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电子束诱导沉积

指数 电子束诱导沉积

电子束诱导沉积(Electron beam-induced deposition,EBID)是一种使用电子束分解气相分子,从而在衬底上的特定位置实现沉积生长的技术。电子束诱导沉积实验中的电子束常常由扫描电子显微镜提供。这是因为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具有极高的空间精准度(可达纳米级别);这也使得电子束诱导沉积具有生长出独立三维结构的潜能。.

44 关系: 二次電子二氧化硅二氧化鈦分解反应六氟化钨前体CO砷化鎵离解纳米真空电子衍射电子能量损失谱电子束曝光电子显微镜超導量子干涉儀茂金属钻石金属卤化物金屬羰基配合物配體透射电子显微镜氮化矽氮化鎵有机金属化学无定形碳扫描电子显微镜

二次電子

二次電子(Secondary electrons),又称次级电子,是描述物體表面被一主要輻射照射後,發射出的低能量產物電子。该主要輻射可以是具有足夠能量的離子、電子或是光子。二次電子屬於二次發射(:en:Secondary emission)的一種。.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二次電子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化学式:Si)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硅酸(Si)。它从古代以来就已经被人们知道了。 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是石英,以及在各种生物体中。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二氧化硅是砂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是最复杂和最丰富的材料家族之一,既是多种矿物质,又是被合成生产的。 值得注意的实例包括熔融石英,水晶,热解法二氧化硅,硅胶和气凝胶。 应用范围从结构材料到微电子学到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成分。 二氧化硅是硅最重要的化合物,约占地壳质量的12%。自然界中二氧化硅的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统称硅石。.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二氧化硅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鈦

二氧化鈦,化學式為TiO2,俗称钛白粉,分子大小是奈米級為光觸媒,能靠紫外線消毒及殺菌,已經有一些產品問世。 ,亦可用於化妆品中。 二氧化钛是水反應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催化剂.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二氧化鈦 · 查看更多 »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decomposition reaction),是化学反应的常见类型之一。它是指一种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分解成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或化合物的反应。 例如: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氯酸钾加热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等。 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常见的吸热反应。.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分解反应 · 查看更多 »

六氟化钨

六氟化钨,为氟与钨形成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WF6。无色,具腐蚀性,标准状况下为气态,密度13 g/L。六氟化钨为密度最大的气体之一。.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六氟化钨 · 查看更多 »

前体

在化学领域,前体是一种可以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其反应结果是生成另一种化学物质。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甲烷可称作一氯甲烷的前体。在生物化学领域,“前体”这一名词,更为特别的应用于描述代谢途径的物质转化。例如,在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可称作葡萄糖-6-磷酸的前体。.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前体 · 查看更多 »

CO

CO或其变体可以指:.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CO · 查看更多 »

砷化鎵

砷化鎵(化學式:GaAs)是鎵和砷兩種元素所合成的化合物,也是重要的IIIA族、VA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用來製作微波積體電路、紅外線發光二極體、半导体激光器和太陽電池等元件。.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砷化鎵 · 查看更多 »

硅(Silicon,台湾、香港及澳門称為--,舊訛稱為釸,中國大陸稱為--)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化学符号為Si,原子序數為14,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的IVA族。 硅原子有4个外圍电子,与同族的碳相比,硅的化学性质相對稳定,活性較低。硅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然而它极少以單質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界,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等化合物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在宇宙储量排名中,矽位於第八名。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佔地壳总质量25.7%,仅次于第一位的氧(49.4%)。.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硅 · 查看更多 »

离解

离解又稱解離,在化学中,指化合物分裂而形成离子或原子团的过程。.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离解 · 查看更多 »

纳米

纳米(符號 nm,nanometre、nanometer,字首 nano 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侏儒」的意思),是一个長度單位,指1米的十億分之一(10-9m)。 有時候也會見到埃米(符號 Å)這個單位,為10-10m。 1納米(nm).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纳米 · 查看更多 »

真空

真空是一種不存在任何物質的空間狀態,是一種物理現象。在真空中,聲波因為沒有介質而無法傳遞,但電磁波的傳遞不受真空的影響。粗略地說,真空是指在一區域之內的氣壓遠遠小於大氣壓力。真空常用帕斯卡(Pascal)或托爾(Torr)做為壓力的單位。目前在自然環境裡,只有外太空堪稱最接近真空的空間。 真空下的氣壓為零,有些情形下,氣壓小於大氣壓力,但不為零,此時稱為局部真空,有些也簡稱為真空。 在局部真空的情形下,若其他條件不變,氣壓越低,表示越接近真空。例如一般的吸塵器的吸力可以使氣壓降低20%。也可以以產生更接近真空的條件,像化學、物理及工程常見的腔體,其氣壓可以到大氣壓力的10−12,粒子密度為100粒子/cm3,對應約100粒子/cm3。外太空更接近真空,相當於平均一立方公尺只有幾個氫原子,估計本星系群的密度為 for the Local Group,原子質量單位為,大約一立方公尺有40個原子。根據現代物理學的了解,即使空間中的所有物質都移除了,因為量子涨落、暗能量、經過的γ-射线和宇宙射线、微中子等現象,空間仍然不會是完全的真空。在近代的粒子物理中,將視為是物質的基態。 自古希臘起,真空就是常帶來爭議的哲學議題,但到了十七世紀西方才開始實驗上的研究。埃萬傑利斯塔·托里切利在1643年進行了第一個真空的實驗,而隨著他大氣壓力理論的出現,也開始產生其他的實驗技術。托里切利真空是將一端封閉的長玻璃容器(超過76公分)中裝滿水銀,倒置在裝滿水銀的容器中,長玻璃容器上方的真空即為托里切利真空。 20世紀在電燈泡及真空管問世後,真空變成一個有價值的工業工具,也出現了許多產生真空的技術。载人航天的進展也讓真空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影響開始感興趣。.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真空 · 查看更多 »

电子衍射

电子繞射,是指电子在通过某些障碍物时发生衍射的现象。因为波粒二象性的存在,电子也可被当做是波,从而也能产生衍射现象。电子的波长满足德布罗意波长公式: h表示普朗克常数,p表示动量。由于电子的动量较光子大得多,因而其波长也短得多。所以想使电子发生衍射时就需要更微小的障碍物,实验上一般是采用晶体。另外,正是由于电子比光子更难发生衍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的更高。 当电子波穿过晶体的时候,被晶体中的原子散射,散射的电子波互相之间干涉所产生的现象就是电子衍射。晶体中每个原子均会对电子进行散射,使得波长和方向发生变化。并且部分电子会与晶体中的原子发生能量交换作用,若电子波长发生变化,则称为非弹性散射;若没有波长变化,则称为弹性散射。 电子衍射的图像一般是该图像呈现规则的斑点,衍射图像是由同心圆组成的。多晶的是一系列规则的同心圆,而非晶的是由分散的同心圆组成的。 电子衍射是最经常用于固体物理和化学研究固体的晶体结构。实验通常是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为进行。电子衍射用来做物相鉴定、测定原子位置等。与X射线相比,电子更容易被物体吸收,所以更加精确,适合于研究微薄膜、小晶体。.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电子衍射 · 查看更多 »

电子能量损失谱

电子能量损失谱(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縮寫:EELS)是物理学及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表征手段,该技术始于1940年代。在电子能量损失光谱(EELS)中,具有已知动能的电子束入射待测材料后,部分电子与原子相互作用发生非弹性散射,损失部分能量并且路径发生随机的小偏转,这个过程中能量损失的大小经测量并得以分析解释。通过研究非弹性散射电子的能量损失分布,可以得到原子中电子的空间环境信息,从而研究样品的多种物理和化学性质。.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电子能量损失谱 · 查看更多 »

电子束曝光

电子束曝光(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指使用电子束在表面上制造图样的工艺,是光刻技术的延伸应用。 光刻技术的精度受到光子在波长尺度上的散射影响。使用的光波长越短,光刻能够达到的精度越高。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电子是一种波长极短的波。这样,电子束曝光的精度可以达到纳米量级,从而为制作纳米线提供了很有用的工具。电子束曝光需要的时间长是它的一个主要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纳米压印术应运而生。 电子束曝光在半导体工业中被广泛使用于研究下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电子束曝光 · 查看更多 »

电子显微镜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電鏡或電顯)是使用電子來展示物件的內部或表面的顯微鏡。 高速的電子的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短(波粒二象性),而顯微鏡的分辨率受其使用的波長的限制,因此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約0.2奈米)遠高於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約200奈米)。.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电子显微镜 · 查看更多 »

超導量子干涉儀

超導量子干涉儀(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為一種極高靈敏度的磁力计,可用以探測極小磁場;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包含約瑟夫森结的超導線圈。 SQUIDs 可以探测 5 aT(5×10−18 T)大小的磁场。 有两种基本的 SQUID: 直流 和 射频.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超導量子干涉儀 · 查看更多 »

茂金属

茂金属是一类有机金属化合物,典型的是由两个环戊二烯阴离子(茂基,简写为Cp,即C5H5-)和二价氧化态金属中心连接而成,通式为(C5H5)2M。与茂金属密切相关的为茂金属衍生物,如二氯二茂钛、二氯二茂钒等。某些茂金属及其衍生物表现出催化剂的性质,尽管在工业生产中很少用到。如+相关的第四族元素阳离子茂衍生物,可以催化烯烃聚合。茂金属属于夹心型配合物中的一类。 右侧的茂金属结构示意图中,两个五边形表示两个环戊二烯离子,五边形中的圆圈表示这个结构稳定且具有芳香性。图中所示的构象为交错式构象。.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茂金属 · 查看更多 »

钨(IUPAC名:tungsten ),化学符号:W(Wolfram), 是一種化学元素,原子序数是74,是非常硬、钢灰色至白色的过渡金属。含有钨的矿物有黑钨矿和白钨矿等。钨的物理特征非常强,尤其是熔点非常高,是所有非合金金属中最高的。纯钨主要用在电器和电子设备,它的许多化合物和合金也有很多其它用途(最常见的有灯泡的鎢丝,在X射线管中以及高温合金)。 鎢的最穩定的三種同位素都有輕微的放射性。.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钨 · 查看更多 »

钯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為Pd,原子序数46。鈀的拉丁名稱Palladium是以小行星智神星來命名的,另一種以小行星來命名的元素是鈰。 鈀是一種罕見的、有光澤的銀白色金屬,鈀與鉑、銠、釕、銥、鋨形成一組鉑族金屬的元素家族。鉑族金屬化學性質相似,但鈀的熔點最低,是這些貴金屬中密度最低的一种。 在实验室裡,经常把一氧化碳通入稀氯化钯溶液中来制取钯: PdCl_ + CO+H_O.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钯 · 查看更多 »

钻石

鑽石(古希腊文:ἀδάμας;法文、德文:Diamant;英文:Diamond),化学和工业中称为金剛石。鑽石是碳元素组成的無色晶体,為目前已知的自然存在的最硬物質。.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钻石 · 查看更多 »

钼(Molybdenum)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Mo,它的原子序数是42,是一种灰色的过渡金属。Molybdenum 来自新拉丁语 molybdaenum,后者来自古希臘語 Μόλυβδος molybdos,意思是铅,因为钼矿石与铅矿石被混淆了。钼矿石在历史上被人们所熟知,但该元素的发现(即从其它金属中区分出来)是在1778年,由 卡尔·威廉·舍勒识别出来。该金属在1781年第一次被彼得·雅各·耶尔姆分离得出。 钼在地球上没有自然金属的形态,但是在矿物中以各种氧化物的形式出现。在单体元素形式中,钼是一种灰色金属,呈灰口铸铁颜色,是所有元素中熔点排名第六高。它很容易在合金中形成坚硬、稳定的碳化物,因此,世界上大多数钼产品(约80%)都被用作某种铁合金,包括高强度合金和高温合金。 大多数钼化合物在水中微溶,但是当含钼的矿物与氧气和水接触时可以形成钼离子。在工业上,钼化合物(世界上约有14%的产品)被用于高压和高温应用品,如色素或催化剂等。 目前,一些细菌在打破大气氮分子的化学键上最常用的催化剂是含钼酶,能起到生物固氮作用。在细菌和动物中,虽然只有细菌和蓝藻酶会参与到固氮活动中,但已知的含钼酶至少有50种。这些固氮酶含钼的形式与其它含钼酶不同,但都有氧化形式的钼,用以搭配钼辅因子。由于钼的各种辅因子酶的多样功能,钼成为所有高于真核生物组织的膳食矿物质,虽然并非所有细菌都用到钼。.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钼 · 查看更多 »

钌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Ru,它的原子序数是44。 它的英文名称是羅塞尼亞的意思。钌是在1844年由波羅的海德裔俄国科学家Karl Ernst Claus发现的。 钌是硬质的银白色的过渡金属。钌可在铂矿中发现,仅在高温时才能加工。亦在一些铂合金中用作催化剂。.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钌 · 查看更多 »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铁 · 查看更多 »

铝(Aluminium 或Aluminum)是一种化学元素,属于硼族元素,其化学符号是Al,原子序数是13。相对密度是2.70。铝是一种较软的易延展的银白色金属。铝是地壳中第三大丰度的元素(仅次于氧和硅),也是丰度最大的金属,在地球的固体表面中占约8%的质量。铝金属在化学上很活跃,因此除非在极其特殊的氧化还原环境下,一般很难找到游离态的金属铝。被发现的含铝的矿物超过270种。最主要的含铝矿石是铝土矿。 铝因其低密度以及耐腐蚀(由于钝化现象)而受到重视。利用铝及其合金制造的结构件不仅在航空航太工业中非常关键,在交通和结构材料领域也非常重要。最有用的铝化合物是它的氧化物和硫酸盐。 尽管铝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但没有一种已知生命形式需要铝元素。.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铝 · 查看更多 »

-- 铬(Chromium,化學符號:Cr)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原子序數為24,在VI B族元素中排行首位。其单质是一種銀色的金屬,質地堅硬,表面帶光澤,具有很高的熔點。它無臭、無味,同時具延展性。1797年法国药剂师和化学家路易-尼古拉·沃克兰首度自鉻鉛礦(4)中分離出鉻,被確認是一種化學元素。.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铬 · 查看更多 »

錸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Re,原子序為75。錸是種銀白色的重金屬,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第6週期過渡金屬。它是地球地殼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平均含量估值為十億分之一,同時也是熔點和沸點最高的元素之一。錸是鉬和銅提煉過程的副產品。其化學性質與錳和鍀相似,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態最低可達−3,最高可達+7。 科學家在1925年發現了錸元素,因此它成為了最後被發現的穩定元素。其名稱(Rhenium)取自歐洲的萊茵河。 鎳錸高溫合金可用於製造噴氣發動機的燃燒室、渦輪葉片及排氣噴嘴。這些合金最多含有6%的錸,這是錸最大的實際應用,其次就是作為化工產業中的催化劑。錸比鑽石更難取得,所以價格高昂,2011年8月平均每公斤售4,575美元(每金衡盎司142.30美元)。由於錸可應用在高效能噴射引擎及火箭引擎,所以在軍事戰略上十分重要。.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铼 · 查看更多 »

铜(copper)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Cu(来自cuprum),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帶金屬光澤、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以及組成众多種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人类使用铜及其合金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罗马时期铜的主要开采地是塞浦路斯,因此最初得名cyprium(意为塞浦路斯的金属),后来变为cuprum,这是copper、cuivre和Kupfer的来源。二价铜盐是常见的铜化合物,常呈蓝色或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装饰艺术主要使用金属铜和含铜的颜料。 铜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膳食矿物质,因为它是呼吸酶复合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键组分。软体动物和甲壳亚门动物的血液色素血蓝蛋白中含有铜。鱼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则是含铁的复合物血红蛋白。铜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和骨骼中。铜的化合物可用作、杀真菌剂和木材防腐剂。.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铜 · 查看更多 »

鈮(IUPAC名:niobium,化學符号:Nb) 是原子序為41的化學元素,曾有舊稱鈳(Columbium,化學符号:Cb)原在美洲使用,1949年IUPAC決定採歐洲使用的名稱。鈮是一種質軟的灰色可延展過渡金屬,一般出現在和中。其命名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尼俄伯,即坦塔洛斯之女。 鈮的化學和物理性質與鉭元素相近,因此兩者很難區分開來。英國化學家查理斯·哈契特在1801年宣佈發現一種近似於鉭的新元素,並將它命名為「Columbium」(鈳)。1809年,英國化學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頓錯誤地把鉭和鈳判定為同一個元素。德國化學家海因里希·羅澤在1846年得出結論,指鉭礦物中確實存在另一種元素,他將其命名為「Niobium」(鈮)。在1864至1865年進行的一系列研究最终确认,鈮和鈳實為同一元素,與鉭則是不同的元素。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內,兩種稱呼都被廣泛通用。1949年,鈮成為了這一元素的正式命名,但美國至今仍在冶金學文獻中使用舊名「鈳」。 鈮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有商業應用。巴西是目前鈮和鐵鈮合金的最大產國。鈮一般被用於製作合金,最重要的應用在特殊鋼材,例如天然氣運輸管道材料。雖然這些合金的含鈮量不會超過0.1%,但加入少量的鈮即可達到強化鋼材的作用。含鈮的高溫合金具有高溫穩定性,對製造噴射引擎和火箭引擎非常有用。鈮是第II類超導體的合金成份。這些超導體也含有鈦和錫,被廣泛應用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作超導磁鐵。 鈮的毒性低,亦很容易用陽極氧化處理進行上色,所以被用於錢幣和首飾。鈮的其他應用範疇還包括焊接、核工業、電子和光學等。.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铌 · 查看更多 »

铑(舊譯錴)符号Rh,元素之一,原子序45,只有一个穩定的同位素103Rh。由威廉 · 海德伍拉斯顿于1803年发现,并以其一种玫瑰色的氯化合物命名,可由该化合物于王水反应而得.英文Rhodium的希腊语意为"玫瑰"。 铑是坚硬的银白色过渡金属,耐腐蚀,可在铂矿发现,十分稀有,亦在一些铂合金中用作催化剂。.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铑 · 查看更多 »

鉑(Platinum),化學元素,俗稱白金,化學符號為Pt,原子序為78。鉑密度高、延展性高、反應性低的灰白色貴金屬,屬於過渡金屬。 鉑同屬於鉑系元素和10族元素。它共有六種自然產生的同位素。鉑是地球地殼中罕見的元素,丰度排在第71名,平均豐度大約為5 μg/kg,地壳百万分之0.001为铂。它一般出現在某些鎳和銅礦石中,位於原生元素礦藏,主要分佈在南非,當地的鉑產量佔全球的80%。鉑年產量只有幾百噸,應用亦十分重要,因此非常貴重,是主要的貴金屬貿易商品。 鉑是非常不活泼的金屬。即便在高溫下,它也有極強的抗腐蝕性,屬於抗腐蝕金屬。在自然中,鉑有時以純金屬狀態出現,不與其他元素結合。鉑自然出現在河流的沖積層中,所以前哥倫布時期的南美原住民最早用鉑制作工藝品。歐洲最早在16世紀就有記載使用鉑;1748年,安東尼奧·烏略亞發表報告,描述此來自哥倫比亞的新金屬,這時科學家才開始研究鉑元素。 鉑的應用包括:催化轉換器、實驗室器材、電觸頭和電極、電阻溫度計、牙科器材及首飾等。由於鉑是重金屬,所以它的鹽會危害健康;但鉑的抗腐蝕性強,所以其毒性比一些其他金屬較低。一些含鉑化合物,特別是順鉑,可用於化學療法以治療某些癌症。.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铂 · 查看更多 »

锗(Germanium,舊譯作鈤)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Ge」,原子序数是32。它是一種灰白色类金属,有光澤,質硬,屬於碳族,化學性質與同族的錫與硅相近。在自然中,鍺共有5種同位素,原子質量數在70至76之間。它能形成許多不同的有機金屬化合物,例如四乙基鍺及異丁基鍺烷等。 即使地球表面上鍺的豐度地殼蘊含量相對较高,但由於礦石中很少含有高濃度的鍺,所以它在化學史上發現得比較晚。門捷列夫在1869年根據元素周期表的位置,預測到鍺的存在與其各項屬性,並把它稱作擬硅。克莱门斯·温克勒於1886年在一種叫硫銀鍺礦的稀有礦物中,除了找到硫和銀之外,還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儘管這種新元素的外觀跟砷和銻有點像,但是新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比符合門捷列夫對硅下元素的預測。温克勒以他的國家——德國的拉丁語名來為這種元素命名。 鍺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用於製造晶體管及各種電子裝置。主要的終端應用為光纖系統與紅外線光學(infrared optics),也用於聚合反應的催化劑,制造電子器件與太陽能電力等。現在,開採鍺用的主要礦石是閃鋅礦(鋅的主要礦石),也可以在銀、鉛和銅礦中,用商業方式提取鍺。一些鍺化合物,如四氯化鍺(GeCl4)和甲鍺烷,会刺激眼睛、皮膚、肺部與喉嚨。.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锗 · 查看更多 »

鋨(Osmium,舊譯作銤、鐭)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s,原子序為76。鋨金屬堅硬、易碎,呈藍白色。鋨屬於鉑系過渡金屬,是自然界中密度最高的元素,密度有22.59 g/cm3。鋨一般以痕量存在於自然中,大部份在鉑礦藏的合金當中。鋨與鉑、銥及其他鉑系元素形成的合金具有超強的耐用性和硬度,能用於製造鋼筆筆頭和電觸頭等。.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锇 · 查看更多 »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金 · 查看更多 »

金属卤化物

金属卤化物是金属和卤素形成的化合物。金属卤化物有离子型的和共价型的。氯化钠、氟化铯等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而共价化合物又可以分为两种:单分子型的(如六氟化铀)和聚合物型的(如氯化钯)。.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金属卤化物 · 查看更多 »

金屬羰基配合物

金屬羰基配合物是過渡金屬和一氧化碳配基(即羰基,羰的拼音為tāng)形成的配合物。配合物可以是均配物,也就是所有的配基都相同(都是一氧化碳),如四羰基鎳(Ni(CO)4),不過大部份的金屬羰基配合物中,會出現其他的配基,如Re(CO)3(bipy)Cl。在許多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反應中(如氫甲醯化反應),一氧化碳是重要的原料之一,而金屬羰基配合物常常作為這些反應中的催化劑。 金屬羰基配合物為有毒的化合物,因為這類配合物會和血红蛋白反應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無法輸送氧氣Elschenbroich, C."Organometallics" (2006) Wiley-VCH: Weinheim.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金屬羰基配合物 · 查看更多 »

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為Ni,原子序數為28。它是一種有光澤的銀白色金屬,其銀白色帶一點淡金色。鎳屬於過渡金屬,質硬,具延展性。純鎳的化學活性相當高,這種活性可以在反應表面積最大化的粉末狀態下看到,但大塊的鎳金屬與周圍的空氣反應緩慢,因為其表面已形成了一層帶保護性質的氧化物。即使如此,由於鎳與氧之間的活性夠高,所以在地球表面還是很難找到自然的金屬鎳。地球表面的自然鎳都被封在較大的鎳鐵隕石裏面,這是因為隕石在太空的時候接觸不到氧氣的緣故。在地球上,這種自然鎳總會和鐵結合在一起,這點反映出它們都是超新星核合成主要的最終產物。一般認為地球的地核就是由鎳鐵混合物所組成的。 鎳的使用(天然的隕鎳鐵合金)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阿克塞尔·弗雷德里克·克龙斯泰特於1751年最早分離出鎳,並將它界定為化學元素,儘管他最初把鎳礦石誤認為銅的礦物。鎳的外語名字來自德國礦工傳說中同名的淘氣妖精(Nickel,與英語中魔鬼別稱"Old Nick"相近),這是由於鎳銅礦不能用煉銅的方法煉出銅來,所以被比擬成妖魔。鎳最經濟的主要來源為鐵礦石褐鐵礦,含鎳量一般為1-2%。鎳的其他重要礦物包括硅鎂鎳礦及鎳黃鐵礦。鎳的主要生產地包括加拿大的索德柏立區(一般認為該處是隕石撞擊坑)、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及俄羅斯的諾里爾斯克。 由於鎳在室溫時的氧化緩慢,所以一般視為具有耐腐蝕性。歷史上,因為這一點鎳被用作電鍍各種表面,例如金屬(如鐵及黃銅)、化學裝置內部及某些需要保持閃亮銀光的合金(例如鎳銀)。世界鎳生產量中的約6%仍被用於抗腐蝕純鎳電鍍。鎳曾經是硬幣的常見成份,但現時這方面已大致上被較便宜的鐵所取代,尤其是因為有些人的皮膚對鎳過敏。儘管如此,英國還是在皮膚科醫生的反對下,於2012年開始再使用鎳鑄造錢幣。 只有四種元素在室溫時具有鐵磁性,鎳就是其中一種。含鎳的鋁鎳鈷合金永久磁鐵,其磁力強度介乎於含鐵的永久磁鐵與稀土磁鐵之間。鎳在現代世界的的地位主要來自於它的各種合金。全世界鎳產量中的約60%被用於生產各種鎳鋼(特別是不鏽鋼)。其他常見的合金,還有一些的新的高溫合金,就幾乎就佔盡了餘下的世界鎳用量。用於製作化合物的化學用途只佔了鎳產量的不到3%。作為化合物,鎳在化學製造有好幾種特定的用途,例如作為氫化反應的催化劑。某些微生物和植物的酶用鎳作為活性位點,因此鎳是它們重要的養分。.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镍 · 查看更多 »

配體

配體(ligand,也稱為配基、配位基)是一個化學名詞,表示可和中心原子(金屬或類金屬)產生鍵結的原子、分子和離子。一般而言,配體在參與鍵結時至少會提供一個電子。配體扮演路易士鹼的角色。但在少数情况中配体接受电子,充当路易斯酸。 在有機化學中,配体常用來保護其他的官能团(例如配体BH3可保護PH3)或是穩定一些容易反應的化合物(如四氢呋喃作為BH3的配体)。中心原子和配基組合而成的化合物稱為配合物。 金屬及類金屬只有在高度真空的環境,可以以氣態、不受和其他原子鍵結的條件存在。除此以外,金屬和類金屬都會和其他原子以配位或共價鍵的方式鍵結。络合物中的配體主宰了中心金屬的的活性,其受配體本身被替換的速度、配體的活性等因素影響。在生物無機化學、藥物化學、均相催化及環境化學等領域中,如何選擇配體都是個重要的課題。 一般配体可依其帶電、大小、其原子特性及可提供電子數(如齿合度或哈普托數)加以分類。而配體的大小可以用其圆锥角來表示。 -->.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配體 · 查看更多 »

透射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縮寫:TEM、CTEM),简称--电镜,是把经加速和聚集的电子束投射到非常薄的样品上,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碰撞而改变方向,从而产生立体角散射。散射角的大小与样品的密度、厚度相关,因此可以形成明暗不同的影像,影像将在放大、聚焦后在成像器件(如荧光屏、胶片、以及感光耦合组件)上显示出来。 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非常短,--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高的很多,可以达到0.1~0.2nm,放大倍数为几万~百万倍。因此,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样品的精细结构,甚至可以用于观察仅仅一列原子的结构,比光学显微镜所能够观察到的最小的结构小数万倍。TEM在中和物理学和生物学相关的许多科学领域都是重要的分析方法,如癌症研究、病毒学、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半导体研究等等。 在放大倍数较低的时候,TEM成像的对比度主要是由于材料不同的厚度和成分造成对电子的吸收不同而造成的。而当放大率倍数较高的时候,复杂的波动作用会造成成像的亮度的不同,因此需要专业知识来对所得到的像进行分析。通过使用TEM不同的模式,可以通过物质的化学特性、晶体方向、电子结构、样品造成的电子相移以及通常的对电子吸收对样品成像。 第一台TEM由马克斯·克诺尔和恩斯特·鲁斯卡在1931年研制,这个研究组于1933年研制了第一台分辨率超过可见光的TEM,而第一台商用TEM于1939年研制成功。.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 查看更多 »

氮化矽

氮化硅是由硅元素和氮元素构成的化合物。除了Si3N4外,还有其他几种硅的氮化物(根据氮化程度和硅的氧化态所确定的相对应化学式)也已被文献所报道。比如气态的一氮化二硅(Si2N)、一氮化硅(SiN)和三氮化二硅(Si2N3)。这些化合物的高温合成方法取决于不同的反应条件(比如反应时间、温度、起始原料包括反应物和反应容器的材料)以及纯化的方法。 Si3N4是硅的氮化物中化学性质最为稳定的(仅能被稀的HF和热的H2SO4分解),也是所有硅的氮化物中热力学最稳定的。所以一般提及“氮化硅”时,其所指的就是Si3N4。它也是硅的氮化物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商品。 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氮化硅都是一种具有一定的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弹性模量较高的高强度硬陶瓷。不同于一般的陶瓷,它的断裂韧性高。这些性质结合起来使它具有优秀的耐热冲击性能,能够在高温下承受高结构载荷并具备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常用于需要高耐用性和高温环境下的用途,诸如气轮机、汽车引擎零件、轴承和金属切割加工零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飞机就是用氮化硅制造的主引擎轴承。氮化硅薄膜是硅基半导体常用的绝缘层,由氮化硅制作的悬臂是原子力显微镜的传感部件。.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氮化矽 · 查看更多 »

氮化鎵

氮化鎵(GaN、Gallium nitride)是氮和鎵的化合物,是一種III族和V族的直接能隙(direct bandgap)的半導體,自1990年起常用在發光二極體中。此化合物結構類似纖鋅礦,硬度很高。氮化鎵的能隙很寬,為3.4電子伏特,可以用在高功率、高速的光電元件中,例如氮化鎵可以用在紫光的雷射二極體,可以在不使用非線性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Diode-pumped solid-state laser)的條件下,產生紫光(405 nm)雷射。 如同其他III族元素的氮化物,氮化镓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较低,这使得它适合用于人造卫星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军事的和空间的应用也可能受益,因为氮化镓设备在辐射环境中显示出稳定性。相比砷化镓 (GaAs) 晶体管,氮化镓晶体管可以在高得多的温度和电压工作运行,因此它们是理想的微波频率的功率放大器。.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氮化鎵 · 查看更多 »

有机金属化学

有机金属化学是有机化学和無機化學交疊的一門分支課程,研究含有金屬(包括類金屬)和碳原子鍵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其化學反應、合成等各種問題。 其中的化學反應,包含了許多催化性質的反應以及跟金屬配位有關的化學反應,甚至有些是運用在於醫藥上,如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含釩的配合物。.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有机金属化学 · 查看更多 »

无定形碳

无定形碳(Amorphous carbon)一種非構造、富含反應性的碳。所谓无定形碳是指其内部结构而言。部分無定型炭的末端可能與氫以結合,形成氫化無定形碳。.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无定形碳 · 查看更多 »

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缩写为SEM),简称扫描电镜,是一种电子显微镜,其通过用聚焦电子束扫描样品的表面来产生样品表面的图像。 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相互作用,产生包含关于样品的表面测绘学形貌和组成的信息的各种信号。电子束通常以图案扫描,并且光束的位置与检测到的信号组合以产生图像。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实现分辨率优于1纳米。样品可以在高真空,低真空,湿条件(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宽范围的低温或高温下观察到。 最常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模式是检测由电子束激发的原子发射的二次电子(secondary electron)。可以检测的二次电子的数量,取决于样品测绘学形貌,以及取决于其他因素。通过扫描样品并使用特殊检测器收集被发射的二次电子,创建了显示表面的形貌的图像。它还可能产生样品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且图像呈三维,鉴定样品的表面结构。.

新!!: 电子束诱导沉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