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意大利大奖赛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意大利大奖赛之间的区别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 vs. 意大利大奖赛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1951 Formula One season)是国际汽联一级方程式赛车的第5个赛季,包括8场从5月27日开始并于10月28日结束的1951年车手世界锦标赛。此外还有14场对一级方程式赛车开放但不被计入锦标赛积分的比赛。. 意大利大奖赛(Gran Premio d'Italia)是赛车比赛中赛道最长的赛事之一.

之间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意大利大奖赛相似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意大利大奖赛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一级方程式赛车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阿尔贝托·阿斯卡里阿尔法·罗密欧 (F1)英国大奖赛法拉利車隊朱塞佩·法里纳斯特林·莫斯

一级方程式赛车

一级方程式赛车(Formula One,也叫Formula 1或者F1)是由国际汽车联盟举办的最高等级的年度系列场地方程式赛车比赛,正式名称为“国际汽车聯合會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名称中“方程式”是指一组所有参赛车辆都必须遵守的规则。F1赛季包括一系列的比赛,而这些所谓的「大奖赛」(Grand Prix,出自法语,本意Great Prizes)的场地是全封闭的专门赛道或者是临时封闭的普通公路。每场比赛的结果算入积分系统并以此确定两个年度世界冠军:一个给车手和另一个给制造商。F1的车手、制造商、组织者以及赛道都必须持有FIA超級駕駛執照,这是国际汽联颁发的最高级别执照。 一级方程式赛车通过产生大量的空氣動力學下压力达到非常高的过弯速度,是風靡全球的賽車運動。发动机性能限制在每分钟最多15000转时,其比赛最高速度就可以超過360公里/小时。赛车过弯的横向加速度超过5个標準重力。F1赛车的性能非常依赖电子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和其他辅助驾驶装置自2008年已被禁止)、空气动力学、悬挂和轮胎。 F1被很多人认为是赛车界最重要的赛事,同时也是最昂贵的体育运动,其赛车往往采用汽车界最先进的技术和高成本的材料。每年约有10支车队参赛,经过16至25站的比赛,来竞争年度总冠军的宝座。尽管歐洲是這項運動的傳統基地並且每年舉辦半數左右的比賽,然而一級方程式現已风靡全球,越來越多的大獎賽在其他大洲舉行。2010賽季,一級方程式的全球收視觀眾達到5.27億人次。 大奖赛始于1906年并在20世纪后半期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赛车运动。一级方程式集团是F1的商业权利的合法持有人。由于F1的年度支出总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其经济效应和创造就业机会显而易见,而相关的财务和政治斗争更是屡见媒体。较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造就F1良好的商业环境,从而吸引赞助商的巨额投资和制造商的海量预算。2000年以来,该项运动不断上升的支出让包括厂商车队在内的数支车队破产。而另一些车队则被收购,这些已经严重限制参赛车队的数量。.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一级方程式赛车 · 一级方程式赛车和意大利大奖赛 · 查看更多 »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Juan Manuel Fangio,),是世界聞名的義大利裔阿根廷賽車手,五屆一級方程式賽車(F1)年度冠軍。范吉奥在F1競賽剛創立的前十年主宰了賽場,他五度贏得F1年度冠軍的紀錄一直維持了46年,直到2003年時麥可·舒馬克打破這個記錄。范吉奥先後5次分别代表阿尔法·罗密欧、瑪莎拉蒂、賓士和法拉利四支不同的車隊獲得了F1比赛的車手總冠軍,至今仍是個創舉。 身為一個F1名人堂的車手,他被許多人視為使上最偉大的F1車手之一,同時他也保持著F1最高的勝率(46%),他在52場大獎賽中贏得其中的24場。 范吉奥是唯一能夠在阿根廷大獎賽中贏得冠軍的阿根廷車手,而且因贏得四次冠軍,也成為阿根廷大獎賽的冠軍次數紀錄保持人。.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 · 意大利大奖赛和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托·阿斯卡里

阿尔贝托·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是一位意大利赛车手,兩屆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冠軍。曾效力于法拉利车队、玛莎拉蒂车队和蓝旗亚车队。他的兩座世界冠軍是在1952年和1953年效力於法拉利車隊期間獲得的。他是一級方程式歷史上當前兩位義大利世界冠軍的其中一位。 1955年,阿斯卡利驾驶蓝旗亚赛车在摩纳哥蒙特卡罗赛站意外的坠海但被平安获救。然而好运却没有长时间的罩着阿斯卡利,不久之后的他在蒙扎赛道测试法拉利赛车时,竟离奇的撞车魂归故土。.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阿尔贝托·阿斯卡里 · 意大利大奖赛和阿尔贝托·阿斯卡里 · 查看更多 »

阿尔法·罗密欧 (F1)

阿尔法·罗密欧作为车队和发动机供应商在1950-1988年参加过F1。.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阿尔法·罗密欧 (F1) · 意大利大奖赛和阿尔法·罗密欧 (F1) · 查看更多 »

英国大奖赛

英國大獎賽是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其中的賽程。在英国北安普敦郡銀石附近的銀石賽道舉行。英國大獎賽和義大利大獎賽是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中最久遠的比賽。 格蘭披治大賽首次在英國比賽是在1926年由Henry Segrave在Brooklands舉行,之後他在1923年贏得法國大獎賽,接著次年贏得西班牙大獎賽,激起了他對賽車運動的興趣。第一次的英國大獎賽冠軍是由法國隊的Louis Wagner和 Robert Sénéchal駕駛Delage 155B所獲得。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第一次在銀石賽道比賽是在1950年,從1987年開始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就一直在銀石賽道舉辦幾賽;1964年至1986年間與Brands Hatch交錯舉行比賽,1955年至1962年間也在Aintree Racecourse舉行比賽過。 在1991年修改路線之前,銀石是速度最快的賽道之一。車手喜歡挑戰sweeping and extremely demanding Copse, Stowe and Club corners。1982年世界冠軍Keke Rosberg在1985年排位賽時創下的最快單圈紀錄在16年後(2001年)才被打破,當時平均時速達到258.983km/h(160.92mph)。 最近幾年有不少的英國車手獲得大獎賽的冠軍,像是John Watson (1981)、Nigel Mansell (1987, 1991, 1992)、 Damon Hill (1994) 、David Coulthard (1999, 2000)。 一級方程式當局跟銀石賽道的所有者:British Racing Drivers' Club (BRDC)在2003年時有些糾紛,在關於為了應付未來的比而在改善賽道設施上超出經費受到懷疑。 在2004年10月,英國大獎賽是否會在2005年賽程中出現懸而未決,因為BRDC拒絕支付伯尼·埃克莱斯顿所要求的舉辦費用。然而,經過數個月的談判,埃克莱斯顿和一級方程式建立者,確定了英國大獎賽將在銀石賽道舉行直到2009年。 儘管未來賽道受到爭議和政治紛擾包圍,英國大獎賽在銀石賽道舉辦的賽事仍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車賽事。.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英国大奖赛 · 意大利大奖赛和英国大奖赛 · 查看更多 »

法拉利車隊

斯库德里亚法拉利(意大利語:Scuderia Ferrari,斯库德里亚法拉利,意為法拉利車隊)是一支參與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隊。自1950年起,法拉利车队就參與一級方程式的比賽,是现存资历最老的车队之一。車隊總共贏得15次車手年度世界冠軍和16次車隊年度世界冠軍。1993年法拉利F1車隊在走下坡之時雇用Peugeot Rally拉力賽車隊領導让·托德擔任車隊總監,让·托德1996年又找來已有兩屆F1世界冠軍的迈克尔·舒马赫擔任主車手以及罗斯·布朗負責賽車工程,讓法拉利車隊在2000年後又拿下5次F1世界冠軍。2007年,基米·莱科宁接替迈克尔·舒马赫退役后的位置并帮助车队取得2007年和2008年的车队总冠军。现今的车手组合是塞巴斯蒂安·维特尔和基米·莱科宁。.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法拉利車隊 · 意大利大奖赛和法拉利車隊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法里纳

埃米利奥·朱塞佩·法里纳(Giuseppe Emilio Farina,),出生于意大利都灵,是一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因为其「straight-arm」的驾驶风格而留名于赛车歷史上。法里纳是第一位获得一级方程式车手世界冠军荣誉的车手。1966年因车祸于萨伏伊去世。.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朱塞佩·法里纳 · 意大利大奖赛和朱塞佩·法里纳 · 查看更多 »

斯特林·莫斯

斯特林·克劳福德·莫斯爵士,OBE(Sir Stirling Craufurd Moss,),英格兰F1车手。斯特林·莫斯也是国际赛车名人堂的一员。莫斯在多种赛车赛事中都取得了成功,他常被形容为“未赢得F1车手世界冠军的最伟大的车手(the greatest driver never to win the World Championship)”.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斯特林·莫斯 · 意大利大奖赛和斯特林·莫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意大利大奖赛之间的比较

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有28个关系,而意大利大奖赛有11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5.76% = 8 / (28 + 111)。

参考

本文介绍1951年一级方程式赛季和意大利大奖赛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