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

指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該季從2004年6月1日開始,至2004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西洋盆地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在該六個月以內產生。.

36 关系: 風眼颶風亞歷克斯颶風艾瑪飓风乔治飓风伊万飓风伊万对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影响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飓风弗朗西丝飓风珍妮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飓风米奇飓风米奇的气象历史飓风胡安飓风艾达飓风查利1973年大西洋飓风季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2004年亚热带风暴妮科尔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4年热带风暴厄尔2004年热带风暴马修2004年热带风暴邦尼2004年飓风卡尔2004年飓风亚历克斯2004年飓风达尼埃尔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2005年热带风暴阿琳2005年飓风艾米莉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風眼

风眼是强烈热带气旋中心一片天气情况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呈圆形,直径大多在30到65公里之间,其周围由眼壁环绕,后者是一片环状的强烈雷暴区域,通常是气旋中天气最恶劣的地方。风眼中通常拥有整个气旋的最低气压,可比风暴外的气压低15%。 强烈热带气旋中的风眼通常云淡风轻,四面八方均环绕着密集、均匀的风眼墙。相对较弱的热带气旋中风眼界线较为模糊,并且有可能会被中心密集雲團——一种高厚云层区域,在卫星图像上显示成亮区——掩盖。强度更弱或是组织结构紊乱的风暴中也可能存在风眼墙,但不足以完全闭合将风眼环绕起来,或是风眼区域内会出现暴雨。不过无论是哪种风暴,风眼都是气压最低的区域,并且又以接近海平面处气压最低。.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風眼 · 查看更多 »

颶風亞歷克斯

颶風亞歷克斯,可以指:.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颶風亞歷克斯 · 查看更多 »

颶風艾瑪

颶風伊爾瑪(Hurricane Irma)是一場極其強勁和災難性的,就最大持續風速來說,伊爾瑪是自威爾瑪以來在大西洋地區觀察到的熱帶氣旋,以及在大西洋開放地區的最強風暴。伊爾瑪是有記錄以來首個襲擊背風群島的五級颶風,颶風瑪麗亞在兩週後緊隨其後,是瑪麗亞之後造成經濟損失第二大的加勒比颶風。2017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九場的風暴、第四場颶風、第二場大型颶風和首場五級颶風,伊爾瑪在其漫長的一生中造成廣泛和災難性的破壞,特別是在加勒比地區東北部和佛羅里達礁島群。它也是自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以來襲擊美國本土最強烈的颶風,自同年威爾瑪以來首場登陸佛羅里達州的大型颶風,及自2004年颶風查利以來首場襲擊該州的四級颶風。.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颶風艾瑪 · 查看更多 »

飓风乔治

飓风乔治(Hurricane Georges,)是一场强劲,持续时间长的佛得角型四级飓风,于1998年9月行经加勒比地区和墨西哥湾期间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沿途先后登陆达7次之多,是1998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7场热带风暴,第4场飓风和第二场大型飓风,也是该季除飓风米奇外最具破坏性的风暴,还是1992年的飓风安德鲁以来造成损失最惨重的大西洋飓风。乔治夺走了604人的生命,其中又以伊斯帕尼奥拉岛居民为主,经济损失接近100亿美元之多(199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分别是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波多黎各和伊斯帕尼奥拉岛。.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乔治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万

飓风伊万是一场规模庞大且持续时间很长的佛得角型飓风,于2004年9月对加勒比海和美国大范围地区造成严重破坏,也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9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6场飓风和第4场大型飓风。.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伊万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万对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影响

飓风伊万对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影响為共计45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2.47亿美元(200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其中又以格林纳达最为严重,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地受飓风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这场风暴源于10月5日的一股东风波,之后经爆发性增强成为仆街大型飓风,于9月7日以每小时205公里风速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南近海掠过。当时飓风中心向外延伸260公里外风力仍有热带风暴强度,向外延伸110公里外风力则有飓风强度,风眼的北部也在格林纳达上空经过。 受创最为严重的格林纳达遭受了价值高达11亿美元(2004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破坏,相当于该国两年的GDP。飓风令超过1.4万户民房受损,其中30%被彻底摧毁,导致约1.8万人无家可归,岛上共有39人遇难。委内瑞拉北部因伊万致使至少3人丧生,还造成了中等程度破坏。特立尼达岛和巴巴多斯各有一人死亡,风暴名称“伊万”(Ivan)也因此予以退役。.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伊万对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影响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所有热带气旋中持续最久的一个,从8月末一直延续到9月下旬。这场飓风源于8月31日离开非洲海岸的一股东风波,由于受到高压脊的影响而向西行进,进入热带大西洋深处后由于外界环境有利而在9月2日发展成热带低气压。气旋逐渐增强,到9月5日时又开始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还创下了当时位置最偏南部的大型大西洋飓风新纪录。 由于遇到干燥的空气,伊万迅速减弱,但又逐渐地重新组织起来,于9月7日以大型飓风强度在格林纳达以南近海掠过,然后又在中加勒比海达到五级强度。接下来的数日时间里,风暴因以眼墙置换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强度波动,以风速略低于五级飓风标准强度从牙买加以南近海,开曼群岛以及古巴西部经过。接下来伊万转向北上,因外界环境变得不利而逐渐减弱,于9月16日以每小时195公里风速强度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格尔夫海岸登陆。风暴在转向东北的行进过程中迅速减弱成热带低气压,于9月18日转变為温带气旋。 伊万的残留转向南下,后又转至西南,于9月21日穿过佛罗里达州后开始重新获得热带系统特征。9月22日,系统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方向再次成为热带低气压,之后还达到了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热带风暴强度,然后再逐渐减弱并以热带低气压强度沿路易斯安那州西南方向登岸,其环流于9月25日进入德克萨斯州境内后消散。.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弗朗西丝

飓风弗朗西丝(Hurricane Frances)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6场获得命名的风暴,也是第4场飓风和第3场大型飓风。.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弗朗西丝 · 查看更多 »

飓风珍妮

颶風珍妮(Hurricane Jeanne)是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造成最多人死亡的颶風。它是本季的第10個獲得命名的風暴、第7場颶風和第5場大型颶風,以及本季在佛羅里達州登陸的第3場颶風和第4個獲得命名的風暴。.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珍妮 · 查看更多 »

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

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从2004年9月13日开始并持续了超过两个星期。飓风珍妮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11个热带气旋,是第十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七场飓风,也是第六个大型飓风。这场风暴于9月13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由一股东风波形成,并因接触到的外界环境有利而增强至热带风暴强度。珍妮在东加勒比海得到进一步增强,成为一场强烈热带风暴,并在9月15日吹袭波多黎各前不久发展出了一个风眼。之后风暴的组织结构仍然良好,于9月16日袭击多明尼加最东部前达到飓风强度。 飓风珍妮在穿越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的过程中稳步减弱,9月17日时一度短暂降级为热带低气压,然后重新到达开放海域。其原有的环流已经消散,但中心主雷暴区附近又有新的环流形成。之后风暴转向北上并逐渐组织起来,于9月20日再度达到飓风强度。然后系统以环状路径迂回向西,并因其产生的上升流影响而有所减弱。珍妮继续西进并接触到有利于发展的外界环境,在9月25日穿越巴哈马北部前达到大型飓风强度。次日,风暴袭击了佛罗里达州的马丁县,其登陆位置与数星期前的飓风弗朗西丝几乎完全相同。飓风登陆后逐渐减弱并转向西北,于9月27日在乔治亚州上空降级为热带低气压。低气压又转向东北,于9月28日转变成温带气旋,最终在9月29日与一股冷锋融合而消散。 飓风沿途普降暴雨,在海地造成了毁灭性的泥石流,该国报告有超三千人遇难。风暴在波多黎各和佛罗里达州登陆时也给当地带去了暴雨,引起河流泛滥。飓风以最高强度进行最后一次登陆,其产生的狂风吹袭了之前受到飓风弗朗西斯和飓风查利影响的许多地区。珍妮存在末期将海上的湿气和陆上的干燥空气混合起来,在乔治亚州和中大西洋各州导致龙卷风爆发。.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米奇

飓风米奇(Hurricane Mitch)是1998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强烈且最具毁灭性的飓风,也是飓风季的第13场热带风暴,第9场飓风和第3场大型飓风,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90公里。飓风米奇创下了10月大西洋飓风强度的新纪录,保持了7年后才被2005年的飓风威尔玛超越。这场飓风当时还是有纪录以来第4强烈的大西洋飓风,不过截至2017年已跌至第8位。 1998年10月22日,米奇在西加勒比海形成,之后经过非常有利于发展的外界环境后得以爆发性增强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最高的五级状态。风暴接下来向西南方向飘移,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减弱,以飓风的最低标准强度袭击了洪都拉斯。穿越中美洲后,气旋在坎佩切湾重新形成,最终以强劲热带风暴的标准吹袭佛罗里达州。 10月29日至11月3日,飓风米奇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因此给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带去了创历史纪录的降水,非正式报告中的降雨量高达1900毫米。灾害性的洪水使米奇成为历史上致死人数第二多的大西洋飓风,截至1998年底已统计有近1.1万人死亡,超过1.1万人失踪,此外还有270万人无家可归。洪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济损失估计达到60亿美元(199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米奇 · 查看更多 »

飓风米奇的气象历史

飓风米奇的气象历史从1998年10月下旬开始,11月上旬结束,持续时间超过半个月。系统源于10月10日离开非洲西海岸的东风波,于10月22日在加勒比海西南部上空发展成第十三号热带低气压。系统的前进方向形成小规模环路,并在此期间增强成热带风暴米奇。由于高压脊出现薄弱环节,气旋缓慢转向北上。风暴组织结构一度因附近上层低气压产生的风切变而变得混乱,但很快就因水温升高、外流格局改善等多种利好因素影响迅速强化,于10月24日升级成飓风并发展出风眼。转向西进后,米奇快速增强,于10月25日成为大型飓风,并在次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最高的五级飓风标准。 达到最高强度后,米奇在洪都拉斯北面近海保持高达每小时285公里的最大持续风速,飓风猎人侦察机测得的最低气压低至905毫巴(百帕,26.7英寸汞柱),刷新10月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的最低气压纪录,并且也和1969年的飓风卡米尔并列成为当时气压第四低的大西洋飓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和多个热带气旋预测模型都预测,风暴会转向北上,对尤卡坦半岛构成威胁。但米奇实际上却因受高压脊影响而南下,气象机构当时没有发现这个高压脊。风暴因与陆地相互作用而减弱,于10月29日以风力时速130公里强度登陆洪都拉斯。气旋转向西进,在陆地上空缓慢弱化,但仍在附近海域上空保留有深层对流。经过中美洲山区后,米奇的表面环流于11月1日消散。次日,系统残留到达墨西哥湾,于11月3日重新组织成热带风暴。气旋加速向东北方向的冷锋逼近,穿过尤卡坦半岛后又于11月5日吹袭佛罗里达州西南部。此后不久,米奇转变成温带气旋,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继续追踪至11月9日止。.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米奇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胡安

飓风胡安(Hurricane Juan)是一场于2003年9月下旬对加拿大造成重大损失的强烈热带气旋,也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十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六场飓风,于9月24日由一股穿越亚热带大西洋的东风波在百慕大东南方向发展形成。系统北上进入墨西哥湾后因遇到墨西哥湾暖流而逐步加强,于9月27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二级飓风强度,并于同日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65公里的最高强度,然后在向新斯科舍海岸前进的过程中因海水温度降低而有所减弱。9月29日清晨,胡安以风速每小时160公里的二级飓风强度在哈利法克斯的沙德湾(Shad Bay)和普罗斯佩克特(Prospect)之间登陆。风暴在从南向北穿越新斯科舍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飓风强度,然后在爱德华王子岛上空减弱为热带风暴。9月29日晚,风暴在圣罗伦斯湾北部的安蒂科斯蒂岛附近由另一股温带低气压吸收。 这场飓风在穿过新斯科舍中部和进入爱德华王子岛的过程中造成了大范围的破坏,风暴中心以东和以西区域受到的影响较小,大部分损失都是由这些区域遭受的狂风引起。胡安所过之处共造成8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5亿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报告中认为这是继1893年以来对新斯科舍造成破坏最严重的风暴,其名称“胡安”(Juan)也因此予以退役,永不会再在大西洋风暴命名中使用。.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胡安 · 查看更多 »

飓风艾达

飓风艾达(Hurricane Ida)是2009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后一场获得命名的风暴,也是该季登陆强度最高的热带气旋,以风力时速130公里强度经过尼加拉瓜沿海地区。风暴残留之后又发展成强劲的东北风暴,在美国中大西洋沿海地区构成大范围破坏。系统于11月4日在西南加勒比海成形,并在24小时内以风速每小时130公里强度袭击尼加拉瓜海岸。飓风在陆地上空大幅减弱,但进入尤卡坦海峡后又重新强化,达到风力时速165公里的最高强度。艾达在墨西哥湾北部减弱并转变成温带气旋,然后在美国东南部上空逐渐扩散。风暴残留之后还成东北风暴,对美国东部构成显著影响。 飓风存在期间,气象结构发布多份热带气旋观察预警或警告。巴拿马到缅因州之间地区要么受到艾达的直接影响,要么遭之后形成的东北风暴袭击。尼加拉瓜沿海地区有近3000人赶在气旋来袭前撤离。墨西哥的人员疏散规模更大,有超过10万居民和游客转移。出于对飓风造成重大破坏的担忧,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有多个县进入紧急状态。有关部门发布自愿撤离令,大部分学校都被关闭,非关键政府部门岗位工作暂停。 艾达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降下暴雨。新闻报导一度称尼加拉瓜有多人失踪,但风暴过后的报导又称无人失踪。该国有数以千计的建筑物受损或倒塌,约4万人因此无家可归。这场飓风一共对尼加拉瓜造成至少4600万尼加拉瓜科多巴(相当于同年的212万美元)的损失。墨西哥和古巴也降下暴雨,但两国此外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气旋残留对美国构成重创,并以中大西洋地区灾情严重。飓风引起的恶劣海况致使一人溺毙,之后促成的东北风暴又引发多种事故,夺走六条人命。受大范围暴雨影响,密西西比州到缅因州之间部分地区爆发山洪。综合计算,飓风艾达及之后的东北风暴一共在美国造成价值近3亿美元的损失。.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艾达 · 查看更多 »

飓风查利

飓风查利(Hurricane Charley)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3场获得命名的风暴,也是第2场飓风和首场大型飓风。.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飓风查利 · 查看更多 »

1973年大西洋飓风季

1973年大西洋飓风季是第一个应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为热带气旋分级的大西洋飓风季,这种分级方式由赫伯特·萨菲尔(Herbert Saffir)和罗伯特·辛普森发明,1971年面世。全季共形成24个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其中只有八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四场成为飓风,仅一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1973年大西洋飓风季比1972年大西洋飓风季要活跃得多,但其中造成重大影响的很少。全季近半数风暴曾影响陆地,其中只有一场造成重大破坏。 飓风季于1973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每年大西洋盆地绝大多数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不过本季第一个天气系统是在4月18日成型,提前一个多月拉开飓风季序幕,并且6月1日前还形成三个低气压,只是都没有达到热带风暴强度。飓风爱丽丝是全季首场获命名的风暴,于7月1日形成,是有纪录以来第一个在七月吹袭百慕大的气旋。一个多月后,第二场飓风布伦达成型并吹袭坎佩切湾东岸,导致十人丧生,对墨西哥的破坏严重程度创下新纪录。 8月下旬,热带风暴克里斯汀在几内亚上空成型,成为有纪录以来形成位置最偏东面的热带气旋。飓风艾伦是本季最强风暴,最高强度达到三级飓风标准,但自始至终位于海上。热带风暴吉尔达是全季最后一场获命名的风暴,也是有纪录以来第一个转变成亚热带气旋的热带气旋。全季没有风暴名称退役,但由于1979年大西洋飓风名单中大量增加男性人名,本季采用的多个名称换成男性人名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1973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活跃程度属中等水平,但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大西洋飓风季,共有多达15场热带气旋直接对陆地产生影响。飓风季从1988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早在5月30日时就有热带低气压在加勒比海发展形成,提前拉开了这年热带天气活动的序幕。不过,第一个获得命名的热带风暴阿尔贝托却要到飓风季开始两个多月后的8月8日才形成,比通常情况要晚一个多月。热带风暴基斯是全年的最后一场风暴,于11月24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本季共计产生19个热带低气压,其中12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有一场热带风暴在起初的实际操作中归类为热带低气压,但之后经再度分析后重新归入热带风暴。共有5个热带气旋达到飓风强度,其中又有3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 颶風吉爾伯特是全季最具影响的气旋,创下当时最强烈大西洋飓风的新纪录。这场飓风途经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对墨西哥和许多岛屿国家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其中又以牙买加特别严重。风暴沿途共计造成超过3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墨西哥,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198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以四级强度袭击尼加拉瓜的飓风琼也导致超过200人丧生,经济损失约20亿美元(198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这场飓风之后还进入东太平洋并因此重新归类、命名为热带风暴米利安。.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活跃程度在中等水平的大西洋飓风季,于2002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全季共产生了14个热带气旋,其中12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4个发展成飓风,两个成为大型飓风。虽然飓风季是在6月1日正式开始,但第一个气旋要一直到7月14日才形成。虽然起步较慢,但本季在9月一共发展出多达8场热带风暴,创下新的纪录,之后只有2004、2007和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追平。同时,本季在10月6日后就再也没有热带风暴形成,这种情况也很罕见,部分是因为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影响。全季最强烈的飓风是伊西多尔,最低中心气压只有934毫巴(百帕),不过飓风丽丽的最大持续风速更高,达到了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 本飓风季造成的破坏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一共导致23人丧生,经济损失约26亿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由飓风伊西多尔和丽丽造成。9月,飓风古斯塔夫在转变成温带气旋的过程中登陆新斯科舍,给当地带去持续数日的狂风。伊西多尔先后袭击了尤卡坦半岛和美国,造成约价值9.7亿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破坏,还夺走了7人的生命。8到9月间还有另外多场风暴对陆地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全季持续时间最长的风暴飓风凯尔。10月初,飓风丽丽登陆路易斯安那州,造成15人遇难,损失达8.6亿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

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其正式期限前后都有热带天气活动,这在超过半个世纪里还是头一遭。全季共形成21个热带低气压,其中16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获命名,7场达到飓风标准,3场成为大型飓风。截至2014年,这仍然是有纪录以来第8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飓风伊莎贝尔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北方向海域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强度标准,是本季的最强飓风。伊莎贝尔之后以二级飓风强度吹袭北卡罗莱纳州,对美国多个州构成严重影响,一共造成价值36亿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如今的美元)的巨额损失,还夺走了51人的生命。 4月20日,亚热带风暴安娜提前拉开本季序幕,飓风季还要到1个多月后的6月1日才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9月上旬,飓风费边以三级强度袭击百慕大,是1926年以来对该岛造成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导致4人死亡,损失达3亿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如今的美元)。飓风胡安以二级飓风强度对新斯科舍、特别是哈利法克斯构成重创,是1893年以来第一个吹袭该省的飓风。飓风季结束后,伊莎贝尔、费边和胡安3个名称都因风暴造成的严重破坏而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此外,飓风克劳德特和飓风埃里卡均以飓风强度的最低标准先后袭击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有纪录以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惨重的大西洋飓风季之一,于2004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时间段lll ku p,但这年的风暴活动一直持续到了12月。本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大西洋盆地所有热带和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每年都会对前一年飓风季的所有天气系统进行重新分析,并根据结果更新其风暴数据库,因此以下时间轴中还包含有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包括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全季一共形成了16个热带低气压,15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9个达到飓风标准,6个成为大型飓风。本季共有6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阿拉巴马州登陆,分别是热带风暴邦尼、飓风查利、飓风弗朗西丝、飓风伊万和飓风珍妮,其中有3场飓风的持续风速至少达到每小时185公里(大型飓风强度)。这也是有纪录以来唯一一个有4场飓风对佛罗里达州产生影响的大西洋飓风季,其中飓风伊万并没有在该州登陆,但仍带去了飓风强度的狂风。.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 · 查看更多 »

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4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2004年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太平洋台风季。本年度共有29个风暴被命名(和2013年并列为日本气象厅负责命名工作后使用名称最多的年份),其中19个成为台风,均高于年平均水平。本风季的累计气旋能量指数超过460,高于1965-2003年年平均水平约60%,排在1997年、1992年风季之后,为观测史上第三活跃的太平洋台风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04年5月至2004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04年6月開始,至2004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颱風,並被列入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在中東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及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E或××C。.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4年亚热带风暴妮科尔

亚热带风暴妮科尔(Subtropical Storm Nicole)是有纪录以来首场没有成为热带气旋、但仍然从标准飓风命名名单上获得命名的亚热带风暴,也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于10月10日在百慕大附近经上层低压槽和冷锋相互影响形成,然后转朝东北方向移动,风暴一度朝热带气旋转变,但转变过程没有完成,之后被更大规模的温带风暴吸收而消散。 妮科尔在百慕大产生中等程度降水,恶劣的海况对邮轮构成影响。风暴残留同温带风暴相结合,在加拿大产生狂风暴雨,导致树木和输电线缆受损。气旋残留还在新英格兰多地产生阵风,风暴产生的涌浪令美国东岸沿线的冲浪运动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亚热带风暴妮科尔 · 查看更多 »

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查看更多 »

2004年热带风暴厄尔

热带风暴厄尔(Tropical Storm Earl)是2004年8月中旬对向风群岛构成轻度破坏的一个热带气旋,也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第6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于8月13日中心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以东较远处海域的东风波,系统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期间逐渐组织,成为热带低气压约1天后就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厄尔”。气旋逼近向风群岛并继续缓慢强化,于8月15日达到风力时速85公里的最高强度。但就在这天下午,厄尔出人意料地退化成东风波,气象机构估计这是因风暴前进速度过快导致。气旋残留继续穿越加勒比海,最终于8月23日在东太平洋发展成飓风弗兰克。 受强烈阵风影响,格林纳达至少有34座房屋的屋顶受损,还有12棵树同6条电线杆被刮倒。此外,岛上一间养老院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破坏,院内人员被迫撤离。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有两套房屋失去屋顶,岛上还受到中等程度的农作物损失。多巴哥有许多树木倒塌,输电线缆中断,导致全岛90%的用户失去供电。热带风暴厄尔一共造成1人死亡,9人失踪,但总计损失数额不明。.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热带风暴厄尔 · 查看更多 »

2004年热带风暴马修

热带风暴马修(Tropical Storm Matthew)是2004年10月上旬登陆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场强度较弱的热带气旋,也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3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9场影响美国的风暴。系统于10月8日在墨西哥湾西部成形,于两天后吹袭路易斯安那州中南部。马修同另一个上层气旋结合,令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普降暴雨,降雨量以路易斯安那州北部地区最高,超过381毫米。风暴造成的破坏程度很轻,损失总额约为30万5000美元(2004年美元),并且没有造成人员丧生。.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热带风暴马修 · 查看更多 »

2004年热带风暴邦尼

热带风暴邦尼(Tropical Storm Bonnie)是一场于2004年8月在佛罗里达州登陆的小型热带风暴,也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二场风暴。邦尼于8月3日由小安的列斯群岛以东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并在穿过该群岛后因移动速度过快而消散,之后再在尤卡坦半岛附近重新增强为热带风暴。系统在墨西哥湾达到时速100公里的最高风速后转向东北,以风速每小时75公里的热带风暴强度袭击了佛罗里达州。接下来风暴加速朝东北行进,在新泽西州以东成为温带气旋。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中共有五个热带系统在佛罗里达州登陆,邦尼是其中的第一个,并且还是有纪录以来第二个在8月份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扰动,截止2013年,这样的扰动一共只有8个。 邦尼造成的影响很小,加勒比海上主要出现的是小雨,而佛罗里达州的降水则引发了洪灾并造成轻微的损失。风暴导致美国东南部出现了多场龙卷风,导致三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00万美元。系统在佛罗里达州登陆的时间正好是飓风查理登陆的前一天,后者对美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热带风暴邦尼 · 查看更多 »

2004年飓风卡尔

飓风卡尔(Hurricane Karl)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一场强劲佛得角型飓风,也是该季第11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第8场飓风和第6场大型飓风。系统源自9月13日离开非洲海岸的强劲东风波,于9月16日成形。成为热带风暴后,卡尔快速增强,先后两度达到大型飓风标准。9月21日,风暴达到风力时速230公里的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属四级飓风的较高标准。气旋在北上期间减弱,于9月24日在北大西洋转变成温带气旋,最终于9月28日被另一个天气系统吸收。卡尔转变而成的温带风暴一度吹袭法罗群岛,但没有造成破坏或人员伤亡。.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飓风卡尔 · 查看更多 »

2004年飓风亚历克斯

飓风亚历克斯(Hurricane Alex)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也是首场获命名的风暴、首场飓风和大型飓风。气旋成型日期相对较晚,是1954年后所有大西洋飓风季中形成日期第五晚的首场风暴。系统源自7月31日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以东海域上层低气压区同下层弱低压槽的相互影响,成型后朝东北方向移动,增强至持续风速160公里强度后从距外滩群岛海岸不足16公里近海掠过。亚历克斯接下来进一步强化,在新英格兰近海达到风力时速195公里的最高强度,成为有纪录以来北纬38度线以北出现的两场大型飓风之一。风暴以飓风强度直接袭击北卡罗来纳州的外滩群岛,这里还曾在不到一年前受到飓风伊莎贝尔的沉重打击。 飓风在外滩群岛产生狂风并引发洪灾,造成轻度破坏。岛上有上百套房屋受损,许多汽车因洪水抛锚。亚历克斯还在美国东岸沿线产生大浪和离岸流,导致一人遇难,多人受伤,整场风暴造成的损失总额约为750万美元(2004年美元)。.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飓风亚历克斯 · 查看更多 »

2004年飓风达尼埃尔

飓风达尼埃尔(Hurricane Danielle)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的首场佛得角型飓风,也是该季第4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和第3场飓风。系统于2004年8月13日在大西洋东部形成,所处位置一直在中大西洋上空,于8月16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二级飓风强度,然后因水温降低而减弱,于8月21日退化成残留低气压,最终在8月24日逐渐消散。 达尼埃尔自始至终没有接近陆地,所以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只在转向北上时短暂对亚速尔群岛构成威胁。.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4年飓风达尼埃尔 · 查看更多 »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是有纪录以来最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至今仍保持着多项纪录。全季对大范围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共导致3,913人死亡,损失数额更创下新纪录,高达1592亿美元。本季单大型飓风就有7场之多,其中5场在登陆时仍有大型飓风强度,分别是颶風丹尼斯、艾米莉、卡特里娜、丽塔和威尔玛,大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这5场飓风引起。墨西哥的金塔纳罗奥州和尤卡坦州,以及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都曾两度受大型飓风袭击;古巴、巴哈马、海地,美国的密西西比州和德克萨斯州,还有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州都曾直接受1场大型飓风冲击,还有至少1场在附近掠过。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本季受灾最严重的所在,飓风卡特里娜产生高达10米的风暴潮,引发毁灭性洪灾,密西西比州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建筑物被毁,风暴之后又令新奥尔良防洪堤决口,整个城市因此受到重创。此外,飓风斯坦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在中美洲多地引发致命的泥石流,其中又以危地马拉灾情最为严重。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是有纪录以来第一个超越同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数量的大西洋飓风季。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西太平洋每年会形成26个热带气旋,而大西洋则只有12个。之后的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虽然也超过同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热带气旋数量,但这年台风季的活跃度创下历史新低,而2005年台风季的活跃程度则与平均水平相当。 本季于2005年6月1日正式开始,本应于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由于热带天气活动经久不息,飓风季一直持续到2006年1月。全季共形成28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创下新的纪录;其中15场达到飓风强度,又一次刷新纪录;共有7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5场成为四级飓风,两项都追平之前的纪录。本季的五级飓风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达4场之多,其中飓风卡特里娜是史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大西洋飓风,飓风威尔玛则是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大西洋飓风。全年风暴数量众多,用来给风暴命名的英语名称都已用完,之后不得不动用6个希腊字母来命名。.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于2005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由于风暴实际活动的持续存在,飓风季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1月。 截至2014年,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仍然是有纪录以来最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屡次打破历史纪录。全季共形成28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其中又有15场成为飓风,两项数字都创下新纪录。这些飓风中又有7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5场成为四级飓风,4场达到五级飓风标准,这其中四级飓风数量追平历史纪录,五级飓风数量创下新纪录。全部4场五级飓风中,飓风威尔玛则是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 本季最具影响的风暴分别是飓风丹尼斯、飓风艾米莉、飓风卡特里娜、飓风丽塔和飓风威尔玛,其中除丹尼斯是四级飓风外,另外4场都是五级飓风,此外,飓风斯坦也造成了显著影响。这些风暴先后12次以大型飓风强度登陆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造成至少2048人丧生,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200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 · 查看更多 »

2005年热带风暴阿琳

热带风暴阿琳(Tropical Storm Arlene)是一场规模异常之大,形成日期也比较早的热带气旋,还是活跃程度创下新纪录的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中首场热带低气压和首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于6月8日在洪都拉斯近海形成并向北面移动,于6月10日经过古巴西部,并增强至略低于飓风标准后于次日登陆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风暴在继续北上深入美国内部期间减弱,于6月13日转变成温带气旋。阿琳共计造成1人死亡,经济损失约为1180万美元。.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5年热带风暴阿琳 · 查看更多 »

2005年飓风艾米莉

飓风艾米莉(Hurricane Emily)是活跃程度创下新纪录的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一场五级飓风,对加勒比海到墨西哥之间的广大地区构成严重破坏。风暴于2005年7月10日在大西洋中部形成,属佛得角型飓风,于7月14日穿越向风群岛。系统总体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经过加勒比海期间逐渐强化,于7月16日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标准,创下自然年中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级飓风纪录。气旋随后以四级强度登陆尤卡坦半岛,迅速穿越该半岛后又进入墨西哥湾重新组织。7月20日,风暴以大型飓风强度吹袭塔毛利帕斯州,然后迅速减弱,不到24小时后便已消散。 7月16日,艾米莉的中心气压降至929毫巴,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60公里,打破飓风丹尼斯仅6天前创下的纪录,成为一年中8月前形成的最强烈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截至2014年,艾米莉仍然是有纪录以来大西洋盆地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级飓风,将飓风艾伦保持的纪录提早了近3周,而且也是唯一一场在8月前形成的大西洋五级飓风。.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5年飓风艾米莉 · 查看更多 »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于2006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本季的活跃程度与前一年相比远远不及,是继2001年以来第一个没有任何飓风在美国登陆的大西洋飓风季,也是继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以来首次在整个十月份都没有热带气旋形成。起初气象学家预计在极其活跃的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后,2006年的活跃程度应该只会略低。然而,2006年迅速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大西洋热带海域上空的撒哈拉空气层,以及以百慕大为中心的亚速尔高压这一强大二级高气压的持续存在,都令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活动程度大幅降低。从10月2日以后一直到飓风季结束都完全没有热带气旋形成。 热带风暴阿尔贝托登陆佛罗里达州,间接造成两人死亡;飓风埃内斯托在海地产生暴雨,直接导致该国和美国至少7人遇难。埃内斯托之后一共还形成了4场飓风,其中包括全季最强的海伦和戈登。整个飓风季一共造成14人丧生,经济损失约5亿美元(200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此外,2005年12月底形成的热带风暴泽塔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1月初,成为有纪录以来第二个跨日历年的大西洋风暴。虽然其存在时间不在任何一年飓风季的正式时间段里,但仍然可以视为2005和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的一部分。.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一共形成了17个热带气旋、15场热带风暴、6场飓风和两场大型飓风。飓风季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是本季首场风暴,于5月9日形成;最后一个气旋热带风暴奥尔加则在12月13日消散。飓风迪安是全季最强烈的风暴,截至2013年仍是有纪录以来第七强烈的大西洋飓风和登陆时第三强烈的大西洋飓风。本季是有纪录以来仅有的4个拥有多于一场五级飓风的大西洋飓风季之一,也是第二次有大西洋飓风和太平洋飓风在同一天登陆,分别是飓风费利克斯和飓风亨丽埃特。这年9月一共形成了8场风暴,追平了历史最高纪录,不过其中大部分的强度都比较弱,持续时间也较短。除了迪安和费利克斯外,其它所有气旋都未能超越一级飓风的强度标准。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季前预报中估计会形成1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7场会增强成飓风,3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之后也发布了初步预测,估计会有13到17场命名风暴,7到10场飓风和3到5场大型飓风。对形成风暴的数量进行多次修订后,两个机构都在季中预报里降低了估计数字。 全季多场风暴有过登陆或是直接对陆地构成影响。飓风迪安和飓风费利克斯均以五级飓风强度登陆,分别对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地区构成沉重打击。飓风诺埃尔以热带风暴强度先后四次登陆,对加勒比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其名称也与迪安和费利克斯一起予以退役,此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美国一共受到五场气旋的影响,但大部分登陆时强度都比较弱,除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和飓风温贝托以外,另外三个都只有热带低气压强度。加拿大有直接受到三场风暴影响,但破坏程度都很轻微。全季所有风暴一共造成至少423人死亡,经济损失约30亿美元(200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