱离轨道,坠入太平洋。.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BeppoSAX卫星 · 查看更多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查看更多 »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

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简称HXMT),又名慧眼,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个X射线天文卫星,于2017年6月15日11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探测器将用于X射线宽波段巡天,发现被尘埃遮挡的超大质量黑洞和未知类型天体;通过观测黑洞、中子星、活动星系核等高能天体;研究致密天体和黑洞强引力中物质的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探索利用X射线脉冲星实现航天器自主导航的技术和原理。 该项目是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合作的,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发展。.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空间望远镜

因為地球的大氣層對許多波段的天文觀測影響甚大,天文學家便設想若能將望遠鏡移到太空中,便可以不受大氣層的干擾得到更精確的天文資料。目前已有不少空间望遠鏡在太空中運行,例如:觀測可見光波段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觀測紅外波段的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觀測X光波段的錢卓太空望遠鏡,觀察γ射線波段的康普頓天文台(已於2000年退役)以及觀測暗物质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空间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紫外线

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為UV),為波長在10nm至400nm之間的電磁波,波長比可見光短,但比X射線長。太陽光中含有部分的紫外線,電弧、水銀燈、黑光燈也會發出紫外線。雖然紫外線不屬於游離輻射但紫外線仍會引發化學反應與使一些物質發出螢光。 而小于200纳米的紫外線輻射會被空氣強烈的吸收,因此稱之為真空紫外線The ozone layer protects humans from this.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紫外线 · 查看更多 »

紅外線天文衛星

紅外線天文衛星(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IRAS)是在太空中的天文台,以紅外線巡天,執行勘查整個天空的任務。.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紅外線天文衛星 · 查看更多 »

红外线

红外线(Infrared,简称IR)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長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對應頻率約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範圍內。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多都在此波段。 红外线是在1800年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他發現有一種頻率低于紅色光的輻射,雖然用肉眼看不見,但仍能使被照射物體表面的溫度上昇。太陽的能量中約有超過一半的能量是以红外线的方式進入地球,地球吸收及發射紅外線輻射的平衡對其氣候有關鍵性的影響。 當分子改變其旋轉或振動的運動方式時,就會吸收或發射紅外線。由紅外線的能量可以找出分子的振動模態及其偶極矩的變化,因此在研究分子對稱性及其能態時,紅外線是理想的頻率範圍。紅外線光譜學研究在紅外線範圍內的光子吸收及發射。 红外线可用在軍事、工業、科學及醫學的應用中。紅外線夜視裝置利用即時的近紅外線影像,可以在不被查覺的情形下在夜間觀察人或是動物。紅外線天文學利用有感測器的望遠鏡穿透太空的星塵(例如分子雲),檢測像是行星等星體,以及檢測早期宇宙留下的紅移星體。紅外線熱顯像相機可以檢測隔絕系統的熱損失,觀查皮膚中血液流動的變化,以及電子設備的過熱。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像紅外線導引常用在飛彈的導航、熱成像儀及夜視鏡可以用在不同的應用上、红外天文学及遠紅外線天文學可在天文學中應用红外线的技術。.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红外线 · 查看更多 »

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

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缩写为RXTE)是美国宇航局于1995年12月30日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目的在于探测X射线源的快速光变。它的特点是不能成像,但是具有良好的时间分辨本领、较宽的波段和较大的接收面积。 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上携带的主要科学仪器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美國能源部

美國能源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主要負責美國聯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行業管理,能源相關技術研發、武器研製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美國能源部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

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National Optical Astronomy Observatory,缩写为NOAO)成立于1982年,目的是巩固和整合大学天文研究协会(AURA)下属的地面光学天文台,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由基特峰国立天文台(KPNO)、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CTIO)、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NSO)和国家光学天文台双子科学中心(NGSC)等4个天文学研究机构组成,大学天文研究协会负责管理和运作,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爱因斯坦卫星

爱因斯坦卫星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研制的X射线天文卫星,于1978年11月13日发射升空,原名“高能天文台2号”(HEAO-2),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而命名为“爱因斯坦卫星”。这颗卫星上面首次安装了能对X射线进行成像的大型掠射式望远镜,由4层套筒组成,口径0.6米,总接收面积为350平方厘米,分辨率能够达到3-5角秒。 截至1981年4月停止工作前,爱因斯坦卫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包括:首次获得了超新星遗迹的激波图像、星系团中高温气体的图像,精确测量了包括X射线双星、星系和类星体在内超过7000个X射线源的位置,发现了几乎所有当时已知的类星体都是X射线源,发现了一些的正常恒星也会发出很强的X射线辐射,还发现宇宙X射线背景辐射主要是由分立的X射线源,特别是活动星系核所贡献的。这些成果大大促进了X射线天文学的发展,爱因斯坦卫星也被认为是X射线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颗天文卫星。.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爱因斯坦卫星 · 查看更多 »

甚长基线干涉

#重定向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甚长基线干涉 · 查看更多 »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次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 e^- \,\!。電子屬於轻子类,以重力、電磁力和弱核力與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兩個電子都不能處於同樣的狀態。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又称正子),其质量、自旋、帶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負性与电子相反。電子與正子會因碰撞而互相湮滅,在這過程中,生成一對以上的光子。 由电子與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該帶電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靜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靜電油漆系統能夠將或聚氨酯漆,均勻地噴灑於物品表面。 電子與質子之間的吸引性庫侖力,使得電子被束縛於原子,稱此電子為束縛電子。兩個以上的原子,會交換或分享它們的束縛電子,這是化學鍵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則改稱此電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許多物理現象裏,像電傳導、磁性或熱傳導,電子都扮演了機要的角色。移動的電子會產生磁場,也會被外磁場偏轉。呈加速度運動的電子會發射電磁輻射。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現存的電子大部份都是生成於大爆炸事件。但也有一小部份是因為放射性物質的β衰變或高能量碰撞而生成的。例如,當宇宙線進入大氣層時遇到的碰撞。在另一方面,許多電子會因為與正子相碰撞而互相湮滅,或者,會在恆星內部製造新原子核的恆星核合成過程中被吸收。 在實驗室裏,精密的尖端儀器,像四極離子阱,可以長時間局限電子,以供觀察和測量。大型托卡馬克設施,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藉著局限電子和離子電漿,來實現受控核融合。無線電望遠鏡可以用來偵測外太空的電子電漿。 電子被广泛應用于電子束焊接、陰極射線管、電子顯微鏡、放射線治療、激光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电子 · 查看更多 »

盖亚任务

蓋亞任務(Gaia)是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該任務的目的是要繪製一個包含約10億顆或銀河系1%恆星的三維星圖 。作為依巴谷卫星的後繼任務,蓋亞任務是歐洲太空總署在2000年以後的遠期科學任務。蓋亞任務在約5年的任務中將可觀測到視星等最暗為20等的天體。它的目標包含:.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盖亚任务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1.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白矮星 · 查看更多 »

行星

行星(planet;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空间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的行星。.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行星 · 查看更多 »

视宁度

视宁度(英文:Seeing 或 Astronomical seeing),是用于描述天文观测的目标受大气湍流的影响而看起来变得模糊和闪烁程度的物理量。 视宁度严格来说是属于大气科学研究的范畴,从事天文观测的科学家对此非常关注,因为它的好坏对天文光学观测的质量影响很大。世界上重要的光学天文台,如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加那利群岛的拉帕尔玛岛等的视宁度条件都很理想。科学家會在候选的光学观测台址上测量视宁度,例如美国正计划建一架30米口径望远镜,就在墨西哥北部和智利北部等多处进行视宁度的测量。 Category:天文成像 Category:觀測天文學 Category:观月.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视宁度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是计划中的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原计划耗费5亿美元并于2007年发射升空。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项目严重超支,发射時間数次推迟,最新预估总耗费高达96.6亿美元,发射时间改为2021年3月30日。它是歐洲太空總署和美国宇航局的共用计划。这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后继计划。它拥有一个直径6.5公尺(21 英尺),分割成18面鏡片的主鏡,放置于太陽─地球的第二拉格朗日點。不像哈勃空间望远镜那样围绕地球上空旋轉,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飘荡在地球背向太陽的後面150萬公里的太空。一个大型遮阳板将保持它的镜片和四个科学仪器低于。 此项目曾经称为“新一代太空望远镜”(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2002年以美国宇航局第二任局长詹姆斯·韦伯的名字命名。1961年至1968年詹姆斯·韦伯担任局长期间曾领导阿波罗计划等一系列美国重要的太空探测项目。 望远镜的地面控制和协调机构是位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太空望远镜研究所(STScI)。.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質子

|magnetic_moment.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質子 · 查看更多 »

質心

質心為多質點系統的質量中心。若對該點施力,系統會沿著力的方向運動、不會旋轉。質點位置對質量加權取平均值,可得質心位置。以質心的概念計算力學通常比較簡單。質心對應的英文有 center of mass 與 barycenter(或 barycentre,源自古希臘的 βαρύς heavy + κέντρον centre)。後者指兩個或多個物體互繞物體的質量中心。 Barycenter 在天文學和天文物理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從一個物體的質心轉移一個距離至彼此的質心,可以簡化成二體問題來進行計算。在兩個天體當中,有一個比另一個大許多的情況下(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質心通常會位於質量較大的天體之內。因而較小的天體會在軌道上繞著共同的質心運動,而較大的僅僅只會略微"抖動"。地月系統就是這樣的狀況,倆者的質心距離地球的中心4,671公里,而地球的半徑是6,378公里。當兩個天體的質量差異不大時,質心通常會介於兩者之間,而這兩個天體會呈現互繞的現象。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夏戎,還有許多雙小行星和聯星,都是這種情況的例子。木星和太陽的質量相差雖然超過1,000倍,但因為它們之間的距離較大,也是這一類型的例子。 在天文學,質心座標是非轉動座標,其原點是兩個或多個天體的質心所在。國際天球參考系統是質心座標之一,它的原點是太陽系的質心所在之處。 在幾何學,質心不等同於重心,是二維形狀的幾何中心。.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質心 · 查看更多 »

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

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原名Gamma-r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 GLAST,大面積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是在地球低軌道的伽馬射線天文學太空望遠鏡。此望遠鏡是用來進行大面積巡天以研究天文物理或宇宙論現象,如活躍星系核、脈衝星、其他高能輻射來源和暗物質。另外,該衛星搭載的伽瑪射線爆監視系統(Gamma-ray Burst Monitor, GBM)可用來研究伽瑪射線暴。 GLAST在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008年6月11日16:05由Delta II 7920-H火箭發射。本任務是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美國能源部、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瑞典政府機關聯合執行。NASA宣布2008年8月2日公開徵求GLAST一個可以「讓大眾注意與喚起對伽馬射線天文學和高能天文學重視」的新名字。.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超大质量黑洞

#重定向 超大質量黑洞.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超大质量黑洞 · 查看更多 »

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而期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相當。恒星通过爆炸会将其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物质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抛散,并向周围的星际物质辐射激波。这种激波会导致形成一个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壳状结构,这被称作超新星遗迹。超新星是星系引力波潛在的強大來源。初級宇宙射線有很大的比例來自超新星 。 超新星比新星更有活力。超新星的英文名稱為 supernova,nova在拉丁語中是“新”的意思,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顆新出現的亮星(其實原本即已存在,因亮度增加而被認為是新出現的);字首的super-是為了將超新星和一般的新星有所區分,也表示超新星具有更高的亮度。超新星這個名詞是沃爾特·巴德和弗裡茨·茲威基在1931年創造的。 超新星可以用兩種方式之一觸發:突然重新點燃核融合之火的簡併恆星,或是大質量恆星核心的重力塌陷。在第一種情況,一顆簡併的白矮星可以透過吸積從伴星那兒累積到足夠的質量,或是吸積或是合併,提高核心的溫度,點燃碳融合,並觸發失控的核融合,將恆星完全摧毀。在第二種情況,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可能遭受突然的引力坍縮,釋放重力位能,可以創建一次超新星爆炸。 最近一次觀測到銀河系的超新星是1604年的克卜勒之星(SN 1604);回顧性的分析已經發現兩個更新的殘骸 。對其它星系的觀測表明,在銀河系平均每世紀會出現三顆超新星,而且以現在的天文觀測設備,這些銀河超新星幾乎肯定會被觀測到 。它們作用的角色豐富了星際物質與高質量的化學元素。此外,來自超新星向外膨脹的激波可以觸發新恆星的形成。.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超新星 · 查看更多 »

超新星遗迹

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缩写为SNR)是超新星爆发时抛出的物质在向外膨胀的过程中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延展天体,形状有云状、壳状等,差异很大。截至2006年,已经在银河系中发现了200余个超新星遗迹,在大麦云、小麦云、M31、M33 等邻近的河外星系中也有发现。.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超新星遗迹 · 查看更多 »

軌道天文台

軌道天文台(OAO)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在1966年至1972年間,共發射四顆衛星的一系列太空觀測計畫,提供了許多天體的第一批紫外線觀測的優質資料。其中有兩次軌道天文台是失敗的,而成功的其他兩次則在天文學的領域內為太空觀測的優點提供了良好的認識,並鼓舞了後續的哈勃太空望遠鏡。.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軌道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黑洞

黑洞(英文:black hole)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所推論、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和星體(並非是一般認知的「洞」概念)。黑洞是由質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致于大量可測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連传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黑洞。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而在黑洞中心有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奇異點。 當恆星內部氫元素全部核融合完畢時,因燃料用完無法抵抗自身重力而開始向內塌陷,但隨著壓力越來越高,內部的重元素會重新開始燃燒導致瞬間膨脹,這時恆星的體積將暴增至原先的數十倍至百倍,這便是紅巨星,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無論是紅巨星或是超新星,都會將外部物質全部吹飛,直到連重元素也燒完時,重力又會使得恆星繼續向內塌陷,最後形成一顆與月球差不多大小的白矮星,質量稍大的恆星則會形成中子星,會放出規律的電磁波,至於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繼續塌陷,強大的重力使周圍的空間產生扭曲,最後形成一個密度每立方公分約一億噸的天體:「黑洞」。直至目前為止,所發現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有3.8倍太陽質量。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的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黑洞軌跡,來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題材之一,在科幻小說、電影甚至報章媒體經常可見將黑洞作為素材。迄今,黑洞的存在已得到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的绝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並且天文界不時提出於宇宙中觀測到已存在的黑洞。 根據英國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於2014年1月26日的論據:愛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兩種奇點的解,分別是黑洞跟白洞。不過理論上黑洞應該是一種「有進沒出」的天體,而白洞則只能出而不能進。然而黑洞卻有粒子的輻射,所以不再適合稱其名為黑洞,而應該改其名為「灰洞」,先前認為黑洞可以毀滅資訊情報的看法,是他「最大的失誤」。.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黑洞 · 查看更多 »

轫致辐射

轫致辐射,又称刹车辐射或制動輻射(Bremsstrahlung, braking radiation, Bremsstrahlung ),原指高速运动的电子骤然减速时发出的辐射,后来泛指带电粒子与原子或原子核发生碰撞时突然减速发出的辐射。根据经典电动力学,带电粒子作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必然伴随电磁辐射。其中,又将遵循麦克斯韦分布的电子所产生的轫致辐射叫做热轫致辐射。 轫致辐射的X射线谱往往是连续谱,这是由于在作为靶子的原子核电磁场作用下,带电粒子的速度是连续变化的。轫致辐射的强度与靶核电荷的平方成正比,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因此重的粒子产生的轫致辐射往往远远小于电子的轫致辐射。 轫致辐射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工业。在工业上,经常使用熔点高、导热好、原子序数比较大的钨作为X射线管的阳极靶。而醫療上的X射線機大多為制動輻射。原理為將高能量電子打在固定靶上,電子突然減速,能量轉換為X射線與熱能。在天体物理学上,轫致辐射是很常见的辐射,一些X射线源(如X射线脉冲星、太阳耀斑)的辐射就属于轫致辐射。.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轫致辐射 · 查看更多 »

远地点

远地点(Apogee)是一个天文学上的用语,用来指地球卫星在绕地飞行时与地球最远的距离。 地球卫星包括月球以及为数众多的人造卫星。根据天文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卫星在绕主星運行时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地球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位置中的一个。以椭圆的两个焦点为横轴画一条直线,其与卫星轨道产生两个交点,其中距离地球最近的称为近地点,距离地球最远的称为远地点;通常在遠地點時,衛星運行的角速度最慢。.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远地点 · 查看更多 »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Far Ultraviolet Spectroscopic Explorer,缩写为FUSE)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为美国宇航局研制的一颗紫外天文卫星,是美国宇航局“起源计划”的一部分。加拿大和法国也参与了卫星的研制。该卫星于1999年6月24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用德尔塔Ⅱ型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为773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倾角约25度,周期为100分钟。 远紫外分光探测器工作在电磁波谱中波长为90-120纳米的紫外波段,主要科学目标包括研究宇宙大爆炸初期的氘合成、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丰度、星系的化学演化、星际介质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远紫外分光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近地点

近地点(Perigee)是一个天文学上的用语,用来指地球卫星在绕地飞行时与地球最近的距离。 地球卫星包括月球以及为数众多的人造卫星。根据天文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卫星在绕主星運行时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地球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位置中的一个。以椭圆的两个焦点为横轴画一条直线,其与卫星轨道产生两个交点,其中距离地球最近的称为近地点,距离地球最远的称为远地点;通常在近地點時,衛星運行的角速度最快。.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近地点 · 查看更多 »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一顆空间天文卫星,已在2009年5月14日和普朗克衛星一起於位於法屬圭亞那的太空中心由亞利安五號火箭發射升空,將進入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環繞著L2拉格朗日點,直徑70萬公里的利薩如軌道(Lissajous orbit)。2013年4月29日,它因液氦冷却剂耗尽,已停止工作。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原名“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望遠鏡”(Far Infrared and Submillimetre Telescope,簡稱FIRST),为紀念發現紅外線的英国天文学家赫歇爾而命名为“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它將是第一個在太空中對整個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進行觀測的天文台,安装有太空中最大的反射望遠鏡,直徑3.5米。他將專門蒐集來自遙遠的不知名天體的微弱光线,例如數十億光年遠的年轻星系。光線將聚焦在維持在2K低溫的三件儀器上。 2013年4月29日,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因為致冷劑耗盡而結束任務。.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缩写为CXO),是美国宇航局(NASA)于1999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以美国籍印度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命名,為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第三颗卫星,目的是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其特点是兼具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谱分辨率,被认为是X射线天文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间望远镜,标志着X射线天文学从测光时代进入了光谱时代。.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脉冲星

脉冲星(Pulsar)是中子星的一種,為會週期性發射脈衝訊號的星體。.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脉冲星 · 查看更多 »

重力波 (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裡,重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由於廣義相對論限制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為光速,因此會產生重力波的現象。相反地說,牛頓重力理論中的交互作用是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並不存在重力波。 由於重力波與物質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重力波很不容易被傳播途中的物質所改變,因此重力波是優良的信息載子,能夠從宇宙遙遠的那一端真實地傳遞寶貴信息過來給人們觀測。重力波天文學是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進行數據收集,例如,像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另外,超新星與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原則而言,天文學者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無法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預言了重力波的存在。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發現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這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由於不斷發射重力波而失去能量,因此逐漸相互靠近,這現象為重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科學家也利用重力波探測器來觀測重力波現象,如簡稱LIGO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共同宣布,人类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重力波,其源自於双黑洞合併。之後,又陸續多次探測到重力波事件,特別是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探測到源自於雙中子星合併的重力波事件GW170817。除了LIGO以外,另外還有幾所重力波天文台正在建造。2017年,萊納·魏斯、巴里·巴利許與基普·索恩因成功探測到重力波,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重力波 (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

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Sunyaev-Zel'dovich effect,缩写为SZ效应)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与星系团等天体中的高能电子发生逆康普顿散射而导致观测到的温度分布产生变化的现象。经过逆康普顿散射,高能电子的一部分能量转移给了背景辐射中的低能光子,因而低能光子的数量减少,高能光子的数量增加,光子的总能量增加,背景辐射不再是理想的黑体輻射。 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是由苏联物理学家拉希德·苏尼亚耶夫和雅可夫·泽尔多维奇于1970年代初期提出的,并且已经在某些星系团中观测到,可以用于检测宇宙中的物质分布、确定哈伯常数的数值、星系团中热等离子体的质量等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 · 查看更多 »

雨燕卫星

燕卫星(Swift Gamma-Ray Burst Mission),全称为伽玛暴快速反应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2004年发射的一颗专门用于观测伽玛射线暴的天文卫星,工作在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多个波段。 雨燕卫星由美国、英国、意大利共同研制,于2004年11月2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搭载德尔塔Ⅱ型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600公里的近圆形轨道上,周期为90分钟。雨燕卫星重1500千克,主要仪器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雨燕卫星 · 查看更多 »

電磁波譜

在電磁學裏,電磁波譜包括電磁輻射所有可能的頻率。一個物體的電磁波譜專指的是這物體所發射或吸收的電磁輻射(又稱電磁波)的特徵頻率分佈。 电磁波谱频率从低到高分別列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可见光只是电磁波谱中一个很小的部分。電磁波譜波長有長到數千公里,也有短到只有原子的一小段。短波長的極限被認為,幾乎等於普朗克長度,長波長的極限被認為,等於整個宇宙的大小,雖然原則上,電磁波譜是無限的,而且連續的。.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電磁波譜 · 查看更多 »

雙星

雙星可以指:.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雙星 · 查看更多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重定向 麻省理工学院.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查看更多 »

Spektr-R

Spektr-R(俄語:Спектр-Р),或稱為 Radioastron,是俄羅斯的太空電波望遠鏡,也是近年軌道上口徑最大者。該計畫由俄羅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轄下的俄羅斯天文太空中心資助,並於2011年7月18日發射進入繞地球軌道。其軌道近地點是 10000 公里,遠地點是 390000 公里,是哈伯太空望遠鏡的 700 倍。主要目標是以只有百萬分之幾角分的超高角分辨度研究天體。這將以衛星和地面天文台以干涉技術達成。.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Spektr-R · 查看更多 »

SPICA

SPICA(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or Cosmology and Astrophysics,即宇宙学与天体物理空间红外望远镜的缩写)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歐洲太空總署的合作项目,它将取代AKARI红外望远镜,成为新一代的中远红外波段望远镜。SPICA将和以近中红外波段为主要观测区间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红外太空观测项目中形成互补之势。 SPICA计划在2009年仍然处于会议讨论阶段。预计SPICA将在2017年由日本H-2A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与JWST一样放置于地球背向太阳的后面150万千米的第二拉格朗日点。.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SPICA · 查看更多 »

X射线

--(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也是游離輻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X射线 · 查看更多 »

X射线联星

X射线聯星是一类发出明亮X射线辐射的聯星,聯星系统中有一颗为致密星,通常为中子星或黑洞。它们的典型光度在1036-1038尔格/秒之间,比太阳全波段的光度高3到5个数量级。X射线聯星在靠近银心和银盘的方向分布比较集中,在球状星团中也有分布。.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X射线联星 · 查看更多 »

XMM-牛顿卫星

XMM-牛顿卫星(X-ray Multi-Mirror Newton)是欧洲空间局1999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具有极高的谱分辨本领。 XMM-牛顿计划始于1984年,1997年3月开始建造,原名为“高通量X射线分光任务”(The High-Throughput X-ray Spectroscopy Mission),为了纪念发明了分光镜的Isaac Newton而命名XMM-牛顿卫星,其中XMM是X-ray Multi-Mirror Mission(X射线多镜面任务)的缩写。1999年12月10日,XMM-牛顿卫星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用-zh-hans:阿里亚娜5型火箭; zh-hant:亞利安五號火箭;-发射升空。它的轨道是椭圆形,近地点7,000公里,远地点114,000公里,轨道倾角40度,周期48小时。XMM-牛顿卫星原计划寿命为两年,但是至少 将延長任務期至2010年。 XMM-牛顿卫星重3.8吨,长10米,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后宽16米。卫星上搭载的主要科学仪器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XMM-牛顿卫星 · 查看更多 »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简称DAMPE),命名为“悟空”,是中国第一个空间望远镜,用于探测暗物质,由中科院花費1亿美元研製。悟空於2015年12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空。探測衛星裝有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BGO量能器、中子探测器,是現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质粒子空間探測器,它的觀測能段是安置於國際太空站的阿爾法磁譜儀的10倍(5GeV-10TeV),能量分辨率比其它同類探測器還要高出3倍以上(優於1.5%)。 2017年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悟空卫星發現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核光谱望远镜阵列

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NuSTAR)是一個已發射的X射線太空望遠鏡。觀測的波段是來自天體的5到80keV之間的高能X射線,尤其是。這是 NASA 計畫中的第十一顆衛星(SMEX-11),並且它是能量超過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XMM-牛顿卫星所觀測波段中第一顆直接攝影的太空X射線望遠鏡。NuSTAR 原計畫2012年3月21日發射,但因為發射載具的軟體問題而延後。 核光譜望遠鏡陣列的主要科學目標是深度探索質量超過太陽十億倍的黑洞,並了解粒子在活动星系核如何被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幾,以及研究超新星殘骸以了解重元素如何在超新星中形成。 NuSTAR的計畫主持人是加州理工學院的菲奥娜·哈里遜(Fiona Harrison)。其他參與單位有喷气推进实验室、柏克萊加州大學、丹麦技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史丹佛大學、聖塔克魯茲加利福尼亞大學、索諾馬州立大學、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和義大利太空總署。衛星本體和儀器製造商則是軌道科學公司和ATK太空系統-高勒塔。.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核光谱望远镜阵列 · 查看更多 »

棕矮星

褐矮星又称--矮星,是質量太低,在核心不能維持大規模的氫融合反應,與主序恆星不同的次恆星。它們的質量據有最重的氣體巨星和最輕的恆星,質量上限大約在75至80 木星質量(MJ)。棕矮星的質量至少超過氘融合所需要的13 MJ,而超過〜65 MJ,鋰融合就可以進行。 在2013年3月,有一篇論文提出質量非常低的棕矮星和巨大行星的分界大約在〜13木星質量,引起了學界的討論。相似的研究涉及DENIS-P J082303.1-491201 b,在2014年3月發現的一個極低溫的聯星系統,質量較低的成員大約只有29木星質量,並且被列名為質量最大的系外行星。儘管如此,一個學派認為要基於形成;另一派認為要依據內部的物理。 棕矮星一樣可以依據光譜分類,主要的類型有M、L、T、和Y。不管它們的名稱,棕矮星有著不同的顏色。依據A.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棕矮星 · 查看更多 »

欧洲空间局

欧洲空间局(Agence spatiale européenne,缩写:ASE; European Space Agency,缩写:ESA)是由欧洲数国政府組成的的國際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空间局负责亞利安4号和亞利安5号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 欧洲空间局的前身,--(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ESA的一部分,称为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位于荷兰诺德韦克。 ESA目前共有19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羅馬尼亞以及英国;另外,加拿大是ESA的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参见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目前,ESA与欧盟没有关系。歐盟轄下另有歐盟衛星中心(European Union Satellite Centre)。 ESA共有约2200名工作人员。其2011年的预算约为40亿欧元。 ESA的发射中心(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的法属圭亚那,占地约90600平方公里,属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领导,主要负责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探空火箭的发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发射。由于此地靠近赤道,对火箭发射具有很大益处:纬度低,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大大缩短,三子级不必二次启动;相同发射方位角的轨道倾角小,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小,增加了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向北和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人口、交通、气象条件理想等。目前,航天中心有阿里安第一、第二、第三发射场,是欧洲航天活动的主要基地。控制中心則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欧洲空间局 · 查看更多 »

活动星系核

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縮寫為AGN)是一个星系中央區有比普通的星系的强烈很多的光度,至少部分波段或甚至可能全部波段裡都發出很强的電磁波譜。被观察到的发射覆盖從無線電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到伽瑪射線。光度大约在1036-1041J/s之間。容纳活动星系核的宿主星系為活躍星系。活躍星系核是這些星系明亮的核心部分,尺度通常在1光年上下,只占整個活躍星系的很小一部分。活动星系核(AGN)是在宇宙中的电磁辐射的最明亮的持久性的来源,并且因此可以被用作发现远方天体的方法;其演化的宇宙时间函数也设置了宇宙模型的制约条件。 另外,亦有研究顯示活躍星系核的能量可能源自星系碰撞。 1960年代類星體發現以來,又相繼發現了許多具有類似特徵的天體,都是系外星系,統稱為活躍星系核。 共同观测特征主要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活动星系核 · 查看更多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前稱Y計劃、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是美國承擔核子武器設計工作的兩個實驗室之一。另一個是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始於1952年)。該國家實驗室位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隸屬美國能源部,管理和運行則歸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安全會(LANS)負責。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和技術研究機構之一,它在國家安全、太空探索、 可再生能源、醫藥、納米技術和超級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領域開展研究。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是新墨西哥州北部最大的研究機構和最大的雇主,擁有大約9,000名的直接僱員和774人左右的合同雇員。此外還有大約120名的美國能源部員工駐紮在實驗室,負責監督那裡的工作和運行情況。實驗室約三分之一的技術人員是物理學家,四分之一是工程師,六分之一為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其餘的則在數學和計算科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其他學科的工作。外部的科學家和學生也會訪問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實驗室聯合大學和業界進行能源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2016年的預算約為22億美元。.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激微波

微波(MASER),音譯為邁射,義譯為激--微波或微波激射器,是受激放大微波辐射(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头字母。它指通过受激辐射放大和必要的反馈,产生同一波寬、准直、相干的微波的过程及仪器。 利用激微波原理的「惰性氫微波激射器原子鐘」,可製作「比銣原子鐘精確十倍,每三百萬年還差不到一秒」的原子鐘。.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激微波 · 查看更多 »

激光干涉空间天线

光干涉空间天线(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LISA)是一个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合作的引力波探测计划,由於募款問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於2011年宣布終止合作關係。欧洲空间局因此修改任務概念,於2013年宣布改名為演化激光干涉空间天线(Evolved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eLISA),目前仍在设计阶段,计划于2034年投入运行,这将是人类第一座太空中的引力波天文台。 LISA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项目的一部分。“超越爱因斯坦”是一组实验上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理论的计划,其中包含两个空间天文台(HTXS——X射线天文台和LISA)和数个以宇宙学相关观测为目的的探测器。LISA将利用激光干涉的方法精确测量信号相位,从而对于来自宇宙间遥远的引力波源的低频且微弱的引力波进行探测。这将对引力波天文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广义相对论的一些实验观测以及早期宇宙的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激光干涉空间天线 · 查看更多 »

朱雀卫星

朱雀卫星(Suzaku),原名Astro-E2,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联合日本多所大学,以及美国宇航局共同研制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是日本发射的第5颗X射线天文卫星,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宇宙中发出X射线辐射的等离子体的性质、星系团的演化,以及活动星系核周围的物理过程等等。该卫星于2005年7月10日在鹿儿岛航天中心用M5火箭发射升空,用于替代2000年2月发射失败坠入太平洋的Astro-E卫星。 朱雀卫星重1680公斤,运行在高度约570公里的近圆形轨道。主要仪器为:.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朱雀卫星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星座-X天文台

#重定向 星座X射线天文观测台.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星座-X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星云

星雲(源自拉丁文的:nebulae或nebulæ,與ligature或nebulas,意思就是“雲”)是塵埃、氫氣、氦氣、和其他電離氣體聚集的星際雲。原本是天文學上通用的名詞,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擴散天體,包括在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一些過去的用法依然留存著,例如仙女座星系依然使用愛德溫·哈伯發現它是星系之前的名稱,被稱為仙女座星雲)。星雲通常也是恆星形成的區域,例如鷹星雲,這個星雲刻畫出NASA最著名的影像,即創生之柱。在這個區域形成的氣體、塵埃和其他材料擠在一起,聚集了巨大的質量,這吸引了更多的質量,最後大到足以形成恆星。據了解,剩餘的材料還可以形成行星和行星系的其它天體。.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星云 · 查看更多 »

星系团

星系团(Galaxy clusters、Cluster of galaxies)是由星系组成的自引力束缚体系,通常尺度在数百万秒差距,包含了数百到数千个星系。包含了少量星系的星系团叫做星系群。银河系所在的星系群叫做本星系群,成员星系大约为50个。距离本星系群较近的一个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包含了超过2500个星系。 许多星系团是明亮的X射线源,其中X射线辐射是由强引力势阱束缚住的高温气体发出的。星系团的气体质量可达发光星系总质量的3-5倍。研究星系团中物质的分布能够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证据。 不同星系团中,各种类型的星系所占的比例很不一样。研究发现,椭圆星系的比例与星系团的形态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星系团中椭圆星系所占的比例很大,那么这个星系团的形状倾向于规则和对称,如果椭圆星系所占的比例很小,星系团一般显示出不规则的形状。.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星系团 · 查看更多 »

星系演化探测器

星系演化探测器(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缩写为GALEX)是美国宇航局2003年发射的一颗紫外天文卫星,主要目的是观测星系,特别是那些包含大量年轻恒星、辐射出强烈紫外线的星系,研究它们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这颗卫星是在2003年4月28日用飞马座火箭发射的,运行在高度697公里、倾角29度的近圆形轨道上,直径0.5米、焦距3米、重280公斤(620磅)、探测波长135-280nm(远紫外线)。 星系演化探测器耗资1.03亿美元,计划寿命为28个月,后延长至29个月。它观测从今回溯至大爆炸后80%时间(即最近100亿年)内的紫外线数据,确定星系和地球的距离,及各星系内恒星形成的规模。 除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外,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韩国的延世大学、法国马赛天体物理实验室等大学和机构也参与了这颗卫星的研制。.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星系演化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星爆星系

#重定向 星暴星系.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星爆星系 · 查看更多 »

无线电

無線電,又稱无线电波、射頻電波、電波,或射頻,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電磁波,在電磁波譜上,其波長長於紅外線光(IR)。頻率範圍為300 GHz以下 ,其對應的波長範圍為1公釐以上。就像其他電磁波一樣,無線電波以光速前進。經由閃電或天文物體,可以產生自然的無線電波。由人工產生的無線電波,被應用在無線通訊、廣播、雷達、通訊衛星、導航系統、電腦網路等應用上。 無線電發射機,藉由交流電,經過振盪器,變成高頻率交流電,產生電磁場,而經由電磁場可產生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像磁鐵,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現象。同類電子會互相排斥,因此當無線電波射出時,會將前方電波往前推,當連續電波一直射出來時,電波就會在空氣中傳播。 無線電技術是通過無線電波傳播信號的技術,其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製可將信息加載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通過解調將訊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資訊傳遞的目的。 麥克斯韋最早在他遞交給英國皇家學會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理論》中闡明了電磁波傳播的理論基礎。他的這些工作完成於1861年至1865年之間。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在1886年至1888年間首先通過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爾的理論。他證明了無線電輻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並發現電磁場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達,通常稱為波動方程。 1906年聖誕前夜,范信達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採用外差法實現了歷史上首次無線電廣播。范信達廣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誦《聖經》片段。位於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開播世界上第一個定期播出的無線電廣播娛樂節目。.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无线电 · 查看更多 »

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Radio waves),有时也称无线电、射频等,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在電磁波譜中比红外线长。无线电波的頻率在300 GHz到3 kHz之间,但也有定义将任何1 GHz或3 GHz以上的电波划为微波。当频率在300 GHz时,无线电波对应的波长为;在3 kHz时,波长为。和其他电磁波一样,无线电波也以光速行进。自然界中的无线电波主要是由闪电或者宇宙天体形成。 Wave Category:Waves Category: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无线电波 · 查看更多 »

拉格朗日点

拉格朗日点(Lagrangian point)又称平动点(libration points)在天体力学中是限制性三体问题的五个特殊解(particular solution)。就平面圆型三体问题,1767年数学家欧拉根据旋转的二体引力场推算出其中三个点(特解)為L1、L2、L3,1772年数学家拉格朗日推算出另外两个点(特解)為L4、L5。例如,两个天体环绕运行,在空间中有五个位置可以放入第三个物体(质量忽略不计),并使其保持在两个天体的相应位置上。理想状态下,两个同轨道物体以相同的周期旋转,两个天体的万有引力与离心力在拉格朗日点平衡,使得第三个物体与前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拉格朗日点 · 查看更多 »

普朗克卫星

普朗克巡天者是歐洲太空總署在視野2000年的第三個中型的科學計畫。她的設計目標為以史無前例的高靈敏的角解析力獲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整個天空的的各向異性圖。普朗克巡天者將提供幾個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的主要訊息,例如,測試早期宇宙的理論和宇宙結構的起源。在計畫獲准之前的企畫案名稱為宇宙背景輻射各向異性衛星和背景各向異性測量(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 Anisotropy Satellite and Satellite for Measurement of Background Anisotropies.,縮寫為COBRAS/SAMBA) 在任務被核准後,更改為現在的名稱以尊崇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1858-1947)。 普朗克巡天者已於2009年5月14日由亞利安五號火箭和赫歇爾太空天文臺一起發射升空。這是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合作的計畫,將補全WMAP探測器測量大尺度連漪的不足之處。.

新!!: 空间望远镜列表和普朗克卫星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