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

指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並於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印度自1977年11月14日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在1983年開始有歷史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截至2016年7月,印度已有35處世界遺產,其中27處為文化遺產,7處為自然遺產,1處為複合遺產。 1983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在義大利舉行,印度的阿格拉堡與阿旃陀石窟在會議中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2處同時是該國首先入選的世界遺產。目前印度有44處列入候選名單,而該國的文化遺跡以出色地石雕工藝為特徵,多數列入名錄的印度寺廟以石造建成,其中並未使用灰泥,立面常有豐富地石雕藝術。近期被入選的印度世界遺產有4處,其中3處為那爛陀寺考古遺跡、干城章嘉國家公園、勒·科比意的建築作品,這3處於2016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入選。另1處為,該景點於2017年7月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會議上入選。 目前在印度的世界遺產沒有任一處被列入危險名單,但是馬納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與亨比遺蹟群落分別在1992年與1999年被列入危險名單內,但在近年加強保護下,兩處分別在2011年與2006年移除。.

165 关系: 埃洛拉石窟卡纳塔克邦印度印度南部印度北部印度的邦和中央直辖区印度犀牛印度鐵路公司印度象印度河印度教南24區縣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帕坦城的王后階梯井古達明納塔双子叶植物大吉嶺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天主教奥里萨邦奧蘭賈巴德縣姬豬姬蔓·芭奴孟加拉国孟加拉灣孟加拉鴇孟加拉虎孟买孔雀王朝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岩羊中央邦中國中石器時代希瓦吉布拉馬普特拉河世界七大奇迹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世界遺產委員會帕拉瓦王朝干城章嘉峰干城章嘉國家公園亞穆納河亞西西的方濟各亞洲黑熊亨比庫特布丁·艾伊拜克人與生物圈計劃伊勒杜迷失伊斯兰教...伊斯蘭建築伊斯法罕伦敦佛教德国德里德里鐵柱土库曼斯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單子葉植物喜马偕尔邦喜马拉雅山脉喀拉拉邦哥特式建筑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克久拉霍勒·柯布西耶玄武岩灣鱷珀勒德布爾琥珀堡砂岩科奈克太陽神廟穆斯林笈多王朝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爬行动物瑞士莫卧儿帝国遮娄其王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聖伯多祿大殿聖嘉耶當菩提伽耶菩提樹風格主義飛天女神西孟加拉邦西伯利亚西高止山脉馬納斯國家公園馬戰車馬拉地帝國马哈拉施特拉邦護城河象岛 (印度)象岛石窟貝拉里縣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贾汉吉尔齋浦爾錫金胡馬雍陵胡马雍阿奈馬萊丘陵阿富汗阿周那阿克巴阿萨姆邦阿舍利阿育王阿里雅盧爾縣阿根廷阿格拉阿格拉堡阿格拉縣阿旃陀石窟阿拉伯式花紋阿拉瓦利嶺蘇利耶薩巴爾馬蒂河藏斯卡那烂陀寺那蘭達縣释迦牟尼野牛自然遗产金奈金葉猴艾哈迈达巴德英属印度雪豹雲豹耶稣会耆那教查塔布爾縣果阿邦恒河桑吉梵语梅克納河棕熊毗湿奴比利时比哈尔邦河口泰姬陵泰米尔纳德邦法国湿婆湿地公约濕婆教昌德拉王朝昌迪加尔方濟·沙勿略文化遗产无脊椎动物日本摩訶菩提寺摩诃罗阇拉合爾拉傑普特人拉贾斯坦邦普里縣 扩展索引 (115 更多) »

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重鎮奧郎加巴德西北約25至30公里,境內有34座的石窟,佛教石窟共12座,印度教石窟有17座,耆那教石窟有5座,全長約2公里,是公元7世紀至11世紀時期,也就是早期遮娄其王朝、罗湿陀罗拘陀王朝時期的宗教建築,埃洛拉以雕刻著稱,形式上呈現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徵。其中第16窟凱拉薩神廟,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致,堪稱建築藝術史上的絕色,令人嘆為觀止。.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埃洛拉石窟 · 查看更多 »

卡纳塔克邦

卡纳塔克邦(卡纳达语:ಕರ್ನಾಟಕ,印地语:कर्नाटक,拉丁字母转写:),位於印度南部。作爲印度的資訊工業重地,該邦首府班加羅爾有“印度矽谷”之稱。 卡纳塔克邦有人口超過6000萬,是印度十个人口最高的邦之一;仅是班加羅爾就有超過450萬人口,但邦內其他城市的人口都不足100萬。.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卡纳塔克邦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南部

印度南部是指在今日印度共和國南部的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爾纳德邦四個邦以及拉克沙群岛和本地治里兩個联邦属地組成的範圍,共佔整個印度的面積達19.31%。在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歌詞裡的一句「以至达罗毗荼」(draviḍa)所指的就是這裡。 印度南部位於德干高原以南的半島,西面被阿拉伯海包圍,南面是印度洋,東面是孟加拉灣。當地的地理多樣:它被東、西高止山脈兩邊包夾,中心地帶是高原。戈達瓦里河、克里希納河、棟格珀德拉河及卡弗里河均為當地重要的非常年水源。 印度南部居民的日常語言絕大多數均屬於达罗毗荼语系,不論是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卡纳达语、马拉雅拉姆语還是图鲁语。在印度南部過往的歷史中,它曾經被不同的王朝所統治過;而這些王朝所管治的地域亦延伸至整個南亞,甚至東南亞。在印度鄰近的斯里蘭卡、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及馬來西亞均曾受過來自印度南部的王朝的影響。後來,在大英帝國於南亞擴張其勢力時,印度南部亦被英屬東印度公司殖民化,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並被整合到大英帝國之內。 印度独立之後, 雖然國家經歷數十年的動蘯歲月,但印度南部各邦的經濟發展在過往三十年均比全國平均增長率為高。雖然印度南部各邦在部份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均有改善.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南部 · 查看更多 »

印度北部

印度北部是印度的一個地理區域。.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北部 · 查看更多 »

印度的邦和中央直辖区

印度的一級行政區包括有29个邦、6个聯邦屬地及德里国家首都辖区。29个邦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首都轄區与邦处相同的地位,而聯邦屬地则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的邦和中央直辖区 · 查看更多 »

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學名Rhinoceros unicornis)目前主要分佈在尼泊爾和印度的阿薩姆邦,棲息於草原、森林和喜馬拉雅山附近,野外不足2500頭,處於瀕危狀態。屬於奇蹄目犀科獨角犀屬,與數量更爲稀少的爪哇犀牛是近親。印度犀牛奔跑時速可達55公里/小時,并且游泳技能優秀。印度犀牛的聽覺和嗅覺都極佳,而視力相對較差。.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犀牛 · 查看更多 »

印度鐵路公司

印度鐵路公司是印度的一家國營企業,並由印度政府通過鐵道部持有與經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鐵路網絡之一,管轄總長115,000公里(71,000英里)的軌道和7500個車站。.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鐵路公司 · 查看更多 »

印度象

印度象(Elephas maximus indicus)是亞洲象的亞種之一,生活在亞洲大陸上。自1986年以來被IUCN列爲瀕危物种。雖然叫做印度象,但實際其分佈範圍還包括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及中國。Sukumar, R. (1993).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象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經過西藏及北印度。河名出自梵文Sindhu的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上源为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源头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源头溪流名为邦果贡。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3180公里,流域面积100万1549平方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後來因為約二百年的乾旱而滅亡。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約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贊斯卡河是位在拉達克的左岸支流,在進入平原後,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納德河(五河),其五條主要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庫拉姆河及古馬爾河及。印度河的沿岸有溫帶森林、平原及乾旱鄉村等不同的生態系統。 印度河形成了,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稱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經中稱做Hapta Hindu,兩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探索印度河。.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河 · 查看更多 »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南24區縣

南24區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東北部,由西孟加拉邦負責管轄,面積9,960平方公里,識字率為78.57%,2011年人口8,153,17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19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南24區縣 · 查看更多 »

古吉拉特邦

古吉拉特邦(ગુજરાત,拉丁字母转写:,舊譯瞿折羅、胡茶辣)是位于印度最西部的邦。该邦西部和西南部紧邻阿拉伯海,北部与巴基斯坦信德省和拉贾斯坦邦相接壤,南部和东南部毗邻马哈拉施特拉邦,东部是中央邦。它的面积为196,024平方公里,海岸线为1,600公里,其中大多数位于凯蒂瓦尔半岛,人口超过6000万。 艾哈迈达巴德为该邦最大城市及前邦治,而苏拉特亦是该邦重要城市之一。 古吉拉特邦是印度古吉拉特人的家园。 古吉拉特邦现存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一些遗址,如洛塔和朵拉维那。 洛塔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海港之一。 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城市,主要是巴鲁奇和坎贝,担任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港口和贸易中心,以及在后继的西萨特拉普王朝时期的皇家塞迦王朝中。 古吉拉特邦是古希腊人所熟知的,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在其他西方文明中心也很出名。 古吉拉特邦2000年海事史上最古老的书面记录记录在一本希腊书“厄立特利亚海航行记:第一世纪商人印度洋的旅游贸易”中。 立法機構為182人組成的邦議會。邦內有飛機場及6所大學。 圣雄甘地出生在古吉拉特邦的博尔本德尔。.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古吉拉特邦 · 查看更多 »

古吉拉特邦帕坦城的王后階梯井

王后阶梯井坐落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位于萨拉斯瓦蒂河畔,是为了纪念一位11世纪的国君修建的。王后阶梯井反映了印度匠人修建技术的高度,其精湛的技术、复杂的工艺和精致的细节使其成为的典范。王后阶梯井是作为一个从地表到地下的反向的神庙而修建的,突出表现了水的圣洁。它被分为七层台阶,每层均被大量精美的浮雕修饰。阶梯井内有超过500个大型塑像和超过1000个小型塑像,分别表示宗教,神话和世俗的故事,常常能与文学作品的内容呼应。台阶的第四层是最深的,通往一个9.5米长,9.4米宽,23米深的矩形水池。阶梯井本身位于建筑群的西端,直径约10米,深度约30米。2014年6月22日,与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一起,王后阶梯井获选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古吉拉特邦帕坦城的王后階梯井 · 查看更多 »

古達明納塔

#重定向 顾特卜塔.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古達明納塔 · 查看更多 »

双子叶植物

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s,简称dicots),又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木--蘭綱(Magnoliopsida),是指一般其種子有兩個子葉之開花植物的總稱,約有199350個物種。非雙子葉植物的開花植物則稱為單子葉植物,一般只有一個子葉。 雙子葉植物不再被視為是一個恰当的類群名称,且此一名稱亦至少不被使用在分類的意涵上。但前述之雙子葉植物的絕大部份可以分至一名為真雙子葉植物分支的單系群。此一單系統可以以其花粉的結構於其他的開花植物所區隔。其他的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花粉都是單溝或單溝衍生的樣式;而真雙子葉植物分支的花粉則為三溝或三溝衍生的樣式,其花粉的溝上會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細孔。.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双子叶植物 · 查看更多 »

大吉嶺

大吉岭(;दार्जीलिङ,英文:Darjeeling)位于东经88度15分47秒、北纬27度2分30秒,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小城,大吉岭区的首府,位于喜馬拉雅山麓的西瓦利克山脉,平均海拔为2,134 米。“大吉岭”这个名称是由2个藏语词(“霹雳”、“金剛”、“閃電”)和(“地方”)合并而成,翻译为“金刚之洲”,与当雄县格达乡的多吉林()藏文后半部分相同。在英属印度时期,由于大吉岭温和的气候,使得它作为英国居民逃避平原上炎热的夏季的山中避暑地而发展起来。 大吉岭以其红茶和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闻名世界。茶叶种植园最早在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从中国引进而发展起来。该地区的茶叶栽培者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优秀红茶杂交品种和发酵技术。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它将市镇和山下的平原连接起来,是印度少数还在使用的蒸汽机车的铁路之一。 大吉岭有几所英国学制的公立学校,吸引了来自印度和邻国许多地方的学生。该市和邻近的噶伦堡在1980年代是要求单独成立廓尔喀邦的主要中心,尽管分离主义运动在过去10年间由于成立自治的山地委员会已经逐渐降温,但是,近年来该市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受到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旅游交通量增加和糟糕的都市化规划的威胁。.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大吉嶺 · 查看更多 »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Darjeeling Himalayan Railway),是印度最早的鐵路之一。1999年以環山鐵路系統的經典之作被納入世界遺產清單中。總長約60-80公里,行駛一種迷你的爬山火車,暱稱為玩具火車。整個鐵路連接印度西孟加拉省的大吉嶺和西里古里。始建於1879年,1880年,長51.2公里的西里古里至Kurseong段首先完工,1881年全線完工通車。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的高低變化相當大,從海拔100公尺的西里古里(印度平原上的古城)一路爬升到以產茶聞名的大吉嶺(海拔2200公尺),今日仍保留了15噸的蒸氣火車的行駛(大約是四節車箱),此古老的蒸氣火車頭是1889年到1925年間,英國Sharp, Stewart和North British機廠,還有美國Baldwin機廠生產的。從西里古里到大吉嶺約花8小時。從西里古里站出發後26公里,在鐵軌旁設有水櫃給蒸氣火車頭加水。爲了減小坡度,在世界上首先運用了馬蹄型和人字形鐵軌路線,中間會經過著名的馬蹄型鐵軌路線Batasia loop。此外爲了提高阻力,避免車輪在爬坡時打滑,車頭有兩名撒沙工責在鐵軌上撒沙子。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的車站包括了,Tindharia, Kurseong, Mahanadi, Toong, Sonada和Ghoom。.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里萨邦

奥里萨邦(奥里亚语:ଓଡ଼ିଶା,उड़ीसा,Odisha,英文旧名:Orissa),位于印度东部的一个邦,首府为布巴内什瓦尔。 奧里萨邦為印度東部的邦,東臨孟加拉灣。立法機構為147席的邦議會。1957年在馬哈那底河上築壩,攔蓄成希拉庫德水庫,希拉庫德水庫為全球最大土壩。.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奥里萨邦 · 查看更多 »

奧蘭賈巴德縣

奧蘭賈巴德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西部,由馬哈拉施特拉邦負責管轄,面積10,100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2,897,01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7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奧蘭賈巴德縣 · 查看更多 »

姬豬

#重定向 侏儒豬.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姬豬 · 查看更多 »

姬蔓·芭奴

慕塔芝・瑪哈(ممتاز محل;,又譯姬蔓・芭奴),莫臥兒帝國第5代皇帝沙賈汗的皇后。 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是印度蒙兀兒王朝沙賈汗(Shah Jahan)給予終生摯愛王后阿珠曼德・芭奴・貝岡(Arjumand Banu Begum),意為「宮中珍寶」(或譯為宮中翹楚)的稱號,建於阿格拉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意為「宮殿之冠冕」)即為沙賈汗為她所建的陵墓。.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姬蔓·芭奴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

--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简称孟加拉国(বাংলাদেশ),南亚国家,位於孟加拉湾之北,毗邻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却不接壤;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 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孟加拉国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灣

孟加拉灣在印度洋的位置 孟加拉湾(、、)是印度洋北部的一个海湾,西临印度半岛,东临中南半岛,北临缅甸和孟加拉国,南在斯里兰卡至苏门达腊岛一线与印度洋本体相交,经马六甲海峡与暹罗湾和南海相连。宽约1600公里,面积217万平方公里;水深2000-4000米,南部较深;盐度30-34‰。 沿岸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印度和缅甸的一些主要河流均流入孟加拉湾,著名的大河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克里希纳河等等。孟加拉湾中著名的岛屿包括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普吉岛等。 孟加拉湾沿岸贸易发达,主要港口有:印度的加尔各答、金奈、本地治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的仰光、毛淡棉、泰国的普吉、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印度尼西亚的班达亚齐、斯里兰卡的贾夫纳等等。 Category:印度洋海湾 Category:南亚地理.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孟加拉灣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鴇

孟加拉鴇(學名:Eupodotis bengalensis)是鴇科孟加拉鴇屬下的單型種,有兩個分隔開的種群。.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孟加拉鴇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1758年,孟加拉虎成为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为老虎命名时的模式标本,因而也就成了指名亚种。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孟加拉虎也是这两个国家的珍稀动物。.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孟加拉虎 · 查看更多 »

孟买

孟买(मुम्बई、मुंबई' Muṃbaī ,Mumbai;1995年以前旧名马拉地语为बॉम्बे,Bombay),印度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 孟买市人口约为1300万,都會區在2007年9月已達2,340萬人,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包括邻近郊区的孟买大都会区(MMR)人口约为2500万,按城市辖区人口计算,也仅次于中国的重庆市(但重庆主城区仅1664万人,位居亚洲第三,全球第七),是全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行政区。孟买是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大都会区。由于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2.2%,预计到2015年,孟买大都会区的人口排名将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承担印度超过一半的客运量,货物吞吐量相当大。 孟买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业之都,拥有重要的金融机构--诸如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许多印度公司的总部。该市是印度印地语影视业(称为宝莱坞)的大本营。由于其广阔的商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孟买吸引了来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该市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文化的大杂烩。孟买拥有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和象岛石窟等数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非常罕见的在市界以内拥有国家公园(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的城市。.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孟买 · 查看更多 »

孔雀王朝

孔雀帝國(梵语:मौर्य राजवंश,约前324年至约前185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擴張所形成的帝國,阿育王為當時主要推廣佛教的領導者,在歷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孔雀王朝 · 查看更多 »

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尚庞–巴瓦加德考古公园坐落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潘奇马哈斯县。该考古公园接近由古吉拉特兴建的古城尚庞,并由巴瓦加德山上的高地堡垒拱卫。考古公园内的遗迹包括青铜时代的史前遗址,早期印度都城的城堡, 16世纪时古吉拉特王国首都的遗址,以及8世纪至14世纪的宫殿,清真寺,陵墓,庙宇,和蓄水池。建立于巴瓦加德山丘上的,一直是印度教的圣地,常年吸引着大量的朝圣者。该遗址是莫卧儿王朝之前唯一一个完整的无变化的伊斯兰城市。 尚庞–巴瓦加德考古公园记录了从印度文化到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变迁,同时也保留了15世纪晚期到16世纪早期莫卧儿帝国以前的伊斯兰建筑。该考古公园于200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 查看更多 »

岩羊

岩羊,又名喜马拉雅蓝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处,在尼泊尔, 西藏, 和查谟-克什米尔邦。 岩羊是雪豹的主要食物。 雌雄都有角,公岩羊的角向两边弯,可长达60厘米,母岩羊的角要小得多且简单得多,仅16厘米。 研究岩羊和雪豹是1973年乔治·莎勒尔和彼德·马西森进行尼泊尔之行的主要目的,其后马西森写了一本书,叫《雪豹》。 Category:岩羊屬 Category: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岩羊 · 查看更多 »

中央邦

中央邦(印地语:मध्य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转写:)。印度中部的一省。在德干高原與恆河平原之間。首府博帕爾。邦境內有數條河流流經。16-17世紀時由貢德人統治。18世紀由馬拉塔人統治。1820年左右被英國人佔領。1903-1950年稱中央省和貝拉爾。1956年根據邦重新劃分法令形成。邦議會為一院制,由230人組成。中央邦實施了宏大的灌溉計劃。農作物盛產甘蔗和油菜及棉花;牲畜飼養則為豬。境內多森林。有煉鋼工業、電子工業、製鋁工業、造紙、機床工業、食品加工、手工藝品、紡織工業及工業研發機構。礦產有煤礦、鐵礦、錳礦和鋁礬土。.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中央邦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Mesolithic),又稱作細石器時代,是位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年代,它開始於約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然後結束於農業的出現。.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中石器時代 · 查看更多 »

希瓦吉

希瓦吉也作西瓦吉()是一位印度统治者,马拉塔帝国的创立者,印度17世纪的民族英雄,有“印度海军之父”美誉。.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希瓦吉 · 查看更多 »

布拉馬普特拉河

#重定向 布拉马普特拉河.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布拉馬普特拉河 · 查看更多 »

世界七大奇迹

世界七大奇蹟,又稱世界七大遺蹟、世界七大奇觀、世界七大奇景等,是由人類選出世界上最具代表的七個事物,其中有時會因不同的需要或立場而選出多於或少於七個。.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世界七大奇迹 · 查看更多 »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劃中指定的生物圈保護區總稱,該計劃的宗旨是展示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現時網絡成員包括位於109個國家的564個生物圈保護區。.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 查看更多 »

世界遺產委員會

世界遺產委員會由21個簽訂並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組成,負責《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落實,包括確立哪些地點可以列入世界遺產、審議來自締約國要求世界遺產基金的援助和資金運用 截至2012年3月,共有190個締約國。這是一個四年任期由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世界遺產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帕拉瓦王朝

帕拉瓦王朝(275年-897年)是古代南印度的一個王朝,在宗主國百乘王朝衰退後逐漸崛起。首都是建志補羅(今甘吉布勒姆),統治泰盧固地區和北部泰米爾地區長達約600年。帕拉瓦王朝長期與北部巴達米地區的遮婁其人和南部的泰米爾人王國朱羅王朝、潘地亞王朝作戰。最終在9世紀被朱羅擊敗。 帕拉瓦人以對建築的贊助而知名,最著名的是馬馬拉普拉姆的海濱廟(Shore Temple)。帕拉瓦人給後世留下了壯麗的建築與雕塑,是中世紀南印度建築藝術的基礎。他們還基於古蘭塔文發展出了帕拉瓦文,是東南亞諸文字的始祖。.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帕拉瓦王朝 · 查看更多 »

干城章嘉峰

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也稱作金城章嘉峰,海拔8,586公尺,為世界第三高峰(僅次於珠穆朗瑪峰與喬戈里峰),也是印度的最高峰。它位於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和印度的边界线上,东经88度08分54秒,北纬27度42分09秒。 「干城章嘉」的字面意思是「五座巨大的白雪寶藏」,從它有五個峰頂而得來,其中四個峰頂高逾8,450公尺。 直到1852年,人們還以為干城章嘉峰是世界第一高峰。1955年英国登山队的4名成员从南山脊首次登顶。 干城章嘉的巨大山塊有沿東-西及南-北走向的大山脊,形成一個大「X」字。這些山脊上有一些介乎6,000至8,000公尺高的峰頂。 從大吉嶺的避暑山莊遠望干城章嘉峰,景色壯麗,在晴朗天空下有如一道從天上垂下來的白牆。錫金人視干城章嘉為神山。.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干城章嘉峰 · 查看更多 »

干城章嘉國家公園

干城章嘉國家公園(Khangchendzonga National Park)位於印度錫金邦北錫金縣的國家公園,又稱作干城章嘉生物圈保護區(Khangchendzonga Biosphere Reserve)。該景點在2016年7月17日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此處也是印度第一個混和遺產類的世界遺產。 園區的名稱來自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此山峰位於園區內,海拔高度 ;園區總面積為。 公園裡有許多高山冰川景觀,包括等景點。另有多種動物如麝鹿、雪豹、雲豹、喜瑪拉雅塔爾羊等棲息在園區內。.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干城章嘉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亞穆納河

亞穆納河(梵文:यमुना,Yamuna River),又名朱木納河、閻牟那河,是印度北部主要河流之一、恆河的支流。全長1,370公里,其水系面積達,佔的40.2%。是印度沒有直接入海的河流中,長度最長的河。 起源於北阿坎德邦的喜馬拉雅山冰川,在安拉哈巴德注入恆河。安拉哈巴德就是中印度古城Prayāga(梵语:“祭祀之地”也是梵天创造世界后第一次献祭的地方;英语:Prayag;玄奘译作钵罗耶迦)。 亞穆納河的水質原本算是相當的好,不過其中從喜馬拉雅山的亞姆諾特里到德里的沃濟拉巴德的這一段,長375公里的河段,在沃濟拉巴德堰壩到Okhla堰壩之間有15個下水道的污水流進亞穆納河,因此在沃濟拉巴德之後的污染非常嚴重。官方人員描述這條河有如污水沟渠一樣,其生物需氧量(BOD)在14至28 mg/l之間,而且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亞穆納河的污染源有:家庭廢水及都市廢水、由於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土壤侵蝕、農業生產產生的肥料、除草劑、殺蟲劑等農業廢水、商業活動產生的逕流以及工業廢水。.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亞穆納河 · 查看更多 »

亞西西的方濟各

聖方濟各亞西西(Francesco d'Assisi,),簡稱方濟各、方濟,亚西西(Assisi)天主教译名外的中文一译“阿西西”,是動物、商人、天主教教會運動、美國舊金山以及自然環境的守護聖人,也是方濟各會(又稱「小兄弟會」)的創辦者(会祖)。現任罗马教宗的聖號方濟各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聖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亞西西的方濟各 · 查看更多 »

亞洲黑熊

亞洲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是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動物。胸部有白色新月形斑紋,又稱為月熊、月牙熊、狗熊,別名黑瞎子,藏語譯音為「董」,門巴族語譯音為「歐目虾」,白语稱“jinl”()。 为获取其皮毛而进行的过度捕猎,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丧失,都使其数量逐渐减少,因此目前亚洲黑熊处於易危状态。.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亞洲黑熊 · 查看更多 »

亨比

亨比村(Hampi ಹ೦ಪೆ)是印度卡纳塔克邦北部贝拉里县的一个村,位於棟格珀德拉河南岸。村落距班加罗尔353公里,距贝拉里市74公里。这个村落在一片遺跡的中央,此處曾经是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在公元1336至1565年的首都。 自1336年,此處開始成為王朝的首都毗奢耶那伽罗,與國同名,意為勝利之城。當時海上貿易蓬勃,宮殿和寺廟林立,一直是重要的宗教中心。繁榮的狀況持續至1565年,首都被北方德干高原上的五個蘇丹國聯軍征服為止。穆斯林在此搶掠了這座城市長達六個月後,城市洗劫一空,最終遭到廢棄。 1986年,毗奢耶那伽罗的废墟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廢墟中有不少以達羅毗荼式風格建成的印度教神廟,其中一些仍有著信徒參拜,如位於亨比市集的濕婆神廟维卢巴克沙(Virupaksha),早在王朝建立時便已存在。.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亨比 · 查看更多 »

庫特布丁·艾伊拜克

庫特布丁·艾伊拜克(Kutbiddin Aybek;قطب الدين أيبك;قطب الدین ایبک;),印度德里蘇丹國奴隸王朝第一位國王,他本來是阿富汗古爾王朝一位欽察突厥族奴隸。 他在1206年6月12日-1210年在位4年,在1210年在拉合爾打馬球時墮馬而死。.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庫特布丁·艾伊拜克 · 查看更多 »

人與生物圈計劃

生物圈保护区是重要的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每一个保护区都倡导采用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它的可持续利用相调和的解决方案。 生物圈保护区由各国政府提名,并依然属于其所在国的主权范围之内。它们的地位得到国际公认。生物圈保护区是 “支撑可持续科学的保留地”,即用来检验各种跨学科办法的专用地,以了解并管理社会体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变化与互动,包括预防冲突和管理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保护区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区域,它们要发挥三个相互补充、相互增强的功能.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人與生物圈計劃 · 查看更多 »

伊勒杜迷失

沙姆斯·烏德·丁·伊勒杜迷失(?-1236年),是德里蘇丹國的第三個蘇丹。他是奴隸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 他是欽察玉里伯里部人,在幼年時,他被兄弟騙賣為奴隸。後被德里總督艾巴克購買,並和他女兒結婚,後來打敗艾巴克的兒子成為了統治者,1210年登基。 成為蘇丹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讓他的王國擴大。面對蒙古人的入侵,他不得不捍衛自己的帝國。在公元1221年停止了蒙古入侵。 他在公元1236年去世,他想到自己兒子不是好統治者,他提名他的女兒拉齊婭出任下一位蘇丹。 category:钦察人 category:突厥統治者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伊勒杜迷失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建築

伊斯蘭建築(عمارة إسلامية)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包括了从伊斯蘭教建教至今,在伊斯兰文化圈地区内各种建筑的一种风格样式。 伊斯兰建筑的基本建筑类型有:清真寺、墓穴、宫殿和要塞。除了这四种类型,伊斯兰教建筑也包括了一些民间建筑如公共浴场、喷泉和一些室内建筑。Copplestone, p.149.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伊斯蘭建築 · 查看更多 »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Esfahān)為伊朗第三大城市,是伊斯法罕省的省會。據2006年統計,有人口1,583,609人。 伊斯法罕早在瑪代王國時已存在。在公元前六世紀中叶时成为居鲁士二世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治下的一个大城市。在前330年的马其顿王国军队入侵时遭受破坏,后被修复,并在塞琉古帝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薩珊王朝時期為一重要城鎮。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国佔據伊斯法罕时也遭受毁坏,后被修复;穆斯林式的建築亦隨之出現,并开始了伊斯兰时代的繁荣和辉煌。伊斯法罕曾在1051年至1118年為塞爾柱帝国的都城。在1387年時被當時的帖木儿攻佔及蹂躏,一共屠杀了7万人。其後在1453年,伊斯法罕重新被建立,其光輝在17世纪的薩法維王朝達至高峰,更一度成為首都,人口最高达到60万人,更第二次成為伊朗的國都。現今的伊斯法罕為伊朗一文化古都,城內的伊玛目广场亦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內。.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伊斯法罕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里

德里(दिल्ली;دہلی 或 دلّی;ਦਿੱਲੀ)是仅次于孟买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万,官方语言为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该城市位于北印度,地处亚穆纳河沿岸。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德里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下辖214个村。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蹟、遺蹟和遺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德里 · 查看更多 »

德里鐵柱

德里鐵柱,是一根高度七公尺的古鐵柱,位於印度德里,是印度極富盛名的古蹟。位於奎瓦吐勒清真寺(Quw-watul Islam Mosque)中庭。因為它高度抗腐蝕的能力,屹立超過千年而仍然保持完整,得到許多現代考古學者與冶金學者的注意。它標誌了印度古代鑄鐵技術的高度發展。.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德里鐵柱 · 查看更多 »

土库曼斯坦

--(Türkmenistan/Түркменистан/تۆركمنيستآن)是一個中亞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時期的名稱為土库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從蘇聯獨立。.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土库曼斯坦 · 查看更多 »

北阿坎德邦

北阿坎德邦(亦译作乌塔拉坎德邦,印地语:उत्तराखण्ड,拉丁字母轉寫:),为2000年9月9日自北方邦析置的印度第27个邦,原名“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自2007年元月起,印度官方将其更为现名。该邦传统上属于印度北方地区,北面与中国西藏接壤,东与尼泊尔交接,西面与喜马偕尔邦为邻,南面与北方邦交界。首府德拉敦为北阿坎德邦最大城市。下辖两个专区:库马盎专区(下辖比托拉格尔县等6个县)和加瓦尔专区(下辖北卡什县、杰莫利县等7个县)。该邦最高法院设在奈尼塔尔。.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北阿坎德邦 · 查看更多 »

北方邦

北方邦(印地语:उत्तर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转写:)处于印度北部,和尼泊爾接壤,毗鄰國內的北阿坎德邦、喜马偕尔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以及比哈尔邦。人口逾两亿,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亦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級行政區。.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北方邦 · 查看更多 »

單子葉植物

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s,簡稱monocots),舊名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或百合綱(Liliopsida),單子葉植物有約59,300個物種。當中最大的科是蘭科,有超過20,000個物種。.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單子葉植物 · 查看更多 »

喜马偕尔邦

喜马偕尔邦(印地语:हिमाचल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转写:Himachal Pradesh)是印度北部的一个邦,毗连中国西藏自治区。该邦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全境属于喜马拉雅山区,气候温和,但冬季寒冷。首府西姆拉曾是英属印度的夏都。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盛产水果。.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喜马偕尔邦 · 查看更多 »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हिमालय IAST:hīmalaya,“雪域”之意;;हिमाल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总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 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中還有一百多座高度超過7200米的山峰,而喜马拉雅山脉以外的最高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位於喀喇昆仑山脉的喬戈里峰,高度8611米。喜马拉雅山脉對南亞文化有許多的影響,許多山脈中的高山是佛教及印度教的聖地。 喜马拉雅山脉也有一些較低而走勢平行的山麓,第一山麓在最南邊,高約一千米,稱為西瓦利克山脈,再往北即是高二千到三千米的。 喜马拉雅山脉橫跨了五個國家: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及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是在前三個國家的國境內。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方是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仑山脉,北邊是西藏高原,南邊則是印度河-恆河平原。 世界上的主要河川中,印度河、恆河及雅魯藏布江(下游是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是發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發源自岡仁波齊峰附近,而恆河發源自印度的北阿坎德邦。這些河的流域中居住了約六億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喜马拉雅山脉 · 查看更多 »

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马拉雅拉姆语:കേരളം,印地语:केरल,拉丁字母转写:),印度西南部的一个邦,濒临阿拉伯海,全邦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184多万。首府为特里凡得琅,官方语言为马拉雅拉姆语。 喀拉拉邦河流纵横,遍布南北,江河湖泊裡,商船、渔船和游船络绎不绝,给当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长的海岸线为喀拉邦与海外各地联系提供了方便。该邦几乎四季如春。 喀拉拉邦文化发达,是印度很知名的人文圣地,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着梵文、古代印度医学寿命吠陀、傳統古武術卡拉里帕亞圖、天文学、瑜伽经等古代经典的地方。 该邦是印度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邦,盛产椰子、甘蔗、橡胶、咖啡、茶叶、花生、香蕉、豆蔻等。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渔业发达,鱼的产量居各邦首位。.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喀拉拉邦 · 查看更多 »

哥特式建筑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璧。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哥德式建築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哥特式建筑 · 查看更多 »

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

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Keoladeo National Park),又稱凱奧拉德奧·蓋納國家公園(Keoladeo Ghana National Park),巴拉特普爾鳥類保護區(Bharatpur Bird Sanctuary),位於印度拉贾斯坦邦珀勒德布爾,印度的國家公園之一。它是著名的鳥類保護區,在冬季時,有許多候鳥會在此棲息。.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克久拉霍

克久拉霍位於印度中央邦北部的本德爾坎德。它建於公元950年至1050年的一百年期間,當時的印度正是拉其普特時期,由位於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統治。後來穆斯林入侵印度,這座以性愛為圖騰的神廟建築群雖然沒有被破壞,但卻遭到遺棄,直至19世紀才再次重現世人的目光下。克久拉霍古迹组群於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次會議中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克久拉霍 · 查看更多 »

勒·柯布西耶

科比意(法文:Le Corbusier,,又譯--或柯比西埃,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法國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雕塑家、畫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功能主義建築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義之父”。他和巴克敏斯特·富勒、密斯·凡·德羅并称为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勒·柯布西耶致力於讓居住在擁擠都市的人們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在都市計劃有相關的影響,也是(CIAM)的創始成員。.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勒·柯布西耶 · 查看更多 »

玄武岩

武岩(basalt)是一種细粒致密、外觀呈黑色的火成岩,由基性岩漿噴發凝結而成,主要成分是硅铝酸钠或硅铝酸钙,二氧化硅的含量大约是45-52%,还含有较高的氧化铁和氧化镁。由于喷发时产生大量气孔,有时是大孔如杏仁状构造,后来中间常被其他矿物充填。玄武岩岩浆的黏度小,易于流动,形成很大的覆盖层,常形成广大的熔岩台地,所以分布很广。 玄武岩根据其成分不同可以分为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高铝玄武岩;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玄武玻璃;按其充填矿物不同可分为橄榄玄武岩、紫苏辉石玄武岩等。 没有被风化的玄武岩是黑色或暗绿色的致密岩石,由于其凝结后产生六方晶体节理,被风化后形成六方柱状,风化厉害可以形成黄褐色的玄武土,如果进一步被雨水淋滤,除去二氧化硅形成铝土矿。有的玄武岩气孔中还充填有铜、钴、硫磺等矿物。.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玄武岩 · 查看更多 »

灣鱷

湾鳄(學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河口鱷、鹹水鱷、食人鱷、入江鱷,為23個鱷科物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灣鱷 · 查看更多 »

珀勒德布爾

勒德布爾(印地語:भरतपुर)為印度邦國名,成立時間早在17世紀間的莫臥兒帝國統治印度時代,統治者則為印度賈特族內的王子。該邦國位置約在今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一帶,若以1858年英屬印度附屬土邦劃分來看,該邦國約為5123平方公里。 1947年,印度聯邦(印度共和國前身)誕生後,珀勒德布爾邦國正式廢除,不過今珀勒德布爾仍為印度地名之一。.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珀勒德布爾 · 查看更多 »

琥珀堡

琥珀堡(आमेर क़िला,Amer Fort)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斋浦尔以北11公里的山丘上,是斋浦尔地区的主要名胜。 琥珀堡用红色砂岩和大理石建造。2007年,琥珀堡有140万访客,平均每天5000人。2013年,琥珀堡作为拉贾斯坦邦的山地要塞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琥珀堡 · 查看更多 »

砂岩

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粒含量大于50%。絕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成分有關,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 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例如石英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 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砂岩 · 查看更多 »

科奈克太陽神廟

#重定向 科纳克太阳神庙.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科奈克太陽神廟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笈多王朝

多王朝(320年-540年)是以恆河流域中下游為基地的大帝國,曾統治印度次大陸中的許多地區,是印度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兴盛的时期,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笈多王朝的和平及富裕使得百姓可以在致力於科學及藝術的發展,在、、、辩证法、文學、、、、宗教及哲學上都有許多的成就,這些也是印度教文化的重要成份。 笈多王朝著名的國王有旃陀羅·笈多一世、海護王沙摩陀羅·笈多及超日王旃陀羅·笈多二世。四世紀的梵語詩人迦梨陀娑認為笈多王朝打敗了約二十一個王國,有在印度境內的,也有在其他地區的,這些王國包括塞族王國、、柬埔寨、在阿姆河谷東西的部族、, 等Raghu Vamsa v 4.60–75。 笈多王朝在建築、雕塑和繪畫上有高度的成就。當時的學者,像迦梨陀娑、阿耶波多、伐羅訶密希羅、及都在學術上有高度的成就。.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笈多王朝 ·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之女。爱德华与其父乔治三世同時在1820年去世,维多利亚在母亲萨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主维多利亞的严格监督下成长。因为父亲三个长兄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就去世了,時年18岁的维多利亚於是在1837年继承王位。 雖然当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政权相对较小的君主立宪制,而维多利亚被奉为国家象征,但是她试图私下影响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務。 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阿爾伯特在1861年去世后,维多利亚开始了隐居。因此,共和主义暂时得势,但是,在维多利亚在位后期,她重新出现在公众场合。维多利亚的50、60登基大典都比较隆重。 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儿子、皇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爬行动物

行綱(学名:Reptilia)动物通稱爬行動物、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 本分类过去傳統上包含了史前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却没有包含恐龙及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现存后代——鸟类及哺乳类,而使其成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鳄鱼与鸟类的关系更亲近,因此,现代爬行動物必须包含鸟类才能组合成单系群,再与合弓纲组成单系群羊膜动物,因此有学者一度提出以蜥形綱取代传统的爬行纲,无论如何,也有分类学者选择重新定义爬行纲,即将鸟类包含进来,而原本归类于此的古合弓类则剔除出去,使本分类成为有效的单系群分类。 除了鸟类归类于鸟纲,其他現存的爬行動物都包含在以下4個目:.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爬行动物 · 查看更多 »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瑞士 · 查看更多 »

莫卧儿帝国

--帝国、又称为莫卧--儿王朝、蒙兀--兒王朝(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英文:Mughal Empire,),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国。“蒙兀兒”即波斯语中“蒙古”一词的转音。在帝國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波斯化的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属于帖木儿王朝。帝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而基層则信仰婆羅門教,使用梵文等各種印度語言。 政權在第二代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处于不断衰退之中。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廢除已经有名無實的帝国,直接統治印度。.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莫卧儿帝国 · 查看更多 »

遮娄其王朝

遮娄其王朝(卡纳达语:ಚಾಲುಕ್ಯ)是遮娄其人于6世纪到12世纪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建立的王朝。实际上有三个遮娄其人国家,即遮婁其王朝也稱巴達米遮婁其或早遮婁其,和後來的西遮婁其王朝及東遮婁其王朝。.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遮娄其王朝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艺复兴建筑Banister Fletcher, the renowne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calls it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greatest of all churches of Christendom" in.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聖伯多祿大殿 · 查看更多 »

聖嘉耶當

聖嘉耶當(Saint Cajetan,,),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意大利的天主教神学家、改革者。 嘉耶當于1524年创建了 (戴蒂尼会)。 聖嘉耶當的紀念日位於8月7日。.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聖嘉耶當 · 查看更多 »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梵文:Buddha-gayā;बोधगया,Bodh-gayā),又稱佛陀伽耶,位于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PATNA)城南约15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处。已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悟道之处菩提伽耶、第一次五比丘讲说佛法的鹿野苑以及涅槃之地的拘尸那羅合称为四大圣地。菩提伽耶是四大圣地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圣地,位于印度巴特那城南150公里处,由寺和塔组成。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此修行获得觉悟,故该地被佛教徒尊为朝拜圣地。 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塔的主塔高约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为边长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渐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塔底一层四角竖有4个与大塔营式相同的小金字塔。大塔东门两旁辟有佛龛,立贴金佛像数座。其余三面为高2米的石栏杆,共60根,係公元前5-公元2世纪的作品,现藏于各地博物馆,只有复制品放在野外、塔西侧是著名的大菩提树,据说佛陀即在此树下得道成佛,故受到佛教徒敬仰,其枝也曾多次被折,代表佛陀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养,繁衍滋生。原树已在1870年被大风刮倒,现在的树据说是原树的「曾孙」。现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以指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围绕大塔还有百塔、牧女善生供奉乳糜和释迦牟尼影窟等遗址,以及各国僧侣在此修建的泰国寺、缅甸寺、斯里兰卡寺、日本寺、中国汉式和藏式等不同风格的寺院,展现了各国建筑艺术的风姿,是世界佛教建筑的苦学之地。.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菩提伽耶 · 查看更多 »

菩提樹

#重定向 天竺菩提树.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菩提樹 · 查看更多 »

風格主義

格主義,又有譯為矯飾主義、手法主義,有時也被過於簡單化地稱為形式主义。是一種在16世紀出現的藝術風格。最早缘于瓦萨里vasari先生的著作《艺苑生活》,将文艺复兴时期三位大家,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先生比喻成bella maniera,grande maniera 意思是,伟大的风格,透过他们的风格/方式,超越了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前人在艺术领域的研究。后来风格主义则慢慢带有贬义,指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旨: 和谐,理想美,对称比例这三点本质撇弃,模仿这三大家,或是刻意炫耀技能的一种风格。1517年,马丁路德先生发表《九十五条纲领》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天主教也从这个不可逆的改革事件得到教训进行反省和检讨,之后组织了一轮1545-1563年反宗教大会--特伦托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规范了艺术领域里的设计手法,或是绘画领域或是建筑领域进行一系列的规范措施。 16世紀晚期西歐美術史、建築史、設計史的基本現象之一就是對此前文藝復興全盛期在和諧方面日益趨於完善的秩序世界進行瓦解,除去風格主義與手法主義外,其他譯名過於意譯,易引起誤解。該術語自從被提出後就經歷了不斷變化,它有時被認為是指盛期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種衰落或反動,有時又指連接盛期文藝復興和17世紀巴羅克艺术之間一個橋樑。至今“手法主義”在學術界仍未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精確定義,但用它籠統指大約在1525-1580年之間偏離文藝復興設計的和諧之美的一種傾向。從設計藝術自身的角度來看,手法主義可能源于一些年輕藝術家採取別樣的方式超越前人的嘗試;從社會原因看,則與當時的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運動等社會大環境的變動引起人們心理狀態的變化相關。參閱顏勇、黃虹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歷史》第一章第五節,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風格主義 · 查看更多 »

飛天女神

飛天女神(अप्सरा)是印度神話中的神祇之一,從攪乳海中出現,後來成為了天庭樂師乾闥婆的妻子,隨丈夫在天界中起舞。因陀羅因為擔心苦行者的修行,曾派飛天女神誘惑他們。《梨俱吠陀》中記載,飛天女神不只一人,廣延天女便是其中一個具名的飛天女神。.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飛天女神 · 查看更多 »

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পশ্চিম বঙ্গ;पश्चिम बङ्गाल;West Bengal)位于印度东部,面积88,752平方公--,人口為九千一百萬(2011年)。 此邦位於孟加拉地區西部,东部毗连於孟加拉国和印度阿萨姆邦,西部與奥里萨邦、比哈尔邦以及贾坎德邦相壤,北傍不丹和锡金邦,南濒孟加拉湾。主要是孟加拉人,邦官方语言是孟加拉语。首府位于加尔各答,为印度第三大城市。.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西孟加拉邦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西伯利亚 · 查看更多 »

西高止山脉

西高止山脉(Western Ghats 卡纳达语:ಸಹ್ಯಾದ್ರಿ)是印度南部的一座山脉,位于德干高原的西部,呈南北走向,长度约1600公里,海拔平均为900米,纵穿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西高止山脉东坡平缓,西坡陡峭。 西高止山脉的最高峰是Anai Mudi,海拔2695米,位于喀拉拉邦。另外还有:.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西高止山脉 · 查看更多 »

馬納斯國家公園

#重定向 瑪納斯國家公園.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馬納斯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馬戰車

戰車為古代常見的軍事戰鬥車輛與運輸工具。最早發源於欧亚大草原,後來向西亞、歐洲與東亞傳播,成為一種古代世界普遍的軍事單位與交通運輸工具。許多國家,如古埃及、古希臘、波斯以及中國的商朝、周朝,都以戰車兵為重要的軍事兵種,駕車也成為一種貴族階層的專門技藝。此外馬戰車也充作賽車與座車之用,成為常見的貴族運輸工具。直到騎兵興起後,馬戰車才逐漸被取代。.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馬戰車 · 查看更多 »

馬拉地帝國

#重定向 馬拉塔帝國.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馬拉地帝國 · 查看更多 »

马哈拉施特拉邦

哈拉施特拉邦(महाराष्ट्र,महाराष्ट्र,拉丁字母转写:)旧译摩诃罗嵯,位于印度中部,西邻阿拉伯海,与印度卡纳塔克邦、特伦甘纳邦、果阿邦、古吉拉特邦、恰蒂斯加尔邦、中央邦以及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中央直辖区接壤。它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一级行政区。该邦首府为孟买,是印度的主要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而浦那亦为该邦之主要城市之一。「马哈拉施特拉」在印地語的意思是「偉大的民族」。 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吸引外国投资最多的印度地区,而且其出口总额达到全国的32%。最有名的景點是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阿旖陀石窟與埃洛拉石窟。.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马哈拉施特拉邦 · 查看更多 »

護城河

護城河,亦作城壕或城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宫城、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世界各國在古代已有開鑿護城河。在中國大陆北京的紫禁城、臺灣新竹古城、左營舊城、億載金城、日本的古城如松本城、江戶(今東京)的皇居、以至歐洲各國的城堡及皇宮等等地方都建有護城河。歐洲不少城堡在護城河上建有可升起的木橋,以方便出入,亦可防止敵人進入。.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護城河 · 查看更多 »

象岛 (印度)

象岛(Elephanta Island,古名Charapuri Island),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港区内的一座小岛,面积约16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人,位于印度门东北11公里处。 该岛因岛上四座在岩石上雕刻出的印度教庙宇和7座石窟而闻名,其中最有名的是湿婆神庙。17世纪葡萄牙人在该岛登陆时,发现一只石雕大象,因而得名。 象岛除周一外,每天均向游客开放。.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象岛 (印度) · 查看更多 »

象岛石窟

象岛石窟位于印度孟买附近海面的象岛上。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The caves are thought to date back to the Silhara kings of the 9th through 13th centuries (810–1260).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象岛石窟 · 查看更多 »

貝拉里縣

貝拉里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西南部,由卡納塔克邦負責管轄,面積8,44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49米,2003年人口2,245,00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6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貝拉里縣 · 查看更多 »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马拉地语:छत्रपती शिवाजी टर्मिनस,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旧名维多利亚终点站(Victoria Terminus),缩写为CST或VT,位于印度孟买市内,是孟买郊区铁路一座历史悠久的火车站,也开行一些长途列车。它作为印度中央铁路公司总部,是印度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2004年7月2日,这座车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 · 查看更多 »

贾汉吉尔

贾汉吉尔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四任皇帝,生于1569年,死于1627年。他被认为是莫卧儿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其很小时就成为了皇位继承者。出于对等待皇位继承的不耐烦,他在1599年便起兵反抗。虽然被镇压,但他还是在他继母和其他人的支持下,在1605年继承了皇位。在他的任内,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愈发灿烂,还继承了其父亲对国家行政的出色管理。贾汉吉尔还是一位从小就对艺术,科学和建筑十分着迷的君主。在他整个任期内,他都致力于推广波斯文化。莫卧儿绘画也他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除了他在这些方面的业绩闻名于世外,他的情史也颇为有名。他和莫卧儿交际女的关系也经常在印度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出现。1627年,贾汉吉尔驾崩,其子沙贾汉即位。 Category:印度君主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贾汉吉尔 · 查看更多 »

齋浦爾

齋浦爾(英語:Jaipur;印地語:जयपुर.;烏爾都語:جے پور.),是印度拉賈斯坦邦的首府,1727年始建,市街按棋盤方格式設計,高大、古老粉红色的建築表現出印度建築藝術的優美,有「粉紅色城市」之稱。2001年人口2,324,319人。 2008年5月13日夜,斋浦尔遭到连环爆炸袭击,损失惨重。据统计,至少有80人死亡,150人受伤。.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齋浦爾 · 查看更多 »

錫金

#重定向 锡金邦.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錫金 · 查看更多 »

胡馬雍陵

胡馬雍陵建於1570年,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東南郊亞穆納河畔。此陵是莫臥兒帝國創始人巴卑爾之子,帝国第二代君主胡馬雍及其皇妃的陵墓。胡馬雍陵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建筑風格的典型結合,並為印度第一座花園陵寢,著名的泰姬陵也是以此為範本所建。1993年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次會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胡馬雍陵 · 查看更多 »

胡马雍

纳斯爾·烏德-丁·穆罕默德·胡马雍(Humayun,)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皇帝。莫卧儿帝国创始人巴布尔大帝之子。1530年继承其父的印度领地。 胡马雍征服了古吉拉特邦,但被比哈尔的统治者舍尔沙击败,不得不逃亡伊朗。在波斯国王太美斯普一世支持下,他招募到一支波斯军队,在1545年攻占喀布尔。1555年胡马雍打败了舍尔沙的继承人之一--吉达尔汗,并占领了德里,恢复了莫卧儿帝国。翌年死於意外(從圖書館樓梯上跌下來摔死),由其子阿克巴繼位。葬于胡馬雍陵。 Category:蒙兀兒帝國皇帝.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胡马雍 · 查看更多 »

阿奈馬萊丘陵

阿奈馬萊丘陵是印度的丘陵,位於該國南部,屬於西高止山脈的一部分,橫跨泰米爾納德邦和喀拉拉邦,海拔高度2,695米,山體在1億至8千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形成。.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奈馬萊丘陵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周那

阿周那(अर्जुन,),又作阿尔诸纳及阿朱那,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亦于薄伽梵譚中出场。其父母分别为众神之主因陀羅与貢蒂(为俱卢王般度之首位妻子)。在其前世的生涯中,其名为那罗(Nara),为毗湿奴化身之圣人那罗延的一生挚友。 《摩诃婆罗多》中普遍被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薄伽梵歌》便是阿周那与化身为其车夫的黑天(毗湿奴的一个化身)进行的对话。.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周那 · 查看更多 »

阿克巴

阿克巴(全名为杰拉尔-丁·穆罕默德·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位统治者(1556年-1605年在位)。他被認為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奠基人和最伟大的皇帝。阿克巴是帖木兒的后代。阿克巴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在其统治时期,他能对所有的信仰给予平等和自由的看待。与他之前的君主相比,帝国的文化和艺术在其统治时期达到顶峰。 阿克巴的統治對印度歷史有很大的影響,在他統治時期,莫卧儿帝国在版圖及財富上都擴張到原來的三倍。阿克巴建立了有力的軍事系統,也有效率的進行政治及社會的改革。他廢除了向非穆斯林人民實施的人頭稅(吉茲亞),任命非穆斯林為高級的行政及軍事職位,是首位獲得本土人士信任及效忠的莫卧儿帝王。他體認到穩定的帝國和子民的合作及善意有關,因此他翻譯梵语文学,參與國內的慶典。在阿克巴統治後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多元文化的基礎。阿克巴之後是由他兒子贾汉吉尔即位。.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克巴 · 查看更多 »

阿萨姆邦

阿萨姆邦(অসম Ôxôm ,Assam,आसाम Asam,আসাম Âshám ),位于印度東北部,是國家文化和地理上最獨特的地區之一,也是阿薩姆紅茶的產地。阿薩姆邦以自然風光而聞名。景觀包括茶園,雅魯藏布江,古蹟和寺廟,維韋卡南達曾經說:“僅次於克什米爾,阿薩姆是印度最美麗的地方。”.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萨姆邦 · 查看更多 »

阿舍利

阿舍利(英語:Acheulean或Acheulian)文化是考古學上對於一類史前人族(Hominini)石器工藝技術的稱呼。此文化橫跨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非洲、亞洲及歐洲。 阿舍利文化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阶段,距今170万年至20万年间,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它是左右对称的石器,多类型组合,例如: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它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生产标准化器物的意识和能力。.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舍利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阿里雅盧爾縣

阿里雅盧爾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南部,由泰米爾納德邦負責管轄,面積1,949平方公里,識字率為71.99%,2011年人口752,4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6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里雅盧爾縣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阿格拉

阿格拉(印地语:आगरा)是位于印度北方邦亚穆纳河畔的一座古老的城市,在1526年至1658年期间一直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 阿格拉是一座旅游城市,拥有三处世界遗产;著名的泰姬瑪哈陵和阿格拉古堡就位于该市。.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格拉 · 查看更多 »

阿格拉堡

阿格拉堡(आगरा क़िला,آگرہ قلعہ),又名為阿格拉红堡,位于印度阿格拉,距离泰姬陵西北2.5公里,是印度三大红堡之一(另两座是德里红堡和法第普尔·希克利)。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它的建造与使用历经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沙贾汗、贾汉吉尔、奥朗则布等多位皇帝。城门和城墙为阿克巴大帝所建,結合了印度和中亚的建筑风格。沙贾汗晚年被儿子奥朗则布囚禁于此,在八角亭上眺望泰姬陵度过8年余生。.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格拉堡 · 查看更多 »

阿格拉縣

阿格拉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北部,由北方邦負責管轄,面積4,027平方公里,識字率為69.44%,人口在2001至2011年期間增長21%,2011年人口4,380,79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88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格拉縣 · 查看更多 »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अजिंठा-वेरूळची लेणी;)是一個位於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後7世纪期間建造。石窟始建時,正值阿育王时代。石窟內的壁畫及雕塑被視為是佛教藝術及世界繪畫藝術裡的經典。 石窟主要由举行佛教仪式的支提(chaitya,塔庙,9,10,19,26,29号窟)与供僧侣修行用的毗诃罗(vihara,精舍、僧房之意)两种类型,共有29座石窟。一号石窟的释迦牟尼雕像正面表现沉思、左面表现微笑、后面表现凝视,其拱门及石柱上雕刻有飞天仙女,大厅墙壁绘有。.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旃陀石窟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式花紋

阿拉伯式花紋是一種繁複而华丽的裝飾,具体表现手段为幾何圖形在一个平面内的反复运用。其幾何圖案取材自動植物的形像,手法可形成对称连续和无限延伸的平面装饰特色。此種藝術是伊斯蘭藝術的重要元素,常見於清真寺的牆壁上。幾何圖形的構成方式必須以伊斯蘭教的世界觀為基礎。對穆斯林來說,無數的幾何圖形組合起來代表在可見的物質世界之外還存在著無限的存在。事實上,無數個幾何圖形即象徵真主無限的、充塞寰宇的創造屬性。因此,阿拉伯式花紋的藝術家認為基督教藝術的聖像所代表的精神意義是有侷限的。.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拉伯式花紋 · 查看更多 »

阿拉瓦利嶺

阿拉瓦利嶺是印度的山脈,全長約800公里,橫跨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和德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722米,山體由變質岩組成。.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阿拉瓦利嶺 · 查看更多 »

蘇利耶

蘇利耶(सूर्य / Sūrya)是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他是天父神特尤斯之子,宗教藝術中他被描畫成擁有金色的毛髮和手臂,乘坐著由七匹馬拉動的戰車,這七匹馬象徵了所有七種查克拉。佛教將他列為十二天之一,即日天。 S S S.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蘇利耶 · 查看更多 »

薩巴爾馬蒂河

薩巴爾馬蒂河是印度的河流,河道全長371公里,流域面積21,674平方公里,發源自阿拉瓦利嶺,最終注入坎貝灣,河畔城鎮有阿美達巴德。.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薩巴爾馬蒂河 · 查看更多 »

藏斯卡

藏斯卡(拉達基語:ཨནསར་,जांसकर,Zanskar),又譯為藏斯噶或桑噶尔,在印度西北方查谟-喀什米尔邦東半部的卡基尔县下轄的一個鄉。臨近拉達克與西藏。 Category:查谟-克什米尔邦.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藏斯卡 · 查看更多 »

那烂陀寺

那烂陀(नालंदा,),又稱那羅,古印度地名,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在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為那爛陀寺,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輩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2016年列入世界遺产。.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那烂陀寺 · 查看更多 »

那蘭達縣

那蘭達縣是印度比哈爾邦的一個縣,面積2,367平方公里,識字率為66.41%,2011年人口2,872,52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14人。 Category:比哈尔邦辖县.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那蘭達縣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野牛

野牛,可以指:.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野牛 · 查看更多 »

自然遗产

自然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包括以下内容.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自然遗产 · 查看更多 »

金奈

金奈(சென்னை、चेन्नई、拉丁轉寫:、),也作「欽奈」,原名「馬德拉斯」(Madras、 或 ),是印度東南部的一座大型城市,地處烏木海岸,緊鄰孟加拉灣,由英國殖民者於17世紀所建立,並被逐漸發展成為相應區域的主要中心城市和海軍基地,不僅是過去英屬印度馬德拉斯省的首府,也是現今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和(自20世紀以來的)重要行政中樞。雖然該市在1996年被改為現名,但基於本身固有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加上其市郊和市內部份地區(如Triplicane)就已經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其舊稱「馬德拉斯」仍由許多南亞僑民所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另見印度更改地名之争) 按照人口排名,金奈是印度第五大都市、第四大都會區,全世界第34位的大都市区,金奈大都市区人口约820万(2009年),其中属于金奈市政府管辖区域人口约434万(2001年统计数字)。 金奈经济圈贡献了泰米尔纳德邦39%的GDP,其经济主要是基于其汽车工业、IT科技和医疗工业实力。它是印度第二大软件工业、IT工业和基于IT技术的外包服务出口中心。金奈是印度主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一个重要的印度汽车及其配套工业基地坐落在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汽车出口同时全印度汽车出口量的60%,因此金奈还有「南亚底特律」的称号。 金奈是重要的南印度古典音乐(Carnatic)中心,每年举办一个上百位艺术家参与的盛大文化活动——马德拉斯音乐季。这座城市的戏剧演出活动十分活跃,也是印度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的重要中心。泰米尔电影业——印度最大的电影工业之一——也位于这次城市,电影的原声带支配了它的音乐界。 金奈还以其世界文化遗产与典型的印度南部风格的庙宇建筑而著称。该市的东海岸是长达12公里的游艇码头海滩。该市以其体育比赛场地和主办職業網球聯合會赛事清奈公开赛著称。 金奈还是一个罕见的国家公园位于市内的城市—Guindy国家公园。.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金奈 · 查看更多 »

金葉猴

金葉猴(学名:Trachypithecus geei),又名金色烏葉猴或黃冠葉猴,是印度阿薩姆邦及不丹黑山山腳一種舊世界猴。牠們是印度其中一種最瀕危的靈長類。一直以來,居於喜瑪拉雅山的人都指金葉猴很罕有,科學界最早是於1950年代知道牠們的存在。 金葉猴有很多金色至鮮奶白色的毛,面部黑色,尾巴很長,達50厘米。牠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在跳躍時以尾巴來平衡身體。在雨季,牠們會喝葉子上的水。牠們主要是草食性的,吃果實、葉子、種子、芽及花朵。 金葉猴的分佈地很細小,南至雅魯藏布江,東至瑪納斯河,西至桑科希河,北至不丹的黑山。這種天然屏障相信是導致從其近親戴帽葉猴演化的原因。牠們群居,成員約有8隻,包括一隻雄猴及幾隻雌猴,最多的群族可以多達50隻。牠們正處於瀕危狀況,於2001年的數量只有1064隻,由於缺乏幼猴,估計牠們的數量仍在下降。.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金葉猴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达巴德

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又译阿麦达巴,在郑和下西洋時译稱阿拨巴丹,是印度西北與古吉拉特邦的第一大城、全國第七大城,以素食聞名印度。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國際機場服務本市。艾哈默德巴德歷史城區在201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艾哈迈达巴德 · 查看更多 »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英属印度 · 查看更多 »

雪豹

雪豹(學名:Panthera uncia ),在中國也被称为艾葉豹、荷葉豹、草豹、伊尔毕斯(西部少数民族),有“雪山之王”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 雪豹敏感、机警、喜欢独行、夜间活动、远离人迹和高海拔的生活特性使其行为特征难以为人所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雪豹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因其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而由于非法捕猎等多种人为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是1990年代,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的痛心呐喊。 与此同时,对雪豹的一系列研究和保护工作也正在進行。2012年6月,青海三江源地区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引发了较大关注。.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雪豹 · 查看更多 »

雲豹

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屬於哺乳類的貓科動物,只分布於亞洲的東南部,從最西部的尼泊爾開始,一直向東到台灣,包括緬甸和中國秦嶺以南;往南則從印度東部、中南半島開始,一直向南到马来半岛等地為止。雲豹名字由来是因为豹皮有云状斑点。 云豹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按头颅比例来算,云豹的犬齿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最长的。云豹主要以树栖动物为食。 云豹的生存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美丽的皮毛让牠它们成为了猎取目标,目前已於台灣境內消失。.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雲豹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耆那教

耆那教(जैनधर्म ;சமணம் ;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 ,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創始人為伐達摩那(Vardhamana,又稱摩訶毘羅,意為大雄,Mahavira,前599年—前527年),是沙門思潮中「六師外道」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他比佛教的創始人释迦牟尼早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教義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同様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耆那教的許多影響。目前耆那教有四五百萬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耆那教 · 查看更多 »

查塔布爾縣

查塔布爾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中部,由中央邦負責管轄,面積8,687平方公里,識字率為64.9%,人口在2001至2011年期間增長19.54%,2011年人口1,762,85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3人。 Category:中央邦辖县.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查塔布爾縣 · 查看更多 »

果阿邦

果阿邦(孔卡尼语(康坎語):【讀:】,馬拉地語:गोवा【讀:】,印地語:गोआ,拉丁字母轉寫:)是印度面積最小的一個邦,人口是印度人口第四少的邦,仅多於錫金邦、米佐拉姆邦及阿鲁纳恰尔邦。果阿位於印度西岸,北臨马哈拉施特拉邦,東及南方與卡纳塔克邦接鄰,西瀕阿拉伯海。果阿首府位於帕纳吉,而最大的鎮是达·伽马城。 歷史上果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商人於16世紀抵達果阿,不久即佔據該地,打壓當地印度教徒及回教徒,使當時多數人口改信天主教。葡萄牙殖民時期延續約450年,直至1961年印度出兵果阿。以人均資產值計算,果阿是今日印度最富裕的一個邦。 果阿以沿海沙滩闻名於世,每年吸引數十万国内外觀光客前往遊覽。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被列為世界遗产,其中的仁慈耶穌大教堂是亚洲最主要的天主教朝圣地之一。果阿位于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西高止山脉,动植物资源丰富。.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果阿邦 · 查看更多 »

恒河

恒河(गङ्गा,गंगा,گنگا(Ganga);கங்கை,গঙ্গা Gônga,玄奘譯為殑伽河)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經印度北部及孟加拉。恒河源头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达河发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它横越北印度平原(即恒河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分流注入孟加拉湾,其中一条是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另外一条是进入孟加拉国的博多河,博多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以上部分不算在内,恒河长为2,510公里,流域面积91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恆河也為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恆河流域為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共有4億以上人口居住於恆河流域,人口密度達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 恆河被印度教徒視為聖河,也是河流周邊居民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命脈。印度教中也有稱為「恒河女神」的神祇。許多過去的省會及帝國首都曾設於恆河沿岸,如巴连弗邑、曲女城、瓦拉納西、安拉阿巴德、穆尔斯希达巴德、蒙格埃尔、巴哈拉姆普尔、加爾各答等。 恆河在2007年被評為世界五條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在瓦拉納西所測得的水中糞生大腸桿菌群超過印度政府所訂標準值100倍以上, The Economist, 27 July 2008.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恒河 · 查看更多 »

桑吉

桑吉是一个位于印度中央邦博帕尔的村,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卡宁厄姆自19世紀始依照玄奘的描述找到的。该村以众多佛教古迹闻名于世。这些佛教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桑吉的佛教古迹”之名列入世界遗产。.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桑吉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梅克納河

梅克納河(মেঘনা নদী)是孟加拉三大河流(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克納河)之一,由源自印度東部山區的兩條河流在孟加拉境內匯合而成,长度902km,平均流量 4500 m³/s,流域面积8万km²。梅克納河其後與博多河(恒河支流之一)匯合,称为贾木纳河,最終注入孟加拉灣,是恆河三角洲的一部分。 Category:孟加拉國河流 Category:恒河水系.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梅克納河 · 查看更多 »

棕熊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是一种极为庞大的熊,古称羆,体重可达130–700公斤(300–1500磅)。其中灰熊、阿拉斯加棕熊和墨西哥棕熊都分布在北美。.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棕熊 · 查看更多 »

毗湿奴

毗湿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譯为毘紐笯、毘濕紐、維濕奴、維修奴,其他称号有诃利(Hari)、幻惑天王、那羅延,佛教称为那羅延天或遍入天,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湿奴即是「維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湿奴,甚至說佛教的釋迦佛也是毗湿奴化身。在尼泊爾,尼泊爾國王也被認為是毗湿奴化身。.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毗湿奴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比哈尔邦

比哈尔邦(印地语:बिहार,乌尔都语:بہار,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传说是佛教的起源地。除印地语、乌尔都语外,比哈尔语也是该邦的官方语言,此語言包含的方言有、博杰普尔语、摩揭陀語以及迈蒂利语。華氏城與王舍城,菩提伽耶是印度佛教的重要地方。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是全印度婆羅門與賤民互鬥最嚴重的地方。恆河橫貫比哈爾邦邦境。南部為拉杰默哈爾丘陵。邦議會為兩院制。 全邦下分38縣。 比哈爾邦是主要礦產地,產雲母、煤、銅。農業產品有稻米、甘蔗、油籽、黃麻、玉蜀黍及小麥。工業產品有鋼鐵、機床工具、水泥、電機、化學肥料及紙張。.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比哈尔邦 · 查看更多 »

河口

河口(英語:Estuary,又称河口湾、三角湾)是河流和海洋、湖泊、水库、河流等的结合地段,一般多指入海口。海洋学中,指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与开阔的海洋自由沟通,同时沿岸有一条或数条大型河流注入。河口湾多为携带有大量泥沙的河流注入海洋时受到潮汐的顶托,造成泥沙在两岸大量沉积。 在河口內,海水(鹹水)被内陆排出的淡水所稀释。由于咸淡水在河口湾混杂,所以河口湾常为水产盛产区域。.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河口 · 查看更多 »

泰姬陵

泰姬陵(ताज महल,تاج محل),是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它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的第二任妻子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竣工于1654年。泰姬陵被广泛认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建築”。 泰姬陵被认为是的最精美的例子,结合了和的风格。 1983年,泰姬陵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虽然白色大理石圆顶陵墓是泰姬陵最让人熟悉的部分,但整个泰姬陵是一个拥有多处建筑的复杂建筑群。泰姬陵大约在1632年开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万的工匠。Tillitson, G.H.R. (1990).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泰姬陵 · 查看更多 »

泰米尔纳德邦

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语:தமிழ் நாடு,印地语:तमिलनाडु,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南部的一个邦,南临印度洋,东隔孟加拉湾与斯里兰卡相望,西与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接壤,北接安得拉邦。面积13万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約7215万,居民主要是泰米尔族,官方语言是泰米尔语,首府是清奈。.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泰米尔纳德邦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湿婆

濕婆(梵文:शिव,),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與梵天、毗濕奴並稱。濕婆是毀滅之神,印度哲學中「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也担当创造(转化)的职能,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是印度人最為敬畏的神之一,其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 在印度教中,濕婆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 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stha,阿迦膩吒天)的聖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為是位居法雲地的聖者。有些佛經中稱其為大自在天(Maheśvara,摩--首羅),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後來成為密教護法神之中的大黑天(Mahākāla,摩訶迦羅)。.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湿婆 · 查看更多 »

湿地公约

湿地公约(也称为:拉母塞公約,英文:Ramsar Convention),是为了保护湿地而签署的全球性政府间保护公约,全称为《特別針對水禽棲地之國際重要濕地公約》(英文:Convention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s)。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 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签署,当时有18个发起缔约国。湿地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直至2014年1月,拉姆薩爾公約總共有168個締約成員,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覆蓋著2170片總面積超過207萬平方公里的重要濕地。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為紀念濕地公約的簽署,故將每年的2月2日列為世界濕地日。 1999年5月,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第7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确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湿地国际(WI)为公约的伙伴组织。.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湿地公约 · 查看更多 »

濕婆教

濕婆教(शैव पंथ,śaiva paṁtha,Shaivism,Shaivam),又稱濕婆派、希瓦派,原義是與濕婆合一,是印度教中四個最主要教派之一,尊崇濕婆為最高的神明。它的信徒被稱為希瓦(Shaivas,Saivas,Shaivites),他們相信,濕婆就是宇宙萬有,遍在一切之中。祂是萬物的創造者、毀滅者、與保護者,祂開啟一切也隱藏一切。在印度、尼泊爾與斯里蘭卡,濕婆教廣泛流行在民間。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尼,也有廣大的信眾。 濕婆派在南亞有四大聖地,最有名的是帕舒帕蒂纳特庙。 Category:印度教.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濕婆教 · 查看更多 »

昌德拉王朝

昌德拉王朝(英語:Chandela dynasty)是9-13世紀中印度的一個拉其普特人王朝,大致位於歷史上的本德爾坎德地區(Bundelkhand),介於今天的北方邦和中央邦之間,首都在克久拉霍。.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昌德拉王朝 · 查看更多 »

昌迪加尔

昌迪加爾(旁遮普語:ਚੰਡੀਗੜ੍ਹ,印地文:चंडीगढ़ ;英文:Chandigarh)同時兼任旁遮普邦及哈里亞納邦兩個邦的首府,但不屬於兩個邦的任何一個,而是作為印度的一個聯邦屬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昌迪加爾是一座規劃城市,市內街道成方格狀。.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昌迪加尔 · 查看更多 »

方濟·沙勿略

聖方濟·沙勿略(San Francisco Javier,另譯聖方濟·四維、聖方濟·薩威、聖法蘭西斯·沙勿略、圣方济各·沙勿略等;)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也是耶穌會創始人之一,首先将天主教信仰传播到亚洲的馬六甲和日本。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是“传教士的主保”。天主教會同時尊其為中國、日本,以及果阿、澳門兩個教區之主保,瞻禮定於每年12月3日。.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方濟·沙勿略 · 查看更多 »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又可稱文化資產、文化財產或文化財,是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保存價值,並經政府機構或國際組織指定或登錄之物品。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文化遗产 · 查看更多 »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线形动物以及脊索動物門的頭索動物及尾索動物等。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是动物的原始形式。无脊椎动物多数体型小,但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大王乌贼属的动物体长可达18米,体重约2吨。.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无脊椎动物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摩訶菩提寺

摩訶菩提寺(महाबोधि मंदिर),是位于印度比哈尔邦菩提伽耶的寺院,2002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摩訶菩提寺 · 查看更多 »

摩诃罗阇

摩訶羅闍(महाराज,Mahā Rāja,也拼作“Maha Rajah”)是一个梵语头衔,中文意譯為大君、或者簡單直譯為印度王公,意为“伟大的统治者”、“伟大的君主”或者“”,一般在中文使用的習慣中,未被英國殖民統治之前的獨立君主翻譯為“大君”、接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半傀儡君主為“印度王公”。 同时也是包括兰季德·辛格、在内的帝王的头衔。与“摩訶拉者”对应的女性头衔“摩訶拉尼”(Maharani,也写作Maharanee、Mahārājñī)等,表明该人要么是摩訶拉者的妻子(大君-后-),要么就是一位女性统治者(女大君)。為摩訶拉者守寡的正妻则被称为拉者瑪塔(Rajmata),意為太后。摩訶拉者·庫瑪(Maharaj(a) Kumar)指摩訶拉者之子,摩訶拉者·庫瑪麗(Maharaj Kumari)指大君之女。.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摩诃罗阇 · 查看更多 »

拉合爾

拉合尔(لاہور、ਲਹੌਰ)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卡拉奇),旁遮普省的省会,人口約1000萬人,位於印度河上游平原。城中保留大量蒙兀兒王朝時代留下來的建築,包括拉合爾古堡、以及巴基斯坦境內最大清真寺-巴德夏希清真寺-等。此外,拉合爾博物館及沙利馬爾花園亦頗富盛名。 拉合爾約建於1世紀未至2世紀初。7世紀初葉,玄奘法師曾到訪該市。拉合爾亦是12世紀伽色尼王朝、13-14世纪前期德里蘇丹國及16-17世紀莫卧儿帝國的都城。1297年被察合台汗國占领,後收復該城。 1965年5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发生拉合尔保卫战。 拉合爾的人口在1998年的普查為6,318,745人,2009年中期政府的統計達到1000萬人,這使得拉合爾成為南亞第5大和世界第26大的城市,2008年,拉合爾被英國衛報選為第二屆巴基斯坦最適合旅行家旅遊的城市地點,拉合爾靠近印度非常近,僅32公里就可抵達印度的西部邊境城市阿姆利則,這使得拉合爾的戰略地位非常的重要。.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拉合爾 · 查看更多 »

拉傑普特人

拉傑普特人(Rajput),意思是拉者之子。他們傳統上是印度的戰士民族,分布於印度中部、印度北部、印度西部與巴基斯坦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拉賈斯坦、旁遮普與古吉拉特、北方邦,喜馬偕爾邦,哈里亞納邦,查謨,北阿坎德邦,中央邦和比哈爾邦。)。拉賈斯坦的齋浦尔與烏代浦是他们文化的代表。直到20世紀印度絕大多数土邦也由他們統治。 他們宣稱自己是刹帝利,但他們的种族文化背景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最早在6世纪才出現,是歴次入侵印度民族的後人。拉杰普特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世袭名号而并非种族名称。 他們多次抵抗突厥的伊斯蘭徒入侵,被視為婆羅門教文化捍衛者。但很多在德里蘇丹國時代逃亡尼泊爾,他們在蒙兀兒帝國時有些接受伊斯蘭教,有些拉傑普特穆斯林融入普什圖人部落中。 他們也是英國人所谓的尚武種族。.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拉傑普特人 · 查看更多 »

拉贾斯坦邦

拉贾斯坦邦(印地语:राजस्थान,拉丁字母转写:)位于印度西部,与巴基斯坦相接壤,是印度境内的一个邦。该邦官方语言是拉贾斯坦语而除此之外包括信德語、古吉拉特語和旁遮普語在內的其它語言亦通用於該邦。現在的拉賈斯坦邦建於1956年,西鄰巴基斯坦。設有200席的立法議會。邦內河流交錯,西部是塔爾沙漠,南部是安納瓦利山脈。当地最大民族是拉其普特人。.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拉贾斯坦邦 · 查看更多 »

普里縣

普里縣是印度的一個縣,位於該國東部,由奧里薩邦負責管轄,面積3,051平方公里,識字率為73.86%,2001年人口1,502,682,居民佔13.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3人。 Category:奥里萨邦辖县.

新!!: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和普里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印度世界遗产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