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人口和香港區議會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香港人口和香港區議會之间的区别

香港人口 vs. 香港區議會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佔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 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而且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香港區議會(District Council,簡稱區會)是香港地區層次的地方議會和區域組織,就市民日常生活事務向政府提供意見。現時香港18區各有其所屬的區議會,合共458名區議員,每屆區議會任期4年。 區議會在香港政治架構中只是區域諮詢組織,並無法定權力,尤其不具有現代議會最重要的兩項權力:立法和審批政府公共開支的權力,相關權力由立法會行使。香港並沒有區域性的法律及稅收,只有在立法會個別授權下才有部分立法權。現時建制派於全港十八區區議會佔有優勢,並佔有全部十八個區議會主席席位及十七個副主席席位。 香港的地區政策為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香港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一個區議員的月薪有約三萬一千港元,連同實報實銷營運開支津貼標準,每月可動用的資金約七萬港元(以上兩個金額皆為2018年的數字)。.

之间香港人口和香港區議會相似

香港人口和香港區議會有(在联盟百科)28共同点: 天后屯門區中間派 (香港)九龍九龍城區建制派灣仔區銅鑼灣荃灣區西貢區香港香港島香港主權移交香港回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行政區劃香港新市鎮觀塘區黃大仙區董建華葵青區東區梁振英油尖旺區泛民主派深水埗區本土派 (香港)新界

天后

天后,在古代汉语中,多作为尊号存在,为某一女性人物的特定称号。在现代汉语中,“天后”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来赞誉某女性在乐坛或其他某一领域成就极高、无出其右。.

天后和香港人口 · 天后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屯門區

屯門區(Tuen Mu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的西部,面積約8445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普查,屯門區的人口約為489,299人。而屯門區的屯門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

屯門區和香港人口 · 屯門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中間派 (香港)

中間派(Moderate groups)是香港的中间派政治派系,政治光譜介乎於建制派和民主派之間,主要政治團體包括:民主思路、新思維、專業動力等,多主張理性和務實。 中間派各黨派對不同政治事件的立場亦有差異,例如專業動力政治色彩較淡,主張務實為民生、面對不公義事情可作適度抗爭但不會損害他人利益。民主思路則主張與中央政府溝通、支持「袋住先」、反對2014年佔領中環期間的暴力事件及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

中間派 (香港)和香港人口 · 中間派 (香港)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九龍和香港人口 · 九龍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九龍城區

九龍城區(Kowloon City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分區其中之一,大致位於九龍的中部位置。九龍城區北望獅-子山-,南向維多利亞港。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太子道東為界,西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為界。面積1000公頃,2016年中人口有418,732人。位於香港市區內的前啟德機場是區內一個最顯著的地標,隨著香港的發展,這個地標可算是香港演變的指標。本區是十八區中,唯一一個分數段時期併入香港土地的轄區(不計算填海,分別為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九龍寨城清拆,其歷史詳見下述)。.

九龍城區和香港人口 · 九龍城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建制派

#重定向 建制派 (香港).

建制派和香港人口 · 建制派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灣仔區

灣仔區(Wan Chai District)位於香港島,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均收入最高,全港最高學歷的地區,46.2%人口擁有大學學歷。同時亦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口第二低的一區,2016年中的人口為180,123人。.

灣仔區和香港人口 · 灣仔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

銅鑼灣(Causeway Bay)位於香港島區,是一個購物、娛樂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來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堅拿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購物娛樂商場區,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2年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立法會於2014年1月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香港自開埠至今即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閩籍華商一直以銅鑼灣作為基地經營轉口貿易,至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的首富及華商仍大量持有銅鑼灣的商場以至辦公室作為總部,使香港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得益於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下龐大的內地旅客人流,銅鑼灣的商鋪租金更曾於2012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連續11年的「全球最昂貴商鋪地段」的地位。現時銅鑼灣租金每平方呎為2,630美元,為第五大道的9成,卻是東京銀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業地段,租金排名依次為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但隨着2014年後訪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銅鑼灣的租金不斷回落,到2016年時更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五成,不過銅鑼灣至今仍然維持其香港主要旅遊購物區的地位。與此同時,銅鑼灣亦被評選在“中國十大商業街”之列,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區相媲美。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區內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銅鑼灣和香港人口 · 銅鑼灣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荃灣區

荃灣區(Tsuen Wa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與九龍半島相距約5公里,面積約6,070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統計,荃灣區人口約318,916人。 途經青嶼幹線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必須經過此區及葵青區。.

荃灣區和香港人口 · 荃灣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西貢區

西貢區(Sai Ku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面積12,680公頃,當中包括東面水域內的70多個島嶼,傳統的市鎮中心爲西貢市,不過自198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於西貢區南部的將軍澳開發新市鎮後,西貢區的城市化和商業活動都集中在將軍澳新市鎮,而西貢市維持較低程度的開發狀態。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統計,西貢區人口有461,864人,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南面的將軍澳新市鎮。自西貢區西南部大上托的安達臣道石礦場於2013年底停止營運後,政府啟動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計劃,在石礦場原址進行城市發展。 由於西貢區大部份地方都未開發,維持原來的自然郊野狀態,多年前開始已被譽爲「香港後花園」,成為市民日常郊遊的好去處;而除了西貢市、將軍澳和即將開發的安達臣道石礦場以外,西貢區較爲集中的居住區還包括蠔涌和清水灣半島東岸。.

西貢區和香港人口 · 西貢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香港和香港人口 · 香港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香港人口和香港島 · 香港區議會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主權移交

#重定向 香港回歸.

香港主權移交和香港人口 · 香港主權移交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香港人口和香港回歸 · 香港區議會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香港人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香港區議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行政區劃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當的行政分區。1963年,港英政府為港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行政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而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香港規劃政策包括三層,當中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解散市政局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

香港人口和香港行政區劃 · 香港區議會和香港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香港新市鎮

自1959年開始,香港政府在新界區大規模發展新市鎮(香港政府早期文獻稱為衛星城市),以應付香港人口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香港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香港居住環境。現時的新市鎮即:荃灣、沙田(包括馬鞍山)、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上水、將軍澳、天水圍、東涌。這些新市鎮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全面發展後,可容納人口約400萬。然而,政府目前不會進一步發展大型新市鎮,而是集中着重發展如啟德一類的中型新發展區和新界的新發展區(下詳)。.

香港人口和香港新市鎮 · 香港區議會和香港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觀塘區

觀塘區(Kwun Tong District)是香港九龍東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東面以魔鬼山及安達臣道與西貢區為界,西北以飛鵝山、象山與黃大仙區為界,西面以啟福道與九龍城區為界。面積達1,130公頃。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觀塘區的人口為648,541人,為香港人口第二多的行政區。觀塘區亦為九龍半島面積最大之行政區。但與此同時,觀塘的貧窮率及貧窮人口均為全香港最高,共有16.1萬貧窮人口,高達10.4萬人活於貧窮線下。.

觀塘區和香港人口 · 觀塘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區

黃大仙區(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份;其東面以飛鵝山、象山與西貢區為界,以清水灣道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與竹園道之間)、竹園道(廣播道、聯合道與橫跨龍翔道天橋之間)與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九龍城為界,南接太子道東、東頭村道(東正道與聯合道之間)、東正道與九龍城區啟德和九龍城為界,北以沙田坳道(法藏寺以北大約750米至飛鵝山道之間一段沙田坳道屬沙田區,道路以南屬黃大仙區)、竹園北邨、翠竹花園以北獅子山(獅子山山頂屬沙田區,山頂以南屬黃大仙區)與沙田區為界。.

香港人口和黃大仙區 · 香港區議會和黃大仙區 · 查看更多 »

董建華

董建華(7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至2005年3月12日),於第二屆任期期間辭職,第10屆至第13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董建華1992年經香港總督彭定康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1996年12月11日在推選委員會中擊敗楊鐵樑、吳光正和李福善等中勝出,獲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委任為香港首任行政長官。2002年2月28日,董建華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第二任行政長官,任期原於2007年6月30日屆滿,惟董建華於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為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請辭,於3月12日獲接納。同日,他獲全國政協推薦並當選第10届全國政協副主席,連任三屆至今。 在其行政長官任內,香港爆發多場大規模示威,他的政策亦備受爭議及非議,間接導致多位高級官員問責下台。他離任特首後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晉身國家級副職領導人。2012年梁振英上任後成立團結香港基金會,重新活躍於政壇。.

董建華和香港人口 · 董建華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葵青區

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是新界面積最小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於1985年4月1日從荃灣區中獨立,即現在的葵涌和青衣範圍。其區議會最初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於1985年4月1日改稱為葵青區議會,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亦位於此區,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也必須經過此區及荃灣區,眾多工商大廈座落此區。.

葵青區和香港人口 · 葵青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東區

東區可以指:.

東區和香港人口 · 東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梁振英

梁振英(Leung Chun-ying,),生於香港,祖籍山东省威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第4任行政長官、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也是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及戴德梁行亞太區前主席。梁振英於香港回歸前,曾經擔任由中方委任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事務。 2011年11月,梁振英宣佈參選2012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 ,新浪香港轉載星島日報,2011年11月27日,2012年3月25日在選舉委員會以689票多數票當選為香港第4屆行政長官,於2012年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梁振英任內推出多項措施應對經濟和民生問題,包括針對水貨客和奶粉荒而實施俗稱「限奶令」的攜帶嬰幼兒食用的配方粉離境新規定、實施「零雙非」政策使所有公立醫院均不會接收非本地孕婦在香港分娩、為免個人遊旅客過多,影響市民日常生活而停止向深圳居民簽發赴香港「一簽多行」簽註,改為「一周一行」、推出「港人港地」政策以優先照顧本地永久性居民置業安居的需要、多處覓地廣建房屋等等;但在勞工和社會福利議題上,並無落實爭取多時的標準工時和全民退休保障。而在政治方面,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產生方法未能通過,特首選舉仍未達至普選,使香港民主化發展停步不前。另外,其奉行強硬政治鬥爭的路線為人詬病,與泛民主派關係緊張、警民關係惡化、港獨思潮冒起。任內又發生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爭議、佔領中環運動和旺角暴亂等社會事件,並打擊港獨運動。而涉嫌收取澳洲公司UGL約5,000萬港元亦影響梁振英誠信。 2016年12月9日,梁振英宣佈因家庭原因,放棄爭取連任,行政長官任期至2017年6月30日完結,他成為回歸以來首個不尋求連任的特首。2017年3月1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特首梁振英以2066票贊成、13票反對、16票棄權,獲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同時兼任國家領導人和行政長官,成為首例。.

梁振英和香港人口 · 梁振英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油尖旺區

油尖旺區(Yau Tsim Mo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處九龍半島西南部。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油尖旺區的人口有342,970人。油尖旺區是香港十八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

油尖旺區和香港人口 · 油尖旺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簡稱泛民,是香港傳媒和學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辭彙,廣義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民主及普遍選舉的政治人物及組織;當中部分黨派也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結束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縱使民主派支持及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常因街頭抗爭手法、路線、社會及經濟立場的不同而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包括現今「溫和民主派」(主流民主派)、「激進民主派」(進步民主派),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左派和右派立場的分別,在政治光譜擴闊底下的變化,透過妥協、談判、違法、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近年更多稱作「泛民主派」或簡稱「泛民」,而親共傳媒則稱之為反對派,中國内地媒體稱呼泛民黨派時會加上引號;同樣,泛民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土共。.

泛民主派和香港人口 · 泛民主派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區

深水埗區(Sham Shu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行政區之一,位處九龍西北。北面以琵琶山、尖山(以尖山隧道九龍出入口)和筆架山與沙田區為界,南以界限街與油尖旺區為界,西面以昂船洲新填海區及西北面以呈祥道和荔景山路與葵青區為界、東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與九龍城區接壤。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深水埗區的人口有405,869人,面積約948公頃。.

深水埗區和香港人口 · 深水埗區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本土派 (香港)

本土派(Localist groups)泛指政綱以香港人利益為出發點,強調香港主體意識和本土文化的政治派系。本土派定義香港人為擁護香港核心價值的族群,強調香港人身份認同,以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的統治。 本土派在2016年新界東補選後,成為泛民主派和建制派以外,香港政治光譜中的第三勢力。部分傳媒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把本土派(包括民族自決派)和自決派一併稱為「本土自決派」,一度成為反對派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自決派加入民主派會議後,傳媒普遍將自決派併入民主派。本土派至今在立法會有1個議席(熱血公民)。.

本土派 (香港)和香港人口 · 本土派 (香港)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界和香港人口 · 新界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香港人口和香港區議會之间的比较

香港人口有516个关系,而香港區議會有17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8,杰卡德指数为4.08% = 28 / (516 + 170)。

参考

本文介绍香港人口和香港區議會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