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魏国 (战国)和魏惠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魏国 (战国)和魏惠王之间的区别

魏国 (战国) vs. 魏惠王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或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全谥为魏文惠王或魏惠成王,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在位时期魏国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之间魏国 (战国)和魏惠王相似

魏国 (战国)和魏惠王有(在联盟百科)33共同点: 史记吴起大梁城宋国山西省中山国东周庞涓张仪开封市周顯王公叔痤公孫衍秦国竹書紀年馬陵之戰魏襄王魏武侯魏文侯诸侯鸿沟黄河齊威王赵国陕西省桂陵之战...河南省河西戰國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和魏国 (战国) · 史记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吴起

吳起(),中國戰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吴起和魏国 (战国) · 吴起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大梁城

大梁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史书普遍有两种看法:《史记》和《资治通鉴》认为是魏惠王31年(公元前339年),《竹书纪年》认为是魏惠王9年(公元前361年)。 前365年,魏惠王迁都于此,并筑梁城。为区别于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临汝县),命名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沟渠浚仪渠(或浚水),称浚仪。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领兵攻打魏国。秦军引河沟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浚仪县。 城池遗址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体范围尚未查明。据考证应与现存的开封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大梁城和魏国 (战国) · 大梁城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國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和安徽淮北一带。.

宋国和魏国 (战国) · 宋国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山西省和魏国 (战国) · 山西省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中山国

中山国,姬姓,春秋戰国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于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带,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于顧,後遷都于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為魏將樂羊第一次攻滅。至遲到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復國。中山王其間,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至中山王𫲨𧊒,屢屢遭趙國攻伐,領土大為縮小。公元前296年最終為趙國所滅。.

中山国和魏国 (战国) · 中山国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东周和魏国 (战国) · 东周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庞涓

涓,活躍於戰國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魏將,孙庞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曾為魏國將軍,因妒賢,迫害同學孙膑,斬其足,黥其顏,孙膑逃至齊國。前354年在桂陵之戰被孙膑俘虜,透過調停後釋放。但前342年馬陵之戰敗於孫臏,陣亡。.

庞涓和魏国 (战国) · 庞涓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张仪

張儀(-前310年),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連橫,即秦國聯合其他諸侯國中的幾個,然後對抗其他的諸侯國,多次破壞了六國的合縱,為秦惠文王重用,卒於魏國。.

张仪和魏国 (战国) · 张仪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开封市

開封(英文:Kaifeng)古稱老丘、啟封、大梁、浚儀、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河南省中東部,西與省會鄭州市毗鄰,東與商丘市相連,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黃河與新鄉市相望。截至2016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下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454.67萬人。 開封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相繼在此定都,北宋稱此為東京开封府。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更是當時繼唐朝首都長安後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發源於此。開封市內五湖四河環繞分佈,素有“北方水城”之稱。開封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菊花名城、中國書法名城,擁有國家5A、4A級旅遊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 、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开封市和魏国 (战国) · 开封市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周顯王

周显王(),又稱周显聖王或周显聲王,姓姬,名扁,中國東周君主,在位48年,為周烈王之弟。 周顯王五年(前364年)發生河西之戰,秦獻公親率主力進至河東,秦將章蟜在石門山(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大敗魏軍,斬首6萬。由於趙國出兵救援魏國,秦才退兵。此戰為秦國對魏國的首次重大勝利,諸侯震動,周顯王亦祝賀「獻公稱伯」,並頒賞他繡着黼黻圖案的服飾。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

周顯王和魏国 (战国) · 周顯王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公叔痤

公叔痤(),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又作公孙痤或公叔座,历仕魏武侯、魏惠王。 公叔痤在前任国相田文(并非孟尝君)死后,担任魏国相,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当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郡守,威望很高,曾率军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国,使秦军不敢东向。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設計吴起,他的仆人向他建议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又重视名誉声望。您可以对魏武侯说您的国土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当魏武侯问您怎么办时,您就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就一定会推辞。然后您找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在宴会中故意惹公主发怒,让她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羞辱您,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公叔采纳了他的建议,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魏武侯从此不再信任吴起。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 前362年,公叔痤在浍水北岸大胜韩赵联军,生擒赵国大将乐祚。魏惠王赏他百万亩田,他推辞,说过去是吴起的教导,现在是巴宁、爨襄之功。于是巴宁、爨襄获赏十万亩,吴起的后代获赏二十万亩,公叔痤获赏四十万亩。前362年,少梁之战,魏败,秦国俘虏公叔痤,后来放回。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商鞅),如果不能用,就杀死卫鞅,魏惠王不以为然。公叔痤知道卫鞅不会被重用,让卫鞅逃走,卫鞅说:「魏王既不以为然,不会用我,也不会杀我。」公叔痤去世后,卫鞅到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成功。.

公叔痤和魏国 (战国) · 公叔痤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公孫衍

公孙衍,名衍,在陰晉邑(今華陰市東北)出生。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是戰國時期出身於魏國的縱橫家,和張儀同期,先後於秦國、魏國為官,為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公孫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史記》有公孫衍傳,繫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公孫衍和魏国 (战国) · 公孫衍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秦国和魏国 (战国) · 秦国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竹書紀年和魏国 (战国) · 竹書紀年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没有描述。

燕和魏国 (战国) · 燕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韩.

韓和魏国 (战国) · 韓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馬陵之戰

陵之戰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損失,進攻弱小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是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739頁。上將軍太子申被斬殺,次將龐涓陣亡,從此魏國不再有能力與齊秦兩國爭霸,淪為二流國家。.

馬陵之戰和魏国 (战国) · 馬陵之戰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魏可以是指:.

魏和魏国 (战国) · 魏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魏襄王

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韓、趙、楚、燕五國合縱攻秦,不克而返。惠施為魏出使楚國。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西晉太康二年(279年),汲郡人不准發魏襄王墓(或言--塚),得竹書數十車。這些竹書包括了魏襄王時期魏國人撰寫的史书《竹書紀年》以及《穆天子传》、《琐语》等书,《竹書紀年》較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更準確。.

魏国 (战国)和魏襄王 · 魏惠王和魏襄王 · 查看更多 »

魏武侯

魏武侯(? - 前370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名擊。前396年繼魏文侯位,前370年卒。.

魏国 (战国)和魏武侯 · 魏惠王和魏武侯 · 查看更多 »

魏文侯

魏文侯(),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戰国時魏国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稱侯改元,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与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周安王六年(前396年)卒。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孝公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于《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学”。魏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請教。又拜法家的李悝為宰相,以“食有勞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当”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国經過變法国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将败中山国,以吳起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璜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国初期的強国。.

魏国 (战国)和魏文侯 · 魏惠王和魏文侯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诸侯和魏国 (战国) · 诸侯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鸿沟

鸿沟是中国的古运河名。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鑿的连结黄河与淮河的运河。故道从今河南省荥阳市北引黄河水,东流经过今中牟县北,又东经过今开封市北,转折向南经通许县东、太康县西,至淮阳县东南入颍水。.

魏国 (战国)和鸿沟 · 魏惠王和鸿沟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魏国 (战国)和黄河 · 魏惠王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齊威王

齊威王(約前378年-前320年,約59歲),田齊君主,本名田因齊,出土文物作陈侯因齐(上次下月),為田齊桓公之子。在位初期,「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把政事交給卿大夫處理。後來採姬妾虞姬之言,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齊國得以大治。其後在能臣鄒忌、田忌的輔助下,一度稱王中原。齐侯称王,自齊威王始。.

魏国 (战国)和齊威王 · 魏惠王和齊威王 · 查看更多 »

赵可以是.

赵和魏国 (战国) · 赵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赵国和魏国 (战国) · 赵国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陕西省和魏国 (战国) · 陕西省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城,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而後魏國與韓國結盟,合攻另一支齊軍,是為襄陵之戰,最後在楚國與秦國的介入之下,魏、齊簽署和約,孙膑釋放庞涓。.

桂陵之战和魏国 (战国) · 桂陵之战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河南省和魏国 (战国) · 河南省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河西

河西可以指:.

河西和魏国 (战国) · 河西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戰國和魏国 (战国) · 戰國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魏国 (战国)和魏惠王之间的比较

魏国 (战国)有134个关系,而魏惠王有9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3,杰卡德指数为14.73% = 33 / (134 + 90)。

参考

本文介绍魏国 (战国)和魏惠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