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06年以黎衝突

指数 2006年以黎衝突

2006年黎巴嫩战争(2006 Lebanon War)又称2006年以黎冲突,在以色列被称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Second Lebanon War),在黎巴嫩被称为七月战争(阿拉伯文:حرب تموز),是一連串由黎巴嫩真主黨所屬軍隊和以色列國防軍兩方正在進行中的軍事衝突,主要的影響地區範圍是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 2006年7月12日,真主黨所屬軍隊展開了一項代號名為“诚实的许诺行动”(Operation Truthful Promise)的軍事行動,突然襲擊了以色列北部,打死8名以色列士兵,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此項行動引起以色列的不滿,隨後即展開一項代號名為“正义报酬行动”(Operation Just Reward)(稍後此行動被改名為“变向行动”Operation Change of Direction)的軍事行動,進行反擊。 由於兩方交戰多日,死傷多人,不僅引起中東地區情勢不安,還導致國際油價上漲,使得國際上對此軍事衝突事件相當注目,開始了調停、撤僑的動作。.

67 关系: AK-47突击步枪AKM突擊步槍卡桑火箭反恐战争安東尼·波登封鎖丁蟹效應康多莉扎·赖斯以色列以色列國防軍以色列空军以色列总理伊朗-以色列关系喀秋莎火箭炮內蓋夫輕機槍犹太人历史玛丽娜·索洛德金禁区第13突擊隊約克號驅逐艦約翰·麥凱恩總參謀部偵察部隊纳吉·阿都拉萨真主党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列表荷西·馬力亞·西列斯萨尔5型护卫舰鐵娘子樂團詹嘉禮路透社黎巴嫩历史黎巴嫩內戰黎巴嫩战争阿以冲突阿克萨群众起义邁爾季歐雲陈晓楠IMI Galil突擊步槍IMI TAR-21突擊步槍IWI X95突擊步槍M16突擊步槍M4卡賓槍Mk 19自動榴彈發射器PK通用機槍RPG-29RPG-7SU-122-54自行反坦克炮杜照宇梅卡瓦主战坦克...歐洲猶太人大會民主和平论泰尔法國軍事本篤十六世战争列表 (2003年以后)海法马卡比足球俱乐部托尼·布莱尔2000年代2006年7月2006年8月2006年以黎战争2007年亞足聯亞洲盃外圍賽2008年7月7月25日7月30日9M133短號反坦克导弹 扩展索引 (17 更多) »

AK-47突击步枪

AK-47(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образца 1947 года,意为 「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自動步槍」),是由前蘇聯槍械設計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突击步枪。.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AK-47突击步枪 · 查看更多 »

AKM突擊步槍

AKM(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модернизирован,簡稱:АКМ,即「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改進型」)是由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開發之突擊步槍,為AK-47突击步枪的改進型,於1959年起由圖拉兵工廠及投入生產。.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AKM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卡桑火箭

卡桑火箭(AR:صاروخ القسام Ṣārūkh al-Qassām; Kassam)是一个简单的,钢管固態火箭發動機 火箭弹。由哈马斯 下属的军事组织卡桑旅 开发和部署。在2001年首次推出,三款已经生产和使用。其他巴勒斯坦军事组织也模仿开发了自己的类似产品。.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卡桑火箭 · 查看更多 »

反恐战争

反恐战争(英文:War on Terror)是美国及其盟友用来称呼一场进行中的、以“消灭国际恐怖主义”为目标的全球性战争,起因于九一一事件。 反恐战争的现阶段目标包括:阻止那些被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团体(其中大部分是像蓋達組織、塔利班等伊斯兰极端军事组织)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恐怖袭击;為传播“自由与民主”且终结那些支持恐怖主义的流氓國家与失败國家”的現有政权。反恐战争中的首次军事行动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織在2003年10月进行的代号“积极奋进”的海军演习,旨在阻止恐怖分子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外另一個標誌是推翻为奧薩瑪·賓·拉登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所進行的阿富汗戰爭。 反恐战争是由美國總統小布希、歐盟及其他盟国的支持下发动的。反恐战争包括多种手段,如外交手段、经济制裁、加强国土安全及与其他国家开展安全合作等。.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反恐战争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波登

安東尼·麥可·波登(Anthony Michael Bourdain,),生於紐約市,是一位美國廚師、作家及電視節目主持人。 波登成名作為《廚房機密檔案:烹飪深處的探險》,去世前在有线电视新闻网上當《安東尼·波登:秘境探索》的主持。2013年至2016年,每年均憑《秘境探索》獲艾美獎。此節目亦在2014年獲皮博迪獎。 波登的節目中,亦有不少其他名人出現,例如在《秘境探索》2016年越南那集中,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有出現,更和波登一起到河內街邊小吃店吃豬肉粉、喝凍啤酒。.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安東尼·波登 · 查看更多 »

封鎖

封鎖(Blockade,BLOC),或譯為阻絕、軍事封鎖等。原出於漢語,本義為加鎖、封閉。 後被轉用於軍事,現代也用於資訊安全等其他方面。 封鎖的目的,在以運用各種軍事手段圍困敵國的交通、運輸與補給,以切斷其經濟,消滅敵人的意志。在過去,被視為是攻城戰的其中一種方式;現在除了陸上和海上封鎖外,空中封鎖、通信封鎖(如切斷海底網路電纜)也是封鎖手段之一。 軍事封鎖不一定具有國際法效力,如中國抗日戰爭時,大日本帝國對中華民國的封鎖,但禁運和經濟制裁則具備。.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封鎖 · 查看更多 »

丁蟹效應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Ting Hai Effect、Adam's Effect)是坊間流傳的一個香港股市現象;自香港電視演員鄭少秋(綽號「秋官」)在1992年香港無綫電視劇集《大時代》中飾演反派股市狂人「丁蟹」開始,往後幾乎播出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節目,香港恒生指數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根據統計,有多次股市更是大幅度的急瀉,事件引起廣泛討論,從科學角度來說,這可能只是一連串的巧合;但仍有不少人認為丁蟹效應真有其事,多年來不少媒體亦為此作報導,甚至連跨國證券經紀里昂證券也於2004年3月曾為此發表研究報告,使這個現象受到一些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所認識。.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丁蟹效應 · 查看更多 »

康多莉扎·赖斯

康多莉扎·“康迪”·赖斯(Condoleezza "Condi" Rice,),美国政治家,前美国国务院國務卿。生於美國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她是美國歷史上就任此職的第一位女性非裔美国人,继克林·鲍威尔後的第二位非裔美国人,和第二位女性國務卿(第一位是歐布萊特)。.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康多莉扎·赖斯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國防軍

以色列國防軍(צבא ההגנה לישראל,,字面意思为“以色列的保衛軍”,Israel Defense Forces, IDF),通常縮寫成Tsahal,是以色列的军队名称,由陆军、海军和空军组成。也有其他一些準軍事的部門負責不同層面的以色列國家安全(例如邊界警察和內部安全局)。 以色列国防军创立于1948年,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作为世界上最有战争经验的武装部隊,在建國半個世紀以來參與了五場主要的大型戰爭和其他無數的小型衝突。 在人員上,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以色列國防軍也大量依賴於高科技的武器系統,以色列國內也有一些專門替國防軍生產和開發武器科技的機構或企業,其他的則進口自國外(大多來自美國)。据2016年5月的官方數據,以色列国防军现役部队為164,000人,其中陆军130,000人,海军20,000以及空军14,000。经动员可迅速增加预备役500,000人使武装力量总数达到700,000人。 以色列實行全民皆兵,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徵召入伍。有些移民也會自願加入以色列國防軍,不過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例外:大多數阿拉伯裔公民都沒有列為徵召對象,以避免以國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開戰時可能爆發的利益衝突。其他不需當兵的還包括殘障人士、已婚婦女、或者出於宗教原因者。男性的義務役役期是三年,女性則是兩年。以色列國防軍裡也有貝都因人等少數族群參與。自從1956年來,德魯茲族群也和猶太人一樣應召進入以色列國防軍。在宗教機構就學的人,可以獲得延緩徵召。多数犹太教正統派人士会不停地延迟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龄,这种做法在以色列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雖然阿拉伯裔的公民不在徵兵範圍內,他們也可以自願從軍。同樣的政策也套用在貝都因人和許多非猶太裔的公民上。 服过义务兵役后,以色列男子转入国防军预备役部队,每年从事几个星期的服务,直到40岁为止。2015年7月以色列宣佈裁軍40,000人,以因應戰爭型態的改變,以色列情報部門則增加2000人。.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以色列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空军

以色列空军(IAF, Israeli Air Force;希伯来语:;發音:Zroa HaAvir VeHaHalal,「航空暨太空軍」)是以色列国防军的空军。现任空军司令是Amir Eshel少将。拥有大约900架飞机,主要空中战斗的机种是F-15战斗机和F-16战斗机。.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以色列空军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总理

以色列總理是以色列的政府首脑。.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以色列总理 · 查看更多 »

伊朗-以色列关系

伊朗-以色列关系,是指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以色列国的双边关系,广义上也包括历史上波斯民族与犹太民族间的关系。波斯人与犹太人同属中东地区古老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伊朗帝国曾经是穆斯林世界中第二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然而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两国双边关系急剧恶化,伊朗拒絕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当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以色列国之间无正式外交关系。.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伊朗-以色列关系 · 查看更多 »

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Катюша,俄文罗马化為Katyusha),又译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砲,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砲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走砲Zaloga, p 150.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喀秋莎火箭炮 · 查看更多 »

內蓋夫輕機槍

IMI內蓋夫(מקלע נגב,NEGEV)是一種由以色列IMI製造的,用于替代在连续射击中容易出现枪管过热现象的5.56mm Galil ARM用的輕機槍(LMG)。这支启发自FN Minimi的轻机枪于1985年正式开始研发,并于1997年被以色列国防军(IDF)正式采用。 IWI于2012推出了被以色列国防军作为下一代制式机枪的NEGEV NG-7 7.62mm机枪。.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內蓋夫輕機槍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但是,宗教文献讲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犹太人流散开始于亚述征服期间,并且在巴比伦征服后,其流散的规模继续扩大。犹太人在整个罗马帝国也普遍存在,而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犹太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其规模并不大。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黎凡特的控制。在欧麦尔·本·赫塔卜统治下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土地。西班牙的犹太文化黄金时期发生在欧洲中世纪,这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穆斯林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犹太人普遍得到社会的接纳,犹太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生活非常繁荣。 在古奥斯曼帝国时期(1300-1600年),犹太人与帝国大多数其他社群一样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在17世纪,西欧有大量犹太人人口。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犹太社群发生了重大变化。犹太人从十八世纪开始开始发起废除限制性法律的解放运动,更广泛地融入欧洲社会。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欧洲犹太人开始更积极地讨论迁回到以色列,并在其民族故土上重新建立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运动于1884年正式成立。同时,欧美的犹太人在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中普遍认为最有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犹太人,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1933年,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更加严峻。经济危机、种族的反犹法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导致许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巴勒斯坦、美国和苏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直到1941年,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包括当时有成千上万犹太人居住的波兰和法国。 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纳粹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有组织的行动,旨在灭绝犹太人,这导致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和谋杀,包括欧洲的北非(支持纳粹的维希-北非和意大利利比亚)。大约600万犹太人被有组织地灭绝,这样的种族灭绝被称为“猶太人大屠殺”或“Shoah”(希伯来语)。在波兰,所有集中营加起来,有三百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杀,其中,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一百万人被杀。 1945年,巴勒斯坦的犹太抵抗组织统一和组建了犹太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攻击英国当局。戴维·本-古里安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以色列地建立的犹太国家称为以色列。紧接着,所有阿拉伯邻国都来攻击以色列,但新成立的IDF奋力抵挡。1949年战争结束,以色列国家开始建设国家,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今天(2016年),以色列是議會制国家,人口超过800万,其中约600万是犹太人。最大的犹太社区在以色列和美国,主要的社群分布在法国,阿根廷,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关于现代犹太人口统计数据,见英文词条:Jewish population。 另可参见:犹太人历史年表。.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玛丽娜·索洛德金

玛丽娜·索洛德金 (מרינה סולודקין、Марина Михайловна Солодкина,),以色列政治人物,1996年至2013年2月长期任以色列国会议员,曾为以色列主要政治党派Yisrael BaAliyah、利库德集团和前进党成员。.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玛丽娜·索洛德金 · 查看更多 »

禁区

禁区(英文:Restricted Area),是指一个「未經許可不允许进入」的特殊地区或者区域,也可以說受邀請的、指定人士才可進人該區。禁區有多種,例如機場禁區、邊境禁區、休戰區、禁漁區等。在球類運動上也有禁區,例如足球和籃球,對方球員進入禁區稱為越位。男女交往也有無形的禁區,例如感情禁區。 紫禁城,在封建時代平民不許進入,是老百姓的禁區。 私人地方也是公眾人士的禁區,例如私人會所、私人派對,門前多數寫有告示,例如「內有惡犬」、「非請勿進」、「私人地方」等。.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禁区 · 查看更多 »

第13突擊隊

13突擊隊(שייטת 13)是以色列海軍所屬的特種部隊,它是以色列國防軍的其中一個主要特戰單位。該部隊專門從事由海上到陸地的滲透行動、反恐、破壞行動、海上情報蒐集、海上人質救援以及登陸作戰。從成立至今,第13突擊隊幾乎在每一場以色列參與過的戰爭中擔任著重要角色(以色列國防軍是在二次大戰後戰鬥經驗最豐富的武裝部隊),並是以色列國防軍中最神秘的部隊之一。因此,任何涉及到該單位的行動及人員身份等均是屬於高度機密。第13突擊隊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精銳的其中一支特種部隊,更會經常拿來跟美國海豹突擊隊及英國特別舟艇隊作比較。與其他以色列特戰單位不同的是,第13突擊隊只會從36個月強制兵役中的士兵裡挑選人員,而志願人士則必須同意服役至少4年半(比起正常兵役還要多18個月)。.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第13突擊隊 · 查看更多 »

約克號驅逐艦

約克號(HMS York D98)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42型驅逐艦,於1985年開始服役。是第三批次4号舰,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艘42型驅逐艦。第三批次舰是根据马岛战争的经验做了改进,舰体延长至141米,加装了2座20毫米口径“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 約克號於2005年8月30日駛抵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湛江港進行訪問,9月初途經香港。在2006年的以黎衝突中,約克號曾與格洛斯特號(HMS Gloucester D96)一同在貝魯特進行撤僑工作。 另外,英國皇家海軍以往历史上也曾有數艘戰艦被命名為約克號。 Category:42型驅逐艦 Category:英國驅逐艦.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約克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約翰·麥凱恩

約翰·席德尼·麥凱恩三世(John Sidney McCain III,),美國政治家、共和黨重量級人物,現為亞利桑那州資深聯邦參議員,曾於2008年代表共和黨參選過美國總統。 麥凱恩生於美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區域,父親小約翰·席德尼·麥凱恩和祖父皆曾晉階至美國海軍上將,並共同成為編號DDG-56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約翰·S·麥凱恩號」(USS John S. McCain)的冠名緣由。麥凱恩在維吉尼亞州的亚历山德里亚圣公会中學和安那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接受教育。他接著擔任海軍的飛行員,在越戰执行战斗任务,被俘並拘禁了長達五年半的時間,也使他成為全国知名人物。 获釋回国後,麥凱恩在1982年當選亞利桑那州第一選區的聯邦眾議員,並在1986年當選該州聯邦參議員,其後成功四次連任。 麥凱恩在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曾經角逐共和黨的提名,但被德州州長喬治·沃克·布希擊敗。2007年宣布参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並在初選中擊敗黨內對手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最終在與民主黨時任參議員奧巴馬的對決中落敗。.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約翰·麥凱恩 · 查看更多 »

總參謀部偵察部隊

總參謀部偵察部隊(סיירת מטכ"ל,希伯來語羅馬化:Sayeret Matkal,直譯為“總參謀部巡邏部隊”)是以色列國防軍的一支特種部隊,直屬以色列軍事情報局。在漢語文化圈一般習慣以“野小子”來稱呼該部隊,但實際上跟原來的名稱沒有任何關係。 該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敵後進行情報收集及特種偵察,他們也會執行反恐、人質救援和在國外的間諜任務。總參謀部偵察部隊是師法英國陸軍特種空勤團所成立,並繼承了該部隊的口號—"敢做就鸁"。它還被認為是以色列版本的三角洲部隊,並是該國最精銳的特種部隊之一,自成立以來參與了幾乎每一場重大的反恐作戰。其中比較著名的一次行動是1976年的恩德培行動,當時該部隊與摩薩德合作秘密地潛入烏干達恩德培國際機場,解救了102名被劫持的人質。 現任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尼雅胡和他的兩名兄弟都曾是總參謀部偵察部隊的隊員。.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總參謀部偵察部隊 · 查看更多 »

纳吉·阿都拉萨

纳吉()本名为莫哈末·纳吉·阿都拉萨(Mohd Najib bin Abdul Razak)全名加上头衔全称为拿督斯里哈芝莫哈末·纳吉·敦哈芝阿都拉萨(Dato' Sri Haji Mohammad Najib bin Tun Haji Abdul Razak),也是第六任马来西亚首相,于2009年4月3日取代前任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宣誓就职,至2018年5月9日所在政黨聯盟敗選下台為止。2018年5月10日至12日间,是在野政治联盟国阵中最大政党巫统的主席兼国阵主席。 纳吉是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萨的长子,第三任首相胡先翁的外甥。他在1976年以23岁之龄当选彭亨州国会议员而进入国会,取代病逝的父亲。1982年至1986年间曾是彭亨州务大臣,之后在联邦政府马哈迪内阁担任文化、青年及体育部长。他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先后担任教育部长及国防部长。2004年1月7日他受委副首相,为首相阿都拉的副手,2008年大选国阵遭到挫败后翌年取代阿都拉。在他的领导下,国阵在2013年大选中获胜,但在野党选票在马来西亚历史上首次获得过半数。 在纳吉执政里推行了经济自由化措施,如减少政府津贴,放宽外资限制,并减少针对马来人的优惠措施。2013年大选后他的政府开始对批评者以煽动罪名提控,以肛交案审讯监禁反对党领袖安华,实行消费税,涉入一马发展公司丑闻(1MDB)风波导致一系列由草根组织净选盟发动要求纳吉下台的抗议集会。这些抗议集会最终促成了由马哈迪和希望联盟以及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公民宣言,以使他下台。纳吉对贪腐指控的回应是集中权力,撤换副首相,冻结两家报章出版及在国会通过争议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法令》。 2018年5月9日大选中,纳吉领导的国阵败选。5月12日,他宣布辞去巫统主席及国阵主席职务,即日起生效。.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纳吉·阿都拉萨 · 查看更多 »

真主党

真主党(‮حزب الله‬;Hezbollah;Hezbollah)是1982年黎巴嫩人为了抵抗以色列侵占该国南部,而在伊朗的帮助下成立的什叶派伊斯兰政治和军事组织,目前是黎巴嫩主要的反對派政党。除武装活动外,该党还从事一系列社会活动,如开办孤儿院、兴办学校、兴建文化中心、经营诊所和建筑公司等。 真主党是阿拉伯语“Hizballah”的意译,“Hizba”原意为“党派、群体”。.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真主党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

聯合國安理會1701號決議是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2006年8月11日一致通过的一项决议針對當時中東的政治局勢而作出的一項決議案。由於內容主要是呼籲黎巴嫩真主黨及以色列國防軍停戰,故又稱為以黎和平決議。 根據決議,它授權聯合國在黎巴嫩南部部署一支一萬五千人的維和部隊,又要求解除黎巴嫩境內所有民兵組織的武裝,同時要求無條件釋放兩名被扣押的以色列士兵埃胡德‧戈德瓦塞爾和伊利達‧雷吉夫。.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列表

这是一个有关于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的历次维持和平行动(简称维和行动)的详细情况列表。 该列表详细叙述了历次维持和平行动的时间、行动名称、维持和平行动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维持和平行动的原因和相关的网页链接信息等。 维持和平行动,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是联合国所确立的一种独特而有活力的手段,目的是帮助受冲突之患的国家创造实现持久和平的条件。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维持和平任务具有国际性,因而在执行任何联合国和平行动时具有无可比拟的合法性。 在联合国宪章中赋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权力和责任,要求安理会采取集体行动,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此,国际社会通常经由安理会授权进行维持和平行动以及相关工作。这些维和行动大多是由联合国本身来具体执行的,为联合国部队的指挥工作服务。在联合国的直接参与下,未经安理会授权的其他组织进行维持和平行动被认为不适当的,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区域性组织或若干国家组成的联合军事力量进行某些维持和平的行动。 逐步地,维和行动已演变成具有多种不同作用,扩展到包括与国家,国际司法机构的外交关系(如国际刑事法院),以及诸如消除战时遗留地雷问题,以避免由此导致新的冲突和争端发生等方面。.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列表 · 查看更多 »

荷西·馬力亞·西列斯

荷西·馬力亞·西列斯(José-Maria Siles),為西班牙记者以及欧洲及国际问题专家。經歷巴黎、波恩、拉巴特、柏林、纽约及布鲁塞尔等地担任驻外记者。曾报道过2006年以黎衝突、最后一次黎巴嫩-以色列战争、海地人民起义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民主主义运动。现為布鲁塞尔独立信息网络经理、欧洲委员会对外发言人及欧洲小组與欧洲问题独立专家网的成员,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新闻信息科学专业研究生硕士。就读期间,制作了关于弗朗哥法案下的审查制度的纪录片。.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荷西·馬力亞·西列斯 · 查看更多 »

萨尔5型护卫舰

萨尔5型护卫舰(Sa'ar 5-class)是萨尔4.5型导弹艇之后服役的一种护卫舰,是现以色列海军最大的水面战斗舰。该型舰共有“埃拉特”、“拉哈维”和“哈尼特”三艘。.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萨尔5型护卫舰 · 查看更多 »

鐵娘子樂團

鐵娘子(Iron Maiden,或譯為鐵處女)是一個出身於英國東倫敦的重金屬樂團,由原與的貝斯手於1975年成立。截至2015年已發行16張錄音室專輯、11張現場專輯、4張迷你專輯和7張精選輯。 身爲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先驅,鐵娘子在80年代早期開始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經過多次陣容的調整,該團發行了有多張專輯且獲得英國與美國的白金或黃金唱片認證。其中包括1982年的《》、1983年的《》、1984年的《》、1985年的現場專輯《》、1986年的《》與1988年的《》。自1999年主唱布魯斯·迪金森和吉他手回歸,樂團的人氣復甦。2010年發行專輯《》在28個國家的唱片排行榜奪冠,獲得廣泛好評。2015年9月4日發行第16張錄音室專輯《》。 在缺乏主流或電台支持的情況下,鐵娘子仍成為重金屬樂界最成功與最具影響力的樂團之一,根據英國《觀察家報》在2015年的報告,該樂團在全世界已經累積銷售九千萬張唱片。2002年獲得「艾佛·諾維洛獎」國際成就獎。截至2013年10月,他們在過去35年間完成超過兩千場公開演出。他們是世界上首先擁有私人巡演廣體客機、並由成員擔任機長駕駛的樂團。.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鐵娘子樂團 · 查看更多 »

詹嘉禮

詹嘉禮 (Jim Karygiannis,),加拿大政治人物,2014年起出任多倫多市議會議員,代表該市的第39號選區(即士嘉堡-愛靜閣區)。在此之前他曾活躍於加拿大聯邦政壇,1988年-2014年間以加拿大自由黨黨員身份擔任加拿大國會下議院議員,代表安大略省的士嘉堡-愛靜閣選區。.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詹嘉禮 · 查看更多 »

路透社

路透通讯社(Reuters),简称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體新聞通訊社,提供各類新聞和金融數據,在128個國家運行。路透提供新聞報導給報刊、電視台等各式媒體,並向來以迅速、準確享譽國際。另一方面,路透提供工具和平台,例如股價和外幣匯率,讓交易員可以分析金融數據和管理交易風險;同時路透的系統讓客戶可以經由網際網路完成買賣,取代電話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買賣大廳等人工交易方式,它的電子交易服務串連了金融社群。 路透的服務分為四個部份:買賣與交易、研究與資產管理、企業和媒體,其中超過90%的收入來自金融服務業務:對股票、外幣匯率、以及債券等資訊的分析、處理、發送,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 路透社总部位于英国,是加拿大汤姆森集团控股的新闻服务和金融市场数据供应商,该集团业务包括全球各地的报纸、广播。而新闻报道的收入占不到10%。它的主要业务是提供金融市场信息和交易的产品。这些措施包括市场数据,如股票价格和货币汇率,研究和分析,以及交易系统,使经销商购买和出售这些资产作为货币和股票在电脑屏幕上而不是通过电话或在交易大厅一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其他方面的服务,最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的40000家公司债务债权,竞争者包括彭博新聞社和道琼斯通讯社。.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路透社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历史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裡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后来,古罗马占领了黎巴嫩,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巴尔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统治。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黎巴嫩历史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內戰

黎巴嫩内战(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Lebanese Civil War)是一场持续自1975年至1990年期间的一场全面内战。这场内战总共导致了大约120,000人丧生,至今在黎巴嫩国内仍有76,000人依旧因这场内战流离失所,还有大约100万人因这场内战逃离至国外。 在内战之前黎巴嫩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地中海沿岸逊尼派占多数,在黎巴嫩南部什叶派占主导地位,而黎巴嫩政府则由马龙派基督徒占主导。在1920年至1943年法属叙利亚托管地时期,各党派和教派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但是,在黎巴嫩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以及许多泛阿拉伯主义分子和左翼派别,这些人反对亲西方政府。以色列的建国以及大约十万名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使得黎巴嫩国内的政治平衡被打破,穆斯林群体的力量得到加强,冷战对黎巴嫩产生了巨大的分裂性影响。在1958年黎巴嫩政治危机期间,各派的力量进一步对立。马龙派基督教势力站在西方国家阵营,而泛阿拉伯团体及左翼阵营站在与苏联结盟的阿拉伯国家阵营。 巴解组织在黑色九月事件之后被约旦驱逐到黎巴嫩,使得巴勒斯坦难民群体开始军事化。这引发了黎巴嫩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军备竞赛,并且为黎巴嫩长期陷入地区冲突创造了条件。马龙派基督教团体和巴勒斯坦武装派别在1975年爆发武装冲突,之后左翼团体、泛阿拉伯团体和穆斯林团体与巴勒斯坦人结盟。在冲突中各联盟之间频繁且突然地转变着:到战争结束时,几乎每个党派都已经相互结盟并最终互相背叛过一次。此外外国势力,例如叙利亚和以色列在内战爆发后加入了进来并且与不同派别并肩作战。维和部队,例如多国驻黎部队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也都曾在黎巴嫩驻扎过。 1976年经阿拉伯联盟的调解,有过短暂的停火,但内战又迅速再次展开;战火集中在黎巴嫩南部,那里自1969年起由巴解控制,后来南部由以色列占领,北部由叙利亚控制。1980年代前景越发灰暗,贝鲁特的大部份地方在以色列入侵并驱逐巴解武装人员时被破坏了。战争更演变成民族和宗教的屠杀。1983年贝鲁特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299名美国和法国的维和部队士兵被炸死。 1989年塔伊夫协定的制定标志着黎巴嫩内战开始进入尾声。但此时以色列仍然占据黎巴嫩南部,扶植南黎巴嫩军,将该地区作为一个防范反以色列武装袭击的缓冲区。以色列军终在2000年撤离,南黎巴嫩军随即瓦解。直至2005年黎巴嫩反对派和有力的外交干涉(美、法、联合国)连手以逼走叙利亚,叙利亚那时候才从黎国撤军。 1989年1月一个有阿盟指派的委员会开始着实制定结束冲突的方案。1991年3月黎巴嫩议会通过了一项大赦法案,赦免了法案通过之前黎巴嫩国内所有的政治犯。1991年5月除了黎巴嫩真主党以外的各民兵武装都被解散,黎巴嫩政府军开始重建为一支黎巴嫩国内唯一的不属于任何党派的武装力量。但黎巴嫩内战结束之后,黎国内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黎巴嫩內戰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战争

黎巴嫩战争可以指:.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黎巴嫩战争 · 查看更多 »

阿以冲突

阿拉伯-以色列衝突(الصراع العربي الإسرائيلي、,הסכסוך הישראלי-ערבי、)是指在以色列和阿拉伯諸國之間已持續超過一個世紀的政治和軍事對抗,爭執的直接起因可能是受錫安主義成形之後的猶太人大量移民、1948年的以色列建國和泛阿拉伯主義的影響。自奧斯曼帝國瓦解後,兩方便因政治和民族主義的關係而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擁有權爭執不下。數十年以来,雙方的對抗已從大規模的中東戰爭轉變成較地區性的以巴衝突,但仍偶有武裝對抗事件發生。.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阿以冲突 · 查看更多 »

阿克萨群众起义

阿克薩群众起义(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是从2000年9月开始爆发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它也被称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Second Intifada)。许多巴勒斯坦人将它看作是反抗外族占领的解放战争,而以色列则认为它是一个恐怖运动。 在大起义爆发前以色列国防军将这些冲突事件称为“潮汐事件”()。至今为止以色列国防军内部依然使用这个代号。 认为这场起义是奥斯陆协议中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做出的妥协的结果的人也称之为“奥斯陆战争”(),认为这次起义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动的人则称之为“阿拉法特战争”。阿拉法特是第一个称之为阿克薩群众起义的人。有人认为阿拉法特发动了这场起义来分散他自己在奥斯陆协议中的责任以及他本人拒绝了以色列的妥协建议。原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通讯部长说:“在戴维营阿拉法特主席决绝了美国总统比爾·克林頓和美国提出的条件回来后就已经计划了(这场起义)。”米歇尔委员会后来也分析认为“沙龙(对圣殿山)的访问没有导致阿克薩群众起义,”而这场冲突是巴勒斯坦领导人计划的。 这次起义是在2005年沙姆沙伊赫首脑会议比较成功结束后巴勒斯坦总统马赫姆得·阿巴斯和其它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同意会议达成的协议。2005年武装冲突比较少,因此许多人认为实际上这次起义已经结束。亚西尔·阿拉法特死后巴勒斯坦政府的政策的改变和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和撒馬利亞撤军也带来了一定的缓和。 从2000年至2007年在整个冲突中的死亡人数(包括军人和平民)估计为4901名巴勒斯坦人和1027名以色列人,不过有人指责这个数字没有区别作战人员和平民。从2000年9月至2004年1月36.2%被杀的巴勒斯坦人是非作战人员被误杀,77.6%被杀的以色列人士被炸弹爆炸或伏击杀害的平民。巴勒斯坦受害者中至少有215人是被其他巴勒斯坦人杀害的,其中118名被怀疑与以色列合作。此外63名外国人受害(53名被巴勒斯坦人杀害,10名被以色列军队杀害)。.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阿克萨群众起义 · 查看更多 »

邁爾季歐雲

邁爾季歐雲是黎巴嫩的城鎮,由納巴泰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南部,面積313平方公里,該鎮在2006年以黎衝突中曾被以色列軍隊佔據,人口約3,000,居民主要信奉東正教。.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邁爾季歐雲 · 查看更多 »

陈晓楠

晓楠()北京人,出生于天津,腾讯网副总编辑,曾担任凤凰卫视主持人十余年。.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陈晓楠 · 查看更多 »

IMI Galil突擊步槍

Galil(中文:加利爾突击步枪,希伯来文:רובה גליל)是以色列軍事工業(IMI,現在改為以色列武器工業(IWI)生產)在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一种步枪,由以色列·加利爾(Yisrael Galili)和雅各布·利奧爾(Yaacov Lior)於1971年的拉马特沙龙設計。分為兩種口徑,分別發射5.56×45毫米或7.62×51毫米步槍子彈。5.56毫米是突击步枪,可以同時發射M193和SS109兩種彈藥。而7.62毫米是戰鬥步槍。 Galil有多種不同的衍生型,包括:作為標準步槍長度的AR型(突擊步槍)、縮短槍管長度至卡賓槍的SAR型(短突擊步槍)、進一步縮短槍管長度至比卡賓槍更短的MAR型(微型突擊步槍)、改用重槍管、可摺疊式提把和兩腳架、充當轻机枪的ARM型(突擊步槍、輕機槍)和改用重槍管、兩腳架、安裝瞄準鏡和可調整長度的槍托、充當狙擊步槍的狙擊型(精確射手步槍) 為了便捷起見,除非是必須表示其型號,否則以下本文將一律以加利爾(Galil的中文翻譯)作為簡稱。.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IMI Galil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IMI TAR-21突擊步槍

TAR-21是一款采用5.56×45mm NATO弹药的以色列-zh-hans:无托结构; zh-hant:犢牛式;-突击步枪。TAR-21的含义是“Tavor Assault Rifle - 21st Century”(中文翻譯為「塔沃爾21世紀突击步枪」)。其名字是來自他泊山(Mount Tabor)。它曾是吉瓦提步兵旅(2006年8月起)、戈兰尼步兵旅(2008年8月起)和納哈爾步兵旅(2010年)等多個單位的制式武器。然而隨著最新型的MTAR-21/X95(微型塔沃爾)已成為以色列国防军一線部隊的制式突击步枪,舊版的TAR-21因此被降級為二線部隊的武器。 為了便捷起見,除了表示其型號,以下本文一律以塔沃爾(Tavor的中文翻譯)之作為文章中的簡稱。.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IMI TAR-21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IWI X95突擊步槍

IWI X95(又稱:微型塔沃爾,,M.T.A.R. 21;有時又被簡稱為Tavor-2)是一枝由以色列武器工業(IWI)專門為特種部隊以及通常不使用長管突擊步槍的軍事人員研製及生產的犢牛式突击步枪,亦可通過零件轉換套件包變成犢牛式冲锋枪,是IMI TAR-21的外型上獨立及極其緊湊型武器。突击步枪時分別發射5.56×45毫米北約口徑(X95和X95-L)和5.45×39毫米苏联口徑(X95-R)步枪子彈,而冲锋枪時則發射9×19毫米魯格(X95-S和X95 SMG)手枪子彈。.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IWI X95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M16突擊步槍

M16是美国军方给由阿玛莱特AR-15发展而来的步枪家族所指定的代号,是一款突击步枪,使用北约标准的5.56毫米口径弹药。M16曾是1967年以来美国陆军使用的主要步兵轻武器,亦於北约15个国家使用,更是同口径枪械中生产最多的一个型号。 M16是一支轻巧的5.56毫米风冷气动弹匣供弹步枪,具有通过导气管由高压气体直接推动机框操作启动的转动式枪机,由钢,铝以及复合塑料制成。 M16主要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60年代配備的M16和M16A1,使用美军M193/M196子弹,能以半自动或全自动模式射击。第二代是1980年代开始配發到軍中的M16A2,发射比利时SS109子弹(北约5.56毫米口径标准弹药,美军制式M855/M856子弹)。M16A2可半自动射击,也可以以最多3发连发的点射射击方式来射击。射击模式是由枪枝一侧的选择开关决定的。最後,M16A4成为21世纪初美伊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装备,也逐步取代了之前的M16A2。在美軍中,M16A4与M4卡宾枪的结合使用仍在逐步取代现有的M16A2。M16A4具有配备护木的四个皮可汀尼滑轨,可以使用光学瞄准镜,夜视镜,雷射瞄准器,前握把或戰術手電筒。 除了早期一些毛病之外,M16逐渐成为成熟而可靠的武器系统。它主要由柯尔特以及Fabrique Nationale制造,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生产过其改型。其半自动版本AR-15,是由少数大生产商生产的,并加以许多细小的改进,从而成為美国流行的民用槍械之一。 M16的发展在1950年代由军方主导,1960年代在越南进行了一次很成功的实战测试。1964年M16正式在美国空军采用。许多M16的改进版本陆续进行了实战测试,成功产生了M16A1。M16A1仅仅是基于M16應軍方要求加上了一个复进助推器。它从1967年到1980年代一直都是美国陆军的主要步兵轻武器,直到被M16A2取代。M16A2如今反过来又由M16A4取代,后者采用了为M4卡宾枪开发的模組化“平顶”型机匣。该武器的最初版本仍然有库存,主要供留用,並给美國國民警衛隊以及空軍使用。M16A3是M16A2的改良型,主要在美國海軍使用。.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M16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M4卡賓槍

M4卡賓槍(M4 carbine)是M16突擊步槍的縮短版本,獲世界各國的軍隊及警隊採用。.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M4卡賓槍 · 查看更多 »

Mk 19自動榴彈發射器

Mk 19自動榴彈發射器(Mk 19 Automatic Grenade Launcher)是美軍在越戰時開始裝備至今的一種40毫米口徑彈鏈供彈的全自動榴彈發射器,由美國海軍兵工站所開發,通用動力及薩科(Saco)防務生產。.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Mk 19自動榴彈發射器 · 查看更多 »

PK通用機槍

PK通用機槍(俄語:Пулеме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俄語羅馬化:Pulemyot Kalashnikova,意為:卡拉什尼科夫機槍)是由AK-47突击步枪的設計者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在1961年所設計的通用機槍,用於取代當時設計老舊的RPD輕機槍和SG-43中型機槍,並大量裝備蘇聯軍隊,PK通用機槍在蘇軍中的位置等同北約國家的FN MAG(M240)、M60或MG3。.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PK通用機槍 · 查看更多 »

RPG-29

RPG-29(;;俄语罗马化:,意為:吸血鬼;俄罗斯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代號:/)是由苏联於1980年代研製及生產的手提式反坦克火箭推進榴彈發射器,它在1989年被蘇聯軍隊通過採用,是俄罗斯軍隊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前裝備的最新型武器。目前RPG-29已經被輔以其他火箭推進榴彈發射器系統(例如RPG-30和RPG-32“哈希姆”。除装备俄国以外,亦出口至多個國家。可以發射反裝甲戰鬥車輛用途的PG-29V彈頭反戰車高爆火箭彈和反人員用途的TBG-29V溫壓/FAE火箭彈,前者除了足以擊毀現代各種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以外,並是在實戰之中證實是為數不多能夠貫穿西方主戰坦克的複合裝甲設計的彈頭系統。.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RPG-29 · 查看更多 »

RPG-7

RPG-7(РПГ-7)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無導向肩托式反坦克火箭推進榴彈。.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RPG-7 · 查看更多 »

SU-122-54自行反坦克炮

SU-122-54自行反坦克炮(Самоходно-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ая Установка -122-54,设计代号:600工程)是苏联于1948年开发的自行反坦克炮。冷战时期,西方情报机构根据苏联叛逃者维克多·苏沃洛夫提供的情报,曾将其错误地命名为IT-122自行反坦克炮(Истребитель танков,自行反坦克炮)。它是苏联最后一款批量装备的固定战斗室自行坦克炮。随着苏联重心从火炮向反坦克导弹转移,SU-122-54的量产计划大为削减。从1955年~1956年,共生产约77辆。.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SU-122-54自行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杜照宇

杜照宇(),祖籍河北景县,出生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烈士。 当地时间2006年7月25日晚(2006年以黎衝突期间),以色列轰炸了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位于黎巴嫩南部的一处观察站,杜照宇与另外3名联合国观察员牺牲,其遗体于8月2日运抵中国。杜照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中校军官,硕士学位,曾赴中国驻印度使馆任武官助理,2005年12月被派到黎巴嫩任联合国中国军事观察员,其妻李玲玲亦是一名军人,现有一子。.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杜照宇 · 查看更多 »

梅卡瓦主战坦克

梅卡瓦主戰坦克(英語:Merkava,希伯來語:,中文又譯作馳車式,意譯為古代的馬戰車)是以色列國防軍目前的主戰坦克之一。 1970年8月以色列當時的財政部長主持召開了由國防部長、國防軍總司令、國防軍總參謀長以及國防部、財政部的其他相關人士共同參加的會議,決定以色列自主研製國內第一種主戰坦克-「梅卡瓦」。.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梅卡瓦主战坦克 · 查看更多 »

歐洲猶太人大會

歐洲猶太人大會,(以下簡稱 EJC),成立於1986年,他設立於巴黎,並在布鲁塞尔、斯特拉斯堡、柏林和布达佩斯設有辦事處。它是被選出的歐洲猶太人社群的歐洲唯一代表。 作為世界猶太人大會的附屬,EJC與各國政府、欧洲联盟所屬機構和欧洲委员会合作。歐洲猶太人大會是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公開協會且為一個巨大的世俗組織代表著超國250萬歐洲犹太人。EJC的分支組織分佈於42個在大陸上的國家的犹太社群。EJC的首要任務,它深度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促進基於相互間友好關係的歐洲民主,相互理解和寬容。EJC與各個歐洲國家政府,國際機構和歐洲一體化組織,包括聯合國、歐洲聯盟、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EJC於歐洲理事會具有參與地位。 EJC解決當今世界最急迫的目標,例如保護人權、對抗排外主義和反犹太主义、促進宗教間的對話、實現文化和教育方案和記住猶太人大屠殺和其他悲劇由數百萬存活於世界各地的人們聲稱。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EJC發起並組織了幾次大型國際項目,特別是讓我的人民活著! 國際論壇。一系列的論壇第一次舉辦於2005年1月 克拉科夫紀念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 60 週年;第二次於論壇發生於 2006年9月 基輔紀念巴比雅爾悲劇65週年。 論壇廣泛的支持領導的国际组织,包括欧洲委员会及欧洲委员会議會,以及來自許多國家,包括俄羅斯、美国、德國、 以色列、波蘭和乌克兰的資深政治家。下一次讓我的人民活著! 論壇,紀念水晶之夜悲劇發生70週年,於波兰克拉科夫舉辦。 於2011年1月25日,國際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日前夕,在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舉辦一個紀念大會專門回憶 猶太人大屠殺。 它正值蘇聯陸軍解放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66週年。歐洲猶太人大會為此活動的主辦者之一。 其他EJC重要的課題為當今世界最危險的威脅之一,即核子恐怖主義。EJC是盧森堡國際防止核子災害論壇的共同組織者,它 於5月於盧森堡舉辦並在核不擴散來自14個國家的50多名專家匯聚了獨特的團隊,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領導。考慮到參加者的水平,這次會議是討論核安全問題在過去十年中規模最大,最權威的聚集地。 EJC的首要辦事處設置於巴黎,並且於柏林、布鲁塞尔、布達佩斯和斯特拉斯堡設立分部。 歐洲猶太人大會會長每隔兩年由犹太社群代表和共同工作選出的「執行人員」社區會長的 「公開大會」選出。 Viatcheslav Moshe Kantor於2007年6月被選為歐洲猶太人大會會長。自2004年到他被選為會長,他為 EJC 理事會總裁。.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歐洲猶太人大會 · 查看更多 »

民主和平论

民主和平論,簡稱民主和平,是一種國際關係、政治學、和哲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更正確的說,所有自由民主制國家)不會或極少與另一個民主國家發生戰爭。不過實際上,該理論並不意味著,民主國家就不會發動戰爭;也不保證,民主國家會比其他體制(比如,專制)的國家來的不好戰。 在這個理論的原始版本被提出後,許多更深入的相關研究也進一步發掘出民主與和平之間的關聯,民主國家之間也較少發生衝突、同時規模性的暴力行為也較少出現,相反的,政治外交的衝突會增加。.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民主和平论 · 查看更多 »

泰尔

--(صور ;腓利基語: ;צור Tzor;提比里安希伯来语:, 阿卡德語:, Τύρος),又譯--、提洛、提爾,位於地中海東部沿岸,為古代海洋貿易的中心,今屬黎巴嫩。基督教的和合本《圣经》譯本翻译为“推羅”。 泰爾城延伸突出於地中海上,在以色列阿卡北方二十三英里(約37公里),西頓城南二十英里(約32公里)處,現有居民117,100人。“泰爾”本意為岩石。 該城是古代腓尼基人的要邑,現在則位列黎巴嫩的第四大城,也是該國主要的港口之一。由於擁有許多遺跡,也是熱門的觀光景點;其中的羅馬競技場已在1979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中。.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泰尔 · 查看更多 »

法國軍事

法國軍队發展歷史悠久,對歐洲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有多次關鍵影響力。現今的法国武装部队包含法國陸軍、法國海軍、法國空軍和法國國家憲兵隊。法國總統是三軍統帥,軍隊主要任務是防衛法國領土,第二是保衛親法國海外勢力,第三是維持世界穩定。 公開資料中軍隊總人數是779,450(2006年資料,其中259,050常備兵,419,000預備役,101,400國家憲兵隊),法軍在人數上是歐洲最大軍隊暨世界第13大軍隊。法國常備軍費世界排行第五(以美元計算,不考量各國物價),也是世界核武第三多的軍力,只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後。 2007年7月31日,總統命令M.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法國軍事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六世

本笃十六世(Benedictus XVI;Benedetto XVI;Benedikt XVI;)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5任教宗,本名若瑟·类思·拉辛格(Joseph Aloisius Ratzinger;Iosephus Aloisius Ratzinger),2005年4月19日当选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就任,2013年2月28日辞职。通曉十種語言,就任教宗前为德國籍樞機,由保祿六世冊封,是第八位德國籍教宗。2005年選舉教宗時,有教宗選舉權的樞機中,連他在內有三位並非由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的樞機,故參與了前兩次相隔僅數月的教宗選舉,而這三位中他和另一位這次也參與了,因此參與這次教宗選舉的樞機中,僅他們兩位有經驗。2013年2月11日,聖座宣佈,本篤十六世因健康和年老等因素決定辭職,歐洲中部時間2月28日晚上8時生效,成為繼1415年額我略十二世退位後,近600年來首位請辭的教宗,而他的請辭引起德國及天主教国家各地民眾和領袖的廣大反響。2013年2月28日辭職後保留「本篤十六世」之稱號,職務名稱改為「榮休教宗」(Pope Emeritus)。.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本篤十六世 · 查看更多 »

战争列表 (2003年以后)

本表收录了2003年以后新近爆发的世界各地武装冲突和战争。 Category:战争列表 Category:21世纪相关列表.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战争列表 (2003年以后) · 查看更多 »

海法马卡比足球俱乐部

海法馬卡比足球俱樂部(מועדון הכדורגל מכבי חיפה)是以色列实力最强的足球會之一。成立於1913年,曾奪得 10 屆聯賽冠軍、5 次國家盃冠軍及 3 次圖圖盃,是國內最成功的球隊,更是首隊晉級歐聯分組賽階段的以色列球隊。.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海法马卡比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托尼·布莱尔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托尼·布莱尔 · 查看更多 »

2000年代

2000年代是一個二十世紀與廿一世紀的年代,從2000年1月1日開始,於2009年12月31日結束。2000年也是第2千年與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因為公元是從1年開始的,並沒有零年。 2000年代是自1850年有现代测量数据以来最热的10年,其间全球经历了诸多气候极端事件,包括在欧洲和俄罗斯出现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亚马孙平原、澳大利亚和东非的干旱等,所有极端事件共导致约37万人死亡 。.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2000年代 · 查看更多 »

2006年7月

没有描述。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2006年7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2006年8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以黎战争

#重定向 2006年以黎衝突.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2006年以黎战争 · 查看更多 »

2007年亞足聯亞洲盃外圍賽

2007年亞洲盃外圍賽是透過外圍賽決定出12隊參加2007年亞洲盃決賽週的名額,上屆亞洲盃衛冕冠軍日本不獲得一個直接出線決賽週名額,需要與其他球隊參加外圍賽。另外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以東道主身份自動晉級決賽週。而澳洲是新加入亞洲足協後首次參加區內賽事。.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2007年亞足聯亞洲盃外圍賽 · 查看更多 »

2008年7月

没有描述。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2008年7月 · 查看更多 »

7月25日

7月25日是阳历年的第206天(闰年是2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9天。.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7月25日 · 查看更多 »

7月30日

7月30日是阳历年的第211天(闰年是21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4天。.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7月30日 · 查看更多 »

9M133短號反坦克导弹

没有描述。

新!!: 2006年以黎衝突和9M133短號反坦克导弹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2006年以黎危機2006年以黎危机2006年以黎冲突2006年黎以冲突2006年黎巴嫩战争以黎衝突黎以冲突黎巴嫩战争 (2006年)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