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L球粒隕石

指数 L球粒隕石

L球粒隕石(又稱低鐵群球粒隕石)是一種普通球粒隕石,亦是第二常見的隕石。大約40%被記載的隕石屬於此類,在普通球粒隕石中,L球粒隕石佔40%。 此類隕石含鐵量較低,佔其重量的20-25%,其名字中的“L”代表低鐵含量(英語:Low iron abundance,與H球粒隕石相對。約有4-10%的鎳-鐵為自由金屬,因此這些隕石也具有磁性,但不及H球粒隕石強。 L球粒隕石中含有最多的礦物為橄欖石和紫蘇輝石(斜方輝石的一種),還有磁鐵礦和鎳-鐵金屬。大部分(超過60%)屬於球粒隕石岩石學分類中的第6型,暗示母天體具有足夠巨大(直徑大於100千米)來產生較強的加熱。 與其它球粒隕石相比,很大比例的L球粒隕石曾經過嚴重的衝擊作用,天文學家認為母天體曾經歷毁滅性的撞擊。放射性定年法指出該事件發生於約5億年前。 這類隕石的母天體仍未找到,但愛神星、花神星或整個花神星族也有可能。愛神星被發現與L球粒隕石的光譜相似,而花神星族的環境証據則包括:.

目录

  1. 12 关系: 安傑 (隕石)球粒隕石花神星花神星族隕石分類虹神星Q-型小行星木卫三木卫一木卫四摩洛袞隕石坑普通球粒隕石

安傑 (隕石)

安傑是在1822年墬落在法國羅亞爾河地區的一顆L6隕石。這顆隕石在6月3日晚間8:15墬地。它與19年前襲擊法國的另一顆隕石,萊格爾隕石,一起保存在法國的一間自然史博物館,安傑自然史博物館的同一間房間內 。.

查看 L球粒隕石和安傑 (隕石)

球粒隕石

Phnom Penh 球粒隕石L6 - 1868 球粒隕石是石隕石的一種,它沒有遭遇過母天體的熔融或地質分異,因此結構沒有改變過。幾乎所有球粒隕石均含有毫米大小,稱為“球粒”的球形岩石。球粒隕石是最普通的一類隕石,佔已分類的約20,000顆隕石中的91-92%,其中體積最大的是吉林隕石——一種H球粒隕石。.

查看 L球粒隕石和球粒隕石

花神星

花神星(8 Flora)是一顆大型小行星,是小行星帶中的天体之一。.

查看 L球粒隕石和花神星

花神星族

花神星族(英語:Flora family)是小行星主帶中的一個很大的小行星族,光譜上屬於S-型小行星,其起源和星族成員數量迄今仍不清楚,据估計主帶中的4%-5%都屬於這個星族。由於这个星族的邊界不明確,而且8号小行星花神星靠近边界,因此未將花神星納入時这个星族也被稱為線女星族(e.g.

查看 L球粒隕石和花神星族

隕石分類

隕石分類的最終目標是將所有的隕石標本分門別類的組合起來,同一個群的隕石有一個單一的、可供識別的源頭。這個源頭可能是行星、小行星、月球、或現存於太陽系的其它天體,或是過去某一段時間存在的天體(例如,粉碎的小行星)。然而,除了少數的例外,目前的科學還不足以達成這個目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太陽系天體的本質和系統機構還沒有足夠的資訊(特別是小行星和彗星)可以來實現這樣的分類。替代的是,現在的隕石分類是依賴物理的、化學的、同位素的、和礦物等的性質,將有相同特質的標本聚集在一起,將它們視為來自同一個母體,即使這個母體尚未被確認。以這種方式分類的隕石群,可能有幾個群是來自單一的母體、異構的母體,或是一個群中的成員,來自非常相似但特性不同的母體。這些資訊來自光譜,因此這種分類系統最有可能發展的。.

查看 L球粒隕石和隕石分類

虹神星

虹神星(7 Iris)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

查看 L球粒隕石和虹神星

Q-型小行星

Q-型小行星相對來說在主帶內側是較少見的一種,在1微米的波段上有著寬廣與強烈的橄欖石和輝石的特徵,並且光譜的斜率顯示有金屬的存在。它的吸收特徵在0.7µm截止,並且光譜一般是介於V-型和S-型之間。 Q-型小行星的光譜比其他類型的小行星與隕石中的普通球粒隕石更為相似(類型為H、L和LL)。這導致科學家們猜測它們的含量豐富,但只有少數小行星有這種類型的特徵。Q-型小行星的例子有1862 阿波羅和2063 Bacchus,以及尚未富與編號的1991 BN和1997 US9。.

查看 L球粒隕石和Q-型小行星

木卫三

* 注意:在希臘神話方面,名稱叫做伽倪墨得斯。關於天文學方面,名稱叫蓋尼米德,也可以叫做甘尼米德。 木卫三又稱為「蓋尼米德」(Ganymede,),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公转周期约为7天。按距离木星从近到远排序,木卫三在木星的所有卫星中排第七,在伽利略卫星中排第三。它与木卫二及木卫一保持着1:2:4的轨道共振关系。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其直径大于水星,质量约为水星的一半。 木卫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冰体构成,星体分层明显,拥有一个富铁的、流动性的内核。人们推测在木卫三表面之下200公里处存在一个被夹在两层冰体之间的咸水海洋。木卫三表面存在两种主要地形。其中较暗的地区约占星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间密布着撞击坑,地质年龄估计有40亿年之久;其余地区较为明亮,纵横交错着大量的槽沟和山脊,其地质年龄较前者稍小。明亮地区的破碎地质构造的产生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有可能是潮汐热所导致的构造活动造成的。 木卫三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磁圈的卫星,其磁圈可能是由富铁的流动内核的对流运动所产生的。 其中的少量磁圈与木星的更为庞大的磁场相交迭,从而产生了向外扩散的场线。木卫三拥有一层稀薄的含氧大气层,其中含有原子氧,氧气和臭氧,同时原子氢也是大气的构成成分之一。而木卫三上是否拥有电离层还尚未确定。 一般认为木卫三是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观测到的。后来天文学家西门·马里乌斯建议以希腊神话中神的斟酒者、宙斯的爱人蓋尼米德为之命名。 从先驱者10号开始,多艘太空船曾近距离掠过木卫三。旅行者号太空船曾经精确地测量了该卫星的大小,伽利略号探测器则发现了它的地下海洋和磁场。此外,一个被称为“木衛二-木星系統任務”的全新的探测木星的冰卫星的计划,预计将会于2020年实施。.

查看 L球粒隕石和木卫三

木卫一

木衛一也稱為「埃歐」或「伊俄」(, 或是希臘 Ἰώ),是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顆衛星,直徑為3,642公里,是太陽系第四大衛星。名字來自眾神之王宙斯的戀人之一:埃歐,祂是希拉的女祭司。 埃歐有400座的活火山,是太陽系中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天體。極端的地質活動是因為埃歐內部受到木星的牽引,造成潮汐摩擦產生的潮汐熱化所導致的結果。有些火山造成的硫磺和二氧化硫可以攀升到500公里(310英里)的高度。埃歐表面也有超過100座的山峰,是在矽酸鹽的地基上廣泛的壓縮和抬升,產生許多斑點,其中有些山峰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還要高。不同於大多數外太陽系的衛星(它們都有厚實的冰層包覆著),埃歐有著鐵或硫化鐵的熔融核心和以矽酸鹽為主的岩石層。埃歐表面大部分的平原都被硫磺和二氧化硫的霜覆蓋著。 埃歐的火山活動建構了其許多表面的特徵。其火山和熔岩流使廣大的表面產生各種變化並且造成各種不同的顏色採繪,有紅、黃、白、黑、和綠色,主要肇因於硫化物。為數眾多的廣闊熔岩流,有些長度達到500公里,也是表面的特徵。這些火山活動的過程提升了視覺對比,讓埃歐的表面好像是一個披薩。這些火山作用為埃歐稀薄的大氣提供了補湊的材料,也為木星巨大的磁層供應了材料。 埃歐在17和18世紀的天文學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在1610年與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起被伽利略發現。這個發現促成了太陽系的哥白尼模型被接受,約翰·克卜勒發展出了行星運動定律,和奧勒·羅默首先測定光速。從地球來看,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埃歐只是一個光點,直到我們有能力解釋它表面大規模的特徵,例如暗紅色的極區和明亮的赤道地區。在1979年,兩艘航海家太空船揭露埃歐是一個地質活躍的世界,有許多火山活動的特徵,大山和年輕的表面,沒有明顯的撞擊坑。伽利略號在1990年和2000年的早期多次執行接近和飛掠過埃歐的任務,得到了埃歐內部結構和表面組成的數據資料。這些太空船也揭露了衛星和木星的磁層之間的關係,和在埃歐圍繞的軌道上存在著輻射傳送帶,即伊俄环。在2007年的前幾個月,新視野號在前往冥王星的旅程中,於飛掠過埃歐時繼續進行探測。.

查看 L球粒隕石和木卫一

木卫四

木卫四又稱為「卡利斯托」(Callisto、、希腊文:),是围绕木星运转的一颗卫星,由伽利略·伽利莱在1610年首次发现。木卫四是太阳系第三大卫星,也是木星第二大卫星,僅次於木卫三。木卫四的直径为水星直径的99%,但是质量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該衛星的轨道在四颗伽利略卫星中距离木星最远,约为188万公里。木卫四并不像内层的三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那般处于轨道共振状态,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潮汐热效应。木卫四属於同步自转卫星,永远以同一個面朝向木星。木卫四由于公轉轨道较远,表面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小於内层的卫星。 木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所构成,平均密度约为1.83公克/公分3。天文學家通过光谱测定得知木卫四表面物质包括冰、二氧化碳、硅酸盐和各种有机物。伽利略号的探测结果顯示木卫四内部可能存在一个较小的硅酸盐内核,同时在其表面下100公里处可能有一个液态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存在。 木卫四表面曾经遭受过猛烈撞击,其地质年龄十分古老。由于木卫四上没有任何板块运动、地震或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存在的证据,故天文學家認為其地质特征主要是陨石撞击所造成的。木卫四主要的地质特征包括多环结构、各种形态的撞击坑、撞击坑链、悬崖、山脊與沉积地形。在天文學家仔细考察後,發現该卫星表面地形多变,包括位于抬升地形顶部、面积较小且明亮的冰体沉积物及环绕其四周、边缘较平缓的地区(由较黑暗的物质來构成)。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地形是小型地質構造昇華所導致的,小型撞擊坑普遍消失,許多疙瘩地形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该地形的确切年龄还未确定。 木卫四上存在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成分可能还包括氧气,此外木卫四还有一个活动剧烈的电离层。科学家们认为木卫四是因木星四周气体和尘埃圆盘的吸积作用而缓慢形成的。由于木卫四形成过程缓慢且缺乏潮汐热效应,所以内部结构并未经历快速的分化。木卫四内部的热对流在形成后不久就已经開始,这种对流导致内部结构的部分分化,位于地表100至150公里深处的地下海洋與一个個比较小的岩质内核可能因此形成。 由于木卫四上可能有海洋存在,所以该卫星上也可能有生物生存,不过概率要小于邻近的另一顆卫星木卫二。多艘空间探测器都曾对该卫星进行过探测,包括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伽利略号和卡西尼号。长久以来,人們都认为木卫四是设置进一步探索木星系统基地的最佳地点。.

查看 L球粒隕石和木卫四

摩洛袞隕石坑

摩洛袞隕石坑(或摩洛袞狀及構造)是在喀拉哈里沙漠的摩洛袞附近,這是波札那共和國邊界南非省西北方的一座城鎮。 這個隕石坑是由一顆直徑5-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直徑至少有70公里,而年齡大約在1億450萬± 80萬年,相當於侏儸紀和白堊紀交替的時期,在1994年發現時,它並未暴露在表面,是由磁場和重力測量調查發現的。核心的樣本顯示,它是由一顆L球粒隕石的小行星撞擊形成的。 在2006年5月,一群科學家在該處挖掘,在770公尺(2500英呎)深處發現一個直徑25公分(9.8英吋)的原始的小行星碎片,同時在其它的深度也發現了一些直徑只有幾毫米的小碎片。這項發現令大家很意外,因為以前在這麼大的撞擊坑的鑽探從未發現這樣的碎片,因此認為小行星幾乎完全都被蒸發掉了。在倫敦的科學館側翼的展示廳可以看見一些碎片。.

查看 L球粒隕石和摩洛袞隕石坑

普通球粒隕石

普通球粒隕石(有時被稱為O球粒隕石)是一種常見的球粒隕石。它也是迄今找到隕石中為數最多的,佔87%。故冠以“普通”二字。 但有趣的是,天文學家懷疑普通球粒隕石並非來自一顆典型的小行星,其“普通”只是這顆小行星的軌道使它的碎片易於到達地球使然。在小行星帶內的柯克伍德空隙或長期共振皆存在這種軌道。事實上,在眾多已知的小行星當中,只有一顆不起眼的小行星3628被發現具有與普通球粒隕石相似的光譜。 普通球粒隕石中的H球粒隕石(佔普通球粒隕石的46%),被認為有可能源自韶神星,但由於韶神星受撞擊後相信出現了金屬的熔融,故此其光譜與普通球粒隕石並不相似。 總的來說,普通球粒隕石可能是來自少數某幾顆小行星的大量樣本。在太陽系的歷史中,這幾顆小行星在適當的時間在適當的位置,把大批碎片送往地球。 普通球粒隕石分成三種礦物成分不同的類別:.

查看 L球粒隕石和普通球粒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