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奥斯曼帝国历史

指数 奥斯曼帝国历史

奥斯曼帝國的历史始于東羅馬帝國的衰落。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人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蘇丹(即王),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国,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使東西文明得以統合。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帝國。16世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強盛時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的大部份領土。從塞利姆一世開始,蘇丹即自稱哈里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18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奧斯曼帝国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奥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推翻帝國,擊退歐洲勢力,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的制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奥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177 关系: 埃及埃尔图鲁尔加齐埃迪爾內十字軍東征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印度洋南欧協約國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業公會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君主立宪制坦志麦特塞尔维亚塞利姆三世塞利姆一世塞利姆二世塞萨洛尼基奥地利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苏丹世系图 (简版)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奥斯曼一世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奧斯曼-波斯戰爭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奧斯曼帝國的滯止奧斯曼土耳其人奧斯曼王朝威尼斯共和国安那托利亞尼科波利斯戰役尼斯工廠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巴爾幹同盟巴耶济德一世巴格達鐵路巴格达中东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纪中欧希帕希布尔萨帖木兒也门乌克兰...亚美尼亚志愿军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亞美尼亞底萬什叶派伊斯兰文化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德夫莱特·格莱保加利亚俄羅斯沙皇國土耳其土耳其150位不受歡迎人物土耳其國民運動土耳其獨立戰爭土耳其语土耳其新軍地中海匈牙利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北部非洲利比亞哈布斯堡王朝哈里发公民自由克塞格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汗國克里特勒班陀戰役犹太人神圣罗马帝国种族灭绝科索沃战役 (1389年)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科普魯律時期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穆罕默德·塔拉特穆罕默德一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穆斯塔法二世穆斯林穆拉德二世穆拉德五世穆拉德四世突尼西亞突尼斯第三次俄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摩哈赤战役第五縱隊米利特約翰內斯·古騰堡維也納红海维也纳之围维也纳之战美索不达米亚義土戰爭省 (奥斯曼帝国行政区划)爱琴海瓦拉幾亞牛津大學出版社聯合進步委員會荷蘭共和國萨非王朝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馬哈茂德二世馬木留克王朝高加索戰役鬱金香時期魯姆蘇丹國许蕾姆苏丹賽普勒斯贝尔格莱德麦地那黑海霍京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起义蘇丹女權時期蘇丹皇太后赫迪夫葡萄牙帝國葉里溫蒙特內哥羅鄂圖曼帝國大空位期鄂圖曼帝國的分裂鄂圖曼帝國海軍腓力二世 (西班牙)色佛尔条约色雷斯艾謝·哈芙莎蘇丹苏丹共和国苏莱曼一世英国英格兰王国查尔迪兰战役柯塞姆蘇丹格鲁吉亚桑達權力平衡民族主義沙皇波多里亚波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斯湾法国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星形要塞新大陸摩尔多瓦摩鹿加群岛摩洛迪戰役政變意大利半島拿破仑一世拜占庭帝国普利亚1878年柏林會議1917年俄国革命 扩展索引 (127 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尔图鲁尔加齐

埃尔图鲁尔加齐(奥斯曼土耳其文:ارطغرل غازى,现代土耳其文:Ertuğrul Gazi,约1191/1198年-1280/1281/1288年)是奥斯曼帝国的缔造者奥斯曼一世的父亲。.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埃尔图鲁尔加齐 · 查看更多 »

埃迪爾內

埃迪爾內(Edirne),或稱哈德良堡或阿德里安堡(Hadrianopolis),因羅馬皇帝哈德良所建而得名。土耳其語埃迪爾內是希臘語阿德里安堡的音譯,故兩種稱呼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名字。該城是土耳其埃迪爾內省省會,位於鄰近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邊境。2002年人口为128,400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埃迪爾內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梅爾濟豐盧·卡拉· 穆斯塔法·帕夏(1634年/1635年 – 1683年12月25日)是一位奧斯曼軍事領導人和大維齊爾,行動了奧斯曼帝國其中最後幾次侵入東歐和中歐兩個地區。.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印度洋 · 查看更多 »

南欧

南欧是欧洲南部的简称,範圍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義大利半島及巴爾幹半島的南部,由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及希臘等國組成,有时也称为地中海欧洲,因为大多南欧国家靠近地中海。南歐隔著地中海與亞、非兩洲相望,自古以來與西亞及北非往來密切,同是重要的古文明起源地;對西方世界而言,南歐更孕育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確立了早期的基督教社會,為西方的思想及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南欧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国(Mittelmächte;Központi hatalmak;İttifak Devletleri;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意思是中央国)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王国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协约国对敌。.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同業公會

同業公會(guild,音譯為基爾特,又稱行會)分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两种。手工业者或商人在商品经济相当发展的条件下,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业务范围、解决业主困难和保护同行利益,由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组成。其主要目的與現代站在公司立場的公會及站在員工立場的工會稍有不同。.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同業公會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之陷落

#重定向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君士坦丁堡之陷落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坦志麦特

坦志麦特 (奥斯曼土耳其语:تنظيمات, Tanẓīmāt,重组),为奥斯曼帝国的一段改革期,力图促成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并保卫领土完整。该时期始于1839年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颁布花厅御诏,终于1876年开始。“坦志麦特”改革时期的特征是:政府尝试各种不同手段,试图促成帝国现代化,以抗衡境内的民族主义运动和境外列强,保卫帝国领土完整。在帝国多元民族的背景下,改革提倡奥斯曼主义,试图遏制风潮。通过增强公民自由权与帝国内的平等权,改革试图把非穆斯林或非土耳其人更彻底地整合进奥斯曼帝国社会中来。.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坦志麦特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塞利姆三世

塞利姆三世(奥斯曼土耳其语:) (1761年12月24日-1808年1月28/29日)是奥斯曼帝国苏丹(1789年-1807年在位),穆斯塔法三世之子,生于伊斯坦布尔,继其叔父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为苏丹。1807年因改革引起土耳其禁卫军暴乱而被废黜,其堂弟穆斯塔法四世继位,塞利姆三世和后来的马哈茂德二世一同被幽禁于托普卡帕宫。期间曾多次试图自杀未果。1808年,支持賽利姆三世的阿萊姆達爾·穆斯塔法帕夏從巴爾幹前線率領軍隊攻回伊斯坦堡,企图拥护塞利姆三世复位。穆斯塔法四世为保住皇位,于7月28日将塞利姆三世杀死。.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塞利姆三世 · 查看更多 »

塞利姆一世

塞利姆一世(Selim I;),绰号“稳固的”(Yavuz),英语绰号则为“冷酷的”、“嚴峻的”(the Grim),是奥斯曼帝国從1512年到1520年的蘇丹,在位期间为奥斯曼帝国广开国土。 父親巴耶塞特二世,母亲古爾巴哈可敦。他殺了他的兄長艾哈邁德,1512年迫使父親禪讓,巴耶塞特不久去世。塞利姆一世即位後仿效其祖父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做法,殺死自己的兄弟及姪兒,清除可能覬覦王位的人。以往他的父親巴耶塞特二世與他的叔叔杰姆蘇丹之間及他與兄長艾哈邁德之間的爭鬥,使他決心殺死自己的兄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塞利姆一世 · 查看更多 »

塞利姆二世

塞利姆二世(英語:Selim II, 土耳其語: II.Selim;),他也被稱為「金髮」塞利姆(Selim the Blond,塞利姆的頭髮與鬍鬚皆為淡金色)或者是「酒鬼」塞利姆(Selim the Drunkard),他從1566年擔任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直至1574年逝世為止。他是蘇萊曼一世及其妻许蕾姆苏丹之子,早年的塞利姆似乎不太可能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直到他父親最寵愛的哥哥死於天花,另一位同父異母的兄長穆斯塔法皇子被蘇萊曼一世下令處決,以及弟弟巴耶濟德皇子在塞利姆與他父親的協調之下被殺害後,塞利姆成功坐上了蘇丹的寶座。.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塞利姆二世 · 查看更多 »

塞萨洛尼基

塞萨洛尼基(希腊语:Θεσσαλονίκη),又譯作薩洛尼卡、塞萨洛尼卡、薩羅尼加,舊譯作帖撒罗尼迦或忒萨洛尼卡(按古希臘語發音),是希腊第二大城市,也是希腊北部最大城市,希腊中马其顿大区和塞萨洛尼基州的首府。根据2001年官方人口统计,塞萨洛尼卡大都会地区总人口有1,057,825人。 塞萨洛尼基是希腊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东南欧主要的交通枢纽。它的商港对于希腊和东南欧腹地都非常重要。该市拥有2所国立大学,学生人数居希腊首位。作为文化中心,它以拥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筑杰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奥斯曼帝国、犹太人建筑而知名。该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举行的国际贸易博览会知名,希腊总理每年會在此发布下一年政府的计划。塞萨洛尼基还以东南欧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而知名,吸引了许多国际名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塞萨洛尼基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苏丹世系图 (简版)

本条目是奥斯曼帝国所有苏丹的世系图。.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奥斯曼帝国苏丹世系图 (简版)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这是一个-zh-hans:奥斯曼帝国;zh-hk:鄂圖曼帝國;zh-tw:鄂圖曼帝國;-历代苏丹的列表,其中从塞利姆一世开始的苏丹还拥有伊斯兰教哈里发的称号。 奥斯曼王朝的诸位苏丹在1299年至1922年的六百多年时间里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苏丹统治着北自匈牙利、南至索马里、西起阿尔及利亚、东到伊拉克的广袤土地。帝国首都最初在安纳托利亚的布尔萨,1366年迁都巴尔干的埃迪尔内,1453年占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更名伊斯坦布尔,一直到帝国灭亡。尽管由于难以区分史实和传说,使得帝国的早期历史众说纷纭,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如下观点:奥斯曼帝国在约1299年时建立,它的第一位统治者是乌古思突厥人卡耶部落的首领(汗)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一世建立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朝和帝国延续了六个多世纪,共有36位苏丹执掌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结果战败,帝国随即土崩瓦解。战胜的协约国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和随即爆发的土耳其独立战争导致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一世

奥--斯曼一世(奥斯曼土耳其语:عثمان باک,,現代土耳其語:Osman Gazy,),奥斯曼帝国的创立者和第一位埃米尔。他开始时是从父亲埃尔图鲁尔加齐处继承了贝伊加齊的称号,但后来他的统一和征服活动使他成为一个大帝国的奠基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奥斯曼一世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大公國

奧地利大公國(德文:Erzherzogtum Österreich),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邦國之一,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權力核心,奧地利帝國的前身。將近七百年來,奧地利從一個藩侯國(Markgraftum)晉身為帝國的中心。.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奧地利大公國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波斯戰爭

#重定向 鄂圖曼-波斯戰爭.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奧斯曼-波斯戰爭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

#重定向 鄂圖曼帝國的分裂.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奧斯曼帝國的分裂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帝國的滯止

奧斯曼帝國的滯止(土耳其語:Osmanlı Devleti duraklama dönemi)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達致顛峰以後的一段時期。在這一時期,帝國的軍威仍盛。在此後,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力量銳減,使它失去了大量領土。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象徵著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極盛疆域。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帝國衰落的開端。.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奧斯曼帝國的滯止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土耳其人

#重定向 奥斯曼土耳其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奧斯曼土耳其人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王朝

鄂圖曼王朝(土耳其語:Osmanlı Hanedanı,塞爾維亞語:Османовићи)在1299年至1922年統治鄂圖曼帝國。鄂圖曼一世開創了王朝(不包括其父埃爾圖魯爾),但直至奧爾汗·貝伊繼任蘇丹才正式稱為鄂圖曼王朝,在此前都使用瑟于特這一部落名稱。為了紀念鄂圖曼一世,王朝遂取名為鄂圖曼王朝。 蘇丹在官方上是帝國政府及國家的首領,是唯一及絕對的統治者,蘇丹的權力往往會下放至其他官員,特別是大維奇爾。內廷被稱為最高樸特,托卡比皇宮主要作為後宮。.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奧斯曼王朝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尼科波利斯戰役

尼科波利斯戰役(保加利亞語:Битка при Никопол、Bitka pri Nikopol;土耳其語:Niğbolu Savaşı;匈牙利語:Nikápolyi Csata;羅馬尼亞語:Bătălia de la Nicopole)於1396年9月25日爆發,交戰雙方分別是奧斯曼帝國與匈牙利王國、法蘭西王國、醫院騎士團、威尼斯共和國及歐洲各地的其他軍團和個體組成的聯軍。戰役多瑙河岸上的尼科波利斯要塞進行,尼科波利斯位於今保加利亞境內。此役又稱尼科波利斯十字軍東征,是中世紀時期最後一次發動的大規模十字軍東征。.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尼科波利斯戰役 · 查看更多 »

尼斯

尼斯(Nice)是地中海沿岸法国南部港口城市,位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为滨海阿尔卑斯省行政中心。尼斯地处马赛和意大利热那亚之间,为主要旅游中心和蔚藍海岸地区的首选度假地,尼斯是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马赛),大都会区人口933080人(1999年统计)。尼斯是法国第五大城市,城市中心人口347,100人。(2004年统计).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尼斯 · 查看更多 »

工廠

工廠(有時又作工場)又稱製造廠,是一所用以生產貨物的大型工業樓宇。大部分工廠皆設有以大型機器或設備構成的生產線。.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工廠 · 查看更多 »

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

巴巴羅薩·海雷丁()是一位著名的海盜,更是阿爾及爾的蘇丹,史稱巴巴羅薩二世,因臉部長滿鬍子,與哥哥奥鲁奇·雷斯被稱為巴巴羅薩(意指紅鬍子)兄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 · 查看更多 »

巴爾幹同盟

巴爾幹同盟(Balkan League)是指1912年時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四個東正教國家──希臘、保加利亞、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對抗鄂圖曼帝國的軍事同盟。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由於保加利亞對於馬其頓分配問題上的不滿,造成同盟的破裂,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巴爾幹同盟結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巴爾幹同盟 · 查看更多 »

巴耶济德一世

巴耶塞特一世或译巴耶济德一世(奧斯曼土耳其語:بايزيد اول;土耳其语:Bayezıt,綽號:Yıldırım,奧斯曼土耳其語:ییلدیرم,「雷霆」;塞爾維亞語:Бајазит/Bajazit;1360年—1403年3月8日)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他的执政时期是从1389年到1402年。.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巴耶济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巴格達鐵路

巴格達鐵路(Baghdad railway,Bağdat Demiryolu,Bagdadbahn,سكة حديد بغداد,Chemin de Fer Impérial Ottoman de Bagdad),又稱「柏林-巴格達鐵路」,是一條由1903年至1940年間興建,連接柏林與當時鄂圖曼帝國巴格達的鐵路,以便德國人在波斯灣建立港口,當中有1600公里路線通過現時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 工程的完工花了幾十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鐵路仍距離目標超過960公里遠。最後到達巴格達的鐵路在1930年代末興建,而首班由伊斯坦堡到巴格達的列車在1940年開行。 資金、工程和建設主要由德意志帝國的主要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公司提供,該公司在1890年代興建了,連接君士坦丁堡、安卡拉和科尼亞。鄂圖曼帝國希望維持控制阿拉伯半島,並擴展其影響力到紅海,到名義上屬於鄂圖曼(直至1914年)的,但本身自1882年後就受英國軍事統治。如果鐵路完工,德國將可取得美索不達米亞的疑似油田,同時也連接波斯灣的巴士拉港。後者將可為德國殖民帝國東部提供直接連結,並避開了由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 鐵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馬上成為一系列國際紛爭的來源。雖然有人認為這些紛爭在1914年戰爭開始前已經解決,但也有人認為鐵路本身是。托魯斯山脈遇上的技術困難和外交問題意味着到了1915年鐵路仍有480公里未興建,嚴重限制了戰爭期間英國佔領巴格達時的用處,而南面的漢志鐵路則被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帶領的游擊隊攻擊。工程在1930年代恢復並在1940年完工。.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巴格達鐵路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巴格达 · 查看更多 »

中东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东战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1914年10月29日至1918年10月30日发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代称。参战方包括奥斯曼帝国以及部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大英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主要有五场战役:西奈与巴勒斯坦战役、美索不达米亚战役、高加索战役、波斯战役和加里波利战役。另外还有相对小型的北非战役、阿拉伯和南阿拉伯战役以及亚丁战役。除去正规军之外,双方在区域内采用了不对称战斗力。协约国方面有参与阿拉伯叛乱的阿拉伯人,和参与亚美尼亚抵抗运动的亚美尼亚游击队。亚美尼亚志愿军与亚美尼亚游击队在随后的1918年形成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军队。这一战场在一战中包含了最大的参战地域。 俄军的参战以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埃尔津詹休战(1917年12月5日)和随后苏俄政府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1918年3月3日)撤军为止。亚美尼亚人参加了1918年3月14日的特拉布宗和平会议,并最终在1918年6月4日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身份与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巴统条约。奥斯曼于1918年10月30日接受了协约国的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并分别于1920年8月10日和1923年7月24日签署了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中东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欧

中欧是對欧洲中部的代稱,包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兰、斯洛文尼亞與斯洛伐克。 但受二戰後冷戰氛圍的影響,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西德有時會被人們認為也是西歐國家的一部份,而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則也會被人普遍認為是東歐國家。.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中欧 · 查看更多 »

希帕希

#重定向 西帕希.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希帕希 · 查看更多 »

布尔萨

布尔萨(土耳其语:Bursa)位于土耳其西北部,是该国第四大城市,也是布尔萨省的首府,人口超過200万。布尔萨以滑雪胜地、奥斯曼帝国苏丹陵墓和肥沃的平原而闻名,因其公园及花园之多而享有Yeşil Bursa(即“绿色布尔萨”)的美称,同时也是许多著名的土耳其食品的发源地。.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布尔萨 · 查看更多 »

帖木兒

#重定向 帖木儿.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帖木兒 · 查看更多 »

也门

葉門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al-Jumhūriyyah al-Yamaniyyah),通稱葉門(al-Yaman),為西南亞國家,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与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1990年5月22日由葉門阿拉伯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統一而成。.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也门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志愿军

亚美尼亚志愿军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美尼亚人所组建的军队,分别编入俄罗斯皇家陆军与英国的埃及远征军,该队伍主要活跃于中东战场。军人的来源成分复杂,部分来自于奥斯曼帝国的士兵。奥斯曼帝国前国会议员Garegin Pastermadjian担任其中一支小队的指挥官,Andranik Toros Ozanian将军则在1914年与1916年间担任俄军分队的指挥官。自1917年起,位于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国民大会要求亚美尼亚的全体军官们,由分散于各个地区逐渐变为有组织性的,并最终成为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国防力量。 实际上,亚美尼亚的志愿军人在同时期内还成立了受法军领导的“法国亚美尼亚军团”,以及亚美尼亚的非正规军事组织,“亚美尼亚人游击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亚美尼亚志愿军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英语:Armenian Genocide;亚美尼亚语:Հայոց Ցեղասպանութիւն;土耳其语:Ermeni Soykırımı),指土耳其政府於1915年至1917年间,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屠杀。其受害者数量达到150万之众。 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是一次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但亞美尼亞、俄罗斯和其他多数西方国家皆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和猶太人大屠殺相提并论的由一国政府蓄意进行的种族灭绝行为,一些土耳其学者(如奥尔汗·帕穆克等)也持有相同观点。目前共有阿根廷、比利时、加拿大、德国、法国、希腊、意大利、黎巴嫩、荷兰、俄罗斯、瑞典等廿多个国家官方承认这是一场种族屠杀。欧洲议会也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认为这宗屠杀为“违反人性的罪行”。联合国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也将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底萬

底萬(波斯語:دیوان)是伊斯蘭國家裡的高級行政體系。.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底萬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

什葉派(شيعة,,Shia,),來自شيعة علي(,Shia-ne-Ali)的縮寫,原意為阿里的追隨者,與遜尼派併列為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之一。什葉派與遜尼派各門派中的主要不同不在於教義問題,主要在於誰是穆罕默德「真正接班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專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穆罕默德堂弟及女婿)的人,遜尼派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 什葉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一般認為什葉派人口數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然而某些什葉派人士稱有30至35%。68%至80%的什葉派伊斯兰教徒住在以下四個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十二伊玛目派是什葉派中最主要的派別。2012年估計什葉派中有85%屬於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聖訓上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為基礎,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視為是聖書(Nahj al-Balagha)的書籍Esposito, John.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什叶派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文化

伊斯蘭文化主要用來敘述歷史上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共同文化習俗。早期的穆斯林文化主要是阿拉伯人的文化。隨著哈里發國的迅速擴張,穆斯林文化融入了波斯、印度、高加索、突厥(土耳其)、蒙古、馬來、摩洛、索馬里、柏柏爾和埃及的文化。伊斯蘭文化包括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文化,包括祈禱(صلاة)和各地伊斯蘭信仰的次文化。伊斯蘭信仰在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中所表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伊斯兰文化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

弗朗索瓦一世 (法语:François I,),即位前通常称昂古莱姆的弗朗索瓦(François de Angouléme),又稱大鼻子弗朗索瓦(François au Grand Nez),骑士国王(le Roi-Chevalier),被视为开明的君主,多情的男子和文艺的庇护者,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1515年—1547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法国繁荣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潮。.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弗朗索瓦一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德夫莱特·格莱

德夫莱特·格莱(克里米亞韃靼語: ۱دولت كراى(I Devlet Geray),تخت آلغان دولت كراى(Taht Alğan Devlet Geray),),克里米亚汗国可汗。是一位长时间执政的可汗(1551年-1577年)。前任是沙希布·格来,长期与莫斯科公国敌对。他自己住在伊斯坦布尔,为土耳其苏里曼大帝服务。他在1551年回汗国即位。 在塞利姆二世时期,俄国在西伯利亚与中亚压迫当地突厥人。土耳其人决定掘开一条伏尔加河至顿河的运河。德夫莱特提供鞑靼军人支持土耳其,他也提议进攻莫斯科。他1555及1571年出兵,1571年焚毁了莫斯科,但是在1572年在战争中失利。 他出军多数是想恢复喀山汗国与阿斯特拉罕汗国,但是因莫斯科强大起来而无结果。但仍然對住在邊界的俄羅斯人勒索毛皮歲幣。 在1577年6月29日,他死於鼠疫。他被安葬在巴赫奇薩賴。 德夫莱特·格莱因击败俄罗斯,毁灭莫斯科,被称作"塔赫特·阿里甘",意为"摘下皇冠的人" Category:突厥统治者 category:克里米亞可汗.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德夫莱特·格莱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是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它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接壤,东部滨临黑海。.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保加利亚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沙皇國

#重定向 俄罗斯沙皇国.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俄羅斯沙皇國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150位不受歡迎人物

土耳其150位不受歡迎人物,是指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廢止蘇丹制後,政府制訂的不受歡迎人物的名單。 這份名單在1924年4月23日由土耳其大國民議會確定,在1924年7月1日修訂,名單上的人物多是前奧斯曼帝國政府文武官員,它重申了帝國和共和國之間的政治和文化的斷裂。 最高級的人物是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和帝國謝赫伊斯蘭Ürgüplü Mustafa Sabri Efendi。 Category:1924年政治 Category:土耳其政府 Category:土耳其政治史 Category:1924年4月.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土耳其150位不受歡迎人物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國民運動

土耳其國民運動(Türk Ulusal Hareketi)是土耳其革命的政治和軍事活動,導致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和形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鄂圖曼帝國分裂的結果。土耳其人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的領導下聯合一起,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設立在安卡拉,繼續參與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國民運動廢除了色佛爾條約,簽訂洛桑條約,確保國境得到各國承認。 國家力量是基於凱末爾主義,它是一個強調共和制的基本政治意識,即政府履行公民權力、世俗的行政制度、民族主義,國家參與的混合型經濟以及國家現代化。 Category:20世紀的革命 Category:土耳其政治 uk:Кемалістська революція.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土耳其國民運動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獨立戰爭(Kurtuluş Savaşı,1919年5月19日-1923年10月29日)是由土耳其革命開展抵抗瓜分鄂圖曼帝國的一場政治及軍事對抗,緊接著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土耳其大國民議會的成立讓凱末爾能成功動用議會,土耳其國民運動至此達致頂峰。對希臘的軍事行動,以及土亞戰爭及法土戰爭結束後,土耳其革命者迫使協約國放棄《色佛爾條約》,於1923年7月訂立《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在1923年10月於安那托利亞及色雷斯東部成立。土耳其的獨立運動最終導致鄂圖曼米利特制度的終結,讓凱末爾改革創造了現代、世俗的國度。.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土耳其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Türkçe;)是一种现有使用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並通行於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孜別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歐居住的數百萬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國)。土耳其語是突厥語族諸語中使用人数最多語言。 土耳其語起源於中亞,其最早期的文字紀錄可上遡至1200年前。隨着鄂圖曼帝國擴張,今日土耳其語的先驅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影響力亦一同往西擴張。早期的土耳其語文字採用阿拉伯字母紀錄,但在1928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後著手改革國家的語言,用以標誌新國家與舊有鄂圖曼帝國的分別,於是改用拉丁字母,直至現今。伴隨這個改革的,還包括在新國語中去除舊有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借用的詞彙,改為從土耳其語原有的字根去重新組合出有關--詞所代表的意思。 土耳其語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元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句法採用主宾动詞序。土耳其语有着很强的尊称和敬语体系,但是词汇没有名词类别和语法性别。.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土耳其语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新軍

#重定向 耶尼切里.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土耳其新軍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重定向 北賽普勒斯.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北部非洲

#重定向 北非.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北部非洲 · 查看更多 »

利比亞

#重定向 利比亚.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利比亞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哈里发

哈里发(阿拉伯语: ;拉丁化:Caliph),為哈里發國(khilāfa,意為哈里發統治之地)與烏瑪的統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於,意為繼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後,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繼承者)為名號,繼續領導伊斯蘭教,隨後被簡化為哈里發。 哈里發本為阿拉伯帝国最高的統治者稱號,相當於一般所說的皇帝,但同時兼有統治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意味,故又可以同時起了類似天主教的教宗的作用。 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僅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名称,一直保存了下来,傀儡哈里发处于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 1517年,鄂圖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後哈里發稱號便由鄂圖曼帝國蘇丹世襲,但1517年之後數百年歷代蘇丹均不常使用該稱號,直到19世紀末鄂圖曼帝國瀕臨解體,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強調自己的哈里發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總統凯末尔废除。 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領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為哈里發,稱易卜拉欣,但未受大部分穆斯林承認。.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哈里发 · 查看更多 »

公民自由

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往往指公民的政治自由。公民自由限制了政府的權力,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和干擾其公民的生活。 基礎的公民自由包括了集會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同時公民也有權要求合法訴訟程序、公平的審判過程、隐私权、和自我防衛的權利。許多世界上的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歐洲,都有著各自的憲法以保障公民自由,而民主政府也有責任保護這些公民自由,相反的權威主義國家便缺乏這些保護、政府甚至會主動侵犯這些自由。 某些自由是否屬於公民自由也存在爭議,而它們是否該被保護也是爭論的議題。有爭議的例子包括了生育權、LGBT权益、以及持有槍械的權利。除此之外,即使是被法律保護的公民自由有時候也會被廢止,尤其是在戰爭的時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公民自由 · 查看更多 »

克塞格

克塞格匈牙利的城鎮,位於該國西部,距離與奧地利接壤的邊境,由沃什州負責管轄,面積54.6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74米,2011年人口12,077,其中約七成居民信奉天主教。.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克塞格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克里米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亚汗国、克里木汗国(قريم خانلغى;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Kırım Hanlığı;Chanat Krymski),是一個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與坦波夫及耶列兹一帶的钦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实际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克里米亞汗國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克里特 · 查看更多 »

勒班陀戰役

勒班陀戰役(勒潘托戰役,Batalla de Lepanto;Battaglia di Lepanto;İnebahtı Deniz Muharebesi,1571年10月7日),或譯勒潘托海戰、勒潘陀海戰,是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與鄂圖曼帝國海軍在希臘爱奥尼亚海展開的一場海戰。神聖同盟艦隊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鄂圖曼帝國海軍自勒班陀的海军港口出发向西,与自西西里墨西拿出发向东航行的神聖同盟舰队遭遇。 神圣同盟(Holy League)是由教宗庇护五世主导成立的联盟,包括许多欧洲天主教海洋国家。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国的一致同意下,神聖同盟艦隊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奥地利的唐胡安統領。Paul K. Davis, 100 Decisive Battl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勒班陀战役是西方自古典时代以来最大的海战。在海战史上,勒班陀战役标志着历史上最后一场以桨帆船为主的大型海战。这场战役在本质上是一场“甲板上的步兵战斗”。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盖伦帆船和战列线战术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取代了桨帆船在海战中的主力战船地位,开启了“”。 神圣同盟的胜利对欧洲和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勒班陀战役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军事扩张的转折点,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后仍延续了一个世纪。由于在战术上的相似与同样保护欧洲免于帝国扩张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勒班陀战役被与萨拉米斯战役对比。在当时被宗教改革带来的宗教战争撕裂的欧洲,勒班陀战役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它巩固了腓力二世作为基督教信仰守卫者的地位。.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勒班陀戰役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种族灭绝

族滅絕(genocide)或群體滅絕,是指人為的、系统性地、有计划地對一个或一些人種、民族、宗教或國民团体進行全體性或局部性的屠殺。但法律學者對于種族滅絕中局部性的程度,仍存在爭議。该词最早由波兰籍犹太法律学者拉斐爾·萊姆金在1944年提出。其中“genos”来源于希腊语“génos”,意思为部落或家庭;后缀“-cide”来源于拉丁语“cidium”或法语“cide”,意思为杀害《牛津英语词典 》2004年第二版。 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60A號決議《防止及懲治灭绝種族罪公約》,简称CPPCG條約。该条约于1951年1月12日生效,其中第二条对种族灭绝行为定义如下 :.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种族灭绝 · 查看更多 »

科索沃战役 (1389年)

科索沃戰役(塞尔维亚语:Косовски бој或Бој на Косову)發生於1389年6月15日,為一場奧斯曼帝國與塞爾維亞及波斯尼亞之間的戰役。 這場戰爭的历史真確度仍然只是一個推測的結果,戰役的詳情只有很少或自相矛盾的證據證實。大部分的历史學家覺得唯一能確定相信的就是這是奧斯曼入侵者與早已住於該地的人所發生的一次衝突。此战被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的立国之战,雄踞巴尔干半岛一时塞尔维亚王国战败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科索沃战役 (1389年) · 查看更多 »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كپرولی محمد پاشا,Köprüli Meḥmed Paşa;或;),又稱羅什尼克的穆罕默德帕夏。阿爾巴尼亞裔奧斯曼帝國權臣,科普魯律時期的創立者。通過打擊腐敗,整頓軍備,他扭轉了奧斯曼帝國的頹勢,擴展了奧斯曼的疆土,并擊敗了哥薩克、匈牙利人甚至威尼斯人。他的行政能力使他聲名遠播。其家族統治奧斯曼帝國長達半個世紀(十七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在科普魯律家族治下達到了其極盛。.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科普魯律時期

科普魯律時期(英語:Köprülü era,1656年-1703年)是指奧斯曼帝國由大維奇爾主政的一段時期,主政的大維奇爾主要來自科普魯律家族,科普魯律家族是帝國著名的官吏世家。出自科普魯律家族的大維奇爾有才幹,具有野心而殘酷。他們檢察官員,並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在這時期,重要的領導人物輩出,包括非常保守的大維奇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及其立場較為溫和的兒子科普魯律·法扎勒·艾哈迈德帕夏。在他們的領導下,帝國興盛。即使國內官員派系的鬥爭及官僚與軍方的爭執嚴重,十七世紀的奧斯曼帝國仍然能夠把疆域擴至極盛,得到克里特島、烏克蘭南部及波多利亞。 1683年,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在維也納之戰敗予約翰三世率領的波蘭及神聖羅馬帝國聯軍,使地區均勢被打破,有利於歐洲各國。1699年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導致大土耳其戰爭的終結,奧斯曼帝國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右岸烏克蘭及幾乎整個奧斯曼匈牙利予奧地利、波蘭及威尼斯。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要承認奧地利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 穆斯塔法二世被反叛的禁衛軍迫使遜位,最後一位科普魯律大維奇爾亦下台。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政權落入軍事官員手中。艾哈邁德三世統治時期被稱為鬱金香時期,因伊斯坦堡在這時期流行種植鬱金香。.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科普魯律時期 · 查看更多 »

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德洛斯停戰協定(Mondros Mütarekesi)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的停戰協定,由奧斯曼帝國與代表協約國的英國在1918年10月30日於愛琴海中央利姆諾斯島的穆德洛斯簽訂。 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保加利亞結成同盟。但在協約國軍隊的進攻及阿拉伯人的起義下,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地區的領土逐漸被侵佔,最後被迫停戰。.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塔拉特

#重定向 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罕默德·塔拉特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一世 (奥斯曼帝国)

罕默德一世(土耳其语:I.Mehmet,)是一位奧斯曼帝國的蘇丹(1413年—1421年)。.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罕默德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罕默德二世,也被称为征服者穆罕默德(محمد ثانى,II.,或称为Fatih Sultan Mehmet,),奥斯曼帝国苏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经常被人们直接以外号“法提赫”(Fatih,意为征服者)相称。他21岁的时候已能指挥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攻滅羅馬帝国。及后更西侵巴爾幹半島腹地、東抗白羊王朝,為日後鄂圖曼帝國百年霸業奠下穩固的基石。他能使用流利的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斯拉夫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八種語言,也是历史上最以尚武好战著称的苏丹。.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罕默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阿拉伯文: محمد السادس), 全名Mehmet Vahdettin 或Mehmed Vahideddin,)()奥斯曼帝国第三十六代也是末代苏丹(1918年—1922年在位)。他也是伊斯兰教第一百代哈里发。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之子,穆罕默德五世的弟弟。 1918年10月30日,由於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奥斯曼帝国与协约国签订和约。英法意希等国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向外扩张时夺得的大片领土,与此同时,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国民运动兴起。1922年11月17日,凯末尔的军队即将开进伊斯坦布尔前,穆罕默德六世与其幼子登上英国军舰逃走,宣告奥斯曼帝国灭亡。 穆罕默德六世辗转流亡马耳他、意大利、法国、突尼斯,期间多次写信给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希望能夠回到祖国,哪怕放弃皇位也在所不惜,但这些信均石沉大海。 1926年,穆罕默德六世在意大利孤独地死去,他留给后人的遗言是:“我最大的哀伤不是退位,而是离开祖国。」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Category:哈里發 Category:末代帝王 Category:死在意大利的外国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

#重定向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二世

穆斯塔法二世(1664年2月6日-1703年12月28日)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他的執政時期是從1695年到1703年。 他是穆罕默德四世的兒子並於1703年在他哥哥艾哈邁德三世支持下宣佈退位。 穆斯塔法二世企圖阻止奧地利軍隊進入奧斯曼帝國並於1697年親自重新征服匈牙利。他在桑達戰役中完全被薩伏依的歐根親王打敗,而從這事件中,穆斯塔法二世開始與奧地利展開和談。在1699年《卡尔洛夫奇条约》中,穆斯塔法二世割讓了匈牙利和川西凡尼亞予奧地利,割讓摩里亞采邑予威尼斯共和國並從波蘭的波多利亞撤軍。而在他在位期間,彼得大帝由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亞速海的黑海要塞(1697年)。 在他統治的後期,穆斯塔法二世企圖恢復蘇丹權力,當十七世紀中期穆罕默德四世交予行政權力予大維齊爾時開始,蘇丹的權力就只是象徵性質。穆斯塔法二世的策略是建立非正規騎兵的地位,建立一個可選擇的權力基礎,而奧斯曼騎兵是世襲的,所以會忠於蘇丹。但非正規騎兵增加了奧斯曼軍事機械化過時的部分。 1703年的變法失敗後,穆斯塔法二世同年被罷免。 M M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斯塔法二世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二世

拉德二世(土耳其语:II.,)是一位奧斯曼帝國的蘇丹(1421年—1444年、1446年-1451年)。.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拉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五世

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1840年9月21日-1904年8月29日,مراد الخامس)奥斯曼帝国第33位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之子,在位时间1876年5月30日至8月31日。 1876年,其叔父阿布杜勒阿齐兹被废黜后,穆拉德五世被拥立为苏丹。但是在其短暂的执政时间内,他未能如其支持者所愿,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一部宪法。穆拉德五世受法国影响很深,但是却与亚历山大二世统治下的俄罗斯交恶。在即位仅仅93天后,穆拉德五世被废黜,理由是患有精神疾病。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Category:哈里發 Category:1840年出生 Category:1904年逝世 Category:廢君.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拉德五世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四世

拉德四世(奧斯曼土耳其語:مراد رابع、现代土耳其语:IV.,1612年7月26/27日-1640年2月8/9日)是1623年至1640年間的奧斯曼帝國蘇丹,以恢復國家權勢及殘忍見稱。穆拉德四世出生於伊斯坦堡,是艾哈邁德一世及希臘人蘇丹皇太后柯塞姆蘇丹的兒子。他在宮內密謀下登基,繼承患有精神病的叔叔穆斯塔法一世。他登基時年僅十一歲。.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穆拉德四世 · 查看更多 »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通称突尼斯,位於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斯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突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突尼斯

#重定向 突尼西亞.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突尼斯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俄土战争

1709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战败于俄国境内的波尔塔瓦,撤退至奥斯曼帝国,请求苏丹协助抗敌。 1710年,土耳其军遂北伐,收复顿河河口。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沙皇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亞鞑靼人军队的重围。戰爭以俄國失败告终,其被迫放弃亚速,並需拆毁亚速海沿岸的防禦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統治。 category:俄土战争.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第三次俄土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一次摩哈赤战役(mohácsi csata 或 mohácsi vész、Mohaç Savaşı 或 Mohaç Meydan Savaşı)发生于1526年8月29日,是土耳其第一次入侵匈牙利的战役。战役双方为拉约什二世率领的匈牙利王國军队及由苏莱曼一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第一次摩哈赤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五縱隊

五縱隊(Fifth column),指在內部進行破壞,與敵方裡應外合,不擇手段意圖顛覆、破壞國家團結的團體。現泛稱隱藏在對方內部、尚未曝光的敵方間諜。.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第五縱隊 · 查看更多 »

米利特

米利特(土耳其語:Millet)是指奧斯曼帝國內的宗教團體,這術語來自奧斯曼土耳其語。在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進行坦志麥特改革,米利特一詞便引申到除了具領導地位的遜尼派外的宗教族群。奧斯曼帝國沙里亞法規內的米利特--度是近世宗教多元主義的一個例子。.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米利特 · 查看更多 »

約翰內斯·古騰堡

#重定向 约翰内斯·古腾堡.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約翰內斯·古騰堡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红海

红海(البحر الأحمر;יַם סוּף;Mer Rouge;Red Sea)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狭长型,长约2250公里,最宽355公里,均深490公尺,最深2211公尺,面积438,000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紅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红海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之围

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与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不同,是苏丹苏莱曼一世所率领的鄂图曼帝国穆斯林,第一次尝试夺取维也纳,但是失败告终。这一战是鄂图曼帝国第一次侵略中欧,此战之后的150年奥地利和鄂图曼帝国互相争夺中欧,直至维也纳之战为止。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莱曼一世这次进攻中欧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确立鄂图曼帝国在匈牙利的统治,而这次进攻维也纳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维也纳之围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之战

维也纳之战(德语: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兰语:Bitwa pod Wiedniem或Odsiecz Wiedeńska、土耳其语:İkinci Viyana Kuşatması、乌克兰语:Віденська відсіч(Viděns'ka Vidsič))发生于1683年9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與波蘭王國聯軍對围困维也纳两个月的奥斯曼帝国军队進行的一場解圍之戰。这场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行动的戰役被視為奧斯曼帝國向外擴張的句點,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维也纳之战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義土戰爭

義土戰爭,土耳其稱為的黎波里戰爭,是一場於1911年義大利王國與鄂圖曼帝國的戰爭。戰爭爆發於1911年9月,至翌年10月結束。統一後的義大利王國漸漸湧現殖民主義意識,於是義大利在1911年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發生戰爭,剛好在1911年7月發生了摩洛哥危機,這恰巧為義大利的進攻提供了有利時機。1911年9月28日,義大利政府以其在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的利益受到侵犯為藉口,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土耳其同意其進駐的黎波里,但卻遭拒絕,於是在次日向土宣戰,其後土耳其戰敗,雙方簽訂了洛桑条约。條約使得義大利得到了北非的的黎波里及昔蘭尼加的領土,於是這塊自十六世紀中期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控制的北非沿海地區自此落入義大利的手中。.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義土戰爭 · 查看更多 »

省 (奥斯曼帝国行政区划)

#重定向 省 (奥斯曼帝国).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省 (奥斯曼帝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爱琴海

爱琴海(Αιγαίο Πέλαγος,Ege Denizi)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巴爾幹半岛南部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爱琴海的东北部经达达尼尔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相连,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除了土耳其沿岸海域,整个爱琴海都是希腊的领海。.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爱琴海 · 查看更多 »

瓦拉幾亞

拉幾亞(羅馬尼亞文:Ţara Românească)是一個在中世紀時期位於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歷史地區,位置大約在今日的羅馬尼亞東南部。.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瓦拉幾亞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簡稱OUP)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排行第二的是劍橋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書刊逾4000種。該社是牛津大學其中一個部門 ,掌管該社的監督委員會的成員,均是由校長委任的牛津大學教職員。 該大學涉足印刷行業可追溯至1480年,初時為印刷聖經、祈禱書和學術著作的主要印刷商。在19世紀時承印了牛津英文字典的項目,而其業務亦不斷擴充,涉獵兒童讀物、教科書、音樂、雜誌、世界經典系列,以及英語語言文字教學書籍等。隨着開拓國際市場,該社開始在英國以外的地方開設辦公室,首間位於紐約(1896年)。又隨着電腦的普及和經營環境改變,該社位於牛津的印刷廠於1989年關閉。其印刷和訂裝工作早已外包。.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牛津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聯合進步委員會

联合进步委员会最初是一个成立由伊斯坦布爾醫學院學生的易卜拉欣·特莫、切爾凱斯·穆罕默德·雷什德等人于1889年2月6日在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坦布爾成立的秘密结社,1906年与青年土耳其党人合併并转化为政党。由于呼吁民主化和改革,在西方,團結與進步委員會成員通常被稱為“青年土耳其人”,而在奧斯曼帝國,其成員被稱為聯盟主義者。 该党早期引领了奧斯曼帝國的自由改革運動,由于呼籲在帝國進行民主化和改革,遭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迫害。同时期的落後國家日本在没有丧失自我的前提下成功地實現了自我現代化。因此联合进步委员会受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极大影响,决心以日本为榜样,从而实现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摆脱“欧洲病夫”的称号,其最终目标是恢复奥斯曼帝国的大国地位。一旦黨在1908年在青年土耳其革命中獲得權力,並鞏固其在1912年的“奧斯曼國會選舉”和1913年政變中的權力,它就越來越分化和動蕩起來,三位領導人,恩维尔帕夏、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及杰马尔帕夏組成了三人組聯盟,並對奧斯曼帝國進行了事實上的統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其大部分成員都被蘇丹穆罕默德六世的軍事法庭審判並被囚禁 該組織的幾名成員於1926年因企圖暗殺穆斯塔法·凱末爾而在土耳其被處決。它的一些成員後來成立共和人民黨在土耳其繼續生存。.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聯合進步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荷蘭共和國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又稱聯省共和國,中文俗稱荷蘭共和國,是1581年-1795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及比利時北部地區(弗兰德地區)所存在的一個國家,這段期間也是著名的荷兰黄金时代。其前身是1579年成立的烏得勒支同盟。1794年9月,法國軍隊開始入侵荷蘭,荷蘭共和國滅亡。1795年1月,法國在荷蘭共和國的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名為巴達維亞共和國的傀儡國家。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是當時除了威尼斯共和國唯二有共和國之名的國家,七省在脫離西班牙王國獨立後仍維持自治傳統,並由奧蘭治家族作為名義上的執政統治者,領導階層為貴族與各地商會所組成的聯省議會統治,開明的商業風氣、司法制度、對宗教的寬容--都為當時其他歐洲各國無法比擬的先進。.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荷蘭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是於1478年由西班牙卡斯提爾伊莎貝拉女王(Isabella)要求教宗思道四世准許成立的異端裁判所。用以維護天主教的正統性,直至19世紀初始取消。最新數據顯示,從1483年至1820年,共有12萬5千人被裁定成異端,被火刑處死的人數有大約1200至2000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s españoles),是指西班牙在1506年至1700年間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時期,在西班牙當地又稱為奧地利王朝(Casa de Austria)。其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的成員。除了統治西班牙及其廣大的殖民地之外,還同時統治西屬尼德蘭與意大利部分公國,以及在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該王朝在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後絕嗣,由波旁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馬哈茂德二世

哈茂德二世(奧斯曼土耳其語:محمود ثاني Mahmud-u sānī、英語:Mahmud II,)是奧斯曼帝國第三十任蘇丹,於1808年登基,至1839年逝世。他出生於伊斯坦堡托卡比皇宮,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的兒子。因北方強鄰俄羅斯帝國屢次的軍事威脅,令他統治期間致力於大規模的法制及軍事改革,馬哈茂德二世因此被稱為奧斯曼改革的始祖,有開明專制君主之稱。.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馬哈茂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馬木留克王朝

鲁克王朝(1250年-1517年)是一個統治埃及、巴勒斯坦和敍利亞的國家。分前後二期:前期名為伯海里王朝,是由欽察突厥傭兵主政。伯海里即是河洲,因為他們是在尼羅河上值班。後期即是第二期,由1382年開始,名布尔吉王朝,由高加索人,特別是切爾克斯人組成。.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馬木留克王朝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戰役

加索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在高加索一系列戰役的統稱,在1942年,德意志國防軍實施老鼠行動,以集中兵力攻佔在亞塞拜然的油田地帶,德軍的攻勢在9月份於車臣共和國被紅軍阻止,部份原因是德軍抽調人力參與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於1943年1月發起反攻,主要軍事中心新羅西斯克於9月份被收復,到10月份在塔曼半島的德軍被肅清。 伊萬·屠格涅夫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數以千計的平民如何嘗試解救一些在里海的港口城市如馬哈奇卡拉及巴庫,莫斯科與外高加索的連繫是經過在土庫曼的克拉斯諾沃茨克。 由於時間不足,戰役證明撤出工業及煉油設施是不切實際的,在邁科普的油井在紅軍撤出前已被破壞,防止石油供應給德軍。.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高加索戰役 · 查看更多 »

鬱金香時期

鬱金香時期(1718年7月21日 - 1730年9月28日,Lale Devri)這段鄂圖曼帝國歷史始於1718年7月21日帕萨罗维茨条约的簽訂,直到1730年9月28日所領導的叛亂中結束。這段時期相對的和平,鄂圖曼帝國開始定位自己為歐洲的一部分。 鬱金香時期之名源自鄂圖曼宮廷與社會對鬱金香的熱潮 。鬱金香時期凸顯出近世消費文化所帶來的衝突,是一種物質慾望的象徵。在這段期間,鄂圖曼帝國的精英階層和上流社會極其喜愛鬱金香,在各種場合皆有鬱金香的影子出現。無論是作為商品或是打發閒暇時光,鬱金香完美詮釋了貴族階級和特權的表徵。.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鬱金香時期 · 查看更多 »

魯姆蘇丹國

罗姆蘇丹國(波斯語:سلجوقیان روم,現代土耳其語:Anadolu Selçuklu Devleti),是在安那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延續政權,在1077年至1307年間統治安那托利亞内陆大部分区域,初時的首都在伊茲尼克,及後在科尼亚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罗姆蘇丹國宮廷的流動性強,故開塞利、錫瓦斯等城市也扮演著首都的角色。在東面,罗姆蘇丹國逐步吞并、整合其它的突厥國家。在罗姆蘇丹國最強盛時,領土橫跨地中海安塔利亞及阿拉尼亞一線至黑海錫諾普地區的安那托利亞中部领土東至凡湖,西端接近代尼兹利及愛琴海流域。 罗姆(Rûm)出自阿拉伯语,指安纳托利亚,后来在阿拉伯语及伊斯兰世界指羅馬帝國,亦即后来的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塞爾柱人称他們的蘇丹國為罗姆是因為蘇丹國建立在長久以來属于拜占庭帝國的地區。在一些較古老的西方文獻裡,罗姆蘇丹國有時被稱為科尼亞蘇丹國或以哥念蘇丹國。 十二世紀末及十三世紀初,罗姆蘇丹國興盛,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及黑海的重要港口。在安那托利亞,罗姆苏丹通過建立商隊旅館鼓勵通商,便利了貨物由伊朗及中亞運往港口,還與熱那亞人建立了穩健的貿易關係。財富的累積使罗姆蘇丹國得以併吞曼齐克特战役以後建立的諸多突厥國家,如达尼什曼德王朝、、、阿爾圖格王朝。罗姆蘇丹成功抵受十字軍的攻擊,但在1243年被蒙古人打败,在此之前塞尔柱帝国已经灭亡,罗姆苏丹国成為了伊兒汗國的附庸。即使有一些精明强干的統治者為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努力,但罗姆蘇丹國还是在十三世紀末分崩离析,並在十四世紀徹底消失。 在罗姆蘇丹國統治的最後十年裡,領土内許多小(酋长国)宣布独立,其中包括奧斯曼人的奥斯曼贝立克。其地位最终被奥斯曼人崛起后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所取代。.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魯姆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许蕾姆苏丹

罗克塞拉娜(Roxelana,),土耳其语称许蕾姆(Hürrem,意为“高兴者”),阿拉伯语称卡里玛(كريمة,意为“尊贵者”),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的。 羅克塞拉娜原名已不可考,但在19世纪乌克兰民间传说中,她被称为“安娜斯塔西娅”,波兰传说则称其为“亚力山德拉·利索斯卡”,在其他欧洲语言中通称其为柔克塞拉娜,意为“乌克兰人”。 根据17世纪初期波兰诗人Samuel Twardowski的考证,柔克塞拉娜出身于一个利沃夫(当时属于波兰)附近的一个乌克兰东正教家庭。在一次克里米亚汗国对当地的劫掠中被掠为奴,并被售往伊斯坦布尔,在那里她被挑选入苏丹的后宫。很快她就获得了苏莱曼一世的宠爱。在一次后宫的争宠过程中,柔克塞拉娜被蘇丹宠妃居尔巴哈尔苏丹殴打,盛怒之下的苏莱曼一世立即将居尔巴哈尔苏丹,连同她的爱子穆斯塔法皇子(当时的王储)一同流放,后又将穆斯塔法处死。 柔克塞拉娜为苏莱曼养育了6个孩子,其后更是令人吃惊地成为他的正室。在其影响下,终其一生奥斯曼帝国和其祖国波兰都保持了和平。苏莱曼一世逝世后,柔克塞拉娜的儿子塞利姆二世继承了苏丹宝座。 柔克塞拉娜在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和麦加等地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建筑,著名的有许蕾姆苏丹公共浴场等。 柔克塞拉娜传奇的一生成为许多艺术作品的题材,其中有名的有约瑟夫·海顿的63号交响曲等。.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许蕾姆苏丹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国通称賽普勒斯(Κύπρος;Kıbrıs),是位於歐洲與亚洲交界處的一個岛国,位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 已知人類在賽普勒斯的活動足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0年,此一時期的遺址有喬伊魯科蒂亞,為新石器時代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建築群。塞浦路斯因地處地中海進入西亞地區的要衝,從古至今已被西臺、亞述、埃及、波斯、阿拉伯哈里發王朝、烏邁耶王朝、威尼斯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勢力侵略或佔領過。西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接管了此島。1878年起,為英國所管理,直至於1960年獲得獨立,隔年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 賽普勒斯独立后的主體民族希腊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冲突不断,直至1974年爆发严重的種族流血冲突。主要居住于该岛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于当地另立政权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权)有效統治區域仅为南方,占全島面积的63%。北賽普勒斯作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共和國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语:Београд,意为“白城”),欧洲国家塞尔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及当年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的总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位于塞尔维亚北部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此处也是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的相遇处。贝尔格莱德市内共有人口123万,整个行政区范围内的人口达到近170万,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 贝尔格莱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出现在公元前4800年温查文明时期。凯尔特人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这一地区,并将其命名为, 后被罗马帝国占领 。 公元520年,斯拉夫人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它在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几次易手。城市的斯拉夫语名字Beligrad(字面意思为“白城”)第一次被提及是在878年。1284年,贝尔格莱德第一次成为塞尔维亚斯雷姆王国的首都。此后,它还先后成为塞尔维亚(1404年-1918年、2006年-)、南斯拉夫(1918年-2003年)首都以及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行政、立法首都(2003年-2006年)。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唯一的直辖市,被分为17个自治市,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地方委员会。贝尔格莱德占塞尔维亚总面积的3.6%,约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在该市。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贝尔格莱德 · 查看更多 »

麦地那

麦地那(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意謂「光芒四射的城市」),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城,後又稱聖城(مَـديـنـة الـنّـبي‎‎ Madinat al-Nabi),該城位于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為內陸高原城市。与麦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 非穆斯林被沙特中央政府禁止進入麥地那的神聖核心及市中心。.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麦地那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霍京

霍京是烏克蘭的城市,位於該國西部德涅斯特河右岸,距離首府切爾諾夫策48公里,由切爾諾夫策州負責管轄,始建於1002年9月22日,面積20.39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9,973。 Category:烏克蘭城市.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霍京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İkinci Abdülhamit,Abdul Hamid II,)為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和哈里发(1876年—1909年在位)。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幼子。母亲为亚美尼亚人。在兄长穆拉德五世苏丹被宣布患有精神病而遭废黜后(),在新奥斯曼党人支持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拥上王位(1876年8月31日)。 即位同年12月23日,在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主持下,颁布帝国第一部宪法(又称《米德哈特宪法》)。 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继续受到欧洲列强,尤其是俄国的宰割。俄国人为了报复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对其斯拉夫臣民的暴政,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后的第二年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像以前一样,腐朽的奥斯曼军队遭到一系列惨重失败。到1878年签署圣斯特凡诺条约时,苏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他的绝大部分欧洲领土。对俄作战失败后,他解散议会,将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国外。恢复专制制度,建立恐怖统治,推行泛伊斯兰主义,迫害少数民族。.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

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1830年2月9日—1876年6月4日),1861年—1876年擔任奧斯曼帝國蘇丹。在位前十年,他頗有政績,在內政方面,設立大學,制定法典。外交方面則保持在英法俄國等距。不過,因為國內糧食與反對力量聚集,他於1872年起,漸次開始採取較高壓統治。1876年,遭民眾反抗罷黜,不久即鬱悶去世。.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阿塞拜疆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جزائرية),简稱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冠、地中海國家之冠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亞;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阿尔及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起义

阿拉伯起义(الثورة العربية Al-Thawra al-`Arabiyya;Arap İsyanı)是1916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阿拉伯人发动的大规模起义,名义上由麦加埃米尔兼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领导,意图建立一个领土范围北达叙利亚阿勒颇,南达也门亚丁的独立国家。 尽管西方世界认为这次起义是阿拉伯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但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民族认同感不甚强烈,政治與派系上更是分裂,所以起义最初是以宗教名义发动來樹立共同敵人——领导者侯赛因以“青年土耳其党人违反伊斯兰教神圣教旨”为由,号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阿拉伯穆斯林发动圣战,以推翻“看似虔诚的奥斯曼政府”,而当时的土耳其统治者则称这次起义是“背叛穆斯林哈里发国的部落叛乱”,“意图扰乱哈里发反抗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趁机瓜分抢占穆斯林的土地”。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的一部分,阿拉伯起义的爆发牵制了数万本用于进攻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大大降低了英军在攻势下遭土军反扑的概率,使得中东战局朝着有利于英军的方向发展。.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阿拉伯起义 · 查看更多 »

蘇丹女權時期

蘇丹女權時期(英語:Sultanate of Women)是指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近一百三十年間奧斯曼帝國由帝國後宮的女性運用其特殊政治影響力的時期。在這段時間的蘇丹大多還年幼,於是由他們的母親統治帝國。.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蘇丹女權時期 · 查看更多 »

蘇丹皇太后

蘇丹皇太后(土耳其語:Valide sultanları、英語:Valide Sultan)是指奧斯曼帝國在任蘇丹的母親所持有的名號。參照國際音標,「Valide」在土耳其語裡的發音是。蘇丹皇太后的地位與西方國家的王母太后(Queen mother)或東亞的皇太后有所不同,其身份是作為蘇丹的生母或養母而來,而且必須是前任蘇丹的正室,但其他前任蘇丹正室並不會得到尊封。 蘇丹皇太后無疑是奧斯曼帝國繼蘇丹之後最重要的人物。作為蘇丹的母親,按照伊斯蘭的傳統,蘇丹皇太后對帝國的事務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在十七世紀,帝國進入蘇丹女權時期,一些無能或年幼的蘇丹令蘇丹皇太后的角色更為突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蘇丹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赫迪夫

赫迪夫或译赫底威(英語:Khedive、阿拉伯语:,衍生自波斯語勳爵,等同於歐洲的總督)這一稱號首先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採用(非官方承認),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來自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卡瓦拉,位於當今的希臘境內,有阿爾巴尼亞人及土耳其人的血統,擔任奧斯曼帝國的埃及和蘇丹瓦利(統治長官)。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自稱為赫迪夫(土耳其語:Hıdiv)後,奧斯曼帝國在1867年正式承認,後來被伊斯邁爾帕夏及其王朝的繼承人沿用,直至1914年。.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赫迪夫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帝國

葡萄牙帝國(Império Português)為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以及歐洲最早建立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415年─1999年)。 葡萄牙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达的征服標誌著葡萄牙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其後,葡萄牙開始大力發展航海學校,以及加強地图学的知識。在一個世紀後,葡萄牙終於成為歐洲首個打通往印度航線的國家。葡萄牙航海家如迪亞士,瓦斯科·達·伽馬,以及为西班牙国王服务的斐迪南·麥哲倫創下了不朽的航海歷史。 葡萄牙帝國國力在16世紀達至頂峰。但其後因為一度被鄰國西班牙联合统治,以及其他新興殖民帝國如英國、荷蘭和法國的競爭下,葡萄牙帝國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後,葡萄牙便集中其在巴西及非洲殖民地的統治。而巴西殖民者為葡萄牙帶來的黃金重新振興了這個帝國。但無奈的是,1755年災難性的大地震卻嚴重打擊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國際地位,加上1822年巴西的獨立和1890年英國打擊了其在非洲的擴張企圖,都使得這個殖民帝國趨向衰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葡萄牙曾經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葡萄牙殖民地戰爭(1961年-1974年)。印度亦在1961年出兵并收复了葡萄牙位於印度的殖民地果阿和達曼-第烏兩地,這使得葡萄牙在亞洲只剩下澳門及东帝汶兩個殖民地。而經歷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政府放棄其殖民地,直至葡萄牙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後,葡萄牙帝國才正式宣告結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葡萄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葉里溫

葉里溫(Yerevan)是西亚國家亞美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在西方有葉里萬(Erivan)、葉烈布尼(Erebuni)、葉烈溫(Ereun)、耶烈萬等多種稱呼。常見的名稱表記有「Erewan」、「Ayrivan」、「Erevan」等。 葉里溫人口約106万人(2004年統計)。主要產業為機械製造及金属工業、红葡萄酒及白兰地釀造、煙草製造等。(Hrazdan River)流經市內,北望著名的亞拉拉特山。若以文獻記載為準,該城是現存世界最古老的都市之一。 埃里温的兹瓦尔特诺茨国际机场是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主要机场。于1949年开始运行,有轨电车则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而被关闭。葉里溫地鐵共有一条线路,负责着全城的地铁交通。铁路方面,只有一条国际线路通往邻国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将亚美尼亚和伊朗直接连接的新铁路仍在建设中。当地的公共交通高度私有化,小巴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 埃里温共有250余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200余所,私有学校50所左右。此外,埃里温在苏维埃的统治下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主要中心。医疗方面,埃里温的数家医院通过现代技术改善了自己并开始提供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服务,利克沃尔(Liqvor)制药厂是亚美尼亚最大的药品生产商。能源方面,赫拉兹丹河附近建立了数座水力发电厂,当地还建有一些火力发电厂。互联网方面,亚美尼亚的3家移动电话服务商均位于埃尔温,许多中小企业也参与了互联网服务。.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葉里溫 · 查看更多 »

蒙特內哥羅

黑山(黑山语:Црна Гора,拉丁字母:Crna Gora)意即“黑色的山”,是位於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國家。过去多采用其英文名稱“Montenegro”的音译,如「门的内哥罗」,中國大陸、新馬、港澳則意譯作「--」; 台灣則譯作「--」。 黑山的東北為塞爾維亞,東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单方面宣布独立),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及克羅埃西亞,西南則為亞得里亞海(為地中海的其中一個部分)。 黑山原为1910年建立的黑山王国,一战后加入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二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南斯拉夫的四个加盟国(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在1990年代初独立后,黑山和塞尔维亚成为了南斯拉夫仅存的两个加盟共和国。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决定放弃“南斯拉夫”的国名,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同年6月3日,黑山國會正式宣佈獨立,同時成为联合国会员国。2017年6月5日,黑山加入北約,成為該組織第29個會員國。.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蒙特內哥羅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帝國大空位期

奧斯曼帝國大空位期(土耳其語:Fetret Devri)是因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1402年被蒙古軍閥帖木兒擊敗而造成,導致奧斯曼帝國陷入一片混亂。 大空位期到1413年結束,穆罕默德·切萊比在內鬥當中獲勝,加冕為蘇丹,將帝國帶回正軌。.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鄂圖曼帝國大空位期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帝國的分裂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一個政治事件,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統治的大片領土及人口被列強瓜分(Partition)及分裂為多個新的國家。 儘管奧斯曼帝國的敵人協約國的各國具有不同的戰後意圖,各自訂立了許多雙邊及三邊協議,但協約國在戰爭早期已經開始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1919年11月,英國及法國軍隊佔領君士坦丁堡(佔領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隨即崩潰,並於1920年與協約國簽訂《色佛爾條約》。但條約被認可之前,土耳其獨立戰爭就迫使了協約國重返談判桌。協約國與大國民議會於1923年簽訂《洛桑條約》,以替代《色佛爾條約》及解決領土紛爭。尚未解決的紛爭則在後來由國際聯盟商討。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形成了現今的阿拉伯世界及土耳其共和國。國際聯盟允許法國託管敘利亞及黎巴嫩,又允許英國託管美索不達米亞(現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後來分為巴勒斯坦及外約旦)。奧斯曼帝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領地成為現今沙地阿拉伯及也門的一部分。.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鄂圖曼帝國的分裂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帝國海軍

鄂圖曼帝國海軍(Osmanlı Donanması)是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海軍,源自於1323年帝國擴張至卡拉米塞爾沿海時建立,1327年於卡拉米塞爾建立了第一個造船廠,開始將海軍制度化,之後隨著帝國國勢參加了眾多戰爭,在最鼎盛時一度擴張至印度洋,顯赫一時。然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鄂圖曼帝國已經是一個衰弱的列強,海軍也完全落伍,沒有建造現代化艦艇的能力。1914年8月戰爭爆發,土耳其一度中立,但在親德的政府高層開放德軍艦艇入港避難後,已實質喪失中立地位。1914年10月29日,德國海軍將領率領鄂圖曼海軍艦隊砲轟俄國港口,將鄂圖曼帝國捲入戰爭,並最終解體。鄂圖曼帝國海軍由現代所繼承。.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鄂圖曼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西班牙)

(謹慎的)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又譯腓力、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费利佩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费利佩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腓力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色佛尔条约

色佛爾條約(Traité de Sèvres)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鬥,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最後戰勝,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政權,並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因此色佛爾條約成為巴黎和會各條約中唯一爾後被完全取代的條約。.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色佛尔条约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艾謝·哈芙莎蘇丹

艾謝·哈芙莎蘇丹(鄂圖曼土耳其文:、Ayşe Hafsa Sultan;),奧斯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一世的妻子,蘇萊曼一世的母親,她是奧斯曼帝國第一位蘇丹皇太后,由她兒子在1520年登基至1534年她去世期間,她是在帝國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艾謝·哈芙莎蘇丹 · 查看更多 »

苏丹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Republic of the Sudan),简称苏丹,南苏丹独立后有时也被称作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国名源于阿拉伯语「Bilad-al-Sudan」,字面意思为“黑(人)的土地”。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爲非洲面積第三大國、世界面積第16大國。首都喀土穆。人口多为阿拉伯穆斯林。曾被失敗國家指數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归咎於军政府在达尔富尔战乱问题上的专制统治。同时,南苏丹於2011年1月9日举行公民投票,98.83%的投票支持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正式宣佈獨立。.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苏丹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苏莱曼一世可以指下列穆斯林君主:.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苏莱曼一世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英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查尔迪兰战役

查尔迪兰战役 (جنگ چالدران,Çaldıran Muharebesi)发生于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役中击败了波斯萨非王朝,从而控制了安那托利亚东北和伊拉克北部地区,巩固了东部边界。然而这次战役却开启了两个伊斯兰帝国长达41年的毁灭性战争,直到1555年两国签订了《阿馬西亞和約》。 奥斯曼帝国一般有上風,但波斯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堅守陣地。.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查尔迪兰战役 · 查看更多 »

柯塞姆蘇丹

柯塞姆蘇丹(),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她是艾哈迈德一世的妻子。 儿子有:穆拉德四世、易卜拉欣一世。最后,柯塞姆蘇丹被儿媳婦所杀。.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柯塞姆蘇丹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桑達

桑达可以指:.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桑達 · 查看更多 »

權力平衡

權力平衡(英語:Balance of power),亦譯做「均勢」、「勢力均衡」,是國際關係理論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文獻中的「格局」概念與此相近。此一概念可以指一種強調國家間應彼此警惕、制約的政策主張。也可以指客觀存在的,國際體系間的權力對比態勢。究竟採何定義,端視文獻脈絡而定。 另外,由於權力的行使主體非僅限於國家,組織、機構、企業、政黨體系、家族中,也可能有權力平衡的現象。例如某種產品市場或某個國家的政黨體系中,也可以出現「權力平衡」。其參與者,如公司、自然人,也可以採取權力平衡的策略以獲取各種利益。.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權力平衡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沙皇

沙皇(俄语: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沙皇 · 查看更多 »

波多里亚

波多里亚(乌克兰语:Поділля、俄语:Подолье、波兰语:Podole、罗马尼亚语:Podolia、立陶宛语:Podolė、土耳其语:Podolya)是历史上欧洲的一个地区,位于今乌克兰中西部和西南部,与赫梅利尼茨基州和文尼察州大致相当,此外还包括今摩尔多瓦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Category:欧洲地理.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波多里亚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a i Hercegovina/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简称波黑)是欧洲南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首都萨拉热窝。 波黑為組成原南斯拉夫的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即加盟共和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之一,于1990年代,南斯拉夫戰爭时期獨立,並且根據《岱頓協定》,波黑目前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獨立主權國家,波黑議會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監督。 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又称穆斯林和克羅地亞聯邦),其二為塞族共和國。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市設立了特區,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雖然布爾奇科特區在名義上是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兩個政治實體共同治理,但是事實上該區的地位卻等同於第三個政治實體,因為該區具有等同於其他兩個政治實體的相同權力,並且直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所管轄。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僅為歷史學上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時至今日在該國仍然沒有直接使用這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僅有使用種族名稱波士尼亞人跟克羅地亞人(波赫聯邦)、及塞爾維亞人(塞族共和國)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而已。.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查看更多 »

波斯湾

波斯湾(خلیج فارس),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與伊朗高原之間,简称海湾。 南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连,总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長990公里,寬58-338公里;平均深約30米,最深約100米;盐度38-40‰。它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的地方。北至東北至東方與伊朗相鄰,西北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為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波斯湾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

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和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之间缔结于1536年的联盟。该联盟被称为“第一次基督徒国家和非基督徒帝国之间的非意识形态外交联盟”。 这项空前的联盟在基督教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荡Miller, p.2,被认为是“不虔诚的联盟”,或者是“百合花饰和新月的渎圣联盟”。然而,因为这项联盟代表了双方的客观利益,就把所有的批评忍受下去(防禦神聖羅馬帝國)。 在战略上或有时在战术上,法国-奥斯曼帝国的联盟是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外交联盟之一,而且持续了超过两个半世纪Merriman, p.132,直到1798年至1801年拿破仑进军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埃及。该联盟也是法国和中亚关系的重要篇章。.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法国-奥斯曼帝国联盟 · 查看更多 »

星形要塞

星形要塞(Star fort)是要塞的一種樣式,是在火藥時代來臨後,為了應付大炮而逐漸發展出來,最初出現於15世紀中葉的意大利。 星形要塞的一個特點是有許多三角形的稜堡(菱堡)。 到了16世紀,星形要塞的設計被傳揚到意大利以外的地方,在歐洲被廣泛採用,直到19世紀。 星形要塞的特点在于其众多相互掩护的棱角,所以不论从哪个方向被进攻,都可以从侧后方用火枪、弓箭等武器对攻城的敌人进行打击,使敵人進攻時同時面臨正面、側面甚至後方的反擊。非但如此,相比原本平直的城墙,星形城堡的棱角使得敌人即使用重炮也很难轰开一条开阔而缺乏防守的缺口发动攻城。侧斜的墙面使得炮火的威力大为减小,而星形的棱角又难以通达到城墙之后。即使花大力气打开缺口,也仍然要面对密集通过缺口时从各个方向的棱角的射击,这使得破坏城墙发动攻城几乎成为不可能。 星形要塞在东欧有效的抑制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为欧洲和基督教世界的众多蕞尔小邦免于被强大的奥斯曼苏丹吞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更新式,威力更大的加农炮出现以前,星形要塞都是非常可靠的军事据点。即使到现在,如果没有重武器支援,要突破有人据守的星形要塞也是一种艰难的任务。.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星形要塞 · 查看更多 »

新大陸

新大陸是歐洲人於15世紀末發現美洲大陸及鄰近群島後對這片新土地的稱呼。其實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黃種人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再者有維京人殖民北美。在發現新大陸前,美洲大陸對歐洲人來講是陌生的,幾乎沒有歐洲高加索人種存在其上,他們普遍認為整個世界只有歐亞非三個大洲而沒有其他大陸存在。 最近數十年以來,「新大陸」這個名字被一些人認為具有歐洲中心主義,讓人覺得好像只有歐洲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因此它的應用被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裏:只在從歷史角度上探討哥倫布航行、西班牙人征服尤卡坦半岛等情形下,以及從生物學角度探討各大陸上物種時,人們才會用到「新大陸」這個詞。 另一種觀點認為「新大陸」的「新」在於它對於人類來講是比較新的:人類在歐亞非「舊大陸」上生活的時間遠超過美洲大陸上有人居住的時間;因此當第一批遠古人類移民至美洲定居時,他們便抵達了「新大陸」。 美洲大陸固然是「新大陸」一部分,澳大利亞在不同情形下可能被劃分為「新大陸」或者「舊大陸」,尤其是紐西蘭,因為它僅在哥倫布抵達美洲前數代人的時候才剛剛開始有人居住。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澳大利亞既不屬於新大陸也不屬於舊大陸,因為其上的動植物無論跟歐亞非大陸還是美洲大陸相比都相去甚遠。.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新大陸 · 查看更多 »

摩尔多瓦

摩爾多瓦(Moldova, ),正式名稱是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a Moldova),是一個東歐的內陸國家,首都是基希涅夫。摩爾多瓦西鄰羅馬尼亞,北面、東面、南面毗鄰烏克蘭。 今天的摩爾多瓦,大部分領土屬於中世紀的摩爾達維亞公國。摩爾達維亞公國在14世紀立國後,自16世紀開始淪爲奧斯曼帝國保護國。19世紀,摩爾達維亞的大塊領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區)又割讓給沙皇俄國。領有其餘領土的摩爾達維亞其後參與組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20世紀俄國發生革命後,割讓給俄國的比萨拉比亚先是獨立,後又併入羅馬尼亞。1940年,蘇聯控制摩爾達維亞地區,組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爲蘇聯的第15個加盟共和國。雖然納粹德國一度攻佔摩爾達維亞地區並將之歸還給盟友羅馬尼亞,但1944年蘇聯又再度佔領該地,恢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制。蘇東劇變後,1991年,摩爾多瓦宣佈獨立,成立今天的摩爾多瓦共和國。摩爾多瓦獨立後因政治動盪、能源短缺等原因,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又因在內戰中戰敗,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地區事實上獨立至今,演變成德左問題。 摩爾多瓦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國民經濟依賴農業、釀酒業等第一產業。摩爾多瓦至今仍然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人均年GDP僅有兩千餘美元。政治上,存在對反對派進行政治迫害的情況。摩爾多瓦國內亦面臨較嚴重的人口販賣問題。 1991年獨立後,摩爾多瓦先後加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歐安組織(OSCE)、獨聯體等國際組織。摩爾多瓦目前是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成員,與歐盟是東部夥伴關係。摩爾多瓦正尋求加入歐盟的機會。.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摩尔多瓦 · 查看更多 »

摩鹿加群岛

摩鹿加群岛(Kepulauan Maluku),又译马鲁古群岛,有時也會被稱為「東印度群島」,位置处于苏拉威西岛东面、新几内亚西面以及帝汶北面,为印度尼西亚境內众多群岛板块之一,是马来群岛的组成部分。中国和欧洲传统上称为香料群岛者,多指这个群岛。.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摩鹿加群岛 · 查看更多 »

摩洛迪戰役

摩洛迪戰役,是1572年伊凡四世時克里米亞汗國可汗德夫莱特·格莱企圖重新征服莫斯科大公國的戰役,也是伊凡四世在位時的關鍵戰役,地點是莫斯科以南40公里的小村摩洛迪。在1572年7-8月120000人隨克里米亞汗德夫莱特·格莱入侵莫斯科企圖永遠征服俄國,而俄國則只有60000人,由王子米哈伊爾·伏洛迪斯基防守。 當時俄國正在立窩尼亞進行戰爭,克里米亞汗希望從它南部邊境的弱點圖利,德夫莱特·格莱曾三次入侵俄國南方,甚至放火燒毀莫斯科。但是這次俄國已有準備,在奧卡河畔的謝爾普霍夫建立了防禦工事,配備了大砲。 俄羅斯軍隊估計有70000人,最高指揮是王子米哈伊爾·伏洛迪斯基,王子列普寧帶領左翼,右翼由奧德伊夫斯基王子指揮。7月30日兩軍於洛帕斯尼亞河畔發生衝突,因近距離作戰馬刀和長矛是主要武器,韃靼人的弓箭起不了作用,俄羅斯的砲兵也有很大幫助。 戰鬥結束後,只有10000個韃靼騎兵回到了克里米亞,德夫莱特·格莱的兒子和孫子也死在戰鬥中。.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摩洛迪戰役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半島

義大利半島(Penisola italiana),又名亚平宁半岛 (Apennines)(Penisola appenninica)是南欧洲三大半岛之一,位居三大半島的中間,在地中海之北。亞平寧半島北起波河流域,南至地中海中心,長達1000公里。 意大利半島西面為第勒尼安海,南面為爱奥尼亚海,東面為亚得里亚海;整個亚平宁山脉橫亙其中,意大利的大部分国土也在其中,也因此得名。除了義大利,半島上還有聖馬力諾及梵蒂冈兩個國家。此外,此半島長期以來有靴子(Lo Stivale)這個暱稱,這個名稱來自於它的形狀。卡拉布里亚被形容是足尖,薩蘭托被形容為足跟,加爾加諾(Gargano)則是馬刺。 Category:意大利半岛.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意大利半島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普利亚

#重定向 普利亚大区.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普利亚 · 查看更多 »

1878年柏林會議

柏林会议(德语: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6月13日-1878年7月13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与会国包括当时欧洲强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德国)、"Besides Turkey, there were six Great Powers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 Great Britain, France, Austria-Hungary, Italy and Germany." 巴尔干半岛各国(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和奥斯曼帝国。这次会议旨在确定俄土战争后巴尔干半岛各国的领土。最终,会议以柏林条约的签订而结束。.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1878年柏林會議 · 查看更多 »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新!!: 奥斯曼帝国历史和1917年俄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